正文

唐會要卷六十八

唐會要 作者:


  河南尹

  武德四年。平王世充。廢東都。置總管府。以淮陽王道元為之。其年十一月十一日。置洛州大行臺。改為東都。六年九月二十六日。改東都為洛州。九年六月十三日。廢行臺。置都督府。以屈突通為之。貞觀十一年三月十日。改為洛陽宮。十七年五月十三日。廢都督府。復為洛陽州。以裴懷節(jié)為長史。

  顯慶二年六月五日敕。洛陽州及河南洛陽二縣官。同京官。以段寶元為長史。其年十二月十三日敕。宜改洛陽州官為東都州縣官員。階品并準雍州。光宅元年九月五日。改為神州都。神龍元年二月五日復為東都。開元元年十二月一日。改為河南府。以李杰為尹。天寶元年二月二十日。改為東京。上元元年九月二十日。停東京之號。元年建卯月。改為中都。

  少尹?!★@慶二年置司馬。以許力士為之。大足元年。加一員。分為左右司馬。以孟詵為之。開元元年。改為少尹。以劉迪為之。

  開成五年四月。東都奏。河南尹高銖。與知臺御史盧罕街衢相逢。高銖乘肩輿。無所避。二人各引所見。臺府喧競。上乃下詔曰。尹正官重。臺憲地高。道路相逢。儀制不定。各執(zhí)詞理。每有紛爭。勝負取決于一時。參詳未申于久制。委有司斟酌典故聞奏。都省議。臺府相避。本無明令。按前后例。知雜御史與京兆尹相逢。京尹回避。今東都知臺御史即一員。兼得行中丞公事。若不少加嚴重。即恐人不稟承。今據(jù)東臺所由狀。從前河南尹皆回避。請依上都知雜御史例為制。其上都御史。人數(shù)稍眾。若令京兆尹悉皆回避。事恐難行請自今已后。京兆尹若逢御史。即下路駐馬。其隨從人亦皆留止。待御史過。任前進。其東都知臺御史亦請準此為例。其京兆尹若趨朝及遇宣朝。不可留滯。即任分路前進。制可。

  諸府尹

  太原尹?!∥涞略晡逶露铡2⒅葜每偣芨?。以竇靜為長史。七年二月十七日。改為大都督府。以齊王元吉為之。貞觀二年十月。去大字。為都督府。以李宏節(jié)為之。龍朔二年二月十六日。又加大字。長壽元年九月七日。置北都。改為太原府。都督為長史。以崔神慶為之。神龍元年二月四日。罷為大都督府。以宋璟為之。開元十一年正月二十日。置北都。以韋湊為尹。天寶元年正月二十日。改為北京。上元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停北京之號。尋卻復為北京。

  少尹?!¢_元已前為司馬。與諸府同。開元十一年正月。改為少尹。以游子騫為之。

  成都府。 武德三年四月九日。置益州行臺。以魏王泰為之。九年六月十三日廢。置大都督府。以竇軌為之。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龍朔二年十二月六日。又為大都督。以丘行恭為之。至德二載十二月十五日。改為成都府。稱南京。以裴冕為尹。上元元年九月七日。去南京之號。

  鳳翔府?!∥涞略炅率湃?。改隋扶風郡為岐州。天寶元年正月二十日。改為扶風郡。刺史為太守。至德元載七月二十七日。改為鳳翔郡。二載十二月十五日。改為鳳翔府。稱西京。以李煜為尹。上元元年九月。停西京之號。元年建卯月一日。改為西都。

  興德府?!〈构霸晔缕呷?。改為太州。華陰縣為仙掌縣。神龍元年二月五日。改為華州。四月二十八日。又改為太州。唐隆元年七月八日。復為華州。元年建子月。肅宗不豫。有術(shù)士復請改為太州。華陰縣為太陰縣。寶應(yīng)元年。皆復舊名。光化元年六月。升為興德府。刺史為尹。以韓建為之。左右司馬為少尹。

  河中府?!∥涞露辍V每偣芨?。以襄陵王深為之。七年二月十八日。改為都督府。以楊福為之。九年七月二十五日。廢都督府。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又置都督府。以崔元琮為之。十一月一日廢。開元九年正月八日。改為河中府。號中都。以姜師度為尹。六月三日。停中都。卻為州。干元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改為河中府。以蕭華為尹。元年建卯月一日。號為中都。元和三年三月。復為河中府。

  開元元年五月。楊州功曹參軍麗正殿學士韓覃上疏曰。臣聞禮記月令曰。孟夏之月。無起土功。無聚大眾。昔魯夏城中丘。春秋書之。垂為后誡。今建國都。乃長久之大業(yè)也。犯天地之大義。襲春秋之所書。奪人盛農(nóng)之時。愚臣竊以為甚不可也。至若兩都舊制。分官眾多。費耗用度。尚以為損。豈可更建中都乎。夫河東者。國之股肱郡也。勁銳強兵。盡出于是。其地隘狹。今又置都。使十萬之戶。將安投乎。一旦陋東都。而幸西都。而造中都。樂一君之欲。遺萬人之患。務(wù)在郡國之多。不恤危亡之變。悅在游幸之麗。不顧兆庶之困。非所以深根固蔕。不拔之長策矣。昔漢帝感鐘離之言。息事德陽之殿。趙主采續(xù)咸之諫。止造鄴都之宮。臣愚誠愿下明詔。罷中都。則福履無疆矣。天下幸甚。至六月三日詔。其中都宜停。依舊為府。

  江陵府。 武德四年。平蕭銑。始置大總管。以趙郡王孝恭為之。七年二月十八日。改為大都督府。以濮陽王瑰為之。貞觀十七年三月二十日。去大字。龍朔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又改為大都督府。以獨孤云卿為之。上元元年九月七日。改為江陵府。稱南都。以呂諲為尹。

  興元府?!∥涞略炅率湃铡V每偣芨?。以李安遠為之。七年二月二十八日。改為都督府。以韓文通為之。貞觀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廢。永徽七年正月六日。置都督府。以梁王忠為之。興元元年六月十四日。改為興元府。以嚴震為尹。

  都督府

  武德七年二月十二日。改大總管府為大都督府。管十州已上。為上都督府。不滿十州。只為都督府。至開元元年著令。戶滿二萬已上。為中都督府。不滿二萬。為下都督府。

  景云二年六月二十八日制。敕天下分置都督府二十四。令都督糾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善惡。

  汴州?!」芩?。蔡。曹?;?。許。陳。潁等七州。

  齊州。 管青。淄。濟。濮。登。萊等六州。

  兗州?!」苄?。亳。沂。密。海。泗。鄆等七州。

  魏州?!」苄l(wèi)。相。洺。德。貝。博。豫等七州。

  冀州。 管恒。邢。趙。定。滄。瀛。鄚。易等八州。

  并州?!」軡?。潞。汾。儀。嵐。忻。代。朔。蔚等九州。

  蒲州?!」軙x。絳。慈。隰。沁等五州。

  鄜州?!」芊?。延。綏。丹。銀等五州。

  涇州。 管隴。寧。慶。鹽。原。會等六州。

  秦州。 管成。武。河。渭。岷。蘭。洮。扶。文。宕。疊等十一州。

  益州?!」芘?。蜀。漢。簡。眉。邛。嘉。雅。陵等九州。

  綿州?!」荑?。隆。始。果。龍等五州。

  遂州。 管資。榮。普。渝。合等五州。

  荊州?!」艹?。郢。澧。朗。岳。鄂等六州。

  夔州?!」苤摇Hf。歸。涪。黔。施等六州。

  通州。 管開。渠。巴。蓬。壁等五州。

  梁州?!」芾Ed。鳳。洋。集等五州。

  襄州?!」茑?。金。商。均。唐。房等六州。

  揚州?!」苁?。和。滁。廬。楚。壽等六州。

  安州?!」茔妗?。隨。黃。申。蘄。光等七州。

  潤州?!」芴K。常。宣。歙。湖等五州。

  越州?!」芎肌f?。衢。溫。處。臺等六州。

  洪州?!」茉<?。虔。撫。饒。江等六州。

  潭州?!」芰?。衡。道。永。邵。連等六州。

  其揚益并荊為大都督府。長史正三品。其雍洛州長史。亦加至從三品。汴。兗。魏。冀。蒲。綿。秦。洪。潤。越。為中都督府。正三品。齊。鄜。涇。襄。安。潭。遂。通。梁。夔。為下都督府。從三品。改錄事參軍為司舉從事。令糾察管內(nèi)官人。每府置兩員。并同京官。資望比侍御史。若糾不以實。奸不能禁者。令左右御史臺彈奏。畿內(nèi)州并不隸入都督府。其年七月。詔置都督。議者以為權(quán)重難制。所授多非精選。請罷之。詔令九品已上議其事。侍御史宋務(wù)光議曰。漢氏懲周之弊。矯秦之失。初置刺史十三州。任用得賢。海內(nèi)稱治。國家下明詔。發(fā)德音。憫黎元。修古法。而拘文牽俗之黨。喧然以為非。期破其議?;蛟茩?quán)歸于下?;蛞允诜瞧淙?。遂令方牧拜而未行。朝典疑而將寢。不其惜歟。且授非其才。或可詳擇。權(quán)歸于下。未之前聞。且率計天下。三百余州矣。今補二十四都督。物議以為未可。則良二千石安得三百余人耶。茍不賢。則百姓怨而和氣傷。比者雨旱不調(diào)。未必不由此??山ㄖ硪灰?。巡察使人。數(shù)年一出。馳軒按俗。往復如飛。夫隱慝潛過。朋執(zhí)不能知矣。況使者車不停軌。而能郡縣攘訟遏獄乎。設(shè)有舉按。多不周悉。使車朝返。奸吏夕生。而訟者亦不全其軀命矣。都督則不然。久于其職。無得茍且。歲時巡按。物無竄情。行者無遠詣之勞。貪者有終身之懼。方伯以委之。御史以按之。至愚之人。猶知自勉。況朝廷妙選乎??山ㄖ矶病G厝艘砸蹮┝鞯?。豈監(jiān)郡之過耶。漢室以外氏專寵。豈刺舉之罪耶。古有明征。事無深惑。可建之理三也。今長史貪冒。百姓流亡。職所以安之者眾矣。而多未安。近時之要。在興古制。此又持疑。蒼生何望。所愿率而行之。以俟成績。太子右庶子李景伯。中書舍人盧補等議曰。牧伯之命。非不古也。洎秦罷侯置守。方制萬里。以綏兆民。令出王廷。威行郡國。至漢初置刺史。秩六百石。掌察墨綬已下。其黃綬已上。則不察焉。所以全長吏之威。行不擾之政。至漢武帝時。改置州牧。秩二千石。遂以秩高自守。而功業(yè)不著。于是罷州牧。又置刺史。及東漢之時。復置州牧。王綱不振。寖以凌夷。則事之污隆。詳于典策。今天下諸州。分隸都督。操糾舉之柄。典刑賞之科。若委非其人。授受有失。權(quán)柄既重。疵釁或生。豈所以強干弱枝。經(jīng)邦軌物者也。其所置都督。事恐不便。今巡察御史。秩卑任重。則漢代刺史之流也。委以時巡。奸宄自禁。伏愿慎考古道。率由舊章。法干元之簡易。守前王之令典。俾夫化洽升平。務(wù)依貞觀制度矣。吏部員外郎崔蒞議曰。為政之道。尚簡也。治人之道。尚寬也。寬則得眾。簡即易行。扇之以淳風。施之以惠化。務(wù)崇清凈之教。不貴滋章之法。且賢良者。在君用與不用。邦國者。在君治與不治。豈宜察察而勞司舉。孜孜而用督責者哉。老子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誠哉是言。其可不信。往者。周武之有天下。封建子弟。以為藩翰。當其初也。親以同憂。有盤石之固。及其末也。疏而相討。成逆命之國。強侵弱。眾暴寡?;蛑T侯犯境?;蛱熳用蓧m。王室凌夷。終于傾覆者。實由枝繁必折。尾大不掉之所致也。前漢時。吳楚大族。山東諸豪。并令遷徙長安。充奉陵邑。蓋以虛外實內(nèi)。強干弱枝之計也。則天分割雍州為四。益州為三。所以減削其權(quán)。不使專統(tǒng)。蓋以防微慮遠。杜邪塞奸之策也。何則。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寧容倒持太阿。而授其柄。雖初委任得士。政頗有方。后恐未必皆賢。弊從此起矣。貞觀故事。足可依行。棄而不遵。臣所未取。

  刺史上

  武德元年六月十九日。改郡為州。置刺史。別駕。治中各一人。天寶元年正月二十日。改州為郡。改刺史為太守。至德元載十二月十五日。又改郡為州。太守為刺史。

  貞觀三年。上謂侍臣曰。朕每夜恒思百姓。閱事或至夜半不寐。唯思都督刺史??梆B(yǎng)百姓。所以前代帝王。稱共治者。惟良二千石耳。雖文武百僚。各有所司。然治人之本。莫如刺史最重也。朕故屏風上錄其姓名。坐臥???。在官如有善惡事跡。具列于名下。擬憑黜陟??h令甚是親民要職。昔孔宣父以大圣之德。尚為中都宰。至于升堂弟子。七十二人。惟有言偃子路宓子賤。始得相繼為此官。乃詔內(nèi)外五品已上。各舉堪為縣令者。以名聞。

  十一年八月。侍御史馬周上疏曰。治天下者。以民為本。欲令百姓安樂。惟在刺史縣令。今縣令既眾。不能皆賢。若每州得良刺史。則境內(nèi)蘇息。天下刺史。悉稱圣意。則陛下可端拱巖廊之上。百姓不慮不安。自古郡守縣令。皆妙選賢德。欲有擢升宰相。必先試以臨人?;蛴袕亩霝樨┫嗉八就教菊摺=癯ⅹ氈貎?nèi)官。刺史縣令。頗輕其選。刺史多是武夫勛人?;蚓┕俨环Q職。方始外出。邊遠之處。用人更輕。所以百姓未安。殆由于此。太宗因謂侍臣曰。刺史朕當自簡??h令。詔京官五品已上。各舉一人。

  垂拱元年。秘書省正字陳子昂上疏曰。臣竊惟刺史縣令之職。實陛下政教之首也。得其人。則百姓家見而戶聞。不得其人。但委棄有司而掛壁耳。陛下欲使家傳禮讓。吏勖清勤。不重選刺史縣令。將何道以致之也。臣比在草茅。為百姓久矣。刺史縣令之化。臣實悉知。國之興衰。莫不在此職也。何者。一州得賢明刺史。以至公循良為政者。則十萬家賴其福。若得貪暴刺史。以徇私苛虐為政者。則十萬家受其禍。一州禍福。猶且如是。況天下之眾。豈得勝道哉。故臣以為陛下政化之首。國家興衰。在此職也。伏愿深思妙選。以救此弊。

  天授二年。獲嘉縣主簿劉知幾上疏曰。臣聞漢宣帝云。與我共治天下。其良二千石乎。二千石者。今之刺史也。移風易俗。其寄不輕。求瘼字民。僉屬斯在。然則歷觀兩漢已降。迄乎魏晉之年。方伯岳牧。臨州按郡?;蚴瓴灰??;蛞患o仍留。莫不盡其化民之方。責以治人之術(shù)。既而日就月將。風加草靡。故能化行千里。恩漸百城。今之牧伯。有異于是。倏來忽往。蓬轉(zhuǎn)萍流。近則累月仍遷。遠則逾年必徙。將廳事為逆旅。以下車為傳舍?;蛟苼須q入朝。必應(yīng)改職?;虻澜衿潟?。必是移藩。既懷茍且之謀。何假循良之績。用使百城千邑。無聞廉杜之歌。萬國九州。罕見趙張之政。臣望自今已后。刺史非三歲已上。不可遷官。仍以明察功過。精甄賞罰。冀宏共治之風。以贊垂衣之化。

  長安四年三月。則天與宰相議及州縣官。納言李嶠等奏曰。安人之方。須擇刺史。竊見朝廷物議。莫不重內(nèi)官。輕外職。每除牧伯。皆再三披訴。比來所遣外任。多是貶累之人。風俗不澄。實由于此。今望于臺閣寺監(jiān)。妙簡賢良。分典大州。共康庶績。臣等請輟近侍。率先具寮。則天曰。誰為此行。鳳閣侍郎韋嗣立對曰。參知機務(wù)。非臣所堪。承乏外臺。庶當盡節(jié)。儻垂采錄。臣愿此行。于是以本官兼汴州刺史。

  神龍元年正月。舉人趙冬曦上疏曰。臣聞古之擇牧宰者。皆出于臺郎御史。以為榮遷。何者。以為親民之職。人命所系。故貴其位而重其人也。今則不然。京職之不稱者。乃左為外任。大邑之負累者。乃降為小邑。近官之不能者。乃遷為遠官。夫常人之心。未可卒革。此之不稱。彼焉能治。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何必貴大邑而賤小邑。重近民而棄遠民耶。夫食君之祿。而冒君之榮。陛下賜之死可矣。流之邊可矣。于左遷貶降之例。惡足為王者之政與。夫如是則上下相同。而官得其實。而天下治矣。

  景龍二年。兵部尚書韋嗣立上疏曰。刺史縣令。治人之首。近年已來。不存簡擇。京官有犯罪聲望下者。方遣牧州。吏部選入。暮年無手筆者。方擬縣令。此風久扇。上下同知。將此治人。何以致化。今歲非豐稔。戶口流亡。國用空虛。租調(diào)減削。陛下不以此留念。將何以治國乎。臣望下明制。共論前事。使有司改換簡擇。天下刺史縣令。皆取才能有稱望者充。自今已后。應(yīng)有遷除諸曹侍郎。兩省兩臺。及五品已上清資望官。先于刺史內(nèi)取。刺史無人。然后余官中求。其御史員外郎等諸清要六品已上官。先于縣令中取。制中明言。如是則人爭就刺史縣令矣。得刺史縣令。天下大治。萬姓欣然。豈非太平樂事哉。其年。御史中丞盧懷慎上疏曰。臣竊見比來州牧上佐等。在任多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遂即遷改。不論課最。爭求冒進。不顧廉恥。亦何暇為陛下宣風布化。求瘼恤民哉。戶口所以流散。倉庫所以空虛。百姓所以凋弊。日更滋甚。職為此也。昔漢宣帝時。黃霸增秩賜金。而不遷于潁川??芍^美政也。臣請望諸州都督刺史上佐等。在任未經(jīng)四考已上。不許遷除。察其課效尤異者?;蝈a以車裘?;蚓图拥撝?。或降使臨問。并璽書慰勉。若公卿有缺。則擢以勸能。其政績無聞。及犯貪暴者。放歸田里。則萬方之民。一變于道。致此之美。革彼之弊。易于反掌。陛下何惜而不行之哉。

  其年十月十六日敕。內(nèi)外之職。出入須均。更遞往來。始聞?wù)?。京官中有才干堪治人者。量與外官。外官中有清慎著稱者。量與京職。至開元六年敕。刺史兼于京官中簡擇歷任有善政者補署。其司農(nóng)太尉府少府等司。既掌財物。已知次第。不在此限。

  景云元年十一月。諫議大夫?qū)幵┥鲜柙?。今天下諸州。良牧益寡。何者。古難其選。今侮其職也。然而世所重于京都。時見輕于州縣者何也。古者牧守政成。擢登三事。郎官特秀。光宰一同。誠愿尚書曠職。必于方伯求材。郎位闕官。必須循材擢用。茲令若行。仁風扇矣。

  開元八年六月二十八日敕。自今已后。諸司清望官闕。先于牧守內(nèi)精擇。都督刺史等要人。兼向京官簡授。其臺郎下除改。亦于上佐縣令中通取。即宜銓擇。以副朕懷。

  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敕。自今已后。三省侍郎有缺。先求曾任刺史者。郎官缺。先求曾任縣令者。

  十九年七月十四日敕。嶺南及黔府管內(nèi)諸州并蕃州。檢校及攝刺史。皆錄奏。待敕到然后準式。其嶺南黔府蕃州等刺史在任。不得輒請宿衛(wèi)。

  二十二年八月敕。刺史到任。不得當年入考??h令闕。不得差使。

  二十四年五月。夷州刺史楊浚犯贓。詔令杖六十。配流古州。左丞相裴耀卿曰。臣以為刺史縣令。與諸吏稍別。人之父母。風化所瞻。一為本部長官。即令終身致敬。況本州刺史。百姓所崇。一朝對其吏人。即加杖屈。恐非敬官長勸風俗之意。伏望凡刺史縣令于本部決杖。特乞停減。

  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令百官于親屬之中。舉牧宰。乃下制曰。昔祁奚之舉祁午。謝安之舉謝元。寧限嫌疑。致有拘忌。其內(nèi)外官有親伯叔及兄弟子侄中。有材術(shù)異能。通閑政治。據(jù)資歷可任刺史縣令者。各以名聞。

  天寶十一載十二月敕。牧宰字人。所寄尤重。至于祿料。頗亦優(yōu)豐。自宜飭躬勵節(jié)。以肅官吏。如聞或犯贓私。深紊綱紀。今后刺史犯贓。宜加例程一等。

  十二載九月敕。簡擇刺史。冀令撫字。諸使等或奏兼別職掌。政治有妨。既闕親人。仍乖本意。自今已后。更不得別奏請。

  干元二年九月敕。比來刺史之任。皆先奏州縣官屬。今后除帶使次判官外。一切不得奏改。官吏到任之后。察有罪累。及不稱職者。任具狀奏聞?wù)?。然后令所由與替。其刺史非兼節(jié)度。但有防御使者。副使判官。委于本州官中推擇。亦不得別奏人。并委中書門下。著為例程。

  永泰二年四月敕。郎中得任中州刺史。員外郎得任下州刺史。用崇岳牧之任。兼擇臺郎之能。

  貞元二十年。贈故隋州刺史李惠登洪州都督?;莸巧贋槠奖R軍裨將。安祿山反。遂從兵馬使董泰。涉海戰(zhàn)收滄隸等州。史思明反。復陷于賊。脫身投山南節(jié)度來瑱?,欁嘣嚱鹞釋④?。李希烈反。授惠登兵。令鎮(zhèn)隋州。貞元初。舉州歸順。隨授隋州刺史。時遭李希烈殲殘后。野曠無人?;莸菢阗|(zhì)。不知書。率心為政。皆與理順。二十年間。田疇辟。戶口加。人歌謠之。時于?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以其績上聞。加御史大夫。升其州為上。及卒。故有是贈。

  元和二年正月。制度支。如刺史于留州數(shù)內(nèi)。妄有減削。及非理破使。委觀察使風聞按舉。必當料加量貶。以誡列城。如刺史不奉制敕。不得稱有公事。請赴本使。其錄事參軍。亦不得擅離本州。

  三年正月。許新除官及刺史等。假內(nèi)于宣政門外謝訖進辭。便赴任。其日。授官于朝堂禮謝。并不須候假開。國朝舊制。凡命都督刺史。皆臨軒冊命。特示恩禮。近歲雖無冊拜。而牧守受命之后。便殿召對。仍賜衣服。蓋以親民之官。恩禮不可廢也。時新除河南尹裴復求。速之任。適遇寒食休假。李吉甫。復求之甥也。特為奏請。遂兼刺史有是命。非舊典也。

  四年閏三月敕。如刺史不承使牒。擅于部內(nèi)科率者。先加懲責。仍委御史臺出使郎官御史察訪聞奏。

  其年十二月。嶺南觀察使楊于陵奏。貞元中。觀察使李復奏。南方事宜素異。地土之卑。上佐多是雜流。大半刺史見闕。請于判官中揀擇材吏。令知州事。臣伏見近日諸道。差判官監(jiān)領(lǐng)州務(wù)。朝廷以為非宜。臣謂現(xiàn)今州縣雕殘。刺史闕員。動經(jīng)數(shù)歲。至于上佐。悉是貶人。若遣知州。必致?lián)蠑 7壚顝退?。降敕年月稍遠。懼違朝旨。伏乞天恩。許臣遵守當?shù)浪辔?。量才差擇。以便荒隅。敕旨。依奏?br />
  九年十二月。袁州刺史李將順。坐掊斂擾人。貶道州司戶參軍。時大寮有詣執(zhí)政者。以為刺史抵禁。不經(jīng)按訊。遽貶官??植豢?。乃追詔。遣御史馳往推究。

  十二年四月敕。自今已后。刺史如有利病可言。皆不限時節(jié)。任自上表聞奏。不須申報節(jié)度觀察使。本任得替后。遂于當處置百姓莊園舍宅。或因替代情弊。便破除正額兩稅。不出差科。自今已后。此色并勒依元額輸稅。

  寶歷元年正月七日敕節(jié)文。刺史縣令。若無犯。非滿三年。不得替。如治行尤異。但議就加獎。其有才宜他職。灼然章著者。中書門下。先具事由。及授上年月日。奏聽進止。滿歲遷代。無闕失者。即與進改。

  其年九月。御史臺奏。近日新除刺史赴官。多違條限。請準舊制。不逾十日。如妄稱事故不發(fā)。常參官奏聽進止。敕旨。從之。

  太和三年五月中書門下奏。增秩賜金。有故事。前史所載。得者甚希。近日方鎮(zhèn)所奏。人數(shù)漸多。自今已后。刺史在任。政績尤異。檢勘不虛者。觀察使具事狀。及所差檢勘判官名銜同奏。若他時察勘不實。本判官量加削奪。觀察使奏聽進止。所陳善狀。并須指實而言。如增加戶口。須云本若干戶。在任增加若干戶。如稱墾辟田疇。則云本墾田若干頃。在任已來。加若干頃。并須申所司。附入簿籍。如荒地及復業(yè)戶。自有年限。未合科配者。亦聽申奏。明言合至其年。并收租賦。如稱營田課則所效。須云本合得若干萬石。在任已來。加若干萬石。其所加配斛斗。便請準數(shù)落下。支所供本道本軍斛斗數(shù)。如不是供本軍本道斛斗。則申所司收管支遣。以憑考覆。不得虛為文飾。謬有薦論。敕旨。依奏。

  四年八月。御史臺奏。謹按大歷十二年五月一日敕。刺史有故及缺。使司不得差攝。但令上佐依次知州事。其上佐等。多非其才。亦望委外道使臣。精加銓擇。不勝任者。具以狀聞。昨者。宣州觀察使于敖所差周墀知池州。若據(jù)敕旨。便合奏剖。今勘其由長史司馬。并在上都守職。有錄事參軍顧復元在任。若不重有條約。所在終難守文。伏請自今已后。刺史未至。上佐闕人。及別有句當處。許差錄事參軍知州事。如錄事參軍又闕。則任別差判官。仍具闕人事由。分析聞奏。并申中書門下御史臺。所冀詔旨必行。繩違有據(jù)。敕旨。依奏。

  其年九月。比部奏。準太和三年十一月十日赦文。天下州府回殘羨余。準前后赦文。許充諸色公用。刺史每被舉按。即以公坐論贓。其應(yīng)合用羨余錢物。并令明立條件。散下州府者。謹具起請條件如后。應(yīng)有城郭及公廨屋宇器械舟車什物等。合建立修理。須創(chuàng)置添換者。或有公私使客。兼遇征拜朝官。送故迎新。舊例合有供應(yīng)。宴餞贈貺者。或官屬將校所由等。有巡檢非違。追捕盜賊。須行賞勸。合給程糧者?;虬傩肇毟F。納稅不逮。須有矜放。要添填元額者?;蛴瞿曦S谷熟。要收糴貯備。以防災(zāi)敝者。并任用。當州所有諸色正額數(shù)內(nèi)回殘羨余錢物等。如不依此色。即同贓犯。其所費用者。并須立文案。以憑勘驗。敕旨。宜依。仍委御史臺準此句當。

  五年五月。御史臺奏。應(yīng)諸州刺史謝官后。限發(fā)赴任日。準敕例。刺史謝官后。不計近遠。皆限十日內(nèi)發(fā)。伏以刺史治民之官。分陛下憂。受命之后。固宜速行。或以道途稍遙。私室貧乏。限內(nèi)不能辦集事宜。須假故淹留。虛懸促期。多不遵守。今請量其遠近。次第限日。應(yīng)去京一千里內(nèi)者。限十日。二千里內(nèi)者。限十五日。三千里內(nèi)。限二十日。三千里以外者。限二十五日。如限內(nèi)遇延英不開。亦請準常例進狀候進止。便發(fā)。更有妄托事故逗留。伏請當時奏聞。量加懲責。其貶授刺史。即請準舊例發(fā)遣。不依此限。所冀事得中道。久而不隳。敕旨。宜依。

  七年七月。中書門下奏。應(yīng)諸州刺史除授序遷。須憑顯效。若非責實。無以勸人。近者受代歸朝。皆望超擢。在郡治績。無由盡知?;蜃躁愔浦檬聴l。固難取信?;騽e求本道薦狀。多是徇情。將明憲章。在核名實。伏請自今已后。刺史得替代。待去郡一個月后。委知州上佐。及錄事參軍。各下諸縣。取耆老百姓等狀。如有興利除害?;菁吧瘛A疂嵎罟?。肅清風教者。各具事實。申本道觀察使檢勘得實。具以事條錄奏。不得少為文飾。其薦狀仍與觀察使判官連署。如事不可稱者。不在薦限。仍望委度支鹽鐵分巡院內(nèi)官同訪察。各申報本使錄奏。如除授后。訪知所舉不實。觀察判官分巡院官。及知州上佐等。并停見任一二年。不得敘用。如緣在郡贓私事發(fā)。別議處分。其觀察使奏取進止。敕旨。依奏。

  開成元年二月。中書門下奏。應(yīng)諸州刺史。諸府少尹。次赤縣令。州府五品以上官。并常參官等。在任之例。約是三載。命代之后。遽即到京。人數(shù)既多。員缺常少。稍經(jīng)時月。則訴饑寒。伏準漢法。免罷郡守。自非詔征。不得到京師。建中初。敕常參官及外五品以上。替后不得擅至京師。自今已后。請據(jù)舊章。刺史及五品以上常參官。在外應(yīng)受替去任。非有征詔。不得到京。宜委所在州府。取其由歷。每兩月一度。附驛申中書門下。其初狀仍具前任政績。受代日月。申中書門下。準前置具員。量人才據(jù)缺除授。其有家在上都。因自歸止者。正衙見后。仍令京兆府依外州府例與申。敕旨。依奏。

  其年閏五月。中書門下奏。伏準舊例。刺史授官后。皆于限內(nèi)待延英開日。候?qū)ψ喟l(fā)日。詳度朝旨。蓋重治人之官。欲陛下觀其去就。察其言語。亦所以杜塞宰相陳情。故除刺史。并往往進狀便辭。蓋恐對奏之時。錯失乖誤。自今已后。除刺史并望延英對了。奏發(fā)日。地近限促。不遇坐日。亦望許于臺司通狀。待延英開日。辭了進發(fā)。敕旨。依奏。

  其年八月。中書門下奏。致治親民。屬在守宰。朝廷近日命官。頗加推擇。從今已后。望令諸觀察使。每歲終。具部內(nèi)刺史縣令。司牧方策。政事工拙上奏。其有教化具修。人知敬讓。賊盜逃去。遺賂不行。刑獄無偏。賦稅平允撫綏孤弱。不虐幼賤。奸吏黠胥。侵牟止絕。田疇墾辟。逃戶歸復。道路平治。郵傳修節(jié)。府無留事。獄去系囚。糾慝繩違。嫉惡樹善。以公滅私。絕去貨殖。夙興夜寐。宴戲省少。人無謗議。家有蓋藏。是謂循良之吏。愷悌君子。其能備此具美者。仰以其尤薦聞。朝廷特加褒賞。增秩改章。征受顯重。如或數(shù)科之中。粗有提舉。勤恪不怠。處事無闕者。仰以次等薦聞。量加寵賞。偕留未替。以候成績。其有昧此政經(jīng)。所向無取。循資待錄。無補于治。散材凡器。長在人上。亦仰以實奏聞。當請移于散秩。如有貪殘黷貨。枉法受贓。冤訴不伸??襟谉o罪。有一于此。具狀以聞。當加峻刑。投諸荒裔。賞善懲惡。期于必行。掾曹邑佐。善惡特異者。亦仰聞狀請。頒示四方。專委廉察。仍令兩都御史臺。并出使郎官御史。及巡院法憲官。常加采訪。具以事狀奏申中書門下。都比較諸道觀察使承制勤怠之狀。每歲孟春。分析聞奏。因議懲獎。敕旨。依奏。

  三年三月敕。新授刺史。如遇入闕申謝者。其日。各隨本班引入。候班退。刺史便接次對官立。候次對官班訖。通事舍人引至橫階前。通事舍人口奏云。新授某州刺史某人等申謝。如喚近前。即引上龍墀。如不喚。即各自奏發(fā)日訖。通事舍人即宣某人等申謝。如去。贊拜訖。使引出。

  其年五月。中書門下奏。舊制。刺史已除。替人未到。依前管一應(yīng)務(wù)。并給俸料。待替到交割。便聽東西。據(jù)山南道所奏。刺史得便令牒州停務(wù)。別差官知州事。待到交割。方可東西。臣以為刺史祿俸固薄。留滯可矜。又嶺南諸管。及福建黔府。皆是遠僻。須有商量。并請除到后未交割已前。據(jù)俸料雜給之中。三分支一。以資其停費。惟戒所由。不可比例。制可。

  四年三月。中書門下奏。嶺南小州。多是本道奏散試官。及州縣官。充司馬知州事。不三兩考。便請正除。僥幸之門。莫甚于此。須作定制。令其得中。應(yīng)奏授上佐知州事。起今已后。一周年在本任無破缺。即任奏請充權(quán)知刺史?;峦局畠?nèi)。猶甚徑捷。仍須事一周年考。不得將兩處相續(xù)。敕旨。依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