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明會(huì)典之一百八十七

大明會(huì)典 作者:(明)李東陽 等纂


  營造五

  城垣

  凡京師城垣。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城京城牆垣、遇有損壞、即便丈量明白見數(shù)計(jì)料。所有磚灰、行下聚寶山黑窯等處關(guān)支、其合用人工、咨呈都府、行移留守五衛(wèi)、差撥軍士修理。若在外藩鎮(zhèn)府州城隍、但有損壞、係干緊要去處者、隨即度量彼處軍民、工料多少、入奏修理。如係腹裏去處、於農(nóng)隙之時(shí)興工

  ○天順六年、今後軍都督府、並守門官軍巡視。如有損壞低窪、該門官軍、隨即填補(bǔ)修理

  皇城

  皇城、起

  大明門、長安左右門、歷東安、西安、北安三門、周圍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內(nèi)

  紫禁城、起

  午門、歷東華、西華、玄武三門、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東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城、高三丈

  垛口、四尺五寸五分。基厚二丈五尺。頂收二丈一尺二寸五分

  京城

  國初定都南京。城周圍九十六里。門十三、曰正陽、通濟(jì)、聚寶、三山、石城、清涼、定淮、儀鳳、鍾阜、金川、神策、太平、朝陽。後塞。鍾阜、儀鳳二門。外城周圍一百八十里。門十六、曰麒麟、仙鶴姚坊、高橋、滄波、雙橋、夾岡、上方、鳳臺(tái)、大馴象、大安德、小安德、江東、佛寧、上元、觀音。永樂中定都北京。建築

  京城、周圍四十里。為九門、南曰麗正、文明、順成、東曰齊化、東直。西曰平則、西直。北曰安定、德勝。正統(tǒng)初、更名麗正為正陽、文明為崇文、順成為宣武、齊化為朝陽、平則為阜成。餘四門仍舊。城南一面、長一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丈四尺五寸。東、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高、三丈五尺五寸。垛口、五尺八寸?;窳啥?。頂收五丈。嘉靖二十三年、築重城、包京城南一面、轉(zhuǎn)抱東西角樓止。長二十八里。為七門、南曰永定、左安、右安。東曰廣渠、東便。西口廣寧、西便。城南一南、長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東、一千八十五丈一尺。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各高二丈。垛口四尺?;穸?。頂收一丈四尺。四十二年、增修各門甕城

  凡皇城紅鋪。弘治六年奏準(zhǔn)、巡視城垣委官、時(shí)常點(diǎn)視比較。應(yīng)修理者、隨即具呈修理。其直宿官軍、不行用心看守、致有損失、應(yīng)參究者、徑自參究

  ○嘉靖三十一年題準(zhǔn)、兵部點(diǎn)軍司官、工部街道官、各城巡視御史、俱要不時(shí)巡閱、查點(diǎn)各該官軍、嚴(yán)督看守。遇有遺失損壞、輕則責(zé)治、重則參提、俱責(zé)修陪。仍行錦衣衛(wèi)街道官、一體巡緝禁治

  凡城垣禁約。成化十年、令都城外四圍、沿河居住軍民人等、越入牆垣、偷魚割草、竊取磚石等項(xiàng)。輕則量情懲治、重則參奏拏問、枷號(hào)示眾。若該城徇情、縱容不理、及四鄰知而不首者、皆治以罪。其守門官軍、亦不許於城外河邊、栽種牧放、因而引惹外人、入內(nèi)作踐。違者、一體治罪

  凡各處城樓窩鋪。洪武元年令、腹裏有軍城池、每二十丈置一鋪。邊境城、每十丈一鋪。其總兵官隨機(jī)應(yīng)變?cè)鲋谜?、不在此限。無軍處所、有司自行設(shè)置、常加點(diǎn)視、母致疏漏損壞。提調(diào)官任滿得代、相沿交割、違者治罪

  壇場(chǎng)

  凡修理壇場(chǎng)。洪武二十六年定、天地壇場(chǎng)、若有損壞去處、合修理者、督工計(jì)料修整。合漆飾者、行下營繕?biāo)?、差工漆飾。所用木石磚灰顏料等項(xiàng)、行下抽分竹木局等衙門、照數(shù)關(guān)支

  ○嘉靖十二年題準(zhǔn)、祈榖壇、並犧牲所、每年太常寺呈工部、支取石灰一萬斤、工食銀二十兩、給付各該人員修飾

  ○萬曆四年題準(zhǔn)、先農(nóng)壇、每年春秋二季、行太常寺委官、摘撥壇戶、將瓦上磚地內(nèi)草木芟除。牆垣、行管理重城司官巡視。如有剝裂處所、量取磚石、雇募匠作修補(bǔ)

  圜丘壇 【 吳元年、建圜丘於京城之南。洪武十一年、即其地建大祀殿、合祀 天地、是為 天地壇。嘉靖九年、復(fù)初制、仍為圜丘、在正陽門南】

  圜丘、三成壇。一成、面徑五丈九尺、高九尺。二成、面徑九丈、高八尺一寸。三成、面徑十二丈、高八尺一寸。各成面磚、用一九七五陽數(shù)、及周圍攔板柱子、皆青色琉璃。四出陛、各九級(jí)、白石為之。內(nèi)壝圓牆、九十七丈七尺五寸、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七寸五分。靈星石門六、正南三、東西北各一。外壝方牆、二百四丈八尺五寸、高九尺一寸、厚二己七寸。靈星門如前。

  【 高用周尺、餘今尺、下同】 又外圍方牆、為門四、南曰昭亨、東曰泰元、西曰廣利、北曰成貞

  方澤壇 【 吳元年、建方丘於鍾山之北。洪武十一年、改建天地壇、遂廢。嘉靖九年、復(fù)初制、為方澤、在安定門外】

  方澤、二成壇。一成、面方六丈、高六尺。二成、面方十丈六寸、高六尺。各成面磚、用六八陰數(shù)、皆黃色琉璃、青白石包砌。四出陛、各八級(jí)。周圍水渠一道、長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闊六尺。內(nèi)壝方牆、二十七丈二尺、高六尺、厚二尺。靈星門六、正北三、東西南各一。外壝方牆、四十二丈、高八尺、厚二尺四寸。靈星門如前。又外圍方牆二重、內(nèi)重北門三、東西南門各一。最外、惟西向三門。又西有石坊、曰泰折街

  朝日壇 【 嘉靖九年建、在朝陽門外】

  壇、方廣五丈、高五尺九寸、壇面磚、青色琉璃。四出陛、九級(jí)。圓壝牆七十五丈、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三寸。靈星門六、正西三、南東北各一。外圍牆、前方後圓、西北各三門。牆之西北、有石坊、曰禮神街

  夕月壇 【 嘉靖九年建、在阜城門外】

  壇、方廣四丈、高四尺六寸。壇面磚、白色琉璃。四出陛、六級(jí)。方壝牆二十四丈、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八分。靈星門六、正東三、南北西各一。外圍方牆、東北各三門。牆之東北、有石坊、亦曰禮神街

  雩壇 【 嘉靖中建】

  壇在泰元門外。圓廣五丈、高七尺五寸。四出陛、各九級(jí)。內(nèi)壝圓牆、徑二十七丈、高四尺九寸五分、厚二尺五寸。靈星門六、正南三、東西北各一。外圍方牆、四十五丈、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七寸。正南三門、曰崇雩門、共為一區(qū)、在南郊之西。外圍牆、東西面闊八十一丈五尺、南北進(jìn)深五十六丈九尺、高九尺、厚三尺

  神祇壇 【 國初建山川壇於 天地壇之西。永樂中、北京山川壇成。嘉靖十一年、即其地為天神地祇壇】

  神壇、方廣五丈、高四尺五寸五分。四出陛、各九級(jí)。壝牆、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厚二尺五寸。靈星門六、正南三、東西北各一。內(nèi)設(shè)雲(yún)形青白石龕四於壇北、各高九尺二寸五分

  祇壇、面闊十丈、進(jìn)深六丈、高四尺。四出陛、各六級(jí)。壝牆、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厚二尺四寸。靈星門、亦如神壇。內(nèi)設(shè)青白石龕、山形三、水形二、於壇北、【 先擬設(shè)於壇南北向、後改】 各高八尺二寸。左從位、山水形各一於壇東、右從位、山水形各一於壇西、各高七尺六寸

  先農(nóng)壇 【 洪武二年、建先農(nóng)壇於山川壇西南。永樂中、建壇如南京】

  壇在神祇壇後、石包磚砌、方廣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四出陛。壇東、為觀耕臺(tái)、用木、方五丈、高五尺。南東西三出陛

  先蠶壇 【 嘉靖中、始建在安定門外、後改於西苑】

  壇、石包磚砌、方廣二丈六尺、高二尺六寸。四出陛。壇東、為採桑臺(tái)、用磚石、方一丈四寸、高一尺四寸。南東西三出陛

  太社稷壇 【 吳元年、建 社稷壇於宮城之西南北向、異壇、同壝。洪武十年、改建。同壇、問壝。永樂中、建壇如南京、在午門右】

  同壇、同壝、壇、二成、上成、方五丈。次成、方五丈三尺、高五尺。四出陛、用五色土、隨方築之。壝垣、四面開靈星門。垣之色、亦各如其方

  凡壇場(chǎng)禁約。弘治十三年奏準(zhǔn)、天地、山川壇內(nèi)、縱放牲畜作踐、及私種耤田外餘地、並奪取耤田禾把者、俱問罪。牲畜入官。犯人枷號(hào)一箇月發(fā)落

  ○嘉靖十年、令南郊近牆田地、不許縱人葬埋。行該城御史、並差給事中、及錦衣衛(wèi)堂上官各一員、會(huì)同相勘。但有墳域附近一二裡內(nèi)、無分大小、有力者、聽令自行遷葬。無力者、工部於空遠(yuǎn)去處、設(shè)立義塚、限兩月以裏、盡行遷移。其先農(nóng)壇、並東西郊、一併查勘、從宜處置。仍出榜曉諭、有故違者重治不宥

  ○萬曆四年題準(zhǔn)、先農(nóng)壇內(nèi)牆垣、兵部行令巡捕官兵、常川巡緝。作踐牆垣者、拏究。壇內(nèi)耕種地土、離牆二丈外、方許鋤犁

  廟宇

  太廟 【 建置詳見禮部祠祭司】

  太廟、一座、九間。左右兩廡、各十五間。廟門、一座五間。左右門、二座。有神庫、神廚。

  寢廟、一座、九間。左右兩廡、各五間。

  祧廟、一座、九間。左右兩廡、各五間。

  世廟 【 今名玊芝宮、建置詳禮部祠祭司】

  宮門、五間、曰芝祥門。前殿、七間、曰寶慶殿。兩廡、各五間。後寢、五間、曰大德殿。兩廡、各三間

  歷代帝王廟 【 國初、建於南京。嘉靖中、後建於京師】

  廟在阜成門內(nèi)、街北。前為廟門。中為景德門。門內(nèi)、為景德崇聖之殿。殿九間、重簷、五出陛。東西兩廡、各七間。殿之後為庫。前門內(nèi)、左有神庫、神廚。宰牲亭、門外

  文廟

  正殿七間、舊稱大成殿、今題曰先師廟。殿之東掖、為祭器庫、十一間。西掖、為樂器庫、十一間。東西廡、各十九間。兩廡之南、折而北向、為東西序、各十一間。門、各一。兩序之中、為大成門、今題曰廟門、五間。中門三、東西各列□十二

  祀典神祗廟於 【 詳禮部祠祭司】

  凡修建廟宇。洪武二十六年定、歷代聖帝明王、忠臣烈士、及名山嶽鎮(zhèn)、應(yīng)合祭祀神祇廟宇、務(wù)要時(shí)常整理。如遇新創(chuàng)、及奉旨起造功臣享堂、須要委官督工計(jì)料、依制建造

  ○正統(tǒng)八年敕、凡嶽鎮(zhèn)海瀆祠廟、屋宇牆垣、或有損壞、及府州縣社稷、山川、文廟、城隍、一應(yīng)祀典神祇、壇廟頹廢者、即令各該官司修理。合用物料、酌量所在官錢內(nèi)、支給收買。或分派所屬殷實(shí)人戶備辦、於秋成時(shí)月、起倩夫匠修理。不許指此多派、虛費(fèi)民財(cái)、及修蓋淫祠、妄用民力。若嶽鎮(zhèn)海瀆、廟宇、焚毀不存、用工多者、布按二司、同該府官、斟酌民力、量宜起蓋。仍先畫圖、奏來定奪。凡修完應(yīng)祀壇廟、皆選誠實(shí)之人看守。所司時(shí)加提督。遇有損壞、即依例修整、不許廢壞。乃令巡按御史按察司官、按臨巡視

  ○成化十五年、令天下祀典神祇、祠廟應(yīng)修理者、務(wù)要申達(dá)合干上司、勘實(shí)斟酌定奪

  ○弘治十二年、曲阜孔廟火。題準(zhǔn)取旁近各省、及各抽分廠銀重修○嘉靖三十八年、以先牧廟、建自永樂、歲久頹敝、題準(zhǔn)重修公廨

  凡修理公廨。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在京文武衙門公廨。如遇起蓋、及修理者、所用(上□下木)磚瓦灰石人匠等項(xiàng)、或官為出辦?;蛞谱尚滩?、都察院、差撥囚徒、著令自辦物料人工修造。果有係干動(dòng)眾、奏聞施行

  ○永樂二年奏準(zhǔn)、今後大小衙門、小有損壞、許令隸兵人等、隨即修葺。果房屋倒塌、用工浩大、務(wù)要委官相料、計(jì)用夫工物料數(shù)目、官吏人等???、申部定奪修理

  ○弘治元年奏準(zhǔn)、今後各衙門、但有門窗等項(xiàng)損壞、原物見在者官為出料修理。原物不在者、就令經(jīng)該官吏、及看守之人、出料自陪修理

  ○嘉靖二十三年題準(zhǔn)、各衙門應(yīng)修理者、小修用銀一百兩以下、大修五百兩以下、估計(jì)到部、動(dòng)支節(jié)慎庫官銀、上緊修理。以工完日為始、小修以三年為限、大修以五年為限、不得先期輒便議修○又議定、各有錢糧衙門損壞、工部委官估計(jì)物料、轉(zhuǎn)行動(dòng)支無礙銀兩、徑自修理。惟原無錢糧者工部議估興工

  文職公廨

  宗人府 【 在長安左門南】 吏部 【 在宗人府南】

  戶部 【 在吏部南】   禮部 【 在戶部南】

  兵部 【 在宗人府後】  刑部 【 在貫城坊】

  工部 【 在兵部南】   都察院 【 在刑部南】

  翰林院 【 在長安左門外】 國子監(jiān) 【 在安定門內(nèi)】

  太常寺 【 在後府南】  通政使司 【 在太常寺南】

  大理寺 【 在都察院南】 詹事府 【 在玉河?xùn)|岸】

  光祿寺 【 在東安門內(nèi)】 太僕寺 【 在萬寶坊】

  鴻臚寺 【 在工部南】  欽天監(jiān) 【 在鴻臚寺南】

  太醫(yī)院 【 在欽天監(jiān)南】 行人司 【 在長安右門外】

  上林苑監(jiān) 【 在文德坊】 中兵馬司 【 在城內(nèi)仁壽坊】

  東城兵馬司 【 在城內(nèi)思城坊】 南城兵馬司 【 在城外正陽街】

  西城兵馬司 【 在城內(nèi)鹹宜坊】 北城兵馬司 【 在城內(nèi)教忠坊】

  武職公廨

  中軍都督府 【 在長安右門南】 左軍都督府 【 在中府南】

  右軍都督府 【 在左府南】 前軍都督府 【 在右府南】

  後軍都督府 【 在中府後】 錦衣衛(wèi) 【 在通政司南】

  旗手衛(wèi) 【 在通政司後】 府軍衛(wèi) 【 在時(shí)雍坊】

  府軍左衛(wèi) 【 在保大坊】 府軍右衛(wèi) 【 在鹹宜坊】

  府軍前衛(wèi) 【 在保大坊】 府軍後衛(wèi) 【 在仁壽坊】

  羽林左衛(wèi) 【 在保大坊】 羽林右衛(wèi) 【 在明時(shí)坊】

  羽林前衛(wèi) 【 在時(shí)雍坊】 金吾左衛(wèi) 【 在保大坊】

  金吾右衛(wèi) 【 在仁壽坊】 金吾前衛(wèi)

  金吾後衛(wèi)    虎賁左衛(wèi) 【 以上三衛(wèi)俱在保大坊】

  燕山左衛(wèi) 【 在安福坊】 燕山右衛(wèi) 【 在思城坊】

  燕山前衛(wèi) 【 在鳴玊坊】 大興左衛(wèi) 【 在日照坊】

  濟(jì)陽衛(wèi) 【 在居賢坊】  濟(jì)州衛(wèi) 【 在金城坊】

  武驤左衛(wèi)    武驤右衛(wèi)

  騰驤左衛(wèi)    騰驤右衛(wèi) 【 以上四衛(wèi)俱在崇教坊】

  彭城衛(wèi) 【 在萬寶坊】  永清左衛(wèi) 【 在西城坊】

  永清右衛(wèi) 【 在日中坊】 武功左衛(wèi)

  武功右衛(wèi)    武功中衛(wèi) 【 以上三衛(wèi)俱在明時(shí)坊】

  長陵衛(wèi)

  獻(xiàn)陵衛(wèi)

  景陵衛(wèi)

  裕陵衛(wèi)

  茂陵衛(wèi)

  泰陵衛(wèi)

  康陵衛(wèi)

  永陵衛(wèi)

  昭陵衛(wèi)

  凡公生門禁約。弘治十三年奏準(zhǔn)、東西公生門朝房、官吏人等、或帶住家小、或做造酒食、或寄放貨櫃、開設(shè)卜肆、停放馬騾、取土搬穢等項(xiàng)作踐者。問罪、枷號(hào)一箇月、發(fā)落

  ○嘉靖二十年題準(zhǔn)、東西朝房、先年每衙門、止容辦事吏一名、在內(nèi)看守。近皆攜帶家小、引挾親黨、任憑居住。又多閒雜人等、鬻市酒食、寄放貨物。合通行各該衙門查理。仍行本部管理街道官、及轉(zhuǎn)行巡視御史、督令該管兵馬、挨次體勘。有仍前雜亂者、拏送法司、問罪如例。兵馬司每月朔、具結(jié)回報(bào)凡貢院修理。舊例、合用銀兩、工部出六分、順天等八府、共出四分。嘉靖二十八年題準(zhǔn)、修蓋板捨、工部二千七百。順天府一千八百。共增足四千五百之?dāng)?shù)

  ○四十三年、又議充拓東西坊牌樓、面闊三十二丈。大門、至南拓十二丈。坊牌外民房、改造官廳三間。東西夾道、開廣各一丈五尺。圍牆拓十二丈

  ○萬曆元年以後、又議充拓改建、於是堂宇弘廠。諸經(jīng)房、各具庖湢。板捨皆易以磚、歲免拆卸。撥工役四名、常川看守。委營繕?biāo)僖粏T、專掌鎖鑰

  倉庫

  凡修蓋倉庫。洪武十四年、計(jì)在京一歲官俸軍糧之?dāng)?shù)、令各建倉儲(chǔ)蓄、以便支給

  ○二十六年定、凡在京各衙門倉庫。如有損壞、應(yīng)合修理者、即便移文、取索人匠物料修整。如本處倉庫不敷、應(yīng)合添蓋者、須要相擇地基、計(jì)料如式營造。所用竹木磚石灰瓦丁線等項(xiàng)、行下抽分竹木局等衙門關(guān)支。如是工匠物料不敷預(yù)為措辦足備、以候應(yīng)用

  ○永樂九年奏準(zhǔn)、倉廒損壞者、該衛(wèi)修理。缺少者、本部蓋造

  ○萬曆三年題準(zhǔn)、修建倉廒規(guī)制、俱以樣廒為準(zhǔn)。各委官、及作頭姓名、刻扁懸記。如十年之內(nèi)、即有損壞者責(zé)令陪修、仍治其罪

  京倉

  舊太倉十一衛(wèi)、舊廒三百六座。見在廒二百三十六座、計(jì)一千二百十五間空地五十三座

  錦衣衛(wèi)、見廒二十座。內(nèi)二座六間、一座七間、餘俱五間。空地八座

  羽林前衛(wèi)、見廒二十四座。內(nèi)一座四間、四座六間、三座七間、餘俱五間??盏厮淖?br />
  大寧中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內(nèi)一座三間、二座六間、餘俱五間??盏仄咦?br />
  神武左衛(wèi)、見廒二十座。內(nèi)三座六間、餘俱五間??盏厝?br />
  昭陵衛(wèi)、見廒二十五座。內(nèi)二座三間、一座四間、一座七間、一座八間、餘俱五間。空地三座

  忠義前衛(wèi)、見廒二十三座。內(nèi)二座四間、二座六間、一座七間、餘俱五間??盏厝?br />
  忠義後衛(wèi)、見廒十九座。內(nèi)一座四間、一座六間、餘俱五間??盏匚遄?br />
  蔚州左衛(wèi)、見廒二十座。內(nèi)一座四間、四座六間、二座七間、餘俱五間。空地五座

  景陵衛(wèi)、見廒二十四座。內(nèi)四座六間、一座七間、餘俱五間??盏匚遄?br />
  獻(xiàn)陵衛(wèi)、見廒十九座。內(nèi)二座四間、五座六間、餘俱五間??盏匚遄?br />
  義勇右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內(nèi)一座六間、餘俱五間。空地五座

  南新倉八衛(wèi)、舊廒二百四十九座。見在廒一百八十座、計(jì)八百九十八間??盏厮氖抛?br />
  府軍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盏匚遄?br />
  燕山右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仄咦?br />
  永清右衛(wèi)、見廒二十三座、俱五間??盏亓?br />
  龍虎衛(wèi)、見廒二十四座。內(nèi)二座四間、餘俱五間??盏匚遄?br />
  龍?bào)J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匕俗?br />
  彭城衛(wèi)、見廒二十三座、俱五間??盏亓?br />
  濟(jì)州衛(wèi)、見廒二十五座、俱五間??盏亓?br />
  金吾左衛(wèi)、見廒二十四座、俱五間。空地五座

  海運(yùn)倉六衛(wèi)、舊廒一百七十八座。見在廒一百二十座、計(jì)六百間??盏亓?br />
  永陵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厥?br />
  忠義右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匕俗?br />
  義勇後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匕俗?br />
  寬河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空地十一座

  泰陵衛(wèi)、見廒十九座、俱五間。空地十三座

  燕山左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匕俗?br />
  新太倉七衛(wèi)、舊廒一百八十一座。見在廒一百四十九座、計(jì)七百四十五間??盏囟咦?br />
  富峪衛(wèi)、見廒二十二座、俱五間??盏厝?br />
  大寧前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盏厝?br />
  茂陵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盏厮淖?br />
  會(huì)州衛(wèi)、見廒二十二座、俱五間??盏厝?br />
  裕陵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盏匚遄?br />
  義勇前衛(wèi)、見廒二十二座、俱五間??盏厮淖?br />
  康陵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匚遄?br />
  北新倉五衛(wèi)、舊廒一百四十座。見在廒九十五座、計(jì)四百八十三間。空地四十一座

  府軍前衛(wèi)、見廒十七座、俱五間??盏厥婚g

  府軍左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內(nèi)一座六間、餘俱五間空地八座

  府軍右衛(wèi)、見廒十八座。內(nèi)一座六間、餘俱五間空地八座

  燕山前衛(wèi)、見廒十九座。內(nèi)一座三間、餘俱五間??盏亓?br />
  金吾前衛(wèi)、見廒二十座。內(nèi)二座六間、三座七間、餘俱五間??盏匕俗?br />
  大軍倉四衛(wèi)、舊廒一百二十二座。見在廒七十七座、計(jì)三百九十間??盏厮氖遄?br />
  大軍倉、見廒十九座。內(nèi)二座六間、一座七間餘俱五間。空地十座

  旗手衛(wèi)、見廒十九座。內(nèi)一座六間、餘俱五間??盏匾蛔?br />
  永清左衛(wèi)、見廒十八座、俱五間??盏厥蛔?br />
  武城中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盏厥?br />
  濟(jì)陽倉二衛(wèi)、舊廒四十七座。見在廒三十四座、計(jì)一百六十間??盏囟?br />
  濟(jì)陽衛(wèi)、見廒十八座。內(nèi)一座三間、四座四間、餘俱五間

  金吾右衛(wèi)、見廒十六座。內(nèi)五座四間、一座六間、餘俱五間??盏囟?br />
  祿米倉二衛(wèi)、並部糧、舊廒七十四座。見在廒四十九座、計(jì)二百四十五間??盏囟?br />
  彭城衛(wèi)、見廒十九座。內(nèi)一座四間、餘俱五間??盏匾蛔?br />
  府軍前衛(wèi)、見廒十九座。內(nèi)一座三間、二座四間、一座六間、一座七間、餘俱五間??盏亍踝考Z見廒十一座。內(nèi)二座六間、餘俱五間

  西新倉四衛(wèi)、舊廒一百座。見在廒八十三座、計(jì)四百十五間??盏囟?br />
  羽林左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空地七座

  虎賁左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空地五座

  金吾後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空地五座

  府軍後衛(wèi)、見廒二十二座、俱五間??盏匚遄?br />
  大興左衛(wèi)倉一衛(wèi)、舊廒二十九座。見在廒二十五座。內(nèi)四座六間、二座七間、餘俱五間、計(jì)一百三十三間。空地四座

  太平倉二衛(wèi)、舊廒四十八座。見在廒四十四座、計(jì)二百二十間

  留守前衛(wèi)、見廒二十二座、俱五間。內(nèi)坍塌一座

  留守後衛(wèi)、見廒二十二座、俱五間

  通倉

  大運(yùn)南倉、舊廒一百二十一座。見在廒八十座。每座五間、計(jì)四百間

  大運(yùn)中倉、見在廒一百四十座。內(nèi)五座六間、二座四間、餘俱五間、計(jì)七百三間

  大運(yùn)西倉、見在廒三百九十四座。內(nèi)一座六間、餘俱五間、計(jì)一千九百七十一間

  大運(yùn)東倉 【 今廢】

  凡提督修倉。正統(tǒng)二年、初差工部堂上官提督。後復(fù)添設(shè)員外郎一員、職專修倉。仍以堂上官提督。後又差內(nèi)臣、及戶部管倉堂上官提督

  ○嘉靖十五年奏準(zhǔn)、裁革京通二倉修倉內(nèi)臣。令工部堂上官、並原委太倉通州員外郎、主事、督率各衛(wèi)所官修理

  ○四十三年、令京倉修倉員外郎主事、於就近公署居住督工。裁革通州修倉主事、行管通惠河郎中兼理

  凡京倉軍夫。原額府軍等六十三衛(wèi)、修倉軍餘、共一千九百八十八名。正德十五年、減留一千二百名。十六年以後、裁革冒充、及改

  康、永、昭、三陵守護(hù)外。實(shí)在九百四十六名。內(nèi)錦衣衛(wèi)旗校十一名、月糧一石。各衛(wèi)軍餘、月糧八斗。除歲派差占見役等項(xiàng)二十二名、其九百二十四名、每年二月至九月做工。十月至次年正月歇工月分、每名月辦料價(jià)銀二錢五分

  ○嘉靖四十五年以後、做工月分、亦令納銀、隨工自雇夫匠

  ○萬曆元年議準(zhǔn)、各軍支米月分、照舊徵銀二錢五分。支銀月分、徵銀二錢七分。米折銀月分、徵銀三錢五分。各衛(wèi)掌印官、照數(shù)徵收。除本工雇夫匠支用外。其餘類總解部、以充買料支用

  凡通倉軍夫。通州十二衛(wèi)、修倉軍餘、原額六百名。正德十五年、減留四百五十名。內(nèi)餘五十名、自二月起、至九月止、每名辦納價(jià)銀三兩六錢、共銀一百八十兩。其餘分作四班、三班上工、一班歇息。又自十月至正月四箇月、前項(xiàng)軍餘、除在廠管事、看守物料、及上宿巡風(fēng)等項(xiàng)、共一百十六名外。其餘三百三十四名、每名辦納料價(jià)銀一兩、共三百三十四兩、與前銀、俱解部、以備買料支用

  凡修倉年例。每年、京倉、舊該修二百二十餘間。通倉、舊該修一百一十餘間。正德十五年題準(zhǔn)、量減三分之一。後定、每年、京倉、該修三十座。通倉、該修十五座。大約每座、五間為率。管理修倉主事、每年預(yù)於十一月、移文戶部管糧司官、備查應(yīng)修廒座、開送修倉主事、督率官匠、親詣各倉、逐一估計(jì)合用物料數(shù)目、於正月內(nèi)、具呈本部題派。工完呈部。十二月內(nèi)、提督侍郎具題

  ○嘉靖十六年、又因增修倉廒一百六十餘座。題準(zhǔn)京倉年例、量加四座

  ○萬曆九年題準(zhǔn)、每年修倉廒底、板木近土、米易浥爛。議用城磚砌漫、方置板木鋪墊。廒門廒牆、遍留下孔、以洩地氣。仍將修過廒座、用過錢糧具奏營房

  凡修理營房。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在京各衛(wèi)軍人營房、及駝馬象房、如有起蓋修理、所用物料、官為支給。若合用人工、隸各衛(wèi)者、各衛(wèi)自行定奪差軍。隸有司者、定奪差撥囚徒、或用人夫修造。果有係干動(dòng)眾、奏聞施行

  土牆營房每間合用

  桁條五根   椽木五十根

  蘆柴一束半  釘二十五枚

  瓦一千五百斤 石灰五斤

  凡陵衛(wèi)營房。舊例、係各衛(wèi)自行蓋造。順天撫按、會(huì)同查處。正德十六年、蓋造

  康陵衛(wèi)。查有拆毀寺觀、抄沒官房、始議給發(fā)

  ○嘉靖二十七年、蓋造

  永陵衛(wèi)。合用工料、先儘撫按衙門贓罰、並所屬州縣、庫貯無礙官銀動(dòng)支。不敷、工部量行補(bǔ)湊

  ○萬曆元年、蓋造

  昭陵衛(wèi)。工部補(bǔ)湊、題用順天所屬、未解葦課銀

  凡象房。弘治八年修蓋、工部出辦物料人匠、兵部摘撥官軍、錦衣衛(wèi)借撥軍校、兼用。本部該衛(wèi)、各委官一員、會(huì)同督理。做工軍士、行戶部日支米鹽、如例。正德十年、嘉靖十六年、重修、亦如之凡馬房。舊例每所、定與公廨地二十頃、歲租六十兩、以備修理。各掌馬房事、及巡青內(nèi)外官、自行收支。又有生熟草場(chǎng)地、頃數(shù)不等。內(nèi)留生草牧地。餘俱召佃、徵子粒銀、徑解御馬監(jiān)收貯。嘉靖初題準(zhǔn)、二項(xiàng)租銀、俱納所在州縣、轉(zhuǎn)解戶部、貯聽修理倉廄支用。其各馬房修理、自後率以三年為期

  獄具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在京各衙門、合用刑具、皆須較勘如法、應(yīng)合應(yīng)付者、方許應(yīng)付

  應(yīng)天府採辦

  笞    杖    (木□)

  龍江提舉司成造

  枷    杻

  寶源局打造

  鐵鎖   鐵鐐

  刑部、每年該用長枷五百二十面。手肘七百八十副。拶指一千三百把、每把、用綿繩一條。方枷二百六十面。竹板三千片、每貓竹一根、長一丈九尺、圍圓九寸、破竹十三片、長四尺五寸、闊一寸五分。鐵索六百五十條。鎖頭六百五十箇。鐵鐐七百八十副。鐵釘三千箇

  都察院、每年該用長枷一百二十面。手肘四百二十副、拶指八百把、每把、用綿繩一條。方枷二百六十面。竹板三千斤、照前尺寸。鐵索九十條。鎖頭九十箇。鐵鐐四百副。鐵釘二千箇

  大理寺、每年該用拶指四百四十把、每把、用綿繩一條。竹板七百八十片、照前尺寸

  成化二十一年奏準(zhǔn)、刑部、都察院、問擬徒罪以下、俱送工部。其笞杖罪囚、免其運(yùn)灰、量為收銀、買辦獄具。其修倉囚犯、亦令每日出銀一分、按月送部、成造枷鐐等具、以備法司取用。有可修理者、仍送部修理應(yīng)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