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明會典卷之五十一

大明會典 作者:明·李東陽


耕耤 【西苑耕歛附】 皇祖重農(nóng)。元年仲春即行耤田禮。 皇圣相承、皆遵用焉。至 肅皇復行西苑耕歛之禮。立 帝社稷壇、以春秋祈報。禮加詳已。今西苑禮不行 洪武二年定 皇帝祀 先農(nóng)畢。太常卿奏請詣耕耤位。 皇帝至位。南向立。三公以下及應從耕者、各就耕位。戶部尚書北面進耒耜。太常卿導引 皇帝秉耒三推。戶部尚書跪受耒。太常卿奏請復位。南面坐三公五堆。尚書九推。各退就位。太常卿奏禮畢。太常卿導引 皇帝還大次。應天府尹、及上元江寧兩縣令、率庶人終畝。是日宴勞官耆宿於壇所 永樂間續(xù)定 凡祭 先農(nóng)畢。 駕至耤田所、戶部尚書捧鞭跪進。教坊司官率其屬作樂。隨 駕行三推禮畢。 駕至儀門陞座。樂作。觀三公九卿耕訖。教坊司承應用大樂、百戲畢。跪奏致語。 駕至殿內(nèi)陞座。進湯進膳、俱用樂。畢。順天府官率耆老人等謝 恩。樂作。禮畢。樂止。次百官行禮。樂作。禮畢。樂止。 賜百官酒飯。百官復入班行禮。樂作。禮畢。樂止。尚膳官進膳。樂作。進訖。樂止。百官入席。教坊司官奏一奏本太初之曲。進酒。樂作。進訖。樂止。進膳。樂作。進訖。樂止。教坊司官跪奏進湯。樂作。徹湯。樂止。二奏仰大明之曲。進酒。進膳。進湯。如前儀。三奏民初生之曲。進酒。進膳。進湯。如前儀。徹 御案畢。樂止。百官復入班行禮。樂作。禮畢。樂止。鴻臚寺官奏禮畢。 駕還 嘉靖九年續(xù)定 每歲仲春上戊、祭 社稷及 先農(nóng)。先二日早、順天府官以耒耜及穜稑種進呈。 皇帝拜位前。冊東寶西。內(nèi)引禮官導引 皇帝由左門入。至 丹陛上右邊、北向立。內(nèi)贊唱執(zhí)事官各司其事。引禮官導引 皇帝至拜位。 親王各具冕服就拜位。奏四拜。傳唱鴻臚寺贊百官皆四拜。畢。捧冊寶官於綵輿內(nèi)取冊寶捧由殿中門入。至 皇太后前、左邊立。 皇帝由殿左門入、至拜位。奏跪。傳唱 親王百官皆跪。奏搢圭。進冊。捧冊官以冊跪進於 皇帝右。 皇帝受冊、獻訖。以授執(zhí)事官。執(zhí)事官跪受、置於案上之左。奏進寶。捧寶官以寶跪進於 皇帝右。 皇帝受寶獻訖。以授執(zhí)事官。執(zhí)事官跪受、置於案上之右。奏出圭。奏宣冊。執(zhí)事官跪宣讀訖。奏宣寶。執(zhí)事官跪宣讀訖。奏俯伏。興。平身。傳唱同。奏復位。導引 皇帝由左門出。至拜位。奏四拜。 親王同。傳唱百官同四拜畢。奏禮畢。 駕興 謁謝 是日、 皇太后受冊寶畢。候 皇后 皇妃俱受冊寶畢。內(nèi)官先具謁告儀物。翰林院具謁謝文。 皇太后、 皇帝、 皇后、 皇妃、各具服訖。 皇帝奉 皇太后、及率 皇后 皇妃、祗謁 奉先殿、及詣 太宗文皇帝幾筵、 大行皇帝幾筵前、行謁謝禮、如常儀 慶賀 九毫、除建 神祇壇外、其餘九十四畝二分五釐六絲四忽、亦撥與壇丁耕種、上納子粒。俱輸於 南郊神廩、以供 大祀等項粢盛 ○十年、戶部題準、耤田五穀種子、每畝合用一斗。本部發(fā)銀行順天府收買送用。以后年分、於收穫數(shù)內(nèi)照地存留備用。合用農(nóng)器、犁四張。(禾具)四張。鍬十把。鋤十把。(木欣)十把。扒十把。扠十把。鐮刀十把。掃帚十把。簑笠十副。磟碡四箇。大小麻繩共一百條??饟?。禮部發(fā)銀順天府買造。每地一頃、合用耕牛四隻。禮部發(fā)銀順天府收買。每日草料行里牛房照數(shù)放支。責付耕夫喂養(yǎng)。每地一頃、用夫十名。行順天府於宛大二縣取用。俱免本身差役。仍行太倉、每名月支口糧五斗 西苑耕歛 嘉靖十年、 上命墾西苑內(nèi)隙地為田。 諭禮工二部建 帝社 帝稷壇、每歲仲春秋行祈報禮。 【儀注見祠祭司】 於壇東北建殿曰無逸。亭曰豳風。又建亭曰省耕。曰省歛。每歲耕穫、 上親臨觀以重農(nóng)事。置倉曰恒裕。貯田之所入以供祀事 視學 皇祖視學。祭 先師、不設牲、不奏樂。 憲宗始用牲樂。 孝宗加幣與太牢。 世宗以正 先師稱號、載視學。復增設啟圣公祠。禮更有加云洪武十五年定 前期一日、有司灑掃殿堂。設 御幄於大成門東上、南向。設 御座於彝倫堂。至日、學官率諸生迎 駕於成賢街左。 駕至。學官及諸生俯伏、叩頭。興。 駕入櫺星門。止於大成門外。 上入御幄。禮官入奏請具皮弁服。次請行禮。導引官導 上出御幄。就御位。百官各就位。導引官導 上詣盥洗位。搢圭。盥帨。出圭。詣酒尊所酌酒。詣 先師神位前再拜。百官皆再拜。搢圭。執(zhí)事官跪進爵。 上獻爵。授執(zhí)事官、奠於神位前。出圭。再拜。百官皆再拜。四配寸哲兩廡分獻如常儀。導引官導 上入御幄。易常服。陞輿。詣學。學官率諸生先列於堂下東西。 上至彝倫堂。陞 御座。贊唱學官諸生行禮。五拜叩頭。東西序立於堂下。三品以上及侍從官、以次入堂、東西序立。贊進講。祭酒司業(yè)博士助教四人以次升堂、由西門入。至堂中。贊舉經(jīng)案於 御前。禮部官奏請授經(jīng)於講官。祭酒跪受。 賜講官坐。乃以經(jīng)置講案。叩頭。就西南隅、設幾榻坐講。 賜大臣翰林儒臣坐。皆叩頭。序坐於東西。諸生圜立以聽。講畢。祭酒叩頭、退就本位。司業(yè)博士助教、各以次進講畢。出堂門復位。贊唱有 制。學官諸生列班、俱北面跪聽 宣諭。五拜叩頭禮畢。學官率諸生出成賢街跪俟 駕還。明日祭酒率學官上表謝 恩 成化元年續(xù)定 前期一日、太常寺備祭儀。設大成樂器於殿上。列樂舞生於階下之東西。國子監(jiān)灑掃殿室內(nèi)外。錦衣衛(wèi)設 御幄於大成門之東上、南向。設 御座於彝倫堂正中。鴻臚寺設經(jīng)案於堂內(nèi)之左。設講案於堂內(nèi)之西南。至日、置經(jīng)於經(jīng)案。錦衣衛(wèi)設鹵簿駕。教坊司設大樂。俱於 午門外。是日早、百官免朝、先詣國子監(jiān)門外迎 駕。分獻陪祀官、先詣國子監(jiān)具祭服伺候行禮。 駕從東長安門出。鹵簿大樂以次前導。樂設而不作。太常寺先陳設祭儀於各神位前。設酒尊爵如常儀。執(zhí)事設 上拜位於 先師神位前正中。是日、學官率諸生迎 上至大成門外入御幄。禮官入奏請具服。 上具皮弁服訖。奏請行禮。導引官導 上出御幄中道詣大成殿陛上。典儀唱執(zhí)事官各司其事。執(zhí)事官各先斟酒於爵。候導 上至拜位。贊就位。百官亦各就拜位四配十哲分獻官、各詣殿東西階下。兩廡分獻官、各詣廡前。俱北向立。贊迎神。樂作。樂止。奏 上鞠躬。拜、興、拜、興、平身。通贊百官行禮同。奏搢圭。 上搢圭。執(zhí)事官跪進爵。樂作。 上受爵獻畢。復授執(zhí)事官奠於神位前。樂止。奏出圭。 上出圭。四配十哲兩廡分獻官、以次詣神位前奠爵訖。仍以次出殿門外、東西向立。典儀唱送神。樂作。樂止。奏 上鞠躬。拜、興、拜、興、平身。通贊陪祀官行禮同。導引官導 上由中道出。分獻官以次退。 上入御幄易常服訖。禮官入奏請幸彝倫堂。 上陞輿。禮官前導。由櫺星門出。從太學門入。諸生先分列於堂下東西。學官列於諸生前。 駕至。學官諸生跪。伺 駕過然后起。仍前序立。百官分列堂外稍上、左右侍立。 上至彝倫堂。陞御座。贊學官諸生行五拜叩頭禮。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及翰林院學士陞堂、執(zhí)事官各以次序立。贊進講。祭酒司業(yè)以次陞堂、由東西小門入、至堂中。執(zhí)事官舉案於 御前。禮官奏請授經(jīng)於講官。祭酒跪受經(jīng)。受畢。 上賜講官坐。祭酒乃以經(jīng)置講案。叩頭。就西南幾榻坐講。 上賜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及翰林院學士坐。皆叩頭、序坐於東西。諸王圜立於外以聽。祭酒講畢。叩頭。退就本位。司業(yè)進講如儀。畢。出堂門復位。贊有 制。學官諸生列班。俱北面跪聽。 宣諭畢。贊行五拜叩頭禮畢。學官諸生以次退。先從東西小門出、列於成賢街之右伺候。尚膳監(jiān)進茶 御前。 上命光祿寺賜各官茶畢。各官退列於堂門外。叩頭。東西序立。 上起陞輿。由太學門出。陞輦。鹵簿大樂前導。樂作。 駕出太學門。學官諸生伺 駕至。跪叩頭退。百官常服、先詣 午門外伺候 駕還。鹵簿大樂、止於 午門外。 上御奉天門。鳴鞭。百官常服行慶賀禮。鴻臚寺致詞云、恭惟 皇上敬禮 先師。 親臨太學。增光前烈。丕闡鴻猷。臣等欣逢盛事。禮當慶賀。行禮畢。鳴鞭。 駕興。還宮。百官退。明日國子監(jiān)祭酒、率學官諸生上表謝 恩。 上具皮弁服。御奉天殿。錦衣衛(wèi)設 丹陛駕。百官朝服侍班。行禮畢。 上易服御奉天門。禮部引奏。 賜祭酒司業(yè)學官及三氏子孫衣服、諸生鈔錠、畢。 駕還。是日 上御奉天門。賜宴。武官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翰林院學士、及祭酒司業(yè)學官、三氏子孫與宴。又明日、祭酒司業(yè)率學官諸生謝 恩。 上賜敕勉勵師生。祭酒捧出。師生迎導至太學開讀。行禮如常儀。再明日、祭酒司業(yè)率學官諸生復謝 恩 弘治元年定 先期、致齋一日。奠加幣。牲用太牢。改分獻官為分奠官。拜位列於陪祭官之前。樂仍設而不作。餘如成化間儀 嘉靖元年續(xù)定 駕將至。陪祀官、武官自都督以上、文官三品以上、翰林院官七品以上、同國子監(jiān)官、具祭服伺候行禮。 駕至檽星門外、即降輦。步入御幄。易常服。祭畢。仍自御幄步出檽星門外陞輦。次日襲封衍圣公、率三氏子孫、國子監(jiān)祭酒率學官諸生、上表謝 恩。是日 賜三氏子孫衍圣公等、及祭酒司業(yè)宴於禮部。 命本部尚書待。餘如成化間儀 ○十二年、以 先師祀典既正、再視學。 命大臣一員致奠啟圣公祠。餘如元年儀 樂章 視學還。導駕。奏御鑾歌神歡之曲 臣聞古帝王。受 天命、統(tǒng)四方。宵衣旰食治道章。一心誠敬感昊蒼。龍翔鶴舞。神心樂康。臣民讚時 皇、萬壽無疆 駕至奉天門。陞座。奏萬歲樂朝天子之曲 【與朝賀同】 還宮奏萬歲樂 【與前同】 萬歷四年續(xù)定 駕至櫺星門外、降輦。禮部官吉服、導 上入御幄。禮部奏請具服。 上具皮弁服訖。禮部官奏請行禮。 上出御幄。太常寺官導 上由太成門中道入。盥洗。詣廟中、與嘉靖元年儀稍異。餘俱同前儀。次日方行慶賀禮。襲封衍圣公率三氏子孫、祭酒司業(yè)率學官諸生、各上表謝恩。先期設表案於 皇極殿簷下東王門外。至日早、錦衣衛(wèi)設鹵簿駕。百官朝服侍班。 上具皮弁服。御中極殿。禮部官及各執(zhí)事官行禮如常儀。鴻臚寺官奏請陞殿。導駕官前導。樂作。陞座。樂止。鳴鞭。傳贊排班。班齊。鴻臚寺官致詞。百官行慶賀禮。樂作。五拜三叩頭訖。樂止。分班侍立。序班引衍圣公三氏等族人國子監(jiān)師生、過中。贊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贊進表。樂作。執(zhí)事官舉案、由東王門入、至簾前置定。樂止。贊宣表目。鴻臚寺堂上官一員、隨禮部堂上官、捧表目過中。內(nèi)贊贊跪。外亦贊跪。進表官俱跪。宣畢。贊俯伏。樂作。興。平身。傳贊同。樂止。執(zhí)事官舉案過東邊。贊鞠躬。樂作。進表官俱四拜。興。平身。樂止。各入本班立。鴻臚寺官奏禮畢。鳴鞭。百官退出。仍於 皇極門朝服侍立。 上易常服御門。鴻臚寺官傳奏事起案。執(zhí)事官舉案置 御路中。序班引襲封衍圣公等官并族人、及國子監(jiān)祭酒等官諸生、上 御路。贊跪。禮部官奏請 頒賞。承 旨訖。贊叩頭。衍圣公并祭酒等叩頭起。執(zhí)事官舉案過東邊。鴻臚寺官奏奏事畢。鳴鞭。 上興。還宮。百官退。是日免賜宴 【后二日儀俱同前】 成化元年、令取三氏子孫赴京觀禮。又 命衍圣公分獻 ○嘉靖十二年題準、衍圣公、及顏孟二博士、禮部先期差行人前去行取。及另取孔氏老成族人五人、顏孟族人各二人、一同馳驛赴京、迎 駕陪祀。前期八日、 內(nèi)閣及執(zhí)事官赴國子監(jiān)習儀。至日、習禮公侯伯俱迎 駕聽講觀禮。跪受 宣諭。班列於學官之次、諸生之前。三氏族人聽講、序立文官之次。各衙門辦事監(jiān)生、俱取回迎 駕、聽講、觀禮 大射禮 古之射禮有五。 國朝次第行之。 詔成均博士弟子、及郡縣庠序之士、皆使習射以俟貢舉。而凡遇 郊廟之祭、先期命文武官執(zhí)事行大射之禮。其儀具后 洪武三年定 前期、戒射定耦、選執(zhí)事充司正、副司正、司射、司射器、請射、舉爵、收矢、執(zhí)旗、樹鵠、陳設如圖儀。是日、執(zhí)事者入就位。請射者引主射正官、及各官員子弟士民俊秀者、各就品位。司射器者以弓矢置於各正官、及司射前。請射者詣正官前圓揖畢。引詣司射器前、授弓矢畢。引復本位。司正執(zhí)算入立於中后。請射者詣司射前曰。請誘射。引同射二人耦進。各以三矢搢於腰帶之右。以一矢挾於二指之間。推年齒相讓。年長者為上射。年幼者為下射。上射先進詣射位、向鵠正立。發(fā)矢、司正書中。投算置於中。 【或副司正書中】 舉旗者舉旗如式。上射射畢。退立於傍。讓下射者詣位。發(fā)矢書中舉旗如前。請射者俱引復位。收矢收者收矢、復於射者。司正取所中算。請射者次請士民俊秀射。次請官員子弟射。次請品卑至高品者射。其就射位、發(fā)矢、取算、書中、舉旗、收矢、復位、皆如式。俱畢。司正副司正各持算白中於主射正官。舉爵者酌酒授中者如式飲訖。請射請屬官以下仍捧弓矢納於司射器還詣主射正官前圓揖而退 ○射器及執(zhí)事官。工部制虎中鹿中、及諸侯卿大夫射侯等器。其儀按周禮大司馬之職。王大射、則合諸侯之耦。其屬有射人、掌張三侯。司弓矢、掌六弓八矢之法。服不氏、掌贊張侯以旌居乏而待獲。古大司馬。今兵部之職也。今以兵部掌之。其射鵠有七?;Ⅸ]五采、 天子射用之。熊鵠五采、 皇太子射用之。豹鵠五采、 親王射用之。豹鵠四采、一品二品文武官射用之。糝鵠三采、三品至五品文武官射用之。狐鵠二采、六品至九品文武官射用之。布鵠無采、文武官子弟及士民俊秀射用之。乏、又名容。凡射時置於鵠右。執(zhí)旗待獲者以蔽身。設楅并韋、當射時置於前以齊矢。設射中五皮。樹中、 天子大射用之。閭中、 天子宴射用之?;⒅?、 皇太子 親王射通用之。兕中、一品至五品文武官用之。鹿中、六品至九品及文武官子弟士民俊秀通用之。其職事設司正官二員、掌驗射者品級尊卑、人力強弱、而定耦。其中否、則書於算、兵部官職之。司射二員、掌先以強弓射鵠誘射以鼓眾氣。以武職官充之。司射器官二員、掌辨弓力強弱、分為三等、驗人力強弱而授之。工部官職之。舉爵者二員、掌以馬湩授中者飲。光祿寺官職之。請射者四員掌定耦射。射畢、再請某耦射。每鵠用二人。侍儀司職之。待獲者掌矢納於司射器者。以各隸僕供其役。執(zhí)旗者六人、掌於容后執(zhí)五色旗、如射者中的、舉紅旗應之。中采、舉采旗應之。偏西、舉白旗。偏東、舉青旗。過於鵠、舉黃旗。不及鵠、舉黑旗。以軍士二人掌之。設引禮二人、掌引文武官進退。命侍儀司舍人職之 策士 凡士之舉於禮部者。 國初以三月朔日、 御殿而親試之、謂之殿試。后率以三月十五日。間以他事更日。并讀卷傳臚等儀、具列於后 殿試儀 先期一日、鴻臚寺官設策題案於殿之東。光祿寺備試卓於兩廡。至日早、禮部官引貢士入至 皇極殿丹墀內(nèi)東西、北向序立。文武百官各具公服、侍立如常儀。鴻臚寺官請陞殿、 上常服、御皇極殿。鳴鞭。文武百官行叩頭禮、侍班。執(zhí)事官舉策題案於殿中、內(nèi)侍官以策題付禮部官、置於案上。鴻臚寺官引貢士就拜位。執(zhí)事官舉策題案由左階降、置 御道中。贊貢士行五拜三叩頭禮。各分東西侍立。執(zhí)事官隨舉策題案於丹墀東。鴻臚寺官奏禮畢。鳴鞭。 駕興。文武百官退。軍校舉試卓列於丹墀東西北向、置定。禮部官散題、貢士仍列班跪受、叩頭就試。是日如遇天雨、或大風、試卓即移設於兩廡 讀卷儀 殿試后二日早、常朝畢。 駕詣文華殿、免日講、不用侍班侍衛(wèi)等項。讀卷官各執(zhí)卷隨至 文華門外。候 上陞座。傳讀卷官進。各官趨至 丹陛、行叩頭禮。入殿內(nèi)東西序立。傳讀卷、讀卷官居首者、至 御前跪。展卷朗讀畢。司禮監(jiān)官接卷置 御案。本官叩頭、興復班。其各讀卷官以次進讀如儀。讀三卷后。臨時候 旨、再讀幾卷。如奉 旨免讀、各官即執(zhí)卷同至 御前跪。司禮監(jiān)官以次接卷俱置 御案。各官叩頭、興。復班。傳各官退。各讀卷官出至 丹陛、行叩頭禮畢。即出至 文華門外。候 上將試卷裁定。 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第一甲第二名、第一甲第三名、畢。其餘各卷、發(fā)出內(nèi)閣官領收。 上回宮。是日、各讀卷官先將第二甲第一名以下、拆卷填寫黃榜 傳臚儀 先期一日、設黃榜案於 中極殿內(nèi)稍東。至期、文武百官各具朝服、伺候行禮。是日早、鼓未鳴。先開 左掖門、放讀卷及提調(diào)并執(zhí)事官、進入 中極殿門外。候 上具皮弁服、陞座。各官入行叩頭禮畢。進入殿內(nèi)供事。讀卷官拆第一卷、奏第一甲第一名某人。拆第二卷、奏第一甲第二名某人。拆第三卷、奏第一甲第三名某人。填寫黃榜訖。尚寶司官用寶完備。起鼓。執(zhí)事官整束黃榜。翰林院官捧出 皇極殿伺候。其餘讀卷提調(diào)等官、俱先退出。鴻臚寺官贊執(zhí)事官行五拜三叩頭禮畢。奏請陞殿。導駕官前導、 上陞座。作堂下樂。鳴鞭。執(zhí)事官舉案至簾前置定。翰林院官捧榜、授禮部官、接置於案。執(zhí)事官引貢士入拜位。贊四拜。傳制官跪、奏傳 制。俯伏、興。由殿左門出、至 丹陛東立、西向。執(zhí)事官舉榜案至丹墀 御道中置定。傳制官稱有 制。鳴贊贊跪。 制曰。某年、三月十五日、策試天下貢士。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某人。第一甲、第二名某人。第一甲、第三名某人。第二甲、某人等若干名。第三甲、某人等若干名。傳訖。贊俯伏、興。贊四拜。畢。進士分東西侍立。執(zhí)事官舉案由 皇極門左門出。進士隨出觀榜。鳴贊贊排班。文武百官入班。致詞官於 丹陛中跪、致詞曰。天開文運。賢俊登庸。禮當慶賀。贊五拜三叩頭禮、畢。鳴鞭。 駕興 狀元率諸進士上表謝恩儀 先期一日、鴻臚寺官設表案於 皇極殿門之東。至日早、錦衣衛(wèi)設鹵簿駕。鴻臚寺官引狀元捧表置於案。退立丹墀、 御道稍東。其諸士以次序立。 上具皮弁服、御中極殿。執(zhí)事官行叩頭禮、畢。鴻臚寺官奏請陞殿。導駕官前導、 上陞座。作堂下樂。鳴鞭。文武百官各具朝服行禮、侍班如常儀。鴻臚寺官引狀元及進士入班。贊四拜。贊進表。鴻臚寺官舉表案置於殿中、贊宣表目。禮部官跪、宣表目、訖。俯伏、興。徹案狀元及進士、又四拜禮、畢。鳴鞭。 駕興 親蠶 國初無親蠶禮。 肅皇帝始敕禮部以每歲季春、 皇后親蠶於 北郊。后改於西苑。未久即罷 嘉靖九年定 先期、欽天監(jiān)擇日以聞。順天府具蠶母名數(shù)、奏送蠶室內(nèi)。工部具鉤箔筐架、及一應養(yǎng)蠶什物、給送蠶母。順天府將蠶種及鉤筐一副進呈訖。捧自 西華門出、置綵輿中、鼓樂送至蠶室。蠶母浴種伺蠶生先飼以待。先一日、蠶宮令丞設 皇后採桑位於採桑臺、東向。執(zhí)鉤筐者位於稍東。設 公主及內(nèi)命婦位於 皇后位東。設外命婦位於採桑臺東陛之下、南北向。以西為上。至日四更、宿衛(wèi)陳兵衛(wèi)。女樂工備樂。司設監(jiān)備儀仗、及重翟車。蠶宮令備鉤筐、俱候於 西華門外。內(nèi)執(zhí)事女樂生、并司贊六尚女官等、皆乘車先至壇內(nèi)候。將明、內(nèi)侍詣 坤寧宮、奏請 皇后詣 先蠶壇所、 皇后服常服。導引女官導 皇后出宮門。乘肩輿。侍衛(wèi)警蹕如常儀。 公主及內(nèi)命婦應入壇者、各服其服以從。至 西華門。內(nèi)侍奏請降輿、陞重翟車。兵衛(wèi)儀仗女樂前導。女官捧鉤筐行於車前 皇后至具服殿少憩。易禮服。祭 先蠶。 【儀具祠祭司】 祭畢。更常服。司賓引外命婦先詣採桑臺位、南北向。女侍執(zhí)鉤筐者、各隨於后。尚儀入奏請詣採桑位。導引女官導 皇后至採桑位、東向。 公主以下各就位、南北向。執(zhí)鉤者跪進鉤。執(zhí)筐者跪奉筐、受桑。 皇后採桑三條。還至壇南儀門坐。觀命婦採桑。三公命婦、以次取鉤採桑五條。列侯九卿命婦、以次採桑九條。採訖。各以筐授女侍。司賓引內(nèi)命婦一人詣蠶室。尚功帥執(zhí)鉤筐者從。尚功以桑授蠶母。蠶母受桑??|切之、以授內(nèi)命婦。內(nèi)命婦食蠶、灑一箔訖。司賓引內(nèi)命婦還。尚儀前奏採桑禮畢。 皇后還具服殿。候陞座。尚儀奏司賓率蠶母等行叩頭禮記。司贊唱班齊。外命婦序列定。贊四拜畢。 賜命婦宴於殿內(nèi)外。并 賜蠶母酒食於採桑臺傍。 公主及內(nèi)命婦殿內(nèi)序坐。外命婦從採桑者、及文武二品以上命婦於殿臺上、三品以下於臺下、各序坐。尚食進膳。司賓引 公主及內(nèi)命婦各就坐。教坊司女樂。奏樂進酒。及進膳進湯如儀。宴畢。徹案。 公主以下并外命婦各就班。司贊贊四拜。尚儀跪奏禮畢。 皇后興。還宮。導從如前。 親蠶壇、筑於安定門外。 皇后率公主及內(nèi)外命婦躬往採桑。而擇內(nèi)西苑隙地、蓋造織堂、以終蠶事。十年、以出入不便、改筑壇於 西苑。壇高二尺六寸。四出陛。廣六尺四寸。甃以磚石。又為瘞坎於壇右方、深取足容物。東為採桑臺。方一丈四寸。高二尺四寸。三出陛。鋪甃如壇制。臺之左右、樹以桑。壇東為具服殿三間。前為門一座、俱南向。西為神庫、神廚、各三間。右宰牲亭一座。壇之北為蠶室五間、南向。前為門三座。高廣有差。左右為廂房、各五間之后、為從室各十、以居蠶婦。設蠶宮署於宮左偏、置蠶宮令一員。丞二員。擇內(nèi)臣謹恪者為之、以督蠶桑等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