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明會典卷之九十

大明會典 作者:明·李東陽


陵墳等祀 陵寢【后妃太子諸王公主墳附】 熙祖陵、在今鳳陽府泗州蠙城之北。洪武初號曰 祖陵。 【今號其山曰基運】 即 祖陵望祭 德祖 懿祖二陵。設泗州祠祭署、置奉祀一員、陵戶二百九十三戶、供灑掃。每歲冬至正旦、以三太牢。清明中元孟冬、及每月朔朢、以三少牢、本署官行禮。 仁祖陵、在中都鳳陽府太平鄉(xiāng)。洪武初號曰 英陵。尋改 皇陵。 【今號其山曰翔圣】 設皇陵衛(wèi)、并祖祭署奉祀一員、祀丞三員。置陵戶三千三百四十二戶、供直宿灑掃。內(nèi)選禮生二十四名、供祭祀執(zhí)事。每歲冬至止旦以太牢、清明中元孟冬以少牢、俱署官行禮。朔朢以少牢、中都留守司官行禮。弘治元年、 敕內(nèi)官一員監(jiān)護。凡官員以公事經(jīng)過者、俱謁 陵 ○ 太祖高皇帝陵曰孝陵、在南京鐘山之陽。 【今號神烈山】 高皇后馬氏合葬。設神宮監(jiān)、孝陵衛(wèi)、及祠祭署。每歲 圣旦正旦孟冬忌辰、酒果行香清明中元冬至、太牢致祭。特遣勛舊大臣一員行禮。南京各衙門文武官俱陪祭。 國有大事、遣大臣祭告。 親王之國過南京者、官員以公事入城者、俱謁 陵。出城者詣辭 ○成祖文皇帝陵曰長陵、在京畿之昌平縣。 【今升為州】 初永樂七年營山陵於昌平之黃土山、封其山曰天壽山、遂葬焉。是為 長陵。 文皇后徐氏合葬。其后 諸陵、皆在 天壽山。 仁宗昭皇帝陵曰獻陵。 昭皇后張氏合葬。 宣宗章皇帝陵曰景陵。 章皇后孫氏合葬。 英宗?;实哿暝辉A?。 ?;屎箦X氏合葬。 孝肅皇后周氏祔葬。 憲宗純皇帝陵曰茂陵。 純皇后王氏合葬。 孝穆皇后紀氏 孝惠皇后邵氏俱祔葬。 孝宗敬皇帝陵曰泰陵。 敬皇后張氏合葬。 武宗毅皇帝陵曰康陵。 毅皇后夏氏合葬。 世宗肅皇帝陵曰永陵。 肅皇后陳氏合葬。 孝烈皇后方氏 孝恪皇后杜氏俱祔葬。初 世宗作壽宮于 長陵東南之陽翠嶺。嘉靖二十七年葬 孝烈皇后。是為 永陵。隆慶元年奉安 世宗皇帝梓宮。乃自 天壽山西南襖兒峪、遷 肅皇后梓宮合葬。 孝恪皇后自金山遷祔焉。 穆宗莊皇帝陵曰昭陵。 莊皇后李氏合葬 ○ 諸陵各設神宮監(jiān)并衛(wèi)、及祠祭署。凡清明中元冬至、太牢致祭。遣官行禮。文武衙門堂上官各一員、屬官各一員、分詣陪祭。忌辰及 圣旦正旦孟冬、亦遣官行禮。止用香燭酒果、無帛。各衙門官不陪祭。 諸王之國、詣 諸陵謁辭。嘉靖十五年三月 上躬行春祭禮。七月改 命春以清明、秋以霜降、遣官行禮。各衙門官陪祭。其中元冬至等節(jié)、遣官行禮。俱不陪祭。九月 上躬行秋祭禮。自 奉慈殿遷 孝肅皇后神主于 裕陵、 孝穆皇后 孝惠皇后神主于 茂陵、躬行奉慰禮。十七年二月 上躬行春祭禮。改 陵殿曰 (左社去土右夌)恩殿、門曰 (左社去土右夌)恩門。四月建 成祖文皇帝圣蹟亭於平臺山、率從官行祭禮 ○睿宗獻皇帝陵曰顯陵、在湖廣承天府之松林山。 【今號純德山】 獻皇后蔣氏合葬。建 享殿。設神宮監(jiān)、顯陵衛(wèi)、祠祭署。置奉祀一員、以戚屬為之、給署印。設禮生二十四名、供祭祀執(zhí)事。陵戶六十戶、供灑掃。校尉二十名、供巡視。嘉靖十八年陞戚屬為都督僉事、給欽差純德山掌祀關防、職專守護。始於太常寺選補奉祀、及增祀丞一員、如 七陵之制。二十七年照 長陵制。設左司樂一員、右司樂三員、俳長四名、色長十四名、教師十六名、供祀、鑄給顯陵供祀教坊司印信。每歲清明霜降 二圣忌辰、遣鎮(zhèn)守湖廣勛臣行禮。勛臣有故、以守護奉祀官代行。奉祀官有故、則分守官代 圣旦正旦中元孟冬冬至、遣守護奉祀官行禮 ○ 恭讓章皇后陵寢在金山。祭遣內(nèi)官行禮。嘉靖二十五年、令於 未央宮莊田六百五頃九十七畝內(nèi)、量撥一半供奉香火 ○景皇帝陵寢在金山。 景皇后合葬。祭遣儀賓行禮。 【今遣駙馬及皇親】 ○ 憲廟廢后吳氏葬金山。祭以素羞。遣內(nèi)官行禮 ○ 世廟繼后張氏葬金山。祭以牲醴。遣內(nèi)官行禮 ○ 孝陵四十妃嬪、惟二妃葬陵之東西。餘俱從葬。 長陵十六妃、俱從葬。 獻陵七妃、三葬金山。餘俱從葬 景陵八妃、一葬金山。餘俱從葬。 裕陵以后妃、無從葬者。 裕陵十八妃、一葬綿山。餘俱金山。 茂陵十四妃、一葬陵之西南。餘俱金山。 康陵一妃葬金山。 顯陵一妃葬金山。 永陵三十妃二十六嬪、惟五妃葬 天壽山之襖兒峪。餘俱金山。 昭陵諸妃葬金山。先是妃皆自為墳。 憲廟十三妃、始同為一墓。嘉靖三十年、以古世婦御妻皆九、宜九妃為一墓、同一享殿、內(nèi)作七室兩廂等各備。於是金山預造五墓、墓各九數(shù)、以次葬焉。先是從葬諸妃、歲時俱享于殿內(nèi)。其別葬者、俱遣內(nèi)官祭以牲醴。嘉靖十七年始 命併入各 陵、從祭 (左社去土右夌)恩殿之兩傍、以紅紙牌書曰、 大明某宗皇帝第幾妃之位。祭畢焚之。隆慶六年改造木位、刻列名號、置各陵永遠從祀。其 世廟諸妃、并遷祔 永陵、各置木位配享 ○ 阿保諸夫人俱葬金山。惟清明霜降、遣內(nèi)官以牲醴祭之。其餘一用素羞 ○ 懿文太子陵在 孝陵之左。祭如 孝陵。四孟歲暮忌辰加牲焉。 孝陵祠祭署兼主之。 懷獻世子 悼恭太子俱葬金山。 哀沖太子 莊敬太子初俱葬金山、后遷襖兒峪、祔其 母妃墓傍。 憲懷太子葬金山。俱祭以牲醴。遣內(nèi)官行禮。惟 悼恭用素羞。 哀沖莊敬、遣皇親行禮 ○蘄獻王 越靖王貞惠妃吳氏 滕懷王 衛(wèi)恭王貞烈妃楊氏 許悼王 秀懷王妃黃氏 忻穆王 岐惠王妃王氏 雍靖王妃吳氏 壽定王妃徐氏繼紀吳氏 汝安王妃李氏次妃晉氏 涇簡王妃曹氏 申懿王妃項氏 蔚悼王 景恭王 穎傷王 戚懷王 薊哀王 均思王 靖悼王。惟 蘄滕二王葬綿山。 雍申二王葬蘭山。餘俱金山。祭以牲醴。遣內(nèi)官行禮 ○ 皇第八子 永清公主 長泰公主 仙游公主 太康公主 長安公主 思柔公主 蓬萊公主 太和公主 棲霞公主。俱葬金山。祭以素羞。遣內(nèi)官行禮。惟永清用牲醴 ○ 郢靖王 梁莊王 岳懷王 常寧長公主 善化長公主。俱葬承天府。遇祭 王、則奉祀官行禮。祭 公主、則內(nèi)官行禮 山陵躬祭儀 一發(fā)京。先期、太常寺備告 廟、及祀 陵祭品如常儀。翰林院撰祭告文。錦衣衛(wèi)設 丹陛儀衛(wèi)扈行。兵部奏請 簡命文武大臣居守京師、請 敕行事。及奏請直守 皇城四門、京城九門。分調(diào)提督武臣把守各山口關隘。選點扈駕軍馬。奏差科道官點閘。戶部關給扈從官軍行糧。工部差官修理橋梁道路。光祿寺預備 御膳酒飯供具。教坊司備大樂。五府及九卿衙門正官司屬官各一員、太常寺鴻臚寺堂屬官、光祿寺太僕寺卿翰林院學士、并日講官、國子監(jiān)祭酒、順天府府尹、六科官六員、十三道官十三員、俱從。凡在途、供事以便衣、朝參以吉服。前期一日、 上率 后妃告于 廟。至早免朝。 駕發(fā)、由長安左門。 后妃輦轎、由東安門出。扈從官前行。居守官同文武百官俱吉服、趨德勝門外候送 駕過、退。 駕至行宮。 【在今鞏華城】 進膳畢、陞座。從官朝見、行叩頭禮如常儀。次日早、從官朝參奏事畢、鴻臚寺官引昌平州官吏師生、及公差有事官員見、行五拜三叩頭禮。朝罷、從官先行至 天壽山行宮候 駕。駕發(fā)、 后妃后從。至 天壽山紅門、 上降輦由左門入。 駕至行宮。 【今名感思殿】 進膳畢、 上出陞座。從官行叩頭禮畢、退。次日早、從官朝參奏事如常儀 一致祭。是日免朝。質(zhì)明、 上具青袍、恭詣 長陵致祭如常儀。 【隆慶二年仍詣永陵行禮。萬歷八年仍詣永陵昭陵各行禮】 遣官六員、青服各詣 陵行禮。從官俱青布服、恭詣 長陵陪祀。祭畢、先趨赴行宮候 駕。每日早、朝參奏事如常儀 一回鑾。是日早免朝。從官先行至沙河行宮候 駕。駕至、從官行叩頭禮如常儀。次日早、從官朝參奏事。畢、鴻臚寺官引昌平州官吏師生辭、行禮如常儀。朝罷、從官先還。 駕由德勝門入。文武百官及軍民耆老人等、俱於門外候迎。居守文武大臣伏謁 駕前、致詞、行叩頭禮。教坊司大樂鼓吹振作。 駕入告 廟、謁 皇太后。禮畢、 【隆慶二年發(fā)京前一日、及還京日、并謁告奉先殿世宗幾筵弘孝神霄二殿】 還宮。越二日、 上御奉天門。文武官各具吉服致詞行禮 山陵遣祭儀 陳設用牲醴。贊引引遣官由殿右門入。典儀唱執(zhí)事官各司其事。贊引引遣官就拜位。執(zhí)事捧香合至香案。贊引贊詣前。導遣官至香案前。贊跪。贊上香。遣官三上香。訖、贊復位。贊四拜。 【通贊眾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執(zhí)事捧帛爵、各跪獻于 御案前。訖、贊跪。 【通贊眾官皆跪】 贊讀祝。讀訖、贊俯伏興平身。 【通贊眾官同】 典儀唱行亞獻禮。 【儀同初獻、惟不奠帛讀?!?唱行終獻禮。 【儀同亞獻】 贊四拜。 【通贊眾官同】 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詣瘞位。贊禮畢 各陵祝文 清明霜降曰、時維[仲春、雨露既濡。季秋、霜露既降。]追念 深恩、不勝[怵惕。悽愴。]謹用祭告。伏惟尚 享 中元冬至曰、氣序流邁、時維[中元。冬至。]追念 深恩、伏增哀感。謹用祭告。伏惟尚 ]享 【凡祝文皆備書】 【謚號、其文皆同。但隨】 【陵異稱】 顯陵祝文 清明霜降曰、維年月日 孝子皇帝[御名]、謹遣某官、敢昭告于 皇考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儉敬文 獻皇帝、 皇妣慈孝貞順仁敬誠一安天誕圣獻皇后尊靈。曰、時維[仲春、雨露既濡。季秋、霜露既降。]瞻望園陵、不勝[怵惕。悽愴。]謹用祭告。伏惟尚 享 中元冬至曰、氣序流邁、時維[中元。冬至。]追念 深恩、益增哀感。謹以牲醴庶品、用申祭告。尚 享 忌辰曰、惟我 皇考 皇妣諱日之辰。瞻望 德恩、[不勝伏增]哀感。謹用祭奠。伏惟尚 享 【今稱孝曾孫皇曾祖考妣】 恭讓章皇后祝文 孝玄孫嗣皇帝[御名]謹遣某、昭告于 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尊靈曰、日月不居。 仙游益遠。茲遇某節(jié)、不勝追慕。謹用祭告。伏惟尚享 景皇帝后祝文 姪玄孫嗣皇帝[御名]謹遣某官某、昭告于 恭仁康定景皇帝、 貞惠安和景皇后曰、節(jié)序流邁。時維某節(jié)。追念親親、良增傷感。茲以牲醴、用修時祭。伏惟尚 享 嘉靖十五年奉 皇太后謁 陵儀 先期、太常寺具酒果脯醢。翰林院撰告辭。 上至 長陵行謁告禮。畢、奉 皇太后率 皇妃入。女官奏就位、行四拜禮。奏上香。女官捧香。 皇太后三上香。訖、奏復位跪。 皇太后跪。 皇妃皆跪。 上跪于 皇太后之左。讀辭官跪于 上后。讀訖、奏興四拜禮畢。次詣 獻陵。 上先謁告。仍奉 皇太后謁如前儀。次謁 景陵、同。明日、遍謁 裕陵等四陵亦如之。 上還、往西山拜 恭讓章皇后、及 景皇帝后各陵寢、行三獻禮。又遣官前詣 孝陵 顯陵、行祭告禮 嘉靖十八年 駕幸承天府謁 陵儀 前期、太常寺陳設牲犢酒醴香燭制帛。 上具常服詣 陵。由陵左門入殿左門。內(nèi)贊奏就位。奏上香。奏四拜。奏奠帛行初獻禮。贊讀祝。奏跪。讀祝官讀畢、奏俯伏興平身。奏行亞獻禮終獻禮如儀。奏四拜焚祝帛禮畢。從駕官及撫按等官、俱吉服陪拜祝文 維年月日 孝子皇帝[御名]敢昭告于 皇考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圣恭儉敬文 獻皇帝尊靈曰、仰惟 皇考。玄德 帝忻。流慶小子。丕緒天位、十有八年。南瞻 嚴寢、罔盡展祀之孝。適以陵園之事重。子躬事來此。敬申祭告。伏惟 圣靈歆鑒、俯納孝思。謹告 萬歷三年 孝烈皇后 孝恪皇后神主遷祔 永陵儀 先期、 命大臣一員先詣 永陵行祭告禮。一員護送 神主至殿。內(nèi)侍官先于 永陵殿內(nèi)、會同神宮監(jiān)官陳設各合用 神座幾案冊寶衣冠等案。是日、 弘孝神霄二殿行奉遷禮畢、 神主輿由中門出、至午門外。錦衣衛(wèi)儀衛(wèi)前導。由 端門承天門長安左門、俱中門出。由德勝門詣 陵。百官青衣角帶、先詣德勝關外、候 神主輿至、入班行五拜三叩頭禮。輿過方退。 神主輿至紅門外。內(nèi)侍官各詣 二后神主輿前跪請、捧 神主出輿、由左門入。復陞輿。至 永陵、由中門入、至 享殿門外。內(nèi)侍官各捧入。 孝烈皇后神主、奉安 世宗肅皇帝神寢之左室。 孝恪皇后神主、安于右室。冊寶衣冠、俱各奉安于室。訖、遣官行安神禮。禮畢、回京復 命 凡 陵寢禁例。洪武二十六年令、車馬過 陵者、及守陵官民入 陵者、百步外下馬。違者以大不敬論 ○正統(tǒng)二年諭、 天壽山 祖宗陵寢所在。敢有剪伐樹木者、治以重罪、家屬發(fā)邊遠充軍。仍令錦衣衛(wèi)官校巡視。工部同欽天監(jiān)官環(huán)山立界、界外聽民樵采 ○成化十五年、令、鳳陽 皇陵皇城、并泗州 祖陵所在、應禁山場地土、巡山官軍、務要用心巡視。不許諸色人等、伐木、取土石、開窯燒造、燒山、及於 皇城內(nèi)外、耕種牧放作踐。有犯者、正犯處死、家口俱發(fā)邊遠充軍。巡山官軍、有科歛銀兩饋送、不行用心巡視、及守備留守等官、貪圖賄賂、不嚴加約束、以致下人恣肆作弊、不能禁治者、一體治罪 ○弘治十三年議準、西山一帶、密邇京師地方。內(nèi)外官豪勢要之家、私自開窯賣煤、鑿山賣石、立廠燒灰者、問罪枷號一箇月、發(fā)邊衛(wèi)充軍千礙內(nèi)外官員、參奏提問 ○嘉靖十二年、令錦衣衛(wèi)選差百戶一員、督令原差校尉、於 純德山嚴加巡視。有偷砍樹木作踐等項、應提問、應參奏者、照例舉行。其差委官校、與軍衛(wèi)有司、俱無統(tǒng)屬。不許濫理詞訟、囑託公事、及賣放犯人、生事擾害。故違者、聽撫按官究實、照例施行 ○二十七年、令於 天壽山前后龍脈相關處所、大書禁地界石。有違禁偷砍樹木者、照例問擬斬絞等罪。若止是潛行拾柴拔草、比照家屬事例、問發(fā)遼東地方充軍。巡山官軍妄拏平人、擾告居民者、事發(fā)一體治罪 凡遇 陵祭。正統(tǒng)元年 諭、是日與百官俱淺淡服色 ○成化九年奏準、 孝陵祭祀、凡南京文武大小官員有不赴者、令御史糾察 凡分官陪祭。嘉靖中題準、除掌印正官、及宿衛(wèi)守衛(wèi)差占外、俱要以次長官。如無以次長官、許佐貳官。如無佐貳官者、方許首領官前去 國初追封諸王墳 壽春王妃劉氏 霍丘王妃翟氏 下蔡王 安豐王妃趙氏 蒙城王妃田氏 寶應王 六安王 來安王 都梁王 英山王 以上墳在鳳陽府西北二十五里、地名白塔。設祠祭署、陵戶 南昌王妃王氏 旴(日臺)王妃唐氏 臨淮王妃劉氏 山陽王 招信王 以上墳、附葬鳳陽 皇陵。有司歲時祭祀、皆與享。其分封 諸王葬于本封之國者、其子孫自主祭祀。此不見列 外戚王者墳 揚王墳、在鳳陽旴(日臺)縣津里鎮(zhèn)。洪武初、設旴(日臺)祠祭署。置陵戶二百一十戶 徐王墳、在鳳陽府宿州新豐里。洪武初、設宿州祠祭署。置陵戶九十三戶 滁陽王墳、在直隸滁州。洪武初、立廟墳所。 【廟首宥氏】 置陵戶十九戶 【以上皆歲時祭祀】 大明會卷之九十一 群祀一 歷代帝王 洪武元年 命以太牢祭三皇。二年、遣官致祭。以勾芒祝融風后力牧配。六年、始建帝王廟于京師、以祀三皇五帝三王、及漢唐宋創(chuàng)業(yè)之君。每歲春秋致祭。后以周文王終服事殷、唐高祖本太宗力、勿設主。止各祀於其陵廟。而增隋文帝。七年春、塑帝王袞冕坐像。惟羲農(nóng)不袞冕。是秋、 上親臨祭焉。廟同堂異室。中一室祀三皇。東一室五帝。西一室三王。又東一室漢高祖光武隋文帝。又西一室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凡五室十七帝。二十一年、始定歷代名臣終始全節(jié)者三十七人、從祀兩廡、列為四壇。宋趙普以(巾夫)太祖不忠、不得預。元祀木華黎罷安童、祀伯顏、罷阿術。而太公望以從祀、罷其故廟、及武成王號。是年帝王廟火。改建于雞鳴山之陽。罷隋文帝、而遷唐太宗與漢高光同室。凡十六帝。又定以每歲春、附祭歷代帝王於 郊壇。秋、祭於本廟。每三年、傳 制、遣道士齎香帛、令有司祭於各陵寢。凡祭於陵寢之歲、則停廟祭。嘉靖九年、釐正祀典。罷 郊壇帝王附祭。十年春、為位於 文華殿祭之。十一年春、仍祭於 文華殿。夏、始建廟於都城之西。亦為五室、位次如舊。是秋、 上親臨祭。嗣后歲以春秋仲月、太常寺先期奏請遣大臣一員行禮、四員分獻。凡祭於陵寢之歲、則停秋祭。二十四年、罷元世祖、及其臣五人。復遷唐太宗與宋太祖同室。凡十五帝。從祀名臣三十二人 洪武二十六年定遣祭儀 一齋戒。前一日、太常官宿於本司、次日具本奏致齋二日。傳 制遣官行禮 一傳 制 【儀見儀制司】 一省牲。 【牛五、羊五、豕六、鹿一、兔八】 凡正祭前一日、獻官承 制畢、詣本壇省牲 一陳設 五室十六位 【今十五位】 每室 犢一羊一豕一 每位 豋一鉶二籩豆各十 簠簋各二帛一 【白色、禮神制帛】 共設酒尊三、爵四十八、 【今四十五】 篚五、于中室東南、西向。祝文案一于西 東廡第一壇 風后皋陶龍伯益 傳說召公奭召穆公虎 張良曹參 羊一豕一鉶九籩豆各四 簠簋各一帛九 【白色、禮神制帛】 酒盞二十七饌盤一篚一 第二壇 周勃馮異房玄齡李靖 李晟潘(羨去次改火)岳飛木華黎 博(左狗去句右才)忽伯顏 【今黜木華黎等三人】 羊一豕一鉶十 【今七】 籩豆各四 簠簋各一帛十 【今七】 酒盞三十 【今二十一】 饌盤一篚一 西廡第一壇 力牧夔伯夷伊尹 周公旦太公望方叔蕭何 陳平 陳設與東廡第一壇同 第二壇 鄧禹諸葛亮杜如晦郭子儀 曹彬韓世忠張浚博爾術 赤老溫 【今黜博爾術等二人】 陳設與東廡第二壇同 一正祭。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zhí)事官各司其事。贊引引獻官至盥洗所。贊搢笏、出笏。引至拜位。贊就位。典儀唱迎神。協(xié)律郎舉麾奏樂。樂止。贊四拜。 【陪祭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奏樂。執(zhí)事官各捧帛爵進于 神位前。贊引贊詣 三皇神位前。搢笏。執(zhí)事官以帛進于獻官、奠訖。執(zhí)事官以爵進于獻官。贊獻爵。 【凡三】 出笏。詣 五帝神位前。 【儀同前。爵五】 詣 三王神位前。 【爵三】 詣 漢高祖、光武、唐太宗皇帝神位前。 【爵三。今遷唐太宗于西室。爵用二改稱詣漢高祖光武皇帝神位前】 詣 宋太祖、元世祖神位前。 【爵二。今黜元世祖、而遷唐大宗。爵仍二。改稱詣唐太宗宋太祖皇帝神位前】 出笏。詣讀祝所。跪。讀祝。讀祝官取祝跪于獻官左、讀畢、進于 神位前。贊俯伏、興、平身、復位。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執(zhí)事官各以爵獻于 神位前。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儀同亞獻】 典儀唱飲福受胙。贊詣飲福位、跪、搢笏。執(zhí)事官以爵進。飲福酒。執(zhí)事官以胙進受胙。出笏。俯伏、興、平身、復位。贊兩拜。典儀唱徹饌。奏樂。執(zhí)事官各干 神位前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贊四拜平身。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燎位。樂止。贊禮畢 一祝文 維洪武年歲次月朔日 皇帝謹遣具官某、致祭于 太昊伏羲氏、 炎帝神農(nóng)氏、 黃帝軒轅氏、 帝金天氏、 帝高陽氏、 帝高辛氏、 帝陶唐氏、 帝有虞氏、 夏禹王、 商湯王、 周武王、 漢高祖皇帝、 漢光武皇帝、 唐太宗皇帝、 宋太祖皇帝、 元世祖皇帝曰、昔者奉 天明命。相繼為君。代 天理物。撫育黔黎。彝倫攸敘。井井繩繩。至今承之。生民多福。思不忘而報。特祀以春秋。惟 帝兮英靈。來歆來格。尚享 一樂章 迎神 仰瞻兮 圣容。想鸞輿兮景從。降云衢兮后先。來俯鑒兮微衷。荷 圣臨兮蒼生有崇。睠諸帝兮是臨。予頓首兮幸蒙 奠帛 秉微誠兮動 圣躬。來列坐兮殿庭。予今愿兮效勤。捧禮帛兮列酒尊。鑒予情兮欣享。方旋駕兮云程 初獻 酒行兮爵盈。喜氣兮雍雍。重荷蒙兮、再瞻再崇。群臣忻兮躍從。愿睹穆穆兮 圣容 亞獻 酒斟兮禮明。 諸帝熙和兮悅情。百職奔走兮滿庭。陳籩豆兮數(shù)重。亞獻兮愿成 終獻 獻酒兮至終。早整云鸞兮將還宮。予心眷戀兮 神圣。欲攀留兮無蹤。躡云衢兮緩行。得遙瞻兮達九重 徹饌 納肴羞兮領陳。烝民樂兮幸生。將何以兮崇報。維歲時兮、載瞻載迎 送神 旛(方童)繚繞兮導來蹤。鸞輿冉冉兮歸天宮。五云擁兮祥風從。民歌圣祐兮樂年豐 望燎 神機不測兮造化功。珍羞禮帛兮薦火中。望瘞庭兮稽首。愿 神鑒兮寸衷 嘉靖十一年定親祭儀 先期、太常寺預設牲醴香帛樂舞等如儀。錦衣衛(wèi)設隨朝駕。設 上拜位于殿中。設 御幄于景德門外之左。是日早免朝。 上服常服御奉天門。太常寺卿跪奏、請 皇上詣 帝王廟祭歷代帝王。 上乘輿、由長安右門出、至廟門、由中門入、至幄次、降輿、具祭服出。導引官導 上由中門中道至拜位。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zhí)事官各司其事。內(nèi)贊奏就位。 上就拜位。典儀唱迎神。樂作。樂止。內(nèi)贊奏搢圭。奏上香。 上三上香訖。奏出圭。復位。內(nèi)贊奏兩拜、興、平身。 【傳贊陪祀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樂作。內(nèi)贊奏詣 神位前。執(zhí)事官各捧帛爵跪進于各 神位前。樂暫止。內(nèi)贊贊讀祝。奏跪。 【傳贊陪祀官同】 讀祝官取祝讀訖。樂作。內(nèi)贊奏俯伏、興、平身。 【傳贊陪祀官同】 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樂作。 【儀同初獻、惟不讀?!?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 【儀同亞獻】 樂止。太常寺卿進立于壇東、西向。唱答福胙。內(nèi)贊奏詣飲福位。奏搢圭。奏跪。光祿寺卿以福酒跪進于 上右。內(nèi)贊奏飲福酒。 上飲訖。光祿寺卿以福胙跪進于 上右。內(nèi)贊奏受胙。 上受訖。奏出圭、俯伏、興、平身。奏復位。內(nèi)贊奏兩拜、興、平身。 【傳贊陪祭官同】 典儀唱徹饌。樂作。執(zhí)事官于 各神位前徹饌訖。樂止。典儀唱送神。樂作。內(nèi)贊奏兩拜、興、平身。 【傳贊陪祭官同】 樂止。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掌祭官捧饌、各詣燎位。樂作。內(nèi)贊奏禮畢。樂止。導引官導 上入御幄、易祭服、陞輦、還宮 樂章 【仍舊】 嘉靖中更定遣官祝文 【儀仍舊。祝文具年月日遣官各帝稱號俱同。但去元世祖】 曰、仰惟 諸帝。昔皆奉 天撫世。創(chuàng)治安民。 皇祖景慕不忘。春秋致祭。著在令甲。茲朕特建殿宇。恭修恒祀。時維仲 【春、秋、】 謹遣輔臣、以牲帛庶品、用享 列圣。予惟沖昧。敬體 皇祖追報之虔。惟 諸帝鑒臨、來格于斯。庶副予誠之至。尚享 分獻官儀注。典儀唱分獻官陪祀官各就位。候行初獻奠帛禮畢。唱分獻官行禮。贊引引詣東西廡 神位前。贊跪。贊搢笏、上香、獻帛爵、出笏。殿內(nèi)贊跪。分獻官跪 各神位前。俟讀祝畢。俯伏、興、平身、復位。亞終獻禮 【儀同初獻】 餘隨遣官行 南京 帝王廟 (見圖) 今 帝王廟 (見圖) 正殿陳設 饌卓 (見圖) 兩廡陳設 饌卓 (見圖) 先圣先明 嘉靖九年、初祀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凡十一位、於 文華殿之東間。位各有主、主各有龕。伏羲至武王南向。周公西向??鬃訓|向。歲以仲春秋開講前一日、 上親致祭。每月朔朢、具酒果、 上服黃袍行禮。間遣輔臣及大臣代拜。十六年、移祀于 永明后殿。行禮如初。其后常遣官代行。隆慶初罷。仍于 文華殿東室行禮 一前期一日、太常博士捧祝版于 文華殿。 上填御名訖、捧出 一正祭日早、太常寺進籩豆、祝帛、陳設畢、候 上至行禮 一陳設 皇師伏羲氏圣位。 皇師神農(nóng)氏圣位。 皇師軒轅氏圣位。 帝師陶唐氏圣位。 帝師有虞氏圣位。 王師夏禹王圣位。 王師商湯王圣位。 王師周文王圣位。 王師周武王圣位。 每位鉶一籩豆各二禮神制帛一 【白色】 先圣周公之位。 先師孔子之位。 每位鉶一籩豆二帛一 一正祭。是日、 上具皮弁服、由文華殿出。內(nèi)贊對引官導 上至拜位。奏就位。 上就御拜位。內(nèi)贊導 上至伏羲氏前。奏搢圭。奏上香訖。詣 各神位前。俱奏上香訖。奏出圭。奏復位 上復位。奏再拜訖。讀祝官啟祝、跪。內(nèi)贊奏跪。 上跪。贊讀祝訖。奏俯伏、興、平身。讀祝官安祝、退。奏再拜訖。贊焚祝帛。 一退拜位之東立。捧祝帛官出門。奏禮畢。內(nèi)贊對引導 上出、還宮 一祝文 維年歲次月朔日 皇帝[御名]謹告于 先圣諸師暨周公孔子曰、予惟后學之資。必賴 先圣遺集、以為進修。茲於明日春秋開講學。伏惟 默運神機。覺我后學。俾誠正之功不替、庶治平之至可臻、而圣道永有霑民之惠矣。特用奠告。惟 圣師鑒焉。謹告 先師孔子【釋菜啟圣祠附】 國初詔正諸神封號。惟孔子封爵、特仍其舊。每歲二丁、傳 制遣官祭于國學。每月朔朢遣內(nèi)臣降香。朔日、則祭酒行釋菜禮。洪武四年、令進士釋褐、詣國學行釋菜禮。十五年、始 詔天下儒學通祀孔子、頒釋奠儀。二十六年、頒大成樂器于天下府學。令州縣如式製造。二十九年、黜揚雄從祀、進漢董仲舒。后遇 登極、皆遣官祭告闕里。又 駕幸太學、行釋菜禮。永樂八年、正文廟圣賢繪塑衣冠、令合古制。十九年、北京國子監(jiān)既定。其南監(jiān)春祭、 命祭酒行禮。稱 皇帝謹遣。正統(tǒng)元年、刊定從祀名爵位次、頒行天下。二年、以宋胡安國蔡沉真德秀從祀。三年、禁祀孔子釋老宮。八年、追封元吳澄為臨川郡公從祀。成化二年、封董仲舒為廣川伯、胡安國建寧伯、蔡沉崇安伯、真德秀浦城伯。弘治九年、封宋楊時為將樂伯從祀。嘉靖九年、釐正祀典。始為木主、題曰至圣先師孔子神位。改大成殿為先師廟、殿門為廟門。四配稱復圣顏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之位。十哲以下、及門弟子、皆稱先賢其子之位。左丘明以下、稱先儒某子之位。申黨即申棖、祀止存棖。公伯寮、秦冉、顏何、荀況、戴圣、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杜預、吳澄十三人、俱罷祀。林放、蘧伯玉、鄭眾、盧植、鄭玄、服虔、范寧七人、各祀于其鄉(xiāng)。后蒼、王通、歐陽修、胡瑗、陸九淵、增入從祀。凡籩豆樂舞之數(shù)、皆更定焉。其內(nèi)臣降香亦罷。隆慶五年、以本朝薛瑄從祀。萬歷十二年、以本朝王守仁、陳獻章、胡居仁從祀 洪武二十六年釋奠儀 一齋戒 【與祀帝王同】 一傳 制 【儀見儀制司】 一省牲。 【牛一。今二。山羊五。今北羊。豕九。今十四。鹿一。兔五。今一】 一陳設 正壇 犢一羊一豕一登一 鉶二籩豆各十簠簋各二 帛一 【白色、禮神制帛】 共設酒尊三、爵三、篚一、于壇東南、西向。祝文案一于壇西 四配位 每位 羊一豕一豋一 【今去】 鉶二 籩豆各十 【今八】 簠簋各一 【今二】 爵三 帛一篚一 十哲位 東五壇 豕一 【分五】 帛一篚一爵三 每位 鉶一籩豆各四簠簋各一 酒盞一 西五壇 陳設同 東廡 【五十三位、共十三壇。今四十七位、分十六壇】 共豕一 【今三】 帛一篚一爵一 每壇 籩豆各四簠簋各一酒盞四 西廡 【五十二位、共十三壇、今四十八位、分十六壇】 陳設同 一正祭。典儀唱樂舞生就位。執(zhí)事官各司其事。分獻官陪祀官各就位。贊引引獻官至盥洗所。贊詣盥洗位、搢笏、出笏。引至拜位。贊就位。典儀唱迎神。奏樂。樂止。贊四拜。 【通贊陪祭官同】 典儀唱行初獻禮。奏樂。執(zhí)事官捧帛爵詣 各神位前。贊引導遣官贊詣 大成至圣文宣王 【今稱至圣先師孔子】 神位前。贊搢笏。參獻帛。執(zhí)事以帛進、奠訖。執(zhí)事以爵進。贊引贊獻爵、出笏。贊詣讀祝位。樂暫止。跪。 【傳贊眾官皆跪】 贊讀祝。讀祝官取祝跪於獻官左、讀訖。贊俯伏、興、平身。贊詣 兗國復圣公 【今稱復圣顏子】 神位前。搢笏。獻爵。出笏。詣 郕國宗圣公 【今稱宗圣曾子】 神位前、 沂國述圣公 【今稱述圣子思子】 神位前、 鄒國亞圣公 【今稱亞圣孟子】 神位前。 【儀并同前】 贊復位。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奏樂。執(zhí)事以爵獻于 神位前。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奏樂。 【儀同亞獻】 樂止。典儀唱飲福受胙。贊詣飲福位、跪搢笏。執(zhí)事以爵進贊飲福酒。執(zhí)事以胙進。贊受胙。出笏。俯伏、興、平身。復位。贊兩拜。 【傳贊陪祀官同】 典儀唱徹饌。奏樂。執(zhí)事各詣 神位前徹饌樂止。典儀唱送神。奏樂。贊引贊四拜。 【傳贊陪祀官同】 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痤位。典儀唱望瘞。奏樂。贊引贊詣望瘞位。樂止。贊禮畢 一祝文 維洪武年歲次月朔日 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 大成至圣文宣王。 【先師及四配改定今稱。并如前註】 惟 王、 【今曰惟師】 德配 天地。道冠古今。刪述六經(jīng)。垂憲萬世。謹以牲帛醴齊粢盛庶品。祇奉舊章。式陳明薦。以 兗國復圣公、 郕國宗圣公、 沂國述圣公、 鄒國亞圣公配。尚享 一分獻官儀注。 【分獻以翰林院修撰等官二員、國子監(jiān)博士等官二員】 典儀唱分獻官陪祭官各就位。各至拜位。候讀祝訖。唱分獻官行禮。贊引贊詣盥洗所。贊搢笏。贊出笏。贊陞壇。贊詣 神位前。贊搢笏。執(zhí)事以帛進于分獻官、奠訖。執(zhí)事以爵、進于分獻官、獻訖。贊出笏。贊復位。 【亞獻終獻同】 至典儀唱望瘞、各詣瘞位 一樂章 迎神 大哉 宣圣。 【今曰孔圣】 道德尊崇。維持王化。斯民是宗。典祀存常。精純益隆。神其來格。於昭圣容 奠帛 自生民來。誰底其盛。維王 【今曰維師】 神明。度越前圣。粢帛具成。禮容斯稱。黍稷非馨。惟神之聽 初獻 大哉圣王。 【今曰圣師】 實天生德。作樂以崇。時祀無斁。清酤惟馨。嘉牲孔碩。薦修神明。庶幾昭格 亞獻終獻 百王宗師。生民物軌。瞻之洋洋。神其寧止。酌彼金罍。惟清且旨。登獻于三。於嘻成禮 徹饌 犧象在前。豆籩在列。以享以薦。既芬既潔。禮成樂備。人和神悅。祭則受福。率遵無越 送神 有嚴學宮。四方來宗。恪恭祀事。威儀雍雍。歆格惟馨。神馭還復。明禋斯畢。咸膺百福今定配哲。從祀牌位 四配 復圣顏子 【舊封兗國復圣公】 宗圣魯子 【舊封郕國宗圣公】 述圣子思子 【舊封沂國述圣公】 亞圣孟子 【舊封鄒國亞圣公】 十哲 先賢閔子 【名損、舊封費公】 先賢冉子 【名雍、舊封薛公】 先賢端木子 【名賜、舊封黎公】 先賢仲子 【名由、舊封衛(wèi)公】 先賢卜子 【名商、舊封魏公】 先賢冉子 【名耕、舊封鄆公】 先賢宰子 【名予、舊封齊公】 先賢冉子 【名求、舊封徐公】 先賢言子 【名偃、舊封吳公】 先賢顓孫子 【名師、舊封陳公】 東廡 先賢澹臺滅明 【舊封金鄉(xiāng)侯】 先賢原憲 【舊封任城侯】 先賢南宮適 【舊封汝陽侯】 先賢商瞿 【舊封須昌侯】 先賢漆雕開 【舊封平輿侯】 先賢司馬耕 【舊封睢陽侯】 先賢有若 【舊封平陰侯】 先賢巫馬施 【舊封東阿侯】 先賢顏辛 【舊封陽穀侯】 先賢曹卹 【舊封上蔡侯】 先賢公孫龍 【舊封枝江侯】 先賢秦商 【舊封馮翊侯】 先賢顏高 【舊封雷澤侯】 先賢壤駟赤 【舊封上邽侯】 先賢石作蜀 【舊封成紀侯】 先賢公夏首 【舊封鉅平侯】 先賢后處 【舊封膠東侯】 先賢奚容蒧 【舊封濟陽侯】 先賢顏祖 【舊封富陽侯】 先賢句井彊 【舊封滏陽侯】 先賢秦祖 【舊封禋城侯】 先賢縣成 【舊封武臨侯】 先賢公祖句茲 【舊封即墨侯】 先賢燕伋 【舊封汧源侯】 先賢樂欬 【舊封建成侯】 先賢狄黑 【舊封休憲侯】 先賢孔忠 【舊封鄆城侯】 先賢公西蒧 【舊封徐城侯】 先賢顏之僕 【舊封封宛句侯】 先賢施之常 【舊封臨濮侯】 先賢秦非 【舊封華亭侯】 先賢申棖 【舊封文登侯】 先賢顏澮 【舊封濟陰侯】 先儒穀梁赤 【舊封睢陽侯】 先儒高堂生 【舊封菜蕪伯】 先儒毛萇 【舊封樂壽伯】 先儒后芬先儒杜子春 【舊封緱氏伯】 先儒韓愈 【舊封昌黎伯】 先儒程顥 【舊封豫國公】 先儒邵雍 【舊封新安伯】 先儒司馬光 【舊封溫國公】 先儒胡安國 【舊封建寧伯】 先儒楊時 【舊封將樂伯】 先儒張栻 【舊封華陽伯】 先儒陸九淵 先儒許衡 【舊封魏國公】 【舊有堂邑候顏何、蘭陵伯荀況、彭城伯劉向、司空王肅、司徒杜預、今黜。中牟伯鄭眾、良鄉(xiāng)伯盧植、滎陽伯服虔、今改祀於鄉(xiāng)。菜蕪侯曾點、泗水侯孔鯉、改入啟圣祠從祀】 西廡 先賢宓不齊 【舊封單父侯】 先賢公冶長 【舊封高密侯】 先賢公晰哀 【舊封北海侯】 先賢高柴 【舊封共城侯】 先賢樊須 【舊封益都侯】 先賢公西赤 【舊封鉅野侯】 先賢梁鱣 【舊封千乘侯】 先賢冉孺 【舊封臨沂侯】 先賢伯虔 【舊封沐陽侯】 先賢冉季 【舊封諸城侯】 先賢漆雕徒父 【舊封高宛侯】 先賢漆雕哆 【舊封濮陽侯】 先賢(上甫下皿)澤 【舊封鄒平侯】 先賢任不齊 【舊封當陽侯】 先賢公良孺 【舊封牟平侯】 先賢公肩定 【舊封梁父侯】 先賢鄡單 【舊封聊城侯】 先賢罕父黑 【舊封祈鄉(xiāng)侯】 先賢榮旂 【舊封厭次侯】 先賢左人郢 【舊封南華侯】 先賢鄭國 【舊封朐山侯】 先賢原亢 【舊封樂平侯】 先賢廉潔 【舊封胙城侯】 先賢叔仲會 【舊封傅平侯】 先賢公西輿如 【舊封臨朐侯】 先賢邽巽 【舊封高唐侯】 先賢陳亢 【舊封南頓侯】 先賢琴張 【舊封陽平侯】 先賢步叔乘 【舊封慱昌侯】 先儒左丘明 【舊封中都伯】 先儒公羊高 【舊封臨淄伯】 先儒伏勝 【舊封乘氏伯】 先儒孔安國 【舊封曲阜伯】 先儒董仲舒 【舊封廣川伯】 先儒王通先儒周敦頤 【舊封道國公】 先儒歐陽修先儒張載 【舊封郿伯】 先儒程頤 【舊封洛國公】 先儒胡瑗 先儒朱熹 【舊封徽國公】 先儒呂祖謙 【舊封開封伯】 先儒蔡沉 【舊封崇安伯】 先儒真德秀 【舊封浦城伯】 先儒薛瑄先儒王守仁 先儒陳獻章先儒胡居仁 【舊有壽張侯公伯寮、新息侯秦冉、考城伯戴圣、岐陽伯賈逵、扶風伯馬融、任城伯何休、偃師伯王弼、今黜。內(nèi)黃侯蘧伯玉、長山侯林放、高密侯鄭玄、新野伯范寧、臨川郡公吳澄、今改祀於鄉(xiāng)。曲阜侯顏無繇、改入啟圣祠從祀。淄川侯申黨、即申棖。今革存棖】 凡祭期。洪武元年、定以仲春秋上丁日降香、遣官祭孔子于國學 ○七年、仲春上丁日食。改用次丁 ○成化二十二年二月朔、當釋菜。值上丁。令以次日釋菜 凡祭器、禮物、樂舞。洪武四年更定、各置高案?;e豆、簠簋、豋鉶、悉用瓷器。牲用熟。樂舞生、擇監(jiān)生及文武大臣子弟在學者、預教習之 【今用太常樂舞生】 ○正統(tǒng)三年、令祭丁品物非其土產(chǎn)者、鹿以羊代、榛棗以所產(chǎn)果品代 ○景泰六年奏準、以兩廡祭品儉薄。增豕四隻、棗栗各五十斤、黍稷各一斗、形鹽五十斤。南京國子監(jiān)一體增設 ○成化十二年、增樂舞為八佾、籩豆各十二 ○嘉靖九年、令南京國子監(jiān)祭、用十籩十豆。天下府州縣學、八籩八豆。樂舞各止六佾 凡六品以下官不陪祭者、先一日赴廟瞻拜 月朔釋菜儀 其日清晨、執(zhí)事者、各司其事。分獻官各官分列于大成門內(nèi)。監(jiān)生排班。俟獻官至。通贊唱排班。獻官以下各就位。通贊唱班齊。鞠躬、拜興、拜興、平身。引贊詣獻官前唱詣盥洗所。獻官盥手帨手訖。引贊唱詣酒尊所。司尊者、舉羃酌酒訖。引贊唱詣 至圣先師孔子神位前。跪。獻爵。俯伏、興、平身。 【執(zhí)事者行事并同】 引贊唱詣 復圣顏子神位前、 宗圣曾子神位前、 述圣子思子神位前、 亞圣孟子神位前。 【儀并同】 十哲兩廡、分獻官一同行禮畢。引贊同唱復位。引贊導獻官分獻官至原拜位立。通贊唱鞠躬、拜興、拜興、平身。禮畢 正壇 饌卓 (見圖) 四配 (見圖) 十哲陳設 (見圖) 兩廡陳設 (見圖) 啟圣祠祭儀 嘉靖九年、令兩京國子監(jiān)、并天下學校、各建啟圣公祠。中祀叔梁紇、題稱啟圣公孔氏之位。以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配、俱稱先賢某氏之位。程(王向)、朱松、蔡元定從祀、俱稱先儒某氏之位。每歲仲春秋上丁日、遣國子監(jiān)祭酒行禮。南監(jiān)、司業(yè)行禮 一陳設 正位 羊一豕一籩豆各八 簠簋各二鉶二爵三帛一 篚一 東配 豕一爵三帛一篚一 每位 簠簋各一籩豆各四 西配 【同】 東西從祀 【同】 一正祭。是日三更、贊引導遣官至盥洗所。搢笏出笏。典儀唱執(zhí)事官各司其事。遣官就位。迎神。四拜。 【兩廡分獻官同】 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遣官由 廟左門入。贊詣 啟圣公孔氏神位前。搢笏。獻爵。出笏。詣讀祝位。跪。讀訖。俯伏、興、平身。 【兩廡分獻官同】 贊詣 先賢顏氏神位前。獻帛。獻爵。詣 先賢曾氏、 先賢孔氏、 先賢孟孫氏、各神位前。 【儀并同前。兩廡分獻官同】 獻帛爵訖。復位。典儀唱行亞獻禮、終獻禮、 【儀同初獻】 典儀唱徹饌。訖。唱送神。四拜。 【兩廡分獻官同】 典儀唱讀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饌、各詣痤位。唱望瘞。捧祝帛饌官至瘞所。贊引贊詣望瘞位。贊禮畢 一祝文 維年月日 皇帝遣具官某、致祭于 啟圣公孔氏曰、惟 公、誕生至圣、為萬世王者之師。功德顯著。茲因仲春。秋。特用遣祭。以 先賢顏氏、 曾氏、 孔氏、 孟孫氏配。尚 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