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八十一

大明會典 作者:明·李東陽


營造一 內(nèi)府 內(nèi)府造作、大者莫如 宮殿門樓。然職掌未載。今略紀(jì)名額規(guī)制可考者、以備典式。并營建事宜、具列於后。其 累朝增建、若南城西苑宮殿、舊無常制。以名額繁多、不能悉載云 宮殿門樓規(guī)制 皇極殿 【舊為奉天殿】 中極殿 【舊為華蓋殿、在皇極殿后】 建極殿 【舊為謹(jǐn)身殿。在中宮殿后】 【以上三殿名、嘉靖中更定】 中左門 【在皇極殿左】 中右門 【在皇極殿右】 后左門 【在建極殿左】 后右門 【在建極殿右】 文昭閣 【舊為文樓、在皇極殿丹墀之東】 武成閣 【舊為武樓、在皇極殿丹墀之西】 【以上二閣名、嘉靖中更定】 皇極門 【舊為奉天門、在皇極殿之南正東。前有金水橋】 【常朝御此】 弘政門 【舊為東角門、在皇極門左】 宣治門 【舊為西角門、在皇極門右】 會極門 【舊為左順門、在皇極門東廡】 歸極門 【舊為右順門、在皇極門西廡】 【以上五門名、皆嘉靖中更定】 乾清宮 【在大朝三殿之后。按祖訓(xùn)云、乾清宮為正寢】 坤寧宮 【在乾清宮后□宮所居】 交泰殿 【在乾清坤寧兩宮之間】 慈慶宮 【先朝有清寧宮。嘉靖中、即其后半地更建、以奉皇太后。今仍舊名】 慈寧宮 【先朝有仁壽宮。后燬。嘉靖中即其故址更建、以奉皇太后。今仍舊名】 文華殿 【在會極門東稍北。東宮講學(xué)受朝之所。嘉靖中、易黃尾。上講學(xué)致齋、則御此】 武英殿 【在歸極門西稍北上齋戒、則御此】 寶善門 【在文華殿右稍北】 思善門 【在武英殿左稍北】 仁智殿 【在武英殿后。中宮受朝賀之所】 午門 【在皇極門金水橋□。中三門、翼以兩觀、門觀各有樓】 左掖門 【午門左】 右掖門 【午門右】 東華門 【文華殿東稍南】 西華門 【武英殿西稍南】 玄武門 【宮后門】 【自午門至玄武門、俱宮城門】 闕左門 【午門左稍南、又有神廚門內(nèi)為太廟】 闕右門 【午門右稍南、又有社左門內(nèi)為太社稷壇】 端門 【午門正南、門有樓。東有廟街門、即太廟右門。西有社街門、即太社稷壇南左門】 承天門 【端門正南、南有五石橋】 大明門 【承天門正南、中為馳道。東西長廊。名千步廊。折而左右】 長安左門 【大明門內(nèi)稍北折而東】 長安右門 【大明門內(nèi)稍北折而西】 東安門 西安門 北安門 【以上六門、俱皇城門】 東上門 東上北門 東上南門 東中門 西上門 西上北門 西上南門 西中門 北上門 北上東門 北上西門 北中門 【以上十二門、在皇城宮城外】 吳元年、作新內(nèi)。正□ 奉天殿。前為 奉天門。殿之后曰 華蓋殿。華蓋殿之后曰 謹(jǐn)身殿。皆翼以廊廡。 奉天殿之左右各建樓、左曰文樓。右曰武樓。 謹(jǐn)身殿之后為宮、前曰 乾清宮。后曰 坤寧宮。六宮以次序列、周以 皇城。城之門、南曰 午門。東曰東華。西曰西華。北曰玄武 ○洪武十年、改作 大內(nèi)宮殿。闕門曰 午門。翼以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午門內(nèi)曰 奉天門。門之左右為東西角門。門內(nèi)正殿曰 奉天殿。 御以受朝賀。殿之左右有門、左曰中左門。右曰中右門。兩廡之間、左曰文樓。右曰武樓。 奉天殿之后曰 華蓋殿。華蓋殿之后曰 謹(jǐn)身殿。殿后、則后宮正門。 奉天門外兩廡之間有門、左曰左順門右曰右順門。左順門之外為東華門。內(nèi)有殿曰 文華殿、為 東宮視事之所。右順門之外為西華門。內(nèi)有殿曰 武英殿、為 上齋戒時所居 ○二十五年、改建 大內(nèi)金水橋。又建 端門承天門、樓各五間。及長安東西二門 ○永樂十五年、作 西宮於北京。中為 奉天殿。殿之側(cè)、為左右二殿。 奉天殿之南為 奉天門。左右為東西角門 奉天門之南為 午門。午門之南為 承天門。 奉天殿之北、有后殿、涼殿、暖殿、及仁壽、景福、仁和、萬春、永壽、長春等宮 【今在西城、各殿門俱更別名】 ○十八名營建北京宮殿門闕、悉如洪武初舊制 ○正統(tǒng)六年、重建 奉天華蓋謹(jǐn)身三殿成 【三殿自永樂十九年災(zāi)。至是年始成】 ○嘉靖十五年、以清寧宮后半地、建 慈慶宮。以仁壽宮故址、并撤大善殿、建 慈寧宮 ○三十七年、重建 奉天門成、更名曰大朝門 【三十六年、三殿門樓災(zāi)。次年、門樓先成】 ○四十一年、重建 三殿工完、更名 奉天殿曰皇極殿。 華蓋殿曰中極殿。 謹(jǐn)身殿曰建極殿。文樓曰文昭閣。武樓曰武成閣。大朝門曰皇極門。左順門曰會極門。右順門曰歸極門。東角門曰弘政門。西角門曰宣治門凡 內(nèi)府造作。洪武二十六年定、凡 宮殿門捨墻垣、如奉 旨成造、及修理者、必先委官督匠。度量材料、然后興工。其工匠早晚出入姓名數(shù)目。務(wù)要點閘關(guān)察機(jī)密。所計物料、并各色匠人。明白呈稟本部、行移支撥。其合用竹木、隸抽分竹木局。磚瓦石灰、隸聚寶山等窯冶。硃漆彩畫、隸營繕?biāo)?。丁線等項、隸寶源局。設(shè)若臨期輪班人匠不敷、奏聞起取撮工 ○宣德九年、 敕內(nèi)府各監(jiān)局內(nèi)官內(nèi)使等、凡在內(nèi)各衙門修造、必明白具奏。有擅為者、悉處重罪 ○嘉靖八年奏準(zhǔn)、 內(nèi)府監(jiān)局、凡有工作、俱要該衙門先期上請。 敕下工部、奏差科道官、會同內(nèi)外委官、從公估計。料無冒破、事非得已、方會本具題。仍聽工部斟酌議覆、然后派行天下 ○二十九年題準(zhǔn)、凡 內(nèi)府及在外各項大工、例應(yīng)內(nèi)官監(jiān)估計、工部扣留三分之一者、遇有工程、嚴(yán)禁官匠從實估計。不得恣意加增、以俟扣留。仍行監(jiān)工科道、及工部委官、凡驗收物料、嚴(yán)加稽查、足用即止、不必泥數(shù)收完。管工人員、如有仍前冒破者、聽科道官參究 凡大工營建。永樂四年、以將建 北京宮殿、遣大臣詣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督軍民採木、及督北京軍民匠造磚瓦。徵天下諸色匠作。在京諸衛(wèi)、及河南、山東、陜西、山西、都司、中都留守司、直隸各衛(wèi)、選軍士。河南、山東、陜西、山西等布政司、直隸鳳陽、淮安、揚州、廬州、安慶、徐州、和州、選民丁。俱定限赴北京聽役。半年更代 ○正德九年、重建 乾清坤寧二宮。起用軍校力士十萬。差工部侍郎一員、郎中等官四員、奉 敕會同各該鎮(zhèn)巡官、督屬採木燒磚 ○嘉靖三十六年、重建 朝門午樓。議準(zhǔn)、戶兵工三部、各預(yù)處銀三十萬兩、以備興作。差御史四員、查解節(jié)年拖欠工部料銀。仍準(zhǔn)開例。行各撫按取贓罰、及缺官柴薪解用。次 敕兩京科道官、清查各監(jiān)局庫廠、收貯各省年例物料解用。次伐上林苑、海子乾枯榆柳、燒造磚瓦。次雇募附近地方、慣熟車戶、運載木石。次停止各處工作。其工役、照先年營造 乾清等宮例。用各營官軍、及班軍、錦衣等衛(wèi)空閒軍士。如不敷、行北直隸、及河南、附近州縣、量縣大小、僉派夫役。差府佐官、押送應(yīng)役 【后停止派夫】 ○又題準(zhǔn)、川、貴、湖廣、三省採木。差大臣一員、郎中二員、添設(shè)川湖副使各一員。大石窩取石。差大臣一員、司官一員。又差郎中二員、一往山西、真定、採松木。一往浙江、徽州、採鷹架木 ○三十八年、 三殿興工。題準(zhǔn)、差工部尚書提督。侍郎二員、分管運木採石。仍差科道官二員監(jiān)工。在外文武職官、在內(nèi)太監(jiān)等官、俱不支糧。惟實在守工、內(nèi)監(jiān)官作、巡禁校尉、方許支給 ○萬歷五年、重修 乾清等宮。令兵部撥班軍六千名。因班軍不敷、題準(zhǔn)、行兵部支募夫銀、戶部支口糧銀、送部募夫湊用 凡夫匠出入。永樂五年、令各處上工人匠、俱照舊印綬監(jiān)起牌上工、不許擅自撥取 ○八年、令 內(nèi)府上工人匠、一牌上、止寫一人名字、不許雙名相合 王府 按 祖訓(xùn)云、凡 諸王宮室、并依已定格式起蓋、不許犯分。凡 諸王宮室、并不許有離宮別殿、及臺榭游翫去處。故 王府營建規(guī)制、悉如 國初所定。后以宗庶日蕃、始議給價自造、不領(lǐng)於有司 親王府制 洪武四年定、 王城、高二丈九尺、下闊六丈、上闊二丈。女墻、高五尺五寸。城河、闊十五丈、深三丈。正殿基、高六尺九寸。月臺、高五尺九寸。正門臺、高四尺九寸五分。廊房地、高二尺五寸 王宮門地、高三尺二寸五分。后宮地、高三尺二寸五分。正門、前后殿、四門、城樓、飾以青綠點金。廊房飾以青黑。四門、正門、以紅漆金涂銅釘。宮殿窠拱攢頂、中畫蟠螭、飾以金。邊畫八吉祥花。前后殿座、用紅漆金蟠螭。帳、用紅銷金蟠螭。座后壁、則畫蟠螭彩云。 【后改蟠螭為龍】 立 社稷山川壇於 王城內(nèi)之西南、 宗廟於王城內(nèi)之東南 ○七年定、 親王所居、前殿、名承運。中曰圓殿。后曰存心。四城門、南曰端禮。北曰廣智。東曰體仁。西曰遵義 ○九年定、 親王宮殿門廡、及城門樓、皆覆以青色琉璃瓦 ○十一年定、 親王宮城、周圍三裡三百九步五寸。東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 ○弘治八年定、 王府制、前門五間。門房十間。廊房一十八間。端禮門五間。門房六間。承運門五間。前殿七間。周圍廊房八十二間。穿堂五間。后殿七間。家廟一所、正房五間。廂房六間。門三間。書堂一所、正房五間。廂房六間。門三間。左右盝頂房六間。宮門三間。廂房一十間。前寢宮五門。穿堂七間。后寢宮五間。周圍廊房六十間。宮后門三間。盝頂房一間。東西各三所、每所、正房三間。后房五間。廂房六間。多人房六連、共四十二間。漿糨房六間。凈房六間。庫十間。山川壇一所、正房三間。廂房六間。社稷壇一所、正房三間。廂房六間。宰牲亭一座、宰牲房五間。儀仗庫、正房三間。廂房六間?!醯?、門三間。正房五間。后房五間。廂房十二間。茶房二間。凈房一間。世子府一所、正房三間。后房五間。廂房十六間。典膳所、正房五間。穿堂三間。后房五間。廂房二十四間。庫房三連一十五間。馬房三十二間。盝頂房三間。后房五間。廂房六間。養(yǎng)馬房一十八間。承奉司、正房三間。廂房六間。承奉歇房二所、每所、正房三間。廚房三間。廂房六間。六局、共房一百二間。每局、正房三間。后房五間。廂房六間。廚房三間。內(nèi)使歇房二處、每處、正房三間。廚房六間。歇房二十四間。祿米倉三連、共二十九間。收糧廳、正房三間。廂房六間。東西北三門、每門二間。門房六間。大小門樓四十六座。墻門七十八處。井一十六口。寢宮等處、周圍磚徑墻、通長一千八十九丈。里外蜈蚣木筑土墻、共長一千三百一十五丈 郡王府制 天順?biāo)哪甓ā?郡王、每位蓋府屋共四十六間。前門樓三間、五架。中門樓一間、五架。前廳房五間、七架。廂房十間、五架。后廳房五間、七架。廂房十間、五架。廚房三間、五架。庫房三間、五架。米倉三間、五架。馬房三間、五架 凡 王府營建。嘉靖三十三年、營建 景王府第、於湖廣德安府。題準(zhǔn)、工部差司官一員、前去會同撫按、督同三司府衛(wèi)官、相度起蓋。合用物料價銀、先派浙江、江西、廣東、福建、四川、南直隸、江南府分、共十萬兩。於撫按司府等衙門贓罰、及無礙官銀內(nèi)動支。如有不足、量於湖廣地方均派。工匠人力、於本府州縣坐派。不敷之?dāng)?shù)、量於附近府縣、起取協(xié)濟(jì)凡 王府給價。成化十四年奏準(zhǔn)、自 郡王、至鄉(xiāng)君、出府之日、奏請勘報、無房屋者、有司給價、自行起蓋 給價則例 山西 晉、代、瀋府、郡王、一千兩 鎮(zhèn)國將軍、六百兩 輔國將軍、并郡主、五百兩 奉國將軍、鎮(zhèn)國、輔國中尉、并縣主、郡君、縣君、四百兩 奉國中尉、并鄉(xiāng)君、三百兩 庶人、一百兩 湖廣 遼、岷、楚、荊、吉、襄府、郡王、一千兩 鎮(zhèn)國將軍、七百兩 輔國將軍、六百六十兩 奉國將軍、六百二十兩 鎮(zhèn)國、輔國、奉國中尉、并郡主、五百兩 縣主、四百六十兩 郡君、四百兩 縣君、三百六十兩 鄉(xiāng)君、三百四十兩 陜西 秦、韓、慶、肅府、郡王、在城、一千五百兩、寧夏、平?jīng)?、九百?郡主、五百三十兩 鎮(zhèn)國將軍、一百七十五兩 縣主、郡君、縣君、鄉(xiāng)君、俱自行起蓋 河南 唐、鄭、趙、伊、周、徽、崇府、郡王、官撥地基、料價一千一十兩 山東 德、魯府、郡王、一千兩 鎮(zhèn)國將軍、六百兩 輔國將軍、五百兩 奉國將軍、四百五十兩 中尉、四百兩 郡主、五百兩 縣主、三百五十兩 郡君、二百五十兩 縣君、二百兩 鄉(xiāng)君、一百五十兩 江西 淮、寧府、有地基 郡王、一千二百兩 鎮(zhèn)國將軍、六百兩 輔國將軍、五百五十兩 奉國將軍、四百五十兩 奉國中尉、四百兩 四川 蜀府內(nèi)江等五府子女、 蜀府出辦工料、摘撥護(hù)衛(wèi)軍餘成造 弘治以后續(xù)定、 蜀府、鎮(zhèn)國將軍、二百四十兩 輔國將軍、二百兩 奉國將軍、一百二十兩 鎮(zhèn)國中尉、一百兩 輔國中尉、八十兩 奉國中尉、六十兩 郡主、二百兩 縣主、二百兩 【后議減五十兩、給一百五十兩】 郡君、一百六十兩 【后議減二十兩、給一百四十兩】 縣君、一百二十兩 【后議減二十兩、給一百兩】 鄉(xiāng)君、八十兩 【后議減十兩、給七十兩】 廣西 靖江王府、 奉國將軍、一百六十兩 奉國中尉、八十兩 庶人、四十兩 弘治二年奏準(zhǔn)、各處 王府奏討房價者、勘實、依原價量減一半、給與自造 ○十四年奏準(zhǔn)、除 郡王、并妃、自鎮(zhèn)國將軍以下、其應(yīng)得減半房價、每一百兩者、減二十兩。不及一百兩者、減十兩 ○嘉靖二十二年題準(zhǔn)、庶人房價、每名給銀一百兩??眰S家口繁重、不能同居者、方行處給。不許假以分析為名、節(jié)外奏討 ○萬歷十年、題定要例。 郡王初封、係 帝孫者、儀仗、房屋、冠服、墳價、俱照例全給。係 王孫者、惟墳價量給一半。其餘免給。若將軍、中尉、郡縣主君、房屋、冠服、墳價、一概免給 凡 王府修理。成化十四年奏準(zhǔn)、各處新封營建 王府以工完日為始、五十年之后、遇當(dāng)修理、如有儀衛(wèi)司、群牧所、并侍衛(wèi)護(hù)衛(wèi)千戶軍校者、令自具工力、不給價。果係人力俱乏、該府具奏行勘、給價自修 ○嘉靖二十九年題準(zhǔn)、各 王府以后府第、如有損壞、務(wù)遵典制、自行修理。不得輒稱人力俱乏、及引給價例、妄行奏擾 凡 王府承住。弘治元年奏準(zhǔn)、 郡王、并鎮(zhèn)國、輔國將軍等長子、應(yīng)出閤者、於本府擇便房成婚。如無、開奏勘實、撥工料銀一百兩、送府、自於府側(cè)修蓋。各世長子承繼前宅。其郡縣等主、并儀賓終后、子女不許僣居。待有該府郡縣主成婚者、與之 ○嘉靖三十一年題準(zhǔn)、 親王、郡王、既有見在府第、世子長子、皆不得重給。或世長子殤故、次子改封、即承父府第、不給房價。又鎮(zhèn)國等將軍、中尉、各有給過房價、應(yīng)令一子承住、以省再給。今后 親郡王、嫡次庶長、請改封者、查有先給房價、行令扣祿還官。其鎮(zhèn)國將軍中尉之子、如第一子亡故、就將次子承住父宅。先給者、亦扣祿還官。每年終、各府長史司、教授等官、將查出應(yīng)還官房屋間數(shù)、造冊二本、一送本部、一送該布政司存照。遇有應(yīng)給者、就將見在房屋給與 凡 王府絕產(chǎn)。萬歷十年題準(zhǔn)、 郡王故絕、所遺府第、屯廠莊田等項。教授等官、逐一查明、申呈撫按衙門、除嘉靖四十四年例前、官給府第、聽管理奉祀者、承住安奉香火外。如有原出 親王撥給者、仍留宮眷養(yǎng)贍、身終之后、復(fù)歸 親王。 郡王存日、有自置產(chǎn)業(yè)、量給三分之一、與管理奉祀者、為歲時祭祀之需。其餘皆留宮眷養(yǎng)贍。身終之后、聽有司從公分給親支。如無人管理奉祀者、其府第別產(chǎn)、聽從宮眷、變賣養(yǎng)贍 凡 王府違制。嘉靖二十九年、以 伊王府多設(shè)門樓三層、新筑重城、侵占官民房屋街道。奏準(zhǔn)勘實、於典制有違、俱行拆毀 皇城 皇城、起 大明門、長安左右門、歷東安、西安、北安三門、周圍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內(nèi) 紫禁城、起 午門、歷東華、西華、玄武三門、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東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城、高三丈 垛口、四尺五寸五分?;穸晌宄摺m斒斩梢怀叨缥宸? 京城 國初定都南京。城周圍九十六里。門十三、曰正陽、通濟(jì)、聚寶、三山、石城、清涼、定淮、儀鳳、鐘阜、金川、神策、太平、朝陽。后塞。鐘阜、儀鳳二門。外城周圍一百八十里。門十六、曰麒麟、仙鶴姚坊、高橋、滄波、雙橋、夾岡、上方、鳳臺、大馴象、大安德、小安德、江東、佛寧、上元、觀音。永樂中定都北京。建筑 京城、周圍四十里。為九門、南曰麗正、文明、順成、東曰齊化、東直。西曰平則、西直。北曰安定、德勝。正統(tǒng)初、更名麗正為正陽、文明為崇文、順成為宣武、齊化為朝陽、平則為阜成。餘四門仍舊。城南一面、長一千二百九十五丈九尺三寸。北、二千二百三十二丈四尺五寸。東、一千七百八十六丈九尺三寸。西、一千五百六十四丈五尺二寸。高、三丈五尺五寸。垛口、五尺八寸。基厚六丈二尺。頂收五丈。嘉靖二十三年、筑重城、包京城南一面、轉(zhuǎn)抱東西角樓止。長二十八里。為七門、南曰永定、左安、右安。東曰廣渠、東便。西口廣寧、西便。城南一南、長二千四百五十四丈四尺七寸。東、一千八十五丈一尺。西、一千九十三丈二尺。各高二丈。垛口四尺。基厚二丈。頂收一丈四尺。四十二年、增修各門甕城 凡 皇城紅鋪。弘治六年奏準(zhǔn)、巡視城垣委官、時常點視比較。應(yīng)修理者、隨即具呈修理。其直宿官軍、不行用心看守、致有損失、應(yīng)參究者、徑自參究 ○嘉靖三十一年題準(zhǔn)、兵部點軍司官、工部街道官、各城巡視御史、俱要不時巡閱、查點各該官軍、嚴(yán)督看守。遇有遺失損壞、輕則責(zé)治、重則參提、俱責(zé)修陪。仍行錦衣衛(wèi)街道官、一體巡緝禁治 凡城垣禁約。成化十年、令都城外四圍、沿河居住軍民人等、越入墻垣、偷魚割草、竊取磚石等項。輕則量情懲治、重則參奏拏問、枷號示眾。若該城徇情、縱容不理、及四鄰知而不首者、皆治以罪。其守門官軍、亦不許於城外河邊、栽種牧放、因而引惹外人、入內(nèi)作踐。違者、一體治罪 凡各處城樓窩鋪。洪武元年令、腹里有軍城池、每二十丈置一鋪。邊境城、每十丈一鋪。其總兵官隨機(jī)應(yīng)變增置者、不在此限。無軍處所、有司自行設(shè)置、常加點視、母致疏漏損壞。提調(diào)官任滿得代、相沿交割、違者治罪 壇場 凡修理壇場。洪武二十六年定、 天地壇場、若有損壞去處、合修理者、督工計料修整。合漆飾者、行下營繕?biāo)?、差工漆飾。所用木石磚灰顏料等項、行下抽分竹木局等衙門、照數(shù)關(guān)支 ○嘉靖十二年題準(zhǔn)、 祈榖壇、并犧牲所、每年太常寺呈工部、支取石灰一萬斤、工食銀二十兩、給付各該人員修飾 ○萬歷四年題準(zhǔn)、 先農(nóng)壇、每年春秋二季、行太常寺委官、摘撥壇戶、將瓦上磚地內(nèi)草木芟除。墻垣、行管理重城司官巡視。如有剝裂處所、量取磚石、雇募匠作修補 圜丘壇 【吳元年、建圜丘於京城之南。洪武十一年、即其地建大祀殿、合祀天地、是為天地壇。嘉靖九年、復(fù)初制、仍為圜丘、在正陽門南】 圜丘、三成壇。一成、面徑五丈九尺、高九尺。二成、面徑九丈、高八尺一寸。三成、面徑十二丈、高八尺一寸。各成面磚、用一九七五陽數(shù)、及周圍攔板柱子、皆青色琉璃。四出陛、各九級、白石為之。內(nèi)壝圓墻、九十七丈七尺五寸、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七寸五分。靈星石門六、正南三、東西北各一。外壝方墻、二百四丈八尺五寸、高九尺一寸、厚二己七寸。靈星門如前。 【高用周尺、餘今尺、下同】 又外圍方墻、為門四、南曰昭亨、東曰泰元、西曰廣利、北曰成貞 方澤壇 【吳元年、建方丘於鐘山之北。洪武十一年、改建天地壇、遂廢。嘉靖九年、復(fù)初制、為方澤、在安定門外】 方澤、二成壇。一成、面方六丈、高六尺。二成、面方十丈六寸、高六尺。各成面磚、用六八陰數(shù)、皆黃色琉璃、青白石包砌。四出陛、各八級。周圍水渠一道、長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闊六尺。內(nèi)壝方墻、二十七丈二尺、高六尺、厚二尺。靈星門六、正北三、東西南各一。外壝方墻、四十二丈、高八尺、厚二尺四寸。靈星門如前。又外圍方墻二重、內(nèi)重北門三、東西南門各一。最外、惟西向三門。又西有石坊、曰泰折街 朝日壇 【嘉靖九年建、在朝陽門外】 壇、方廣五丈、高五尺九寸、壇面磚、青色琉璃。四出陛、九級。圓壝墻七十五丈、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三寸。靈星門六、正西三、南東北各一。外圍墻、前方后圓、西北各三門。墻之西北、有石坊、曰禮神街 夕月壇 【嘉靖九年建、在阜城門外】 壇、方廣四丈、高四尺六寸。壇面磚、白色琉璃。四出陛、六級。方壝墻二十四丈、高八尺、厚二尺二寸八分。靈星門六、正東三、南北西各一。外圍方墻、東北各三門。墻之東北、有石坊、亦曰禮神街 雩壇 【嘉靖中建】 壇在泰元門外。圓廣五丈、高七尺五寸。四出陛、各九級。內(nèi)壝圓墻、徑二十七丈、高四尺九寸五分、厚二尺五寸。靈星門六、正南三、東西北各一。外圍方墻、四十五丈、高八尺一寸、厚二尺七寸。正南三門、曰崇雩門、共為一區(qū)、在南郊之西。外圍墻、東西面闊八十一丈五尺、南北進(jìn)深五十六丈九尺、高九尺、厚三尺 神祇壇 【國初建山川壇於天地壇之西。永樂中、北京山川壇成。嘉靖十一年、即其地為天神地祇壇】 神壇、方廣五丈、高四尺五寸五分。四出陛、各九級。壝墻、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厚二尺五寸。靈星門六、正南三、東西北各一。內(nèi)設(shè)云形青白石龕四於壇北、各高九尺二寸五分 祇壇、面闊十丈、進(jìn)深六丈、高四尺。四出陛、各六級。壝墻、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厚二尺四寸。靈星門、亦如神壇。內(nèi)設(shè)青白石龕、山形三、水形二、於壇北、 【先擬設(shè)於壇南北向、后改】 各高八尺二寸。左從位、山水形各一於壇東、右從位、山水形各一於壇西、各高七尺六寸 先農(nóng)壇 【洪武二年、建先農(nóng)壇於山川壇西南。永樂中、建壇如南京】 壇在神祇壇后、石包磚砌、方廣四丈七尺、高四尺五寸。四出陛。壇東、為觀耕臺、用木、方五丈、高五尺。南東西三出陛 先蠶壇 【嘉靖中、始建在安定門外、后改於西苑】 壇、石包磚砌、方廣二丈六尺、高二尺六寸。四出陛。壇東、為採桑臺、用磚石、方一丈四寸、高一尺四寸。南東西三出陛 太社稷壇 【吳元年、建社稷壇於宮城之西南北向、異壇、同壝。洪武十年、改建。同壇、問壝。永樂中、建壇如南京、在午門右】 同壇、同壝、壇、二成、上成、方五丈。次成、方五丈三尺、高五尺。四出陛、用五色土、隨方筑之。壝垣、四面開靈星門。垣之色、亦各如其方 凡壇場禁約。弘治十三年奏準(zhǔn)、 天地、山川壇內(nèi)、縱放牲畜作踐、及私種耤田外餘地、并奪取耤田禾把者、俱問罪。牲畜入官。犯人枷號一箇月發(fā)落 ○嘉靖十年、令南郊近墻田地、不許縱人葬埋。行該城御史、并差給事中、及錦衣衛(wèi)堂上官各一員、會同相勘。但有墳域附近一二裡內(nèi)、無分大小、有力者、聽令自行遷葬。無力者、工部於空遠(yuǎn)去處、設(shè)立義塚、限兩月以里、盡行遷移。其 先農(nóng)壇、并東西郊、一併查勘、從宜處置。仍出榜曉諭、有故違者重治不宥 ○萬歷四年題準(zhǔn)、 先農(nóng)壇內(nèi)墻垣、兵部行令巡捕官兵、常川巡緝。作踐墻垣者、拏究。壇內(nèi)耕種地土、離墻二丈外、方許鋤犁 廟宇 太廟 【建置詳見禮部祠祭司】 太廟、一座、九間。左右兩廡、各十五間。廟門、一座五間。左右門、二座。有神庫、神廚。 寢廟、一座、九間。左右兩廡、各五間。 祧廟、一座、九間。左右兩廡、各五間。 世廟 【今名玊芝宮、建置詳禮部祠祭司】 宮門、五間、曰芝祥門。前殿、七間、曰寶慶殿。兩廡、各五間。后寢、五間、曰大德殿。兩廡、各三間 歷代帝王廟 【國初、建於南京。嘉靖中、后建於京師】 廟在阜成門內(nèi)、街北。前為廟門。中為景德門。門內(nèi)、為景德崇圣之殿。殿九間、重簷、五出陛。東西兩廡、各七間。殿之后為庫。前門內(nèi)、左有神庫、神廚。宰牲亭、門外 文廟 正殿七間、舊稱大成殿、今題曰先師廟。殿之東掖、為祭器庫、十一間。西掖、為樂器庫、十一間。東西廡、各十九間。兩廡之南、折而北向、為東西序、各十一間。門、各一。兩序之中、為大成門、今題曰廟門、五間。中門三、東西各列□十二 祀典神祗廟於 【詳禮部祠祭司】 凡修建廟宇。洪武二十六年定、歷代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及名山岳鎮(zhèn)、應(yīng)合祭祀神祇廟宇、務(wù)要時常整理。如遇新創(chuàng)、及奉 旨起造功臣享堂、須要委官督工計料、依制建造 ○正統(tǒng)八年 敕、凡岳鎮(zhèn)海瀆祠廟、屋宇墻垣、或有損壞、及府州縣社稷、山川、文廟、城隍、一應(yīng)祀典神祇、壇廟頹廢者、即令各該官司修理。合用物料、酌量所在官錢內(nèi)、支給收買。或分派所屬殷實人戶備辦、於秋成時月、起倩夫匠修理。不許指此多派、虛費民財、及修蓋淫祠、妄用民力。若岳鎮(zhèn)海瀆、廟宇、焚毀不存、用工多者、布按二司、同該府官、斟酌民力、量宜起蓋。仍先畫圖、奏來定奪。凡修完應(yīng)祀壇廟、皆選誠實之人看守。所司時加提督。遇有損壞、即依例修整、不許廢壞。乃令巡按御史按察司官、按臨巡視 ○成化十五年、令天下祀典神祇、祠廟應(yīng)修理者、務(wù)要申達(dá)合干上司、勘實斟酌定奪 ○弘治十二年、曲阜孔廟火。題準(zhǔn)取旁近各省、及各抽分廠銀重修 ○嘉靖三十八年、以先牧廟、建自永樂、歲久頹敝、題準(zhǔn)重修 公廨 凡修理公廨。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在京文武衙門公廨。如遇起蓋、及修理者、所用(上□下木)磚瓦灰石人匠等項、或官為出辦。或移咨刑部、都察院、差撥囚徒、著令自辦物料人工修造。果有係干動眾、奏聞施行 ○永樂二年奏準(zhǔn)、今后大小衙門、小有損壞、許令隸兵人等、隨即修葺。果房屋倒塌、用工浩大、務(wù)要委官相料、計用夫工物料數(shù)目、官吏人等??薄⑸瓴慷▕Z修理 ○弘治元年奏準(zhǔn)、今后各衙門、但有門窗等項損壞、原物見在者官為出料修理。原物不在者、就令經(jīng)該官吏、及看守之人、出料自陪修理 ○嘉靖二十三年題準(zhǔn)、各衙門應(yīng)修理者、小修用銀一百兩以下、大修五百兩以下、估計到部、動支節(jié)慎庫官銀、上緊修理。以工完日為始、小修以三年為限、大修以五年為限、不得先期輒便議修 ○又議定、各有錢糧衙門損壞、工部委官估計物料、轉(zhuǎn)行動支無礙銀兩、徑自修理。惟原無錢糧者工部議估興工 文職公廨 宗人府 【在長安左門南】 吏部 【在宗人府南】 戶部 【在吏部南】 禮部 【在戶部南】 兵部 【在宗人府后】 刑部 【在貫城坊】 工部 【在兵部南】 都察院 【在刑部南】 翰林院 【在長安左門外】 國子監(jiān) 【在安定門內(nèi)】 太常寺 【在后府南】 通政使司 【在太常寺南】 大理寺 【在都察院南】 詹事府 【在玉河?xùn)|岸】 光祿寺 【在東安門內(nèi)】 太僕寺 【在萬寶坊】 鴻臚寺 【在工部南】 欽天監(jiān) 【在鴻臚寺南】 太醫(yī)院 【在欽天監(jiān)南】 行人司 【在長安右門外】 上林苑監(jiān) 【在文德坊】 中兵馬司 【在城內(nèi)仁壽坊】 東城兵馬司 【在城內(nèi)思城坊】 南城兵馬司 【在城外正陽街】 西城兵馬司 【在城內(nèi)咸宜坊】 北城兵馬司 【在城內(nèi)教忠坊】 武職公廨 中軍都督府 【在長安右門南】 左軍都督府 【在中府南】 右軍都督府 【在左府南】 前軍都督府 【在右府南】 后軍都督府 【在中府后】 錦衣衛(wèi) 【在通政司南】 旗手衛(wèi) 【在通政司后】 府軍衛(wèi) 【在時雍坊】 府軍左衛(wèi) 【在保大坊】 府軍右衛(wèi) 【在咸宜坊】 府軍前衛(wèi) 【在保大坊】 府軍后衛(wèi) 【在仁壽坊】 羽林左衛(wèi) 【在保大坊】 羽林右衛(wèi) 【在明時坊】 羽林前衛(wèi) 【在時雍坊】 金吾左衛(wèi) 【在保大坊】 金吾右衛(wèi) 【在仁壽坊】 金吾前衛(wèi) 金吾后衛(wèi)虎賁左衛(wèi) 【以上三衛(wèi)俱在保大坊】 燕山左衛(wèi) 【在安福坊】 燕山右衛(wèi) 【在思城坊】 燕山前衛(wèi) 【在鳴玊坊】 大興左衛(wèi) 【在日照坊】 濟(jì)陽衛(wèi) 【在居賢坊】 濟(jì)州衛(wèi) 【在金城坊】 武驤左衛(wèi)武驤右衛(wèi) 騰驤左衛(wèi)騰驤右衛(wèi) 【以上四衛(wèi)俱在崇教坊】 彭城衛(wèi) 【在萬寶坊】 永清左衛(wèi) 【在西城坊】 永清右衛(wèi) 【在日中坊】 武功左衛(wèi) 武功右衛(wèi)武功中衛(wèi) 【以上三衛(wèi)俱在明時坊】 長陵衛(wèi) 獻(xiàn)陵衛(wèi) 景陵衛(wèi) 裕陵衛(wèi) 茂陵衛(wèi) 泰陵衛(wèi) 康陵衛(wèi) 永陵衛(wèi) 昭陵衛(wèi) 凡公生門禁約。弘治十三年奏準(zhǔn)、東西公生門朝房、官吏人等、或帶住家小、或做造酒食、或寄放貨柜、開設(shè)卜肆、停放馬騾、取土搬穢等項作踐者。問罪、枷號一箇月、發(fā)落 ○嘉靖二十年題準(zhǔn)、東西朝房、先年每衙門、止容辦事吏一名、在內(nèi)看守。近皆攜帶家小、引挾親黨、任憑居住。又多閒雜人等、鬻市酒食、寄放貨物。合通行各該衙門查理。仍行本部管理街道官、及轉(zhuǎn)行巡視御史、督令該管兵馬、挨次體勘。有仍前雜亂者、拏送法司、問罪如例。兵馬司每月朔、具結(jié)回報凡貢院修理。舊例、合用銀兩、工部出六分、順天等八府、共出四分。嘉靖二十八年題準(zhǔn)、修蓋板捨、工部二千七百。順天府一千八百。共增足四千五百之?dāng)?shù) ○四十三年、又議充拓東西坊牌樓、面闊三十二丈。大門、至南拓十二丈。坊牌外民房、改造官廳三間。東西夾道、開廣各一丈五尺。圍墻拓十二丈 ○萬歷元年以后、又議充拓改建、於是堂宇弘廠。諸經(jīng)房、各具庖湢。板捨皆易以磚、歲免拆卸。撥工役四名、常川看守。委營繕?biāo)僖粏T、專掌鎖鑰 倉庫 凡修蓋倉庫。洪武十四年、計在京一歲官俸軍糧之?dāng)?shù)、令各建倉儲蓄、以便支給 ○二十六年定、凡在京各衙門倉庫。如有損壞、應(yīng)合修理者、即便移文、取索人匠物料修整。如本處倉庫不敷、應(yīng)合添蓋者、須要相擇地基、計料如式營造。所用竹木磚石灰瓦丁線等項、行下抽分竹木局等衙門關(guān)支。如是工匠物料不敷預(yù)為措辦足備、以候應(yīng)用 ○永樂九年奏準(zhǔn)、倉廒損壞者、該衛(wèi)修理。缺少者、本部蓋造 ○萬歷三年題準(zhǔn)、修建倉廒規(guī)制、俱以樣廒為準(zhǔn)。各委官、及作頭姓名、刻扁懸記。如十年之內(nèi)、即有損壞者責(zé)令陪修、仍治其罪 京倉 舊太倉十一衛(wèi)、舊廒三百六座。見在廒二百三十六座、計一千二百十五間空地五十三座 錦衣衛(wèi)、見廒二十座。內(nèi)二座六間、一座七間、餘俱五間??盏匕俗?羽林前衛(wèi)、見廒二十四座。內(nèi)一座四間、四座六間、三座七間、餘俱五間??盏厮淖?大寧中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內(nèi)一座三間、二座六間、餘俱五間??盏仄咦?神武左衛(wèi)、見廒二十座。內(nèi)三座六間、餘俱五間??盏厝?昭陵衛(wèi)、見廒二十五座。內(nèi)二座三間、一座四間、一座七間、一座八間、餘俱五間。空地三座 忠義前衛(wèi)、見廒二十三座。內(nèi)二座四間、二座六間、一座七間、餘俱五間。空地三座 忠義后衛(wèi)、見廒十九座。內(nèi)一座四間、一座六間、餘俱五間??盏匚遄?蔚州左衛(wèi)、見廒二十座。內(nèi)一座四間、四座六間、二座七間、餘俱五間。空地五座 景陵衛(wèi)、見廒二十四座。內(nèi)四座六間、一座七間、餘俱五間??盏匚遄?獻(xiàn)陵衛(wèi)、見廒十九座。內(nèi)二座四間、五座六間、餘俱五間??盏匚遄?義勇右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內(nèi)一座六間、餘俱五間??盏匚遄?南新倉八衛(wèi)、舊廒二百四十九座。見在廒一百八十座、計八百九十八間??盏厮氖抛?府軍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盏匚遄?燕山右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仄咦?永清右衛(wèi)、見廒二十三座、俱五間??盏亓?龍虎衛(wèi)、見廒二十四座。內(nèi)二座四間、餘俱五間??盏匚遄?龍驤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匕俗?彭城衛(wèi)、見廒二十三座、俱五間??盏亓?濟(jì)州衛(wèi)、見廒二十五座、俱五間。空地六座 金吾左衛(wèi)、見廒二十四座、俱五間。空地五座 海運倉六衛(wèi)、舊廒一百七十八座。見在廒一百二十座、計六百間。空地六十座 永陵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厥?忠義右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空地八座 義勇后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匕俗?寬河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盏厥蛔?泰陵衛(wèi)、見廒十九座、俱五間。空地十三座 燕山左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匕俗?新太倉七衛(wèi)、舊廒一百八十一座。見在廒一百四十九座、計七百四十五間。空地二十七座 富峪衛(wèi)、見廒二十二座、俱五間??盏厝?大寧前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盏厝?茂陵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空地四座 會州衛(wèi)、見廒二十二座、俱五間。空地三座 裕陵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盏匚遄?義勇前衛(wèi)、見廒二十二座、俱五間??盏厮淖?康陵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匚遄?北新倉五衛(wèi)、舊廒一百四十座。見在廒九十五座、計四百八十三間??盏厮氖蛔?府軍前衛(wèi)、見廒十七座、俱五間??盏厥婚g 府軍左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內(nèi)一座六間、餘俱五間空地八座 府軍右衛(wèi)、見廒十八座。內(nèi)一座六間、餘俱五間空地八座 燕山前衛(wèi)、見廒十九座。內(nèi)一座三間、餘俱五間??盏亓?金吾前衛(wèi)、見廒二十座。內(nèi)二座六間、三座七間、餘俱五間??盏匕俗?大軍倉四衛(wèi)、舊廒一百二十二座。見在廒七十七座、計三百九十間??盏厮氖遄?大軍倉、見廒十九座。內(nèi)二座六間、一座七間餘俱五間??盏厥?旗手衛(wèi)、見廒十九座。內(nèi)一座六間、餘俱五間??盏匾蛔?永清左衛(wèi)、見廒十八座、俱五間??盏厥蛔?武城中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盏厥?濟(jì)陽倉二衛(wèi)、舊廒四十七座。見在廒三十四座、計一百六十間??盏囟?濟(jì)陽衛(wèi)、見廒十八座。內(nèi)一座三間、四座四間、餘俱五間 金吾右衛(wèi)、見廒十六座。內(nèi)五座四間、一座六間、餘俱五間??盏囟?祿米倉二衛(wèi)、并部糧、舊廒七十四座。見在廒四十九座、計二百四十五間。空地二座 彭城衛(wèi)、見廒十九座。內(nèi)一座四間、餘俱五間。空地一座 府軍前衛(wèi)、見廒十九座。內(nèi)一座三間、二座四間、一座六間、一座七間、餘俱五間??盏亍踝考Z見廒十一座。內(nèi)二座六間、餘俱五間 西新倉四衛(wèi)、舊廒一百座。見在廒八十三座、計四百十五間??盏囟?羽林左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空地七座 虎賁左衛(wèi)、見廒二十座、俱五間??盏匚遄?金吾后衛(wèi)、見廒二十一座、俱五間??盏匚遄?府軍后衛(wèi)、見廒二十二座、俱五間。空地五座 大興左衛(wèi)倉一衛(wèi)、舊廒二十九座。見在廒二十五座。內(nèi)四座六間、二座七間、餘俱五間、計一百三十三間。空地四座 太平倉二衛(wèi)、舊廒四十八座。見在廒四十四座、計二百二十間 留守前衛(wèi)、見廒二十二座、俱五間。內(nèi)坍塌一座 留守后衛(wèi)、見廒二十二座、俱五間 通倉 大運南倉、舊廒一百二十一座。見在廒八十座。每座五間、計四百間 大運中倉、見在廒一百四十座。內(nèi)五座六間、二座四間、餘俱五間、計七百三間 大運西倉、見在廒三百九十四座。內(nèi)一座六間、餘俱五間、計一千九百七十一間 大運東倉 【今廢】 凡提督修倉。正統(tǒng)二年、初差工部堂上官提督。后復(fù)添設(shè)員外郎一員、職專修倉。仍以堂上官提督。后又差內(nèi)臣、及戶部管倉堂上官提督 ○嘉靖十五年奏準(zhǔn)、裁革京通二倉修倉內(nèi)臣。令工部堂上官、并原委太倉通州員外郎、主事、督率各衛(wèi)所官修理 ○四十三年、令京倉修倉員外郎主事、於就近公署居住督工。裁革通州修倉主事、行管通惠河郎中兼理 凡京倉軍夫。原額府軍等六十三衛(wèi)、修倉軍餘、共一千九百八十八名。正德十五年、減留一千二百名。十六年以后、裁革冒充、及改 康、永、昭、三陵守護(hù)外。實在九百四十六名。內(nèi)錦衣衛(wèi)旗校十一名、月糧一石。各衛(wèi)軍餘、月糧八斗。除歲派差占見役等項二十二名、其九百二十四名、每年二月至九月做工。十月至次年正月歇工月分、每名月辦料價銀二錢五分 ○嘉靖四十五年以后、做工月分、亦令納銀、隨工自雇夫匠 ○萬歷元年議準(zhǔn)、各軍支米月分、照舊徵銀二錢五分。支銀月分、徵銀二錢七分。米折銀月分、徵銀三錢五分。各衛(wèi)掌印官、照數(shù)徵收。除本工雇夫匠支用外。其餘類總解部、以充買料支用 凡通倉軍夫。通州十二衛(wèi)、修倉軍餘、原額六百名。正德十五年、減留四百五十名。內(nèi)餘五十名、自二月起、至九月止、每名辦納價銀三兩六錢、共銀一百八十兩。其餘分作四班、三班上工、一班歇息。又自十月至正月四箇月、前項軍餘、除在廠管事、看守物料、及上宿巡風(fēng)等項、共一百十六名外。其餘三百三十四名、每名辦納料價銀一兩、共三百三十四兩、與前銀、俱解部、以備買料支用 凡修倉年例。每年、京倉、舊該修二百二十餘間。通倉、舊該修一百一十餘間。正德十五年題準(zhǔn)、量減三分之一。后定、每年、京倉、該修三十座。通倉、該修十五座。大約每座、五間為率。管理修倉主事、每年預(yù)於十一月、移文戶部管糧司官、備查應(yīng)修廒座、開送修倉主事、督率官匠、親詣各倉、逐一估計合用物料數(shù)目、於正月內(nèi)、具呈本部題派。工完呈部。十二月內(nèi)、提督侍郎具題 ○嘉靖十六年、又因增修倉廒一百六十餘座。題準(zhǔn)京倉年例、量加四座 ○萬歷九年題準(zhǔn)、每年修倉廒底、板木近土、米易浥爛。議用城磚砌漫、方置板木鋪墊。廒門廒墻、遍留下孔、以洩地氣。仍將修過廒座、用過錢糧具奏 營房 凡修理營房。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在京各衛(wèi)軍人營房、及駝馬象房、如有起蓋修理、所用物料、官為支給。若合用人工、隸各衛(wèi)者、各衛(wèi)自行定奪差軍。隸有司者、定奪差撥囚徒、或用人夫修造。果有係干動眾、奏聞施行 土墻營房每間合用 桁條五根椽木五十根 蘆柴一束半釘二十五枚 瓦一千五百斤石灰五斤 凡 陵衛(wèi)營房。舊例、係各衛(wèi)自行蓋造。順天撫按、會同查處。正德十六年、蓋造 康陵衛(wèi)。查有拆毀寺觀、抄沒官房、始議給發(fā) ○嘉靖二十七年、蓋造 永陵衛(wèi)。合用工料、先儘撫按衙門贓罰、并所屬州縣、庫貯無礙官銀動支。不敷、工部量行補湊 ○萬歷元年、蓋造 昭陵衛(wèi)。工部補湊、題用順天所屬、未解葦課銀 凡象房。弘治八年修蓋、工部出辦物料人匠、兵部摘撥官軍、錦衣衛(wèi)借撥軍校、兼用。本部該衛(wèi)、各委官一員、會同督理。做工軍士、行戶部日支米鹽、如例。正德十年、嘉靖十六年、重修、亦如之凡馬房。舊例每所、定與公廨地二十頃、歲租六十兩、以備修理。各掌馬房事、及巡青內(nèi)外官、自行收支。又有生熟草場地、頃數(shù)不等。內(nèi)留生草牧地。餘俱召佃、徵子粒銀、徑解御馬監(jiān)收貯。嘉靖初題準(zhǔn)、二項租銀、俱納所在州縣、轉(zhuǎn)解戶部、貯聽修理倉廄支用。其各馬房修理、自后率以三年為期 獄具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在京各衙門、合用刑具、皆須較勘如法、應(yīng)合應(yīng)付者、方許應(yīng)付 應(yīng)天府採辦 笞杖(木□) 龍江提舉司成造 枷杻 寶源局打造 鐵鎖鐵鐐 刑部、每年該用長枷五百二十面。手肘七百八十副。拶指一千三百把、每把、用綿繩一條。方枷二百六十面。竹板三千片、每貓竹一根、長一丈九尺、圍圓九寸、破竹十三片、長四尺五寸、闊一寸五分。鐵索六百五十條。鎖頭六百五十箇。鐵鐐七百八十副。鐵釘三千箇 都察院、每年該用長枷一百二十面。手肘四百二十副、拶指八百把、每把、用綿繩一條。方枷二百六十面。竹板三千斤、照前尺寸。鐵索九十條。鎖頭九十箇。鐵鐐四百副。鐵釘二千箇 大理寺、每年該用拶指四百四十把、每把、用綿繩一條。竹板七百八十片、照前尺寸 成化二十一年奏準(zhǔn)、刑部、都察院、問擬徒罪以下、俱送工部。其笞杖罪囚、免其運灰、量為收銀、買辦獄具。其修倉囚犯、亦令每日出銀一分、按月送部、成造枷鐐等具、以備法司取用。有可修理者、仍送部修理應(yīng)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