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戍
真宗咸平六年七月內,帝曰:「自來邊鄙戍兵受代往還,朝廷須遣使部押。本營既知各辦行計,洎別商議改更,或即且留,虛成煩費,各有怨咨。今后替移,并密封宣頭,令遣使直至軍前施行?!?
十一月十一月:《長編》卷五五載于七月。,帝曰:「邇來累有人告論將校斂兵士緡錢,稱赴京于樞密院所司,請求出軍及屯戍之處,及今鞫勘,皆小人妄托名目,規(guī)求財利。兵士雖已寘于法,累行條約,尚有違犯??稍俑嬷I諸軍,朝廷所發(fā)師旅,皆是進上兵籍,朕自點定所去之處之處:原作「處之」,據(jù)《長編》卷五五乙。,所貴稟信,免令枉費,至陷刑辟?!?
景德元年二月,詔:「應西川、峽路等處戍兵,先以二年為限,其權管將校亦如之?!瓜仁牵墼唬骸竸ν馐涓?,已是有定制,其將校有至五、七年、十年者,尤所非便。」故有是命。
四月,詔并、代管內緣邊戍兵二年以上并代之,仍自今所上兵籍,并明注出外年月,不得隱漏。先是,帝曰:「并、代邊塞苦寒,逃亡者相繼。王繼英等近閱并代兵籍,其沿邊戍兵,只自逐處移替,有至七年、十年不代者?!构视惺敲?
四年七月,帝謂知樞密院王欽若等曰:「河東一方,就糧禁軍數(shù)多,朕常以為若措置失宜,久恐非便。今又并令并、代州總管司一處管勾,事權非輕。已議差吳元扆知潞州,其并、代州總管司所轄兵馬,可割澤、潞、晉、絳、慈、隰、威勝等七州軍就糧
禁軍,令吳元扆提舉管轄,更不隸并、代總管司。其潞州仍差如京使劉贊元(充)[統(tǒng)]轄,兼同提舉澤、潞等州軍馬。所降宣命,恐逐路未悉其事,未(有)[免]憂疑,可具以澤、潞等州軍屯駐、駐泊就糧本城諸軍兵士每有申帳及揀人呈馬并諸般公事,往并、代州總管司取候指揮,山路遙遠不易。今就近割屬吳元扆(管)提舉管勾,更不系并、代州總管司,仍盡籍兵馬之數(shù)付之?!?
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令有司籍川、峽、廣南、福建、江南戍兵及三年者代之。
五年九月,廣州駐泊鈐轄秦羲言:「州有澄海三指揮,前準詔,止令訓練,無得差役。慮寖以驕惰,望徙屯嶺北州軍。」從之。
七年八月,詔嶺表屯駐、駐泊禁軍,本城兵士得替日,各支出嶺盤纏錢。
九月,令瀘州淯井監(jiān)戍兵自今分番而往井:原作「并」,據(jù)《長編》卷八三改。。以地多疾疫故也。
天禧二年,詔外戍諸軍前賜緡錢減在營者半,令特全給之。
仁宗寶元二年二月七日,輔臣張士遜等言:「禁兵西戍,其家屬在營者多貧窶。」帝曰:「朕亦慮之。」即召內侍等,就殿隅取刀筆,疏其大校以下至卒伍凡數(shù),以示輔臣,曰:「今出內府錢十萬貫付有司,以濟其家。不欲損三司經費故也。」士遜等曰:「上恩如此,人臣安得不投死耶!謹奉詔?!?
康定元年四月九日,詔:「在京諸軍戍邊者,其在營家屬,令入內內侍省每月一次選差內臣三兩(貫)[員],就營存問。有疾者,令翰林祗候看驗;死喪無親屬者,官為殯埋。其外處
令本屬官差人依此存恤。」
二年七月十五日,翰林學士王堯臣言:「諸州土兵并差在沿邊屯駐,內有已及四年未得更替者,乞候入夏別無緊切事宜,即每指揮逐都作一番次(方)[放]歸,務令均一。」從之。
是月二十七日,詔陜西都總管司,邊兵未經教閱者,權徙近里州軍,俟訓練精熟,即遣戍邊面。
慶歷二年正月,詔麟府路兵罷癃而不任征役者,徙近里州軍,以省邊費。
四年正月,詔以陜西災傷,永興軍軍馬徙近糧草多處,候麥收還軍。
五年正月,樞密副使韓琦言:「夏人雖已請命,而不可不備羌人翻覆之變。令四路所駐兵,十分中且留六分在邊,二分令東還,二分徙屯近里州軍。其鄜延路徙屯河中府,環(huán)慶、涇原路徙屯邠州,永興軍、秦鳳路徙屯鳳翔府?!箯闹?
六月,知益州文彥博言:「益、彭、邛、蜀、漢五州非用馬之地,而逐州共屯馬軍凡二千余人,請皆易以步軍。」詔易三之一。
六年正月,詔廣南東西路轉運鈐轄司:「方春瘴起,戍兵在邊者權徙善地以處之?!?
二月二日,河東經略安撫使、判并州夏竦言:「將來分屯本路軍馬,那三千河陽,二千懷州,乞下河北、京西轉運司計度糧草、營房?!箯闹?。
四月,帝謂輔臣曰:「湖南蠻傜未平,而兵久留,方夏秋之交,嘗苦瘴霧之疾,其令醫(yī)官院定方和藥,遣使以給之?!?
五月,徙陜西駐湟軍士月給錢糧多者,屯近里州軍。
七月七日,廣南東路鈐轄司言:「
連、賀州兵級屯戍多時,正當炎酷,久在煙嵐之地,人多病患,望量賜特支。」從之。
九月,知青州葉清臣言臣:原作「日」,據(jù)《長編》卷一五九改。:「登州地震不止登:原作「發(fā)」,據(jù)《長編》卷一五九改。,請增屯禁軍,以防兵寇之變。」從之。
皇佑元年二月,詔發(fā)京師禁軍十指揮赴京東東西路駐泊,以備它盜,而京東東路安撫使富弼言:「本路遽增屯禁兵,慮動搖人心,欲量留一兩指揮?!乖t兵已就道,俟將來歲豐,令還京師。
三月,三司戶部副使包拯包拯:原作「包極」,據(jù)《宋史》卷三一六本傳改。以下徑改,不再出校。,請徙河北闕糧處土兵及戍兵于近南州軍,候經置邊儲有備,復令還軍。從之。
六月,包拯言:「自河北經水災,而州郡多闕食,請權徙莫州馬軍十指揮于真定府,深州馬軍兩指揮于祁州,步軍兩指揮于澶州?!箯闹?
十二月,詔陜西諸路經略司徙屯馬軍近地,以省邊儲。
二年七月,詔:「廣南西路安撫司比留禁兵四千戍邕州,其月給錢三百,季給銀鞋錢一千。俟桂州募足雄略軍,即代還之?!?
五年閏七月,詔:「廣南西路戍兵及二年而未得代者,并罷歸。其鈐轄司所遣土兵,歲一代之?!棺詢z智高之亂,駐泊禁軍及桂州等處雄略、忠敢、澄海軍凡三萬四千四百四十一人,分戍諸州,至是罷還戍兵,而令土兵屯戍。
嘉佑五年十一月,鄜延路經略司言:「緣邊德靖等十堡寨頻有賊馬入界開墾生地,并剽略畜產。雖以戍兵捍守,比稍習山川道路,又復代去。請就十堡寨招土兵兩指揮,教以騎射之法,每處留屯百人?!箯闹?
七年十
二月,詔陜西土兵毋得戍他路,見戍者亦遣代歸。
治平元年九月二十六日,詔:「涇原路等處屯駐、駐泊近上禁軍,廣南西路都鈐轄司、桂州等處屯駐、駐泊等兵士,年滿,并依例抽差替換歸營?!?
三年五月十五日,樞密院言:「桂州等處駐(洎)[泊]虎翼等指揮畸零人,依舊例差人替接外,全指揮兵士欲差在京或府界、京東西就糧禁軍、江淮教閱忠節(jié)對替,仍今后依此輪差。及勘會到廣西等處駐泊人數(shù)?!箯闹O仁?,中旨:「自來東兵差往廣南瘴煙之地屯駐,多不服彼中水土,十無五六得回營者,(連)[速]具經久利害聞奏?!构视惺?詔)[奏]。
治平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神宗即位,未改元。樞密院言:「勘會賈昌朝乞在京就糧禁軍差往河北東路緣邊駐泊。如北京闕人,卻乞于鄰近州軍輪那。」詔:「(令)[今]后太原府、代州路屯駐、駐泊在京禁軍,年滿者先自大(明)[名]府路差兩指揮替換,候年滿,即于真定府及高陽關路互換差撥。如鄜延、環(huán)慶路,即于河東路就便差撥替換?!?
六月七日,同知諫院傅卞言:「乞今后畿縣屯禁兵及五千人以上,更添兵官一員,仍并精選材武之人?!乖t府界縣分屯兵多處,知縣、都監(jiān)依舊條精加舉選。
是月,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蕭注言乞減省安撫、都監(jiān)及兵員等事。樞密院檢會:廣南東、西兩路屯泊就糧兵士,蓋自儂賊事宜后來添屯。今賊平已久,嶺外無事,屯兵尚多,況廣西稅入至薄,糧餉不給,皆自內
地輪(輪)[輸]。詔下廣東經略使,具本路見屯兵甲合行減省利害以聞。經略安撫司言:「準詔,減屯駐兵士,仍揀刺澄海三千人添補。相度利害,廣、韶、南雄等州,須至宿兵為防。只淮南、江南東西、荊湖南北威果、忠節(jié)、雄略之類三百料錢,全指揮充。」詔留駐泊禁軍一千人,分在三州。
,不 十一月,陜西轉運司薛向言:「緣邊多差東兵戍守。如慶州大順城、荔原堡,保安軍德靖寨,去虜境甚邇,皆有龍神衛(wèi)、拱圣神騎。兵士輩不閑戰(zhàn)不) (保安軍德靖塞去虜境甚邇皆有龍神衛(wèi)拱圣神騎兵士輩不閑戰(zhàn)知山川道路,往往敗事。卻有土兵駐泊,只是防托。乞極邊城寨只土兵,卻那東兵近里城寨守把?!乖t陜西四路經略司依此施行。
神宗熙寧元年十二月四日,詔令京東武衛(wèi)四十二指揮,并隸河北逐郡都總管司管轄。定州、高陽關路各一十八指揮,大名府路六指揮,分番往戍。其下番者,于本路兵官中選差三員,依河北教閱新法訓練,仍差使臣押教。先是,此軍本備河北戍守,近歲亦分屯諸路。令并隸河北,將減沿邊土兵,以省三司供饋之費也。
二年正月十七日,樞密院進呈河北糴便司所具本路難得軍儲入中州軍,上曰:「近令勘會此事,欲于粟麥價貴州軍量減住營兵數(shù),立為定額,庶以省財用也。且祖宗朝北戎無警,即使罷兵,今既講和,而屯兵至多,徒耗錢帛。若于近里糧食賤處增募營兵,但令
往戍極邊,甚為便計?!箙喂鲈唬骸秆剡呏豢啥鄿p,若遇大閱,人數(shù)全少,北戎觀之非便?!箯┎┰唬骸缸杂星彩?,不至闕事也?!股显唬骸盖涞瓤稍斪h以聞?!?
三年九月十四日,詔:「樞密院畸零兵士,今后差往諸處屯駐、駐泊,并巡檢下及守把年滿,即令就整頭頂差撥替換,仍差令史李纮、張繼恩管勾。如遇轉移,依舊管勾?!?
十二月三日,內降府界及諸路兵更戍之法。先是,諸路戍兵多是畸零不成隊伍,及互換差撥,絡繹道路,公私之間,皆所未便。故特降畫一指揮,仍詔(令)[今]后依此。其該說未盡事理,令樞密院比類條奏。
四年二月十四日,詔先差河北、廣南年滿全指揮禁軍,差人替換歸營。陜西已差替兵士,逐處不得占留,發(fā)遣歸營。先是,中旨:「勘會在京殿前馬步軍司差撥外兵數(shù)不少,京師根本之重,于理非便。其治平四年、熙寧元年差出之人,可契勘抽回?!构视惺敲?
五年六月十六日五年:原作「九年」,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詔河北軍馬番上河東屯泊者,今后并二年一替。河北軍馬例不出戍,上慮其驕惰,因命更互于河東駐泊泊:原無,據(jù)《長編》卷二三四補。,而減更期一歲以優(yōu)之。
閏七月二十六日,樞密院請以京東武衛(wèi)兵四十二指揮屬河北路,令總管司勾押差使。從之,仍并以二年一替,于數(shù)內以三千人赴揚州、杭州、江寧府權駐泊。河北兵籍比諸路為多,其沿邊者悉仰給三司,言事者屢請損其數(shù)。比因撥并畸零而立額,止于禁兵七萬。京東土地沃饒,租賦
有余,于是又增置武衛(wèi)軍,嚴其訓練之法,數(shù)年皆為精兵。至是分隸河北四路,物議稱便。京東除已將武衛(wèi)等隸河北路屯戍外,見管軍馬四十三指揮,又以東南兵籍寡少,議者多以盜賊為言,故遣戍焉。
八月十三日,詔陜西諸路經略使,夏國已差人進誓表,可相度減將下及州軍城寨屯泊東兵。
十月二十三日,詔京西路就糧禁軍番上永興軍路屯戍,二年一替;京東路〔就〕糧禁軍番上河北路屯戍。『HT 』XXL』舊制:在京諸軍袞同差遣。上以兩路去河北、陜西地里便近,人情諳習,故先命京東武衛(wèi)等六十指揮專戍河北,又以京西武騎等二十六指揮戍陜西,仍隸逐路都總管司統(tǒng)轄。分番迭上,人無遠戍之勞,率以為便。
二十九日,詔河東路屯泊兵士減十指揮歸營,更不差人替。仍令本路相度,更于外抽減就糧兵士歸營。時西事已平,又河外自慶歷事宜之后,部族末完,非西賊寇掠之地,故命省兵,以惜財費。
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詔河東就糧馬軍四十七指揮,自今輪差七指揮赴鄜延路都總管司,抽減屯泊馬軍內十指揮歸營。
十一月十一日,熙河路都總管司言:「乞將秦鳳路宣武等指揮赴本路,權替土兵歇泊?!箯闹?
七年八月二十六日,詔河北上番京東武衛(wèi)等兵士,并抽歸營歇泊,以省邊儲。
十二月二十四日,詔權發(fā)遣慶州范純仁、權同判武學劉奉世,看詳鄜延路分將文字,當如何措置以聞。其后純仁等言:「相度,將本路第一將駐慶州,第二將環(huán)州,第三將大順城,第四將淮安鎮(zhèn),第五將業(yè)樂鎮(zhèn),第六將木波鎮(zhèn),第七將永和寨,第
八將邠州。各統(tǒng)領就糧屯駐、駐泊,并下番正軍、強人、漢蕃弓箭手兵馬。」從之。
八年二月十三日,詔移河東屯戍兵馬五千歸營,以其余糧賑濟饑民。具次第以聞。
十二月十三日,詔令鄜延、環(huán)慶、涇源、秦鳳路經略司與本(司)[路]轉運司相度,如沿邊錢糧闕乏,即將上番就糧兵量減歸營。先是,中旨:「永興、秦鳳等連歲災傷,邊鄙無事,可議減屯泊等?!构视惺窃t。
九年十一月一日,樞密院言熙河駐泊兵歲滿,今差當以在京虎翼等指揮代之。上批:「衛(wèi)兵已少,若于京師取足,必恐日益朘減??闪钤诰┎奖共钍笓]:神勇、宣武、廣勇各一指揮,虎翼九指揮?!?
元豐四年二月二十八日,詔:「諸州駐泊軍馬,知州與駐泊兵官同管;屯駐就糧本城軍馬,知州、通判與本州島兵官同管。其五路都總管司所在舊分將分管轄者,即通判與本州島兵官更不管轄?!挂再缰萋忿D運司申明舊制故也。
五年正月十八日,詔:「諸路戍兵逾期久未更代,慮人情思歸,應守戍之人,展一年為替限。」
四月十七日,熙河蘭會路經略司言:「經制司欲以熙河州戰(zhàn)兵對替蘭州疲病不勝甲將士。緣本管兵不多多:原作「少」,據(jù)《長編》卷三二五改。,乞自朝廷應副?!乖t發(fā)在京拱圣、驍騎、云騎、武騎各一指揮,殿前、步軍司虎翼各五指揮。
六年二月二十二日,提點廣南西路刑獄彭次云言:「邕州外鎮(zhèn)寨水土惡弱,乞量留兵更戍。其余盡用峒丁,于管下諸州以季月輪差,給禁軍錢糧。」詔許彥先、劉何相度。
后彥先等奏:「若盡以峒丁代正兵防守,妨其力農,經久非便。請計戍兵三分,以一分用峒丁代之,季輪二千人赴邕州肄習武事肄:原作「隸」,據(jù)本書兵四之三五改。?!箯闹?。
七年正月十八日,詔河東、鄜延、環(huán)慶、涇原路經略司,如無大段賊馬嘯聚,可遣邊兵分屯,免虛食貴價糧草。
二月十一日,秦鳳路經略司言對境尚有賊馬,未敢放漢蕃諸軍。詔:「諸州無寇,已散遣兵馬。委經略司詳度,如虜不大入寇,即以次放散?!估顟椦裕骸副韭飞舷路帘?,自軍興以來未嘗下,近乞歸營補洗?!乖t:「昨新發(fā)往永興軍駐泊將兵,可權差半將往代下番人?!?
十一月十九日,樞密院言:「西賊近(冠)[寇]熙河、涇原,勢已敗北,深冬苦寒,必不能大舉。涇原、秦鳳防秋軍馬并在極邊,坐耗芻粟,欲委經略司審度,抽兵各歸近里?!箯闹?。以陜西轉運司言賊退,乞減邊兵也。
哲宗元佑元年四月十八日,樞密院奏應諸州縣窠坐禁軍日分其半赴教,窠坐者月替,州界巡檢半年年:原作「生」,據(jù)《長編》卷三七五改。,縣鎮(zhèn)等守御季替,遇出戍并當日差人替換歸營。
六月十四日,右諫議大夫孫覺言:「將兵之禁,宜可少解,而責之所在,守臣與州郡兵官可乘此時令,所在廣行召募,稍補前日之額,循祖宗之法,使屯駐三邊及川、廣、福建諸道州軍,往來道路,足以服習勞苦,南北番屯,足以均其勞佚?!乖t:「陜西、河東、廣南將兵,不輪戍屯它路,河北輪近里一將赴河東,府界諸路逐將與不隸將兵,并更互差撥出戍別
路。赴三路者差全將或半將,余路聽全指揮分差,仍不過半將。」
十月一日,樞密院言:「東南十三將,初未定出戍路分,及不隸將兵內有出戍名額少而所轄指揮數(shù)多處,未得均當。欲除廣南東、西兩路駐札三將各專隸本路廣南:原作「廣東」,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及虔州第六將第:原作「等」,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全、永州第九將專備兩路緩急并免戍他路外,余八將及不隸將兵依均定路分輪戍路:原缺,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補。,各聽路分都鈐轄司差使。即輪出將兵、不隸將兵路分,權撥在京步軍補戍,回日復初?!箯闹?。
十二月十六日,廣西經略安撫使使:原缺,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補。、都鈐轄司言:「乞除桂、宜、融、欽、廉州系將廉:原作「廣」,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不系將馬步軍輪差赴邕州極邊水土惡弱寨鎮(zhèn)監(jiān)柵及巡防并都同巡檢等處,并乞依邕州條例,一年一替;其余諸州差往邕州寨鎮(zhèn)及左右江溪峒巡檢并欽州如昔峒、抵棹寨,并二年一替;其諸州巡檢下,一年一替。」從之。
二年六月二十
四日,樞密院言:「往者熙河蘭會路戍兵數(shù)多,尋以年滿,二千余人節(jié)次抽減歸營,兼本路見管戍兵比額尚多一千三百余人。今朝旨令熙河蘭會路都總管司遇本路緩急闕人,許于秦鳳路勾抽一將應副。緣本路慮向秋闕人防守,欲熙河蘭會路都總管司遇本路緩急闕人,聽全勾秦鳳路九將應副差使,從京差步軍五指揮赴永興軍、商、虢軍州權駐札虢:原作「號」,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以備秦鳳路勾抽?!箯闹?。
三年二月九日,詔以陰雪苦寒,令河東路經略司于例外量度存恤,差發(fā)戍兵。
四年五月四日,樞密院言:「河北、陜西、河東路兵馬輪戍沿邊,舊例并系一年交替。內河東自元豐八年改作二年,欲請仍舊?!箯闹?
十二月八日,詔減鄜延等路戍兵,節(jié)次歸營。先是,夏人逆命,陜西諸路奏乞添屯,今已通貢,故有是命。
六年七月八日,樞密院言,調發(fā)諸路出戍軍兵,一月差人替換。從之。
十二月,湖北邊事司言:「沅州最處極邊,戍兵不習水土,例多死亡,乞以辰州雄略兩指揮兵員更戍,免戍它路。」從之。
紹圣元年閏四月二十六日,詔:「廣西路戍兵欽州抵棹寨二百人,如昔峒巡防二百人,廉州三村、鹿井寨各十人,融州王口寨、安廂寨共二百七十人,依逐州縣寨防托守隘例,輪差土丁以代正兵。內抵棹寨土丁六十人,如昔峒壯丁七十人,三村、鹿井寨土兵共二十人,王口、安廂寨土丁共九十人,并月一替,各支錢米有差,仍免冬教?!瓜仁?,經略使謝麟奏請本路駐泊及巡檢下并差土丁以代三分之一,下轉運、提刑司相度。故有是詔。
三年正月二十八日,熙河蘭岷路經略司言:「夏賊盜(塞)[寨],多趣通遠軍。定西城尤當賊沖,而戍兵單寡,不足以威虜,欲分通遠軍駐札第五副將屯定西城?!箯闹?。
三月十六日,樞密院言,自來調發(fā)軍馬出戍,到營年月深淺、差使,勞逸不均。詔今后應發(fā)軍馬,并到營及二年,方許差戍。
四年二月九日,詔:「河東路都總管司那融替換上番兵馬,無令戍邊日久,致有勞弊。如無人替換,俟春月事宜稍息,即先后上
番四將抽減一番兵馬歸營四將:原作「四時」,「歸」下原有「番」字,并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刪。?!?
二十二日,樞密院言:「呂惠卿奏:『諜告夏虜將盜寨諜:原作「謀」,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實)[本]路土兵多闕,番兵弓箭手比元豐元年少二千二百比:原作「以」,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東兵馬步軍比元豐四年、七年少十六指揮。乞差東兵步人十六指揮助守?!话丛S中大兵加興、靈,是以東兵少,今鄜延戍兵已三萬六千,視元豐不為少。正兵雖闕,(目)[自]可以招補,若能裁損冗占,分布要害,以待寇至,何不足之有 況其它被邊路未有請益兵者?!乖t:「鄜延總管司:賊犯塞,實(戍)[闕]人戍守,可量留戍兵八指揮之年滿者,事平立遣。」
元符二年六月二十四日,鄜延路都總管司言:「本路修米脂等八堡寨,乞不招置土兵,只用永興軍等四州新置番落八指揮,歲輪四指揮赴本路?!乖t河中府、同、華州新置番落六指揮分作兩番,每年迭赴鄜延路。
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徽宗即位,未改元。詔邊師減額外戍兵。
徽宗大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詔:「東南兵雖令招足闕額,緣祖宗已來,人未繁盛,舊來兵數(shù)雖少,可以支吾。今承平百五十年之久百:原缺,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補。,地大人眾,已見兵寡勢弱,非持久之道??沙娊癖~外,帥府別屯兵二千人,望郡屯兵一千人,每二年令更互出戍?!?
四年閏八月十日,臣僚言:「勘會自來宣發(fā)出戍將兵,每二千里外支借兩月錢糧,三千里外借三月錢糧,蓋所降宣命,系駐札近而戍守遠。若今后宣發(fā)將兵,如駐札遠而戍守近,或駐札近而戍守遠,
其借請恐合并從遠支借。自來未有明文。又契勘自來起發(fā)將兵,州軍闕少衣糧錢物之類,并移申本路轉運司下有處州軍支移,其闕物州軍差衙前往彼般取,至有往復遲延,應用不及,致有闕誤。若不立法,竊慮今后紊煩朝廷。今檢會元符令,諸軍差出五百里以上,許借請受一月,千里以上兩月,三千里以上三月。諸借兌錢物應支地里腳錢者,借兌官司出備。崇寧將官敕,諸軍差出五百里以上,具人數(shù)、地里報州縣借支請受??丛?,除借兌錢物自合依條令借兌、州軍出備腳乘外,其轉運司行下諸州借兌錢物,多不契勘的實有物州軍,致展轉般運,虛費腳乘,使軍兵有違起發(fā)日限,顯屬未便。今增修下條:諸軍差出五百里以上人數(shù)、地里報州縣借支請受,其一將下人兵住營在兩州以上者,以地里遠處為限,一等支借?!怪^如京東第二將人兵,系京南谷熟徐州住營,若差發(fā)赴陜西,以徐州計地里之類。詔依修定例條施行。
宣和三年正月二十九日,詔河北軍馬與陜西河東更戍,非元豐法,所有宣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更戍指揮可更不施行。應拖后及趕隊不上,因為避罪東西人,并與免罪,依舊收管,仍免本營問當。宣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指揮,檢未獲。
六月十一日,知婺州楊應誠奏:「凡屯戍將兵,須隸守臣,使兵民之任歸一,則號令不二,然后可以立事?!乖t從之。續(xù)有旨:「屯戍將兵所隸,自合遵依將官敕條,所降隸守臣指揮,更不施行?!?
閏五月八日,江浙淮南等路宣撫使童貫奏撫:原作「武」,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睦賊討平之后,脅從叛亡之徒方始還業(yè),自非增屯戍兵鎮(zhèn)遏,無以潛消兇暴。臣今措置,已留戍兵共二萬五千五百七十八人人:原作「日」,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戰(zhàn),暴露日久,辛苦不易,已令通理自到本路捕賊日,止計一年滿替,便當出軍一次,依平蠻故事,每月各別給錢三百文,歲終給銀鞋錢一貫文。其軍并隸本路安撫司統(tǒng)轄訓練,委自將副并逐州知、通當職常加撫存管責,令依時閱教。除專差防托外,不管別行差使。」從之。 ,分于江南東路、兩浙東西路州軍防托。緣所留東兵累經江南東路留七千九百六十人。內徽州一全將,余分在江寧府、宣州、廣德軍等處州守;兩浙西路留九千六人,兩浙東路留八千六百一十二人;衢、婺、處三州各二(十)[千]人,溫、臺、明三州各五百人。余數(shù)在越州戍守。
四年正月二十四日,提點制置譚稹奏:「據(jù)知嚴州李邈申,本州島所管擒虎等一十指揮人兵,自去正月以后,分屯前來戍守,止理一年滿替,便合回軍。緣今年歲首合行依條揀選年及七十歲將校,合該放停六十五歲將級、六十歲長行,合該減破請受。竊慮多有托以老病及愿要減糧自在歸營,損折元額。欲乞權免揀選?!箯闹?
三月二十一日,臣僚言:「政和令:出軍衣春限年前十月十六日支,十二月十五日以前發(fā);冬限三月二十一日支,五月十五日以前發(fā)。在沿邊者,支、發(fā)各先二十日。蓋出戍軍先出給冬衣者,為其離營已遠,旋寄異鄉(xiāng),使無衣裘之憂。此良法美意也。然冬衣之到,多是八
九月之前,天氣尚暄,多是將綿衣典賣,非理破賣,洎至風雪之際,例皆赤露。伏望特降睿旨,凡戍去處,如冬衣已到未系冬月,未得俵散,當廳置柜封 收藏,至下月上旬方得支俵。庶幾兵級軍裝,風雪之際,得獲溫暖?!箯闹?。
欽宗靖康元年五月二日,詔:「將來調發(fā)諸路防秋人兵,令安撫、鈐轄、轉運司將諸州系將、不系將合起之數(shù),各辦半年合支糧直,易置輕貨,押赴隨軍,于屯泊處交割?!?
十七日,詔:「調發(fā)諸路系將、不系將兵,分屯河北、河東、京東等路防秋,各以遠近立為到闕之期。京西、淮南、江、浙限七月十五日以前,陜西、湖、廣、福建限八月一日以前。令逐路轉運司預備錢糧,于經由州郡樁管?!?
光堯皇帝建炎二年正月二十九日,知越州翟汝文言:「從自到任已來,城郭空虛,并無禁卒。逐急于廂軍內揀招,不滿千人,皆侏儒不及等尺。伏見武經郎王政見押回本路軍兵一千余人還管下六州,其人戍河北,稍習邊面,乞盡屯駐在越州,專委帥司合為一軍,則兵勢稍眾,可以鎮(zhèn)壓一路,貼伏奸宄。」從之。
紹興三年五月十八日,提舉江南西路茶鹽公事趙伯瑜言:「洪州邠寧、武寧兩縣,歲趁茶課五百三十余萬。此縣去州六百里,地界湖北鄂、岳、潭州三路之間,皆盜賊棲止之地,民不敢歸業(yè)。安撫司雖差兵捉殺,既退,其賊復出。望下(師)[帥]司或于岳飛下摘那有紀律兵將前去逐縣屯駐彈壓?!乖t令
本路帥司選差官兵一千人,委有材武統(tǒng)領官統(tǒng)率,于邠寧、武寧可以相照應去處駐札彈壓。
二十五日,參知政事同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孟庾、淮南東西路宣撫使韓世忠言:「得旨,大金國已約和議,相度將已差往泗州解元、杜琳人馬且在盱眙下寨盱眙:原作「貝于貽」,據(jù)《建炎要錄》卷六五改。,量差官兵往泗州屯戍,不得侵犯偽齊地分。其余人馬,仰孟庾、韓世忠同相度屯泊去處聞奏。今欲差路分都監(jiān)劉綱帶領本頭項并宣撫司貽差共五百人于泗州屯泊外,將解元、杜琳兩軍人馬移于揚州駐札。其宣撫司并自余人馬并于鎮(zhèn)江府安泊,庶得夾江對岸,易為照應。」詔解元、杜琳兩項軍馬內留二千人于泗州駐札,其余軍馬,斟量分撥于承、楚、揚州屯駐。
七月二十二日,樞密院言:「得旨,選差統(tǒng)兵官帶領官兵前去廣州駐札,彈壓盜賊。契勘江西見有岳飛一軍二萬余人,理宜就便差撥?!乖t令岳飛就便差官兵三千人并家小前去廣州屯戍,候及一年,各與轉一官資。仰精選可以委任統(tǒng)領官,具姓名奏差發(fā)遣。
六年六月二十五日,翰林學士朱震言:「愿詔樞密院,令于潮州安泊一軍,以斷賊路。今韶州已有韓京一軍,虔賊度嶺,欲寇南雄、英、韶等州,則有所畏憚。如別置一軍屯于潮州,奸盜之心息于冥冥之間,不待剪鋤,心知其不可為矣?!箯闹?
十年十月十七日,川陜宣撫使司言:「嘉州管禁軍三指揮,元額共一千一百八十
人,除差往別州軍守戍外,在州常不滿四百人,遇有蠻賊,闕人捍御。乞樁留在州,以備使喚。所有嘉州舊額合差往外州軍守戍人兵數(shù)目,乞令鈐轄司于近里不系邊州均差應副?!箯闹?。
二十四年七月九日,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楊存中言,乞差本司統(tǒng)領官杜伯通將帶官兵前去贛州屯戍。上曰曰:原作「因」,據(jù)《建炎要錄》卷一六七改。:「昨贛州軍賊竊發(fā)之初,外連百姓,率多響應,今留兵屯駐,庶得消弭?!?
二十六年七月八日,左武大夫伏深言:「四川州郡駐泊東軍,皆系宣和間差發(fā)前來戍守,緣兵火各無所歸。今來邊事寧息,灼見諸州軍盡將年老或殘疾之人并行揀放,無所仰食,往往至于乞丐,甚可憐憫,殊失朝廷撫養(yǎng)士卒之意。乞下四川制置司,將應出戍東軍免行揀汰。如年老實有殘疾不堪執(zhí)役之人,支破半分衣糧,至身故日止。仍將已揀放人拘收,依此存恤。」詔令四川制置司行下應駐泊東軍去處,措置存恤,無致失所。
二十七年六月十九日,戶部侍郎王師心言,乞差兵三千人屯戍荊南府。上曰:「此事亦有利害。若荊南財力有余,自可招兵,況兵火之后,民力不易,今增二三千屯戍,豈無科擾 舊差一千人在彼,足矣!但半年一替,往來勞勚,今后令每歲一替。」
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詔令池州駐札御前都統(tǒng)制岳超差撥一千人赴江西帥司,分布駐札,仍每歲一替。從本路帥司請也。
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詔:「
新差充荊湖北路副總管、鼎州駐札、兼權知鼎州陳敏,令將帶所管泉州左翼軍官兵二千,前去本州島屯駐彈壓?!?
五月四日,詔:「訪聞江州瑞昌、興國軍界時有盜賊作過,可令楊存中選差統(tǒng)制官一員,將帶官兵一千人前去江州駐札彈壓。今后三衙差人輪戍,一年一替。其后七月三日,殿前司言:「今差統(tǒng)制官孟珪統(tǒng)押官兵一千四十二人前去江州屯駐,彈壓盜賊。切(盧)[慮]官兵內逐時有逃亡事故之人,欲令孟珪招收少壯,依本司例刺充(郊)[效]用勝捷、吐渾、雄威填闕,依見招人例支破請給。合用錢糧,令轉運司應副?!箯闹?
閏六月二日,知荊南府劉锜言:「本路所管屯駐官兵不多,闕人彈壓盜賊,欲量行添差官兵?!乖t令馬軍司選差官兵一千人,馬二百騎,衣甲器械全,赴荊南屯駐。合支錢糧草料,令戶部依例科撥支降,起發(fā)犒設,照例倍支。
三十年五月十三日,詔馬軍司差撥三千人前去江州駐札,彈壓盜賊。
十四日,殿前司差撥三千人前去江州駐札。
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樞密院言:「太平州駐札馬軍司統(tǒng)制陳敏稱:『先收到南劍州等處寄招軍兵虞免等一百九十三人,批放月糧口食米、折麥錢外,有日支食錢,望先次放行,候本軍有闕日,正行撥填?!豢睍惷籼街萃婉v,即與諸處額外先次收管支破請收使人心大同。」從之。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十三日,壽皇圣帝即位,未改元。赦:「勘會諸軍出暴露官兵,已降指揮,各與推恩,至今尚未有申奏去處,致礙定賞。仰主帥遵依已降指揮,疾速一并開具
保明聞奏。」
孝宗隆興元年三月二十四日,都督江淮軍馬張浚言:「諸軍官兵自去年差出兩淮屯戍,已是日久,乞于殿前司差撥軍馬一萬人,步軍司五千人,起發(fā)前來鎮(zhèn)江府,分發(fā)前去(準)[淮]上,抵替三衙并江上諸軍歸寨休息?!箯闹?
四月一日,詔令淮東西、湖廣總領所將鎮(zhèn)江、建康、江州、鄂州、荊南等處見今差出屯戍官兵、在寨老小的實數(shù)目,依例支給犒設,使臣一貫文,軍兵七百文,仍于屯駐去處出牓曉諭。以中書門下省言:「行在三衙差出官兵、在寨老小已行犒設,在外諸軍理宜一體存恤。」故有是命。
十七日,詔令四川總領所將諸軍昨差出德順屯戍官兵、在寨老小當時的實數(shù)目,依三衙等處差出官兵例支給犒設,仍出牓曉諭。從中書門下省請也。
二年正月五日,詔湖廣、江西、京西路總領所,取見荊、鄂逐軍兩等最低小請受軍兵的實入隊、不入隊、有家累人數(shù),依行在三衙差出軍兵體例,即便添破施行,仍自今降指揮日為始。以湖北、荊西路制置使虞允文言:「兩軍沿邊戍守,請受微薄,在寨老小,兩處食用不足?!构视惺敲?
三月十六日,宰執(zhí)進呈殿前司狀:「游奕軍統(tǒng)制王公述、選鋒軍統(tǒng)制宋受兩軍隨成閔出戍襄漢,至今將及三年,去行在三千里,鞋腳衣裝盡皆破損。乞移江淮屯駐,使近取送衣裝。不致逃竄?!股显唬骸富瓷献杂斜憬抵笓],歸行本軍休息,入金字牌發(fā)去。令主兵官沿路存恤士卒,照管鞍馬器械?!估^而詔:「三衙軍兵可便降指揮,皆令歸司,建康、鎮(zhèn)江大軍,更番出
戍?!?
干道元年正月十二日,主管侍衛(wèi)步軍司公事郭振言:「得旨,殿前司出戍官兵先次班師,馬、步軍司節(jié)次起發(fā)。欲于本司諸軍人內共存留一千人在六合縣看守營寨,一季一次更替,歸司休息?!箯闹?。
五月七日,主管殿前司公事王琪言:「本司昨差右軍統(tǒng)制員琦將帶官兵七百人往真州,戍守日久,未曾休息。欲于本軍在寨官兵內,依元數(shù)差撥,仍差將官一員部押前去,交替歸司?!箯闹?。
十一月十九日,執(zhí)政進呈知盱眙軍胡堅常乞免白直人一次交替。上曰:「戍軍皆合更番。既家口不曾自隨,未必軍人之意愿留。此法難改?!?
二十六日,主管建康府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職事劉源奏,淮西都巡下官兵,亦乞半年一替。上曰:「既依舊是它部曲,合令半年更番?!?
十二月二十日,宰執(zhí)進呈淮東帥司等處申六合逃走官兵。上曰:「如何有此項人 」洪適等奏曰:「郭振先屯六合,自人馬回司,留千以下人看管營寨。此項人亦好追回?!股显唬骸溉?。六合不須差人,得矣?!?
二十五日,宰執(zhí)進呈四川宣撫使、領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職事吳璘乞移屯興州等處軍馬。上曰:「如何兩下皆移,莫有勞擾 」洪適等奏曰:「吳璘等乞移屯軍馬,各以平時親兵要得自隨,以為腹心矣。」從之。
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宰執(zhí)進呈淮東西諸州出戍屯田軍兵人數(shù):淮東四千八百余人,淮西一萬九百余人。上曰:「泰、滁州各五百人,和州
二千人,并令發(fā)回元處;廬州一千人,可發(fā)回一半。余依舊存留?!?
二月六日,詔:「真州出戍官兵三百人可令追回,不須差替?!?。以王琪言乞令郭振差人抵替回司,故有是命。
三月十二日,宰執(zhí)進呈戶部員外郎、江西京西湖北總領司馬倬奏:「襄陽屯駐荊南軍馬,艱于漕運,乞以三分為率分番,留一分屯駐?!股显唬骸阜址急?。然只可分作兩番?!惯m等奏:「防(日)[秋]日自合依舊?!股显唬骸缚伞!?
七月八日,詔:「令知泉州韓仲通于本州島駐札左翼軍官兵內揀選強壯二千人,將帶衣甲器械,差統(tǒng)領官李彥椿部押,日下起發(fā)前來江陰軍許浦一帶擺泊,彈壓海賊。其借請等,并依昨出戍體例。」
十一月七日,詔:「殿前、馬步軍司昨各差三千人出戍江州,令苗定發(fā)遣殿前司三千人,馬、步軍司各二千人,仍令逐司各差統(tǒng)領一員,前去取押,分定月日資次起發(fā)。沿路不得擁并。」
三年正月十日,宰執(zhí)葉颙等奏:「今雖和好少定,然邊備不可一日弛。如江州萬五千人,為上流聲援,昨得旨令春暖抽回,臣等所未諭?!股显唬骸附裰话l(fā)皇甫倜并江州續(xù)募人,令來鎮(zhèn)江。其余三司人并依舊留江州,亦可為聲援?!?
三月二十九日,主管侍衛(wèi)步軍司公事郭振言:「本司所取江州二千三百一人,已承指揮,且令至鎮(zhèn)江府。今乞將上件官兵就便發(fā)往六合縣屯駐外,于本司諸軍更差官兵二千人,令(通)[統(tǒng)]領官劉福同將官五員,將帶著腳鞍馬部押前去六合縣屯駐,并
依本司昨來差往屯戍官兵體例,一年一次交替。」從之。
十一月十一日,主管殿前司公事王琪言:「本司揚州見存留住官兵二千人,統(tǒng)領官一員。先自閏七月起發(fā)前去,到彼修筑城壁,委是辛苦勞役,今來未有替期。乞于本司諸軍在寨人內摘差官兵二千人,內將官四員,并部轄統(tǒng)領官一員,于來年正月內起發(fā)前去揚州,抵替歸司?!箯闹?
四年三月十日,知潮州曾造言曾:原作「會」,據(jù)《宋史》卷三四《孝宗紀》二改。:「郡界閩廣兩路之間,東抵漳,西抵惠,兩郡相去雖十數(shù)程,剽竊之害,目今尚未寧。欲于漳州管下地名云霄、漳溪之間,惠州管下地名鳳湖、南山嶺、烏龜徑,置巡檢官兵三五十人,差將官一員屯駐,季一更之,可以為保伍之援,巡警盜賊?!箯闹?。
九月十五日,主管侍衛(wèi)步軍司公事王琪言:「本司有出戍六合三千人兵,至今半載有余,欲于本司諸軍差撥官兵二千人,將帶隨身器甲,差將官二員部押前去六合屯駐,交替先差出人歸司休息。今后乞半年一次交替?!箯闹?。
十六日,詔馬軍司差撥官兵一千人前去和州燒造磚灰等使喚,每及一季,差人交替。
十一月六日,四川宣撫使虞允文言:「荊襄邊面闊遠,合行遞攢軍馬互相照應。已措置將郭諶所管近里劍州等處官兵共二千六百三十八人,同老少移那前去金州屯駐。仍于興元府別行遞攢兩將軍馬同老小前去洋州屯泊,緩急應援金州使喚外,所有郭諶等先差
馬軍二千五百人見在郢州,任天錫馬軍五百人見在荊南出戍。照得吳拱先帶軍馬三千二百人同老小前去襄陽府屯駐,后來依數(shù)招填。欲乞將荊南、郢州出戍軍馬家小,下總領所差撥舟舡,津發(fā)前去就糧屯駐,庶幾老小團聚安帖,防托荊襄邊面。」從之。
二十六日,詔今后殿前司、鎮(zhèn)江都統(tǒng)司差往揚州看守城壁官兵,并一年一替。
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詔:「昨差撥鎮(zhèn)江府駐札御前右軍官兵三千余人并馬,前去高郵軍屯戍,可正撥隸武鋒軍?!?
六年正月二十七日,殿前司言:「已降指揮,今后殿前司、鎮(zhèn)江都統(tǒng)司差往揚州看守城壁官兵,并一年一替。續(xù)準揚州安撫莫蒙申,上件官兵合在正月間交替。竊緣正月正是春寒之時,軍馬道涂不無暴露,又以江口兩處湖閘釘閉未開,日后出戍官兵,(那)[欲]候潮水登應開閘之時起發(fā)。朝廷已依所申施行。本司今年合差撥前軍人馬前去揚州,更替游弈軍官兵歸司,欲候三月初間擇日起發(fā)。」從之。
四月二十五日,詔:「令殿前司于選鋒軍官兵內差撥三百人,策選鋒軍差二百人,馬軍司中軍差三百人,步軍司中軍差二百人,建康府都統(tǒng)司差五百人,應副舟舡津發(fā),差人管押,同家小發(fā)赴江州王明軍收管使喚。并要全隊強壯,入隊之人不得以老弱不堪披帶人充數(shù)。內三衙人令戶部、建康府人令總領所,依出戍人例,支給借請起發(fā)犒
設。」
五月二十五日,詔楚州(建)[見]屯戍殿前司護圣步軍官兵,盡發(fā)遣歸司。
六月十三日,馬軍司言:「修筑和州城壁,今已畢工,所有工役官兵將及一季,合行發(fā)遣歸司。今欲差本司左軍官兵三千人、馬五十疋,起發(fā)去和州?!乖t依。仍一年一替。
九月八日,詔令殿前司差撥游奕軍全軍人馬前去高郵軍出戍,聽陳敏節(jié)制,其忠銳軍見管寄招軍兵,令游奕軍統(tǒng)制官一就統(tǒng)押前去。
七年正月五日,荊南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秦琪言:「荊南軍馬出戍襄陽,元降指揮許令三月一次更休。前后主帥議論不一,卻作一月一次更替。到家未定,又復奔走。欲將見在襄陽七軍官兵及戰(zhàn)馬,乞自干道六年正月為始,遇春夏全留三軍在襄陽照管邊面,其余四軍發(fā)回荊南休息;秋冬卻發(fā)四軍前來襄陽更替,先留下三軍歸本寨。如遇緩急,則盡數(shù)勾抽前來襄陽使喚,庶幾軍士知有室家之樂。所有單身無家累官兵,徒走道路,欲將單身官兵免差前去更替?!箯闹?。
二十一日,廣南西路經略安撫李浩言:「昨于荊南差撥大軍五百人前來本路更戍,彈壓盜賊。續(xù)降指揮,為廣西盜賊已息,令廣西帥司自行招募親兵五百人。所有荊南差到官兵五百人已發(fā)遣前去訖,見所招 用纔及二百人,雖多方招募,而應者絕少。乞于屯戍大軍差撥三百人,選委有材略、『HT 』XXL』(請)〔諳〕曉戍事統(tǒng)領官一員前來本府駐札,聽從
本司節(jié)制使喚?!乖t令摧鋒軍于韶州在寨人內差撥二百人,余一百人令帥司措置招收。
二十七日,興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員琪言:「昨準指揮,差發(fā)官兵三千人前去荊南出戍,一年一替。其所差人已及一年,若更差三千人〔前〕去,即是六千人,往來盤費,似見未便。今欲將已差在荊南三千人,于內取問愿在荊南屯戍人存留一千人,津發(fā)老小前去本處永遠屯駐,余二千人發(fā)回。如其間愿存留之人,不及一千人之數(shù),據(jù)余少人于所部諸軍取問愿去人,揍成一千人,差撥前去補碼。其一千人闕,卻令諸軍招填?!箯闹?。
二月十七日,詔令湖南安撫司招募軍兵一千人,發(fā)往鄂州駐札御前諸軍使喚,卻令本軍差撥慣熟軍兵一千人前往柳州、桂陽軍屯戍,防托盜賊。以知潭州沈介言:「本路柳州、桂陽軍昨因李金作過之后,蒙朝廷調發(fā)鄂州大軍一千人,分戍二郡。續(xù)令畢戍一年。緣今來戍期將畢,欲令依舊更戍?!构视惺敲?
二十一日,宰執(zhí)進呈主管殿前司公事王琪乞更替游奕軍出戍高郵軍人。上問:「降指揮 」虞允文奏曰:「止令出戍,不曾立限更替。」上曰:「纔及半年,且未須理會。」
關報,馬軍司中軍已擇十月二十日起發(fā)。今四軍久在建業(yè),而主帥尚留輦下,事體未便。伏望申諭樞機之臣,俾鐫諭主帥誡 三月四日,詔令馬軍司于三月中旬內將官兵連老小逐旋津發(fā)前去建康府,與出戍官兵一處居住。其后十月三日,臣僚言:「伏(飾)[飭]裨將,令以是半月之頃,
一切計置起發(fā),并指揮江東帥臣、總領,視其營寨,補其 漏?!乖t札下李顯忠并江東帥、漕臣、總領,依此施行。
六月二十一日,荊南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秦琪等言:「得旨,荊南七軍官兵自干道六年為始,遇春夏全留三軍在襄陽,秋冬卻發(fā)四軍前來襄陽更替。今來所差四軍一千人,卻令荊南腹里州軍屯駐,到襄陽四百五十里,竊慮緩急有警,不能接濟。望移屯襄陽,照應邊面?!箯闹?
七月十四日,宰執(zhí)進呈福建安撫司申明起發(fā)土兵。虞允文等奏曰:「今春堤備海道,令福建先期起發(fā)土兵。比有到明州者,卻得指揮發(fā)回,今陳俊卿申審合與不合再行起發(fā)。明州防托,恐不可無人。」上曰:「福建每歲起若干人 」梁克家奏曰:「福建、浙東各千人?!?止)[上]曰:「除福州、興化發(fā)回四百人外,余依年例起發(fā)?!?
八月十一日,宰執(zhí)進呈御筆處分:游奕軍出戍人歸司。允文奏曰:「浙西、湖南募到二千余人,乞均撥殿前諸軍。卻依處分,每軍摘一將湊三千人戍高郵,俟來歲募人足額,再起三千人?!股显唬骸干鹾?先降指揮,均撥募到人,仍令游奕軍歸司。余續(xù)次施行。」
九月十二日,總領湖廣、江西、京西財賦呂游問言:「鄂州都統(tǒng)司差撥官兵一百三十九人前去江州,措置收捕盜賊,一季一替。而近年以來,江湖間有 盜,其都統(tǒng)司所差巡江官兵,元無捉到人數(shù)?!乖t令鄂州都統(tǒng)司拘收所差官兵歸軍教閱,專委安撫、提刑司
嚴責巡尉,多方巡捕。如遇有盜賊,須管捉獲。
十七日,呂游問言:「得旨,將諸屯人馬斟酌緊慢抽回教閱。今鄂州軍差出:見屯德安府欲留一千人,郢州欲留三千人,隨州欲留五百人,常德府欲留二百人;信陽軍三百人、棗陽縣六十五人、漢陽軍馬監(jiān)九百六十人、應城縣孳生馬監(jiān)二百二十七人,欲并存留;潭州九百九十二人、復州一百人、應城縣四百九十五人、武昌縣五十人、漢陽軍四人、永興縣八人,欲并抽回。荊南軍差出:襄陽一萬五千五百七十二人,均州一百人,光化軍一百九十八(一)[人],欲并存留。江州差出:光化軍欲留三百人,黃州欲留五百人,大冶縣欲留三十人;麻城縣五十一人,欲抽回。」〔詔〕棗陽縣人并抽回,卻于隨州存留人內,每季輪差五十人于本縣屯戍。漢陽、應城縣兩監(jiān)養(yǎng)馬人發(fā)回本軍,(八)[入]隊教閱,卻于本軍減半請給人內對數(shù)摘差赴逐監(jiān)使喚,仍令將帶老小前去一處居住。黃州并大冶縣人并盡數(shù)抽回歸軍,令安撫司于系將、不系將人內差撥三千人赴大冶縣。余從之。
十一月十九日,鄂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韓彥直言:「近準指揮,令于揀下隊外無窠名軍 內,揀慣熟稍壯健一千人發(fā)赴湖南元出戍州軍屯駐。將上項人揀選,止有軍兵一千八百五人,擇出一千人,緣苦無大段壯健?!乖t令韓彥直于內揀選筋力未衰、壯健堪使喚五百人前去,余五百人令湖南
帥司疾速措置招填。
二十一日,權發(fā)遣隆興府龔茂良言:「江州興國軍接連淮甸、江東、湖北,每歲常有茶客百十為 前來。今歲大旱,茶芽不發(fā),皆積壓在園戶等處人家住泊。竊慮此曹乘時荒歉,聚集作過,乞下江州都統(tǒng)司輪差官兵一二百人前去屯駐彈壓,候來年秋熟日,依舊歸軍?!乖t令龔茂良斟酌合差人數(shù),于本路州軍系將不系將禁軍內差撥施行。
二十三日,權發(fā)遣常德府劉邦翰言:「本府素為茶寇出沒之地。今歲湖南、北旱傷,持杖劫掠者日多,望下鄂州都統(tǒng)司差撥五百人赴府出戍。」詔令湖北安撫司斟量合差人數(shù),于本路州系將、不系將禁軍內差撥。
八年三月十一日,知常德府樓圖南言:「昨鄂州都統(tǒng)制司撥到官兵五百人,前來本府屯戍,聽候守臣節(jié)制。續(xù)鄂州都統(tǒng)制司發(fā)回二百人,正差三百人屯戍,一年一替。后來沅州管下傜賊楊再彤等作過,遂于鄂州調發(fā),往復三千余里。乞依舊令本路于系將內差撥五百人,聽守臣節(jié)制?!箯闹?。
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樞密都承旨都:原作「院」,據(jù)《宋史》卷三八四《葉衡傳》改。、權知荊南葉衡言:「荊南馬軍并老小已得旨移屯襄陽。竊緣荊南系自來屯駐軍馬家計,止是逐年上下番更戍出襄陽。況襄陽去處尤近,止可分屯軍馬,即非存著老小去處。望只令依年例上下半年出襄陽更戍,老小存留荊南,誠為利便?!箯闹?
五月十八日,詔江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各差
撥官兵五十人于黃州麻城縣、興國軍大冶縣屯戍。
六月十一日,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郭剛言:「廬州城壁每年差撥一軍五千人屯守葺治。內除馬步軍并入隊人趁赴教閱外,實入役者纔及千余人住行差撥。欲止于諸軍共差一千人,委有心力統(tǒng)領官一員部押前去廬州,專一修治未備城池。每及一年,差人交替?!箯闹?。
九月二十一日,汀州言:「本州島下苦竹兩寨,系輪差在州禁軍一百五十人前去,半年或一年一替。見抽回教閱,欲于三溪巡鹽兩寨逐寨各抽撥二十五人,明溪寨欲抽差五十人,共一百人,永為額數(shù),連老小前去苦竹兩寨,抵替逐寨禁軍歸州教閱?!箯闹?br /> 兵 宋會要輯稿 兵六 屯戍下
真宗咸平六年七月內,帝曰:「自來邊鄙戍兵受代往還,朝廷須遣使部押。本營既知各辦行計,洎別商議改更,或即且留,虛成煩費,各有怨咨。今后替移,并密封宣頭,令遣使直至軍前施行?!?
十一月十一月:《長編》卷五五載于七月。,帝曰:「邇來累有人告論將校斂兵士緡錢,稱赴京于樞密院所司,請求出軍及屯戍之處,及今鞫勘,皆小人妄托名目,規(guī)求財利。兵士雖已寘于法,累行條約,尚有違犯??稍俑嬷I諸軍,朝廷所發(fā)師旅,皆是進上兵籍,朕自點定所去之處之處:原作「處之」,據(jù)《長編》卷五五乙。,所貴稟信,免令枉費,至陷刑辟?!?
景德元年二月,詔:「應西川、峽路等處戍兵,先以二年為限,其權管將校亦如之?!瓜仁牵墼唬骸竸ν馐涓?,已是有定制,其將校有至五、七年、十年者,尤所非便。」故有是命。
四月,詔并、代管內緣邊戍兵二年以上并代之,仍自今所上兵籍,并明注出外年月,不得隱漏。先是,帝曰:「并、代邊塞苦寒,逃亡者相繼。王繼英等近閱并代兵籍,其沿邊戍兵,只自逐處移替,有至七年、十年不代者?!构视惺敲?
四年七月,帝謂知樞密院王欽若等曰:「河東一方,就糧禁軍數(shù)多,朕常以為若措置失宜,久恐非便。今又并令并、代州總管司一處管勾,事權非輕。已議差吳元扆知潞州,其并、代州總管司所轄兵馬,可割澤、潞、晉、絳、慈、隰、威勝等七州軍就糧
禁軍,令吳元扆提舉管轄,更不隸并、代總管司。其潞州仍差如京使劉贊元(充)[統(tǒng)]轄,兼同提舉澤、潞等州軍馬。所降宣命,恐逐路未悉其事,未(有)[免]憂疑,可具以澤、潞等州軍屯駐、駐泊就糧本城諸軍兵士每有申帳及揀人呈馬并諸般公事,往并、代州總管司取候指揮,山路遙遠不易。今就近割屬吳元扆(管)提舉管勾,更不系并、代州總管司,仍盡籍兵馬之數(shù)付之?!?
大中祥符二年九月,令有司籍川、峽、廣南、福建、江南戍兵及三年者代之。
五年九月,廣州駐泊鈐轄秦羲言:「州有澄海三指揮,前準詔,止令訓練,無得差役。慮寖以驕惰,望徙屯嶺北州軍。」從之。
七年八月,詔嶺表屯駐、駐泊禁軍,本城兵士得替日,各支出嶺盤纏錢。
九月,令瀘州淯井監(jiān)戍兵自今分番而往井:原作「并」,據(jù)《長編》卷八三改。。以地多疾疫故也。
天禧二年,詔外戍諸軍前賜緡錢減在營者半,令特全給之。
仁宗寶元二年二月七日,輔臣張士遜等言:「禁兵西戍,其家屬在營者多貧窶。」帝曰:「朕亦慮之。」即召內侍等,就殿隅取刀筆,疏其大校以下至卒伍凡數(shù),以示輔臣,曰:「今出內府錢十萬貫付有司,以濟其家。不欲損三司經費故也。」士遜等曰:「上恩如此,人臣安得不投死耶!謹奉詔?!?
康定元年四月九日,詔:「在京諸軍戍邊者,其在營家屬,令入內內侍省每月一次選差內臣三兩(貫)[員],就營存問。有疾者,令翰林祗候看驗;死喪無親屬者,官為殯埋。其外處
令本屬官差人依此存恤。」
二年七月十五日,翰林學士王堯臣言:「諸州土兵并差在沿邊屯駐,內有已及四年未得更替者,乞候入夏別無緊切事宜,即每指揮逐都作一番次(方)[放]歸,務令均一。」從之。
是月二十七日,詔陜西都總管司,邊兵未經教閱者,權徙近里州軍,俟訓練精熟,即遣戍邊面。
慶歷二年正月,詔麟府路兵罷癃而不任征役者,徙近里州軍,以省邊費。
四年正月,詔以陜西災傷,永興軍軍馬徙近糧草多處,候麥收還軍。
五年正月,樞密副使韓琦言:「夏人雖已請命,而不可不備羌人翻覆之變。令四路所駐兵,十分中且留六分在邊,二分令東還,二分徙屯近里州軍。其鄜延路徙屯河中府,環(huán)慶、涇原路徙屯邠州,永興軍、秦鳳路徙屯鳳翔府?!箯闹?
六月,知益州文彥博言:「益、彭、邛、蜀、漢五州非用馬之地,而逐州共屯馬軍凡二千余人,請皆易以步軍。」詔易三之一。
六年正月,詔廣南東西路轉運鈐轄司:「方春瘴起,戍兵在邊者權徙善地以處之?!?
二月二日,河東經略安撫使、判并州夏竦言:「將來分屯本路軍馬,那三千河陽,二千懷州,乞下河北、京西轉運司計度糧草、營房?!箯闹?。
四月,帝謂輔臣曰:「湖南蠻傜未平,而兵久留,方夏秋之交,嘗苦瘴霧之疾,其令醫(yī)官院定方和藥,遣使以給之?!?
五月,徙陜西駐湟軍士月給錢糧多者,屯近里州軍。
七月七日,廣南東路鈐轄司言:「
連、賀州兵級屯戍多時,正當炎酷,久在煙嵐之地,人多病患,望量賜特支。」從之。
九月,知青州葉清臣言臣:原作「日」,據(jù)《長編》卷一五九改。:「登州地震不止登:原作「發(fā)」,據(jù)《長編》卷一五九改。,請增屯禁軍,以防兵寇之變。」從之。
皇佑元年二月,詔發(fā)京師禁軍十指揮赴京東東西路駐泊,以備它盜,而京東東路安撫使富弼言:「本路遽增屯禁兵,慮動搖人心,欲量留一兩指揮?!乖t兵已就道,俟將來歲豐,令還京師。
三月,三司戶部副使包拯包拯:原作「包極」,據(jù)《宋史》卷三一六本傳改。以下徑改,不再出校。,請徙河北闕糧處土兵及戍兵于近南州軍,候經置邊儲有備,復令還軍。從之。
六月,包拯言:「自河北經水災,而州郡多闕食,請權徙莫州馬軍十指揮于真定府,深州馬軍兩指揮于祁州,步軍兩指揮于澶州?!箯闹?
十二月,詔陜西諸路經略司徙屯馬軍近地,以省邊儲。
二年七月,詔:「廣南西路安撫司比留禁兵四千戍邕州,其月給錢三百,季給銀鞋錢一千。俟桂州募足雄略軍,即代還之?!?
五年閏七月,詔:「廣南西路戍兵及二年而未得代者,并罷歸。其鈐轄司所遣土兵,歲一代之?!棺詢z智高之亂,駐泊禁軍及桂州等處雄略、忠敢、澄海軍凡三萬四千四百四十一人,分戍諸州,至是罷還戍兵,而令土兵屯戍。
嘉佑五年十一月,鄜延路經略司言:「緣邊德靖等十堡寨頻有賊馬入界開墾生地,并剽略畜產。雖以戍兵捍守,比稍習山川道路,又復代去。請就十堡寨招土兵兩指揮,教以騎射之法,每處留屯百人?!箯闹?
七年十
二月,詔陜西土兵毋得戍他路,見戍者亦遣代歸。
治平元年九月二十六日,詔:「涇原路等處屯駐、駐泊近上禁軍,廣南西路都鈐轄司、桂州等處屯駐、駐泊等兵士,年滿,并依例抽差替換歸營?!?
三年五月十五日,樞密院言:「桂州等處駐(洎)[泊]虎翼等指揮畸零人,依舊例差人替接外,全指揮兵士欲差在京或府界、京東西就糧禁軍、江淮教閱忠節(jié)對替,仍今后依此輪差。及勘會到廣西等處駐泊人數(shù)?!箯闹O仁?,中旨:「自來東兵差往廣南瘴煙之地屯駐,多不服彼中水土,十無五六得回營者,(連)[速]具經久利害聞奏?!构视惺?詔)[奏]。
治平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神宗即位,未改元。樞密院言:「勘會賈昌朝乞在京就糧禁軍差往河北東路緣邊駐泊。如北京闕人,卻乞于鄰近州軍輪那。」詔:「(令)[今]后太原府、代州路屯駐、駐泊在京禁軍,年滿者先自大(明)[名]府路差兩指揮替換,候年滿,即于真定府及高陽關路互換差撥。如鄜延、環(huán)慶路,即于河東路就便差撥替換?!?
六月七日,同知諫院傅卞言:「乞今后畿縣屯禁兵及五千人以上,更添兵官一員,仍并精選材武之人?!乖t府界縣分屯兵多處,知縣、都監(jiān)依舊條精加舉選。
是月,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蕭注言乞減省安撫、都監(jiān)及兵員等事。樞密院檢會:廣南東、西兩路屯泊就糧兵士,蓋自儂賊事宜后來添屯。今賊平已久,嶺外無事,屯兵尚多,況廣西稅入至薄,糧餉不給,皆自內
地輪(輪)[輸]。詔下廣東經略使,具本路見屯兵甲合行減省利害以聞。經略安撫司言:「準詔,減屯駐兵士,仍揀刺澄海三千人添補。相度利害,廣、韶、南雄等州,須至宿兵為防。只淮南、江南東西、荊湖南北威果、忠節(jié)、雄略之類三百料錢,全指揮充。」詔留駐泊禁軍一千人,分在三州。
,不 十一月,陜西轉運司薛向言:「緣邊多差東兵戍守。如慶州大順城、荔原堡,保安軍德靖寨,去虜境甚邇,皆有龍神衛(wèi)、拱圣神騎。兵士輩不閑戰(zhàn)不) (保安軍德靖塞去虜境甚邇皆有龍神衛(wèi)拱圣神騎兵士輩不閑戰(zhàn)知山川道路,往往敗事。卻有土兵駐泊,只是防托。乞極邊城寨只土兵,卻那東兵近里城寨守把?!乖t陜西四路經略司依此施行。
神宗熙寧元年十二月四日,詔令京東武衛(wèi)四十二指揮,并隸河北逐郡都總管司管轄。定州、高陽關路各一十八指揮,大名府路六指揮,分番往戍。其下番者,于本路兵官中選差三員,依河北教閱新法訓練,仍差使臣押教。先是,此軍本備河北戍守,近歲亦分屯諸路。令并隸河北,將減沿邊土兵,以省三司供饋之費也。
二年正月十七日,樞密院進呈河北糴便司所具本路難得軍儲入中州軍,上曰:「近令勘會此事,欲于粟麥價貴州軍量減住營兵數(shù),立為定額,庶以省財用也。且祖宗朝北戎無警,即使罷兵,今既講和,而屯兵至多,徒耗錢帛。若于近里糧食賤處增募營兵,但令
往戍極邊,甚為便計?!箙喂鲈唬骸秆剡呏豢啥鄿p,若遇大閱,人數(shù)全少,北戎觀之非便?!箯┎┰唬骸缸杂星彩?,不至闕事也?!股显唬骸盖涞瓤稍斪h以聞?!?
三年九月十四日,詔:「樞密院畸零兵士,今后差往諸處屯駐、駐泊,并巡檢下及守把年滿,即令就整頭頂差撥替換,仍差令史李纮、張繼恩管勾。如遇轉移,依舊管勾?!?
十二月三日,內降府界及諸路兵更戍之法。先是,諸路戍兵多是畸零不成隊伍,及互換差撥,絡繹道路,公私之間,皆所未便。故特降畫一指揮,仍詔(令)[今]后依此。其該說未盡事理,令樞密院比類條奏。
四年二月十四日,詔先差河北、廣南年滿全指揮禁軍,差人替換歸營。陜西已差替兵士,逐處不得占留,發(fā)遣歸營。先是,中旨:「勘會在京殿前馬步軍司差撥外兵數(shù)不少,京師根本之重,于理非便。其治平四年、熙寧元年差出之人,可契勘抽回?!构视惺敲?
五年六月十六日五年:原作「九年」,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詔河北軍馬番上河東屯泊者,今后并二年一替。河北軍馬例不出戍,上慮其驕惰,因命更互于河東駐泊泊:原無,據(jù)《長編》卷二三四補。,而減更期一歲以優(yōu)之。
閏七月二十六日,樞密院請以京東武衛(wèi)兵四十二指揮屬河北路,令總管司勾押差使。從之,仍并以二年一替,于數(shù)內以三千人赴揚州、杭州、江寧府權駐泊。河北兵籍比諸路為多,其沿邊者悉仰給三司,言事者屢請損其數(shù)。比因撥并畸零而立額,止于禁兵七萬。京東土地沃饒,租賦
有余,于是又增置武衛(wèi)軍,嚴其訓練之法,數(shù)年皆為精兵。至是分隸河北四路,物議稱便。京東除已將武衛(wèi)等隸河北路屯戍外,見管軍馬四十三指揮,又以東南兵籍寡少,議者多以盜賊為言,故遣戍焉。
八月十三日,詔陜西諸路經略使,夏國已差人進誓表,可相度減將下及州軍城寨屯泊東兵。
十月二十三日,詔京西路就糧禁軍番上永興軍路屯戍,二年一替;京東路〔就〕糧禁軍番上河北路屯戍。『HT 』XXL』舊制:在京諸軍袞同差遣。上以兩路去河北、陜西地里便近,人情諳習,故先命京東武衛(wèi)等六十指揮專戍河北,又以京西武騎等二十六指揮戍陜西,仍隸逐路都總管司統(tǒng)轄。分番迭上,人無遠戍之勞,率以為便。
二十九日,詔河東路屯泊兵士減十指揮歸營,更不差人替。仍令本路相度,更于外抽減就糧兵士歸營。時西事已平,又河外自慶歷事宜之后,部族末完,非西賊寇掠之地,故命省兵,以惜財費。
六年五月二十五日,詔河東就糧馬軍四十七指揮,自今輪差七指揮赴鄜延路都總管司,抽減屯泊馬軍內十指揮歸營。
十一月十一日,熙河路都總管司言:「乞將秦鳳路宣武等指揮赴本路,權替土兵歇泊?!箯闹?
七年八月二十六日,詔河北上番京東武衛(wèi)等兵士,并抽歸營歇泊,以省邊儲。
十二月二十四日,詔權發(fā)遣慶州范純仁、權同判武學劉奉世,看詳鄜延路分將文字,當如何措置以聞。其后純仁等言:「相度,將本路第一將駐慶州,第二將環(huán)州,第三將大順城,第四將淮安鎮(zhèn),第五將業(yè)樂鎮(zhèn),第六將木波鎮(zhèn),第七將永和寨,第
八將邠州。各統(tǒng)領就糧屯駐、駐泊,并下番正軍、強人、漢蕃弓箭手兵馬。」從之。
八年二月十三日,詔移河東屯戍兵馬五千歸營,以其余糧賑濟饑民。具次第以聞。
十二月十三日,詔令鄜延、環(huán)慶、涇源、秦鳳路經略司與本(司)[路]轉運司相度,如沿邊錢糧闕乏,即將上番就糧兵量減歸營。先是,中旨:「永興、秦鳳等連歲災傷,邊鄙無事,可議減屯泊等?!构视惺窃t。
九年十一月一日,樞密院言熙河駐泊兵歲滿,今差當以在京虎翼等指揮代之。上批:「衛(wèi)兵已少,若于京師取足,必恐日益朘減??闪钤诰┎奖共钍笓]:神勇、宣武、廣勇各一指揮,虎翼九指揮?!?
元豐四年二月二十八日,詔:「諸州駐泊軍馬,知州與駐泊兵官同管;屯駐就糧本城軍馬,知州、通判與本州島兵官同管。其五路都總管司所在舊分將分管轄者,即通判與本州島兵官更不管轄?!挂再缰萋忿D運司申明舊制故也。
五年正月十八日,詔:「諸路戍兵逾期久未更代,慮人情思歸,應守戍之人,展一年為替限。」
四月十七日,熙河蘭會路經略司言:「經制司欲以熙河州戰(zhàn)兵對替蘭州疲病不勝甲將士。緣本管兵不多多:原作「少」,據(jù)《長編》卷三二五改。,乞自朝廷應副?!乖t發(fā)在京拱圣、驍騎、云騎、武騎各一指揮,殿前、步軍司虎翼各五指揮。
六年二月二十二日,提點廣南西路刑獄彭次云言:「邕州外鎮(zhèn)寨水土惡弱,乞量留兵更戍。其余盡用峒丁,于管下諸州以季月輪差,給禁軍錢糧。」詔許彥先、劉何相度。
后彥先等奏:「若盡以峒丁代正兵防守,妨其力農,經久非便。請計戍兵三分,以一分用峒丁代之,季輪二千人赴邕州肄習武事肄:原作「隸」,據(jù)本書兵四之三五改。?!箯闹?。
七年正月十八日,詔河東、鄜延、環(huán)慶、涇原路經略司,如無大段賊馬嘯聚,可遣邊兵分屯,免虛食貴價糧草。
二月十一日,秦鳳路經略司言對境尚有賊馬,未敢放漢蕃諸軍。詔:「諸州無寇,已散遣兵馬。委經略司詳度,如虜不大入寇,即以次放散?!估顟椦裕骸副韭飞舷路帘?,自軍興以來未嘗下,近乞歸營補洗?!乖t:「昨新發(fā)往永興軍駐泊將兵,可權差半將往代下番人?!?
十一月十九日,樞密院言:「西賊近(冠)[寇]熙河、涇原,勢已敗北,深冬苦寒,必不能大舉。涇原、秦鳳防秋軍馬并在極邊,坐耗芻粟,欲委經略司審度,抽兵各歸近里?!箯闹?。以陜西轉運司言賊退,乞減邊兵也。
哲宗元佑元年四月十八日,樞密院奏應諸州縣窠坐禁軍日分其半赴教,窠坐者月替,州界巡檢半年年:原作「生」,據(jù)《長編》卷三七五改。,縣鎮(zhèn)等守御季替,遇出戍并當日差人替換歸營。
六月十四日,右諫議大夫孫覺言:「將兵之禁,宜可少解,而責之所在,守臣與州郡兵官可乘此時令,所在廣行召募,稍補前日之額,循祖宗之法,使屯駐三邊及川、廣、福建諸道州軍,往來道路,足以服習勞苦,南北番屯,足以均其勞佚?!乖t:「陜西、河東、廣南將兵,不輪戍屯它路,河北輪近里一將赴河東,府界諸路逐將與不隸將兵,并更互差撥出戍別
路。赴三路者差全將或半將,余路聽全指揮分差,仍不過半將。」
十月一日,樞密院言:「東南十三將,初未定出戍路分,及不隸將兵內有出戍名額少而所轄指揮數(shù)多處,未得均當。欲除廣南東、西兩路駐札三將各專隸本路廣南:原作「廣東」,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及虔州第六將第:原作「等」,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全、永州第九將專備兩路緩急并免戍他路外,余八將及不隸將兵依均定路分輪戍路:原缺,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補。,各聽路分都鈐轄司差使。即輪出將兵、不隸將兵路分,權撥在京步軍補戍,回日復初?!箯闹?。
十二月十六日,廣西經略安撫使使:原缺,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補。、都鈐轄司言:「乞除桂、宜、融、欽、廉州系將廉:原作「廣」,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不系將馬步軍輪差赴邕州極邊水土惡弱寨鎮(zhèn)監(jiān)柵及巡防并都同巡檢等處,并乞依邕州條例,一年一替;其余諸州差往邕州寨鎮(zhèn)及左右江溪峒巡檢并欽州如昔峒、抵棹寨,并二年一替;其諸州巡檢下,一年一替。」從之。
二年六月二十
四日,樞密院言:「往者熙河蘭會路戍兵數(shù)多,尋以年滿,二千余人節(jié)次抽減歸營,兼本路見管戍兵比額尚多一千三百余人。今朝旨令熙河蘭會路都總管司遇本路緩急闕人,許于秦鳳路勾抽一將應副。緣本路慮向秋闕人防守,欲熙河蘭會路都總管司遇本路緩急闕人,聽全勾秦鳳路九將應副差使,從京差步軍五指揮赴永興軍、商、虢軍州權駐札虢:原作「號」,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以備秦鳳路勾抽?!箯闹?。
三年二月九日,詔以陰雪苦寒,令河東路經略司于例外量度存恤,差發(fā)戍兵。
四年五月四日,樞密院言:「河北、陜西、河東路兵馬輪戍沿邊,舊例并系一年交替。內河東自元豐八年改作二年,欲請仍舊?!箯闹?
十二月八日,詔減鄜延等路戍兵,節(jié)次歸營。先是,夏人逆命,陜西諸路奏乞添屯,今已通貢,故有是命。
六年七月八日,樞密院言,調發(fā)諸路出戍軍兵,一月差人替換。從之。
十二月,湖北邊事司言:「沅州最處極邊,戍兵不習水土,例多死亡,乞以辰州雄略兩指揮兵員更戍,免戍它路。」從之。
紹圣元年閏四月二十六日,詔:「廣西路戍兵欽州抵棹寨二百人,如昔峒巡防二百人,廉州三村、鹿井寨各十人,融州王口寨、安廂寨共二百七十人,依逐州縣寨防托守隘例,輪差土丁以代正兵。內抵棹寨土丁六十人,如昔峒壯丁七十人,三村、鹿井寨土兵共二十人,王口、安廂寨土丁共九十人,并月一替,各支錢米有差,仍免冬教?!瓜仁?,經略使謝麟奏請本路駐泊及巡檢下并差土丁以代三分之一,下轉運、提刑司相度。故有是詔。
三年正月二十八日,熙河蘭岷路經略司言:「夏賊盜(塞)[寨],多趣通遠軍。定西城尤當賊沖,而戍兵單寡,不足以威虜,欲分通遠軍駐札第五副將屯定西城?!箯闹?。
三月十六日,樞密院言,自來調發(fā)軍馬出戍,到營年月深淺、差使,勞逸不均。詔今后應發(fā)軍馬,并到營及二年,方許差戍。
四年二月九日,詔:「河東路都總管司那融替換上番兵馬,無令戍邊日久,致有勞弊。如無人替換,俟春月事宜稍息,即先后上
番四將抽減一番兵馬歸營四將:原作「四時」,「歸」下原有「番」字,并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刪。?!?
二十二日,樞密院言:「呂惠卿奏:『諜告夏虜將盜寨諜:原作「謀」,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實)[本]路土兵多闕,番兵弓箭手比元豐元年少二千二百比:原作「以」,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東兵馬步軍比元豐四年、七年少十六指揮。乞差東兵步人十六指揮助守?!话丛S中大兵加興、靈,是以東兵少,今鄜延戍兵已三萬六千,視元豐不為少。正兵雖闕,(目)[自]可以招補,若能裁損冗占,分布要害,以待寇至,何不足之有 況其它被邊路未有請益兵者?!乖t:「鄜延總管司:賊犯塞,實(戍)[闕]人戍守,可量留戍兵八指揮之年滿者,事平立遣。」
元符二年六月二十四日,鄜延路都總管司言:「本路修米脂等八堡寨,乞不招置土兵,只用永興軍等四州新置番落八指揮,歲輪四指揮赴本路?!乖t河中府、同、華州新置番落六指揮分作兩番,每年迭赴鄜延路。
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徽宗即位,未改元。詔邊師減額外戍兵。
徽宗大觀三年六月二十一日,詔:「東南兵雖令招足闕額,緣祖宗已來,人未繁盛,舊來兵數(shù)雖少,可以支吾。今承平百五十年之久百:原缺,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補。,地大人眾,已見兵寡勢弱,非持久之道??沙娊癖~外,帥府別屯兵二千人,望郡屯兵一千人,每二年令更互出戍?!?
四年閏八月十日,臣僚言:「勘會自來宣發(fā)出戍將兵,每二千里外支借兩月錢糧,三千里外借三月錢糧,蓋所降宣命,系駐札近而戍守遠。若今后宣發(fā)將兵,如駐札遠而戍守近,或駐札近而戍守遠,
其借請恐合并從遠支借。自來未有明文。又契勘自來起發(fā)將兵,州軍闕少衣糧錢物之類,并移申本路轉運司下有處州軍支移,其闕物州軍差衙前往彼般取,至有往復遲延,應用不及,致有闕誤。若不立法,竊慮今后紊煩朝廷。今檢會元符令,諸軍差出五百里以上,許借請受一月,千里以上兩月,三千里以上三月。諸借兌錢物應支地里腳錢者,借兌官司出備。崇寧將官敕,諸軍差出五百里以上,具人數(shù)、地里報州縣借支請受??丛?,除借兌錢物自合依條令借兌、州軍出備腳乘外,其轉運司行下諸州借兌錢物,多不契勘的實有物州軍,致展轉般運,虛費腳乘,使軍兵有違起發(fā)日限,顯屬未便。今增修下條:諸軍差出五百里以上人數(shù)、地里報州縣借支請受,其一將下人兵住營在兩州以上者,以地里遠處為限,一等支借?!怪^如京東第二將人兵,系京南谷熟徐州住營,若差發(fā)赴陜西,以徐州計地里之類。詔依修定例條施行。
宣和三年正月二十九日,詔河北軍馬與陜西河東更戍,非元豐法,所有宣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更戍指揮可更不施行。應拖后及趕隊不上,因為避罪東西人,并與免罪,依舊收管,仍免本營問當。宣和二年九月二十一日指揮,檢未獲。
六月十一日,知婺州楊應誠奏:「凡屯戍將兵,須隸守臣,使兵民之任歸一,則號令不二,然后可以立事?!乖t從之。續(xù)有旨:「屯戍將兵所隸,自合遵依將官敕條,所降隸守臣指揮,更不施行?!?
閏五月八日,江浙淮南等路宣撫使童貫奏撫:原作「武」,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睦賊討平之后,脅從叛亡之徒方始還業(yè),自非增屯戍兵鎮(zhèn)遏,無以潛消兇暴。臣今措置,已留戍兵共二萬五千五百七十八人人:原作「日」,據(jù)《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改。戰(zhàn),暴露日久,辛苦不易,已令通理自到本路捕賊日,止計一年滿替,便當出軍一次,依平蠻故事,每月各別給錢三百文,歲終給銀鞋錢一貫文。其軍并隸本路安撫司統(tǒng)轄訓練,委自將副并逐州知、通當職常加撫存管責,令依時閱教。除專差防托外,不管別行差使。」從之。 ,分于江南東路、兩浙東西路州軍防托。緣所留東兵累經江南東路留七千九百六十人。內徽州一全將,余分在江寧府、宣州、廣德軍等處州守;兩浙西路留九千六人,兩浙東路留八千六百一十二人;衢、婺、處三州各二(十)[千]人,溫、臺、明三州各五百人。余數(shù)在越州戍守。
四年正月二十四日,提點制置譚稹奏:「據(jù)知嚴州李邈申,本州島所管擒虎等一十指揮人兵,自去正月以后,分屯前來戍守,止理一年滿替,便合回軍。緣今年歲首合行依條揀選年及七十歲將校,合該放停六十五歲將級、六十歲長行,合該減破請受。竊慮多有托以老病及愿要減糧自在歸營,損折元額。欲乞權免揀選?!箯闹?
三月二十一日,臣僚言:「政和令:出軍衣春限年前十月十六日支,十二月十五日以前發(fā);冬限三月二十一日支,五月十五日以前發(fā)。在沿邊者,支、發(fā)各先二十日。蓋出戍軍先出給冬衣者,為其離營已遠,旋寄異鄉(xiāng),使無衣裘之憂。此良法美意也。然冬衣之到,多是八
九月之前,天氣尚暄,多是將綿衣典賣,非理破賣,洎至風雪之際,例皆赤露。伏望特降睿旨,凡戍去處,如冬衣已到未系冬月,未得俵散,當廳置柜封 收藏,至下月上旬方得支俵。庶幾兵級軍裝,風雪之際,得獲溫暖?!箯闹?。
欽宗靖康元年五月二日,詔:「將來調發(fā)諸路防秋人兵,令安撫、鈐轄、轉運司將諸州系將、不系將合起之數(shù),各辦半年合支糧直,易置輕貨,押赴隨軍,于屯泊處交割?!?
十七日,詔:「調發(fā)諸路系將、不系將兵,分屯河北、河東、京東等路防秋,各以遠近立為到闕之期。京西、淮南、江、浙限七月十五日以前,陜西、湖、廣、福建限八月一日以前。令逐路轉運司預備錢糧,于經由州郡樁管?!?
光堯皇帝建炎二年正月二十九日,知越州翟汝文言:「從自到任已來,城郭空虛,并無禁卒。逐急于廂軍內揀招,不滿千人,皆侏儒不及等尺。伏見武經郎王政見押回本路軍兵一千余人還管下六州,其人戍河北,稍習邊面,乞盡屯駐在越州,專委帥司合為一軍,則兵勢稍眾,可以鎮(zhèn)壓一路,貼伏奸宄。」從之。
紹興三年五月十八日,提舉江南西路茶鹽公事趙伯瑜言:「洪州邠寧、武寧兩縣,歲趁茶課五百三十余萬。此縣去州六百里,地界湖北鄂、岳、潭州三路之間,皆盜賊棲止之地,民不敢歸業(yè)。安撫司雖差兵捉殺,既退,其賊復出。望下(師)[帥]司或于岳飛下摘那有紀律兵將前去逐縣屯駐彈壓?!乖t令
本路帥司選差官兵一千人,委有材武統(tǒng)領官統(tǒng)率,于邠寧、武寧可以相照應去處駐札彈壓。
二十五日,參知政事同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孟庾、淮南東西路宣撫使韓世忠言:「得旨,大金國已約和議,相度將已差往泗州解元、杜琳人馬且在盱眙下寨盱眙:原作「貝于貽」,據(jù)《建炎要錄》卷六五改。,量差官兵往泗州屯戍,不得侵犯偽齊地分。其余人馬,仰孟庾、韓世忠同相度屯泊去處聞奏。今欲差路分都監(jiān)劉綱帶領本頭項并宣撫司貽差共五百人于泗州屯泊外,將解元、杜琳兩軍人馬移于揚州駐札。其宣撫司并自余人馬并于鎮(zhèn)江府安泊,庶得夾江對岸,易為照應。」詔解元、杜琳兩項軍馬內留二千人于泗州駐札,其余軍馬,斟量分撥于承、楚、揚州屯駐。
七月二十二日,樞密院言:「得旨,選差統(tǒng)兵官帶領官兵前去廣州駐札,彈壓盜賊。契勘江西見有岳飛一軍二萬余人,理宜就便差撥?!乖t令岳飛就便差官兵三千人并家小前去廣州屯戍,候及一年,各與轉一官資。仰精選可以委任統(tǒng)領官,具姓名奏差發(fā)遣。
六年六月二十五日,翰林學士朱震言:「愿詔樞密院,令于潮州安泊一軍,以斷賊路。今韶州已有韓京一軍,虔賊度嶺,欲寇南雄、英、韶等州,則有所畏憚。如別置一軍屯于潮州,奸盜之心息于冥冥之間,不待剪鋤,心知其不可為矣?!箯闹?
十年十月十七日,川陜宣撫使司言:「嘉州管禁軍三指揮,元額共一千一百八十
人,除差往別州軍守戍外,在州常不滿四百人,遇有蠻賊,闕人捍御。乞樁留在州,以備使喚。所有嘉州舊額合差往外州軍守戍人兵數(shù)目,乞令鈐轄司于近里不系邊州均差應副?!箯闹?。
二十四年七月九日,領殿前都指揮使職事楊存中言,乞差本司統(tǒng)領官杜伯通將帶官兵前去贛州屯戍。上曰曰:原作「因」,據(jù)《建炎要錄》卷一六七改。:「昨贛州軍賊竊發(fā)之初,外連百姓,率多響應,今留兵屯駐,庶得消弭?!?
二十六年七月八日,左武大夫伏深言:「四川州郡駐泊東軍,皆系宣和間差發(fā)前來戍守,緣兵火各無所歸。今來邊事寧息,灼見諸州軍盡將年老或殘疾之人并行揀放,無所仰食,往往至于乞丐,甚可憐憫,殊失朝廷撫養(yǎng)士卒之意。乞下四川制置司,將應出戍東軍免行揀汰。如年老實有殘疾不堪執(zhí)役之人,支破半分衣糧,至身故日止。仍將已揀放人拘收,依此存恤。」詔令四川制置司行下應駐泊東軍去處,措置存恤,無致失所。
二十七年六月十九日,戶部侍郎王師心言,乞差兵三千人屯戍荊南府。上曰:「此事亦有利害。若荊南財力有余,自可招兵,況兵火之后,民力不易,今增二三千屯戍,豈無科擾 舊差一千人在彼,足矣!但半年一替,往來勞勚,今后令每歲一替。」
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二日,詔令池州駐札御前都統(tǒng)制岳超差撥一千人赴江西帥司,分布駐札,仍每歲一替。從本路帥司請也。
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七日,詔:「
新差充荊湖北路副總管、鼎州駐札、兼權知鼎州陳敏,令將帶所管泉州左翼軍官兵二千,前去本州島屯駐彈壓?!?
五月四日,詔:「訪聞江州瑞昌、興國軍界時有盜賊作過,可令楊存中選差統(tǒng)制官一員,將帶官兵一千人前去江州駐札彈壓。今后三衙差人輪戍,一年一替。其后七月三日,殿前司言:「今差統(tǒng)制官孟珪統(tǒng)押官兵一千四十二人前去江州屯駐,彈壓盜賊。切(盧)[慮]官兵內逐時有逃亡事故之人,欲令孟珪招收少壯,依本司例刺充(郊)[效]用勝捷、吐渾、雄威填闕,依見招人例支破請給。合用錢糧,令轉運司應副?!箯闹?
閏六月二日,知荊南府劉锜言:「本路所管屯駐官兵不多,闕人彈壓盜賊,欲量行添差官兵?!乖t令馬軍司選差官兵一千人,馬二百騎,衣甲器械全,赴荊南屯駐。合支錢糧草料,令戶部依例科撥支降,起發(fā)犒設,照例倍支。
三十年五月十三日,詔馬軍司差撥三千人前去江州駐札,彈壓盜賊。
十四日,殿前司差撥三千人前去江州駐札。
三十一年四月二十四日,樞密院言:「太平州駐札馬軍司統(tǒng)制陳敏稱:『先收到南劍州等處寄招軍兵虞免等一百九十三人,批放月糧口食米、折麥錢外,有日支食錢,望先次放行,候本軍有闕日,正行撥填?!豢睍惷籼街萃婉v,即與諸處額外先次收管支破請收使人心大同。」從之。
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十三日,壽皇圣帝即位,未改元。赦:「勘會諸軍出暴露官兵,已降指揮,各與推恩,至今尚未有申奏去處,致礙定賞。仰主帥遵依已降指揮,疾速一并開具
保明聞奏。」
孝宗隆興元年三月二十四日,都督江淮軍馬張浚言:「諸軍官兵自去年差出兩淮屯戍,已是日久,乞于殿前司差撥軍馬一萬人,步軍司五千人,起發(fā)前來鎮(zhèn)江府,分發(fā)前去(準)[淮]上,抵替三衙并江上諸軍歸寨休息?!箯闹?
四月一日,詔令淮東西、湖廣總領所將鎮(zhèn)江、建康、江州、鄂州、荊南等處見今差出屯戍官兵、在寨老小的實數(shù)目,依例支給犒設,使臣一貫文,軍兵七百文,仍于屯駐去處出牓曉諭。以中書門下省言:「行在三衙差出官兵、在寨老小已行犒設,在外諸軍理宜一體存恤。」故有是命。
十七日,詔令四川總領所將諸軍昨差出德順屯戍官兵、在寨老小當時的實數(shù)目,依三衙等處差出官兵例支給犒設,仍出牓曉諭。從中書門下省請也。
二年正月五日,詔湖廣、江西、京西路總領所,取見荊、鄂逐軍兩等最低小請受軍兵的實入隊、不入隊、有家累人數(shù),依行在三衙差出軍兵體例,即便添破施行,仍自今降指揮日為始。以湖北、荊西路制置使虞允文言:「兩軍沿邊戍守,請受微薄,在寨老小,兩處食用不足?!构视惺敲?
三月十六日,宰執(zhí)進呈殿前司狀:「游奕軍統(tǒng)制王公述、選鋒軍統(tǒng)制宋受兩軍隨成閔出戍襄漢,至今將及三年,去行在三千里,鞋腳衣裝盡皆破損。乞移江淮屯駐,使近取送衣裝。不致逃竄?!股显唬骸富瓷献杂斜憬抵笓],歸行本軍休息,入金字牌發(fā)去。令主兵官沿路存恤士卒,照管鞍馬器械?!估^而詔:「三衙軍兵可便降指揮,皆令歸司,建康、鎮(zhèn)江大軍,更番出
戍?!?
干道元年正月十二日,主管侍衛(wèi)步軍司公事郭振言:「得旨,殿前司出戍官兵先次班師,馬、步軍司節(jié)次起發(fā)。欲于本司諸軍人內共存留一千人在六合縣看守營寨,一季一次更替,歸司休息?!箯闹?。
五月七日,主管殿前司公事王琪言:「本司昨差右軍統(tǒng)制員琦將帶官兵七百人往真州,戍守日久,未曾休息。欲于本軍在寨官兵內,依元數(shù)差撥,仍差將官一員部押前去,交替歸司?!箯闹?。
十一月十九日,執(zhí)政進呈知盱眙軍胡堅常乞免白直人一次交替。上曰:「戍軍皆合更番。既家口不曾自隨,未必軍人之意愿留。此法難改?!?
二十六日,主管建康府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職事劉源奏,淮西都巡下官兵,亦乞半年一替。上曰:「既依舊是它部曲,合令半年更番?!?
十二月二十日,宰執(zhí)進呈淮東帥司等處申六合逃走官兵。上曰:「如何有此項人 」洪適等奏曰:「郭振先屯六合,自人馬回司,留千以下人看管營寨。此項人亦好追回?!股显唬骸溉?。六合不須差人,得矣?!?
二十五日,宰執(zhí)進呈四川宣撫使、領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職事吳璘乞移屯興州等處軍馬。上曰:「如何兩下皆移,莫有勞擾 」洪適等奏曰:「吳璘等乞移屯軍馬,各以平時親兵要得自隨,以為腹心矣。」從之。
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宰執(zhí)進呈淮東西諸州出戍屯田軍兵人數(shù):淮東四千八百余人,淮西一萬九百余人。上曰:「泰、滁州各五百人,和州
二千人,并令發(fā)回元處;廬州一千人,可發(fā)回一半。余依舊存留?!?
二月六日,詔:「真州出戍官兵三百人可令追回,不須差替?!?。以王琪言乞令郭振差人抵替回司,故有是命。
三月十二日,宰執(zhí)進呈戶部員外郎、江西京西湖北總領司馬倬奏:「襄陽屯駐荊南軍馬,艱于漕運,乞以三分為率分番,留一分屯駐?!股显唬骸阜址急?。然只可分作兩番?!惯m等奏:「防(日)[秋]日自合依舊?!股显唬骸缚伞!?
七月八日,詔:「令知泉州韓仲通于本州島駐札左翼軍官兵內揀選強壯二千人,將帶衣甲器械,差統(tǒng)領官李彥椿部押,日下起發(fā)前來江陰軍許浦一帶擺泊,彈壓海賊。其借請等,并依昨出戍體例。」
十一月七日,詔:「殿前、馬步軍司昨各差三千人出戍江州,令苗定發(fā)遣殿前司三千人,馬、步軍司各二千人,仍令逐司各差統(tǒng)領一員,前去取押,分定月日資次起發(fā)。沿路不得擁并。」
三年正月十日,宰執(zhí)葉颙等奏:「今雖和好少定,然邊備不可一日弛。如江州萬五千人,為上流聲援,昨得旨令春暖抽回,臣等所未諭?!股显唬骸附裰话l(fā)皇甫倜并江州續(xù)募人,令來鎮(zhèn)江。其余三司人并依舊留江州,亦可為聲援?!?
三月二十九日,主管侍衛(wèi)步軍司公事郭振言:「本司所取江州二千三百一人,已承指揮,且令至鎮(zhèn)江府。今乞將上件官兵就便發(fā)往六合縣屯駐外,于本司諸軍更差官兵二千人,令(通)[統(tǒng)]領官劉福同將官五員,將帶著腳鞍馬部押前去六合縣屯駐,并
依本司昨來差往屯戍官兵體例,一年一次交替。」從之。
十一月十一日,主管殿前司公事王琪言:「本司揚州見存留住官兵二千人,統(tǒng)領官一員。先自閏七月起發(fā)前去,到彼修筑城壁,委是辛苦勞役,今來未有替期。乞于本司諸軍在寨人內摘差官兵二千人,內將官四員,并部轄統(tǒng)領官一員,于來年正月內起發(fā)前去揚州,抵替歸司?!箯闹?
四年三月十日,知潮州曾造言曾:原作「會」,據(jù)《宋史》卷三四《孝宗紀》二改。:「郡界閩廣兩路之間,東抵漳,西抵惠,兩郡相去雖十數(shù)程,剽竊之害,目今尚未寧。欲于漳州管下地名云霄、漳溪之間,惠州管下地名鳳湖、南山嶺、烏龜徑,置巡檢官兵三五十人,差將官一員屯駐,季一更之,可以為保伍之援,巡警盜賊?!箯闹?。
九月十五日,主管侍衛(wèi)步軍司公事王琪言:「本司有出戍六合三千人兵,至今半載有余,欲于本司諸軍差撥官兵二千人,將帶隨身器甲,差將官二員部押前去六合屯駐,交替先差出人歸司休息。今后乞半年一次交替?!箯闹?。
十六日,詔馬軍司差撥官兵一千人前去和州燒造磚灰等使喚,每及一季,差人交替。
十一月六日,四川宣撫使虞允文言:「荊襄邊面闊遠,合行遞攢軍馬互相照應。已措置將郭諶所管近里劍州等處官兵共二千六百三十八人,同老少移那前去金州屯駐。仍于興元府別行遞攢兩將軍馬同老小前去洋州屯泊,緩急應援金州使喚外,所有郭諶等先差
馬軍二千五百人見在郢州,任天錫馬軍五百人見在荊南出戍。照得吳拱先帶軍馬三千二百人同老小前去襄陽府屯駐,后來依數(shù)招填。欲乞將荊南、郢州出戍軍馬家小,下總領所差撥舟舡,津發(fā)前去就糧屯駐,庶幾老小團聚安帖,防托荊襄邊面。」從之。
二十六日,詔今后殿前司、鎮(zhèn)江都統(tǒng)司差往揚州看守城壁官兵,并一年一替。
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詔:「昨差撥鎮(zhèn)江府駐札御前右軍官兵三千余人并馬,前去高郵軍屯戍,可正撥隸武鋒軍?!?
六年正月二十七日,殿前司言:「已降指揮,今后殿前司、鎮(zhèn)江都統(tǒng)司差往揚州看守城壁官兵,并一年一替。續(xù)準揚州安撫莫蒙申,上件官兵合在正月間交替。竊緣正月正是春寒之時,軍馬道涂不無暴露,又以江口兩處湖閘釘閉未開,日后出戍官兵,(那)[欲]候潮水登應開閘之時起發(fā)。朝廷已依所申施行。本司今年合差撥前軍人馬前去揚州,更替游弈軍官兵歸司,欲候三月初間擇日起發(fā)。」從之。
四月二十五日,詔:「令殿前司于選鋒軍官兵內差撥三百人,策選鋒軍差二百人,馬軍司中軍差三百人,步軍司中軍差二百人,建康府都統(tǒng)司差五百人,應副舟舡津發(fā),差人管押,同家小發(fā)赴江州王明軍收管使喚。并要全隊強壯,入隊之人不得以老弱不堪披帶人充數(shù)。內三衙人令戶部、建康府人令總領所,依出戍人例,支給借請起發(fā)犒
設。」
五月二十五日,詔楚州(建)[見]屯戍殿前司護圣步軍官兵,盡發(fā)遣歸司。
六月十三日,馬軍司言:「修筑和州城壁,今已畢工,所有工役官兵將及一季,合行發(fā)遣歸司。今欲差本司左軍官兵三千人、馬五十疋,起發(fā)去和州?!乖t依。仍一年一替。
九月八日,詔令殿前司差撥游奕軍全軍人馬前去高郵軍出戍,聽陳敏節(jié)制,其忠銳軍見管寄招軍兵,令游奕軍統(tǒng)制官一就統(tǒng)押前去。
七年正月五日,荊南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秦琪言:「荊南軍馬出戍襄陽,元降指揮許令三月一次更休。前后主帥議論不一,卻作一月一次更替。到家未定,又復奔走。欲將見在襄陽七軍官兵及戰(zhàn)馬,乞自干道六年正月為始,遇春夏全留三軍在襄陽照管邊面,其余四軍發(fā)回荊南休息;秋冬卻發(fā)四軍前來襄陽更替,先留下三軍歸本寨。如遇緩急,則盡數(shù)勾抽前來襄陽使喚,庶幾軍士知有室家之樂。所有單身無家累官兵,徒走道路,欲將單身官兵免差前去更替?!箯闹?。
二十一日,廣南西路經略安撫李浩言:「昨于荊南差撥大軍五百人前來本路更戍,彈壓盜賊。續(xù)降指揮,為廣西盜賊已息,令廣西帥司自行招募親兵五百人。所有荊南差到官兵五百人已發(fā)遣前去訖,見所招 用纔及二百人,雖多方招募,而應者絕少。乞于屯戍大軍差撥三百人,選委有材略、『HT 』XXL』(請)〔諳〕曉戍事統(tǒng)領官一員前來本府駐札,聽從
本司節(jié)制使喚?!乖t令摧鋒軍于韶州在寨人內差撥二百人,余一百人令帥司措置招收。
二十七日,興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員琪言:「昨準指揮,差發(fā)官兵三千人前去荊南出戍,一年一替。其所差人已及一年,若更差三千人〔前〕去,即是六千人,往來盤費,似見未便。今欲將已差在荊南三千人,于內取問愿在荊南屯戍人存留一千人,津發(fā)老小前去本處永遠屯駐,余二千人發(fā)回。如其間愿存留之人,不及一千人之數(shù),據(jù)余少人于所部諸軍取問愿去人,揍成一千人,差撥前去補碼。其一千人闕,卻令諸軍招填?!箯闹?。
二月十七日,詔令湖南安撫司招募軍兵一千人,發(fā)往鄂州駐札御前諸軍使喚,卻令本軍差撥慣熟軍兵一千人前往柳州、桂陽軍屯戍,防托盜賊。以知潭州沈介言:「本路柳州、桂陽軍昨因李金作過之后,蒙朝廷調發(fā)鄂州大軍一千人,分戍二郡。續(xù)令畢戍一年。緣今來戍期將畢,欲令依舊更戍?!构视惺敲?
二十一日,宰執(zhí)進呈主管殿前司公事王琪乞更替游奕軍出戍高郵軍人。上問:「降指揮 」虞允文奏曰:「止令出戍,不曾立限更替。」上曰:「纔及半年,且未須理會。」
關報,馬軍司中軍已擇十月二十日起發(fā)。今四軍久在建業(yè),而主帥尚留輦下,事體未便。伏望申諭樞機之臣,俾鐫諭主帥誡 三月四日,詔令馬軍司于三月中旬內將官兵連老小逐旋津發(fā)前去建康府,與出戍官兵一處居住。其后十月三日,臣僚言:「伏(飾)[飭]裨將,令以是半月之頃,
一切計置起發(fā),并指揮江東帥臣、總領,視其營寨,補其 漏?!乖t札下李顯忠并江東帥、漕臣、總領,依此施行。
六月二十一日,荊南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秦琪等言:「得旨,荊南七軍官兵自干道六年為始,遇春夏全留三軍在襄陽,秋冬卻發(fā)四軍前來襄陽更替。今來所差四軍一千人,卻令荊南腹里州軍屯駐,到襄陽四百五十里,竊慮緩急有警,不能接濟。望移屯襄陽,照應邊面?!箯闹?
七月十四日,宰執(zhí)進呈福建安撫司申明起發(fā)土兵。虞允文等奏曰:「今春堤備海道,令福建先期起發(fā)土兵。比有到明州者,卻得指揮發(fā)回,今陳俊卿申審合與不合再行起發(fā)。明州防托,恐不可無人。」上曰:「福建每歲起若干人 」梁克家奏曰:「福建、浙東各千人?!?止)[上]曰:「除福州、興化發(fā)回四百人外,余依年例起發(fā)?!?
八月十一日,宰執(zhí)進呈御筆處分:游奕軍出戍人歸司。允文奏曰:「浙西、湖南募到二千余人,乞均撥殿前諸軍。卻依處分,每軍摘一將湊三千人戍高郵,俟來歲募人足額,再起三千人?!股显唬骸干鹾?先降指揮,均撥募到人,仍令游奕軍歸司。余續(xù)次施行。」
九月十二日,總領湖廣、江西、京西財賦呂游問言:「鄂州都統(tǒng)司差撥官兵一百三十九人前去江州,措置收捕盜賊,一季一替。而近年以來,江湖間有 盜,其都統(tǒng)司所差巡江官兵,元無捉到人數(shù)?!乖t令鄂州都統(tǒng)司拘收所差官兵歸軍教閱,專委安撫、提刑司
嚴責巡尉,多方巡捕。如遇有盜賊,須管捉獲。
十七日,呂游問言:「得旨,將諸屯人馬斟酌緊慢抽回教閱。今鄂州軍差出:見屯德安府欲留一千人,郢州欲留三千人,隨州欲留五百人,常德府欲留二百人;信陽軍三百人、棗陽縣六十五人、漢陽軍馬監(jiān)九百六十人、應城縣孳生馬監(jiān)二百二十七人,欲并存留;潭州九百九十二人、復州一百人、應城縣四百九十五人、武昌縣五十人、漢陽軍四人、永興縣八人,欲并抽回。荊南軍差出:襄陽一萬五千五百七十二人,均州一百人,光化軍一百九十八(一)[人],欲并存留。江州差出:光化軍欲留三百人,黃州欲留五百人,大冶縣欲留三十人;麻城縣五十一人,欲抽回。」〔詔〕棗陽縣人并抽回,卻于隨州存留人內,每季輪差五十人于本縣屯戍。漢陽、應城縣兩監(jiān)養(yǎng)馬人發(fā)回本軍,(八)[入]隊教閱,卻于本軍減半請給人內對數(shù)摘差赴逐監(jiān)使喚,仍令將帶老小前去一處居住。黃州并大冶縣人并盡數(shù)抽回歸軍,令安撫司于系將、不系將人內差撥三千人赴大冶縣。余從之。
十一月十九日,鄂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韓彥直言:「近準指揮,令于揀下隊外無窠名軍 內,揀慣熟稍壯健一千人發(fā)赴湖南元出戍州軍屯駐。將上項人揀選,止有軍兵一千八百五人,擇出一千人,緣苦無大段壯健?!乖t令韓彥直于內揀選筋力未衰、壯健堪使喚五百人前去,余五百人令湖南
帥司疾速措置招填。
二十一日,權發(fā)遣隆興府龔茂良言:「江州興國軍接連淮甸、江東、湖北,每歲常有茶客百十為 前來。今歲大旱,茶芽不發(fā),皆積壓在園戶等處人家住泊。竊慮此曹乘時荒歉,聚集作過,乞下江州都統(tǒng)司輪差官兵一二百人前去屯駐彈壓,候來年秋熟日,依舊歸軍?!乖t令龔茂良斟酌合差人數(shù),于本路州軍系將不系將禁軍內差撥施行。
二十三日,權發(fā)遣常德府劉邦翰言:「本府素為茶寇出沒之地。今歲湖南、北旱傷,持杖劫掠者日多,望下鄂州都統(tǒng)司差撥五百人赴府出戍。」詔令湖北安撫司斟量合差人數(shù),于本路州系將、不系將禁軍內差撥。
八年三月十一日,知常德府樓圖南言:「昨鄂州都統(tǒng)制司撥到官兵五百人,前來本府屯戍,聽候守臣節(jié)制。續(xù)鄂州都統(tǒng)制司發(fā)回二百人,正差三百人屯戍,一年一替。后來沅州管下傜賊楊再彤等作過,遂于鄂州調發(fā),往復三千余里。乞依舊令本路于系將內差撥五百人,聽守臣節(jié)制?!箯闹?。
九年二月二十八日,樞密都承旨都:原作「院」,據(jù)《宋史》卷三八四《葉衡傳》改。、權知荊南葉衡言:「荊南馬軍并老小已得旨移屯襄陽。竊緣荊南系自來屯駐軍馬家計,止是逐年上下番更戍出襄陽。況襄陽去處尤近,止可分屯軍馬,即非存著老小去處。望只令依年例上下半年出襄陽更戍,老小存留荊南,誠為利便?!箯闹?
五月十八日,詔江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各差
撥官兵五十人于黃州麻城縣、興國軍大冶縣屯戍。
六月十一日,御前諸軍都統(tǒng)制郭剛言:「廬州城壁每年差撥一軍五千人屯守葺治。內除馬步軍并入隊人趁赴教閱外,實入役者纔及千余人住行差撥。欲止于諸軍共差一千人,委有心力統(tǒng)領官一員部押前去廬州,專一修治未備城池。每及一年,差人交替?!箯闹?。
九月二十一日,汀州言:「本州島下苦竹兩寨,系輪差在州禁軍一百五十人前去,半年或一年一替。見抽回教閱,欲于三溪巡鹽兩寨逐寨各抽撥二十五人,明溪寨欲抽差五十人,共一百人,永為額數(shù),連老小前去苦竹兩寨,抵替逐寨禁軍歸州教閱?!箯闹?br /> 兵 宋會要輯稿 兵六 屯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