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名
【宋會要】
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試進士,梁顥首以程試上進。帝嘉其敏速,以首科處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賜及第。唱名賜第,蓋自是為始。
【宋會要】
選舉 宋會要輯稿 選舉一三 恩科 即特奏名
恩科即特奏名
紹興三十一年壽皇圣帝已即位,未改元。六月十三日,
登極赦書:「
應合該特奏名人,并與免試。內曾經(jīng)六舉以上到省人,與
補將仕郎;五舉,上州文學;四舉,下州文學;三舉,諸州助
教。合補助教人,愿赴將來特奏名殿試者亦聽。」
壽皇圣帝隆興元年正月十一日,詔:「將來特奏名人,進士請解并免解因事故不曾試今次試人,與理為到省一舉;兩處取解已及今來特奏名舉數(shù)人,雖已違限,未曾經(jīng)所屬保明并舉之人,特許并舉推恩。紹興四年得解貢,合赴五年省試,因事故至八年以前到省試下,理先得解貢年及前舉已降旨,諸路進士許將展過省、殿試理為一舉,赴特奏名殿試。今如有四舉年五十七,年四十以上應曾展過省、殿試之人,并許理為一舉。若在七年得解,八年到省試下之人,與理作六年到省,并許赴特奏名試。進士門引不到,因事故赴試不及,若舉數(shù)已該特奏名,依南省下第人例施行。如合該取會并合下所屬保明之人,且令就試。其將來合推恩敕牒等,并令禮部收掌,候勘會召保官給赴。若有違礙,即具因依并 牒繳申尚書省。今年既不臨軒策試,應該特奏名人,于省試院接目試策一篇?!?
同日,詔禮部貢院:「今舉省試進士貢士年四十以上,六舉曾經(jīng)御試,八舉曾經(jīng)省試;年五十以上,四舉曾經(jīng)御試,五舉曾經(jīng)省試;內河北、河東、
陜西舉人,特與各減一舉;及曾經(jīng)紹興五年已前到省,前后實得兩解貢,或免解共及兩舉,各不限年,令禮部勘會,許特奏名試。其五年以前到省一舉,見年五十五以上者,令本貫州縣當職官勘實,別無違礙,結除名罪保明申禮部。內開封府、國子監(jiān)即各令召見任承務郎(上)以〔上〕貳員,亦依前結罪保明,本屬關送禮部勘驗聞奏,當議特與推恩?!?
三月二十五日,詔今年特奏名進士試在第五等人,并與特依下州〔文〕學例施行。
四月三日,詔建寧府特奏名進士翁德輿特賜同進士出身。德輿試入第二等,以皇帝巘邸援紹興八年袁煥章例自言,故有(事)[是]命。
九月七日,吏部言:「將仕郎蘇驤、蔡雍、馮藎臣、張光庭言系四川六舉奏名,詣闕補官。今以銓試雜制,未獲參部。伏見川蜀正奏名進士第五甲人,于格亦合銓試,已蒙自朝廷特免試參注,伏望許依第五甲人例?!箯闹?。
十月五日,詔吉陽軍免解進士符昌言特補下州文學。昌言貫南海,嘗請四舉,遇登極覃恩自言,有司以昌言荒遠士人,且實獲四舉,在海外為罕,理宜優(yōu)恤。以其事聞而有是命。
十一月八日,資州特奏名進士陳齊年言于紹興七年請解,當年試下,赦前實四舉,年五十以上,準赦文應該特奏名人并免試推恩,合該下州文學。禮部誤稱紹興七年無展年例,未放行。欲望委官參行放行推恩。詔陳齊年補諸州助教,特依下州文學
恩例。
二年二月十二日,詔雷州進士王掄與補諸州助教,特與下州文學恩例。以掄自陳紹興四年請解,因事不曾赴省,依指揮理到省一舉,計應舉二十七年推恩也。
二十日,中書門下省言:「進士張士謙、費廙、孫庭光、任天林、朱躬厚并于紹興七年得解,當年試下,檢排至赦前及二十七年,并合符隆興元年四川特奏名試。緣各州保明作免試推恩,以故不曾赴試,即與其它緣事不曾赴試事體不同,合比附第五等人推恩?!乖t并補諸州助教,特依下州文學恩例施行。
九月十四日,守右正言龔茂言言龔茂言:當為「龔茂良」之誤。:「特奏名進士自得解、免解以至該恩赴殿試,大約皆嘗五試于禮部,每次必有繳到本貫公據(jù),與夫家保狀可照也。今有初未嘗預薦到省,止憑保官狀,作開封府及西北隔絕州軍得解人,直乞赴特奏名試,及乞用覃恩,徑行補授。無片紙可以考驗,一切用賄得之,此不可以不痛革者也。欲望明詔有司,立賞許告重賞之法,仍乞先立寬限,聽其首原。應今后特奏名人,本部差無元得解及逐次到省可照文據(jù),并不得召保放行?!箯闹?。
干道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尚書吏部侍郎葉颙言:「臣仰惟陛下自即大位,首霈異恩,至于累到省試人,自四舉以上即授以官,或試入下等與升等恩例,德至渥也。但比來到部毋慮數(shù)百人,無闕可以處之。彼該恩者無非迫于晚景,欲丐寸祿。欲乞將特奏名見
在部人,依西北留京人例,權與岳廟差遣一任,愿就者聽。庶人被實惠,而無淹滯之孍。」詔三省看詳,其后省看詳:「特奏名進士難放西北流寓注格(格)岳廟,緣該大霈,欲特注破格一任文學助教,仍理為權官。已注官者,不許更援以為比?!箯闹?。
二年八月九日,詔:「今舉系龍飛,特奏名第三等、四等,(今)[令]吏部特與依建炎二年赦放行參選;其第五等人元系諸州助教,已降指揮,特與依下州文學恩例,自舍待郊出官。」
十二月十六日,禮部言:「國子監(jiān)看詳臣僚所請,將諸路進士八舉、年四十以上,五舉、年五十以上,并初舉甲子紹興十四年得解,十五年到省試下之人,即不曾經(jīng)展過省、殿試年,自合依舊制,自解到省試下實及三十年,并許赴特奏名殿試。伏乞詳酌施行?!箯闹?。臣僚言:「隆興元年,言者乞立定法,進士自紹興甲子以來,必一舉三十年而后推恩。而國子監(jiān)看詳,不曾推原乃后舉而為三十年之數(shù),是致今舉猶守舊。比來二十七年人,年未及五十,不及五舉,赴特奏名試者,有四倍之多,乞行厘正?!乖傧驴丛?,而有是命。
十八日,詔:「今舉四(州)[川]特奏名進士第一等第一名為該龍飛恩例,特賜同進士出身;第二等至本等末,并賜將仕郎;第(二)[三]等至第四等并賜下州文學,依建炎二年赦放行參選;第五等并賜諸州助教,特與依下州文學恩例施行,仍待郊赦出官?!?
(十)三年十一月二日,南郊赦
書:「(會)勘〔會〕昨于干道二年內均命赴特奏名進士,例系該龍飛恩例,緣事赴試不及之人,將來殿試唱名,特與依前舉龍飛恩例升等施行。」六年十一月六日南郊赦書同。
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禮部言:「四川安撫制置使司試院考校合格特奏名進士王獻明等九十一人,乞推恩依故例及已獲旨,合依干道五年行在殿試未升降以前比赴行在特奏名進士人數(shù),紐及分數(shù),開(其)[具]五等推恩。前所具逐等內有剩取之人,亦從本部依例遞攢,于次等內從上名次安排。謂如第一等剩取一名,遞攢作第二等首之類。數(shù)內該赴干道二年特奏名試,緣事赴試不及,欲將似此之人,照所降旨特與依下州文學恩例,待郊出官?!箯闹?
六年十一月六日,南郊赦書:「昨禮部貢院下第進士貢士,應紹興十二年以前到省一舉、年五十(一)[以]上者,已降旨揮令本貫州縣驗實結罪保明,申乞推恩。竊慮其間有本貫阻隔,致未霈恩。如有似此之人,許依開封府、國子監(jiān)進士已降指揮,于所在州縣詔見任承務郎以上二員,結(降)[除]名罪委保,當職官同罪保明,申禮部驗實以聞?!咕拍晔辉戮湃丈鈺?,遞趲一舉及該述貢士外,悉同此制。
八年三月六日,禮部言:「昨臣僚申請?zhí)刈嗝院弦琅f制,自得解到省試下實及三十年,許殿試定例,并無實及三十年之人。當時臣僚一時申請,大率以十舉為三十年。今將(定)[宣]
和六年舊制定例參照,自紹圣四年至宣和六年系十舉二十九年。即于今紹興四年省試下到干道八年,恰及十舉二十九年,比較舊制一同。今欲依舊制定例,將紹興十四年得解,十五年省試下之人,許赴今舉特奏名(事)[試]。內有因事至十八年到省試下人,許理元得解年為省試下,逐舉帶行,后舉亦依此遞趲?!箯闹?
十四日,禮部言:「國學進士該覃恩,已許理為舉數(shù)。其藩邸州軍進士有實請解、免解舉數(shù)尚少一年之人,乞許將到省該覃恩一舉揍舉,赴特奏名試?!箯闹?
紹(興)[熙]五年九月十五日,明堂赦:「應進士年〔六〕十以上,五舉到省,合赴紹(興)[熙]四年特奏名殿試人,系事赴試不及,若將來殿試唱名入第四等以上,合補授文學之人,雖系年六十以上,與理紹熙四年甲。今年赦恩,召保參選,特差岳廟一資。」自后(廊)[郊]祀、明堂大禮(數(shù))[赦]亦如之。
同日,赦:「勘會該遇登極赦恩,用舉數(shù)推恩補授文學并特奏名文學之人,依法遇赦日年已六十者,許二年次參選,注權入官。其年六十三歲以上內該登極,補授如之?!贡緱l文字疑有脫誤?!付甏巍挂蔀椤敢阅甏巍?,「六十三歲以上內」疑衍「內」字。
嘉泰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詔:「特奏名試在第五等人愿再試者,諸特 三次,自今舉為始?!?
嘉定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禮部侍郎吳奕言:「四川特奏名試不入等人邵拱辰等六人,今來逆曦誅殛之后,垂白之士,喜見天日,萬里遠來,狼狽可念。乞依紹興二年指揮,特與推恩一次?!乖t禮部勘當。既而本部言:「國子
監(jiān)聚議,竊見《高宗圣政》紹興二年詔:『四川特奏名進士于道路艱阻之際,遠來赴試,理宜優(yōu)恤,其試在第五甲人,特依揚州例,并與依下州文學恩例施行。』今乞照紹興二年指揮,特與推恩一次。如日后再有陳乞之人,不得援例?!箯闹?。
七年五月二日,監(jiān)察御史倪千里(之)[言]:「竊惟國家網(wǎng)羅人才,特奏有科,以處場屋淹滯之士,德至渥也。然自第一名得同進士出身之外,余自第一等至四等,雖補攝官職有差,較之通榜,止三分之一。余不過諸州助教,實同黜落。彼得姓名占第四等以上者,厥惟艱哉。竊聞考次雖系考校,既發(fā)姓拆號外則不與。其拆號吏容奸受囑,不知寒士利害,將第五等人姓名易置四等以上,考官勢難致詰,升黜(例)[倒]置,寒士扼腕。況若人等日暮途遠,茍有幸門,何憚不乘。今日既已重費得官,他日筮仕,必將取償于民,何所不至!竊見策士在即,所以革弊,乞申 攸司,于唱名日,將考校官已排定特奏名進士試卷,預同編排官對號公共開拆,連銜聞奏,庶免私易名次之弊?!箯闹?
十年五月四日,臣僚言:比年以來,赴特奏名試者,其間有富室大家,他日未嘗學問,臨時專事經(jīng)營,與書鋪人等議定價值,計囑御藥院等處通同作弊。試后各寫所有舉主二員,特奏名補授有舉主三員,可權差破格岳廟一次此條文字疑有脫誤?!父鲗懰挂韵聻樯馕?,與前奏議文字不相契合。。自后郊祀、明堂大禮赦亦如之。
慶元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詔:「今舉特奏名試在第五等
人,候遇郊舍日,許部岳廟一次。愿繳納救牒再試者聽此條及「慶元五年」諸條系錯簡,應移至前「嘉泰四年五月十二六日」條之前。?!?
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詔:「今來龍飛恩例,特奏名進士如試在第五等不應出官者,依紹熙元年四月十八日指揮,升等推恩。」
五月十四日,三省言:「今歲龍飛策士,特奏名第三等、第四等補授文學之人,已降指揮與免次第保明,止令遞相委保,仍減升朝官舉主一員及舉官權行添舉一人,仍不拘次序,許舉一次。竊慮出官人數(shù)頗多,舉官人窄,更與減舉主一員。其舉官每員更權增舉二人。余依已降指揮?!?
二十一日,三省言:「今舉特奏名試在第三等至第五等內,有年及不應出官之人,緣該遇龍飛恩數(shù),合行優(yōu)異。」詔特與免舉主放行參選,注授岳廟一次。令吏部日下出榜曉諭,自指揮下日,限三日赴部陳乞,仰本部實時撥注,具鈔上省,不管阻滯。今系特權差一次,仍令州軍每月特與支俸錢一十貫、米一石,須管按月支給。
二十七日,詔:「今次特奏名進士射射,為系龍飛,及值兩所有兩箭中垛以上人,權比附下等推恩一次?!?
六月五日,詔:「將慶元五年龍飛二廣特奏名試在第五等人,候將來郊祀后參選日,與(升)升朝官舉主二員及舉官亦許權行增舉三人。向后科舉卻合照應條格施行。余依已降指揮?!姑滩蝗萦跁绻?,又不欲使之失職,則差注斟酌,尤不可不當。如蒙采納,及賜施行?!箯闹藯l文字疑有脫誤。「命固不容」句以下為奏議文字,與前詔令不相契合。。
十五年正月十日,玉寶赦文:「應特
奏名文學見年七十以上,依法不應出官,許召保官三員,委保正身,于所在州軍陳乞保明申吏部,與差岳廟一次。其第五等有恩例曾應岳廟一次者,更與岳廟一次?!?
同日,赦文:「應嘉定十三年特奏名進士試在第五等之人,并特與補下州文學?!?br /> 選舉 宋會要輯稿 選舉一三 試法
試法
太宗雍熙三年九月十八日,詔曰:「夫刑法者理國之準繩,御世之銜勒。重輕無失,則四時之風雨弗迷;出入有差,則兆人之手足何措。念食祿居官之士,皆親民決獄之人。茍金科有昧于詳明,則丹筆若為于裁處。用表哀矜之意,宜行激勸之文。應朝臣、京官及幕職、州縣官等,今后并須習讀法〔書〕書:原脫,據(jù)《宋大詔令集》卷二○○補。,庶資從政之方,以副恤刑之意。其知州、通判及幕職、州縣官等秩滿至京,當令于法書內試問,如全不知者,量加殿罰?!?
端拱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詔:「應朝臣、京官如有明于格法者,即許于合門上表,當議明試。如或試中,即送刑部大理寺祗應三年,明無遺闕,即與轉官?!?
仁宗天圣十年二月,流內銓言:「前澶州濮陽尉張嘉言初任丁憂免喪,請試律斷案。檢會( )[編] ,試中律義人,并注大州俸多處司法錄事。斷案固難合格,止以試律升降。如才一考,太為僥幸。請自今選人求試律斷案者,須任三考以上?!棺嗫?。
景佑三年六月七日,流內銓言:「乞自今應試律斷案選人,律義通外,更須斷案一道通或二道粗通,方與注優(yōu)便官。如第
二度乞試律,除合入法寺,余只依常注官?!乖t再試不行,余并從。
四年六月十二日,審刑院、御史臺言:「今后應試法選人,明法出身即試律義六道,以通疏議兩道者為合格;別科出身即依舊考試外,仍并試斷大案二道、中小案一道,如中小案通,考大案內得一道粗者,即為中格?!箯闹?
康定元年十二月四日,流內銓言:「前全州清湘縣令溫宗賢先試律斷案合格,銓司依 免選注近便官或料錢多處錄事參軍。其人愿注清湘縣令,今來得替,未該參選,復乞就試??丛斶x人乞試律斷案,多是茍避限。欲今后只許一次試。」從之。
慶歷二年八月二十六日,詔御史臺:「考試選人試律斷案并舉選到刑部大理寺法官等,令與審刑院擘畫關防,精加考試,無令徼幸。余依前后條 施行?!?
八年十月二十八日,侍御史李兌言:「今后應奏舉乞試刑法之人,不得懷挾文字入試。如敢故違,重行朝典。詔御史臺嚴行禁約?!?
嘉佑四年七月二日,御史臺言:「選人乞試斷案,逐時令與審刑院、大理寺同共考試。近據(jù)前鄜州司法韓嘉言等八人乞試,尋會問并各鄉(xiāng)待闕,或已赴任。欲乞自今后逐年立定時限,令如期赴試,候考較得中,依(修)[條]送逐司上簿,免成限滯?!乖t今后選人乞試律斷案,如三月后投狀,即八月引試;九月后投狀,即來年二月引試。
六年三月一日,權御史中丞王疇言:「前齊州司戶參軍趙宏
等乞試律斷案,緣差同知貢舉引試相妨,審刑院詳議及大理寺斷詳官并差(人)[入]貢院。乞候過御試舉人,權于三月內考試?!箯闹R陨稀秶瘯?。
神宗熙寧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詔:「自今被舉試刑部法寺官者,流內銓收闕便(住)[注]正官。如就試人不中,別與差遣,并以后來到銓名資序注擬?!瓜仁?,赴試刑法官往還未有日限,往往因事規(guī)避,州縣多闕正官,至是始立法。
三年三月二十五日,詔:「京朝官、選人歷官二年以上,無贓罪,許試刑名。委兩制、刑法寺主判官、諸路監(jiān)司奏舉,歷任有舉主二人,亦聽就試。日試斷獄一道、刑名十事至十五事為一場,五場止。又問《刑統(tǒng)》大義五道,斷獄通八分已上,不失重罪,合格。分三等,第一等選人改京朝官,進一官,并補審刑、大理、刑部官;第二等選人免循一資京朝官,減二年磨勘;第三等選人免選京朝官,減一年磨勘。法官闕,亦聽補??荚囮P防,如試諸科法。」
同日,詔試用法官條貫,候法官皆是新法試到人,即依此施行。立定試案鋪刑名及考試等第式樣一卷,頒付刑法寺及開封府、諸路州,仍許私印出賣。
六月二十八日,判刑部劉謹奏舉權柳州軍事判官宋諤試刑名,中書門下以諤經(jīng)試律,賂吏人,竊斷案,欲不許試。御批:「緣試法雖實律,亦恐不免如此。其宋諤令就試不妨,茍不中格,自當退黜?!?
九月十二日,以(同)[司]勛員外郎權判大理寺崔臺符、殿中丞權發(fā)遣大
理少卿公事朱溫其、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曾布并赴錫慶院考試法官,國子博士楊淵、殿中丞吳安度巡鋪,屯田員外郎董倚監(jiān)門,秘書丞章楶封彌。自后試官皆如例。
十三日,詔考試法官所:分為三等考定所試之人,如無合入上等之人,即止從本寺。仍逐場未得駁放,各具等第通數(shù)聞奏。
四年十月二日,中書門下言:「檢會自來幕職、州縣官并未出官選人,每因恩赦例與放選,最為未均。緣選人到任月日不同,有得替守選實及三年,或纔罷任,遽已免選者。其間實有官業(yè)之人,守選歲久,候及恩赦,方得注官,無以旌勸能吏。以至奏補初出官之人,自來并須年二十五以上,試詩一首,方得注官,尤為無取。緣其間有才能者,須候年及格 ,實為淹滯。兼中常之才,嘗試其所能,使之厘務,往往廢職。及銓曹合注官選人,自來例須試判三道,因循積弊,遂成虛文,皆未為允。今欲改更下項:應得替合守選幕職、州縣官,并許逐年春秋于流內銓投狀乞試,或斷公案二道,或律令大義,各聽取便乞試。限二月八日以前投狀天頭原批:「清按,『八日』,『八月』之誤,見《宋史 選舉志》四。」,至次月差官同銓曹主判官員同試。應約束事件并依試法官條約指揮,其試公案,即令所差試官旋撰文案,每道不得過七件刑名,須明具理斷歸著及所引用條貫斷遣刑名,逐一開說。其律文大義,即須具引律令,分明條對。如不能文詞,直引律令文義對答者,亦聽其試義,即須援引經(jīng)
典法令,質正是非,明述理趣。以上并許赍所習文字入試,考校編排,作上中下三等,申中書看詳。如得允當,即取上等第之人,依名次與免選注官。內考入優(yōu)等者,別作一項開說,當議看詳,與依判超例升資,內無出身者與賜出身。如經(jīng)試不中,或不能就試,得替實及三年者,亦許經(jīng)南曹投狀,并特與放選,即不得入縣令及司理司法差遣,其錄事參軍、司理司法,今后更不免選。應條貫內理為勞績事件,亦令編 所取索類聚,相度事理可與免選者,先次詳定。今后遇赦恩更不放選,合注官人更不試判,即歷任有京官、職官、縣令舉主共及五人者,亦與免試放選注官。其差替、沖替、放離任等人,亦許依得替人例,投狀注官者亦準此。所有試公事及大義,并依法官例差官撰立式樣,頒降施行。應奏補京朝官及選人年二十以上,并許逐年經(jīng)審官東院、流內銓投狀,依進士例試所習經(jīng)書大義十道者亦聽。如所試及得合放選人等第,便與差遣,入優(yōu)等者亦與賜出身。仍并與上條合試選人一處差官考試,通定等。如試不中或不能就試,候年及三十,方與差遣。內元奏授時已年三十以上,即候奏授及三周年,方得出官。以上京朝官仍展三年監(jiān)當,如歷任于合用舉主外更有舉主二人,即與免展年。以上自來合試詩者,更不試詩。如系熙寧四年以前奏授者,見年十五以上不能就者十五:疑為「五十五」之誤。,且依舊條
施行。京朝官仍依上條展年?!乖t并從之。
六年二月二十七日,檢正刑房公事李承之言:「自今試刑法人,如經(jīng)再試當推恩者,唯上等依例升擢外,余并比較前得恩例,并計施行?;蛭糁亟褫p者,更不推恩?!箯闹?。
三月二十六日,詔:「試中刑法人莫君陳遷一官,為刑法;次四人送法寺試斷案,或充提刑檢法官;次五人各循二資;次十一人各循一資;余各不依名次路分射差遣一次,及止免試注官,京朝官比類酬獎。仍自今試法官斷案刑名約七件以上,十件以下?!?
《文獻通考》:熙寧六年,詔進士、諸科及選人、任子并令試斷案律令大義,或時議始出官,其后又詔進士第一人以下并試。初詔自三人以下始令試法,中書習學練亨甫言:「高科任簽判及職官,預一州之事,其于習法,豈所宜緩。前此試刑法者,世皆指為俗吏。今朝廷推恩雖厚,而應者尚少。若高科不試,則人不以為榮矣。」乃詔悉試。帝因言:「近士大夫多不習法令。」吳充曰:「漢儒陳寵以法律講受,徒眾常數(shù)百人。有律學,在六學之一,后來縉紳多恥此學。明法一科,又徒能誦其文,罕通其意。近歲將補官者必聚而試之,此有以見恤刑之意。」
舊制,進士、諸科以甲次高下率錢期集,貧者或稱貸。是年始賜錢三千緡,為期集費。
舊制,新進士入謝,進謝恩銀百兩,至是罷之。
十年四月十九日,中書省言:「京朝官、選人、小使臣試中經(jīng)書律令大義及議并斷案,上等欲與遷官循資堂除差遣,中等堂除,下等注官。」
五月二十六日,中書省言:「京朝官、選人未滿兩考及非見任者,雖無舉主,并許試刑法。試中,京朝官減磨勘一年,選人得堂除,并候成兩考及舉主應格日推恩?!箯闹?
二十七日,中書省〔言〕:「刑房覆考試中刑法第一等,除詳斷之官;第二等循兩資;第三等,京朝官減二年磨
勘,選人循一資;第四等,京朝官減一年磨勘,選人堂除一次;第五等,京朝官先次指射優(yōu)便差遣,選人免試注官?!箯闹?。
八月十八日,知諫院鄧潤甫言:「近制試刑法者闕許離任。緣知縣縣令所總事繁多,及推行新法,不可闕人。自今知縣縣令不許赴試?!箯闹?。
八年四月二十五日,詔:「自今試刑法官不及兩考者,并許就試。如試中刑法,在寺供職及兩考,與推恩?!?
三十日,詔:「試刑法人,上七人差充法官,余循資堂除差遣,免試。其京朝官即比類推恩。」
八年五月十五日,詔:「諸發(fā)、轉運提舉司及州學人吏倚前同。不曾犯徒刑及贓罪,如通曉法律,許三年一次試判案,于當年三月一〔日〕已前經(jīng)州陳狀,要本州島體量行止,召職員五人委保。五月一日已前申轉運司類聚,于八月內差官 院。前三日投納所習律令格式、刑統(tǒng)編 、附令、 書、德音、五服、年月 、大禮、御札約束、九域圖、歷頭、祠部休假名、廟諱等,赴試院點檢。如到夾帶可以準備斷案答義文字者,先次駁放。其位委試官于逐場試前一日排定,仍逐日移易,通試五場,每場試案一道,約七件已上、十件已下刑名,委考試官撰案,依試舉人例封彌謄錄考較。已就試,不得上請,如的有差誤,引斷不行,許白巡鋪官引赴簾前,白試官改正。仍五道通考,所斷及八分已上,重罪不失為合格。如合格人多,即別引一場。比試刑統(tǒng)大義五道,不取文采,止以通義理為
上。如不合格,具所引刑名差錯曉示。內有不當,聽次日經(jīng)試院分析,與改正,復位去留。雖所說不通,亦不坐罪。若不為改正,許經(jīng)監(jiān)司次第陳述,當與不當,各依條施行。本司具合格姓名并試卷聞奏,中書詳覆。每路不得過三人,仍一面出給公據(jù)付逐人,限次年二月一日已前到京,于刑部投狀。其在京諸司人吏,許經(jīng)中書投狀,依此召保,并兩巡院前行依條試驗。到臺者并一處,差官比試,取十人為額,以曾經(jīng)制勘獄、推勘公事人充御史臺主推書吏。若各經(jīng)勘鞫,即以試到名次高者先補,余充審刑院糾察司書令史。內未系正名并職級者,且充守闕祗應,給與請受,候通理入仕及五年,即與補正。如未有闕,即補守闕。愿歸本貫及本司守者亦聽。其試不中者,內系巡院人與三司大將諸路人,更委試官取轉運司試卷并見試卷看詳,如各有可采,亦許具名聞奏,當議特與轉資?!?
七月二十三日,中書門下言:「據(jù)專切編修《熙寧政錄》練亨甫狀,檢會熙寧六年七月二十五日詔,今后科場,除三人及第依舊外,余并令試律令、大義、斷案,據(jù)等第高下注官??丛斄⒎ㄖ?,蓋為先時官吏多不曉習刑法,決獄治訟,唯胥吏為聽,所以令于入仕之初,試律令、大義、斷案入等,然后注官,此誠良法。然其間獨不令三人就試,于義未安。切緣進士第一名及第便入上州簽判,第二、第三名便入兩使職官,通與
一州之事,比之判司簿尉事任不侔,于曉習刑法,豈所宜緩 兼前日官吏有講習刑名,眾皆指為俗吏。雖昨來試中法官恩例甚厚,而初應者少。今若獨優(yōu)高科之人,不令就試,則人以不試法為榮,以試法為辱,滋失勸誘士人學法之意。欲乞今后進士及第,自第一名已下并令試律令、大義并斷案。所貴編入《圣政》,使后世無以復議?!箯闹?
九年正月十七日,中書門下言:「中書主事已下,三年一次,許與試刑法官同試刑法,第一等升一資,第二等升四名,第三等升兩名。內無名可升者,候有正官,比附減年磨勘。余并(此)[比]附試刑法官條例施行?!箯闹?
三月一日,中書門下言:「貢院考試中刑法人,欲依熙寧八年例,第一等充法官,第二等循兩資,第三等循一資,第四等與堂除,第五等與免試天頭原批:「五等,《大典》作『五名』?!?,京朝官依例比附推恩。內第一名王柏案數(shù)通粗合在親戚所第一名之上,以貢院言柏大義優(yōu)長,乞與旌擢。今欲升作上名?!箯闹?
四月八日,中書門下言:「貢院考試到京朝官、選人班行經(jīng)書大義、斷案、律令、議等,內中等稍優(yōu)者與堂除,其中等京官與先次差遣,選人與不依名次注官,下等與注官差遣,換官者準此?!箯闹?。
十年三月十六日,權判尚書刑部胡援言:「乞立定每年合舉到試法官人數(shù),其擢用恩例,亦乞申明,將得改轉京朝官人擢用。今看詳舉到刑法官每員合立定人數(shù),其試中人,如京朝官合
得減年磨勘,選人合得堂除,已上并監(jiān)司不得過七人。若歷任有監(jiān)司一員或他官二人奏舉,亦聽于銓院及所在外官司投狀乞試?!箯闹?。
四月四日,中書門下言:「勘會去年新科明法及第、出身人,多就當年秋試刑法。其間有試第二等循兩資,第三等循一資,第四等堂除差遣,第五等免試。緣新科明法人既系試中斷案律議登科,若更以本業(yè)再試刑法,等第推恩,頗為大優(yōu)。況進士及第人既不許試經(jīng)義出官,武臣武藝出身人亦不許試武藝弓馬,豈新科明法人獨許以舊學再試 今欲應新科明法及第人就試刑法,如試中,除入第一等合差充刑法官人與依例推恩外,其合入免試以上等第,并與免試,更不推恩。若就銓試中,即許投下文字,其合得堂除以上恩澤,亦更不施行。如愿試經(jīng)義入等,自依等第推恩?!箯闹?。
元豐元年閏正月十八日,詔:「任緣邊及黃河地分官試刑法者,并須任滿,待闕在一季內者亦如之。」
五月二日,詔:「試中刑法官第一等充法官,第二等循兩資,第三等循一資,第四等堂除,第五等免試,京朝官比類推恩?!?
八月十一日,詔自今科場考試刑法,并中書差官。
三年五月十一日,詔自今見任外官不許試刑法。
十五日,詔:「京朝官、選人班行試經(jīng)義、律令、大義,上等一人減磨勘二年,試法官;(人)第二人差充法官;第三、(等)[第]四人,充習學公事;第五至第七人,循兩資;
下三人循一資;余以次推恩。」
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中書言:「刑房覆考試刑法官第一等,欲充法官;第二等下三人,欲循一資;第三等上十人,與堂除;第三等中八人,與免試,仍升一季名次;第三等下十二人,與免試。」從之。
五年九月二十二日,尚書吏部上重編排考試刑法所等第。詔第一等孫輔道令大理寺試斷案三十道,如堪充職,委長二保明;第二等、第三等與占射差遣,免試升名次有差。
十二月三十日,詔:「諸承務郎以上及幕職、州縣官并未入官人,歷任無私罪徒及入己贓失入罪,并勒停沖替后已經(jīng)一任者,許試刑法。無人奏舉,聽于尚書吏部及所在官司投狀乞試。見在外任官及授黃河地分見闕者,不許就試。諸舉官試刑法者,尚書刑部官、大理寺長貳歲各十人,侍從、三省六曹、御史、開封府推判官及監(jiān)司各七人?!?
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刑部言:「修立到考試刑法官等斷案,粗分三等條約一。罪名當而剩引上下文及他條,于所斷罪名無害者,皆為通。罪名謂公私之類。上粗,視通七分半:漏條貫內要切字;謂如藏匿條規(guī),令得隱避之類。漏要切情節(jié)、節(jié)案或引條入生語、漏聲絕;謂不聲說除其事系輕及除免在下項聲說之弊,即受贓項內不聲說,除免重罪又不聲說者,受贓與重罪合,罪合為否。不依體式;謂將私罪(謂)[諸]私自犯在定斷之后,及不應追奪而追奪,或
引條全而不追奪,即誤以重罪為輕罪,致卻于輕罪追奪者,其輕罪聽為通。條貫引文差互;謂如合引巡檢注令「別兼干當者,亦同差出不得差出」,卻引「不得差出」在「別兼干〔當〕」上之類。中粗,視通五分:引用皆當差刑名;刑名謂徒年、杖數(shù)、除免之類。差誤;謂應用從減外而不言用官蔭減外之類,但于刑名無害者,即一事引兩法斷者,若以斷遣制又斷遣失之類,自為否。漏條貫罪名不當;謂應公言私,及不言公私之類。不礙官當者,即刑名不當,或刑名偶同,而所引條意義全非者,為官文書「杖一百」卻引「請求杖一百」之類,自為否。下粗,視通二分半:漏本犯條,漏余貫五分已上,直斷受贓或請求;謂如斷請求枉法、不斷出入罪及斷不枉法、不引罪人本犯條貫。其后刑部更以為格式,內有差互未明差互:原作「差玄」,據(jù)天頭原批改,下同。,奏重行修立到考校通粗格式,以引用皆當,若刑名罪名當而剩引上下文及他條,于所斷刑名無害。刑名謂徒年、杖數(shù)、除免罪名謂公私之類,為通漏條內要切字。謂如藏匿條漏「令得隱避」之類。漏要切情節(jié)、節(jié)案或引條入生語、漏聲說;謂不聲說除某事系輕及除免在下項聲說之類,即受贓項內不聲說,除免重罪又不聲說者,受贓與重罪,自為否。不依體式;謂將私罪諸私自犯在定斷之后,及不應追奪而追奪,或引條法全而不追奪,即誤以重罪為輕
罪,致卻于輕罪追奪者,其輕罪聽為通。條引文差互;謂如合引巡檢注令「別兼干當者,亦同差出不得差出」,卻引「不得差出」在「別兼干當上」之類。為上粗差誤。謂應引從輕入重條,而引從笞入杖條,及應言「從減外」而言「官蔭減外」之類,各于刑名無害者,即應引從減條而引官蔭減條,并一事引兩法,若已斷違制,又斷違制失之類,自為否;漏條罪名不當,謂應公言私及不言公私之類,不礙官當者,即刑名不當,或刑名偶同而所引條意義全非者,若詐為官文書「杖一百」卻引「請求杖一百」之類,自為否。為中粗。漏本犯條、漏余條五分以上,直斷受贓或請求;謂如斷請求枉法,不斷出入罪,及斷不枉法,不引罪人本犯罪,為下粗?!箯闹?。時元佑三年正月也。
哲宗元佑元年五月十一日,詔大理評事以上無得更試刑法。
三年三月十八日,吏部言:「試刑法人久來每年春秋兩試,昨準 罷秋試,即今每年只是一次春試。依條每年旋立到限闕日限,今欲乞將試刑法人限當年二月十五日以前到闕,遇科場于前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到闕?!箯闹?。
紹圣元年七月九日,御史中丞黃履言:「大理判斷刑之官,神宗初立選試之法,第一等取數(shù)常艱,惟中等得入大理,為斷刑官。元佑中以其恩典常重,責考任舉主而增以嘗歷刑法官與縣令優(yōu)課為奏舉法,其試入優(yōu)等者不得預焉。欲自
今專用先朝選試之法,刪去嘗歷刑法官、縣令優(yōu)課等條,自非試預上選者不得為斷刑官?!贡O(jiān)察御史郭知章亦乞用熙豐試法。詔令刑部大理寺依元豐選試推恩法立條。
二年二月十六日,大理寺言:「承務郎已上及幕職、州縣官試刑法,須歷任有舉官,不犯贓私罪并失入死罪,方許試。及立到程試格目、取人分數(shù)、推賞等。」詔行之。
元符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刑部言:「選試法未得允當,今重別修立。承務郎已上及幕職、州縣官歷任兩考,非見任外官,投黃河地分見(聞)[闕]闕:原作「聞」,據(jù)天頭原批改。,于交替月分有妨旨,與見任同。有舉試刑法或監(jiān)司舉主一員,無即余官舉主一員。每歲聽于尚書吏部或所在官司投狀,申本部乞試刑法。其舉主未足或歷任未兩考,亦許試。未入官人、將來應注官、特奏名人、應舉人、官人準此。如得減年磨勘占射差遣以上,候舉主考第足推恩,免試以下候到部。即歷任曾犯私罪徒或入己贓及失入死罪并停替未經(jīng)任者,并不許乞試及推恩。一,愿試法官者,不得更赴吏部試。其試法官等第:一等上斷案三場,到刑名不失重罪「到刑名」前疑有脫文。,通《刑統(tǒng)》大義及八分,以斷案、《刑統(tǒng)》義通考,下文準此也。第一等下六分,第二等上五分半,第二等下五分,第三等上四分半,第(二)[三]等下四分,第四等上二分,第四等下二分半。一,承務郎以上推恩:第一等上轉一官,免試斷案及公事,充大理寺評事或司直;未及兩考、無舉主者,先供職,候考第、舉主應條,與轉官。第一等下減磨勘,準此。第一等下減三年磨勘,免試斷公事,差充評事或司直;
第二等上減三年磨勘;第二等下減二年磨勘;第三等上減一年磨勘;第三等下升一季名次,注近地官;第四等上注近地;第四等下升半年名次。選人推恩:第一等上免試斷案及公事,〔改〕合入官,(羌)[差]充大理評事、司直;未及兩考無舉主者,先供職,(俠)[候]考第舉主(候)應條,與改官。第一等下準此。第一等下大理寺試斷案三十道,如堪充職官,二正保明聞奏,改合入官,差充評事或試公事三月,依上文保奏改官,差充司直;第二等上循兩資;第二等下循一資;第三等上不依名次路分占射差遣;第三等下免試一季名次;第四等上免試;第四等下升半年名次?!箯闹?。
徽宗崇寧元年八月十六日,臣僚言:乞撿會元豐進士試論日兼試律義之文,參酌行之。詔依,仍俟后次科場施行。
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刑部奏:「神宗皇帝立春秋二時吏部試出官法,復許就試刑法官,皆使習法以從政,所以作成人材,見于實用。后來有司申請試出官人不許兼試法官,其意不過以一人就試,不容兩被推恩。不知試出官與(異)[試]法官,藝業(yè)難易不同,賞典厚薄各異。欲乞今后試出官人,依熙寧舊法許兼試刑法官,其試斷案者,亦依熙寧定式?!箯闹?。
崇寧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敕,今后試出官人依熙寧舊法許兼試刑法官。欲乞追熙寧在任就試之法,畿三百或五百里內,雖不許差出之官如令丞、司理、司 九月二十七日,通仕郎、陳州西華縣丞李龜長狀:「伏
法之類,亦許就試,試畢限五日還任。如涉詐冒,重行刑典?!乖t依熙寧法。
宣和三年五月二十五日,詔:「近年以來,試中刑法人數(shù)絕少,選任官多是避免。法寺掌斷天下獄案,刑名稍有差失,所系非輕??蓪N罄砬渌尾炎褚涝S制令,條具措置以聞。」
八月二十八日,大理卿宋伯友言:「奉詔令遵依元豐試刑法條制措置。撿照前后條格均減六場,內元豐時試刑名及三十九件,至十七件皆為合格,考試分數(shù)稍優(yōu),所以就試合格者多。見行試法,每試刑名須四十四件,至二十七件方為合格。元豐時試及二分半便入第三等下,今試及五分方預第三等下。雖見行賞格差優(yōu),而考試之格分數(shù)增倍,是至就合格者少。今參酌元豐、崇寧舊制,修成格法,以八分以上為第一等上,六分為下,五分半以上為第二等上,五分以上為下,五分為第三等上,四分以上為中,二分半已上為下,乞賜頒行?!箯闹?
七年五月十九日,尚書省言:「臣僚言比來法官之選寢輕,試法雖存,而試者日益鮮少。不經(jīng)試入等人,宜毋使預法官之選。奉詔令尚書省措置取旨??睍贸罄碓u事,昨降指揮許比附試斷案第一等已上人例改官。雖續(xù)降指揮,(當)[堂]除比于試中得恩例人內選差。緣試中等第恩例高下不一,若但沾恩例便得堂除,候及一年改官,顯屬太優(yōu)。兼試中第三等上人,承務郎以上減一年磨勘,承直郎以
下占射差遣。內承務郎已上既得預選法官,則同等試中人承直郎已下理合亦聽預選。從來未經(jīng)申明,補完法意。今措置欲今后承直郎以下試斷案第三等上人,亦許預選法官上,得用常法改官,其堂除人仍須于試中第〔三〕等上及第三等二人內選差除,系試中第二等上人自依本法改官外,余許依元豐七年及崇寧三年法改官,仍增一考。所有政和七年二月十六日堂除人改官指揮更不施行?!箯闹?。已上《續(xù)國朝會要》。
光堯皇帝紹興二年二月六日,詔權住引試刑法官。自來系附選人銓試,以選人免銓試故也。
四年五月十八日,大理(路)[寺]正路彬言:「考校試刑法官分數(shù)格,系以五十五通分作十分為率,第二等下五分以上,第三等上五分,第三等四分以上,即是二十七通七厘半為第二等下,二十七通五厘為第三等上,二十二通二厘半為第三等中。切詳?shù)谌戎兄恋谌壬舷蹈粑逋ǘ灏?,第三等上至第三等下止隔二厘半,分?shù)不倫,人情法意未得周盡。欲取四分半以上為第三等上,庶適中。」從之。
五年閏二月二十六日,中書舍人劉大中言:「李洪等稱曾試刑法入第一等,乞改官。吏部既稱無干照,又稱無似此體例,自合告示。乃于法外,令召本寺官一員委保,啟僥幸之路。乞將已降李洪、李志行改官指揮追寢不行?!?
是日,宰執(zhí)進呈趙鼎曰:「古者以刑弼教,宜崇獎之。」上曰:「刑名之學,其廢久矣。不有以崇
獎之,使人競習,則其學將絕,誰復繼之 」沈與求曰:「漢詔以獄為重事,蓋刑罰失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雖法家者流別是一科,然所系非輕,不可不重此選?!褂谑怯兄剂罾舨恐貏e取索有無的實干照,開具供申尚書省。
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右司諫詹大方言:「春秋銓試官系朝廷選差,至于附試刑法,則許銓試官入院。后臨時辟差二員,其所辟官本為撰刑法問題,號為假案,非深于律者不能也。比年以來,棘寺之官利于試院請給,(玄)[互]相計囑,故所辟之人未必皆通于法律。乞并從朝廷選差曾經(jīng)試法中程之人?!箯闹?
二十五年四月九日,四川安撫制置使司言:「乞依四川安撫司申降到指揮,校試檢法官,每三年就類省試院別差應格考試刑法官二員,專一校試。」從之。已上《中興會要》。
壽皇圣帝干道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四川宣撫司言:「校試刑法官系差四路提刑司檢法官,累舉依紹興二年五月四日指揮,遇科舉歲,預取會就類省試院校試。其監(jiān)試、封彌、謄錄及簾外諸司等官,就用類省試院官外,止依舊制,別差應格考試刑法二員,專一考校。乞行下遵守施行?!箯闹R焉稀陡傻罆?。
《文獻通考》:試刑法者,亦自熙、豐間始。舊附銓試院,兵火后權停。紹興三年始復。后又降 別差試官二員,專撰刑法問題,號為假案。其合格分數(shù),例以五十五通作十分為率:五分以上入第二等下,系二十七通七厘半;四分半以上入第三等上,系二十四通七厘半;四分以上入第三等中,系二十二通以上。凡試入二等者,選人改京秩。蓋趙忠簡為相,以刑名之學其廢日久,故白請優(yōu)之。今遂為大理評、丞之選。四年,制置司請每
三年就類省試院別差刑法官二員校試,從之。
選舉 宋會要輯稿 選舉一四 舉士十六 新科明法
【宋會要】
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試進士,梁顥首以程試上進。帝嘉其敏速,以首科處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賜及第。唱名賜第,蓋自是為始。
【宋會要】
選舉 宋會要輯稿 選舉一三 恩科 即特奏名
恩科即特奏名
紹興三十一年壽皇圣帝已即位,未改元。六月十三日,
登極赦書:「
應合該特奏名人,并與免試。內曾經(jīng)六舉以上到省人,與
補將仕郎;五舉,上州文學;四舉,下州文學;三舉,諸州助
教。合補助教人,愿赴將來特奏名殿試者亦聽。」
壽皇圣帝隆興元年正月十一日,詔:「將來特奏名人,進士請解并免解因事故不曾試今次試人,與理為到省一舉;兩處取解已及今來特奏名舉數(shù)人,雖已違限,未曾經(jīng)所屬保明并舉之人,特許并舉推恩。紹興四年得解貢,合赴五年省試,因事故至八年以前到省試下,理先得解貢年及前舉已降旨,諸路進士許將展過省、殿試理為一舉,赴特奏名殿試。今如有四舉年五十七,年四十以上應曾展過省、殿試之人,并許理為一舉。若在七年得解,八年到省試下之人,與理作六年到省,并許赴特奏名試。進士門引不到,因事故赴試不及,若舉數(shù)已該特奏名,依南省下第人例施行。如合該取會并合下所屬保明之人,且令就試。其將來合推恩敕牒等,并令禮部收掌,候勘會召保官給赴。若有違礙,即具因依并 牒繳申尚書省。今年既不臨軒策試,應該特奏名人,于省試院接目試策一篇?!?
同日,詔禮部貢院:「今舉省試進士貢士年四十以上,六舉曾經(jīng)御試,八舉曾經(jīng)省試;年五十以上,四舉曾經(jīng)御試,五舉曾經(jīng)省試;內河北、河東、
陜西舉人,特與各減一舉;及曾經(jīng)紹興五年已前到省,前后實得兩解貢,或免解共及兩舉,各不限年,令禮部勘會,許特奏名試。其五年以前到省一舉,見年五十五以上者,令本貫州縣當職官勘實,別無違礙,結除名罪保明申禮部。內開封府、國子監(jiān)即各令召見任承務郎(上)以〔上〕貳員,亦依前結罪保明,本屬關送禮部勘驗聞奏,當議特與推恩?!?
三月二十五日,詔今年特奏名進士試在第五等人,并與特依下州〔文〕學例施行。
四月三日,詔建寧府特奏名進士翁德輿特賜同進士出身。德輿試入第二等,以皇帝巘邸援紹興八年袁煥章例自言,故有(事)[是]命。
九月七日,吏部言:「將仕郎蘇驤、蔡雍、馮藎臣、張光庭言系四川六舉奏名,詣闕補官。今以銓試雜制,未獲參部。伏見川蜀正奏名進士第五甲人,于格亦合銓試,已蒙自朝廷特免試參注,伏望許依第五甲人例?!箯闹?。
十月五日,詔吉陽軍免解進士符昌言特補下州文學。昌言貫南海,嘗請四舉,遇登極覃恩自言,有司以昌言荒遠士人,且實獲四舉,在海外為罕,理宜優(yōu)恤。以其事聞而有是命。
十一月八日,資州特奏名進士陳齊年言于紹興七年請解,當年試下,赦前實四舉,年五十以上,準赦文應該特奏名人并免試推恩,合該下州文學。禮部誤稱紹興七年無展年例,未放行。欲望委官參行放行推恩。詔陳齊年補諸州助教,特依下州文學
恩例。
二年二月十二日,詔雷州進士王掄與補諸州助教,特與下州文學恩例。以掄自陳紹興四年請解,因事不曾赴省,依指揮理到省一舉,計應舉二十七年推恩也。
二十日,中書門下省言:「進士張士謙、費廙、孫庭光、任天林、朱躬厚并于紹興七年得解,當年試下,檢排至赦前及二十七年,并合符隆興元年四川特奏名試。緣各州保明作免試推恩,以故不曾赴試,即與其它緣事不曾赴試事體不同,合比附第五等人推恩?!乖t并補諸州助教,特依下州文學恩例施行。
九月十四日,守右正言龔茂言言龔茂言:當為「龔茂良」之誤。:「特奏名進士自得解、免解以至該恩赴殿試,大約皆嘗五試于禮部,每次必有繳到本貫公據(jù),與夫家保狀可照也。今有初未嘗預薦到省,止憑保官狀,作開封府及西北隔絕州軍得解人,直乞赴特奏名試,及乞用覃恩,徑行補授。無片紙可以考驗,一切用賄得之,此不可以不痛革者也。欲望明詔有司,立賞許告重賞之法,仍乞先立寬限,聽其首原。應今后特奏名人,本部差無元得解及逐次到省可照文據(jù),并不得召保放行?!箯闹?。
干道元年三月二十五日,尚書吏部侍郎葉颙言:「臣仰惟陛下自即大位,首霈異恩,至于累到省試人,自四舉以上即授以官,或試入下等與升等恩例,德至渥也。但比來到部毋慮數(shù)百人,無闕可以處之。彼該恩者無非迫于晚景,欲丐寸祿。欲乞將特奏名見
在部人,依西北留京人例,權與岳廟差遣一任,愿就者聽。庶人被實惠,而無淹滯之孍。」詔三省看詳,其后省看詳:「特奏名進士難放西北流寓注格(格)岳廟,緣該大霈,欲特注破格一任文學助教,仍理為權官。已注官者,不許更援以為比?!箯闹?。
二年八月九日,詔:「今舉系龍飛,特奏名第三等、四等,(今)[令]吏部特與依建炎二年赦放行參選;其第五等人元系諸州助教,已降指揮,特與依下州文學恩例,自舍待郊出官。」
十二月十六日,禮部言:「國子監(jiān)看詳臣僚所請,將諸路進士八舉、年四十以上,五舉、年五十以上,并初舉甲子紹興十四年得解,十五年到省試下之人,即不曾經(jīng)展過省、殿試年,自合依舊制,自解到省試下實及三十年,并許赴特奏名殿試。伏乞詳酌施行?!箯闹?。臣僚言:「隆興元年,言者乞立定法,進士自紹興甲子以來,必一舉三十年而后推恩。而國子監(jiān)看詳,不曾推原乃后舉而為三十年之數(shù),是致今舉猶守舊。比來二十七年人,年未及五十,不及五舉,赴特奏名試者,有四倍之多,乞行厘正?!乖傧驴丛?,而有是命。
十八日,詔:「今舉四(州)[川]特奏名進士第一等第一名為該龍飛恩例,特賜同進士出身;第二等至本等末,并賜將仕郎;第(二)[三]等至第四等并賜下州文學,依建炎二年赦放行參選;第五等并賜諸州助教,特與依下州文學恩例施行,仍待郊赦出官?!?
(十)三年十一月二日,南郊赦
書:「(會)勘〔會〕昨于干道二年內均命赴特奏名進士,例系該龍飛恩例,緣事赴試不及之人,將來殿試唱名,特與依前舉龍飛恩例升等施行。」六年十一月六日南郊赦書同。
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禮部言:「四川安撫制置使司試院考校合格特奏名進士王獻明等九十一人,乞推恩依故例及已獲旨,合依干道五年行在殿試未升降以前比赴行在特奏名進士人數(shù),紐及分數(shù),開(其)[具]五等推恩。前所具逐等內有剩取之人,亦從本部依例遞攢,于次等內從上名次安排。謂如第一等剩取一名,遞攢作第二等首之類。數(shù)內該赴干道二年特奏名試,緣事赴試不及,欲將似此之人,照所降旨特與依下州文學恩例,待郊出官?!箯闹?
六年十一月六日,南郊赦書:「昨禮部貢院下第進士貢士,應紹興十二年以前到省一舉、年五十(一)[以]上者,已降旨揮令本貫州縣驗實結罪保明,申乞推恩。竊慮其間有本貫阻隔,致未霈恩。如有似此之人,許依開封府、國子監(jiān)進士已降指揮,于所在州縣詔見任承務郎以上二員,結(降)[除]名罪委保,當職官同罪保明,申禮部驗實以聞?!咕拍晔辉戮湃丈鈺?,遞趲一舉及該述貢士外,悉同此制。
八年三月六日,禮部言:「昨臣僚申請?zhí)刈嗝院弦琅f制,自得解到省試下實及三十年,許殿試定例,并無實及三十年之人。當時臣僚一時申請,大率以十舉為三十年。今將(定)[宣]
和六年舊制定例參照,自紹圣四年至宣和六年系十舉二十九年。即于今紹興四年省試下到干道八年,恰及十舉二十九年,比較舊制一同。今欲依舊制定例,將紹興十四年得解,十五年省試下之人,許赴今舉特奏名(事)[試]。內有因事至十八年到省試下人,許理元得解年為省試下,逐舉帶行,后舉亦依此遞趲?!箯闹?
十四日,禮部言:「國學進士該覃恩,已許理為舉數(shù)。其藩邸州軍進士有實請解、免解舉數(shù)尚少一年之人,乞許將到省該覃恩一舉揍舉,赴特奏名試?!箯闹?
紹(興)[熙]五年九月十五日,明堂赦:「應進士年〔六〕十以上,五舉到省,合赴紹(興)[熙]四年特奏名殿試人,系事赴試不及,若將來殿試唱名入第四等以上,合補授文學之人,雖系年六十以上,與理紹熙四年甲。今年赦恩,召保參選,特差岳廟一資。」自后(廊)[郊]祀、明堂大禮(數(shù))[赦]亦如之。
同日,赦:「勘會該遇登極赦恩,用舉數(shù)推恩補授文學并特奏名文學之人,依法遇赦日年已六十者,許二年次參選,注權入官。其年六十三歲以上內該登極,補授如之?!贡緱l文字疑有脫誤?!付甏巍挂蔀椤敢阅甏巍?,「六十三歲以上內」疑衍「內」字。
嘉泰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詔:「特奏名試在第五等人愿再試者,諸特 三次,自今舉為始?!?
嘉定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禮部侍郎吳奕言:「四川特奏名試不入等人邵拱辰等六人,今來逆曦誅殛之后,垂白之士,喜見天日,萬里遠來,狼狽可念。乞依紹興二年指揮,特與推恩一次?!乖t禮部勘當。既而本部言:「國子
監(jiān)聚議,竊見《高宗圣政》紹興二年詔:『四川特奏名進士于道路艱阻之際,遠來赴試,理宜優(yōu)恤,其試在第五甲人,特依揚州例,并與依下州文學恩例施行。』今乞照紹興二年指揮,特與推恩一次。如日后再有陳乞之人,不得援例?!箯闹?。
七年五月二日,監(jiān)察御史倪千里(之)[言]:「竊惟國家網(wǎng)羅人才,特奏有科,以處場屋淹滯之士,德至渥也。然自第一名得同進士出身之外,余自第一等至四等,雖補攝官職有差,較之通榜,止三分之一。余不過諸州助教,實同黜落。彼得姓名占第四等以上者,厥惟艱哉。竊聞考次雖系考校,既發(fā)姓拆號外則不與。其拆號吏容奸受囑,不知寒士利害,將第五等人姓名易置四等以上,考官勢難致詰,升黜(例)[倒]置,寒士扼腕。況若人等日暮途遠,茍有幸門,何憚不乘。今日既已重費得官,他日筮仕,必將取償于民,何所不至!竊見策士在即,所以革弊,乞申 攸司,于唱名日,將考校官已排定特奏名進士試卷,預同編排官對號公共開拆,連銜聞奏,庶免私易名次之弊?!箯闹?
十年五月四日,臣僚言:比年以來,赴特奏名試者,其間有富室大家,他日未嘗學問,臨時專事經(jīng)營,與書鋪人等議定價值,計囑御藥院等處通同作弊。試后各寫所有舉主二員,特奏名補授有舉主三員,可權差破格岳廟一次此條文字疑有脫誤?!父鲗懰挂韵聻樯馕?,與前奏議文字不相契合。。自后郊祀、明堂大禮赦亦如之。
慶元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詔:「今舉特奏名試在第五等
人,候遇郊舍日,許部岳廟一次。愿繳納救牒再試者聽此條及「慶元五年」諸條系錯簡,應移至前「嘉泰四年五月十二六日」條之前。?!?
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詔:「今來龍飛恩例,特奏名進士如試在第五等不應出官者,依紹熙元年四月十八日指揮,升等推恩。」
五月十四日,三省言:「今歲龍飛策士,特奏名第三等、第四等補授文學之人,已降指揮與免次第保明,止令遞相委保,仍減升朝官舉主一員及舉官權行添舉一人,仍不拘次序,許舉一次。竊慮出官人數(shù)頗多,舉官人窄,更與減舉主一員。其舉官每員更權增舉二人。余依已降指揮?!?
二十一日,三省言:「今舉特奏名試在第三等至第五等內,有年及不應出官之人,緣該遇龍飛恩數(shù),合行優(yōu)異。」詔特與免舉主放行參選,注授岳廟一次。令吏部日下出榜曉諭,自指揮下日,限三日赴部陳乞,仰本部實時撥注,具鈔上省,不管阻滯。今系特權差一次,仍令州軍每月特與支俸錢一十貫、米一石,須管按月支給。
二十七日,詔:「今次特奏名進士射射,為系龍飛,及值兩所有兩箭中垛以上人,權比附下等推恩一次?!?
六月五日,詔:「將慶元五年龍飛二廣特奏名試在第五等人,候將來郊祀后參選日,與(升)升朝官舉主二員及舉官亦許權行增舉三人。向后科舉卻合照應條格施行。余依已降指揮?!姑滩蝗萦跁绻?,又不欲使之失職,則差注斟酌,尤不可不當。如蒙采納,及賜施行?!箯闹藯l文字疑有脫誤。「命固不容」句以下為奏議文字,與前詔令不相契合。。
十五年正月十日,玉寶赦文:「應特
奏名文學見年七十以上,依法不應出官,許召保官三員,委保正身,于所在州軍陳乞保明申吏部,與差岳廟一次。其第五等有恩例曾應岳廟一次者,更與岳廟一次?!?
同日,赦文:「應嘉定十三年特奏名進士試在第五等之人,并特與補下州文學?!?br /> 選舉 宋會要輯稿 選舉一三 試法
試法
太宗雍熙三年九月十八日,詔曰:「夫刑法者理國之準繩,御世之銜勒。重輕無失,則四時之風雨弗迷;出入有差,則兆人之手足何措。念食祿居官之士,皆親民決獄之人。茍金科有昧于詳明,則丹筆若為于裁處。用表哀矜之意,宜行激勸之文。應朝臣、京官及幕職、州縣官等,今后并須習讀法〔書〕書:原脫,據(jù)《宋大詔令集》卷二○○補。,庶資從政之方,以副恤刑之意。其知州、通判及幕職、州縣官等秩滿至京,當令于法書內試問,如全不知者,量加殿罰?!?
端拱二年九月二十九日,詔:「應朝臣、京官如有明于格法者,即許于合門上表,當議明試。如或試中,即送刑部大理寺祗應三年,明無遺闕,即與轉官?!?
仁宗天圣十年二月,流內銓言:「前澶州濮陽尉張嘉言初任丁憂免喪,請試律斷案。檢會( )[編] ,試中律義人,并注大州俸多處司法錄事。斷案固難合格,止以試律升降。如才一考,太為僥幸。請自今選人求試律斷案者,須任三考以上?!棺嗫?。
景佑三年六月七日,流內銓言:「乞自今應試律斷案選人,律義通外,更須斷案一道通或二道粗通,方與注優(yōu)便官。如第
二度乞試律,除合入法寺,余只依常注官?!乖t再試不行,余并從。
四年六月十二日,審刑院、御史臺言:「今后應試法選人,明法出身即試律義六道,以通疏議兩道者為合格;別科出身即依舊考試外,仍并試斷大案二道、中小案一道,如中小案通,考大案內得一道粗者,即為中格?!箯闹?
康定元年十二月四日,流內銓言:「前全州清湘縣令溫宗賢先試律斷案合格,銓司依 免選注近便官或料錢多處錄事參軍。其人愿注清湘縣令,今來得替,未該參選,復乞就試??丛斶x人乞試律斷案,多是茍避限。欲今后只許一次試。」從之。
慶歷二年八月二十六日,詔御史臺:「考試選人試律斷案并舉選到刑部大理寺法官等,令與審刑院擘畫關防,精加考試,無令徼幸。余依前后條 施行?!?
八年十月二十八日,侍御史李兌言:「今后應奏舉乞試刑法之人,不得懷挾文字入試。如敢故違,重行朝典。詔御史臺嚴行禁約?!?
嘉佑四年七月二日,御史臺言:「選人乞試斷案,逐時令與審刑院、大理寺同共考試。近據(jù)前鄜州司法韓嘉言等八人乞試,尋會問并各鄉(xiāng)待闕,或已赴任。欲乞自今后逐年立定時限,令如期赴試,候考較得中,依(修)[條]送逐司上簿,免成限滯?!乖t今后選人乞試律斷案,如三月后投狀,即八月引試;九月后投狀,即來年二月引試。
六年三月一日,權御史中丞王疇言:「前齊州司戶參軍趙宏
等乞試律斷案,緣差同知貢舉引試相妨,審刑院詳議及大理寺斷詳官并差(人)[入]貢院。乞候過御試舉人,權于三月內考試?!箯闹R陨稀秶瘯?。
神宗熙寧元年十二月十二日,詔:「自今被舉試刑部法寺官者,流內銓收闕便(住)[注]正官。如就試人不中,別與差遣,并以后來到銓名資序注擬?!瓜仁?,赴試刑法官往還未有日限,往往因事規(guī)避,州縣多闕正官,至是始立法。
三年三月二十五日,詔:「京朝官、選人歷官二年以上,無贓罪,許試刑名。委兩制、刑法寺主判官、諸路監(jiān)司奏舉,歷任有舉主二人,亦聽就試。日試斷獄一道、刑名十事至十五事為一場,五場止。又問《刑統(tǒng)》大義五道,斷獄通八分已上,不失重罪,合格。分三等,第一等選人改京朝官,進一官,并補審刑、大理、刑部官;第二等選人免循一資京朝官,減二年磨勘;第三等選人免選京朝官,減一年磨勘。法官闕,亦聽補??荚囮P防,如試諸科法。」
同日,詔試用法官條貫,候法官皆是新法試到人,即依此施行。立定試案鋪刑名及考試等第式樣一卷,頒付刑法寺及開封府、諸路州,仍許私印出賣。
六月二十八日,判刑部劉謹奏舉權柳州軍事判官宋諤試刑名,中書門下以諤經(jīng)試律,賂吏人,竊斷案,欲不許試。御批:「緣試法雖實律,亦恐不免如此。其宋諤令就試不妨,茍不中格,自當退黜?!?
九月十二日,以(同)[司]勛員外郎權判大理寺崔臺符、殿中丞權發(fā)遣大
理少卿公事朱溫其、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曾布并赴錫慶院考試法官,國子博士楊淵、殿中丞吳安度巡鋪,屯田員外郎董倚監(jiān)門,秘書丞章楶封彌。自后試官皆如例。
十三日,詔考試法官所:分為三等考定所試之人,如無合入上等之人,即止從本寺。仍逐場未得駁放,各具等第通數(shù)聞奏。
四年十月二日,中書門下言:「檢會自來幕職、州縣官并未出官選人,每因恩赦例與放選,最為未均。緣選人到任月日不同,有得替守選實及三年,或纔罷任,遽已免選者。其間實有官業(yè)之人,守選歲久,候及恩赦,方得注官,無以旌勸能吏。以至奏補初出官之人,自來并須年二十五以上,試詩一首,方得注官,尤為無取。緣其間有才能者,須候年及格 ,實為淹滯。兼中常之才,嘗試其所能,使之厘務,往往廢職。及銓曹合注官選人,自來例須試判三道,因循積弊,遂成虛文,皆未為允。今欲改更下項:應得替合守選幕職、州縣官,并許逐年春秋于流內銓投狀乞試,或斷公案二道,或律令大義,各聽取便乞試。限二月八日以前投狀天頭原批:「清按,『八日』,『八月』之誤,見《宋史 選舉志》四。」,至次月差官同銓曹主判官員同試。應約束事件并依試法官條約指揮,其試公案,即令所差試官旋撰文案,每道不得過七件刑名,須明具理斷歸著及所引用條貫斷遣刑名,逐一開說。其律文大義,即須具引律令,分明條對。如不能文詞,直引律令文義對答者,亦聽其試義,即須援引經(jīng)
典法令,質正是非,明述理趣。以上并許赍所習文字入試,考校編排,作上中下三等,申中書看詳。如得允當,即取上等第之人,依名次與免選注官。內考入優(yōu)等者,別作一項開說,當議看詳,與依判超例升資,內無出身者與賜出身。如經(jīng)試不中,或不能就試,得替實及三年者,亦許經(jīng)南曹投狀,并特與放選,即不得入縣令及司理司法差遣,其錄事參軍、司理司法,今后更不免選。應條貫內理為勞績事件,亦令編 所取索類聚,相度事理可與免選者,先次詳定。今后遇赦恩更不放選,合注官人更不試判,即歷任有京官、職官、縣令舉主共及五人者,亦與免試放選注官。其差替、沖替、放離任等人,亦許依得替人例,投狀注官者亦準此。所有試公事及大義,并依法官例差官撰立式樣,頒降施行。應奏補京朝官及選人年二十以上,并許逐年經(jīng)審官東院、流內銓投狀,依進士例試所習經(jīng)書大義十道者亦聽。如所試及得合放選人等第,便與差遣,入優(yōu)等者亦與賜出身。仍并與上條合試選人一處差官考試,通定等。如試不中或不能就試,候年及三十,方與差遣。內元奏授時已年三十以上,即候奏授及三周年,方得出官。以上京朝官仍展三年監(jiān)當,如歷任于合用舉主外更有舉主二人,即與免展年。以上自來合試詩者,更不試詩。如系熙寧四年以前奏授者,見年十五以上不能就者十五:疑為「五十五」之誤。,且依舊條
施行。京朝官仍依上條展年?!乖t并從之。
六年二月二十七日,檢正刑房公事李承之言:「自今試刑法人,如經(jīng)再試當推恩者,唯上等依例升擢外,余并比較前得恩例,并計施行?;蛭糁亟褫p者,更不推恩?!箯闹?。
三月二十六日,詔:「試中刑法人莫君陳遷一官,為刑法;次四人送法寺試斷案,或充提刑檢法官;次五人各循二資;次十一人各循一資;余各不依名次路分射差遣一次,及止免試注官,京朝官比類酬獎。仍自今試法官斷案刑名約七件以上,十件以下?!?
《文獻通考》:熙寧六年,詔進士、諸科及選人、任子并令試斷案律令大義,或時議始出官,其后又詔進士第一人以下并試。初詔自三人以下始令試法,中書習學練亨甫言:「高科任簽判及職官,預一州之事,其于習法,豈所宜緩。前此試刑法者,世皆指為俗吏。今朝廷推恩雖厚,而應者尚少。若高科不試,則人不以為榮矣。」乃詔悉試。帝因言:「近士大夫多不習法令。」吳充曰:「漢儒陳寵以法律講受,徒眾常數(shù)百人。有律學,在六學之一,后來縉紳多恥此學。明法一科,又徒能誦其文,罕通其意。近歲將補官者必聚而試之,此有以見恤刑之意。」
舊制,進士、諸科以甲次高下率錢期集,貧者或稱貸。是年始賜錢三千緡,為期集費。
舊制,新進士入謝,進謝恩銀百兩,至是罷之。
十年四月十九日,中書省言:「京朝官、選人、小使臣試中經(jīng)書律令大義及議并斷案,上等欲與遷官循資堂除差遣,中等堂除,下等注官。」
五月二十六日,中書省言:「京朝官、選人未滿兩考及非見任者,雖無舉主,并許試刑法。試中,京朝官減磨勘一年,選人得堂除,并候成兩考及舉主應格日推恩?!箯闹?
二十七日,中書省〔言〕:「刑房覆考試中刑法第一等,除詳斷之官;第二等循兩資;第三等,京朝官減二年磨
勘,選人循一資;第四等,京朝官減一年磨勘,選人堂除一次;第五等,京朝官先次指射優(yōu)便差遣,選人免試注官?!箯闹?。
八月十八日,知諫院鄧潤甫言:「近制試刑法者闕許離任。緣知縣縣令所總事繁多,及推行新法,不可闕人。自今知縣縣令不許赴試?!箯闹?。
八年四月二十五日,詔:「自今試刑法官不及兩考者,并許就試。如試中刑法,在寺供職及兩考,與推恩?!?
三十日,詔:「試刑法人,上七人差充法官,余循資堂除差遣,免試。其京朝官即比類推恩。」
八年五月十五日,詔:「諸發(fā)、轉運提舉司及州學人吏倚前同。不曾犯徒刑及贓罪,如通曉法律,許三年一次試判案,于當年三月一〔日〕已前經(jīng)州陳狀,要本州島體量行止,召職員五人委保。五月一日已前申轉運司類聚,于八月內差官 院。前三日投納所習律令格式、刑統(tǒng)編 、附令、 書、德音、五服、年月 、大禮、御札約束、九域圖、歷頭、祠部休假名、廟諱等,赴試院點檢。如到夾帶可以準備斷案答義文字者,先次駁放。其位委試官于逐場試前一日排定,仍逐日移易,通試五場,每場試案一道,約七件已上、十件已下刑名,委考試官撰案,依試舉人例封彌謄錄考較。已就試,不得上請,如的有差誤,引斷不行,許白巡鋪官引赴簾前,白試官改正。仍五道通考,所斷及八分已上,重罪不失為合格。如合格人多,即別引一場。比試刑統(tǒng)大義五道,不取文采,止以通義理為
上。如不合格,具所引刑名差錯曉示。內有不當,聽次日經(jīng)試院分析,與改正,復位去留。雖所說不通,亦不坐罪。若不為改正,許經(jīng)監(jiān)司次第陳述,當與不當,各依條施行。本司具合格姓名并試卷聞奏,中書詳覆。每路不得過三人,仍一面出給公據(jù)付逐人,限次年二月一日已前到京,于刑部投狀。其在京諸司人吏,許經(jīng)中書投狀,依此召保,并兩巡院前行依條試驗。到臺者并一處,差官比試,取十人為額,以曾經(jīng)制勘獄、推勘公事人充御史臺主推書吏。若各經(jīng)勘鞫,即以試到名次高者先補,余充審刑院糾察司書令史。內未系正名并職級者,且充守闕祗應,給與請受,候通理入仕及五年,即與補正。如未有闕,即補守闕。愿歸本貫及本司守者亦聽。其試不中者,內系巡院人與三司大將諸路人,更委試官取轉運司試卷并見試卷看詳,如各有可采,亦許具名聞奏,當議特與轉資?!?
七月二十三日,中書門下言:「據(jù)專切編修《熙寧政錄》練亨甫狀,檢會熙寧六年七月二十五日詔,今后科場,除三人及第依舊外,余并令試律令、大義、斷案,據(jù)等第高下注官??丛斄⒎ㄖ?,蓋為先時官吏多不曉習刑法,決獄治訟,唯胥吏為聽,所以令于入仕之初,試律令、大義、斷案入等,然后注官,此誠良法。然其間獨不令三人就試,于義未安。切緣進士第一名及第便入上州簽判,第二、第三名便入兩使職官,通與
一州之事,比之判司簿尉事任不侔,于曉習刑法,豈所宜緩 兼前日官吏有講習刑名,眾皆指為俗吏。雖昨來試中法官恩例甚厚,而初應者少。今若獨優(yōu)高科之人,不令就試,則人以不試法為榮,以試法為辱,滋失勸誘士人學法之意。欲乞今后進士及第,自第一名已下并令試律令、大義并斷案。所貴編入《圣政》,使后世無以復議?!箯闹?
九年正月十七日,中書門下言:「中書主事已下,三年一次,許與試刑法官同試刑法,第一等升一資,第二等升四名,第三等升兩名。內無名可升者,候有正官,比附減年磨勘。余并(此)[比]附試刑法官條例施行?!箯闹?
三月一日,中書門下言:「貢院考試中刑法人,欲依熙寧八年例,第一等充法官,第二等循兩資,第三等循一資,第四等與堂除,第五等與免試天頭原批:「五等,《大典》作『五名』?!?,京朝官依例比附推恩。內第一名王柏案數(shù)通粗合在親戚所第一名之上,以貢院言柏大義優(yōu)長,乞與旌擢。今欲升作上名?!箯闹?
四月八日,中書門下言:「貢院考試到京朝官、選人班行經(jīng)書大義、斷案、律令、議等,內中等稍優(yōu)者與堂除,其中等京官與先次差遣,選人與不依名次注官,下等與注官差遣,換官者準此?!箯闹?。
十年三月十六日,權判尚書刑部胡援言:「乞立定每年合舉到試法官人數(shù),其擢用恩例,亦乞申明,將得改轉京朝官人擢用。今看詳舉到刑法官每員合立定人數(shù),其試中人,如京朝官合
得減年磨勘,選人合得堂除,已上并監(jiān)司不得過七人。若歷任有監(jiān)司一員或他官二人奏舉,亦聽于銓院及所在外官司投狀乞試?!箯闹?。
四月四日,中書門下言:「勘會去年新科明法及第、出身人,多就當年秋試刑法。其間有試第二等循兩資,第三等循一資,第四等堂除差遣,第五等免試。緣新科明法人既系試中斷案律議登科,若更以本業(yè)再試刑法,等第推恩,頗為大優(yōu)。況進士及第人既不許試經(jīng)義出官,武臣武藝出身人亦不許試武藝弓馬,豈新科明法人獨許以舊學再試 今欲應新科明法及第人就試刑法,如試中,除入第一等合差充刑法官人與依例推恩外,其合入免試以上等第,并與免試,更不推恩。若就銓試中,即許投下文字,其合得堂除以上恩澤,亦更不施行。如愿試經(jīng)義入等,自依等第推恩?!箯闹?。
元豐元年閏正月十八日,詔:「任緣邊及黃河地分官試刑法者,并須任滿,待闕在一季內者亦如之。」
五月二日,詔:「試中刑法官第一等充法官,第二等循兩資,第三等循一資,第四等堂除,第五等免試,京朝官比類推恩?!?
八月十一日,詔自今科場考試刑法,并中書差官。
三年五月十一日,詔自今見任外官不許試刑法。
十五日,詔:「京朝官、選人班行試經(jīng)義、律令、大義,上等一人減磨勘二年,試法官;(人)第二人差充法官;第三、(等)[第]四人,充習學公事;第五至第七人,循兩資;
下三人循一資;余以次推恩。」
四年五月二十三日,中書言:「刑房覆考試刑法官第一等,欲充法官;第二等下三人,欲循一資;第三等上十人,與堂除;第三等中八人,與免試,仍升一季名次;第三等下十二人,與免試。」從之。
五年九月二十二日,尚書吏部上重編排考試刑法所等第。詔第一等孫輔道令大理寺試斷案三十道,如堪充職,委長二保明;第二等、第三等與占射差遣,免試升名次有差。
十二月三十日,詔:「諸承務郎以上及幕職、州縣官并未入官人,歷任無私罪徒及入己贓失入罪,并勒停沖替后已經(jīng)一任者,許試刑法。無人奏舉,聽于尚書吏部及所在官司投狀乞試。見在外任官及授黃河地分見闕者,不許就試。諸舉官試刑法者,尚書刑部官、大理寺長貳歲各十人,侍從、三省六曹、御史、開封府推判官及監(jiān)司各七人?!?
八年九月二十九日,刑部言:「修立到考試刑法官等斷案,粗分三等條約一。罪名當而剩引上下文及他條,于所斷罪名無害者,皆為通。罪名謂公私之類。上粗,視通七分半:漏條貫內要切字;謂如藏匿條規(guī),令得隱避之類。漏要切情節(jié)、節(jié)案或引條入生語、漏聲絕;謂不聲說除其事系輕及除免在下項聲說之弊,即受贓項內不聲說,除免重罪又不聲說者,受贓與重罪合,罪合為否。不依體式;謂將私罪(謂)[諸]私自犯在定斷之后,及不應追奪而追奪,或
引條全而不追奪,即誤以重罪為輕罪,致卻于輕罪追奪者,其輕罪聽為通。條貫引文差互;謂如合引巡檢注令「別兼干當者,亦同差出不得差出」,卻引「不得差出」在「別兼干〔當〕」上之類。中粗,視通五分:引用皆當差刑名;刑名謂徒年、杖數(shù)、除免之類。差誤;謂應用從減外而不言用官蔭減外之類,但于刑名無害者,即一事引兩法斷者,若以斷遣制又斷遣失之類,自為否。漏條貫罪名不當;謂應公言私,及不言公私之類。不礙官當者,即刑名不當,或刑名偶同,而所引條意義全非者,為官文書「杖一百」卻引「請求杖一百」之類,自為否。下粗,視通二分半:漏本犯條,漏余貫五分已上,直斷受贓或請求;謂如斷請求枉法、不斷出入罪及斷不枉法、不引罪人本犯條貫。其后刑部更以為格式,內有差互未明差互:原作「差玄」,據(jù)天頭原批改,下同。,奏重行修立到考校通粗格式,以引用皆當,若刑名罪名當而剩引上下文及他條,于所斷刑名無害。刑名謂徒年、杖數(shù)、除免罪名謂公私之類,為通漏條內要切字。謂如藏匿條漏「令得隱避」之類。漏要切情節(jié)、節(jié)案或引條入生語、漏聲說;謂不聲說除某事系輕及除免在下項聲說之類,即受贓項內不聲說,除免重罪又不聲說者,受贓與重罪,自為否。不依體式;謂將私罪諸私自犯在定斷之后,及不應追奪而追奪,或引條法全而不追奪,即誤以重罪為輕
罪,致卻于輕罪追奪者,其輕罪聽為通。條引文差互;謂如合引巡檢注令「別兼干當者,亦同差出不得差出」,卻引「不得差出」在「別兼干當上」之類。為上粗差誤。謂應引從輕入重條,而引從笞入杖條,及應言「從減外」而言「官蔭減外」之類,各于刑名無害者,即應引從減條而引官蔭減條,并一事引兩法,若已斷違制,又斷違制失之類,自為否;漏條罪名不當,謂應公言私及不言公私之類,不礙官當者,即刑名不當,或刑名偶同而所引條意義全非者,若詐為官文書「杖一百」卻引「請求杖一百」之類,自為否。為中粗。漏本犯條、漏余條五分以上,直斷受贓或請求;謂如斷請求枉法,不斷出入罪,及斷不枉法,不引罪人本犯罪,為下粗?!箯闹?。時元佑三年正月也。
哲宗元佑元年五月十一日,詔大理評事以上無得更試刑法。
三年三月十八日,吏部言:「試刑法人久來每年春秋兩試,昨準 罷秋試,即今每年只是一次春試。依條每年旋立到限闕日限,今欲乞將試刑法人限當年二月十五日以前到闕,遇科場于前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到闕?!箯闹?。
紹圣元年七月九日,御史中丞黃履言:「大理判斷刑之官,神宗初立選試之法,第一等取數(shù)常艱,惟中等得入大理,為斷刑官。元佑中以其恩典常重,責考任舉主而增以嘗歷刑法官與縣令優(yōu)課為奏舉法,其試入優(yōu)等者不得預焉。欲自
今專用先朝選試之法,刪去嘗歷刑法官、縣令優(yōu)課等條,自非試預上選者不得為斷刑官?!贡O(jiān)察御史郭知章亦乞用熙豐試法。詔令刑部大理寺依元豐選試推恩法立條。
二年二月十六日,大理寺言:「承務郎已上及幕職、州縣官試刑法,須歷任有舉官,不犯贓私罪并失入死罪,方許試。及立到程試格目、取人分數(shù)、推賞等。」詔行之。
元符二年十二月十六日,刑部言:「選試法未得允當,今重別修立。承務郎已上及幕職、州縣官歷任兩考,非見任外官,投黃河地分見(聞)[闕]闕:原作「聞」,據(jù)天頭原批改。,于交替月分有妨旨,與見任同。有舉試刑法或監(jiān)司舉主一員,無即余官舉主一員。每歲聽于尚書吏部或所在官司投狀,申本部乞試刑法。其舉主未足或歷任未兩考,亦許試。未入官人、將來應注官、特奏名人、應舉人、官人準此。如得減年磨勘占射差遣以上,候舉主考第足推恩,免試以下候到部。即歷任曾犯私罪徒或入己贓及失入死罪并停替未經(jīng)任者,并不許乞試及推恩。一,愿試法官者,不得更赴吏部試。其試法官等第:一等上斷案三場,到刑名不失重罪「到刑名」前疑有脫文。,通《刑統(tǒng)》大義及八分,以斷案、《刑統(tǒng)》義通考,下文準此也。第一等下六分,第二等上五分半,第二等下五分,第三等上四分半,第(二)[三]等下四分,第四等上二分,第四等下二分半。一,承務郎以上推恩:第一等上轉一官,免試斷案及公事,充大理寺評事或司直;未及兩考、無舉主者,先供職,候考第、舉主應條,與轉官。第一等下減磨勘,準此。第一等下減三年磨勘,免試斷公事,差充評事或司直;
第二等上減三年磨勘;第二等下減二年磨勘;第三等上減一年磨勘;第三等下升一季名次,注近地官;第四等上注近地;第四等下升半年名次。選人推恩:第一等上免試斷案及公事,〔改〕合入官,(羌)[差]充大理評事、司直;未及兩考無舉主者,先供職,(俠)[候]考第舉主(候)應條,與改官。第一等下準此。第一等下大理寺試斷案三十道,如堪充職官,二正保明聞奏,改合入官,差充評事或試公事三月,依上文保奏改官,差充司直;第二等上循兩資;第二等下循一資;第三等上不依名次路分占射差遣;第三等下免試一季名次;第四等上免試;第四等下升半年名次?!箯闹?。
徽宗崇寧元年八月十六日,臣僚言:乞撿會元豐進士試論日兼試律義之文,參酌行之。詔依,仍俟后次科場施行。
三年四月二十一日,刑部奏:「神宗皇帝立春秋二時吏部試出官法,復許就試刑法官,皆使習法以從政,所以作成人材,見于實用。后來有司申請試出官人不許兼試法官,其意不過以一人就試,不容兩被推恩。不知試出官與(異)[試]法官,藝業(yè)難易不同,賞典厚薄各異。欲乞今后試出官人,依熙寧舊法許兼試刑法官,其試斷案者,亦依熙寧定式?!箯闹?。
崇寧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敕,今后試出官人依熙寧舊法許兼試刑法官。欲乞追熙寧在任就試之法,畿三百或五百里內,雖不許差出之官如令丞、司理、司 九月二十七日,通仕郎、陳州西華縣丞李龜長狀:「伏
法之類,亦許就試,試畢限五日還任。如涉詐冒,重行刑典?!乖t依熙寧法。
宣和三年五月二十五日,詔:「近年以來,試中刑法人數(shù)絕少,選任官多是避免。法寺掌斷天下獄案,刑名稍有差失,所系非輕??蓪N罄砬渌尾炎褚涝S制令,條具措置以聞。」
八月二十八日,大理卿宋伯友言:「奉詔令遵依元豐試刑法條制措置。撿照前后條格均減六場,內元豐時試刑名及三十九件,至十七件皆為合格,考試分數(shù)稍優(yōu),所以就試合格者多。見行試法,每試刑名須四十四件,至二十七件方為合格。元豐時試及二分半便入第三等下,今試及五分方預第三等下。雖見行賞格差優(yōu),而考試之格分數(shù)增倍,是至就合格者少。今參酌元豐、崇寧舊制,修成格法,以八分以上為第一等上,六分為下,五分半以上為第二等上,五分以上為下,五分為第三等上,四分以上為中,二分半已上為下,乞賜頒行?!箯闹?
七年五月十九日,尚書省言:「臣僚言比來法官之選寢輕,試法雖存,而試者日益鮮少。不經(jīng)試入等人,宜毋使預法官之選。奉詔令尚書省措置取旨??睍贸罄碓u事,昨降指揮許比附試斷案第一等已上人例改官。雖續(xù)降指揮,(當)[堂]除比于試中得恩例人內選差。緣試中等第恩例高下不一,若但沾恩例便得堂除,候及一年改官,顯屬太優(yōu)。兼試中第三等上人,承務郎以上減一年磨勘,承直郎以
下占射差遣。內承務郎已上既得預選法官,則同等試中人承直郎已下理合亦聽預選。從來未經(jīng)申明,補完法意。今措置欲今后承直郎以下試斷案第三等上人,亦許預選法官上,得用常法改官,其堂除人仍須于試中第〔三〕等上及第三等二人內選差除,系試中第二等上人自依本法改官外,余許依元豐七年及崇寧三年法改官,仍增一考。所有政和七年二月十六日堂除人改官指揮更不施行?!箯闹?。已上《續(xù)國朝會要》。
光堯皇帝紹興二年二月六日,詔權住引試刑法官。自來系附選人銓試,以選人免銓試故也。
四年五月十八日,大理(路)[寺]正路彬言:「考校試刑法官分數(shù)格,系以五十五通分作十分為率,第二等下五分以上,第三等上五分,第三等四分以上,即是二十七通七厘半為第二等下,二十七通五厘為第三等上,二十二通二厘半為第三等中。切詳?shù)谌戎兄恋谌壬舷蹈粑逋ǘ灏?,第三等上至第三等下止隔二厘半,分?shù)不倫,人情法意未得周盡。欲取四分半以上為第三等上,庶適中。」從之。
五年閏二月二十六日,中書舍人劉大中言:「李洪等稱曾試刑法入第一等,乞改官。吏部既稱無干照,又稱無似此體例,自合告示。乃于法外,令召本寺官一員委保,啟僥幸之路。乞將已降李洪、李志行改官指揮追寢不行?!?
是日,宰執(zhí)進呈趙鼎曰:「古者以刑弼教,宜崇獎之。」上曰:「刑名之學,其廢久矣。不有以崇
獎之,使人競習,則其學將絕,誰復繼之 」沈與求曰:「漢詔以獄為重事,蓋刑罰失中則民無所措手足。雖法家者流別是一科,然所系非輕,不可不重此選?!褂谑怯兄剂罾舨恐貏e取索有無的實干照,開具供申尚書省。
十三年八月二十四日,右司諫詹大方言:「春秋銓試官系朝廷選差,至于附試刑法,則許銓試官入院。后臨時辟差二員,其所辟官本為撰刑法問題,號為假案,非深于律者不能也。比年以來,棘寺之官利于試院請給,(玄)[互]相計囑,故所辟之人未必皆通于法律。乞并從朝廷選差曾經(jīng)試法中程之人?!箯闹?
二十五年四月九日,四川安撫制置使司言:「乞依四川安撫司申降到指揮,校試檢法官,每三年就類省試院別差應格考試刑法官二員,專一校試。」從之。已上《中興會要》。
壽皇圣帝干道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四川宣撫司言:「校試刑法官系差四路提刑司檢法官,累舉依紹興二年五月四日指揮,遇科舉歲,預取會就類省試院校試。其監(jiān)試、封彌、謄錄及簾外諸司等官,就用類省試院官外,止依舊制,別差應格考試刑法二員,專一考校。乞行下遵守施行?!箯闹R焉稀陡傻罆?。
《文獻通考》:試刑法者,亦自熙、豐間始。舊附銓試院,兵火后權停。紹興三年始復。后又降 別差試官二員,專撰刑法問題,號為假案。其合格分數(shù),例以五十五通作十分為率:五分以上入第二等下,系二十七通七厘半;四分半以上入第三等上,系二十四通七厘半;四分以上入第三等中,系二十二通以上。凡試入二等者,選人改京秩。蓋趙忠簡為相,以刑名之學其廢日久,故白請優(yōu)之。今遂為大理評、丞之選。四年,制置司請每
三年就類省試院別差刑法官二員校試,從之。
選舉 宋會要輯稿 選舉一四 舉士十六 新科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