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衙
【宋會要】
宋制:兩省、臺官、文武百官每日赴文德殿立班,宰臣一員押班;常朝官有詔旨免常朝及勾當更番宿者不赴。遇假并三日以上,即橫行參假,宰臣、參知政事及免常朝者悉集。事務急速,赴橫行不及者,牒報臺;如遇親王、使相過正衙者取別旨旨:原作「日」,據(jù)《宋史》卷一一六《禮十九》改。。 官見、謝、辭(謝)者皆赴正衙。其日文武班尚書、上將軍以下并先敘立于殿門之外,東西相向。文班一品、二品不敘立。正衙見、謝、辭官立于大班之南;右巡使立正衙(衛(wèi))[位]南,北向;臺官大夫、中丞、三院御史各就揖班位再揖。三院不全即不揖。揖訖,臺官與左巡使先入,各就位。左右巡使立鍾鼓樓下。左巡使奏武班,右巡使奏文班。如只巡使一員,即就文班南立彈奏;如俱闕,即于臺官或員外郎以下差攝。次兩班及右巡使入。次見、謝、辭官入。次兩省官入。兩省官自殿西偏門入,于右勤政門北偏門立,候文武班將至,循午階就位。次文班一品、二品入。次宰臣出東上合門就位。通事舍人一員立于合門外,北向;四色官立其后。舍人通承旨奉敕不坐,四色官應諾,急趨至放班位宣 ,在位官皆再拜而退。其應橫行者班定,通事舍人揖 官轉(zhuǎn)班北向,舍人揖再拜復位,如常朝之儀。兩省官幕次舊在中書門外,近制就使權(quán)就朝堂門南上將軍幕次就:原作「舊」,據(jù)《宋史》卷一一六《禮十九》改。。凡見、謝、辭官,新授、加恩、出使、到闕者。宰臣、親王、使相、俟班定,引贊官引出東上合門,至押班位西向立定,先赴午階南中書門下正衙位再拜,卻(運)[還]押班位。樞密使、副使、知院、同知院、簽書院事、參知政事、宣徽使、宗室節(jié)度使以下至刺(使)[史]、將軍,俟班定,四方館吏引出東上合門,至殿庭,由東黃道赴正衙位,北向,以西為首,將軍以東為首。正衙畢,宰臣、樞密出西便門,親王、宗室入東上
合門。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觀文殿學士、三司使、翰林資政侍講、侍讀學士「侍」原脫;「讀」下原衍「閣」字,據(jù)《宋史》卷一一六《禮十九》補、刪。、直學士、知制誥、待制,直學士以上集丞郎幕次,待制集上將軍幕次。俟班定,四方館吏引入殿西便門赴班,于大夫中丞前出。門下、中書侍郎至(至)[正]言,四方館吏引先集勤政北門,俟班定,于一品、二品官未就位前先就位。放班〔訖〕(乞)由西便門出。御史大夫至御史,序班如常朝。三師、三公、仆射、東宮三師、三少,班入殿門,朝堂吏引入殿東便門赴班,于兩省臺官前出。尚書丞郎、左右金吾上將軍至將軍,序班如常朝。節(jié)度使至刺史、軍職四廂都指揮使以上、三司副使、文(武)[班]京朝官、武班郎將以上、分司官、樞密都承旨、諸使副、醫(yī)官帶正員官者,并文東武西,相向重行敘立,余如常朝。其權(quán)三司使、開封府、吏部銓、秘書監(jiān)、修撰、直館合、校理、檢討、三司判官、主判官、開封府判官、推官、(官)[宮]僚、內(nèi)職、軍校領(lǐng)郡者、內(nèi)客省使至通事舍人、節(jié)度行軍司馬至團練副使、幕職上佐州縣官、諸司勒留官新授者、京朝官改賜章服者、致仕、責授、降授者并謝。行軍副使仍辭。京朝官貢舉發(fā)解畢者亦見。準儀制,知貢舉官合謝辭。近歲皆實時 宿,故謝辭皆停。若仆射、大夫、中丞過正衙,即常參官皆避;尚書丞郎過正衙,即本行郎中、員外皆避。應過正衙者,如催發(fā)及值假無班,事干急速者牒報臺。其赴臺參謝辭者,尚書侍郎則三院御史各一員,中丞、大夫皆對拜。三院仍班迎,不全班即不赴。節(jié)度使賓客、太常宗正卿則御史一員,中丞、大夫皆對拜。兩使留后至刺史、秘書監(jiān)至五官正、上將軍至郎將、四廂都指揮使及內(nèi)職軍校遙郡以上,樞密都承旨及內(nèi)職帶正員官者、四
赤縣令、三京司錄、節(jié)度使軍至團練副使此句疑有誤。、幕職官任憲御者,皆御史一員對拜,中丞、大夫?qū)σ?。赤令揖訖,進言得參風憲,再揖而退。若曾任中書門下及左右丞,皆不赴。加階、勛、食邑、章服,館閣、三司、開封府職事及內(nèi)職轉(zhuǎn)使額、軍額亦不赴臺謝。仆射過衙日,臺官大夫以下與百官并詣幕次致賀。文官一品、二品曾任中書、樞密院者不赴。大夫、中丞則郎中,少卿監(jiān)、大將軍以下亦然。本官約止則不赴,仆射赴上都省者罷此儀。
太祖干德二年八月五日,關(guān)南總管張仁謙入朝。時連值假,正衙無班,未得入對。帝怪問其故,有司以經(jīng)正衙為對「以」下當脫「未」字。。詔自今文武官自外至者并先赴內(nèi)殿對,后赴正衙后:原作「從」,據(jù)《長編》卷五改。?;虺鍪辜彼僬呷悦庋靡?。
開寶九年十一月五日,詔曰:「外朝之設,舊章不忘。近年事出權(quán)宜,多從沿革,凡除拜出入,不由正衙。有司既失于舉行,經(jīng)制遂成于寢廢。自今中外官除拜及假使出入,并須于正衙辭謝,違者有司議其罰?!?
太宗淳化二年六月二十九日,侍御史知雜事張郁上言:「正衙之設,謂之外朝。凡 臣辭見及謝,先詣正衙見訖,御史臺具官位姓名以報合門,方許入對。此國家之舊制也。自干德以后,始詔先赴中謝,后詣正衙。至今有司遵守此制。而文武官中謝辭見之后,多不即詣正衙。欲望自今內(nèi)外官中謝后,次日并赴正衙。內(nèi)諸司遙領(lǐng)刺史及合門通事舍人已上新授者,皆同百官例,并赴
正衙辭謝。出使急速免衙辭者,亦須具狀報臺。違者罰一月俸?!箯闹?
四年六月七日,詔:「自今(五)[正]衙宣制及宣御札日,非在殿庭立班之人敢輒闌入竊聽者以名聞外,門司不禁約,亦當嚴斷?!?
真宗景德四年二月七日,車駕駐西京,詔先免常朝及西京見勾當事朝臣五日一次起居外,并免常朝。
閏五月二十三日,御崇政殿視朝,放正衙百官及諸軍將校常參。以暑雨累日故也。
天禧元年八月十六日,秘書監(jiān)、知禮儀院楊億請依判南曹國子監(jiān)例,權(quán)免常參,從之。
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兵部尚書、判都省馮拯請依知禮儀院例,特免常朝,從之。
仁宗天圣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御史臺言:「準宣,以霜雨泥濘,特放朝參五日。緣差出京朝官雖已辭,無正衙班,進發(fā)未得。臺司欲取七月四日已前辭朝官與放衙辭。」從之。
八(月)[年]六月二十三日,修國史院言:「太常丞丞:原作「寺」,據(jù)《宋史 李若谷傳》附淑傳改。、直集賢院李淑每日緣早赴供職,所有常朝欲乞依例權(quán)免?!箯闹?。
嘉佑三年六月十一日,詔正衙連十日值假者放一日。
英宗治平元年三月十三日,御史臺言:「昨為闕官,西班對立乞差諸司使、副使、承制、崇班攝將軍立班。自來攝將軍權(quán)管勾金吾街司并依御史臺對班立。今據(jù)如京副使王澤、左藏庫副使柴貽忠牒,并為權(quán)勾當左右金
吾街仗司公事,乞免常朝。臺司詳王澤等不帶攝南班將軍,是致乞免常朝。乞令各攝一將軍,依舊權(quán)管勾金吾司公事,趁赴本臺敘班。」從之。
二年七月二十七日,御史臺言:「 院降麻,合告報兩省、臺官、文武百官赴文德殿聽麻。除中書進畫自有貼黃聲說追班外,如遇非時宣召學 院「學」下疑脫「士」字。,次日如非常朝起居,并從御藥院關(guān)報合門追班。」詔如非時 院,次日不是常朝起居,仰監(jiān) 院使臣與學士同關(guān)報合門。
治平四年神宗即位,未改元。閏三月十一日,御史臺狀:「檢會皇佑編敕,應正衙常朝及橫行并須宰臣立班。常朝日,中書門下輪宰相一員押班,尋常多據(jù)引贊官稱宰臣更不過來。竊慮上項編 儀制別有沖改,更不行用。伏乞明降指揮?!辜榷分胸┩跆兆鄰椩紫囗n琦、曾公亮不赴文德殿押班,琦、公亮上表待罪,詔荅不允。
二十三日,琦、公亮言:「近以御史中丞王陶彈奏不過文德殿押班,尋上表待罪,蒙降手詔不允。臣等先曾面奏,自來以前殿退晚及中書聚廳見客日有急速公事商量,故不及輪往押班,已是積有歲年,即非自臣等始。今檢詳有唐及五代會要,每月凡九開延英,對宰臣日,未御內(nèi)殿前,便令合門使傳宣不坐,令放班,朝退則可見,宰臣更不赴(五)[正]衙押班。國朝自祖宗以來,繼日臨朝,宰臣奏事。祥符初降 令宰臣依故事赴文德殿常朝立班,當日似未曾子細討論,故
后來行之不久,漸復隳廢。若今后每遇前殿退晚,須輪宰臣赴文德殿押班,緣中書朝退后見客及商議公事,動踰時刻,必于常朝事務大有妨滯。欲乞下太常禮院檢閱典故詳定,議立常制,貴得永遠遵行?!箯闹?。
五月七日手詔:「今后宰臣赴文德殿押班,自春分后或遇辰牌,秋分后辰正牌上,垂拱殿視事未退,止令傳報宰臣更不過來,令御史臺一面放班。余日并依(詳)[祥]符 令指揮,永為定制。其前降下太常禮院詳定,更不施行?!?
二十六日,權(quán)御史中丞司馬光言:「準七日手詔如前。竊見前來垂拱殿視事,比至中書、樞密院及其余臣僚奏事畢,春分以后少有不過辰初,秋分以后少有不過辰正。自陛下臨御以來,惟近因服藥,曾于辰牌以前駕起入內(nèi),自余皆在辰牌以后。然則自今以往,無事之日,宰臣永不赴文德殿押班。臣竊惟文德殿為天子正衙,宰臣為百僚師率,百僚既在彼常朝,則宰臣理當押班。斯乃前世舊規(guī),自祖宗以來,未之或改。今陛下即政之始,事非大有利害者,恐未須更張。伏望特降圣旨,今宰臣一依國朝舊制押班。若陛下以前者已降手詔,必欲限以時刻者,即乞春分遇辰正牌上,秋分遇巳牌上,并依今月七日指揮施行,猶庶幾此禮不至遂廢。」詔:「今后春分、秋分后并遇辰正牌上,垂拱殿視事未退,宰臣更不過文德殿押班。余依前降指揮?!?
熙寧元年九月,開封府
言:「自來每橫行,推判官并赴文德殿,至巳時以來方退在府,公事闕官。欲乞今后遇橫行,(橫)[權(quán)]留推判官一員在府?!箯闹?。
,守候班次,住滯選人。今后與免正衙?!?四年七月十七日,詔:「自來幕職、州縣官擬注差遣,銓司具逐甲人數(shù)引見對
十月二十九日,詔:「應合正衙臣僚無常朝,即與放免?!?
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詔:「圣節(jié)及北使到闕,假故(移)[稍]多。應文武臣僚、三班使臣、幕職、州縣官等見、謝、辭并正衙,宜令合門、御史臺自四月三日后并權(quán)放,至十七日即卻依舊。(令)[今]后準此?!?
元豐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侍御史知雜事(滿)[蒲]中行言:「文德正衙之制,尚存常朝之虛名,襲橫行之謬例,有司失于申請,未能厘正。兩省、臺官、文武百官赴文德殿,東西相向?qū)α?,宰臣一員押班,聞傳不坐,則再拜而退,謂之常朝。遇休假并三日以上,應內(nèi)殿起居官畢集,謂之橫行。自宰臣、親王以下應見、〔謝〕、辭者,皆先赴文德殿皆:原作「日」,據(jù)《宋史》卷一一六《禮十九》改。,謂之過正衙。然在京厘務之官,例以別 免參。宰臣押班,近年已罷,而武班諸衛(wèi),本朝又不常置,故今之赴常朝者,獨御史臺官與審官、待次階官而已。今垂拱內(nèi)殿宰臣以下既已日參,而文德殿常朝仍復不廢,舛謬倒置,莫此為甚。至于橫行參假,與夫見、謝、辭官先過正衙,雖沿唐之故事,然必俟天子御殿之日行之可也。有司失于申請,未能厘正。欲望特降指揮,先次罷去?!瓜略敹ü僦扑?,本所言:「今天子
日聽政于垂拱,以接執(zhí)政官及內(nèi)朝之臣,而更于別殿宣敕不坐,實為因習之誤。兼有職事升朝官五日一赴起居,而未有職事者反日參,疏數(shù)之節(jié),尤為未當。又辭、見、謝已入見天子,則前殿正衙對拜,自為虛文。其連遇朝假,則百官自赴大起居,不當復有橫行參假。中行乞罷常朝及正衙橫行為是?!箯闹??!段牟s錄》:「正衙常朝,昔者省臺寺監(jiān)應在京厘務官每日并集。其后以妨廢事,乃罷之,獨待次官赴耳,初無疏數(shù)之別。方唐盛時,正衙立仗,百官廊食,日以為常。五日起居雖始于明宗,蓋亦喚仗入合之遺意。」《春明退朝錄》:「本朝文德殿曰外朝,凡不厘務官日赴,是謂常朝。垂拱殿曰內(nèi)朝,宰臣以下并武班日赴,是謂常起(起)居。每五日文武朝官并赴內(nèi)朝,謂之百官大起居。是謂三等。蓋天子坐朝,莫先于正衙,于臣禮無一日不朝者。故正衙雖不坐,常參官猶立班,俟放朝乃還?!?br />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四 門 戟
門戟
【宋會要】
神宗元豐五年九月二十三日,修定景靈宮儀注所言:「儀注令:諸廟社門、宮門各二十四戟。唐太清宮九門,亦設畫戟。竊惟景靈宮天興門及宮外門本以欽奉天神,不應立戟。神御諸殿既緣生禮以事祖宗,宜依儀制令,宮門之制每門立戟二十四?!箯闹?。
徽宗政和八年五月九日,知太原府姚佑奏:「政和格:臣僚私門經(jīng)恩賜者許立戟,二品以上十四,一品十六。乞應臣僚勛名顯著與祠廟功施于民者,累功加封至二品以上,并許立戟于門?!箯闹?。
八月二日,詔:「已降處分,應天下神霄、玉清、萬壽宮視至圣文宣王立戟。」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四 朱衣吏引
朱衣吏引
【宋會要】
凡宰相、參知政事、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并朱衣吏雙引,仍傳呼。親王如宰相例,而不傳呼。宰相、親王、參知政事用中書直省吏,余用本司吏。開寶中,學士惟謝恩初上雙引傳呼,余日止一吏,不傳呼。宰相仍一吏引馬。樞密院使、副使、知院、同知院、簽書院事止本院紫衣吏一人前導。使相、仆射、兩省五品以上一吏,朱衣前引。
太宗淳化四年,詔:「東宮三少、丞郎入朝,聽以朱衣吏前導。二品以上用朝堂驅(qū)使官,余用本司驅(qū)使官?!?
真宗景德三年九月,皇城司言:「先準詔,文武官不得領(lǐng)從人至排班處,其長春殿門未有條制。近日中書、樞密、三司、開封府多引從人出入,望降處分?!乖t:「自今長春門內(nèi)親王、宰臣、樞密使許引從各五人,知樞密院、參知政事、宣徽使以上各三人,三司使、開封府、廣平郡公德彝各二人,余悉禁之?!辜榷鴮W士晁迥等列狀,請如三司使例,又詔:「三司、開封府亦不得令人引接入殿內(nèi)?!?
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詔:「樞密使帶檢校官、平章事,若不告引,止于本廳贊喝?!箷r王欽若、陳堯叟以檢校兼正官、同平章事、充樞密使,請立常例。有司言:「魏仁浦以宰相兼樞密使,故告引;曹彬以樞密使兼相,不告引?!顾於ù死?
九年十月,三司言:「自來本司逐日帶吏人將緣邊糧草見在數(shù)及紙筆、公案隨從人入殿門閣子前祗候,準備取索。近日約欄,不放入門。
緣三司常有進呈公事及祗候急速文字,欲望依舊例,量帶司屬,隨行入殿門?!乖t每遇有公事上殿,即將帶二人入長春門。
天禧元年七月,新除宰臣王旦守太尉,御史臺按(議)[儀]制,仆射以上朝堂差知班驅(qū)使官一人引接。詔尚書省三人引接。
二年四月,詔:「自今每有差出臣僚,合將帶引接人隨行者,并令抽差正名正:疑誤。?!?
仁宗天圣元年閏九月,三司、開封府言:「皇城司告報,不許將祗應人入殿門。伏緣錢帛、刑禁取旨公事不欲漏露,望許各將二人入殿門。」詔許各帶一人。
寶元二年閏十二月九日,合門言:「請自今或遇皇帝御宣德門,宰臣、親王、樞密使、使相各許帶從者三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院、同知院、簽書院事、宣徽使各帶二人,并至第三重門止;內(nèi)外制官已上、節(jié)度使至觀察使、宗室正刺史以上各帶一名,至第二重門止;余不許。」從之。先是,帝每御樓,左右近臣各挾所親上門闕無定限。時將及孟春觀燈之會,知開封府鄭戩上言:「天子所在,當嚴其制?!辜笆鞘┬?。
慶歷四年四月二日天頭原批:「下文言紹興,此慶歷當是慶元之誤?!勾藯l末顯為奏議,與前半詔語不屬,當有脫誤。,詔:「應隨從臣僚下合入幕次人數(shù),宰臣、親王、樞密、使相各十人,兩府及宣徽使各七人,御史知雜、觀察使、皇親正任已上各五人,客司四人。所有今來差取,并依紹興三十二年九月內(nèi)已得旨揮施行,其余并乞蠲免。」從之。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四 導 從
導從
【宋會要】
宮中導從,唐以前無聞焉。五代漢干佑中,始置主輦十六人,捧足一人,掌扇四人,持踏 一人,并服文綾袍、銀葉弓腳幞頭;尚宮一人,寶省一人,高鬢,紫衣;書省二人,紫衣,弓腳幞頭;新婦二人,高鬢,青袍;大將二人,紫衣,弓腳幞頭;童子執(zhí)紅絲拂二人,高鬢髻,青衣;執(zhí)犀盤二人,帶頭鬅,黃衣;執(zhí)翟尾二人,帶鬅頭,黃衫。雞冠二人,紫衣,執(zhí)金灌器、唾壺;女冠二人,紫衣,執(zhí)香爐、香盤。分左右,以次奉引。
太平興國初,增主輦二十四人,改服高腳幞頭;輦頭一人,衣紫繡袍,持金涂銀仗以督領(lǐng)之;捧真珠、七寶、翠毛華樹二人樹:原作「珠」,據(jù)《宋史》卷一四四《儀衛(wèi)二》改。,衣緋袍;捧金寶山二,衣綠繡袍,捧龍腦合二人,衣緋銷金袍,并高腳幞頭;執(zhí)拂翟四人,鬅頭,衣黃繡袍。舊衣綾袍紫衣者悉易以銷金及繡。復增司簿一人,內(nèi)省一人,司儀一人,司給一人,皆分左右前導,凡十七行。每冬至御殿、祀郊廟,步輦出入至垂拱殿,即用之。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九月十一日,召輔臣于龍圖閣觀繪宮中迎奉天書出入及行大禮畢入宮之儀王圖王:疑誤。,帝因指所乘輿謂王旦等曰:「此應出唐制,前代輿輦制度未嘗有此。每乘之,則屈右足,垂左手,而劌幾?!褂种竷?nèi)官近輿班次曰:「有散員周衛(wèi)于四面,此朕所加也。非此則班綴不整矣?!?
太宗淳化四年,詔東宮三少、尚書
丞郎并許令從人通官呵止。
真宗咸平二年三月,詔:「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使、刺史如別知州府或掌兵處,止許役使本任公人,不得更于本使鎮(zhèn)處抽取。」
八月,詔:「諸路節(jié)鎮(zhèn)、知州、都監(jiān)給供身當直軍士各七十人,通判十五人。防團軍使、知州、都監(jiān)各五十人,通判十人。河北、河東、陜西有駐泊兵處,節(jié)鎮(zhèn)、知州、都監(jiān)各百人,防團軍(事)[使]、知州、都監(jiān)各七十人?!?
景德元年五月,詔:「諸州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使、刺史以本郡兵隨行給使者以三年為限?!?
二年,詔定在京諸司庫務監(jiān)官當直人數(shù):諸司使領(lǐng)郡者十二人,諸司使、副使崇班及朝臣十人,合門祗候及內(nèi)供奉官、殿頭高品八人,寄班祗候七人,京官、供奉官、侍禁、殿直高品及寄班奉職六人,祗候內(nèi)品、內(nèi)品奉職、借職四人,諸司庫務、都虞候三人,指揮使二人,員寮一人。
二年四月三日,詔:「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使、刺史所領(lǐng)郡在川廣者不得抽取公人,以充給使。」
十日,詔文明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尚書、給事從人各七人,翰林學士、侍讀、侍(讀)[講]、樞密直學士、丞郎各六人,給諫、舍人各五人,諸司品各四人品:疑有脫誤。,于開封府金吾差借,每季代之。如見勾當事公人數(shù)多,不得重迭抽差中書先差金吾從人。防團、刺史、閣門使副、皇親率府副率以上并諸衛(wèi)大將軍、將軍至少卿監(jiān)、修起居注、知太常禮院行事官、樞密都副承旨各三人,諸司使副、樞密院諸房副承旨、
通事舍人、閣門祗候、中書堂后官及伎術(shù)官外朝已上各一人。
嘉佑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此條當移至下皇佑元年條后。,詔:「殿學士、侍讀侍講學士許于學院抽人,雜學士、給諫、舍人許于本省抽人?!棺詠韮芍朴诶谥T司或?qū)W士院等處奏帶接引公人,皇佑元年后,只得隨官于本司奏帶,學士、舍人亦不得帶本司人,故有此詔。
神宗元豐七年四月十六日此條當移至下熙寧六年七月條后。,御史臺、合門言:「近例,郡王領(lǐng)使相者得吏二人前引。緣嗣王恩數(shù),尤宜加隆。今參詳嗣王使相即用雙引?!箯闹?。詳見《班序門》。
紹興三十二年孝宗已即位,未改元。九月十一日此條當移至下紹興三十二年八月十五日條后。,詔皇子 、愷、惇府引接直省令三省行首司差撥。
孝宗隆興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此條當移至下隆興元年六月十二日條后。,尚書吏部侍郎、充淮西宣諭使王之望「王之望」下疑脫一「言」或「奏」字。此條文意不接,疑有脫誤。:「奉旨差充上件職事,條具事內(nèi),照得汪澈系任御史中丞,合差贊引知班二人。昨之望川陜宣諭日,依虞允文已申畫一改作引接名目。今乞依舊作引接差破?!箯闹?
干道元年八月十七日此條當移至下隆興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條下。,皇太子 言:「奉旨合破人從比親王加倍。臣見破官吏人從粗可從用,除已蒙睿慈止令量行添置指使二員,直省官二員人人:疑當作「外」。,自今亦參用開封府散從官。」
大中祥符二年六月,詔:「金吾街仗司從人自今不得假借?!箷r 臣導從呵止行人,京師軍民頗煩趍避,呵止多踰式,故有是詔。
四年正月,詳定所言:「昨朝陵封禪時,沿路縣鎮(zhèn)窄隘之處,隨駕臣僚出入,前驅(qū)呵喝,節(jié)數(shù)頗多,接續(xù)移
時,防阻行路。欲乞量官序次第差減馬前呵止之人,每至州,可以循舊?!乖t:「親王、中書、樞密各三節(jié)至四節(jié),余清望官、在京合告官及喝止者止一節(jié)至二節(jié)。相去五七步已下,不得籠街呵喝。每至州縣,即依舊式。」
二月,詔:「隨從巡檢及諸臣僚執(zhí)擎從物近車駕左右者,內(nèi)殿崇班已上止許帶當直三人,崇班已下二人,不得更有剩數(shù)?!?
五月,命翰林學士李宗(鄂)[諤]、龍圖閣直學士陳彭年與禮官(祥)[詳]定(郡)[群]臣導從,宗鄂等請中書、〔樞〕密、宣徽使、御史中丞、知雜御史、金吾并攝事清道,如舊制呵導外,仆射已上、三司使、知開封府四節(jié),文明、資政大學士、尚書三節(jié),學士、丞郎以上、三司副使二節(jié),大兩省卿監(jiān)、待制一節(jié),小兩省御史、郎中、員外、諸司四品、三司、開封判官、推官二人前引,不得過五步。應于金吾借從人者,以諸軍剩員代之。從之。
七年五月,詔臣僚在京勾當及受外官者不得占舊任公人在家役使。
八年閏六月一日,詔:「諸處駐泊忠佐遙領(lǐng)團練使、刺史者定差當直兵士十人,不領(lǐng)郡七人?!挂匝剡咇v泊忠佐多差軍人當直役役役役:疑當作「役使」。,故條約之。
三日,詔開封府諸縣都監(jiān)自今定差當直兵士五十人,知縣十人。本府言諸縣多占兵士當直,故行條約。
天禧元年二月,給左右巡使常從三人,臺直官二人,主簿一人。從臺司之請也。
九月,詔諸司庫務監(jiān)當命官、使臣自今不得以當直兵士于危所役使,致害
人命,違者不以合破當直人數(shù)刑名區(qū)斷。先是,監(jiān)坊內(nèi)侍張仁恭私遣兵士于汴流放 ,有溺死者,仁恭贖銅,降一資沖替,故下詔條約之。
二年九月,流內(nèi)銓言:「請自今軍監(jiān)判官更不兼通判。其當直公人更不差兵士,止依元定幕職人數(shù),于本軍定差?!箯闹?
五年七月,給宰相、樞密使軍士三十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二十人,皆以雄武兵充,著為常例。若指抽外郡兵卒,亦聽。
仁宗天圣四年五月,左右巡使方慎言等言:「近日臣寮導從踰式,亦有不合前導,擅出踏引者,愿申約束?!乖t御史臺、左右街司覺察,有不依條貫出節(jié)者,收領(lǐng)從人送開封府,本官具名聞奏。
皇佑元年七月,諫院言:「今諫官二員,從人至少。昨三院御史增添人數(shù),欲乞依例。」詔每員添差街司從人、神衛(wèi)剩員各二人。
嘉佑六年五月十七日,詔:「殿前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除合破帶人數(shù)依舊(人)[外],其不(披)[破]帶剩員備軍等各特與添一倍。今后不得更于額外私有勾抽役使,如違,重行朝典?!?
治平四年閏三月六日,神宗已即位,未改元。詔:「在京勾當官員待闕間,不得預抽新任公人當直?!?
七月二十二日,河東轉(zhuǎn)運使呂公孺言:「準天圣令敕,諸外州官合給當直兵士者,節(jié)鎮(zhèn)長吏五十人,余州監(jiān)長吏各四十人「州」下疑脫「軍」字。。內(nèi)河北、河東、陜西路有駐泊兵士者,節(jié)鎮(zhèn)長吏七十人,余州軍監(jiān)五十人。惟是有馬步州軍文武長吏步:疑衍。,例更
差有馬兵士隨逐,充馬直出入,其人騎數(shù)目不定,即無合破 條。欲乞今后應系有馬軍州節(jié)鎮(zhèn)并其余州軍文武長吏許分兩等立定隨行馬直人騎數(shù)目,如闕,即據(jù)數(shù)差撥,不得旋行收買。其三路安撫、都總管所帶人騎,系備緩急應副,且乞仍舊存占?!乖t除三路路分安撫使、總管依舊外,有馬軍處節(jié)鎮(zhèn)、知州、路分鈐轄二十人,其余知州軍、路分都監(jiān)十五人。內(nèi)本州島軍總管鈐轄即不得過知州軍人數(shù)。
神宗熙寧二年六月十九日,提舉司言:「裁定宗室供身驅(qū)使吏人,各以官序為差?!箯闹?。
閏十一月二十三日,詔:「應曾歷職司臣僚及大卿監(jiān)到闕差權(quán)判寺監(jiān)者,若舊當直人不及十人處,并差十人。」五年七月十七日,詔:「白直人,前任宰臣、使相、樞密使二十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簽書樞密院事十五人;在京、在外同,并兵士剩員中半差。致仕官曾任宰臣、使相、樞密使二十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簽書樞密院事、節(jié)度使十五人;宣徽使、己上兵士剩員中半差。諸行尚書、留后、觀察使十人;樞密直學士以上七人;待制以上、防御、團練、刺史四人。」已上全差剩員。
六年七月,兵部言:「街司兵士差在官員下當直,止是時暫呵用祗應,即與正軍白直不同,難作當直人數(shù)?!乖t不作當直人數(shù),余悉仍舊。
高宗紹興四年正月二十四日,詔:「比行在百官所破人從已別立法,如遇闕人,即行勘請錢以充顧直。若
(若)于步軍司復借人兵,顯屬貪墨,可計贓論。如步軍司里私借,令御史臺糾察以聞?!?
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臣僚言:「近歲大臣罷政及文武官視兩府恩數(shù)得宮祠者陳乞差破隨行使臣等人,除依條合破人數(shù)外,又必援例差破直省官散祗候一二十人,及親兵將校等多至一二百人。如宣借人依條所放已多,又或于數(shù)外更乞添差。其視兩府恩數(shù)臣僚所差名色,雖與執(zhí)政官不同,亦是更相援例,節(jié)次陳乞,有增無減。欲乞應奉祠閑居大臣差破使令,除依紹興條格外,有條格所無而援例差破諸色人數(shù),并行裁減,量留三分之一,將合減人數(shù)發(fā)還元處。如更不愿量留,卻聽盡遣。其有依條合格而愿發(fā)遣者亦聽。此令一行,非特使(使)大臣無冗占之嫌,凡在官者皆知守法畏謹,不敢冗占,而廩給無妄費矣?!乖t令有司遵守格法施行。
十四年正月十四日,太傅、橫海軍、武寧安化軍節(jié)度使、充醴泉觀〔使〕、咸安郡王韓世忠言:「臣先蒙異恩,請給人從并依見任宰執(zhí)。今乞?qū)⒊家娊裾埥o截日住支,并朝廷元撥到官兵五百人、親隨背嵬使臣三十人,除事故外,見有四百余人,今乞?qū)⒂H隨背嵬使臣三十人兼官兵七十人通作一百人,還赴朝廷使用外,有五百余人,乞留照管家屬?!乖t背嵬使臣三十人交割付殿前司,余不允。初,朝廷以世忠有功,特加異禮,世忠心不安,故有是請。
三十年十月六日,
詔:「今后勛臣之家,令存留在家照管使臣、將校軍兵各依所行指揮人數(shù),以五分之一差破。使臣不許差橫行,正任人所差使臣不得過兩任。其文臣亦差破五分之一。
紹興三十二年孝宗已即位,未改元。八月十五日,尚書左仆射陳康伯等奏:「左右仆射、知樞密院府依自來體例,各破三百五十人;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府各破二百五十人。并系樞密院提轄親兵差撥前來,其間有系三衙軍兵人數(shù)。今欲各減三分之一,令逐司收管?!箯闹?。
十月四日,少傅、保康軍節(jié)度使、大寧郡王吳益言:「益先除少保日,已降指揮,恩數(shù)并依樞密使例。今乞依例差破給使使臣。所有先借人已經(jīng)裁減外,合減七人,顧募再合減一十一人,乞免行裁減?!褂謱幬滠姽?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吳蓋言:「蓋先授太尉日,已降指揮,恩數(shù)益乞依吳益例益乞:疑誤。。今欲乞依例差賦給使使臣。其宣借人已經(jīng)裁減外,合減八人,并顧募再合減一十人,亦乞免行裁減,庶幾仰副朝廷優(yōu)異戚里之意。」詔并依所乞。同日,詔:「已降旨揮,內(nèi)外兩府使相見破宣借兵士權(quán)行減半,系為未經(jīng)裁減;其已經(jīng)人自合依舊?!?
隆興元年六月十二日,太傅、新差充御營使、和義郡王楊存中奏:「昨令臣往建康府措置營寨,點檢沿江一帶守備事務,有合行事件內(nèi),主管機宜文字破白直十五人,干辦公事各破十三人,準備差遣各破十人。」詔從之。
二年五月
八日,兵部言:「步軍司契勘除(還)[環(huán)]衛(wèi)官無差破人從條法外,武臣正任刺史以上至節(jié)度使兼領(lǐng)逐項衛(wèi)官,其人從止合依各帶正任官序上差撥。今條具比擬見趁赴朝參正任官等差破人從下項:左右金吾衛(wèi)上將軍、左右衛(wèi)上將軍,若節(jié)度使兼領(lǐng)上將皆衛(wèi)官將皆:疑當作「件」。,其人從止合依節(jié)度使差破四十六人。左右驍衛(wèi)、武衛(wèi)、屯衛(wèi)、領(lǐng)軍衛(wèi)、監(jiān)門衛(wèi)、千牛衛(wèi)上將軍,若承宣使并觀察使兼領(lǐng)上件衛(wèi)官,其人從止合依承宣使、觀察使差破三十三人。左右金吾以下諸位大將軍,若防御、團練使、刺史人差破二十人此句疑有脫誤。。本司契勘,武臣遙郡橫行已下,若兼領(lǐng)諸衛(wèi)大將軍,令比擬差破當直一十五人。若兼領(lǐng)諸衛(wèi)將軍,差破當直一十人?!箯闹?。
九月十八日,吏部狀:「都省批下昭慶軍承宣使、提舉萬壽觀郭瑊狀,準尚書省札子,安穆皇后追冊并依懿節(jié)皇后宅推恩。今來有依例陳乞內(nèi),乞差破宣借兵處添破口食,以致郡計闕多,為害甚大?!构视惺敲鼡?jù)此句,本條前當闕詔語。。
十二月二十日,詔合門舍人顧募添作八人。
二十四日,提領(lǐng)榷貨務都茶場所狀:「勘會提領(lǐng)務場所干辦公事,即無合破人數(shù),今欲破顧募六人。」從之。
干道九年二月二十一日干道:原闕。據(jù)《宋史 孝宗紀》及顯忠本傳,顯忠復威武軍節(jié)度使在干道五年,復太尉在七年,提舉興國宮在其后,而卒于淳熙五年,據(jù)補。,臣僚上言:「太尉、威武軍節(jié)度使、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李顯忠奏乞帶宣借人并馬軍司使臣軍兵等共一百五十人隨行,奉旨依。臣取到步軍司專條,節(jié)度使在京合破宣借七十人,依建炎三年二月
內(nèi)減三分之一旨揮,只合破四十六人。若在外,則只許帶隨行一十二人。顯忠系是在外宮觀,陛下降旨,特與五十人,可謂異恩。今乃乞一百五十人,是三倍其數(shù)。欲望圣慈止與破五十人?!箯闹?
淳熙元年正月二十七日淳:原作「紹」。據(jù)《宋史 宗室四 趙彥逾傳》,吳挺淳熙初已為太尉,據(jù)改。,詔:「吳挺已除授太尉,所有人從依楊存中、楊政除授太尉已得指揮體例施行。」
(淳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嗣濮王士輵言:「濮王近屬不愕等已比換南班,見朝參乞特破雇募五人。」從之。
三年十二月七日,詔:「每遇朝會,合赴立班官將帶人從,宰執(zhí)、使相、兩府合破引接、直省官、抱笏人外,大程官五名,侍從、兩省、臺諫、正任知合、管軍從人四名,御帶、環(huán)衛(wèi)、卿監(jiān)、郎官三名,其余百官二名?!瓜仁?,監(jiān)察御史齊慶胄言:「比來官員朝謁及赴德壽宮起居,百司人從擁遏道路。乞令合門、御史臺、皇城司條約?!怪潦菞l具來上,故有是詔。
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步軍司勘會正任節(jié)度使裁減外,破宣借兵士四十六人。其節(jié)度使致仕,未有承降指揮。詔令步軍司差破二十三人。以隨龍崇信軍節(jié)度使致仕張世興陳乞差破,至有是請。
(淳熙)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詔:「士峴已除少保,人從依士歆除少保前后已得指揮。」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四 得替官送還公人
得替官送還公人
【宋會要】
太祖干德二年三月,詔:「訪聞使臣因遣及請假出入,或知州軍、監(jiān)押、巡檢替回,多有借本處兵士防送,或津致行李物色。自今非準宣旨,不得差借?!?
太宗至道二年三月,詔:「聞川峽得替臣僚或勾當公事使臣回日,多于本處抽帶兵士、公人隨行至京,并令自備盤纏;或即受其傭直,便即放回,多致人戶破賣田產(chǎn)。自今一切禁止,如違,京朝官、諸司使副、內(nèi)殿崇班、幕職、州縣官并除名,使臣決配。仍委轉(zhuǎn)運使覺舉。」
三年,詔:「外任得替文武官,各差公人送還。丞郎、給諫、轉(zhuǎn)運使、副使、大卿監(jiān)、祭酒、詹事、庶子、大將軍、防團、刺史十五人,諸司使帶遙郡及諸行郎中、少卿監(jiān)、少詹事、司業(yè)、諭德、太子三寺令仆、將軍十人,不帶遙郡諸司使、副使至殿直及京朝官、率府率、副率七人,內(nèi)品官奉職以下使臣、幕職、州縣官五人。移任、丁憂亦準此。若守任在合般家地分,亦許依上項數(shù)抽差般家。其水路管船綱者各減元數(shù)三人,內(nèi)品以下減二人。所差公(文)[人]并本官給在路日食?!?
真宗咸平三年七月,詔:「川峽得替文武官差防送公人,丞郎、給諫、卿監(jiān)、祭酒、詹事、庶子、大將軍、防御、團練使、刺史、轉(zhuǎn)運使、副使十人,領(lǐng)郡諸司使、諸行郎中、少卿監(jiān)、司業(yè)、少詹事、諭德、太子三寺令仆、將軍七人,不領(lǐng)郡諸司使以下至
殿直、京朝官、率府率、副率四人,內(nèi)品以下至幕職、州縣官三人,仍并至鳳州界止?!?
景德二年七月,殿中丞趙稙言:「得替文武官給公人送還,具載編敕,而州郡本置散從官(丞)[承]符,以備驅(qū)使,郡官罷任,常率數(shù)人,由此甚有占役。其江淮、兩浙、荊湖、福建、廣南路并押水運,請減送還公人之半?!乖t元定十五人者減其五人,七人者減其三,五人者減其二。
大中祥符三年九月,詔諸路提點刑獄官得替,并依轉(zhuǎn)運使、副使例,差公人送還。
十一月,詔:「得替官或至中路,不用公人伴送者,明具公文送本屬州縣收管?!箷r殿中丞譚巽言,多于中路(愛)[受]所送公人錢物入己,衷私放還,請條約故也。
天禧元年八月一日,詔:「自今諸路得替官送還公人,除轉(zhuǎn)運使、副使、提點刑獄及正郎以上知州依元制外,余官舊十五人減其五人,十人減其三,七人、五人減其二。水路押綱運者十人又減其三,七人、五人減其二,三人減其一??h尉給手力外,余官悉以本處雜色公人充?!?
五年八月,詔:「諸州官送還公人,準元年詔減省者并仍舊?!箷r有州縣任西蜀還,路乏騶從,經(jīng)涉艱苦,題詩驛舍者,真宗聞之,故有是命。
仁宗天圣七年十月,詔:「外任得替官各差公人送還,依元敕定差人,并令本官在路給食。或不愿公人送還,即牒送本處,不得取受顧直入己。如公人愿自顧替名,即聽?;蚺f例更量差人送至近處,或赴任時差人遠接,并
依例差。應赴任、罷任及家屬經(jīng)過道途崄阻去處,令差防送者亦令量差人。除弓手不得差出外,并各于本轄處抽差。如無人,即并差本城軍士。其見任官不得專差人出本界三百里外勾當私事。其駐泊都副總管以下抽替或就移,送還遠接,并差軍人津(置)[致]行李。駐泊都總管禁軍四十人,本城六十人;駐泊副都總管本城、禁軍各四十人。駐泊總管、副總管并差禁軍二十人、本城四十人;駐泊鈐轄、知州軍監(jiān)城管勾本處駐泊軍馬公事者,本城、禁軍各二十人;駐泊都監(jiān)及河北、河東緣邊安撫使、副使、管勾沿邊安撫司、安撫都監(jiān)禁軍十人,本城二十人。乘船者不得更帶本城軍隨行,仍不得更差送還公人。川、廣、福建路轉(zhuǎn)運、知州軍、同判都監(jiān)、監(jiān)押、巡檢、監(jiān)當使臣得替,并依元定人數(shù),差本城軍士送還。瓊管諸州得替,并差本城軍士送至桂州或虔、洪州,逐州別差本城軍士交替送至京。其替下兵士卻歸本處。不得別有住滯。若至水路州軍,因便管押綱運前來者,送還軍人更不得占留,畫時發(fā)遣,卻歸逐處?!?
十一月,詔:「應差充外任文武臣僚等,自今除依條差定人數(shù)送還遠接外,更不得陳乞管押因便兵士?!?
八年二月,詔:「今后所差接送臣僚,禁軍、本城軍士并依王正平所奏,選差十將節(jié)給部轄。數(shù)內(nèi)禁軍送還到京者,殿前侍衛(wèi)馬步軍司與限五日歇泊訖遣還;其廂軍、本城兵士、步軍司依
此日限發(fā)遣?!?
至和元年十一月,詔:「諸路官代還者,其護送公人如聞已顧人為代送:原脫,據(jù)《長編》卷一七七改。,而官司復令執(zhí)役,民甚苦之。自今須計程滿日,方得追呼。」
嘉佑三年四月,詔:「臣僚赴任益、梓、利、夔,其遠接人,陸路止于京師,水路止于荊南。若路不由京師,即計其地里,無得過六十驛。若舊制不及者,止于舊例。」初,三司使張方平言:「西川迎送之役,有經(jīng)涉水路,往復萬里之遠,至有饑乏病死者,不可勝數(shù)。」故著此條。
四年五月十三日,監(jiān)察御史里行沈起言:「三路安撫、總管等才方授命,逐處差遠近接兵士,少不下千人。緣條貫送還,各有定數(shù),乞檢會天下遠近接送體例,酌中限定逐官人數(shù)及地里遠近,著為甲令,免致勞擾煩費?!乖t檢用舊制。先是,皇佑四年條貫定遠近接送還人數(shù),至是樞密院勘會行之。
英宗治平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詔:「命官尋醫(yī)(待)[侍]養(yǎng),許送還公人如例?!挂陨稀秶瘯芬陨希涸鳌敢猿?,據(jù)后文改。
神宗熙寧七年正月一日,詔定知判州府使相五百五十人,曾任二府并宣徽、節(jié)度四百五十人,待制、觀察使已上二百五十人,帶都總管者別差三百人,帶安撫、鈐轄者別差百人,都轉(zhuǎn)運、發(fā)運使、待制已上如知州府例,余官二百人,通引司吏共九人。一路副都總管三百人,總管二百人,州總管、路鈐轄、沿邊安撫使副正任以上充都巡檢使一百五十人,發(fā)運副使、轉(zhuǎn)運副使、知大藩、同州總管,通引等共六人。提刑并知節(jié)鎮(zhèn)州一百
二十人,發(fā)運使、轉(zhuǎn)運判官、知州百人,通引等共五人。安撫、路分都監(jiān)、州鈐轄、沿邊都巡檢使百人,提舉常平倉、知軍監(jiān)八十人,通引等共五人。通判五十人,客司、書表司共二人。都監(jiān)、都巡檢使、承受、管勾、檢法官三十人,監(jiān)押、巡檢、寨主二十人,簽判、知縣十五人,縣令十人,監(jiān)當及幕職州縣官七人。
六月四日,詔:「應轉(zhuǎn)運使副、判官、提刑、提舉、同提舉常平倉官詣轄下諸州巡歷,每員許帶人吏二人,公事繁多,亦許隨處暫差人吏行遣。當直人不得過十五人。將帶不盡當直人聽留在家驅(qū)使。內(nèi)轉(zhuǎn)運使副、判官、提刑逐州差送迎人,通計隨行當直人不得過合破人數(shù)。如本處無廂軍,即官吏結(jié)罪保明,許差近下禁軍。陸路別差擔擎兵士一十五人,節(jié)級一人。水路乘船不得過赴任只數(shù),仍破十分人牽駕十分人:「分」字疑誤。,并逐州交割?!?
八年七月十九日,詔:「官員合破諸軍迎接者,計合到任日,除往還驛程前一月發(fā)遣;送還者除程占滯毋得過一月?!?
元豐五年十一月十八日,詔:「州縣官得替,計程支顧錢,而中道物故丁憂者,程雖未滿,其錢勿追。」
哲宗元佑元年閏二月二十八日,詔:「八路知州、通判、簽判、監(jiān)司屬官承務郎以上、知縣、大小使臣員闕并歸吏部差注,內(nèi)接送人合支顧錢者并只差兵士,內(nèi)有專條并奏差及一時指揮及其余闕并水土惡弱及自來差攝官處并依舊。」
八年十月一日,尚書兵部奏:「請諸接官官員軍人上「官」字疑誤。、公人,當職官不得
使令隨從人寄附物色。如違,并所隨從人并以私役兵防論?!箯闹?。
紹圣元年七月三日,戶部看詳役法所言:「幕職、監(jiān)當官(按)[接]、送,舊差全請顧錢公人。今來合支顧人錢,并依元豐令定人數(shù)支破。其元佑敕所添人數(shù)并差廂軍?!乖t減罷元佑敕添人數(shù),余從之。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二月二十六日,資政殿學士、正議大夫、提舉中太一宮兼集禧觀公事黃履狀:「今準朝旨給假,暫歸邵武軍,展省邱壟,至秋還闕。所是乘船路往來合要防護兵級,欲乞所經(jīng)州郡量差五十名,逐郡替換。仍于往來出陸州郡即乞添一百名,亦每郡替換?!箯闹?。
政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詔川陜多闕正官,事因廢弛,小臣遠官艱于般挈,理須措置。政和令內(nèi)諸自川陜之官罷任,于接送人外,緣路差遞鋪兵,該載未盡??闪畋靠丛斄⒎?,限三日取旨頒降。兵部今擬修下條:諸川陜路之官罷任,分司、致仕、尋醫(yī)、侍養(yǎng)、丁憂、身亡同。因犯奸贓而替罷,若川陜路之官罷任,不出本路者非。于接送人外,及服闋赴闕者,緣路差遞鋪兵,由江陵府及荊門軍路者惟夔州路官許來來:疑誤。。不般家者減半。別條已差鋪兵者從一多一多:疑誤。。負擔者每人不得過九十斤。逐鋪交替,不限官序,止以到鋪先后為次。如或不足,于所在州依數(shù)差廂軍,不得過至京程數(shù)。以上《續(xù)國朝會要》。
高宗建炎二年二月四日,詔許支系省錢顧人代接送兵士旨揮勿行。先是,儒林郎馮迪德言:「昨降旨揮,應合差破接送兵士內(nèi)廂軍闕,許支系省錢顧人。今州
郡更不差破兵士,一 以和顧為名,并支系省錢,暗損財計,欲望改正?!构视惺窃t。
九月七日,知揚州黃愿言:「在京官員赴任顧人錢,依條系諸路起發(fā)上京,于戶部樁管。今圣駕駐蹕揚州,日有注受差遣赴任之人,除勘請合得本官料錢外,別無寬剩役錢應副??闭堅谌晤櫲隋X乞令新任勘支?!箯闹?。
紹興元年十月二十五日,詔:「應諸州幕職官、諸縣令(承)[丞]簿尉合破接送并在任般家顧人錢并權(quán)罷?!挂猿剂叛?,所在妄指川廣遠處,多計地里,為錢不貲,乞行裁省故也。
七年九月十七日,張浚言:「臣荷陛下知遇,出入總兵,幾及十年,其所施為,不無仇怨。今奉親偕行,還家萬里,泛然舟寄,未有定居。除依例合破使臣外,乞許臣于都督府借差使臣四員,存留親兵五十人,以備緩急?!箯闹?。
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南郊赦:「諸路官員任滿合差廂軍送還到住程處,依條限半月發(fā)遣,從來多有妄作緣故占留,既不依時到營,致本處便作逃亡事故,開落名糧,因而老幼失所。如有似此之人,許經(jīng)所在州軍自陳,給據(jù)發(fā)遣,歸元來去處,依舊收管?!?
二十八年九月十九日,詔:「應官員除依條差破迎送人外,不得違法支顧腳顧船錢?!?
十一月二十三日,南郊赦:「勘會累降旨揮,約束州縣差顧人夫應副過往人。訪聞州縣奉行滅裂,循習舊弊,甚者抑令出顧錢。仰監(jiān)司常切覺察,按劾以聞,當重寘典憲?!挂陨稀吨信d
會要》。
孝宗隆興元年八月十七日,殿中侍御史周操言:「臣契勘監(jiān)司郡守所破接送人載在令甲,各有定數(shù):使相知州五百人,前宰執(zhí)知州四百人,大藩知州二百三十人,節(jié)鎮(zhèn)知州一百二十人,余州一百人,轉(zhuǎn)運使副一百三十人,提刑一百二十人,轉(zhuǎn)運判官一百人,此其格也。比緣監(jiān)司、郡守數(shù)多,接送頻繁,所破借請,或至半年,或四五月,近者不下三月,所費不知其幾。加之公用什物,率皆創(chuàng)置,故一經(jīng)接送,州縣倉庫為之(拐)[枵]然。臣愚欲望今后監(jiān)司郡守接送人,除使相、宰執(zhí)知州人數(shù)太多,合行減三分之一外,其它并不得過數(shù)添差。仍戒諭監(jiān)司、郡守,每事簡省,不得侈靡,并從御史覺察。若現(xiàn)接本任就移他處不候待闕之人,止得于舊任破送還人親任,更不得別發(fā)接人。如在五百里外者,其送還人就五百里止,卻令新任接人于所止處交替。庶幾免致重迭費耗,少寬州郡之力。乞附條令,永為定制?!箯闹R陨稀陡傻罆?。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四 接 送
接送
【宋會要】
淳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詔:「諸路監(jiān)司、憲司州縣巡歷,只許帶本司公吏一名、掌管按牘及使令三二名隨行,不得與外人交通。余人并于所到州縣借差。如敢違戾,令御史臺覺察,以違制論。其它監(jiān)司出巡及通判季點之類,并皆準此?!?
四年九月二日,詔:「自今監(jiān)司、郡守闕到赴行在奏事,未得取索遠方人從,候闕近方許計程發(fā)遣?!?
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臣僚言:「應荒歉州縣,當專以救荒為務,所有迎新送舊兵卒公吏借請及供張從物之屬,所費不貲,自合裁減。乞令旱傷州郡守倅而下迎送,并依近日楊布、錢象祖已得指揮,吏卒供張從物之屬并從減省。」從之。
九年正月十三日,上謂輔臣曰:「監(jiān)司、帥守接送人借請等費用太多?!乖壮纪趸吹茸啵骸笚l格具存,往往巧作名色,全在監(jiān)司覺察?!股显唬骸钢粸楸O(jiān)司自犯法,可令侍從等集議?!褂谑羌h來上曰:「一、監(jiān)司守倅已依格差接送人從外,又有將帶公使錢作隨行支用,系是重迭破費,合行禁止。一、人從借請不多,合依格外,書表司等人,近來多是妄作名色,增添借請,及格外差都吏、手分等,每名借請,犒設至多,合行禁止。一、(供)[公]堂供張、什物陳設等多是增添過多,以致科擾行鋪,侵耗公庫。一任之間,有置兩三次者。自今不得再有添置,候得替日,依數(shù)
逐一牒公庫交納,不得將帶前去,及作名色銷破。一、迎接轎乘,多是監(jiān)司州郡分下所屬科率。一、接送如愿乘船者,只合差破官船;如無官船,許和顧乘使,不得折支顧錢。一、合破接官從物,旗幟、撾劍及人從頭帽、衣衫之類,只許就界首等候,不許將帶出境迎接。一、諸公人違法借兌,并白狀批請,已有見行條法及紹興二十六年指揮,合行申嚴行下。今措置公人遇節(jié),并經(jīng)由州縣借請,及非時妄作名色犒設之類,亦合禁止。」詔依集議到事理施行。
是歲六月初八日,詔合破接官人從頭帽、衣衫之類,許依舊例。
十四年八月八日,令應巡檢下土兵并不許差充接送。從廣東提刑管鑒請也。以上《孝宗會要》。
(淳熙)十六年七月十二日,臣僚言:「伏見諸路監(jiān)司帥守接送人數(shù),自有定法。今則不然,迎送之際,動以數(shù)百輩。如二廣、福建、湖南、江西,尤為煩費。乞自今諸路監(jiān)司、帥守接送人不得過數(shù),借請不得過多,一行從物不令出境。如或過數(shù)差人,逗留不即赴上者,仰御史臺體訪覺察,重作施行?!箯闹?。以上《光宗會要》。
慶元元年六月十九日,監(jiān)登聞檢院張叔振言:「方今之患,莫大于州郡之不富實;州郡之不富實,其弊莫大于將迎之虛費。今州郡將迎,大者千計,少者不下數(shù)百人,高牙劍戟之外,不急之物無一不備。一兵而受一人之券,固所當?shù)靡玻疗洳畛?,則有借給焉,遠者幾歲,近者數(shù)月,以千百人計之,為數(shù)(不)[可]見。乞
申嚴法制,行之諸道,凡將迎之費,一遵令甲,供張之具,務從簡省,愛民體國,無以華侈相尚,則郡國其有瘳矣?!箯闹?
嘉泰四年六月十九日,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公事傅伯成言:「蜀之州郡,迎新送故,地有遠近,涂有川陸。乘舟則省吏卒,遵陸則舍舟船,皆適于用而已,非可私其費也。臣訪聞州郡將迎之際,費既不貲,及其去也,未嘗赴中都而破吏卒浙西之借請,未嘗下荊江而破舟艦浙西之顧錢。乞特降指揮,除在任被召合破送還人船至臨安外,余止許計其所居之程差顧人船,亦各隨其水陸之便。其虛作遠地名色,多破官帑,歸于私家者,令監(jiān)司按劾,并與當職官坐之?!箯闹?。
開禧元年正月二十一日,中書門下省言:「監(jiān)司守倅到罷迎送,合破吏卒從物,各有條例。日來所在州軍例外過有差置吏卒借請,殊無限制,理合禁約?!乖t令諸路帥司、四川制置司、二廣經(jīng)略司自今降指揮到日,日下取會所部州軍見今所破從物吏卒并借請實數(shù),攢類成冊,保明申尚書省。
六月十一日,詔:「諸路監(jiān)司并本司屬官凡是迎送從物,各從逐司支公使庫錢應辦,不得行下州縣。諸州知州、通判、幕職等官迎送從物,并從本州島支公使庫錢置造??h令、簿尉從物令本縣支系省錢制造,知縣不得過一百貫,佐官以下不得過五十貫,并不得科之鄉(xiāng)司。更敢妄作名色,科擾百姓,許民戶越訴。」福建提刑朱思遠《便民五事》內(nèi)言:「知縣迎接,科率鄉(xiāng)
書吏貼?!构视惺窃t。以上《寧宗會要》。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五 官儀制
【宋會要】
宋制:兩省、臺官、文武百官每日赴文德殿立班,宰臣一員押班;常朝官有詔旨免常朝及勾當更番宿者不赴。遇假并三日以上,即橫行參假,宰臣、參知政事及免常朝者悉集。事務急速,赴橫行不及者,牒報臺;如遇親王、使相過正衙者取別旨旨:原作「日」,據(jù)《宋史》卷一一六《禮十九》改。。 官見、謝、辭(謝)者皆赴正衙。其日文武班尚書、上將軍以下并先敘立于殿門之外,東西相向。文班一品、二品不敘立。正衙見、謝、辭官立于大班之南;右巡使立正衙(衛(wèi))[位]南,北向;臺官大夫、中丞、三院御史各就揖班位再揖。三院不全即不揖。揖訖,臺官與左巡使先入,各就位。左右巡使立鍾鼓樓下。左巡使奏武班,右巡使奏文班。如只巡使一員,即就文班南立彈奏;如俱闕,即于臺官或員外郎以下差攝。次兩班及右巡使入。次見、謝、辭官入。次兩省官入。兩省官自殿西偏門入,于右勤政門北偏門立,候文武班將至,循午階就位。次文班一品、二品入。次宰臣出東上合門就位。通事舍人一員立于合門外,北向;四色官立其后。舍人通承旨奉敕不坐,四色官應諾,急趨至放班位宣 ,在位官皆再拜而退。其應橫行者班定,通事舍人揖 官轉(zhuǎn)班北向,舍人揖再拜復位,如常朝之儀。兩省官幕次舊在中書門外,近制就使權(quán)就朝堂門南上將軍幕次就:原作「舊」,據(jù)《宋史》卷一一六《禮十九》改。。凡見、謝、辭官,新授、加恩、出使、到闕者。宰臣、親王、使相、俟班定,引贊官引出東上合門,至押班位西向立定,先赴午階南中書門下正衙位再拜,卻(運)[還]押班位。樞密使、副使、知院、同知院、簽書院事、參知政事、宣徽使、宗室節(jié)度使以下至刺(使)[史]、將軍,俟班定,四方館吏引出東上合門,至殿庭,由東黃道赴正衙位,北向,以西為首,將軍以東為首。正衙畢,宰臣、樞密出西便門,親王、宗室入東上
合門。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觀文殿學士、三司使、翰林資政侍講、侍讀學士「侍」原脫;「讀」下原衍「閣」字,據(jù)《宋史》卷一一六《禮十九》補、刪。、直學士、知制誥、待制,直學士以上集丞郎幕次,待制集上將軍幕次。俟班定,四方館吏引入殿西便門赴班,于大夫中丞前出。門下、中書侍郎至(至)[正]言,四方館吏引先集勤政北門,俟班定,于一品、二品官未就位前先就位。放班〔訖〕(乞)由西便門出。御史大夫至御史,序班如常朝。三師、三公、仆射、東宮三師、三少,班入殿門,朝堂吏引入殿東便門赴班,于兩省臺官前出。尚書丞郎、左右金吾上將軍至將軍,序班如常朝。節(jié)度使至刺史、軍職四廂都指揮使以上、三司副使、文(武)[班]京朝官、武班郎將以上、分司官、樞密都承旨、諸使副、醫(yī)官帶正員官者,并文東武西,相向重行敘立,余如常朝。其權(quán)三司使、開封府、吏部銓、秘書監(jiān)、修撰、直館合、校理、檢討、三司判官、主判官、開封府判官、推官、(官)[宮]僚、內(nèi)職、軍校領(lǐng)郡者、內(nèi)客省使至通事舍人、節(jié)度行軍司馬至團練副使、幕職上佐州縣官、諸司勒留官新授者、京朝官改賜章服者、致仕、責授、降授者并謝。行軍副使仍辭。京朝官貢舉發(fā)解畢者亦見。準儀制,知貢舉官合謝辭。近歲皆實時 宿,故謝辭皆停。若仆射、大夫、中丞過正衙,即常參官皆避;尚書丞郎過正衙,即本行郎中、員外皆避。應過正衙者,如催發(fā)及值假無班,事干急速者牒報臺。其赴臺參謝辭者,尚書侍郎則三院御史各一員,中丞、大夫皆對拜。三院仍班迎,不全班即不赴。節(jié)度使賓客、太常宗正卿則御史一員,中丞、大夫皆對拜。兩使留后至刺史、秘書監(jiān)至五官正、上將軍至郎將、四廂都指揮使及內(nèi)職軍校遙郡以上,樞密都承旨及內(nèi)職帶正員官者、四
赤縣令、三京司錄、節(jié)度使軍至團練副使此句疑有誤。、幕職官任憲御者,皆御史一員對拜,中丞、大夫?qū)σ?。赤令揖訖,進言得參風憲,再揖而退。若曾任中書門下及左右丞,皆不赴。加階、勛、食邑、章服,館閣、三司、開封府職事及內(nèi)職轉(zhuǎn)使額、軍額亦不赴臺謝。仆射過衙日,臺官大夫以下與百官并詣幕次致賀。文官一品、二品曾任中書、樞密院者不赴。大夫、中丞則郎中,少卿監(jiān)、大將軍以下亦然。本官約止則不赴,仆射赴上都省者罷此儀。
太祖干德二年八月五日,關(guān)南總管張仁謙入朝。時連值假,正衙無班,未得入對。帝怪問其故,有司以經(jīng)正衙為對「以」下當脫「未」字。。詔自今文武官自外至者并先赴內(nèi)殿對,后赴正衙后:原作「從」,據(jù)《長編》卷五改。?;虺鍪辜彼僬呷悦庋靡?。
開寶九年十一月五日,詔曰:「外朝之設,舊章不忘。近年事出權(quán)宜,多從沿革,凡除拜出入,不由正衙。有司既失于舉行,經(jīng)制遂成于寢廢。自今中外官除拜及假使出入,并須于正衙辭謝,違者有司議其罰?!?
太宗淳化二年六月二十九日,侍御史知雜事張郁上言:「正衙之設,謂之外朝。凡 臣辭見及謝,先詣正衙見訖,御史臺具官位姓名以報合門,方許入對。此國家之舊制也。自干德以后,始詔先赴中謝,后詣正衙。至今有司遵守此制。而文武官中謝辭見之后,多不即詣正衙。欲望自今內(nèi)外官中謝后,次日并赴正衙。內(nèi)諸司遙領(lǐng)刺史及合門通事舍人已上新授者,皆同百官例,并赴
正衙辭謝。出使急速免衙辭者,亦須具狀報臺。違者罰一月俸?!箯闹?
四年六月七日,詔:「自今(五)[正]衙宣制及宣御札日,非在殿庭立班之人敢輒闌入竊聽者以名聞外,門司不禁約,亦當嚴斷?!?
真宗景德四年二月七日,車駕駐西京,詔先免常朝及西京見勾當事朝臣五日一次起居外,并免常朝。
閏五月二十三日,御崇政殿視朝,放正衙百官及諸軍將校常參。以暑雨累日故也。
天禧元年八月十六日,秘書監(jiān)、知禮儀院楊億請依判南曹國子監(jiān)例,權(quán)免常參,從之。
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兵部尚書、判都省馮拯請依知禮儀院例,特免常朝,從之。
仁宗天圣四年六月二十五日,御史臺言:「準宣,以霜雨泥濘,特放朝參五日。緣差出京朝官雖已辭,無正衙班,進發(fā)未得。臺司欲取七月四日已前辭朝官與放衙辭。」從之。
八(月)[年]六月二十三日,修國史院言:「太常丞丞:原作「寺」,據(jù)《宋史 李若谷傳》附淑傳改。、直集賢院李淑每日緣早赴供職,所有常朝欲乞依例權(quán)免?!箯闹?。
嘉佑三年六月十一日,詔正衙連十日值假者放一日。
英宗治平元年三月十三日,御史臺言:「昨為闕官,西班對立乞差諸司使、副使、承制、崇班攝將軍立班。自來攝將軍權(quán)管勾金吾街司并依御史臺對班立。今據(jù)如京副使王澤、左藏庫副使柴貽忠牒,并為權(quán)勾當左右金
吾街仗司公事,乞免常朝。臺司詳王澤等不帶攝南班將軍,是致乞免常朝。乞令各攝一將軍,依舊權(quán)管勾金吾司公事,趁赴本臺敘班。」從之。
二年七月二十七日,御史臺言:「 院降麻,合告報兩省、臺官、文武百官赴文德殿聽麻。除中書進畫自有貼黃聲說追班外,如遇非時宣召學 院「學」下疑脫「士」字。,次日如非常朝起居,并從御藥院關(guān)報合門追班。」詔如非時 院,次日不是常朝起居,仰監(jiān) 院使臣與學士同關(guān)報合門。
治平四年神宗即位,未改元。閏三月十一日,御史臺狀:「檢會皇佑編敕,應正衙常朝及橫行并須宰臣立班。常朝日,中書門下輪宰相一員押班,尋常多據(jù)引贊官稱宰臣更不過來。竊慮上項編 儀制別有沖改,更不行用。伏乞明降指揮?!辜榷分胸┩跆兆鄰椩紫囗n琦、曾公亮不赴文德殿押班,琦、公亮上表待罪,詔荅不允。
二十三日,琦、公亮言:「近以御史中丞王陶彈奏不過文德殿押班,尋上表待罪,蒙降手詔不允。臣等先曾面奏,自來以前殿退晚及中書聚廳見客日有急速公事商量,故不及輪往押班,已是積有歲年,即非自臣等始。今檢詳有唐及五代會要,每月凡九開延英,對宰臣日,未御內(nèi)殿前,便令合門使傳宣不坐,令放班,朝退則可見,宰臣更不赴(五)[正]衙押班。國朝自祖宗以來,繼日臨朝,宰臣奏事。祥符初降 令宰臣依故事赴文德殿常朝立班,當日似未曾子細討論,故
后來行之不久,漸復隳廢。若今后每遇前殿退晚,須輪宰臣赴文德殿押班,緣中書朝退后見客及商議公事,動踰時刻,必于常朝事務大有妨滯。欲乞下太常禮院檢閱典故詳定,議立常制,貴得永遠遵行?!箯闹?。
五月七日手詔:「今后宰臣赴文德殿押班,自春分后或遇辰牌,秋分后辰正牌上,垂拱殿視事未退,止令傳報宰臣更不過來,令御史臺一面放班。余日并依(詳)[祥]符 令指揮,永為定制。其前降下太常禮院詳定,更不施行?!?
二十六日,權(quán)御史中丞司馬光言:「準七日手詔如前。竊見前來垂拱殿視事,比至中書、樞密院及其余臣僚奏事畢,春分以后少有不過辰初,秋分以后少有不過辰正。自陛下臨御以來,惟近因服藥,曾于辰牌以前駕起入內(nèi),自余皆在辰牌以后。然則自今以往,無事之日,宰臣永不赴文德殿押班。臣竊惟文德殿為天子正衙,宰臣為百僚師率,百僚既在彼常朝,則宰臣理當押班。斯乃前世舊規(guī),自祖宗以來,未之或改。今陛下即政之始,事非大有利害者,恐未須更張。伏望特降圣旨,今宰臣一依國朝舊制押班。若陛下以前者已降手詔,必欲限以時刻者,即乞春分遇辰正牌上,秋分遇巳牌上,并依今月七日指揮施行,猶庶幾此禮不至遂廢。」詔:「今后春分、秋分后并遇辰正牌上,垂拱殿視事未退,宰臣更不過文德殿押班。余依前降指揮?!?
熙寧元年九月,開封府
言:「自來每橫行,推判官并赴文德殿,至巳時以來方退在府,公事闕官。欲乞今后遇橫行,(橫)[權(quán)]留推判官一員在府?!箯闹?。
,守候班次,住滯選人。今后與免正衙?!?四年七月十七日,詔:「自來幕職、州縣官擬注差遣,銓司具逐甲人數(shù)引見對
十月二十九日,詔:「應合正衙臣僚無常朝,即與放免?!?
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詔:「圣節(jié)及北使到闕,假故(移)[稍]多。應文武臣僚、三班使臣、幕職、州縣官等見、謝、辭并正衙,宜令合門、御史臺自四月三日后并權(quán)放,至十七日即卻依舊。(令)[今]后準此?!?
元豐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侍御史知雜事(滿)[蒲]中行言:「文德正衙之制,尚存常朝之虛名,襲橫行之謬例,有司失于申請,未能厘正。兩省、臺官、文武百官赴文德殿,東西相向?qū)α?,宰臣一員押班,聞傳不坐,則再拜而退,謂之常朝。遇休假并三日以上,應內(nèi)殿起居官畢集,謂之橫行。自宰臣、親王以下應見、〔謝〕、辭者,皆先赴文德殿皆:原作「日」,據(jù)《宋史》卷一一六《禮十九》改。,謂之過正衙。然在京厘務之官,例以別 免參。宰臣押班,近年已罷,而武班諸衛(wèi),本朝又不常置,故今之赴常朝者,獨御史臺官與審官、待次階官而已。今垂拱內(nèi)殿宰臣以下既已日參,而文德殿常朝仍復不廢,舛謬倒置,莫此為甚。至于橫行參假,與夫見、謝、辭官先過正衙,雖沿唐之故事,然必俟天子御殿之日行之可也。有司失于申請,未能厘正。欲望特降指揮,先次罷去?!瓜略敹ü僦扑?,本所言:「今天子
日聽政于垂拱,以接執(zhí)政官及內(nèi)朝之臣,而更于別殿宣敕不坐,實為因習之誤。兼有職事升朝官五日一赴起居,而未有職事者反日參,疏數(shù)之節(jié),尤為未當。又辭、見、謝已入見天子,則前殿正衙對拜,自為虛文。其連遇朝假,則百官自赴大起居,不當復有橫行參假。中行乞罷常朝及正衙橫行為是?!箯闹??!段牟s錄》:「正衙常朝,昔者省臺寺監(jiān)應在京厘務官每日并集。其后以妨廢事,乃罷之,獨待次官赴耳,初無疏數(shù)之別。方唐盛時,正衙立仗,百官廊食,日以為常。五日起居雖始于明宗,蓋亦喚仗入合之遺意。」《春明退朝錄》:「本朝文德殿曰外朝,凡不厘務官日赴,是謂常朝。垂拱殿曰內(nèi)朝,宰臣以下并武班日赴,是謂常起(起)居。每五日文武朝官并赴內(nèi)朝,謂之百官大起居。是謂三等。蓋天子坐朝,莫先于正衙,于臣禮無一日不朝者。故正衙雖不坐,常參官猶立班,俟放朝乃還?!?br />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四 門 戟
門戟
【宋會要】
神宗元豐五年九月二十三日,修定景靈宮儀注所言:「儀注令:諸廟社門、宮門各二十四戟。唐太清宮九門,亦設畫戟。竊惟景靈宮天興門及宮外門本以欽奉天神,不應立戟。神御諸殿既緣生禮以事祖宗,宜依儀制令,宮門之制每門立戟二十四?!箯闹?。
徽宗政和八年五月九日,知太原府姚佑奏:「政和格:臣僚私門經(jīng)恩賜者許立戟,二品以上十四,一品十六。乞應臣僚勛名顯著與祠廟功施于民者,累功加封至二品以上,并許立戟于門?!箯闹?。
八月二日,詔:「已降處分,應天下神霄、玉清、萬壽宮視至圣文宣王立戟。」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四 朱衣吏引
朱衣吏引
【宋會要】
凡宰相、參知政事、翰林學士、御史中丞并朱衣吏雙引,仍傳呼。親王如宰相例,而不傳呼。宰相、親王、參知政事用中書直省吏,余用本司吏。開寶中,學士惟謝恩初上雙引傳呼,余日止一吏,不傳呼。宰相仍一吏引馬。樞密院使、副使、知院、同知院、簽書院事止本院紫衣吏一人前導。使相、仆射、兩省五品以上一吏,朱衣前引。
太宗淳化四年,詔:「東宮三少、丞郎入朝,聽以朱衣吏前導。二品以上用朝堂驅(qū)使官,余用本司驅(qū)使官?!?
真宗景德三年九月,皇城司言:「先準詔,文武官不得領(lǐng)從人至排班處,其長春殿門未有條制。近日中書、樞密、三司、開封府多引從人出入,望降處分?!乖t:「自今長春門內(nèi)親王、宰臣、樞密使許引從各五人,知樞密院、參知政事、宣徽使以上各三人,三司使、開封府、廣平郡公德彝各二人,余悉禁之?!辜榷鴮W士晁迥等列狀,請如三司使例,又詔:「三司、開封府亦不得令人引接入殿內(nèi)?!?
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詔:「樞密使帶檢校官、平章事,若不告引,止于本廳贊喝?!箷r王欽若、陳堯叟以檢校兼正官、同平章事、充樞密使,請立常例。有司言:「魏仁浦以宰相兼樞密使,故告引;曹彬以樞密使兼相,不告引?!顾於ù死?
九年十月,三司言:「自來本司逐日帶吏人將緣邊糧草見在數(shù)及紙筆、公案隨從人入殿門閣子前祗候,準備取索。近日約欄,不放入門。
緣三司常有進呈公事及祗候急速文字,欲望依舊例,量帶司屬,隨行入殿門?!乖t每遇有公事上殿,即將帶二人入長春門。
天禧元年七月,新除宰臣王旦守太尉,御史臺按(議)[儀]制,仆射以上朝堂差知班驅(qū)使官一人引接。詔尚書省三人引接。
二年四月,詔:「自今每有差出臣僚,合將帶引接人隨行者,并令抽差正名正:疑誤。?!?
仁宗天圣元年閏九月,三司、開封府言:「皇城司告報,不許將祗應人入殿門。伏緣錢帛、刑禁取旨公事不欲漏露,望許各將二人入殿門。」詔許各帶一人。
寶元二年閏十二月九日,合門言:「請自今或遇皇帝御宣德門,宰臣、親王、樞密使、使相各許帶從者三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院、同知院、簽書院事、宣徽使各帶二人,并至第三重門止;內(nèi)外制官已上、節(jié)度使至觀察使、宗室正刺史以上各帶一名,至第二重門止;余不許。」從之。先是,帝每御樓,左右近臣各挾所親上門闕無定限。時將及孟春觀燈之會,知開封府鄭戩上言:「天子所在,當嚴其制?!辜笆鞘┬?。
慶歷四年四月二日天頭原批:「下文言紹興,此慶歷當是慶元之誤?!勾藯l末顯為奏議,與前半詔語不屬,當有脫誤。,詔:「應隨從臣僚下合入幕次人數(shù),宰臣、親王、樞密、使相各十人,兩府及宣徽使各七人,御史知雜、觀察使、皇親正任已上各五人,客司四人。所有今來差取,并依紹興三十二年九月內(nèi)已得旨揮施行,其余并乞蠲免。」從之。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四 導 從
導從
【宋會要】
宮中導從,唐以前無聞焉。五代漢干佑中,始置主輦十六人,捧足一人,掌扇四人,持踏 一人,并服文綾袍、銀葉弓腳幞頭;尚宮一人,寶省一人,高鬢,紫衣;書省二人,紫衣,弓腳幞頭;新婦二人,高鬢,青袍;大將二人,紫衣,弓腳幞頭;童子執(zhí)紅絲拂二人,高鬢髻,青衣;執(zhí)犀盤二人,帶頭鬅,黃衣;執(zhí)翟尾二人,帶鬅頭,黃衫。雞冠二人,紫衣,執(zhí)金灌器、唾壺;女冠二人,紫衣,執(zhí)香爐、香盤。分左右,以次奉引。
太平興國初,增主輦二十四人,改服高腳幞頭;輦頭一人,衣紫繡袍,持金涂銀仗以督領(lǐng)之;捧真珠、七寶、翠毛華樹二人樹:原作「珠」,據(jù)《宋史》卷一四四《儀衛(wèi)二》改。,衣緋袍;捧金寶山二,衣綠繡袍,捧龍腦合二人,衣緋銷金袍,并高腳幞頭;執(zhí)拂翟四人,鬅頭,衣黃繡袍。舊衣綾袍紫衣者悉易以銷金及繡。復增司簿一人,內(nèi)省一人,司儀一人,司給一人,皆分左右前導,凡十七行。每冬至御殿、祀郊廟,步輦出入至垂拱殿,即用之。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九月十一日,召輔臣于龍圖閣觀繪宮中迎奉天書出入及行大禮畢入宮之儀王圖王:疑誤。,帝因指所乘輿謂王旦等曰:「此應出唐制,前代輿輦制度未嘗有此。每乘之,則屈右足,垂左手,而劌幾?!褂种竷?nèi)官近輿班次曰:「有散員周衛(wèi)于四面,此朕所加也。非此則班綴不整矣?!?
太宗淳化四年,詔東宮三少、尚書
丞郎并許令從人通官呵止。
真宗咸平二年三月,詔:「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使、刺史如別知州府或掌兵處,止許役使本任公人,不得更于本使鎮(zhèn)處抽取。」
八月,詔:「諸路節(jié)鎮(zhèn)、知州、都監(jiān)給供身當直軍士各七十人,通判十五人。防團軍使、知州、都監(jiān)各五十人,通判十人。河北、河東、陜西有駐泊兵處,節(jié)鎮(zhèn)、知州、都監(jiān)各百人,防團軍(事)[使]、知州、都監(jiān)各七十人?!?
景德元年五月,詔:「諸州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使、刺史以本郡兵隨行給使者以三年為限?!?
二年,詔定在京諸司庫務監(jiān)官當直人數(shù):諸司使領(lǐng)郡者十二人,諸司使、副使崇班及朝臣十人,合門祗候及內(nèi)供奉官、殿頭高品八人,寄班祗候七人,京官、供奉官、侍禁、殿直高品及寄班奉職六人,祗候內(nèi)品、內(nèi)品奉職、借職四人,諸司庫務、都虞候三人,指揮使二人,員寮一人。
二年四月三日,詔:「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使、刺史所領(lǐng)郡在川廣者不得抽取公人,以充給使。」
十日,詔文明殿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尚書、給事從人各七人,翰林學士、侍讀、侍(讀)[講]、樞密直學士、丞郎各六人,給諫、舍人各五人,諸司品各四人品:疑有脫誤。,于開封府金吾差借,每季代之。如見勾當事公人數(shù)多,不得重迭抽差中書先差金吾從人。防團、刺史、閣門使副、皇親率府副率以上并諸衛(wèi)大將軍、將軍至少卿監(jiān)、修起居注、知太常禮院行事官、樞密都副承旨各三人,諸司使副、樞密院諸房副承旨、
通事舍人、閣門祗候、中書堂后官及伎術(shù)官外朝已上各一人。
嘉佑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此條當移至下皇佑元年條后。,詔:「殿學士、侍讀侍講學士許于學院抽人,雜學士、給諫、舍人許于本省抽人?!棺詠韮芍朴诶谥T司或?qū)W士院等處奏帶接引公人,皇佑元年后,只得隨官于本司奏帶,學士、舍人亦不得帶本司人,故有此詔。
神宗元豐七年四月十六日此條當移至下熙寧六年七月條后。,御史臺、合門言:「近例,郡王領(lǐng)使相者得吏二人前引。緣嗣王恩數(shù),尤宜加隆。今參詳嗣王使相即用雙引?!箯闹?。詳見《班序門》。
紹興三十二年孝宗已即位,未改元。九月十一日此條當移至下紹興三十二年八月十五日條后。,詔皇子 、愷、惇府引接直省令三省行首司差撥。
孝宗隆興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此條當移至下隆興元年六月十二日條后。,尚書吏部侍郎、充淮西宣諭使王之望「王之望」下疑脫一「言」或「奏」字。此條文意不接,疑有脫誤。:「奉旨差充上件職事,條具事內(nèi),照得汪澈系任御史中丞,合差贊引知班二人。昨之望川陜宣諭日,依虞允文已申畫一改作引接名目。今乞依舊作引接差破?!箯闹?
干道元年八月十七日此條當移至下隆興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條下。,皇太子 言:「奉旨合破人從比親王加倍。臣見破官吏人從粗可從用,除已蒙睿慈止令量行添置指使二員,直省官二員人人:疑當作「外」。,自今亦參用開封府散從官。」
大中祥符二年六月,詔:「金吾街仗司從人自今不得假借?!箷r 臣導從呵止行人,京師軍民頗煩趍避,呵止多踰式,故有是詔。
四年正月,詳定所言:「昨朝陵封禪時,沿路縣鎮(zhèn)窄隘之處,隨駕臣僚出入,前驅(qū)呵喝,節(jié)數(shù)頗多,接續(xù)移
時,防阻行路。欲乞量官序次第差減馬前呵止之人,每至州,可以循舊?!乖t:「親王、中書、樞密各三節(jié)至四節(jié),余清望官、在京合告官及喝止者止一節(jié)至二節(jié)。相去五七步已下,不得籠街呵喝。每至州縣,即依舊式。」
二月,詔:「隨從巡檢及諸臣僚執(zhí)擎從物近車駕左右者,內(nèi)殿崇班已上止許帶當直三人,崇班已下二人,不得更有剩數(shù)?!?
五月,命翰林學士李宗(鄂)[諤]、龍圖閣直學士陳彭年與禮官(祥)[詳]定(郡)[群]臣導從,宗鄂等請中書、〔樞〕密、宣徽使、御史中丞、知雜御史、金吾并攝事清道,如舊制呵導外,仆射已上、三司使、知開封府四節(jié),文明、資政大學士、尚書三節(jié),學士、丞郎以上、三司副使二節(jié),大兩省卿監(jiān)、待制一節(jié),小兩省御史、郎中、員外、諸司四品、三司、開封判官、推官二人前引,不得過五步。應于金吾借從人者,以諸軍剩員代之。從之。
七年五月,詔臣僚在京勾當及受外官者不得占舊任公人在家役使。
八年閏六月一日,詔:「諸處駐泊忠佐遙領(lǐng)團練使、刺史者定差當直兵士十人,不領(lǐng)郡七人?!挂匝剡咇v泊忠佐多差軍人當直役役役役:疑當作「役使」。,故條約之。
三日,詔開封府諸縣都監(jiān)自今定差當直兵士五十人,知縣十人。本府言諸縣多占兵士當直,故行條約。
天禧元年二月,給左右巡使常從三人,臺直官二人,主簿一人。從臺司之請也。
九月,詔諸司庫務監(jiān)當命官、使臣自今不得以當直兵士于危所役使,致害
人命,違者不以合破當直人數(shù)刑名區(qū)斷。先是,監(jiān)坊內(nèi)侍張仁恭私遣兵士于汴流放 ,有溺死者,仁恭贖銅,降一資沖替,故下詔條約之。
二年九月,流內(nèi)銓言:「請自今軍監(jiān)判官更不兼通判。其當直公人更不差兵士,止依元定幕職人數(shù),于本軍定差?!箯闹?
五年七月,給宰相、樞密使軍士三十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二十人,皆以雄武兵充,著為常例。若指抽外郡兵卒,亦聽。
仁宗天圣四年五月,左右巡使方慎言等言:「近日臣寮導從踰式,亦有不合前導,擅出踏引者,愿申約束?!乖t御史臺、左右街司覺察,有不依條貫出節(jié)者,收領(lǐng)從人送開封府,本官具名聞奏。
皇佑元年七月,諫院言:「今諫官二員,從人至少。昨三院御史增添人數(shù),欲乞依例。」詔每員添差街司從人、神衛(wèi)剩員各二人。
嘉佑六年五月十七日,詔:「殿前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除合破帶人數(shù)依舊(人)[外],其不(披)[破]帶剩員備軍等各特與添一倍。今后不得更于額外私有勾抽役使,如違,重行朝典?!?
治平四年閏三月六日,神宗已即位,未改元。詔:「在京勾當官員待闕間,不得預抽新任公人當直?!?
七月二十二日,河東轉(zhuǎn)運使呂公孺言:「準天圣令敕,諸外州官合給當直兵士者,節(jié)鎮(zhèn)長吏五十人,余州監(jiān)長吏各四十人「州」下疑脫「軍」字。。內(nèi)河北、河東、陜西路有駐泊兵士者,節(jié)鎮(zhèn)長吏七十人,余州軍監(jiān)五十人。惟是有馬步州軍文武長吏步:疑衍。,例更
差有馬兵士隨逐,充馬直出入,其人騎數(shù)目不定,即無合破 條。欲乞今后應系有馬軍州節(jié)鎮(zhèn)并其余州軍文武長吏許分兩等立定隨行馬直人騎數(shù)目,如闕,即據(jù)數(shù)差撥,不得旋行收買。其三路安撫、都總管所帶人騎,系備緩急應副,且乞仍舊存占?!乖t除三路路分安撫使、總管依舊外,有馬軍處節(jié)鎮(zhèn)、知州、路分鈐轄二十人,其余知州軍、路分都監(jiān)十五人。內(nèi)本州島軍總管鈐轄即不得過知州軍人數(shù)。
神宗熙寧二年六月十九日,提舉司言:「裁定宗室供身驅(qū)使吏人,各以官序為差?!箯闹?。
閏十一月二十三日,詔:「應曾歷職司臣僚及大卿監(jiān)到闕差權(quán)判寺監(jiān)者,若舊當直人不及十人處,并差十人。」五年七月十七日,詔:「白直人,前任宰臣、使相、樞密使二十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簽書樞密院事十五人;在京、在外同,并兵士剩員中半差。致仕官曾任宰臣、使相、樞密使二十人;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簽書樞密院事、節(jié)度使十五人;宣徽使、己上兵士剩員中半差。諸行尚書、留后、觀察使十人;樞密直學士以上七人;待制以上、防御、團練、刺史四人。」已上全差剩員。
六年七月,兵部言:「街司兵士差在官員下當直,止是時暫呵用祗應,即與正軍白直不同,難作當直人數(shù)?!乖t不作當直人數(shù),余悉仍舊。
高宗紹興四年正月二十四日,詔:「比行在百官所破人從已別立法,如遇闕人,即行勘請錢以充顧直。若
(若)于步軍司復借人兵,顯屬貪墨,可計贓論。如步軍司里私借,令御史臺糾察以聞?!?
十一年五月二十四日,臣僚言:「近歲大臣罷政及文武官視兩府恩數(shù)得宮祠者陳乞差破隨行使臣等人,除依條合破人數(shù)外,又必援例差破直省官散祗候一二十人,及親兵將校等多至一二百人。如宣借人依條所放已多,又或于數(shù)外更乞添差。其視兩府恩數(shù)臣僚所差名色,雖與執(zhí)政官不同,亦是更相援例,節(jié)次陳乞,有增無減。欲乞應奉祠閑居大臣差破使令,除依紹興條格外,有條格所無而援例差破諸色人數(shù),并行裁減,量留三分之一,將合減人數(shù)發(fā)還元處。如更不愿量留,卻聽盡遣。其有依條合格而愿發(fā)遣者亦聽。此令一行,非特使(使)大臣無冗占之嫌,凡在官者皆知守法畏謹,不敢冗占,而廩給無妄費矣?!乖t令有司遵守格法施行。
十四年正月十四日,太傅、橫海軍、武寧安化軍節(jié)度使、充醴泉觀〔使〕、咸安郡王韓世忠言:「臣先蒙異恩,請給人從并依見任宰執(zhí)。今乞?qū)⒊家娊裾埥o截日住支,并朝廷元撥到官兵五百人、親隨背嵬使臣三十人,除事故外,見有四百余人,今乞?qū)⒂H隨背嵬使臣三十人兼官兵七十人通作一百人,還赴朝廷使用外,有五百余人,乞留照管家屬?!乖t背嵬使臣三十人交割付殿前司,余不允。初,朝廷以世忠有功,特加異禮,世忠心不安,故有是請。
三十年十月六日,
詔:「今后勛臣之家,令存留在家照管使臣、將校軍兵各依所行指揮人數(shù),以五分之一差破。使臣不許差橫行,正任人所差使臣不得過兩任。其文臣亦差破五分之一。
紹興三十二年孝宗已即位,未改元。八月十五日,尚書左仆射陳康伯等奏:「左右仆射、知樞密院府依自來體例,各破三百五十人;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府各破二百五十人。并系樞密院提轄親兵差撥前來,其間有系三衙軍兵人數(shù)。今欲各減三分之一,令逐司收管?!箯闹?。
十月四日,少傅、保康軍節(jié)度使、大寧郡王吳益言:「益先除少保日,已降指揮,恩數(shù)并依樞密使例。今乞依例差破給使使臣。所有先借人已經(jīng)裁減外,合減七人,顧募再合減一十一人,乞免行裁減?!褂謱幬滠姽?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吳蓋言:「蓋先授太尉日,已降指揮,恩數(shù)益乞依吳益例益乞:疑誤。。今欲乞依例差賦給使使臣。其宣借人已經(jīng)裁減外,合減八人,并顧募再合減一十人,亦乞免行裁減,庶幾仰副朝廷優(yōu)異戚里之意。」詔并依所乞。同日,詔:「已降旨揮,內(nèi)外兩府使相見破宣借兵士權(quán)行減半,系為未經(jīng)裁減;其已經(jīng)人自合依舊?!?
隆興元年六月十二日,太傅、新差充御營使、和義郡王楊存中奏:「昨令臣往建康府措置營寨,點檢沿江一帶守備事務,有合行事件內(nèi),主管機宜文字破白直十五人,干辦公事各破十三人,準備差遣各破十人。」詔從之。
二年五月
八日,兵部言:「步軍司契勘除(還)[環(huán)]衛(wèi)官無差破人從條法外,武臣正任刺史以上至節(jié)度使兼領(lǐng)逐項衛(wèi)官,其人從止合依各帶正任官序上差撥。今條具比擬見趁赴朝參正任官等差破人從下項:左右金吾衛(wèi)上將軍、左右衛(wèi)上將軍,若節(jié)度使兼領(lǐng)上將皆衛(wèi)官將皆:疑當作「件」。,其人從止合依節(jié)度使差破四十六人。左右驍衛(wèi)、武衛(wèi)、屯衛(wèi)、領(lǐng)軍衛(wèi)、監(jiān)門衛(wèi)、千牛衛(wèi)上將軍,若承宣使并觀察使兼領(lǐng)上件衛(wèi)官,其人從止合依承宣使、觀察使差破三十三人。左右金吾以下諸位大將軍,若防御、團練使、刺史人差破二十人此句疑有脫誤。。本司契勘,武臣遙郡橫行已下,若兼領(lǐng)諸衛(wèi)大將軍,令比擬差破當直一十五人。若兼領(lǐng)諸衛(wèi)將軍,差破當直一十人?!箯闹?。
九月十八日,吏部狀:「都省批下昭慶軍承宣使、提舉萬壽觀郭瑊狀,準尚書省札子,安穆皇后追冊并依懿節(jié)皇后宅推恩。今來有依例陳乞內(nèi),乞差破宣借兵處添破口食,以致郡計闕多,為害甚大?!构视惺敲鼡?jù)此句,本條前當闕詔語。。
十二月二十日,詔合門舍人顧募添作八人。
二十四日,提領(lǐng)榷貨務都茶場所狀:「勘會提領(lǐng)務場所干辦公事,即無合破人數(shù),今欲破顧募六人。」從之。
干道九年二月二十一日干道:原闕。據(jù)《宋史 孝宗紀》及顯忠本傳,顯忠復威武軍節(jié)度使在干道五年,復太尉在七年,提舉興國宮在其后,而卒于淳熙五年,據(jù)補。,臣僚上言:「太尉、威武軍節(jié)度使、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李顯忠奏乞帶宣借人并馬軍司使臣軍兵等共一百五十人隨行,奉旨依。臣取到步軍司專條,節(jié)度使在京合破宣借七十人,依建炎三年二月
內(nèi)減三分之一旨揮,只合破四十六人。若在外,則只許帶隨行一十二人。顯忠系是在外宮觀,陛下降旨,特與五十人,可謂異恩。今乃乞一百五十人,是三倍其數(shù)。欲望圣慈止與破五十人?!箯闹?
淳熙元年正月二十七日淳:原作「紹」。據(jù)《宋史 宗室四 趙彥逾傳》,吳挺淳熙初已為太尉,據(jù)改。,詔:「吳挺已除授太尉,所有人從依楊存中、楊政除授太尉已得指揮體例施行。」
(淳熙)二年四月二十二日,嗣濮王士輵言:「濮王近屬不愕等已比換南班,見朝參乞特破雇募五人。」從之。
三年十二月七日,詔:「每遇朝會,合赴立班官將帶人從,宰執(zhí)、使相、兩府合破引接、直省官、抱笏人外,大程官五名,侍從、兩省、臺諫、正任知合、管軍從人四名,御帶、環(huán)衛(wèi)、卿監(jiān)、郎官三名,其余百官二名?!瓜仁?,監(jiān)察御史齊慶胄言:「比來官員朝謁及赴德壽宮起居,百司人從擁遏道路。乞令合門、御史臺、皇城司條約?!怪潦菞l具來上,故有是詔。
十四年三月二十四日,步軍司勘會正任節(jié)度使裁減外,破宣借兵士四十六人。其節(jié)度使致仕,未有承降指揮。詔令步軍司差破二十三人。以隨龍崇信軍節(jié)度使致仕張世興陳乞差破,至有是請。
(淳熙)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詔:「士峴已除少保,人從依士歆除少保前后已得指揮。」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四 得替官送還公人
得替官送還公人
【宋會要】
太祖干德二年三月,詔:「訪聞使臣因遣及請假出入,或知州軍、監(jiān)押、巡檢替回,多有借本處兵士防送,或津致行李物色。自今非準宣旨,不得差借?!?
太宗至道二年三月,詔:「聞川峽得替臣僚或勾當公事使臣回日,多于本處抽帶兵士、公人隨行至京,并令自備盤纏;或即受其傭直,便即放回,多致人戶破賣田產(chǎn)。自今一切禁止,如違,京朝官、諸司使副、內(nèi)殿崇班、幕職、州縣官并除名,使臣決配。仍委轉(zhuǎn)運使覺舉。」
三年,詔:「外任得替文武官,各差公人送還。丞郎、給諫、轉(zhuǎn)運使、副使、大卿監(jiān)、祭酒、詹事、庶子、大將軍、防團、刺史十五人,諸司使帶遙郡及諸行郎中、少卿監(jiān)、少詹事、司業(yè)、諭德、太子三寺令仆、將軍十人,不帶遙郡諸司使、副使至殿直及京朝官、率府率、副率七人,內(nèi)品官奉職以下使臣、幕職、州縣官五人。移任、丁憂亦準此。若守任在合般家地分,亦許依上項數(shù)抽差般家。其水路管船綱者各減元數(shù)三人,內(nèi)品以下減二人。所差公(文)[人]并本官給在路日食?!?
真宗咸平三年七月,詔:「川峽得替文武官差防送公人,丞郎、給諫、卿監(jiān)、祭酒、詹事、庶子、大將軍、防御、團練使、刺史、轉(zhuǎn)運使、副使十人,領(lǐng)郡諸司使、諸行郎中、少卿監(jiān)、司業(yè)、少詹事、諭德、太子三寺令仆、將軍七人,不領(lǐng)郡諸司使以下至
殿直、京朝官、率府率、副率四人,內(nèi)品以下至幕職、州縣官三人,仍并至鳳州界止?!?
景德二年七月,殿中丞趙稙言:「得替文武官給公人送還,具載編敕,而州郡本置散從官(丞)[承]符,以備驅(qū)使,郡官罷任,常率數(shù)人,由此甚有占役。其江淮、兩浙、荊湖、福建、廣南路并押水運,請減送還公人之半?!乖t元定十五人者減其五人,七人者減其三,五人者減其二。
大中祥符三年九月,詔諸路提點刑獄官得替,并依轉(zhuǎn)運使、副使例,差公人送還。
十一月,詔:「得替官或至中路,不用公人伴送者,明具公文送本屬州縣收管?!箷r殿中丞譚巽言,多于中路(愛)[受]所送公人錢物入己,衷私放還,請條約故也。
天禧元年八月一日,詔:「自今諸路得替官送還公人,除轉(zhuǎn)運使、副使、提點刑獄及正郎以上知州依元制外,余官舊十五人減其五人,十人減其三,七人、五人減其二。水路押綱運者十人又減其三,七人、五人減其二,三人減其一??h尉給手力外,余官悉以本處雜色公人充?!?
五年八月,詔:「諸州官送還公人,準元年詔減省者并仍舊?!箷r有州縣任西蜀還,路乏騶從,經(jīng)涉艱苦,題詩驛舍者,真宗聞之,故有是命。
仁宗天圣七年十月,詔:「外任得替官各差公人送還,依元敕定差人,并令本官在路給食。或不愿公人送還,即牒送本處,不得取受顧直入己。如公人愿自顧替名,即聽?;蚺f例更量差人送至近處,或赴任時差人遠接,并
依例差。應赴任、罷任及家屬經(jīng)過道途崄阻去處,令差防送者亦令量差人。除弓手不得差出外,并各于本轄處抽差。如無人,即并差本城軍士。其見任官不得專差人出本界三百里外勾當私事。其駐泊都副總管以下抽替或就移,送還遠接,并差軍人津(置)[致]行李。駐泊都總管禁軍四十人,本城六十人;駐泊副都總管本城、禁軍各四十人。駐泊總管、副總管并差禁軍二十人、本城四十人;駐泊鈐轄、知州軍監(jiān)城管勾本處駐泊軍馬公事者,本城、禁軍各二十人;駐泊都監(jiān)及河北、河東緣邊安撫使、副使、管勾沿邊安撫司、安撫都監(jiān)禁軍十人,本城二十人。乘船者不得更帶本城軍隨行,仍不得更差送還公人。川、廣、福建路轉(zhuǎn)運、知州軍、同判都監(jiān)、監(jiān)押、巡檢、監(jiān)當使臣得替,并依元定人數(shù),差本城軍士送還。瓊管諸州得替,并差本城軍士送至桂州或虔、洪州,逐州別差本城軍士交替送至京。其替下兵士卻歸本處。不得別有住滯。若至水路州軍,因便管押綱運前來者,送還軍人更不得占留,畫時發(fā)遣,卻歸逐處?!?
十一月,詔:「應差充外任文武臣僚等,自今除依條差定人數(shù)送還遠接外,更不得陳乞管押因便兵士?!?
八年二月,詔:「今后所差接送臣僚,禁軍、本城軍士并依王正平所奏,選差十將節(jié)給部轄。數(shù)內(nèi)禁軍送還到京者,殿前侍衛(wèi)馬步軍司與限五日歇泊訖遣還;其廂軍、本城兵士、步軍司依
此日限發(fā)遣?!?
至和元年十一月,詔:「諸路官代還者,其護送公人如聞已顧人為代送:原脫,據(jù)《長編》卷一七七改。,而官司復令執(zhí)役,民甚苦之。自今須計程滿日,方得追呼。」
嘉佑三年四月,詔:「臣僚赴任益、梓、利、夔,其遠接人,陸路止于京師,水路止于荊南。若路不由京師,即計其地里,無得過六十驛。若舊制不及者,止于舊例。」初,三司使張方平言:「西川迎送之役,有經(jīng)涉水路,往復萬里之遠,至有饑乏病死者,不可勝數(shù)。」故著此條。
四年五月十三日,監(jiān)察御史里行沈起言:「三路安撫、總管等才方授命,逐處差遠近接兵士,少不下千人。緣條貫送還,各有定數(shù),乞檢會天下遠近接送體例,酌中限定逐官人數(shù)及地里遠近,著為甲令,免致勞擾煩費?!乖t檢用舊制。先是,皇佑四年條貫定遠近接送還人數(shù),至是樞密院勘會行之。
英宗治平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詔:「命官尋醫(yī)(待)[侍]養(yǎng),許送還公人如例?!挂陨稀秶瘯芬陨希涸鳌敢猿?,據(jù)后文改。
神宗熙寧七年正月一日,詔定知判州府使相五百五十人,曾任二府并宣徽、節(jié)度四百五十人,待制、觀察使已上二百五十人,帶都總管者別差三百人,帶安撫、鈐轄者別差百人,都轉(zhuǎn)運、發(fā)運使、待制已上如知州府例,余官二百人,通引司吏共九人。一路副都總管三百人,總管二百人,州總管、路鈐轄、沿邊安撫使副正任以上充都巡檢使一百五十人,發(fā)運副使、轉(zhuǎn)運副使、知大藩、同州總管,通引等共六人。提刑并知節(jié)鎮(zhèn)州一百
二十人,發(fā)運使、轉(zhuǎn)運判官、知州百人,通引等共五人。安撫、路分都監(jiān)、州鈐轄、沿邊都巡檢使百人,提舉常平倉、知軍監(jiān)八十人,通引等共五人。通判五十人,客司、書表司共二人。都監(jiān)、都巡檢使、承受、管勾、檢法官三十人,監(jiān)押、巡檢、寨主二十人,簽判、知縣十五人,縣令十人,監(jiān)當及幕職州縣官七人。
六月四日,詔:「應轉(zhuǎn)運使副、判官、提刑、提舉、同提舉常平倉官詣轄下諸州巡歷,每員許帶人吏二人,公事繁多,亦許隨處暫差人吏行遣。當直人不得過十五人。將帶不盡當直人聽留在家驅(qū)使。內(nèi)轉(zhuǎn)運使副、判官、提刑逐州差送迎人,通計隨行當直人不得過合破人數(shù)。如本處無廂軍,即官吏結(jié)罪保明,許差近下禁軍。陸路別差擔擎兵士一十五人,節(jié)級一人。水路乘船不得過赴任只數(shù),仍破十分人牽駕十分人:「分」字疑誤。,并逐州交割?!?
八年七月十九日,詔:「官員合破諸軍迎接者,計合到任日,除往還驛程前一月發(fā)遣;送還者除程占滯毋得過一月?!?
元豐五年十一月十八日,詔:「州縣官得替,計程支顧錢,而中道物故丁憂者,程雖未滿,其錢勿追。」
哲宗元佑元年閏二月二十八日,詔:「八路知州、通判、簽判、監(jiān)司屬官承務郎以上、知縣、大小使臣員闕并歸吏部差注,內(nèi)接送人合支顧錢者并只差兵士,內(nèi)有專條并奏差及一時指揮及其余闕并水土惡弱及自來差攝官處并依舊。」
八年十月一日,尚書兵部奏:「請諸接官官員軍人上「官」字疑誤。、公人,當職官不得
使令隨從人寄附物色。如違,并所隨從人并以私役兵防論?!箯闹?。
紹圣元年七月三日,戶部看詳役法所言:「幕職、監(jiān)當官(按)[接]、送,舊差全請顧錢公人。今來合支顧人錢,并依元豐令定人數(shù)支破。其元佑敕所添人數(shù)并差廂軍?!乖t減罷元佑敕添人數(shù),余從之。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二月二十六日,資政殿學士、正議大夫、提舉中太一宮兼集禧觀公事黃履狀:「今準朝旨給假,暫歸邵武軍,展省邱壟,至秋還闕。所是乘船路往來合要防護兵級,欲乞所經(jīng)州郡量差五十名,逐郡替換。仍于往來出陸州郡即乞添一百名,亦每郡替換?!箯闹?。
政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詔川陜多闕正官,事因廢弛,小臣遠官艱于般挈,理須措置。政和令內(nèi)諸自川陜之官罷任,于接送人外,緣路差遞鋪兵,該載未盡??闪畋靠丛斄⒎?,限三日取旨頒降。兵部今擬修下條:諸川陜路之官罷任,分司、致仕、尋醫(yī)、侍養(yǎng)、丁憂、身亡同。因犯奸贓而替罷,若川陜路之官罷任,不出本路者非。于接送人外,及服闋赴闕者,緣路差遞鋪兵,由江陵府及荊門軍路者惟夔州路官許來來:疑誤。。不般家者減半。別條已差鋪兵者從一多一多:疑誤。。負擔者每人不得過九十斤。逐鋪交替,不限官序,止以到鋪先后為次。如或不足,于所在州依數(shù)差廂軍,不得過至京程數(shù)。以上《續(xù)國朝會要》。
高宗建炎二年二月四日,詔許支系省錢顧人代接送兵士旨揮勿行。先是,儒林郎馮迪德言:「昨降旨揮,應合差破接送兵士內(nèi)廂軍闕,許支系省錢顧人。今州
郡更不差破兵士,一 以和顧為名,并支系省錢,暗損財計,欲望改正?!构视惺窃t。
九月七日,知揚州黃愿言:「在京官員赴任顧人錢,依條系諸路起發(fā)上京,于戶部樁管。今圣駕駐蹕揚州,日有注受差遣赴任之人,除勘請合得本官料錢外,別無寬剩役錢應副??闭堅谌晤櫲隋X乞令新任勘支?!箯闹?。
紹興元年十月二十五日,詔:「應諸州幕職官、諸縣令(承)[丞]簿尉合破接送并在任般家顧人錢并權(quán)罷?!挂猿剂叛?,所在妄指川廣遠處,多計地里,為錢不貲,乞行裁省故也。
七年九月十七日,張浚言:「臣荷陛下知遇,出入總兵,幾及十年,其所施為,不無仇怨。今奉親偕行,還家萬里,泛然舟寄,未有定居。除依例合破使臣外,乞許臣于都督府借差使臣四員,存留親兵五十人,以備緩急?!箯闹?。
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九日,南郊赦:「諸路官員任滿合差廂軍送還到住程處,依條限半月發(fā)遣,從來多有妄作緣故占留,既不依時到營,致本處便作逃亡事故,開落名糧,因而老幼失所。如有似此之人,許經(jīng)所在州軍自陳,給據(jù)發(fā)遣,歸元來去處,依舊收管?!?
二十八年九月十九日,詔:「應官員除依條差破迎送人外,不得違法支顧腳顧船錢?!?
十一月二十三日,南郊赦:「勘會累降旨揮,約束州縣差顧人夫應副過往人。訪聞州縣奉行滅裂,循習舊弊,甚者抑令出顧錢。仰監(jiān)司常切覺察,按劾以聞,當重寘典憲?!挂陨稀吨信d
會要》。
孝宗隆興元年八月十七日,殿中侍御史周操言:「臣契勘監(jiān)司郡守所破接送人載在令甲,各有定數(shù):使相知州五百人,前宰執(zhí)知州四百人,大藩知州二百三十人,節(jié)鎮(zhèn)知州一百二十人,余州一百人,轉(zhuǎn)運使副一百三十人,提刑一百二十人,轉(zhuǎn)運判官一百人,此其格也。比緣監(jiān)司、郡守數(shù)多,接送頻繁,所破借請,或至半年,或四五月,近者不下三月,所費不知其幾。加之公用什物,率皆創(chuàng)置,故一經(jīng)接送,州縣倉庫為之(拐)[枵]然。臣愚欲望今后監(jiān)司郡守接送人,除使相、宰執(zhí)知州人數(shù)太多,合行減三分之一外,其它并不得過數(shù)添差。仍戒諭監(jiān)司、郡守,每事簡省,不得侈靡,并從御史覺察。若現(xiàn)接本任就移他處不候待闕之人,止得于舊任破送還人親任,更不得別發(fā)接人。如在五百里外者,其送還人就五百里止,卻令新任接人于所止處交替。庶幾免致重迭費耗,少寬州郡之力。乞附條令,永為定制?!箯闹R陨稀陡傻罆?。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四 接 送
接送
【宋會要】
淳熙元年五月二十九日,詔:「諸路監(jiān)司、憲司州縣巡歷,只許帶本司公吏一名、掌管按牘及使令三二名隨行,不得與外人交通。余人并于所到州縣借差。如敢違戾,令御史臺覺察,以違制論。其它監(jiān)司出巡及通判季點之類,并皆準此?!?
四年九月二日,詔:「自今監(jiān)司、郡守闕到赴行在奏事,未得取索遠方人從,候闕近方許計程發(fā)遣?!?
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臣僚言:「應荒歉州縣,當專以救荒為務,所有迎新送舊兵卒公吏借請及供張從物之屬,所費不貲,自合裁減。乞令旱傷州郡守倅而下迎送,并依近日楊布、錢象祖已得指揮,吏卒供張從物之屬并從減省。」從之。
九年正月十三日,上謂輔臣曰:「監(jiān)司、帥守接送人借請等費用太多?!乖壮纪趸吹茸啵骸笚l格具存,往往巧作名色,全在監(jiān)司覺察?!股显唬骸钢粸楸O(jiān)司自犯法,可令侍從等集議?!褂谑羌h來上曰:「一、監(jiān)司守倅已依格差接送人從外,又有將帶公使錢作隨行支用,系是重迭破費,合行禁止。一、人從借請不多,合依格外,書表司等人,近來多是妄作名色,增添借請,及格外差都吏、手分等,每名借請,犒設至多,合行禁止。一、(供)[公]堂供張、什物陳設等多是增添過多,以致科擾行鋪,侵耗公庫。一任之間,有置兩三次者。自今不得再有添置,候得替日,依數(shù)
逐一牒公庫交納,不得將帶前去,及作名色銷破。一、迎接轎乘,多是監(jiān)司州郡分下所屬科率。一、接送如愿乘船者,只合差破官船;如無官船,許和顧乘使,不得折支顧錢。一、合破接官從物,旗幟、撾劍及人從頭帽、衣衫之類,只許就界首等候,不許將帶出境迎接。一、諸公人違法借兌,并白狀批請,已有見行條法及紹興二十六年指揮,合行申嚴行下。今措置公人遇節(jié),并經(jīng)由州縣借請,及非時妄作名色犒設之類,亦合禁止。」詔依集議到事理施行。
是歲六月初八日,詔合破接官人從頭帽、衣衫之類,許依舊例。
十四年八月八日,令應巡檢下土兵并不許差充接送。從廣東提刑管鑒請也。以上《孝宗會要》。
(淳熙)十六年七月十二日,臣僚言:「伏見諸路監(jiān)司帥守接送人數(shù),自有定法。今則不然,迎送之際,動以數(shù)百輩。如二廣、福建、湖南、江西,尤為煩費。乞自今諸路監(jiān)司、帥守接送人不得過數(shù),借請不得過多,一行從物不令出境。如或過數(shù)差人,逗留不即赴上者,仰御史臺體訪覺察,重作施行?!箯闹?。以上《光宗會要》。
慶元元年六月十九日,監(jiān)登聞檢院張叔振言:「方今之患,莫大于州郡之不富實;州郡之不富實,其弊莫大于將迎之虛費。今州郡將迎,大者千計,少者不下數(shù)百人,高牙劍戟之外,不急之物無一不備。一兵而受一人之券,固所當?shù)靡玻疗洳畛?,則有借給焉,遠者幾歲,近者數(shù)月,以千百人計之,為數(shù)(不)[可]見。乞
申嚴法制,行之諸道,凡將迎之費,一遵令甲,供張之具,務從簡省,愛民體國,無以華侈相尚,則郡國其有瘳矣?!箯闹?
嘉泰四年六月十九日,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公事傅伯成言:「蜀之州郡,迎新送故,地有遠近,涂有川陸。乘舟則省吏卒,遵陸則舍舟船,皆適于用而已,非可私其費也。臣訪聞州郡將迎之際,費既不貲,及其去也,未嘗赴中都而破吏卒浙西之借請,未嘗下荊江而破舟艦浙西之顧錢。乞特降指揮,除在任被召合破送還人船至臨安外,余止許計其所居之程差顧人船,亦各隨其水陸之便。其虛作遠地名色,多破官帑,歸于私家者,令監(jiān)司按劾,并與當職官坐之?!箯闹?。
開禧元年正月二十一日,中書門下省言:「監(jiān)司守倅到罷迎送,合破吏卒從物,各有條例。日來所在州軍例外過有差置吏卒借請,殊無限制,理合禁約?!乖t令諸路帥司、四川制置司、二廣經(jīng)略司自今降指揮到日,日下取會所部州軍見今所破從物吏卒并借請實數(shù),攢類成冊,保明申尚書省。
六月十一日,詔:「諸路監(jiān)司并本司屬官凡是迎送從物,各從逐司支公使庫錢應辦,不得行下州縣。諸州知州、通判、幕職等官迎送從物,并從本州島支公使庫錢置造??h令、簿尉從物令本縣支系省錢制造,知縣不得過一百貫,佐官以下不得過五十貫,并不得科之鄉(xiāng)司。更敢妄作名色,科擾百姓,許民戶越訴。」福建提刑朱思遠《便民五事》內(nèi)言:「知縣迎接,科率鄉(xiāng)
書吏貼?!构视惺窃t。以上《寧宗會要》。
儀制 宋會要輯稿 儀制五 官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