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職官七八

宋會要輯稿 作者:清·徐松


罷免上
【宋會要】
太祖建隆四年九月十八日,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左羽林軍大將軍李處耘,責授檢校司空、淄州刺史。先是,李重進(判)[叛],命歸德節(jié)度石守信為揚州行營都總管,處耘為都監(jiān)。至是,制書以處耘「動資胸襟,每事率易,既乖倚注,合正刑章」,故有是命。
干德二年正月十六日,司徒、兼侍中、昭文館大學士范質罷為太子太傅,司空、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王溥罷為太子太保,樞密使、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集賢殿大學士魏仁浦罷,仍舊為右仆射。制書以質等「位隆三事,所宜勉輔于沖人沖:原作「中」,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改。;日有萬機,安可久煩于舊德。俾令就第,用解持衡」,故有是命。
五年正月二十日,樞密副使、左衛(wèi)大將軍王仁贍責授右衛(wèi)大將軍。先是,命忠武節(jié)度王全斌、武信節(jié)度崔彥進及仁贍征孟昶。至是,制書以仁贍「全辜委任,頗恣貪殘,殺戮降兵,驚(騷)[擾]生眾」,故有是命。
開寶五年九月十七日,樞密使李崇矩罷為欽國軍節(jié)度使。趙普為相,崇矩以女妻普子承宗,厚相交結。太祖聞之,頗怒。有鄭伸者,客崇矩門下僅十年,崇矩知其險诐無行,待之漸衰。伸怨恨,因上書告崇矩陰事,崇矩不能自明,帝釋不問,故有是命。
六年七月二十三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

士趙普罷為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城:原無,據《宋史》卷二一○《宰輔表》一補。、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先是,普秉政既久,屢為趙玭、雷德驤等告訐,又嘗以隙地私易尚食疏圃嘗:原作「賞」,據《長編》卷一四改。,及廣營邸店以規(guī)利。太祖知其事,每優(yōu)容之。普復與樞密使李崇矩結為婚姻,未幾崇矩門人鄭伸訟其陰事,出為華州節(jié)度。普既無援,復為德驤子有鄰告中書堂吏不法事德驤子:原作「子德驤」,據《長編》卷一四乙。,詞連及普,故有是命。
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樞密使楚昭輔罷為左驍衛(wèi)上將軍。昭輔以足疾家居僅周歲,不求解職,會郊祀畢,故有是命。
七年四月七日,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盧多遜責授兵部尚書。先是,多遜與秦王結構奸謀,罷為兵部尚書,奉朝請。繼以屬吏,詔文武常參官集議于朝堂。太子太師王溥等議,請削奪在身官爵,準法誅斬。詔削奪官爵,配隸崖州,充長流百姓。
二十日,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沈倫責授工部尚書。制書以盧多遜包藏逆節(jié),倫與之同列,曾不先覺,稔其丑跡,上黷朝經,復謝病引年,貪榮竊位,故有是命。
八年正月十四日,樞密使、檢校太師、兼侍中、臨淮郡公曹彬罷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彬為彌德超所譖,制書以「彬兩朝備罄于腹心,終日不離于幃幄。折沖千里,雖藉樽俎之籌;節(jié)制百城,宜分旄鉞之任」。故有是命。
四月二十三日,宣徽北院使、樞密副使彌德超削奪在身官爵,配瓊州禁錮。制書以德超「詬

罵同列,指斥朕躬,為臣若斯,于法何逭」。先是,德超嘗給事晉邸,后遷至酒坊使。因乘間以急變聞,云樞密使曹彬秉政歲久,能得士眾。帝頗疑之,出彬為天平軍節(jié)度,驟進用德超。初,譖彬事成,期得樞密使,及是大失望,居常怏怏,詬王顯曰:「我等為國家言大事,有安社稷功,但得線許大名位。汝等何人,反在我上!」又大罵曰:「汝輩當斷頭,我度帝無執(zhí)守,為汝輩所?;蟆!癸@等告之顯:原無,據《長編》卷二四補。,帝怒,命御史知雜滕中正就第鞫之,德超具伏,故抵于罪。
七月十八日,中書舍人、參知政事郭贄責授秘書少監(jiān)。制書以贄「啟沃蔑聞,尸素斯極。飲酒過量,自貽沈湎之譏;發(fā)言無稽,寔彰容易之態(tài)」。故有是命。
雍熙二年十二月十七日,門下侍郎、兼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琪罷為刑部尚書同:原作「中」,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改。。制書以琪「識非遠大,望闕具瞻,曾無端謹之稱謹:原作「懼」,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改。,但有恢諧之誚」。故有是命。
是日,宣徽南院使、兼樞密副使柴禹錫罷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制書以禹錫「不能盡瘁于事,傾輸乃誠傾:原作「輕」,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改。,茍且因循,辜予委遇」。先是,帝謂輔臣曰:「禹錫為性險巧,昨朕欲廣宮城,禹錫有別第在表幟中,上言愿易阛阓中官邸店,朕聞之恍然不樂。自此知朕薄其為人,恐罷此職,乃巘與宋琪相結,為琪來請流人盧多遜第為:原作「謂」,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改。,朕即賜之。多遜犯罪藉沒,琪為宰相,復請居之,不避惡名,與鍾離意何相遠耶 卿等觀之,豈大臣之體乎 」故有是命。
四年四月七日,樞密副

使、右諫議大夫張宏罷〔為〕御史中丞。帝以河北用兵之際,宏但守位而已,御史中丞趙昌言多上北邊利害,故兩換之。
端拱元年二月十日,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昉罷為右仆射。先是,布衣翟馬周擊登聞鼓,訟昉任宰相,屬北戎入寇,不憂邊思職思職: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補。,但賦詩飲酒。籍田禮方畢,帝召翰林學士賈黃中草制罷相,令詔書切責。黃中言:「仆射百僚師長,舊宰相之任,今自工部尚書拜自:原作「日」,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改。,乃為殊遷,非黜責之義。若以文昌務簡均勞為辭若:原作「務」,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改。,斯為得體?!沟廴恢?,故制書以昉「踐臺閣之通班,素高問望;處鈞衡之大任,久展謨猷。用資鎮(zhèn)俗之清規(guī),式表尊賢之茂典」云。
三月十五日,樞密副使、工部侍郎趙昌言侍郎: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補。,責授崇信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制書以昌言「吁謨之 ,未見于盡忠;險诐之蹤,頗聞于立黨聞:原作「間」,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改。。交結非類,玷辱清朝」。先是,昌言與陳象輿、梁顥、董儼、胡旦皆同年生厚善,日夕會于私第,故京師有陳三更、董半夜之言。又有傭書人翟穎者,奸險誕妄,素與旦親狎,旦乃作大言狂誕之辭,使穎上之,仍為穎改名馬周,以為唐馬周復出也。其言多排毀時政,自薦可為天子大臣,及力舉數十人皆公輔之器,令昌言內為之助言: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補。。會京尹陳王捕馬周系獄窮治系:原作「擊」,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三改。,以狀聞。帝怒,杖馬周脊,流海島,昌言等并加貶黜。
淳化二年三月二十六日,戶部侍郎、參知政事辛仲甫罷為工部尚書。時呂蒙正以長厚居相位,王沔任事,仲

甫從容其間而已。至是以足疾罷。
九月一日,戶部侍郎、參知政事王沔,給事中、參知政事陳恕,各罷守本官。沔與恕不 ,為寇準所詆而罷。帝嘗語恕以戶部使樊知古所部不治,恕密以語之恕:原作「怒」,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三改。,知古訴于帝,帝怒恕泄禁中之語,故罷之。
三日,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呂蒙正罷為吏部尚書。制書以蒙正「任當補職而曷嘗有聞,智類挈瓶而一無所守,但務引援于親昵,不思澄汰于品流。竊祿偷安,匿瑕藏垢,政之有缺,悔不可追」。故有是命。
七日,樞密使王顯罷為崇信軍節(jié)度使使:原作「院」,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三改。。制書以顯「參幃幄之籌,曾無補職之 ;居負乘之地,實有致寇之虞有: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三補。。殖固黨私,紊撓綱紀,蔽賢傷善,固寵偷安,實貪性之使然,于盡瘁而何有」。故有是命。
四年六月九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齊賢罷為尚書左丞。制書以齊賢「好談功名,力不逮心,名浮于實。況多居于假告「告」及下「特宜」,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補。,特宜解于樞衡」。故有是命。
十五日,宣徽北院使「北」上原有「院」字,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刪。、樞密副使、知院事張遜責授右衛(wèi)將軍,樞密副使、左諫議大夫寇準罷守本官官:原作「守」,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改。。制書以遜「結置朋黨,交構是非。貝錦之詞貝:原作「具」,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改。,聿彰于萋菲;挈瓶之智,已極于滿盈」;以準「雖頗彰于勤瘁,而自掇于悔尤,交構是非,頗瀆公上」。先是,遜與準不 ,奏事多矛盾盾:原作「楯」,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改。。帝欲罷之,會遜等歸私第,溫仲舒與準并轡,有狂民舞蹈于馬前,街使王賓與遜厚善,因奏言民迎準馬首舞蹈。既而準自

辨,云實與仲舒同行,遜執(zhí)賓奏斥準,詞氣悖厲,因互發(fā)其私。帝怒,故貶遜而罷準。
十月十五日,左仆射、兼中書侍郎中書: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李昉罷為右仆射。制書以昉「自處機衡,曾無規(guī)畫,壅化源而斯久壅:原作「擁」,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改。,辜物望以何深」。先是,召翰林學士張洎草制,授昉左仆射罷相。洎上言曰:「昉因循保位,近霖霪百余日,陛下焦勞惕厲,憂形于色,昉居輔相之任,職在燮理陰陽,乖戾如此而晏然自若,無歸咎引退之意。矧中臺仆射之重,百僚師長,右減于左左:原作「在」,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二改。,位望輕重不侔,因而授之,何以勸人臣之盡節(jié) 宜加黜削,以儆具臣?!沟垡詴P耆舊,不欲譴黜,但令以右仆射奉朝請焉。是日,給事中、參知政事賈黃中、李沆,樞密副使、左諫議大夫溫仲舒,并罷守本官,奉朝請,以政事稽留不決,故有是命。
至道元年正月十六日,給事中、參知政事趙昌言罷為戶部侍郎、知鳳翔府。先是,以劍南殘寇未殄,詔昌言按督之。后旬余,召宰臣于北苑門,曰曰:原作「外」,據《宋史》卷二六七《趙昌言傳》改。:「昨令昌言入蜀,朕思之,有所未便。且蜀賊小寇而昌言大臣,未易令前進,且令駐鳳翔,止遣內侍衛(wèi)紹欽赍朕手書指揮軍事,亦可濟矣?!乖t書追及,昌言已至鳳州,留候館殆百余日候:原作「侯」,據《宋史》卷二六七《趙昌言傳》改。。及賊當殄滅殄:原作「疹」,據前「殘寇未殄」意改。又「當」似應作「黨」。,王師振旅,故有是命。
二十一日,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劉昌言罷為給事中。先是,度支都監(jiān)趙贊以奸詐狡惡伏法,昌言任河南通判日常保舉贊,相厚善。贊之逐也,昌言心不自安。

帝因言及近侍中亦有與之交通者,昌言蹶然出位,頓稱死罪。帝曰:「卿勿憂也?!谷活H惡之,因罷。
四月一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呂蒙正罷為右仆射,給事中、參知政事蘇易簡罷為禮部侍郎。制書以蒙正「彌綸大體,固未 于康哉;而勵翼小心,亦動觀于勤止。頗郁隆平之望,宜均勞逸之功」。既而帝召蒙正諭曰:「仆射師百僚,朕以中書政事煩多,俾均勞逸?!姑烧D首謝。易簡與昌言不 ,數忿爭于帝前。先是昌言出使建南,中路罷知鳳翔府,至是易簡亦有是命。
二年七月十六日,給事中、參知政事寇準罷守本官。先是,郊祀行慶,中外官吏皆進秩,準率意輕重,其素所喜者多得臺省清秩,所惡及不知者即序進焉。廣州左通判馮拯任右正言,右通判彭惟節(jié)任太常博士,惟節(jié)序于拯下。及改秩為員外郎,拯得虞部,惟節(jié)得屯田,反在拯上。惟節(jié)自以素居拯下,如舊不易位。會奏報,準覆視,怒其亂班制,下詔書切責之。拯憤曰:「帝日閱萬機,安察見此細事,蓋寇準弄權耳。」因上疏極言,并及嶺南管內官吏除拜不平凡數事,條列以聞。嶺南東路轉運使康戩又上書言除拜不平事,因言:「呂端、張洎、李昌齡皆準引,端心德之,洎曲奉準,昌齡畏 ,皆不敢與準抗,故得以任胸臆,亂經制,皆準所為也?!沟鄞笈瑴蔬m祀太廟攝行事,召呂端等詰責之。端曰:「臣等皆陛下擢用擢:原作「逐」,據《長編》卷四○改。,待罪相府,至于除拜專恣,實

準所為也。準剛強自任,臣等忝備大臣忝:原作「添」,據《長編》卷四○改。,不與忿爭,慮傷國體?!挂蛟侔菡堊?。會準入對,帝說及馮拯事,準抗言與端等同議除拜。帝曰:「若庭辨是非,又深失執(zhí)政之體?!箿湿q力爭不已。帝先已惡準,因孍曰:「雀鼠尚知人意,況人乎!」翌日,又抱中書簿領(諭)[論]曲直于〔帝〕前,帝不悅,至是遂罷。
三年正月十一日,給事中、參知政事張洎罷為刑部侍郎。先是,洎參知政事,蓋寇準推挽之,洎奉事準甚謹,政事無所參預。會議靈州事不稱旨,恐懼,欲自固權寵。帝已嫉準專恣,恩寵衰替,洎恐一旦同罷免,因奏事大言準退后多誹謗,準但色變,不敢自辨,帝由是大怒,準旬日罷。未幾,洎被病家居,滿百日,力疾請對,方拜而踣,表請解職,故有是命。
五月十一日,戶部侍郎、參知政事李昌齡責授忠武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制書以昌齡「擢列臺司,預聞國政,恣行請托,深亂朝經」,故有是命。
八月七日,宣徽南院使、知樞密院事趙镕罷為壽州觀察使。镕有心疾,故有是命。
真宗咸平元年十月三日十月:原作「正月」,按《長編》、《宋宰輔編年錄》、《宋史》諸書皆記于十月戊子,因改。,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呂端罷為太子太保。制書以端「體力未康,保頤是切,不欲重煩于機務,庶諧養(yǎng)嗇于精神」,故有是命。
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張齊賢罷為兵部尚書歸班。制書以齊賢「酣醟杯觴,欹傾冠弁,瀆茲朝著,悖我盛儀」。先是,冬至朝會,御史臺彈奏

齊賢酒醉失儀,故有是命。
五年十月二十五日五年十月:原無,據《長編》卷五三補。,兵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向敏中罷為戶部侍郎歸班。制書以敏中「翼贊之功未著,潔廉之操蔑聞,喻利居多,敗名無恥,始營故相之地,終興嫠婦之詞,對朕食言,為臣自昧」。先是,故相薛居正子惟吉

妻柴氏無子,惟吉有子安上、安民,(其)[甚]富。柴素與二子不 ,既寡,盡畜其父金帛,計直三萬緡,并其書籍綸告,以謀改適張齊賢。安上詣京府訴其事,柴復訟宰相向敏中賤貿居正故第貿:原作「質」,據《長編》卷五三改。下同。,又嘗求娶己不許,以是教安上誣告母,且陰庇之。帝以問敏中,敏中言實以錢五百萬貫貿安上居第,近妻喪,不復議婚媾,未嘗求婚于柴。帝亦不復問。柴又伐鼓,訟益急,遂并其狀下憲司鞫之。安上兄弟素不肖,頃嘗競財貨,遂有詔不許其貿易祖父貲產,而敏中乃違命貿其第,今安上月出息錢二千。御史府索要契驗索:原作「素」,據《長編》卷五三改。,敏中所書字非一體。敏中又議娶故駙馬都尉王承衍女,密約已定,未納采。帝詢于王氏,得其實,因面責敏中以不直,罷之。
景德三年二月二十五日,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寇準罷為刑部尚書寇:原作「冠」,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三改。。制書以準「先帝舊臣,虛懷厚禮,眷言機務,不欲重煩」。既而帝謂輔臣王旦曰:「寇準以國家爵賞過求虛譽,無大臣體,罷其重柄,亦庶保其終吉也。」
大中祥符七年六月二十一日,樞密使、吏部尚書、檢校太尉、同中

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王欽若,樞密使、戶部尚書、檢校太傅、兼群牧制置使陳堯叟,并罷本官。宣徽北院使、兼樞密副使馬知節(jié)罷為潁州防御使?jié)}州:原作「穎」,據《宋史》卷二一○《宰輔表》一改、補。。制書以欽若「舉封岱山之上儀,嘗資先置;按禮神之嚴蹕,奠匪從行。式遂養(yǎng)恬,用符均逸」;堯叟「汾脽親祭,經畫惟寅,宜就安閑,以厲久次」。先是,內殿崇班王懷信以平蠻之勞,樞密院議行賞等級,頗異同稽緩,詔促之。欽若等議于帝前,而知節(jié)恚忿,詆訐(政朝)[朝政]。既而不暇奏稟而:原無,據《長編》卷八二補。,超授懷信官,余悉加等進秩。帝怒,故并罷之。
八年四月十三日,樞密使、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寇準罷為武勝軍節(jié)度使。制書以準「再當機要,俄貿歲時,寵待老成,永言勤止」。先是,準數與三司使林特忿爭,帝謂宰臣王旦曰:「準年高歷事,朕以為能改前非,今觀所為,更非疇昔?!沟┰坏涸鳌盖摇梗瑩端卧纵o編年錄》卷三改。:「既欲人懷惠,又欲人畏威,此正大臣畏避之事。準傲然不顧,以為己任,非至仁之主,安能全之也 」
天禧三年六月九日三年:原作「二年」,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三改。,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景靈宮使王欽若罷為太子太保、判杭州。制書以欽若「再司衡軸,能率典彝,言念勤庸,俾諧優(yōu)逸」諧:原作「階」,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三改。。先是,內府周懷政以帝崇奉禋祀,遂與妖人朱能輩偽造靈命妖:原作「沃」,據《長編》卷九三改。,冀圖恩寵,日進藥餌。欽若屢言其妄,復密陳規(guī)諫。懷政懼得罪,因共誣構共:原作「其」,據《長編》卷九三改。,言捕獲金、商州道士譙文易,蓄禁書,有神術,欽若素識之。帝不復辨詰,故有是命。
四年六月十六日,右

仆射、兼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景靈宮使、集賢殿大學士寇準罷為太子太傅、萊國公歸班班: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三補。。制書以準「再謀揆政,專委國權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三,此下制詞乃七月寇準降知相州責詞,非六月罷相制。,輿議交喧,朝章失序,加以罔思兢慎,不肅門庭,交結匪人,虧傷大體」。故有是命。
十一月二十二日十一月:原作「十月」,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三補「一」字。,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丁謂〔罷為〕戶部尚書歸班,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景靈宮使、集賢殿大學士李迪罷為戶部侍郎歸班。制書以謂「遽致同列謂:原作「為」,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三改。,面興忿詞,寔駭予聞,有傷國體」;以迪「當旅對之揚廷,忽抗言而興忿,駭予聞聽,厥有彝章」厥:原作「決」,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三改。。先是,迪因奏對,言:「謂奸邪弄權,中外無不畏懼,臣愿與同下憲司置對?!骨已裕骸缸蛄痔啬性谌畏抢頉Q罰人致死,其家詣闕訴冤,寢而不理,蓋謂所黨庇謂:原作「為」,據《長編》卷九六改。,人不敢言?!褂衷唬骸缚軠薀o罪,朱能事不當顯戮,東宮官不當增置。又錢惟演亦謂之姻家,臣愿與惟演俱罷政柄,望陛下別擇賢才為輔弼弼:原作「弱」,據《長編》卷九六改。。」又曰:「曹利用、馮拯亦有朋黨。」利用進曰:「以片文只字遭逢圣世,臣不如迪;奮空拳,捐驅命,入不測之虜,迪不如臣?!沟垲櫠≈^曰:「中書有不當事耶 」謂曰:「愿以詢臣同列?!沟垲櫲沃姓姓仍唬骸钢袝┞氈?,亦無曠闕事?!鬼曋?,謂、迪等退,帝怒甚,命付御史按劾。利用、拯進曰:「大臣下獄,不惟深駭物聽,況丁謂本無忿競之意,而與迪置對,亦未合宜?!沟墼唬骸盖蔽捶?,安得不令辨對 」既而意稍懈,乃曰:「朕當即

有處分?!鼓嗽t謂、迪各降秩一級,謂知河南府,迪知鄆州。尋(后)[復]留之。先是,迪與寇準同在中書,事之甚謹。準既得罪,謂等頗輕之,迪不能堪。至是,輔臣例兼官,迪以舊人當遷尚書。又故事,兩省侍郎無兼左右丞者,蓋謂深欲抑迪,擬兼左丞,故迪益憤。又謂素善林特,既議改特為詹事,明日晨朝待漏,又欲以特為樞密副使,仍領賓客。迪曰:「特去歲遷右丞,今年改尚書、入東宮,皆非公選,物議未息,況已奏除詹事,不可也?!挂蛟嵵^,皆不答,同列極意和解,皆不聽,遂力爭于帝前,期必與謂俱罷。翌日,帝御承明殿承:原作「丞」據《長編》卷九六改。,召丁謂詢其紛競之故。謂從容陳敘,且言:「李迪本自喧哱,臣不當與之俱罷臣:原作「百」,據《長編》卷九六改。?!官n對久之。于是遣入內都知張景宗、副都知鄧守恩傳詔恩:原作「思」,據《長編》卷九六改。,送謂赴中書,令依舊視事。仍命與馮拯、曹利用俱進秩,領宮官;以迪知鄆州,放朝辭放:原作「故」,據《長編》卷九六改。,實時赴任。
干興元年六月二十二日,仁宗即位未改元。司徒、兼侍中、充玉清昭應宮使昭:原作「宮」,據《宋史》卷二一○《宰輔表》一改。、昭文館大學士丁謂降太子少保,分司西京。制書以謂「罔念嘉猷,密交奸孽,山園擅易,曾靡敷陳,簡札潛通,備彰欸昵,私營器用,竊役工徒,證佐甚明,僻違斯顯」。先是,帝召宰臣馮拯、曹利用、任中正、錢惟演、王曾、張士遜至承明殿,諭以「丁謂身為宰輔,與雷允恭交結,情寔難知」。因示文字一紙,及謂托允恭令后苑巧工造酒器托:原作「記」,據《宋宰輔編年錄》卷四改。,并出造金杯盤,頗極妙麗。復示允恭欸狀,嘗告謂求勾當皇城司及管三司衙將,謂

私許之,并知移徙山陵皇堂,曲庇不言等事。又語拯等:「自來謂每附允恭入奏公事,皆言已與中(樞)[書]、密院參議允當,所以皆可其奏。近因欺罔彰敗,方知動多虛矯。且營奉陵寢,臣子所宜盡心,?;蠖喽耍瑤?大事。所為如此,(主)[何]副國家倚注之心 」拯等奏曰:「自先帝登遐遐:原作「還」,據《長編》卷九八改。,朝廷政事只是謂巘與允恭商量,一一自稱于內庫厚達內庫厚達:意不可解,疑當作「內宮稟達。」,得圣旨,臣等莫辨真虛,須至依稟。雖或事有疑慮,情涉阿私,莫敢指陳,無由申訴。今者伏賴皇太后、皇帝察其奸詐,俾臣等獲(由)[申]忠 ,盡達圣聰,邪正洞分,上下無壅,斯乃宗社之靈,天下之幸也?!褂终Z拯等曰:「丁謂罪狀既露,須至降黜,卿等同議如何,只今擬定?!褂谑蔷偷钣绻沧h,請除少保分司,仍令御史臺遣人監(jiān)伴往彼,當日進發(fā)。中書召當直舍人草詞,不降內制,仍詔御史臺榜示朝堂,傳告諸路。七月,貶授將仕郎,守崖州司戶參軍,員外置,同正員。仍布告中外。
二十九日,兵部尚書、參知政事任中正降太子賓客賓客:原倒,據《宋宰輔編年錄》卷四乙。,知鄆州。制書以中正「罔念匪躬之格訓,輒興傅下之詭詞,志在朋奸,道殊中立」。先是,內出御札云:「中正與丁謂交分最深,務相朋助,不顧治道。昨雷允恭事敗,中正累對人言合議寬恕,交狀彰顯,宜微懲責,仍令御史臺催促進發(fā)?!?
十一月一日,樞密使、兵部尚書、充祥源觀使錢惟演罷為檢校太傅「觀」下原有「察」字,據《宋宰輔編年錄》卷四刪。、保大軍節(jié)度使。制書以惟演「頃露由衷,懇祈遜職,宅予憂之尚

默默:原作「然」,據《宋宰輔編年錄》卷四改。,從乃欲之未皇。雖幃幄宣謀,靡愆于慎重;而葭莩聯戚,終避于嫌疑」。故有是命。
仁宗天圣五年正月十九日,樞密副使、刑部侍郎晏殊罷,守本官知宣州。先是,從幸玉清昭應宮,怒公人祗應不到,揮笏折齒,臺憲官連上封章,以殊為性褊率,失大臣體。帝以殊東宮舊僚,先朝任用,止令罷職,出典外藩,故有是命。
七年正月十三日,樞密使、保平(章)[軍]節(jié)度使、守司空、侍中、景靈宮使、兼群牧制置使曹利用罷,判鄧州,余官如故。制書以利用「幃幄之謀,每存信厚;將相之任,咸副仰成。歲月茲多,封章薦至,顧乃奉身之請,式符知止之言」。故有是命。二十五日,再降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左千牛衛(wèi)上將軍、知隨州,仍令內侍、御史臺吏伴送至州。二月十四日,降充崇信軍節(jié)度副使副使:原倒,據《宋宰輔編年錄》卷四乙。、房州安置。先是,利用侄汭以蔭為左侍禁,領趙州兵馬司,州民告汭謀不軌,遣使鞫治,悉抵法。又利用領景靈宮使,令樞密吏貸宮中官錢,詐為見數,故再及于貶。
二月七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張士遜罷為刑部尚書、知江寧府。初,曹利用將得罪,士遜嘗為解其事,太后怒,帝以士遜東宮舊臣,乃進秩而罷之。
六月二十七日,門下侍郎、兼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玉清昭應宮使、昭文館大學士王曾罷為吏部尚書、知兗州。制書以曾「分職靈宮,巘心妙道。雖欽崇匪懈,克守于虔

誠;而警備或虧,適罹于炎火。顧夙宵而增懼,念典法之有?!?。故有是命。
明道二年十月二十六日,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張士遜罷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許州,樞密使、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檢校太尉楊崇勛罷為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陳州。制書以士遜「久司魁柄,克著勛庸,式頒勞逸之恩,特優(yōu)進退之禮」;崇勛「納忠宣力,久竭于誠明;作翰均勞,式頒于命數」。先是,百官詣洪福院上莊懿皇太后謚冊,退而奉慰,士遜乃過崇勛園飲,日中不至,群臣離立以俟。權御史中丞范諷彈奏之,遂以士遜為左仆射,崇勛為使相,俱罷。及告謝,士遜乃位崇勛下,帝問其故,士遜對曰:「臣官仆射而崇勛使相,故位當在下?!褂谑歉窟d為使相。時士遜已罷而翰林學士承旨盛度草制,猶用士遜舊銜,有司奉行制書,不復追改,論者非之。
景佑二年二月十三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李迪罷為刑部尚書、知相州。制書以迪「姻聯之內,險詐成愆,靡先事而上言,顧為臣而有隱,何以更居袞職袞:原作「充」,據《宋宰輔編年錄》卷四改。,以肅朝章?!钩?,帝御延和殿,召宰臣呂夷簡、參知政事宋綬決范諷獄政:原作「正」,據《宋宰輔編年錄》卷四改。,以迪素黨諷,獨不得召。既惶恐還第,翌日遂降是命。
四年四月二十二日,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呂夷簡罷為鎮(zhèn)海軍節(jié)度

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許州,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王曾罷為右仆射、充資政殿大學士、判鄆州,吏部侍郎、參知政事宋綬罷為左丞、充資政殿學殿: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四補。,禮部侍郎、參知政事蔡齊罷為戶部侍郎、知(穎)[潁]州。時曾與呂夷簡議論既不合,而政事多依違不決,因各上章求退,綬多同夷簡而齊間有所異,用是皆罷免。曾止遷仆射知青州,既入謝,求改鄆州,乃下學士院貼麻,加資政殿大學士判鄆州。初除仆射,不云「判州」而云「知州」,當制學士之失。
五年三月一日,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王隨罷為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彰信軍節(jié)度使,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陳堯佐罷為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淮康軍節(jié)度使、判鄭州,戶部侍郎、參知政事韓億罷守本官歸班,禮部侍郎、參知政事石中立罷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學士。制書以隨「繇厲精而宣力,久結疾以愆和,迭貢奏函,懇辭魁柄」;堯佐「遽因災異,繼有奏陳,援漢家賜策之文,探羲《易》勞謙之旨」。時災異屢發(fā),諫官韓琦言隨久被病,而堯佐復高年,政事不修,韓億子綜為群牧判官,不當請以其兄綱代之,又石中立詼諧無大臣體,故并罷之。
寶元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宣徽北院使、定國軍節(jié)度使、知樞院事王德用罷為武寧軍節(jié)度使,赴本鎮(zhèn)。制書以德用「樞機之

務,夙夕靡渝,俾偃息以攸寧,諒出處之奚間」。時權御史中丞孔道輔言德用貌類藝祖用: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四補。,宅枕干崗,不可以處樞近,故罷之。
十一月十日,武寧軍節(jié)度使武寧:原倒,據《宋宰輔編年錄》卷四乙。、知樞密院事盛度罷為尚書右丞、知揚州,尚書左丞、參知政事程琳降授光祿卿、知(穎)[潁]州此下原有「軍事度」三字,據《長編》卷一二五刪。。初,權知開封府鄭戩發(fā)使院行首馮士元奸賊及私藏禁書事,而士元嘗為度侵借民居。又琳欲創(chuàng)第而故樞密副使張遜第在武成坊,其曾孫偕纔七歲,宗室女所生也,貧不自給,而乳媼擅出券鬻之。琳密使人諭以偕尚幼,須得御寶許鬻,人乃敢售。其乳媼以宗室女故入宮見莊惠太后,既得御寶,而琳乃市取之,令弟琰同士元市材木。士元既杖脊配沙門島,而府判李宗簡輒私發(fā)公案,欲營救之救:原作「求」,據《長編》卷一二五改。。府推官王逵即白于戩,遂奏,移鞫御史臺,詞及度、琳,故有是命。
康定元年三月二十四日,工部侍郎、知樞密院事王鬷罷守本官、知河南府,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陳執(zhí)中罷守本官、知青州,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張觀罷守本官、知相州。制書以鬷「歷典事任,積揚誠節(jié),方咨上略,以壯遠猷,而羌丑弗懷,疆事遄警,雖咨諏之備至,顧績用而未彰」;以執(zhí)中「特越常均,超居大任,屬叛羌之俶擾,嘗更歲以預謀,廣心失虞,前慮或闕,久當重任,曷厭群言」;以觀「甄其業(yè)履之純,副乃臣鄰之重,遘戎渠之背惠,屬師壘以宣威,慮事授方,頗失于素,念封陲之守,資備

御之長,難 茍安,以虧成筭」。故皆有是命。
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宋庠罷守本官、知揚州,樞密副使、右諫議大夫鄭戩罷守本官、充資政殿學士、知杭州。時宰相以庠、戩洎三使司葉清臣皆同時及第,又與知開封府吳遵路素相善,而并據要地,以為朋黨,故出之。
慶歷二年七月六日,樞密副使、給事中任布罷為工部侍郎、知河陽。初,子遜妄疏時政而并及其父不才,臺諫官繼有奏論,故罷之。
四年九月十二日,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兼樞密使晏殊罷為工部尚書、知(穎)[潁]州。制書以殊「罔念難疚,頗圖晏安,廣營產而殖私,多役兵而規(guī)利,致乃公論,達于予聞」。故有是命。
五年正月二十九日,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集賢殿大學士杜衍罷為尚書左丞、知兗州。制書以衍「自居鼎輔,靡協巖瞻,頗彰朋比之風,難處吁謨之地。顧群議之莫遏,頒朝渥之尚優(yōu)」。故有是命,仍放朝辭。
三月五日,樞密副使、右諫議大夫韓琦羆為資政殿學士、知揚州。以董士廉上書論水洛城也。
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賈昌朝罷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勝軍節(jié)度使、判大名府,樞密副使、右諫議大夫吳育罷為給事中歸班。制書以昌朝「夙夜盡瘁,勤勞國事,帷幄倚其籌謀,天下仰其風采。剡封來上,還政為言,

特徇乃誠,俾均日逸」。先是,育與昌朝數爭事帝前。是歲春大旱,帝經筵問高若訥,若訥陳《洪范》肅時雨若,今大臣爭事而不肅,故旱。遂皆罷之。
四月一日,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執(zhí)中降授給事中,參知政事宋庠降授左諫議大夫,工部侍郎、參知政事丁度降授中書舍人,以自春不雨故也。十一月,執(zhí)中復舊官。十七日,庠、度復舊官。
八年五月二十四日,樞密使、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城:原作「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五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夏竦罷樞密使,判河陽。初,衛(wèi)士之變,領皇城司者皆坐逐,獨楊懷敏降官,領入內都知如故。臺諫官數言竦素結懷敏而曲庇之。時京師同日無云而震者五,帝方坐便殿,急召翰林學士。俄頃,學士張方平至,帝連言天變若此,蓋夏竦奸邪所致。方平請撰駁辭,帝意遽解,曰:「且以均勞逸命之。」
皇佑元年八月二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陳執(zhí)中罷兵部尚書、知陳州。制書以執(zhí)中「一德佑于朝,公心推于眾,間以江道演溢,版民流移,迭露章言,懇祈退避」。故有是命。初,執(zhí)中以尚書左丞罷,既而帝以為恩禮薄,下學士院貼麻,改命之。
三年三月九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宋庠罷為刑部尚書,充觀文殿大學士,知河南府。時言者以庠在相位,于國家無所建明,故出之。
十月二十二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文彥博罷

為吏部尚書,充觀文館大學士、知許州。制書以彥博「左右罄于一心,夙夜經于庶務。薦申奏述,懇避寵榮」。先是,侍御史唐介言彥博陰結禁中,且薦富弼為相,朝廷已責介春州別駕,而彥博自請罷重任,故有是命。
五年閏七月五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龐籍罷守本官、知鄆州。制書以籍「不能厲以正方,繩于群下,交聯親構,私謁彰聞謁:原作「遏」,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五改。。逮有司之訊詞,合杜門而待罪,乃行蔽斷,仍失重輕。故公議之弗容,在人言之莫遏」。故有是命。初,齊州人皇甫淵獲贓,于法當得賞錢,淵上書請易一官,乃賂道士趙清貺及堂吏士:原作「王」,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五改。,而清貺,籍甥也,殆以為白籍殆:原作「始」;白:原作「自」。并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五改。。既而淵數詣待漏院自陳,籍乃勒淵歸齊州。有小吏告清貺等受贓事,籍即捕下開封府,而清貺及堂吏皆以贓配南方。清貺未至配所死,上言者以籍陰諷開封府杖殺清貺以滅口,又言事當付樞密院,而不當中書自行,故罷之。然謂籍陰諷開封府失寔也。
至和元年七月七日,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梁適罷守本官、知鄭州。制書以適「出入五年,周旋二府,苛慝比作,變異重仍。加復嘖有煩言,達于予聽,曾淑聲之莫逮淑:原作「俶」,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五改。,在清議之弗平」。故有是命。
嘉佑元年八月十四日,樞密使、護國軍節(jié)度使狄青罷為護國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陳州。時言者以青家犬生角,又夜有火光,中外以為疑,故罷之。


年六月七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文彥博罷為河陽三城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河南府,樞密使、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賈昌朝罷為鎮(zhèn)安軍節(jié)度使、右仆射、兼侍中、充景靈宮使。時御史郭申錫、張伯玉數攻彥博攻:原作「考」,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五改。,〔彥博〕內不自安,連上疏乞罷。諫官陳升之恐賈
昌朝代之代之:原作「中書」,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五改。,因摭昌朝在樞密院朝:原作「宗」,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五改。,多引用親舊使臣,又治大第,設兩客位以待內臣數事,繼以為言,遂并罷之。
六年四月二十七日,樞密副使、右諫議大夫陳升之罷為資政殿學士、知定州。知諫院唐介等交上章彈奏升之素與勾當御藥院王世寧連姻,而圖柄臣,又知開封府,嘗于豪民家市馬而賤償其價。帝出其奏示升之,升之請下有司辨虛寔,遂家居不出,自求罷去。帝遣中使以手詔出之,介等復居家待罪,頃復出之。如是者數四。帝顧謂輔臣曰:「凡除拜二府,朕豈容內臣預議耶 」而介等言不已,故兩罷之。
七年三月八日,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孫抃罷為觀文殿學士抃:原作「忭」,據《長編》卷一九六改。、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同群牧制置使。以御史韓縝言其昏昧不任事也。
治平四年八月二十四日,神宗即位未改元。禮部侍郎、參知政事吳奎罷為戶部侍郎、資政殿大學士、知青州。制書以奎「比者論斥臺憲之臣,頗失執(zhí)政之重,親被手詔,目為內批,稽留成命,至淹三日,非所以恭于奉上而俾民不迷者也。爰從免罷,以申薄責」。故有

是命。
九月二十八日,檢校太傅、同簽書樞密院事郭逵罷為宣徽南院使使:原無,據《宋宰輔編年綠》卷七補。、知鄆州。初,召逵赴闕,御史張紀、唐淑問具言逵自進用以來,人言至今不已,況聞王绹親奉德音聞:原作「問」,據《宋宰輔編年綠》卷七改。,中外側耳,日俟圣斷。若用范仲淹兩府出使例,落僉書,且在陜西任使,于逵亦未為損。又同知諫院滕甫言:「國初邊將雖累著功 ,所官不過刺史、防、團,所授不過沿邊巡檢,故能得其死力,此圣王駕馭將帥之術也。乞罷逵僉書之命?!苟右鄬移蚩?,故有是命。
十月七日十月七日:《宋宰輔編年綠》卷七及《宋史》等書皆作「九月辛丑」,疑此誤。,開府儀同三司、守司空韓琦罷為守司徒、檢校太師、兼侍中、判相州。制書以琦「在成功而弗處,實有大以能謙,薦上奏封,懇辭政柄。顧倚毗之厚,詔諭數頒;而精懇之堅,辭誠難奪」。故有是命。
神宗熙寧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邵亢罷為給事中、知越州。以言者論亢不才,引疾辭位,故有是命。
三年四月十九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趙抃罷授資政殿學士、知杭州。先是,王安石用事,議論不協,臺諫、侍從多以言求去,抃上疏言:「非宗廟社稷之福,臣恐天下自此不安矣。」章九上求去,故有是命。
七月四日,行尚書刑部侍郎、充樞密院使呂公弼罷為吏部侍郎、觀文殿學士、知太原府。公弼在樞密六年。先是,王安石變法,公弼數言宜務安靜。又與韓絳議論不協,孫嘉問竊公弼論事奏草以示安石,故命罷之。
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吏部侍

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韓絳罷,守本官知鄧州。制書:「屬者羌渠陸梁,戎候騷動,輟自二公之列,往定安邊之圖。而聽用匪人,違盩初詔,統(tǒng)制亡狀統(tǒng):原作「討」,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七改。,綏懷寡謀,擅興征師,深入荒域。卒伍駭擾,橫罹轉戰(zhàn)之傷;丁黃馳驅,重被赍餉之役。邊書旁午,朝聽震驚。」故有是命。
六年四月二十六日,樞密使、守司空、兼侍中文彥博罷守司徒、判河陽。制書以彥博「秉國大鈞,絕席廟堂之上;經時常武,運籌樽俎之間。惟吾老臣,多所更踐,懇辭機務,往殿近藩」。故有是命。
八年正月七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馮京罷,守本官知亳州。制書以京「參決機務,為日茲久。予違汝弼,何憚不為。國有刑人,大夫不養(yǎng),義當共疾,遏絕庶頑。而乃啟導獎進,陰為主宰主:原作「王」,據《宋宰輔編年錄》卷八改。?!构视惺敲?
十月三日,給事中、參知政事呂惠卿罷,守本官知陳州。制書以惠卿「向以經術文辭入侍左右,不次拔擢,俾預機政,而乃不能以公滅私,為國司直,比阿所與,屈撓典刑,言者交攻言:原作「交」,據《宋宰輔編年綠》卷八改。,深駭朕聽?!构视惺敲?。
九年十月二十三日,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兼門下侍郎王安石罷為檢校太傅,依前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江寧府。制書以安石「引疾自陳,丐閑甚確,宜仍揆路之秩,載加袞鉞之榮」。故有是命。
十年二月十八日,尚書禮部侍郎、樞密副使王韶罷為觀文殿學士、戶部侍郎、知洪州。韶在樞府四年,自陳母

老乞外,故有是命。
元豐二年五月十七日,尚書工部侍郎、參知政事元絳罷,守本官知亳州。先是,太學生虞蕃上書訟博士受財不法,逮系諸生,詞連絳子耆寧,故有是命。
三年九月十六日,尚書工部侍郎、同知樞密院薛向罷,守本官知(穎)[潁]州。先是,知諫院舒亶言:「開封府界提舉官陳向,近于樞密院議養(yǎng)馬事,樞臣薛向等論議喧悖,中外傳播囂然?!乖t:「薛向論事反復,無大臣體。」故有是命。既而御史滿中行言:「向黜守(穎)[潁]州,責命已行,曾不知懼,偃然自若,乞重加貶竄?!褂衷t改知隨州。
四年正月二十三日,樞密使、正議大夫、兼群牧制置使馮京罷為光祿大夫、觀文殿大學士、知河陽。京自請守藩,故有是命。
三月十三日,太中大夫、參知政事章惇罷,守本官知蔡州。以大理寺劾惇父俞及弟愷占民田,故有是責。
五年五月十日,正議大夫、樞密副使、權發(fā)遣宣徽院呂公著罷為光祿大夫、資政殿學士政:原作「正」,據《宋宰輔編年錄》卷八改。、知定州。先是,乞補外,帝遣使封還其奏,至是再有請,故有是命。
六年七月十三日,知樞密院、太中大夫孫固罷為通議大夫、觀文殿學士、知河陽。以引疾求去位,故有是命。
八月十八日,太中大夫、守尚書左丞蒲宗孟罷,守本官知汝州。以繕治西府違法,御史楊畏言其 私壞法,無復綱紀,大臣如此,何以輔人主正百(百)[官],詔御史中丞與楊畏根究以聞,故有是責。
十月十一日,詔:「宰臣、執(zhí)政官

因罪降黜,守本官以下,應緣前兩府恩例,止依本官;候有遷除職名遷:原作「選」,據《長編》卷三四○改。,即依舊例。」
七年七月十七日,中大夫、尚書左丞王安禮罷為端明殿學士、知江寧府。初,張汝賢彈奏王珪與安禮陳乞子侄差遣事陳:原作「仍」,據《長編》卷三四七改。。上以珪子仲端已退所乞差遣退:原作「選」,據《長編》卷三四七改。,其安禮子枋、侄游差遣有條許用例奏鈔,汝賢格不下,又疏安禮素行貪污。上既罪汝賢,安禮亦求去,故有是命。
哲宗元佑元年閏二月二日,尚書左仆射、正議大夫、兼門下侍郎蔡確罷為觀文殿學士、知陳州。時司馬光、呂公著、蘇軾、蘇轍、呂大防、劉摯、王巖叟相繼進用,確遂連表乞解機務,故有是命。
二十三日,正議大夫、知樞密院事章惇罷,守本官知汝州。制書以「比議役書,本俾參訂。當其敷納,初不建明建:原作「諫」,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九改。;迨于宣行,始興排沮排:原作「誹」,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九改。。務從含貸,益至喧呶。鞅鞅非少主之臣,酠酠非大臣之節(jié)?;鼌⒐蕦崳郧湫?,其解政機,往臨郡寄?!钩?,左司諫王巖叟言:「惇兇焰日熾,惡德不悛。近簾前爭役法,詞氣不遜,又稱天下之人共以免役為害。陛下一日復差法,中外欣悅,而惇獨為異論,妄生沮難,動搖人情。」右正言朱光庭亦言惇謀,乞行顯詘,故有是命。
四月二日,正議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兼中書門下侍郎韓縝罷為觀文殿學士、知(穎)[潁]昌府。制書以縝「至誠屢抗于封章,自訟恐妨于賢路。異乎矜功要名而去者,尤得難進易退之體焉。是用遷秩崇階,升華禁殿,陪敦邑賦,增衍

戶封。而況鄭壁近邦壁:原作「璧」,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九改。,于門故里于:原作「守」,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九改。。為國藩輔,曾侍燕閑之余閑:原作「間」,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九改。;乃心王家,勿忘啟沃之志忘:原作「志」,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九改。?!构视惺敲?
九月二十四日,正議大夫、中書侍郎張璪罷為資政殿學士、光祿大夫、知鄭州。璪執(zhí)政凡六年,至是乃罷,從其請也。
二年四月二十七日,通義大夫、守尚書左丞
李清臣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河陽。清臣累表請補外,故有是命。
七月二十二日,正議大夫正:原作「政」,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九改。、守門下侍郎韓維罷為資政殿大學士、知鄧州。以御史論其多除用親屬也。
四年三月十八日,中大夫、守尚書右丞胡宗愈罷為資政殿學士、知陳州。以言者論宗愈自為御史中丞,論事建言多出私意,與蘇軾、孔文仲各以親舊相為比周舊:原作「書」,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九補。,力排不附己者,操心頗僻,豈可以為執(zhí)政。宗愈亦力求罷免,故有是命。
六月五日,太中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范純仁罷為觀文殿學士、知(穎)[潁]昌府。制書以「方倚成而熙績,遽引疾而退身。言雖重違,禮實增厚。加殿中之近職, 寰內之大州」州:原作「洲」,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九改。。
同日,中大夫、尚書左丞王存罷為端明殿學士、知蔡州。存執(zhí)政凡二年,至是蔡確以詩得罪,存與宰相范純仁留身簾前,合力固爭,以為不可貶確,又謂不宜置之死地。既而確再貶新州,存與純仁皆罷去。
五年十二月一日,太中大夫、守尚書右丞許將罷為資政殿學士、太中大夫、知定州。先是,將累表陳乞外任外任:原作「在外」,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改。,上批:可特除資政殿學士,轉一官知定州一: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補。,所命詞作

「自陳均勞逸」
云均: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補。。
六年十一月一日,太中大夫、守尚書左仆射、兼中書侍郎劉摯罷為觀文殿學士、知鄆州。制書以摯「樊侯無吐茹之謙,資之補(兗)[袞];傅說有朝夕之誨,倚以濟川。亟辭揆敘之繁,深服謙光之益??拐虏灰眩惲x甚高,易退之風,勉從厥志」。故有是命。
七年五月十四日,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院事王巖叟罷為端明殿學士、知鄭州。以御史楊畏、監(jiān)察御史黃慶基言巖叟天資至險,強狠自用,廢法 私,竊弄威福,而巖叟遂稱疾,章再上,故有是命。
八年三月七日,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蘇頌罷〔為〕觀文殿大學士、集禧觀使。制書以頌「擢從政路,進執(zhí)宰衡,曾未期年,屢求歸老」。初,侍御史賈易坐言事出,既敘復為京西路轉運副使,經郊祀恩赦,乃與知蘇州范諤對移。頌言易論不避權貴頌:原作「訟」,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改。,號為敢言,更赦除州非是。論于簾前,未決,而御史楊畏、來之邵劾頌稽留制書,頌即抗章待罪,堅以老病為辭,故有是命。
十四日,太中大夫、中書侍郎
范百祿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河中府。先是,右仆射蘇頌以稽留詔書罷政,言者論百祿寔位中書,豈有同罪異罰之理;且百祿援引親黨,與蘇軾、蘇轍結為朋比, 私害政。故有是命。
紹圣元年三月四日,右光祿大夫、守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呂大防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穎)[潁]昌府。制書以大防「夙夜百為,憂勞一致。改元而后,與政歷九年之間;

有國以來,首相踵三人之久。懇祈避寵,難抑能遷」。故有是命。
二十六日,太中大夫、守門下侍郎蘇轍罷,守本官知汝州。先是,轍以札子論事,上曰:「人臣言事何所害,但卿昨日以札子奏,謂機事不可宣于外,請秘而不出,今日乃對眾陳之。且引漢武帝事以上比先帝,引諭甚失當?!乖t蘇轍除端明殿學士知汝州。詔詞曰:「文學風節(jié),天下所聞,擢任大臣,本出朕意,事有可否,固宜指陳固:原作「故」,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改。。而言或過中,引義非是?!股吓骸柑K轍引用漢武故事比擬先帝,事體失當,所進入詞語不著事寔。朕進退大臣非率易也,蓋義不得已,可止散官知汝州,仍別撰詞進入。」「始則密奏以指陳,終于宣言而眩聽。至引漠武,上方先朝,欲以窮奢黷武之姿,加之至德秉哲之主主:原作「上」,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改。。言而及此,其心謂何!」此別撰詞也。
五月十一日,樞密直學士、簽書樞密事劉奉世罷為端明殿學士、真定府路安撫使、兼知成德軍。奉世再乞罷政,故有是命。
二年十月二日,太中大夫、守尚書左丞鄭雍罷為資政殿學士、知陳州。雍累請罷政故也。明年,蹇序辰言雍在元佑間與棄地之謀,落資政殿學士。
三年正月九日,太中大夫、知樞密院事韓忠彥罷,守觀文殿學士知真定府真:原作「直」,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改。。忠彥執(zhí)政凡七年,至是自請解政,故有是命。
四年正月十二日,正議大夫、守中書侍郎李清臣罷,守資政殿大學士知河南府。清臣再執(zhí)政凡三年,與宰相章惇數爭議不合議:原作「義」,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改。,

清臣力請罷政,故有是命。元符元年四月十四日,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林希罷樞密:原作「諫」,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改。,守本官知亳州。以希私積怨憤,志在中傷,故有是命。
二年閏九月十二日,通義大夫、守尚書右丞黃履罷,守本官知亳州。以履朋比懷奸比:原作「米 」,據《長編》卷五一六改。,動搖國政,命令已出,退有后言,故有是命。
三年五月,徽宗即位未改元。右正議大夫、尚書左丞蔡卞罷授資政殿學士卞:原作「忭」,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一改。、知江寧府。以言者論卞傅會經義,變亂名寔,以繼述神考為名,以纂紹王安石為主,欺罔天下,罪不容誅,故有是命。未幾,復落職,提舉(抗)[杭]州洞霄宮。又以少府監(jiān)分司南京。
九月八日,特進、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章惇罷守本官,依前特進、知越州。前是,侍御史陳次升言:「惇自登揆路,專任阿私,殘人害物,古所末有。奉使山陵,措(致)[置]乖謬。至鄭州力士饑餓,不能承重,靈駕抵暮方得安(洎)[泊];至鞏縣遇雨,則先之幕次,更不隨從。奉使如此,罪安可赦 」左正言陳瓘言:「惇獨干政柄,首尾八年,迷國 朝,罪不可掩。又奉使無狀,率職不虔,致哲宗皇帝大升輦陷于泥淖之中,露宿野次。伏見唐李玨為文宗山陵使,會秋大雨,梓宮陷濘不前,罷為太常卿。雖然因他事貶昭州刺史而罷相,實坐奉使之罪。今惇之罪,正與玨同?!拐吕凵喜灰?。上初以惇簾前異議,姑務含容,嘗謂言者:「朕之初政,不欲以已事責人?!构首韵某跻詠碚率?,皆寢不下。至是,以言者論惇奉使失職,事干泰陵,始有是

命。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六月二十八日,中大夫、尚書右丞范純禮罷,守本官知(穎)[潁]昌府。坐言語謬 ,為言者所(談)[劾],上章待罪,故有是命。
七月二十七日,左正議大夫、知樞密院事安燾罷為觀文殿學士、知河南府。燾執(zhí)政八月而罷。
崇寧元年五月六日,左光祿大夫、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韓忠彥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大名府名:原作「明」,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一改。。既而忠彥特落職,差遣如故。以言者前后論忠彥懷怨引黨,欲復為元佑之弊,盡變神考法度故也。
二十五日,中大夫、尚書左丞陸佃罷,守本官知亳州。制書以佃「元符之末,遷敘過優(yōu),處之安然,殊不引避」。故有是命。
閏六月九日,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曾布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潤州。制書以布「遽露誠悃,祈解政機,雖眷倚之彌加,覽封章之屢至,眷其有守,寔亦重違」,故有是命。
七月二十六日,通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章楶罷為資政殿學士,充中太一宮使。制書以楶「方資經制之良,遽爽節(jié)宣之適,章屢卻而復上,志愈堅而不回」,故有是命。
十月十二日,右正議大夫、知樞密院事蔣之奇罷為觀文殿學士、知杭州。以言者論之奇嘗議棄湟州地,故有是命。
二年八月二日,通議大夫、尚書左丞張商英罷,守本官知亳州。制書以商英「秉國政機,議論反復,加之自取榮進,貪冒希求。元佑之初,詆訾先烈,臺憲交章,豈容在列」。故有是命。
三年

八月五日,特進、門下侍郎許將罷為資政殿大學士、知河南府。以言者論其反復取容也。
四年正月,金紫光祿大夫蔡卞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河南府。制書:「朕體貌大臣貌:原作「懇」,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一改。,始終顧遇。矧惟樞庭之長,夙推舊德之良,祈解政機,用蕃寵數?!构视惺敲?
五年十二月二日二日:原作「日日」。按《宋史》卷二○《徽宗紀》二:「十二月戊午朔……己未,劉逵罷?!箘t當為二日事,因改。,中大夫、中書侍郎劉逵罷,守本官知亳州。以言者論逵操行儇浮,性資邪險,愚視一相,凌轢同列故也。
大觀元年正月,右光祿大夫、門下侍郎吳居厚罷為資殿學士,充太一宮使。制書以居厚「參贊政機,屢更歲鑰,茲舉引年之義義:原作「美」,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改。,數形避位之言言:原作「嫌」,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改。,封奏繼來,悃誠莫奪」。故有是命。
四月,中大夫、中書侍郎鄧洵武罷,守本官知隨州,以宋喬年父子與洵武議不合,會妖人張懷素獄興,其徒有與洵武聯姻者,蔡京以為言,遂貽罷免。
九月,正奉大夫、中書侍郎梁子美罷為資政殿學士、知鄆州。以言者論子美在河北措置糴便不寔,故有是命。
三年四月,右光祿大夫、中書侍郎林攄罷,守本官知滁州。以言者論攄不學無術,狠愎專恣,故有是命。
六月,同知樞密院事管師仁罷,守資政殿學士、充佑神觀使。師仁執(zhí)政僅兩月執(zhí)、僅:原皆作「及」,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改。,引疾乞罷,故有是命。
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師致仕、楚國公蔡京降授太子少保致仕。臣僚奏:「京頃居相位,擅作威福,權傾中外。輕錫與以蠹國用,托爵祿以市私恩。謂財利為有余,皆出誕慢;務夸大以興事,肆為

搔擾句首原有「功」字,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刪。。援引小人,結為死黨;假借姻婭,布滿要途。以至交通豪民,興置產業(yè)。役天子之將作子:原作「下」,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改。,營建居第;用縣官之人力,般運花石。乃至名為祝圣〔壽〕而修塔,以壯臨平之山勢;托言灌民田而決水,以符興化之懺語。至 娛之告變 娛:《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作「侄俁」,疑是。,而謬為心疾;受孟詡之訛言,而與之官爵。趙真興輔之以妖術,張大成竊議其奸慝慝:原作「意」,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改。,駭動遠邇,聞者寒心?;湃?,有一于此,必加嚴刑,而京兼有之,乃復泰然,無復忌憚。謂宜暴白京罪,明正典憲,以為人臣之戒?!构视惺敲?
二十八日,門下侍郎余深罷為資政殿學士、知青州。深執(zhí)政僅兩月,引疾乞罷,故有是命。
七月,中大夫、守尚書右丞薛昂罷守資政殿學士、知江寧府,從所請也。
七月,右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鄭居中罷居中:原倒,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乙。,守觀文殿學士、中太一宮使。制書:「眷言中宮,時惟族屬,具陳悃愊,力抗封章?!构视惺敲?。
政和元年八月二十七日,通奉大夫、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張商英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河南府。時臣僚言商英嘗作《嘉禾頌》、《司馬光祭文》,毀訾先烈;中宮選立,初無建明,陰懷異意;令唐庚以己意諷臺諫,排(系)[擊]良善,規(guī)變政體;縱中書吏漏泄命令等罪,故有是命。
九月十八日,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王襄罷,守本官知亳州。以襄身為大臣,妄薦近侍,故有是命。三年正月三年:原作「二年」,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改。,宣奉大夫、知樞密院事吳居厚罷為武康軍節(jié)度使、知洪州。以居厚上章告老,故有是

命,從優(yōu)禮也。
四月,太中大夫、守尚書右丞鄧洵仁罷,守資政殿學士知亳州。以臣僚言洵仁締交黃經臣,附張商英,故有是命。
七年十一月,中大夫、中書侍郎侯蒙罷,授資政殿學士知亳州。以蒙上章乞罷,故有是命。
宣和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大夫、中書侍郎馮熙載罷為資政殿學士、知亳州。以言者論其不省墳墓故也墓:原作「基」,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改。。
五年正月,中大夫、尚書左丞王安中罷為慶遠軍節(jié)度使、河北燕山府安撫使燕:原作「安」,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改。、兼知燕山府。安中執(zhí)政踰三年,會收復燕山,安中請行,故有是命。
欽宗靖康元年二月十八日,太保、領樞密院事蔡攸降授太中大夫、提舉亳州明道觀。以臣僚言:「攸憑籍世祿,濟以奸回,平日迷國亂常之罪不勝誅矣。方王師平燕,童貫為宣撫使童:原作「章」,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三改。,而攸副之,提數十萬之師,挫于殘破之虜,乞正刑名?!构视惺秦?。其后再貶海島云。
是月,中大夫、尚書左丞蔡懋罷為資政殿學士、大名尹、大名府路安撫使。懋執(zhí)政凡一年,至是宣和舊臣皆已去位,適大名闕帥,故有是命。宣奉大夫、守尚書右丞宇文粹中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江寧府。粹中執(zhí)政踰一年,初命以右丞扈從上皇東幸,已而除李綱以補其處。至是,上皇還闕,乃有是命云。正奉大夫正奉:原倒,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三乙。、尚書右丞李梲罷,守本官提舉亳州明道宮,以奉使無狀故也。通議大夫、中書侍郎王孝迪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醴泉觀。孝迪執(zhí)政一月罷,以曾祖名政,自

陳乞罷所受職官,改延康殿學士。未幾,出知廬州,繼又落職,提舉亳州明道宮。
四月,通議大夫、門下侍郎趙野罷為資政殿學士、知襄陽府。以言者論野輔政無狀,故有是命。
是月,中大夫、簽書樞密院事宇文虛中落職,提舉亳州明道宮。虛中在樞密府凡兩月在:原作「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改。,以奉使無狀,故責及之。
八月,太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許翰罷為延康殿學士翰:原作「瀚」,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二改。下同。、知亳州。翰在樞密府,將移文督責種師中,使之出師以贖過。師中素剛,不受迫促,遽興師決戰(zhàn),以至敗績。又言者論翰任御史中丞日,未嘗一言及蔡氏,于是落職宮詞云。
九月十五日,太中大夫、知樞密院事李綱罷為觀文殿學士、知揚州。綱執(zhí)政凡九月,既宣撫河東,未幾朝廷易相,綱即軍中上言乞罷,故有是命。繼而言者又論其專主用兵之議,元無神筭奇畫,及命以撫宣之任,敗軍覆將,耗用邦財不可數計。臣僚又言綱冒內禪之功以自名;用姚平仲以至挫衄;收括取金銀榜,使怨歸公上;兵既妄動,暫行罷免,陰使其黨默諭士庶,使之伏闕,幾至變亂幾至:原作「既」,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三改。;假爵祿以市私恩,推守御之賞至數千人賞:原作「黨」,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三改。,使金人復加怨憤 ;陰與吳敏黨庇蔡氏;不能逆詐,輒以蠟書結余使:原作「便」,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三改。;命以宣撫,抗拒君命,乞納告身;逮至澤潞,不務持重,以至挫敗等十罪。又言其所上章疏多高自稱譽,跋扈不恭,乞行黜責。于是以保靖軍節(jié)度副使,建昌軍安置。
十一月,中大夫、知樞密院事馮

澥罷,授資政殿學士授:原作「資」,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三改。、太子賓客,以奉使金人軍前議和,及還,方有是命。
職官 宋會要輯稿 職官七八 罷免下

罷免下
高宗建炎元年五月三日,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張邦昌罷為太保、奉國軍節(jié)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參決大事。至六月四日,責授昭化軍節(jié)度副使,潭州安置。制曰:「以死償節(jié)者,臣子之宜;求生害仁者,圣人所嫉。倘或志存于軀命于: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補。,則將義薄于君親。邦昌身受國恩,位登宰輔。方宗社有非常之變,乃人臣思自盡之時,而不能抗虎狼強暴之威,徒欲為鼠雀偷生之計。陷于大惡,所不忍言。雖天奪其衷,坐愚至此;然君異于器,代匱可乎!宜大正于典刑,用肅清于名分名:原作「明」,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三改。。尚以本繇于逼脅,惻然姑示于矜容。黜以散官,投之遠服。其體好生之德,毋忘自訟之心?!?
四日,太中大夫、門下侍郎耿南仲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初,欽宗即位,南仲自以東宮舊臣,謂當柄用,而吳敏、李綱越次而進,位居其上。南仲積不平,因每事異議,主和甚堅。及虜再入寇,議遣大臣詣軍前,南仲首以老為辭。欽宗怒,固遣之。南仲既出城,即自歸大元帥府。上薄其為人,及登極,因其自請,故有是命。未幾,言官交章論其主和 國,罪不可貸,因落觀文殿大學士。其后論者不已,乃以散官安置臨江軍。
六日日:原作「月」。按《宋史 高宗紀》一所記,馮澥罷乃五月乙未,是月庚寅朔,乙未正是六日,因改。,中大夫、尚書左丞馮澥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潼川府。澥執(zhí)政僅半年,更圍城之變,一時大臣皆北行,而澥獨留其后。隆

佑太后命澥奉迎上于南京,及上即位,堅請罷,故有是命。
七月十五日,太中大夫、尚書右丞呂好問罷為資政殿學士、知宣州。以自乞罷政,故有是命。
八月二十五日,銀青光祿大夫、守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充御營使李綱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制書以綱「欲盡括郡縣之私馬,將竭取東南之民財。茲遣防御之師,寔為渡河之援,每敦促其速進,輒沮抑而不行。尚緣注意之求,特 乞身之請」。故有是命。
二年五月二日,通議大夫、尚書右丞許景衡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景衡嘗建言,請車駕渡江駐蹕,言者論其失,故有是命。
三年二月二十日,光祿大夫、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御營使黃巘善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知江寧府,正議大夫、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御營副使汪伯彥為觀文殿大學士伯彥:原倒,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乙。、知洪州。皆以巘(抵)[邸]舊恩,相輔無謀,致倉卒南渡,言者論其罪惡故也。
三月三日,中大夫、尚書左丞葉夢得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中太一宮「宮」下原有「使」字,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刪。、兼侍讀、提領戶部財用、車駕巡幸頓遞使。夢得執(zhí)政十四日罷,而有〔是〕命,力辭不就職,遂出知洪州,兼江西制置使。復辭,于是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
二十五日,中大夫、尚書左丞盧益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四年八月二十五日,以中大夫大:原作「書」,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改。、資政殿學士特降兩官。以言者論益自處州奉迎隆佑太后

旋歸,所至擾民故也。
四月一日,通奉大夫、中書侍郎王孝迪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孝迪再執(zhí)政一月而罷。
六日,宣奉大夫、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朱勝非罷為觀文殿(學)[大]學士、知洪州。中大夫、門下侍郎顏岐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南京鴻慶宮。簽書樞密院事路允迪罷為提舉醴泉觀、兼侍讀。中大夫、尚書右丞張澄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江州。是年七月八日,勝非落職提舉亳州明道宮宮:原作「言」,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改。。內澄落職,責授秘書少監(jiān),分司南京京:原作「宮」,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改。,居住衡州;允迪罷制置使職事,提舉江州太平觀。坐苗、劉之變,不能式遏故也。
八月五日,中大夫、參知政事李邴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抗)[杭]州洞霄宮。邴以扈從隆佑皇后往洪州故也。
四年二月二十二日,通議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御營使杜充罷為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詔以充「總諸將萬夫之屯,當長江一面之寄,乃因奔北,惟事退藏,止罷要權,猶從優(yōu)數」。故有是命。
五月十四日,中大夫、參知政事王绹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绹執(zhí)政不及一年,至是乞罷政,而有是命,從優(yōu)禮也。
二十三日,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兩浙西路宣撫使周望責授秘書少監(jiān),分司南京,衡州居住。臣僚言:「望脫身避寇,縱兵大掠,致賊騎復破吳門。又擁重兵,坐視臨安陷沒而不赴援?!乖t罷職宮觀。言者又論其罪大責輕,故

有是命。
八月二十五日,詔朝散大夫滕康、朝散大夫劉玨,并特責授秘書少監(jiān),分司南京,滕康永州居住,劉玨衡州居住。臣僚言康權知三省、樞密院事,玨為權同,聞警急之報,了無憂國之心,至使太后乘流涉險,為虜騎之所追迫,乞再行竄逐,故有是命。
十一月五日十一月:原作「十月」,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補。,朝奉大夫、端明殿學士、簽樞密院事趙鼎罷,授依前職提舉臨安府洞霄宮。詔以鼎乞宮祠祠:原作「詞」,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改。,故有是命。
紹興元年正月十三日,中大夫、參知政事謝克家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克家以疾求去,故有是命。
七月二十九日,通議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范宗尹罷為觀文殿學士尹:原作「允」,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四改。、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制書以「輕用人言,妄裁官簿,以廟堂之尊而負天下之謗,以人主之孝而暴君親之非」。因其乞身,故有是命。
八月十五日,中大夫、參知政事張守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以引疾求退云。
十一月十七日,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富直柔罷為提舉臨安府洞霄宮。臣僚論其 私植黨,乃乞罷故也。
二年六月十三日,中奉大夫翟汝文罷參知政事。詔以祖宗以來,宰相、參政通治三省事,汝文專恣故也。
八月二十七日,左通奉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提舉修政局秦檜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九月一日,落職,宮觀仍舊。制書以

「憑恃其黨,排斥所憎斥:原作「恨」,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五改。。進用臣鄰,率面從而稱善;稽留命令,輒陰訹以交攻」故也。未幾,臣僚累章論列,遂落職。
三年九月七日,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呂頤浩罷為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提舉宮觀。九日,又罷節(jié)度使,除觀文殿大學士,宮觀如故。頤浩初以言章求出,既罷相建節(jié),言者復論其制詞優(yōu)厚優(yōu):原作「厚」,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五改。,無一字貶黜,乃罷節(jié)除職。
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左中大夫、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充大金軍前通問使韓肖胄罷知溫州。肖胄在樞庭近半年,及使還,有是命,從所請也。
二月,左中大夫、參知政事席益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以言者論其去歲議遣大臣使虜,獨以母老為辭;近者虜使對揚榻前,獨無一言之助。故有是命。論者不已,遂落職云。
三月十五日,檢校少保、定國軍節(jié)度使、知樞密院事張浚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以臣僚論其輕失五路故也。
五月二十三日,同知樞密院事、淮南兩浙等路宣撫使周望罷為提舉江州太平觀。六月三日,責授秘書少監(jiān),分司南京,衡州居住。以言者論其 國敗事故也。
二十五日,左中大夫、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徐俯罷為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官職依舊。制以「奏章俄上,引疾甚堅」故也。
五年閏二月三日,左朝散大夫、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胡松年罷知宣州,以松年為簽書數月求去故也。
六年二月

二十日,中大夫、參知政事沈與求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明州。以累章請求外,故有是命。未幾,改提舉臨安府洞霄宮。
十二月九日,左正奉大夫、守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趙〕鼎罷為觀文殿大學士、兩浙東路安撫制置使、知紹興府。制書以「粵惟入輔之初,密贊親征之議,捷方奏而求去,章屢卻而復來」故也。
十三日,左朝議大夫、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折彥質罷為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折:原作「析」,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五改。,依前官職。以彥質屢乞解罷機政,故有是命。
七年九月十三日,特進、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院使、都督諸路軍馬張浚罷為觀文殿大學士督: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五補。、提舉江州太平觀。時以酈瓊之亂故也。
八年正月十一日,左中大夫張守罷參知政事,除左通議大夫、資政殿大學士,加食邑五百戶,知婺州。守累章乞祠,故有是命。
三月九日,左中議大夫、參知政事陳與義罷為左太中大夫、充資政殿學士、知湖州。與義在政府一年,與張守相繼告退,詔除便郡,而特轉官加恩,亦一時之異數也。
十月四日,參知政事劉大中罷為資政殿學士、知處州。以大中累章乞罷機政,既而臣僚論列,復罷授宮觀。
二十一日,特進、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院使趙鼎罷,授檢校少傅、奉國軍節(jié)度使、充兩浙東路安撫制置大使、兼知紹興府。制書以「虜曾攻于合肥,決漢相

親征之計;民未安于建業(yè),贊商盤舊土之遷。正資一德以相扶,亦賴同心而共濟。遽乃抗章請去,力挽莫回」。故有是命。
十一月二十二日,左通議大夫、樞密院副使王庶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潭州。庶在政府十月,抗章請外,故有是命。其后以言者論列,落職宮觀。久之,責授向德軍節(jié)度副使,道州安置云。
九年十二月十五日,左中大夫、參知政事李光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光在政府歲余,論事不合,求去,詔與郡。言者攻之,遂奉祠。再二年,再坐彈章,于是責授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藤州安置。
十年五月六日,左太中大夫、簽書樞密院事韓肖胄罷為資政殿學士、知紹興府。肖胄再入西府歲余而罷,從所請也。
十一年七月八日,左通議大夫、參知政事孫近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近以臣僚累章論列求罷,得祠。明年正月,再以言者落職。既而責授左朝散郎、秘書少監(jiān),分司南京,潭州居住。十四年,降三官,移居南安軍云。
八月九日,少保、樞密副使岳飛罷為武勝定國軍節(jié)度使,依前少保,充萬壽觀使,仍奉朝請。臣僚累章論飛,大率謂:「昨來被旨起兵,則故稽嚴詔故:原作「固」,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改。,略至龍舒而不進;茲者銜命出使,則堅執(zhí)偏見,欲棄山陽而不守?!癸w以故累上章乞罷,始降詔不允,再請,遂有是命。
十月二十八日,揚武翊運功臣揚:原作「楊」,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改。、太保、樞密院使、英國公韓世忠罷為橫海武寧安化軍

節(jié)度使,依前揚武翊運功臣,充醴泉觀使,仍奉朝請,連進福國公福:原作「對」,據《宋史》卷三六四《韓世忠傳》改。。制曰:「比繇外閫之嚴,入干中樞之柄。予深注意,日觀前箸之籌箸:原作「著」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改。;敵亦聲聞,固已側席而坐。乃忽陳于悃愊,愿遂即于燕申即:原作「節(jié)」,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改。?!构视惺敲?。
十一月五日,左太中大夫、參知政事范同罷為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參知:原作「范同」,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改。。臣僚言同初執(zhí)政即為遷葬之謀,由信州至建康,所過搔擾郡縣。又謂朝廷收天下兵柄歸之宥密,同乃貪天之功以為己有。故有是命。其后再坐論列,遂責降分司云。
十二年八月六日,簽書樞密院事何鑄罷為依前端明殿學士、左朝奉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觀。以臣寮論鑄首董岳飛之獄,閱日滋久,初無一言敘陳。既而以樞臣使虜,自謂議獄不合,遂致遠行。故有是命。后(有)[又]落職、分司、徽州居住云。
十一月五日,安民靖難功臣、太傅、樞密使、益國公張俊罷為鎮(zhèn)洮寧武奉寧軍節(jié)度使?。涸鳌缚!?,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改。,依前靖難功臣臣:原作「成」,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改。、太傅,進封清河郡王,充醴泉觀使,仍奉朝請。制書以「自升宥密之司,尤切安危之寄。適鄰封之敦睦,幸寰宇之小康,而乃數貢誠忱,力求閑退」。故出。
二十二日,少保、樞密院使、信安郡王孟忠厚罷為少傅、鎮(zhèn)潼軍節(jié)度使,依前信安郡王、判福州。制書以「官以孤少之貴,位以樞廷之崇,庶俾同寅,用期至治。曾坐席之未暖,遽封囊而請閑」故也。
十三年閏四月二十八日,左太中大夫、參知政事王次翁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

洞霄宮。次翁以老自請故也。
六月十七日,程克俊罷簽書樞密院事,依前端明殿學士、左朝奉郎、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丝∫跃脣肽┘沧哉埞室病?
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左通奉大夫、參知政事萬俟罷為提舉江州太平觀。以臺諫交章論列,詔除職與郡,已而給舍駁奏,故有是命。
五月十四日,資政殿學士、左朝奉大夫、簽書樞密院事、同提舉詳定一司 令樓照罷為提舉江州太平觀,職名仍舊。以臣僚論列故也。
十二月二十二日,端明殿學士、左朝奉郎、簽書樞密院事李文會罷,守本官提舉江州太平觀,令筠州居住。初以臺諫交章論列,罷政與祠。既而又論文會嘗薦冒品官人陳洵武于奉使王師心,濫轉四資,洵武坐送大理寺取勘,文會遂貶高安云。
十五年十月四日,端明殿學士、左朝奉郎、簽書樞密院事、兼修玉牒楊愿罷為提舉江州太平觀,職名仍舊。以愿自陳故也。
十七年二月二十七日,左中大夫、參知政事李若谷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尋落職,令江州居住。若谷初以論罷得外祠,言者再乞奪職,徙之遠地,故有是命。
三月十二日,端明殿學士、左朝奉郎、簽書樞密院事何若罷,依舊職名提舉江州太平觀。以累章引疾乞罷故也。
十八年二月六日,左太中大夫、參知政事段拂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觀興國宮。尋落職,依舊宮觀,興國軍

居住。臣寮言:「建炎間,建康府通判楊邦乂伏節(jié)死義,而拂攝倅事,恬不知恥,何以躐居政府!」遂除職與祠。言者不已,乃落職,依舊宮觀,興國軍居住。
四月十三日,左中大夫、知樞密院事、兼提舉秘書省秦 罷為左通奉大夫、觀文殿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兼提舉秘書省。以 自請父子共政、當避嫌疑故也。
八月十一日,端明殿學士、左朝奉郎、簽書樞密院事汪勃罷為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勃在西府踰一年,坐劾章,乃以親老歸養(yǎng)為請,故有是命。
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左中大夫、參知政事余堯弼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在外宮觀。尋落職。依舊宮觀。以臣寮論其無所建明,初除職與祠;又論,乃落職宮觀云。
二十二年四月十二日,端明殿學士、左朝奉郎、簽書樞密院事巫伋罷為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落職,以臣寮論其緘嘿,罷政奉祠祠:原作「事」,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改。;再論,遂落職。
九月二十三日,端明殿學士、左朝奉郎、簽書樞密院事章復罷為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落職。以臣寮論其受命以來無所建明,詔以舊職奉祠;及再論,黜之。
二十三年十月十三日,端明殿學士、左朝奉大夫、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宋樸罷為端明殿學士樸:原作「璞」,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改。、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落職,依舊宮觀。初,臣僚論列,依舊宮觀;既而言者不已,故落職云。
二十四年六月十一日,端明殿

學士、左朝奉郎、簽書樞密院事史才罷為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落職。以臣僚論列罷政,仍舊職奉祠;及再論,遂黜之。
十一月十六日,左朝奉郎、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魏師遜罷為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宮:原作「軍」,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改。。尋落職,依舊宮祠。初以臣僚論列,罷政奉祠,仍舊職;再論,遂黜之。
二十五年四月九日,左中大夫、參知政事施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既而落職,依舊宮觀。臣僚言昨因國忌行香,擁蓋入景靈宮門,眾論大喧,始送其卒于有司,以故除職宮觀。再論,黜之。
六月三日,端明殿學士、左朝奉郎、簽書樞密院事鄭仲熊罷為端明殿學士書:原作「樞」,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改。、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臣僚言,仲熊一入樞府即拱嘿結舌,及歸私第即戒門杜賓,陰令侄時中交通,沈長卿以謗訕黨逮棘寺,仲熊力為營救仲:原作「中」,據前述改。,故有是命。
十二月十二日,左中大夫、參知政事董德元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落職,依舊宮祠。以臣論列其附會權臣故也。
二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左中大夫、參知政事魏良臣罷為資政殿學士殿: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補。、知紹興府。臣僚論良臣不公之跡,故有是命。
八月二十六日,左中大夫、參知政事程克俊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克俊以疾請,故有是命。
二十七年九月十一日,左中大夫、參知政事張綱罷為資政殿學士、知婺州。綱執(zhí)政一年而

罷,從所請。
十一月二十六日,左中大夫、知樞密院事湯鵬舉罷為資政殿學士、提舉在外宮觀。尋落職,罷宮祠。臣僚論其在言路賣直,除職奉祠;言者不已,卒落職。越明年二月二十六日,再論列,乃罷宮觀云。
二十九年六月十六日,左中大夫、知樞密院事陳誠之罷為資政殿學士、知泉州。尋落職,罷宮觀。臣寮論其進以附會,無所建白,除職與郡,再落職奉祠云。
二十六日,特進、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兼提領編修玉牒所沈該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既而落職,依舊致仕。臣寮論該在政府數年,曾無建明,于是罷政。初以職名宮觀,既而落職致仕,亦該連請謝事也。
三十年六月二十三日,左中大夫、知樞密院事王綸罷為資政殿大學士王:原作「罷」,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六改。、知福州。綸在樞密府踰三年,引疾乞罷,故有是命。未赴鎮(zhèn)間,改除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云。
八月七日,左太中大夫、參知政事賀允中罷為左通議大夫、資政殿大學士致仕。允中在政路期年,上章告老,遂遷秩超職云。
十二月一日,左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湯思退罷為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落職,依舊宮祠。先是,十月癸亥,日方過中,天無云而有雷聲,人情駭異。至是,臣寮言:「本朝慶歷八年,京師一日無云而震,仁宗皇帝謂張方平曰:『夏竦奸邪,天變如此。』亟命草麻黜之。今日

之變,其在大臣?!鼓私徽抡撟锼纪?,卒詔落職云。
三十一年七月十九日,左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周麟之罷在外宮觀,后責授左朝奉大夫、秘書少監(jiān),分司南京,筠州居住。臣寮論麟之辭使虜之行,于是罷政與祠;言者不已,乃有是命。
三十二年三月一日,左中大夫、參知政事楊椿罷為資政殿學士、在外宮觀。尋降為端明殿學士。臣寮論椿為執(zhí)政無所建明,(初)[除]職奉祠;再論,降之。已上《中興會要》。
孝宗紹興三十二年十月六日,未改元。詔:左通議大夫、知樞密院事葉義問除資政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任便居住。尋降充端明殿學士,依舊宮祠。既而落職,送饒州居住。先是,殿中侍御史張震、右正言周操交章論列,乞行貶責,義問亦上章求解機務,遂除資政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江州:原作「太州」。按太平興國宮在江州,本卷中已累見,徑改。。既而右諫議大夫劉度論其「邊隅有警,奉詔督視,強愎自用,暗于機事,驅迫李橫,喪師長寇」,乃降端明殿學士,依舊宮祠。御史中丞辛次膺又極論義問,乞鑴職遠竄,于是落職,饒州居住。
隆興元年二月二十二日,詔左通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黃祖舜除資政殿學士、知潭州。制書:「祖舜亟由禁闥,晉貳樞庭,遽抗封章,力辭位著?!构视惺敲?
三月十八日,詔左太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新除參知政事張燾除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萬壽觀、兼侍讀。制書以燾「一代宗儒,四朝舊德, 辭榮而謝事,至引疾以臥家。要當就

見以決疑,何可乞身而遽去」。故有是命。
五月十五日,詔:左通奉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史浩,可特授觀文殿大學士、知紹興府。制書以浩「屬予纂序之初,積以巘藩之舊,甫經半載,躐至中臺,薦形懇 之辭,蔑副挽留之意」。故有是命。
六月九日,詔左通議大夫、參知政事汪澈除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尋落職,臺州居住。以右諫議大夫王大寶論其宣諭荊湖,措置乖繆故也。
十九日,詔左中大夫、參知政事辛次膺除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制書以次膺「凜列朝之正色,懷復君之大忠。逮朕纂承,首加趣召,方資勵翼,莫逐挽留」。故有是命。
十二月三日,詔特進、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院使陳康伯除少保、觀文殿大學士、判信州。制書以康伯「當國家多事之時,專廊廟萬幾之寄。心如金石,勛在旗常。朕方委任而責成,爾亦勤勞而匪懈。久煩幾務,屢抗封章,諭旨莫回,陳辭益固」。故有是命。
二年四月二十三日二年:原作「三年」,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改。,詔:降授特進、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院使、魏國公張浚,特授少師、保信軍節(jié)度使、判福州。制書以?!柑峤幢砝镏猓M顓總統(tǒng);佩將相安危之寄,式重倚毗。三年于茲,庶績用乂。迭覽指瑕之劾,且披請老之章」。故有是命。
七月四日,左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洪遵除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制書以遵「自

托不能,所請甚力」,故有是命。
十月十五日,詔左通議大夫、知樞密院事賀允中除資政殿大學士致仕。允中以衰老不能拜跪,上章乞依前官致仕,故有是命。
十一月十日,詔特進、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院使湯思退,特授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尋有旨落職,永州居住。以諫議大夫(伊)[尹]穡、侍御史晁公武論其「挾術自營,不為國計,謀謨乖刺,措置顛倒,自壞邊備,一意議和。如罷筑壽春城,散萬弩營兵萬:原作「方」,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改。,輟修海舡,毀拆水柜,甚至徹海、泗、唐、鄧之戍,使虜人乘虛侵軼邊境。及除都督,逗遛不行,縱敵 國,一至于此」。故有是命。
閏十一月五日,詔左中大夫、參知政事周葵除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制書以葵「粵自(強)[疆]陲之警,浸勤夙夜之憂,正賴同寅,用圖再造,倏爾易退,確乎弗移」。故有是命。
二十四日,詔左中大夫、參知政事王之望除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制書以之望「復往視師之望:原倒,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乙。,久不聞問。國人皆曰可殺,謂尚出于私心;臺評以汝為傾,殆弗(宮)[逭]于公議」。故有是命。
干道元年二月十九日,詔少保、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院使陳康伯特授少師、觀文殿大學士、魯國公致仕。制書以康伯「膺兩朝眷注之恩,積四載經綸之業(yè),勛在王室,澤潤生民。朕茲垂拱以仰成,公乃逡巡而避寵」
公:原作「法」;避:原作「被」。并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改。。故有是命。
六月六日,詔左中大夫、同知樞密

院事王剛中致仕。制書以剛中「夙宵無倦,勞役過差,用爽節(jié)宣,(寢)[寖]成沉涸。斯有掛冠之請,且遂安車之榮」。故有是命。
八月七日,詔通議大夫、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錢端禮除資政殿大學士、提舉萬壽宮,仍奉朝請。制書以端禮「方隆眷注,期底乂寧,屬元良肇舉于曠儀,顧姻婭難居于膴仕」。故有是命。
二十二日,詔左中大夫、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虞允文除端明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制書以允文「召從岳牧,乃登廟堂,雖眷倚之意彌堅,而丞弼之勛空著。方責成于治 ,(儀)[乃]自速于煩言」。故有是命。
二年三月三十日,詔左通議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洪適特授觀文殿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制書以適「亟升樞筦,旋秉國鈞。方本朝循名責實之秋,蓋大臣同心輔政之日,何未凝于懿績,遽有嘖于煩言」。故有是命。
四月二十二日,詔左通議大夫、樞密使汪澈除觀文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制書以澈「比自外服,越還本朝,進(外)[升]樞筦之崇,旋正使名之重。載披奏牘,祈解近司」。故有是命。
八月五日,詔左中大夫、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葉颙除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制書以颙「既付之政事之煩,又委以樞機之寄,正當公心而及物,直己以正人,尚稽庶績之熙,遽至煩言之責」。故有是命。
八月十六日,詔左中大夫、同知樞密

院事、兼權參知政事林安宅可筠州居住。是歲五月,林安宅為右諫議大夫,與侍御史王伯庠論列參知政事葉颙侄元璘請求周良臣贓事,下臨安府送獄勘鞫,至是獄始具,案驗皆無寔跡,故有是命。
三年十一月九日,詔左正議大夫、守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葉颙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制書以颙「亟由外服,擢冠中臺冠:原作「寇」,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改。,馴奸至日之和,忽駭冬雷之咎」。故有是命。
同日,詔左宣奉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魏杞提舉江州興國宮。制書以杞「度越彝章,超登鼎輔超:原作「招」,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改。。當雷在地中之候,駭冬興離治之時,咎證不虛,師言未厭」。故有是命。
四年八月二十二日,詔左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劉珙除端明殿學士珙:原作「洪」,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改。下同。、知隆興府。制書以珙「委以連城,見牧人御眾之略;陪于大政,有同寅協恭之風。明謨雖賴于贊襄,遠服正深于憂顧?!构视惺敲?
十月十二日,詔左正議大夫、守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蔣芾解官持母服,從所請也。
五年三月十九日,詔左中大夫、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王炎除四川宣撫使。制書:「乃睠坤維,方資明使,載頒渙綍,仍預政機,勉為朕行,徒得君重?!构视惺敲?
六年五月十九日,詔左光祿大夫、守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陳俊卿特授觀文殿學士、知福州。制書以俊卿「迭貢封囊,愿還

印綬愿:原作「顧」;「綬:原作「紋」。并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改。,既屢形于優(yōu)詔,曾莫奪于忱衷。惟時委寄之隆,豈有中外之間」。故有是命。
七年三月十四日,詔明州觀察使、新除簽書樞密院事張說特授安慶軍節(jié)度使、提舉萬壽觀。制書以說「祈避要途,務安素守」,故有是命。
八年九月十二日,詔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華國公虞允文特授少保、武安軍節(jié)度使安:原無,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補。,充四川宣撫使。制書以允文「方觀績用之優(yōu)方:原作「萬」,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改。,乃上封章之力。重違其請,誠難輟于弼諧難:原作「雖」,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七改。;庸聽其歸,蓋雅資于綏撫?!构视惺敲?。
九年正月七日,端明殿學士、左朝散郎、簽書樞密院事王之奇除資政殿學士、知揚州。制書以之奇「矧惟乃父,嘗佐光堯,雖內處于籌帷,亦外靜于邊境。勉孜成績,追配前聞」。故有是命。
十月十二日,詔左宣奉大夫、右丞相、兼樞密使梁克家特授觀文殿大學士、知建寧府。制書以克家「方共熙于庶績,乃愿釋于繁機。屢貢奏封,力陳疾疚。閑平津之合,弗為朕留;圖申伯之居,勉從爾志」。故有是命。
十二月六日,詔左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沈復(徐)[除]資政殿學士、知荊南府。制書以復「結知既深,責望斯大,輟從輔弼,往義蕃宣。職茲眷篤之誠,勉副倚毗之意」。故有是命。
淳熙元年六月二十九日,中奉大夫、參知政事姚憲除端明殿學士、在外宮觀。既而有旨,令南康軍居住。先是,憲乞罷參知政事請祠,遂除端明殿學士、在外宮觀。已而臣寮交章論憲夤緣冒寵,致身政路,交通臺諫,

僥圖相位,乞行貶責,故有是命。
八月五日,安慶軍節(jié)度使、知樞密院事張說除太尉、提舉隆興府玉隆觀,依前安慶軍節(jié)度使。制書以說「峻升掌武之階,夙任本兵之寄,何乃奏封之上,愿從散地之居」。故有是命。
十一月十二日,昭慶軍節(jié)度使、簽書樞密院事楊倓知荊南府。制書以倓「移疾抗章,避煩上印」,故有是命。
二十三日,光祿大夫、右丞相曾懷除觀文殿大學士、提舉臨(江)[安]府洞霄宮。先是,六月,右司諫詹亢宗、殿中侍御史季棠論列懷六事,罷免。既而懷上章自辯,令吏部之言此處文字似有誤。,仍詔大臣敷(救)[求]民瘼,如淮甸之賑濟,諸郡之科繇,暑月之鍛甲,近畿之和糴,若此之類,名色甚多,皆合亟議罷行,仍札下六部長貳及臨安府、兩浙轉運司,各據所隸凡可以慰安人心、銷弭天變者,申尚書省施行。詔從之。
五月二十九日,正奉大夫、右丞相、兼樞密院使、兼太子少傅錢象祖等言:「臣等二月十四日,伏蒙宣諭臣等:『飛蝗大作,朕日夕憂懼,雖宮中連日祈禱,尚乃如故,恐有抑塞,上千和氣,凡合舉行之事,可條具聞奏?!怀嫉燃淳咧A回奏外,竊惟比歲以來,飛蝗為災,遍及江浙,陛下每睹變異,憂形詞色。蓋自權臣首禍,輕起兵端,南北生靈肝腦涂地,冤憤之氣充塞穹壤,其散為癘疫,化為蝗蝻,理或有之。然弭災致祥,豈無其道,臣等亦安以往事為解。嘗考之占書,京房曰:『臣安祿位茲謂貪,厥災蟲?!挥衷唬?

『蝗蟲四起,國多邪人,朝無忠臣之救也,舉有道置于位?!粷h臣奏曰臣:原作「名」,據后文「漢臣之奏,昭然不誣」句改。:『蝗者,貪擾之氣所生。天意若曰,貪狠之人蠶食百姓,若蝗食稼擾民。推類敘意,皆象群下貪狠,威教妄施,宜 正眾邪,清審選舉,退屏貪暴,則可致太平?!皇侵儾惶撋夘惗?。臣等材猷淺薄,識慮迂疏,誤被簡知,擢居宰輔,無嘉謀以 主闕,無惠澤以及生民,食浮于功,德不稱位,偷安亡補,玩時愒日,致茲咎異,罪何所逃!京房之言,于斯為驗。乃若貪暴之吏,所在而有。蓋天下郡邑至廣,朝廷耳目有限,親民者莫切于守令,察吏者莫急于監(jiān)司。往者孽臣庸相,相輔為惡,監(jiān)司郡守至以賄得,專事裒(劾)[刻],巧媒進用。更化以來,雖間有澄汰而未能 加選擇,漢臣之奏,昭然不誣。臣等伏愿陛下監(jiān)觀古者,奮發(fā)威斷,懲委任之失,原致災之繇,將臣等并賜罷斥,別選內外名德宿望,處以丞弼之寄,使之俾益圣明,講求闕政。深詔近臣,將在任及待闕監(jiān)司公共考察,汰其不才,(恃)[特]舉風力敏強、清謹廉正之士分布諸路,俾各察所部守令貪廉能否,責以惠綏矜寡,撫摩凋瘵。庶幾荅天人之望,感召陰陽之和,上以昭圣主宵旰夤畏之誠,下以銷黎元嘆息愁苦之氣,宗社幸甚。臣等乞檢照隆興元年七月旱蝗詔,令侍從、臺諫、兩省官各條具時政闕失?!乖t令侍從、臺諫、兩省官條具聞奏。
六月十四日,禮部、太常寺狀:「準尚書省札子節(jié)文,為飛

蝗為災,合修祭酺,奉圣旨令禮部、太常寺日下申尚書省。數內所有飛蝗飛入他郡者,亦乞令戶部證開禧三年(例禮)[禮例]行下州縣,依小祀儀式用酒酺,差守令(說)[設]位祭告行禮施行。伏乞朝廷速賜指揮施行?!乖t從之。
八月二日,都省札子:「檢會七月二十五日詔:『屬者蝗蝻為菑,朕軫念焦勞,省躬憂懼,減膳忘寢,未嘗頃刻自安。今秋以來,雖屢得雨,未盡蕩滌,紛飛蔽空,尚慮有傷禾稼,尤深震惕。已于宮中齋戒致禱,今再擇二十七日設醮保禳。不敢歸之時數,未知所以銷弭之方。其寬恤事件舉行未盡者,三省條具奏聞。仍令有司復修酺祭,及行下監(jiān)司、守、令,凡飛蝗所到(處去)[去處],并須精加祈禱,不得徒為文具?!弧?
二年五月九日,臣僚奏:「臣聞動民以行不以言,應天以寔不以文,此先儒之格言也。夫水旱螟蝗之災,雖圣明之朝有所不免,乃天之所以儆戒人君,不能使必無于世,而禍福之機特在夫人事何如耳。仰惟陛下躬仁圣之盛德,紹(績)[積]累之慶基,寅畏天命,罔敢暇逸?;涀员d以來,飛蝗為災,農功隳廢,民食孔艱,流離載道。仰蒙陛下軫念黎元,至誠惻怛之意發(fā)自宸(哀)[衷],捐金開廩,賑恤備至,起眾朽為豐肌,挈群生于轉壑,德至渥也。精誠所感,宜格善祥。比自春夏之交,蝗之余孽漸復滋,所幸二麥登場,少回菜色。而今秋歲時,實為可慮。臣竊惟蝻蝗之害,在去載已不可支,公私憂皇,上下匱乏,延

頸企足,以覬一稔,豈應丑類又復縱橫,不即殄除,民夫何恃!臣謂飛蝗挺孽,乃天災之未殄,所為捕蝗之策,誠動民之要道、應天之急務,在今日不宜緩也。比者廷臣抗疏,乞行下郡邑,依仿姚崇故事,焚瘞撲除,此誠弭災之道。臣濫司京輦,祗順德音,除乞行下所管諸縣多方捕滅外,似聞近甸及外路種類繁多,恐州縣之間奉行不虔,玩時愒日,不亟圖之,轉矚成秋,患可勝言!是時雖有興利除害之心,悔將何及!艱食流離之患,詎宜再見!臣聞何郯于皇佑間奏疏,乞降 命,應有蝗蟲生長去處,專督知州、通判督屬縣官吏速行打捕,如此嚴行督責,官司必能究心除害。欲望圣慈申嚴廷臣奏請指揮,特降睿旨,專委逐路監(jiān)司,各仰嚴切督責所部內州縣,如有蝗蝻去處,在州則守臣督責屬縣,在縣則縣令躬率任官,親履阡陌,廣行捕滅,勿令滋育。所有合用錢米,除轉運司支撥外,其逐州亦合斟酌事體輕重,預行支撥應副,毋令就縣(載)[截]撥,徒成文具。仍不得科抑里正,使之陪備。貧民藉此薄有沾 ,不待驅迫,自然云集。在官司亦有施行滅裂,許監(jiān)司按劾以聞。如此,則百谷可保,一飽可期,天下幸甚?!对姟吩唬骸捍熘搓幱?,徹彼桑土,綢繆牖戶?!晃┍菹铝羯瘛!乖t從之。
二年五月五日,都省札子:「奉御筆:時雨未通,仰守令精誠祈禱,監(jiān)司分遣清強官疏決獄訟,毋令淹滯。其有遺蝗復生去處,州縣舉行

酺祭,多方捕除,不得具文。或守令貪殘,不能體朕恤民之意,并加按劾。諸軍將帥各務拊存士(率)[卒],如尚循舊習,敢行掊刻之政,并令御史臺覺察聞奏?!?
六月十日,尚書省札子:「勘會近有蝗蟲飛入府界,合行差官祭告酺神,札付禮部、太常寺日下討論,申尚書省。今討論數內一,所有蝗蟲飛入府界者,亦乞令戶部照開禧三年禮例行下州縣開禧:原作「開熙」,按宋無「開熙」年號,據前后所述,此必為宋寧宗開禧、嘉定間事,因改。,依小祀儀式,用酒酺一面,差(首)[守]令設位祭告行禮。伏乞朝廷指揮施行?!乖t從之。
三年正月二十八日, 門下?。骸副葰q蝗旱,民食不登,捐瘠流亡,良可哀痛,何天咎之慘耶!靖惟厥繇,往者委任不審,寵賂章聞,輕動干戈,怨氣熏積,詒害于百姓,(時)[特]朕之愆?;洀母?,日徯寧謐,蠲租發(fā)廩,朝夕惴惴,惟恐賑恤之不及,亦冀在位惻然有以分朕之憂。而監(jiān)司、守令間猶循習,鹵莽(其)[具]文,未聞悉(付)[副]朕志。其能按察澄清而毋拘攣顧忌也歟 其能撫字牧養(yǎng)而毋貪婪刻剝也歟 不然,何吾民不安業(yè)而忍為寇賊之歸歟 無乃毀譽未公,黜陟未明,無以使人盡其心歟 興言及此,朕則知之,奉吾詔者,(朕)則朕之所以拳拳者歟!繼自今以體國為心,以舉職為能,勿欺勿慢,各勵乃庸,則旌表選擢,朕不汝靳。其或緣奸邪,尚妞前非,假公營私,以自豐殖,使上德壅于下,下怨叢于上,蠹國害民,厥有常憲。斯言不渝,聽之毋忽。故茲詔示,想宜知悉?!?
九年五月八日,中書門下省〔言〕:「勘會飛

蝗漸有滋長,合行祭告酺神。五月五日,詔令諸路轉運司、安撫司、提刑司、提舉司并江淮荊湖制置司制置:原倒,據《宋史》卷一六七《職官志》七乙。、三總領所,各行下所部州縣,應有蝗蝻生發(fā)去處,守令日下(癸)[祭]告酺神,仍于在城靈應寺觀、神祠精加祈禱,務在速獲銷弭。城外分差官前去。及令督責州縣,疾速收捕凈盡,不得視為文具?!?
今歲以來,氣 五月二十六日,臣僚言:「臣聞天之愛君,則時出災異之證;臣之愛君,則時陳警懼之說。李沆事真宗日,取四方水旱、盜賊奏之,或者以為細事,不足煩上聽,不知四方艱難之事不聞,則警懼之念有時而忘。忠臣愛君,正不當以水旱、盜賊為細故而略之也。臣伏(侯)[候]和調,風雨時若,星文順軌,蠶麥豐登,較之往年,似若差勝。此皆陛下憂勤之所至,天下孰不知之 然上天純愛之心,不純降于休祥,而吉兇休咎之相乘,亦迭出而示戒。日食于春,月食于秋,癘疫流行,死亡猥眾,物價踴貴,餓莩載途,氣象轉至于蕭條,田野不免于愁孍,而其最可憂者有二焉,飛蝗之滋生也,盜賊之(寢)[寖]盛也。是雖曰遺種不除,饑寒所迫,勢固有之,而圖之不早,去之不速,其為患未可知也。臣烏敢忘警懼之戒哉!大抵干戈之后,必有螟蝗。曩者丑類相殘,中原遺臭,蝗蟲大作,飛越淮南。去歲浙江諸路所在有之,此不過自北而南者耳,其傷害禾稼,蠶食山林,已不勝其毒。乃(令)[今]遺類尚留,生育(寢)[寖]廣,冬雪漫漫,莫能殲殄。自入

春暄,羽翼漸生,揖揖詵詵,不可勝數。若更滋長不已,其為禍豈不有甚于去歲耶!陛下憂勤有加,不忍坐視,戒飭縣州,留意掩捕,示以罪罰,而又分命臣工, 禱祠宇,循行舊典,告祭酺神,以講求救災之術者,誠切且至。州縣之間,亦固有仰體上意,募民捕獲,視其多寡,以粟易之。彼民當饑荒之余,方采草木之根以代粒食,亦固有樂然趨之以冀斗升之獲者。然聞諸路所申捕到之數動以千百斛計,則所支之粟為數必多,今若靳目前之所費,存給賞之虛名,悠悠塞責,緩不及事,臣恐捕者不多而生者益盛,異時雖欲去之,不可得矣。此臣所謂可憂者一也。自古盜賊必生于貧民之無聊,類聚黨合,遂至于滋曼而不能止。今不亟圖,后將何及!臣聞江淮饑民多行剽奪,諸軍士卒亦(寇敢)[敢寇]攘,此雖鼠竊而狗偷,詎命肆行而無憚,今江湖巨浸,棹輕舠,群不逞,舟行之人偶與遇之,則聽其席卷而去,得免死已為厚幸。逮其聞之官府,而巡尉官吏懼遭責罰,務在掩覆,往往率眾勸和,備償所失,不欲上司之知。至如都城內外有被盜者,亦多總轄廂巡裒財以償;甚多殺傷,而逃而為盜者終不獲。夫被盜之家計其所失而僅獲所償,固有不得已而已者,然上下掩覆,相為蔽欺,徒黨日繁,莫能究結,萬一外寇陸梁,奸民乘間而起,豈國家之福哉!此臣所謂可憂者二也。臣謂二者之患,其端甚微,流禍甚大,防之

于其細,慮之于其早,庶可以為善后之圖??v其蔓延而不早圖之,終必有噬臍之悔。今捕蝗有格,捕盜有令,一切責之于監(jiān)司、郡縣,此固事之當然,蓋特其細者耳。變異之來,所以巘弭于冥冥者,是必有本原之論也。臣觀仁宗皇帝慶歷中,盜賊猖狂,飛蝗為孽,余靖為諫官,數上疏言其事,論御盜則先于安民,論飛蝗則欲修人事。所謂安民者,不過謹改作,勿爭其利;而人事之修,亦原于君臣上下之闕失。是則弭災救患之本,陛下所不可不知也。陛下誠反而思之,國家果能不爭其利,而民果能得其安平,君臣上下果能無闕,而人事果能盡修乎。若猶未也,當益勉其所未至可也,安可諉之適然哉 臣愿陛下念飛蝗之滋生,思盜賊之(寢)[寖]盛,講求治道之本,巘消災變之萌,警懼之心無時而忘,則轉災為祥,特反掌耳。惟陛下留神省察?!乖t從之。
六月二十二日,中書門下勘會日來稍有飛蝗,合行祭告酺神。詔行下諸路監(jiān)司,督責州縣,委自守令,應有飛蝗去處,疾速捕逐,再行祭告酺神。仍令于靈應寺觀、廨宇精加祈禱,務在速獲消弭。自指揮到日,各具(凜)[稟]遵文狀申尚書省。
【宋續(xù)會要】

淳熙十六年五月八日自本條至本卷末,與原稿本卷第六一頁至六三重,其文字僅有個別差異,今刪彼存此。,詔少保、左丞相、益國公周必大特授觀文殿大學士、依前少保、判潭州。尋罷職任,以少保、益國公充醴泉觀使,在外任便居住。已而臣僚言其不公、不平、不正十事,乞賜罷斥,詔以必大弼諧初政,求去甚力,已授前職判潭州。繼而殿中侍御史范處義又言之,遂有是命。
紹熙元年十二月六日,詔樞密使王藺放罷。先是,藺丐祠得請。未幾,御史中丞何澹言其「兇暴出于天資,忿戾形于面目。覬覦相位,不得則忿怒;脅持臺諫,不從則謗罵。雖處西府,必欲奪東府之權,又容縱其弟萊所在暴橫,乞賜罷黜」。故有是命。
五年正月二十一日,詔特進、右丞相葛邲特授觀文殿大學士,依前特進、判建康府。制書:「休休有容,本務彌縫而藏用;謙謙自牧,乃希明哲以保身希:原作「晞」,據《宋宰輔編年錄》卷一九改。。雖迭聞議者之言,顧敢替相臣之禮 勉留備至,懇退彌堅。朕審其累奏之莫回,念其在公之盡瘁,用頒宸旨,俾釋宰司。書殿隆名,班特高于儒學;帥藩要地,任增重于居留。體貌斯全,眷懷惟厚。」
嘉泰三年正月十日,詔少保、右丞相、冀國公謝深甫特授觀文殿大學士,依前少保、判建康府,改封益國公,加食邑一千戶,食實封四百戶。以深甫累章求退,詔依所乞也。
二十四日,詔正奉大夫、參知政事張巖除資政殿學士、知平江府。以巖累章求退,詔依所乞也。
二月

二日,詔新除端明殿學士、通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傅伯壽依舊端明殿學士、在京宮觀、兼侍讀、修國史,應合得恩數并依執(zhí)政體例,仍免奉朝請。伯壽以病乞去位,詔依所乞也。
九月五日,詔宣奉大夫、參知政事袁說友除資政殿學士與宮觀。以臣僚論列,章不出,說友亦再上章丐祠,依所乞也。
四年四月十一日,詔銀青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許及之放罷。以監(jiān)察御史商(非)[飛]卿論列,故有是命。
八月二十八日,詔中奉大夫、參知政事張孝伯放罷。以臣僚論列,故有是命。
開禧元年三月二十六日,詔通奉大夫、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費士寅除資政殿學士、知興元軍府事、充利州東路安撫使。以臣僚論列,章不出,士寅亦再上章求去,故有是命。
九月十四日,詔端明殿學士、太中大夫、簽書樞密院事劉德秀除資政殿學士、提舉臨安府洞霄宮。德秀以病乞去位,詔從所乞也。
二年三月二十四日,詔中大夫、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錢象祖降兩官,送信州居住。以臣僚論列,故有是命。
三年十月六日,詔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張巖與宮觀。先是除資政殿大學士知福州,巖抗章乞祠,故從之。
十一月三日,詔韓侂胄罪惡貫盈,合行誅戮。是日,誅韓侂胄,陳自強罷右丞相、兼樞密使,特授醴泉觀使,在外任便居住。續(xù)詔陳自強謫授武泰軍節(jié)度副使,永州居??;蘇師旦決脊,黥隸

昌化軍,未行間,令廣東提刑躬親處斬;王瑢送臨安府王瑢:天頭原批:「『瑢』一作『容』?!?,史達祖等送大理寺根究。以皇子榮王奏:「今日之事,有系國家安危大計,甚可慮者,不敢不亟陳于君父之前。臣伏見韓侂胄久任國柄,輕信妄為,遽啟兵端,使生靈無辜殞于鋒鏑之下,不可勝計。死者冤痛,生者愁苦,海內之民無不切齒于侂胄。蓋其權勢足以鉗天下士大夫之口而不敢言,臣而不言,死有余罪。若不令其退避省愆,必致上危宗社,重貽君父之憂。欲望圣慈特發(fā)睿斷,罷韓侂胄平章軍國事,與在外宮觀,安邊繼好,保邦息民,寔在此舉。陳自強專意阿附,備位無補,望并賜罷黜。乞速付三省施行?!箯闹?。給事中雷孝友繳奏:「韓侂胄植黨擅權,稱兵首亂,乞明正典刑。陳自強昏繆無恥,曲意逢迎,乞遠加貶竄?!褂分胸┬l(wèi)涇言:「韓侂胄專權擅朝,干分敗常,自知無所容,乃擅啟兵端,覬立邊功以自固。納吳曦之賂,復授以西帥,曦竟挾虜以叛。親信奴隸蘇師旦,至秉旄鉞。納賄賂,用庸將,皇甫斌敗于唐州,李汝翼敗于符離,商榮敗于東海,郭僎敗于儀真,兩淮四十年生聚遂成丘墟,南北數百萬生靈之命,皆韓侂胄一人殺之也。陳自強本無寸長,侂胄念舊汲引,由州縣小官不數年為次相,每對客言:『自強受恩之深,只得順從。』自強之罪亦不勝誅。伏望將侂胄、自強重賜施行。」小帖子言:「蘇師旦雖已竄謫,未正典刑,內臣王瑢違太皇

遺旨,盜內帑以奉侂胄,堂吏史達祖、耿檉、董如璧繼師旦用事,共為奸利,乞送大理寺根勘,依法施行?!棺笏局G王居安奏:「乞將韓侂胄顯行誅戮,以正元惡之罪;陳自強遠竄,以為朋奸誤國者之戒?!剐≠N子:「乞盡籍侂胄家財,專為備邊之用?!构视惺敲?
十七日,詔中大夫、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李壁降兩官壁:原作「璧」,據《宋史》卷二一三《宰輔表》四改。,送撫州居住。以臣僚論列,故有是命。
嘉定元年六月八日,詔中大夫、參知政事衛(wèi)涇與在外宮觀涇:原作「徑」,據《宋史》卷二一三《宰輔表》四改。。以御史中丞章良能論列,故有是命。
十六日,詔端明殿學士、朝請大夫、簽書樞密院事林大中特授朝議大夫、守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致仕。大中以病乞去位,詔從所乞也。
八月十四日,詔資政殿學士、通奉大夫、新除同知樞密院事丘 特授正議大夫、守同知樞密院事致仕。 以病急乞謝事,詔從所乞也。
十二月一日,特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兼太子少師錢象祖除觀文殿大學士、判福州。以象祖累章求退,而臺臣亦有論列也。
三年十二月二日,詔正議大夫、參知政事婁機除職與郡。機以病屢乞休致,故有是命。
六年正月十六日,詔端明殿學士、正奉大夫、簽書樞密院事宇文紹節(jié)特轉兩官,除資政殿學士、守簽書樞密院事致仕。以紹節(jié)上遺表,故有是命。
四月十二日,詔光祿大夫、參知政事樓鑰除資政殿學士、知太平州。以病屢上章乞解機政,故有是命。
七年正

月十日,詔通奉大夫、參知政事章良能特轉三官,除資政殿大學士、守參知政事致仕。以良能上遺表,故有是命。
八年二月十八日,詔正議大夫、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雷孝友除觀文殿學士、知福州、充福建路安撫使。以病屢上章乞去位,故有是命。
十年三月二十三日,詔觀文殿學士、知潭州、湖南安撫使安丙除崇信軍節(jié)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充萬壽觀使。以監(jiān)察御(吏)[史]李安行論列,乞畀以真祠,故有是命。
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詔正奉大夫、參知政事曾從龍放罷。先是,自陳乞解機政,得旨除職與宮觀。既而侍御史李楠論列,故有是命。十四年八月三日,詔端明殿學士、通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樞密」下原有「閑故有是命」五字,蓋誤入后文,今據原稿本卷第六三頁刪。、兼權參知政事任希夷除資政殿學士知福州兼權參知政事任希夷除:原作「十二月十日詔」,據原稿本卷第六三頁改。。以病上章丐閑,故有是命。
十二月十日,詔正奉大夫、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鄭昭先除資政殿大學士、知隆興府。以病屢上章乞去位,故有是命。

職官 守會要輯稿 職官七九 戒飭官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