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三 禮八(嘉禮 )

明會要 作者:清·龍文彬


◎上尊號徽號 吳元年十二月癸丑,相國李善長等奉表勸進。帝曰:“始吾即王位,不得已勉從眾言。今卿等復(fù)勸即帝位,恐德薄不足當之?!比撼脊陶?,上固卻之。明日,善長等復(fù)請曰:“殿下謙讓之德,著于四方,感于神明。愿為生民計,早徇群臣之請?!鄙显唬骸爸性雌?,軍旅未息。吾意天下大定,然后議此,而卿等屢請不已。此大事,須詳酌禮儀而行。” 洪武元年正月乙亥,昭告上帝皇只,追尊四代祖考妣為皇帝、皇后,奉上玉寶玉冊。冊曰:“祖父有天下傳之子孫,子孫有天下追尊祖考,此古今之通義也。某遇天下兵起,躬擐甲胄,戡定四方,以安人民,土地日廣,皆祖考深仁厚德所致也。諸臣庶推尊為皇帝,先世考妣未致尊崇,謹上皇帝、皇后尊號?!?已上《大訓(xùn)記》。 ) 天子登極,奉母后或母妃為皇太后,則上尊號。其后或以慶典推崇皇太后,則加二字或四字為徽號。上徽號致詞,而上尊號則止進冊寶。(《會典》。 ) 上皇太后尊號,自宣宗登極始。(《禮志》。 ) 英宗復(fù)辟,岷王徽糅請上皇太后尊號。禮部以非本朝故事,乃止。已而尚寶司少卿錢溥謂陳汝言曰:“復(fù)辟之初,非奉太后詔,誰敢提兵入禁?今論功行賞無虛日,而母后徽號未加,寧非闕典?”汝言以聞。帝大悅。及問李賢,曰:“此莫大之孝也!遂上尊號曰圣烈慈壽皇太后。明代宮闈徽號自此始。(《三編》。 ) 憲宗即位,議上兩宮徽號。中官夏時欲獨尊貴妃為太后,李賢、彭時持不可。頃之,中官傳貴妃旨曰:“子為皇帝,母為皇太后。豈有無子而稱太后者?宣德間有故事?!迸頃r曰:“今日事與宣德異。胡后上表讓位,故正統(tǒng)初不加尊。今名分固在,安得為比?”中官曰:“如是,何不草讓表?”時曰:“先帝時未嘗行,今誰敢草?”中官復(fù)厲聲怵之。時拱手面天曰:“太祖、太宗神靈在上,誰敢二心?錢后無子,何所規(guī)利而為之爭?不忍默者,欲全主上圣德耳!若推大孝之心,則兩宮尊為宜?!辟t亦極言之,議遂定。將上冊寶,彭時曰:“兩宮同稱,則無別;錢皇后請加二字,以便稱謂?!睆闹?。(《彭時傳》。 ) 嘉靖十五年十二月甲寅,兩宮皇太后徽號增至八字,皇太后張氏加上“昭圣共安康惠茲壽”,皇太后蔣氏加上“章圣慈仁康靜貞壽”(《大政記》。 ) 神宗即位,上兩宮尊號。舊制:天子立,尊皇后為皇太后。若有生母稱太后者,則加徽號以別之。馮保欲媚貴妃,因以并尊風(fēng)張居正。下廷臣議,尊陳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生母貴妃李氏曰慈圣皇太后。始無別矣。(《后妃傳》。 ) ◎冊封皇子 洪武三年二月,考定諸王冊封禮儀寶制。四月辛酉,以封建告太廟,宴群臣于奉天殿及文華殿。帝諭廷臣曰:“元失其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朕躬率師旅,以靖大難,皇天眷佑,海宇寧謐。然天下之大,必樹藩屏,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分鎮(zhèn)諸國。朕非私其子,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比撼紝υ唬骸氨菹路饨ㄖT王,以衛(wèi)宗社,天下萬世之公議。”帝曰“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遠,秦廢之而速亡。漢、晉以來,莫不皆然。其間治亂不齊,特顧施為何如耳!” 乙亥,冊封諸皇子為王。詔天下曰:“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朕今有子十人,即位之初,已立長子標為皇太子,諸王之封,本待報賞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乃以四月七日,封子爽為秦王、岡為晉王、棣為燕王、肅為吳王、楨為楚王、為齊王、梓為潭王、杞為趙王、檀為魯王、從孫守廉為靖江王;皆授以冊寶,置相、傅、官屬?!?冊秦王文曰:“昔君天下者,必建屏翰,然居位受福,國于一方,并簡在帝心。第二子爽,今命爾為秦王,永鎮(zhèn)關(guān)中,豈易事哉!朕起農(nóng)民,與群雄并驅(qū),艱苦百端,志在奉天地,享神只。張皇師旅,伐罪吊民,時刻弗怠,以成大業(yè)。今爾有國,當恪敬守禮,祀其宗社山川,謹兵衛(wèi),恤下民,必盡其道,體朕訓(xùn)言,尚其慎之!”(諸王文同。 ) 冊靖江王文曰:“朕稽古帝王,撫有方夏,必茂建親支,所以敦族固本,其來尚矣。朕既為天子,追念吾兄。以爾守謙,兄之孫也,俾王靖江,以鎮(zhèn)廣海之域。毋忘訓(xùn)語,益修厥身,尚其慎哉!”(已上《大訓(xùn)記》。 ) 二十八年八月,更定皇太子、親王等封爵冊寶之制?;侍印⒂H王俱授金冊金寶,皇太子妃、王妃、公主授金冊,不用寶。(《大政記》。 ) 成化末,封岐、益、衛(wèi)、衡、雍五王。帝親告奉先殿,遣使就各王府冊之。罷臨軒禮。諸王當襲封者,俱于歲終遣官冊封。嘉靖中,改于孟春,著為令。(《通典》。 ) 崇禎十四年九月辛卯,封皇子慈炯為王。先是,上諭禮臣曰:“朕第三子慈炯,年已十齡,敬遵祖制,宜加王號。但既受冊封,必具冕服。而《會典》開載,年十二、十五始行冠禮。十齡受封、加冠二禮并行,可乎?”于是禮臣歷考典故,參稽經(jīng)傳以奏。乃冊封為定王,仍俟至十二歲始行冠禮。(《諸王傳》。 ) ◎行幸 洪武元年四月甲子,車駕發(fā)京師、幸汴梁。五月庚寅,至汴梁。辛卯,改汴梁曰開封府。六月壬寅,躬祀開封府諸神,仍遣官祭境內(nèi)山川。(《大政記》。 ) 八月己巳,詔以應(yīng)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壬午,幸北京。(《本紀》。 ) 二年九月癸卯,詔以臨濠為中都。(《大政記》。 )四年二月甲戌,幸中都。(《本紀》。 ) 五年,定出巡儀注:車駕出入,有司肅清道路;官民不許開門觀望、行、立;所在官員父母合迎駕者,于仗外路右叩頭俯伏,候車駕前行方起;若遇駐蹕之處,合迎駕之人行五拜禮。(王圻《通考》。 ) 八年四月辛卯,幸中都。(《本紀》。 ) 永樂六年八月丙戌,詔曰:“成周營洛,肇啟二都。有虞勤民,尤重巡省。朕君臨天下,統(tǒng)御之初,已升北平為北京。今國家無事,省方維時,將以明年二月,巡幸北京,命皇太子監(jiān)國。親王止離王城一程迎候,官吏軍民于境內(nèi)朝見,非經(jīng)過之處,毋得出境。凡道途供應(yīng),皆已節(jié)備,有司不得有所進獻。”尋命禮部頒巡狩禮,并行直省。凡有重事及四夷來朝與進表者,俱達行在所;小事達京師,啟皇太子奏聞。(《實錄》。 ) 是年,改定巡狩儀:車駕將發(fā),奏告天地、社稷、太廟、孝陵,祭大江、旗纛等神,祭于承天門;將至北京境上,設(shè)壇祭北京山川等神;車駕至北京,奏告天地,祭境內(nèi)山川。(王圻《通考》。 ) 八年七月壬午,至北京。十一年二月甲子,幸北京。十五年三月壬子,北巡。 宣德五年九月乙卯,巡近郊。己未,還宮。十月丙子,巡近郊。至洗馬林,遍閱城堡兵備。(已上《本紀》。 ) 六年七月,帝微行。漏下十二刻,帝從四騎幸楊士奇宅。士奇?zhèn)}皇出迎,頓首曰:“陛下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自輕?”帝曰:“朕思卿一言,故來耳!”越數(shù)曰,帝遣內(nèi)官問士奇:“微行有何不可?”對曰:“陛下尊居九重,幽隱豈能遍洽?萬一冤夫怨卒窺間竊發(fā),誠不可不慮?!焙笱啵@二盜,如士奇言。帝曰:“今而知卿之愛朕也。”(《三編》。 ) 九年九月,上率師巡邊。癸未,車駕發(fā)京師。庚子,回鑾。(王圻《通考》。 )正統(tǒng)十三年十月,幸大興降寺。(《三編》。 )天順三年十月己未,幸南海子。 四年十月戊辰,幸南海子。(已上《本紀》。 )正德九年二月庚子,帝始微行。(王圻《通考》。 ) 十二年七月,帝聽江彬言,將出關(guān)幸宣府。巡關(guān)御史張欽上疏諫曰:“比者人言紛紛,謂車駕欲度居庸,遠游邊塞。臣度陛下非慢游,蓋欲親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獗,但可遣將徂征,豈宜親勞萬乘?英宗不聽大臣言,六師遠駕,遂成己巳之變。夫匹夫猶不自輕,奈何以宗廟社稷之身,蹈不測之險?況今內(nèi)無儲貳,國家多事。甘肅有吐蕃之患,江右有┝賊之擾,淮南有漕運之艱,巴蜀有采辦之困,京畿諸郡,夏夢少收,秋潦為。而陛下不虞禍變,欲縱轡長驅(qū),觀兵絕塞,臣竊危之?!币崖劤⑶兄G皆不納,復(fù)疏言:“臣愚以為乘輿不可出者有三:人心搖動,供億浩繁,一也;遠涉險阻,兩宮懸念,二也;北寇方張,艱與之角,三也。臣職居言路,奉詔巡關(guān),分當效死,不敢愛死以負陛下。”疏入,不報。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傳報出關(guān)甚急。欽命指揮孫璽閉關(guān),納門鑰藏之。分守中官劉嵩欲詣昌平朝謁。欽止之曰:“車駕將出關(guān),是我與君今日生死之會也。關(guān)不開,車駕不得出;違天子命,當死。關(guān)開,車駕得出;天下事不可知,萬一有如土木,我與君亦死。寧坐不開關(guān)死,死且不朽?!表曋壅侪t。璽曰:“御史在,臣不敢擅離?!蹦烁籴?。嵩謂欽曰:“吾,主上這有奴也。敢不赴?”欽因負敕印,手劍坐關(guān)門下,曰:“敢言開關(guān)者斬?!币共菔柙唬骸俺悸劊禾熳訉⒂杏H征之事,必先期下詔廷臣集議。其行也,六軍翼衛(wèi),百官扈征,而后有車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聞,輒云:‘車駕即日過關(guān)?!吮赜屑俦菹旅鲞吘滟\者。臣請捕其人,明正典刑。若陛下果欲出關(guān),必兩宮用寶,臣乃敢開。不然,萬死不奉詔?!弊辔催_,使者復(fù)來。欽拔劍叱之曰:“此詐也!”使者懼而返,為帝言:“張御史幾殺臣。”帝大怒,顧錢寧:“為我趣捕殺御史?!睍簝Α⑹Y冕等追至沙河,請帝歸京師。帝徘徊未決,而欽疏亦至。廷臣又多諫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還,意怏怏未已。又二十余日,欽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德勝門出,夜宿羊房民舍,遂疾馳出關(guān),數(shù)問御史安在?欽聞,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諫,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關(guān),禁毋得出一人。欽感憤,西望痛哭。于是京師傳張御史閉關(guān)三疏云。(《張欽傳》。 ) 十三年正月丙午,至自宣府。命群臣具彩帳、羊酒郊迎,御帳殿受賀。辛酉,復(fù)如宣府。(《本紀》。 ) 七月丙午,復(fù)如宣府。工科都給事中石天柱念帝盤游無度,群臣雖諫,帝意不回,思所以感動之者,乃刺血草疏,略曰:“臣竊自念:生臣之身者,臣之親也;成臣之身者,累朝之恩也。感成身之恩,欲報之于陛下者,臣之盡心也。因刺臣血,以寫臣心。明臣愚忠,冀陛下憐察。數(shù)年以來,星變、地震、大水、奇荒,災(zāi)異不可勝數(shù),而陛下不悟。禍延太皇太后,天之意欲陛下居衰中,悔過自新,以保大業(yè)也。倘或不悟,天意或幾乎息矣。夫大位者,奸之窺也。昔太康田于洛,煬帝行幸江都,皆以致敗,可不鑒哉?方今朝廷空,邊鄙空,城市空,倉廩空,天下皆知危亡之禍,獨陛下不知耳。治亂安危,在此行止,此臣所痛心為陛下惜,復(fù)昧死為陛下言也。”凡數(shù)千言。當天柱刺血時,恐為家人所阻,避居密室,雖妻子不知。既上,即易服待罪。聞?wù)呓愿袗?,而帝不悟也?《石天柱傳》。 ) 十四年二月壬申,至自宣府。(《本紀》。 ) 是年三月,帝議南巡。修撰舒芬等上疏極諫曰:“古帝王所以巡狩者,協(xié)律度、同量衡、訪遺老、問疾苦,黜陟幽明、式序在位,是以諸侯畏焉,百姓安焉。若陛下之出,不過如秦皇、漢武侈心為樂而已,非能行巡狩之禮者也。博浪、柏谷,其禍亦可鑒矣。近者西北再巡,六師不攝,四民告病。哀痛之聲,上徹蒼昊。傳播四方,人心震動。故一聞南巡詔書,皆鳥驚獸散。而有司方以奉迎為名,徵發(fā)嚴急。江淮之間,蕭然煩費。萬一不逞之徒,乘勢倡亂,為禍非細。且陛下以‘鎮(zhèn)國公’自命,茍至親王國境,或據(jù)勛臣之禮以待陛下,將北向朝之乎?抑南面受其朝乎?假令循名責實,深求悖謬之端,則左右寵幸無死所矣。尚有事堪痛哭不忍言者,宗藩蓄劉濞之釁,大臣懷馮道之心,以祿位為故物,以朝署為市廛,以陛下為弈棋,以革除年間為故事,特左右寵幸知術(shù)短淺,無能以此言告陛下耳!使陛下得聞此言,雖禁門之外,亦將驚蹕而出,尚敢輕騎慢游哉!”(《舒芬傳》。 ) 八月癸未,車駕發(fā)京師。十二月丙戌,至南京。(《本紀》。 )江彬又欲導(dǎo)帝幸蘇州,下浙江,抵湖、湘。諸臣極諫。會其黨亦勸阻,乃止。(《三編》。 ) 嘉靖十六年三月癸酉,如天壽山。丙午,幸大峪山。 十八年二月乙卯,幸承天。幸酉,次真定,望于北岳。三月己巳,渡河,祭大河之神。幸未,次鈞州,望于中岳。四月壬子,至自承天。甲子,幸大峪山。(已上《本紀》。 ) 隆慶二年二月丙子,幸南海子。先是,左右有言南海子之勝者。上將往幸,都給事中王治率同官諫,內(nèi)閣徐階、尚書楊博等并阻止,皆不聽。至則荒莽沮濕,上甚悔之。(《王治傳》。 ) ◎視學(xué) 洪武五年,京師文廟成,車駕幸太學(xué),行釋奠禮。(《春明夢余錄》。時以應(yīng)天府學(xué)為國子學(xué),蓋在應(yīng)天府學(xué)行禮。至十五年別立國子監(jiān)成,太祖復(fù)于國子監(jiān)行釋奠禮。 ) 十五年五月己未,國子學(xué)新成。帝將行釋菜禮。侍臣有言:“孔子雖圣,人臣也,禮宜一奠再拜?!钡墼唬骸拔糁芴嫒缈鬃訌R,左右謂不宜拜。周太祖曰:‘孔子百世帝王師,何敢不拜?’今朕有天下,敬禮百神,于先師禮宜加崇?!蹦嗣Y部尚書劉仲質(zhì)詳議。仲質(zhì)請帝服皮弁執(zhí)圭,詣先師位前,再拜獻爵,又再拜。退易服,乃詣彝倫堂命講。庶典禮隆重。詔曰:“可?!?《劉仲質(zhì)傳》。 ) 永樂四年三月辛卯朔,帝詣國子監(jiān)。禮部尚書鄭賜引宋制,請服靴袍再拜。帝不從,仍服皮弁行四拜禮。御彝倫堂授經(jīng)。設(shè)幾榻,賜講官及大臣、翰林坐。祭酒、司業(yè)、博士、助教序進,坐講,諸生環(huán)列以聽。(《禮志》,《三編》。 ) 正統(tǒng)九年二月,太學(xué)成。三月辛亥朔,幸太學(xué),釋奠先師。祭酒李時勉當進講,會久病。及升堂講《尚書》,詞旨清朗。上悅、賜予有加。(《本紀》及《時勉傳》。 ) 成化元年三月丁巳,帝視太學(xué),釋奠先師。始加牲,用樂。停祭酒官以下宴,止宴衍圣公三氏子孫于禮部。 弘治元年三月癸酉,幸太學(xué)。先期,致齋一日。奠加幣,牲用太牢,改分獻為分奠。尚書王恕請之也。(已上《史概》。 ) 嘉靖十二年三月丙辰,上以先師祀典既正,再視學(xué)。命大臣致奠啟圣公祠。(《禮志》。 )隆慶元年八月癸未朔,釋奠于先師孔子。(《本紀》。 ) 天啟五年三月甲寅,釋奠于先師孔子。(《本紀》。 )魏忠賢欲先一日聽祭酒講。又議裁諸聽講大臣賜坐茶禮。吏部尚書崔景榮力持不可,乃止。(《景榮傳》。 ) 崇禎十四年八月,行釋奠禮。禮部先以八月初四請,已報可。是日丁未。舊例:丁祭遣閣臣行禮。乃改是月十八日躬行釋奠,而初四日仍遣閣臣行禮。(《春明夢余錄》。 ) 十七年二月釋奠,遣大學(xué)士魏藻德行禮。是日天氣晴明,臨祭各官甫就拜位,大風(fēng)忽起,殿上燈燭盡減,庭下松檜作怒號聲,黃沙如雨下,竟不能成禮而罷。(同上。 )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