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類
△《度人經(jīng)》三卷
右元始天尊說?!短浦尽酚衅淠?,古書也。神仙之說,其來尚矣。劉歆《七略》,道家之學(xué)與神仙各為錄。其后學(xué)神仙者稍稍自附于黃、老,乃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姓樂,名靜信,常存不滅。每天地開閉,則以秘道授諸仙,謂之開劫度人。延康、赤明、龍漢、開皇,即其紀(jì)年也。受其道者,漸致長生,或白日?天。其學(xué)有授?之法,名曰“齊”;有拜章之儀,名曰“醮”;又有符咒以攝治鬼神,服餌以蠲除穢濁。至于存想之方,導(dǎo)引之訣,烹煉變化之術(shù),其類甚眾。又葛洪、寇謙、陶弘景之徒相望而出,其言益熾于世。寶貴者多惑焉,然通人皆疑之。國朝修《道藏》,共六部,三百一十一秩,而神仙之學(xué)如上所陳者居多,興道家絕不類。今于其間取自昔書目所載錄之,又?而為二;凡其說出于神仙者,雖題曰“老子”、“黃帝”,亦皆附于此,不以名亂實(shí)也。若夫容成之術(shù),雖收于歆輩者,以薦紳先生難言之特削去不錄。
△《大洞真經(jīng)》一卷
右題云高上虛皇君等。道書,三十七章。晉永和中,上清紫微元君降授于王夫人,是《上清高法》。《道藏》書六部:一曰大洞真部,二曰靈寶洞元部,三曰太上洞神部,四曰太真部,五曰太清部,六曰正一部。李氏《道書志》四類:一曰經(jīng)誥類,二曰傳錄類,三曰丹藥類,四曰符篆類,皆以此書為之首,然《唐志》不載,故以此《度人經(jīng)》云。
△《黃庭內(nèi)景經(jīng)》一卷
右題《大帝內(nèi)書》,藏?谷陰,三十六章,皆七言韻語。梁丘子敘云:“扶桑大帝命?谷神王傳魏夫人,一名《東華玉篇》。黃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外指事,即天、人、地中;內(nèi)指事,即臘、心、脾中,故曰‘黃庭’?!?br />
△《黃庭外景經(jīng)》三卷
右敘謂老子所作,與《法帖》所載晉義之所書本正同,而文句頗異。其首有“老子?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兩句,其末有“吾言畢矣勿妄陳”一句,且改“淵”為“泉”,改“治”為“理”,疑唐人誕者附益之?!冻缥目偰俊吩啤坝浱旎适现恋圯惺艿赖孟墒隆?,此本則無之。
△《真誥》十卷
右梁陶弘景撰。皆真人口授之誥,故以為名。記許邁、許謐、楊義諸仙受道之說,本七卷:《運(yùn)題》一,《象甄》二,《受授》三,《協(xié)昌期》四,《稽神樞》五,《握真輔》六,《翼真檢》七。后人析第一、第二、第四,各為上下。
△《西?經(jīng)》四卷 右題曰太上真人尹君紀(jì)錄。老子將游西域,既為關(guān)令尹喜說五千言,又留秘旨,凡三十六章,喜述之,為此經(jīng)。其首稱老君西?,聞道竺乾,有古先生,是以就道。說者以“古先生”,佛也。事見《廣洪明集辯惑論》。
△《韋注西?經(jīng)》二卷 右梁道士韋處玄。分上下經(jīng):上經(jīng)三七,法天之陽數(shù),分二十一章;下經(jīng)四七,法地之陰數(shù),總四十九章,象大衍用數(shù)云。《唐志》稱處玄《集解》。以“聞道竺乾”為“經(jīng)道竺乾”,以“古先生”為老子自謂。
△《同玄注西?經(jīng)》四卷
右唐洞玄子注,其姓名未詳。《唐志》有戴詵《注西?經(jīng)》,疑此或詵書也。
分三十六章,謂竺乾古先生非釋氏之號云。
△《徐注西?經(jīng)》二卷
右徐道邈撰。句曲人,未詳何代。其本以“有古先生善入無為”作“善入泥丸”?!肮畔壬?,吾之師也,化乎竺乾”作“吾之身也,化胡竺乾”云。
△《步虛經(jīng)》一卷
右太極真人傳左仙公,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飛巡虛空之所諷詠,故曰“步虛”。
△《定觀經(jīng)》一卷
右題曰:天尊授左玄真人述,定心惠觀等修,故以為名云。
△《內(nèi)觀經(jīng)》一卷
右老子撰。述人胞胚、魂魄、眾神之名,當(dāng)謗觀身心,俾不染濁穢,乃可常存云。凡二十有二章。
△《老子化胡經(jīng)》十卷
右魏明帝為之序。經(jīng)言老子歸昆侖化胡,次授?賓,後及天竺。按裴松之《三國志注》言“世稱老子西入流沙,化胡成佛”。其說蓋起于此?!蹲h化胡經(jīng)八狀》附于後。《唐志》云:“萬歲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毀《老子化胡經(jīng)》,秋官侍郎劉如?等議狀。”證其非偽,此是也。
△《太清經(jīng)》一卷 右《太清護(hù)命靈文》,金闕上真按付修道之士,可以除邪治病云。
△《天蓬神咒》一卷 右未祥撰?!逗悤俊份d道書最眾,已上八種皆有之。
△《登真隱訣》二十五卷
右梁陶弘景撰。景以為學(xué)其訣者,當(dāng)由階而登,真文多隱,非訣莫登,故以名書。凡七篇十七條,《隋志》云。
△《神仙可學(xué)論》一卷 右唐吳筠撰。嵇康謂神仙不可以學(xué)致,筠意不以為然,故演修習(xí)之方,以勉學(xué)仙之士云?! 鳌蹲摗芬痪?br />
右唐司馬承禎字子微撰。凡七篇。其後有文元公跋,謂子微之所謂“坐忘”,即釋氏之言“宴坐”也。
△《天隱子》一卷
右唐司馬子微為之序,云:“天隱子,不知何許人,著書八篇。修煉形氣,養(yǎng)和心靈,歸根契於伯陽,遺照齊乎莊叟。殆非人間所能力學(xué)者也。”王古以天隱子即子微也。一本有《三宮法》附于後。
△《抱樸子內(nèi)篇》二十卷
右晉葛洪撰。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元帝時,累召不就,止羅浮山,钅東丹著書,推明飛升之道,導(dǎo)養(yǎng)之理,黃白之事。二十卷名曰《內(nèi)篇》,十卷名曰《外篇》,自號抱樸子,因以命書。
△《?笈七簽》一百二十卷 右皇朝張君房等纂。君房,祥符中謫官寧海。時圣祖降,朝廷盡以秘閣道書付杭州,俾戚綸、陳堯臣校正,綸等同王欽若薦君房專其事。君房詮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於是掇其蘊(yùn)奧,總?cè)f馀條,成是書。仁宗時上之。
△《群仙會真記》五卷
右唐施肩吾集言煉養(yǎng)形氣、補(bǔ)毓精神、成內(nèi)丹之法,凡二十五篇?! 鳌杜頃宰⑼酢啡?br />
右漢魏伯陽撰。按《神仙傳》:伯陽,會稽上虞人,通貫詩律,文辭贍博,修真養(yǎng)志,約《周易》作此書,凡九十篇。徐氏箋注。桓帝時,以授同郡淳于叔通,因行于世。彭曉為之解。隋、唐書目皆不載。按唐陸德明解“易”字云:“虞翻注《參同契》,言字從‘日’下‘月’。”今此書有“日月為易”之文,則其為古書明矣。
△《張隨注參同契》三卷
右皇朝張隋皇?中居青城山,注魏伯陽之書,列十?dāng)?shù)圖于其后。
△《參同契太易圖》一卷
右不題撰人。論周天火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四象》、《五行》等二十四篇并圖。按《崇文總目》云“張?zhí)幾?。而李獻(xiàn)臣以為“天老神君撰,?常子張?zhí)幮?。亦名《至藥丹訣》”。未知孰是。
△《混元內(nèi)外鑒二卷延壽經(jīng)》一卷
右“混元”,謂老子也,亦導(dǎo)引之術(shù),《內(nèi)篇》八,《外篇》三。其《延壽經(jīng)》一卷附后。
△《玉皇圣胎神用訣》一卷
右《玉皇訣》,云野人郎肇注。
△《太上說魂魄經(jīng)》二卷
右題曰老子撰。載三魂七魄名字、形狀、好惡,以咒術(shù)存制之?!冻缥摹奉}曰《太上靈書》。李氏亦有其目。
△《無上秘要》九十五卷
右題曰元始天尊說?!端囄闹尽分蛊呤?,不知何時析出二十三通也。
△《葛仙翁胎息術(shù)》一卷
右仙翁葛洪也。
△《太清服氣口訣》一卷,《太起經(jīng)》一卷,《閉氣法》一卷,《太上指南歌》一卷
右四書皆題曰老子撰。服氣訣也。
△《食氣經(jīng)》一卷 右太皇子撰。未詳。李邯鄲云“似雜集之書”。
△《道引養(yǎng)生圖》一卷
右梁陶弘景撰。分三十六勢,如“鴻鶴徘徊”、“鴛鸞戢羽”之類,各繪像于其上。田偉家本少八勢。 △《天真皇人九仙經(jīng)》一卷
右天真皇人為黃帝說。一行、羅公遠(yuǎn)、葉法靜注。論水火龍虎造金丹之術(shù),崇文書也。按《九仙經(jīng)興廢記》云:“此經(jīng)黃帝留峨眉山石壁,漢武帝時得之,大中嘗禁斷”。
△《陰府內(nèi)丹經(jīng)》一卷 右題曰老子說。
△《日月元樞樞論》一卷
右唐劉知古撰。明皇朝,為綿州昌明令。時詔求通丹藥之士,知古謂神仙大藥無出《參同契》,因著論上于朝。
△《大還丹契秘圖》一卷
右草衣洞真子玄撰。凡十二章。大還丹者,乃日月精氣之所致也。論火候,則以朔望為據(jù),記藥物,則以鉛汞為名云。
△《紫陽金碧經(jīng)》二卷
右皇元真人撰,廣成子述,河上公修。為六十四章。上明合和習(xí)真之法,中有調(diào)神理氣之方,下有還丹鼎上?之術(shù)?!冻缥哪俊酚腥?,今逸其一。
△《金碧潛通》一卷
右題長白山人元陽子解,未祥何代人,不知其撰人姓名。按《邯鄲書目》云羊參微集。其序言“本得之石函,皆科斗文字。世有三十六字訣,七曜、五行、八卦、九宮,論還丹之事,其辭多隱,人莫之識。劉真人演仰觀上象,以定節(jié)度,今之所作,多不成者,蓋不得口訣故也。吾恐墜匿圣文,故著上經(jīng),?號《金碧潛通》。金者,剛?cè)岬梦?,火不能灼,服之則仙游碧落”云。疑即參微所撰也?!兜啦亍分故?。
△《還丹歌》一卷
右元陽子撰。次序雜亂,非完書也。大旨解《參同契》?!独钍蠒俊吩疲骸昂?屠钚庥鲂巯壬谥性?,授此?!蔽聪樾夂未?。
△《龍虎通元要訣》一卷
右蘇元朗撰。以古訣《龍虎經(jīng)》、《參同契秘》、《金碧潛通訣》,其文繁而隱,故纂其要為是書。李邯鄲家本題云“青霞子,隋開皇時人”,不出名氏,豈元朗之號耶?
△《胎息秘訣》一卷 右唐僧遵化撰。論達(dá)磨胎息,總十八篇,歌二十三首,凡一千四百四十言,天?丁酉書成。
△《易成子大丹訣》一卷
右彭仲堪撰。不知何代人,字舜元。天臺遇一異僧,授此術(shù)。論火候。
△《青牛道士歌》一卷 右題曰青牛道士,未祥?! 鳌栋硕五\》一卷
右不題撰人。吐故納新之訣也。
△《高象先歌》一卷
右高先撰。象先,其字也,未祥何代人。論《參同契》。
△《金丹訣》一卷 右皇朝張瑾撰。治平中,授丹訣于榮中立,后因敘其事,以教后學(xué)。自此以下,皆非古今書目所載。以其世多傳者,不可不收也。至于《北斗經(jīng)》之類,以為永壽元年老子所說,尤鄙淺可笑,雖行于世,亦削去。
△《真一子還丹金钅龠》一卷?《太清火式經(jīng)》一卷、《九天玄路秘論》一卷、《靈源銘》一卷、《太清爐鼎斤兩訣》一卷
右五書,不著撰人。論龍虎鉛汞火候之術(shù)?! 鳌队裰啡?br />
右皇朝陳舉撰。舉,字子堙,蘇州人。
△《授道志》一卷
右皇朝楊谷,真宗朝嘗遇神仙于成都藥市,自授其道本?!独钍蠒俊芬噍d,云谷自號純粹子。
△《通玄秘要悟真篇》一卷
右皇朝張用成撰。用成,字平叔,天臺人。熙寧中,隋陸師閔入蜀,授道于隱者,因成律詩八十一首。
△《養(yǎng)生丹訣》一卷
右皇朝皇甫士安撰。士安,岷山道士也。
△《歸正議》九卷
右皇朝林靈素撰。駁佛書中非道家者。
釋書類
△《四十二章經(jīng)》一卷
右天竺釋迦牟尼佛所說也?!搬屽取闭撸A言“能仁”。以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生。十九學(xué)道,三十學(xué)成,處世演道四十九年而終,蓋年七十九也。沒后,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纂掇其平生之言成書。自漢以上,中國未傳,或云雖傳而泯絕于秦火。張騫使西域,已聞有浮賭之教,及明帝感傅毅之對,遣蔡?、秦景使天竺求之,得此經(jīng)以歸。中國之有佛書自此始,故其文不類他經(jīng)云。佛書自?、景以來至梁武帝華林之集,入中國者五千四百卷。曰經(jīng)、曰論、曰律、謂之“三藏”,傳于世盛矣。其徒又或摘出別行,為之注釋、疏鈔,至不可選紀(jì),而通謂之律學(xué)。厥后達(dá)磨西來,以三藏皆筌蹄,不得佛意,故直指人心,俾之見性,眾尊之為祖,學(xué)之者布于天下。雖曰不假文字,而弟子錄其善言,往往成書,由是禪學(xué)興焉。觀今世佛書,三藏之外,凡講說之類,律學(xué)也;凡問答之類,禪學(xué)也。藏經(jīng)猥眾,且所至有之,有錄,今取其馀者列于篇。此經(jīng)雖在《藏》中,然以其見于《經(jīng)籍志》,故特取焉。 △《華嚴(yán)經(jīng)合論》一百二十卷 右按《纂靈記》云,《華嚴(yán)》大經(jīng),龍宮有三本:佛滅度後六百年,有龍樹菩薩入龍宮,誦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流傳天竺。晉有沙門支法領(lǐng)得下本,分三萬六千偈,至此土,義熙十四年,譯成六十卷。唐證圣元年,于闐沙門喜學(xué)再譯舊文,兼補(bǔ)諸闕,通舊總四萬五千頌,成八十卷,三十九品?!逗险摗氛?,唐李通玄所撰。通玄,太原人,宗室子也。當(dāng)武后時,隱居不仕。舊學(xué)佛者皆曰佛說此經(jīng)時,居七處九會,獨(dú)通玄以為十處十會云。
△《華嚴(yán)經(jīng)清涼疏》一百五十卷 右唐僧澄觀撰。澄觀居清涼山,號清涼國師,即韓愈贈之詩者。文元公有言曰:“明法身之體者,莫辨於《楞嚴(yán)》,明法身之用者,莫辨於《華嚴(yán)》?!睂W(xué)佛者以為不刊之論云。
△《華嚴(yán)決疑論》四卷
右唐李通玄撰。通玄即為《華嚴(yán)合論》,又著此書。皇朝張商英使河?xùn)|,得之壽陽縣東浮屠廢書中。
△《華嚴(yán)經(jīng)略》一卷
右唐僧澄觀撰。澄觀既疏《華嚴(yán)》,又撮其大意為此,凡四十二章。
△《華嚴(yán)起信文》一卷
右唐僧善孜撰。善孜,潭州太平寺僧也。每品一章,撮其大指,凡三十九章。
△《華嚴(yán)經(jīng)百門義?!范怼 ∮姨粕ú刈?。法藏,長安崇福寺僧也。分十章。 △《華嚴(yán)奧旨》一卷
右唐僧法藏撰。又曰《妄盡還源觀》。凡六門。 △《法界摭要記》四卷
右皇朝僧遵式述。其序云:“元上初,覽清涼《玄鏡》,圭峰注,取其合者錄之?!?br />
△《法界披?集》一卷
右皇朝僧道?述。杜順纂《華嚴(yán)經(jīng)義》,撰《法界觀》,道通又分十玄門。
△《華嚴(yán)吞海集》一卷 右皇朝僧道通述。《華嚴(yán)經(jīng)》七處、九會、三十九品、五萬四千偈,其文浩博。澄觀為之疏,尤難觀覽道通約之,成萬三千言,以便初學(xué)。 △《注維摩詰所說經(jīng)》十卷
右天竺維摩詰撰。西域謂凈名曰維摩詰,廣嚴(yán)城處士也。佛聞其病,使十弟子、四菩薩往問訊,皆以不勝任固辭。最后遣文殊行,因共變妙道,遂成此經(jīng)。其大旨明真俗不二而已。凈名演法要者,居世出世也。不以十弟子、四菩薩為知法者,斥其有凈穢之別也。文殊大智,法身之體也。凈名處俗,法身之用也。俾體用相酬對,皆真俗不二之喻也。姚秦僧鳩摩羅什譯。按《開元釋教錄》云“羅什”者,華言“童壽”,天竺人也。苻堅(jiān)遣呂光破西域,俘之以歸。姚興迎致長安,譯經(jīng)于逍遙園。凡四十部,此其一也。本三卷十四品,其后什之徒僧肇、道生、道融等為之注,?為十卷。予得之董太虛家,蓋襄陽木本也。唐李繁頗言此注后人依?者。 △《法華言句》二十卷 右唐僧智撰。智居天臺山,號天臺教。五代兵亂,其書亡。錢ㄈ聞高麗有本,厚賂因賈人求得之,至今盛行於江浙。
△《金剛經(jīng)會解》一卷
右後秦僧鳩摩羅什譯。唐僧宗密、僧知恩、皇朝僧元仁、賈昌朝、王安石五家注。予弟公?日誦三過。予靳之曰:“汝亦頗知其義乎?”對曰:“知之。其義明萬物皆空,故古人謂以空為宗也?!庇柙唬骸敖饎傉?,堅(jiān)固不壞之義也。萬物之空,何以謂之金剛?”復(fù)曰:“‘六如偈’其言明甚,獨(dú)奈何?”因語之曰:“汝之過,正在以有為法同無為法,以真空同頑空耳。張湛曰:‘身與萬物同有,其有不有;心與太虛同無,其無不無?!鼛字嗽?!” △《禪宗金剛經(jīng)解》一卷
右皇朝安保衡采摭禪宗自達(dá)磨而下發(fā)明是經(jīng)者參釋之。序稱:其有言涉修證者,北宗法門也;舉心即佛者,江西法門也;無法無物者,本來如是者,曹溪法門也。
△《六祖解金剛經(jīng)》一卷
右唐僧惠能注?!督饎偨?jīng)》凡六譯,其文大概既同,時小異耳,而世多行姚秦鳩摩羅什本。
△《楞伽經(jīng)》四卷
右宋天竺僧求那跋陀羅譯。楞伽,山名也。佛為大慧演道于此山。元魏僧達(dá)磨以付僧慧可,曰:“吾觀中國所有經(jīng)教,唯《楞伽》可以印心。”謂此書也。釋延壽謂此經(jīng),以佛語心為宗,而李通玄則以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按經(jīng)說第八業(yè)種之識,名為如來藏,言其性不二,明偽即出世也。延壽所云者,指其理,通玄所云者,指其事,非不同也。
△《圓覺經(jīng)疏》三卷
右唐長壽二年,天竺僧覺救譯,宗蜜疏解。《圓覺》之旨,佛為十二大士,說如來本起因地,終這以三觀?!独銍?yán)》之旨,阿難因遇魔嬈,問學(xué)菩提最初方便,終之以二義。蓋《圓覺》自誠而明,《楞嚴(yán)》自明而誠,雖若不同,而二義三觀,不出定慧,其歸豈有二哉! △《六祖解心經(jīng)》一卷
右唐僧慧能解?;勰?,其徒尊之為六祖?! 鳌吨覈鴰熃庑慕?jīng)》一卷
右唐僧慧忠,肅宗師事之。此其所著書也?! 鳌缎慕?jīng)會解》一卷
右唐陳留僧玄獎譯并注。“般若”者,華言“智慧”,“波羅蜜多”者,華言“到彼岸”,謂智可以濟(jì)物入圣域也。長安中,僧法藏為之疏。元豐中,僧法泉亦注之。
△《楞嚴(yán)經(jīng)疏》二十卷
右唐神龍二年,天竺國僧彼岸于廣州譯,房融筆授,皇朝了?撰疏,王隨為之序。
△《楞嚴(yán)標(biāo)旨》十卷
右皇朝僧曉月撰。其弟子應(yīng)乾錄,范峋為之序?!秷A覺經(jīng)》云:“修多羅教,如標(biāo)指月?!逼涿麜?,蓋取此?! 鳌稌饫銍?yán)經(jīng)》十卷
右唐僧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授。皇朝井度集古今十二家解,去取之,成書?! ∮鑷L為之序?! 鳌缎抟呀饎偨?jīng)會要》一卷 右皇朝僧修己,住持峨眉山白水寺,道楷之法嗣也。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僧道原編。其書披奕世祖圖,采諸方語錄,由七佛以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獻(xiàn)之朝,詔楊億、李維、王曙同加裁定。億等潤色其文,是正差繆,遂盛行於世,為禪學(xué)之源。夫禪學(xué)自達(dá)磨入中原,世傳一人,凡五傳至慧能,通謂之祖?;勰軅餍兴肌炎?,行思之后,有良價,號“洞下宗”;又有文偃,號“?門宗”;又有文益,號“法眼宗”;懷讓之后有靈?、慧寂,號“瀉仰宗”;又有義玄,號“臨濟(jì)宗”。五宗學(xué)徒遍于海內(nèi),迄今數(shù)百年?!芭R濟(jì)”、“?門”、“洞下”,日愈益盛。嘗考其世,皆出唐末五代兵戈極亂之際,意者,亂世聯(lián)明賢豪之士,無所施其能,故憤世嫉邪,長往不返,則其名言至行,譬猶聯(lián)珠疊璧,雖山淵之高深,終不能掩覆其光彩,而必輝潤于外也。故人得而著之竹帛,罔有遺軼焉。
△《玉英集》十五卷 右皇朝王隨撰。先是楊億編次《傳燈錄》三十卷,隨刪去其繁大半,上之?! 鳌短焓V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李遵勖編。斷自釋迦以降。仁宗御制序。
△《分燈集》二十五卷
右皇朝井度編。蓋續(xù)三《燈錄》也?! 鳌毒竾m(xù)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僧惟白編。惟白,靖康初住法?寺,駙馬都尉張敦禮以其書上于朝,徽宗為之序。分《正宗》、《對機(jī)》、《拈古》、《頌古》、《偈頌》五門。
△《禪苑瑤林》一百卷
右皇朝井度編。取三《燈錄》所載祖師言行,附入諸方拈提語句,且是正其差誤云。
△《龐蘊(yùn)語錄》十卷
右唐龐蘊(yùn),襄陽人,與其妻子皆學(xué)佛。后人錄其言成此書。
△《雪竇頌古》八卷
右皇朝僧道顯撰。道顯居雪竇山。所謂“頌古”者,猶詩人之“詠史”云。
△《古塔主語錄》三卷
右皇朝僧道古撰。范文正喜之,嘗親為疏,請說法,有句云:“道行無玷,孤風(fēng)絕攀”,時以為非溢美也。
△《碧巖集》十卷
右皇朝僧克勤解《雪竇頌古》名曰《碧巖集》。
△《肇論》四卷
右姚秦僧洪肇撰。師羅什,規(guī)模莊周之言,以著此書。《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無名四論?!秱鳠翡洝吩?,肇後為姚興所殺。
△《觀心論》一卷 右魏菩提達(dá)磨撰。
△《百法論》一卷
右唐僧玄奘譯。西域僧天親所造。所謂一切法者,其略有語: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yīng)行法,五無為法。心法八種,心所有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心不相應(yīng)行法二十四種,無為法六種,故曰“百法”。
△《起信論》一卷
右唐僧宗密注,僧真諦譯。天竺第十二祖馬鳴大士所造也。雖云名相,蓋明心宗,指義玄微,文辭明纟致,故盛行于世,若《肇論》、《百法》、《唯識》
及此學(xué)者,皆顓門名家,故《藏》中所收亦錄于此。
△《辨正論》八卷 右唐釋法琳撰。穎川陳良序云:“法琳,姓陳,關(guān)中人。著此書,窮釋、老之教源,極品藻之名理?!毙椭?,以其斥《老子》語,焚毀其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八凡五卷,序文亦有剪棄者。
△《破邪論》二卷
右唐釋法琳撰。辨傅弈所排毀。虞世南為之序。
△《甄正論》三卷
右唐釋法琳撰。已上三書,皆經(jīng)宣和焚毀,《藏》中多闕,故錄之。
△《輔教編》五卷 右皇朝僧契嵩撰。藤州人。皇?間,以世儒多詆釋氏之道,因著此書,廣引經(jīng)籍,以證三家一致,輔相其教云。
△《玄圣蘧廬》二卷
右唐李繁撰。繁學(xué)於江西僧道一,敬宗時,嘗與丁公著、陸亙?nèi)氲钪锌狗?、老,講論唐、虞。愈稱其家多書,一覽終身不忘。太和中,舒元輿誣其濫殺不辜,系獄。知且死,著書十六篇,以明禪理。自謂臨死生而不懼,賢於顏回在陋巷不改其樂。嗚呼,可謂賢矣!而史載其平生行事甚?鬼,獨(dú)何歟?
△《原人論》一卷 右唐僧宗蜜撰?!冻鈭?zhí)迷》、《褊淺》、《直顯真源》、《會通本末》凡四篇。
△《宗鏡錄》一百卷
右皇朝僧延壽撰。延壽,姓王氏,馀杭人,法眼嫡孫也。建隆初,錢忠懿命居靈隱,以釋教東流,中夏學(xué)者不見大全,而天臺、成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立重閣,館三宗知法僧,更相詰難,至讠皮險處,以心宗旨要折衷之。因集方等秘經(jīng)六十部,華、梵圣賢之語三百家,以佐三宗之義,成此書。學(xué)佛者傳誦焉。天臺者,僧智ダ也,解《法華經(jīng)》;賢首者,僧法藏也,述《華嚴(yán)經(jīng)》;慈恩者,僧玄奘也,譯《般若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三卷
右唐僧惠昕撰。記僧盧慧能學(xué)佛本末?;勰芴柫?。凡十六門。周希後有序?! 鳌夺屖弦[》三卷
右皇朝僧道誠集。雜錄釋典,旁采書傳,分門編次,成二十類。天禧三年書成。
△《錦囊集》一卷 右皇朝僧瑞光集。皆教其徒答問也。
△《弘明集》十四卷 右梁釋僧?纂。僧?居鍾山定林寺,號?律師。采前代勝士書記文述有益於釋教者,集之成此書。
△《廣弘明集》三十卷
右唐僧釋道宣撰。道宣,麟德初居西明寺。以中原自周、魏以來,重老輕佛,因采輯自古文章,下逮齊隋發(fā)明其道者,以廣僧?之書,分《歸正》、《辨惑》、《佛德》、《法義》、《僧行》、《慈惻》、《誠功》、《啟?!?、《滅罪》、《統(tǒng)歸》等十門。 △《林間錄》四卷
右皇朝僧德洪撰。記高僧嘉言善行,謝逸為之序。然多寓言,如謂杜祁公、張安道皆致仕居睢陽之類,疏闊殊可笑。
△《度人經(jīng)》三卷
右元始天尊說?!短浦尽酚衅淠?,古書也。神仙之說,其來尚矣。劉歆《七略》,道家之學(xué)與神仙各為錄。其后學(xué)神仙者稍稍自附于黃、老,乃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姓樂,名靜信,常存不滅。每天地開閉,則以秘道授諸仙,謂之開劫度人。延康、赤明、龍漢、開皇,即其紀(jì)年也。受其道者,漸致長生,或白日?天。其學(xué)有授?之法,名曰“齊”;有拜章之儀,名曰“醮”;又有符咒以攝治鬼神,服餌以蠲除穢濁。至于存想之方,導(dǎo)引之訣,烹煉變化之術(shù),其類甚眾。又葛洪、寇謙、陶弘景之徒相望而出,其言益熾于世。寶貴者多惑焉,然通人皆疑之。國朝修《道藏》,共六部,三百一十一秩,而神仙之學(xué)如上所陳者居多,興道家絕不類。今于其間取自昔書目所載錄之,又?而為二;凡其說出于神仙者,雖題曰“老子”、“黃帝”,亦皆附于此,不以名亂實(shí)也。若夫容成之術(shù),雖收于歆輩者,以薦紳先生難言之特削去不錄。
△《大洞真經(jīng)》一卷
右題云高上虛皇君等。道書,三十七章。晉永和中,上清紫微元君降授于王夫人,是《上清高法》。《道藏》書六部:一曰大洞真部,二曰靈寶洞元部,三曰太上洞神部,四曰太真部,五曰太清部,六曰正一部。李氏《道書志》四類:一曰經(jīng)誥類,二曰傳錄類,三曰丹藥類,四曰符篆類,皆以此書為之首,然《唐志》不載,故以此《度人經(jīng)》云。
△《黃庭內(nèi)景經(jīng)》一卷
右題《大帝內(nèi)書》,藏?谷陰,三十六章,皆七言韻語。梁丘子敘云:“扶桑大帝命?谷神王傳魏夫人,一名《東華玉篇》。黃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外指事,即天、人、地中;內(nèi)指事,即臘、心、脾中,故曰‘黃庭’?!?br />
△《黃庭外景經(jīng)》三卷
右敘謂老子所作,與《法帖》所載晉義之所書本正同,而文句頗異。其首有“老子?居,作七言解說身形及諸神”兩句,其末有“吾言畢矣勿妄陳”一句,且改“淵”為“泉”,改“治”為“理”,疑唐人誕者附益之?!冻缥目偰俊吩啤坝浱旎适现恋圯惺艿赖孟墒隆?,此本則無之。
△《真誥》十卷
右梁陶弘景撰。皆真人口授之誥,故以為名。記許邁、許謐、楊義諸仙受道之說,本七卷:《運(yùn)題》一,《象甄》二,《受授》三,《協(xié)昌期》四,《稽神樞》五,《握真輔》六,《翼真檢》七。后人析第一、第二、第四,各為上下。
△《西?經(jīng)》四卷 右題曰太上真人尹君紀(jì)錄。老子將游西域,既為關(guān)令尹喜說五千言,又留秘旨,凡三十六章,喜述之,為此經(jīng)。其首稱老君西?,聞道竺乾,有古先生,是以就道。說者以“古先生”,佛也。事見《廣洪明集辯惑論》。
△《韋注西?經(jīng)》二卷 右梁道士韋處玄。分上下經(jīng):上經(jīng)三七,法天之陽數(shù),分二十一章;下經(jīng)四七,法地之陰數(shù),總四十九章,象大衍用數(shù)云。《唐志》稱處玄《集解》。以“聞道竺乾”為“經(jīng)道竺乾”,以“古先生”為老子自謂。
△《同玄注西?經(jīng)》四卷
右唐洞玄子注,其姓名未詳。《唐志》有戴詵《注西?經(jīng)》,疑此或詵書也。
分三十六章,謂竺乾古先生非釋氏之號云。
△《徐注西?經(jīng)》二卷
右徐道邈撰。句曲人,未詳何代。其本以“有古先生善入無為”作“善入泥丸”?!肮畔壬?,吾之師也,化乎竺乾”作“吾之身也,化胡竺乾”云。
△《步虛經(jīng)》一卷
右太極真人傳左仙公,其章皆高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飛巡虛空之所諷詠,故曰“步虛”。
△《定觀經(jīng)》一卷
右題曰:天尊授左玄真人述,定心惠觀等修,故以為名云。
△《內(nèi)觀經(jīng)》一卷
右老子撰。述人胞胚、魂魄、眾神之名,當(dāng)謗觀身心,俾不染濁穢,乃可常存云。凡二十有二章。
△《老子化胡經(jīng)》十卷
右魏明帝為之序。經(jīng)言老子歸昆侖化胡,次授?賓,後及天竺。按裴松之《三國志注》言“世稱老子西入流沙,化胡成佛”。其說蓋起于此?!蹲h化胡經(jīng)八狀》附于後。《唐志》云:“萬歲通天元年,僧惠澄上言乞毀《老子化胡經(jīng)》,秋官侍郎劉如?等議狀。”證其非偽,此是也。
△《太清經(jīng)》一卷 右《太清護(hù)命靈文》,金闕上真按付修道之士,可以除邪治病云。
△《天蓬神咒》一卷 右未祥撰?!逗悤俊份d道書最眾,已上八種皆有之。
△《登真隱訣》二十五卷
右梁陶弘景撰。景以為學(xué)其訣者,當(dāng)由階而登,真文多隱,非訣莫登,故以名書。凡七篇十七條,《隋志》云。
△《神仙可學(xué)論》一卷 右唐吳筠撰。嵇康謂神仙不可以學(xué)致,筠意不以為然,故演修習(xí)之方,以勉學(xué)仙之士云?! 鳌蹲摗芬痪?br />
右唐司馬承禎字子微撰。凡七篇。其後有文元公跋,謂子微之所謂“坐忘”,即釋氏之言“宴坐”也。
△《天隱子》一卷
右唐司馬子微為之序,云:“天隱子,不知何許人,著書八篇。修煉形氣,養(yǎng)和心靈,歸根契於伯陽,遺照齊乎莊叟。殆非人間所能力學(xué)者也。”王古以天隱子即子微也。一本有《三宮法》附于後。
△《抱樸子內(nèi)篇》二十卷
右晉葛洪撰。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元帝時,累召不就,止羅浮山,钅東丹著書,推明飛升之道,導(dǎo)養(yǎng)之理,黃白之事。二十卷名曰《內(nèi)篇》,十卷名曰《外篇》,自號抱樸子,因以命書。
△《?笈七簽》一百二十卷 右皇朝張君房等纂。君房,祥符中謫官寧海。時圣祖降,朝廷盡以秘閣道書付杭州,俾戚綸、陳堯臣校正,綸等同王欽若薦君房專其事。君房詮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於是掇其蘊(yùn)奧,總?cè)f馀條,成是書。仁宗時上之。
△《群仙會真記》五卷
右唐施肩吾集言煉養(yǎng)形氣、補(bǔ)毓精神、成內(nèi)丹之法,凡二十五篇?! 鳌杜頃宰⑼酢啡?br />
右漢魏伯陽撰。按《神仙傳》:伯陽,會稽上虞人,通貫詩律,文辭贍博,修真養(yǎng)志,約《周易》作此書,凡九十篇。徐氏箋注。桓帝時,以授同郡淳于叔通,因行于世。彭曉為之解。隋、唐書目皆不載。按唐陸德明解“易”字云:“虞翻注《參同契》,言字從‘日’下‘月’。”今此書有“日月為易”之文,則其為古書明矣。
△《張隨注參同契》三卷
右皇朝張隋皇?中居青城山,注魏伯陽之書,列十?dāng)?shù)圖于其后。
△《參同契太易圖》一卷
右不題撰人。論周天火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四象》、《五行》等二十四篇并圖。按《崇文總目》云“張?zhí)幾?。而李獻(xiàn)臣以為“天老神君撰,?常子張?zhí)幮?。亦名《至藥丹訣》”。未知孰是。
△《混元內(nèi)外鑒二卷延壽經(jīng)》一卷
右“混元”,謂老子也,亦導(dǎo)引之術(shù),《內(nèi)篇》八,《外篇》三。其《延壽經(jīng)》一卷附后。
△《玉皇圣胎神用訣》一卷
右《玉皇訣》,云野人郎肇注。
△《太上說魂魄經(jīng)》二卷
右題曰老子撰。載三魂七魄名字、形狀、好惡,以咒術(shù)存制之?!冻缥摹奉}曰《太上靈書》。李氏亦有其目。
△《無上秘要》九十五卷
右題曰元始天尊說?!端囄闹尽分蛊呤?,不知何時析出二十三通也。
△《葛仙翁胎息術(shù)》一卷
右仙翁葛洪也。
△《太清服氣口訣》一卷,《太起經(jīng)》一卷,《閉氣法》一卷,《太上指南歌》一卷
右四書皆題曰老子撰。服氣訣也。
△《食氣經(jīng)》一卷 右太皇子撰。未詳。李邯鄲云“似雜集之書”。
△《道引養(yǎng)生圖》一卷
右梁陶弘景撰。分三十六勢,如“鴻鶴徘徊”、“鴛鸞戢羽”之類,各繪像于其上。田偉家本少八勢。 △《天真皇人九仙經(jīng)》一卷
右天真皇人為黃帝說。一行、羅公遠(yuǎn)、葉法靜注。論水火龍虎造金丹之術(shù),崇文書也。按《九仙經(jīng)興廢記》云:“此經(jīng)黃帝留峨眉山石壁,漢武帝時得之,大中嘗禁斷”。
△《陰府內(nèi)丹經(jīng)》一卷 右題曰老子說。
△《日月元樞樞論》一卷
右唐劉知古撰。明皇朝,為綿州昌明令。時詔求通丹藥之士,知古謂神仙大藥無出《參同契》,因著論上于朝。
△《大還丹契秘圖》一卷
右草衣洞真子玄撰。凡十二章。大還丹者,乃日月精氣之所致也。論火候,則以朔望為據(jù),記藥物,則以鉛汞為名云。
△《紫陽金碧經(jīng)》二卷
右皇元真人撰,廣成子述,河上公修。為六十四章。上明合和習(xí)真之法,中有調(diào)神理氣之方,下有還丹鼎上?之術(shù)?!冻缥哪俊酚腥?,今逸其一。
△《金碧潛通》一卷
右題長白山人元陽子解,未祥何代人,不知其撰人姓名。按《邯鄲書目》云羊參微集。其序言“本得之石函,皆科斗文字。世有三十六字訣,七曜、五行、八卦、九宮,論還丹之事,其辭多隱,人莫之識。劉真人演仰觀上象,以定節(jié)度,今之所作,多不成者,蓋不得口訣故也。吾恐墜匿圣文,故著上經(jīng),?號《金碧潛通》。金者,剛?cè)岬梦?,火不能灼,服之則仙游碧落”云。疑即參微所撰也?!兜啦亍分故?。
△《還丹歌》一卷
右元陽子撰。次序雜亂,非完書也。大旨解《參同契》?!独钍蠒俊吩疲骸昂?屠钚庥鲂巯壬谥性?,授此?!蔽聪樾夂未?。
△《龍虎通元要訣》一卷
右蘇元朗撰。以古訣《龍虎經(jīng)》、《參同契秘》、《金碧潛通訣》,其文繁而隱,故纂其要為是書。李邯鄲家本題云“青霞子,隋開皇時人”,不出名氏,豈元朗之號耶?
△《胎息秘訣》一卷 右唐僧遵化撰。論達(dá)磨胎息,總十八篇,歌二十三首,凡一千四百四十言,天?丁酉書成。
△《易成子大丹訣》一卷
右彭仲堪撰。不知何代人,字舜元。天臺遇一異僧,授此術(shù)。論火候。
△《青牛道士歌》一卷 右題曰青牛道士,未祥?! 鳌栋硕五\》一卷
右不題撰人。吐故納新之訣也。
△《高象先歌》一卷
右高先撰。象先,其字也,未祥何代人。論《參同契》。
△《金丹訣》一卷 右皇朝張瑾撰。治平中,授丹訣于榮中立,后因敘其事,以教后學(xué)。自此以下,皆非古今書目所載。以其世多傳者,不可不收也。至于《北斗經(jīng)》之類,以為永壽元年老子所說,尤鄙淺可笑,雖行于世,亦削去。
△《真一子還丹金钅龠》一卷?《太清火式經(jīng)》一卷、《九天玄路秘論》一卷、《靈源銘》一卷、《太清爐鼎斤兩訣》一卷
右五書,不著撰人。論龍虎鉛汞火候之術(shù)?! 鳌队裰啡?br />
右皇朝陳舉撰。舉,字子堙,蘇州人。
△《授道志》一卷
右皇朝楊谷,真宗朝嘗遇神仙于成都藥市,自授其道本?!独钍蠒俊芬噍d,云谷自號純粹子。
△《通玄秘要悟真篇》一卷
右皇朝張用成撰。用成,字平叔,天臺人。熙寧中,隋陸師閔入蜀,授道于隱者,因成律詩八十一首。
△《養(yǎng)生丹訣》一卷
右皇朝皇甫士安撰。士安,岷山道士也。
△《歸正議》九卷
右皇朝林靈素撰。駁佛書中非道家者。
釋書類
△《四十二章經(jīng)》一卷
右天竺釋迦牟尼佛所說也?!搬屽取闭撸A言“能仁”。以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生。十九學(xué)道,三十學(xué)成,處世演道四十九年而終,蓋年七十九也。沒后,弟子大迦葉與阿難纂掇其平生之言成書。自漢以上,中國未傳,或云雖傳而泯絕于秦火。張騫使西域,已聞有浮賭之教,及明帝感傅毅之對,遣蔡?、秦景使天竺求之,得此經(jīng)以歸。中國之有佛書自此始,故其文不類他經(jīng)云。佛書自?、景以來至梁武帝華林之集,入中國者五千四百卷。曰經(jīng)、曰論、曰律、謂之“三藏”,傳于世盛矣。其徒又或摘出別行,為之注釋、疏鈔,至不可選紀(jì),而通謂之律學(xué)。厥后達(dá)磨西來,以三藏皆筌蹄,不得佛意,故直指人心,俾之見性,眾尊之為祖,學(xué)之者布于天下。雖曰不假文字,而弟子錄其善言,往往成書,由是禪學(xué)興焉。觀今世佛書,三藏之外,凡講說之類,律學(xué)也;凡問答之類,禪學(xué)也。藏經(jīng)猥眾,且所至有之,有錄,今取其馀者列于篇。此經(jīng)雖在《藏》中,然以其見于《經(jīng)籍志》,故特取焉。 △《華嚴(yán)經(jīng)合論》一百二十卷 右按《纂靈記》云,《華嚴(yán)》大經(jīng),龍宮有三本:佛滅度後六百年,有龍樹菩薩入龍宮,誦下本十萬偈,四十八品,流傳天竺。晉有沙門支法領(lǐng)得下本,分三萬六千偈,至此土,義熙十四年,譯成六十卷。唐證圣元年,于闐沙門喜學(xué)再譯舊文,兼補(bǔ)諸闕,通舊總四萬五千頌,成八十卷,三十九品?!逗险摗氛?,唐李通玄所撰。通玄,太原人,宗室子也。當(dāng)武后時,隱居不仕。舊學(xué)佛者皆曰佛說此經(jīng)時,居七處九會,獨(dú)通玄以為十處十會云。
△《華嚴(yán)經(jīng)清涼疏》一百五十卷 右唐僧澄觀撰。澄觀居清涼山,號清涼國師,即韓愈贈之詩者。文元公有言曰:“明法身之體者,莫辨於《楞嚴(yán)》,明法身之用者,莫辨於《華嚴(yán)》?!睂W(xué)佛者以為不刊之論云。
△《華嚴(yán)決疑論》四卷
右唐李通玄撰。通玄即為《華嚴(yán)合論》,又著此書。皇朝張商英使河?xùn)|,得之壽陽縣東浮屠廢書中。
△《華嚴(yán)經(jīng)略》一卷
右唐僧澄觀撰。澄觀既疏《華嚴(yán)》,又撮其大意為此,凡四十二章。
△《華嚴(yán)起信文》一卷
右唐僧善孜撰。善孜,潭州太平寺僧也。每品一章,撮其大指,凡三十九章。
△《華嚴(yán)經(jīng)百門義?!范怼 ∮姨粕ú刈?。法藏,長安崇福寺僧也。分十章。 △《華嚴(yán)奧旨》一卷
右唐僧法藏撰。又曰《妄盡還源觀》。凡六門。 △《法界摭要記》四卷
右皇朝僧遵式述。其序云:“元上初,覽清涼《玄鏡》,圭峰注,取其合者錄之?!?br />
△《法界披?集》一卷
右皇朝僧道?述。杜順纂《華嚴(yán)經(jīng)義》,撰《法界觀》,道通又分十玄門。
△《華嚴(yán)吞海集》一卷 右皇朝僧道通述。《華嚴(yán)經(jīng)》七處、九會、三十九品、五萬四千偈,其文浩博。澄觀為之疏,尤難觀覽道通約之,成萬三千言,以便初學(xué)。 △《注維摩詰所說經(jīng)》十卷
右天竺維摩詰撰。西域謂凈名曰維摩詰,廣嚴(yán)城處士也。佛聞其病,使十弟子、四菩薩往問訊,皆以不勝任固辭。最后遣文殊行,因共變妙道,遂成此經(jīng)。其大旨明真俗不二而已。凈名演法要者,居世出世也。不以十弟子、四菩薩為知法者,斥其有凈穢之別也。文殊大智,法身之體也。凈名處俗,法身之用也。俾體用相酬對,皆真俗不二之喻也。姚秦僧鳩摩羅什譯。按《開元釋教錄》云“羅什”者,華言“童壽”,天竺人也。苻堅(jiān)遣呂光破西域,俘之以歸。姚興迎致長安,譯經(jīng)于逍遙園。凡四十部,此其一也。本三卷十四品,其后什之徒僧肇、道生、道融等為之注,?為十卷。予得之董太虛家,蓋襄陽木本也。唐李繁頗言此注后人依?者。 △《法華言句》二十卷 右唐僧智撰。智居天臺山,號天臺教。五代兵亂,其書亡。錢ㄈ聞高麗有本,厚賂因賈人求得之,至今盛行於江浙。
△《金剛經(jīng)會解》一卷
右後秦僧鳩摩羅什譯。唐僧宗密、僧知恩、皇朝僧元仁、賈昌朝、王安石五家注。予弟公?日誦三過。予靳之曰:“汝亦頗知其義乎?”對曰:“知之。其義明萬物皆空,故古人謂以空為宗也?!庇柙唬骸敖饎傉?,堅(jiān)固不壞之義也。萬物之空,何以謂之金剛?”復(fù)曰:“‘六如偈’其言明甚,獨(dú)奈何?”因語之曰:“汝之過,正在以有為法同無為法,以真空同頑空耳。張湛曰:‘身與萬物同有,其有不有;心與太虛同無,其無不無?!鼛字嗽?!” △《禪宗金剛經(jīng)解》一卷
右皇朝安保衡采摭禪宗自達(dá)磨而下發(fā)明是經(jīng)者參釋之。序稱:其有言涉修證者,北宗法門也;舉心即佛者,江西法門也;無法無物者,本來如是者,曹溪法門也。
△《六祖解金剛經(jīng)》一卷
右唐僧惠能注?!督饎偨?jīng)》凡六譯,其文大概既同,時小異耳,而世多行姚秦鳩摩羅什本。
△《楞伽經(jīng)》四卷
右宋天竺僧求那跋陀羅譯。楞伽,山名也。佛為大慧演道于此山。元魏僧達(dá)磨以付僧慧可,曰:“吾觀中國所有經(jīng)教,唯《楞伽》可以印心。”謂此書也。釋延壽謂此經(jīng),以佛語心為宗,而李通玄則以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宗。按經(jīng)說第八業(yè)種之識,名為如來藏,言其性不二,明偽即出世也。延壽所云者,指其理,通玄所云者,指其事,非不同也。
△《圓覺經(jīng)疏》三卷
右唐長壽二年,天竺僧覺救譯,宗蜜疏解。《圓覺》之旨,佛為十二大士,說如來本起因地,終這以三觀?!独銍?yán)》之旨,阿難因遇魔嬈,問學(xué)菩提最初方便,終之以二義。蓋《圓覺》自誠而明,《楞嚴(yán)》自明而誠,雖若不同,而二義三觀,不出定慧,其歸豈有二哉! △《六祖解心經(jīng)》一卷
右唐僧慧能解?;勰?,其徒尊之為六祖?! 鳌吨覈鴰熃庑慕?jīng)》一卷
右唐僧慧忠,肅宗師事之。此其所著書也?! 鳌缎慕?jīng)會解》一卷
右唐陳留僧玄獎譯并注。“般若”者,華言“智慧”,“波羅蜜多”者,華言“到彼岸”,謂智可以濟(jì)物入圣域也。長安中,僧法藏為之疏。元豐中,僧法泉亦注之。
△《楞嚴(yán)經(jīng)疏》二十卷
右唐神龍二年,天竺國僧彼岸于廣州譯,房融筆授,皇朝了?撰疏,王隨為之序。
△《楞嚴(yán)標(biāo)旨》十卷
右皇朝僧曉月撰。其弟子應(yīng)乾錄,范峋為之序?!秷A覺經(jīng)》云:“修多羅教,如標(biāo)指月?!逼涿麜?,蓋取此?! 鳌稌饫銍?yán)經(jīng)》十卷
右唐僧彌伽釋迦譯語,房融筆授。皇朝井度集古今十二家解,去取之,成書?! ∮鑷L為之序?! 鳌缎抟呀饎偨?jīng)會要》一卷 右皇朝僧修己,住持峨眉山白水寺,道楷之法嗣也。
△《景德傳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僧道原編。其書披奕世祖圖,采諸方語錄,由七佛以至法眼之嗣,凡五十二世,一千七百一人。獻(xiàn)之朝,詔楊億、李維、王曙同加裁定。億等潤色其文,是正差繆,遂盛行於世,為禪學(xué)之源。夫禪學(xué)自達(dá)磨入中原,世傳一人,凡五傳至慧能,通謂之祖?;勰軅餍兴肌炎?,行思之后,有良價,號“洞下宗”;又有文偃,號“?門宗”;又有文益,號“法眼宗”;懷讓之后有靈?、慧寂,號“瀉仰宗”;又有義玄,號“臨濟(jì)宗”。五宗學(xué)徒遍于海內(nèi),迄今數(shù)百年?!芭R濟(jì)”、“?門”、“洞下”,日愈益盛。嘗考其世,皆出唐末五代兵戈極亂之際,意者,亂世聯(lián)明賢豪之士,無所施其能,故憤世嫉邪,長往不返,則其名言至行,譬猶聯(lián)珠疊璧,雖山淵之高深,終不能掩覆其光彩,而必輝潤于外也。故人得而著之竹帛,罔有遺軼焉。
△《玉英集》十五卷 右皇朝王隨撰。先是楊億編次《傳燈錄》三十卷,隨刪去其繁大半,上之?! 鳌短焓V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李遵勖編。斷自釋迦以降。仁宗御制序。
△《分燈集》二十五卷
右皇朝井度編。蓋續(xù)三《燈錄》也?! 鳌毒竾m(xù)燈錄》三十卷 右皇朝僧惟白編。惟白,靖康初住法?寺,駙馬都尉張敦禮以其書上于朝,徽宗為之序。分《正宗》、《對機(jī)》、《拈古》、《頌古》、《偈頌》五門。
△《禪苑瑤林》一百卷
右皇朝井度編。取三《燈錄》所載祖師言行,附入諸方拈提語句,且是正其差誤云。
△《龐蘊(yùn)語錄》十卷
右唐龐蘊(yùn),襄陽人,與其妻子皆學(xué)佛。后人錄其言成此書。
△《雪竇頌古》八卷
右皇朝僧道顯撰。道顯居雪竇山。所謂“頌古”者,猶詩人之“詠史”云。
△《古塔主語錄》三卷
右皇朝僧道古撰。范文正喜之,嘗親為疏,請說法,有句云:“道行無玷,孤風(fēng)絕攀”,時以為非溢美也。
△《碧巖集》十卷
右皇朝僧克勤解《雪竇頌古》名曰《碧巖集》。
△《肇論》四卷
右姚秦僧洪肇撰。師羅什,規(guī)模莊周之言,以著此書。《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無名四論?!秱鳠翡洝吩?,肇後為姚興所殺。
△《觀心論》一卷 右魏菩提達(dá)磨撰。
△《百法論》一卷
右唐僧玄奘譯。西域僧天親所造。所謂一切法者,其略有語:一心法,二心所有法,三色法,四心不相應(yīng)行法,五無為法。心法八種,心所有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心不相應(yīng)行法二十四種,無為法六種,故曰“百法”。
△《起信論》一卷
右唐僧宗密注,僧真諦譯。天竺第十二祖馬鳴大士所造也。雖云名相,蓋明心宗,指義玄微,文辭明纟致,故盛行于世,若《肇論》、《百法》、《唯識》
及此學(xué)者,皆顓門名家,故《藏》中所收亦錄于此。
△《辨正論》八卷 右唐釋法琳撰。穎川陳良序云:“法琳,姓陳,關(guān)中人。著此書,窮釋、老之教源,極品藻之名理?!毙椭?,以其斥《老子》語,焚毀其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八凡五卷,序文亦有剪棄者。
△《破邪論》二卷
右唐釋法琳撰。辨傅弈所排毀。虞世南為之序。
△《甄正論》三卷
右唐釋法琳撰。已上三書,皆經(jīng)宣和焚毀,《藏》中多闕,故錄之。
△《輔教編》五卷 右皇朝僧契嵩撰。藤州人。皇?間,以世儒多詆釋氏之道,因著此書,廣引經(jīng)籍,以證三家一致,輔相其教云。
△《玄圣蘧廬》二卷
右唐李繁撰。繁學(xué)於江西僧道一,敬宗時,嘗與丁公著、陸亙?nèi)氲钪锌狗?、老,講論唐、虞。愈稱其家多書,一覽終身不忘。太和中,舒元輿誣其濫殺不辜,系獄。知且死,著書十六篇,以明禪理。自謂臨死生而不懼,賢於顏回在陋巷不改其樂。嗚呼,可謂賢矣!而史載其平生行事甚?鬼,獨(dú)何歟?
△《原人論》一卷 右唐僧宗蜜撰?!冻鈭?zhí)迷》、《褊淺》、《直顯真源》、《會通本末》凡四篇。
△《宗鏡錄》一百卷
右皇朝僧延壽撰。延壽,姓王氏,馀杭人,法眼嫡孫也。建隆初,錢忠懿命居靈隱,以釋教東流,中夏學(xué)者不見大全,而天臺、成性相三宗又互相矛盾,乃立重閣,館三宗知法僧,更相詰難,至讠皮險處,以心宗旨要折衷之。因集方等秘經(jīng)六十部,華、梵圣賢之語三百家,以佐三宗之義,成此書。學(xué)佛者傳誦焉。天臺者,僧智ダ也,解《法華經(jīng)》;賢首者,僧法藏也,述《華嚴(yán)經(jīng)》;慈恩者,僧玄奘也,譯《般若經(jīng)》。
△《六祖壇經(jīng)》三卷
右唐僧惠昕撰。記僧盧慧能學(xué)佛本末?;勰芴柫?。凡十六門。周希後有序?! 鳌夺屖弦[》三卷
右皇朝僧道誠集。雜錄釋典,旁采書傳,分門編次,成二十類。天禧三年書成。
△《錦囊集》一卷 右皇朝僧瑞光集。皆教其徒答問也。
△《弘明集》十四卷 右梁釋僧?纂。僧?居鍾山定林寺,號?律師。采前代勝士書記文述有益於釋教者,集之成此書。
△《廣弘明集》三十卷
右唐僧釋道宣撰。道宣,麟德初居西明寺。以中原自周、魏以來,重老輕佛,因采輯自古文章,下逮齊隋發(fā)明其道者,以廣僧?之書,分《歸正》、《辨惑》、《佛德》、《法義》、《僧行》、《慈惻》、《誠功》、《啟?!?、《滅罪》、《統(tǒng)歸》等十門。 △《林間錄》四卷
右皇朝僧德洪撰。記高僧嘉言善行,謝逸為之序。然多寓言,如謂杜祁公、張安道皆致仕居睢陽之類,疏闊殊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