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書類存目三
△《類姓登科考》·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跋。其書取明一代登進士者以姓類從,而各注鄉(xiāng)貫科分甲第於名下。其仕宦顯達者,并注其官階爵謚,或一家世膺是選者則注曰某為某子,某為某孫,某為某之兄弟。紀載頗為詳賅。所注下逮崇禎之末,則國朝人編也。考《唐書·藝文志》有崔氏《顯慶登科記》五卷,姚康《科第錄》十六卷,李奕《登科錄》二卷。晁公武《讀書志》載《樂史》采唐武德迄天祐進士及諸科登名者為《登科記》三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又載洪適《唐登科記》十五卷。是書詳列科名,蓋猶古例。又唐林罕《元和姓纂》以四聲分編,宋謝維新《合璧事類》所列諸姓故實,則以鄉(xiāng)塾所誦之百家姓趙、錢、孫、李諸字為綱,此本蓋用維新之例。其百家姓所不載者,則附錄第六卷末焉。
△《典制紀略》·(無卷數(shù),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承澤撰。承澤有《尚書集解》,已著錄。承澤熟於典故,是編廣徵博引,頗資考核。但中雖分官制、河道、漕運、鹽茶、錢鈔、禮樂諸門,而河道前后復(fù)見,禮教之后又雜入學(xué)田、刻書數(shù)條,貢舉之中又雜入趙捴謙精於六書一段,田賦之后復(fù)載錢法二則,三司使一條又不附於官職之內(nèi),顛倒龐雜,毫無次第。蓋偶得一二事,則隨筆書之,故中多空行。且間有添補之處,亦有刪汰之處,蓋未定之書,后人錄其殘稿耳。
△《經(jīng)世篇》·十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舊本題昆山顧炎武撰。其書門類,悉依場屋策目,每目一篇,附以諸家雜說,頗為弇陋。蓋應(yīng)科舉者抄撮類書為之,而坊賈托名於炎武也。
△《考古類編》·十二卷(通行本)
國朝柴紹炳撰。紹炳有《古韻通》,已著錄。是書分三十三門,凡有關(guān)於典章制度者,皆摘其指要,貫串成篇。自序謂取便童蒙,比於《小學(xué)紺珠》之類,蓋為舉業(yè)后場設(shè)也。原名《通考纂要》,雍正甲辰,華亭姚培謙為之評注,改題今名。
△《希姓補》·五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單隆周撰。隆周字昌其,蕭山人。初,明楊慎撰《希姓》二卷,隆周以其尚有闕誤,撰此補之,亦仍以四聲編次,每韻先列原編,次列補人補姓以及訂誤。自唐以后,譜學(xué)失傳,訛異日增,紀載難遍。隆周是書,亦但就所見錄之,未能無所舛漏也。
△《廣群輔錄》·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國朝徐汾撰。汾字武令,錢塘人。是書補陶潛《圣賢群輔錄》之闕,自西晉以前,陶氏所遺者補之,自東晉以迄明代則續(xù)之。案《群輔錄》托名陶潛,實為偽本,原書既不足據(jù),續(xù)編亦病繁蕪,至所載明代七才子、十才子之類,皆末流標(biāo)榜之目,尤為冗濫。王晫《今世說》載汾喜著書,苦無由得錢易楮翰,常於破幾上起草,束麻濡煤作字。其編摩可謂苦心,書則未為善本也。
△《氏族箋釋》·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熊峻運撰。峻運字在湄,新建人。其書取百家姓氏,以文義別為纂次。凡四百六十八姓,每姓各綴以四六儷語,略注事狀,以備應(yīng)酬尋檢之用。於氏族源流,未嘗有所考證也。
△《歷朝人物氏族會編》·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曰禾川南里松山逸叟穎侯氏撰。不著名姓。檢卷首名字二印,一曰尹敏,一曰穎侯,知此書即尹敏作。書中多載明末殉節(jié)諸臣,知為國初人,其始末則未之詳也。其書以《重編百家姓》孔師東魯、孟席齊梁諸句為綱,而雜引歷代人物列其下,然舛謬百出。如孔氏條云,出宋郯子之后,師氏條云師曠晉樂師,孟氏條云孟蔑字獻子,如斯之類,觸目皆是,殊不足據(jù)為典要也。
△《二酉匯刪》·二十四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訓(xùn)撰。訓(xùn)字敷彝,安邱人。順治丁亥進士。是書分十六門,一百七十子目,大?為科舉答策而設(shè)。有采自本書者,亦有轉(zhuǎn)相稗販,迷其出典者,如敬廩篇中關(guān)龍逢冕危石履春冰語,本出自《苻子》,乃漏去關(guān)字,但稱龍逢曰,似一人姓龍名逢,而所注書名乃作《諫桀》二字,又似龍逢所著之書名曰《諫桀》也。知其抄撮類書,非根柢之學(xué)矣。
△《古今疏》·十五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朱虛撰。虛字邵齋,號可菴,又號介庵,曹州人。順治丁亥進士。官至紹興府知府。其書仿《廣雅》、《釋名》之例,自天地日月至蟲魚草木,各自為篇,加以解釋。但徵引浩繁,不詳所出。使舊文新義,無自而分,縱有依托,末由考證。是則抄撮著書之通病也。
△《三才藻異》·三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屠粹忠撰。粹忠號芝巖,定海人。順治戊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是編取故實可備題詠者,分類標(biāo)題,其目盈萬,各括以四言二韻,蓋類書之支流,而《蒙求》之變體也。然襞績成文,繁蕪無當(dāng)。自序謂歷二十四載而成,亦勞而無補矣。
△《三才匯編》·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龔在升撰。在升字聞,嘉善人。順治己亥進士,官蘇州府推官。是書分類編纂,為科舉對策之用。間附議論,如郊社主合祀,樂律用李文利之說,皆非確論也。
△《千家姓文》·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崔冕撰。冕字貢收,巢縣人。是編以村塾所傳《百家姓》語無文義,因就史傳詳加繙閱,得復(fù)姓三十四,單姓九百七十二,計千馀六姓,聯(lián)屬其文。較原書為雅馴然,不及王應(yīng)麟《姓氏急就篇》典核有據(jù)也。前有康熙癸卯冕自序。又有如皋冒國柱序。其注即國柱所作,皆但云某代有某人,而不著所出,亦無徵不信矣。
△《教養(yǎng)全書》·四十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應(yīng)捴謙撰。捴謙有《周易集解》,已著錄。是書分選舉、學(xué)校、治官、田賦、水利、國計、漕運、治河、師役、鹽法十考,節(jié)引史文,而取前人評論各參其下,體例略仿《文獻通考》,於明代事實,所載尤詳。捴謙間附斷語,議論亦多醇正。然以視馬端臨之精博,則猶未能遽相方駕矣。其中不載律算者,以徐光啟已有成書;不載輿地者,以顧炎武、顧祖禹二人方事纂輯故也。
△《姓氏譜》·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繩遠撰。繩遠字斯年,嘉興人。其書雜抄《萬姓統(tǒng)譜》而成,舛漏頗甚。疑其錄以備用,本非欲著書也。
△《李氏類纂》·五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繩遠撰。是編蓋偶抄諸家類書,以備自用。故職官首宗人府,用今制也,而云國朝置大宗正院。改宗人府宗人令一人,乃前朝故事,而以為國朝。此沿襲抄錄,而事同未去葛龔者矣。
△《韻粹》·一百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國朝朱彝尊撰。彝尊有《經(jīng)義考》,已著錄。是書采古人新穎之語,分韻編次,韻為一卷,所摭不為不富。然惟摭詞賦,而不及經(jīng)史。其詞賦引據(jù)他書者,亦即以詞賦為出典,其病與蘇頌《文選雙字類要》略同。彝尊學(xué)有本原,著述最富,不應(yīng)為此饾飣之學(xué),其生平文字內(nèi)未嘗言及此書,書中時有闕行闕字,亦似未完之本。疑為摭拾私記以備詞賦之用,后人重其淹博,轉(zhuǎn)相傳寫,遂漸至於流布耳。
△《宮閨小名錄》·四卷,《后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尤侗撰。侗有《明史·藝文志》,已著錄。是編補陸龜蒙、洪適、王铚、溫豫、張邦幾諸錄之遺,上起於漢,下迄於明,凡女子以名傳者,皆分類編載。一曰后妃,附以公主、外戚。二曰列女,附以妓妾之有節(jié)行者。三曰妾婢,附以雜類。四曰妓女,五曰外傳,附以寇盜。六曰仙鬼,附以劍俠。每類又有補遺。其補錄未盡者,閩縣余懷又續(xù)為后錄一卷,侗并跋而刻之。其舊錄所已有者,亦列其名而不著事跡,注曰已見。其蒐采頗勤,然侗本摛華掞藻,以詞賦為工,懷亦選伎徵歌,以風(fēng)流自命,考證之學(xué),皆非所長。如明代宮人瓊蓮媚蘭之類皆收,而王滿堂、楊金英之類名在國史乃遺之,據(jù)杜甫詩收其婢阿稽,而劉整之婢綠草載於《文選》乃遺之,據(jù)魏文帝詩收劉勛妻王宋,據(jù)元稹詩收其女小迎,而焦仲卿妻蘭芝,葛沙門妻郭小玉,左思女紈素、蕙芳并見《玉臺新詠》乃遺之。至李波小妹歌之雍容、東飛伯勞歌之莫愁、喬知之詩之窈娘、李白詩之女平陽伎金陵子、李商隱詩之柳枝、杜牧詩之定子、白居易詩之都子、元稹詩之念奴、秦觀詩之邊朝華、晏殊詩之劉蘇哥、歐陽修詩之嬌兒以及裴度之黃娥、司空圖之鸞臺,失之眉睫之前者尤不可勝舉。他如唐李冶乃女道士,元薛蘭英、蕙英乃富民之女,有《聯(lián)芳集》,而列之妓女之中;石崇妾綠珠見於本傳,竇滔妾趙陽臺見於《璇璣圖序》,而乃不入之婢妾。則門目顛倒,紫云一人,既入仙鬼,又入補遺。隔六頁而兩見;趙娟一人,既附王韞秀,又別為一條,越一卷而重出;則排纂多疏。以錦瑟為令狐楚之青衣,猶據(jù)《劉攽詩話》;至於段文昌家之膳祖,猶夜來之稱針神;鮑生之四弦,猶蘇軾之胡琴婢;皆以藝稱,非其名字。一概列入,乖謬殊深。甚至同時婦女,連篇累牘,益無體例矣。
△《同姓名錄》·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國朝王廷燦撰。廷燦,錢塘人??滴跣劣吓e人。官崇明縣知縣。是書蓋因梁元帝及明太常寺卿余寅兩《同姓名錄》而廣之。寅書止於金、元,廷燦則兼及明代。然如寧都魏禧,至康熙己未尚薦舉博學(xué)鴻詞,而取與崇禎末年之魏沖相配,題曰兩魏叔子,則取州縣戶籍而閱之,同姓名者萬人可得,何止此八卷乎?又卷三全抄梁元帝書,卷五亦全抄余寅書,又何貴乎屋下屋也。
△《古事苑》·十二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鄧志謨撰。志謨字景南,饒安人。是書成於康熙丙寅。捃摭古事,裁為儷偶,凡六十篇,其注釋則各附篇末。大致欲仿吳淑《事類賦》,而不能諧以聲韻,貫以脈絡(luò),遂各為無首無尾,不相聯(lián)貫之四六云。
△《行年錄》·(無卷數(shù),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國朝魏方泰撰。方泰字日乾,號魯峰,江西廣昌人??滴豕镂催M士,官至禮部右侍郎,翰林院學(xué)士。是書取古人事跡有年可紀者,各以其年編之,每一歲為一篇。其但有幾十歲字而不得其畸零之?dāng)?shù)者則各立幾十馀一篇,其并無幾十字可考者,則分立初生、童幼、少壯、老年四篇,而冠以各朝歷及制令,附以生辰同生,學(xué)生、遺腹、前后身四篇。原本不分卷數(shù),亦無目錄,次第頗為顛倒。如凡例稱冠以各朝歷,而此本以前后身為冠,知非方泰之舊矣。所列儒異兼陳,不免稍失於雜。又隨所見聞即據(jù)其書載人,不復(fù)究其本源,亦稍失之疏略。
△《石樓臆編》·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周綸撰。綸字膺垂,松江華亭人??滴踔泄賴颖O(jiān)學(xué)正。是書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門,中立五十九目。自漢、唐迄於本朝凡關(guān)六曹政事者,俱類紀之,於國初以來章疏案牘,亦頗有所徵引。大旨以為場屋對策之用,然書生局於里闬,凡官府故事,未能明習(xí)。掛漏殊多,不足盡資考校也。
△《五經(jīng)類編》·二十八卷(通行本)
國朝周世樟編。世樟字章成,太倉人。是編摘取五經(jīng)之語,分為十門,每門又分子目,皆以備時文之用。末附諸經(jīng)略說、經(jīng)義辨訛、辨疑各數(shù)條,亦皆無關(guān)考證。
△《同人傳》·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陳祥裔撰。祥裔有《蜀都碎事》,已著錄。是書自秦、漢以迄元、明,凡同姓名者,采集成冊,末附父子同名字者數(shù)人,采摭頗詳,去取亦頗矜慎。如《太平廣記》中再生之王翰,與唐詩人王翰相同,《通幽記》神婚之李伯禽,與李白子伯禽相類,事既不經(jīng),人無可考,今概不錄,知非漫無別擇,愛奇嗜瑣者也。惟皆不著所出,是其一短耳。
△《古事比》·五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方中德撰。中德字用伯,桐城人。其書以古事之相類者,排比成編。然徵引雖博,掛漏實多。如父子一門中,分世業(yè)、世經(jīng)術(shù)為二。以世業(yè)屬之隨會士匄、王羲之、獻之,以經(jīng)術(shù)屬之韋賢、劉向父子,古今豈僅此一二家耶?蓋四部之書,浩如煙海,軼聞瑣記,仆數(shù)難窮,欲以數(shù)十卷書,一一比類而合之,不免自為其難,宜其顧此失彼耳。
△《政典匯編》·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芝藻撰。芝藻有《大易疏義》,已著錄。是書以天下之事統(tǒng)於六曹,自周官始,后世或因或革,總不出其范圍。因分曹排纂古事,刪繁提要,隨事附以論斷。其所取材,大抵《通典》、《通考》二書為多,而元、明之事則多采自王圻《續(xù)通考》及邱濬《大學(xué)衍義補》云。
△《典引輯要》·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丁昌遂撰。昌遂字秀崖,懷寧人。是書成於康熙庚寅,雜采舊文,各隱括大略而分類編之。其凡例謂制藝一道,固發(fā)自性靈,間亦取證於古典。是編所輯,足供舉業(yè)家之考證。其宗旨如是,書可知矣。
△《廣事類賦》·四十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華希閔撰。希閔字豫原,無錫人,康熙庚子舉人。希閔因校刻吳淑《事類賦》,病其未備,乃廣為此編,附刻其后,凡二十七門,一百九十一子目,亦如淑例自注,然終不逮淑書也。
△《根黃集》·十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文源撰。文源,長泰人。是書以三禮之文,割裂排纂,分律呂、封建、井田、學(xué)校、祭祀為五門,每門之中又各為子目。其曰根黃者,取黃鍾為萬事根本意也。卷前則敬錄圣祖御制黃鍾為萬事根本說一篇,與朱子請修三禮劄子一首,以志編輯所自。其訓(xùn)釋辨論,一以欽定義疏為折衷,間亦附以己見。其凡例云,仿朱子《儀禮經(jīng)傳通解》,然書中所錄,多與四子書典故相發(fā)明,仍不過舉業(yè)津梁而已。故今列之類書類焉。
△《三體摭韻》·十二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國朝朱昆田撰。昆田字西畯,秀水人,彝尊子也。承其家學(xué),亦以博涉為功。是編仿陰氏《韻府》之例,采前人新艷字句,排纂成編,所錄至元而止,惟取騷賦詩三體,故以為名。捃拾頗為繁富,然詞人琢語,莩甲新意者十之一,镕鑄舊文者十之九,未可一字一句據(jù)為根底。即以一東韻而論,阿童為王濬小字,見《三國志》注,乃云出蘇軾詩。鶴氃氋而不舞乃羊祜事,見《世說新語》,乃云本陸龜蒙詩。此猶云惟引詞賦,不及子史也。至於椒風(fēng)殿名見《兩都賦》,乃引崔國輔詩。唐弓字見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序》,乃引賀知章詩。比紅兒自有羅虬本詩,乃引陸游詩,是即詞賦之中已舍前取后。他如已引古詩之魚戲蓮葉東,又引岑德詩之蓮東自可戲,別出蓮東一條,已引衛(wèi)象詩之鵲血琱弓濕未乾,又引梅堯臣詩之休調(diào)鵲血弓,別出鵲血弓一條,更繁復(fù)少緒。至梁簡文帝詩之劍飾丹陽銅,字本從金,乃訛收於桐字下。則校讎亦未精矣。蓋草創(chuàng)未定之本。后人以其名父之子,遂錄傳之,不知反為昆田累也。
△《文獻通考節(jié)貫》·十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周宗濂撰。宗濂有《恥亭遺書》,已著錄。是書取馬端臨《文獻通考》、王圻《續(xù)通考》首尾編次,仍如二十四門之舊。惟帝系象緯、物異、四裔、節(jié)義、方外六門,以難於節(jié)錄置之,其因文附見者,如戶口考之奴婢占役,學(xué)??贾艏腊浿T條,亦多刊削。蓋意主便於記誦,為場屋對策之用。固不能以著書體例繩之耳。
△《考古略》·八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文清撰。文清有《周禮會要》,已著錄。文清初著有《考古源流》四百七十五卷,乃匯采《三通》、《玉?!贰ⅰ秲愿敗?、《通鑒綱目》、《大事紀》、《學(xué)海津逮》、《性理》諸書而成,未及刊布。此本乃先摘其淺近切要者,輯以成編,故名曰略。
△《考古原始》·六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文清編。初,明嘉靖中,桐城趙釴撰《古今原始》十四卷,以歷代帝王編年紀載,各著其事所自始。文清以趙書原本自天皇氏至陰康氏荒渺無稽,為之刊削,依圣經(jīng)斷自伏羲,并補正訛闕,訖明神宗而止??际辣径噍d事始,其書久佚,馮贄事始亦無傳本。文清此書,饾飣牽合,亦與趙氏書相等。又不著出典,益不足徵。至卷末補遺各條,尤如兔園冊子。文清嘗纂《考古略》一書,其凡例中自敘生平所著述,不及是書,殆坊賈所托名也。
△《春秋經(jīng)傳類聯(lián)》·(無卷數(shù),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繩曾撰。繩曾字武沂,無錫人。雍正庚戌進士,官揚州府教授。是書取春秋經(jīng)傳之詞,稍加點竄镕鑄,集為對偶,凡三十四類。自序有曰,宋徐晉卿《春秋類對賦》,拘於聲韻,選詞難工,事弗類從,猶如野戰(zhàn),乃猶列入經(jīng)解,得與諸家炳如列星,并垂不朽。茲編分類匯集,聯(lián)為駢體,以便記誦。寧律不諧,不使句弱;寧句不工,毋使語俗。開府之長,庶幾有取乎?其自命甚高。所稱開府之長,殆以倪璠注《庾信集》稱其善用《左傳》歟。然晉卿何足道,而殫竭心力爭此不足重輕之短長,是亦可已不已矣。
△《杜韓集韻》·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國朝汪文柏撰。文柏字秀青,號柯庭,嘉興人。官兵馬司指揮。其書取杜、韓二家詩句,案今韻摘出,編於字下,以為吟詠者取資。每卷各分上、中、下。凡杜、韓所未押者,則存其韻於部尾。所摘之句,不著原題。蓋宋人《十二先生詩宗》之類也。
△《古今記林》·二十九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汪士漢撰。士漢有《秘書》二十一種,已著錄。是書分二十七類,自正史以迄百家,隨筆摘錄。自謂義例有二,一紀淑慝以示勸戒,一蒐瑰琦以資見聞。然大約從類書中抄撮而成。
△《古學(xué)捷錄》·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應(yīng)麐撰。應(yīng)麐原名應(yīng)明,字縉英,莆田人。其書為科舉答策而作,凡十篇,每篇各有子目。所采皆明人類書,殊多舛誤。
△《讀古紀源》·九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何懋永撰。懋永字念修,山陰人。其書分為二編,一曰三才緯略,一曰六官綜制。共分為九考。皆抄撮類書,非根柢之學(xué)。
△《經(jīng)濟宏詞》·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是書前有凡例,題汪學(xué)信四如父編次,卷首又題新安太易父汪以時選輯。無序無跋,未審果出誰手。凡分十二門,皆明人之文,可以為場屋答策之用者,其凡例亦自稱取便制舉業(yè)云。
△《唐句分韻初集》·四卷、《二集》·四卷、《續(xù)集》·二卷、《四集》·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馬瀚撰。瀚字炎洲,順天人。其書以唐人詩句分一百七韻,編次以為集句之用?!冻跫?、《二集》兼取五言、七言,《續(xù)集》、《四集》則惟取七言。
△《政譜》·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栗夷撰。栗夷字心菴,山陰人。是編摘錄杜佑《通典》、馬端臨《文獻通考》及邱濬《大學(xué)衍義補》諸書,以類排纂,分十二門,雖以《政譜》為名,實則策略而已。篇首總名,題曰《象山巖新書》,蓋其雜著中之一種也。
△《是菴日記》·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楊擁編。擁字蔚芝,號是菴,爵里無考。卷首所列引用書目,有李漁《閑情偶寄》,則近時人耳。卷中采輯諸書,分類排纂,凡為十四門。各注所引之書名,亦間附以己意。其凡例自云,會心即錄,敘次不倫,掛漏孔多,體殊握要。蓋亦隨意撮抄之書也。
△《類書纂要》·三十三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周魯撰。魯字南林,無錫人。是編於類書之內(nèi)稗販而成,訛舛相仍,皆不著其出典,流俗沿用,頗誤后來。
△《駢語類鑒》·四卷(編修周厚轅家藏本)
國朝周池撰。池有《唐鑒偶評》,已著錄。是書兼仿李瀚《蒙求》、吳淑《事類賦》之體,以故事可資法戒者,編為儷偶,不立門目,惟以韻部分篇。末一卷為閨鑒十二篇,幼鑒十篇,則婦人及童子事也。中有一篇僅一二韻者,意亦編纂未竟之稿歟。
──右“類書類”二百一十七部,二萬七千五百零,四卷內(nèi)七部無卷數(shù),皆附《存目》。
△《類姓登科考》·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不著撰人名氏,亦無序跋。其書取明一代登進士者以姓類從,而各注鄉(xiāng)貫科分甲第於名下。其仕宦顯達者,并注其官階爵謚,或一家世膺是選者則注曰某為某子,某為某孫,某為某之兄弟。紀載頗為詳賅。所注下逮崇禎之末,則國朝人編也。考《唐書·藝文志》有崔氏《顯慶登科記》五卷,姚康《科第錄》十六卷,李奕《登科錄》二卷。晁公武《讀書志》載《樂史》采唐武德迄天祐進士及諸科登名者為《登科記》三十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又載洪適《唐登科記》十五卷。是書詳列科名,蓋猶古例。又唐林罕《元和姓纂》以四聲分編,宋謝維新《合璧事類》所列諸姓故實,則以鄉(xiāng)塾所誦之百家姓趙、錢、孫、李諸字為綱,此本蓋用維新之例。其百家姓所不載者,則附錄第六卷末焉。
△《典制紀略》·(無卷數(shù),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承澤撰。承澤有《尚書集解》,已著錄。承澤熟於典故,是編廣徵博引,頗資考核。但中雖分官制、河道、漕運、鹽茶、錢鈔、禮樂諸門,而河道前后復(fù)見,禮教之后又雜入學(xué)田、刻書數(shù)條,貢舉之中又雜入趙捴謙精於六書一段,田賦之后復(fù)載錢法二則,三司使一條又不附於官職之內(nèi),顛倒龐雜,毫無次第。蓋偶得一二事,則隨筆書之,故中多空行。且間有添補之處,亦有刪汰之處,蓋未定之書,后人錄其殘稿耳。
△《經(jīng)世篇》·十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舊本題昆山顧炎武撰。其書門類,悉依場屋策目,每目一篇,附以諸家雜說,頗為弇陋。蓋應(yīng)科舉者抄撮類書為之,而坊賈托名於炎武也。
△《考古類編》·十二卷(通行本)
國朝柴紹炳撰。紹炳有《古韻通》,已著錄。是書分三十三門,凡有關(guān)於典章制度者,皆摘其指要,貫串成篇。自序謂取便童蒙,比於《小學(xué)紺珠》之類,蓋為舉業(yè)后場設(shè)也。原名《通考纂要》,雍正甲辰,華亭姚培謙為之評注,改題今名。
△《希姓補》·五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單隆周撰。隆周字昌其,蕭山人。初,明楊慎撰《希姓》二卷,隆周以其尚有闕誤,撰此補之,亦仍以四聲編次,每韻先列原編,次列補人補姓以及訂誤。自唐以后,譜學(xué)失傳,訛異日增,紀載難遍。隆周是書,亦但就所見錄之,未能無所舛漏也。
△《廣群輔錄》·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國朝徐汾撰。汾字武令,錢塘人。是書補陶潛《圣賢群輔錄》之闕,自西晉以前,陶氏所遺者補之,自東晉以迄明代則續(xù)之。案《群輔錄》托名陶潛,實為偽本,原書既不足據(jù),續(xù)編亦病繁蕪,至所載明代七才子、十才子之類,皆末流標(biāo)榜之目,尤為冗濫。王晫《今世說》載汾喜著書,苦無由得錢易楮翰,常於破幾上起草,束麻濡煤作字。其編摩可謂苦心,書則未為善本也。
△《氏族箋釋》·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熊峻運撰。峻運字在湄,新建人。其書取百家姓氏,以文義別為纂次。凡四百六十八姓,每姓各綴以四六儷語,略注事狀,以備應(yīng)酬尋檢之用。於氏族源流,未嘗有所考證也。
△《歷朝人物氏族會編》·十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舊本題曰禾川南里松山逸叟穎侯氏撰。不著名姓。檢卷首名字二印,一曰尹敏,一曰穎侯,知此書即尹敏作。書中多載明末殉節(jié)諸臣,知為國初人,其始末則未之詳也。其書以《重編百家姓》孔師東魯、孟席齊梁諸句為綱,而雜引歷代人物列其下,然舛謬百出。如孔氏條云,出宋郯子之后,師氏條云師曠晉樂師,孟氏條云孟蔑字獻子,如斯之類,觸目皆是,殊不足據(jù)為典要也。
△《二酉匯刪》·二十四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訓(xùn)撰。訓(xùn)字敷彝,安邱人。順治丁亥進士。是書分十六門,一百七十子目,大?為科舉答策而設(shè)。有采自本書者,亦有轉(zhuǎn)相稗販,迷其出典者,如敬廩篇中關(guān)龍逢冕危石履春冰語,本出自《苻子》,乃漏去關(guān)字,但稱龍逢曰,似一人姓龍名逢,而所注書名乃作《諫桀》二字,又似龍逢所著之書名曰《諫桀》也。知其抄撮類書,非根柢之學(xué)矣。
△《古今疏》·十五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朱虛撰。虛字邵齋,號可菴,又號介庵,曹州人。順治丁亥進士。官至紹興府知府。其書仿《廣雅》、《釋名》之例,自天地日月至蟲魚草木,各自為篇,加以解釋。但徵引浩繁,不詳所出。使舊文新義,無自而分,縱有依托,末由考證。是則抄撮著書之通病也。
△《三才藻異》·三十三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屠粹忠撰。粹忠號芝巖,定海人。順治戊戌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是編取故實可備題詠者,分類標(biāo)題,其目盈萬,各括以四言二韻,蓋類書之支流,而《蒙求》之變體也。然襞績成文,繁蕪無當(dāng)。自序謂歷二十四載而成,亦勞而無補矣。
△《三才匯編》·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龔在升撰。在升字聞,嘉善人。順治己亥進士,官蘇州府推官。是書分類編纂,為科舉對策之用。間附議論,如郊社主合祀,樂律用李文利之說,皆非確論也。
△《千家姓文》·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崔冕撰。冕字貢收,巢縣人。是編以村塾所傳《百家姓》語無文義,因就史傳詳加繙閱,得復(fù)姓三十四,單姓九百七十二,計千馀六姓,聯(lián)屬其文。較原書為雅馴然,不及王應(yīng)麟《姓氏急就篇》典核有據(jù)也。前有康熙癸卯冕自序。又有如皋冒國柱序。其注即國柱所作,皆但云某代有某人,而不著所出,亦無徵不信矣。
△《教養(yǎng)全書》·四十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應(yīng)捴謙撰。捴謙有《周易集解》,已著錄。是書分選舉、學(xué)校、治官、田賦、水利、國計、漕運、治河、師役、鹽法十考,節(jié)引史文,而取前人評論各參其下,體例略仿《文獻通考》,於明代事實,所載尤詳。捴謙間附斷語,議論亦多醇正。然以視馬端臨之精博,則猶未能遽相方駕矣。其中不載律算者,以徐光啟已有成書;不載輿地者,以顧炎武、顧祖禹二人方事纂輯故也。
△《姓氏譜》·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繩遠撰。繩遠字斯年,嘉興人。其書雜抄《萬姓統(tǒng)譜》而成,舛漏頗甚。疑其錄以備用,本非欲著書也。
△《李氏類纂》·五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繩遠撰。是編蓋偶抄諸家類書,以備自用。故職官首宗人府,用今制也,而云國朝置大宗正院。改宗人府宗人令一人,乃前朝故事,而以為國朝。此沿襲抄錄,而事同未去葛龔者矣。
△《韻粹》·一百七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舊本題國朝朱彝尊撰。彝尊有《經(jīng)義考》,已著錄。是書采古人新穎之語,分韻編次,韻為一卷,所摭不為不富。然惟摭詞賦,而不及經(jīng)史。其詞賦引據(jù)他書者,亦即以詞賦為出典,其病與蘇頌《文選雙字類要》略同。彝尊學(xué)有本原,著述最富,不應(yīng)為此饾飣之學(xué),其生平文字內(nèi)未嘗言及此書,書中時有闕行闕字,亦似未完之本。疑為摭拾私記以備詞賦之用,后人重其淹博,轉(zhuǎn)相傳寫,遂漸至於流布耳。
△《宮閨小名錄》·四卷,《后錄》·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尤侗撰。侗有《明史·藝文志》,已著錄。是編補陸龜蒙、洪適、王铚、溫豫、張邦幾諸錄之遺,上起於漢,下迄於明,凡女子以名傳者,皆分類編載。一曰后妃,附以公主、外戚。二曰列女,附以妓妾之有節(jié)行者。三曰妾婢,附以雜類。四曰妓女,五曰外傳,附以寇盜。六曰仙鬼,附以劍俠。每類又有補遺。其補錄未盡者,閩縣余懷又續(xù)為后錄一卷,侗并跋而刻之。其舊錄所已有者,亦列其名而不著事跡,注曰已見。其蒐采頗勤,然侗本摛華掞藻,以詞賦為工,懷亦選伎徵歌,以風(fēng)流自命,考證之學(xué),皆非所長。如明代宮人瓊蓮媚蘭之類皆收,而王滿堂、楊金英之類名在國史乃遺之,據(jù)杜甫詩收其婢阿稽,而劉整之婢綠草載於《文選》乃遺之,據(jù)魏文帝詩收劉勛妻王宋,據(jù)元稹詩收其女小迎,而焦仲卿妻蘭芝,葛沙門妻郭小玉,左思女紈素、蕙芳并見《玉臺新詠》乃遺之。至李波小妹歌之雍容、東飛伯勞歌之莫愁、喬知之詩之窈娘、李白詩之女平陽伎金陵子、李商隱詩之柳枝、杜牧詩之定子、白居易詩之都子、元稹詩之念奴、秦觀詩之邊朝華、晏殊詩之劉蘇哥、歐陽修詩之嬌兒以及裴度之黃娥、司空圖之鸞臺,失之眉睫之前者尤不可勝舉。他如唐李冶乃女道士,元薛蘭英、蕙英乃富民之女,有《聯(lián)芳集》,而列之妓女之中;石崇妾綠珠見於本傳,竇滔妾趙陽臺見於《璇璣圖序》,而乃不入之婢妾。則門目顛倒,紫云一人,既入仙鬼,又入補遺。隔六頁而兩見;趙娟一人,既附王韞秀,又別為一條,越一卷而重出;則排纂多疏。以錦瑟為令狐楚之青衣,猶據(jù)《劉攽詩話》;至於段文昌家之膳祖,猶夜來之稱針神;鮑生之四弦,猶蘇軾之胡琴婢;皆以藝稱,非其名字。一概列入,乖謬殊深。甚至同時婦女,連篇累牘,益無體例矣。
△《同姓名錄》·八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國朝王廷燦撰。廷燦,錢塘人??滴跣劣吓e人。官崇明縣知縣。是書蓋因梁元帝及明太常寺卿余寅兩《同姓名錄》而廣之。寅書止於金、元,廷燦則兼及明代。然如寧都魏禧,至康熙己未尚薦舉博學(xué)鴻詞,而取與崇禎末年之魏沖相配,題曰兩魏叔子,則取州縣戶籍而閱之,同姓名者萬人可得,何止此八卷乎?又卷三全抄梁元帝書,卷五亦全抄余寅書,又何貴乎屋下屋也。
△《古事苑》·十二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鄧志謨撰。志謨字景南,饒安人。是書成於康熙丙寅。捃摭古事,裁為儷偶,凡六十篇,其注釋則各附篇末。大致欲仿吳淑《事類賦》,而不能諧以聲韻,貫以脈絡(luò),遂各為無首無尾,不相聯(lián)貫之四六云。
△《行年錄》·(無卷數(shù),禮部尚書曹秀先家藏本)
國朝魏方泰撰。方泰字日乾,號魯峰,江西廣昌人??滴豕镂催M士,官至禮部右侍郎,翰林院學(xué)士。是書取古人事跡有年可紀者,各以其年編之,每一歲為一篇。其但有幾十歲字而不得其畸零之?dāng)?shù)者則各立幾十馀一篇,其并無幾十字可考者,則分立初生、童幼、少壯、老年四篇,而冠以各朝歷及制令,附以生辰同生,學(xué)生、遺腹、前后身四篇。原本不分卷數(shù),亦無目錄,次第頗為顛倒。如凡例稱冠以各朝歷,而此本以前后身為冠,知非方泰之舊矣。所列儒異兼陳,不免稍失於雜。又隨所見聞即據(jù)其書載人,不復(fù)究其本源,亦稍失之疏略。
△《石樓臆編》·五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周綸撰。綸字膺垂,松江華亭人??滴踔泄賴颖O(jiān)學(xué)正。是書分吏、戶、禮、兵、刑、工六門,中立五十九目。自漢、唐迄於本朝凡關(guān)六曹政事者,俱類紀之,於國初以來章疏案牘,亦頗有所徵引。大旨以為場屋對策之用,然書生局於里闬,凡官府故事,未能明習(xí)。掛漏殊多,不足盡資考校也。
△《五經(jīng)類編》·二十八卷(通行本)
國朝周世樟編。世樟字章成,太倉人。是編摘取五經(jīng)之語,分為十門,每門又分子目,皆以備時文之用。末附諸經(jīng)略說、經(jīng)義辨訛、辨疑各數(shù)條,亦皆無關(guān)考證。
△《同人傳》·四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陳祥裔撰。祥裔有《蜀都碎事》,已著錄。是書自秦、漢以迄元、明,凡同姓名者,采集成冊,末附父子同名字者數(shù)人,采摭頗詳,去取亦頗矜慎。如《太平廣記》中再生之王翰,與唐詩人王翰相同,《通幽記》神婚之李伯禽,與李白子伯禽相類,事既不經(jīng),人無可考,今概不錄,知非漫無別擇,愛奇嗜瑣者也。惟皆不著所出,是其一短耳。
△《古事比》·五十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方中德撰。中德字用伯,桐城人。其書以古事之相類者,排比成編。然徵引雖博,掛漏實多。如父子一門中,分世業(yè)、世經(jīng)術(shù)為二。以世業(yè)屬之隨會士匄、王羲之、獻之,以經(jīng)術(shù)屬之韋賢、劉向父子,古今豈僅此一二家耶?蓋四部之書,浩如煙海,軼聞瑣記,仆數(shù)難窮,欲以數(shù)十卷書,一一比類而合之,不免自為其難,宜其顧此失彼耳。
△《政典匯編》·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芝藻撰。芝藻有《大易疏義》,已著錄。是書以天下之事統(tǒng)於六曹,自周官始,后世或因或革,總不出其范圍。因分曹排纂古事,刪繁提要,隨事附以論斷。其所取材,大抵《通典》、《通考》二書為多,而元、明之事則多采自王圻《續(xù)通考》及邱濬《大學(xué)衍義補》云。
△《典引輯要》·十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丁昌遂撰。昌遂字秀崖,懷寧人。是書成於康熙庚寅,雜采舊文,各隱括大略而分類編之。其凡例謂制藝一道,固發(fā)自性靈,間亦取證於古典。是編所輯,足供舉業(yè)家之考證。其宗旨如是,書可知矣。
△《廣事類賦》·四十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華希閔撰。希閔字豫原,無錫人,康熙庚子舉人。希閔因校刻吳淑《事類賦》,病其未備,乃廣為此編,附刻其后,凡二十七門,一百九十一子目,亦如淑例自注,然終不逮淑書也。
△《根黃集》·十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楊文源撰。文源,長泰人。是書以三禮之文,割裂排纂,分律呂、封建、井田、學(xué)校、祭祀為五門,每門之中又各為子目。其曰根黃者,取黃鍾為萬事根本意也。卷前則敬錄圣祖御制黃鍾為萬事根本說一篇,與朱子請修三禮劄子一首,以志編輯所自。其訓(xùn)釋辨論,一以欽定義疏為折衷,間亦附以己見。其凡例云,仿朱子《儀禮經(jīng)傳通解》,然書中所錄,多與四子書典故相發(fā)明,仍不過舉業(yè)津梁而已。故今列之類書類焉。
△《三體摭韻》·十二卷(浙江朱彝尊家曝書亭藏本)
國朝朱昆田撰。昆田字西畯,秀水人,彝尊子也。承其家學(xué),亦以博涉為功。是編仿陰氏《韻府》之例,采前人新艷字句,排纂成編,所錄至元而止,惟取騷賦詩三體,故以為名。捃拾頗為繁富,然詞人琢語,莩甲新意者十之一,镕鑄舊文者十之九,未可一字一句據(jù)為根底。即以一東韻而論,阿童為王濬小字,見《三國志》注,乃云出蘇軾詩。鶴氃氋而不舞乃羊祜事,見《世說新語》,乃云本陸龜蒙詩。此猶云惟引詞賦,不及子史也。至於椒風(fēng)殿名見《兩都賦》,乃引崔國輔詩。唐弓字見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序》,乃引賀知章詩。比紅兒自有羅虬本詩,乃引陸游詩,是即詞賦之中已舍前取后。他如已引古詩之魚戲蓮葉東,又引岑德詩之蓮東自可戲,別出蓮東一條,已引衛(wèi)象詩之鵲血琱弓濕未乾,又引梅堯臣詩之休調(diào)鵲血弓,別出鵲血弓一條,更繁復(fù)少緒。至梁簡文帝詩之劍飾丹陽銅,字本從金,乃訛收於桐字下。則校讎亦未精矣。蓋草創(chuàng)未定之本。后人以其名父之子,遂錄傳之,不知反為昆田累也。
△《文獻通考節(jié)貫》·十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周宗濂撰。宗濂有《恥亭遺書》,已著錄。是書取馬端臨《文獻通考》、王圻《續(xù)通考》首尾編次,仍如二十四門之舊。惟帝系象緯、物異、四裔、節(jié)義、方外六門,以難於節(jié)錄置之,其因文附見者,如戶口考之奴婢占役,學(xué)??贾艏腊浿T條,亦多刊削。蓋意主便於記誦,為場屋對策之用。固不能以著書體例繩之耳。
△《考古略》·八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文清撰。文清有《周禮會要》,已著錄。文清初著有《考古源流》四百七十五卷,乃匯采《三通》、《玉?!贰ⅰ秲愿敗?、《通鑒綱目》、《大事紀》、《學(xué)海津逮》、《性理》諸書而成,未及刊布。此本乃先摘其淺近切要者,輯以成編,故名曰略。
△《考古原始》·六卷(湖南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文清編。初,明嘉靖中,桐城趙釴撰《古今原始》十四卷,以歷代帝王編年紀載,各著其事所自始。文清以趙書原本自天皇氏至陰康氏荒渺無稽,為之刊削,依圣經(jīng)斷自伏羲,并補正訛闕,訖明神宗而止??际辣径噍d事始,其書久佚,馮贄事始亦無傳本。文清此書,饾飣牽合,亦與趙氏書相等。又不著出典,益不足徵。至卷末補遺各條,尤如兔園冊子。文清嘗纂《考古略》一書,其凡例中自敘生平所著述,不及是書,殆坊賈所托名也。
△《春秋經(jīng)傳類聯(lián)》·(無卷數(shù),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繩曾撰。繩曾字武沂,無錫人。雍正庚戌進士,官揚州府教授。是書取春秋經(jīng)傳之詞,稍加點竄镕鑄,集為對偶,凡三十四類。自序有曰,宋徐晉卿《春秋類對賦》,拘於聲韻,選詞難工,事弗類從,猶如野戰(zhàn),乃猶列入經(jīng)解,得與諸家炳如列星,并垂不朽。茲編分類匯集,聯(lián)為駢體,以便記誦。寧律不諧,不使句弱;寧句不工,毋使語俗。開府之長,庶幾有取乎?其自命甚高。所稱開府之長,殆以倪璠注《庾信集》稱其善用《左傳》歟。然晉卿何足道,而殫竭心力爭此不足重輕之短長,是亦可已不已矣。
△《杜韓集韻》·三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國朝汪文柏撰。文柏字秀青,號柯庭,嘉興人。官兵馬司指揮。其書取杜、韓二家詩句,案今韻摘出,編於字下,以為吟詠者取資。每卷各分上、中、下。凡杜、韓所未押者,則存其韻於部尾。所摘之句,不著原題。蓋宋人《十二先生詩宗》之類也。
△《古今記林》·二十九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汪士漢撰。士漢有《秘書》二十一種,已著錄。是書分二十七類,自正史以迄百家,隨筆摘錄。自謂義例有二,一紀淑慝以示勸戒,一蒐瑰琦以資見聞。然大約從類書中抄撮而成。
△《古學(xué)捷錄》·十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應(yīng)麐撰。應(yīng)麐原名應(yīng)明,字縉英,莆田人。其書為科舉答策而作,凡十篇,每篇各有子目。所采皆明人類書,殊多舛誤。
△《讀古紀源》·九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何懋永撰。懋永字念修,山陰人。其書分為二編,一曰三才緯略,一曰六官綜制。共分為九考。皆抄撮類書,非根柢之學(xué)。
△《經(jīng)濟宏詞》·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是書前有凡例,題汪學(xué)信四如父編次,卷首又題新安太易父汪以時選輯。無序無跋,未審果出誰手。凡分十二門,皆明人之文,可以為場屋答策之用者,其凡例亦自稱取便制舉業(yè)云。
△《唐句分韻初集》·四卷、《二集》·四卷、《續(xù)集》·二卷、《四集》·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馬瀚撰。瀚字炎洲,順天人。其書以唐人詩句分一百七韻,編次以為集句之用?!冻跫?、《二集》兼取五言、七言,《續(xù)集》、《四集》則惟取七言。
△《政譜》·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朱栗夷撰。栗夷字心菴,山陰人。是編摘錄杜佑《通典》、馬端臨《文獻通考》及邱濬《大學(xué)衍義補》諸書,以類排纂,分十二門,雖以《政譜》為名,實則策略而已。篇首總名,題曰《象山巖新書》,蓋其雜著中之一種也。
△《是菴日記》·十四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楊擁編。擁字蔚芝,號是菴,爵里無考。卷首所列引用書目,有李漁《閑情偶寄》,則近時人耳。卷中采輯諸書,分類排纂,凡為十四門。各注所引之書名,亦間附以己意。其凡例自云,會心即錄,敘次不倫,掛漏孔多,體殊握要。蓋亦隨意撮抄之書也。
△《類書纂要》·三十三卷(內(nèi)府藏本)
國朝周魯撰。魯字南林,無錫人。是編於類書之內(nèi)稗販而成,訛舛相仍,皆不著其出典,流俗沿用,頗誤后來。
△《駢語類鑒》·四卷(編修周厚轅家藏本)
國朝周池撰。池有《唐鑒偶評》,已著錄。是書兼仿李瀚《蒙求》、吳淑《事類賦》之體,以故事可資法戒者,編為儷偶,不立門目,惟以韻部分篇。末一卷為閨鑒十二篇,幼鑒十篇,則婦人及童子事也。中有一篇僅一二韻者,意亦編纂未竟之稿歟。
──右“類書類”二百一十七部,二萬七千五百零,四卷內(nèi)七部無卷數(shù),皆附《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