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御制孝慈錄序

御制孝慈錄序 作者:明·朱元璋


《御制孝慈錄序》
(明)朱元璋 撰

洪武四
洪武
喪禮之說聞周朝已備至秦火乃亡漢儒采諸說以成書號曰周禮儀禮或云新書而未行歷代儒臣往往以為定式以佐人主若識時務(wù)者則采可行而行之其有俗士執(zhí)古以匡君君不明斷是以妨務(wù)而害理中道廢焉朕觀其所以于事甚繁洪武七年秋九月貴妃薨敕禮官以定儀詔
翰林稽諸古典三日而后來奏人各以周禮儀禮以為定式所云父在為母服期年若庶母則無服又引子游問孔子魯昭公之服有二以孔子不許為必然朕思之再三迂儒俗士果不識時務(wù)孰不知孔子之說有大義存焉宰予問期年之喪可服孔子以為不仁與昭公之事何異乎不然當(dāng)是時諸侯不有天王而自??鬃觿?wù)以三綱五常教昭公諸侯也其喪禮久出天王問孔子欲更其禮可乎在孔子必不教人不忠所以不言期之非及宰予閑居之論孔子卻言其非可見母之期服不近人情焉今之迂儒止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古非今昭然矣為禮出于天子上行下效焉今天子皇子母服期庶母則無服五服之外則不服若以其說為必然則堯之德靡及矣
堯乃親九族而平章百姓豈獨五服之外者歟于是命諸儒遍考諸書以報又?jǐn)?shù)日來奏古今論喪服者凡四十有二人愿服期年者十四人愿服三年者二十八人比服期年者增倍由是觀之三年之喪豈不合人情者乎夫父母之恩一也父服三年父在為母則期年豈非低昂太甚乎其于人情何如也亙古不近人情而太過者有之若父母新喪則或五日三日或六七日飲食不入口者方乃是孝朝抵暮而悲號焉又三年不語焉禁令服內(nèi)勿生子焉朕覽書度意實非萬古不易之法若果依前式其孝子之家為已死者傷見生者十亡八九則孝禮頹焉民人則生理罷焉王家則國事紊焉
又聞周公無逸篇述殷王中宗享國七十五年高宗享國五十九年祖甲享國三十三年自時厥后惟躭樂之從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壽可稽而短可考豈不明矣然周公止知如是不知定期服已失人倫終致后王壽短而社稷移者亦由庶母無服焉或父歸而子乘之人倫安在所以壽促而王綱解迂儒茫然哉朕觀宮生之君好內(nèi)山林之士任為股肱爪牙暴貴其身致君牽制文義優(yōu)游不斷國之危亡非迂儒者誰其喪禮之論時文之(變態(tài))迂儒乃不能審勢而制宜是古非今灼見其情甚不難矣每聞漢唐有忌議喪事者在朕則不然禮樂制度出自天子于是立為定制子為父母庶子為其母皆斬衰三年嫡子眾子為庶母皆齊衰杖期使內(nèi)外有所遵守
洪武七年冬十一月一日
斬衰三年

斬衰冠

首绖

腰绖

絞帶

衣前

衣后

裳制

桐杖

管屨

苴杖

齊衰

齊衰冠

首绖

腰绖

絞帶

衣前

衣后

裳制

疏屨

削杖

大功九月

大功冠

首绖

腰绖

絞帶

衣制

裳制

麻屨

小功五月

小功冠

首绖

腰绖

絞帶

緦麻冠

首绖

腰绖

絞帶

衣制

裳制

繩屨

衣制

裳制

繩屨

古今論母喪服者凡四十二人
斬衰制度
齊衰制度
大功制度
小功服制
緦麻制度
○古今論母喪服者凡四十二人
愿服三年者二十八人
愿服期年大功等服者十四人
三年者二十八人
期年及大功等服者一十四人
三年者二十八人
圣賢定論三人
論語孔子謂宰予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中庸孔子曰三年之喪達(dá)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孟子謂滕文公曰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dá)于庶人三代共之
春秋左氏傳曰三年之喪雖貴遂服禮也
歷代愿服者二十五人
魯昭公為母夫人歸氏服三年 【出春秋魯昭公十一年】
前漢河間王良服其母喪三年 【良獻(xiàn)王五世孫出前漢書】
前漢丞相公孫弘服 【其歸】 母喪三年 【弘武帝時人出前漢書】
前漢薛修服其母喪三年 【修丞相薛宣之弟出前漢書薛宣傳】
后漢韋彪服父母喪三年 【彪明帝時人出后漢書韋彪傳】
后漢桓郁服其母喪三年 【郁章帝時人出后漢書桓榮列傳】
后漢東平王敞服其母喪三年 【敞安帝時宗室出后漢書列傳】
后漢安帝詔長吏不為親行三年喪者不得選舉 【出通鑒綱目】
司徒劉愷上言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師職在宣美風(fēng)俗宜以身先之乃詔大臣行三年喪 【愷安帝時人出東漢會要】
陳忠上疏曰父母于子同氣異息一體而分三年乃免于懷抱先王緣人情而著其節(jié)制服三年喪 【忠安帝時人出東漢會要】
后漢東海王臻服其母喪三年 【臻順帝時人出后漢書】
后漢桓帝聽刺史二千石行三年喪 【出通鑒綱目】
后漢桓帝延熹九年荀爽對策曰古者大喪三年不呼其門所以崇國厚俗篤化之道也事失宜正過勿憚改天下通喪可如舊禮 【爽桓帝時人出東漢會要】
晉武帝居王太后喪一遵古禮素服以終三年 【出晉書本紀(jì)】
晉康帝居杜大后喪周忌有司奏期年應(yīng)改服詔不從素服如舊 【出通典】
后魏孝文帝居太后馮氏喪勺飲不入口者五日哀毀過禮 【出通典】
后周高祖居叱奴太后之喪處倚廬朝夕進(jìn)一溢米卒終三年之制五服之內(nèi)亦令依禮 【出通鑒綱目】
唐高宗上元元年武后上表曰夫禮緣人情而立制因時事而為范變古者未必是循舊者不足多也至如父在為母服止一期雖心喪三年服由尊降竊謂子之于母慈愛特深生養(yǎng)勞瘁恩斯極矣今請父在為母終三年之服詔依行焉 【出唐會要】
唐玄宗開元禮五服之制父在為母加服齊衰三年開元七年嘗改其制至二十年以齊衰三年為定及頒禮乃一切依行焉 【出唐會要】
刑部郎中田再思議曰父在為母三年行之已踰四紀(jì)編之于格服之已久前王所是疏而為律后王所是著而為令何必乖先帝之旨阻人子之情而欲服之期年與伯叔母齊乎 【再思玄宗時人出通典】
唐張說為兵部侍郎以母喪免既期年詔起為黃門侍郎固請終制天下高之 【說玄宗時人出唐張說傳】
唐代宗廣德二年敕三年之喪謂之達(dá)禮其文官自今以后并許終制 【出唐會要】
唐李晟二子愿怤居母喪大祥而除官晟奏二子終■〈衤覃〉而后朝請 【晟德宗時人出唐會要】
宋仁宗寶元中王恪言父母相繼亡歿乞通持五十四月服制詔許通持服 【出宋會要】
宋神宗熙寧七年命官參酌舊例定為新式三年之喪父母及繼母慈母巳所生母并三年 【出宋會要】
期年及大功等服者一十四人
齊宣王欲短喪 【孟子非之出孟子】
前漢丞相翟方進(jìn)喪母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視事 【方進(jìn)成帝時人出前漢書列傳】
晉武帝武元楊后之喪既葬博士張靖議皇太子亦宜從制俱釋服 【靖武帝時人出晉書】
晉太宰武陵王有所生母喪求齊衰三年詔服大功 【武陵王穆帝時宗室出通典】
晉梁王逢母喪求服三年詔服大功 【逢晉哀帝時宗室出通典】
晉哀帝周太妃薨仆射江霖啟于禮應(yīng)服緦麻 【霖哀帝時人出通鑒綱目】
晉孝武帝太子所生母陳淑媛卒有司請服練冠麻衣既葬而除 【出通典】
唐玄宗開元五年盧履冰上言準(zhǔn)禮父在為母服期年 【履冰玄宗時人出唐書儒學(xué)傳】
元行沖奏曰父在當(dāng)為母齊衰期而心喪三年 【行沖名澹玄宗時人出唐書儒學(xué)傳】
唐德宗有后喪皇太子及舒王誼將行三年之制柳冕奏太子請依魏晉故事卒哭而除服心喪終制 【冕德宗時人出唐書列傳】
穆質(zhì)上疏言遵三年之制則太重從三十日之服則大輕惟行古之道以期年乃得禮之中 【質(zhì)唐德宗時人出唐書列傳】
宋太祖母杜太后之喪太祖及弟光義光美俱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 【出宋史】
○斬衰制度
按朱文公家禮云斬不緝也衣裳皆用極麤生布旁及下際皆不緝衣長過腰足以掩裳上際縫外向背有負(fù)版用布方尺八寸綴于領(lǐng)下垂之 【負(fù)版在后者以其負(fù)荷悲哀在于背也】 前當(dāng)心有衰用布長六寸廣四寸綴于左衿之前 【衰之言摧也衰當(dāng)心者明孝子有哀摧之志也】 左右有辟領(lǐng)各用布方八寸屈其兩頭相著為廣四寸綴于領(lǐng)下在負(fù)版兩旁各攙負(fù)版一寸 【左右辟領(lǐng)謂之適者以哀戚之情當(dāng)有指適緣于父母不兼念余事 也】 兩腋之下有衽各有布三尺五寸上下各留一尺正方一尺之外上于左旁裁入六寸下于右旁裁入六寸便于盡處相望斜裁卻以兩方左右相沓綴于衣兩旁垂之向下狀如燕尾以掩裳旁際裳前三幅后四幅縫內(nèi)向前后不連每幅作三■〈巾取〉■〈巾取〉謂屈其兩邊相著而空其中
其用布與裁制之灋按楊復(fù)附注喪禮記云衣二尺有二寸葢指衣身自領(lǐng)至腰之長而言用布八尺八寸中斷以分左右為四尺四寸者二又取四尺四寸者二中折以分前后為二尺二寸者四迭為四重從一角當(dāng)領(lǐng)處四寸下取方裁入四寸乃所謂適辟領(lǐng)者辟猶開也從一角當(dāng)領(lǐng)取方裁開入四寸故曰辟領(lǐng)以此辟領(lǐng)四寸反折向外加兩肩 以為左右適辟領(lǐng)四寸既反折向外加兩肩以為左右適故后之左右各有四寸虗處當(dāng)脊相并謂之闊中
前之左右各有四寸虗處當(dāng)肩相對亦謂之闊中通八寸此則衣身所用布之處與裁之之法
別用布一尺六寸以塞前后闊中布一條縱長一尺六寸橫闊八寸又縱折而中分之其下一半截斷兩端各四寸除去不用只留中間八寸以加后之闊中元裁辟領(lǐng)處而塞其闕當(dāng)脊相并處其上一半全一尺六寸不裁以布之中間從項上分左右對折向前垂下以加于前之闊中與元裁斷處當(dāng)肩相對處相接以為左右領(lǐng)夫下一半加于后之闊中者用布八寸而上一半從項而下加前之闊中又倍為一尺六寸此則衣領(lǐng)所用之布與裁之之法
凡衣裳用布一丈四寸者衣身八尺八寸衣領(lǐng)一尺六寸合為一丈四寸此是用布正數(shù)又當(dāng)少寬其布以為針縫之用此即衣身衣領(lǐng)之?dāng)?shù)若負(fù)衰帶下及兩衽又在此數(shù)外但領(lǐng)必有袷古者布幅闊二尺二寸除衣領(lǐng)用布闊八寸外更余闊一尺四寸而長一尺六寸可以分作三條足
用為袷
又按喪服記及注袂二尺二寸緣衣身二尺二寸故左右兩袂亦二尺二寸欲使縱橫皆正方祛尺二寸祛乃袖口袂二尺二寸縫合其下一尺留上一尺二寸以為袖口衣帶下尺緣古者上衣下裳分別上下不相侵越衣身二尺二寸僅至腰而止無以掩裳上際故于衣帶之下用縱布一尺上屬于衣橫繞于腰以腰闊狹為準(zhǔn)所以掩裳上際綴兩衽于其旁○度用指尺以中指節(jié)為寸
冠制冠比衣裳用布稍細(xì)紙糊為材廣三寸長足跨頂前后褁以布為三■〈巾取〉皆向右縱縫之用麻繩一條從額上約之至頂后交過前各至耳結(jié)之以為武屈冠兩頭入武內(nèi)向外反屈之縫于武武之余繩垂下為纓結(jié)于頤下
首绖以有子麻為之其圍九寸麻本在左從額前向右圍之從頂過后以其未加于本上又以繩為纓以固之如冠之制
腰绖圍七寸有余兩股相交兩頭結(jié)之各存麻本散垂三尺其交結(jié)處兩旁各綴細(xì)繩系之
絞帶用有子麻繩一條大半腰绖中屈之為兩股各一尺余乃合之其大如绖圍腰從左過后至前乃以其右端穿兩股間而反插于右在绖之下
杖父用竹本在下母用桐上圓下方
菅屨以菅草為屨若今之蒲鞋
婦人用極麤生布為大袖孝衫長裙葢頭皆不緝竹釵麻鞋眾妾則以禙子代大袖凡婦人皆不杖
敘服
子為父母
庶子為所生母
子為繼母
子為慈母 【母卒父命他妾養(yǎng)已者】
子為養(yǎng)母 【謂自幼過房與人】
女在室為父母
女嫁反在室為父母 【謂為嫁被出而歸在父母家者】
嫡孫為祖父母承重及曾高祖父母承重者同 【父不在故嫡孫為祖承重服若父祖俱亡而孫為曾高祖后者同】
為人后者為所后父母
為人后者為所后祖父母承重
夫為人后則妻從服
婦為舅姑 【即公婆】
庶子之妻為夫之所生母
妻妾為夫
○齊衰制度
按朱文公家禮云齊衰者用次等麤生布齊者緝也緝其傍及下際余同斬衰之制
冠制以布為武及纓余同斬衰
首绖以無子麻為之圍七寸余本在右末系本下布纓制與斬衰绖同
腰绖圍五寸余制同斬衰
絞帶齊衰以下以布為之而屈其右端尺余
削杖以桐為之上圓下方
疏屨麤屨也以疏草為之
婦人衣服制同斬衰但用布稍細(xì)大功以下同
齊衰杖期
服制同前
敘服
嫡子眾子為庶母 【謂父之妾】
嫡子眾子之妻為夫之庶母
為嫁母出母 【即親生母因父卒改嫁及父在被出者】
父卒繼母改嫁而已從之者
夫為妻
齊衰不杖期
服制同前
敘服
父母為嫡長子及眾子
父母為女在室者 【雖適人而無夫與子者亦同】
繼母為長子及眾子
慈母為長子及眾子
孫為祖父母 【女雖適人不降】
為伯叔父母 【即伯伯姆姆叔叔嬸嬸】
妾為夫之長子及眾子為所生子
為兄弟
為兄弟之子及兄弟之女在室者 【即侄男及侄女】
為姑及姊妹在室者 【雖適人而無夫與子者同】
妾為嫡妻
嫁母出母為其子女在室及雖適人而無夫與子者為其兄弟及兄弟之子 【姊妹及侄女在室者同】
繼母改嫁為前夫之子從巳者
為繼父同居兩無大功之親者 【謂繼父無子孫伯叔兄弟巳身亦無伯叔兄弟之類】
婦人為夫親兄弟之子
婦人為夫親兄弟之女在室者
女出嫁為父母
妾為其父母
為人后者為其父母 【即本生父母】
女適人為兄弟之為父后者
祖為嫡孫
父母為長子婦
齊衰五月
服制同前
敘服
為曾祖父母 【女雖適人不降】
齊衰三月
服制同前
敘服
為高祖父母 【女雖適人不降】
為繼父先曾同居今不同居者
為繼父雖(不同)居而兩有大功以上親者
○大功制度
衣用稍麤熟布無負(fù)版衰辟領(lǐng)服制同齊衰
冠制三辟積向右以布為武及纓制同齊衰
首绖以無子麻為之圍五寸余本在右末系本下布纓制與齊衰服同
腰绖以熟麻為之圍四寸余制同齊衰
絞帶以布為之制同齊衰
麻屨以麻為之
敘服
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
為姑及姊妹及兄弟之女出嫁者
父母為眾子婦
為女之出嫁者
祖為眾孫 【女在室同】
為兄弟之子之婦 【即侄婦】
婦人為夫之祖父母 【即夫之公婆】
婦人為夫之伯叔父母 【即夫之伯伯姆姆叔叔嬸嬸】
婦人為夫兄弟子之婦 【即侄婦】
婦人為夫兄弟之女嫁人者
女出嫁為本宗伯叔父母 【即伯伯姆姆叔叔嬸嬸】
女出嫁為本宗兄弟及兄弟之子
女出嫁為本宗姑姊妹及兄弟之女在室者
為人后者為其兄弟及姑姊妹在室者
夫為人后者其妻為夫本生父母
為兄弟之子為人后者
○小功服制
衣用稍熟細(xì)布制度同前
冠制三辟積向左余與齊衰同
首绖以牡麻為之圍四寸余
腰绖以熟麻為之圍三寸余制同齊衰
絞帶以布為之制同齊衰
繩屨以麻繩為屨若今之麻鞋
敘服
為伯叔祖父母 【謂祖之兄弟即伯公伯婆叔公叔婆】
為同堂伯叔父母 【謂父之伯叔兄弟】
為再從兄弟及再從姊妹在室者 【謂同曾祖兄弟即父伯叔兄弟之子女】
為同堂兄弟之子 【即堂侄】
為從祖祖姑在室者 【謂祖之親姊妹即姑婆】
為從祖姑在室者 【即堂姑是父之同堂伯叔姊妹】
為同堂兄弟之女在室者 【即堂侄女】
為兄弟之妻
為人后者為其姑姊妹適人者
為嫡孫婦
為同堂姊妹之出嫁者
為孫女之適人者
為兄弟之孫及兄弟之女孫在室者 【即侄孫】
為外祖父母 【即外公外婆】
為母之兄弟姊妹 【即舅舅姨姨】
為同母異父之兄弟姊妹
為姊妹之子 【即外甥】
為夫之姑及夫之姊妹 【在室出嫁同】
為夫之兄弟及夫兄弟之妻
為夫兄弟之孫及夫兄弟之孫女在室者
為夫同堂兄弟之子及夫同堂兄弟之女在室者 【母出為繼母之父母兄弟姐妹 庶母為嫡母之父母兄弟姐妹母死則不服】
○緦麻制度
衣用極細(xì)熟布此五服內(nèi)輕之極者故以緦如絲者為衰裳又以澡治莩垢之麻為绖帶故曰緦麻古緦絲二字通用服制同齊衰
冠制以熟絹為之三辟積向左澡纓澡謂澡治莩垢制同齊衰
首绖以熟麻為之圍三寸為度制同齊衰
腰绖以熟麻為之圍二寸為度制同齊衰
絞帶以布為之制同齊衰
繩屨以麻繩為屨 【若今】 麻鞋
敘服
為族曾祖父母 【謂曾祖之兄弟及妻即太伯公伯婆叔公叔婆】
為族伯叔祖父母 【謂祖之同堂兄弟即堂伯公伯婆叔公叔婆】
為族父母 【謂父之再從兄弟同曾祖者即族伯伯姆姆叔叔嬸嬸】
為族兄弟及族姊妹在室者 【謂三從兄弟姊妹同高祖者】
為族曾祖姑在室者 【謂曾祖之姊妹即太姑婆】
為族祖姑在室者 【謂祖之同堂姊妹即堂姑婆】
為族姑在室者 【謂父之再從姊妹族姑】
為兄弟之曾孫 【女在室同即曾侄孫】
為曾孫玄孫
為同堂兄弟之孫 【女在室同出嫁則無服】
為再從兄弟之子 【女在室同即同曾祖兄弟之子】
為從祖祖姑及從祖姑及從祖姊妹之出嫁者 【從祖祖姑謂祖之親姊妹從祖姑父之同堂姊妹從祖姊妹已身再從姊妹】
為兄弟之孫女出嫁者
為同堂兄弟之女出嫁者 【堂侄女】
為乳母
為舅之子

為姑之子
為兩姨兄弟
 為外孫 【男女同】
為婿
為妻之父母 【妻亡而別娶亦同妻之親母雖嫁出猶服】
為兄弟孫之婦
為同堂兄弟子之婦
為同堂兄弟之妻
為外孫婦

為甥婦
婦人為夫之曾祖高祖父母
為夫之從祖祖父母 【即夫之祖親兄弟伯公伯婆叔公叔婆】
為夫之從祖父母 【夫之堂伯叔】
為夫兄弟之曾孫
為夫之同堂兄弟 為夫同堂兄弟之婦
為夫同堂兄弟之孫 【孫女同】
為夫再從兄弟之子
為夫兄弟孫之婦
為夫同堂兄弟子之婦
為夫同堂兄弟之妻
為夫之同堂姊妹 【在室出嫁同】
為夫之外祖父母
為夫之舅及夫之姨
為夫之從祖祖姑及從祖姑在室者 【從祖祖姑是夫之姑婆從祖姑是夫之堂姑】
女出嫁為本宗從祖祖父母 【即伯公伯婆叔公叔婆】
女出嫁為本宗從祖父母 【即堂伯堂叔】
女出嫁為本宗同堂兄弟之子女 【即堂侄堂侄女】
女出嫁為本宗從祖祖姑及從祖姑在室者 【從祖祖姑即姑婆從祖姑即堂姑】
女出嫁為本宗同堂姊妹之出嫁者
為人后者為本生外祖父母

《御制西征記》
(明)朱元璋 撰

御制西征記
(明)朱元璋 撰
洪武二
洪武
癸卯秋以巨舟千艘載甲士十萬是日天風(fēng)東發(fā)楊帆沂流西征荊楚禡祺之后纜解舟行時兩岸諸山墨云叆叇左雷右電江湖洶涌羣鳥萬數(shù)挾舟趐焉少頃有蛇自西北浮江趨柁朕親視之斯非神龍之化若是歟果天不我舍加龍神運機(jī)則西鄙之寇如豺狼之被獵不旬日必至吾麾下
次日舟師抵采石泊牛渚磯未幾一龜一蛇浮凝柁后略不畏人如此終半晝不異斯急流之所疑其然怪之見船末巨鼓一枚恐妨戰(zhàn)鬬即令左右將施神廟語既鼓行復(fù)視之莫知龜蛇之所在已而師行由梁山磯其江陜隘巨舟輻輳見對立嵬山怪石穿空奔濤竣急樹生崖畔凝鳥道以披云罷觀之后駕櫓飛帆暮泊蕪湖之西江天風(fēng)漸作水陸音生驚濤泊岸(氣起)溟蒙是夕止趨就纜至旦風(fēng)猶未止仍泊是江遙見江心一山挺然凌空■〈山上酉下〉然插水首有廟焉惟諸將輕舸如織梭而上下
朕謂左右曰若是者何如對曰是山之神擅禍福致是所以諸將往禱焉須臾逆風(fēng)止順風(fēng)生于是浮游而前數(shù)日越樅陽渡漢武射蛟之所半晝抵皖城寇舟不戰(zhàn)水陸固守朕命諸將以舟系水以步疑陸鼓噪而進(jìn)不踰時空其江盡為我有于是宵晝弗停次日午后兵抵潯陽之下與彼交戰(zhàn)再沖再折凡若此者三彼負(fù)而我勝友諒逃遁遺將伏降朕命能者葺城守之班師建業(yè)吁兵兇事耳圣人不得為而用之朕命甲士露鋒刃比縛首惡以來前其良民安無誤遭者耶荷 上帝默相兵無血刃潯陽以平民獲康哉
廣信府同知鄒潘校正
推官方重校正
臨江府推官袁長馭校正
上饒縣學(xué)教諭余學(xué)申對讀
湖州府后學(xué)吳仕旦覆訂

《御制平西蜀文》
(明)朱元璋 撰

御制平西蜀文
(明)朱元璋 撰
洪武三
洪武
洪武四年九月三十日朕親紀(jì)征蜀二道總兵官功之低昂以旌忠勇有智之將又張無謀鈍兵之徒爾基再作平蜀頌一章為傅將軍廖將軍千萬年不朽之功朕聞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覩此葢上古圣君臨御恩及海內(nèi)故賢者贊揚若非圣君安敢受此美穪善揚者也朕本淮民因元失政豪杰忿爭吾承人后偶獲多兵訓(xùn)練為我調(diào)用有時命將四出有時親征一方不五六年間羣雄斂跡惟西蜀一隅限山阻險是有戴壽者假明之童孩負(fù)固不伏陰生詭計說誘諸洞蠻夷為我邊民患于是發(fā)兵二道命將分行
三年冬平章楊璟德慶侯廖永忠率舟師抵瞿塘戴壽以合蜀軍民與之決戰(zhàn)平章楊璟兵敗收兵僅能與之對壘當(dāng)年冬穎川侯傅友德將兵由西番道經(jīng)階文逾月而抵綿漢蜀兵莫敢當(dāng)鋒其戴壽者恃瞿塘之險選老弱守之盡拔堅關(guān)之兵西行與穎川侯戰(zhàn)道逢穎川侯一戰(zhàn)戴壽披靡再戰(zhàn)因逼成都其攻衢關(guān)舟師總兵者尚未盡知將軍穎川侯木牌書其戰(zhàn)勝次第順川江而放流德慶侯獲之連壘而進(jìn)乘機(jī)破關(guān)搗虗而至偽京師幼主明升衘璧率文臣請降戴壽為傅將軍生擒于成都于是中國清寧論將之功傅一廖次低昂是焉
天佑我邦 師出一律 將忿揚揚 馬嘶蹄踏盡角聲張 惟我穎侯 智勇難量 羌人稽首壺漿道傍 勞我軍行 綿漢是降 蠢爾戴壽率眾來當(dāng) 一戰(zhàn)披靡 拒城且藏 旬日困逼詣軍請降 傅將功就 再歌瞿塘 天生廖將與傅成雙 江風(fēng)浩浩 起我旌幢 泊舟連壘直破衢關(guān) 生俘偽主 市肆無干 遣使飛捷一刻數(shù)關(guān) 天產(chǎn)名將 兵出農(nóng)間 非朕有能實由天鑒 有臣在南 家居括蒼 生而能文舉筆何難 謂我采擇 黼之班班

《御制紀(jì)夢》
(明)朱元璋 撰

御制紀(jì)夢
(明)朱元璋 撰
洪武五
洪武
昔當(dāng)辛卯有元至正君弱政不務(wù)臣弄權(quán)擅威福海內(nèi)失馭邪術(shù)者倡亂遂致王綱解紐天下紛紜其年汝穎蘄黃民皆為逆次年徐宿熾然盜起蔓及鍾離定遠(yuǎn)民棄農(nóng)業(yè)執(zhí)刃器趨兇者數(shù)萬當(dāng)時貪官污吏莫敢誰何未幾壬辰二月二十七日陷濠城而拒守之哨掠四鄰焚燒閭舍蕩盡民財屋無根椽片瓦墻無立堵可觀不兩月越境犯他邑所過亦然時官軍久不見至失民依望棄順效逆之心萌矣俄而胡帥至乃徹里不花率騎三千會陷城州主謀營城南三十里聲攻城而逡巡不進(jìn)惟是四掠良民得之則以綘系首稱為亂民獻(xiàn)俘于上請給其功于是良民受害激動前日萌逆之心是有呼親喚舊相繼入城合勢共守以相拒以守則穩(wěn)如泰山若以胡帥攻之則如蚍蜉之撼石柱識者以為胡亡自是始也
予當(dāng)是時尚潛草野托身緇流兩畏而難前欲出為元慮系綘以廢生不出亦慮紅軍入鄉(xiāng)以傷命于是禱于伽藍(lán)祝曰歲在壬辰紀(jì)年至正十二民人盡亂巾衣皆綘赤幟蔽野殺人如麻良善者生不保朝暮予尤恐之時祝神避兇趨吉惟神決之若許出境以全生以珓投于地神當(dāng)以陽報若許以守舊則以一陰一陽報我祝畢以珓投之于地其珓雙陰之前所禱者兩不許予乃深思而再祝曰予出守咸聽命于神篤志祈之神不為我決既不出而不守舊果何報耶請報我陽珓予備糗以往以珓擲于地其珓仍陰之就而祝曰莫不容予倡義否若是則復(fù)陰之以珓擲地果陰之方知神報如是再祝曰倡義必兇予心甚恐愿求陽珓以逃之珓落仍陰之更祝神必逃神當(dāng)決我以陽以珓投于地神既不許以珓不陰不陽一珓卓然而立予乃信之白神曰果倡義而后昌乎神不誤我肯復(fù)以珓陰之以珓投于地果陰之予遂決入濠城以壬辰閏三月初一日至城門守者不由分訴執(zhí)而欲斬之良久得釋被收為步卒入伍幾兩月余為親兵終歲如之
當(dāng)時予雖在微卒嘗觀帥首之作度之既久甚非良謀明年春元將賈魯死城圍解予歸鄉(xiāng)里收殘民數(shù)百獻(xiàn)之于上官授我為鎮(zhèn)撫當(dāng)年冬彭趙僭稱部下者多凌辱人予識彼非道棄數(shù)百人內(nèi)率二十四名銳者南游定遠(yuǎn)忽有義旅來歸者三千練率之六月取橫澗山破義兵營得軍二萬余人滁陽葺城以守之又明年春兵入和陽與元兵戰(zhàn)三月而元兵解去乙未夏六月親渡采石江下姑熟丙申入建業(yè)集兵十萬堅守江左秣馬厲兵后三年發(fā)兵四征又三年西定湖湘東平吳越所得壯士精弱半之七十余萬江南為定臣民推戴以明年戊申正月即皇帝位朕許之
至秋不記月日忽夢居寒微暇游舍南仰觀見西北天上羣鳥如燕大小數(shù)不可量摩天而下須臾少近皆鳩鵲之狀又少近比鳥之狀忽然自鳥中突一僊鶴者徐趐東南予回首以顧之有鶴數(shù)對略少將近忽不知鶴之所在惟有青幡數(shù)行但見幡去幡首浮空而行不見持幡者亦不見其竿幡過少頃西北天上有一木為朱臺四有棱角周有欄檻色皆以朱黃繩四扯之前上立二人如寺閽內(nèi)金剛一體無二極目視之見二人口若宣揚之狀忽臺轉(zhuǎn)西以左向南不見二立士卻見列坐幞頭抹額者數(shù)人又臺旋北向以后向南見臺上中立三尊若道家三清之狀其中尊者美貌修髯人世罕見略少回顧于我仍往西北余尚夢寒微中天神既去急歸告于老嫂曰
適來天神過此我必得罪故歸告于家且回聽命出門既行乃換其景不在寒微之時便問昨來天神何往傍曰朝天宮去矣急趨之行未久途逢數(shù)紫衣道士者以綘衣來授予揭里視之但見五彩問此何物也內(nèi)一道士隨聲此何物也又一道士叱彼道士曰此有文理■人服予服之忽然冠履俱備傍有一道士授我一劍靶上皆如牙齒之狀特教我行不數(shù)十步間東南途逢一皂衣禿袖者來露首及兩股二肱首頂一灶兩耳怒目而西北往予再東南行數(shù)十步過一小川川南山北有房東西約十余間見東宮衣青衣而立彼忽然而夢覺明年即位于南郊未即位之先雪沒市鄉(xiāng)當(dāng)祭及即位之時香霧上凝天而下靄地獨露中星遂紀(jì)年洪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