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自春秋末吳王夫差開筑邗城以來,已有二千五百年歷史。隋大運河的開鑿,溝通了江、淮、河、海四大水系,使揚州成為南北水路交通樞紐。至唐為全盛時期,時有“揚一益二”之稱。其后屢遭兵燹,興興廢廢,但均衰而復興。明清間為兩淮鹽運漕運中心,萬商云集,號稱東南一大都會。康熙乾隆南巡時多次臨幸,客觀上催化了揚州的城市建設和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乾隆年間商業(yè)經(jīng)濟下相對寬松的社會氛圍、便利的交通,吸引了南來北往的四方名士匯集揚州。在海通和鐵路興筑前,揚州既是東南的經(jīng)濟中心,也是文化藝術中心?!稉P州畫舫錄》則是這一繁榮時期的現(xiàn)實記錄,它是一部由當代人記敘當代事的筆記體式的揚州人民生活史。自乾隆三十年(1795年)初刊以來,造經(jīng)翻刻,二百年來綿延流播?!暗匾晕撵`,文以地著”,本書及其作者李斗,與揚州學派、揚州畫派諸前賢,在創(chuàng)造發(fā)展獨具自我風格的維揚文化中,具有他們各自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李斗(1749-1817)字北有,號艾塘,一字艾堂。原籍山西忻縣,寄寓儀征。諸生,一生無官職。博學工詩,通數(shù)學音律善書法尤精戲曲。晚年以疾食防風而愈,名所居為防風館。著有《永報堂詩集八卷艾堂樂府一卷》及《歲星記》、《奇酸記》等傳奇。李斗有性格也有見解,自謂“幼失學,疏經(jīng)史,而好游山水?!彼挥螐V泛,物探新奇,博涉古今,獨具慧眼;他不囿于書齋,而是睜眼看世界,開步走天下,崇尚實地考察,因而見多識廣。身處繁華,閱讀繁華,遍寫繁華,本書從收集資料起筆到撰寫完成刊刻,歷時整整三十年。在十五歲到四十五歲人生的青壯年時期,李斗“嘗三致粵西,七游閩浙,一往楚豫,兩上京師”,家居揚州亦“時泛舟湖上,往來于諸工段間”?!奥w雙槳著閑書”,他以崇真尚守、恬適的心態(tài)和人格智慧,觀察審視著所居城市的日新月異的變革,了解她的歷史及現(xiàn)狀,旁搜遠引,對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數(shù)家珍般地登而記之。語言簡約,筆調輕靈??糖昂?,時賢紛紛序跋題詠,一時曾“洛陽紙貴”。閱讀注釋本書,每常掩卷感嘆,驚訝書中包含如此大的信息量及作者的采集功夫,敬仰作者的理性精神和人生狀態(tài)!
全書按揚州城市區(qū)域的劃分和郊外景點的布局,分條塊有序敘述;人物的記載則穿插其間。畫舫者,游宴所乘之舟;題名“畫舫錄”,取意于游蹤所至登而記之錄而達之之意。其內容包括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園林、寺觀廟壇、市肆文物、備款風物掌故,兼采論學名篇、詩詞楹聯(lián),以至營造法式以及康熙乾隆南巡盛況及御詩御筆、名流學士的行狀小傳……一個社會的文化總可分為雅俗兩面,“上之賢士大夫流風余韻,下之瑣細猥褻之事”,本書所見所聞、記人記事不作偏廢。有地位有銀子有文化的達官豪商、聞人雅士、忠孝節(jié)烈自然榜上有名,閭里細民、三教九流同樣記錄在冊;文章太守、文人雅士的游宴詠唱與風靡一時的花雅兩部的戲曲演唱、民間各類節(jié)慶、傳統(tǒng)祭祀,同樣描述得有聲有色;文人賢士為儒為臣,其行狀小傳、高頭文章—一羅列,其豪宴排場、浪跡樓館、流連聲色也詼諧一過;斂聚巨資的諸家鹽商附庸風雅,競趨時尚,其家族家世家業(yè)奢儉不一的家風及所構園林園主的更迭交替,交代十分清楚;以鹽商及達官聞人為中心的文化人活動圈子,南來北往僑居揚州者的行蹤、特長、作為等道來也清晰明白;當日揚州酒樓茶館甲于天下,從街市食肆、家庖行庖、地方傳統(tǒng)名菜、點心小吃乃至滿漢全席。其他諸如園林館閣的構筑,金石、古玩、字畫的收集,書籍碑帖的刻印,衣料、服裝、首飾及各種消費工藝品的設計制作,其時均領天下潮流。印刷雕板、漆器玉雕、盆景園藝亦占人之先……總之,維揚文化特色和盤托出、應有盡有,書中蘊藏著極其具體而寶貴的人文資源,對發(fā)展當今揚州的經(jīng)濟及旅游文化事業(yè),可資發(fā)掘借鑒。 此外,本書保存有大量極有價值的資料:如卷五卷十一黃文旸《曲海目》及焦循的《曲考》以及當時花雅兩部戲曲、曲藝、雜技、傀儡戲等各種民間技藝之資料的收集,向為研究戲曲史的重要文獻;卷十七《工段營造錄》、卷四和其他散見各卷結合景觀敘述的營造法式諸段落,則是李斗結合當時揚州各工段施工實況,精心節(jié)錄采納自《工部工程做法》、《內廷圓明園內工諸作現(xiàn)行則例》諸書。這些章節(jié)雖與全書敘述格調不一,但它們的刊出使官書秘籍得以流傳,讓讀書人了解營造知識,客觀上溝通了匠儒。營造以及天文律算、文物考古等乃專門之學,學養(yǎng)所限,本書只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字???,而不敢妄作注釋。其他如卷十八《舫扁錄》則是對當時揚州畫肪的演變、規(guī)模、船主及命名提匾等的具體實錄。北郊二十四景觀的有關題詠、楹聯(lián)、唐人集句聯(lián),多為名人所書。李斗曾自述有集聯(lián)的愛好,從這些收集完備的楹聯(lián)中,我們可以體味到揚州園林文化的深層內涵,故書后附編《集句聯(lián)作者索引》。為方便一部分專門研究者的工作,書后編有《人名索引》。本書人名、字號、別稱等運用龐雜,前后記敘時有重沓,絕大部分已作歸集整理,余則尚待歸考。
此次印行的為簡化字體注釋本,以乾隆乙卯年(1795年)自然企藏版本為底本,參以清方浚頤同治十七年(1872年)重刻本,江北平、涂雨公先生點校的繁體斷句本(簡稱“中華本”),周光培先生點校的繁體新式標點本(簡稱“廣陵本”),以及闞鋒先生關于《工段營造錄》的校注等。本書除完全保留原書中的序、自序、跋、題詠及附圖32幅外,《蜀岡保障河全景圖》轉錄自《平山堂圖志》,《江都甘泉四境分界圖》、《江都縣城原圖》、《宋三城圖》、《宋大城圖》則分別轉錄自乾隆《江都縣志》、《江都縣續(xù)志》。意在方便讀者圖文對照欣賞:閱讀古揚州,心馳神往今日新?lián)P州。
百衲成衣,今始交稿;自覺淺陋,乞求賜教。我擔任的只是向觀眾介紹劇情的“副末開場”角色,粉墨登場唱大戲的是李斗的《揚州畫舫錄》?!懂嬼充洝返靡栽俅斡⌒?,其功在策劃。在此真忱感謝山東友誼出版社及給于指點幫助的諸師友同好。 2000年仲夏
李斗(1749-1817)字北有,號艾塘,一字艾堂。原籍山西忻縣,寄寓儀征。諸生,一生無官職。博學工詩,通數(shù)學音律善書法尤精戲曲。晚年以疾食防風而愈,名所居為防風館。著有《永報堂詩集八卷艾堂樂府一卷》及《歲星記》、《奇酸記》等傳奇。李斗有性格也有見解,自謂“幼失學,疏經(jīng)史,而好游山水?!彼挥螐V泛,物探新奇,博涉古今,獨具慧眼;他不囿于書齋,而是睜眼看世界,開步走天下,崇尚實地考察,因而見多識廣。身處繁華,閱讀繁華,遍寫繁華,本書從收集資料起筆到撰寫完成刊刻,歷時整整三十年。在十五歲到四十五歲人生的青壯年時期,李斗“嘗三致粵西,七游閩浙,一往楚豫,兩上京師”,家居揚州亦“時泛舟湖上,往來于諸工段間”?!奥w雙槳著閑書”,他以崇真尚守、恬適的心態(tài)和人格智慧,觀察審視著所居城市的日新月異的變革,了解她的歷史及現(xiàn)狀,旁搜遠引,對社會各個階層人士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數(shù)家珍般地登而記之。語言簡約,筆調輕靈??糖昂?,時賢紛紛序跋題詠,一時曾“洛陽紙貴”。閱讀注釋本書,每常掩卷感嘆,驚訝書中包含如此大的信息量及作者的采集功夫,敬仰作者的理性精神和人生狀態(tài)!
全書按揚州城市區(qū)域的劃分和郊外景點的布局,分條塊有序敘述;人物的記載則穿插其間。畫舫者,游宴所乘之舟;題名“畫舫錄”,取意于游蹤所至登而記之錄而達之之意。其內容包括城池水系沿革、山川園林、寺觀廟壇、市肆文物、備款風物掌故,兼采論學名篇、詩詞楹聯(lián),以至營造法式以及康熙乾隆南巡盛況及御詩御筆、名流學士的行狀小傳……一個社會的文化總可分為雅俗兩面,“上之賢士大夫流風余韻,下之瑣細猥褻之事”,本書所見所聞、記人記事不作偏廢。有地位有銀子有文化的達官豪商、聞人雅士、忠孝節(jié)烈自然榜上有名,閭里細民、三教九流同樣記錄在冊;文章太守、文人雅士的游宴詠唱與風靡一時的花雅兩部的戲曲演唱、民間各類節(jié)慶、傳統(tǒng)祭祀,同樣描述得有聲有色;文人賢士為儒為臣,其行狀小傳、高頭文章—一羅列,其豪宴排場、浪跡樓館、流連聲色也詼諧一過;斂聚巨資的諸家鹽商附庸風雅,競趨時尚,其家族家世家業(yè)奢儉不一的家風及所構園林園主的更迭交替,交代十分清楚;以鹽商及達官聞人為中心的文化人活動圈子,南來北往僑居揚州者的行蹤、特長、作為等道來也清晰明白;當日揚州酒樓茶館甲于天下,從街市食肆、家庖行庖、地方傳統(tǒng)名菜、點心小吃乃至滿漢全席。其他諸如園林館閣的構筑,金石、古玩、字畫的收集,書籍碑帖的刻印,衣料、服裝、首飾及各種消費工藝品的設計制作,其時均領天下潮流。印刷雕板、漆器玉雕、盆景園藝亦占人之先……總之,維揚文化特色和盤托出、應有盡有,書中蘊藏著極其具體而寶貴的人文資源,對發(fā)展當今揚州的經(jīng)濟及旅游文化事業(yè),可資發(fā)掘借鑒。 此外,本書保存有大量極有價值的資料:如卷五卷十一黃文旸《曲海目》及焦循的《曲考》以及當時花雅兩部戲曲、曲藝、雜技、傀儡戲等各種民間技藝之資料的收集,向為研究戲曲史的重要文獻;卷十七《工段營造錄》、卷四和其他散見各卷結合景觀敘述的營造法式諸段落,則是李斗結合當時揚州各工段施工實況,精心節(jié)錄采納自《工部工程做法》、《內廷圓明園內工諸作現(xiàn)行則例》諸書。這些章節(jié)雖與全書敘述格調不一,但它們的刊出使官書秘籍得以流傳,讓讀書人了解營造知識,客觀上溝通了匠儒。營造以及天文律算、文物考古等乃專門之學,學養(yǎng)所限,本書只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字???,而不敢妄作注釋。其他如卷十八《舫扁錄》則是對當時揚州畫肪的演變、規(guī)模、船主及命名提匾等的具體實錄。北郊二十四景觀的有關題詠、楹聯(lián)、唐人集句聯(lián),多為名人所書。李斗曾自述有集聯(lián)的愛好,從這些收集完備的楹聯(lián)中,我們可以體味到揚州園林文化的深層內涵,故書后附編《集句聯(lián)作者索引》。為方便一部分專門研究者的工作,書后編有《人名索引》。本書人名、字號、別稱等運用龐雜,前后記敘時有重沓,絕大部分已作歸集整理,余則尚待歸考。
此次印行的為簡化字體注釋本,以乾隆乙卯年(1795年)自然企藏版本為底本,參以清方浚頤同治十七年(1872年)重刻本,江北平、涂雨公先生點校的繁體斷句本(簡稱“中華本”),周光培先生點校的繁體新式標點本(簡稱“廣陵本”),以及闞鋒先生關于《工段營造錄》的校注等。本書除完全保留原書中的序、自序、跋、題詠及附圖32幅外,《蜀岡保障河全景圖》轉錄自《平山堂圖志》,《江都甘泉四境分界圖》、《江都縣城原圖》、《宋三城圖》、《宋大城圖》則分別轉錄自乾隆《江都縣志》、《江都縣續(xù)志》。意在方便讀者圖文對照欣賞:閱讀古揚州,心馳神往今日新?lián)P州。
百衲成衣,今始交稿;自覺淺陋,乞求賜教。我擔任的只是向觀眾介紹劇情的“副末開場”角色,粉墨登場唱大戲的是李斗的《揚州畫舫錄》?!懂嬼充洝返靡栽俅斡⌒?,其功在策劃。在此真忱感謝山東友誼出版社及給于指點幫助的諸師友同好。 2000年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