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補

北夢瑣言 作者:(五代)孫光憲 陳尚君 再補


  ○五髭須

  江陵有村民,事伍子胥神,誤呼"五髭須。"乃畫五丈夫,皆胡腮,祝呼之,祭云:"一髭須,二髭須,五髭須。"

  ○射鹿

  唐州有民獵深山,射中一鹿,視之,乃人也。呼獵者曰:"我隋初隱此山,今日合死于子之手,但置我石室間。"獵者諾之,逡巡而絕。獵人旬日再往,即亡其尸矣。

  ○六甲行廚

  修道功深者,享六甲行廚,凡有所須,舉意即至。

  ○五彩纏梯

  馮涓失意蹭蹬,有詩云:"取水郎中何日了,破柴員外幾時休。"年八十五,以五彩纏梯,穿屋,直冠帶,立梯一級而終。

  ○點點師

  蜀州靈鷲山有僧,臥一室,常用手點胸,時號點點師。

  ○煎餅招鬼

  夜作煎餅,多招鬼神。有儒生出通衢,有云:昨夜崇福院僧作煎餅、肉羹,被我番其鼎器,其肉羹和灰埋花欄中。又一鬼于人家不得煎餅,推其小婢落火。復(fù)一鬼至,云:"我能醫(yī)火燒瘡,爾但與我煎餅。"因教之。有姬夜作煎餅,窗中忽露一青手,遺餅而沒。

  ○衣冠土梟

  起居郎蘇楷寢陋無行,人目為衣冠土梟。

  ○白牡丹老嫗

  人之家道,切要防閑。嫠婦少、婢仆處子,不正之偶,往往有焉。有嫗號白牡丹,蓄下胎藥,臨終見嬰兒無數(shù),聚啖其腦。

  ○誦天蓬咒

  曹肅西莊多為跨白鶴書生所魘。有魏處士夜見跨驢者所逐,誦《天蓬咒》,無恙。又夢鬼追之甚急,空中有人授大斧,一揮,人驢俱斃。

  ○偷驢賊

  王先主微時,偷驢遭刑。攻東川,為守陴卒日夜叫"偷驢賊。"先主謂俳優(yōu)王舍城曰:"為我罵之。"優(yōu)戟手指城上人,且令靜聽,曰:"我偷你屋里驢耶"城上皆笑。一旦,袒背示舍城無瘡痕,舍城曰:"大好,大好!何處得此膏藥"

  ○蜀主詩詞

  蜀后主荒于酒色,月夜每言"惆悵惆悵",又云:"切道斷人生幾何,有分者任作傀儡。"俘系入秦,至劍州,悅江水之美,詩云:"不緣朝帝闕,好此結(jié)茅廬。"時人笑之。至咸陽,撰曲子云:"盡是一場傀儡。"與夫無愁入井者,所校無多也。

  ○回避一抄夏供

  貫休戒行精嚴,求化養(yǎng)眾。徐簡夫曰:"所在長老,有似蜣?良,見爇糞盡,即?然而飛。眾僧依長老相聚而食,僧亡,即索然而去。"休怒,拂袖而出。簡夫曰:"又回避得一抄夏供也。"

  ○替代

  荊南都頭李遇疾困,攝至陰府,逢一人先物故者曰:"常侍安得此來"復(fù)有一人云:"已追到李遇。"遂蘇,見妻子泣,其身下臥一畫,人號替代。

  ○識字亂情

  李義山《雜纂》云:"婦人識字即亂情,尤不可作詩,詩思不出二百里。"

  ○龍巢翻

  夷陵江或浮大木,蔽塞水面上,人謂之"龍巢翻。"

  ○乞食歌姬院

  裴休披毳衲,于歌姬院持缽乞食,曰:"不為俗情所染,可以說法為人。"

  ○檢譜角觝

  顏王云論兵,必攘袂叱咤,若對大敵,人號檢譜角觝。

  ○僧鸞詩

  蜀沙門僧鸞,慕李白歌,鄙賈島蹇澀,乃自諷其詞云:"鯨目光燒半海紅,鰲頭浪蹙掀天白。"而云:"我不能致思于藩籬蹄涔之間。"人咸服之。仍精于《周易》、佛經(jīng),為歌行掩之。賈島嘗為僧,洛陽令不許僧午后出寺,賈有詩云:"不如牛與羊,猶得自暮歸。"詩思遲澀,杼軸方得。如"鳥從井口出,人自岳陽來。"乃經(jīng)年方遂偶句。

  ○唐求劉郇伯

  唐求、劉郇伯有詩句。唐求《臨池洗硯》詩云:"恰似有龍深處臥,被人驚起黑云生。"又:"漸寒沙上路,欲暝水邊村。"《早行》云:"沙上鳥猶睡,渡頭人已行。"詩思不出二百里間。劉郇伯為范鄭郎中詩友,范得句云"歲盡天涯雨",久而難對,以問于劉郇伯,曰:"何不道'人生分外愁'。"范賞之。然老于新津之東渡,非隱非吏。二子亦可凌厲名場,而死丘樊,所謂蜀人無志懷土,正此也。

  ○這邊走那邊走

  蜀后主自裹小巾,其尖如錐,卿士皆同之。宮妓多衣道服,簪蓮花冠,每侍燕酣醉,則容其同輩免冠,髽然其髻,別為一家之美。因施胭脂,粉頰蓮額,號曰醉妝。國人效之。又作歌詞云:"這邊走,那邊走,只是尋花柳。那邊走,這邊走,莫厭金樽酒。"又嬖佞韓昭、顧珣、潘迎等為狎客,競扠手搖頭令。唐師入境,遏其報而游幸,師至利州方知。將士紛然曰:"且打扠手搖頭。"念周宣帝作歌曰:"自知身命促,把燭夜行游。"令宮女連臂踏腳而歌,亦前歌之類。

  ○僧中寤

  唐儀鳳中清城縣橫源翠圍山下有民王仙柯,服道士所遺靈丹,拔宅上升,已具《仙傳拾遺》。蜀州僧中寤釋學道播于方州,偶于龍池山逢人精神爽朗,異于常叟,即王仙柯也。寤公曰:"聞仙名已久,何幸相逢!飛升之后,胡為來此"仙柯曰:"吾等有靈藥,止能飛步。今全家隱于后山,更修道法,遐舉之事,吾何望焉。但長壽而已。"寤公以詩贈之曰:"瞻思不及望仙兄,早晚遐飛入太清。手種一株松未老,爐燒九轉(zhuǎn)藥新成。心中已得《黃庭》術(shù),頭上應(yīng)無白發(fā)生。異日卻歸華表語,待教凡俗普聞名。"自后不復(fù)遇。葆光子聞于真人曰:"世人學道資一丹一藥,聊固其命,何以修道,未得證就,避忌尤多。三官巡邏,攝入鬼錄,所以頻改姓名,先用尸解。然后棲止靈岳,進取上法,或五岳授事,效職仙曹,優(yōu)游人間,或至千歲,功德升聞,即朝玉皇。海岳之間往往遐舉者,世人無由知也。今之初得道者,止于仙隱。有騰空者,服金丹也。遐舉之事,未可希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