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鳎┧五?br />
說明
諸子辯(一名龍門子)。本書據(jù)顧頡剛先生標(biāo)點(diǎn)《諸子辨》(再版校正)樸社民十七年七月第三版整理排錄,豎排繁體改橫排簡體,其中間有標(biāo)點(diǎn)分段等處,則據(jù)文意重加整理。顧頡剛先生所在《序》、《再版弁言》及增補(bǔ)目錄仍舊。洛陽老莊研究院瀟雨整理排錄。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 明初散文家。字景濂,號潛溪。先祖潛溪人(今屬浙江金華),至宋濂時(shí)遷到浦江(今浙江浦江縣)。宋濂自幼好學(xué),曾從散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人學(xué)習(xí)。元至正時(shí)被薦為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就,隱居龍門山著書10余年。朱元璋起兵取婺州,召見宋濂,命他為五經(jīng)師。朱元璋稱帝后又命他為文學(xué)顧問、江南儒學(xué)提舉,授太子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為總裁官。當(dāng)時(shí)朝廷祭祀、朝會、詔諭、封賜文章大多由他執(zhí)筆。累官至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被譽(yù)為"開國文臣之首"。洪武十年因年老辭官還家。后因長孫犯法,又牽涉胡惟庸案,全家謫茂州,中途病故于夔州。正德時(shí)追謚文憲。
宋濂散文,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最為出色。其傳記小品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鮮明,各具特色。如《秦士錄》寫文武兼長而懷才不遇的鄧弼磊落性格及坎坷命運(yùn),其豪爽奔放個性,躍然紙上?!抖怒h(huán)小傳》及《李凝傳》分別敘寫兩個中、下層人士仗義助人、賑濟(jì)病貧的品德,以對比手法抨擊時(shí)弊。文中說:"舉世混濁,清士乃見,五傷流俗之嗜利也。傳其事以勸焉",可見寫文目的。《記李歌》則寫出了生于娼門的少女李歌,拒絕豪華生活誘惑,維護(hù)尊嚴(yán)的不屈性格。再如《王冕傳》中王冕豪放孤傲性格也刻畫得十分鮮明。
宋濂有寓言體散文集《燕書》及《龍門子凝道記》。書中以一些生動故事說明抽象的哲理,寓意深刻,耐人回味。如《尊盧沙》譏諷了好說大話、貽誤國事之人,文章以"終身不言。欲言,捫鼻即止"作結(jié),頗有諧趣?!妒蟆踟偂酢穭t寫因享受而喪失搏斗能力的貍□竟望鼠而抖,表現(xiàn)長期養(yǎng)尊處優(yōu)之害。其他如:《成陽□借梯》、《越人溺鼠》、《白雁啄奴》等皆風(fēng)趣詼諧,啟人深思,為較好諷刺小品,其中有些故事已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濂寫景散文佳作亦不少。如《環(huán)翠亭記》寫亭外竹林"積雨初霽","浮光閃彩,晶熒連娟,撲人衣袂,皆成碧色",秀麗清新。他如《桃花澗修禊詩序》、《看松庵記》等皆文筆簡潔,寫景狀物都較生動、自然。
宋濂因身居顯位,又逢明初開國盛世,其文章中較多頌揚(yáng)封建統(tǒng)治、宣傳封建道德的內(nèi)容。有些文章如《閱江樓記》,雖情景暢達(dá),但頗為粉飾之辭所累。宋濂此類文章,成為后來"臺閣體"的先聲。此外,宋濂因受佛、道影響,部分作品亦有消沉、感傷情緒。宋濂文名遠(yuǎn)播國外,高麗、日本、安南等國使節(jié)曾以重價(jià)購其文集。
宋濂著作,有《宋文憲公全集》,53卷,亦有版本稱《宋學(xué)士全集》或《宋學(xué)士文集》。此外還有《篇海類編》20卷,《洪武正韻》16卷。主編有《元史》210卷等。
序
自從《古史辨》第一冊出版后,許多人知道我曾在五六年前輯集辨?zhèn)蔚奈淖?,很勸我把這些東西整理付印。我既拗不過他們的好意,但也找不到時(shí)間把搜得的材料整理就緒。因想宋濂的《諸子辨》卷帙最少,不妨先印出來,稍塞同志們的責(zé)望;并且可以把它作一回嘗試,如其銷場不壞,以后還可由樸社印些大部的辨?zhèn)沃?,如萬斯同的《群書疑辨》之類。所以現(xiàn)在便把這書印出來了。
這書原來編在宋濂的文集里,沒有單行本。我最早知道它,是由于姚際恒在《古今偽書考》的短序中說的"明宋景濂有《諸子辨》,予合經(jīng)、史、子而辨之"一句話。但我并沒有宋濂的文集,所以不曾讀到。直至民國九年十一月中,因標(biāo)點(diǎn)《古今偽書考》而檢得此書,一為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所藏浦江傅氏刻《宋文憲公集》本,一為京師圖書館所藏明刊《宋學(xué)士全集》本,便依據(jù)了這兩本鈔錄了。可惜這兩本的刊刻都不精,誤字很多?,F(xiàn)在發(fā)印此書,凡兩本異同處,擇善而從;至于兩本一例錯誤的地方,非灼知其為某字之誤則不輕于改正,因?yàn)榭峙码S意改了反而更錯。標(biāo)點(diǎn)舊籍是很不易的,希望讀者諸君肯把我的誤處隨時(shí)見告。
宋濂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主修《元史》,這想是大家都知道的。他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一三一0),卒于明太祖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七十二。這本書是元順宗至正十八年(一三五八)做的,他那時(shí)年四十九。那時(shí)明太祖的將鄧愈打下了建德,宋濂遣妻孥到諸暨山中避難,自己獨(dú)住在浦江很寂寞,便把平日積蓄的意見寫成此書。在跋上看,他著這書始于是年三月丙辰(十八日)之后,至六月壬午(十五日)脫稿,不滿三個月。因?yàn)榧沂覍掖芜w徙,沒有書籍存留,單憑記憶,所以定得并不詳細(xì)。過了兩年,他就受明太祖的征召了。
宋代辨?zhèn)沃L(fēng)非常盛行,北宋有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南宋有鄭樵、程大昌、朱熹、葉適、洪邁、唐仲友、趙汝談、高似孫、晃公武、黃震等。宋濂生在他們之后,當(dāng)然受到他們的影響,所以他的書里征引他們的話很多,尤其是高似孫、黃震二家,而此書的體裁也與《子略》和《黃氏日抄》相類。接著這書的,有他的弟子方孝孺《遜學(xué)齋集》中《讀三墳》、《周書》、《夏小正》諸篇和他的鄉(xiāng)后學(xué)胡應(yīng)麟《四部正訛》諸書。這一條微小而不息的川流流到了清代,就成了姚際恒的《古今偽書考》,公然用了一個"偽書"的類名來判定古今的書籍,激起學(xué)者的注意了。
我們現(xiàn)在要表章這此著作,只為它們的作者肯用一點(diǎn)自己的心思,能給與讀者一個求真的暗示之故,并不是說他們的批評和考證都是很精確的。老實(shí)說,在現(xiàn)在時(shí)候,這些著作是早該沒有價(jià)值的了。即如此書,你看宋濂在序跋中所說的話,成見何等的重,態(tài)度何等的迂腐,他簡直是董仲舒請罷百家的口氣。他恨不使莊子受孟子的教誨,恨不強(qiáng)葛洪改學(xué)《六藝》,恨不把《公孫龍子》燒毀了。他一方面既以《吳子》的"五勝者禍,一勝者帝"的話為然,一方面又以吳起的"與諸侯大戰(zhàn)七十六,全勝六十四"的事為合理,這是怎樣的矛盾自陷?他稱許《尉尉子》的"兵不血刃而天下親"的話為慈仁,卻忘記了本書中尚有"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威加海內(nèi)"等鼓吹殺人的話。這種遮遮掩掩,縛手縛腳的態(tài)度,真使我們看了難過。就是考證方面,也有許多很淺陋的地方。如他信《鬻子》非偽書,而其理由只是"其文質(zhì),其義弘"。他不信《化書》為宋齊丘作,而其理由只是"使齊丘知此,則何為不得其死也?"(里面自然也有很好的,如《亢倉子》、《子華子》、《淮南子》、《文中文》諸條。)總之,他是用善惡功過的信條來論定古書的真?zhèn)蔚摹_@種的觀念,在現(xiàn)代的學(xué)術(shù)界里是絕對站不住的了。
我們既經(jīng)看出他們的態(tài)度是衛(wèi)道的態(tài)度,他們的思想是淺薄的功利思想,入不得現(xiàn)代的學(xué)術(shù)界的,為什么還要表章他們呢?唉,這原是我們的學(xué)術(shù)界里的公同的羞恥!我們的學(xué)術(shù)界真是太不長進(jìn)了,在十四世紀(jì)是這樣,到二十世紀(jì)還是這樣,宋濂們的孤陋的見解比較了現(xiàn)代的一班陳腐的學(xué)究的頭腦尚算得是新穎的。我們現(xiàn)在要做一種開新的工作,還不得不從他們一輩人說起,請他們一輩人做我們的先導(dǎo)。我希望這書出版之后,大家看了,知道在五六百年以前已經(jīng)露出了這一線的求真的微光,便想起我們生在今日,應(yīng)該怎樣地努力,使得我們的成績,可以超過他們。若是我們連這一點(diǎn)也沒有,甚至于捧了偽書當(dāng)法寶看待,豈不令古人在地下笑人!
再有一層,我們也須知道的。我們現(xiàn)在能有這樣清楚的頭腦,能夠作出比古人精密的考證,滿目看出古人的錯誤,這并不是我們比古人一概聰明,乃是我們遭值的時(shí)勢比古人一概好。我們固然要不辜負(fù)自己的"一切要求解放"的時(shí)勢,但也須原諒古人在他們的"不許發(fā)展自己理性"的時(shí)勢之下所作的貢獻(xiàn)。在他們那樣的時(shí)勢之下,能有這一點(diǎn)懷疑的趨向,一點(diǎn)一滴地留傳給我們以零碎的疑古的遺產(chǎn),使得我們增加了許多尋求真理的勇氣,這真是可以感謝的呵!
我常說,只要大家在作一件事情時(shí)肯想一想,世界的進(jìn)步不知將怎樣地快。讀者們,如果以我這意見為然的,請?jiān)谧x這一本書時(shí)就想一想罷:"我們對于他所批評、所考證的應(yīng)不應(yīng)信它?如其我們對于他的話覺得不對,我們自己便該怎樣做?"
顧頡剛
中華民國十五年七月廿七日
再版弁言
北京社中來信,說《諸子辨》第一版售罄了,豫備再版。自這本書出版后,我便發(fā)見了幾個錯字。現(xiàn)在有改正之望,這是使我很快樂的。到廈門大學(xué)圖書館中一查,見有嘉慶庚午金華知府嚴(yán)榮所刻《宋文憲公全集》和同治中胡鳳丹所刻《金華叢書》中《宋學(xué)士全集》,便借來校對一過。結(jié)果,這一本小冊子里竟改正了二十個錯處。這使我很惶恐了!我敬致歉忱于購買初版《諸子辨》的讀者!
顧頡剛
十五,十一,十二
序(宋濂)
諸子辯者何?辯諸子也。通謂之諸子何?周秦以來,作者不一姓也。作者不一姓而立其言何?人人殊也。先王之世,道術(shù)咸出于一軌,此其人人殊何?各奮私知而或盭大道也。由或盭大道也,其書雖亡,世復(fù)有依仿而托之者也。然則子將奈何?辭而辯之也。曷為辯之?解惑也。
鬻子
《鬻子》一卷,楚鬻熊撰。熊為周文王師,封為楚祖,著書二十二篇,蓋子書之始也。《藝文志》屬之道家,而小說家又別出十九卷。今世所傳者,出祖無擇所藏,止十四篇?!冻缥目偰俊分^其八篇已亡,信矣。其文質(zhì),其義弘,實(shí)為古書無疑。第年代久邈,篇章舛錯,而經(jīng)漢儒補(bǔ)綴之手,要不得為完書。黃氏疑為戰(zhàn)國處士所托,則非也。序稱熊見文王時(shí),年已九十。其書頗及三監(jiān)曲阜時(shí)事,蓋非熊自著,或者其徒名"政"者之所記歟?不然,何有稱"昔者文王有問于鬻子"云?
管子
《管子》二十四卷,齊大夫管夷吾撰,夷吾字仲。其書經(jīng)劉向所定,凡九十六篇,今亡十篇。自《牧民》至《幼官圖》九篇為《經(jīng)言》,《五輔》至《兵法》八篇為《外言》,《大匡》至《戒》九篇為《內(nèi)言》,《地圖》至《九變》十八篇為《短語》,《任法》至《內(nèi)業(yè)》五篇為《區(qū)言》,《封禪》至《問霸》十三篇為《雜篇》,《牧民解》至《明法解》五篇為《管子解》,《臣乘馬》至《輕重庚》十九篇為《管子輕重》。予家又亡《言昭》、《修身》、《問霸》、《牧民解》、《輕重庚》五篇,止八十一篇。題云"唐司空房玄齡注",或云非也,尹知章注。是書非仲自著也。其中有絕似《曲禮》者,有近似老莊者,有論伯術(shù)而極精微者,或小智自私而其言至卑汙者。疑戰(zhàn)國時(shí)人采掇仲之言行,附以他書成之。不然,"毛嬙西施","吳王好劍","威公之死,五公子之亂",事皆出仲后,不應(yīng)豫載之也。朱子謂仲任齊國之政,又有"三歸"之溺,奚暇著書?其說是矣。先儒之是仲者,稱其謹(jǐn)政令,通商賈,均力役,盡地利,既為富強(qiáng),又頗以禮義廉恥化其國裕如,(瀟雨按:張舜徽選編《文獻(xiàn)學(xué)論著輯要》本作"余如",屬下句。)《心術(shù)》、《白心》之篇,亦嘗側(cè)聞?wù)恼\意之道,其能一匡天下,致君為五伯之盛,宜矣!其非仲者,謂先王之制,其盛極于周,后稷、公劉、大王、王季、文、武、成、康、周公之所以制周者,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勤,經(jīng)營之難,積累之素,況又有出于唐、虞、夏、商之舊者矣,及其衰也,而仲悉壞之,何仲之不仁也!嗚呼!非之者固失,而是之者亦未為得也。何也?仲之任術(shù)立伯,假義濟(jì)欲,縱其致富強(qiáng),而汲汲功利,禮物俱喪,其果有聞?wù)恼\意之道乎?周自平王東遷,諸侯僭王,大夫僭諸侯,文、武、成、康、周公之法,一切盡壞,列國盡然,非止仲一人而已也。然則仲何如人?曰:人也,功首而罪魁者也。曰:齊之申、韓、鞅、斯之列,亦有間乎?曰:申、韓、鞅、斯刻矣,而仲不至是也,原其作俑之意,仲亦烏得無罪焉?薄乎云爾。
晏子
《晏子》十二卷,出于齊大夫晏嬰?!稘h志》八篇,但曰《晏子》。《隋》《唐》七卷,始號《晏子春秋》。與今書卷數(shù)不同,《崇文總目》謂其書已亡,世所傳者蓋后人采嬰行事而成,故柳宗元謂墨氏之徒有齊人者為之,非嬰所自著。誠哉是言也!
老子
《老子》二卷,《道經(jīng)》、《德經(jīng)》各一。凡八十一章,五千七百四十八言,周柱下史李耳撰。耳字伯陽,一字聃。聃,耳漫無輪也?;蚍Q周平王四十二年,以其書授關(guān)尹喜。今按平王四十九年入春秋,實(shí)魯隱公之元年??鬃觿t生于襄公二十二年,自入春秋下距孔子之生,已一百七十二年。老聃,孔子所嘗問禮者,何其壽歟?豈《史記》所言"老子百有六十余歲",及"或言二百余歲"者,果可信歟?聃書所言,大抵歛守退藏,不為物先,而壹返于自然。由其所該者甚廣,故后世多尊之行之。"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家祖之。"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神仙家祖之。"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jìn)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兵家祖之。"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莊、列祖之。"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申、韓祖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張良祖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曹參祖之。聃亦豪杰士哉!傷其本之未正,而末流之弊,至貽士君子有"虛玄長而晉室亂"之言。雖聃立言之時(shí),亦不自知其禍若斯之慘也。嗚呼!此姑置之。道家宗黃老,黃帝書已不傳,而老聃亦僅有此五千言。為其徒者,乃棄而不習(xí),反依仿釋氏經(jīng)教以成書。開元所列《三洞瓊綱》,固多亡缺。而祥符《寶文統(tǒng)傳》所記,若《大洞真》,若《靈寶洞玄》,若《太上洞神》,若《太真》,若《太平》,若《太清》,若《正一》諸部,總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又多雜以符咒、法箓、丹藥、方技之屬,皆老氏所不道。米巫祭酒之流,猶自號諸人曰"吾蓋道家!吾蓋道家!"云。
文子
《文子》十二卷,老子弟子所撰,不知氏名。徐廣曰:"名鈃。"李暹曰:"姓辛,葵丘濮上人,號曰計(jì)然,范蠡師事之。"裴骃曰:"計(jì)然姓辛,字文子,其先晉國公子也。"孟康曰:"姓計(jì)名然,越臣也。"葵謨曰:"《計(jì)然》者,范蠡所著書篇名,非人也。謂之'計(jì)然'者,所計(jì)而然也。"顏師古曰:"葵說謬矣?!豆沤袢吮怼酚?jì)然列在第四等。計(jì)然一名計(jì)姸?!秴窃酱呵铩芳啊对浇^書》并作計(jì)倪。倪與姸、然三音皆相近,故訛耳。"由是觀之,諸說固辯矣,然是書非計(jì)然之所著也。予嘗考其言,壹祖老聃,大概《道德經(jīng)》之義疏爾。所謂"體道者不怒不喜,其坐無慮,寢而不夢,見物而名,事至而應(yīng)",即"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滌除玄覽"也。所謂"上士先避患而后就利,先遠(yuǎn)辱而后求名,故圣人常從事于無形之外而不留心于已成之內(nèi),是以禍患無由至,非譽(yù)不能塵垢",即"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榮守辱"之義也。所謂"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為,萬物皆容",即"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也。所謂"道可以弱,可以強(qiáng),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yīng)待無方",即"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也。其他可以類推。蓋《老子》之言宏而博,故是書雜以黃、老、名、法、儒、墨之言以明之,毋怪其駁且雜也。計(jì)然與范蠡言,皆權(quán)謀術(shù)數(shù),具載于書,絕與此異,予固知非著是書者也。黃氏屢發(fā)其偽,以為唐徐靈府作,亦不然也。其殆文性之人,祖老聃而托之者歟?抑因裴氏"姓辛,字文子"之說,誤指為范子《計(jì)然》十五卷者歟?
關(guān)尹子
《關(guān)尹子》一卷,周關(guān)令尹喜所撰。喜與老聃同時(shí),著書九篇,頗見之《漢志》。自后諸史無及之者,意其亡已久矣。今所傳者,以《一宇》、《二柱》、《三極》、《四符》、《五鑒》、《六匕》、《七釜》、《八籌》、《九藥》為名。蓋徐藏子禮得于永嘉孫定,未知定又果從何而得也。前有劉向序,稱蓋公授曹參,參薨,書葬;孝武帝時(shí),有方士來上,淮南王安秘而不出,向父德治淮南王事,得之。文既與向不類,事亦無據(jù),疑即定之所為也。間讀其書,多法釋氏及神仙方技家,而藉吾儒言文之。如"變識為智","一息得道","嬰兒蕊女,金樓絳宮,青蛟白虎,寶鼎紅爐","誦咒土偶"之類,聃之時(shí)無是言也。其為假托,蓋無疑者?;蛲^二家之說實(shí)祖于此,過矣。然其文雖峻潔,亦頗流于巧刻。而宋象先之徒乃復(fù)尊信如經(jīng),其亦妄人哉!
亢倉子
《亢倉子》五卷,凡九篇。相傳周庚桑楚撰。予初苦求之不得,及得之,終夜疾讀,讀畢嘆曰:"是偽書也!剿《老》《莊》《文》《列》及諸家言而成之也。"其言曰:"危代以文章取士,則剪巧綺繿益至,而正雅典實(shí)益藏。"夫文章取士,近代之制,戰(zhàn)國之時(shí)無有也。其中又以"人"易"民",以"代"易"世"。"世民",太宗諱也,偽之者其唐士乎?予猶存疑而未決也。后讀他書,果謂"天寶初,詔號《元桑子》為《洞靈真經(jīng)》,求之不獲。襄陽處士王士元,采諸子文義類者,撰而獻(xiàn)之。"其說頗與予所見合。復(fù)取讀之,益見其言詞不類,因棄去不復(fù)省?!掇r(nóng)道》一篇,雖可讀,古農(nóng)家書具有之?;蛘咧^可孤行,吾亦不知其為何說也。
鄧析子
《鄧析子》二卷,鄭人鄧析撰。析操兩可之說,設(shè)無窮之辭,當(dāng)子產(chǎn)之世,數(shù)難子產(chǎn)之法。子產(chǎn)卒后二十一年,駟歂為政,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夫析之學(xué),兼名法家者也。其言"天于民無厚,君于民無厚,父于子無厚,兄于弟無厚",刻矣。夫民非天弗生,非君弗養(yǎng),非父弗親,非兄弗友,而謂之無厚,可乎?所謂"不能屏勃厲,全夭折","執(zhí)穿窬詐偽誅之","堯舜位為天子,而丹朱、商均為布衣","周公誅管蔡",豈誠得已哉?非常也,變也。析之所言如此,真"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者哉!其被誅戮,宜也,非不幸也。
鶡冠子
《鶡冠子》,楚人撰,不知姓名。嘗居深山,以鶡羽為冠,著書四卷,因以名之。其書述三十變通古今治亂之道,而《王鈇篇》所載楚制為詳。立言雖過乎嚴(yán),要亦有激而云也。周氏譏其以處士妄論王政,固不可哉!第其書晦澀,而后人又雜以鄙淺言,讀者往往厭之,不復(fù)詳究其義。所謂"天用四時(shí),地用五行,天子執(zhí)一以守中央",此亦黃老家之至言。使其人遇時(shí),其成功必如韓愈所云。黃氏又謂"韓愈獵取二語之外,余無留良"者,亦非知言也,士之好妄論人也如是哉!陸佃解本十九篇,與晁氏削去前后五卷者合。予家所藏,但十五篇云。
子華子
《子華子》十卷,程本撰。本字子華,晉人,曰魏人者非也。《藝文志》不錄。予嘗考其書,有云:"秦襄公方啟西戎,子華子觀政于秦。"又稽《莊周》所載子華子事,則云:"見韓昭僖侯。"夫秦襄公之卒在春秋前,而昭僖之事在春秋后,前后相去二百余年,子華子何其壽也?其不可知者一?!犊鬃蛹艺Z》言孔子遭齊程子于郯,程子蓋齊人。今《子華子》自謂"程之宗君受封于周,后十一世國并于溫"。程本商季文王之所宅,在西周,當(dāng)為畿內(nèi)小國。溫者,周司寇蘇忿生之所封。用襄王舉河內(nèi)溫、原以賜晉文公,溫固晉邑也。孰謂西周之程而顧并于河內(nèi)之溫乎?地之遠(yuǎn)邇,亦在可疑。其不可知者二。后序稱子華子為鬼谷子師。鬼谷,戰(zhàn)國縱橫家也。今書絕不似之,乃反類道家言。又頗剿浮屠、老子、莊周、列御寇、孟軻、荀卿、《黃帝內(nèi)經(jīng)》、《春秋外傳》、司馬遷、班固等書而成。其不可知者三。劉向校定諸書,咸有序,皆淵愨明整,而此文獨(dú)不類。其不可知者四。以此觀之,其為偽書無疑?;騻魍蹉囆灾?、姚寬令威多作贗書,而此恐出其手,理或然也。然其文辭極舂容,而議論煥發(fā),略無窘澀之態(tài),故尤善惑人。人溺文者,孰覺其偽哉?
列子
《列子》八卷,凡二十篇,鄭人列御寇撰。劉向校定八篇,謂御與鄭繆公同時(shí)。柳宗元云:"鄭繆公在孔子前幾百載,御寇書言鄭殺其相駟子陽,則鄭繻公二十四年,當(dāng)魯繆公之十年,向蓋因魯繆公而誤為鄭爾。"其說要為有據(jù)。高氏以其書多寓言,而并其人疑之,"所謂御寇者,有如鴻蒙、列缺之屬",誤矣。書本黃老言,決非御寇所自著,必后人會萃而成者。中載孔穿、魏公子牟及西方圣人之事,皆出御寇后?!短烊稹?、《黃帝》二篇,雖多設(shè)辭,而其"離形去智,泊然虛無,飄然與大化游",實(shí)道家之要言。至于《楊朱》、《力命》,則"為我"之意多,疑即古楊朱書,其未亡者剿附于此。御寇先莊周,周著書多取其說。若書事簡勁宏妙,則似勝于周。間嘗熟讀其書,又與浮屠言合。所謂"內(nèi)外進(jìn)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弗同也。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非"大乘圓行說"乎?"鯢旋之潘(合作番)為淵,止水之潘為淵,流水之潘為淵,濫水之潘為淵,沃水之潘為淵,沈水之潘為淵,雍水之潘為淵,汧水之潘為淵,肥水之潘為淵",非"修習(xí)教觀說"乎?"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shù)達(dá)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雖窮難終。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以學(xué)幻",非"幻化生滅說"乎?"厥昭生乎濕,醯雞生乎酒,羊奚比乎不筍,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久入于機(jī),萬物皆出于機(jī),皆入于機(jī)",非"輪回不息說"乎?"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非"寂滅為樂說"乎?"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可(瀟雨按:可當(dāng)作何)存?"非"圓覺四大說"乎?中國之與西竺,相去一二萬里,而其說若合符節(jié),何也?豈其得于心者亦有同然歟?近世大儒謂華梵譯師皆竊莊列之精微,以文西域之卑陋者,恐未為至論也。
曾子
《曾子》,孔子弟子魯人曾參所撰也?!稘h志》云十八篇,《唐志》云二卷。今世所傳,自《修身》至《天圓》凡十篇,分為二卷,與《唐志》合,視《漢》則亡八篇矣。其書已備見《大戴禮》中。予取而讀之,何其明白皎潔,若列星之麗天也!又何其敷腴諄篤,若萬卉之含澤也!《傳》有之:"有德者必有言。"信哉!"七十而從心",進(jìn)學(xué)之序;"七十免過",勉人之辭。其立言迥然不同也,周氏不察而譏之,過矣!"君子愛日",誨學(xué)者也;"一日三省",自治功也。語有詳略,事有不同也,高氏以辭費(fèi)誚之,亦何可哉?或謂《大孝篇》有及樂正子春事,固出后人所輯,而非曾子所自著,則庶幾也。
言子
《言子》三卷。言子名偃,字子游,吳人。近新昌王爚裒《論語》書所載問答而為此書,不知者直謂為偃所自著,蓋非也。大抵古書之存于今者,多出于后人之手。如《孔子家語》謂為孔安國所錄壁中之文,往往多鈔《左傳》、《禮記》諸書,特稍異其辭耳,善讀者固不敢與之。世傳賈誼《新書》,謂誼所作,亦不過因《過秦論》、《吊湘賦》而雜以《漢書》中語足之,似非誼本書也。此猶有所附麗而然。古《三墳》書亡已久,宋毛漸特出之。《山墳》則言君臣、民物、陰陽、兵家,謂之《連山》?!稓鈮灐穭t言歸藏、生動、長育、止殺,謂之《歸藏》。《形墳》則言天地、日月、山川、云氣,謂之《乾坤》。與先儒所言《三易》大異。《陰符》古無是書,唐李筌特出之,以為黃帝所作,皆取兵家譎誕不經(jīng)語,而文以奇澀之辭。又妄說太公、范蠡、鬼谷、張良、諸葛亮等訓(xùn)注,皆鑿空扇虛以惑世,尤使人驚愕不止。是果何為哉?予讀《言子》之書,于是乎有感。
子思子
《子思子》七卷,亦后人綴緝而成,非子思之所自著也。中載孟軻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子曰:"先利之。"軻曰:"君子之告民者,亦仁義而已,何必曰利?"子思子曰:"仁義者,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不得其所,上不義則樂為詐,此為不利大矣。"他日,孟軻告魏侯罃以仁義,蓋深得子思子之本旨?;蛘卟徊欤隋嶂^其言若相反者,何耶?
慎子
《慎子》一卷,慎到撰。到,趙人,見于《史記》列傳?!吨信d館閣書目》乃曰瀏陽人,瀏陽在今潭州,吳時(shí)始置縣,與趙南北了不涉也,誤也。《漢志》云四十二篇?!短浦尽吩剖恚谎云獢?shù)?!冻缥目偰俊费匀咂?。今所存者,唯《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五篇耳。《威德》篇曰:"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官長也。"《民雜》篇曰:"大君者,太上也,兼蓄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取去焉。"《君人》篇曰:"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誅賞予奪從君心出矣。然則受賞者雖當(dāng),望多無窮;受罰者雖當(dāng),望輕無已。"皆純簡明易,類非刑名家所可及,到亦稷下能言士哉!莊周、荀卿稱之,一則曰慎到,二則曰慎到,雖其術(shù)不同,亦有以也。
莊子
《莊子》十卷,戰(zhàn)國時(shí)蒙人漆園吏莊周撰?!秲?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總?cè)?。其書本《老子》,其學(xué)無所不窺,其文辭汪洋凌厲,若承日月,騎風(fēng)云,上下星辰而莫測其所之,誠有未易及者。然所見過高,雖圣帝經(jīng)天緯地之大業(yè),曾不滿其一哂,蓋仿佛所謂"古之狂者"。惜其與孟軻氏同時(shí),不一見而聞孔子之大道。茍聞之,則其損過就中,豈在軻之下哉?嗚呼!周不足語此也??鬃影俅畼?biāo)準(zhǔn),周何人,敢掊擊之,又從而狎侮之?自古著書之士,雖甚無顧忌,亦不至是也。周縱曰見軻,其能幡然改轍乎?不幸其書盛傳,世之樂放肆而憚拘檢者,莫不指周以藉口。遂至禮義陵遲,彝倫斁敗,卒踣人之家國,不亦悲夫!金李純甫亦能言之士,著《鳴道集說》,以孔、孟、老、莊同稱為圣人,則其沈溺之習(xí),至今猶未息也,異說之惑人也深矣夫!《盜跖》、《漁父》、《讓王》、《說劍》諸篇,不類前后文,疑后人所剿入。晁氏謂:"孔子沒,道術(shù)散,老子始著書,周起而羽翼之。"老子著書,在孔子未沒之先。
墨子
《墨子》三卷,戰(zhàn)國時(shí)宋大夫墨翟撰。上卷《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辨》七篇,號曰《經(jīng)》。中卷《尚賢》三篇,下卷《尚同》三篇,皆號曰《論》。共十三篇??贾稘h志》,七十一篇?!娥^閣書目》則六十一篇,已亡《節(jié)用》、《節(jié)葬》、《明鬼》、《非樂》、《非儒》等九篇,比今書則又亡多矣。墨者,強(qiáng)本節(jié)用之術(shù)也。予嘗愛其"圣王作為宮室,便于主,不以為觀樂"之言,又嘗愛其"圣人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非榮耳目而觀愚民"之言,又嘗愛其"飲食增氣充虛,強(qiáng)體適腹"之言。墨子其甚儉者哉!"卑宮室,菲飲食,惡衣服",大禹之薄于自奉者。孔子亦曰:"奢則不遜,儉則固。"然則儉固孔子之所不棄哉!或曰:"如子之言,則翟在所取,而孟子辭而闢之,何也?"曰:本二。
鬼谷子
《鬼谷子》三卷,鬼谷子撰。一名《玄微子》。鬼谷子無姓名里居,戰(zhàn)國時(shí)隱潁川陽城之鬼谷,故以為號?;蛟煌跽S(或云王詡)者,妄也。長于養(yǎng)性治身,蘇秦、張儀師之,受《捭》《闔》之術(shù)十三章,又受《轉(zhuǎn)圓》、《胠篋》及《本經(jīng)》、《持樞》、《中經(jīng)》三篇?!掇D(zhuǎn)圓》、《胠篋》今亡。梁陶宏景注。劉向、班固錄書無《鬼谷子》,《隋志》始有之,列于縱橫家。《唐志》以為蘇秦之書。大抵其書皆捭闔、鉤箝、揣摩之術(shù)。其曰:"與人言之道,或撥動之令有言,以示其同;或閉藏之使自言,以示其異,捭闔也。既內(nèi)感之而得其情,即外持之使不得移,鉤箝也。量天下之權(quán),度諸侯之情,而以其所欲動之,揣摩也。"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則家亡,國用之則國僨,天下用之則失天下,學(xué)士大夫宜唾去不道。高氏獨(dú)謂其得于《易》之"闔闢翕張"之外,不亦過許矣哉!其中雖有"知性寡累,知命不憂",及"中稽道德之祖,散入神明之頤"等言,亦恒語爾,初非有甚高論也。嗚呼!曷不觀之儀、秦乎?儀、秦用其術(shù)而最售者,其后竟何如也?高愛之慕之,則吾有以識高矣。
孫子
《孫子》一卷,吳孫武撰,魏武帝注。自《始計(jì)》至《用間》,凡十三篇?!端囄闹尽纺搜园耸?,杜牧信之,遂以為武書數(shù)十萬言,魏武削其繁剩,筆其精粹,以成此書。按《史記》,闔閭謂武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其數(shù)與此正合?!稘h志》出《史記》后,牧之言要非是。武,齊人,吳闔閭用以為將,西破強(qiáng)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葉適以不見載于《左傳》,疑其書乃春秋末戰(zhàn)國初山林處士之所為,予獨(dú)不敢謂然。春秋時(shí),列國之事赴告者則書于策,不然則否。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大國若秦、楚,小國若越、燕,其行事不見于經(jīng)傳者有矣,何獨(dú)武哉?或曰:"《風(fēng)后握奇經(jīng)》,實(shí)行兵之要,其說實(shí)合乎伏羲氏之卦畫,奇正相生,變化不測。諸葛亮得之以為八陣,李靖得之以為六花陣。而武為一代論兵之雄,顧不及之,何也?"曰:"《兵勢篇》不云乎:'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九地篇》又不云乎:'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斯固風(fēng)后之遺說也。曾謂其不及之,可乎?"嗚呼!古之談兵者,有仁義,有節(jié)制。至武一趨于權(quán)術(shù)變詐,流毒至于今未已也。然則武者,固兵家之祖,亦兵家之禍?zhǔn)讱e?
吳子
《吳子》二卷,衛(wèi)人吳起撰。起嘗學(xué)于曾子。其著書,曰《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yīng)變》、《勵士》,凡六篇。夫干戈相尋,至于戰(zhàn)國,慘矣!往往以智術(shù)詐譎,馳騁于利害之場,無所不用其至,若無士矣。起于斯時(shí),對魏武侯則曰:"在德不在險(xiǎn)";論制國治軍則曰:"教之以禮,勵之以義";論天下戰(zhàn)國則曰:"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數(shù)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論為將之道則曰:"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約"。何起之異夫諸子也!此所以守西河,與諸侯大戰(zhàn)七十六,全勝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宜也。較之孫武,則起幾于正,武一乎奇,其優(yōu)劣判矣!或者謂起為武之亞,抑亦未之思?xì)e?然則殺妻求將,嚙臂盟母,亦在所取乎?曰:姑舍是。
尉繚子
《尉繚子》五卷,不知何人書?;蛟晃喝?,以《天官篇》有"梁惠王問"知之,或曰齊人也,未知孰是。其書二十四篇,較之《漢志》雜家二十九篇,已亡五篇。其論兵曰:"兵者,兇器也。爭者,逆德也。將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王于后,無敵于前。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風(fēng)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驚。"由是觀之,其威烈可謂莫之嬰矣。及究其所以為用,則曰:"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cái),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又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兵之所加者,農(nóng)不離其田業(yè),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故兵不仞血而天下親。"嗚呼!又何其仁哉!戰(zhàn)國談兵者有言及此,君子蓋不可不與也。宋元豐中,是書與孫、吳二子,司馬穰苴《兵法》,黃石公《三略》,呂望《六韜》,李衛(wèi)公《問對》,頒行武學(xué),號為《七書》?!秾O》、《吳》當(dāng)是古書。司馬《兵法》本古者司馬兵法而附以田穰苴之說,疑亦非偽。若《三略》、《六韜》、《問對》之類,則固后人依仿而托之者也。而雜然渾稱無別,其或當(dāng)時(shí)有司之失歟?
尹文子
《尹文子》二卷,周尹文撰。其書言大道似老氏,言刑名類申、韓,蓋無足稱者。晁氏獨(dú)謂其亦宗《六藝》,數(shù)稱仲尼,其叛道者蓋鮮。嗚呼!世豈有專言刑名而不叛道者哉?晁失言矣!仲長統(tǒng)序稱其出于周尹氏,齊宣王時(shí)居稷下,與宋鈃、彭蒙、田駢同學(xué)于公孫龍。按龍客于平原君,尹相趙惠文王。宣王死,下距惠文王之立已四十余歲,是非學(xué)于龍者也。統(tǒng)卒于獻(xiàn)帝讓位之年,而序稱其黃初末到京師,亦與史不合。嗚呼!《素問》以為黃帝所作,而有"失侯失王,脫營不醫(yī)"之文,殊不知秦滅六國,漢諸侯王國除,始有失侯王者?!读w》謂出于周之呂牙,而有"避正殿"之語,殊不知避正殿乃戰(zhàn)國后事?!稜栄拧芬詾橹芄疲?張仲孝友"之言,殊不知張仲乃周宣王時(shí)人。予嘗驗(yàn)古書真?zhèn)?,每以是求之,思過半矣,又況文辭氣魄之古今絕然不可同哉!予因知統(tǒng)之序蓋后人依托者也。嗚呼!豈獨(dú)序哉?
商子
《商子》五卷,秦公孫鞅撰。鞅,衛(wèi)之庶孽,封于商,故以名書。《漢志》二十九篇,陳氏謂二十八篇。予家藏本二十六篇,其第二十一篇亡。鞅好刑名之學(xué),秦孝公用之,遂致富強(qiáng),后卒以反誅。今觀其術(shù),以勸耕督戰(zhàn)為先務(wù)。墾草之令,農(nóng)戰(zhàn)之法,至嚴(yán)至峻也。然不貴學(xué)問以愚民,不令豪杰務(wù)學(xué)《詩》《書》,其流毒至嬴政,遂大焚《詩》《書》百家語,以愚天下黔首,鞅實(shí)啟之,非特李斯過也。議者不是之察,尚摘其"商農(nóng)無得糴糶"、"貴酒肉重租"之語以為疵病,是猶舍人殺敓之罪,而問其不冠以見人,果何可哉?
公孫龍子
《公孫龍子》三卷,《疏府》、《白馬》、《指物》、《通變》、《堅(jiān)白》、《名實(shí)》,凡六篇?!稘h志》六十四篇,其亡已多矣。龍,趙人,平原君客也。能辯說,傷明王之不興,疾名器之乖實(shí),以假指物,以混是非,冀時(shí)君之有悟而正名實(shí)焉。予嘗取而讀之,"白馬非馬"之喻,"堅(jiān)白同異"之言,終不可解。后屢閱之,見其如捕龍蛇,奮迅騰騫,益不可措手。甚哉其辯也!然而名實(shí)愈不可正,何邪?言弗醇也。天下未有言弗醇而能正,茍欲名實(shí)之正,亟火之。
荀子
《荀子》十卷,周人荀卿撰。卿名況,《漢志》避宣帝諱作孫卿。劉向校定,除其重復(fù),著三十二篇,為十二卷,題曰《新書》。唐楊倞為之注,且更《新書《為《荀子》,易其篇第,析為二十篇。卿以齊襄王時(shí)游稷下,距孟子至齊五十年矣。列于大夫,三為祭酒。去之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以讒去之趙,與臨武君議兵。入秦,見應(yīng)侯,昭王以聘。反乎楚,復(fù)為蘭陵令。既廢,家蘭陵以終。鄉(xiāng)先正唐仲友云:"向序卿事,本司馬遷,于遷書有三不合。春申君死,當(dāng)齊王建二十八年,距宣王八十七年。向言卿以宣王時(shí)來游學(xué),春申君死而卿廢。設(shè)以宣王末年游齊,年已百三十七矣。遷書記孟子以惠王三十五年至梁,當(dāng)齊宣王七年,惠王以叟稱孟子,計(jì)亦五十余。后二十二年,子之亂燕,孟子在齊。若卿來以宣王時(shí),不得如向言后孟子百余歲。田忌薦孫臏為軍師,敗魏桂陵,當(dāng)齊威王二十六年,距趙孝成王七十八年。臨武君與卿議兵于王前,向以為孫臏,倞以敗魏馬陵疑年,馬陵去桂陵又十三年矣?!冻缥目偰俊费郧涑?,楚禮為客卿,與遷書向序駁,益難信。"其論殊精絕。然況之為人,才甚高而不見道者也。由其才甚高,故立言或弗悖于孔氏。由其不見道,故極言性惡,及譏訕子思、孟軻不少置。學(xué)者其務(wù)知道哉!至若李斯雖師卿,于卿之學(xué)懵乎未之有聞。先儒遂以為病,指卿為剛愎不遜、自許太過之人,則失之矣。
韓子
《韓子》二十卷者,韓非所撰。非,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歸其本于黃老。與李斯同事荀卿,以書干韓王不用,乃觀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五十五篇,計(jì)十余萬言。秦王見而悅之,急攻韓,得非。斯自以不如非,忌之,譖于秦王,下吏使自殺。非,慘激人也。君臣父子夫婦之間,一任以法,其視仁義蔑如也。法之所及,雖刀鋸日加,不以為寡恩也。其無忌憚,至謂"孔子未知孝悌忠信之道",謂"賢堯舜湯武乃天下亂術(shù)",謂"父有賢子,君有賢臣,適足以為害",謂"人君藏術(shù)胸中以倡眾端,而潛御群臣"。噫,是何言歟!是何言歟!是亦足以殺其身矣!
燕丹子
《燕丹子》三卷。丹,燕王喜太子。此書載其事為詳。其辭氣頗類《吳越春秋》、《越絕書》,決為秦漢間人所作無疑??计涫拢c司馬遷《史記》往往皆合。獨(dú)"烏頭白,馬生角","機(jī)橋不發(fā)","進(jìn)金擲蛙","膾千里馬肝","截美人手","聽琴姬得隱語"等事,皆不之載。周氏謂遷削而去之,理或然也。夫丹不量力而輕撩虎須,荊軻恃一劍之勇而許人以死,卒致身滅國破,為天下萬世笑,其事本不足議。獨(dú)其書序事有法而文彩爛然,亦學(xué)文者之所不廢哉!
孔叢子
《孔叢子》七卷?!吨信d書目》稱漢孔鮒撰。鮒該覽《六藝》,秦并天下,召為魯國文通君,拜太傅。及焚書令行,乃歸藏書屋壁,自隱嵩山。陳涉起,聘為博士,遷太師。仕六旬,以言不用,托目疾退老于陳,而著是書。年五十七卒,則固非漢人矣。又稱一名《盤盂》。《藝文志》有《孔甲盤盂》二十六篇,本注謂黃帝史,或謂夏帝時(shí)人。此書稱子魚名鮒,陳人,或謂之子鮒,或謂之孔甲??准仔彰纪?,又決非著《盤盂》者也。其殆孔氏子孫雜記仲尼、子思、子上、子高、子順、子魚之言行者歟?其第七卷則漢孔臧以所著賦與書,謂之《連叢》,附于卷末。嘉祐中,宋咸為之注。雖然,此偽書也。偽之者,其宋咸歟?王士元偽作《亢桑子》,而又自為之注,抑此類歟?近世之為偽書者,非止咸也。若阮逸《關(guān)朗易傳》、《李靖問對》,若張商英《素書》,若戴師愈《麻衣易》,亦往往不能迷明者之目,竟何益哉!今觀是書《記問篇》所載,有子思與孔子問答語。子思年止六十二,魯穆公同時(shí)人。穆公之立,距孔子之沒七十年。子思疑未長也,而何有答問哉?兼之氣質(zhì)萎弱,不類西京以前文字,其偽妄昭然可見?;蛘咧^其能守家法,不雜怪奇,歷戰(zhàn)國秦漢流俗而無所浸淫,未必然也,未必然也。
淮南鴻烈解
《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漢劉安撰。安,淮南厲王長之子,招致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七披、伍被、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講論道德,總統(tǒng)仁義,著《內(nèi)書》二十一篇?!独钍蠒俊吩疲?第七、第十九亡。"《崇文總目》云:"存者十八篇。"今所傳《原道》、《俶真》、《天文》、《地形》、《時(shí)則》、《冥覽》、《精神》、《本經(jīng)》、《主術(shù)》、《繆稱》、《齊俗》、《道應(yīng)》、《汜(瀟雨按:汜當(dāng)作氾)論》、《詮言》、《丘略》、《說山》、《說林》、《人間》、《務(wù)修》、《泰族》等訓(xùn),連卷末《要略》,共二十一篇,似未嘗亡也。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shù)。又有《外書》三十三篇,《漢志》與《內(nèi)書》同列于雜家?!吨小贰锻狻窌嘟晕匆姟!痘茨献印范啾尽段淖印罚鋈肴?、墨、名、法諸家,非成于一人之手。故前后有自相矛盾者,有亂言而乖事實(shí)者。既曰"武王伐紂,載尸而行,海內(nèi)未定,故不為三年之喪",又曰"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戎狄各以其賄來貢,遼遠(yuǎn)未能至,故治三年之喪,殯兩楹以俟遠(yuǎn)方"。三代時(shí)無印,周官所掌之璽節(jié),鄭氏雖謂如今之印章,其實(shí)與玉、角、虎、人、龍、符、旌諸節(jié)并用,不過手執(zhí)之以表信耳。今乃曰"魯國召子貢,授以大將軍印"。如是之類,不能盡舉也。昔呂不韋相秦,亦致辯士,使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十二記》、《六論》、《八覽》。其說雖未純,要其首尾以類,粲然成一家言,非《淮南》之雜也。古人論立言者,漢不如秦,秦不如周,信矣哉!
揚(yáng)子法言
《揚(yáng)子法言》十卷,漢揚(yáng)雄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通錄在卷后,景祐初,宋咸引之以冠篇首,或謂始于唐仲友,非也。自秦焚書之后,孔子之學(xué)不絕如線,雄獨(dú)起而任之,故韓愈以其與孟、荀并稱。而司馬光尤好雄學(xué),且謂:"孟子好《詩》、《書》,荀子好《禮》,揚(yáng)子好《易》。孟文直而顯,荀文富而麗,揚(yáng)文簡而奧。惟簡而奧,故難知。"其與雄者,至矣!是《法言》者,為擬《論語》而作?!墩撜Z》出于群弟子之所記,豈孔子自為哉?雄擬之,僭矣!至其甚者,又撰《太玄》以擬《易》。所謂《首》、《沖》、《錯》、《測》、《攡》、《瑩》、《數(shù)》、《文》、《掜》、《圖》、《苦》、之類,皆足以使人怪駭。由其自得者少,故言辭愈似而愈不似也。嗚呼!雄不足責(zé)也。光以二代偉人,乃膠固雄學(xué),復(fù)述《潛虛》以擬《玄》,抑又何說哉?余因?yàn)橹L嘆!雄之事,經(jīng)考亭朱子論定者,則未遑及也。
抱樸子
《抱樸子》,晉葛洪撰。洪字稚川,著《內(nèi)篇》二十卷,言神仙黃白變化之事?!锻馄肥恚g難通釋。洪深溺方技家言,謂神仙決可學(xué),學(xué)之無難,合丹砂黃金為藥而服之,即令人壽,與天地相畢,乘云駕龍,上下太清。其他雜引黃帝御女及《三皇內(nèi)文》劾召鬼神之事,皆誕褻不可訓(xùn)。昔漢魏伯陽約《周易》作《參同契》上中下三篇,其言修煉之術(shù)甚具,洪乃時(shí)與之戾,不識何也?洪嘗自言馬跡山中,受《九鼎》、《金液》二經(jīng)于鄭君。鄭君名隱,又得之葛仙公玄。玄,洪從祖也。其后鄭君知江南將亂,負(fù)笈持藥,東投霍山,莫知所在,亦不識其仙歟否也。洪博聞深洽,江左絕倫,為文辭雖不近古,紆徐蔚茂,旁引而曲證,必達(dá)己意乃已。要之洪亦奇士,使舍是而學(xué)《六藝》,夫孰御之哉?惜也!
劉子
《劉子》五卷,五十五篇,不知何人所作?!短浦尽肥?,直云梁劉勰撰。今考勰所著《文心雕龍》,文體與此正類,其可征不疑。第卷數(shù)不同,為少異爾。袁孝政謂劉晝(孔昭)傷己不遇,遭天下陵遲,播遷江表,故作此書,非也。孝政以無傳記可憑,復(fù)致疑于劉歆、劉勰、劉孝標(biāo)所為,黃氏遂謂孝政所托,亦非也。其書本黃老言,雜引諸家之說以足成之,絕無甚高論。末論九家之學(xué),跡異歸同,尤為鄙淺。然亦時(shí)時(shí)有可喜者?!肚迳裾隆吩疲?萬人彎弧以向一鵠,鵠能無中乎?萬物眩曜以惑一生,生能無傷乎?"(《亢倉子》同)三復(fù)其言,為之出涕!
文中子中說
《文中子中說》十卷,隋王通撰。通字仲淹,文中蓋門人私謚,因以名其書。世之疑通者有三:一云《唐書·房杜傳》中,略不及其姓名,此書乃阮逸偽作,未必有其人。按皮日休著《文中子碑》,謂通"生乎陳、隋之世,以亂世不仕,退于汾晉,序述《六經(jīng)》,敷為《中說》,以行教于門人"。皮,唐人也,距隋為近,其言若此。果無是人乎?書果逸之偽作乎?一云通行事于史無考,獨(dú)《隋唐通錄》稱其有穢行,為史官所削。然史氏之職,善惡畢書,以為世法戒。人有穢行,見諸簡策者多矣,何特削通哉?一云房、杜、李、魏、二溫、王、陳輩,未必其門人,脫有之,何不薦諸太宗而用之?隋大業(yè)十三年五月,通已先卒,將焉薦之?劉禹錫作《王華卿墓志》,載其家世行事,有曰"門多偉人"。雖未可必其為房、杜諸公,要不可謂非碩士也。第其書出于福郊、福峙之所為,牽合傅會,反不足取信于人。如仁壽四年,通始至長安,李德林卒已九歲,而書有"德林請見"之語。江都有變,通不及聞,而書有"泫然而興"之言。關(guān)朗在太和中見魏孝文,自太和丁巳至通生之歲開皇四年甲辰,一百七年矣,而書謂"問禮于關(guān)子朗"。此最為謬妄者也。噫!孟子而下,知尊孔子者曰荀、楊。楊本黃老,荀雜申、商,唯通為近正。讀者未可以此而輕訾之。
天隱子
《天隱子》八篇,不知何人所作。唐司馬承禎為之序,承禎字子微,嘗著《坐忘論》。此書言長生久視之法,與之相表里,豈天隱子即承禎歟?洪興祖謂承禎得天隱子之學(xué),豈或別有考?xì)e?
玄貞子
《玄貞子》兩見《唐志》。一云十二卷,一云二卷。予所藏者,《外篇》三卷爾。計(jì)必有《內(nèi)篇》,而此非全書也。唐張志和撰,韋詣作內(nèi)解。志和字子同,金華人,始名龜齡。年十六,擢明經(jīng),以策干肅宗,特見賞重,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因賜名。后坐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既喪,不復(fù)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亦以自號。其書多偏曲之論,無足采。所可采者,其隱操亦卓卓云。
金華子
《金華子》三卷,劉崇遠(yuǎn)撰?;蛟瞥邕h(yuǎn)唐人,或云五代人,仕至大理司直,其為人莫可考。其為書,錄唐大中后事,蓋駁乎不足議也。昔劉向采傳記百家之言,撮其正詞美義可為勸戒者,以類相從,為《說苑》、《新序》二書,最為近古,識者猶病其徇物者多,自為者少,況崇遠(yuǎn)乎哉!金華子,崇遠(yuǎn)所自號,蓋有慕皇初平云。
齊丘子
《齊丘子》六卷,一名《化書》。言道、術(shù)、德、仁、食、儉六化為甚悉。世傳為偽唐宋齊丘子嵩作。張來題其后,遂云:"齊丘犬鼠之雄,蓋不足道。其為《化書》,雖皆淺機(jī)小數(shù),亦微有見黃老之所謂道德,其能成功,有以也。"嗚呼!是書之作,非齊邱也,終南山隱者譚峭景升也,齊丘竊之者也。其云"能得一者,天下可以理",老氏說也。"魂魄魅我,血?dú)庾砦遥吒[囚我,五根役我",釋氏說也。"心冥冥兮無所知,神怡怡兮無所之,氣熙熙兮無所為,萬慮不能惑,求死不可得",神仙家說也。非淺機(jī)小數(shù)比也。使齊丘知此,則何為不得其死也?其文高簡,《關(guān)尹子》可亞也,實(shí)微有見于黃老所謂道德者也。
聱隅子
《聱隅子》二卷,蜀人黃晞撰。晞,宋仁宗時(shí)人。著《歔欷瑣微論》十篇,篇有小序。造文效楊雄、王通二氏,而造理不能逮。其謂"張良得圣人之安,蕭何得圣人之變,劉向得圣人之力"者,似不可哉!黃氏間采其語,謂二氏反有所不及,非知言也。然自五季以來,士習(xí)極陋,而文亦隨之,入宋殆將百年,而猶未大振。晞獨(dú)知"辭賦戾于治具,聲偶甚乎倡優(yōu)",確然立論,以成一家言,真豪杰士哉!真豪杰士哉!
周子通書
《周子通書》四十章,本號《易通》,舂陵子周子敦頤之所著也。自孟子沒,孔子之學(xué)不傳,千載之下獨(dú)周子得之,以授二程氏,遂大白于天下。安定胡宏有云:"一回萬古之光明,如日麗天;將為百世之利澤,如水行地。"其論不亦至哉!第每篇之首,宏輒加以"周子曰"三言,而損其舊有篇名,失其旨矣。是書文雖高簡,體實(shí)淵愨,誠可以上繼孟氏,非余子比也。然莫知其師傳之所自,彼妄男子謂同胡文恭公受學(xué)于鶴林壽涯師者,固為詭誕。而云傳《太極圖》于穆修,修傳《先天圖》于種放,放傳于陳摶者,亦恐知周子未盡也。其殆不階師授,超然獨(dú)覺于千古之上者歟!
子程子
《子程子》十卷,一名《程子粹言》。乃程頤叔子書,蓋其門人楊時(shí)變語錄而文之者也。前有序,不著氏名。東陽厲髯翁云:"相傳為廣漢張栻作。"序稱得諸子高子家傳,以其卷次不分,編類不別,因離為《論道》、《論學(xué)》、《論書》、《論政》、《論事》、《天地》、《圣賢》、《君臣》、《心性》、《人物》十篇。欲其統(tǒng)而要,非求類夫《論語》之書也。予取觀之,實(shí)皆叔子之言,而伯子之說附焉。辭極峻古,雖間有稍離真者,亦不遠(yuǎn)矣。覽者尚慎擇之哉!
跋
至正戊戌春三月丙辰,西師下睦州,浦陽壤地與睦境接,居民震驚,多扶挈耄倪走傍縣。予亦遣妻孥入句無山,獨(dú)留未行。日坐環(huán)堵中,塊然無所為,乃因舊所記憶者,作《諸子辯》數(shù)十通,九家者流頗具有焉??鬃娱T人之書,宜尊而別之,今亦俯就其列者,欲備儒家言也。始之以《鬻子》,而終之以周、程者,欲讀者有所歸宿也。其中疏剔觝排,亦竊自謂有一發(fā)之見。第以家當(dāng)屢徙之余,書無片牘可以稽質(zhì),不能必其無矛盾也。夏六月壬午,僅克脫稿。越三日乙酉,而浦陽平矣。余遂竭蹶趨句無,驚悸稍定,俾仲子璲錄之如右。於戲!九家之徒競以立異相高,莫甚于衰周之世。言之中道者,則吾圣賢之所已具。其悖義而傷教者,固不必存之以欺世也。於戲!邪說之害人,慘于刀劍,虐于烈火。世有任斯文之寄者,尚忍淬其鋒而膏其焰乎?予生也賤,不得信其所欲為之志,既各為之辯,復(fù)識其私于卷末。學(xué)孔氏者,其或有同予一慨者夫!
秋七月丁酉朔,潛溪宋濂記。
說明
諸子辯(一名龍門子)。本書據(jù)顧頡剛先生標(biāo)點(diǎn)《諸子辨》(再版校正)樸社民十七年七月第三版整理排錄,豎排繁體改橫排簡體,其中間有標(biāo)點(diǎn)分段等處,則據(jù)文意重加整理。顧頡剛先生所在《序》、《再版弁言》及增補(bǔ)目錄仍舊。洛陽老莊研究院瀟雨整理排錄。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 明初散文家。字景濂,號潛溪。先祖潛溪人(今屬浙江金華),至宋濂時(shí)遷到浦江(今浙江浦江縣)。宋濂自幼好學(xué),曾從散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人學(xué)習(xí)。元至正時(shí)被薦為翰林編修,以親老辭不就,隱居龍門山著書10余年。朱元璋起兵取婺州,召見宋濂,命他為五經(jīng)師。朱元璋稱帝后又命他為文學(xué)顧問、江南儒學(xué)提舉,授太子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為總裁官。當(dāng)時(shí)朝廷祭祀、朝會、詔諭、封賜文章大多由他執(zhí)筆。累官至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被譽(yù)為"開國文臣之首"。洪武十年因年老辭官還家。后因長孫犯法,又牽涉胡惟庸案,全家謫茂州,中途病故于夔州。正德時(shí)追謚文憲。
宋濂散文,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最為出色。其傳記小品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鮮明,各具特色。如《秦士錄》寫文武兼長而懷才不遇的鄧弼磊落性格及坎坷命運(yùn),其豪爽奔放個性,躍然紙上?!抖怒h(huán)小傳》及《李凝傳》分別敘寫兩個中、下層人士仗義助人、賑濟(jì)病貧的品德,以對比手法抨擊時(shí)弊。文中說:"舉世混濁,清士乃見,五傷流俗之嗜利也。傳其事以勸焉",可見寫文目的。《記李歌》則寫出了生于娼門的少女李歌,拒絕豪華生活誘惑,維護(hù)尊嚴(yán)的不屈性格。再如《王冕傳》中王冕豪放孤傲性格也刻畫得十分鮮明。
宋濂有寓言體散文集《燕書》及《龍門子凝道記》。書中以一些生動故事說明抽象的哲理,寓意深刻,耐人回味。如《尊盧沙》譏諷了好說大話、貽誤國事之人,文章以"終身不言。欲言,捫鼻即止"作結(jié),頗有諧趣?!妒蟆踟偂酢穭t寫因享受而喪失搏斗能力的貍□竟望鼠而抖,表現(xiàn)長期養(yǎng)尊處優(yōu)之害。其他如:《成陽□借梯》、《越人溺鼠》、《白雁啄奴》等皆風(fēng)趣詼諧,啟人深思,為較好諷刺小品,其中有些故事已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濂寫景散文佳作亦不少。如《環(huán)翠亭記》寫亭外竹林"積雨初霽","浮光閃彩,晶熒連娟,撲人衣袂,皆成碧色",秀麗清新。他如《桃花澗修禊詩序》、《看松庵記》等皆文筆簡潔,寫景狀物都較生動、自然。
宋濂因身居顯位,又逢明初開國盛世,其文章中較多頌揚(yáng)封建統(tǒng)治、宣傳封建道德的內(nèi)容。有些文章如《閱江樓記》,雖情景暢達(dá),但頗為粉飾之辭所累。宋濂此類文章,成為后來"臺閣體"的先聲。此外,宋濂因受佛、道影響,部分作品亦有消沉、感傷情緒。宋濂文名遠(yuǎn)播國外,高麗、日本、安南等國使節(jié)曾以重價(jià)購其文集。
宋濂著作,有《宋文憲公全集》,53卷,亦有版本稱《宋學(xué)士全集》或《宋學(xué)士文集》。此外還有《篇海類編》20卷,《洪武正韻》16卷。主編有《元史》210卷等。
序
自從《古史辨》第一冊出版后,許多人知道我曾在五六年前輯集辨?zhèn)蔚奈淖?,很勸我把這些東西整理付印。我既拗不過他們的好意,但也找不到時(shí)間把搜得的材料整理就緒。因想宋濂的《諸子辨》卷帙最少,不妨先印出來,稍塞同志們的責(zé)望;并且可以把它作一回嘗試,如其銷場不壞,以后還可由樸社印些大部的辨?zhèn)沃?,如萬斯同的《群書疑辨》之類。所以現(xiàn)在便把這書印出來了。
這書原來編在宋濂的文集里,沒有單行本。我最早知道它,是由于姚際恒在《古今偽書考》的短序中說的"明宋景濂有《諸子辨》,予合經(jīng)、史、子而辨之"一句話。但我并沒有宋濂的文集,所以不曾讀到。直至民國九年十一月中,因標(biāo)點(diǎn)《古今偽書考》而檢得此書,一為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所藏浦江傅氏刻《宋文憲公集》本,一為京師圖書館所藏明刊《宋學(xué)士全集》本,便依據(jù)了這兩本鈔錄了。可惜這兩本的刊刻都不精,誤字很多?,F(xiàn)在發(fā)印此書,凡兩本異同處,擇善而從;至于兩本一例錯誤的地方,非灼知其為某字之誤則不輕于改正,因?yàn)榭峙码S意改了反而更錯。標(biāo)點(diǎn)舊籍是很不易的,希望讀者諸君肯把我的誤處隨時(shí)見告。
宋濂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主修《元史》,這想是大家都知道的。他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一三一0),卒于明太祖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年七十二。這本書是元順宗至正十八年(一三五八)做的,他那時(shí)年四十九。那時(shí)明太祖的將鄧愈打下了建德,宋濂遣妻孥到諸暨山中避難,自己獨(dú)住在浦江很寂寞,便把平日積蓄的意見寫成此書。在跋上看,他著這書始于是年三月丙辰(十八日)之后,至六月壬午(十五日)脫稿,不滿三個月。因?yàn)榧沂覍掖芜w徙,沒有書籍存留,單憑記憶,所以定得并不詳細(xì)。過了兩年,他就受明太祖的征召了。
宋代辨?zhèn)沃L(fēng)非常盛行,北宋有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南宋有鄭樵、程大昌、朱熹、葉適、洪邁、唐仲友、趙汝談、高似孫、晃公武、黃震等。宋濂生在他們之后,當(dāng)然受到他們的影響,所以他的書里征引他們的話很多,尤其是高似孫、黃震二家,而此書的體裁也與《子略》和《黃氏日抄》相類。接著這書的,有他的弟子方孝孺《遜學(xué)齋集》中《讀三墳》、《周書》、《夏小正》諸篇和他的鄉(xiāng)后學(xué)胡應(yīng)麟《四部正訛》諸書。這一條微小而不息的川流流到了清代,就成了姚際恒的《古今偽書考》,公然用了一個"偽書"的類名來判定古今的書籍,激起學(xué)者的注意了。
我們現(xiàn)在要表章這此著作,只為它們的作者肯用一點(diǎn)自己的心思,能給與讀者一個求真的暗示之故,并不是說他們的批評和考證都是很精確的。老實(shí)說,在現(xiàn)在時(shí)候,這些著作是早該沒有價(jià)值的了。即如此書,你看宋濂在序跋中所說的話,成見何等的重,態(tài)度何等的迂腐,他簡直是董仲舒請罷百家的口氣。他恨不使莊子受孟子的教誨,恨不強(qiáng)葛洪改學(xué)《六藝》,恨不把《公孫龍子》燒毀了。他一方面既以《吳子》的"五勝者禍,一勝者帝"的話為然,一方面又以吳起的"與諸侯大戰(zhàn)七十六,全勝六十四"的事為合理,這是怎樣的矛盾自陷?他稱許《尉尉子》的"兵不血刃而天下親"的話為慈仁,卻忘記了本書中尚有"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士卒之半,……威加海內(nèi)"等鼓吹殺人的話。這種遮遮掩掩,縛手縛腳的態(tài)度,真使我們看了難過。就是考證方面,也有許多很淺陋的地方。如他信《鬻子》非偽書,而其理由只是"其文質(zhì),其義弘"。他不信《化書》為宋齊丘作,而其理由只是"使齊丘知此,則何為不得其死也?"(里面自然也有很好的,如《亢倉子》、《子華子》、《淮南子》、《文中文》諸條。)總之,他是用善惡功過的信條來論定古書的真?zhèn)蔚摹_@種的觀念,在現(xiàn)代的學(xué)術(shù)界里是絕對站不住的了。
我們既經(jīng)看出他們的態(tài)度是衛(wèi)道的態(tài)度,他們的思想是淺薄的功利思想,入不得現(xiàn)代的學(xué)術(shù)界的,為什么還要表章他們呢?唉,這原是我們的學(xué)術(shù)界里的公同的羞恥!我們的學(xué)術(shù)界真是太不長進(jìn)了,在十四世紀(jì)是這樣,到二十世紀(jì)還是這樣,宋濂們的孤陋的見解比較了現(xiàn)代的一班陳腐的學(xué)究的頭腦尚算得是新穎的。我們現(xiàn)在要做一種開新的工作,還不得不從他們一輩人說起,請他們一輩人做我們的先導(dǎo)。我希望這書出版之后,大家看了,知道在五六百年以前已經(jīng)露出了這一線的求真的微光,便想起我們生在今日,應(yīng)該怎樣地努力,使得我們的成績,可以超過他們。若是我們連這一點(diǎn)也沒有,甚至于捧了偽書當(dāng)法寶看待,豈不令古人在地下笑人!
再有一層,我們也須知道的。我們現(xiàn)在能有這樣清楚的頭腦,能夠作出比古人精密的考證,滿目看出古人的錯誤,這并不是我們比古人一概聰明,乃是我們遭值的時(shí)勢比古人一概好。我們固然要不辜負(fù)自己的"一切要求解放"的時(shí)勢,但也須原諒古人在他們的"不許發(fā)展自己理性"的時(shí)勢之下所作的貢獻(xiàn)。在他們那樣的時(shí)勢之下,能有這一點(diǎn)懷疑的趨向,一點(diǎn)一滴地留傳給我們以零碎的疑古的遺產(chǎn),使得我們增加了許多尋求真理的勇氣,這真是可以感謝的呵!
我常說,只要大家在作一件事情時(shí)肯想一想,世界的進(jìn)步不知將怎樣地快。讀者們,如果以我這意見為然的,請?jiān)谧x這一本書時(shí)就想一想罷:"我們對于他所批評、所考證的應(yīng)不應(yīng)信它?如其我們對于他的話覺得不對,我們自己便該怎樣做?"
顧頡剛
中華民國十五年七月廿七日
再版弁言
北京社中來信,說《諸子辨》第一版售罄了,豫備再版。自這本書出版后,我便發(fā)見了幾個錯字。現(xiàn)在有改正之望,這是使我很快樂的。到廈門大學(xué)圖書館中一查,見有嘉慶庚午金華知府嚴(yán)榮所刻《宋文憲公全集》和同治中胡鳳丹所刻《金華叢書》中《宋學(xué)士全集》,便借來校對一過。結(jié)果,這一本小冊子里竟改正了二十個錯處。這使我很惶恐了!我敬致歉忱于購買初版《諸子辨》的讀者!
顧頡剛
十五,十一,十二
序(宋濂)
諸子辯者何?辯諸子也。通謂之諸子何?周秦以來,作者不一姓也。作者不一姓而立其言何?人人殊也。先王之世,道術(shù)咸出于一軌,此其人人殊何?各奮私知而或盭大道也。由或盭大道也,其書雖亡,世復(fù)有依仿而托之者也。然則子將奈何?辭而辯之也。曷為辯之?解惑也。
鬻子
《鬻子》一卷,楚鬻熊撰。熊為周文王師,封為楚祖,著書二十二篇,蓋子書之始也。《藝文志》屬之道家,而小說家又別出十九卷。今世所傳者,出祖無擇所藏,止十四篇?!冻缥目偰俊分^其八篇已亡,信矣。其文質(zhì),其義弘,實(shí)為古書無疑。第年代久邈,篇章舛錯,而經(jīng)漢儒補(bǔ)綴之手,要不得為完書。黃氏疑為戰(zhàn)國處士所托,則非也。序稱熊見文王時(shí),年已九十。其書頗及三監(jiān)曲阜時(shí)事,蓋非熊自著,或者其徒名"政"者之所記歟?不然,何有稱"昔者文王有問于鬻子"云?
管子
《管子》二十四卷,齊大夫管夷吾撰,夷吾字仲。其書經(jīng)劉向所定,凡九十六篇,今亡十篇。自《牧民》至《幼官圖》九篇為《經(jīng)言》,《五輔》至《兵法》八篇為《外言》,《大匡》至《戒》九篇為《內(nèi)言》,《地圖》至《九變》十八篇為《短語》,《任法》至《內(nèi)業(yè)》五篇為《區(qū)言》,《封禪》至《問霸》十三篇為《雜篇》,《牧民解》至《明法解》五篇為《管子解》,《臣乘馬》至《輕重庚》十九篇為《管子輕重》。予家又亡《言昭》、《修身》、《問霸》、《牧民解》、《輕重庚》五篇,止八十一篇。題云"唐司空房玄齡注",或云非也,尹知章注。是書非仲自著也。其中有絕似《曲禮》者,有近似老莊者,有論伯術(shù)而極精微者,或小智自私而其言至卑汙者。疑戰(zhàn)國時(shí)人采掇仲之言行,附以他書成之。不然,"毛嬙西施","吳王好劍","威公之死,五公子之亂",事皆出仲后,不應(yīng)豫載之也。朱子謂仲任齊國之政,又有"三歸"之溺,奚暇著書?其說是矣。先儒之是仲者,稱其謹(jǐn)政令,通商賈,均力役,盡地利,既為富強(qiáng),又頗以禮義廉恥化其國裕如,(瀟雨按:張舜徽選編《文獻(xiàn)學(xué)論著輯要》本作"余如",屬下句。)《心術(shù)》、《白心》之篇,亦嘗側(cè)聞?wù)恼\意之道,其能一匡天下,致君為五伯之盛,宜矣!其非仲者,謂先王之制,其盛極于周,后稷、公劉、大王、王季、文、武、成、康、周公之所以制周者,非一人之力,一日之勤,經(jīng)營之難,積累之素,況又有出于唐、虞、夏、商之舊者矣,及其衰也,而仲悉壞之,何仲之不仁也!嗚呼!非之者固失,而是之者亦未為得也。何也?仲之任術(shù)立伯,假義濟(jì)欲,縱其致富強(qiáng),而汲汲功利,禮物俱喪,其果有聞?wù)恼\意之道乎?周自平王東遷,諸侯僭王,大夫僭諸侯,文、武、成、康、周公之法,一切盡壞,列國盡然,非止仲一人而已也。然則仲何如人?曰:人也,功首而罪魁者也。曰:齊之申、韓、鞅、斯之列,亦有間乎?曰:申、韓、鞅、斯刻矣,而仲不至是也,原其作俑之意,仲亦烏得無罪焉?薄乎云爾。
晏子
《晏子》十二卷,出于齊大夫晏嬰?!稘h志》八篇,但曰《晏子》。《隋》《唐》七卷,始號《晏子春秋》。與今書卷數(shù)不同,《崇文總目》謂其書已亡,世所傳者蓋后人采嬰行事而成,故柳宗元謂墨氏之徒有齊人者為之,非嬰所自著。誠哉是言也!
老子
《老子》二卷,《道經(jīng)》、《德經(jīng)》各一。凡八十一章,五千七百四十八言,周柱下史李耳撰。耳字伯陽,一字聃。聃,耳漫無輪也?;蚍Q周平王四十二年,以其書授關(guān)尹喜。今按平王四十九年入春秋,實(shí)魯隱公之元年??鬃觿t生于襄公二十二年,自入春秋下距孔子之生,已一百七十二年。老聃,孔子所嘗問禮者,何其壽歟?豈《史記》所言"老子百有六十余歲",及"或言二百余歲"者,果可信歟?聃書所言,大抵歛守退藏,不為物先,而壹返于自然。由其所該者甚廣,故后世多尊之行之。"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道家祖之。"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神仙家祖之。"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jìn)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兵家祖之。"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莊、列祖之。"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qiáng)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申、韓祖之。"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張良祖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曹參祖之。聃亦豪杰士哉!傷其本之未正,而末流之弊,至貽士君子有"虛玄長而晉室亂"之言。雖聃立言之時(shí),亦不自知其禍若斯之慘也。嗚呼!此姑置之。道家宗黃老,黃帝書已不傳,而老聃亦僅有此五千言。為其徒者,乃棄而不習(xí),反依仿釋氏經(jīng)教以成書。開元所列《三洞瓊綱》,固多亡缺。而祥符《寶文統(tǒng)傳》所記,若《大洞真》,若《靈寶洞玄》,若《太上洞神》,若《太真》,若《太平》,若《太清》,若《正一》諸部,總四千三百五十九卷,又多雜以符咒、法箓、丹藥、方技之屬,皆老氏所不道。米巫祭酒之流,猶自號諸人曰"吾蓋道家!吾蓋道家!"云。
文子
《文子》十二卷,老子弟子所撰,不知氏名。徐廣曰:"名鈃。"李暹曰:"姓辛,葵丘濮上人,號曰計(jì)然,范蠡師事之。"裴骃曰:"計(jì)然姓辛,字文子,其先晉國公子也。"孟康曰:"姓計(jì)名然,越臣也。"葵謨曰:"《計(jì)然》者,范蠡所著書篇名,非人也。謂之'計(jì)然'者,所計(jì)而然也。"顏師古曰:"葵說謬矣?!豆沤袢吮怼酚?jì)然列在第四等。計(jì)然一名計(jì)姸?!秴窃酱呵铩芳啊对浇^書》并作計(jì)倪。倪與姸、然三音皆相近,故訛耳。"由是觀之,諸說固辯矣,然是書非計(jì)然之所著也。予嘗考其言,壹祖老聃,大概《道德經(jīng)》之義疏爾。所謂"體道者不怒不喜,其坐無慮,寢而不夢,見物而名,事至而應(yīng)",即"載營魄抱一,專氣致柔,滌除玄覽"也。所謂"上士先避患而后就利,先遠(yuǎn)辱而后求名,故圣人常從事于無形之外而不留心于已成之內(nèi),是以禍患無由至,非譽(yù)不能塵垢",即"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榮守辱"之義也。所謂"靜則同,虛則通,至德無為,萬物皆容",即"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也。所謂"道可以弱,可以強(qiáng),可以柔,可以剛,可以陰,可以陽,可以幽,可以明,可以包裹天地,可以應(yīng)待無方",即"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乎似萬物之宗"也。其他可以類推。蓋《老子》之言宏而博,故是書雜以黃、老、名、法、儒、墨之言以明之,毋怪其駁且雜也。計(jì)然與范蠡言,皆權(quán)謀術(shù)數(shù),具載于書,絕與此異,予固知非著是書者也。黃氏屢發(fā)其偽,以為唐徐靈府作,亦不然也。其殆文性之人,祖老聃而托之者歟?抑因裴氏"姓辛,字文子"之說,誤指為范子《計(jì)然》十五卷者歟?
關(guān)尹子
《關(guān)尹子》一卷,周關(guān)令尹喜所撰。喜與老聃同時(shí),著書九篇,頗見之《漢志》。自后諸史無及之者,意其亡已久矣。今所傳者,以《一宇》、《二柱》、《三極》、《四符》、《五鑒》、《六匕》、《七釜》、《八籌》、《九藥》為名。蓋徐藏子禮得于永嘉孫定,未知定又果從何而得也。前有劉向序,稱蓋公授曹參,參薨,書葬;孝武帝時(shí),有方士來上,淮南王安秘而不出,向父德治淮南王事,得之。文既與向不類,事亦無據(jù),疑即定之所為也。間讀其書,多法釋氏及神仙方技家,而藉吾儒言文之。如"變識為智","一息得道","嬰兒蕊女,金樓絳宮,青蛟白虎,寶鼎紅爐","誦咒土偶"之類,聃之時(shí)無是言也。其為假托,蓋無疑者?;蛲^二家之說實(shí)祖于此,過矣。然其文雖峻潔,亦頗流于巧刻。而宋象先之徒乃復(fù)尊信如經(jīng),其亦妄人哉!
亢倉子
《亢倉子》五卷,凡九篇。相傳周庚桑楚撰。予初苦求之不得,及得之,終夜疾讀,讀畢嘆曰:"是偽書也!剿《老》《莊》《文》《列》及諸家言而成之也。"其言曰:"危代以文章取士,則剪巧綺繿益至,而正雅典實(shí)益藏。"夫文章取士,近代之制,戰(zhàn)國之時(shí)無有也。其中又以"人"易"民",以"代"易"世"。"世民",太宗諱也,偽之者其唐士乎?予猶存疑而未決也。后讀他書,果謂"天寶初,詔號《元桑子》為《洞靈真經(jīng)》,求之不獲。襄陽處士王士元,采諸子文義類者,撰而獻(xiàn)之。"其說頗與予所見合。復(fù)取讀之,益見其言詞不類,因棄去不復(fù)省?!掇r(nóng)道》一篇,雖可讀,古農(nóng)家書具有之?;蛘咧^可孤行,吾亦不知其為何說也。
鄧析子
《鄧析子》二卷,鄭人鄧析撰。析操兩可之說,設(shè)無窮之辭,當(dāng)子產(chǎn)之世,數(shù)難子產(chǎn)之法。子產(chǎn)卒后二十一年,駟歂為政,殺鄧析而用其竹刑。夫析之學(xué),兼名法家者也。其言"天于民無厚,君于民無厚,父于子無厚,兄于弟無厚",刻矣。夫民非天弗生,非君弗養(yǎng),非父弗親,非兄弗友,而謂之無厚,可乎?所謂"不能屏勃厲,全夭折","執(zhí)穿窬詐偽誅之","堯舜位為天子,而丹朱、商均為布衣","周公誅管蔡",豈誠得已哉?非常也,變也。析之所言如此,真"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者哉!其被誅戮,宜也,非不幸也。
鶡冠子
《鶡冠子》,楚人撰,不知姓名。嘗居深山,以鶡羽為冠,著書四卷,因以名之。其書述三十變通古今治亂之道,而《王鈇篇》所載楚制為詳。立言雖過乎嚴(yán),要亦有激而云也。周氏譏其以處士妄論王政,固不可哉!第其書晦澀,而后人又雜以鄙淺言,讀者往往厭之,不復(fù)詳究其義。所謂"天用四時(shí),地用五行,天子執(zhí)一以守中央",此亦黃老家之至言。使其人遇時(shí),其成功必如韓愈所云。黃氏又謂"韓愈獵取二語之外,余無留良"者,亦非知言也,士之好妄論人也如是哉!陸佃解本十九篇,與晁氏削去前后五卷者合。予家所藏,但十五篇云。
子華子
《子華子》十卷,程本撰。本字子華,晉人,曰魏人者非也。《藝文志》不錄。予嘗考其書,有云:"秦襄公方啟西戎,子華子觀政于秦。"又稽《莊周》所載子華子事,則云:"見韓昭僖侯。"夫秦襄公之卒在春秋前,而昭僖之事在春秋后,前后相去二百余年,子華子何其壽也?其不可知者一?!犊鬃蛹艺Z》言孔子遭齊程子于郯,程子蓋齊人。今《子華子》自謂"程之宗君受封于周,后十一世國并于溫"。程本商季文王之所宅,在西周,當(dāng)為畿內(nèi)小國。溫者,周司寇蘇忿生之所封。用襄王舉河內(nèi)溫、原以賜晉文公,溫固晉邑也。孰謂西周之程而顧并于河內(nèi)之溫乎?地之遠(yuǎn)邇,亦在可疑。其不可知者二。后序稱子華子為鬼谷子師。鬼谷,戰(zhàn)國縱橫家也。今書絕不似之,乃反類道家言。又頗剿浮屠、老子、莊周、列御寇、孟軻、荀卿、《黃帝內(nèi)經(jīng)》、《春秋外傳》、司馬遷、班固等書而成。其不可知者三。劉向校定諸書,咸有序,皆淵愨明整,而此文獨(dú)不類。其不可知者四。以此觀之,其為偽書無疑?;騻魍蹉囆灾?、姚寬令威多作贗書,而此恐出其手,理或然也。然其文辭極舂容,而議論煥發(fā),略無窘澀之態(tài),故尤善惑人。人溺文者,孰覺其偽哉?
列子
《列子》八卷,凡二十篇,鄭人列御寇撰。劉向校定八篇,謂御與鄭繆公同時(shí)。柳宗元云:"鄭繆公在孔子前幾百載,御寇書言鄭殺其相駟子陽,則鄭繻公二十四年,當(dāng)魯繆公之十年,向蓋因魯繆公而誤為鄭爾。"其說要為有據(jù)。高氏以其書多寓言,而并其人疑之,"所謂御寇者,有如鴻蒙、列缺之屬",誤矣。書本黃老言,決非御寇所自著,必后人會萃而成者。中載孔穿、魏公子牟及西方圣人之事,皆出御寇后?!短烊稹?、《黃帝》二篇,雖多設(shè)辭,而其"離形去智,泊然虛無,飄然與大化游",實(shí)道家之要言。至于《楊朱》、《力命》,則"為我"之意多,疑即古楊朱書,其未亡者剿附于此。御寇先莊周,周著書多取其說。若書事簡勁宏妙,則似勝于周。間嘗熟讀其書,又與浮屠言合。所謂"內(nèi)外進(jìn)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弗同也。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非"大乘圓行說"乎?"鯢旋之潘(合作番)為淵,止水之潘為淵,流水之潘為淵,濫水之潘為淵,沃水之潘為淵,沈水之潘為淵,雍水之潘為淵,汧水之潘為淵,肥水之潘為淵",非"修習(xí)教觀說"乎?"有生之氣,有形之狀,盡幻也。造化之所始,陰陽之所變者,謂之生,謂之死;窮數(shù)達(dá)變,因形移易者,謂之化,謂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雖窮難終。因形者其巧顯,其功淺,故隨起隨滅。知幻化之不異生死也,始可以學(xué)幻",非"幻化生滅說"乎?"厥昭生乎濕,醯雞生乎酒,羊奚比乎不筍,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久入于機(jī),萬物皆出于機(jī),皆入于機(jī)",非"輪回不息說"乎?"人胥知生之樂,未知生之苦;知死之惡,未知死之息",非"寂滅為樂說"乎?"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可(瀟雨按:可當(dāng)作何)存?"非"圓覺四大說"乎?中國之與西竺,相去一二萬里,而其說若合符節(jié),何也?豈其得于心者亦有同然歟?近世大儒謂華梵譯師皆竊莊列之精微,以文西域之卑陋者,恐未為至論也。
曾子
《曾子》,孔子弟子魯人曾參所撰也?!稘h志》云十八篇,《唐志》云二卷。今世所傳,自《修身》至《天圓》凡十篇,分為二卷,與《唐志》合,視《漢》則亡八篇矣。其書已備見《大戴禮》中。予取而讀之,何其明白皎潔,若列星之麗天也!又何其敷腴諄篤,若萬卉之含澤也!《傳》有之:"有德者必有言。"信哉!"七十而從心",進(jìn)學(xué)之序;"七十免過",勉人之辭。其立言迥然不同也,周氏不察而譏之,過矣!"君子愛日",誨學(xué)者也;"一日三省",自治功也。語有詳略,事有不同也,高氏以辭費(fèi)誚之,亦何可哉?或謂《大孝篇》有及樂正子春事,固出后人所輯,而非曾子所自著,則庶幾也。
言子
《言子》三卷。言子名偃,字子游,吳人。近新昌王爚裒《論語》書所載問答而為此書,不知者直謂為偃所自著,蓋非也。大抵古書之存于今者,多出于后人之手。如《孔子家語》謂為孔安國所錄壁中之文,往往多鈔《左傳》、《禮記》諸書,特稍異其辭耳,善讀者固不敢與之。世傳賈誼《新書》,謂誼所作,亦不過因《過秦論》、《吊湘賦》而雜以《漢書》中語足之,似非誼本書也。此猶有所附麗而然。古《三墳》書亡已久,宋毛漸特出之。《山墳》則言君臣、民物、陰陽、兵家,謂之《連山》?!稓鈮灐穭t言歸藏、生動、長育、止殺,謂之《歸藏》。《形墳》則言天地、日月、山川、云氣,謂之《乾坤》。與先儒所言《三易》大異。《陰符》古無是書,唐李筌特出之,以為黃帝所作,皆取兵家譎誕不經(jīng)語,而文以奇澀之辭。又妄說太公、范蠡、鬼谷、張良、諸葛亮等訓(xùn)注,皆鑿空扇虛以惑世,尤使人驚愕不止。是果何為哉?予讀《言子》之書,于是乎有感。
子思子
《子思子》七卷,亦后人綴緝而成,非子思之所自著也。中載孟軻問:"牧民之道何先?"子思子曰:"先利之。"軻曰:"君子之告民者,亦仁義而已,何必曰利?"子思子曰:"仁義者,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則不得其所,上不義則樂為詐,此為不利大矣。"他日,孟軻告魏侯罃以仁義,蓋深得子思子之本旨?;蛘卟徊欤隋嶂^其言若相反者,何耶?
慎子
《慎子》一卷,慎到撰。到,趙人,見于《史記》列傳?!吨信d館閣書目》乃曰瀏陽人,瀏陽在今潭州,吳時(shí)始置縣,與趙南北了不涉也,誤也。《漢志》云四十二篇?!短浦尽吩剖恚谎云獢?shù)?!冻缥目偰俊费匀咂?。今所存者,唯《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五篇耳。《威德》篇曰:"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官長也。"《民雜》篇曰:"大君者,太上也,兼蓄下者也。下之所能不同,而皆上之用也。是以大君因民之能為資,盡包而畜之,無取去焉。"《君人》篇曰:"君人者,舍法而以身治,則誅賞予奪從君心出矣。然則受賞者雖當(dāng),望多無窮;受罰者雖當(dāng),望輕無已。"皆純簡明易,類非刑名家所可及,到亦稷下能言士哉!莊周、荀卿稱之,一則曰慎到,二則曰慎到,雖其術(shù)不同,亦有以也。
莊子
《莊子》十卷,戰(zhàn)國時(shí)蒙人漆園吏莊周撰?!秲?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總?cè)?。其書本《老子》,其學(xué)無所不窺,其文辭汪洋凌厲,若承日月,騎風(fēng)云,上下星辰而莫測其所之,誠有未易及者。然所見過高,雖圣帝經(jīng)天緯地之大業(yè),曾不滿其一哂,蓋仿佛所謂"古之狂者"。惜其與孟軻氏同時(shí),不一見而聞孔子之大道。茍聞之,則其損過就中,豈在軻之下哉?嗚呼!周不足語此也??鬃影俅畼?biāo)準(zhǔn),周何人,敢掊擊之,又從而狎侮之?自古著書之士,雖甚無顧忌,亦不至是也。周縱曰見軻,其能幡然改轍乎?不幸其書盛傳,世之樂放肆而憚拘檢者,莫不指周以藉口。遂至禮義陵遲,彝倫斁敗,卒踣人之家國,不亦悲夫!金李純甫亦能言之士,著《鳴道集說》,以孔、孟、老、莊同稱為圣人,則其沈溺之習(xí),至今猶未息也,異說之惑人也深矣夫!《盜跖》、《漁父》、《讓王》、《說劍》諸篇,不類前后文,疑后人所剿入。晁氏謂:"孔子沒,道術(shù)散,老子始著書,周起而羽翼之。"老子著書,在孔子未沒之先。
墨子
《墨子》三卷,戰(zhàn)國時(shí)宋大夫墨翟撰。上卷《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辨》七篇,號曰《經(jīng)》。中卷《尚賢》三篇,下卷《尚同》三篇,皆號曰《論》。共十三篇??贾稘h志》,七十一篇?!娥^閣書目》則六十一篇,已亡《節(jié)用》、《節(jié)葬》、《明鬼》、《非樂》、《非儒》等九篇,比今書則又亡多矣。墨者,強(qiáng)本節(jié)用之術(shù)也。予嘗愛其"圣王作為宮室,便于主,不以為觀樂"之言,又嘗愛其"圣人為衣服,適身體,和肌膚,非榮耳目而觀愚民"之言,又嘗愛其"飲食增氣充虛,強(qiáng)體適腹"之言。墨子其甚儉者哉!"卑宮室,菲飲食,惡衣服",大禹之薄于自奉者。孔子亦曰:"奢則不遜,儉則固。"然則儉固孔子之所不棄哉!或曰:"如子之言,則翟在所取,而孟子辭而闢之,何也?"曰:本二。
鬼谷子
《鬼谷子》三卷,鬼谷子撰。一名《玄微子》。鬼谷子無姓名里居,戰(zhàn)國時(shí)隱潁川陽城之鬼谷,故以為號?;蛟煌跽S(或云王詡)者,妄也。長于養(yǎng)性治身,蘇秦、張儀師之,受《捭》《闔》之術(shù)十三章,又受《轉(zhuǎn)圓》、《胠篋》及《本經(jīng)》、《持樞》、《中經(jīng)》三篇?!掇D(zhuǎn)圓》、《胠篋》今亡。梁陶宏景注。劉向、班固錄書無《鬼谷子》,《隋志》始有之,列于縱橫家。《唐志》以為蘇秦之書。大抵其書皆捭闔、鉤箝、揣摩之術(shù)。其曰:"與人言之道,或撥動之令有言,以示其同;或閉藏之使自言,以示其異,捭闔也。既內(nèi)感之而得其情,即外持之使不得移,鉤箝也。量天下之權(quán),度諸侯之情,而以其所欲動之,揣摩也。"是皆小夫蛇鼠之智,家用之則家亡,國用之則國僨,天下用之則失天下,學(xué)士大夫宜唾去不道。高氏獨(dú)謂其得于《易》之"闔闢翕張"之外,不亦過許矣哉!其中雖有"知性寡累,知命不憂",及"中稽道德之祖,散入神明之頤"等言,亦恒語爾,初非有甚高論也。嗚呼!曷不觀之儀、秦乎?儀、秦用其術(shù)而最售者,其后竟何如也?高愛之慕之,則吾有以識高矣。
孫子
《孫子》一卷,吳孫武撰,魏武帝注。自《始計(jì)》至《用間》,凡十三篇?!端囄闹尽纺搜园耸?,杜牧信之,遂以為武書數(shù)十萬言,魏武削其繁剩,筆其精粹,以成此書。按《史記》,闔閭謂武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其數(shù)與此正合?!稘h志》出《史記》后,牧之言要非是。武,齊人,吳闔閭用以為將,西破強(qiáng)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葉適以不見載于《左傳》,疑其書乃春秋末戰(zhàn)國初山林處士之所為,予獨(dú)不敢謂然。春秋時(shí),列國之事赴告者則書于策,不然則否。二百四十二年之間,大國若秦、楚,小國若越、燕,其行事不見于經(jīng)傳者有矣,何獨(dú)武哉?或曰:"《風(fēng)后握奇經(jīng)》,實(shí)行兵之要,其說實(shí)合乎伏羲氏之卦畫,奇正相生,變化不測。諸葛亮得之以為八陣,李靖得之以為六花陣。而武為一代論兵之雄,顧不及之,何也?"曰:"《兵勢篇》不云乎:'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戰(zhàn)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奇正相生,如循環(huán)之無端。'《九地篇》又不云乎:'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斯固風(fēng)后之遺說也。曾謂其不及之,可乎?"嗚呼!古之談兵者,有仁義,有節(jié)制。至武一趨于權(quán)術(shù)變詐,流毒至于今未已也。然則武者,固兵家之祖,亦兵家之禍?zhǔn)讱e?
吳子
《吳子》二卷,衛(wèi)人吳起撰。起嘗學(xué)于曾子。其著書,曰《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yīng)變》、《勵士》,凡六篇。夫干戈相尋,至于戰(zhàn)國,慘矣!往往以智術(shù)詐譎,馳騁于利害之場,無所不用其至,若無士矣。起于斯時(shí),對魏武侯則曰:"在德不在險(xiǎn)";論制國治軍則曰:"教之以禮,勵之以義";論天下戰(zhàn)國則曰:"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數(shù)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論為將之道則曰:"所慎者五,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約"。何起之異夫諸子也!此所以守西河,與諸侯大戰(zhàn)七十六,全勝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宜也。較之孫武,則起幾于正,武一乎奇,其優(yōu)劣判矣!或者謂起為武之亞,抑亦未之思?xì)e?然則殺妻求將,嚙臂盟母,亦在所取乎?曰:姑舍是。
尉繚子
《尉繚子》五卷,不知何人書?;蛟晃喝?,以《天官篇》有"梁惠王問"知之,或曰齊人也,未知孰是。其書二十四篇,較之《漢志》雜家二十九篇,已亡五篇。其論兵曰:"兵者,兇器也。爭者,逆德也。將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無天于上,無地于下,無王于后,無敵于前。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風(fēng)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驚。"由是觀之,其威烈可謂莫之嬰矣。及究其所以為用,則曰:"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cái),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又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兵之所加者,農(nóng)不離其田業(yè),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故兵不仞血而天下親。"嗚呼!又何其仁哉!戰(zhàn)國談兵者有言及此,君子蓋不可不與也。宋元豐中,是書與孫、吳二子,司馬穰苴《兵法》,黃石公《三略》,呂望《六韜》,李衛(wèi)公《問對》,頒行武學(xué),號為《七書》?!秾O》、《吳》當(dāng)是古書。司馬《兵法》本古者司馬兵法而附以田穰苴之說,疑亦非偽。若《三略》、《六韜》、《問對》之類,則固后人依仿而托之者也。而雜然渾稱無別,其或當(dāng)時(shí)有司之失歟?
尹文子
《尹文子》二卷,周尹文撰。其書言大道似老氏,言刑名類申、韓,蓋無足稱者。晁氏獨(dú)謂其亦宗《六藝》,數(shù)稱仲尼,其叛道者蓋鮮。嗚呼!世豈有專言刑名而不叛道者哉?晁失言矣!仲長統(tǒng)序稱其出于周尹氏,齊宣王時(shí)居稷下,與宋鈃、彭蒙、田駢同學(xué)于公孫龍。按龍客于平原君,尹相趙惠文王。宣王死,下距惠文王之立已四十余歲,是非學(xué)于龍者也。統(tǒng)卒于獻(xiàn)帝讓位之年,而序稱其黃初末到京師,亦與史不合。嗚呼!《素問》以為黃帝所作,而有"失侯失王,脫營不醫(yī)"之文,殊不知秦滅六國,漢諸侯王國除,始有失侯王者?!读w》謂出于周之呂牙,而有"避正殿"之語,殊不知避正殿乃戰(zhàn)國后事?!稜栄拧芬詾橹芄疲?張仲孝友"之言,殊不知張仲乃周宣王時(shí)人。予嘗驗(yàn)古書真?zhèn)?,每以是求之,思過半矣,又況文辭氣魄之古今絕然不可同哉!予因知統(tǒng)之序蓋后人依托者也。嗚呼!豈獨(dú)序哉?
商子
《商子》五卷,秦公孫鞅撰。鞅,衛(wèi)之庶孽,封于商,故以名書。《漢志》二十九篇,陳氏謂二十八篇。予家藏本二十六篇,其第二十一篇亡。鞅好刑名之學(xué),秦孝公用之,遂致富強(qiáng),后卒以反誅。今觀其術(shù),以勸耕督戰(zhàn)為先務(wù)。墾草之令,農(nóng)戰(zhàn)之法,至嚴(yán)至峻也。然不貴學(xué)問以愚民,不令豪杰務(wù)學(xué)《詩》《書》,其流毒至嬴政,遂大焚《詩》《書》百家語,以愚天下黔首,鞅實(shí)啟之,非特李斯過也。議者不是之察,尚摘其"商農(nóng)無得糴糶"、"貴酒肉重租"之語以為疵病,是猶舍人殺敓之罪,而問其不冠以見人,果何可哉?
公孫龍子
《公孫龍子》三卷,《疏府》、《白馬》、《指物》、《通變》、《堅(jiān)白》、《名實(shí)》,凡六篇?!稘h志》六十四篇,其亡已多矣。龍,趙人,平原君客也。能辯說,傷明王之不興,疾名器之乖實(shí),以假指物,以混是非,冀時(shí)君之有悟而正名實(shí)焉。予嘗取而讀之,"白馬非馬"之喻,"堅(jiān)白同異"之言,終不可解。后屢閱之,見其如捕龍蛇,奮迅騰騫,益不可措手。甚哉其辯也!然而名實(shí)愈不可正,何邪?言弗醇也。天下未有言弗醇而能正,茍欲名實(shí)之正,亟火之。
荀子
《荀子》十卷,周人荀卿撰。卿名況,《漢志》避宣帝諱作孫卿。劉向校定,除其重復(fù),著三十二篇,為十二卷,題曰《新書》。唐楊倞為之注,且更《新書《為《荀子》,易其篇第,析為二十篇。卿以齊襄王時(shí)游稷下,距孟子至齊五十年矣。列于大夫,三為祭酒。去之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以讒去之趙,與臨武君議兵。入秦,見應(yīng)侯,昭王以聘。反乎楚,復(fù)為蘭陵令。既廢,家蘭陵以終。鄉(xiāng)先正唐仲友云:"向序卿事,本司馬遷,于遷書有三不合。春申君死,當(dāng)齊王建二十八年,距宣王八十七年。向言卿以宣王時(shí)來游學(xué),春申君死而卿廢。設(shè)以宣王末年游齊,年已百三十七矣。遷書記孟子以惠王三十五年至梁,當(dāng)齊宣王七年,惠王以叟稱孟子,計(jì)亦五十余。后二十二年,子之亂燕,孟子在齊。若卿來以宣王時(shí),不得如向言后孟子百余歲。田忌薦孫臏為軍師,敗魏桂陵,當(dāng)齊威王二十六年,距趙孝成王七十八年。臨武君與卿議兵于王前,向以為孫臏,倞以敗魏馬陵疑年,馬陵去桂陵又十三年矣?!冻缥目偰俊费郧涑?,楚禮為客卿,與遷書向序駁,益難信。"其論殊精絕。然況之為人,才甚高而不見道者也。由其才甚高,故立言或弗悖于孔氏。由其不見道,故極言性惡,及譏訕子思、孟軻不少置。學(xué)者其務(wù)知道哉!至若李斯雖師卿,于卿之學(xué)懵乎未之有聞。先儒遂以為病,指卿為剛愎不遜、自許太過之人,則失之矣。
韓子
《韓子》二十卷者,韓非所撰。非,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歸其本于黃老。與李斯同事荀卿,以書干韓王不用,乃觀往者得失之變,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五十五篇,計(jì)十余萬言。秦王見而悅之,急攻韓,得非。斯自以不如非,忌之,譖于秦王,下吏使自殺。非,慘激人也。君臣父子夫婦之間,一任以法,其視仁義蔑如也。法之所及,雖刀鋸日加,不以為寡恩也。其無忌憚,至謂"孔子未知孝悌忠信之道",謂"賢堯舜湯武乃天下亂術(shù)",謂"父有賢子,君有賢臣,適足以為害",謂"人君藏術(shù)胸中以倡眾端,而潛御群臣"。噫,是何言歟!是何言歟!是亦足以殺其身矣!
燕丹子
《燕丹子》三卷。丹,燕王喜太子。此書載其事為詳。其辭氣頗類《吳越春秋》、《越絕書》,決為秦漢間人所作無疑??计涫拢c司馬遷《史記》往往皆合。獨(dú)"烏頭白,馬生角","機(jī)橋不發(fā)","進(jìn)金擲蛙","膾千里馬肝","截美人手","聽琴姬得隱語"等事,皆不之載。周氏謂遷削而去之,理或然也。夫丹不量力而輕撩虎須,荊軻恃一劍之勇而許人以死,卒致身滅國破,為天下萬世笑,其事本不足議。獨(dú)其書序事有法而文彩爛然,亦學(xué)文者之所不廢哉!
孔叢子
《孔叢子》七卷?!吨信d書目》稱漢孔鮒撰。鮒該覽《六藝》,秦并天下,召為魯國文通君,拜太傅。及焚書令行,乃歸藏書屋壁,自隱嵩山。陳涉起,聘為博士,遷太師。仕六旬,以言不用,托目疾退老于陳,而著是書。年五十七卒,則固非漢人矣。又稱一名《盤盂》。《藝文志》有《孔甲盤盂》二十六篇,本注謂黃帝史,或謂夏帝時(shí)人。此書稱子魚名鮒,陳人,或謂之子鮒,或謂之孔甲??准仔彰纪?,又決非著《盤盂》者也。其殆孔氏子孫雜記仲尼、子思、子上、子高、子順、子魚之言行者歟?其第七卷則漢孔臧以所著賦與書,謂之《連叢》,附于卷末。嘉祐中,宋咸為之注。雖然,此偽書也。偽之者,其宋咸歟?王士元偽作《亢桑子》,而又自為之注,抑此類歟?近世之為偽書者,非止咸也。若阮逸《關(guān)朗易傳》、《李靖問對》,若張商英《素書》,若戴師愈《麻衣易》,亦往往不能迷明者之目,竟何益哉!今觀是書《記問篇》所載,有子思與孔子問答語。子思年止六十二,魯穆公同時(shí)人。穆公之立,距孔子之沒七十年。子思疑未長也,而何有答問哉?兼之氣質(zhì)萎弱,不類西京以前文字,其偽妄昭然可見?;蛘咧^其能守家法,不雜怪奇,歷戰(zhàn)國秦漢流俗而無所浸淫,未必然也,未必然也。
淮南鴻烈解
《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漢劉安撰。安,淮南厲王長之子,招致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七披、伍被、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講論道德,總統(tǒng)仁義,著《內(nèi)書》二十一篇?!独钍蠒俊吩疲?第七、第十九亡。"《崇文總目》云:"存者十八篇。"今所傳《原道》、《俶真》、《天文》、《地形》、《時(shí)則》、《冥覽》、《精神》、《本經(jīng)》、《主術(shù)》、《繆稱》、《齊俗》、《道應(yīng)》、《汜(瀟雨按:汜當(dāng)作氾)論》、《詮言》、《丘略》、《說山》、《說林》、《人間》、《務(wù)修》、《泰族》等訓(xùn),連卷末《要略》,共二十一篇,似未嘗亡也。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shù)。又有《外書》三十三篇,《漢志》與《內(nèi)書》同列于雜家?!吨小贰锻狻窌嘟晕匆姟!痘茨献印范啾尽段淖印罚鋈肴?、墨、名、法諸家,非成于一人之手。故前后有自相矛盾者,有亂言而乖事實(shí)者。既曰"武王伐紂,載尸而行,海內(nèi)未定,故不為三年之喪",又曰"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戎狄各以其賄來貢,遼遠(yuǎn)未能至,故治三年之喪,殯兩楹以俟遠(yuǎn)方"。三代時(shí)無印,周官所掌之璽節(jié),鄭氏雖謂如今之印章,其實(shí)與玉、角、虎、人、龍、符、旌諸節(jié)并用,不過手執(zhí)之以表信耳。今乃曰"魯國召子貢,授以大將軍印"。如是之類,不能盡舉也。昔呂不韋相秦,亦致辯士,使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十二記》、《六論》、《八覽》。其說雖未純,要其首尾以類,粲然成一家言,非《淮南》之雜也。古人論立言者,漢不如秦,秦不如周,信矣哉!
揚(yáng)子法言
《揚(yáng)子法言》十卷,漢揚(yáng)雄撰。凡十三篇,篇各有序。通錄在卷后,景祐初,宋咸引之以冠篇首,或謂始于唐仲友,非也。自秦焚書之后,孔子之學(xué)不絕如線,雄獨(dú)起而任之,故韓愈以其與孟、荀并稱。而司馬光尤好雄學(xué),且謂:"孟子好《詩》、《書》,荀子好《禮》,揚(yáng)子好《易》。孟文直而顯,荀文富而麗,揚(yáng)文簡而奧。惟簡而奧,故難知。"其與雄者,至矣!是《法言》者,為擬《論語》而作?!墩撜Z》出于群弟子之所記,豈孔子自為哉?雄擬之,僭矣!至其甚者,又撰《太玄》以擬《易》。所謂《首》、《沖》、《錯》、《測》、《攡》、《瑩》、《數(shù)》、《文》、《掜》、《圖》、《苦》、之類,皆足以使人怪駭。由其自得者少,故言辭愈似而愈不似也。嗚呼!雄不足責(zé)也。光以二代偉人,乃膠固雄學(xué),復(fù)述《潛虛》以擬《玄》,抑又何說哉?余因?yàn)橹L嘆!雄之事,經(jīng)考亭朱子論定者,則未遑及也。
抱樸子
《抱樸子》,晉葛洪撰。洪字稚川,著《內(nèi)篇》二十卷,言神仙黃白變化之事?!锻馄肥恚g難通釋。洪深溺方技家言,謂神仙決可學(xué),學(xué)之無難,合丹砂黃金為藥而服之,即令人壽,與天地相畢,乘云駕龍,上下太清。其他雜引黃帝御女及《三皇內(nèi)文》劾召鬼神之事,皆誕褻不可訓(xùn)。昔漢魏伯陽約《周易》作《參同契》上中下三篇,其言修煉之術(shù)甚具,洪乃時(shí)與之戾,不識何也?洪嘗自言馬跡山中,受《九鼎》、《金液》二經(jīng)于鄭君。鄭君名隱,又得之葛仙公玄。玄,洪從祖也。其后鄭君知江南將亂,負(fù)笈持藥,東投霍山,莫知所在,亦不識其仙歟否也。洪博聞深洽,江左絕倫,為文辭雖不近古,紆徐蔚茂,旁引而曲證,必達(dá)己意乃已。要之洪亦奇士,使舍是而學(xué)《六藝》,夫孰御之哉?惜也!
劉子
《劉子》五卷,五十五篇,不知何人所作?!短浦尽肥?,直云梁劉勰撰。今考勰所著《文心雕龍》,文體與此正類,其可征不疑。第卷數(shù)不同,為少異爾。袁孝政謂劉晝(孔昭)傷己不遇,遭天下陵遲,播遷江表,故作此書,非也。孝政以無傳記可憑,復(fù)致疑于劉歆、劉勰、劉孝標(biāo)所為,黃氏遂謂孝政所托,亦非也。其書本黃老言,雜引諸家之說以足成之,絕無甚高論。末論九家之學(xué),跡異歸同,尤為鄙淺。然亦時(shí)時(shí)有可喜者?!肚迳裾隆吩疲?萬人彎弧以向一鵠,鵠能無中乎?萬物眩曜以惑一生,生能無傷乎?"(《亢倉子》同)三復(fù)其言,為之出涕!
文中子中說
《文中子中說》十卷,隋王通撰。通字仲淹,文中蓋門人私謚,因以名其書。世之疑通者有三:一云《唐書·房杜傳》中,略不及其姓名,此書乃阮逸偽作,未必有其人。按皮日休著《文中子碑》,謂通"生乎陳、隋之世,以亂世不仕,退于汾晉,序述《六經(jīng)》,敷為《中說》,以行教于門人"。皮,唐人也,距隋為近,其言若此。果無是人乎?書果逸之偽作乎?一云通行事于史無考,獨(dú)《隋唐通錄》稱其有穢行,為史官所削。然史氏之職,善惡畢書,以為世法戒。人有穢行,見諸簡策者多矣,何特削通哉?一云房、杜、李、魏、二溫、王、陳輩,未必其門人,脫有之,何不薦諸太宗而用之?隋大業(yè)十三年五月,通已先卒,將焉薦之?劉禹錫作《王華卿墓志》,載其家世行事,有曰"門多偉人"。雖未可必其為房、杜諸公,要不可謂非碩士也。第其書出于福郊、福峙之所為,牽合傅會,反不足取信于人。如仁壽四年,通始至長安,李德林卒已九歲,而書有"德林請見"之語。江都有變,通不及聞,而書有"泫然而興"之言。關(guān)朗在太和中見魏孝文,自太和丁巳至通生之歲開皇四年甲辰,一百七年矣,而書謂"問禮于關(guān)子朗"。此最為謬妄者也。噫!孟子而下,知尊孔子者曰荀、楊。楊本黃老,荀雜申、商,唯通為近正。讀者未可以此而輕訾之。
天隱子
《天隱子》八篇,不知何人所作。唐司馬承禎為之序,承禎字子微,嘗著《坐忘論》。此書言長生久視之法,與之相表里,豈天隱子即承禎歟?洪興祖謂承禎得天隱子之學(xué),豈或別有考?xì)e?
玄貞子
《玄貞子》兩見《唐志》。一云十二卷,一云二卷。予所藏者,《外篇》三卷爾。計(jì)必有《內(nèi)篇》,而此非全書也。唐張志和撰,韋詣作內(nèi)解。志和字子同,金華人,始名龜齡。年十六,擢明經(jīng),以策干肅宗,特見賞重,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因賜名。后坐事貶南浦尉,會赦還。以親既喪,不復(fù)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徒。著《玄真子》,亦以自號。其書多偏曲之論,無足采。所可采者,其隱操亦卓卓云。
金華子
《金華子》三卷,劉崇遠(yuǎn)撰?;蛟瞥邕h(yuǎn)唐人,或云五代人,仕至大理司直,其為人莫可考。其為書,錄唐大中后事,蓋駁乎不足議也。昔劉向采傳記百家之言,撮其正詞美義可為勸戒者,以類相從,為《說苑》、《新序》二書,最為近古,識者猶病其徇物者多,自為者少,況崇遠(yuǎn)乎哉!金華子,崇遠(yuǎn)所自號,蓋有慕皇初平云。
齊丘子
《齊丘子》六卷,一名《化書》。言道、術(shù)、德、仁、食、儉六化為甚悉。世傳為偽唐宋齊丘子嵩作。張來題其后,遂云:"齊丘犬鼠之雄,蓋不足道。其為《化書》,雖皆淺機(jī)小數(shù),亦微有見黃老之所謂道德,其能成功,有以也。"嗚呼!是書之作,非齊邱也,終南山隱者譚峭景升也,齊丘竊之者也。其云"能得一者,天下可以理",老氏說也。"魂魄魅我,血?dú)庾砦遥吒[囚我,五根役我",釋氏說也。"心冥冥兮無所知,神怡怡兮無所之,氣熙熙兮無所為,萬慮不能惑,求死不可得",神仙家說也。非淺機(jī)小數(shù)比也。使齊丘知此,則何為不得其死也?其文高簡,《關(guān)尹子》可亞也,實(shí)微有見于黃老所謂道德者也。
聱隅子
《聱隅子》二卷,蜀人黃晞撰。晞,宋仁宗時(shí)人。著《歔欷瑣微論》十篇,篇有小序。造文效楊雄、王通二氏,而造理不能逮。其謂"張良得圣人之安,蕭何得圣人之變,劉向得圣人之力"者,似不可哉!黃氏間采其語,謂二氏反有所不及,非知言也。然自五季以來,士習(xí)極陋,而文亦隨之,入宋殆將百年,而猶未大振。晞獨(dú)知"辭賦戾于治具,聲偶甚乎倡優(yōu)",確然立論,以成一家言,真豪杰士哉!真豪杰士哉!
周子通書
《周子通書》四十章,本號《易通》,舂陵子周子敦頤之所著也。自孟子沒,孔子之學(xué)不傳,千載之下獨(dú)周子得之,以授二程氏,遂大白于天下。安定胡宏有云:"一回萬古之光明,如日麗天;將為百世之利澤,如水行地。"其論不亦至哉!第每篇之首,宏輒加以"周子曰"三言,而損其舊有篇名,失其旨矣。是書文雖高簡,體實(shí)淵愨,誠可以上繼孟氏,非余子比也。然莫知其師傳之所自,彼妄男子謂同胡文恭公受學(xué)于鶴林壽涯師者,固為詭誕。而云傳《太極圖》于穆修,修傳《先天圖》于種放,放傳于陳摶者,亦恐知周子未盡也。其殆不階師授,超然獨(dú)覺于千古之上者歟!
子程子
《子程子》十卷,一名《程子粹言》。乃程頤叔子書,蓋其門人楊時(shí)變語錄而文之者也。前有序,不著氏名。東陽厲髯翁云:"相傳為廣漢張栻作。"序稱得諸子高子家傳,以其卷次不分,編類不別,因離為《論道》、《論學(xué)》、《論書》、《論政》、《論事》、《天地》、《圣賢》、《君臣》、《心性》、《人物》十篇。欲其統(tǒng)而要,非求類夫《論語》之書也。予取觀之,實(shí)皆叔子之言,而伯子之說附焉。辭極峻古,雖間有稍離真者,亦不遠(yuǎn)矣。覽者尚慎擇之哉!
跋
至正戊戌春三月丙辰,西師下睦州,浦陽壤地與睦境接,居民震驚,多扶挈耄倪走傍縣。予亦遣妻孥入句無山,獨(dú)留未行。日坐環(huán)堵中,塊然無所為,乃因舊所記憶者,作《諸子辯》數(shù)十通,九家者流頗具有焉??鬃娱T人之書,宜尊而別之,今亦俯就其列者,欲備儒家言也。始之以《鬻子》,而終之以周、程者,欲讀者有所歸宿也。其中疏剔觝排,亦竊自謂有一發(fā)之見。第以家當(dāng)屢徙之余,書無片牘可以稽質(zhì),不能必其無矛盾也。夏六月壬午,僅克脫稿。越三日乙酉,而浦陽平矣。余遂竭蹶趨句無,驚悸稍定,俾仲子璲錄之如右。於戲!九家之徒競以立異相高,莫甚于衰周之世。言之中道者,則吾圣賢之所已具。其悖義而傷教者,固不必存之以欺世也。於戲!邪說之害人,慘于刀劍,虐于烈火。世有任斯文之寄者,尚忍淬其鋒而膏其焰乎?予生也賤,不得信其所欲為之志,既各為之辯,復(fù)識其私于卷末。學(xué)孔氏者,其或有同予一慨者夫!
秋七月丁酉朔,潛溪宋濂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