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皖侯國際有湖出金。太守遣吏收取,遣門下掾奉獻。驗符篇。
明帝致麟、醴泉、白雉、嘉禾。金出。宣漢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一年,漅湖出黃金。時麒麟、白雉、醴泉、嘉禾所在出焉。
明帝永平十二年 公元六九 充四十三歲
永昌郡有金。驗符篇。
按明帝紀,永昌郡,永平十二年置??咀⒃疲骸付??!拐`。
楊子山為上計吏,見三府作哀牢傳,不能成,歸郡作上,孝明奇之,征在蘭臺。佚文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二年,益州徼外夷哀牢王,相率內(nèi)屬,于是置永昌郡?!刮髂弦膫髟唬骸噶T益州西部所領(lǐng)六縣,合為永昌郡,置哀牢、博南二縣?!箍荆骸赣啦ぐЮ慰h,永平中置,故牢王國?!?br />明帝永平十三年 公元七0 充四十四歲
明帝永平十四年 公元七一 充四十五歲
帝立廣陵王荊子。恢國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四年封故廣陵王荊子元壽為廣陵侯。
楚王英惑于俠客,王吞藥?;謬?。
按明帝紀,永平十四年四月,楚王英卒。
明帝永平十五年 公元七二 充四十六歲
蝗蟲起泰山郡,流徙郡國,薦食五谷,彌衍兗、豫,過陳留、壽張界,飛逝不集。謝承書。(后書虞延傳注、書抄三十五。)
明帝永平十六年 公元七三 充四十七歲
明帝永平十七年 公元七四 充四十八歲
永平中,神雀群集,百官頌上。佚文篇。
按:東觀漢記十八賈逵傳曰:「永平十七年,公卿以神雀五采,翔集京師,奉觴上壽。上召逵。敕蘭臺給筆札,使作神雀頌?!狗稌觽饕嘣疲骸赣榔街?。」
明帝時,致甘露、神雀、紫芝,離木復(fù)合。宣漢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七年正月,甘露降于甘陵。是歲,甘露仍降。樹枝內(nèi)附,芝草生前殿。神雀五色,翔集京師?!箹|觀漢記:「明帝永平十七年正月,夜夢見先帝太后,覺悲不能寐。明日上陵,樹葉有甘露,上令百官采之?!梗惥劬攀恕#?br />明帝永平十八年 公元七五 充四十九歲
章帝建初元年 公元七六 充五十歲
建初孟年,北州連旱。明雩篇。
建初孟年,無妄氣至?;謬?、須頌篇。
歲遭氣運,谷頗不登。宣漢篇。
按:章帝紀:「永平十八年,是歲牛疫,京師及三州大旱。詔勿收兗、豫、徐州田租芻稿。其以見谷賑給貧民?!褂纸ǔ踉瓯t曰:「比年牛疫,墾田減少,谷價頗貴,人以流亡?!?br /> 地動。恢國篇。
按章帝紀,事在建初元年三月。
第五司空,股肱國維?;謬?br /> 按章帝紀,永平十八年八月即帝位,十一月第五倫為司空。
隱強侯傅,縣書市里,誹謗圣政,今上海恩,犯奪爵土。恢國篇。
按后漢紀十一云:「建初元年三月丙午,傅坐驕溢,免為庶人?!?br />章帝建初二年 公元七七 充五十一歲
元二之間,嘉德布流?;謬?。
建初孟年,中州頗歉,潁川、汝南民流四散。圣主憂懷,詔書數(shù)至。論衡之人,奏記郡守,宜禁奢侈,以備困乏。言不納用,退題記草,名曰備乏。酒縻五谷,生起盜賊,沉湎飲酒,盜賊不絕,奏記郡守,禁民酒。退題記草,名曰禁酒。對作篇。
按章帝紀,建初二年三月辛丑詔曰:「比年陰陽不調(diào),饑饉屢臻?!购鬂h紀十一,建初二年夏四月太后詔曰:「今水旱連年,民流滿道,至有餓餒者?!?br /> 帝立楚王英子?;謬?。
按楚王英傳,建初二年,封英子為楚侯。
章帝建初三年 公元七八 充五十二歲
零陵生芝草五本?;謬Ⅱ灧?。
按章帝紀,建初三年,零陵獻芝草。
章帝建初四年 公元七九 充五十三歲
夏六月,雷擊殺羊五頭,皆死。雷虛篇。
甘露降五縣?;謬?、驗符篇。
按章帝紀,建初四年,甘露降泉陵、洮陽二縣。
章帝建初五年 公元八0 充五十四歲
芝草復(fù)生泉陵六本。黃龍見,大小凡八。驗符篇、恢國篇。
按章帝紀,建初五年,零陵獻芝草。有八黃龍見于泉陵。
章帝建初六年 公元八一 充五十五歲
章帝建初七年 公元八二 充五十六歲
章帝建初八年 公元八三 充五十七歲
章帝元和元年 公元八四 充五十八歲
章帝元和二年 公元八五 充五十九歲
元和二年,始用四分歷,時待詔張盛、京房、志作「景房」。鮑業(yè)等以四分歷請,與待詔楊岑等共課歲余。盛等所中多,四分之歷,始頗施行。見后漢書章帝紀及注引續(xù)漢書。后書律歷志云在永平五年。
章帝時,麒麟五十一至。御覽八八九引論衡佚文。
按東觀漢記,元和二年以來,至章和元年,麒麟五十一至。
元和、章和之際,此篇謂講瑞篇。已成。講瑞篇。
按:會稽典錄云:「論衡造于永平末,定于建初之年?!构手猎?、章和之際,講瑞篇稿已成。論衡各篇,據(jù)其征引史實,而可推定其造作先后者:恢國篇、驗符篇言章帝建初六年事。(芝草生六本,黃龍見。)齊世篇云:「方今圣朝,承光武,襲孝明?!关钠疲骸感⒚魑男蹠郏裆霞疵?,詔求亡失?!褂衷疲骸笚钭由揭娙靼Ю蝹鞑怀?,歸郡作上,孝明奇之?!拱Ю蝺?nèi)屬,在永平十二年。既云「孝明,」又稱「今上」、「圣朝」,則齊世篇、佚文篇亦于章帝時作。須頌篇言章帝建初元二年災(zāi)。講瑞篇、指瑞篇、是應(yīng)篇、治期篇、齊世篇、宣漢篇、恢國篇、驗符篇、須頌篇、佚文篇并為宣漢恢國而作,故并定為章帝時所撰。譴告篇避明帝諱,稱楚莊王為嚴王;明雩篇言章帝建初元二年災(zāi);遭虎篇言楚王英死,按英死于永平十四年,則遭虎篇當(dāng)作于明帝永平十四年以后;商蟲篇言蝗起太山郡,事在建武三十一年。自然、感類、寒溫、譴告、變動、明雩、順鼓、亂龍、遭虎、商蟲等篇皆屬于為漢應(yīng)變論災(zāi)之作,則可據(jù)譴告、明雩等篇定為章帝時作品也。程材篇言宗均為東海相,事在永平元年,則程材篇必作于永平以后;別通篇稱孝明;超奇篇言孟堅為尚書郎,事在永平五年,則超奇篇必作于明帝永平五年以后;別通篇作于明帝后,章帝時也。答佞、程材、量知、謝短、效力、別通、超奇、狀留等篇,俱為校量賢佞知操之作,當(dāng)屬于一時,則并定為章帝時作。實知篇避明帝諱稱莊襄王為嚴襄王,則亦為章帝時作。實知、知實、定賢三篇同一旨趣,當(dāng)屬于一時之作。九虛、三增、談天、說日、問孔、刺孟蓋屬一時。雷虛篇,雷擊殺羊五頭,事在建初四年,則諸篇同為建初前后之作。正說、書解、案書、對作又屬一類。案書篇言班固為尚書郎,事在明帝永平五年;對作篇載建初二年奏記郡守事,則此諸篇作于章帝建初前后。逢遇、初稟等篇蓋當(dāng)為一時之作。吉驗篇言虞延為司徒,事在永平八年,則吉驗篇必作于明帝永平以后。初稟篇目見恢國篇,恢國篇作于章帝元和中,則知逢遇諸篇當(dāng)作于永平以后,元和以前。唯論死、祭意等篇為祛迷譏術(shù)之作,無以推定。通覽全書,可知其先后順序之例。如初稟、寒溫、譴告等篇屬稿在先,則居于自然、恢國等篇之前。初稟篇目見恢國篇,初稟第十二,恢國第五十八。寒溫篇目見自然篇,寒溫第四十一,自然第五十四。可證。)據(jù)此,則論死以下等篇,必成于宣漢、驗符諸篇之后。總上所考,則知論衡大半作于章帝時。講瑞篇云:「此論草于永平之初。」至和帝永元中,還改定舊稿。則仲任于此書致力前后凡三十年,亦云勤矣。
章帝元和三年 公元八六 充六十歲
徒家辟難,詣?chuàng)P州部丹陽、九江、廬江。自紀篇。
入州為從事。自紀篇。
刺史董勤辟為從事。本傳。
按自紀篇「入州為從事」句,次于「在縣,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句下,乃通前后事言之,非為從事、為功曹并一時事也?!溉胫轂閺氖隆?,即本傳所云「刺史董勤辟為從事」。自紀篇云「后入為治中」,即本傳「轉(zhuǎn)治中」。王充明言「徙家辟難,詣?chuàng)P州部丹陽、九江、廬江,后入為治中」,則「入州為從事」當(dāng)在此時也。
章帝章和元年 公元八七 充六十一歲
后入為治中,材小任大,職在刺割,筆札之思,歷年寢廢。自紀篇。
轉(zhuǎn)治中。本傳。
按:云「歷年寢廢」,則「轉(zhuǎn)治中」與「為州從事」當(dāng)隔一年,故志于此。
元和章和之際,嘉瑞奇物,同時俱應(yīng)。鳳皇麒麟,連出并見。講瑞篇。
永平以來,訖于章和,甘露常降。講瑞篇。
按:后漢紀十二:「元和二年二月鳳皇集于肥。五月丙戌詔曰:『鳳皇、黃龍、鸞鳥比集七郡。神雀、甘露降自京都?!弧箹|觀漢記:「元和二年以來,至章和元年,凡三年,鳳皇三十九見郡國,麒麟五十一,白虎二十九,黃龍三十四,青龍、黃鵠、鸞鳥、神馬、神雀、九尾狐、三足烏、赤烏、白兔、白鹿、白燕、白鵲、甘露、嘉瓜、秬秠、明珠、芝英、華蘋、朱草、連理,實日月不絕,載于史官,不可勝紀?!构沤褡ⅲ骸冈投?,甘露降河南,三足烏集沛國,麒麟見陳,一角,端如蔥葉,色赤黃,芝生沛,如人冠?!?br />章帝章和二年 公元八八 充六十二歲
罷州家居。自紀篇。
自免還家。本傳。
友人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xué)。肅宗(章帝。)特詔公交車征,病不行。本傳。
謝夷吾薦充曰:「充之天才,非學(xué)所加。雖前世孟軻、孫荀,近世揚雄、劉向、司馬遷,不能過也。」謝承書。(范書本傳注。)
和帝永元元年 公元八九 充六十三歲
續(xù)講瑞篇稿。
按:講瑞篇云:「至元和、章和之際,孝章耀德?!箘t其續(xù)稿,已在章帝歿后,故志于此。
和帝永元二年 公元九0 充六十四歲
年漸七十,時可懸輿,乃作養(yǎng)性之書,凡十六篇。自紀篇。
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作養(yǎng)性書十六篇,裁節(jié)嗜欲,頤神自守。本傳。
按:臧琳經(jīng)義雜記四曰:后漢書王充傳「充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性書十六篇,裁節(jié)嗜欲,頤神自守?!拱赋渌摵獍耸迤?,今本無缺,而性書失傳,隋、唐志亦無著錄。論衡末有自紀云:「章和二年,罷州家居,年漸七十,作養(yǎng)性之書十六篇。養(yǎng)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藥引導(dǎo),(以上疑用十六篇之目。)庶冀性命可延,期須不老。既晚無還,垂書示后。惟人性命,長短有期,人亦蟲物,生死一時。年歷但記,孰使留之?猶入黃泉,消為土灰。上自黃、唐,下臻秦、漢而來,折衷以圣道,?理于通材,如衡之平,如鑒之開,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詳該。命以不延,吁嘆悲哉!」讀此,可想見其書之彷佛。
年漸七十,乃作養(yǎng)生之書,凡十六篇。會稽典錄。
昔王充著述,制養(yǎng)氣之篇,驗已而作,豈虛語哉?文心雕龍養(yǎng)氣篇。
年七十余,乃作養(yǎng)性一十六篇。韓愈后漢三賢贊。
按:會稽典錄作「養(yǎng)生」,「性」、「生」字通。文心雕龍養(yǎng)氣篇作「養(yǎng)氣」,蓋養(yǎng)氣篇為養(yǎng)性書之目?!改隄u七十」與「七十余」義異,韓氏失之。
王充年在順耳,道窮望絕,懼聲名之偕滅,故自紀終篇。抱樸子自序。
按:六十耳順,云「六十」者,舉成數(shù)也。仲任六十二罷州家居,年漸七十,作養(yǎng)性書,而養(yǎng)性書目,已見自紀篇,則其自紀篇非六十歲時作也。
和帝永元三年 公元九一 充六十五歲
和帝永元四年 公元九二 充六十六歲
和帝永元五年 公元九三 充六十七歲
和帝永元六年 公元九四 充六十八歲
和帝永元七年 公元九五 充六十九歲
和帝永元八年 公元九六 充七十歲
永元中,病卒于家。本傳。
按:永元共十六年,其云「永元中」,故志于此。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推定仲任為八十歲,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表因之,并未考也。
又按:清唐煦春上虞縣志二十五下:「漢郡功曹王充墓,在縣西南十四都烏石山,(據(jù)萬歷志。)嘉慶十二年,邑人林鑒修治,(據(jù)嘉慶志。)咸豐五年,林鼎臣、謝簡廷重修立石?!?br />
論衡校釋附編三
論衡舊評
抱樸子:書抄一百、御覽五九九。謝堯卿東南書士,說王充以為一代英偉,御覽作「世說王充一代英偉」。漢興以來未有充比。若所著文,時有小疵,猶鄧林之枯枝,若滄海之流芥,未易貶也已。
謝承書:范書本傳注。夷吾薦充曰:充之天才,非學(xué)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揚雄、劉向、司馬遷,不能過也。
會稽典錄:三國志吳志虞翻傳注。山陰朱育曰:「王景興以淵妙之才,超遷臨郡,思賢嘉善,樂采名俊,問功曹虞翻曰:『曾聞士人嘆美貴邦舊多英俊,功曹好古,寧識其人邪?』翻對曰:『有道山陰趙曄,征士上虞王充,各洪才淵懿,學(xué)究道源,著書垂藻,絡(luò)繹百篇,釋經(jīng)傳之宿疑,解當(dāng)世之盤結(jié),或上窮陰陽之奧秘,下?lián)饲橹畾w極?!弧?br /> 抱樸子:事文類聚別集二。王充好論說,始詭異,終有理。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墻壁各置筆類,著論衡八十五篇。蔡邕入?yún)牵嫉弥赝嬉詾檎勚?。后王朗得其書,時稱其才進?;蛟唬骸覆灰姰惾?,當(dāng)?shù)卯悤??!箚栔?,果以論衡之益?br /> 袁山松書:范書本傳注。充所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鞘嫉弥忝赝嬉詾檎勚?。其后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蛟唬骸覆灰姰惾?,當(dāng)?shù)卯悤??!箚栔?,果以論衡之益。由是遂見傳焉?br /> 抱樸子:書抄九八、御覽六0二。王充所著論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常到江東得之,嘆其文高,度越諸子。及還中國,諸儒覺其談?wù)摳h,嫌得異書?;蛩亚笾岭[處,范書本傳注引作「或搜求其帳中隱處」。果得論衡,捉取數(shù)卷持去,伯喈曰:「惟吾與汝共之,弗廣也。」
抱樸子喻蔽篇:抱樸子曰:「余雅謂王仲任作論衡八十余篇,為冠倫大才?!褂型T魯生難余曰:「夫瓊瑤以寡為奇,磧礫以多為賤,故庖犧卦不盈十,而彌綸二儀;老氏言不滿萬,而道德備舉。王充著書,兼箱累),而乍出乍入,或儒或墨,屬辭比義,又不盡美。所謂陂原之蒿莠,未若步武之黍稷也。」抱樸子答曰:「且夫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賢,徒見述作之品,未聞多少之限也。吾子所謂竄巢穴之沉昧,不知八弦之無外;守?zé)魻T之霄曜,不識三光之熀朗;游潢洿之淺狹,未覺南溟之浩污;滯丘垤之位卑,不悟嵩、岱之峻極也。兩儀所以稱大者,以其涵括八荒,緬邈無表也;山海所以為富者,以其包龍曠闊,含受雜錯也。若如雅論,貴少賤多,則穹隆無取乎宏燾,而旁泊不貴于厚載也。夫尺水之中,無吞舟之鱗;寸枝之上,無垂天之翼;蟻垤之巔,無扶桑之林;潢潦之源,無襄陵之流。巨鰲首冠瀛洲,飛波凌乎方丈,洪桃盤于度陵,建木竦于都廣,沉鯤橫于天池,云鵬戾乎玄象。且夫雷霆之駭,不能細其響;黃河之激,不能局其流;騏騄追風(fēng),不能近其跡;鴻鵠奮翅,不能卑其飛。云厚者雨必猛,弓勁者箭必遠。王生學(xué)博才大,又安河乎?吾子云:『玉以少貴,石以多賤?!环蛐灾?,荊、華之巔,九員之澤,折方之淵,琳瑯積而成山,夜光煥而灼天,顧不善也?又引庖犧氏著作不多。若夫周公既繇大易,而加之禮樂;仲尼作春秋,而重之以十篇,過于庖犧,多于老氏,皆當(dāng)貶也?言少則至理不備,辭寡則庶事不暢,是以必須篇累卷積,而綱領(lǐng)舉也。羲和升光以啟旦,望舒曜景以灼夜,五材并生而異用,百藥雜秀而殊功。四時會而歲功成,五色聚而錦繡麗,八音諧而蕭、韶美,群言合而道藝辨。積猗頓之財,而用之甚少,是何異于原憲也?懷無銓之量,而著述約陋,亦何別于瑣碌也?音為知者珍,書為識者傳,瞽曠之調(diào)鐘,未必求解于同世,格言高文,豈患莫賞而減之哉?且夫江海之穢物不可勝計,而不損其深也;五岳之曲木不可訾量,而無虧其峻也。夏后之璜,雖有分毫之瑕,暉曜符彩,足相補也;數(shù)千萬言,雖有不艷之辭,事義高遠,足相掩也。故曰四瀆之濁,不方甕水之清;巨象之瘦,不同羔羊之肥矣。子又譏之:『乍入乍出,或儒或墨?!环虬l(fā)口為言,著紙為書,書者所以代言,言者所以書事,若用筆不宜雜載,是論議當(dāng)常守一物。昔諸侯訪政,弟子問仁,仲尼答之,人人異辭。蓋因事托規(guī),隨時所急。譬猶治疾之方千百,而針灸之處無常,卻寒以溫,除熱以冷,期于救死存身而已,豈可詣?wù)咧鹨坏?,如齊、楚而不改路乎?陶朱、白圭之財不一物者,豐也;云夢、孟諸所生萬殊者,曠也。故淮南鴻烈,始于原道、俶真,而亦有兵略、主術(shù);莊周之書,以死生為一,亦有畏犧慕龜,請粟救饑。若以所言不純而棄其文,是治珠翳而剜眼,療濕痹而刖足,患荑莠而刈谷,憎枯枝而伐樹也?!?br /> 后漢書本傳: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
劉知幾史通自敘曰:儒者之書,博而寡要,得其糟粕,失其菁華。而流俗鄙夫貴遠賤近,傳茲通釋曰:恐作「轉(zhuǎn)滋」。抵牾,自相欺惑,故王充論衡生焉。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二子類雜家曰:論衡三十卷。王先謙曰:袁本四無「十」字。后漢王充仲任撰。王充好論說,始如詭異,終有實理。以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后蔡邕得之,秘玩以為談助云。漢世文章,溫厚爾雅,及其東也,已衰。觀此書與潛夫論、風(fēng)俗通義之類,比西京諸書,驟不及遠甚,乃知世人之言不誣。
高似孫子略卷四曰:論衡者,漢治中王充所論著也。書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其為言皆敘天證,敷人事,析物類,道古今,大略如仲舒玉杯繁露,而其文詳,詳則禮義莫能核,而精辭莫能肅而括,幾于蕪且雜矣。漢承滅學(xué)之后,文、景、武、宣以來,所以崇勵表章者,非一日之力矣。故學(xué)者向風(fēng)承意,日趨于大雅多聞之習(xí),凡所撰錄,日益而歲有加,至后漢盛矣,往往規(guī)度如一律,體裁如一家,是足以雋美于一時,而不足以準的于來世。何則?事之鮮純,言之少擇也。劉向新序、說苑奇矣,亦復(fù)少探索之功,闕論定之密,其敘事有與史背者不一。二書尚爾,況他書乎!袁崧后漢書云:「充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鞘家娭?,以為談助?!埂刚勚怪?,可以了此書矣??陀须y充書煩重者曰:「石多玉寡,寡者為珍;龍少魚眾,少者為神乎?」充曰:「文眾可以勝寡矣。人無一引,吾百篇;人無一字,吾萬言。為可貴矣?!褂杷^乏精核而少肅括者,正此謂歟?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論衡三十卷。漢上虞王充仲任撰。肅宗時人,仕為州從事治中。初著書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蔡邕、王朗初傳之時,以為不見異人,當(dāng)見異書。自今觀之,亦未見其奇也。
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聞十諸子曰:論衡蓋蔡中郎所秘玩,而劉氏史通序傳篇。譏之曰:「充自述其父祖不肖,為州閭所鄙,而答以瞽頑舜神,鯀惡禹圣。盛矜于己,而厚辱其先,何異證父攘羊,學(xué)子名母?名教之罪人也?!垢鹞目倒麆僦伲拄斍?。亦曰:「充刺孟子,猶之可也。至詆訾孔子,以系而不食之言為鄙,以從佛肸、公山之召為濁;又非其脫驂舊館,而惜車于鯉;又謂道不行于中國,豈能行于九夷?具見問孔篇。若充者,豈足以語圣人之趣哉?」即二說觀之,此書非小疵也。呂南公謂:「充飾小辯以驚俗,蔡邕欲獨傳之,何其謬哉?」
呂南公題王充論衡后:事文類聚別集二。傳言蔡伯喈初得此書,常秘玩以助談?;蛩哑鋷ぶ?,見之,輒抱以去。邕且叮嚀戒以勿廣也。嗟乎!邕不得為賢儒,豈不宜哉!夫飾小辯以驚俗,充之二十萬言既自不足多道,邕則以欲獨傳為過人之功,何謬如之?良金美玉,天下之公寶,為其貴于可用耳。小夫下人,偶獲寸片,則臥握行懷,如恐人之弗知,又兢兢于或吾寇也。而金玉果非天下所無,信以充書為果可用乎?孰御天下之同貴?有如不然也,邕之志慮,曾小夫下人之及耶!
黃氏日抄五七諸子三:王充嘗師班彪,博學(xué)有獨見。既仕不偶,退而作論衡二十余萬言。蔡邕、王朗嘗得其書,皆秘之以為己助。蓋充亦杰然以文學(xué)稱者。惜其初心發(fā)于怒憤,持論至于過激,失理之平,正與自名「論衡」之意相背耳。如謂窮達皆出于命,達者未必賢,窮者未必不肖,可矣。乃推而衍之,至以治和非堯、舜之功,敗亡非桀、紂之罪,亦歸之時命,焉可乎?義見治期篇。甚至譏孔、孟義見問孔篇、刺孟篇。而尊老子;義見自然篇。抑殷周而夸大漢;義見宣漢、恢國等篇。謂龍無靈;謂雷無威;義見龍?zhí)摗⒗滋撈?。謂天地?zé)o生育之恩,而譬之人身之生蟣虱;義見物勢、自然等篇。欲以盡廢天地百神之祀,雖人生之父母骨肉,亦以人死無知,不能為鬼,而忽蔑之。義見論死、訂鬼、祀義、祭意等篇。凡皆發(fā)于一念之怨憤,故不自知其輕重失平如此。至其隨事各主一說,彼此自相背馳,如以十五說主土龍必能致雨,見亂龍篇。他日又曰「仲舒言土龍難曉」。見案書篇。如以千余言力辯虎狼食人非部吏之過矣,見遭虎篇。他日又曰「虎狼之來,應(yīng)政失也」。見解除篇。凡皆以不平之念,盡欲更時俗之說,而時俗之說之通行者,終不可廢。矯枉過正,亦不自覺其衡決至此也。惟其辯訛正謬,有裨后學(xué)見聞。
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八九流緒論中:王充氏論衡八十四篇,其文猥冗爾沓,世所共輕,而東漢、晉、唐之間特為貴重。蔡邕秘弗視人;葛洪贊弗容口;劉子玄槌提班、馬不遺余力,而獨尊信是書。三子皆鴻生碩彥,目無古今,乃昌歜羊棗,異代同心,何哉?秦漢以還,圣道陸沉,淫詞日熾,莊周、列御,鄒衍、劉安之屬,捏怪興妖,不可勝紀。充生茅靡瀾倒之辰,而獨岌然自信,攘背其間,虛點增,訂訛斮偽,诐淫之旨,遏截弗行,俾后世人人咸得藉為口實,不可謂非特立之士也。故伯喈尚其新奇,稚川大其宏洽,子玄高其辯才。特其偏愎自是,放言不倫,稍不留心,上圣大賢,咸在訶斥。至于問孔、刺孟等篇,而辟邪之功,不足以贖其橫議之罪矣。近世誚充太甚,若何氏、沈氏諸說,或未足以大服其衷,故余稍為次其功罪,以折衷后之君子。
又曰:中郎以論衡為談助,蓋目為稗官野史之流;且此編驟出未行,而新奇可喜,故秘之帳中,如今人收錄異書,文固非所論也。自論衡不甚稱后世,究竟舉主,多歸咎中郎者,余特為一灑之。
又曰:漢王氏論衡煩猥瑣屑之狀,溢乎楮素之間,辯乎其所弗必辯,疑乎其所弗當(dāng)疑。允矣!其詞之費也。至精見越識足以破戰(zhàn)國以來浮詭不根之習(xí),則東、西京前,邈焉罕睹。當(dāng)時以新特而過稱之,近世以冗庸而劇詆之,匪充書異習(xí)也,驟出于秦、漢之間,習(xí)聞于伊、洛之后,遇則殊也。而宋人窮理之功,昭代上儒之效,亦著矣。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一二0子部三0雜家類四: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充字仲任,上虞人。自紀謂在縣為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又稱元和三年,徙家辟詣?chuàng)P州部丹陽、九江、盧江,后為治中。章和二年,罷州家居。其書凡八十五篇,而第四十四招致篇有錄無書,實八十四篇。考其自紀曰:「書雖文重,所論百種。案古太公望、近董仲舒?zhèn)髯鲿儆杏?,吾書纔出百,而云太多。」然則原書實百余篇,此本目錄八十五篇,已非其舊矣。充書大旨,詳于自紀一篇,蓋內(nèi)傷時命之坎坷,外疾世俗之虛偽,故發(fā)憤著書。其言多激,刺孟、問孔二篇,至于奮其筆端,以與圣賢相軋,可謂誖矣!又露才揚己,好為物先,至于述其祖父頑很,以自表所長,傎亦甚焉!其它論辨,如日月不圓諸說,雖為葛洪所駁,載在晉志,然大抵訂訛砭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于風(fēng)教,儲泳袪疑說、謝應(yīng)芳辯惑篇不是過也。至其文反復(fù)詰難,頗傷詞費,則充所謂:「宅舍多,土地不得??;戶口眾,簿籍不得少;失實之事多,虛華之語眾,指實定宜,辨爭之言,安得約徑」者,固已自言之矣。充所作別有譏俗書、政務(wù)書,晚年又作養(yǎng)性書,今皆不傳,惟此書存。儒者頗病其蕪雜,然終不能廢也。高似孫子略曰:「袁山松后漢書載:『充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鞘家娭?,以為談助?!徽勚裕梢粤舜藭?。」其論可云允愜。此所以攻之者眾,而好之者終不絕歟。
四庫全書,乾隆讀王充論衡:向偶翻閱諸書,見有王充論衡,喜其識博而言辯,頗具出俗之識,其全書則未之覽也。茲因校四庫一書,始得其全卷而讀之,乃知其背經(jīng)離道,好奇立異之人,而欲以言傳者也。夫欲以言傳者,不衷于圣賢,未有能傳者也???、孟為千古圣賢,孟或可問,而不可刺,充則刺孟而且問孔矣。此與明末李贄之邪說何異?夫時命坎坷,當(dāng)悔其所以自致坎坷耳,不宜怨天尤人,誣及圣賢。為激語以自表,則己有犯非圣無法之誅。即有韙其言者,亦不過同其亂世惑民之流耳,君子必不為也。且其死偽篇以杜伯之鬼為無,而言毒篇又以杜伯之鬼為有,似此矛盾處,不可屈指數(shù),予故辟而訶之。讀論衡者,效其博辯,取其軼才,則可;效其非圣滅道,以為正人篤論,則不可。乾隆戊戌孟秋。
學(xué)海堂四集譚宗浚論衡跋:論衡三十卷,后漢王充仲任撰。是書四庫全書已著錄。其純駁不一處,經(jīng)劉知幾、晁公武、高似孫、呂南公、黃東發(fā)、郎瑛諸人指摘外,固已無庸贅述。揆其闕謬,約有數(shù)端:一曰論人之失。如謂堯溷舜濁,見逢遇篇。謂老子、文子德似天地之類是也。見自然篇。一曰論事之失。如謂周公不當(dāng)下白屋禮士,見語增篇。按:充謂此事非實,非謂周公不當(dāng)。謂李斯、商鞅為奉天行誅之類是也。見禍虛篇。一曰論理之失。如謂鬼神為無憑,謂禍福不關(guān)于天命之類是也。見論死、訂鬼、禍虛、福虛等篇。一曰論物之失。如謂日月為不圓,見說日篇。土龍不能致雨之類是也。見死偽篇、案書篇。其踳駁訛謬,自相矛盾者,猶不可枚舉。蓋文士發(fā)憤著書,立詞過激,大抵然矣。然充此書雖近于冗漫,而人品則頗高。當(dāng)其時讖緯方盛,異說日興,而充獨能指駁偏謬,剖析源流,卓然不為浮論所惑,其識見有過人者。又陰、竇擅權(quán)之際,明、章邪政之初,不聞藉學(xué)問以求知,托權(quán)門以進取,其淡然榮利,不逐時流,范史特為取之,有以也。且其中議論甚詳,頗資證據(jù)。其足考古事者;如謂堯為美謚,見須頌篇。則三代以前之謚法。引孔子云:「詩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挂妼ψ髌t足見孔門之軼事。引公孫尼子、漆雕子、宓子諸家之言,見本性篇。按漢志,公孫尼子二十八篇,漆雕子十二篇,宓子十六篇,則足見古時之舊說。謂論語之篇但八寸尺,不二尺四寸者,取懷持之便,見正說篇。則足見古人書冊之制。謂始皇未嘗至魯,見實知篇。謂孔子至不能十國,見儒增篇。則足訂太史公之誤。此皆足考古事者也。其足考當(dāng)時之事者:如謂古人井田,民為公家耕食,今量租芻何意?一歲使民居更一月,何據(jù)?年二十三傅,十五賦,七歲頭錢二十三,何緣?則足證當(dāng)時之食貨。謂有尉史、令史,無承長史,何制?兩郡移書曰「敢告卒人」,兩縣不言,何解?郡言事二府曰「敢言之」,司空曰「上」,何狀?賜民爵八級,何法?名曰簪褭、上造,何謂?吏上功曰「伐閱」,名籍墨將,何指?皆足證當(dāng)時之文案。吏衣黑衣,宮闕赤單,何慎?疑。服革于腰,佩刀于左,何人備?著絇于履,冠在于首,何象?并見謝短篇。則足證當(dāng)時之儒服。以及所稱鄒伯奇、袁太伯、袁文術(shù)、周長生等見案書篇。后漢文苑傳皆未載。所稱郁林太守張孟嘗,見別通篇。近人廣東通志表皆未載。驗符篇言甘露降泉陵、零陵、洮陽、始安、冷道五縣,今后漢書僅稱零陵、洮陽二縣。吉驗篇言陳留東莞人虞延位至司徒,今后漢書實作「東昏人」。此皆足考當(dāng)時之事者也。更有進者。史稱充不為章句之學(xué),疑其于訓(xùn)詁必?zé)o所解。今觀是書所引,則經(jīng)學(xué)宏深,迥非后人所及。如引康誥云:「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見初稟篇。以「冒」字屬下為句,則與趙岐孟子注合?!肝遗f云孩子。」見本性篇?!缚套印棺鳌负⒆印梗瑒t與今文尚書合。謂康王德缺于朝,故詩作,見謝短篇。則與魯詩說合。引尚書大傳曰:「煙氛郊社不修,山川不祀,風(fēng)雨不時,霜雪不降,責(zé)于天公。臣殺主,蘗多殺宗,五品不訓(xùn),責(zé)于人公。城郭不繕,溝渠不修,水泉不隆,水為民害,責(zé)于地公?!挂婍樄钠t與韓詩外傳之說合?!笘|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礿祭?!挂婌肓x篇。則與荀氏說合。按: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揖荀爽易注無說。謂成王欲以禮葬周公,天為感動。見感類篇。則與漢書梅福傳、后漢書寇榮傳合。他如引毛詩「彼姝者子」,傳云:「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挂娐市云⒈拘云?。按今毛傳不見此文。引詩云:「乃眷西顧,此為予度?!挂姵醴A篇。按此三家無此說。引禮記:「水潦降,不獻魚鱉?!怪^水潦暴下,龍蛇化為魚鱉,臣子敬其君父,故不敢獻。見無形篇。引論語:「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篂轹Ъ乐?。見明雩篇。皆與古義稍殊。知其說必有所本。夫以不為章句之人,而經(jīng)義深通尚如此,則當(dāng)時專經(jīng)之士,其淹博該洽可知矣。至劉勰文心雕龍養(yǎng)氣篇云:「昔王充著述,制養(yǎng)氣之篇,驗已而作,豈虛也哉?」按今書并無此篇名,此則或出于充他所著述之書,或即論衡中之一篇,而近時佚去,亦未可定。亦猶管、晏、呂覽諸書,經(jīng)后人竄亂,往往與古本相殊也。若其意淺語冗,過于凡近,則充自紀篇所稱「口則務(wù)在明言,筆則務(wù)在露文。言則無不可曉,旨則無不可賭」者,早已自知之,而自言之,茲不贅云。
黃式三儆居集四讀子集一讀王仲任論衡:后漢王仲任充、王節(jié)信符、仲長公理統(tǒng)同傳,范氏論此三子,多謬通方之訓(xùn),好申一隅之說,贊曰:「管視好偏,群言難一,救樸雖文,矯遲必疾?!谷粍t節(jié)信潛夫論、公理昌言,傳錄其要略,而獨不錄論衡,豈非以仲任之書矯枉過正之尤甚邪!讀其書,問孔、刺孟,謬矣。漢世以災(zāi)異免三公,欲矯其說,而謂災(zāi)變非政事所召,復(fù)謬矣。譏時之厚葬,遂申墨子薄葬之說,而謂人死無知,不能為鬼,抑又謬矣。物之靈者蓍龜,皆死而有知,人獨無知乎?而仲任所詳言者天命,其說之遺誤后人,而不可不辯者,尤在此也。人之命有三:有定命,有遭命,有隨命。隨命者,隨行為命,遏惡揚善之道也。人生初之所稟,壽有長短,遇有富貴貧賤,是為定命,孟子所謂「正命」也。長平之坑,老少并陷,萬數(shù)之中,必有長命未當(dāng)死之人;宋、衛(wèi)、陳、鄭同日災(zāi),四國之民,必有祿盛未當(dāng)衰之人,是謂遭命,遭天之變,天絕人民也。洪范言考終命,兇短折,非獨為自觸禍者戒,抑亦慮皇極之不建也乎!以是知三命之說,雜見諸書,而白虎通言之已詳,蓋可信矣。仲任詳言命之一定不可易,遂申老子天道自然之說,而謂遏惡揚善,非天之道;且謂國祚之長短,不在政事之得失。其將以易、春秋所紀,詩、書所載,天人交格之義,皆為虛語乎?仲任師事班叔皮,書中盛稱班孟堅,而孟堅所撰白虎通,辯駁固多,于命義篇既引傳之言三命,宜信而不信乎?書偁論衡,非衡之平也。君子之言,將以俟百世而不惑,不尚矯情以立論。
十七史商榷三六:后漢書應(yīng)劭傳曰:「應(yīng)劭撰風(fēng)俗通,以辯物類名號,識時俗嫌疑。文雖不典,后世服其洽聞?!褂衷唬骸刚缂o異知,雖云小道,亦有可觀?!拱篡?,漢俗儒也;風(fēng)俗通,小說家也。蔚宗譏其不典,又云異知小道,可謂知言。王充傳云:「著論衡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勾伺c風(fēng)俗通品題略同,尤為妙解。蓋兩書正是一類,皆摭拾謏聞,郢書燕說也。
劉熙載藝概: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三家文,皆東京之矯矯者。分按之,大抵論衡奇創(chuàng),略近淮南子;潛夫論醇厚,略近董廣川;昌言俊發(fā),略近賈長沙。范史譏三子好申一隅之說,然無害為各自成家。
又曰:王充論衡獨抒己見,思力絕人。雖時有激而近僻者,然不掩其卓詣。故不獨蔡中郎、劉子玄深重其書,即韓退之之性有三品之說,亦承藉于其本性篇也。
意林周廣業(yè)注:論衡之成,人固有嫌其太繁者,抱樸子辯之詳矣。漢末王景興、虞仲翔輩俱盛稱之。而蔡中郎直秘為談助,或取數(shù)卷去,亟戒勿廣,其珍重如此。宋儒乃以為無奇,且訾其義乏精核,詞少肅括。此又稚川所謂守?zé)魻T之輝,游潢污之淺者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故仲任自言論衡以一言蔽之曰:「疾虛妄。」雖間有過當(dāng),然如九虛、三增之類,皆經(jīng)傳宿疑,當(dāng)世盤結(jié),其文不可得略,況門戶櫨椽,各置筆硯,成之甚非易事。時會稽又有吳君高作越紐錄,周長生作洞歷,仲任極為推服,趙長君作詩細,蔡中郎以為長于論衡。見后漢書趙曄傳。今越絕書,說者謂即越紐,而二書皆佚不傳,可惜也。
陳鳣策對四:王符之潛夫論,王充之論衡,仲長統(tǒng)之昌言,自成一家之言,不愧三賢之目。
臧琳經(jīng)義雜記十六:范書王充傳:「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師事班彪,好博學(xué)而不守章句。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墻壁各著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隋志雜家二十九卷,唐志三十卷,今本同。讀其書,好辨論,喜逞機鋒,蔡伯喈秘以為談助,不虛矣。其友謝夷吾擬之揚、劉、司馬,非其倫也。九虛、三增以禍福感應(yīng)皆不實,經(jīng)傳之文多增飾,然則德不必修,惡不必戒,圣賢之言不足憑,此豈所謂信而好古者耶?非韓是矣。問孔、刺孟語多有得罪名教者。蓋充資性雖敏,學(xué)力未深,故據(jù)其臆見,肆其私言,而不自知其非也。其破往古之妖妄,訂時俗之忌諱,頗足取焉。可見世之陋習(xí),自東漢已深矣。若明雩、順鼓、正說、書解,略得經(jīng)子端緒,兼存漢儒舊義,又為不可不讀之書。余或揣摩秦、儀,文似小說,又每以詞華之士,為優(yōu)于章句之儒,見書解篇。皆其所蔽也。學(xué)者以此為漢人著述中有古文故事,可節(jié)取為考索之助,則頗有益。若論其本書大體,似遜于諸子。此書素名重,殆因蔡、王一時之珍秘耳。見本傳注引袁山松后漢書。范書載其著論衡,造性書外,無他表見,止當(dāng)入文苑、儒林,而范氏特為大傳,豈亦因論衡歟?
趙坦寶甓齋札記:王充論衡立說乖戾,不足道。其所引尚書,時有古解。
梁章巨退庵隨筆卷十七:王充論衡,四庫亦列之雜家。紀文達師謂充生當(dāng)漢季,憤世嫉俗,作此書以勸善黜邪,訂訛砭惑,大旨不為不正,然激而過當(dāng),至于問孔刺孟,無所畏忌,轉(zhuǎn)至于不可以訓(xùn),瑕瑜不掩,當(dāng)分別觀之。按昔人以論衡為枕中秘,名流頗重其書,惟其議論支離,文筆冗漫,實不類漢人所為,故余每竊疑其膺作。近閱杭大宗世駿集中,有論王充一篇,直指其自譽而毀祖父為不孝,又引陳際泰誡子書,至以村學(xué)究刻畫所生,其端實自王充發(fā)之云云。則所論尤為嚴正,又不在區(qū)區(qū)文字之間矣。
章炳麟國故論衡原道上:斷神事而公孟言無鬼,尚裁制而公孫論堅白,貴期驗而王充作論衡,明齊物而儒名、法不道天志。暉按:此明王充本道家。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刮男牡颀埱椴善骸咐献蛹矀危史Q美言不信?!?br /> 又論式篇:后漢諸子漸興,訖魏初幾百種。然深達理要者,辨事不過論衡,議政不過昌言,方人不過人物志,三家差可以攀晚周。其余雖嫻雅,悉腐談耳。
又檢論卷三學(xué)變:漢、晉間學(xué)術(shù)則五變:董仲舒以陰陽定法令,垂則博士,神人大巫也。使學(xué)者人人碎義逃難,茍得利祿,而不識遠略,故揚雄變之以法言。法言持論至豈易,在諸生間峻矣。王逸因之為正部論,以法言雜錯無主,然己亦無高論,正部論原書已亡,諸家援引,猶見大略。顧猥曰:「顏淵之簞瓢,則勝慶封之玉杯?!顾囄念惥燮呤?、御覽七百五十九引。欲以何明?而比擬違其倫類,蓋忿悁之亢辭也。華言積而不足以昭事理,故王充始變其術(shù)曰:「夫筆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貴難知而易造;口論務(wù)解分而可聽,不務(wù)深迂而難睹也?!挂娮约o篇。作為論衡,趣以正虛妄,審鄉(xiāng)背,懷疑之論,分析百端,有所發(fā)擿,不避上圣,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于今亦尟有能逮者也。然善為蜂芒摧陷,而無樞要足以持守,惟內(nèi)心之不光颎,故言辯而無繼。
孫人和論衡舉正序:自嬴秦焚坑而后,古籍蕩然。漢代所收,十僅一二。加之讖緯紛作,殽亂群經(jīng),尚論恢奇,標舉門戶。或廢視而任聽,或改古以從今,卒致真?zhèn)坞s糅,是非倒植。仲任生當(dāng)兩漢之交,匡正謬傳,暢通郁結(jié)。九虛、三增,啟蒙砭俗;自然所論,頗識道原。雖間逞胸臆,語有回穴,要皆推闡原始,不離于宗。至若征引故實,轉(zhuǎn)述陳言,可以證經(jīng),可以考史,可以推尋百家。其遠知卓識,精深博雅,自漢以來,未之有也。
張九如與章士釗書:「論衡用客觀的眼光,批評史事,鞭辟入里,實為中國有數(shù)之作品,惟嫌其中多瑣碎處。公正校讀論衡,期蔚成本邦邏輯之宗,則公于此書,已下過明辨工夫,請即指示其中最精到者,俾便啟示學(xué)子?!拐率酷摯饡何峒姨?,曾盛稱論此書,謂其「正虛妄,審鄉(xiāng)背,懷疑之論,分析百端,有所發(fā)擿,不避上圣,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于今亦鮮有能逮之者也」。檢論學(xué)變篇。允哉斯言!或謂充之所為,有破無立,「其釋物類也,好舉形似以相質(zhì)正,而其理之一者,有所未明」。韓性論衡序。不知書以「衡」名,其職即于權(quán)物而止。至天人之際,政學(xué)之微,直攄己見而成一系統(tǒng)者。充別有一書曰政務(wù),惜不傳矣。韓生所云,非能概充之全書也。此編看似碎細,然持論欲其密合,復(fù)語有時不可得避,一觀歐文名著,自悟此理。邦文求簡,往往并其不能簡者而亦去之,自矜義法。曾滌生謂古文不適于辨理,即此等處。充文布勢遣詞,胡乃頗中橫文災(zāi)矱?殊不可解。釗既就此書而鉤稽者,乃是最要一點。清初湖北熊伯龍以讀八股文之法讀論衡,妄事割截,別為編列,號無何集,即是未明此竅之故。君以瑣碎為嫌,釗竊憂之。充書通體一律,難言孰最精到。若初學(xué)未能盡讀,則天、日、龍、虎等義,暫為略去,而注重于九虛、三增也可。實知、知實二首,開東方邏輯之宗,尤未宜忽!甲寅周刊第一卷,第四十一號。以上總評。
文心雕龍論說篇:李康運命,同論衡而過之。
文選劉孝標辯命論:性命之道,窮通之?dāng)?shù),夭閼紛綸,莫知其辯,仲任蔽其源,子長闡其惑。
舊唐書呂才傳,才敘祿命曰:謹案史記宋忠、賈誼譏司馬季主云:「夫卜筮者,高人祿命,以悅?cè)诵?;矯言禍福,以盡人財?!褂职竿醭湔摵庠疲骸敢姽求w而知命錄,睹命祿而知骨體。」此即祿命之書行之久矣。多言或中,人乃信之;今更研尋,本非實錄。但以積善余慶,不假建祿之吉;積惡余殃,豈由劫殺之災(zāi)?皇天無親,常與善人,福禍之應(yīng),其猶影響。故有夏多罪,天命剿絕;宋景修德,妖孛夜移。學(xué)也祿在,豈待生當(dāng)建學(xué)?文王勤憂損壽,不關(guān)月值空亡;長平坑卒,未聞共犯三刑;南陽貴士,何必俱當(dāng)六合?歷陽成湖,非獨河魁之上;蜀郡炎療,豈由災(zāi)厄之下?今時亦有同年同祿,而貴賤懸殊;共命共胎,而夭壽更異。以上評命祿、命義等篇。
章炳麟國故論衡下辨性上:儒者言性有五家:無善無不善,是告子也;善,是孟子也;惡,是孫卿也;善惡混,是楊子也;善惡以人異殊上中下,是漆雕開、世碩、公孫尼、王充也。五家皆有是,而身不自明其故,又不明人之故,務(wù)相斬伐;調(diào)之者又兩可。獨有控名責(zé)實,臨觀其上,以析其辭之所謂,然后兩解。人有八識,其宗曰「如來臧」。以「如來臧」無所對奄,忽不自知,視若胡、越,則眩有萬物。物各有其分職,是之謂「阿羅耶」?!赴⒘_耶」者,「臧萬有」既分,即以起「末那」?!改┠恰拐撸搜浴敢飧?。「意根」常執(zhí)「阿羅耶」以為我,二者若束蘆相依以立,「我愛」、「我慢」由之起?!敢飧怪畡樱^之「意識」。物至而知接,謂之眼、耳、鼻、舌、身識。彼六識者,或施或受,復(fù)歸于「阿羅耶」。「臧萬有」者,謂之「初種」;六識之所歸者,謂之「受熏之種」。諸言性者,或以「阿羅耶」當(dāng)之,或以「受熏之種」當(dāng)之,或以「意根」當(dāng)之。漆雕諸家,亦以「受熏之種」為性。我愛、我慢其在意根,分齊均也,而意識用之有偏勝,故受熏之種有強弱,復(fù)得后有即仁者鄙者殊矣。雖然人之生未有一用愛者,亦未有一用慢者。慢者不過欲盡制萬物,物皆盡,則慢無所施,故雖慢,猶不欲蕩滅萬物也。愛者不過能近取,譬人搤我咽,猶奮以解之,故雖愛,猶不欲人之加我也。有偏勝,則從所勝以為言,故曰有上中下也。去塵埃抪覆,則昏不見泰山;建絳帛萬端,以圍尺素,則白者若赤。物固有相奪者,然其質(zhì)不可奪。漆雕之徒不悟,而偏執(zhí)其一,至以為無余,亦過也。以上評本性篇性有三品。
臨安志:事文類聚十一。王充論衡以為水者地之血脈,隨氣進退。此未之盡。大抵天包水,水承天,而一元之氣,升降于太虛之中,地乘水力以自持,且與元氣升降。方其氣升而地沉,則海水溢上而為潮;及其氣降而地浮,則海水縮而為汐。以上評書虛篇「水者地之血脈」。
朱子曰:調(diào)燮類編。雷雖只是氣,必有形。據(jù)此則雷斧雷字之說,理或有之。必泥王充論衡,則非敬天之道也。
黃式三儆居集雜著三對王仲任雷虛問:雷果為天怒乎?天之有雷,所以宣陽出滯,不得盡謂之天怒也。在易于豫言作樂,而其象為雷出地奮。天有雷,人有鐘鼓,一而已矣。然禮言君子之道,遇有疾風(fēng)、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論語記圣人之事曰:「迅雷風(fēng)烈,必變。」雷之迅,其戰(zhàn)陳之鐘鼓也耶?儒者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游,雷震恐懼修省,心懔懔于此,而漢王仲任專輒發(fā)論,以明雷之非天怒。此說也,固非儒者所敢道,顧其言善詰辯,多端發(fā)難,不有以破之,疑于其義,而求敬天之誠,弗可得也。仲任之意曰:雷所擊人,問其罪,或甚小也,世有大辜,天胡不擊之?天不擊之,是天不怒也。式三曰:天之誅惡,不盡以雷,凡降災(zāi)于不善者,皆天之怒矣,而雷尤顯者耳。傳曰:「有鐘鼓曰代,無曰侵?!谷酥槐M用鐘鼓,天之怒,何獨用雷也?仲任之辯又曰:人君不空喜怒,雷之怒有時不殺人,不折敗物,是天有空怒也。空則妄,妄則失威,天胡若是耶?式三曰:天以好生為心,而示之以變,所以冀人之反身省察,終于免譴而已,豈必主于殺傷哉?且天之怒,有人事之感焉,抑有陰陽之薄焉。陰薄陽而激為雷,陰之錮者厚,陽之激者益力。激之益力,其發(fā)之也聲大以遠而急疾,因之有調(diào)燮之意者所當(dāng)思也。仲任之辯又曰:雷為天怒,雨之澍濡者,必為天喜。喜怒不同時,雷起常與雨俱,曷知其為怒也?式三曰:雷迅者雨必暴,雷既震怒,雨亦非甘霖。雨,陰也。雷,陽也。疾風(fēng)、迅雷、甚雨,其陰陽相激之極也乎!今夫天烜之以日,照之以月,凡所以生物者,天之喜也。陰之氣盛,將害于生生之道,天因是而有怒,怒已而雷息,即天之喜也。當(dāng)其震擊則怒耳。然而天之殺物以秋冬,而雷常怒于夏,仲任因是益疑焉。曰:以天統(tǒng)言之,一陽始于子,盛于巳,至午未之月陰生,而雷之鳴益迅,陽怒而敵陰也;仲秋而雷收聲者,力不能敵陰,則陽退而伏,以保其性也。若以人統(tǒng)言之,陽始寅終未,雷卯震而卯遯,其盛于六陽之未月,抑亦宜矣。孔子所謂「行夏之時」,非以人統(tǒng)之得天乎?仲任胡不思之也?仲任以雷為虛,而福虛、禍虛大說誤亦類此,而其罪至于慢天。以上評雷虛篇。
廣弘明集二七樊孝謙答沙汰釋李詔表:劉向之信洪寶,歿有余責(zé)。王充之非黃帝,此為不朽。以上評道虛篇。
俞樾湖樓筆談七:古人文字喜為已甚之辭,稱其早慧,則曰顏淵十八天下歸仁;語其晚成,則曰曾子七十乃學(xué),名聞天下。王充有語增之篇,非無見也。以上評語增篇。
史通惑經(jīng)篇:王充設(shè)論,有問孔之篇,論語群經(jīng),多所指摘,而春秋雜義,曾未發(fā)明。
筆叢九流緒論:論衡之問孔,序意甚明,以仲尼大圣,其語言應(yīng)跡有絕出常情者,當(dāng)時門弟子不能極問,故設(shè)疑發(fā)難,以待后人之答。藉在孔門固好學(xué)之一事,第詞間傷直,旨或過求,此充罪也。劉子玄輩不能詳察,遽從而效之,以譏詆圣人,至堯、舜、禹、湯咸弗能免,猶李斯之學(xué)荀況也。
梁玉繩瞥記五:論衡問孔篇最無忌憚,王充之為人,必傲愎不可近。他若說孔子畏陽虎,卻行流汗,見物勢篇。亦猶莊生稱孔子謁盜跖,尚得以寓言戲談置之。充又言夷、齊以庶兄奪國餓死,今本佚,見意林引。不知何據(jù)。以上評問孔篇。
邵博曰:經(jīng)義考二百三十二。大賢若孟子,其可議乎?后漢王充乃有刺孟,近代何涉有刪孟。刺孟出論衡,韓退之贊其閉門潛思,論衡以修矣,則退之于孟子醇乎醇之論,亦或不然也!以上評刺孟篇。
錢塘淮南天文訓(xùn)補注:王充不信蓋天。不知天以辰極為中,地以昆侖為中,二中相值,俱當(dāng)在人西北。人居昆侖東南,視辰極則在正北者,辰極在天,隨人所視,方位皆同,無遠近之殊,處高故也;昆侖在地,去人有遠近,則方位各異,處卑故也。不妨今天下在極南,自在地東南隅也。以上評談天篇「方今天下,以極言之,不在東南」。
晉書天文志:亦見隋志。渾天理妙,學(xué)者多疑。漢王仲任據(jù)蓋天之說,以駁渾儀云:「舊說『天轉(zhuǎn)從地下過』。今掘地一丈,輒有水,天何得從水中行乎?甚不然也。日隨天而轉(zhuǎn),非入地。夫人目所望,不過十里,天地合矣。實非合也,遠使然耳。今視日入,非入也,亦遠耳。當(dāng)日入西方之時,其下之人,亦將謂之為中也。四方之人,各以其近者為出,遠者為入矣。何以明之?今試使一人把大炬火,夜半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滅矣。非滅也,遠使然耳。今日西轉(zhuǎn),不復(fù)見,是火滅之類也。日月不員也,望視之所以員者,去人遠也。夫日,火之精也;月,水之精也。水火在地不員,在天何故員?」故丹陽葛洪釋之曰:「渾天儀注云:『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天內(nèi),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天轉(zhuǎn)如車轂之運也?!恢T論天者雖多,然精于陰陽者少?!干佟棺謸?jù)隋志補。張平子、陸公紀之徒,咸以為推步七曜之道,以度歷象昏明之證候,「以」字據(jù)隋志補。校以四八之氣,考以漏刻之分,占晷景之往來,求形驗于事情,莫密于渾象者也。張平子既作銅渾天儀,于密室中以漏水轉(zhuǎn)之,令伺之者閉戶而唱之。其伺之者以告靈臺觀天者曰:『璇璣所加,某星始見,某星已中,某星今沒?!唤匀绾戏病4拮佑駷槠浔懺唬骸簲?shù)術(shù)窮天地,制作侔造化,高才偉藝,與神合契?!簧w由于平子渾儀及地動儀之有驗故也。若天果如渾者,則天之出入,行于水中,為的然矣。故黃帝書曰:『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水浮天而載地者也?!挥忠自唬骸簳r乘六龍。』夫陽爻稱龍,龍者居水之物,以喻天。天,陽物也,又出入水中,與龍相似,故以比龍也。圣人仰觀府察,審其如此,故晉卦坤下離上,以證日出于地也。又明夷之卦,離下坤上,以證日入于地也。需卦干下坎上,此亦天入水中之象也。天為金,金水相生之物也。天出入水中,當(dāng)有何損,而謂為不可乎?故桓君山曰:『春分日出卯入酉,此乃人之卯酉。天之卯酉,常值斗極為天中。今視之乃在北,不正在人上。而春秋分時,日出入乃在斗極之南。若如磨右轉(zhuǎn),則北方道遠,而南方道近,晝夜漏刻之?dāng)?shù),不應(yīng)等也?!缓笞嗍麓龍?,坐西廊廡下,以寒故,暴背。有頃,日光出去,不復(fù)暴背。君山乃告信蓋天者曰:『天若如推磨右轉(zhuǎn)而日西行者,其光景當(dāng)照此廊下稍而東耳,不當(dāng)拔出去。拔出去,是應(yīng)渾天法也。渾為天之真形,于是可知矣。』然則天出入水中,無復(fù)疑矣。又今視諸星出于東者,初但去地小許耳。漸而西行,先經(jīng)人上,后遂西轉(zhuǎn)而下焉,不旁旋也。其先在西之星,亦稍下而沒,無北轉(zhuǎn)者。日之出入亦然。若謂天磨右轉(zhuǎn)者,日之出入亦然,隋志無此句,是。疑涉上文衍。眾星日月,宜隨天而回,初在于東,次經(jīng)于南,次到于西,次及于北,而復(fù)還于東,不應(yīng)橫過去也。今日出于東,冉冉轉(zhuǎn)上,及其入西,亦復(fù)漸漸稍下,都不繞邊北去。了了如此,王生必固謂為不然者,疏矣。今日徑千里,圍周三千里,中足以當(dāng)小星之?dāng)?shù)十也。若日以轉(zhuǎn)遠之故,但當(dāng)光曜,不能復(fù)來照及人耳,宜猶望見其體,不應(yīng)都失其所在也。日光既盛,其體又大于星多矣。今見極北之小星,而不見日之在北者,明其不北行也。若日以轉(zhuǎn)遠之故,不復(fù)可見,其北入之間,隋志「北」作「比」,是。應(yīng)當(dāng)稍小,而日方入之時乃更大,此非轉(zhuǎn)遠之征也。王生以火炬喻日,吾亦將借子之矛,以刺子之楯焉。把火之隋志「之」下有「人」字。去人轉(zhuǎn)遠,其光轉(zhuǎn)微,而日月自出至入,不漸小也。王生以火喻之,謬矣。又日之入西方,視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橫破鏡之狀,須臾淪沒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轉(zhuǎn)北去有半者,隋志無「有半」二字,是。其北都沒之頃,宜先如豎破鏡之狀,不應(yīng)如橫破鏡也。如此言之,日入西方,隋志作「北方」,是也。不亦孤孑乎?又月之光微,不及日遠矣。月盛之時,雖有重云蔽之,不見月體,而夕猶朗然,是月光猶從云中而照外也?!冈隆棺謸?jù)隋志增。日若繞西及北者,其光故應(yīng)如月在云中之狀,不得夜便大暗也。又日入則星月出焉。明知天以日月分主晝夜,相代而照也。若日常出者,不應(yīng)日亦入而星月亦出也。下「亦」字,隋志無。又按河、洛之文皆云:『水火者,陰陽之余氣也。』夫言『余氣』也,則不能生日月可知也,顧當(dāng)言日陽精生火者可耳。隋志無「陽」字。若水火是日月所生,則亦何得盡如日月之員乎?今火出于陽燧,陽燧員而火不員也;水出于方諸,方諸方而水不方也。又陽燧可以取火于日,而無取日于火之理,此則日精之生火,明矣。方諸可以取水于月,而無取月于水之道,此則月精之生水,了矣。王生又云:『遠,故視之員?!蝗魧徣徽撸鲁跎畷r,及既虧之后,何以視之不員乎?初學(xué)記天部月條引抱樸子曰:「王生云:『月不圓』者,月初生及既虧之后,視之宜如三寸鏡,稍稍轉(zhuǎn)大,不當(dāng)如破環(huán)漸漸滿也?!苟帐郴蛏匣蛳?,從側(cè)而起,或如鉤至盡。若遠視見員,不宜見其殘缺左右所起也。此則渾天之理,信而有征矣。」
賀道養(yǎng)渾天記:御覽二、事類賦一。近世有四術(shù),一曰方天,興于王充;二曰軒夜,起于姚信;三曰穹天,聞于虞昺。皆臆斷浮說,不足觀也。
盧肇海湖賦前序:唐文粹五。日傅于天,天右旋,入海而日隨之。古人或以日如平地執(zhí)燭,遠則不見。何甚謬乎?日之入海,其必然之理,自朔之后,月入不盡,晝常見焉,以至于望;自望之后,月出不盡,晝常見焉,以至于晦。見于晝者,未嘗有光,必待日入于海,隔以應(yīng)之。
盧肇海潮賦后序唐文粹五。自古說天有六:一曰渾天,張衡所述。二曰蓋天,周髀以為法。三曰宣夜,無所法。四曰安天,虞喜作。五曰昕天,姚信作。六曰穹天。虞聳作。自蓋天以下,蓋好奇徇異之說。其增立渾天之術(shù),自張平子始,言天包于地,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言不及渾天而乖誕者,凡五家:莊子、逍遙篇。玄中記、王仲任論衡、言日不入地。山經(jīng)、釋氏言四天。并無證驗,不可究尋。王仲任徒肆談天,失之極遠,桓君山攻之已破,此不復(fù)云。
楊炯渾天賦:唐文粹卷四。有為宣夜之學(xué)者曰:天常安而不動,地極深而不測。有稱周髀之術(shù)者曰:陽動而陰靜,天迥而地游,天如倚蓋,地若浮舟。太史公盱衡而告曰:言宣夜者,星辰不可以闊狹有常;言蓋天者,漏刻不可以春秋各半。周三徑一,遠近乖于辰極;東井南箕,曲直殊于河漢。明入于地,仲任言日不入地。葛稚川所以有辭;候應(yīng)于天,桓君山由其發(fā)難。以上評說日篇。
章炳麟國故論衡文學(xué)總略:文德之論,發(fā)諸王充論衡,論衡佚文篇:「文德之操為文?!褂衷疲骸干蠒惐阋?,奏記薦吏士,一則為身,二則為人。繁文麗辭,無文德之操,治身完行,徇利為私,無為主者。」楊遵彥依用之魏書文苑傳:「楊遵彥作文德論,以為古今辭人皆負才遺行,澆薄險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溫子升彬彬有德素?!苟聦W(xué)誠竊焉。以上評佚文篇「文德之操」。書解篇云:「夫文德,世服也。空書為文,實行為德,著之于衣為服。故曰:德彌盛者文彌縟,德彌彰者文彌明。大人德擴其文炳,小人德熾其文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積?!挂喟l(fā)揮「文德」之義。
又檢論六,原教:諸奉天神地祇物□者,皆上世之左道,愚陋下材之所擁樹。獨奉人鬼為不誣耳。人之死,由浮屠之言,中陰不獨存,必生諸趣。莊生樂焉而說其傳薪。唯儒家公孟亦言無鬼,見墨子公孟篇。王充、阮瞻傳其說以為典刑,獨未知變化相嬗之道也。言有鬼則為常見。徒言無鬼不知中陰流轉(zhuǎn)則為斷見。以上評論死、死偽等篇。
杭世駿道古堂文集二十二論王充:范史之傳充曰:「充少孤,鄉(xiāng)里以孝稱。」杭子曰:夫孝者己有善不敢以為善,己有能不敢以為能,曰:「是吾先人之所留遺也。是吾祖若父之所培植而教誨也。」鄉(xiāng)人曰:「幸哉!有子如此,可謂孝已。」而吾所聞于充者有異焉。充細族孤門,世祖勇任氣,卒咸不揆于人。歲兇,橫道傷殺,怨讎眾多。祖父泛,賈販為事,生子蒙及誦,任氣滋甚,在錢塘勇勢凌人,誦即充父也。充作論衡,悉書不諱,而乃特創(chuàng)或人問答,揚己以丑其祖先。其尤甚之辭,則曰:「母驪犢骍,無害犧牲;祖濁裔清,不牓奇人。夫禹圣也,而繇惡;舜神也,而叟頑?!故褂碇^圣于繇,舜謂神于叟,則禹與舜將不得為神圣,矧復(fù)以繇為惡,以叟為頑,而掛諸齒頰,著之心胸,筆之簡牘,即禹亦且不免于惡,舜亦且不免于頑,雖甚神圣,焉得稱孝?充知尚口以自譽而已。唐劉子玄氏謂「責(zé)以名教,斯三千之罪人?!怪荚昭院?!吾取以實吾言矣。且夫言立將以垂教也,論衡之書雖奇,而不孝莫大,蔡邕、王朗、袁山松、葛洪之徒,皆一代作者,尋其書而不悟其失,殆不免于阿私所好。而范曄又不孝之尤者,隨而附和之,而特書之以孝。嗚呼!孝子固訐親以成名乎?
又曰:充之立論,固不可以訓(xùn),而吾特申申辨之不已者,豈以招其過也?蓋有所繩爾。臨川陳際泰,小慧人也,而闇于大道,作書誡子,而以村學(xué)究刻畫其所生,禾中無識之徒,刊其文以詔世,而以斯語冠諸首簡,承學(xué)之士,胥喜談而樂道之。嗟乎!人之無良,壹至于此乎!而其端實自王充發(fā)之。充自矜其論說,始若詭于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審若斯談,匹如中風(fēng)病易之夫,譫諵不已,不待聽其終而已莫不非而笑之者。不謂后世且有轉(zhuǎn)相仿效之徒,流傳觚翰,則此壞人心而害世道莫此為甚也。且充不特敢于瘡疵先人,而亦欲誣蔑前哲,顏路譏其庸固,孔、墨謂其祖愚,始以解免其賤微,而既乃擠賢圣而扳之,此其弊,庸詎止詭于眾而已哉?以上評自紀篇。
論衡校釋附編四
王充的論衡見現(xiàn)代學(xué)生第一卷,四、六、八、九期。
胡適
王充字仲任,是會稽上虞人。他生于建武三年。公歷二七。他的家世很微賤,他的祖父是做「賈販」的,故人笑他「宗祖無淑懿之基」。他后來到京師做太學(xué)的學(xué)生,跟班彪受業(yè)。他也曾做過本縣本郡的小官。元和三年,公歷八六。他已五十九歲了,到揚州做治中。章和二年,公歷八八。罷州家居,他從此不做官了。后漢書本傳說他「永元中病卒于家」。大概他死時在公歷一百年左右。他著書很多,有譏俗節(jié)義十二篇,不傳。是用俗話做的,又有政務(wù)一書,是談?wù)蔚臅粋?。又有論衡八十五篇。今存,但闕招致篇。他老年時做了養(yǎng)性書十六篇。不傳。論衡末卷有他的自敘一篇,可以參看。
王充的時代——公歷二七至一00——是很可注意的,這個時代有兩種特別色彩。第一,那時代是迷信的儒教最盛行的時代。我們看漢代的歷史,從漢武帝提倡種種道士迷信以后,直到哀帝、平帝、王莽的時候,簡直是一個災(zāi)異符瑞的迷信時代。西漢末年最特別是讖緯的書。讖字訓(xùn)驗,是一種預(yù)言,驗在后來,故叫做讖。緯是對于經(jīng)而言,織錦的縱絲為經(jīng),橫絲為緯,圖讖之言都叫做緯書,以別于經(jīng)書。王莽當(dāng)國的時候,利用當(dāng)時天人感應(yīng)的迷信,造作了「麟鳳龜龍眾祥之瑞七百有余」,還不夠用。于是他叫人造作許多預(yù)言的「符命」。孺子嬰元年,(公歷六年)孟通浚井,得白石,上有丹書,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棺源艘院螅倍?,王莽一一拜受。初始元年,(公歷八年)有一個無賴少年,名叫哀章,造作銅匱,內(nèi)藏圖書,言王莽為真天子。到黃昏時候,哀章穿著黃衣,捧著銅匱,到高廟里,交給守官。官聞奏,王莽遂親到高廟拜受金匱。明年,莽遂做皇帝。圖讖的起源很有政治和宗教的意味。漢初的儒生用天人感應(yīng)的儒教來做那「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事業(yè)。后來儒教總算成功了,居然養(yǎng)成了皇帝的尊嚴,居然做到了「辯上下,定民志」的大功。王莽生在儒教已成功之后,想要做皇帝,很不是容易的事。他不能不利用這天人感應(yīng)的宗教來打破人民迷信漢室的忠心。解鈴還須系鈴人,儒教造成的忠君觀念,只有儒教可以打破。王莽、劉歆一班人拼命造假的經(jīng)書和假的緯書,正是這個道理。王莽提倡經(jīng)術(shù),起明堂,靈臺,辟雍,求古逸書,即是叫人造假書。添設(shè)博士員,——騙得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書稱頌他的功德。這是儒教的第一步成功。他那七百多種的祥瑞——白雉,鳳皇,神爵,嘉禾,甘露,醴泉,禾長丈余,一粟三米,——騙得他的九錫。九錫是當(dāng)時九百零二個大儒根據(jù)「六藝通義經(jīng)文所見周官、禮記宜于今者」所定的古禮。這是儒教的第二步成功。平帝病了,王莽又模仿周公「作策請命于泰畤,載璧秉圭,愿以身代,策金縢,置于前殿,敕諸公勿敢言」。不幸平帝沒有成王的洪福,一病遂死了。王莽卻因此做了周公,「居攝踐阼,如周公故事」。這是儒教第三步成功。但是儒教的周公究竟不曾敢做真皇帝。王莽沒有法子,只好造作符命圖讖,表示天命已歸周公,成王用不著了。于是這個新周公乃下書曰:「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黃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屬。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tǒng)序,符契圖文,金匱策書,神民詔告,屬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祇畏,敢不欽受?!姑髂?,遂「順符命,去漢號」。讀策的時候,王莽親執(zhí)小皇帝的手,流涕歔欷,說道:「昔周公攝位,終得復(fù)于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拱@良久。這出戲遂唱完了。這是儒教的第四步大成功。
這是圖讖符命的起源。光武帝中興,也有許多圖讖。李通造讖曰:「劉氏復(fù)興,李氏為輔。」又強華奏赤伏符曰:『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七之際火為主?!构馕渌旒吹畚?。故光武很相信這些說讖的人,甚至用圖讖來決定嫌疑。后漢書桓譚傳,又鄭興傳。光武末年,公歷五七。初起靈臺,明堂,辟雍,又宣布圖讖于天下。明帝、公歷五八至七五。章帝七六至八八。繼續(xù)提倡這一類的書,遂使讖緯之書布滿天下。漢人造的緯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都是說「自黃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別有三十篇,說是自初起到孔子九位圣人增演出來的。又有七經(jīng)緯三十六篇,都說是孔子所作。七經(jīng)緯是:易緯六種,書緯五種,詩緯三種,禮緯三種,樂緯三種,孝經(jīng)緯二種,春秋緯十三種。詳見后漢書樊英傳注。這種書的作偽的痕跡,很容易看出。據(jù)尹敏光武時人。說:「其中多近鄙別字,頗類世俗之辭?!购鬂h書尹敏傳。其實單看那些緯書的書名——鉤命決,是類謀,元命苞,文耀鉤,考異郵等等,——也就可以曉得那些書的鄙陋可笑了。又據(jù)張衡說:
春秋元命苞中有公輸班與墨翟事,見戰(zhàn)國,非春秋也。
又言「別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漢世。
其名三輔諸陵,世數(shù)可知。……至于王莽篡位,漢世大禍,八十篇何為不戒?則知圖讖成于哀、平之際也。后漢書張衡傳。
這四條證據(jù)都是作偽的鐵證。但是漢朝的君主和學(xué)者都是神迷了心竅,把這些書奉作神圣的經(jīng)典,用來改元定歷,決定嫌疑??绰蓺v志中屢引圖讖之處可證。這種荒謬可笑的迷忌,自然要引起一般學(xué)者的反抗。桓譚、鄭興、尹敏在光武時已極力攻擊圖讖的迷信。尹敏最滑稽,他攻擊圖讖,光武不聽,他就也在讖書的闕文上補了一段,說:「君無口,為漢輔?!构馕鋯査?,他說:「臣見前人增損圖書,敢不自量,竊幸萬一?!构馕湟矡o可如何?;缸T攻擊圖讖,光武大怒,說他「非圣無法」,要把他拿下去斬首。但是迷信已深,這幾個人又不能從根本上推翻當(dāng)時的天人感應(yīng)的儒教,鄭興、尹敏都是信災(zāi)異之學(xué)的,桓譚略好。故不能發(fā)生效果。王充也是這種反抗運動的一個代表。不懂得這個時代荒謬迷忌的情形,便不能懂得王充的哲學(xué)。
上文說的讖緯符瑞等等的道士迷信,即是儒教迷信。是公歷一世紀的第一種特別色彩。但是那時代,又是一個天文學(xué)發(fā)展時代。劉歆的三統(tǒng)歷是儒教的天文學(xué),是王莽時代的天文學(xué)。建武八年,公歷三二。已有朱浮、許淑等人請修改歷法。從永平五年六二。到元和二年,八五。是四分歷和三統(tǒng)歷競爭最烈的時代。四分歷最后戰(zhàn)勝,遂得頒行。八五。當(dāng)兩派爭勝的時候,人人都盡力實地測候的工夫。誰的效驗最優(yōu),誰便占勝利。故楊岑候月食成績比官歷優(yōu),政府就派楊岑署理弦望月食官。六二。后來張盛、景防等用四分法與楊岑比課,一年之中,他們候月食的成績比楊岑多六事,政府就派他們代楊岑署理月食官。六九。四分歷所以能頒行,全靠他的效驗遠勝太初歷。后來賈逵與王充年歲略相同,死于公歷一0一,年七十二。用這種實驗的方法,比較新舊兩歷,得結(jié)果如下:
以太初歷考漢元,前二0六。盡太初元年,前一0四。日朔二十三事,其十七得朔,四得晦,二得二日。新歷七得朔,十四得晦,二得三日。舊歷成績比新歷好。
以太初歷考太初元年,盡更始二年,二四。日朔二十四事,十得晦。以新歷,十六得朔,七得二日,一得晦。新歷成績比舊歷好。
以太初歷考建武元年,二五。盡永元元年,八九。二十三事,五得朔,十八得晦。以新歷,十七得朔,三得晦,二得二日。新歷成績比舊歷好。
又以新歷上考春秋中有日朔者,二十四事,失不中者二十三事。新歷成績很壞。
實測的結(jié)果指出一個大教訓(xùn):「求度數(shù),取合日月星辰。有異世之術(shù),太初歷不能下通于今,新歷不能上得漢元?!?br /> 這種實驗態(tài)度,是漢代天文學(xué)的基本精神。太初歷的成立,在于效驗;(見上章。)四分歷的成立,也在于效驗。這種效驗是真確可靠的,不比那些圖讖緯書的效驗是邈茫無稽的。這種科學(xué)的態(tài)度,在當(dāng)時自然不能不發(fā)生一點影響。王充生在這個時代;他著書的時候,正當(dāng)四分歷與太初歷爭論最烈的時期。論衡著作的時期很可研究。講瑞篇說:「此論草于永平之初,……至元和、章和之際,孝章耀德天下?!褂只謬浾碌哿晔拢Q今上;宣漢篇也稱章帝為今上;齊世篇稱章帝為方今圣明。據(jù)此可見論衡不是一個時代做的。大概這書初起在永平初年,當(dāng)公歷六十余年,正在四分法初通行的時候。后來隨時增添修改,大部分當(dāng)是章帝時著作。直至和帝初年還在修改,故有稱孝章的地方。此書最后的修正,當(dāng)在公歷九十年左右,四分歷已頒行了。此書的著作與修正,前后共需三十年。但此后還有后人加入的地方,如別通篇提及蔡伯喈。蔡邕生于公歷一三三年,王充已死了三十多年了。此外尚有許多加入的痕跡。但論衡大體是公歷六十年至九十年之間做的。這是大概可以無疑的。他又是很佩服賈逵的人,又很留心當(dāng)時天文學(xué)上的問題,如說日篇可為證。故不能不受當(dāng)時天文學(xué)方法的影響。依我看來,王充的哲學(xué),只是當(dāng)時的科學(xué)精神應(yīng)用到人生問題上去。故不懂得當(dāng)時的科學(xué)情形,也不能了解王充的哲學(xué)。
王充的哲學(xué)的動機,只是對于當(dāng)時種種虛妄和種種迷信的反抗。王充的哲學(xué)的方法,只是當(dāng)時科學(xué)精神的表現(xiàn)。
先說王充著書的動機。他自己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拐摵馄允?dāng)?shù),亦一言也,曰:「疾虛妄。」佚文篇。
他又說:
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閔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wù),愁精苦思,不睹所趨,故作政務(wù)之書;又傷偽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自紀篇。
他又說:
是故論衡之造也,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用。故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浔窘云鹑碎g有非,故盡思極心以譏世俗。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語,悅虛妄之文。何則?事實不能快意,而華虛驚耳動心也。是故才能之士,好談?wù)撜?,增益實事,為美盛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至或南面稱師,賦奸偽之說;典城佩紫,讀虛妄之書?!献釉唬骸赣柝M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今吾不得已也?!固撏@于真,實誠亂于偽。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雜廁,瓦玉雜糅。以情言之,吾心豈能忍哉?……人君遭弊,改教于上;人臣愚惑,作論于下。實得,則上教從矣。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實虛之分定,而后華偽之文滅;華偽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以孳矣。對作篇。
他又說:
論衡就世俗之書訂其真?zhèn)?,辨其實虛?!讉鞅位?,偽書放流?!欠礊榉牵撧D(zhuǎn)為實,安能不言?俗傳既過,俗書又偽。若夫……淮南書言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堯時,十日并出,堯上射九日。魯陽戰(zhàn)而日暮,援戈揮日,日為卻還。世間書傳多若等類,浮妄虛偽,沒奪正是。心濆涌,筆手擾,安能不論?同上。
這幾段都可寫出王充著書的動機。他的哲學(xué)的宗旨,只是要對于當(dāng)時一切虛妄的迷信和偽造的假書,下一種嚴格的批評。凡是真有價值的思想,都是因為社會有了病纔發(fā)生的。王充所謂「皆起人間有非」。漢代的大病就是「虛妄」。漢代是一個騙子時代。那二百多年之中,也不知造出了多少荒唐的神話,也不知造出了多少荒謬的假書。我們讀的古代史,自開辟至周朝,其中也不知道有多少部分是漢代一班騙子假造出來的。王莽、劉歆都是騙子中的國手。讖緯之學(xué)便是西漢騙子的自然產(chǎn)兒。王充對于這種虛妄的行為,實在看不上眼。我們看他「心濆涌,筆手擾」,「吾不得已也」,「吾豈能忍哉」的語,便可想見他的精神。他的書名是「論衡」。他自己解釋道:「論衡,論之平也?!棺约o。又說:「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衡即是度量?quán)衡的衡。即是估量,即是評判。論衡現(xiàn)存八十四篇,幾乎沒有一篇不是批評的文章。最重要的如:
書虛、第十六。道虛、二四。語增、二五。儒增、二六藝增、二七。對作八四。等篇,都是批評當(dāng)時的假書的。
問孔、二八。非韓、二九。刺孟三十。是批評古書的。
變虛、十六。異虛、十八。感虛、十九。福虛、二十。禍虛、二一。龍?zhí)摗⒍?。雷虛二三。是批評假書中紀載的天人感應(yīng)的事的。
寒溫、四一。譴告、四二。變動、四三。招致第四四篇,今闕。四篇,是從根本上批評當(dāng)時儒教的天人感應(yīng)論的。
講瑞、五十。指瑞、五一。是應(yīng)五二。是批評當(dāng)時的祥瑞論的。
死偽、六三。紀妖、六四。訂鬼、六五。四諱、六八?!鯐r、六九。譏日、七十。卜筮、七一。難歲、七三。詰術(shù)七四。等篇,是批評當(dāng)時的許多迷信的。
論衡的精神只在「訂其真?zhèn)?,辨其實虛」八個字。所以我說王充的哲學(xué)是批評的哲學(xué),他的精神只是一種評判的精神。
現(xiàn)在且說王充的批評方法。上文我說王充的哲學(xué)只是當(dāng)時科學(xué)的方法適用到天文學(xué)以外的問題上去。當(dāng)時的天文學(xué)者最注重效驗,王充的批評方法也最注重效驗。他批評當(dāng)時的災(zāi)異學(xué)派說:
變復(fù)之家不推類驗之,空張法術(shù)惑人君。明雩。
他是屬于自然主義一派的道家的,說見下。但他嫌當(dāng)時的自然學(xué)派也不注重效驗的方法。他說:
道家論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驗其言行,故自然之說未見信。自然。
他又說:
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眾不見信。知實。
他的方法的根本觀念,只是這「效驗」兩字。他自己說:
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ㄊバ馁t意,方比物類,為能實之。薄葬。
我們?nèi)粢猛醭湔f的「效驗」究竟是什么,最好是先舉幾條例:
?。ɡ唬┤逭咴唬骸溉粘?,出陰中。暮不見,入陰中。陰氣晦冥,故沒不見?!谷鐚嵳撝?,不出入陰中。何以效之?
夫夜,陰也,氣亦晦冥?;蛞古e火者,光不滅焉?!鹨古e,光不滅,日暮入,獨不見,非氣驗也。
夫觀冬日之入出,朝出東南,暮入西南。東南西南非陰,古以北方為陰。何故謂出入陰中?
且夫星小猶見,日大反滅,世儒之論虛妄也。說日。
?。ɡ├渍撸栔庖??!⑾闹畷r,太陽用事,陰氣承之。陰陽分爭,則相較軫,較軫則激射。激射為毒,中人,輒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壞。人在木下屋間,偶中而死矣。何以驗之。
試以一斗水灌冶鑄之火,氣激裂,若雷之音矣。或近之,必灼人體。天地為爐大矣,陽氣為火猛矣,云雨為水多矣,分爭激射,安得不迅?中傷人身,安得不死?……
雷者,火也。何以驗之?這兩句,今本倒置,今以意改正。以人中雷而死,即詢其身,中頭則須發(fā)燒燋,中身則皮膚灼,臨其尸,上聞火氣,一驗也。道術(shù)之家以為雷燒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焦井寒,激聲大鳴,若雷之狀,二驗也。人傷于寒,寒氣入腹,腹中素溫,溫寒分爭,激氣雷鳴,三驗也。當(dāng)雷之時,雷光時見,大若火之耀,四驗也。當(dāng)雷擊時,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驗也。
夫論雷之為火有五驗,言雷為天怒無一效,然則雷為天怒,虛妄之言。雷虛。
古文「效」與「驗」可以互訓(xùn)。廣雅釋言:「效,驗也?!箙斡[察傳篇注、及淮南主術(shù)注,驗,效也。王充的效與驗也只是一件事。效驗只是實驗的左證。這種左證,大略可分為兩種:(一)是從實地考察本物得來的。如雷打死人,有燒焦的痕跡,又有火氣,又如雷能燔燒房屋草木,都屬于這一種。(二)是本物無從考驗觀察,不能不用譬喻和類推的方法,如陰中氣可舉火,又可見星,可以推知日入不是入陰氣中;又如用水灌火能發(fā)大聲,激射中人能燒灼人,可以推知雷為陰氣與陽氣的激射,這都屬于第二類。第一種效驗,因當(dāng)時的科學(xué)情形,不容易做到。只有天文學(xué)在當(dāng)時確能做到了。醫(yī)學(xué)上的驗方也是如此。王充的書里,用這種實地試驗的地方,比較的很少。他用的效驗,大都是第二種類推的效驗。他說的「推類驗之」與「方比物類」都是這一類的效驗。這種方法,從個體推知個體,從這物推知那物,從名學(xué)上看來,是很容易錯過的。但是有時這種類推法也很有功效。王充的長處在此,他的短處也正在此。
這種重效驗的方法,依我看來,大概是當(dāng)時的科學(xué)家的影響。但是科學(xué)家的方法固然注重證驗,不過我們要知道證驗是科學(xué)方法的最后一步。科學(xué)方法的第一步是要能疑問。第二步是要能提出假設(shè)的解決。第三步方纔是搜求證據(jù)來證明這種假設(shè)。王充的批評哲學(xué)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倡這三種態(tài)度:疑問,假設(shè),證據(jù)。他知道單有證驗是不夠用的,證驗自身還須經(jīng)過一番評判,方纔站得住。例如墨家說鬼是有的,又舉古代相傳杜伯一類的事為證驗。墨子明鬼篇。王充駁道:
夫論不留精澄意,茍以外效立事是非,信聞見于外,不詮訂于內(nèi),是用耳目論,不以心意議也。夫以耳目論,則以虛象為言;虛象效,則以實事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開心意。墨議不以心而原物,茍信聞見,則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失實之議難以教,雖得愚民之欲,不合智者之心。薄葬。
這一段說立論的方法,最痛快,最精彩。王充的批評哲學(xué)的精神,只是注重懷疑,注重心意的「詮訂于內(nèi)」。詮訂就是疑問,就是評判。他自己說論衡的方法是:
論則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虛之事,輒立證驗。對作。
看他先說「考之以心」,后說「效之以事」,可見他的方法最重心意的詮訂,效驗不過是用來幫助心意提出的假設(shè),使他立腳得住。不曾詮訂過的證驗,王充說:「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褂袝r詮訂已分明,便可不須再求證驗,也能成立。例如漢儒說上古圣王太平之世,廚房里自生肉脯,像一種蒲扇搖動生風(fēng),寒涼食物,使他不腐敗,故名萐脯。王充駁道:
太平之氣……能使廚自生肉萐,何不使飯自蒸于甑,火自燃于灶乎?……何不使食物自不??何必生萐以風(fēng)之乎?是應(yīng)。
儒者又說堯時有蓂莢夾階而生,月朔生一莢,至十五日而十五莢;十六落一莢,至月晦落完。王充駁他道:
夫起視堂下之莢,孰與懸歷日于扆坐旁,顧輒見之也?天之生瑞,欲以娛王者,須起察乃知日數(shù),是生煩物以累之也。且莢,草也。王者之堂,旦夕所坐。古者雖質(zhì),宮室之中,草生輒耘,安得生莢而人得經(jīng)月數(shù)之乎?同上。
儒者又說堯時有草名屈軼,生于庭,見了佞人便能指出。王充駁道:
夫天能故生此物以指佞人,不使圣王性自知之,或佞人本不生出,必復(fù)更生一物以指明之,何天之不憚煩也?……經(jīng)曰:「知人則哲,惟帝難之。」人含五常,音氣交通,且猶不能相知;屈軼,草也,安能知佞?如儒者之言是,則太平之時草木踰賢圣也。同上。
王充書里這一類的懷疑的批評最多,往往不用證驗,已能使人心服。有時他的懷疑或假設(shè),同普通的信仰相去太遠了,不容易使人領(lǐng)會信從,那時他方纔提出證驗來。如上文所引「日不入陰中」及「雷者火也」兩個假設(shè)。
總之,王充在哲學(xué)史上的絕大貢獻,只是這種評判的精神。這種精神的表現(xiàn),便是他的懷疑的態(tài)度。懷疑的態(tài)度,便是不肯糊里胡涂的信仰,凡事須要經(jīng)我自己的心意「詮訂」一遍,「訂其真?zhèn)?,辨其虛實」,然后可以信仰。若主觀的評判還不夠,必須尋出證據(jù),提出效驗,然后可以信仰。這種懷疑的態(tài)度,并不全是破壞的,其實是建設(shè)的。因為經(jīng)過了一番詮訂批評,信仰方纔是真正可靠的信仰。凡是禁不起疑問的信仰,都是不可靠的。譬如房屋建在散沙上,當(dāng)不住一陣風(fēng)雨,就要倒了。
漢代的許多迷信都掛著「儒教」的招牌。許多極荒謬的書,都假托儒家所謂圣人做的。這種虛妄詐偽的行為,和當(dāng)時人迷信假書的奴性,引起了王充的懷疑態(tài)度。王充明明的說當(dāng)時有許多書是假造的。他說:
世信虛妄之書,以為載于竹帛上者,皆圣賢所傳,無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諷而讀之。睹真是之傳與虛妄之書相違,則謂短書不可信用。漢代的古書,長二尺四寸,后出新書篇幅減短,僅長一尺,故名短書??凑摵庹f?!蚴篱g傳書諸子之語,多欲立奇造異,作驚目之論,以駭世俗之人;為譎詭之書,以著殊略之名。書虛。
他又說:
才能之士好談?wù)撜?,增益實事,為盛溢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聽者以為真然,說而不舍;覽者以為實事,傳而不絕。對作。
他不但懷疑那些假造的書,并且攻擊當(dāng)時儒生說經(jīng)的種種荒謬。他說:
儒者說五經(jīng),多失其實。前儒不見本末,空生妄說。后儒信前師之言,隨舊述故,滑習(xí)辭語。茍名一師之學(xué),趨為師教授,及時早仕,汲汲競進。不暇留精用心,考實根核。故虛說傳而不絕,實事沒而不見,五經(jīng)并失其實。正說。
我們知道當(dāng)時經(jīng)師的荒謬,便知道王充說的「五經(jīng)并失其實」,并非過當(dāng)?shù)呢?zé)備。正說篇引當(dāng)時說經(jīng)家的話:「春秋二百四十年者,上壽九十,中壽八十,下壽七十,孔子據(jù)中壽三世而作,三八二十四,故二百四十年也?!褂郑骸干袝牌撸ū倍菲咚抟?,四七二十八篇,其一曰斗矣,故二十九?!构植坏猛醭湟戳R。
王充不但攻擊當(dāng)時的經(jīng)師,就是古代的圣賢,也逃不了他的批評。他有問孔、非韓、刺孟三篇,我們可引他對于孔子的態(tài)度作例:
世儒學(xué)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xí),不知難問。夫賢圣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案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學(xué)者不能知也。……凡學(xué)問之法,不為無才,難于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乐庹f說人者,非必須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茍有不曉解之問,造難孔子,何傷于義?誠有傳圣業(yè)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逆于理?問孔。
我們雖不必都贊同他的批評,有許多批評是很精到的,例如他批孟子「王何必曰利」一節(jié)。但這種「距師」、「伐圣」的精神,是我們不能不佩服的。
王充生平最痛恨的就是當(dāng)時的天人感應(yīng)的儒教。從前天文學(xué)還在幼稚時代,把人類看作與天地并立的東西,把人看得太重要了,人類遂妄自尊大,以為「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皆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yīng)」,董仲舒語。善政可招致祥瑞,惡政必招致災(zāi)異。漢書天文志說的「政失于此,則變見于彼,猶景之象形,響之應(yīng)聲」,可以代表這種迷信。王充所以能打破這種迷信,大概是受了當(dāng)時天文學(xué)進步的影響。天文家測候天象,漸漸的知道宇宙有無窮的大,人類在這個大宇宙之中,真算不得什么東西。知道了人類的微細,便不會妄自尊大,妄想感動天地了。正如王充說的:
人在天地之間,猶蚤虱之在衣裳之內(nèi),螻蟻之在穴隙之中。蚤虱螻蟻為逆順橫縱,能令衣裳穴隙之間氣變動乎?……天至高大,人至卑小。筳不能鳴鐘,而螢火不爨鼎者,何也?鐘長而筳短,鼎大而螢小也。以七尺之細形,感皇天之大氣,其無分銖之驗,必也。變動。
天文學(xué)的進步,不但打破人類妄自尊大的迷誤,又可使人知道天行是有常度的,是自然的,是不會受人事的影響的。王充說:
在天之變,日月薄蝕。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六月,月亦一食。五六月,湖北局本作「五十六月」。按說日篇云:「大率四十一二月日一食,百八十日月一蝕,蝕之皆有時。」故改正。西漢天文家測定五個月又二十三分之二十為一個月食之限,故知「五十六月」必誤也。食有常數(shù),不在政治。百變千災(zāi),皆同一狀,未必人君政教所致。治期。又寒溫篇:「水旱之至,自有期節(jié),百災(zāi)萬變,殆同一曲。」與此同。
這種議論,自然是天文學(xué)發(fā)達時代的產(chǎn)物。古代荀子也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王充的話,竟可算是荀子的天論新得了科學(xué)的根據(jù)。
王充說:「日月食有常數(shù),不在政治。百變千災(zāi),皆同一狀?!雇醭鋵τ谝磺袨?zāi)異,都持這個態(tài)度。我們只能舉一條最痛快的駁論,不能遍舉了。他說:
世之圣君莫若堯、湯。堯遭洪水,湯遭大旱。如謂政治所致,則堯、湯惡君也。如非政治,是運氣也。運氣有時,安可請求?世之論者,猶謂「堯、湯水旱,水旱者時也。其小旱湛,皆政也?!辜倭顚徣?,何用致湛?……世審稱堯、湯水旱,天之運氣,非政所致。夫天之運氣,時當(dāng)自然,雖雩祭請求,終無補益。而世又稱湯以五過禱于桑林時,立得雨。夫言運氣,則桑林之說絀;稱桑林,則運氣之論消。世之說稱者,竟當(dāng)何由?救水旱之術(shù),審當(dāng)何用?明雩。
以上所述,大半都是側(cè)重批評破壞一方面的。王充的絕大貢獻就在這一方面。中國的思想若不經(jīng)過這一番破壞的批評,決不能有漢末與魏、晉的大解放。王充的哲學(xué)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轉(zhuǎn)機。他不但在破壞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掃除西漢的烏煙瘴氣,替東漢以后的思想打開一條大路;并且在建設(shè)的方面,提倡自然主義,恢復(fù)西漢初期的道家哲學(xué),替后來魏、晉的自然派哲學(xué)打下一個偉大的新基礎(chǔ)。
我們且看王充哲學(xué)的建設(shè)方面。
自從淮南王失敗后,自然派的哲學(xué)被儒教的烏煙瘴氣遮住了,竟不能發(fā)展。祗有道家的一小支派——煉金煉丹的神仙家——居然與天人感應(yīng)的儒教拉得攏來,合成漢代儒教的一部分。漢武帝與劉向便是絕好的例。但道家理論一方面的天道自然觀念,與天人感應(yīng)的儒教根本上不能兼容,故無人提倡。直到王充起來,他要推翻那天人感應(yīng)的迷信,要打破那天人同類的天道觀念,(Anthropomorphism)不能不用一種自然的天道觀念來代他。試看他的譴告篇說:
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黃、老之家論說天道,得其實矣。變復(fù)之家,損皇天之德,使自然無為轉(zhuǎn)為人事,故難聽之也。
看這寥寥的幾句,可見王充的天道論與他的反對迷信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又可見他的天道論是從道家哲學(xué)里面產(chǎn)生出來的。物勢篇說:
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dāng)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然則人生于天地也,猶魚之于淵,蟣虱之于人也,因氣而生,種類相產(chǎn)。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斓睾蠚?,物偶自生矣?!我则炛咳缣旃噬f物,當(dāng)令其相親愛,不當(dāng)令之相賊害也?;蛟唬骸肝逍兄畾?,天生萬物。以萬物含五行之氣,五行之氣更相賊害?!乖唬骸柑熳援?dāng)以一行之氣生萬物,令之相親愛,不當(dāng)令五行之氣反使相賊害也?!够蛟唬骸赣麨橹?,故令相賊害。賊害,相成也?!鸩毁\木,木不成用;火不爍金,金不成器,故諸物相賊相利,含血之蟲相勝服、相嚙噬、相啖食者,皆五行氣使之然也?!乖唬骸柑焐f物欲令相為用,不得不相賊害也,則生虎狼蝮蛇及蜂蠆之蟲皆賊害人,天又欲使人為之用耶?……凡萬物相刻賊,含血之蟲則相服,至于相啖食者,自以齒牙頓利,筋力優(yōu)劣,動作巧便,氣勢勇桀。若人之在世,勢不與適,力不均等,自相勝服。以力相服,則以刃相賊矣。夫人以刃相賊,猶物以角齒爪牙相觸刺也。力強,角利,勢烈,牙長,則能勝;氣微,爪短,則誅;膽小,距頓,則服畏也。人有勇怯,故戰(zhàn)有勝負。勝者未必受金氣,負者未必得木精也。物勢。
看這一大段的主意,只是要推翻當(dāng)時天人同類的「目的論」。(Teleology)老子、莊子、慎到、淮南子一系的哲學(xué),無論怎樣不同,卻有一點相同之處,就是不承認天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王充也只是攻擊一個「故」字。淮南子說的「智故」、「故曲」,現(xiàn)在俗話說的「故意」,即是故字的意義。天地是無意志的,是無目的的,故不會『故』生人,也不會『故』生萬物。一切物的生死變化,都是自然的。這是道家哲學(xué)的公同觀念。王充的自然哲學(xué)和古代的自然哲學(xué)不同之處,就在王充受了漢代思想的影響,加上了一個『氣』的觀念。故說:「因氣而生,種類相產(chǎn),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构收f:
試依道家論之。天者,普施氣?!蛱熘还噬骞冉z麻以衣食人,由同猶。其有災(zāi)變不欲以譴告人也。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氣自變而人畏懼之?!缣烊馂楣剩匀谎稍??無為何居?自然。
自然主義的天道觀解釋萬物的生長變化,比那目的論的天道觀滿意得多了。王充說:
草木之生,華葉青蔥,皆有曲折,象類文章。謂天為文章,復(fù)為華葉乎?宋人或刻木為楮葉者,三年乃成??鬃釉唬骸甘沟厝昴顺梢蝗~,則萬物之有葉者寡矣?!谷缈鬃又?,萬物之葉自為生也。自為生也,故生并成。如天為之,其遲當(dāng)若宋人刻楮葉矣。觀鳥獸之毛羽,毛羽之采色,通可為乎?……春觀萬物之生,秋觀其成,天地為之乎?物自然也?如謂天地為之,為之必用手,天地安得萬萬千千手,并為萬萬千千物乎?諸物之在天地之間也,猶子在母腹中也。母懷子氣,十月而生,鼻、口、耳、目、發(fā)、膚、毛理、血脈、脂腴、骨節(jié)、爪齒,自然成腹中乎?母為之也?偶人千萬,不名為人者,何也?鼻口耳目,非性自然也。自然。
這一段論自然主義和目的論的優(yōu)劣,說得明白。我們試想一個有意志的上帝,在這個明媚的春光里,忙著造作萬物,「已拼膩粉涂雙蝶,更著雌黃滴一蜂」,楊誠齋詩。請問這種宇宙觀能使我們滿意嗎?即使有人能承認這種目的論的天道觀,即使有人能承認這個「無事忙」為造化者,那么,天地之間萬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大魚吃小魚,人又吃大魚,蚊蟲臭虱又咬人——難道這都是這個造化者的意志嗎?
王充的自然論一方面要打破一個「故」字,一方面要提出一個「偶」字,故是目的論,偶是因緣論。故他再三說「人偶自生」,「物偶自生」,偶即是無意志的因緣湊合的。他說:
長數(shù)仞之竹,大連抱之木,工技之人裁而用之,或成器而見舉持,或遺材而遭廢棄。非工技之人有愛憎也,刀斧之加「之加」二字,湖北本作「加」字,今依下文改。有偶然也。蒸谷為飯,釀飯為酒。酒之成也,甘苦異味;飯之熟也,剛?cè)崾夂汀7氢覐N酒人有意異也,手指之調(diào)有偶適也。調(diào)飯也,殊筐而居;甘酒也,異器而處。蟲墮一器,酒棄不飲;鼠涉一筐,飯捐不食。夫百草之類,皆有補益。遭醫(yī)人采掇,成為良藥;或遺枯澤,為火所爍。等之金也,或為劍戟,或為鋒铦。同之木也,或梁于宮,或柱于橋?!遗肌?br /> 凡人操行有賢有愚,及遭禍福,有幸有不幸。舉事有是有非,及觸賞罰,有偶有不偶。并時遭兵,隱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傷。中傷未必惡,隱蔽未必善,隱蔽幸,中傷不幸。幸偶。
王充把天地間一切現(xiàn)象和一切變化都看作無意識的因緣偶合,這種幸偶論,一方面是他的自然主義的結(jié)果,一方面又是他的命定論的根據(jù)。道家本是信命定說的。儒家雖然注重人事,但孔子的天道觀念也是自然主義,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也信天道自然無為,故儒家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孟子也是信命天論的。儒家只有一個荀子不信命。看他的天論與非相篇。老、莊一系沒有不信命的。莊子更說得詳細。墨家信仰一個有意志又能賞善罰惡的天,故不能不反對有命說。墨子說:
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固且罰,非暴固罰也?!埂裼脠?zhí)有命者之言,則上不聽治,下不從事。上不聽治則政亂,下不從事,則財用不足。墨子非命上。
漢代的儒生要造出一種天人感應(yīng)的宗教來限制當(dāng)時的君權(quán),故不能不放棄「原始的儒教」的天命論,換上墨教的「天志」論。古代儒教的天命論,是如孟子說的「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篇。孟子又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埂笟|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贡M心篇。這種命定主義與道家「化其萬化而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正沒有一點分別。漢代的新儒教表面上也信天命,但他的天命已不是孟子「莫之致而至,殀壽不貳」的命,乃是孟子最反對的那個「諄諄然命之」的天命。這種「諄諄然命之」的天命論,并不是儒家的遺產(chǎn),乃是墨家的信條。漢代一切春秋派、洪范派、詩派、易派的天人感應(yīng)論,都含有這個有意志,能賞罰,能用祥瑞災(zāi)異來表示喜怒的天帝觀念。
王充因為要推翻這「諄諄然命之」的天命,故極力主張那「莫之致而至」的命。他說命有兩種:(一)是稟氣厚薄之命,(二)是所當(dāng)觸值的命。氣壽篇。分說如下:
第一,稟氣的命?!阜蚍A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氣壽。「人稟元氣于天,各受壽夭之命,以立長短之形?!脷鉃樾?,性成命定。體氣與形骸相抱,生死與期節(jié)相須。形不可變化,命不可加減」。無形。這一種命,王充以為就是「性」。故他說:「用氣為性,性成命定?!顾纸忉屪酉摹杆郎忻挂痪涞溃骸杆郎?,無象于天,以性為主。稟得堅強之性,則氣渥厚而體堅強,堅強則壽命長,壽命長則不夭死。稟性軟弱者,氣少泊而性羸窳,羸窳則壽命短,短則夭死。故言有命,命即性也。」命義。這一種命,簡單說來,只是人受生的時候,稟氣偶然各有不同。人所受的氣,即是性,性即是命,這種命是不可加減的。
第二,觸值的命。這一種是從外面來的。人稟氣也許很強,本可長壽,但有時「遭逢外禍累害」,使他半途夭折。這種外來的累害,屬于觸值的命。王充說:「非唯人行,凡物皆然。生動之類,咸被累害。累害自外,不由其內(nèi)?!镆源荷?,人保之;以秋成,人必不能保之。卒然牛馬踐根,刀鐮割莖,生者不育,至秋不成。不成之類,遇害不遂,不得生也。夫鼠涉飯中,捐而不食。捐飯之味與彼不污者鈞,以鼠為害,棄而不御。君子之累害,與彼不育之物,不御之飯,同一實也。俱由外來,故為累害。修身正行,不能來福;戰(zhàn)栗戒慎,不能避禍。福禍之至,幸不幸也?!估酆?。王充這樣說法,把禍??醋髋既坏脑夥?,本是很有理的。參看上文引的幸偶篇??上K究不能完全脫離當(dāng)時的迷信。他解說「富貴在天」一句話道:「至于富貴所稟,猶性所稟之氣,得眾星之精。眾星在天,天有其象,得富貴象則富貴,得貧賤象則貧賤,故曰在天?!F或秩有高下,富或貲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命義。這種說法,便遠不如觸值遭逢說的圓滿。富貴貧賤與兵燒壓溺,其實都應(yīng)該歸到外物的遭逢偶合。王充受了當(dāng)時星命骨相迷信的影響,他有骨相篇,很贊成骨相的迷信。故把富貴貧賤歸到星位的尊卑大小,卻不知道這種說法和他的逢遇、幸偶、累害等篇是不相容的。既說富貴定于天象,何以又說福禍由于外物的累害呢?
王充的命定論,雖然有不能使人滿意的地方,但是我們都可以原諒他,因為他的動機只是要打破「人事可以感動天道」的觀念。故他極力提倡這種「莫之致而至」的命定論,要人知道死生富貴貧賤兵燒壓溺都是有命的,是不能改變的。他要推翻天人感應(yīng)的宗教,故不知不覺的走到極端,主張一種極端的有命論。
不但人有命,國也有命。王充這種主張,也是對于人天感應(yīng)的災(zāi)異祥瑞論而發(fā)的。他說:
世謂古人君賢則道德施行,施行則功成治安;人君不肖,則道德頓廢,頓廢則功敗治亂?!鐚嵳撝谧匀?,非德化也?!蛸t君能治當(dāng)安之民,不能化當(dāng)亂之世。良醫(yī)能行其針藥,使方術(shù)驗者,遇未死之人得未死之病也。如命窮病困,則雖扁鵲末如之何。……故世治非賢圣之功,衰亂非無道之致。國當(dāng)衰亂,賢圣不能盛;時當(dāng)治,惡人不能亂。世之治亂在時不在政,國之安危在數(shù)不在教。賢不賢之君,明不明之政,無能損益。治期。
這種極端的國命論,初看了似乎很可怪,其實只是王充的有命論的自然趨勢。王充痛恨當(dāng)時的天人感應(yīng)的政治學(xué)說,故提倡這種極端的議論。他的目的只是要人知道「禍變不足以明惡,福瑞不足以表善」。治期篇中的話。他這種學(xué)說,也有很精采的部分,例如他說:
夫世之所以為亂者,不以賊盜眾多,兵革并起,民棄禮儀,負畔其上乎?若此者,由谷食乏絕,不能忍饑寒。夫饑寒并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然則溫飽并至而能不為善者希?!屔谟杏啵瑺幤鹩诓蛔?。谷足食多,禮義之心生。禮豐義重,平安之基立矣。故饑歲之春,不食親戚;穰歲之秋,召及四鄰。不食親戚,惡行也;召及四鄰,善義也。為善惡之行,不在人質(zhì)性,在于歲之饑穰。由此言之,禮義之行,在谷足也。案谷成敗自有年歲,年歲水旱,五谷不成,非政所致,時數(shù)然也。必謂水旱政治所致,不能為政者莫過桀、紂,桀、紂之時宜常水旱。案桀、紂之時無饑耗之災(zāi)。災(zāi)至自有數(shù),或時返在圣君之世。實事者說堯之洪水,湯之大旱,皆有遭遇,非政惡之所致;說百王之害,獨為有惡之應(yīng),此見堯、湯德優(yōu),百王劣也。審一足以見百,明惡足以招善。堯、湯證百王,至百王遭變,非政所致?!宓壑绿椒堑滤?,明矣。治期。
這是一種很明了的「唯物的歷史觀」。最有趣的就是,近世馬克思(Marx)的唯物史觀也是和他的「歷史的必然趨向說」是相關(guān)的;王充的唯物觀也是和他的「歷史的命定論」是在一處的。
這種國命論和班彪一流人的王命論大不相同。班彪生公歷三年,死四五年。生當(dāng)王莽之后,眼見隗囂、公孫述一班人大家起兵想做皇帝,故他的王命論只是要人知道天命有歸,皇帝是妄想不到的。故他說:
帝王之祚,必有明圣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yè),然后精誠通于神明,流澤加于生民,故能為神所福饗,天下所歸往。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崛起此在位者也。世俗見高祖興于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暴亂,得奮其劍,游說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夫,此世之所以多亂臣賊子者也?!蝠I饉流隸,……亦有命也。況乎天子之貴,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處哉?故雖遭罹阨會,竊其權(quán)柄,勇如信、布,韓信、黥布。強如梁、籍,項梁、項籍。成如王莽,然卒潤鑊伏锧,烹醢分裂,又況么尚不及數(shù)子,而欲闇于天位者乎?……英雄誠知覺悟,畏若禍戒,……距逐鹿之瞽說,審神器之有授,毋貪不可幾,……則福祚流于子孫,天祿其永終矣。班彪王命論。
這種王命論是哄騙那些野心的豪杰的。王充的國命論是規(guī)勸那些迷信災(zāi)異祥瑞的君主的。我們知道他們當(dāng)時的時勢,便可懂得他們的學(xué)說的用意。懂得他們的用意,便能原諒他們的錯謬了。
論衡校釋附編五
論衡版本卷帙考
〔日本島田翰古文舊書考卷二〕 論衡二十五卷。殘。宋光宗時刻本。附明修本、通津草堂本、程榮本。今所通行明萬歷程榮刻三十八種漢魏叢書本,以嘉靖通津草堂本為藍本;通津本根原于宋槧明成化修本;明修本則又基于是書。自宋槧明成化修本極多偽誤,后來諸本皆沿其謬。又加之以明人妄改增刪,故有脫一張而強接上下者;有不可句者。諸子頗多粗本,論衡則其一也。是書左右雙邊,半頁十行,行十九、二十、二十一字。界高七寸一分五厘,橫五寸。卷端題「論衡卷第幾」?!竿醭洹?。次行以下列篇目。版心記刻工氏名王永、王林、王政、王存中、王璽、徐顏、徐亮、徐彥、陳俊、陳明、李憲、李文、趙通、高俊、許中、方佑、楊昌、朱章、宋端、張謹、周彥、劉文、卓宥、卓宄、卓佑、潘亨、毛昌、洪新、洪悅、毛奇、梁濟等。卷中凡遇宋諱「完、慎、貞、桓、征、懲、匡、筐、胤、朗、竟、境、恒、讓、墻、玄、鯀、弦、泫、殷、弘、煦、構(gòu)、敬、驚、樹、豎」等字,皆闕末筆,蓋光宗時刻本也。后人遇宋諱闕畫,乃加朱圍,蓋王山僧徒之所為也。論衡一書,以是書為最善。乃如累害篇「污為江河」下,宋本有「矣,夫如是,市虎之訛,……然而太山之惡,君子不得名,毛」四百字,此一張,今跳在命祿篇中,宜改裝也。宋槧明成化修本、嘉靖通津草堂本及程榮、何允中諸本俱闕,蓋明修本偶脫此一葉,通津本之所據(jù),即佚茲一張,首尾文句不屬,淺人乃不得其意,妄改「毛」字為「毫」字,以曲成其義耳。愛日精廬藏書志所載元刊明修本、元至元刊本并有,今據(jù)秘府宋本補錄。是書紙刻鮮朗,字字員秀,脫胎于魯公,更覺有逸致,宋本之存于今日者,當(dāng)奉是本為泰、華矣。狩谷掖齋求古樓所收,后歸于況齋岡本縫殿之助。聞諸本村正辭氏,況齋之病將歿,屬之于門人本村正辭氏,且捺一小印以為左券,卷首所捺小圓印即是也。后十洲細川潤次郎先生介書肆琳瑯閣而獲之,是書遂升為秘府之藏。惜闕第二十六以下。案宋槧明成化修本者,首有目錄,體樣一與前記宋槧本同。半版十行,行二十字。界長六寸九分,幅四寸七分五厘,長短不齊。其出于明時修版者,縫心上方有「成化九年補刊」字。比宋槧高短三分,橫減四分五厘。通津草堂本之稱,以其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起是嘉靖中袁褧所刻。首有嘉靖十年春三月吳郡袁褧引。體式行款,與明修本相同。但界長六寸四分,幅四寸七分,是為異耳。卷末題曰:「周慈寫?!拱讣尉冈暱淌恍斜玖椅倪x,世所稱以為精絕,秘府收三通。亦有「周慈寫」三字。宜乎是書筆畫遒勁,可以接武于文選。程榮本者,萬歷中程榮所校,首有萬歷庚寅虞淳熙及戊子沈云揖序。世多有之,故不詳說。
〔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四子類〕 論衡三十卷,宋刻本。余聚書四十余年,所見論衡,無逾此本。蓋此真宋刻元修明又增補殘損版片者,故中間每頁行款字形各異。至文字之勝于他本者特多。其最著者,卷首至元七年仲春安陽韓性書兩紙,第一卷多七下一葉。余之佳處不可枚舉,近始于校程榮本知之。程本實本通津草堂本,通津草堂本乃出此本,故差勝于程榮本。其最佳者,斷推此為第一本矣。通體評閱圈點出東澗翁手跡,「言里世家」,其即此老印記乎?俟與月霄二兄質(zhì)之。宋廛一翁。
〔孫星衍平津館鑒藏記二〕 明版論衡三十卷,題「王充」二字,末有慶歷五年楊文昌序,稱:「先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又得史館本二,各三十卷。然后互質(zhì)疑訛。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勾吮炯磸臈畋痉?。每葉二十行,行二十字。板心下有「通津草堂」四字,末卷后有「周慈寫,陸奎刻」六字。收藏有「嘉靖己未進士夷齋沈瀚私印」朱文方印。
〔葉德輝郋園讀書記〕 論衡三十卷,題「王充」二字,明嘉靖乙未蘇獻可通津草堂刻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版心下有「通津草堂」四字。后有「周慈寫,陸奎刻」。明本中之至佳者。卷一累害篇「垤成丘山,污為江河」下缺一葉,約四百字。其它明刻如程榮漢魏叢書本、何鏜漢魏叢書本缺葉同。因南監(jiān)補刊元至元本早缺此葉,無從校補也。元本為紹興路儒學(xué)刊。余從歸安陸存齋心源皕宋樓所藏本鈔補之。行字數(shù)目與此本恰合。孫星衍祠堂書目著錄,平津館鑒藏書籍記亦詳載此本版式行字,而不及缺葉,但未細閱耳。
〔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 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明通津草堂仿宋本。正德辛巳南監(jiān)補刊本。嘉靖乙未吳郡蘇獻可刊本。錢震瀧本。漢魏本。坊刊本。抱經(jīng)有校宋本。張金吾云:論衡明刊元修本目錄后有「正德辛巳四月吉日南京國子監(jiān)補刊完本」記。卷一累害篇「垤成丘山,污為江河」下一頁,通津草堂以下諸本俱缺。又元至元刊本殘帙一卷,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缺六至十五。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港斐汕鹕?,污為江河」下一頁不缺。
〔悼廠過錄楊校宋本題記〕 宜都楊惺吾氏所校論衡凡五冊,冊各六卷,系漢魏叢書程榮本,卷首有虞熙序,卷末為楊文昌后序,用宋本與通津本互校,校文俱用朱墨書于眉端,間亦提及坊本及廣漢魏叢書本作某字者。通卷點讀,時有是正。卷首有楊氏印像,右角上端有長方陽文朱印,文曰:「星吾七十歲肖像?!棺蠼窍露擞姓疥幬闹煊?,文曰:「楊守敬印?!姑績缘谝蝗~俱鈐有陰文「宜都楊氏藏書記」七字章,于眉端右角。
通卷無題跋,唯卷首目錄之末,題「宋槧本每半葉十行,行或十九字,或二十或二十一字。版心有刻手姓名。缺筆□□□□□□□□□□□□□□戍□。明刊本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凡改正,皆系宋本,不悉出也?!乖圃?。今悉迻錄于此本。
楊氏觀海堂書,收歸國務(wù)院。民七、十二月新會梁啟超致書大總統(tǒng)徐世昌,請將楊書捐贈松坡圖書館。徐贈二百七十六箱與之,余者尚有書目四冊,不下數(shù)千卷,仍存國務(wù)院圖書室。今歲經(jīng)清室善后委員會索回,暫儲景山西街大高殿。因助教胡文玉先生之介紹,往迻錄一過,凡四日始告竣事。
楊氏所校宋本,與予三年前在歷史博物館所校論衡殘本,行款缺筆,一一相符,更足證該館所藏者確系宋槧也。
十五年三月十二日,全書錄竟,因題記焉。四月十六日,始書于此。 悼廠自記
〔朱宗萊校元至元本題記〕 七年夏,從硤石蔣氏借得元至元本??币贿^。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每卷首標曰:「新刊王充論衡卷之幾?!拱腠撌校卸淖?。「垤成丘山,污為江河」下一頁不缺。然其中訛字甚多,疑是當(dāng)時坊本。蔣氏藏本又多缺葉爛字。
蔣氏所藏元本論衡,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與獨山莫氏所稱元至元本行款合。后有某氏跋,首尾爛損。又有干道丁亥五月二十八日番陽洪適景伯跋,亦破缺不完。意是元本而覆干道本者與?篇中空缺訛脫之字,于行二十四字者,為參差不齊,然合諸行二十四字乃多在同列,豈其所據(jù)宋本為行二十字者與?(陸心源群書校補云:元至元紹興路總管宋文瓚覆宋十五卷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字,則蔣氏藏本為覆至元本無疑。莫氏所言至元本行款殆誤也。十月十二日。)瑞安孫氏嘗據(jù)元本校程榮本,今觀其所謂元本作某者,雖十六七與此合,而訛脫之字,此尤為多,豈元本本不止一本,而此又元本中之最下者與?七年七月二十三日校錄竟,附識于此,以俟考定。
〔隋書經(jīng)籍志雜家〕 論衡二十九卷。后漢征士王充撰。
〔舊唐書經(jīng)籍志雜家〕 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唐書藝文志雜家〕 王充論衡三十卷。
〔宋史藝文志雜家〕 王充論衡三十卷。
〔唐馬總意林三〕 論衡二十七卷。注:「王充?!怪軓V業(yè)注曰:「隋志二十九卷,唐志三十卷。今存卷如唐,惟闕招致一篇。此云『二十七卷』,未詳?!拱矗核螚钗牟唬骸杆妆径呔怼!古c馬氏所見本合。
〔宋王堯臣崇文總目雜家〕 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雜家〕 王充論衡。
〔宋王應(yīng)麟玉海六十二〕 唐志雜家,王充論衡三十卷。隋志二十九卷。今本亦三十卷,八十五篇,逢遇第一至自紀八十五。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子雜家〕 論衡三十卷。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一部七冊闕。一部十冊殘闕。
〔明葉盛菉竹堂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七冊。
〔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刊本。漢王充著,宋慶歷五年楊文昌后序,嘉靖乙未后學(xué)吳郡蘇獻可???br /> 〔天祿琳瑯書目卷九明版子部〕 論衡,二函,十二冊。漢王充著。三十卷。后有宋楊文昌后序。文昌爵里無考,其序作于慶歷五年。稱:「先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其一程氏西齋所貯。又得史館本,各三十卷。于是互質(zhì)疑謬,沿造本源,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募工刊印?!乖圃?。今考晁公武、陳振孫、馬端臨諸家著錄卷目悉符,則文昌??緸榭蓳?jù)矣。此本版心下方有「通津草堂」四字,紙質(zhì)墨光,系為明制。蓋取文昌定本而重加校刻者。
〔瞿鏞鐵琴銅劍樓宋金元本書影宋子部〕 論衡三十卷,宋刊元、明補本。此為慶歷中楊文昌刊本。迨元至元間紹興路總管宋文瓚重為補刊,故有至元七年安陽韓性后序。目錄后有墨圖記二行云:「正德辛巳四月吉旦南京國子監(jiān)補刊?!雇ń虿萏帽炯磸拇顺?。卷末有「汲古閣毛氏收藏子孫永?!怪煊洝?br /> 〔皕宋樓叢書子部雜家類三〕 論衡,明通津草堂刊本。漢王充撰。載有楊文昌序。
〔孫氏宗祠書目諸子第三雜家〕 論衡二十九卷。漢王充撰。一明通津草堂刊本。一明程榮本。
〔稽瑞樓書目〕 論衡三十卷。校本十冊。
〔世善堂書目子部各家傳世名書〕 論衡三十卷。
〔述古堂藏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三十卷六本。
〔錢謙益揖絳云樓書目子雜〕 論衡。三十卷。王充。
〔黃丕烈輯季滄葦書目〕 王充論衡三十卷八本。
〔天一閣見存書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缺。漢王充撰。存卷一至二十一。卷二十五至末。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其書凡八十五篇,而第四十四招致篇有錄無書,實八十四篇。考其自紀曰:「書雖文重,所論百種。案古太公望、近董仲舒?zhèn)髯鲿儆杏?,吾書纔出百,而云太多?!谷粍t原書實百余篇,此本目錄八十五篇,已非其舊矣。
〔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雜家〕 論衡三十卷。后漢征士王充撰。
〔劉盼遂王充論衡篇數(shù)殘佚考〕(見古史辯第四冊六九一頁。)
論衡一書,今存八十五篇,內(nèi)惟招致一卷,有錄無書。蓋實存八十四篇,從未有加以異議者。惟予嘗按考其實,則論衡篇數(shù),應(yīng)在一百以外,至今日佚失實多,最少亦應(yīng)有十五六篇。今分三項,說明之如次:
一、以仲任自己之言為證。
甲、自紀篇云:「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zhèn)髯鲿儆杏?。吾書亦纔出百,而云泰多?!?br /> 乙、佚文篇云:「故夫占跡以睹足,觀文以知情,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以百數(shù),亦一言也,曰疾虛妄。」(按:百數(shù)各本皆誤作十?dāng)?shù),今正。百數(shù)者,百許也,百所也,今山東言千之左右曰千數(shù),百之左右曰百數(shù),其遺語也。此本由后人誤仞八十四篇為足本,故妄改百數(shù)為十?dāng)?shù),而不顧其欠通也。)據(jù)以上二事,足證今之八十五篇,非完書矣。
二、以論衡本書之篇名為證。
明帝致麟、醴泉、白雉、嘉禾。金出。宣漢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一年,漅湖出黃金。時麒麟、白雉、醴泉、嘉禾所在出焉。
明帝永平十二年 公元六九 充四十三歲
永昌郡有金。驗符篇。
按明帝紀,永昌郡,永平十二年置??咀⒃疲骸付??!拐`。
楊子山為上計吏,見三府作哀牢傳,不能成,歸郡作上,孝明奇之,征在蘭臺。佚文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二年,益州徼外夷哀牢王,相率內(nèi)屬,于是置永昌郡?!刮髂弦膫髟唬骸噶T益州西部所領(lǐng)六縣,合為永昌郡,置哀牢、博南二縣?!箍荆骸赣啦ぐЮ慰h,永平中置,故牢王國?!?br />明帝永平十三年 公元七0 充四十四歲
明帝永平十四年 公元七一 充四十五歲
帝立廣陵王荊子。恢國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四年封故廣陵王荊子元壽為廣陵侯。
楚王英惑于俠客,王吞藥?;謬?。
按明帝紀,永平十四年四月,楚王英卒。
明帝永平十五年 公元七二 充四十六歲
蝗蟲起泰山郡,流徙郡國,薦食五谷,彌衍兗、豫,過陳留、壽張界,飛逝不集。謝承書。(后書虞延傳注、書抄三十五。)
明帝永平十六年 公元七三 充四十七歲
明帝永平十七年 公元七四 充四十八歲
永平中,神雀群集,百官頌上。佚文篇。
按:東觀漢記十八賈逵傳曰:「永平十七年,公卿以神雀五采,翔集京師,奉觴上壽。上召逵。敕蘭臺給筆札,使作神雀頌?!狗稌觽饕嘣疲骸赣榔街?。」
明帝時,致甘露、神雀、紫芝,離木復(fù)合。宣漢篇。
按:明帝紀:「永平十七年正月,甘露降于甘陵。是歲,甘露仍降。樹枝內(nèi)附,芝草生前殿。神雀五色,翔集京師?!箹|觀漢記:「明帝永平十七年正月,夜夢見先帝太后,覺悲不能寐。明日上陵,樹葉有甘露,上令百官采之?!梗惥劬攀恕#?br />明帝永平十八年 公元七五 充四十九歲
章帝建初元年 公元七六 充五十歲
建初孟年,北州連旱。明雩篇。
建初孟年,無妄氣至?;謬?、須頌篇。
歲遭氣運,谷頗不登。宣漢篇。
按:章帝紀:「永平十八年,是歲牛疫,京師及三州大旱。詔勿收兗、豫、徐州田租芻稿。其以見谷賑給貧民?!褂纸ǔ踉瓯t曰:「比年牛疫,墾田減少,谷價頗貴,人以流亡?!?br /> 地動。恢國篇。
按章帝紀,事在建初元年三月。
第五司空,股肱國維?;謬?br /> 按章帝紀,永平十八年八月即帝位,十一月第五倫為司空。
隱強侯傅,縣書市里,誹謗圣政,今上海恩,犯奪爵土。恢國篇。
按后漢紀十一云:「建初元年三月丙午,傅坐驕溢,免為庶人?!?br />章帝建初二年 公元七七 充五十一歲
元二之間,嘉德布流?;謬?。
建初孟年,中州頗歉,潁川、汝南民流四散。圣主憂懷,詔書數(shù)至。論衡之人,奏記郡守,宜禁奢侈,以備困乏。言不納用,退題記草,名曰備乏。酒縻五谷,生起盜賊,沉湎飲酒,盜賊不絕,奏記郡守,禁民酒。退題記草,名曰禁酒。對作篇。
按章帝紀,建初二年三月辛丑詔曰:「比年陰陽不調(diào),饑饉屢臻?!购鬂h紀十一,建初二年夏四月太后詔曰:「今水旱連年,民流滿道,至有餓餒者?!?br /> 帝立楚王英子?;謬?。
按楚王英傳,建初二年,封英子為楚侯。
章帝建初三年 公元七八 充五十二歲
零陵生芝草五本?;謬Ⅱ灧?。
按章帝紀,建初三年,零陵獻芝草。
章帝建初四年 公元七九 充五十三歲
夏六月,雷擊殺羊五頭,皆死。雷虛篇。
甘露降五縣?;謬?、驗符篇。
按章帝紀,建初四年,甘露降泉陵、洮陽二縣。
章帝建初五年 公元八0 充五十四歲
芝草復(fù)生泉陵六本。黃龍見,大小凡八。驗符篇、恢國篇。
按章帝紀,建初五年,零陵獻芝草。有八黃龍見于泉陵。
章帝建初六年 公元八一 充五十五歲
章帝建初七年 公元八二 充五十六歲
章帝建初八年 公元八三 充五十七歲
章帝元和元年 公元八四 充五十八歲
章帝元和二年 公元八五 充五十九歲
元和二年,始用四分歷,時待詔張盛、京房、志作「景房」。鮑業(yè)等以四分歷請,與待詔楊岑等共課歲余。盛等所中多,四分之歷,始頗施行。見后漢書章帝紀及注引續(xù)漢書。后書律歷志云在永平五年。
章帝時,麒麟五十一至。御覽八八九引論衡佚文。
按東觀漢記,元和二年以來,至章和元年,麒麟五十一至。
元和、章和之際,此篇謂講瑞篇。已成。講瑞篇。
按:會稽典錄云:「論衡造于永平末,定于建初之年?!构手猎?、章和之際,講瑞篇稿已成。論衡各篇,據(jù)其征引史實,而可推定其造作先后者:恢國篇、驗符篇言章帝建初六年事。(芝草生六本,黃龍見。)齊世篇云:「方今圣朝,承光武,襲孝明?!关钠疲骸感⒚魑男蹠郏裆霞疵?,詔求亡失?!褂衷疲骸笚钭由揭娙靼Ю蝹鞑怀?,歸郡作上,孝明奇之?!拱Ю蝺?nèi)屬,在永平十二年。既云「孝明,」又稱「今上」、「圣朝」,則齊世篇、佚文篇亦于章帝時作。須頌篇言章帝建初元二年災(zāi)。講瑞篇、指瑞篇、是應(yīng)篇、治期篇、齊世篇、宣漢篇、恢國篇、驗符篇、須頌篇、佚文篇并為宣漢恢國而作,故并定為章帝時所撰。譴告篇避明帝諱,稱楚莊王為嚴王;明雩篇言章帝建初元二年災(zāi);遭虎篇言楚王英死,按英死于永平十四年,則遭虎篇當(dāng)作于明帝永平十四年以后;商蟲篇言蝗起太山郡,事在建武三十一年。自然、感類、寒溫、譴告、變動、明雩、順鼓、亂龍、遭虎、商蟲等篇皆屬于為漢應(yīng)變論災(zāi)之作,則可據(jù)譴告、明雩等篇定為章帝時作品也。程材篇言宗均為東海相,事在永平元年,則程材篇必作于永平以后;別通篇稱孝明;超奇篇言孟堅為尚書郎,事在永平五年,則超奇篇必作于明帝永平五年以后;別通篇作于明帝后,章帝時也。答佞、程材、量知、謝短、效力、別通、超奇、狀留等篇,俱為校量賢佞知操之作,當(dāng)屬于一時,則并定為章帝時作。實知篇避明帝諱稱莊襄王為嚴襄王,則亦為章帝時作。實知、知實、定賢三篇同一旨趣,當(dāng)屬于一時之作。九虛、三增、談天、說日、問孔、刺孟蓋屬一時。雷虛篇,雷擊殺羊五頭,事在建初四年,則諸篇同為建初前后之作。正說、書解、案書、對作又屬一類。案書篇言班固為尚書郎,事在明帝永平五年;對作篇載建初二年奏記郡守事,則此諸篇作于章帝建初前后。逢遇、初稟等篇蓋當(dāng)為一時之作。吉驗篇言虞延為司徒,事在永平八年,則吉驗篇必作于明帝永平以后。初稟篇目見恢國篇,恢國篇作于章帝元和中,則知逢遇諸篇當(dāng)作于永平以后,元和以前。唯論死、祭意等篇為祛迷譏術(shù)之作,無以推定。通覽全書,可知其先后順序之例。如初稟、寒溫、譴告等篇屬稿在先,則居于自然、恢國等篇之前。初稟篇目見恢國篇,初稟第十二,恢國第五十八。寒溫篇目見自然篇,寒溫第四十一,自然第五十四。可證。)據(jù)此,則論死以下等篇,必成于宣漢、驗符諸篇之后。總上所考,則知論衡大半作于章帝時。講瑞篇云:「此論草于永平之初。」至和帝永元中,還改定舊稿。則仲任于此書致力前后凡三十年,亦云勤矣。
章帝元和三年 公元八六 充六十歲
徒家辟難,詣?chuàng)P州部丹陽、九江、廬江。自紀篇。
入州為從事。自紀篇。
刺史董勤辟為從事。本傳。
按自紀篇「入州為從事」句,次于「在縣,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句下,乃通前后事言之,非為從事、為功曹并一時事也?!溉胫轂閺氖隆?,即本傳所云「刺史董勤辟為從事」。自紀篇云「后入為治中」,即本傳「轉(zhuǎn)治中」。王充明言「徙家辟難,詣?chuàng)P州部丹陽、九江、廬江,后入為治中」,則「入州為從事」當(dāng)在此時也。
章帝章和元年 公元八七 充六十一歲
后入為治中,材小任大,職在刺割,筆札之思,歷年寢廢。自紀篇。
轉(zhuǎn)治中。本傳。
按:云「歷年寢廢」,則「轉(zhuǎn)治中」與「為州從事」當(dāng)隔一年,故志于此。
元和章和之際,嘉瑞奇物,同時俱應(yīng)。鳳皇麒麟,連出并見。講瑞篇。
永平以來,訖于章和,甘露常降。講瑞篇。
按:后漢紀十二:「元和二年二月鳳皇集于肥。五月丙戌詔曰:『鳳皇、黃龍、鸞鳥比集七郡。神雀、甘露降自京都?!弧箹|觀漢記:「元和二年以來,至章和元年,凡三年,鳳皇三十九見郡國,麒麟五十一,白虎二十九,黃龍三十四,青龍、黃鵠、鸞鳥、神馬、神雀、九尾狐、三足烏、赤烏、白兔、白鹿、白燕、白鵲、甘露、嘉瓜、秬秠、明珠、芝英、華蘋、朱草、連理,實日月不絕,載于史官,不可勝紀?!构沤褡ⅲ骸冈投?,甘露降河南,三足烏集沛國,麒麟見陳,一角,端如蔥葉,色赤黃,芝生沛,如人冠?!?br />章帝章和二年 公元八八 充六十二歲
罷州家居。自紀篇。
自免還家。本傳。
友人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xué)。肅宗(章帝。)特詔公交車征,病不行。本傳。
謝夷吾薦充曰:「充之天才,非學(xué)所加。雖前世孟軻、孫荀,近世揚雄、劉向、司馬遷,不能過也。」謝承書。(范書本傳注。)
和帝永元元年 公元八九 充六十三歲
續(xù)講瑞篇稿。
按:講瑞篇云:「至元和、章和之際,孝章耀德?!箘t其續(xù)稿,已在章帝歿后,故志于此。
和帝永元二年 公元九0 充六十四歲
年漸七十,時可懸輿,乃作養(yǎng)性之書,凡十六篇。自紀篇。
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作養(yǎng)性書十六篇,裁節(jié)嗜欲,頤神自守。本傳。
按:臧琳經(jīng)義雜記四曰:后漢書王充傳「充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性書十六篇,裁節(jié)嗜欲,頤神自守?!拱赋渌摵獍耸迤?,今本無缺,而性書失傳,隋、唐志亦無著錄。論衡末有自紀云:「章和二年,罷州家居,年漸七十,作養(yǎng)性之書十六篇。養(yǎng)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藥引導(dǎo),(以上疑用十六篇之目。)庶冀性命可延,期須不老。既晚無還,垂書示后。惟人性命,長短有期,人亦蟲物,生死一時。年歷但記,孰使留之?猶入黃泉,消為土灰。上自黃、唐,下臻秦、漢而來,折衷以圣道,?理于通材,如衡之平,如鑒之開,幼老生死古今,罔不詳該。命以不延,吁嘆悲哉!」讀此,可想見其書之彷佛。
年漸七十,乃作養(yǎng)生之書,凡十六篇。會稽典錄。
昔王充著述,制養(yǎng)氣之篇,驗已而作,豈虛語哉?文心雕龍養(yǎng)氣篇。
年七十余,乃作養(yǎng)性一十六篇。韓愈后漢三賢贊。
按:會稽典錄作「養(yǎng)生」,「性」、「生」字通。文心雕龍養(yǎng)氣篇作「養(yǎng)氣」,蓋養(yǎng)氣篇為養(yǎng)性書之目?!改隄u七十」與「七十余」義異,韓氏失之。
王充年在順耳,道窮望絕,懼聲名之偕滅,故自紀終篇。抱樸子自序。
按:六十耳順,云「六十」者,舉成數(shù)也。仲任六十二罷州家居,年漸七十,作養(yǎng)性書,而養(yǎng)性書目,已見自紀篇,則其自紀篇非六十歲時作也。
和帝永元三年 公元九一 充六十五歲
和帝永元四年 公元九二 充六十六歲
和帝永元五年 公元九三 充六十七歲
和帝永元六年 公元九四 充六十八歲
和帝永元七年 公元九五 充六十九歲
和帝永元八年 公元九六 充七十歲
永元中,病卒于家。本傳。
按:永元共十六年,其云「永元中」,故志于此。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推定仲任為八十歲,梁廷燦歷代名人生卒表因之,并未考也。
又按:清唐煦春上虞縣志二十五下:「漢郡功曹王充墓,在縣西南十四都烏石山,(據(jù)萬歷志。)嘉慶十二年,邑人林鑒修治,(據(jù)嘉慶志。)咸豐五年,林鼎臣、謝簡廷重修立石?!?br />
論衡校釋附編三
論衡舊評
抱樸子:書抄一百、御覽五九九。謝堯卿東南書士,說王充以為一代英偉,御覽作「世說王充一代英偉」。漢興以來未有充比。若所著文,時有小疵,猶鄧林之枯枝,若滄海之流芥,未易貶也已。
謝承書:范書本傳注。夷吾薦充曰:充之天才,非學(xué)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揚雄、劉向、司馬遷,不能過也。
會稽典錄:三國志吳志虞翻傳注。山陰朱育曰:「王景興以淵妙之才,超遷臨郡,思賢嘉善,樂采名俊,問功曹虞翻曰:『曾聞士人嘆美貴邦舊多英俊,功曹好古,寧識其人邪?』翻對曰:『有道山陰趙曄,征士上虞王充,各洪才淵懿,學(xué)究道源,著書垂藻,絡(luò)繹百篇,釋經(jīng)傳之宿疑,解當(dāng)世之盤結(jié),或上窮陰陽之奧秘,下?lián)饲橹畾w極?!弧?br /> 抱樸子:事文類聚別集二。王充好論說,始詭異,終有理。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墻壁各置筆類,著論衡八十五篇。蔡邕入?yún)牵嫉弥赝嬉詾檎勚?。后王朗得其書,時稱其才進?;蛟唬骸覆灰姰惾?,當(dāng)?shù)卯悤??!箚栔?,果以論衡之益?br /> 袁山松書:范書本傳注。充所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鞘嫉弥忝赝嬉詾檎勚?。其后王朗為會稽太守,又得其書,及還許下,時人稱其才進?;蛟唬骸覆灰姰惾?,當(dāng)?shù)卯悤??!箚栔?,果以論衡之益。由是遂見傳焉?br /> 抱樸子:書抄九八、御覽六0二。王充所著論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常到江東得之,嘆其文高,度越諸子。及還中國,諸儒覺其談?wù)摳h,嫌得異書?;蛩亚笾岭[處,范書本傳注引作「或搜求其帳中隱處」。果得論衡,捉取數(shù)卷持去,伯喈曰:「惟吾與汝共之,弗廣也。」
抱樸子喻蔽篇:抱樸子曰:「余雅謂王仲任作論衡八十余篇,為冠倫大才?!褂型T魯生難余曰:「夫瓊瑤以寡為奇,磧礫以多為賤,故庖犧卦不盈十,而彌綸二儀;老氏言不滿萬,而道德備舉。王充著書,兼箱累),而乍出乍入,或儒或墨,屬辭比義,又不盡美。所謂陂原之蒿莠,未若步武之黍稷也。」抱樸子答曰:「且夫作者之謂圣,述者之謂賢,徒見述作之品,未聞多少之限也。吾子所謂竄巢穴之沉昧,不知八弦之無外;守?zé)魻T之霄曜,不識三光之熀朗;游潢洿之淺狹,未覺南溟之浩污;滯丘垤之位卑,不悟嵩、岱之峻極也。兩儀所以稱大者,以其涵括八荒,緬邈無表也;山海所以為富者,以其包龍曠闊,含受雜錯也。若如雅論,貴少賤多,則穹隆無取乎宏燾,而旁泊不貴于厚載也。夫尺水之中,無吞舟之鱗;寸枝之上,無垂天之翼;蟻垤之巔,無扶桑之林;潢潦之源,無襄陵之流。巨鰲首冠瀛洲,飛波凌乎方丈,洪桃盤于度陵,建木竦于都廣,沉鯤橫于天池,云鵬戾乎玄象。且夫雷霆之駭,不能細其響;黃河之激,不能局其流;騏騄追風(fēng),不能近其跡;鴻鵠奮翅,不能卑其飛。云厚者雨必猛,弓勁者箭必遠。王生學(xué)博才大,又安河乎?吾子云:『玉以少貴,石以多賤?!环蛐灾?,荊、華之巔,九員之澤,折方之淵,琳瑯積而成山,夜光煥而灼天,顧不善也?又引庖犧氏著作不多。若夫周公既繇大易,而加之禮樂;仲尼作春秋,而重之以十篇,過于庖犧,多于老氏,皆當(dāng)貶也?言少則至理不備,辭寡則庶事不暢,是以必須篇累卷積,而綱領(lǐng)舉也。羲和升光以啟旦,望舒曜景以灼夜,五材并生而異用,百藥雜秀而殊功。四時會而歲功成,五色聚而錦繡麗,八音諧而蕭、韶美,群言合而道藝辨。積猗頓之財,而用之甚少,是何異于原憲也?懷無銓之量,而著述約陋,亦何別于瑣碌也?音為知者珍,書為識者傳,瞽曠之調(diào)鐘,未必求解于同世,格言高文,豈患莫賞而減之哉?且夫江海之穢物不可勝計,而不損其深也;五岳之曲木不可訾量,而無虧其峻也。夏后之璜,雖有分毫之瑕,暉曜符彩,足相補也;數(shù)千萬言,雖有不艷之辭,事義高遠,足相掩也。故曰四瀆之濁,不方甕水之清;巨象之瘦,不同羔羊之肥矣。子又譏之:『乍入乍出,或儒或墨?!环虬l(fā)口為言,著紙為書,書者所以代言,言者所以書事,若用筆不宜雜載,是論議當(dāng)常守一物。昔諸侯訪政,弟子問仁,仲尼答之,人人異辭。蓋因事托規(guī),隨時所急。譬猶治疾之方千百,而針灸之處無常,卻寒以溫,除熱以冷,期于救死存身而已,豈可詣?wù)咧鹨坏?,如齊、楚而不改路乎?陶朱、白圭之財不一物者,豐也;云夢、孟諸所生萬殊者,曠也。故淮南鴻烈,始于原道、俶真,而亦有兵略、主術(shù);莊周之書,以死生為一,亦有畏犧慕龜,請粟救饑。若以所言不純而棄其文,是治珠翳而剜眼,療濕痹而刖足,患荑莠而刈谷,憎枯枝而伐樹也?!?br /> 后漢書本傳:充好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
劉知幾史通自敘曰:儒者之書,博而寡要,得其糟粕,失其菁華。而流俗鄙夫貴遠賤近,傳茲通釋曰:恐作「轉(zhuǎn)滋」。抵牾,自相欺惑,故王充論衡生焉。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二子類雜家曰:論衡三十卷。王先謙曰:袁本四無「十」字。后漢王充仲任撰。王充好論說,始如詭異,終有實理。以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戶牖墻壁各置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后蔡邕得之,秘玩以為談助云。漢世文章,溫厚爾雅,及其東也,已衰。觀此書與潛夫論、風(fēng)俗通義之類,比西京諸書,驟不及遠甚,乃知世人之言不誣。
高似孫子略卷四曰:論衡者,漢治中王充所論著也。書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其為言皆敘天證,敷人事,析物類,道古今,大略如仲舒玉杯繁露,而其文詳,詳則禮義莫能核,而精辭莫能肅而括,幾于蕪且雜矣。漢承滅學(xué)之后,文、景、武、宣以來,所以崇勵表章者,非一日之力矣。故學(xué)者向風(fēng)承意,日趨于大雅多聞之習(xí),凡所撰錄,日益而歲有加,至后漢盛矣,往往規(guī)度如一律,體裁如一家,是足以雋美于一時,而不足以準的于來世。何則?事之鮮純,言之少擇也。劉向新序、說苑奇矣,亦復(fù)少探索之功,闕論定之密,其敘事有與史背者不一。二書尚爾,況他書乎!袁崧后漢書云:「充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鞘家娭?,以為談助?!埂刚勚怪?,可以了此書矣??陀须y充書煩重者曰:「石多玉寡,寡者為珍;龍少魚眾,少者為神乎?」充曰:「文眾可以勝寡矣。人無一引,吾百篇;人無一字,吾萬言。為可貴矣?!褂杷^乏精核而少肅括者,正此謂歟?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論衡三十卷。漢上虞王充仲任撰。肅宗時人,仕為州從事治中。初著書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蔡邕、王朗初傳之時,以為不見異人,當(dāng)見異書。自今觀之,亦未見其奇也。
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聞十諸子曰:論衡蓋蔡中郎所秘玩,而劉氏史通序傳篇。譏之曰:「充自述其父祖不肖,為州閭所鄙,而答以瞽頑舜神,鯀惡禹圣。盛矜于己,而厚辱其先,何異證父攘羊,學(xué)子名母?名教之罪人也?!垢鹞目倒麆僦伲拄斍?。亦曰:「充刺孟子,猶之可也。至詆訾孔子,以系而不食之言為鄙,以從佛肸、公山之召為濁;又非其脫驂舊館,而惜車于鯉;又謂道不行于中國,豈能行于九夷?具見問孔篇。若充者,豈足以語圣人之趣哉?」即二說觀之,此書非小疵也。呂南公謂:「充飾小辯以驚俗,蔡邕欲獨傳之,何其謬哉?」
呂南公題王充論衡后:事文類聚別集二。傳言蔡伯喈初得此書,常秘玩以助談?;蛩哑鋷ぶ?,見之,輒抱以去。邕且叮嚀戒以勿廣也。嗟乎!邕不得為賢儒,豈不宜哉!夫飾小辯以驚俗,充之二十萬言既自不足多道,邕則以欲獨傳為過人之功,何謬如之?良金美玉,天下之公寶,為其貴于可用耳。小夫下人,偶獲寸片,則臥握行懷,如恐人之弗知,又兢兢于或吾寇也。而金玉果非天下所無,信以充書為果可用乎?孰御天下之同貴?有如不然也,邕之志慮,曾小夫下人之及耶!
黃氏日抄五七諸子三:王充嘗師班彪,博學(xué)有獨見。既仕不偶,退而作論衡二十余萬言。蔡邕、王朗嘗得其書,皆秘之以為己助。蓋充亦杰然以文學(xué)稱者。惜其初心發(fā)于怒憤,持論至于過激,失理之平,正與自名「論衡」之意相背耳。如謂窮達皆出于命,達者未必賢,窮者未必不肖,可矣。乃推而衍之,至以治和非堯、舜之功,敗亡非桀、紂之罪,亦歸之時命,焉可乎?義見治期篇。甚至譏孔、孟義見問孔篇、刺孟篇。而尊老子;義見自然篇。抑殷周而夸大漢;義見宣漢、恢國等篇。謂龍無靈;謂雷無威;義見龍?zhí)摗⒗滋撈?。謂天地?zé)o生育之恩,而譬之人身之生蟣虱;義見物勢、自然等篇。欲以盡廢天地百神之祀,雖人生之父母骨肉,亦以人死無知,不能為鬼,而忽蔑之。義見論死、訂鬼、祀義、祭意等篇。凡皆發(fā)于一念之怨憤,故不自知其輕重失平如此。至其隨事各主一說,彼此自相背馳,如以十五說主土龍必能致雨,見亂龍篇。他日又曰「仲舒言土龍難曉」。見案書篇。如以千余言力辯虎狼食人非部吏之過矣,見遭虎篇。他日又曰「虎狼之來,應(yīng)政失也」。見解除篇。凡皆以不平之念,盡欲更時俗之說,而時俗之說之通行者,終不可廢。矯枉過正,亦不自覺其衡決至此也。惟其辯訛正謬,有裨后學(xué)見聞。
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八九流緒論中:王充氏論衡八十四篇,其文猥冗爾沓,世所共輕,而東漢、晉、唐之間特為貴重。蔡邕秘弗視人;葛洪贊弗容口;劉子玄槌提班、馬不遺余力,而獨尊信是書。三子皆鴻生碩彥,目無古今,乃昌歜羊棗,異代同心,何哉?秦漢以還,圣道陸沉,淫詞日熾,莊周、列御,鄒衍、劉安之屬,捏怪興妖,不可勝紀。充生茅靡瀾倒之辰,而獨岌然自信,攘背其間,虛點增,訂訛斮偽,诐淫之旨,遏截弗行,俾后世人人咸得藉為口實,不可謂非特立之士也。故伯喈尚其新奇,稚川大其宏洽,子玄高其辯才。特其偏愎自是,放言不倫,稍不留心,上圣大賢,咸在訶斥。至于問孔、刺孟等篇,而辟邪之功,不足以贖其橫議之罪矣。近世誚充太甚,若何氏、沈氏諸說,或未足以大服其衷,故余稍為次其功罪,以折衷后之君子。
又曰:中郎以論衡為談助,蓋目為稗官野史之流;且此編驟出未行,而新奇可喜,故秘之帳中,如今人收錄異書,文固非所論也。自論衡不甚稱后世,究竟舉主,多歸咎中郎者,余特為一灑之。
又曰:漢王氏論衡煩猥瑣屑之狀,溢乎楮素之間,辯乎其所弗必辯,疑乎其所弗當(dāng)疑。允矣!其詞之費也。至精見越識足以破戰(zhàn)國以來浮詭不根之習(xí),則東、西京前,邈焉罕睹。當(dāng)時以新特而過稱之,近世以冗庸而劇詆之,匪充書異習(xí)也,驟出于秦、漢之間,習(xí)聞于伊、洛之后,遇則殊也。而宋人窮理之功,昭代上儒之效,亦著矣。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一二0子部三0雜家類四: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充字仲任,上虞人。自紀謂在縣為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又稱元和三年,徙家辟詣?chuàng)P州部丹陽、九江、盧江,后為治中。章和二年,罷州家居。其書凡八十五篇,而第四十四招致篇有錄無書,實八十四篇。考其自紀曰:「書雖文重,所論百種。案古太公望、近董仲舒?zhèn)髯鲿儆杏?,吾書纔出百,而云太多。」然則原書實百余篇,此本目錄八十五篇,已非其舊矣。充書大旨,詳于自紀一篇,蓋內(nèi)傷時命之坎坷,外疾世俗之虛偽,故發(fā)憤著書。其言多激,刺孟、問孔二篇,至于奮其筆端,以與圣賢相軋,可謂誖矣!又露才揚己,好為物先,至于述其祖父頑很,以自表所長,傎亦甚焉!其它論辨,如日月不圓諸說,雖為葛洪所駁,載在晉志,然大抵訂訛砭俗,中理者多,亦殊有裨于風(fēng)教,儲泳袪疑說、謝應(yīng)芳辯惑篇不是過也。至其文反復(fù)詰難,頗傷詞費,則充所謂:「宅舍多,土地不得??;戶口眾,簿籍不得少;失實之事多,虛華之語眾,指實定宜,辨爭之言,安得約徑」者,固已自言之矣。充所作別有譏俗書、政務(wù)書,晚年又作養(yǎng)性書,今皆不傳,惟此書存。儒者頗病其蕪雜,然終不能廢也。高似孫子略曰:「袁山松后漢書載:『充作論衡,中土未有傳者,蔡邕入?yún)鞘家娭?,以為談助?!徽勚裕梢粤舜藭?。」其論可云允愜。此所以攻之者眾,而好之者終不絕歟。
四庫全書,乾隆讀王充論衡:向偶翻閱諸書,見有王充論衡,喜其識博而言辯,頗具出俗之識,其全書則未之覽也。茲因校四庫一書,始得其全卷而讀之,乃知其背經(jīng)離道,好奇立異之人,而欲以言傳者也。夫欲以言傳者,不衷于圣賢,未有能傳者也???、孟為千古圣賢,孟或可問,而不可刺,充則刺孟而且問孔矣。此與明末李贄之邪說何異?夫時命坎坷,當(dāng)悔其所以自致坎坷耳,不宜怨天尤人,誣及圣賢。為激語以自表,則己有犯非圣無法之誅。即有韙其言者,亦不過同其亂世惑民之流耳,君子必不為也。且其死偽篇以杜伯之鬼為無,而言毒篇又以杜伯之鬼為有,似此矛盾處,不可屈指數(shù),予故辟而訶之。讀論衡者,效其博辯,取其軼才,則可;效其非圣滅道,以為正人篤論,則不可。乾隆戊戌孟秋。
學(xué)海堂四集譚宗浚論衡跋:論衡三十卷,后漢王充仲任撰。是書四庫全書已著錄。其純駁不一處,經(jīng)劉知幾、晁公武、高似孫、呂南公、黃東發(fā)、郎瑛諸人指摘外,固已無庸贅述。揆其闕謬,約有數(shù)端:一曰論人之失。如謂堯溷舜濁,見逢遇篇。謂老子、文子德似天地之類是也。見自然篇。一曰論事之失。如謂周公不當(dāng)下白屋禮士,見語增篇。按:充謂此事非實,非謂周公不當(dāng)。謂李斯、商鞅為奉天行誅之類是也。見禍虛篇。一曰論理之失。如謂鬼神為無憑,謂禍福不關(guān)于天命之類是也。見論死、訂鬼、禍虛、福虛等篇。一曰論物之失。如謂日月為不圓,見說日篇。土龍不能致雨之類是也。見死偽篇、案書篇。其踳駁訛謬,自相矛盾者,猶不可枚舉。蓋文士發(fā)憤著書,立詞過激,大抵然矣。然充此書雖近于冗漫,而人品則頗高。當(dāng)其時讖緯方盛,異說日興,而充獨能指駁偏謬,剖析源流,卓然不為浮論所惑,其識見有過人者。又陰、竇擅權(quán)之際,明、章邪政之初,不聞藉學(xué)問以求知,托權(quán)門以進取,其淡然榮利,不逐時流,范史特為取之,有以也。且其中議論甚詳,頗資證據(jù)。其足考古事者;如謂堯為美謚,見須頌篇。則三代以前之謚法。引孔子云:「詩人疾之不能默,丘疾之不能伏?!挂妼ψ髌t足見孔門之軼事。引公孫尼子、漆雕子、宓子諸家之言,見本性篇。按漢志,公孫尼子二十八篇,漆雕子十二篇,宓子十六篇,則足見古時之舊說。謂論語之篇但八寸尺,不二尺四寸者,取懷持之便,見正說篇。則足見古人書冊之制。謂始皇未嘗至魯,見實知篇。謂孔子至不能十國,見儒增篇。則足訂太史公之誤。此皆足考古事者也。其足考當(dāng)時之事者:如謂古人井田,民為公家耕食,今量租芻何意?一歲使民居更一月,何據(jù)?年二十三傅,十五賦,七歲頭錢二十三,何緣?則足證當(dāng)時之食貨。謂有尉史、令史,無承長史,何制?兩郡移書曰「敢告卒人」,兩縣不言,何解?郡言事二府曰「敢言之」,司空曰「上」,何狀?賜民爵八級,何法?名曰簪褭、上造,何謂?吏上功曰「伐閱」,名籍墨將,何指?皆足證當(dāng)時之文案。吏衣黑衣,宮闕赤單,何慎?疑。服革于腰,佩刀于左,何人備?著絇于履,冠在于首,何象?并見謝短篇。則足證當(dāng)時之儒服。以及所稱鄒伯奇、袁太伯、袁文術(shù)、周長生等見案書篇。后漢文苑傳皆未載。所稱郁林太守張孟嘗,見別通篇。近人廣東通志表皆未載。驗符篇言甘露降泉陵、零陵、洮陽、始安、冷道五縣,今后漢書僅稱零陵、洮陽二縣。吉驗篇言陳留東莞人虞延位至司徒,今后漢書實作「東昏人」。此皆足考當(dāng)時之事者也。更有進者。史稱充不為章句之學(xué),疑其于訓(xùn)詁必?zé)o所解。今觀是書所引,則經(jīng)學(xué)宏深,迥非后人所及。如引康誥云:「冒聞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見初稟篇。以「冒」字屬下為句,則與趙岐孟子注合?!肝遗f云孩子。」見本性篇?!缚套印棺鳌负⒆印梗瑒t與今文尚書合。謂康王德缺于朝,故詩作,見謝短篇。則與魯詩說合。引尚書大傳曰:「煙氛郊社不修,山川不祀,風(fēng)雨不時,霜雪不降,責(zé)于天公。臣殺主,蘗多殺宗,五品不訓(xùn),責(zé)于人公。城郭不繕,溝渠不修,水泉不隆,水為民害,責(zé)于地公?!挂婍樄钠t與韓詩外傳之說合?!笘|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礿祭?!挂婌肓x篇。則與荀氏說合。按: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揖荀爽易注無說。謂成王欲以禮葬周公,天為感動。見感類篇。則與漢書梅福傳、后漢書寇榮傳合。他如引毛詩「彼姝者子」,傳云:「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挂娐市云⒈拘云?。按今毛傳不見此文。引詩云:「乃眷西顧,此為予度?!挂姵醴A篇。按此三家無此說。引禮記:「水潦降,不獻魚鱉?!怪^水潦暴下,龍蛇化為魚鱉,臣子敬其君父,故不敢獻。見無形篇。引論語:「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篂轹Ъ乐?。見明雩篇。皆與古義稍殊。知其說必有所本。夫以不為章句之人,而經(jīng)義深通尚如此,則當(dāng)時專經(jīng)之士,其淹博該洽可知矣。至劉勰文心雕龍養(yǎng)氣篇云:「昔王充著述,制養(yǎng)氣之篇,驗已而作,豈虛也哉?」按今書并無此篇名,此則或出于充他所著述之書,或即論衡中之一篇,而近時佚去,亦未可定。亦猶管、晏、呂覽諸書,經(jīng)后人竄亂,往往與古本相殊也。若其意淺語冗,過于凡近,則充自紀篇所稱「口則務(wù)在明言,筆則務(wù)在露文。言則無不可曉,旨則無不可賭」者,早已自知之,而自言之,茲不贅云。
黃式三儆居集四讀子集一讀王仲任論衡:后漢王仲任充、王節(jié)信符、仲長公理統(tǒng)同傳,范氏論此三子,多謬通方之訓(xùn),好申一隅之說,贊曰:「管視好偏,群言難一,救樸雖文,矯遲必疾?!谷粍t節(jié)信潛夫論、公理昌言,傳錄其要略,而獨不錄論衡,豈非以仲任之書矯枉過正之尤甚邪!讀其書,問孔、刺孟,謬矣。漢世以災(zāi)異免三公,欲矯其說,而謂災(zāi)變非政事所召,復(fù)謬矣。譏時之厚葬,遂申墨子薄葬之說,而謂人死無知,不能為鬼,抑又謬矣。物之靈者蓍龜,皆死而有知,人獨無知乎?而仲任所詳言者天命,其說之遺誤后人,而不可不辯者,尤在此也。人之命有三:有定命,有遭命,有隨命。隨命者,隨行為命,遏惡揚善之道也。人生初之所稟,壽有長短,遇有富貴貧賤,是為定命,孟子所謂「正命」也。長平之坑,老少并陷,萬數(shù)之中,必有長命未當(dāng)死之人;宋、衛(wèi)、陳、鄭同日災(zāi),四國之民,必有祿盛未當(dāng)衰之人,是謂遭命,遭天之變,天絕人民也。洪范言考終命,兇短折,非獨為自觸禍者戒,抑亦慮皇極之不建也乎!以是知三命之說,雜見諸書,而白虎通言之已詳,蓋可信矣。仲任詳言命之一定不可易,遂申老子天道自然之說,而謂遏惡揚善,非天之道;且謂國祚之長短,不在政事之得失。其將以易、春秋所紀,詩、書所載,天人交格之義,皆為虛語乎?仲任師事班叔皮,書中盛稱班孟堅,而孟堅所撰白虎通,辯駁固多,于命義篇既引傳之言三命,宜信而不信乎?書偁論衡,非衡之平也。君子之言,將以俟百世而不惑,不尚矯情以立論。
十七史商榷三六:后漢書應(yīng)劭傳曰:「應(yīng)劭撰風(fēng)俗通,以辯物類名號,識時俗嫌疑。文雖不典,后世服其洽聞?!褂衷唬骸刚缂o異知,雖云小道,亦有可觀?!拱篡?,漢俗儒也;風(fēng)俗通,小說家也。蔚宗譏其不典,又云異知小道,可謂知言。王充傳云:「著論衡八十五篇,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勾伺c風(fēng)俗通品題略同,尤為妙解。蓋兩書正是一類,皆摭拾謏聞,郢書燕說也。
劉熙載藝概:王充、王符、仲長統(tǒng)三家文,皆東京之矯矯者。分按之,大抵論衡奇創(chuàng),略近淮南子;潛夫論醇厚,略近董廣川;昌言俊發(fā),略近賈長沙。范史譏三子好申一隅之說,然無害為各自成家。
又曰:王充論衡獨抒己見,思力絕人。雖時有激而近僻者,然不掩其卓詣。故不獨蔡中郎、劉子玄深重其書,即韓退之之性有三品之說,亦承藉于其本性篇也。
意林周廣業(yè)注:論衡之成,人固有嫌其太繁者,抱樸子辯之詳矣。漢末王景興、虞仲翔輩俱盛稱之。而蔡中郎直秘為談助,或取數(shù)卷去,亟戒勿廣,其珍重如此。宋儒乃以為無奇,且訾其義乏精核,詞少肅括。此又稚川所謂守?zé)魻T之輝,游潢污之淺者也。夫論之為體,所以辨正然否,故仲任自言論衡以一言蔽之曰:「疾虛妄。」雖間有過當(dāng),然如九虛、三增之類,皆經(jīng)傳宿疑,當(dāng)世盤結(jié),其文不可得略,況門戶櫨椽,各置筆硯,成之甚非易事。時會稽又有吳君高作越紐錄,周長生作洞歷,仲任極為推服,趙長君作詩細,蔡中郎以為長于論衡。見后漢書趙曄傳。今越絕書,說者謂即越紐,而二書皆佚不傳,可惜也。
陳鳣策對四:王符之潛夫論,王充之論衡,仲長統(tǒng)之昌言,自成一家之言,不愧三賢之目。
臧琳經(jīng)義雜記十六:范書王充傳:「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師事班彪,好博學(xué)而不守章句。論說始若詭異,終有理實。為俗儒守文,多失其真,乃閉門潛思,絕慶吊之禮,戶牖墻壁各著刀筆,著論衡八十五篇,二十余萬言。釋物類同異,正時俗嫌疑。」隋志雜家二十九卷,唐志三十卷,今本同。讀其書,好辨論,喜逞機鋒,蔡伯喈秘以為談助,不虛矣。其友謝夷吾擬之揚、劉、司馬,非其倫也。九虛、三增以禍福感應(yīng)皆不實,經(jīng)傳之文多增飾,然則德不必修,惡不必戒,圣賢之言不足憑,此豈所謂信而好古者耶?非韓是矣。問孔、刺孟語多有得罪名教者。蓋充資性雖敏,學(xué)力未深,故據(jù)其臆見,肆其私言,而不自知其非也。其破往古之妖妄,訂時俗之忌諱,頗足取焉。可見世之陋習(xí),自東漢已深矣。若明雩、順鼓、正說、書解,略得經(jīng)子端緒,兼存漢儒舊義,又為不可不讀之書。余或揣摩秦、儀,文似小說,又每以詞華之士,為優(yōu)于章句之儒,見書解篇。皆其所蔽也。學(xué)者以此為漢人著述中有古文故事,可節(jié)取為考索之助,則頗有益。若論其本書大體,似遜于諸子。此書素名重,殆因蔡、王一時之珍秘耳。見本傳注引袁山松后漢書。范書載其著論衡,造性書外,無他表見,止當(dāng)入文苑、儒林,而范氏特為大傳,豈亦因論衡歟?
趙坦寶甓齋札記:王充論衡立說乖戾,不足道。其所引尚書,時有古解。
梁章巨退庵隨筆卷十七:王充論衡,四庫亦列之雜家。紀文達師謂充生當(dāng)漢季,憤世嫉俗,作此書以勸善黜邪,訂訛砭惑,大旨不為不正,然激而過當(dāng),至于問孔刺孟,無所畏忌,轉(zhuǎn)至于不可以訓(xùn),瑕瑜不掩,當(dāng)分別觀之。按昔人以論衡為枕中秘,名流頗重其書,惟其議論支離,文筆冗漫,實不類漢人所為,故余每竊疑其膺作。近閱杭大宗世駿集中,有論王充一篇,直指其自譽而毀祖父為不孝,又引陳際泰誡子書,至以村學(xué)究刻畫所生,其端實自王充發(fā)之云云。則所論尤為嚴正,又不在區(qū)區(qū)文字之間矣。
章炳麟國故論衡原道上:斷神事而公孟言無鬼,尚裁制而公孫論堅白,貴期驗而王充作論衡,明齊物而儒名、法不道天志。暉按:此明王充本道家。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刮男牡颀埱椴善骸咐献蛹矀危史Q美言不信?!?br /> 又論式篇:后漢諸子漸興,訖魏初幾百種。然深達理要者,辨事不過論衡,議政不過昌言,方人不過人物志,三家差可以攀晚周。其余雖嫻雅,悉腐談耳。
又檢論卷三學(xué)變:漢、晉間學(xué)術(shù)則五變:董仲舒以陰陽定法令,垂則博士,神人大巫也。使學(xué)者人人碎義逃難,茍得利祿,而不識遠略,故揚雄變之以法言。法言持論至豈易,在諸生間峻矣。王逸因之為正部論,以法言雜錯無主,然己亦無高論,正部論原書已亡,諸家援引,猶見大略。顧猥曰:「顏淵之簞瓢,則勝慶封之玉杯?!顾囄念惥燮呤?、御覽七百五十九引。欲以何明?而比擬違其倫類,蓋忿悁之亢辭也。華言積而不足以昭事理,故王充始變其術(shù)曰:「夫筆著者,欲其易曉而難為,不貴難知而易造;口論務(wù)解分而可聽,不務(wù)深迂而難睹也?!挂娮约o篇。作為論衡,趣以正虛妄,審鄉(xiāng)背,懷疑之論,分析百端,有所發(fā)擿,不避上圣,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于今亦尟有能逮者也。然善為蜂芒摧陷,而無樞要足以持守,惟內(nèi)心之不光颎,故言辯而無繼。
孫人和論衡舉正序:自嬴秦焚坑而后,古籍蕩然。漢代所收,十僅一二。加之讖緯紛作,殽亂群經(jīng),尚論恢奇,標舉門戶。或廢視而任聽,或改古以從今,卒致真?zhèn)坞s糅,是非倒植。仲任生當(dāng)兩漢之交,匡正謬傳,暢通郁結(jié)。九虛、三增,啟蒙砭俗;自然所論,頗識道原。雖間逞胸臆,語有回穴,要皆推闡原始,不離于宗。至若征引故實,轉(zhuǎn)述陳言,可以證經(jīng),可以考史,可以推尋百家。其遠知卓識,精深博雅,自漢以來,未之有也。
張九如與章士釗書:「論衡用客觀的眼光,批評史事,鞭辟入里,實為中國有數(shù)之作品,惟嫌其中多瑣碎處。公正校讀論衡,期蔚成本邦邏輯之宗,則公于此書,已下過明辨工夫,請即指示其中最精到者,俾便啟示學(xué)子?!拐率酷摯饡何峒姨?,曾盛稱論此書,謂其「正虛妄,審鄉(xiāng)背,懷疑之論,分析百端,有所發(fā)擿,不避上圣,漢得一人焉,足以振恥,至于今亦鮮有能逮之者也」。檢論學(xué)變篇。允哉斯言!或謂充之所為,有破無立,「其釋物類也,好舉形似以相質(zhì)正,而其理之一者,有所未明」。韓性論衡序。不知書以「衡」名,其職即于權(quán)物而止。至天人之際,政學(xué)之微,直攄己見而成一系統(tǒng)者。充別有一書曰政務(wù),惜不傳矣。韓生所云,非能概充之全書也。此編看似碎細,然持論欲其密合,復(fù)語有時不可得避,一觀歐文名著,自悟此理。邦文求簡,往往并其不能簡者而亦去之,自矜義法。曾滌生謂古文不適于辨理,即此等處。充文布勢遣詞,胡乃頗中橫文災(zāi)矱?殊不可解。釗既就此書而鉤稽者,乃是最要一點。清初湖北熊伯龍以讀八股文之法讀論衡,妄事割截,別為編列,號無何集,即是未明此竅之故。君以瑣碎為嫌,釗竊憂之。充書通體一律,難言孰最精到。若初學(xué)未能盡讀,則天、日、龍、虎等義,暫為略去,而注重于九虛、三增也可。實知、知實二首,開東方邏輯之宗,尤未宜忽!甲寅周刊第一卷,第四十一號。以上總評。
文心雕龍論說篇:李康運命,同論衡而過之。
文選劉孝標辯命論:性命之道,窮通之?dāng)?shù),夭閼紛綸,莫知其辯,仲任蔽其源,子長闡其惑。
舊唐書呂才傳,才敘祿命曰:謹案史記宋忠、賈誼譏司馬季主云:「夫卜筮者,高人祿命,以悅?cè)诵?;矯言禍福,以盡人財?!褂职竿醭湔摵庠疲骸敢姽求w而知命錄,睹命祿而知骨體。」此即祿命之書行之久矣。多言或中,人乃信之;今更研尋,本非實錄。但以積善余慶,不假建祿之吉;積惡余殃,豈由劫殺之災(zāi)?皇天無親,常與善人,福禍之應(yīng),其猶影響。故有夏多罪,天命剿絕;宋景修德,妖孛夜移。學(xué)也祿在,豈待生當(dāng)建學(xué)?文王勤憂損壽,不關(guān)月值空亡;長平坑卒,未聞共犯三刑;南陽貴士,何必俱當(dāng)六合?歷陽成湖,非獨河魁之上;蜀郡炎療,豈由災(zāi)厄之下?今時亦有同年同祿,而貴賤懸殊;共命共胎,而夭壽更異。以上評命祿、命義等篇。
章炳麟國故論衡下辨性上:儒者言性有五家:無善無不善,是告子也;善,是孟子也;惡,是孫卿也;善惡混,是楊子也;善惡以人異殊上中下,是漆雕開、世碩、公孫尼、王充也。五家皆有是,而身不自明其故,又不明人之故,務(wù)相斬伐;調(diào)之者又兩可。獨有控名責(zé)實,臨觀其上,以析其辭之所謂,然后兩解。人有八識,其宗曰「如來臧」。以「如來臧」無所對奄,忽不自知,視若胡、越,則眩有萬物。物各有其分職,是之謂「阿羅耶」?!赴⒘_耶」者,「臧萬有」既分,即以起「末那」?!改┠恰拐撸搜浴敢飧?。「意根」常執(zhí)「阿羅耶」以為我,二者若束蘆相依以立,「我愛」、「我慢」由之起?!敢飧怪畡樱^之「意識」。物至而知接,謂之眼、耳、鼻、舌、身識。彼六識者,或施或受,復(fù)歸于「阿羅耶」。「臧萬有」者,謂之「初種」;六識之所歸者,謂之「受熏之種」。諸言性者,或以「阿羅耶」當(dāng)之,或以「受熏之種」當(dāng)之,或以「意根」當(dāng)之。漆雕諸家,亦以「受熏之種」為性。我愛、我慢其在意根,分齊均也,而意識用之有偏勝,故受熏之種有強弱,復(fù)得后有即仁者鄙者殊矣。雖然人之生未有一用愛者,亦未有一用慢者。慢者不過欲盡制萬物,物皆盡,則慢無所施,故雖慢,猶不欲蕩滅萬物也。愛者不過能近取,譬人搤我咽,猶奮以解之,故雖愛,猶不欲人之加我也。有偏勝,則從所勝以為言,故曰有上中下也。去塵埃抪覆,則昏不見泰山;建絳帛萬端,以圍尺素,則白者若赤。物固有相奪者,然其質(zhì)不可奪。漆雕之徒不悟,而偏執(zhí)其一,至以為無余,亦過也。以上評本性篇性有三品。
臨安志:事文類聚十一。王充論衡以為水者地之血脈,隨氣進退。此未之盡。大抵天包水,水承天,而一元之氣,升降于太虛之中,地乘水力以自持,且與元氣升降。方其氣升而地沉,則海水溢上而為潮;及其氣降而地浮,則海水縮而為汐。以上評書虛篇「水者地之血脈」。
朱子曰:調(diào)燮類編。雷雖只是氣,必有形。據(jù)此則雷斧雷字之說,理或有之。必泥王充論衡,則非敬天之道也。
黃式三儆居集雜著三對王仲任雷虛問:雷果為天怒乎?天之有雷,所以宣陽出滯,不得盡謂之天怒也。在易于豫言作樂,而其象為雷出地奮。天有雷,人有鐘鼓,一而已矣。然禮言君子之道,遇有疾風(fēng)、迅雷、甚雨則必變,雖夜必興。論語記圣人之事曰:「迅雷風(fēng)烈,必變。」雷之迅,其戰(zhàn)陳之鐘鼓也耶?儒者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游,雷震恐懼修省,心懔懔于此,而漢王仲任專輒發(fā)論,以明雷之非天怒。此說也,固非儒者所敢道,顧其言善詰辯,多端發(fā)難,不有以破之,疑于其義,而求敬天之誠,弗可得也。仲任之意曰:雷所擊人,問其罪,或甚小也,世有大辜,天胡不擊之?天不擊之,是天不怒也。式三曰:天之誅惡,不盡以雷,凡降災(zāi)于不善者,皆天之怒矣,而雷尤顯者耳。傳曰:「有鐘鼓曰代,無曰侵?!谷酥槐M用鐘鼓,天之怒,何獨用雷也?仲任之辯又曰:人君不空喜怒,雷之怒有時不殺人,不折敗物,是天有空怒也。空則妄,妄則失威,天胡若是耶?式三曰:天以好生為心,而示之以變,所以冀人之反身省察,終于免譴而已,豈必主于殺傷哉?且天之怒,有人事之感焉,抑有陰陽之薄焉。陰薄陽而激為雷,陰之錮者厚,陽之激者益力。激之益力,其發(fā)之也聲大以遠而急疾,因之有調(diào)燮之意者所當(dāng)思也。仲任之辯又曰:雷為天怒,雨之澍濡者,必為天喜。喜怒不同時,雷起常與雨俱,曷知其為怒也?式三曰:雷迅者雨必暴,雷既震怒,雨亦非甘霖。雨,陰也。雷,陽也。疾風(fēng)、迅雷、甚雨,其陰陽相激之極也乎!今夫天烜之以日,照之以月,凡所以生物者,天之喜也。陰之氣盛,將害于生生之道,天因是而有怒,怒已而雷息,即天之喜也。當(dāng)其震擊則怒耳。然而天之殺物以秋冬,而雷常怒于夏,仲任因是益疑焉。曰:以天統(tǒng)言之,一陽始于子,盛于巳,至午未之月陰生,而雷之鳴益迅,陽怒而敵陰也;仲秋而雷收聲者,力不能敵陰,則陽退而伏,以保其性也。若以人統(tǒng)言之,陽始寅終未,雷卯震而卯遯,其盛于六陽之未月,抑亦宜矣。孔子所謂「行夏之時」,非以人統(tǒng)之得天乎?仲任胡不思之也?仲任以雷為虛,而福虛、禍虛大說誤亦類此,而其罪至于慢天。以上評雷虛篇。
廣弘明集二七樊孝謙答沙汰釋李詔表:劉向之信洪寶,歿有余責(zé)。王充之非黃帝,此為不朽。以上評道虛篇。
俞樾湖樓筆談七:古人文字喜為已甚之辭,稱其早慧,則曰顏淵十八天下歸仁;語其晚成,則曰曾子七十乃學(xué),名聞天下。王充有語增之篇,非無見也。以上評語增篇。
史通惑經(jīng)篇:王充設(shè)論,有問孔之篇,論語群經(jīng),多所指摘,而春秋雜義,曾未發(fā)明。
筆叢九流緒論:論衡之問孔,序意甚明,以仲尼大圣,其語言應(yīng)跡有絕出常情者,當(dāng)時門弟子不能極問,故設(shè)疑發(fā)難,以待后人之答。藉在孔門固好學(xué)之一事,第詞間傷直,旨或過求,此充罪也。劉子玄輩不能詳察,遽從而效之,以譏詆圣人,至堯、舜、禹、湯咸弗能免,猶李斯之學(xué)荀況也。
梁玉繩瞥記五:論衡問孔篇最無忌憚,王充之為人,必傲愎不可近。他若說孔子畏陽虎,卻行流汗,見物勢篇。亦猶莊生稱孔子謁盜跖,尚得以寓言戲談置之。充又言夷、齊以庶兄奪國餓死,今本佚,見意林引。不知何據(jù)。以上評問孔篇。
邵博曰:經(jīng)義考二百三十二。大賢若孟子,其可議乎?后漢王充乃有刺孟,近代何涉有刪孟。刺孟出論衡,韓退之贊其閉門潛思,論衡以修矣,則退之于孟子醇乎醇之論,亦或不然也!以上評刺孟篇。
錢塘淮南天文訓(xùn)補注:王充不信蓋天。不知天以辰極為中,地以昆侖為中,二中相值,俱當(dāng)在人西北。人居昆侖東南,視辰極則在正北者,辰極在天,隨人所視,方位皆同,無遠近之殊,處高故也;昆侖在地,去人有遠近,則方位各異,處卑故也。不妨今天下在極南,自在地東南隅也。以上評談天篇「方今天下,以極言之,不在東南」。
晉書天文志:亦見隋志。渾天理妙,學(xué)者多疑。漢王仲任據(jù)蓋天之說,以駁渾儀云:「舊說『天轉(zhuǎn)從地下過』。今掘地一丈,輒有水,天何得從水中行乎?甚不然也。日隨天而轉(zhuǎn),非入地。夫人目所望,不過十里,天地合矣。實非合也,遠使然耳。今視日入,非入也,亦遠耳。當(dāng)日入西方之時,其下之人,亦將謂之為中也。四方之人,各以其近者為出,遠者為入矣。何以明之?今試使一人把大炬火,夜半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滅矣。非滅也,遠使然耳。今日西轉(zhuǎn),不復(fù)見,是火滅之類也。日月不員也,望視之所以員者,去人遠也。夫日,火之精也;月,水之精也。水火在地不員,在天何故員?」故丹陽葛洪釋之曰:「渾天儀注云:『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天內(nèi),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行。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中分之,則半覆地上,半繞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見半隱,天轉(zhuǎn)如車轂之運也?!恢T論天者雖多,然精于陰陽者少?!干佟棺謸?jù)隋志補。張平子、陸公紀之徒,咸以為推步七曜之道,以度歷象昏明之證候,「以」字據(jù)隋志補。校以四八之氣,考以漏刻之分,占晷景之往來,求形驗于事情,莫密于渾象者也。張平子既作銅渾天儀,于密室中以漏水轉(zhuǎn)之,令伺之者閉戶而唱之。其伺之者以告靈臺觀天者曰:『璇璣所加,某星始見,某星已中,某星今沒?!唤匀绾戏病4拮佑駷槠浔懺唬骸簲?shù)術(shù)窮天地,制作侔造化,高才偉藝,與神合契?!簧w由于平子渾儀及地動儀之有驗故也。若天果如渾者,則天之出入,行于水中,為的然矣。故黃帝書曰:『天在地外,水在天外,水浮天而載地者也?!挥忠自唬骸簳r乘六龍。』夫陽爻稱龍,龍者居水之物,以喻天。天,陽物也,又出入水中,與龍相似,故以比龍也。圣人仰觀府察,審其如此,故晉卦坤下離上,以證日出于地也。又明夷之卦,離下坤上,以證日入于地也。需卦干下坎上,此亦天入水中之象也。天為金,金水相生之物也。天出入水中,當(dāng)有何損,而謂為不可乎?故桓君山曰:『春分日出卯入酉,此乃人之卯酉。天之卯酉,常值斗極為天中。今視之乃在北,不正在人上。而春秋分時,日出入乃在斗極之南。若如磨右轉(zhuǎn),則北方道遠,而南方道近,晝夜漏刻之?dāng)?shù),不應(yīng)等也?!缓笞嗍麓龍?,坐西廊廡下,以寒故,暴背。有頃,日光出去,不復(fù)暴背。君山乃告信蓋天者曰:『天若如推磨右轉(zhuǎn)而日西行者,其光景當(dāng)照此廊下稍而東耳,不當(dāng)拔出去。拔出去,是應(yīng)渾天法也。渾為天之真形,于是可知矣。』然則天出入水中,無復(fù)疑矣。又今視諸星出于東者,初但去地小許耳。漸而西行,先經(jīng)人上,后遂西轉(zhuǎn)而下焉,不旁旋也。其先在西之星,亦稍下而沒,無北轉(zhuǎn)者。日之出入亦然。若謂天磨右轉(zhuǎn)者,日之出入亦然,隋志無此句,是。疑涉上文衍。眾星日月,宜隨天而回,初在于東,次經(jīng)于南,次到于西,次及于北,而復(fù)還于東,不應(yīng)橫過去也。今日出于東,冉冉轉(zhuǎn)上,及其入西,亦復(fù)漸漸稍下,都不繞邊北去。了了如此,王生必固謂為不然者,疏矣。今日徑千里,圍周三千里,中足以當(dāng)小星之?dāng)?shù)十也。若日以轉(zhuǎn)遠之故,但當(dāng)光曜,不能復(fù)來照及人耳,宜猶望見其體,不應(yīng)都失其所在也。日光既盛,其體又大于星多矣。今見極北之小星,而不見日之在北者,明其不北行也。若日以轉(zhuǎn)遠之故,不復(fù)可見,其北入之間,隋志「北」作「比」,是。應(yīng)當(dāng)稍小,而日方入之時乃更大,此非轉(zhuǎn)遠之征也。王生以火炬喻日,吾亦將借子之矛,以刺子之楯焉。把火之隋志「之」下有「人」字。去人轉(zhuǎn)遠,其光轉(zhuǎn)微,而日月自出至入,不漸小也。王生以火喻之,謬矣。又日之入西方,視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橫破鏡之狀,須臾淪沒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轉(zhuǎn)北去有半者,隋志無「有半」二字,是。其北都沒之頃,宜先如豎破鏡之狀,不應(yīng)如橫破鏡也。如此言之,日入西方,隋志作「北方」,是也。不亦孤孑乎?又月之光微,不及日遠矣。月盛之時,雖有重云蔽之,不見月體,而夕猶朗然,是月光猶從云中而照外也?!冈隆棺謸?jù)隋志增。日若繞西及北者,其光故應(yīng)如月在云中之狀,不得夜便大暗也。又日入則星月出焉。明知天以日月分主晝夜,相代而照也。若日常出者,不應(yīng)日亦入而星月亦出也。下「亦」字,隋志無。又按河、洛之文皆云:『水火者,陰陽之余氣也。』夫言『余氣』也,則不能生日月可知也,顧當(dāng)言日陽精生火者可耳。隋志無「陽」字。若水火是日月所生,則亦何得盡如日月之員乎?今火出于陽燧,陽燧員而火不員也;水出于方諸,方諸方而水不方也。又陽燧可以取火于日,而無取日于火之理,此則日精之生火,明矣。方諸可以取水于月,而無取月于水之道,此則月精之生水,了矣。王生又云:『遠,故視之員?!蝗魧徣徽撸鲁跎畷r,及既虧之后,何以視之不員乎?初學(xué)記天部月條引抱樸子曰:「王生云:『月不圓』者,月初生及既虧之后,視之宜如三寸鏡,稍稍轉(zhuǎn)大,不當(dāng)如破環(huán)漸漸滿也?!苟帐郴蛏匣蛳?,從側(cè)而起,或如鉤至盡。若遠視見員,不宜見其殘缺左右所起也。此則渾天之理,信而有征矣。」
賀道養(yǎng)渾天記:御覽二、事類賦一。近世有四術(shù),一曰方天,興于王充;二曰軒夜,起于姚信;三曰穹天,聞于虞昺。皆臆斷浮說,不足觀也。
盧肇海湖賦前序:唐文粹五。日傅于天,天右旋,入海而日隨之。古人或以日如平地執(zhí)燭,遠則不見。何甚謬乎?日之入海,其必然之理,自朔之后,月入不盡,晝常見焉,以至于望;自望之后,月出不盡,晝常見焉,以至于晦。見于晝者,未嘗有光,必待日入于海,隔以應(yīng)之。
盧肇海潮賦后序唐文粹五。自古說天有六:一曰渾天,張衡所述。二曰蓋天,周髀以為法。三曰宣夜,無所法。四曰安天,虞喜作。五曰昕天,姚信作。六曰穹天。虞聳作。自蓋天以下,蓋好奇徇異之說。其增立渾天之術(shù),自張平子始,言天包于地,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言不及渾天而乖誕者,凡五家:莊子、逍遙篇。玄中記、王仲任論衡、言日不入地。山經(jīng)、釋氏言四天。并無證驗,不可究尋。王仲任徒肆談天,失之極遠,桓君山攻之已破,此不復(fù)云。
楊炯渾天賦:唐文粹卷四。有為宣夜之學(xué)者曰:天常安而不動,地極深而不測。有稱周髀之術(shù)者曰:陽動而陰靜,天迥而地游,天如倚蓋,地若浮舟。太史公盱衡而告曰:言宣夜者,星辰不可以闊狹有常;言蓋天者,漏刻不可以春秋各半。周三徑一,遠近乖于辰極;東井南箕,曲直殊于河漢。明入于地,仲任言日不入地。葛稚川所以有辭;候應(yīng)于天,桓君山由其發(fā)難。以上評說日篇。
章炳麟國故論衡文學(xué)總略:文德之論,發(fā)諸王充論衡,論衡佚文篇:「文德之操為文?!褂衷疲骸干蠒惐阋?,奏記薦吏士,一則為身,二則為人。繁文麗辭,無文德之操,治身完行,徇利為私,無為主者。」楊遵彥依用之魏書文苑傳:「楊遵彥作文德論,以為古今辭人皆負才遺行,澆薄險忌。唯邢子才、王元景、溫子升彬彬有德素?!苟聦W(xué)誠竊焉。以上評佚文篇「文德之操」。書解篇云:「夫文德,世服也。空書為文,實行為德,著之于衣為服。故曰:德彌盛者文彌縟,德彌彰者文彌明。大人德擴其文炳,小人德熾其文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積?!挂喟l(fā)揮「文德」之義。
又檢論六,原教:諸奉天神地祇物□者,皆上世之左道,愚陋下材之所擁樹。獨奉人鬼為不誣耳。人之死,由浮屠之言,中陰不獨存,必生諸趣。莊生樂焉而說其傳薪。唯儒家公孟亦言無鬼,見墨子公孟篇。王充、阮瞻傳其說以為典刑,獨未知變化相嬗之道也。言有鬼則為常見。徒言無鬼不知中陰流轉(zhuǎn)則為斷見。以上評論死、死偽等篇。
杭世駿道古堂文集二十二論王充:范史之傳充曰:「充少孤,鄉(xiāng)里以孝稱。」杭子曰:夫孝者己有善不敢以為善,己有能不敢以為能,曰:「是吾先人之所留遺也。是吾祖若父之所培植而教誨也。」鄉(xiāng)人曰:「幸哉!有子如此,可謂孝已。」而吾所聞于充者有異焉。充細族孤門,世祖勇任氣,卒咸不揆于人。歲兇,橫道傷殺,怨讎眾多。祖父泛,賈販為事,生子蒙及誦,任氣滋甚,在錢塘勇勢凌人,誦即充父也。充作論衡,悉書不諱,而乃特創(chuàng)或人問答,揚己以丑其祖先。其尤甚之辭,則曰:「母驪犢骍,無害犧牲;祖濁裔清,不牓奇人。夫禹圣也,而繇惡;舜神也,而叟頑?!故褂碇^圣于繇,舜謂神于叟,則禹與舜將不得為神圣,矧復(fù)以繇為惡,以叟為頑,而掛諸齒頰,著之心胸,筆之簡牘,即禹亦且不免于惡,舜亦且不免于頑,雖甚神圣,焉得稱孝?充知尚口以自譽而已。唐劉子玄氏謂「責(zé)以名教,斯三千之罪人?!怪荚昭院?!吾取以實吾言矣。且夫言立將以垂教也,論衡之書雖奇,而不孝莫大,蔡邕、王朗、袁山松、葛洪之徒,皆一代作者,尋其書而不悟其失,殆不免于阿私所好。而范曄又不孝之尤者,隨而附和之,而特書之以孝。嗚呼!孝子固訐親以成名乎?
又曰:充之立論,固不可以訓(xùn),而吾特申申辨之不已者,豈以招其過也?蓋有所繩爾。臨川陳際泰,小慧人也,而闇于大道,作書誡子,而以村學(xué)究刻畫其所生,禾中無識之徒,刊其文以詔世,而以斯語冠諸首簡,承學(xué)之士,胥喜談而樂道之。嗟乎!人之無良,壹至于此乎!而其端實自王充發(fā)之。充自矜其論說,始若詭于眾,極聽其終,眾乃是之。審若斯談,匹如中風(fēng)病易之夫,譫諵不已,不待聽其終而已莫不非而笑之者。不謂后世且有轉(zhuǎn)相仿效之徒,流傳觚翰,則此壞人心而害世道莫此為甚也。且充不特敢于瘡疵先人,而亦欲誣蔑前哲,顏路譏其庸固,孔、墨謂其祖愚,始以解免其賤微,而既乃擠賢圣而扳之,此其弊,庸詎止詭于眾而已哉?以上評自紀篇。
論衡校釋附編四
王充的論衡見現(xiàn)代學(xué)生第一卷,四、六、八、九期。
胡適
王充字仲任,是會稽上虞人。他生于建武三年。公歷二七。他的家世很微賤,他的祖父是做「賈販」的,故人笑他「宗祖無淑懿之基」。他后來到京師做太學(xué)的學(xué)生,跟班彪受業(yè)。他也曾做過本縣本郡的小官。元和三年,公歷八六。他已五十九歲了,到揚州做治中。章和二年,公歷八八。罷州家居,他從此不做官了。后漢書本傳說他「永元中病卒于家」。大概他死時在公歷一百年左右。他著書很多,有譏俗節(jié)義十二篇,不傳。是用俗話做的,又有政務(wù)一書,是談?wù)蔚臅粋?。又有論衡八十五篇。今存,但闕招致篇。他老年時做了養(yǎng)性書十六篇。不傳。論衡末卷有他的自敘一篇,可以參看。
王充的時代——公歷二七至一00——是很可注意的,這個時代有兩種特別色彩。第一,那時代是迷信的儒教最盛行的時代。我們看漢代的歷史,從漢武帝提倡種種道士迷信以后,直到哀帝、平帝、王莽的時候,簡直是一個災(zāi)異符瑞的迷信時代。西漢末年最特別是讖緯的書。讖字訓(xùn)驗,是一種預(yù)言,驗在后來,故叫做讖。緯是對于經(jīng)而言,織錦的縱絲為經(jīng),橫絲為緯,圖讖之言都叫做緯書,以別于經(jīng)書。王莽當(dāng)國的時候,利用當(dāng)時天人感應(yīng)的迷信,造作了「麟鳳龜龍眾祥之瑞七百有余」,還不夠用。于是他叫人造作許多預(yù)言的「符命」。孺子嬰元年,(公歷六年)孟通浚井,得白石,上有丹書,文曰:「告安漢公莽為皇帝?!棺源艘院螅倍?,王莽一一拜受。初始元年,(公歷八年)有一個無賴少年,名叫哀章,造作銅匱,內(nèi)藏圖書,言王莽為真天子。到黃昏時候,哀章穿著黃衣,捧著銅匱,到高廟里,交給守官。官聞奏,王莽遂親到高廟拜受金匱。明年,莽遂做皇帝。圖讖的起源很有政治和宗教的意味。漢初的儒生用天人感應(yīng)的儒教來做那「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的事業(yè)。后來儒教總算成功了,居然養(yǎng)成了皇帝的尊嚴,居然做到了「辯上下,定民志」的大功。王莽生在儒教已成功之后,想要做皇帝,很不是容易的事。他不能不利用這天人感應(yīng)的宗教來打破人民迷信漢室的忠心。解鈴還須系鈴人,儒教造成的忠君觀念,只有儒教可以打破。王莽、劉歆一班人拼命造假的經(jīng)書和假的緯書,正是這個道理。王莽提倡經(jīng)術(shù),起明堂,靈臺,辟雍,求古逸書,即是叫人造假書。添設(shè)博士員,——騙得四十八萬七千五百七十二人上書稱頌他的功德。這是儒教的第一步成功。他那七百多種的祥瑞——白雉,鳳皇,神爵,嘉禾,甘露,醴泉,禾長丈余,一粟三米,——騙得他的九錫。九錫是當(dāng)時九百零二個大儒根據(jù)「六藝通義經(jīng)文所見周官、禮記宜于今者」所定的古禮。這是儒教的第二步成功。平帝病了,王莽又模仿周公「作策請命于泰畤,載璧秉圭,愿以身代,策金縢,置于前殿,敕諸公勿敢言」。不幸平帝沒有成王的洪福,一病遂死了。王莽卻因此做了周公,「居攝踐阼,如周公故事」。這是儒教第三步成功。但是儒教的周公究竟不曾敢做真皇帝。王莽沒有法子,只好造作符命圖讖,表示天命已歸周公,成王用不著了。于是這個新周公乃下書曰:「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黃帝之后,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后之末屬。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tǒng)序,符契圖文,金匱策書,神民詔告,屬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祇畏,敢不欽受?!姑髂?,遂「順符命,去漢號」。讀策的時候,王莽親執(zhí)小皇帝的手,流涕歔欷,說道:「昔周公攝位,終得復(fù)于明辟,今予獨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拱@良久。這出戲遂唱完了。這是儒教的第四步大成功。
這是圖讖符命的起源。光武帝中興,也有許多圖讖。李通造讖曰:「劉氏復(fù)興,李氏為輔。」又強華奏赤伏符曰:『劉秀發(fā)兵捕不道,四七之際火為主?!构馕渌旒吹畚?。故光武很相信這些說讖的人,甚至用圖讖來決定嫌疑。后漢書桓譚傳,又鄭興傳。光武末年,公歷五七。初起靈臺,明堂,辟雍,又宣布圖讖于天下。明帝、公歷五八至七五。章帝七六至八八。繼續(xù)提倡這一類的書,遂使讖緯之書布滿天下。漢人造的緯書,有河圖九篇,洛書六篇,都是說「自黃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別有三十篇,說是自初起到孔子九位圣人增演出來的。又有七經(jīng)緯三十六篇,都說是孔子所作。七經(jīng)緯是:易緯六種,書緯五種,詩緯三種,禮緯三種,樂緯三種,孝經(jīng)緯二種,春秋緯十三種。詳見后漢書樊英傳注。這種書的作偽的痕跡,很容易看出。據(jù)尹敏光武時人。說:「其中多近鄙別字,頗類世俗之辭?!购鬂h書尹敏傳。其實單看那些緯書的書名——鉤命決,是類謀,元命苞,文耀鉤,考異郵等等,——也就可以曉得那些書的鄙陋可笑了。又據(jù)張衡說:
春秋元命苞中有公輸班與墨翟事,見戰(zhàn)國,非春秋也。
又言「別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漢世。
其名三輔諸陵,世數(shù)可知。……至于王莽篡位,漢世大禍,八十篇何為不戒?則知圖讖成于哀、平之際也。后漢書張衡傳。
這四條證據(jù)都是作偽的鐵證。但是漢朝的君主和學(xué)者都是神迷了心竅,把這些書奉作神圣的經(jīng)典,用來改元定歷,決定嫌疑??绰蓺v志中屢引圖讖之處可證。這種荒謬可笑的迷忌,自然要引起一般學(xué)者的反抗。桓譚、鄭興、尹敏在光武時已極力攻擊圖讖的迷信。尹敏最滑稽,他攻擊圖讖,光武不聽,他就也在讖書的闕文上補了一段,說:「君無口,為漢輔?!构馕鋯査?,他說:「臣見前人增損圖書,敢不自量,竊幸萬一?!构馕湟矡o可如何?;缸T攻擊圖讖,光武大怒,說他「非圣無法」,要把他拿下去斬首。但是迷信已深,這幾個人又不能從根本上推翻當(dāng)時的天人感應(yīng)的儒教,鄭興、尹敏都是信災(zāi)異之學(xué)的,桓譚略好。故不能發(fā)生效果。王充也是這種反抗運動的一個代表。不懂得這個時代荒謬迷忌的情形,便不能懂得王充的哲學(xué)。
上文說的讖緯符瑞等等的道士迷信,即是儒教迷信。是公歷一世紀的第一種特別色彩。但是那時代,又是一個天文學(xué)發(fā)展時代。劉歆的三統(tǒng)歷是儒教的天文學(xué),是王莽時代的天文學(xué)。建武八年,公歷三二。已有朱浮、許淑等人請修改歷法。從永平五年六二。到元和二年,八五。是四分歷和三統(tǒng)歷競爭最烈的時代。四分歷最后戰(zhàn)勝,遂得頒行。八五。當(dāng)兩派爭勝的時候,人人都盡力實地測候的工夫。誰的效驗最優(yōu),誰便占勝利。故楊岑候月食成績比官歷優(yōu),政府就派楊岑署理弦望月食官。六二。后來張盛、景防等用四分法與楊岑比課,一年之中,他們候月食的成績比楊岑多六事,政府就派他們代楊岑署理月食官。六九。四分歷所以能頒行,全靠他的效驗遠勝太初歷。后來賈逵與王充年歲略相同,死于公歷一0一,年七十二。用這種實驗的方法,比較新舊兩歷,得結(jié)果如下:
以太初歷考漢元,前二0六。盡太初元年,前一0四。日朔二十三事,其十七得朔,四得晦,二得二日。新歷七得朔,十四得晦,二得三日。舊歷成績比新歷好。
以太初歷考太初元年,盡更始二年,二四。日朔二十四事,十得晦。以新歷,十六得朔,七得二日,一得晦。新歷成績比舊歷好。
以太初歷考建武元年,二五。盡永元元年,八九。二十三事,五得朔,十八得晦。以新歷,十七得朔,三得晦,二得二日。新歷成績比舊歷好。
又以新歷上考春秋中有日朔者,二十四事,失不中者二十三事。新歷成績很壞。
實測的結(jié)果指出一個大教訓(xùn):「求度數(shù),取合日月星辰。有異世之術(shù),太初歷不能下通于今,新歷不能上得漢元?!?br /> 這種實驗態(tài)度,是漢代天文學(xué)的基本精神。太初歷的成立,在于效驗;(見上章。)四分歷的成立,也在于效驗。這種效驗是真確可靠的,不比那些圖讖緯書的效驗是邈茫無稽的。這種科學(xué)的態(tài)度,在當(dāng)時自然不能不發(fā)生一點影響。王充生在這個時代;他著書的時候,正當(dāng)四分歷與太初歷爭論最烈的時期。論衡著作的時期很可研究。講瑞篇說:「此論草于永平之初,……至元和、章和之際,孝章耀德天下?!褂只謬浾碌哿晔拢Q今上;宣漢篇也稱章帝為今上;齊世篇稱章帝為方今圣明。據(jù)此可見論衡不是一個時代做的。大概這書初起在永平初年,當(dāng)公歷六十余年,正在四分法初通行的時候。后來隨時增添修改,大部分當(dāng)是章帝時著作。直至和帝初年還在修改,故有稱孝章的地方。此書最后的修正,當(dāng)在公歷九十年左右,四分歷已頒行了。此書的著作與修正,前后共需三十年。但此后還有后人加入的地方,如別通篇提及蔡伯喈。蔡邕生于公歷一三三年,王充已死了三十多年了。此外尚有許多加入的痕跡。但論衡大體是公歷六十年至九十年之間做的。這是大概可以無疑的。他又是很佩服賈逵的人,又很留心當(dāng)時天文學(xué)上的問題,如說日篇可為證。故不能不受當(dāng)時天文學(xué)方法的影響。依我看來,王充的哲學(xué),只是當(dāng)時的科學(xué)精神應(yīng)用到人生問題上去。故不懂得當(dāng)時的科學(xué)情形,也不能了解王充的哲學(xué)。
王充的哲學(xué)的動機,只是對于當(dāng)時種種虛妄和種種迷信的反抗。王充的哲學(xué)的方法,只是當(dāng)時科學(xué)精神的表現(xiàn)。
先說王充著書的動機。他自己說: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拐摵馄允?dāng)?shù),亦一言也,曰:「疾虛妄。」佚文篇。
他又說:
充既疾俗情,作譏俗之書;又閔人君之政,徒欲治人,不得其宜,不曉其務(wù),愁精苦思,不睹所趨,故作政務(wù)之書;又傷偽書俗文多不實誠,故為論衡之書。自紀篇。
他又說:
是故論衡之造也,起眾書并失實,虛妄之言勝真美也。虛妄之語不黜,則華文不見息;華文放流,則實事不見用。故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浔窘云鹑碎g有非,故盡思極心以譏世俗。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語,悅虛妄之文。何則?事實不能快意,而華虛驚耳動心也。是故才能之士,好談?wù)撜?,增益實事,為美盛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至或南面稱師,賦奸偽之說;典城佩紫,讀虛妄之書?!献釉唬骸赣柝M好辯哉?予不得已也。今吾不得已也?!固撏@于真,實誠亂于偽。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雜廁,瓦玉雜糅。以情言之,吾心豈能忍哉?……人君遭弊,改教于上;人臣愚惑,作論于下。實得,則上教從矣。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實虛之分定,而后華偽之文滅;華偽之文滅,則純誠之化日以孳矣。對作篇。
他又說:
論衡就世俗之書訂其真?zhèn)?,辨其實虛?!讉鞅位?,偽書放流?!欠礊榉牵撧D(zhuǎn)為實,安能不言?俗傳既過,俗書又偽。若夫……淮南書言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堯時,十日并出,堯上射九日。魯陽戰(zhàn)而日暮,援戈揮日,日為卻還。世間書傳多若等類,浮妄虛偽,沒奪正是。心濆涌,筆手擾,安能不論?同上。
這幾段都可寫出王充著書的動機。他的哲學(xué)的宗旨,只是要對于當(dāng)時一切虛妄的迷信和偽造的假書,下一種嚴格的批評。凡是真有價值的思想,都是因為社會有了病纔發(fā)生的。王充所謂「皆起人間有非」。漢代的大病就是「虛妄」。漢代是一個騙子時代。那二百多年之中,也不知造出了多少荒唐的神話,也不知造出了多少荒謬的假書。我們讀的古代史,自開辟至周朝,其中也不知道有多少部分是漢代一班騙子假造出來的。王莽、劉歆都是騙子中的國手。讖緯之學(xué)便是西漢騙子的自然產(chǎn)兒。王充對于這種虛妄的行為,實在看不上眼。我們看他「心濆涌,筆手擾」,「吾不得已也」,「吾豈能忍哉」的語,便可想見他的精神。他的書名是「論衡」。他自己解釋道:「論衡,論之平也?!棺约o。又說:「論衡者,所以銓輕重之言,立真?zhèn)沃?。」衡即是度量?quán)衡的衡。即是估量,即是評判。論衡現(xiàn)存八十四篇,幾乎沒有一篇不是批評的文章。最重要的如:
書虛、第十六。道虛、二四。語增、二五。儒增、二六藝增、二七。對作八四。等篇,都是批評當(dāng)時的假書的。
問孔、二八。非韓、二九。刺孟三十。是批評古書的。
變虛、十六。異虛、十八。感虛、十九。福虛、二十。禍虛、二一。龍?zhí)摗⒍?。雷虛二三。是批評假書中紀載的天人感應(yīng)的事的。
寒溫、四一。譴告、四二。變動、四三。招致第四四篇,今闕。四篇,是從根本上批評當(dāng)時儒教的天人感應(yīng)論的。
講瑞、五十。指瑞、五一。是應(yīng)五二。是批評當(dāng)時的祥瑞論的。
死偽、六三。紀妖、六四。訂鬼、六五。四諱、六八?!鯐r、六九。譏日、七十。卜筮、七一。難歲、七三。詰術(shù)七四。等篇,是批評當(dāng)時的許多迷信的。
論衡的精神只在「訂其真?zhèn)?,辨其實虛」八個字。所以我說王充的哲學(xué)是批評的哲學(xué),他的精神只是一種評判的精神。
現(xiàn)在且說王充的批評方法。上文我說王充的哲學(xué)只是當(dāng)時科學(xué)的方法適用到天文學(xué)以外的問題上去。當(dāng)時的天文學(xué)者最注重效驗,王充的批評方法也最注重效驗。他批評當(dāng)時的災(zāi)異學(xué)派說:
變復(fù)之家不推類驗之,空張法術(shù)惑人君。明雩。
他是屬于自然主義一派的道家的,說見下。但他嫌當(dāng)時的自然學(xué)派也不注重效驗的方法。他說:
道家論自然,不知引物事以驗其言行,故自然之說未見信。自然。
他又說:
凡論事者,違實不引效驗,則雖甘義繁說,眾不見信。知實。
他的方法的根本觀念,只是這「效驗」兩字。他自己說:
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空言虛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ㄊバ馁t意,方比物類,為能實之。薄葬。
我們?nèi)粢猛醭湔f的「效驗」究竟是什么,最好是先舉幾條例:
?。ɡ唬┤逭咴唬骸溉粘?,出陰中。暮不見,入陰中。陰氣晦冥,故沒不見?!谷鐚嵳撝?,不出入陰中。何以效之?
夫夜,陰也,氣亦晦冥?;蛞古e火者,光不滅焉?!鹨古e,光不滅,日暮入,獨不見,非氣驗也。
夫觀冬日之入出,朝出東南,暮入西南。東南西南非陰,古以北方為陰。何故謂出入陰中?
且夫星小猶見,日大反滅,世儒之論虛妄也。說日。
?。ɡ├渍撸栔庖??!⑾闹畷r,太陽用事,陰氣承之。陰陽分爭,則相較軫,較軫則激射。激射為毒,中人,輒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壞。人在木下屋間,偶中而死矣。何以驗之。
試以一斗水灌冶鑄之火,氣激裂,若雷之音矣。或近之,必灼人體。天地為爐大矣,陽氣為火猛矣,云雨為水多矣,分爭激射,安得不迅?中傷人身,安得不死?……
雷者,火也。何以驗之?這兩句,今本倒置,今以意改正。以人中雷而死,即詢其身,中頭則須發(fā)燒燋,中身則皮膚灼,臨其尸,上聞火氣,一驗也。道術(shù)之家以為雷燒石色赤,投于井中,石焦井寒,激聲大鳴,若雷之狀,二驗也。人傷于寒,寒氣入腹,腹中素溫,溫寒分爭,激氣雷鳴,三驗也。當(dāng)雷之時,雷光時見,大若火之耀,四驗也。當(dāng)雷擊時,或燔人室屋及地草木,五驗也。
夫論雷之為火有五驗,言雷為天怒無一效,然則雷為天怒,虛妄之言。雷虛。
古文「效」與「驗」可以互訓(xùn)。廣雅釋言:「效,驗也?!箙斡[察傳篇注、及淮南主術(shù)注,驗,效也。王充的效與驗也只是一件事。效驗只是實驗的左證。這種左證,大略可分為兩種:(一)是從實地考察本物得來的。如雷打死人,有燒焦的痕跡,又有火氣,又如雷能燔燒房屋草木,都屬于這一種。(二)是本物無從考驗觀察,不能不用譬喻和類推的方法,如陰中氣可舉火,又可見星,可以推知日入不是入陰氣中;又如用水灌火能發(fā)大聲,激射中人能燒灼人,可以推知雷為陰氣與陽氣的激射,這都屬于第二類。第一種效驗,因當(dāng)時的科學(xué)情形,不容易做到。只有天文學(xué)在當(dāng)時確能做到了。醫(yī)學(xué)上的驗方也是如此。王充的書里,用這種實地試驗的地方,比較的很少。他用的效驗,大都是第二種類推的效驗。他說的「推類驗之」與「方比物類」都是這一類的效驗。這種方法,從個體推知個體,從這物推知那物,從名學(xué)上看來,是很容易錯過的。但是有時這種類推法也很有功效。王充的長處在此,他的短處也正在此。
這種重效驗的方法,依我看來,大概是當(dāng)時的科學(xué)家的影響。但是科學(xué)家的方法固然注重證驗,不過我們要知道證驗是科學(xué)方法的最后一步。科學(xué)方法的第一步是要能疑問。第二步是要能提出假設(shè)的解決。第三步方纔是搜求證據(jù)來證明這種假設(shè)。王充的批評哲學(xué)的最大貢獻就是提倡這三種態(tài)度:疑問,假設(shè),證據(jù)。他知道單有證驗是不夠用的,證驗自身還須經(jīng)過一番評判,方纔站得住。例如墨家說鬼是有的,又舉古代相傳杜伯一類的事為證驗。墨子明鬼篇。王充駁道:
夫論不留精澄意,茍以外效立事是非,信聞見于外,不詮訂于內(nèi),是用耳目論,不以心意議也。夫以耳目論,則以虛象為言;虛象效,則以實事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開心意。墨議不以心而原物,茍信聞見,則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失實之議難以教,雖得愚民之欲,不合智者之心。薄葬。
這一段說立論的方法,最痛快,最精彩。王充的批評哲學(xué)的精神,只是注重懷疑,注重心意的「詮訂于內(nèi)」。詮訂就是疑問,就是評判。他自己說論衡的方法是:
論則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虛之事,輒立證驗。對作。
看他先說「考之以心」,后說「效之以事」,可見他的方法最重心意的詮訂,效驗不過是用來幫助心意提出的假設(shè),使他立腳得住。不曾詮訂過的證驗,王充說:「雖效驗章明,猶為失實?!褂袝r詮訂已分明,便可不須再求證驗,也能成立。例如漢儒說上古圣王太平之世,廚房里自生肉脯,像一種蒲扇搖動生風(fēng),寒涼食物,使他不腐敗,故名萐脯。王充駁道:
太平之氣……能使廚自生肉萐,何不使飯自蒸于甑,火自燃于灶乎?……何不使食物自不??何必生萐以風(fēng)之乎?是應(yīng)。
儒者又說堯時有蓂莢夾階而生,月朔生一莢,至十五日而十五莢;十六落一莢,至月晦落完。王充駁他道:
夫起視堂下之莢,孰與懸歷日于扆坐旁,顧輒見之也?天之生瑞,欲以娛王者,須起察乃知日數(shù),是生煩物以累之也。且莢,草也。王者之堂,旦夕所坐。古者雖質(zhì),宮室之中,草生輒耘,安得生莢而人得經(jīng)月數(shù)之乎?同上。
儒者又說堯時有草名屈軼,生于庭,見了佞人便能指出。王充駁道:
夫天能故生此物以指佞人,不使圣王性自知之,或佞人本不生出,必復(fù)更生一物以指明之,何天之不憚煩也?……經(jīng)曰:「知人則哲,惟帝難之。」人含五常,音氣交通,且猶不能相知;屈軼,草也,安能知佞?如儒者之言是,則太平之時草木踰賢圣也。同上。
王充書里這一類的懷疑的批評最多,往往不用證驗,已能使人心服。有時他的懷疑或假設(shè),同普通的信仰相去太遠了,不容易使人領(lǐng)會信從,那時他方纔提出證驗來。如上文所引「日不入陰中」及「雷者火也」兩個假設(shè)。
總之,王充在哲學(xué)史上的絕大貢獻,只是這種評判的精神。這種精神的表現(xiàn),便是他的懷疑的態(tài)度。懷疑的態(tài)度,便是不肯糊里胡涂的信仰,凡事須要經(jīng)我自己的心意「詮訂」一遍,「訂其真?zhèn)?,辨其虛實」,然后可以信仰。若主觀的評判還不夠,必須尋出證據(jù),提出效驗,然后可以信仰。這種懷疑的態(tài)度,并不全是破壞的,其實是建設(shè)的。因為經(jīng)過了一番詮訂批評,信仰方纔是真正可靠的信仰。凡是禁不起疑問的信仰,都是不可靠的。譬如房屋建在散沙上,當(dāng)不住一陣風(fēng)雨,就要倒了。
漢代的許多迷信都掛著「儒教」的招牌。許多極荒謬的書,都假托儒家所謂圣人做的。這種虛妄詐偽的行為,和當(dāng)時人迷信假書的奴性,引起了王充的懷疑態(tài)度。王充明明的說當(dāng)時有許多書是假造的。他說:
世信虛妄之書,以為載于竹帛上者,皆圣賢所傳,無不然之事,故信而是之,諷而讀之。睹真是之傳與虛妄之書相違,則謂短書不可信用。漢代的古書,長二尺四寸,后出新書篇幅減短,僅長一尺,故名短書??凑摵庹f?!蚴篱g傳書諸子之語,多欲立奇造異,作驚目之論,以駭世俗之人;為譎詭之書,以著殊略之名。書虛。
他又說:
才能之士好談?wù)撜?,增益實事,為盛溢之語;用筆墨者,造生空文,為虛妄之傳。聽者以為真然,說而不舍;覽者以為實事,傳而不絕。對作。
他不但懷疑那些假造的書,并且攻擊當(dāng)時儒生說經(jīng)的種種荒謬。他說:
儒者說五經(jīng),多失其實。前儒不見本末,空生妄說。后儒信前師之言,隨舊述故,滑習(xí)辭語。茍名一師之學(xué),趨為師教授,及時早仕,汲汲競進。不暇留精用心,考實根核。故虛說傳而不絕,實事沒而不見,五經(jīng)并失其實。正說。
我們知道當(dāng)時經(jīng)師的荒謬,便知道王充說的「五經(jīng)并失其實」,并非過當(dāng)?shù)呢?zé)備。正說篇引當(dāng)時說經(jīng)家的話:「春秋二百四十年者,上壽九十,中壽八十,下壽七十,孔子據(jù)中壽三世而作,三八二十四,故二百四十年也?!褂郑骸干袝牌撸ū倍菲咚抟?,四七二十八篇,其一曰斗矣,故二十九?!构植坏猛醭湟戳R。
王充不但攻擊當(dāng)時的經(jīng)師,就是古代的圣賢,也逃不了他的批評。他有問孔、非韓、刺孟三篇,我們可引他對于孔子的態(tài)度作例:
世儒學(xué)者好信師而是古,以為賢圣所言皆無非,專精講習(xí),不知難問。夫賢圣下筆造文,用意詳審,尚未可謂盡得實;況倉卒吐言,安能皆是?……案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學(xué)者不能知也。……凡學(xué)問之法,不為無才,難于距師,核道實義,證定是非也?!乐庹f說人者,非必須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茍有不曉解之問,造難孔子,何傷于義?誠有傳圣業(yè)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逆于理?問孔。
我們雖不必都贊同他的批評,有許多批評是很精到的,例如他批孟子「王何必曰利」一節(jié)。但這種「距師」、「伐圣」的精神,是我們不能不佩服的。
王充生平最痛恨的就是當(dāng)時的天人感應(yīng)的儒教。從前天文學(xué)還在幼稚時代,把人類看作與天地并立的東西,把人看得太重要了,人類遂妄自尊大,以為「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皆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yīng)」,董仲舒語。善政可招致祥瑞,惡政必招致災(zāi)異。漢書天文志說的「政失于此,則變見于彼,猶景之象形,響之應(yīng)聲」,可以代表這種迷信。王充所以能打破這種迷信,大概是受了當(dāng)時天文學(xué)進步的影響。天文家測候天象,漸漸的知道宇宙有無窮的大,人類在這個大宇宙之中,真算不得什么東西。知道了人類的微細,便不會妄自尊大,妄想感動天地了。正如王充說的:
人在天地之間,猶蚤虱之在衣裳之內(nèi),螻蟻之在穴隙之中。蚤虱螻蟻為逆順橫縱,能令衣裳穴隙之間氣變動乎?……天至高大,人至卑小。筳不能鳴鐘,而螢火不爨鼎者,何也?鐘長而筳短,鼎大而螢小也。以七尺之細形,感皇天之大氣,其無分銖之驗,必也。變動。
天文學(xué)的進步,不但打破人類妄自尊大的迷誤,又可使人知道天行是有常度的,是自然的,是不會受人事的影響的。王充說:
在天之變,日月薄蝕。四十二月,日一食。五六月,月亦一食。五六月,湖北局本作「五十六月」。按說日篇云:「大率四十一二月日一食,百八十日月一蝕,蝕之皆有時。」故改正。西漢天文家測定五個月又二十三分之二十為一個月食之限,故知「五十六月」必誤也。食有常數(shù),不在政治。百變千災(zāi),皆同一狀,未必人君政教所致。治期。又寒溫篇:「水旱之至,自有期節(jié),百災(zāi)萬變,殆同一曲。」與此同。
這種議論,自然是天文學(xué)發(fā)達時代的產(chǎn)物。古代荀子也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王充的話,竟可算是荀子的天論新得了科學(xué)的根據(jù)。
王充說:「日月食有常數(shù),不在政治。百變千災(zāi),皆同一狀?!雇醭鋵τ谝磺袨?zāi)異,都持這個態(tài)度。我們只能舉一條最痛快的駁論,不能遍舉了。他說:
世之圣君莫若堯、湯。堯遭洪水,湯遭大旱。如謂政治所致,則堯、湯惡君也。如非政治,是運氣也。運氣有時,安可請求?世之論者,猶謂「堯、湯水旱,水旱者時也。其小旱湛,皆政也?!辜倭顚徣?,何用致湛?……世審稱堯、湯水旱,天之運氣,非政所致。夫天之運氣,時當(dāng)自然,雖雩祭請求,終無補益。而世又稱湯以五過禱于桑林時,立得雨。夫言運氣,則桑林之說絀;稱桑林,則運氣之論消。世之說稱者,竟當(dāng)何由?救水旱之術(shù),審當(dāng)何用?明雩。
以上所述,大半都是側(cè)重批評破壞一方面的。王充的絕大貢獻就在這一方面。中國的思想若不經(jīng)過這一番破壞的批評,決不能有漢末與魏、晉的大解放。王充的哲學(xué)是中古思想的一大轉(zhuǎn)機。他不但在破壞的方面打倒迷信的儒教,掃除西漢的烏煙瘴氣,替東漢以后的思想打開一條大路;并且在建設(shè)的方面,提倡自然主義,恢復(fù)西漢初期的道家哲學(xué),替后來魏、晉的自然派哲學(xué)打下一個偉大的新基礎(chǔ)。
我們且看王充哲學(xué)的建設(shè)方面。
自從淮南王失敗后,自然派的哲學(xué)被儒教的烏煙瘴氣遮住了,竟不能發(fā)展。祗有道家的一小支派——煉金煉丹的神仙家——居然與天人感應(yīng)的儒教拉得攏來,合成漢代儒教的一部分。漢武帝與劉向便是絕好的例。但道家理論一方面的天道自然觀念,與天人感應(yīng)的儒教根本上不能兼容,故無人提倡。直到王充起來,他要推翻那天人感應(yīng)的迷信,要打破那天人同類的天道觀念,(Anthropomorphism)不能不用一種自然的天道觀念來代他。試看他的譴告篇說:
夫天道,自然也,無為。如譴告人,是有為,非自然也。黃、老之家論說天道,得其實矣。變復(fù)之家,損皇天之德,使自然無為轉(zhuǎn)為人事,故難聽之也。
看這寥寥的幾句,可見王充的天道論與他的反對迷信是有密切關(guān)系的。又可見他的天道論是從道家哲學(xué)里面產(chǎn)生出來的。物勢篇說:
儒者論曰:「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夫天地合氣,人偶自生也,猶夫婦合氣,子則自生也。夫婦合氣,非當(dāng)時欲得生子,情欲動而合,合而生子矣。夫婦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然則人生于天地也,猶魚之于淵,蟣虱之于人也,因氣而生,種類相產(chǎn)。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斓睾蠚?,物偶自生矣?!我则炛咳缣旃噬f物,當(dāng)令其相親愛,不當(dāng)令之相賊害也?;蛟唬骸肝逍兄畾?,天生萬物。以萬物含五行之氣,五行之氣更相賊害?!乖唬骸柑熳援?dāng)以一行之氣生萬物,令之相親愛,不當(dāng)令五行之氣反使相賊害也?!够蛟唬骸赣麨橹?,故令相賊害。賊害,相成也?!鸩毁\木,木不成用;火不爍金,金不成器,故諸物相賊相利,含血之蟲相勝服、相嚙噬、相啖食者,皆五行氣使之然也?!乖唬骸柑焐f物欲令相為用,不得不相賊害也,則生虎狼蝮蛇及蜂蠆之蟲皆賊害人,天又欲使人為之用耶?……凡萬物相刻賊,含血之蟲則相服,至于相啖食者,自以齒牙頓利,筋力優(yōu)劣,動作巧便,氣勢勇桀。若人之在世,勢不與適,力不均等,自相勝服。以力相服,則以刃相賊矣。夫人以刃相賊,猶物以角齒爪牙相觸刺也。力強,角利,勢烈,牙長,則能勝;氣微,爪短,則誅;膽小,距頓,則服畏也。人有勇怯,故戰(zhàn)有勝負。勝者未必受金氣,負者未必得木精也。物勢。
看這一大段的主意,只是要推翻當(dāng)時天人同類的「目的論」。(Teleology)老子、莊子、慎到、淮南子一系的哲學(xué),無論怎樣不同,卻有一點相同之處,就是不承認天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王充也只是攻擊一個「故」字。淮南子說的「智故」、「故曲」,現(xiàn)在俗話說的「故意」,即是故字的意義。天地是無意志的,是無目的的,故不會『故』生人,也不會『故』生萬物。一切物的生死變化,都是自然的。這是道家哲學(xué)的公同觀念。王充的自然哲學(xué)和古代的自然哲學(xué)不同之處,就在王充受了漢代思想的影響,加上了一個『氣』的觀念。故說:「因氣而生,種類相產(chǎn),萬物生天地之間,皆一實也?!构收f:
試依道家論之。天者,普施氣?!蛱熘还噬骞冉z麻以衣食人,由同猶。其有災(zāi)變不欲以譴告人也。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氣自變而人畏懼之?!缣烊馂楣剩匀谎稍??無為何居?自然。
自然主義的天道觀解釋萬物的生長變化,比那目的論的天道觀滿意得多了。王充說:
草木之生,華葉青蔥,皆有曲折,象類文章。謂天為文章,復(fù)為華葉乎?宋人或刻木為楮葉者,三年乃成??鬃釉唬骸甘沟厝昴顺梢蝗~,則萬物之有葉者寡矣?!谷缈鬃又?,萬物之葉自為生也。自為生也,故生并成。如天為之,其遲當(dāng)若宋人刻楮葉矣。觀鳥獸之毛羽,毛羽之采色,通可為乎?……春觀萬物之生,秋觀其成,天地為之乎?物自然也?如謂天地為之,為之必用手,天地安得萬萬千千手,并為萬萬千千物乎?諸物之在天地之間也,猶子在母腹中也。母懷子氣,十月而生,鼻、口、耳、目、發(fā)、膚、毛理、血脈、脂腴、骨節(jié)、爪齒,自然成腹中乎?母為之也?偶人千萬,不名為人者,何也?鼻口耳目,非性自然也。自然。
這一段論自然主義和目的論的優(yōu)劣,說得明白。我們試想一個有意志的上帝,在這個明媚的春光里,忙著造作萬物,「已拼膩粉涂雙蝶,更著雌黃滴一蜂」,楊誠齋詩。請問這種宇宙觀能使我們滿意嗎?即使有人能承認這種目的論的天道觀,即使有人能承認這個「無事忙」為造化者,那么,天地之間萬物互相殘殺,互相吞吃——大魚吃小魚,人又吃大魚,蚊蟲臭虱又咬人——難道這都是這個造化者的意志嗎?
王充的自然論一方面要打破一個「故」字,一方面要提出一個「偶」字,故是目的論,偶是因緣論。故他再三說「人偶自生」,「物偶自生」,偶即是無意志的因緣湊合的。他說:
長數(shù)仞之竹,大連抱之木,工技之人裁而用之,或成器而見舉持,或遺材而遭廢棄。非工技之人有愛憎也,刀斧之加「之加」二字,湖北本作「加」字,今依下文改。有偶然也。蒸谷為飯,釀飯為酒。酒之成也,甘苦異味;飯之熟也,剛?cè)崾夂汀7氢覐N酒人有意異也,手指之調(diào)有偶適也。調(diào)飯也,殊筐而居;甘酒也,異器而處。蟲墮一器,酒棄不飲;鼠涉一筐,飯捐不食。夫百草之類,皆有補益。遭醫(yī)人采掇,成為良藥;或遺枯澤,為火所爍。等之金也,或為劍戟,或為鋒铦。同之木也,或梁于宮,或柱于橋?!遗肌?br /> 凡人操行有賢有愚,及遭禍福,有幸有不幸。舉事有是有非,及觸賞罰,有偶有不偶。并時遭兵,隱者不中。同日被霜,蔽者不傷。中傷未必惡,隱蔽未必善,隱蔽幸,中傷不幸。幸偶。
王充把天地間一切現(xiàn)象和一切變化都看作無意識的因緣偶合,這種幸偶論,一方面是他的自然主義的結(jié)果,一方面又是他的命定論的根據(jù)。道家本是信命定說的。儒家雖然注重人事,但孔子的天道觀念也是自然主義,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也信天道自然無為,故儒家信「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孟子也是信命天論的。儒家只有一個荀子不信命。看他的天論與非相篇。老、莊一系沒有不信命的。莊子更說得詳細。墨家信仰一個有意志又能賞善罰惡的天,故不能不反對有命說。墨子說:
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固且罰,非暴固罰也?!埂裼脠?zhí)有命者之言,則上不聽治,下不從事。上不聽治則政亂,下不從事,則財用不足。墨子非命上。
漢代的儒生要造出一種天人感應(yīng)的宗教來限制當(dāng)時的君權(quán),故不能不放棄「原始的儒教」的天命論,換上墨教的「天志」論。古代儒教的天命論,是如孟子說的「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孟子萬章篇。孟子又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埂笟|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贡M心篇。這種命定主義與道家「化其萬化而不知其禪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正沒有一點分別。漢代的新儒教表面上也信天命,但他的天命已不是孟子「莫之致而至,殀壽不貳」的命,乃是孟子最反對的那個「諄諄然命之」的天命。這種「諄諄然命之」的天命論,并不是儒家的遺產(chǎn),乃是墨家的信條。漢代一切春秋派、洪范派、詩派、易派的天人感應(yīng)論,都含有這個有意志,能賞罰,能用祥瑞災(zāi)異來表示喜怒的天帝觀念。
王充因為要推翻這「諄諄然命之」的天命,故極力主張那「莫之致而至」的命。他說命有兩種:(一)是稟氣厚薄之命,(二)是所當(dāng)觸值的命。氣壽篇。分說如下:
第一,稟氣的命?!阜蚍A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其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氣壽。「人稟元氣于天,各受壽夭之命,以立長短之形?!脷鉃樾?,性成命定。體氣與形骸相抱,生死與期節(jié)相須。形不可變化,命不可加減」。無形。這一種命,王充以為就是「性」。故他說:「用氣為性,性成命定?!顾纸忉屪酉摹杆郎忻挂痪涞溃骸杆郎?,無象于天,以性為主。稟得堅強之性,則氣渥厚而體堅強,堅強則壽命長,壽命長則不夭死。稟性軟弱者,氣少泊而性羸窳,羸窳則壽命短,短則夭死。故言有命,命即性也。」命義。這一種命,簡單說來,只是人受生的時候,稟氣偶然各有不同。人所受的氣,即是性,性即是命,這種命是不可加減的。
第二,觸值的命。這一種是從外面來的。人稟氣也許很強,本可長壽,但有時「遭逢外禍累害」,使他半途夭折。這種外來的累害,屬于觸值的命。王充說:「非唯人行,凡物皆然。生動之類,咸被累害。累害自外,不由其內(nèi)?!镆源荷?,人保之;以秋成,人必不能保之。卒然牛馬踐根,刀鐮割莖,生者不育,至秋不成。不成之類,遇害不遂,不得生也。夫鼠涉飯中,捐而不食。捐飯之味與彼不污者鈞,以鼠為害,棄而不御。君子之累害,與彼不育之物,不御之飯,同一實也。俱由外來,故為累害。修身正行,不能來福;戰(zhàn)栗戒慎,不能避禍。福禍之至,幸不幸也?!估酆?。王充這樣說法,把禍??醋髋既坏脑夥?,本是很有理的。參看上文引的幸偶篇??上K究不能完全脫離當(dāng)時的迷信。他解說「富貴在天」一句話道:「至于富貴所稟,猶性所稟之氣,得眾星之精。眾星在天,天有其象,得富貴象則富貴,得貧賤象則貧賤,故曰在天?!F或秩有高下,富或貲有多少,皆星位尊卑小大之所授也。」命義。這種說法,便遠不如觸值遭逢說的圓滿。富貴貧賤與兵燒壓溺,其實都應(yīng)該歸到外物的遭逢偶合。王充受了當(dāng)時星命骨相迷信的影響,他有骨相篇,很贊成骨相的迷信。故把富貴貧賤歸到星位的尊卑大小,卻不知道這種說法和他的逢遇、幸偶、累害等篇是不相容的。既說富貴定于天象,何以又說福禍由于外物的累害呢?
王充的命定論,雖然有不能使人滿意的地方,但是我們都可以原諒他,因為他的動機只是要打破「人事可以感動天道」的觀念。故他極力提倡這種「莫之致而至」的命定論,要人知道死生富貴貧賤兵燒壓溺都是有命的,是不能改變的。他要推翻天人感應(yīng)的宗教,故不知不覺的走到極端,主張一種極端的有命論。
不但人有命,國也有命。王充這種主張,也是對于人天感應(yīng)的災(zāi)異祥瑞論而發(fā)的。他說:
世謂古人君賢則道德施行,施行則功成治安;人君不肖,則道德頓廢,頓廢則功敗治亂?!鐚嵳撝谧匀?,非德化也?!蛸t君能治當(dāng)安之民,不能化當(dāng)亂之世。良醫(yī)能行其針藥,使方術(shù)驗者,遇未死之人得未死之病也。如命窮病困,則雖扁鵲末如之何。……故世治非賢圣之功,衰亂非無道之致。國當(dāng)衰亂,賢圣不能盛;時當(dāng)治,惡人不能亂。世之治亂在時不在政,國之安危在數(shù)不在教。賢不賢之君,明不明之政,無能損益。治期。
這種極端的國命論,初看了似乎很可怪,其實只是王充的有命論的自然趨勢。王充痛恨當(dāng)時的天人感應(yīng)的政治學(xué)說,故提倡這種極端的議論。他的目的只是要人知道「禍變不足以明惡,福瑞不足以表善」。治期篇中的話。他這種學(xué)說,也有很精采的部分,例如他說:
夫世之所以為亂者,不以賊盜眾多,兵革并起,民棄禮儀,負畔其上乎?若此者,由谷食乏絕,不能忍饑寒。夫饑寒并至而能無為非者寡,然則溫飽并至而能不為善者希?!屔谟杏啵瑺幤鹩诓蛔?。谷足食多,禮義之心生。禮豐義重,平安之基立矣。故饑歲之春,不食親戚;穰歲之秋,召及四鄰。不食親戚,惡行也;召及四鄰,善義也。為善惡之行,不在人質(zhì)性,在于歲之饑穰。由此言之,禮義之行,在谷足也。案谷成敗自有年歲,年歲水旱,五谷不成,非政所致,時數(shù)然也。必謂水旱政治所致,不能為政者莫過桀、紂,桀、紂之時宜常水旱。案桀、紂之時無饑耗之災(zāi)。災(zāi)至自有數(shù),或時返在圣君之世。實事者說堯之洪水,湯之大旱,皆有遭遇,非政惡之所致;說百王之害,獨為有惡之應(yīng),此見堯、湯德優(yōu),百王劣也。審一足以見百,明惡足以招善。堯、湯證百王,至百王遭變,非政所致?!宓壑绿椒堑滤?,明矣。治期。
這是一種很明了的「唯物的歷史觀」。最有趣的就是,近世馬克思(Marx)的唯物史觀也是和他的「歷史的必然趨向說」是相關(guān)的;王充的唯物觀也是和他的「歷史的命定論」是在一處的。
這種國命論和班彪一流人的王命論大不相同。班彪生公歷三年,死四五年。生當(dāng)王莽之后,眼見隗囂、公孫述一班人大家起兵想做皇帝,故他的王命論只是要人知道天命有歸,皇帝是妄想不到的。故他說:
帝王之祚,必有明圣顯懿之德,豐功厚利積累之業(yè),然后精誠通于神明,流澤加于生民,故能為神所福饗,天下所歸往。未見運世無本,功德不紀,而得崛起此在位者也。世俗見高祖興于布衣,不達其故,以為適遭暴亂,得奮其劍,游說之士至比天下于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悲夫,此世之所以多亂臣賊子者也?!蝠I饉流隸,……亦有命也。況乎天子之貴,四海之富,神明之祚,可得而妄處哉?故雖遭罹阨會,竊其權(quán)柄,勇如信、布,韓信、黥布。強如梁、籍,項梁、項籍。成如王莽,然卒潤鑊伏锧,烹醢分裂,又況么尚不及數(shù)子,而欲闇于天位者乎?……英雄誠知覺悟,畏若禍戒,……距逐鹿之瞽說,審神器之有授,毋貪不可幾,……則福祚流于子孫,天祿其永終矣。班彪王命論。
這種王命論是哄騙那些野心的豪杰的。王充的國命論是規(guī)勸那些迷信災(zāi)異祥瑞的君主的。我們知道他們當(dāng)時的時勢,便可懂得他們的學(xué)說的用意。懂得他們的用意,便能原諒他們的錯謬了。
論衡校釋附編五
論衡版本卷帙考
〔日本島田翰古文舊書考卷二〕 論衡二十五卷。殘。宋光宗時刻本。附明修本、通津草堂本、程榮本。今所通行明萬歷程榮刻三十八種漢魏叢書本,以嘉靖通津草堂本為藍本;通津本根原于宋槧明成化修本;明修本則又基于是書。自宋槧明成化修本極多偽誤,后來諸本皆沿其謬。又加之以明人妄改增刪,故有脫一張而強接上下者;有不可句者。諸子頗多粗本,論衡則其一也。是書左右雙邊,半頁十行,行十九、二十、二十一字。界高七寸一分五厘,橫五寸。卷端題「論衡卷第幾」?!竿醭洹?。次行以下列篇目。版心記刻工氏名王永、王林、王政、王存中、王璽、徐顏、徐亮、徐彥、陳俊、陳明、李憲、李文、趙通、高俊、許中、方佑、楊昌、朱章、宋端、張謹、周彥、劉文、卓宥、卓宄、卓佑、潘亨、毛昌、洪新、洪悅、毛奇、梁濟等。卷中凡遇宋諱「完、慎、貞、桓、征、懲、匡、筐、胤、朗、竟、境、恒、讓、墻、玄、鯀、弦、泫、殷、弘、煦、構(gòu)、敬、驚、樹、豎」等字,皆闕末筆,蓋光宗時刻本也。后人遇宋諱闕畫,乃加朱圍,蓋王山僧徒之所為也。論衡一書,以是書為最善。乃如累害篇「污為江河」下,宋本有「矣,夫如是,市虎之訛,……然而太山之惡,君子不得名,毛」四百字,此一張,今跳在命祿篇中,宜改裝也。宋槧明成化修本、嘉靖通津草堂本及程榮、何允中諸本俱闕,蓋明修本偶脫此一葉,通津本之所據(jù),即佚茲一張,首尾文句不屬,淺人乃不得其意,妄改「毛」字為「毫」字,以曲成其義耳。愛日精廬藏書志所載元刊明修本、元至元刊本并有,今據(jù)秘府宋本補錄。是書紙刻鮮朗,字字員秀,脫胎于魯公,更覺有逸致,宋本之存于今日者,當(dāng)奉是本為泰、華矣。狩谷掖齋求古樓所收,后歸于況齋岡本縫殿之助。聞諸本村正辭氏,況齋之病將歿,屬之于門人本村正辭氏,且捺一小印以為左券,卷首所捺小圓印即是也。后十洲細川潤次郎先生介書肆琳瑯閣而獲之,是書遂升為秘府之藏。惜闕第二十六以下。案宋槧明成化修本者,首有目錄,體樣一與前記宋槧本同。半版十行,行二十字。界長六寸九分,幅四寸七分五厘,長短不齊。其出于明時修版者,縫心上方有「成化九年補刊」字。比宋槧高短三分,橫減四分五厘。通津草堂本之稱,以其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起是嘉靖中袁褧所刻。首有嘉靖十年春三月吳郡袁褧引。體式行款,與明修本相同。但界長六寸四分,幅四寸七分,是為異耳。卷末題曰:「周慈寫?!拱讣尉冈暱淌恍斜玖椅倪x,世所稱以為精絕,秘府收三通。亦有「周慈寫」三字。宜乎是書筆畫遒勁,可以接武于文選。程榮本者,萬歷中程榮所校,首有萬歷庚寅虞淳熙及戊子沈云揖序。世多有之,故不詳說。
〔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四子類〕 論衡三十卷,宋刻本。余聚書四十余年,所見論衡,無逾此本。蓋此真宋刻元修明又增補殘損版片者,故中間每頁行款字形各異。至文字之勝于他本者特多。其最著者,卷首至元七年仲春安陽韓性書兩紙,第一卷多七下一葉。余之佳處不可枚舉,近始于校程榮本知之。程本實本通津草堂本,通津草堂本乃出此本,故差勝于程榮本。其最佳者,斷推此為第一本矣。通體評閱圈點出東澗翁手跡,「言里世家」,其即此老印記乎?俟與月霄二兄質(zhì)之。宋廛一翁。
〔孫星衍平津館鑒藏記二〕 明版論衡三十卷,題「王充」二字,末有慶歷五年楊文昌序,稱:「先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又得史館本二,各三十卷。然后互質(zhì)疑訛。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勾吮炯磸臈畋痉?。每葉二十行,行二十字。板心下有「通津草堂」四字,末卷后有「周慈寫,陸奎刻」六字。收藏有「嘉靖己未進士夷齋沈瀚私印」朱文方印。
〔葉德輝郋園讀書記〕 論衡三十卷,題「王充」二字,明嘉靖乙未蘇獻可通津草堂刻本。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版心下有「通津草堂」四字。后有「周慈寫,陸奎刻」。明本中之至佳者。卷一累害篇「垤成丘山,污為江河」下缺一葉,約四百字。其它明刻如程榮漢魏叢書本、何鏜漢魏叢書本缺葉同。因南監(jiān)補刊元至元本早缺此葉,無從校補也。元本為紹興路儒學(xué)刊。余從歸安陸存齋心源皕宋樓所藏本鈔補之。行字數(shù)目與此本恰合。孫星衍祠堂書目著錄,平津館鑒藏書籍記亦詳載此本版式行字,而不及缺葉,但未細閱耳。
〔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 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明通津草堂仿宋本。正德辛巳南監(jiān)補刊本。嘉靖乙未吳郡蘇獻可刊本。錢震瀧本。漢魏本。坊刊本。抱經(jīng)有校宋本。張金吾云:論衡明刊元修本目錄后有「正德辛巳四月吉日南京國子監(jiān)補刊完本」記。卷一累害篇「垤成丘山,污為江河」下一頁,通津草堂以下諸本俱缺。又元至元刊本殘帙一卷,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缺六至十五。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港斐汕鹕?,污為江河」下一頁不缺。
〔悼廠過錄楊校宋本題記〕 宜都楊惺吾氏所校論衡凡五冊,冊各六卷,系漢魏叢書程榮本,卷首有虞熙序,卷末為楊文昌后序,用宋本與通津本互校,校文俱用朱墨書于眉端,間亦提及坊本及廣漢魏叢書本作某字者。通卷點讀,時有是正。卷首有楊氏印像,右角上端有長方陽文朱印,文曰:「星吾七十歲肖像?!棺蠼窍露擞姓疥幬闹煊?,文曰:「楊守敬印?!姑績缘谝蝗~俱鈐有陰文「宜都楊氏藏書記」七字章,于眉端右角。
通卷無題跋,唯卷首目錄之末,題「宋槧本每半葉十行,行或十九字,或二十或二十一字。版心有刻手姓名。缺筆□□□□□□□□□□□□□□戍□。明刊本版心有『通津草堂』四字,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凡改正,皆系宋本,不悉出也?!乖圃?。今悉迻錄于此本。
楊氏觀海堂書,收歸國務(wù)院。民七、十二月新會梁啟超致書大總統(tǒng)徐世昌,請將楊書捐贈松坡圖書館。徐贈二百七十六箱與之,余者尚有書目四冊,不下數(shù)千卷,仍存國務(wù)院圖書室。今歲經(jīng)清室善后委員會索回,暫儲景山西街大高殿。因助教胡文玉先生之介紹,往迻錄一過,凡四日始告竣事。
楊氏所校宋本,與予三年前在歷史博物館所校論衡殘本,行款缺筆,一一相符,更足證該館所藏者確系宋槧也。
十五年三月十二日,全書錄竟,因題記焉。四月十六日,始書于此。 悼廠自記
〔朱宗萊校元至元本題記〕 七年夏,從硤石蔣氏借得元至元本??币贿^。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每卷首標曰:「新刊王充論衡卷之幾?!拱腠撌校卸淖?。「垤成丘山,污為江河」下一頁不缺。然其中訛字甚多,疑是當(dāng)時坊本。蔣氏藏本又多缺葉爛字。
蔣氏所藏元本論衡,其書合兩卷為一卷,凡十五卷,半頁十二行,行二十四字。與獨山莫氏所稱元至元本行款合。后有某氏跋,首尾爛損。又有干道丁亥五月二十八日番陽洪適景伯跋,亦破缺不完。意是元本而覆干道本者與?篇中空缺訛脫之字,于行二十四字者,為參差不齊,然合諸行二十四字乃多在同列,豈其所據(jù)宋本為行二十字者與?(陸心源群書校補云:元至元紹興路總管宋文瓚覆宋十五卷本,每頁二十行,行二十字,則蔣氏藏本為覆至元本無疑。莫氏所言至元本行款殆誤也。十月十二日。)瑞安孫氏嘗據(jù)元本校程榮本,今觀其所謂元本作某者,雖十六七與此合,而訛脫之字,此尤為多,豈元本本不止一本,而此又元本中之最下者與?七年七月二十三日校錄竟,附識于此,以俟考定。
〔隋書經(jīng)籍志雜家〕 論衡二十九卷。后漢征士王充撰。
〔舊唐書經(jīng)籍志雜家〕 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唐書藝文志雜家〕 王充論衡三十卷。
〔宋史藝文志雜家〕 王充論衡三十卷。
〔唐馬總意林三〕 論衡二十七卷。注:「王充?!怪軓V業(yè)注曰:「隋志二十九卷,唐志三十卷。今存卷如唐,惟闕招致一篇。此云『二十七卷』,未詳?!拱矗核螚钗牟唬骸杆妆径呔怼!古c馬氏所見本合。
〔宋王堯臣崇文總目雜家〕 論衡三十卷。王充撰。
〔宋尤袤遂初堂書目雜家〕 王充論衡。
〔宋王應(yīng)麟玉海六十二〕 唐志雜家,王充論衡三十卷。隋志二十九卷。今本亦三十卷,八十五篇,逢遇第一至自紀八十五。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經(jīng)籍考子雜家〕 論衡三十卷。
〔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一部七冊闕。一部十冊殘闕。
〔明葉盛菉竹堂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七冊。
〔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刊本。漢王充著,宋慶歷五年楊文昌后序,嘉靖乙未后學(xué)吳郡蘇獻可???br /> 〔天祿琳瑯書目卷九明版子部〕 論衡,二函,十二冊。漢王充著。三十卷。后有宋楊文昌后序。文昌爵里無考,其序作于慶歷五年。稱:「先得俗本七,率二十七卷,其一程氏西齋所貯。又得史館本,各三十卷。于是互質(zhì)疑謬,沿造本源,又為改正涂注凡一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字。募工刊印?!乖圃?。今考晁公武、陳振孫、馬端臨諸家著錄卷目悉符,則文昌??緸榭蓳?jù)矣。此本版心下方有「通津草堂」四字,紙質(zhì)墨光,系為明制。蓋取文昌定本而重加校刻者。
〔瞿鏞鐵琴銅劍樓宋金元本書影宋子部〕 論衡三十卷,宋刊元、明補本。此為慶歷中楊文昌刊本。迨元至元間紹興路總管宋文瓚重為補刊,故有至元七年安陽韓性后序。目錄后有墨圖記二行云:「正德辛巳四月吉旦南京國子監(jiān)補刊?!雇ń虿萏帽炯磸拇顺?。卷末有「汲古閣毛氏收藏子孫永?!怪煊洝?br /> 〔皕宋樓叢書子部雜家類三〕 論衡,明通津草堂刊本。漢王充撰。載有楊文昌序。
〔孫氏宗祠書目諸子第三雜家〕 論衡二十九卷。漢王充撰。一明通津草堂刊本。一明程榮本。
〔稽瑞樓書目〕 論衡三十卷。校本十冊。
〔世善堂書目子部各家傳世名書〕 論衡三十卷。
〔述古堂藏書目子雜〕 王充論衡三十卷六本。
〔錢謙益揖絳云樓書目子雜〕 論衡。三十卷。王充。
〔黃丕烈輯季滄葦書目〕 王充論衡三十卷八本。
〔天一閣見存書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缺。漢王充撰。存卷一至二十一。卷二十五至末。
〔四庫全書總目子部雜家類〕 論衡三十卷,漢王充撰。其書凡八十五篇,而第四十四招致篇有錄無書,實八十四篇。考其自紀曰:「書雖文重,所論百種。案古太公望、近董仲舒?zhèn)髯鲿儆杏?,吾書纔出百,而云太多?!谷粍t原書實百余篇,此本目錄八十五篇,已非其舊矣。
〔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雜家〕 論衡三十卷。后漢征士王充撰。
〔劉盼遂王充論衡篇數(shù)殘佚考〕(見古史辯第四冊六九一頁。)
論衡一書,今存八十五篇,內(nèi)惟招致一卷,有錄無書。蓋實存八十四篇,從未有加以異議者。惟予嘗按考其實,則論衡篇數(shù),應(yīng)在一百以外,至今日佚失實多,最少亦應(yīng)有十五六篇。今分三項,說明之如次:
一、以仲任自己之言為證。
甲、自紀篇云:「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zhèn)髯鲿儆杏?。吾書亦纔出百,而云泰多?!?br /> 乙、佚文篇云:「故夫占跡以睹足,觀文以知情,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衡篇以百數(shù),亦一言也,曰疾虛妄。」(按:百數(shù)各本皆誤作十?dāng)?shù),今正。百數(shù)者,百許也,百所也,今山東言千之左右曰千數(shù),百之左右曰百數(shù),其遺語也。此本由后人誤仞八十四篇為足本,故妄改百數(shù)為十?dāng)?shù),而不顧其欠通也。)據(jù)以上二事,足證今之八十五篇,非完書矣。
二、以論衡本書之篇名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