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一

法苑珠林 作者:唐·道世


  六度篇第八十五之二施度量境部篇六述曰。謂能施之人行有智愚。若智人行施要觀前人。有益便施。無益不施。

  故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云。若見貧窮者先語言。汝能歸依三寶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歸及齋戒。后則與施物。若言不能。后語言。能隨我語念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如其無財教余有財令作是施。若其愚人貪著財物。不知無常人物屬他。戀著慳惜。菩薩見此無益之物。即令急施。廢修道業(yè)。

  故大莊嚴論云。若物能令起惱則不應畜。縱令寶玩要必有離。如蜂作蜜他得自不得。財寶亦如是。

  又地持論云。若菩薩布施令他受苦。若致逼迫。若被侵欺及非法求。自力他力不隨所欲。為眾生故。寧自棄舍身命不隨彼欲。令致逼迫則不施與。非是菩薩行凈施時。菩薩外不施者。若有眾生求毒火刀酒媒行作戲等一切非法來求乞者。

  菩薩不施。若施與者而多起惡。墮于惡道。不到彼岸。若他求索我之身分。即須施與。不須量他前人起退屈心。

  又智度論問。云何布施得到彼岸不到彼岸。答曰。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薩道欲度彼岸。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言。眼無所任。何以索之。若須我身及以財物者。當以相與。答言。不須。唯欲得眼。若汝實行檀者。以眼見與。爾時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棄地。又以腳蹋。

  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難可度也。眼實無用而強索之。既得無用而棄。又以腳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輩不可度也。不如自調早度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薩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

  福田部第七如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云。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外道離欲人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我今為汝分別諸福田。故作是說。若能至心生大憐愍施于畜生。專心恭敬施于諸佛。其福正等無有差別。言百倍得。如以壽命色力安辯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各各百倍。乃至無量亦復如是。

  是故我于契經(jīng)中說。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福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或有人說。受者作惡罪及施主。是義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時為破彼苦。

  非為作罪。是故施主應得善果。受者作惡。罪自鐘己。不及施主。問若施圣人得福多者。云何經(jīng)說智人行施不簡福田。答今釋此意義有多途。明能施之人。有愚智之別。所施之境。有悲敬之殊。悲是貧苦。敬是三寶。悲是田劣而心勝。敬是田勝而心劣。若取心勝施佛。則不如施貧。故像法決疑經(jīng)云。有諸眾生。見他聚集作諸福業(yè)。但求名聞。傾家財物以用布施。及見貧窮孤獨。呵罵驅出不濟一毫。如此眾生名為顛倒作善癡狂禍福。名為不正作福。如此人等甚可憐愍。用財甚多獲福甚少。善男子。我于一時告諸大眾。若人于阿僧只身供養(yǎng)十方諸佛并諸菩薩及聲聞眾。不如有人施畜生一口飲食。其福勝彼百千萬倍無量無邊。乃至施與餓狗蟻子等。悲田最勝。

  又智度論云。如舍利弗。以一缽飯上佛。佛即回施狗。而問舍利弗。誰得福多。舍利弗言。如我解佛法義。佛施狗得福多。若據(jù)敬法重人識位修道。敬田即勝。故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云。若施畜生得百倍報。乃至須陀洹得無量報。羅漢辟支尚不如佛。況余類也。若據(jù)平等而行施者。無問悲敬。等心而施得福弘廣。故維摩經(jīng)云。分作二分。一分施彼難勝如來。一分與城中最下乞人。福田無二。

  又賢愚經(jīng)云。佛姨母摩訶波阇波提。佛已出家。手自紡織。預作一端金色之□。積心系想唯俟于佛。既得見佛喜發(fā)心髓。即持此□奉上如來。佛告憍曇彌?! ∪瓿执恕跬畋娚2ㄌ嶂匕追鹧?。自佛出家心每思念。故手自紡織規(guī)心俟佛。

  唯愿垂愍為我受之。佛告之曰。知母專心欲用施我。然恩愛心施福不弘廣。若施眾僧獲報彌多。我知此事是以相勸。

  又居士請僧福田經(jīng)云。別請五百羅漢。不如僧次一凡夫僧。吾法中無受別請法。若有別請僧者。非吾弟子。是六師法。七佛所不可。故知施有三種。故不可以一概論也?! ∠鄬Σ康诎耸鲈弧4藙e有五種相對。第一田財相對有四。一田勝財劣。如童子施土與佛等。二財勝田劣。如將寶施貧人等。三田財俱勝。如將寶施佛等。四田財俱劣。

  如將草施畜等?! 〉诙p重相對有四。一心重財輕。如貧女將一錢施大眾得福弘多。二財重心輕如王夫人。心慢多將寶物。施眾得福鮮少(下二可知)。

  第三空有相對。一空心不空境。如雖學空觀然惜財不施還得貧報。二空境不空心。知財不堅常多樂施得福增多(下二可知)?! 〉谒亩嗌傧鄬?。如法句喻經(jīng)云。施有四事。何等為四。一者施多得福報少。

  二者施少得福報多。三者施少得福報少。四者施多得福報亦多。何謂施多得福報少。其人愚癡殺生祭祠。飲酒歌舞。損費錢寶無有?;邸J菫槭┒嗟酶I佟:沃^施少得福多者。能以慈心奉道德人。眾僧食已精進學誦。施此雖少其福彌大。是為施少得福多。何謂施少得報少者。以慳貪惡意施凡道士。兩俱愚癡。是故施少得福亦少。何謂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賢者覺世無常。好心出財。起立塔寺。精舍園果。供養(yǎng)三尊。衣被履屣床榻廚膳。斯福如五大河流入于大海。福流如是。世世不斷。是為施多其報亦多。

  第五染凈相對。如智度論云。佛法中有四種布施。一施者清凈受者不凈。二施者不凈受者清凈。三施受俱凈。四施受俱不凈。佛自供養(yǎng)佛故。是為二俱清凈。如東方寶積佛功德力所生華。寄十住法身普明菩薩。送此華來上散釋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是為二俱清凈(余句可解)。

  財施部第九如大寶積經(jīng)云。財施有五種。一至心施。二信心施。三隨時施。四自手施。

  五如法施。

  述曰。然所施之財。有是有非。非法之物縱將布施得福鮮少。如法之財?shù)酶浂?。如大寶積經(jīng)云。所不應施復有五事。一非理求財不以施人。物不凈故。二酒及毒藥不以施人。亂眾生故。三罝羅機網(wǎng)不以施人。惱眾生故。四刀杖箭不以施人。害眾生故。五音樂女色不以施人。壞凈心故。

  又地持論云。菩薩亦不以不如法食施。所謂施出家人余殘飲食。便利洟唾膿血污食。不語不知飯及麥飯。不如法和應棄者。謂不蔥食雜污不肉食不酒飲雜污。如是和合不如法者。勿以施人。

  又智度論云。若人鞭打拷掠閉系法得財而作布施。生象馬牛中。雖受畜生形負重鞭策羈靽乘騎。而得好屋好食。為人所重以人供給。又如惡人多懷瞋恚心由不端而行布施。當墮龍中得七寶宮殿妙食好色。又如憍人多慢瞋心布施。墮金翅鳥中常得自在。有如意寶珠以為纓絡。種種所須皆得自恣。無不如意。變化萬端無事不辦。又如宰官之人枉濫人民不順治法。而取財物以用布施。墮鬼神中作鳩槃茶鬼。能種種變化五塵自娛。又如多瞋佷戾嗜好酒肉之人而行布施。墮地夜叉鬼中。常得種種歡樂音樂飲食。又如有人剛愎強梁而能布施車馬代步。墮虛空夜叉中而有大力。所至如風。又如有人妒心好諍而能以好房舍臥具衣服飲食布施?! 」噬鷮m觀飛行夜叉中。有種種娛樂便身之物。若惱前人強求人物而營福者。反招其罪。不如靜心修治內心得利轉勝。

  又優(yōu)婆塞經(jīng)云。若惱眷屬得物以施。是人未來雖得大報身當病苦。若先不能供養(yǎng)父母。惱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惡人。是假名施。不名義施。如是施者。名無憐愍。不知報恩。是人未來雖得財寶。常求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以此文證。強役人物營修福者。反招苦報。何名出益。今時末世道俗訛替。

  競興齋講強抑求財。營修塔寺依經(jīng)不合。反招前罪。不如靜坐內修實行。出離中勝無過于此。若有凈心為人說法。前人敬誠求法舍施。即須為說令成福智。不得見有前判。雷同總撥妄生譏謗。抑遏前福。  又無性攝論釋云。謂菩薩見彼有情。于其財位。有重業(yè)障。故不施與。令知慧施空無有果。設復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為。如有頌言?! ∪缒溉閶雰阂唤?jīng)月無倦嬰兒喉若閉乳母欲何為寧使貧乏于財位遠離惡趣諸惡行勿彼富貴亂諸根令感當來眾苦器又增一阿含經(jīng)云。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應時之施有五事益。云何為五。一者施遠來人。二者施遠去人。三者施病人。四者儉時施。五者若初得新果蓏若谷食等。先與持戒精進人。然后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當念隨時施。若應時凈施者。還得應時果報。謂隨時所宜凈心而施。若寒時施溫室氈被薪火暖食等。若熱時施涼室輕衣水扇冷物等。渴時與漿。饑時給食。風雨送供。天和請僧。如是隨時應情令悅。未來獲福還受順報。

  又菩薩地持論云。一切施者。略說有二種。一內物。二外物。菩薩舍身。是名內施。若為食吐眾生食已吐施。是名內外施。除上所說。是名外施。菩薩內施有二種。一隨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譬如有人為衣食故系屬于人為他仆使。

  如是菩薩不為利養(yǎng)。但為無上菩提。為安樂眾生。為滿足檀波羅蜜。隨所欲作他力自在舍身布施。二隨他所須。支節(jié)等一切施與。菩薩外施復有三種。一隨其所求受用樂具歡喜施與。二奉事彼故一切舍心一切施與。菩薩內外物非無差別。等施一切?;蛴兴??;蛴胁皇?。若于眾生樂而不安。不樂不安。則不施與。若于眾生安而不樂。亦安亦樂。是則盡施。

  又大集經(jīng)云。菩薩有四種施具足智慧。何等為四。一以紙筆墨與法師令書寫經(jīng)。二種種校飾莊嚴妙座以施法師。三以諸所須供養(yǎng)之具奉上法師。四無諂曲心贊嘆法師?! ∮种嵌日撛?。若人布施修福。不好有為作業(yè)生活。則得生四天王處。若人布施加以供養(yǎng)父母伯叔兄弟姊妹等。無瞋無恨不好諍訟。又不喜諍訟之人。得生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 ∮謨?yōu)婆塞戒經(jīng)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凈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

  若以凈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樂見。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種姓。是不名為惡。

  若為自身造作衣服莊嚴之具種種器物。作已歡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來得如意樹。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違此要誓輸佛物。

  犯則生愧。如其不違。即是微妙智慧因緣。如是施者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給妻子奴婢衣食。常以憐愍歡喜心與。未來則得無量福德。若復觀田倉中多有鼠雀犯暴谷米。常生憐愍復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歡喜無觸惱想。當知是人得福無量。  又大寶積經(jīng)云。若以華施。具陀羅尼七覺華故。

  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涂身故。若以果施具戒成就無漏果故。

  若以食施。具足命辯色力樂故。

  若以衣施。具清凈色除無慚愧故?! ∪粢詿羰?。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諸法性故。

  若以象馬車乘施。得無上乘具足神通故。

  若以瓔珞施。具足八十隨形好故。

  若以珍寶施。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

  若以筋力仆使施。具佛十力四無畏故。

  取要言之。乃至國城妻子頭目手足舉身施與。心無吝惜。為得無上菩提度眾生故。

  又大菩薩藏經(jīng)云。菩薩為得阿耨菩提故。行拖那波羅蜜多時。所修布施。又得十種稱贊利益。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摩訶薩以上妙五欲施故。獲得清凈戒定慧聚及以解脫解脫知見聚無不具足。二者菩薩以上妙戲樂器施故。獲得清凈游戲法樂無不具足。三者菩薩以足施故。感得圓滿法義之足。趣菩提坐無不具足。四者菩薩以手施故。感得圓滿清凈法手。拯濟眾生無不具足。五者菩薩以耳鼻施故。

  獲得諸根圓滿成就無不具足。六者以支節(jié)施故。獲得清凈無染威嚴佛身無不具足。七者菩薩以目施故。獲得觀視一切眾生。清凈法眼無有障礙。無不具足。八者菩薩以血肉施故。獲得堅固身命。攝持長養(yǎng)一切眾生。真實善權無不具足。九者菩薩以髓腦施故。獲得圓滿不可破壞等金剛身無不具足。十者菩薩以頭施故。

  證得圓滿超過三界無上最上一切智智之首。無不具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為得菩提行如是施。攝受如是相貌圓滿佛法稱贊利益上妙功德。皆為滿足拖那波羅蜜多故。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行施不求妙色財亦不愿感天人趣我求無上勝菩提施微便感無量福又百緣經(jīng)云。佛在世時。舍衛(wèi)城中有一長者。財寶無量不可稱計。其婦生一男兒。端正殊妙世所希有。當生之日天降大雨。父母歡喜。舉國聞知。相師占善。因為立字。名耶奢蜜多。不飲乳哺。其牙齒間自然八功德水用自充足。年漸長大見佛出家得阿羅漢果。諸天世人所見敬仰時諸比丘見是事已。請佛為說宿福因緣。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賢劫中有佛出世。號曰迦葉。于彼法中有一長者?! ∧陿O老耄。出家入道不能精勤。又復重病。良醫(yī)占之教當服蘇。病乃可差。尋用醫(yī)教取蘇服之。于其夜中藥發(fā)熱渴。馳走求水。水器皆空。復趣泉河普皆枯渴。

  如是處處求水不得。深自悔責。于彼河岸脫衣系樹。舍之還來。至其明旦以狀白師。師聞是語即答之言。汝遭此苦狀似餓鬼。汝今可即取我瓶中水至僧中行。即受教取瓶水。水盡涸竭。心懷憂怖。謂其命終必墮餓鬼。尋詣佛所具陳上事。而白世尊。幸為見示。佛告比丘。汝今當于眾僧之中行好凈水??傻妹摯损I鬼之身。聞已歡喜。即便僧中常行凈水。經(jīng)二萬歲即便命終。在所生處其牙齒間。常有清凈八功德水。自然充足。不飲乳哺。乃至今者遭值于我出家得道。比丘聞已歡喜奉行。

  又阿育王經(jīng)云。昔佛在世時與諸比丘及與阿難前后圍繞。入王舍城而行乞食。至于巷中見二小兒。一名德勝。二名無勝。弄土而戲。擁土作城舍宅倉儲。

  以土為□著于倉中。此二小兒見佛相好金色光明遍照城內。德勝歡喜掬倉中土名為□者。奉上世尊。而發(fā)愿言。使我將來蓋于天地廣設供養(yǎng)。緣是善根發(fā)愿功德。佛般涅槃一百年后。作轉輪王王閻浮提。住華氏城。正法治世。號阿怒伽王。分佛舍利而作八萬四千寶塔。其王信心常請眾僧宮中供養(yǎng)。時王宮中有一婢使。最貧下賤。見王作福自克責言。王先身時布施如來一掬土故。今得富貴。今日重作。將來轉勝。我先身罪今日廝下。又復貧窮。無可修福。將來轉賤。何有出期。思已啼哭。眾僧食訖。此婢掃地糞掃中得一銅錢。以此一錢即施眾僧。心生歡喜。其后不久得病命終。生阿育王夫人腹中。滿足十月產(chǎn)生一女。端正殊妙世之少雙。其女右手尋常急拳。年滿五歲。夫人白王。所生女子一手常拳。王即喚來抱著膝上。王為摩手。手即自開。當于掌中有一金錢隨取隨有而無窮盡。須臾之間金錢滿藏。王怪所以。即將往問耶奢羅漢上座。此女先身作何福德。于手掌中有此金錢。取無窮盡上座答言。此女先身是王宮人。于糞掃中得一銅錢布施眾僧。以此善根得生王家。以為王女。緣昔一錢布施眾僧善根因緣。恒常手中把一大金錢取無窮盡。

  又雜寶藏經(jīng)云。昔耆阇崛山中多有僧住。諸方人聞送供者眾。有一貧窮乞索女人。見諸長者送供詣山。作是念言。此必作會。我當往乞。便向山中見諸長者。以種種食供養(yǎng)眾僧。自思惟言。彼諸人等。先世修福。今日富貴。今復重作。未來轉勝。我先不修今世貧苦。今若不作未來轉劇。思已啼哭。先于糞中拾得兩錢。每常保惜以俟乞索不得之時。當用買食。我今持以布施眾僧。分一二日不得食意。伺僧食訖即便布施。維那僧前欲為祝愿。上座不聽。自為祝愿。復留食施。諸人既見上座乞食。諸人亦與。女大歡喜云。我得果報。將食出外。到一樹下。食訖而臥。施福所感黃云覆之。時值國王最大夫人亡來七日。王遣人訪誰有福德應為夫人。使與相師至彼樹下見此女人。相師占之。此女福德堪為夫人。

  即以香湯沐浴清凈。與彼夫人衣服令著。大小相稱。千乘萬騎將至王所。王見歡喜。心甚敬重。后時自念。我今所以得福報。緣以兩錢施僧故爾。當知彼僧便為于我有大重恩。即白王言。我先廝賤。王見洗拔得為人次愿聽往彼僧所報恩。王言。隨意。夫人即便車載飲食及珍寶。詣山布施。上座即遣維那祝愿。不自祝愿。夫人念言。前施兩錢見為祝愿。今載珍寶不為祝愿。年少比丘亦嫌此事。上座爾時語夫人言。心念嫌我。兩錢施時為我祝愿。今載珍寶不為祝愿。我佛法中唯貴善心。不貴珍寶。夫人先施兩錢之時。善心極勝。今施珍寶吾我貢高。是以我今不為祝愿。諸年少等亦莫嫌我。年少比丘聞已慚愧。悉皆獲得須陀洹果。夫人聽法慚愧亦得須陀洹果。

  又雜寶藏經(jīng)云。昔拘留沙國有惡生王。詣園堂上見一金貓。從東北角入西南角。王時見已即遣人掘。得一銅盆。盆受三斛。滿中金錢。漸漸深掘復得一盆。  如是次第得三重盆。各受三斛。悉滿金錢。轉復傍掘經(jīng)于五里。步步之中盡得銅盆。皆滿金錢。王雖得錢。怖不敢用。怪其所以。即詣尊者迦旃延所。說其因緣。尊者答王。此王宿因所獲福報。但用無苦。王即請問往昔因緣。尊者答王。

  乃往過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入般涅槃后。遺法之中有諸比丘。四衢道頭施座置缽。在上教化。而作是言。誰有人能舉財著此堅牢藏中。若入此藏王賊水火所不能奪。時有貧人。先因賣薪得錢三文。見僧教化歡喜布施。即以此錢重著缽中。

  發(fā)愿而去。去家五里步步歡喜。到門欲入。復遙向僧至心頂禮。發(fā)愿而入。時貧人者今王身是。緣昔三錢歡喜施僧。世世尊貴常得如是。三重銅盆滿中金錢。緣五里中步步歡喜。常于五里有此金錢。以是因緣。若布施時應當至心。歡喜施與勿生悔心。

  隨喜部第十如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云。佛言。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遽。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自說無財。是義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施于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耶。誰有一日不食三摶□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施于乞者。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體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線施人系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驎r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祝愿。王及貧窮人所得功德等無差別。如人買香。涂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等聞無異。而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無有差別。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自觀余一搏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施與。況復多耶。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乃至獲得阿羅漢果。猶不能遮斷饑渴等。若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是人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雖富有四天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為無上樂而行布施。不為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若施主歡喜不悔。親近善人。財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樂。

  至無上果。能離一切煩惱結縛。

  若施主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識。多饒財寶眷屬成就。能用能施。一切眾生喜樂見之。見已恭敬尊重贊嘆?! ∮执笳煞蛘撛?。若慳心多者。雖復泥土重于金玉。若悲心多者。雖施金玉輕于草木。若慳心多者。喪失財寶。心大憂惱。若行施者。令受者喜悅。自亦喜悅。設有美食。若不施與而食啖者。不以為美。設有惡食得行布施。然后食者心中歡悅以為極美。若行施竟有余自食。善丈夫者心生喜樂。如得涅槃。無信心者誰信是語。設有粗食。有饑者在前。尚不能施與。況余勝解而能與人。若人于大水邊。尚不能以少水施與眾生。況余好財。是人于世間糞土易得于水。慳貪之人聞乞糞土猶懷吝惜。況復財物。

  如有二人。一則大富。一則貧窮。有乞者來。如是二人俱懷苦惱。有財物者懼其求索。無財物者我當云何。得少財物與之。如是二人憂苦雖同。果報各異。

  貧悲念者生天人中受無量樂。富慳貪者生餓鬼中受無量苦。若菩薩但有悲愍心。

  便為具足。況與少物。菩薩悲心念施無有財物。見人乞時不忍言無。悲苦墮淚?! ≡O聞他苦尚不能堪忍。況復眼見他苦惱而不救濟者。無有是處。有悲心者見貧苦眾生。無財可與。悲苦嘆息。無可為喻。救眾生者。見眾生受苦悲泣墮淚。以墮淚故知其心軟。菩薩淚有三時。一見修功德人以愛敬故為之墮淚。二見苦惱眾生無功德者以悲愍故。為之墮淚。三修大施時悲喜踴躍墮淚。計菩薩墮淚已來多四大海水。世間眾生舍于親屬悲泣墮淚。不及菩薩見貧苦眾生無財施時悲泣墮淚。

  菩薩聞乞聲為之墮淚。乞者見菩薩雨淚。雖不言與當知必得。菩薩見乞者來時。

  極生悲苦。乞者得財物時。心生歡喜得滅悲苦。菩薩聞乞言時。悲泣墮淚不能自比。乞者言足。爾時乃止。菩薩修行施已。眾生滿足。便入山林。修行禪定。滅除三毒。財物倍多。無乞可施。我今出家斷諸結使。菩薩發(fā)愿度諸眾生。諸有所索一切皆舍。有悲心者。為他故涅槃尚舍。況復舍身命財有何難也。舍財物者。

  不如舍身。舍身者。不如舍于涅槃。涅槃尚舍。何有不舍。悲心徹髓得自在悲。

  作救濟者。大菩薩施。都無難也。菩薩悲心悉得知見一切眾生身者。無不是病。

  無有知者。以三事故。知其有病。何者為三。飲食衣服湯藥即是病相。菩薩悲心以三事得顯。何者為三。即是財法無畏施也。菩薩與一切眾生作樂。為滅一切眾生苦故。舍身救之。菩薩不求果報。視如芻草。菩薩大悲作種種方便。猶如乳聚。以血施人。易于世人以水用施。如菩薩昔日五處出血施諸夜叉鬼。踴躍歡喜無可為喻。

  施福部第十一如月燈三昧經(jīng)云。佛言。若有菩薩信樂檀波羅蜜者有十種利益。何等為十。

  一降伏慳吝煩惱。二修習舍心相續(xù)。三共諸眾生同其資產(chǎn)。攝受堅固而至滅度。

  四生豪富家。五在所生處施心現(xiàn)前。六常為四眾之所愛樂。七處于四眾不怯不畏。八勝名流布遍于諸方。九手足柔軟足掌坦平。十乃至道樹不離善知識。

  又大寶積經(jīng)云。樂施之人獲五種名利。一常得親近一切賢圣。二一切眾生之所樂見。三入大眾時人所宗敬。四好名善譽流聞十方。五能為菩提作上妙因。

  又菩薩善戒經(jīng)云。具足三種慧施乃能受持菩薩禁戒。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無上施。第一施者。于四天下尚不吝惜。況于小物。是名為施。第二大施者。

  能舍妻子。第三無上施者。頭目髓腦骨肉皮血。菩薩具足如是三施。乃具于忍能持禁戒。

  又增一阿含經(jīng)云。若檀越主慧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辯。施命之時欲得長壽。施色之時欲得端正。施安之時欲得無病。施力之時欲得無能勝。施辯之時欲得無上正真之辯?! ∮质∨派痴撛?。在家菩薩所貪惜物。若有乞人急從求索。汝以此物施與我者。速得成佛。菩薩即應思惟。若我今者不舍此物。此物必當遠離于我。設至死時不隨我去。此物則是遠離之相。今為發(fā)菩提故須施與。后死時心無有悔。必生善處。是得大利。若猶貪者應辭謝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發(fā)意善根未具。于菩薩行法未得勢力。是以未能舍于此物。后得勢力。善根堅固。當以相與。

  又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云。若施佛已。用與不用。果報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種福。

  一從用生。二從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時自破慳吝。受者用時破他慳吝。是故說言。從用生福。

  法苑珠林卷第八十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