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部·都邑第二
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受隋禪都長安改隋大興殿為太極殿昭陽門為順天門離宮別館游憩之所并廢。
十月以武功舊宅為武功宮。
四年十二月使行臺仆射屈突通焚乾元殿應(yīng)天門紫微宮以其太奢。
五年七月營弘義宮(初秦王居宮中承乾殿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功特降殊禮別建此宮以居之)。
六年四月幸龍潛舊宅改為通義宮。
十二月以奉義監(jiān)為龍躍宮帝龍潛時莊舍也。又以武功宅為慶善宮。
七年五月置仁智宮於宜州宜君縣(今防州縣)。
八年四月營太和宮於終南山。
九年六月改東宮弘禮嘉福等門為光宣門。
太宗貞觀三年四月太上皇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乃徙居之改為太安宮(六年監(jiān)察御史馬周上疏曰:臣伏見太安宮在城之西其墻宇門闕之制方之紫極尚為卑小臣伏以皇太子之宅猶處城中太安宮至尊所居更在城外雖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儉陛下重違慈旨愛惜人力而番夷朝見及四方觀者有不足瞻仰焉臣愿營筑雉堞修起門樓務(wù)從高敞以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矣。)。
八年十月營永安宮改名大明宮以備太上皇清暑公卿百寮爭以私財助役。
十一年正月新作飛山宮。
七月廢明德宮及飛山宮之玄圃院分給遭水之家。
十四年八月營襄城宮初帝將幸雒陽遣將作大匠閻立德行可清暑之地以建離宮於汝州西山前臨汝水傍通廣城澤以置宮焉役工一百九十馀萬雜費稱是。
十五年三月幸襄城宮及至暑熱。又多毒虺帝大怒免立德官而罷其宮分賜百姓。
二十年七月辛亥宴五品已上於飛霜殿其殿在玄武門北因地形高敞層閣三城軒欄相注。又引水為潔淥池樹白楊槐柳與陰相接以滌炎暑焉。
十月司空房玄齡及將作大匠閻立德大營北闕制顯道門觀并成。
二十一年復(fù)營太和宮籠山為苑自初裁至於設(shè)幄九日而罷功因改名翠微宮正門北開謂之?霞門視朝殿名翠微殿其寢殿名含風(fēng)殿并為皇太子構(gòu)別宮去臺連延里馀正門西開名金華門內(nèi)殿名喜安殿七月建玉華宮於宜州宜君縣之鳳凰谷帝手詔曰:朕聞上代無為{?詹}茅而砌土中季華用檻玉而臺瓊燥濕之致雖同奢儉之情則異朕承皇王之緒執(zhí)造化之綱包萬類於心端圖八?於目際夷夏一軌區(qū)宇大同雖則德有劣於難名道方參於至義。若乃制服垂裳之后服牛羈馬之君弘弧剡矢之奇運車浮舟之智濟時為美功亦大焉至。若浩浩九齡炎炎七載融山坼地滔天襄陵生人之艱勞亦極矣。彼數(shù)德者功莫高乎!吞狄此兩災(zāi)者勞。又甚乎!裁宮今雖菲食卑宮有慚於曩哲安人濟難不恧於前賢然而人皆輕見重聞貴耳賤目德雖微也。以其古而為大功雖巨也。以其今而成小不亦謬哉!每流鑒于前經(jīng)嘗披懷而自勖思所以收驕閉逸卷欲除華而頃年已來憂勞煩結(jié)暨至茲歲風(fēng)疾彌時嗟乎!濟世之威患攢躬而靡制回天之力痛沈已而難移重以景熾流金風(fēng)揚溽暑?回幾席旭慕增勞俯仰?廊寢興添弊唯異廓景延涼蕩茲虛忄?近因群下之志南營翠微本絕丹青之工才假林泉之勢峰居隘乎!蚊睫山逕險乎!焦原雖一已之可娛念百寮之有倦所以載懷爽塏爰制玉華故遵意于樸厚本無情於壯麗尺版尺筑皆悉折庸寸作寸功故非虛役猶恐遐邇乖聽方輿怨咨非其樂勞人而竭力好峻宇而雕墻但以養(yǎng)性全生不獨在私在已怡神祈壽良以為國為人比者屢有征行非無疲頓前歲問罪遼左去秋巡幸靈州皆以剪害除兇懷柔服叛豈欲矜轍跡騁盤游而已哉!今復(fù)土木頻興營繕屢動永言思此深念人勞一則以為慚一則以為愧何則匈奴為患自古弊之十月防秋人血丹於水脈千里轉(zhuǎn)戰(zhàn)漢骨皓於塞垣當此之疲人不堪命尚興未央之役猶起甘泉之功今則毳幕穹廬取為郡縣天山瀚海分為苑池去既往之長勞成將來之永逸譬回一年之後創(chuàng)此新宮想志士哲人不以為言也。布告黎庶明此意焉宮既成正門謂之南風(fēng)門殿覆瓦馀皆葺之以茅帝以意在清涼務(wù)從儉約匠人以為層?峻谷玄覽遐長,於是疏泉抗殿包山通苑皇太子所居南風(fēng)門之東正門謂之嘉禮門殿名暉和殿其官曹寺署并皆創(chuàng)立微事營造庶物亦擾市取供而折番和雇之費以巨億計矣。及帝游幸敕奉御王孝積於顯道門內(nèi)起紫微殿十三間文甓重基高敞宏壯帝見之甚悅。
高宗永徽二年九月改九成宮為萬年宮廢玉華殿以為佛寺苑內(nèi)及諸曹司舊是百姓田宅者并還本主。
三年四月將作大匠閻立德造新殿成移御之日謂侍臣曰:朕性不宜熱所司頻奏請造此殿既作之後深懼人勞今既暑熱朕居屋下尚有流汗匠人暴露事亦可愍所以不令精妙意者只避炎暑耳長孫無忌曰:圣心每以恤人為念天德如此臣等不勝幸甚五年三月幸萬年宮帝謂太尉長孫無忌曰:此宮非直涼冷宜人。且去京不遠朕離此十年屋宇無多損壞昨者不易一椽一瓦便已可安不知公等得安堵未曹司廨署周足未乃親制萬年宮銘并序七百馀字群臣請刊石建于永光門詔從之。
十月修筑京師羅郭和雇雍州四萬一千人三十日功畢九門仍各施觀明德門一觀至五門。
顯慶元年敕司農(nóng)少卿田仁汪因事東都舊殿馀址修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東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
六月改東宮弘教殿為崇教殿。
二年十二月以雒陽宮為東都雒州官吏階品準雍州廢雒陽宮搃監(jiān)改青城宮為東都苑北面監(jiān)明德宮為東都苑南面監(jiān)雒陽宮農(nóng)圃監(jiān)為東都苑東面監(jiān)食貨監(jiān)為東都苑西面監(jiān)雒州北市置官員準東西市隸太府寺。
五年五月修雒水水波堰。又於東都苑內(nèi)造八關(guān)宮尋改為合璧宮。
九月改東明門為賓躍門西明門為宣耀門時常機為司農(nóng)少卿受詔檢校東都營田園苑之事帝謂之曰:兩都是朕東西二宅也。今之宮館隋代所造歲序既淹漸將頹毀欲有修造。又費財力如何機奏曰:臣任司農(nóng)向以十年前後省費今見貯錢三十萬貫。若以供葺理可不勞而就也。帝大悅詔機兼統(tǒng)將作少府二司使?jié)u營之,於是機始造宿羽高山等宮并移雒水之中橋自立德之西街徙於長夏之通衢遂廢利涉橋公私以為便及機遷職帝登雒水高岸有臨眺之美詔機於其所營上陽宮宮成移御之。
龍朔二年六月帝染風(fēng)痹以宮內(nèi)湫濕乃修舊大明宮改名蓬萊宮北據(jù)高原南望爽塏是年置正門曰:丹鳳正殿曰:含元含元殿之後曰:宣政宣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弘文史二館。
三年二月稅隴雍同岐豳華寧?坊涇虢絳晉蒲慶等州率口錢修蓬萊宮。又減京官一月俸助修蓬萊宮四月移仗就蓬萊宮是月始御紫宸殿聽政百寮奉賀新落成也。(初遣司稼少卿梁孝仁監(jiān)造悉於庭院列白楊樹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何力入宮中縱觀孝仁指白楊曰:此木易長不過二三年宮中可得蔭映何力不答但誦古詩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意謂此是蒙墓木也。孝仁遽令拔去之更植梧桐謂人曰:禮失求之於野固不虛也。)。
麟德二年二月東都造乾元殿成所司奏乾元殿成其應(yīng)天門先亦焚之及是亦造成為則天門(神龍元年三月十一日避元天后號改為應(yīng)天門唐隆元年七月避中宗號改為神龍門開元初。又為應(yīng)天門)。
乾封二年二月改萬年宮依舊為九成宮。
咸亨元年三月改蓬萊宮為含元宮(長安元年十一月。又改為大明宮十二月。又改為大明殿神龍元年二月復(fù)改為含元殿)。
儀鳳三年正月詔藍田縣新作涼宮宜名萬全宮。
四年五月造紫桂宮於澠池縣西(永淳元年四月改芳桂宮)是年帝入雒乃移御雒北陰殿尚書左仆射劉仁軌謂侍御史狄仁杰曰:古之陂池臺榭皆在深宮重城之內(nèi)不欲外人見之恐傷百姓之心也。韋弘機之作列岸?廊在於堙堞之外萬方朝謁無不覿之此豈致君堯舜之意哉!(弘機聞之曰:天下有道百司各奉職輔弼之臣則思獻替之事腑臟之臣行詔守官而已吾不敢越分也。)。
永淳元年七月造奉天宮於嵩山之南仍置嵩陽縣中宗神龍三年八月改玄武樓為制勝樓。
睿宗景?元年十月以大內(nèi)為太極宮。
玄宗開元二年七月宋王成器等累上表請以興慶舊里宅為宮乃下制曰:朕昔與弟兄聯(lián)居藩邸處奉圣訓(xùn)遂膺昌期嘗思?杜之游頗有芒碭之氣王等固陳符瑞取則不遠擬擬巡幸推而勿居雖府在京師亦同於譙沛式遵故事宜依今請遂以興慶里舊邸為興慶宮(初帝在藩邸與宋王等同居于興慶里時人號曰:五王子宅至景隆末宅內(nèi)龍龍池涌出望氣者云:有天子氣中宗數(shù)行其地命泛舟以馳象踏氣以厭之至是為宮焉)後於西南置樓西面題曰:花萼相輝之樓南面題曰:勤政務(wù)本之樓(至二十五年帝戒諸王曰:奉先帝宮室不敢有加時時補葺已愧於勞人矣。唯興慶創(chuàng)制乃朝廷百辟卿士以吾舊邸因欲修建不免群卿考室之詞是即庶民子來之請亦所以表休徵之地新作南樓本欲察?俗采風(fēng)謠以防壅塞是亦古辟四門達四聰之意時有作樂宴慰不徒然也。今因大哥讓朱邸以成花萼相輝之美歷觀自古圣帝明王有所興作欲以助教化也。吾所異者式崇敦睦漸漬薄俗令其人信厚耳興慶宮在東內(nèi)之南自東內(nèi)達南內(nèi)有夾城復(fù)道徑通北門達南內(nèi)人主往來兩宮莫知之宮之西南隅有花萼相輝勤政務(wù)本之樓禁苑在皇城之北苑東曲二十七里南北三十三里東至汶水西連故長安城南連京城北枕渭水苑內(nèi)離宮亭以二十四所漢長安故城南東西十三里亦隸入苑中苑置四面監(jiān)縂監(jiān)以掌種植)。
五年七月改明堂為乾元殿詔曰:古之操皇綱執(zhí)大象者何嘗不上稽天道下順人極或變通以隨時爰損益以成務(wù)。且衢室創(chuàng)制度堂以筵因之以禮神是光孝德用之以布政蓋稱視朔先王所以厚人倫感天地者也。少陽有位上帝斯歆此則神貴於不黷禮殷於至敬今之明堂俯臨宮掖比之嚴祀有異肅敬茍非憲章將何軌物繇是禮官博士公卿大夫廣參群議欽。若前古宜存路寢之式用罷辟雍之號可改為乾元殿每臨御宜依正殿禮。
十一年并州置北都詔曰:經(jīng)邦創(chuàng)制建國設(shè)險必因時順人統(tǒng)物立極我國家以神武圣德應(yīng)天受命龍躍晉水鳳翔太原建萬代之模為億兆之主猶成湯之居亳有周之興岐朕以眇身纂承昌運守祖宗之大寶恢中興之洪業(yè)葉時卜守經(jīng)始此都事本因心情兼惟舊近者嘉祥薦至休瑞屢臻此皆宗祏降靈神?潛暨豈伊菲德獨享厥休昔堯理唐郊式建丹陵之地漢居雒邑更表南陽之都今王業(yè)正興宮觀猶在列于編郡情所未安非所以恢大圣之鴻規(guī)展孝思之誠敬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為太原府刺史為尹司馬為少尹太原晉陽為赤縣諸縣為畿縣官吏品第視京雒兩府是年置溫泉宮於驪山。
十三年六月廢都西市。
十六年正月始移仗於興慶宮聽政。
十九年六月詔曰:京雒兩都是惟帝宅街衢坊市固須修整比聞取土穿掘因作穢污坑塹四方遠近何以瞻矚頃雖處分仍或有違宜令所司申明前敕更不得於街巷穿坑及取土其舊溝渠令當界乘?整頓疏決墻宇橋道亦當界漸修不得廣有勞後。
二十四年四月改造天津橋合為一橋。
六月廣花萼樓筑夾城芙蓉園。
十二月毀東市東北角道政坊西北角以廣花萼樓前。
二十六年正月修望春宮。
十月兩京路行宮各造殿宇及屋千間。
二十七年九月於明堂舊址造乾元殿。
十月毀東都明堂之上層改下層為乾元殿。
二十八年正月兩京路及城中苑內(nèi)種果樹。
天寶元年十月造長生殿名為集靈臺以祀天神。
二年十二月東京應(yīng)天門改為乾元門。
六載十月改溫泉宮為華清宮。
十二月發(fā)馮翊華陰等郡丁夫筑會昌羅城於溫陽置百司。
七載十二月玄元皇帝降于朝元閣改為降圣閣。
八載四月華清宮作觀風(fēng)樓。
五月於開遠門外作振旅亭。
十載四月興慶宮作交泰殿。
十二載十月城興慶宮役京師及三輔人凡一萬三千人并以時估酬錢。
肅宗至德二載十二月詔曰:頃以上皇在蜀朕亦居岐蜀郡宜改為南京鳳翔改為西京西京為中京蜀郡改為成都府鳳翔府尹已下官寮并同三京名號三載正月改丹鳳樓門安化門為達禮門以祿山國讎惡聞其姓京城及坊門名有安字悉改之。
上元元年九月詔荊州大都督府宜改為江陵府仍為南都江陵縣為赤縣諸縣為畿縣長史為尹司馬為少尹馀官屬名位并同京兆府及京畿赤縣并依舊。
二年九月詔曰:唐虞之代肇有九州王者所都文無異制其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三京之號宜停其鳳翔先為西京亦宜準此。
元年建卯月詔曰:五都之號其來自久宜以京兆府為上都河南府為東都鳳翔府為西都江陵府為南都太原府為北都。
代宗廣德元年九月禁城內(nèi)六街種植。
二年二月。又詔禁之初諸軍諸使以時艱歲儉奏耕京城六街之地以供芻,或謂非宜乃罷之。
永泰元年二月出內(nèi)人一千人品官六百人赴東京守衛(wèi)。
十一月河南等道都統(tǒng)黃門侍郎平章事王縉上言請減諸道軍資錢四十萬貫?東都宮內(nèi)殿宇從之二年正月京兆尹黎?大發(fā)夫役種城內(nèi)六街樹是歲不許京城內(nèi)坊市侵街筑墻造舍舊者并毀之德宗貞元三年作玄英門及觀於大明宮北垣。
四年二月筑延喜門北複道屬於永春門復(fù)?延喜門觀。
三月自武德東門筑垣約左藏庫之北屬宮城東垣,於是武庫因而廢焉其器械隸於軍器仗。
五年正月戶部侍郎班宏修玄武樓。
八年正月新作玄武門及廡會鞠場。
十二年八月增修望仙樓及廣夾城及十六王宅時京城街衢中樹缺縣吏多栽榆樹以其省便會吳湊為京兆尹每歲唯令植槐樹成列。
十三年三月於麟德殿前新造亭子成名曰:會慶亭。
五月引龍首渠水自通化門入至太清宮前。
七月浚魚藻池池先深一丈淘加四尺。
八月詔曰:昆明池俯近都城古之舊制蒲魚所產(chǎn)實利於人宜令京兆尹韓皋充使即勾當修堰漲池。
十一月韓皋奏準敕漲昆明池修石炭賀蘭兩堰并造土堰開淘湖渠都用錢七千四百三十貫文。
十九年二月修含元殿。
憲宗元和二年六月左神策軍新筑夾城別開門曰:玄化造樓曰:晨輝。
三年十月敕?南內(nèi)殿十三間墻舍共一千六百間及勤政樓明光樓。
六年五月毀興安門南竹亭。
八年五月河南尹許孟容進東都圖。
九年六月置禮賓院於長興里北。
十二年四月命右神策軍讠?軍中尉第五守進以眾二千筑夾城自?韶門芳林門西至?德里以通于興福寺。又置新市于芳林門南。
閏五月作蓬萊池周廊四百間。
十三年二月詔六軍使創(chuàng)修麟德殿之右廊。又浚龍首池起承暉殿雕飾綺煥徙置佛寺之花木以充焉。
十四年正月徙置仗內(nèi)教坊於延政里。
三月詔左右軍各以官徒二千人修勤政樓。
穆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二月詔於西上閣門西廊右畔便門以通宰臣自閣中赴延英路。
七月新作永安殿及寶慶殿及修日華門通乾門并朝堂廊舍。
八月發(fā)神策六軍二千人浚魚藻池。
十月發(fā)右神策軍兵各千人於門下省東少陽院前筑墻。
長慶元年五月禁中造百尺樓時帑藏未實內(nèi)外多事土木之功屢興物議喧然以為不可。
敬宗寶歷元年七月乙亥度支準宣進鏡銅三千馀斤黃金銀薄搃十萬翻修清思院新殿及陽德殿圖障。
二年正月甲戌左右神策六軍威遠皇城左右金吾共差二萬人入內(nèi)穿池修殿。
是月敕東都已來舊行宮宜令度支郎官一人領(lǐng)都料匠緣路檢計及雒城宮闕與東都留守商議計料分析聞奏。
五月神策軍於苑內(nèi)古長安城中修漢未央宮。
文宗太和元年四月詔毀?陽殿東放鴨亭望仙門側(cè)看樓十間并敬宗所造也。
八月癸夕卩詔毀如京倉舍以其地歸門下寶歷未好廣苑囿門下省馬廄因通入禁中至是還之。
二年八月敕修安福樓及南殿院屋宇一百八十八間。又?兩儀殿及甘露殿共一百七十二間。
九月集賢院奏請創(chuàng)造昭慶門里西墻至集賢院門南廊舍三十九間許之。
九年二月敕都城勝賞之地唯有曲江承平已前亭館接連近年廢毀思俾葺修已令所司芟除栽植其諸司如有力要於曲江置亭館者給與?地任其營造七月右軍擗仗使田金操請準敕拆銀臺門起修三門樓詔左軍官徤二千人填龍首池以為鞠場。又詔左右軍官徤各一千五百人赴曲江修建紫?樓。
九月帝幸右銀臺門觀門樓興工之作發(fā)左右神策軍一千五百人修淘曲江是日左右軍奏修曲江樓畢各進圖一軸是月內(nèi)出新造紫?樓彩霞亭額左軍中尉仇士良以鼓吹迎於銀臺門(時帝好詩每吟杜甫曲江行云:江頭宮殿鎖干門細柳新蒲為誰綠乃知天寶已前曲江四面皆有行宮臺殿思復(fù)?平故事故為樓殿以臨之)。
武宗會昌元年三月敕造靈符應(yīng)圣院於龍首池。
五年正月造望仙臺於郊壇。
六月修望仙樓及廊舍共五百三十九間。
宣宗大中元年二月敕修百福殿院八十間。
七月敕親親樓號雍和殿別造屋宇廊舍七百間。
二年正月敕?左銀臺門樓屋宇及南面城墻至?武樓。
五年詔?明儀樓。
昭宗光化元年正月車駕在華州詔以韓建?京師宮闕是月李茂貞與諸道相次進表助營宮苑詔遣建自華至京經(jīng)度宮室開構(gòu)橋道九月自華還京。
天?元年正月梁王朱全忠遣將寇彥卿請車駕遷都雒陽閏四月至東都。
哀帝天?二年五月詔改雒都諸門與西京門同者延喜門改宣仁門重明門改興教門長樂門改光政門光范門改應(yīng)天門乾化門改乾元門宣政門改敷政門宣政殿改貞觀殿日華門改左延福門月華門改右延福門萬壽門改萬春門積慶門改興善門含章門改膺福門含清門改延義門金鑾門改千秋門延和門改章善門保寧殿改文思殿詔曰:法駕遷都之日雒京再建之初慮懷土有類於新豐惟更門以合於舊制今則妖星既出於雍分高閎難仿於秦馀宜復(fù)別門之名以壯卜年之永是用分疆畫野?顯驗於否臧東雒西京靡玄參於制度其京都見在門同西京門名并宜改復(fù)雒京舊門名蓋避妖星之變也。
十月敕雒城坊曲內(nèi)舊有朝臣及諸司宅舍經(jīng)亂荒榛張全義葺理以來皆以耕墾既供軍賦即系公田或恐妄有披論認為世業(yè)須煩按驗遂啟幸門其都內(nèi)坊曲及畿內(nèi)已耕殖田土諸色人并不得論認如要田業(yè)一任買置凡論認者不在給還之限如有本主元自差人勾當不在此限如荒田無主即許識認付河南府。
閏十二月皇城使奏伏以皇城之內(nèi)咫尺禁闈晨夜巡警固須清肅伏乞準敕條漏鼓聲絕後禁斷人行今據(jù)軍人百姓更敕動後尚恣夜行特乞圣慈再下六軍止絕從之。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四月即位於魏州是月升魏州為東京改元城縣曰:興唐貴鄉(xiāng)縣曰:唐晉都督府曰:興唐府以太原為西京鎮(zhèn)州為北都。
十二月壬申敕汴州偽庭所立殿宇諸門并去牌額復(fù)本名其宣武軍額置於咸安門所在宮苑即充行宮應(yīng)有不合安鴟吻處并可去之。
二年正月丁未敕朝元殿北是明堂殿偽梁改為朝元殿今復(fù)舊名其崇勛殿宜改為中興殿應(yīng)順門改為永曜門太平門改為萬春門通政門改為廣政門鳳鳴門改為韶和門萬春門改為中興門解缶卩殿改為端明殿。
八月敕三川奧壤四海名區(qū)為帝王光宅之都乃符瑞薦臻之地周朝始建卜年遂啟於延洪漢室中興即土是圖於遠大咸茲建極至我本朝壯麗可觀浩穰為最千門萬戶?為富庶之鄉(xiāng)接廡連甍宛有升平之俗而自偽梁僭逆諸夏憑陵尋干戈而虐用蒸黎恣涂炭而毒流草木依憑兔苑嘯聚梟巢遂令輦轂之間鞠興蕪沒之嘆朕自削平大憝纂嗣丕圖重興卜雒之都永啟朝宗之會將資久遠須議葺?務(wù)令壯觀於九重實在駢羅於萬戶京城應(yīng)有空?地任諸色人請射蓋造藩方侯伯內(nèi)外臣寮於京邑之中無安居之所亦可請射各自修營其空?有主之地仍限半年本主須自?蓋如過限不蓋屋宇亦許他人占射貴在成功不得虛占是月辛巳詔曰:朕刷蕩妖氛收復(fù)京輦?cè)`胥悅?cè)f國駿奔凡在?臨畢同欣戴或出司土宇入覲朝廷。若無列第於神州何表愛君之誠節(jié)諸道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刺史等并宜令雒京修宅一區(qū)既表皇居之壯麗復(fù)佳清雒之浩穰因我后之化家睹群居之戀闕。
壬午西都奏重修華清宮溫湯屋宇。
三年三月詳定院奏近并魏州為東京簡諸道州縣須先定兩府始可各定官品未審依故事京兆河南為兩府太原興唐為次府天復(fù)以興王之地別有進止敕不唯府額各定於等差兼亦都名須正於升降將為經(jīng)久之制宜遵固本之文本朝故事雍州為西京京兆府雒州為東都河南府是謂京都兩府并州舊為北都太原府在兩府之次近以中興大業(yè)以魏州為東京興唐府權(quán)為東京為雒京竊以雒京歷代帝王之都四方朝貢所便,爰自漢魏迄于隋唐方建都城是比宸極宜依舊以雒京為東都魏州改為鄴都興唐府與北京太原府并為次府豈獨設(shè)官分職命秩免惑於有司抑亦畫界分疆取則無違於故事四月壬寅武德使上言重修嘉慶殿請丹漆金碧以營之帝曰:此殿為火所廢不可不修但務(wù)宏壯何煩華侈尋改為廣壽殿。
六月壬戌勑河南府開永通厚載二門應(yīng)京城內(nèi)空?地如本主有力即速令蓋造。若不?營即許諸色人請射起屋其月左諫議大夫崔忄惠上言曰:臣伏見雒都頃當制葺之初荒涼至甚才通行逕遍是荊榛此際集人開耕便許為主或農(nóng)或圃逾三十年近歲居人漸多里巷頗隘須增屋室宜正街坊都邑之制度既成華夏之觀瞻益壯因循未改污濁增深竊惟舊制宮苑之側(cè)不許停穢惡之物今以菜園相接宗廟祠宇公府民家穢氣薰蒸甚非蠲潔請議條制俾令四方則之。
八月左補闕楊途奏明君舉事須合前規(guī)竊見京城之內(nèi)尚有南州北州縱市井不可移改城池即宜毀廢復(fù)見都城舊墻多已摧塌不可使浩穰神京旁通綠野徘徊壁壘俯近皇居無或因循常宜?葺初光啟未張全義為河南尹為蔡賊所攻乃於南市一方之地筑壘自固後更於市南。又筑嘉善坊為南城天復(fù)修都之際元未毀撤途所奏頗?事宜。
九月中書奏右補闕楊途先奏毀廢京內(nèi)南北城臣簡到同光二年八月二十七日河南尹張全義奏臣自僖宗朝叨蒙委寄節(jié)制雒京臨蒞之初須置城壘臣乃取南市曹界分兼展一兩坊地修筑兩城以立府衙廨署今區(qū)宇既平理合毀廢其城濠如一時平治即計功不少百姓忙時難為差使令欲。且平女墻及擁門馀候農(nóng)隙別取進止者奉敕京都之內(nèi)古無郡城本朝多事以來諸侯握兵自保張全義土功未毀李罕之塞地猶存時既朗清故宜除?。若時差夫役。又恐擾人宜令河南府先分擘出舊日街巷其城壕許人占射平填便任蓋造屋宇其城基內(nèi)舊有巷道處便為巷道不得因循妄有侵占仍請限一月如無力平?許有力人戶占射平填。
庚申新作興教門樓。
明宗長興元年正月宗正少卿李延祚奏請止絕車牛不於天津橋來往。
二年六月戊辰應(yīng)京城六街及諸?坊先許人?建屋室近聞侵地太多乃至不通車駕今後蓋造外須通車馬或有越眾牽蓋并須畫時毀拆并果園池亭外馀種蒔菜園空?田地如本自辦即限三月內(nèi)蓋造須畢如自不辦并許人收買敕旨伊雒之都皇王所宅乃夷夏歸心之地非農(nóng)桑取利之田當亂離而曾是荒涼及開泰而競為?葺從來闃寂多已駢闐永安天邑之居宜廣神州之制宜令御史臺兩街使河南府專切依次第擘畫曉示眾多勿容侵越或有利便亦可臨時詳度奏聞其月河南府奏準敕京城坊市人戶菜園許人收買切慮本主占佃年多以鬻蔬為業(yè)固多貧窶豈辦蓋造恐資有力轉(zhuǎn)傷貧民敕旨都邑之間殷繁是貴欲九重之轉(zhuǎn)盛在百堵以齊興作事斷自於不疑出令必歸於畫一比據(jù)巡司申奏為有亂射土田遂設(shè)規(guī)程令還價值只要增修舍屋添益閭閻貴使華夏共觀壯麗朝廷以邦本興隆之計務(wù)使駢闐府司以園圃價例之間恐傷貧下備詳敷奏須議允俞其在京諸坊。若是有力人戶及形勢職掌曹司等已有居第外於別處及連宅置得菜園令園子主把或典賃與人者并準前敕價例出賣不得輒有違越如實是貧窮不濟人戶置得園圃年多手自灌園身自賣菜以供衣食者則與等第特添價直仍使買者不得廣置地位各量事力須議修營并要酌中庶無逾越。
三年二月庚午?平頭門樓畢名乾通之門。
四月戊午中書奏奉敕重定三京諸道州府地望次第者據(jù)十道圖舊制以王者所都之地為上本朝都長安遂以關(guān)內(nèi)道為上今宗廟宮闕見都雒陽請以河南道為上關(guān)內(nèi)道第二河?xùn)|道第三馀依舊制。又本朝都長安以京兆府為上今都雒陽請以河南府為上其五府按十道圖以關(guān)內(nèi)道為上遂以鳳翔府為首河中成都江陵興元為次中興初升魏博為興唐府鎮(zhèn)州為真定府皆是創(chuàng)業(yè)興王之地不與諸府雷同今望以興唐真定二府升在五府之上合為七府馀依舊制。
七月汴州李從<耳嚴>奏當州舊司天臺有銅渾儀并板閣并在露地損爛欲毀拆敕旨復(fù)令繕理不得輒毀四年六月詔宮西新園宜名永芳園其間新殿宜名和慶殿。
愍帝應(yīng)順元年閏正月甲寅集賢院上言以赦書修創(chuàng)凌煙閣詔問閣高下等級其凌煙閣都長安時在西內(nèi)三清殿側(cè)畫像皆北向閣有中隔隔內(nèi)北面寫功高宰輔南面寫功高諸侯王隔外面次第圖畫功臣題贊自西京版蕩四十馀年舊日主掌官吏及畫像工人淪喪集賢院所屬寫真官畫真官人數(shù)不少都雒後廢職今將特起閣請先定佐命功臣人數(shù)請下翰林院預(yù)令寫真本及下將作差人與畫工序間架修建院內(nèi)先有寫真官沈居隱畫真官王武瓊二人相次淪亡無人應(yīng)用詔集賢御書院復(fù)置寫真官畫真官各一員馀依所奏。
晉高祖天福二年正月丙寅改中興殿中興門為天福殿天福門五月丙辰御史中丞張昭遠奏汴州在梁室朱氏稱制之年有京都之號及唐莊宗平河南復(fù)廢為宣武軍至明宗行幸之時掌事者因緣?葺衙城遂掛梁室時宮殿門牌額當時識者或竊非之昨車駕省方暫居梁苑臣觀衙城內(nèi)齋閣牌額一如明宗行幸之時無都號而有殿名恐非典據(jù)臣竊尋秦漢已來寰海之內(nèi)鑾輿所至多立宮名近代隋室於揚州立江都宮太原立汾陽宮岐州立仁壽宮唐朝於太原立晉陽宮同州立長春宮岐州立九成宮宮中殿閣皆題署牌額以類皇居臣伏準故事請於汴州衙城門權(quán)掛一宮門牌額則其馀齋閣并可以取便為名庶使天下式瞻稍為宜稱者敕旨行闕宜以大寧宮為名其馀候續(xù)敕處分。
七月改玄德殿為廣政殿玄德門為廣政門。
十一月改雒京潛龍宅為廣德宮北京潛龍宅為興義宮。
三年十月丙辰詔曰:為國之規(guī)在於敏政建都之法務(wù)要利民歷考前經(jīng)朗然通論顧惟涼德獲啟丕基當數(shù)朝戰(zhàn)伐之馀是兆庶傷殘之後車徒既廣帑廩咸虛經(jīng)年之?免粟飛芻繼日而勞民動眾嘗煩漕運不給供須今汴州水陸要沖山河形勢乃萬庾千廂之地是四通八達之郊,爰自按巡益觀宜便俾升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為東京置開封府仍升開封浚儀兩縣為赤縣馀升為畿縣應(yīng)舊制開封府時所管屬縣并可仍舊割屬收管亦升為畿縣其雒京改為西京其雍京改為晉昌軍丁亥詔改太寧宮門為明德門。又改京城諸門名額南門尉氏門以薰風(fēng)為名西二門鄭門梁門以金義乾明為名北二門酸棘封丘門以玄化宣陽為名東二門曹門宋門以迎春仁和為名。
四年二月辛邜改東京玉華殿為永福殿三月己卯改明德殿為滋德殿宮城南門同名故也。
五年九月戊子改東京上源驛為都亭驛。
六年八月壬子敕改鄴都皇城南門應(yīng)天門為乾明門大名館為都亭驛。
七年閏三月敕改宣明門為朱鳳武德殿為視政文思殿為崇德畫堂為太清寢殿為乾福其門悉從殿名皇城南門改為乾明北為玄德東為萬春西為千秋。
四月乙丑敕改鄴都羅城及大城諸門羅城南博門為廣運門觀音門為金明門橙槽門為清景門寇氏門為永芳門朝城門為景風(fēng)門大城南門為昭明門觀德門為廣義門北河門為靖安門魏縣門為膺福門尉氏門為迎春門朝臣門為興仁門上斗門為延清門下斗門為通遠門。
漢高祖以天福十二年二月即位於太原宮以太原為北京五月車駕至東京(即汴州也。)。
周太祖廣順元年六月以唐都長安時京城等門比定今東京諸門薰風(fēng)等為京城門明德門為皇城門啟運等為宮城門?龍等為宮門崇元等為殿門。
二年正月詔開封府?補京師羅郭率府界丁夫五萬五千板筑旬日罷以積年不?不可通過兼淘抒舊壕免雨水壞民廬舍故也。
三年六月雒京武行德言五鳳樓西面朵樓北?專座落一丈三尺。
十月敕入厚載門內(nèi)向東橫街東北屋宇宜令弘文館史館集賢等三館於此分擘廨署。
世宗顯德元年七月西京留守武行德率其部民萬數(shù)完雒陽羅城先是車駕自太原回行德覲於河陽帝以雒表城隍頹缺有日矣。因面諭行德令葺之繇是徵丁夫數(shù)千而加板筑焉。
二年四月詔曰:惟王建國實曰:京師度地居民固有前則東京華夷臻湊水陸會通時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舊制度未恢諸衛(wèi)軍營或多窄?百司公署無處興修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億兆無窮僦賃之資增添不定貧闕之戶供辦實艱而。又屋宇交連街衢湫隘入夏有暑濕之苦居常多煙火之憂將便公私須廣都邑宜令所司於京城四面別筑羅城先立標幟候?qū)矶┐撼蹀r(nóng)務(wù)?時即量差近甸人夫漸次修筑春作才動便令放散如或土功未畢則迤邐次年?筑所冀寬容辦集今後凡有營葬及興置宅灶井草市并須去標幟七里外其標幟內(nèi)候官中擘畫定街巷軍營倉場諸司公廨院務(wù)了即任百姓營造。
三年六月癸亥詔曰:輦轂之下謂之浩穰萬國駿奔四方繁會此地比為藩翰近建京都人物諠闐閭巷隘?雨雪則有泥濘之患風(fēng)旱則多火燭之憂每遇炎蒸易生疫疾近者開廣都邑展引街坊。雖然暫勞久成大利朕昨自淮上回及京師周覽康衢更思通濟千門萬戶庶諧安逸之心盛暑隆冬倍減寒溫之苦其京城內(nèi)街道闊五十步者許兩邊人戶各於五步內(nèi)取便種樹掘井修蓋涼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與三步其次有差。
五年五月賜東京新城諸門名額在寅曰:寅賓門在辰曰:延春門在巳曰:朱明門在午曰:景風(fēng)門在未曰:畏景門在申曰:迎秋門在戌曰:肅政門在亥曰:玄德門在子曰:長景門在丑曰:愛景門改大內(nèi)東偏舊賓天門為通苑門。又以京城東新修驛為懷信驛以待江南貢使焉。
恭帝顯德六年十二月改萬歲殿為紫宸殿。
唐高祖武德元年五月受隋禪都長安改隋大興殿為太極殿昭陽門為順天門離宮別館游憩之所并廢。
十月以武功舊宅為武功宮。
四年十二月使行臺仆射屈突通焚乾元殿應(yīng)天門紫微宮以其太奢。
五年七月營弘義宮(初秦王居宮中承乾殿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功特降殊禮別建此宮以居之)。
六年四月幸龍潛舊宅改為通義宮。
十二月以奉義監(jiān)為龍躍宮帝龍潛時莊舍也。又以武功宅為慶善宮。
七年五月置仁智宮於宜州宜君縣(今防州縣)。
八年四月營太和宮於終南山。
九年六月改東宮弘禮嘉福等門為光宣門。
太宗貞觀三年四月太上皇以弘義宮有山林勝景乃徙居之改為太安宮(六年監(jiān)察御史馬周上疏曰:臣伏見太安宮在城之西其墻宇門闕之制方之紫極尚為卑小臣伏以皇太子之宅猶處城中太安宮至尊所居更在城外雖太上皇游心道素志存清儉陛下重違慈旨愛惜人力而番夷朝見及四方觀者有不足瞻仰焉臣愿營筑雉堞修起門樓務(wù)從高敞以稱萬方之望則大孝昭乎!天下矣。)。
八年十月營永安宮改名大明宮以備太上皇清暑公卿百寮爭以私財助役。
十一年正月新作飛山宮。
七月廢明德宮及飛山宮之玄圃院分給遭水之家。
十四年八月營襄城宮初帝將幸雒陽遣將作大匠閻立德行可清暑之地以建離宮於汝州西山前臨汝水傍通廣城澤以置宮焉役工一百九十馀萬雜費稱是。
十五年三月幸襄城宮及至暑熱。又多毒虺帝大怒免立德官而罷其宮分賜百姓。
二十年七月辛亥宴五品已上於飛霜殿其殿在玄武門北因地形高敞層閣三城軒欄相注。又引水為潔淥池樹白楊槐柳與陰相接以滌炎暑焉。
十月司空房玄齡及將作大匠閻立德大營北闕制顯道門觀并成。
二十一年復(fù)營太和宮籠山為苑自初裁至於設(shè)幄九日而罷功因改名翠微宮正門北開謂之?霞門視朝殿名翠微殿其寢殿名含風(fēng)殿并為皇太子構(gòu)別宮去臺連延里馀正門西開名金華門內(nèi)殿名喜安殿七月建玉華宮於宜州宜君縣之鳳凰谷帝手詔曰:朕聞上代無為{?詹}茅而砌土中季華用檻玉而臺瓊燥濕之致雖同奢儉之情則異朕承皇王之緒執(zhí)造化之綱包萬類於心端圖八?於目際夷夏一軌區(qū)宇大同雖則德有劣於難名道方參於至義。若乃制服垂裳之后服牛羈馬之君弘弧剡矢之奇運車浮舟之智濟時為美功亦大焉至。若浩浩九齡炎炎七載融山坼地滔天襄陵生人之艱勞亦極矣。彼數(shù)德者功莫高乎!吞狄此兩災(zāi)者勞。又甚乎!裁宮今雖菲食卑宮有慚於曩哲安人濟難不恧於前賢然而人皆輕見重聞貴耳賤目德雖微也。以其古而為大功雖巨也。以其今而成小不亦謬哉!每流鑒于前經(jīng)嘗披懷而自勖思所以收驕閉逸卷欲除華而頃年已來憂勞煩結(jié)暨至茲歲風(fēng)疾彌時嗟乎!濟世之威患攢躬而靡制回天之力痛沈已而難移重以景熾流金風(fēng)揚溽暑?回幾席旭慕增勞俯仰?廊寢興添弊唯異廓景延涼蕩茲虛忄?近因群下之志南營翠微本絕丹青之工才假林泉之勢峰居隘乎!蚊睫山逕險乎!焦原雖一已之可娛念百寮之有倦所以載懷爽塏爰制玉華故遵意于樸厚本無情於壯麗尺版尺筑皆悉折庸寸作寸功故非虛役猶恐遐邇乖聽方輿怨咨非其樂勞人而竭力好峻宇而雕墻但以養(yǎng)性全生不獨在私在已怡神祈壽良以為國為人比者屢有征行非無疲頓前歲問罪遼左去秋巡幸靈州皆以剪害除兇懷柔服叛豈欲矜轍跡騁盤游而已哉!今復(fù)土木頻興營繕屢動永言思此深念人勞一則以為慚一則以為愧何則匈奴為患自古弊之十月防秋人血丹於水脈千里轉(zhuǎn)戰(zhàn)漢骨皓於塞垣當此之疲人不堪命尚興未央之役猶起甘泉之功今則毳幕穹廬取為郡縣天山瀚海分為苑池去既往之長勞成將來之永逸譬回一年之後創(chuàng)此新宮想志士哲人不以為言也。布告黎庶明此意焉宮既成正門謂之南風(fēng)門殿覆瓦馀皆葺之以茅帝以意在清涼務(wù)從儉約匠人以為層?峻谷玄覽遐長,於是疏泉抗殿包山通苑皇太子所居南風(fēng)門之東正門謂之嘉禮門殿名暉和殿其官曹寺署并皆創(chuàng)立微事營造庶物亦擾市取供而折番和雇之費以巨億計矣。及帝游幸敕奉御王孝積於顯道門內(nèi)起紫微殿十三間文甓重基高敞宏壯帝見之甚悅。
高宗永徽二年九月改九成宮為萬年宮廢玉華殿以為佛寺苑內(nèi)及諸曹司舊是百姓田宅者并還本主。
三年四月將作大匠閻立德造新殿成移御之日謂侍臣曰:朕性不宜熱所司頻奏請造此殿既作之後深懼人勞今既暑熱朕居屋下尚有流汗匠人暴露事亦可愍所以不令精妙意者只避炎暑耳長孫無忌曰:圣心每以恤人為念天德如此臣等不勝幸甚五年三月幸萬年宮帝謂太尉長孫無忌曰:此宮非直涼冷宜人。且去京不遠朕離此十年屋宇無多損壞昨者不易一椽一瓦便已可安不知公等得安堵未曹司廨署周足未乃親制萬年宮銘并序七百馀字群臣請刊石建于永光門詔從之。
十月修筑京師羅郭和雇雍州四萬一千人三十日功畢九門仍各施觀明德門一觀至五門。
顯慶元年敕司農(nóng)少卿田仁汪因事東都舊殿馀址修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東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
六月改東宮弘教殿為崇教殿。
二年十二月以雒陽宮為東都雒州官吏階品準雍州廢雒陽宮搃監(jiān)改青城宮為東都苑北面監(jiān)明德宮為東都苑南面監(jiān)雒陽宮農(nóng)圃監(jiān)為東都苑東面監(jiān)食貨監(jiān)為東都苑西面監(jiān)雒州北市置官員準東西市隸太府寺。
五年五月修雒水水波堰。又於東都苑內(nèi)造八關(guān)宮尋改為合璧宮。
九月改東明門為賓躍門西明門為宣耀門時常機為司農(nóng)少卿受詔檢校東都營田園苑之事帝謂之曰:兩都是朕東西二宅也。今之宮館隋代所造歲序既淹漸將頹毀欲有修造。又費財力如何機奏曰:臣任司農(nóng)向以十年前後省費今見貯錢三十萬貫。若以供葺理可不勞而就也。帝大悅詔機兼統(tǒng)將作少府二司使?jié)u營之,於是機始造宿羽高山等宮并移雒水之中橋自立德之西街徙於長夏之通衢遂廢利涉橋公私以為便及機遷職帝登雒水高岸有臨眺之美詔機於其所營上陽宮宮成移御之。
龍朔二年六月帝染風(fēng)痹以宮內(nèi)湫濕乃修舊大明宮改名蓬萊宮北據(jù)高原南望爽塏是年置正門曰:丹鳳正殿曰:含元含元殿之後曰:宣政宣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弘文史二館。
三年二月稅隴雍同岐豳華寧?坊涇虢絳晉蒲慶等州率口錢修蓬萊宮。又減京官一月俸助修蓬萊宮四月移仗就蓬萊宮是月始御紫宸殿聽政百寮奉賀新落成也。(初遣司稼少卿梁孝仁監(jiān)造悉於庭院列白楊樹右驍衛(wèi)大將軍契?何力入宮中縱觀孝仁指白楊曰:此木易長不過二三年宮中可得蔭映何力不答但誦古詩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意謂此是蒙墓木也。孝仁遽令拔去之更植梧桐謂人曰:禮失求之於野固不虛也。)。
麟德二年二月東都造乾元殿成所司奏乾元殿成其應(yīng)天門先亦焚之及是亦造成為則天門(神龍元年三月十一日避元天后號改為應(yīng)天門唐隆元年七月避中宗號改為神龍門開元初。又為應(yīng)天門)。
乾封二年二月改萬年宮依舊為九成宮。
咸亨元年三月改蓬萊宮為含元宮(長安元年十一月。又改為大明宮十二月。又改為大明殿神龍元年二月復(fù)改為含元殿)。
儀鳳三年正月詔藍田縣新作涼宮宜名萬全宮。
四年五月造紫桂宮於澠池縣西(永淳元年四月改芳桂宮)是年帝入雒乃移御雒北陰殿尚書左仆射劉仁軌謂侍御史狄仁杰曰:古之陂池臺榭皆在深宮重城之內(nèi)不欲外人見之恐傷百姓之心也。韋弘機之作列岸?廊在於堙堞之外萬方朝謁無不覿之此豈致君堯舜之意哉!(弘機聞之曰:天下有道百司各奉職輔弼之臣則思獻替之事腑臟之臣行詔守官而已吾不敢越分也。)。
永淳元年七月造奉天宮於嵩山之南仍置嵩陽縣中宗神龍三年八月改玄武樓為制勝樓。
睿宗景?元年十月以大內(nèi)為太極宮。
玄宗開元二年七月宋王成器等累上表請以興慶舊里宅為宮乃下制曰:朕昔與弟兄聯(lián)居藩邸處奉圣訓(xùn)遂膺昌期嘗思?杜之游頗有芒碭之氣王等固陳符瑞取則不遠擬擬巡幸推而勿居雖府在京師亦同於譙沛式遵故事宜依今請遂以興慶里舊邸為興慶宮(初帝在藩邸與宋王等同居于興慶里時人號曰:五王子宅至景隆末宅內(nèi)龍龍池涌出望氣者云:有天子氣中宗數(shù)行其地命泛舟以馳象踏氣以厭之至是為宮焉)後於西南置樓西面題曰:花萼相輝之樓南面題曰:勤政務(wù)本之樓(至二十五年帝戒諸王曰:奉先帝宮室不敢有加時時補葺已愧於勞人矣。唯興慶創(chuàng)制乃朝廷百辟卿士以吾舊邸因欲修建不免群卿考室之詞是即庶民子來之請亦所以表休徵之地新作南樓本欲察?俗采風(fēng)謠以防壅塞是亦古辟四門達四聰之意時有作樂宴慰不徒然也。今因大哥讓朱邸以成花萼相輝之美歷觀自古圣帝明王有所興作欲以助教化也。吾所異者式崇敦睦漸漬薄俗令其人信厚耳興慶宮在東內(nèi)之南自東內(nèi)達南內(nèi)有夾城復(fù)道徑通北門達南內(nèi)人主往來兩宮莫知之宮之西南隅有花萼相輝勤政務(wù)本之樓禁苑在皇城之北苑東曲二十七里南北三十三里東至汶水西連故長安城南連京城北枕渭水苑內(nèi)離宮亭以二十四所漢長安故城南東西十三里亦隸入苑中苑置四面監(jiān)縂監(jiān)以掌種植)。
五年七月改明堂為乾元殿詔曰:古之操皇綱執(zhí)大象者何嘗不上稽天道下順人極或變通以隨時爰損益以成務(wù)。且衢室創(chuàng)制度堂以筵因之以禮神是光孝德用之以布政蓋稱視朔先王所以厚人倫感天地者也。少陽有位上帝斯歆此則神貴於不黷禮殷於至敬今之明堂俯臨宮掖比之嚴祀有異肅敬茍非憲章將何軌物繇是禮官博士公卿大夫廣參群議欽。若前古宜存路寢之式用罷辟雍之號可改為乾元殿每臨御宜依正殿禮。
十一年并州置北都詔曰:經(jīng)邦創(chuàng)制建國設(shè)險必因時順人統(tǒng)物立極我國家以神武圣德應(yīng)天受命龍躍晉水鳳翔太原建萬代之模為億兆之主猶成湯之居亳有周之興岐朕以眇身纂承昌運守祖宗之大寶恢中興之洪業(yè)葉時卜守經(jīng)始此都事本因心情兼惟舊近者嘉祥薦至休瑞屢臻此皆宗祏降靈神?潛暨豈伊菲德獨享厥休昔堯理唐郊式建丹陵之地漢居雒邑更表南陽之都今王業(yè)正興宮觀猶在列于編郡情所未安非所以恢大圣之鴻規(guī)展孝思之誠敬其并州宜置北都改州為太原府刺史為尹司馬為少尹太原晉陽為赤縣諸縣為畿縣官吏品第視京雒兩府是年置溫泉宮於驪山。
十三年六月廢都西市。
十六年正月始移仗於興慶宮聽政。
十九年六月詔曰:京雒兩都是惟帝宅街衢坊市固須修整比聞取土穿掘因作穢污坑塹四方遠近何以瞻矚頃雖處分仍或有違宜令所司申明前敕更不得於街巷穿坑及取土其舊溝渠令當界乘?整頓疏決墻宇橋道亦當界漸修不得廣有勞後。
二十四年四月改造天津橋合為一橋。
六月廣花萼樓筑夾城芙蓉園。
十二月毀東市東北角道政坊西北角以廣花萼樓前。
二十六年正月修望春宮。
十月兩京路行宮各造殿宇及屋千間。
二十七年九月於明堂舊址造乾元殿。
十月毀東都明堂之上層改下層為乾元殿。
二十八年正月兩京路及城中苑內(nèi)種果樹。
天寶元年十月造長生殿名為集靈臺以祀天神。
二年十二月東京應(yīng)天門改為乾元門。
六載十月改溫泉宮為華清宮。
十二月發(fā)馮翊華陰等郡丁夫筑會昌羅城於溫陽置百司。
七載十二月玄元皇帝降于朝元閣改為降圣閣。
八載四月華清宮作觀風(fēng)樓。
五月於開遠門外作振旅亭。
十載四月興慶宮作交泰殿。
十二載十月城興慶宮役京師及三輔人凡一萬三千人并以時估酬錢。
肅宗至德二載十二月詔曰:頃以上皇在蜀朕亦居岐蜀郡宜改為南京鳳翔改為西京西京為中京蜀郡改為成都府鳳翔府尹已下官寮并同三京名號三載正月改丹鳳樓門安化門為達禮門以祿山國讎惡聞其姓京城及坊門名有安字悉改之。
上元元年九月詔荊州大都督府宜改為江陵府仍為南都江陵縣為赤縣諸縣為畿縣長史為尹司馬為少尹馀官屬名位并同京兆府及京畿赤縣并依舊。
二年九月詔曰:唐虞之代肇有九州王者所都文無異制其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三京之號宜停其鳳翔先為西京亦宜準此。
元年建卯月詔曰:五都之號其來自久宜以京兆府為上都河南府為東都鳳翔府為西都江陵府為南都太原府為北都。
代宗廣德元年九月禁城內(nèi)六街種植。
二年二月。又詔禁之初諸軍諸使以時艱歲儉奏耕京城六街之地以供芻,或謂非宜乃罷之。
永泰元年二月出內(nèi)人一千人品官六百人赴東京守衛(wèi)。
十一月河南等道都統(tǒng)黃門侍郎平章事王縉上言請減諸道軍資錢四十萬貫?東都宮內(nèi)殿宇從之二年正月京兆尹黎?大發(fā)夫役種城內(nèi)六街樹是歲不許京城內(nèi)坊市侵街筑墻造舍舊者并毀之德宗貞元三年作玄英門及觀於大明宮北垣。
四年二月筑延喜門北複道屬於永春門復(fù)?延喜門觀。
三月自武德東門筑垣約左藏庫之北屬宮城東垣,於是武庫因而廢焉其器械隸於軍器仗。
五年正月戶部侍郎班宏修玄武樓。
八年正月新作玄武門及廡會鞠場。
十二年八月增修望仙樓及廣夾城及十六王宅時京城街衢中樹缺縣吏多栽榆樹以其省便會吳湊為京兆尹每歲唯令植槐樹成列。
十三年三月於麟德殿前新造亭子成名曰:會慶亭。
五月引龍首渠水自通化門入至太清宮前。
七月浚魚藻池池先深一丈淘加四尺。
八月詔曰:昆明池俯近都城古之舊制蒲魚所產(chǎn)實利於人宜令京兆尹韓皋充使即勾當修堰漲池。
十一月韓皋奏準敕漲昆明池修石炭賀蘭兩堰并造土堰開淘湖渠都用錢七千四百三十貫文。
十九年二月修含元殿。
憲宗元和二年六月左神策軍新筑夾城別開門曰:玄化造樓曰:晨輝。
三年十月敕?南內(nèi)殿十三間墻舍共一千六百間及勤政樓明光樓。
六年五月毀興安門南竹亭。
八年五月河南尹許孟容進東都圖。
九年六月置禮賓院於長興里北。
十二年四月命右神策軍讠?軍中尉第五守進以眾二千筑夾城自?韶門芳林門西至?德里以通于興福寺。又置新市于芳林門南。
閏五月作蓬萊池周廊四百間。
十三年二月詔六軍使創(chuàng)修麟德殿之右廊。又浚龍首池起承暉殿雕飾綺煥徙置佛寺之花木以充焉。
十四年正月徙置仗內(nèi)教坊於延政里。
三月詔左右軍各以官徒二千人修勤政樓。
穆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二月詔於西上閣門西廊右畔便門以通宰臣自閣中赴延英路。
七月新作永安殿及寶慶殿及修日華門通乾門并朝堂廊舍。
八月發(fā)神策六軍二千人浚魚藻池。
十月發(fā)右神策軍兵各千人於門下省東少陽院前筑墻。
長慶元年五月禁中造百尺樓時帑藏未實內(nèi)外多事土木之功屢興物議喧然以為不可。
敬宗寶歷元年七月乙亥度支準宣進鏡銅三千馀斤黃金銀薄搃十萬翻修清思院新殿及陽德殿圖障。
二年正月甲戌左右神策六軍威遠皇城左右金吾共差二萬人入內(nèi)穿池修殿。
是月敕東都已來舊行宮宜令度支郎官一人領(lǐng)都料匠緣路檢計及雒城宮闕與東都留守商議計料分析聞奏。
五月神策軍於苑內(nèi)古長安城中修漢未央宮。
文宗太和元年四月詔毀?陽殿東放鴨亭望仙門側(cè)看樓十間并敬宗所造也。
八月癸夕卩詔毀如京倉舍以其地歸門下寶歷未好廣苑囿門下省馬廄因通入禁中至是還之。
二年八月敕修安福樓及南殿院屋宇一百八十八間。又?兩儀殿及甘露殿共一百七十二間。
九月集賢院奏請創(chuàng)造昭慶門里西墻至集賢院門南廊舍三十九間許之。
九年二月敕都城勝賞之地唯有曲江承平已前亭館接連近年廢毀思俾葺修已令所司芟除栽植其諸司如有力要於曲江置亭館者給與?地任其營造七月右軍擗仗使田金操請準敕拆銀臺門起修三門樓詔左軍官徤二千人填龍首池以為鞠場。又詔左右軍官徤各一千五百人赴曲江修建紫?樓。
九月帝幸右銀臺門觀門樓興工之作發(fā)左右神策軍一千五百人修淘曲江是日左右軍奏修曲江樓畢各進圖一軸是月內(nèi)出新造紫?樓彩霞亭額左軍中尉仇士良以鼓吹迎於銀臺門(時帝好詩每吟杜甫曲江行云:江頭宮殿鎖干門細柳新蒲為誰綠乃知天寶已前曲江四面皆有行宮臺殿思復(fù)?平故事故為樓殿以臨之)。
武宗會昌元年三月敕造靈符應(yīng)圣院於龍首池。
五年正月造望仙臺於郊壇。
六月修望仙樓及廊舍共五百三十九間。
宣宗大中元年二月敕修百福殿院八十間。
七月敕親親樓號雍和殿別造屋宇廊舍七百間。
二年正月敕?左銀臺門樓屋宇及南面城墻至?武樓。
五年詔?明儀樓。
昭宗光化元年正月車駕在華州詔以韓建?京師宮闕是月李茂貞與諸道相次進表助營宮苑詔遣建自華至京經(jīng)度宮室開構(gòu)橋道九月自華還京。
天?元年正月梁王朱全忠遣將寇彥卿請車駕遷都雒陽閏四月至東都。
哀帝天?二年五月詔改雒都諸門與西京門同者延喜門改宣仁門重明門改興教門長樂門改光政門光范門改應(yīng)天門乾化門改乾元門宣政門改敷政門宣政殿改貞觀殿日華門改左延福門月華門改右延福門萬壽門改萬春門積慶門改興善門含章門改膺福門含清門改延義門金鑾門改千秋門延和門改章善門保寧殿改文思殿詔曰:法駕遷都之日雒京再建之初慮懷土有類於新豐惟更門以合於舊制今則妖星既出於雍分高閎難仿於秦馀宜復(fù)別門之名以壯卜年之永是用分疆畫野?顯驗於否臧東雒西京靡玄參於制度其京都見在門同西京門名并宜改復(fù)雒京舊門名蓋避妖星之變也。
十月敕雒城坊曲內(nèi)舊有朝臣及諸司宅舍經(jīng)亂荒榛張全義葺理以來皆以耕墾既供軍賦即系公田或恐妄有披論認為世業(yè)須煩按驗遂啟幸門其都內(nèi)坊曲及畿內(nèi)已耕殖田土諸色人并不得論認如要田業(yè)一任買置凡論認者不在給還之限如有本主元自差人勾當不在此限如荒田無主即許識認付河南府。
閏十二月皇城使奏伏以皇城之內(nèi)咫尺禁闈晨夜巡警固須清肅伏乞準敕條漏鼓聲絕後禁斷人行今據(jù)軍人百姓更敕動後尚恣夜行特乞圣慈再下六軍止絕從之。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四月即位於魏州是月升魏州為東京改元城縣曰:興唐貴鄉(xiāng)縣曰:唐晉都督府曰:興唐府以太原為西京鎮(zhèn)州為北都。
十二月壬申敕汴州偽庭所立殿宇諸門并去牌額復(fù)本名其宣武軍額置於咸安門所在宮苑即充行宮應(yīng)有不合安鴟吻處并可去之。
二年正月丁未敕朝元殿北是明堂殿偽梁改為朝元殿今復(fù)舊名其崇勛殿宜改為中興殿應(yīng)順門改為永曜門太平門改為萬春門通政門改為廣政門鳳鳴門改為韶和門萬春門改為中興門解缶卩殿改為端明殿。
八月敕三川奧壤四海名區(qū)為帝王光宅之都乃符瑞薦臻之地周朝始建卜年遂啟於延洪漢室中興即土是圖於遠大咸茲建極至我本朝壯麗可觀浩穰為最千門萬戶?為富庶之鄉(xiāng)接廡連甍宛有升平之俗而自偽梁僭逆諸夏憑陵尋干戈而虐用蒸黎恣涂炭而毒流草木依憑兔苑嘯聚梟巢遂令輦轂之間鞠興蕪沒之嘆朕自削平大憝纂嗣丕圖重興卜雒之都永啟朝宗之會將資久遠須議葺?務(wù)令壯觀於九重實在駢羅於萬戶京城應(yīng)有空?地任諸色人請射蓋造藩方侯伯內(nèi)外臣寮於京邑之中無安居之所亦可請射各自修營其空?有主之地仍限半年本主須自?蓋如過限不蓋屋宇亦許他人占射貴在成功不得虛占是月辛巳詔曰:朕刷蕩妖氛收復(fù)京輦?cè)`胥悅?cè)f國駿奔凡在?臨畢同欣戴或出司土宇入覲朝廷。若無列第於神州何表愛君之誠節(jié)諸道節(jié)度觀察防御團練刺史等并宜令雒京修宅一區(qū)既表皇居之壯麗復(fù)佳清雒之浩穰因我后之化家睹群居之戀闕。
壬午西都奏重修華清宮溫湯屋宇。
三年三月詳定院奏近并魏州為東京簡諸道州縣須先定兩府始可各定官品未審依故事京兆河南為兩府太原興唐為次府天復(fù)以興王之地別有進止敕不唯府額各定於等差兼亦都名須正於升降將為經(jīng)久之制宜遵固本之文本朝故事雍州為西京京兆府雒州為東都河南府是謂京都兩府并州舊為北都太原府在兩府之次近以中興大業(yè)以魏州為東京興唐府權(quán)為東京為雒京竊以雒京歷代帝王之都四方朝貢所便,爰自漢魏迄于隋唐方建都城是比宸極宜依舊以雒京為東都魏州改為鄴都興唐府與北京太原府并為次府豈獨設(shè)官分職命秩免惑於有司抑亦畫界分疆取則無違於故事四月壬寅武德使上言重修嘉慶殿請丹漆金碧以營之帝曰:此殿為火所廢不可不修但務(wù)宏壯何煩華侈尋改為廣壽殿。
六月壬戌勑河南府開永通厚載二門應(yīng)京城內(nèi)空?地如本主有力即速令蓋造。若不?營即許諸色人請射起屋其月左諫議大夫崔忄惠上言曰:臣伏見雒都頃當制葺之初荒涼至甚才通行逕遍是荊榛此際集人開耕便許為主或農(nóng)或圃逾三十年近歲居人漸多里巷頗隘須增屋室宜正街坊都邑之制度既成華夏之觀瞻益壯因循未改污濁增深竊惟舊制宮苑之側(cè)不許停穢惡之物今以菜園相接宗廟祠宇公府民家穢氣薰蒸甚非蠲潔請議條制俾令四方則之。
八月左補闕楊途奏明君舉事須合前規(guī)竊見京城之內(nèi)尚有南州北州縱市井不可移改城池即宜毀廢復(fù)見都城舊墻多已摧塌不可使浩穰神京旁通綠野徘徊壁壘俯近皇居無或因循常宜?葺初光啟未張全義為河南尹為蔡賊所攻乃於南市一方之地筑壘自固後更於市南。又筑嘉善坊為南城天復(fù)修都之際元未毀撤途所奏頗?事宜。
九月中書奏右補闕楊途先奏毀廢京內(nèi)南北城臣簡到同光二年八月二十七日河南尹張全義奏臣自僖宗朝叨蒙委寄節(jié)制雒京臨蒞之初須置城壘臣乃取南市曹界分兼展一兩坊地修筑兩城以立府衙廨署今區(qū)宇既平理合毀廢其城濠如一時平治即計功不少百姓忙時難為差使令欲。且平女墻及擁門馀候農(nóng)隙別取進止者奉敕京都之內(nèi)古無郡城本朝多事以來諸侯握兵自保張全義土功未毀李罕之塞地猶存時既朗清故宜除?。若時差夫役。又恐擾人宜令河南府先分擘出舊日街巷其城壕許人占射平填便任蓋造屋宇其城基內(nèi)舊有巷道處便為巷道不得因循妄有侵占仍請限一月如無力平?許有力人戶占射平填。
庚申新作興教門樓。
明宗長興元年正月宗正少卿李延祚奏請止絕車牛不於天津橋來往。
二年六月戊辰應(yīng)京城六街及諸?坊先許人?建屋室近聞侵地太多乃至不通車駕今後蓋造外須通車馬或有越眾牽蓋并須畫時毀拆并果園池亭外馀種蒔菜園空?田地如本自辦即限三月內(nèi)蓋造須畢如自不辦并許人收買敕旨伊雒之都皇王所宅乃夷夏歸心之地非農(nóng)桑取利之田當亂離而曾是荒涼及開泰而競為?葺從來闃寂多已駢闐永安天邑之居宜廣神州之制宜令御史臺兩街使河南府專切依次第擘畫曉示眾多勿容侵越或有利便亦可臨時詳度奏聞其月河南府奏準敕京城坊市人戶菜園許人收買切慮本主占佃年多以鬻蔬為業(yè)固多貧窶豈辦蓋造恐資有力轉(zhuǎn)傷貧民敕旨都邑之間殷繁是貴欲九重之轉(zhuǎn)盛在百堵以齊興作事斷自於不疑出令必歸於畫一比據(jù)巡司申奏為有亂射土田遂設(shè)規(guī)程令還價值只要增修舍屋添益閭閻貴使華夏共觀壯麗朝廷以邦本興隆之計務(wù)使駢闐府司以園圃價例之間恐傷貧下備詳敷奏須議允俞其在京諸坊。若是有力人戶及形勢職掌曹司等已有居第外於別處及連宅置得菜園令園子主把或典賃與人者并準前敕價例出賣不得輒有違越如實是貧窮不濟人戶置得園圃年多手自灌園身自賣菜以供衣食者則與等第特添價直仍使買者不得廣置地位各量事力須議修營并要酌中庶無逾越。
三年二月庚午?平頭門樓畢名乾通之門。
四月戊午中書奏奉敕重定三京諸道州府地望次第者據(jù)十道圖舊制以王者所都之地為上本朝都長安遂以關(guān)內(nèi)道為上今宗廟宮闕見都雒陽請以河南道為上關(guān)內(nèi)道第二河?xùn)|道第三馀依舊制。又本朝都長安以京兆府為上今都雒陽請以河南府為上其五府按十道圖以關(guān)內(nèi)道為上遂以鳳翔府為首河中成都江陵興元為次中興初升魏博為興唐府鎮(zhèn)州為真定府皆是創(chuàng)業(yè)興王之地不與諸府雷同今望以興唐真定二府升在五府之上合為七府馀依舊制。
七月汴州李從<耳嚴>奏當州舊司天臺有銅渾儀并板閣并在露地損爛欲毀拆敕旨復(fù)令繕理不得輒毀四年六月詔宮西新園宜名永芳園其間新殿宜名和慶殿。
愍帝應(yīng)順元年閏正月甲寅集賢院上言以赦書修創(chuàng)凌煙閣詔問閣高下等級其凌煙閣都長安時在西內(nèi)三清殿側(cè)畫像皆北向閣有中隔隔內(nèi)北面寫功高宰輔南面寫功高諸侯王隔外面次第圖畫功臣題贊自西京版蕩四十馀年舊日主掌官吏及畫像工人淪喪集賢院所屬寫真官畫真官人數(shù)不少都雒後廢職今將特起閣請先定佐命功臣人數(shù)請下翰林院預(yù)令寫真本及下將作差人與畫工序間架修建院內(nèi)先有寫真官沈居隱畫真官王武瓊二人相次淪亡無人應(yīng)用詔集賢御書院復(fù)置寫真官畫真官各一員馀依所奏。
晉高祖天福二年正月丙寅改中興殿中興門為天福殿天福門五月丙辰御史中丞張昭遠奏汴州在梁室朱氏稱制之年有京都之號及唐莊宗平河南復(fù)廢為宣武軍至明宗行幸之時掌事者因緣?葺衙城遂掛梁室時宮殿門牌額當時識者或竊非之昨車駕省方暫居梁苑臣觀衙城內(nèi)齋閣牌額一如明宗行幸之時無都號而有殿名恐非典據(jù)臣竊尋秦漢已來寰海之內(nèi)鑾輿所至多立宮名近代隋室於揚州立江都宮太原立汾陽宮岐州立仁壽宮唐朝於太原立晉陽宮同州立長春宮岐州立九成宮宮中殿閣皆題署牌額以類皇居臣伏準故事請於汴州衙城門權(quán)掛一宮門牌額則其馀齋閣并可以取便為名庶使天下式瞻稍為宜稱者敕旨行闕宜以大寧宮為名其馀候續(xù)敕處分。
七月改玄德殿為廣政殿玄德門為廣政門。
十一月改雒京潛龍宅為廣德宮北京潛龍宅為興義宮。
三年十月丙辰詔曰:為國之規(guī)在於敏政建都之法務(wù)要利民歷考前經(jīng)朗然通論顧惟涼德獲啟丕基當數(shù)朝戰(zhàn)伐之馀是兆庶傷殘之後車徒既廣帑廩咸虛經(jīng)年之?免粟飛芻繼日而勞民動眾嘗煩漕運不給供須今汴州水陸要沖山河形勢乃萬庾千廂之地是四通八達之郊,爰自按巡益觀宜便俾升都邑以利兵民汴州宜升為東京置開封府仍升開封浚儀兩縣為赤縣馀升為畿縣應(yīng)舊制開封府時所管屬縣并可仍舊割屬收管亦升為畿縣其雒京改為西京其雍京改為晉昌軍丁亥詔改太寧宮門為明德門。又改京城諸門名額南門尉氏門以薰風(fēng)為名西二門鄭門梁門以金義乾明為名北二門酸棘封丘門以玄化宣陽為名東二門曹門宋門以迎春仁和為名。
四年二月辛邜改東京玉華殿為永福殿三月己卯改明德殿為滋德殿宮城南門同名故也。
五年九月戊子改東京上源驛為都亭驛。
六年八月壬子敕改鄴都皇城南門應(yīng)天門為乾明門大名館為都亭驛。
七年閏三月敕改宣明門為朱鳳武德殿為視政文思殿為崇德畫堂為太清寢殿為乾福其門悉從殿名皇城南門改為乾明北為玄德東為萬春西為千秋。
四月乙丑敕改鄴都羅城及大城諸門羅城南博門為廣運門觀音門為金明門橙槽門為清景門寇氏門為永芳門朝城門為景風(fēng)門大城南門為昭明門觀德門為廣義門北河門為靖安門魏縣門為膺福門尉氏門為迎春門朝臣門為興仁門上斗門為延清門下斗門為通遠門。
漢高祖以天福十二年二月即位於太原宮以太原為北京五月車駕至東京(即汴州也。)。
周太祖廣順元年六月以唐都長安時京城等門比定今東京諸門薰風(fēng)等為京城門明德門為皇城門啟運等為宮城門?龍等為宮門崇元等為殿門。
二年正月詔開封府?補京師羅郭率府界丁夫五萬五千板筑旬日罷以積年不?不可通過兼淘抒舊壕免雨水壞民廬舍故也。
三年六月雒京武行德言五鳳樓西面朵樓北?專座落一丈三尺。
十月敕入厚載門內(nèi)向東橫街東北屋宇宜令弘文館史館集賢等三館於此分擘廨署。
世宗顯德元年七月西京留守武行德率其部民萬數(shù)完雒陽羅城先是車駕自太原回行德覲於河陽帝以雒表城隍頹缺有日矣。因面諭行德令葺之繇是徵丁夫數(shù)千而加板筑焉。
二年四月詔曰:惟王建國實曰:京師度地居民固有前則東京華夷臻湊水陸會通時向隆平日增繁盛而都城因舊制度未恢諸衛(wèi)軍營或多窄?百司公署無處興修加以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億兆無窮僦賃之資增添不定貧闕之戶供辦實艱而。又屋宇交連街衢湫隘入夏有暑濕之苦居常多煙火之憂將便公私須廣都邑宜令所司於京城四面別筑羅城先立標幟候?qū)矶┐撼蹀r(nóng)務(wù)?時即量差近甸人夫漸次修筑春作才動便令放散如或土功未畢則迤邐次年?筑所冀寬容辦集今後凡有營葬及興置宅灶井草市并須去標幟七里外其標幟內(nèi)候官中擘畫定街巷軍營倉場諸司公廨院務(wù)了即任百姓營造。
三年六月癸亥詔曰:輦轂之下謂之浩穰萬國駿奔四方繁會此地比為藩翰近建京都人物諠闐閭巷隘?雨雪則有泥濘之患風(fēng)旱則多火燭之憂每遇炎蒸易生疫疾近者開廣都邑展引街坊。雖然暫勞久成大利朕昨自淮上回及京師周覽康衢更思通濟千門萬戶庶諧安逸之心盛暑隆冬倍減寒溫之苦其京城內(nèi)街道闊五十步者許兩邊人戶各於五步內(nèi)取便種樹掘井修蓋涼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與三步其次有差。
五年五月賜東京新城諸門名額在寅曰:寅賓門在辰曰:延春門在巳曰:朱明門在午曰:景風(fēng)門在未曰:畏景門在申曰:迎秋門在戌曰:肅政門在亥曰:玄德門在子曰:長景門在丑曰:愛景門改大內(nèi)東偏舊賓天門為通苑門。又以京城東新修驛為懷信驛以待江南貢使焉。
恭帝顯德六年十二月改萬歲殿為紫宸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