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部·奉先第三
唐高祖以隋恭帝義寧元年封唐王二年三月己巳立四親廟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位六月己邜追尊皇高祖瀛州府君曰:宣簡公皇曾祖司空曰:懿王皇祖景王曰:景皇帝廟曰:太祖陵曰:永康皇祖妣曰:景烈皇后皇考元王曰:元帝廟曰:世祖陵曰:興陵皇妣曰:元真皇后(臣欽。若等按唐史隋恭帝義寧元年十二月追贈高祖太祖唐襄公為景王考唐仁公為元王二年三月并高祖立四親至是追尊為元帝以上事見帝系門)迎神主?於太廟。
六年四月己未幸故宅改名通義宮祭元皇帝于舊寢以元真皇后配享高祖哽咽悲不自勝侍衛(wèi)莫不歔欷。
太宗貞觀三年正月戊午有事於太廟。
九年五月上太上皇謚曰:太武皇帝廟號高祖陵曰:獻陵。
七月甲寅增修太廟崇?弘農(nóng)府君及高祖神主并舊四室為六室(臣欽。若等按農(nóng)農(nóng)府君太宗之六代祖名重耳仕後魏為弘農(nóng)太守是歲太宗命有司詳議廟制八座等奏議依晉宋故事立親廟六從之)。
十二月庚戌詔曰:昔周監(jiān)二代崇文武之典禮漢紹三王尊高光之功烈斯固有國之彝訓不刊之令范高祖太武皇帝聰明神武?圣狥
齊應天順民撥亂反正德侔造化道濟區(qū)夏靖率土之沸騰拯黔首之涂炭一戎大定四海宅心制治定之禮作功成之樂天地交泰品物咸寧聲教遐洎休徵雜沓蠻夷戎狄之長輻輳藁街麟鳳龜龍之祥光映圖史然猶日慎一日推而弗居邁遂古之鴻名逾前王之至治朕以寡昧丕承景業(yè)緬惟永往攀慕終天思弘尊親之道庶展罔極之志竊惟太原之地肇基王跡事均豐沛義等宛譙理宜別建寢廟以彰圣德詳觀漢典抑有成規(guī)但先皇遺旨務存儉約處奉訓誡無忘啟處宜令禮官與公卿等詳議以聞。
十三年正月乙巳朔謁獻陵先日宿衛(wèi)黃麾仗周衛(wèi)陵寢至是質(zhì)明七廟子孫及諸侯百僚蕃夷君長皆陪列於司馬門內(nèi)帝至小次降輿號哭入闕門西面再拜慟絕不能興禮畢改服入於寢躬親執(zhí)饌閱高祖及先后服御之物匍匐床前悲慟左右侍御者莫不歔欷。
十六年四月辛亥制每薦新於太廟令太常卿及少卿一人行事十二月令左監(jiān)門中郎將齊士員將兵衛(wèi)獻陵乙酉帝召士員至望見而降殿自迎悲咽不已謂從官曰:頃屬歲陰道暮情深罔極所備新衣珍饌欲以正旦奉薦園陵朕。若親行便勞扈從三元告始家有吉兇慶慰之禮咸重茲日朕不欲煩勞乃自抑止因命江夏王道宗代行所獻之物并跪授道宗焉。
十七年四月十一日帝親謁太廟謝承乾之過。
高宗以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即位上文皇帝尊謚廟號太宗陵曰:昭陵八月庚子奉太宗神主?于太廟永徽元年五月吐火羅國獻大鳥高七尺帝以太宗懷遠所致獻于昭陵仍刻像于陵之內(nèi)。
一年正月丙子親祠太廟及布幣?獻至太宗仰視六年正月壬申朔親謁昭陵文武百寮及宗室子孫并陪位帝降輦易服行哭就位再拜擗踴禮畢。又改服奉謁寢宮其崇圣宮妃嬪大長公主已下及越趙二國太妃等先於神座左右侍列如平生帝入寢哭踴絕於地進至東階西面再拜號慟久之乃進太牢之饌加珍饣羞具品引太尉無忌司空?越王福曹王明左屯衛(wèi)大將軍程知節(jié)并入執(zhí)爵進俎帝至神座前拜哭奠饌閱先帝先后衣服拜辭訖行哭出寢北門乃御小輦還行宮五月辛未以高祖太武皇帝既開基業(yè)不可限以常禮忌日特宜廢務。
顯慶元年十月幸鄭州次汜水以先帝於汜水擒竇建德因平王世充,於是刻石立頌以紀功烈帝自為頌文。
五年二月乙未帝以每年二月太常卿少卿分行二陵事重人輕。又不備鹵簿威儀有闕乃令三公行事太常卿少卿為副太常別造鹵簿事訖則納於本司仍著於令。
龍朔二年六月辛酉詔奉常寺每五月六月停教樂以太宗文皇帝文德皇太后忌月故也。
乾封元年六月戊午詔曰:朕以寡德嗣守宗祧雖明發(fā)載懷肅恭?祀踐霜露而興感奉盥洗以增哀每惟宗廟至敬處誠?享而二尊一奠情有未安思革舊章用崇嚴配《管子》曰:禮者因人之情緣禮而為之節(jié)也。故三王五帝禮制不同捐益隨時期於?便況罔極之恩既展於茲辰終身之慕情深于是日,豈可以因循經(jīng)理乖違誠敬自今已後宗廟薦享爵及?簋登钘各宜別奠其馀牢饌并依常典。
咸亨四年令劉仁軌郝處俊修撰國史帝以許敬宗所紀多不實處俊曰:先圣仁恩觸類皆是臣處俊往年宿衛(wèi)之日被差腰輂供奉見有三衛(wèi)誤拂御衣此人怕懼五情無主先圣謂之曰:此間無御史我不為汝作罪過不須怕懼帝謂處俊曰:此亦須入史。
五年八月壬辰追尊太祖武皇帝為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皇帝為太宗文武圣皇帝太穆皇后為太穆神皇后文德皇后為文德圣皇后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稱儀。
鳳二年五月壬戌詔尊宣皇帝陵為建昌陵先皇帝陵為延陵(臣欽。若等曰:宣皇帝即高宗六代祖也。武德初進謚宣簡公先皇帝五代祖也。武德初尊謚懿王至是俱尊為帝)。
中宗以弘道元年十二月即位上天皇大帝尊謚廟號高宗葬乾陵。
神龍元年正月復位改享德廟依舊為京太廟(臣欽。若等曰:初武后革命改京太廟為享德廟至是復焉)五月壬午遷武氏七廟主于西京崇尊廟(崇尊武氏太廟)東都創(chuàng)置太廟。
八月乙亥崇?太祖景皇帝獻祖光皇帝代祖元皇帝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皇考高宗天皇大帝皇兄義宗孝敬皇帝於東都太廟禮畢即日還宮。
十二月上則天皇后謚曰:則天大圣后。
睿宗唐隆元年六月即位七月庚辰追尊則天大圣皇后依舊為天后。
景?元年十月復追尊天后為大圣天后。
十一月己酉葬中宗孝和皇帝於定陵帝思中宗之德乃為紀圣頌以揚其徽范命有司刻之于石初中宗以皇兄義宗孝敬皇帝?太廟第七室至是中書令姚元之等奏於東都別立義宗廟?中宗孝和皇帝和思皇后趙氏神主於太廟。
太極元年正月辛未朔有事於太廟。
延和元年六月乙邜追尊大圣天后為圣帝天后。
玄宗先天元年八月即位十月丁酉太上皇詔曰:昔重華嗣德格於文祖高密陟后至於神宗蓋所以敬履端之元申孝享之道皇帝初嗣大寶允膺休命歡洽人靈慶溢宗社宜躬祗祀典用展肅雍可以今月四日謁享太廟所司準式庚子帝謁太廟壬寅?昭成皇后肅明皇后神主於儀坤廟(臣欽。若等按《唐書》昭成皇后竇氏玄宗所生母也。陵曰:靖陵肅明皇后劉氏玄宗嫡母也。陵曰:?陵。)。
開元二年四月辛未詔曰:園陵之地衣冠所游凡厥有司罔不祗事禮存則先王是訓禮失則后代何觀欽。若永圖敢忘舊典頃者別致鷹狗供奉山陵至於料度極多費損況昔誡禽荒既非尋常所用遠惟龍馭每以仁愛為心彼耕象與耘鳥。且增哀慕豈飛蒼而走黃更備畋獵有乖儀式無益崇嚴載懷虧紊良深悚惕諸陵所有供奉鷹狗等并宜即停。
四年七月己亥上太上皇尊謚曰:大圣貞皇帝廟號睿宗葬橋陵八月壬子敕宜於太廟西街西少府監(jiān)空園內(nèi)別造中宗廟依前隸入太廟署(臣欽。若等按唐志禮官議曰:孝和皇帝有中興之功而無後嗣請因殷之陽甲漢之成帝出為別廟從之)肅明皇后神主於儀坤廟安置(臣欽。若等按唐志禮官議曰:昭成皇后有大姒之德已配于睿宗肅明皇后無啟母之尊自應別廟從之)乙巳敕中宗孝和皇帝合別立廟宜修理儀坤廟隸入太廟署不煩別署官屬。
十一月丁亥徙中宗神主於西廟。
五年正月癸卯太廟四室壞帝素服避正殿迎神主於太極殿輟朝五日視事於別殿己酉親享太極殿十月丙子京師修太廟成戊寅?神主於太廟。
六年十一月辛卯至自東都丙申親謁太廟時有司撰儀注以?祭之日車駕發(fā)宮中帝謂宰臣宋?蘇?曰:祭必先齊必也。據(jù)儀注祭之日發(fā)大明宮。又以質(zhì)明行事朕便侵星而發(fā)猶是移辰方到質(zhì)明之禮其可及乎!。又朕不宿齋宮即安正殿情所不敢宜於廟所設齋宮五日赴行宮宿齋六日質(zhì)明行事庶合於禮?等稱圣情深至請即奉行詔有司改定儀其日帝自齋宮步詣太廟入自東門就立位樂奏九成升自阼階行?奠之禮至睿宗室俯伏嗚咽侍臣莫不流涕乃下制曰:朕聞禮莫大於孝惟孝所以通神明事莫大于祀惟祀所以謁宗廟顧此薄德獲承丕緒恭處夙夜弗敢遑寧去歲爰命司空增崇太室尋以匠者功就饔人禮奉雖是效是則率繇典章而不躬不親曷盡誠敬粵自河雒旋於京師聿修齋祭致用蠲潔屬群方駿奔庶位咸列?奠式受咸懷載殷圣靈在天。若享精意伊爾王公卿士下逮黎蒸道存念茲惠乃錫類。
七年五月敕曰:五月是齋舊有常式六月緣忌特令斷屠宜令所司進蔬食府縣捉搦勿令屠宰。
十年六月己巳增置京師太廟為九室移孝和皇帝神主以就正廟下詔曰:朕聞王者乘時以設教因事以制禮氵公革以從宜為本取舍以?會為先故捐益之道有殊質(zhì)文之用甚異。且夫至德之謂孝所以通於神明大事之謂祭所以處於宗廟國家握紀命歷重光累盛四方繇其繼明七代可以觀德朕嗣守丕業(yè)祗奉睿圖聿懷昭事罔不恤祀嘗覽古典爰詢廟制遠則殷周事異近則漢晉道殊雖禮文之不一固嚴敬之無二朕以為立愛自親始教人睦立敬自長始教人順是知政以道存禮從時變特因宜以創(chuàng)制豈法古而限今況恩以降殺而疏廟以遷毀而廢雖式瞻古訓禮則不違而永言孝思情所未足享嘗則止豈愛崇而禮備有禱而祭非德盛而流永其祧室宜列為正室將使親而不盡遠而不祧廟以貌在宗由尊立俾四時式薦不間於毀主百代靡遷匪惟於始廟所謂變以合禮動而得中嚴配之典克崇肅雍之美茲在。又兄弟繼及古有明文今中宗神主猶居別處詳求故實當守不安移就正廟用彰大典仍創(chuàng)置九室宜令所司擇日啟告移造。
十一年正月行幸北都帝親制起義堂頌刻石紀功于太原府之南街五月乙丑遷?中宗神主於太廟制曰:崇建宗廟禮之大者聿追孝饗德莫至焉今宗以立尊親無遷序永惟嚴配致用蠲潔棟宇式崇?奠斯受顧茲薄德獲承?祀不躬不親曷展誠敬宜用八月十九日祗見九室。
是月戊申尊八代祖宣皇帝號懿祖始?於太廟之九室。
十七年十一月庚寅親享九廟辛邜發(fā)京師丙申謁橋一作四月丙辰陵帝望陵涕泣哀感左右奉先縣以所管萬三百戶供奉陵寢曲赦縣內(nèi)大辟罪已下戊戌謁定陵己亥謁獻陵乙巳謁乾陵戊申還宮。
二十一年正月乙巳遷肅明皇后神主于太廟?睿宗室殿儀坤廟。
二十五年七月己卯詔諸陵廟并隸宗正寺其官員悉以宗子為之。
二十七年二月己巳詔曰:宗廟致敬必先於如在神人所依無取於非族深惟至理用切因心其應緣太廟五享於宗子及嗣郡王中揀擇有德望者令攝三公行事其異姓官吏不須令攝。
二十八年七月壬寅尊宣皇帝陵為建初陵先皇帝陵為啟運陵仍置官員。
天寶元年二月甲午親享太廟。
二年三月制曰:涼武昭王朕十一代祖也。積德右地炳靈中葉奄有舊國兆先帝功敬追尊為興圣皇帝其陵以加尊號故也。側(cè)左近仍并禁樵牧春秋二時備致祭。
八月制曰:?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朕承丕業(yè)肅恭祀事至於諸節(jié)嘗修薦享自流火屆期商風改律載深追遠感物增懷。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氵?在于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典式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陵寢貽范千載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無典實傳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道人因親設教感游衣於漢紀成獻報於禮文宣示庶寮令知朕意。
六載正月丁亥親祠太廟(以戊子祀圓丘故也。)。
八載閏六月丙寅上高祖神堯皇帝尊謚曰:高祖神堯大圣皇帝太穆皇后竇氏尊謚曰:太穆順圣皇后太宗文武圣皇帝尊謚曰:太宗文武大圣皇帝文德圣皇后長孫氏尊謚曰:文德順圣皇后高宗天皇大帝尊謚曰:高宗天皇大圣皇帝大圣則天皇后武氏尊謚曰:則天順圣皇后中宗孝和皇帝尊謚曰:中宗孝和大圣皇帝和思皇后趙氏尊謚曰:和思順圣皇后睿宗大圣真皇帝尊謚曰:睿宗玄真大圣皇帝昭成皇后竇氏尊謚曰:昭成順圣皇后肅明皇后劉氏尊謚曰:肅明順圣皇后以來月五日於太清宮圣祖前恭申冊禮宜令所司即詳定儀注聞奏丁邜詔曰:??之禮以存序位質(zhì)文之變蓋取隨時國家系本仙家業(yè)承圣祖重熙累盛既錫無疆之休合享登神思弘不易之典自今以後每神并於太清宮圣神前設位序正上以明陟配之禮欽。若玄穹下以盡處恭之誠無違至道比來每緣??時享則停事雖?於從宜禮或虧於必備已後每緣??其常享無廢。又奉先追遠禮惟昭德崇福展敬義在因心自今已後獻祖宣皇帝宣莊皇后懿祖光皇帝光懿皇后忌日宜令京城寺觀一日設齋太祖景皇帝烈皇后代祖元皇帝元貞皇后忌日京城三日行道。
九載十一月己丑制曰:春秋致享用存昭敬祝史陳信必在正辭茍名位之或乖於上下而非便故經(jīng)稱崇事易載?。若所以展祗肅明等威朕欽崇道本嗣守丕業(yè)每懷如在之誠敢忘奉先之旨禮或未達情?匪寧承前有事宗廟皆稱告享茲乃臨下之辭頗虧尊上之義靜言斯稱殊未為允自今以後每親告獻太清宮太微宮改為朝獻有司行事為薦獻親告享宗廟為朝享有司行事為薦享親巡陵為朝拜有司行事為拜陵應緣諸事告宗廟者改為奏其郊天后土及祀祝云:敢昭告於者并改為敢昭薦于式崇寧禮庶表因心宣示中外令知朕意。
十載正月癸巳朝享太廟(以甲午有事於南郊故也。)。
十一載三月丙午制今後每月朔望宜令薦食於太廟每室一牙盤乃五日一開室門灑掃。
十三載二月癸酉親享太廟以兩漢諸帝廟號皆有孝字帝王徽號莫大於孝是以上高祖神堯大圣皇帝謚曰: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太宗文武大圣皇帝曰: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高宗天皇大圣皇帝曰: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宗大和大圣皇帝曰: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睿宗玄真大圣皇帝曰: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是歲改獻昭乾定橋五陵署為臺其署令改為臺令加舊一階)。
肅宗至德二年十月丁夕卩入長安先是九廟為賊所焚帝素服哭於廟三日入大明宮。
十二月新作九廟神主於長安殿安置帝親告享流涕嗚咽感動左右初帝在彭原使人於鳳翔郡采栗木以作神主備之及是奉迎告享用之。
乾元元年四月辛亥九廟神主自長安殿遷入太廟帝備法駕鹵薄警蹕王公百寮從甲寅帝親行享禮代宗以寶應元年四月即位上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尊謚廟號肅宗陵曰:建陵。
五月庚寅進冊先妃吳氏為皇太后。
三年四月己丑祧獻祖懿祖二室遷太祖已下七室?玄宗二室五月辛亥以醴泉縣奉建陵?固赤縣廣德二年正月丙辰敕以來月七日饗太廟二月甲戌親享太廟九室。
大歷二年四月癸未詔有司陵廟祠祭并三長齋月依舊薦酒肉。
七年五月徙忻州七圣廟尊容置於太原之紫極宮八年五月庚子是日太宗諱日命有司備四千僧齋於昭成寺十月己酉命有司大?於廟是日冬享因展禮也。
德宗以大歷十四年五月即位八月庚申上睿文孝武皇帝尊謚廟號代宗葬元陵。
十二月己酉?代宗神主於太廟禮儀使顏真卿奏議祧元皇帝於西夾堂。
建中元年正月庚午謁太廟(以辛未有事於南郊也。)。
三月丙寅禮儀使奏東都太廟闕木主請造詔下議之(初武后於東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至中宗已後兩京太廟四時并祭至德之亂木主多亡缺未?,於是議者紛然而大旨有三一日必存其廟遍立群主時享之日以他官攝行二曰建廟立主存而不祭。若皇輿時巡則就享之三曰存其廟座或東幸則飾齋車奉京師群廟之主以往議皆不決而罷)。
二年二月復肅宗神座于寢宮先是寶應二年西戎犯京師焚建陵之寢室至是始創(chuàng)復焉。
十月癸卯?饗太廟始奉獻祖神主出行?禮初寶應二年玄宗肅宗神主?廟始遷獻祖懿祖神主於西夾室是時禮儀使于休烈以國喪畢將行?享以太祖既位當東面獻祖懿祖屬尊於太祖。若同?享即太祖不得居正位,於是永?二神主於西夾室至是有司亦以國喪既畢當行?禮,於是大常博士陳京建議請準魏晉以來?禮奉二主出同?享與太祖并列昭穆而虛東向之位。又云:若以二祖同享謂太祖失尊位即請奉二祖神主於德明皇帝廟?享詔下尚書省雜議禮儀使顏真卿請依蔡謨等議至?享之日奉獻祖神主居東面之位自懿祖太祖洎諸祖宗遵左昭右穆之列時宰臣百寮并同真卿之議奏留中不出將及?享真卿。又奏請從蔡謨議為定從之。
興元元年十二月甲午詔曰:朕一經(jīng)播遷久曠禮儀不惟霜露之感實貽失墜之憂賴先澤在人上帝臨我克平大難載復舊京方欲展禮郊丘請罪宗廟而乃股肱卿士詢謀異同明孝敬之大端陳古今之正義三省章表深體乃誠以義制心允從眾請予之不德愧嘆良深其來年告謝郊廟百寮請俟後期者可之其元日御含元殿準式時李懷光李希烈并叛逆不賓京師將士賞賚未遍人情尚擾不安李晟自鎮(zhèn)上表請權(quán)停郊廟之禮百寮議與晟協(xié)故有是詔。
貞元五年八月詔天下諸上州并宜國忌日準式行香。
九年六月癸亥詔定國忌日寺觀齋僧道人數(shù)有差十一月甲寅朝享太廟前一日有敕至廟行禮不得施褥至敬之所自合履地而行。
十二年十月辛亥?祭於太廟。
十四年正月詔曰:八陵宮寢(臣欽。若等曰:自高祖至代宗凡八陵)久要修葺此緣日月非便未及興工宜令宗正寺與所司即計料依所擇日速修理初宗正寺奏諸陵宮寢屋宇摧壞及要科名刂松柏等敕詔陰陽人楊季炎擇日起修。
三月詔曰:八陵舊寢宮在山上置來多年曾經(jīng)野火燒焚摧毀略盡其宮尋移在瑤臺寺側(cè)左今屬通年欲議修置緣供水稍遠百姓非常勞弊今欲於見住行宮處修造冀久遠便人。又為改移舊制恐所見未周宜令中書門下及百寮同商量可否聞奏丁丑令昭陵宜修舊宮先有五間殿依舊基創(chuàng)造寢殿五間馀舍屋準圖起造初正月中令有司修葺陵寢以昭陵舊宮先因火焚毀百官詳議而議者多云:修舊宮帝意欲遷移繇是以山下為定,於是遣右諫議大夫平章事崔?充修八陵使及所司計料獻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三百七十八間橋陵一百四十間元陵三十間惟建陵不復創(chuàng)造但修葺而已所緣陵寢中惟床褥一事已上并令創(chuàng)造帝親加閱視然後遣送赴陵所八月以修八陵畢廢朝一日群臣於宣政殿前橫行稱賀中尉第五守亮宣詔曰:朕獲主宗祀以奉園陵歲月滋深是有崇飾今修奉既畢感慕增懷所賀知。
十五年二月丁亥不視事以公卿等朝拜諸陵循親規(guī)制也。(初是月七日拜陵官發(fā)其日本不視事?會董晉卒廢朝至十六年二月公卿拜陵發(fā)已遂不視事迄今便因循行此禮時謂不經(jīng)無據(jù)也。)五月壬戌不視事以逼先帝忌故也。
十六年二月辛未不視朝以拜陵公卿辭故也。
十九年四月壬辰修德明興圣獻祖廟甲午詔曰:奉遷獻衤。且懿祖神主太祖景皇帝正東向之位處告之禮當在重臣宜令檢校司空平章事杜佑攝太尉告於太清宮門下侍郎平章事崔?員攝太尉告太廟詔曰:國之大事式在於明?王者孝享莫重於殷祭所以尊祖而正昭穆也。朕承列圣之休德荷上天之?卷命處奉牲帛二十有五年永惟宗廟之位?嘗之序夙夜祗慄不敢自專是用延訪公卿稽參典禮博考群議至于再三敬以令辰奉遷獻祖宣皇帝神主懿祖光皇帝神主?于明德興圣皇帝廟太祖景皇帝正東向之位宜令有司備禮務極嚴重祗肅祀典載深感惕咨爾中外宜悉朕懷丙申奉遷獻祖懿祖神主?於明德興圣廟文武三品已上官序位於廟廷宗子諸親咸陪列焉門下侍郎平章事崔?攝司徒從金輅至行廟升座畢奠用脯酒稱官跪奏安神退戊戌帝不視事宰臣及百官以?廟禮畢蹈舞賀於宣政殿前。
憲宗永貞元年九月丁卯上神武孝文皇帝尊謚廟號德宗葬崇陵十一月冊謚德宗母沈氏曰:睿貞皇后奉神主?於代宗之室。
元和元年七月上至德大安孝皇帝尊謚廟號順宗葬豐陵以奉先縣神泉鄉(xiāng)櫟陽縣大澤鄉(xiāng)美原縣義林鄉(xiāng)并隸富平縣以奉豐陵。
二年正月庚寅朝享于太廟初次諸室帝皆盡於敬誠至德宗順宗室帝流涕嗚咽。若不自勝侍臣及奉冊讀冊官皆相顧感泣。
穆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五月上圣神章武孝皇帝尊謚廟曰:憲宗葬景陵以美原縣龍原鄉(xiāng)櫟陽縣萬年鄉(xiāng)并移隸奉先縣以奉陵寢七月歙州奏當州有玄宗皇帝真容在開元寺去城十里今請移於郭內(nèi)龍興寺仍交換寺額制可之。
長慶元年正月己亥朔備法駕親薦獻於太清宮遂齋於太廟庚子享太廟至順宗憲宗二室上?欷流涕侍臣從官皆感動禮畢復齋於郊壇行宮。
敬宗以長慶四年正月即位上睿圣文?孝皇帝尊謚廟號穆宗葬光陵敕富平縣宜割豐水鄉(xiāng)華州下邽縣割翟公鄉(xiāng)同州澄城縣割撫道鄉(xiāng)白水縣割會賓鄉(xiāng)以奉陵寢。
寶歷元年正月庚戌謁太廟(以辛亥有事於南郊故也。)。
七月辛亥敕奉先一縣獨奉八陵供辦支持實為繁并眷言物力須議優(yōu)矜宜委京兆府減一半租并雜色役等令諸縣均出。
文宗以寶應二年十二月即位上睿武昭愍孝皇帝廟號敬宗葬莊陵。
太和元年四月禮儀使奏拆修太廟西夾室遷移神主五位得大卜署令狀擇用四月二十四日吉其日光出室內(nèi)先祧遷神主五位入幕殿便起首拆修至五月五日畢功六日卻移神主入室詔依。
五月京兆府奏莊陵準穆宗陵例割鄰近縣鄉(xiāng)奉陵供應今高陵縣萬福鄉(xiāng)富陵縣從化鄉(xiāng)?陽縣善化鄉(xiāng)涇陽縣嘗樂鄉(xiāng)其界并不隔越伏準穆宗陵例合割前件四鄉(xiāng)屬三原縣添奉陵寢從之。
三年十一月癸巳謁太廟(以甲午有事於南郊故也。)。
五年五月戊戌朔辛丑宗正寺奏太廟第四室第六室破漏四月九日已具聞奏訖有司不時興工至今稽滯敕太廟或要修葺有司合星夜興工以涉稽滯須有懲責將作監(jiān)王堪宜罰兩月俸料度支判官罰一月俸料宗正卿李銑奏報稍晚量罰一月俸帝遽命中人令領工徒以禁中即日修營材木修葺左補闕韋溫上疏極諫疏奏帝甚嘉納繇是追止中人命有司嚴加修奉甲寅宗正等請修獻陵乾陵定陵橋陵泰陵建陵元陵崇陵豐陵景陵光陵莊陵?陵昭陵詔曰:所修陵寢事至嚴重簡計崇飾須得精實宜令度支郎中盧商將作少監(jiān)韋長同往諸陵子細簡計具合修與不合處聞奏。
八年正月丙寅修太廟以太常卿庾承宣攝太尉遍告九室遷神主於便殿。
五月甲寅詔曰:忌辰修齋雖出近制斟酌捐益貴於得中況在不遷之宗允資異數(shù)之禮五月六日二十六日兩忌設齋人數(shù)宜各加至二千人太穆文德皇后忌日亦宜各加倍數(shù)其寺觀仍舊十二月八日忌宜於五所寺觀共設四千人宜令所司準式己巳修太廟畢以吏部尚書令狐{林之}攝太尉遍告神主卻復正殿。
開成元年七月丙戌監(jiān)察御史請修太廟祭器初帝言於宰臣曰:宗廟之事朕合自行千乘萬騎動資國用每至有事之日朕被冠冕危坐待旦比聞有司發(fā)饌不精酒醴酸濁卿當宣諭監(jiān)察御史俾之臨祭勿有不處御史崔黯監(jiān)察受宣遂有此奏。
四年三月己邜帝御紫宸殿宰臣楊嗣復奏曰:太廟準禮三年一?五年一?今是?祭時讓皇帝廟亦合?祭臣案讓帝本封寧王玄宗親兄玄宗既定內(nèi)難寧王能讓帝位玄宗感之贈以鴻名其復置廟享獻??與九廟同至上元二年杜鴻漸奏停時享而??存今玄宗肅宗神主已歸夾室讓皇帝猶??不闕於禮未安李班曰:宗廟事重比者臣不敢輕議帝王至今??實不當禮嗣復所論至當今請下禮官議帝曰:俞四月壬戌帝御紫宸殿問宰臣曰:皇城使上言太廟中有獐走出安有宗廟之中得此野獸宰臣請宣示宗正寺使令巡簡帝曰:可召宗正卿來朕自戒勵之遂召宗正卿李踐方至帝曰:宗廟至重卿宜恪勤官業(yè)勿俾太廟有所壞隳勿拘陰陽不旋修葺漢有昭陽未央尚猶崇飾潔況宗廟乎!無長蒿萊以藏野獸言訖泫然踐方叩頭請罪久之帝自即位宗廟祀事未嘗不戒勵有司俾其嚴潔詩云:祀事孔明其此之謂乎!。
唐高祖以隋恭帝義寧元年封唐王二年三月己巳立四親廟武德元年五月甲子即位六月己邜追尊皇高祖瀛州府君曰:宣簡公皇曾祖司空曰:懿王皇祖景王曰:景皇帝廟曰:太祖陵曰:永康皇祖妣曰:景烈皇后皇考元王曰:元帝廟曰:世祖陵曰:興陵皇妣曰:元真皇后(臣欽。若等按唐史隋恭帝義寧元年十二月追贈高祖太祖唐襄公為景王考唐仁公為元王二年三月并高祖立四親至是追尊為元帝以上事見帝系門)迎神主?於太廟。
六年四月己未幸故宅改名通義宮祭元皇帝于舊寢以元真皇后配享高祖哽咽悲不自勝侍衛(wèi)莫不歔欷。
太宗貞觀三年正月戊午有事於太廟。
九年五月上太上皇謚曰:太武皇帝廟號高祖陵曰:獻陵。
七月甲寅增修太廟崇?弘農(nóng)府君及高祖神主并舊四室為六室(臣欽。若等按農(nóng)農(nóng)府君太宗之六代祖名重耳仕後魏為弘農(nóng)太守是歲太宗命有司詳議廟制八座等奏議依晉宋故事立親廟六從之)。
十二月庚戌詔曰:昔周監(jiān)二代崇文武之典禮漢紹三王尊高光之功烈斯固有國之彝訓不刊之令范高祖太武皇帝聰明神武?圣狥
齊應天順民撥亂反正德侔造化道濟區(qū)夏靖率土之沸騰拯黔首之涂炭一戎大定四海宅心制治定之禮作功成之樂天地交泰品物咸寧聲教遐洎休徵雜沓蠻夷戎狄之長輻輳藁街麟鳳龜龍之祥光映圖史然猶日慎一日推而弗居邁遂古之鴻名逾前王之至治朕以寡昧丕承景業(yè)緬惟永往攀慕終天思弘尊親之道庶展罔極之志竊惟太原之地肇基王跡事均豐沛義等宛譙理宜別建寢廟以彰圣德詳觀漢典抑有成規(guī)但先皇遺旨務存儉約處奉訓誡無忘啟處宜令禮官與公卿等詳議以聞。
十三年正月乙巳朔謁獻陵先日宿衛(wèi)黃麾仗周衛(wèi)陵寢至是質(zhì)明七廟子孫及諸侯百僚蕃夷君長皆陪列於司馬門內(nèi)帝至小次降輿號哭入闕門西面再拜慟絕不能興禮畢改服入於寢躬親執(zhí)饌閱高祖及先后服御之物匍匐床前悲慟左右侍御者莫不歔欷。
十六年四月辛亥制每薦新於太廟令太常卿及少卿一人行事十二月令左監(jiān)門中郎將齊士員將兵衛(wèi)獻陵乙酉帝召士員至望見而降殿自迎悲咽不已謂從官曰:頃屬歲陰道暮情深罔極所備新衣珍饌欲以正旦奉薦園陵朕。若親行便勞扈從三元告始家有吉兇慶慰之禮咸重茲日朕不欲煩勞乃自抑止因命江夏王道宗代行所獻之物并跪授道宗焉。
十七年四月十一日帝親謁太廟謝承乾之過。
高宗以貞觀二十三年六月即位上文皇帝尊謚廟號太宗陵曰:昭陵八月庚子奉太宗神主?于太廟永徽元年五月吐火羅國獻大鳥高七尺帝以太宗懷遠所致獻于昭陵仍刻像于陵之內(nèi)。
一年正月丙子親祠太廟及布幣?獻至太宗仰視六年正月壬申朔親謁昭陵文武百寮及宗室子孫并陪位帝降輦易服行哭就位再拜擗踴禮畢。又改服奉謁寢宮其崇圣宮妃嬪大長公主已下及越趙二國太妃等先於神座左右侍列如平生帝入寢哭踴絕於地進至東階西面再拜號慟久之乃進太牢之饌加珍饣羞具品引太尉無忌司空?越王福曹王明左屯衛(wèi)大將軍程知節(jié)并入執(zhí)爵進俎帝至神座前拜哭奠饌閱先帝先后衣服拜辭訖行哭出寢北門乃御小輦還行宮五月辛未以高祖太武皇帝既開基業(yè)不可限以常禮忌日特宜廢務。
顯慶元年十月幸鄭州次汜水以先帝於汜水擒竇建德因平王世充,於是刻石立頌以紀功烈帝自為頌文。
五年二月乙未帝以每年二月太常卿少卿分行二陵事重人輕。又不備鹵簿威儀有闕乃令三公行事太常卿少卿為副太常別造鹵簿事訖則納於本司仍著於令。
龍朔二年六月辛酉詔奉常寺每五月六月停教樂以太宗文皇帝文德皇太后忌月故也。
乾封元年六月戊午詔曰:朕以寡德嗣守宗祧雖明發(fā)載懷肅恭?祀踐霜露而興感奉盥洗以增哀每惟宗廟至敬處誠?享而二尊一奠情有未安思革舊章用崇嚴配《管子》曰:禮者因人之情緣禮而為之節(jié)也。故三王五帝禮制不同捐益隨時期於?便況罔極之恩既展於茲辰終身之慕情深于是日,豈可以因循經(jīng)理乖違誠敬自今已後宗廟薦享爵及?簋登钘各宜別奠其馀牢饌并依常典。
咸亨四年令劉仁軌郝處俊修撰國史帝以許敬宗所紀多不實處俊曰:先圣仁恩觸類皆是臣處俊往年宿衛(wèi)之日被差腰輂供奉見有三衛(wèi)誤拂御衣此人怕懼五情無主先圣謂之曰:此間無御史我不為汝作罪過不須怕懼帝謂處俊曰:此亦須入史。
五年八月壬辰追尊太祖武皇帝為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皇帝為太宗文武圣皇帝太穆皇后為太穆神皇后文德皇后為文德圣皇后皇帝稱天皇皇后稱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稱儀。
鳳二年五月壬戌詔尊宣皇帝陵為建昌陵先皇帝陵為延陵(臣欽。若等曰:宣皇帝即高宗六代祖也。武德初進謚宣簡公先皇帝五代祖也。武德初尊謚懿王至是俱尊為帝)。
中宗以弘道元年十二月即位上天皇大帝尊謚廟號高宗葬乾陵。
神龍元年正月復位改享德廟依舊為京太廟(臣欽。若等曰:初武后革命改京太廟為享德廟至是復焉)五月壬午遷武氏七廟主于西京崇尊廟(崇尊武氏太廟)東都創(chuàng)置太廟。
八月乙亥崇?太祖景皇帝獻祖光皇帝代祖元皇帝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武圣皇帝皇考高宗天皇大帝皇兄義宗孝敬皇帝於東都太廟禮畢即日還宮。
十二月上則天皇后謚曰:則天大圣后。
睿宗唐隆元年六月即位七月庚辰追尊則天大圣皇后依舊為天后。
景?元年十月復追尊天后為大圣天后。
十一月己酉葬中宗孝和皇帝於定陵帝思中宗之德乃為紀圣頌以揚其徽范命有司刻之于石初中宗以皇兄義宗孝敬皇帝?太廟第七室至是中書令姚元之等奏於東都別立義宗廟?中宗孝和皇帝和思皇后趙氏神主於太廟。
太極元年正月辛未朔有事於太廟。
延和元年六月乙邜追尊大圣天后為圣帝天后。
玄宗先天元年八月即位十月丁酉太上皇詔曰:昔重華嗣德格於文祖高密陟后至於神宗蓋所以敬履端之元申孝享之道皇帝初嗣大寶允膺休命歡洽人靈慶溢宗社宜躬祗祀典用展肅雍可以今月四日謁享太廟所司準式庚子帝謁太廟壬寅?昭成皇后肅明皇后神主於儀坤廟(臣欽。若等按《唐書》昭成皇后竇氏玄宗所生母也。陵曰:靖陵肅明皇后劉氏玄宗嫡母也。陵曰:?陵。)。
開元二年四月辛未詔曰:園陵之地衣冠所游凡厥有司罔不祗事禮存則先王是訓禮失則后代何觀欽。若永圖敢忘舊典頃者別致鷹狗供奉山陵至於料度極多費損況昔誡禽荒既非尋常所用遠惟龍馭每以仁愛為心彼耕象與耘鳥。且增哀慕豈飛蒼而走黃更備畋獵有乖儀式無益崇嚴載懷虧紊良深悚惕諸陵所有供奉鷹狗等并宜即停。
四年七月己亥上太上皇尊謚曰:大圣貞皇帝廟號睿宗葬橋陵八月壬子敕宜於太廟西街西少府監(jiān)空園內(nèi)別造中宗廟依前隸入太廟署(臣欽。若等按唐志禮官議曰:孝和皇帝有中興之功而無後嗣請因殷之陽甲漢之成帝出為別廟從之)肅明皇后神主於儀坤廟安置(臣欽。若等按唐志禮官議曰:昭成皇后有大姒之德已配于睿宗肅明皇后無啟母之尊自應別廟從之)乙巳敕中宗孝和皇帝合別立廟宜修理儀坤廟隸入太廟署不煩別署官屬。
十一月丁亥徙中宗神主於西廟。
五年正月癸卯太廟四室壞帝素服避正殿迎神主於太極殿輟朝五日視事於別殿己酉親享太極殿十月丙子京師修太廟成戊寅?神主於太廟。
六年十一月辛卯至自東都丙申親謁太廟時有司撰儀注以?祭之日車駕發(fā)宮中帝謂宰臣宋?蘇?曰:祭必先齊必也。據(jù)儀注祭之日發(fā)大明宮。又以質(zhì)明行事朕便侵星而發(fā)猶是移辰方到質(zhì)明之禮其可及乎!。又朕不宿齋宮即安正殿情所不敢宜於廟所設齋宮五日赴行宮宿齋六日質(zhì)明行事庶合於禮?等稱圣情深至請即奉行詔有司改定儀其日帝自齋宮步詣太廟入自東門就立位樂奏九成升自阼階行?奠之禮至睿宗室俯伏嗚咽侍臣莫不流涕乃下制曰:朕聞禮莫大於孝惟孝所以通神明事莫大于祀惟祀所以謁宗廟顧此薄德獲承丕緒恭處夙夜弗敢遑寧去歲爰命司空增崇太室尋以匠者功就饔人禮奉雖是效是則率繇典章而不躬不親曷盡誠敬粵自河雒旋於京師聿修齋祭致用蠲潔屬群方駿奔庶位咸列?奠式受咸懷載殷圣靈在天。若享精意伊爾王公卿士下逮黎蒸道存念茲惠乃錫類。
七年五月敕曰:五月是齋舊有常式六月緣忌特令斷屠宜令所司進蔬食府縣捉搦勿令屠宰。
十年六月己巳增置京師太廟為九室移孝和皇帝神主以就正廟下詔曰:朕聞王者乘時以設教因事以制禮氵公革以從宜為本取舍以?會為先故捐益之道有殊質(zhì)文之用甚異。且夫至德之謂孝所以通於神明大事之謂祭所以處於宗廟國家握紀命歷重光累盛四方繇其繼明七代可以觀德朕嗣守丕業(yè)祗奉睿圖聿懷昭事罔不恤祀嘗覽古典爰詢廟制遠則殷周事異近則漢晉道殊雖禮文之不一固嚴敬之無二朕以為立愛自親始教人睦立敬自長始教人順是知政以道存禮從時變特因宜以創(chuàng)制豈法古而限今況恩以降殺而疏廟以遷毀而廢雖式瞻古訓禮則不違而永言孝思情所未足享嘗則止豈愛崇而禮備有禱而祭非德盛而流永其祧室宜列為正室將使親而不盡遠而不祧廟以貌在宗由尊立俾四時式薦不間於毀主百代靡遷匪惟於始廟所謂變以合禮動而得中嚴配之典克崇肅雍之美茲在。又兄弟繼及古有明文今中宗神主猶居別處詳求故實當守不安移就正廟用彰大典仍創(chuàng)置九室宜令所司擇日啟告移造。
十一年正月行幸北都帝親制起義堂頌刻石紀功于太原府之南街五月乙丑遷?中宗神主於太廟制曰:崇建宗廟禮之大者聿追孝饗德莫至焉今宗以立尊親無遷序永惟嚴配致用蠲潔棟宇式崇?奠斯受顧茲薄德獲承?祀不躬不親曷展誠敬宜用八月十九日祗見九室。
是月戊申尊八代祖宣皇帝號懿祖始?於太廟之九室。
十七年十一月庚寅親享九廟辛邜發(fā)京師丙申謁橋一作四月丙辰陵帝望陵涕泣哀感左右奉先縣以所管萬三百戶供奉陵寢曲赦縣內(nèi)大辟罪已下戊戌謁定陵己亥謁獻陵乙巳謁乾陵戊申還宮。
二十一年正月乙巳遷肅明皇后神主于太廟?睿宗室殿儀坤廟。
二十五年七月己卯詔諸陵廟并隸宗正寺其官員悉以宗子為之。
二十七年二月己巳詔曰:宗廟致敬必先於如在神人所依無取於非族深惟至理用切因心其應緣太廟五享於宗子及嗣郡王中揀擇有德望者令攝三公行事其異姓官吏不須令攝。
二十八年七月壬寅尊宣皇帝陵為建初陵先皇帝陵為啟運陵仍置官員。
天寶元年二月甲午親享太廟。
二年三月制曰:涼武昭王朕十一代祖也。積德右地炳靈中葉奄有舊國兆先帝功敬追尊為興圣皇帝其陵以加尊號故也。側(cè)左近仍并禁樵牧春秋二時備致祭。
八月制曰:?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朕承丕業(yè)肅恭祀事至於諸節(jié)嘗修薦享自流火屆期商風改律載深追遠感物增懷。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氵?在于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典式自今以後每至九月一日薦衣於陵寢貽范千載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無典實傳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道人因親設教感游衣於漢紀成獻報於禮文宣示庶寮令知朕意。
六載正月丁亥親祠太廟(以戊子祀圓丘故也。)。
八載閏六月丙寅上高祖神堯皇帝尊謚曰:高祖神堯大圣皇帝太穆皇后竇氏尊謚曰:太穆順圣皇后太宗文武圣皇帝尊謚曰:太宗文武大圣皇帝文德圣皇后長孫氏尊謚曰:文德順圣皇后高宗天皇大帝尊謚曰:高宗天皇大圣皇帝大圣則天皇后武氏尊謚曰:則天順圣皇后中宗孝和皇帝尊謚曰:中宗孝和大圣皇帝和思皇后趙氏尊謚曰:和思順圣皇后睿宗大圣真皇帝尊謚曰:睿宗玄真大圣皇帝昭成皇后竇氏尊謚曰:昭成順圣皇后肅明皇后劉氏尊謚曰:肅明順圣皇后以來月五日於太清宮圣祖前恭申冊禮宜令所司即詳定儀注聞奏丁邜詔曰:??之禮以存序位質(zhì)文之變蓋取隨時國家系本仙家業(yè)承圣祖重熙累盛既錫無疆之休合享登神思弘不易之典自今以後每神并於太清宮圣神前設位序正上以明陟配之禮欽。若玄穹下以盡處恭之誠無違至道比來每緣??時享則停事雖?於從宜禮或虧於必備已後每緣??其常享無廢。又奉先追遠禮惟昭德崇福展敬義在因心自今已後獻祖宣皇帝宣莊皇后懿祖光皇帝光懿皇后忌日宜令京城寺觀一日設齋太祖景皇帝烈皇后代祖元皇帝元貞皇后忌日京城三日行道。
九載十一月己丑制曰:春秋致享用存昭敬祝史陳信必在正辭茍名位之或乖於上下而非便故經(jīng)稱崇事易載?。若所以展祗肅明等威朕欽崇道本嗣守丕業(yè)每懷如在之誠敢忘奉先之旨禮或未達情?匪寧承前有事宗廟皆稱告享茲乃臨下之辭頗虧尊上之義靜言斯稱殊未為允自今以後每親告獻太清宮太微宮改為朝獻有司行事為薦獻親告享宗廟為朝享有司行事為薦享親巡陵為朝拜有司行事為拜陵應緣諸事告宗廟者改為奏其郊天后土及祀祝云:敢昭告於者并改為敢昭薦于式崇寧禮庶表因心宣示中外令知朕意。
十載正月癸巳朝享太廟(以甲午有事於南郊故也。)。
十一載三月丙午制今後每月朔望宜令薦食於太廟每室一牙盤乃五日一開室門灑掃。
十三載二月癸酉親享太廟以兩漢諸帝廟號皆有孝字帝王徽號莫大於孝是以上高祖神堯大圣皇帝謚曰:高祖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太宗文武大圣皇帝曰:太宗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高宗天皇大圣皇帝曰: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宗大和大圣皇帝曰: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睿宗玄真大圣皇帝曰:睿宗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是歲改獻昭乾定橋五陵署為臺其署令改為臺令加舊一階)。
肅宗至德二年十月丁夕卩入長安先是九廟為賊所焚帝素服哭於廟三日入大明宮。
十二月新作九廟神主於長安殿安置帝親告享流涕嗚咽感動左右初帝在彭原使人於鳳翔郡采栗木以作神主備之及是奉迎告享用之。
乾元元年四月辛亥九廟神主自長安殿遷入太廟帝備法駕鹵薄警蹕王公百寮從甲寅帝親行享禮代宗以寶應元年四月即位上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尊謚廟號肅宗陵曰:建陵。
五月庚寅進冊先妃吳氏為皇太后。
三年四月己丑祧獻祖懿祖二室遷太祖已下七室?玄宗二室五月辛亥以醴泉縣奉建陵?固赤縣廣德二年正月丙辰敕以來月七日饗太廟二月甲戌親享太廟九室。
大歷二年四月癸未詔有司陵廟祠祭并三長齋月依舊薦酒肉。
七年五月徙忻州七圣廟尊容置於太原之紫極宮八年五月庚子是日太宗諱日命有司備四千僧齋於昭成寺十月己酉命有司大?於廟是日冬享因展禮也。
德宗以大歷十四年五月即位八月庚申上睿文孝武皇帝尊謚廟號代宗葬元陵。
十二月己酉?代宗神主於太廟禮儀使顏真卿奏議祧元皇帝於西夾堂。
建中元年正月庚午謁太廟(以辛未有事於南郊也。)。
三月丙寅禮儀使奏東都太廟闕木主請造詔下議之(初武后於東都立高祖太宗高宗三廟至中宗已後兩京太廟四時并祭至德之亂木主多亡缺未?,於是議者紛然而大旨有三一日必存其廟遍立群主時享之日以他官攝行二曰建廟立主存而不祭。若皇輿時巡則就享之三曰存其廟座或東幸則飾齋車奉京師群廟之主以往議皆不決而罷)。
二年二月復肅宗神座于寢宮先是寶應二年西戎犯京師焚建陵之寢室至是始創(chuàng)復焉。
十月癸卯?饗太廟始奉獻祖神主出行?禮初寶應二年玄宗肅宗神主?廟始遷獻祖懿祖神主於西夾室是時禮儀使于休烈以國喪畢將行?享以太祖既位當東面獻祖懿祖屬尊於太祖。若同?享即太祖不得居正位,於是永?二神主於西夾室至是有司亦以國喪既畢當行?禮,於是大常博士陳京建議請準魏晉以來?禮奉二主出同?享與太祖并列昭穆而虛東向之位。又云:若以二祖同享謂太祖失尊位即請奉二祖神主於德明皇帝廟?享詔下尚書省雜議禮儀使顏真卿請依蔡謨等議至?享之日奉獻祖神主居東面之位自懿祖太祖洎諸祖宗遵左昭右穆之列時宰臣百寮并同真卿之議奏留中不出將及?享真卿。又奏請從蔡謨議為定從之。
興元元年十二月甲午詔曰:朕一經(jīng)播遷久曠禮儀不惟霜露之感實貽失墜之憂賴先澤在人上帝臨我克平大難載復舊京方欲展禮郊丘請罪宗廟而乃股肱卿士詢謀異同明孝敬之大端陳古今之正義三省章表深體乃誠以義制心允從眾請予之不德愧嘆良深其來年告謝郊廟百寮請俟後期者可之其元日御含元殿準式時李懷光李希烈并叛逆不賓京師將士賞賚未遍人情尚擾不安李晟自鎮(zhèn)上表請權(quán)停郊廟之禮百寮議與晟協(xié)故有是詔。
貞元五年八月詔天下諸上州并宜國忌日準式行香。
九年六月癸亥詔定國忌日寺觀齋僧道人數(shù)有差十一月甲寅朝享太廟前一日有敕至廟行禮不得施褥至敬之所自合履地而行。
十二年十月辛亥?祭於太廟。
十四年正月詔曰:八陵宮寢(臣欽。若等曰:自高祖至代宗凡八陵)久要修葺此緣日月非便未及興工宜令宗正寺與所司即計料依所擇日速修理初宗正寺奏諸陵宮寢屋宇摧壞及要科名刂松柏等敕詔陰陽人楊季炎擇日起修。
三月詔曰:八陵舊寢宮在山上置來多年曾經(jīng)野火燒焚摧毀略盡其宮尋移在瑤臺寺側(cè)左今屬通年欲議修置緣供水稍遠百姓非常勞弊今欲於見住行宮處修造冀久遠便人。又為改移舊制恐所見未周宜令中書門下及百寮同商量可否聞奏丁丑令昭陵宜修舊宮先有五間殿依舊基創(chuàng)造寢殿五間馀舍屋準圖起造初正月中令有司修葺陵寢以昭陵舊宮先因火焚毀百官詳議而議者多云:修舊宮帝意欲遷移繇是以山下為定,於是遣右諫議大夫平章事崔?充修八陵使及所司計料獻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三百七十八間橋陵一百四十間元陵三十間惟建陵不復創(chuàng)造但修葺而已所緣陵寢中惟床褥一事已上并令創(chuàng)造帝親加閱視然後遣送赴陵所八月以修八陵畢廢朝一日群臣於宣政殿前橫行稱賀中尉第五守亮宣詔曰:朕獲主宗祀以奉園陵歲月滋深是有崇飾今修奉既畢感慕增懷所賀知。
十五年二月丁亥不視事以公卿等朝拜諸陵循親規(guī)制也。(初是月七日拜陵官發(fā)其日本不視事?會董晉卒廢朝至十六年二月公卿拜陵發(fā)已遂不視事迄今便因循行此禮時謂不經(jīng)無據(jù)也。)五月壬戌不視事以逼先帝忌故也。
十六年二月辛未不視朝以拜陵公卿辭故也。
十九年四月壬辰修德明興圣獻祖廟甲午詔曰:奉遷獻衤。且懿祖神主太祖景皇帝正東向之位處告之禮當在重臣宜令檢校司空平章事杜佑攝太尉告於太清宮門下侍郎平章事崔?員攝太尉告太廟詔曰:國之大事式在於明?王者孝享莫重於殷祭所以尊祖而正昭穆也。朕承列圣之休德荷上天之?卷命處奉牲帛二十有五年永惟宗廟之位?嘗之序夙夜祗慄不敢自專是用延訪公卿稽參典禮博考群議至于再三敬以令辰奉遷獻祖宣皇帝神主懿祖光皇帝神主?于明德興圣皇帝廟太祖景皇帝正東向之位宜令有司備禮務極嚴重祗肅祀典載深感惕咨爾中外宜悉朕懷丙申奉遷獻祖懿祖神主?於明德興圣廟文武三品已上官序位於廟廷宗子諸親咸陪列焉門下侍郎平章事崔?攝司徒從金輅至行廟升座畢奠用脯酒稱官跪奏安神退戊戌帝不視事宰臣及百官以?廟禮畢蹈舞賀於宣政殿前。
憲宗永貞元年九月丁卯上神武孝文皇帝尊謚廟號德宗葬崇陵十一月冊謚德宗母沈氏曰:睿貞皇后奉神主?於代宗之室。
元和元年七月上至德大安孝皇帝尊謚廟號順宗葬豐陵以奉先縣神泉鄉(xiāng)櫟陽縣大澤鄉(xiāng)美原縣義林鄉(xiāng)并隸富平縣以奉豐陵。
二年正月庚寅朝享于太廟初次諸室帝皆盡於敬誠至德宗順宗室帝流涕嗚咽。若不自勝侍臣及奉冊讀冊官皆相顧感泣。
穆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五月上圣神章武孝皇帝尊謚廟曰:憲宗葬景陵以美原縣龍原鄉(xiāng)櫟陽縣萬年鄉(xiāng)并移隸奉先縣以奉陵寢七月歙州奏當州有玄宗皇帝真容在開元寺去城十里今請移於郭內(nèi)龍興寺仍交換寺額制可之。
長慶元年正月己亥朔備法駕親薦獻於太清宮遂齋於太廟庚子享太廟至順宗憲宗二室上?欷流涕侍臣從官皆感動禮畢復齋於郊壇行宮。
敬宗以長慶四年正月即位上睿圣文?孝皇帝尊謚廟號穆宗葬光陵敕富平縣宜割豐水鄉(xiāng)華州下邽縣割翟公鄉(xiāng)同州澄城縣割撫道鄉(xiāng)白水縣割會賓鄉(xiāng)以奉陵寢。
寶歷元年正月庚戌謁太廟(以辛亥有事於南郊故也。)。
七月辛亥敕奉先一縣獨奉八陵供辦支持實為繁并眷言物力須議優(yōu)矜宜委京兆府減一半租并雜色役等令諸縣均出。
文宗以寶應二年十二月即位上睿武昭愍孝皇帝廟號敬宗葬莊陵。
太和元年四月禮儀使奏拆修太廟西夾室遷移神主五位得大卜署令狀擇用四月二十四日吉其日光出室內(nèi)先祧遷神主五位入幕殿便起首拆修至五月五日畢功六日卻移神主入室詔依。
五月京兆府奏莊陵準穆宗陵例割鄰近縣鄉(xiāng)奉陵供應今高陵縣萬福鄉(xiāng)富陵縣從化鄉(xiāng)?陽縣善化鄉(xiāng)涇陽縣嘗樂鄉(xiāng)其界并不隔越伏準穆宗陵例合割前件四鄉(xiāng)屬三原縣添奉陵寢從之。
三年十一月癸巳謁太廟(以甲午有事於南郊故也。)。
五年五月戊戌朔辛丑宗正寺奏太廟第四室第六室破漏四月九日已具聞奏訖有司不時興工至今稽滯敕太廟或要修葺有司合星夜興工以涉稽滯須有懲責將作監(jiān)王堪宜罰兩月俸料度支判官罰一月俸料宗正卿李銑奏報稍晚量罰一月俸帝遽命中人令領工徒以禁中即日修營材木修葺左補闕韋溫上疏極諫疏奏帝甚嘉納繇是追止中人命有司嚴加修奉甲寅宗正等請修獻陵乾陵定陵橋陵泰陵建陵元陵崇陵豐陵景陵光陵莊陵?陵昭陵詔曰:所修陵寢事至嚴重簡計崇飾須得精實宜令度支郎中盧商將作少監(jiān)韋長同往諸陵子細簡計具合修與不合處聞奏。
八年正月丙寅修太廟以太常卿庾承宣攝太尉遍告九室遷神主於便殿。
五月甲寅詔曰:忌辰修齋雖出近制斟酌捐益貴於得中況在不遷之宗允資異數(shù)之禮五月六日二十六日兩忌設齋人數(shù)宜各加至二千人太穆文德皇后忌日亦宜各加倍數(shù)其寺觀仍舊十二月八日忌宜於五所寺觀共設四千人宜令所司準式己巳修太廟畢以吏部尚書令狐{林之}攝太尉遍告神主卻復正殿。
開成元年七月丙戌監(jiān)察御史請修太廟祭器初帝言於宰臣曰:宗廟之事朕合自行千乘萬騎動資國用每至有事之日朕被冠冕危坐待旦比聞有司發(fā)饌不精酒醴酸濁卿當宣諭監(jiān)察御史俾之臨祭勿有不處御史崔黯監(jiān)察受宣遂有此奏。
四年三月己邜帝御紫宸殿宰臣楊嗣復奏曰:太廟準禮三年一?五年一?今是?祭時讓皇帝廟亦合?祭臣案讓帝本封寧王玄宗親兄玄宗既定內(nèi)難寧王能讓帝位玄宗感之贈以鴻名其復置廟享獻??與九廟同至上元二年杜鴻漸奏停時享而??存今玄宗肅宗神主已歸夾室讓皇帝猶??不闕於禮未安李班曰:宗廟事重比者臣不敢輕議帝王至今??實不當禮嗣復所論至當今請下禮官議帝曰:俞四月壬戌帝御紫宸殿問宰臣曰:皇城使上言太廟中有獐走出安有宗廟之中得此野獸宰臣請宣示宗正寺使令巡簡帝曰:可召宗正卿來朕自戒勵之遂召宗正卿李踐方至帝曰:宗廟至重卿宜恪勤官業(yè)勿俾太廟有所壞隳勿拘陰陽不旋修葺漢有昭陽未央尚猶崇飾潔況宗廟乎!無長蒿萊以藏野獸言訖泫然踐方叩頭請罪久之帝自即位宗廟祀事未嘗不戒勵有司俾其嚴潔詩云:祀事孔明其此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