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上
◎帝王部·崇祭祀
《書》曰:先王顧讠是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洪范八政三曰祀禮大宗伯之職曰: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祗故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祭山曰:?縣祭川曰:浮沉祭星曰:布祭風(fēng)曰:磔是類是祃師祭也。既伯既禱馬祭也。除惡之祭為祓會(huì)福之祭曰:禬告事求福曰:禱道上之祭為祖潔意以享為?以類祭神為禷祭司命為礻比祭豕先為礻曹月祭為礻卒禱雨為雩禱明為?是以圣王為之典禮民之精爽不貳齊肅聰明者神或降之乃有神明之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神異業(yè)恭而不黷所以神降之嘉生民以物序?yàn)?zāi)禍不至所求不匱歷代人君罔不遍走群望咸秩無文故神農(nóng)播種始諸飲食致恭鬼神顓頊亦潔誠以祭祀其後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所以陰陽和而萬物遂也。詩云: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又云: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矣。故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鬼神也。是知神不可慢祭不可黷蓋享於至誠者耳豈犧牲玉帛云:乎!哉!。
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龍能平水土死為社祠烈山氏王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死為稷祠伊耆氏始為蠟(伊耆氏古天子號(hào))。
舜在?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史記》遍作辨)。
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應(yīng)劭曰:遭天旱七年明德以薦而旱不止故遷社以棄代為稷欲遷句龍德莫能繼故作夏社說不可遷之義千古遷字)乃遷烈山子柱而以周棄代為稷祠周文王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作般之詩。
成王立周公相王道大洽制禮作樂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四海之內(nèi)各以其職來助祭天下名山大川懷柔百神咸秩無文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而諸侯祭其疆內(nèi)名山大川大夫祭門戶井灶中霤五祀士庶人祖考而已各有典禮而淫祭有禁是時(shí)巡守告祭柴望作時(shí)邁之詩春夏祈?于上帝作噫嘻之詩郊祭祀天地作昊天有成命之詩。
漢高祖初起禱豐?榆社狥
沛為沛公則祀蚩尤[C260]鼓旗(《漢書》本紀(jì)載高祖立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而[C260]鼓)遂以十月至霸上立為漢王。
二年東擊項(xiàng)籍而還入關(guān)問故秦時(shí)上帝祀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四何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名曰:北?有司進(jìn)祠上不親往悉召故秦祀官復(fù)置太祝太宰如其故儀禮因令縣為公社(公社官社)下詔曰:吾甚重祀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dāng)祠者各以其禮時(shí)祠如故(後四歲天下已定詔御史令豐治?榆社嘗以春時(shí)以羊彘祀之時(shí)令祝立蚩尤之祠於長安置祠祀官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屬晉巫祠五帝東君?中君巫社巫祠族人炊之屬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屬荊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九天巫祠九天皆以歲時(shí)祠宮中其河巫祠河于臨晉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秦中者二世皇帝也。各有時(shí)日其後二歲或言曰:周興而邑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又制詔御史其天下立靈星祠嘗以歲時(shí)祠以牛)。
十年春有司請令縣嘗以春二月及臘祠稷以羊彘民里社各自裁以祠制曰:可(高帝以來名山大川在諸侯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領(lǐng)及文帝時(shí)齊淮南國廢令太祀盡以歲時(shí)致禮如故)。
文帝十三年以歲比登詔有司增雍五?路車各一乘駕被具(駕車被馬之文節(jié)皆具也。)西?畦?寓車各一乘寓馬四匹駕被具河湫漢水玉加二及諸祀皆廣壇場?幣俎豆以差加之。
十四年詔曰:朕獲執(zhí)犧牲?幣以事上帝宗廟十四年于今歷日彌長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朕甚自?鬼其廣增諸祀壇場?幣昔先王遠(yuǎn)施不求其報(bào)望祀不祈其福右賢左戚先民後已至明之極也。今吾聞祀官祝?(音僖福也。)皆歸福于朕躬不為百姓朕甚?鬼之夫以朕之不德而專鄉(xiāng)獨(dú)美其福百姓不與(音預(yù))焉是重(直用切)吾不德也。其令祠官致敬無有所祈。
十五年黃龍見成紀(jì)詔曰:有異物之神見于成紀(jì)毋害于民歲以有年朕幾(幾讀曰冀)郊祀上帝諸神禮官議毋諱以朕勞(無諱以成其勞自言不以為勞也。)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親郊祀上帝於郊。故曰:郊,於是夏四月文帝始幸雍郊見五?祠衣皆尚赤赦天下修名山大川常祀而絕者有司以歲時(shí)置禮(先是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冕焉,或曰:東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應(yīng),於是作渭陽五帝廟同宇帝一殿面五門各如其帝色祠所用及儀亦如雍五?明年夏四月文帝親拜霸渭之會(huì)以郊見渭陽五帝廟臨渭其北穿蒲池溝水?火舉祠。若光輝然屬天焉,於是貴平至上大夫賜累千金而使博士諸生刺六經(jīng)中作王制謀議巡狩封禪事文帝出長門。若見五人道北遂因其直立五帝壇祠以五牢)。
孝景帝即位十六年祠官各以歲時(shí)祠如故。
武帝建元元年五月詔曰:河海潤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為歲事曲加禮。
元光二年十月行幸雍祠五?(郊祀志云:後嘗三歲一郊見)。
元狩元年十月行幸雍祠五?獲白麟。
二年十月行幸雍祠五?。
元鼎四年十月行幸雍祠五?。
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陰?隹上。
五年十月行幸雍祠五?。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立泰?于甘泉天子親郊見朝日夕月詔曰:朕以眇身?于王侯之上德未能綏民民或饑寒故巡祭后土以祈豐年冀州?隹壤乃顯文鼎獲薦於廟渥洼水出馬朕其御焉戰(zhàn)戰(zhàn)兢兢懼不克任思昭天地內(nèi)惟自新詩云:四牡翼翼呂征不服親省邊陲用事所極望見泰一修天文礻?(礻?古禪字)辛夕卩夜。若景光十有二明《易》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朕甚念年歲未咸登飭躬齊戒丁酉拜況于郊(貺賜也。)。
元封元年正月詔曰:朕用事華山至于中岳獲?麃見夏后啟母石(啟生而母化為石在嵩高山下)翼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天子出御史除二人為乘曹獲車駕)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祭禮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草木呂山下戶三百為之奉邑名曰:崇高獨(dú)給祠復(fù)亡所與。
二年十月行幸雍祠五?春幸緱氏遂至東萊夏四月還祠泰山四月行幸雍祠五?幸河?xùn)|。
三月祠后土詔曰:朕躬祭后土地祗見光集于靈壇一夜三燭幸中都宮殿上見光其赦汾陰夏陽中都死罪呂下賜三縣及楊氏皆無出今年租賦。
五年冬南巡狩至于盛唐遂北至瑯邪并海所過禮祠其名山大川增封太山還幸甘泉郊泰?。
六年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
天漢元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
太始三年三月幸瑯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呼萬歲。
四年三月行幸太山祠明堂。
四月幸不其(不其山名)祠神人於交門宮。若有鄉(xiāng)坐拜者(漢注云:神并見。且白。且黑。且大。且小鄉(xiāng)坐三拜鄉(xiāng)讀曰鄉(xiāng)坐音才臥反)作交門之歌。
後元元年正月幸甘泉郊泰?(帝即位尤敬鬼神之祠漢興已六十馀歲矣。天下?安縉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xiāng)儒術(shù)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xué)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竇太后不好儒術(shù)使人微伺趙綰等奸利事案綰臧自殺諸所興為皆廢六年竇太后終其明年徵文學(xué)之士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後嘗三歲一郊見亳人謬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日一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大祝立其祠長安城東南郊嘗奉祀如忌方其後人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天子許之令太祝領(lǐng)祠之於忌泰一壇上如其方後人復(fù)有言古天子嘗以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泰一皋山山君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領(lǐng)之如其方而祠泰一於忌泰一壇旁元狩二年天子郊雍詔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有司與太史令談祠官寬舒議天地牛角繭栗今陛下親祠后土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為五壇壇一黃犢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於是天子?xùn)|幸汾陰汾陰男子公孫滂洋等見汾旁有光如纟?上遂立后土祠於汾陰?隹上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後郊雍至隴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放亳忌泰一壇三陔五帝壇環(huán)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泰一所用如雍一?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牛以為俎豆牢具而五帝獨(dú)有俎豆醴進(jìn)其下四方地為??食群神從者及北斗云:已祠胙馀皆燎之其牛色白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酒之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勿爽天子始郊郊泰一朝朝日夕月則揖而見泰一如雍郊禮其贊饗曰: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fù)始皇帝敬拜見焉而衣上黃其祠列火滿壇壇旁享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陽有司奉?玉加牲薦饗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太史令談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壇以明應(yīng)令太祝領(lǐng)秋及臘間祠三歲天子一郊見太初二年有司言雍五?無牢熟具芬芳不備乃令祠官進(jìn)?犢牢具已食所勝而以木寓馬代駒云: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寓馬代獨(dú)行過親祠乃用駒它禮如故武帝諸所興如亳忌泰一及冥羊馬行赤星五床寬舒之祠官以歲時(shí)致禮凡六祠皆太祝領(lǐng)之至如八神人謬忌凡它山名祠行過則祠去則?牛土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終則已祠官不主它祠皆如故甘泉泰一汾陰后土三年親郊祠而泰山五年一修封武帝凡五修封。)。
宣帝神爵元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帝即位霍光輔政上共已正南面非宗廟之祀不出至十二年乃下詔曰:蓋聞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也。間者上帝之祠闕而不親十有馀年朕甚懼焉然朕親飭躬齊戒親奉祀為百姓蒙嘉氣獲豐年焉明年正月上始幸甘泉郊見泰?數(shù)有靈祥修武帝故事盛車服敬齊祀之禮頗作詩歌後制詔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六者也。今闕焉無祀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以四時(shí)祠江海雒水祈為天下豐年焉自是五岳四瀆皆有常禮祀東岳泰山於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孛山於?孛西岳華山於華陰北岳恒山於上曲陽河於臨晉江於江都淮於平氏濟(jì)於臨邑界中皆使者持節(jié)侍祠唯泰山與河歲五祠江水四馀皆一禱而三祠云:時(shí)南郡獲白鹿獻(xiàn)其皮牙爪上為立祠。又以方士言為隨侯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又祠太室山於即墨三戶山於下密祠天封苑火井於鴻門。又立歲星辰星太白熒惑南斗祠於長安旁。又祠三山八神於曲城蓬萊山石社鼓於臨朐之罘山於?垂成山於不夜萊山於黃成山祠日萊山祠月。又祠四時(shí)於瑯邪蚩尤於壽良京師近縣?則旁谷五床山月日五帝仙人玉女祠?陽有徑路神祠祭休屠王也。又立五龍山仙人祠黃帝天神帝原水凡四祠於膚施)。
五鳳元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昭帝即位富於春秋未嘗巡祭至此始復(fù)行)。
二年三月行幸雍祠五?。
三年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
甘露元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黃龍?jiān)暾滦行腋嗜继?。
孝元初元二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四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
永光元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帝即位遵舊儀間歲正月一幸甘泉郊泰?。又東至河南祠后土西至雍祠五?凡五奉泰?后土之祠亦施恩澤時(shí)所過毋出田租賜百戶牛酒或賜爵赦罪人)。
成帝建始元年十二月作長安南北郊罷甘泉汾陰二年正月罷雍五?辛巳上始郊祀長安南郊詔曰:乃者徙泰?后土于南郊北郊朕親飭躬郊祀上帝皇天報(bào)應(yīng)神光并見三輔長無共張繇役之勞(共音居庸切張音竹亮切)赦奉郊縣長安長陵(天郊在長安南地郊在長安城北長陵界中二縣有奉郊之勤故一切并赦之)及中都官耐罪(中都官京師諸官府)徒滅天下賦錢?四十。
三月辛丑始祀后土於北郊。
永始二年十一月行幸雍祠五?。
三年三月行幸雍祠五?(十一月皇太后詔有司復(fù)甘泉泰?汾陰后土雍五?陳倉陳寶祠)。
四年正月行幸甘泉祠泰?。
三月幸河?xùn)|祠后土。
元延二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四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
綏和元年三月行幸雍祠五?。
二年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譚等奏甘泉泰?河?xùn)|后土祠可徙置長安及議罷不應(yīng)禮神祠事具掌禮部奏議門明年衡譚坐事免官爵眾庶多言不當(dāng)變動(dòng)祭祀者。又初罷甘泉泰?作南郊日大風(fēng)壞甘泉竹宮折泰?中樹木十圍以上百馀天子異之以問劉向?qū)υ唬杭胰松胁挥^種祠況於國之神寶舊?。且甘泉汾陰及雍五?始立皆有神祗感應(yīng)然後營之非茍而已也。武宣之世奉此三神禮敬敕備神光尤著祖宗神祗舊位誠未易動(dòng)及陳寶祠自秦文公至今七百馀歲矣。漢興世世嘗來光色赤黃長四五丈直祠而息音聲碎隱野雞皆雊每見雍太祝寺以太牢遣侯者乘傳馳詣行在所以為福祥高祖時(shí)五來文帝二十六來武帝七十五來宣帝二十五來初元元年以來亦二十來此陽氣舊祠也。及漢宗廟之禮不得擅議皆祖宗之君與賢臣所共定古今異制經(jīng)無明文至尊至重難以疑說正也。前始納貢禹之議後人相因多所動(dòng)搖易大《傳》曰:誣神者殃及三世恐其咎不獨(dú)止禹等上意恨之後上以無繼嗣故令皇太后詔有司曰:蓋聞王者承事天地交接泰一尊莫著於祭祀孝武皇帝大圣通明始建上下之祀營泰?於甘泉定后土於汾陰而神祗安之饗國長久子孫蕃滋累世遵業(yè)福流於今今皇帝寬仁順孝奉循圣緒靡有大愆而久無繼嗣思其舊職殆在徙南北郊違先祖之制改神祗舊位失天地之心以防繼嗣之福春秋六十未見皇孫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朕甚悼焉春秋大復(fù)古善順祀其復(fù)甘泉泰?汾陰后土如故及雍五?陳寶祠在陳倉者天子復(fù)親郊祀如前。又復(fù)長安雍及郡國祠著明者。且半後成都侯王商為大司馬衛(wèi)將軍輔政杜鄴說商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礻龠祭言祭天之道貴以誠質(zhì)大得民心也。行穢祀豐猶不蒙?德修薦薄吉必大來古者壇場有常處燎?有常用贊見有常禮犧牲玉帛雖備而財(cái)不匱車與匠役雖動(dòng)而用不勞是故每舉其禮助者歡說大路所歷黎元不知今甘泉河?xùn)|天地郊祀咸失方位違陰陽之宜及雍五?皆曠遠(yuǎn)奉遵之役休而復(fù)起繕治供張無解已時(shí)皇天著像殆可略知前上甘泉先驅(qū)失道禮月之夕奉引復(fù)迷祠后土還臨河當(dāng)渡疾風(fēng)起波船不可御。又雍大雨壞平陽宮垣乃三月甲子雷電災(zāi)林光宮門祥瑞未著咎徵仍臻近三郡所奏皆有變故不答不饗何以堪此《詩》曰:率繇舊章先王法度文王以之交神于祀子孫千億宜如異時(shí)公卿之議復(fù)遷長安南北郊後皇太后詔復(fù)之)。
哀帝即位寢疾盡復(fù)前世所嘗興諸神祠官凡七百馀所一歲三萬七千祠。
平帝元始四年正月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以配上帝(時(shí)王莽奏請議正五帝兆并立官稷事具帝王禮部奏議門)。
後漢光武建武元年六月己未即位于高阝為壇營於高阝之陽祭告天地采用元始中郊祭故事八月壬子祭社稷。
二年正月壬子立大社大稷于雒陽在宗廟之右方壇無屋有墻門而已二月八日及臘一歲三祠皆太牢具使有司祠。又立郊兆于城南七里。
中元二年正月辛未初立北郊祠后土。
明帝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於明堂光武帝配。
●卷三十二下
◎帝王部·崇祭祀
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甲寅詔曰:今山川百神應(yīng)典禮者尚未咸秩其議增修群祀以祈豐年是月東巡狩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壬申宗祀五帝於孝武所作汶上明堂以光武帝配如雒陽明堂祀。
四月還京都為靈臺(tái)十二門作詩各以其月祀而祭之。
三年二月戊辰幸中山遣使者祀北岳出長城(《史記》蒙恬為秦筑長城西自臨洮東至海)。
三月乙夕卩進(jìn)幸趙庚辰祠房山於靈壽(靈壽縣名屬常山郡房山今在鎮(zhèn)州房山縣西北俗名王母山上有王母祠)。
安帝元初六年三月庚辰始立六宗祀於雒城(時(shí)尚書歐陽說謂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為上下四方之宗禮比太社也。)。
延光三年二月辛夕卩幸太山柴告岱宗(太山王者告代之處為五岳之。故曰:岱宗燔柴以告天)。
壬辰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
靈帝熹平五年四月復(fù)崇高名為嵩高(前書武帝祠中岳改嵩高為崇高東觀漢紀(jì)曰:使中郎將堂?典請雨因上言改之名為嵩高山)。
獻(xiàn)帝建安元年七月甲子至雒陽丁丑郊祀上帝。
八年十月己巳公卿初迎冬於北郊(斯禮久廢。故曰:初)縂章始復(fù)備八佾(袁宏記云:迎氣北郊始用八佾舞列也。舞者之行列往因亂廢今始備之縂章樂官名古之安代樂)。
魏文帝黃初元年十一月庚午即阼於繁陽燎祭天地五岳四瀆。
二年正月郊祭天地明堂甲戌校獵至原陵乙亥朝日于東郊是年六月庚子初祀五岳四瀆咸秩群祀瘞沉?璧。
四年七月乙未大軍當(dāng)出使太常以特牛一告祠于郊。
六年八月帝以舟師入淮九月遣使者沉璧于淮。
明帝太和元年正月郊祀武帝以配天宗祀文皇於明宗堂以配上帝。
二月丁亥朝日于東郊。
八月己丑夕月于西郊。
四年八月辛巳行東巡遣使者以特牛祠中岳(魏《書》曰:行過繁昌使執(zhí)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祀受禪壇)。
景初元年十月乙夕卩始營雒陽南委粟山為圜丘詔曰:昔漢氏之初承秦滅學(xué)之後采摭殘缺以備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宮五?神祗兆位多不經(jīng)見是以興廢無常一彼一此四百馀年廢無?禮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闕焉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號(hào)圜丘曰:皇皇帝天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后配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圜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自正始以後終魏世不復(fù)郊祀。
陳留王咸熙元年正月幸長安使者以璧幣祀華山晉武帝泰始二年正月詔曰:有司前奏郊祀權(quán)用魏禮朕不慮改作之難令便為永制眾議紛紜遂不時(shí)定不得以時(shí)供饗神祗配以祖考日夕難企貶食忘安其便郊祀時(shí)群臣。又議五帝即天地王氣時(shí)異故殊其號(hào)雖名有五其實(shí)一神明堂南郊當(dāng)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號(hào)皆同稱昊天上帝各設(shè)一座而已地郊。又除先後配祀帝悉從之。
二月丁丑郊祀宣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十一月有司議奏古者丘郊不異宜并圜丘方丘於南北郊更修立壇兆其二至之祀合於二郊帝。又從之一如宣帝所用王肅議也。是月庚寅冬至帝親祀圜丘於南郊自是後圜丘方澤不別立。
太康二年正月有司奏春分依舊請車駕祀朝日寒溫未?可不親出詔曰:禮儀宜有常。若如所奏與故太尉所撰不同復(fù)為無定制也。間者難未平故每從所奏今戎事弭息惟此為大(按詔帝復(fù)為親祀也。)。
三年正月帝親郊祀皇太子悉侍祠。
九年三月壬辰初并二社為一(前漢但置官社而無官稷莽置官稷後復(fù)故漢至魏但太社有稷而官社無稷故嘗二社一稷也。晉初仍魏無所增損至太康九年建宗廟而社祀壇與廟俱徙乃詔曰:社實(shí)一神其無二社之祀)。
十年六月庚子復(fù)置二社。
十月詔曰:孝經(jīng)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而周官云:祀天旅上帝。又曰:祀地旅四望望非地則明上帝不得為天也。往者眾議除明堂五帝位考之禮文不正。且詩序曰: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宣帝以神武創(chuàng)業(yè)既已配天復(fù)以先帝配天於義亦所不安其復(fù)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惠帝元康六年?壇石中破為二詔更鐫石令如舊置高?壇上埋破石入地一丈。
元帝大興二年春始議立郊祀儀(尚書令刁協(xié)國子祭酒杜夷議宜氵頁旋都雒邑乃?之司徒荀組據(jù)漢獻(xiàn)帝都許郡便立郊自宜於此?奉驃騎王導(dǎo)仆射荀崧太常華恒中書侍郎庾亮皆同組議事遂施行立南郊於巳地其制度皆太常賀循所定多依漢及晉初之儀三月辛卯帝親郊饗配之禮一依武帝始郊故事是時(shí)尚未立北壇地祗眾神共在天郊)。
明帝大寧三年七月詔曰:郊祀天地帝王之重事自中興以來惟南郊未曾北郊四時(shí)五郊之禮都不復(fù)設(shè)五岳四瀆名山大川載在祀典應(yīng)望秩者悉廢而未舉主者其依舊詳處。
成帝咸和八年正月追述明帝前旨於覆州山南立北郊(天郊則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臺(tái)司命軒轅后土天一太一太微鉤陳北極雨師雷電司風(fēng)伯老人凡六十二神也。地郊則五岳四望四海四瀆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醫(yī)無閭山蔣山松江會(huì)稽山錢塘江先農(nóng)凡四十四神也。江南諸小山蓋江左所立猶如漢西京關(guān)中小水皆有祭秩也。是月辛未祀北郊始以宣穆張皇后配地魏氏配地事皆非晉舊也。)。
康帝建元元年正月辛未南郊辛巳北郊帝皆親奉後魏道武登國元年即代王位于牛川西向設(shè)祭告天禮成。
天興元年七月遷都平城始立社稷并立壇兆告祭天地。
二年正月甲子初祠上帝於南郊以始祖神元皇帝配(為壇通四陛為?埒三重天位在其上南面神元西面五精帝在壇內(nèi)壇?內(nèi)四帝各於其方一帝在末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一太一北極司中司命司祿司民在中?內(nèi)各因其方其馀從食者各一千馀神饣?在外?內(nèi)藉用藁秸玉用四?幣用束帛牲用黝犢器用陶匏上帝神元用犢各一五方帝共用犢一日月等共用牛一祭畢燎牲體在于壇南巳地從陽之義其瘞地壇兆制同南郊明年正月辛酉郊天癸亥瘞地於北郊以神元竇皇后配五岳名山在中?內(nèi)四瀆大川於外?內(nèi)后土神元后牲共用玄牡一玉用兩?幣用束帛五岳等用牛一祭畢瘞牲體在于壇之北亥地從陰也。其後冬至祭上帝于圜丘夏至祭地于方澤用牲幣之屬與二郊同冬十月置大社大稷帝社于宗廟之右為方壇四陛祀以二月八月用戊皆太牢句龍配社周棄配稷皆有司侍祀立祖神嘗以正月上未設(shè)藉于端門內(nèi)祭牲用羊豕犬各一宮中立星神一歲一祭嘗以十二月用馬薦各一牛豕各二雞一太祖初有兩彗星見劉后使占者占之曰:祈之則當(dāng)掃定天下后從之故立其祀。又立神位十二歲一祭嘗以十一月各用牛一雞三。又立王神四歲二祭嘗以八月十月各用羊一。又置獻(xiàn)明以上所立天神四十所歲二祭亦以八月十月神尊者以馬次以牛小以羊皆女巫行事)。
三年正月癸亥有事於北郊。
二月丁亥詔有司祀日於東郊用騂牛秋分祭月于西郊用白羊一。
天賜二年四月復(fù)祀天于西郊(為方壇一置木主七于上東為二陛無等周垣四門門各依其方色為名牲白犢黃駒白羊各一祭之日帝御大駕百官及賓國諸部大人畢從至郊所帝立青門內(nèi)近南壇西內(nèi)朝臣皆位于帝壇北外朝臣及大人咸位于青門之外后率六宮從黑門入列于青門內(nèi)近北西面廩犧令掌牲陳于壇前女巫執(zhí)鼓立于陛之東西面選帝之十族子弟七人執(zhí)酒在巫南西面北上女巫升壇搖鼓帝拜后肅拜百官內(nèi)外盡拜祀訖復(fù)拜拜訖乃殺牲執(zhí)酒七人西向以酒灑天神主復(fù)拜如此者七禮畢而返自是之後歲一祭)。
明元永興三年三月帝禱于武周車輪二山(初清河王紹有寵于道武性兇悍帝每以義責(zé)之弗從帝懼其變乃於山上祈福於天地神祗及即位壇兆後因以為常祀歲一祭牲用牛皆帝親祀之無常月明年立道武廟于白登山歲一祭其牲太牢帝親祀之亦無常月兼祀皇天上帝以山神配旱則禱之多有效是歲。又加置天地日月之神及諸小神二十八所於宮內(nèi)歲二祭各用羊一。又別置天神等二十三於道武廟左右其神大者以馬小者以羊)。
泰常三年為五精帝兆於四郊遠(yuǎn)近依行數(shù)各為方?四陛埒壇三重通四門以太<耳睪>等及諸佐隨配侑祭黃帝常以立秋前十八日馀四帝各以四立之日牲各用牛一有司主之。又六宗靈星風(fēng)伯雨師司民司祿先農(nóng)之壇皆有別兆祭有常日牲用少牢立春之日遣有司迎春于東郊祭用酒脯棗栗無牲幣。又立五岳四瀆廟于桑乾水陰春秋遣有司祭有特牲及幣四瀆唯以牲牢準(zhǔn)古望秩云:其馀山川及海。若諸神在州郡者合三百二十四所每歲十月遣祀官詣州鎮(zhèn)遍祀有水旱災(zāi)厲則牧守各隨其界內(nèi)而祈謁其祭皆用牲王畿內(nèi)諸山川皆列祀次祭。若有水旱則禱之。
四年八月辛未幸代至雁門關(guān)望祀恒岳。
八年正月北巡恒岳祀以太牢。
四月幸雒陽遣使以太牢祀嵩高華岳還登太行。
五月至自雒陽諸所過山川群神祀之。
太武神?二年四月以小駕祭天神禮畢帝遂親戎大捷而還歸格於祖禰遍告群神。
太延元年立廟于恒岳華岳嵩岳上各置侍祀九十人歲時(shí)祈禱其水旱春秋泮涸遣官率刺史祭以牲牢有玉幣(魏之先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雒侯國西北自後南遷其地隔遠(yuǎn)真君中烏雒侯國遣使朝獻(xiàn)云:石廟如故民嘗祈請有神驗(yàn)焉其歲遣中書侍郎李廠詣石堂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曰:天子諱謹(jǐn)遣廠等用駿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靈自啟辟之初?我皇祖于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克剪兇?鬼拓定四邊沖人慕業(yè)德聲弗彰豈謂幽遐稽首來王具知舊廟弗毀弗亡攸攸之懷希仰馀光王業(yè)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瓞時(shí)惟多祜敢以丕功配享於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廠等既祭斬樺木立之以置牲醴而還後所立樺木長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謂魏國感靈祗之應(yīng)也。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馀里明年六月司徒崔浩奏議神祀多不經(jīng)案祀典所宜祀凡五十七所馀復(fù)重及小神請皆罷之奏可)。
十二月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岳。
太平真君十二年十一月帝南征過常山祀以太牢浮河濟(jì)祀以少牢過岱宗祀以太牢遂臨登瓜步而還。
文成興光元年正月遣有司詣華岳修廟立碑?dāng)?shù)十人在山上聞虛中。若音聲聲中稱萬歲云:和平元年正月帝東巡幸遼西望祀醫(yī)無閭山遂緣西南幸冀州北至中山過恒岳禮其神而返。
二年二月帝南巡過石門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禮恒岳。
四月旱下詔郡州於其界內(nèi)神無大小悉灑掃薦以酒脯年登之後各隨本秩祭以牲牢至是群祀先廢者皆復(fù)之。
獻(xiàn)文皇興二年二月以青徐既平遣中書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幣祀於東岳。
孝文太和十年四月甲子帝初以法服御輦祀於西郊。
十二年閏九月甲子帝觀筑圜丘於南郊。
十三年正月辛亥有事於圜丘,於是初備大駕五月庚戌有事於方澤。
十五年八月議肆類上帝?於六宗之禮帝親臨決十二月壬辰遷社於內(nèi)城之西己酉帝迎春于東郊十六年二月甲午初朝日于東郊遂為常。
三月乙亥帝初迎氣南郊自此為常。
八月庚寅帝初夕月於西郊遂以為常。
十八年二月乙丑行幸河陰規(guī)建方澤之所。
十九年正月己亥南征濟(jì)淮命太常致祭己未行幸遐丘遣使以太牢祀岱岳。
十一月行幸委粟山議定圜丘甲申有事于圜丘。
二十年五月丙戌立方澤於河陰丁亥有事于方澤宣武景明二年十一月壬寅改筑圜丘於伊水之陽乙卯仍有事焉。
孝明正光三年十一月乙巳有事於圜丘。
五年正月辛丑有事於南郊。
出帝太昌元年十一月丁酉日南至有事於圜丘。
西魏文帝大統(tǒng)二年正月辛亥祀南郊改以神元皇帝配。
四年正月辛酉拜天於清暉室終帝世遂為常。
◎帝王部·崇祭祀
《書》曰:先王顧讠是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祗洪范八政三曰祀禮大宗伯之職曰: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祗故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瘞埋祭山曰:?縣祭川曰:浮沉祭星曰:布祭風(fēng)曰:磔是類是祃師祭也。既伯既禱馬祭也。除惡之祭為祓會(huì)福之祭曰:禬告事求福曰:禱道上之祭為祖潔意以享為?以類祭神為禷祭司命為礻比祭豕先為礻曹月祭為礻卒禱雨為雩禱明為?是以圣王為之典禮民之精爽不貳齊肅聰明者神或降之乃有神明之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神異業(yè)恭而不黷所以神降之嘉生民以物序?yàn)?zāi)禍不至所求不匱歷代人君罔不遍走群望咸秩無文故神農(nóng)播種始諸飲食致恭鬼神顓頊亦潔誠以祭祀其後成湯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所以陰陽和而萬物遂也。詩云:以享以祀以介景福。又云: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矣。故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鬼神也。是知神不可慢祭不可黷蓋享於至誠者耳豈犧牲玉帛云:乎!哉!。
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龍能平水土死為社祠烈山氏王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死為稷祠伊耆氏始為蠟(伊耆氏古天子號(hào))。
舜在?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史記》遍作辨)。
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應(yīng)劭曰:遭天旱七年明德以薦而旱不止故遷社以棄代為稷欲遷句龍德莫能繼故作夏社說不可遷之義千古遷字)乃遷烈山子柱而以周棄代為稷祠周文王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作般之詩。
成王立周公相王道大洽制禮作樂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宮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四海之內(nèi)各以其職來助祭天下名山大川懷柔百神咸秩無文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而諸侯祭其疆內(nèi)名山大川大夫祭門戶井灶中霤五祀士庶人祖考而已各有典禮而淫祭有禁是時(shí)巡守告祭柴望作時(shí)邁之詩春夏祈?于上帝作噫嘻之詩郊祭祀天地作昊天有成命之詩。
漢高祖初起禱豐?榆社狥
沛為沛公則祀蚩尤[C260]鼓旗(《漢書》本紀(jì)載高祖立為沛公祠黃帝祭蚩尤于沛庭而[C260]鼓)遂以十月至霸上立為漢王。
二年東擊項(xiàng)籍而還入關(guān)問故秦時(shí)上帝祀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四何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名曰:北?有司進(jìn)祠上不親往悉召故秦祀官復(fù)置太祝太宰如其故儀禮因令縣為公社(公社官社)下詔曰:吾甚重祀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dāng)祠者各以其禮時(shí)祠如故(後四歲天下已定詔御史令豐治?榆社嘗以春時(shí)以羊彘祀之時(shí)令祝立蚩尤之祠於長安置祠祀官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屬晉巫祠五帝東君?中君巫社巫祠族人炊之屬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屬荊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九天巫祠九天皆以歲時(shí)祠宮中其河巫祠河于臨晉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秦中者二世皇帝也。各有時(shí)日其後二歲或言曰:周興而邑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又制詔御史其天下立靈星祠嘗以歲時(shí)祠以牛)。
十年春有司請令縣嘗以春二月及臘祠稷以羊彘民里社各自裁以祠制曰:可(高帝以來名山大川在諸侯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領(lǐng)及文帝時(shí)齊淮南國廢令太祀盡以歲時(shí)致禮如故)。
文帝十三年以歲比登詔有司增雍五?路車各一乘駕被具(駕車被馬之文節(jié)皆具也。)西?畦?寓車各一乘寓馬四匹駕被具河湫漢水玉加二及諸祀皆廣壇場?幣俎豆以差加之。
十四年詔曰:朕獲執(zhí)犧牲?幣以事上帝宗廟十四年于今歷日彌長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朕甚自?鬼其廣增諸祀壇場?幣昔先王遠(yuǎn)施不求其報(bào)望祀不祈其福右賢左戚先民後已至明之極也。今吾聞祀官祝?(音僖福也。)皆歸福于朕躬不為百姓朕甚?鬼之夫以朕之不德而專鄉(xiāng)獨(dú)美其福百姓不與(音預(yù))焉是重(直用切)吾不德也。其令祠官致敬無有所祈。
十五年黃龍見成紀(jì)詔曰:有異物之神見于成紀(jì)毋害于民歲以有年朕幾(幾讀曰冀)郊祀上帝諸神禮官議毋諱以朕勞(無諱以成其勞自言不以為勞也。)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親郊祀上帝於郊。故曰:郊,於是夏四月文帝始幸雍郊見五?祠衣皆尚赤赦天下修名山大川常祀而絕者有司以歲時(shí)置禮(先是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冕焉,或曰:東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應(yīng),於是作渭陽五帝廟同宇帝一殿面五門各如其帝色祠所用及儀亦如雍五?明年夏四月文帝親拜霸渭之會(huì)以郊見渭陽五帝廟臨渭其北穿蒲池溝水?火舉祠。若光輝然屬天焉,於是貴平至上大夫賜累千金而使博士諸生刺六經(jīng)中作王制謀議巡狩封禪事文帝出長門。若見五人道北遂因其直立五帝壇祠以五牢)。
孝景帝即位十六年祠官各以歲時(shí)祠如故。
武帝建元元年五月詔曰:河海潤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為歲事曲加禮。
元光二年十月行幸雍祠五?(郊祀志云:後嘗三歲一郊見)。
元狩元年十月行幸雍祠五?獲白麟。
二年十月行幸雍祠五?。
元鼎四年十月行幸雍祠五?。
十一月甲子立后土祠于汾陰?隹上。
五年十月行幸雍祠五?。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立泰?于甘泉天子親郊見朝日夕月詔曰:朕以眇身?于王侯之上德未能綏民民或饑寒故巡祭后土以祈豐年冀州?隹壤乃顯文鼎獲薦於廟渥洼水出馬朕其御焉戰(zhàn)戰(zhàn)兢兢懼不克任思昭天地內(nèi)惟自新詩云:四牡翼翼呂征不服親省邊陲用事所極望見泰一修天文礻?(礻?古禪字)辛夕卩夜。若景光十有二明《易》曰:先甲三日後甲三日朕甚念年歲未咸登飭躬齊戒丁酉拜況于郊(貺賜也。)。
元封元年正月詔曰:朕用事華山至于中岳獲?麃見夏后啟母石(啟生而母化為石在嵩高山下)翼日親登嵩高御史乘屬在廟(天子出御史除二人為乘曹獲車駕)吏卒咸聞呼萬歲者三祭禮罔不答其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草木呂山下戶三百為之奉邑名曰:崇高獨(dú)給祠復(fù)亡所與。
二年十月行幸雍祠五?春幸緱氏遂至東萊夏四月還祠泰山四月行幸雍祠五?幸河?xùn)|。
三月祠后土詔曰:朕躬祭后土地祗見光集于靈壇一夜三燭幸中都宮殿上見光其赦汾陰夏陽中都死罪呂下賜三縣及楊氏皆無出今年租賦。
五年冬南巡狩至于盛唐遂北至瑯邪并海所過禮祠其名山大川增封太山還幸甘泉郊泰?。
六年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
天漢元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
太始三年三月幸瑯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山呼萬歲。
四年三月行幸太山祠明堂。
四月幸不其(不其山名)祠神人於交門宮。若有鄉(xiāng)坐拜者(漢注云:神并見。且白。且黑。且大。且小鄉(xiāng)坐三拜鄉(xiāng)讀曰鄉(xiāng)坐音才臥反)作交門之歌。
後元元年正月幸甘泉郊泰?(帝即位尤敬鬼神之祠漢興已六十馀歲矣。天下?安縉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xiāng)儒術(shù)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xué)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竇太后不好儒術(shù)使人微伺趙綰等奸利事案綰臧自殺諸所興為皆廢六年竇太后終其明年徵文學(xué)之士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後嘗三歲一郊見亳人謬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日一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大祝立其祠長安城東南郊嘗奉祀如忌方其後人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天子許之令太祝領(lǐng)祠之於忌泰一壇上如其方後人復(fù)有言古天子嘗以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泰一皋山山君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領(lǐng)之如其方而祠泰一於忌泰一壇旁元狩二年天子郊雍詔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有司與太史令談祠官寬舒議天地牛角繭栗今陛下親祠后土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為五壇壇一黃犢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於是天子?xùn)|幸汾陰汾陰男子公孫滂洋等見汾旁有光如纟?上遂立后土祠於汾陰?隹上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後郊雍至隴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放亳忌泰一壇三陔五帝壇環(huán)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泰一所用如雍一?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牛以為俎豆牢具而五帝獨(dú)有俎豆醴進(jìn)其下四方地為??食群神從者及北斗云:已祠胙馀皆燎之其牛色白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酒之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勿爽天子始郊郊泰一朝朝日夕月則揖而見泰一如雍郊禮其贊饗曰: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fù)始皇帝敬拜見焉而衣上黃其祠列火滿壇壇旁享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陽有司奉?玉加牲薦饗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太史令談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壇以明應(yīng)令太祝領(lǐng)秋及臘間祠三歲天子一郊見太初二年有司言雍五?無牢熟具芬芳不備乃令祠官進(jìn)?犢牢具已食所勝而以木寓馬代駒云: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寓馬代獨(dú)行過親祠乃用駒它禮如故武帝諸所興如亳忌泰一及冥羊馬行赤星五床寬舒之祠官以歲時(shí)致禮凡六祠皆太祝領(lǐng)之至如八神人謬忌凡它山名祠行過則祠去則?牛土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終則已祠官不主它祠皆如故甘泉泰一汾陰后土三年親郊祠而泰山五年一修封武帝凡五修封。)。
宣帝神爵元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帝即位霍光輔政上共已正南面非宗廟之祀不出至十二年乃下詔曰:蓋聞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也。間者上帝之祠闕而不親十有馀年朕甚懼焉然朕親飭躬齊戒親奉祀為百姓蒙嘉氣獲豐年焉明年正月上始幸甘泉郊見泰?數(shù)有靈祥修武帝故事盛車服敬齊祀之禮頗作詩歌後制詔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六者也。今闕焉無祀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以四時(shí)祠江海雒水祈為天下豐年焉自是五岳四瀆皆有常禮祀東岳泰山於博中岳泰室于嵩高南岳?孛山於?孛西岳華山於華陰北岳恒山於上曲陽河於臨晉江於江都淮於平氏濟(jì)於臨邑界中皆使者持節(jié)侍祠唯泰山與河歲五祠江水四馀皆一禱而三祠云:時(shí)南郡獲白鹿獻(xiàn)其皮牙爪上為立祠。又以方士言為隨侯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又祠太室山於即墨三戶山於下密祠天封苑火井於鴻門。又立歲星辰星太白熒惑南斗祠於長安旁。又祠三山八神於曲城蓬萊山石社鼓於臨朐之罘山於?垂成山於不夜萊山於黃成山祠日萊山祠月。又祠四時(shí)於瑯邪蚩尤於壽良京師近縣?則旁谷五床山月日五帝仙人玉女祠?陽有徑路神祠祭休屠王也。又立五龍山仙人祠黃帝天神帝原水凡四祠於膚施)。
五鳳元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昭帝即位富於春秋未嘗巡祭至此始復(fù)行)。
二年三月行幸雍祠五?。
三年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
甘露元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黃龍?jiān)暾滦行腋嗜继?。
孝元初元二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四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
永光元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帝即位遵舊儀間歲正月一幸甘泉郊泰?。又東至河南祠后土西至雍祠五?凡五奉泰?后土之祠亦施恩澤時(shí)所過毋出田租賜百戶牛酒或賜爵赦罪人)。
成帝建始元年十二月作長安南北郊罷甘泉汾陰二年正月罷雍五?辛巳上始郊祀長安南郊詔曰:乃者徙泰?后土于南郊北郊朕親飭躬郊祀上帝皇天報(bào)應(yīng)神光并見三輔長無共張繇役之勞(共音居庸切張音竹亮切)赦奉郊縣長安長陵(天郊在長安南地郊在長安城北長陵界中二縣有奉郊之勤故一切并赦之)及中都官耐罪(中都官京師諸官府)徒滅天下賦錢?四十。
三月辛丑始祀后土於北郊。
永始二年十一月行幸雍祠五?。
三年三月行幸雍祠五?(十一月皇太后詔有司復(fù)甘泉泰?汾陰后土雍五?陳倉陳寶祠)。
四年正月行幸甘泉祠泰?。
三月幸河?xùn)|祠后土。
元延二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四年正月行幸甘泉郊泰?。
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
綏和元年三月行幸雍祠五?。
二年三月行幸河?xùn)|祠后土(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譚等奏甘泉泰?河?xùn)|后土祠可徙置長安及議罷不應(yīng)禮神祠事具掌禮部奏議門明年衡譚坐事免官爵眾庶多言不當(dāng)變動(dòng)祭祀者。又初罷甘泉泰?作南郊日大風(fēng)壞甘泉竹宮折泰?中樹木十圍以上百馀天子異之以問劉向?qū)υ唬杭胰松胁挥^種祠況於國之神寶舊?。且甘泉汾陰及雍五?始立皆有神祗感應(yīng)然後營之非茍而已也。武宣之世奉此三神禮敬敕備神光尤著祖宗神祗舊位誠未易動(dòng)及陳寶祠自秦文公至今七百馀歲矣。漢興世世嘗來光色赤黃長四五丈直祠而息音聲碎隱野雞皆雊每見雍太祝寺以太牢遣侯者乘傳馳詣行在所以為福祥高祖時(shí)五來文帝二十六來武帝七十五來宣帝二十五來初元元年以來亦二十來此陽氣舊祠也。及漢宗廟之禮不得擅議皆祖宗之君與賢臣所共定古今異制經(jīng)無明文至尊至重難以疑說正也。前始納貢禹之議後人相因多所動(dòng)搖易大《傳》曰:誣神者殃及三世恐其咎不獨(dú)止禹等上意恨之後上以無繼嗣故令皇太后詔有司曰:蓋聞王者承事天地交接泰一尊莫著於祭祀孝武皇帝大圣通明始建上下之祀營泰?於甘泉定后土於汾陰而神祗安之饗國長久子孫蕃滋累世遵業(yè)福流於今今皇帝寬仁順孝奉循圣緒靡有大愆而久無繼嗣思其舊職殆在徙南北郊違先祖之制改神祗舊位失天地之心以防繼嗣之福春秋六十未見皇孫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朕甚悼焉春秋大復(fù)古善順祀其復(fù)甘泉泰?汾陰后土如故及雍五?陳寶祠在陳倉者天子復(fù)親郊祀如前。又復(fù)長安雍及郡國祠著明者。且半後成都侯王商為大司馬衛(wèi)將軍輔政杜鄴說商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礻龠祭言祭天之道貴以誠質(zhì)大得民心也。行穢祀豐猶不蒙?德修薦薄吉必大來古者壇場有常處燎?有常用贊見有常禮犧牲玉帛雖備而財(cái)不匱車與匠役雖動(dòng)而用不勞是故每舉其禮助者歡說大路所歷黎元不知今甘泉河?xùn)|天地郊祀咸失方位違陰陽之宜及雍五?皆曠遠(yuǎn)奉遵之役休而復(fù)起繕治供張無解已時(shí)皇天著像殆可略知前上甘泉先驅(qū)失道禮月之夕奉引復(fù)迷祠后土還臨河當(dāng)渡疾風(fēng)起波船不可御。又雍大雨壞平陽宮垣乃三月甲子雷電災(zāi)林光宮門祥瑞未著咎徵仍臻近三郡所奏皆有變故不答不饗何以堪此《詩》曰:率繇舊章先王法度文王以之交神于祀子孫千億宜如異時(shí)公卿之議復(fù)遷長安南北郊後皇太后詔復(fù)之)。
哀帝即位寢疾盡復(fù)前世所嘗興諸神祠官凡七百馀所一歲三萬七千祠。
平帝元始四年正月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以配上帝(時(shí)王莽奏請議正五帝兆并立官稷事具帝王禮部奏議門)。
後漢光武建武元年六月己未即位于高阝為壇營於高阝之陽祭告天地采用元始中郊祭故事八月壬子祭社稷。
二年正月壬子立大社大稷于雒陽在宗廟之右方壇無屋有墻門而已二月八日及臘一歲三祠皆太牢具使有司祠。又立郊兆于城南七里。
中元二年正月辛未初立北郊祠后土。
明帝永平二年正月辛未初祀五帝於明堂光武帝配。
●卷三十二下
◎帝王部·崇祭祀
章帝元和二年二月甲寅詔曰:今山川百神應(yīng)典禮者尚未咸秩其議增修群祀以祈豐年是月東巡狩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壬申宗祀五帝於孝武所作汶上明堂以光武帝配如雒陽明堂祀。
四月還京都為靈臺(tái)十二門作詩各以其月祀而祭之。
三年二月戊辰幸中山遣使者祀北岳出長城(《史記》蒙恬為秦筑長城西自臨洮東至海)。
三月乙夕卩進(jìn)幸趙庚辰祠房山於靈壽(靈壽縣名屬常山郡房山今在鎮(zhèn)州房山縣西北俗名王母山上有王母祠)。
安帝元初六年三月庚辰始立六宗祀於雒城(時(shí)尚書歐陽說謂六宗者在天地四方之中為上下四方之宗禮比太社也。)。
延光三年二月辛夕卩幸太山柴告岱宗(太山王者告代之處為五岳之。故曰:岱宗燔柴以告天)。
壬辰宗祀五帝于汶上明堂。
靈帝熹平五年四月復(fù)崇高名為嵩高(前書武帝祠中岳改嵩高為崇高東觀漢紀(jì)曰:使中郎將堂?典請雨因上言改之名為嵩高山)。
獻(xiàn)帝建安元年七月甲子至雒陽丁丑郊祀上帝。
八年十月己巳公卿初迎冬於北郊(斯禮久廢。故曰:初)縂章始復(fù)備八佾(袁宏記云:迎氣北郊始用八佾舞列也。舞者之行列往因亂廢今始備之縂章樂官名古之安代樂)。
魏文帝黃初元年十一月庚午即阼於繁陽燎祭天地五岳四瀆。
二年正月郊祭天地明堂甲戌校獵至原陵乙亥朝日于東郊是年六月庚子初祀五岳四瀆咸秩群祀瘞沉?璧。
四年七月乙未大軍當(dāng)出使太常以特牛一告祠于郊。
六年八月帝以舟師入淮九月遣使者沉璧于淮。
明帝太和元年正月郊祀武帝以配天宗祀文皇於明宗堂以配上帝。
二月丁亥朝日于東郊。
八月己丑夕月于西郊。
四年八月辛巳行東巡遣使者以特牛祠中岳(魏《書》曰:行過繁昌使執(zhí)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祀受禪壇)。
景初元年十月乙夕卩始營雒陽南委粟山為圜丘詔曰:昔漢氏之初承秦滅學(xué)之後采摭殘缺以備郊祀自甘泉后土雍宮五?神祗兆位多不經(jīng)見是以興廢無常一彼一此四百馀年廢無?禮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闕焉曹氏世系出自有虞氏今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號(hào)圜丘曰:皇皇帝天方丘所祭曰:皇皇后地以舜妃伊氏配天郊所祭曰: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配地郊所祭曰:皇地之祗以武宣皇后配宗祀皇考高祖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十二月壬子冬至始祀皇皇帝天于圜丘以始祖有虞帝舜配自正始以後終魏世不復(fù)郊祀。
陳留王咸熙元年正月幸長安使者以璧幣祀華山晉武帝泰始二年正月詔曰:有司前奏郊祀權(quán)用魏禮朕不慮改作之難令便為永制眾議紛紜遂不時(shí)定不得以時(shí)供饗神祗配以祖考日夕難企貶食忘安其便郊祀時(shí)群臣。又議五帝即天地王氣時(shí)異故殊其號(hào)雖名有五其實(shí)一神明堂南郊當(dāng)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號(hào)皆同稱昊天上帝各設(shè)一座而已地郊。又除先後配祀帝悉從之。
二月丁丑郊祀宣皇帝以配天宗祀文皇帝於明堂以配上帝。
十一月有司議奏古者丘郊不異宜并圜丘方丘於南北郊更修立壇兆其二至之祀合於二郊帝。又從之一如宣帝所用王肅議也。是月庚寅冬至帝親祀圜丘於南郊自是後圜丘方澤不別立。
太康二年正月有司奏春分依舊請車駕祀朝日寒溫未?可不親出詔曰:禮儀宜有常。若如所奏與故太尉所撰不同復(fù)為無定制也。間者難未平故每從所奏今戎事弭息惟此為大(按詔帝復(fù)為親祀也。)。
三年正月帝親郊祀皇太子悉侍祠。
九年三月壬辰初并二社為一(前漢但置官社而無官稷莽置官稷後復(fù)故漢至魏但太社有稷而官社無稷故嘗二社一稷也。晉初仍魏無所增損至太康九年建宗廟而社祀壇與廟俱徙乃詔曰:社實(shí)一神其無二社之祀)。
十年六月庚子復(fù)置二社。
十月詔曰:孝經(jīng)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而周官云:祀天旅上帝。又曰:祀地旅四望望非地則明上帝不得為天也。往者眾議除明堂五帝位考之禮文不正。且詩序曰: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宣帝以神武創(chuàng)業(yè)既已配天復(fù)以先帝配天於義亦所不安其復(fù)明堂及南郊五帝位。
惠帝元康六年?壇石中破為二詔更鐫石令如舊置高?壇上埋破石入地一丈。
元帝大興二年春始議立郊祀儀(尚書令刁協(xié)國子祭酒杜夷議宜氵頁旋都雒邑乃?之司徒荀組據(jù)漢獻(xiàn)帝都許郡便立郊自宜於此?奉驃騎王導(dǎo)仆射荀崧太常華恒中書侍郎庾亮皆同組議事遂施行立南郊於巳地其制度皆太常賀循所定多依漢及晉初之儀三月辛卯帝親郊饗配之禮一依武帝始郊故事是時(shí)尚未立北壇地祗眾神共在天郊)。
明帝大寧三年七月詔曰:郊祀天地帝王之重事自中興以來惟南郊未曾北郊四時(shí)五郊之禮都不復(fù)設(shè)五岳四瀆名山大川載在祀典應(yīng)望秩者悉廢而未舉主者其依舊詳處。
成帝咸和八年正月追述明帝前旨於覆州山南立北郊(天郊則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臺(tái)司命軒轅后土天一太一太微鉤陳北極雨師雷電司風(fēng)伯老人凡六十二神也。地郊則五岳四望四海四瀆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醫(yī)無閭山蔣山松江會(huì)稽山錢塘江先農(nóng)凡四十四神也。江南諸小山蓋江左所立猶如漢西京關(guān)中小水皆有祭秩也。是月辛未祀北郊始以宣穆張皇后配地魏氏配地事皆非晉舊也。)。
康帝建元元年正月辛未南郊辛巳北郊帝皆親奉後魏道武登國元年即代王位于牛川西向設(shè)祭告天禮成。
天興元年七月遷都平城始立社稷并立壇兆告祭天地。
二年正月甲子初祠上帝於南郊以始祖神元皇帝配(為壇通四陛為?埒三重天位在其上南面神元西面五精帝在壇內(nèi)壇?內(nèi)四帝各於其方一帝在末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天一太一北極司中司命司祿司民在中?內(nèi)各因其方其馀從食者各一千馀神饣?在外?內(nèi)藉用藁秸玉用四?幣用束帛牲用黝犢器用陶匏上帝神元用犢各一五方帝共用犢一日月等共用牛一祭畢燎牲體在于壇南巳地從陽之義其瘞地壇兆制同南郊明年正月辛酉郊天癸亥瘞地於北郊以神元竇皇后配五岳名山在中?內(nèi)四瀆大川於外?內(nèi)后土神元后牲共用玄牡一玉用兩?幣用束帛五岳等用牛一祭畢瘞牲體在于壇之北亥地從陰也。其後冬至祭上帝于圜丘夏至祭地于方澤用牲幣之屬與二郊同冬十月置大社大稷帝社于宗廟之右為方壇四陛祀以二月八月用戊皆太牢句龍配社周棄配稷皆有司侍祀立祖神嘗以正月上未設(shè)藉于端門內(nèi)祭牲用羊豕犬各一宮中立星神一歲一祭嘗以十二月用馬薦各一牛豕各二雞一太祖初有兩彗星見劉后使占者占之曰:祈之則當(dāng)掃定天下后從之故立其祀。又立神位十二歲一祭嘗以十一月各用牛一雞三。又立王神四歲二祭嘗以八月十月各用羊一。又置獻(xiàn)明以上所立天神四十所歲二祭亦以八月十月神尊者以馬次以牛小以羊皆女巫行事)。
三年正月癸亥有事於北郊。
二月丁亥詔有司祀日於東郊用騂牛秋分祭月于西郊用白羊一。
天賜二年四月復(fù)祀天于西郊(為方壇一置木主七于上東為二陛無等周垣四門門各依其方色為名牲白犢黃駒白羊各一祭之日帝御大駕百官及賓國諸部大人畢從至郊所帝立青門內(nèi)近南壇西內(nèi)朝臣皆位于帝壇北外朝臣及大人咸位于青門之外后率六宮從黑門入列于青門內(nèi)近北西面廩犧令掌牲陳于壇前女巫執(zhí)鼓立于陛之東西面選帝之十族子弟七人執(zhí)酒在巫南西面北上女巫升壇搖鼓帝拜后肅拜百官內(nèi)外盡拜祀訖復(fù)拜拜訖乃殺牲執(zhí)酒七人西向以酒灑天神主復(fù)拜如此者七禮畢而返自是之後歲一祭)。
明元永興三年三月帝禱于武周車輪二山(初清河王紹有寵于道武性兇悍帝每以義責(zé)之弗從帝懼其變乃於山上祈福於天地神祗及即位壇兆後因以為常祀歲一祭牲用牛皆帝親祀之無常月明年立道武廟于白登山歲一祭其牲太牢帝親祀之亦無常月兼祀皇天上帝以山神配旱則禱之多有效是歲。又加置天地日月之神及諸小神二十八所於宮內(nèi)歲二祭各用羊一。又別置天神等二十三於道武廟左右其神大者以馬小者以羊)。
泰常三年為五精帝兆於四郊遠(yuǎn)近依行數(shù)各為方?四陛埒壇三重通四門以太<耳睪>等及諸佐隨配侑祭黃帝常以立秋前十八日馀四帝各以四立之日牲各用牛一有司主之。又六宗靈星風(fēng)伯雨師司民司祿先農(nóng)之壇皆有別兆祭有常日牲用少牢立春之日遣有司迎春于東郊祭用酒脯棗栗無牲幣。又立五岳四瀆廟于桑乾水陰春秋遣有司祭有特牲及幣四瀆唯以牲牢準(zhǔn)古望秩云:其馀山川及海。若諸神在州郡者合三百二十四所每歲十月遣祀官詣州鎮(zhèn)遍祀有水旱災(zāi)厲則牧守各隨其界內(nèi)而祈謁其祭皆用牲王畿內(nèi)諸山川皆列祀次祭。若有水旱則禱之。
四年八月辛未幸代至雁門關(guān)望祀恒岳。
八年正月北巡恒岳祀以太牢。
四月幸雒陽遣使以太牢祀嵩高華岳還登太行。
五月至自雒陽諸所過山川群神祀之。
太武神?二年四月以小駕祭天神禮畢帝遂親戎大捷而還歸格於祖禰遍告群神。
太延元年立廟于恒岳華岳嵩岳上各置侍祀九十人歲時(shí)祈禱其水旱春秋泮涸遣官率刺史祭以牲牢有玉幣(魏之先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於烏雒侯國西北自後南遷其地隔遠(yuǎn)真君中烏雒侯國遣使朝獻(xiàn)云:石廟如故民嘗祈請有神驗(yàn)焉其歲遣中書侍郎李廠詣石堂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曰:天子諱謹(jǐn)遣廠等用駿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靈自啟辟之初?我皇祖于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克剪兇?鬼拓定四邊沖人慕業(yè)德聲弗彰豈謂幽遐稽首來王具知舊廟弗毀弗亡攸攸之懷希仰馀光王業(yè)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瓞時(shí)惟多祜敢以丕功配享於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廠等既祭斬樺木立之以置牲醴而還後所立樺木長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謂魏國感靈祗之應(yīng)也。石室南距代京可四千馀里明年六月司徒崔浩奏議神祀多不經(jīng)案祀典所宜祀凡五十七所馀復(fù)重及小神請皆罷之奏可)。
十二月遣使者以太牢祀北岳。
太平真君十二年十一月帝南征過常山祀以太牢浮河濟(jì)祀以少牢過岱宗祀以太牢遂臨登瓜步而還。
文成興光元年正月遣有司詣華岳修廟立碑?dāng)?shù)十人在山上聞虛中。若音聲聲中稱萬歲云:和平元年正月帝東巡幸遼西望祀醫(yī)無閭山遂緣西南幸冀州北至中山過恒岳禮其神而返。
二年二月帝南巡過石門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禮恒岳。
四月旱下詔郡州於其界內(nèi)神無大小悉灑掃薦以酒脯年登之後各隨本秩祭以牲牢至是群祀先廢者皆復(fù)之。
獻(xiàn)文皇興二年二月以青徐既平遣中書令兼太常高允奉玉幣祀於東岳。
孝文太和十年四月甲子帝初以法服御輦祀於西郊。
十二年閏九月甲子帝觀筑圜丘於南郊。
十三年正月辛亥有事於圜丘,於是初備大駕五月庚戌有事於方澤。
十五年八月議肆類上帝?於六宗之禮帝親臨決十二月壬辰遷社於內(nèi)城之西己酉帝迎春于東郊十六年二月甲午初朝日于東郊遂為常。
三月乙亥帝初迎氣南郊自此為常。
八月庚寅帝初夕月於西郊遂以為常。
十八年二月乙丑行幸河陰規(guī)建方澤之所。
十九年正月己亥南征濟(jì)淮命太常致祭己未行幸遐丘遣使以太牢祀岱岳。
十一月行幸委粟山議定圜丘甲申有事于圜丘。
二十年五月丙戌立方澤於河陰丁亥有事于方澤宣武景明二年十一月壬寅改筑圜丘於伊水之陽乙卯仍有事焉。
孝明正光三年十一月乙巳有事於圜丘。
五年正月辛丑有事於南郊。
出帝太昌元年十一月丁酉日南至有事於圜丘。
西魏文帝大統(tǒng)二年正月辛亥祀南郊改以神元皇帝配。
四年正月辛酉拜天於清暉室終帝世遂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