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部·崇儒術
周官太宰之職以九兩系邦國之民其一曰儒蓋六藝之謂也。而太史公以為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不能易故歷代致治之後何莫繇斯道也。已乃有朝舍干戈暮習俎豆誠知夫天下之重非可馬上而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有條不紊可舉而行至於變風易俗之端長世字?之術荒懷來遠之略邁德興仁之旨鮮不出,於是矣。繇是立庠塾設學校褒先儒以闡化尊經(jīng)典以立訓咸用詮次存諸軌范。
漢高祖十二年十一月行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祀孔子。
文帝時天下亡治書者獨聞齊有伏生(臣欽。若等曰:伏生名勝)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馀老不可至乃詔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晁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書稱說(稱書法而說其義)詔以為太子舍人。
武帝元朔五年六月詔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隳朕甚閔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詳悉也。方道也。聞博聞也。言悉引有道博聞之士而進於朝也。)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xiāng)黨之化以厲賢材焉時御史大夫倪寬有俊才初見帝語經(jīng)學帝說之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乃從寬問一篇擢為中大夫其後詔求為韓詩者徵蔡義待詔久不進見義上疏曰:臣山東草莽之人行能無所比容貌不及眾然而不棄人倫者竊以聞道於先師自?於經(jīng)術也。愿賜清?之燕(燕安息也。)得盡精思於前帝召見義說詩甚說之擢為光祿大夫給事中。
宣帝即位聞衛(wèi)太子好?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齊學也。宜興?梁時蔡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并說帝善?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後有過左遷平陵令復求能為?梁者莫及千秋帝愍其學。且絕乃以千秋為郎中戶將(戶將官名)選郎十人從受。又梁丘賀從京房受易帝聞京房為易名求其門人得賀賀時為都司空令坐事論免為庶人待詔黃門數(shù)入說教侍中(為諸侍中說經(jīng)為教授)以召賀賀入說帝善之(說於天子之前)以賀為郎中修武帝故事講六藝群書博士盡奇異之。
甘露三年詔諸儒講五經(jīng)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帝親稱制臨決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梁春秋博士。
元帝即位徵高密相孔霸以師賜爵關內侯號褒成君霸上書求奉孔子祭禮帝下詔曰:其令師褒成君關內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戶祀孔子焉故霸還長安子福名數(shù)於魯奉孔子祀(名數(shù)戶籍也。)帝好儒術文辭頗改宣帝之政言事者多進見人人自以為得帝意。
初元五年詔博士弟子每置員以廣學者帝少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貢禹薛宣韋賢匡衡)迭為宰相。
成帝河平三年八月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謁者陳農使使求遺書於天下(言令陳農為使而使之求遺書)先是班伯少受詩於師丹大將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昵殿(親戚宴飲會同之殿)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拜為中常侍帝方鄉(xiāng)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於金華殿(金華殿在未央宮)詔伯受焉既通大義。又講異同於許商遷奉車都尉數(shù)年金華之業(yè)續(xù)出。
平帝元始元年封孔子後孔均為褒成侯奉其祀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後漢光武建武五年七月幸沛十月還幸魯使大司空祠孔子是月初起太學(在洛陽城故開陽門外去宮八里講堂長十丈廣三丈)帝幸太學賜博士弟子各有差。
十四年四月封孔子後志為褒成侯(平帝封孔均為褒成侯志均子)。
十九年立皇太子選求明經(jīng)乃擢桓榮弟子豫章何湯為虎賁中郎將以尚書授太子帝從容問湯本師為誰湯對曰:事沛國桓榮帝即召榮令說尚書甚善之拜為議郎賜錢十萬入使授太子每朝會輒令榮於公卿前敷奏經(jīng)書帝稱善曰:得生幾晚會歐陽博士缺因拜榮為博士車駕幸太學會諸博士論難於前桓榮被服儒衣溫恭有蘊藉(蘊藉由言寬博有馀也。)辨明經(jīng)義每以禮讓相厭不以辭長勝人儒者莫之及(厭服也。)特加賞賜。又詔諸生雅吹擊磬盡日乃罷(吹管奏雅頌也。)。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詔郡國縣道行鄉(xiāng)飲酒于學校皆祠先圣先師周公孔子牲以太牢孟冬亦如之。
九年四月開立學校置五經(jīng)師(自皇太子諸王侯及功臣子弟莫不受經(jīng)。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立學官號四姓小侯以非列侯故曰:小侯)。
十年九江人鮑駿上書言丁鴻經(jīng)學至行帝甚賢之詔徵鴻至即召見《說文》侯之命篇賜御衣及授廩食公車與博士同禮。
十五年帝東巡過魯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親御講堂命皇太子諸王說經(jīng)帝自制五家要說章句令桓郁校定於宣明殿(一云:帝自制五行章句此言五家即謂五行之家也。)其冬帝親於辟雍自講所制五行章句已復令郁說一篇帝謂郁曰:我為孔子即為子夏起予者商也。又問郁曰:子幾人能傳學郁曰:臣子皆未能傳學孤兄子一人學方起帝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
章帝建初四年十一月詔曰:蓋三代導人教學為本漢承暴秦褒顯儒術建立五經(jīng)為置博士其後學士精進雖曰:承師亦別名家孝宣帝以為去圣久遠學不厭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書後。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復置顏氏嚴氏春秋大小戴禮博士此皆所以扶進微學尊廣道藝也。
中元元年詔書五經(jīng)章句煩多議欲減省至永平元年長水校尉樊?奏言先帝大業(yè)當以時施行欲使諸儒共正經(jīng)義令學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學之不講是吾憂也。又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於戲其勉之哉!,於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儒生會白虎觀講議五經(jīng)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先是建初元年校書郎楊終上言宣帝博徵群儒論定五經(jīng)於石渠閣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yè)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後世則,於是詔諸儒於白虎觀論考同異同。
八年十二月詔曰:五經(jīng)剖判去圣彌遠章句遺辭乖疑難正恐先師微言將遂廢絕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選高才生受學左氏?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以扶微學廣異義焉。
元和元年帝巡狩之趙特引見趙相魯丕難問經(jīng)傳厚加賞賜。
二年三月帝東巡狩還過魯幸闕里以太牢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講論蘭臺令史孔僖因自陳謝帝曰:今日之會寧於卿宗有光榮乎!對曰:臣聞明君圣主莫不尊師貴道今陛下親屈萬乘辱臨敝里此乃崇禮先師增輝圣德至於光榮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孫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賜褒成侯損及孔氏男女錢帛詔僖從還京師使校書東觀。
和帝永元十三年正月丁丑帝幸東觀覽書林閱篇籍博選術藝之士以充其官。
安帝延光二年詔選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書毛詩?梁春秋一人。
三年三月幸泰山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於闕里自魯相令丞尉及孔氏親屬婦女諸生悉會賜褒成侯以下帛各有差遂還京師幸太學。
順帝永建六年九月繕起太學。
靈帝熹平四年三月詔諸儒正五經(jīng)文字刻石立於太學門外。
六年十月帝親臨辟雍。
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鴻都門學生(鴻都門名也。於內置學詩辭賦及工書鳥篆者相課試至千人焉)。
二年六月詔公卿舉能通尚書毛詩左氏?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議郎。
魏太祖為漢丞相以建安八年秋七月令曰:喪亂以來十有五年後生者不見仁義禮讓之風吾甚傷之令郡國各?文學縣滿五百戶置校書選其鄉(xiāng)之俊造而教學之,庶幾先王之道不廢而有以益於天下既為魏王以建安二十二年五月作泮宮。
文帝黃初二年正月詔曰:昔仲尼資大圣之才懷帝王之器當衰周之末無受命之運在魯衛(wèi)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棲棲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於時王公終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禮?素王之事因魯史而制春秋就太師而正雅頌俾千載之後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謀茲可謂命世之大圣億載之師表者也。遭天下大亂百祀墮壞舊居之廟毀而不?褒成之後絕而莫繼闕里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睹?嘗之位斯豈所謂崇禮報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議郎孔羨為宗圣侯邑百戶奉孔子祀令魯郡?起舊廟置百戶吏卒以守衛(wèi)之。又於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學者。
明帝大和二年六月詔曰:尊儒貴學王教之本也。自頃儒官或非其人將何以宣明圣道其高選愽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國貢士以經(jīng)學為先。
景初中帝以高堂隆蘇林秦靜等老恐無能傅業(yè)者乃詔曰:昔先圣既沒而其遺言馀教著於六藝六藝之文禮。又為急弗可斯須離者也。末俗背本所繇來久故閔子譏原憲之不學荀卿?鬼秦世之坑儒儒學既廢則風化曷繇興哉!方今宿生巨儒并各年高教訓之道孰為其繼昔伏生將老漢文帝嗣以晁錯?梁寡疇宣帝承以十郎(臣欽。若等曰:選郎十人從受)其科郎吏高才解經(jīng)義者三十人從光祿勛隆散騎常侍林博士靜分受四經(jīng)三禮主者具為設課試之法夏侯勝昔有言士病經(jīng)不明經(jīng)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今學者有能究極經(jīng)道則爵祿榮寵不期而至可不勉哉!數(shù)年隆等皆卒學者遂廢。
齊王正始二年二月初通《論語》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於辟雍以顏淵配。
五年五月講尚書經(jīng)通使太常以太牢祠孔子於辟雍以顏淵配賜太傅大將軍及侍講者各有差。
六年詔故司空王朗所作《易傳》令學者得以課試。
七年十二月講禮記通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以顏淵配。
晉武帝泰始三年十一月改宗圣侯孔震為奉圣亭侯。又詔太學及魯國四時備三牲以祀孔子。
咸寧二年五月立國子學。
元帝建武元年十一月立太學。
明帝太寧三年詔給奉圣亭侯孔震四時祀孔子祭宜如泰始故事。
成帝咸康元年二月講詩通釋奠如故事。
三年正月辛卯立太學。
穆帝升平元年三月帝講孝經(jīng)通親釋奠于中堂。
孝武帝寧康三年七月帝講孝經(jīng)通釋奠如故事時以學在水南懸遠有司定議依升平元年於中堂權立行太學于時無復國子生有司奏應須復二學生百二十人太學生取見人六十國子生權銓大臣子孫六十人事訖罷奏可釋奠禮畢會百官六品以上十二月帝釋奠于中堂祠孔子以顏回配時學校陵遲謝石上?巟請興復國學以訓胄子班下州郡普?鄉(xiāng)校疏奏帝納焉。
大元十年二月立國學。又增置太學生百人。
十一年八月封孔靖之為奉圣亭侯奉宣尼祀。
後魏道武天興四年二月丁亥命樂師入太學習舞釋菜于先圣先師。
太武始光三年二月起太學於城東祀孔子以顏淵配。
太平真君十一年南伐至鄒山使使者以太牢祀孔子。
獻文皇興二年以青徐平詔中書令高允兼太常至兗州以太牢祭孔子廟帝謂允曰:此簡德而行勿有辭也。
孝文延興二年二月詔曰:尼父稟達圣之姿體生知之量窮理盡性道光四海頃者淮徐未賓廟隔非所致令祠典寢頓禮章殄滅遂使女巫妖覡淫進非禮殺生鼓舞倡優(yōu)?狎豈所以尊神明敬圣道者也。自今以後有祭孔子廟制用酒?而已不聽婦女雜合以祈非望之福犯者以違制論其公家有事自如常禮犧牲粢盛務盡豐潔臨事致敬令肅如也。司牧之官明糾不法使禁令必行。
三年四月詔以孔子二十八世孫魯郡孔乘為崇圣大夫給十戶以供灑掃。
太和十三年七月立孔子廟於京師。
十六年二月丁未改謚宣尼曰:文圣尼父告謚孔子廟(一云:二月癸丑帝臨宣文堂引儀尚書劉昶鴻臚卿游明根行儀曹事李韶授策孔子崇文王之謚,於是昶等就廟行事既而帝親拜祭於廟)。
四月甲寅幸皇宗學親問博士經(jīng)義。
十七年九月壬申幸太學觀石經(jīng)。
十九年四月幸魯城親祠孔子廟詔拜孔氏子二人為官。又詔選諸孔宗子一人封崇圣侯邑一百戶以奉孔子之祀。又詔兗州為孔子起園寢修飭墳垅更建碑銘褒揚圣德。
六月詔求天下遺書秘合所無有礻卑益時用者加以優(yōu)賞。
宣武正始元年十一月詔曰:古之哲王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安民立化莫不崇建膠序開訓國胄宣昭三禮崇明四術使道暢群邦風流萬宇自皇基始構光它中區(qū)軍國務殷未遑經(jīng)建靖言思之有慚古烈可敕有司依漢魏舊章營繕國學。
四年四月詔曰:高祖德格兩儀明并日月播文教以懷遠人調禮學以旌俊造徙縣中區(qū)光宅東邑總霜露之所均一姬卜於洛?戎繕兼興未遑儒教朕纂承鴻緒君臨寶歷思模圣規(guī)述遵先志今天平地寧方隅無事可敕有司準仿前式置國子立大學樹小學於四門。
永平三年六月詔重求遺書於天下。
延昌元年四月詔曰:遷京嵩縣年將二紀虎闈闕唱演之音四門絕講誦之業(yè)博士端然虛祿歲祀貴游之胄嘆同子衿靖言念之有兼愧慨可嚴敕有司國子學孟冬使成大學四門年暮容令成就。
孝明正光元年正月詔曰:建國緯民立教為本尊師崇道茲典自昔來歲仲陽節(jié)和氣潤釋奠孔顏乃其時也。有司可豫繕國學圖餙圣賢置官檢牲擇吉備禮。
二年二月癸亥幸國子學講孝經(jīng)令車騎大將軍領國子祭酒崔光執(zhí)經(jīng)南面百僚陪列(又云:孝明行講學之禮于國子寺司徒崔光執(zhí)經(jīng)敕常景與董紹張澈馬元興王延業(yè)鄭伯猷等俱為錄義)。
三月庚午幸國子學祠孔子以顏淵配。
出帝永熙三年二月丙子親釋奠禮先師詔延公卿學官於顯陽殿敕祭酒劉?講孝經(jīng)黃門李郁講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解大戴禮夏小正篇時廣招儒學引令預聽國子博士李同軌經(jīng)義素優(yōu)辨析兼美而不得執(zhí)經(jīng)深為慨恨。
後周明帝雅愛文史立麟趾學在朝有藝業(yè)者不限貴賤皆預聽焉(乃至蕭?王褒等卑鄙之徒同為學士大宗伯于翼言於帝曰:蕭?梁之宗子王褒梁之公卿今與趨走同儕恐非尚賢貴爵之義帝然之詔翼定其班次,於是有等差矣。)。
武帝天和元年七月詔諸胄子入學但束?於師不勞釋奠釋奠者學成之祭自今即為常式。
二年七月立露門學置生七十二人(時辛公義為太學生帝召入露門學令受道義每月集御前令與大儒講論數(shù)被嗟異時輩慕之)。
宣帝大象元年詔徙鄴城石經(jīng)於雒陽。
二年二月丁巳幸露門學行釋奠之禮。
三月詔曰:盛德之後是稱不絕功施於民義昭祀典孔子德惟藏往道實生知以大圣之才屬千古之運載引儒業(yè)式敘彝倫至如幽贊天人之理裁成禮樂之務故以作范百王垂風萬乘朕欽承寶歷服膺教義眷言洙泗懷道滋深而褒成啟號雖彰故實旌崇圣績猶有闕如可追封為鄒國公邑數(shù)準舊并立後承襲別於京師置廟時以祭享。
隋高祖開皇二年十一月賜國子生經(jīng)明者束帛。
三年二月詔購求遺書於天下。
四月詔天下勸學行禮時潞州刺史柳昂見天下無事上表請勸學行禮帝覽而善之因下詔曰:建國重道莫先於學尊主庇民莫善於禮自魏氏不競周齊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遞為強弱多歷年所務權詐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輕俎豆民不見德唯爭是聞朝野以機巧為師文吏用深刻為法風澆俗敝化之然也。雖復建立庠序兼啟黌塾業(yè)非時貴道亦不行其間服膺儒術蓋有之焉彼眾我寡未能移俗然共維持名教獎飾彝倫微相弘益賴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隨化有禮則祥瑞必降無禮則妖孽興起人稟五常性靈不一有禮則陰陽合德無禮則禽獸其心治國立身非禮不可朕受命於天裁成萬物去華夷之亂求風化之宜戒奢崇儉率先百辟輕徭薄賦冀以寬和而積習生常未能懲革閭閻士庶吉兇之禮動悉乖方不依制度執(zhí)憲之職似塞耳而無聞蒞民之官猶蔽目而不察宣揚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學。且耕。且養(yǎng)今者民丁非役之日農畝時候之馀。若敦以學業(yè)勸以經(jīng)術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豈止知禮節(jié)識廉恥父慈子孝兄恭弟順者乎!始自京師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勸學行禮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
仁壽元年六月詔曰:儒學之道訓教生人識父子君臣之義知尊卑長幼之序升之於朝任之以職故能贊理時務弘益風范朕撫臨天下思弘德教延集學徒崇建庠序開仕進之路佇賢雋之人而國學胄子垂將千數(shù)州縣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錄空度歲時未有德為代范才任國用良由設學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簡省明加獎勵,於是國子學唯留學生七十人大學四門及州縣學并廢。
煬帝大業(yè)元年閏七月詔曰: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而言絕義乖多歷年代進德修業(yè)其道浸微漢采坑儒之馀不絕如線晉承板蕩之運掃地將盡自時厥後軍國多虞雖復黌宇時建示同愛禮函文或陳亦為虛器遂使紆青拖紫非以學優(yōu)制錦操刀類多墻面上陵下替綱維靡立雅缺道消實繇,於是朕纂承洪緒思弘大訓將欲尊師重道用闡厥繇講信修睦敦獎名教今宇宙平一文軌攸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四海之中豈無奇秀諸在家及見入學者。若有篤志好古耽悅典墳學行優(yōu)敏堪膺時務所在采訪具以名聞即當隨其器能擢以不次。若研精經(jīng)術未愿進仕者可依其藝業(yè)深淺門蔭高卑雖未升朝并量準給祿庶夫恂恂善誘不日成器濟濟盈朝何遠之有其國子等學亦宜申明舊制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
四年十月詔曰:先師尼父圣德在躬誕發(fā)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應期蘊茲素業(yè)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存於百代永惟懿范宜有優(yōu)崇可立孔子後為紹圣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
周官太宰之職以九兩系邦國之民其一曰儒蓋六藝之謂也。而太史公以為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不能易故歷代致治之後何莫繇斯道也。已乃有朝舍干戈暮習俎豆誠知夫天下之重非可馬上而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有條不紊可舉而行至於變風易俗之端長世字?之術荒懷來遠之略邁德興仁之旨鮮不出,於是矣。繇是立庠塾設學校褒先儒以闡化尊經(jīng)典以立訓咸用詮次存諸軌范。
漢高祖十二年十一月行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祀孔子。
文帝時天下亡治書者獨聞齊有伏生(臣欽。若等曰:伏生名勝)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馀老不可至乃詔太常使人受之太常遣晁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書稱說(稱書法而說其義)詔以為太子舍人。
武帝元朔五年六月詔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隳朕甚閔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詳悉也。方道也。聞博聞也。言悉引有道博聞之士而進於朝也。)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xiāng)黨之化以厲賢材焉時御史大夫倪寬有俊才初見帝語經(jīng)學帝說之曰:吾始以尚書為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乃從寬問一篇擢為中大夫其後詔求為韓詩者徵蔡義待詔久不進見義上疏曰:臣山東草莽之人行能無所比容貌不及眾然而不棄人倫者竊以聞道於先師自?於經(jīng)術也。愿賜清?之燕(燕安息也。)得盡精思於前帝召見義說詩甚說之擢為光祿大夫給事中。
宣帝即位聞衛(wèi)太子好?梁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梁子本魯學公羊氏?齊學也。宜興?梁時蔡千秋為郎召見與公羊家并說帝善?梁說擢千秋為諫大夫給事中後有過左遷平陵令復求能為?梁者莫及千秋帝愍其學。且絕乃以千秋為郎中戶將(戶將官名)選郎十人從受。又梁丘賀從京房受易帝聞京房為易名求其門人得賀賀時為都司空令坐事論免為庶人待詔黃門數(shù)入說教侍中(為諸侍中說經(jīng)為教授)以召賀賀入說帝善之(說於天子之前)以賀為郎中修武帝故事講六藝群書博士盡奇異之。
甘露三年詔諸儒講五經(jīng)同異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平奏其議帝親稱制臨決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書?梁春秋博士。
元帝即位徵高密相孔霸以師賜爵關內侯號褒成君霸上書求奉孔子祭禮帝下詔曰:其令師褒成君關內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戶祀孔子焉故霸還長安子福名數(shù)於魯奉孔子祀(名數(shù)戶籍也。)帝好儒術文辭頗改宣帝之政言事者多進見人人自以為得帝意。
初元五年詔博士弟子每置員以廣學者帝少而好儒及即位徵用儒生委之以政貢薛韋匡(貢禹薛宣韋賢匡衡)迭為宰相。
成帝河平三年八月光祿大夫劉向校中秘書謁者陳農使使求遺書於天下(言令陳農為使而使之求遺書)先是班伯少受詩於師丹大將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昵殿(親戚宴飲會同之殿)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拜為中常侍帝方鄉(xiāng)學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於金華殿(金華殿在未央宮)詔伯受焉既通大義。又講異同於許商遷奉車都尉數(shù)年金華之業(yè)續(xù)出。
平帝元始元年封孔子後孔均為褒成侯奉其祀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
後漢光武建武五年七月幸沛十月還幸魯使大司空祠孔子是月初起太學(在洛陽城故開陽門外去宮八里講堂長十丈廣三丈)帝幸太學賜博士弟子各有差。
十四年四月封孔子後志為褒成侯(平帝封孔均為褒成侯志均子)。
十九年立皇太子選求明經(jīng)乃擢桓榮弟子豫章何湯為虎賁中郎將以尚書授太子帝從容問湯本師為誰湯對曰:事沛國桓榮帝即召榮令說尚書甚善之拜為議郎賜錢十萬入使授太子每朝會輒令榮於公卿前敷奏經(jīng)書帝稱善曰:得生幾晚會歐陽博士缺因拜榮為博士車駕幸太學會諸博士論難於前桓榮被服儒衣溫恭有蘊藉(蘊藉由言寬博有馀也。)辨明經(jīng)義每以禮讓相厭不以辭長勝人儒者莫之及(厭服也。)特加賞賜。又詔諸生雅吹擊磬盡日乃罷(吹管奏雅頌也。)。
明帝永平二年三月詔郡國縣道行鄉(xiāng)飲酒于學校皆祠先圣先師周公孔子牲以太牢孟冬亦如之。
九年四月開立學校置五經(jīng)師(自皇太子諸王侯及功臣子弟莫不受經(jīng)。又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諸子弟立學官號四姓小侯以非列侯故曰:小侯)。
十年九江人鮑駿上書言丁鴻經(jīng)學至行帝甚賢之詔徵鴻至即召見《說文》侯之命篇賜御衣及授廩食公車與博士同禮。
十五年帝東巡過魯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親御講堂命皇太子諸王說經(jīng)帝自制五家要說章句令桓郁校定於宣明殿(一云:帝自制五行章句此言五家即謂五行之家也。)其冬帝親於辟雍自講所制五行章句已復令郁說一篇帝謂郁曰:我為孔子即為子夏起予者商也。又問郁曰:子幾人能傳學郁曰:臣子皆未能傳學孤兄子一人學方起帝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
章帝建初四年十一月詔曰:蓋三代導人教學為本漢承暴秦褒顯儒術建立五經(jīng)為置博士其後學士精進雖曰:承師亦別名家孝宣帝以為去圣久遠學不厭博故遂立大小夏侯尚書後。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復置顏氏嚴氏春秋大小戴禮博士此皆所以扶進微學尊廣道藝也。
中元元年詔書五經(jīng)章句煩多議欲減省至永平元年長水校尉樊?奏言先帝大業(yè)當以時施行欲使諸儒共正經(jīng)義令學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學之不講是吾憂也。又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於戲其勉之哉!,於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儒生會白虎觀講議五經(jīng)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制問侍中淳于恭奏帝親稱制臨決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議奏先是建初元年校書郎楊終上言宣帝博徵群儒論定五經(jīng)於石渠閣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yè)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後世則,於是詔諸儒於白虎觀論考同異同。
八年十二月詔曰:五經(jīng)剖判去圣彌遠章句遺辭乖疑難正恐先師微言將遂廢絕非所以重稽古求道真也。其令群儒選高才生受學左氏?梁春秋古文尚書毛詩以扶微學廣異義焉。
元和元年帝巡狩之趙特引見趙相魯丕難問經(jīng)傳厚加賞賜。
二年三月帝東巡狩還過魯幸闕里以太牢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作六代之樂大會孔氏男子二十以上者六十三人命儒者講論蘭臺令史孔僖因自陳謝帝曰:今日之會寧於卿宗有光榮乎!對曰:臣聞明君圣主莫不尊師貴道今陛下親屈萬乘辱臨敝里此乃崇禮先師增輝圣德至於光榮非所敢承帝大笑曰:非圣者子孫焉有斯言乎!遂拜僖郎中賜褒成侯損及孔氏男女錢帛詔僖從還京師使校書東觀。
和帝永元十三年正月丁丑帝幸東觀覽書林閱篇籍博選術藝之士以充其官。
安帝延光二年詔選三署郎及吏人能通古文尚書毛詩?梁春秋一人。
三年三月幸泰山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於闕里自魯相令丞尉及孔氏親屬婦女諸生悉會賜褒成侯以下帛各有差遂還京師幸太學。
順帝永建六年九月繕起太學。
靈帝熹平四年三月詔諸儒正五經(jīng)文字刻石立於太學門外。
六年十月帝親臨辟雍。
光和元年二月始置鴻都門學生(鴻都門名也。於內置學詩辭賦及工書鳥篆者相課試至千人焉)。
二年六月詔公卿舉能通尚書毛詩左氏?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議郎。
魏太祖為漢丞相以建安八年秋七月令曰:喪亂以來十有五年後生者不見仁義禮讓之風吾甚傷之令郡國各?文學縣滿五百戶置校書選其鄉(xiāng)之俊造而教學之,庶幾先王之道不廢而有以益於天下既為魏王以建安二十二年五月作泮宮。
文帝黃初二年正月詔曰:昔仲尼資大圣之才懷帝王之器當衰周之末無受命之運在魯衛(wèi)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棲棲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貶身以救世於時王公終莫能用之乃退考五代之禮?素王之事因魯史而制春秋就太師而正雅頌俾千載之後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成謀茲可謂命世之大圣億載之師表者也。遭天下大亂百祀墮壞舊居之廟毀而不?褒成之後絕而莫繼闕里不聞講頌之聲四時不睹?嘗之位斯豈所謂崇禮報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議郎孔羨為宗圣侯邑百戶奉孔子祀令魯郡?起舊廟置百戶吏卒以守衛(wèi)之。又於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學者。
明帝大和二年六月詔曰:尊儒貴學王教之本也。自頃儒官或非其人將何以宣明圣道其高選愽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國貢士以經(jīng)學為先。
景初中帝以高堂隆蘇林秦靜等老恐無能傅業(yè)者乃詔曰:昔先圣既沒而其遺言馀教著於六藝六藝之文禮。又為急弗可斯須離者也。末俗背本所繇來久故閔子譏原憲之不學荀卿?鬼秦世之坑儒儒學既廢則風化曷繇興哉!方今宿生巨儒并各年高教訓之道孰為其繼昔伏生將老漢文帝嗣以晁錯?梁寡疇宣帝承以十郎(臣欽。若等曰:選郎十人從受)其科郎吏高才解經(jīng)義者三十人從光祿勛隆散騎常侍林博士靜分受四經(jīng)三禮主者具為設課試之法夏侯勝昔有言士病經(jīng)不明經(jīng)術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今學者有能究極經(jīng)道則爵祿榮寵不期而至可不勉哉!數(shù)年隆等皆卒學者遂廢。
齊王正始二年二月初通《論語》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於辟雍以顏淵配。
五年五月講尚書經(jīng)通使太常以太牢祠孔子於辟雍以顏淵配賜太傅大將軍及侍講者各有差。
六年詔故司空王朗所作《易傳》令學者得以課試。
七年十二月講禮記通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以顏淵配。
晉武帝泰始三年十一月改宗圣侯孔震為奉圣亭侯。又詔太學及魯國四時備三牲以祀孔子。
咸寧二年五月立國子學。
元帝建武元年十一月立太學。
明帝太寧三年詔給奉圣亭侯孔震四時祀孔子祭宜如泰始故事。
成帝咸康元年二月講詩通釋奠如故事。
三年正月辛卯立太學。
穆帝升平元年三月帝講孝經(jīng)通親釋奠于中堂。
孝武帝寧康三年七月帝講孝經(jīng)通釋奠如故事時以學在水南懸遠有司定議依升平元年於中堂權立行太學于時無復國子生有司奏應須復二學生百二十人太學生取見人六十國子生權銓大臣子孫六十人事訖罷奏可釋奠禮畢會百官六品以上十二月帝釋奠于中堂祠孔子以顏回配時學校陵遲謝石上?巟請興復國學以訓胄子班下州郡普?鄉(xiāng)校疏奏帝納焉。
大元十年二月立國學。又增置太學生百人。
十一年八月封孔靖之為奉圣亭侯奉宣尼祀。
後魏道武天興四年二月丁亥命樂師入太學習舞釋菜于先圣先師。
太武始光三年二月起太學於城東祀孔子以顏淵配。
太平真君十一年南伐至鄒山使使者以太牢祀孔子。
獻文皇興二年以青徐平詔中書令高允兼太常至兗州以太牢祭孔子廟帝謂允曰:此簡德而行勿有辭也。
孝文延興二年二月詔曰:尼父稟達圣之姿體生知之量窮理盡性道光四海頃者淮徐未賓廟隔非所致令祠典寢頓禮章殄滅遂使女巫妖覡淫進非禮殺生鼓舞倡優(yōu)?狎豈所以尊神明敬圣道者也。自今以後有祭孔子廟制用酒?而已不聽婦女雜合以祈非望之福犯者以違制論其公家有事自如常禮犧牲粢盛務盡豐潔臨事致敬令肅如也。司牧之官明糾不法使禁令必行。
三年四月詔以孔子二十八世孫魯郡孔乘為崇圣大夫給十戶以供灑掃。
太和十三年七月立孔子廟於京師。
十六年二月丁未改謚宣尼曰:文圣尼父告謚孔子廟(一云:二月癸丑帝臨宣文堂引儀尚書劉昶鴻臚卿游明根行儀曹事李韶授策孔子崇文王之謚,於是昶等就廟行事既而帝親拜祭於廟)。
四月甲寅幸皇宗學親問博士經(jīng)義。
十七年九月壬申幸太學觀石經(jīng)。
十九年四月幸魯城親祠孔子廟詔拜孔氏子二人為官。又詔選諸孔宗子一人封崇圣侯邑一百戶以奉孔子之祀。又詔兗州為孔子起園寢修飭墳垅更建碑銘褒揚圣德。
六月詔求天下遺書秘合所無有礻卑益時用者加以優(yōu)賞。
宣武正始元年十一月詔曰:古之哲王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安民立化莫不崇建膠序開訓國胄宣昭三禮崇明四術使道暢群邦風流萬宇自皇基始構光它中區(qū)軍國務殷未遑經(jīng)建靖言思之有慚古烈可敕有司依漢魏舊章營繕國學。
四年四月詔曰:高祖德格兩儀明并日月播文教以懷遠人調禮學以旌俊造徙縣中區(qū)光宅東邑總霜露之所均一姬卜於洛?戎繕兼興未遑儒教朕纂承鴻緒君臨寶歷思模圣規(guī)述遵先志今天平地寧方隅無事可敕有司準仿前式置國子立大學樹小學於四門。
永平三年六月詔重求遺書於天下。
延昌元年四月詔曰:遷京嵩縣年將二紀虎闈闕唱演之音四門絕講誦之業(yè)博士端然虛祿歲祀貴游之胄嘆同子衿靖言念之有兼愧慨可嚴敕有司國子學孟冬使成大學四門年暮容令成就。
孝明正光元年正月詔曰:建國緯民立教為本尊師崇道茲典自昔來歲仲陽節(jié)和氣潤釋奠孔顏乃其時也。有司可豫繕國學圖餙圣賢置官檢牲擇吉備禮。
二年二月癸亥幸國子學講孝經(jīng)令車騎大將軍領國子祭酒崔光執(zhí)經(jīng)南面百僚陪列(又云:孝明行講學之禮于國子寺司徒崔光執(zhí)經(jīng)敕常景與董紹張澈馬元興王延業(yè)鄭伯猷等俱為錄義)。
三月庚午幸國子學祠孔子以顏淵配。
出帝永熙三年二月丙子親釋奠禮先師詔延公卿學官於顯陽殿敕祭酒劉?講孝經(jīng)黃門李郁講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解大戴禮夏小正篇時廣招儒學引令預聽國子博士李同軌經(jīng)義素優(yōu)辨析兼美而不得執(zhí)經(jīng)深為慨恨。
後周明帝雅愛文史立麟趾學在朝有藝業(yè)者不限貴賤皆預聽焉(乃至蕭?王褒等卑鄙之徒同為學士大宗伯于翼言於帝曰:蕭?梁之宗子王褒梁之公卿今與趨走同儕恐非尚賢貴爵之義帝然之詔翼定其班次,於是有等差矣。)。
武帝天和元年七月詔諸胄子入學但束?於師不勞釋奠釋奠者學成之祭自今即為常式。
二年七月立露門學置生七十二人(時辛公義為太學生帝召入露門學令受道義每月集御前令與大儒講論數(shù)被嗟異時輩慕之)。
宣帝大象元年詔徙鄴城石經(jīng)於雒陽。
二年二月丁巳幸露門學行釋奠之禮。
三月詔曰:盛德之後是稱不絕功施於民義昭祀典孔子德惟藏往道實生知以大圣之才屬千古之運載引儒業(yè)式敘彝倫至如幽贊天人之理裁成禮樂之務故以作范百王垂風萬乘朕欽承寶歷服膺教義眷言洙泗懷道滋深而褒成啟號雖彰故實旌崇圣績猶有闕如可追封為鄒國公邑數(shù)準舊并立後承襲別於京師置廟時以祭享。
隋高祖開皇二年十一月賜國子生經(jīng)明者束帛。
三年二月詔購求遺書於天下。
四月詔天下勸學行禮時潞州刺史柳昂見天下無事上表請勸學行禮帝覽而善之因下詔曰:建國重道莫先於學尊主庇民莫善於禮自魏氏不競周齊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遞為強弱多歷年所務權詐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輕俎豆民不見德唯爭是聞朝野以機巧為師文吏用深刻為法風澆俗敝化之然也。雖復建立庠序兼啟黌塾業(yè)非時貴道亦不行其間服膺儒術蓋有之焉彼眾我寡未能移俗然共維持名教獎飾彝倫微相弘益賴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隨化有禮則祥瑞必降無禮則妖孽興起人稟五常性靈不一有禮則陰陽合德無禮則禽獸其心治國立身非禮不可朕受命於天裁成萬物去華夷之亂求風化之宜戒奢崇儉率先百辟輕徭薄賦冀以寬和而積習生常未能懲革閭閻士庶吉兇之禮動悉乖方不依制度執(zhí)憲之職似塞耳而無聞蒞民之官猶蔽目而不察宣揚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學。且耕。且養(yǎng)今者民丁非役之日農畝時候之馀。若敦以學業(yè)勸以經(jīng)術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豈止知禮節(jié)識廉恥父慈子孝兄恭弟順者乎!始自京師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勸學行禮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
仁壽元年六月詔曰:儒學之道訓教生人識父子君臣之義知尊卑長幼之序升之於朝任之以職故能贊理時務弘益風范朕撫臨天下思弘德教延集學徒崇建庠序開仕進之路佇賢雋之人而國學胄子垂將千數(shù)州縣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錄空度歲時未有德為代范才任國用良由設學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簡省明加獎勵,於是國子學唯留學生七十人大學四門及州縣學并廢。
煬帝大業(yè)元年閏七月詔曰:君民建國教學為先移風易俗必自茲始而言絕義乖多歷年代進德修業(yè)其道浸微漢采坑儒之馀不絕如線晉承板蕩之運掃地將盡自時厥後軍國多虞雖復黌宇時建示同愛禮函文或陳亦為虛器遂使紆青拖紫非以學優(yōu)制錦操刀類多墻面上陵下替綱維靡立雅缺道消實繇,於是朕纂承洪緒思弘大訓將欲尊師重道用闡厥繇講信修睦敦獎名教今宇宙平一文軌攸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四海之中豈無奇秀諸在家及見入學者。若有篤志好古耽悅典墳學行優(yōu)敏堪膺時務所在采訪具以名聞即當隨其器能擢以不次。若研精經(jīng)術未愿進仕者可依其藝業(yè)深淺門蔭高卑雖未升朝并量準給祿庶夫恂恂善誘不日成器濟濟盈朝何遠之有其國子等學亦宜申明舊制教習生徒具為課試之法以盡砥礪之道。
四年十月詔曰:先師尼父圣德在躬誕發(fā)天縱之姿憲章文武之道命世應期蘊茲素業(yè)而頹山之嘆忽逾於千祀盛德之美不存於百代永惟懿范宜有優(yōu)崇可立孔子後為紹圣侯有司求其苗裔錄以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