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四百八十六 邦計部·戶籍遷徙

冊府元龜 作者:(宋)王欽若


  ◎邦計部·戶籍

  自黃帝疆理天下畫為萬國而戶籍之制無聞焉禹湯之際聊可紀述施及周室六官并建而司民掌登萬民之數(shù)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太宰之職聽閭里以版圖然後計口占數(shù)之法著矣。秦民之後迄于漢世書年附籍因革或異鼎國而降逮於東晉僑居頗眾多仍舊號爾後南北之制并立?公襲之典既殊隋令唐式斯可遵矣。乃。若比屋之登耗夫家之眾寡乘亂離之云:瘼因而削減屬承平之浸久復以富庶皆開卷而可覿焉信乎!有司之傳史官之計不可以忽巳。

  夏禹平水土為九州人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

  周成王致理刑措人口千三百七十萬四千九百二十三。

  莊王十三年五千里外非天子之御自太子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凡一千一百九十四萬一千九百二十三人。

  秦獻公十年為戶籍相伍。

  始皇十六年初令男子書年。

  漢高帝初為沛公既至咸陽沛丞蕭何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圖書。

  景帝二年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傅音附著也。著名籍給公家徭役)。

  元帝始二年人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

  後漢光武中元二年戶四百二十七萬九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

  桓帝永壽三年戶千六百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

  魏陳留王時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又平蜀得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天下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

  蜀先主章武元年國有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吳大帝赤烏三年國中戶五十二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

  晉武帝時戶一百九十二萬六千八百四口千三百八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太康元年平吳收其圖籍得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天下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口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有司。又奏男子年十六已上至六十為正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已上至六十五為次丁十二以下六十六以上為老小不事。

  元帝時百姓自抜奔者并謂之僑人皆取舊壤之名僑立郡縣往往散居無有土著。

  哀帝興寧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閱戶人嚴法禁稱為庚戌制(一說天下所在土著)。

  宋高祖初為晉侍中錄尚書上。表曰:臣聞先王制治九土攸序分境畫疆各安其居在昔盛世人無遷業(yè)故井田之制三代以隆秦革斯政漢遂不改富強兼并,於是為弊然九服弗擾所?成舊在漢西京大遷田景之族以實關中即以三輔為鄉(xiāng)閭不復系之於齊楚自永嘉播越爰?淮海朝有興復之美民懷思本之心經(jīng)略之圖日不暇給是以寧民緩治猶有未遑及至大司馬桓溫以民無定本傷治為深庚戌土斷以一其業(yè)于時財阜國豐實由於此自茲迄今彌歷年載畫一之制漸用頹弛雜居流寓閭伍弗修王化所以未純民瘼所以猶在臣荷重任恥責實深自非改調(diào)更張無以濟治夫人情滯常難與慮始所謂父母之邦以為桑梓者誠以生焉終焉敬愛所?耳今所居累世墳垅成行敬恭之誠,豈不與事而至請準庚戌土斷之科庶子本弘稍與事著然後率之以仁義鼓之以威武超大江而跨黃河撫九州而復舊土則戀本之志乃速申於當年在始暫勤要終所以能易伏惟陛下垂矜萬民憐其所失永懷鴻雁之詩思隆中興之業(yè)既委臣以國重期臣以寧濟。若所啟合允請付外施行,於是依界土斷惟徐兗青三州居晉陵者不在斷例諸流寓郡多被并省。

  永初元年八月戊午詔先是開赦限內(nèi)首出蠲租布二年先有狀黃籍猶存者聽復本注諸舊郡縣以北為名者悉除寓立於南者聽以南為號。

  孝武大明八年戶九十萬六千八百七十口四百六十八萬五千五百一是時王敬弘上言舊制人年十二半役十六全當以十三以上能自營私及公故以充役考之見事猶或未盡體有強弱不能稱耳循吏隱恤可無甚患庸愚守宰必有勤劇況值苛政,豈可稱言至令逃竄求免胎孕不育乃避罪憲實亦由茲今皇化惟新四方無事役名之宜應存消息十五至十六宜為半丁十七為全丁帝從之。

  後廢帝元徽元年詔曰:分方正俗著自虞冊川谷異制煥乎!姬典故井遂有辨閭伍無雜用能七教克宣八政斯序雖綿代殊軌氵公革異儀或民懷遷俗或國尚興徙漢陽烈燕代之豪關西熾齊楚之族并通籍新邑即居成舊洎金行委御禮樂南移中州黎庶襁負揚越圣武造運道一閎區(qū)貽長世之規(guī)申土斷之制而夷險相因盈晦遞襲歲饉?流戎役惰散違鄉(xiāng)寓境漸至繁積宜式遵鴻軌以為永憲庶阜俗昌民反風定保夷胥山之險澄瀚海之波括《河圖》於九服振玉軔於五都矣。

  南齊太祖建元二年敕黃門郎虞玩之與驍騎將軍傅堅意簡定簿籍詔朝臣曰:黃籍民之大紀國之治端自頃民俗巧偽為日已久至乃竊注爵位盜易年月增損三狀貿(mào)襲萬端或戶存而文書已絕或人在而反?死板停私而云:隸役身強而稱六疾編戶齊家少不如此皆政之巨蠹教之深疵比年雖卻籍改書終無得實。若約之以刑則民偽已遠。若綏之以德則勝殘未易卿諸賢并深明治體可各獻嘉謀以振澆化。又臺坊訪募此制不近優(yōu)刻素定?劇有常宋元嘉以前茲役常滿大明以後樂補稍絕或緣寇難頻起軍?易多民庶從利役坊者寡然國經(jīng)未變朝紀常在相揆而言隆替何速此急病之洪源晷景之切患以何科算革斯弊耶玩之上。表曰:宋元嘉二十七年八條取人孝建元年書籍眾巧之所始也。元嘉中故光祿大夫傅隆年出七十猶手自書籍躬加隱校何必有石建之慎高柔之勤蓋以世屬休明服道修身故耳今陛下日旰忘食未明求衣詔逮幽愚謹陳妄說古之共治天下惟良二千石今欲求治取正其在勤明令長凡受籍縣不加簡合封送州州簡得實方卻歸縣吏貪其賂民肆其奸奸彌深而卻彌多賂愈厚而答愈緩自泰始三年至元徽四年揚州等九郡四號黃籍共卻七萬一千馀戶于今十一年矣。而所正者猶未及四萬神州奧區(qū)尚或如此江湘諸郡倍不可念愚謂宜以元嘉二十七年籍為正民惰法既久今建元元年書籍宜更立明科一聽首悔迷而不反依制必戮使官長於簡校必令明洗然後上州永以為正。若有虛昧州縣同科今戶口多少不減元嘉而板募頓闕弊亦有以自孝建以來入勛者眾其中操干戈衛(wèi)社稷者三分殆無一焉勛簿所領而詐注辭籍浮游世要非官長所拘錄復為不少尋蘇峻平後庾亮就溫嶠求勛籍而嶠不與以為陶侃所上多非實錄尋物之懷私無世不有宋末落紐此巧尤多。又將位既眾舉恤為錄實潤甚微而人領數(shù)萬如此二條天下合役之身已據(jù)其大半矣。又有改注籍狀詐入仕流昔為人役者今反役人。又生不長?便謂為道填街溢巷是處皆然或抱子并居竟不編戶遷徙去來公違土斷屬役無滿流亡不歸寧喪終身疾病長臥法令必行自然競反四鎮(zhèn)戍將有名寡實隨才部曲無辨勇懦署位借給巫媼比肩彌山滿海皆是私役行貨求位其涂甚易募役卑劇何為投補坊吏之所以盡百里之所以殫也。今但使募制明信滿復有期民無逕路則坊可立表而盈矣。為治不患無制患在不行不患不行患在不久上省玩之表納之乃別置板籍官置令史限人一日得數(shù)巧以妨懈怠,於是貨賂因緣籍注雖正猶強推卻以充程限至世祖永明八年謫巧者戍緣淮各十年百姓怨望世祖乃詔曰:夫簡貴賤辨尊卑者莫不取信於黃籍,豈有假器濫榮竊服非分故所以澄革虛妄式允舊章然[C260]起前代過非近失既往之愆不足追咎自宋?明以來皆聽復注其有讠?役邊疆各許還本此後有犯嚴加翦治。

  梁高祖天監(jiān)元年土斷南徐州諸僑郡縣。

  陳文帝天嘉元年詔曰:自頃喪亂編戶播遷言念馀黎良可哀惕其亡鄉(xiāng)失土逐食流移者今年內(nèi)隨其?樂來歲不問僑舊悉令著籍同土斷之例。

  宣帝時戶六十萬。

  後主時戶五十萬口二百萬。

  後魏孝文太和十年二月甲戌初立黨里鄰三長定民戶籍魏初不立三長故民多陰附陰附者皆無官役豪強徵斂倍于公賦是年給事中李沖上言宜準古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取鄉(xiāng)人強謹者充從之。

  十一年九月詔曰:去夏以歲旱民饑須遣就食舊籍雜亂難可分簡故依局割民閱戶造籍欲令去留得實賑貸平均然乃者以來猶有餓死衢路無人收識良繇本部不明籍貫未實稟恤不用以至於此朕猥居民上聞用慨然可重遣精簡勿令遺漏一人孝明正光以前時惟全盛戶口之數(shù)比晉太康倍而馀矣。(按晉太康元年戶二百四十五萬三千八百今云:倍而馀者則五百馀萬矣。)。

  孝莊末爾朱之亂其後分為二國戶三百三十七萬五千三百六十八。

  北齊神武為東魏孝靜相興和中頻歲大穰?斛至九錢是時法網(wǎng)寬弛百姓多離舊居闕於徭賦神武乃命孫騰高隆之分括無籍之戶得六十馀萬,於是僑居者各勒還本屬。

  武成河清三年定令乃命人居十家為比鄰五十家為閭里百家為族黨男子十八以上六十五以下為丁十六以上十七以下為中六十六以上為老十五以下為小。

  少帝承光元年為周師所滅有戶三百三萬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萬六千八百八十。

  後周太祖為相創(chuàng)制六官載師掌任土之法辨夫家田里之數(shù)會六畜車乘之稽審賦役斂弛之節(jié)制畿疆修廣之域頒施惠之要審收產(chǎn)之政宣帝大象中戶三百五十九萬口九百萬。

  隋高祖開皇二年受周禪有戶三百六十萬乃頒新令男女三歲以下為黃十歲以下為小十七以下為中十八以上為丁以從課役六十為老乃免。

  三年正月初令軍人以二十一成丁是時山東尚承齊俗機巧奸偽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詐老或小規(guī)免雜賦高祖乃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以下兼令折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二十四萬三千丁新附六十四萬一千五百戶左仆射高?以人間課役雖有定分年常徵納除注常多長吏肆情文帳出沒復無定簿難以推校乃為輸籍定樣請遍下諸州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巡人各隨便延五黨共為一團依樣定戶上下帝從之自是奸無所容矣。

  十年五月詔曰:魏末喪亂?縣瓜分役車歲動未遑休息兵士軍人構置坊府南征北伐居處無定家無完堵地罕苞桑常為流寓之人竟無鄉(xiāng)里之號朕甚愍之凡是居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tǒng)領宜依舊式。

  煬帝即位詔男子以二十二成丁。

  大業(yè)二年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口四千六百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

  唐高祖武德二年十二月七日敕百姓年五十者皆免課役。

  六年三月令以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六十為老是月令天下戶量其資產(chǎn)定為三等每歲一造帳三年一造籍州縣留五比尚書省留三比。

  九年三月詔天下戶為三等未盡升降宜為九等太宗貞觀中戶不滿三百萬。

  二十年太宗問民部侍郎盧承慶歷代戶口多少之數(shù)承慶敘夏殷之後迄於周隋皆有依據(jù)太宗嗟賞久之。

  高宗永徽三年七月二十二日帝問戶部尚書高履行去年進戶多少履行奏去年進戶一十五萬高宗以天下進戶既多謂無忌曰:比來國家無事戶口稍多三二十年足堪殷實因問隋有幾戶今有幾戶履行奏隋大業(yè)中戶八百七十萬今戶三百八十五萬帝曰:自隋末亂離戶口減耗邇來雖復蘇息猶大少于隋初。

  五年二月敕天下二年一定戶。

  顯慶二年十月高宗問中書令杜正倫隋有幾戶正倫奏大業(yè)初有八百馀萬戶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馀萬戶。

  總章元年十月司空李?破高麗國虜其王下城百七十戶六十九萬七千二百配江淮以南山南京西儀鳳二年二月敕自今以後漢省籍及州縣籍。

  則天延載元年八月敕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已後不得更貌疑有奸濫者聽隨時貌定以附手實。

  證圣元年鳳閣舍人李嶠上。表曰:臣聞黎庶之數(shù)戶口之眾而條貫不失按此可知者在于各有管統(tǒng)明其簿籍而已今天下之人流散非一或違背軍鎮(zhèn)或因緣逐糧茍免歲時偷避徭役此等浮衣寓食積歲淹年王役不供簿籍不掛或出入關防或往來山澤非直課調(diào)虛蠲闕於常賦亦自誘動愚俗堪為患禍不可不深慮也。或逃亡之戶或有簡察即轉入他境還行自容所司雖具條科頒其法禁而相看為例莫?遵承縱欲糾其愆違加之刑罰則百州千郡庸可盡科前既依違後仍積習簡獲者無賞停止者獲原浮逃不悛亦由於此今縱更搜簡而委之州縣則還襲舊蹤卒於無益臣以為宜令御史督察簡校設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撫之施權衡以御之為制限以一之然後逃亡可還浮寓可絕所謂禁令者使閭閻可保遞相覺察前後乖避皆許自新仍有不出輒聽相告每糾一人隨事加賞明為科目使知勸沮所謂恩德者逃亡之徒久離桑梓糧儲空闕田地荒廢即當賑其乏少助其修營雖有欠賦懸徭背軍離鎮(zhèn)亦皆舍而不問寬而勿徵其應還家而貧乏不能致者乃給程糧使達本貫所謂權衡者逃人有絕家去鄉(xiāng)離本失業(yè)心樂所住情不愿還聽於所在隸名即編為戶夫顧小利者失大計存近務者喪遠圖今之議者,或不達於變通以為軍府之地戶不可移關輔之人貫不可改而越關繼踵背府相尋是開其逃亡而禁其割隸也。就令逃亡者多不能總許割隸猶當計其戶口等量為節(jié)文殷富者令還貧弱者令住簡責已定計科已明戶無失編人無廢業(yè)然後按前躅申舊章嚴為防禁與人更始所謂限制者逃亡之人應自首者以符到百日為限限滿不出依法科罪遷之邊州如此則戶無所遺人無所匿矣。

  萬歲通天元年七月二十二日敕天下百姓父母另外繼別籍者所析之戶等第并須與本戶同不得降下其應入役者共計本戶丁中用為等級不得以析生蠲免其差科各從析戶祗承勿容遞相影護中宗神龍元年五月十八日制二十二成丁五十九免役(因韋庶人所奏)。

  十一月戶部尚書蘇瑰奏計戶六百三十五萬六千一百四十一。

  景龍二年閏九月敕諸籍應送省者附當州庸調(diào)車送。若庸調(diào)不入京雇腳運送所須腳直以官物充諸州縣籍手實計帳常留五比省籍留九比其遠年依次除皇宗祖廟難毀其子孫皆於宗正附籍自外悉依百姓例。

  睿宗景?元年七月敕韋庶人所奏成丁入老宜停玄宗開元九年正月二十八日監(jiān)察御史宇文融請簡察色役偽濫并逃戶及籍田因令充使,於是奏勸農(nóng)判官數(shù)十人使還得戶八十馀萬田亦稱是。

  十二年八月宇文融除御史中丞充諸色安輯戶口使十四年戶部進計帳言今年管戶七百六萬九千五百六十五。

  十八年十一月敕天下戶等第未平?降須實比來富商大賈多與官吏往還遞相憑囑求居下等自今以後不得更然如有囑請者所由牧宰錄名封進朕當處分京都委御史外州委本道如有隱蔽不言隨事彈奏。

  是月。又敕諸戶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縣司責手實計帳赴州依式勘造鄉(xiāng)別為卷總寫三通其縫皆注某州某縣某年籍州名用州印縣名用縣印三月三十日納訖并裝潢一通送尚書省州縣各留一通所須紙筆裝潢并皆出當戶戶口內(nèi)外一錢其戶每以造籍年預定為九等便注籍腳有析生新附者于舊戶後以次編附。

  二十年戶部計帳管戶七百八十六萬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萬一千二百六十五。

  二十二年戶部計帳管戶八百萬八千七百一十。

  二十四年三月敕朕以百姓為心固非一人獨理委之牧宰輯寧兆庶。若考論政績在戶口存亡不有甄明何憑賞罰自今以後天下諸州戶口或刺史縣令自離任者并宜分明交付州縣仍每至年終各具存亡及增加實數(shù)同申并委采訪使重覆報省所司明為課最具條件奏聞隨事褒貶以旌善惡。

  七月敕諸州逃人先除籍帳能自歸復業(yè)者其應徵當年租庸資課一事已上并宜放免其隱漏舉首改正人等亦宜準此。

  二十六年二月敕諸州應歸首復業(yè)比來每至年終皆當州錄奏自今已後并宜牒報本道采訪使同勘當?shù)罋w首人每州略單數(shù)同一狀奏仍挾名報所由二十九年二月敕自今以後應造籍宜令州縣長令錄事參軍審加勘覆更有疏遺者委所司具本判官及官長等名品錄奏其籍仍寫兩本送戶部。

  三月敕天下諸州每歲一團貌既以轉年為定復有籍書可憑何至勞煩不從簡易於人非便事資?革自今以後每年小團宜停待至三年定戶日一時團貌仍令所司條件處分。

  天寶元年正月制節(jié)文如聞百姓之內(nèi)或有戶高丁多茍為規(guī)避父母見在別籍異居宜令州縣仔細勘會其一家之中有十丁以上者放兩丁征行賦役五丁巳上者放一丁即令同籍共居以敦風教如更犯者準法科罪是年戶八百三十四萬八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千五百三十一萬一千二百七十二(一云:計戶八百五十三萬五千七百六十三)。

  三年正月十六日敕天寶三年改為三載者所論前後年號一切為載其後造帳記歲月云:若干載自馀表狀文章并準此。

  二月二十五日制天下籍造四本京師東京尚書省戶部各貯一本十二月二十五日赦文比者成童之歲則掛輕徭既冠之年使當正役閔其勞苦用軫于懷自今以後百姓宜以十八已上為中男二十三已上成丁。

  四載三月敕朕聽政之馀而精思理本意有所得庶益於人。且什一而稅前王令典農(nóng)商異宜舊制猶闕今欲審其戶等極貧乏之人賦彼商賈抑浮惰之業(yè)優(yōu)劣之際有深察之明閭里之間無不均之嘆頃以人不欲擾法貴從寬所以比來未全定戶今已經(jīng)數(shù)載產(chǎn)業(yè)或成?可因茲平於賦稅自今已後每至定戶之時宜委縣令與村鄉(xiāng)對定審於眾議察以資財不得容有愛憎以為高下狥
其虛妄令不均平使每等之中皆稱允當仍委太守詳覆如有不平縣令錄奏量事貶降其鄉(xiāng)村對定之人便與節(jié)級科罪覆定之後明立簿書每有差科先從高等務茲不足庶葉彝倫是月戶部郎中王钅共加勾當戶口色役使。

  七月敕今載諸郡因團貌宜便定戶自今已後任依常式應察問對眾取平是載制天下籍造四本京師東京尚書省戶部各貯一本。

  五載六月敕自今以後應造籍帳及公私文書所言田地四至者改為路九載十二月二十九日敕天下郡縣雖一載定戶每載亦有團貌計其轉年合入中男成丁五十九者任退團貌。

  十二載正月敕應送東京籍宜停。

  十三載計戶九百六十一萬九千一百五十四。

  肅宗至德二載計戶八百一萬八千七百一十。

  乾元三年計戶一百九十三萬一千三百二十五。

  代宗寶應元年九月敕客戶。若住經(jīng)一年已上自貼買得田地有農(nóng)桑者無問於莊蔭家住及自造屋舍勒一切編附為百姓差科比居人例量減一半庶填逃散。

  廣德元年七月赦天下男子二十五成丁五十五入老。

  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赦天下戶口委輸刺史縣令據(jù)見在實戶量貧富作等第差科不得依舊籍帳是年計戶二百九十三萬三千一百二十五。

  大歷四年八月敕名籍一家輒請移改詐冒規(guī)避多出此流自今以後割貫改名一切禁斷。

  德宗以大歷十四年即位十一月己丑詔令前州府造籍者罷之初戶部奏請令造籍從之尋以為未可故罷。

  建中元年十二月定天下兩稅戶凡三百八十萬五千七十六。

  貞元三年五月詔曰:諸州戶減耗三分去二其官員亦令減省。

  憲宗元和二年十二月史官李吉甫等撰元和國計簿十卷總計天下方鎮(zhèn)凡四十八道管州府二百九十三縣一千四百五十三見定戶二百四十四萬二百五十四(其鳳翔?坊?寧振武涇原銀夏靈河東易定魏博鎮(zhèn)冀范陽淮西淄青十五道七十一州并不申戶口數(shù))每歲賦入倚辨止於浙西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道合四十九州一百四十萬戶比量天寶供稅之戶四分有一天下兵戎仰給縣官八十三萬馀人比量士馬三分加一卒以兩戶資一兵其他水旱所損徵科妄斂。又在常役之外(李吉甫等。又云:元和中戶二百四十七萬三千九百六十三)。

  六年正月衡州刺史呂溫奏當州舊額戶一萬八千四百七除貧窮死絕老幼單孤不支濟等外堪差科戶八千二百五十七臣到後團定戶稅次簡責出所由隱藏不輸稅戶一萬六千七伏緣圣恩錄臣在道州微效擢授大郡令撫傷殘臣昨尋舊案詢問閭里承前徵稅并無等第。又二十馀年都不定戶存亡孰察貧富不均臣不敢因循設法團定簡獲隱戶數(shù)約萬馀州縣雖不增徵科所由己私自斂率與其潛資於奸吏豈。若均助於疲人臣請作此方圓以救凋瘵庶得下免偏苦上不闕供敕宜付所司。

  二月制自定兩稅以來刺史以戶口增減為殿最故有析戶以張?zhí)摂?shù)或分產(chǎn)以系戶名兼招引浮客用為增益至于稅額一無所加徒使人心易搖土著者寡觀察使嚴加訪察必令詣實。

  穆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即位敕天下百姓自屬艱難棄于鄉(xiāng)井戶部版籍虛系姓名建中元年以來改革舊制悉歸兩稅法久即弊奸濫益生自今以後宜準例三年一定兩稅非論土著客居但據(jù)資產(chǎn)差卒長慶中戶三百九十四萬四千九百五十九。

  敬宗寶歷中戶三百九十七萬八千九百八十二。

  文宗大和中戶四百三十五萬七千五百七十三。

  開成二年正月戶部侍郎判度支王彥威進所撰供軍圖其表略曰:起自至德乾元之後迄于貞元元和之際天下有觀察者十節(jié)度者二十有九防御者四經(jīng)略者三掎角之師犬牙相制大都通邑無不有兵約計中外兵額。又至八十馀萬長慶戶口凡三百三十五萬而兵額。又約九十九萬通計三戶資奉一兵今計天下租賦一歲所入總不過三千五百馀萬而上供之數(shù)三之一焉三分之中二給衣賜自留州使兵士衣食之外其馀四十萬眾仰給度支伏以時逢理安運屬神圣然而兵不可弭食或惟時憂勤之端兵食是切臣謬司邦計虔奉睿圖輒纂事功庶礻卑圣覽四年計戶都管四百九十九萬六千七百五十二武宗會昌中戶四百九十五萬五千一百五十一。

  五年八月制朕聞三代已前未常言佛漢魏之後像教浸興是逢季時傳此異俗。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餒者一婦不織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shù)皆待農(nóng)而食待蠶而衣貞觀開元亦常?革?除不盡流行滋多中外誠臣協(xié)予正意濟人利眾予不讓焉天下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千馀人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

  梁太祖開平三年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判戶部事于兢奏伏乞降詔天下州府各準舊章申送戶口籍帳允之。

  晉少帝開運元年八月敕夏秋徵科為帳籍一季一奏。

  周世宗顯德五年十月命左散騎常侍艾穎等三十四人使于諸州簡定民租明年春使回總計簡到戶二百三十萬九千八百一十二定墾田一百八萬五千八百三十四頃淮南郡縣不在此數(shù)是月。又詔諸道州府令團并鄉(xiāng)村大率以百戶為團每團選三大戶為耆老凡夫家之有奸盜者三大戶察之民田之有耗登者三大戶均之仍每及三載即一如是。

  ◎邦計部·遷徙

  周官比長之職凡徙于國中及郊則從而授之。若徙于他鄉(xiāng)則為之旌節(jié)而行之無節(jié)則內(nèi)之圜土蓋徙名移貫之制舊矣。周室之後施於列國遷徙民籍斯可?舉秦漢之後或充實關輔或尊奉園邑繇是溫房富室高訾大族或應募而徙或占數(shù)以居時加厚賜以申善誘至於畏敵國之侵擾濟窮邊之虛弱破奸猾之伍革蠻貊之政則。又僑置郡縣空其疆宇者焉。若乃狥
人之欲因地之利就寬曠而為樂返舊故而攸寧優(yōu)其賑給加之蠲復斯固有如歸之美無失所之嘆也。已。

  周武王克商成周既成(洛陽下都)遷殷頑民(殷大夫士心不則德義之經(jīng)故徙近王都教誨之)周公以王命詔(稱成王命告令之)成王既踐奄遷其君于蒲姑(已滅奄而徙其君及人臣之惡者于蒲姑蒲姑齊地近中國教化之所)。

  桓王十五年(魯桓公七年)夏盟向求成于鄭既而背之(盟向二邑名隱公十一年王以與鄭故求為鄭成)秋鄭人齊人衛(wèi)人伐盟向王遷盟向之民于郊。

  景王十二年(魯昭公九年)楚然丹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以夷田在濮水西者與城父人)遷方城外人於許(成十五年許遷葉調(diào)之許今許遷于夷故以方城外人實其處)。

  秦始皇二十八年徙黔首三萬戶瑯邪臺下三十六年徙民於北河榆中三萬家。

  漢高祖五年九月徙諸侯於關中。

  九年十一月徙齊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懷氏田氏五姓關中與利田宅初劉敬使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白洋樓煩王(白洋匈奴國名也。)去長安近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夕可以至(言匈奴欲來為寇者)秦中新破(秦中謂關中故秦地也。新破謂經(jīng)兵革之後未殷實也。)少民地肥饒可益實夫諸侯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景莫與(皆二國之士族)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強族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安枕而臥也。臣愿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杰名家。且實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末之術也。帝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萬馀口。

  景帝元年正月詔曰: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武帝建元二年作茂陵邑三年春賜徙茂林者戶錢二十萬田二頃。

  元朔二年夏募民徙朔方十萬口。又徙郡國豪杰及訾三百萬已上于茂陵初主父偃說帝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兼并之家亂眾民皆可徙茂陵內(nèi)實京師外消奸猾此所謂不誅而害除帝從之。

  元狩五年徙天下奸猾吏民于邊(猾狡也。音乎!八切)。

  元鼎六年開西南夷置郡縣徙呂氏以充之因名不韋縣(謂秦徙呂不韋子弟于蜀漢故以為名)。

  是年分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郡徙民以實之。

  元封元年東越殺王馀善降詔曰:東越險阻反覆為後世患遷其民於江淮間遂虛其地三年秋分徙酒泉郡(分謂不盡徙之也。)。

  太始元年徙郡國吏民豪杰于茂陵?陵(此當言?陽而轉寫者誤為陵耳茂陵帝所自起而?陽甘泉所居故總使徙豪杰也。鉤弋趙婕妤死葬?陽至昭帝即位始尊為皇太后而起?陵武帝時未有?陵)。

  昭帝始元三年秋募民徙?陵賜錢田宅。

  四年夏徙三輔富人于?陵賜錢戶十萬。

  宣帝本始元年春正月募郡國吏民貲百萬以上徙平陵。

  二年春以水衡錢為平陵徙民起第宅(水衡與少府皆天子私藏耳縣官公作當仰給司農(nóng)今出水衡錢言宣帝即位為異政也。)。

  元康元年徙丞相將軍列侯吏二千石貲百萬者杜陵。

  成帝鴻嘉二年夏徙郡國豪杰貲五百萬以上五千戶于昌陵賜丞相御史將軍列侯公主中二千石蒙地第宅。

  後漢光武建武十五年徙雁門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關居庸關以東(前《書》曰:代郡有常山關上谷郡居庸縣有關時胡寇數(shù)犯邊故徙之)十七年趙?為平原太守時平原多盜賊?與諸郡討捕斬其渠帥馀黨坐者數(shù)十人?上言惡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師近郡帝從之乃悉移置潁川陳留二十六年?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門上谷代八郡民歸於本土遣謁者分將施刑補理城郭發(fā)遣邊民在中國者布還諸縣皆賜以裝錢轉輸給食(東觀記曰:時城郭丘墟掃地上悔前徙之)。

  安帝永初五年三月詔隴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陽北地徙池陽上郡徙衙順帝永建四年復安定北地上郡歸舊土。

  獻帝建安十六年曹公西征初自天子西遷雒陽人民單盡其後鍾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jié)督關中諸軍繇徙關中民。又招納亡叛以充之數(shù)年民間戶稍實曹公征關中得以為資。

  十八年曹公恐江濱郡縣為吳所略徵令內(nèi)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馀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二十年曹公征張魯魯降雍州刺史張既說曹公抜漢中民數(shù)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其後與曹洪破吳蘭于下辯。又與夏侯淵宋建別攻臨洮狄道平之是時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隴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動擾擾不安既假三郡人為將吏者休課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

  魏文帝改長安譙許昌濮雒陽為五都令天下聽內(nèi)徙復五年安後。又增其復。

  齊王以明帝景初三年正月即位六月以遼東東沓縣吏民渡海居齊郡界以故縱城為新沓縣以居徙民。

  正始元年二月以遼東汶北豐縣民流徙渡海居齊郡之西安臨淄昌國縣界為新汶南豐縣以居流民蜀後主建興十四年徙武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馀戶於廣都。

  晉宣帝為驃騎大將軍都督雍州表徙冀州農(nóng)夫佃上邽。

  武帝大康中杜預為征南將軍初伐吳軍至江陵因兵威徙將士屯戍之家以實江北南郡故地各樹之長吏荊土肅然。

  孝武帝大元元年十月移淮北流人於淮南後趙石勒之在襄國勒將逯明攻?黑於茌平降之因破東燕酸棗而還徙降人二萬馀戶於襄國。又徙平原烏丸展廣劉哆等部三萬馀戶於襄國劉琨長史李弘以并州音六降勒勒乃遷陽曲樂平戶于襄國置守宰而還。又徙秦州郡部眾五千馀戶于廣宗。

  石季龍。又徙遼西北平漁陽萬戶于兗豫雍雒四州之地。

  柳恭為河東郡守以季龍末喪亂乃率民南徙居于汝潁之間故世仕江表。

  前秦苻堅既平鄴都徙關東豪杰及諸雜夷十萬戶于關中處烏丸雜類于馮翊北地丁零翟斌于新安徙陳留東阿萬戶以實青州諸因亂流移避仇遠徙欲還舊業(yè)者悉聽之。

  後秦姚萇僭即位於長安乃徙安定五千馀戶于長安萇與苻登相持時萇以安定地狹。且逼苻登使姚碩德鎮(zhèn)安定徙安定千馀家于陰蜜姚興徙李閏羌三千家於安定尋徙新安及姚泫僭立羌酋黨容率所部叛遣撫姚贊討之容降徙其豪右數(shù)百萬于長安馀遣還李閏。

  後燕慕容垂徙徐州流人千馀戶于黎陽。

  慕容眾黨率眾三萬伐高句驪襲其新城南蘇皆克之散其積聚徙其五千馀戶于遼西。

  後梁呂光初徙西??と遂吨T郡其後謠曰:朔馬心何悲念舊中心勞燕雀何徘徊意欲還故巢頃之遂相扇動復徙于西河樂都。

  宋元帝元嘉二十二年武陵王駿討緣沔蠻移一萬四千馀口于京都。

  二十三年遷漢川流民于沔次。

  二十七年使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自彭城徙流民數(shù)千家於瓜步征北參軍程天祚徙江西流民於南州亦如之。

  二十八年冬徙彭城流民于瓜步淮西流民於姑孰合萬許家。

  孝武帝大明中孔靈符為丹陽尹山陽縣土境褊狹民多田少靈符表徙無貲之家於馀姚鄞貿(mào)阝三縣界墾起湖田帝使公卿博議太宰江夏王義恭議曰:夫訓農(nóng)修本有國所同土著之民習玩日久如京師無田不聞徙居他縣尋山陰豪族富室頃畝不少貧者肆力非為無處耕起空荒無救災歉。又兼緣湖居民魚鴨為業(yè)及有居肆理無樂徙尚書令柳元景右仆射劉秀之尚書王瓚之顧凱之顏師伯嗣湘東王議曰:富戶溫房無假遷業(yè)窮身寒室必應徙居葺宇疏皋產(chǎn)粒無待資公則公未易充課私則私卒難具宜募亡叛通恤及與樂田者其往經(jīng)創(chuàng)須粗修立然後徙居侍中沈懷文王景文黃門侍郎劉凱郗?議曰:百姓雖不親農(nóng)不無資生之路。若驅以就田則坐相違奪。且鄞等三縣去治并遠既安之民忽徙他邑新垣未立舊居已毀去留兩困無以自資謂宜?任民情從其所樂開宥逋亡。且令就業(yè)。若審成腴壤然後議遷太常王玄謨議曰:小民貧匱遠就荒疇去舊即新糧種俱闕習之既難勸之未易謂宜微加資給使得肆勤明力田之賞申怠惰之罰光祿勛王?之議曰:遠廢之疇方翦荊棘率課窮乏其事彌難資徒粗立徐行無晚帝違議從其徙民并成良業(yè)。

  後魏道武天興元年正月車駕發(fā)自中山至于望都堯山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萬口以充京師。

  二月詔給內(nèi)徙新民耕牛計口受田。

  十二月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於代都。

  二年陳郡河南流民萬馀口內(nèi)徙遣使者存勞之明元泰常三年徙冀定幽三州徒何民於京師(云:清為給事黃門侍郎先是徒何民散居三州頗為民害詔清徙之平城清善綏撫徙者如歸)。

  太武始光四年帝率輕騎襲赫連昌徙萬馀家而還徙民在道多死其能到都者才十六七。

  延和元年車駕征馮文通徙營丘成周遼東樂浪帶方玄六郡民三萬家於幽州開倉以賑之。

  太延元年詔長安及平?jīng)雒襻阍诰熎涔吕喜荒茏浴S侄鹎鍌鞔嬲呗犨€鄉(xiāng)。

  太平真君六年徙青徐之人以實河北(又陸俟太武時與高涼王那渡河南略地至濟南東平陵徙其民六千家實河北)。

  七年徙長安城內(nèi)工巧二千家於京師。

  獻文皇興三年徙青州民於京師。

  孝文太和十九年詔遷雒之民葬河南不得遷河北,於是代人南者悉為河南雒陽人。

  宣武正始元年以苑牧公田分賜代遷之戶。

  孝明武泰元年鎮(zhèn)南將軍源子恭勒眾渡淮徙民於淮北立郡縣置戍而還。

  西魏文帝大統(tǒng)十二年獨孤信平?jīng)鲋萸苡钗闹俸瓦w其民六千馀家於長安。

  廢帝二年二月東梁州平遼遷其豪帥于雍州(王欽。若等曰:按後周及北史西魏廢帝恭帝年號皆無)。

  恭帝元年以巴湘初附詔李賢為郢州刺史總監(jiān)諸軍略定乃遷江夏民二千馀戶以實安州并筑甑山城而還。

  東魏孝靜天平元年遷都於鄴出粟一百三十六萬石以賑貧人是時六坊之眾從武帝而西者不能萬人馀皆北徙并給常廩春秋二時賜帛以供衣服之費。

  北齊神武帝為魏相命孫騰高隆之分括無籍之戶得六十馀萬,於是僑居者各勒還本屬。

  文宣天保八年議徙冀定瀛無田之人謂之樂遷于幽州范陽寬鄉(xiāng)之處百姓驚擾。又以頻歲不熟米糴涌貴矣。

  後周武帝建德六年十二月行幸并州宮移并州軍人四萬戶於關中。

  宣帝大象元年詔曰:雒陽舊都今既?復凡是元遷之戶并聽還雒州此外諸民欲往者亦任其意河南幽相豫亳青徐七總管受東京六府處分。

  隋煬帝大業(yè)元年三月丁未詔尚書令楊素納言楊達將作大匠宇文愷營建東京。

  徙豫州郭下居民以實之。又詔徙天下富商大賈數(shù)萬家於東京唐高祖初為唐王下令曰:比年寇盜郡縣饑荒百姓流亡十不存一貿(mào)易妻子奔波道路雖加周給無救倒懸京師倉廩軍國資用罄以恤民便闕支擬今岷嶓款服蜀漢沃饒閭里富於猗陶菽粟同於水火曩者儲蓄徵斂實繁帑藏猶殷宜垂拯濟木牛流馬非可轉輸樂土重遷理無從卜則窮通之道將由革變外內(nèi)戶口見在京者宜依本土置令以下下官部領就食劍南諸郡所有官物隨至糴給明立條格務使穩(wěn)便秋收豐實更聽進止太宗貞觀元年朝議戶數(shù)之處聽徙寬鄉(xiāng)陜州刺史崔善為上。表曰:畿內(nèi)之民是謂戶殷丁壯之人悉入軍府。若聽移轉便出關外此則虛近實遠非經(jīng)通議其事遂止。

  則天天授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徙關外雍同泰等七州戶數(shù)十萬以實雒陽。

  玄宗開元十六年十月敕州客戶有情愿屬緣邊州者至彼給良沃田安置仍給永年優(yōu)復宜令所司即與所管客戶州計會召取情愿者隨其所樂具數(shù)奏聞。

  敬宗寶歷元年五月敕黔首如有愿於所在編附籍帳者宜令州縣優(yōu)恤給與?地二周年不得差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