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五百五十五 禮儀部三十四

太平御覽 作者:(宋)李昉等


  ○葬送三

  《晉中興書》曰:東海王越妃裴氏,痛越棺柩被焚,乃招魂,葬越於丹徒。中宗以為非禮,下詔曰:"夫冢以藏形,廟以安神。今世招魂葬者,是埋神也。其禁之。"

  《后魏書》曰:韓延字顯宗,為虎牢鎮(zhèn)將。初,延曾往柏谷塢,有魯宗之墓,有終焉之志。因謂子孫曰:"我不勞向北代葬也,即可就此。"子孫從其言。

  崔鴻《后燕錄》曰:趙秩字武,汲郡朝歌人也。輕財好施。鄰人李玄度母死,家貧無以葬。秩謂其兄曰:"赴死救不足,仁之本也。"家有二牛,以一牛與之,玄度得以葬。他年,秩夜行,見一老母,遺秋金一餅,曰:"子能葬我,是以相報。子五十已后當(dāng)富貴不可言。勿忘玄度也。"

  《宋書》曰:謝方明父沖為孫恩所殺,伯父邈守吳興,又為孫恩黨害之。方明體素羸弱,而勇決過人。結(jié)邈門生,討其黨,悉擒,手刃之。時亂后,吉兇禮廢。方明合門遇禍,資產(chǎn)無遺,而營舉之功盡力數(shù)月,葬送并畢。平世備禮,無以加也。

  《南史》曰:王思遠(yuǎn)少無仕心。宋建平王景素辟南徐州主簿,深見禮。素景被誅,左右離散,思遠(yuǎn)親視殯葬,手種松柏,與廬江何昌寓上表理之。

  《宋書》曰:王徽少好學(xué)。弟僧謙亦有才譽,為太子舍人,遇疾,徽躬自處療。而僧謙服藥失度,遂卒。徽深自咎恨,發(fā)病,不復(fù)自療,哀痛僧謙不能已。以書告靈。僧謙卒后四旬而徽終,遺令薄葬,不設(shè)轜旐、鼓挽之屬,施五尺床為靈,二宿便毀。

  又曰:范泰卒,初議贈開府。殷景仁曰:"泰素望不重,不可擬議。"臺司竟不果。及葬,王弘撫棺哭曰:"君生平重殷鐵,今以此為報。"

  沈約《宋書》曰:吳逵,吳興烏程人。經(jīng)荒饉,繼以疾病,父母兄弟嫂及郡群從小功之親男女死者十三人,惟逵妻獲全。家徒四壁立,冬無被袴。晝則傭賃,夜則伐木燒磚。妻亦同逵此誠。期年中,成七墓十三棺。

  《南史》曰:顧憲之仕齊,為衡陽內(nèi)史。先是,郡境連歲疾疫,死者大半,棺槨尤貴,悉裹以葦席,棄之路旁。憲之下車,分告屬縣,求其親黨,悉令殯葬。其家人絕滅者,憲之出公祿,使綱紀(jì)營護之。又土山人有病,輒云先亡為禍,皆開冢剖槨,水洗枯骨,名為"除祟"。憲之曉諭,為陳生死之別,事不相由,風(fēng)俗遂改。

  又曰:王儉領(lǐng)中書監(jiān),參掌選事。其年疾,上親視。薨年三十八,詔衛(wèi)軍文武及臺所給兵仗,悉停待葬。又詔追贈太尉,加羽葆鼓吹,增班劍為六十人。葬禮依太宰文簡公褚彥回故事。

  《齊書》曰:初,豫章王嶷葬金牛山,文惠太子葬夾石。竟陵王子良臨送,望祖硎山,悲感嘆曰:"北瞻吾叔,前望吾兄。死而有知,請葬茲地。"及薨,葬焉。

  又曰:何點哀樂過人。嘗行,逢葬者。嘆曰:"此哭者之懷,豈可思耶?"於是悲慟不能禁。

  《梁書》曰:到溉臨終,托子孫薄葬之禮,曰:"氣絕便斂,斂以法服,斂竟便葬,不須擇日。兇事心存約儉,孫侄不得違言。"便屏家人,請僧讀經(jīng)囋唄。及卒,顏色如恒,手屈二指,即佛道所云得果也。

  又曰:顧憲之臨終,為制敕其子曰:"夫出生入死,理兼晝夜。生即不知所從,死亦安識所往?延陵云,精氣上歸于天,骨肉下歸于地,魂氣則無不知。良有以也。雖復(fù)茫昧難征,要若非妄。百年之期,迅若馳隙。吾今預(yù)為終制,瞑目之后,念并遵行,勿違吾志也。莊周、澹臺,達(dá)生者也;王孫、士安,矯俗者也。吾進不及達(dá),退無所矯。常謂中都之制,允理愜情:衣周於身,示不違禮;棺周於衣,足以蔽臭;入棺之物,一無所須;載以輴車,復(fù)以粗布,為使人勿惡也。"

  崔鴻《三十國春秋·夏錄》曰:赫連昌發(fā)二百里內(nèi)民二萬五千人鑿嘉平陵,七千人繕清廟於契吳,初,昌父勃北游契吳,升高而嘆曰:"美哉斯阜!臨廣澤而帶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斯之美。"昌以勃平昔之意也,故立廟焉。葬勃於城西十五里,起行宮,摸寫統(tǒng)萬宮殿,飾以金銀珠璣。葬訖,楚之殺駿馬數(shù)千匹。

  《唐書》曰:貞觀十年,葬文德皇后於昭陵,因山為墳,不封不樹。大宗懲秦漢已來厚葬以致發(fā)掘,因序平生之志,刻於石。以誡將來。

  又曰:高宗以頻年饑儉,召雍州長史李義琛謂曰:"庶人之徒,商賈雜類,競為厚葬,違越禮度。雍州列郡之首,四方取則。卿為嚴(yán)禁,勿復(fù)使然也。"

  又曰:初,玄宗因拜橋陵,至金粟山,睹崗巒有龍盤鳳翥之勢,謂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群臣乃追先旨,筑陵此山,曰泰陵。

  又曰:蘇颋葬。上游咸宜宮,將出獵,聞颋喪出,愴然曰:"蘇颋今日葬,吾寧忍娛游。"遂還宮。

  又曰:初,涇原節(jié)度使劉昌之領(lǐng)涇州也,平?jīng)雒藭鰵{將士骸骨在焉,乃令聚而坎瘞之。因感夢於昌,有愧謝之意。遂以聞。由是下詔,深自克責(zé)。乃遣秘書少監(jiān)孔述睿及中官,以御廚饌物及內(nèi)造衣服數(shù)百襲,令劉昌收其骸骨以歸。大將三十人,將士一百人,皆具棺攢,斂以衣服,葬於淺水原,置二冢。其大將曰"旌義冢",將士曰"懷忠冢"。詔翰林學(xué)士撰二冢志文及祭文。其曰,劉昌盛陳兵於葬所,具牢饌祖祭之禮。昌及大將皆素服臨之。焚其尸及紙錢千幅,又立三堠,題以冢名,表於道傍。師人觀之,莫不感泣。

  《穆天子傳》曰:甲辰,天子南葬盛姬於樂池之南。(即玄池也。)天子乃命盛姬之喪視皇后之葬法。河濟之間共事,(供給葬事。)七萃之事抗即車,(舉棺以就車。)御日月之旗、七星之文,(今旒上畫日月及北斗星?!吨芏Y》日月為當(dāng)旗,亦通名也。)鼓鍾以葬。

  《山海經(jīng)》曰:秋山,帝堯葬于陽,(今堯冢在濟陰陽城縣也。)帝嚳葬于陰。爰有熊、文虎,(雕虎。)文王皆葬其所。(文王墓今在畢也。案:帝王冢墓有定處,而《山海經(jīng)》往往偏見之者,蓋以為圣人在於其位,仁化廣及,恩沾鳥獸。至於殂亡,四海若喪考妣,無思不哀。故絕域殊類之聞天子崩,各自立廟祭,起土為冢也。)

  又曰:務(wù)隅之山,帝顓頊葬于陽,(冢在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也。)九嬪葬于陰。(婦嬪。)

  又曰:赤水之東,蒼梧之野,舜與叔均之所葬也。(叔均,商均,墓在九疑山中也。)其中有九疑山,舜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九疑山九溪,其山皆相似。)

  又曰: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玄中記》又載)

  《晏子》曰:景公成路寢之基。逢於何遭晏子,再拜前曰:"於何之母死,兆在路寢之臺牖下,愿請合骨。"晏子入白公。公作色曰:"自古及今,子亦嘗聞?wù)堅崛酥髦畬m者乎?"對曰:"古之人君,不奪生人之居,不殘死人之墓,故未嘗聞?wù)堅崛酥髦畬m也。嬰聞之:生者不安,命之曰畜憂。死者不葬,命之曰畜哀。畜憂者怨,畜哀者危。君不如許之。"公曰:"諾。"逢於何遂葬路寢之臺牖下。

  《墨子》曰:古者,圣人制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二領(lǐng),足以覆惡者。昔堯北教八狄,道死卬卬之山,衣衾二領(lǐng),滿坎無封。已葬,牛馬乘之。舜西教犬戎,道死南紀(jì)之市。既葬,而市人乘之。禹東教於越,葬於會稽之山,桐棺三寸,皆下不及泉,上無通臭。三王者,豈財用不足哉?以為葬埋之法也。

  《孟子》曰:滕文公卒,葬有日矣。天大雨雪甚,至牛目,群臣請弛期,太子不許?;莨G曰:"昔王季葬滑山之尾,欒水嚙其墓,見棺前和。文王曰:'先君欲見群臣百姓矣。'乃出為張,三日而后葬。今太子亦曰:'先王以留而撫社稷,故使雪弛其期,更為日。'此文王之義也。"太子曰:"善。"

  《莊子》曰: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齊送。吾葬具不備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偏耶?"

  又曰: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有漫以堊污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之,運斤成風(fēng),堊盡而鼻不傷。自夫子之死,吾無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

  《韓子》曰: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執(zhí)喪二日。世主以為儉而尤之。儒者破家而葬,債子而償,執(zhí)喪三年,毀而扶杖。世主以為孝而禮之也。

  又曰:齊國好厚葬,布帛盡於衣衾,材木盡於棺槨?;腹贾?,以告管仲曰:"布帛盡則無以為幣,材木盡則無以為守備,而人厚葬之不休,奈何?"管仲對曰:"凡人之有為也,非名之則利之也。乃下令曰:'棺槨過度者僇其尸,罪夫當(dāng)喪者。'夫僇死無名,罪當(dāng)喪者無利,人何故為之也?"

  《尸子》曰:禹之喪法:死於陵者葬於陵,死於澤者葬於澤。桐棺三寸,制喪三日。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巴之中。衣衾三領(lǐng),款木之棺,葛以緘之。

  《呂氏春秋》曰:孝子之重其親也,慈親之愛其子也,痛於肌骨,性也。所重所愛,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忍為,故有葬死之義。葬者,藏也。藏淺則狐貍迫之,深則及於泉。故凡葬必於高陵之上,以避狐貍之患、水泉之濕。此則善矣。

  又曰:審知生,圣之要;審知死,圣之極也。知生者不以害生,養(yǎng)生之謂也。知死者不以害死,此葬死之謂也。二者圣人之所獨決也。凡生於天地之間,其必有死,所不免也。

  《淮南子》曰:禹之時,天下水。禹身執(zhí)畚插。當(dāng)此之時,死陵者葬陵,死澤者葬澤。節(jié)財薄葬焉。

  又曰:馬免人於難者,死也葬之,以帷幪為衾;牛有德於人,其葬之大車之箱。牛馬有功,猶不可忘,又況人乎?

  又曰:禹有洪水之患、陂塘之事,(陂,蓄水塘池也。)故朝死而暮葬。此皆圣人之所以應(yīng)時設(shè)教、見而施宜者也。

  《典略》曰:秦始皇十年,華陽君卒,與孝文王合葬壽陵,襄王母夏太后別葬杜東。臨死時曰:"東望我子,西望我夫,后百年,旁當(dāng)有萬家邑。"及漢有天下,宣帝果起陵邑焉。

  《西京雜記》曰:曹敞在吳章門下,往往好斥人過,以為輕薄,世人皆以為然。章后見殺,全無有敢收葬者。敞乃稱吳章弟子,收葬其尸。方知其亮直者,不見容於凡輩矣。平陵人文生為碑於吳章墓側(cè),在龍首山南幕嶺上。

  又曰:何武葬北邙薄龍阪,王嘉冢東北一里許。

  又曰:楊貴字王孫,京兆人也。生時厚自奉養(yǎng),死卒祼葬終南山下。其孫掘土鑿石,深七尺,而反奢。

  又曰:安定嵩真、玄莬、曹元禮并明算術(shù),皆成帝時人。真常以算自克其壽七十三,真曰:"綏和元年正月二十五日晡時死矣。"書其壁以志之。至二十四日晡時死。妻曰:"真算時見長。下一算,欲以告之,慮脫其旨,故不告,今校一日也。"

  又曰:"北芒青龍隴上,孤槚之西四尺所,鑿之七尺,吾欲選此地也。"真死,依言往掘,得古時空槨,即以葬之。

  又曰:漢帝及諸侯王葬,皆珠瓀玉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匣上皆鏤為蛟龍、鸞鳳、龜麟之象,時謂蛟龍玉匣。

  又曰:杜子夏葬長安北四里。臨終作文曰:"魏郡杜鄴,立身忠款,犬馬未陳,奄先草木。骨肉歸於土塊,氣則無所不知。何必故丘,然后即化。封長安北郭,此焉安息。"及死,命刊石埋墓前。

  《陳留風(fēng)俗傳》曰:小黃縣者,宋地,故陽武東黃鄉(xiāng)也,因黃水以名縣。沛公起兵野戰(zhàn),喪皇妃於黃鄉(xiāng)。天下平定,使使者以梓宮招魂幽野。於是有丹蛇在水,自灑濯,入于梓宮。其浴處有遺發(fā),謚曰昭靈夫人。

  《盧植別傳》曰:植,初平三年卒。臨困,敕其子儉葬於山足,不用棺,附體單帛而已。

  《鄭玄別傳》曰:玄卒,遺令薄葬。自郡守以下嘗受業(yè)者,衰绖赴者千馀人。

  《郭翻別傳》曰:翻字道翔,武昌人。遺令儉葬,惟以兩卷《老子》,示存道德。

  《杜祭酒別傳》曰:君年五十二,當(dāng)其終亡,安措先塋,帛布轜車,喪儀儉約。執(zhí)引者皆三吳令望及北人賢流。

  《虞氏家記》曰:潭母大夫人薨。宜都府君即世五十九載,改殯。修構(gòu)窀穸,靈柩住而莫前。群從咸以喪事有往無反,不應(yīng)遷移。潭以昔文王之葬王季既定,而洪水出截冢棺槨,文王乃設(shè)張屋,出柩三日,群臣臨之,然后葬。此則上圣之遺令,載在篇籍。遂奉遷神柩,權(quán)停幕屋,使子孫展哀,晨夕宗族相臨,允合張屋之儀也。天子給太夫人徘徊車,謁者送喪,禮儀光備,合葬於舊壙。

  《衛(wèi)玠別傳》曰:君卒,丞相王公教曰:"衛(wèi)洗馬明當(dāng)改葬。此君風(fēng)流名士,海內(nèi)民望,可修三牲之祭,以敦舊好。"

  《太平御覽》 宋·李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