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上
《周易·系辭下》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爾雅》曰:螣,螣蛇。(龍類也,能興云霧而游其中?;茨显乞?。)蟒,王蛇。(郭璞癥曰: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左傳·莊公》曰:初,內(nèi)蛇與外蛇斗於鄭南門擲晷,內(nèi)蛇死。六年而厲公入。
又《文下》曰:有蛇自泉宮出,入於國,如先君之?dāng)?shù)。(自伯禽至僖公十七君。)秋八月辛未,聲姜薨,毀泉臺。(魯人以為蛇妖所出,而聲姜薨,故壞之。)
又《襄三》曰:叔向母曰:"深山大澤,實(shí)生龍蛇。"
又《襄五》曰: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饑乎?蛇乘龍。"(蛇,玄武之宿,虛危之星。)
《史記》曰:秦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出於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桿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峙。
《漢書》曰:高祖以亭長送徒驪山,夜行,經(jīng)豐西大澤中,有大蛇當(dāng)?shù)?,拔劍斬之,遂行。后人至者,見二老嫗哭蛇,曰?桿白帝子也,向赤帝子過而殺之。"媼因忽然不復(fù)見。
《后漢書》曰:華佗常行道,有病咽塞者,(咽,喉也。)因語之曰:"向見道隅賣餅人,{艸汧}齏甚酸,可取三升飲之,病自當(dāng)去。"即如佗言,乃立吐一蛇。
《晉書》曰:杜預(yù),先在荊州,因宴集,醉臥齋中。外人聞嘔吐聲,竊窺於戶,而見一大蛇垂頭而吐。聞?wù)弋愔?br />
又曰:樂廣常有親客,久闕不復(fù)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shí)河南廳事壁上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fù)置酒其處,謂客曰:"酒中復(fù)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而解,沉疴頓愈。
又曰:趙脫兇篡位,殿上有大蟒及小蟒,耳間垂肉,似重孝幘,小蟒亦然。
又曰:慕容熙游於城南,止大柳樹下,若有人呼曰:"閣王且止。"熙惡之,伐其樹。乃有蛇,長丈馀,從樹中而出。
又曰:沮渠蒙遜攻浩,而蛇盤於帳前。蒙遜笑曰:"前為一騰蛇,今盤在吾帳。天意欲吾回師。"先定酒泉,燒攻具而還。
沉約《宋書》曰:劉秀之,少孤貧,有志操。十許歲時(shí),與諸兒戲於前渚,忽有大蛇來,勢甚猛,莫不顛沛驚呼;秀之獨(dú)不動(dòng),眾并異焉。
《南史》曰:梁主衣庫見黑蛇,長丈許,數(shù)十小蛇隨之,舉頭高丈馀,南望,俄失所在。帝又與宮人幸玄州苑,復(fù)見大蛇盤屈於道,群小蛇繞之,并黑色。帝惡之,宮人曰:"桿非怪也,恐是錢龍。"帝敕所司即日取數(shù)十萬錢鎮(zhèn)於蛇處,以厭之。因設(shè)法會(huì),赦囚徒,賑窮乏,退居棲心省。又有蛇從屋墜落帝帽上,忽然便失。又龍光殿上所御肩輿,復(fù)見小蛇縈屈輿中,以頭駕夾膝前金龍頭上,見人走,逐之不及。
《梁書》曰:倭國有獸如牛,名山鼠,又有大蛇吞此獸。蛇皮堅(jiān)不可斫,其上有孔,乍開乍閉,時(shí)或有光。射中之,蛇則死矣。
《陳書》曰:后主末年,昏淫政亂。秘書監(jiān)傳繹上書諫諍,后主逼令自盡。死后,有惡蛇上屋來靈床當(dāng)前,受祭酹而去。復(fù)來百有馀日,時(shí)有彈指聲。俄而陳滅。
《后魏書》曰:東魏孝靜帝武定中,有大蛇見武牢城上。時(shí)北豫州刺史高仲蜜以武牢叛,死者數(shù)千人。后司馬消難之任武牢,蛇又見,消難亦叛。土人謂之雌龍。
《隋書》曰:煬帝大業(yè)末年,翟讓初見李密,衣在格上,密腰帶化為赤蛇,讓心異之,竟為密所殺。
又曰:薛浚初為童兒時(shí),與宗中諸兒游戲于澗濱。見一黃蛇,有角及足。召群兒共視,了無見者??R詾椴幌椋瑲w而憂悴。母逼而問之,浚以實(shí)對。時(shí)有胡僧詣?wù)蚴?,浚母蠢而告之,僧曰?桿乃兒之吉應(yīng)。且是兒也,早有名位,然壽不過六七耳。"言終而出,忽然不見,時(shí)咸異之。既而壽終於四十二,六七之言於是驗(yàn)矣。
又曰:李密據(jù)偃師,王世充領(lǐng)兵討之。夜有班蛇長丈馀,向?qū)嬑葑髀?,如牛吼,?zhí)仗者斬之。明日戰(zhàn)大潰,匹馬歸國。
《唐書》曰:太宗屯桓壁,常欲覘敵,潛軍遠(yuǎn)抄,騎皆四散。太宗與一甲士登丘而睡,俄而賊兵四面云合,不之覺也。會(huì)有蛇逐鼠,觸甲士驚起,因見賊至,遽白太宗而懼上馬,馳百馀步,為賊所及,發(fā)大羽箭射之,殪其驍將,賊騎乃退。當(dāng)時(shí)以為神異焉。
又曰:建中三年,趙州寧晉縣仁孝里沙北,有棠樹甚茂,百姓禱之為神。忽有群蛇數(shù)千,自東南來,趨北岸集棠樹下為二積,留居南岸者為一積。俄有三龜,徑寸,繞行積旁,積蛇盡死,而后各登其積。野人以告,蛇腹皆有瘡,若矢所中。
又曰:玄和中,五坊小使每群聚於賣酒食家,肆情飲啖。將去,留蛇一篋,誡之曰:"吾以此蛇致供奉鳥雀,可善飼之,無使饑渴。"主人賂而謝之,方肯攜蛇篋而去。
又曰:李朝晟為邠州刺史,城方渠無水,師徒囂然。遽有青蛇乘高而下,視其跡,水隨而流。朝晟令筑防環(huán)之,遂為停泉,軍人仰飲以足。圖其事上聞,詔致祠焉。
又曰:琤蚌國有鼠,喙尖而尾赤,能食蛇。有被蛇螫者,鼠輒嗅而尿之,其瘡立愈。
《后唐史》曰:欠戛三年春,有蛇、鼠斗於獅子門外,而鼠殺蛇。
《晉史》曰:高祖即位之前一年,歲在乙未,鄴西李固橋下,鼠與蛇斗。斗及日擲晷,蛇不勝而死。行人觀者志之,后唐果滅於申。
《周史》曰:太祖常寢,柴后見五色小蛇入鼻間,心異之,知蒲柏貴,敬奉愈厚。
《戰(zhàn)國策》曰:昭陽為楚伐魏,復(fù)軍殺將,移師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曰:"楚有祠者,賜其舍人酒一卮。(卮,酒器也,受四升。卮,章移切。)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馀。請各畫地為蛇,蛇先成者飲酒。'一人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為足未成,一人蛇后成,奪其卮,曰:'蛇故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公攻魏,破軍殺將,又將移師攻齊,齊畏公甚。戰(zhàn)勝不知止,猶為蛇足。"昭陽解軍而歸。
《孫子兵法》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
《慎子》曰:騰蛇游霧,飛龍乘云。云罷霧散,與蚯蚓同。
《韓子》曰:昔黃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作為青角,虎狼在前,蟲蛇伏后。
又曰:蟮似蛇而蠶似蠋,人見蛇則驚駭,見蠋則毛起;漁者持蟮,婦人拾蠶,利之所在,皆為賁、諸。
又曰:鴟夷子皮事田成子。成子去齊,亡之燕,鴟夷子皮負(fù)傳而從。至望邑,曰:"子獨(dú)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將徙,有小蛇謂大蛇曰:'大蛇行而小蛇隨之,人以為蛇之行者耳,必有殺鐘。子不如相銜負(fù)我以行,人必以我為神也。'乃相負(fù),越掛算而行,人皆避之。今子美而我惡,以子為我上客,一乘之君也;以子為我使者,萬乘之卿也。不如為我舍人。"田成子負(fù)傳而隨之。至逆旅,君待之甚敬,因獻(xiàn)酒肉。
《淮南子》曰:越人得蚺蛇,以為上肴;中國得而棄之,無用。(蚺蛇,大蛇也,其長數(shù)丈。)
又曰:犧牛骍毛宜於牲,其象以致雨,不若黑戾。(黑戾,黑色,蛇屬也。戾潛于水,神像,能致雨也。)
又曰:神蛇能斷而復(fù)屬,而不能使人析獰惓也。
又曰:昔容成氏之時(shí),道路雁作行而處,(容成,黃帝時(shí)造歷上。)記嬰兒於巢氏,致馀糧於畝首,虎豹可尾,蛇虺可蹶。
又曰:虎豹不可使緣木,蝮蛇不可以安足。
《淮南萬畢術(shù)》曰:烏喙蛇肝,病作不苦。(取鳥喙、蛇肝各等,治和丸如梧桐實(shí)。欲作,吞一丸,人不倦矣。)
《抱樸子》曰:巳日山中稱寡人者,社中蛇也。
又曰:或問隱居山澤,治蛇蝮之道,曰:"昔員丘多大蛇,又生好藥。黃帝揭趍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蛇去也。今帶武都雄黃色如雞冠者五兩,以入山林,則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許雄黃末敷之瘡中,登愈。"
又曰:蛇類雖多,惟有蛇蝮,中人至急,一日不治則殺人。若不曉方術(shù),而為此蛇所中者,但以刀割瘡肉投地,其肉沸如火,須臾焦盡,而人得活也。
《山海經(jīng)》曰:泰華山有蛇,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又曰:巴蛇吞像,三歲而出骨。君子服之,已心腹之疾。(今南方蚺蛇吞鹿,已爛,自絞於樹,腹中骨皆穿鱗甲間出,此類也。)
又曰:天同之山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毫,其音如鼓柝。(如鼓人擊柝身。音吒。)
又曰:鱗山多鳴蛇,其狀如蛇,四翼,音如磬,見則大旱。
又曰:黑齒人,為人黑齒。有蛇一赤一青在其旁。
又曰:雨師,為人黑手,各操一蛇。
《星經(jīng)》曰:螣蛇二十二星在室北,近河,主蟲蛇。
《說苑》曰:齊景公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問晏子曰:"桿不祥耶?"曰:"有賢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此不祥耳;山是虎室,澤是蛇窟,何不祥乎?"
《新序》曰:太子申生至靈臺,蛇繞左輪。御曰:"速得國之祥。"太子遂不返,伏劍而死。
《賈誼書》曰:晉文公出田,前驅(qū)還白:"前有大蛇,其高如堤,橫道而處。"文公曰:"還車而歸。"其御曰:"臣聞祥則迎之,妖則陵之。今前有妖,請攻之。"公曰:"不可。吾聞天子夢惡則修道,諸侯夢惡則修政,大夫夢惡則修身,善是則禍不至。今我有失行而天戒以妖。我若攻之,是逆天令也。"乃歸。齋宿而請於廟,退而修政。居三日,夢天誅蛇,曰:"爾何敢當(dāng)圣君之路!"文公覺,令人視之,蛇已魚爛矣。(《新序》同。)
又曰:孫叔敖之為兒,出游還,憂而不食。其母問其故,泣而對曰:"今旦兒見兩頭之蛇,恐死。"母問曰:"今蛇安在?"曰:"聞見兩頭蛇者死,恐他人復(fù)見之,已殺而埋之。"母曰:"無憂,汝不世矣。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bào)以福。"(《新序》同。)
《列仙傳》曰:玄俗者,自言河間人,餌巴豆、云母,賣藥於都市,七丸一丸,治百病。河間王病,買服之,下蛇十馀頭。
酈善長《水經(jīng)注》曰:南鄉(xiāng)故城城南外,舊有郡社柏樹,大三十圍,蕭欣為郡,伐之。言有大蛇。從樹腹中墜下,大數(shù)十圍,長三丈,小蛇數(shù)十隨之,入南山,聲如風(fēng)雨。伐樹之前,見夢於欣,欣不以厝意。及伐之,少日果死。
又曰:漢水又東,合洛水。水有二源,合注壑於神蛇戍西。左右山溪多五色蛇,性馴良,不為物毒。
又曰:交州山多大蛇,名曰蚺蛇,長十丈,圍七八尺。常在樹上伺鹿獸,鹿獸過便低頭繞之,有頃鹿死。先濡令濕,訖,便合頭角啖之,骨背誦藪出。山夷始見蛇不動(dòng)時(shí),便以大竹簽簽蛇頭至尾,殺而食之,以為珍異。故楊氏《南裔異物志》曰:"蚺惟大蛇,既洪且長。彩色駁犖,其文錦章。食灰吞鹿,腴成養(yǎng)創(chuàng)。賓享嘉宴,是豆是觴。"言其養(yǎng)瘡之時(shí),肪腴甚肥。
《太平御覽》 宋·李昉
《周易·系辭下》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爾雅》曰:螣,螣蛇。(龍類也,能興云霧而游其中?;茨显乞?。)蟒,王蛇。(郭璞癥曰: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左傳·莊公》曰:初,內(nèi)蛇與外蛇斗於鄭南門擲晷,內(nèi)蛇死。六年而厲公入。
又《文下》曰:有蛇自泉宮出,入於國,如先君之?dāng)?shù)。(自伯禽至僖公十七君。)秋八月辛未,聲姜薨,毀泉臺。(魯人以為蛇妖所出,而聲姜薨,故壞之。)
又《襄三》曰:叔向母曰:"深山大澤,實(shí)生龍蛇。"
又《襄五》曰:梓慎曰:"今茲宋、鄭其饑乎?蛇乘龍。"(蛇,玄武之宿,虛危之星。)
《史記》曰:秦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出於鄜衍。文公問史敦,敦曰:"桿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峙。
《漢書》曰:高祖以亭長送徒驪山,夜行,經(jīng)豐西大澤中,有大蛇當(dāng)?shù)?,拔劍斬之,遂行。后人至者,見二老嫗哭蛇,曰?桿白帝子也,向赤帝子過而殺之。"媼因忽然不復(fù)見。
《后漢書》曰:華佗常行道,有病咽塞者,(咽,喉也。)因語之曰:"向見道隅賣餅人,{艸汧}齏甚酸,可取三升飲之,病自當(dāng)去。"即如佗言,乃立吐一蛇。
《晉書》曰:杜預(yù),先在荊州,因宴集,醉臥齋中。外人聞嘔吐聲,竊窺於戶,而見一大蛇垂頭而吐。聞?wù)弋愔?br />
又曰:樂廣常有親客,久闕不復(fù)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shí)河南廳事壁上角漆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fù)置酒其處,謂客曰:"酒中復(fù)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而解,沉疴頓愈。
又曰:趙脫兇篡位,殿上有大蟒及小蟒,耳間垂肉,似重孝幘,小蟒亦然。
又曰:慕容熙游於城南,止大柳樹下,若有人呼曰:"閣王且止。"熙惡之,伐其樹。乃有蛇,長丈馀,從樹中而出。
又曰:沮渠蒙遜攻浩,而蛇盤於帳前。蒙遜笑曰:"前為一騰蛇,今盤在吾帳。天意欲吾回師。"先定酒泉,燒攻具而還。
沉約《宋書》曰:劉秀之,少孤貧,有志操。十許歲時(shí),與諸兒戲於前渚,忽有大蛇來,勢甚猛,莫不顛沛驚呼;秀之獨(dú)不動(dòng),眾并異焉。
《南史》曰:梁主衣庫見黑蛇,長丈許,數(shù)十小蛇隨之,舉頭高丈馀,南望,俄失所在。帝又與宮人幸玄州苑,復(fù)見大蛇盤屈於道,群小蛇繞之,并黑色。帝惡之,宮人曰:"桿非怪也,恐是錢龍。"帝敕所司即日取數(shù)十萬錢鎮(zhèn)於蛇處,以厭之。因設(shè)法會(huì),赦囚徒,賑窮乏,退居棲心省。又有蛇從屋墜落帝帽上,忽然便失。又龍光殿上所御肩輿,復(fù)見小蛇縈屈輿中,以頭駕夾膝前金龍頭上,見人走,逐之不及。
《梁書》曰:倭國有獸如牛,名山鼠,又有大蛇吞此獸。蛇皮堅(jiān)不可斫,其上有孔,乍開乍閉,時(shí)或有光。射中之,蛇則死矣。
《陳書》曰:后主末年,昏淫政亂。秘書監(jiān)傳繹上書諫諍,后主逼令自盡。死后,有惡蛇上屋來靈床當(dāng)前,受祭酹而去。復(fù)來百有馀日,時(shí)有彈指聲。俄而陳滅。
《后魏書》曰:東魏孝靜帝武定中,有大蛇見武牢城上。時(shí)北豫州刺史高仲蜜以武牢叛,死者數(shù)千人。后司馬消難之任武牢,蛇又見,消難亦叛。土人謂之雌龍。
《隋書》曰:煬帝大業(yè)末年,翟讓初見李密,衣在格上,密腰帶化為赤蛇,讓心異之,竟為密所殺。
又曰:薛浚初為童兒時(shí),與宗中諸兒游戲于澗濱。見一黃蛇,有角及足。召群兒共視,了無見者??R詾椴幌椋瑲w而憂悴。母逼而問之,浚以實(shí)對。時(shí)有胡僧詣?wù)蚴?,浚母蠢而告之,僧曰?桿乃兒之吉應(yīng)。且是兒也,早有名位,然壽不過六七耳。"言終而出,忽然不見,時(shí)咸異之。既而壽終於四十二,六七之言於是驗(yàn)矣。
又曰:李密據(jù)偃師,王世充領(lǐng)兵討之。夜有班蛇長丈馀,向?qū)嬑葑髀?,如牛吼,?zhí)仗者斬之。明日戰(zhàn)大潰,匹馬歸國。
《唐書》曰:太宗屯桓壁,常欲覘敵,潛軍遠(yuǎn)抄,騎皆四散。太宗與一甲士登丘而睡,俄而賊兵四面云合,不之覺也。會(huì)有蛇逐鼠,觸甲士驚起,因見賊至,遽白太宗而懼上馬,馳百馀步,為賊所及,發(fā)大羽箭射之,殪其驍將,賊騎乃退。當(dāng)時(shí)以為神異焉。
又曰:建中三年,趙州寧晉縣仁孝里沙北,有棠樹甚茂,百姓禱之為神。忽有群蛇數(shù)千,自東南來,趨北岸集棠樹下為二積,留居南岸者為一積。俄有三龜,徑寸,繞行積旁,積蛇盡死,而后各登其積。野人以告,蛇腹皆有瘡,若矢所中。
又曰:玄和中,五坊小使每群聚於賣酒食家,肆情飲啖。將去,留蛇一篋,誡之曰:"吾以此蛇致供奉鳥雀,可善飼之,無使饑渴。"主人賂而謝之,方肯攜蛇篋而去。
又曰:李朝晟為邠州刺史,城方渠無水,師徒囂然。遽有青蛇乘高而下,視其跡,水隨而流。朝晟令筑防環(huán)之,遂為停泉,軍人仰飲以足。圖其事上聞,詔致祠焉。
又曰:琤蚌國有鼠,喙尖而尾赤,能食蛇。有被蛇螫者,鼠輒嗅而尿之,其瘡立愈。
《后唐史》曰:欠戛三年春,有蛇、鼠斗於獅子門外,而鼠殺蛇。
《晉史》曰:高祖即位之前一年,歲在乙未,鄴西李固橋下,鼠與蛇斗。斗及日擲晷,蛇不勝而死。行人觀者志之,后唐果滅於申。
《周史》曰:太祖常寢,柴后見五色小蛇入鼻間,心異之,知蒲柏貴,敬奉愈厚。
《戰(zhàn)國策》曰:昭陽為楚伐魏,復(fù)軍殺將,移師攻齊。陳軫為齊王使,見昭陽曰:"楚有祠者,賜其舍人酒一卮。(卮,酒器也,受四升。卮,章移切。)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馀。請各畫地為蛇,蛇先成者飲酒。'一人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為足未成,一人蛇后成,奪其卮,曰:'蛇故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今公攻魏,破軍殺將,又將移師攻齊,齊畏公甚。戰(zhàn)勝不知止,猶為蛇足。"昭陽解軍而歸。
《孫子兵法》曰: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身,則首尾俱至。
《慎子》曰:騰蛇游霧,飛龍乘云。云罷霧散,與蚯蚓同。
《韓子》曰:昔黃帝合鬼神於西太山,作為青角,虎狼在前,蟲蛇伏后。
又曰:蟮似蛇而蠶似蠋,人見蛇則驚駭,見蠋則毛起;漁者持蟮,婦人拾蠶,利之所在,皆為賁、諸。
又曰:鴟夷子皮事田成子。成子去齊,亡之燕,鴟夷子皮負(fù)傳而從。至望邑,曰:"子獨(dú)不聞涸澤之蛇乎?澤涸將徙,有小蛇謂大蛇曰:'大蛇行而小蛇隨之,人以為蛇之行者耳,必有殺鐘。子不如相銜負(fù)我以行,人必以我為神也。'乃相負(fù),越掛算而行,人皆避之。今子美而我惡,以子為我上客,一乘之君也;以子為我使者,萬乘之卿也。不如為我舍人。"田成子負(fù)傳而隨之。至逆旅,君待之甚敬,因獻(xiàn)酒肉。
《淮南子》曰:越人得蚺蛇,以為上肴;中國得而棄之,無用。(蚺蛇,大蛇也,其長數(shù)丈。)
又曰:犧牛骍毛宜於牲,其象以致雨,不若黑戾。(黑戾,黑色,蛇屬也。戾潛于水,神像,能致雨也。)
又曰:神蛇能斷而復(fù)屬,而不能使人析獰惓也。
又曰:昔容成氏之時(shí),道路雁作行而處,(容成,黃帝時(shí)造歷上。)記嬰兒於巢氏,致馀糧於畝首,虎豹可尾,蛇虺可蹶。
又曰:虎豹不可使緣木,蝮蛇不可以安足。
《淮南萬畢術(shù)》曰:烏喙蛇肝,病作不苦。(取鳥喙、蛇肝各等,治和丸如梧桐實(shí)。欲作,吞一丸,人不倦矣。)
《抱樸子》曰:巳日山中稱寡人者,社中蛇也。
又曰:或問隱居山澤,治蛇蝮之道,曰:"昔員丘多大蛇,又生好藥。黃帝揭趍焉,廣成子教之佩雄黃而蛇去也。今帶武都雄黃色如雞冠者五兩,以入山林,則不畏蛇。蛇若中人,以少許雄黃末敷之瘡中,登愈。"
又曰:蛇類雖多,惟有蛇蝮,中人至急,一日不治則殺人。若不曉方術(shù),而為此蛇所中者,但以刀割瘡肉投地,其肉沸如火,須臾焦盡,而人得活也。
《山海經(jīng)》曰:泰華山有蛇,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又曰:巴蛇吞像,三歲而出骨。君子服之,已心腹之疾。(今南方蚺蛇吞鹿,已爛,自絞於樹,腹中骨皆穿鱗甲間出,此類也。)
又曰:天同之山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毫,其音如鼓柝。(如鼓人擊柝身。音吒。)
又曰:鱗山多鳴蛇,其狀如蛇,四翼,音如磬,見則大旱。
又曰:黑齒人,為人黑齒。有蛇一赤一青在其旁。
又曰:雨師,為人黑手,各操一蛇。
《星經(jīng)》曰:螣蛇二十二星在室北,近河,主蟲蛇。
《說苑》曰:齊景公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問晏子曰:"桿不祥耶?"曰:"有賢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此不祥耳;山是虎室,澤是蛇窟,何不祥乎?"
《新序》曰:太子申生至靈臺,蛇繞左輪。御曰:"速得國之祥。"太子遂不返,伏劍而死。
《賈誼書》曰:晉文公出田,前驅(qū)還白:"前有大蛇,其高如堤,橫道而處。"文公曰:"還車而歸。"其御曰:"臣聞祥則迎之,妖則陵之。今前有妖,請攻之。"公曰:"不可。吾聞天子夢惡則修道,諸侯夢惡則修政,大夫夢惡則修身,善是則禍不至。今我有失行而天戒以妖。我若攻之,是逆天令也。"乃歸。齋宿而請於廟,退而修政。居三日,夢天誅蛇,曰:"爾何敢當(dāng)圣君之路!"文公覺,令人視之,蛇已魚爛矣。(《新序》同。)
又曰:孫叔敖之為兒,出游還,憂而不食。其母問其故,泣而對曰:"今旦兒見兩頭之蛇,恐死。"母問曰:"今蛇安在?"曰:"聞見兩頭蛇者死,恐他人復(fù)見之,已殺而埋之。"母曰:"無憂,汝不世矣。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bào)以福。"(《新序》同。)
《列仙傳》曰:玄俗者,自言河間人,餌巴豆、云母,賣藥於都市,七丸一丸,治百病。河間王病,買服之,下蛇十馀頭。
酈善長《水經(jīng)注》曰:南鄉(xiāng)故城城南外,舊有郡社柏樹,大三十圍,蕭欣為郡,伐之。言有大蛇。從樹腹中墜下,大數(shù)十圍,長三丈,小蛇數(shù)十隨之,入南山,聲如風(fēng)雨。伐樹之前,見夢於欣,欣不以厝意。及伐之,少日果死。
又曰:漢水又東,合洛水。水有二源,合注壑於神蛇戍西。左右山溪多五色蛇,性馴良,不為物毒。
又曰:交州山多大蛇,名曰蚺蛇,長十丈,圍七八尺。常在樹上伺鹿獸,鹿獸過便低頭繞之,有頃鹿死。先濡令濕,訖,便合頭角啖之,骨背誦藪出。山夷始見蛇不動(dòng)時(shí),便以大竹簽簽蛇頭至尾,殺而食之,以為珍異。故楊氏《南裔異物志》曰:"蚺惟大蛇,既洪且長。彩色駁犖,其文錦章。食灰吞鹿,腴成養(yǎng)創(chuàng)。賓享嘉宴,是豆是觴。"言其養(yǎng)瘡之時(shí),肪腴甚肥。
《太平御覽》 宋·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