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亭徐孚遠(yuǎn)闇公 宋徵璧尚木 陳子龍臥子 唐允諸尹季選輯
陶方燦星若參閱
姚文敏公集(疏)
姚夔
◆疏
陵廟事第一疏
陵廟事第二疏
陵廟事第三疏
夷情疏
捷音事疏
進(jìn)貢疏
○陵廟事第一疏 【 慈懿合葬祔廟】
我朝列聖自 憲廟以前俱係 中宮所生故以前無 二太后未有故事是舉也部臣持之于外閣臣彭公開曉于內(nèi)事竟如禮 憲廟亦深獎閣部之忠後 世廟簡前朝遺事又復(fù)嘉嘆
仰惟 大行慈懿皇太后、作配 英宗皇帝、正位中宮、及 皇上嗣居宸極、尊為 慈懿皇太后、葢 先帝全夫婦大倫、 皇上全母子深恩、天下後世、無容議矣、今位號彰著於海宇巳數(shù)十年、則壽終之後、所宜奉 梓官祔於 裕陵、奉 神主祔於 太廟、此古今不易之理、亦 先帝與 皇上全大倫深恩之初心也、今聞 聖命欲別卜葬地、臣實(shí)切疑懼、竊謂 皇上所以若是者、必以 今皇太后千秋萬年之後、當(dāng)與 先帝同尊於 陵廟、似嫌二后並配、非本朝之制、然有 二太后。方自今始。則 陵廟之制。亦當(dāng)自今日考諸古。恊諸義以行之。臣考之前代。一帝二后。並祔陵廟者。未易悉數(shù)。只如漢文帝尊其生母薄太后、然於其嫡母呂太后、雖得罪於宗社、尚且仍與父高帝並葬長陵、無所改易、此文帝所以號為孝文、高出漢諸帝上也、又如宋仁宗、追尊其所生母李宸妃為太后、然於其嫡母章獻(xiàn)劉太后、雖本無子、尚且仍與父真宗同祭太廟、無所嫌忌、此仁宗所以稱為賢君、高出宋諸帝之上也、 皇上於 慈懿皇太后、替日致其養(yǎng)、今日盡其哀、雖文帝仁宗無以加矣、若 陵廟之祔、稍有未合於禮、則致貽後議、有揜前美、況千秋萬年之後、 今皇太后與 慈懿皇太后、同在陵廟、不相妨礙、且愈足以見 二太后生存之日、雍和無間、永久之後、並美無窮、載諸史冊、增我皇明之輝、增我 皇上孝德之名、此臣所深願也、但臣識見愚昧、未敢以為至當(dāng)、伏望 皇上體 先帝之心、稽前任之制、重念綱常之大、以臣所言、下於禮部、公同會議、求其至當(dāng)、務(wù)合天理、允愜人心、具題奉旨?xì)J遵、會議得 大行慈懿皇太后、作配 先帝、二十餘年、誠孝一心、夷險一德、孚於中外、實(shí)無間言、是以 先帝眷禮始終、有加無替、 皇上嗣統(tǒng)、既致隆於所尊、而有 慈懿之微稱、復(fù)推崇於所親、而上 皇太后之尊號、兩宮之名號既同、 二母之體位相等、 陛下孝養(yǎng)、無間彼此、天下之人、曉然皆知 皇上克體 先帝初心、以為至仁大孝、莫過於此、今欲為 大行慈懿皇太后別擇葬地、人情驚駭、臣昨者巳嘗備達(dá)愚誠、未蒙 允荅、今該前因、臣等竊以為 山陵宗廟、 聖孝所先、綱常典禮、國家攸重、今 慈懿皇太后。以 先帝之后。實(shí) 皇上所尊事者?!』侍笠浴』噬现浮?shí) 先帝所眷厚者、情無間然。事同一體。人心天理。實(shí)難差別。臣等謹(jǐn)欽遵議得 大行慈懿皇太后。即今葬祭與 皇太后千秋萬歲後。俱於 英宗睿皇帝 裕陵合葬?!〈溶不侍缶幼蟆!』侍缶佑?。一體祔 廟。允合天下萬世至公之論。學(xué)士彭時等所言、委的出自誠懇、忠愛朝廷、伏乞慨然允納、則既足以副 皇上大孝之誠亦足以昭 皇太后仁厚雍和之德、而於 先皇帝在天之靈、慰悅歆享、降福無窮矣、
○陵廟事第二疏 【 慈懿合葬祔廟】
該本部會同議得 大行慈懿皇太后、理宜合葬祔廟緣由、會本具題、奉 聖旨、卿等所言、固是正理、但 聖母在上、事有窒礙、朕屢行請命、不蒙俞允、又令內(nèi)臣往返數(shù)次懇請、堅意不許、朕平日孝奉兩宮如一。若因此違忤、致有他虞、豈得為孝、今當(dāng)於 裕陵左右、另擇吉地、安葬崇奉如禮、庶幾兩全、卿等其體朕意、欽此欽遵、臣等有以仰窺 聖志、既竭忠誠以致送終之孝、又加委曲以承 母、后之命、堯舜孝弟之君、不是過也、臣等今復(fù)會同各官議得、天下者、 祖宗之天下、 皇上有 祖宗之天下、謹(jǐn)守 祖宗之成法而巳矣、我國家 祖宗成法、盡善盡美、父子夫婦、各有倫序、是以百年以來海宇奠安、華夷一統(tǒng)、國無異政、家無殊俗、良由此耳、今者合葬祔廟之禮、 祖宗之成法也、而 皇上重以 母后之命、而或置疑其間、尚有未盡、臣等以為 祖宗成法。天下臣民不敢違也。而 先皇帝與 母后繫屬 祖宗之後。尤不敢違?!∠然实叟c 母后不敢違也。而 皇上為 先皇帝與 母后之子。為 祖宗列聖繼世承祧之子孫。尤不敢違。今日之禮。稍不合宜。非 先皇帝之心。進(jìn)規(guī)母后是正本之言是 母后之德未盡?!』噬现⑽粗?。寧獨(dú)安乎?!∧负笳??!∠然实壑凇!∠然实壅摺!∽孀谥??!∧负笈c 皇上之所以盡心於 先皇帝者。即所以盡心於 祖宗也?!』噬现员M心於 祖宗者。是即所以致孝於 先皇帝也。即所以致孝於 母后也。使 母后於 祖宗有賢名 皇上之孝孰大焉使 母后於 祖宗有他議 皇上之孝未至孰甚焉如以為 母后深居禁闈。偶未及此。則曰起敬起孝。曰父有爭子。曰號泣隨之。在 皇上處之而已。如以為 母后有言。堅持不從。則曰尊無二上。曰處親以六義。在 皇上處之而巳。大抵 母后之命。固所當(dāng)重。而 祖宗之命尤當(dāng)重?!∧负笾涛纯蛇`。而 祖宗成法。尤不可違。在 皇上念之處之而已。
○陵廟事第三疏 【 慈懿合葬祔廟】
該大學(xué)士等官彭時等奏稱、 大行慈懿皇太后崩逝、所宜奉安 梓宮於 裕陵、 神主於 太廟、蒙 聖旨命禮部會多官計議、欽此、議得今 大行慈懿皇太后梓宮、宜葬于 先帝之左、 皇太后千秋萬歲後、宜居 先帝之右、允合天下後世至公之論等因覆奏、未賜 允納者、臣竊以為人主治世。所以固結(jié)天下人心者、唯在於禮義而已、禮義亡、則人心離、人心離、則國非國、天下可得而治乎、且 山陵宗廟、禮義之大端、父子君臣夫婦之道、實(shí)所繫焉、烏可不慎也、 大行慈懿皇太后、自冊立為皇后、正位六宮、奉事 先帝、自始至終。如樂之和。未嘗有廢命。則婦道全矣?!』噬纤梦?。尊為 慈懿皇太后。頒詔天下。與 皇太后並尊同養(yǎng)。未嘗有過舉。則母道全矣。今其崩逝。出於考終。發(fā)遣詔於天下?!”菹聻橹岝凶?。朝夕哭臨。舉大喪一依 孝恭章皇后禮制行事。未嘗有缺典。則 陛下之子道全矣。使在 先帝時有廢命。則婦道虧。 皇上必不肯加慈懿之徽稱。使居 慈極時有過舉。則母道虧?!』噬媳夭豢吓e今日之大禮。今也婦道全於前。母道全於後。則 慈懿皇太后可謂盛德矣生則致其養(yǎng)。死則致其哀則 皇上可謂至孝矣母有盛德。則於合葬祔廟之禮不可廢。子有至孝。則於合葬祔廟之禮所當(dāng)行。此人心禮義之天。古今不易之理。天下至公之論。既無毫髮之差。亦無纖芥之惑。今一旦無故、欲以 梓宮不於 裕陵合葬、 神主不於太廟祔享、人心既駭且疑、 皇上天性高明、孝心純懇、固巳洞燭禮義所在、累以為臣等所言、乃是正理但迫於 皇太后之命未賜允斷、而來言者屢屢不絕、臣竊窺 皇上欲順承 母后之命。則於義有未安。欲從眾人之言。則於恩有未忍。展轉(zhuǎn)宵旰。似難裁處。臣聞禮曰。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fù)諫。必欲置親於無過之地者。何也。是以義成恩也。恭惟 皇太后陛下聰明仁愛之德。聞於天下。自 皇上即位四五年間。未嘗干預(yù)外政。人皆謂女中堯舜。不是過也。今特偶於 慈懿一事。見有未盡。以理開論。易為轉(zhuǎn)移耳?!』噬蠘O其誠敬。和其聲氣。從容戒勸。至於再三。 皇太后必能感動而從之。此則恩義兩盡也。事雖不至于此亦所當(dāng)慮須以義正之萬一有不能從則當(dāng)斷之以義而從天下之公 皇太后脫或有怒。而 陛下仁孝誠敬。和顏悅色。則。益加至而不敢替焉。於恩義兩無失矣?;蛘咴弧』噬夏恕』侍笏鲐M可薄於此而厚於彼乎夫 慈懿與 皇太后他日並合於 裕陵。並享於 太廟。無輕重之間無小大之分也無損於此也無益於彼也設(shè)使 慈懿先入 裕陵。而 皇太后他日失所尊。 慈懿先入 太廟。而 皇太后他日不得與。則有輕重之間也。則有小大之分也。則有損於 皇太后。而益於 慈懿也。今則不然?!〈溶步袢赵犰蹲蟆!』侍笕f年之後葬於右?!〈溶步袢盏y於廟?!』侍笕f年之後亦祔於廟。同尊並列無分毫低昂高下於其間。而謂薄於此而厚於彼??珊??;蛘咴?。 慈懿無子。當(dāng)時內(nèi)官以此為言閣臣彭公亦以此論折之葢恭讓與慈懿事實(shí)不同豈得強(qiáng)合附會宜與恭讓皇后同。此尤不然。恭讓在 宣宗時。巳嘗遜處別宮。而立 孝恭皇后矣。 慈懿在當(dāng)時。未嘗退處他宮。未嘗別立一皇后。豈得謂之同乎。況 宣宗晚年。追復(fù)恭讓徽號?;诤弈白孕υ?。此朕幼年事。葢可知矣。又況 皇上繼統(tǒng)承緒、即同其子。而可謂非其所出而別議乎。揆情度理合葬則是。不合葬則非。祔廟則是。不祔廟則非。是非之間。有至公之論。至公實(shí)出於禮義之天。非勉強(qiáng)也一人之心如此。千萬人之心亦如此。天下人之心亦如此。萬世人之心亦無不如此。人心同此禮義。則同此向慕。同此向慕。則同此愛戴。勢力加之不能奪。刑威迫之不能從。惟禮義統(tǒng)而屬之。表而率之。阿啻膠漆之堅也。何啻金石之固也。一或失此。則人心解散。如堤潰水決。而不可收拾矣。夫天命之歸。人心是視。人心一去。天命不能獨(dú)留。勿謂此一事。未必遽失天命也。當(dāng)時 皇太后意尚未釋然 憲廟亦無可為策內(nèi)閣諸公語內(nèi)臣以群臣當(dāng)合詞慟哭以請請而不得則去位空國內(nèi)臣以啟 皇太后知人心難奪乃得奉 俞旨葬祔俱依禮行疏中極陳人心一叚非泛論也天命人心之去留。毫忽之間而巳矣。昔漢高祖為義帝發(fā)喪而得天下。項羽戕義帝而失天下。皆由一事所召??刹晃吩?。伏望 皇上以臣等所言。反覆開諭 皇太后。決從眾議而不惑於他言。則 皇上全大孝之名。 母后全賢明之德。 英皇歆享於上。群臣慰悅於下。人心鼓舞愛戴。莫不尊親。有光 宗社。有光 天地。而萬福攸降、臣等不勝幸甚、
○夷情疏 【 哈密嗣守】
看得扶弱保小、王者至仁、興滅繼絕。朝廷大義今哈密雖微、附我邊境、 祖宗以來、世封爵以為西域藩捍、緣國無其主、眾叛親離、其王母一婦人、流離困苦、新復(fù)境土、國人控訴再三、情實(shí)哀切、無非欲仗 朝廷威靈、選擇一人、賜與名號、總理衞事、庶幾人民有所歸戴、土地不致丘墟、設(shè)使 朝廷置之不問、彼將投托別部、非惟為邊境之憂、抑且失懷柔之禮、會同府部等衙門從長計議得、哈密雖蕞爾小夷、 朝廷設(shè)置衞分巳久、今嗣守乏人控訴哀切、義不可不為處置照得把塔木兒係巳故忠順王脫歡帖木兒外甥嘗授都督同知職事、於哈密為至親、於人望為重宜其為彼眾所信服、但王母奏保的確情詞、難以遽授王爵、今都督母雜法兒等既合辭奏報、合無俯順夷情將都督同知把塔木兒量陞一級、重其名號、請敕一道、假以威權(quán)、哈密王印為土魯蕃所掠未歸故議另鑄銅印銅印所以輕之也另鑄哈密衞銅印一夥俾其收佩行用、上以輔佐王母、下以管束人民、候過三年、果為王母所信托、為國人所親戴、事妥民安、得長人之體宜從王母并合國人民奏請定奪、仍請敕一道、曉諭王母弩溫荅失、俾知 朝廷矜恤之意、如此、則邊夷有賴、而事體得宜矣、
○捷音事疏 【 朝鮮攻建夷】
準(zhǔn)兵部咨、兵科抄出鎮(zhèn)守遼東總兵等官宣城伯衞頴等奏、準(zhǔn)朝鮮國咨、差陪臣吏曹參判高臺弼等、送到生擒建州等處賊虜男婦并首級、及奪回男婦頭畜到職、除將被虜人口、給親完聚、牛隻給軍屯種等因具題、節(jié)奉聖旨、待朝鮮使臣至日來說、欽此欽遵又該朝鮮國王李瑈、奏稱先奉敕諭、該建州三衞董山等、本以番臣、世受 朝恩、近者陽為朝貢之名。陰行盜邊之計。朕宥之而愈肆、不得巳用兵致討、惟爾朝鮮國王、世守禮義、忠信於我國家、有加無替、朕甚嘉焉、若我兵加於彼逆虜、王宜閉絕關(guān)隘、使彼奔遁無所以就擒殄、若王能遣偏師、與我軍遙相應(yīng)援、伺便而蹙之則彼之授首尤易、而王之功愈茂、忠愈彰矣、朕豈無以報王哉、勉樹勳名、時不可失、欽此、臣?xì)J遵令陪臣中樞府知事康純魚有沼、中樞府同知事南怡等、領(lǐng)一萬餘兵入攻去後、議政府狀啟據(jù)康純呈於成化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渡鴨綠江、分道而進(jìn)本月二十九日攻建州東北潑豬江李浦住等所居諸寨、三十日攻兀彌府諸寨、廝殺、斬李滿住及其子古納哈把肥剌等二百八十六級、生擒滿住古納哈妻等男婦共二十三名口、及其積聚二百一十七所、收其家產(chǎn)、并獲被虜遼東東寧衞男婦七名口回還備呈據(jù)啟得此、除將上項俘獲頭畜等件、另送遼東都司交割外、具奏行該鴻臚寺回報使臣高臺弼等到京開坐具題、奉 聖旨、朝鮮國王并差來使臣、宜從厚賞賜、還著禮部計議來看、欽此欽遵、移咨到部、計議得撫馭外夷。因其效勞而嘉賚之。亦激勸之道也。今朝鮮國王李瑈、能奉敕出兵、以耳?力我?guī)?、剿殺逆虜、俘獻(xiàn)而來、忠義可嘉、誠不可不厚加賞賜、合無國王賞綵段十二表裏、銀一百兩、差來吏曹參判高臺弼、賞綵段四表裏、絹五疋、織金紵絲衣一套、書狀通事趙秤等四員、每人賞綵段三表裏、織金紵絲衣一套、從人李承義等八名每人賞綵叚一表裏素紵絲衣一套、俱與靴襪各一雙、及議得中樞府知事等官康純等三員、係本處領(lǐng)兵有功官員、亦當(dāng)賞賚、合無每人賞綵叚四表裏、銀二十兩、所據(jù)給賜國王、并領(lǐng)兵綵叚銀兩、行移翰林院請敕、選行人司官一員賫捧前去本國給賜獎諭、以酬其勞、
○進(jìn)貢疏 【 西番進(jìn)貢事宜】
禮部為進(jìn)貢事、照得陝西番人番僧、內(nèi)外雜處不一、如中國番僧在西岷等處寺院住坐、外夷番僧在烏思藏等處居住、番人有附近西洮河岷等處寄居、國初熟番今亦有離散不納茶馬者而生番亦有漸成熟番者不可執(zhí)定原額當(dāng)隨宜制之辦納茶馬、號為熟番者、有遠(yuǎn)離疊縣等處、不入版圖、自行力耕火種、號為生番者、今皆無問遠(yuǎn)近、效勞進(jìn)貢、乃尊敬 朝廷、向慕中國、即古四夷咸賓之意、但數(shù)內(nèi)有本處寺院番僧土僧、詐作烏思藏等處者、有認(rèn)納茶馬熟番、詐稱外處生番者、甚至有迯軍迯囚、及當(dāng)?shù)厝藨簟⑼忻焱熬┱摺⒓坝兴跓o知軍民。或?qū)⑹輷p馬匹。投送僧人進(jìn)貢。分取賞賜者。似此奸弊多端、難以條分縷悉、若不申嚴(yán)禁約、使朝貢之有時、賞賚之有節(jié)、起送之有定數(shù)、則內(nèi)外真?zhèn)?、?shí)難分別、非但虗費(fèi)府庫之財、抑且騷擾驛遞人眾、深為未便所有禁約事例、除行陝西等處鎮(zhèn)巡等官、公同計議停當(dāng)覆奏外、合用出給番漢榜文、仰陝西布政司翻刊轉(zhuǎn)發(fā)、通行張掛遵守施行等因、具題奉旨、欽此、今將申明禁約事例開列如左、
一西寧河縣鞏昌洮岷等處、瞿曇崇發(fā)等寺、住坐番僧、一依天順七年欽奉詔書事例、每寺許四五人年終遇大節(jié)一次赴京朝貢不得違越、
一外夷疊州等處生番、許令二年一次進(jìn)貢、認(rèn)納茶馬、熟番許令三年或四年一次、不拘時月、每大轉(zhuǎn)止將為首四五人、小族一二人、起送赴京、其餘跟隨番僧番人、勞以十日口糧、在邊倉支給、俱省令回族回寺、務(wù)須察其虛冒、不許復(fù)蹈前弊、及夾帶別族之人混開輳數(shù)、
一各番到來、其守備等官務(wù)要安插停當(dāng)、不許生事羅織、遇有進(jìn)貢方物、會同整飭邊務(wù)副使、看騐封記并將發(fā)名數(shù)、通行呈報陝西鎮(zhèn)廵等官知會、如有不聽邊方守備官員約束、仍舊過多、并裝載私巳貨物變賣者、候各夷到京兆驛、查審得實(shí)、諭以禁例、一體減退發(fā)回、止依前數(shù)起送、其私物貨給還本人、不許官軍裝載、若有逃軍逃囚、及當(dāng)?shù)赝寥?、并所在軍民人等、投托進(jìn)貢者、就便拏問監(jiān)候、奏請區(qū)處、
一所貢馬匹、解還陝西布政司、查照三邊缺馬官軍給與騎操不許似前客留在衞、致無稽考、其守備等官、仍前將選驗等第、明白造冊、轉(zhuǎn)送該部、查照關(guān)給賞賜、上中等馬、給與綵叚、下馬給與鈔貫、盔甲佛像之類、聽送赴京、
一省令回族回寺番僧番人數(shù)內(nèi)、備有方物、該賞綵叚綵絹之?dāng)?shù)者、就令為首番僧番人、帶回到衞、著令守備并副使等官、拘取原主給領(lǐng)、若是守備等官及用事人等、狥情縱容、番僧番人、似前作弊、及將帶綵叚鈔絹之類用致?lián)p夷人者、並聽廵按及按察司官訪察劾舉拏問、
一烏思藏等處邊夷進(jìn)貢、從洮州來者、俱照見行事例、依洮州地方例賞、
皇明經(jīng)世文編卷之五十六終
陶方燦星若參閱
姚文敏公集(疏)
姚夔
◆疏
陵廟事第一疏
陵廟事第二疏
陵廟事第三疏
夷情疏
捷音事疏
進(jìn)貢疏
○陵廟事第一疏 【 慈懿合葬祔廟】
我朝列聖自 憲廟以前俱係 中宮所生故以前無 二太后未有故事是舉也部臣持之于外閣臣彭公開曉于內(nèi)事竟如禮 憲廟亦深獎閣部之忠後 世廟簡前朝遺事又復(fù)嘉嘆
仰惟 大行慈懿皇太后、作配 英宗皇帝、正位中宮、及 皇上嗣居宸極、尊為 慈懿皇太后、葢 先帝全夫婦大倫、 皇上全母子深恩、天下後世、無容議矣、今位號彰著於海宇巳數(shù)十年、則壽終之後、所宜奉 梓官祔於 裕陵、奉 神主祔於 太廟、此古今不易之理、亦 先帝與 皇上全大倫深恩之初心也、今聞 聖命欲別卜葬地、臣實(shí)切疑懼、竊謂 皇上所以若是者、必以 今皇太后千秋萬年之後、當(dāng)與 先帝同尊於 陵廟、似嫌二后並配、非本朝之制、然有 二太后。方自今始。則 陵廟之制。亦當(dāng)自今日考諸古。恊諸義以行之。臣考之前代。一帝二后。並祔陵廟者。未易悉數(shù)。只如漢文帝尊其生母薄太后、然於其嫡母呂太后、雖得罪於宗社、尚且仍與父高帝並葬長陵、無所改易、此文帝所以號為孝文、高出漢諸帝上也、又如宋仁宗、追尊其所生母李宸妃為太后、然於其嫡母章獻(xiàn)劉太后、雖本無子、尚且仍與父真宗同祭太廟、無所嫌忌、此仁宗所以稱為賢君、高出宋諸帝之上也、 皇上於 慈懿皇太后、替日致其養(yǎng)、今日盡其哀、雖文帝仁宗無以加矣、若 陵廟之祔、稍有未合於禮、則致貽後議、有揜前美、況千秋萬年之後、 今皇太后與 慈懿皇太后、同在陵廟、不相妨礙、且愈足以見 二太后生存之日、雍和無間、永久之後、並美無窮、載諸史冊、增我皇明之輝、增我 皇上孝德之名、此臣所深願也、但臣識見愚昧、未敢以為至當(dāng)、伏望 皇上體 先帝之心、稽前任之制、重念綱常之大、以臣所言、下於禮部、公同會議、求其至當(dāng)、務(wù)合天理、允愜人心、具題奉旨?xì)J遵、會議得 大行慈懿皇太后、作配 先帝、二十餘年、誠孝一心、夷險一德、孚於中外、實(shí)無間言、是以 先帝眷禮始終、有加無替、 皇上嗣統(tǒng)、既致隆於所尊、而有 慈懿之微稱、復(fù)推崇於所親、而上 皇太后之尊號、兩宮之名號既同、 二母之體位相等、 陛下孝養(yǎng)、無間彼此、天下之人、曉然皆知 皇上克體 先帝初心、以為至仁大孝、莫過於此、今欲為 大行慈懿皇太后別擇葬地、人情驚駭、臣昨者巳嘗備達(dá)愚誠、未蒙 允荅、今該前因、臣等竊以為 山陵宗廟、 聖孝所先、綱常典禮、國家攸重、今 慈懿皇太后。以 先帝之后。實(shí) 皇上所尊事者?!』侍笠浴』噬现浮?shí) 先帝所眷厚者、情無間然。事同一體。人心天理。實(shí)難差別。臣等謹(jǐn)欽遵議得 大行慈懿皇太后。即今葬祭與 皇太后千秋萬歲後。俱於 英宗睿皇帝 裕陵合葬?!〈溶不侍缶幼蟆!』侍缶佑?。一體祔 廟。允合天下萬世至公之論。學(xué)士彭時等所言、委的出自誠懇、忠愛朝廷、伏乞慨然允納、則既足以副 皇上大孝之誠亦足以昭 皇太后仁厚雍和之德、而於 先皇帝在天之靈、慰悅歆享、降福無窮矣、
○陵廟事第二疏 【 慈懿合葬祔廟】
該本部會同議得 大行慈懿皇太后、理宜合葬祔廟緣由、會本具題、奉 聖旨、卿等所言、固是正理、但 聖母在上、事有窒礙、朕屢行請命、不蒙俞允、又令內(nèi)臣往返數(shù)次懇請、堅意不許、朕平日孝奉兩宮如一。若因此違忤、致有他虞、豈得為孝、今當(dāng)於 裕陵左右、另擇吉地、安葬崇奉如禮、庶幾兩全、卿等其體朕意、欽此欽遵、臣等有以仰窺 聖志、既竭忠誠以致送終之孝、又加委曲以承 母、后之命、堯舜孝弟之君、不是過也、臣等今復(fù)會同各官議得、天下者、 祖宗之天下、 皇上有 祖宗之天下、謹(jǐn)守 祖宗之成法而巳矣、我國家 祖宗成法、盡善盡美、父子夫婦、各有倫序、是以百年以來海宇奠安、華夷一統(tǒng)、國無異政、家無殊俗、良由此耳、今者合葬祔廟之禮、 祖宗之成法也、而 皇上重以 母后之命、而或置疑其間、尚有未盡、臣等以為 祖宗成法。天下臣民不敢違也。而 先皇帝與 母后繫屬 祖宗之後。尤不敢違?!∠然实叟c 母后不敢違也。而 皇上為 先皇帝與 母后之子。為 祖宗列聖繼世承祧之子孫。尤不敢違。今日之禮。稍不合宜。非 先皇帝之心。進(jìn)規(guī)母后是正本之言是 母后之德未盡?!』噬现⑽粗?。寧獨(dú)安乎?!∧负笳??!∠然实壑凇!∠然实壅摺!∽孀谥??!∧负笈c 皇上之所以盡心於 先皇帝者。即所以盡心於 祖宗也?!』噬现员M心於 祖宗者。是即所以致孝於 先皇帝也。即所以致孝於 母后也。使 母后於 祖宗有賢名 皇上之孝孰大焉使 母后於 祖宗有他議 皇上之孝未至孰甚焉如以為 母后深居禁闈。偶未及此。則曰起敬起孝。曰父有爭子。曰號泣隨之。在 皇上處之而已。如以為 母后有言。堅持不從。則曰尊無二上。曰處親以六義。在 皇上處之而巳。大抵 母后之命。固所當(dāng)重。而 祖宗之命尤當(dāng)重?!∧负笾涛纯蛇`。而 祖宗成法。尤不可違。在 皇上念之處之而已。
○陵廟事第三疏 【 慈懿合葬祔廟】
該大學(xué)士等官彭時等奏稱、 大行慈懿皇太后崩逝、所宜奉安 梓宮於 裕陵、 神主於 太廟、蒙 聖旨命禮部會多官計議、欽此、議得今 大行慈懿皇太后梓宮、宜葬于 先帝之左、 皇太后千秋萬歲後、宜居 先帝之右、允合天下後世至公之論等因覆奏、未賜 允納者、臣竊以為人主治世。所以固結(jié)天下人心者、唯在於禮義而已、禮義亡、則人心離、人心離、則國非國、天下可得而治乎、且 山陵宗廟、禮義之大端、父子君臣夫婦之道、實(shí)所繫焉、烏可不慎也、 大行慈懿皇太后、自冊立為皇后、正位六宮、奉事 先帝、自始至終。如樂之和。未嘗有廢命。則婦道全矣?!』噬纤梦?。尊為 慈懿皇太后。頒詔天下。與 皇太后並尊同養(yǎng)。未嘗有過舉。則母道全矣。今其崩逝。出於考終。發(fā)遣詔於天下?!”菹聻橹岝凶?。朝夕哭臨。舉大喪一依 孝恭章皇后禮制行事。未嘗有缺典。則 陛下之子道全矣。使在 先帝時有廢命。則婦道虧。 皇上必不肯加慈懿之徽稱。使居 慈極時有過舉。則母道虧?!』噬媳夭豢吓e今日之大禮。今也婦道全於前。母道全於後。則 慈懿皇太后可謂盛德矣生則致其養(yǎng)。死則致其哀則 皇上可謂至孝矣母有盛德。則於合葬祔廟之禮不可廢。子有至孝。則於合葬祔廟之禮所當(dāng)行。此人心禮義之天。古今不易之理。天下至公之論。既無毫髮之差。亦無纖芥之惑。今一旦無故、欲以 梓宮不於 裕陵合葬、 神主不於太廟祔享、人心既駭且疑、 皇上天性高明、孝心純懇、固巳洞燭禮義所在、累以為臣等所言、乃是正理但迫於 皇太后之命未賜允斷、而來言者屢屢不絕、臣竊窺 皇上欲順承 母后之命。則於義有未安。欲從眾人之言。則於恩有未忍。展轉(zhuǎn)宵旰。似難裁處。臣聞禮曰。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悅則復(fù)諫。必欲置親於無過之地者。何也。是以義成恩也。恭惟 皇太后陛下聰明仁愛之德。聞於天下。自 皇上即位四五年間。未嘗干預(yù)外政。人皆謂女中堯舜。不是過也。今特偶於 慈懿一事。見有未盡。以理開論。易為轉(zhuǎn)移耳?!』噬蠘O其誠敬。和其聲氣。從容戒勸。至於再三。 皇太后必能感動而從之。此則恩義兩盡也。事雖不至于此亦所當(dāng)慮須以義正之萬一有不能從則當(dāng)斷之以義而從天下之公 皇太后脫或有怒。而 陛下仁孝誠敬。和顏悅色。則。益加至而不敢替焉。於恩義兩無失矣?;蛘咴弧』噬夏恕』侍笏鲐M可薄於此而厚於彼乎夫 慈懿與 皇太后他日並合於 裕陵。並享於 太廟。無輕重之間無小大之分也無損於此也無益於彼也設(shè)使 慈懿先入 裕陵。而 皇太后他日失所尊。 慈懿先入 太廟。而 皇太后他日不得與。則有輕重之間也。則有小大之分也。則有損於 皇太后。而益於 慈懿也。今則不然?!〈溶步袢赵犰蹲蟆!』侍笕f年之後葬於右?!〈溶步袢盏y於廟?!』侍笕f年之後亦祔於廟。同尊並列無分毫低昂高下於其間。而謂薄於此而厚於彼??珊??;蛘咴?。 慈懿無子。當(dāng)時內(nèi)官以此為言閣臣彭公亦以此論折之葢恭讓與慈懿事實(shí)不同豈得強(qiáng)合附會宜與恭讓皇后同。此尤不然。恭讓在 宣宗時。巳嘗遜處別宮。而立 孝恭皇后矣。 慈懿在當(dāng)時。未嘗退處他宮。未嘗別立一皇后。豈得謂之同乎。況 宣宗晚年。追復(fù)恭讓徽號?;诤弈白孕υ?。此朕幼年事。葢可知矣。又況 皇上繼統(tǒng)承緒、即同其子。而可謂非其所出而別議乎。揆情度理合葬則是。不合葬則非。祔廟則是。不祔廟則非。是非之間。有至公之論。至公實(shí)出於禮義之天。非勉強(qiáng)也一人之心如此。千萬人之心亦如此。天下人之心亦如此。萬世人之心亦無不如此。人心同此禮義。則同此向慕。同此向慕。則同此愛戴。勢力加之不能奪。刑威迫之不能從。惟禮義統(tǒng)而屬之。表而率之。阿啻膠漆之堅也。何啻金石之固也。一或失此。則人心解散。如堤潰水決。而不可收拾矣。夫天命之歸。人心是視。人心一去。天命不能獨(dú)留。勿謂此一事。未必遽失天命也。當(dāng)時 皇太后意尚未釋然 憲廟亦無可為策內(nèi)閣諸公語內(nèi)臣以群臣當(dāng)合詞慟哭以請請而不得則去位空國內(nèi)臣以啟 皇太后知人心難奪乃得奉 俞旨葬祔俱依禮行疏中極陳人心一叚非泛論也天命人心之去留。毫忽之間而巳矣。昔漢高祖為義帝發(fā)喪而得天下。項羽戕義帝而失天下。皆由一事所召??刹晃吩?。伏望 皇上以臣等所言。反覆開諭 皇太后。決從眾議而不惑於他言。則 皇上全大孝之名。 母后全賢明之德。 英皇歆享於上。群臣慰悅於下。人心鼓舞愛戴。莫不尊親。有光 宗社。有光 天地。而萬福攸降、臣等不勝幸甚、
○夷情疏 【 哈密嗣守】
看得扶弱保小、王者至仁、興滅繼絕。朝廷大義今哈密雖微、附我邊境、 祖宗以來、世封爵以為西域藩捍、緣國無其主、眾叛親離、其王母一婦人、流離困苦、新復(fù)境土、國人控訴再三、情實(shí)哀切、無非欲仗 朝廷威靈、選擇一人、賜與名號、總理衞事、庶幾人民有所歸戴、土地不致丘墟、設(shè)使 朝廷置之不問、彼將投托別部、非惟為邊境之憂、抑且失懷柔之禮、會同府部等衙門從長計議得、哈密雖蕞爾小夷、 朝廷設(shè)置衞分巳久、今嗣守乏人控訴哀切、義不可不為處置照得把塔木兒係巳故忠順王脫歡帖木兒外甥嘗授都督同知職事、於哈密為至親、於人望為重宜其為彼眾所信服、但王母奏保的確情詞、難以遽授王爵、今都督母雜法兒等既合辭奏報、合無俯順夷情將都督同知把塔木兒量陞一級、重其名號、請敕一道、假以威權(quán)、哈密王印為土魯蕃所掠未歸故議另鑄銅印銅印所以輕之也另鑄哈密衞銅印一夥俾其收佩行用、上以輔佐王母、下以管束人民、候過三年、果為王母所信托、為國人所親戴、事妥民安、得長人之體宜從王母并合國人民奏請定奪、仍請敕一道、曉諭王母弩溫荅失、俾知 朝廷矜恤之意、如此、則邊夷有賴、而事體得宜矣、
○捷音事疏 【 朝鮮攻建夷】
準(zhǔn)兵部咨、兵科抄出鎮(zhèn)守遼東總兵等官宣城伯衞頴等奏、準(zhǔn)朝鮮國咨、差陪臣吏曹參判高臺弼等、送到生擒建州等處賊虜男婦并首級、及奪回男婦頭畜到職、除將被虜人口、給親完聚、牛隻給軍屯種等因具題、節(jié)奉聖旨、待朝鮮使臣至日來說、欽此欽遵又該朝鮮國王李瑈、奏稱先奉敕諭、該建州三衞董山等、本以番臣、世受 朝恩、近者陽為朝貢之名。陰行盜邊之計。朕宥之而愈肆、不得巳用兵致討、惟爾朝鮮國王、世守禮義、忠信於我國家、有加無替、朕甚嘉焉、若我兵加於彼逆虜、王宜閉絕關(guān)隘、使彼奔遁無所以就擒殄、若王能遣偏師、與我軍遙相應(yīng)援、伺便而蹙之則彼之授首尤易、而王之功愈茂、忠愈彰矣、朕豈無以報王哉、勉樹勳名、時不可失、欽此、臣?xì)J遵令陪臣中樞府知事康純魚有沼、中樞府同知事南怡等、領(lǐng)一萬餘兵入攻去後、議政府狀啟據(jù)康純呈於成化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渡鴨綠江、分道而進(jìn)本月二十九日攻建州東北潑豬江李浦住等所居諸寨、三十日攻兀彌府諸寨、廝殺、斬李滿住及其子古納哈把肥剌等二百八十六級、生擒滿住古納哈妻等男婦共二十三名口、及其積聚二百一十七所、收其家產(chǎn)、并獲被虜遼東東寧衞男婦七名口回還備呈據(jù)啟得此、除將上項俘獲頭畜等件、另送遼東都司交割外、具奏行該鴻臚寺回報使臣高臺弼等到京開坐具題、奉 聖旨、朝鮮國王并差來使臣、宜從厚賞賜、還著禮部計議來看、欽此欽遵、移咨到部、計議得撫馭外夷。因其效勞而嘉賚之。亦激勸之道也。今朝鮮國王李瑈、能奉敕出兵、以耳?力我?guī)?、剿殺逆虜、俘獻(xiàn)而來、忠義可嘉、誠不可不厚加賞賜、合無國王賞綵段十二表裏、銀一百兩、差來吏曹參判高臺弼、賞綵段四表裏、絹五疋、織金紵絲衣一套、書狀通事趙秤等四員、每人賞綵段三表裏、織金紵絲衣一套、從人李承義等八名每人賞綵叚一表裏素紵絲衣一套、俱與靴襪各一雙、及議得中樞府知事等官康純等三員、係本處領(lǐng)兵有功官員、亦當(dāng)賞賚、合無每人賞綵叚四表裏、銀二十兩、所據(jù)給賜國王、并領(lǐng)兵綵叚銀兩、行移翰林院請敕、選行人司官一員賫捧前去本國給賜獎諭、以酬其勞、
○進(jìn)貢疏 【 西番進(jìn)貢事宜】
禮部為進(jìn)貢事、照得陝西番人番僧、內(nèi)外雜處不一、如中國番僧在西岷等處寺院住坐、外夷番僧在烏思藏等處居住、番人有附近西洮河岷等處寄居、國初熟番今亦有離散不納茶馬者而生番亦有漸成熟番者不可執(zhí)定原額當(dāng)隨宜制之辦納茶馬、號為熟番者、有遠(yuǎn)離疊縣等處、不入版圖、自行力耕火種、號為生番者、今皆無問遠(yuǎn)近、效勞進(jìn)貢、乃尊敬 朝廷、向慕中國、即古四夷咸賓之意、但數(shù)內(nèi)有本處寺院番僧土僧、詐作烏思藏等處者、有認(rèn)納茶馬熟番、詐稱外處生番者、甚至有迯軍迯囚、及當(dāng)?shù)厝藨簟⑼忻焱熬┱摺⒓坝兴跓o知軍民。或?qū)⑹輷p馬匹。投送僧人進(jìn)貢。分取賞賜者。似此奸弊多端、難以條分縷悉、若不申嚴(yán)禁約、使朝貢之有時、賞賚之有節(jié)、起送之有定數(shù)、則內(nèi)外真?zhèn)?、?shí)難分別、非但虗費(fèi)府庫之財、抑且騷擾驛遞人眾、深為未便所有禁約事例、除行陝西等處鎮(zhèn)巡等官、公同計議停當(dāng)覆奏外、合用出給番漢榜文、仰陝西布政司翻刊轉(zhuǎn)發(fā)、通行張掛遵守施行等因、具題奉旨、欽此、今將申明禁約事例開列如左、
一西寧河縣鞏昌洮岷等處、瞿曇崇發(fā)等寺、住坐番僧、一依天順七年欽奉詔書事例、每寺許四五人年終遇大節(jié)一次赴京朝貢不得違越、
一外夷疊州等處生番、許令二年一次進(jìn)貢、認(rèn)納茶馬、熟番許令三年或四年一次、不拘時月、每大轉(zhuǎn)止將為首四五人、小族一二人、起送赴京、其餘跟隨番僧番人、勞以十日口糧、在邊倉支給、俱省令回族回寺、務(wù)須察其虛冒、不許復(fù)蹈前弊、及夾帶別族之人混開輳數(shù)、
一各番到來、其守備等官務(wù)要安插停當(dāng)、不許生事羅織、遇有進(jìn)貢方物、會同整飭邊務(wù)副使、看騐封記并將發(fā)名數(shù)、通行呈報陝西鎮(zhèn)廵等官知會、如有不聽邊方守備官員約束、仍舊過多、并裝載私巳貨物變賣者、候各夷到京兆驛、查審得實(shí)、諭以禁例、一體減退發(fā)回、止依前數(shù)起送、其私物貨給還本人、不許官軍裝載、若有逃軍逃囚、及當(dāng)?shù)赝寥?、并所在軍民人等、投托進(jìn)貢者、就便拏問監(jiān)候、奏請區(qū)處、
一所貢馬匹、解還陝西布政司、查照三邊缺馬官軍給與騎操不許似前客留在衞、致無稽考、其守備等官、仍前將選驗等第、明白造冊、轉(zhuǎn)送該部、查照關(guān)給賞賜、上中等馬、給與綵叚、下馬給與鈔貫、盔甲佛像之類、聽送赴京、
一省令回族回寺番僧番人數(shù)內(nèi)、備有方物、該賞綵叚綵絹之?dāng)?shù)者、就令為首番僧番人、帶回到衞、著令守備并副使等官、拘取原主給領(lǐng)、若是守備等官及用事人等、狥情縱容、番僧番人、似前作弊、及將帶綵叚鈔絹之類用致?lián)p夷人者、並聽廵按及按察司官訪察劾舉拏問、
一烏思藏等處邊夷進(jìn)貢、從洮州來者、俱照見行事例、依洮州地方例賞、
皇明經(jīng)世文編卷之五十六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