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執(zhí) 陳匪石撰
●敘
學(xué)倚聲四十年,師友所貽,諷籀所得,日有增益,資以自淑。第念遠如張炎、 沈義父、陸輔之,近如周濟、劉熙載、陳廷焯、譚獻、馮煦、況周儀、陳銳、陳 洵,其論詞之著,皆示人以門徑。予雖讠剪陋,然出其管蠡之見,與聲家相商枕, 或能匡我不逮,俾此道日就康莊。一息尚存,及身亦可求益。昔釋迦說相,法執(zhí) 我執(zhí),皆所當(dāng)破。詞屬聲塵,寧免兩執(zhí)。況詞自有法,不得謂一切相皆屬虛妄, 題以聲執(zhí),表其真。世有秀師,或不訶我。特前人所已言者,非有研討,或須 闡明,不敢剿說。時賢言論,見仁見智,例得并行,不敢涉及。并世作者之月旦, 或鴻篇巨制之錄,詩話詞話,往往有之,慮涉標(biāo)榜,亦不敢效顰。戒律所在, 拳拳服膺,倘亦我執(zhí)與。己丑三月,陳匪石自識。
●卷上
○詩馀說
詞曰詩馀,昔有兩解。或謂為緒馀之馀,胡仔曰:“唐初歌詞,皆五七言詩, 自中葉以後,至五代,漸變?yōu)殚L短句,至本朝而盡為此體?!睆堁字f亦同,藥 園詞話因之,遂追溯而上,謂“殷其雷,在南山之陽”為三五言調(diào),“魚麗於 ,嘗鯊”為四二言調(diào),“遭我乎{狃山}之間兮”為六七方言調(diào),“我來自 東,零雨其。鸛鳴於垤,婦嘆於室”為換韻,行露首章曰“厭行露”,次 章曰“誰謂雀無角”為換頭,則三百篇實為其祖禰。此謂詞源於詩,由詩而衍, 與騷賦同,班固以賦為古詩之流,說者即以詞為詩之馀事矣?;蛑^為贏馀之馀, 況周儀曰:“唐人朝成一詩,夕付管弦,往往聲希節(jié)促,則加入和聲。凡和聲皆 以實字填之,遂成為詞。詞之情文節(jié)奏,并皆有馀於詩,謂之詩馀?!贝艘栽~為 有馀於詩也。沈約宋書曰:“吳歌雜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又因弦管金 石作歌以被之?!睕r周儀引以說詞,謂“填詞家自度曲,率意為長短句,而後協(xié) 之以律,此前一說。前人本有此調(diào),後人按譜填詞,此後一說。歌曲若枝葉,始 於詞,則芳華益。”即所以引申“有馀於詩者”也。愚以為詞之由來,實以 歌詩加入和聲為最確。唐五代小令,或即五七言絕,或以五七言加減字?jǐn)?shù)而成, 如茹溪漁隱叢話所舉之瑞鷓鴣、小秦王,可為明證。又所謂小秦王必須雜以纏聲 者,即加入和聲之說。蓋始則加字以成歌,繼乃加字以足意。詩由四言而五言而 七言,不足則加和聲而為詞。詞調(diào)既定又不足,而加和聲而為曲,此詩詞曲遞嬗 之跡,所謂言之不足,則長言之,長言之不足,則嗟嘆之。凡以宣達胸臆,陶寫 性情,務(wù)盡其所蓄積,始簡畢鉅,自然之理。則為馀於詩,而非詩之馀,與胡張 二氏之說,并不相悖也。
○和聲說
和聲本有聲無詞,在毛詩為兮,在楚詞為些,在古樂府為呼犯之類。今歌 昆曲,歌皮黃,皆有無字之腔,俗名過門,亦曰贈板。宋人名以和聲纏聲虛聲, 其著急在拍眼。詞之令引近慢,即由拍眼而分。今雖不明其拍眼如何,然觀張炎 詞源所言,可窺及之。因各字之間,其聲長短不一,故填以實字,亦可多可寡, 在南北曲之半字,最為明顯。詞因所填之字,由無定而漸歸有定,遂泯其跡。然 亦有跡象可尋者,如“也羅”“知摩知”“悶悶悶”之類。和聲之字,既可多 可少,於是有同一調(diào)而字?jǐn)?shù)不同者。例如臨江仙,或五十四字,或五十六字,或 六十字。訴衷情之雙調(diào),或四十一字,或四十四字,或四十五字。而卜算子、酒 泉子、風(fēng)入松等調(diào),莫不皆然。又如高陽臺,同一吳文英作,而換頭或七字不協(xié) 韻,或六字協(xié)韻。玲瓏四犯歇拍,史達祖比周邦彥多二字。洞仙歌、二郎神、安 公子等調(diào),亦率類此。大抵一句之中有一字至二三字之伸縮,皆由所填和聲之多 寡。深知音律之宋賢類知之,而能為之猶元明至今制南北曲者,同一牌調(diào),而所 填半字多寡有無,可以任意也。至減字木蘭花、促拍丑奴兒、攤破浣溪沙、轉(zhuǎn)調(diào) 踏莎行之類,因節(jié)拍之變而增減其字,而句法變,協(xié)韻亦變,皆由和聲而來。單 調(diào)加後遍,為雙調(diào),原不屬和聲范圍。而前後編相同之句法,忽有一二字增減者, 仍由於此。填詞圖譜、嘯馀圖譜等書,別之曰第一體、第二體、第三體。萬樹駁 之,謂第一第二等排列,不知所據(jù)。所著詞律,改以字?jǐn)?shù)為次第,短者居前,長 者居後,稱之曰又一體。詞譜作於萬氏之後,亦沿其例。雖似無可議,然關(guān)系全 在和聲,并非體制之異。譜律既未知此,王敬之、戈載、徐本立、杜文瀾,對於 萬氏有攻錯,有拾補,亦未思及。然茍明於和聲之用,則此疑問,早迎刃而解。 愚謂應(yīng)就古詞字?jǐn)?shù)多寡不同之處,注明某人某句多一字,或少一字。再就句中平 仄或四聲參互比照,即見和聲之所在。所以致此之故,亦了然於心目中。萬氏定 體之辨,可以不作矣。惟詞之音律拍眼,自元曲行後,即失其傳,今更無可考。 後人填詞,只能依宋以前名作,按字填之,不得任意增損,以蹈於不知而作之嫌, 致與明人之自度腔等譏耳。
○宮調(diào)說
明清填詞家之說,有句有讀,有韻有協(xié),有平仄,有四聲。然所謂律者,本 非如此。唐宋之詞用諸燕樂,燕樂之源,出於琵琶。隋書音樂志、新唐書禮樂志、 段安節(jié)琵琶錄、[一名樂府雜錄]宋史、遼史,言之綦詳。宋蔡元定有燕樂新書, 清凌廷堪作燕樂考原,就琵琶錄之四均二十八調(diào),詮釋詳明。四均者,平聲羽, 上聲角,去聲宮,入聲商。每韻七調(diào),徵配上平,有聲無調(diào)。宋仁宗樂髓新經(jīng), 又有八十四調(diào),本“五聲十二律旋相為宮”之說,以黃鐘大呂等十二律為經(jīng),四 均以外,加徵、變徵、變宮七聲為緯,迭相配合,得八十四。張炎詞源為之圖表, 鄭文焯律,復(fù)加校注。陳灃著聲律通考,二十八調(diào)、八十四調(diào),各有專篇。然 迄於南宋,則行七宮十二調(diào)。徵與二變不用,角亦早廢,羽為宮半,故實用者 只宮商二均。又去大呂宮[宋史樂志姜夔大樂議作太簇與他書不同,疑誤。]之 二高調(diào),遂為十二,是不獨無八十四,且無二十八矣。至聲律之標(biāo)識,則古用十 二律之首字,宋始用六凡工尺上一四勾五之記號。節(jié)拍則有所謂住制扌肯打,又 有所謂殺聲,姜夔名以住字,正犯、側(cè)犯等犯調(diào),即以住字為關(guān)鍵??贾资?人詞曲旁譜,似即協(xié)韻所在。詞源又云:“纏令四片,引近六均,慢曲八均。” 則為詞之拍眼,令引近慢,由此而分。就詞言律,確為上述各事。惟元代即已失 傳,調(diào)名如黃鐘宮、仲呂宮之類,各書所用,且混淆而莫辨??脊耪唠m爬搜掇拾, 終以無從審音,不能驗諸實用,則律之亡久矣。然讀尊前集、金奩集、樂章集、 清真詞、白石道人歌曲、夢窗詞,及凡詞集之注明宮調(diào)者,有志索解,只能博覽 上述各書,以考古之法,得聲律之大凡。又宋沈括夢溪筆談、清方成培詞麈、張 文虎舒藝室隨筆,亦資旁證。
○詞律與詞譜
以句法平仄言律,不得已而為之者也。在南宋時,填詞者已不盡審音,詞漸 成韻文之一體。有深明音律者,如姜夔、楊纘、張樞輩,即為眾所推許,可以概 見。及聲律無考,遂僅有句法平仄可循,如詩之五七言律絕矣。萬樹詞律,作於 清康熙中。前乎萬氏者,明有張詩馀圖譜、程明善嘯馀譜。清有沈際飛詞譜、賴 以填詞圖譜,觸目瑕瘢,為萬氏所指摘。證以久佚復(fù)出之各詞集,萬說什九有 驗。惟明人以五十九字以內(nèi)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diào),九十字以上為長 調(diào),其無所據(jù)依,朱彝尊譏之,實先於萬氏。萬氏之書,雖不能謂絕無疏舛,然 據(jù)所見之宋元以前詞,參互考訂,且未見樂府指迷,而辨別四聲,暗合沈義父之 說。凡所不認(rèn)為必不如是,或必如何始合者,不獨較其他詞譜為詳,且多確不可 易之論,莫敢訾以專輒。識見之卓,無與比倫,後人不得不奉為圭臬矣。後乎萬 氏者,有白香詞譜,有碎金詞譜,既沿詞譜體例,取材不豐。中申薌天籟軒詞譜, 雖偶補萬氏之闕,亦莫能相尚。清圣祖命王奕清等定詞譜四十卷,後於萬氏三十 年,沿襲萬氏體例。中秘書多,取材弘富。且成書於歷代詩馀後,詞人時代後先, 已可考見。依次收錄創(chuàng)調(diào)者,或最先之作者,什九可據(jù)。惟以備體之故,多覺濫, 所收之調(diào),涉入元曲范圍,又不如萬氏之嚴(yán)。同治間,徐本立參合所見之晚出各 書,作詞律拾遺。杜文瀾又據(jù)王敬之、戈載訂正萬氏之本,并參己意,作詞律校 勘記。然詞集孤本,續(xù)出不窮,不得謂徐、杜已竟其業(yè)也。
○論詞韻
詞為韻文,用韻且與詩異,而韻書不可見,學(xué)者苦之。然三百篇、離騷、漢 魏詩賦,皆無可據(jù)之韻書。鄭庠、陳第,就詩騷文句以求韻,歷顧、江、戴、段、 孔、江諸大師,至丁以此而益密,遂成古韻之學(xué)。詞韻亦然,其見諸記載者,朱 希真嘗擬應(yīng)制詞韻,張輯釋之,馮取洽增之。元陶宗儀欲為改定,然其書久佚, 目亦無考。於是有以曲韻為之者,嘯馀譜載中州韻,謂宋太祖時物,似在朱希真 之前。然與五代宋詞用韻多不合,與元曲用韻相似。戈載不敢斷為偽,而疑為 周德清中原音韻所本。中原音韻以平上去相從,分十九部,入聲分隸三聲,實為 曲韻。厲鶚論詞絕句曰:“欲呼南渡諸公起,韻本重雕べ斐軒。”自注:曾見紹 興刊本。秦恩復(fù)於嘉慶間,假研經(jīng)室藏本刊之,但疑為元明人所為,專供北曲之 用。蓋亦分十九部,入聲分隸三聲中之七部,名曰作平、作上、作去,視中原音 韻只標(biāo)目微異也。故詞韻之探索,只能師鄭庠諸人之法,就宋以前詞求之。清初 沈謙等詞韻,毛先舒為之括略,仲恒復(fù)加訂正。依平水韻一百六部韻目,平統(tǒng)上、 去,分十四部,入聲獨立分為五部。毛先舒曰:“沈氏博考宋詞,以名手雅篇灼 然無弊者為準(zhǔn)?!备贻d生道光間,其父戈小蓮,游錢大昕之門,通曉音韻,既承 家學(xué),并擅倚聲。因沈韻以考宋詞,用集韻之目,救平水韻界限不清之失,而十 四部五部之分,一沿沈氏之舊。後之填詞者,翕然宗之。前乎沈氏,有胡文煥文 會堂詞韻。後乎沈氏者,有李漁詞韻、許昂霄詞韻考略、吳良、程名世學(xué)宋齋 詞韻、鄭春波綠漪堂詞韻,訛誤所在,戈氏曾言之,見詞林正韻發(fā)凡。
○詞韻與詩韻
詞韻與詩韻之異,廣韻、集韻,皆二百六部,今之詩韻(即平水韻)一百六 部。而詞韻則僅十九部,固與二百六部變?yōu)橐话倭空卟缓希磁c廣韻、集韻、 集韻、禮部韻略所注之同用者亦不合。其與曲韻之異,雖同為十九部,而曲韻於 今之支、微、齊分二部,寒、刪、先分三部,[三部各字分隸與詩韻不同。]麻 分二部,覃、鹽、咸分二部。詞韻則皆不分。入聲五部獨成一類,異於曲韻之附 入三聲。蓋詞之用韻,平聲入聲皆獨押,上去通押。其有平上去通押者,亦不與 入聲混。所謂上不類詩,下不墮曲,韻亦其一事也。至與古韻之別,則按諸集韻 韻目,古韻江與東、冬、鍾通,詞韻江與陽、唐合,在韻學(xué)方面,為唐宋以後之 大變化,同於切韻指掌圖,而開中原音韻、洪武正韻之先?;遗cㄉ分,元與魂、 痕分,則仍承古韻之舊。而其他分合,與清儒各家之古韻分部,亦不相同。至佳 分為二,一入皆、ㄉ,一入麻,則古今皆無之。
○入聲分部
入聲分部,任何韻書均少於平上去,蓋入聲之字較少。試以發(fā)聲收聲均同之 音,依四聲次第呼之,至入聲輒有無字者,甚且有不能成聲者。因之有古無入聲 之說,且可舉某地某地之方音為證。曲韻無入,即源於此。江永、戴震因毛詩及 其他先秦古籍之韻,比照唐宋相承之廣韻,於四聲之配合,遂有異平同入之發(fā)明。 孔廣森更進一步,謂陰陽對轉(zhuǎn),以入聲為樞紐,且推原於因時因地之變遷??资?及王念孫,又發(fā)見古音之中有去入而無平上者。故入聲分部,與三聲不能合符, 自然之勢也。特詞韻之五部,既與古韻或廣韻之部居不同,與曲韻之分配亦不合, 實宋詞所用入韻使然,由參互比較而得之,猶之其他三聲耳。
○方音不可為典要
陸法言之作切韻也,與劉臻、顏之推等,互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由捃選而 決定,敘中曾自言之。蓋方音不同,發(fā)聲收聲即多齟齬。觀揚雄方言及何休公羊 注所稱齊人語,許慎淮南注所稱楚人語,可見地域異音,實為古今異音之由來。 唐宋迄清,有類隔、通轉(zhuǎn)、合韻諸說,以通其變。至章炳麟作成均圖,定旁轉(zhuǎn)、 對轉(zhuǎn)等例,又有雙聲相轉(zhuǎn),濟其窮,於是韻部之通轉(zhuǎn),幾恢廓而無遺矣。唐初以 許敬宗之議,就切韻各部,注明同用、獨用,為後世并為一百六部之濫觴,本非 據(jù)音理音勢,以為分合,如音韻家之所為。詞之用韻,雖與詩有相承之關(guān)系,然 詞以應(yīng)歌,當(dāng)筵命筆,每不免雜以方音。沈、戈二氏之詞韻,固以名家為據(jù),而 亦斟酌於唐宋用韻之分合及古韻之分合,猶是陸氏遺法也。惟宋人用韻,每有例 外。如真、庚、侵三部,寒、覃二部,蕭、尤二部,及入聲屋、質(zhì)、月、藥、洽 五部,按之古今分部及音理,皆不相通,而有時互相羼雜。即知音之清真、白石、 夢窗亦每見之。又如白石長亭怨慢,以無字、此字葉魚部。夢窗齊天樂之里字葉 魚部,法曲獻仙音以冷字葉陽部,風(fēng)入松以鶯字葉陽部。更如入聲屋部韻,而清 真大押國字,白石疏影押北字。戈氏選七家詞,每擅為改竄,致有專輒之譏。 然詞林正韻發(fā)凡,於山谷惜馀歡閣合同押,林外洞仙歌鎖、考同押,及夢窗之冷、 向,皆謂以方音為協(xié),實顛撲不破之論。愚讀宋元詞集,如黃裳演山詞、洪希文 去華山人詞,皆與林外同例。以絕不相通之蕭、歌兩部通押,同為閩人,同用方 音,足為確證。又居吳門數(shù)年,知以吳音讀冷、鶯二字,恰與陽部相似。則詞之 隨地取音,求歌者口吻,正與北曲之入附三聲同一因素。不同部而互協(xié),職此 之由。且方音相近者,在一部之中,或只某字某字而非全部皆通,與言古韻之某 字入某部者相類。後人不知其故,援以為例,致有按諸古今韻部無一而合之韻, 則學(xué)者之過也。吾人今日為詞,既非應(yīng)歌,即不應(yīng)取以自便。如清真齊天樂、繞 佛閣之?dāng)浚A胥引之唼怯,玲瓏四犯之艷、臉、點,品令之靜、影、病,南鄉(xiāng)子 之尋,白石踏莎行之染,眉嫵之感、纜,以及鬲溪梅令、摸魚兒所用韻,夢窗解 連環(huán)之白,江南春、暗香疏影之筆,法曲獻仙音之點、染,及一寸金之獵、邑、 牒、泣、入、業(yè)、篋、楫、帖、葉,水龍吟之定、影、興、茗、緊、隱、近、信, 洞仙歌之并、餅、勝、枕、飲、錦,與夫花心動、凄涼犯、蕙蘭芳引所用韻,皆 不得資為口實,而轉(zhuǎn)相仿效。昔人謂玉田平上去多雜,入聲獨嚴(yán)。嚴(yán)與雜之分, 即古今韻部之合否。方音固不可為典要,借葉亦屬曲說也。
○用入聲韻
楊纘作詞五要之四,為隨律押韻,其言曰:“如越調(diào)水龍吟、商調(diào)二郎神, 皆合用平入聲韻,古詞俱押去聲,所以轉(zhuǎn)摺怪異,成為不祥之音。”戈氏本萬氏 之說,鉤稽古詞,於詞林正韻發(fā)凡中,設(shè)為三例。一可押平韻,又可押仄韻者, 其所謂仄韻者,其所謂仄限於入聲,如霜天曉角、慶春宮、憶秦娥等十一調(diào)。又 謂白石改滿江紅為平韻,其所據(jù)之無心撲,亦系入韻。二押仄韻而必用入聲者, 如丹鳳吟、蘭陵王、鳳凰閣、好事近等二十六調(diào)。三用上去韻而有差別者,如秋 宵吟、清商怨、魚游春水,宜單押上聲。玉樓春、菊花新、翠樓吟,宜單押去聲。 愚按:戈說近之。惟所舉之例,望梅花、看花回,平泰結(jié)體各別。清商怨只晏殊 全用上聲,清真已雜去韻。玉樓春全用去韻者,只顧二首,魏承班一首如是, 他作皆雜以上聲。至翠樓吟之里字韻,杜文瀾已言之矣。但因此而發(fā)見不可易之 定則,即凡同一體而平仄各異者,為或平或入,不可押上去。且有漢宮春、滿庭 芳、萬年歡、露華與此同例。而浪淘沙、沙塞子、惜黃花慢用上去者為例外。凡 入聲詞不可押上去,桂枝香、秋霽等同例。其南宋人有押上去者為例外。凡上去 韻不可押入聲,如燭影搖紅、法曲獻仙音、花犯、過秦樓之類,遽數(shù)之不能終其 物,而如齊天樂、驀山溪、玉漏遲、喜遷鶯、永遇樂等之或押入聲者為例外。蓋 各調(diào)皆有創(chuàng)造之人,不但柳永、周邦彥、姜夔、吳文英所自度者,班班可考。且 如戈氏所舉專用入韻者,皆昔人所謂僻調(diào),必當(dāng)依創(chuàng)作者之成法。即未能考定何 人,而依時代推定最先之作者,亦系易事。至上述之例外,則率在後,且不皆精 通聲律之人,實不足為訓(xùn)也。
○上去通押
上述各事,似據(jù)成例而言。然按之音理,亦非無說。戈氏援琵琶錄,商角同 用,宮逐羽音,謂與楊氏可相發(fā)明。然琵琶錄四弦分四均之實,今既失其真?zhèn)鳎?言之亦近於模糊影響。平聲可以入聲替,沈伯時樂府指迷已有此語。萬、戈二氏 亦屢言之,入與上去不可通,則仍入按三聲不足分配之故,亦易明了。上去通押, 雖元曲承宋詞,遂成定法。而詞所承之詩,則無此例。且詞之純用上、純用去者, 其例極少。況押韻所在,即沈括所謂殺聲,姜夔所謂住字,張炎所謂結(jié)聲。篇中 各韻,雖上去通押,而宜上宜去,及字音之清濁陰陽(如詞源所言平聲之明深幽), 謳曲之時,應(yīng)有分別。此點之研究,在今日實為難事。惟求諸音韻之學(xué),或可得 其輪廓。南齊永明以前,無四聲之說。隋陸法言切韻各部,兼收南北古今之音, 遂有一字而收入兩聲或兩部者。其後迭次增修,以迄廣韻、集韻,而兼收益廣。 唐李涪作切韻刊誤,已譏法言以上為去,以去為上。清江永就聲紐及地域論之曰: “群、定、澄、并、奉、從、邪、床、禪、匣,共十母之上聲,以官音呼之似去?!? 戴震就韻部及時代論之曰:“今人語言,矢口而出作去聲者,廣韻多在上聲。作 上聲者,廣韻多在去聲?!倍斡癫谜f同戴氏,可知因時因地讀音之變遷,以上去 為尤甚。吳瞿安精研曲學(xué),有陽上代去之說,雖根於南北曲之應(yīng)用,實亦與詞相 通。愚以為上去通押,當(dāng)亦以應(yīng)歌之故。唐宋各地方音,上去之混亂,有以致之。 季剛、栓齋,已成異物,就鄙見而演繹證明,不得不望諸世之知音者。
○夾協(xié)
一詞之中,平仄韻互見,謂之夾協(xié),計有二類:(一)為轉(zhuǎn)韻。所轉(zhuǎn)之韻, 不屬本部,上去入亦無限制。特有轉(zhuǎn)韻之後,前韻即不再協(xié)者,例如古調(diào)笑、蕃 女怨、西溪子,三換韻。清平樂後遍換平韻。女冠子第三韻換平韻。菩薩蠻、減 字木蘭花、虞美人,四換韻。而河傳換韻多少,各家不同,綿相連之句,各自為 協(xié)。有所轉(zhuǎn)之韻插入前韻之間者,例如單調(diào)訴衷情,韋莊、顧兩詞,平韻中夾 兩句仄韻。相見歡換頭,夾兩句仄韻。定風(fēng)波前後遍,夾入仄韻三處,每處二韻。 有所轉(zhuǎn)之韻與前韻間隔相協(xié)者,例如定西番、紗窗恨及毛文錫中興樂。而酒泉子 之夾協(xié),各家不同,類皆隔句各相為協(xié)。此種體格,令曲為多,且多唐五代之作。 慢曲中如小梅花八換韻,屬第一者。韓元吉六州歌頭五換仄韻,皆夾入平韻之間。 水調(diào)歌頭東坡明月幾時有一首,前後遍五六兩句,另換仄韻自協(xié),宋元人或仿之, 屬第二者。此外則甚少概見。(二)為三聲通協(xié)。其平仄之變,必為同部之字, 例如西江月前後遍之末一韻換仄。采桑子慢第二韻起換平。換巢鸞鳳前遍末一韻 起換仄。渡江云換頭第二韻仄協(xié)。戚氏第三段夾入二句仄協(xié)。四園竹前遍一仄協(xié), 後遍兩仄協(xié)。而哨遍三聲夾協(xié)之處為尤多。雖通協(xié)之地位不同,而取諸同部,實 與轉(zhuǎn)韻有別。此種體格,慢詞多於令曲。宋元人作轉(zhuǎn)韻之令曲,或有用同部者, 則偶爾為之,無必要也。若論其源流,則轉(zhuǎn)韻通協(xié),三百篇固皆有之。漢魏以降, 古體樂府有轉(zhuǎn)韻,而詩無通協(xié)。南北曲用通協(xié),而并無轉(zhuǎn)韻。故三聲通協(xié),實開 元曲之風(fēng),轉(zhuǎn)韻仍詩之遣遺耳。
○句中韻
詞有句中韻,或名之曰短韻,在全句為不可分,而節(jié)拍實成一韻。例如溫庭 筠荷葉杯,“波影滿池塘”,影字與上句冷字葉?!澳c斷水風(fēng)冷”,斷字與上句 亂字葉。馮延巳南鄉(xiāng)子之茫茫、斜陽,與下句腸字、行字葉。霜天曉角換頭第二 字,定風(fēng)波換側(cè)後仄協(xié)之二字亦然?;ㄩg集中,其例多有。慢曲如滿庭芳、瑣窗 寒、憶舊游、絳都春、玉蝴蝶、暗香、無悶等調(diào)之換頭第二字屬於短韻者,不勝 枚舉。木蘭花慢則有三短韻,換頭以外,如柳詞之傾城、歡情皆是。且柳之三首 悉同。此等葉韻,最易忽略。南宋以後,往往失葉。霜天曉角、滿庭芳、憶舊游、 木蘭花慢等常填之調(diào)為尤甚。律譜列為又一體,而不知其非也。填詞家於此最應(yīng) 注意,既不可失葉,使少一韻,尤須與本句或相承之句黏合為一,毫無斧鑿之痕。 歷觀唐宋名詞,莫不如是。惟因此故,發(fā)生一疑似之問題,凡詞中無韻之處,忽 填同韻之字,則跡近多一節(jié)拍,謂之犯韻,亦曰撞韻。守律之聲家,懸為厲禁。 近日朱、況諸君尤斤斤焉。而宋詞於此,實不甚嚴(yán)。即清真、白石、夢窗亦或不 免。彼精通聲律,或自有說。吾人不知節(jié)拍,乃覺徨。例如清真拜星月慢之 “眷戀”,屯田戚氏之“孤館”,有他家不葉者,尚可謂其未避撞韻。而如清真 綺寮怨之“歌聲”,梅溪壽樓春之“未忘”,夢窗秋思之“路隔”,及草窗倚風(fēng) 嬌近之“淺素”,是韻非韻,與倚風(fēng)嬌近城、屏、婷三字可以斷句,是否夾協(xié)三 平韻,同一不敢臆測。既避專輒,又恐失葉,遂成縣案。凡屬孤調(diào),遇此即窮。 因?qū)徤鞫仗钜豁?,愚與邵次公倡之,吳瞿安、喬大壯從而和之,然終未敢信為 定論也。
○孔廣森分韻
孔廣森著詩聲分例,開丁以此毛詩正韻之先。其言曰:“今之詩主乎文,古 之詩主乎歌。歌有急徐之節(jié),清濁之和,或長言之,詠嘆之,累數(shù)句而無以韻為。 或繁音促節(jié),至於句有韻,字有韻,而莫厭其多,奇者不可偶,偶者不可奇。虧 者不可綴,綴者不可虧。離者不可合,合者不可離。錯之則變化而無方,約之則 同條而有常。”就三百篇之韻,立通例十,別例十三,雜例四,此不啻毛詩之律 矣。愚謂論詞之用韻,亦當(dāng)用此法。有曼聲,有促拍,相因相成。聲之所以成文, 歌之所以悅耳,韻之疏密,即節(jié)拍之長短。雅樂如是,燕樂乃魏文侯所謂聽不知 倦者,在唐時為俗樂,更何待言。唐五代令曲,率一句一韻,或兩句一韻。密者 句中有韻,且如單調(diào)訴衷情、河傳之類。有韻之句,為二字、三字,并相連至數(shù) 句者,則節(jié)拍愈促,所謂累累乎如貫珠也。慢曲之作,乃長其聲,疏其拍,即孔 氏所謂長言之、詠嘆之者。試韻,如前舉滿庭芳之類。更促者,連用兩短韻,如 瑣窗寒“遲暮,嬉游處”之類。曲中加一促拍,則如木蘭花慢“傾城”“歡情” 之類。畢曲之時,連用單句兩韻,而上韻字?jǐn)?shù)較少,則如掃花游“黯凝佇”之類。 孔氏曰:“急則承之以緩,緩則承之以急。密則間之以疏,疏則間之以密。不知 此,不可與言聲學(xué)?!闭\至當(dāng)之論也。至所謂累數(shù)句而無以韻為者,則詞較詩尤 多??资吓e不入韻之例,如豳風(fēng)首章,周頌噫篇,不過三句。詞中四句一韻, 如風(fēng)流子、沁園春、鶯啼序之類,已屬習(xí)見。而八六子後遍,五句一韻,共二十 九字。西平樂後遍,五句一韻者計二十八字,六句一韻計二十六字。有人疑西平 樂後遍十五句七十字,不應(yīng)只有三韻。而不知此為曼聲之極致。用韻既少,且不 加短韻,正與孔氏之論噫嘻篇相類也。鄭文焯以夢窗前遍之苑、晚,換頭之市、 水,夾葉兩仄韻,因疑清真之盡、晚二字,以真、寒相葉,楚、野二字,以古音 相葉。然在夢窗則是,在清真仍為疑問。以真寒為一部,只漢魏有。然野入魚部, 固系古音,而宋詞皆罕用。清真集中,且無他證也。慢曲格調(diào),成於屯田樂章集 中。如笛家弄之四句一韻,全篇凡五。曲玉管換頭四句一韻,結(jié)拍五句一韻。雖 篇中間以短韻,然實句多而節(jié)拍少。林鐘商鳳歸云,起調(diào)、換頭皆六句一韻。仙 呂商鳳歸云,換頭,六句一韻,亦西平樂之類。至夜半樂前兩段用曼聲,第三段 逐句用韻者相連至四句,則改用促拍,又與孔氏之論鴟者同矣。故詞之節(jié)拍, 今雖無徵而依孔氏研毛詩之法,其疏密實可因韻以考見。至孔氏書中,如奇韻、 偶韻、疊韻、空韻、獨韻、兩韻、三韻、四韻、分葉、隔葉、首尾葉、不入韻、 句中韻各例,在詞亦皆有之。惜曩之言詞律者,未知此法也。
○四聲不可紊
自明至清中葉,填詞家每疏於律。平仄且舛,遑論四聲。然四聲之不可紊, 實宋人成法。姜夔大樂議曰:“七音之葉四聲,各有自然之理。今以平入配重濁, 以上去配輕清,奏之多不皆葉?!彪m非為燕樂而發(fā),而音理無二,當(dāng)然用於詞。 沈義父樂府指迷曰:“句中去聲字,最為緊要。將古知音人曲,一腔兩三只參訂, 如都用去聲,亦必用去聲。其次,如平聲卻得用入聲替,上聲字最不可用去聲替。 不可以上去盡是仄聲便用得?!贝藢χ穆暡恢咭粽哒f法,較姜氏語尤顯豁。 既明示四聲之各有垠Ф,且告以替代之所宜矣。清人論四聲,始於萬樹,持論 頗精。萬氏之言曰:“上聲舒徐和緩,其音低。去聲激萬清遠,其腔高。相配用 之。方能抑揚有致?!惫熟断噙B二仄聲字上去之分配,及中隔一平聲時上去之分 配,詞律論之綦詳。又曰:“名詞轉(zhuǎn)折跌蕩處,多用去聲,何也。上入可作平, 去則獨異。當(dāng)用去者,非去則激不起。用入且不可,斷斷勿用平上?!惫蕦︻I(lǐng)句 之去聲字,注中時時提出,擬諸曲之務(wù)頭。宴清都注云:“四聲之中,獨去聲為 一種沉著遠重之音。所以入聲可以代平,次則上聲,而去聲萬萬不可。”此借程 垓、何籀,以上代平之字示其義例也。暗香注云:“首句姜詞第三字‘月’字, 觀吳詞‘誰’字,則知可用‘吳水’姜作‘竹外’,可知‘竹’字可平?!头?葉’姜作‘正寂寂’,則知第一個‘寂’字可平?!P虹’姜作‘夜雪’,則知 平?!挚善??!贝穗m未明言入之代平,而已示其實例也。丹鳳吟注云: “上去入亦須嚴(yán)訂,如千里和清真,無一字相異,此其所以為佳,所以為難?!?則又示全依四聲之例也??荚~律旁注,雖止可平可仄,間有作平?;蚰陈曃疵魇?四聲之限制,而各調(diào)注中,詳為說明,實以應(yīng)用某聲之字示以規(guī)范矣。杜文瀾校 勘記,就一枝春言之曰:“按宋詞用韻,只重五音。往往以上聲作去,去聲作上。 用平聲處,更可以上以入代平。獨於應(yīng)用去上二聲相連之處,則定律甚嚴(yán)。如此 調(diào),萬氏注出乍數(shù)、喚起、尚淺、夜暖、試與、媚粉六處,尚有前段第七句之自 把,後結(jié)之醉語,亦去上聲,共八處,皆定格也。凡仄聲調(diào)三句接連,用韻則中 之四字必用去上。又後結(jié)五字一句,而尾二字皆仄者,亦必用去上。如用人韻, 則用去入,名詞皆然。此卷後之掃花游用去上六處,卷十七之花犯用去上十二處, 為至多者。蓋去聲勁而縱,上聲柔而和,交濟方有節(jié)奏?!标U明萬說,雖只上去 一端,實不下康成之箋毛傳矣。至周濟宋四家詞選序論曰:“紅友極辨上去,是 已。上入亦有辨,入之作平者無論矣。其作上者可代平,作去者斷不可代平。平 去是兩端,上由平而之去,入由去而之平。”則又推至於上入之分。夫上去入既 各有區(qū)別,則非四聲有定而何。惟周、杜二氏,一謂去作上,一謂去作上,一謂 入代去,尚有可疑。以實例既少,既音理亦待商也。至杜謂上去互用,本於五音, 則未明音理矣。
○四聲因調(diào)而異
四聲總是,因調(diào)而異。有參照各家,限於某句某字者。有自度之腔,他無可 據(jù),不得不全依之者。有常填之調(diào),只有平仄,無四聲之可言者。茲分別論之。
限於某句四聲有定之字,萬、杜兩家所論,多屬於此,惟尚未完備。就實例 言之,可分七種:
(一)領(lǐng)句之字多用去聲。如詞旨所舉任、乍、怕、問、愛、柰、料、更、 況、悵、快、嘆、未、念是也???,平去兼收。似算甚,上去兼收,論者去當(dāng)作 去。嗟方將應(yīng),平聲。若莫,入聲。亦有時用以領(lǐng)句。且常用之字,詞旨未舉者 尚多,故如清真解語花“從舞休歌罷”、白石惜紅衣“說西風(fēng)消息”,用平用入, 應(yīng)依之。
(二)句中或韻上之一字限用去聲者。例如柳梢青後遍第二韻,戀繡衾前遍 第二第三韻,後遍第一、第二韻,韻上一字皆去聲。清真塞翁吟之“鏡中”,慶 春宮前遍“見星”,後遍“未成”,亦同。又如秋蕊香前後遍第三句第五字,子 野惜瓊花前遍處字,後遍葉字,小山思遠人念字“寄字”旋字為字,清真塞垣春 韻字“怨字”袖字向字,望海潮前後遍第四五兩句第三字,皆句中字之限用去聲 者。萬氏論一寸金調(diào),所指去聲二十字,則句中韻上皆有之。
(三)某字某句限用入聲者。例如憶舊游、紅林檎近末句第四字,霜葉飛清 真之“瘋瘋玉匣”,皆非用入聲不可。八聲甘州屯田“物華休”之物字,“識歸 舟”之識字,憶舊游清真“燭花搖”“拂河橋”之燭字、拂字,齊天樂清真暮雨、 勸織、深閣、重拂(後遍準(zhǔn)此)之雨字、織字、閣字、拂字,均應(yīng)用入。但可以 上聲代,此類甚多。
(四)句首或句中或句尾限用去上者。句首之例,如清真倒犯之霽景、駐馬, 瑣窗寒之暗柳、靜鎖、付與,隔浦蓮近之驟雨。句中之例,如屯田八聲甘州之暮 雨,清真應(yīng)天長之笑我、載酒,花犯之勝賞、望久、夢想,解連環(huán)之寄我,玲瓏 四犯之鬢點、念想。句尾之例,則不屬於韻者,如宴清都、湘江靜前後遍四字偶 句,句末二字,(上聲或用入代)清真三部樂之瘦損,白石玲瓏四犯之換馬,琵 琶仙之細柳。屬於韻者,在花犯、在花犯、眉嫵、掃花游調(diào)中,不止一處。清真 隔浦蓮近之翠葆、岸草,西河之對起、半壘,白石秋宵吟之頓老、又杳、未了。 而齊天樂、綺羅香、西子妝、宴清都、過秦樓等調(diào),結(jié)秦樓等調(diào),結(jié)拍末二字限 用去上者,尤指不勝屈。至於探芳信結(jié)拍六字句,去上平平去上,則與掃花游駐 馬河橋避雨,皆一句之中首尾均用去上者。各名家詞於上述諸例,大抵從同。
(五)二字相連用上聲者,此例較少,惟屯田樂章集中,兩上聲連用者頗多, 或系疊字連語。
(六)平聲三字以上連用者例如淮海夢揚州之“輕寒如秋”,梅溪壽樓春之 “今無裳”、“良宵長”、“消磨疏狂”、“裁春衫尋芳”,金盞子“湔裙溪”, 三妹眉“晴檐多風(fēng)”。其三平、四平、五平皆為定格,惟此例不甚多。
(七)句中各字,四聲固定者,以四字句為多。例如倦尋芳首句,絳都春、 永遇樂結(jié)拍,掃花游“暗黃萬縷”,眉嫵“翠尊共款”,為去平去上?,嵈昂? “桐花半畝”,尉遲杯“無情畫舸”,齊天樂“西窗暗雨”,西子妝“垂楊謾舞”, 為平平去上。此兩事,詞中常有。夢揚州“燕子未歸”去上去平,倦尋芳第三句 平去平去,戚氏“夜永對景”,鸚啼序“傍柳系馬”,去上去上。鸚啼序“平瞻 太極”、“清風(fēng)觀闕”,平平去入。例雖不多,亦屬固定。更有所謂四聲句者, 渡江云“暖回雁翼”,掃花游“曉陰翳日”,皆上平去入。繞佛閣“樓觀迥出”, 平去上入。方、楊和詞及夢窗均依清真填之。而夢窗龍山會末句之“月向井梧”, 雖在句內(nèi),亦入去上平也。
以上皆一定不易之四聲,守律者所應(yīng)共遵。萬氏以特重去聲及去上,故其他 未遑詳論耳。至全依四聲,則除方千里和清真以外,夢窗填清真、白石自度之腔, 亦謹(jǐn)守之。故某人創(chuàng)調(diào),其四聲即應(yīng)遵守某人。如清真之大、六丑、瑞龍吟、 霜葉飛及凡無前例者,白石之鬲梅溪令、鶯聲繞紅樓、醉吟商小品、暗香、疏影、 徵招、角招之類,不下十馀,夢窗之西子妝、霜花腴等九調(diào),及屯田詞不見他集 之調(diào),皆以全依四聲為是。正於浣溪沙、鷓鴣天、臨江仙、玉樓春、高陽臺、洞 仙歌、滿江紅、賀新郎、沁園春一般習(xí)見之調(diào),宋人作者甚多,無從發(fā)見其四聲 一定之字,即不用守四聲之說,平仄不誤可矣。然可平可仄之字,仍應(yīng)有所據(jù) 依。詞律、詞譜之注,歷考各家,足資遵守。如有補充糾正,亦必?fù)?jù)善本詞集。 且其可平可仄,有一句之中,兩字必同時變換者,如四字句七字句之一三兩字, 頗多明證。
○切戒自恃天資
作者以四聲有定為苦,固也。然慎思明辨,治學(xué)者應(yīng)有之本能,否則任何學(xué) 業(yè),皆不能有所得,況尚有簡捷之法自得之樂乎。萬氏曰:“照古詞填之,亦非 甚難。但熟吟之,久則口吻之間有此調(diào)聲響,其拗字必格格不相入。而意中亦不 想及此不入調(diào)之字?!睕r蕙風(fēng)晚年語人:嚴(yán)守四聲,往往獲佳句佳意,為苦吟中 之樂事。不似熟調(diào),輕心以掉,反不能精警。以愚所親歷,覺兩氏之言,實不我 欺。凡工詩工文者,簡練揣摩,困心衡慮,甘苦所得,當(dāng)亦謂其先得我心也。抑 愚更有進者,諷籀之時,先觀律譜所言。再參以善本之總集、別集并及校本,考 其異同,辨其得失。則一調(diào)之聲律,具在我心目中,熟讀百回,不啻己有,不獨 入萬氏之境,且獲思悟之一。竹、樊榭,有開必先。︹村、樵風(fēng),遂成專詣。 至足法矣。及依律填詞,尤有取於張炎詞源制曲之論,句意、字面、音聲,一觀 再觀,勿憧屢改,必?zé)o瑕乃已。白石所謂過旬涂稿乃定,不能自已者。彈丸脫手, 操縱自如,讀者視為天然合拍,實皆從千錘百煉來。況氏之樂,即左右逢原之境。 成如容易卻艱辛。︹村先生謂之人籟。且曰:勿以詞為天籟,自恃天資,不盡人 力,可乎哉。特以艱深文淺陋,不足語於研煉,且當(dāng)切戒耳。
○音理宜求密
萬氏之辨去聲及去上也,因音有高低,而默會於抑揚抗墜。謂必如是,乃能 起調(diào)。所資以參酌者,為南北曲之謳唱。就所用去上,推之於詞。然詞所承之詩, 早有類此之研究。齊梁之際,競談聲病,因有平頭、上尾、大韻、小韻等八病之 名,所謂“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nèi),角徵不同”。即在四聲之分配。永 明體之詩,以善識聲韻相標(biāo)揭,舉例如“天子圣哲”、“王道正直”,韻部聲紐, 無一相同。南史所述,即詩之聲響也。姜夔七音四聲相應(yīng)之說,似較周、沈約 尤精。然沈義父有言;近世作詞者,不曉音律。而舊譜失傳一語,亦常見於南宋 人詞敘中。如萬氏之說兩上兩去。皆所當(dāng)避。屯田嫻於聲律,當(dāng)時必付謳唱,所 用兩上、兩去、兩入。音節(jié)是否流美,後鮮繼聲,是否以不說耳之故,今無可考。 梅溪壽樓春,是否能歌,音節(jié)如何,亦無人論及。然於口齒間求諧葉,唇齒喉舌 陰陽呼等,皆不無關(guān)系。欲合於孟子所謂耳有同聽,則與永明聲病,息息相關(guān)。 四聲既分,陰陽亦別。雙聲疊韻,尤當(dāng)慎用。以愚諷籀所得,諧美清脆之句,率 布置停勻。一句之中,聲紐韻部,實忌重沓。李清照聲聲慢連用十四疊字,吳夢 窗探芳新連用八疊韻字,亦與柳史同一疑問。聞?wù)咭晌嵫院?,求音理於至密,?有如是者。音學(xué)大師戴震,雖非詞人,而謂音同字異,或相似者連用為不諧,實 可施之於詞也。
○詞句隨人而異
乾嘉經(jīng)師有恒言曰:始為之不易,後來者加詳。由晚近之詞學(xué),上視清初, 聲律如是,句法亦如是。萬氏糾明代清初之誤讀,所用方法,審本文之理路語氣, 校本調(diào)之前後短長,再取他家以資對證,此萬古不易之說也。彼所成就,為五言 一領(lǐng)四與上二下三之別。七言上三下四與上四下三之別。次則九字句上三下六與 上五下四之別。再次則為短韻,已了如指掌。然有引其端,未竟其緒者。中二字 相連之四字句,八聲甘州之“倚闌干處”,注中言及,而不視為重要。且戚氏之 “向明燈畔”,木蘭花慢之“盡尋勝去”,未免忽略。木蘭花慢并不采柳詞。玉 田高陽臺“能幾番游”之非定格,亦未言及。六字的腰句法,固有在第三字注讀 者,而夜飛鵲“斜月遠、墮馀輝”,玲瓏四犯“揚州柳、垂官路”,則未注出。 側(cè)犯采方千里詞,結(jié)拍八字讀法,與周、姜不合。惟近代論著,由萬氏成法而推 演,如黃鶯兒“觀露濕縷金衣”十一字,一字領(lǐng)兩五字之例。拜星月慢“似覺瓊 枝玉枝相倚”十四字,二字領(lǐng)兩六字之例。引駕行“秦樓永晝”十字,二字承兩 四字之例。日有增益,不得謂非詞律啟之也。至霜葉飛,“正倍添凄悄”,“奈 五更愁抱”,夢窗則用二三句法。瑞鶴仙、三姝媚等之九字句,或三、六,或五、 四,隨人而異,殊難比而同之。作者各就所仿效者,求與原詞相合可耳。
○填詞須據(jù)名家
七字以下之句,由詩嬗變。八九字以上者,由加和聲。然實有不能臆為句讀 者。律譜於此明而未融,且未能言其所以然之故。彩云歸“別來最苦”十二字, 二郎神結(jié)拍十三字,萬氏不敢句讀,并於注發(fā)之,是已。然清真還京樂,“奈何 客里光陰虛費”、“中有萬點相思清淚”,皆八字,應(yīng)一氣讀。“殷勤為說春來 羈旅況味”,說字來字?jǐn)嗑洌杂形窗?。且“向長淮底”十九字,一氣趕下。而 萬氏采方千里詞,強分句讀。屯田征部樂“須知最有風(fēng)前月下心事始終難得”, 萬氏於有字、下字分句。夏敬觀曰:“須知”至“心事”十字,應(yīng)連讀不可分。 又如梅溪換巢鸞鳳,“定知我今無魂可銷”,今字可屬上可屬下,不能遽為劃分。 屯田傾杯,“爭知憔悴損天涯行客”周濟曰:依調(diào)損字當(dāng)屬下,依詞損字當(dāng)屬上, 亦未易臆為句讀也。其十字以上之句在一韻之中,分句各異者。霜葉飛前結(jié),清 真作“又透入清暉半晌特地留照”,夢窗作“彩扇咽涼蟬倦夢不知樊素”,玉田 一作“尚記得當(dāng)年雅音低唱還好”,一作“又暗約明朝斗草誰能先到”,一作 “慣款語莫游好懷無限歡笑”能斷為必五字、六字,或七字、四字乎。即以詞律 發(fā)凡所舉水龍吟,結(jié)折論,淮海為“念多情但有當(dāng)時皓月照人依舊”,東坡為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清真為“恨玉容不見瓊英謾好與何人比”, 白石為“甚謝郎也恨飄零能道月明千里”,夢窗九首則上四例皆有。明楊慎論淮 海詞,有字、照字、舊字各一拍,“強作解事,不明樂章”,固為竹所譏。即 詞律謂首句一領(lǐng)四以下四字兩句,亦豈免削足屨。八聲甘州起拍十三字,按屯 田、石林、夢窗各作中,三字屬上屬下,或可上可下,同上述兩例。愚以為詞以 韻定拍,一韻之中,字?jǐn)?shù)既可因和聲伸縮,歌聲為曼為促,又各字不同。謳曲者 只須節(jié)拍不誤,而一拍以內(nèi),未必依文詞之語氣為句讀。作詞者只求節(jié)拍不誤, 而行氣遣詞,自有揮灑自如之地,非必拘拘於句讀。兩宋知音者多明此理,故有 不可分之句,又有各各不同之句。今雖宮調(diào)失考,讀詞者亦應(yīng)心知其意,決不可 刻舟求劍,驟以為某也某也不合。而依律填詞,須有名作可據(jù),即免亻面錯。夢 窗作水龍吟,其良師矣。故愚於詞之圈法,向不主標(biāo)點句讀,但注明韻葉,以示 節(jié)拍所在。喬大壯深韙吾言。蓋綜上述諸例所得,而實例不止此,且與和聲住字 之說,一以貫之也。不寧惟是,多數(shù)從同之句,名家所作,有時偶殊。例如憶舊 游起拍,“記眉橫淺黛,淚洗紅鉛,門掩秋宵”,一般從之。而“夢人猶未苦, 苦送春隨人去天涯?!彼堃髑搬岜樗淖秩錇橐豁嵳吒鞫?。而夢窗一首前遍作 “紺玉鉤簾窗曰:“送處,橫犀麈、天香分鼎”,一首後遍作“攜手同歸處,玉 奴換、綠窗春近”他家亦有如是者,詞譜名以攤破。尉遲杯屯田“困極忄馀, 芙蓉帳暖,別是惱人滋味”,東山及梅苑無名氏均同,清真作“冶葉倡條俱相識, 仍慣見、珠歌翠舞”。瑞龍吟、賀新郎、念奴嬌皆有相類之事。究其實際,同在 一韻之中,同出於知音之輩,又足證吾說矣。
○比興說
張惠言論詞曰:“緣情造端,興於微言以相感動?!庇衷唬骸皭烹[盱愉,感 物而發(fā),觸類條鬯,各有所歸。”蓋體風(fēng)騷,一掃纖艷靡曼之習(xí),而詞體始尊。 清季詞風(fēng),上追天水,實啟於此。周濟繼之,其言曰:“詞非寄不入,專寄 不出,以無厚入有間,意感偶生,假類畢達。雖鋪敘平淡,摹繢淺近,而萬感橫 集,五中無主。讀其篇者,臨淵羨魚,意為魴鯉。中宵驚電,罔識東西。赤子隨 母笑啼,鄉(xiāng)人緣劇喜怒?!币燥L(fēng)騷漢樂府之法說詞,而實取於六義中之比興。顧 比興之義,毛傳只標(biāo)興體,二鄭始加分疏。孔氏正義申之,謂“美刺俱有比興”, “比顯而興隱”。又釋先鄭事於物為興之說,謂“取譬引類,發(fā)起己心”,陳 啟源毛詩稽古編,復(fù)闡明之,謂“興婉而比直,興廣而比狹。二者皆喻,而體不 同。興者興會所至,非即非離,言在此意在彼,其詞微,其旨遠。比者一正一喻, 兩相譬況,其詞決,其旨顯”。則張、周二氏之言,又即毛詩學(xué)者之所謂興也。 夫論詞者,不曰“煙水迷離之致”,即曰“低徊要眇之情”。心之入也務(wù)深,語 之出也務(wù)淺。驟視之如在耳目之前,靜思之遇於物象之外。每讀一遍,或代設(shè)一 想,輒覺其妙義環(huán)生,變化莫測,探索無盡。莊或曰:“義可相附,義即不深。 喻可專指,喻即不廣?!睂嵱形匆滓匝哉Z形容者。惟作者於此決非刻楮為葉,有 意為之。必蓄積於胸中者,包有無窮之感觸,不能自抑,則無論因事物、因時令、 因山川,當(dāng)時之懷抱,如矢在弦,不得不發(fā)。即作者亦不自知,脫稿以後,按諸 所感之事實,似覺有匣劍帷燈之妙。言為心聲,如就題立意,或因意命題,不能 得此無形之流露。名以寄,慮猶涉跡象也。故造此境難,讀者知之亦難。然茍 由張、周之論,參以治毛詩學(xué)者之說,於比興之義,體會有得,則思過半矣。
○煉字煉句
千錘百煉之說,多施諸字句。蓋積字成句,積句成段,積段成篇,詩文所同, 詞亦如是。向之作者,以煉字煉句為本。且字煉而句亦煉,張所謂“織綃泉底, 去塵眼中”,造句之喻,仍偏重於字也。陸輔之詞旨有所謂警句,所謂奇對,前 者句之煉,後者字之煉也。煉之之法如何,貴工貴雅,貴穩(wěn)貴稱。戒、或艱 澀。且須刊落浮藻,必字字有來歷,字字確當(dāng)不移。以意為主,務(wù)求其達意深, 而平易出之。意新而沖淡出之。驅(qū)遣古語,無論經(jīng)史子與夫騷、選以後之詩文, 侔色揣稱,使均化為我有。即用古人成句,亦毫無蹈襲之跡,而其要歸於自然。 所謂自然,從追琢中來。吾人讀陶潛詩、梅堯臣詩,明白如話,實則煉之圣者。 珠玉、小山、子野、屯田、東山、淮海、清真,其詞皆神於煉。不似南宋名家, 針線之跡未滅盡也。然煉句本於煉意。愚始學(xué)時,瞻園先生詔之曰:“意淺則語 淺,意少切勿強填?!贝藶榛局?。惟既須有意,而意亦有擇。意貴深,而不 可轉(zhuǎn)入翳障。意貴新,而不可流於怪譎。意貴多,而不可橫生枝節(jié)?;騼梢獠⒁?意,或一意化兩意,各相所宜以施之。以量言,須層出不窮。以質(zhì)言,須鞭辟入 里。而尤須含蓄蘊藉,使人讀之,不止一層,不止一種意味。且言盡電不盡,而 處處皆緊湊、顯豁、精湛,則句意交煉之功,情景交煉之境矣。至一篇大局,所 謂文章本天成,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者,原非預(yù)設(shè)成心。然如何起,如 何結(jié),如何承轉(zhuǎn),如何翻騰,如何呼應(yīng),一篇有一篇一之脈絡(luò)氣勢,不能增減。 徹首徹尾,且不可分。在駢散文五七古最為顯著,律絕實亦如此。詞之近慢較易 見,南唐兩宋之令曲,仍易探索。花間集如溫庭筠菩薩蠻極不易以此求之。而細 加尋繹,仍莫如有全局之布置。陳銳有言,我只能以作詩之法作詞,此謀篇布局 之說,而其功仍不外於煉也。
○行文兩要素
行文有兩要素,曰氣、曰筆。氣載筆而行,筆因文而變。昌黎曰:“氣盛則 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長短高下,與筆之曲直有關(guān)。抑揚垂縮,筆為之, 亦氣為之。就詞而言,或一波三折,或老翰無枝,或欲吐仍茹,或點睛破壁。且 有同見於一篇中者,百煉剛與繞指柔,變化無端,原為一體,何也。志為氣之帥, 氣為體之充,直養(yǎng)而無暴,則浩氣常存,惟所用之,無不如志。茍餒而弱,何以 載筆。名之曰柔,可乎。讀昔人詞評,或曰拗怒,或曰老辣,或曰清剛,或曰大 力盤旋,或曰放筆為直,皆施於屯田、清真、白石、夢窗,而非施於東坡、稼 軒一派。故勁氣直達,大開大闔,氣之舒也。潛氣內(nèi)轉(zhuǎn),千回百折,氣之?dāng)恳病?舒斂皆氣之用,絕無與於本體。如以本體論,則孟子固云至大至剛矣。然而婉約 之與豪放,溫厚之與蒼涼,貌乃相反,從而別之曰陽剛,曰陰柔。周濟且準(zhǔn)諸風(fēng) 雅,分為正變,則就表著於外者言之,而仍只舒斂之別爾。蘇、辛集中,固有被 稱為摧剛為柔者。即觀龍川,何嘗無和婉之作。玉田何嘗無悲壯之音。忠愛纏綿, 同源異委。沉郁頓挫,殊途同歸。譚獻曰:“周氏所謂變,亦吾所謂正。”此言 得之。故詞之為物,固衷於詩教之溫柔敦厚,而氣實為之母。但觀柳、賀、秦、 周、姜、吳諸家,所以涵育其氣,運行其氣者即知。東坡、稼軒音響雖殊,本原 則一。倘能合參,益明運用。隨地而見舒斂,一身而備剛?cè)帷0胩?、︹村晚年?造,蓋近於此。若喧う放恣之所為,則暴其氣者,北宮黝、孟施舍之流耳。
○論詞境
詞境極不易說,有身外之境,風(fēng)雨山川花鳥之一切相皆是。有身內(nèi)之境,為 因乎風(fēng)雨山川花鳥發(fā)於中而不自覺之一念。身內(nèi)身外,融合為一,即詞境也。仇 述問詞境如何能佳。愚答以“高處立,寬處行”六字。能高能寬,則涵蓋一切, 包容一切,不受束縛。生天然之觀感,得真切之體會。再求其本,則寬在胸襟, 高在身分。名利之心固不可有,即色相亦必能空,不生執(zhí)著。渣滓凈去,翳障蠲 除,沖夷虛澹,雖萬象紛陳,瞬息萬變,而自能握其玄珠,不淺不晦不俗以出之。 叫囂儇薄之氣皆不能中於吾身,氣味自歸於醇厚,境地自入於深靜。此種境界, 白石、夢窗詞中往往可見,而東坡為尤多。若論其致力所在,則全自養(yǎng)來,而輔 之以學(xué)。蕙風(fēng)詞話曰:“多讀書,謹(jǐn)避俗。”又曰:“取古人詞之意境極佳者, 締構(gòu)於吾想望中,使吾性靈相浹而俱化?!苯匀胧种ㄩT,特不免仍有跡象耳。 蕙風(fēng)說境,上述數(shù)語以外,尚有數(shù)條語亦近是。
○詞之結(jié)構(gòu)
有曲直,有虛實,有疏密,在篇段之結(jié)構(gòu),皆為至要之事。曲直之用,昔人 謂曲已難,直尤不易。蓋詞之用筆,以曲為主。寥寥百字內(nèi)外,多用直筆,將無 回轉(zhuǎn)之馀地。必反面?zhèn)让?,前路後路,淺深遠近,起伏回環(huán),無垂不縮,無往不 復(fù),始有尺幅千里之觀,玩索無盡之味。兩宋名家,隨在可見,而神妙莫如清真、 夢窗。然有如黃河?xùn)|來,雖微遇波折,仍一瀉千里者,如東坡赤壁之念奴嬌,稼 軒北固亭之永遇樂。有以事之起訖不提不轉(zhuǎn),恰成全局者,如清真夜飛鵲,則皆 妙於直者也。一段之中,四句五句六句一氣趕下,稱為大開大闔者,如清真還京 樂換頭,西平樂後遍,而樂章集中尤多。此類體格,夢窗最擅勝場,亦妙於直者 也。此雖皆筆之運用,而實賴氣以行之。虛實之用,為境之變化,亦藉筆以達之。 敘景敘事,描寫逼真,而一經(jīng)點破,虛實全變。例如憶往事者,寫夢境者,或自 己設(shè)想者,或代人設(shè)想者,只於前後著一語,或一二字,而虛實立判。就點破時 觀之,是化實為虛。就所描寫者言之,則運虛於實。飛卿已有此法,尤顯者如東 山青玉案結(jié)拍,及清真掃花游、瑣窗寒、渡江云、風(fēng)流子,皆有此妙。南宋諸家 多善學(xué)之。疏密之用,筆之變化,實亦境與氣之變化。如畫家濃淡淺深,互相調(diào) 劑。大概綿麗密致之句,詞中所不可少。而此類語句之前後,必有流利疏宕之句 以調(diào)節(jié)之,否則郁而不宣,滯而不化,如錦繡堆積,金玉雜陳,毫無空隙,觀者 為之生厭。耳目一新者境,呼吸驟舒者氣,變化無恒者筆,與詞調(diào)組織偶句之後, 必有單行,恰相似也。事屬易曉,實例極多,不煩枚舉。至於宜拙不宜巧,宜重 不宜輕,宜大不宜小,所以杜纖弱氵兆淫之漸,免於金應(yīng)所稱三蔽者,則必然 之條理,非相互之應(yīng)用。不得與曲直、虛實、疏密相提并論矣。
●卷下
○花間集
花間集,為最古之總集,皆唐五代之詞。輯者後蜀趙崇祚。甄選之旨,蓋擇 其詞之尤雅者,不僅為歌唱之資,名之曰詩客曲子詞,蓋有由也。所錄諸家,與 前後蜀不相關(guān)者,唐惟溫庭筠、皇甫松。五代惟和凝、張泌、孫光憲。其外十有 三人,則非仕於蜀,即生於蜀。當(dāng)時海內(nèi)亻叔擾,蜀以山谷四塞,茍安之馀,弦 歌不輟,於此可知。若馮延巳與張泌時相同,地相近,竟未獲與,乃限於聞見所 及耳??蓟ㄩg結(jié)集,依歐陽炯序,為後蜀廣政三年,即南唐元四年。馮方為李 景齊王府書記,其名未著。陳世修所編陽春集,有與花間互見者,如溫庭筠之 更漏子玉爐煙、酒泉子楚女不歸、歸國遙雕香玉,韋莊之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清平樂春愁南陌,應(yīng)天長綠槐陰里,以及薛昭蘊、張泌、牛希濟、顧、孫光憲 各一首,疑宋人羼入馮集。王國維謂馮及二主堂廡特大,故花間不登其只字,則 逞臆之談,未考其年代也。然唐五代之詞,能存於今,且流傳極溥,實惟此是賴。 明人刊本,頗多未經(jīng)羼亂。清有汲古閣本,四印齋本。民國有雙照樓本、四部叢 刊本,皆影刊明以前舊本者。
○尊前集
尊前集亦唐五代總集之一,有明萬歷刻本,顧梧芳序謂所自輯。毛晉據(jù)之, 刊入詞苑英華。然吳匏庵有手鈔本,為朱彝尊所得,斷為宋初人輯錄。又有梅禹 金鈔本,︹村參以宋慶元本歐陽公近體樂府之羅泌校語,引及此書,益信朱說之 確,顧序之妄。歷代詩馀詞話謂作者為呂鵬,則其人無考,存而不論可也。名之 尊前,且就詞注調(diào),殆專供嘌唱之用者。所錄各家姓氏每誤,如菩薩蠻游人盡道 江南好一首為韋莊作,而入之李白。搗練子深院靜一首為李煜詞,而入之馮延巳。 更Ж子柳絲長一首,玉爐煙(花間集作香)一首,皆溫庭筠詞。而一入之李王, 一入之馮延巳,不獨李景父子合為一人,為疏於檢校也。然唐代各家之楊柳枝、 竹枝,杜牧之八六子,尹鶚之金浮圖、秋夜月,李之中興樂及歐陽炯、孫光憲 各家之作,多為花間所未載。則唐五代之詞,賴以傳世,其功亦不可沒也。
○金奩集
金奩集為明正統(tǒng)間吳訥所刊四朝名賢詞之一。︹村叢書據(jù)知不足齋傳鈔梅禹 金本刊行。然歐陽公近體樂府羅泌校語,亦引及之。陸游於淳熙間作金奩集跋, 足證其為北宋人所編。然題名為溫庭筠,令人疑為溫之別集。陸跋亦稱南鄉(xiāng)子為 溫詞,可見其誤不自明始矣。︹村取花間集互勘,將人名分注於目錄,足發(fā)其覆。 并因菩薩蠻原注之五首,已見尊前集,亦頗合符,斷為宋人雜取花間集詞,各分 宮調(diào),以供嘌唱,為尊前之續(xù)。其說是也。漁父十五首,非張志和作,則吳縣曹 元忠已有考證。
○全唐詩附詞
全唐詩附詞十二卷,計六十八家,八百三十二首。雖非詞之總集,然唐及五 代之作者,包括無遺。五代惟李煜、馮延巳有別集,然均晚出,非編者所及見。 而所錄李煜三十四首,馮延巳七十六首,為他書所無。又孫光憲無別集,而有八 十首。李旬、歐陽炯亦所收獨多,不得不謂之宏富矣。故欲觀五代之全,舍此 莫屬。特此為清代官書,不無草率舛誤之處,讀者宜辨之。
○唐五代詞選
唐五代詞選,成旋{鹿吝}所輯。書成於清光緒十三年,刊於金陵。其所取材 為花間、尊前及各選本,益之以全唐詩。四印齋刊陽春集在成書後二年,故馮煦 序以未見陽春集足本為恨也。所選各詞,雖存各家之真面,而本意內(nèi)言外之旨, 緣情興之義,因身世之遭逢,以風(fēng)雅為歸宿。凡意淺旨蕩者,概從刪削。故即 花間所有,亦多甄擇,體尊而例嚴(yán)。成氏自序謂“上躋雅頌,下衍為文章之流別。 俯仰之際,萬感橫集,不得計其字?jǐn)?shù)而小之”,可以見纂輯之旨矣。宋後,唐五 代選本止此一種,而實為最精,宜乎聲家人手一編也。
○樂府雅詞
宋人選宋詞之總集,以曾改過樂府雅詞為最早。觀自敘,題紹興丙寅可證。 宋有俳詞、謔詞,不涉俳謔,乃謂之雅。此種風(fēng)尚,成於南宋。自敘所謂涉俳謔 則去之,名曰樂府雅詞。雅詞之名,未必肇自曾氏,然已見風(fēng)會所趨。觀所錄曹 元寵詞,不取紅窗迥可知已。然陳瑩中有減字木蘭花,王介甫有雨霖鈴,及拾遺 上永遇樂之功名閑事一首,雖非諧謔,究不得謂雅,則去之未盡者。以所藏四十 三家,分為三卷,蓋王荊公唐百家詩選之例,就所有而選之,非於人有詮擇也。 又以百馀闋不知姓名者,標(biāo)為拾遺。故所藏?zé)o之,即從蓋闕。而蘇東坡有虞美人、 翻香令二首,見拾遺上。晏同叔有訴衷情,秦淮海有阮郎歸、海棠春、南歌子三 首,見拾遺下。秦刻為之補注,而舊鈔本無注,則當(dāng)時仍待訪詢者。曾氏未見各 家詞集可知也。所錄諸家,或北宋人,或北宋人之相從南渡者。上卷有晁無咎, 中卷有葉少蘊、晁次膺2,下卷有陳去非、朱希真,是於疏宕豪邁一派,亦非無 取。使東坡詞集未罹黨禁,或已禁弛而流傳,亦必存而不廢。則可見東坡之詞, 不在藏棄之列,乃黨禁初弛時情事。黃蕘圃元刊東坡樂府跋語,謂毛鈔坡詞拾遺, 有紹興辛未孟冬曾改過跋云:“東坡先生長短句既鏤板,復(fù)得張賓老所編并載於 蜀本者,悉收之?!毙廖礊楸崃?,故詞之出在樂府雅詞成書後可知也。余 所見本為四庫本、秦敦復(fù)刻本、四部叢刊之舊鈔本。秦跋未言及庫本,空格亦未 據(jù)補,秦殆未見庫本也。
○花庵詞選
唐宋名賢絕妙詞選十卷,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十卷,黃所輯。又稱花庵詞選 者,黃氏亦名花庵詞客也。成於淳九年,在宋人選本中為網(wǎng)羅極富之本。各人 之下,系以小傳,并附評語。既可考見仕履身世,亦見各家流別。在當(dāng)時固戛戛 獨造者也。自明以來,傳刻未軼。毛晉收入詞苑英華中。陶南村傳鈔白石道人歌 曲未出以前,傳世之三十四首,即全據(jù)此本。兩宋名家無專集者,或集軼者,大 半藉以流傳。故在宋代總集,得名獨盛,播傳亦廣。惟張玉田譏之,謂所取不精 一。然黃氏此選,非姝姝為一家之言。唐五代以來,千門萬戶,無所不收入詞苑 英華中頗能存各人之真面目。與陽春白雪、絕妙好詞之有宗派者不同。較樂府雅 詞所收尤廣,卷帙更多。玉田原有成心,故嫌其不精一。然取舍在讀者,不精一 庸何傷。愚以絕妙詞選之佳處,正在其不精一也。
○陽春白雪
趙聞禮陽春白雪八卷,外集二卷,在宋人總集中最晚出。收入宛委別藏,外 間罕覯。秦恩復(fù)始據(jù)鈔本刻之。錢塘瞿氏亦有刊本,同在清道光時。趙萬里謂瞿 刻較善,附校記三通。愚未見瞿本。然秦氏亦有??弊志溲喉嵅煌?,條注於每 句之下。錯誤不能強通者,空格以俟考補。是兩本均有校語。然觀趙氏校輯宋金 元人詞所引,有與秦本異者,疑出於瞿。依詞意考之,亦未盡善也。趙氏所錄各 詞,頗有南宋人未見他本之作。且皆妍雅深厚,與周密絕妙好詞相近。第四卷以 前,兼收北宋,美成所錄尤多。稼軒、改之、後村諸人,則取其溫厚蘊藉者。外 集則錄激昂慷慨大氣磅礴之作,取舍所在,尤為顯著。惟於辛、劉這作,見於八 卷中者,似亦可入外集。外集所載曹松山三首,似亦可入本集,則消息甚微也。 其所自作,見於卷五者四首,卷八者二首,筆意亦與梅溪、夢窗為近。所錄宋末 詞人,終於王圣與。而草窗、玉田及與相倡和者均未見。圣與之詞,見於花外集、 樂府補題者亦未見。則趙之時代雖難確指,而其人未見宋亡,且與夢窗、時可兄 弟同時,可以想見。又草窗絕妙好詞,載趙作千秋歲、魚游春水、水龍吟、賀新 郎四首。惟魚游春水見卷八,且有異文。而陽春白雪卷五之好事近、法曲獻仙音、 玉漏遲、瑞鶴仙,絕妙好詞則作樓采詞。朱︹屯阝校夢窗詞,刪玉漏遲絮花寒食 路一首,斷為趙作,即據(jù)此書。故趙萬里謂聞禮自輯,斷無以他人之作誤為己作 之理。是草窗未必及見聞禮,且未睹此書,又可知已。此書在宋總集中,頗可寶 貴。倘樊榭得見,其鑒賞推崇必不在絕妙好詞、元草堂詩馀下矣。
○絕妙好詞
周密輯絕妙好詞七卷,一百三十二家,始於張孝祥,終於仇遠,純乎南宋之 總集。清初有高士奇刊本,又有小瓶廬覆刻本,然極難得。世所傳者,為樊榭箋 本。朱孝臧曾見汲古閣鈔本,據(jù)以校定,欲刊未果。張玉田稱其精粹,四庫提要 謂其去取謹(jǐn)嚴(yán)。鄭文焯亦云,南宋佳制,美盡是篇。蓋周氏在宋末,與夢窗、碧 山、玉田諸人皆以凄婉綿麗為主,成一大派別。此書即宗風(fēng)所在,不合者不錄。 觀所選于湖、稼軒之詞,可以概見。清中葉前,以南宋為依歸。樊榭作箋,以後 翻印者不止一家,幾於家弦戶誦,為治宋詞者入手之書。風(fēng)會所趨,直至清末而 未已。以二窗為的者,尤有取焉。張玉田諸人之品評,允為恰當(dāng)。以其不獨與樂 府雅詞、花庵詞選不取派別者有殊。即視陽春白雪,亦無幾微失當(dāng)之處。以一家 之言成總集者,清代為盛,而周氏實啟之。即謂其選法、做法,皆開有清之風(fēng)氣, 亦無不可。
○梅苑
梅苑十卷,黃大輿所輯。多北宋詞,或南北宋之交者。中多未見他選本之作, 輯佚者、校勘者頗多取焉。黃大輿之人名不甚著,時代無可考。曹元忠重刊梅苑, 序引清波雜志紹興庚辰,得蜀人黃大輿梅苑。趙萬里次諸樂府雅詞之後,蓋就所 錄詞考之,與曾改過時代相近也。所錄限於詠梅,且無甚甄擇。蓋總集中別開生 面者。今可見之刊本,以曹棟亭為最先。武進李氏、揚州宣氏,皆從之出。訛錯 之處,無可讠是正。李刻有校記,出自曹元忠。曹則本諸何小山,蓋據(jù)他選本或 專集為之者。第五第十兩卷,各缺若干首。趙萬里據(jù)永樂大典、花草粹編輯補, 亦未能全也。余讀此書,曾發(fā)見一疑問。第四卷望梅下注或作王圣與?;ú荽饩?據(jù)以入選。明鈔及鮑刻花外集,均據(jù)以補遺。然黃大輿果為高宗時人,則決不能 見碧山。此書於梅溪、白石之作在碧山前者,均未錄入。又何能及宋末之碧山。 且玩此詞語意,似南宋初或中葉人所為。因臨安之盛,而追憶北狩之二帝者。而 碧山各詞,在宋亡以後,多絕望語,口吻不相類。是為王作與否,亦一疑案矣。
○草堂詩馀
草堂詩馀有二種,一分類本,一分調(diào)本。王國維以分調(diào)本春景等題,即分類 本之類。謂分調(diào)本據(jù)分類本改編,其說近是。今所見之本分類者,一為四印齋校 刊之嘉靖戊戌本,一為雙照樓影刊之洪武壬申本。而兩本已有不同。趙萬里曾見 元至正辛卯本,為洪武本所自出。行款悉同,因證明洪武本所據(jù),原有奪葉。元 本且有編者何士信之名。分調(diào)本,明人所刊不下四五種。今可見者,最早為嘉靖 本。序謂出顧子汝家藏宋刻,比通行本多七十馀調(diào),即以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長 調(diào)編次者。其結(jié)銜為武陵逸史,蓋此書之始編者,在明已無可考。然所錄無宋後 之詞,且證以元草堂詩馀之名,則此書定出宋季。其分為時序等類,殆與陳刻片 玉集同,而箋注并附詞話,則南宋有此風(fēng)氣也。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之名,說者謂 草堂開之,前此未有。明人性好作偽,以己作為古人之作,或襲古人之作為己作, 往往而有。而所刊古書,割裂竄改,尤屬見不一見。故分調(diào)是否宋本,已成疑問。 而各分類本中,類之分合,既互有參差。詞之多寡又不一致,即如由元本以證明 洪武本之殘缺,而洪武本固無殘缺之跡是也。然而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之分,直成 明代通例,至清初仍相沿襲。蓋草堂詩馀一書,在明流傳極盛,填詞者奉為圭臬。 例如陳大聲之草堂馀意,即取草堂詩馀而遍和之,一若舍此,別無足據(jù)者。故其 名極大,而版本亦極雜。馴至分調(diào)本行,而分類本微,則草堂詩馀固盛於明, 而亂於明矣。然所選各詞,皆宋以前作。且仍系雅詞,足資誦習(xí),故與花間并垂 不朽。至作者之名,在梅苑、樂府雅詞拾遺,凡不能確知者,例從蓋闕。分類本 猶存此風(fēng)。分調(diào)本出,悉以前一首之撰人當(dāng)之,乃增訛誤,則又明人之無知妄作 者。
○中州樂府
金詞總集,唯一中州樂府,元好問所選。原與中州集相附麗,故汲古閣兩書 同刊。張石洲??z山集,亦匯刊之。其單行本,一為日本五山覆元本,雙照 樓影刊。一為明嘉靖五峰書院本,︹村校刊,計三十六家,百十三首,附二首, 金源詞人以吳彥高、蔡伯堅稱首,實皆宋人。吳較綿麗婉約,然時有凄厲之音。 蔡則疏快平博,雅近東坡。今明秀集尚存半部,可以覆按。金據(jù)中原之地,郝經(jīng) 所謂歌謠跌宕,挾幽并之氣者,迥異南方之文弱。國勢新造,無禾油麥秀之感, 故與南宋之柔麗者不同。而亦無辛、劉慷慨憤懣之氣。流風(fēng)馀韻,直至有元劉秉 忠、程文海諸人,雄闊而不失之傖楚,蘊藉而不流於側(cè)媚,卓然成自金迄元之一 派,實即東坡之流衍也。此選雖兼收綿麗之作,而氣象實以代表北方者為多。去 取頗嚴(yán),無一篇不可讀?;蛑^其不無掛漏,如Т庵、菊軒之未與。或以梅花引城 下路一首見宋刊東山詞,疑於失考。然存一代之詞,并見北方之流別,不能以小 疵掩之也。
○元草堂詩馀
元草堂詩馀三卷,秦恩覆以讀畫齋叢書本用厲樊榭手校本??浄克?跋。樊榭之治是書,借鈔吳尺鳧藏本,以朱竹鈔本及元刊本校勘。又以翰墨大 全及天下同文集輯補,可謂勤矣。樊榭謂其采擷精妙,無一語凡近。絕妙好詞外, 渺焉寡匹。蓋輯者名雖不傳,而必為元代一大作手。且漸染南宋之風(fēng),其輯為是 書,則別有深意在。上卷十四人,六十二首。中卷二十五人,六十八首。下卷二 十四人,七十三首。其確為元人者,只劉藏春、許魯齋兩家,馀皆南宋遺民。其 詞皆樊榭所謂凄惻傷感,不忘故國者。是名雖屬元,實乃南宋馀韻。蓋草窗、碧 山、玉田、山村之所倡導(dǎo),如張翥、張雨、邵亨貞等,皆屬此派。在元代詞學(xué)為 南方之一流別,與北人平博疏快者迥乎不同。而所錄之人,又多無別集,實可繼 絕妙好詞之後,於南宋為補遺。︹村宋詞三百首,列入彭元遜、姚云文,即據(jù)此 也。元人又有天下同文集,其四十八至五十卷為詞二十馀首,然廬摯以外,皆與 此同。
○花草粹編
花草粹編,明陳耀文饌。今海內(nèi)傳本,不過四五部。南京缽山書舍以善本書 室藏本影印,始有流傳。明人輯刊之書,多無足取。如楊慎詞林萬選、卓人月詞 統(tǒng)、茅映詞的及草堂續(xù)集之類,等諸自鄶。獨陳氏此書,有特色焉。
一、所錄皆唐五代宋元之詞,不羼明詞,不雜元曲,足見矜嚴(yán)之處。
二、取材以花間草堂為主,益以樂府雅詞、花庵詞選、梅苑、古今詞話、天 機馀錦、翰墨大全及名家詞集,旁采說部詞話,間附本事,雖無甚抉擇,然今已 絕版之書,藉以存者不少。
三、依原書┢錄,缺名者不補。名字亦先後參差,并無校改。所據(jù)舊籍, 可以推見。??陛嬝?,資以取材,故頗為前人所稱。至其以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分 類,則仍草堂之舊爾。清咸豐間,有金氏活字本,以陳氏體例為未善,擅加改竄, 轉(zhuǎn)失其真。今金氏本亦罕見。全書十二卷,庫本分為二十四卷,金氏仍之。實當(dāng) 明末,有偽為元人所撰者,四庫成書時為所誤也。
○詞綜
詞綜三十八卷,清初朱彝尊選。體例仿花庵詞選,而卷帙殆將倍之。所錄之 詞,自唐迄元,一以雅正為鵠。蓋朱氏當(dāng)有明之後,為詞專宗玉田,一洗明代纖 巧靡曼之習(xí),遂開浙西一派,垂二百年。簡練揣摩,在清代頗占地位。且朱氏搜 求佚書,不遺馀力。凡明人未見之本,多經(jīng)朱氏發(fā)見。例如專集之山中白云,總 集之絕妙好詞、元草堂詩馀皆是。讀其例言,凡所已見之本及旁求而未獲之本, 一一羅列。後人按圖索驥,藉以覓獲久佚之籍,其功為多。至所錄之詞,雖宗玉 田,而門戶實不過嚴(yán)。非如絕妙好詞有然之垠Ф。或者準(zhǔn)諸其詩,以貪多誚 之,非篤論也。附錄各家評語,應(yīng)有盡有。較花庵詞選為周備,足資學(xué)者之參證。 其後王蘭泉續(xù)詞綜、陶鳧薌詞綜補遺,則就晚出之書為朱氏所未見者,從而補之 耳。
○歷代詩馀
歷代詩馀,康熙四十六年沈辰垣等所編。為清代官書之一,為詞一百卷,列 調(diào)一千五百四十,詞九千零九首。附詞人姓氏十卷,歷代詞話十卷,洋洋乎大觀 也。其體例分調(diào)收詞,以字之多寡為次。調(diào)同字?jǐn)?shù)同,又以句讀分體。凡前調(diào)下 所稱又一體是也。昔人謂欲比較各名家句讀平仄,當(dāng)觀此書,蓋兼有譜律之用矣。 凡例謂“廣搜名作,注明各體,故不另立圖譜”。蓋編纂初意,原欲兼譜律而一 之。然嗣知不能相代,故五十四年王奕清等另成語譜一書。然以此之故,遂有缺 點。九張機本為九首,且有次第,如選詞,則不可缺一。而此以備體之故,只錄 第一首。又所據(jù)本有奪文,致少一字,則另列於字?jǐn)?shù)相同之卷。例如清真解連環(huán), “謾記得當(dāng)日音書”句,奪一謾字,乃有百零五字之體。夢窗風(fēng)入松,“玉佩冷 丁東”句,奪一佩字,乃有七十五字之體。如此之類,觸目皆是。蓋當(dāng)時既無善 本可校,而編者又草率從事,不能如萬樹之審詳,是官書不可信之處。今之治詞 者多知之矣。至於圖卷帙之多,而抉擇不精。且遍收明人之作,則皆編者無專門 之學(xué),不足以舉之也。
○張惠言詞選
張惠言詞選,四十四家,百十六首,陳銳稱為最約。其旨趣見於自敘中,無 一首不可讀,無一首有流弊。加圈之句,為詞之筋節(jié)處,須細心體會,始能得之。 指發(fā)幽隱,在所加之注,雖有時不免穿鑿,然較諸明人清初人之評點,陳義為高。 蓋所取在比興。比興之義,上通詩騷,此為前所未有者,張氏實創(chuàng)之。詞體既因 之而尊,開後人之門徑亦復(fù)不少。常州派之善於浙西派者以此。其說相承至今, 而莫之能易亦以此。學(xué)者入門,由此取徑,絕不至誤入歧趨。此最善之選本,宜 先玩索者也。然於屯田、夢窗之佳處,未能知之。序中且有不滿之語。其外孫董 毅作續(xù)詞選,一守其家法,柳、吳各選數(shù)首,而仍非兩家物色所在,則仍不能知 柳、吳也。又續(xù)選中,玉田獨多,至二十三首。則玉田之寄,顯而易知。董氏 初好玉田,旋亦厭之,見周濟詞辨序,乃作於好玉田時耳。
○周濟詞辨
周濟於嘉慶間作詞辨十卷,今所存者前二卷。一卷起溫庭筠為正,二卷起李 後主為變。譚復(fù)堂謂為解人難索。實則古文家陰柔與陽剛之說,而托體風(fēng)騷,取 義比興,猶是張惠言之法。道光十二年撰宋四家詞選,以周、辛、王、吳四家領(lǐng) 袖一代。犖犖馀子,以方附庸。其言曰:“問途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 之渾化?!眲t剛?cè)峒鎮(zhèn)?,無所謂正變矣。蓋周氏友董毅,而私淑張氏。張氏之說, 本無所謂剛?cè)嵴?,觀其所選,可以概見。而周氏之造述,更有進於張氏者。詞 辯所附之論詞雜箸,宋四家詞選之?dāng)⑴c論及眉評,皆指示作詞之法,并評論兩宋 各家之得失,示人以入手之門,及深造之道。清季王半塘為一代宗匠,即有得於 周氏之途逕者。其非寄不入,專寄不出二語,尤為不二之法門。自周氏書出, 而張氏之學(xué)益顯。百馀年來詞徑之開辟,可謂周氏導(dǎo)之。至其能識屯田、夢窗, 評論確當(dāng),則不僅彌張氏之缺憾,且開後此之風(fēng)氣矣。四家所附各家,未必銖兩 悉稱,然大體近是者為多。至其糾彈姜、張,刂刺陳、史,芟夷盧、高,在舉 世競尚南宋之時,實獨抒己見,義各有當(dāng)。惟其評論白石,似有失當(dāng)之處。所指 為俗濫、寒酸、補湊、敷衍、重復(fù)者,仍南宋末季之眼光,未必即白石之?dāng)」P。 且或合於北宋之拙樸。又謂白石脫胎稼軒,則愚尤不敢茍同。野云孤飛沖澹飄逸 之致,決非稼軒所有。而稼軒蒼涼悲壯之音,權(quán)奇倜儻之氣,亦非白石所能。未 可相附也。又其退蘇進辛,而目東坡為韶秀,亦非真知東坡者。
○宋七家詞選
戈順卿宋七家詞選,作於清道光間。其時比興說創(chuàng)於常州,戈氏為吳中七子 之一,雖仍衍浙西之緒,求南宋之雅音,然已知所謂騷雅遺意,且已知尊清真。 特其論清真者,仍不免隔靴搔癢,不如周濟謂之集大成為有真知灼見爾。然戈氏 之論夢窗,則已能知之,所謂“運意深遠,用筆幽邃,貌觀之雕繢滿眼,而實有 靈氣存乎其間”,固與周濟之說,如桴鼓之相應(yīng)也。彼自謂欲求正軌,以合雅音, 則惟周、史、姜、吳、周、王、張,允稱無憾。蓋於北宋雖未能深窺,而於南宋 已得奧■,故其言多中肯綮也。戈氏於詞,辨律審音,均極精粹。故其所選,無 律不葉、韻不合者。然所選之詞,與他本不同之字,多無根據(jù),且有擅改之跡。 杜文瀾曾言之,後人率以此相詆。然而“律不乖迕,韻不雜,句擇精工,篇取 完善”,王敬之所以稱之者,確非過情之譽。則其為世推重,非無故矣。
○心日齋詞錄
心日齋十六家詞錄,周之琦所選。時在道光二十三年,所錄為溫庭筠、李煜、 韋莊、李、孫光憲、晏幾道、秦觀、賀鑄、周邦彥、姜夔、史達祖、吳文英、 王沂孫、蔣捷、張炎、張翥十六家。自言為平生得力所自,故輯而錄之。末各綴 一絕句,皆能得其真詮。清真以降,不錄令曲,而其旨則於賀鑄下發(fā)之。愚以為 宋人令曲,每以慢詞做法為之。即有合於令曲者,仍不能出五代之范圍,而自辟 蹊徑。周氏之論至當(dāng),惟未必?zé)o抑揚抗墜之音而已。對於夢窗,特加論斷,雖不 能如周、戈之深粹,而所言頗中肯綮。且與戈氏不謀而合者,則取史、吳兩家也。 殿以蛻巖,且元人只此一家。而於蘇、辛一派,均無所取,則仍浙西家法耳。此 書只家刻本,流傳不多,然所選頗精,足與戈選同資誦習(xí)。蓋限定家數(shù)之總集, 只戈選、周錄。而周之異於戈者,則上起唐玳,下迄於元。北宋增小晏、秦、賀, 雖似不出溫柔敦厚之范圍,而門戶加寬,且已知崇北宋矣。
○宋六十一家詞選
宋六十一家詞選,馮煦就汲古刻六十一家選錄者。成於光緒十三年,為免 近傳誦之本。馮氏此選,限於汲古已刻者,曾於例言中述之。其時汲古本除原刻 外,只汪氏振綺堂翻印本,而皆不易得也。至選錄之旨趣,則序中有云:“諸家 所詣,短長高下周疏不盡同,而皆嶷然有以自見?!惫蕜?wù)存諸家之本來面目,別 其尤者,寫為一編,而不以己意為取舍。然擇詞尤雅,誹謔之作,則所無也。諸 家卷帙多寡不同,多者至一卷,少者或數(shù)首,不泛濫也。前冠例言,只最後八條, 義屬發(fā)凡,為選錄校讎之事。馀皆評騭各家,而論其長短高下周疏之實,蓋不啻 六十一家之提要與六十一家之評論。與其所選之詞參互觀之,即可了然於何者當(dāng) 學(xué),及如何學(xué)步,而仍非有宗派之見存,可謂能見其大者矣。
○宋詞三百首
民國十三年,宋詞三百首始問世。詞之總集,以此為最後。結(jié)銜稱上︹村民, 即朱孝臧也。況周頤作序,謂於體格神致求之,以渾成為宗旨。此言也,在初學(xué) 或未易解,強為之說,亦非易事。唯︹村在清光宣之際,即致力東坡,晚年所造, 且有神合。馮煦敘東坡樂府,指陳四端:一曰獨往獨來,一空羈勒,如列子御風(fēng), 如貌姑仙人,吸風(fēng)吹露。二曰剛亦不茹,柔亦不吐,纏綿悱惻,空靈動蕩。三曰 忠愛幽憂,時一流露,若有意若無意,若可知若不可知。四曰涉樂必笑,言哀已 嘆,雖屬寓言,無慚大雅。蓋空靈變幻,不可捉摸,以東坡為至極。朱氏所選, 以此為鵠。而於宋詞求之,有合者或相近者則入選。讀者試以馮氏之言,讀宋詞 三百首,庶乎得其崖略。此固朱氏一家之言,然實前此選詞者所未有也。蓋詞之 總集,前此已多。朱氏有作,決不肯蹈襲故常。而以自身所致力者,示人以矩范。 且見若干家中,皆有類此之境界?;蛞詾樵谶x政中,實為別墨,然不能不認(rèn)為超 超元著,在宋、清各總集之外,獨開生面也。朱氏又有詞,選清詞十五家, 各舉數(shù)首,其旨趣亦同。
○宋詞舉
距今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以前,愚授詞北京,有宋詞舉之作。時方有宋十二家 之?dāng)M議,此為縮本,編法用逆溯。并以校記、考律、論詞三事,分段說明。詞僅 五十二首,蓋用為講貫之資。且與時間相配,非十二家詞選體制也。徐仲可見之, 遽謂為創(chuàng)作,深加贊許。卷端論選錄之旨,茲錄如次:
論南宋六家
選南宋詞者,戈順卿取史、姜、吳、周、王、張六家,周稚圭取姜、史、吳、 王、蔣、張六家,周止庵則以辛、王、吳為領(lǐng)袖。夫張炎之妥溜,王沂孫之沉郁, 吳文英極沉博絕麗之觀,擅潛氣內(nèi)轉(zhuǎn)之妙。姜夔野云孤飛,語淡意遠。辛棄疾氣 魄雄大,意味深厚,皆於南宋自樹一幟。流風(fēng)所被與之化者,各若干人。然蔣捷 身世之感,同於王、張。雕琢之工,導(dǎo)源吳氏。周密,附庸於吳,尤為世所同認(rèn)。 姑舍蔣、周,而錄張、王、吳、姜、辛,意實在此。至此五家者,相因相成,往 往可見。然各有千古,不能相掩也。史達祖步趨清真,幾於笑顰悉合,雖非戛戛 獨造,然南渡以降,專為此種格調(diào)者,實無其匹。故效戈、周之選,不敢過而廢 之。初學(xué)為詞者,先於張、王求雅正之音,意內(nèi)言外之旨,然後以吳煉其氣意, 以姜拓其胸襟,以辛健其筆力,而旁參之史,藉探清真之門徑,即可望北宋之堂 室,猶是周止庵教人之法也。
論北宋六家
周邦彥集詞學(xué)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 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然北宋之詞,周造其極。而先路之導(dǎo),不止一家。 蘇軾寓意高遠,運筆空靈,非粗非豪,別有天地。秦觀為蘇門四子之一,而其為 詞,則不與晁、黃同賡蘇調(diào)。妍雅婉約,卓然正宗。賀鑄洗煉之工,運化之妙, 實周、吳所自出。小令一道,又為百馀年結(jié)響。柳永高渾處、清勁處、沉雄處、 體會入微處,皆非他人屐齒所到。且慢詞於宋,蔚為大國。自有三變,格調(diào)始成。 之四人者,皆為周所取則,學(xué)者所應(yīng)致力也。至於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詞蕃 衍,其風(fēng)始微。晏殊、歐陽修、張先,固雅負(fù)盛名。而砥柱中流,斷非幾道莫屬。 由是以上稽李煜、馮延巳,而至於韋莊、溫庭筠,薪盡火傳,淵源易溯。錄此六 家,實正軌所在,瓣香所承。不敢效顰戈、周,舉周邦彥以概其馀也。
此選限於兩宋。然唐五代所取,則為溫、韋、李、馮四家,論小晏時已述及 矣。至十二家之甄選,乃二十馀年前之見解。近來研討所獲,略有變更。以史達 祖附庸清真,有因無創(chuàng)。而北宋初期,關(guān)於令曲,已開宋人之風(fēng)氣,略變五代之 面目者,則為歐陽修。且歐陽公近體樂府,慢詞不少。其時慢詞雖未成熟,而其 端亦由歐陽發(fā)之。爰擬南宋刪史,北宋增歐陽。南宋五,北宋七,仍為十二。雖 因於前賢不之陳跡,略事增刪。然一得之愚,似有討論之馀地。至十二家詞選之 全,則擇其精粹而卓有特殊之表現(xiàn)者,期於不溢不漏。稿屢改而未定,蓋此事究 未易言也,因論總集,而附及之。
○九種詞集
詞肇於唐,成於五代,盛於宋,衰於元。而南有樂笑之流風(fēng),北有東坡之馀 響。亡於明,則祧兩宋而高談五代,競尚側(cè)艷,流為淫哇。復(fù)興於清,或由張炎 入,或由王沂孫入,或由吳文英入,或由姜夔入,各盡所長。其深造者柳、蘇、 秦、周,庶幾相近。故治詞學(xué)者,雖以唐五代宋為矩,而宋實為之主。別集既 苦未備,而宗風(fēng)流別,又可於總集見之。起花間迄三百首,皆總集之犖犖者。初 學(xué)為詞,宜從張惠言詞選或周濟宋四家詞選入手。既約且精,毫無流弊,以奠其 始基。再進一步,則唐五代詞選、宋六十一家詞選為必讀之書。而廣之以詞綜, 參之以七家、十六家、三百首,既各補其所未備,如七家之草窗、碧山、玉田, 十六家之方回、蛻巖。又可因取舍之不同,而見其流別,如三百首之涂徑,七家、 十六家之傾向。由是而讀宋人四總集以及花間,再觀各名家專集,就其性之所近, 專學(xué)一家,或兼采數(shù)家,互相補益。中心有主,取精用弘。泛覽以窮其變,互勘 以求其是,而無窮之運用出焉。故提要鉤玄,惟在上述數(shù)種,其他備考而已。至 於名家之別集單行本、叢書本,(如知不足齋、粵雅堂等)以及地方詞書(如閩 詞鈔、山左人詞、湖州詞錄等),不勝枚舉。其別集之藪,善本、校本、孤本之 叢,所謂匯刻詞集者,有下列九種:
汲古閣六十家詞 毛晉刻。分六集,隨得隨刻,不依時代先後。不盡善本, 校讎亦不精。然今存之匯刻詞,此為最早。︹村叢書出世以前,此亦最富。原刻 及注刻外,上海有縮影本。
名家詞集 侯文燦刻,只十家,皆汲古閣未刊本,粟香室叢書有翻刻。
四印齋所刻詞 王鵬運刻。惟雙白詞非善本,其馀大概善本或孤本。且有影 刊宋、元槧者,校讎亦精。附宋、元三十一家詞,亦皆孤本。原刻外,上海有縮 影本。
宋元名家詞 江標(biāo)刻。僅十五家,中多孤本,無校語。
︹村叢書 朱孝臧刻。以有云謠集者為足本,收輯最富,且多不經(jīng)見之本。 凡有別本可校者,皆有校記,且於正文中定之,或兼敘版本源流。
雙照樓所刻詞 吳昌綬刻。選定宋、元、明僅見之佳槧,行款、格式、字跡 一依原書,頗存舊籍之真故不加校語。
涉園所刻詞 陶湘刻。原亦吳昌綬選定,為雙照樓第二集,勝處與雙照樓同。
校輯宋金元人詞 趙萬里輯刻。多系輯佚,且以各選本互校,間有一二孤本, 鉛印甚精。
全宋詞 唐圭璋輯刻。原皆選用善本,惟因付坊間排印,且時值倭亂,版式 校讎均未精。
●敘
學(xué)倚聲四十年,師友所貽,諷籀所得,日有增益,資以自淑。第念遠如張炎、 沈義父、陸輔之,近如周濟、劉熙載、陳廷焯、譚獻、馮煦、況周儀、陳銳、陳 洵,其論詞之著,皆示人以門徑。予雖讠剪陋,然出其管蠡之見,與聲家相商枕, 或能匡我不逮,俾此道日就康莊。一息尚存,及身亦可求益。昔釋迦說相,法執(zhí) 我執(zhí),皆所當(dāng)破。詞屬聲塵,寧免兩執(zhí)。況詞自有法,不得謂一切相皆屬虛妄, 題以聲執(zhí),表其真。世有秀師,或不訶我。特前人所已言者,非有研討,或須 闡明,不敢剿說。時賢言論,見仁見智,例得并行,不敢涉及。并世作者之月旦, 或鴻篇巨制之錄,詩話詞話,往往有之,慮涉標(biāo)榜,亦不敢效顰。戒律所在, 拳拳服膺,倘亦我執(zhí)與。己丑三月,陳匪石自識。
●卷上
○詩馀說
詞曰詩馀,昔有兩解。或謂為緒馀之馀,胡仔曰:“唐初歌詞,皆五七言詩, 自中葉以後,至五代,漸變?yōu)殚L短句,至本朝而盡為此體?!睆堁字f亦同,藥 園詞話因之,遂追溯而上,謂“殷其雷,在南山之陽”為三五言調(diào),“魚麗於 ,嘗鯊”為四二言調(diào),“遭我乎{狃山}之間兮”為六七方言調(diào),“我來自 東,零雨其。鸛鳴於垤,婦嘆於室”為換韻,行露首章曰“厭行露”,次 章曰“誰謂雀無角”為換頭,則三百篇實為其祖禰。此謂詞源於詩,由詩而衍, 與騷賦同,班固以賦為古詩之流,說者即以詞為詩之馀事矣?;蛑^為贏馀之馀, 況周儀曰:“唐人朝成一詩,夕付管弦,往往聲希節(jié)促,則加入和聲。凡和聲皆 以實字填之,遂成為詞。詞之情文節(jié)奏,并皆有馀於詩,謂之詩馀?!贝艘栽~為 有馀於詩也。沈約宋書曰:“吳歌雜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又因弦管金 石作歌以被之?!睕r周儀引以說詞,謂“填詞家自度曲,率意為長短句,而後協(xié) 之以律,此前一說。前人本有此調(diào),後人按譜填詞,此後一說。歌曲若枝葉,始 於詞,則芳華益。”即所以引申“有馀於詩者”也。愚以為詞之由來,實以 歌詩加入和聲為最確。唐五代小令,或即五七言絕,或以五七言加減字?jǐn)?shù)而成, 如茹溪漁隱叢話所舉之瑞鷓鴣、小秦王,可為明證。又所謂小秦王必須雜以纏聲 者,即加入和聲之說。蓋始則加字以成歌,繼乃加字以足意。詩由四言而五言而 七言,不足則加和聲而為詞。詞調(diào)既定又不足,而加和聲而為曲,此詩詞曲遞嬗 之跡,所謂言之不足,則長言之,長言之不足,則嗟嘆之。凡以宣達胸臆,陶寫 性情,務(wù)盡其所蓄積,始簡畢鉅,自然之理。則為馀於詩,而非詩之馀,與胡張 二氏之說,并不相悖也。
○和聲說
和聲本有聲無詞,在毛詩為兮,在楚詞為些,在古樂府為呼犯之類。今歌 昆曲,歌皮黃,皆有無字之腔,俗名過門,亦曰贈板。宋人名以和聲纏聲虛聲, 其著急在拍眼。詞之令引近慢,即由拍眼而分。今雖不明其拍眼如何,然觀張炎 詞源所言,可窺及之。因各字之間,其聲長短不一,故填以實字,亦可多可寡, 在南北曲之半字,最為明顯。詞因所填之字,由無定而漸歸有定,遂泯其跡。然 亦有跡象可尋者,如“也羅”“知摩知”“悶悶悶”之類。和聲之字,既可多 可少,於是有同一調(diào)而字?jǐn)?shù)不同者。例如臨江仙,或五十四字,或五十六字,或 六十字。訴衷情之雙調(diào),或四十一字,或四十四字,或四十五字。而卜算子、酒 泉子、風(fēng)入松等調(diào),莫不皆然。又如高陽臺,同一吳文英作,而換頭或七字不協(xié) 韻,或六字協(xié)韻。玲瓏四犯歇拍,史達祖比周邦彥多二字。洞仙歌、二郎神、安 公子等調(diào),亦率類此。大抵一句之中有一字至二三字之伸縮,皆由所填和聲之多 寡。深知音律之宋賢類知之,而能為之猶元明至今制南北曲者,同一牌調(diào),而所 填半字多寡有無,可以任意也。至減字木蘭花、促拍丑奴兒、攤破浣溪沙、轉(zhuǎn)調(diào) 踏莎行之類,因節(jié)拍之變而增減其字,而句法變,協(xié)韻亦變,皆由和聲而來。單 調(diào)加後遍,為雙調(diào),原不屬和聲范圍。而前後編相同之句法,忽有一二字增減者, 仍由於此。填詞圖譜、嘯馀圖譜等書,別之曰第一體、第二體、第三體。萬樹駁 之,謂第一第二等排列,不知所據(jù)。所著詞律,改以字?jǐn)?shù)為次第,短者居前,長 者居後,稱之曰又一體。詞譜作於萬氏之後,亦沿其例。雖似無可議,然關(guān)系全 在和聲,并非體制之異。譜律既未知此,王敬之、戈載、徐本立、杜文瀾,對於 萬氏有攻錯,有拾補,亦未思及。然茍明於和聲之用,則此疑問,早迎刃而解。 愚謂應(yīng)就古詞字?jǐn)?shù)多寡不同之處,注明某人某句多一字,或少一字。再就句中平 仄或四聲參互比照,即見和聲之所在。所以致此之故,亦了然於心目中。萬氏定 體之辨,可以不作矣。惟詞之音律拍眼,自元曲行後,即失其傳,今更無可考。 後人填詞,只能依宋以前名作,按字填之,不得任意增損,以蹈於不知而作之嫌, 致與明人之自度腔等譏耳。
○宮調(diào)說
明清填詞家之說,有句有讀,有韻有協(xié),有平仄,有四聲。然所謂律者,本 非如此。唐宋之詞用諸燕樂,燕樂之源,出於琵琶。隋書音樂志、新唐書禮樂志、 段安節(jié)琵琶錄、[一名樂府雜錄]宋史、遼史,言之綦詳。宋蔡元定有燕樂新書, 清凌廷堪作燕樂考原,就琵琶錄之四均二十八調(diào),詮釋詳明。四均者,平聲羽, 上聲角,去聲宮,入聲商。每韻七調(diào),徵配上平,有聲無調(diào)。宋仁宗樂髓新經(jīng), 又有八十四調(diào),本“五聲十二律旋相為宮”之說,以黃鐘大呂等十二律為經(jīng),四 均以外,加徵、變徵、變宮七聲為緯,迭相配合,得八十四。張炎詞源為之圖表, 鄭文焯律,復(fù)加校注。陳灃著聲律通考,二十八調(diào)、八十四調(diào),各有專篇。然 迄於南宋,則行七宮十二調(diào)。徵與二變不用,角亦早廢,羽為宮半,故實用者 只宮商二均。又去大呂宮[宋史樂志姜夔大樂議作太簇與他書不同,疑誤。]之 二高調(diào),遂為十二,是不獨無八十四,且無二十八矣。至聲律之標(biāo)識,則古用十 二律之首字,宋始用六凡工尺上一四勾五之記號。節(jié)拍則有所謂住制扌肯打,又 有所謂殺聲,姜夔名以住字,正犯、側(cè)犯等犯調(diào),即以住字為關(guān)鍵??贾资?人詞曲旁譜,似即協(xié)韻所在。詞源又云:“纏令四片,引近六均,慢曲八均。” 則為詞之拍眼,令引近慢,由此而分。就詞言律,確為上述各事。惟元代即已失 傳,調(diào)名如黃鐘宮、仲呂宮之類,各書所用,且混淆而莫辨??脊耪唠m爬搜掇拾, 終以無從審音,不能驗諸實用,則律之亡久矣。然讀尊前集、金奩集、樂章集、 清真詞、白石道人歌曲、夢窗詞,及凡詞集之注明宮調(diào)者,有志索解,只能博覽 上述各書,以考古之法,得聲律之大凡。又宋沈括夢溪筆談、清方成培詞麈、張 文虎舒藝室隨筆,亦資旁證。
○詞律與詞譜
以句法平仄言律,不得已而為之者也。在南宋時,填詞者已不盡審音,詞漸 成韻文之一體。有深明音律者,如姜夔、楊纘、張樞輩,即為眾所推許,可以概 見。及聲律無考,遂僅有句法平仄可循,如詩之五七言律絕矣。萬樹詞律,作於 清康熙中。前乎萬氏者,明有張詩馀圖譜、程明善嘯馀譜。清有沈際飛詞譜、賴 以填詞圖譜,觸目瑕瘢,為萬氏所指摘。證以久佚復(fù)出之各詞集,萬說什九有 驗。惟明人以五十九字以內(nèi)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diào),九十字以上為長 調(diào),其無所據(jù)依,朱彝尊譏之,實先於萬氏。萬氏之書,雖不能謂絕無疏舛,然 據(jù)所見之宋元以前詞,參互考訂,且未見樂府指迷,而辨別四聲,暗合沈義父之 說。凡所不認(rèn)為必不如是,或必如何始合者,不獨較其他詞譜為詳,且多確不可 易之論,莫敢訾以專輒。識見之卓,無與比倫,後人不得不奉為圭臬矣。後乎萬 氏者,有白香詞譜,有碎金詞譜,既沿詞譜體例,取材不豐。中申薌天籟軒詞譜, 雖偶補萬氏之闕,亦莫能相尚。清圣祖命王奕清等定詞譜四十卷,後於萬氏三十 年,沿襲萬氏體例。中秘書多,取材弘富。且成書於歷代詩馀後,詞人時代後先, 已可考見。依次收錄創(chuàng)調(diào)者,或最先之作者,什九可據(jù)。惟以備體之故,多覺濫, 所收之調(diào),涉入元曲范圍,又不如萬氏之嚴(yán)。同治間,徐本立參合所見之晚出各 書,作詞律拾遺。杜文瀾又據(jù)王敬之、戈載訂正萬氏之本,并參己意,作詞律校 勘記。然詞集孤本,續(xù)出不窮,不得謂徐、杜已竟其業(yè)也。
○論詞韻
詞為韻文,用韻且與詩異,而韻書不可見,學(xué)者苦之。然三百篇、離騷、漢 魏詩賦,皆無可據(jù)之韻書。鄭庠、陳第,就詩騷文句以求韻,歷顧、江、戴、段、 孔、江諸大師,至丁以此而益密,遂成古韻之學(xué)。詞韻亦然,其見諸記載者,朱 希真嘗擬應(yīng)制詞韻,張輯釋之,馮取洽增之。元陶宗儀欲為改定,然其書久佚, 目亦無考。於是有以曲韻為之者,嘯馀譜載中州韻,謂宋太祖時物,似在朱希真 之前。然與五代宋詞用韻多不合,與元曲用韻相似。戈載不敢斷為偽,而疑為 周德清中原音韻所本。中原音韻以平上去相從,分十九部,入聲分隸三聲,實為 曲韻。厲鶚論詞絕句曰:“欲呼南渡諸公起,韻本重雕べ斐軒。”自注:曾見紹 興刊本。秦恩復(fù)於嘉慶間,假研經(jīng)室藏本刊之,但疑為元明人所為,專供北曲之 用。蓋亦分十九部,入聲分隸三聲中之七部,名曰作平、作上、作去,視中原音 韻只標(biāo)目微異也。故詞韻之探索,只能師鄭庠諸人之法,就宋以前詞求之。清初 沈謙等詞韻,毛先舒為之括略,仲恒復(fù)加訂正。依平水韻一百六部韻目,平統(tǒng)上、 去,分十四部,入聲獨立分為五部。毛先舒曰:“沈氏博考宋詞,以名手雅篇灼 然無弊者為準(zhǔn)?!备贻d生道光間,其父戈小蓮,游錢大昕之門,通曉音韻,既承 家學(xué),并擅倚聲。因沈韻以考宋詞,用集韻之目,救平水韻界限不清之失,而十 四部五部之分,一沿沈氏之舊。後之填詞者,翕然宗之。前乎沈氏,有胡文煥文 會堂詞韻。後乎沈氏者,有李漁詞韻、許昂霄詞韻考略、吳良、程名世學(xué)宋齋 詞韻、鄭春波綠漪堂詞韻,訛誤所在,戈氏曾言之,見詞林正韻發(fā)凡。
○詞韻與詩韻
詞韻與詩韻之異,廣韻、集韻,皆二百六部,今之詩韻(即平水韻)一百六 部。而詞韻則僅十九部,固與二百六部變?yōu)橐话倭空卟缓希磁c廣韻、集韻、 集韻、禮部韻略所注之同用者亦不合。其與曲韻之異,雖同為十九部,而曲韻於 今之支、微、齊分二部,寒、刪、先分三部,[三部各字分隸與詩韻不同。]麻 分二部,覃、鹽、咸分二部。詞韻則皆不分。入聲五部獨成一類,異於曲韻之附 入三聲。蓋詞之用韻,平聲入聲皆獨押,上去通押。其有平上去通押者,亦不與 入聲混。所謂上不類詩,下不墮曲,韻亦其一事也。至與古韻之別,則按諸集韻 韻目,古韻江與東、冬、鍾通,詞韻江與陽、唐合,在韻學(xué)方面,為唐宋以後之 大變化,同於切韻指掌圖,而開中原音韻、洪武正韻之先?;遗cㄉ分,元與魂、 痕分,則仍承古韻之舊。而其他分合,與清儒各家之古韻分部,亦不相同。至佳 分為二,一入皆、ㄉ,一入麻,則古今皆無之。
○入聲分部
入聲分部,任何韻書均少於平上去,蓋入聲之字較少。試以發(fā)聲收聲均同之 音,依四聲次第呼之,至入聲輒有無字者,甚且有不能成聲者。因之有古無入聲 之說,且可舉某地某地之方音為證。曲韻無入,即源於此。江永、戴震因毛詩及 其他先秦古籍之韻,比照唐宋相承之廣韻,於四聲之配合,遂有異平同入之發(fā)明。 孔廣森更進一步,謂陰陽對轉(zhuǎn),以入聲為樞紐,且推原於因時因地之變遷??资?及王念孫,又發(fā)見古音之中有去入而無平上者。故入聲分部,與三聲不能合符, 自然之勢也。特詞韻之五部,既與古韻或廣韻之部居不同,與曲韻之分配亦不合, 實宋詞所用入韻使然,由參互比較而得之,猶之其他三聲耳。
○方音不可為典要
陸法言之作切韻也,與劉臻、顏之推等,互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由捃選而 決定,敘中曾自言之。蓋方音不同,發(fā)聲收聲即多齟齬。觀揚雄方言及何休公羊 注所稱齊人語,許慎淮南注所稱楚人語,可見地域異音,實為古今異音之由來。 唐宋迄清,有類隔、通轉(zhuǎn)、合韻諸說,以通其變。至章炳麟作成均圖,定旁轉(zhuǎn)、 對轉(zhuǎn)等例,又有雙聲相轉(zhuǎn),濟其窮,於是韻部之通轉(zhuǎn),幾恢廓而無遺矣。唐初以 許敬宗之議,就切韻各部,注明同用、獨用,為後世并為一百六部之濫觴,本非 據(jù)音理音勢,以為分合,如音韻家之所為。詞之用韻,雖與詩有相承之關(guān)系,然 詞以應(yīng)歌,當(dāng)筵命筆,每不免雜以方音。沈、戈二氏之詞韻,固以名家為據(jù),而 亦斟酌於唐宋用韻之分合及古韻之分合,猶是陸氏遺法也。惟宋人用韻,每有例 外。如真、庚、侵三部,寒、覃二部,蕭、尤二部,及入聲屋、質(zhì)、月、藥、洽 五部,按之古今分部及音理,皆不相通,而有時互相羼雜。即知音之清真、白石、 夢窗亦每見之。又如白石長亭怨慢,以無字、此字葉魚部。夢窗齊天樂之里字葉 魚部,法曲獻仙音以冷字葉陽部,風(fēng)入松以鶯字葉陽部。更如入聲屋部韻,而清 真大押國字,白石疏影押北字。戈氏選七家詞,每擅為改竄,致有專輒之譏。 然詞林正韻發(fā)凡,於山谷惜馀歡閣合同押,林外洞仙歌鎖、考同押,及夢窗之冷、 向,皆謂以方音為協(xié),實顛撲不破之論。愚讀宋元詞集,如黃裳演山詞、洪希文 去華山人詞,皆與林外同例。以絕不相通之蕭、歌兩部通押,同為閩人,同用方 音,足為確證。又居吳門數(shù)年,知以吳音讀冷、鶯二字,恰與陽部相似。則詞之 隨地取音,求歌者口吻,正與北曲之入附三聲同一因素。不同部而互協(xié),職此 之由。且方音相近者,在一部之中,或只某字某字而非全部皆通,與言古韻之某 字入某部者相類。後人不知其故,援以為例,致有按諸古今韻部無一而合之韻, 則學(xué)者之過也。吾人今日為詞,既非應(yīng)歌,即不應(yīng)取以自便。如清真齊天樂、繞 佛閣之?dāng)浚A胥引之唼怯,玲瓏四犯之艷、臉、點,品令之靜、影、病,南鄉(xiāng)子 之尋,白石踏莎行之染,眉嫵之感、纜,以及鬲溪梅令、摸魚兒所用韻,夢窗解 連環(huán)之白,江南春、暗香疏影之筆,法曲獻仙音之點、染,及一寸金之獵、邑、 牒、泣、入、業(yè)、篋、楫、帖、葉,水龍吟之定、影、興、茗、緊、隱、近、信, 洞仙歌之并、餅、勝、枕、飲、錦,與夫花心動、凄涼犯、蕙蘭芳引所用韻,皆 不得資為口實,而轉(zhuǎn)相仿效。昔人謂玉田平上去多雜,入聲獨嚴(yán)。嚴(yán)與雜之分, 即古今韻部之合否。方音固不可為典要,借葉亦屬曲說也。
○用入聲韻
楊纘作詞五要之四,為隨律押韻,其言曰:“如越調(diào)水龍吟、商調(diào)二郎神, 皆合用平入聲韻,古詞俱押去聲,所以轉(zhuǎn)摺怪異,成為不祥之音。”戈氏本萬氏 之說,鉤稽古詞,於詞林正韻發(fā)凡中,設(shè)為三例。一可押平韻,又可押仄韻者, 其所謂仄韻者,其所謂仄限於入聲,如霜天曉角、慶春宮、憶秦娥等十一調(diào)。又 謂白石改滿江紅為平韻,其所據(jù)之無心撲,亦系入韻。二押仄韻而必用入聲者, 如丹鳳吟、蘭陵王、鳳凰閣、好事近等二十六調(diào)。三用上去韻而有差別者,如秋 宵吟、清商怨、魚游春水,宜單押上聲。玉樓春、菊花新、翠樓吟,宜單押去聲。 愚按:戈說近之。惟所舉之例,望梅花、看花回,平泰結(jié)體各別。清商怨只晏殊 全用上聲,清真已雜去韻。玉樓春全用去韻者,只顧二首,魏承班一首如是, 他作皆雜以上聲。至翠樓吟之里字韻,杜文瀾已言之矣。但因此而發(fā)見不可易之 定則,即凡同一體而平仄各異者,為或平或入,不可押上去。且有漢宮春、滿庭 芳、萬年歡、露華與此同例。而浪淘沙、沙塞子、惜黃花慢用上去者為例外。凡 入聲詞不可押上去,桂枝香、秋霽等同例。其南宋人有押上去者為例外。凡上去 韻不可押入聲,如燭影搖紅、法曲獻仙音、花犯、過秦樓之類,遽數(shù)之不能終其 物,而如齊天樂、驀山溪、玉漏遲、喜遷鶯、永遇樂等之或押入聲者為例外。蓋 各調(diào)皆有創(chuàng)造之人,不但柳永、周邦彥、姜夔、吳文英所自度者,班班可考。且 如戈氏所舉專用入韻者,皆昔人所謂僻調(diào),必當(dāng)依創(chuàng)作者之成法。即未能考定何 人,而依時代推定最先之作者,亦系易事。至上述之例外,則率在後,且不皆精 通聲律之人,實不足為訓(xùn)也。
○上去通押
上述各事,似據(jù)成例而言。然按之音理,亦非無說。戈氏援琵琶錄,商角同 用,宮逐羽音,謂與楊氏可相發(fā)明。然琵琶錄四弦分四均之實,今既失其真?zhèn)鳎?言之亦近於模糊影響。平聲可以入聲替,沈伯時樂府指迷已有此語。萬、戈二氏 亦屢言之,入與上去不可通,則仍入按三聲不足分配之故,亦易明了。上去通押, 雖元曲承宋詞,遂成定法。而詞所承之詩,則無此例。且詞之純用上、純用去者, 其例極少。況押韻所在,即沈括所謂殺聲,姜夔所謂住字,張炎所謂結(jié)聲。篇中 各韻,雖上去通押,而宜上宜去,及字音之清濁陰陽(如詞源所言平聲之明深幽), 謳曲之時,應(yīng)有分別。此點之研究,在今日實為難事。惟求諸音韻之學(xué),或可得 其輪廓。南齊永明以前,無四聲之說。隋陸法言切韻各部,兼收南北古今之音, 遂有一字而收入兩聲或兩部者。其後迭次增修,以迄廣韻、集韻,而兼收益廣。 唐李涪作切韻刊誤,已譏法言以上為去,以去為上。清江永就聲紐及地域論之曰: “群、定、澄、并、奉、從、邪、床、禪、匣,共十母之上聲,以官音呼之似去?!? 戴震就韻部及時代論之曰:“今人語言,矢口而出作去聲者,廣韻多在上聲。作 上聲者,廣韻多在去聲?!倍斡癫谜f同戴氏,可知因時因地讀音之變遷,以上去 為尤甚。吳瞿安精研曲學(xué),有陽上代去之說,雖根於南北曲之應(yīng)用,實亦與詞相 通。愚以為上去通押,當(dāng)亦以應(yīng)歌之故。唐宋各地方音,上去之混亂,有以致之。 季剛、栓齋,已成異物,就鄙見而演繹證明,不得不望諸世之知音者。
○夾協(xié)
一詞之中,平仄韻互見,謂之夾協(xié),計有二類:(一)為轉(zhuǎn)韻。所轉(zhuǎn)之韻, 不屬本部,上去入亦無限制。特有轉(zhuǎn)韻之後,前韻即不再協(xié)者,例如古調(diào)笑、蕃 女怨、西溪子,三換韻。清平樂後遍換平韻。女冠子第三韻換平韻。菩薩蠻、減 字木蘭花、虞美人,四換韻。而河傳換韻多少,各家不同,綿相連之句,各自為 協(xié)。有所轉(zhuǎn)之韻插入前韻之間者,例如單調(diào)訴衷情,韋莊、顧兩詞,平韻中夾 兩句仄韻。相見歡換頭,夾兩句仄韻。定風(fēng)波前後遍,夾入仄韻三處,每處二韻。 有所轉(zhuǎn)之韻與前韻間隔相協(xié)者,例如定西番、紗窗恨及毛文錫中興樂。而酒泉子 之夾協(xié),各家不同,類皆隔句各相為協(xié)。此種體格,令曲為多,且多唐五代之作。 慢曲中如小梅花八換韻,屬第一者。韓元吉六州歌頭五換仄韻,皆夾入平韻之間。 水調(diào)歌頭東坡明月幾時有一首,前後遍五六兩句,另換仄韻自協(xié),宋元人或仿之, 屬第二者。此外則甚少概見。(二)為三聲通協(xié)。其平仄之變,必為同部之字, 例如西江月前後遍之末一韻換仄。采桑子慢第二韻起換平。換巢鸞鳳前遍末一韻 起換仄。渡江云換頭第二韻仄協(xié)。戚氏第三段夾入二句仄協(xié)。四園竹前遍一仄協(xié), 後遍兩仄協(xié)。而哨遍三聲夾協(xié)之處為尤多。雖通協(xié)之地位不同,而取諸同部,實 與轉(zhuǎn)韻有別。此種體格,慢詞多於令曲。宋元人作轉(zhuǎn)韻之令曲,或有用同部者, 則偶爾為之,無必要也。若論其源流,則轉(zhuǎn)韻通協(xié),三百篇固皆有之。漢魏以降, 古體樂府有轉(zhuǎn)韻,而詩無通協(xié)。南北曲用通協(xié),而并無轉(zhuǎn)韻。故三聲通協(xié),實開 元曲之風(fēng),轉(zhuǎn)韻仍詩之遣遺耳。
○句中韻
詞有句中韻,或名之曰短韻,在全句為不可分,而節(jié)拍實成一韻。例如溫庭 筠荷葉杯,“波影滿池塘”,影字與上句冷字葉?!澳c斷水風(fēng)冷”,斷字與上句 亂字葉。馮延巳南鄉(xiāng)子之茫茫、斜陽,與下句腸字、行字葉。霜天曉角換頭第二 字,定風(fēng)波換側(cè)後仄協(xié)之二字亦然?;ㄩg集中,其例多有。慢曲如滿庭芳、瑣窗 寒、憶舊游、絳都春、玉蝴蝶、暗香、無悶等調(diào)之換頭第二字屬於短韻者,不勝 枚舉。木蘭花慢則有三短韻,換頭以外,如柳詞之傾城、歡情皆是。且柳之三首 悉同。此等葉韻,最易忽略。南宋以後,往往失葉。霜天曉角、滿庭芳、憶舊游、 木蘭花慢等常填之調(diào)為尤甚。律譜列為又一體,而不知其非也。填詞家於此最應(yīng) 注意,既不可失葉,使少一韻,尤須與本句或相承之句黏合為一,毫無斧鑿之痕。 歷觀唐宋名詞,莫不如是。惟因此故,發(fā)生一疑似之問題,凡詞中無韻之處,忽 填同韻之字,則跡近多一節(jié)拍,謂之犯韻,亦曰撞韻。守律之聲家,懸為厲禁。 近日朱、況諸君尤斤斤焉。而宋詞於此,實不甚嚴(yán)。即清真、白石、夢窗亦或不 免。彼精通聲律,或自有說。吾人不知節(jié)拍,乃覺徨。例如清真拜星月慢之 “眷戀”,屯田戚氏之“孤館”,有他家不葉者,尚可謂其未避撞韻。而如清真 綺寮怨之“歌聲”,梅溪壽樓春之“未忘”,夢窗秋思之“路隔”,及草窗倚風(fēng) 嬌近之“淺素”,是韻非韻,與倚風(fēng)嬌近城、屏、婷三字可以斷句,是否夾協(xié)三 平韻,同一不敢臆測。既避專輒,又恐失葉,遂成縣案。凡屬孤調(diào),遇此即窮。 因?qū)徤鞫仗钜豁?,愚與邵次公倡之,吳瞿安、喬大壯從而和之,然終未敢信為 定論也。
○孔廣森分韻
孔廣森著詩聲分例,開丁以此毛詩正韻之先。其言曰:“今之詩主乎文,古 之詩主乎歌。歌有急徐之節(jié),清濁之和,或長言之,詠嘆之,累數(shù)句而無以韻為。 或繁音促節(jié),至於句有韻,字有韻,而莫厭其多,奇者不可偶,偶者不可奇。虧 者不可綴,綴者不可虧。離者不可合,合者不可離。錯之則變化而無方,約之則 同條而有常。”就三百篇之韻,立通例十,別例十三,雜例四,此不啻毛詩之律 矣。愚謂論詞之用韻,亦當(dāng)用此法。有曼聲,有促拍,相因相成。聲之所以成文, 歌之所以悅耳,韻之疏密,即節(jié)拍之長短。雅樂如是,燕樂乃魏文侯所謂聽不知 倦者,在唐時為俗樂,更何待言。唐五代令曲,率一句一韻,或兩句一韻。密者 句中有韻,且如單調(diào)訴衷情、河傳之類。有韻之句,為二字、三字,并相連至數(shù) 句者,則節(jié)拍愈促,所謂累累乎如貫珠也。慢曲之作,乃長其聲,疏其拍,即孔 氏所謂長言之、詠嘆之者。試韻,如前舉滿庭芳之類。更促者,連用兩短韻,如 瑣窗寒“遲暮,嬉游處”之類。曲中加一促拍,則如木蘭花慢“傾城”“歡情” 之類。畢曲之時,連用單句兩韻,而上韻字?jǐn)?shù)較少,則如掃花游“黯凝佇”之類。 孔氏曰:“急則承之以緩,緩則承之以急。密則間之以疏,疏則間之以密。不知 此,不可與言聲學(xué)?!闭\至當(dāng)之論也。至所謂累數(shù)句而無以韻為者,則詞較詩尤 多??资吓e不入韻之例,如豳風(fēng)首章,周頌噫篇,不過三句。詞中四句一韻, 如風(fēng)流子、沁園春、鶯啼序之類,已屬習(xí)見。而八六子後遍,五句一韻,共二十 九字。西平樂後遍,五句一韻者計二十八字,六句一韻計二十六字。有人疑西平 樂後遍十五句七十字,不應(yīng)只有三韻。而不知此為曼聲之極致。用韻既少,且不 加短韻,正與孔氏之論噫嘻篇相類也。鄭文焯以夢窗前遍之苑、晚,換頭之市、 水,夾葉兩仄韻,因疑清真之盡、晚二字,以真、寒相葉,楚、野二字,以古音 相葉。然在夢窗則是,在清真仍為疑問。以真寒為一部,只漢魏有。然野入魚部, 固系古音,而宋詞皆罕用。清真集中,且無他證也。慢曲格調(diào),成於屯田樂章集 中。如笛家弄之四句一韻,全篇凡五。曲玉管換頭四句一韻,結(jié)拍五句一韻。雖 篇中間以短韻,然實句多而節(jié)拍少。林鐘商鳳歸云,起調(diào)、換頭皆六句一韻。仙 呂商鳳歸云,換頭,六句一韻,亦西平樂之類。至夜半樂前兩段用曼聲,第三段 逐句用韻者相連至四句,則改用促拍,又與孔氏之論鴟者同矣。故詞之節(jié)拍, 今雖無徵而依孔氏研毛詩之法,其疏密實可因韻以考見。至孔氏書中,如奇韻、 偶韻、疊韻、空韻、獨韻、兩韻、三韻、四韻、分葉、隔葉、首尾葉、不入韻、 句中韻各例,在詞亦皆有之。惜曩之言詞律者,未知此法也。
○四聲不可紊
自明至清中葉,填詞家每疏於律。平仄且舛,遑論四聲。然四聲之不可紊, 實宋人成法。姜夔大樂議曰:“七音之葉四聲,各有自然之理。今以平入配重濁, 以上去配輕清,奏之多不皆葉?!彪m非為燕樂而發(fā),而音理無二,當(dāng)然用於詞。 沈義父樂府指迷曰:“句中去聲字,最為緊要。將古知音人曲,一腔兩三只參訂, 如都用去聲,亦必用去聲。其次,如平聲卻得用入聲替,上聲字最不可用去聲替。 不可以上去盡是仄聲便用得?!贝藢χ穆暡恢咭粽哒f法,較姜氏語尤顯豁。 既明示四聲之各有垠Ф,且告以替代之所宜矣。清人論四聲,始於萬樹,持論 頗精。萬氏之言曰:“上聲舒徐和緩,其音低。去聲激萬清遠,其腔高。相配用 之。方能抑揚有致?!惫熟断噙B二仄聲字上去之分配,及中隔一平聲時上去之分 配,詞律論之綦詳。又曰:“名詞轉(zhuǎn)折跌蕩處,多用去聲,何也。上入可作平, 去則獨異。當(dāng)用去者,非去則激不起。用入且不可,斷斷勿用平上?!惫蕦︻I(lǐng)句 之去聲字,注中時時提出,擬諸曲之務(wù)頭。宴清都注云:“四聲之中,獨去聲為 一種沉著遠重之音。所以入聲可以代平,次則上聲,而去聲萬萬不可。”此借程 垓、何籀,以上代平之字示其義例也。暗香注云:“首句姜詞第三字‘月’字, 觀吳詞‘誰’字,則知可用‘吳水’姜作‘竹外’,可知‘竹’字可平?!头?葉’姜作‘正寂寂’,則知第一個‘寂’字可平?!P虹’姜作‘夜雪’,則知 平?!挚善??!贝穗m未明言入之代平,而已示其實例也。丹鳳吟注云: “上去入亦須嚴(yán)訂,如千里和清真,無一字相異,此其所以為佳,所以為難?!?則又示全依四聲之例也??荚~律旁注,雖止可平可仄,間有作平?;蚰陈曃疵魇?四聲之限制,而各調(diào)注中,詳為說明,實以應(yīng)用某聲之字示以規(guī)范矣。杜文瀾校 勘記,就一枝春言之曰:“按宋詞用韻,只重五音。往往以上聲作去,去聲作上。 用平聲處,更可以上以入代平。獨於應(yīng)用去上二聲相連之處,則定律甚嚴(yán)。如此 調(diào),萬氏注出乍數(shù)、喚起、尚淺、夜暖、試與、媚粉六處,尚有前段第七句之自 把,後結(jié)之醉語,亦去上聲,共八處,皆定格也。凡仄聲調(diào)三句接連,用韻則中 之四字必用去上。又後結(jié)五字一句,而尾二字皆仄者,亦必用去上。如用人韻, 則用去入,名詞皆然。此卷後之掃花游用去上六處,卷十七之花犯用去上十二處, 為至多者。蓋去聲勁而縱,上聲柔而和,交濟方有節(jié)奏?!标U明萬說,雖只上去 一端,實不下康成之箋毛傳矣。至周濟宋四家詞選序論曰:“紅友極辨上去,是 已。上入亦有辨,入之作平者無論矣。其作上者可代平,作去者斷不可代平。平 去是兩端,上由平而之去,入由去而之平。”則又推至於上入之分。夫上去入既 各有區(qū)別,則非四聲有定而何。惟周、杜二氏,一謂去作上,一謂去作上,一謂 入代去,尚有可疑。以實例既少,既音理亦待商也。至杜謂上去互用,本於五音, 則未明音理矣。
○四聲因調(diào)而異
四聲總是,因調(diào)而異。有參照各家,限於某句某字者。有自度之腔,他無可 據(jù),不得不全依之者。有常填之調(diào),只有平仄,無四聲之可言者。茲分別論之。
限於某句四聲有定之字,萬、杜兩家所論,多屬於此,惟尚未完備。就實例 言之,可分七種:
(一)領(lǐng)句之字多用去聲。如詞旨所舉任、乍、怕、問、愛、柰、料、更、 況、悵、快、嘆、未、念是也???,平去兼收。似算甚,上去兼收,論者去當(dāng)作 去。嗟方將應(yīng),平聲。若莫,入聲。亦有時用以領(lǐng)句。且常用之字,詞旨未舉者 尚多,故如清真解語花“從舞休歌罷”、白石惜紅衣“說西風(fēng)消息”,用平用入, 應(yīng)依之。
(二)句中或韻上之一字限用去聲者。例如柳梢青後遍第二韻,戀繡衾前遍 第二第三韻,後遍第一、第二韻,韻上一字皆去聲。清真塞翁吟之“鏡中”,慶 春宮前遍“見星”,後遍“未成”,亦同。又如秋蕊香前後遍第三句第五字,子 野惜瓊花前遍處字,後遍葉字,小山思遠人念字“寄字”旋字為字,清真塞垣春 韻字“怨字”袖字向字,望海潮前後遍第四五兩句第三字,皆句中字之限用去聲 者。萬氏論一寸金調(diào),所指去聲二十字,則句中韻上皆有之。
(三)某字某句限用入聲者。例如憶舊游、紅林檎近末句第四字,霜葉飛清 真之“瘋瘋玉匣”,皆非用入聲不可。八聲甘州屯田“物華休”之物字,“識歸 舟”之識字,憶舊游清真“燭花搖”“拂河橋”之燭字、拂字,齊天樂清真暮雨、 勸織、深閣、重拂(後遍準(zhǔn)此)之雨字、織字、閣字、拂字,均應(yīng)用入。但可以 上聲代,此類甚多。
(四)句首或句中或句尾限用去上者。句首之例,如清真倒犯之霽景、駐馬, 瑣窗寒之暗柳、靜鎖、付與,隔浦蓮近之驟雨。句中之例,如屯田八聲甘州之暮 雨,清真應(yīng)天長之笑我、載酒,花犯之勝賞、望久、夢想,解連環(huán)之寄我,玲瓏 四犯之鬢點、念想。句尾之例,則不屬於韻者,如宴清都、湘江靜前後遍四字偶 句,句末二字,(上聲或用入代)清真三部樂之瘦損,白石玲瓏四犯之換馬,琵 琶仙之細柳。屬於韻者,在花犯、在花犯、眉嫵、掃花游調(diào)中,不止一處。清真 隔浦蓮近之翠葆、岸草,西河之對起、半壘,白石秋宵吟之頓老、又杳、未了。 而齊天樂、綺羅香、西子妝、宴清都、過秦樓等調(diào),結(jié)秦樓等調(diào),結(jié)拍末二字限 用去上者,尤指不勝屈。至於探芳信結(jié)拍六字句,去上平平去上,則與掃花游駐 馬河橋避雨,皆一句之中首尾均用去上者。各名家詞於上述諸例,大抵從同。
(五)二字相連用上聲者,此例較少,惟屯田樂章集中,兩上聲連用者頗多, 或系疊字連語。
(六)平聲三字以上連用者例如淮海夢揚州之“輕寒如秋”,梅溪壽樓春之 “今無裳”、“良宵長”、“消磨疏狂”、“裁春衫尋芳”,金盞子“湔裙溪”, 三妹眉“晴檐多風(fēng)”。其三平、四平、五平皆為定格,惟此例不甚多。
(七)句中各字,四聲固定者,以四字句為多。例如倦尋芳首句,絳都春、 永遇樂結(jié)拍,掃花游“暗黃萬縷”,眉嫵“翠尊共款”,為去平去上?,嵈昂? “桐花半畝”,尉遲杯“無情畫舸”,齊天樂“西窗暗雨”,西子妝“垂楊謾舞”, 為平平去上。此兩事,詞中常有。夢揚州“燕子未歸”去上去平,倦尋芳第三句 平去平去,戚氏“夜永對景”,鸚啼序“傍柳系馬”,去上去上。鸚啼序“平瞻 太極”、“清風(fēng)觀闕”,平平去入。例雖不多,亦屬固定。更有所謂四聲句者, 渡江云“暖回雁翼”,掃花游“曉陰翳日”,皆上平去入。繞佛閣“樓觀迥出”, 平去上入。方、楊和詞及夢窗均依清真填之。而夢窗龍山會末句之“月向井梧”, 雖在句內(nèi),亦入去上平也。
以上皆一定不易之四聲,守律者所應(yīng)共遵。萬氏以特重去聲及去上,故其他 未遑詳論耳。至全依四聲,則除方千里和清真以外,夢窗填清真、白石自度之腔, 亦謹(jǐn)守之。故某人創(chuàng)調(diào),其四聲即應(yīng)遵守某人。如清真之大、六丑、瑞龍吟、 霜葉飛及凡無前例者,白石之鬲梅溪令、鶯聲繞紅樓、醉吟商小品、暗香、疏影、 徵招、角招之類,不下十馀,夢窗之西子妝、霜花腴等九調(diào),及屯田詞不見他集 之調(diào),皆以全依四聲為是。正於浣溪沙、鷓鴣天、臨江仙、玉樓春、高陽臺、洞 仙歌、滿江紅、賀新郎、沁園春一般習(xí)見之調(diào),宋人作者甚多,無從發(fā)見其四聲 一定之字,即不用守四聲之說,平仄不誤可矣。然可平可仄之字,仍應(yīng)有所據(jù) 依。詞律、詞譜之注,歷考各家,足資遵守。如有補充糾正,亦必?fù)?jù)善本詞集。 且其可平可仄,有一句之中,兩字必同時變換者,如四字句七字句之一三兩字, 頗多明證。
○切戒自恃天資
作者以四聲有定為苦,固也。然慎思明辨,治學(xué)者應(yīng)有之本能,否則任何學(xué) 業(yè),皆不能有所得,況尚有簡捷之法自得之樂乎。萬氏曰:“照古詞填之,亦非 甚難。但熟吟之,久則口吻之間有此調(diào)聲響,其拗字必格格不相入。而意中亦不 想及此不入調(diào)之字?!睕r蕙風(fēng)晚年語人:嚴(yán)守四聲,往往獲佳句佳意,為苦吟中 之樂事。不似熟調(diào),輕心以掉,反不能精警。以愚所親歷,覺兩氏之言,實不我 欺。凡工詩工文者,簡練揣摩,困心衡慮,甘苦所得,當(dāng)亦謂其先得我心也。抑 愚更有進者,諷籀之時,先觀律譜所言。再參以善本之總集、別集并及校本,考 其異同,辨其得失。則一調(diào)之聲律,具在我心目中,熟讀百回,不啻己有,不獨 入萬氏之境,且獲思悟之一。竹、樊榭,有開必先。︹村、樵風(fēng),遂成專詣。 至足法矣。及依律填詞,尤有取於張炎詞源制曲之論,句意、字面、音聲,一觀 再觀,勿憧屢改,必?zé)o瑕乃已。白石所謂過旬涂稿乃定,不能自已者。彈丸脫手, 操縱自如,讀者視為天然合拍,實皆從千錘百煉來。況氏之樂,即左右逢原之境。 成如容易卻艱辛。︹村先生謂之人籟。且曰:勿以詞為天籟,自恃天資,不盡人 力,可乎哉。特以艱深文淺陋,不足語於研煉,且當(dāng)切戒耳。
○音理宜求密
萬氏之辨去聲及去上也,因音有高低,而默會於抑揚抗墜。謂必如是,乃能 起調(diào)。所資以參酌者,為南北曲之謳唱。就所用去上,推之於詞。然詞所承之詩, 早有類此之研究。齊梁之際,競談聲病,因有平頭、上尾、大韻、小韻等八病之 名,所謂“五字之中,音韻悉異,兩句之內(nèi),角徵不同”。即在四聲之分配。永 明體之詩,以善識聲韻相標(biāo)揭,舉例如“天子圣哲”、“王道正直”,韻部聲紐, 無一相同。南史所述,即詩之聲響也。姜夔七音四聲相應(yīng)之說,似較周、沈約 尤精。然沈義父有言;近世作詞者,不曉音律。而舊譜失傳一語,亦常見於南宋 人詞敘中。如萬氏之說兩上兩去。皆所當(dāng)避。屯田嫻於聲律,當(dāng)時必付謳唱,所 用兩上、兩去、兩入。音節(jié)是否流美,後鮮繼聲,是否以不說耳之故,今無可考。 梅溪壽樓春,是否能歌,音節(jié)如何,亦無人論及。然於口齒間求諧葉,唇齒喉舌 陰陽呼等,皆不無關(guān)系。欲合於孟子所謂耳有同聽,則與永明聲病,息息相關(guān)。 四聲既分,陰陽亦別。雙聲疊韻,尤當(dāng)慎用。以愚諷籀所得,諧美清脆之句,率 布置停勻。一句之中,聲紐韻部,實忌重沓。李清照聲聲慢連用十四疊字,吳夢 窗探芳新連用八疊韻字,亦與柳史同一疑問。聞?wù)咭晌嵫院?,求音理於至密,?有如是者。音學(xué)大師戴震,雖非詞人,而謂音同字異,或相似者連用為不諧,實 可施之於詞也。
○詞句隨人而異
乾嘉經(jīng)師有恒言曰:始為之不易,後來者加詳。由晚近之詞學(xué),上視清初, 聲律如是,句法亦如是。萬氏糾明代清初之誤讀,所用方法,審本文之理路語氣, 校本調(diào)之前後短長,再取他家以資對證,此萬古不易之說也。彼所成就,為五言 一領(lǐng)四與上二下三之別。七言上三下四與上四下三之別。次則九字句上三下六與 上五下四之別。再次則為短韻,已了如指掌。然有引其端,未竟其緒者。中二字 相連之四字句,八聲甘州之“倚闌干處”,注中言及,而不視為重要。且戚氏之 “向明燈畔”,木蘭花慢之“盡尋勝去”,未免忽略。木蘭花慢并不采柳詞。玉 田高陽臺“能幾番游”之非定格,亦未言及。六字的腰句法,固有在第三字注讀 者,而夜飛鵲“斜月遠、墮馀輝”,玲瓏四犯“揚州柳、垂官路”,則未注出。 側(cè)犯采方千里詞,結(jié)拍八字讀法,與周、姜不合。惟近代論著,由萬氏成法而推 演,如黃鶯兒“觀露濕縷金衣”十一字,一字領(lǐng)兩五字之例。拜星月慢“似覺瓊 枝玉枝相倚”十四字,二字領(lǐng)兩六字之例。引駕行“秦樓永晝”十字,二字承兩 四字之例。日有增益,不得謂非詞律啟之也。至霜葉飛,“正倍添凄悄”,“奈 五更愁抱”,夢窗則用二三句法。瑞鶴仙、三姝媚等之九字句,或三、六,或五、 四,隨人而異,殊難比而同之。作者各就所仿效者,求與原詞相合可耳。
○填詞須據(jù)名家
七字以下之句,由詩嬗變。八九字以上者,由加和聲。然實有不能臆為句讀 者。律譜於此明而未融,且未能言其所以然之故。彩云歸“別來最苦”十二字, 二郎神結(jié)拍十三字,萬氏不敢句讀,并於注發(fā)之,是已。然清真還京樂,“奈何 客里光陰虛費”、“中有萬點相思清淚”,皆八字,應(yīng)一氣讀。“殷勤為說春來 羈旅況味”,說字來字?jǐn)嗑洌杂形窗?。且“向長淮底”十九字,一氣趕下。而 萬氏采方千里詞,強分句讀。屯田征部樂“須知最有風(fēng)前月下心事始終難得”, 萬氏於有字、下字分句。夏敬觀曰:“須知”至“心事”十字,應(yīng)連讀不可分。 又如梅溪換巢鸞鳳,“定知我今無魂可銷”,今字可屬上可屬下,不能遽為劃分。 屯田傾杯,“爭知憔悴損天涯行客”周濟曰:依調(diào)損字當(dāng)屬下,依詞損字當(dāng)屬上, 亦未易臆為句讀也。其十字以上之句在一韻之中,分句各異者。霜葉飛前結(jié),清 真作“又透入清暉半晌特地留照”,夢窗作“彩扇咽涼蟬倦夢不知樊素”,玉田 一作“尚記得當(dāng)年雅音低唱還好”,一作“又暗約明朝斗草誰能先到”,一作 “慣款語莫游好懷無限歡笑”能斷為必五字、六字,或七字、四字乎。即以詞律 發(fā)凡所舉水龍吟,結(jié)折論,淮海為“念多情但有當(dāng)時皓月照人依舊”,東坡為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清真為“恨玉容不見瓊英謾好與何人比”, 白石為“甚謝郎也恨飄零能道月明千里”,夢窗九首則上四例皆有。明楊慎論淮 海詞,有字、照字、舊字各一拍,“強作解事,不明樂章”,固為竹所譏。即 詞律謂首句一領(lǐng)四以下四字兩句,亦豈免削足屨。八聲甘州起拍十三字,按屯 田、石林、夢窗各作中,三字屬上屬下,或可上可下,同上述兩例。愚以為詞以 韻定拍,一韻之中,字?jǐn)?shù)既可因和聲伸縮,歌聲為曼為促,又各字不同。謳曲者 只須節(jié)拍不誤,而一拍以內(nèi),未必依文詞之語氣為句讀。作詞者只求節(jié)拍不誤, 而行氣遣詞,自有揮灑自如之地,非必拘拘於句讀。兩宋知音者多明此理,故有 不可分之句,又有各各不同之句。今雖宮調(diào)失考,讀詞者亦應(yīng)心知其意,決不可 刻舟求劍,驟以為某也某也不合。而依律填詞,須有名作可據(jù),即免亻面錯。夢 窗作水龍吟,其良師矣。故愚於詞之圈法,向不主標(biāo)點句讀,但注明韻葉,以示 節(jié)拍所在。喬大壯深韙吾言。蓋綜上述諸例所得,而實例不止此,且與和聲住字 之說,一以貫之也。不寧惟是,多數(shù)從同之句,名家所作,有時偶殊。例如憶舊 游起拍,“記眉橫淺黛,淚洗紅鉛,門掩秋宵”,一般從之。而“夢人猶未苦, 苦送春隨人去天涯?!彼堃髑搬岜樗淖秩錇橐豁嵳吒鞫?。而夢窗一首前遍作 “紺玉鉤簾窗曰:“送處,橫犀麈、天香分鼎”,一首後遍作“攜手同歸處,玉 奴換、綠窗春近”他家亦有如是者,詞譜名以攤破。尉遲杯屯田“困極忄馀, 芙蓉帳暖,別是惱人滋味”,東山及梅苑無名氏均同,清真作“冶葉倡條俱相識, 仍慣見、珠歌翠舞”。瑞龍吟、賀新郎、念奴嬌皆有相類之事。究其實際,同在 一韻之中,同出於知音之輩,又足證吾說矣。
○比興說
張惠言論詞曰:“緣情造端,興於微言以相感動?!庇衷唬骸皭烹[盱愉,感 物而發(fā),觸類條鬯,各有所歸。”蓋體風(fēng)騷,一掃纖艷靡曼之習(xí),而詞體始尊。 清季詞風(fēng),上追天水,實啟於此。周濟繼之,其言曰:“詞非寄不入,專寄 不出,以無厚入有間,意感偶生,假類畢達。雖鋪敘平淡,摹繢淺近,而萬感橫 集,五中無主。讀其篇者,臨淵羨魚,意為魴鯉。中宵驚電,罔識東西。赤子隨 母笑啼,鄉(xiāng)人緣劇喜怒?!币燥L(fēng)騷漢樂府之法說詞,而實取於六義中之比興。顧 比興之義,毛傳只標(biāo)興體,二鄭始加分疏。孔氏正義申之,謂“美刺俱有比興”, “比顯而興隱”。又釋先鄭事於物為興之說,謂“取譬引類,發(fā)起己心”,陳 啟源毛詩稽古編,復(fù)闡明之,謂“興婉而比直,興廣而比狹。二者皆喻,而體不 同。興者興會所至,非即非離,言在此意在彼,其詞微,其旨遠。比者一正一喻, 兩相譬況,其詞決,其旨顯”。則張、周二氏之言,又即毛詩學(xué)者之所謂興也。 夫論詞者,不曰“煙水迷離之致”,即曰“低徊要眇之情”。心之入也務(wù)深,語 之出也務(wù)淺。驟視之如在耳目之前,靜思之遇於物象之外。每讀一遍,或代設(shè)一 想,輒覺其妙義環(huán)生,變化莫測,探索無盡。莊或曰:“義可相附,義即不深。 喻可專指,喻即不廣?!睂嵱形匆滓匝哉Z形容者。惟作者於此決非刻楮為葉,有 意為之。必蓄積於胸中者,包有無窮之感觸,不能自抑,則無論因事物、因時令、 因山川,當(dāng)時之懷抱,如矢在弦,不得不發(fā)。即作者亦不自知,脫稿以後,按諸 所感之事實,似覺有匣劍帷燈之妙。言為心聲,如就題立意,或因意命題,不能 得此無形之流露。名以寄,慮猶涉跡象也。故造此境難,讀者知之亦難。然茍 由張、周之論,參以治毛詩學(xué)者之說,於比興之義,體會有得,則思過半矣。
○煉字煉句
千錘百煉之說,多施諸字句。蓋積字成句,積句成段,積段成篇,詩文所同, 詞亦如是。向之作者,以煉字煉句為本。且字煉而句亦煉,張所謂“織綃泉底, 去塵眼中”,造句之喻,仍偏重於字也。陸輔之詞旨有所謂警句,所謂奇對,前 者句之煉,後者字之煉也。煉之之法如何,貴工貴雅,貴穩(wěn)貴稱。戒、或艱 澀。且須刊落浮藻,必字字有來歷,字字確當(dāng)不移。以意為主,務(wù)求其達意深, 而平易出之。意新而沖淡出之。驅(qū)遣古語,無論經(jīng)史子與夫騷、選以後之詩文, 侔色揣稱,使均化為我有。即用古人成句,亦毫無蹈襲之跡,而其要歸於自然。 所謂自然,從追琢中來。吾人讀陶潛詩、梅堯臣詩,明白如話,實則煉之圣者。 珠玉、小山、子野、屯田、東山、淮海、清真,其詞皆神於煉。不似南宋名家, 針線之跡未滅盡也。然煉句本於煉意。愚始學(xué)時,瞻園先生詔之曰:“意淺則語 淺,意少切勿強填?!贝藶榛局?。惟既須有意,而意亦有擇。意貴深,而不 可轉(zhuǎn)入翳障。意貴新,而不可流於怪譎。意貴多,而不可橫生枝節(jié)?;騼梢獠⒁?意,或一意化兩意,各相所宜以施之。以量言,須層出不窮。以質(zhì)言,須鞭辟入 里。而尤須含蓄蘊藉,使人讀之,不止一層,不止一種意味。且言盡電不盡,而 處處皆緊湊、顯豁、精湛,則句意交煉之功,情景交煉之境矣。至一篇大局,所 謂文章本天成,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者,原非預(yù)設(shè)成心。然如何起,如 何結(jié),如何承轉(zhuǎn),如何翻騰,如何呼應(yīng),一篇有一篇一之脈絡(luò)氣勢,不能增減。 徹首徹尾,且不可分。在駢散文五七古最為顯著,律絕實亦如此。詞之近慢較易 見,南唐兩宋之令曲,仍易探索。花間集如溫庭筠菩薩蠻極不易以此求之。而細 加尋繹,仍莫如有全局之布置。陳銳有言,我只能以作詩之法作詞,此謀篇布局 之說,而其功仍不外於煉也。
○行文兩要素
行文有兩要素,曰氣、曰筆。氣載筆而行,筆因文而變。昌黎曰:“氣盛則 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長短高下,與筆之曲直有關(guān)。抑揚垂縮,筆為之, 亦氣為之。就詞而言,或一波三折,或老翰無枝,或欲吐仍茹,或點睛破壁。且 有同見於一篇中者,百煉剛與繞指柔,變化無端,原為一體,何也。志為氣之帥, 氣為體之充,直養(yǎng)而無暴,則浩氣常存,惟所用之,無不如志。茍餒而弱,何以 載筆。名之曰柔,可乎。讀昔人詞評,或曰拗怒,或曰老辣,或曰清剛,或曰大 力盤旋,或曰放筆為直,皆施於屯田、清真、白石、夢窗,而非施於東坡、稼 軒一派。故勁氣直達,大開大闔,氣之舒也。潛氣內(nèi)轉(zhuǎn),千回百折,氣之?dāng)恳病?舒斂皆氣之用,絕無與於本體。如以本體論,則孟子固云至大至剛矣。然而婉約 之與豪放,溫厚之與蒼涼,貌乃相反,從而別之曰陽剛,曰陰柔。周濟且準(zhǔn)諸風(fēng) 雅,分為正變,則就表著於外者言之,而仍只舒斂之別爾。蘇、辛集中,固有被 稱為摧剛為柔者。即觀龍川,何嘗無和婉之作。玉田何嘗無悲壯之音。忠愛纏綿, 同源異委。沉郁頓挫,殊途同歸。譚獻曰:“周氏所謂變,亦吾所謂正。”此言 得之。故詞之為物,固衷於詩教之溫柔敦厚,而氣實為之母。但觀柳、賀、秦、 周、姜、吳諸家,所以涵育其氣,運行其氣者即知。東坡、稼軒音響雖殊,本原 則一。倘能合參,益明運用。隨地而見舒斂,一身而備剛?cè)帷0胩?、︹村晚年?造,蓋近於此。若喧う放恣之所為,則暴其氣者,北宮黝、孟施舍之流耳。
○論詞境
詞境極不易說,有身外之境,風(fēng)雨山川花鳥之一切相皆是。有身內(nèi)之境,為 因乎風(fēng)雨山川花鳥發(fā)於中而不自覺之一念。身內(nèi)身外,融合為一,即詞境也。仇 述問詞境如何能佳。愚答以“高處立,寬處行”六字。能高能寬,則涵蓋一切, 包容一切,不受束縛。生天然之觀感,得真切之體會。再求其本,則寬在胸襟, 高在身分。名利之心固不可有,即色相亦必能空,不生執(zhí)著。渣滓凈去,翳障蠲 除,沖夷虛澹,雖萬象紛陳,瞬息萬變,而自能握其玄珠,不淺不晦不俗以出之。 叫囂儇薄之氣皆不能中於吾身,氣味自歸於醇厚,境地自入於深靜。此種境界, 白石、夢窗詞中往往可見,而東坡為尤多。若論其致力所在,則全自養(yǎng)來,而輔 之以學(xué)。蕙風(fēng)詞話曰:“多讀書,謹(jǐn)避俗。”又曰:“取古人詞之意境極佳者, 締構(gòu)於吾想望中,使吾性靈相浹而俱化?!苯匀胧种ㄩT,特不免仍有跡象耳。 蕙風(fēng)說境,上述數(shù)語以外,尚有數(shù)條語亦近是。
○詞之結(jié)構(gòu)
有曲直,有虛實,有疏密,在篇段之結(jié)構(gòu),皆為至要之事。曲直之用,昔人 謂曲已難,直尤不易。蓋詞之用筆,以曲為主。寥寥百字內(nèi)外,多用直筆,將無 回轉(zhuǎn)之馀地。必反面?zhèn)让?,前路後路,淺深遠近,起伏回環(huán),無垂不縮,無往不 復(fù),始有尺幅千里之觀,玩索無盡之味。兩宋名家,隨在可見,而神妙莫如清真、 夢窗。然有如黃河?xùn)|來,雖微遇波折,仍一瀉千里者,如東坡赤壁之念奴嬌,稼 軒北固亭之永遇樂。有以事之起訖不提不轉(zhuǎn),恰成全局者,如清真夜飛鵲,則皆 妙於直者也。一段之中,四句五句六句一氣趕下,稱為大開大闔者,如清真還京 樂換頭,西平樂後遍,而樂章集中尤多。此類體格,夢窗最擅勝場,亦妙於直者 也。此雖皆筆之運用,而實賴氣以行之。虛實之用,為境之變化,亦藉筆以達之。 敘景敘事,描寫逼真,而一經(jīng)點破,虛實全變。例如憶往事者,寫夢境者,或自 己設(shè)想者,或代人設(shè)想者,只於前後著一語,或一二字,而虛實立判。就點破時 觀之,是化實為虛。就所描寫者言之,則運虛於實。飛卿已有此法,尤顯者如東 山青玉案結(jié)拍,及清真掃花游、瑣窗寒、渡江云、風(fēng)流子,皆有此妙。南宋諸家 多善學(xué)之。疏密之用,筆之變化,實亦境與氣之變化。如畫家濃淡淺深,互相調(diào) 劑。大概綿麗密致之句,詞中所不可少。而此類語句之前後,必有流利疏宕之句 以調(diào)節(jié)之,否則郁而不宣,滯而不化,如錦繡堆積,金玉雜陳,毫無空隙,觀者 為之生厭。耳目一新者境,呼吸驟舒者氣,變化無恒者筆,與詞調(diào)組織偶句之後, 必有單行,恰相似也。事屬易曉,實例極多,不煩枚舉。至於宜拙不宜巧,宜重 不宜輕,宜大不宜小,所以杜纖弱氵兆淫之漸,免於金應(yīng)所稱三蔽者,則必然 之條理,非相互之應(yīng)用。不得與曲直、虛實、疏密相提并論矣。
●卷下
○花間集
花間集,為最古之總集,皆唐五代之詞。輯者後蜀趙崇祚。甄選之旨,蓋擇 其詞之尤雅者,不僅為歌唱之資,名之曰詩客曲子詞,蓋有由也。所錄諸家,與 前後蜀不相關(guān)者,唐惟溫庭筠、皇甫松。五代惟和凝、張泌、孫光憲。其外十有 三人,則非仕於蜀,即生於蜀。當(dāng)時海內(nèi)亻叔擾,蜀以山谷四塞,茍安之馀,弦 歌不輟,於此可知。若馮延巳與張泌時相同,地相近,竟未獲與,乃限於聞見所 及耳??蓟ㄩg結(jié)集,依歐陽炯序,為後蜀廣政三年,即南唐元四年。馮方為李 景齊王府書記,其名未著。陳世修所編陽春集,有與花間互見者,如溫庭筠之 更漏子玉爐煙、酒泉子楚女不歸、歸國遙雕香玉,韋莊之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清平樂春愁南陌,應(yīng)天長綠槐陰里,以及薛昭蘊、張泌、牛希濟、顧、孫光憲 各一首,疑宋人羼入馮集。王國維謂馮及二主堂廡特大,故花間不登其只字,則 逞臆之談,未考其年代也。然唐五代之詞,能存於今,且流傳極溥,實惟此是賴。 明人刊本,頗多未經(jīng)羼亂。清有汲古閣本,四印齋本。民國有雙照樓本、四部叢 刊本,皆影刊明以前舊本者。
○尊前集
尊前集亦唐五代總集之一,有明萬歷刻本,顧梧芳序謂所自輯。毛晉據(jù)之, 刊入詞苑英華。然吳匏庵有手鈔本,為朱彝尊所得,斷為宋初人輯錄。又有梅禹 金鈔本,︹村參以宋慶元本歐陽公近體樂府之羅泌校語,引及此書,益信朱說之 確,顧序之妄。歷代詩馀詞話謂作者為呂鵬,則其人無考,存而不論可也。名之 尊前,且就詞注調(diào),殆專供嘌唱之用者。所錄各家姓氏每誤,如菩薩蠻游人盡道 江南好一首為韋莊作,而入之李白。搗練子深院靜一首為李煜詞,而入之馮延巳。 更Ж子柳絲長一首,玉爐煙(花間集作香)一首,皆溫庭筠詞。而一入之李王, 一入之馮延巳,不獨李景父子合為一人,為疏於檢校也。然唐代各家之楊柳枝、 竹枝,杜牧之八六子,尹鶚之金浮圖、秋夜月,李之中興樂及歐陽炯、孫光憲 各家之作,多為花間所未載。則唐五代之詞,賴以傳世,其功亦不可沒也。
○金奩集
金奩集為明正統(tǒng)間吳訥所刊四朝名賢詞之一。︹村叢書據(jù)知不足齋傳鈔梅禹 金本刊行。然歐陽公近體樂府羅泌校語,亦引及之。陸游於淳熙間作金奩集跋, 足證其為北宋人所編。然題名為溫庭筠,令人疑為溫之別集。陸跋亦稱南鄉(xiāng)子為 溫詞,可見其誤不自明始矣。︹村取花間集互勘,將人名分注於目錄,足發(fā)其覆。 并因菩薩蠻原注之五首,已見尊前集,亦頗合符,斷為宋人雜取花間集詞,各分 宮調(diào),以供嘌唱,為尊前之續(xù)。其說是也。漁父十五首,非張志和作,則吳縣曹 元忠已有考證。
○全唐詩附詞
全唐詩附詞十二卷,計六十八家,八百三十二首。雖非詞之總集,然唐及五 代之作者,包括無遺。五代惟李煜、馮延巳有別集,然均晚出,非編者所及見。 而所錄李煜三十四首,馮延巳七十六首,為他書所無。又孫光憲無別集,而有八 十首。李旬、歐陽炯亦所收獨多,不得不謂之宏富矣。故欲觀五代之全,舍此 莫屬。特此為清代官書,不無草率舛誤之處,讀者宜辨之。
○唐五代詞選
唐五代詞選,成旋{鹿吝}所輯。書成於清光緒十三年,刊於金陵。其所取材 為花間、尊前及各選本,益之以全唐詩。四印齋刊陽春集在成書後二年,故馮煦 序以未見陽春集足本為恨也。所選各詞,雖存各家之真面,而本意內(nèi)言外之旨, 緣情興之義,因身世之遭逢,以風(fēng)雅為歸宿。凡意淺旨蕩者,概從刪削。故即 花間所有,亦多甄擇,體尊而例嚴(yán)。成氏自序謂“上躋雅頌,下衍為文章之流別。 俯仰之際,萬感橫集,不得計其字?jǐn)?shù)而小之”,可以見纂輯之旨矣。宋後,唐五 代選本止此一種,而實為最精,宜乎聲家人手一編也。
○樂府雅詞
宋人選宋詞之總集,以曾改過樂府雅詞為最早。觀自敘,題紹興丙寅可證。 宋有俳詞、謔詞,不涉俳謔,乃謂之雅。此種風(fēng)尚,成於南宋。自敘所謂涉俳謔 則去之,名曰樂府雅詞。雅詞之名,未必肇自曾氏,然已見風(fēng)會所趨。觀所錄曹 元寵詞,不取紅窗迥可知已。然陳瑩中有減字木蘭花,王介甫有雨霖鈴,及拾遺 上永遇樂之功名閑事一首,雖非諧謔,究不得謂雅,則去之未盡者。以所藏四十 三家,分為三卷,蓋王荊公唐百家詩選之例,就所有而選之,非於人有詮擇也。 又以百馀闋不知姓名者,標(biāo)為拾遺。故所藏?zé)o之,即從蓋闕。而蘇東坡有虞美人、 翻香令二首,見拾遺上。晏同叔有訴衷情,秦淮海有阮郎歸、海棠春、南歌子三 首,見拾遺下。秦刻為之補注,而舊鈔本無注,則當(dāng)時仍待訪詢者。曾氏未見各 家詞集可知也。所錄諸家,或北宋人,或北宋人之相從南渡者。上卷有晁無咎, 中卷有葉少蘊、晁次膺2,下卷有陳去非、朱希真,是於疏宕豪邁一派,亦非無 取。使東坡詞集未罹黨禁,或已禁弛而流傳,亦必存而不廢。則可見東坡之詞, 不在藏棄之列,乃黨禁初弛時情事。黃蕘圃元刊東坡樂府跋語,謂毛鈔坡詞拾遺, 有紹興辛未孟冬曾改過跋云:“東坡先生長短句既鏤板,復(fù)得張賓老所編并載於 蜀本者,悉收之?!毙廖礊楸崃?,故詞之出在樂府雅詞成書後可知也。余 所見本為四庫本、秦敦復(fù)刻本、四部叢刊之舊鈔本。秦跋未言及庫本,空格亦未 據(jù)補,秦殆未見庫本也。
○花庵詞選
唐宋名賢絕妙詞選十卷,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十卷,黃所輯。又稱花庵詞選 者,黃氏亦名花庵詞客也。成於淳九年,在宋人選本中為網(wǎng)羅極富之本。各人 之下,系以小傳,并附評語。既可考見仕履身世,亦見各家流別。在當(dāng)時固戛戛 獨造者也。自明以來,傳刻未軼。毛晉收入詞苑英華中。陶南村傳鈔白石道人歌 曲未出以前,傳世之三十四首,即全據(jù)此本。兩宋名家無專集者,或集軼者,大 半藉以流傳。故在宋代總集,得名獨盛,播傳亦廣。惟張玉田譏之,謂所取不精 一。然黃氏此選,非姝姝為一家之言。唐五代以來,千門萬戶,無所不收入詞苑 英華中頗能存各人之真面目。與陽春白雪、絕妙好詞之有宗派者不同。較樂府雅 詞所收尤廣,卷帙更多。玉田原有成心,故嫌其不精一。然取舍在讀者,不精一 庸何傷。愚以絕妙詞選之佳處,正在其不精一也。
○陽春白雪
趙聞禮陽春白雪八卷,外集二卷,在宋人總集中最晚出。收入宛委別藏,外 間罕覯。秦恩復(fù)始據(jù)鈔本刻之。錢塘瞿氏亦有刊本,同在清道光時。趙萬里謂瞿 刻較善,附校記三通。愚未見瞿本。然秦氏亦有??弊志溲喉嵅煌?,條注於每 句之下。錯誤不能強通者,空格以俟考補。是兩本均有校語。然觀趙氏校輯宋金 元人詞所引,有與秦本異者,疑出於瞿。依詞意考之,亦未盡善也。趙氏所錄各 詞,頗有南宋人未見他本之作。且皆妍雅深厚,與周密絕妙好詞相近。第四卷以 前,兼收北宋,美成所錄尤多。稼軒、改之、後村諸人,則取其溫厚蘊藉者。外 集則錄激昂慷慨大氣磅礴之作,取舍所在,尤為顯著。惟於辛、劉這作,見於八 卷中者,似亦可入外集。外集所載曹松山三首,似亦可入本集,則消息甚微也。 其所自作,見於卷五者四首,卷八者二首,筆意亦與梅溪、夢窗為近。所錄宋末 詞人,終於王圣與。而草窗、玉田及與相倡和者均未見。圣與之詞,見於花外集、 樂府補題者亦未見。則趙之時代雖難確指,而其人未見宋亡,且與夢窗、時可兄 弟同時,可以想見。又草窗絕妙好詞,載趙作千秋歲、魚游春水、水龍吟、賀新 郎四首。惟魚游春水見卷八,且有異文。而陽春白雪卷五之好事近、法曲獻仙音、 玉漏遲、瑞鶴仙,絕妙好詞則作樓采詞。朱︹屯阝校夢窗詞,刪玉漏遲絮花寒食 路一首,斷為趙作,即據(jù)此書。故趙萬里謂聞禮自輯,斷無以他人之作誤為己作 之理。是草窗未必及見聞禮,且未睹此書,又可知已。此書在宋總集中,頗可寶 貴。倘樊榭得見,其鑒賞推崇必不在絕妙好詞、元草堂詩馀下矣。
○絕妙好詞
周密輯絕妙好詞七卷,一百三十二家,始於張孝祥,終於仇遠,純乎南宋之 總集。清初有高士奇刊本,又有小瓶廬覆刻本,然極難得。世所傳者,為樊榭箋 本。朱孝臧曾見汲古閣鈔本,據(jù)以校定,欲刊未果。張玉田稱其精粹,四庫提要 謂其去取謹(jǐn)嚴(yán)。鄭文焯亦云,南宋佳制,美盡是篇。蓋周氏在宋末,與夢窗、碧 山、玉田諸人皆以凄婉綿麗為主,成一大派別。此書即宗風(fēng)所在,不合者不錄。 觀所選于湖、稼軒之詞,可以概見。清中葉前,以南宋為依歸。樊榭作箋,以後 翻印者不止一家,幾於家弦戶誦,為治宋詞者入手之書。風(fēng)會所趨,直至清末而 未已。以二窗為的者,尤有取焉。張玉田諸人之品評,允為恰當(dāng)。以其不獨與樂 府雅詞、花庵詞選不取派別者有殊。即視陽春白雪,亦無幾微失當(dāng)之處。以一家 之言成總集者,清代為盛,而周氏實啟之。即謂其選法、做法,皆開有清之風(fēng)氣, 亦無不可。
○梅苑
梅苑十卷,黃大輿所輯。多北宋詞,或南北宋之交者。中多未見他選本之作, 輯佚者、校勘者頗多取焉。黃大輿之人名不甚著,時代無可考。曹元忠重刊梅苑, 序引清波雜志紹興庚辰,得蜀人黃大輿梅苑。趙萬里次諸樂府雅詞之後,蓋就所 錄詞考之,與曾改過時代相近也。所錄限於詠梅,且無甚甄擇。蓋總集中別開生 面者。今可見之刊本,以曹棟亭為最先。武進李氏、揚州宣氏,皆從之出。訛錯 之處,無可讠是正。李刻有校記,出自曹元忠。曹則本諸何小山,蓋據(jù)他選本或 專集為之者。第五第十兩卷,各缺若干首。趙萬里據(jù)永樂大典、花草粹編輯補, 亦未能全也。余讀此書,曾發(fā)見一疑問。第四卷望梅下注或作王圣與?;ú荽饩?據(jù)以入選。明鈔及鮑刻花外集,均據(jù)以補遺。然黃大輿果為高宗時人,則決不能 見碧山。此書於梅溪、白石之作在碧山前者,均未錄入。又何能及宋末之碧山。 且玩此詞語意,似南宋初或中葉人所為。因臨安之盛,而追憶北狩之二帝者。而 碧山各詞,在宋亡以後,多絕望語,口吻不相類。是為王作與否,亦一疑案矣。
○草堂詩馀
草堂詩馀有二種,一分類本,一分調(diào)本。王國維以分調(diào)本春景等題,即分類 本之類。謂分調(diào)本據(jù)分類本改編,其說近是。今所見之本分類者,一為四印齋校 刊之嘉靖戊戌本,一為雙照樓影刊之洪武壬申本。而兩本已有不同。趙萬里曾見 元至正辛卯本,為洪武本所自出。行款悉同,因證明洪武本所據(jù),原有奪葉。元 本且有編者何士信之名。分調(diào)本,明人所刊不下四五種。今可見者,最早為嘉靖 本。序謂出顧子汝家藏宋刻,比通行本多七十馀調(diào),即以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長 調(diào)編次者。其結(jié)銜為武陵逸史,蓋此書之始編者,在明已無可考。然所錄無宋後 之詞,且證以元草堂詩馀之名,則此書定出宋季。其分為時序等類,殆與陳刻片 玉集同,而箋注并附詞話,則南宋有此風(fēng)氣也。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之名,說者謂 草堂開之,前此未有。明人性好作偽,以己作為古人之作,或襲古人之作為己作, 往往而有。而所刊古書,割裂竄改,尤屬見不一見。故分調(diào)是否宋本,已成疑問。 而各分類本中,類之分合,既互有參差。詞之多寡又不一致,即如由元本以證明 洪武本之殘缺,而洪武本固無殘缺之跡是也。然而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之分,直成 明代通例,至清初仍相沿襲。蓋草堂詩馀一書,在明流傳極盛,填詞者奉為圭臬。 例如陳大聲之草堂馀意,即取草堂詩馀而遍和之,一若舍此,別無足據(jù)者。故其 名極大,而版本亦極雜。馴至分調(diào)本行,而分類本微,則草堂詩馀固盛於明, 而亂於明矣。然所選各詞,皆宋以前作。且仍系雅詞,足資誦習(xí),故與花間并垂 不朽。至作者之名,在梅苑、樂府雅詞拾遺,凡不能確知者,例從蓋闕。分類本 猶存此風(fēng)。分調(diào)本出,悉以前一首之撰人當(dāng)之,乃增訛誤,則又明人之無知妄作 者。
○中州樂府
金詞總集,唯一中州樂府,元好問所選。原與中州集相附麗,故汲古閣兩書 同刊。張石洲??z山集,亦匯刊之。其單行本,一為日本五山覆元本,雙照 樓影刊。一為明嘉靖五峰書院本,︹村校刊,計三十六家,百十三首,附二首, 金源詞人以吳彥高、蔡伯堅稱首,實皆宋人。吳較綿麗婉約,然時有凄厲之音。 蔡則疏快平博,雅近東坡。今明秀集尚存半部,可以覆按。金據(jù)中原之地,郝經(jīng) 所謂歌謠跌宕,挾幽并之氣者,迥異南方之文弱。國勢新造,無禾油麥秀之感, 故與南宋之柔麗者不同。而亦無辛、劉慷慨憤懣之氣。流風(fēng)馀韻,直至有元劉秉 忠、程文海諸人,雄闊而不失之傖楚,蘊藉而不流於側(cè)媚,卓然成自金迄元之一 派,實即東坡之流衍也。此選雖兼收綿麗之作,而氣象實以代表北方者為多。去 取頗嚴(yán),無一篇不可讀?;蛑^其不無掛漏,如Т庵、菊軒之未與。或以梅花引城 下路一首見宋刊東山詞,疑於失考。然存一代之詞,并見北方之流別,不能以小 疵掩之也。
○元草堂詩馀
元草堂詩馀三卷,秦恩覆以讀畫齋叢書本用厲樊榭手校本??浄克?跋。樊榭之治是書,借鈔吳尺鳧藏本,以朱竹鈔本及元刊本校勘。又以翰墨大 全及天下同文集輯補,可謂勤矣。樊榭謂其采擷精妙,無一語凡近。絕妙好詞外, 渺焉寡匹。蓋輯者名雖不傳,而必為元代一大作手。且漸染南宋之風(fēng),其輯為是 書,則別有深意在。上卷十四人,六十二首。中卷二十五人,六十八首。下卷二 十四人,七十三首。其確為元人者,只劉藏春、許魯齋兩家,馀皆南宋遺民。其 詞皆樊榭所謂凄惻傷感,不忘故國者。是名雖屬元,實乃南宋馀韻。蓋草窗、碧 山、玉田、山村之所倡導(dǎo),如張翥、張雨、邵亨貞等,皆屬此派。在元代詞學(xué)為 南方之一流別,與北人平博疏快者迥乎不同。而所錄之人,又多無別集,實可繼 絕妙好詞之後,於南宋為補遺。︹村宋詞三百首,列入彭元遜、姚云文,即據(jù)此 也。元人又有天下同文集,其四十八至五十卷為詞二十馀首,然廬摯以外,皆與 此同。
○花草粹編
花草粹編,明陳耀文饌。今海內(nèi)傳本,不過四五部。南京缽山書舍以善本書 室藏本影印,始有流傳。明人輯刊之書,多無足取。如楊慎詞林萬選、卓人月詞 統(tǒng)、茅映詞的及草堂續(xù)集之類,等諸自鄶。獨陳氏此書,有特色焉。
一、所錄皆唐五代宋元之詞,不羼明詞,不雜元曲,足見矜嚴(yán)之處。
二、取材以花間草堂為主,益以樂府雅詞、花庵詞選、梅苑、古今詞話、天 機馀錦、翰墨大全及名家詞集,旁采說部詞話,間附本事,雖無甚抉擇,然今已 絕版之書,藉以存者不少。
三、依原書┢錄,缺名者不補。名字亦先後參差,并無校改。所據(jù)舊籍, 可以推見。??陛嬝?,資以取材,故頗為前人所稱。至其以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分 類,則仍草堂之舊爾。清咸豐間,有金氏活字本,以陳氏體例為未善,擅加改竄, 轉(zhuǎn)失其真。今金氏本亦罕見。全書十二卷,庫本分為二十四卷,金氏仍之。實當(dāng) 明末,有偽為元人所撰者,四庫成書時為所誤也。
○詞綜
詞綜三十八卷,清初朱彝尊選。體例仿花庵詞選,而卷帙殆將倍之。所錄之 詞,自唐迄元,一以雅正為鵠。蓋朱氏當(dāng)有明之後,為詞專宗玉田,一洗明代纖 巧靡曼之習(xí),遂開浙西一派,垂二百年。簡練揣摩,在清代頗占地位。且朱氏搜 求佚書,不遺馀力。凡明人未見之本,多經(jīng)朱氏發(fā)見。例如專集之山中白云,總 集之絕妙好詞、元草堂詩馀皆是。讀其例言,凡所已見之本及旁求而未獲之本, 一一羅列。後人按圖索驥,藉以覓獲久佚之籍,其功為多。至所錄之詞,雖宗玉 田,而門戶實不過嚴(yán)。非如絕妙好詞有然之垠Ф。或者準(zhǔn)諸其詩,以貪多誚 之,非篤論也。附錄各家評語,應(yīng)有盡有。較花庵詞選為周備,足資學(xué)者之參證。 其後王蘭泉續(xù)詞綜、陶鳧薌詞綜補遺,則就晚出之書為朱氏所未見者,從而補之 耳。
○歷代詩馀
歷代詩馀,康熙四十六年沈辰垣等所編。為清代官書之一,為詞一百卷,列 調(diào)一千五百四十,詞九千零九首。附詞人姓氏十卷,歷代詞話十卷,洋洋乎大觀 也。其體例分調(diào)收詞,以字之多寡為次。調(diào)同字?jǐn)?shù)同,又以句讀分體。凡前調(diào)下 所稱又一體是也。昔人謂欲比較各名家句讀平仄,當(dāng)觀此書,蓋兼有譜律之用矣。 凡例謂“廣搜名作,注明各體,故不另立圖譜”。蓋編纂初意,原欲兼譜律而一 之。然嗣知不能相代,故五十四年王奕清等另成語譜一書。然以此之故,遂有缺 點。九張機本為九首,且有次第,如選詞,則不可缺一。而此以備體之故,只錄 第一首。又所據(jù)本有奪文,致少一字,則另列於字?jǐn)?shù)相同之卷。例如清真解連環(huán), “謾記得當(dāng)日音書”句,奪一謾字,乃有百零五字之體。夢窗風(fēng)入松,“玉佩冷 丁東”句,奪一佩字,乃有七十五字之體。如此之類,觸目皆是。蓋當(dāng)時既無善 本可校,而編者又草率從事,不能如萬樹之審詳,是官書不可信之處。今之治詞 者多知之矣。至於圖卷帙之多,而抉擇不精。且遍收明人之作,則皆編者無專門 之學(xué),不足以舉之也。
○張惠言詞選
張惠言詞選,四十四家,百十六首,陳銳稱為最約。其旨趣見於自敘中,無 一首不可讀,無一首有流弊。加圈之句,為詞之筋節(jié)處,須細心體會,始能得之。 指發(fā)幽隱,在所加之注,雖有時不免穿鑿,然較諸明人清初人之評點,陳義為高。 蓋所取在比興。比興之義,上通詩騷,此為前所未有者,張氏實創(chuàng)之。詞體既因 之而尊,開後人之門徑亦復(fù)不少。常州派之善於浙西派者以此。其說相承至今, 而莫之能易亦以此。學(xué)者入門,由此取徑,絕不至誤入歧趨。此最善之選本,宜 先玩索者也。然於屯田、夢窗之佳處,未能知之。序中且有不滿之語。其外孫董 毅作續(xù)詞選,一守其家法,柳、吳各選數(shù)首,而仍非兩家物色所在,則仍不能知 柳、吳也。又續(xù)選中,玉田獨多,至二十三首。則玉田之寄,顯而易知。董氏 初好玉田,旋亦厭之,見周濟詞辨序,乃作於好玉田時耳。
○周濟詞辨
周濟於嘉慶間作詞辨十卷,今所存者前二卷。一卷起溫庭筠為正,二卷起李 後主為變。譚復(fù)堂謂為解人難索。實則古文家陰柔與陽剛之說,而托體風(fēng)騷,取 義比興,猶是張惠言之法。道光十二年撰宋四家詞選,以周、辛、王、吳四家領(lǐng) 袖一代。犖犖馀子,以方附庸。其言曰:“問途碧山,歷夢窗、稼軒,以還清真 之渾化?!眲t剛?cè)峒鎮(zhèn)?,無所謂正變矣。蓋周氏友董毅,而私淑張氏。張氏之說, 本無所謂剛?cè)嵴?,觀其所選,可以概見。而周氏之造述,更有進於張氏者。詞 辯所附之論詞雜箸,宋四家詞選之?dāng)⑴c論及眉評,皆指示作詞之法,并評論兩宋 各家之得失,示人以入手之門,及深造之道。清季王半塘為一代宗匠,即有得於 周氏之途逕者。其非寄不入,專寄不出二語,尤為不二之法門。自周氏書出, 而張氏之學(xué)益顯。百馀年來詞徑之開辟,可謂周氏導(dǎo)之。至其能識屯田、夢窗, 評論確當(dāng),則不僅彌張氏之缺憾,且開後此之風(fēng)氣矣。四家所附各家,未必銖兩 悉稱,然大體近是者為多。至其糾彈姜、張,刂刺陳、史,芟夷盧、高,在舉 世競尚南宋之時,實獨抒己見,義各有當(dāng)。惟其評論白石,似有失當(dāng)之處。所指 為俗濫、寒酸、補湊、敷衍、重復(fù)者,仍南宋末季之眼光,未必即白石之?dāng)」P。 且或合於北宋之拙樸。又謂白石脫胎稼軒,則愚尤不敢茍同。野云孤飛沖澹飄逸 之致,決非稼軒所有。而稼軒蒼涼悲壯之音,權(quán)奇倜儻之氣,亦非白石所能。未 可相附也。又其退蘇進辛,而目東坡為韶秀,亦非真知東坡者。
○宋七家詞選
戈順卿宋七家詞選,作於清道光間。其時比興說創(chuàng)於常州,戈氏為吳中七子 之一,雖仍衍浙西之緒,求南宋之雅音,然已知所謂騷雅遺意,且已知尊清真。 特其論清真者,仍不免隔靴搔癢,不如周濟謂之集大成為有真知灼見爾。然戈氏 之論夢窗,則已能知之,所謂“運意深遠,用筆幽邃,貌觀之雕繢滿眼,而實有 靈氣存乎其間”,固與周濟之說,如桴鼓之相應(yīng)也。彼自謂欲求正軌,以合雅音, 則惟周、史、姜、吳、周、王、張,允稱無憾。蓋於北宋雖未能深窺,而於南宋 已得奧■,故其言多中肯綮也。戈氏於詞,辨律審音,均極精粹。故其所選,無 律不葉、韻不合者。然所選之詞,與他本不同之字,多無根據(jù),且有擅改之跡。 杜文瀾曾言之,後人率以此相詆。然而“律不乖迕,韻不雜,句擇精工,篇取 完善”,王敬之所以稱之者,確非過情之譽。則其為世推重,非無故矣。
○心日齋詞錄
心日齋十六家詞錄,周之琦所選。時在道光二十三年,所錄為溫庭筠、李煜、 韋莊、李、孫光憲、晏幾道、秦觀、賀鑄、周邦彥、姜夔、史達祖、吳文英、 王沂孫、蔣捷、張炎、張翥十六家。自言為平生得力所自,故輯而錄之。末各綴 一絕句,皆能得其真詮。清真以降,不錄令曲,而其旨則於賀鑄下發(fā)之。愚以為 宋人令曲,每以慢詞做法為之。即有合於令曲者,仍不能出五代之范圍,而自辟 蹊徑。周氏之論至當(dāng),惟未必?zé)o抑揚抗墜之音而已。對於夢窗,特加論斷,雖不 能如周、戈之深粹,而所言頗中肯綮。且與戈氏不謀而合者,則取史、吳兩家也。 殿以蛻巖,且元人只此一家。而於蘇、辛一派,均無所取,則仍浙西家法耳。此 書只家刻本,流傳不多,然所選頗精,足與戈選同資誦習(xí)。蓋限定家數(shù)之總集, 只戈選、周錄。而周之異於戈者,則上起唐玳,下迄於元。北宋增小晏、秦、賀, 雖似不出溫柔敦厚之范圍,而門戶加寬,且已知崇北宋矣。
○宋六十一家詞選
宋六十一家詞選,馮煦就汲古刻六十一家選錄者。成於光緒十三年,為免 近傳誦之本。馮氏此選,限於汲古已刻者,曾於例言中述之。其時汲古本除原刻 外,只汪氏振綺堂翻印本,而皆不易得也。至選錄之旨趣,則序中有云:“諸家 所詣,短長高下周疏不盡同,而皆嶷然有以自見?!惫蕜?wù)存諸家之本來面目,別 其尤者,寫為一編,而不以己意為取舍。然擇詞尤雅,誹謔之作,則所無也。諸 家卷帙多寡不同,多者至一卷,少者或數(shù)首,不泛濫也。前冠例言,只最後八條, 義屬發(fā)凡,為選錄校讎之事。馀皆評騭各家,而論其長短高下周疏之實,蓋不啻 六十一家之提要與六十一家之評論。與其所選之詞參互觀之,即可了然於何者當(dāng) 學(xué),及如何學(xué)步,而仍非有宗派之見存,可謂能見其大者矣。
○宋詞三百首
民國十三年,宋詞三百首始問世。詞之總集,以此為最後。結(jié)銜稱上︹村民, 即朱孝臧也。況周頤作序,謂於體格神致求之,以渾成為宗旨。此言也,在初學(xué) 或未易解,強為之說,亦非易事。唯︹村在清光宣之際,即致力東坡,晚年所造, 且有神合。馮煦敘東坡樂府,指陳四端:一曰獨往獨來,一空羈勒,如列子御風(fēng), 如貌姑仙人,吸風(fēng)吹露。二曰剛亦不茹,柔亦不吐,纏綿悱惻,空靈動蕩。三曰 忠愛幽憂,時一流露,若有意若無意,若可知若不可知。四曰涉樂必笑,言哀已 嘆,雖屬寓言,無慚大雅。蓋空靈變幻,不可捉摸,以東坡為至極。朱氏所選, 以此為鵠。而於宋詞求之,有合者或相近者則入選。讀者試以馮氏之言,讀宋詞 三百首,庶乎得其崖略。此固朱氏一家之言,然實前此選詞者所未有也。蓋詞之 總集,前此已多。朱氏有作,決不肯蹈襲故常。而以自身所致力者,示人以矩范。 且見若干家中,皆有類此之境界?;蛞詾樵谶x政中,實為別墨,然不能不認(rèn)為超 超元著,在宋、清各總集之外,獨開生面也。朱氏又有詞,選清詞十五家, 各舉數(shù)首,其旨趣亦同。
○宋詞舉
距今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以前,愚授詞北京,有宋詞舉之作。時方有宋十二家 之?dāng)M議,此為縮本,編法用逆溯。并以校記、考律、論詞三事,分段說明。詞僅 五十二首,蓋用為講貫之資。且與時間相配,非十二家詞選體制也。徐仲可見之, 遽謂為創(chuàng)作,深加贊許。卷端論選錄之旨,茲錄如次:
論南宋六家
選南宋詞者,戈順卿取史、姜、吳、周、王、張六家,周稚圭取姜、史、吳、 王、蔣、張六家,周止庵則以辛、王、吳為領(lǐng)袖。夫張炎之妥溜,王沂孫之沉郁, 吳文英極沉博絕麗之觀,擅潛氣內(nèi)轉(zhuǎn)之妙。姜夔野云孤飛,語淡意遠。辛棄疾氣 魄雄大,意味深厚,皆於南宋自樹一幟。流風(fēng)所被與之化者,各若干人。然蔣捷 身世之感,同於王、張。雕琢之工,導(dǎo)源吳氏。周密,附庸於吳,尤為世所同認(rèn)。 姑舍蔣、周,而錄張、王、吳、姜、辛,意實在此。至此五家者,相因相成,往 往可見。然各有千古,不能相掩也。史達祖步趨清真,幾於笑顰悉合,雖非戛戛 獨造,然南渡以降,專為此種格調(diào)者,實無其匹。故效戈、周之選,不敢過而廢 之。初學(xué)為詞者,先於張、王求雅正之音,意內(nèi)言外之旨,然後以吳煉其氣意, 以姜拓其胸襟,以辛健其筆力,而旁參之史,藉探清真之門徑,即可望北宋之堂 室,猶是周止庵教人之法也。
論北宋六家
周邦彥集詞學(xué)之大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 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然北宋之詞,周造其極。而先路之導(dǎo),不止一家。 蘇軾寓意高遠,運筆空靈,非粗非豪,別有天地。秦觀為蘇門四子之一,而其為 詞,則不與晁、黃同賡蘇調(diào)。妍雅婉約,卓然正宗。賀鑄洗煉之工,運化之妙, 實周、吳所自出。小令一道,又為百馀年結(jié)響。柳永高渾處、清勁處、沉雄處、 體會入微處,皆非他人屐齒所到。且慢詞於宋,蔚為大國。自有三變,格調(diào)始成。 之四人者,皆為周所取則,學(xué)者所應(yīng)致力也。至於北宋小令,近承五季。慢詞蕃 衍,其風(fēng)始微。晏殊、歐陽修、張先,固雅負(fù)盛名。而砥柱中流,斷非幾道莫屬。 由是以上稽李煜、馮延巳,而至於韋莊、溫庭筠,薪盡火傳,淵源易溯。錄此六 家,實正軌所在,瓣香所承。不敢效顰戈、周,舉周邦彥以概其馀也。
此選限於兩宋。然唐五代所取,則為溫、韋、李、馮四家,論小晏時已述及 矣。至十二家之甄選,乃二十馀年前之見解。近來研討所獲,略有變更。以史達 祖附庸清真,有因無創(chuàng)。而北宋初期,關(guān)於令曲,已開宋人之風(fēng)氣,略變五代之 面目者,則為歐陽修。且歐陽公近體樂府,慢詞不少。其時慢詞雖未成熟,而其 端亦由歐陽發(fā)之。爰擬南宋刪史,北宋增歐陽。南宋五,北宋七,仍為十二。雖 因於前賢不之陳跡,略事增刪。然一得之愚,似有討論之馀地。至十二家詞選之 全,則擇其精粹而卓有特殊之表現(xiàn)者,期於不溢不漏。稿屢改而未定,蓋此事究 未易言也,因論總集,而附及之。
○九種詞集
詞肇於唐,成於五代,盛於宋,衰於元。而南有樂笑之流風(fēng),北有東坡之馀 響。亡於明,則祧兩宋而高談五代,競尚側(cè)艷,流為淫哇。復(fù)興於清,或由張炎 入,或由王沂孫入,或由吳文英入,或由姜夔入,各盡所長。其深造者柳、蘇、 秦、周,庶幾相近。故治詞學(xué)者,雖以唐五代宋為矩,而宋實為之主。別集既 苦未備,而宗風(fēng)流別,又可於總集見之。起花間迄三百首,皆總集之犖犖者。初 學(xué)為詞,宜從張惠言詞選或周濟宋四家詞選入手。既約且精,毫無流弊,以奠其 始基。再進一步,則唐五代詞選、宋六十一家詞選為必讀之書。而廣之以詞綜, 參之以七家、十六家、三百首,既各補其所未備,如七家之草窗、碧山、玉田, 十六家之方回、蛻巖。又可因取舍之不同,而見其流別,如三百首之涂徑,七家、 十六家之傾向。由是而讀宋人四總集以及花間,再觀各名家專集,就其性之所近, 專學(xué)一家,或兼采數(shù)家,互相補益。中心有主,取精用弘。泛覽以窮其變,互勘 以求其是,而無窮之運用出焉。故提要鉤玄,惟在上述數(shù)種,其他備考而已。至 於名家之別集單行本、叢書本,(如知不足齋、粵雅堂等)以及地方詞書(如閩 詞鈔、山左人詞、湖州詞錄等),不勝枚舉。其別集之藪,善本、校本、孤本之 叢,所謂匯刻詞集者,有下列九種:
汲古閣六十家詞 毛晉刻。分六集,隨得隨刻,不依時代先後。不盡善本, 校讎亦不精。然今存之匯刻詞,此為最早。︹村叢書出世以前,此亦最富。原刻 及注刻外,上海有縮影本。
名家詞集 侯文燦刻,只十家,皆汲古閣未刊本,粟香室叢書有翻刻。
四印齋所刻詞 王鵬運刻。惟雙白詞非善本,其馀大概善本或孤本。且有影 刊宋、元槧者,校讎亦精。附宋、元三十一家詞,亦皆孤本。原刻外,上海有縮 影本。
宋元名家詞 江標(biāo)刻。僅十五家,中多孤本,無校語。
︹村叢書 朱孝臧刻。以有云謠集者為足本,收輯最富,且多不經(jīng)見之本。 凡有別本可校者,皆有校記,且於正文中定之,或兼敘版本源流。
雙照樓所刻詞 吳昌綬刻。選定宋、元、明僅見之佳槧,行款、格式、字跡 一依原書,頗存舊籍之真故不加校語。
涉園所刻詞 陶湘刻。原亦吳昌綬選定,為雙照樓第二集,勝處與雙照樓同。
校輯宋金元人詞 趙萬里輯刻。多系輯佚,且以各選本互校,間有一二孤本, 鉛印甚精。
全宋詞 唐圭璋輯刻。原皆選用善本,惟因付坊間排印,且時值倭亂,版式 校讎均未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