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三

詞征 作者:清·張德瀛


○詞不能舍音韻 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聲出而音定焉,音繁而韻興焉。論其秩序,則音居先,韻居后。若舍音韻以言詞,匪特戾于古,詞亦不能工矣。 ○音律本于人聲 劉彥和聲律篇云:夫音律所始,本于人聲者也。聲含宮商,肇自血氣。惟詞亦然,高下洪細,輕重遲疾,各有一定之響。解人正當于喉吻間得之。 ○唐宋人制詞無韻書 齊永明時尚聲韻之學,周撰四聲切韻,沈隱侯撰四聲譜,曩嘗求其書讀之而不可得,蓋二書本未傳于世也。然平上去入,互相通轉,群經(jīng)有之。其見于毛詩者,尤不可枚舉。當發(fā)言之始,期合天籟,非拘牽于聲韻者。故唐、宋人制詞,別無韻書,而韻寓焉。陳獻可云:詞曲起,則律呂即在詞曲之中。[語載陸清獻三魚堂剩言。]然則制詞,而必求諸韻書,非其旨矣。]段懋堂六書音韻表云:古平上為一類,去入為一類,上與平一也,去與入一也,上聲備于三百篇,去聲備于魏、晉。愚謂段說亦概舉之詞耳。實則三百篇未嘗無去聲,魏、晉未嘗無上聲也。] ○韻書分部 隋、唐韻書判二百六部,唐韻并作一百六部,其通轉之例,實得五部。五部者,宮、商、角、征、羽,宋人以唇齒牙舌喉配之,厥后又易為喉腭舌齒唇。古今通韻謂第一宮部為喉音,今韻中東、冬、江、陽、庚、青、蒸七韻是也。七韻中字每讀訖,必返喉而入于鼻,唱曲家呼為鼻音。[或謂之穿鼻音。]第二商部為腭音,今韻中真、文、元、寒、刪、先六韻是也。六韻中字每讀訖,必以下舌抵上腭,恩痕音以舌抵腭,則其收聲在恩痕之間也。第三角部為舌音,今韻中魚、虞、蕭、肴、豪、歌、麻、尤八韻是也。八韻中字每讀訖,必懸舌居中。[毛氏以上五韻及尤韻為斂唇音,而割歌、麻二韻為直喉音。]第四征部為齒音,今韻中支、微、齊、佳、灰五韻是也。五韻中字每讀訖,必以舌擠齒。[或謂之展輔音。]第五羽部為唇音,今韻中侵、覃、鹽、咸四韻是也。四韻中字讀訖,必兩唇相闔,歌曲家呼為閉口音,近人撰古音類表,實暢其說。目用廣韻,而移蕭、肴、豪、侯諸部為第五部,以侵、覃、鹽、咸四部為附聲,并割今韻蒸部附焉。此又從樂律二變通之而分部益密矣。凌次仲自謂其詞用韻,凡閉口不敢闌入抵腭鼻音,至于抵腭與鼻音亦然。然則詞之用韻,不綦嚴乎。徐靈胎樂府傳聲,謂曲家尚有落腮、穿齒、穿牙、覆唇、挺舌、透鼻、過鼻種種諸法,則五音四川產(chǎn)一切不足以盡之。 ○五音法 韻書云:合口為宮,開口為商,卷舌為角,齊齒為征,撮口為羽。又云:喉音為宮,齒音為商,牙音為角,舌音為征,唇音為羽。如上所云,蓋即沙門神珙五音聲論及所分五音之法。 ○四聲譜 神珙四聲五音九弄反紐圖序曰:譜曰,平聲者哀而安,上聲者厲而舉,去聲者清而遠,入聲者直而促。數(shù)語若為倚聲家言之。其所謂譜,疑即沉氏之四聲譜也。 ○朱竹論詞韻 朱生栓討謂遼、金、元文字雜以國書字體,其詩詞落韻,有出于二百六部之外者。觀栓討所論,即詞韻一端可判升降,況有泛濫于遼、金、元之外者乎。 ○兩通法 蕭山毛氏言四聲之中有兩通法,平上去三聲自為一通,去入二聲自為一通。三聲自通,必不雜入聲一字,二聲自通,必不雜平上一字。然之于詞,則固不然。詞韻上去自為一通,入聲則或通于平,或通于上去二聲。若平與上去,當嚴立畛域,乃無遷就之弊。[沈義父樂府指迷謂詞中去聲字尤要,入聲可代平聲,不可代上聲。萬氏詞律一書,實衍沉氏之說。] ○楊升庵論七音 楊升庵謂七音,即今切韻宮、商、角、征、羽外,有半商、半征,蓋牙齒舌喉唇之外,有深淺二音故耳??艰髮W于五音外,有折、攝二聲,折聲自臍輪起至唇上發(fā),如<令牛>字[字浮金反。]之類是也。攝字鼻音,如韻字鼻中發(fā)之是也。升庵所謂深淺二音,實剿其說。通雅又以為大宮商之概者,皆此兩音也。 ○二合音 古語有二聲合為一字者,或謂起于西域二合之音,如龍鍾切為癃,潦倒切為老,謂人之癃老,以龍鍾潦倒目之,音義取此。案二聲合為一字,如狄為披,彌牟為木,蒺藜為茨,何不為盍,又如鯽令為精,窟籠為孔,皆然。宋時謂之切腳語,是即切字之法所本。又魏善伯言,凡字有首有腹有尾,如都、烏、翁三字,則都為首,烏為腹,翁為尾,共讀之即是東字。姑烏庵是甘字,西衣音是心字,此則由古人二合之說,而復引其緒者。 ○詞之用字 詞之用字,凡同在一紐一弄者,忌相連用之,宋人于此最為矜慎。如柳耆卿雨淋鈴詞,今[見母牙音,角屬純清。]宵[心母齒頭音,商屬次清。]酒[照母正齒音,商屬次清。]醒[心母齒頭音,商屬次清。]何[匣母喉音,羽屬半濁。]處[清母齒頭音,商屬次清。]楊[喻母喉音,羽屬平。宋人所分四等聲,其不清不濁者統(tǒng)謂之平,無所謂全濁聲者。若四聲等子所列,則以疑、尼、娘、明、微、喻、來、目八母為不清不濁,即宋人所謂平也。其邪、禪二母,不清不濁亦平也。其以群、定、澄、并、奉、從、床、匣八母為全濁者,婺源江氏亦從其說,乃宋人所謂半濁也。]柳[來母半舌音,征屬半濁。]岸[疑母牙音,角屬平。]曉[匣母喉音,羽屬純清。]風[非母輕唇音,官屬純清。]殘[從母齒頭音,商屬半濁。]月[疑母牙音,角屬平。]其用字之法,洵可為軌范矣。詞必分清濁輕重,李易安作詞論亦云。然周德清撰中原音韻,判為陰陽二聲,陰陽者,清濁之謂也。賈子明以輕清為陰,重濁為陽,宋張世南已有其說。陰陽四聲俱備,它音易明。惟上聲每難剖晰,如董陰動陽,子陰矣陽,皆制詞者所宜知。毛氏謂上聲無陰陽,蓋承中原音韻之說,誤矣。 ○宋詞用雙聲 唐人詩喜用雙聲,宋詞亦有之。李師呂天香詞“素手金篝”,迭用之法也??挡山鹁諏饺卦~,前闋“望故人消息遲遲”,下闋“悄為伊瘦損香肌”,消息、瘦損,皆以聲也。然二字之外,固無重沓而施之者。 ○詞借用詩韻 詞稱詩馀,故制詞者多借用詩韻??继茖O忄面依陸法言切韻增補,始有唐韻。宋陳彭年等刪減之,謂之廣韻。宋祁丁度等增廣之,謂之集韻。景四年乃頒行禮部韻略,而衢州毛氏、平水劉氏復增補之。至元黃公紹撰古今韻會,纖悉備矣。厥后陰氏[時中時夫。]并奉平水韻而刪并之,遂為通用之本,今之詩韻是也。[婺源江氏云:今世詞家習于并韻,談韻學者亦粗舉并韻,甚且誤以劉韻為沉約韻。江氏所謂劉韻,即陰氏韻也。桐城方密之撰韻考,既誤以今所行之陰氏韻為沈韻,江氏又誤以為劉韻,皆未審也。]詩韻之稱,自明人作俑,[蕭山毛氏謂計赤試字之訛。]而世遂有以詩韻為詞韻者矣。 ○陶宗儀韻記 唐五代詞,承詩這遺,其韻多與近體詩合。爰園詞話謂唐晚五代小令填詞用韻,多詭譎不成文,未知其所謂詭譎者安在也。陶宗儀韻記曰:本朝應制頒韻,僅十之二三,而人爭習之,戶錄一篇以黏壁,故無定本。后見東都朱希真復為擬韻,亦僅十有六條。其閉口侵尋監(jiān)咸廉纖三韻,[以陰陽二聲標引,此為曲韻之祖。]不便混入,未遑校讎也。鄱陽張輯,始為衍義以釋之。洎馮取洽重為繕錄增補,而韻學稍為明備通行矣。值流離日,載于掌大薄,蹄藏于樹根盎中,濕朽蟲蝕,字無全行,筆無明畫,又以雜葉細書如半菽許,愿一有心世道者,詳而補之。然見所書十六條,與周德清所輯,小異大同,要以中原之音,而列以入聲四韻為準。觀南村所記,知宋人制詞無待韻本,若張馮所記者,亦泯滅久矣。 ○詞韻略 べ斐軒詞林韻釋一書,但為北曲而設,于詞固無與也。至沉去矜始輯詞韻略,亂次以濟,散無紀律,而萬氏[樹]、徐氏[钅九]反矜視之,竊所未喻。 ○清詞韻 踵詞韻略而撰詞韻者,本朝則有李氏詞韻、胡氏文會堂詞韻、吳氏學宋齋詞韻、湯氏詞韻選雋、[未刻本]鄭氏綠漪亭詞韻,中惟戈書條理秩然,刊誤訂訛,多有卓識,視沉書相距遠矣。 ○戈氏韻分部 戈氏于入聲韻編分五部,諸唐、宋諸家詞,獨見精審。惟以第六部之真、諄等韻,第十一部之庚、耕等韻,第十三部之侵韻判而為三,與宋人旨意多不相合。其辨學宋齋詞韻,謂所學皆宋人誤處,而力詆真、諄、臻、文、欣、魂、痕、庚、耕、清、青、蒸、登、侵十四部同用之非。今考宋詞用韻,如柳耆卿少年游,以頻、纓、真、云、人通葉。[篇中所謂葉,謂同一韻而上下相葉,非謂以此韻葉彼韻,如顧處士音論所云。]周美成柳梢青,以人、盈、春、心、云、存通葉。李秋崖高陽臺,以塵、云、昏、凝、沉、瓊、深、痕、情、陰通葉。洪叔浪淘沙,以冥、晴、春、人、斟、情、鳴、清通葉。周公謹國香慢,以根、婷、春、凝、簪、兄、云、清通葉。奚秋崖芳草,以熏、醒、云、昏、凝、心、林、聽、人通葉。張叔夏慶春宮,以晴、人、包括、迎、箏、裙、云、情、泠通葉。毛澤民于飛樂三闋,一以林、陰、深、心、尊、清、春、人通葉,一以云、驚、瓶、心、亭、聲、清、應通葉,一以輕、云、勻、神、顰、魂、人、情通葉。略舉數(shù)家,可得梗概。至上去韻,如高竹屋、王碧山齊天樂,史邦卿雙雙燕亦然。此等處宋人自有律度,展轉相通,強為遷就,固屬不可。然概指為誤,轉無以處宋人,吳氏所輯,亦非無所見也。 ○方音之誤 張蕓窗水龍吟詞,以過、、露、大、鎖、破、我、和、么互葉。[詞凡四闋,用韻皆同。]陳君衡長相思,以蕭、騷、飄、樓、迢、遙、頭、秋互葉。米友仁訴衷情詞,以潛、喧、還、偏、山、言互葉。用韻不免錯亂。蓋前所舉者為諸家所通用,此乃方音之誤耳。 ○以方音葉 黃魯直念奴嬌詞,以笛韻綠。陸放翁云,滬戎間謂笛曰獨,故魯直得借用,此亦以方音葉者。 ○借葉 辛稼軒隱括陶淵明詩,以江窗借葉韻,卷二一翦梅,亦以窗借葉叢韻。案劉熙釋名曰:窗,聰也,尚書舜典達四聰,杜預注四聰作四窗。鮑明遠詩,亦以窗葉東韻,讀窗若聰。詞非其類,稼軒殆因陶詩而偶用之。(lz) ○制詞宜用宋人韻 否,一音方矩切,一音方久切。五代時韋端己應天長以否葉語,馮正中蝶戀花以否葉去,張泌菩薩蠻否葉暮。宋詞則從上韻者十之九,從下韻者僅十之一,故調美成垂絲釣以否葉羽,黃魯直漁家傲以否葉土,黃幾仲摸魚兒以否葉雨,徐師川摸魚兒以否葉處,李端叔驀山溪以否葉戶,趙秋曉宴清都以否葉鼓。至南渡以后諸家,亦莫不然。又可為制詞宜用宋人韻之一證。[下摸魚兒,乃虞美人之誤。] ○北字音葉 郭恕先佩Δ云:巴蜀謂北曰卜。詩“自南自北,無思不服”,葉韻也。[此恕先之臆說。三代時,服字與璧同音,不與卜葉。]五代詞則有以北葉促者,若宋之黃竹齋、周美成、張于湖、韓東浦、周公謹、吳夢窗姜堯章,其北字葉韻均作卜音。元李用章洞仙歌詞,更選甚南枝與北枝,北亦作平??妓抉R相如賦,東西南北葉下來韻,古樂府江南曲“魚戲蓮葉北”,葉上西韻,北字之可作平,固不第詩馀然也。 ○詞不以復出為禁 周美成齊天樂詞,或病其復韻,非也。上句“佳時又逢重午”,指節(jié)序言,下句“喚風綾扇小窗午”,指氣候言。[選禪詞和美成韻,上“午”字作“五”。]大抵文辭用韻,其異義者,原不必以復出為禁。[石林詞“誰采花寄與”,又“悵望蘭舟容與”,兩“與”字異詁。黃魯直喝火令兩用“尋”字,乃刊本之訛。] ○詞用平側韻 詞有可用平韻亦可用側韻者,閑中好、好夢令、憶秦娥、霜天曉角、豆葉黃、南歌子、虞美人、浣溪沙、絳都春、步月聲聲慢、慶清朝、滿庭芳、百字令、蠟梅香、滿江紅、慶佳節(jié)、祝英臺近、永遇樂、玉樓春、雨中花、喜遷鶯,是也。側韻三聲皆可,惟憶秦娥、虞美人、南歌子則宜用入。至漁歌子、南浦等曲,亦平仄二調,然音響迥不侔矣。 ○平側通葉 詞之平側通葉者,西江月、換巢鸞鳳、少年心、渡江云、戚氏、大圣樂、哨遍、玉碾萼、兩同心、江城梅花引、古陽關,凡十一調。它詞如賀方回水調歌頭、杜壽城漁家傲、周公謹露華,亦有通葉,然皆借韻為之,非若數(shù)詞有定格也。 ○四聲可變通 唐人詩所用四聲,每有變通,不盡依本音者。李昌谷詩“請上琵琶弦”,琵字以平作入。[白香山詩“金屑琵琶槽”,方雄飛詩“語慚不及琵琶槽”,王龜齡詩“清音下瞰琵琶洲”,蘇子瞻詞“小蓮初上琵琶弦”,并同。]杜少陵詩“恰是春風相欺得”,欺字以平作入。[思必切。]白香山詩“歸來無淚可[集中自注可紇反。]求戰(zhàn)巾”,可字以上作入。元微之詩“三省詎行怪”,怪字以去作平。李義山詩“簟冰將飄枕”,冰字以平作去。王仲初詩“綠窗紅燈酒初醒”,燈字以平作去。杜牧之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十字以入作平,繩知切。[白香山詩“紅闌三百九十橋”,陸放翁老學庵筆記謂十轉平聲,可讀為諶。趙德麟西江月詞“我生魔了十年”,十皆作平。]又香山詩“當時綺季不請錢”,請字以上作平。[劉氏碎金云:廣韻下平十四,清、請,疾盈切,受也。]自是而宋詞沿其例矣。 ○上去入作平 詞上入皆可作平,而入聲最伙。獨、一、寂、不、碧、亦等字固為數(shù)見。它如張子野踏莎行“密意欲傳”,欲作平,黃魯直漁家傲“系驢橛上合頭語”,合作平,蘇子瞻如夢令“寄語澡浴人”,浴作平,“簾外百舌兒”,舌作平,向伯恭卜算子“令我發(fā)深省”,發(fā)作平,辛幼安念奴嬌“太白還又名白”,上白字作平,韓東浦卜算子“初過寒食節(jié)”,食作平。蔣勝欲賀新郎“節(jié)飲食”,節(jié)作平,梅花引“漠漠黃云,濕透木綿裘”,濕作平。吳夢窗“似說春事遲暮”,說作平,王通叟慶清朝“得天氣”,得作平,謝無逸花心動“折翼鳥”,翼作平,姜堯草長亭怨慢“日暮”,日作平,甄云卿霜天曉角“后赤壁”,赤作平。其以上作平者,張仲宗賀新郎“肯兒曹恩怨相爾汝”,爾字,舒信道菩薩蠻“憶曾把酒賞紅翠”,賞字是也。其以去作平者,晏叔原臨江仙“相逢夢里路”,夢字、[王船山亦讀“氣吞云夢澤”之夢為平。]洪舜俞臨江仙“萬紫千紅鬢上粉”,鬢字是也。 ○以平代側 詞用上入可代平矣,然亦有以平而代側者。樓梅麓沁園春“此番登高”、張伯寸滿江紅“又一番元都春色”,兩番字皆作去。案唐人詩“先后花分幾番開,十番紅桐一行死”,讀法正同。 ○以入葉平上去 詞亦有用入,而葉平上去三聲者,杜壽域惜春令“悶無緒玉簫拋擲”,擲字作平葉。晁無咎黃鶯兒“兩兩三三修竹”,竹字作上葉。韓東浦賀新郎“綽約人如玉”,玉字作去葉。[下楚江曲曲字并同。]此類在宋人中正復不少。 ○改入為平 毛澤民憶秦娥詞,效五代馮延巳體也。馮詞用入韻,故毛詞可易為平,猶孫夫人之變李太白詞為平韻也。孫詞無換韻也。孫詞無換韻,毛詞兼之。蓋古詞用入者,宋人多改為平,固不第此調然矣。 ○燕歸梁無側韻 樂府雅詞補遺,載無名氏燕歸梁詞五十字,秦敦父謂前后第二句、第四句,與各家句讀不同。愚案:是詞用側韻,燕歸梁詞從未有作側韻者,蓋李遵勖之滴滴金詞也。秦未考正其調名之誤耳。 ○用韻借葉 詞用韻可借葉,姜堯章長亭怨慢以此葉戶。宋人原有此體,惟不可借口以寬其涂。[明人不知葉韻之法,遂以姜詞“不會得,青青如此。日暮”為一句。而國初人多宗之,或有改本文“此”字為“許”字者。 ○前人喜用三十六字 前人詞多喜用三十六字,歐陽炯更漏子“三十六宮秋夜永”、孫孟文謁金門“卻羨采鴛三十六”、譚明之浣溪沙“藉花三十六湖香”、張于湖蝶戀花“過盡碧灣三十六”、史邦卿西江月“三十六宮月冷”、曾純甫金人捧露盤“錦江三十六鱗寒”、王圣與青房并蒂蓮“也羞照三十六宮秋”、吳夢窗惜紅衣“三十六磯重到”、周公謹木蘭花慢“三十六鱗過卻”、李秋崖木蘭花“三十六梯樹杪”、姜堯章惜紅衣“三十六陂秋色”,用算博士語皆有致。 ○補綴用字之法 詞品載用字之法,所收太濫,苦無區(qū)別。愚謂虛字[二字見張玉田詞源。]宜詳,實義可略,因補綴之。有原書已具,而未條晰者,亦附列焉。 セ,說文,暴也。歐陽永叔漁家傲詞“今朝陡覺凋零セ”。 斗與陡同,猝然也,一曰意健語也。杜少陵詩“斗上捩孤影”。舒信道蝶戀花詞“斗覺年華換”。 底,匡謬正俗,俗謂何物為底,六朝人詩“持底裝作衣”。又通抵,唐人詩“去帆不安幅,作抵使西風”。矬,昨和切,通俗文,短也。歐陽炯詞“豆蔻花間矬晚日”。 假饒,猶云縱令,設辭也。蔣竹山詞“假饒無分入雕闌”。楊補之詞“假饒薄命”。 殺,所下切,大也,疾也。白香山詩“東風莫殺吹”。又通煞,極也。溫飛卿詞“愁殺平原年少”。秦少游詞“瘦殺人天不管”。朱子答陸子靜論無極書“太煞分明”。石次仲詞“雨兒又煞”。 恁,方言,此也。姜堯章月下笛詞“自恁虛度”。 年紀,本光武紀。侯鯖錄云:紀,記也,記其年之數(shù)。和成績詞“正是破瓜年紀”。 一霎,沈會宗詞“一霎時光景也堪惜”。審齋詞“一霎峭紅如許”。 儂家,蘇子瞻詩“應記儂家舊姓西”。 沒,小爾雅云,無也。孫孟文詞“沒人知”。 辛苦,見孔安國書洪范疏,及鄭康成詩箋。 者,增韻此也。蜀主王衍詞“者邊走”。又通“這”,程懷古詞“這回真?zhèn)€”。 安排,莊子“安排而去化”。程書舟詞“已安排珠簟小胡床”。 {穴},說文,穴中見也。元微之詩“櫓{穴}動搖妨客夢”。 判同拚。方言,楚人揮棄物謂之拚。杜少陵詩“縱飲久判人共棄”。晏叔原詞“已拚長在別離中”。蕻同哄,胡切,廣韻唱聲。蔣竹山詞“一窗芳蕻”。 么,語馀聲也。王仲初詩“眾中遺卻金釵子,拾得從他要贖么”。去聲義同,蘇子瞻詞“還知么”,葉上朵韻。 探,去聲,周易疏,探謂嫖探求取。李太白詞“月探金窗罅”。 許,助辭也。古樂府“奈何許。石闕生口中,銜悲不得語”。李太白詩“相去復幾許”。賀方回詞“試問閑愁知幾許”。 ,韻會,掛也,與■同。李昌谷詩“云香蔓刺”。王千秋詞“醉袖香黏粉”。 乍可,寧可也。韓退之詩“乍可阻君意”。元微之詩“乍可為天上牽牛織女星”。 劃地,集韻,劃,平也。毛平仲詞“劃地春寒”。 故,說文,使為之也。世說,王謂何曰:“我今故與林公來相看”。劉武仲云:“此故字猶云特也?!倍派倭暝姟扒迩镅嘧庸曙w飛”。周美成詞“故下封枝雪”。 爭,方言,如何也。李義山詩“爭拭酬恩淚得干”。 瑟瑟,殷紅也。殷文圭詩“水面風吹瑟瑟羅”。又碧也?!鞍虢虢t”。 的,元微之詩“的應未有諸人覺”。 端的,確辭也。高竹屋祝英臺近詞“瑞的此心苦”。 好在,通鑒,高力士宣上皇詔曰:“諸將士各好在。”張伯雨詩“好在畫圖留勝跡”。 奈,即無奈省文也。姜堯章詞“奈愁里換時節(jié)”。 樣,舊唐書柳公權傳,劉禹錫稱為柳家新樣。陳后山詞“花樣腰身宮樣立”。 無那,猶無奈也。王右丞詩“強欲從君無那老”。李后主詞“無奈夜長人不寐”。 蘸,莊陷切,廣韻,以物內水也。李德潤詞“岸岸荔枝紅蘸水”。 個與個同,齊語,鹿皮四個。史記貨殖傳,竹竿萬個。注,個猶枚也。李太白詩“作個音書能斷絕”。又此也。謝無逸詞“個中懷抱誰排遣”。又語辭也。王觀詞“晴則個,陰則個”。 不忿,不平之意也。李正己詩“不忿朝來喜鵲聲”。 罨,丹鉛總錄云,畫家有罨畫,雜彩色畫也。吳興有罨畫溪,然其字當用<青盍>。張子澄詩“罨岸春濤打船尾”。 被,為其所如何也。白香山詩“常被老元偷格律”。 吃虛,杜牧之詩“堪笑吃虛隋煬帝”。 ソ,說文,兩手相切摩也。晉書劉毅傳,因ソ五木久之。又揉也。曹堯賓詩“手ソ裙帶問襄王”。馮正中詞“手ソ紅杏蕊”。審齋詞“更須冰蛹替ソ絲”。黃簡詞“妝成ソ鏡問春風”。 謾,通漫,虛也,枉也。馮延巳詞“夜夜夢魂休謾語”。又用為語助,取其因任放浪無所拘栓也。王碧山詞“謾重拂琴絲”。 浪與漫同。劉子儀詩“簾聲燭影浪多疑”。又虛枉之辭也。杜子美詩“浪作禽填?!?。 阿,鴉之入聲。三國志龐統(tǒng)傳,向者之論,阿誰為失。漢詩“家中有阿誰”。程懷古詞“阿壽牽衣仍問我”。綢繆,毛萇詩傳云,纏綿也。陳君衡詞“水情云意兩綢繆”。文選注云,殷勤之意也。柳耆卿詞“綢繆鳳枕鴛被”。 剩,馀辭也。皮襲美詩“剩欲與君終此志”。又尚也。杜牧之詩“剩肯新年歸否”。 地,玉篇,蘇骨切。唐玄宗詩“垂楊地影”。 不成,杜子美詩“不成誅執(zhí)法”。榮樵仲詞“不成天也不容我,去樂清閑”。張蛻巖詞“不成便沒相逢日”。 旋,事非預為曰旋。王仲初詩“旋翻曲譜聲初起”。司空表圣詞“旋開旋落旋成空”。 絮,方密之通雅云,方言以濡滯不決為絮。史浩兩鈔摘腴曰,富鄭公偶疑不決。韓魏公曰公又絮。劉夷叔詞“休絮休絮,我自明朝歸去。” 扌絕,與絕同,斷也。尹梅津詞“點點愛輕扌絕”。 兒,少意也。向伯恭詞“語音嬌軟帶兒癡”。辛稼軒詞“晚云做造些兒雨”。 手段,元遺山三鄉(xiāng)雜詩“五鳳樓頭無手段”。 趲,玉篇,散走也。高竹屋詞“趲將花落”。 著,方言,語助也。孫孟文詞“更愁聞著品弦聲”。張宗瑞詞“憶著故山蘿月”。 劣,陳克詞“盆池劣照薔薇架”。 跟,釋名,足后曰跟。廣韻,<韋>履跟后帖也。劉改之沁園春詞“微褪些跟”。 忒,說文,更也,從心弋聲。辛稼軒詞“誰與安排忒好”。 戰(zhàn),孫孟文詞“紅戰(zhàn)燈花笑”。杜安世詞“戰(zhàn)紅杏馀香亂墜”。 趁,廣韻,逐也。毛平詞“氵還相趁”。周公謹詞“幾點落英蜂翅趁”。 簇,司空表圣詩“玉階相簇打金錢”。周美成詞“簇清明天氣”。 賺,杜彥之詩“耳驊騮賺殺人”。尹參卿詞“賺得王孫狂處”。歐陽永叔詞“誰把佳期賺”。 佯,與章切。廣韻,詐也。毛熙震詞“佯不覷人空婉約”。 廝,蔣竹山詞“影廝伴東奔西走”。 <叵寸>,同叵。說文,不可也。溫飛卿更漏子詞“雖<叵寸>耐”。薛昭蘊詞“叵耐無端處”。 盡,即忍切。劉武仲曰:“此盡字猶任也。”許岷詞“當初不合盡饒伊”。晏叔原詞“盡無端盡日東風惡”。 猛,陳后山清平樂詞“猛與將來放著”。沈約之謁金門詞“猛記烏衣曾舊識”。 ○詞無襯字 吳夢窗唐多令詞“縱芭蕉不雨也颼颼”。卓人月以縱字為襯字,萬氏詞律[卷九]已駁正之。蓋謂曲有襯字,詞無襯字,二者不可相混也。朱子云:“古樂府只是詩中間,卻添許多泛聲,后來人怕失了那泛聲,逐一添個實字,遂成長短句,今曲子便是。”朱子所謂曲子,指詞言之。胡元任云:“唐人調俱失傳,今可歌者,小秦王、瑞鷓鴣耳。瑞鷓鴣依字易歌,若小秦王必雜以虛聲,乃可歌也。據(jù)此,則詞雖無襯字,而曲之肇源于詞者,概可識矣。”[周公謹唐多令‘燕風輕,庭字正清和’。下闋云‘扇鸞孤,塵暗合歡羅’,句法與夢窗同。]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