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回罷奸邪太后任忠良爭意氣朝臣結(jié)黨派高太皇太后至是,乃罷免蔡確宰相職權(quán),出知陳州;當(dāng)下擢司馬光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呂公著為門下侍郎。李清臣、呂大防為尚書左右丞,李常為戶部尚書,范純?nèi)释瑯忻茉菏隆_@時司馬光雖荷圣眷降渥,把他升至極位,但是老病日增,精神日見衰弱,滿想盡心竭力,整頓頹敗,以報國恩,竟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他瞧著“青苗”、“免役”諸新法猶然存在,西夏亦還恃強未能降服,不禁長嘆道:“這些禍害沒有除掉,我死不瞑目了!”因作書致呂公著道:“我現(xiàn)在把身軀付與醫(yī)生,把家事付與兒子,一身一家,總算有了付托,不必憂慮了。
但是國家大事,沒有可付托的人,而今敬以屬公!“呂公著得書,便拿了去奏白高太皇太后。高太皇太后念他年老有病,忠心耿耿,特詔免朝參,賜乘肩輿,三日一入省。司馬光奉詔,謝不敢當(dāng),且上奏道:”不見天子,哪能辦事呢?“乃改詔令司馬光子司馬康扶掖入對。司馬光乃奏請罷”青苗“、”免役“兩法。高太皇太后準(zhǔn)奏,即日罷”青苗“、”免役“兩法。
“青苗法”罷后,青苗錢罷貸,仍復(fù)常平舊法,朝臣無異議。 惟“免役法”罷后,司馬光請仍復(fù)“差役法”,章惇乃力爭不可,與司馬光在高太皇太后簾前爭論不休。高太皇太后不悅,把章惇斥知汝州。是時蘇軾已奉詔起復(fù),任中書舍人,乃請行熙寧“給田募役法”,條陳五利。王巖叟爭論不可,謂五利不可信,而且有十弊。于是爭議紛紜,莫衷一是。乃詔命資政殿大學(xué)士韓維及范純?nèi)?、呂大防、孫永等,詳定上奏。蘇軾往見司馬光道:“公想改‘免役法’為‘差役法’,豈不除了一害,復(fù)置一害嗎?”司馬光道:“怎見得呢?”蘇軾道:“免役法的害處,是在聚斂于上,而下有錢荒的困苦;差役法的害處,是人民常在官役,不得專力于農(nóng)事,且奸吏更藉以敲詐人民。
這兩種法不同是有害的么?“司馬光道:”那么依君意見,要怎樣辦呢?“蘇軾道:”大凡立法,能夠相因,事便易成;事能漸進,民才不驚,這是一定的道理。
在三代的時候,兵與農(nóng)合而為一,至秦始皇才分為兩途。到唐朝中葉,盡變府兵為長征卒,自是而后,兵只當(dāng)兵,農(nóng)只務(wù)農(nóng)。農(nóng)出粟帛以養(yǎng)兵,兵出生命以衛(wèi)農(nóng),天下稱便。就是圣人復(fù)起,亦不能改易了。而今所行的‘免役法’實與此相似,公想驟罷‘免役法’而行‘差役法’,正如罷長征卒而復(fù)民兵,恐民情反感痛苦,不易做到呢!“馬司光不以為然,蘇軾也就辭歸。明日,在政事堂議事,蘇軾復(fù)陳述不贊成”差役法“意見。司馬光覺得他太嚕蘇了,不覺忿然作色。蘇軾卻很和氣地再說道:”從前韓魏公刺陜西義勇,那時公做諫官,再三勸阻。韓魏公不樂意,公也不顧。我常聽得公說這事。而今公作了宰相,卻不許我盡言么?“司馬光聽了,忙改容相謝道:”豈敢!豈敢!“范純?nèi)室嘀^司馬光道:”‘差役法’一事,著實不可速行,宜妥加考慮,不然,轉(zhuǎn)使民間受苦了。愿公虛心采擇眾人的議論,不可專恃自己一人的謀劃。如果專恃自己一人的謀劃,那么奸佞諂諛的奸人,反得乘間迎合了?!八抉R光不聽,持論益堅。范純?nèi)实溃骸毕窆@樣,乃是使人不得盡言啦! 公難道以為我要徒是媚公,不顧大局嗎?若然,我何不趁少年時迎合王安石,早圖功名富貴,為什么要等待今日呢?“司馬光才把”差役法“稍稍改善,然畢竟不肯不行。起先司馬光決定改行”差役法“,限期只五日,僚屬都道:”太急促了。
“獨知開封府蔡京如限詣?wù)绿脧?fù)命,說已改辦停當(dāng)。司馬光大喜道:”使人人能像君那么盡心,‘差役法’哪里會不可行呢?“所以司馬光持”差役法“便這等堅決。殊不知蔡京乃是個大奸巨猾,特意迎合他的。
這時王安石在金陵,聽得朝廷改革新法,毫不為意。后來聽得罷“免役法”,乃愕然失聲道:“竟一變至此么?此法實不可罷,司馬君實亦太武斷了!”不久病死。高太皇太后念他是先朝大臣,追贈太傅。后人因他在元豐三年曾封為荊國公,遂稱他做荊公。王安石死后,新派亦依次貶謫:范子淵貶知陜州,韓縝罷知潁昌,李憲、王中正罰司宮觀,鄧綰、李定放居滁州,呂惠卿貶為光祿卿,分司南京,未幾,再貶為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安置建州。再貶呂惠卿的詔書,是由中書舍人蘇軾起草的。詔云:呂惠卿以斗筲之才,穿窬之智,諂事宰輔,同升廟堂,樂禍貪功,好兵喜殺。以聚斂為仁義,以法律為詩書。首建“青苗”,次行“免役”。“均輸” 之政,自同商賈;手實之禍,下及雞豚。茍可蠹國害民,率皆攘臂稱首。先皇帝求賢如不及,從善若轉(zhuǎn)圜。始以帝堯之仁,姑試伯鯀;終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尚寬兩觀之誅,薄示三苗之竄。 新派既相繼罷黜,乃進任呂公著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韓維為門下侍郎;起文彥博平章軍國重事,班宰相上,六日一朝,一月兩赴經(jīng)席;召程頤為秘書郎,入對后,改授崇政殿說書。此時司馬光老病益甚,因是兩宮言聽計從,便立意以身殉社稷,扶病躬親庶務(wù),晝夜不息。直到臨死,還聲聲系念國家大事。高太皇太后聽報司馬光死了,痛哭道:“國家摧折棟梁了!”與哲宗親臨吊祭,贈太師溫國公,賜謚做文正。他執(zhí)政以來,遠近從風(fēng),就是遼國聽得,亦十分敬畏,且戒敕邊吏道:“中國已相司馬光了,勿得輕生事端,致開邊釁?!泵耖g聽得他的死信,通國舉哀,同嘆道:“天怎么不給我們留此一老呢?”于是以呂公著繼任司馬光的職位,進呂大防為中書侍郎,劉摯為尚書右丞,蘇軾為翰林學(xué)士。
蘇軾自奉召入都,才十閱月,已三遷華要,而圣恩有加,不久又命兼侍讀。一夕,蘇軾值宿禁中,召見便殿,高太皇太后又問道:“而今作什么官呢?”蘇軾又奏對道:“待罪翰林學(xué)士。”高太皇太后問道:“何以就遷到這個職位呢?”蘇軾再奏對道:“此乃蒙太皇太后及皇帝陛下特達之知啊?!备咛侍蟮溃骸安皇堑??!?br />
蘇軾奏答道:“那么莫非由大臣薦舉的么?”高太皇太后搖首道:“更加不是了?!薄 √K軾不禁驚愕起來,奏道:“臣雖無狀,卻是不敢由他途求進呀!”高太皇太后道:“卿勿必驚惶,這乃是先帝的遺意啊!先帝常讀卿的文章,必稱贊道:”奇才!
奇才!‘不過未及進用罷咧?!疤K軾聽了,感激先帝見知,不禁大哭起來。高太皇太后因蘇軾一哭觸動悲哀,亦大哭起來。哲宗見了這樣,也就跟著哭起來。
左右內(nèi)侍無可奈何,只好大家同聲一哭,于是竟弄成一殿哭了?! 】蘖艘粫?,才各自住哭收淚。高太皇太后喚內(nèi)侍移過錦墩,命蘇軾坐了,賜飲御茗一盞。又詢問了一會政事,不覺已是玉漏將盡時,高太皇太后指著御前燃著的金蓮燭顧內(nèi)侍道:“撤了它,送學(xué)士歸院去!”蘇軾忙起身謝恩畢,隨了內(nèi)侍退出不提。
自是蘇軾深感高太皇太后知遇之恩,嘗借語言文章規(guī)諷時政,藉以答報萬一。 衛(wèi)尉丞畢仲游貽書忠告蘇軾道:“君職非諫官,又非御史,乃好議論人長短,這乃是樁賈禍勾當(dāng),君宜知戒啦!”蘇軾不聽,規(guī)諷如故。恰值程頤稽講經(jīng)席,多用古禮。蘇軾謂他不近人情,每加譏諷。當(dāng)司馬光死了開吊的時候,百官適有慶禮,事畢想轉(zhuǎn)往吊祭。程頤反對道:“不可,《論語》說:”子于是日哭則不歌‘?!坝幸粋€少年學(xué)士,卻又不贊成程頤的說話,即用滑稽的口吻答道:”《論語》上并沒有說是歌則不哭呀!“蘇軾在旁冷笑道:”這是枉死市的叔孫通新制出這個禮。
“程頤聽了,不由大憾蘇軾。因此,二人遂成嫌隙。不久,蘇軾發(fā)策試館職,有問題云:”今朝廷欲師仁宗之忠厚,懼百官有司不舉其職,而或至于偷;欲法神宗之勵精,恐監(jiān)司守令不識其益,而流入于刻。“于是程頤的門人右司諫賈易,左正言朱光庭等,遂劾蘇軾策問訕謗先帝。蘇軾被劾,乃請求外調(diào)。侍御史呂陶上奏道:”
臺諫當(dāng)秉至公,不可假借事端,圖報私隙;而今賈易、朱光庭等彈劾蘇軾,未免離經(jīng)了?!白笏局G王覿亦上奏道:”蘇軾試題,不過略失輕重之體,關(guān)系尚小,若因這等吹毛求疵,鬧門戶的意見,而使士大夫有朋黨之名,關(guān)系倒大了?!胺都?nèi)蕪?fù)上奏道:”蘇軾著實無罪,彈劾的乃有所為而發(fā),不可不察?!案咛侍笊钜詤翁盏茸嘧h為是,臨朝宣諭道:”詳細觀覽蘇軾的題意,是今日面官有司監(jiān)司守令,并非譏諷祖宗,不得為罪?!八彀褟椲捞K軾的一案,擱置不問。又不久,御史中丞胡宗愈、給事中顧臨、諫議大夫孔文仲,交章劾諭程頤不當(dāng)在經(jīng)席。遂罷程頤出管句西京國子監(jiān)。
自是朝臣分立黨派,互尋嫌隙,鬧個不休。當(dāng)時有三黨最為著名:一洛黨,二蜀黨,三朔黨。洛黨以程頤為首領(lǐng),朱光庭、賈易為輔;蜀黨以蘇軾為首領(lǐng),呂陶等為輔;朔黨以劉摯、梁燾、王巖叟、劉安世為首領(lǐng),歸附的人最多。這三黨都非奸邪,只互鬧意氣,遂致彼此不能相容,互相排擠。忽文彥博因老請求致仕,詔命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呂公著亦因老懇辭職位,乃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詔建筑第于東府的南面,啟北扉以便執(zhí)政會議,凡三省樞密院之職,皆得總理,間日一朝。授呂大防、范純?nèi)蕿樽笥移蜕浼嬷袝T下侍郎,孫固、劉摯為門下中書侍郎,王存、胡宗愈為尚書左右丞,趙瞻簽書樞密院事。呂大防作事,一本樸直;范純?nèi)市姓瑒?wù)從寬大,二人都是無偏無黨,協(xié)力佐治,政事很是清明。洛黨、蜀黨、朔黨,時起爭端,朝里不免多事。過了些時,詔授范鎮(zhèn)銀光祿大夫,封蜀郡公。這時范鎮(zhèn)已八十一歲,受爵不久,便病歿了,追贈金紫光祿大夫,賜謚做忠文。范鎮(zhèn)有個從孫喚名做范祖禹,從司馬光在洛修《資治通鑒》十五載,不事進取;屢擢為右正言、起居郎、召試中書舍人,都不拜。當(dāng)富弼死時,遺表極論王安石誤國及新法弊害,囑他進呈,朋輩懼怕這篇遺表獲罪,多勸阻他不要進呈,他不肯負約,畢竟進呈上去,朝庭卻不把他怎樣。
他乃是呂公著的愛婿,他為避嫌,所以呂公著在朝,他只不出來做官,范鎮(zhèn)可算得有孫了。這時朝臣有些諂諛的,因見得高太皇太后十分賢明,作奸不得,不敢從朝政上面做手腳,便想從私恩上面弄狡獪。因為從來賢明的人,凡百事情,都看得很清楚,不能蒙蔽他,獨于私恩,難得看得透,拋得開。在這個地方,易為使他把賢明錮塞,把大義背棄,若從此路去迎合,十有九成靠得住他得信任倚重的。于是就奏請高太皇太后尊體高氏,加恩親屬。高太皇太后聽奏,卻不為動,也不當(dāng)面叱斥,即日下一道詔諭,減裁親屬的恩澤。詔云:官冗之患,所從來尚矣;流弊之極,實萃于今。上有久閑失職之吏,則下有受害無告之民。故命大臣,考求其本?! ∑埛遣脫p入流之?dāng)?shù),無以澄清取士之原。吾今自以渺身,率先天下?! ∮牢┡R御之始,嘗敕有司:蔭補私親,自惟德薄,敢配前人?
已詔家庭之恩,只從母后之比。今又當(dāng)損,以示必行。夫以先帝顧托之深,天下責(zé)望之重,茍有利于社稷,吾無愛于發(fā)膚。
矧此私恩,實同毫末。忠義之士,當(dāng)識此誠,各忘內(nèi)顧之恩,共成節(jié)約之制。
今后每遇圣節(jié)大禮生辰,合得親屬恩澤并四分減一?;侍?,皇太妃,準(zhǔn)此?! ∵@道詔旨下來,那些想借私恩獻媚高太皇太后的臣子,都暗地里伸伸舌頭,自己知懼而罷,不敢再生妄想了。
忽朝里又發(fā)生樁不幸的事,司空呂公著已經(jīng)病歿了。高太皇太后哭著謂輔臣道:“司馬相公死了還沒有幾時,呂司空乃又死了,朝廷哪里這等不幸呢?”說著,不勝感傷。哲宗聽了,也落淚不止,即親臨呂宅祭奠,贈太師申國公,賜謚做正獻。
即召范祖禹為右諫議大夫。范祖禹因丈人已死,無用引嫌了,乃奉詔入京供職,又加禮部侍郎。不久,知漢陽軍吳處厚奏上蔡確《游車蓋亭》詩,謂是意存怨謗朝廷,請明正蔡確的罪。
高太皇太后大怒,貶蔡確為光祿卿,分司南京,越六日,再貶為英州別駕,安置新州。
不覺已是七年的深春時候,花紅河北,草綠江南,好一片盛世景色。這時哲宗年已十七,正該給他擇配一個賢德美麗的皇后,使他在這青春期間,能夠領(lǐng)略人生至味,養(yǎng)成他美滿的意志,將來好發(fā)為美滿的政令。高太皇太后早見及此,選了世家女兒百余人在宮里,慢慢地察看她們的舉止動靜,以備擇立皇后。就中以馬軍都虞候孟元的女孫最為操行端淑,情性幽嫻,容貌的美麗,更是近冠儕輩,遠蓋西子、太真,沒得說的,高太皇太后與向太后都看中了她,極加愛悅。這時她已滿十六,比哲宗只小一歲,正可配成一雙兩好。這日高太皇太后退朝回到寶慈宮,忽想到這樁婚事,使命內(nèi)監(jiān)去宣向太后來商議。這正是:才向廟堂問政事,又從宮禁議婚姻。
要知高太皇太后與向太后商議后,就把孟女作哲宗皇后呢,還是別選一個,下回分解。
但是國家大事,沒有可付托的人,而今敬以屬公!“呂公著得書,便拿了去奏白高太皇太后。高太皇太后念他年老有病,忠心耿耿,特詔免朝參,賜乘肩輿,三日一入省。司馬光奉詔,謝不敢當(dāng),且上奏道:”不見天子,哪能辦事呢?“乃改詔令司馬光子司馬康扶掖入對。司馬光乃奏請罷”青苗“、”免役“兩法。高太皇太后準(zhǔn)奏,即日罷”青苗“、”免役“兩法。
“青苗法”罷后,青苗錢罷貸,仍復(fù)常平舊法,朝臣無異議。 惟“免役法”罷后,司馬光請仍復(fù)“差役法”,章惇乃力爭不可,與司馬光在高太皇太后簾前爭論不休。高太皇太后不悅,把章惇斥知汝州。是時蘇軾已奉詔起復(fù),任中書舍人,乃請行熙寧“給田募役法”,條陳五利。王巖叟爭論不可,謂五利不可信,而且有十弊。于是爭議紛紜,莫衷一是。乃詔命資政殿大學(xué)士韓維及范純?nèi)?、呂大防、孫永等,詳定上奏。蘇軾往見司馬光道:“公想改‘免役法’為‘差役法’,豈不除了一害,復(fù)置一害嗎?”司馬光道:“怎見得呢?”蘇軾道:“免役法的害處,是在聚斂于上,而下有錢荒的困苦;差役法的害處,是人民常在官役,不得專力于農(nóng)事,且奸吏更藉以敲詐人民。
這兩種法不同是有害的么?“司馬光道:”那么依君意見,要怎樣辦呢?“蘇軾道:”大凡立法,能夠相因,事便易成;事能漸進,民才不驚,這是一定的道理。
在三代的時候,兵與農(nóng)合而為一,至秦始皇才分為兩途。到唐朝中葉,盡變府兵為長征卒,自是而后,兵只當(dāng)兵,農(nóng)只務(wù)農(nóng)。農(nóng)出粟帛以養(yǎng)兵,兵出生命以衛(wèi)農(nóng),天下稱便。就是圣人復(fù)起,亦不能改易了。而今所行的‘免役法’實與此相似,公想驟罷‘免役法’而行‘差役法’,正如罷長征卒而復(fù)民兵,恐民情反感痛苦,不易做到呢!“馬司光不以為然,蘇軾也就辭歸。明日,在政事堂議事,蘇軾復(fù)陳述不贊成”差役法“意見。司馬光覺得他太嚕蘇了,不覺忿然作色。蘇軾卻很和氣地再說道:”從前韓魏公刺陜西義勇,那時公做諫官,再三勸阻。韓魏公不樂意,公也不顧。我常聽得公說這事。而今公作了宰相,卻不許我盡言么?“司馬光聽了,忙改容相謝道:”豈敢!豈敢!“范純?nèi)室嘀^司馬光道:”‘差役法’一事,著實不可速行,宜妥加考慮,不然,轉(zhuǎn)使民間受苦了。愿公虛心采擇眾人的議論,不可專恃自己一人的謀劃。如果專恃自己一人的謀劃,那么奸佞諂諛的奸人,反得乘間迎合了?!八抉R光不聽,持論益堅。范純?nèi)实溃骸毕窆@樣,乃是使人不得盡言啦! 公難道以為我要徒是媚公,不顧大局嗎?若然,我何不趁少年時迎合王安石,早圖功名富貴,為什么要等待今日呢?“司馬光才把”差役法“稍稍改善,然畢竟不肯不行。起先司馬光決定改行”差役法“,限期只五日,僚屬都道:”太急促了。
“獨知開封府蔡京如限詣?wù)绿脧?fù)命,說已改辦停當(dāng)。司馬光大喜道:”使人人能像君那么盡心,‘差役法’哪里會不可行呢?“所以司馬光持”差役法“便這等堅決。殊不知蔡京乃是個大奸巨猾,特意迎合他的。
這時王安石在金陵,聽得朝廷改革新法,毫不為意。后來聽得罷“免役法”,乃愕然失聲道:“竟一變至此么?此法實不可罷,司馬君實亦太武斷了!”不久病死。高太皇太后念他是先朝大臣,追贈太傅。后人因他在元豐三年曾封為荊國公,遂稱他做荊公。王安石死后,新派亦依次貶謫:范子淵貶知陜州,韓縝罷知潁昌,李憲、王中正罰司宮觀,鄧綰、李定放居滁州,呂惠卿貶為光祿卿,分司南京,未幾,再貶為建寧軍節(jié)度副使,安置建州。再貶呂惠卿的詔書,是由中書舍人蘇軾起草的。詔云:呂惠卿以斗筲之才,穿窬之智,諂事宰輔,同升廟堂,樂禍貪功,好兵喜殺。以聚斂為仁義,以法律為詩書。首建“青苗”,次行“免役”。“均輸” 之政,自同商賈;手實之禍,下及雞豚。茍可蠹國害民,率皆攘臂稱首。先皇帝求賢如不及,從善若轉(zhuǎn)圜。始以帝堯之仁,姑試伯鯀;終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尚寬兩觀之誅,薄示三苗之竄。 新派既相繼罷黜,乃進任呂公著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韓維為門下侍郎;起文彥博平章軍國重事,班宰相上,六日一朝,一月兩赴經(jīng)席;召程頤為秘書郎,入對后,改授崇政殿說書。此時司馬光老病益甚,因是兩宮言聽計從,便立意以身殉社稷,扶病躬親庶務(wù),晝夜不息。直到臨死,還聲聲系念國家大事。高太皇太后聽報司馬光死了,痛哭道:“國家摧折棟梁了!”與哲宗親臨吊祭,贈太師溫國公,賜謚做文正。他執(zhí)政以來,遠近從風(fēng),就是遼國聽得,亦十分敬畏,且戒敕邊吏道:“中國已相司馬光了,勿得輕生事端,致開邊釁?!泵耖g聽得他的死信,通國舉哀,同嘆道:“天怎么不給我們留此一老呢?”于是以呂公著繼任司馬光的職位,進呂大防為中書侍郎,劉摯為尚書右丞,蘇軾為翰林學(xué)士。
蘇軾自奉召入都,才十閱月,已三遷華要,而圣恩有加,不久又命兼侍讀。一夕,蘇軾值宿禁中,召見便殿,高太皇太后又問道:“而今作什么官呢?”蘇軾又奏對道:“待罪翰林學(xué)士。”高太皇太后問道:“何以就遷到這個職位呢?”蘇軾再奏對道:“此乃蒙太皇太后及皇帝陛下特達之知啊?!备咛侍蟮溃骸安皇堑??!?br />
蘇軾奏答道:“那么莫非由大臣薦舉的么?”高太皇太后搖首道:“更加不是了?!薄 √K軾不禁驚愕起來,奏道:“臣雖無狀,卻是不敢由他途求進呀!”高太皇太后道:“卿勿必驚惶,這乃是先帝的遺意啊!先帝常讀卿的文章,必稱贊道:”奇才!
奇才!‘不過未及進用罷咧?!疤K軾聽了,感激先帝見知,不禁大哭起來。高太皇太后因蘇軾一哭觸動悲哀,亦大哭起來。哲宗見了這樣,也就跟著哭起來。
左右內(nèi)侍無可奈何,只好大家同聲一哭,于是竟弄成一殿哭了?! 】蘖艘粫?,才各自住哭收淚。高太皇太后喚內(nèi)侍移過錦墩,命蘇軾坐了,賜飲御茗一盞。又詢問了一會政事,不覺已是玉漏將盡時,高太皇太后指著御前燃著的金蓮燭顧內(nèi)侍道:“撤了它,送學(xué)士歸院去!”蘇軾忙起身謝恩畢,隨了內(nèi)侍退出不提。
自是蘇軾深感高太皇太后知遇之恩,嘗借語言文章規(guī)諷時政,藉以答報萬一。 衛(wèi)尉丞畢仲游貽書忠告蘇軾道:“君職非諫官,又非御史,乃好議論人長短,這乃是樁賈禍勾當(dāng),君宜知戒啦!”蘇軾不聽,規(guī)諷如故。恰值程頤稽講經(jīng)席,多用古禮。蘇軾謂他不近人情,每加譏諷。當(dāng)司馬光死了開吊的時候,百官適有慶禮,事畢想轉(zhuǎn)往吊祭。程頤反對道:“不可,《論語》說:”子于是日哭則不歌‘?!坝幸粋€少年學(xué)士,卻又不贊成程頤的說話,即用滑稽的口吻答道:”《論語》上并沒有說是歌則不哭呀!“蘇軾在旁冷笑道:”這是枉死市的叔孫通新制出這個禮。
“程頤聽了,不由大憾蘇軾。因此,二人遂成嫌隙。不久,蘇軾發(fā)策試館職,有問題云:”今朝廷欲師仁宗之忠厚,懼百官有司不舉其職,而或至于偷;欲法神宗之勵精,恐監(jiān)司守令不識其益,而流入于刻。“于是程頤的門人右司諫賈易,左正言朱光庭等,遂劾蘇軾策問訕謗先帝。蘇軾被劾,乃請求外調(diào)。侍御史呂陶上奏道:”
臺諫當(dāng)秉至公,不可假借事端,圖報私隙;而今賈易、朱光庭等彈劾蘇軾,未免離經(jīng)了?!白笏局G王覿亦上奏道:”蘇軾試題,不過略失輕重之體,關(guān)系尚小,若因這等吹毛求疵,鬧門戶的意見,而使士大夫有朋黨之名,關(guān)系倒大了?!胺都?nèi)蕪?fù)上奏道:”蘇軾著實無罪,彈劾的乃有所為而發(fā),不可不察?!案咛侍笊钜詤翁盏茸嘧h為是,臨朝宣諭道:”詳細觀覽蘇軾的題意,是今日面官有司監(jiān)司守令,并非譏諷祖宗,不得為罪?!八彀褟椲捞K軾的一案,擱置不問。又不久,御史中丞胡宗愈、給事中顧臨、諫議大夫孔文仲,交章劾諭程頤不當(dāng)在經(jīng)席。遂罷程頤出管句西京國子監(jiān)。
自是朝臣分立黨派,互尋嫌隙,鬧個不休。當(dāng)時有三黨最為著名:一洛黨,二蜀黨,三朔黨。洛黨以程頤為首領(lǐng),朱光庭、賈易為輔;蜀黨以蘇軾為首領(lǐng),呂陶等為輔;朔黨以劉摯、梁燾、王巖叟、劉安世為首領(lǐng),歸附的人最多。這三黨都非奸邪,只互鬧意氣,遂致彼此不能相容,互相排擠。忽文彥博因老請求致仕,詔命十日一至都堂議事。呂公著亦因老懇辭職位,乃拜司空同平章軍國事。詔建筑第于東府的南面,啟北扉以便執(zhí)政會議,凡三省樞密院之職,皆得總理,間日一朝。授呂大防、范純?nèi)蕿樽笥移蜕浼嬷袝T下侍郎,孫固、劉摯為門下中書侍郎,王存、胡宗愈為尚書左右丞,趙瞻簽書樞密院事。呂大防作事,一本樸直;范純?nèi)市姓瑒?wù)從寬大,二人都是無偏無黨,協(xié)力佐治,政事很是清明。洛黨、蜀黨、朔黨,時起爭端,朝里不免多事。過了些時,詔授范鎮(zhèn)銀光祿大夫,封蜀郡公。這時范鎮(zhèn)已八十一歲,受爵不久,便病歿了,追贈金紫光祿大夫,賜謚做忠文。范鎮(zhèn)有個從孫喚名做范祖禹,從司馬光在洛修《資治通鑒》十五載,不事進取;屢擢為右正言、起居郎、召試中書舍人,都不拜。當(dāng)富弼死時,遺表極論王安石誤國及新法弊害,囑他進呈,朋輩懼怕這篇遺表獲罪,多勸阻他不要進呈,他不肯負約,畢竟進呈上去,朝庭卻不把他怎樣。
他乃是呂公著的愛婿,他為避嫌,所以呂公著在朝,他只不出來做官,范鎮(zhèn)可算得有孫了。這時朝臣有些諂諛的,因見得高太皇太后十分賢明,作奸不得,不敢從朝政上面做手腳,便想從私恩上面弄狡獪。因為從來賢明的人,凡百事情,都看得很清楚,不能蒙蔽他,獨于私恩,難得看得透,拋得開。在這個地方,易為使他把賢明錮塞,把大義背棄,若從此路去迎合,十有九成靠得住他得信任倚重的。于是就奏請高太皇太后尊體高氏,加恩親屬。高太皇太后聽奏,卻不為動,也不當(dāng)面叱斥,即日下一道詔諭,減裁親屬的恩澤。詔云:官冗之患,所從來尚矣;流弊之極,實萃于今。上有久閑失職之吏,則下有受害無告之民。故命大臣,考求其本?! ∑埛遣脫p入流之?dāng)?shù),無以澄清取士之原。吾今自以渺身,率先天下?! ∮牢┡R御之始,嘗敕有司:蔭補私親,自惟德薄,敢配前人?
已詔家庭之恩,只從母后之比。今又當(dāng)損,以示必行。夫以先帝顧托之深,天下責(zé)望之重,茍有利于社稷,吾無愛于發(fā)膚。
矧此私恩,實同毫末。忠義之士,當(dāng)識此誠,各忘內(nèi)顧之恩,共成節(jié)約之制。
今后每遇圣節(jié)大禮生辰,合得親屬恩澤并四分減一?;侍?,皇太妃,準(zhǔn)此?! ∵@道詔旨下來,那些想借私恩獻媚高太皇太后的臣子,都暗地里伸伸舌頭,自己知懼而罷,不敢再生妄想了。
忽朝里又發(fā)生樁不幸的事,司空呂公著已經(jīng)病歿了。高太皇太后哭著謂輔臣道:“司馬相公死了還沒有幾時,呂司空乃又死了,朝廷哪里這等不幸呢?”說著,不勝感傷。哲宗聽了,也落淚不止,即親臨呂宅祭奠,贈太師申國公,賜謚做正獻。
即召范祖禹為右諫議大夫。范祖禹因丈人已死,無用引嫌了,乃奉詔入京供職,又加禮部侍郎。不久,知漢陽軍吳處厚奏上蔡確《游車蓋亭》詩,謂是意存怨謗朝廷,請明正蔡確的罪。
高太皇太后大怒,貶蔡確為光祿卿,分司南京,越六日,再貶為英州別駕,安置新州。
不覺已是七年的深春時候,花紅河北,草綠江南,好一片盛世景色。這時哲宗年已十七,正該給他擇配一個賢德美麗的皇后,使他在這青春期間,能夠領(lǐng)略人生至味,養(yǎng)成他美滿的意志,將來好發(fā)為美滿的政令。高太皇太后早見及此,選了世家女兒百余人在宮里,慢慢地察看她們的舉止動靜,以備擇立皇后。就中以馬軍都虞候孟元的女孫最為操行端淑,情性幽嫻,容貌的美麗,更是近冠儕輩,遠蓋西子、太真,沒得說的,高太皇太后與向太后都看中了她,極加愛悅。這時她已滿十六,比哲宗只小一歲,正可配成一雙兩好。這日高太皇太后退朝回到寶慈宮,忽想到這樁婚事,使命內(nèi)監(jiān)去宣向太后來商議。這正是:才向廟堂問政事,又從宮禁議婚姻。
要知高太皇太后與向太后商議后,就把孟女作哲宗皇后呢,還是別選一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