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提要

詩地理考 作者:宋·王應麟


《詩地理考》六卷,宋王應麟撰。其書全錄鄭氏《詩譜》,又旁采《爾雅》、《說文》、《地志》、《水經(jīng)》以及先儒之言,凡涉於詩中地名者,薈萃成編。然皆采錄遺文,案而不斷,故得失往往并存。如《小雅》《六月》之四章“玁狁匪茹,整居焦獲。侵鎬及方,至于涇陽”。其五章曰“薄伐玁狁,至于太原”。其地於周為西北,鎬、方在涇陽外,焦獲又在其外,而太原更在焦獲之外。故劉向疏稱千里之鎬,猶以為遠??追f達乃引郭璞《爾雅注》池陽之瓠中以釋焦獲??肌稘h書》,池陽屬左馮翊,而涇陽屬安定,不應先至焦獲,乃至涇陽。又以太原為晉陽,是玁狁西來,周師東出,尤乖地理之實,殊失訂正。又《大雅·韓奕》首章曰“奕奕梁山”,其六章曰“溥彼韓城,燕師所完”。應麟引《漢志》“夏陽之梁山”、《通典》“同州韓城縣,古韓國”,以存舊說。引王肅“燕,北燕國”,及“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以備參考。不知漢王符《潛夫論》曰:“昔周宣王時有韓,其國近燕,后遷居海中?!薄端?jīng)注》亦曰:“高梁水首受酅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是王肅之說確有明證。應麟兼持兩端,亦失斷制。然如《騶虞》,毛《傳》云“仁獸”,賈誼《新書》則曰“騶者,天子之囿”。“俟我于著”,毛《傳》云“門屏之間曰著”,《漢志》則以為濟南著縣。“滮池北流”,毛《傳》云“滮,流貌”,《水經(jīng)注》則有滮池水,《十道志》亦名圣女泉。兼采異聞,亦資考證。他如《二子乘舟》,引《左傳》“盜待于莘”之說;秦穆“三良”,引《括地志》“冢在雍縣”之文:皆《經(jīng)》無明文,而因事以存其人。亦徵引該洽,固說《詩》者所宜考也。 序 《詩》可以觀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延陵季子以是觀之。太史公講業(yè)齊魯之都,其作《世家》,于齊曰:“洋洋乎,固大國之風也?!庇隰斣唬骸颁ㄣ糁g,斷斷如也?!鄙w深識夫子一變之意。班孟堅志地理,敘變風十三國而不及二南,豈知《詩》之本原者哉!夫詩由人心生也,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郊廟之音曰頌,其生于心一也。人之心與天地山川流通,發(fā)于聲,見于辭,莫不系水土之風而屬三光五岳之氣。因詩以求其地之所在,稽風俗之薄厚,見政化之盛衰,感發(fā)善心而得性情之正,匪徒辨疆域云爾。世變?nèi)战?,今非古矣;人之性情,古猶今也,今其不古乎?山川能說,為君子九能之一,毛公取而載于《傳》,有意其推本之也。是用據(jù)傳箋義疏,參諸《禹貢》、《職方》、《春秋》、《爾雅》、《說文》、《地志》、《水經(jīng)》,罔羅遺文古事,傳以諸儒之說,列《鄭氏譜》一首,為《詩地理考》。讀詩者觀乎此,亦升高自下之助云。王應麟伯厚父自序。 總說 《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 《書大傳》:圣王巡十有二州,觀其風俗,習其情性,因論十有二俗,定以六律、五聲、八音、七始?!稘h·食貨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于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問于天子。 太史公曰:聞之董生,《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故長于風。匡衡曰:竊考《國風》之詩,《周南》、《召南》,被賢圣之化深,故篤于行而廉于色;鄭伯好勇,而國人暴虎;秦穆貴信,而士多從死;陳夫人好巫,而民淫祀;晉侯好儉,而民畜聚;大王躬仁,邠國貴恕。由此觀之,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 《鄭氏詩譜序》:詩之興也,諒不于上皇之世,大庭、軒轅逮于高辛,其詩有亡載籍,亦蔑云焉?!队輹吩唬骸霸娧灾?,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然則詩之道放于此乎?有夏承之,篇章泯棄,靡有孑遺。邇及商王,不風不雅。何者?論功頌德,所以將順其美;刺過譏失,所以匡救其惡。各于其黨,則為法者彰顯,為戒者著明。周自后稷播種百谷,黎民阻饑,茲時乃粒,自傳于此名也。陶唐之末,中葉公劉亦世修其業(yè),以明民共財。至于大王、王季,克堪顧天。文、武之德,光熙前緒,以集大命于厥身,遂為天下父母,使民有政有居。其時《詩》,風有《周南》、《召南》,雅有《鹿鳴》、《文王》之屬。及成王,周公太平,制禮作樂,而有頌聲興焉,盛之至也。本之由此風、雅而來,故皆錄之,謂之《詩》之正經(jīng)。后王稍更陵遲,懿王始受譖亨齊哀公。夷身失禮之后,邶不尊賢。自是而下,厲也幽也,政教尤衰,周室大壞,《十月之交》、《民勞》、《板》、《蕩》勃爾俱作。眾國紛然,刺怨相尋。五霸之末,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善者誰賞?惡者誰罰?紀綱絕矣!故孔子錄懿王、夷王時詩,訖于陳靈公淫亂之事,謂之變風、變雅。以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則受頌聲,宏福如彼;若違而弗用,則被劫殺,大禍如此。吉兇之所由,憂娛之萌漸,昭昭在斯,足作后王之鑒,于是止矣。夷、厲已上,歲數(shù)不明。大史《年表》自共和始,歷宣、幽、平王而得春秋次第,以立斯《譜》。欲知源流清濁之所處,則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風化芳臭氣澤之所及,則傍行而觀之,此《詩》大綱也。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于力則鮮,于思則寡,其諸君子亦有樂于是與。 文中子曰:諸侯不貢詩,天子不采風,樂官不達雅,國史不明變,斯則久矣。詩者,民之情性也,情性能亡乎?非民無詩,職詩者之罪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