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部分

馬氏文通 作者:清·馬建忠


馬氏文通
目錄
馬氏文通 1
目錄 1
文通序 5
后序 6
上冊付印題記 7
例言 8
正名卷之一 9
字類 9
句讀 13
字類及句讀示例 18
實字卷之二 19
名字二之一 19
公名、本名 19
群名、通名 20
通名假借 20
名字辨音 21
名字諸式 24
代字二之二 27
代字總論 27
指名代字二之三 29
接讀代字二之四 48
詢問代字二之五 62
指示代字二之六 71
實字卷之三 83
主次三之一 83
偏次三之二 84
賓次三之三 92
同次三之四 97
【3.4.2】同次之例有二。 99
靜字三之五 108
靜字總論 108
象靜 108
滋靜三之六 118
表詞三之七 123
論比三之八 131
實字卷之四 140
外動字四之一 140
動字總論:內(nèi)動與外動 140
外動字與轉(zhuǎn)詞 141
外動字與止詞 149
受動字四之二 158
內(nèi)動字四之三 166
名字狀動字 176
內(nèi)動字用若外動字 178
同動助動四之四 179
助動字 186
無屬動字四之五 193
實字卷之五 194
動字假借五之一 194
動字辨音五之二 200
動字駢列 209
動字相承五之三 210
散動諸式五之四 225
實字卷之六 228
狀字諸用六之一 228
狀字假借六之二 232
狀字諸式六之三 233
狀字別義六之四 236
虛字卷之七 253
介字 253
之字之用七之一 254
于字之用七之二 263
以字之用七之三 271
與字之用七之四 278
為字之用七之五 282
由用微自諸字七之六 285
虛字卷之八 288
連字總論 288
提起連字 288
承接連字八之二 293
承接連字八之三 309
轉(zhuǎn)捩連字八之四 326
推拓連字八之五 331
虛字卷之九 338
助字總論 338
傳信助字九之一 340
傳信助字九之二 352
「也」助實字 357
傳言助字九之三 360
已、耳、爾 367
傳信助字九之四 370
者 383
傳疑助字九之五 383
合助助字九之六 402
嘆字 407
論句讀卷之十 410
彖一 410
系一 411
系二 413
系三 413
系四 414
系五 415
系六 415
系七 416
彖二 417
系一 418
系二 419
系三 419
系四 420
系五 420
彖三 421
系一 422
系二 426
系三 427
系四 427
彖四 428
系一 428
系二 429
系三 430
彖五 431
彖六 438
彖七 455
詞語索引 469
A 469
B 469
C 470
D 472
E 474
F 475
G 476
H 477
J 478
K 481
L 482
M 482
N 483
P 484
Q 484
R 486
S 487
T 490
W 491
X 493
Y 494
Z 500

文通序
昔古圣開物成務,廢結(jié)繩而造書契,于是文字興焉。夫依類象形之謂文,形聲相益之謂字,閱世遞變而相沿,訛謬至不可殫極。上古渺矣,漢承秦火,鄭許輩起,務究元本,而小學乃權(quán)興焉。自漢而降,小學旁分,各有專門。歐陽永叔曰:“《爾雅》出于漢世,正名物講說資之,于是有訓詁之學;許慎作《說文》,于是有偏旁之學;篆隸古文,為體各異,于是有字書之學;五聲異律,清濁相生,而孫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韻之學?!眳蔷锤Ψ秩?,一曰體制,二曰訓詁,三曰音韻。胡元瑞則謂小學一端,門徑十數(shù),有博于文者、義者、音者、跡者、考者、評者,統(tǒng)類而要刪之,不外訓詁、音韻、字書三者之學而已。
三者之學,至我朝始稱大備。凡詁釋之難,點畫之細,音韻之微,靡不詳稽旁證,求其至當。然其得失之異同,匿庸與嗜奇者,又往往互相主奴,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則以字形字聲,閱世而不能不變,今欲于屢變之后以返求夫變之先,難矣。蓋所以證其未變之形與聲者,第據(jù)此已變者耳;藉令沿源討流,悉其元本所是正者,一字之疑、一音之訛、一畫之誤已耳。殊不知古先造字,點畫音韻,千變?nèi)f化,其賦以形而命以聲者,原無不變之理;而所以形其形而聲其聲,以神其形聲之用者,要有一成之律貫乎其中,歷千古而無或少變。蓋形與聲之最易變者,就每字言之;而形聲變而猶有不變者,就集字成句言之也。易曰:‘艮其輔,言有序?!娫唬骸鲅杂姓??!弧赣行颉?,曰「有章」,即此有形有聲之字,施之于用各得其宜,而著為文者也。傳曰:‘物相雜故曰文?!屆^‘會集眾采以成錦繡,會集眾字以成詞誼,如文繡然也?!褡中巫致曋钜鬃冋?,則載籍極博,轉(zhuǎn)使學者無所適從矣;而會集眾字以成文,其道終不變者,則古無傳焉。
士生今日而不讀書為文章則已,士生今日而讀書為文章,將發(fā)古人之所未發(fā)而又與學者以易知易能,其道奚從哉?學記謂‘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涫柙疲骸x經(jīng),謂離析經(jīng)理,使章句斷絕也。’通雅引作‘離經(jīng)辨句’,謂‘麗子六經(jīng)使時習之,先辨其句讀也?!╗讀]徐邈音豆。)皇甫茂正云:‘讀書未知句度,下視服杜?!?「度」即「讀」,所謂句心也。然則古人小學,必先講解經(jīng)理、斷絕句讀也明矣。夫知所以斷絕句讀,必先知所以集字成句成讀之義。劉氏文心雕龍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積句而成章,積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無疵也;章之明靡,句無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從,知一而萬畢矣。’顧振本知一之故,劉氏亦未有發(fā)明。
慨夫蒙子入塾,首授以四子書,聽其終日伊吾;及少長也,則為之師者,就書衍說。至于逐字之部分類別,與夫字與字相配成句之義,且同一字也,有弁于句首者,有殿于句尾者,以及句讀先后參差之所以然,塾師固昧然也。而一二經(jīng)師自命與攻乎古文詞者,語之及此,罔不曰此在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傳也。噫{口戲}!此豈非循其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學者,將何考藝而問道焉?
上稽經(jīng)史,旁及諸子百家,下至志書小說,凡借字遣辭,茍可以述吾心中之意以示今而傳后者,博引相參,要皆有一成不變之例。愚苵罔揣固陋,取四書、三傳、史、漢、韓文為歷代文詞升降之宗,兼及諸子、語、策,為之字櫛句比,繁稱博引,比例而同之,觸類而長之,窮古今之簡篇,字里行間,渙然冰釋,皆有以得其會通,輯為一書,名曰文通。部分為同。首正名。天下事之可學者各自不同,而其承用之名,亦各有主義而不能相混。佛家之「根」「塵」「法」「相」,法律家之「以」「準」「皆」「各」「及其」「即若」,與夫軍中之令,司官之式,皆各自為條例。以及屈平之「靈修」,莊周之「因是」,鬼谷之「捭闔」,蘇張之「縱橫」,所立之解均不可移置度書。若非預為詮解,標其立義之所在而為之界說,閱者必洸洋而不知其所謂,故以正名冠焉。次論實字。凡字有義理可解者,皆曰實字;即其字所有之義而類之,或主之,或賓之,或先焉,或后焉,皆隨其義以定其句中之位,而措之乃各得其當。次論虛字。凡字無義理可解而惟用以助辭氣之不足者曰虛字。劉彥和云:‘至于「夫」「惟」「蓋」「故」者,發(fā)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亦送末之???。’虛字所助,蓋不外此三端,而以類別之者因是已。字類既判,而聯(lián)字分疆庶有定準,故以論句讀終焉。
雖然,學問之事,可授受者規(guī)矩方圓,其不可授受者心營意造。然即其可授受者以深求夫不可授受者,而劉氏所論之文心,蘇轍氏所論之文氣,要不難一蹴貫通也。余特怪伊古以來,皆以文學有不可授受者在,并其可授受者而不一講焉,爰積十余年之勤求探討以成此編;蓋將探夫自有文字以來至今未宣之秘奧,啟其緘縢,導后人以先路。掛一漏萬,知所不免。所望后起有同志者,悉心領(lǐng)悟,隨時新補正,以臻美備,則愚十余年力索之功庶不泯也已。
光緒二十四年三月十九日,丹徒馬建忠序。
后序
荀卿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其能羣也?!蛟涣t者,豈惟羣其形乎哉!亦曰羣其意耳。而所以羣今人之意者則有話;所以羣古今人之意者則惟字。傳曰:‘形聲相益之謂字。’夫字形之衡縱、曲直、邪正、上下、內(nèi)外、左右,字聲之抑揚、開塞、合散、岀入、高下、淸濁,其變幻莫可端倪。微特同此圓方趾散處于五大洲者,其字之祖梵、祖伽盧、祖?zhèn)}頡,而為左行、為右行、為下行之各不相似而不能羣;即因所祖,而世與世相禪,則字形之由圓而方,由繁而簡,字聲之由舌而齒、而唇、而遞相變,羣之勢亦幾于窮且盡矣。然而言語不達者,極九譯而辭意相通矣;形聲或異者,通訓詁而經(jīng)義孔昭矣。蓋所見非不同者,惟此已形已聲之字,皆人為之也。而一古今,塞宇宙,其種之或黃、或白,、或紫、或黑之鈞是人也天皆賦之以快樂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達之理。則常探討畫革旁形諸國語言之源流,若希臘、若拉丁之文詞而屬比之見其字別種,而句司字,所以聲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經(jīng)籍子史諸書,其大綱蓋無不同。于是因所同夫所不同者,是則此編之所以成也。
而或曰:‘吾子之于西學,其形而上者性命之精微,天人之交際,與夫天律人律之淑身淑世,以及古今治教之因革,下至富國富民之體用,縱橫捭闔之權(quán)策,而度、數(shù)、重、化、水、熱、光、電制器尚象之形而下者,浩浩乎,淵淵乎,深者測黃泉,高者出蒼天,大者含元氣,細者入無間,既無不目寓而心識之,間嘗征其用于理財使事,恢恢乎其有余矣。今下關(guān)之撫初成,上下交困,而環(huán)而伺者與國六七,岌岌乎,識時務者方將孔孟西學,蒭狗文字也。今吾子不出所學以乘時焉,何勞精敝神于人所唾棄者為?是時不馮唐也,何居?
曰:‘天下無一非道,而文以臷之;人心莫不有理;而文以明之。然文以臷道,而非道;文以明理,而非理;文者,所以循是而至于所止,而非所止也,故君子學以致其道。
‘余觀泰西童子入學,循序而進,未及志學之年,而觀書為文無不明習;而后視其性之所近,肆力于數(shù)度、格致、法律、性理諸學而專精焉。故其國無不學之人,不人各學有用之學。計我國童年能讀書者固少,讀書大量能文者又加少焉,能及時為文而以其余年講道明理者以備他日之用者,蓋萬無一焉。夫華文之點畫結(jié)構(gòu),視西學之切音雖難,而華文之字法句法,視西文之部分類別,且可以先后倒置丈達其意度波瀾者則易。西文本難也而易學如彼,華文本易也而難學如此者,則以西文有一定之規(guī)矩,學者可循序漸進而知其所止境;華文經(jīng)籍雖亦有規(guī)矩隱寓其中,特無有為之比擬而揭示之。遂使結(jié)繩而后,積四千余臷之智慧材力,無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載道所以明理之文,而道無由載,理不暇明,以與夫達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賢愚優(yōu)劣有不待言矣。
‘斯書也,因西文已有之規(guī)矩,于經(jīng)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證繁引以確知華文義例之所在,而后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學文焉,其成就之速必無遜于西人。然后及其年力富強之時,以學道而明理焉,微特中國之書籍其理道可知,將由中而求西文所載之道,所明之理,亦不難精求而會通焉。則是書也,不特可羣吾古今同文之心思,將舉夫宇下之凡以口舌點畫以達其心中之意者,將大羣焉。夫如是,胥吾京陔億兆之人民而羣其財力,羣其心思,以求夫?qū)嵱?,而后能自羣,不為他羣 所羣 。則為此書者,正可謂識當時之務?!?br />光緒二十四年九月初九日,丹徒馬建忠又序。
上冊付印題記
《文通》之作,其用意具詳前后兩序并非凡例矣。一時草創(chuàng),未暇審定,本不敢出以問世。友人見者,皆謂此書能一前人作文之奧,開后人琢句之門,非洞悉中西文詞者不辨。人茍能玩縈不有得焉,不獨讀中書者可以引通西文,即讀西書者亦易于引通中文,而中西行文之道,不難豁然貫通矣。慫恿就梓,得六巻,不論實字已全。其論虛字,論句讀,且俟續(xù)印。建忠自記。
例言
是書本旨,專論句讀;而句讀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讀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從其類,類別而后進論夫句讀焉。夫字類與句讀,古書中無論及者,故字類與字在句讀所居先后之處,古亦未有其名。夫名不正則言不順,語曰:‘必也正名乎?!菚撜呷菏渍?,次字類,次句讀。
古經(jīng)籍歷數(shù)千年傳誦至今,其字句渾然,初無成法之可指。乃同一字也,同一句也,有一書迭見者,有他書互見者,大量宜博引旁證,互相比擬,因其當然以進求其所同所異之所以然,而后著為典則,義訓昭然。但其間不無得失,所望后之同志,匡其不逮,俾臻美備。
此書在泰西名為葛郎瑪。葛郎瑪者,音原希臘,訓曰字式,猶云學文之程序也。各國皆有本國之葛郎瑪,大皆相似,所異者音韻與字形耳。童蒙入塾,先學切音,而后授以葛郎瑪,凡字之分類與所以配用成句之式具在。明于此,無不文從字順,而后進學格致數(shù)度,旁及輿圖史乘,綽有余力,未及弱冠,已斐然在成矣。此書系仿葛郎瑪而作,后先次序,皆有定程。觀是書者,稍一凌一,必至無從領(lǐng)悟。如能自始至終,循序漸進,將逐條詳加體味,不惟執(zhí)筆學中國古文詞即有左宜右有之妙,其于學泰西古今之一切文字,以視自來西文者,蓋事半功倍矣。
構(gòu)文之道,不外虛實兩字,實字其體骨,虛字其神情也。而經(jīng)傳中實字易訓,虛字難釋。顏氏家訓有音辭篇,于古訓罕有發(fā)明。獨一爾雅說文二書,解說經(jīng)傳之詞氣,最為近似,然亦時有結(jié)一為病者。至以虛實之字措諸句讀間,凡操筆為文者,皆知其當然盎其當然之所以然,雖經(jīng)師通儒亦有所不知。間嘗謂孟子‘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兩句中「之」「其」兩字,皆指象言,何以不能相易?論語‘須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兩句之法相似,何為「之」「焉」二字變用而不得相通?‘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兩句之法亦要同,「矣」「也」二字何亦不能互變?凡此之類,會以叩攻小學者,則皆知其如是,不卒不知其所以如是。是書為之曲證分解,辨析毫厘,務令壹者知所曲別而后施之于文,各得其當。若未得其真解,必將窮年累月伊吾不輟,執(zhí)筆之下,猶且一耳謀,與口謀,方能一其取舍。勞逸難易,迥殊霄壤。
此書為古今來特創(chuàng)之書。凡事屬創(chuàng)見者,未可徒托空言,必確有憑證而后能見信于人。為文之道,古人遠勝今人,則時運升降為之也。古文之運有三變焉:春秋之世,文運以神;論語之神淡,一辭之神化,左傳之神一,一弓之神疏,莊周之神逸。周秦以后,文運以氣;國語之氣樸,國策之氣勁,史記之氣鬰,漢書之氣凝,而孟子則獨得浩然之氣。下此則韓愈氏之文,較諸以上之運神運氣者,愈為僅知文理而已。今所取為憑證者,至韓愈氏而止;先乎韓文而非以上所數(shù)者,如公羊谷梁荀子管子,亦間取焉。惟排偶聲律者,等之‘自鄶以下’耳。凡所引書,皆取善本以是正焉。
書中正文,只敘義例,不參引書句,則大旨易明。正文內(nèi)各句有須引書為證者,則從十三經(jīng)注疏體,皆低一格寫,示與正文有別。
引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與公羊谷梁,只舉論、孟、學、庸、公、谷一字以冠引書之首。國語國策只舉語策之國名冠之。公谷之后綴以某年;引左氏則不稱左,單標公名與其年;莊子只稱篇名;史記只稱「某某本紀」「某某世家、列傳」,八書亦如之;前漢只稱「某帝」「某傳」「某志」;若引他史必稱史名,如后漢、三國、晉書之類;韓文單舉篇名,且刪其可省者。
諸所引書,實文章不祧之祖,故可取證為法。其工如法者,則非其祖之所出,非文也。古今文詞經(jīng)史百家,姚姬傳氏之所類篡,會文正之所雜鈔,旁至詩賦詞曲,下至八股時文,蓋無有能外其法者。凡引書句,易與上下文牽合誤讀。今于所引書句,俱用小字(居中)??;于所引書名篇名之旁以線志之,以示區(qū)別。

正名卷之一
字類
[0.1]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義之所在者,曰「界說」?!附纭怪普撸韵奁淞x之所止,使無越畔也。書中所命之名,有因儒先所經(jīng)用者,有今所特創(chuàng)者,今為各立界說,而命義乃明。至其因者或與儒先之義攸乖,而創(chuàng)者又或見為捏湊而不能醒目。兩者知所不免,然且為之,以便論說耳。惟名義一正,則書中同名者必同義,而誤會可免。
[界說一]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實字。無解而惟以助實字之情態(tài)者,曰虛字。實字之類五,虛字之類四。
說文分別部居,十四篇,九千三百五十三文,立「一」于端,畢終于「亥」,皆有事物可解,未見字有無解者。不知說文惟解字原,原其初所以成此文字者,必有所指名,故無無解之字。而虛字則概皆假借于有解之字,如「焉」為鳥名,「為」為母猴之屬。故字原原無無解者也。翻閱往籍,往往以「所」「攸」「其」「斯」「凡」「曰」「孰」「得」諸有解者,與夫「蓋」「則」「以」「而」諸無解者同科,又以「何」「必」「未」「無」「是」「非」諸有本義者,等諸「于」「雖」「及」「矣」「焉」「哉」「乎」「也」諸無義者之字,互相混淆,不可枚舉。先儒書內(nèi),更有以動字名為虛字,以與實字對待者。近世會滌生氏與人書云:‘何以謂之實字虛用?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朝朝日」「秋夕夕月」「入其門無入門焉者」「入其閨無人閨焉者」,以兩字同者,上一字皆實字也,下一字則虛用矣。后人或以實者作本音讀,虛者破作他音讀,若「風」讀如「諷」,「雨」讀如「吁」,「衣」讀如「裔」,「食」讀如「嗣」之類,古人會無是也。何以謂之虛字實用?如歩,行也,虛字也。然韓文之「歩有新船」,詩經(jīng)之「國歩」「天歩」則實字矣?!副 ?,迫也,虛字也。然因其叢密而林曰「林薄」,因其不厚而簾曰「帷薄」,以及爾雅之「屋上薄」,莊子之「高門懸薄」,則實用矣?!父病梗瑪∫?,虛字也。然左傳設(shè)伏以敗人之兵,如「鄭突為三覆以待之」,「韓穿設(shè)七覆于敖前」,是虛字而實用矣?!陨蠒现?,是以動字為虛字者也。然若「焉」「哉」「乎」「也」諸字(「焉」「哉」「乎」「也」諸字,本書始謂之虛字,例見后),不知會氏將何以名之。讀王懷祖、段茂堂諸書,虛、實諸字,先后錯用,自無定例,讀者無所適從。今以諸有解中實字,無解者為虛字,是為字法之大宗。其別,則實字有五,虛字有四,外此無字。故虛實兩宗可包括一切字。
[界說二]凡實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省曰「名」?!甘挛铩苟?,一切畢賅矣。在天之「日」「月」「星」「辰」,在地之「河」「海」「華」「岳」,人倫之「君」「臣」「父」「子」,物之無形者也?!腹帧埂噶Α埂竵y」「神」,「利」「命」「與」「仁」,物之無形者也。而所教者「文」「行」「忠」「信」,所治者「德」「禮」「政」「刑」,所得者「位」「祿」「名」「壽」,所藝者「禮」「樂」「射」「御」「書」「數(shù)」,皆事也,皆名也。凡目所見,耳所聞,口所嗜,鼻所嗅,四肢之所觸,與夫心之所志,意之所感,舉宇別聲、被色與無聲、無臭,茍可以語言稱之者,無非事也,無非物也,無非名也。
[界說三]凡實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
事物有在當前者,不必名也,以「爾」「我」「彼」「此」諸字指之。其不在當前而其名稱已稱之于前者,以后可以「其」「之」「是」「此」諸字指之,以免重復。
[1]論公冶: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2]又述而:惟我與爾有是夫。
[3]孟梁上:彼奪其民時。
[4]公莊三十二:夫何敢?是將為亂乎!
——以上「吾」「女」「我」「爾」「彼」「夫」「是」諸字,皆代當前所稱名之人也。
[5]孟梁上:王見之?!钢怪盖拔闹概!?。
[6]又:是乃仁術(shù)也?!甘恰怪盖拔乃圆蝗讨摹?br />[7]又公上: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獌伞钙洹棺旨粗腹荜?。
[8]又告上: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此」字拘前引鴟號之詩。
故有「之」「是」「其」「此」諸字以指前文,前文可不必重言,蓋有所以代之矣,故曰「代字」。代字之異于名者,名同事物而各殊,代字則所拘異而為字則一。先儒或以代字列諸虛字,或謂為死字,而無有與名為比者。蓋未知夫凡代者必與所代者同其體用耳。故代字者,不變之名也,用與名同。
[界說四]凡實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動字。
天下事物,隨所在而必見其有行。其行與行相續(xù),即有由此達彼之一境,所謂動也。故實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動字。夫事物之無一時無行,即無一時不動。其動之顯者,鳶之「飛」,魚之「躍」。犬之「吠」,雞之「鳴」;其隱者,如制心之「克」「伐」「怨」「欲」,學詩之「興」「觀」「羣」「怨」;大之則雷之「動」,風之「散」,雨之「潤」,日之「暄」;精之則「鉤」深「致」遠,「知」來「數(shù)」往;而生財之「生」「食」「為」「用」,道國之「敬」」信」「節(jié)」愛」,處世之「用」「行」「舍」「藏」,行道之「立」「道」「綏」「動」,學修之「切」「磋」「琢」「磨」,誠之之「學」「問」「思」「辨」,凡心之惑與意之之,皆動字也。動字與活字無別。不曰活字而曰動字者,活字對待之為靜字之愈也。
[界說五]凡實字以肖事物之形者,曰靜字。
「形」者,言乎事物已有之情境也。故靜字與動字兩相對待。靜字說已然之情景,動字言當然之行動。行動必由事物而發(fā),而情景亦必附事物而著。如但曰「長」「短」,曰「輕」「重」,曰「多」「寡」,曰「大」「小」,則懸而無憑,又誰知「長」「短」者何,「輕」「重」者何,「多」「寡」者何,「大」「小」者何哉?必曰「布帛長短同」,「麻縷絲絮輕重同」,「五谷多寡同」,「履大小同」,而后所言不齊之情乃有所屬矣。夫然,而天地之博厚、高明、悠久,至圣之聰明睿智、寬裕溫柔、發(fā)強剛毅、齊莊中正、讓理密察。與夫
[9]荀子榮辱篇:目辨黑白美惡,耳辨聲音清濁,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猩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yǎng)?!造o字也。
[界說六]凡實字以貌動靜之容者,曰狀字。
事物不齊之情,有靜字以形之。頁事物之行,亦至不一也。一人之語默行止,有疾徐輕重久暫之別。故學欲「博」,問欲「審」,思欲「慎」,辨欲「明」,行欲「篤」,皆以貌動字之容也。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君子「謙謙」,王臣「蹇蹇」,大人「諤諤」,重言之以狀其容。
[10]孟滕上: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紛紛然」狀「交易」之容也。
[11]又滕下:匍匐往將食之?!纲橘搿梗瑺钇D「往」之容。
不特此也,凡記事物所動之時與所動之處,亦狀字也。
[12]孟梁上: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洹笘|」「西」「南」三字,各記「敗」「喪」受「辱」之處。
[13]又公下:王一朝暮見。
[14]又:明日出吊于東郭氏。
[15]又:公孫居于丑曰:‘昔者辭以疾,今曰吊,或者不可乎?’——「朝暮」「明日」「昔者」「今日」諸語,皆以記其時也,用同狀字。
[16]論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善」「美」兩靜字,「盡」狀字,以狀「善」「美」之進境,而「未」「又」兩狀字,則又兼狀狀字與靜字矣。
凡狀字,必先于其所狀。
以上實字之類凡五。
[界說七]凡虛字以聯(lián)實字栭關(guān)之義者,曰介字。
凡文中實字,孰先孰后,原有一定之理,以識其互相維系之情。而維系之情,有非先后之序所能畢達者,因假虛字以明之,所謂介字也。介字也者,凡實字有維系相關(guān)之情,介于其間如此聯(lián)之耳。
[17]孟滕上:昔者孟子嘗與我言于宋?!该献印雇肝摇?,兩不相關(guān)者也,介以「與」字,所以明「孟子」對「我」發(fā)言之義。又,「宋」地名,與「言」又不相關(guān)也,介以「于」字,以明發(fā)「言」之地。「與」「于」二字,皆介字也。
[18]又盡下: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兩「之」字介于兩名之間,以明相屬之義也。「軌」非他處之「軌」,乃在「城門」內(nèi)者;「力」非他力,乃「兩馬」所發(fā)者。
[19]又梁上: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梃」「刃」之于「殺」,不相涉也,介以「以」字,明其「殺」之所「以」也。
[20]論子罕: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以」字同上。
[界說八]凡虛字用以為提承展轉(zhuǎn)字句者,統(tǒng)曰連字。
字句相接,不外提、承、展、轉(zhuǎn)四者,皆假虛字以明其義。
[21]論述而: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溉簟棺钟靡蕴帷甘ァ溉省苟撜咭玻竸t」字直承上文?!敢帧棺致赞D(zhuǎn)上義,「則」字又為承接。要皆用以相連句讀而已。
[22]又: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恕付棺钟屑僭O(shè)意,所以展拓也?!鸽m」字跌進一層,兼展轉(zhuǎn)兩意?!溉纭棺忠嗾罐D(zhuǎn)上意。皆為連字。
[23]孟梁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今」字用以起下承上也。
[24]論先進: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今」字承上起下也。
[界說九]凡虛字用以煞字與句讀者,曰助字。
凡字痂但以實字砌成者,其斷綩轉(zhuǎn),虛神未易傳出,于是有「也」「矣」「乎」「哉」諸字,以之頓煞,而神情畢露矣。所謂助字者,蓋以助字以達字句內(nèi)應有之神情也。
[25]孟梁上: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敢病棺稚啡洌砸员懑N斷口氣也。
[26]又: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敢病棺炙灶D讀,即以起下,示句意未盡絕也。「矣」字所以疦其事之有也?!付棺钟形┐酥?。「焉」代字也,若文此處「焉」字誣作為助字者,誤矣,解見后。
[27]論里仁: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矣」字所以煞讀,亦以起下也。
[28]又雍也:于從政乎何有?——「乎」字亦以呼起下文也。
[29]孟梁上:賢者亦樂此乎?——「乎」字以詢間,亦以煞句也。
[30]論公冶: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爭取一以知三。
[31]又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仨。
[32]又泰伯:煥乎其有文章?!敢病埂敢印埂负酢谷郑褚灾蛔侄?。
故同一助字,或以助字,或以助讀,或驗助句,皆可,惟在作文者善為驅(qū)使耳。其詳見后。
[界說十]凡虛字以鳴人心中不平之聲者,曰嘆字。
文中遇有哀樂不平之感喟,因用虛字以肖其聲。如書經(jīng)中之「都」「俞」「吁」「咈」,諸書中之「嗚呼」「噫嘻」,皆無義理,惟以鳴心中所發(fā)哀樂之聲,故曰嘆字。
以上虛字之類凡四。
字類凡九,舉凡一切或有解,或無解,與夫有形可形,有聲可聲之字胥賅矣。
字分九類,而一字有不止一義者,古人所謂望文生義者此也。義不同而其類亦別焉。故字類者,亦類其義焉耳。
字有一字一義者,亦有一字數(shù)義者。后儒以字義不一而別以四聲,古無是也。凡字之有數(shù)義者,未能拘于一類,必須相其句中所處之位,乃可類焉。經(jīng)籍中往往有一句迭用一字而其義不同者。
[33]論學而:求之與?抑與之與?——第二「與」字為動字,上下兩「與」,皆虛字也。
[34]又:夫子之求之也?!稀钢固撟忠?,下「之」代字也。
[35]孟萬上: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诙钢棺痔撟郑舷聝伞钢菇狻竿挂?,動字也。
[36]史淮陰侯列傳: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皟伞笇ⅰ棺郑狻赣谩挂矂幼忠?,末「將」字,名也。
[37]公宣六:勇士入其大門則無人門焉者,入其閨則無人閨焉者?!啊搁T」字名也,后「門」字,解「守」也,動字也?!搁|」字同。
[38]莊德充符: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惟止編止眾止?!钢埂棺炙挠茫钢顾怪钢埂?,靜字,言水不流之形也?!肝┲埂古c「眾止」兩「止」字,泛論一切不動之物名也。「能止」之「止」,有使然之意,動字也。是一「止」字而兼三類矣。
[39]史蕭相國世家:夫置衛(wèi)衛(wèi)君,非以寵君也?!獌伞感l(wèi)」字,上「衛(wèi)」兵也,名也,下「衛(wèi)」,護守火。動字也。凡此之強大,不可枚舉,學者當自得之。
字無定義,故無定類。而欲知其類,當先知上下之文義何如耳。
句讀
[0.2]夫文者,集句而成,如錦繡然,故謂之文。欲知文,當識句。
[界說十一]凡字相配而辭意已全者,曰句。
《文心雕龍》云;‘置言有位,位言曰句,句者,局也,局言者聯(lián)字以分疆?!^聯(lián)字者,字與字相配也,分疆者,蓋辭謂已全也。句者,所以達心中之意。而意有兩端焉:一則所意之事物也,夫事物不能虛意也,一則事物之情或動或靜也。意達于外曰詞,說文云:意內(nèi)而言外曰詞?!?br />[界說十二]凡以言所為語之事物者,曰起詞。
起者,猶云句讀之緣起也。
[界說十三]凡以言起詞所有之動靜者,曰語詞。
「語」者,所以言夫起詞也?!刚Z」字之義雖泛,而一切可賅焉。
[40]論公冶:子說。——一句?!缸印姑?,起詞,志所為語也。說動字,語詞也,所以語起詞之事。蓋記者見漆雕開對之后,欲記子之有所動也,故先言子在后記其說。
[41]又微子:孔子行?!鬃悠鹪~,行語詞。記者于三日不朝之后見子之行也,故先言孔子而后言行。
凡句讀必有起、語兩詞,兩詞之長短不同,而大旨不外乎是。此取最簡明者以為則。
[42]又陽貨:佛肸召,子欲往。——兩平句,佛肸為起詞,召其語詞也。子起詞,欲往兩動字,其意相貫,語詞也。
[43]孟梁上:彼奪其民時?!似鹪~,指暴如也,奪民時其語詞也。
凡欲知書中若者為起詞,若者為語詞,設(shè)問便明。如‘子說’句,說者誰?子也,子為起詞。子何事?曰說,說其語詞也。莽則句之成也,必有起、語兩詞也明矣。蓋意非兩端不明,而非兩語不成。
[44]論陽貨:來,予與爾言?!獊硪蛔纸^句。
[45]書堯典:主,欽哉!——往一字絕句。
[46]莊人間世:密,若無言?!芤蛔纸^句。則句似有無庸兩詞者。不知曰來,曰往,曰密,皆對語口氣,其起詞即為與語者,當前即日,故無庸贅言也。
字之為語詞者,動字居多,而動即行也。既曰行矣,則行必有所自發(fā)者,亦必有所止。使所止者即為所自發(fā)者,則其行存乎發(fā)者之內(nèi),而非止乎外也。不然,則其行出自發(fā)者,將有所止于外也。
[47]孟梁上:王笑?!幼忠玻χ?,王發(fā)之,惟王自覺之而已,其行未交乎外也。
[48]論公冶:子說?!f之行,子自覺之,其行亦未交乎外也。卜所見者,笑與說之效耳,而未與笑說之行相交相引也。
[49]又子罕:吾從眾?!獜膭幼忠玻瑥闹?,發(fā)自夫子而止于眾也。
[50]又八佾: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獝蹌幼?,發(fā)自子貢與夫子,而所施及者,一則其羊,一則其禮也。
然則動字統(tǒng)分為兩宗。
[界說十四]凡動字之行仍存乎發(fā)者之內(nèi)者,曰內(nèi)動字,省曰內(nèi)動。
[界說十五]凡動字之上半年發(fā)而止乎外者,曰外動字,省曰外動。
[界說十六]凡名、代之字,后乎外動而為其行所及者,曰止詞。
夫然,語詞之為內(nèi)動字者,雖只字亦足以見意,如子說之說,王笑之笑是也。蓋曰已經(jīng)說,曰王笑,而其意已明。若語詞之為外動字者,概有止詞以續(xù)之。設(shè)如吾從眾,而僅曰吾從,則不知所從之為何;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而惟曰我愛,爾愛,則不知所愛之維何,必伸之曰從眾,曰其羊,其禮,而詞意乃畢達矣。
[51]莊齊物論: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兄棺鸾詢?nèi)動也,故只字可見意。
[52]論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f內(nèi)動字,無止詞,見動字,南子,其止詞也。
[53]漢東方朔傳:夫殷作九市之宮而諸侯畔,靈王起章華之臺而楚民散,秦與阿房之殿而天下大亂。——作起與皆外動也,故續(xù)以止詞。畔散亂,內(nèi)動字也,故無止詞。
[54]莊徐無鬼: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外動字也,蟻與羊肉,其止詞也。
以上所論之語詞,皆動字也。動字之為語詞,凡以言起詞之行也。若語詞言起詞之作語詞,所以斷言其為何如也。惟靜字為語詞,則名曰表詞,所以表白其為如何者,亦以別于止詞耳。
[55]論先進: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愚魯辟喭,各后乎其名,所以斷柴 之為愚,參之為魯,師之為辟,由之為喭,而用如語詞,各成其句,同以表白諸賢之性為何如,故曰表詞。
[56]史李斯傳:臣聞地廣者粟多,非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獜V多大眾強勇,靜字,各后乎名,皆表其名為何如耳。
起詞、表詞之中,間有以是非為即諸字參之者,或于句讀收處尾以乎歟也矣諸助字,或兩者兼用者,皆以表決斷口氣也。又或表詞不用靜字,而用名字者,是亦用如靜字,以表起詞之為何耳。
[57]論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和斯兩字,一名也,一代字也,皆起詞也。貴與美兩靜字,其表詞也,間以為字,所以決其兩是也。
[58]禮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窀呙饔凭昧o字,以為表詞,助以也字,以疦言其如是也。
[59]賈誼過秦論: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鮾伸o字,天下之表詞,非以決其不然,更以也字助之。
[60]史項羽本紀:梁父即楚將項燕?!醋炙詳嗔焊钢疄槌⒛骋?,楚將名字,用為表詞,以表梁父為何人也。
[61]論微子: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為是皆決辭,參于起、表兩詞之間。誰與孔丘一代字,魯名字,皆表字也。問曰為誰?’答曰‘為孔丘?!瘍删鋯柎?,有決辭而無照字。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謨删湟粏栆淮?,則有疦辭而兼照字矣。故曰紋無定法,惟其是爾?!m然,無法之中,未始無法,法詳于后。
前論明、代字與動、靜諸字所有相涉之義,已立有起詞語詞止詞表詞屠色名目。今復以名、代諸字位、諸句讀,相其孰先孰后之序而更立名稱,凡以便于論說而已。
[界說十七]凡名、代諸字在句讀中所序之位,曰次。
[界說十八]凡名、代諸字為句讀之起詞者,其所處位曰主次。
[界說十九]凡名、代諸字為止詞者,其所處位曰賓次。
主、賓者,義取對待,亦猶起止之義互相照應耳。故詞分起、止者,以言句讀所集之字;而次分賓、主者,以言諸字所序之位。其實,起詞之于主次,止詞之于賓次,一也。故不更引書以明之。
文中遇有數(shù)名連用而意有偏、正者,則先偏于正。
[62]孟公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鞎r兩名字連用,雖似天字作主,而明其為天之時,正意恰在時,則天字意轉(zhuǎn)偏,故先之。地利人和亦此解也。
兩名之中意有偏、正者,每參之字,以明屬偏于正之意。雖行文者不必盡參之字,然偏、正兩名之中,加之字者其常也。
[63]論學而:道千乘之國?!С伺c國,兩名字也。正亮在國,千乘者,明其為何如之國,參以之字,以表千乘之屬于國耳。
[64]孟梁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65]又: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66]又離上:離*之名明,公輸子之巧。
[67]又公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出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闶抢?。
[界說二十]凡數(shù)名連用而意有偏正者,則正意位后,謂之正次。
[界說二十一]凡數(shù)名迅用而意有偏正者,偏者居先,謂之偏次。
正者,對偏而言。凡在主、賓次而為偏次所先者,亦曰正次。而以言句讀中所處之位,則仍以主、賓為次焉。
[68]漢霍光傳:君行周公之事?!咧鞔?,事者賓次。事對周公偏次言,則為正次。
[69]漢霍光傳:霍氏之禍,萌于驂乘。——禍主次,而亦為正次者,則對霍氏偏次言之也。
介字所以聯(lián)實字有相關(guān)之義者,而為所聯(lián)者即其所司之詞。
[界說二十二]凡名、代諸字為介字所司者,曰司詞。
司詞之次,亦為賓次。
[70]孟梁上:王坐于堂上。——于介字,堂上其司詞,于堂上,以言王坐之處于也,即以盡快堂上與王兩實字也。
[71]又: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梃刃兩名,與字聯(lián)之。上以字介字,以聯(lián)梃刃與殺也。下以字用法另詳。
[72]又:斧斤以時入山林?!越樽?,以明可入之時,即以聯(lián)時與入兩實字也。
[73]又離上: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桀與紂也?!秊樽纸愿鹘樗局~于驅(qū)字,以明何為而驅(qū)也。與字以聯(lián)桀誾兩名也。
[74]漢召信臣傳:信臣為民作均水約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爭?!獮橛谝匀樽郑饕月?lián)司詞與動字也。
由是觀之,凡所以達意,莫要于起詞與語詞耳。語詞而為外動字者,概有止詞以續(xù)之。語詞而為表詞者,則靜字其常,而名、代諸字亦可用焉。至句讀中所有介字,蓋以足實字之意焉爾。介字與其司詞,統(tǒng)曰加詞,所以加于句讀以足起、語諸詞之意。
要之,起詞、語詞兩者備而辭意已全者曰句。
[界說二十三]凡有起、語兩詞而辭意未全者,曰讀。
讀之式不一:或用如句中起詞者,或用如句中止詞者,則與名、代諸字無異;或兼附于起、止兩詞以表其已然者,則視同靜字;或有狀句中之動字者,則與狀字同功。此大較也,詳后巻。
用如起詞。
[75]孟離上: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鹪~,得天下也語詞,合之為一讀,而為以仁之起詞;以動字,仁止詞,合之為語詞,共為一句。設(shè)惟曰三代之得天下也則辭意未伸,故謂之曰讀。繼之曰以仁,語氣足矣。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仿此。
用如止詞。
[76]孟梁上: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獌删洌q云仁而遺其親者未 有也云云。故以仁而遺其親者為讀,為未有之止詞。有字用法不一:有有起字與止詞者,如周有八士之類;有無起詞而惟有止字者,如有孺子歌曰之類。
[77]孟公下: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丑所多者何?王之敬子也。所未見者何?子這所以敬王也。王之敬子與所以敬王兩讀,各為見字歨詞賦 。
[78]又梁下: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民起詞,恐其語詞。所恐者何?非第曰王也,乃王之不好勇也故以王不好勇一讀為恐之止詞。王乃讀之起詞,不好勇其語詞也,不狀字,以狀好字也。以上明讀之可口為起、止詞者。
兼附于起、止兩詞。
[79]孟梁下: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源笫滦≌咭蛔x,句之起詞也。者字乃泛指人君,而為讀之起詞,事小其語詞。以介字,大,以之司詞,言何以事小之狀也。此以大事小者五字連成,乃囫圇設(shè)一事小之人在,故此讀用同靜字。樂天者,句之表詞,樂天者,三字亦讀也,者字亦泛指人滿足,為讀之起詞,樂天其語詞,而樂為動字,天,其止詞也。此句煞以也字,有決為如是之辭氣。
[80]又梁上: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煜轮琳咦?,一讀也題目為句之起詞,以表何如之人,故視同靜字。者字,讀之起詞,欲疾其君,其語詞也。欲垳訴于王,句之語詞也。
[81]又公上:管仲,會西,讀之起詞,為動字,所代字,指管仲,猶云管仲乃會西不為之人,以明管仲為何如人,用如靜字,即為句之表詞也。煞以也字,直決之辭氣也。
[82]又滕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與?抑亦盜跖之所筑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共六讀,而仲子所居之室以及所食之粟兩讀為起詞,余皆表詞也。以上引讀之可為靜字者。
讀之狀句中動字者,或記行事之處,或明行事之時,或敘作事之故,或肖行事之式。
記行事之處者。
[83]孟公下: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斣谒我惨蛔x,起詞,孟子自謂,頁言可知,且下有予字,辭氣已串。在宋,其語詞,也字以頓讀也,亦以重明其時也。此讀記將有遠行之處,并記其時也。
[84]又萬上: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我起詞,處畎畝之中,其語詞,豈若兩狀字,以狀處字,以明假為相比之意,共為一讀,以記樂道之所。此記行事之處也。
至記成事之時者,如:
[85]孟滕下:堯舜既沒,圣人之道息。——堯舜既沒一讀,記道息之時。
[86]又梁下: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绕浞匆惨蛔x。
記凍餒之時。
其記作事之故者,如:
[87]孟滕下:孔子懼,作春秋?!鬃討忠蛔x,明作春秋之由。
[88]又公下:有寒疾,不可以風。——有寒疾,明不可以風之故。
[89]又滕上: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的大事,子為我問孟子?!感植蛔愣制洳荒鼙M事兩讀,以明問孟子之故,而父兄百官不足于我又為恐其不能盡事之故。
至肖行事之式者,如:
[90]孟梁上: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若至也為讀,望云霓,以狀民望之式。
[91]又滕下: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猶至也為讀,此以諸侯之失國比士之失位,皆謂比讀,乃狀讀中之一也。比讀皆后置,不若他讀概置于前。
以上所引諸讀之式,舉隅耳,其詳見后。
以上界說凡十三,大抵用以集句也。《文心雕龍》有云:‘位言曰句?!w句讀所集之字,各有定位,不可易也。觀乎界說,證以所引,凡起詞必先乎語詞。語詞而為外動字也,則止詞后焉。如為內(nèi)動字也,不必有后之者矣。間有介字與其司詞系乎內(nèi)動字而為加詞者,則先后無常。語詞而為表詞也者,亦必后乎起詞。凡狀詞必先其所廣。夫靜字以肖事物者,亦所以狀名、代字也,故先所肖焉。推此意也,讀之為起、止詞者,先后各從其位。其用若狀詞者,亦必先其所狀;不先者,惟以為所比之讀耳。此句乵集字與其所位之大都也。
字類及句讀示例
[0.3]今取史記孔子世家贊分注逐字之類以為式:余代讀外動魚貫氏名書名。想見兩連動字其優(yōu)異成績?yōu)閯尤嗣_m內(nèi)動魯?shù)孛?。觀外動仲尼廟堂皆名車服同上禮器同上。諸靜生名以介時名習動禮名其代家名。余代低徊狀留內(nèi)動之代不狀能動去內(nèi)動云外動。天名下靜君王兩名至內(nèi)動于介賢靜人名眾靜矣助。當動時名則迅榮內(nèi)動。沒內(nèi)動則連已內(nèi)動焉助??鬃用家聝闪?。傳外動十佩多余同上世名。學動者代宗外動之代。自介天名子名王侯兩名中靜國名言外動六靜藝名者代。折動中名于介夫靜子名??蓜又^動至狀圣靜矣助。
今仍前書,于逐字下注其所居之次以為式:
余主次,居首讀語詞,后置孔氏偏次,在先書讀之止詞,在賓次,又為正次,故后之。想見語詞也,其起詞蒙上余字其讀之起詞為語詞人賓次,又其為人三字成讀,乃想見之止詞。適語詞,其起詞仍蒙上文余字魯司詞,含一于字,猶云于魯也。觀語詞,其起詞同上仲尼偏次廟堂亦在偏次,然為仲尼之正次車服禮器觀之止詞,而四字皆居正次,猶云仲尼之廟堂中所陣之車服以及禮器也。諸靜字,言生之多少,故先之生起詞以介字時其司詞習生之語詞禮習之止詞其代字而居偏次家司詞,猶云于其家也。余起詞低徊狀留字,故先之留語詞之止詞,不狀能,故先之能去語詞云動字,后置,以明所述之事。天偏次下偏次,天之正次怒號王兩正次,猶云天之下之君王,眾矣之起詞至于并作介字用賢人介字司詞眾矣表詞。,對語詞,其起詞蒙上君王等字時止詞則連字榮語詞。沒語詞則已焉亦語詞。孔子布衣起詞。傳語詞十余世司詞,含于字也。學者起詞宗之語詞。自介字天子王侯皆司詞中國偏次,猶云中國之言六藝止詞者者為起詞,字必后置;又,自天字至者字,皆折之起詞。折語詞中作止詞用于介字夫子其司詞??烧Z詞,其起詞承上文,即夫子謂動字,附于可字至圣矣表詞。
以上言起詞者,即主次也;言止詞者,即賓次也。
下仍引前書,為注句讀以明之:
余讀孔氏書此讀也,既以言想見之時與想見之由,皆所以狀想見也,故先之。想見句中語詞其為人自成為讀,乃想見之止詞。適魯言地之讀,以表所觀之地,廣讀,故先焉。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此言所觀之器,下言習禮之人。諸生以時以時加詞,言習之時,故亦先置習禮其家諸生至其家言習禮之人,可作一讀,亦為觀之止詞,至此句止。余低徊留之讀也,言不能之故,故先置不能去至此句止。天下君王至于賢人至此為起詞眾矣一句當時讀,言時則榮句。沒讀,言時則已焉句,兩小平句??鬃硬家?。傳十余世十余世為加詞,至此一句。學者宗之又句。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至此為讀,而為起詞。折中于夫子句。以上之迢,亦可作讀觀,皆以言至圣之由可謂至圣矣句止。
以上界說都計二十三,凡以正名也。閱者先將界說之義玩縈有行,以知其命意之所指,與其孰后之辨,而后接觀下巻,方能了然。切勿以其淺易而忽視之也。
實字卷之二
名字二之一
名字,所以名一切事物者,省曰名。
公名、本名
[1.1] 名字共分兩宗:
一以名同類之物,曰公名。
"禽""獸"二名,凡名之不止名一物者,皆此類也。
一以名某人某物者,曰本名。
 曰“堯”曰“舜”者,古今來止名一人為堯,一人為舜,故稱曰本名。嵩岳泰岱止一山之名,江淮河漢止一水之名,皆曰本名。
書籍有用本名為公名者。
[1]孟滕下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 ,王誰與為不善?——“薛居州”本名也,而此則公用矣,猶云“皆如薛居州之善士”也。
[2]孟盡上: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然,則過人遠矣。——“韓”“魏 ”本名也,而用以表“富如韓魏者之家”,則公名矣。
又有用地之公名指人者。
[3]孟滕下:四海之內(nèi)皆曰非富天下也?!八暮V畠?nèi)”代指四海之人。
[4]史貨殖傅:天下熙熙 ,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天下” 指天下之人。
[5] 李廣列傅:故怒形則千里竦,威振則萬物伏?!扒Ю铩?指千里所居者指其所居之人也。
他如“陛下”“ 閣下”之名,皆以所居者指其所居之人也。
更有以地之本名指人者。
[6] 韓送楊支使序:知其客可以信其主者,宣州也;其主可以信其客者,湖南也?!靶荨薄昂稀眱傻乇久玻裼靡灾富掠谒沟刂?。人以地名,古無是也,唐以后則然。

(1)馬氏沒有把話說清楚?!是莴F名為公名’,可以順著上句理解為“禽”“獸”二名是公名,但本意可能是指“燕”“雀”“馬”“?!钡?, 為這些也都不是本名, 固有名詞。
(2)以上兩類都是修辭學上的“借代格”, 公名、本名十分別無關(guān):用地之公名指人,所指仍是公名;用地之本名指人,所指仍是本名。又,“人以地名,古無是 ,唐以后則然’,不確。三國志諸葛亮傳:‘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豫州指劉備。

群名、通名
[1.2]公名別分為二。(1)
一曰“群名”,所以稱人物之棸者。
二千五百人為“師”,五百人為“旅”,二十五家為“里”,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五百家為“黨”,故“師”“旅”“鄰”“里”“鄉(xiāng)”“黨”皆群名也。
一曰“通名”,所以表事物之色相者,蓋離乎體質(zhì)以為言也。
(7)論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溫”“良”“恭”“儉”“讓”皆夫子之德耳。又“恭”“寛”“信”“敏”“惠”與夫“剛”“毅”“木”“訥”“位”“訥”“名”“壽”等字,皆通名也。(2)

○1這里‘別分為二’,不是‘分為兩類’的意思 ,是‘又從里面分出兩類’的意思。
○2[7]的“溫”“良”“恭”“儉”“讓”與“智”“勇”“賢”“仁”“謙”等,詞性相同,而后者被列入靜字(見[4.2.2]節(jié))。按文通體系,“溫”“良”“恭”“儉”“讓”“恭”“寬”“信”“敏”“惠”等應為通名假借靜字,與下[10]‘不知鞍馬之勤。道途之遠也’中的“勤”“遠”相類(見[1.3]節(jié))。

通名假借
[1.3]晝中通名最習見,而通名往往假借靜字。
(8)漢張敞傳: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眇,晝不能文也?!熬ⅰ迸c“微眇”皆靜字,今用為通名矣。
(9)韓釋言:賜之大,禮之過,和之至,是三者于敵以下受之,宜以何報?——“大”“過”“至”三字,本靜字也,而用為通名。
(10)韓上相公晝:不知鞍馬之勤,道途之遠也?!扒凇薄斑h”二字本靜字,而用如通名。
(11)孟萬下:用下敬上,謂之貴貴,用上敬下,謂之尊賢?!吧稀薄跋隆薄百F”“賢”本靜字也,而用以指人。經(jīng)籍中假借靜字以為通名者,皆是也。
假借動字。
(12)韓上于相公晝:圣賢之能多,農(nóng)馬之知專故也?!澳堋薄爸眲幼忠?,而用如通名也。
(13)韓上鄭相公晝:迫竊自計較受與報不宜在門下諸從事后?!笆堋薄皥蟆眲幼忠?,而用如通名。
(14)韓答侯晝:冀足下知吾之退始不為退也。——“進”“退”動字也,而用作通名。其見于他晝者,不可枚舉。
更有假借狀字者。
(15)莊逍遙游:天之蒼蒼,其正色耶?——“蒼蒼”重言,本狀字也,今假借為名。
(16)史商君列傳: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獌芍匮员緺钭忠玻弥?。
(17)史屈原列傳: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8)韓原道:彼以煦煦為仁,孑孑為義,其小之也則宜?!x皆同上。
(19)孟盡下:賢者以其昭昭使個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上“昭昭”與上“昏昏”皆狀字也,而用如名字。
名字辨音
[1.4]至同一字而或為名字,或為別類之字,惟以四聲為區(qū)別者,皆后人強為之耳?;偶?,字同義異者,音不異也。雖然,音韻之晝,今詳于古,亦學者所當切究.而況聲律之文,惟此之務乎?愛録如干為則。
比?!案薇取?,虎皮也,名也,當平讀。禮學記之“比物丑類”,解比較也,則動字矣,當上讀。而周禮夏官“大國比小國”,解親近之義,亦動字也,則去讀。
分。易系辭上“物以群分”,別也,動字,平讀。禮禮運“禮達而分定”,名分也,則去讀。
王。名用,平讀。詩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動字,去讀。
尼。“僧尼”,名也,平讀。孟子梁惠王上“止戓尼之”,動字,去讀。
令。動字,去讀。
衣。名則平讀。動字,去讀。
妻。名則平讀。動字,去讀。
空。詩小雅白駒“在彼空谷”,靜字也,平讀??脊び浐恕耙暺溷@空”,名字也,上讀。論語先進“回也其庶乎!屢空”,窮也,亦靜字,去讀。
思。名用。去讀。動字,平讀。
除。解殿陛也,平讀。晝泰誓“除惡務本“,漢晝田蚡傳”君除吏盡未“,皆動字,平讀。惟詩唐風蟋蟀”今我不樂,日月其除“,解去也,則去讀。
慮。淮南子道訓“澹然無慮”,解思慮,名用,平讀。晝太甲下“弗胡獲”,動字也,去讀。
冠。名用。去讀。動字,平讀。
咽。曰“咽喉”,名也,平讀。曰“哽咽”,動字,入讀。
庭。易節(jié)“不出戶庭,名字,平讀。莊子逍遙游”大有徑庭“,靜字,去讀。
衷。晝湯誥“降衷于下民“,解方寸所蘊也,名字,平讀。左傳隱公九年“衷戎師”,當也,動字,去讀。惟史記孔子世家贊“折衷于夫子”,此“衷”字平仄兼讀。
扇。禮月扇“乃修闔扇”,又#也,名字,去讀。束晳補亡詩“四時遞謝,八風代扇”,動字,平讀。
釘。名也,平讀。動字,以釘釘也,去讀。
乘。詩小雅六月“元戎十乘”,名也,去讀。易亁“時乘六龍以御天”,解駕也。孟子公孫丑上“不如乘勢”,解因也。詩豳風七月“亟其乘屋”,解治也,皆動字,平讀。
奏。掦雄解嘲“獨可抗疏時道是非”,解奏疏也,名也,去讀。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解通也。禮祭義“祭不欲疏”,解稀也,一為動字,一為靜字,皆平讀。
培。名字,去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培塿無松柏””,小阜也,名也,去讀。禮中庸“栽者培之”,養(yǎng)也,動字也,平讀。
牽。挽舟索也,通“纖”,名也,去讀。易夬“牽羊悔亡”,引也,動字,平讀。
教。易觀“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解所以教也,名也,去讀。
解教之也,動字也,平讀。
荷。芙蕖也,名也,平讀。論語憲問“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動字也,上讀。
盛。晝泰誓“犧牲粢盛”,祀器中之黍稷也,名也,平讀。易系辭上,“日新盛德”,靜字也,去讀。
屏。名也,平讀,詩大雅板“大邦維屏”。動字,上讀,禮王制“屏之遠方”,解除去也。
鈔。名也,去讀,楮貨名,一貫二貫三貫五貫十貫謂“大鈔”,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七百謂“小鈔”,見宋史食貨志。動字,平讀,漢晝公孫#傳“#期會日攻鈔郡縣”,略取也。又與俗“抄”字同解。
創(chuàng)。名也,平讀。史記蕭相國世家“身被七十創(chuàng)”,解傷也。動字,去讀。孟子梁惠王下“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解始也,造也。晝益稷“予創(chuàng)若時”,懲也。
湯。名也,平讀。楚辭九歌“浴蘭湯兮沐芳”。又“殷湯”。去讀,動字也,熱水沃也。
量。名也,晝舜典“同律度量衡”。動字,平讀,丈量,商量也,周禮夏官“量人”。
喪。平讀,名也,論語八佾“臨喪不哀”,持服曰“喪”。去讀,動字也,又“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又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br />楷。平讀,名也,孔林之木。上讀,動字也,禮儒行“今世行之,后世以為楷 ”,式也,法也,又“??薄?br />聞。去讀,名也,聲所至也,詩大雅卷阿“今聞今望”。又“聲聞”。平讀,動字也,晝堯典“俞,予聞如何”,聞知也。
傳。去讀,名也,“經(jīng)傳”與“驛傳”“列傳”之類。平讀,動字也,續(xù)也,布也,禮曲禮上“七十曰老而傳”。
號。去讀,名也,“號令”“稱號”之類,易渙“渙汗其大號”。又斎語“使周游于四方,以號召天下之賢士”。平讀,動字也。詩大雅蕩“式號式呼”,大呼也。
膏。平讀,名也,“脂膏”。又肥也,孟子告子上“所以不顧人之膏梁之味也”。去讀,動字也,詩曹風下泉“陰雨膏之”。
稱。去讀,名也,權(quán)衡也,俗作“秤”。又度也。作動字用,易系辭上“君子以稱物平施”,適可之也。平讀,動字也,禮月令“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以共郊廟之服”,知輕重也。又掦也,禮表記“稱人之美則爵之”。又言也,禮檀弓“言在不稱微”。
剤。平讀,名也,“質(zhì)剤”,券晝也。去讀,動字也,“調(diào)劑”“藥劑”之意。
鋪。去讀,名也,賈肆,俗作“舗”。平讀,動字也,詩序“賦之言鋪陳今之政教善惡”,解布也。而“金鋪”,則門之銜環(huán)者,亦名也。
墳。平讀,名也,禮檀弓“古者墓而不墳”。仄讀,靜字也。晝禹貢“白墳”,“赤墳”,土膏肥也。
論。平讀,名也,“評論”“魯論”“斎論”之類。去讀,動字也,晝周官“論道經(jīng)邦”。禮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
彈。去讀,名也,行丸也,又“彈丸”。平讀,動字,鼓爪也,史記屈原列傳“新沐者必彈冠”又糾劾也。
緣。去讀,名也,衣純也。漢晝公孫弘傳“緣飾以儒術(shù)”,注云:“猶衣加純緣也”。平讀,動字,循也,“緣木求魚”,又因也。
監(jiān)。平讀,名也。禮王制“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jiān)”。詩小雅賓之初筵“既立之監(jiān)”。去讀,動字,視也,詩大雅皇矣“監(jiān)視四方”。又“監(jiān)”“鑒”通,晝酒誥“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而官寺為“監(jiān)”,名也,去讀。
縫。去讀,名也,禮檀弓“古者冠縮縫,今也衡縫”。平讀,動字,以針#衣也,詩召南羔羊“羔羊之縫”。
親。去讀,名也,“親家”“姻親”之屬,左傳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平讀,動字,近也,愛也,“身親庶務”,又論語學而“因不失其親”。
橈。平讀,名也,博雅“楫謂之橈”。去讀,動字,易大過“棟橈”,枉也。又禮月令“乃命有司申嚴百刑,斬殺必當,毋或枉橈”。
燒。去讀,名也,野火曰燒。平讀,動字,燒也。
操。去讀,名也,“節(jié)操”“琴操”之屬。平讀,動字,禮曲禮上“必操幾杖以從之”。
磨。去讀,名也,石硙也。隋晝天文志“如蟻旋磨”。平讀,動字,詩#風淇奧“如琢如磨”。
興。去讀,名也,趣也,“詩興”“乘興”之屬,而“比興”讀亦同。平讀,動字,詩#風氓“夙興夜寐?!庇朱o字,盛也,詩小雅天?!疤毂6?,以暮不興”。
擔。去讀,名也,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弛于負擔”。平讀,動字,國策秦策》“負晝擔橐
騎。去讀,名也,“車騎“驃騎”之類。平讀,動字,跨馬也。
難。去讀,名也,禮曲禮上“臨難毋茍免”,患難也。又詰#之解,則動字矣,平讀?!半y易”之解,靜字也,亦平讀。
藏。去讀,名也,禮中庸“寶藏興焉”。平讀,動字,匿也,易文言“陽氣潛藏”。又蓄也,易系辭“君子藏器于身”。
籠。去讀,藏也,“箱籠”“藥籠”。平讀,動字,漢晝食貨志:“盡籠天下之貨物”。而盛矢之器曰“籠”,亦名也。
觀。去讀,名也,“宮觀”“京觀”之稱,卦名同。平讀,動字,晝盤庚上“予若觀火”。
鹽。平讀,名也,周禮天官“鹽人掌鹽之政令,以供百事之鹽”。去讀,動字,禮內(nèi)則“屑桂與姜,以灑諸上而鹽之”。
○1本條疑誤?!翱睙o動字用法,所引儒行例仍是名字,平聲只是又讀。
○2章云:詩序正義引注(周禮注)曰:‘賦之言鋪,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R氏以為詩序,誤。
○3馬氏原文只作天文志,章加‘隋晝’,并云:漢晝無此語,此例蓋自康熙字典轉(zhuǎn)引。字典僅著“天文志”,亦未詳何史。惟隋晝無文志有‘譬之于蟻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之語,字典或節(jié)取其辭也。
名字諸式
[1.5.1]名字駢列.按古籍中諸名往往取雙字同義者,或兩字雙字同義者,或兩字對待者較單辭氣稍覺渾厚。
雙字同義者,如:“規(guī)?!薄巴x”“形容”“紀綱”“典章”“矩矱”“德政”“禮樂”“度數(shù)”“制度”“性命”之類。
其對待之名,率假借于動、靜諸字。如:“古今”“是非”“升沉”“通塞”“升降”“可否”“安?!薄俺鋈搿薄皩拠馈薄胺裉薄耙蚋铩薄笆⑺ァ薄斑M退”之屬。
左傳成公十三年呂相絕秦篇內(nèi),雙字之名,難以盡舉。如:“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又“文公躬擐甲冑,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又“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又“又欲闕剪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云云。
莊子馬蹄“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又“連之以覊馽。編之以皁棧”,又“故純樸不殘,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云云。漢文最渾厚,其名字多用雙字。漢晝高帝紀內(nèi)有“”,“愿為箕帚妾”?!罢鋵毐M有之”,“婦女無所幸”,“籍吏民,封府庫”,“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zhuǎn)餉”,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儀”云云。
刑法志內(nèi),“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鉆鑿,薄刑用鞭撲”,“亂獄滋豐,貨賂并行”,“畜積歲增,戶口寖息,風流篤厚,禁罔疏闊”,“畫衣冠,異章服以為戮”,“夫刊至斷支體”云云。蓋有不可勝指者。

○1原只有一“云”字,章云:“疑奪‘云’字?!?br />
[1.5.2]加字成名。名字之前,加靜字以表其已然之情者,常也,茲不具論。而有時加一狀字,如“不”字“無”字,于靜字、名字之先,而并為一名者。
[20]左隱元:多行不義?!傲x”靜字也,“不”字先之,并成一名,而指不義之事。
[21]又昭四:晉有三不殆?!按币囔o字,“不”字先之,而 解為不殆之事。
[22]又文十八:且多行無禮于國?!盁o禮”者,無禮之行也。
[23]韓與柳中丞晝:屠燒縣邑,賊殺不辜?!安还肌闭?,無禮之人也。
[24]史趙世家: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則王何疑#?——“未形”者,未見之事也。
[25]韓韋公墓志銘:上晝告所為不法若干條?!安环ā闭?,非法之事也。
名有一字不成詞,間加“有”字以配之者,詩晝習用之,若所加“有”字無實義之可指,而為“有無”之解,亦散見于他晝。
晝經(jīng)“邦”曰“有邦”,“居”曰“有居”,“夏”曰“有夏”,“政”曰“有政”。易經(jīng)“家”曰“有家”,“廟”曰“有廟”。
詩經(jīng)“北”曰“有北”,“#”曰“有#”,“梅”曰“有梅”。
左傳“濟”曰“有濟”,“帝”曰“有帝”。
而國號之上,率加“有”字,如“有虞”“有殷”“有周”之類。以上見經(jīng)傳鐸詞。
若[26]莊子則陽篇:有名有實,是物之居。無名無實,在物之虛??裳钥梢猓远??!坝小弊帜恕坝袩o”之解,非此例也。

○1此“無實義”之“無”疑為“有”之誤,指下面所引[26]例。

[1.5.3]名后殿字。至于公名、本名后殿以“者”字者,所以特指其名而因以詮解耳義也。其殿以“也”字者,所以頓宕其名而因以剖明其義也?;虻谩耙病弊譃榈钫?,則以歷陳同類之事,要皆以助辭氣之用耳。另詳助字篇內(nèi)。

公名殿“者”字者,論語所稱“仁者”“知者”之類。
[27]論八佾:三家者以雍#。——“者”字特指意中所感之“人”,非泛常之“人”,而特詮其義于后。
[29]又庚桑楚: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哉?——其義同上。本名殿“者”字者。[30]莊逍遙游:南冥者,天池也。斎諧者,志怪者也?!馅ぁ啊睌戎C“皆本名,“者”煞之,所以為詮解之地步也。
[31]韓 答衛(wèi)中行晝:如愈者又焉能之?——“者”所以特指也,猶云“有如是之愈何能為之耶?”
[32]史淮陰列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刂浮靶拧币悦髌洳胖豢善ヒ病?br />[33]又高帝本紀:呂公者好相人?!罢摺币蕴刂浮皡喂?。
[34]又屈原列傳: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罢摺敝敢陨现T人而總紀之也。
名后殿以“也”字者,本名居多。
[35]論八佾: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他如“回也”“由也”“求也”之類,不一而足,皆頓宕其各而因以申明其義也。
[36]莊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所以申明之也。
[37]韓行難:斎也晉也,且有二與七十,而可謂今之天下無其人邪?——“斎”“晉”一頓,下則剖明其義,猶言“二國尚有二盜與七十人之可舉,豈今天下無人耶?”
[38]公莊三十二年:般也,存,君何憂焉?
[39]又:魯一生一及,君已知之矣,慶父也,存?!獌伞耙病弊值钪T本名之后,皆所以頓宕其辭氣也。(3)
[40]韓鄆州#堂詩序:惟鄆也截然中居。——義亦如前。
“也”字殿本名見于古籍者亦有之。至如
[41]論語子罕:麻冕,禮也。
[42]又:拜下,禮也?!詻Q斷之詞,不在此例。
[43]禮中庸: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44]韓與崔群晝:至于稻也,梁也,膾也,#也。豈聞有不嗜者哉?——“也”殿諸名之后,皆以歷數(shù)同類之事。

○1 ○3“辭氣”原作“詞氣”。
○2楊云:“仁”“知”二字,乃馬氏所謂通名,此以為公名之例,亦誤。今案此處“仁者”“知者”未詳出處,如指“仁者樂山,知者樂水”,則“仁”“知”為靜字,楊氏謂通名,亦非。

[1.5.4]要之,名無定式,凡一切單字、偶字,以至集字成頓成讀,用為起詞、止詞、司詞者,皆可以“名”名之。
[45]漢霍光傳:君行周公之事?!熬泵?,單字而為起詞者,其止詞則為“周公之事”。
[46]又:霍氏之禍,萌于驂,乘。——“霍氏之禍”四字,為“萌”之起詞,視同一名?!膀壋恕迸甲郑?,而為“于”之司詞。
[47]又賈誼傳: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胺踩酥恰迸c“禮者”“法者”皆為起詞,又“已然”“將然”兩皆狀字,(1)而為“見”之止詞,又“將然之前”“已然之后”集四字而成者,則為“于”之司詞,用與名字無異。
[48]韓送暢師序:如吾徒者,宜當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日月星辰之行,天地之所以著,鬼神之所以幽,人物之所以蕃,江河之所以流而語之?!岸廴踔馈?,“日月星辰之行”,集字成頓,而為“以”之司詞。“天地之所以著”至“江河之所以流”,四讀也,亦為“以”之司詞,皆作名字觀。
[49]史趙世家:夫論至德者不如好色者也?!昂玫氯绾蒙咭病币蛔x也,而為“見”之止詞,用如名字。(2)學者閱晝,要當玩索字句,則取譬宏矣。

○1 “兩皆”原誤作“皆兩”。
○2“見”之止詞應至“者”止,“也”不在內(nèi)。此種情形,文通中多有,下不列舉。
代字二之二
代字總論

【2.1】代字者,所以指名也,文中隨在代名而有所指也。凡行文所以用代字者,免重復求簡潔耳。
[1]孟滕下:曰:‘是何傷哉?彼身織屨,妻辟纑,以易之也。’——「是」「之」皆代字,指上文「仲子之室」「仲子之粟」。①「彼」代字,代上文「仲子」。假使無代之者,則必字字重書,而行文累贅矣。
[2]史滑稽列傳:馬者,王之所愛也。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之?薄,請以人君禮葬之?!凇杆棺峙c「葬」后兩「之」字,皆用以代「馬」也。如不用代字,則當云「馬者王愛之馬,以楚國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禮葬馬?薄,請以人君禮葬馬」云,豈不重復可厭!
① 楊云:「是」字指仲子所居之室非夷所筑,仲子所食之粟非伯夷所樹而言,不單指仲子之室與粟也。

【2.1.1】凡為所代者,前乎代字而見者,曰前詞。亦有后乎代字而見者,亦曰前詞。蓋意中必先有所代者,而后代者從之,則前者其意,不前者其文耳。
前詞前乎代字。 [3]漢高帝紀: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钢怪纲t士大夫中之從游者,故「從游者」為「之」之前詞。
[4]莊逍遙游: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钢怪浮柑煜隆梗省柑煜隆鼓恕钢怪霸~。
[5]孟告下: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說之將何如?——兩「其」字指宋牼之所以說秦楚也,「之」指秦楚也。故凡所指者,即其前詞也。
前詞后乎代字。 [6]孟公下:吾聞之,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之」指‘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一句而反先焉,所指雖后,而為「之」之前詞猶若也。
[7]論語雍也: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同。
代字指前詞,則所指非特一字已也,凡與前詞攸關(guān)者胥指焉。故前詞或為頓,或為讀,或為所指。頓者,集數(shù)字而成者也。蓋起詞、止詞、司詞之冗長者,因其冗長,文中必點斷,使讀時不至氣促。節(jié)者,集數(shù)句數(shù)讀而成,詞意畢達,無剩義也。
[8]論先進:如用之,則吾從先進。——「之」惟指「禮樂」二字。
[9]禮中庸: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侮,惟圣者能之?!钢怪盖皟删?。[10]論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是」字統(tǒng)指兩句。
[11]孟盡下:及其為天子也,被紾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钢怪浮副唤G衣,鼓琴,二女果」。
[12]史汲鄭列傳:東越相攻,上使黯往視之?!钢怪浮笘|越相攻」一讀。
[13]史酷吏列傳:于故人子弟為吏及貧昆弟,調(diào)護之尤厚?!赣诠嗜恕怪痢肛毨サ堋挂活D,「之」指焉。①
[14]史游俠列傳序:至如閭巷之俠,修行砥名,聲施于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甘恰怪敢陨弦还?jié)。②
[15]史滑稽列傳: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钢怪傅琅詾榇酥??!钙洹埂杆箖勺忠喔饔兴?。
① [13]「之」的前詞應該是「故人子弟為吏及貧昆弟」,不包括「于」字。
② [14]「是」的前詞應該是「修行砥名,聲施于天下,莫不稱賢」,不包括「至如閭巷之俠」。

【2.1.2】有有代字而無前詞者,則以所指者為共知之事理,讀者可默會耳。
[16]孟盡上:附之以韓魏之家?!钢箲抑溉绱酥?,亦無前詞先之也。
[17]論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其」亦懸擬其人而指之也。
[18]莊駢拇: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其」亦懸擬之人,非有前詞也。
[19]又則陽:斯而析之,精至于無倫,大至于不可圍?;蛑?,莫之為,未免于物,而終以為過?!钢怪咐?,前文未見。
[20]論學而:學而時習之。——「之」指道,亦空指也。

【2.1.3】文內(nèi)間有應用代字之處,其顯豁者,不用固無害于義,亦有不用而文晦者。
[21]禮大學:此以沒世不忘也?!⒃疲骸怂约葲]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瘎t「此」下含一「所」字明矣。①
[22]又: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础该裰荒芡??!?br />[23]莊大宗師:造適不及笑,獻笑不及排?!獞啤冈爝m者不及笑」,蓋「不及笑」乃「造適」之人,非其事了,故「造適」下舍一「者」字。下句同。
[24]史高帝紀:擇可立立之。——猶云「擇可立者立之」,蓋所「擇」者「可立」之人也。
[25]漢霍光傳:曲突徙薪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衔脑啤钢x其鄰人灼爛者」「而不錄言曲突者」,則此二句猶云「曲突徙薪者」,「燋頭爛額者」。
[26]韓胡良公墓神道碑:非其身力,不以衣食。——猶云「非其身所力者不以衣食」,而刪「所」「者」兩代字,句益遒勁。愚謂無害于義者,皆此之類,古籍中往往而有。[27]史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鴿h書刪去「若」字,文義較晦。
[28]新唐書段秀實傳云:柳宗元稱太尉曰:‘吾戴吾頭來矣。’——乃文自明。改唐書云:‘吾戴頭來矣?!喺呖v不至誤謂他人之頭,然節(jié)去一「吾」字,便無精神。②史家積習,喜改舊文,類然。
① 章云:注,指朱熹氏集注。劉淇氏助字辨略云:‘「此以」猶云「是以」「所以」。’
楊云:「此以」疑與「是以」同。
② 文通原文費解。按文義,‘新唐書’應為‘舊唐書’,‘改唐書’應為‘新唐書改’。此與事實不符,見章氏浪。章云:按馬說蓋本宋邵博氏聞見后錄卷十四而誤。后錄云:‘柳子厚書段太尉逸事:“解佩刀選老躄者一人,持馬至郭晞門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吾戴吾頭來矣’”,宋景文修新書曰:“吾戴頭來矣”,去一「吾」字,便不成語。「吾戴頭來」者,果何人之頭耶?’舊唐書段秀實傳內(nèi)不采柳宗元所書逸事,新書全就柳文刪改,非改舊書,亦不著‘柳宗元云云’也。

【2.1.4】代字共別為四宗:曰指名代字,曰接讀代字,曰詢問代字,曰指示代字。各為疏解于下。

指名代字二之三
【2.2】指名代字更判兩種:一指所語者,一指前文者。
指所語者,當前對語,不呼本名,惟取公共之字以代人己所稱。己者,發(fā)語者也,其代字為「吾」「我」「余」「予」諸字。人者,或為所為語者,其代字為「彼」「夫」二字。①凡此代字,可無前詞而直指者也。各字用法不同,今為引書一一以明知。

①原書「二」誤為「之」。下【2.2.3】節(jié)只講「彼」「夫」二字,「之」屬于指名代字之指前文者。

【2.2.1】發(fā)語者吾字,按古籍中用于主次、偏次者其常,至外動后之賓次,惟弗辭之句則間用焉,以其先乎動字也。若介字后賓次,用者僅矣。
用于主次。
[29]孟公下:吾甚慚于孟子。——「吾」在主次。
用于偏次。
[30]孟梁上: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肝帷菇云我?。
用于賓次。
[31]左襄十一年:楚弱于晉,晉不吾疾也?!q云「晉不疾吾也。」此為弗辭之句,「吾」代字,止詞,在賓次,而先于外動「疾」字。弗辭之句,止詞為代字,位概先其動字,其例見后。
[32]韓送廖道士序:訪之而不吾告,何也?——同上。
用于介字后賓次。
[33]左成十六:夫子當與吾言于楚,必是故也。——「吾」在賓次,而為介字司詞,其僅見也。①
同一句法,孟子則易為「我」字。
[34]孟滕上:昔者夫子嘗與我言于宋,于心終不忘。
我、予兩字,凡次皆用焉。
用于主次。
[35]論為政:我對曰無違。
[36]孟萬上:予既烹而食之矣。——此主次也。
用于偏次。
[37]孟梁上:于我心有戚戚焉。
[38]又公下:于予心猶以為速。——此偏次也。
用于動字后賓次。
[39]孟梁上:愿夫子明以教我。
[40]又公上:爾何會比予于是?——此動字后之賓次也。
用于介字后賓次。
[41]孟離下:尹公之他學射于我。
[42]論述而:天生德于予?!私樽趾筚e次也。
惟「我」字古書皆用之,而「予」字則論孟而外,鮮見于他書者。②
[43]史封禪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
左傳呂相絕秦書內(nèi)「我」字數(shù)見。
[44]史留侯世家:為我楚舞,吾為若楚歌。
余字用于主次與動字后賓次者居多;若偏次,有間以「之」字者;而介字后賓次則罕見。
用于主次、賓次。
[45]左宣十五: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
[46]史晏子列傳: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酥鞔我?。
[47]楚辭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余」兩用,皆動字后賓次也。
[48]韓丞廳壁記:余不負丞而丞負余。——「余」兩用,一主次,一賓次。
用于偏次。
[49]史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赣唷乖谄?,間以「之」字。
[50]左襄十四:是而子殺余之弟也。——同上。
[51]又襄十:既無武守而又欲易余罪?!黄味鵁o「之」字為間矣。
「吾」「我」「予」之為偏次也,概無「之」字為間,而「余」字有之,故特表之。
朕、臣兩字,亦發(fā)語者自稱也,書經(jīng)用之。古者貴賤皆自稱「朕」,秦始皇二十六年,定「朕」為皇帝自稱,臣下不得 焉,至今仍之。古者「臣」字亦對人之通稱,非如后世之專指臣下也。
朕。
[52]書大禹謨:朕宅帝位。
[53]又湯誥:罪當朕躬。
[54]史始皇本紀:吾慕眞人,自謂「眞人」,不稱「朕」?!鸽蕖棺?,一主次,一偏次,一賓次。
至「臺」字則散見于書經(jīng)。
臣。
[55]史信陵君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赋肌鼓酥旌幼苑Q,非有君臣之分?!赋肌拐?,仆也,如今之自稱「仆」云,秦后乃專指臣下矣。
①章云:史陸賈傳:‘過汝,汝給吾人馬酒食極欲’,韓祭十二郎文:‘嫂嘗撫汝指吾而言曰,「吾」在動字后賓次。左桓六年:‘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史張儀傳‘為吾謝蘇君’,「吾」在介字后賓次。
②楊云:詩書中屢見。

【2.2.2】代與語者,爾、汝兩字各次皆用。若字用于主、賓兩次,偏次則惟用于稱呼之人,未有用于物者。而字用于主此者其常,偏次亦惟合于稱呼之人,賓次則罕用之。
爾。
[56]左宣十五:我無爾詐,爾無我虞?!笭枴怪谫e次、主次也。
[57]孟萬下:爾為爾,我為我。——「爾」在介字后賓次也。①
[58]又: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立也?!笭枴乖谄?。
女。
[59]左僖二十四:女為惠公來求殺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概谷?,其一主次,其二賓次,其三又主次也。
[60]左文十八:人奪女妻而不怒,一抶女,庸何傷?——「女」兩用,其一偏次,其二賓次。
[61]漢陸賈傳:與女約,過女,女給人馬酒食,極欲?!概谷?,其一介后賓次,其二動字后賓次,其三主次。
若。
[62]莊齊物論: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若」字四用,其一介后賓次,其二主次,其三動字后賓次,其四又主次。
[63]史曹相國世家: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曰?!溉簟乖谥鞔?。
[64]又:然無言吾告若也?!溉簟乖谫e次。
[65]史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獫h書作‘:吾翁即汝翁,必欲烹乃翁,則幸分我一杯羹。’是則「若」「而」「乃」三字皆「汝」也,皆用于偏次,且皆附于稱呼之人。②
而。
[66]左宣十五:余,而所嫁婦人之父也?!付乖谥鞔?。
[67]史留侯世家:呂后眞而主矣。——「而」在偏次。
[68]又曹國相世家:若歸,試私從容問而父曰?!付乖谄?。
[69]左定八:而先皆季氏之良也?!付乖谄?。且皆合于稱呼之人,未有合于物者,與「若」字同。③

經(jīng)史內(nèi)指與語者,皆用「子」字?!缸印梗凶用婪Q,名也,然每用如代字,故在偏次必間以「之」字。文中凡語所親者曰「爾」「汝」,此韓祭十二郎文與祭女挐文迭呼「爾」「汝」者也。而語所友者,古曰「子」,今曰「君」,曰「公」,曰「執(zhí)事」,曰「閣下」,則又以代「爾」「汝」之代字矣。

①楊云:此「為」字乃論語‘子為誰’之「焉」,是動字,非介字。
②③章云:馬氏謂「若」「而」「乃」三字之偏次,惟合于稱呼之人,未有用于物者,其說非也。如史吳王濞傳‘若狀有反相’,管子山權(quán)數(shù)‘賜若服中大夫’,呂覽慎大‘若國有妖乎’,左昭六年‘而罪一也……而罪二也……而罪三也’,齊策‘刬而類’,史張儀傳‘我不盜而璧,皆非罕見之例。至「乃」字之用于物者,在尚書中不勝枚舉,費誓一篇,「乃」字凡十見,其下多為「弓矢」「甲胄」「戈矛」等字。 今案:章氏案語甚是,惟管子一似應解作變賓語,非偏次。

【2.2.3】所為語者,惟一彼字用于句之主次,而讀之主次則用「其」字(另詳)?!副恕棺钟糜谫e次者其常,而用為偏次者則為指示代字矣。至「他」「伊」「渠」三字,經(jīng)籍中雖有其字,而無「彼」字之解,為此解者,蓋后世俗文假用耳。夫字間與「彼」字互用或單用,惟主次耳,他次則未之見也。用于偏次者,則亦為指示代字,非此例也。
彼。
[70]孟梁上:彼奪其民時。
[71]又:彼陷溺其民。——而{彼}字無前詞,皆指所為語之{王}。
[72]孟滕上: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兩「彼」字,一主次,一賓次。
[73]又梁上:以小易大,彼惡知之?——「彼」在主次,指前之「百姓」也。
[74]史留侯世家:彼背其主降陛下。①——「彼」在主次。
[75]韓師說:彼與彼,年相若也?!獌伞副恕棺?,一主次,一介后賓次。
[76]史留侯世家: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彼」在主次。
[77]漢賈宜傳:彼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副恕挂嘣谥鞔?。
統(tǒng)觀以上「彼」字之在主次,若易以「其」字,則不文矣。此「彼」為句之主次而「其」為讀之主次兩字之別耳。
[78]孟梁下:君如彼何哉!
[79]又盡下: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
[80]又滕下:如枉道而從彼。何哉?
[81]又盡上: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
——以上「彼」字,皆在賓次。孟子內(nèi)「彼」字多用于賓次,皆有輕視口氣,他書則不概見。
[82]左僖二十八:君退臣犯,曲在彼矣?!w「在」字后習用「彼」字。
夫。
[83]漢賈儀傳:彼且為我死,故吾得與之俱生;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夫?qū)槲椅?,故吾得與之皆安?!副恕箖删鋬捎?, 第三句易「彼」為「夫」,皆在主次,此「彼」與「夫」互用之明證也。
[84]孟盡上:夫有所受之也。——「夫」單用,主次,如易為「彼」亦可。
[85]公莊三十二:夫何敢?是將為亂乎!夫何敢?——兩「夫」字皆作「彼」字解。
[86]左襄二十六:夫獨無族姻乎?——「夫」亦「彼」也。
「彼」「夫」二字用于偏次者,則有指示之意,詳于指示代字。②

①章云: 留侯世家無此語。
②參下【2.5.2.1】【2.5.2.2】節(jié)。

【2.2.4】指名代字用以指前文者「之」「其」二字最為習用。韻會解「其」為指物之辭,所謂「物」者,兼人物言,且兼人己言。
[87]左隱元:愛公叔段,欲立之。——「之」指「叔段」,指人。
[88]又:請京,使居之?!钢怪浮妇梗肝?。
[89]史汲鄭列傳: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見?!钢怪溉?。
[90]史馮唐列傳:困以內(nèi)者,寡人制之,困以外者,將軍制之?!獌伞钢怪咐?nèi)外之事。此「之」之指人、物者。
[91]史大宛列傳:大祿怒其不得代太子也,乃收其諸昆弟?!獌伞钙洹棺郑恢鞔?,一偏次,皆指大祿。
[92]又:奪行者官過其望,以適過行者皆絀其勞?!獌伞钙洹棺制?,指兩等之人。
[93]莊其物論: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前兩「其」字,皆主次,指萬不同之窮。
[94]又人間世:汝不知夫養(yǎng)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yǎng)己者順也?!濉钙洹棺纸灾浮富ⅰ埂4恕钙洹怪溉?、物者。
[95]史信陵君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shù)存之?!钢怪浮钢旌ァ?,對「公子」自稱,謂己也。
[96]秦策: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之」,秦王對蘇秦言,謂己也。
[97]韓上張儀射書:愈蒙幸于執(zhí)事,其所從舊矣。若寬假之使不失其性?!钙洹蛊?,「之」賓次,皆愈謂己也。
[98]韓劉正夫書:足下家中百物,皆賴而用也,然其所珍愛者必非常物?!钙洹怪鞔?,指與語之人。
[99]又崔羣書:足下之賢,雖在窮約,猶能不改其樂。——「其」偏次,指與語之人。
[100]孟滕上: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盡于大事?!钙洹怪鞔?,滕文公自謂也。惟「之」字無指與語者,「其」字所指,人己無分。
【2.2.5.1】之字單用,賓次者其常。
[101]史封禪書: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钢鼓恕盖蟆怪乖~,位居賓次。
[102]史陸賈傳: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之」,「得」之止詞。
[103]莊人間世:有人于此,其德天殺。與之為無方則危吾身?!钢箖捎茫越楹筚e次。
[104]又: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人于無疵?!钢狗菜挠?,皆賓次也。
[105]左昭二十五:君其許之,政自之出久矣?!钢箖捎?,亦皆賓次。
[106]韓與衛(wèi)中行書:存乎己者,吾將勉之,存乎天,存乎人者,吾將任彼而不用吾力焉?!钢乖谫e次。
[107]論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钢挂嗳?。
[108]孟離上: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钢箖捎?,一「與」字后,一動字后,皆賓次。
[109]韓原道: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钢梗敢浴棺趾筚e次。
[110]又盤谷序: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笧椤菇樽忠?,「之」其司詞,在賓次。此本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季扎觀樂篇內(nèi)「為之歌」等句。
【2.2.5.2】「之」字有為主次者,經(jīng)籍中僅一二見。
[111]禮檀弓:公再拜稽首,請于尸曰:‘有臣柳莊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聞之死,請往?!嘎勚馈梗钢篂椤杆馈怪鞔??!嘎勚馈?,猶之「聞其死」也。然究不若「聞其死,請往」之順也。
[112]荀子王制:之所以接下之人百姓者。——第一「之」字主次?!钢浴棺鳌钙渌浴梗Z氣更順。
【2.2.5.3】「之」在「為」字后有偏次之解,其它動字后,則「之」為偏次者僅矣。
「之」在「為」字后。
[113]公成十五:為人后者,為之子也?!略疲骸笧槿撕笳邽槠渥印梗瑒t「之」解「其」字之確證。故[之]居偏次。
[114]論先進:吾不徙行以為之槨。
[115]又公冶: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钢畼 埂钢住埂竷芍棺郑勺鳌钙洹棺纸?。
[116]史匈奴列傳:今天下大安,萬民熙熙,朕與單于為之父母?!钢蛊?,猶云「為其父母」也。
[117]又廉頗列傳:且相如素賤人,吾羞不忍為之下。——猶云「吾羞為其下」也。
[118]莊逍遙游:覆杯水于坳堂上,則蕎為之舟?!q云「則蕎可為水之舟」也。設(shè)改作「則蕎為舟焉」亦通?!秆伞拐叽赣诖恕挂玻省钢棺謶鬓D(zhuǎn)詞,群后。前引「吾不徙行以為之槨」句,「之」亦轉(zhuǎn)詞也。
[119]趙策:亡則二君為之次矣?!啤笧槠浯巍挂?。
[120]又:彼則肆然而為帝,過而遂正于天下,則連有赴東海而死矣,吾不忍為之民也。——云「其民」也。
[121]韓上于襄陽書: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后,雖盛而不傳。——猶云「為其前」「為其后」也。
[122]左哀元:逃奔有虞,為之庖正?!啤笧槠溻艺挂?。
「之」在其它動字后。
[123]左昭五:國家之敗,失之道也,則禍亂與?!啤甘涞馈挂?。
[124]韓文暢師序:人固有儒名而墨行者,問其名則是,校其行則非,可以與之游乎?如有墨名而儒行者,問之名則非,校其行則是,可以與之游乎?——前云「問其名」,后云「問之名」,則「之」可通「其」而在偏次,且不在「為」字之后。然究不若「問其名」之為詞順也。
[125]左昭十六:斬之蓬蒿藜藋而共處之?!稀钢棺挚勺鳌钙洹棺纸?。
[126]史項羽本紀:項王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quán)?!q云「奪其權(quán)」也。然此「之」字可作轉(zhuǎn)詞解。故除「為」字外,「之」字在動字后而為偏次者僅矣。①
[127]書秦上:作之君,作之師?!q云[為之立君,為之立師]也。昌黎本此,于原道作「為之君」「為之師」,于句甚順。而其后連用「為之衣」「為之食」「為之宮室」「為之工」諸句,諸「之」字皆不可以偏次例之。蓋可解作「為之立君」,「為之立師」云云,則「之」為司詞矣。

○1馬氏對于「之」字的偏次的用法似乎并非深信不疑。他一方面舉出許多「之」等于「其」的例子,另一方面又在[124][118][126]三例的說明中說這個位置上的「之」也可以解釋為轉(zhuǎn)詞。而這三個例句與別的例句并無明顯不同之處,可見馬氏對這一句式的分析很有點舉棋不定。

【2.2.5.4】「之」在偏次,有指示之意,與「此」「是」諸字同義,則為指示代字。①
[128]莊逍遙游:之二蟲,又何知?——「此二蟲」也。
[129]又知北游: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钢源搜浴挂?。
[130]又逍遙游:之人也,之德也,將磅礴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钢恕埂钢隆?,猶云「此人」「此德」。
○1指示代字內(nèi)特指代字節(jié)(【2.5.2】)未收「之」字,失于照應。

【2.2.5.5】「之」合「于」字,疾讀之曰諸,書中「諸」字代「之于」者常也,而亦有單用「之」字以代「諸」者。①
[131]論衛(wèi)靈公:子張書諸紳?!稍啤缸訌垥诩潯挂?。
[132]左襄二十六:棄諸堤下?!笚壷诘滔隆挂?。
[133]魯語: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求之于故府」也。
[134]論憲問:與文子同升諸公?!干诠挂?。
[135]漢董仲舒?zhèn)鳎荷賱t習之學,長則材諸位?!恕钢T」「之」互用之證。
[136]又賈誼傳:臣請稽之天地,驗之往古?!q云「稽之于天地,驗之于往古」也。
[137]孟滕上: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之」「諸」互用。
[138]焊與崔羣書:至于心所仰服,考之言行而無瑕尤,,窺之閫奧而不見畛域,明白淳粹,輝光日新者,惟吾崔君一人?!獌伞钢菇源钢凇挂病?br />[139]又左司馬李公墓志銘:讒宰相者言之上曰。——「言之于上」也。
[140]史孟荀列傳:作先合,然后引之大道?!敢凇挂病?br />[141]又廉頗相如;列傳: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競髦凇挂病?br />「諸」代「之于」,而「于」與「乎」同聲,故「諸」又代「之乎」。
[142]論雍也:堯舜其猶病諸?——「病諸」者,「病之乎」也。
[143]論先進:子路問:‘聞斯行諸?’——「行之乎」也。
[144]左文五:皋陶庭堅不祀忽諸?——「忽之乎」也。
以上「之」代「之于」皆有所指。
若「145」禮大學: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钢挂啻钢凇箘t惟代其聲耳,此「之」字乃所以成讀之語氣,而非有所指也,其例見后。經(jīng)學家直謂「之」當作「于」,并無左證。蓋不知「之」代「之于」之例,更不知「之」為成讀之語氣,故未免武斷耳。②

○1楊云:古人文字最喜省略介字,廉頗傳、孟荀傳、賈誼傳、李公墓志四例,皆省去介字「于」字耳,非以「之」代「諸」也。
○2章云:經(jīng)學家,蓋指王引之氏。王氏經(jīng)傳釋詞九云:‘「之」猶「于」也?!钢T」「之」一聲之轉(zhuǎn),「諸」訓為「于」,故「之」亦訓為「于」。禮記檀弓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之死而致生之,不知。”言“于死而致死之,則不仁;于死而致生之,則不知也?!编嵱枴钢篂椤竿梗е?。大學曰:“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毖浴坝谄渌H愛而辟焉?!编嵱枴钢篂椤高m」,亦失之。朱熹章句亦云:‘「之」猶「于」也。’按此「之」字似當從鄭訓,「適」也,「往」也,「至」也?!渌H愛而辟焉’,猶言「至其所親愛而辟焉」。

【2.2.6】其字指名有兩用焉:一為讀之起詞而居主次,二以附名而居偏次?!钙洹篂樽x之主次者,或其讀為一句之起詞,或為一句之止詞,或其讀有連字而詞氣未全者。至承接之讀,則「其」字仍居主次,而為接讀代字,非此例也。若「其」字附名,或指前文,或代「己」字,或有指示之意,則皆先乎名而居偏次,與靜字無異。
【2.2.6.1】讀為一句之起詞而「其」字在主次者。
[146]孟梁上: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問句倒文,猶云「其為民父母也果何在乎」,故「其為民父母也」之讀,乃「在」之起詞,而「其」字,其主次也。
[147]孟告下:其為人也好善?!钙錇槿艘病挂蛔x,乃「好」之起詞,「其」字,其主次也。
[148]孟萬下:其之,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爾「其」皆讀之主次。
[149]史匈奴列傳: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云散矣?!钙湟姅场挂蛔x,乃「逐利」之起詞,「其困敗」一讀,乃「瓦解」之起詞,兩讀皆以「其」字冠之。
[150]又管晏列傳: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zhuǎn)敗而為功?!钙洹构谧x,居主次,而讀為「善」之起詞。
[151]又汲鄭列傳:其見勁禮如此?!捌湟妱哦Y”一讀,乃「如此」之起詞,而「其」字主之。
[152]論里仁: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钙錇槿室印挂蛔x,「其」字,其主次也。
[153]莊列御寇: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其就義」「其去義」兩讀,「其」字主之。
【2.2.6.2】讀為一句之止詞,而「其」字為其主次者。
[154]孟梁上: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為?——「其無罪而就死地」,讀也,而為「隱」之止詞。蓋「王」所「隱」者非其「?!挂?,乃「?!篃o罪而死」也,①「其」字,主次。
[155]孟滕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猍其齊也]乃「求」之止詞,而「其」字主之。
[156]孟萬上:親之欲其貴也,愛之欲其富也?!钙滟F」「其富」乃「欲」之止詞。蓋所「欲」者非其「人」也,乃欲「其人之貴」「其人之富」也。
[157]論語顏淵: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痪浞?。句中「之」「其」兩字同指一人,而兩字卒不可互易者,則「之」必賓次,而「其」必主次之故耳。
[158]孟告子上: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159]又:人見其禽獸也。
[160]孟盡下:惡莠恐其亂苗也?!T句,「其」皆主次。
[161]韓與崔羣書:人無賢愚,無不說其善,伏其為人?!钙渖啤埂钙錇槿恕?,皆止詞之讀也。
[162]又:青天白日,奴隸亦知其清明。——「其清明」,「知」之止詞。
[163]又上宰相書:則將大聲疾呼而望其仁之也?!钙淙手病?,「望」之止詞。
[164]趙策: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與其所謂賢,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四「其」字皆讀之主次,而四讀皆止詞也。
[165]左僖二十三:及曹,曹共公聞其駢脅,欲觀其裸。浴,薄而觀之?!獌伞钙洹棺?,讀之主次,而為「聞」字「觀」字之止詞。
[166]趙策: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钙溥h也」,「悲」之止詞。

①「也」字前原衍「故」字。

【2.2.6.3】讀蒙連字而「其」為主次者。①
[167]孟梁上:為其象人而用之也。——「為」連字,蒙讀以言其故,而「其」字為讀之主次。
[168]孟梁下: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比」連字,蒙讀以記其時,而「其」字主之。
[169]孟公上: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釜q」亦連字,蒙讀以為比。
[170]孟盡上: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溉纭惯B字,蒙讀以為假設(shè)也。
[171]左僖二十八:入曹,數(shù)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以」連字,蒙讀以言故。
[172]又: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若」字假設(shè)之詞,連字也。
[173]又昭二十:雖其善祝,豈能勝億兆人之詛?——「雖」字,推宕之連詞也。
[174]史平原君列傳:士方其??嘀畷r易德耳?!阜健棺钟洉r之連字也。
[175]又項羽本紀:會其怒,不敢獻,君為我獻之。——「會」亦記時也。
以上諸蒙連字者,皆詞氣未完之讀,而主次則惟「其」字,易以「彼」字則不詞矣。

○1云:「為」「比」「以」「方」皆介字,「猶」,同動字。馬氏俱以為連字,誤矣。今案:馬氏本人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在【8.0】節(jié)說:‘四宗連字,其不為義而有當虛字之稱者蓋寡。蓋皆假借動字、狀字以為用’。

【2.2.6.4】「其」字用于偏次者,最為習見。
[176]孟梁上: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钙洹怪浮赴傩铡梗q云「百姓之財」,故在偏次。
[177]孟梁下: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钙洹怪浮腹煛?。
[178]莊在宥: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俛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指上文「人心」也。
[179]史屈原列傳: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T「其」字指上文「離騷」,皆偏次也。書籍中「其」字為偏次者,所在皆是。
【2.2.6.5】「其」解如「己」字者,則所指必同一句讀也。
[180]孟梁上:彼奪其民時。——「奪己民之時」也。
[181]又公下:諫于其君而不用,則怒,悻悻然見于其面?!獌蒣其]字皆謂己也。
[182]又盡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五「其」字亦謂己也。
[183]莊胠篋:當是時也,民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摹钙洹棺忠嘀^己也。
[184]史貨殖列傳:人各人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獌伞钙洹棺执鹤?。
[185]禮大學: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四「其」字謂己也。
[186]韓何蕃傳:蕃之力不任其體,其貌不任其心?!钙潴w」「其心」猶云「己體」「己心」也。
以上所引,「其」字為偏次者,皆指同句同讀之起詞也。
【2.2.6.6】「其」字用為指示者①。
[187]史項羽本紀: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q云「非有如此之人」也。
[188]左昭五:茍有其備,何故不可?——郎云「茍有如是之備」也。
[189]史文帝本紀:其歲,心垣平事覺?!钙錃q」者,「是歲」也。
[190]后漢禮儀志:其日,乘與先到辟雍禮殿?!钙淙铡拐撸甘侨铡挂?。
○1然是‘用為指示’,就應該歸入指示代字節(jié)。然而,指示代字節(jié)([2.5])內(nèi)未收「其」字,失于照應。

【2.2.6.7】「其」有指示之意而習以為更端之語者。
[191]史大宛列傳:其屬邑大小七十余城,眾可數(shù)十萬。其兵弓矛騎射。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東則扜罙于寘。于寘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皆用「其」字蒙句以為更端。而其后句法同者,則省「其」字,如「其北」后則惟云「西則大月氏」,至更端處,則又云「其東」「其南」云。①
[192]書經(jīng)無逸:其在高宗。
[193]又:其在祖甲?!獎t「其」字單用以為更端也。
○1章云:「其屬邑」「其兵弓」「其北」與「其東」「其南」諸「其」字,楊氏以為代「大宛」及「于寘」,不應既有指示之意,又兼是更端之詞。

【2.2.6.8】更有「其」字用為分數(shù)之母而在偏次者。
[194]孟公上: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q云「其二人之中孰賢」也。
[195]孟公下: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其一」者,猶云「三者中之一」也,「其二」者,猶云「三者中之二 」也。
[196]左閔二:寡人有子,未知其誰立焉?!钙湔l立」者,猶云「諸子之中立誰」也。
至[197]韓上崔虞部書:三人之中,其二人者,固所傳聞矣?!钙涠苏摺?,猶云「三人中如彼二人者」云。則「其」字有指示之意而非為分母矣。
【2.2.6.9】「其」字用諸賓次罕見。
[198]韓殿中侍御李君墓志銘:星官歷翁,莫能與其校得失?!概c其校得失」猶云「與之?!挂?。
[199]齊策: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之。——「給其食用」,猶云「給之食用」也。①
[200]韓左司馬李公墓志銘:是與其故,故得用?!浴概c宰相有雅故」也。所引三「其」字,皆在賓次,誠不概見。
○1楊云:「給其食用」,猶云「供給他的食用」,「其」在偏次。

【2.2.7】指名代字,除「之」「其」兩字外,有此、是、斯、茲四字,各指前詞,而人己無分,且主、賓、偏三次胥位焉。日知錄謂‘論語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二,而言「此」者一而己。大學成于曾氏之門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九。語言輕重之間,世代之別從可知己?!砂瓷袝嘌訹茲],論語多言「斯」,而孟子則通用「此」「是」諸字,惟引書一言「惟茲臣庶」而已。至「是」「此」二字,確猶不可互易之處。凡指前文事理,不必壓陳目前,而為心中可意者,即以「是」字指之。前文事物有形可跡,且為近而可指者,以「此」字指之。①博雅云:‘「是」,「此」也?!鶗试疲骸复恕?,猶「茲」也,「斯」也?!偝猩衔闹o。

是。居主次。
[201]孟梁上:是乃仁術(shù)也。——「是」指以羊易牛之是。
[202]又滕上:是率天下而路也?!甘恰怪冈S行之道。
[203]又公下: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是」指齊王。
[204]左哀二十五:是食言多矣?!甘恰怪腹?。
[205]又昭十二:是良史也,子善視之。
[206]又: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獌伞甘恰棺种钢?。以上皆為主次。
居賓次。
[207]孟公上:無是餒也。
[208]又:姑舍是。
[209]又離下:有本者如是。——三「是」字指前文之事。
[210]莊養(yǎng)生主:天之生是使獨也?!甘恰怪干衔挠?guī)煛?br />[211]漢高帝紀:非盡族是,天下不安。——「是」指上文諸將。以上皆賓次。
「是」字習為「于」「以」兩介字所司?!甘恰篂椤赣凇棺炙菊邉t后焉,而為「以」字所司者必先焉。其它介字鮮有為所司者。②
[212]孟梁上:吾何快于是?
[213]又公上:爾何會比予于是?
[214]又公下:則不敬莫大乎是》——兩「是」字皆后「于」字。后「乎」字者亦然。「乎」「于」固可互也。
[215]漢鄭吉傳:吉于是中西域而立莫府。
[216]左僖十五:于是展氏有隱匿焉。——兩「是」同上。
[217]莊天道: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
[218]左僖十五: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
[219]孟梁上:是以后世無傳焉。
[220]又告上:是以若彼濯濯也?!摹甘恰棺纸运居凇敢浴棺侄酉妊?,此定式也。③
「是」字用于偏次者,凡書皆有。
[221]孟梁上:是心足以王矣。
[222]又公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
[223]漢高帝紀:是日,車駕西都長安?!甘恰垢接诿杂兄甘局?。
此。 用于主次。
[224]孟梁上:此率獸而食人也。
[225]又離下:此亦妄人也已矣。
用于賓次。
[226]孟梁上:賢者亦樂此乎?
[227]又公下: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
[228]又梁下:今王鼓樂于此。
[229]又公上: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用于偏次。
[230]孟梁上: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231]又公上:惟此時為然。
[232]又:今此下民?!病复恕菇灾干衔闹铮虍斍翱芍钢乱?。
[233]左莊二十二:陳衰,此其昌乎!——「此」,主次,指人,敬仲也。
[234]史貨殖列傳:此有知盡能索耳?!复恕怪鞔?,指上文之人。
[235]漢高帝紀:此聞帝崩,諸將皆誅,必連還鄉(xiāng)?!复恕怪干衔年惙?,「此」與「是」字無異。詳觀以上所引諸句,「是」「此」二字之別,學者可自得之。
斯。居主次、賓次。
[236]論公冶:斯焉取斯?——上「斯」主次,指「其人」,下「斯」賓次,指「其德」。
[237]論述而: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238]又泰伯:于斯為盛?!杆埂篂椤赣凇购笏驹~,而在賓次。
居偏次。
[239]孟梁上: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240]又梁下:必先斯四者。
[241]又:鑿斯池也,筑斯城也。
[242]又離上:斯二者天也。——五用「斯」字,皆附名而在偏次。
茲。
[243]呂覽重言:茲故不言。
[244]左昭元:茲心不爽?!獌伞钙潯棺忠恢饕黄?。
[245]書大禹謨:念茲在茲。
[246]論子罕:文不在茲乎?
[247]詩大雅綿:筑室于茲?!摹钙潯棺纸栽谫e次。

○1楊云:以馬氏此說細按下文馬氏所舉諸例,‘此率而食人也’,「此」字指前文事理,乃不用「是」而用「此」?!橇际芬病?,其時有形可跡,近而可指,亦用「是」而不用「此」。又馬氏所舉之例比較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此率獸而食人也’,句法完全相同,乃一用「是」,一用「此」。若取其文易為‘此率天下而路也’‘是率獸而食人也’,又未嘗不可通。
○2楊云:「自是」「由是」,乃古書習見之例,是「是」字常為介字「自」字「由」字所司。
○3章云:孟子萬章下‘以是為不恭’,左傳襄公十三年‘以是觀之’,哀公元年‘以是求伯’,殼梁傳桓公三年‘以是為近古也’,禮記三年問‘以是象之也’,皆「以」先于「是」之例。 今案:馬氏所舉例,「以」作「因」解;章氏所舉例,「以」作「用」解。一居「是」后,一居「是」先,似非偶然。

【2.2.8】「于」,介字也,不司「之」 字。凡用「于之」兩字之處,焉字代焉。①玉篇云:‘「焉」,「是」也。’高郵王氏云:‘「焉」,「于是」也?!秆伞勾赣谑恰拐?,指事也,代「于此」者,指地也,代「于之」者,指人也?!秆伞勾钢棺终?,惟用于賓次耳。然皆用以煞句也。其用于句中者,藉以頓挫耳?!秆伞棺謩e用,散見于后。
「焉」代「于是」「于此」「于之」用以煞句。
[248]論憲問: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忠焉」者,「忠于君」也?!钢摇篂閮?nèi)動字,不若「愛」為外動字也。上云「愛之」,則下句當云「忠于是」矣。而「于是」不習用,故「焉」代焉。
[249]左襄二十一:昔陪臣書能輸力于王室,王施惠焉?!竿跏┗菅伞拐?,「施惠于書」也。
[250]史屈原列傳:其存君與國而欲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三致意焉」者,「三致意于是」也。
[251]左隱元: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虢叔死焉」者,「虢叔死于此」也。
[252]又隱十一:使營菟裘,吾將老焉?!肝釋⒗涎伞拐撸咐嫌诖恕挂?。
[253]又僖五:初,晉侯使士蒍為二公子筑蒲與屈,不慎,置薪。——「置薪」者,「置薪于此」也,以上「焉」代「于是」「于此」者,皆以煞句也。

二事相比,必用「于」字以置所與比者先,而「焉」代「于此」,用煞比較句者,最為習見。
[254]孟梁上:晉國,天下莫強焉?!改獜娧伞拐?,莫強于是」也。
[255]孟梁上:曰殆有甚焉?!干跤谑恰挂?。
[256]孟盡上:樂莫大焉。
[257]又:求仁莫近焉?!源祟愐?。
[258]左僖二十四: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干跤谑恰挂病?br />「焉」代「于是」「于此」用于句中者。
[259]論雍也:女得之人焉爾乎?——猶云「女于此得人耳乎?」
[260]孟梁上: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q云「盡心于此耳矣」。孟子正義引高誘注「焉」作[于是]截。②
[261]公宣六:勇士入其大門,則無人門焉者,入其閨,則無人閨焉者。——猶云「無人門于此者,無人閨于此者」。
[262]漢文帝紀:是從事焉尚寡,吏未加務也?!q云「是從事于是者傷寡」也。
[263]韓柳子厚墓志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q云「又下石于是者」也。
[264]荀子議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q云「入于此即焦沒耳」。
[265]禮月令:天子焉始乘舟。③——猶云「天子于是始乘舟」也?!赣谑恰拐?,「于其時」也,古書習用之。
[266]晉語:乃立奚齊,焉始為令。——同上。惟高郵王氏必以「焉始」兩字連讀,似牽合耳。④「焉」代「于是」者,記始為令之時也,「始」,記其事之緣起也,兩者有不必相連者矣。

「焉」代「之」者。
[267]孟子梁惠王下: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
[268]論衛(wèi)靈: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恕秆伞箍纱钢棺C,惟「焉」以煞句較宜耳。
[269]左僖二十三: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下句「焉」代「之」,以煞句也。
[270]史十二諸侯年表序:秦因雍州之固,四國疊與,更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焉」代「之」,上指秦。
[271]漢循吏傳:太守甚任之,吏民愛敬焉?!?。
[272]韓送文暢師序:惜其無以圣人之道告之者,而徙舉浮屠之說贈焉。——亦前意也。
[273]又畫記:絕人事而摸得之,游閩中而喪焉。
[274]又:余幸勝而獲焉。「焉」代「之」,以殿句也。

○1陳云:馬氏以「焉」為代字而解為「于此」「于是」之義?!秆伞挂嘀郑谴忠?。如孟子‘于此有人焉’,公羊傳‘隱于是焉而辭立’,北史‘于焉靡既’等例,決不能仍認「焉」為代字也。用「焉」之時,往往不須目的副語,或略去「于此」「于是」等字,此徑以「焉」字為代字則不可。
○2章云:孟子正義,清焦循撰。循字理堂,江蘇甘泉人。高誘,漢涿郡人,著有字經(jīng)解,及注戰(zhàn)國策呂氏春秋淮南子等。
○3章云:今本禮記作‘乃告舟備具于天子焉。天子始乘舟?!跏辖?jīng)傳釋詞以為「焉」字應從呂氏春秋置「始乘舟」上,馬氏所引蓋從釋詞。
○4章云:經(jīng)傳釋詞訓「焉」猶「于是」,引儀禮聘禮禮記月令晉語山海經(jīng)諸例,以為‘皆古人以「焉始」二字連文之證’,證明今本月令之誤,非謂「焉始」兩字必須連讀也。
【2.2.9】「身」「親」「自」「己」四字,皆重指代字,人己通稱,而身、親二字必居主次?!干怼拐?,明其人之與其事也,「親」者,表其人之行其事也,有動靜之分焉。
身、親。
[275]史項羽本紀:乃譴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干硭椭?,記宋義之自送也。
[276]漢高帝記:必身勸為之駕。——必自往勸也。
[277]史項羽本紀: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zhàn)。——羽自經(jīng)七十余戰(zhàn)也。
[278]荀子議兵:身茍不狂惑戇陋,誰睹是而不改也哉?——「身」茍不」如是者,其人茍不如是也,指其人,不必指其行也。
[279]韓潮州請置鄉(xiāng)校牒:刺吏縣令不躬為之師,里閭后生無所學耳?!覆还獮橹畮煛拐?,不自為其師也,「躬」猶「身」也。
[280]秦策:寡人乃以身受命,躬竊閔然。——皆言自也。
[281]漢賈誼傳: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親角材」者,乃與之比較材力也,有所事事也?!干矸馔踔拐?,及身封之也,惟與事而無所作用也。此「身」「親」二字之別。
[282]論陽貨: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H自為惡也,有所為也。
[283]公宣六:親弒君者,趙盾也。——「親弒君」者,親手弒之也。
[284]公宣十二:莊王親自手旌。——親手持旌也。
[285]漢叔孫通傳:此陛下所親見?!H目見也。
[286]又張釋之傳:此人親驚吾馬。——「親驚吾馬」者,有所為也。如云「身驚吾馬」者,乃適自橋出而驚吾馬也,即文帝亦不必加罰矣。
[287]又李廣傳: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干碜浴拐?,親身也,「身自射彼三人」者,猶云「親手射彼三人」也。
[288]韓與柳中丞書:親與為辛苦?!赣H與」者,有與共嘗辛苦之意也。①
[289]漢霍光傳:皇后親安女?!赣H安女」者,安之親女也,用于偏次,與所解「親」字不同。

自字可主可賓,而其居賓次者,必先湖賓之者,賓于介字者亦先焉。然惟「為」字「以」字所司,他無司之者。
居于主次和動字后賓次。
[290]孟盡下: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耳。
[291]又滕上:自識之與?
[292]又公上:也。
[293]漢黃霸傳:侍中樂陵侯高,帷幄近臣,朕之所自親,君何越職而舉之?——以上「自」字四用,皆先乎動字而在主次。
[294]韓孔公墓志銘:為州者皆憚之。不自奉事,常稱疾命從事自代?!缸浴棺謨捎茫湟辉谥鞔?,其二「代」之止詞,居賓次而位先焉。
[295]孟萬上: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如此。
[296]莊達生:公則自傷,鬼惡能傷公?
[297]又人間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298]韓答殷侍御書:不復自比于人。
[299]漢東方朔傳:朔文辭不遜,高自稱譽。
[300]史管子列傳:分財利,多自與。
[301]韓王君墓志銘: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師。
[302]又太師許國公神道碑:寡言自可,不與人交?!陨稀缸浴棺?,皆動字止詞,而位先焉。
[303]漢霍光傳:顯及禹、山、云自見日侵削,數(shù)相對啼泣,自怨?!缸浴棺謨梢?,皆為止詞而先焉。此類動字曰「自反動字」,詳后。如「自悔」「自侮」「自傷」諸動字,以其行之初出乎己仍反乎己也,故云然。②
居于介字后賓次。
「304」孟告下:先名賓者為人也,后名賓者自為也〉——「為」介字,上「為」字司詞「人」字居后,后「為」字司詞「自」自而先焉。
[305]左成二:其自為謀也則過矣,其為吾先君謀也則忠。
[306]韓圬者傳:謂其自為也過多,其為人也過少。
[307]史張耳陳余傳:譴人立六國后,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
[308]又屈原列傳: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T「自」字,皆「為」之司詞,雖居賓次而位先焉。
[309]莊秋水:自以比形于天地?!缸浴篂椤敢浴棺炙荆嘞戎?。然「以」自司詞凡為代字,常居其先,不懂「自」字為然也。詳介字篇。③

己字則主焉,賓焉,偏焉,守常而已。
[310]孟公下: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
[311]左昭三十一:己所能見夫人者有如河?!獌伞讣骸棺纸栽谥鞔?。
[312]史刺客列傳: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313]孟離下上: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
[314]燕策:詘指而事之,北面而守學,則百己者至。先趨而后息,先問而后嘿,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則若己者至?!陨现T[己]字,「知己」至「什己」皆在賓次,④而「人趨己趨」之「己」字,則在主次。
[315]孟公上: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缸浴篂榻樽?,「己」其司詞,而在賓次。
[316]韓樊紹述墓志銘:然而必出于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難也!——「己」為「于」之司詞,而在賓次。
[317]孟滕下:他日歸,則有饋其兄生鵝者,己頻顣曰。——「己頻」者,仲子之頻也,故「己」在偏次。⑤
[318]又滕上: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nóng)夫也?!讣骸棺纸栽谄?。
[319]韓重答張籍書:抑非好己勝也,好己之道勝也?!稀讣骸棺帜恕竸佟棺种鞔危隆讣骸棺制?,而參用「之」字者。
敘事之文,「我」字間有代「己」字用者,特不常耳。
[320]史張釋之列傳:王生老人,曰:‘吾襪解。’愿謂張廷尉,為我結(jié)襪?!冈钢^」者,不述口氣也,而曰「為我結(jié)襪」者,猶云「為己結(jié)襪」也。⑥
[321]韓柳子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噶畛鑫议T下」者,猶云「令出己門下」也。
[322]太史公報任少卿書: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陨舷挛难灾副恕巩斕饭灾^,不應用「彼」字。而遍查各本,皆用此字,實無他書可為比證。未敢臆斷,附識于此。⑦
以上指名代字之指前文者。

○1章云:「身」「親」之別,通論(劉復:中國文法通論)及刊誤均加以駁正。通論云:‘李廣傳“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這個「身」字,和馬氏所引左傳宣公十二年“莊王親自手旌”一句里的「親」字用法完全一樣。馬氏也明知這個「身」字不能再說「無所為」,就說「身自」者,親身也;「身自射彼三人」者,猶云「親手射彼三人」也。其解「親自手旌」的「親」,也說是「親手持旌」也。這不是說來說去,終于自相矛盾,自己取消了自己的話么?’刊誤云:‘此二字固有區(qū)別,但不如馬氏所云耳?!干怼棺质恰干眢w」之「身」,本是名字,又非代字,時時轉(zhuǎn)作狀字「親」字用。至若「親」字,本是狀字,既非名字,又非代字。故凡以「身」字或「躬」字作狀字用者,都可以「親」字易之。如「身送之」,「必身勸為之駕」,「不躬為之師」……「身」字「躬」字皆可改作「親」字。……但作名字用之「身」字,……如“身茍不狂惑戇陋”,“寡人乃以身受命”“親于其身為不善者”三例之「身」字,萬不能改為「親」字……如此,則「身」字有二用法,用法寬;「親」字只有一用法,用法窄?!?br />○2章云:草創(chuàng)以「自」當為副字,頁十云:‘「自」非止詞也,惟置諸他動詞之上時,類止詞耳……「自」字之后,常有隨以他動及其止詞者,例如「自賊其身」,如更解「自」為止詞,則更牽強矣。’
○3參【7.3.4】【7.3.5】節(jié)。
○4「什己」應作「若己」。
○5楊云:「頻顣蹙」當連讀,「己」在主次。
○6楊云:「為我結(jié)襪」,乃直述王生之語,「顧謂張廷尉」下省去一「曰」字耳。今案,楊說是,故「為我結(jié)襪」四字應加引號。本文為照顧馬氏解說,未加引號。
○7章云:刊誤引高元氏云:‘「彼」「其」二字并指李陵?!副恕鼓司渲髟~,「且欲得其當而報漢」其謂詞也?!赣^其意」為插注的散動,例無主詞,不得曰「吾觀其意也」。此句若以破折標易點分之,則意更曉矣,如「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而報漢。」’

接讀代字二之四
【2.3】接讀代字,頂接前文,自成一讀也。字有三:一「其」字,獨踞讀首。二「所」字,常位讀領(lǐng)。三「者」字,以煞讀腳。三字所指,不一其義,而用法殊焉。
【2.3.1】其字領(lǐng)讀,獨踞其首,用法有二:一在主次,一在偏次。
【2.3.1.1】「其」在主次者,有前詞為名而「其」字頂接者。
[323]史十二諸侯年表序: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齊晉秦楚」,四國本名也,「其」頂指之,合「在成周」三字以成讀,「其」乃主次也?!肝⑸酢拐?,「齊晉秦楚」之表詞也。如是「其在成周」四字一讀,參于句中。以下所引皆仿此。
[324]韓原毀: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兩「其」字皆頂指「古之君子」,余同上。
[325]又原道: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其」字指「后之人」,而為「欲聞」之主次?!甘霃亩犞拐?,猶云「后之人從何人而聽之」也.「孰」字賓次先置,其例見后。
[326]荀子議兵:秦人,其生民也陿阸,其使民也酷烮。劫之以埶,隱之以阸,忸之以慶賞,鰍之以刑罪,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無由也?!钙洹棺謨捎?,直頂「秦人」。
[327]韓送文暢師序:浮屠師文暢,喜文章,其周游天下,凡有行,必請于搢神先生,以求詠歌其所志?!獌伞钙洹棺郑谝弧钙洹棺?,直指「文暢」,而為「周游」之主次,以成一讀。
[328]又師說: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钙洹棺种苯印腹胖ト恕?。
[329]又張中丞后敘: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钙洹棺种苯印付?。

【2.3.1.2】有前詞為代字而「其」字直接者。
[330]莊秋水: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钙洹鬼斀印复恕棺??!复恕梗忠?,今為前詞,「其過江河之流」為讀,「不可為量數(shù)」為句,而「此其」二字連用,似成一語,細按之,則各為句讀之主次。
[331]又: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馬體乎?——法同。
下引「是其」「彼其」皆同「此其」。
[332]荀子榮辱:是其為相縣也,機直夫芻豢稻梁之縣糟糠爾哉!
[333]莊駢拇: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彼其」二字相連,而第二句則「彼」字不用,惟用「其」字。是則「彼其」二字,各為主次而非一語也明矣。然則「此其」與「是其」亦當然矣。此句「彼」字乃句中之賓次,今先置焉,又以「之」字重指。此例詳后。
[334]莊人間世:且也彼其所保其所與眾異,以義譽之,不亦遠乎!
[335]韓答尉遲生書:后其得之,必有以取之也。
[336]左哀十一:夫其柔服,求済其欲也。
[337]漢東方朔傳:是其不可一也?!谩副似洹埂阜蚱洹埂甘瞧洹菇酝?。
[338]韓送齊暤下第序:古之所謂公無私者,其取舍進退,無擇于親疏遠近,惟其宜可焉?!刚摺挂啻?,「其」字直接。
[339]荀子議兵: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無禮義忠信,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除阸其下,獲其功用而已矣?!刚摺埂钙洹苟窒嘟?,各為句讀。①

①章云:此句應與上文‘不足以盡人之力致人之死’連屬,馬氏刪去「也」字,以之屬下句,而謂‘「者其」二字相接’,大誤。 今案:章說是,惟引文不全,不便理解。全文為:‘凡人之動也,為賞慶為之,則見害傷焉止矣。故賞慶刑罰埶不足以盡人之力、致人之死、為人主上者也。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無禮義忠信,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除阸其下,獲其功用而已矣。大寇則至,使之持危城則必畔,遇敵處戰(zhàn)則必北……’

【2.3.1.3】有前詞在前句,而「其」字指之以綴其后者,蓋皆以「其」字為讀之主次也。
[340]孟離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赣腥擞诖恕篂榫?,「其」指其人,自成一讀以附之。
[341]漢刑法志:有君如是其賢也。——「有君」為句,「其」指「君」,猶云「有君其為賢也如是」。①
[342]莊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nèi)保之而外不蕩也?!钙健拐?,水平也,「其」指「水平」,自為一讀,而成下句之起詞。

①案:【7.1.3】亦引此例,但彼處認為句中「其」字‘加否與文義無涉’,說與此異。參[7.1.3]節(jié)注③。

【2.3.1.4】「其」字在偏次也,前詞先置,而「其」字下必接名字,「其」字冠讀首以頂指焉。間有所指前詞或空寄句首,而不必自為句讀者,如是則「其」字與前詞若相連屬者然。總之,接讀「其」字,以「其」與前詞緊接,而又自為一讀,故以別于指名「其」字耳。
[343]左僖七:夫諸侯之會,其德刑禮義,無國不記。記奸之位,君盟替矣?!钙洹拐唔斨浮钢T侯之會」也,猶云「會中所有之德刑禮義,無國不記之」也,故「其」字為偏次,而「其德刑禮義」為「記」之止詞,今先置焉。其例見后。
[344]孟盡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钙洹怪浮妇印梗接凇妇?,以領(lǐng)一讀。①
[345]史游俠列傳: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附裼蝹b」三字單置于首,「其」字附于名以頂指焉,迭成數(shù)讀,直至「赴士之阨困」,然后續(xù)書「既已存亡死生矣」一句,上接「今游俠」之起詞,猶復迭拖數(shù)句。句讀起伏,聲調(diào)婉轉(zhuǎn),最為可法。
[346]韓贈崔復州序:雖然,幽遠之小民,其足跡未嘗至城邑,茍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郷里之吏者鮮矣,況能自辨于縣吏乎?能自辨于縣吏者鮮矣,況能自辨于刺史之庭乎?——「幽遠之小民」五字,乃「能自辨于縣吏」句之起詞,②今置于首,以「其」字附于「足跡」,直接以領(lǐng)讀,間于其中,文勢展宕,下續(xù)兩句,再跌一層,可法。
[347]孟滕下: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钙洹垢健钢尽棺?,在偏次。直接「梓匠輪輿」。惟「梓匠輪輿」后無坐動以為句,則四字空而無著。實則于義當云「梓匠輪輿之志」,又不成痂,故用「其」字,所以緩其氣也。
[348]韓送楊少尹序: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句法與上同。
[349]又師說: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字之用,亦與上同。
[350]史老莊列傳: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刚咂洹苟诌B用,「其」在偏次。
○1楊云:「其」指上文「國」字,非指「君子」。
○2「幽遠之小民」首先應是「能自直于郷里之吏」之起詞,然后為「能自辨于縣吏」之起詞,承前省。

【2.3.2】所字常位領(lǐng)讀,或隸外動,或隸介字,而必先焉。讀有起詞,「所」字后之。
[351]莊天運: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人之所引」,讀也,「所」,指「彼」,「引」,外動也,「所」為「引」之止詞而先焉?!溉恕拐?,讀之起詞,而「所」后焉。故「所」適居一讀之領(lǐng),常也。「非引人也」句,「彼」其起詞也。
[352]禮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敢浴菇樽?,「所」隸焉而居其先。余同上。

「所」字必居賓次,其用法視其前詞之先后有無為別。
【2.3.3.1】前詞先乎「所」字者,有近與「所」字相連者焉,有遠在前文者焉。而其近者則有為名字焉,有為代字焉,要當各為疏證者也。
前詞為名字。
[353]漢食貨志:爵者上之所擅,岀于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獌伞杆棺忠恢浮妇簟?,一指「粟」,而「爵」「粟」皆先「所」字,「所」字又為「擅」「種」之止詞,位賓而先焉。
[354]左昭二十五:唯是楄柎所以藉干者,請無及先君。——「所」指「楄柎」,「楄柎」先置,「所」為「以」所司,而亦先焉。
[355]韓藍田丞廳壁記:丞之職所以貳令。——「丞之職」,「所」之前詞也,「所」乃「以」之司詞而先焉。
[356]又毛穎傳:穎為人強記而便敏,自結(jié)繩之代以及秦事,無不纂錄,陰陽、卜筮、占相、醫(yī)方、族氏、山經(jīng)、地志、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及至浮屠老子外國之說,皆所詳悉?!杆菇y(tǒng)指以上諸學。
[357]左襄十四賅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獌伞杆棺纸灾浮改媳芍铩?。
[358]左昭四:冀之北土,馬之所生,無興國焉?!杆怪讣奖敝?。
[359]漢王尊傳:尊撥劇整亂,誅暴禁邪,皆前所稀有,名將所不及?!獌伞杆棺纸灾盖笆隆?br />[360]左襄三十一: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杆怪浮复蠊俅笠亍?。
[361]莊逍遙游: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杆怪浮缸又浴?。
[362]漢儒林傳:六學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所」指「六學」,而司于「以」字。
[363]韓柳子厚墓志銘:播州非人所居?!杆怪浮覆ブ荨?。以上所引諸書,「所」之前詞皆名也,而先置焉。
前詞為代字。
[364]史魏其傳:諸所與交通,與非豪桀大猾。——「所」指「諸」字,為「與」字之司詞而先焉?!钢T」者,指示代字也(例另詳)?!附煌ā怪鹪~,即前文之「灌夫」也。猶云「諸凡灌夫所與交通之人,與一非豪桀大猾」也。
[365]史游俠列傳:諸所嘗施,唯恐見之?!杆怪浮钢T」字,同上,猶云「諸凡魯朱家所嘗施,唯恐見之?!杆怪浮钢T」字,同上,猶云「諸凡魯朱家所嘗誘之人唯恐人見之」。
[366]韓徐偃王廟碑:凡所以君國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義?!杆怪浮阜病棺?,「凡」亦指示代字也。
[37]莊天運: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杆怪浮副恕棺郑副恕勾忠?。
[368]漢高帝紀: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所」指「此」字,而隸于「以」字。
[369]又賈誼傳:此所以為主上豫遠不敬也,所以禮貎大臣而厲其節(jié)也?!獌伞杆棺纸灾浮复恕棺郑复恕棺种灰灰娬?,可見「此」「所」兩字之不相連也,而「所」指「此」字益明矣。
[370]史李斯列傳:此五帝三王之所以與敵也。
[371]又張耳陳余列傳: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獌伞杆棺纸灾浮复恕棺?。
[372]孟告下: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獌伞杆棺纸灾浮感煨姓摺?。
[373]莊庚桑楚: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杆怪浮复巳哉摺?。①
上引諸書,「所」字前詞皆代字也。

有以「所」字遠指,包舉前文者,此蓋與前節(jié)以「此」字為前詞者句法相似。
[374]韓盤谷序:大丈夫之遇知于 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
[375]又: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獌伞杆棺纸灾付危q云「此大丈夫之」云云。
[376]漢賈誼工作:所以明有敬也。
[377]又:所以明有孝也。
[378]又:所以明有度也。
[379]又: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四「所」子皆各指前文四段。設(shè)加「此」字,與前節(jié)所引句法與異。
[380]左襄二十一:祁大夫所不能也?!杆棺种盖笆?。
[381]左襄三十一:抑心所謂危,亦以告也?!杆怪刚撟悠ひ砸螢橐厥?,在前文甚遠。凡此句法,皆以煞段也。

①[372]「徐行者」及[373]。「此三言者」的「者」非代字,應為助讀之助字,參【9.7】節(jié)。

【2.3.2.2】前詞后乎「所」字者,亦有名、代之分。
前詞為名字。
[382]孟滕下: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哉?抑亦盜跖之所筑與?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所居之室」「所食之粟」兩「所」字,一指「室」,一指「粟」,皆置其后。
[383]史匈奴列傳:天所立大單于,敬問皇帝與恙?!杆怪浮复髥斡凇?,猶云「大單于,天之所立,敬問皇帝無恙?!?br />[384]又:匈奴所與我界甌脫外棄地,匈奴非能至也。——「所」指「棄地」也。
[385]又:悉復收秦所使蒙恬所奪匈奴地者。——上「所」指「蒙恬」,下「所」指「地」,皆各后焉。
[386]漢賈誼傳:漢之所置傳相方握其事。——「所」指「傳相」。
[387]燕策:將軍自為計則可矣,而亦何以報先王之所以遇將軍之意乎?——「所」指本句下「意」字。
[388]燕策: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獌伞杆棺忠恢浮咐怼?,一指「心」,皆在其后。
[389]史李斯列傳:所賜長子書及符璽皆在胡亥所。——上「所」字指下「書」及「符璽」。
[390]論述而: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杆怪溉?。
[391]韓與柳中丞書:雖國家故所失地,旬歲可坐而得。——「所」指「地」
[392]又與鄭而公書:前后人所與及裴押衙所送錢物,幷委樊舍人主之?!獌伞杆棺纸灾浮稿X物」。
[393]漢陸賈傳:所死家得寶劍車騎侍從者。——「所」指「家」,猶云「成死之家」也。
[394]韓黃家賊事宜狀:比工作所發(fā)諸道南討兵馬,例皆不諳山川,不伏水土?!杆怪赶挛摹副R」。以上所書,「所」之前詞皆名也而后置者。
「所」字前置后而為代字者,概為「者」字。
[395]孟告上: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所」指「者」字,原其所以放心之事與斧斤伐木與異,故「者」亦空指事理耳。
[396]又:拱把之桐梓,今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yǎng)之者?!杆怪浮刚摺?,即云「皆知所以養(yǎng)之之術(shù)」也。
[397]禮大學: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杆怪浮刚摺拐?,皆據(jù)人而言。
[398]漢賈誼傳: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獌伞杆垢髦浮刚摺棺郑q云「其俗所上之事」也。
[399]莊德充符: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杆怪浮刚摺棺?,猶云「所愛于其母之故」也。
[400]齊策:視吾家所寡有者?!杆怪浮刚摺梗丛啤敢曃峒宜延兄铩挂?。
[401]莊養(yǎng)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杆怪浮刚摺?,猶云「臣所好之事」也。
[402]史酷吏列傳:所愛者撓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誅滅之。——猶云「其所愛之人」「其所憎之人」也。
[403]莊法篋:闔四竟之內(nèi),所以立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鄉(xiāng)曲者,曷嘗不法圣人哉!——猶云「所以為此之道」也。
[404]又達生: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猶云「所以疑神之道」也。
[405]史蕭相國世家: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杆怪浮刚摺?,「所以具知」云云者,猶云「所以具知如此之故」也。凡「所以者」之句,皆原其故也。
[406]漢循吏傳: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嘆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冈袼匀绱酥室病?br />[407]史蕭相國世家:上所為數(shù)問君者,畏君傾動關(guān)中?!杆鼓恕笧椤棺炙驹~,指「者」字,亦原故之詞氣也。若此句法,凡書盡有,蓋不及博引也。

【2.3.2.3】有以「所」字行之領(lǐng)起者,則其前詞詳觀上下文,有可不言而喻者。
[408]禮大學: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
[409]又:所謂誠其意者?!顺猩衔亩浴*q云「上文之謂修身在正其心者」,「上文之謂誠其意者」云。
[410]趙策: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此推言世人所以貴士之道,「所」字突起者,不言而喻也。①

更有傳中誓文以「所」字領(lǐng)起者,而杜注與經(jīng)學家直謂「所」字系當時誓詞②,蓋曾未細味其文,故武斷耳。
[411]左文十三: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杆怪浮刚摺?,此句含「余如」兩字,猶云「余如不歸爾帑有如何」云。蓋誓文必有假設(shè)之詞。③
[412]又定三:余所有濟漢而南者有若大川。——此加「余」「有」兩字,益明矣。猶云「余如有濟漢而南之事有若大川?!?br />[413]又襄二十三:所不請于君焚丹書者有如日?!q云「余如有不請君焚丹書之心。」
[414]又襄二十五:嬰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與,有如上帝?!说刮囊?。猶云「嬰如有不唯與忠君利社稷之人有如上帝」也。
[415]又僖二十四: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q云「余如有不與舅氏同心之事有如白水」云。
[416]又定六:所不以為中軍司馬者有如先君?!q云「余如有不以為中軍司馬之事」也。
[417]論雍也:予所否者天厭之?!q云「余如有不安之心天厭之?!棺⑹杞狻杆棺忠嘣剖霓o,④蓋未知「所」「者」兩字互指之例耳。

①[410]原在‘更有傳中誓文以「所」字領(lǐng)起者……故武斷耳’一段后,今移前。
②章云:此云‘杜注與經(jīng)學家直謂「所」字系當時誓詞’,考杜注并無以「所」為誓詞解??追f達疏亦僅以「有如」為誓詞而不言「所」。惟阮元??庇浻谫叶哪陚鞣Q‘誓詞多云「所不」?!平?jīng)學家或即指此。
③章云:經(jīng)傳釋詞九云:‘「所」猶「若」也,「或」也?!R氏說本此。
④章云:正義云:‘“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者,此誓辭也?!┲祆浼⒃疲骸杆?,誓辭也?!R氏殆指朱注而言。

【2.3.2.4】經(jīng)史中「所」字先乎動字而上下文并無為所指者,直可視如所指之名。若「所」字前加以「有」「無」之字,其用法尤習見也。
[418]禮中庸: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杆棺纸韵绕鋭幼?,其先后并無為所指者。其意猶云「舟車人力所可通到之處,天地覆載之宙合,日月照臨之乾坤,霜露降澤之田土,凡有血復氣之人云云」,不必明言所指諸名而其意可知。故「所」合動字,直視同名字也。
[419]又: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子」者孝也,猶云「以孝事父未能」也。
[420]史貨殖列傳: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杆痢拐?,凡至之國也,猶云「所至之國其君云云」。
[421]又:以所多易所鮮?!匆约憾嘀镆灼渖傥镆病?br />[422]論為政:所損益可知也。——「所損益」者,猶云「損益之禮」也。
[423]孟告下: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猶云「當損當益之國」也。
[424]孟盡下:仁者以其所愛及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杆鶒邸古c「所不愛」,即以代人民、土地也。
[425]史韓非列傳: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敬而滅其所丑?!杆f」代與說之人,「所敬」「所丑」者,即所敬所丑之事也。
[426]孟離下:又極之于其所往。——「所往」者,所往之地也。
[427]史酷吏列傳: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監(jiān)史深禍者。——「所治」「所欲罪」,皆指人也,猶云「湯所欲治之人即上意所欲罪者與監(jiān)史深禍者。」「予」,「與」也。①
[428]孟萬上: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钙渌鶠橹鳌拐摺高h臣」也,「其所主」者,「近臣」也。
[429]莊胠篋:罔*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杆肌埂杆獭拐?,猶言水陸可漁可食可耕之地也。
[430]漢陸賈傳:令我日聞所不聞?!杆宦劇怪乱?。
[431]又叔孫通傳:吾不忍為公所為,公所為不合古?!杆鶠椤怪Y儀也。
[432]漢賈誼傳: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寵,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所敬」「所寵」者即大臣也。
[433]漢司馬相如傳:今割齊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無用?!杆选拐咧袊褚?。
[434]韓上于相公書:所觀變于前,所守易于內(nèi),亦其理宜也。——「所觀」者,言外景也,「所守」者,言內(nèi)心也。
[435]又答崔立之書:苦家庭衣食不足,謀于所親?!q言「其所親之戚友」也。
[436]莊養(yǎng)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q云「手肩足膝接于牛身之處其奏刀如是」也。
[437]齊策:故明主察相,誠欲以伯王也為志,則戰(zhàn)攻非所先。——「非所先」者,不當先之事也。以上所引,皆「所」合動字,即以代所指之名字為用也。

①章云:馬解誤也。下文曰:‘即上意所欲釋,與監(jiān)史輕平者。’傳蓋謂湯迎合上意,所治之獄,如其人為上所欲加之以罪者,則發(fā)交苛刻之監(jiān)史;如其人為上意所欲釋者,則發(fā)交寬平之監(jiān)史?!讣础梗溉簟挂?;「予」,動字,非連字。今案:章說是,但為照顧馬氏解說,本文未在‘所欲罪’后加逗號。

【2.3.2.5】「所」合動字,其先或加「無」字者,所以決其事之無也;加「有」字則反是。而「所」字實仍為其后動字之止詞。蓋所為決「有」「無」者,即「所」字所指之事物也。
[438]史曹相國世家:舉事無所變更?!q云「無變更之事」也,「所」為「變更」之止詞,即指變更之事。下仿此。
[439]又酷吏列傳:問遺無所受,請寄無所聽?!?。
[440]又魏其傳:蚡事魏其無所不可?!丛啤笩o不可之事」也,同上。
[441]又:夫無所發(fā)怒,乃罵臨汝侯?!q云「夫正無發(fā)怒之處?!?br />[442]漢傳常等傳:樓蘭龜茲數(shù)反復而不誅,無所懲艾?!q云「將無懲艾之事?!?br />[443]史淮陰侯列傳:非信無所與計事者?!q云「非信無與計事之人?!?br />[444]論先進:于吾言無所不說。——即「無不說之言」也。
[445]韓代張籍書:無所能人,乃宜以盲廢,有所能人,雖盲,廢于俗輩,不當廢于行古人之道者?!笩o所能人」即「人之無能為者」也。
[446]又樊紹述墓志銘:其富若生蓄,萬物必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tǒng)紀?!丛啤笩o有統(tǒng)紀其財富」者。至若
[447]禮檀弓:君之臣免于罪,則有先人之敝廬在,君無所辱命。
[448]左成二:能進不能退,君無所辱命。
[449]公襄二十七:無所用盟,請使公子鱄約之?!哙]王氏以「所」字為語助解,不知「無所辱命」?!秆伞?,「于此」也,「所」代「于此」者,以轉(zhuǎn)詞在先,「于」字省故也。其例詳后。故「所」在「無」后,為止詞與為轉(zhuǎn)詞,其義判然也。
[450]漢疏廣傳:數(shù)問其家金余尚有幾所。
[451]史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復還?!杆购厦㈧o諸字。師古云:‘幾所者,幾許也?!省咐锼拐撸咐镌S」也,非代字也。因附識焉。

【2.3.3】者字必煞讀腳,所謂語已詞也。說文謂之別事之辭,增韻謂之即物之辭者,以其有所指也。惟「者」字煞讀義若起詞,故以列入接讀代字。其成讀也,為用有七:一為句之起詞,二為止詞,三為表詞,四為司詞,五居偏次者,六用若加語者,七有假設(shè)詞氣者。
【2.3.3.1】「者」字煞讀為句之起詞也。
[452]孟子上:為此詩者,其知道乎!——「其」指人,猶云「為此詩之人其知道乎!」故「為詩者」乃「知道」之起詞也。
[453]孟盡上: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猶云「知命之人」也,「知命者」乃全句之起詞。
[454]孟公上:以力假人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獌伞刚摺棺x皆各為其句之起詞也。
[455]孟盡上: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渚浞ㄍ稀?br />[456]史蕭相國世家:誰可代君者?——猶云「可代君之人是誰」,問詞,故倒文也,詳后?!缚纱摺咕渲鹪~也。①
[457]韓何蕃傳:為禮部者,率蕃所不合者?!q云「為禮部之人,概皆是不與蕃相合之人。」句義同上。
[458]史游俠傳: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兩讀皆煞「者」字,各為句之起詞。
[459]漢劉向傳:夫執(zhí)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羣枉之門?!獌伞刚摺棺x,皆各為下句之起詞。
[460]齊策:今夫鵠的非咎罪于也,便弓引弩而射之,中者則善,不中則愧。少長貴賤,則同心于貫之者,何也?惡其示人以難也?!q云「能中之人則以為善,不中之人則愧?!构省钢姓摺篂榫渲鹪~。下句「不中」兩字,既有「不」字,故不加「者」字也。其下「少長貴賤則同心于貫之者」,乃「何也」之起詞,猶云「其心如是果何為」也。
[461]莊天運:以富為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為是者不能讓名,親權(quán)者不能與人柄?!刚摺棺x,皆各為句之起詞。
[462]荀子議兵:好士者強,不好士者弱。——句法同上。
[463]韓柳子厚墓志銘: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q云「衡湘以南凡為進士之人皆師子厚」也。
[464]史貨殖列傳:故善治生者,能擇人而任時。——句法同上。
[465]又:若至力農(nóng)畜工虞商賈,為權(quán)利以成福,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鄉(xiāng)里者,不可勝數(shù)?!q云「至如盡力于農(nóng)工商為權(quán)利以成富厚,其大者傾郡,中者傾縣,下者傾一鄉(xiāng)等,人多至不可量數(shù)」,諸讀皆為「不可勝數(shù)」,諸讀皆為「不可勝數(shù)」之起詞。
[466]又項羽本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奪項王天下者必為沛公?!?br />[467]莊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笧樘煜抡摺梗讼戮渲鹪~也。

①對[456],馬氏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此處說「可代君者」為句之起詞;下[536]與此例重,又說「誰」在主次,為起詞。

【2.3.3.2】為止詞者。
[468]孟滕上: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嘎劇拐哂孟亩Y變夷俗之道,所「未聞」者反乎此之說也。故兩「者」讀,乃「聞」之止詞。
[469]史封禪書:于是進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于鬼神者?!刚摯巍拐呒醋怨乓詠碛檬掠诠砩裾撸蕿橹乖~。
[470]又酷吏列傳:善視有勢者,即無勢者視之如奴?!干埔暋拐哂袆葜耍省赣袆菡摺篂橹乖~,「即無勢者」乃假設(shè)之讀,見下。
[471]韓送韓御史序:吏得盡償其所亡四十萬斛者?!竷敗拐呒此鏊氖f斛之米。
[472]史灌夫傳: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后棄之者?!敢K批根」者,即先慕后棄之人。
[473]又匈奴列傳:冒頓立斬不射善馬者?!笖亍拐卟簧渖岂R之人。
[474]漢高帝紀:愿從諸侯王擊楚之殺義帝王將相者。——句法同上。

「有」「無」二字后所有之讀,①習以「者」字為煞者。
[475]孟梁上: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仟q云「仁而遺其親者未有也,仁而后其君者未有也?!?br />[476]又: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如云「仲尼之徒之中無有道桓文之事之人也。」他如:
[477]孟公下: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
[478]趙策:是以外客游談之士無敢盡忠于前者。
[479]孟梁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無非事者」古之人有行之者。
[480]又梁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有復于王者。
[481]又滕上: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許行。
[482]又公下: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
[483]又盡上:有事君人者|有安社稷者。
[484]又公下:必有得天時者矣。
[485]史平準書: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
[486]又酷吏列傳:是類有以吾謀告之者。
[487]韓竇公墓志銘:卒莫與公有怨嫌者。②
[488]左閔二:鶴有乘軒者。
[489]韓上宰相書:將有介于其側(cè)者。
[490]秦策:由此觀之,惡有不戰(zhàn)者乎?——等句,皆此類也。
①‘「有」「無」二字’原只作‘「有」字’,今據(jù)引例改。
②「怨嫌者」不成一「者」字讀,「有怨嫌者」才是一讀?!赣小乖谧x內(nèi),不在讀外,與他例不恈。

【2.3.3.3】用若表詞者。
[491]孟公上: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概c人為善者」,乃句之表詞。
凡有表詞之句,即起詞與語詞同為一事,而以此表彼之為若斯也。表詞概為靜字肖名字已然之境也。故表、起兩詞,先后之次皆同,蓋兩者同語一事也,其詳見后。
[492]孟公上:量敵而后進,慮勝而后會,是畏三軍者也。——「畏三軍者」,表詞也,猶云「其進其會如此,是即畏三軍之人」也。他如:
[493]孟梁下: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
[494]又: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495]又公上: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496]又告上: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染?,所有起、表兩詞,皆「者」字所煞之讀。
[497]史伯夷列傳: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复恕篂槠鹪~,其表詞即「者」字。①
[498]又平原君列傳: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q云「公等錄錄,即所謂因人成事之人」,故「因人成事者」之讀,乃「所」字表詞,②而「所」字即指「公等」也。
[499]又張耳陳余列傳:趙人多為張耳陳余耳目者?!q云「趙人中之為張陳之耳目者其人不少」也?!笍堦惗空摺梗恕付唷怪碓~也。③
[500]又酷吏列傳:是類有以吾謀告者?!赣幸晕嶂\告之者」,乃「是」之表詞,蓋彼此相類,必有所同者矣。
[501]論先進:回也,非助我者也?!钢艺摺鼓恕富亍怪碓~,猶云「非助我之人」也。
[502]史日者列傳:此夫為盜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兩「者」讀,皆「此」之表詞。
①‘其表詞即「者」字’一句,「字」后疑脫「讀」字。此句表詞應為「尤大彰明較著者」一讀。
②[498]下說‘「因人成事者」之讀乃「所」字表詞’,殊覺費解。此句「公等」為起詞,「錄錄」與「所謂因人成事者」皆為表詞。
③楊云:馬氏上二句解釋文意當矣。依其說而剖文句之組織,則「為張耳陳余耳目者」當為起詞,「多」當為表詞,「趙人」當為省略介詞「于」字之轉(zhuǎn)詞矣。而下文又云‘「張耳陳余耳目者」乃「多」之表詞也’,是又以「多」為起詞,「張耳陳余耳目者」為表詞……今細按二說,前說是,后說非也。蓋馬氏誤認此文「為」字為斷詞,果為斷詞,則文但當云‘趙人多為張耳陳余耳目’,不必贅一「者」字矣。蓋此「為」字乃「做」字之義,系某些動字,非馬氏所謂斷詞。

【2.3.3.4】為司詞者。
[503]史刺客列傳: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钢赫摺埂刚f己者」兩讀,皆「為」之司詞。
[504]韓張中丞傳后敘:親祭于其所謂雙廟者?!钙渌^雙廟者」乃「于」之司詞。
[505]又答侯繼書:猶將愈于汲及于時俗之所爭,既不得而怨天尤人者。——第一「于」后一長讀,皆「于」之司詞也。
[506]漢高帝紀:又加惠于諸侯王有功者?!q云「加惠于王侯中有功之人?!?br />[507]莊徐無鬼: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改榴R者」乃「乎」之司詞?!负酢躬q「于」也。

【2.3.3.5】為司詞者。
[508]孟梁上: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不為者」與「不能者」,皆屬于「形」字,故居偏次而先焉。
[509]史平原君列傳:臣愿得笑臣者頭?!q云「得笑臣之人之頭」也。
[510]論述而: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q云「有喪之人之側(cè)」也。
[511]漢鼌錯傳:此與東方之戍卒不習地勢而心畏胡者功相萬也?!斢凇腹Α棺窒侣灶D,塾師往往點于「者」字后者,蓋未能離析辨讀也。猶云「與此等戍卒之功相較遠矣」。
[512]又司馬遷傳: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q云「逝者之魂魄」也。前所引「者」煞之讀,皆在偏次。

【2.3.3.6】用如加語者。加語者,前有名、代諸字,后續(xù)他語以表名、代之為何若也,義若靜字者然。
[513]史河渠書: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概酵ǖ勒摺顾杂洝纲⑶怪稳粢??!盖?,名也。「者」以指焉,而成一讀。
[514]又平準書: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先除?!钢T」,代字也,「者」以指之,讀加于后,以言其何若也。
[515]又曹相國世家: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改驹x于文辭重厚長者」一讀,后乎「郡國吏」,以貌其何若也。①
[516]韓張君墓碣銘:且曰:‘夫子,天下之名能文辭者,凡所言,必傳世行后?!柑煜轮芪霓o者」,后乎「夫子」,所以記其何如人也。②
[517]東周策:君必施于今之窮士,不必且為大人者,故能得欲矣?!覆槐厍覟榇笕苏摺?,記如何之「窮士」也。
[518]史信陵君列傳:于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此一讀記「公子」之「容」也。③
[519]又刺客列傳: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艘蛔x以言所「益」之「壯士」應何如也。
○1章云:「長者」復詞,乃有德行者之稱,「者」字不當單用。
○2楊云:「天下之名能文辭者」乃表詞,非加語也。
○3楊云:「似若無所容者」是發(fā)句,非加語。 今案:「似……者」這類句子,為古代漢語一種凝固格式,句尾的「者」為助詞,非代字。

【2.3.3.7】有假設(shè)詞氣者。
[520]孟梁下:樂民之眾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其句意若云「人君如能樂民之樂,憂民之憂,民亦樂其樂而憂其憂矣?!?br />[521]孟離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q云「如有不合之道,則必仰而思之」云。
[522]史項羽本紀: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q云「軍中若是之人」云。
[523]又平準書: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q云「如有能告之人,以其半與之」也。
[524]又汲鄭列傳: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見。——猶云「其今如合己也,則善待之,否則不能忍見」也。
其它如一切誓辭,皆含「如有」二字,即在此例。
[525]左文十三:所不歸爾帑者,有如河?!q云云「余如有不歸爾帑之事,則有如河?!?br />[526]又定三:余所有濟漢而南者,有若大川。
[527]又哀十四:所不殺子者,有如陳宗。——皆有假設(shè)之詞也。

【2.3.3.8】句讀中有「所」「者」兩字,或「所以者」三字并用者,概為推原事故之詞,前已言之矣。而句讀之長者,或單以「者」字殿之,而并無所指者,亦以明其故也,則「者」字惟以提頓其句讀已耳。
[528]史屈原列傳: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浴溉司蛊鸪商住付灰娬摺怪?,皆一氣呵成,而殿以「者」字,則句調(diào)略頓,以明以上諸句遞相聯(lián)屬,而句意則推原其故也。
[529]又貨殖列傳:由此觀之,賢人深謀于廊廟,論議朝廷,守信死節(jié),隱居巖穴之士,設(shè)為名高者,安歸乎?歸于富厚也?!硕窝再t人出仕與隱居之故,亦以「者」字煞諸讀后 。至以后諸段,厲數(shù)在軍之壯士,閭巷之少年,與夫趙女鄭姬,博戲馳逐之徒,以及舞文弄法之吏士各段,皆以「者」字為煞,以言其皆為利之故耳。
[530]漢張釋之傳:吾屬廷尉者,欲致之族。——猶云「吾以其人屬于廷尉之故,欲致之族耳」。
[531]史李斯列傳: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明上擢用之故,將以安危屬臣也。
[532]又貨殖列傳:夫使孔子名布揚于天下者,子貢先后之也。
[533]又張陳列傳: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刃公之腹中者者,畏秦法耳。
[534]莊山木:向也不怒而今也怒者,向也虛而今也實也?!粍t凡有「者」字為煞而無所指者,概言故也。
至靜字動字狀字單用,有以「者」字殿之者,各詳于后,此不贅焉。

詢問代字二之五
【2.4】詢問代字者,所以求知大夫未知者,故無前詞。曰前詞,則已知矣。其所以答所問者,曰前詞。
「誰」「孰」「何」三字,所以詢不知之人物也?!皋伞埂负埂戈隆埂笎骸埂赴病埂秆伞沽?,亦所以為詢問者,而或為代字,或為狀字,則以其所用為定。
詢問代字凡在賓次,必先其所賓,其不先者僅矣,此不易之例也。
【2.4.1】誰字惟以詢?nèi)?,主次、賓次、偏次皆用焉。而在偏次,其后概加「之」字。
居主次。
[535]孟離下引詩:誰能孰熟,逝不以濯?——「誰」在主次,詰何人也。
[536]史蕭相國世家:誰可代君者?
[537] 漢趙充國傳:使御史大夫丙吉問誰可將者。
[538] 齊策:后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三「誰」字皆在主次,所詰者皆人也。
居同次。
[539]論微子:子為誰?
[540]孟離下:追我者誰也?
[541]史淮陰侯列傳:若所追者誰?
[542]韓與孟東野書:吾言之,而聽者誰歟?
[543]史日者列傳:今夫子所賢者何也?所高者誰也?—五「誰」字皆為表詞,所詰者亦皆人也。
居賓次。
[544]左閔二:寡人有子,未知其誰立焉?!q云「寡人有子,未知其中將立誰」也。「誰」為「立」之止詞,在賓次而先焉。「誰」,詰所立之子。
[545]史李斯列傳:朕非屬趙君,當誰任哉?
[546]論子罕:吾誰欺?欺天乎?
[547]漢賈誼傳: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三「誰」字皆止詞,賓次,而皆先焉。
[548]楚策:寡人誰用于三子之計?——猶云「于三子之計,寡人未知將用誰」也。①「誰」為「用」之止詞,在賓次而先焉。
[549]韓送溫處士序: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游?——猶云「與誰嬉游」也。「與」介字,「誰」其司詞也,而亦先焉者,賓次也。
居偏次。
[550]老子:吾不知其誰之子。——「誰」為「子」字偏次,「之」字間焉。
[551]韓張中丞傳后敘: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句法同上。上諸引「誰」字皆以詰人。
【2.4.2】孰字人、物并詢,其用則主次多于賓次,而未見其在偏次者。①
[552]莊逍遙游:孰肯以物為事?——「孰」在主次,指人。
[553]論八佾: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孰」主次,指人。
[554]禮檀弓:夫明王不與而天下其孰能宗予?
[555]左成八:辟陋在夷,其孰以我為虞?——兩云「其孰」,同語?!钙洹狗褐?,猶云「其人中誰能宗予?」「誰將以我為虞?」也,皆在主次,且指人也。②
[556]晉語:孰是人斯而有是臭也?——「孰」為表詞,猶云[是人誰也而有此]也,故在主次。
兩者對舉,習用[孰]為較量之詞。
[557]論公冶:女與回也孰愈?——猶云「女與回兩人之中誰愈」也。
[558]論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同上。
[559]漢陸賈傳:我孰與蕭何曹參韓信賢?——猶云「我與三人相較誰賢」也。
[560]史匈奴列傳:漢議擊與和親孰便?!q云「擊與和親兩事之中孰為便利」也,此指事。
[561]史虞卿傳:予秦地何如毋予,孰吉?——同上。
而[562]史曹相國世家:陛下自察,圣武孰與高帝?——「孰與」二字,有謂有「何如」之意,猶云「何如高帝」也,賓則其意常云「陛下自察與高帝相較孰為圣武」也。則「孰」字當作表詞。③
[563]秦策:秦昭王謂左右曰:‘今日韓魏孰與始強?’對曰:‘弗如也?!踉唬骸裰缍糊R孰與孟嘗芒卯之賢?’對曰:‘弗如也。’——猶云「今之韓魏與始孰強」也。
[564]齊策:田侯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同上。
[565]公隱元:王者孰謂?謂文王也?!甘搿棺忠嗍潜碓~。
[566]韓原道: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孰」,「從」之止詞而先焉,猶云「將從何人而聽其說」也。
[567]論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孰」字,「與」之司詞而先焉,猶云「君將與何人足用哉」。
「誰」「孰」兩字所隸介字惟「與」字耳,其它概不見用。④

①「孰」用于偏次,少見,但不是沒有,如‘孰君而無稱?’(公羊傳昭二十五年)‘孰王而可叛也?’(呂氏春秋行論)‘孰臣而敢殺其君乎?’(說苑君道)
②楊云:「其」有「將」義,見王氏經(jīng)傳釋詞卷五。此二例「其」皆當訓「將」,乃狀字也。
③此句馬氏串講為「陛下自察與高帝相較孰為圣武」,甚是,但如照此分析,則「孰」應為起詞,「圣武」為表詞,馬氏卻說「孰」是表詞,則置「圣武」于何地?總的看來,「孰與」結(jié)合甚緊,以不拆講為好。王氏經(jīng)傳釋詞解為「何如」,甚是。
④章云:論語顏淵:‘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史記自序:‘誰為為之’,公哀十四:‘孰為來哉’,皆「誰」「孰」兩字所隸介字不僅「與」字之證。

【2.4.3】何字單用,以詰事物。附于稱人之名,則以詰人。三次皆用焉,而用為表詞者居多?!负巍棺趾稀敢病埂冈铡埂刚摺怪T字為助者,則以詰事理之故也。合于靜字,字列為狀字。
【2.4.3.1】「何」字品單用,以詰事物。附于稱人之名,則以詰人。三次皆用焉,而用為表詞者居多。「何」字合「也」「哉」「者」諸字為助者,則以詰事之故也。合于靜字,則列為狀字。
【2.4.3.1】「何」字單用于主次者,概為表詞。①
「何」后無助字。
[568]公隱元: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獌伞负巍棺纸詾楸碓~,一以詰「元年」為何,一為詰「春」為何也。
[569]漢高帝紀: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兩「何」字各為兩讀,表詞也?!负巍棺种唬蛳然蚝?,句法異而用以詰事理之故則一。
[570]史陸賈傳:試為我著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浞ㄍ稀?br />[571]漢賈誼傳: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也?——「何」字亦表詞,置于前耳,猶云「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無道之暴是何也?」
[572]史管晏列傳:何子求絕之速也?——猶云「子求絕之速何也?」句法同上。
[573]又淮陰侯列傳: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功臣,何所不服?——猶云「誠如此,所不誅者尚何人也?所不服者尚何人也?」「何」字一字成句,而為表詞,與上同一句法。

「何」后有助字「者」「哉」「與」。
[574]史項羽本紀: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坑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shù)千里,竟斬陽周。何者?功多,秦不能盡封,因以法誅之?!q云「諸將有功于秦而卒死是何故」云。故「何者」用如表詞,以詰其事之故也。
[575]漢儒林傳:冠雖敝,必加于首,履雖新,必貫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何者」義同上。
[576]論顏淵:何哉,爾所謂達者?——猶云「爾所謂達者何意」云?!负卧铡瓜戎?,亦表詞也。
[577]孟梁下:何哉君所謂輕身以先于匹夫,以為賢乎?
[578]又:何哉,君所謂踰者?——兩「何哉」同義,凡先置者,呼起以設(shè)問也。
[579]孟萬下: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猶云「如不招而往則何義之何取」也?!负卧铡购笾?,亦有表詞之義。
[580]孟梁上: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猶云「今愛物而不仁民者何故?」「何與」猶「何哉」也。
他如「何也」用如表詞者,是書皆有,其起詞概為讀耳。
[581]史叔孫通列傳:今不能進臣等,專言大猾,何也?—猶云「不進賢而獨言不肖者何故」也。
[582]漢梅福傳:昔者秦穆公之霸終不兼幷六國者,何也?②
[583]史平原君列傳: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584]齊策:然二國動行之者,何也?衛(wèi)明于時權(quán)之藉也?!惭浴负我病?,皆有「何故」之解,而前此之讀概為起詞也。

若前文非讀而句意已全,今以「何」字呼起以求其故者,則用「何則」兩字。
[585]史田齊世家:中國白頭游敖之士,皆積智欲離齊秦之交,伏式結(jié)軼西馳者,未有一人言善齊者也,伏式結(jié)軼東馳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何則?皆不欲齊秦之合也?!恕负巍棺忠啾碓~也。猶云「上言如是是何也?」「則」字以下,申言其故。經(jīng)生家皆以「何則」二字連讀。愚謂「何則」二字,亦猶「然而」兩字,當析讀,則「則」字方有著落。且「則」字所以直接上文,必置句讀之首,何獨于此而變其例哉?
[586]史孔子世家:丘聞之也,刳胎殺夭,則麒麟不至郊,竭澤涸漁,則蛟龍不合陰陽,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何則?君子諱傷其類也。
[587]漢司馬遷傳:蓋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何則?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
[588]齊策:語曰:‘騏驥之衰也,駑馬先之,孟賁之倦也,女子勝之。’夫駑馬、女子,筋骨力勁非賢于騏驥、孟賁也。何則?后起之藉也。——三引「何則」,與上同義。

○1何」有用為起詞者。左昭三:‘公曰:“何貴何賤?”……故對曰:“踴貴,履賤?!薄终咽唬骸肮珕栍谌O弘曰:“今茲諸侯何實吉?何實兇?”對曰:“蔡兇。”’
○2云:梅福傳無此語。

【2.4.3.2】曰「何如」曰「何若」曰「如何」曰「奈何」曰「若何」曰「如之何」曰「若之何」曰「謂之何」共八語,微有異同?!负稳纭古c「何若」用意相似,用如表詞。
[589]史留侯世家:漢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為我計橈楚權(quán)者?!咭葬B生語告于子房,曰:‘何如?’——此「何如」者,問其計是何計也。
[590]又張耳陳余列傳:始吾與公言何如?今小辱而欲死一吏乎?——「何如」者,問其言是何言也。
[591]論公冶:臧文仲居蔡,山節(jié)藻棁,何如其知也!——怪其知是何知也。三引「何」字,皆表詞也。
[592]漢兩龔傳:常恚謂勝曰:“我視君何若?”——「何若」者,視君何人也。
[593]史淮陰侯列傳:仆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猶云「必何為而有功」也。兩引「何若」,一為表詞,一如止詞。
至「如何」「奈何」「若何」三語,意或相同,而書中用「奈何」者為多。
[594]書堯典:帝曰:‘予聞如何?’——猶云「予亦聞之,果何為」也。
[595]后漢班固傳:今其如臺而獨闕也?!⒁詾榉舛U之事,「今其如何至我而獨闕」。①此「如何」,猶「為何」也。
[596]左襄二十六:夫小人之性,釁于勇,嗇于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國家之利也,若何從之?——猶云「為何從之」也。
[597]又僖十五: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可若何」者,猶云「尚能為何」也。
總言之,「如何」「若倚 」「奈何」皆俗云「為甚」也。
[598]書五子之歌:為人上者,奈何不敬?——猶云「為何不敬」也。
[599]史蕭相國世家: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此「奈何」亦猶「為何」也。
[600]又刺客列傳:妾其奈何畏歿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亦言「何為」也。以上三引「奈何」,皆置句首,所以詢其故也。

其置句尾者,則以詢事之可否,而作為較量之辭。
[601]素問:帝曰:‘余聞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余誠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眾子哀其不終,愿夫子保于無窮,流于無極,余司其事,則而行之,奈何?
[602]漢高帝紀:謂張良曰:‘諸侯不從,奈何?’——兩引「奈何」,皆作商較之詞。
[603]史周本紀: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br />[604]又項羽本紀:于是項羽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可奈何?」亦「無可奈何」也,猶云「無可商計」也。以上所引「何」字,皆可作「如」「若」「奈」三字之止詞。②至「如」「若」「奈」三字后有止詞而后殿以「何」字者,則「何」字單用,有「何以」「何為」之意。
[605]漢匈奴列傳:又邊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聞匈奴中樂,無奈候望急何?!q云「邊人之欲亡者,無奈候望者多,將何為也。」
[606]漢王莽傳:夫唐堯有丹朱,周文王有管蔡,此皆上圣亡奈下愚子何?!q云「堯文雖圣,其如子孫下愚,將何為耶?」由是。
[607]孟滕下: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猶云「一薛居州之善士,其奈宋王勢孤,將何為乎?」
[608]周語: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將自至,余敢以私勞變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與百姓何,何政今之為也?——「其若先王與百姓何」者,猶云「余即欲改前章,其如先王與百姓這觀瞻將何如哉?」由此觀之,「如之何」「若之何」與前引之句法相同之字,蓋確有所指,不可以語助視之也。
[609]左莊十一: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若之何」者,猶云「不吊其如天災何?!?br />[610]孟公下:昔者病,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猶云「不吊其如病愈何?!?br />[611]左僖十五: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猶云「其若寇何?!怪寥?br />[612]論為政: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613]又先進:仍舊貫,如之何?
[614]又衛(wèi)靈: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溉纭购蟆钢棺郑杂兴?。「吾末如之何也」,「之」字所指,異于兩「如之何」,然則「之」字而及耳。

○1章云:此語轉(zhuǎn)引助字辨略。后漢書原注云:‘臺,我也。今其如我何獨闕也?!呐c此異。
○2馬氏在本節(jié)之首,說‘「何如」與「何若」用意相似,用如表詞’。在[589]—[591]三例的說明中又說「何如」的「何」字是表詞。這里[604]又說「何如」的「何」是「如」的止詞,前后不一致。原因是「何如」等已是凝固形式,馬氏又承認,又不承認,在例句的說明中定要拆開講,故難以妥貼。又,「何如」「何若」等在所引諸例中并非都作表詞。

【2.4.3.3】又「謂何」「何謂」兩語,亦有區(qū)別。
[615]論為政:‘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t曰:‘何謂也?’ ①——猶云「其意何」也,乃問「無違」二字所指之事。
[616]史禮書:孝文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為繁禮飾貌,無益于治,躬化謂何耳?!q云「但求躬行教化之為何,繁禮所不計」也。
[617]左成二:以師伐人,遇其師而還,將謂君何?——如是無君優(yōu)之心,「將謂君何」者,猶言「何以對君」也。
[618]史禮書: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謂子孫何」猶言「何以對子孫」也。則
[619]詩邶風北門:天實為之,謂之何哉?——「之」字亦有所指,與以上「如之何」同一句法。

①[615]出處原誤作「八佾」。全文是:‘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狗t曰:「何謂也?」’

【2.4.3.4】「何……之為」「何以……為」。
[620]左昭十三:國不競亦陵,何國之為?——「何國之為」者,猶云「如是尚將為何國」也,「之」字所以明其為倒文,詳后介字篇內(nèi)。如是,則「何」字附于名而用為靜字,當在偏次。
[621]左僖三十三:秦則無禮,何施之為?
[622]又成十二:若讓之以一矢,禍之大者,其何福之為?
[623]又昭元:諸侯之會,衛(wèi)社稷也。我以貨免,魯必受師,是禍之也,何衛(wèi)之為?
[624]周語:其若先王與百姓何,何政今之為也?
[625]楚語: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實之為?——句法皆同。
[626]論語顏淵:何以文為?——皇侃疏曰:‘何用于文華乎?’則「以」字解作「用」字,而「為」字無解,視同語助。邢昺正義曰:‘何用文章乃為君子?’則「為」字有解。愚案「以為」二字析用,其例詳后?!负我晕臑椤拐?,即言「以文為何」也,而「何」字仍為表詞,故可先焉。
[627]左襄十七:是之不憂,而何以田為?——言「以田為何」也。
[628]又襄二十二:雨行何以圣為?——言「以圣為何」也。
[629]孟萬上:我何以湯之聘幣為哉?——言「我以湯之聘幣為何哉?」
[630]荀子議兵:然則又何以兵為?——言「以兵為何」也。
[631]呂氏春秋異實:今我何以了之千金劍為乎?——言「我以子千金劍為何」也。
[632]趙策:君又何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為?——言「君以疵言告韓魏之君為何」也。
【2.4.3.5】「何」字單用于賓次者,為止詞先于動字,為司詞則先于介字,不先者鮮矣。
[633]孟梁下: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吾何修」者,吾將修為何事也?!负巍篂椤感蕖怪乖~而先焉。
[634]史張耳陳余列傳: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何益?——「何益」者,猶云「如此所益何事」也?!负巍篂椤敢妗怪乖~而先焉。
[635]左昭四:有是三者,何鄉(xiāng)而不濟?——「何鄉(xiāng)」者,任鄉(xiāng)何處也。
[636]漢陸賈傳:生揣我何念?——猶云「生試揣我念及何」也。
[637]論顏淵:夫何憂何懼?
[638]史平原君列傳:汝何為者也?
[639]論為政:何為則民服?
[640]史太史公自序:夫子所論,欲以何明?
[641]韓釋言:夫何恃而敖?
[642]又劉公墓志銘:兩界耕桑交跡,吏不何問。①
[643]齊策:客何好?
[644]又:客何能?——以上引「何」字,皆為動字止詞而先焉。②
惟「何」字為「于」字司詞,間置于后。
[645]韓送溫處士序: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問業(yè)焉?——「于何」者,于何人也。「何」司于「于」字而后置焉。若然者,以「何」字指人故也。
指地,則「于何」二字,概以「焉」代之。
[646]孟離上: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焉往」者,于何處可往也。
[647]論八佾:人焉廋哉!——「焉廋」者,廋于何處也,兩引「焉」字,皆指何處,而亦用以人者。
[648]論公冶: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猶云「魯國如無君子,彼將于何人而取斯」也。
[649]公莊三十二: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將焉致乎魯國?——「焉致」者,致于何人也。

○1云:東雅堂本注云:‘「何」或作「呵」?!?br />○2[640]「何」是介字「以」的司詞,非動字止詞。

【2.4.3.6】「何」字合名用如靜字。
[650]論公冶:何器也?——「何」字合「器」,云何如之器也。
[651]孟萬下:王何卿之問也?——詢其所問為何如之卿也。
[652]韓進士策問:其所守者何事,其不合于道者幾何?孟子所以辭而辟之者何說?——「何事」「何說」同上。
[653]史孟嘗君列傳:今君又尚厚積余藏,欲以遺所不知何人?!??!负巍棺趾厦?,經(jīng)史中所在皆是,故不多引。
「何」字合于靜字,有甚之之意者,則列諸狀字矣?!负巍棺謫斡茫小笧楹巍埂负喂省怪庹咭嗳?,此故不贅。
【2.4.4】奚、曷、胡、惡、安、焉六字,亦所以為詰問者也,而用如代字者,則惟在賓次耳?!皋伞棺?,先秦之書用如表詞者有焉,而用為偏次者蓋未之見也①。「惡」字用為司詞,必合「乎」字。「安」「焉」二字概代「于何」,猶「諸」字之代「之于」也。凡此六字,用為狀字者其常。
奚。
[654]論子路:子將奚先?——猶云「所先何事」也?!皋伞篂椤赶取怪乖~,雖在賓次而先之。
[655]論八佾:奚取于三家之堂?——「奚取」者,「何取」也,同上。
[656]論先進:由之瑟奚為于丘之門?——「奚為」者,「何為」也,「奚」為「為」字司詞,而亦先焉。
[657]莊駢拇:問贓奚事,則挾*讀書,問彀奚事,則博塞以游?!皋墒隆拐?,何所事也,「奚」為「事」之止詞。莊子諸篇,「奚」字數(shù)見。
[658]呂覽貴直:水奚自至?——「奚」司于「自」字而先焉。
[659]論憲:夫如是,奚而不喪?——猶云「如是而不喪者何也?」故「奚」字用如表詞而居主次。②
[660]莊逍遙游: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猶云「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何」也,與「何以文為」句同解,則「奚」字仍為表詞。
[661]論子路:雖多亦奚以為?——句法同上。猶云「誦詩雖多,亦將用為何」也。
曷、胡。
[662]易損:曷之用,二簋可用亨?!戈隆篂椤赣谩怪乖~,間以「之」字,所以明其為倒文也。
[663]公隱元: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戈隆篂椤笧椤棺炙驹~而先之。
[664]公宣六:夫畚曷為出乎閨?——同上。
[665]漢王褒傳:則胡禁不止,曷今不行?——「胡」「曷」皆為止詞,而各先焉。
[666]詩邶式微:胡為乎泥中?——「胡」司于「為」字而先焉?!负埂戈隆苟郑椤笧椤棺炙?,未見有司于其它介字者。③
惡。
[667]論里仁: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猶云「君子而去仁也,將于何而成名哉?」故「乎」字用如「于」字,「惡」為所司而先焉。
[668]孟梁上:惡在其為民父母也?——猶云「其為民父母也將何在乎?」「惡」猶「何」也。
[669]禮檀弓:吾惡乎哭諸?
[670]又:吾惡乎用吾情?——「惡」司于「乎」字而先之。
安。
[671]史貨殖列傳:安歸乎?歸于富厚也?!q云「若是者歸于何事」,答云「歸于富厚也」,此「安」代「于何」二字之證?!赴病棺至曈脼闋钭郑小肛M」字之解,其用為代字者,不概見也。④
「焉」字代「于何」二字,已引于前。

○1楊云:韓非子人主篇云:‘賢智之士奚時得用?’又云:‘法術(shù)之士奚時得進用?人主奚時得論哉?’又孤憤篇云:‘法術(shù)之士奚時得進?’又呂氏春秋慎勢篇云:‘以宋攻楚,奚時止矣?’又不屈篇云:‘蝗螟,農(nóng)夫得而殺之,奚故?為其害稼也?!凶又倌崞疲骸宿杉苍??奚方能已之乎?’又楊朱篇云:‘將奚方以救二子?’然則先秦書中此種用法多矣。又「惡」字亦有用于偏次者,墨子非樂篇云:‘舟車既已成矣,曰:“吾將惡許用之?”’「惡許」者,何處也。馬氏謂「奚」「曷」「胡」「惡」「安」「焉」六字用于代字惟在賓次,亦非。今案:楊說是,惟列子非先秦書。
○2如馬氏說,「奚」為表詞,則起詞何在?楊氏刊誤云:‘此「奚」字當作狀字解’,是。
○3「曷」可司于介字「以」「由」等,荀子樂論:‘曷以知舞之意?’晏子春秋問下:‘吾君不游,我曷以休?吾君不豫,我曷以助?’晏子春秋難下:‘然則曷以祿夫子?’管子輕重:‘吾曷以識此?’「胡」也可司于介字「以」「自」。漢書食貨志:‘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shù)十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墨女兼愛下:‘此胡自生?’
○4「安」可作代字,充當動字的止詞和介字的司詞。如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類,則吾將安仰?梁木其壞,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呂氏春秋大樂:‘世之學者有非樂者矣,安由出哉?’

指示代字二之六
【2.5】指示代字者,所以指明事物以示區(qū)別也,其別有四:一以逐指者,二以特指者,三以約指者,四以互指者。
【2.5.1】逐指代字惟每、各二字,其用不同:「每」字概置于名先,「各」字概于其后,間或無名而單用。大抵事物不一,歷敘之而見煩,今有以每之,則無事歷敘,而其事物之名,正如逐一指之矣?!该俊埂父鳌苟侄鵀橘e次,先所賓者常也。①
每。
[672]論八佾:子入大廟,每事問。——所問之事不一,附以「每」字,即逐事問之也?!该俊购嫌凇甘隆?,「事」在賓次,而位先焉。
[673]孟離下:每人而悅之?!馔稀N笎偂购蠹印钢棺忠灾刂刚?,因有「而」字間之也。
[674]史馮唐傳:今吾每飯意未嘗不在巨鹿也?!该俊棺指健革垺?,猶云「每次飯時」也,則「飯」字可作動字觀。如為名,則「每飯」先置者記時也,非以其為賓次之故,不可不辨。
[675]三國王粲傳注:每一念至,何時可言?——「每一」者,猶「逐一」也,解與上同。
「每」字單用,無「逐次」之意,或解如「雖」字,②或解如「?!棺郑鄯谴死?。
各。
[676]論公冶:蓋各言爾志?——「各言」者,「每人言」也?!父鳌棺謫斡?,而在主次。
[677]史五帝本紀: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各」字用如上。
[678]漢霍光傳:各自有時?!稀?br />[679]史游俠列傳:不可者各厭其意。——「各」在賓次,而位先動字。
[680]韓淮西事宜狀:今若分為四道,每道各置三萬人?!q云「每道應置各三萬人」,「各」居賓次而焉。
[681]史周勃世家:最從高帝得相國一人,丞相二人,將軍二千石各三人?!父魅恕拐?,言每一輩有三人也?!父鳌棺謫斡糜谥?,逐指以上兩輩之人也。
[682]又匈奴列傳:歲奉匈奴絮繪酒米食物各有數(shù)?!父饔袛?shù)」者,言四物每一有定數(shù)也?!父鳌棺钟梅ㄍ?。
[683]又:赤綈綠繪各四十匹?!?,言定數(shù)也。
[684]趙策: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

經(jīng)史中凡遇逐指事物,有單用其名為代者,亦或有重言其名者,其重者,即所以每之也。
[685]莊養(yǎng)生主: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笟q」「月」兩字單用,即「逐歲」「逐月」之意。
[686]又: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甘健埂赴俨健梗础该渴健埂该堪俨健挂?。
[687]史貨殖列傳:庶民農(nóng)工商賈,率亦歲萬息二千?!q云「每歲每萬得息二千。」
[688]韓許國公神道碑:使日月至——猶云「每日每月遣使來」也。
[689]又:我代與田氏約查保援?!q云「我世世代代與田氏約相保援」也。
[690]史貨殖列傳:米石至萬。——猶云「米每石價至萬」也。
[691]韓孔公墓志銘:自海抵京師,道路水陸遞夫積功,歲為四十三萬六千人。——「歲」字同上。
[692]又:送韓侍御序:秋果倍收,歲省度支錢千三百萬?!笟q」字解如前。
[693]史陸賈列傳:分其子,子二百金。——猶云「分與其子,每子各得二百金。」重言「子」字,上「子」「諸子」也,下「子」「每子」也。
[694]又衛(wèi)將軍列傳:封三子為侯,侯千三百戶?!匮浴负睢棺?,上「侯」爵名也,下「侯」,每之也。
[695]又貨殖列傳:及名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鍾之田?!q云「千畝之田,必每畝可得一鍾者」,非常田可比。
[696]又匈奴列傳:故其戰(zhàn)人人自為趣利?!獌伞溉恕棺滞猓刂?,每之也。
[697]又十二諸侯年表序: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眞,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溉巳恕怪匮裕稀O掠谩父鳌棺终?,迭指也。

○1馬氏云‘「每」「各」二字而為賓次,先所賓者常也’,但在例句解說中,「每」皆居偏次,無一例居賓次;「各」字有兩例([679][680])說為‘居賓次而先焉’,但如以「各」為賓次,則眞正居賓次之「其意」與「三萬人」反而無著落??傊恰该俊埂父鳌怪挥兄甘镜淖饔茫瑳]有稱代的作用,即使歸入代字類,也不在主次、賓次。
○2章云:爾雅云:‘「每有」,「雖」也?!⒃疲骸o之「雖」也?!?br />○3章云:助字辨略引‘每一念至’文云:‘此「每」字猶「?!挂?。其事非一,故云「每」也。’

【2.5.2】特指代字前置于名,所以明注意之事物也,「夫」「是」「若」「彼」「此」諸字是也。
【2.5.2.1】凡確有所指而必為提明者,則用夫字?!阜颉棺只蚝媳久蚝瞎?,或前乎一讀皆可。經(jīng)生家誤以「夫」字為提倡之連字,蓋未知夫「夫」字之位,在句首者其常,而在句中者亦數(shù)見也。爾雅郭敘‘夫爾雅者’,邢疏云:‘「夫」者發(fā)語辭,亦指示語,’蓋近之矣。
「夫」合本名。
[698]左隱四:夫州吁,阻兵而安忍。
[699]又:夫州吁弒君而虐用其民。——兩「夫」字先于本名。論者注意「州吁」,故以「夫」字提明而特指焉。①此「夫」字合本名而置句首者。
[700]又昭七:日君以夫公孫段為能任其事而賜之州田。—「夫」先本名而在句中,惟以指示耳。
[701]史日者列傳:此夫老子所謂‘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稀?br />「夫」合公名而冠句首。
[702]左僖二十四:夫祛猶在,女其行乎?——「祛」公名,「夫」先之,以指當日所斷之祛也。此置句首亦所以為發(fā)語辭也。
[703]論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溉恕闺m公名,「夫」先焉,特指所語者。
[704]孟公下: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于子?!甘俊构?,「夫」先焉,以指一類之士。
[705]周禮考工記:夫人而能為镈也?!嘁灾敢活惞と艘?。
又「夫」字亦可解作「此」字。
[706]左成十六:則夫二人者,魯國社稷之臣也。
[707]又隱四:此二人者,實弒寡君,敢即圖之?!复恕埂阜颉苟终Z氣相同。上引「夫」字皆先公名冠句首者。
「夫」合公名而位句中。
[708]又宣二:公嗾夫獒焉?!搁帷构阜颉瓜戎?,以指靈公自豢之獒。
[709]孟萬下: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付Y」公名,先以「夫」字,特指以上所引之禮。
[710]論先進:是故惡夫佞者?!阜蜇摺固刂缸勇贰?br />[711]禮祭義: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阜蛉铡拐撸巳找?,特指忌日而言。
[712]論先進: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夫人」指顏淵。
[713]莊田子方: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阜蛉恕固刂杆Z之人。
[714]左僖三十: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阜蛉恕固刂盖啬鹿病I弦阜颉棺纸韵裙痪渲姓?。
「夫」貫讀首。
[715]禮檀弓:予惡夫涕之無從也?!柑橹疅o從也」讀也,「夫」先之,以志所惡也。
[716]齊策: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搁L鋏歸來」,所歌之語,「夫」先之,以志所惡也。
[717]論季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恕阜颉棺种必炓蛔x。
[718]莊大宗師:吾思夫使我至此極者,而弗得也?!甘刮抑链藰O者」乃「思」之止詞,「夫」先之,特指「思」之所志也。
[719]韓答崔立之書:設(shè)使與夫今之善進取者,競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附裰七M取者」一讀,「夫」字冠之,所以特指此類之人也。上引「夫」字,皆冠于讀首以為特指者。
由是觀之,凡公名前有靜字或有偏次以成一頓者,與凡靜字、代字用如名者,皆可加以「夫」字。
[720]左文十三: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赣兴尽姑玻付轨o字也,而「夫」字冠之。
[721]莊徐無鬼:子不聞夫越之流人乎?——此名前有偏次而「夫」字冠之者。
[722]論憲問:夫我則不暇?!舜智凹印阜颉棺终?。②
[723]荀子解蔽:不以夫一害此一。——此「夫」合靜字者,可解如「彼」字,猶云「不以彼一害此一?!谷缡?,
[724]鄭語:夫其子孫必光啟土。
[725]楚語:夫其有故。——兩「夫」字皆可作「彼」字解。
若「夫」字單用而解如「彼」字者,則為指名代字矣。

○1[698]的「夫」字,此稱特指代字,[八?3]與此例重,卻說「夫」是提起連字。
○2楊云:此「夫」字是連字,非是代字。 今案:此「夫」亦可解為語氣助詞。

【2.5.2.2】是、此、若三字先于公名,所指皆當前者;非當前者,間以彼字先之?!甘恰埂复恕埂溉簟谷窒群豕麆t在偏次。前論指名代字已引證矣。①
是。
[726]左昭四:有是三者,何鄉(xiāng)而不濟!——「三者」用如公名。前以「是」字以指示焉。
[727]論憲問:丘何為是棲棲者與?——「棲棲者」用如名字,加「是」以特指焉。
[728]顏氏家訓風操:呂尚之兒,如不為上,趙壹之子,儻不作一,便是下筆即妨,是書皆觸也?!甘菚拐?,猶云「凡是書札皆犯諱」也,與此所云「是」字不類。
此。
[729]史封禪書:諸此祠太祝常主?!钢T此祠」者,前敘之祠也。
[730]又酷吏列傳:其治獄所排大臣自為功,多此類?!复祟悺拐?,指上文所敘之事也。
[731]又:非此母不能生此子?!复四浮埂复俗印拐撸副舜舜_有所指也。
[732]又張釋之列傳:此兩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复藘扇恕怪盖皵⒅畠扇艘?。
[733]又信陵君列:此子賢者,世莫能知?!?。
[734]莊人間世: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此大也」指上文所形木之廣大。
若。
[735]論公冶: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人」者,「此人」也。
[736]公羊定四:楚人為無道,君如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若時」者,「此時」也。
[737]又隱四:公子翚恐若其言聞乎桓。——「若其言」者,「此其言」也。
彼。
[738]史刺客列傳:彼秦大將擅兵于外,而內(nèi)有亂,則君臣相疑?!搜郧貙⑦h在秦國,故冠「彼」字以指焉。②
[739]又商君列傳: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殺臣疑?!副送酢拐?,指魏王,不在當前也。
[740]又屈原列傳: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今若是?——「以彼其材」者,遠指屈原生前之材也。
[741]又留侯世家: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副怂娜恕拐?,指不在當前之人也。
[742]又李將軍列傳: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副巳恕拐?,非在近之人也。
[743]韓師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讀者。——此論傳道之師,今以「童子之師」為此,故冠以「彼」字,示非指目前所論者也。
[744]詩經(jīng)召南騶虞:彼茁者葭。
[745]又小星:嘒彼小星?!染洌悦髦钙溥h者而言。
故所指而有遠近先后之別者,別以「彼」「此」二字,單用為常。
[746]史酷吏列傳序: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彼」「此」指前文所言遠近兩端也。
[747]漢司馬相如傳:陛下患使者所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副恕埂复恕苟炙福嘣谏衔乃韵群髢墒?。
[748]史秦楚之際月表序:以德若彼,用力如此,蓋一統(tǒng)若斯之難也?!竿?。
[749]孟盡下: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副恕埂肝摇挂嗒q「彼」「此」,接指上文,次其先后也。
[750]秦策:息壤在彼。——「彼」字單用,明指以前盟地,非如指名代字僅指所為語者,故列于此。

○1參【2.2.7】節(jié)。
○2楊云:「彼秦」二字當一頓,「彼」者,「彼秦」,非「彼大將」。馬氏誤。

【2.5.2.3】「此」「是」諸字單用,以指上文而為起詞者,已詳指名代字矣。先以「如」「若」諸字,如「如此」「如是」「若斯」之類,則為表詞,位在句末為常,先乎靜字者,所以甚之也?!溉簟棺謫斡茫匍g亦訓作「如此」,非常解也。
[751]論子路: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夫如是」者,總言上之好禮義信也?!阜颉蛊鹪~,②「如是」,其表詞也。論語用「夫如是」三次,句法皆同。
[752]孟梁下: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如此」亦指上文而為表詞,其起詞不言而喻。句法與「夫如是」無異。
[753]又萬下: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此」指上文伊尹推極其澤民之心,無使一人之或遣也,今以「如此」總指之而為表詞,「其自任以天下之重」,讀也而為起詞。
[754]史酷吏列傳:其欲薦吏,揚人之善,蔽人之過如此。——句法同上。
[755]漢刑法志:宣帝自在閭閻而知其若此。——「若此」指上文,為表詞,「其」字起詞也。
[756]有君如是其賢也?!q云「有君其賢也如是」,「如是」乃表詞也。今先乎靜字,甚言其賢故云爾。
[757]韓與陸員外書:待梁與王如此不疑也,梁與王舉人如此之當也。——「不疑」靜字,「當」字亦然,「如此」二字先之,所以甚之也。
[758]史韓非列傳:夫事以密成而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語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q云「其人而如是也其身危矣?!埂溉缡恰苟直碓~,「者」字其起詞也,與「夫如是」句法相同。
[759] 漢刑法志:夫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猶有過刑謬論如此甚也?!q云「以孝文之仁,平勃之知,而用刑之過,持論之謬,其甚也猶如此也」云云,故「如此」先乎「甚」字者,所以甚之也。前節(jié)所引司馬相如傳與秦楚之際月表序可參觀,則知「如彼」「若斯」亦間用也。
[760]書大誥:王曰:‘爾惟舊人,爾丕克遠省,爾知寧王若勤哉!’——「若勤」者,「若此勤」也。但曰「若」者,省文也。
[761]孟梁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q云「以如此所為,求如此所欲」也。
[762]史禮書:人茍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茍利之為見,若者必害?!麟[云:‘人茍以貪生為見,不能見危致命,如此者必刑戮及身也?!?br />[763]漢賈誼傳:頑頓亡恥,奊詬亡節(jié),廉恥不立,且不自好,茍若而可?!钙埲舳伞拐撸浴钙埱胰绱硕纯伞挂?。

①【2.2.7】節(jié)論指名代字,「是」「此」之外有「斯」「茲」而無「若」。
② 楊云:此「夫」字無所指,乃連字,非代字也。馬氏以為起詞,大誤。今案:此「夫」亦可認為語氣助詞。

【2.5.3】約指代字又分兩種:一,后乎名、代諸字而以之重指者,則與所指名、代之字同次,蓋重指者必與所指相同也。二,后乎名、代諸字而為其分子者,則常在正次,蓋分子正次,分母偏次,乃約分之例也。凡約指代字之在賓次者,必先所賓焉。
【2.5.3.1】重指名代諸字者:皆、盡、悉、遍、都、咸、一、兩、具。
[764]孟告下: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人」名也,「皆」約指代字,后乎名而重指之,同在主次,而為「可」之起詞。
[765]孟盡下:眾皆悅之?!副姟棺忠嗉s指代字也,「皆」重指之。余與上同。
[766]左哀十六:王與二卿士,皆五百人當之,則可矣?!竿跖c二卿士」諸名,后以「皆」字,同在賓次,而為「當」字止詞,今先置焉。
[767]漢叔孫通傳:諸言盜罷之?!钢T言盜者」接讀代字也,「皆」字后之,同在賓次,而為「罷」字止詞。
[768]史匈奴列傳:朕與單于皆捐往細故。——「皆」字重指以前兩名,同在主次。
[769]韓新修滕王閣記:公至之日,皆罷行之。——「皆」字重指以前上文,而為「罷」字止詞。
[770]史封禪書: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笡堋埂肝肌箖伤附浴棺峙c「盡」字重指焉,而與之同次。
[771]漢高帝紀:余悉除去秦法,吏民皆按堵如故?!赶ぁ棺种刂浮赣唷棺?,而而兩字皆「除去」之止詞,故先置焉,猶云「其余秦法盡除去焉。」「字」皆重指「吏民」兩字。
[772]韓圬者傳:其它所以養(yǎng)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賴之。然人不可遍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第一「皆」字重指「具」字,并在主次。以后「皆」字與「遍」字,亦指「養(yǎng)生之具」,同在賓次而皆先焉。
[773]韓新修滕王閣記:洪江饒虔吉信撫袁,悉屬治所?!赶ぁ棺挚傊干习烁?。
[774]韓淮西事宜狀:據(jù)行營所追人額,器械弓矢一物已上,悉送行營充給。——「悉」者,重指「一物已上之器械弓矢」也,亦即「送」字止詞而先置焉。
[775]韓許國公神碑:悉有其舅司徒之兵與地?!赶ぁ拐咧刂赶挛闹副c地」也,今先于「有」字,所謂先其所賓也。
[776]漢賈誼傳: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副椤棺种刂盖白x,而為「疏舉」止詞,今先置者,先所賓也。
[777]史平準書:置平準于京師,都受天下委輸?!付肌棺种刂肝斨?,故在賓次,而先于「受」字者,先所賓也。
[778]韓答崔立之書:若都不可得……——「都」字亦重指上文之事。
[779]韓科斗書后:天下之欲銘述其先人功行,取信來世者,咸歸韓氏。——「咸」,皆也,解與前同。
[780]史曹相國世家: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敢弧棺?,皆也,悉也,猶云「悉遵蕭何所約束者」。
[781]韓高閑上人序:可喜可愕,一寓于書?!q云「凡可喜可愕之事盡寓于書」也。
[782]趙策:今大王垂拱而兩有之,是臣之所以為大王原也。——「兩」字重指上文,位于賓次而先焉。
[783]史蕭相國世家:以何具得秦圖書也?!妇摺棺种刂浮笀D書」,言所得無遺也,先于「得」字者,先所賓也。
以上所引約指代字與所指同次者。
【2.5.3.2】為名代諸字之分子者:莫、或、多、無、有。
[784]孟梁上:晉國,天下莫強焉?!q云「天下之國無強于晉國者。」
[785]左成十六:各顧其后,莫有斗心。——「莫」者,無人也。
[786]史項羽本紀:諸侯軍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縱兵?!改拐撸啾谥袩o一軍也。
[787]漢叔孫通傳:盡問諸生,諸生或言反,或言盜?!富颉拐撸干现T生中有其人也。①
[788]孟梁下:諸侯多謀伐寡人者?!q云「諸侯之中多有謀伐寡人者?!埂付唷棺终危钢T侯」偏次,猶分子與分母然。
[789]史平準書:商賈以幣之變,多積貨逐利?!付唷拐撸干藤Z中有多人也。
[790]史張耳陳余列傳:趙人多為張耳陳余耳目者,以故得脫出?!付唷拐?,趙人中有多人也。
[791]漢東方朔傳: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數(shù)?!付唷拐撸姆绞恐杏卸嗳艘?。
[792]韓送楊少尹序:道路觀者,多嘆息泣下,共言其賢?!付唷拐撸^者中不止一人也。
[793]漢高帝紀:相人多矣,無如季相?!笩o」者,于所相多人之中無人如季相者。
[794]史淮陰侯列傳: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無」者,項王所過之處,無一處不為所殘滅也。②
[795]漢賈山傳:雷霆之所擊,無不摧折者。——猶云「雷霆所擊之物無一物不為摧折」也。
[796]孟告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赣小拐?,二王中有一也。

以上所引約指代字皆為分子者。

○1「或」字,馬氏有三種不同的說法:此處說是約指代字,【6.1.4】節(jié)說是狀字,【8.2.4.1】節(jié)說是承接連字。
○2【5.7】節(jié)說「無」是動字。此處說是代字,非。

【2.5.3.3】又等字用于平列諸名之后,以概夫同類而未列者,諸字則先于同類諸名,且可先乎一讀者,凡皆用為統(tǒng)括之辭耳。
等。
[797]史蕭相國世家:今雖亡曹參等百數(shù),何缺于漢?——「等」字后于「曹參」本名,猶云「凡與曹參相似之人」也。
[798]又魏其傳:是以竇太后滋不說魏其等?!傅取拐撸俏浩湟蝗?,故言「等」以括之。
[799]又酷吏列傳:天下所少,寧賈姬等乎?——「等」者,賈姬之類也。
[800]又蕭相國世家:臣等身披堅執(zhí)銳,多者百余戰(zhàn),少者數(shù)十合。——「等」者,不止「臣」一人也。
[801]韓為人求薦書:如某等比?!馔?。
諸。
[802]史封禪書:至如八神諸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祠,行去則已?!钢T」字統(tǒng)指之辭,舉「明年凡山」以統(tǒng)其余也。此「諸」字置先于名。
[803]又: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諸」字亦先于名,「加」者,即上文諸祠所加之異數(shù)也。
[804]又匈奴列傳:諸引弓之民,并為一家?!钢T」字同上。
[805]漢宣帝紀:自今諸有大父母父母喪者,勿繇事?!钢T」字先于一讀,猶云「凡人之有大父母與父母喪者可免役」也。
[806]史叔孫通傳:諸言盜者皆罷之?!馔?。
[807]又魏其列傳:貴戚諸有勢在己之右,不欲加禮,必陵之?!q云「貴戚中凡有勢而在己之右者,不禮焉而必陵之?!?br />[808]又: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大猾?!钢T」字同上,幷弁于讀,猶云「諸所與交通者。」

【2.5.3.4】至凡、慮與大凡、大抵、大要、大歸以及亡慮、都計諸字,皆用以為總括之辭,亦可列諸約指代字。
凡。
[809]詩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810]孟告上:原凡同類者,舉相似也。
[811]史陸賈傳:陸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阜病棺秩?,法各異而如說文所云‘為最括之詞’者一也。
[812]又高帝本紀: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此「凡」字亦總括之意,先置。
[813]漢萬石君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舉集其門?!蔡枈^為萬石君?!恕阜病棺帜撕嫌嬛病*q云「五各二千石,合計為萬石」也。
[814]韓上于相公書:自幕府至鄧之北境,凡五百余里,自庚子至甲辰,凡五日。 ——兩「凡」字亦合計之意。
[815]又伯夷頌:今世之所謂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余,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阜踩恕拐?,常人也,不在此例。
[816]荀子榮辱:故與人善言,暖于布帛,傷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無所履者,凡言在也?!阜病拐?,皆也,舉也,謂禍福皆在于言也。
慮。
[817]漢書賈誼傳最習用: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
[818]又:一二指搐,身慮亡聊。
[819]又: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也。
[820]又:至于俗流失,世壤敗,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于耳目,以為是適然耳。
——諸「慮」字,師古皆訓為「念慮」之「慮」,似未是。①經(jīng)生家解作「率辭」,猶云「大率」也。
[821]荀子議兵: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無禮義忠信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險阨其下,獲其功用而已矣。——「慮率」二字,重言也。古書多有迭用兩字同意者,高郵以「焉慮」連讀,解作「亡慮」者,未免牽合。不知「無」字后大率煞以「焉」字,見后。②
古人以「凡」「慮」等字單用,不足以見總括之意,于是加以「大」字,冠以「亡」字,而「大抵」「大要」「大歸」亦寢用矣。
大凡、大率、大抵等。
[822]史吳世家: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复蠓病拐?,總計之也。
[823]又平準書:于是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复舐省拐?,「大概」之意。
[824]又禮書: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滅損,大抵皆襲秦故?!复蟮帧拐撸喙驾^而概之之詞。
[825]漢禮樂志:大氏皆因秦舊事焉。——「抵」「氏」同字。
[826]又王莽傳:大歸言莽當代漢有天下云。
[827]又陳萬年傳: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讇也。——「歸」是收束之所,「要」是總括之區(qū),與上引「抵」字亦所止之處,皆同義也。
[828]又食貨志:天下大氏無慮皆鑄金錢矣。——「大氏」「無慮」與「皆」字,三語同義。由是而
[829]孟子滕文公上:此其大略也。
[830]史記貨殖傳:此其大較也。
[831]又:大體如此矣。
[832]后漢袁術(shù)傳:天命符驗可得而見,未可得而言也。然大致受大福者歸于信順乎。
——所謂「大略」「大較」「大體」「大致」,為表詞、為起詞者,并是「大概」「大都」「大凡」「大段」總括之意。
[833]史記荊燕世家:臣觀諸侯王邸第百余,皆高祖一切功臣。
[834]漢書平帝紀:吏在位二百石以上,一切滿秩如眞。
[835]又路溫舒?zhèn)鳎和禐橐磺小?br />[836]又閉侯王表:秦據(jù)埶勝之地,騁狙詐之兵,蠶食山東,壹切取勝。
[837]又張敞傳:偷長曰:‘今一旦召詣府,恐諸偷驚駭,愿壹切受署?!?br />[838]禮大學: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朱注云:‘「壹是」,一切也?!T所引「一切」,索隱解作「一例同時」者,師古解為‘權(quán)時之事,如刀切物,茍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者,亦有解作「權(quán)宜之辭」者。愚案:「一切」者,亦約計辜較之意,其用法與約指代字相似,故附識焉。

○1章云:‘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師古曰:‘「慮」,大計也?!畱]非顧行也’,師古曰:‘念慮之中,非顧行之善惡也’。非皆訓為「念慮」之「慮」。
○2高郵指王引之。章云:王氏經(jīng)傳釋詞引荀子議兵篇曰:‘「其所以接下之百姓者,無禮義忠信,焉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險阨其下,獲其功用而已矣。」言無禮義忠信以接下,乃慮率用賞慶刑罰埶詐而已也?!瘲顐娮⒃唬骸秆蓱]」「無慮」,猶言「大凡」也?!秆伞躬q「乃」也,「慮」「率」,皆謂「大凡」也。

【2.5.4】互指代字,必合動字,以明其互為賓主也。蓋動字之行,有施有受,施者為主,而受者為賓,故有賓、主之次。互指代字,即自與相、交諸字,先于動字,即以表施者受者之為一也。①
自。
[839]莊人間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自」者,山林寇己,膏火煎己也,以明寇者、煎者與所寇、所煎者皆山木也,皆膏火也。如是,「自怨」「自艾」「自悔」「自傷」,皆此類也,此為自反動字,詳后。
前論「自」字已言之矣。
至動字之前加「相」字,而與「自」字或合或否者,明施者、受者所指不一,故有交互之行也。
相、交。
[840]漢陸賈傳:君何不交歡太尉,深相結(jié)?!赶嘟Y(jié)」者,明兩人彼此結(jié)納也。
[841]史衛(wèi)將軍列傳:時已昏,漢匈奴相紛挐,殺傷大當?!赶鄴潯拐撸鳚h軍與匈奴互相亂也。
[842]韓答楊子書:況又崔與李繼至而交說邪,故不待相見,相信已熟?!附徽f」者,即「相說」也,「相見」者,「彼此互見」也,「相信」者,「彼此交信」也。
[843]漢霍光傳:羣兒自相貴耳?!恕缸韵唷箖勺趾嫌??!缸韵噘F」者,各人自貴,又交相貴也。即謂光等自候,又彼此互候也。
孟子「相友」「相助」「相扶持」,又「相向」「相什佰」「相千萬」諸語,皆此類也。

○1呂叔湘相字偏指釋例(見漢語語法論文集)一文的注中說:‘此定義頗可議,施受合一與互指實為不相容之二事。自字表施受之為一,而二者既萃于一身,則「互」于何有?相字表相互,然必先有彼此而后有相互之可言,又烏得謂為施受合一?疑「先于動字」前脫「自字」二字。因馬氏于本節(jié)說明中又有「至動字之前加相字…… 明施者所指不一,故有交互之行」諸語也?!?br />實字卷之三
主次三之一
次者,名代諸字于句讀中應處之位也。次有四:曰主次,曰偏次,曰賓次,曰同次。今次其用法于左。
【3.1】凡句讀中名、代諸字之為起詞者,皆居主次,已詳于前。間有名字不為起詞而歸入主次者有三。①
【3.1.1】一,凡呼人對語者。泰西古語,名字因次而變,凡呼人之名別為一次。今之方言,其名不變者,呼人之次,概列主次。凡稱人,或本名或公名無常;而其位先呼后語者為比多,呼于后者變例也。
[1]論泰伯: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小子」者,曾子呼弟子之公名也。
[2]又公冶長:賜也,非爾所及也。——「賜也」,孔子呼子貢之名。
[3]漢東方朔傳:昔伯姬燔而諸侯憚,奈何乎,陛下!——「陛下」,公名也。
[4]史留侯世家:孺子,下,取履!——「孺子」者,呼之也。
[5]左定十四年: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夫差」,本名也。
[6]左僖三十二: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孟子」,本名也。
[7]史平原君列傳:公,相與歃此血于堂下!——「公」,公名也。
[8]莊逍遙游:歸休乎,君!——「君」亦公名。
[9]韓元侍御書:微之乎,子眞安而樂之者!——「微之」,本名也。
[10]史李將軍列傳: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腹世顚④姟拐?,乃應對之名,猶云「來者為誰?」應之曰「乃故李將軍也?!股w表詞也。
①文通原文這兩句的「起詞」之前皆有「止詞」二字,顯然有誤。楊氏刊誤斷定‘此處二「止詞」乃「表詞」之誤’,章氏校注本從之。但文通下面講「同次」時說:‘同次之例有二:一,用如表詞者’,即不應于此處說表詞居主次,更不應說在「起詞」之前。有可能「止詞」為誤衍,疑莫能明。今只刪「止詞」二字,不加「表詞」二字。至于[10]以「故李將軍」屬主次,并以‘蓋表詞也’為解,乃因此句無起詞,表詞無可用,因而不列于同次而置此與呼人對語之詞同列也。
【3.1.2】二,凡概嘆而呼及名字者。
[11]書堯典:帝曰:‘咨,汝義暨和!’——「義」「和」本名,因嘆而稱及也。
[12]詩周頌:噫嘻成王!——「成王」本名。
[13]左文元: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殺女而立職也。’——「役夫」者,呼而詈之之名也。
[14]史匈奴列傳:嗟,土室之人,顧無多辭。——「土室之人」,公稱也。
[15]史廉頗列傳:吁,君,何見之晚也!——「君」者,因嘆而稱之也。①
[16]楚策:嗟乎,子乎!楚國亡之日至矣!——「子乎」亦因嘆而及之。②公名后助以「乎」字者,以鳴不平也。
凡茲引稱諸名,皆以發(fā)其慨嘆之辭,上節(jié)所引,有惟呼以對語者,此兩者之微有不同也。

○1楊云:馬氏于「君」字逗句,非是?!妇鼓藙幼帧敢姟棺制鹪~,非呼名也。
○2【9.14】節(jié)引此例([九?1166])說「子」同「嗞」,是嘆字。與此說為公名不同。

【3.1.3】三,凡題書名、碑記者。
[17]史陸賈傳:號其書曰新語?!感抡Z」書名,今在句中,與「其書」同次。若但曰「新語」以額書名,則可視同主次。
[18]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氏集目錄。右二十四……篇?!藗鲀?nèi)記諸葛氏所著之書。
[19]韓黃陵廟碑:題曰湘夫人碑,今論其文,乃晉太康九年。又其額曰虞帝二妃之碑。
總之,書名、碑記以弁于書、碑之首者,皆可視同主次。
偏次三之二
【3.2】凡數(shù)名連用,而意有偏正者,則正者后置,謂之正次,而偏者先置,謂之偏次。
【3.2.1】偏次之用,不能枚舉。有以言正次之所屬者。
[20]莊秋水:且吾嘗聞少仲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猶云「仲尼所有之聞,伯夷所有之義」也,故其「聞」屬于「仲尼」,其「義」屬于「伯夷」也。
[21]漢賈誼傳: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q云「元王所有之子,即帝所有之從弟」也,亦此屬于彼之意。
[22]史淮陰侯列傳:夫隨廝養(yǎng)之役者,失萬乘之權(quán);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溉f乘之權(quán)」者,王侯所有之權(quán)也,「卿相之位」者,公卿所有之位也。
[23]孟梁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撐呐c上同。
[24]史貨殖列傳: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之味?!q云「聲色」所關(guān)之「好」,「芻豢」所有之「味」也。
有以言所有之度數(shù)者。
[25]史貨殖列傳: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民乎!——「千乘」「萬家」「百室」者,以別「王」「侯」「君」「公」國之大小也。
[26]漢王尊傳:一郡之錢,盡入輔家?!敢豢ぁ拐?,以言「錢」之多也。
[27]史叔孫通傳: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盖Ы稹拐?,言「裘」之價也。
[28]漢梅福傳:秩以升斗之祿,賜以一束之帛。——「升斗」言「祿」之度,「一束」言「帛」之數(shù)。
[29]史平原君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溉纭寡孕。赴偃f」言多,皆度數(shù)也。
有以言其形似者。
[30]左宣四: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言「狀」如「熊虎」,「聲」如「豺狼」也。
[31]史屈原列傳: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浴盖貒谷纭富⒗恰挂病?br />[32]莊胠篋: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能禁?!浴纲p」以「軒冕」,「威」以「斧鉞」也。
[33]史伯夷列傳: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言「士」如「青云」之高也。
有以言其地者。
[34]史秦始皇本紀:秦孝公據(jù)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笟ズ寡运笓?jù)」之固,「雍州」言所「擁」之「地」。
[35]又匈奴列傳:嗟,土室之人,顧無多辭?!竿潦摇拐?,言其處也。
凡春秋所言「齊侯」「魯侯」「晉侯」「吳子」者,皆此類也。
有以言其時者。
[36]莊徐無鬼:庶人有旦暮之業(yè)則勸?!傅┠骸拐?,言「業(yè)」之時也。
[37]荀子榮辱:行其少頃之怒,而喪終身之軀?!干夙暋埂附K身」,皆言時也。
[38]漢趙充國傳:齊三十日糧?!溉铡拐?,言所「齊」之「糧」可食「三十日」,言其時也。
更有言其故、其分、其效者??傊?,凡名字之用,非正意者,皆先置而為偏次也。
【3.2.2】偏、正兩次之間,「之」字參否無常。惟語欲其偶,便于口誦,故偏、正兩奇,合之為偶者,則不參「之」字。凡正次欲求醒目者,概參「之」字。
[39]孟公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q云「天之時」「地之利」「人之和」也。而偏、正各次皆奇,合而為偶,故不參「之」字,便于口誦。
[40]又離婁上:既竭目力焉∣既竭耳力焉。
[41]又離婁下:其事則齊桓晉文。
[42]又公孫丑上:如以朝衣冠坐于涂炭。
[43]又萬章下:君十卿祿。
又「天位」「天祿」「天爵」「人爵」「冬日」「夏日」「鼎肉」「輿薪」等語,偏、正字奇,皆不參「之」字。
[44]莊應帝王:無為名尸,無為謀府,無為事任,無為知主。
[45]史趙世家:毋為怨府,毋為禍梯?!陨纤?、正兩次皆奇字也,而偏次之用,一如靜字,合于正次以成一語,故不參「之」字也。
[46]孟離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仁」「義」「實」三奇字,此言「仁義之實」,欲其醒目,故參「之」字。
[47]又盡下:禹之聲,尚文王之聲?!赣碇暋?,其義同上。
[48]左宣十二:君之惠也,孤之愿也。
[49]又:參之肉,將在晉軍,可得食乎?——其義同上。
若在句中,偏、正兩奇而與動字、介字相連者,概參「之」字以四之。
[50]孟告下: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妇埂笎骸箖善孀郑线B「長」字,參「之」字以四之。
[51]又滕下:以兄之祿為不義之祿而不食也,以兄之室為不義之室而不居也?!感种摗埂感种摇?,上連「以」字,則四也。
[52]又公下:去則窮日之力而后宿哉!——「日之力」解同上。
[53]又萬上: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嗤?。
[54]漢兩粵傳: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溉酥蕖梗虾稀腹选棺?,「人之字」上合「孤」字,皆以四之。故「獨人父母」一句,已四矣,不加「之」字。
[55]史淮陰侯列傳: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溉酥帧埂溉酥亍?,同上。
[56]又游俠列傳: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飮,使之嚼,非其任,強必灌之?!附庵畡荨菇馊缟?。諸上所引,凡參「之」字者,雖為偶語計,而亦所以使正次之字更為醒目也。
至[57]孟公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q云「仁德中之一端」,「義德中之一端」,必參「之」字,正義方明。①
又或偏次字偶而正次字奇,與偏次字奇而正次字偶者,概參「之」字以四之。其或偏、正兩次皆偶者亦然,不參者非常例也。
偏次字偶,正次字奇者。
[58]孟子公孫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
[59]又公孫丑上: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
[60]又滕文公上: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饘粥之食∣顏色之戚,哭泣之哀——等語,不可仆數(shù)。
[61]莊天道: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62]史叔孫通傳: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
[63]漢東方朔傳:盡狗馬之樂,極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徑淫辟之路,是乃國家之大賊,人主之大蜮也。
[64]齊策:夫權(quán)藉者,萬物之率也,而時勢者,百事之長也。——以上皆參「之」字以四之也。
偏次字奇而正次字偶者。
[65]孟公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柑臁埂溉恕蛊巫制?,其正次字偶,參「之」字以四之。
[66]又滕上:子之兄弟,事之數(shù)十年。
[67]又:夫夷子信以為人之親其兄之子,為若親其鄰之赤子乎?
[68]又公下: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
[69]又萬上:太甲顛覆湯之典刑。
[70]又梁下:問國之大禁。——諸所引「子之兄弟」「鄰之赤子」「人之牛羊」「湯之典刑」「國之大禁」,皆參「之」字以四焉。
[71]左僖二十八:民之情*,盡知之矣。
[72]又昭四:冀之北,馬之所生。
[73]又成十三:鄭人怒君之疆場?!日Z,亦此類也。
至正、偏兩次皆偶者亦然。
[74]孟梁下:孟子之后喪踰前喪。——「孟子」與「后喪」,偏、正兩次皆偶,亦參「之」字,所以別也。
[75]又公下:不告于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肝嶙又摼簟雇?。
[76]又離下: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77]又萬下:一鄉(xiāng)之善士……天下之善士。
[78]又滕下: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等語,皆此例也。
[79]史商君列傳: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钢Z諾」「諤諤」狀字而用如名者。
[80]又韓非列傳: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敬?!杆f」「所敬」有偏正之意,用如名字,前已言矣。
[81]史封禪書:高祖之微時,嘗殺大蛇。
[82]左成八:三代之令王,皆數(shù)百年保天之祿。
[83]史叔孫通傳:叔孫通誠圣人也,知當世之要務。
[84]又汲鄭列傳:上不能褒先帝之公相,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
[85]韓祭十二郎文:雖萬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輟汝而就也?!弦骞?jié)內(nèi),偏、正次偶者,皆參「之」字。
偏次、正次間不參「之」字。
[86]史十二諸侯年表序: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辉弧竿拼呵镏x」。
[87]史封禪書: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論述六藝傳?!辉弧噶囍畟鳌埂?br />[88]史平準書:咸陽齊之大煮鹽,孔僅南陽大冶,皆致生累千金?!辉弧改详栔笠薄埂?br />[89]史蕭相國世家:以何具得秦圖書也?!辉弧盖刂畧D書」。
[90] 史張釋之列傳:人之無道,乃盜先帝廟器?!辉弧赶鹊壑畯R器」。
[91] 又陸賈傳:遺陸生為飮食費?!辉弧革囀持M」。
[92]漢東方朔傳:又壞人冢墓,發(fā)人室廬。——不曰「人之冢墓」「人之室廬」。
[93]史淮陰侯傳:臣請言大王功略?!辉弧复笸踔β浴埂?br />[94]又李將軍列傳: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不曰「軍之曲折」。
[95]漢陸賈傳:為社稷計,在兩軍掌握耳?!辉弧干琊⒅嫛耿凇竷绍娭莆铡拐?,大率偏、正次合幷,上下文字已偶矣,如加「之」字,又復數(shù)奇。如「為社稷計」「發(fā)人室廬」「為飮食費」「得秦圖書」「推春秋義」等語,皆四字矣,詞意頗足,故不加「之」字。至如「報天子軍曲折」「論述六藝傳」等句,不間「之」字,語方遒勁。
等句也,史記有「之」字,而漢書故刪去者,指不勝屈,今錄數(shù)則以示一斑,學者可自證也。
[96]史記季布列傳云:夫陛下以一人之譽而召臣,一人之毀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識聞之,有以窺陛下也。
[97]漢書季布傳云:夫陛下以一人譽召臣,一人毀去臣。
[98]史記又云: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于天下,顧不重邪!
[99]漢書則云:且仆與足下俱楚人,使仆游揚足下名于天下,顧不美乎!
[100]史記張耳陳余列傳云:夫以一趙尚易燕,況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而責殺王之罪,滅燕易矣。
[101]漢書張耳陳余傳云:而責殺王罪,滅燕易矣。
[102]史記項羽傳云:此亦天亡秦之時也。
[103]漢書項羽傳云:此亦天亡秦時也。
[104]史記又云:陳余為將,將卒數(shù)萬人,而軍巨鹿之北,此所謂河北之軍也。
[105]漢書則云:陳余將卒數(shù)萬人,軍巨鹿北,所謂河北軍也。
[106]史記又云: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
[107]漢書則云:宋義論武信軍必敗?!墒怯^之,「之」字加否無定例,漢書刪改史記數(shù)字,則成漢文,此筆削之妙也。
若如偏次平列多字,字數(shù)皆偶,而正次惟一奇者,概如「之」字以為別。正次字偶者,則無常焉。
正次字奇。
[108]孟梁下:謂棺槨、衣衾之美也。——「棺槨」「衣衾」兩偏次平列,猶云「棺槨之美與衣衾之美」也?!该馈棺制娑萌缑?,今為正次,前加「之」字以自別也。
[109]又公上:管仲、晏子之功。
[110]又滕上:獸蹄、鳥跡之道。
[111]又:悅周公、仲尼之道。
[112]又滕下: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113]又離下:豈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屬哉?
[114]又告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
[115]又盡上: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
[116]又梁上:雞、豚、狗、彘之畜?!染洌源死?。
[117]史平淮書:而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人,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yǎng)焉。
[118]韓毛穎傳:自結(jié)繩之代以及秦事,無不纂錄,陰陽、卜筮、占相、醫(yī)方、族氏、山經(jīng)、地志、字書、圖畫、九流、百家、天人之書,乃至浮圖、老子、外國之說,皆所詳悉。
[119]史十二諸侯年表序: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
[120]史蕭相國世家: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
[121]又: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122]左隱二:澗、溪、沼、沚之毛,蘋、蘩、蕰、藻之菜。
[123]莊在宥:于是天下始喬詰卓鷙,而后有盜跖、曾、史之行。
[124]史禮書: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飮食、嫁娶、喪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節(jié)文。
[125]漢東方朔傳: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
[126]史趙世家: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
[127]韓答侯繼書:至于禮、樂之名數(shù),陰陽、土地、星辰、方藥之書,未嘗一得其門戶?!陨纤哉我蛔?,而偏次平列者,各參「之」字以別也。
正次字偶。
[128]孟梁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闻级嗡淖制搅?,參以「之」字以相別。
[129]又盡上: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竿踝印蛊?,其正次三耦平列,又不參「之」字矣。
[130]史十二諸侯年表序:七十子之徒,口授其傅指,為有所刺耳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也?!肝霓o」正次字偶,其偏次四字先之,間以「之」字。
[131]韓應科目時與人書:蓋非常鱗、凡介之品匯、匹儔也?!赋w[」與「凡介」皆屬偏次平列,合成四字,其正次亦然。中間「之」字,文氣方不促也。
而[132]齊策:夫駑馬、女子筋骨力勁,非賢于騏驥、孟賁也?!q云「駑馬、女子之筋骨力勁」也,不間「之」字而句意亦明。
[133]漢陸賈傳: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眞定?!辉弧赣H戚、昆弟之墳墓」,而語氣更足。③
故正次字偶者,「之」字加否無常,要以便于口誦為則耳。
有兩、三偏次轉(zhuǎn)相屬者,「之」字參否無定。大約諸次字奇者概參「之」字,奇偶不一者,無定例也。
[134]禮檀弓:南宮絳之妻之姑之喪。——前三名皆偏次,遞轉(zhuǎn)相屬,其后各加「之」字以為別。而經(jīng)籍中如此句法,實所罕見。
[135]孟萬上:齊東野人之語也?!q云「齊東之野人之語」,前兩偏次遞屬,不參「之」字。
[136]史魏其列傳:魏其侯竇嬰者,孝文后從兄子也。——猶云「孝文后之從兄之子」也。
[137]又:所鎮(zhèn)撫多有田蚡賓客計*?!q云「田蚡之賓客之計*」也。
[138]漢霍光傳:今丞相用事,縣官信之,盡變易大將軍時法令?!q云「大將軍之時之法令」也。
[139]史刺客列傳:得趙人徐夫人匕首。——猶云「得趙人之徐夫人之匕首」也。④
[140]史游俠列傳: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飮,使之嚼,非其任,強必灌之?!q云「解之姊之子」也。上引五節(jié),兩偏次與正次皆輾轉(zhuǎn)相屬,皆無「之」字為間,而句意亦明,此古人用筆簡潔,若今人,正次之先必加「之」字,曰「孝文后從兄之子」,「田蚡賓客之計*」,「大將軍時之法令」「趙人徐夫人之匕首」,「解姊之子」,則文氣弱矣。
[141]史張釋之列傳:其后有人盜高廟坐前玉環(huán)?!q云「高廟坐前之玉環(huán)」。
[142]韓張中丞傳后敘: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猶云「雷萬春事之首尾?!顾齼晒?jié),三次遞屬,皆不參「之」字,義與上同。
凡言約分,母數(shù)偏次,子數(shù)正次。若母、子皆名者,概參「之」字。母為名字而子為靜字,或為代字,與母子皆非名者,「之」字加否,無常例也。
[143]孟公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仁之端」者,猶云「仁德中之一端」也,「仁」為母而「端」為子,故參「之」字以有別也。⑤余同。
[144]史匈奴列傳:匈奴人眾,不能當漢之一郡。——「漢之一郡」者,「漢郡中之一郡」也。
[145]又:乃解圍之一角?!竾唤恰拐?,「四圍之一角」也。皆約分也。
[146]漢律歷志: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q云「月行白道一周,合當二十九日又一日八十一分中之四十三分,即謂一日分為八十一分,而白道一周合當二十九整日,又日之四十三分」也。「四十三分」者,數(shù)名也,今為子,「日」為母,中間「之」字以別之。
[147]孟盡下:樂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獌杉s分,皆靜字也,中間「之」字。
[148]又滕上:其實皆什一也。——猶云「什分中之一」,母子皆數(shù),不參「之」字。凡約分子母皆數(shù)名者詳后。
[149]史平準書:是固前而欲輸其家半助邊?!讣野搿拐撸讣耶a(chǎn)之半」也。「家」,名而母也,「半」者,靜字而為子也。不參「之」字,其義亦同。
又約分,母為名而子為約指代字者,前已詳矣。子為接讀代字者,則「之」字參否無定。
參「之」字者。
[150]左文十三:請東人之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吾與之先。——「東人」母而名也,「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接讀代字也。⑥猶云「請東人中之能若是者」,中間「之」字以為別。
[151]史大宛列傳:而立宛貴人之故待遇漢使善者名昧蔡,以為宛王。——猶云「宛貴人中之善遇漢使者」也,亦加「之」字以為別也。
不參「之」字者。
[152]又平原君列傳: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q云「與食客中之二十人偕」也,不參「之」字。
[153]又魏其列傳:舉適諸竇宗室毋節(jié)行者,除其屬籍?!q云「諸竇宗室中之毋節(jié)行者」。
[154]又汲鄭傳:賈人與市者坐當死者五百余人?!q云「賈人與市者中坐當死者五百余人?!?br />[155]漢高帝紀:徒中壯士愿從者十余人?!q云「徒中壯士之愿從者」也。原文皆不參「之」字,其辭義亦不因之而晦。⑦
○1楊云:趙歧孟子注云:‘端,首也?!霜q今人之言「端緒」。
○2楊云:「為」介之,「社稷」司詞,「計」乃動字。馬氏認「為」為動字,「社稷」為偏次,「計」為名字,大誤。
○3楊云:「親戚」「昆弟」「墳墓」三項并列,非謂「親戚昆弟之墳墓」也。漢書兩粵傳載文帝詔書云:‘親兄弟在眞定者,已遣人存問?!酚浤显絺髟疲骸牡壅儋睦サ?,尊官原子賜寵之。’是佗昆弟在漢之證。
○4楊云:「趙人」乃加詞,加詞之下,例不得加「之」字。馬氏以為偏次,誤。
○5[143]與上[57]重,馬氏誤解「端」字之義,見上注①。
○6[150]「能與夫二三有司言者」是一讀,說「接讀代字」就只是「者」一字。
○7[152]至[155]諸例都說是分母與分子關(guān)系,即偏次與正次關(guān)系,而后面【3.4.3.5】節(jié)[349][351][354]三例與這里所引例句相同,卻說名后所續(xù)之讀是加詞,即同次,與此處說是正次不符。

賓次三之三
【3.3】名、代諸字,凡為動字之止詞與為介字之司詞者,則在賓次,已詳言矣。又句讀中,凡名字用以記地、記時、記價值、記度量、記里數(shù),類無介字為先者,皆可視同賓次。今且臚證于下。
【3.3.1】記地之式有四:一,所在之地;二,從來之地;三,所經(jīng)之地;四,所至之地。①史籍中記所在之地與所至之地,間無介字為先,故所記之列于賓次。②
記所在之地。
[156]史大宛列傳:于是天子始種苜宿、蒲陶肥饒地?!阜署埖亍拐撸浰N之地也,猶言「種之于肥饒之地」。今無介字以先之,「肥饒地」視同賓次。
[157]又張耳陳余列傳:項羽為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善地」「惡地」者,猶言「王之于善地惡地」也。
[158]又刺客列傳:見燕使者咸陽宮?!赶剃枌m」,猶言「見之于咸陽宮」也。
[159]又項羽本紀:于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新安城南」者,「坑之于新安城南」也。
[160]莊逍遙游:立之涂,匠者不顧?!噶⒅俊拐?,「立之于涂」也。
以上所引,皆記所在之地。
記所至之地。
[161]史游俠列傳: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不中訾。——「徙豪富茂陵」者,猶言「徙之于茂陵」也。此記所至之地,亦無介字為先。
[162]漢高帝紀: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驪山?!杆椭隗P山」也。
其它記地之式,有介字、動字為先者,無庸贅論。

○1參【5.4】節(jié)與【10.4.1】節(jié)。
○2此處用「故」字,似乎‘無介字為先’是列于賓次的原因,下【3.3.2】【3.3.4】節(jié)所說皆與此相同。但上文說‘凡為動字之止詞與為介字之司詞者,則在賓次’,第二章(代字章)也舉了很多例子。
【3.3.2】記時之式有四:一,事成之時;二,既往之時;三,幾時之久;四,未來之時。凡此四時,類無介字為先,故亦列于賓次。
[163]莊庚桑楚:南榮趎贏糧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七日七夜」,記路程之久。
[164]又徐無鬼:子不聞夫越之流人乎?去國數(shù)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見其所嘗見于國中者喜。及期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笖?shù)日」「旬月」「期年」等語,皆記去國久也。
[165]左僖二十八: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甘拍辍拐撸浖韧两裰畷r也。
[166]莊養(yǎng)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甘拍辍拐咄?。①
[167]漢李廣傳:將軍其率師東轅,彌節(jié)白檀,以臨右北平盛秋?!甘⑶铩拐撸I以日后師至之日也。②
[168]漢賈誼傳: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甘菚r」與「二十余」者,皆記時也。③
[169]莊逍遙游: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杆蕖古c「三月」皆記聚糧之久也。
[170]史張釋之傳:張廷尉事景帝歲余?!笟q余」者,記所事之久也。
[171]漢傅常等傳:元始中,錄功臣不以罪絕者?!冈贾小?,記其時也。
至于春秋之記年月日,與傳中之追記一事而言「初」者,皆記其時也。
[172]論語子路:三年有成∣為邦百年∣教民七年?!獎t記始終成事之久。
經(jīng)史記事,所在皆有,皆無介字為先,故以列于賓次。
①[166]「刀」后無動字,「十九年」應認為是語詞。
②楊云:王氏漢書補注引王先慎說云:‘「臨盛秋」即后世所謂「防秋」。唐書邢君牙傳:“田神功為兗鄆節(jié)度使,使君牙將兵屯好畤防盛秋”是也?!福和跽f是也。據(jù)此,則「盛秋」乃動字「臨」字之止詞,與尋常記時間之詞不同。
③楊云:「二十余」乃以滋靜字為「年」之表詞,非是記時之詞,不當與「是時」并論。

【3.3.3】又記地記時之語,率用「上」「下」「左」「右」「內(nèi)」「外」「中」「間」「邊」「側(cè)」等字,綴于地名、人名、時代之下,概無介字為先。蓋「上」「下」「內(nèi)」「外」諸字,即所以代介字之用,故泰西文字遇有此等字義,皆為介字。
[173]漢陸賈傳: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感U夷中」,言所處之地。
[174]又: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其一「馬上」者,言其處也。
[175]又:賈以此游漢廷公卿間?!搁g」者同上。
[176]史叔孫通傳:何足置之齒牙間?——「間」者同上。
[177]又:為綿蕞野外習之?!敢巴狻拐?,亦言處也。
[178]韓張中丞后傳敘: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秆采稀埂钙湎隆拐?,皆指所處之位也。
[179]齊策:臣之所聞,攻戰(zhàn)之道非師者,雖有百萬之軍,北之堂上,雖有闔閭吳起之將,禽之戶內(nèi),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間,百尺之沖,折之袵席之上?!弧干稀乖弧竷?nèi)」曰「間」曰「上」者,皆言其所也。
[180]史魏其列傳:所賜金陳之廊廡下。
[181]又:屏居藍田南山下。①——兩言「下」,皆指其處也。
[182]又匈奴傳:天子自將兵待邊?!高叀棺謫斡茫嘤浀匾?。②
[183]又張耳陳余列傳:遣人追殺王姊道中。——「道中」者,指其處也。
[184]又淮陰侯列傳:斬成安君泜水上?!笡偹稀拐?,記地也。
[185]又信陵君列傳:公子起為壽侯生前?!负钌啊拐?,指處也。
[186]又刺客列傳: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刚浴?,言死之所也。
[187]莊逍遙游:楚之南有冥靈者。
[188]又: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
[189]又:翱翔蓬蒿之間。
[190]又: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改稀埂副薄埂搁g」「山」「陽」諸字,皆指其所也。③
[191]又徐無鬼:久矣夫,莫以眞人之言謦欬吾君之側(cè)乎!——「側(cè)」者,亦指處也。
[192]漢張禹傳:上親拜壽禹床下?!复蚕隆拐?,指其處也。
[193]又外戚傳:手書對牘背。——「對牘背」者,記手書之處。
[194]又路溫舒?zhèn)鳎洪⒊?,何求而不得?——「下」者,指其處也?br />[195]韓送楊少尹序:于時公卿設(shè)供張,祖道都門外?!竿狻拐?,亦指其所也。
[196]莊秋水:我知之濠上也。——「濠上」記地。
[197]史陸賈傳:一歲中往來過他客,率不過再三過?!敢粴q中」者,猶云「于一歲之中」也。
[198]漢王尊傳:一尊之身,王期之間,乍賢乍佞,豈不甚哉!——「三期之間」,亦言其時之久也。
[199]莊庚桑楚:千世之后,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盖乐蟆怪笇碇畷r也。
[200]韓新修滕王閣記:令修于庭戶數(shù)日之間,而人自得于湖山千里之外?!笖?shù)日之間」同上。
[201]左成九: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浹辰之間,而楚克其三都,無備也夫!——「浹辰之間」亦同上。④
[202]韓送殷員外序:酒半……云云?!妇瓢搿拐撸鐣幸?。⑤
以上所引「中」「外」「間」「后」「半」諸字,皆以記時,而無介字先之者。
[203]莊秋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濠梁之上」記地,而先以「于」字為介。
[204]又庚桑楚:吾語女,大亂之本,必生于堯舜之間。——「堯舜之間」記時。
[205]漢汲鄭傳:黯質(zhì)責湯于上前?!干锨啊褂浧涮?。
[206]史平原君列傳:公相與歃此血于堂下?!柑孟隆拐?,指其所。
以上所引「上」「下」「間」等字,皆記地記時,更以介字先之者。

○1章云:此為漢書竇嬰傳文,史記「下」上有「之」字。
○2楊云:此「邊」字謂「邊境」,已獨立成一名詞,不當與附在名詞之下之「上」「下」「左」「右」「內(nèi)」「外」等詞并論。
○3楊云:「山」字與「南」「北」「間」「陽」諸字,虛實不同,不當并列。
○4楊云:「千世之后」,固指將來之時。韓文與左傳皆敘已然之事實,何乃云‘同上’耶?
○5「半」是數(shù)詞,與「上」「下」等不同。

【3.3.4】凡記價值、度量、里數(shù)之文,皆無介字為先,故以列于賓次。
[207]莊田子方: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付帧拐?,言足垂石外之度也。
[208]又逍遙游:請買其方百金?!赴俳稹拐撸再I方之價也。
[209]史陸賈傳:賜陸生橐中裝直千金?!盖Ы稹寡蚤医鹚抵畠r也。①
[210]漢東方朔傳:朱儒長三尺余,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溉哂唷埂敢粐啊辜啊付偎氖?,凡皆言度量也。
[211]又霍光傳:長財七尺三寸。——「七尺三寸」,言身度也。
[212]史晏子列傳: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赴顺摺拐?,亦言身度也。
[213]莊達生:孔子觀于呂梁,縣水三千仞,流沫四十里?!溉ж稹寡远?,「四十里」言里。
[214]史十二諸侯年表序: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赴倮铩埂肝迨铩梗运庵飻?shù)。
[215]又馮唐傳: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差六級?!噶墶拐?,言所差之度。
[216]又魏其列傳: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敢诲X」者,言所直也。②
[217]又貨殖列傳:自*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千里」者,言沃野之里數(shù)也。
[218]漢李廣傳:未到匈奴陳列二里所止?!付锼拐?,二里余也,言相間之里數(shù)也。
[219]史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咐锼雇衔?。
[220]漢溝洫志:水適至堤平,計出地上五尺所。——「五尺所」言出地之度也。
[221]又趙充國傳: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萬余枚,皆在水次?!噶f余枚」言伐木之數(shù)也。
[222]史廉頗列傳: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斗米」「肉十斤」③者,言所食之量也。
[223]又大宛列傳:烏孫在大宛東北可二千里?!付Ю铩拐撸韵嗳ブ飻?shù)也。
[224]又:控弦者可一二十萬?!敢欢f」言數(shù)也。
[225]又留侯世家:為鐵椎,重百二十斤?!赴俣铩?,記量也。
[226]漢外戚傳:昏夜平善,鄉(xiāng)晨傅绔襪,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晝漏上十刻而崩。——「十刻」者,記漏度也。
[227]又賈山傳: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shù)十仞,東西五里,南北千步?!笖?shù)十仞」言高度也,「五里」「千步」,言廣袤之度也。
[228]又: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肝迨健箯V度也,「三丈」者,相間之度也。
上引諸書,或言價,或言度、量、里數(shù),皆無介字為先者,故以列于賓次。
①②楊云:「直」是外動字,「千金」「一錢」乃止詞,本不當有介詞,馬氏列入無介字為先者,不合。
③「斗米」應作「斗」,「肉十斤」應作「十斤」。
【3.3.5】更有名字不為起詞而置先動字,或言所事之緣由,或言所用之官,或狀形似者,皆可視同賓次。
[229]史陸賈傳:乃病免家居?!覆 拐撸颉覆 苟该狻?,言「免」之緣由也?!讣摇拐?,言所居之處,狀其「居」也。「病」「家」二字,名也,而各在「免」「居」兩動字之先,既非起詞,故視同賓次。
[230]又留侯世家:陛下輕士善駕,臣等義不受辱?!噶x」者,言「不受辱」之故也,余同上。
[231]又商君列傳:我言若,王色不許我?!干拐?,王所見于面者,以見其「不許」也。
[232]又禮書:二者心戰(zhàn),未能自決。——「心戰(zhàn)」者,交戰(zhàn)于心中也。
[233]莊知北游:故九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胎」「卵」者,言所從生也。
[234]漢萬石君傳:萬石君必朝服見之?!赋拐?,言往見之容也。
[235]史魏其列傳:乃效女兒呫囁耳語?!付Z」者,以「耳」與「語」也。
[236]又:腹誹而心謗。——「腹」「心」者,所用之官司也。
[237]又平原君傳:十九人相與目笑之。——「目」者,所以「笑」也。
[238]又:毛遂左手持盤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缸笫帧埂赣沂帧拐?,皆所以為事也。
[239]韓上于相公書:手披目視,口詠其言,心惟其義。——「手」「目」與「心」,皆所用之官司也。
[240]又潮州謝表:故遣刺史面問百姓疾苦?!该鎲枴拐?,猶身親問也。
[241]又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缚凇埂甘帧雇?。
[242]漢萬石君傳:因長老肉袒固謝罪,改之乃許?!溉馓弧拐撸巍钢x罪」之狀也。
[243]漢汲鄭傳:黯褊心不能無少望?!格坌摹拐?,言所以「望」之故也。
[244]史信陵君傳:公子威振天下?!竿拐?,所以「振天下」者也。
他如屈原傳之「蟬蛻」,賈誼過秦論之「席卷」,韓文之「蜂屯」「蟻雑」「刃迎」「縷解」「神思」「鬼設(shè)」等語,諸名之先于動字者,皆所以狀之也,故視同賓次。
同次三之四
【3.4】凡名、代諸字所指同而先后并置者,則先者曰前次,后者曰同次。至前次、同次,或一名也,一代也,或皆名也,或皆代也,皆可。
同次云者,猶言同乎前次者。同乎前次者,即所指與前次所指為一也。凡主、賓、偏三次皆可為同次,則皆得為前次。
同于主次。
[245]史禮書:自子夏,門人之高弟也。——「子夏」為前次,「門人之高弟」者,即「孔門弟子之高者」,故「高弟」為表詞,亦指子夏,與子夏同,故曰同次。
[246]莊達生:臣,工人,何術(shù)之有?——「臣」為鐻者自稱,「工人」,重稱所執(zhí)之事?!腹と恕顾竿酢赋肌梗省赋肌篂榍按?,「工人」為同次。
[247]漢陸賈傳:足下,中國人。——「足下」,呼佗也,「中國人」者,表其所自出也?!缸阆隆骨按?,「中國人」同次。
[248]韓順宗實錄:伾,杭州人。
[249]又:執(zhí)誼,杜黃裳子壻?!c前同解。
[250]漢霍光傳:臣,外國人,不如光?!啊?br />[251]史貨殖列傳:夫倮,鄙人牧長,清,窮鄉(xiāng)寡婦,禮抗萬乘,名顯天下,豈非以富邪?——亦與前同。
[252]莊駢拇:臧與榖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付恕古c「臧」「榖」同次。
以上所引皆主次。
同于賓次。
[253]楚策:遂生子男,立為太子?!缸印?,賓次而為前次者,「男」,表其所生之子為男也,指同乎「子」,故為同次。①「立為太子」者,猶云「立之為太子」也,故前次為「之」字,不言而喻,「太子」其表詞,而為同次也。
[254]韓答呂醫(yī)山人書:務欲進足下趨死不顧利害去就之今于朝,以爭救之耳?!岗吽啦活櫪θゾ椭恕梗佑凇缸阆隆怪?,與為同次,而皆賓次。
同于偏次。
[255]史信陵君列傳:公子姊為趙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腹渔ⅰ骨按?,「夫人」其同次,皆在主次?!岗w惠文王弟」前次,「平原君」其同次,皆在偏次。
[256]韓許國公神道碑銘:悉有其舅司徒之兵與地?!钙渚恕拐?,前次,「司徒」其同次,皆在偏次。
①楊云:古人稱子曰「子男子」,稱女曰「子女子」。楚策「子男」即「子男子」也。馬氏析「子男」為二名,誤。
【3.4.1】同次之用有三:
一、申言以重所事也。
[257]公宣十二:莊王親自手旌。——「親自」代字,與「莊王」同次,申言之,所以鄭重乎「旌」也。
[258]史張釋之列傳:此人親驚吾馬?!赣H」同次,實指「此人」,所以重其罪也。
[259]又萬石君傳:取親中帬廁牏,身自浣滌?!干碜浴怪匮?,與起詞同次,以表其孝也。①
二,重言以解前文也。
[260]史留侯世家: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強秦?!笍娗亍拐?,「讎」之同次,解所報之「讎」也。②
[261]史項羽本紀:與漢戰(zhàn)滎陽南,京索間?!妇┧鏖g」同次,解「滎陽南」之所在也。
[262]左昭三:則猶有先君之適及遺姑姊妹若而人?!溉舳恕雇?,重括以前所稱也。
[263]史淮陰侯列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國士」者,同次,所以稱「信」也。
[264]漢南粵傳:朕高皇帝側(cè)室之子?!競?cè)室之子」同次,「朕」自稱,以明所自也。
[265]史馮唐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讣胰俗印雇?,以言「士卒」若何人也。
[266]又:且云中守魏尚,坐上功首虜差六級?!肝荷小雇危悦冈浦惺亍挂?。③
[267]左定十:公會齊侯于祝其,實夾谷?!笂A谷」者,以正「祝其」之稱也,因與同次。
[268]漢匈奴列傳:何但遠走亡匿于幕北寒苦無水草之地為?——「敗亡之虜」,以解「臣」之無可為也,與「臣」同次。
[269]史淮陰侯傳:今臣敗亡之虜,何足以權(quán)大事乎?——「敗亡之虜」,以解「臣」之無可為也,與「臣」同次。
[270]趙策:今秦,萬乘之國,梁亦萬乘之國。俱據(jù)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獌伞溉f乘之國」,各為「秦」「梁」之同次,解所以對比也。
三、疊言以為驚嘆也。④
[271]莊大宗師: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獌珊簟肝釒煛梗試@美之也。
[272]榖僖十:天乎天乎!國,子之國也,子何遲于為君?——兩呼「天」者,明其無告也。
[273]史馮唐列傳:臣誠愚,觸忌諱,死罪死罪?!獌煞Q「死罪」,以申儆也。
[274]又李斯列傳:趙高曰:‘時乎,時乎,間不及謀。贏糧躍馬,唯恐后時?!獌珊簟笗r」者,以發(fā)深省也。
[275]論先進:噫!天喪予,天喪予!——重言一句以自嘆也。凡重言一句,皆有警嘆之意,故重言之句亦引之。
[276]公哀十四: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匮浴甘霝閬碓铡?,警辭也。
[277]論語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278]又為政: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等句,皆以發(fā)其警省,故重言耳。
①「親」「親自」「身自」在這里都不應看作代字,參【2.2.9】節(jié)注①。故不存在「次」的問題。
②楊云:「為韓報讎強秦」,乃「為韓報讎于強秦」之省略,在口語當為「給韓向強秦報讎」。馬氏認「讎」與「強秦」為同次,誤。
③楊云:「云中守」,加詞,在同次,「魏尚」當在本次。 今案:馬氏之所以說「魏尚」是同次,乃是根據(jù)他給「同次」所下的定義,他在本節(jié)開頭說:‘凡名、代諸字,所指同而先后并置者,在先者曰前次,后者曰同次?!@種定義,有時不甚妥。楊氏批評是對的。
④楊云:迭句與同次無涉,此等例句當移入句論內(nèi)。
【3.4.2】同次之例有二。
一,用如表詞者,其式六:
【3.4.2.1】一,凡靜字用為表詞者,亦在此例,蓋與所表者同也。①
[279]史屈賈傳: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所有「約」「微」「潔」「廉」四靜字,各表其起詞而與之同次焉。
[280]又大宛傳: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负谩拐?,「馬」之表詞。
[281]左文二:吾見新鬼大,故鬼小?!复蟆埂感 拐?,「新故鬼」之表詞。
[282]史蕭相國世家: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貧」以言「東陵侯」,「美」言「瓜」,皆與同次。
[283]莊齊物論:故為是舉莛與改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傅劳橐弧拐撸q云「道則通所舉者之為一」也。故「一」者表所舉者之相同,隱與所舉者為同次。
[284]孟離下: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一也」者,表三史之相同也。
[285]漢張敞傳:今太后資質(zhì)淑美,慈愛寬仁,諸侯莫不聞?!磺徐o字以贊「太后」,皆同次。
[286]韓原毀: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钢匾灾堋挂匝怨啪又肛熂骸?;「輕以約」以言其「待人」,皆為表詞,而各與起詞同次。
[287]韓盛山十二詩序:人謂韋侯美士,考功顯曹,盛山僻郡。——「美士」表「韋侯」,「顯曹」表「考功」,「僻郡」表「盛山」,皆與同次。此則以名字為表詞矣。
①楊云:馬氏前云:‘「次」者,名、代諸字于讀句讀中應處之位也。’則「次」之屬于名、代甚明。馬氏此條下皆舉靜字作表詞之例,絕不舉名、代作表詞之例,非是。蓋靜字本無次也。 今案:楊說是,唯[287]是名字作表詞之例。
【3.4.2.2】二,凡注解之句,概以「也」字為煞者,其表詞或為名字,或為一讀,而其次必同乎起詞。蓋注解者,所以決起、表兩詞之為一也。
[288]莊逍遙游: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猶云「南冥即天池之地,齊諧即志怪之書?!构省柑斐亍古c「南冥」同次,「志怪」與「齊諧」同次。
[289]禮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云云?!私宰⒔庵?,所注者必與所解者同次。①
而公榖二傳,往往以問答之讀為注解。夫所答必大應其所問,故答者必與問者同次。學者可檢閱之。
①楊云:當云「志怪者」與「齊諧」同次。
【3.4.2.3】三,凡「封」「拜」「傳」「稱」諸動字后,概加「為」「是」諸字,而后或用名字或用靜字為表詞,則其表詞必有與為同次者。
[290]史陸賈傳:陸生卒拜尉他為南越王?!赴荨棺趾?「南越王」與「尉他」同次,此與前兩節(jié)同義。蓋所間「為」字,即用以決前后兩詞之為一也。
[291]又李將軍列傳:后 廣轉(zhuǎn)為邊郡太守?!高吙ぬ亍古c「廣」同次。
[292]又汲鄭列傳:乃召拜黯為淮陽太守。——「淮陽太守」與「黯」同次。
[293]漢霍光傳:時年十余歲,任光為郎?!咐伞古c「光」同次。
[294]韓烏氏廟碑:壬辰,詔用烏公為銀青光祿大夫,河陽軍節(jié)度使,兼御使大夫,封張掖郡開國公?!笧椤棺趾笠磺泄倜?,與「烏公」同次。
[295]又記宜城驛:驛東北有井,傳是昭王井?!甘恰棺趾蟆刚淹蹙古c上「井」字同次。凡「傳」「述」「稱」「謂」諸動字后用「為」字者,率皆如此。
[296]左僖二十八: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nèi)史叔策命晉侯為侯伯。——「侯伯」與「晉侯」同次。
[297]莊知北游: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神奇」與「臭腐」并為同次。
[298]史叔孫通列傳:夫天下合為一家?!病富埂负稀怪T動字后有「為」字者視此。
【3.4.2.4】四,史籍中往往用「以為」二字?!敢詾椤褂袃山猓阂蛔髦^辭者,①則「以為」二字必聯(lián)用,一作以此為彼者,則「以為」二字可拆用,而「為」字先后兩語必同次。
[299]禮文王世子:武王對曰:‘夢帝與我九齡?!耐踉唬骸詾楹我玻俊恕敢詾椤?,謂辭也,猶云「女謂何如」也,非此例也。
[300]晉語: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少」「遠」皆靜字,各與「尹鐸」「晉陽」同次?!副匾詾闅w」者,猶云「必以晉陽為所歸之地」,「歸」與「晉陽」同次。
[301]燕策:不量輕弱,而欲以齊為事。——「事」與「齊」字同次。
[302]漢馮唐傳:景帝立,以唐為楚相?!赋唷古c「唐」同次。②
「以為」二字,經(jīng)傳習見,變用不一,后詳。
①「謂辭」即指有「認為」義的動詞。
②對[302],馬氏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此處說‘「楚相」與「唐」同次’,[四?370]與此例重,但彼處說「為」有「作為」義,是動字,「楚相」是「為」的止詞,居賓次。
【3.4.2.5】五,凡靜字先后動字以狀起詞者,應與起詞同次。
[303]漢萬石君傳:內(nèi)史慶醉歸。——「醉」者,所以狀「慶歸」歸之容也;先乎動字,與「慶」同次。
[304]史貨殖列傳: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副杩犊?,皆做靜字用;后乎動字,以形丈夫游戲之狀也。
[305]漢霍光傳:出入禁闥二十余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感⌒闹斏鳌菇造o字,后乎動字,言霍「二十余年出入禁闥」之容也。
[306]史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掳俗纸造o字,以言項王「見人」之容也。
[307]漢東方朔列傳:臣朔少失父母,長養(yǎng)兄嫂。——「少」「長」靜字,先乎動字,以言朔「失」「養(yǎng)」之時也。
[308]又賈誼傳:先王執(zhí)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jù)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笀浴埂感拧埂笩o私」皆靜字,各后其動字以狀起詞。諸引所有靜字,皆狀起詞,故與起詞同次。①
①馬氏本節(jié)所列同次,最無道理,[303]的「醉」是內(nèi)動字,按照【6.2.3】節(jié)的說法,「醉」應是假借為狀字的,同于[六?72]「立誅之」的「立」;既已假借為狀字,便無次可言。與「醉」字作用相同的【3.3.5】節(jié)[229]「病免家居」的「病」「家」也是狀字的,馬氏卻說居于賓次,與此同次之說矛盾。[307]的「少」「長」等也是狀動字形「失」「養(yǎng)」的,不應論次。
【3.4.2.6】六,凡「謂」「言」諸動字,訓「是為」「解為」之意者,則先后兩語,所次必同,蓋其后猶表詞也。
[309]孟告上:生之謂性?!感浴古c「之」「生」同次,猶云「生謂之性」也。
[310]又滕下:此之謂大丈夫?!q云「此之謂大丈夫」也。
[311]史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nèi)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三句同上。
[312]左莊二十二:是謂觀國之光?!酚涥?世家作「是為」。故「是謂」者,猶「此為」也。「光」與「是」同次。推此,「所謂」二字,義亦相同。
[313]禮大學: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感奚怼古c「所」同次,而「所」字與下文「者」字互指。
[314]左隱三:且夫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所謂六逆也。——此「所」字指上文,而「六逆」與「所」同次。
[315]漢高帝紀: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時時冠之。乃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也?!恕杆棺?,上指「竹皮冠」?!竸⑹瞎凇古c「所」同次。
[316]易系辭:德言盛,禮言恭?!甘ⅰ埂腹А箖勺郑鳛楸碓~。
[317]左僖十五:歲云秋矣?!盖铩古c「歲」同次。
[318]左成十二:日云莫矣?!改古c「日」同次。
總之,動字之后,或名、代諸字,或靜字,用如表詞者,必與前詞同次。
【3.4.3】其二,用如加詞者,式有六。凡名、代、動、靜諸字所指一,而無動字以為聯(lián)屬者,曰「加詞」。詳觀本節(jié)初引諸文可知。
【3.4.3.1】一,凡官銜、勛戚諸加詞先后乎人名者,皆曰「加詞」。
[319]史陸賈列傳:右丞相陳平患之?!赣邑┫唷构倜佑凇戈惼健谷嗣?。
[320]又項羽本紀:項王乃謂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等曰?!负4汉睢箘酌?,「大司馬」官名,加于「曹咎」人名之先。
[321]漢趙充國傳:今先零羌楊玉,此羌之首帥名王,將騎四千?!甘讕浢酢构賱字?,附于「楊玉」本名之后。①
[322]史李斯列傳:乃求為秦相文信侯呂不韋舍人?!盖叵辔男藕睢挂喙賱字?,加「呂不韋」本名之先,而皆在偏次。
[323]史廉頗列傳: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格R服君」勛名,加于「趙奢」本名之先,皆為偏次。又「子」者五倫之名,加于「趙括」本名之先。
[324]對:嘗與其父奢言兵事?!父浮挂辔鍌愔佑凇干荨贡久?。
[325]漢黃霸傳:侍中樂陵侯高,帷幄近臣,朕之所自親,君何越職而舉之?——此句加詞,有「侍中」官名,「樂陵侯」勛名,「帷幄近臣」職名,「朕自所自親」,「所」字加詞,在氏族「高」姓之先后。又「之」字重指前名,亦加詞也,詳下。②
[326]韓與鄭相公書:孟之深友太子舍人樊宗師,比持服在東都,今已外除,經(jīng)營孟家事,不啻如己。——「友」者,五倫之名,「太子舍人」官名,加于「樊宗師」本名之先。其官銜勛戚諸名概先置,而謂之加詞者,蓋以本名乃諸名所加之本也。否則以后之者為加詞,亦無不可。
總之,諸名先后連置,而所指同者,則所次同,同則必有為之加詞者矣。
○1楊云:此節(jié)馬氏述加詞,「首帥名王」明是作詞用,表明楊玉之為何如人者,何乃以為加詞耶?蓋馬氏謂凡官銜勛戚皆為加詞,故致誤認。
○2楊云:「帷幄近臣」明是表詞,馬氏以其與「侍中」「樂陵侯」相類,而不顧其組織不同,遂以為加詞,一誤也?!鸽拗杂H」亦表詞。馬氏以「所」為加詞,二誤也。霸薦史高,「高」乃人名,馬云‘氏族高姓’,三誤也?!钢棺执厦~之「高」,乃「舉」之止詞,既非加詞,并非下文馬氏所謂先置一句前之「之」字。馬氏以為同次,四誤也。
【3.4.3.2】二,凡諸詞相加,所稱雖同,而多后殊時者,亦曰加詞。
[327]韓考功員外盧君墓銘:余之宗兄,故起居舍人君,以道德文學伏一世?!腹势鹁由崛恕梗倜髌淝盀樯崛艘?,今與「宗兄」同次,亦曰加詞。
[328]史汲鄭列傳: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艘浴杆馈埂干箖蓜舆~同指一人所歷之境,「貧」「富」「貴」「賤」四靜字亦然。②
[329]韓河南府同官記:于泛水主簿,則得故相國太子賓客滎陽鄭公?!?、今兩官名,同指一人。
○1應為「故起居舍人君」。
○2按句意,「死」與「生」,「貧」與「富」,「貴」與「賤」,皆分指兩方,此云‘同指一人所歷之境’,誤。
【3.4.3.3】三,約指、逐指代字,加于名、代諸字之后,以為總括之辭者,曰加詞。①
[330]史項羽本紀: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附浴辜s指代字,總結(jié)「若屬」所指諸人,皆與同次。
[331]漢朱云傳:所過皆敬事焉?!附浴拐?,重指所過之處也。
[332]史張陳列傳:秋亳皆高祖力也?!附浴怪浮盖镔瘛顾碇T事也。
[333]漢趙廣漢傳:其后強宗大族,家家結(jié)為仇讎?!讣壹摇躬q逐指代字,分指「強宗大族」也。
[334]又司馬遷傳: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妇恪棺旨s指以上兩人也。
[335]莊齊物論: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妇恪棺植⒅敢陨先?、己諸稱也。
[336]趙策:破趙,則封二子者各萬家之縣一。——「各」者,分指二子。
此節(jié)可與逐指、約指諸節(jié)參觀。②
①「皆」「俱」「各」等字不應歸入代字,自不必認為加詞。
②此指【2.5.1】【2.5.3】兩節(jié)。
【3.4.3.4】四,凡先提一事而后分陳者,亦曰加詞。
[337]左昭四:晉有三不治:國險而多馬,齊楚多難,其何敵之有?——「三不殆」總提,「國險」「多馬」「多難」加詞,歷數(shù)其「三不殆」也。
[338]論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肝男兄倚拧?,歷數(shù)「四教」也。
[339]又先進:德行,顏淵、閔子騫。①
[340]又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②
[341]又: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源祟愐病?br />[342]史高帝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笟⑷苏咚馈怪痢傅肿铩?,乃歷數(shù)「三章」也。
[343]又商君列傳: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344]又李將軍列傳:其治。米鹽大小事,皆關(guān)其手。③——先言「其治」,下敘所治之事。
[345]又叔孫通列傳:儀,先平明謁者治禮……云云。——至「以次奉賀」,皆歷數(shù)早朝之儀,而「儀」字先提。
[346]漢司馬遷傳: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譽,自結(jié)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zhàn),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積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游光寵?!鶖ⅰ干现埂复沃埂竿庵埂赶轮?,四者之「不能」,皆所以「自惟」之事。④
[347]韓論小功不稅書:小功服最多:親則叔父之下殤,與適孫之下殤,與昆弟之下殤,尊則外祖父母,常服則從祖祖父母?!缸疃唷购?,皆歷數(shù)「小功之服」也。
[348]又韋公墓志銘:故事,使外國者,常賜州縣官十員,使以名上,以便其私,號私覿官?!腹适隆箍偺?,以下敘明其事也。
①「德行」,是指方面,意即「在德行方面……」,與「顏淵、閔子騫」非同次。
②「怪、力、亂、神」是「不語」的止詞,非同次。
○3章云:李廣傳無此語。
○4「上之……」「次之……」等是「自惟」的止詞(賓次),與「自惟」非同次。
【3.4.3.5】五,起詞、止詞后,凡系讀以為解者,亦曰加詞。
[349]史河渠書: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纲⑿∏梗渲鹪~,「披山通道者」,所以解「佗小渠」也。
[350]韓師說: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古之圣人」,起詞,「其出人也遠矣」,續(xù)加之讀也。
[351]楚策:于是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為楚幽王也?!咐顖@女弟」,讀之起詞,「初幸春申君有身……」,續(xù)加之讀也。
[352]莊天運: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副恕蛊鹪~,「人之所引」,加讀也。
[353]左襄十四:賜我南鄙之田,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改媳芍铩梗乖~也,續(xù)加兩讀以解之。①
[354]史曹相國世家: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缚簟?,「擇」之止詞,后加讀以解之。
若此之數(shù),不可勝道,參觀接讀代字,可加詳焉。
①[352]「人之所引」是「彼」的表詞,非加詞。[353]「狐貍所居」「豺狼所嗥」是「南鄙之田」的表詞,非加詞。
【3.4.3.6】六,凡動字、名字歷陳所事,后續(xù)代字以為總結(jié)者亦曰加詞。
[355]莊大宗師: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謂坐忘?!笁櫋埂各怼埂鸽x」「去」諸動字但言事,「此」代字也,統(tǒng)指以前四項,而為句之起詞。
[356]漢鼌錯傳:丈五之溝,漸車之水,山林積石,經(jīng)川丘阜,*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車騎二不當一?!笱浴腹蟆埂搁L戟」「矛鋌」諸地,句法相同?!复恕棺挚傊干衔?。
[357]漢劉歆傳:夫可與樂成,難與慮始,此乃眾庶之所為耳?!复恕棺种刂干衔摹?br />[358]漢賈誼傳:禮義廉恥,是謂四維?!甘恰棺挚傊杆拿?。
【3.4.4】又或句中止詞先置句首,而于動字后以「之」字重指者,亦可附于同次之列。以兩者所指一事,又同一次也。
[359]左僖二十八:險阻艱難,備嘗之矣?!钢怪冈~,重指「險阻艱難」也。名手「險阻艱難」既為止詞而置先句首者此也。下文同。
[360]又:漢陽諸姬,楚實盡之?!钢古c上同。
[361]論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钢怪浮冈娙佟挂?。
[362]又述而: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钢怪浮甘ト恕?。
[363]燕策: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之」指「死馬」。
[364]史汲鄭傳:大將軍青侍中,上踞廁而視之。——「之」指「侍中」①。
[365]韓送陳秀才彤序:潁川陳彤,始吾見之楊湖南門下。——「之」指「陳彤」。
[366]韓重修滕王閣記:其江山之好,登望之樂,雖老矣,如獲從公游,尚能為公賦之?!钢怪妇涫住附街谩古c「登望之樂」也。
[367]史管晏列傳: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之」指「管仲」。
【3.4.5】由是,凡句中主次或偏次先置句首,而后以「其」字重指者,亦此例也。
[368]史老莊列傳: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钙洹棺纸詾橹鞔危瑔栔浮给B」「病」「獸」三名字也。
[369]韓獲麟解:角者,吾知其為牛;鬣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②——同上。
[370]莊駢拇:故此數(shù)子,事業(yè)不同,名聲異號,其于傷性以身為殉,一也。——「此數(shù)子」者,空置句首,不屬下文,「其」字在主次重指之。
[371]孟滕下: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歌鹘齿嗇洝箍占木涫祝c下文無涉,「其」字偏次重指之。
[372]論雍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遠仁?!?。
[373]韓送楊少尹序:今楊與二疏,其意豈異也!——「其」字同上。
[374]史馮唐列傳:馮唐者,其大父趙人,父徙代,漢興,徙安陵?!钙洹棺制?,重指「馮唐」也。
后論句法加詳。
○1楊云:「大將軍青侍中」謂衛(wèi)青侍于宮廷也,「之」字即指「衛(wèi)青」言。馬氏蓋誤認「侍中」為官名。
○2[369]原引述不全,今補。
【3.4.6】更有名、代等字連書而意平列者,概用「與」「及」「以及」為連及之辭,今附記于此,以平列名、代諸字,所指或異,而所次盡同也。①
[375]論子罕: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咐埂该埂溉省谷缕搅校酝瑸椤秆浴怪e次,而以「與」字連之。
[376]莊齊物論: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我」「若」兩字,代字也,「人」名也,今以「與」字連之。
[377]韓原道: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仁」「義」「道」「德」連書,間以「與」字。
[378]莊逍遙游:蜩與學鳩笑之曰?!概c」字以連「蜩」「鳩」兩鳥。②
[379]論公冶: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感浴埂柑斓馈箖擅玻概c」以連之。
[380]漢刑法志:凡有爵者與七十者與未齔者,皆不為奴?!概c」字以連諸色人也。
[381]左隱元:生莊公及公叔段?!讣啊棺诌B兩本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