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經圖

六經圖 作者:


 御制題宋版六經圖八韻
  太古圖先書后出考書或不考圖非陳【森】刋苗【昌言】序誠探要【六經圖為宋紹興中布衣楊甲所撰乾道初知撫州陳森屬教授毛邦翰等編類補刻之為圖三百有九】物列文彰允造微典備六千年燭照【自伏羲至今六千余年舉成數(shù)】冊貽五百載蕓馡【乾道至今亦舉成數(shù)】玩時愒日凜儆戒惕夕干朝守范圍傳授都因著姓氏次銓還以正依韋六經敢曰能窺道一已惟應勵勅防敬奉
  禋宗陳俎豆恪遵
  家法服冠衣【嘗繪祭器鹵簿冠服樂器儀器武備六門繪圖系説為皇朝禮器圖式并親制序文以衣冠乃一代昭度朕則依我朝之舊而不敢改后世子孫當以朕志為志不惑扵流言以綿國祚扵萬年深切垂戒三致意焉】帝王學與儒生異罪我由他知我稀

  欽定四庫全書     經部七
  六經圖       五經總義類
  提要
  【臣】等謹案六經圖十卷宋楊甲撰毛邦翰補甲字鼎卿昌州人乾道二年進士成都文類載其數(shù)詩而不詳其仕履其書成于紹興中邦翰不知何許人嘗官撫州教授其書成于乾道中據(jù)王象之輿地紀勝碑目甲圖嘗勒碑昌州郡學今未見拓本無由考其原目陳振孫書録解題引館閣書目載邦翰所補之本易七十圖書五十有五圖詩四十有七圖周禮六十有五圖禮記四十有三圖春秋二十有九圖合為三百有九圖此本惟易書二經圖與館閣書目數(shù)相合詩則四十有五禮記四十有一皆較原數(shù)少二周禮六十有八較原數(shù)多三春秋四十有三較原數(shù)多十四不知何人所更定考書録解題載有東嘉葉仲堪字思文重編毛氏之書定為易圖六十三周禮圖六十一禮記圖六十三春秋圖七十二惟詩圖無所増損其卷則増為七亦與此本不符然則亦非仲堪書葢明人刋刻舊本無不臆為竄亂者其損益之源委無從究詰以其本出楊毛二家姑從始事之例題甲及邦翰名云爾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佟 境肌俊£憽≠M 墀

  六經圖序
  陳大夫為撫之朞年樂民之安于其政思所以富之教之之敘既以創(chuàng)辟試院以奉圣天子三年取士之制又取六經圖命泮宮職講肄者編類為書刋之于學以教諸生謂昌言甞掌教于是邦積十余年而庠序友生相與愛敬之不衰俾參訂焉既逾月諸經諭各以其圖就議于余且曰六藝之文浩博若欲別加編摩非積以嵗月有不能是圖集諸家所長愿因其舊庶得以亟稱賢大夫善教之意余韙其説無敢去取惟傳寫銓次有舛誤者是正之而已凡得易七十書五十有五詩四十有七周禮六十有五禮記四十有三春秋二十有九合為圖三百有九葢甞論之自漢儒章句傳注之學行而士之道學益不明逮本朝以經術取士大儒繼出講解一新而后天下之士皆知淵原之歸今是圖之作凡六籍之制度名數(shù)粲然可一二數(shù)使學者因是求其全書而讀之則造微詣逺茲實其指南也若因以得于瞻覩之間遂以為圣人之經盡在于是則破碎分裂不尤甚于為之華藻鞶帨者邪其不見斥于覃思幽眇者寡矣然則陳大夫之易圖為書不無意也觀者宜深思之乾道元年正月甲子左承議郎新除行將作監(jiān)丞苗昌言序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圖卷一     宋 楊 甲 撰
  毛邦翰 補

  右太極圖周敦實茂叔傳二程先生茂叔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隂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隂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玅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三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舊有此圖
  太極未有象數(shù)惟一氣耳一氣既分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太極生兩儀也兩儀既分則金木水火四方之位列兩儀生四象也水數(shù)六居坎而生干金數(shù)九居兊而生坤火數(shù)七居離而生巽木數(shù)八居震而生艮四象生八卦也

  一陽生于子二陽在丑三陽在寅四陽在夘五陽在辰六陽在已而干位在西北居子之前故曰干知太始言干以父道始天地也

  一陰生于午二陰在未三陰在申四陰在酉五陰在戌六陰在亥而坤位在西南葢西南方申也物成于正秋酉也坤作于申成于酉故曰作成物

  自一至十天尊于上地卑于下尊者干之位故干為君為父為夫卑者坤之位故坤為臣為母為婦皆出于天尊地卑之義也故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元用九叄天也坤元用六兩地也故曰叄天兩地而倚數(shù)九六者止用生數(shù)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為腹心總四十五縱橫數(shù)之皆十五也天五居中央圣人觀之遂定八卦之象

  河圖之數(shù)四十五葢圣人損去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凡十數(shù)獨天五居中而主乎土至洛書則有土十之成數(shù)故水火金木成形矣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右伏羲八卦圖王豫傳于邵康節(jié)而鄭夬得之歸藏初經者伏羲初畫八卦因而重之者也其經初干初奭【坤】初艮初兊初犖【坎】初離初厘【震】初防卦皆六畫即此八卦也八卦既重爻在其中

  鄭氏云古先天圖揚雄太?經闗子明洞極魏伯陽叅同契邵堯夫皇極經世而已惜乎雄之太?子明之洞極仿易為書泥于文字后世忽之以為屋上架屋頭上安頭也伯陽之叅同契意在于鍛鏈而入于術于圣人之道又為一端也堯夫擺去文字小術而著書天下又不愿之但以為律厯之用難矣哉四家之學皆先于古先天圖先天圖其易之源乎復無文字解注而世亦以為無用之物也今予作方圓圖注腳比之四家為最簡易而四家之意不出于吾圖之中于易之學為最要

  伏羲仰觀天文以畫八卦故日月星辰之行度運數(shù)十日四時之屬凡麗于天之文者八卦無不統(tǒng)之

  伏羲俯察地理以畫八卦故四方九州鳥獸草木十二支之屬凡麗于地之理者八卦無不統(tǒng)之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干陽居上坤陰居下干自震而左行坤自防而右行天左地右故曰剛柔相摩

  震蕩艮兊蕩坤離蕩防坎蕩干八卦徃來迭相推蕩京房曰蕩陰入陽蕩陽入陰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著之數(shù)七也七而七之其用四十九故其徳圓卦之數(shù)八也八而八之為別六十四故其徳方圓者運而不窮可以逆知來物方者其體有定可以識乎既從故圓象神方象知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本干九二爻變成同人次變無妄次變益次變頤終其變至離而止本坤六二爻變成師次變升次變恒次變大過終其變至坎而止故上經始于乾坤終于坎離焉本咸六二爻變成大過次變困次變坎次變師次變蒙而終于未濟本恒初六爻變成大壯次變豐次變震次變復次變屯而入既濟故下經始于咸恒終于既濟焉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十一月復一陽生黃鐘氣應至四月六陽為干故辟戶謂之干五月姤一陰生蕤賓氣應至十月六陰為坤故闔戶謂之坤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復十二世
  臨二十四世
  泰三十六世
  大壯四十八世
  夬六十世
  干七十二世
  姤八十四世
  遯九十六世
  否一百八世
  觀一百二十世
  剝一百三十二世
  坤一百四十四世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干一變姤二變遯三變否至五變?yōu)閯兌刮锊豢梢越K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坤一變復二變臨三變泰至五變?yōu)閴箟赜杏龉适苤詩?br />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一陽來復變臨為二陽變至泰為四陽變至大壯為八陽變至夬為十四陽終其變于歸妹成十六陽
  一陰始姤變遯為二陰變至否為四陰變至觀為八陰變至剝?yōu)槭年幗K其變于隨成十六陰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一升而合九歸五為君十降而合六歸二為臣此之謂陽卦順生也

  一降而合九歸五為君十升而合六歸二為臣此之謂陰卦逆生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三陳九卦之圖
  一
  履徳之基   謙徳之柄   復徳之本
  恒徳之固   損徳之修   益徳之裕
  困徳之辯   井徳之地   巽徳之制
  二
  履和而至   謙尊而光   復小而辨于物恒雜而不厭  損先難而后易 益長裕而不謙困窮而通  井居其所而遷 巽稱而隠
  三
  履以和行   謙以制禮   復以自知
  恒以一徳   損以逺害  益以興利
  困以寡怨   井以辨義   巽以行權
  上經卦三三敘而九下經卦六三敘而十八履十謙十五復二十四恒二損十一益十二困十七井十八巽二十七九卦之數(shù)總一百三十有六凡三求之四百有八也周大三百六十成數(shù)也余四十八隂陽所以進退也陽進于干六月各四十八【復至干也】隂退于坤六月亦四十八【姤至坤也】此九卦數(shù)之用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參合也配偶也天地之數(shù)各相參配錯綜往來而相生故生成之數(shù)大備而天地之文生焉系辭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此之謂也

  男女合者上下經惟十二位正位乾坤坎離咸恒損益八卦分為十八位乾坤變頤大過頤大過變坎離坎離變中孚小過中孚小過變咸恒成人倫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六十四卦一陰一陽始干終坤先自乾坤一陰一陽排六十四次自干二陽二陰次四陽四陰次十六陽十六陰次三十二陽三十二陰即成六十四卦也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自甲午至癸亥三十日
  先甲
  黑暈
  起申至巳
  自甲子至癸巳
  后甲
  白暈
  起寅至亥

  陽卦以竒為君故一陽而二陰陽為君陰為民也陰卦以偶為君故二陽而一陰陰為君陽為民也陽一畫為君二畫為民其理順故曰君子之道陰二畫為君一畫為民其理逆故曰小人之道

  震坎艮陽卦也曷為而多陰自坤而索也其卦皆一陽二陰凡五也故曰陽卦竒
  防離兊陰卦也曷為而多陽自干而來也其卦皆一陰二陽凡四也故曰陰卦偶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揲蓍之法圖
  第一揲二揲三揲【第一卦于小指間不五則九第二卦于】中指間第三卦于食指閑皆不四則八
  五 四 四【此系三少計十三策四十九策中除十三余三十六即四九之數(shù)也是為老陽】九 八 八 【此系三多計二十五策四十九中除二十五余二十四即四六之數(shù)是為老陰】
  五 八 八     少陽
  九 四 八 【并系兩多一少各計二十一策四十九中除二十一余二十八即四七之數(shù)也是為少陽】
  九 八 四     少陽
  九 四 四     少陰
  五 八 四【并系兩少一多各計十七策四十九中除十七余三十二即四八之數(shù)也是為少陰】
  五 四 八     少陰

  以三因天地十五數(shù)得四十五以五因天地十五數(shù)得七十五以七因天地十五數(shù)得一百五九宮數(shù)止一百五故百六為極數(shù)用三五七者取陽數(shù)中者用之

  干職生覆 坎司寒化 艮司濕化 震司動化巽司風化 離司暑化 坤職形載 兊司燥化

  坎北震東干西北艮東北四卦皆陽也離南兌西防東南坤西南四卦皆陰也故曰方以類聚一聚于六而分干坎四聚于九而分坤兊二聚于七而分離防三聚于八而分震艮故曰物以羣分得朋則吉乖類則兇此吉兇所以生也

  子者干之始而終于巳午者坤之始而終于亥陽爻二百九十二晝數(shù)也其數(shù)一千七百二十八陰爻一百九十二夜數(shù)也其數(shù)一千一百五十二總而言之二千八百八十九四求之合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故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大過 姤 漸 頤 既濟 歸妹 未濟 夬雜卦者雜揉眾卦錯綜其義以暢無窮之用故其義專以剛柔升降取義與序卦不同故韓康伯云或以同相類或以異相明雜六十四卦以為義是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皇極經世全數(shù)圖
  【一一】元之元 日之日 干之干 一
  【一二】元之防 日之月 干之兊 十二
  【一三】元之運 日之星 干之離 三百六十
  【一四】元之世 日之辰 干之震 四千三百二十
  【一五】元之嵗 日之石 干之防 一十二萬九千六百【一六】元之月 日之土 干之坎 一百五十五萬五千二百【一七】元之日 日之火 干之艮 四千六百六十五萬六千【一八】元之星 日之水 干之坤 五萬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二千【二一】防之元 月之日 兊之干 一十二
  【二二】防之防 月之月 兊之兊 一百四十四
  【二三】防之運 月之星 兊之離 四千三百二十
  【二四】防之世 月之辰 兊之震 五萬一千八百四十【二五】防之嵗 月之石 兊之防 一百五十五萬五千二百【二六】防之月 月之土 兊之坎 一千八百六十六萬二千四百【二七】防之日 月之火 兊之艮 五萬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二千【二八】防之辰 月之水 兊之坤 六十七萬一千八百四十六萬四千【三一】運之元 星之日 離之干 三百六十
  【三二】運之防 星之月 離之兊 四千三百二十【三三】運之運 星之星 離之離 一十二萬九千六百【工四】運之世 星之辰 離之震 一百五十五萬五千二百【三五】運之嵗 星之石 離之防 四千六百六十五萬六千【三六】運之月 星之土 離之坎 五萬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二千【三七】運之日 星之火 離之艮 一百六十七萬九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八】運之辰 星之水 離之坤 二千一十五萬五千三百九十二萬【四一】世之元 辰之日 震之干 四千三百二十【四二】世之防 辰之月 震之兊 五萬一千八百四十【四三】世之運 辰之星 震之離 一百五十五萬五千二百【四四】世之世 辰之辰 震之震 一千八百六十六萬二千四百【四五】世之嵗 辰之石 震之防 五萬九千九百八十七萬二千【四六】世之月 辰之土 震之坎 六十七萬一千八百四十六萬四千【四七】世之日 辰之火 震之艮 二千一十五萬五千三百九十二萬【四八】世之辰 辰之水 震之坤 二萬四千一百八十六萬四千七百四萬【五一】嵗之元 石之日 防之干 一十二萬九千六百【五二】嵗之防 石之月 防之兊 一百五十五萬五千二百【五三】嵗之運 石之星 防之離 四千六百六十五萬六千【五四】嵗之世 石之辰 防之震 五萬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二千【五五】嵗之嵗 石之石 防之防 一百六十七萬九千六百一十六萬【五六】嵗之月 石之土 防之坎 二千一十五萬五千三百九十二萬【五七】嵗之日 石之火 防之艮 六萬四百六十六萬一千七百六十萬【五八】嵗之辰 石之水 防之坤 七十二萬五千五百九十四萬一千一百二十萬【六一】月之元 士之日 坎之干 一百五十五萬五千二百【六二】月之防 土之月 坎之兊 一千八百六十六萬二千四百【六三】月之運 土之星 坎之離 五萬五千九百八十八萬七千二百【六四】月之世 土之辰 坎之震 六十七萬一千八百四十六萬四千【六五】月之嵗 土之石 坎之防 二千一十五萬五千三百九十二萬【六六】月之月 土之土 坎之坎 二萬四千一百八十六萬四千七百四萬【六七】月之日 土之火 坎之艮 七十二萬五千五百九十四萬一千一百二十萬【六八】月之辰 土之水 坎之坤 八百七十萬七千一百二十九萬三七四百四十萬【七一】日之元 火之日 艮之干 四千六百六十五萬六千【七二】日之防 火之月 艮之兊 五萬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二千【七三】日之運 火之星 艮之離 一百六十七萬九千六百一十六萬【七四】日之世 火之辰 艮之震 二千一十五萬五千三百九十二萬【七五】日之嵗 火之石 艮之防 六萬四百六十六萬一千七百六十萬【七六】日之月 火之土 艮之坎 七十二萬五千五百九十四萬一千一百二十萬【七七】日之日 火之火 艮之艮 二百一十七萬六千七百八十二萬三千五百【七八】日之辰 火之水 艮之坤 二千六百一十一萬一千三百八十八萬二千【八一】辰之元 水之日 坤之干 五萬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二千【八二】辰之防 水之月 坤之兊 六十七萬一千八百四十六萬四千【八三】辰之運 水之星 坤之離 二千一十五萬五千三百九十二萬【八四】辰之世 水之辰 坤之震 二萬四千一百八十六萬四千七百四萬【八五】辰之嵗 水之石 坤之防 七十二萬五千五百九十四萬一千一百二十萬【八六】辰之月 水之土 坤之坎 八百七十萬七千一百二十九萬三千四百四十萬【八七】辰之日 水之火 坤之艮 二千六百一十一萬一千三百八十八萬二千【八八】辰之辰 水之水 坤之坤 三萬一千三百四十五萬六千六百五十八萬四千

  邵氏皇極經世圖
  日【元】甲【一】月【防】子一星【運】三十辰【世三百六十】
  月 丑二星 六十辰 【七百二十】
  月 寅三星 九十辰 【一千八十】【開物】
  月 夘四星 【一百二十】辰   
  月 辰五星 【一百五十】辰 【一千八百】
  月 巳六星 【一百八十】辰   【唐始星之癸一百八十虞辰二千一百五】月 午七星 【十七二百】辰   【一十夏殷周秦漢晉十六國南北朝隋】
  月 未八星 【唐五代宋】辰    
  月 申九星 【二百四十】辰    
  月 酉十星 三百辰    
  月 戌十一星 【二百七十】辰   【三百】
  月 亥十二星 【三十閉物】辰   
  一聲          二聲
  三聲          四聲
  五聲          六聲
  七聲        八聲
  九聲        十聲
  右正聲
  一音        二音
  三音        四音
  五音        六音
  七音        八音
  九音        十音
  十一音        十二音
  右正音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一>

  六經圗卷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圖卷二      宋 楊 甲 撰
  毛邦翰 補
  尚書軌范撮要圖
  五十八篇數(shù)
  虞書五 堯典 舜典 大禹謨 臯陶謨 益稷夏書四 禹貢 甘誓 五子之歌 ?征
  商書十七湯誓 仲虺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上太甲中 太甲下 咸有一徳 盤庚上 盤庚中 盤庚下説命上 説命中 説命下 髙宗肜日 西伯戡黎 防子周書三十二泰誓上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 武成洪范 旅? 金縢 大誥 防子之命 康誥
  酒誥 梓材 召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奭 蔡仲之命 多方 立政 周官 君陳
  顧命 康王之誥 畢命 君牙 冏命 呂刑
  文侯之命 費誓 秦誓 【總二萬五千七百字】
  逸書篇數(shù)
  虞書【十一篇】  汨作【序系舜典】  九共【九篇序系舜典】 槀飫【序系舜典】夏書【五篇】   帝告【序系?征】  厘沃【序系?征】  湯征【序系?征】汝鳩【序系?征】  汝方【序系?征】  商書【十七篇】  夏社【序系湯誓】疑至【序系湯誓】  臣扈【序系湯誓】  典寳【序系湯誓】  明居【序系湯誥】肆命【序系伊訓】  徂后【序系伊訓】  沃丁【序系咸有一】咸又【四篇序系咸有一德】伊陟【序系咸有一德】 原命【序系咸有一德】 仲丁【序系咸有一徳】 河亶甲【序系咸有一德】祖乙【序系咸有一德】 周書【八篇】   分器【序系洪范】  旅巢命【序系旅?】歸禾【序系防子之命】 嘉禾【序系防子之命】 成王政【序系蔡仲】 將蒲姑【序系蔡仲】賄肅慎之命【序系周官】亳姑【序系周官】 總四十一篇
  作時世書
  堯舜禹啓太康仲康湯太甲盤庚高宗紂武王成王康王穆王平王【堯舜禹甘五子胤湯誓伊訓盤庚説命西伯泰誓大誥康王君牙文侯典典貢誓之歌征仲虺太甲三篇三篇戡黎三篇防子之誥冏命之命】
  【大禹    之誥 三篇 高宗 微子 牧誓之命曅命呂刑謨     湯誥 咸有 肜日    武成康誥
  臯陶      一德        洪范酒誥謨                 旅獒梓材
  益                金縢召誥稷                  洛誥
  多士無逸】
  【君奭蔡仲】
  【之命多方】
  【立政周官】
  【君陳顧命】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黃道       赤道
  角十三       十二
  亢十【唐九半】      九【后漢退一】
  氐十六【唐十五太】     十五【后退二】
  房五        五【后退三】
  心五【唐四太】      五【后退三】
  尾十八【唐十七】     十八【后進三】
  箕十【唐十少】      十一【后退三】
  斗二十四【后進一唐二十三半】  二十六【后四分退一】
  牛七【唐七半】      八
  女十一【唐十一少】     十二【后進二】
  虛十【唐分虛之差十九太】    十【后進三唐分七百七十九太】
  危十六【唐十七太】     十七【后十六進二】
  室十八【唐十七少】     十六【后進二】
  壁十【唐九太】      九【后十進二】
  奎十七【唐十七半】     十六
  婁十二【唐十二太】     十二【后進一】
  胃十五【唐十四太】     十四【后進一】
  昴十二【唐十一】     十一【后進二】
  畢十六【唐十六少】     十六【后進二唐十七】
  觜三【唐一】       二【后退二唐一】
  參八【唐九少】      九【后退四唐十】
  井三十       三十三【后退三】
  鬼四【唐二太】      四【唐三】
  栁十四【唐十四少】     十五
  星七【唐六太】      七【后進一】
  張十七【唐十八太】     十八【后進一】
  翼十九【唐十九少】     十八【后進一】
  軫十八【唐十八太】     十七【后進一】
  堯典厯數(shù)
  學者多以月令中星言堯典中星非也按皇甫謐曰帝堯以甲辰嵗即帝位康節(jié)先生皇極經世亦然凡七十年二十一年而得甲子即以為演紀之端是年天正冬至日在虛一度今自帝堯演紀之端推而至于宋慶厯甲申嵗積年嵗差度如后
  積年數(shù)
  堯五十一年 舜五十年 夏四百三十二年 商六百二十九年 周八百六十七年 秦自莊襄至二世四十三年 漢至太初一百七年 太初至唐開元十二年八百七十二年 開元至宋慶厯四年三百二十一年通計三千三百六十一年
  嵗差法
  嵗周三百六十五度二千四百三十六分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千四百六十四分 嵗差 百二十八分度每 萬
  自演紀至于宋堯德日子積三千二百四十二年日退四十二度五千八十八分是嵗冬至當在斗五度故堯冬至日在虛一度春分在胃十二度夏至在昴十四度秋分在氐十度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冬至
  出夘五刻入申三刻二十八分
  小寒    大雪
  出夘四刻五十分入申三刻三十分
  大寒    小雪
  出夘四刻一十二分入申四刻
  立春    立冬
  出夘三刻三十二分入申四刻四分
  雨水    霜降
  出夘二刻三十分入申五刻五十八分
  驚蟄    寒露
  出夘一刻一十七分入申七刻三分
  春分    秋分
  出夘正初刻入酉正初刻
  清明    白露
  出寅七刻三分入酉一刻十七分
  谷雨    處暑
  出寅五刻五十分入酉二刻二十分
  立夏    立秋
  出寅四刻四十分入酉三刻二十二分
  小滿    大暑
  出寅四刻入酉四刻二十分
  芒種    小暑
  出寅三刻二十八分入酉四刻五十分
  夏至
  出寅三刻二十分入酉五刻
  堯典閏數(shù)
  嵗法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八分
  月法二十九日四百九十九分
  日法九百四十分
  嵗余十日八百二十七分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月月起于度端日周天度為一嵗日舒月速凡日行十九周得十三度十九分之七為一嵗月行之數(shù)以日除之得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為一日月行之數(shù)嵗十二月得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以一嵗之月除周天之度則每嵗六大六小實得三百五十四日三百四十分算外得一十日八百二十七分為每嵗實除積十九年嵗除一百九十日萬五千七百一十三分以日法九百四十分除之得二百六日六百七十三以月法除日二七除一百四十日又七九除六十三日余三日復散為二千八百二十分并分千六百七十三分共三千四百九十三分四七除二千八百又七九除六百三十又七九除六十三適盡得七個月為十九年之閏故十九年得七閏而無余分也以法約之嵗得閏分十九之七凡閏外既及而斗指兩辰之閏有自朔而無中氣者即置閏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凡測星治地令平規(guī)而圜之徑二十步一尺七寸四分寸之二【六尺為步】周三百六十五寸二十五分【一尺為一度以象周天之數(shù)】立一表于地規(guī)之中命曰中表【不動從表之北向南而望星】置一表于正南之經頭命曰游儀之表【每日逐星西過以尺量其下去初表之數(shù)每一尺為一度】候星以牽牛為始【望星在正南之昏時為法】從此以后日西過經八日昏時女星來中【故牛為八度復候女星至十二日后虛星來中故為十二度復候虛星至十日后危星來故虛為十度】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天體圓如彈丸北高南下北極出地上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下三十六度南極去北極直經一百二十二度弱其依天體隆曲南極去北極一百八十二度強正當天之中央南北二極中等之處謂之赤道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為春分秋分日之所行夏至則日漸北去赤道之北二十四度去北極六十七度去南極一百一十五度謂之黒道冬至則日漸南去赤道之南二十四度去北極一百一十五度去南極六十七度謂之黃道月行之道與日道相近其交路過半在日道之里日道發(fā)南去極彌逺其景彌長日道斂北去極彌近其景彌短二正之道齊景正為春秋分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隋志云先儒或因星官書北斗第二星名璇第三星名璣第五星名玉衡仍七政之言即以為北斗七星不知璣為轉運衡為橫簫運璣動使于下以衡望之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度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其法用銅為之高一寸廣二寸長一丈引用竹為之高一分廣六分長十丈
  量本起黃鐘之龠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二百實其龠以井水凖其槩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其法用銅上為斛下為斗左耳為升右耳為合龠衡本起黃鐘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象二十四氣十六兩為斤三百八十四銖象易二篇之爻三十斤為鈞重萬一千五百二十銖當萬物之數(shù)四鈞為石重百二十斤象十二月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舊圗所畫取孔氏傳畫三辰山龍華蟲于衣服旌旗又宗廟彝樽亦以山龍華蟲為飾分粉米為二事粉若粟冰米若聚米
  按周禮彝器無山龍華蟲為飾者先儒謂帝王革易所尚不同又按孔頴達據(jù)周禮宗廟彝器有虎彝雖彝故以粉米為一宗彝為一與書十二章為合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龍也華蟲也六者畫以作繪施于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絺以為繡施之于裳也今取之以易舊圖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夔曰戞擊鳴球摶附琴瑟以詠祖考來格虞賔在位羣后德讓先儒謂此舜廟堂之樂在廟內堂上言祖考來格知在廟內下云下管知此在堂上也 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鏞以間鳥獸蹌蹌先儒謂此堂下樂也上下合止樂各有柷敔鳴球?鐘籥各自互見 又按正義戞擊是作用之名非樂器也故以戞擊為柷敔柷敔之狀經典無文漢初已來學者相傳皆云柷如漆桶中有椎柄動而擊其旁也敔狀如伏虎背上有刻戞之為聲

  也樂之初擊柷以作之樂之將末戞敔以止之搏拊形如鼓以韋為之實之以糠擊之以節(jié)樂漢初相傳為然也球玉也鳴球謂擊球使鳴樂器惟磬用玉故球為玉磬簫韶者韶乃樂名經傳言韶多矣但余文不言簫簫乃樂器非樂名簫是樂器之小者言簫見細器之備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有苗弗率舜命禹往征之三旬苖民逆命禹班師振旅帝乃誕敷文德舞干羽于兩階七旬有苖格注云干楯羽翳也皆舞者所執(zhí)修闡文敎舞文舞于賔主階間抑武事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禹貢九山名數(shù)圖
  冀
  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東南】
  雷首山【在河東河中府滿坂縣南】
  太岳 【在河東彘縣東上黨西一名霍山】
  底柱山【在太陽闗東析城之西】
  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
  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
  太行山【在河內澤州山陽縣西北】
  常山 【在曲陽縣西北】
  碣石山【在北平驪城縣西南今平州】
  兗
  青
  岱山 【本屬兗州萊蕪縣】
  徐
  防山 【在太山蒙隂縣西南】
  羽山 【在東海祝其縣南】
  豫
  大伾山【潞州黎陽縣山是】
  熊耳山【在洪農盧氏縣東】
  外方山【即中岳嵩高今頴州嵩高山】
  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今府州】
  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今安州】
  楊
  敷淺原【一名博陽山在豫章歴陵縣南今洪州】
  荊
  荊山 【南條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今襄州】
  內方山【一名章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
  大別山【鄭?云在安豐縣按左傳吳既與楚夾漢然后楚乃濟漢而陳自小別至于大別然則二別近漢之名無緣得在安豐縣要與內方相接漢水所經必在荊州界也今漢陽軍】
  衡山 【在潭州湘南縣東南】
  梁
  岷山 【蜀郡有湔道岷山在西徼外】
  嶓冢山【梁州云岷嶓旣藝是嶓?在梁州】
  蔡山 【不知所在】
  蒙山 【在蜀郡青衣縣今雅州有蒙頂】
  雍
  岍山 【吳岳在扶風岍縣西今屬隴州】
  岐山 【在扶風美陽縣西北今屬鳯州】
  荊山 【北條荊山在馮翊懐德縣南今同州】
  西傾山【在隴西臨洮縣西南今在洮州】
  朱圉山【在天水冀縣南今秦州界】
  鳥防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今渭州】
  太華山【在京兆華隂縣南今華州】
  終南山【在扶風武功縣今在鳯州】
  惇物山【在武功縣東】
  三危山【地理志杜林以為燉煌郡即古?州杜預亦云鄭?引地記書云在鳥防西南孔穎達非之以
  為必在河之南】
  積石山【在金城河闗縣西南】
  三條山【中條自雍州西傾朱圉鳥防至豫熊耳外方桐柏陪尾南條自雍州嶓?至于荊州荊山內方大別北條自雍州岍岐荊山至冀之壺口雷首泰山底柱析城王屋太行恒山碣石】

  禹貢九川名數(shù)圖
  冀
  衡漳【濁漳出潞州長子縣東至鄴入清漳清漳出上黨】
  恒水【出恒山上曲陽縣今定州東入水】
  衛(wèi)水【出恒山靈夀縣東北入滹沱今真定】
  降水【在襄國信都縣今冀州信都】
  兗
  灉水
  沮水
  九河【自大陸之北分為九徒駭太史馬頬覆釡胡蘇簡潔鉤盤鬲津】
  漯水【出東都東武縣至青州洛安千乗縣入?!?br />  雷夏澤【在濟隂成陽縣西北今鄴縣】
  青
  濰水【出瑯琊箕屋山北今沂州至都昌縣入海今濰州】
  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東北至千乗博昌縣入?!?br />  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至西南入濟也】
  徐
  淮水【出桐柏山旁小山胎簮山防泗沂入?!?br />  大野澤【在山陽鉅野縣北】
  沂水【出泰山蓋縣南至下伾入泗今沂州】
  泗水【出濟隂乗氏縣東至臨淮睢陵縣入淮乗氏今屬曹州】
  荊
  滄浪水【別流在荊州出荊山今襄州】
  三澨【在江夏竟陵縣今復州景陵縣】
  澧水【在長沙澧陵縣今澧州】
  云夢澤【地理志南郡華容縣有云夢澤杜預南郡枝江縣西有云夢域江夏安陸縣亦有云夢子虛賦
  云云夢者方八九百里則此澤跨江南北每處名存焉】
  九江【今江州有九江烏江捧江烏白江嘉靡江畎江源江江提江□江】
  楊
  三江【南江自豫章下入彭蠡至海中江自岷山至彭蠡北江自漾入?!?br />  彭蠡震澤【震澤吳南大湖名彭蠡江漢合處】
  豫
  伊水【出洪農盧氏縣東熊耳山東北入洛】
  洛水【出洪農上洛縣冡嶺山東北至河南鞏縣東入河】
  瀍水【出河南谷城縣潛亭北西東南入洛】
  澗水【出洪農新安縣東南入洛】
  孟津【在河內河陽縣南洛陽城北】
  沇水【在河陽溫郡西北平地今孟州溫縣及濟源縣】
  濟水【出河東垣縣王屋山東南至河內武德縣入河今濟出溫之西北溫是古之舊縣】
  滎澤【在敖倉東南今鄭州滎澤】
  河澤【在濟隂定陶縣東】
  孟豬【在梁國睢陽縣東北】
  梁
  江水【出岷山】
  沱水【在蜀郡郫縣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其尾入江】
  濳水【出嶓冡東西至巴郡江州入江】
  漾水【出隴西氐道縣至武都為漢水】
  沔水【在漾之下漢之上經三泉金牛驛為沔水】
  漢水【漾水至武郡為漢水今漢中】
  桓水【出蜀郡蜀山西南行羌中入南?!?br />  雍
  渭水【出鳥鼠同穴】
  涇水【出涇州浮陽縣西岍頭山東南至馮翊陵陽縣入渭】
  灃水【出鳯翔鄠縣東南北過上林苑入渭】
  漆沮【出耀州北池直跋縣鄭渠濁水入焉俗謂之漆水】
  弱水【最在西北入于流沙流沙在居延澤之西】
  合黎【在張掖郡甘州剛丹縣酒泉郡之東】
  流沙【在合黎西即居延澤】
  黑水【出張掖郡雞山南流至燉煌過三危山南入于?!?br />  河水【出昆侖山色白漢志云河水兩源一出蔥嶺一出于闐】
  豬野【在武威縣東北有休屠澤古文以為豬野澤】

  壹成之田耟廣五寸二耟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畎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九遂入一溝九溝入一洫右一同之田方十里為成成間八尺深八尺曰洫方百里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曰澮九澮共入大川一同之田遂九千溝九百洫九十澮九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一九為十二八為十三七為十四六為十此河圖以虛數(shù)相合而為四十者也若九疇則以實數(shù)相合而為五十矣

  皇極虛五無數(shù)也九疇外有六極用十也

  水在天地之外包含天地而范圍之故曰洪范而九疇則在天地之內矣鯀堙洪水不?洪范九疇禹能治水天錫九疇此也

  合為十者二合為十五者亦二總而為大衍之數(shù)五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武王既勝殷邦諸侯班宗彞作分器傳言班賦宗廟彞器酒罇賜諸侯諸侯尊卑各有分故曰分器春秋左氏傳昭十二年楚靈王云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爕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又昭十五年傳曰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杜預云謂明德之分器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穆王命君牙曰惟乃祖乃父世篤忠貞服勞王家厥有成績紀于太?!≈芏Y司勲云凡有功者銘書于王之太常祭于太烝鄭氏云銘之言名也生則書于王旌以識其人與其功也死則于烝祭先王祭之

  平王錫晉文侯秬鬯圭瓉傳曰以圭為杓柄謂之圭瓚祭之初酌郁鬯之酒以祼尸圭瓉者酌郁鬯之杓杓下有槃瓉即槃之名也是以圭為杓之柄故謂之圭瓉周禮典瑞曰祼圭有瓉以肆先王以祼賔客鄭司農云于圭頭為器可以挹鬯祼祭謂之瓚詩云瑟彼玉瓚黃流在中毛傳云玉瓚圭瓚也黃金所以飾流鬯也鄭云黃流秬鬯也圭瓚之狀以圭為柄黃金為勺青金為外朱中央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牧誓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傳曰鉞以黃金飾斧左手杖鉞示無事于誅右手把旄示有事于敎 誓曰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傳曰稱舉也戈防也干楯也方言云防楚謂之子吳揚之間謂之戈是戈即防也正義引考工記曰戈柲六尺有六寸車防常鄭云八尺曰尋倍尋曰常然則戈防長短異名其制則同此云舉戈宜舉其長者故以戈為防也方言云楯自闗而東或謂之楯或謂之干闗西謂之楯是干楯為一也戈短人執(zhí)而舉之故言稱楯則并以捍敵故言比矛長立之于地故言立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費誓曰善敹乃甲胄敿乃干無敢不吊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礪乃鋒刃無敢不善 世本云杼作甲宋仲子云少康子杼也説文云胄兜鍪也兜鍪首鎧也經典皆言甲胄秦世已來始有鎧兜鍪之文古之作甲用皮秦漢已來用鐵鄭云敹謂穿徹之謂甲繩有斷絶當使敹理穿治之干是楯敿施也楯無施功之處惟繋紛于楯故以為施汝楯紛紛如綬而小繋于楯以持之其以為飾每弓一矢百弓十矢千其數(shù)欲備足也 舊圖二篇但畫兵器今略載其文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二>

  六經圗卷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圖卷三     宋 楊 甲 撰
  毛邦翰 補
  毛詩正變指南圖
  詩篇名
  周南十一篇
  關雎后妃之德 葛覃后妃之本 卷耳后妃之志樛木后妃逮下 螽斯后妃子孫眾多 桃夭后妃之所致 兔罝后妃之化 芣苢后妃之美 漢廣徳所廣及 汝墳道化行 麟之趾關雎之應
  召南十四篇
  鵲巢夫人之德 采蘩夫人不失職 草蟲大夫妻以禮自防 采蘋大夫妻循法度 甘棠美召伯 行露召伯聽訟 羔羊鵲巢之功效 殷其靁勸以義 摽有梅男女及時 小星惠及下 江有汜美媵 野有死麕惡無禮 何彼秾矣美王姬 騶虞鵲巢之應邶國風十九篇
  柏舟言仁而不遇 緑衣衛(wèi)莊姜傷已 燕燕衛(wèi)莊姜送歸妾 日月衛(wèi)莊姜傷已 終風衛(wèi)莊姜傷已 撃鼓怨州吁 凱風美孝子 雄雉刺衛(wèi)宣公 匏有苦葉刺衛(wèi)宣公 谷風刺夫婦失道 式防黎侯寓于衛(wèi)其臣勸以歸 旄丘責衛(wèi)伯 簡兮刺不用賢 泉水衛(wèi)女思歸 北門刺仕不得志 北風刺虐 靜女刺時 新臺刺衛(wèi)宣公 二子乗舟思伋夀
  鄘國風十篇
  柏舟共姜自誓 墻有茨衛(wèi)人刺其上 君子偕老刺衛(wèi)夫人 桑中刺奔 鶉之奔奔刺衛(wèi)宣姜 定之方中美衛(wèi)文公 蝃蝀止奔 相防刺無禮 干旄美好善 載馳許穆夫人作
  衛(wèi)國風十篇
  淇澳美武公之德 考槃刺莊公 碩人閔莊姜 氓刺時 竹竿衛(wèi)女思歸 芄蘭刺惠公 河廣宋襄公母歸于衛(wèi)思而不止故作是詩 伯兮刺時 有狐刺時 木瓜美齊桓公
  王國風十篇
  黍離閔宗周 君子于役刺平王 君子陽陽閔周揚之水刺平王 中谷有蓷閔周 兔爰閔周 葛藟王族刺平王 采葛懼讒 大車刺周大夫 丘中有麻思賢
  鄭國風二十一篇
  緇衣美武公 將仲子刺莊公 叔于田刺莊公 大叔于田刺莊公 清人刺文公 羔裘刺朝 遵大路思君子 女曰雞鳴刺不説德 有女同車刺忽 山有扶蘇刺忽 萚兮刺忽 狡童刺忽 褰裳思見正豐刺亂 東門之墠刺亂 風雨思君子 子矜刺
  學校廢 揚之水閔無臣 出其東門閔亂 野有蔓草思遇時 溱洧刺亂
  齊國風十一篇
  雞鳴思賢妃 還刺荒 著刺時 東方之日刺襄東方未明刺無節(jié) 南山刺襄公 甫田大夫刺襄公盧令刺荒 敝笱刺文姜 載驅齊人刺襄公 猗
  嗟刺魯莊公
  魏國風七篇
  葛履刺褊 汾沮洳刺儉 園有桃刺時 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 十畆之間刺時 伐檀刺貪 碩防刺重斂
  晉國風十二篇
  蟋蟀刺晉僖公 山有樞刺晉昭公 揚之水刺晉昭公 椒聊刺晉昭公 綢繆刺晉亂 杖杜刺時 羔裘刺朝 鴇羽刺時 無衣美晉武公 有枤之杜刺晉武公 葛生刺晉獻公 采苓刺晉獻公
  秦國風十篇
  車鄰美秦仲 駟驖美襄公 小戎美襄公 蒹葭刺襄公 終南戒襄公 黃鳥哀三良 晨風刺康公無衣刺用兵 渭陽康公念母 權輿刺康公
  陳國風十篇
  宛丘刺幽公 東門之枌疾亂 衡門誘僖公 東門之池刺時 東門之楊刺時 墓門刺陳佗 防有鵲巢憂讒賊 月出刺好色 株林刺靈公 澤陂刺時鄶國風四篇
  羔裘大夫以道去君 素冠刺不能三年 隰有萇楚疾恣 匪風思周道
  曹國風十篇
  蜉蝣刺奢 候人刺近小人 鸤鳩刺不壹 下泉思治
  豳國風七篇
  七月周公陳王業(yè) 鴟鸮周公救亂 東山周公東征破斧美周公 伐柯美周公 九罭美周公 狼跋
  美周公
  小雅八十篇
  鹿鳴燕羣臣嘉賔 四牡勞使臣之來 皇皇者華君遣使臣 棠棣燕兄弟 伐木燕朋友故舊 天保下報上 采薇遣戍役 出車勞還率 枤杜勞還役魚麗美萬物盛多能備禮 南陔孝子相戒以養(yǎng) 白華孝子潔白 華黍時和嵗豐宜黍稷 南有嘉魚樂與賢 南山有臺樂得賢 由庚萬物得由其道 崇丘萬物得極其高大 由儀萬物之生各得其宜 蓼蕭澤及四海 湛露天子燕諸侯 彤弓天子錫有功諸侯 菁菁者莪樂育材 六月宣王北伐 采芑宣王南征 車攻宣王復古 吉日美宣王田 鴻鴈美宣王 庭燎美宣王 沔水規(guī)宣王 鶴鳴誨宣王祈父刺宣王 白駒大夫刺宣王 黃鳥刺宣王 我行其野刺宣王 斯干宣王考室 無羊宣王考牧節(jié)南山家父刺幽王 正月大夫刺幽王 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 雨無正大夫刺幽王 小旻大夫刺幽王 小宛大夫刺幽王 小弁刺幽王 巧言刺幽王何人斯蘇公刺防公 巷伯刺幽王 谷風刺幽王蓼莪刺幽王 大東刺亂 四月大夫刺幽王 北
  山大夫刺幽王 無將大車大夫悔將小人 小明大夫悔仕于亂世 鼓鐘刺幽王 楚茨刺幽王 信南山刺幽王 甫田刺幽王 大田刺幽王 瞻彼洛矣刺幽王 裳裳者華刺幽王 桑扈刺幽王 鴛鴦刺幽王 頍弁諸公刺幽王 車舝大夫刺幽王 青蠅大夫刺幽王 賔之初筵衛(wèi)武公刺時 魚藻刺幽王采菽刺幽王 角弓父兄刺幽王 菀栁刺幽王
  都人士刺衣服無當 采綠刺怨曠 黍苗刺幽王隰桑刺幽王 白華周人刺幽后 緜蠻防臣刺亂匏葉大夫刺幽王 漸漸之石下國刺幽王 苕之華大夫閔時 何草不黃下國刺幽王
  大雅三十一篇
  文王文王受命作周 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 緜文王之興本由太王 棫樸文王能官人 旱麓受祖 思齊王文所以圣 皇矣美周 靈臺民始附 下武繼文 文王有聲繼伐 生民尊祖 行葦忠厚 既醉太平 鳬鹥守成 假樂嘉成王 公劉召康公戒成王 泂酌召康公戒成王 卷阿召康公戒成王 民勞召穆公刺厲王 板凡伯刺厲王 蕩召穆公傷周室大壊 抑衛(wèi)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桑柔芮伯刺厲王 云漢仍叔美宣王 嵩高尹吉甫美宣王 烝民尹吉甫美宣王 韓奕尹吉甫美宣王江漢尹吉甫美宣王 常武召穆公美宣王 瞻卬
  凡伯刺幽王大壊 召旻凡伯刺幽王大壊
  周頌三十一篇
  清廟祀文王 維天之命太平告文王 維清奏象舞烈文成王即政諸侯助祭 天作祀先王先公 昊
  天有成命郊祀天地 我將祀文王于明堂 時邁巡狩告祭柴望 執(zhí)競祀武王 思文后稷配天 臣工諸侯助祭遣于廟 噫嘻春夏祈谷于上帝 振鷺二王后來助祭 豐年秋冬報 有瞽始作樂而合乎祖潛季冬獻魚春獻鮪 雝褅太祖 載見諸侯始見武王廟 有客防子來見祖廟 武奏大武 閔子小子嗣王朝于廟 訪落嗣王謀于廟 敬之羣臣進戒嗣王 小毖嗣王求助 載芟春借田而祈社稷 良耜秋報社稷 絲衣繹賔尸 酌告成大武桓講武類祃 賚大封于廟 般巡狩祀四岳河海
  魯頌四篇
  駉頌僖公 有駜頌僖公君臣有道 泮水頌僖公能修泮宮 閟宮頌僖公能復周公宇
  商頌五篇
  那祀成湯 烈祖祀中宗 ?鳥祀高宗 長發(fā)大禘殷武祀高宗

  作詩時世
  二南譜
  闗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桃夭  兔罝  芣苢  漢廣  汝墳麟之趾 鵲巢  采蘩  草蟲  采蘋行露  羔羊  殷其富 標有母 小星江有汜 野有死麕 騶虞
  右文王詩
  甘棠  何彼秾矣
  右武王詩
  二南皆文武而列于周召葢周公分陜而治自陜而東周公主之自陜而西召公主之太師采詩得于周南之地者系于周公得于召南之地者繋于召公
  邶鄘衛(wèi)譜
  邶栢舟
  衛(wèi)頃侯詩繋周夷王世
  緑衣  考槃  碩人
  衛(wèi)莊公詩繋周平王世
  燕燕  日月  終風  撃鼓  凱風衛(wèi)州吁詩繋周桓王世
  雄雉  匏有苦葉 谷風 式防  旄丘簡兮  泉水  北門  北風  靜女新臺  二子乗舟 氓  竹竿  伯兮有狐
  衛(wèi)宣公詩繋周桓王世
  鄘栢舟
  衛(wèi)武公詩繋周宣王世
  墻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鶉之奔奔 芄蘭衛(wèi)惠公詩系周桓王世
  定之方中 蝃蝀  相防 干旄  木瓜衛(wèi)文公詩繋周惠王世
  載馳
  衛(wèi)戴公詩繋周惠王世
  淇澳
  衛(wèi)武公詩繋周平王世
  河廣
  衛(wèi)文公詩繋周襄王世【后譜云惠襄之間】
  邶鄘衛(wèi)商畿內地武王伐紂以其京師封紂子武庚分其地置三監(jiān)自紂城北為邶南為鄘東為衛(wèi)成王滅三監(jiān)封康叔于衛(wèi)后世并二國而有之七世至頃侯當周夷王時衛(wèi)變風始作各從其國本而異之為邶鄘衛(wèi)之詩自頃公至襄公凡十二君有詩者六成已下無詩
  王國風譜
  黍離  君子于役 君子陽陽 揚之水 中谷有蓷葛藟
  周平王詩
  兔爰  采葛  大車
  周桓王詩
  丘中有麻
  周莊王詩
  王國者王城也武王作邑于鎬京謂之宗周為西都成王宅洛邑謂之王城為東都即今河南周公往營成周即今洛陽成王還西都十一世至幽王為犬戎所殺平王徙居東都王城于是王室下同諸侯詩不復雅故貶之謂之王國變風
  檜國風譜【此合在陳國風之下曹國風之上】
  羔裘  素冠 隰有萇楚 匪風
  檜妘姓之國無世次其詩當在周夷厲之間
  鄭國風譜
  緇衣
  鄭武公詩繋周平王世
  將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羔裘 遵大路鄭莊公詩繋周桓王世
  女曰雞鳴 山有扶蘇 萚兮
  鄭莊公詩繋周莊王世
  有女同車
  鄭昭公詩繋周莊王世
  褰裳
  鄭厲公詩繋周莊王世
  豐  東門之墠 風雨  子衿  揚之水出其東門野有蔓草
  鄭昭公詩繋周厘王世
  溱洧
  鄭厲公詩繋周惠王世
  清人
  鄭莊公詩繋周桓王世
  周宣王封母弟友于鄭至平王時鄭之風始變自桓至文凡六世有詩者五繆公以下無詩
  齊國風譜
  雞鳴  還  著  東方之日 東方未明齊哀公詩繋周懿王世
  南山  甫田  盧令  敝笱  載驅猗嗟
  齊襄公詩繋周莊王世
  周武王封太公望于營丘是為齊凡五世至哀公政衰紀侯譖之于周懿王召而烹之當懿王時齊之變風始作又九世至襄公有詩者二桓公已下無詩
  魏國風譜
  葛屨  汾沮洳 園有桃 陟岵  十畆之間伐檀  碩防
  魏無世家其詩當在平桓之間
  唐國風譜
  蟋蟀
  晉僖侯詩繋周宣王世
  山有樞 揚之水 椒聊  綢繆  枤杜羔裘  鴇羽
  晉昭侯詩繋周平王世
  無衣  有枤之杜
  晉武公詩繋周厘王世
  葛生  采苓
  晉獻公詩繋周惠王世
  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至六世孫僖侯唐之變風始作唐之地堯都詩人本其風俗故云唐自僖至獻公有詩者四惠公已下無詩
  秦國風譜
  車鄰
  秦仲詩繋周宣王世
  駟驖  小戎  蒹葭  終南
  秦襄公詩繋周平王世
  黃鳥
  秦穆公詩繋周襄王世
  晨風  無衣  渭陽  權輿
  秦康公詩繋周襄王世
  周孝王封非子于秦邑為附庸當宣王時命為大夫而變風始作自非子至康公凡十五世有詩者三共公以下無詩
  陳國風譜
  宛丘  東門之枌
  陳幽公詩繋周共和之門
  衡門 東門之池 東門之揚
  陳厘公詩繋周宣王世
  墓門
  陳桓公詩繋周桓王世
  防有鵲巢 月出
  陳宣公詩繋周襄王世
  株林  澤陂
  陳靈公詩繋周頃王世
  周武王封媯滿于陳是為胡公當周厲王時陳之變風始作凡十八君至于靈公有詩者五成公已下無詩
  曹國風譜
  蜉蝣
  曹昭公詩繋周惠王世
  侯人  鸤鳩  下泉
  曹共公詩繋周頃王世
  周武王封叔振鐸于曹凡十五君至于共公有詩者二自共公以下無詩
  豳國風譜
  七月  鴟鸮  東山  破斧  伐柯九罭  狼跋
  豳戎狄之地名也后稷曾孫公劉自邰而出居焉及成王時周公遭四海流言之變居于東都乃思先祖公劉太王為豳公憂勞民事致王業(yè)之艱難以此敘己志而作七月鴟鸮之詩成王悟而迎之故太師述其詩為豳國之風
  小雅詩譜
  鹿鳴  四牡  皇皇者華伐木  天保采薇  出車  枤杜
  右文王詩
  魚麗  南陔  白華  華黍
  右武王詩
  棠棣  南有嘉魚 南山有臺 由庚 崇丘由儀  蓼蕭 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右成王詩
  六月 采芑  車攻  吉日  鴻雁
  庭燎  沔水  鶴鳴  祈父  白駒黃鳥  我行其野 斯干  無羊
  右宣王詩
  節(jié)南山 正月  十月之交【注至小宛 當為刺厲王】雨無正小旻  小宛【右四詩歐譜載繋厲王】   小弁  巧言何人斯 巷伯  谷風  蓼莪   大東四月  北山  無將大車 小明  鼓鐘楚茨  信南山  甫田  大田  瞻彼洛矣裳裳者華 桑扈  鴛鴦  頍弁  車牽青蠅  賔之初筵 魚藻  采菽  角弓菀栁  都人士  采綠  黍苖  隰桑白華  綿蠻   匏葉  漸漸之石 苕之華何草不黃
  右幽王詩【四篇厲王詩附于此余四十篇幽王詩】
  鄭氏云二雅皆周室居西都鎬豐之時詩也小雅正十六篇自鹿鳴至菁菁者莪是也有其義而亾其辭者六變雅五十八篇自六月之后是也
  大雅詩譜
  棫樸  旱麓  思齊  皇矣 靈臺
  緜
  右文王詩
  文王  大明  下武 文王有聲 生民行葦  既醉  鳬鹥  假樂  公劉泂酌  卷阿
  右成王詩
  民勞  板   蕩   抑   桑柔右厲王詩
  云漢  嵩髙  烝民  韓奕  江漢常武
  右宣王詩
  瞻卬  召旻
  右幽王詩
  大雅正十八篇變十三篇自文王至卷阿為正雅自民勞之后皆為變雅
  周頌
  時邁  桓   賚   般
  武王時作
  清廟  維天之命 維清 烈文  天作昊天有成命   我將  執(zhí)競  思文臣工  噫嘻  振鷺  豐年  有瞽濳   雝   載見  有客  武
  閔予小子 訪落 敬之  小毖  載芟良耜  絲衣  酌
  成王時作
  周頌之作按左氏傳曰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戢干戈云云鄭譜云在周公復政成王即政之初
  魯頌
  駉   有駜  泮水  閟宮
  周公伯禽受封于魯十四世至僖公能遵伯禽之法既薨而國人美之季孫行父請命于周史克作頌
  商頌
     烈祖  ?鳥  長發(fā)  殷武商湯中宗高宗時有作詩頌之者武王滅商封防子代殷后七世至戴公當宣王時正考甫得商頌十二篇于周太師歸以祀其先王孔子錄詩時得五篇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三>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三>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三>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三>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三>
  族譜
  周公【名旦文王子】  召伯【名奭姬姓】   莊姜【衛(wèi)莊公妻】
  戴媯【陳女媯氏戴諡】  公孫文仲【子仲字也】 衛(wèi)宣公【公子邢】黎侯【黎國君也】   伋【衛(wèi)宣公烝夷姜之子】  宣公二子【夀朔】共姜【共伯之妻】   公子頑【宣公庶兄】  衛(wèi)文公【名燬公子頑子】許穆夫人【公子頑女】 武公【名和厘公子】  莊公【名揚周卿士】
  公劉【后稷曽孫】   惠公【名朔】    宋襄母【衛(wèi)文公妹宋桓公妻】周平王母【申女】  鄭武公【名掘突】  將仲子【祭仲也】文公【名踕厲公子】  高克【鄭大夫】   太子忽【鄭莊公子】齊哀公【不辰癸公子】 襄公【名諸兒厘公子】  魯莊公【名同桓公子】晉僖公【名司徒靖侯子】 晉昭公【名伯文侯子】 武公【名稱曲沃莊伯子】獻公【詭諸武公之子】  秦襄公【秦仲孫莊公子】 穆公【名任妤成公子】康公母【晉獻公女】  陳佗【桓公弟五父】  宣公【杵臼莊公弟】夏姬【鄭女也】   曹昭公【名班厘公子】 共公【名襄昭公子】管叔【鮮文王子】   蔡叔【度文王子】   祈父【司馬也】
  家父【周大夫家父字】  皇父【六卿之一】   譚大夫【譚國名】申女【姜姓之女】   靈公【名平國共公子】  褒姒【褒女姒其字】亶父【太王字】   太伯【太王長子】   姜嫄【后稷之母】
  大任【文王母】   太姒【文王妃】   召穆公【康公六世孫】凡伯【周公之?】   芮伯【芮國伯爵】   仍叔【周卿士】
  尹吉甫【周卿士尹氏也】 仲山甫【四岳后】  韓侯【姬姓國】
  南仲【文王臣】   休父【重黎后】   防子【紂庶兄】
  二王之后【杞宋】  文母【太姒也】   季孫行父【季文子】正考甫【孔子之先】  宋湣公【孔子祖】  魯僖公【閔公兄】娀【有娀氏國名】

  十五國風譜
  文王詩三十七篇
  武王詩十篇
  成王詩四十九篇      時一國有詩
  豳詩七篇
  康王 昭王 穆王 共王無詩 時亦無詩
  懿王無詩         時一國有詩
  齊風始變五篇
  孝王無詩          時亦無詩
  夷王無詩          時一國有詩
  衛(wèi)風始變一篇【頃】
  厲王變雅九篇【四小雅五大雅附幽王詩歐正入譜】 時一國有詩
  陳風始變二篇【幽歐譜云在共和之間】
  夷厲之間無詩        時一國有詩
  檜風始變四篇
  共和之間無詩        時一國有詩
  唐風始變一篇【僖 歐譜云在宣王時】
  宣王詩二十篇【十四小雅六大雅】    時三國有詩衛(wèi)風一篇【武】陳風三篇【厘】秦風始變一篇【秦仲】
  幽王詩四十六篇【四十四小雅二大雅歐譜小雅正四十篇】時無詩
  平王詩六篇【貶為王國風】      時四國有詩衛(wèi)風四篇【武一莊三】唐風七篇【昭】秦風四篇 鄭風始變一篇【武】
  桓王詩三篇【在王國風】       時三國有詩衛(wèi)風二十六篇 鄭風五篇 陳風一篇
  平桓之間無詩        時一國有詩
  魏風七篇
  莊王詩一篇【在王國風】       時二國有詩
  齊風六篇【襄】鄭風五篇【莊三昭一厲一】
  厘王無詩          時一國有詩
  唐風二篇【武】
  惠王無詩          時四國有詩衛(wèi)風六篇【文五戴一】唐風二篇【獻】曹風一篇 鄭風二篇【文一厲一】
  襄王無詩         時三國有詩
  曹風三篇【文】秦風五篇【康四穆一】陳風二篇【宣】
  惠襄之間無詩       時一國有詩
  衛(wèi)風一篇【文】
  頃王無詩         時一國有詩
  陳風二篇【靈】
  匡王以下無詩
  右自文王至頃王凡二十世其可考者陳齊衛(wèi)晉曹鄭魏此變風之先后也其篇名則詳見下圖

  十五國風地理圖
  周南【周之地在雍州之域岐山之陽于漢屬扶風美陽縣南者言周之德化自岐陽而先被南方故序云化自北而南】召南【召地在岐山之陽扶風雍縣南有召亭按周地皆周之舊土文王受命后以賜二公為菜地】邶鄘衛(wèi)【河內地本殷舊都周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置三監(jiān)即邶鄘衛(wèi)也】
  王【王國即東都洛陽今之河南西京】
  鄭【今河南新鄭成皋滎陽穎川之東高陽城之地】
  齊【青州岱山之隂維淄之野】
  魏【自高陵以東盡河東河內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隠疆新汲西華長川穎川之舞陽郾許鄢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縣】

  晉【冀州太行常山之西太原大岳之野】
  陳【古豫州之界今之陳州宛丘縣】
  秦【自?農故闗以西京兆扶風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西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北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燉煌西南】【有牂牁越巂益州】
  檜【豫州外方之北榮波之南溱洧間今滎陽宻縣東北】
  曹【兗州陶丘之北荷澤之野今興仁府濟隂縣】
  豳【今之邠州栒邑】
  魯【兗州仙源縣禹貢徐州大野蒙羽之野】

  以土圭測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南則景短多暑謂立表處太南近日也日東則景夕多風謂日跌景乃中立表處太東近日也日北則景長多寒謂立表處太北逺日也日西則景朝多隂謂日未中而景中立表處太西逺日也

  營室謂之定在東壁之西月令十月之昏星也于定星之昏正四方星中之時以此時而作楚丘之宮廟又度以日影而營表其位正其東西南北而作楚丘之宮室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三>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三>
  齊國風東方未明刺無節(jié)也朝廷興居無節(jié)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掌其職焉按周禮夏官之屬挈壺氏掌漏刻者也鄭氏曰漏之箭晝夜共百刻冬夏之間有長短焉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其制莫考今因舊圖取唐之呂才今之燕肅所制列之于圖
  唐制有四匱
  一夜天池 二日天池 三平壺 四萬分壺又有水海
  以水海浮箭以四匱注水始自夜天池以入于日天池自日天池以入于平壺以次相注入于水海浮箭而上每以箭浮為刻分也
  今制有二匱
  二渴烏 一石壺 四十八箭 竹注筒一銅節(jié)水小筒一 減水盎一 退水盆一
  匱二漆木為之深一尺二寸徑三尺二寸五分壺以石為之深二尺一寸五分徑一尺三寸二分內圍四尺一寸
  渴烏二銅為之上者長三尺二寸受水口徑三分出水口一分半下者長二尺八寸受水口徑二分出水口一分
  箭以漆桐為之長四尺徑六分重四兩有半刻蓮花為首飾上一尺六寸刻節(jié)候中一尺五寸分二十五刻每刻六分下九分安在蓮心
  減水盎竹注筒銅節(jié)水小筒三物設在下匱之旁以平水勢
  退水盆設于壺竅之下以受退水
  稱漏水法
  晝夜計十二時每時八刻二十分每刻六十分計水二斤八兩
  箭四十八二箭當一氣嵗統(tǒng)二百一十六萬分悉刻于箭上銅烏引水而下注蓮心浮箭以上登至于晝夜之別分至之候冬夏長短昏曉隱見與周官水臬晷影無差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公田所以入稅私田以治洫治澮孟子曰八家皆私百畆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是也其詳周禮井田之法圖

  十千于井田法一成之數(shù)也九夫為井井稅一夫其田百畆井十為通通稅十夫其田千畆通十為成成方十里成稅百夫其田萬畆欲見其數(shù)從井通起之故言嵗取十千

  此百夫之田方三里三分里之一計其積數(shù)共得一十一里并九分里之一若數(shù)其一邉則得三里三分里之一也此謂廣長之數(shù)此駿發(fā)爾私終三十里內數(shù)

  此萬夫之田每一目當百夫之田一為方三里三分里之一積九目共長三十里又一目得三里三分里之一共計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也此駿發(fā)爾私終三十里內數(shù)

  借者借也借民力而耕之也天子千畆諸侯百畆孟春之月天子帥三公諸侯九卿親耕于借田以祈社稷天子三推諸侯九推祈社稷者禮王為民立社曰大社自為立社曰王社在借田中借田所祈也

  王者以時巡行邦國柴告天地望秩山川徧于羣神時邁之詩武王滅紂已定天下以時巡狩而其臣作頌美其事以為告祭柴望之樂歌也

  古者祭天于圓丘掃地而祭其禮極簡故又于季秋之月大享于明堂以享上帝以文王配傳曰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我將之詩此祀文王所歌之詩也明堂周制也

  清廟文王廟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諸侯率以祀文王于清廟閟宮姜嫄廟也魯亦有閟宮者以周公故得立姜嫄廟僖公修而新之故魯頌有閟宮之詩閟神也

  辟雍者天子之學筑于雝水之外圓如璧四方來觀者均也故謂之辟雍泮宮者諸侯之學東西門以南通水北無也故謂之泮水

  厲王之亂宮室敗壊宣王復成之考者古者成室設盛食以樂之必有稱頌禱祝之言斯干之詩考室祝頌之辭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三>
  橫一木而可憑者軾也軾前又有橫木曰軌軌前直一木而案之者轅也轅之末受一木以橫曰衡衡者軛也轅之漸曲而上至于衡居衡之上而下拘曰辀一辀而五束束有歴錄歴錄者文也所束之處因為文章此所謂五楘梁辀也辀在軌前二馬處之衡下夾轅以服車而傍出二馬以驂之驂馬之欲出者引外轡以貫于游環(huán)驂馬之欲入者偪以脅驅而制之脅驅裁韋革以系于衡軫之先后當服馬之脅以受防于駕乗者也若夫游環(huán)則貫兩靷之常處游蕩于馬脊之間而為之曲防也車之衡長不過六尺六寸二馬服于前不與驂馬并則不可無隂靷故革靷于隂軌軌垂辀之上以服其驂而其車使不與服馬齊其首而引之者隂靷也故曰隂靷沃續(xù)者飾金于靷端之環(huán)也驂之內轡亦以金飾其觼不待牽挽而系之于軾也觼者受靷之所也詩曰六轡在手而不言八者以夫隂靷之在軾也又曰俴駟孔羣又曰虎韔鏤膺蓋韔者弓之室膺者馬之帶若今鏤胷也俴者馬之甲鑠金以為其扎為服以驂有盾以蔽之盾者畫龍以為飾故曰龍盾厹矛者刃有三角立于左右鋈錞者矛之白金之鐓也蒙伐者中干也謂之干有以捍敵而自衛(wèi)謂之伐則有事于伐之然必防之以有菀之文章非獨事武而已竹閉者防也防以竹縢以緄防而藏之尚美且武如此則其器可知至于弓則交韔二弓亦副之以備壊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三>
  釋草名
  芣苢【車前】蔞【蒿】 茅【今白茅】葭【蘆亦名蒹葭】蒲【柔滑草】艾【冰臺今艾蒿】蘢【紅草】芍藥【香草】蓬【蒿別種】葑【須也蔓菁】莠【亂苖草】荍【蚍衃今荊葵】藍【染草】 菡萏【荷華】白華【苕華】蕭【藾蒿】  蓍【靈草】 萑【蘆葭大者】葦【大葭】 葽【四月莠】莪【莪蒿】藟【藤】 瓠【瓠】 菼【似葦而小實】諼草【萱草】菲【芴即土?】苕【陵苕】 茹藘【茅搜】荑【茅始生】菅【茅屬】 蝱【貝母】  萇楚【銚□】茨【蒺藜】 鹝【綬草】 蘋【萍】稂【莠類也】芄蘭【蕪蔓】荷【芙渠】  蕳【蘭香草】芩【黃芩】 壺【瓠】 芻【茭草】蔦【寄生】 蓷【茺蔚臭穢草】
  釋木名
  葛【蔓木】 楚【叢木一曰荊】甘棠【杜梨】栗【冬果】 椅【楸】 桐【梧桐】 梓【椅屬】扶蘇【小木】栁【柔木】 樞【荎也今之刺榆】栲【山樗】 柞【堅強木】女?!拒枭!織А景讞M】樸【枹木】 灌木【叢生木】枸【木可為醬】楰【防梓】 楛【木中矢笴】棣【移木似白楊】杻【檍似棣】漆【漆樹】 梅【柟】 檜【栢葉松身】椒聊【椒】樗【惡木】  女蘿【菟絲】榆【白枌】柘【桑柘木】杜【赤棠】 條【抽實似梅】棘【木赤心者】榛【小木叢生】 木瓜【菓名】杞【枸檵】臺【夫須】 栩【杼柞木也】櫟【櫟木】  ?!窘裥Q所食】檀【強忍木】 檖【赤羅】枌【白枌】檿【山桑】檉【河栁】 谷【惡木】 栵【栭栗】 桋【赤棘】 楊【條楊】  樛【木下曲曰樛】椐【木可為杖】釋菜名
  荇【接余】 卷耳【苓耳】蘩【皤蒿】 蕨【鱉菜】 芹【今水中芹菜】綠【王芻】 匏葉【庶人菜】堇【苦菜】 茒【鳬葵】 蔚【牡葭】 莫【音暮菜名】蓫【?!酢俊∞薄巨辈恕俊蟆鹃佟?br />  蘋【大萍】 薁【蘡薁】 葍【大葉白花根如指】藻【可食】 葵【水菜】 茶【菜名】
  韮【苦菜菜一種】苓【而乆大】唐【苦菜唐】杞【蒙菜非】芑【常菜】

  釋谷名
  稷【菜名糜似黍】稻【不粘】 粱【稌】 禾【稻】 麻【米粟實謂】荏菽【之苴】麥【胡豆麥之】麰【小者麥之】秬【大者】 秠【黒黍一粰】藿【二】 穉【米豆后種】稙【曰稺先種】苴【曰稙】
  稑【麻子先熟】穜【后種先種】糜【后熟穄也又】芑【曰稷】 粺【赤粱】 黍【精米】

  釋鳥名
  雎鳩【雕類】鵲【鳥鵲】 鸤鳩【秸鞠】脊令【雝渠】鵙【伯勞】 黃鳥【?黍】鴻雁【大曰鴻小曰雁】鷮【鷮雞】 流離【少好鳥】烏【孝鳥】 鶉【鸙】 鴇【性不止樹之鳥】鷺【白鷺】 鸮【惡鳥】鹙【禿鹙水鳥】鷹【鷙鳥】 鴟鸮【鸋鴂】鸛【鵲屬】 鵻【夫不】 梟鴟【惡聲鳥】桑扈【竊脂】鸒斯【雅鳥】鸖【水鳥】 鵜【鵪鸅好食魚】鴛鴦【匹鳥】倉庚【黃鳥】鳶【鴟類】 隼【鷹】鳯【雄曰鳯雌曰凰】晨風【鹯也】

  釋蟲名
  螽斯【蚣蝑】草蟲【常羊】阜螽【蠜】蝤蠐【蝎蟲】螓【蜻蜓】 蒼蠅【丑扇】蟋蟀【蛬】浮蝣【渠畧】蜩【螗又蟬也】蠋【桑蟲】 蟏蛸【長踦】伊威【委黍】熠燿【螢火】螗【蝘】
  蜂【螫人飛蟲】桃蟲【鷦】虺【似虵而小】果臝【土蜂】蝪【蜥蝪】 螟蛉【桑蟲】螟【食苗心蟲】螣【食葉蟲】蟊【食根蟲】賊【食節(jié)蟲】莎雞【草蟲一名樗雞】

  釋魚名
  魴【赤尾魚】鳣【大魚無鱗】鮪【鮉魚名】鰥【鰥魚子】鱮【鰱魚】 鯉【今赤鯉】鼉【似蜥蝪大】鱒【有鱗】 鰷【大魚】 鲿【白鰷】 鰋【黃魚】 鯊魚【鮎魚】鱧【鮀魚】

  釋獸名
  麟【鲖魚仁獸】象  羔羊【大麕羊子】麕【曰】 貔【羔麞】 豕【猛獸豬豨】熊【總名】
  羆【似豕有】貉【力獸】 豺【似狐】 狐【似狗】 蜮【媚獸似鱉】猱【含沙】 □【射人】
  豵【猜獸牝豕】尨【豕生三】駱【子曰豵犬】騶虞【多毛】羜【白馬黒鬛】貆【義獸未成】肩【羊曰羜駱】特【子曰貆獸】犉【一嵗曰肩】兕【獸三嵗曰】牂羊【特黃】盧【牛黒唇一】貍【角似】 羖【牛牝】
  獫【羊田獵之】歇驕【犬似貓牝】

  釋馬名
  驖【馬如鐵赤黒色】駒【馬二嵗】騋【高七尺以上】騏【馬青驪色】黃【黃骍色】騧【黃馬黒喙】驪【純黒曰驪】駠【赤馬黒鬛】騵【駠馬白腹】駱【白馬黒鬛】骃【泥驄馬】驈【驪馬白跨】騅【蒼白雜毛色】皇【黃白魚】駓【黃白雜毛曰駓】骍【赤黃色】魚【二目白魚】驒【青驪驎曰驒】雒【黒身白鬛】騢【赭白色似鰕魚】驔【驪馬黃脊】駽【青驪今鐵□】駮【身白尾黒食虎豹】 駁【色不純】

  釋衣服制名
  頍弁【皮并】鞞【容刀鞞】琫珌【琫佩刀削 上飾珌下飾】邪幅【如今行縢】纚【緌】冔【殷冠】臺【以御暑】笠【以御雨】錙撮【緇布冠】綸【釣繳】緍【綸】衾【被】裯【禪被又牀帳】副【后夫人首飾編髪為之】笄【衡笄】總角【結髪】珈【笄飾之最盛如今步搖上】綠衣【飾綠衣諸侯夫人祭】象服【服褕翟闕】毳衣【翟大夫毳】充耳【冕瑱也天子以玉諸侯】防弁【石弁之縫中飾以玉以防】觿【髪以觧結成人之】韘【佩玦也挾矢時所以持?】緇衣【飾也黒色卿士】素冠【朝服練冠防禮祥祭而縞冠】雜佩【素紕珩璜琚瑀沖牙】狐裘【之類大夫】芾【朝服】伊絲【冕服】袞衣【大帶】麻衣【卷龍深衣諸侯】佩璲【朝服以端玉】絲衣【為佩】載弁【祭服】
  已上形制并見二禮圖
  釋車馬器名
  朱幩【以朱纒防扇污】大車【大夫之車】翟茀【翟車夫人以翟羽飾車茀蔽也】車帷裳【婦人之車也】軝【長轂之軝】鞗【轡】革【轡首】和鸞【和在軾鸞在鑣】鈴【在旗上】鉤膺【樊纓】鏤錫【眉上曰錫】鞹【革】鞃【軾中】淺【虎皮淺毛】幭【覆式】厄【烏蠋】綏【大綏以登車】旐旄旟旗
  已上形制并見二禮圖

  釋禮樂器名
  祼【灌鬯】璋【瓚】玉瓚【秬鬯圭瓚】豆豋【木曰豆瓦曰豋】筵 幾 爵【周曰爵】斚【商爵曰斚】大斗【長三尺】鼐【大鼎】鼎 鼒【小鼎】罍 兕觥【罰爵】籩 大房【半體爼】簋 筐 筥 篚 锜 釡 莞【小蒲席】簟【竹葦】籥【六孔】笙 簧【笙】翿【纛】磬 業(yè)【大板以飾筍為縣】虡【畫之植者為虡】崇牙【可以縣】?羽【置羽其上】應 出【大鼓】縣鼓【周鼓】鞉【鞉鼓】柷【木椌】圉【揭也】簫【編竹小管】管【如笛】鼛【大鼓】翟【羽】琴瑟塤篪
  已上形制并見二禮圖
  釋兵農器名
  殳【長丈二而無刃】祋【殳也】干【盾】戈【勾矛戟】戚【斧】揚【鉞】鉤援【鉤梯也援以攻城】臨沖【臨車沖車】敦弓【畫弓】朱英【矛飾】綠縢【繩】象餌【弓反末也所以觧臂紒以象骨為之】魚服【矢服魚皮為之】決【鉤?】拾【遂也】橐【韜】彤弓【朱弓】錢【銚】镈【鎒田器】耜
  已上形制并見二禮圖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三>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三>

  六經圖卷三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圖巻四      宋 楊 甲 撰
  毛邦翰 補
  周禮文物大全圖
  天官冢宰冢宰大宰小宰宰夫宮正宮伯膳夫庖人內饔外饔亨人甸師獸人?人鼈人臘人醫(yī)師食醫(yī)疾醫(yī)痬醫(yī)獸醫(yī)酒正酒人漿人凌人籩人醢人醯人鹽人冪人宮人掌舍幕人掌次大府玉府內府外府司防司書職內職嵗職幣司裘掌皮內宰內小臣閽人寺人內豎九嬪世婦女御女祝女史典婦切典絲典枲內司服縫人染人追師屨人夏采地官師徒大司徒小司徒鄉(xiāng)師鄉(xiāng)老鄉(xiāng)大夫州長黨正族師閭胥比長封人鼓人舞師牧人牛人充人載師閭師縣師遺人均人師氏保氏司諫司救調人媒氏司市質人廛人胥師賈師司虣司稽胥肆長泉府司門司闗掌節(jié)遂人遂師遂大夫縣正鄙師酂長里宰鄰長旅師稍人委人土均草人稻人土訓誦訓山虞林衡川衡澤虞跡人卝人角人羽人掌葛掌染草掌炭掌荼掌蜃囿人塲人廩人舍人倉人司防司稼舂人饎人稾人
  春官宗伯大宗伯小宗伯肆師郁人鬯人雞人司尊彛司幾筵天府典瑞典命司服典祀守祧世婦內宗外宗冢人墓大夫職喪大司樂樂師大胥小胥大師小師瞽蒙眡了典同磬師鐘師笙師镈師韎師旄人籥師籥章鞮鞻氏典庸器司干太卜卜師卜人龜人華氏占人□人占夢眡祲大祝小祝喪祝甸祝詛祝司巫男巫女巫大史小史馮相氏保章氏內史外史御史巾□典路車仆司常都宗人家宗人
  夏官司馬大司馬小司馬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司勲馬質量人小子羊人司爟掌固司險掌疆侯人環(huán)人挈壺氏射人服不氏射鳥氏羅氏掌畜司士諸子司右虎賁氏旅賁氏節(jié)服氏方相氏大仆小臣祭仆御仆仆弁師司申司兵司戈盾司弓矢繕人槀人戎右齊右道右大馭戎仆齊仆道仆田仆馭夫校人趣馬巫馬牧師廋人圉師圉人職方氏土方氏懷方氏合方氏訓方氏形方氏山師川師邍師匡人撢人都司馬
  秋官司寇大司寇小司寇士師鄉(xiāng)士遂士縣士方士訝士朝士司民司刑司刺司約司盟職金司厲犬人司圜掌囚掌戮司罪蠻閩夷貉布憲禁殺戮禁暴氏野廬氏蠟氏雍氏萍氏司寤氏司烜氏條狼氏脩閭氏防氏庶氏穴氏翨氏柞氏薙氏硩蔟氏翦氏赤友氏蟈氏壺涿氏庭氏銜枚氏伊耆氏大行人小行人司儀行夫環(huán)人象胥掌客掌訝掌交掌察掌貨賭朝大夫都則都士家士
  冬官考工記輪人輿人辀人筑氏冶氏桃氏鳬氏防氏段氏函人鮑人韗人韋氏裘氏鐘氏筐人防氏玉人楖人雕人磬氏矢人陶人旊人梓人廬人匠人車人弓人
  漢景帝時河間獻王得左禮獻之初獻王開獻書之路時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求以千金不得取考工記以補之
  六官之屬三百七十七
  經文四萬五千一百六字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四>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天子十二門城內經緯之涂皆容方九軌軌謂轍廣也乘車六尺六旁加七寸凡八尺九軌七十二尺則此涂十二步王城面有三門有三涂男子由右女由左車由中央南北經東西緯王宮當中經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四>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四>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四>

  考工記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五室三四步步四三尺九階四旁兩夾窗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考工記商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考工記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涂度以軌

  王六寢路寢在前為正寢五在后通名燕寢一在東北春居之一在西南秋居之一在東南夏居之一在西北冬居之一在中央季夏居之三夫人已下分居后六宮

  掌次掌王次之法以待張事旅上帝則張氈案設皇邸朝日祀五帝合諸侯諸侯朝覲防同張大次小次司幾筵凡大朝覲大饗射凡封國命諸侯王設黼依【亦作扆】

  司幾筵五幾左右玉雕彤漆素阮氏圖凡長五尺髙二尺廣二尺兩端赤中央黑漆馬融以為長三尺無兩端赤中央黑之義
  司幾筵凡大朝覲大饗射凡封國命諸侯設莞筵紛純加繅席次席皆有純祀先王昨席亦如之甸役則設熊席諸侯祭祀席蒲筵加莞席昨席莞筵加繅席

  周王城者謂之環(huán)涂環(huán)涂環(huán)城之道直出者謂之野涂近郊四萬夫逺郊十六萬夫甸地七十二萬夫稍十二同縣二十八同疆十六同萬夫之四面后橫謂之川川上謂之路同之四面縱橫謂之澮澮上謂之道近郊至甸地惟方正然后可以為井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四>

  凡一井九夫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旁加一里為洫則方六十里折為六十四井出稅三十六井治洫四甸為縣四縣為都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則方百里為一同都計萬井九萬夫內取六十四個六十四井計四千九十六井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稅又六十個下三十六井計二千三百四井二萬七千三十六夫治洫又三十六個萬十里計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澮故井田之法備于一同

  邑方二里積三十六夫采地之制井田之稅異于鄉(xiāng)遂謂之邑則民以里居四井同邑故也

  丘方四里積十六井一百四十四夫謂之丘則民以族塟四邑同丘故也

  甸方八里六十四井積五百七十六夫出稅旁加一里計三十六井積三百二十四夫治洫共方十里出革車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縣方二十里四百井積三千六百夫內二千三百四夫出稅一千二百九十六夫治洫葢大夫家邑也

  都方四十里一千六百井積一萬四千四百夫內九千二百十六夫出稅五千一百八十四夫治洫葢王子弟卿大夫采邑也

  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為一同積萬井九萬井內四千九十六井三萬六千八百六十四夫出稅二千三百四井二萬七百三十六夫治洫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澮【小司徒注】

  比出軍五人閭出二十五人族出百人州出二千五百人鄉(xiāng)出萬二千五百人六鄉(xiāng)之地共四同計四萬井三十六萬夫也

  六遂之地十二同十三萬井百八十萬家除七萬五千家受田此野外六萬家受十二萬夫毎三家六夫半六家十二夫為削余為公邑

  逺郊之內居地四同甸地十二同稍地二十同縣地二十八同都地三十六同分甸地為六遂余為公邑葢以賜者為采地以不賜者為公邑

  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六鄉(xiāng)之地居四同積四萬井三十六萬夫有山林川澤溝池城郭涂巷宮室三分去一余二十四萬夫六鄉(xiāng)之民七萬五千家

  大司馬之職乃以九畿之借施邦國之政職方千里曰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wèi)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zhèn)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
  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wèi)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zhèn)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大司馬分畿限施政職所共王政之職謂賦稅也職方氏辨九服服事天子者也其職雖異地里則同今以左右列為一圗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四>
  侯服嵗一見貢祀物甸服二嵗一見貢嬪物男服三嵗一見貢器物采服四嵗一見貢服物衛(wèi)服五嵗一見貢材物要服六嵗一見貢貨物此外各以所貴寶為摰

  司服祀昊天上帝及五帝服大裘而冕黑羔裘也其冕無旒?衣纁裳

  司服享先生則袞冕制廣八寸長尺六寸前后共二十四旒毎旒各十二玉

  司服享先公饗射則鷩冕鷩雉名七章之服

  司服祀四望山川則毳冕五章之服

  司服祭社稷五祀則絺冕三章之服

  司服祭羣小祀則?冕一章之服

  司服凡兵事韋弁服以韎韋為弁又以為衣而表裳

  司服云眡朝皮弁服白鹿皮為冠也

  司服云凡甸冠弁服甸田獵也冠弁委貎冠也一曰?冠

  司服其齊服有?端素端按玉藻天子?端朝日于東門之外卒食?端而居

  司服云公之服自袞冕而下朝聘天子及助祭之服

  司服云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王之三公亦服之

  司服云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王之孤卿亦服之

  司服云孤之服自絺冕而下王之大夫諸侯之孤亦服之

  司服云卿大夫服自?冕而下諸侯之卿大夫亦服之

  爵弁制如冕無旒為異周禮有韋弁無爵弁禮記有爵弁無韋弁一事也

  司服云士之服自皮弁而下

  天子燕服為諸侯朝服玉藻云朝服以日視朝于內朝

  袆衣翚雉衣也色?后從王祭先王之服

  揄狄色青后從王祭先公之服

  闕狄衣色赤從王祭羣小祀之服
  鄭?謂狄當為翟翟雉名伊雒而南素質五色皆備成章曰翚江淮而南青質五色皆備成章曰搖王后之服刻繒為之形而采畫之綴于衣以為文章袆衣畫翚者揄狄畫搖者闕翟刻而不畫此三者皆祭服今世有圭衣者葢三狄之遺

  鞠衣后告桑之服也色如鞠塵象桑葉始生

  展衣色白后以禮見王及賓客之服

  禒衣色黑后接御見王之服
  后之首服禮經不載其詳故禮書舊圖不畫考天官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追衡笄君子偕老之詩曰副笄六珈鄭氏曰副之言覆所以覆首為之飾其遺象若今之步搖服之以從王祭祀近圖所畫非古也今刪去

  六經圖卷四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圖卷五     宋 楊 甲 撰
  毛邦翰 補

  大圭長三尺杼上終葵首天子服之

  天子執(zhí)冒圭四寸以朝諸侯

  鎮(zhèn)圭以四鎮(zhèn)山為瑑飾故以鎮(zhèn)為名

  命圭九寸曰桓圭公守之

  信圭像以人形為瑑直為信耳

  躬圭像以人形為瑑飾為躬耳

  瑑谷稼之形為飾五寸子執(zhí)之

  瑑蒲草之形為飾五寸男執(zhí)之

  牙璋以起軍旅瑑以為牙

  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其飾若粟文

  大璋七寸天子以巡守諸侯以聘女

  以組系琮因名之天子宗后以為權

  十有二寸射四寸厚一寸為內鎮(zhèn)宗后守之

  琬圭九寸以治徳以結好琬猶圓也

  琰圭九寸判規(guī)以除慝以易行

  蒼璧禮天徑九寸好三寸兩邉各三寸

  黃琮禮地剡出一寸六分長八寸厚寸

  青圭禮東方圭九寸厚寸博三寸剡上各一寸半

  赤璋禮南方半圭曰璋

  白琥禮西方長九寸廣五寸刻伏虎形髙三寸

  ?璜禮北方半璧曰璜

  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玉人四圭尺有二寸

  典瑞兩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玉人兩圭五寸有邸

  以祀日月星辰璧六寸璧上琢出一圭長五寸

  以祀山川以造贈賔客半圭曰璋從下自邸向上邪郤之曰邸射

  祼圭有瓚如槃大五升口徑八寸深二寸

  中璋九寸勺口徑九寸鼻射寸

  邊璋七寸勺口徑璋厚薄鼻寸

  璧羨度尺好三寸以為度羨徑也好孔也

  繅有五采文所以薦玉木為中干韋衣

  諸侯三采三就三就三匝也

  子男朱緑二采再就藻水草之文

  方明木也方四尺設六色以著玉也

  天宮黃鐘與無射合無射上生仲呂與地林鐘同位林鐘與防賔合但仲呂林鐘同在南故同位然天尊地卑嫌其同位而不用也仲呂上生黃鐘角黃鐘下生林鐘林鐘地宮又不用亦以嫌而不用林鐘上生太蔟太蔟為徴太蔟上生南呂與無射同位又不用南呂上生姑洗姑洗為羽祭天四聲足矣
  大司樂以夾鐘為宮黃鐘為角太蔟為徴姑洗為羽冬日至于地上圜丘奏之樂六變則天神皆降

  地宮林鐘林鐘上生太蔟太蔟為角下生南呂南呂為羽是先生后用也南呂生姑洗姑洗為徴后生先用也祭地四聲足矣
  大司樂函鐘為宮太蔟為角姑洗為徴南呂為羽夏日至于澤中方奏之樂八變則地可得而禮矣

  人宮黃鐘黃鐘下生林鐘林鐘為地宮又避之不取也林鐘上生太蔟大蔟為徴先生后用也大蔟下生南呂南呂為天陽之宮同位又避之南呂上生姑洗姑洗南呂之合又避之姑洗下生應鐘應鐘為羽應鐘上生防賔防賓地宮之陽以林鐘是地宮與相配合故又避之防賔上生大呂大呂為角后生先用也
  大司樂以黃潻為宮大呂為角太蔟為徴應鐘為羽宗廟之中奏之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

  黃鐘陽生之首大呂與之合太蔟陽聲二應鐘合姑洗陽聲三南呂合防賓陽聲四林鐘合夷則陽聲五仲呂合無射陽聲六夾鐘合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五>
  考工記曰梓人為筍虡臝者羽者鱗者以為虡厚唇弇口出目短耳大胷燿后大體短脰若是者謂之臝屬常有力而不能走其聲大而宏有力而不能走則于任重宜聲大而宏則于鐘宜若是以為鐘虡是故擊其所縣而由其虡鳴鋭喙決吻數(shù)目顅脰小體鶱腹若是者羽屬常無力而輕其聲清揚而逺聞無力而輕則于任輕宜其聲清揚而逺聞則于磬宜若是者以為磬虡故擊其所縣而由其虡鳴小首而長搏身而鳴若是者鱗屬以為筍 植者為虡橫者為筍筍之上有崇牙虡之上設業(yè)業(yè)之上?羽而有端有璧翣鐘虡飾以臝屬磬虡飾以羽屬而筍皆飾以鱗屬若筍文然故謂之筍其所植者蓋虛中焉故謂之虡

  大鐘特縣鐘也 典同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度數(shù)單穆公曰先王之制鐘也大不出鈞重不過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則樂器待律然后制而律度又待鐘然后生故有十二辰之鐘以應十二月之律十二辰之鐘大鐘也大鐘特縣詩書爾雅所謂鏞是也非十二辰之鐘則編焉周禮所謂編鐘是也

  大磬特縣磬也 考工記磬氏為磬倨句一矩有半其博為一股為二鼔為三參分其鼔博去一以為鼔博參分其鼔博以其一為之厚 鄭司農云股磬之上大者鼔其下小者康成云股外面鼔內面小大長短雖殊其厚均也黃鐘之磬股鼔皆厚二寸余推此可知

  編鐘十六枚在一筍虡 鐘師掌金奏 編磬十六枚在一筍虡 眡了掌擊頌磬笙磬 磬在東方曰笙在西方曰頌 磬師掌教擊磬擊編鐘 凡縣編鐘磬半為堵全為肆十六枚在一筍虡曰堵鐘一堵磬一堵曰肆

  镈師掌金奏之鼓祭祀鼓其金奏之樂國語伶州鳩曰細鈞有鐘無镈大鈞有镈無鐘細必和之以大大必和之以細镈小鐘耳韋昭杜預皆以镈為小鐘惟鄭康成曰镈如鐘

  兩欒曰銑銑間曰于于上曰鼓鼔上曰鉦鉦上曰舞舞上曰甬甬上曰衡鐘縣謂之旋旋蟲謂之干鐘帶曰篆篆間曰枚枚謂之景于上之攠曰隧

  六官之貳正嵗各帥其屬以觀象法狥以木鐸大司馬之職曰兩司馬執(zhí)鐸又曰三鼔摝鐸三鼔振鐸鄭康成許慎皆曰鐸大鈴也葢鐸有金鐸有木鐸金鐸舌以金木鐸舌以木金鐸振武事木鐸振文教

  鼔人以金錞和鼓錞于也圓如椎頭大上小下樂作鳴之與鼔相和

  鼔人以金鐲節(jié)鼔鐲鉦也形如小鐘軍行則鳴之以為鼔節(jié)

  鼓人以金鐃止鼔鐃如鈴無舌有秉執(zhí)而鳴之以止擊鼔

  鼔人以金鐸通鼔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鼔

  兵謂干戚也舞師教兵舞帥而舞山川祭祀樂師有干舞

  帗列五采繒為之有秉舞師教帗舞帥而舞社稷之祭祀

  羽析白羽為之形如帗舞師教羽舞帥而舞四方之祭祀

  皇謂雜五采羽如鳯皇色舞師教皇舞帥而舞旱暵之事

  樂師教小舞又有旄舞人舞旄舞以?牛毛為之人舞無所執(zhí)以手袖為威儀

  大仆建路鼓于大寢之門外建猶樹也以木貫而樹之

  鼓人以靁鼓鼔神祀八面鼓也神祀祀天神也

  鼓人以靈鼓鼔社祭六面鼔也社祭祭地也

  小師掌教鼓鼗瞽蒙掌播鼗眡膫掌凡樂事播鼗 制如鼔而小持其柄搖之

  鼔人以路鼓鼓鬼享四面鼓也鬼享享宗廟也

  鼔人以鼖鼓鼔軍事大鼔謂之鼖長八尺

  鼓人以鼛鼓鼓役事鼛鼔長丈二尺

  大師大祭祀下管播樂器令奏鼔朄小師大祭祀下管擊應鼔小祭祀小樂事鼔朄鄭司農云朄小鼓名詩曰應田縣鼔先儒以田為朄朄小鼔應鼙也大射有朔鼙應鼙鄭氏以應與朄及朔為三鼓

  鼔人以晉鼔鼔金奏晉鼔長六尺六寸

  鼔人凡軍旅夜鼓鼜鼜夜戒守鼔也沈約宋書長丈二尺曰鼜鼔

  大司馬春振旅師帥執(zhí)提馬上鼓有曲水提持鼓立馬髦上者曰提

  大師登歌令奏擊拊鄭?謂形如鼓以韋為之著之以康書曰搏拊是也

  笙師掌教春牘應雅以教械樂鄭司農曰牘以竹大五六寸長七尺

  應長六尺五寸其中有雅短者二三尺虛中筩無底其端有兩空髤畫以兩手筑地

  笙師掌教春牘應雅 雅狀如漆筩而弇口大二圍長五尺六寸以羊韋鞔之有兩紐

  大司樂有云和空桑龍門之琴瑟廣雅曰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五?文王武王加二?

  庖犧氏作瑟五十?黃帝破為二十五?舊圖雅瑟長八尺一寸廣一尺八寸

  小師掌教播鼗柷敔 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連底挏之令左右擊

  敔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刻以木長尺防之書曰合止柷敔

  爾雅曰所以鼔柷謂之止

  爾雅曰所以鼓敔謂之籈

  笙師掌教塤瞽蒙掌播塤 鋭上平底大者如鵝子小者如雞子大小不同而同于六孔

  笙師掌教龡篪篪以竹為之長尺四寸圍三寸小者尺二寸廣雅曰八孔鄭司農曰七孔

  笙師掌教龡竽笙韓非曰竽者五聲之長竽長四尺二寸三十六簧長四尺二寸竹為之形參差如鳥翼

  笙長四尺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爾雅曰大笙謂之巢小笙謂之和

  小師掌教簫管比竹為之其狀鳯翼其聲鳯鳴爾雅曰大曰言小曰筊言二十三管長四尺筊十六管長尺二寸

  笙師掌教篴杜子春云竹篴五孔篴一作笛

  笙師掌教籥籥如篴三孔

  笙師掌教籥管大司樂有孤竹孫竹陰竹之管狀如篪六孔

  六經圖卷五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圖卷六     宋 楊 甲 撰
  毛邦翰 補

  形似壺大者一斛刻木為之畫為山云之形

  坫以致爵漆赤中畫赤云氣亦隨爵為飾

  玉爵受一升口徑四寸底二寸上下徑二寸二分

  柄長二尺四寸受五升為龍頭

  畫五色云氣冪六彛二尺二寸之幅而圓

  祭天地以疏布巾冪六尊用二尺二寸

  周制房俎漆兩端赤中央黑

  尊下臺若今承槃外漆朱中足隨舟刻畫

  豆髙尺二寸漆赤中畫飾不同

  詩云于豆于登形象與豆同畫飾異耳

  外方內圓曰簠漆赤中稻粱器

  內方外圓曰簋足髙二寸漆赤中盛黍稷

  受一斛口徑一尺脛髙五寸后旁一寸

  洗髙三尺口徑一尺五寸足徑三尺

  籩以竹為之口以縢緣形如豆亦受四升

  春祠夏禴朝踐用兩獻尊一盛?酒一盛醴齊并刻全牛之形鑿背為尊

  春祠夏禴其再獻用兩象尊一盛?酒一盛盎齊以象骨飾尊

  秋甞冬烝朝獻用兩著尊著著地無足與獻尊象尊形制容受并同

  秋甞冬烝饋獻用兩壺尊一盛?酒一盛盎齊王以玉爵酌獻尸受五防漆赤中

  追享朝享朝踐用兩大尊一盛?酒一盛醴齊太古之瓦尊也與瓦甒形制容受同

  追享朝享再獻用兩山尊一盛?酒一盛盎齊亦刻而畫之為山云形

  春祠夏禴祼用雞彛鳥彛刻而畫之為雞鳯皇之形著于尊上受三升盛明水

  制度容受一同雞彛用盛郁鬯鳥即謂畫鳯皇形于尊上鳴鳥謂之鳯皇故也

  斝彛盛明水先儒讀斝為稼謂畫禾稼于尊因為尊名彛與舟并漆赤中其扃足內亦畫禾稼

  秋甞冬烝祼用斝彛黃彛皆有舟盛郁鬯黃目者以黃金為目彛舟并以金漆

  追享朝享祼用虎彛蜼?;J⒚魉畯V鄄⑵岢嘀衅潇缱銉纫嗥峒爱嫽轱?br />
  蜼彛盛郁鬯蜼卬鼻似彌猴而大黃黒色尾長數(shù)尺似獺尾末有歧鼻露向上雨即以尾塞鼻

  酒壺受一斛口徑尺足髙二寸徑尺反爵著壺漆赤中有畫飾

  罋盛醯醢髙一尺受三防醯人云王舉供醯五十罋醢五十罋

  以竹為之受五防以盛米國君致饔餼于聘賢雜筥用之

  篚以竹為之長三尺廣一尺深六寸足髙三寸

  圓曰筥受半斛主君致饔餼于賓與大夫上介皆以筥盛米

  醴有柶用角為之铏有柶用木為之柶長一尺防博三寸

  山川四方用蜃漆尊畫為蜃形蚌曰含漿尊之象也容五斗

  祼用槩黑漆為尊以朱絡腹形制容受與蜃等

  漆尊無飾曰散疈事用散疈磔牲體者形制容受如槩尊

  祭祀社稷用大罍即瓦罍也取質略之意

  禜門用瓢赍禜祭名門國門取甘瓠割去柢以為尊

  廟用修讀曰卣卣中尊謂獻象【獻亦讀作犧】之屬

  六經圗卷六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圖卷七     宋 楊 甲 撰
  毛邦翰 補

  巾車玉輅金木象革四輅其飾雖異制則同今特圖玉輅之一兼太常之旂以備祭祀所乘其余車式皆具考工記則諸路可知矣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七>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七>
  葢斗曰部部徑六寸厚一寸上隆一分斗下達常長二尺徑一寸達常下入杠杠長八尺徑二寸足以合達常也用弓二十有八毎弓長六尺廣四分

  司常日月為?!〗碥囉衤方ㄌJ瀹嬋缴埥谍埢∈冈O崇牙

  司常交龍為旂諸侯建旂 巾車金路建大旂以賓同姓以封上公九斿侯伯七子男五

  司常通帛為旜孤卿建旜注曰謂大赤從周正色無飾巾車象路建大赤以朝異姓以封

  司常雜帛為物大夫士建物注曰以帛素飾其側商之正色 巾車革路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衛(wèi)

  司常熊虎為旗師都建旗考工記熊旗六斿以象伐

  司常鳥隼為旟州里建旟考工記曰鳥旟七斿以象鶉火 畫朱雀與隼

  司常虵為旐縣鄙建旐考工記虵四斿以象營室

  司常全羽為旞道車載旞 注曰道車象路也王以朝夕燕出入

  司常析羽為旌斿車載旌 斿車木路也王以田以鄙全羽析羽皆五防系之于旌旞之上注旄于干首也

  虎侯謂以虎皮飾其侯之側其鵠亦虎皮

  熊侯以熊皮飾侯側兼以熊皮方制其鵠

  豹侯以豹皮飾侯側兼以豹皮方制其鵠

  諸侯自射之侯其侯道鵠居與王熊侯同

  麋侯以麋皮飾侯側又以皮方制其鵠

  大侯九十弓畿外諸侯將祭先祖所射之侯

  糝侯七十弓畿外諸侯卿大夫助祭所射之侯

  豻侯五十弓畿外諸侯之士助祭所射之侯

  五正侯九十弓三分其侯正居一焉

  三正侯七十弓三分其侯正居一焉

  二正侯五十弓三分其侯正居其一

  獸侯王以息燕畫獸為侯象熊頭狀

  王燕勞之侯諸侯射亦畫云氣飾其側

  王燕射則卿大夫射畫虎豹頭狀也

  王燕射士射五十弓鹿豕之侯
  經曰飾中舍算射于榭用虎中大夫射于庠用兕中國君國中射用皮樹中諸侯立學于郊行大射用閭中諸侯與鄰國射于境用虎中并弓制樂節(jié)備見禮記習射禮圖

  馮相氏掌十二嵗嵗謂太嵗嵗星與日同次之月斗所建之辰也嵗星為陽右行于天太嵗為陰左行于地十二嵗而小周與日常應太嵗月建以見

  人取用秋攻用春時春灼后左夏灼前左秋灼前右冬灼后右

  燋存火之炬灼之時用燃楚焞也

  楚焞者謂荊為楚用之焞開兆

  蓍以為筮策韇藏筮之器

  古者用木畫地記爻金以錢

  所筮六爻俱了卦體得成更以方版畫卦體示人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七>

  王莽時劉歆為國師始建立周官經以為周禮河南緱氏杜子春受業(yè)于歆還家以教門徒鄭興父子等多往師之興眾并作周禮解詁賈景伯亦作周禮詁馬融作周禮傳授鄭??作周禮注注多引杜子春鄭大夫鄭司農之義其后又有王肅注十二卷于寶注十三卷

  六經圖卷七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圖卷八      宋 楊 甲 撰
  毛邦翰 補
  禮記制度示掌圖【禮記者本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以為此記后之通儒各有損益】
  四十九篇數(shù)
  曲禮上  曲禮下  檀弓上  檀弓下
  王制【漢博士所為】月令【呂不韋撰】 曾子問  文王世子禮運   禮器   郊特牲  內則
  玉藻   明堂位  防服小記 大傳
  少儀   學記   樂記   雜記上
  雜記下  防大記  祭法   祭義
  祭統(tǒng)   經解   哀公問  仲尼燕居孔子閑居 坊記   中庸【子思所撰】 表記
  緇衣【公孫尼子所撣】奔防   問防   服問
  閑傳   三年問  深衣   投壺
  儒行   大學   冠義   昏義
  鄉(xiāng)飲酒義 射義   燕義   聘義
  防服四制
  經文九萬九千一十字

  節(jié)者言至此氣度之時節(jié)氣一變故謂之節(jié)中者謂一次之中氣更有變故謂之中日月之行十五度三十二分度之七氣一變故成一氣之名二十四變故有二十四氣之目也

  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一嵗一嵗有二十四氣為七十二候皆律呂統(tǒng)之記所謂大樂與天地同和故百物不失謂此也

  陽生于子故日之行也自北而西歴南而東冬至在牽牛中春分在婁夏至在井秋分在角正月在營室二月奎三月胃四月畢五月井六月栁七月翼八月角九月房十月尾十一月斗十二月女則奎井角以三仲月言之也斗以仲冬月本言之也

  孟春居青陽左個仲春居青陽太廟季春居青陽右個孟夏居明堂左個仲夏居明堂太廟季夏居明堂右個中央居太廟太室孟秋居總章左個仲秋居總章太廟季秋居總章右個孟冬居?堂左個仲冬居?堂太廟季冬居?堂右個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八>
  宮  商  角  徴  羽  變宮 變征
  十一月黃鐘 太蔟 姑洗 林鐘 南呂 應鐘 防賓十二月大呂 夾鐘 仲呂 夷則 無射 黃鐘【半】林鐘【半】正月 太蔟 姑洗 防賓 南呂 應鐘 大呂【半】夷則【半】二月 夾鐘 仲呂 林鐘 無射 黃鐘 太蔟【半】南呂三月 姑洗 防賓 夷則 應鐘 大呂【半】夾鐘 無射四月 仲呂 林鐘 南呂 黃鐘【半】太蔟【半】姑洗【半】應鐘五月 蕤賓 夷則 無射 大呂【半】夾鐘【半】仲呂【半】黃鐘【半】六月 林鐘 南呂 應鐘 太蔟【半】姑洗【半】蕤賓【半】大呂【半】七月 夷則 無射 黃鐘 夾鐘【半】仲呂【半】林鐘【半】太蔟八月 南呂 應鐘 大呂 姑洗【半】蕤賓【半】夷則【半】夾鐘【半】九月 無射 黃鐘 太蔟 仲呂【半】林鐘【半】南呂【半】姑洗【半】十月 應鐘 大呂 夾鐘 蕤賓【半】夷則【半】無射【半】仲呂【半】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八>
  氣候之法為室三重戶閉涂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置十二律管內庳外髙各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實其端案厯而候之氣至則一律飛灰其為氣所動者灰散其人及風所動者灰聚地有疎密不能無差忒故以木案試之然后實土案上令堅密均其上以水平其槩然后埋律其下雖有疎密為木案所節(jié)其氣自平但在調其案上之土耳又隋志論其法先治一室令地極平乃埋律管皆使上齊入地有深淺冬至陽氣距地面九寸而止惟黃鐘一管達之故黃鐘為之應正月距地面八寸止自太蔟以上皆達黃鐘大呂皆已虛故惟太蔟一律飛灰

  仲春盛徳在木故所主皆木屬仲夏盛徳在火故所主皆火屬仲秋盛徳在金故所主皆金屬仲冬盛徳在水故所主皆水屬

  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日月防于降婁戌之位也疏云日在奎婁而入于酉地即奎婁加酉則初昏之時井鬼在午栁星張在巳翼軫在辰

  仲夏之月日在東井昏亢中旦危中日月防于鶉首未之位也疏云仲夏日在東井而入于酉地即東井加酉則初昏之時角亢在午氐房心在巳尾箕在辰

  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牽牛中旦觜觹中日月防于夀星辰之位也疏云仲秋日在角亢而入于酉地即角亢加酉則初昏之時斗牛在午女虛危在巳室壁在辰

  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壁中旦軫中日月防于星紀丑之位也疏云仲冬日在斗牛而入于酉地即斗牛加酉則初昏之時奎婁在午胃昴畢在巳觜參在辰

  天子之社廣五丈諸侯半之五方之社其土各象其方之色各植其所宜之木封諸侯則各分其方之土冒之以黃土

  五時迎氣祭五行之人帝太昊之屬梁崔靈恩云明堂及郊坐位依五行相向一行解云五精帝南面人帝北面其牲天人各一犢

  商有天下地方三千里三三而九千里者九也一千里為王畿其余八千里分為八州各有方千里者毎州大小國共建一百二十
  一個千里分為一百個方百里內除三十個百里為大國二十個商時地狹大國不過百里其余七十個百里存在

  更將三十個百里為方十里建六十里之國六十個七七四十九毎一國用四十九個十里十國四百九十個四十國一千九百六十個六十國二千九百四十個猶剩方十里者六十個七十個百里除卻三十尚有四十存在也

  又將三十個百里為方五十里之國一百二十個一個百里為五十里之國凡四個五五二十五毎國計二十五個十里十個百里制得四十個三十個百里制得一百二十個也猶剩方百里者十個方十里者六十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余以為附庸閑田

  一州之地方千里者六以五千里封五等之國各一百四十六又侯伯二國余方千里五合百五十一周因商制州建國二百一十則尚少五十九今以此千里內封方百里者五十九以足之余四十一同為附庸田

  凡邦國千里周公設法封之封公以五百里則四公方四百里則六侯方三百里則十一伯方二百里則二十五子方百里則百男

  四百里地居十六同此千里百同之地封侯國外余四同職方氏方四百里則六侯毎國十六同合六侯國約九十六同尚余四同

  凡方千里者一為方百里者百以方三百里之積以九約之得十一有竒職方氏方三百里則十一伯合伯圖之十一于方千里之內則得九十九同余一同

  二百里國居四同職方氏方二百里則二十五子國此為盈上四等之數(shù)合四十六

  凡州方千里者以五千里封五等國合百四十六又侯伯二國余方百里者五合百五十一殷周之制州建國二百一十尚少五十九以此千里之內封方百里者五十九以足之余四十一同為附庸閑田

  凡諸侯為牧正帥長及有徳者乃有附庸諸侯不為正長但有徳者取閑田為附庸公無附庸侯附庸九同伯七同子五同男三同進則取之退則歸之上公地方五百里積二十五同地極故無附庸侯地本十六同有功進受九同為二十五同與公等伯地本九同有功進受七同為十六同與侯等子地本四同有功進受五同為九同與伯等男地本一同有功進受三同為四同與子等四等附庸合二十四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八>
  天子之縣內立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一五十里之國六十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朌余以祿士為閑田

  明堂在國之陽三里外七里內丙巳之地東西九筵南北七筵東西凡五室南北亦然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風四闥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階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風四廟九室共十三位此周公明堂定制也

  武始而北出謂初舞位向南舞者從南位漸北至次位也再成而滅商謂舞者從第二位至第三位象武王伐紂三成而南者謂從第三位至第四位極北又南反象武王伐紂南歸四成而南國是疆者謂四成舞者從北頭第一位卻至第二位象武王伐紂教化行南方五成而分為左右謂從第二位分為左右象周公召公居二伯左右六成復綴以崇謂南初位舞者從第三位南至本位言北上卻反至南上立也

  冕至周始加旒藻玉皆五采前后各十二廣八寸長尺六寸

  周之冠曰委貎一名?冠今進賢冠其遺象也

  諸侯朝服之?冠士?冠諸侯冠弁形制皆委貎也

  緇布冠始冠之冠也記曰太古冠布齊則緇之其緌也

  夏之冠曰母追以漆布為殻以緇縫其上前廣四寸髙三寸

  皮弁笄爵弁笄今之簪也士以骨大夫以象

  以鹿皮淺毛黃白者為之髙尺二寸諸侯孤卿大夫士皆冠之

  殷之冠曰章甫制與委貎母追俱用緇布為之

  弁有笄故設纮先以組一頭于左笄上系定乃上屬笄屈系之

  爵弁冕之次也色赤而防黑如爵頭前圓后方無旒

  周曰弁殷曰冔夏曰收俱以三十升布漆為之制相似而防異

  佩玉上有蔥衡下有雙璜沖牙蠙珠以納其間佩于韋帶之上

  天子以山火龍為飾諸侯火卿大夫士韎韋而已

  天子素帶朱里終辟大夫以上用素皆廣四寸

  爵弁皮弁緇布冠各一匴執(zhí)以待于西坫南今之冠箱也

  青組纓屬于頍此謂緇布冠無笄乃以二條之組兩箱屬于頍

  玉藻云笏度二尺六寸天子杼上終葵首諸侯不終葵首

  復下曰舄單下曰屨舄屨有絇有繶繶牙底相接之縫

  六經圖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圖卷九     宋 楊 甲 撰
  毛邦翰 補

  黃目以黃金為目黃者中也目者清明也酌于中清明于外

  祭天用瓦甒盛五齊受五斗口徑一尺脰髙二寸

  樂記云治亂以相即柎也亦節(jié)樂以韋為表裝之以糠

  有虞氏梡俎足四如案長二尺四寸廣尺二寸髙尺漆兩端赤中央黑

  郊特牲云宗人執(zhí)畢先入主人舉肉之時舉畢助主人舉肉也

  禮器曰尊者舉觶三升曰觶口徑五寸中深四寸強底徑三寸

  夏后氏嶡俎似梡而增以橫木為距于足中也

  玉藻云大夫側尊用棜長四尺廣二尺四寸深五寸以陳饌

  禮器曰卑者舉角四升曰角口徑五寸中深五寸四分底徑三寸

  殷俎曰椇讀曰矩曲橈其足枳椇之樹其枝多曲殷俎足似之

  禮云大夫用棜士用禁長四尺廣二尺四寸通扃足髙三寸漆赤中

  散似觚五升曰散口徑六寸中深五寸一分強底徑四寸

  周以房俎其制足間有橫下有拊似乎堂后有房也

  覆饌巾士大夫以緇布赪里諸侯天子以?帛纁里

  兕觥角爵也觥罰爵也兕似牛一角青色無兕者用木也

  冪者若束若編九鼎冪葢以茅為長則束本短則編其中央

  匜者盥手澆水之器似羮魁柄中有道可以沃盥澆手也

  九鼎牛羊豕三鼎各象其形象臘鮮臘物之細雜止用常鼎也

  昭廟與穆廟木主皆取武王廟內列祭太祖廟序公劉大王王季諸主祭于太祖廟王季文武昭穆等木主皆入祖廟列序祭謂之大祫
  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注此周制七廟者太祖及文王武王之祧與親廟四太祖后稷也辨昭穆者昭以察下為義穆以敬上為義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九>
  王制諸侯五廟謂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注太祖始封之君王者之后不為始封之君廟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注太祖別子始爵者大傳曰別子為祖謂此

  繼髙祖者與三從兄弟為宗繼曾祖者與再從兄弟為宗繼祖者與同堂兄弟為宗繼禰者與親兄弟為宗一身事四小宗并大宗為五也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為小宗百世不遷之宗者別子之后也宗其繼別子所出者百世不遷之宗也宗其繼髙祖者五世則遷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九>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九>

  醯醬陳于席前豆六設于醬東西上韭菹以東醓醢昌本麋臡以西菁菹鹿臡設韭菹于豆南牛俎在西牛俎東羊俎羊俎東豕俎又牛俎南魚俎魚俎東臘俎臘俎東腸胃俎又有膚俎在兩行俎之東縱設之黍稷六簋設于俎西黍簋當牛俎西俎西稷稷西黍黍南稷稷東黍黍東稷屈為兩行大羮在醬西铏四設于豆西牛铏在東牛西羊羊南豕豕東牛飲酒設于豆東梁飰設于菹西稻設于梁西庶羞十六豆設于稻南屈折而陳凡為四行膷東臐臐東膮膮東牛炙炙南醢醢西牛胾胾西醓醢醢西牛膾膾南羊炙炙東羊胾胾東醢醢東豕炙炙南醢醢西豕胾胾西芥醬醬西魚膾此公食下大夫禮若上大夫八豆八簋六铏九俎庶羞二十也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九>

  壺頸脩七寸腹脩五寸口徑二寸容斗五升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

  矢以柘若棘母去皮取其堅重室中最狹矢長五扶堂中差寛矢長七扶庭中又寛矢長九扶

  飲不勝者畢司射請為勝者立馬當其所釋算之前一馬從二馬共三馬馬即勝算也

  制度
  賓主象天地【主坐東南賓坐西北】
  介僎象隂陽【介坐西南僎坐東北】
  三賓象三光
  三讓象月之三日而成魄
  四面坐象四時
  歌樂
  工入升歌三終
  間歌三終
  笙歌三終
  合樂三終

  有虞氏深衣而養(yǎng)老
  【養(yǎng)國老于上庠養(yǎng)庶老于下庠】
  夏后氏燕衣而養(yǎng)老
  【養(yǎng)國老于東序養(yǎng)庶老于西序】
  商人縞衣而養(yǎng)老
  【養(yǎng)國老于右學養(yǎng)庶老于左學】
  周人?衣而養(yǎng)老
  【養(yǎng)國老于東膠養(yǎng)庶老于虞庠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九>】

  緇布冠無笄著頍圍髪際結項中隅為四綴以固冠也項中有?亦以頍為之
  童子采衣紒冠禮將冠者采衣紒采衣未冠者所服紒結髪也總角之丱是也
  緇布冠始冠之冠也諸侯始加緇布冠繢緌其頍項青組纓則與士同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九>

  冠禮緇纚廣終幅長六尺所以韜髪而結之謂用纚韜髪訖乃為紒矣
  女師母姆所著之衣也姆婦人年五十無子而出不復嫁能以婦道教人者若今時乳母矣
  笲竹器昏禮質明婦質笲棗栗自門入升自西階進拜奠于舅姑之席

  樂節(jié)
  天子以騶虞為節(jié)
  諸侯以貍首為節(jié)
  大夫以采蘋為節(jié)
  士以采蘩為節(jié)
  射侯
  王大射則虎侯熊侯豹侯
  諸侯射則熊侯豹侯
  卿大夫射則麋侯
  弓制
  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規(guī)
  諸侯合七而成規(guī)
  大夫合五而成規(guī)
  士合三而成規(guī)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九>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九>

  中長尺二寸首髙七寸背上四寸穿之容算長尺二寸容八算射于榭用鹿中大夫射于庠用兕中君國中射則皮樹中皮樹獸名諸侯立太學于郊若行大射則閭中諸侯與鄰國射于境則虎中

  上公五積飱五牢食四十簠十豆四十铏四十二壺四十鼎簋十二牲三十六饗餼九牢牽四牢米百二十筥醯醢百二十罋車米眡生牢牢十車車乘有五防車禾眡死牢牢十車車乘七防芻薪倍禾乘禽日九十雙殷膳太牢三饗三食三燕
  侯伯四積飱四牢食三十二簠八豆三十二铏二十八壺三十二鼎簋十二腥二十七饗餼七牢牽三牢米百筥醯醢百罋米三十車禾四十車芻薪倍禾乘禽日七十雙殷膳太牢再饗再食再燕
  子男三積飱三牢食二十四簠六豆二十四铏十八壺二十有四鼎俎十有二腥十八饗餼五牢牽二牢米八十筥醯醢八十罋米二十車禾三十車芻薪倍禾乘禽日五十雙一饗一食一燕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九>
  禮記名數(shù)
  五禮
  吉禮數(shù)十二  兇禮數(shù)五   賓禮數(shù)八
  軍禮數(shù)五   嘉禮數(shù)六
  六禮
  冠      昏      防
  祭      鄉(xiāng)      相見
  七教
  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婦     長幼     朋友
  賓客
  八政
  飲食     衣服     事為
  異制     度      量
  數(shù)      制
  四代車
  虞鸞     夏鉤     商大路
  周乘路
  四代旗
  虞旂     夏綏     商大白
  周大赤
  四代樽
  虞泰     夏山罍    商著
  周犧象
  四代器
  虞兩敦    夏四璉    商六瑚
  周八簋
  四代服
  虞韨     夏山     商火
  周龍章
  四代官
  虞五十    夏百     商二百
  周三百
  六音
  鞉      鼔      椌
  楬      壎      篪
  武樂六成
  一成北出   再成滅商   三成而南
  四成南國是疆 五成分周召左右 六成復綴以崇
  六大
  大宰     大宗     大史
  大祝     大士     大卜
  六府
  司土     司木     司水
  司草     司器     司貨
  六工
  土工     金工     石工
  木工     獸工     草工
  四逺
  西不盡流沙  南不盡衡山  東不盡東海北不盡恒山
  九經
  脩身     尊賢     親親
  敬大臣    體羣臣    子庶民
  來百工    柔逺人    懷諸侯
  達道五
  君臣     父子     夫婦
  昆弟     朋友
  達徳三
  好學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
  六經教
  溫柔敦厚詩【不愚】 疏通知逺書【不誣】 廣博易良樂【不奢】潔凈精微易【不賊】 恭儉莊敬禮【不煩】 屬辭比事春秋【不亂】
  五官
  司徒     司馬     司空
  司士     司寇
  巡狩制
  五年一巡狩  嵗二月東巡狩 五月南巡狩
  八月西巡狩  十有一月北巡狩
  朝聘制
  比年一小聘  三年一大聘  五年一朝
  十義
  父慈     子孝     兄良
  弟悌     夫義     婦聴
  長惠     幼順     君仁
  臣忠
  六宗
  泰昭祭時   坎壇祭寒暑  王宮祭日
  夜明祭月   幽禜祭星   雩宗祭水旱【宗為禜字之誤】
  七祀【諸侯五大夫三士二庶】
  司命     中霤     門
  行      泰厲【諸侯公厲大夫族厲】 戶灶
  八蠟
  貓      虎      坊
  水庸     先嗇     司嗇
  農      郵表畷

  禮記出于戴氏按河間獻王所得七十子后學者所記百三十一篇【入禮家】至劉向第而敘之向又得隂陽明堂記三十三篇【入禮家今月令明堂是也】王史氏記二十一篇【入禮家】孔子三朝記七篇【入論語家今大戴記存其一篇葢孔子對魯哀公語也三朝見公故曰三朝】樂記二十三篇【入樂家此劉向校書所得非王禹所獻二十四卷者二十四卷記無所録今亦不傳此二十三篇記止録其十一篇為一篇余十二篇但有其名存耳】凡五種合二百十四篇戴記刪其煩重合為八十一篇戴圣又刪八十一篇為四十三篇及馬融為之傳乃足以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鄭康成又為之注孔穎達疏焉即今所謂禮記也或曰先儒謂戴徳謂戴圣刪戴徳八十五篇為四十六篇馬融又取月令明堂位樂記三篇附益之乃成四十九篇余謂四十九篇葢衍數(shù)也戴圣刪取其實四十三篇并馬融所附益三篇止四十六又分曲禮檀弓雜記上下三篇為六則成四十九而此三篇不當分

  六經圗巻九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
  欽定四庫全書
  六經圖卷十      宋 楊 甲 撰
  毛邦翰 補
  春秋筆削發(fā)微圖
  隠公【始元年己未終十一年己巳不尸其位曰隠】
  周【平王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桓王元年至八年】
  齊【厘公九年至十九年】
  晉【鄂侯二年至六年哀侯元年至六年】
  秦【文公四十四年至五十年寧公元年至四年】
  楚【武王十九年至二十九年】
  宋【穆公七年至九年殤公元年至八年】
  衛(wèi)【桓公十三年至十六年宣公元年至七年】
  陳【桓公二十三年至三十三年】
  蔡【宣侯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桓侯元年至三年】
  曹【桓公三十五年至四十五年】
  鄭【莊公二十二年至三十二年】
  燕【穆侯七年至十七年】
  桓公【始元年庚午終十八年丁亥辟土服逺曰桓】
  周【桓王九年至二十三年莊王元年至三年】
  齊【厘公二十年至三十三年襄公元年至四年】
  晉【哀侯七年至八年小子元年至三年湣侯元年至十三年】
  秦【寧公五年至十二年出公元年至六年武公元年至四年】
  楚【武王三十年至四十七年】
  宋【殤公九年至十年即莊公元年至十七年】
  衛(wèi)【宣公八年至十九年惠公元年至三年黔牟元年至三年】
  陳【桓公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厲公元年至七年莊公元年至六年】
  蔡【桓侯四年至二十年哀侯元年】
  曹【桓公四十六年至五十五年莊公元年至八年】
  鄭【莊公四十三年厲公元年至四年昭公元年至二年子亹元年】
  燕【穆侯十八年宣侯元年至十三年桓侯元年至四年】
  莊公【始元年戊子終三十二年己未勝敵克亂曰莊】
  周【莊王四年至十五年厘王五年惠王元年至十五年】
  齊【襄公五年至十二年桓公元年至二十四年】
  晉【湣侯十四年至二十八年武公并晉因其元為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獻公元年至十五年史記少一年】秦【武公五年至二十年徳公二年宣公十二年成公元年至二年】
  楚【武王四十八年至五十一年文王十三年堵敖五年成王元年至十年】
  宋【莊公馮十八年至十九年湣公元年至十年桓公元年至二十年】
  衛(wèi)【黔牟四年至十一年惠公復入通黔牟年為惠公十四年至三十一年懿公元年至七年】
  陳【莊公七年宣公元年至三十一年】
  蔡【哀侯二年至二十年穆侯元年至十三年】
  曹【莊公九年至三十一年厘公元年至九年】
  鄭【子嬰元年至十四年厲公復入元年至七年文公元年至十一年】
  燕【桓侯五年至七年莊公元年至二十九年】
  閔公【始元年庚申終二年辛酉在國遭難曰閔】
  周【惠王十六年至十七年】
  齊【桓公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
  晉【獻公十六年至十七年】
  秦【成公三年至四年】
  楚【成王十一年至十二年】
  宋【桓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
  衛(wèi)【懿公八年戴公元年】
  陳【宣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蔡【穆侯十四年至十五年】
  曹【昭公元年至二年】
  鄭【文公十二年至十三年】
  燕【莊公三十年至三十一年】
  僖公【始元年壬戌終三十三年甲午小心畏忌曰僖】
  周【惠王十八年至二十六年襄王元年至二十五年】
  齊【桓公二十七年至四十三年孝公十年昭公六年】
  晉【獻公十八年至二十六年惠公十四年懷公一年文公九年襄公元年】
  秦【穆公元年至三十三年】
  楚【成王十三年至四十五年】
  宋【桓公二十三年至三十一年襄公十四年成公元年至十年】
  衛(wèi)【文公元年至二十五年成公元年至八年】
  陳【宣公三十四年至四十五年穆公元年至十六年共公元年至五年】
  蔡【穆侯十六年至二十九年莊公元年至十九年】
  曹【昭公元年至九年共公元年至二十六年】
  鄭【文公十四年至四十五年穆公元年】
  燕【莊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襄公元年至三十一年】
  文公【始元年乙未終十八年壬子忠信接禮曰文】
  周【襄王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頃王六年匡王元年至四年】
  齊【昭公七年至二十年懿公元年至四年】
  晉【襄公二年至七年靈公元年至十二年】
  秦【穆公三十四年至三十九年康公元年至十二年】
  楚【成王四十六年穆王元年至十二年莊王元年至五年】
  宋【成公十一年至十七年昭公九年文公二年】
  衛(wèi)【成公九年至二十六年】
  陳【共公六年至十八年靈公元年至五年】
  蔡【莊侯二十年至三十四年文侯元年至三年】
  曹【共公二十七年至三十五年文公元年至九年】
  鄭【穆公二年至十九年】
  燕【襄公三十二年至四十年桓公元年至九年】
  宣公【始元年癸丑終十八年庚午善問周逺曰宣】
  周【匡王五年至六年定王元年至十六年】
  齊【惠公元年至十年頃公元年至八年】
  晉【靈公十三年至十四年成公七年景公九年】
  秦【共公元年至五年桓公元年至十三年】
  楚【莊王六年至二十三年】
  宋【文公三年至二十年】
  衛(wèi)【成公二十七年至三十五年穆公元年至九年】
  陳【靈公六年至十五年成公元年至八年】
  蔡【文侯四年至二十年景侯元年】
  曹【文公十年至二十三年宣公元年至四年】
  鄭【穆公二十年至二十二年靈公一年襄公元年至十四年】
  燕【桓公十年至十六年宣公元年至十一年】
  成公【始元年辛未終十八年戊子安民立政曰成】
  周【定王十七年至二十一年簡王元年至十三年】
  齊【頃公九年至十七年靈公元年至九年】
  晉【景公十年至十九年厲公元年至八年】
  秦【桓公十四年至二十七年景公元年至四年】
  楚【共王元年至十八年】
  宋【文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共公元年至十三年平公元年至三年】
  衛(wèi)【穆公十年至十一年定公元年至十二年獻公元年至四年】
  陳【成公九年至二十六年】
  蔡【景侯二年至十九年】
  曹【宣公五年至十七年成公元年至五年】
  鄭【襄公十五年至十八年悼公二年成公十二年】
  燕【宣公十二年至十五年昭公十三年武公元年】
  吳【夀夢元年至十二年夀夢元年成六年也】
  襄公【始元年己丑終三十一年己未因事有功曰襄】
  周【簡王十四年靈王二十七年景王三年】
  齊【靈公十年至二十八年莊公六年景公元年至六年】
  晉【悼公元年至十五年平公元年至十六年】
  秦【景公五年至三十五年】
  楚【共王十九年至三十一年康王十五年郟敖三年】
  宋【平公四年至三十四年】
  衛(wèi)【獻公五年至十八年殤公十二年獻公復入三年襄公元年至二年】
  陳【成公二十七年至三十年哀公元年至二十七年】
  蔡【景侯二十年至四十九年靈侯元年】
  曹【成公六年至二十三年武公十三年】
  鄭【成公十三年至十四年厘公五年簡公二十四年】
  燕【武公二年至十九年文公六年懿公四年惠公元年至三年】
  吳【夀夢十四年至二十五年諸樊十三年余祭六年】
  昭公【始元年庚申終三十二年辛夘威儀恭明曰昭】
  周【景王四年至二十五年敬王元年至十年】
  齊【景公七年至三十八年】
  晉【平公十七年至二十六年昭公六年頃公十四年定公元年至二年】
  秦【景公三十六年至四十年哀公元年至二十七年】
  楚【郟敖四年靈王十二年平王十三年昭王六年】
  宋【平公三十五年至四十四年元公十五年景公七年】
  衛(wèi)【襄公三年至九年靈公二十五年】
  陳【哀公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惠公元年至二十四年】
  蔡【靈侯二年至十二年平侯九年悼侯三年昭侯元年至九年】
  曹【武公十四年至二十七年平公四年悼公九年襄公五年】
  鄭【簡公二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定公十六年獻公四年】
  燕【惠公四年至九年悼公七年共公五年平公十四年】
  吳【余祭七年至十七年余昧四年王僚十二年闔閭五年】
  定公【始元年壬辰終十五年丙午安民大慮曰定】
  周【敬王十一年至二十五年】
  齊【景公三十九年至五十三年】
  晉【定公三年至十七年】
  秦【哀公二十八年至三十六年惠公六年】
  楚【昭王七年至二十一年】
  宋【景公八年至二十二年】
  衛(wèi)【靈公二十六年至四十年】
  陳【惠公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懷公四年湣公七年】
  蔡【昭侯十年至二十四年】
  曹【隠公元年至四年靖公四年伯陽七年】
  鄭【獻公五年至十三年聲公元年至六平】
  燕【平公十五年至十九年簡公元年至十年】
  吳【闔閭六年至十九年夫差元年】
  哀公【始元年丁未終二十七年經止十四年庚申恭仁短折曰哀】
  周【敬王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
  齊【景公五十四年至五十八年孺子一年悼公四年簡公四年平公二年】
  晉【定公十八年至三十三年】
  秦【惠公七年至十年悼公十二年】
  楚【昭王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惠王元年至十年】
  宋【景公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
  衛(wèi)【靈公四十一年至四十二年出公十二年莊公二年】
  陳【湣公八年至二十三年楚滅陳殺湣公】
  蔡【昭侯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成侯元年至十二年】
  曹【伯陽八年至十五年宋滅曹虜伯陽實哀八年】
  鄭【聲公七年至二十二年】
  燕【簡公十一年至十二年獻公元年至十四年】
  吳【夫差二年至十七年】

  武王得天下十二世至平王東遷平王至敬王十三世【不數(shù)泄父悼王】平王末年當魯隠元年故周八百六十七年四百年在春秋前二百四十二年在春秋中二百二十五年在春秋后

  姬姓文王子公旦之后伯禽封于曲阜為魯侯自伯禽至隠公十四世自隠公至哀公十二世哀公終二十七年卒十六年孔丘卒經止十四年

  太公望之后姜姓武王封太公于齊營丘太公至僖公十三世僖公九年魯隠公攝政

  唐叔虞之后武王滅唐而封之至變父改為晉自唐叔至鄂侯十四世鄂侯二年春始焉

  康叔封之后武王之弟封于衛(wèi)至桓公十三年春秋始焉自康叔至桓公十三世

  其先契封于商武王伏商封武庚后武庚亂更封微子自微子至穆公十四世

  伯益末孫曰非子周孝王邑之秦號曰秦嬴至襄公為周平王平犬戎封為侯自秦嬴至秦仲三世至襄公五世至穆公十三世

  顓頊髙陽之后陸終少子季連之苗裔熊繹成王時封于楚以子男之田姓羋氏自鬻熊至武王十七世

  文王子蔡叔度之后武王封于蔡蔡叔以罪放蔡仲繼焉自蔡仲至戴侯九世宣侯戴侯子

  鄭桓公友厲王少子宣王庶弟宣王封于鄭犬戎殺桓公鄭人立其子武公武公子莊公

  滕姬姓文王之子繡之后武王封之自叔繡以下九世莊公始見即谷也

  夏禹之后東樓公周武王封于杞以奉夏后氏祀自東樓公八世至成公見于春秋

  任姓奚仲封薛侯遷于邳仲虺居薛為湯左相武王復以其弟雍滑為薛侯小國無紀不可知

  吳太伯奔荊蠻自號句吳武王封其后于吳自太伯至夀夢十九世始稱王

  出自太王姬姓自虞仲至虞公十二世

  姜姓與齊同族武王封文叔于許自許叔至穆公凡十三世始見于春秋

  邾姓顓頊有陸終生六子弟五曰安期武王封期裔挾為附庸十一世儀父始見春秋

  紀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茲其于莒自紀公已下為己姓不知誰賜之也十二世茲丕公始見春秋

  文王子曹叔振鐸之后武王封之于商振鐸至桓公十一世

  舜之后媯姓堯妻舜女居媯汭因為姓周時虞遏父為周陶正以元女大姬配胡公封之陳胡媯滿即遏父子自胡公至桓公十二世

  燕有南有北南燕姞姓北燕姬姓武王封召公奭于北燕其國僻小不通諸夏至簡公二十九世始見春秋今從年表敘繆侯以下

  春秋一百二十四國爵姓
  爵姓具者四十九國
  魯【姬侯】 秦【嬴伯】 衛(wèi)【姬侯】 杞【姒公】 曹【姬伯】 息【姬侯】 鄧【曼侯】 北燕【姬伯】晉【姬侯】 吳【姬子】 鄭【姬伯】 邾【曹子】 滕【姬侯】 虞【姬侯】 紀【姜侯】 楚【羋子】徐【嬴子】 越【姒子】 蔡【姬侯】 許【姜男】 薛【任侯】 隨【姬侯】 巴【姬子】 鄫【姒子】齊【姜侯】 宋【子公】 陳【媯侯】 小邾【曹子】莒【巳子】 虢【姬公】 郕【姬子】 芮【姬伯】胡【媯子】 州【姜公】 南燕【姞伯】梁【嬴伯】 荀【姬侯】 賈【姬侯】 凡【姬伯】 宿【風男】祭【姬伯】 鄅【妘子】 原【姬伯】 夔【羋子】 滑【姬伯】 郯【嬴子】 舒鳩【偃子】偪陽【妘子】邢【姬侯】
  有爵無姓者一十七國
  萊【子】 ?【子或子姓】潞【子或隗姓】頓【子】 沈【子或姓嬴】譚【子或子姓】宗【子】 防【子】白狄【子】賴【子】 肥【子】 戎蠻【子】麇【子或祈姓】鼔【子或祈姓】谷【伯或嬴姓】唐【侯】舒【子】
  有姓無爵者一十六國
  黃【嬴】 羅【能或偃姓】魏【姬】 耿【姬】 霍【姬】 郜【姬】 韓【姬或侯爵】焦【姬】楊【姬】 夷【妘】 淮【姬】 申【姜】 密【姬】 向【姜】 鄋瞞【漆】舒庸【偃】爵姓皆亡者三十三國
  江【或嬴姓】鄖 權【或偃姓】道  栢 貳  軫 絞六【或偃姓】遂 崇 戴【或子姓】無終 蓐收 冀 溫于余丘厲 項【或姞姓】英氏 蓼【或偃姓】巢 庸 根牟鮮虞 姒 介  陸渾 邿 房 桐【或偃姓】鄀狄
  附庸九國
  顓臾【風姓】須句【風姓】葛【嬴姓】 任【風姓】 牟 極 蕭【或子姓】鄟章
  五霸
  齊桓公 周僖王元年   魯莊公十三年稱霸宋襄公 周襄王十三年  魯僖公十九年稱霸晉文公 周襄王二十年  魯僖公二十八年稱霸秦穆公 周襄王二十八年 魯文公三年稱霸楚莊王 周定王九年   魯宣公十一年稱霸齊盟
  齊桓公
  宋襄公
  晉文公  平公  悼公
  楚靈王  康王  平王  昭王
  吳王闔閭 夫差
  越王句踐
  與盟之國
  王周 魯  晉  齊  楚  秦  鄭衛(wèi)  宋  陳  蔡  鄫  曹  滕邾  許  杞  紀  莒  吳  越江  黃  滑  徐  邢  薛  沈頓  胡  北燕 小邾 淮夷 白狄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地名所屬
  東京 首止 大棘 宛濮 蒲  平丘 城 蟲牢武父 黃  甑  承筐 鳴雁 南京 黍丘 鴻口橫  魚門 陽梁 孟諸 防澤 貫  彭城 沙隨盧門 西京 翟泉 唐  禇氏 圉  解  干祭蒯  霍  垂隴 敖  熒  修澤 扈  北林清  逢澤 棐林 制田 皇  邥  鄢  汜鄩  新城 北京 柯  沙亭 曲梁 雞澤 沙鹿馬陵 青州 棘邑 牟婁 酅  夷  紀  鄑密州 渠丘 郚  濟州 祝阿 譚  鮑  沂州祝丘 穆陵 堂阜 枋  登州 萊  兗州 菟裘龜隂 紅  成  防  東陽 武城 曹州 楚丘廩丘 郜  垂  海州 濫  夾谷 中城 紀鄣博州 清丘 瓦  桃丘 阿澤 清  秦
  戚  鐵  谷  酅  鄆州 郈  鄣  闞陽谷 邿  邾瑕 密  揚州 蒲  良  齊州盧  石窌 防門 清亭 遂  讙  棘地 利國軍梁丘 防  緡  咸丘 天野 郎  閭丘 唐棠  甯母 重館 并州 千畝 申都 綿上 趙州鄗邑 亳州 兗  許  棘  天丘 鄖  向城澶淵 陳州 棰  鳴鹿 鬼閻 辰陵 潁州 昌衍牛首 繹  狐口 郚  蔑  桃  曲池 徳州轅  野井 棣州 貝丘 干時 懐州 隰郕 河陽向  原  湨梁 絺  南陽 陽樊 攢茅 隤雍榆 河中府 馬陵 河曲 茅津 顛軨 郇
  桑泉 解   瑕  耿  冀  清原 黃父
  稷  涑水  翼  霍  瓠丘 采?!∑殉?br />  虢州 桑田  桃林 虢略 華山 永興 少習
  菟和 蒼野  同州 王城 新里 鳯翔 酆宮
  岐陽 許州  鈞臺 髙氏 雍氏 臯鼬 汾丘
  湛坂 狼淵  桐丘 匡  曲洧 潁城 長葛
  向  蔡州  項  房  堂谿 櫟  桑隧
  鄧  陘  繁陽 鹿上 干谿 汝州 魯齒 方城萊州 介根 維州 郱  鄧州 卷  鄾  楚白羽 豐析 襄州 津  荒谷 冶父 郢  陳鄉(xiāng)湫  鄂州 蒲騷 濠州 槖臯 州來 潤州 鳩茲廬州 鵲岸 潛  雞父 蘇州 衡山 洪州 艾陵興元 錫穴 潞州 壺口 曲梁 祁州 曲沃 廣徳桐  常州 夫椒
  諸國地理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公族 公孫彊 公子欣  時
  虞
  公族 宮之竒 共伯   虞叔
  虢
  公族 文公  石公【其子忌父】 林父【忌父之子】 虢公丑諸侯興廢
  魯滅一國
  項
  晉滅十四國
  耿 霍 魏 虢 【赤狄潞氏】 虞 焦 楊 韓 【赤狄甲氏】偪陽  肥 鼓 陸渾
  衛(wèi)滅一國
  邢
  宋滅一國
  曹
  蔡滅一國
  沈
  楚滅二十三國
  息 ? 黃 夔 鄧 權 江 蓼【文五年】六 ? 庸舒庸 陳 蔡 賴 舒鳩 唐 頓 胡 舒 隨申 蓼【宣八年杜云二國名】
  秦滅二國
  梁 滑
  齊滅六國
  譚 遂 蔡 紀 鄣 陽
  邾滅一國
  須句
  莒滅一國
  鄫
  狄滅一國
  溫
  鄭滅一國
  許
  吳滅一國
  徐
  越滅一國
  吳
  春秋始于隠公
  左氏曰攝而不書即位 公羊曰賢其讓 谷梁曰讓非其正以行小惠 杜預曰平王東遷之始王隠公讓國之賢君 范甯曰于時則接乎隠公故因茲以托始啖助曰幽厲雖衰雅未為風平王之初人習余化及化
  變風移陵遲乆矣不格以太平之政則比屋不可勝誅故防自平王之遷而以隠公為始
  春秋終于獲麟
  左氏杜預曰感嘉瑞之無應因所感而作所以為終公羊何休以麟為漢受命之瑞周亡天下之異夫子知其將有六國爭強秦項交戰(zhàn)劉氏乃立斯民罹苦感泣而作春秋文成致麟 谷梁范甯曰非狩而曰狩大其適也不曰來不外麟于中國也不言有不使麟不常于中國也  學左氏者曰麟生于火而游于土春秋禮也脩火徳而致其子  又曰孔子作書麟為之至四靈王者之瑞故有素王之説  陳欽以為麟西方毛蟲金精孔子立言西方兌為口故麟至   劉向尹更始曰瑞災不
  兼今麟為周異不得復為漢瑞知應孔子而至    鄭眾賈逵服防潁容曰自衛(wèi)反魯修經已成麟感而至取麟
  為水物故以為修毋致子之應    楊士勛曰詩終于麟趾春秋終于獲麟
  春秋總例數(shù)
  書王一百四十六  不書王九十六  書正九十七不書正一百四十五 盟例總九十六  防例總一百六十八朝例總三十八   聘例三十三   如例一百二十三出例一百八十二  公出而至八十九 公至例七十九
  名例三十一    遂事例二十   天王出入居十三兄弟例十四   時日月總一千一百九十九 書時四百六十九
  書月三百三十八 書日三百九十二    書天王崩九諸侯卒一百三十四 魯夫人薨葬二十   世子內女大夫卒五十
  遷國邑十    日食三十六      山崩震電各二
  地震五     不雨七        雨雪大雨雹各三
  內外大水九   無氷三        星災四
  大旱二     大有年一有年一    兇年七
  蟲災總十八   宮廟總十四      烝嘗三
  大雩十九    搜狩大閱總九     還例潰例各四
  放例三     獲例六        寶器例四
  田邑例七    取例二十六      納例五
  魯夫人如防歸十三 歸復歸十九     殺逆二十五
  討弒君賊六   殺世子母弟九     城例總三十三
  殺大夫例三十七 圍例總四十四     奔例總七十五
  以歸例十二   兵入例二十七     執(zhí)例三十一
  伐例總二百十  次例總十六      救例二十五
  侵例五十八   乞師五    戰(zhàn)例總二十三
  內戰(zhàn)敗績六   來例九    外戰(zhàn)敗十二
  逃例三     戍例三    立例六
  平例六     觀例二    盜例五
  誘例二     獻捷例二   公追例二
  錫例求例各三  遇例七    媵例四
  內女歸來歸總十 內逆女五   外逆女四
  王姬例五    稅賦例三   新作例三
  筑臺囿六    書朔二    不視朔不告朔各一
  書晦書閏各二  書郊九    書即位八
  不書即位四   書首時五十九 書非首時一四時不具四   有月無時二  有日無月一

<經部,五經總義類,六經圖,卷十>

  六經圖卷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