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二 中庸一

朱子語類 作者:宋·朱熹


  綱領(lǐng)

  中庸一書 ,枝枝相對 ,葉葉相當,不知怎生做得一箇文字齊整!方子。

  中庸,初學者未當理會 。升卿。

  中庸之書 難看。中間說鬼說神,都無理會 。學者須是見得箇道理了,方可看此書 ,將 來 印證。賜。夔孫錄云「中庸之書 ,如箇卦影相似,中間」云云。  問中庸。曰:「而今都難恁理會 。某說箇讀書 之序,須是且著力去看大學,又著力去看論語,又著力去看孟子??吹萌龝?了,這中庸半截都了,不用問人,只略略恁看過。不可掉了易底,卻先去攻那難底。中庸多說無形影,如鬼神,如『天地參 』等類,說得高;說下學處少,說上達處多。若且理會 文義,則可矣。」問:「中庸精粗本末無不兼?zhèn)?否?」曰:「固是如此。然未到精粗本末無不備 處?!勾?。

  問中庸大學之別。曰:「如讀中庸求義理,只是致知功夫;如慎獨修省,亦只是誠意?!箚枺骸钢皇侵杏怪闭f到『聖而不可知』處?!乖唬骸溉绱髮W裏也有如『前王不忘』,便是『篤恭而天下平』底事?!购?。

  讀書 先須看大綱,又看幾 多間架。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是大綱。夫婦所知所能,與聖人不知不能處,此類是間架。譬人看屋,先看他大綱,次看幾 多間,間內(nèi) 又有小間,然後方得貫通。」銖。

  問:「中庸名篇之義,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兼此二義,包括方盡。就道理上看,固是有未發(fā)之中;就經(jīng)文上看,亦先言『喜怒哀樂 未發(fā)之謂中』,又言『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先生曰:「他所以名篇者,本是取『時中』之『中』。然所以能時中者,蓋有那未發(fā)之中在。所以先開說未發(fā)之中,然後又說『君子之時中』。」至。以下論名篇之義。  至之問:「『中』含二義,有未發(fā)之中,有隨時之中?!乖唬骸钢杏挂粫?,本只是說隨時之中。然本其所以有此隨時之中,緣是有那未發(fā)之中,後面方說『時中』去?!怪林謫枺骸浮弘S時之中,猶日中之中』,何意?」曰:「本意只是說昨日看得是中,今日看得又不是中。然譬喻不相似,亦未穩(wěn)在。」直卿云:「在中之中,與在事之中,只是一事。此是體,彼是尾。」方子。與上條蓋同聞。

  「『中庸』之『中』,本是無過無不及之中,大旨在時中上。若推其中,則自喜怒哀樂 未發(fā)之中,而為『 時中』之『中』。未發(fā)之中是體,『時中』之『中』是用,『中』字兼中和言之。」直卿云:「如『仁義』二字,若兼義,則仁是體,義是用;若獨說仁,則義、禮、智皆在其中,自兼體用言之?!股w卿。

  「『中庸』之『中』,是兼已發(fā)而中節(jié)、無過不及者得名。故周子曰:『惟中者,和也,中節(jié)也,天下之達道也。』若不識得此理,則周子之言更解不得。所以伊川謂『中者,天下之正道』。中庸章句以『中庸』之『中』,實兼『中和』之義,論語集注以『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皆此意也?!谷藗?。

  「『中庸』之『中』,兼不倚之中?」曰:「便是那不倚之中流從 裏出來 ?!寡?。

  問:「明道以『不易』為 庸,先生以『?!粸?庸,二說不同?」曰:「言常,則不易在其中矣。惟其常也,所以不易。但『不易』二字,則是事之已然者。自後觀之,則見此理之不可易。若庸,則日用常行者便是?!箖g。

  或問:「『中庸』二字,伊川以庸為 定理,先生易以為 平常。據(jù) 『中』之一字大段精微,若以平常釋『庸』字,則兩 字大不相粘?!乖唬骸溉艨吹貌幌嗾?,便是相粘了。如今說這物白,這物黑,便是相粘了?!箯V因云:「若不相粘,則自不須相對 言得?!乖唬骸副闶谴死黼y說。前日與季通說話終日,惜乎不來 聽。東之與西,上之與下,以至於寒暑晝夜生死,皆是相反而相對也 。天地間物未嘗無相對 者,故程先生嘗曰:『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 ,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看得來 真箇好笑!」廣。

  「惟其平常,故不可易;若非常,則不得久矣。譬如飲食,如五穀是常,自不可易。若是珍羞異味不常得之物,則暫 一食之可也,焉能久乎!庸,固是定理,若以為 定理,則卻不見那平常底意思。今以平常言,則不易之定理自在其中矣。」廣因舉釋子偈有云:「世間萬事不如常,又不驚人又久長。」曰:「便是他那道理也有極相似處,只是說得來 別。故某於中庸章句序中著語云:『至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須是看得他那『彌近理而大亂真』處,始得。」廣云:「程子『自私』二字恐得其要領(lǐng),但人看得此二字淺近了?!乖唬骸副闶窍蛉胀蹴槻袝?與陸子靜辨此二字云:『佛氏割截身體,猶自不顧,如何卻謂之自私得!』」味道因舉明道答橫渠書 云:「大抵人患在自私而用智。」曰:「此卻是說大凡人之任私意耳?!挂蚺e下文「豁然而大公,物來 而順應(yīng) 」,曰:「此亦是對 說?!夯砣欢蠊?,便是不自私;『物來 而順應(yīng) 』,便是不用智。後面說治怒處曰:『但於怒時遽忘其怒,反觀理之是非,則於道思過半矣?!弧和渑?,便是大公;『反觀理之是非』,便是順應(yīng) ,都是對 說。蓋其理自如此?!箯V因云:「太極一判,便有陰陽相對 ?!乖唬骸溉弧!箯V。

  「惟其平常,故不可易,如飲食之有五穀,衣服之有布帛。若是奇羞異味,錦綺組繡,不久便須厭了。庸固是定理,若直解為 定理,卻不見得平常意思。今以平常言,然定理自在其中矣?!构迒枺骸浮褐杏埂欢郑f說依程子『不偏不易』之語。今說得是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似以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說中,乃是精密切至之語;而以平常說庸,恰似不相粘著。」曰:「此其所以粘著。蓋緣處得極精極密,只是如此平常。若有些子吒異,便不是極精極密,便不是中庸。凡事無不相反以相成;東便與西對 ,南便與北對 ,無一事一物不然。明道所以云:『天下之物,無獨必有對 ,終夜思之,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直是可觀,事事如此?!官R孫。與廣錄蓋聞同。

  問:「中庸不是截然為 二,庸只是中底常然而不易否?」曰:「是?!勾?。

  問:「明道曰:『惟中不足以盡之,故曰「中庸」?!挥鼓酥兄@?,中自已盡矣?!乖唬骸钢幸嘁贸#耸且唤?jīng)一緯,不可闕?!箍蓪W。

  蜚卿問:「『中庸之為 德?!怀淘疲骸翰黄^「中」,不易之謂「庸」?!弧乖唬骸钢袆t直上直下,庸是平常不差異。中如一物豎置之,常如一物橫置之。唯中而後常,不中則不能常?!挂騿栐唬骸覆晃┎恢袆t不能常,然不常亦不能為 中?!乖唬骸敢嗍侨绱?。中而後能常,此以自然之理而言;常而後能有中,此以人而言?!箚枺骸庚斏窖裕骸焊呙鲃t中庸也。高明者,中庸之體;中庸者,高明之用。』不知將 體用對 說如何?」曰:「只就『中庸』字上說,自分曉 ,不須如此說亦可?!褂峙e荊公「高明處己,中庸處人」之語為 非是。因言:「龜山有功於學者。然就他說,據(jù) 他自有做工夫處。高明,釋氏誠有之,只緣其無『道中庸』一截。又一般人宗族稱其孝,鄉(xiāng)黨稱其弟,故十項事其八九可稱。若一向拘攣,又做得甚事!要知中庸、高明二者皆不可廢?!褂睢?br />
  或問:「中與誠意如何?」曰:「中是道理之模樣 ,誠是道理之實處,中即誠矣?!褂謫枺骸钢侨视蚂墩\如何?」曰:「智仁勇是做底事,誠是行此三者都要實。」又問「中、庸」。曰:「中、庸只是一事,就那頭看是中,就這頭看是庸。譬如山與嶺,只是一物。方其山,即是謂之山;行著嶺路,則謂之嶺,非二物也。方子錄云:「問:『中庸既曰「中」,又曰「誠」,何如?』曰:『此古詩所謂「橫看成嶺側(cè)成 峰」也。』」中、庸只是一箇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未有中而不庸者,亦未有庸而不中者。惟中,故平常。堯 授舜,舜授禹,都是當其時合如此做,做得來 恰好,所謂中也。中,即平常也,不如此,便非中,便不是平常。以至湯 武之事亦然。又如當盛夏極暑時,須用飲冷,就敘 處,衣葛,揮扇,此便是中,便是平常。當隆冬盛寒時,須用飲湯 ,就密室,重裘,擁 火,此便是中,便是平常。若極暑時重裘擁 火,盛寒時衣葛揮扇,便是差異,便是失其中矣?!?br />
  問:「『中庸』之『庸』,平常也。所謂平常者,事理當然而無詭異也。或問言:『既曰當然,則自君臣父子日用之常,以至堯 舜之禪授,湯 武之放伐,無適而非平常矣。』竊謂堯 舜禪授,湯 武放伐,皆聖人非常之變,而謂之平常,何也?」曰:「堯 舜禪授,湯 武放伐,雖事異常,然皆是合當如此,便只是常事。如伊川說『經(jīng)、權(quán) 』字,『合權(quán) 處,即便是經(jīng)』?!广徳唬骸赋桃渍f大過,以為 『大過者,常事之大者耳,非有過於理也。聖人盡人道,非過於理』。是此意否?」曰:「正是如此。」銖?! 柕乐W儭Ee中庸或問說曰:「守常底固是是。然到守不得處只著變,而硬守定則不得。至變得來 合理,斷 然著如此做,依舊是常。」又問:「前日說經(jīng)權(quán)云 :『常自是著還他一箇常,變自是著還他一箇變?!蝗缁騿柵e『堯 舜之禪授,湯 武之放伐,其變無窮,無適而非常』,卻又皆以為 平常,是如何?」曰:「是他到不得已處,只得變。變得是,仍舊是平常,然依舊著存一箇變。」燾。

  有中必有庸,有庸必有中,兩 箇少不得。賜。

  中必有庸,庸必有中,能究此而後可以發(fā)諸運用。季札。

  中庸該得中和之義。庸是見於事,和是發(fā)於心,庸該得和。僩。  問:「『中庸』二字孰重?」曰:「庸是定理,有中而後有庸。」問:「或問中言:『中立而無依,則必至於倚?!蝗绾问菬o依?」曰:「中立最難。譬如一物植立於此,中間無所依著,久之必倒去?!箚枺骸溉粢擦⒌米?,須用強矯?」曰:「大故要強立?!沟旅?。

  「向見劉 致中說,今世傳 明道中庸義是與叔初本,後為 博士演為 講義?!瓜壬衷疲骸干锌纸窠馐浅踔?,後掇其要為 解也。」方。諸家解。

  呂 中庸,文滂沛,意浹 洽。方。

  李先生說:「陳幾 叟輩皆以楊 氏中庸不如呂 氏?!瓜壬唬骸竻?氏飽滿充實?!狗?。

  龜山門人自言龜山中庸枯燥,不如與叔浹 洽。先生曰:「與叔卻似行到,他人如登高望遠?!狗?。

  游楊 呂 侯諸先生解中庸,只說他所見一面道理,卻不將 聖人言語折衷,所以多失。

  游楊 諸公解中庸,引書 語皆失本意。

  「理學最難??上гS多印行文字,其間無道理底甚多,雖伊洛門人亦不免如此。如解中庸,正說得數(shù) 句好,下面便有幾 句走作無道理了,不知是如何。舊嘗看欒 城集,見他文勢 甚好,近日看,全無道理。如與劉 原父書 說藏巧若拙處,前面說得儘好,後面卻說怕人來 磨我,且恁地鶻突去,要他不來 ,便不成說話。又如蘇東坡忠厚之至論說『舉而歸之於仁』,便是不柰他何,只恁地做箇鶻突了。二蘇說話,多是如此。此題目全在『疑』字上。謂如有人似有功,又似無功,不分曉 ,只是從 其功處重之。有人似有罪,又似無罪,不分曉 ,只得從 其罪處輕之。若是功罪分明,定是行賞罰不可毫髮輕重。而今說『舉而歸之於仁』,更無理會 ?!够蚺e老蘇五經(jīng)論,先生曰:「說得聖人都是用術(shù)了!」明作。

  游丈開問:「中庸編集得如何?」曰:「便是難說。緣前輩諸公說得多了,其間儘有差舛處,又不欲盡駁難他底,所以難下手,不比大學都未曾有人說?!癸?。

  先生以中庸或問見授,云:「亦有未滿意處,如評論程子、諸子說處,尚多觕?!?。

  問:「趙書 記欲以先生中庸解鋟木,如何?」先生曰:「公歸時,煩 說與,切不可!某為 人遲鈍,旋見得旋改,一年之內(nèi) 改了數(shù) 遍不可知。」又自笑云:「那得個人如此著述!」浩。

  章句序

  問:「先生說,人心是『形氣 之私』,形氣 則是口耳鼻目四肢之屬 ?!乖唬骸腹淌恰!箚枺骸溉绱?,則未可便謂之私?」曰:「但此數(shù) 件物事屬 自家體段上,便是私有底物;不比道,便公共。故上面便有箇私底根本。且如危,亦未便是不好,只是有箇不好底根本?!故恳?。

  問「或生於形氣 之私」。曰:「如飢飽寒煖之類,皆生於吾身血氣 形體,而他人無與,所謂私也。亦未能便是不好,但不可一向?之耳?!怪?。

  問:「人心本無不善,發(fā)於思慮,方始有不善。今先生指人心對 道心而言,謂人心『生於形氣 之私』,不知是有形氣 便有這箇人心否?」曰:「有恁地分別說底,有不恁地說底。如單 說人心,則都是好。對 道心說著,便是勞 攘物事,會 生病痛底?!官鐚O。

  季通以書 問中庸序所云「人心形氣 」。先生曰:「形氣 非皆不善,只是靠不得。季通云:『形氣 亦皆有善?!徊恢螝?之有善,皆自道心出。由道心,則形氣善 ;不由道心,一付於形氣 ,則為 惡 。形氣 猶船也,道心猶柁也。船無柁,縱之行,有時入於波濤 ,有時入於安流,不可一定。惟有一柁以運之,則雖入波濤 無害。故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晃锬诵螝?,則乃理也。渠云『天地中也,萬物過不及』,亦不是。萬物豈無中?渠又云:『浩然之氣 ,天地之正氣 也?!淮四艘链ㄕf,然皆為 養(yǎng)氣 言。養(yǎng)得則為 浩然之氣 ,不養(yǎng)則為 惡 氣, 卒徒理不得。且如今日說夜氣 是甚大事,專 靠夜氣 ,濟 得甚事!」可學云:「以前看夜氣 ,多略了『足以』兩 字,故然?!瓜壬唬骸钢皇且焕?。存是存此,養(yǎng)是養(yǎng)此,識得更無走作?!顾垂枺骸柑炖砣擞?,畢竟須為 分別,勿令交關(guān)?!瓜壬唬骸肝宸逶疲骸盒元q水,善猶水之下也,情猶瀾也,欲猶水之波浪也。』波浪與瀾,只爭大小,欲豈可帶 於情!」某問:「五峰云『天理人欲,同行而異情』卻是?!瓜壬唬骸甘恰M姓?,謂二人同行於天理中,一人日從 天理,一人專 徇人欲,是異情。下云『同體而異用』,則大錯!」因舉知言多有不是處?!浮盒詿o善惡 』,此乃欲尊性,不知卻鶻突了它。胡氏論性,大抵如此,自文定以下皆然。如曰:『性,善惡 也。性、情、才相接?!淮四苏f著氣 ,非說著性。向呂 伯恭初讀知言,以為 只有二段是,其後卻云:『極妙,過於正蒙!』」可學。

  問:「既云上智,何以更有人心?」曰:「掐著痛,抓著癢,此非人心而何?人自有人心、道心,一箇生於血氣 ,一箇生於義理。饑寒痛癢,此人心也;惻 隱、羞惡 、是非、辭遜,此道心也。雖上智亦同。一則危殆而難安,一則微妙而難見?!罕厥沟佬某?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乃善也。」僩。

  「因鄭子上書 來 問人心、道心,先生曰:『此心之靈,其覺於理者,道心也;其覺於欲者,人心也?!豢蓪W竊尋 中庸序,以人心出於形氣 ,道心本於性命。蓋覺於理謂性命,覺於欲謂形氣 云云??蓪W近觀中庸序所謂『道心常為 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又知前日之失。向來 專 以人可以有道心,而不可以有人心,今方知其不然。人心出於形氣 ,如何去得!然人於性命之理不明,而專 為 形氣 所使,則流於人欲矣。如其達性命之理,則雖人心之用,而無非道心,孟子所以指形色為 天性者以此。若不明踐形之義,則與告子『食、色』之言又何以異?『操之則存,捨 之則亡』,心安有存亡?此正人心、道心交界之辨,而孟子特指以示學者。可學以為 必有道心,而後可以用人心,而於人心之中,又當識道心。若專 用人心而不知道心,則固流入於放僻邪侈之域;若只守道心,而欲屏去人心,則是判性命為 二物,而所謂道心者,空虛無有,將 流於釋老之學,而非虞書之 所指者。未知然否?」大雅云:「前輩多云,道心是天性之心,人心是人欲之心。今如此交互取之,當否?」曰:「既是人心如此不好,則須絕滅 此身,而後道心始明。且舜何不先說道心,後說人心?」大雅云:「如此,則人心生於血氣 ,道心生於天理;人心可以為 善,可以為 不善,而道心則全是天理矣。」曰:「人心是此身有知覺,有嗜欲者,如所謂『我欲仁』,『從 心所欲』,『性之欲也,感於物而動 』,此豈能無!但為 物誘而至於陷溺,則為 害爾。故聖人以為 此人心,有知覺嗜欲,然無所主宰,則流而忘反,不可據(jù) 以為 安,故曰危。道心則是義理之心,可以為 人心之主宰,而人心據(jù) 以為 準 者也。且以飲食言之,凡饑渴而欲得飲食以充其飽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義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如子路食於孔悝之類,此不可食者。又如父之慈其子,子之孝其父,常人亦能之,此道心之正也。茍父一虐其子,則子必狠然以悖其父,此人心之所以危也。惟舜則不然,雖其父欲殺 之,而舜之孝則未嘗替,此道心也。故當使人心每聽道心之區(qū)處,方可。然此道心卻雜出於人心之間,微而難見,故必須精之一之,而後中可執(zhí) 。然此又非有兩 心也,只是義理、人欲之辨爾。陸子靜亦自說得是,云:『舜若以人心為 全不好,則須說不好,使人去之。今止說危者,不可據(jù) 以為 安耳。言精者,欲其精察而不為 所雜也?!淮搜砸嘧允?。今鄭子上之言都是,但於道心下,卻一向說是箇空虛無有之物,將 流為 釋老之學。然則彼釋迦是空虛之魁,饑能不欲食乎?寒能不假衣乎?能令無生人之所欲者乎?雖欲滅之 ,終不可得而滅 也?!勾笱?。

  章句

  問中庸「始言一理,中散為 萬事,末復(fù) 合為 一理」云云。曰:「如何說曉 得一理了,萬事都在裏面?天下萬事萬物都要你逐一理會 過,方得。所謂『中散為 萬事』,便是中庸。近世如龜山之論,便是如此,以為 『反身而誠』,則天下萬物之理皆備 於我。萬物之理,須你逐一去看,理會 過方可。如何會 反身而誠了,天下萬物之理便自然備 於我?成箇甚麼?」又曰:「所謂『中散為 萬事』,便是中庸中所說許多事,如智仁勇,許多為 學底道理,與『為 天下國 家有九經(jīng)』,與祭祀鬼神許多事。聖人經(jīng)書 所以好看,中間無些子罅隙,句句是實理,無些子空缺處?!箖g。

  問:「中庸始合為 一理,「天命之謂性。」末復(fù) 合為 一理?!埂笩o聲無臭?!埂甘己隙_,其開也有漸;末後開而復(fù) 合,其合也亦有漸?!官n。夔孫錄同。

  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是專 言理,雖氣 亦包在其中,然說理意較多。若云兼言氣 ,便說「率性之謂道」不去。如太極雖不離乎陰陽,而亦不雜乎陰陽。道夫?! ∮弥畣枺骸浮禾烀^性?!灰云淞餍卸杜c萬物者謂之命,以人物稟受者謂之性。然人物稟受,以其具仁義禮智而謂之性,以貧賤壽 夭而言謂之命,是人又兼有性命?!乖唬骸该m是恁地說,然亦是兼付與而言?!官R孫?! 枺骸浮禾烀^性』,此只是從 原頭說否?」曰:「萬物皆只同這一箇原頭。聖人所以盡己之性,則能盡人之性,盡物之性,由其同一原故也。若非同此一原,則人自人之性,物自物之性,如何盡得?」又問:「以健順五常言物之性,如『健順』字亦恐有礙否?」曰:「如牛之性順,馬之性健,即健順之性。虎狼之仁,螻蟻之義,即五常之性。但只稟得來 少,不似人稟得來 全耳?!範c?! 枺骸浮禾烀^性』,章句云『健順五常之德』,何故添卻『健順』二字?」曰:「五行,乃五常也。『健順』乃『陰陽』二字。某舊解未嘗有此,後來 思量,既有陰陽,須添此二字始得。」枅?! 枺骸浮耗局駷?仁,火之神為 禮』,如何見得?」曰:「『神』字,猶云意思也。且如一枝柴,卻如何見得他是仁?只是他意思卻是仁?;鹉茄Y見得是禮?卻是他意思是禮。」僩。古注。

  「率性之謂道」,鄭氏以金木水火土,從 「天命之謂性」說來 ,要順從 氣 說來 方可。泳。

  「率性之謂道」,「率」字輕。方子。

  「率」字只是「循」字,循此理便是道。伊川所以謂便是「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率性之謂道」,「率」是呼喚 字,蓋曰循萬物自然之性之謂道。此「率」字不是用力字,伊川謂「合而言之道也」,是此義。?。

  安卿問「率性」。曰:「率,非人率之也。伊川解『率』字,亦只訓循。到呂 與叔說『循性而行,則謂之道』,伊川卻便以為 非是。至其自言,則曰:『循牛之性,則不為 馬之性;循馬之性,則不為 牛之性?!荒酥允茄淅碇匀粻?。」伯羽。

  「率,循也。不是人去循之,呂 說未是。程子謂:『通人物而言,馬則為 馬之性,又不做牛底性;牛則為 牛之性,又不做馬底性。』物物各有箇理,即此便是道?!乖唬骸缚偠灾?,又只是一箇理否?」曰:「是?!勾尽!  嘎市灾^道」,只是隨性去,皆是道。呂 氏說以人行道。若然,則未行之前,便不是道乎?淳?! 枺骸浮骸嘎市灾^道」,率,循也?!淮恕貉蛔质蔷偷郎险f,還是就行道人上說?」曰:「諸家多作行道人上說,以率性便作修為 ,非也。率性者,只是說循吾本然之性,便自有許多道理。性是箇渾淪底物,道是箇性中分派條理。循性之所有,其許多分派條理即道也。『性』字通人物而言。但人物氣 稟有異,不可道物無此理。程子曰:『循性者,牛則為 牛之性,又不做馬底性;馬則為 馬底性,又不做牛底性?!晃镂锔饔羞@理,只為 氣 稟遮蔽,故所通有偏正不同。然隨他性之所通,道亦無所不在也?!广?。  問:「率性通人物而言,則此『性』字似『生之謂性』之『性』,兼氣 稟言之否?」曰:「『天命之謂性』,這性亦離氣 稟不得?!郝?,循也?!淮恕貉蛔质蔷偷郎险f,不是就行道人說。性善只一般,但人物氣 稟有異,不可道物無此理。性是箇渾淪物,道是性中分派條理,隨分派條理去,皆是道。穿牛鼻,絡(luò)馬首,皆是隨他所通處。仁義禮智,物豈不有,但偏耳。隨他性之所通處,道皆無所不在?!乖唬骸复恕盒浴蛔忠嗍且岳硌苑瘢俊乖唬骸甘?。」又問:「鳶有鳶之性,魚有魚之性,其飛其躍,天機自完,便是天理流行發(fā)見之妙處,故子思姑舉此一二以明道之無所不在否?」曰:「是?!勾尽?br />
  孟子說「性善」,全是說理。若中庸「天命之謂性」,已自是兼帶 人物而言?!嘎市灾^道」,性是一箇渾淪底物,道是支脈。恁地物,便有恁地道。率人之性,則為 人之道,率牛之性,則為 牛之道,非謂以人循之。若謂以人循之而後謂之道,則人未循之前,謂之無道,可乎!砥。

  「天命之謂性」,指迥然孤獨而言。「率性之謂道」,指著於事物之間而言。又云:「天命之性,指理言;率性之道,指人物所行言?;蛞月市詾?順性命之理,則謂之道。如此,卻是道因人做,方始有也!」夔孫。

  萬物稟受,莫非至善者,性;率性而行,各得其分者,道。端蒙。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剐耘c道相對 ,則性是體,道是用。又曰:「道,便是在裏面做出底道。」義剛。

  問:「『天命之為 性,率性之謂道』,伊川謂通人物而言。如此,卻與告子所謂人物之性同?!乖唬骸笓?jù) 伊川之意,人與物之本性同,及至稟賦則異。蓋本性理也,而稟賦之性則氣 也。性本自然,及至生賦,無氣則乘載不去,故必頓此性於氣 上,而後可以生。及至已生,則物自稟物之氣 ,人自稟人之氣 。氣 最難看。而其可驗者,如四時之間,寒暑得宜,此氣 之正。當寒而暑,當暑而寒,乃氣 不得正。氣 正則為 善,氣 不正則為 不善。又如同是此人,有至昏愚者,是其稟得此濁 氣 太深?!褂謫枺骸该鞯涝疲骸赫撔圆徽摎?,不備 ;論氣 不論性,不明?!弧乖唬骸刚撔圆徽摎?,孟子也;不備 ,但少欠耳。論氣 不論性,荀揚也;不明,則大害事!」可學問:「孟子何不言氣 ?」曰:「孟子只是教人勇於為善 ,前更無阻礙。自學者而言,則不可不去其窒礙。正如將 百萬之兵,前有數(shù) 萬兵,韓白為 之,不過鼓勇而進;至他人,則須先去此礙後可?!箙?宜之問:「學者治此氣 ,正如人之治病?!乖唬骸敢嗖煌m毷敲魈炖?,天理明,則去。通書 『剛?cè)帷灰欢?,亦須著且先易其惡?既易其惡 ,則致其中在人?!箚枺骸笎?安得謂之剛?」曰:「此本是剛出來 ?!拐Z畢,先生又曰:「『生之謂性』,伊川以為 生質(zhì)之性,然告子此語亦未是?!乖偃堃?,曰:「且就伊川此意理會 ,亦自好?!箍蓪W。

  問「『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皆是人物之所同得。天命之性,人受其全,則其心具乎仁義禮智之全體;物受其偏,則隨其品類各有得焉,而不能通貫乎全體?!郝市灾^道』,若自人而言之,則循其仁義禮智之性而言之,固莫非道;自物而言之,飛潛動 植之類各正其性,則亦各循其性於天地之間,莫非道也。如中庸或問所說『馬首之可絡(luò),牛鼻之可穿』等數(shù) 句,恐說未盡。所舉或問,非今本。蓋物之自循其性,多有與人初無干涉。多有人所不識之物,無不各循其性於天地之間,此莫非道也。如或問中所說,恐包未盡?!乖唬骸刚f話難。若說得闊,則人將 來 又只認『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四肢之於安佚』等做性;卻不認『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禮之於賓主,智之於賢者,聖人之於天道』底是性。」因言:「解經(jīng)立言,須要得實。如前輩說『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 堯 舜之道』,是飢食渴飲,夏葛冬裘,為 樂 堯 舜之道。若如此說,則全身已浸在堯 舜之道中,何用更說『豈若吾身親見之哉』?如前輩說『文武之道未墜於地』,以為 文武之道常昭然在日用之間,一似常有一物昭然在目前,不會 ?下去一般,此皆是說得不實。所以『未墜於地』者,只言周衰之時,文武之典章,人尚傳 誦得在,未至淪沒?!瓜壬榷衷唬骸改硶?得公說底。蓋馬首可絡(luò),牛鼻可穿,皆是就人看物處說。聖人『修道之謂教』,皆就這樣 處。如適間所說,卻也見得一箇大體?!怪痢7阶愉浽疲骸钢林畣枺骸骸嘎市灾^道」,或問只言「馬首之可絡(luò),牛鼻之可穿」,都是說以人看物底。若論飛潛動 植,各正其性,與人不相干涉者,何莫非道?恐如此看方是?!幌壬唬骸何镂锕探允堑馈H缦N蟻之微,甚時胎,甚時卵,亦是道。但立言甚難,須是說得實。如龜山說「堯 舜之道」,只夏葛冬裘、飢食渴飲處便是。如此,則全身浸在堯 舜之道裏,又何必言「豈若吾身親見之哉」?』黃丈云:『若如此說,則人心、道心皆是道去。』先生曰:『相似「目之於色,耳之於聲,鼻之於臭,四肢之於安佚,性也」底,卻認做道;「仁之於父子,義之於君臣,禮之於賓主,智之於賢者,有性焉」底,卻認不得。如「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李光祖乃曰:「日用之間,昭然在是。」如此,則只是說古今公共底,何必指文武?孔子蓋是言周家典章文物未至淪沒,非是指十方常住者而言也?!痪弥瑥?fù) 曰:『至之卻亦看得一箇大體。』」蓋卿同。

  問:「伊川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此亦通人物而言;「修道之謂教」,此專 言人事?!弧乖唬骸甘侨绱恕H伺c物之性皆同,故循人之性則為 人道,循馬牛之性則為 馬牛之道。若不循其性,令馬耕牛馳,則失其性,而非馬牛之道矣,故曰『通人物而言』。」璘。

  問:「『率性之謂道』,通人物而言,則『修道之謂教』,亦通人物。如『服牛乘馬』,『不殺 胎,不夭殀』,『斧斤以時入山林』,此是聖人教化不特在人倫上,品節(jié)防範而及於物否?」曰:「也是如此,所以謂之『盡物之性』。但於人較詳,於物較略;人上較多,物上較少?!鬼啤?br />
  問:「集解中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通人物而言。『修道之謂教』,是專 就人事上言否?」曰:「道理固是如此。然『修道之謂教』,就物上亦有箇品節(jié)。先生所以咸若草木鳥獸,使庶類蕃殖,如周禮掌獸、掌山澤 各有官,如周公驅(qū)虎豹犀象龍蛇,如『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之類,各有箇品節(jié),使萬物各得其所,亦所謂教也?!沟旅??! 枴感薜乐^教」。曰:「游楊 說好,謂修者只是品節(jié)之也。明道之說自各有意?!谷?。

  問:「明道曰:『道即性也。若道外尋 性,性外尋 道,便不是?!蝗绱?,即性是自然之理,不容加工。揚雄言:『學者,所以修性?!还室链ㄖ^揚雄為 不識性。中庸卻言『修道之謂教』,如何?」曰:「性不容修,修是揠苗。道亦是自然之理,聖人於中為 之品節(jié)以教人耳,誰能便於道上行!」浩。

  「修道之謂教」一句,如今人要合後面「自明誠」謂之教卻說作自修。蓋「天命謂性」之「性」與「自誠明」之性,「修道謂教」之「教」與「自明誠」之教,各自不同。誠明之性,「堯 舜性之」之「性」;明誠之教,由教而入者也。木之。

  問:「中庸舊本不曾解『可離非道』一句。今先生說云『瞬息不存,便是邪妄』,方悟本章可離與不可離,道與非道,各相對 待而言。離了仁便不仁,離了義便不義。公私善利皆然。向來 從 龜山說,只謂道自不可離,而先生舊亦不曾為 學者說破?!乖唬骸赶騺?亦是看得太高?!菇癜矗骸缚呻x非道」,云「瞬息不存,便是邪妄」,與章句、或問說不合,更詳之。德明?! №陠枺骸钢杏乖弧旱啦豢身汈щx』,伊川卻云『存無不在道之心,便是助長』,何也?」曰:「中庸所言是日用常行合做底道理,如『為 人君止於仁,為 人臣止於敬,為 人子止於孝,為 人父止於慈,與國 人交止於信』,皆是不可已者。伊川此言,是為 闢釋氏而發(fā)。蓋釋氏不理會 常行之道,只要空守著這一箇物事,便喚 做道,與中庸自不同?!拐f畢又曰:「闢異端說話,未要理會 ,且理會 取自家事。自家事既明,那箇自然見得?!古c立。

  楊 通老問:「中庸或問引楊 氏所謂『無適非道』之云,則善矣,然其言似亦有所未盡。蓋衣食作息,視聽舉履,皆物也,其所以如此之義理準 則,乃道也?!乖唬骸敢率硠?作只是物,物之理乃道也。將 物便喚 做道,則不可。且如這箇椅子有四隻腳,可以坐,此椅之理也。若除去一隻腳,坐不得,便失其椅之理矣?!盒味蠟?道,形而下為 器?!徽f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有那形而上之道。若便將 形而下之器作形而上之道,則不可。且如這箇扇子,此物也,便有箇扇子底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當如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箇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如何便將形 而下之器作形而上之道理得!飢而食,渴而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所以飲食作息者,皆道之所在也。若便謂食飲作息者是道,則不可,與龐居士『神通妙用,運水搬柴』之頌一般,亦是此病。如『徐行後長』與『疾行先長』,都一般是行。只是徐行後長方是道,若疾行先長便不是道,豈可說只認行底便是道!『神通妙用,運水搬柴』,須是運得水,搬得柴是,方是神通妙用。若運得不是,搬得不是,如何是神通妙用!佛家所謂『作用是性』,便是如此。他都不理會 是和非,只認得那衣食作息,視聽舉履,便是道。說我這箇會 說話底,會 作用底,叫著便應(yīng) 底,便是神通妙用,更不問道理如何。儒家則須是就這上尋 討箇道理方是道。禪老云『赤肉團上,有一無位真人,在汝等諸人面門上出入』云云。他便是只認得這箇,把來 作弄?!够騿枺骸父孀又畬W便是如此?」曰:「佛家底又高。告子底死殺 了,不如佛家底活。而今學者就故紙上理會 ,也解說得去,只是都無那快活和樂 底意思,便是和這佛家底也不曾見得。似他佛家者雖是無道理,然他卻一生受用,一生快活,便是他就這形而下者之中,理會 得似那形而上者。而今學者看來 ,須是先曉 得這一層 ,卻去理會 那上面一層 方好。而今都是和這下面一層 也不曾見得,所以和那下面一層 也理會 不得。」又曰:「天地中間,物物上有這箇道理,雖至沒緊要底物事,也有這道理。蓋『天命之謂性』,這道理卻無形,無安頓處。只那日用事物上,道理便在上面。這兩 箇元不相離,凡有一物,便有一理,所以君子貴『博學於文』??磥?博學似箇沒緊要物事,然那許多道理便都在這上,都從 那源頭上來 。所以無精粗小大,都一齊用理會 過,蓋非外物也。都一齊理會 ,方無所不盡,方周遍無疏缺處?!褂衷唬骸浮旱啦豢身汈щx,可離非道也?!凰^不可離者,謂道也。若便以日用之間舉止動 作便是道,則無所適而非道,無時而非道,然則君子何用恐懼 戒慎?何用更學道為 ?為其 不可離,所以須是依道而行。如人說話,不成便以說話者為 道,須是有箇仁義禮智始得。若便以舉止動 作為道 ,何用更說不可離得?」又曰:「大學所以說格物,卻不說窮理。蓋說窮理,則似懸 空無捉摸處。只說格物,則只就那形而下之器上,便尋 那形而上之道,便見得這箇元不相離,所以只說『格物』。『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所謂道者是如此,何嘗說物便是則!龜山便只指那物做則,只是就這物上分精粗為 物則。如云目是物也,目之視乃則也;耳物也,耳之聽乃則也。殊不知目視耳聽,依舊是物;其視之明,聽之聰,方是則也。龜山又云:『伊尹之耕于莘野,此農(nóng)夫田父之所日用者,而樂 在是?!蝗绱耍瑒t世間伊尹甚多矣!龜山說話,大概有此病。」僩。

  問:「『道不可離』,只言我不可離這道,亦還是有不能離底意思否?」曰:「道是不能離底。純說是不能離,不成錯行也是道!」時舉錄云:「叔重問:『「道不可離」,自家固不可離,然他也有不能離底意?!辉唬骸寒攨?之於心,可離、不能離之間。純說不能離,也不得,不成錯行了也是道!』」因問:「龜山言:『飢食渴飲,手持足行,便是道?!桓`謂手持足履未是道,『手容恭,足容重』,乃是道也;目視耳聽未是道,視明聽聰乃道也?;蛑^不然,其說云:『手之不可履,猶足之不可持,此是天職?!嘎市灾^道」,只循此自然之理耳?!徊粚徣绾??」曰:「不然。桀紂亦會 手持足履,目視耳聽,如何便喚 做道!若便以為 道,是認欲為 理也。伊川云:『夏葛冬裘,飢食渴飲,若著些私吝心,便是廢天職?!豁毧础褐┧搅咝摹蛔帧!广?。時舉錄云:「夜來 與先之論此。先之云『手之不可履』云云,先生曰云云。」  此道無時無之,然體之則合,背之則離也。一有離之,則當此之時,失此之道矣,故曰:「不可須臾離」。君子所以「戒慎不睹,恐懼 不聞」,則不敢以須臾離也。端蒙。

  「戒慎不睹,恐懼 不聞」,即是道不可須臾離處。履孫。

  問:「日用間如何是不聞不見處?人之耳目聞見常自若,莫只是念慮未起,未有意於聞見否?」曰:「所不聞,所不見,不是合眼掩耳,只是喜怒哀樂 未發(fā)時。凡萬事皆未萌芽,自家便先恁地戒慎恐懼 ,常要提起此心,常在這裏,便是防於未然,不見是圖底意思。」徐問:「講求義理時,此心如何?」曰:「思慮是心之發(fā)了。伊川謂:『存養(yǎng)於喜怒哀樂 未發(fā)之前則可,求中於喜怒哀樂 未發(fā)之前則不可。』」淳。寓錄云:「問:『講求義理,便是此心在否?』曰:『講求義理,屬 思慮,心自動 了,是已發(fā)之心?!弧埂 ?黻問:「不知無事時如何戒慎恐懼 ?若只管如此,又恐執(zhí) 持太過;若不如此,又恐都忘了?!乖唬骸敢灿猩觞N矜持?只不要昏了他,便是戒懼 。」與立。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 乎其所不聞」,這處難言。大段著意,又卻生病,只恁地略約住。道著戒慎恐懼 ,已是剩語,然又不得不如此說。賀孫?!  附渖骺謶?是未發(fā),然只做未發(fā)也不得,便是所以養(yǎng)其未發(fā)。只是聳然提起在這裏,這箇未發(fā)底便常在,何曾發(fā)?」或問:「恐懼 是已思否?」曰:「思又別。思是思索了,戒慎恐懼 ,正是防閑其未發(fā)?!够騿枺骸讣词浅志捶??」曰:「亦是。伊川曰:『敬不是中,只敬而無失即所以中?!弧壕炊鵁o失』,便是常敬,這中底便常在?!勾?。

  問:「戒慎恐懼 ,以此涵養(yǎng),固善。然推之於事,所謂『開物成務(wù) 之幾 』,又當如何?」曰:「此卻在博文。此事獨腳做不得,須是讀書 窮理。」又曰:「只是源頭正,發(fā)處自正。只是這路子上來 往?!沟旅?。

  問:「中庸所謂『戒慎恐懼 』,大學所謂『格物致知』,皆是為 學知、利行以下底說否?」曰:「固然。然聖人亦未嘗不戒慎恐懼 ?!何┞}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坏}人所謂念者,自然之念;狂者之念,則勉強之念耳?!归b祖。

  所謂「不睹不聞」者,乃是從 那盡處說來 ,非謂於所睹所聞處不慎也。如曰「道在瓦礫」,便不成不在金玉!義剛。

  問:「『道也者,不可須臾離』與『莫見乎隱』兩 段,分明極有條理,何為 前輩都作一段滾說去?」曰:「此分明是兩 節(jié)事。前段有『是故』字,後段有『故』字。聖賢不是要作文,只是逐節(jié)次說出許多道理。若作一段說,亦成是何文字!所以前輩諸公解此段繁雜無倫,都不分明?!广?。  用之問:「戒懼 不睹不聞,是起頭處,至『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又用緊一緊。」曰:「不可如此說。戒慎恐懼 是普說,言道理偪 塞都是,無時而不戒慎恐懼 。到得隱微之間,人所易忽,又更用慎,這箇卻是喚起 說。戒懼 無箇起頭處,只是普遍都用。如卓子有四角頭,一齊用著工夫,更無空缺處。若說是起頭,又遺了尾頭;說是尾頭,又遺了起頭;若說屬 中間,又遺了兩頭。不用如此說。只是無時而不戒慎恐懼 ,只自做工夫,便自見得。曾子曰:『戰(zhàn) 戰(zhàn) 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成到臨死之時,方如此戰(zhàn) 戰(zhàn) 兢兢。他是一生戰(zhàn)戰(zhàn) 兢兢,到死時方了!」僩?! 枺骸概f看『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兩 句,只謂人有所愧歉於中,則必見於顏色之間,而不可揜。昨聞先生云『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處』,自然見得愈是分曉。 如做得是時,別人未見得是,自家先見得是;做得不是時,別人未見得非,自家先見得非。如此說時,覺得又親切?!乖唬骸甘轮桥c非,眾人皆未見得,自家自是先見得分明?!箚枺骸浮簭?fù) 小而辨於物?!簧贫穗m是方萌,只是昭昭靈靈地別,此便是那不可揜處?」曰:「是如此。只是明一明了,不能接續(xù)得這意思去,又暗了。」胡泳。

  問:「『莫見乎隱,莫顯乎微』,程子舉彈琴殺心 事,是就人知處言。呂 游楊 氏所說,是就己自知處言。章句只說己自知,或疑是合二者而言否?」曰:「有動 於中,己固先自知,亦不能掩人之知,所謂誠之不可揜也?!广?。

  問:「伊川以鬼神憑依語言為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如何?」曰:「隱微之事,在人心不可得而知,卻被他說出來 ,豈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蓋鬼神只是氣 ,心中實有是事,則感於氣 者,自然發(fā)見昭著如此。」文蔚問:「今人隱微之中,有不善者甚多,豈能一一如此?」曰:「此亦非常之事,所謂事之變者。」文蔚曰:「且如人生積累愆咎,感召不祥,致有日月薄蝕,山崩川竭,水旱兇荒之變,便只是此類否?」曰:「固是如此?!刮奈?。

  戒慎恐懼 乎其所不睹不聞,是從 見聞處戒慎恐懼到 那不睹不聞處。這不睹不聞處是工夫盡頭。所以慎獨,則是專 指獨處而言。如「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慎獨緊切處。燾?! ↑S灝 謂:「戒懼 是統(tǒng)體做工夫,慎獨是又於其中緊切處加工夫,猶一經(jīng)一緯而成帛?!瓜壬詾?然。僩。

  問「慎獨」。曰:「是從 見聞處至不睹不聞處皆戒慎了,又就其中於獨處更加慎也。是無所不慎,而慎上更加慎也?!範c。

  問:「『不睹不聞』者,己之所不睹不聞也;『獨』者,人之所不睹不聞也。如此看,便見得此章分兩節(jié)事分明。先生曰:『其所不睹不聞』,『其』之一字,便見得是說己不睹不聞處,只是諸家看得自不仔細耳?!褂謫枺骸溉绱朔謨?節(jié)工夫,則致中、致和工夫方各有著落,而『天地位,萬物育』亦各有歸著?!乖唬骸甘恰!广彙?br />
  「戒慎」一節(jié),當分為 兩 事,「戒慎不睹,恐懼不 聞」,如言「聽於無聲,視於無形」,是防之於未然,以全其體;「慎獨」,是察之於將 然,以審其幾 。端蒙。

  問:「『戒慎不睹,恐懼 不聞』與『慎獨』兩 段事,廣思之,便是『惟精惟一』底工夫。戒慎恐懼 ,持守而不失,便是惟一底工夫;慎獨,則於善惡 之幾 ,察之愈精愈密,便是惟精底工夫。但中庸論『道不可離』,則先其戒慎,而後其慎獨;舜論人心、道心,則先其惟精,而後其惟一?!乖唬骸竷?事皆少不得『惟精惟一』底工夫。不睹不聞時固當持守,然不可不察;慎獨時固當致察,然不可不持守?!箯V。人傑 錄云:「漢卿問云云。先生曰:『不必分「惟精惟一」於兩 段上。但凡事察之貴精,守之貴一。如戒慎恐懼 ,是事之未形處;慎獨,幾 之將 然處。不可不精察而慎守之也。』」

  問:「『戒慎不睹,恐懼 不聞』與『慎獨』雖不同,若下工夫皆是敬否?」曰:「敬只是常惺惺法。所謂靜中有箇覺處,只是常惺惺在這裏,靜不是睡著了?!官R孫。

  問:「『不睹不聞』與『慎獨』何別?」曰:「上一節(jié)說存天理之本然,下一節(jié)說遏人欲於將 萌?!褂謫枺骸改艽嫣炖砹?,則下面慎獨,似多了一截?!乖唬骸鸽m是存得天理,臨發(fā)時也須點檢,這便是他密處。若只說存天理了,更不慎獨,卻是只用致中,不用致和了?!褂謫枺骸钢轮惺俏磩?之前,然謂之戒懼 ,卻是動 了?!乖唬骸腹吹媒渖骺謶?太重了,此只是略省一省,不是恁驚惶震懼 ,略是箇敬模樣 如此。然道著『敬』字,已是重了。只略略收拾來 ,便在這裏。伊川所謂『道箇「敬」字,也不大段用得力』。孟子曰:『操則存?!徊僖嗖皇侵Π殉郑皇遣僖徊?,便在這裏。如人之氣 ,才呼便出,吸便入?!官n。

  問「中庸戒懼 慎獨,學問辨行,用工之終始」。曰:「只是一箇道理,說著要貼出來 ,便有許多說話?!褂謫枺骸甘蔷捶瘢俊乖唬骸刚f著『敬』,已多了一字。但略略收拾來 ,便在這裏?!官鐚O。

  問:「『不聞不睹』與『慎獨』如何?」曰:「『獨』字又有箇形跡在這裏可慎。不聞不見,全然無形跡,暗昧不可得知。只於此時便戒慎了,便不敢?!棺坎?。

  問:「『慎獨』是念慮初萌處否?」曰:「此是通說,不止念慮初萌,只自家自知處。如小可沒緊要處,只胡亂去,便是不慎。慎獨是己思慮,己有些小事,已接物了?!航渖骱跗渌欢茫謶?乎其所不聞』,是未有事時;在『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不動 而敬,不言而信』之時,『慎獨』,便已有形跡了。『潛雖伏矣,亦孔之昭!』詩人言語,只是大綱說。子思又就裏面剔出這話來 教人,又較緊密。大抵前聖所說底,後人只管就裏面發(fā)得精細。如程子橫渠所說,多有孔孟所未說底。伏羲畫卦,只就陰陽以下,孔子又就陰陽上發(fā)出太極,康節(jié)又道:『須信畫前元有易。』濂溪太極圖又有許多詳備 ?!箚枺骸笟?化形化,男女之生是氣 化否?」曰:「凝結(jié)成箇男女,因甚得如此?都是陰陽。無物不是陰陽。」問:「天地未判時,下面許多都已有否?」曰:「事物雖未有。其理則具?!褂???蓪W錄云:「慎獨已見於用??鬃友哉Z只是混合說。子思恐人不曉 ,又為 之分別。大凡古人說話,一節(jié)開一節(jié)。如伏羲易只就陰陽以下,至孔子又推本於太極,然只曰『易有太極』而已。至濂溪乃畫出一圖,康節(jié)又論畫前之易?!埂 枺骸浮荷鳘殹?,莫只是『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處,也與那闇室不欺時一般否?」先生是之。又云:「這獨也又不是恁地獨時,如與眾人對 坐,自心中發(fā)一念,或正或不正,此亦是獨處?!勾弧?br />
  問:「『慎獨』章:『跡雖未形,幾 則已動 。人雖不知,己獨知之?!簧蟽?句是程子意,下兩 句是游氏意,先生則合而論之,是否?」曰:「然。兩 事只是一理。幾 既動 ,則己必知之;己既知,則人必知之。故程子論楊 震四知曰:『「天知、地知」,只是一箇知?!弧箯V。

  問:「『跡雖未形,幾 則已動 。』看『莫見、莫顯』,則已是先形了,如何卻說『跡未形,幾 先動 』?」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這是大綱說。」賀孫。

  「呂 子約書 來 ,爭『「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只管滾作一段看』。某答它書 ,江西諸人將 去看,頗以其說為 然。彭子壽 卻看得好,云:『前段不可須臾離,且是大體說。到慎獨處,尤見於接物得力。』」先生又云:「呂 家之學,重於守舊,更不論理?!沟旅鲉枺骸浮旱啦豢身汈щx,可離非道』,是言道之體段如此;『莫見乎隱,莫顯乎微』,亦然。下面君子戒慎恐懼 ,君子必慎其獨,方是做工夫。皆以『是故』二字發(fā)之,如何滾作一段看?」曰:「『道不可須臾離』,言道之至廣至大者;『莫見乎隱,莫顯乎微』,言道之至精至極者?!沟旅??!  附渖鞑欢茫謶?不聞」,非謂於睹聞之時不戒懼 也。言雖不睹不聞之際,亦致其慎,則睹聞之際,其慎可知。此乃統(tǒng)同說,承上「道不可須臾離」,則是無時不戒懼 也。然下文慎獨既專 就已發(fā)上說,則此段正是未發(fā)時工夫,只得說「不睹不聞」也?!改姾蹼[,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股霞冉y(tǒng)同說了,此又就中有一念萌動 處,雖至隱微,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尤當致慎。如一片止水,中間忽有一點動 處,此最緊要著工夫處!閎祖。

  問:「『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以下是存養(yǎng)工夫,『莫見乎隱』以下是檢察工夫否?」曰:「說『道不可須臾離』,是說不可不存?!菏枪省灰韵?,卻是教人恐懼 戒慎,做存養(yǎng)工夫。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是說不可不慎意。『故君子』以下,卻是教人慎獨,察其私意起處防之。只看兩 箇『故』字,便是方說入身上來 做工夫也。聖人教人,只此兩 端。」大雅。

  問:「『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 乎其所不聞』,或問中引『聽於無聲,視於無形』,如何?」曰:「不呼喚 時不見,時常準 備 著?!沟旅髦缸x問曰:「此處便是耳目所睹聞,隔窗便是不睹也。」曰:「不然。只謂照管所不到,念慮所不及處。正如防賊相似,須盡塞其來 路?!勾稳赵賳枺骸浮翰欢貌宦劇?,終未瑩?!乖唬骸复隧氁鈺?。如或問中引『不見是圖』,既是不見,安得有圖?只是要於未有兆朕、無可睹聞時而戒懼 耳。」又曰:「『不睹不聞』是提其大綱說,『慎獨』乃審其微細。方不聞不睹之時,不惟人所不知,自家亦未有所知。若所謂『獨』,即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極是要戒懼 。自來 人說『不睹不聞』與『慎獨』,只是一意,無分別,便不是?!沟旅?。

  問:「林子武以慎獨為 後,以戒懼 為 先。慎獨以發(fā)處言,覺得也是在後?!乖唬骸阜值靡埠??!褂謫枺骸赣鄧?秀謂戒懼 是保守天理,慎獨是檢防人欲?!乖唬骸敢驳??!褂謫枺骸赣X得戒慎恐懼 與慎獨也難分動 靜。靜時固戒慎恐懼 ,動 時又豈可不戒慎恐懼 ?」曰:「上言『道不可須臾離』,此言『戒懼 其所不睹不聞』與『慎獨』,皆是不可離?!褂謫枺骸赣居^戒懼 是其常,慎獨是慎其所發(fā)。」曰:「如此說也好?!褂衷唬骸秆浴旱啦豢身汈щx』,故言『戒慎恐懼 其所不睹不聞』;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言『慎獨』。」又曰:「『戒慎恐懼 』是由外言之以盡於內(nèi) ,『慎獨』是由內(nèi)言 之以及於外?!箚枺骸缸运盟勔灾领恫欢貌宦劊园l(fā)於心以至見於事,如此方說得『不可須臾離』出。」曰:「然。」胡泳。

  問:「中庸工夫只在『戒慎恐懼 』與『慎獨』。但二者工夫,其頭腦又在道不可離處。若能識得全體、大用皆具於心,則二者工夫不待勉強,自然進進不已矣?!乖唬骸副闶怯泄w頭腦。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古人因甚冠之章首?蓋頭腦如此。若識得此理,則便是勉強,亦有箇著落矣?!褂謫枺骸浮嘿M隱』一章云:『夫婦之愚,可以與知能行;及其至也,雖聖人有所不知不能?!幌壬鷩L云:『此處難看?!唤贾H看得透。侯氏說夫子問禮,問官,與夫子不得位,堯 舜病博施,為 不知不能之事,說得亦粗。止是尋 得一二事如此,元不曾說著『及其至也』之意。此是聖人看得徹 底,故於此理亦有未肯自居處。如『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之類,真是聖人有未能處。又如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是聖人不敢自以為 知?!撼鰟t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 事不敢不勉,不為 酒困,何有於我哉?』此是聖人不敢以為 能處?!乖唬骸阜驄D之與知能行是萬分中有一分,聖人不知不能是萬分中欠得一分?!褂謫枺骸敢詫嵤卵灾嘤锌裳哉?,但恐非立教之道?!瓜壬鷨枺骸溉绾??」曰:「夫子謂『事君盡禮,人以為 諂?!幌喽ü珪r甚好,及其受女樂 ,則不免於行,是事君之道猶有未孚於人者。又如原壤登木而歌,『夫子為 弗聞也者而過之』,待之自好。及其夷俟,則以杖叩脛,近於太過?!乖唬骸高@裏說得卻差。如原壤之歌,乃是大惡 ,若要理會, 不可但已,且只得休。至於夷俟之時,不可教誨,故直責之,復(fù) 叩其脛,自當如此。若如正淳說,則是不要管他,卻非朋友之道矣?!谷藗?。

  共父問「喜怒哀樂 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曰:「『中』字是狀 性之體。性具於心,發(fā)而中節(jié),則是性自心中發(fā)出來 也,是之謂情?!箷r舉。以下中和。

  答徐彥 章問「中和」,云:「喜怒哀樂 未發(fā),如處室中,東西南北未有定向,所謂中也。及其既發(fā),如已出門,東者不復(fù) 能西,南者不復(fù) 能北。然各因其事,無所乖逆,所謂和也?!股?。

  問:「喜怒哀樂 之未發(fā),不偏不倚,固其寂然之本體。及其酬酢萬變,亦在是焉,故曰『天下之大本』。發(fā)而皆中節(jié),則事得其宜,不相凌奪,固感而遂通之和也。然十中其九,一不中節(jié),則為 不知,便自有礙,不可謂之達道矣?!乖唬骸溉弧!褂謫枺骸胳秾W者如何皆得中節(jié)?」曰:「學者安得便一一恁地!也須且逐件使之中節(jié),方得。此所以貴於『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無一事之不學,無一時而不學,無一處而不學,各求其中節(jié),此所以為 難也?!沟婪?。

  自「喜怒哀樂 未發(fā)謂之中」至「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道怎生地?這箇心纔有這事,便有這箇事影見;纔有那事,便有那箇事影見?這箇本自虛靈,常在這裏。「喜怒哀樂 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鬼氻サ?,方能中節(jié)。只恁地黑淬淬地在這裏,如何要得發(fā)必中節(jié)!賀孫。

  中和亦是承上兩 節(jié)說。閎祖。

  中,性之德;和,情之德?! ∠才顷庩?。發(fā)各有中節(jié),不中節(jié),又是四象。?。

  「喜怒哀樂 未發(fā)之中,未是論聖人,只是泛論眾人亦有此,與聖人都一般?!够蛟唬骸缚直娙宋窗l(fā),與聖人異否?」曰:「未發(fā)只做得未發(fā)。不然,是無大本,道理絕了?!够蛟唬骸缚直娙遂段窗l(fā)昏了否?」曰:「這裏未有昏明,須是還他做未發(fā)。若論原頭,未發(fā)都一般。只論聖人動 靜,則全別;動 亦定,靜亦定。自其未感,全是未發(fā)之中;自其感物而動 ,全是中節(jié)之和。眾人有未發(fā)時,只是他不曾主靜看,不曾知得。」淳。

  問:「惻 隱羞惡 ,喜怒哀樂 ,固是心之發(fā),曉 然易見處。如未惻 隱羞惡 ,喜怒哀樂 之前,便是寂然而靜時,然豈得皆塊然如槁木!其耳目亦必有自然之聞見,其手足亦必有自然之舉動 ,不審此時喚 作如何?」宇錄云:「不知此處是已發(fā)未發(fā)?」曰:「喜怒哀樂未 發(fā),只是這心未發(fā)耳。其手足運動 ,自是形體如此。」淳。寓錄云:「其形體之行動 則自若?!埂 ∥窗l(fā)之前,萬理備 具。纔涉思,即是已發(fā)動 ;而應(yīng) 事接物,雖萬變不同,能省察得皆合於理處。蓋是吾心本具此理,皆是合做底事,不容外面旋安排也。今說為 臣必忠、為 子必孝之類,皆是已發(fā)。然所以合做此事,實具此理,乃未發(fā)也。人傑 ?!  浮合才?未發(fā)謂之中』,只是思慮未萌,無纖毫私欲,自然無所偏倚。所謂『寂然不動 』,此之謂中。然不是截然作二截,如僧家塊然之謂。只是這箇心自有那未發(fā)時節(jié),自有那已發(fā)時節(jié)。謂如此事未萌於思慮要做時,須便是中是體;及發(fā)於思了,如此做而得其當時,便是和是用,只管夾雜相滾。若以為 截然有一時是未發(fā)時,一時是已發(fā)時,亦不成道理。今學者或謂每日將 半日來 靜做工夫,即是有此病也。」曰:「喜怒哀樂 未發(fā)而不中者如何?」曰:「此卻是氣 質(zhì)昏濁 ,為 私欲所勝 ,客來 為 主。其未發(fā)時,只是塊然如頑石相似,劈斫不開;發(fā)來 便只是那乖底?!乖唬骸溉绱?,則昏時是他不察,如何?」曰:「言察,便是呂 氏求中,卻是已發(fā)。如伊川云:『只平日涵養(yǎng)便是?!弧褂衷唬骸缚磥?人逐日未發(fā)時少,已發(fā)時多。」曰:「然。」端蒙。

  已發(fā)未發(fā),只是說心有已發(fā)時,有未發(fā)時。方其未有事時,便是未發(fā);纔有所感,便是已發(fā),卻不要泥著。慎獨是從 戒慎恐懼 處,無時無處不用力,到此處又須慎獨。只是一體事,不是兩 節(jié)。炎。

  大本用涵養(yǎng),中節(jié)則須窮理之功。方。

  問:「『發(fā)而皆中節(jié)』,是無時而不戒慎恐懼 而然否?」曰:「是他合下把捉,方能發(fā)而中節(jié)。若信口說去,信腳行去,如何會 中節(jié)!」燾。

  問:「中庸一篇,學者求其門而入,固在於『慎獨』。至下文言中之已發(fā)未發(fā)者,此正根本處。未發(fā)之時,難以加毫末之功。當發(fā)之際,欲其中節(jié),不知若何而用工?得非即其所謂『戒慎恐懼 』,『莫見乎隱』之心而乃底於中節(jié)否?」曰:「慎獨是結(jié)上文一節(jié)之意。下文又自是一節(jié),發(fā)明中與常行之道。欲其中節(jié),正當加慎於欲發(fā)之際?!棺?。

  問:「『渾然在中』,恐是喜怒哀樂 未發(fā),此心至虛,都無偏倚,停停當當,恰在中間。章句所謂『獨立而不近四傍,心之體,地之中也』?!乖唬骸冈谥姓撸磩?時恰好處;時中者,已動 時恰好處。才發(fā)時,不偏於喜,則偏於怒,不得謂之在中矣。然只要就所偏倚一事,處之得恰好,則無過、不及矣。蓋無過、不及,乃無偏倚者之所為 ;而無偏倚者,是所以能無過、不及也?!广彙! 枴笢喨徊淮銖姸灾泻醍斎恢?jié)」。曰:「事事有箇恰好處。因言滎 陽王哀樂 過人,以其哀時直是哀,纔過而樂 ,亦直是樂 。情性之變?nèi)绱酥?,『不恒其德』故也?!範c。

  問:「未發(fā)之中,寂然不動 ,如何見得是中?」曰:「已發(fā)之中,即時中也,中節(jié)之謂也,卻易見。未發(fā)更如何分別?某舊有一說,謂已發(fā)之中,是已施去者;未發(fā)是方來 不窮者,意思大故猛。要之,卻是伊川說『未發(fā)是在中之義』,最好。」大雅。

  問:「伊川言『未發(fā)之中是在中之義』,如何?」曰:「是言在裏面底道理,非以『在中』釋『中』字?!箚枺骸敢链ㄓ衷疲骸褐幌才?不發(fā),便是?!蝗绾握f『不發(fā)』?」曰:「是言不曾發(fā)時?!沟旅鳌?br />
  伊川言:「『喜怒哀樂 之未發(fā)謂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動 』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瓜才?未發(fā),無所偏倚,此之謂中。中,性也;「寂然不動 」,言其體則然也。大本,則以其無不該遍,而萬事萬物之理,莫不由是出焉?!浮喊l(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曰『天下之達道』。」喜怒哀樂 之發(fā),無所乖戾,此之謂「和」。和,情也;「感而遂通」,言其事則然也。達道,則以其自然流行,而理之由是而出者,無不通焉。先生後來 說達道,意不如此。端蒙。

  喜怒哀樂 未發(fā),程子「敬而無失」之說甚好。閎祖。

  「喜怒哀樂 未發(fā)謂之中」,程子云:「敬不可謂之中,敬而無失,即所以中也,未說到義理涵養(yǎng)處?!勾蟮治窗l(fā)已發(fā),只是一項工夫,未發(fā)固要存養(yǎng),已發(fā)亦要審察。遇事時時復(fù) 提起,不可自怠,生放過底心。無時不存養(yǎng),無事不省察。人傑 。

  因論呂 與叔說「中」字,大本差了。曰:「他底固不是,自家亦要見得他不是處?!刮奈翟唬骸赶才?未發(fā)之中,乃在中之義。他引虞書 『允執(zhí) 厥中』之『中』,是不知『無過、不及之中』,與『在中』之義本自不同。又以為 『赤子之心』,又以為 『心為 甚』,不知中乃喜怒哀樂 未發(fā)而赤子之心已發(fā)。『心為 甚』,孟子蓋謂心欲審輕重,度長短,甚於權(quán) 度。他便謂凡言心者,便能度輕重長短,權(quán) 度有所不及,尤非孟子之意,即此便是差了?!乖唬骸溉缃顸c檢他過處都是,自家卻自要識中?!刮奈翟唬骸敢链ㄔ疲骸汉B(yǎng)於喜怒哀樂 未發(fā)之前,則發(fā)自中節(jié)矣?!唤駥W者能戒慎恐懼 於不睹不聞之中,而慎獨於隱微之際,則中可得矣?!乖唬骸腹淌侨绱?,亦要識得。且如今在此坐,卓然端正,不側(cè) 東,不側(cè) 西,便是中底氣 象。然人說中,亦只是大綱如此說,比之大段不中者,亦可謂之中,非能極其中。如人射箭,期於中紅心,射在貼上亦可謂中,終不若他射中紅心者。至如和,亦有大綱喚 做和者,比之大段乖戾者,謂之和則可,非能極其和。且如喜怒,合喜三分,自家喜了四分;合怒三分,自家怒了四分,便非和矣?!刮奈怠?br />
  問:「呂 氏言:『中則性也?!换蛑^此與『性即理也』語意似同。銖疑不然?!瓜壬唬骸腹馊绾??」銖曰:「理者,萬事萬物之道理,性皆有之而無不具者也。故謂性即理則可。中者,又所以言此理之不偏倚、無過不及者,故伊川只說『狀 性之體段』?!乖唬骸浮褐小皇翘撟郑豪怼皇菍嵶?,故中所以狀 性之體段?!广徳唬骸溉粍t謂性中可乎?」曰:「此處定有脫誤,性中亦說得未盡?!广徱蜓裕骸富騿栔?,此等處尚多,略為 說破亦好?!瓜壬唬骸溉绾谓庖灰唤里埮c人喫 !」銖。

  呂 氏「未發(fā)之前,心體昭昭具在」,說得亦好。德明錄云:「伊川不破此說?!勾尽?br />
  問:「呂 與叔云:『未發(fā)之前,心體昭昭具在;已發(fā)乃心之用。』南軒辨昭昭為 已發(fā),恐太過否?」曰:「這辨得亦沒意思。敬夫太聰明,看道理不子細。伊川所謂『凡言心者,皆指已發(fā)而言』,呂 氏只是辨此一句。伊川後來 又救前說曰:『「凡言心者,皆指已發(fā)而言」,此語固未當。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 」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是也,惟觀其所見如何。』此語甚圓,無病。大抵聖賢之言,多是略發(fā)箇萌芽,更在後人推究,演而伸,觸而長,然亦須得聖賢本意。不得其意,則從 那處推得出來 ?」問:「心本是箇動 物,不審未發(fā)之前,全是寂然而靜,還是靜中有動 意?」曰:「不是靜中有動 意。周子謂『靜無而動有 』。靜不是無,以其未形而謂之無;非因動 而後有,以其可見而謂之有耳。橫渠『心統(tǒng)性情』之說甚善。性是靜,情是動 。心則兼動 靜而言,或指體,或指用,隨人所看。方其靜時,動 之理只在。伊川謂:『當中時,耳無聞,目無見,然見聞之理在,始得。及動 時,又只是這靜底?!弧勾九e伊川以動 之端為 天地之心。曰:「動 亦不是天地之心,只是見天地之心。如十月豈得無天地之心?天地之心流行只自若?!涸嗬憽?,元是萌芽初出時,亨是長枝葉時,利是成遂時,貞是結(jié)實歸宿處。下梢若無這歸宿處,便也無這元了。惟有這歸宿處,元又從 此起。元了又貞,貞了又元,萬古只如此,循環(huán)無窮,所謂『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說已盡了。十月萬物收斂 ,寂無蹤跡,到一陽動 處,生物之心始可見?!乖唬骸敢魂栔畯?fù) ,在人言之,只是善端萌處否?」曰:「以善言之,是善端方萌處;以德言之,昏迷中有悔悟向善意,便是復(fù) 。如睡到忽然醒覺處,亦是復(fù) 底氣象 。又如人之沉滯 ,道不得行,到極處,忽少亨達,雖未大行,已有可行之兆,亦是復(fù) 。這道理千變?nèi)f化,隨所在無不渾淪。」淳。

  先生問銖曰:「伊川說:『善觀者,卻於已發(fā)之時觀之?!粚???吹么苏Z如何?」銖曰:「此語有病。若只於已發(fā)處觀之,恐無未發(fā)時存養(yǎng)工夫。」先生曰:「楊 呂 諸公說求之於喜怒哀樂 未發(fā)之時,伊川又說於已發(fā)處觀,如此則是全無未發(fā)時放下底。今且四平著地放下,要得平帖,湛然無一毫思慮。及至事物來 時,隨宜應(yīng) 接,當喜則喜,當怒則怒,當哀樂 則哀樂 。喜怒哀樂過了,此心湛然者,還與未發(fā)時一般,方是兩 下工夫。若只於已發(fā)處觀,則是已發(fā)了,又去已發(fā),展轉(zhuǎn)多了一層 ,卻是反鑑??磥?此語只說得聖人之止,如君止於仁,臣止於敬,是就事物上說理,卻不曾說得未發(fā)時心,後來 伊川亦自以為 未當?!广徳唬骸复隧毷莿?靜兩 下用工,而主靜為 本。靜而存養(yǎng),方始動 而精明?!乖唬骸钢粸?諸公不曾說得靜中未發(fā)工夫。如胡氏兄弟說得已發(fā)事大猛了?!广徳唬骸赶壬泻团f說,已發(fā)其義?!瓜壬蜓援敃r所見次第云云。銖。

  龜山說「喜怒哀樂 未發(fā)」,似求中於喜怒哀樂 未發(fā)之前。方。

  ?以所論湖南問答呈先生。先生曰:「已發(fā)未發(fā),不必大泥。只是既涵養(yǎng),又省察,無時不涵養(yǎng)省察。若戒懼 不睹不聞,便是通貫動 靜,只此便是工夫。至於慎獨,又是或恐私意有萌處,又加緊切。若謂已發(fā)了更不須省察,則亦不可。如曾子三省,亦是已發(fā)後省察。今湖南諸說,卻是未發(fā)時安排如何涵養(yǎng),已發(fā)時旋安排如何省察。」必大錄云:「存養(yǎng)省察,是通貫乎已發(fā)未發(fā)功夫。未發(fā)時固要存養(yǎng),已發(fā)時亦要存養(yǎng)。未發(fā)時固要省察,已發(fā)時亦要省察。只是要無時不做功夫。若謂已發(fā)後不當省察,不成便都不照管他。胡季隨謂譬如射者失傅弦上始欲求中,則其不中也必矣。某謂『內(nèi) 志正,外體直』,覷梁取親所以可中,豈有便閉目放箭之理!」??/FONT》

  再論湖南問答,曰:「未發(fā)已發(fā),只是一件工夫,無時不涵養(yǎng),無時不省察耳。謂如水長長地流,到高處又略起伏則箇。如恐懼 戒慎,是長長地做;到慎獨,是又提起一起。如水然,只是要不輟地做。又如騎馬,自家常常提掇,及至遇險處,便加些提控。不成謂是大路,便更都不管他,恁地自去之理!」正淳曰:「未發(fā)時當以理義涵養(yǎng)?!乖唬骸肝窗l(fā)時著理義不得,纔知有理有義,便是已發(fā)。當此時有理義之原,未有理義條件。只一箇主宰嚴 肅,便有涵養(yǎng)工夫。伊川曰:『敬而無失便是,然不可謂之中。但敬而無失,即所以中也?!弧拐居衷唬骸钙饺諢o涵養(yǎng)者,臨事必不能強勉省察?!乖唬骸赣泻B(yǎng)者固要省察,不曾涵養(yǎng)者亦當省察。不可道我無涵養(yǎng)工夫後,於已發(fā)處更不管他。若於發(fā)處能點檢,亦可知得是與不是。今言涵養(yǎng),則曰不先知理義底涵養(yǎng)不得;言省察,則曰無涵養(yǎng),省察不得。二者相捱,卻成擔 閣?!褂衷唬骸溉绾B(yǎng)熟者,固是自然中節(jié)。便做聖賢,於發(fā)處亦須審其是非而行。涵養(yǎng)不熟底,雖未必能中節(jié),亦須直要中節(jié)可也。要知二者可以交相助,不可交相待。」?。

  論中:○五峰與曾書 ?!饏?書 ?!鹬熘杏拐f?!鹨讉?說「感物而動 」,不可無「動 」字,自是有動 有靜。○據(jù) 伊川言:「中者,寂然不動 ?!挂逊置??!鹞窗l(fā)意,亦與戒慎恐懼 相連,然似更提起自言。此大本雖庸、聖皆同,但庸則憒憒,聖則湛然。某初言此者,亦未嘗雜人欲而說庸也?!鹑缯f性之用是情,心即是貫動 靜,卻不可言性之用?!稹冈谥小?,只言喜怒哀樂 未發(fā)是在中。如言一箇理之本,後方就時上事上說過與不及之中。呂 當初便說「在中」為 此「時中」,所以異也。方。

  「在中」之義,大本在此,此言包得也。至如說「亭亭當當,直上直下」,亦有不偏倚氣 象。方。

  問:「中庸或問曰:『若未發(fā)時,純一無偽 ,又不足以名之?!淮耸菬o形影,不可見否?」曰:「未發(fā)時,偽 不偽 皆不可見。不特赤子如此,大人亦如此?!勾驹唬骸钢皇谴笕擞兄髟?,赤子則未有主宰?!乖唬骸溉??!勾?。

  問:「中庸或問說,未發(fā)時耳目當亦精明而不可亂。如平常著衣喫 飯,是已發(fā),是未發(fā)?」曰:「只心有所主著,便是發(fā)。如著衣喫 飯,亦有些事了。只有所思量,要恁地,便是已發(fā)。」淳。義剛同。

  問:「或問中『坤卦純陰不為 無陽』之說,如何?」曰:「雖十月為 坤,十一月為 復(fù) ,然自小雪後,其下面一畫,便有三十分之一分陽生,至冬至,方足得一爻成爾。故十月謂之『陽月』,蓋嫌於無陽也。自姤 至坤亦然?!乖唬骸溉粍t陽畢竟有盡時矣?!乖唬骸竸儽M於上,則復(fù) 生於下,其間不容息也?!箯V。

  問「喜怒哀樂 未發(fā)謂之中」。曰:「喜怒哀樂 如東西南北,不倚於一方,只是在中間?!褂謫枴负汀埂T唬骸钢皇呛袭斚?,合當怒。如這事合喜五分,自家喜七八分,便是過其節(jié);喜三四分,便是不及其節(jié)?!褂謫枺骸浮哼_』字,舊作『感而遂通』字看,而今見得是古今共由意思。」曰:「也是通底意思。如喜怒不中節(jié),便行不得了。而今喜,天下以為 合當喜;怒,天下以為 合當怒,只是這箇道理,便是通達意?!捍蟊?、達道』,而今不必說得張皇,只將 動 靜看。靜時這箇便在這裏,動 時便無不是那底。在人工夫卻在『致中和』上。」又問「致」字。曰:「而今略略地中和,也喚 做中和?!褐隆蛔质且檬种?、十分和?!褂謫枺骸缚匆姽し蛳软氈轮??」曰:「這箇也大段著腳手不得。若大段著腳手,便是已發(fā)了。子思說『戒慎不睹,恐懼 不聞』,已自是多了,但不得不恁地說,要人會 得。只是略略地約住在這裏。」又問:「發(fā)須中節(jié),亦是倚於一偏否?」曰:「固是。」因說:「周子云:『中也者,和也,天下之達道也?!粍e人也不敢恁地說?!壕佣鴷r中』,便是恁地看。」夔孫。以下「致中和」。

  「致中和」,須兼表裏而言。致中,欲其無少偏倚,而又能守之不失;致和,則欲其無少差繆,而又能無適不然。銖。

  「致中和?!顾^致和者,謂凡事皆欲中節(jié)。若致中工夫,如何便到?其始也不能一一常在十字上立地,須有偏過四旁時。但久久純熟,自別。孟子所謂「存心、養(yǎng)性」,「收其放心」,「操則存」,此等處乃致中也。至於充廣其仁義之心等處,乃致和也。人傑 。

  周樸 純?nèi)蕟枴钢轮泻汀棺?。曰:「『致』字是只管挨排去之義。且如此煖閤,人皆以火爐為 中,亦是須要去火爐中尋 箇至中處,方是的當。又如射箭,纔上紅心,便道是中,亦未是。須是射中紅心之中,方是。如『致和』之『致』,亦同此義?!褐隆蛔止し驑O精密也?!棺孕?。

  問:「未發(fā)之中是渾淪底,發(fā)而中節(jié)是渾淪底散開。『致中和』,注云:『致者,推而至其極。』『致中和』,想也別無用工夫處,只是上戒慎恐懼 乎不睹不聞,與慎其獨,便是致中和底工夫否?」曰:「『致中和』,只是無些子偏倚,無些子乖戾。若大段用倚靠,大段有乖戾底,固不是;有些子倚靠,有些子乖戾,亦未為 是。須無些子倚靠,無些子乖戾,方是『致中和』?!怪痢?br />
  存養(yǎng)是靜工夫。靜時是中,以其無過不及,無所偏倚也。省察是動 工夫。動 時是和。才有思為 ,便是動。 發(fā)而中節(jié)無所乖戾,乃和也。其靜時,思慮未萌,知覺不昧,乃復(fù) 所謂「見天地之心」,靜中之動 也。其動時,發(fā)皆中節(jié),止於其則,乃艮之「不獲其身,不見其人」,動 中之靜也。窮理讀書 ,皆是動 中工夫。祖道。

  問:「中有二義:不偏不倚,在中之義也;無過不及,隨時取中也。無所偏倚,則無所用力矣。如呂 氏之所謂『執(zhí) 』,楊 氏之所謂『驗』、所謂『體』,是皆欲致力於不偏不倚之時,故先生於或問中辨之最詳。然而經(jīng)文所謂『致中和,則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致』之一字,豈全無所用其力耶?」曰:「致者,推至其極之謂。凡言『致』字,皆此意。如大學之『致知』,論語『學以致其道』,是也。致其中,如射相似,有中貼者,有中垛者,有中紅心之邊暈者,皆是未致。須是到那中心,方始為 致。致和亦然,更無毫釐絲忽不盡,如何便不用力得!」問:「先生云:『自戒慎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無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則天地可位。』所謂『約』者,固異於呂 楊 所謂『執(zhí) 』、所謂『驗』、所謂『體』矣,莫亦只是不放失之意否?」曰:「固是不放失,只是要存得。」問:「孟子所謂『存其心,養(yǎng)其性』,是此意否?」曰:「然。伊川所謂『只平日涵養(yǎng)底便是也』?!箹?。僩錄云:「問『致』字之義。曰『致者,推至其極之謂』云云。問:『呂 氏所謂「執(zhí) 」,楊 氏所謂「驗」、所謂「體」,或問辨之已詳。延平卻云:「默坐澄心,以驗夫喜怒哀樂 未發(fā)之時氣象 為 如何。」「驗」字莫亦有呂 楊 之失否?』曰:『它只是要于平日間知得這箇,又不是昏昏地都不管也?!弧?br />
  或問:「致中和,位天地,育萬物,與喜怒哀樂不 相干,恐非實理流行處。」曰:「公何故如此看文字!世間何事不係在喜怒哀樂 上?如人君喜一人而賞之,而千萬人勸 ;怒一人而罰之,而千萬人懼 ;以至哀矜鰥寡,樂 育英才,這是萬物育不是?以至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長幼相處相接,無不是這箇。即這喜怒中節(jié)處,便是實理流行,更去那處尋 實理流行!」子蒙。

  問:「『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恢弧壕?、臣臣、父父、子子』之分定,便是天地位否?」曰:「有地不得其平,天不得其成時。」問:「如此,則須專 就人主身上說,方有此功用?」曰:「規(guī)模自是如此。然人各隨一箇地位去做,不道人主致中和,士大夫便不致中和!」學之為 王者事。問:「向見南軒上殿文字,多是要扶持人主心術(shù)。」曰:「也要在下人心術(shù)是當,方可扶持得?!箚枺骸附袢帐匡L如此,何時是太平?」曰:「即這身心,亦未見有太平之時?!谷评黻庩?,須是先有箇胸中始得。德明。

  「天地位,萬物育」,便是「裁成輔相」,「以左右民」底工夫。若不能「致中和」,則山崩川竭者有矣,天地安得而位!胎夭失所者有矣,萬物安得而育!升卿?! ≡紗枺骸浮褐轮泻停斓匚?,萬物育』,此指在上者而言??鬃尤绾??」曰:「孔子已到此地位?!箍蓪W。

  問:「『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此以有位者言。如一介之士,如何得如此?」曰:「若致得一身中和,便充塞一身;致得一家中和,便充塞一家;若致得天下中和,便充塞天下。有此理便有此事,有此事便有此理。如『一日克己復(fù) 禮,天下歸仁』。如何一日克己於家,便得天下以仁歸之?為 有此理故也?!官n。

  「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便是形和氣 和,則天地之和應(yīng) 。今人不肯恁地說,須要說入高妙處。不知這箇極高妙,如何做得到這處。漢儒這幾 句本未有病,只為 說得迫切了,他便說做其事即有此應(yīng) ,這便致得人不信處。佐。

  問:「『靜時無一息之不中,則陰陽動 靜各止其所,而天地於此乎位矣?!谎躁庩杽?靜何也?」曰:「天高地下,萬物散殊,各有定所,此未有物相感也,和則交感而萬物育矣。」問:「未能致中和,則天地不得而位,只是日食星隕、地震山崩之類否?」曰:「天變見乎上,地變動 乎下,便是天地不位。」德明。

  問:「『善惡 感通之理,亦及其力之所至而止耳。彼達而在上者既日有以病之,則夫梨異之變,又豈窮而在下者所能救也哉?』如此,則前所謂『力』者,是力分之『力』也?!乖唬骸溉??!褂謫枺骸浮旱苤轮泻挽兑簧?,則天下雖亂,而吾身之天地萬物不害為 安泰?!磺乙钥鬃又卵灾绾问翘斓厝f物安泰處?」曰:「在聖人之身,則天地萬物自然安泰?!乖唬骸复四且岳硌灾瘢俊乖唬骸溉?。一家一國 ,莫不如是。」廣。

  問:「或問所謂『吾身之天地萬物』,如何?」曰:「尊卑上下之大分,即吾身之天地也;應(yīng) 變曲折之萬端,即吾身之萬物也?!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