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四·圣賢

近思錄 作者:宋·呂祖謙


  1、明道先生曰:堯與舜更無優(yōu)劣。及至湯武便別,孟子言性之反也。自古無人如此說,只孟子分別出來。便知得堯舜是生而知之,湯武是學而能之。文王之德則似堯舜,禹之德則似湯武。要之皆是圣人。

  2、仲尼,元氣也。顏子,春生也。孟子并秋殺盡見。仲尼無所不包,顏子視不違如愚之學于后世,有自然之和氣,不言而化者也。孟子則露其材,蓋亦時然而已。仲尼,天地也。顏子,和風慶云也。孟子,泰山巖巖之氣象也。觀其言皆可見之矣。仲尼無跡,顏子微有跡,孟子其跡著??鬃颖M是明快人,顏子盡豈弟,孟子盡雄辯。

  3、曾子傳圣人學,其德后來不可測,安知其不至圣人?如言"吾得正而斃",且休理會文字,只看他氣象極好,被他所見處大。后人雖有好言語,只被氣象卑,終不類道?! ?、傳經(jīng)為難。如圣人之后,才百年,傳之已差。圣人之學,若非子思孟子,則幾乎息矣。道何嘗息,只是人不由之,道非亡也,幽厲不由也。

  5、荀卿才高,其過多。揚雄才短,其過少。

  6、荀子極偏駁,只一句性惡,大本已失。揚子雖少過,然已自不識性,更說甚道?  7、董仲舒曰:"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此董子所以度越諸子。

  8、漢儒如毛萇董仲舒最得圣賢之意,然見道不甚分明。下此即至揚雄,規(guī)模又窄狹矣。

  9、林希謂揚雄為祿隱,揚雄后人只為見他著書,便須要做他是,怎生做得是?

  10、孔明有王佐之心,道則未盡。王者如天地之無私心焉,行一不義而得天下不為。孔明必求有成而取劉璋。圣人寧無成耳,此不可為也。若劉表子琮將為曹公所并,取而興劉氏可也。

  11、諸葛武侯有儒者氣象。

  12、孔明庶幾禮樂。

  13、文中子本是一隱君子,世人往往得其議論,附會成書。其間極有格言,荀揚道不到處。

  14、韓愈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中言語雖有病,然自孟子而后,能將許大見識尋求者,才見此人。至如斷曰:"孟子醇乎醇。"又曰:"荀與揚,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若不是他見得,豈千余年后,便能斷得如此分明?

  15、學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言。退之卻倒學了。因?qū)W文日求所未至,遂有所得。如曰:"軻之死,不得其傳。"似此言語,非是蹈襲前人,又非鑿空撰得出。必有所見,若無所見,不知言所傳者何事。

  16、周茂叔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其為政,精密嚴恕,務盡道理。

  17、伊川先生撰明道先生行狀曰:先生資稟既異,而充養(yǎng)有道。純粹如精金,溫潤如良玉。寬而有制,和而不流。忠誠貫于金石,孝悌通于神明。視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陽之溫。聽其言,其入人也,如時雨之潤。胸懷洞然,徹視無間。測其蘊,則潔乎若滄溟之無際。極其德,美言蓋不足以形容。

  先生行己,內(nèi)主于敬,而行之以恕。見善若出諸己,不欲弗施于人。居廣居而行大道,言有物而動有常。先生為學,自十五六時,聞汝南周茂叔論道,遂厭科舉之業(yè),慨然有求道之志。未知其要,泛濫于諸家,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jīng),而后得之。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知盡性至命,必本于孝悌。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辨異端似是之非,開百代未明之惑。秦漢而下,未有臻斯理也。  謂孟子沒而圣學不傳,以興起斯文為己任。其言曰:"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入人也因其高明。自謂之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物。言為無不周遍,實則外于倫理。窮深極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天下之學,非淺陋固滯,則必入于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誕妖異之說競起,涂生民之耳目,溺天下于污濁。雖高才明智,膠于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是皆正路之蓁蕪,圣門之蔽塞,闢之而后可以入道。"

  先生進將覺斯人,退將明之書。不幸早世,皆未及也。其辨析精微,稍見于世者,學者之所傳耳。先生之門,學者多矣。先生之言平易易知,賢愚皆獲其益。如群飲于河,各充其量。先生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誠意至于平天下,灑掃應對至于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病世之學者舍近而趨遠,處下而窺高,所以輕自大而卒無得也。

  先生接物,辨而不問,感而能通。教人而人易從,怒人而人不怨。賢愚善惡,咸得其心。狡偽者獻其誠,暴慢者致其恭。聞風者誠服,覿德者心醉。雖小人以趨向之異,顧于利害,時見排斥,推而省其私,未有不以先生為君子也。

  先生為政,治惡以寬,處煩以裕。當法令繁密之際,未嘗從眾為應文逃責之事。人皆病于拘礙,而先生處之綽然。眾憂以為甚難,而先生為之沛然。雖當倉卒,不動聲色。方監(jiān)司競為嚴急之時,其待先生率皆寬厚。設施之際,有所賴焉。先生所為綱條法度,人可效而為也。至其道之而從,動之而和。不求物而物應,未施信而民信,則人不可及也。

  18、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窗前草不除去,問之,云:"與自家意思一般。"

  19、張子厚聞生皇子,甚喜。見餓莩者,食便不美?! ?0、伯淳嘗與子厚在興國寺講論終日,而曰不知舊日曾有甚人于此處講此事。

  21、謝顯道云:"明道先生坐如泥塑人,接人則渾是一團和氣。"

  22、侯師圣云:"朱公掞見明道于汝,歸謂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個月?!?

  游楊初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覺,顧謂曰:"賢輩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門,門外之雪深一尺。

  23、劉安禮云:"明道先生德性充完,粹和之氣,盎于面背。樂易多恕,終日怡悅。立之從先生三十年,未嘗見其忿厲之容。

  24、呂與叔撰明道先生哀辭云:先生負特立之才,知大學之要。博文強識,躬行力究。察倫明物,極其所止。渙然心釋,洞見道體。其造于約也,雖事變之感不一,知應以是心而不窮。雖天下之理至眾,知反之吾身而自足。其致于一也,異端并立而不能移,圣人復起而不與易。其養(yǎng)之成也,和氣充浹,見于聲容。然望之崇深,不可慢也。遇事優(yōu)為,從容不迫。然誠心懇惻,弗之措也。其自任之重也,寧學圣人而未至,不欲以一善而成名。寧以一物不被澤為己病,不欲以一時之利為己功。其自信之篤也,吾志可行,不茍潔其去就。吾義所安,雖小官有所不屑。

  25、呂與叔撰橫渠先生行狀云:康定用兵時,先生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上書謁范文正公,公知其遠器,欲成就之,乃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因勸讀《中庸》。先生讀其書,雖愛之,猶以為未足。于是又訪諸釋老之書,累年,盡究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jīng)。嘉佑初,見程伯淳正叔于京師,共語道學之要。先生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盡棄異學,淳如也。晚自崇文移疾西歸。

  橫渠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蛑幸蛊鹱?,取燭以書。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學者有問,多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zhì)之道。學必如圣人而后已,聞者莫不動心有進。嘗謂門人曰:"吾學既得于心,則修其辭。命辭無差,然后斷事。斷事無失,吾乃沛然。精義入神者,豫而已矣。"

  先生氣質(zhì)剛毅,德成貌嚴,然與人居久而日親。其治家接物,大要正己以感人。人未之信,反躬自治,不以語人。雖有未諭,安行而無悔。故識與不識,聞風而畏。非其義也,不敢以一毫及之?! ?6、橫渠先生曰:二程從十四五時,便脫然欲學圣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