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子正蒙注卷六

張子正蒙注 作者:(清)王夫之


  三十篇

  三十器于禮,非強(qiáng)立之謂也。

  盡其用之謂器,無動非禮,則立人之道盡矣。

  四十精義致用,時措而不疑。

  禮之所自出,義之當(dāng)然也,精之,則盡變矣。

  五十窮理盡性,至天之命,然不可自謂之至,故曰知。

  義者因事而措理,則其合一之原也。理原于天化之神而為吾性之所固有,窮極其至,一本而萬殊,則吾之所受于天者盡,而天之神化,吾皆與其事矣。不可謂至者,圣人自謙之辭。知,猶與聞也。

  六十盡人物之性,聲入心通。

  合天之化而通之于物理,則人物之志欲情理,皆知其所自而隨感即通,處之有道矣。物之相感也莫如聲,聲入心通,不待形見而早有以應(yīng)之。

  七十與天同德,不思不勉,從容中道。

  窮理盡性之熟也。圣功之極致,與天合德,而其所自成,則以執(zhí)禮精義為上達(dá)之本。蓋禮,器也,義,器與道相為體用之實也;而形而上之道麗于器之中,則即器以精其義,萬事萬物無不會通于至誠之變化,故曰“下學(xué)而上達(dá),知我者其天乎!”天之為德,不顯于形色,而成形成色,淪浹貫通于形色之粗,無非氣之所流行,則無非理之所昭著。圣功以存神為至,而不舍形色以盡其誠,此所以異于異端之虛而無實,自謂神靈而實則習(xí)不察、行不著也。

  常人之學(xué),日益而不自知也。

  學(xué)則必有益矣;聞見之力忽生其心,故不自知其所以益。

  仲尼學(xué)行習(xí)察,異于他人,

  學(xué)則行之而無所待,習(xí)則察其所以然,是其圣性之自然合道;而所志者天德,聞見日啟而不恃聞見以知,皆誠于德而明自誠生也。

  故自十五至于七十,化而知裁,其德進(jìn)之盛者與!

  學(xué)而行,無滯于行,則已行者化;習(xí)而察,則不執(zhí)所習(xí),而參伍以盡其變,故不執(zhí)一德而裁成萬理;德進(jìn)之盛,殆由此與!蓋循物窮理,待一旦之豁然,賢者之學(xué),得失不能自保,而以天德為志,所學(xué)皆要?dú)w焉,則一學(xué)一習(xí)皆上達(dá)之資,則作圣之功當(dāng)其始而已異。此張、朱學(xué)誨之不同,學(xué)者辨之。

  窮理盡性,然后至于命;盡人物之性,然后耳順,與天地參;無意、必、固、我,然后范圍天地之化,從心而不逾矩;

  知命,從心,不逾矩,圣德之效也。有圣學(xué)而后圣德日升,圣學(xué)以窮理為之基,而與天地參者,灼見天地之神,窮理之至也。

  老而安死,然后不夢周公。

  此七十后圣心之妙也。范圍天地之化,則死而歸化于天,無不安者,屈伸自然無所庸其志也。《詩》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此之謂與!

  從心莫如夢。

  物無所感,自然而如其心之所志。

  夢見周公,志也;

  志則非時位所能為而志之。

  不夢,欲不逾矩也,

  矩,天則也。范圍天地之化,屈伸行止,無往而不在帝則之中,奚其逾!

  不愿乎外也,

  無往而非天理,天理無外,何逾之有!

  顧之至也,

  于天皆合,則于物皆順。

  老而安死也。

  順自然之化,歸太和氤氳之妙,故心以安。

  故曰“吾衰也久矣?!?br />
  形衰將屈,神將伸也。

  困而不知變,民斯為下矣;不待困而喻,賢者之常也。

  未嘗處困而能喻乎道,賢矣。然困常而常,則喻其當(dāng)然,而屈伸動靜之變有不察者。

  困之進(jìn)人也,為德辨,為感速,孟子謂“人有德慧術(shù)知者存乎疢疾”,以此。

  困之中必有通焉,窮則變,變則通。不執(zhí)一之道,惟困而后辨之,人情物化變而有常之理,亦惟困而后辨之,故曰其德辨。心極于窮,則觸變而即通,故曰其感速。不待困而喻者,知其大綱,忘其條理,因循故常,雖感亦不能速辨。

  自古困于內(nèi)無如舜,困于外無如孔子。以孔子之圣而下學(xué)于困,則其蒙難正志,圣德日躋,必有人所不及知而天獨(dú)知之者矣,故曰“莫我知也夫!”“知我者,其天乎!”

  無生安之可恃而不倚于學(xué),迫其神明以與道合,下學(xué)之事也。正志者,正大經(jīng)也。萬變而反于大經(jīng),非賢者以下所知,惟天屈伸聚散,運(yùn)行于太極之中,具此理爾。義日精,仁日熟,則從心不逾,困之所得者深矣。然則處常而無所困者,將如之何?境雖通而一事一物之感,一情一意之發(fā),嚴(yán)持其心。臨深履薄而不使馳驅(qū),以研幾于極深而盡性于至隱,則安利之境,不忘困勉之心,圣功在是。故知不待困而喻者,雖賢于人,終不可至于圣也。

  “立斯立,道斯行,綏斯來,動斯和”,從欲風(fēng)動,神而化也。

  存禮樂刑政之神而達(dá)其用,以盡人物之性,與天之曲成萬物者通理,則民有不自知其所以然,而感動于不容已者矣。

  仲尼生于周,從周禮,故公旦法壞,夢寐不忘為東周之意;使其繼周而王,則其損益可知矣。

  禮隨時為損益,義之所以精也,中道也,大經(jīng)也。為周人則志周禮,繼周王則且必變通之。

  滔滔忘反者,天下莫不然,如何變易之?

  述桀溺之意,所言亦近是。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敝煜聼o道而不隱者,道不遠(yuǎn)人;且圣人之仁,不以無道必天下而棄之也。

  道不遠(yuǎn)人,有人斯可行道,定公之君,季斯之臣,三月而魯大治,非孔子與以所本無也。即不我用,圣人不忍棄之。天不以嚚訟而奪小人之口體,不以淫邪而奪小人之耳目,自盡其化而已。

  仁者先事后得,先難后獲,故君子事事則得食;不以事事,“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仲尼少也國人不知,委吏乘田得而食之矣;及德備道尊,至是邦必聞其政,雖欲仕貧,無從以得之。

  位望既尊,不可復(fù)為卑官。

  “今召我者而豈徒哉”,庶幾得以事事矣,而又絕之,是誠系滯如匏瓜不食之物也。

  人不能不食,雖圣人必以事食;不能不食,則不能不事,故急于事,不輕絕人。此言雖淺,而學(xué)者以此存心,則飽食終身,為天地民物之累,亦尚知愧乎!

  不待備而勉于禮樂,“先進(jìn)于禮樂”者也;

  先,謂未備物而急于行;后,謂備物而后行。禮樂不可斯須去身,故急于行者不待物之備。

  備而后至于禮樂,“后進(jìn)于禮樂”者也。

  治定制禮,功成作樂,圣人而在天子之位,乃建中和之極。君子、野人,以位言。

  仲尼以貧賤者必待文備而后進(jìn),則于禮樂終不可得而行矣,故自謂野人而必為,所謂“不愿乎其外”也。

  素位行道,而無所待于大行。

  功業(yè)不試,則人所見者藝而已。

  藝,六藝也。圣人之德,非人所可測,則人見其功;道不行,則人但見其藝。功與藝有大小,而盛德之光輝不可掩,則一也。

  鳳至圖出,文明之祥,伏羲、舜、文之瑞不至,則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

  文章,謂制禮作樂、移風(fēng)易俗之事。圣德默成萬物,不因隱見而損益,文章則不可見也。

  魯禮文闕失,不以仲尼正之,如有馬者不借人以乘習(xí)。

  借,猶請也。謂馬未馴習(xí),必假請善御者調(diào)習(xí)之乃可乘,喻魯君不能正禮樂,當(dāng)假夫子修習(xí)之。

  不曰禮文而曰“史之闕文”者,祝史所任,儀章器數(shù)而已,舉近者而言約也。

  淺近易知者且闕失之,況其大者。“猶及”,謂力能任之;“今亡矣夫”,嘆其終不可得而正矣。

  師摯之始,樂失其次,徒洋洋盈耳而已焉。

  有聲無律,則其音濫。

  夫子自衛(wèi)反魯,一嘗治之,其后伶人賤工識樂之正。及魯益下衰,三桓僭妄,自太師以下,皆知散之四方,逾河蹈海以去亂。圣人俄頃之助,功化如此。“用我者期月而可”,豈虛語哉!

  圣人順大經(jīng)而存神,故感心之速如此。

  “與與如也”,君或在朝在廟,容色不忘向君也。

  與與,相授貌。心盡乎君,則容色不貳。

  “君召使擯,趨進(jìn)翼如”;自注:此翼如,左右在君也

  向君而趨,如兩翼之夾身也。知非張拱者,近君不宜自為容。

  “沒階,趨進(jìn)翼如”;自注:張拱如翔?!斑M(jìn)”字衍文

  文同而義異,上以向君,下以自飭也。

  “賓不顧矣”,相君送賓,賓去則白曰“賓不顧而去矣”,紓君敬也。

  敬無所施而過于恭,則自辱。

  上堂如揖,恭也;

  致圭于主,君當(dāng)盡其恭。

  下堂如授,其容紓也。

  受命于君,已執(zhí)圭而反于次,敬可少紓矣。

  冉子請粟與原思為宰,見圣人之用財也。

  財以成用,當(dāng)其可則義精矣。

  圣人于物無畔援,雖佛肸、南子,茍以是心至,教之在我爾,不為己甚也如是。

  畔援,君子必與君子為類,交相倚也。圣人盡人物之性,在我者無不誠,不倚于物,故不為己甚,絕惡人以自表異。

  “子欲居九夷”,不遇于中國,庶遇于九夷,中國之陋為可知。

  九夷之陋陋于文,中國之陋陋于心。

  欲居九夷,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可行,“何陋之有!”

  圣人之化不可測,而大經(jīng)之正,立誠而已矣。

  棲棲者,依依其君而不能忘也。

  疑微生畝之言,因孔子遲遲去魯而發(fā)。

  固,猶不回也。

  執(zhí)一必往之念,去則不可止。

  仲尼應(yīng)問,雖叩兩端而竭。

  即下學(xué)之中,具上達(dá)之理。

  然言必因人為變化。所貴乎圣人之詞者,以其知變化也。

  盡人之性而知之明,則原于善而成乎偏者,洞知其所自蔽,因其蔽而通之,變化無方而要?dú)w于一,是其因人而施之教,未嘗不竭盡上達(dá)之旨矣。

  “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不憚卑以求富,求之有可致之道也;

  此小人之設(shè)心則然。

  然則乃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

  曲諭小人,使知返而自安于命。

  愛人以德,喻于義者常多,故罕及于利;

  圣人之徒,正義而不謀利,無庸復(fù)與言利。

  盡性者方能至命,未達(dá)之人,告之無益,故不以亟言;

  求道于天而不求道于己,無益于進(jìn)德。

  仁大難名,人未易及,故言之亦鮮。

  盡天下之理,皆吾心之惻然而動,不容已者;執(zhí)事以言之,則倚于一曲而不全。

  顏子于天下,“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

  誠立而幾明,則自知審,而即以驗天下,無不知也;因人之不善以自警,則終身不行。

  故怒于人者,不使加乎其身;愧于己者,不輒貳之于后也。

  人有不善,則怒之矣;己不效尤,不使人將怒己,故曰不遷。貳,猶復(fù)也。此顏子力行之功,故夫子許為好學(xué)之實。

  顏子之徒,隱而末見,行而未成,

  未仕,故道不達(dá);早亡,所求之志末竟。

  故曰“吾聞其語而未見其人也。”所以知此為顏子之類言者,以用舍行藏知之。

  “用則行,舍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顏子龍德而隱,故遁世不見知而不悔,與圣者同。

  學(xué)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顏子之學(xué),見龍之德也,可以利見,而時在潛則潛,所學(xué)者圣學(xué),故道同于圣。

  龍德,圣修之極也;

  修之極而圣德純,則屈伸一致而六龍可御。

  顏子之進(jìn),則欲一朝而至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矣”。

  所謂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也。大學(xué)之道,止于至善;近小自期,非學(xué)也。

  “回非助我者”,無疑問也;

  大其心而正大經(jīng),則雖所未知,而聞言即貫,無疑則無容問矣。

  有疑問,則吾得以感通其故而達(dá)夫異同者矣。   道有異同,推其異以會其同,學(xué)者當(dāng)自求而得之。待教而喻,雖達(dá)異同,其所達(dá)者猶有方也。圣人因問而曲盡教思之無窮,然非學(xué)者進(jìn)德之實益。

  “放鄭聲,遠(yuǎn)佞人”。顏回為邦,禮樂法度不必教之,惟損益三代,蓋所以告之也。

  “三”,當(dāng)作“四”。言行,言乘,言服,言韶舞,則皆現(xiàn)成之辭。是其度數(shù)文章,顏子皆已知之,不待詳教,但告之損益而已。

  法立而能守,德則可久,業(yè)可大;鄭聲、佞人能使為邦者喪所以守,故放遠(yuǎn)之。

  德立而業(yè)成,于君道無憾矣。以鄭聲、佞人為不足慮而姑置之,終為盛德之累,且潛移風(fēng)會而不知。唯守之純一,而淫邪之微疵必謹(jǐn),則居心一,百官正,風(fēng)俗醇,可久可大之道,純王之德也。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

  二者疑于不相通。

  蓋“士而懷居,不可以為士”,必也去無道,就有道。

  春秋之世,諸侯之國皆可仕,故不當(dāng)懷土重遷而必去之。

  遇有道而貧且賤,君子恥之。舉天下無道,然后窮居獨(dú)善,不見知而不悔,

  夫子所以周流列國而后反魯以老。

  《中庸》所謂“惟圣者能之”,仲尼所以獨(dú)許顏回“唯我與爾為有是”也。

  無我之至,龍德而時中,夫子圣而顏子以此為學(xué)。

  仲由樂善,故車馬衣裘,喜與賢者共敝;

  子路所友,必其賢也;樂人之善,外見之仁也。

  顏子樂進(jìn),故愿無伐善施勞;

  進(jìn)而不已,不見有可伐可施,樂己之進(jìn)無窮,內(nèi)修之仁也。

  圣人樂天,故合內(nèi)外而成其仁。

  天者,理之無間者也。安之,信之,懷之,內(nèi)盡于己者至;老安,友信,少懷,外及于物者弘。合于己而己無非天,顏子所欲進(jìn)者此,而未逮爾。

  子路禮樂文章,未足盡為政之道,以其重然諾,言為眾信,故“片言可以折獄”,如《易》所謂“利用折獄”,“利用刑人”,皆非爻卦盛德,適能是而已焉。

  《噬嗑》嚙而合,非天理之自然;《蒙》三未出乎險,圣功不就,皆非盛德事。

  顏淵從師,進(jìn)德于孔子之門;孟子命世,修業(yè)于戰(zhàn)國之際,此所以潛見之不同。

  命世,世無人而己任責(zé)于天也。二子皆學(xué)孔子,而因時為位,無成心以執(zhí)一,所以為善學(xué)。

  犁牛之子,雖無全純,然使其色骍且角,縱不為大祀所取,

  大祀為郊廟。

  次祀小祀終必取之,言大者茍立,人所不棄也。

  大者,大節(jié)不失也。此教仲弓以用人之道,與“先有司、赦小過”意同。

  有德篇

  此篇亦廣釋《論》《孟》之義而開示進(jìn)修之方,尤切身心之用,誠學(xué)者所宜服膺也。

  “有德者必有言”,能為有也;

  言以垂世立教,興起天下而天下賴之,圣賢所以死而不亡。

  “志于仁而無惡”,能為無也。

  不以己私累天下,天下無所損,安而忘之。張子此言,以警學(xué)者至矣。縱欲趨利,則天下求無其人而不得,是人類之狼蠆也。

  行修言道,則當(dāng)為人取。

  道,順于道也。取,取法也。

  不務(wù)徇物強(qiáng)施以引取乎人,故往教妄說,皆取人之弊也。

  君子之教,思無窮而道在己,則有志者自來取法;若不可與言而與言,必姑屈其說以誘使企及,成乎妄矣。往教之弊,終于妄說,枉己者未有能正人也。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志正深遠(yuǎn),不務(wù)硁硁信其小者。

  反大經(jīng)則正,達(dá)天德則深,循大常則遠(yuǎn)。

  辭取達(dá)意則止,多或反害也。

  旁及則害于本意。

  君子寧言之不顧,不規(guī)規(guī)于非義之信;寧身被困辱,不徇人以非禮之恭;寧孤立無助,不失親于可賤之人。三者知和而能以禮節(jié)之也。

  言必于信,恭以免辱。不擇人而與親,所以和天下也。以禮節(jié)之者,以禮立身,雖不與世侮而終不枉己,所以節(jié)和而不流。

  與上有子之言,文相屬而不相蒙者。凡《論語》《孟子》發(fā)明前文,義各未盡者,皆挈之。他皆放此。

  挈,相引而及也。

  德主天下之善,

  主,所要?dú)w也。德得于心,而必以人心之同然者為歸;偏見自得之善,非善也。

  善原天下之一。

  原,所從出也。天下者,萬事萬物之富,而皆原天道自然之化,陰陽相感,剛?cè)嵯酀?jì),仁義相成,合同而利用者也。若隨其偶感之幾,立異同以成趨尚,則有不善者矣。

  善同歸治,故王心一;

  期于善天下而已。張弛質(zhì)文,善不同而同治,王心定也。一者,括萬理而貫通之。

  言必主德,故王言大。

  政教號令,因時因事,而皆主于心之所得以感人心之同得,則言約而可以統(tǒng)博,推之四海,垂之百世,咸為法則。此言王者之心,本于一原而散于萬有,體天地民物之理,全備而貫通之,故隨時用中,一致而百慮,異于執(zhí)見聞以為我,私偏尚而流于霸功也。

  言有教,

  言皆心得而可為法則。

  動有法,

  動審乎幾而不逾乎閑。

  晝有為,

  日用皆察著而力行之。

  宵有得,

  靜思以精義。

  息有養(yǎng),

  物無時不相引,而靜正以養(yǎng)之,勿使牿害。

  瞬有存。

  心易出而外馳,持理勿忘以因時順應(yīng)。此張子自得之實修,特著之以自考而示學(xué)者。其言嚴(yán)切,先儒或議其太迫。然茍息心以靜,而不加操持嚴(yán)密之功,則且放逸輕安,流入于釋、老之虛寂;逮其下流,則有如近世王畿之徒,汩沒誕縱,成乎無忌憚之小人。故有志圣功者,必當(dāng)以此為法。

  君子于民,導(dǎo)使為德而禁其為非,不大望于愚者之道與禮,謂道民以言,禁民以行,斯之謂爾。

  文義未詳,疑有闕誤。大略謂不過望愚民而嚴(yán)為之禁,但修之己者,言可法,行可則,以示民而感之使善。

  無征而言,取不信、啟詐妄之道也。

  以意度之,以理概之,雖其說是而取人不信,且使詐妄者效之,而造偽說以誣世。

  杞、宋不足征吾言則不言,

  得其大指,可以義起,而終不言。

  周足征則從之,故無征不信,君子不言。

  言天者征于人,言心者征于事,言古者征于今,所謂“修辭立其誠”也。

  便僻,足恭;善柔,令色;便佞,巧言。

  無識者取友,取此而已。故君子擇交,莫惡于易與,莫善于勝己。己不逮而惡人之驕,自棄者也?!捌А碑?dāng)作“辟”。

  節(jié)禮樂,不使流離相勝,能進(jìn)反以為文也。

  流于彼,則離于此矣。禮主于減,所以裁抑形神而使不過;然必進(jìn)以為文者,鼓動其歡欣暢達(dá)之情以行禮,則無強(qiáng)制不安而難繼之憂。樂主乎盈,以舒志氣而使樂于為善;然必反以為文者,收斂神情,如其自得者而樂之,則無隨物以靡、往而不復(fù)之傷。蓋禮樂互相為節(jié)而成章,其數(shù)精,其義得,其合同而化之神,斯須不去而節(jié)自著,故樂之不厭。

  驕樂,侈靡;宴樂,宴安。

  其氣驕者其用物必侈,侈則愈驕;其心好樂者必偷安,則愈不知戒懼。

  言形則卜如響,

  言形,謂可名言所疑,使卜人正告鬼神,無暗昧不可言之隱。

  以是知蔽固之私心,不能默然以達(dá)于性與天道。

  性者,神之凝于人;天道,神之化也。蔽固者為習(xí)氣利欲所蔽,雖有測度性天之智而為所固隘,必且有意與天違之隱,不得已而托于默以自匿,是其求明之心,早與性天之廓然大公、昭示無隱者相違,亦猶懷私而不能昌言者,卜而神不告也。陸、王之學(xué)多所秘藏,與釋氏握拳、豎拂同其詭閟,蓋弗能洞開心意以通極于天則,故若明若昧,無由測性天之實也。

  人道知所先后,

  謂篤親不遺舊。

  則恭不勞,慎不葸,勇不亂,直不絞,民化而歸厚矣。

  大經(jīng)正則自得其和矣。合二章為一,亦挈前文之說,而于義未安。蓋圣賢之言,推其極無不可以貫通,而義各有指,不可強(qiáng)合。此則張子之小疵。

  膚受,陽也;其行,陰也。

  以膚受激烈明愬,其跡陽也;險而隱,其情陰也。

  象生,法必效,故君子重夫剛者。

  象者心所設(shè),法者事所著。膚受雖內(nèi)陰而外陽,然其險譎不能終隱,則其后必苶然而自失,心柔則事必不剛也。剛者無欲而伸,有其心乃有其事,則純乎陽,而千萬人吾往矣。必言象法者,以凡人未有事而心先有其始終規(guī)畫之成象,此陰陽之序,善惡之幾,君子所必審察也。

  歸罪為尤,罪己為悔。

  人歸罪于己為尤,己既失而追自咎為悔。

  “言寡尤”者,不以言得罪于人也。

  言必于理之有征,人孰得而罪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恕己以仁人也。

  恕己,猶言如己之心。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己雖不施不欲于人,然人施于己,能無怨也。

  反仁,反禮而已。此仁者存心之常定也。

  “敬而無失”,與人接而當(dāng)也;

  親疏尊卑各得其分誼。

  “恭而有禮”,不為非禮之恭也。

  恭以自靖,非徇物也。

  聚百順以事君親,故曰“孝者畜也”,又曰“畜君者好君也”。

  畜之為言聚也。孝子于親,忠臣于君,孤致其心而不假于外,非期聚乎自順也。然其誠之專至,則凡心之所念,身之所為,物之所遇,皆必其順于君親者而后敢為,則不期于事之順而自無不順矣,然后可以養(yǎng)親之志而引君于道。

  事父母“先意承志”,

  意將動而先知之,則順其美而幾諫其失;志之所存,則承之以行而無違。

  故能辨志、意之異,然后能教人。

  因禮文而推廣之,于意言先,于志言承,則可從不可從分矣。意者,乍隨物感而起也;志者,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庸人有意而無志,中人志立而意亂之,君子持其志以慎其意,圣人純乎志以成德而無意。蓋志一而已,意則無定而不可紀(jì)。善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志正,則意雖不立,可因事以裁成之。不然,待其意之已發(fā),或趨于善而過獎之,或趨于不善而亟絕之,賢無所就而不肖者莫知所惡,教之所以不行也。

  藝者,日為之分義,涉而不有,

  得不居功。

  過而不存,

  不恃才而數(shù)為之。

  故曰“游”。

  所依者仁而已。藝者,仁之跡。

  天下有道,道隨身出;

  身不徒出,道隨以行。

  天下無道,身隨道屈。

  道不可行,身必隱也。此謂愛身以愛道,見有道而不見有身。

  “安土”,不懷居也;懷則有所從違而不安。

  有為而重遷,無為而輕遷,皆懷居也。

  有為重遷,為利所靡也;無為輕遷,非義所當(dāng)去,激于一往而去之。

  “老而不死,是為賊?!庇撞宦式?,長無循述,老不安死,三者皆賊生之道也。

  率教、循述,以全生理;安死,以順生氣,老不安死,欲寧神靜氣以幾幸不死。原壤蓋老氏之徒,修久視之術(shù)者。屈伸,自然之理,天地生化之道也。欲于天化以偷生,不屈則不伸,故曰賊生。

  “樂驕樂”則佚欲,

  凡侈皆生于驕也。

  “樂宴安”則不能徙義。

  偷安則以義為繁難而外之,莊、告是也。

  “不僭不賊”,其不忮不求之謂乎!

  不忮,則不越分而妄作;不求,則不損物以利己;心平,則動皆無咎。

  不穿窬,義也;謂非其有而取之曰盜,亦義也。惻隱,仁也;如天,亦仁也。故擴(kuò)而充之,不可勝用。

  仁義之全體具足于性,因推行而有小大爾。小者不遺,知天性之在人;大而無外,知人之可達(dá)于天。

  自養(yǎng),薄于人,私也;

  欲希眾而要譽(yù)。

  厚于人,私也。

  有意忘物。

  稱其才,

  當(dāng)作“財”。

  隨其等,無驕吝之弊,斯得之矣。

  厚人者驕,自厚者吝。君子之用財,稱物平施,心無系焉爾。

  罪己則無尤。

  引過自責(zé),盡仁盡禮,尤之者妄人而已,不足恤也。

  困辱非憂,取困辱為憂;

  以取困辱為憂,則困辱不足憂矣。

  榮利非樂,忘榮利為樂。

  有道則若固有之。

  “勇者不懼”,死且不避而反不安貧,則其勇將何施邪?不足稱也;

  人有氣誼所激,奮不顧身,而不能安貧者,不受嘑蹴以死而受萬鐘。勇之所施,施于所欲而已。勇莫勇于自制其欲。

  “仁者愛人”,彼不仁而疾之深,其仁不足稱也;皆迷謬不思之甚。故仲尼卒歸諸亂云。

  思死與貧之孰重孰輕,則專致其勇于義矣;思彼之可疾惟其不仁,而我疾之甚,則自薄其愛,人將疾我矣。必內(nèi)篤其仁而后愛篤以溥。

  擠人者人擠之,侮人者人侮之?!俺龊鯛栒叻春鯛枴?,理也;

  不仁、無禮者所應(yīng)得。

  勢不得反,亦理也。

  反則成乎相報無已之勢,自反而無難于妄人,君子自盡容物之理。

  克己行法為賢,

  不已榮利失自守之道,克己之事也。審其宜而進(jìn)退,行法之事也。

  樂己可法為圣。

  自有其樂,進(jìn)退屈伸,因時而不累其心,皆得其中,允為行藏之法。

  圣與賢,跡相近而心之所至有差焉。辟世者依乎中庸,沒世不遇而無嫌;辟地者不懷居以害仁,辟色者遠(yuǎn)恥于將形,辟言者免害于禍辱,此為士清濁淹速之殊也。

  知幾則速,速則純乎清矣。知幾者,非于幾而察之,心純乎道,樂以忘憂,則見幾自明。故曰“知幾其神乎!”

  辟世辟地,雖圣人亦同,然憂樂于中,與賢者、其次者為異,故曰跡相近而心之所至者不同。

  賢者未免于憂,自克而已;圣人樂天,雖憂世而不以為悶。

  “進(jìn)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之意,與《表記》所謂“事君難進(jìn)而易退則位有序,易進(jìn)而難退則亂也”相表里。

  君慎于進(jìn)賢,非吝也;士慎于自進(jìn),非驕也。天位天職,非己所得私,君臣交慎,則天理順而人能畢效矣。

  “弓調(diào)而后求勁焉,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愨而后智能焉?!辈粣舛嗄?,譬之豺狼不可近。

  君之取士,士之取友,以此求之則不失。愨者,人之恒心也。小人之誤國而賣友者,唯無恒而已。

  谷神能象其聲而應(yīng)之,

  谷之虛而能應(yīng)者曰神。象其聲,無異響也。

  非謂能報以律呂之變也,

  以虛應(yīng)物而能象之,仿佛得其相似者而已。不能窮律呂之變,不能合同于異,盡情理之微也。

  猶卜筮叩以是言則報以是物而已,《易》所謂“同聲相應(yīng)”是也。

  神之有方者,非能變者也。

  王弼謂“命呂者律”,語聲之變,非此之謂也。

  命,猶倡也。律倡之,呂和之,而聲之變乃備,律呂清濁洪細(xì)之不同,合異而同,變乃可盡。故孤陽不生,獨(dú)陰不成,至中之理,仁義不倚,君子之道。出處語默之不齊,命官取友之無黨,高明沉潛之相濟(jì),中道之矩,神化之所以行也。若應(yīng)所同而違所異,則小人之道矣。惟其中無主而量不宏,以谷神為妙用而不以誠也。

  行前定而不疚,光明也。

  前定者,非執(zhí)一而固必之;正大經(jīng)以應(yīng)天下,昭然使人喻之。

  大人虎變,夫何疚之有!

  大經(jīng)正而萬變皆載其威,神行不同而心則一,所以不疚。

  言從作乂,名正,其言易知,人易從。圣人不患為政難,患民難喻。

  德禮之精意,民不能知,挈其要以定大經(jīng)。故修辭立誠,圣人有其難其慎者,詳則多疑,略則不喻?!洞呵铩分P削,游、夏不能贊一辭,以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