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四庫全書
經(jīng)部一
周易淺述易類
提要
臣等謹(jǐn)案、周易淺述八卷、國朝陳夢雷撰。夢雷字省齋、閩縣人??滴醺邕M(jìn)士、官翰林院編修。緣事謫戍。后蒙恩召還、校正銅板。復(fù)緣事謫戍。卒於戍所。是編成於康熙甲戌、乃其初赴尚陽堡時(shí)所作。大旨以朱子本義為主、而叅以王弼注孔穎達(dá)疏蘇軾傳胡廣大全來知德注。諸家所未及、及所見與本義互異者、則別抒己意以明之。蓋行篋乏書、故所據(jù)止此。
其凡例稱解易數(shù)千家、未能廣覽、道其實(shí)也。然其說、謂易之義蘊(yùn)不出理數(shù)象占。顧數(shù)不可顯、理不可窮、故但寄之於象。知象則理數(shù)在其中、而占亦可即象而玩、故所解以明象為主。持論多切於人事、無一切言心言天支離幻冥之習(xí)。其詮理雖多尊朱子、而不取其卦變之說。取象雖兼采來氏、而不取其錯(cuò)綜之論。亦頗能掃除轇轕。惟卷末所附三十圖、乃其友楊道聲所作。穿鑿煩碎、實(shí)與夢雷書不相比附。以原本所載、且說易原有此一家、姑仍其舊存之、置諸不論不議可矣。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篡官臣紀(jì)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fèi)墀
周易淺述凡例
一、易之為書、義蘊(yùn)雖多、大抵理數(shù)象占四者盡之。有是理乃有是數(shù)、有是數(shù)即有是理。六經(jīng)皆言理、獨(dú)易兼言數(shù)。顧數(shù)不可顯、理不可窮、故但寄之於象。夫子謂立象以盡意、而全彖六爻之傳皆稱象曰、則理數(shù)之備于彖可知。故今所注釋、多即其取象之由釋之。蓋知象則理數(shù)在其中。且可隨類旁通、不拘于一隅之見。不獨(dú)先儒精義可融洽、即時(shí)解所稱君臣政教、亦不妨借為設(shè)象之觀矣。
一、有象即有占。本義分龍馬日月之辭為象、吉兇悔吝之辭為占。然占即在象中。蓋龍馬日月之辭、象也、即占也。吉兇悔吝之辭、占也、亦卦爻中有此象也。系辭傳謂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dòng)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然必平日審于象、既筮乃明于占。蓋觀象貴能變通、臨筮乃以我所問之事合之所占。自能分其義類、以定可否矣。
一、是書雖參注疏大全及蘇氏來氏之解、而要以本義為主。亦有本義所云、大全中朱子又存疑義者。則本義尚有朱子未定之解、自宜叅之他家、以求其歸也。間有注疏大全所無、妄附臆見者、必明言與本義異同之故。
非敢立異、正以心有未安、又不敢以己見托之先儒、故明言附一知半解、以待高明指摘耳。
一、解易數(shù)千余家、未能廣覽。來氏獨(dú)于取象最詳。然一卦之中內(nèi)卦、外卦、二互卦、六爻變卦、變卦中互卦、取象已博。若再錯(cuò)綜卦取象、亦太泛矣。愚意謂互變猶本卦也、錯(cuò)綜則已屬意求之。如震為龍、乾亦言龍、正不必過拘也。
一、易之有圖、原列于經(jīng)首、蓋卦畫在未有經(jīng)之先也。今所附楊子道聲圖說、則有先后天配合、及方圓卦分合之圖、多后人之論矣。不知圖者、固不得經(jīng)之原。然不讀全經(jīng)、亦未能究圖之蘊(yùn)。故附圖說于后、使人先從誦讀、求其文義、然后探其本原也。
一、是書義蘊(yùn)本之先儒、圖說本之楊子、間皆附以臆見。獨(dú)于卦變有疑。凡彖傳言卦變者、程傳本義多異同、朱子亦多存疑。三覆再三、究未得其不易之解。今凡彖傳言卦變者、俱照來氏綜卦言之、于理甚順。故闕卦變之圖、以待異日。
一、易之為書、雖理數(shù)象占所包者廣、大旨無非扶陽而抑陰、隨時(shí)而守正。教人遷善改過、憂勤惕厲、以終其身。學(xué)易者茍不悟此、則詮理雖精、探數(shù)雖微、觀象雖審、決占雖神、總于身心無當(dāng)。故所解多于前后總論一卦大意、及逐爻象傳之下、發(fā)明圣人言外示人大意。雖未敢謂神明默成之道盡是、然借一二言自儆身心、庶克道聽途說之咎云。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淺述卷一
翰林院編修陳夢雷撰
昔者伏羲氏仰觀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見天下萬有不齊之變、不外由太極而生陰陽。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而兩儀具。
見一陰一陽有各生一陰一陽之象、故增二畫、而太陽太陰少陽少陰之四象成。疊之為三而三才既備、則天地雷風(fēng)水火山澤之八卦列。謂之卦者、言懸卦物象以示于人也。八卦既成、則八卦皆可為太極。復(fù)生兩儀而十六、四象而三十二、八卦而六十四、而萬物之變盡于斯矣。伏羲雖有六十四卦之畫、而未有文義。至文王始作彖辭、以斷一卦之吉兇。如乾之元亨利貞是也。周公始作爻辭、以占所動(dòng)之爻之吉兇。如乾初九之潛龍勿用、九二之見龍?jiān)谔铩⒗姶笕苏呤且?。伏羲六十四卦、夏商相承用之、皆有其書?br /> 夏曰連山首艮、商曰歸藏首坤、至文王周公則首乾。連山歸藏不傳。今經(jīng)則文王周公所作、故曰周易也。易之為字從日從月、陰陽具矣。易之為義有二。曰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曰變易、春夏秋冬循環(huán)往來是也。易分上下兩經(jīng)。上經(jīng)首乾坤而終坎離、下經(jīng)首咸恒而終既濟(jì)未濟(jì)。
意義所該者廣、圖說亦發(fā)明其略、非以簡帙重大而分也。孔子始作十翼。
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周易上下二篇合孔子十翼凡十二篇。后人以彖傳象傳文言分入諸卦、而上下繫傳及說卦序卦雜卦附于下經(jīng)之后。故曰易為四圣之書者、此也。
乾有天地而后萬物生焉。萬物莫尊乎天、周易所以首乾也。其象為天、其卦純陽。健而不息、故其象為天。統(tǒng)言其象占、則有大亨之道而利于正固。就其理析言之、則四德具焉。此全彖之大旨也。卦既純陽、變化不測、故六爻皆取象于龍。具龍德而在上、則居天位以應(yīng)天、天子之事也。具龍德而在下、則盡天理以順天、學(xué)者之事也。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潛見惕躍飛亢各隨其時(shí)者、圣人也。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固守其潛、積學(xué)待見、當(dāng)惕而惕、當(dāng)蹊而躍、飛則應(yīng)時(shí)、亢不至悔者、君子也。此六爻之大旨也。
乾。元亨利貞。
三畫皆陽、其卦為乾、其象為天。乾者、健而不息之謂。天體純陽、健而無息。以形體言為天、以主宰言為帝、以性情言謂之乾。下三畫內(nèi)卦也、上三畫外卦也。六畫皆陽、內(nèi)外皆乾、乾之純、健之至也。元亨利貞、文王所系之詞、以斷一卦之吉兇、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
利、宜也。貞、正而固也。六奇純陽、有元?dú)鉁啘S無所不包、而發(fā)生暢茂、各得其宜、皆歸于至正之象。學(xué)易者筮得此卦而六爻不變、則占當(dāng)?shù)么笸?、而必利在正固、以保其終也。按、大全謂諸家解元亨利貞皆作四德、獨(dú)本義作占辭、然惟理如是、則數(shù)亦如是、見于象占亦如是。經(jīng)言四德、就其理析言之也、本義則就其象斷其占、為體易者言之。其意亦並行不悖也。
初九。潛龍勿用。
凡畫卦自下而上、故下爻為初。按、本義大全凡揲筮得三奇、則所余三十六策、合四九之?dāng)?shù)為老陽。得二偶一奇、則所余二十八策、合四七之?dāng)?shù)為少陽。老變而少不變、故陽爻稱九。按、來注引繫辭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
謂參天者、天之三位、天一天三天五也。兩地者、地之二位、地二地四也。
倚者、依也。天一依天三、天三依天五而為九。所以陽皆言九。地二依地四而為六、所以陰皆言六。取生數(shù)不取成數(shù)、此說亦可參用。龍八十一鱗、九九之?dāng)?shù)。變化不測、純陽之物。故諸爻皆取象于龍。初陽在下、故有潛龍之象。此時(shí)未可有為、故有勿用之象。勿用雖戒占者之辭、實(shí)卦爻中有此象也。
九二。見龍?jiān)谔?。利見大人?br /> 二、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后仿此。出潛離隱、故有見龍之象。澤能及物、猶田之得雨、耕獲有功、故有在田之象。雖非君位、而在下卦之中、有君之德、故有大人象。澤能及物、故有物所利見之象。占者得此、則利見此人。若占者有見龍之德、則可以得君行道、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陽爻。三、陽位。在下卦之上、重剛而不中、乃危地也。六爻取象三才、則三為人位。故不取象于龍、而稱君子。處危地而以學(xué)問自修、君子之事、非可言龍也。三、下乾終而上乾繼、故其性體剛鍵、有朝乾乾自惕之象。若者、擬議之辭。三居下卦之終、故言終日。夕亦日之終也。
終日乾乾、自始至終、無日不戒懼也。夕又惕若、自晝至夜、無時(shí)不戒懼也。重剛不中、所處危地、有厲象。雖處危地、而剛健得正、自修不息、有雖危無咎之象。凡言無咎者、本皆可致咎、善處之、故咎可無也。程傳擬舜之玄德升聞、時(shí)解作相臣憂勤任重。不必泥。
九四?;蜍S在淵。無咎。
九陽四陰、在上卦之下、或者、疑而未定之辭。進(jìn)退之際、無適無莫、無可不可。人不能測、故以或言之。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龍之所棲也。淵雖卑于田、然田非龍所居。在田則下于地、淵正龍所從變化之處。
躍則已離于地而將向于天矣。九、陽動(dòng)、故有躍象。四、陰虛、故有淵象。
以陽居陰、居上之下。又變巽為進(jìn)退為不果。有進(jìn)退未定、可上可下、能隨時(shí)進(jìn)退、則可無咎之象。乾至健知險(xiǎn)、六爻皆不言吉。而險(xiǎn)莫如三四、故善處之、僅可無咎而已。程傳擬舜之歷試諸艱、胡氏擬之儲(chǔ)貳。皆存而不可泥也。
九五。飛龍?jiān)谔?。利見大人?br /> 易卦皆以五為君位、以其居上卦之中也。上雖尊而過乎中、則擬之賓師矣。卦體純陽、剛健也。以陽居中、中正也。純陽居上之中而得正、有飛龍?jiān)谔熘?。居上之中、人所共仰、有利見大人之象。二與五皆剛健中正、而五居尊位。以圣人之德居天子之位、故萬人樂得而見之。即文言所謂圣人作而萬物覩也。然使有德位者占此、則所利見者九二在下之大人、如堯之得舜可也。
上九??糊堄谢凇?br /> 上者、最上一爻之名??赫摺⑦^于上而不能下。龍由潛而見而躍而飛、至秋分又蟄于淵、知進(jìn)退者也。過此不蟄則亢矣。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shí)之極。過此則為亢矣。陽極于上、有龍之過亢而動(dòng)必有悔之象。唯圣人知進(jìn)退存亡、乃可免也。凡言有者、非必然之辭。曰有悔、亦自有無悔之道可知。
用九。見群龍無道。吉。
九變而七不變。凡筮得陽爻皆用九、而獨(dú)乾稱用九。蓋他卦不純陽、獨(dú)乾之六爻皆變、則純陽為陰、所用皆九矣。人為勢位所移、為才氣所使、是為九所用、非能用九者。因時(shí)變化、無適無莫、故獨(dú)稱用九。坤之用六仿此。六爻皆動(dòng)、有群龍象。陽皆變陰、不以剛為物。先剛而能柔、有群龍無首象。龍未嘗無首而首不可見、善藏其用者、吉之道也。六爻皆不言吉、獨(dú)此言吉、圣人不恃剛也如此。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
彖即文王所系元亨利貞之辭。彖曰以下謂之彖傳、孔子所以釋彖辭也。
彖、獸名、豕形而有六牙。卦有六爻、彖則總六爻之義、故以為名焉。彖傳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四德而言圣人之法天。此一節(jié)首釋元義也。
卦以陽為大、陰為小。六爻純陽、故曰大哉、贊嘆之也。元字兼大始二義。
大者、無所不包、物莫有外者。始者、無所不達(dá)、物莫有先者。元之為德不可見也??梢娬摺⑽镏Y始而已。天以生物為心、而物之生必有所始、乾元實(shí)能資之。既資以始、即資以終。自始而終、終而復(fù)始、皆一元生意貫徹其間、是能統(tǒng)乎天也。資始者、無物不有。統(tǒng)天者、無時(shí)不然。此乾元之所以大也。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釋乾之亨也。既資其始、自然亨通。元?dú)廪拐?、油然云行。淋漓布獲、沛然雨施。資始之初、渾淪未辨、故曰萬物。此則形質(zhì)可別、故曰品物。流者、川流不息。形者、明白不紊。所謂亨也。經(jīng)未言亨字。然云行雨施氣之亨、品物流形物之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shí)成、時(shí)乘六龍以御天。
此言圣人體天之元亨也。始即元、終即貞。不貞無以為元、不終無以為始。故曰終始。來注以終為上爻、始為初爻、引繫辭原始要終。亦可兼用、蓋六爻即有元貞之義也。大明之者、深知其所以然之故也。六位即六爻潛見惕躍飛亢之位。位隨其時(shí)、皆有一定而不可易、故曰時(shí)成。成者、位自成。垂者、圣人垂之。既曰六位、又言六龍者。位有一定、因時(shí)變化、與之咸宜者、圣人也、故曰時(shí)垂六龍。不曰行天道、而曰御天者。與時(shí)偕宜、造化在我、猶控御之也。言圣人大明乾道之終始、見卦之六位各以時(shí)成、而能因時(shí)變化以合乎天、則圣人即天矣。六位已兼利貞、而謂圣人之元亨者。言其功業(yè)作用、未及其究竟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此釋利貞之義也。乾道即乾元之道。變者、化之漸?;?、變之成。
萬物由變而化也。各正者、不相混淆、無偏也。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保者、存而不失。合者、聚而不散。太和、陰陽會(huì)合、沖和之氣也。
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萬物各具一元也。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后、萬物統(tǒng)會(huì)一元也。乾道由變而化、萬物華者向?qū)?、生理各足無偏、此利也。太和元?dú)?、保全凝合、又含將來生意、此貞也。各正性命言理、而氣在其中?br /> 保合太和言氣、而理在其中。然皆元之所為、此元之所以統(tǒng)天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此言圣人體天之利貞也。首出庶物、聰明睿智出乎庶物之上。以君臨天下、猶乾道之變化也。乃恭已無為、而四海各遂其生、各復(fù)其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圣人功業(yè)成就究竟、故謂之利貞。又按、古本大明終始節(jié)在利貞之下、首出庶物之前。則圣人體天之元亨、與體天之利貞、不必分屬、尤為渾融。大抵彖傳以乾備四德、而要以元?dú)饬餍袩o間、發(fā)生萬物。圣人備四德、亦體元出治、以致太平。此圣人得天位、行天道、致太平之占。而占者得之、亦隨其所處時(shí)位論之、不必拘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圣人立象以盡意。卦之上下兩象、伏羲所取。
六爻之象、周公所繫也。此節(jié)謂之大象、孔子作傳、以釋伏羲所取之象也。
潛龍以下、謂之小象、孔子作傳、以釋周公所取之象也。上下卦有重義、天則一而已。但言天之行、則今日一周、明日又一周、至健之象也。以、用也。君子體易而用之、常存天理。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剛、則自強(qiáng)不息。
若間以一念之私則息矣。凡大象之傳、皆夫子所自取、故與卦爻不相屬。
行健者、在天之乾。不息者、在我之乾。上句以卦言、下句以人事言。他卦仿此。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自此至用九、夫子小象之傳、以釋周公取象之意也。陽謂九。初爻在下、陽氣在下。君子處微、未可以有為也。圣人于乾之初、憂其在下。于坤之初、慮其始凝。已有扶陽抑陰之意。
見龍?jiān)谔?、德施普也?br /> 德即剛健中正之德。二雖未得位、而德化足以及物、所施普矣。
終日乾乾、反復(fù)道也。
反復(fù)、往來進(jìn)退動(dòng)止必合乎道也。下乾已盡、上乾復(fù)來。乾而復(fù)乾、無他途轍。猶云反反復(fù)復(fù)、只在這條路也。二德及于人。三惟道修于己、以所處危地也。
或躍在淵、進(jìn)無咎也。
量可而進(jìn)、適其時(shí)則無咎。增一進(jìn)字、以斷其疑也。
飛龍?jiān)谔?、大人造也?br /> 造、作也。圣人興起、在天子位也。此釋飛龍?jiān)谔?。至同聲相?yīng)節(jié)、乃言利見大人。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乾之上九、陽之盈也。盈則必消不可久、致悔之由。人知其不可久、防于未亢之先、則有悔者無悔矣。防其亢者、復(fù)返于潛而已。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天德即乾道。陽剛天德、不可為物先。群龍無首、用九之象。不可為首、為人之用九者言也。然惟其不可為首、所以能首出庶物。蓋乾本為萬物之所資始、已具首出之德。而物極必變、善體乾者、剛而能柔、謙卑遜順、不為天下先、故曰不可為首。非于乾有所不足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huì)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
他卦彖象、作傳而已。獨(dú)乾坤為諸卦之父母、故夫子更設(shè)文言、以畫二卦之蘊(yùn)。依文以言其理、故曰文言、又為有文之言詞也。此乃釋元亨利貞為四德者字也。字、夫子悠然有會(huì)于其妙而贊嘆之、非詮解之詞。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渾涵于此。於時(shí)為春、於人為仁。四時(shí)之運(yùn)、皆此元?dú)庵芰?。義禮智之善、皆從此生生、惻怛之心發(fā)端、故曰善之長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於時(shí)為夏、於人為禮。萬物至夏發(fā)生暢茂。一物如此、萬物無不如此。眾美之物無不會(huì)聚、故曰嘉之會(huì)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於時(shí)為秋、秋於人為義。秋氣嚴(yán)肅、義也。然無此氣、不能各遂其生。人人親其親長其長、義也。即此便和、所以為利。若不親其親而親他人之親、至於不和、又安有利。不於利上求利、義之和處便是利。蓋處置得宜、不逆于物、利莫大焉者也。貞者、生物之成。實(shí)理具備、隨在各足。於時(shí)為冬、於人為智。萬物至冬收斂完固、實(shí)理充足。故貞下起元、來歲復(fù)能發(fā)生。人之有知、見理既明。知而弗去、靈明內(nèi)涵、萬變由我。猶木之有干、枝葉從此以生也。此節(jié)發(fā)明乾之四德、天理之自然也。下節(jié)乃言君子體乾之學(xué)、人事之當(dāng)然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huì)、足以合體。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
體仁、以身法天地生物之心。所存所發(fā)無不在是。全體皆仁、無一物不在所愛。有君長之道、故足以長人。嘉會(huì)、本義曰嘉其所會(huì)。謂眾美畢集、動(dòng)容周旋、無不盡善。不失之過、不失之不及、故曰合禮。義、體嚴(yán)而用和。君子使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得所利。情既相安、分乃不凟、故義無不和。貞固者、真知理之正而固守之。凡事從此立矣、故曰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天行健而四德備。君子亦體天之健以行四德。君子之乾也。四德、人所同具。唯君子能自強(qiáng)不息以法乎乾、乃能行之。故言元亨利貞、必先以乾也。自元者善之長至此、皆以申明彖傳之意。然下文申明彖傳皆繫以子曰、此則否者。疑古人已有其辭、故左傳穆姜嘗稱引之、夫子亦有取焉者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自此至乃見天則、夫子申言彖傳之意。而此節(jié)六爻設(shè)為問答之辭。龍德、圣人之德也。圣人神明不測、故曰龍德。初九陽在下、圣人之在側(cè)陋也。不易乎世、謂自守其道、不因世而變易。不成乎名、謂自晦其跡、不求其名之成。行與世違、遯世矣。而道足自樂、故無悶。已不求名、不見是于人矣。而心可自信、故無悶。時(shí)當(dāng)可樂、則不私其有、以同乎人。時(shí)當(dāng)可憂、則不失吾已、違而去之。憂與悶不同。為一身起見為悶、為天下起見為憂。此六句皆言龍德確乎其不可拔、隱也。然確乃的確之確、非堅(jiān)確之確、蓋非意專于退也。憂樂一隨乎時(shí)、行違一準(zhǔn)乎道、非一己之私。
所謂用舍無與于已、行藏安于所遇。富貴不淫、貧賤不移。所見真確者也。
六爻皆以圣人言之、有隱顯而無淺深。
九二曰、見龍?jiān)谔?、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jǐn)。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jiān)谔?、利見大人、君德也?br /> 正中、正當(dāng)下卦之中也。蓋上下卦以二五為中也。德而曰龍、似神奇不可測矣、不知圣人只修其庸言庸行而已。庸常之言亦信、庸常之行亦謹(jǐn)。
則無不信與謹(jǐn)、盛德之至矣。猶且閑邪存誠、猶詩所謂無斁亦保、雖無厭斁而常自保守也。邪自外入、故言閑。誠本我有、故言存。邪閑則誠自存。
蓋妄去則真全、非別求所謂誠者而存之也。乾二畫實(shí)、故言誠。坤二畫虛、故言敬。誠敬者、圣學(xué)之源。見于乾卦坤卦、實(shí)天地自然之理也。去其不謹(jǐn)信之邪、存其謹(jǐn)信之誠。由是上可格君、下可善俗。則善不徒在一身、而及于一世矣。不見為己之善、而見為世人之善、何伐之有乎。善被于一世、德之博也。已既不伐、人亦不知其所以然。正己而物正、化也。自誠之純粹言之曰善、自其及人者言之曰德。二非五、未居之君之位、而正中已有君之德、故稱大人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jìn)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shí)而惕、雖危無咎矣。
本義謂六爻者以圣人言之、有隱顯而無淺深。言所處時(shí)位有不同、非自初而上有積漸也。三爻爻辭稱君子、亦君子而求至于圣人者也。進(jìn)德就存諸心言、修業(yè)就見諸事言。忠信、存諸心者無一念之不誠也。德欲進(jìn)而不已。然使無真實(shí)之心、德安能進(jìn)。故忠信、所以進(jìn)德也。修辭立其誠、見于事者無一言之不實(shí)也。人之不實(shí)多在于言。若口不擇言、雖有忠信之心不能立。立其誠、即立此忠信。隨事檢點(diǎn)、不敢妄言。雖不言制行、而制行在其中矣。業(yè)既言修、又言居者。修者治而弗怠、居者守而勿失。如屋之既修、居之乃為我有也。修辭立誠、業(yè)為我有、故曰所以居業(yè)也。忠信修辭、言所以進(jìn)德修業(yè)之道。知至知終、又詳其始終用功之序。知至至之、進(jìn)德之事。理無加于忠信、故曰至。至之、則進(jìn)而不已也。誠偽微茫之判曰幾。與、許也。人惟所見未真、故不敢進(jìn)。疑似之際、不能自主。
知至則實(shí)見是非端的。知德之極至在是、而以實(shí)心必欲赴之。則凡意念所動(dòng)、微茫之際、不差此幾之動(dòng)、乃可許之、而德日進(jìn)矣。知終終之、居業(yè)之事。萬事究竟歸于一誠、故為終。終之則居而不失也。事物有裁制之宜為義。義與幾非二。在心之初動(dòng)為幾、然幾尚有善惡。所動(dòng)皆善、見之于事、則為義矣。存之即居之也。人不知究竟所在、則不知所終。知之而不務(wù)至乎其極、雖所行偶有合宜、亦不能存。知終則深知萬事歸於一誠、而以修辭立誠終之。則凡事之裁制合宜而為義者皆無不存、而業(yè)自修矣。知開其始、行要其終。內(nèi)實(shí)其心、外實(shí)其事。以此居上居下、安往不宜。所以終日乾乾、夕猶惕若、無一息之間也。三在內(nèi)卦為上、合外卦為下。不驕不憂、所謂無咎、進(jìn)德修業(yè)之效也。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jìn)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欲及時(shí)也。故無咎。
或之為言、可上可下可進(jìn)可退。上下無常、疑為邪矣。然欲及時(shí)而上、故有時(shí)或下、非為邪枉也。進(jìn)退無恒、疑于離群矣。然欲及時(shí)而進(jìn)、故有時(shí)或退、非離群類也。四處危疑之地、進(jìn)德修業(yè)與九三同。三因時(shí)、四欲及時(shí)。無常乃所以為常、無恒乃所以為恒、故無咎也。
九五曰、飛龍?jiān)谔臁⒗姶笕?、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
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此言凡物各從其類。圣人、人類之首、故為人所歸。以釋利見之義也。
鶴鳴子和、雄嗚雌應(yīng)、同聲相應(yīng)也。取火於日、取水於月、同氣相求也。
下濕易潤、水先趨之。乾燥易焚、火先燃之。龍、陽物。薰蒸之氣為云。
虎、陰物。肅殺之氣為風(fēng)。凡此皆以類相感者也。圣人、人類之首、故為人之利見亦然。作者首出于上、覩者下觀而化也。又以物之親上親下、以見人之于圣人亦然。本乎天、日月星辰輕清成象者皆親之。本乎地、蟲獸草木重濁成形者皆親之。蓋屬陽者從上、屬陰者從下也。類各有本、本各有親。圣人萬物一體、利見又何疑乎。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dòng)而有悔也。
九為龍、貴矣。而陽不得陽位、位在于五、是無位也。上而亢、高矣。
而純陽無陰、是無民也。九三之賢在下、而敵體不應(yīng)、是無輔。是以動(dòng)而有悔。然致悔在動(dòng)。不動(dòng)而復(fù)于潛、則悔可無矣。
潛龍勿用、下也。
陽在下也。釋潛龍以氣言、此釋勿用以人言。言在下未可用也。
見龍?jiān)谔铩r(shí)舍也。
舍作舍止之舍。見止在田、尚未大用。時(shí)舍者、暫止于此、勢非久安也。
終日乾乾、行事也。
進(jìn)德修業(yè)、行所當(dāng)行也。即行健不息之意。
或躍在淵、自試也。
自試、斟酌之意。試其時(shí)之可否而不輕進(jìn)、非中無所主而漫以嘗試也。
飛龍?jiān)谔臁⒅我病?br /> 得位而行、居上以治下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zāi)也。
陰陽一氣無窮、而時(shí)位有窮。窮極則災(zāi)生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言乾元用九、見與他卦不同。蓋一百九十二陽爻皆用九、各有所指。
獨(dú)乾之用九為剛而能柔、人君治天下之道也。元者、仁也、足以長人者也。
人君體乾之元、用乾之九。至誠惻怛之意、行于剛果之中。寬猛得宜、天下自無不治矣。四德獨(dú)言元、元可包四德也??褐笱栽?、貞下起元也。
天下自無不治、一元之運(yùn)、無為之化也。自潛龍勿用下也至此、申言象傳之意。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陽氣潛藏、君子亦當(dāng)悔隱。初一潛而天下陽之屬皆宜潛也。曰下曰隱曰藏、反復(fù)發(fā)明示人、不必強(qiáng)立分別。
見龍?jiān)谔?、天下文明?br /> 文者、經(jīng)緯成章。明者、光顯不昧。二雖不在上位、天下已被文明之化。如孔子是也。此爻變離、有文明象。
終日乾乾、與時(shí)偕行。
兼無時(shí)不然、隨時(shí)加謹(jǐn)二意。天行健、無息時(shí)。與天時(shí)俱不息、法天之學(xué)也。時(shí)當(dāng)危厲、理宜乾惕、處危之道也。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離下內(nèi)卦而上外卦。時(shí)當(dāng)變革、勢不得輕。
飛龍?jiān)谔?、乃位乎天德?br /> 六爻皆天德。而五乃天位、天德之得位者。唯有是德、乃宜居是位也。
亢龍有悔、與時(shí)偕極。
此窮極之極、非至極之謂也。時(shí)既極、而我不能變通、則與時(shí)運(yùn)俱極、故言偕。偕極有悔、非德也。故初曰德之隱。二曰正中。三四曰進(jìn)德。五曰天德。獨(dú)上不言德。知進(jìn)退存亡之圣人、則雖偕極、而有窮變通久之道矣。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則者、理之有節(jié)限而無過不及者也。剛?cè)徇m中、天之則也。用九剛而能柔、乃合乎天之則也。言用九而冠以乾元、有統(tǒng)天之德、而后九可用也。
自潛龍勿用下也至此、皆反復(fù)申言象傳之意?;蜓云鋾r(shí)、或言其位、或言其用、不必強(qiáng)有所分。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彼此至天下平也、又申彖傳之意。承上言乾元用九、又嘆乾元之妙。
前以元亨利貞析為四德、至此又若以元亨利貞分言之、而統(tǒng)歸于一元。因贊乾德之妙、唯圣人能體元以法天也。他解有謂自此至天下平、申言乾元用九天下治者、非。蓋用九六爻皆變、取其剛而能柔。此言剛健中正、六爻發(fā)揮、則以純乾之德言之。蓋夫子因言乾元、因申彖傳未盡之意也。始即資始之始。而始則必亨。蓋有息則不能亨、不息則理勢必亨。增而字、有漸次而無斷續(xù)。天地生生之氣、自微而著。始而亨、則亨而利、利而貞、皆可知矣。
利貞者、性情也。
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實(shí)。元亨時(shí)、乾之發(fā)見。利貞則各有成就。如草木之種。春時(shí)發(fā)芽、夏則千枝萬葉。至秋漸收斂、冬乃堅(jiān)實(shí)。前此發(fā)見時(shí)、共一性情。至此則各一性情、猶前言各正性命也。遡性之本言之、則曰性情。情又可發(fā)生、貞下又起元矣。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乾始、乾元之始也。乾始之道、能使庶類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能以美利利天下也。坤利牝馬、他卦利建侯、涉川、皆有所指。乾始無所不利、非可指名、故言利、不言所利也。乾之始即元而亨者、元可包亨也。利天下者、利不言所利者、貞不言貞者、利可包貞也。然乾始能以之、則亨利貞皆在元之中矣、故贊其大。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四德一元、元一乾也、故曰大哉乾乎。其體堅(jiān)強(qiáng)、不可屈撓、剛也。
其用循環(huán)、無少間斷、健也。其行若有所限、而無過不及、中也。其立君若有所專、而不偏不倚、正也。剛健之極、不雜于陰柔、純也。中正之極、不入于邪惡、粹也。純粹至于至極、無有形容、精也。乾屬剛、而又言中正者。蓋分乾坤而言、則有陰陽剛?cè)釀?dòng)靜之不同。自一元之氣周流無間之本體言之、則無所不包也。
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
乾德之精、不容言矣。可言者其情耳。故圣人以六爻發(fā)揮、曲盡其情、而乾之道在易矣。
時(shí)垂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六爻曲盡易之道、而唯九五有德位之大人能體備乎乾之蘊(yùn)、故獨(dú)以有天下之圣人言之。六龍即六爻。時(shí)垂句增也字、與上不同。上重垂龍、此重御天。言垂龍者將以御天也。六爻不外一時(shí)。圣人以時(shí)垂此六龍、將以御天下也。云行雨施、就圣人言之。政教如云之行。德澤如雨之施、天下自無不平也。御天而云行雨施、圣人之以美利利天下也。天下皆平、圣人之不言所利也。至此而乾之道在圣人矣。又按、彖以元亨利貞言乾、文言即以元亨利貞屬之君子。乾之德在君子躬行之中也。彖以云行雨施言乾、文言即以屬之圣人。乾之功即在圣人運(yùn)用之內(nèi)也。此天人之合。君子自強(qiáng)不息以法乎天、不可以已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
是以君子弗用也。
德、得于心者也。行、見于事者也。日可見、猶指日可待之意。理得于心、可以見之行事矣。但當(dāng)隱而未見之時(shí)、德雖可行、而時(shí)位未能成其所行。君子知其時(shí)位之未可、是以弗用。此以下又申象傳未盡之意。
君子學(xué)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jiān)谔?、利見大人、君德也?br /> 九二有正中之龍德。然所以成德者、亦由學(xué)問之功。之、指正中之理。
言理之得于天者、雖我所固有、然散見于事物、不學(xué)則聞見者寡、無以聚于吾心也。聚矣而不問、則不知所擇。故問所以辨其是非同異也。聚矣辨矣、狹隘其心、則此理非我有。故必有涵養(yǎng)寬裕之意、優(yōu)游厭飫、勿忘勿助、而所聚所辨者、庶融會(huì)貫通、與心為一矣。至于仁者、吾心之全德、即天之元。吾之所學(xué)所問者此也。既聚既辨之后、既居于心、即見之于行事。亦猶天之行健、無或一息之間。則莫非天理、無一毫私欲之間。而乾元之德全。雖未居君之位、而已具君之德矣。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shí)而惕、雖危無咎矣。
重剛、陽爻位也。按、來注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以剛按剛、故皆曰重。此解亦可參。不中、非二五也。不在天、非上之中。不在田、非下之中。時(shí)本可危、因時(shí)而惕以防危、故雖危無咎。
九四、重剛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蛑?、疑之也。故無咎。
重字衍。三四皆人位、而四居人之上而近君、故曰不在人。重剛不中之中、二五之中也。中不在人之中、六爻中間之中也。下以二為中、三則過。上以五為中、四則不及。過則憂、不及則疑。然憂所當(dāng)憂、卒于無憂。
疑所當(dāng)疑、卒于無疑。故皆可以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shí)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shí)。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前同聲相應(yīng)節(jié)言利見之意。此專就大人言、而利見之意在其中。九五之為大人、大以道也。天地者、道之原。大人無私、以道為體、則合于天地易簡之德矣。天地之有象、而照臨者為日月、循序而運(yùn)行者為四時(shí)、屈伸往來生成萬物者為鬼神。名雖殊、道則一也。大人既與天地合德、故其明目達(dá)聰合乎日月之照臨、刑賞慘舒合乎四時(shí)之代禪、遏揚(yáng)彰癉合乎鬼神之福善禍淫。先天弗違、如先王未有之禮可以義起。蓋雖天之所未有、而吾意默與道契、雖天不能違也。后天奉時(shí)、如天秩天序天理所有、吾奉而行之耳。蓋人與天地鬼神本無二理、特蔽于有我之私而不能相通。大人與道為一、即與天為一、原無彼此先后之可言。其曰先天后天者、亦極言或先或后、皆與天合也。
亢之為言也、知進(jìn)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進(jìn)退以身言。窮上反下、退矣。存亡以位言。過五居上、亡矣。得喪以物言。無輔無民、喪矣。是之謂亢、所以動(dòng)而有悔。
其唯圣人乎。知進(jìn)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知進(jìn)退存亡、則無得喪矣、故不復(fù)言得喪。不失其正、處之以道、非計(jì)私以避害也。正即貞也。乾元?dú)w于一貞、圣人法天體元?dú)w于一正。隨其時(shí)、不失其正、非圣人不能也、故再言其唯圣人乎。此卦六爻、周公皆取象于龍、夫子文言皆屬之于圣。非圣人固不能體天、然易非專為圣人言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圣賢以至于愚不肖、皆可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以圣人為法耳。蓋人生天地之間、吉兇悔吝無一息之停、圣人隨其時(shí)所值、而皆有以處之、使得其正。此不獨(dú)乾卦之義、而實(shí)全易之義。易之所以開物成務(wù)、圣人所以為天下后世法者、此也。
坤歸藏首坤、其義未知所取。周易以坤繼乾、以地承天、萬物之父母也。
全卦以柔順得正為地道臣道妻道之宜。六爻唯二五言吉利、而五不如二之正。他則皆有扶陽抑陰之微旨焉。坤卦之大略也。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安貞吉。
三偶為陰、其卦為坤、其象為地。陰之成形、莫大乎地。地勢卑順、故名為坤。六畫皆陰、內(nèi)外皆坤。陰之純、順之至也。純陰至順、一承乎陽。循物無違、居心順應(yīng)。理無不通、故占亦可大亨。然必守此順德、久而不變、故曰利牝馬之貞。牝馬、柔順而健行者。馬為乾象。曰牝馬、明配乾也。陽得其全、陰得其半。以柔順得正為利、則其他有所不利矣。陽先陰后。君子占比、欲有所往、率先首事、必至于迷。居后順從、乃得其當(dāng)。故曰先迷后得。主利、本義謂陽主義而陰主利。大全謂占此卦便主利此事、非坤道主利萬物也。時(shí)解皆從之。今按、蘇傳來注皆以后得主為句。
謂陽為陰主、乾為坤主。居后從乾、得其所主、所以為利也。此雖與本義不合、然觀后文言后得主而有常句、似非遺去利字、且于理義甚順、宜存之。西南、陰方。東北、陽方。西南致養(yǎng)之地、與坤同道、故得朋。東北反乎西南、故喪朋。陰體柔而躁、妄作以求全、則非矣。必安于正乃吉、故曰安貞吉。蓋陰之德減于陽之半。故體乾之君子、可先亦可后。而體坤之君子、但為后不可為先。所遇雖得喪之不同、而要以安于正則吉、此地道臣道妻道也。此三句本義解如此、時(shí)解皆從之。今按、蘇傳及來注皆謂文王圓圖、西南、兌離巽三女所居、坤之朋也。東北、震坎艮三男所居、非朋也。陰以從陽為正、去其三女之朋、求主于東北、則為安貞之吉矣。
此雖與本義悖、而說可存。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義、而首言元也。至、極也。乾曰大、無所不包也。
坤曰至、無所不盡也。乾之大無方。坤則未離乎方也、故但曰至。元非別有一元。乾施坤受、一氣而已。資始者有其氣、資生則有其形。然非坤自為、順天氣而承之以生。不先不后、所以為至也。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此言亨也。坤之德厚、持載萬物、合于乾之無疆。無疆即乾之不息也。
不息則可久、無疆則可大矣。其靜也翕、故曰含弘。含言無所不容、弘言無所不有。其動(dòng)也闢、故曰光大。光言無所不著、大言無所不被。所以德合無疆。而品物之流形者、咸暢茂條達(dá)、無不亨矣。
牝馬地類、行地?zé)o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此言利貞也。馬、乾象。而曰地類者、馬行地之物、牝則陰之類也。
行地?zé)o疆、則順而健矣。地承天施、柔順也。生物有終、利貞也。坤之德如此、君子所行如之、則有先迷后得之慶矣。
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居先則迷惑而失坤之道、居后則順利而得地之常。西南、與陰之類行、故得朋。東北、非其類、故喪朋。然反而與類行、亦終有得朋之慶矣。本義所解如此。程傳謂東北從陽、成生物之功、曰有慶。蘇傳來注同之。今按、獨(dú)陰不生、從陽有慶為是。
安貞之吉、應(yīng)地?zé)o疆。
安而且貞、地之德也。彖有三無疆。德合無疆、坤配乾之無疆。行地?zé)o疆、坤之德無疆也。應(yīng)地?zé)o疆、人法地之無疆也。無疆本天德。唯地能合天之無疆、則地亦無疆。君子能法地之無疆、君子亦無疆。君子法地、地法天、一天德之無疆已矣。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以氣運(yùn)故曰行、地以形載故曰勢。上下卦皆地、然其象一而已、故不言重、而但言其勢之順。蓋地非以平為順。高下相因、正見其順也。高下相因無窮。地勢之順、以地德之厚也。厚、故萬物皆載焉。君子以之法地德之厚、而民物皆在所載矣。至乾之大象不言乾而言健、地則不言順而言坤、朱子謂用字偶有不同、不必穿鑿。
初六。履霜堅(jiān)冰至。
陰爻言六者、凡揲筮得三偶、則所余二十四策、合四六之?dāng)?shù)為老陰。
得二奇一偶、則所余三十二策、合四八之?dāng)?shù)為少陰。老變而少不變、故陰爻稱六。又按、兩地之義合河圖、地二地四而為六。取地之生數(shù)、不取成數(shù)、則亦為六也。霜、一陰之象。冰、六陰之象。霜、陰氣所結(jié)、其勢猶微、及其既盛、則水凍而為冰。初陰有霜象、六陰有冰象、陰有冰象。陰爻雖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勢必盛。故圣人示人以戒辭、當(dāng)履霜?jiǎng)t知堅(jiān)冰之將至也。蓋陰陽、造化之本、不能相無。而消長有常、亦非人所能損益。然其類則陽生陰殺、陽善陰惡、陽君子而陰小人。故圣人于易、每致扶陽抑陰之旨、亦參贊天地之微權(quán)也。
象曰。履霜堅(jiān)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jiān)冰也。
本義謂魏志作初六履霜、當(dāng)從之。馴、順習(xí)也。道、即小人道長之道。
經(jīng)言堅(jiān)冰至、要其終也。象傳至堅(jiān)冰、原其始也。當(dāng)其履霜、不過陰之始凝耳。乃至于堅(jiān)冰、則惟其因循順習(xí)以致之耳。戒占者當(dāng)豫防、不可自我致之也。始于微而終于著、陰陽均也。而陰之為物、弱而易入。易以陷入、故戒其馴習(xí)而致之。即子產(chǎn)水弱民玩之意。
六二。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
乾五爻皆取象、獨(dú)九三指其性體剛健者言之。坤五爻皆取象、獨(dú)六二指其性體柔順者言之。初三五柔順而不正、非陰位也。四上柔順而不中、非上下卦之中也。唯六二柔順而中正、得坤道之純者也。正則無私曲而內(nèi)直、中則無偏黨而外方。內(nèi)直外方、其德自然盛大。不假修習(xí)、而自無不利也。不揉而直、不矩而方、不廓而大、故曰不習(xí)。不待學(xué)習(xí)、自然直方大、故曰無不利。蓋習(xí)而利、則利止于所習(xí)矣。唯不習(xí)、故無不利。言以乾之德為德也。乾、其動(dòng)也直、坤亦直。乾圓而坤則方。乾不息而坤德合無疆、則與乾並大矣。占者有是德、則其占如是。初六占在象中、此則象在占中。
象曰。六二之動(dòng)、直以方也。不習(xí)無不利、地道光也。
地之直方、于其動(dòng)觀之、即生物之無屈撓。見其直、即賦形之無變易。
見其方、蓋唯承天而動(dòng)故也。直方則大也、故不言大。地道之光、自然而然。無所勉強(qiáng)、不可揜蔽也。
六三。含章可貞?;驈耐跏?。無成有終。
坤為吝嗇又為文。六三陰居陽位、剛?cè)嵯嚯s、內(nèi)含章美之象。體純陰、可貞以守之象。居下卦之上、有位者也。有或出而從王事、不終含藏之象。
三居下卦之終、有終之象。三居陽不正、故不曰貞曰可貞。不欲輕進(jìn)、故曰或。不敢造始、故曰從。人臣之道、凡事不最居其成功、唯奉事以守終、故曰無成有終也。本義謂始雖無成、后必有終、意似不同。然全卦有先迷后得之象、而三爻多兇。凡占者得此、即如所占可也。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shí)發(fā)也?;驈耐跏?、知光大也。
處下之道、必能含其美、乃為得正。然義所當(dāng)為、則以時(shí)而發(fā)、非有所隱而不盡也。或從王事、乃能無成有終、以其知之光大故也。蓋天下唯能含者乃能發(fā)。圭角淺露、不可有為矣。唯知光大者乃能含暗昧不明、妄自炫耀矣。大知光明者不事匿名晦跡、而驕矜不形。涵養(yǎng)深沉者不用見事風(fēng)生、而事業(yè)自遠(yuǎn)。此即象傳所謂含弘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yù)。
陰虛能受、故坤有囊象。重陰凝閉、有括囊之象。三以陰居陽、猶或可出。四以陰居陰、逼近于君、唯有謹(jǐn)密晦藏而已。不但言語之簡然、凡一切動(dòng)止皆然。如此則無僨事之咎、亦無成事之譽(yù)。蓋四近君、譽(yù)則逼上、譽(yù)即咎之招。無咎者、以無譽(yù)也。求譽(yù)、則不能括囊矣。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能慎、則不害也。君子當(dāng)否塞之時(shí)、不求有功、當(dāng)思遠(yuǎn)害。
六五。黃裳。元吉。
黃、中色、地之色也。裳、下飾、坤為裳也。然不于二言之、獨(dú)于五言之者、蓋六二陰而在下、柔順中正、自然無不利。六五以陰居尊、必中順之德充于內(nèi)而見于外、乃得大善之吉、否則兇矣。程傳以羿莽武氏臣妾居尊位者言之。先儒或病其拘。蓋卦本臣道妻道、而五居尊位。然易之為占皆因人立教。為臣妾者得此、則宜忠信卑順、以盡其道。為君得此、則宜居中謙遜、以下賢也。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坤為文、又居五之中。文生于相錯(cuò)、陰陽專一則無文。陰有陽德、則黃中之文充于中而見諸外也。
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
陰宜從陽者也。純陰在上、盛于陽矣、故與陽皆有龍象。盛則必爭、故有戰(zhàn)象。上動(dòng)不已、進(jìn)至于外、故有戰(zhàn)于野之象。陰雖極盛、豈能獨(dú)傷陽哉、故有兩敗俱傷之象。氣陽血陰、陽衰于陰、故與陰皆有血象。象如此、不言兇而兇可知矣。乾上但言亢、而坤則言戰(zhàn)者。蓋陰陽不可相無、然乾尊則無對待。坤卑而盛極、必至侵傷也。初曰堅(jiān)冰至者、防龍戰(zhàn)之禍于始。上曰龍戰(zhàn)野、則著堅(jiān)冰之禍于終也。余意文言詳之。
象曰。龍戰(zhàn)于野、其道窮也。
陰盛窮極、勢必爭而傷也。然道豈驟窮、由初之馴致也。
用六。利永貞。
坤之用六、以凡筮得陰爻六變而八不變也。然凡陰爻皆用六。獨(dú)坤以純陰而皆變?yōu)殛?、則得稱用六也。陰柔不能固守、變而為陽、則能永貞矣。
不牽于私欲、不惑于常變、固守其順、所以利也。坤本有元亨、此獨(dú)言永貞者。蓋乾以元資始、坤以貞大終。六爻皆變、則其德減半、故不言元亨也。前言安貞之德、而此言永貞者。蓋安者順而不動(dòng)、永者健而不息。變而為乾、故言永也。乾吉在于無首、坤利在于永貞。蓋以剛健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為不正、則佞邪之道也。乾變坤、剛而能柔。
坤變乾、雖柔必強(qiáng)。變化氣質(zhì)之道、陽本先于陰、而陽之極不為首。陰本小于陽、而陰之極以大終。審時(shí)觀變之學(xué)也。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陰小陽大、先陰而后陽、始小而終大也。小者、小人之道。大者、君子之道。美其善變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dòng)也剛。至靜而德方。
此釋牝馬之貞也。動(dòng)者、生物所動(dòng)之機(jī)。德者、生物所得之質(zhì)。坤不專成、本至柔也。而承天發(fā)生、勃不可禦、動(dòng)之剛也。坤不造始、本至靜也。而生物賦形、一定不易、德之方也。乾剛健而中正、所以為大。坤柔靜中有剛方、所以為至。不必于柔靜之外別求剛方也。
后得主而有常。
按、本義主下當(dāng)有利字、即彖傳后順得常之意。今按、蘇來二說、后乎乾、得乾為之主、坤道之常也。觀其文勢、主下無利字為是。
含萬物而化光。
復(fù)明亨義。即彖傳含弘光大之意。靜翕則含生意於中、動(dòng)則有闢光輝也。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shí)行。
承天之健、順天之時(shí)以行。即彖傳順承天之意。自坤至柔至此、皆以申言彖傳之意。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jiān)冰至、蓋言順也。
順、本義作慎。凡事皆由積漸所致、宜辨之于微而加慎也?;蛟豁樇瘩Z。即馴致其道、言因循以致之也。更通。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何以謂直。言其心之本體無邪、正也。何以謂方、言其心之妙用合宜、義也。此六二直方之所由名也。下則言求直方之功。君子惟主敬、則其內(nèi)自直。兢兢業(yè)業(yè)、主一無適。一私不擾、直矣。惟守義、則其外自方。凡所施行、因時(shí)制宜。一定不易、方矣。敬義既立、事君則忠、事親則悅、交友則順、所謂不孤。至此、不期大而自大矣。蘇氏謂直內(nèi)方外、如碩[蘇氏易傳“碩”作“名”]師良友之在吾側(cè)、是以特立而不孤也。此說較勝。
凡事必有所疑、故習(xí)而后利。體全用備如此、無施不可。坦然行之而無疑、復(fù)何假于習(xí)乎。乾于二言誠、于二言敬。乾于二言仁、坤于二言義。先儒以誠敬屬乾坤、仁義分陰陽、蓋本于此。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三以陰居陽、雖有美而含之。非其才有所不足、分有所不敢也、以從王事、不敢專其成功。蓋以地成天、即以妻承夫、以臣從君之道也。地道不敢專成功、不過代天而終所未終、況妻道臣道乎。以數(shù)言之。天數(shù)終于九、亦以地十終之。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yù)、蓋言謹(jǐn)也。
天地二句引起下文之辭。天地交感、則變化萬物、雖草木亦蕃。若重陰閉塞、雖賢人亦隱。初言慎、母縱夫微陰之長也。四言謹(jǐn)、母衒于重陰時(shí)也。
君子黃中通理。
此釋黃字之義、中德在內(nèi)。曲鬯旁通、無私欲之滯塞。條理分明、無私欲之混淆。中德在內(nèi)不可見、即通理二字形容其蘊(yùn)、所謂文在中也。本爻既變、坎為通通[“通通”疑為“中通”]之象。本爻未變、坤為文理之象。
正位居體。
此釋裳字之義。雖在尊位、而居下體。
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
德之美者既在其中、由是暢于四支、而和順在一身。發(fā)于事業(yè)、而順治者在天下。內(nèi)外融貫、乃為美之至。此贊嘆之、以見元吉之故。
陰疑于陽必戰(zhàn)。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三雖有美含之、猶知有陽也。上則均敵、無小大之差。疑于陽矣、其勢必戰(zhàn)。十月純陰、古人稱曰陽月、亦以天道不可一日無陽。故稱龍于盛陰之時(shí)、以存陽也。氣陽血陰、未離乎陰、故曰類。玄黃、天地之正色、言陰陽皆傷也。全卦唯二五居中、為坤德之美。二居中得正、故不習(xí)而利。
五以柔中居尊、必中順而吉。三以陰居陽、貴乎含。四以陰居陰、在乎括。
初勢猶微、宜辨于始。上勢已極、必兇于終矣。蓋陰陽二氣、天地不能相無。而因時(shí)有扶陽抑陰之妙、又圣人裁成輔相之功、所以參贊天地者也。
屯屯卦、震下坎上。震一陰動(dòng)于二陰之下、故其德為動(dòng)、其象為雷??惨魂栂萦诙幹g、故其德為陷為險(xiǎn)、其象為云為雨為水。有天地、而后萬物生焉。屯者、難也。物之始生、郁結(jié)未通。故其為字、象草穿地始出未申。此屯所以次乾坤之后也。其卦以震遇坎、乾坤始交而遇坎陷、故其名為屯也。六爻二陽四陰。凡卦爻中陰陽以少者為主。故二陽為四陰之主。
然五坎體、陷而失勢。初震體、動(dòng)而得時(shí)。屯難之世、陽剛善下、可以有為、故初為全卦之主也。五但小貞吉而已。余四爻皆因初起義。四應(yīng)初則往吉。三不應(yīng)初則往吝。二乘初則不進(jìn)。上遠(yuǎn)初則道窮。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乾坤始交而遇險(xiǎn)陷、世界草昧之時(shí)。震動(dòng)在下、坎險(xiǎn)在上。在險(xiǎn)中有震動(dòng)之才、可以大亨。但出險(xiǎn)有機(jī)、利于守正、未可妄進(jìn)。震性好動(dòng)、故戒以勿輕往也。三四五互為艮止、勿用攸往之象。震一君二民、又為長子、震驚百里、有侯象。初九陽居陰下、為成卦之主。是以賢下人、得民而可君、故利于建侯。筮立君者遇之則吉也。蓋盈天地之間者萬物、萬物以人為首、人道以君為尊。草昧之時(shí)、震動(dòng)出險(xiǎn)、立君得正、乃以繼天立極。
此屯所以具四德而繼乾坤也。
彖曰。屯、剛?cè)崾冀欢y生。
乾坤之后、一索得震為始交、再索得坎為難生。此正昏冥雜亂之時(shí)、此以二體釋屯之名義也。
動(dòng)乎險(xiǎn)中、大亨貞。
動(dòng)乎險(xiǎn)中、未遽出險(xiǎn)。震體能動(dòng)、故可大亨。坎在險(xiǎn)中、故宜正。自此以下釋元亨利貞、皆不言四德、用文王本意。此以二體之德釋卦辭也。
雷雨之動(dòng)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此以二體之象釋卦辭也、雷、震象。雨、坎象。物之生未有不待雷雨者、然必霽而后見其功。當(dāng)其方動(dòng)、充滿凟亂、不知所從、則氣運(yùn)郁塞之時(shí)也??鬃蛹创艘匝允赖馈⒀源四颂煸熘菝?。草者、如草不齊。震為蕃草之象。昧者、如天未明。坎為月、天尚未明。又坎水外暗內(nèi)明、亦昧之象。此時(shí)、天使之然、如天所造。天下未定、名分未明、雜亂晦冥之際、宜立君以統(tǒng)治之。然君初立、治理猶疎、日夜不遑寧處、乃可成撥亂反正之功。如更始既立、日夜縱情聲色、非不寧者矣。蓋惟侯心不寧、方可求天下之寧也。自屯卦以下、彖傳皆先釋卦之名義、后釋卦辭。而釋卦辭又各有所取?;蜇泽w、或卦象、或卦德、或卦變、而彖之旨盡矣。此皆先儒所未及。說似拘、而分疏清析、不可易也。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
坎不言水而言云者、在雷之上。郁而未通、雨而未成也??苍谡鹣?、則為雷雨之解矣。彖言雷雨、象言云雷。彖言其動(dòng)、象著其體也。經(jīng)綸、治絲之事。君子治世、猶治亂絲、解其紛結(jié)。經(jīng)者、理其緒而分之。猶雷自斂而發(fā)。綸者、比其類而合之。猶云自散而聚。屯難之世、人皆惶懼沮喪、不知正君子經(jīng)綸之時(shí)也。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磐桓、難進(jìn)之貌。陽剛動(dòng)體、才足濟(jì)屯。但初在下無勢、應(yīng)四柔無援。
當(dāng)險(xiǎn)陷之交、故有磐桓之象。然陽居陽位為得正、故利于居貞。又初、成卦之主。以陽下陰、為民所歸、有君之象。故占者如是、則利建以為侯。
此爻為卦之主、大意與彖同。磐桓即勿用有攸往。利居貞即利貞。利建侯雖同、而合全卦言之、則侯指人。自初爻言之、則侯指己。占者得之、則隨所處以為占、不必泥也。
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磐桓、非晏安棄務(wù)、志在行正也。正為濟(jì)屯之本、居之將以行之也。
陽貴陰賤、初爻陽在陰下。屯難之世、人皆思主。貴能為賤下、所以大得民心、可以為君也。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屯如以時(shí)言、郁塞而未通也。邅如以遇屯之時(shí)者言、遲回而未進(jìn)也。
班、分布不進(jìn)之貌。震于馬為足為作足、班如之象。女子許嫁、笄而字。六二變兌為少女、女子之象。三四五互為艮止、不字之象。三三四互為坤、坤數(shù)十、十年之象。六二陰柔中正、上應(yīng)于五、然以乘初之剛、故為所難而邅回不進(jìn)。然初非為寇也、乃求與已為婚媾耳。但二與五為正應(yīng)、二貞于五。異于五者皆寇矣、焉知其德哉、故守正而不之許。至于十年、則妄求者去、正應(yīng)者合。數(shù)窮理極而可許、故不字于初、終字于五也。爻象如此、占者得之、則宜如是。蓋全卦雖以屯初為主、而各爻又各以所處之位論其吉兇。唯二乘初剛、故為所難。二之質(zhì)柔、故受人所制。欲應(yīng)五不得、故屯邅不字。所應(yīng)者正、故終有可字之時(shí)也。易爻有己正、而他爻視之為邪者。有己兇、而他爻得之為吉者。屯之初、正也、而二視之、則為寇。旅之上、兇也、而五承之、則有譽(yù)命。蓋皆以所處之時(shí)位論之、不可泥也。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乘剛、居初之上。為初所迫、失其常也。然理之所在、十年必反。守正不變、不悖常矣。終獲正應(yīng)、復(fù)其常也。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六三、下卦六陰而居三之陽位、以求上六。不安于陰、而又貪求陽。
不中不正、無正應(yīng)而妄行、取困者也。鹿、陽物。虞、虞人。無虞、無應(yīng)也。陽在五而不在上。求陽不獲、即鹿無虞之象。林、陰象。在六二六四之間、入于林中之象。卦下體震、動(dòng)也?;ンw有艮、止也。圣人于其震之動(dòng)、庶幾其艮之止。曰君子見幾、不如舍去。若往逐不舍、心致羞吝矣。
象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妄動(dòng)由于多欲。無虞而即鹿、以有貪禽之心。君子見幾則必舍。若往、則羞吝而至困窮矣。經(jīng)曰不如舍、辨之明也。傳曰舍之、去之決也。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坎為下首薄蹄之馬。陰柔居屯、不能上進(jìn)、故有乘馬班如之象。然初九守正于下、以應(yīng)于己、故初來求四、四往應(yīng)之、則吉也。本義謂下求婚媾。蓋以初求四為以陽求陰。往者、適人之意也。時(shí)解以四近五為大臣、初剛為賢。四求賢輔君、乃以濟(jì)屯。然以陰求陽、有害婚媾之義。且初為卦主、有可君之德。如湯之于伊尹、昭烈之于孔明。皆以君下臣、以求濟(jì)屯。然后往而應(yīng)之、正不必復(fù)言輔五。又剛?cè)嵯酀?jì)、亦以濟(jì)屯、亦不必專以則為濟(jì)屯之賢也。
象曰。求而往、明也。
初來求我而后往應(yīng)、非明理知幾者不能。觀象傳意、更與本義合。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
九五雖以陽剛中正居尊位、然當(dāng)屯之時(shí)、陷于險(xiǎn)中。六二雖為正應(yīng)、而陰柔才弱不足以濟(jì)。初九為眾所歸、則人心已他屬??搀w雖有膏潤、而不得施、故為屯其膏之象。以處小事、則守正猶可獲吉。以處大事、則雖正亦兇矣。初與五皆陽、而五以中居尊、反遜于初者。初在下而動(dòng)、為眾所歸、時(shí)之方來者也。五在上而陷于險(xiǎn)、人心他屬、時(shí)之已去者也。六爻獨(dú)二五言屯者。二在下而柔、遇時(shí)之屯者也。五在上、以剛而陷于柔、自屯者也。守貞不字、無濟(jì)變之才。屯膏吝賞、非大君之道。皆不能濟(jì)屯者也。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光、陽德也。陷于二陰之間、人君澤不下及、所施未光大也。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坎為血卦又為水、有泣血漣如之象。陰柔無應(yīng)、處屯之終。進(jìn)無所之、唯有憂懼、遂至于泣血漣如而已。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屯難窮極、莫知所為。顛沛如此、何能久乎。全卦當(dāng)屯難之世、居上陷險(xiǎn)、而下方震動(dòng)。陽剛奮發(fā)而能下人、則可以為君。柔順待求而應(yīng)、則可以為輔。居上而澤不下究、則僅可小安。居下而應(yīng)遠(yuǎn)被迫、則但當(dāng)守正。
若貪欲妄行、勢必取困。窮極憂懼、理難久長。知此、可以處世變矣。
蒙蒙卦、下坎上艮。艮一陽止于二陰之上、故其德為止、其象為山??矠樗疄殡U(xiǎn)。內(nèi)既險(xiǎn)陷不安、外又行之不可、蒙之象也。水、必行之物、遇山而止、莫知所之、亦蒙之象。蒙次于屯。蓋屯者物之始生。物生必蒙。
蒙者、物之穉。蒙昧未明、蒙所以次屯也。乾坤之后、屯主在震之初九、蒙主在坎之九二。此長子代父、長兄次弟之象。艮為少男、方有待于開發(fā)者也。此屯蒙次乾坤之義也。又屯之建侯、有君道焉。蒙之養(yǎng)正、有師道焉。天地既位、君師乃立。此又乾坤屯蒙之序也。六爻二陽四陰、亦以陽爻為主。然九二剛而得中、故能為蒙之主。上九過剛不中、則但可擊蒙禦寇而已。上下四陰爻皆因二以起義。五應(yīng)二、則為童蒙之吉。初承二、則為發(fā)蒙之利。四遠(yuǎn)二不明、則為困蒙之吝。三乘二不順、則不以蒙待之、故獨(dú)此爻不言蒙。此六爻之大略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凟。凟則不告。利貞。
物生之初、蒙昧不明。然蒙者不終于蒙、則有亨道。而卦之九二以剛居中、與六五陰陽相應(yīng)、能發(fā)人之蒙、亦有亨道也。我、指二。童蒙、幼穉而蒙昧、謂五也。禮無往教、故非我往求童蒙、必待童蒙之求我也。其所以必待童蒙之求我者、何也。凡求教者、必其心精專而吾之言易入、故童蒙來求我則告之。若再三、則以我求蒙為褻凟。凟則雖告之無當(dāng)、與不告同矣。凡若此者、蓋以蒙者為物所蔽、其中之正未亡也。俟其求發(fā)而告之、使歸于正、所以利也。若求蒙至再三褻凟、彼終不得其正、何利何亨之有乎。本義以初筮再筮為喻言。初筮指問者之精專、凟指問者之煩凟。
于理固順、但易皆取象、不必作喻言。觀彖傳以剛中及凟蒙二語、似非指問者言。來注以初筮指二、再三指三四。說又近鑿。今按、蒙有九二之發(fā)蒙、則不終于蒙、有亨象。二不求五而五求二、有不求童蒙、童蒙求我之象??惨魂枮閮?nèi)卦、初筮所得、初筮告之象。艮一陽止于上、再三則不告之象。九居二、六居五、似非正矣。然二以剛中為正、五以應(yīng)二為正、利貞之象。
彖曰。蒙、山下有險(xiǎn)。險(xiǎn)而止、蒙。
山下有險(xiǎn)。上峻而難升、下險(xiǎn)而莫測。以卦象釋蒙之義也。內(nèi)險(xiǎn)則危殆不安、外止則窒礙難往。以卦德釋蒙之義也。
蒙、亨、以亨行時(shí)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yīng)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凟、凟則不告、凟蒙也。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
此以卦之體釋卦辭也。卦以九二當(dāng)發(fā)蒙之任者。以亨行時(shí)中、謂九二以可亨之道、發(fā)人之蒙、所行皆得其時(shí)之中也。時(shí)者、當(dāng)其可之謂。五之志未與二應(yīng)而告之、非時(shí)也。再三而凟、亦非時(shí)也。蒙當(dāng)養(yǎng)正、過此而后養(yǎng)、亦非時(shí)也。故下文皆言行時(shí)中之事。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志自相應(yīng)也。初筮得九二、以剛居中、故告之、有節(jié)也。凟蒙則與不告同、以蒙不可凟也。人皆學(xué)為圣人、而圣學(xué)不外于養(yǎng)正。人惟當(dāng)蒙之時(shí)、因時(shí)而告、則有以養(yǎng)之使正、即為作圣之功。甚言蒙之不可不養(yǎng)、而養(yǎng)之必以時(shí)、乃亨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泉、水之始出者。出而遇險(xiǎn)、未有所之、故有[文瀾本“故有”作“故為”]蒙象。然泉之既出、勢有必行。君子體坎之剛中、以果決其行。水尚在山、涵蓄深沉。君子體艮之靜止、以養(yǎng)育其德。
初六。發(fā)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初六以陰居下、蒙之甚也。欲發(fā)其蒙、利用刑人、謂痛加懲責(zé)、使知敬學(xué)也。用說桎梏、謂暫去拘束、以待自新。坎為刑為桎梏、故有其象。
然坎初變?yōu)閮?、則為毀折、又有脫之之象。桎梏用之未刑、刑時(shí)未有不脫桎梏者。若既刑又桎梏、一住而不舍、拘束太苦、則失敷教在寬之義、必致羞吝矣。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發(fā)蒙之初、法不正則人玩。故懲戒之、以正教之之法、蓋明刑以弼教也。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此一爻而具三象也。包蒙對上下四陰言、納婦克家皆對六五言。九二以陽剛統(tǒng)治群陰、當(dāng)發(fā)蒙之任。然物性不齊、不可一概取必。唯剛而得中、故能有所包容而吉也。坎中陽而五陰、以陰應(yīng)陽、二能納之、納婦之象也。
五位尊、有父之象。二居下位而能任上事、又為子克家之象也。時(shí)解謂大臣能敷教以寬、以無負(fù)君之委任。善教之良臣、猶克家之肖子也。亦通。
象曰。子克家、剛?cè)峤右病?br /> 程傳謂子而克治其家者、父之信任專也。二能主蒙之功者、五之信任專也。此重五之能接二也。本義但言指二五之應(yīng)、謂剛?cè)嵬鶃硐嘟右?。二說本義為優(yōu)、全卦不重在五也。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三變?yōu)橘銥殚L女、有女象。九二陽剛得乾金之中爻、有金夫象。六而居三、陰柔而不中正、女之見有金之夫、而不有其躬以從之者也。取女得如是之人、何所利乎、故戒占者以勿取也。王注謂三應(yīng)在上、有男女之義。
三之動(dòng)為女先求男、故有此象。不如大全合屯六二參觀、而以三趨二取象為優(yōu)。蓋屯之六二、近初九之陽而正應(yīng)在五。然震之性動(dòng)而趨上、而所居又中正、故曰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蒙之六三、近九二之陽而正應(yīng)在上。
然坎之性陷而趨下、而所居又不中正、故曰見金夫不有躬。六五中正、故為可納之婦。三不中正、故為淫奔之女。六四質(zhì)柔、雖困猶可教、故得稱為蒙。三狥欲趨利而忘身、併不得言蒙矣。故言勿用以拒之、亦不屑之教也。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順亦作慎。按、程傳作邪僻不順。亦可。舍正應(yīng)之夫而從金夫、是不順也。
六四。困蒙吝。
六四以陰居陰、既遠(yuǎn)于陽、無正應(yīng)又在二陰之間、為困于蒙之象。蓋氯質(zhì)既昏、錮蔽又甚、可羞吝之甚也。然能尊師取友、困而學(xué)之、猶或可免。終焉、則真吝矣。
象曰。困蒙之吝、獨(dú)遠(yuǎn)實(shí)也。
陽實(shí)陰虛。唯剛明有實(shí)德者能發(fā)蒙、四獨(dú)遠(yuǎn)之。欲從九二則隔三、欲從上九則隔五。又乏正應(yīng)。異于初與五也。言獨(dú)、使反而知恥也。
六五。童蒙吉。
艮為少男、有童象。所謂童蒙者、不失赤子之心。純一未發(fā)以聽于人、非幼穉之謂也。五以柔中居尊、下應(yīng)九二、所謂童蒙求我、有可亨之道者。
故吉。時(shí)解作幼主任賢。亦近之、勿拘。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中爻為坤順、變則為巽。順以爻之柔言之。舍己從人、順也。巽以志之應(yīng)言之。降志下求、巽也。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艮為手、有擊之象。以剛居上、治蒙過剛、有擊蒙之象。艮止于上、不利為寇之象。應(yīng)爻坎為盜賊、利禦寇之象。本義取必太過、攻治太深、則必反為之害。是猶為寇者矣、故不利。惟捍其外誘、以全其真純、則雖過于嚴(yán)密、乃為得宜。猶禦寇者也、故利。全卦取象以誨人言。程傳以用兵言。唯本義謂凡事皆然、不止為誨人也得周易立象以盡意之旨。占者隨事以思其義可也。今以此爻合之彖辭。卦中二陽爻。二、初筮之告者也。
上之擊蒙、近于再三之凟者也。敷教在寬、非徒取于擊者。然如三之縱欲忘身、猶之寇也。擊之、禦寇之道。若一概施之他爻則凟、是上自為寇矣、又何利乎。禦寇、貞也。為寇、則非貞矣。如此解、則與彖意更相發(fā)明。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上陽爻、擊蒙者。下四陰、皆蒙也。上之剛不為暴、止之順也。下得擊去其蒙、下之順也。全卦有作師之道。大抵正蒙者、貴有剛中之德、而有所包容。不必過暴以為之害。此二之包蒙所以吉。而止之擊蒙、但利于御寇、不宜凟而至于為寇也。為蒙者、貴于柔順中正以聽于人。不宜自遠(yuǎn)于剛明之德、尤不可縱欲以忘其身。此童蒙所以吉、困蒙所以吝。而見金夫不有躬者、併不得數(shù)于蒙也。初亦陰爻、宜言蒙而言發(fā)蒙之道宜痛懲而暫舍者。蓋亦因其材質(zhì)之陰柔卑下、故正蒙之道宜如此。若能為五之童蒙、則刑可不用矣。六爻于正蒙之道、最為明白詳盡。然而圣人立象以盡意、不必專為一事而言。凡治己教人、一切應(yīng)事接物、皆可推其意而悟之也。
需需卦、下乾上坎。以卦象言。水在天上、未遽下地。必待陰陽之交、薰蒸而后成雨。需之象也。以卦德言。乾健坎險(xiǎn)、以剛遇險(xiǎn)、而不遽進(jìn)以陷于險(xiǎn)。需之義也。需次于蒙。按、序卦、蒙、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養(yǎng)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物之幼穉、必需飲食長養(yǎng)。云上于天、有蒸潤之象。飲食所以潤益萬物、故需為飲食之道、所以次蒙也。卦之大意取須待之義。序卦取所需之大者耳。按、左傳云、需、事之賊。言猶豫不決之害事也。易需非不決之謂。見險(xiǎn)而不動(dòng)、能動(dòng)而不輕動(dòng)者也。
內(nèi)三爻以見險(xiǎn)不輕進(jìn)為需、外三爻以入險(xiǎn)而待人以共進(jìn)為需。六爻初九九五之吉不待言。余四爻雖有悔吝、然終歸于吉。如二曰終吉、三曰敬慎不敗。蓋有剛健之德、而能相機(jī)度勢、從容少待、鮮有敗者。四曰順以聽、上曰敬之終吉。蓋雖入險(xiǎn)中、而待陽剛之德以共進(jìn)、故亦吉也。卦雖四陽二陰。然三陽不輕進(jìn)、坎五居尊有孚。二陰非卦義所重、故不得為卦之主。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需坎水在前、乾健臨之、將涉水而不輕進(jìn)之象。乃事所當(dāng)待、非不當(dāng)待而待者也。九五坎體中實(shí)、陽剛中正而居尊位、為有孚得正之象。三四五互為離、光明之象??矠橥?、亨通之象。乾濟(jì)乎坎、有涉大川之象。乾陽在下、皆有所需。九五坎陽在上、又為眾所需。需之道貴于實(shí)心、又貴于實(shí)心、又貴于得正。人之需有出于不得已者、需而無實(shí)、無光而且亨之時(shí)。必實(shí)有有守能待之心、則無私計(jì)較而光明、不恤得失而亨通矣。然世有心雖誠實(shí)而處事、未正者。需而非正無吉、而且利之理、必所為皆合于義、不圖行險(xiǎn)僥倖。則居常凡事皆吉、而濟(jì)險(xiǎn)歷難亦利矣。蓋有孚以善其需、貞又所以善其孚。孚貞者、盡所需之道。光亨吉利、則得所需之效也。
彖曰。需、須也、險(xiǎn)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需者、須也。理勢所在、不得不待也。剛健者、多以輕躁而陷于險(xiǎn)。
剛健而能不陷、故善其不至困窮也??蚕荻撇幌莺我病P枞缓筮M(jìn)、所以不陷。不陷、則終能出險(xiǎn)、故不因窮。乾三陽進(jìn)而迫乎險(xiǎn)、遇險(xiǎn)而能需者也??惨魂柧又惺卣?、處險(xiǎn)而能需者也。遇險(xiǎn)而能需、則不至犯險(xiǎn)。處險(xiǎn)而能需則又將出險(xiǎn)矣。故曰不陷。此以卦德釋卦名義也。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正中與中正同、指五也。正則規(guī)模宏遠(yuǎn)、無欲速之為。中則中心寧靜、無喜功之念。唯以中正居天位、故雖險(xiǎn)在前、而終必克濟(jì)。非若蹇之見險(xiǎn)而止。雖坎居上、而剛健不陷。非若困之剛揜。人知奮發(fā)者能有功。不知以剛健之德、能臨事而懼、從容整暇、氣定神全。不往則已、往必有功。
此以卦象釋卦辭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云氣上蒸于天、必待陰陽之和而自成雨、無所作為也。事之當(dāng)需者亦然。內(nèi)有孚、外守正。但飲食宴樂、俟其自至。飲食以養(yǎng)其氣體、宴樂以和其心志。所謂居易以俟命。非若后世麴蘗之托、昏冥之逃者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
郊、曠遠(yuǎn)之地。用恒、守其常也。初遠(yuǎn)于險(xiǎn)、有需郊之象。而九陽剛居陽位、有恒于其所之象。同人于門于宗、而后于郊、處近而遠(yuǎn)也。需由郊、而沙而泥、自遠(yuǎn)而近也。既能需于郊、又戒以利用恒者。人需于始、或不能需于終。唯以義命自安、身既遠(yuǎn)險(xiǎn)、又心不妄動(dòng)、乃無咎也。
象曰。需于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恒無咎、未失常也。
險(xiǎn)難由人自犯、于郊則不冒險(xiǎn)而行矣。恒即彖之孚也貞也。貞者、乾之常。利用恒、未失處需之常道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水近則有沙、二近險(xiǎn)、有需于沙之象。二三四互得兌為口舌、有言語相傷之象。剛中能需、有終吉之象。既近于險(xiǎn)、雖未陷患害、羣小從而訾議之。然言語之傷、災(zāi)之小者。初以剛居剛、雖遠(yuǎn)于陷、猶有戒辭。二以剛居柔、守中寬裕。故雖近險(xiǎn)、可斷其終之吉也。爻多以相應(yīng)為吉、此又不然者。見險(xiǎn)在前、有待而進(jìn)、故無取于相應(yīng)也。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衍、寬也。以寬居中、不急于進(jìn)。蓋剛居柔位、故謂剛為衍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水涯有泥。三將陷于險(xiǎn)、有需于泥之象??矠楸I賊、有寇之象。三過剛不中、有自我致寇之象。
象曰。需于沙、災(zāi)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外謂坎在外卦。謂之外、則禍不自已作。但以過則妄動(dòng)、以近于險(xiǎn)、則寇乃我致之也。然卦為需、能敬慎、猶可不至于敗。此則象中本無此意、本義所謂發(fā)明占外之占。使人之逼近于險(xiǎn)者、思所以善處之道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內(nèi)卦三陽以見險(xiǎn)不輕進(jìn)為需。外卦入險(xiǎn)矣、以待人共進(jìn)為需。血者、殺傷之地。穴者、險(xiǎn)陷之所。四入乎險(xiǎn)、坎為血卦、故有需于血之象。然以陰居柔得正。初為正應(yīng)。所居得正、又待正應(yīng)之陽剛為援、可以不終陷于穴矣、故有出自穴之象。
象曰。需于血、順以聽也。
陰柔入險(xiǎn)中、疑不能出矣。然能順以聽初之陽剛、則不冒險(xiǎn)以進(jìn)、是以能出穴也。三能敬、則雖迫坎之險(xiǎn)而不敗。四能順、則雖陷坎之險(xiǎn)而得出。敬與順、固處險(xiǎn)之道也。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坎有酒食之象。九五為需之主。以一陽處二陰之間、以待三陽同德之援、需于酒食之象。居中得正、三陽自來、陽彚進(jìn)而陰退、則坎可平而險(xiǎn)可夷、貞吉之象。人君位乎中正之天位、與天下相安于日用飲食之常、無為而治者也。然又必正乃吉、非可宴酣無度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屯蒙多言男女、需言飲食。蓋云上于天、物資雨澤以為養(yǎng)。需于酒食、人亦藉飲食以為養(yǎng)故也。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五居中得正、是以貞則吉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六居上、陰居險(xiǎn)極、無所復(fù)需。變巽為入、有入穴之象。下應(yīng)九三、而三下二陽連類并進(jìn)、有不速之客三人來之象。居柔得正、以待陽剛、變巽亦為順、有敬之之象。然陰動(dòng)于上、三陽至健知險(xiǎn)、可以拯溺、待以共濟(jì)、亦將出險(xiǎn)矣、故有終吉之象。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dāng)位、未大失也。
六居上、陰之當(dāng)位者、曰不當(dāng)位、以應(yīng)爻言。三與上正應(yīng)。當(dāng)位者也。
今三陽同來而敬之、非其位、似有失矣。然入穴之時(shí)、三陽能援我。猶論位之當(dāng)否而敬之、失權(quán)變矣。故初二雖不當(dāng)位、亦敬以待之以出險(xiǎn)、則亦未大失[文瀾本“未大失”作“未為大失”]也。全卦以遇險(xiǎn)不遽進(jìn)為義。
內(nèi)卦乾健知險(xiǎn)、有所須而不輕進(jìn)。外卦坎險(xiǎn)、待剛健之材以共濟(jì)險(xiǎn)。九五孚貞、需之適當(dāng)其時(shí)。其他或近或遠(yuǎn)、要于須而不輕進(jìn)。需于泥、已迫險(xiǎn)矣。然能敬、猶不至敗。入穴、已陷險(xiǎn)矣。然能敬、猶可終吉。敬者、處險(xiǎn)之學(xué)。敬則無不貞、無不孚矣。此象傳又發(fā)彖外之旨也。
訟訟卦、下坎上乾。以二象言之。天陽上行、水性就下、其行相違。以二體言之。上剛陵下、下險(xiǎn)伺上、剛險(xiǎn)相接。又以一人言、內(nèi)險(xiǎn)而外健。
以二人言、此險(xiǎn)而彼健。所以訟也。訟卦次需。按、序卦、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人所須者飲食、既有所須、訟端以起、訟所以次需也。六爻不外彖傳訟不可成一言。九五居尊中正、為聽訟之主、故吉。余五爻皆訟者。大抵剛者能訟、柔者不能訟。初與三柔、故皆終吉。二四上皆剛。而二與五對、顧勢不敵。四與初對、知理不可、亦以居柔、故得無眚而安貞也。獨(dú)上處卦之窮、三柔不敵、故雖暫勝而不足敬。此全卦六爻之大旨也。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天水違行。乾剛在上以制下、坎險(xiǎn)在下以伺上。又為內(nèi)險(xiǎn)外健、己險(xiǎn)彼健。皆訟之象。九二中實(shí)而沉二陰之中、上無應(yīng)與、有有孚而見窒之象。
坎卦為加憂、剛居二在下卦之中、為惕而得中之象。上九過剛、有終極其訟之象。九五剛健中正、有大人之象。三陽在坎上、以剛乘險(xiǎn)、以實(shí)履陷、有不利涉大川之象。蓋訟非得已。必理直受誣、有孚見窒而后可。又必憂惕存心、適中即止。不可終極其訟以取兇。又利見中正之大人以取直、不可冒險(xiǎn)以求勝。圣人欲人無訟、故不言元亨貞。言吉兼言兇、言利即言不利。蓋至于訟必?zé)o全吉、所以貴謀始以絕訟端也。此卦與需反對。與需卦皆言有孚、以中實(shí)皆同也。但坎在上則為光亨、坎在下則為窒惕。乾在坎下、剛健不陷、故利涉大川。乾在坎上、為健無所施、故涉川不利。
彖曰。訟、上剛下險(xiǎn)。險(xiǎn)而健、訟。
此以卦德釋卦名義。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剛來得中。按、本義以卦變言。易言卦變者始于此。自上而反下為來、自下而升上為往為進(jìn)。此自遯卦艮體九三來而居二、在下卦之中也。今按、卦變之說、本于虞翻、先儒亦多異同。義多牽強(qiáng)。今俱以綜卦論之。需訟相綜、需上之坎來居下卦。坎中剛居柔位、剛中為有孚。與五敵而不相應(yīng)為窒。窒塞而坎體常懷惕懼之心、不過于訟為吉。皆以剛來而得中也。得中則吉、終之則兇。故以不可成戒之。此皆以綜卦言也。二得中、五居中得正。中則其心不偏、正則所斷合理。窒者可伸矣。此以卦體言之也。以乾剛臨坎水之上、欲訟以陷人、反自陷于淵。此以卦象言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天上水下、相背而行、所以致訟。違而后謀、則無及矣。欲絕訟端、必謀之于始。天為三才之始、水為五行之始。君子法之以謀始。又乾陽生于坎水、坎水生于天一。乾坎始本同氣、其后至于違行、有天淵之隔。故其幾之萌不可不謹(jǐn)。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好訟者多剛。初六質(zhì)柔、不能與人訟者、故有不永所事之象。然不曰不永所訟、而曰所事者。訟端初起、猶冀其不成訟也。初變?yōu)閮?、有小有言之象。此小有言與需不同。需二在人有言語之傷、此則在我有爭辨之語也。有事不永則易收、有言而小則易釋。所以終吉、以其質(zhì)柔在下故也。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辨明也。
訟不可成、長則成矣。不可長、不欲其成也。小有言語、因辨得明、所以終吉也。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九二陽剛為險(xiǎn)之主、本欲訟者。然以剛居柔、得下之中、而九五陽剛居尊、勢不可敵、故有不克訟之象??矠殡[伏、有逃之象。坤為國土、二變坤有邑象。二三四互為離、離數(shù)三、三百戶之象。坎為眚、二變坤無眚之象。歸而逋二句。本義謂自處卑約以免災(zāi)患。蓋邑過三百、非為竄也。
竄而據(jù)強(qiáng)、災(zāi)未免也。退處卑小、故得無眚。按、此二句王注本義皆同。
而于邑人句終覺牽強(qiáng)。今按、蘇氏作一句讀。逋其邑人三百戶者、猶曰亡其邑人三百戶去爾。失眾知懼、猶可少安、故曰無眚。蓋以下訟上而不勝、故其私邑之人亦懼而逋逃也。然居柔知儆、災(zāi)眚或可免耳。此說較順。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掇、拾取也。以下訟上、則禍患自取。邑人之逋、自掇之患也。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食舊德、如祖宗有世德、子孫得食其報(bào)之類。六三本陰也、變而為陽、則陰柔為舊德矣。然守其陰柔、不欲爭訟、故有食舊德之象。不改其素為貞。然所居剛位、故有貞厲之象。守舊居剛、雖見侵凌、終不罹禍、有終吉之象。然三雖不欲訟、而與上應(yīng)。上九方剛、其勢必訟、故有或從王事之象。此與坤從王事無成有終不同。從王事、即訟事也。上位高、將訟之于天子也。無與毋同、作戒辭。訟不可成。即不得已而或至于從王之事、亦守舊以待、無使訟之成也。六爻獨(dú)三與上辭無訟字。然三主于讓、上主于爭?;驈耐跏?、不得已而訟者也。錫之鞶帶、則由訟而得也。此爻程傳本義蘇氏來注所解各不同。注疏雖對上九一爻言之、而意未盡。姑出臆見、以待就正。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守其柔貞、以從上九、故得吉也。此亦與本義不同。
九四。不克訟。復(fù)即命。渝。安貞吉。
即、就也。命、正理也。渝、變也。九四剛而不中、故有訟象。以其居柔、故又為不克而復(fù)就正理、能變易其心以安于正之象。占者如是則吉也。二與五訟、四與初訟、而皆曰不克者、二四皆以剛居柔也。然二以下訟上、不克者勢也。四以上訟下、不克者理也。九二坎體、其心本險(xiǎn)。見勢之不敵而逃、無眚而已。九四乾體、其性至健。知理之不可而渝、故遂可獲吉。圣人不責(zé)人以無過、而望人改過。欲人審勢、尤欲人知命也如此。
象曰。復(fù)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始不免于有失、能改則不失矣。
九五。訟。元吉。
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聽訟而得其平者也。占者遇之、孚窒者可伸矣、故為大善之吉也。然圣人貴無訟、乃以元吉與五何也。蓋上有中正聽訟之君、下乃有無訟之化。初之不永、三之無成、二四不克、即上亦終褫、以有五之中正故也。故曰利見大人也。朱子謂刑獄之官皆足以當(dāng)之、不必專言人君。然五實(shí)君位、大抵必有德位之大人耳。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中則聽不偏、正則斷合理。謂以九居五也。
上九?;蝈a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鞶帶、命服之飾。褫、奪也。乾為衣為圜、有帶象。上以剛居訟極、三柔而不抗、故能勝之、有錫命受服之象。曰或者、亦未必然之辭也。變兌為毀折、過剛不中、以訟得之、豈能安久、故又有終朝三褫之象。蓋好訟不已、以無理而取勝、其所得、終亦必失也。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受服尚不足敬、況三褫隨之乎。甚言以愧之也。全卦以九五為聽訟之大人、余皆訟者。聽訟者、欲其有中正之德、化天下于無訟。訟者、欲其有孚惕之心、不可成其訟。初三質(zhì)柔而不欲成訟、四知理而不欲成訟、所以皆吉。二知?jiǎng)荻桓页稍A、所以無眚。獨(dú)上終訟、故雖訟而不足敬也。
師下坎上坤。二體為地中有水、聚眾之象。二卦之義、內(nèi)險(xiǎn)外順。險(xiǎn)道而以順行、有師之義。六爻以一陽統(tǒng)眾陰、有大將率師之象。二剛居下、五柔居上任之、人君命將出師之象。故名為師。師次于訟。按、序卦、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旅之興、由于有爭、所以次訟也。出師貴乎得正、而用將在乎得人。此全彖之大旨也。九二以陽剛在下卦之中、為老成之將。六五相應(yīng)、為任將之君。三四亦皆將兵之臣。二以居中持重而吉。
三以躁妄而兇。四以柔自守、僅可無咎。初為出師之始、貴其紀(jì)律之明。
上為行師之終、尤欲論功行賞之當(dāng)。蓋六爻而行師之道備矣。又師與比反對。皆以一陽統(tǒng)眾陰、而義各有所取。蓋先王之制民、居則為比閭族黨。
故比則眾在內(nèi)、而一陽在上為之主、君象也。行則為伍兩卒旅。故師則眾在外、而一陽在下為之統(tǒng)、將帥象也。此又二卦取義之意也。
師。貞。丈人吉。無咎。
師兵眾也。下坎上坤。以卦象言、地中水聚。猶師之聚。以卦德言、坎險(xiǎn)坤順。古者寓兵于農(nóng)、伏至險(xiǎn)于大順、藏不測于至靜之中。卦唯九二一陽在下卦之中、為將之象。上下五陰從之、為眾之象。又九二以剛在下統(tǒng)眾、六五以柔在上而應(yīng)之、為人君命將出師之象。貞、正也。所謂仁義之師、師出有名者也。丈人、老成持重、眾所畏服者也。言行師之道、當(dāng)以貞為本。而用將、又必得老成持重之人。乃有全師戰(zhàn)勝之吉、無窮兵黷武之咎。言吉而又曰無咎者、蓋動(dòng)眾而無功、罪也。有功而貽患、亦非善也。故必吉乃無咎、而吉又貴于無咎也。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此以卦體釋師貞之義。以、能左右之也??惨砸魂柖芙y(tǒng)上下五陰、皆歸於正道。則順天應(yīng)人、可以為王者之師矣。以之正則為王、微有不正則為霸。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所謂以眾正、而為王者之師也。
剛中而應(yīng)、行險(xiǎn)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以卦體言之、九二剛中而六五應(yīng)之。剛而得中、恩威并濟(jì)。五與為應(yīng)、則君之信任專矣。以卦德言之、坎險(xiǎn)坤順、雖行危道而順人心。以此興師、雖勞民傷財(cái)、不無毒于天下、而民悅而從、則有吉而無咎矣。此釋丈人吉無咎之義也。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地中有水、有包容畜聚之象。古者兵出于民。容保其民、即以畜聚其眾。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于民也。容民則無流民、畜眾則無叛眾。容之畜之于無事之時(shí)、而用之于有事之日。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
律即紀(jì)律。否臧謂不善。即無紀(jì)律之謂也。初、出師之始。出師之道當(dāng)謹(jǐn)于始。以律則吉、不善則兇。蓋以初六才柔、故有否臧之戒。然以律不言吉、否臧則兇者。律令謹(jǐn)嚴(yán)、出師之常、勝負(fù)猶未可知。若失律、則兇立見矣。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按、程傳釋臧為勝、謂失律雖勝亦兇也。今按、象傳似竟以否臧為失律為是。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九二以剛居柔、在下卦之中、有在師中吉無咎之象。上應(yīng)六五之柔、為君所寵任者也、有王三錫命之象。在師中吉無咎、竟作在師而得中、不必又云在師之中。蓋剛?cè)峒鏉?jì)、故有克敵全師之吉、無躁妄逗撓之咎。此即彖之所謂丈人也、錫命至于三、言極其寵。故權(quán)無中制、所向得有功也。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爻就二之剛中得吉、兼由上之寵任言。象傳專重人君任將之道言。言二之中而得吉、以承天之寵故也。人君三錫命于將、亦非徒私于一將也。
蓋將以綏懷萬邦、必專其事權(quán)、以責(zé)其成功也。
六三。師或輿尸。兇。
六三眾陰在上、有積尸之象。坤為輿、坎為輪、有輿尸象。六三以陰居陽、不中不正、才弱志剛、輕躁以進(jìn)。師徒覆敗、輿尸以歸也。此按、本義如此。又按、程傳蘇傳皆以輿為眾。尸、主也小人掣肘、號令不一、必至敗也。今觀下文弟子輿尸、則程蘇之說為順。
象曰。師或輿尸、大無功也。
本欲躁妄以圖功、而至于大無功、非徒小挫而已。
六四。師左次。無咎。
軍尚右。左次、退舍也。陰柔不中而居陰得正、故有左次之象。全師以退、賢于六三、故無咎。
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恐人以退為怯、故云。知難而退師之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執(zhí)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
六五用師之主。柔順而中、不為兵端者也。然敵加于己、不得已而應(yīng)之。應(yīng)坎為豕、為田中有禽害稼之象。言、語辭。利于摶執(zhí)之、無窮黷之咎也。長子、九二也。弟子、三四也。長子即丈人。自眾尊之曰丈人、自爻象之曰長子。二互三四為震、長子之象。五獨(dú)與二為應(yīng)、故有使長子帥師之象。又因以戒之。言任將在審且專。設(shè)若任君子而使小人參、則使之輿尸以歸。出師之名義雖正、不免覆敗之辱矣。此彖既言貞、而又言必用丈人乃吉之意也。按、本義弟子輿尸句其解如此、未免弟子下費(fèi)一轉(zhuǎn)折。
不如程蘇二傳、任長子而使眾弟子參之。雖正亦兇、于文義尤順也。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尸、使不當(dāng)也。
長子所以可帥師者、以剛中之德行之也。弟子非不可使。使叅長子之權(quán)、則不當(dāng)矣。眾之死生、國之存亡、在君之使、可不審哉。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上、師之終、論功行賞之時(shí)。坤為土、有開國承家之象。陽大陰小、陰爻重疊、小人之象。變艮為止、勿用之象。按、本義、小人雖有功、不可使有國土、但優(yōu)以金帛可也。蓋以兵多詭道、立功不必皆君子。故小人之賞雖不可無、而用之使有國有家則不可。此說雖順、然論功封爵土、必?zé)o但賞以金帛以金帛之理。不如來注以用為任之以政事為是。蓋小人功大開國、功小承家。使之享有爵土、不必任以政事。如光武云臺之將、鄧禹賈復(fù)外不任以政是也。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論功行賞以正其功、君子小人皆在所錄也。但用之使豫國家之事、則邦必亂矣。出師本以綏懷萬邦、豈復(fù)容小人亂之哉。錫命于行師之始、專在丈人。有命于行師之終、戒在小人。用將不可不知人也。全卦于用師之道最為詳盡。王者之師在于得正、尤貴于擇人。專任君子而不以小人叅之、此人君御將之道也。行師者貴有剛中之德、而又得君之委任。師之出必紀(jì)律嚴(yán)明而后可以制勝。其或敵強(qiáng)我弱、則當(dāng)知難而退。寧為四之左次、勿為三之輿尸。此為將之道也。至于論功行賞、則有開國承家茅土之封、而小人必不可豫家國之事。此圣人之垂戒深遠(yuǎn)、非若后世權(quán)謀茍且之事。凡命將出師之道盡于斯矣。
周易淺述卷一欽定四庫全書周易淺述卷二翰林院編修陳夢雷撰比比卦。下坤上坎。以二體言之。水之在地上、親切無間、有比之象。
又卦以九五一陽為上下五陰所親附、亦比之義。故曰比也。比卦次師。按、序卦、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人類既多、必相親附而后能安、比所以次師也。卦以九五為君象、陽剛中正、為眾所歸、相親相輔。但當(dāng)自審于先、不可失之于后。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五為比之王、五陰皆求比之。
初以先而吉。上以后而兇。二以應(yīng)五為自內(nèi)。四以承五為外比。故皆吉。
唯三失其所比、離五既遠(yuǎn)、而應(yīng)于無位之上、所以傷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比、親輔也。卦以九五一陰為上下眾陰所歸、以一人而撫萬邦、以四海而仰一人、故有親輔而吉之象。原筮、再筮也。蒙卦坎一陽在下曰初筮、比坎一陽在上曰原筮。比本坤卦、以再筮得乾之五。具乾之與坤之永貞、故有原筮元永貞無咎之象。水性流動(dòng)、終有所歸、有不寧方來之象。九五一陽已為眾所歸、上后來以陰變陽、兩雄不并棲、有后夫兇之象。占者得此、則我當(dāng)為人所親輔而吉。然人之歸我、歸于德也。必我有元善永長正固之德、然后可以當(dāng)眾之歸而無咎。其未比于我而有所未安者、亦將來歸。
若彼遲而后至、則此交已固、彼來已晚而得兇矣。卦就人比我言之。本義謂我比人、以是反觀。然玩彖意、則比人之占已在其中。蓋卦以坎五為比之主、故我有元永貞之德、則人自當(dāng)速比于我、而彼之后至者兇矣。若我無其德、則必求有是德者比之、我不可自取后夫之兇。蓋卦具此象、筮者各隨所問以為占、不可執(zhí)一而論也。
彖曰。比、吉也。
本義謂三字皆衍。大全謂衍也字、今從之。
比、輔也、下順從也。
比之所以吉者、以比有輔之義、臣下皆順從之、所以吉也。順者、情不容己。從者、分不可逃。謂陽居尊而陰在下也。此以卦體釋卦名及比吉之義。
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yīng)也。后夫兇、其道窮也。
此亦以卦體釋卦辭也。剛謂五。以者、因也。因剛中則私無所留、所以為元。剛中則健而不息、所以為永。剛中則正固不偏、所以為貞。上下謂五陰。凡卦皆以剛?cè)醿韶诚鄳?yīng)、此則以五陰應(yīng)五之一陽、又為一例。然師亦一陽五陰、以專以五為應(yīng)者。師以君任將、則其任專。比以君臨下、則其分嚴(yán)也。既曰上下應(yīng)、又曰其道窮者。五陰皆有當(dāng)應(yīng)之道。獨(dú)上以一陰在最后、勢處于窮、所以兇也。乾上九曰窮之災(zāi)、坤比上六皆曰道窮、皆以處上極窮故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水比于地、不容有間。先王畫疆分國[文瀾本“國”作“野”]、使連屬相親。則諸侯知尊君親上、而天下從之矣。本義謂彖意人來比我、此取我往比人。然封建以治天下、使天下親于諸侯、即使諸侯親于天子、亦人來比我之意也。井田封建、先王治天下之大者也。于師得井田之法、使民自相合而無間。于比得封建之法、使君與民相合而無間。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易六爻皆歸正應(yīng)、獨(dú)比諸多皆以比五為義。他卦陽爻皆言有孚、此陰爻亦言有孚。程子所謂中實(shí)者信之質(zhì)、中虛者信之本也。當(dāng)比之始、虛中求比、意無他適、有有孚比之無咎之象。坤為土。缶、土器。以陰變陽、又為仰盂??菜铝?、初變?yōu)橥?。屯者、盈也。有水流盈缶之象。不與五應(yīng)、而終比于五、有終來有他吉之象。言凡比之初、貴乎有信、則可以無咎。若誠信之心既充、則在我無他向之心。不但無咎、終且有他吉之來也。
時(shí)解就人臣始仕者言、亦不必拘。凡事君交友有所資于人、皆從其占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言他吉、即于其初而信之、不待其終而見之也。
六二。比之自內(nèi)、貞吉。
內(nèi)外卦之分始見于此。以二應(yīng)五、故曰比之自內(nèi)。謂之自內(nèi)、則涵養(yǎng)有素。道可格君、學(xué)可匡時(shí)。非以名求、以偽應(yīng)者也。柔順而中正、故曰貞吉。
象曰。比之自內(nèi)、不自失也。
陰柔恐自失其身、得正則不自失矣。已無所失、然后可以比人也。
六三。比之匪人。
六陰柔而居三、不中不正。承四乘二應(yīng)上皆陰、所比皆非其人、不言兇而兇可知矣。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比以求安也。上無首而三應(yīng)之、所以傷也。承乘應(yīng)皆陰。所應(yīng)非人、尤重所應(yīng)、如所事非人。所承所乘、如居之有鄰、學(xué)之有友、仕之有同寮皆是也。二、四皆吉、然皆陰爻、故統(tǒng)謂之匪人。
六四。外比之、貞吉。
以柔居柔、外比九五為得其正、吉之道也。初不係四而比五曰他。四不係初而比五曰外。二曰自內(nèi)、有以心許國之意。四曰外比、有公爾忘私之意。陰柔近君近于媚、故皆戒以貞吉。
象曰。外比于賢、以從上也。
五以剛明中正之賢、又居君位。四外比之、豈徒以其賢哉。正以上下之分、有所必從、無所逃也。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qū)。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五以一陽居尊、為眾陰所附、陽明光顯、有顯比之象。比為師之反。
陽在上而統(tǒng)眾、有王用三驅(qū)之象。四陰皆順乎五。獨(dú)上背之、而五無容心、有失前禽之象。坤為土為邑為眾。五下四陰皆比、聽上之背去、邑人不誡之象。三驅(qū)宜從舊解、三度逐禽而射之也。失前禽者。古田獵之禮。置旃以為門、刈草以為圍。獵者三面合圍、開其前門。天子自門驅(qū)而入、車三發(fā)、徒三刺謂之三驅(qū)。禽獸由門而出者皆免、惟在圍之中者殺之。圍三面而空其門、所謂天子不合圍、開一面之綱者此也。從門出者為前、故曰失前禽也。王用三驅(qū)句、不過言天子之田。失前禽句、中自有三面不合圍之意。若以三驅(qū)為三面驅(qū)禽以待射、則非矣。邑人不誡者、天子聽其去而不問。既無必得之心、則邑中之人亦無警備之意也。師比之五皆取禽象。然師之田有禽、害物之禽也。在師則執(zhí)之、王者之義也。比之前禽、遠(yuǎn)我之禽也。在比則失之、王者之仁也。然使邑人不喻上意、有唯恐失之之心、則禽無遺類、其仁不廣矣。故失前禽而邑人不誡、乃為吉也。此爻取象極得帝王之用心。蓋王者未嘗不欲萬國皆在綏懷之中、然惟順我撫而親之、其叛去者亦姑舍之。在內(nèi)者安之、在外聽之。其心光明正大、在下亦相忘其化、王道所以隆也。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位在正中、心無偏黨、比之所以顯而得吉也。舍逆取順者。古人之獵、喜其向我而縱、惡其背我而殺之、似縱其順而殺其逆。今借以為喻。但取往者不追、來者不拒之意。故以向我出圍者為逆、以縱之為舍。以背我入圍者為順、以殺之為取。舍逆取去、取其順者。順逆兩忘、德怨不任也。
上使中者。王心無取舍、邑人亦無得失。共化于中、若上使之也。
上六。比之無首。兇。
按、王注云、乾剛惡首、比吉惡后。五君元首之象、上六居五之后、比之不先、無首之象。即卦所謂后夫兇者也。本義謂陰柔居上、無以比下、為無首之象。蓋以卦畫之序言之、則上為后而初為先。以上下之體言之、則上為首而初為足。其才既不足以高人而為人之首、又不能自卑以后人而失其首。二意亦相貫也。乾以純剛盡變?yōu)槿嵩粺o首、比以陰居上亦曰無首。
而吉兇各異者。乾之無首、剛而能柔、不為首者也、故吉。比之無首、陰柔不足為首者也、故兇。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其德不足以為首、則其效不能以有終矣。全卦以一陽統(tǒng)眾陰、有君臨萬邦之象。故五陰皆以比五為義、而不論爻位之相應(yīng)。五為人所比。貴于顯、顯則正大光明。取內(nèi)四陰之比、而舍上之后比、不以為嫌。余五爻皆比人者。惡其后、后則無始無終。故三以應(yīng)上而傷。初以能比于先而吉。
二以中正內(nèi)比。四以得正外比。故皆有貞吉之占也。卦爻大意、取象于事君交友。而得此卦者、亦隨事以為占、不必泥也。
小畜小畜乾下巽上。巽一陰伏于二陽之下、故其德為巽為入、其象為木為風(fēng)。畜、止之也。畜止剛鍵、莫如巽順。乾在上之物、乃居巽下、為巽所畜、故為畜也。然以陰畜陽、能係而不能固。以柔順柔其剛健、非能力止之也。所畜者小之義也。又卦唯六四一陰得位、上下五陽說之、皆為所畜。
陰小陽大、以小畜大之義也。故為小畜。彖傳不及二體、但言六四畜諸陽、蓋舉其重言之也。小畜次比。按、序卦、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相比附則為畜聚、又相親比則志相畜、小畜所以次比也。全彖內(nèi)健外巽、二五剛中、其志得行、有可亨之道。然其畜未極、則施亦未行。占者得此、能亨而未可大有所為。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上三爻巽為畜者也、下三爻受畜者也。初與四為正應(yīng)、二近初而剛中、故初復(fù)自道、而二亦以牽復(fù)而吉也。三近四而非正應(yīng)、故為反目。四以一陰畜眾陽、在憂懼之中、故有孚而血去惕出也。五助四以畜乾、四得五為合志。五合志于四、為以鄰也。
至上則畜極而成。然以陰畜陽、圣人憂之、故危詞示戒。此六爻之大略也。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卦以巽陰畜乾陽、爻以一陰畜五陽、皆以小畜大、畜而不固、小畜之義也。以卦德言之、內(nèi)健外巽。有可為之才。以卦體言之、二五皆以陽剛居中。有得為之勢。其道有可亨也。陰在天上、有云象。云雖密而陽多、足以制之。又坎為雨。三四五互為離、坎之反也、故為不雨象。互體得兌為西方、有西郊象。四為主。四互成兌在外卦。又為巽風(fēng)。云氣雖密、遇巽風(fēng)。云自西而東、陰倡而陽不和、不能成雨。故有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之象。占者得此、其道可亨、而不能大有所為。或以臣畜君。則臣道雖盛、未能得君以施其澤?;蛞孕∪诵缶印t雖受其拘縻、而守道不為所困。
或以應(yīng)事。則大事未有所成、而為小事所阻。不必執(zhí)一以論也。本義以為文王與紂之事、似亦不必拘。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yīng)之曰小畜。
柔得位、六居四也。上下應(yīng)、五陽也。卦為一陰、則四為主。故獨(dú)言其得位。四得位而不能大有所畜者、陰柔故也。此以卦體釋卦名義也。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剛健果決、則能秉正嫉邪。巽順舒徐、則非用壯用罔。五剛中正、二與合德。君子居中用事、正氣得伸、志可行也、乃亨。乃者、亦難之之詞。
陽為陰畜、宜不亨矣。以健巽剛中志行、乃亨也。此以卦德卦體而言、見陽道猶可亨也。
密云不雨、尚住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尚往、陽也。指二五兩陽而言。陽升而陰不能固止之、陽以得行為亨也。施未行、陰也。指六四一陰而言。陰不能固諸陽、未能郁蒸成雨、所施未得行也。然曰未行、則非終不行。上九既雨既處、則畜極而雨、陰施亦行矣。蓋上九論一爻之德、則有畜極而施之理。彖論全卦之體、則有密云不雨之象。夫子彖傳于陽則曰志行、于陰則曰未行、則又扶陽仰陰之微旨也。
象曰。風(fēng)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陰陽和、則畜極而為雨。陽氣盛而畜之不固、則散而為風(fēng)。雨則澤施。
風(fēng)則號令雖布、所施猶未行。此風(fēng)行天上、所以為小畜也。本義謂風(fēng)有氣無質(zhì)、能畜而不能久。蓋對大畜言之。謂山體剛而風(fēng)質(zhì)柔、然不必泥。懿、美也。大畜多識前言往行、所畜者大。道德經(jīng)論之事也。小畜未能厚積遠(yuǎn)施、所畜者小。但美其文德、如文章才藝之末而已。
初九。復(fù)自道。何其咎。吉。
下卦乾體純陽、本在上之物、故自下升上。曰復(fù)自道、言由其故道也。
本義謂初九居下得正、前遠(yuǎn)于陰。雖與四為正應(yīng)、而能自守以正、不為所畜。故有進(jìn)復(fù)自道之象。今時(shí)解皆從之、謂如君子不援小人以進(jìn)也。然爻義雖取進(jìn)復(fù)、全卦則取畜止。四以一陰畜眾陽、初適與應(yīng)、自有畜象。但九居初、自處以正、而所應(yīng)又正。雖為所畜而其進(jìn)以道、則不受其拘縻。
所以為小畜也。此與本義不為所畜意稍異、然于卦義為順。以人事言之、則如孔子之于季桓子。雖為所召而墮其都、亦復(fù)自道之義也。如此、則無咎而吉可必矣。
象曰。復(fù)自道、其義吉也。
吉斷以義、不待事后始知也。
九二。牽復(fù)吉。
王注程傳皆以二五同志為牽復(fù)、本義以連初為牽復(fù)。今從本義。蓋五與四鄰、主畜者也、不得牽二。下卦三陽、同志上進(jìn)者也。二漸近陰、似不能復(fù)矣。然以剛居中、故能與初九牽連而復(fù)。譬則君子同道彙征。亦吉道也。
象曰。牽復(fù)在中、亦不自失也。
初復(fù)自道、固不失已。二有剛中之德、亦可同道、不至自失也。
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按、來注、乾錯(cuò)坤、有輿象。今按、坤為輿、取其能載。然乾亦可為輿、取其健行。如震為龍、乾亦為龍。不必從錯(cuò)卦取象也。輻、車、所以利輪之轉(zhuǎn)也。輻無脫理、必輪破轂裂而后可脫。三與四本非正應(yīng)也、志從上進(jìn)而迫近于陰。見制于四、為陰所畜、不能自進(jìn)。互四得兌為毀折、有輿脫輻之象。以陽遇陰、受其畜而不能平。乾為夫。巽長女為妻。有夫妻象?;ニ膬队譃榭谏??;ニ奈宓秒x為目。有夫妻不和、反轉(zhuǎn)其目、不相對視之象。重剛非正、故不能如初之自道。不中、故不能如二之牽復(fù)。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夫不能正其室家、由自處不以道也。三剛而不中、四為卦主、自制于四。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外卦主為畜者、四又畜之主也。以一陰畜眾陽、本有傷害憂懼。以其柔順得正、虛中巽體、而五上二陽助之、有有孚之象??矠檠?、又為加憂。
四互三五為離。離、坎之反、有血去惕出之象。血去、身可無傷。惕出、心可無憂。得以無咎矣。占者必誠信感人、乃可遠(yuǎn)害。若不然、則兇咎也。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上合志、謂二陽與四同心畜乾也。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五上同為巽體、與四合志畜乾者也。而九五居中處尊、勢能有為以兼乎上下。四中虛、五中實(shí)、皆言有孚。中虛者、信之本。中實(shí)者、信之質(zhì)也。攣與牽、皆有相連之義。二連初以上進(jìn)、有牽引之象。五合四上以畜乾、非攣固不可。然唯五居尊、能使之?dāng)伻缫?。上比上、下比四、有鄰象?br /> 四陰虛乏而五陽實(shí)、又巽為利市三倍、有富象。推其富以助六四而畜之、是為以其鄰之象。以陰畜陽、雖能有所畜、終非圣人之所與也。故初二皆有吉占、而四五則否。
象曰。有孚攣如、不獨(dú)富也。
言助四以畜乾也。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
上九變巽為坎、為雨為月之象。畜極而成、陰陽和矣。不雨者既雨矣。
尚往者既處矣。尚、尊之也。載、積而滿載也。猶詩言厥聲載路也。陰不盛不能畜陽。今既雨既處、由于尊尚陰德至于積滿而然也。婦德如此、雖正亦厲。蓋陰盛抗陽、如月之將望。君子不可以有行矣。婦雖貞亦厲、戒陰不得加陽。君子有征必兇、戒陽不可失道、以受制于陰也。
象曰。既雨既處、德積載也。君子征兇、也有所疑也。
由積載而雨處、則陰之積當(dāng)防其漸矣。巽為畜者、必有孚而后可畜。
而乾上進(jìn)者、必有疑而后免兇。蓋陰疑于陽必戰(zhàn)、有兇象。有所疑而豫制之、或可免于兇也。陽為君子。上與三應(yīng)。上畜已極、三進(jìn)不已。至于反目、所謂征兇也。全卦為小畜、其象不雨、故陽道可亨。上爻變?yōu)樾?、則云上于天而雨。則向之尚往者、至此而征兇矣。易之大旨扶陽抑陰、而此卦最重此意。乾受畜者、以尚往而不受所畜為善。故初得正應(yīng)。而二以剛中。皆得吉占。獨(dú)三以不中而非正應(yīng)、為反目。巽為畜者、以合志同力為善。然主畜者有防患之危、而僅免于咎。以鄰者有攣如之固、而未得吉占。
至于畜極而成、猶云雖正亦厲。雖戒君子之征、實(shí)畏陰德之盛也。占者得此、當(dāng)各從其類以為占。大抵陽為君子為夫?yàn)榇笫聻樯啤㈥帪槌紴樾∪藶殒獘D為小事為惡。又論我之所處。主于畜人或受人所畜、隨事以求其吉兇、不可執(zhí)一以論也。又按、來注以五上二爻不宜作同力畜乾、宜作與陽同德。
引陽尚往。蓋謂陽為君子、陰為小人。五上不宜佐小人以防君子。又以彖有剛中志行為陽之亨、故以德積載為載三陽俱上也。不知陽雖可亨而卦本取于畜、原不必拘君子小人之解。即以君子小人論之。小人之畜君子、非盡害之也、正欲引用之耳。如季桓子之于孔子、蔡京之于楊龜山。乃可為小畜、蓋牢籠羈縻之而已。君子雖為所引、不受其牢籠。故陽德猶可往、所以為小畜。彖就全卦言之、故以五為剛中志行。若單就五一爻而言、自宜主畜乾之說。蓋五變則為大畜。君子不家食、引正小人引用君子之時(shí)也。
若上變?yōu)樾琛t畜極而陰已盛矣。故戒君子之往、非能載三陽以上也。
履履卦、下兌上乾。兌一陰見于二陽之上、其德為說、其象為澤。天在上而澤居下。上下之分、尊卑之義、理之常也。禮之本也常、履之道也。
又內(nèi)和悅而外尊嚴(yán)、禮之象也、故為履。履卦次小畜。按序卦、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物既畜聚、則有大小之別、高下之等、美惡之差、而禮起、履所以次小畜也。人之所履、和悅卑遜。斯為有禮。全彖以和柔躡剛強(qiáng)之后、處危而不見傷。九五陽剛居尊、所履中正。其道光明、有亨之象。在上陽剛中正、在下和柔卑順、禮也。人之所履當(dāng)如是也。此全彖之大旨也。又禮主謙柔。陽爻處陰位、謙也。故六爻以剛履柔者吉、以柔履剛者兇、以剛履剛者厲。初言往、上言旋、一進(jìn)一反、有踐履之義。初陽履剛、以在下而無咎。九二之幽人、九四之愬愬、上九之考祥、皆以剛履柔。能行而不輕于行、所以吉也。六三之跛履、以柔履剛。不能行而強(qiáng)于行、所以兇也。九五之夬履、能行而決于行、所以厲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履虎尾、不咥人、亨。
程傳以履為承藉之義。謂乾上而兌下、乾乘兌而兌承之也。本義以履為躡后之義。謂乾前而兌后、剛在前而兌以柔和踵其后也。今按、虎尾字則躡之意為是。乾剛強(qiáng)有虎象。兌以和躡之、有履虎尾不見傷之象。人之入世、多近危機(jī)。不為所傷、乃見所履以柔應(yīng)剛。謙以自處、其道自亨。
惟禮可以免禍也。按、來注以兌錯(cuò)艮為虎象、遂以履作踐履之履。不知震為龍、乾亦為龍、取其陽也。艮為虎、乾亦為虎、取其剛也。若必作踐履、于彖傳履剛句不通矣。
彖曰。履、柔履剛也。
以柔弱躡剛強(qiáng)之后、此以二體釋卦名義也。
說而應(yīng)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此以卦德釋彖辭也。以兌說應(yīng)乎乾剛、則和而不激、順而不拂、可以亨矣。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上文釋彖已畢、此又專就九五一爻推廣其義。二三四互為離、有光明象。以剛居尊位而得正、所履之無咎者也。德盛輝光、功業(yè)顯著、豈不亨乎。此又發(fā)彖辭言外之意。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立卦之義取乎踐履。人之所履禮而已矣。禮者、所以辨上下、定民志。
古人位必稱德、終身居之、得其分而志安焉。位或未稱、則君進(jìn)之。士修其學(xué)、學(xué)至而君求之、已無所慕也。農(nóng)工商賈各勤其業(yè)、所享亦有定限、無所貪也。此上下之志定、而天下之治定也。后世位不稱德、則上下不辨。
不辨則公卿妄意尊榮、士庶僥倖求利。分不明則志不定、治所以難也。此君子觀履之象而分別上下、使各當(dāng)其分以定民志也。
初九。素履往。無咎。
初九以陽在下、居履之初。未為物遷、率其素履以往。所謂素位而行。
可無咎也。六爻皆以陽居陰為善。初雖陽位而在下、在下能安其素、不變所守、雖未得吉、咎可無矣。
象曰。素履之往、獨(dú)行愿也。
初無應(yīng)故曰獨(dú)。獨(dú)行其志愿、不為紛華所奪。即所謂不愿乎其外也。
民有志、必辨分而始定。士有愿、則能獨(dú)行其素矣。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二變震為大涂、履道坦坦之象。剛中在下、無應(yīng)于上、幽獨(dú)守貞之象。
人之所履、未有不合道而吉者。以剛居中、道也。剛而居柔、坦也。在下無應(yīng)、幽也。坦則平易而無險(xiǎn)阻、幽則恬靜而不炫耀。又幽獨(dú)之人、多賢者之過、坦坦則不索隱行怪以驚世駭俗、宜其貞吉矣。以陽居陰、不得言正。而曰貞吉者、戒辭??制溆撵o難久、剛化為柔、故戒以惟貞吉也。此卦二五皆剛中、二貞吉而五貞厲者。二以剛居柔、五以剛居剛也。以剛居柔、所履謙下、禮之本也。故六爻唯九二盡履之道。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二有中德、在幽而貞、外物不得而亂之也。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
視不正曰眇。行不中曰跛。六三互二四為離有目象。互四五為巽有股象。兌為毀折、有眇跛之象。逼近于乾、有履虎尾之象。獨(dú)與上應(yīng)、履其尾而首應(yīng)之、有咥人象。陽主寬和、陰主肅殺。六三以一陰成卦之主、欲統(tǒng)五陽、又以兌陰變?yōu)殛枮榧兦⒂形淙藶榇缶?。六三不中不正、柔而志剛以履乾、必見傷害、故占為兇。又如剛武之人得志肆暴、必不能久也?br />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兇、位不當(dāng)也。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自以為能視、明實(shí)不足。自以為能履、行實(shí)不足。爻柔故不足、位剛故自以為能。不中不正、位之不當(dāng)。以柔居三、其志務(wù)剛。皆兇道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愬愬、畏懼之意。九四亦以不中不正履九五之剛。然以剛居柔、故有履危知戒而終得吉之象。全卦以乾為虎、此爻又以五為虎。唯五以剛居剛也。卦彖爻之三言履虎尾、而吉兇不同者。全卦以和說履乾剛之后、故不咥人亨。三以柔居剛、故咥人而兇。四以剛居柔、故畏懼而吉也。二與四皆以剛居柔、而二有坦坦之安、四有之愬愬危者。二得中而四不得中也。
象曰。愬愬終吉、志行也。
以剛居柔、謙志得行、所以終吉。志剛者不足與行、愬愬者其志得行、而人可審所履矣。時(shí)解以此爻作大臣畏慎、得君行志言。蓋初曰獨(dú)行、遠(yuǎn)君也。四曰志行、近君也。柔順以事剛決之君、得行其志也。亦是、但不必拘。
九五。夬履。貞厲。
九五以陽剛中正履帝位、而下以兌說應(yīng)之。凡事必行、無所疑礙、故有夬決其履之象。然在上者純?nèi)纹鋭?、在下者一主于悅。君驕臣諂之漸也、故雖貞亦厲。蓋在下者不患其不憂、患其不能樂。故二之履坦曰貞吉、喜之也。在上者不患其不樂?;计洳荒軕n。故五之夬履曰貞厲、戒之也。然彖辭剛中正光明、而爻辭則厲、何也。蓋以全卦言。六爻未動(dòng)、剛中正所以為善。此就九五一爻言之。且變乾為離、自恃其明、愈過于夬決。在本卦上決下說、變又上下成睽、此所以厲也。
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dāng)也。
以剛居五、正當(dāng)尊位、傷于所恃故也。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履上與小畜上皆不取本爻義。小畜取畜之極、從六四一陰來、以陰盛為兇。履取履之終、合諸爻而觀其始終、故以其旋為元吉。旋謂周旋無虧欠也。吉事有祥。祥非外來、視吾所履、則祥可考。若以此往、此旋皆無虧欠、則得大善之吉矣。又按、來注以視履為句、其旋為句。言周旋中規(guī)、折旋中矩、則履之盡善者、可以大吉也。意同本義、而解旋字更順。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人心難于有終。元吉在上、是所履至終大善、故福慶亦大也。全卦以履為禮、又取踐履為義。大抵危而能亨、乃見所履之善。剛而居柔、乃獲所履之吉。觀履之吉兇、而處世可悟矣。
泰泰卦、乾下坤上。內(nèi)陽外陰、天地氯交、萬物生成。君子進(jìn)用、世道方亨。故為泰。泰次于履。按、序卦、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蓋履得其所、乃得安舒、履所以次之以泰也。泰以中為善。故二為輔泰之臣。
五為保泰之君。皆得吉占。初為君子進(jìn)用之始。四則過中欲否之時(shí)矣。三為消長之會(huì)、猶可有為。上則極盛而衰、不免于吝矣。自有天地人物以來、蒙以教之、需以養(yǎng)之、訟以平之、師以衛(wèi)之、比以附之、畜以聚之、履以辨之、而后得泰。乃過中而否之幾伏矣。甚矣、致泰之難、保泰之不易。
雖曰天數(shù)、不可無人事也。
泰。小往大來、吉亨。
泰、通也、天地交而二氣通、故為泰。內(nèi)卦三陽、正月之卦也。陰小陽大。坤往居外、乾來居內(nèi)。以綜卦言之、有小往大來之象。占者有陽剛之德、則吉而亨也。蓋坤本在下之物、自下而上故曰往。陽本在上之物、自外而內(nèi)故曰來。往者去而來者當(dāng)時(shí)用事、故為吉亨。
彖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內(nèi)陽而外陰、內(nèi)鍵而外順、內(nèi)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天地高卑之形不可交而氣可交、交則萬物化生。君臣上下之分不可交而心可交、交則君臣同德。陰陽以氣言、順健以德言。此二句、造化之小往大來也。君子小人以類言。此三句、人事之小往大來也。內(nèi)外釋往來之義。陰陽、健順、君子小人、釋大小之義。蓋陰陽不能相無者、天地之氣。
而欲天下皆君子而無小人者、圣人之心。泰否之機(jī)歸宿于君子小人之消長、主持世運(yùn)者所當(dāng)知也。然小人必不能盡去。但使君子居中、而制其命。小人在外、不為無措。君子之氣已伸、天下已泰矣。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cái)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之道、以形氣全體言。財(cái)成、在在其過也。如氣化流行相續(xù)、圣人分之以春夏秋冬。地形廣邈交錯(cuò)、圣人限之以東西南北之類是也。天地之宜、以時(shí)勢所適言。輔相、以補(bǔ)其不及也。如春生秋殺、圣人使春耕秋斂。高燥下濕、圣人使高黍下稻之類是也。裁成輔相、皆所以左右輔助乎民。自乾坤以后、陰陽各三十畫而為泰。而泰之陰陽各三、是泰由陰陽無過不及而成。故既泰之后、裁其過、補(bǔ)其不及、所以保泰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彚。征吉。
乾初變巽、坤初變震、皆屬木。三陰三陽皆相連以上、故泰否初爻皆有拔茅茹之象。茹、根之牽連者。三陽在下、初動(dòng)則相連以進(jìn)。眾君子同德以升、泰運(yùn)初開之時(shí)。占者有陽剛之德、則往而得吉矣。初曰以其彚。
三陽欲進(jìn)而以之者在初、君子與君子為類也。四曰以其鄰。三陰欲復(fù)而以之者在四、小人與小人為類也。初曰征吉、四則否者、易為君子謀也。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君子之志在天下、不為一身。故當(dāng)泰之時(shí)、志欲上進(jìn)也。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卦內(nèi)君子而外小人。三陰在外荒穢、小人之象。九二當(dāng)保泰之任、有宜包容荒穢之象。以九合五、成坎河象。健臨之、有馮河之象。五陰在外、隔三與四、遐遠(yuǎn)之象。二應(yīng)之、不遺遐遠(yuǎn)之象。三陽朋象。二居中不偏、上應(yīng)乎五。專意事君、不立朋黨、有朋亡之象。泰欲得中。二、大臣輔泰者、當(dāng)使君子小人皆得其所。不能包荒、使小人無所容、則非中。然能包荒而無果斷、亦非中也。二以中上應(yīng)乎五、有包容之德。以剛應(yīng)柔、又有馮河之勇。遺棄疎遠(yuǎn)、使小人不得效其力、固非中。然能不遺遠(yuǎn)、而君子在近自成朋黨、亦非中也。二遠(yuǎn)應(yīng)乎五、遠(yuǎn)人在所懷。居中不倚、近者亦無可昵。剛?cè)嵯酀?jì)、無偏無黨。合四者言之、合中行之道也。然二居中、固為中行。今曰尚、則中行又指五也。五之象曰中以行愿。蓋泰欲得中、上有中行之君、下非有中行之臣、不能上輔乎五而保泰矣。故二曰尚、五曰歸、所謂上下交而志同。曰得尚、喜之之辭也。以陰爻言、五取小人。
以位言、又取君。此又不可為典要者也。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二變?yōu)殡x、有光大象。人惟心胸光明正大、故能兼容果斷、不至遺遠(yuǎn)而昵近。獨(dú)言包荒、舉一以該其余也。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fù)。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九三將過于中、泰將極而否欲來之時(shí)也。陽居內(nèi)為平、往外則為陂。
陰出外為往、返內(nèi)則為復(fù)。乾三朝乾夕惕、有艱貞象。變兌為口、食象。
天下無常平而不陂者、無常往而不反者。唯艱危其思慮、正固其施為、則可以無咎。恤、憂也。孚、理之信然者也。食、享之也。平陂往復(fù)、天運(yùn)之必至而信然者也。若以此動(dòng)其心、則不能艱貞矣。唯盡其處泰之道、而不以此為憂恤、則可以食享其福也。蓋平陂往復(fù)者、天運(yùn)所不能無。艱貞勿恤者、人事所當(dāng)自盡也。
象曰。無往不復(fù)、天地際也。
古本有無平不陂。天地際、謂陰陽交會(huì)消長之際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六四已過乎中、有泰極為否之漸。六四一陰既動(dòng)、則五上二陰同類、有翩然而下、不約而同之象。陽實(shí)陰虛、故曰不富。鄰指五上。以、四以之也。小人合謀、自外而內(nèi)。不待戒令、自然相信。君子所當(dāng)戒也。陽之升曰拔茅。以自下而上、升之難也。陰之復(fù)曰翩翩。以自上而下、復(fù)之易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shí)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失實(shí)謂陰虛也。以失實(shí)、恐不容于君子。欲傷正勢、必結(jié)于小人、乃中心所愿也。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三四五互為雷、二三四互為澤、有歸妹象。史謂湯為天乙、左傳謂紂父帝乙。姑兩存之。程傳謂帝乙始制王姬下嫁之禮、本義謂帝乙歸妹時(shí)占得此爻。今從程傳。蓋以陰居尊為泰之主、柔中虛已下應(yīng)九二。以柔中之君、倚任剛明之臣、可以保泰獲福、有帝女之貴下從其夫而受福之象。全卦三陰皆為小人。以五一爻言之、則保泰之君。不可執(zhí)一論也。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居中應(yīng)二、行其志愿、非勉強(qiáng)也。
上六。城復(fù)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坤土復(fù)反于下、有城復(fù)于隍之象。掘隍土積累以成城、如治道積累以成泰。及泰之終、將反于否如城土頹圯、復(fù)反于隍也。坤上為泰、坤下為否、以陰陽之氣言也。若言其質(zhì)、則坤土本在下之物、在上有必頹之理。
曰復(fù)者、反其初也。坤為眾、有師象。又為國土、有邑象。泰極而否、眾心已散、難以力爭。勞民傷財(cái)、必至散亂。窮守一邑、罪已下詔、收拾人心可也。然不能保邦未危、而播告之修不能及遠(yuǎn)、雖正亦可羞矣。
象曰。城復(fù)于隍、其命亂也。
命、政令也。其命先亂、故至于否、不盡關(guān)天運(yùn)也。告命、乃盡人事以治之、非付之不可為也。全卦以小往大來為義。故內(nèi)三陽屬泰、外三陰屬否。初為泰運(yùn)方開、君子并進(jìn)。二為保泰之臣。三則陰陽消長之會(huì)也。
四為過中將否之時(shí)。五為保泰之君。上則泰極為否之日也。泰以方中為幸、故二五皆能保泰。初陽始進(jìn)則可幸。四陰方動(dòng)則可憂。三陽已極則艱貞、猶可有為。上陰已復(fù)則命亂、已難于治。唯圣人保于方泰之時(shí)、而不敢自弛于泰極之日。雖天運(yùn)有所必然、而人事無時(shí)不宜自盡也。
否否卦、坤下乾上、天地不交、萬物不通、隔絕閉塞、故為否。否卦次泰。按、序卦、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通極必塞、氣化之常、否所以次泰也。否與泰反。故全彖之辭皆與泰反、而六爻大意亦然。內(nèi)三爻為否、而外三爻漸極而為泰。初為小人用事之始。二則小人得志之時(shí)。三則小人有知羞之意。四則否過中、有將泰之極。五則人君休否之事。而上則否傾為泰矣。天運(yùn)無終泰、亦無終否。此天人所以常相勝、而主持世道者、當(dāng)盡人事以回天心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閉塞也。三陰在內(nèi)、七月之卦也。匪人、非人道也。天地交而萬物生、萬物唯人最靈。不交則不生、人道絕矣。其占不利于君子之正道。
貞有何不利。但此時(shí)小人用事、不利于君子之貞。大往小來、謂陽生往居外、陰來居內(nèi)也。泰先言小往大來。而后言吉亨。否先言不利君子貞、而后言大往小來。圣人以泰歸之天、否責(zé)之人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nèi)陰而外陽、內(nèi)柔而外剛、內(nèi)小人而外君子。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無邦、謂上下隔絕、雖有邦與無邦同也。陰陽以天道言、剛?cè)嵋缘氐姥?。君子小人以人道言。泰言健順、此言剛?cè)嵴?。泰天地之氣交、故言其德。否氣既不交、則言其質(zhì)而已。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收斂其德、不形于外、以免小人之忌。象坤陰之吝、收斂于內(nèi)也。德既斂藏、人不知我、故不得以祿位榮之。象乾德之剛、遠(yuǎn)避于外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彚。貞。吉亨。
三陰在下、當(dāng)否之時(shí)、小人連類而進(jìn)、亦有拔茅茹以其彚之象。然初之惡未形、故許以貞則吉亨、欲其變?yōu)榫右?。小人茍得、故戒之以貞也?br /> 然君子小人有何定名、能貞則君子矣。易為君子謀。否乃不利君子貞之時(shí)、乃戒小人以貞。為小人謀、正為君子謀也。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泰初九應(yīng)六四。六、陰也民也。初陽志在澤民、不獨(dú)善其身、故曰志在外。否初六應(yīng)九四。九、陽也君也。初六志在愛君、不自植其黨、故曰志在君。小人以愛君為念、則不計(jì)其私、變?yōu)榫右?。大抵小人初進(jìn)、猶有君國之念。其后乃患得患失之心日勝、彌縫奔競?cè)展?。故此爻為始進(jìn)者戒之。小人君子之分、視其志而已。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否包承與泰包荒同。否對外卦三陽言。六二為得位之小人、有欲包羅群陽、而以承順取之之象。小人能如是在小人為吉道也。然大人處此、則當(dāng)身安于否而道可亨。不可以彼包承于我、而失其所守、妄意出否以求亨也。初惡未形、故不曰小人。二則直以小人稱矣。初曰吉亨、猶望反否為泰。二則否亨、遂成否矣。小人不安于否、求亨何所不至。故否亨者、大人之事、非小人之所能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三陰、小人之群也。大人妄意出否以求亨、則入于小人之群矣。身否道亨、乃不亂于其羣也。
六三。包羞。
以陰居陽、不中不正。欲包群陽、故有包羞之象。三、否之極、小人之在高位者。故亦欲包群陽。然二居柔、猶知承順乎君子。所居中正、故吉。三居剛、故不言承。所居不中正、則取羞而已。包承如彌子之于孔子、包羞則丁謂之拂鬚是也。三否已極矣。然世雖極亂、必?zé)o善類盡滅之理。
君子有否亨之道、小人亦不能盡肆其惡、猶有所包藏。且君子終有有命之時(shí)、小人亦不能無愧于心、故猶懷羞恥。以其惡未肆而知羞也、故不言兇咎之戒。
象曰。包羞、位不當(dāng)也。
小人所以包而取羞者、豈心之所甘哉。但以不中不正、所處之位不當(dāng)故耳。開小人以悔過也。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程傳以命為君命。謂九四近君、凡事必由君命、以圖濟(jì)否也。本義以命為天命。泰極而否、否極泰來。天之所命、即泰三平陂往復(fù)之義也。今從本義為優(yōu)。九四以陽居陰、不極其剛。否過中而將泰之時(shí)、有有命自天、我不致咎、疇類三陽皆可獲福之象。蓋否泰之運(yùn)皆天命也。泰變否易、故于內(nèi)卦言之。否轉(zhuǎn)為泰難、故于外卦言之。泰之三必?zé)o咎而后有福、否之四必?zé)o咎而后離祉。蓋乾坤交接之會(huì)、陰陽消長之際、必我自立于無過、而后可為福、而后可為疇類之福也。泰三平陂往復(fù)、冀其艱貞。勉君子也。
否四有命無咎、喜其獲祉。戒小人也。君子有命自天、當(dāng)否有可亨之道、否極有泰來之祉。小人之欲包君子者、不誠可羞哉。彌子謂孔子主我、孔子亦曰有命、即此意也。
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有命自天又必?zé)o咎者。人與天合、轉(zhuǎn)否為泰之志始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時(shí)之否、大人之事。占此爻者、大人遇之則吉也。然方欲休之、否未盡傾、故必常存危亡之心、乃有苞桑之固。
桑根深固。苞、叢生者、其固尤甚也。三四五互為巽木、苞桑象。巽又為繩、繫之之象。二五皆以大人言。二有德無位、故守其否而道亨。五有德有位、則能休時(shí)之否矣。二時(shí)方否、故與小人並言。五否已過、則大人獨(dú)居其位矣。然非有戒懼之心、不能為休否之事、未可盡聽之天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dāng)也。
唯有位故能休否。與二之大人否亨者、德同而位不同也。無位時(shí)不能否亨、得位未有能休否者。
上九。傾否。先否后喜。
以陽剛居否極、能傾時(shí)之否者也。不曰否傾而曰傾否、不恃天運(yùn)而貴人事也。變兌為悅、有喜象。先否后喜、先有其亡之懼、則終有傾否之喜也。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天下無終否之時(shí)、必有陽剛之才以傾之也。全卦以大往小來之義。內(nèi)三陰皆屬否、外三陽則漸為泰。初小人之惡未形、猶可不至于否。二則小人得志、否之成。三則小人知羞、否之極矣。四之有命、否已過中、有欲泰之極。五之休否、則有轉(zhuǎn)泰之事。至傾否、則否極為泰矣。泰以三陰在外為小人、而六五居尊應(yīng)二、又為保泰之主。否以三陰在內(nèi)為小人、而六二中正、可言否亨之大人。則因爻起義、不可執(zhí)一也。
同人同人、離下乾上。離一陰麗于二陽之間、其德為麗為文明、其象為火為日為電。天在上而火炎上、有同之象。上乾為天為君。下離六二一爻在離之中、居人之位。卦中上下五陽同欲二之一陰、而二五又以中正相應(yīng)、有以天同人、以君同人之義、故曰同人。同人次否。按、序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天地不交則為否、上下相同則為同人。又世既否、必與人同力乃濟(jì)、同人所以次否也。同人取其大公、不欲其狹小。大公至正、乃可以有為。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雖以二為成卦之主、然以私係而吝。反不如初之無私、猶無所咎也。三四與五爭二而不克同者。然三怯于力、不如四之反于理為得吉也。五雖為三四所隔、然終以正應(yīng)而得同。上雖免於三四之爭、然以遠(yuǎn)而終未遂同之志。合六爻而論之。欲與人同、貴于公正、又可見矣。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天火性同。二五中正德同。五陽喜陰情同。天與火、其性光明正大、其勢曠遠(yuǎn)無私、有同人于野而得亨通之象。乾性健行、同則可以濟(jì)險(xiǎn)、有利涉大川之象。內(nèi)文明而外剛健、中正有應(yīng)、君子之正道也。有利君子貞之象。同人于野、其同也大。利君子貞、其同也正。人能大同有亨之道、故大川可涉。然有所同大而未必正者矣、故又戒以正為本。占者能大公至正、則可亨而大有所為矣。又按、夫子言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卦名取比與同者何也。蓋比以一陽為眾陰所比。獨(dú)坎五一陽得正、故彖有元永貞。則其比所以為君子之周也。同人以一陰為五陽所同。唯二五之應(yīng)以正、故彖言利君子貞。其同所以為君子之和也。至兩卦六爻之中、兼正不正言之。唯正則為君子。此夫子贊易之外、又有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之說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yīng)乎乾曰同人。
柔謂六二。乾指五。此以卦體釋卦名義。
同人[文瀾本“同人”作“同人曰”]。
舊作衍文。來注謂敘述卦辭而釋之語氣。謂六二應(yīng)乾、固名同人矣。
然卦辭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者何也。起下乾行句為是。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yīng)、君子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乾行句、釋利涉大川之由。二為同人之主、應(yīng)乾固亨矣。至于利涉大川、非二所能。乃乾以剛健之天德、同乎人以涉險(xiǎn)、故曰乾行也。文明以健二句、合二體言之、釋利君子貞之意。內(nèi)文明則能燭理、明乎大同之義。
外剛健則能克己、盡乎大同之道。二五皆居中得正、內(nèi)無私心而外合天德。
凡此四者、皆君子之正道也。正者、人心所同。然君子唯以正、而天下之志已在吾心、所以利君子貞也。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天在上而火炎上、同而異、異而同也。類族者、天之生物各族殊分。
法乾之無私者。于殊分之族、而類聚其所同。異中之同也。辨物者?;鹬?、凡物畢照。法離之有辨者、于均照之物、而辨析其異。同中之異也。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兩戶為門。初變艮為門、有門象。同于門外、雖非野之可比、然亦所同者廣而無私。同人之初、未有私主。以剛在下、上無係應(yīng)。占可無咎。
象曰。出門同人、以誰咎也。
門以內(nèi)、家人也、于宗是也。門以外、天下之人也。雖未至于野、而非私昵矣。必出門而所同乃大、人自無咎之者。他卦又誰咎、有在我取禍無所歸咎者。此則謂其無私、人不得而咎之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宗、黨也。乾為諸卦之祖。離中變?yōu)榍?、有同于宗之象。六二中正、有?yīng)于上。在一卦為同之主、宜得吉占。然同之道、貴乎大公。二既專有所應(yīng)、則不能大同矣。又以陰從陽、臣妾順從之道也、故吝。易之悔自兇趨吉、吝則自吉趨兇。本以相應(yīng)為善、反以過于私暱而得吝、蓋全卦取大同之義、于爻義又示阿黨之戒也。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狹而不公、有可吝之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離為戈兵、有戎象。二三四互為巽木、有莽象。二與五為正應(yīng)。三剛而不中、欲同于二、懼五見攻。伏于下以伺五之隙、有伏戎于莽之象。三變陰互為[文瀾本“為”作“”得“]艮、有高陵象。三居下卦之上、下窺二之動(dòng)、有升其高陵之象。自三至上三爻、上無正應(yīng)、有三歲不興之象。
三欲同二、而二非正應(yīng)、則理不直。五居尊位、勢又不敵。故三年之久不敢動(dòng)。此強(qiáng)同而不得者也。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敵剛指五。安行、言上無應(yīng)必不可行。至于三歲之久、又安能行乎。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四則不中正、欲同六二而為三所隔。自三欲下取二、故有乘墉以攻之象。然以剛居柔、知二非正應(yīng)、故有自反不克攻之象。能改過可以得吉、則賢于三矣。蓋三伏于莽、自下而伺五也。四之乘墉、乘三以攻二也。三惡五之親二、故有犯上之心。四惡二之比三、故有陵下之志。然三以剛居剛。懼五之攻、屈于勢也。四以剛居柔。終不克攻、反于義也。反義、得吉道矣。此始強(qiáng)同而終能改過者也。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已乘其墉、則力非不足也、斷以義而弗克攻耳。義者、天則不可逾。
志欲攻而知義不可攻、困于心而反于法則。能改過者、所以吉也。與人同、善事也。乃三四皆有爭奪之象。四乘墉有其意、三伏莽則已見其形矣。四惡二三、所欲攻者臣。三敵五、則欲攻其君矣。涉世者不可不知。而三四有吉否之不同、又好剛強(qiáng)同者所宜戒也。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大師克相遇。
五剛中正、二柔中正、本正應(yīng)也。而為三四所隔、不得其同。然正應(yīng)者終不得而問也。隔于三四、號咷之象。五變?yōu)殡x。互三四又為兌說。又火無定體。故有先號咷而后笑之象。離為戈兵、有大師象。三四剛強(qiáng)、九五以陽剛之德勝之、故有大師以克之象。二五終為正應(yīng)、相遇之象。九五大君。三四以臣隔君、大逆也。故興大師以克強(qiáng)暴、而后遇正應(yīng)也。然人君宜與天下相孚于大同、乃不免于先號后笑。用師以克、如敵國之爭、何也。蓋以全卦言之、以大同為亨。而就二五一爻言之、終未免于私吝。故不得言吉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中、理直。故不勝其忿、先至于號咷也。直、即君子之正也。相遇必由于中直乃克。非至正、無以通天下之志也。
上九。同人于郊。無悔。
乾有郊象。居外無應(yīng)、去陰已遠(yuǎn)、物莫與同、故有同人于郊之象。野遠(yuǎn)而郊近。但野遠(yuǎn)而郊近。但野乃大眾往來之道、無人不同。郊在郭外荒僻之處、無人可同也。然無所爭、可以無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爻曰無悔、以其無爭于人喜之。夫子則以不能同于人病之。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今無人可同、則于同人之志、亦未得遂也。易卦有以此爻為主、而吉兇與彖同者。如屯之初比之五是也。有成卦在此爻而不得為主、吉兇與彖異者。則此卦之二五是也。蓋論全卦。以五陽同一陰、又二五皆中正、故有曠遠(yuǎn)無私之象。若就一爻論。則所應(yīng)既專、在我有私暱之嫌、在人有忿爭之事矣。故二吝而五不免于號咷。三四皆爭。上以遠(yuǎn)而忘志不遂。初亦以比二而僅免咎。六爻之義皆不及全彖之德。君子欲通天下之志、非大公至正不能也。
大有大有、乾下離上?;鹪谔焐稀⑵涿骷斑h(yuǎn)。萬物畢照、有盛大豐有之象。
又一陰居尊位、眾陽并應(yīng)。易以陽為大有、所有者大之義。故曰大有。大有次同人。按、序卦、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眾物所歸、所有乃大、大有所以次同人也。小畜亦一陰五陽、而曰小、此則稱大者。
小畜陰居四、欲統(tǒng)諸陽、其勢逆。大有陰居五、則位尊、以統(tǒng)諸陽、則勢順。故小畜之亨、不在六四而在上下五陽。大有之元亨、不在上下五陽而六五。五以柔居尊、而為上下所應(yīng)。合全卦、又有內(nèi)剛健外文明之德。自可大亨。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皆從五起義。初遠(yuǎn)五而有艱。二應(yīng)五而無咎。三以公而亨于五。四以謙而能承五。上以近五而獲天祐。此六爻之大略也。
大有。元亨。
大有、所有之大也?;鹪谔焐稀o所不照。一陰居尊得中、五陽宗之。
乾健離明、居尊應(yīng)天。尊位能柔、物情所與。諸爻之有、皆六五之有、豈不大哉。所有者大、則其亨亦大矣。皆治世極盛之象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yīng)之曰大有。
同人大有、一柔五剛均也。柔在下、曰得位得中曰應(yīng)乎乾而為同人。
我同乎彼、卑附于尊之辭也。柔在上、曰尊位曰大中曰上下應(yīng)而為大有。
我有其大、上統(tǒng)乎下之義也。此以卦體釋卦名義也。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yīng)乎天而時(shí)行、是以元亨。
上節(jié)自柔得尊位以下、專主六五一爻以論人君之位、能有眾陽之大。
自其德剛健以下、兼上下兩體以論人君之德、能致元亨之治也。內(nèi)剛健則克勝其私、外文明則灼見其理。上下應(yīng)之者、眾陽應(yīng)乎六五也。應(yīng)天時(shí)行者、五以柔應(yīng)乾二之剛也。天之道不外乎時(shí)而已。憲天出治、順時(shí)而行、是以大亨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yáng)善、順天休命。
凡物未見、則有無不可知。火在天上、無物不照、始見其有之大。所有既大、不可無以治之也。天命有善而無惡。君子于惡之未著者遏絕之、使不復(fù)作。善之隱者顯揚(yáng)之、使樂于為。去惡歸善、所以順天休美之命也。
謂之順者。天討有罪、吾遏之以天。天命有德、吾揚(yáng)之以天。于我無與也。
君子在上則以此治世、在下則以此治身。故本義云、反之于身、亦若是而已矣。
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害者、害我之大有也。富者怨之府。故當(dāng)大有之時(shí)、最易有害。初居下位、凡民而享大有。家肥屋潤、人或害之。離為戈兵、又以離火克乾金、有惡人傷害之象。而初陽在下、上無繫應(yīng)。未與物接、去離尚遠(yuǎn)。未涉乎害、何咎之有。然自以為匪咎、而以易心處之、反有咎矣。故必艱難其志、慎終如始、乃得無咎。蓋匪咎者、此爻之義。艱則無咎、則處此爻之道也。
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交則有害。處卑無應(yīng)、未有驕盈之失、得以無害故也。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坤為太[文瀾本“太”作“大”]輿。九二體乾而曰大車者。輿指軫之方而能載者言、車則以其全體而言。引之以馬之健、行之以輪之圜、皆乾象也。況九二以剛居柔。柔則其虛足以受、剛則其健足以行。有大車象。
上應(yīng)乎五、載上之象。如是而有所往、可以無咎、可以任重而致遠(yuǎn)也。不言吉者、處大有之時(shí)、任天下之重。分所當(dāng)然、得以無咎而已。此大臣才德兼全、足以任重者也。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車大足以任重。雖多積于中而車行不至于敗也。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亨作享。按、本義作享獻(xiàn)之享。時(shí)解因之、取大臣獻(xiàn)替之義。今按、左傳卜偃戰(zhàn)克而王享之言、作宴享之享為優(yōu)。三四五互兌為口、三變六為坎、有飲食象。九三居下之上剛而得正、有公侯之象。上有六五之居、虛中下賢、有亨于天子之象。然三變六為陰為小、又有小人弗克之象。占者得此、有剛正之德、則足以受天子之寵榮。若不然、則雖有享宴之榮、亦負(fù)素餐之愧也。此與本義稍殊、然于卦爻較切。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小人妄叨君寵、反為害也。乾金三變?yōu)閮?、亦金也。迫近離火、與初無交害者不同、故有害。
九四。匪其彭。無咎。
彭、鼓聲、以盛多之貌。即大有之大也。四變中互為震。震為鼓、有彭象。大有皆六五之有也。然以柔中居尊、而九四以剛近之。且居四陽之首、率諸陽以進(jìn)。盛多蓋彭矣。近君、聲勢不宜太盛。唯以剛居柔、雖盛大而不有其大、故有匪其彭之象。占者如是、則無咎也。
象曰。匪其彭無咎、明辨皙也。
四為離之初、有明皙之象。有盛大之勢、而無燭理之明。僭逼震主、則柔中之君有所不安矣。當(dāng)大有之時(shí)、不自有其大。非明皙者不能、故曰明辨。辨其所居之地、乃別嫌多懼之地。辨其所遇之時(shí)、乃盛極將衰之時(shí)、凡事貶損以處之、斯皙然明理見幾者矣。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六五為大有之主。離體中虛、有厥孚之象。柔中以應(yīng)九二、上下歸之、有交如之象。一變純乾、有威如之象。當(dāng)大有之時(shí)、柔中居尊、上下孚信。
然太柔、則人心玩矣。濟(jì)之以威、所以吉也。初曰交害、五曰交如者。臣有交則私、故害。君有交則虛、故吉也。三有戒辭。初二四僅得無咎。獨(dú)五言吉者。當(dāng)大有之世、盡臣道之常、僅可免咎。而君能剛?cè)醽K用、使上下泰交、則可常保其大有矣、故曰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fā)志也。
一人之信、以發(fā)上下孚信之志、所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恐人心慢易、至于無備、故威不可無也。
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大有唯六五一陰、而上下五陽從之。上九能下從六五、以陽從陰。處盛時(shí)、居高位、享自然之福、有自天祐之之象。曰天[祐曰吉曰無不利、其為福多矣。象及傳皆不言所以致福之由、故繫辭謂履信思順尚賢。蓋五之交孚、信之也。上能履之。謙退不居、思順也。志從于五、尚賢也。天助順、人助信、有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之象。時(shí)解作人君信順下賢以保有。
照繫辭傳大意而歸重于君也。大全作功成身退之耆舊賓師。就六爻合論、對五而言之也。然皆不必拘。占者得之、亦隨其所處之位以為占。大抵有剛明之德、居崇高之位、得天之祐者。而以人事言之、唯履信思順尚賢則吉也。
象曰。大有之吉、自天祐也。
上居君上、有自天象。曰自天祐之、言其非倖致也。全卦為盛世至治之象。以六五之君為主。初之無交、盛世之逸民也。上之順五、功成身退之耆舊、或在賓師之位者也。中爻三位為臣。二大臣、當(dāng)大有之任者也。
三外臣也、以公侯而受寵者也。以不中、故有戒辭。四近臣也、近于君而自抑損者也。以剛居柔、臣道之宜、故與初同無咎。五以中虛之信、孚乎上下。又一變純乾、剛以濟(jì)之。上下交應(yīng)、剛?cè)醽K用。君明臣良、故能長保其大有之盛治也。
謙謙卦、艮下坤上。內(nèi)止外順、為謙之意。山高地卑、屈而處其下、為謙之象。故曰謙也。謙次大有。按、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大則易于滿盈、道在謙損、謙所以次大有也。全彖極言謙德之亨。六爻雖以九三一陽為主、然內(nèi)三爻皆吉、外三爻皆利。蓋靜則多吉、順則多利。
六十四卦未有如謙之盡善者、君子可以知所處矣。
謙。亨。君子有終。
謙者、有而不居之義。止乎內(nèi)而順乎外、山高而處乎地之下、皆有而不居者也。他卦或有待而亨、謙則即亨。他卦始亨而未易保其終、唯謙則始雖卑而終益尊、始雖晦而終益光。蓋謙者人情所樂與、故必亨。始雖不居、終有成就、故有終。艮終萬物、亦有有終之象。程傳謂小人雖暫謙、未必能久。唯君子終身不易、是謂謙之有終也。本義謂先屈而后伸、是謂亨之有終也。然二意宜兼。蓋君子唯始終能謙、所以始終能亨。若暫時(shí)勉為謙恭、偶然倖獲通泰、皆非君子也。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jì)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氣下降、以濟(jì)萬物、天之謙也?;饷髦?、則謙之亨也。
地勢卑順、處物之下、地之謙也。其氣上行以交于天、則謙之亨也。天地猶不敢以自滿、況于人與鬼神乎。此以天地言謙之必亨。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虧盈益謙以氣言、日中則昃、月滿則缺是也。變盈流謙以形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是也。害盈福謙以理言、滿則招損、謙則受益是也。惡盈好謙以情言、滿盈取忌、退巽見推是也。四者皆出于自然而非有心、故曰道也。蓋太極之中、本無一物。事業(yè)功勞、于我何有。天地生萬物而不言所利、此天地人鬼所以皆有取于謙也。然六爻皆以三為主。三居下卦之上、有尊象。光、艮體也。三居上卦之下、有卑象、不可踰、德莫之過也。蓋人居尊而不光者有矣。謙者處尊而能下人。其德愈光。人處卑則皆得而踰之。謙者處卑、所謂我自卑而人莫我高、又孰得而踰之。君子之終、言此所以為君子有終也。不于其終觀之、則爭而得、謙而失者、蓋有之矣。惟要于究竟、然后知謙之終必亨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不言山在地中而言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蘊(yùn)其崇高也。外卑下而內(nèi)蘊(yùn)崇高、謙之象也。山之在地、高者降而下、卑者升而上。一升一降、高卑適平矣。物之多者裒取而使之寡、猶降山之高使之卑也。寡者增益而使之多、猶升地之卑而使之高也。一裒一益、而多寡適平矣。稱物平施、謂稱物之多寡而損益之、然后所施均平、而多者不偏多、寡者不偏寡也。蓋謙之為名、生于過也。物過然后知有謙。謙者使物不過、期得中而已。圣人即謙之名、使一切返于中、善用謙者也。凡大象皆於卦外教人用易之理。
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俾小大長短各得其平。非君子謙德之象、乃君子治一世、使歸于謙之象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以柔處下、有謙而又謙之象。三四五互為震木、二三四互為坎水。木在水上、涉川之象。用涉與利涉稍殊。利涉者無往不利、用涉者涉川不可爭先。用謙謙之道以涉則吉。人當(dāng)險(xiǎn)難之時(shí)、非深自屈折不足以濟(jì)、故必用謙謙以涉也。全卦以三為主、故與彖同言君子。初亦得稱君子者、蓋三在下卦之上、有勞而謙、在上之君子、尊而光者也。初在下卦之下、謙而又謙、在下之君子、卑而不可踰者也。用以涉川、則雖濟(jì)患難可矣、況平居乎。占者有其德、則常變皆吉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牧、如牛羊使之馴服也。養(yǎng)德之地、未有不基于至卑者養(yǎng)者至、則愈卑而不可踰矣。
六二。鳴謙。貞吉。
陰陽唱和為鳴。卦以三為主。三互四五為震、善鳴者也。易凡與震相應(yīng)者皆言鳴、豫初中孚二是也。故此卦二上皆言鳴謙。蓋三以勞而能謙。
故凡聞其風(fēng)者皆相從于謙、和之而鳴。言論稱述、皆自處于卑下、所謂鳴其謙也。二與三比、柔順中正、謙出于性、故有貞吉之象。此爻本義謂以謙有聞。解鳴字亦可通。但此卦[文瀾本“卦”以下有“之義當(dāng)”三字]以三為主。諸爻所解與三無涉、于取象又未見確解、意義稍淺。今按、蘇傳解之、覺于三爻意義融貫。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二所居中正、謙本于中心所自得、非由勉強(qiáng)、正與上爻對。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一陽居下之上、剛而得正、上下所歸、有勞而能謙者也。廉非難、勞而能謙為難。一陽為成卦之主、勞矣。乃不處上而處下、故有勞而能謙之象。上不疑而下不忌、自能保終而吉也。艮終萬物。三居艮之終、得其正位、故以彖辭君子有終歸之。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卦中五陰有民象。非服其勞、服其勞而能謙。所謂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duì)幑?。萬民服即有終也。
六四。無不利。撝謙。
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其占無不利矣。然功不及三而居其上、必當(dāng)發(fā)揮其謙、以示不敢自安之意。蓋勞謙者雖無忮害之心、而在四則亦有自盡之道也。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理之當(dāng)然、非過于法則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陰柔、不富之象。以柔居尊五、謙皆為之用、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
坤為眾、五變互三為離為戈兵、又有行師之象。五君位。君德不必以謙見、且謙柔之過、或不能以自立矣、故不言謙。然不自用而用人、謙之大者。
謙者不爭。然居君位而使人有不服、非稱物平施之謂矣。故為君、茍不自用而能用人、雖以之侵伐、亦無不利。蓋無害于為謙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言其侵伐非得已、非外謙而內(nèi)好勝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上與三應(yīng)、亦有鳴謙之象。坤為地為眾、有國邑征伐之象。僅可征己之邑國、不能如五之無不利也。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捎眯袔?、征邑國也。
二柔順中正故貞吉。上所居不中、特以與三應(yīng)、故亦鳴其謙、謙之實(shí)有不足矣。謙實(shí)不足、故己之邑國或叛之。然上鳴在于謙、則叛者不利。
叛者不利、則征之者利矣。以謙得人心、故利用行師。非五之位、故不能無不利、非二之中、故不能貞吉。是以鳴謙雖與二同、而未得遂其志也。
全卦以九三一陽爻為主。而五陰所處、雖有尊卑廣狹常變之不同、而由艮體之靜、皆得吉占。由坤德之順、皆得利占。則甚矣、謙德之可貴也豫豫卦、下坤上震。九四一陽為卦之主、上下群陰應(yīng)之。內(nèi)順外動(dòng)、由順以動(dòng)。無不和悅、有豫之義。又雷閉地中、動(dòng)而出地。通暢和豫、豫之象也。豫卦次謙。按、序卦、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大而能謙、則有豫樂、豫所以次謙也。然豫有三義、曰備豫曰和豫曰逸豫。知備豫、則和豫隨之。然和豫之過、則逸豫生矣。繫辭傳、重門擊檄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此備豫之意。彖象所未及也。然建侯行師、雖主人心和豫、而建藩禦侮、備豫之意隱寓其中矣。六爻唯九四之豫以和樂言。他則皆有心求豫、失豫之正而流于逸豫也。唯二以中正不溺于豫、然有先幾之識、則其知備豫可知。然則凡事宜豫而豫不可溺。此全卦之六爻之大旨也。
豫。利建侯行師。
豫兼三義。本義但以和樂言之。蓋備豫者、所以致和樂之由。而逸豫者、又和樂之過。故正解專取和樂、蓋彖意尚未他及也。震動(dòng)坤上、長子主器、有建國治民象。坤順震下、一陽統(tǒng)眾陰、有行師動(dòng)眾象。屯有震無坤、故不及行師。謙有坤無震、故不及建侯。豫兼二卦、故有此象。建侯必百姓歸心、行師必三軍用命。人心和樂、則二者利矣。
彖曰。豫、剛應(yīng)而志行。順以動(dòng)、豫。
九四一陽、上下應(yīng)之、其志得行。此以卦體言其豫也。以坤遇震、為順以動(dòng)。此以卦德言其所以致豫也。
豫、順以動(dòng)、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順理以動(dòng)、人心悅服、建侯天地而不??梢?。
天地以順動(dòng)、故日月不過而四時(shí)不忒。圣人以順動(dòng)、則刑罰清而民服。
豫之時(shí)義大矣哉。
日月之行、景長不過南陸、短不過北陸。故分至啟閉、不差其序。以順陰陽之氣而動(dòng)也。刑必當(dāng)罪、順乎民心。非一己喜怒之私、民所以服也。
時(shí)義、此時(shí)之義也。此極言而贊其大。使人涵泳言中、而推其意于言外也。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陽閉地中、奮震出地、則通暢和豫矣。先王作樂、象雷之聲、又取其和之義。殷、盛也。樂無所不用。薦上帝、配以祖考、盛之至也。周祀稷于南郊、配以祖也。祀文王于明堂、配以考也。
初六。鳴豫。兇。
陰柔在下、獨(dú)與四應(yīng)。四震善鳴、欲與倡和、有鳴象。然四大臣近君、其志大行之時(shí)。初位卑、所居不中正。小人在下、上得強(qiáng)援。當(dāng)時(shí)用事、不勝其豫??浯笞詮?、故有兇象。卦以樂豫為義、取眾心之樂也。六爻自四外皆自樂者、則逸豫之過矣、故有吉兇之異。初爻、謙上之反對。皆與震應(yīng)、故皆以鳴言。然謙者卑下自處、以聞?dòng)谌苏摺⒐湿q有利。豫者妄自張大、因人為樂者、故兇。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兇也。
窮謂滿極。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二三四互為艮、有石象。二變互三四為離、不終日而作之象。樂豫易以溺人、溺則憂矣。六爻獨(dú)二中而得正、自守之安靜、堅(jiān)確如石。靜之至、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事理之幾微、是不溺于逸豫而知備豫者也。
蓋此卦當(dāng)逸豫、以無所係應(yīng)為善。初應(yīng)四而三五比之、皆有係而溺于豫者、故為兇為悔為疾。二特立于眾陰之中、而無遲戀之意。故靜則如石之堅(jiān)、動(dòng)則有不終日之速、不失其正而得吉也。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中正者、處豫之道也。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盱、上視也。陰不中正而近于四。四為豫主。六三不中不正、希其逸樂而上視之、有盱豫致悔之象。故占者事當(dāng)速悔。若悔之遲、必至于有悔也。三質(zhì)柔而位剛、猶有能悔之象故戒之、恐其悔之遲也。蓋盱豫者溺于逸豫、遲悔則又失于猶豫矣。圣人兩言悔、始則示人以致悔之端、終則勉人以悔過之勇也。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dāng)也。
言所處不中正、與六二反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九四、卦所由以致豫者。眾陰應(yīng)之、有大有得之象。以陽居陰、不能無疑、故戒之。德陽而位陰、故五陰亦有朋象。盍、合也。簪以貫髪者。
一陽貫五陰之中、有以簪貫髪之象。四、大臣以陽剛?cè)紊鲜?、致君澤民、合天下以為豫。大有得矣。又必開誠布公。使朋類之賢俱進(jìn)、合志和衷、則可常保其豫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由已致天下于豫、可謂大行其志矣。
六五。貞疾。恒不死。
貞疾猶言痼疾。不得言正、蓋六五非正也。三四五互為坎為心病、貞疾之象。當(dāng)豫之時(shí)、以柔居尊、沈溺于豫。又乘九四之剛、事權(quán)歸四、眾心不附、處勢危矣。然以其得中、故又為恒不死之象。二五皆不言豫。六二貞吉、以中且正。當(dāng)豫之時(shí)而不為豫者、所以吉也。六五貞疾、中而不正。當(dāng)豫之時(shí)而不得豫者、雖未至于兇、亦僅矣。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以五之得中而僅得不死、則過中者、豈生道哉。以君象言之、周末之共主是也。使剛而不中、則魏之曹髦。柔而不中、則唐之僖昭矣??刹唤湓铡?br />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乘剛、故權(quán)下移。得中、故位號猶可保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以陰柔居豫極、有昏冥于豫之象。然以其動(dòng)體、又有事雖成而能有渝之象。能改過則可無咎矣。勉人以遷善也。又豫上六變則為晉。明出地上、不終昏冥。樂極哀生、有悔心之萌者、所以無咎也。然初鳴豫、即斷其兇、嚴(yán)于初以遏其惡也。上冥豫開之以無咎、恕于終以引其善也。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豫至昏冥、不可久矣、言當(dāng)速改也。全卦以九四一陽為主、與彖之樂豫同義。其他皆過于豫而至于逸豫者。爻之吉兇皆從四起義。二遠(yuǎn)于四而中正、所以吉。上雖遠(yuǎn)于四而處豫之極、又與四同震體、故為冥。初則應(yīng)四而鳴豫者也。三以比四而盱豫者也。五又以乘四而溺于豫、究不得豫者也??傊⒃ヒ吮姴灰怂?。故世道不可無豫、人心不可有豫。初兇而五疾、三悔而上渝。為國者當(dāng)如四之勿疑、守己者則當(dāng)如二之介石矣。
隨隨卦、下震上兌、震動(dòng)兌說、此動(dòng)而彼說、隨之義也。以少女從長男、隨之象也。隨卦次豫。按、序卦、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悅豫之極、物之所隨、隨所以次豫也。全彖以物隨為義。此感彼隨、可以大通、而要之于正、則隨人之意亦在其中矣。爻兼隨物為義。此動(dòng)彼說而至于隨、易于自失其身。大抵陽爻則人隨我、陰爻則我隨人。而隨人者、宜隨上、不宜隨下、爻陰位剛者猶知所隨。此三隨四所以有得、二係初則失、上無所隨則不言隨也。居上者宜為人所隨。五君位為二所隨、故貞吉。四臣位為三所隨、故貞兇。初雖陽爻而在下、故不言隨言係、而言交。此六爻之大略也隨。元亨利貞。無咎。
隨、從也、隨者、我有以致物、而物自隨乎我。故占當(dāng)?shù)么蠛?、然必利於正、乃得無咎。若不正、則雖亨而不免于咎矣。按、左傳穆姜之言、以隨四德與乾同。雖非本旨、然所論深合利貞無咎大意[文瀾本“意”作“義”]。諸卦中屯臨無妄革皆言元亨利貞。獨(dú)隨係以無咎。蓋動(dòng)而說、易至于不正而有咎、故示戒辭。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dòng)而說、隨。
按、本義謂以卦變卦體釋卦名義。謂自困卦九來居初、自噬嗑九來居五、自未濟(jì)來兼此二變。皆剛來下柔也。今按、來注但以綜卦言之。隨蠱相綜、雜卦原對言之。隨以蠱之艮反兌居上、巽反震居下、是剛來下柔也。
以后凡言卦變者、皆從綜卦。
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shí)。
王注程傳皆作隨時(shí)。謂隨時(shí)得正、則天下皆隨其時(shí)也。本義作隨之。
意尤順。蓋論全卦之義、重我有以致物之隨也。
隨時(shí)之義大矣哉。
依本義作隨之時(shí)義。尤順。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雷二月出地、八月入地。澤亦地也。又兌正秋、八月正兌之時(shí)。震下兌上、有雷入地中之象。君子取之。及向昏晦、則居內(nèi)休息。造化有晝有夜、人生有作有息。人心有感有寂、有動(dòng)有靜。此造化之自然、亦人事之當(dāng)然也。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初九以陽為震之主、有官守之象。居下無隨我者、剛體非隨人者。然初動(dòng)體、則改其常矣。故為有渝之象。陽居陽位得正、有貞吉之象。前臨陰偶、二三四互為艮、有出門之象。與四同德、不言隨而言交、有交有功之象。初九、卦之所以為隨者。雖人無隨我、我未隨人、而震動(dòng)之體體已渝其常矣。然居正得吉。出門交四同德、不繫私暱正。不必言隨人、而自有功也。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交不失其正、則有功也。人雖未隨我、我亦不隨人、以陽剛得正故也。
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初陽在下而近、以在下有小子象。五陽正應(yīng)而遠(yuǎn)、以君位有丈夫象。
二與五正應(yīng)、宜得所隨矣。然當(dāng)隨之時(shí)、以陰爻陰位為過于柔。不能自守以待正應(yīng)、而係于初、有係小子失丈夫之象。人隨我為隨、我隨人為係。
曰失、惜之也。
象曰。係小子、弗兼與也。
係此失彼、不能兼也。
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九四陽爻、亦有丈夫之象。小子亦謂初也。三近係四而遠(yuǎn)于初、有係丈夫失小子之象。四陽當(dāng)任、三則以陰隨之、有求而必得之象。三言係又言隨者、三有得、猶可言隨也。三不中正、宜失所隨矣。然以居剛稍知自主、勝于二之過柔、故猶知係四而不係初、而有得也。然六居三不正、九居四亦不正也。以不正相比、至于求而有得、不可言矣、故戒之居貞則利。
初九以陽居陽、故得貞吉。六三以陰居陽、故示以居貞而不得言吉也。
象曰。係丈夫、志舍下也。
舍初之在下者也。
九四。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四以剛居上之下、與五同德而三係之、有得人之隨之象。然勢陵于五、有雖正亦兇之象。變則為坎、有有孚之象?;ト轸?、有光明之象。
卦中三陰三陽、陰宜隨陽。初以在下不足為人所隨、故但言交。四與五同德、故人隨之。然四大臣之位、上有剛德之君。雖君信民歸、隨皆有獲。
然使恩威不自五出、雖正亦有震偪之兇矣。故必中有孚誠、動(dòng)皆合道、使心跡光明、君民共諒、乃得無咎也。豫隨九四皆大臣之位、豫有得不言兇、而隨四之有獲言兇者。蓋豫卦一陽五陰、卦之所以隨者在四。五又以柔居其上、四志可行。故戒不在臣而在君、五之所以貞疾也。隨卦三陰三陽、卦能得隨之中正者在五。四偪于五而得人心、未必上安而下從之也。故戒不在君而在臣、四之所以貞兇也。然豫四曰勿疑、隨四曰有孚。居危疑之地、無論其吉與兇、宜以至誠自將則一也。
象曰。隨有獲、其義兇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有獲豈必皆兇。有致兇之理、故曰其義兇也。有孚在道、以有明哲之功也。爻曰以明、言以此明其心跡也。傳曰明功、言有明哲之功、則不為利欲所昏、而心跡自光明也。
九五。孚于嘉。吉。
九五陽剛中正、得眾爻之隨、隨之主也。然所應(yīng)唯在中正之二、是信于善者也、故有孚于嘉之象。而占則吉也。四五皆以陽居三上二陰之中。
陽內(nèi)陰外、有中實(shí)之象、故皆曰孚。然四之孕、戒之也、欲其孚于五也。
五之孚、喜之也、喜其孚于二也。大亨貞無咎而天下從之、五足當(dāng)之矣。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五與二皆正中、故謂孚于嘉也。然以二之正中、在五謂之嘉、在二反有失者。蓋隨之為義、貴我致人之隨、而不欲徒隨于人。隨人者有陽剛之德、猶可自主。若一于陰柔、則係于近而失正應(yīng)之可隨者矣。故五孚于二、則有君臣同德之象。而二之係初、則有背公植黨之戒也。
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上六以柔居柔、處隨之極、有拘係又維之之象。兌為西為巫。二三四互為艮為山。一變純乾為王、有王亨于西山之象。程傳以王為太王、亨作亨通之亨、指太王遷岐之事。謂其得民心也。本義以亨為祭享之享。今從本義、而王宜作太王。蓋六爻之義、陰宜隨陽、下宜隨上。上勢居最上無所隨、而質(zhì)柔又不足以致人之隨。居五之上而非天子之位、與三非正應(yīng)而兩陰同德、有固結(jié)于幽陰之象。太王避狄、去豳遷岐、我非隨人、而人之隨我者亦未廣。然誠敬以享于山川、有固結(jié)維係之意。人心從此而集、天命從此而基。占者得此、則其象亦如是也。
象曰。拘係之、上窮也。
處隨之極故也。全卦物來隨我、我往隨物、皆貴于正。然此動(dòng)彼說而至于隨、易于失身、尤以陽剛為貴。故諸爻吉兇得失別為一例、唯陽爻能為物所隨。五有陽剛之德、又居君位、當(dāng)為物所隨者、故吉。四居三之上、有大臣之象、故三係之有得。而在四有偪五之嫌、竟受人之隨、則又不免于貞兇矣。初雖陽爻、為隨之主而在下位、以在下則不應(yīng)為人所隨。然以陽爻為隨之主、則不肯上係于人、又不能安靜以處、故不言隨不言係、而言交。陽居陽位、故交而有功也。三陰爻皆隨物者、則不言隨而言係。然隨居陰位者柔而無主、故二以舍五係初而失。陰居陽位稍知自立、故三以舍初係四而得。至上以隨之極、陰爻陰位、所應(yīng)又陰、則固結(jié)之極。然不可以人道言矣、故為享于鬼神之象。蓋他卦六爻以相應(yīng)為善、此則又貴其自處之能剛。他卦陰爻亦以得正為善、此則又不欲其過柔而失主。蓋當(dāng)隨之時(shí)、義當(dāng)如是。隨之喜剛、亦猶履之善柔、故曰觀彖辭則思過半矣。
蠱蠱卦、巽下艮上。按、左氏、風(fēng)落山、女惑男。以長女下于少男、惑亂其情、蠱之象也。風(fēng)遇山而回、物皆撓亂、亦有事之象。本義謂上茍止而下卑巽、彼此怠緩、積弊致蠱。謂之蠱者、壞極而有事也。文從蟲從皿。
聚蟲皿中、使自壞爛、蠱之義也。然卦中兼治蠱意。治蠱而曰蠱、猶治亂而曰亂也。蠱卦次隨。按、序卦、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喜悅隨人、過中失正、則蠱惑壞亂之事自此起、蠱所以次隨也。全彖謂蠱治則亂極復(fù)治。而治蠱之道、有取于更新丁寧。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五為治蠱之君、下四爻為治蠱之臣、而上則為事外之臣。事外者、理亂不關(guān)、故不言蠱。
余皆治蠱者。而蠱為前人已壞之緒、故又以子道言之。治蠱以剛?cè)嵯酀?jì)為善。
初爻柔位剛故無咎。二爻剛位柔故得中。三爻位俱剛故有悔。四爻位俱柔故未得。五亦以爻柔位剛、居中有應(yīng)、故用譽(yù)。而五之一爻、自處則為子、二視之為母、上視之又為君。則其取象屢遷、不可為典要者也。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蠱、本義謂壞極而有事也。壞極為蠱、有事則兼治蠱意。亂極當(dāng)治、有元亨象。治蠱必勇往以求必濟(jì)、中互震木在兌澤之上、有利涉大川象。
然治蠱宜勇、亦須有道以治之。甲、日之始、事之端。先甲三日為辛。后甲三日為丁。前事已壞、取先甲三日之辛以更新之、不使至于大壞。后事方新、取后甲三日之丁以丁寧之、不使至于速壞。此治蠱而致亨之道也。
先甲后甲、按、本義及舊解皆同、于理固順。而蠱取甲、巽取庚、未見著落。來注照圓圖、但取艮巽二卦之義、亦未見的確。今按、蘇傳所解與本義異、而似可存。按、蘇傳、蠱之與巽。一也。上下相順與下順而上止為媮、一也。而巽之所以不為蠱者、有九五以干之、而蠱無是也。故蠱之彖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終則有始。而巽之九五曰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陽生于子盡于巳、陰生于午盡于亥。陽為君子、君子為治。
陰為小人、小人為亂。夫一日十二干、相值支五干六而后終[蘇氏易傳“終”作“復(fù)”]、世未有不知者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世所謂六甲也。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世所謂六庚也。甲庚之先后、陰陽相反、故易取此以寄治亂之勢也。先甲三日、子戌申也。申盡于巳而陽盈。盈將生陰、治將生亂、故受之以后甲。后甲三日、午辰寅。寅盡于亥、然后陰極陽生。蠱無九五以干之、則其治亂、皆極其自然之勢。勢窮而后變、故曰終則有始、天行也。巽則不然。雖失之、后必有以起之。譬之于庚。先庚三日、午辰寅也。后庚三日、子戌申也。庚之所后、甲之所先。故先庚三日盡于亥、后庚三日盡于巳。先陰后陽、先亂后治、故曰無初有終、曰吉。不言于彖而言于九五、明此九五之功、非巽之功也。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剛上柔下以卦體言、艮剛居上、巽柔居下也。以卦綜言、反隨之震上為艮、兌下為巽也。上太剛則情不下接、下太柔則情難上達(dá)。上下不交以致蠱也。巽而止以卦德言、則下卑巽而上茍止、皆積弊以致蠱者也。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他解以巽而止為治蠱者、非。蓋下卑巽而上茍止、乃致蠱之由、非所以治蠱。治蠱意當(dāng)于此節(jié)言之。既蠱又言元亨、亂極復(fù)治之象也。曰往有事而不言有功者。當(dāng)蠱之時(shí)、宜有事以濟(jì)險(xiǎn)、不可以無事視之。若巽懦而止、則終蠱而不能元亨矣。甲者十日之始。亂之終、治之始、天運(yùn)之行如是。治蠱者終前事、始后事。一番更新、一番丁寧、亦如天之行也。
象曰。山下有風(fēng)、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山下有風(fēng)、物壞而有事矣。治己治人事之大者。風(fēng)在內(nèi)而能振動(dòng)外物、則象之以振動(dòng)其民。山在外而能涵育內(nèi)氣、則象之以涵育其德。振者、作興人之善、新民之事。育者、培養(yǎng)己之善、明德之事。易言育德、多取于山、故蒙亦言育德。而巽之申命行事、亦振民之意。當(dāng)蠱之時(shí)、風(fēng)俗敗壞、由民之不新、民之不新、由己德之不明。故必有以振作聳動(dòng)其民、而在己宜進(jìn)德不已。此皆所以治蠱也。
初六。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干、木之干、枝葉所附以立者。以身任其事而不敢避、故曰干。中互震木、下巽木、有干之象。蠱之災(zāi)非一日之故、必世而后見、故皆以父子言之。明父養(yǎng)其疾、至子而發(fā)也。子能干之、克蓋前愆、則振飭而興起矣。
初六以陰在下、所應(yīng)又柔、似不足以治蠱者。然以其時(shí)言之。在蠱之初、蠱未深而事易濟(jì)。且質(zhì)柔而位剛。故有子能治蠱、考得無咎之象。質(zhì)柔位剛、子專父事、有厲象。知危而戒、終承己志、有終吉之象。
象曰。干父之蠱、意承考也。
不承其事而承其意、所謂善繼人之志者也。
九二。干母之蠱、不可貞。
母指六五也。艮止于上、巽順于下。無為而尊于上者、父道也。服勞而順于下者、子道也。故五爻皆言干父之蠱、取艮之上爻為父也。二獨(dú)與五應(yīng)。五雖艮體而質(zhì)柔、故有母象。在五自處亦為子、自二親五則為母。
此又取象之變、不可為典要者也。九二剛中上應(yīng)六五、有子干母蠱則得中之象。以剛承柔而治其壞、故又戒以不可堅(jiān)貞、言當(dāng)巽以入之也。貞者事之干。而曰不可貞、非不可正也、不可固執(zhí)以為正也。母性多柔暗。以二之剛承[文瀾本“承”作“成”]五之柔、固守其正、或至傷恩害義。必巽以入之、乃得中也。若以君臣論、則周公之事成王、成王有過遇撻伯禽、亦此意也。
象曰。干母之蠱、得中道也。
九二以剛居柔、在下卦之中、有中道之象。得中道而以柔濟(jì)剛、善于干母之蠱者也。
九三。干父之蠱。小有晦。無大咎。
過則不中、故有小悔。巽體得正、故無大咎。
象曰。干父之蠱、終無咎也。
爻言無大咎、宜不免于小咎。而傳謂終無咎者、幸之也。以九居三剛之至、君之諍臣、父之諍子、不使君父陷于不義者也。蓋干蠱之道、以剛?cè)嵯酀?jì)為善。故初六六五之柔而居剛、九二之剛而居柔、皆可干蠱。不則與其為六四之裕而吝、不若九三之悔而無咎。裕而吝者、由吉而趨兇。悔而無咎、則自兇而趨吉也。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以陰居陰、不能有為、有寬裕以治蠱之象。如是則蠱將日深、往則見吝矣。蓋目前雖可茍安、如是以往、必致吝也。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目前以為得矣、循此以往、未為得也。欲人急于改圖也。
六五。干父之蠱。用譽(yù)。
二以五為母、謂以柔居尊也。然五之上有上、則五又有子道、若繼世之君也。用譽(yù)、用陽剛之臣以致譽(yù)也。五柔中居尊、九二承之以德、能用陽剛之臣以干父之蠱者、可以致聞譽(yù)矣。譬若周宣王之用仲山甫召穆公、能用良臣而干蠱有譽(yù)者也。
象曰。干父用譽(yù)、承以德也。
二承以剛中之德。德在臣、譽(yù)在君、上下一德矣。故不見前人之蠱。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陽剛居上、在事之外、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象。初至五皆言蠱、此不言蠱者。上九蠱之終。事之壞者、六五干之已畢、則亂極而治之時(shí)矣。
故不言蠱也。初至五皆言父子、不及君臣者。臣之事君、猶子事父母。當(dāng)蠱之時(shí)、身在事中、必視國事如家事乃可。故言父子、而君臣之道在其中矣。上九言不事王侯、又不言父子者。于父母無可諉之事、無一日可離之時(shí)。君臣以義合者也、則當(dāng)以其位與時(shí)論之。身在其位則盡力以干、如子事父母、不以為汙。不在其位、則超然遠(yuǎn)引。不事王侯、而不以為傲。時(shí)當(dāng)艱難則鞠躬盡瘁、不避險(xiǎn)患、不以為勞。世已昇平則功成身退、辭榮謝寵而不以為矯。上九者、無位之逸民、功成身退之耆舊也。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潔身高尚如子陵、功成身退如范蠡。其事高、其志可為法則矣。全卦名蠱而皆言治蠱。蠱之可亨、猶否極則泰。雖天運(yùn)自然、而人事宜盡。所以有取于更新丁寧、以為致亨之道。家事國事皆有蠱、為子為臣無異道、總以剛?cè)嵯酀?jì)為善。然與其柔而致吝、又不若剛而免咎、圣人望人之意切矣。
周易淺述卷二欽定四庫全書周易淺述卷三翰林院編修陳夢雷撰臨臨卦、兌下坤上。澤上有地、岸臨于水、相臨最切。又有進(jìn)而侵凌之義。二陽侵其長以逼于陰。故曰臨也。臨卦次蠱。按、序卦、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可大之業(yè)、由事而生。二陽方長、陰小陽大、陽氣將盛。是謂可大。臨所以次蠱也、全彖以陽長為亨、而以陰生為戒、亦扶陽抑陰之意。六爻以二陽偏臨四陰。二當(dāng)任而初不當(dāng)任、故以二為臨之主。上四陰皆受陽之臨者。三不中正、迫陽而應(yīng)非正之上、故無利。
四五皆應(yīng)陽、上附五而厚于二、故皆吉也。而三曰甘臨、四至臨、五知臨、上敦臨、又有上臨下、柔凌剛之義。雜卦云、臨觀之義、或與或求、言彼此相與為臨也。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兇。
臨、本義謂進(jìn)而凌逼于物。言凡逼近者為臨、不專居上臨下之意也。
二陽侵長以逼于陰、故為臨。而卦中上下彼此又互有相臨之象。于一歲中為十二月之卦也。下說上順、九二剛中、上應(yīng)六五、故占者大亨而利于正也。又按、元亨利貞者、乾道之變化。陽長之卦、獨(dú)臨與乾同者。易道貴中。二陽方主于中、乾之體用全備于此。故四德咸歸之也。八月有兇、戒辭。何氏以建子至建未為八月。褚氏以建寅至建酉為八月??资蠐?jù)王注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以建申為八月。按、大全不言建申。隆山李氏主建酉為觀卦。謂當(dāng)自臨數(shù)、不當(dāng)自復(fù)數(shù)也。本義主建未為遯卦。謂文王作卦時(shí)、只就周正紀(jì)之也。今按、文王作卦在紂之時(shí)、未用周正、正朔之說可不必拘。以陰陽消長之?dāng)?shù)論之、當(dāng)自復(fù)數(shù)至遯為是。蓋否卦陰陽各半、觀卦四陰勝陽、其兇不待言矣。今曰有兇者、亦將盛之辭也。于二陽方盛之時(shí)、即為二陰方盛之慮、圣人防微杜漸之意也。不然則凡陽盛之卦、八月皆有陰盛之時(shí)、何獨(dú)于臨言有兇哉。又按、復(fù)言亨而此言元亨、復(fù)不言利貞而此言利貞。蓋復(fù)初陽未盛、至臨則大矣。復(fù)陽之萌、無有不善。臨則陽盛、易于肆矣。此圣人所以于臨獨(dú)有戒辭也。
彖曰。臨、剛浸而長。
此以卦體釋卦名也。爻辭上下皆有相臨之意、此獨(dú)取以陽臨陰。浸長內(nèi)兼二意、有漸長不驟之意、又有方來未艾之意。
說而順、剛中而應(yīng)。
內(nèi)卦說、則陽之進(jìn)也不逼內(nèi)、不激于意氣矣。外卦順、則陰之從也不逆外、皆中于機(jī)宜矣。此以卦德言卦之善也。九二剛中、在我有強(qiáng)毅之才。
應(yīng)五柔中、在上有知人之主。此以卦體言卦之善也。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剛長而說順、大亨也。剛中應(yīng)柔中、以正也。剛長之時(shí)其善如此。以之臨人臨事臨天下、莫不大亨。而必以正者、天道宜然也。天道扶陽而抑陰、黜邪而崇正者也。
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言二陽方盛之時(shí)、然至八月為遯、則陽之消亦不久矣。此雖天運(yùn)之自然、而君子所當(dāng)戒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不曰地下有澤、而曰澤上有地、主澤之二陽而言也。地臨于澤、上臨下也。二者皆臨下之事。教思無窮、澤潤地之象也。容保民無疆、地容澤之象也。不徒曰教、而曰教思、其意念如澤之深。不徒曰保、而曰容保、其度量如地之廣。
初九。咸臨。貞吉。
按、王注及程傳皆以咸作感之義。本義以咸臨作徧臨、謂以二陽徧臨四陰也。從王注程傳為順、而徧臨意可兼。蓋咸者無心之感。二陽在上、無為而天下化、所以為觀。二陽在下、無心而天下應(yīng)、所以為咸。初以正、二以中、我中正而天下自應(yīng)、故皆曰咸。初二兩爻與四五正應(yīng)、皆有咸臨之象。初以剛居初得正、有貞吉之象。四、大臣之位。無所感而臨、則不獲乎上。然自處不正、所應(yīng)非正、亦枉道狥人者矣。唯剛而得正、所應(yīng)又正、故曰咸臨貞吉也。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自處以正、所應(yīng)又正、則得以行其正道矣。時(shí)解以此爻作君子臨小人以正。陰雖小人、然爻中未有此象。
九二。咸臨。吉無不利。
二應(yīng)于五、上有中正之君。既見信任、得行其志、故有吉無不利之象。
此爻為臨之主。蓋陽在初猶微、至此乃盛。初之咸臨、謂與二協(xié)力以為臨也。二之咸臨、謂率初同往以為臨也。
象曰。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九二以剛居柔、非茍且以取悅于上者、有未順命之象。五順體而二說之、疑以茍從取悅矣。然剛而得中、以此為五所信任、非茍將順君命以取容者也。本義于此爻傳云未詳。今從此解、得圣人教人以道事君之意、然爻中亦實(shí)有此象也。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卦以陰陽相臨為臨。三陰柔說體、逼近二陽、而與上非正應(yīng)。坤土味甘、變兌為口舌、無實(shí)心相接、但以甘說臨人之象。不中不正、下乘二陽、上無正應(yīng)、有無攸利之象。二陽上逼、互卦得震、有憂懼之象。一變?yōu)榍樘?、有無咎之象。蓋在上以甘說臨人、固無所利、然知憂懼自改、則咎可無。若小人在上、知君子非可以甘言要結(jié)、能改過以合乎剛正、則咎自可無矣。
象曰。甘臨、位不當(dāng)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位不當(dāng)、不中正也。始雖有咎而后可無、其咎不長也。
六四。至臨無咎。
以陰居陰、處得其位、與三之不當(dāng)者異。下應(yīng)初九、應(yīng)得其正、與三之乘陽者異。又坤兌之交、地澤相比、相臨之切至者也。至、非至極之謂、言誠意以相與也。故無咎。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dāng)也。
言位之當(dāng)、而正應(yīng)之意在其中矣。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五變坎為通、知之象。以柔居中、下應(yīng)九二、不自用而用人、知之事也。自用其知者其知小、不自用而用人者其知大。以此臨下、乃大君之所宜、吉之道也。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中者、天理之當(dāng)然、非出于矯飾也。
上六。敦臨。吉無咎。
上六居地之上畫、爻本坤土、又變艮土、有積累至于極厚之象。舊說以上最遠(yuǎn)于陽、不敢以柔臨剛、厚之至也。以厚接物、未有不安者。故厚敦[文瀾本“厚敦”作“敦厚”]于臨、乃吉而無咎之道也。然按、象傳、志在內(nèi)、則非不敢臨之意。按、蘇傳、六五既已應(yīng)九二矣、上六又從而附益之、謂之敦臨。復(fù)之六四已應(yīng)初九矣、六五又從而附益之、謂之敦復(fù)。
此說解敦字為切。言附五以加厚于二也。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nèi)也。
上六與九二非正應(yīng)、而志在于九二之陽。附五以相臨、厚之至也。上以志在陽為吉、三以志在上而無利可知矣。卦義以陽臨陰、而六爻自三以上陰亦臨陽。陽氣方升、陽臨陰、在所宜、故皆吉。陰上陽下、雖有以上臨下之勢、而嫌其逼于陽、故獨(dú)于三爻無利。上以遠(yuǎn)于陽而志在陽、反得吉。至四之無咎、五之吉、則又皆應(yīng)于陽者。陽氣方盛、勢正上進(jìn)、吉多兇少、圣人言外扶陽抑陰之意又可見矣。
觀觀卦、下坤上巽。風(fēng)行地上、徧觸乎物、有自上觀下之義、則為去聲之觀。二陽在上、四陰所仰、有自下觀上之義、則為平聲之觀。全彖取以上示下之義、故卦名取去聲之觀也。觀卦次臨。按、序卦、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觀所以次臨也。彖取上觀下之義。在上者致其潔清、不輕自用、民自信而仰之。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四陰自下仰觀二陽。然上不得位、故以五為觀之主。而下四陰則近者吉而遠(yuǎn)者兇。四觀光而三進(jìn)退、二利女而初則吝矣。蓋臨卦二陽在下、進(jìn)而凌陰、故陰欲遠(yuǎn)陽。觀卦二陽在上、陰自下仰、故陰欲近陽。此又扶陽抑陰之微意也。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觀者、以中正示人、為人所仰也。盥者、將祭而潔手。薦奉酒食以祭也。顒若、尊敬之貌。盥者無不薦。盥時(shí)誠意精專、薦亦未至于懈。今云盥而不薦者、風(fēng)行地上、萬物肅清、然無形可見、有盥而不薦之象。然氣之所至、自然鼓動(dòng)萬物、有孚而顒若之象。圣人潔清自治、恭己無為。不待政教號令之行、而羣下信而仰之、莫不整肅。猶祭者方盥手於洗、誠意精專。不待牲牢酒食之陳、而精誠使人皆肅然生敬也。又按、大壯則取四陽之盛、觀則不言四陰之盛、反取二陽在上為四陰所仰、則又圣人扶陽抑陰之意也。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陽為大、故曰大觀。在上以位言。順巽中正以德言。中正指九五也。
有位無德、有德無位、皆不足以觀天下。順則心于理無所乖、巽則事于理無所拂。具順巽之德[文瀾本“順巽之德”作“巽順之美德”]、以我之中正、觀天下之不中正者。此節(jié)以卦體卦德釋名義也。
觀、盥而不薦、有孚颙若、下觀而化也。
非有意于感人、而觀者自化也。此釋卦辭也。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shí)不忒。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
神者、無形與聲、而妙不可測。天運(yùn)自然、四時(shí)不忒。天之所以為觀、神道也。圣人亦不俟號令政教之煩、使天下自服。圣人之所以為觀、以天之神道設(shè)教也。不薦之孚、圣人之神道也。猶中庸之篤恭而天下平、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也。此因卦辭而極言之。
象曰。風(fēng)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shè)教。
風(fēng)行地上、徧觸萬物、有周觀之象。先王體之、省方以觀民風(fēng)而設(shè)教。
如國奢示儉、國儉示禮之類是也。坤為土、有土有民。省方觀民坤之象。
巽以申命。設(shè)教巽之象。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卦以觀示為義、據(jù)九五為主也。爻以觀瞻為義、皆觀乎九五也。初六陽位而陰爻、陽則男而陰則稚、又居卦之下。如未有知識之童子、不能遠(yuǎn)見、有童觀之象。小人無咎而君子則吝者。蓋下民日用而不知、乃其常也。
君子不著不察、則可羞矣。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小人之常也。
六二。闚觀。利女貞。
六二質(zhì)柔位陰、女子之象、自內(nèi)窺外。雖與五為應(yīng)、而為三四所隔。
三四五互為艮、有自門內(nèi)闚視、所見者小、不見其全之象。此女子之正道也。
象曰。闚觀女貞、亦可丑也。
在丈夫則可丑矣。
六三。觀我生。進(jìn)退。
諸爻皆觀乎五、故三上不取相應(yīng)之義。我生、我之所行也。六三隔四、不能觀國。居下之上、可進(jìn)可退。故不觀九五、而觀己之所行、可否何如、以為進(jìn)退、量己而后入官者也。他卦居中多吉、三不中多兇。此獨(dú)以觀之遠(yuǎn)近取義、故四最善而三次之。
象曰。觀我生進(jìn)退、未失道也。
進(jìn)退合宜、未失其常道也。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六四下互坤土、有國象?;ノ鍨轸?、近陽爻、有光明象。五為君王象。
四承五最近、而柔順得正、賓于王之象。其占利于朝覲仕進(jìn)也。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士不茍進(jìn)、君以賓禮待臣、有非常之遇矣、故其志尚樂于進(jìn)用也。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下四陰仰而觀之、君子之道也。然必返而自觀我之所行、果合于君子、乃得無咎。蓋觀本四陰侵陽之卦、故有危詞。
茍我之所行不足以觀示四方、反有咎矣。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人君有臨民之責(zé)。而曰觀我生、非置民而不問也。王者通天下為一身。
觀我所行之善否、即可以知民之善否矣。觀我、正所以觀民也。本義又當(dāng)觀民德之善否。似作言外補(bǔ)意、稍緩。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上九以陽剛居尊位之上、亦為下所觀瞻、若賓師之位也。故亦當(dāng)反觀己之所行、求免于咎也。曰其生者、上無位、不當(dāng)事任。避九五、不得稱我也。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自省其身、未得自安、故曰未平、不敢以不居其位而晏然不自省也。
觀為陰盛之卦。而九五陽剛得位、故有可以觀示下民之象。然高位為眾所仰、非可易居、而陰盛亦多戒懼、故五僅無咎而上志未平也。四陰觀在上之陽。位高則所觀者大、卑下則所觀者狹。此四觀光、三進(jìn)退、而初二則羞吝也。
噬嗑噬嗑、下震上離。噬、齧也。嗑、合也。口中有物間之、必齧而后合。
卦上下兩陽而中虛、頤口之象。九四一陽間于其中、必齧之而后合、故為噬嗑。噬嗑次觀。按、序卦、可觀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既有可觀、然后有來合者、噬嗑所以次觀也??谟形镩g之、必噬而后合。天下有強(qiáng)梗讒邪間之、亦必治之以法而后治成。又火為明、雷為震、皆有當(dāng)于治獄之道、故全卦皆以治獄之事言之。六爻則初上無位、為受刑之人。中四爻為用刑之官。大抵以爻位之剛?cè)嵴撌芍y易、要?dú)w于能謹(jǐn)。
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噬嗑。亨。利用獄。
上下兩陽而中虛、口之象。天下之物、中有所間則不通。齧之而合則通矣、故有亨象。此概論天下之事、用獄則噬嗑中之一事也。天地生物、有為造物之梗者、必用雷電擊搏之。圣人治天下、有為民之梗者、必用刑獄懲治之。上離電之明、所以察獄也。下震雷之威、所以決獄也。六五以柔居中、有威與明而得中者也、故有利用獄之象。又相噬以求合、教化之衰也、故但利用獄。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上下兩陽頤象、中一陽有物象。此以卦體釋卦名義、所謂近取諸身者也。
噬嗑而亨、剛?cè)岱?、?dòng)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dāng)位、利用獄也。
噬之而嗑、乃得亨通。以治道論、寇盜作梗。以倫紀(jì)論、讒邪作梗。
治而去之則合矣。彖傳增而字、所謂以卦名釋卦辭也。三陰三陽、剛?cè)峋帧⒋艘载泽w釋卦辭也。下動(dòng)而上明、言夫嗑以前、以噬而致亨。雷震電耀相須並見、曰合而章。言既噬之后、以嗑而致亨。所謂以卦德二象釋卦辭也。此以上皆釋噬嗑之亨也。柔得中句。本義謂爻變自益卦六四上行于五而得其中。然與得中上行不合。今依卦綜、賁之離二本得中、今上行于五、為是以柔居五、為不當(dāng)位。然剛?cè)嵯酀?jì)、治獄所宜、此以卦綜釋卦辭也。此二語釋利用獄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勅法。
雷電當(dāng)作電雷。明者、辨別精審之意。象電之明、所以示民而使之知避也。勅者、整飭嚴(yán)整之意。象雷之威、所以防民而使之知畏也。罰者、一時(shí)所用之法。法者、平日所定之罰。明罰勅法猶不知戒、不得已乃有豐之折獄致刑。
初九。履校滅趾。無咎。
初上受刑之象、中四爻用刑之象。校、足械也。屨校者、校其足如納屨然。趾所以行。滅其趾、遮沒其趾使不得行、受刑之小者也。震為足、初應(yīng)四。三四五互為坎為桎梏。初爻最下、故有屨校之象。震變坤、不見其足、滅趾之象。罪小而受薄刑、小懲可以大誡、故無咎也。
象曰。履校滅趾、不行也。
震主動(dòng)、變坤則靜。不敢妄動(dòng)、不進(jìn)于惡矣。
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中四爻言用刑之人、皆取食物為象。膚、豕腹下柔軟無骨之肉、噬而易嗑者、滅鼻、深入至沒其鼻也。六二陰柔中正、聽斷得理、噬之最易合者。二三四互艮為鼻。二變則為離、故有深沒其鼻之象。蓋以乘初之剛、以柔治剛、深痛治之、不至于有咎也。此解照程傳。按、本義謂傷滅其鼻、占者雖傷而終無咎。然噬膚無傷鼻之理、不如程傳之順。
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噬膚至于滅鼻、疑于深矣。所以無咎者、以乘剛故也。蓋在下有強(qiáng)梗之人、恐過柔以治之則廢。故深嚴(yán)而得宜、乃得其中也。
六三。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
臘肉、小獸全體骨而乾之者、堅(jiān)韌之物也。六三柔中有剛、有臘肉象。
互坎、有遇毒象。六三陰柔不中正、治久年疑獄而人不服者也、故占小吝。
然時(shí)當(dāng)噬嗑、于義亦無咎也。
象曰。遇毒、位不當(dāng)也。
以柔弱居剛強(qiáng)之位故也。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乾胏、肉之帶骨者、至堅(jiān)而難噬者也。金矢、本義謂入鈞金束矢而后聽之。然周禮束矢鈞金、所以禁民訟獄。使瑣屑之事不敢妄興訟、非聽訟之正道也。不如程傳以金剛矢直為得治獄之宜。九四離體、離為乾、乾胏之象。三四五互坎、坎得乾之中爻、有金象??灿譃槭浮⒌媒鹗钢?。九四以剛居柔、居大臣之位。所斷之獄、又非若膚臘之易者。必如金之剛則不撓、如矢之直則無私。然剛直非易行、恐瞻顧而不果矣、故必艱難正固則吉。
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離有光明之象。四離體而居下、大臣之位、不便威福自已。治此大獄、雖以剛直為主、未免艱難戒懼、故曰未光。
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乾肉、難于膚而易于臘胏者也。六五君位。小事不至于君、故所噬非膚之易。君威無所不加、故不至如臘胏之難。黃金、本義謂指鈞金。蓋周禮小事束矢、大事鈞金。大臣大小兼聽、唯鈞金則以聞之君者也。今從程傳作剛中之德為優(yōu)。離中變乾為金、黃金之象。蓋大臣貴其不撓、尤貴于無私。君則無可私矣、唯恐其優(yōu)柔不斷而已。黃中色而金剛德。六五柔順居尊、剛?cè)嵯酀?jì)、得其中矣。然刑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不可無戒懼之心也。故雖貞亦厲、但于義則無咎也。五位與二同。而五能噬乾肉、二但能噬膚者。二以柔居柔而五以柔居剛、五之才勝乎二也。五之才與三同。
而五得黃金、三不免遇毒者。三之柔不中、五之柔得中、五之位勝乎三之位也。六五之才之位勝二三、而爻辭但言無咎、不及九四之吉者。五之柔不如四之剛也。蓋九四以剛噬者、有司執(zhí)法之公。六五以柔噬者、人君不忍之仁。然治獄本有司之事、而有司雖威照並行、必以剛直為主。故論治獄之道、必以九四為則也。
象曰。貞厲無咎、得當(dāng)也。
得當(dāng)、謂處剛而得中也。彖言不當(dāng)位、以位言也。爻言得當(dāng)、以事言也。四爻言吉而傳曰未光、五爻僅無咎而傳言得當(dāng)者。九四臣位、必艱貞而后吉。權(quán)難自主、所以未光。五君位、用刑人無不服、而以艱貞危厲為心。蓋欽恤之道當(dāng)然、故在五為得其當(dāng)也。
上九。何校滅耳。兇。
何、負(fù)也。本爻離為槁木。三四五互坎為耳為桎梏??捕谙隆⒂泻涡6鴾缙涠?。居卦之極、怙終不悛。罪之大者、故兇。
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罪其聽之不聰、怙終而陷于大罪也。九未變?yōu)殡x之明。今變不成離、故不明也。全卦以物由噬而得合、莫甚于用獄以懲奸、故所論皆用獄之事。
初上無位、為受刑之人。初過小而在下、為治獄之始。上惡極而怙終、為用刑之終。中四爻皆治獄之人。然卦才之剛?cè)岵煌?、故所噬之難易亦異。
六二以柔居柔故噬膚、最易者也。六五以柔居剛為得中者、故噬乾肉、然比膚則難矣。六三柔中有剛則噬臘肉、然比膚則難矣。六三柔中有剛則噬臘肉、比乾肉難矣。九四剛中有柔、則噬乾胏、噬之最難者也。難易雖有不同、而四艱貞、三亦遇毒、五貞厲、而二亦滅鼻。則治獄之道、期于敬謹(jǐn)一也。
賁賁卦、下離上艮。山下有火。山者、草木百物所聚。火照之其上、百物皆被光彩、有賁飾之象。又卦綜剛?cè)峤诲e(cuò)、卦德文明以止、皆有賁飾之義。故為賁。賁次噬嗑。按、序卦、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人物合聚、必有次序行列、威儀上下、而文飾生焉。賁所以次噬嗑也。賁雖尚文、必以質(zhì)為本。凡事無本不立、無文不行、故全彖以賁有可亨之道。然本大而文小、故不過小利于所往。六爻初四以相應(yīng)為賁、而二與三、五與上則以相比為賁。三爻在內(nèi)者離體、則以文明為賁、故賁趾賁須濡如皆有所設(shè)飾。三爻在外者艮體、則又以篤實(shí)為賁、故皤如丘園白賁皆取于質(zhì)素。然內(nèi)三爻雖以文明為賁、二之賁須既出于自然、初之舍車則取其高隱、三之濡如即戒其永貞。于賁飾之時(shí)、皆以不賁為賁。此又圣人返樸還淳之妙用、維持世道之深意。此六爻之大略也。
賁。亨。小利有所往。
賁、飾也。凡事無文不行。有賁之文、文以輔質(zhì)、此賁所以亨。然文勝又恐滅質(zhì)。內(nèi)文明而艮止于外、收斂其文、不欲盡發(fā)、故小利有攸往。
蓋凡事以本為大、而文則小也。又按、小利有攸往、固所利者小之意、亦有唯小則利之意。蓋陰小陽大、小利往而大不宜往矣。故以下六爻、陰爻皆宜動(dòng)而陽爻多有戒辭。此又賁而剝之漸也。
彖曰。賁、亨。
亨字疑衍。
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柔來二句以卦綜言。蓋噬嗑以初五兩爻為主爻、此二上兩爻為主爻。
噬嗑五柔來為賁二、居初三兩剛之中。所謂黃離元吉得中道者也。文在其中、是以謂之賁亨。噬嗑初上而為賁上、居四五兩爻之終。所謂敦良之吉以厚終者也。文成其終、是以小利有攸往。柔來不言分、離反為離、中偶不動(dòng)也。剛上言分者、震反為艮、下畫移居上畫也。天文也上有剛?cè)峤诲e(cuò)四字。日月五星之運(yùn)行、不過剛?cè)嵋煌粊矶选⒐试惶煳摹?br /> 文明以止、人文也。
此以卦德言之。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燦然有禮以相接、文之明也。截然有分以相守、文之止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shí)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圣人觀日月之次、昏旦之星、以察四時(shí)寒署之變。觀于君臣父子之間、有禮有分。而導(dǎo)之以禮樂詩書、列之以來章服物、化舊為新而風(fēng)俗成于天下。占此卦者雖小利于所往、而賁之為用又大如此。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山下有火、明不及遠(yuǎn)。明庶政、事之小者、離明在內(nèi)之象。折獄、事之大者、艮止于外之象。又山在上、法有所必守?;鹁酉?、明有所不矜。
君子體此、于錢穀簿書之小、必精審之、以成文明之治。至折獄則無敢。
無敢非不折也、蓋獄貴詳審得情。若自恃明察、深文緣飾、沒其實(shí)、是之謂敢。敢則民命不可問矣。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初在下為趾象。二三四互為坎為車象。初雖與四應(yīng)而在最下、艮止于上、故以剛德明體自賁于下、為舍非道之車而安于徒步之象。蓋君子以義為榮、不以徒行為辱故也。初四相應(yīng)。四求初為貴德、初求四則為趨勢、故以徒行為賁。壯初剛居剛而健體、故壯于趾。賁初剛居剛而明體、故賁其趾。車馬幣帛主于文飾、故賁六爻取象及之。
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君子取舍決于義、每于在下之時(shí)、發(fā)足之初觀之。徒義而車非義、故弗乘、非惡寶貴而逃之也。
六二。賁其須。
須鬚同。在頤曰須、在口曰髭、在頰曰髯。三至上有頤體。二在頤下須之象。須亦人身之有文飾者、故以須言之。二以陰柔居中正、三以陽剛而得正、皆無應(yīng)與。然須附頤以成其文、二爻相比以為賁者。故二附三而動(dòng)、有賁須之象。蓋須生面美、非外飾者。六二柔麗乎中正、固有其美須之賁、非待于外也。然陰柔不能自動(dòng)、必附麗于陽、如須雖美必附于頤。
占者宜資人共濟(jì)、從上之陽剛而動(dòng)、則可有為也。
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不能自興、隨上而動(dòng)也。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三互坎一陽居二陰之間、得其賁而潤澤者也、故有濡如之象。然坎體有濡象、亦有陷溺之象。九三非不貞也。能永其貞而不溺于所安、則二陰于我有潤澤之濡、而我無陷溺之悔矣、故吉。此爻與二以相比為賁。然小利往、故二隨上而三則宜永貞也。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陵生于狎。以正自持、顰笑不假、誰能陵之。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皤、髪之白者。四變、互二三為巽為白。不變、互為坎為馬。四與初以相應(yīng)為賁。乃為三所隔、心雖合而跡暌、不得所賁、為皤如之象。然本正應(yīng)、不肯他從、往求之心如飛翰之疾、有白馬翰如之象。九三剛正、非為寇者也、乃求婚媾耳。此與屯六二相似。屯剛?cè)崾冀弧①S剛?cè)嵯嘁S、皆有婚媾象。然屯之乘馬班如意甚緩、賁白馬翰如意獨(dú)急者。屯二以下求上、難進(jìn)易退。賁四以上求下、虛己求助也。此爻與初以相應(yīng)為賁。然小利往、故初賁趾而四則翰如也。
象曰。六四當(dāng)位、疑也。匪寇婚媾、終無尤也。
四與初遠(yuǎn)、為三所隔、所當(dāng)之位有可疑也。然位雖近三、心實(shí)在初。
守正不與、理直義勝、三不得而尤之也。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六五柔中為賁之主。離之文明至艮而有所止、漸近敦本而尚實(shí)。上九艮體有丘象。五互三四震木有園象。五比上以成賁者。人君虛己以求山林隱逸之賢、故有不賁于朝市而賁于丘園之象。陰性吝嗇、淺小薄物可以自將、故有束帛戔戔之象。如此雖可羞吝、然禮奢寧儉、禮賢貴質(zhì)實(shí)、不事虛文、故得終吉。蓋賁以文飾成卦、過則流于靡矣。自五與上皆有敦本返始之象。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方逐末之時(shí)、人君崇儉反本、人心世道之幸也。
上九。白賁。無咎。
居賁之極、反本復(fù)于無色、有白賁之象。如此則善補(bǔ)過矣、故占為無咎。此爻與五相比以成賁。五君以束帛相加、上則遂其高隱之志。唯以樸質(zhì)為本、唯小利往、故五可賁于丘園、而上但宜守其白賁也。
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居卦之上、在事之外。不假文飾而有自然之文、可謂優(yōu)游自得矣。以人事言、則六五以束帛聘、而上高尚自守以成其志、亦得志也。全卦以賁飾為義。華美外飾、世趨所必至也。然無所止、則奢而至于偽。故文明而有所止、乃可以為賁也。內(nèi)卦文明漸盛、故由趾而須。至于濡如則極矣故、戒以貞。文明而知永貞、則返本之漸也。故四之皤如猶求相應(yīng)以成賁也。
五之丘園則返樸、上之白賁則無色矣。由文返質(zhì)、所謂有所止也。六爻以三陰三陽剛?cè)峤诲e(cuò)而為賁、如錦繍藻繪、間雜成章。凡物有以相應(yīng)而成賁者、則初四是也。有相比而成賁者、則二三是也。有相比而漸歸淡樸以為賁者、則五上是也。蓋文質(zhì)相須者、天地自然之?dāng)?shù)、賁之所以成卦。而質(zhì)為本文為末、質(zhì)為主文為輔。務(wù)使返樸還淳、則圣人所以繫之辭、而維持世道之心也。至于初應(yīng)四而四翰如、二比三而二與上興、五比上而五賁丘園、三陰爻多利于往。此又陰盛之漸、所以賁之后為剝也。
剝剝卦、下坤上艮。山高于地而附著于地、有傾頹之象。又卦五陰自下漸長、消剝一陽、故為剝。剝卦次賁。按、序卦、賁者、飾也。致飾然后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文飾之極、反而剝落、剝所以次賁也。全彖取順時(shí)而止之義、故君子不可有所往。六爻以上九為主、故于上爻幸一陽之存。
而下五爻、凡有與于陽者吉、無與于陽者兇。五以承陽故無不利。三以應(yīng)陽故無咎。初二遠(yuǎn)陽而剝未盡、故皆蔑貞兇。獨(dú)六四以迫于陽而剝極、故直言兇也。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剝。不利有攸往。
剝、落也。五陰盛而一陽將消、九月之卦。陰盛陽衰、小人壯而君子病。又內(nèi)坤而外艮止、有順時(shí)而止之象。故占者不利于有所往也。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
自姤而遯否而觀而剝、皆以柔而變其剛。至此則欲以五陰變上之一陽也。此以卦體釋卦之名義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五陰剝陽、小人之長也。此以卦體言也。卦有順而止之象、君子觀之。
陽消陰息、陰盈陽虛。天運(yùn)之行如是、君子尚之。順時(shí)而止、所以合乎天之行也。知天行之方剝、則不至不量力以取禍。知?jiǎng)冎赜袕?fù)、亦不至怨天尤人而變其所守矣。
象曰。山附地上。剝。上以厚下安宅。
山附于地、下基不厚則上不安、高者有剝落之象。為君子者、以此制田里、教樹畜、以厚下民、即以自安其居也。卦以下剝上取義。小人剝君子、所以成剝也。象以上厚下取義、人君厚下民、所以治剝也。不以陰陽消長為論、而以上厚薄為言。于極危之卦、得極安之道。此圣人用卦之微權(quán)也。
初六。剝牀以足、蔑貞兇。
蔑、滅也。牀者、人之所安其體、上實(shí)下虛。剝一陽下五陰、有牀象。
坤土艮山本至安、剝則危矣、故卦有剝牀象。初在下有足象。剝自下起、侵蔑正道、其占兇也。方剝足而即言蔑貞、如履霜而知堅(jiān)氷至也。
象曰。:剝牀以足、以滅下也。
侵滅正道、自下而上也。
六二。剝牀以辨、蔑貞兇。
辨、牀干也、牀身與足上下分辨之處也。二陰侵上、占與初同。
象曰。剝牀以辨、未有與也。
二陰徒與未大盛、危之中有幸之之意。
六三。剝之無咎。
眾陰方剝陽而三獨(dú)與上應(yīng)、去邪黨而從正者也、咎可無矣。剝之三同復(fù)之四。復(fù)四與初應(yīng)而不許以吉、剝?nèi)c上應(yīng)而許以無咎、何也。復(fù)、君子之事、不言其吉、明道不計(jì)功者也。剝、小人之事、許以無咎、欲人遷善改過也。剝以近陽者為善、應(yīng)陽者次之、故五利而此無咎。
象曰。剝之無咎、失上下也。
上下、四陰也。居四陰之中而獨(dú)與陽、所失者陰。其失也乃所以為得也。
六四。剝牀以膚。兇。
四在下卦之上、猶人臥處、有剝牀及肌膚之象。故不復(fù)言蔑貞、而直兇也。
象曰。剝牀以膚、切近災(zāi)也。
陰禍已迫其身也。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魚、陰物。宮人、陰之美、望寵于陽者也。五變巽、有魚象。巽為繩、貫之之象。以者、后妃以之也。六五柔中居尊、率羣陰以從陽、故有后妃之象。卦德內(nèi)順外止、猶后妃以宮人備數(shù)循序以進(jìn)御于君、后德之美者也。
故占無不利。蓋剝至于五極矣。陰不可以再長、陽不可以終消也。故不取剝義。自初至四以陰剝陽、此則循序而以陰從陽。圣人示之戒。若曰、與其以坎剝陽而至兇、孰若以次從陽之無不利乎。故彖言不利有攸往、為君子謀也。此言無不利、為小人勉也。此圣人欲人悔過之心也。然六三應(yīng)上九而寧失羣陰之心、六五率羣陰而上求一陽之寵。則天道之不可一日無陽、世道之不可一日無君子也。又按、遯剝皆陰長之卦。遯陰微可制、故授權(quán)于陽。于九三曰畜臣妾吉、陽制陰之道也。剝陰盛難制矣、故示教于陰。
于六五曰以宮人寵、陰人陽之道也。陰陽消長出于自然、爻中自有此象。
而扶陽抑陰不可無人事之功、此圣人繫辭之深心也。
象曰。以宮人寵、終無尤也。
眾陰逼陽、疑有尤也。循序以從、尤終可無也。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艮為果蓏。一陽獨(dú)存于上、如碩大之果不為人所食、獨(dú)留木末之象。
果不食必爛、核墮地又復(fù)生仁。窮上反下、陽將復(fù)生也。坤為輿。五陰載上九之一陽、有君子得輿之象。上九變?nèi)嵊行∪讼?。一陽覆五陰有廬象。
變偶則破敗矣、有剝廬象。一陽未盡猶可復(fù)生。君子得此、則為小人所載。
小人居之、則剝極于上、自失所覆、如剝其廬。蓋君子能存陽德、能覆小人。小人陰屬、勢必欲害君子。然自古未有君子亡而小人能自容其身者。
廬剝、則小人亦無所容矣。象如是、而占因君子小人而分也。
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民指眾陰。剝極思治。陽剛君子、民所共載。小人至此欲剝盡諸陽、不知其終不可用也。全卦當(dāng)陰盛陽衰之時(shí)、故君子不利于所往。然能以陰承陽者無所不利、而應(yīng)陽者亦得無咎、唯遠(yuǎn)陽而剝陽者兇。雖圣人之戒辭、亦陰陽消長之定理也。
復(fù)復(fù)卦、下震上坤。一陽生于五陰之下、陰極而陽復(fù)。君子之道消而復(fù)長、有返于善之義。故為復(fù)。復(fù)卦次剝。按、序卦、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fù)。陽剝極于上、復(fù)生于下、復(fù)所以次剝也。全彖以陽剛來反、理勢必亨。又震動(dòng)坤順、所往皆利。天地以生物為心。天地之一陽初動(dòng)、猶人善念之萌、圣人所最重。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初爻為主、故凡有得于初陽者吉、無則否。二比初曰下仁、四應(yīng)初曰從道。此皆得于陽者也。余三皆無得于陽者。獨(dú)五以得中而無悔。三不中則頻失頻復(fù)而厲。
上則去初最遠(yuǎn)、居卦之窮、迷而不復(fù)、宜其兇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復(fù)。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利有攸往。
復(fù)、陽復(fù)生于下也。剝盡則為純坤、十月之卦。陽氯漸生、至十一月、一陽之體始成、其卦為復(fù)。陽往而復(fù)反有亨象。內(nèi)震外坤、陽動(dòng)于下、順而上行。反下為入、上行為出、皆以順行、有出入無疾之象。先出后入、于語順也。諸陽自此可亨、有朋類之來皆得無咎之象。又自五月姤卦一陰始生、至此七月而一陽來復(fù)、乃天運(yùn)自然反復(fù)之道。此時(shí)剛德既長、君子可以有為、故于占利有攸往也。不言月而言日、猶詩言一之日、二之日也。
臨卦于陰之長則曰八月、欲陰長之緩也。此于陽之長則曰七日、欲陽之速也。又七為陽數(shù)、日為陽物、故于陽長之卦言之。八為陰數(shù)、月為陰物、故于陰長之卦言之。
彖曰。復(fù)亨、剛反。
剛德復(fù)反、有可亨也。
動(dòng)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
剝以順而止、復(fù)以順而行。道消之極、道長之初、未有不順而能免咎者。出入朋來、陽之動(dòng)。無疾無咎、以順行故也。
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天行也。
陰陽消長、天運(yùn)之自然也。
利有攸往、剛長也。
既生則漸長、故利于往。自內(nèi)出為往。動(dòng)而順行以下、以卦德言。反復(fù)其道以下、以卦體言。
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
天地以生物為心。積陰之下、天地生物之心幾息。一陽來復(fù)、而天地之心可見。在人、則惡極而善念萌動(dòng)之時(shí)也。先儒以靜為天地之心、程傳以動(dòng)為天地之心。然陰陽分動(dòng)靜善惡、不可太拘。蓋天地之氣、純陰寂靜之中未嘗無陽。然必一陽之動(dòng)、而后生物之心可見。在人、則所動(dòng)之念有善有惡、必其善端之動(dòng)、乃可謂見天地之心也。
象曰。雷在地中。復(fù)。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閉關(guān)、休息安靜以養(yǎng)微陽也。在人心、則善端之萌甚微、亦必莊敬以養(yǎng)之、不然復(fù)亡之矣。卦辭言出入無疾、而象言閉關(guān)息事。蓋動(dòng)者天地生物之心、而靜者圣人裁成之道也。
初九。不遠(yuǎn)復(fù)。無只悔。元吉。
一陽復(fù)生于下、復(fù)之生也。只、至也。居事之初、失之未遠(yuǎn)。復(fù)于善而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之道也。人有過失、或至于微色發(fā)聲、困心衡慮。
此則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也。
象曰。不遠(yuǎn)之復(fù)、以修身也。
修身之道無他、知不善而速改而已。
六二。休復(fù)。吉。
柔順中正、近于初九之仁人。能比而下之、取友以輔仁者。復(fù)之休美、吉之道也。
象曰。休復(fù)之吉、以下仁也。
克己復(fù)禮為仁。初、剛德之復(fù)仁者也。二能親而下之、故吉。
六三。頻復(fù)。厲無咎。
不中不正、處動(dòng)之極。復(fù)而不固、有頻失而頻復(fù)之象。頻失則厲、復(fù)則無咎。蓋三爻在上下進(jìn)退之間。巽以柔為主。巽九三剛而不中以比柔、故頻巽而吝。復(fù)以剛為主。復(fù)三柔而不中以比柔而位剛、故頻得、雖厲而無咎。
象曰。頻復(fù)之厲、義無咎也。
得補(bǔ)過之義。
六四。中行獨(dú)復(fù)。
四在上下四陰之中、有中行之象。不比羣陰而與初應(yīng)、有與眾俱行、獨(dú)能從善之象。此時(shí)陽氣甚微、未足有為、故不言吉。然理所當(dāng)然、吉兇非所論、吉兇非所論、所謂明其道不計(jì)其功者也。
象曰。中行獨(dú)復(fù)、以從道也。
以其從陽剛、君子之善道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與道、皆所以修身也。
六五。敦復(fù)。無悔。
坤土有敦厚之象。四以應(yīng)初而復(fù)。五雖與初無應(yīng)、然以柔中居尊、因四之獨(dú)復(fù)而能篤其行、厚其養(yǎng)、以復(fù)于善者、猶臨之有敦臨也。故可無悔。
按、來注謂不遠(yuǎn)復(fù)者、善心之萌。敦復(fù)者、善行之固。無只悔者、入德之事。無悔者、成德之事。是以五勝于初也。然初曰元吉、五僅曰無悔、不得以五勝初。竊意此乃困知勉行、所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百倍其功者。
能如是、悔亦可無也。
象曰。敦復(fù)無悔、中以自考也。
五居中、中即天地之心??肌⒊梢?。以中道自成也。二四待初而復(fù)、學(xué)知利行者也、故曰下仁曰從道。五與初非比非應(yīng)而復(fù)、困知勉行者也、故曰自考。自即人一己百之意。蓋五本遠(yuǎn)于陽、但以居中能順、困四自返、加厚其功、故能自成也。
經(jīng)部一
周易淺述易類
提要
臣等謹(jǐn)案、周易淺述八卷、國朝陳夢雷撰。夢雷字省齋、閩縣人??滴醺邕M(jìn)士、官翰林院編修。緣事謫戍。后蒙恩召還、校正銅板。復(fù)緣事謫戍。卒於戍所。是編成於康熙甲戌、乃其初赴尚陽堡時(shí)所作。大旨以朱子本義為主、而叅以王弼注孔穎達(dá)疏蘇軾傳胡廣大全來知德注。諸家所未及、及所見與本義互異者、則別抒己意以明之。蓋行篋乏書、故所據(jù)止此。
其凡例稱解易數(shù)千家、未能廣覽、道其實(shí)也。然其說、謂易之義蘊(yùn)不出理數(shù)象占。顧數(shù)不可顯、理不可窮、故但寄之於象。知象則理數(shù)在其中、而占亦可即象而玩、故所解以明象為主。持論多切於人事、無一切言心言天支離幻冥之習(xí)。其詮理雖多尊朱子、而不取其卦變之說。取象雖兼采來氏、而不取其錯(cuò)綜之論。亦頗能掃除轇轕。惟卷末所附三十圖、乃其友楊道聲所作。穿鑿煩碎、實(shí)與夢雷書不相比附。以原本所載、且說易原有此一家、姑仍其舊存之、置諸不論不議可矣。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總篡官臣紀(jì)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校官臣陸費(fèi)墀
周易淺述凡例
一、易之為書、義蘊(yùn)雖多、大抵理數(shù)象占四者盡之。有是理乃有是數(shù)、有是數(shù)即有是理。六經(jīng)皆言理、獨(dú)易兼言數(shù)。顧數(shù)不可顯、理不可窮、故但寄之於象。夫子謂立象以盡意、而全彖六爻之傳皆稱象曰、則理數(shù)之備于彖可知。故今所注釋、多即其取象之由釋之。蓋知象則理數(shù)在其中。且可隨類旁通、不拘于一隅之見。不獨(dú)先儒精義可融洽、即時(shí)解所稱君臣政教、亦不妨借為設(shè)象之觀矣。
一、有象即有占。本義分龍馬日月之辭為象、吉兇悔吝之辭為占。然占即在象中。蓋龍馬日月之辭、象也、即占也。吉兇悔吝之辭、占也、亦卦爻中有此象也。系辭傳謂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dòng)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然必平日審于象、既筮乃明于占。蓋觀象貴能變通、臨筮乃以我所問之事合之所占。自能分其義類、以定可否矣。
一、是書雖參注疏大全及蘇氏來氏之解、而要以本義為主。亦有本義所云、大全中朱子又存疑義者。則本義尚有朱子未定之解、自宜叅之他家、以求其歸也。間有注疏大全所無、妄附臆見者、必明言與本義異同之故。
非敢立異、正以心有未安、又不敢以己見托之先儒、故明言附一知半解、以待高明指摘耳。
一、解易數(shù)千余家、未能廣覽。來氏獨(dú)于取象最詳。然一卦之中內(nèi)卦、外卦、二互卦、六爻變卦、變卦中互卦、取象已博。若再錯(cuò)綜卦取象、亦太泛矣。愚意謂互變猶本卦也、錯(cuò)綜則已屬意求之。如震為龍、乾亦言龍、正不必過拘也。
一、易之有圖、原列于經(jīng)首、蓋卦畫在未有經(jīng)之先也。今所附楊子道聲圖說、則有先后天配合、及方圓卦分合之圖、多后人之論矣。不知圖者、固不得經(jīng)之原。然不讀全經(jīng)、亦未能究圖之蘊(yùn)。故附圖說于后、使人先從誦讀、求其文義、然后探其本原也。
一、是書義蘊(yùn)本之先儒、圖說本之楊子、間皆附以臆見。獨(dú)于卦變有疑。凡彖傳言卦變者、程傳本義多異同、朱子亦多存疑。三覆再三、究未得其不易之解。今凡彖傳言卦變者、俱照來氏綜卦言之、于理甚順。故闕卦變之圖、以待異日。
一、易之為書、雖理數(shù)象占所包者廣、大旨無非扶陽而抑陰、隨時(shí)而守正。教人遷善改過、憂勤惕厲、以終其身。學(xué)易者茍不悟此、則詮理雖精、探數(shù)雖微、觀象雖審、決占雖神、總于身心無當(dāng)。故所解多于前后總論一卦大意、及逐爻象傳之下、發(fā)明圣人言外示人大意。雖未敢謂神明默成之道盡是、然借一二言自儆身心、庶克道聽途說之咎云。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淺述卷一
翰林院編修陳夢雷撰
昔者伏羲氏仰觀于天俯察于地。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見天下萬有不齊之變、不外由太極而生陰陽。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而兩儀具。
見一陰一陽有各生一陰一陽之象、故增二畫、而太陽太陰少陽少陰之四象成。疊之為三而三才既備、則天地雷風(fēng)水火山澤之八卦列。謂之卦者、言懸卦物象以示于人也。八卦既成、則八卦皆可為太極。復(fù)生兩儀而十六、四象而三十二、八卦而六十四、而萬物之變盡于斯矣。伏羲雖有六十四卦之畫、而未有文義。至文王始作彖辭、以斷一卦之吉兇。如乾之元亨利貞是也。周公始作爻辭、以占所動(dòng)之爻之吉兇。如乾初九之潛龍勿用、九二之見龍?jiān)谔铩⒗姶笕苏呤且?。伏羲六十四卦、夏商相承用之、皆有其書?br /> 夏曰連山首艮、商曰歸藏首坤、至文王周公則首乾。連山歸藏不傳。今經(jīng)則文王周公所作、故曰周易也。易之為字從日從月、陰陽具矣。易之為義有二。曰交易、陰陽寒暑上下四方之對待是也。曰變易、春夏秋冬循環(huán)往來是也。易分上下兩經(jīng)。上經(jīng)首乾坤而終坎離、下經(jīng)首咸恒而終既濟(jì)未濟(jì)。
意義所該者廣、圖說亦發(fā)明其略、非以簡帙重大而分也。孔子始作十翼。
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周易上下二篇合孔子十翼凡十二篇。后人以彖傳象傳文言分入諸卦、而上下繫傳及說卦序卦雜卦附于下經(jīng)之后。故曰易為四圣之書者、此也。
乾有天地而后萬物生焉。萬物莫尊乎天、周易所以首乾也。其象為天、其卦純陽。健而不息、故其象為天。統(tǒng)言其象占、則有大亨之道而利于正固。就其理析言之、則四德具焉。此全彖之大旨也。卦既純陽、變化不測、故六爻皆取象于龍。具龍德而在上、則居天位以應(yīng)天、天子之事也。具龍德而在下、則盡天理以順天、學(xué)者之事也。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潛見惕躍飛亢各隨其時(shí)者、圣人也。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固守其潛、積學(xué)待見、當(dāng)惕而惕、當(dāng)蹊而躍、飛則應(yīng)時(shí)、亢不至悔者、君子也。此六爻之大旨也。
乾。元亨利貞。
三畫皆陽、其卦為乾、其象為天。乾者、健而不息之謂。天體純陽、健而無息。以形體言為天、以主宰言為帝、以性情言謂之乾。下三畫內(nèi)卦也、上三畫外卦也。六畫皆陽、內(nèi)外皆乾、乾之純、健之至也。元亨利貞、文王所系之詞、以斷一卦之吉兇、所謂彖辭者也。元、大也。亨、通也。
利、宜也。貞、正而固也。六奇純陽、有元?dú)鉁啘S無所不包、而發(fā)生暢茂、各得其宜、皆歸于至正之象。學(xué)易者筮得此卦而六爻不變、則占當(dāng)?shù)么笸?、而必利在正固、以保其終也。按、大全謂諸家解元亨利貞皆作四德、獨(dú)本義作占辭、然惟理如是、則數(shù)亦如是、見于象占亦如是。經(jīng)言四德、就其理析言之也、本義則就其象斷其占、為體易者言之。其意亦並行不悖也。
初九。潛龍勿用。
凡畫卦自下而上、故下爻為初。按、本義大全凡揲筮得三奇、則所余三十六策、合四九之?dāng)?shù)為老陽。得二偶一奇、則所余二十八策、合四七之?dāng)?shù)為少陽。老變而少不變、故陽爻稱九。按、來注引繫辭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
謂參天者、天之三位、天一天三天五也。兩地者、地之二位、地二地四也。
倚者、依也。天一依天三、天三依天五而為九。所以陽皆言九。地二依地四而為六、所以陰皆言六。取生數(shù)不取成數(shù)、此說亦可參用。龍八十一鱗、九九之?dāng)?shù)。變化不測、純陽之物。故諸爻皆取象于龍。初陽在下、故有潛龍之象。此時(shí)未可有為、故有勿用之象。勿用雖戒占者之辭、實(shí)卦爻中有此象也。
九二。見龍?jiān)谔?。利見大人?br /> 二、自下而上第二爻也。后仿此。出潛離隱、故有見龍之象。澤能及物、猶田之得雨、耕獲有功、故有在田之象。雖非君位、而在下卦之中、有君之德、故有大人象。澤能及物、故有物所利見之象。占者得此、則利見此人。若占者有見龍之德、則可以得君行道、利見九五在上之大人矣。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陽爻。三、陽位。在下卦之上、重剛而不中、乃危地也。六爻取象三才、則三為人位。故不取象于龍、而稱君子。處危地而以學(xué)問自修、君子之事、非可言龍也。三、下乾終而上乾繼、故其性體剛鍵、有朝乾乾自惕之象。若者、擬議之辭。三居下卦之終、故言終日。夕亦日之終也。
終日乾乾、自始至終、無日不戒懼也。夕又惕若、自晝至夜、無時(shí)不戒懼也。重剛不中、所處危地、有厲象。雖處危地、而剛健得正、自修不息、有雖危無咎之象。凡言無咎者、本皆可致咎、善處之、故咎可無也。程傳擬舜之玄德升聞、時(shí)解作相臣憂勤任重。不必泥。
九四?;蜍S在淵。無咎。
九陽四陰、在上卦之下、或者、疑而未定之辭。進(jìn)退之際、無適無莫、無可不可。人不能測、故以或言之。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龍之所棲也。淵雖卑于田、然田非龍所居。在田則下于地、淵正龍所從變化之處。
躍則已離于地而將向于天矣。九、陽動(dòng)、故有躍象。四、陰虛、故有淵象。
以陽居陰、居上之下。又變巽為進(jìn)退為不果。有進(jìn)退未定、可上可下、能隨時(shí)進(jìn)退、則可無咎之象。乾至健知險(xiǎn)、六爻皆不言吉。而險(xiǎn)莫如三四、故善處之、僅可無咎而已。程傳擬舜之歷試諸艱、胡氏擬之儲(chǔ)貳。皆存而不可泥也。
九五。飛龍?jiān)谔?。利見大人?br /> 易卦皆以五為君位、以其居上卦之中也。上雖尊而過乎中、則擬之賓師矣。卦體純陽、剛健也。以陽居中、中正也。純陽居上之中而得正、有飛龍?jiān)谔熘?。居上之中、人所共仰、有利見大人之象。二與五皆剛健中正、而五居尊位。以圣人之德居天子之位、故萬人樂得而見之。即文言所謂圣人作而萬物覩也。然使有德位者占此、則所利見者九二在下之大人、如堯之得舜可也。
上九??糊堄谢凇?br /> 上者、最上一爻之名??赫摺⑦^于上而不能下。龍由潛而見而躍而飛、至秋分又蟄于淵、知進(jìn)退者也。過此不蟄則亢矣。五者、位之極。中正者、得時(shí)之極。過此則為亢矣。陽極于上、有龍之過亢而動(dòng)必有悔之象。唯圣人知進(jìn)退存亡、乃可免也。凡言有者、非必然之辭。曰有悔、亦自有無悔之道可知。
用九。見群龍無道。吉。
九變而七不變。凡筮得陽爻皆用九、而獨(dú)乾稱用九。蓋他卦不純陽、獨(dú)乾之六爻皆變、則純陽為陰、所用皆九矣。人為勢位所移、為才氣所使、是為九所用、非能用九者。因時(shí)變化、無適無莫、故獨(dú)稱用九。坤之用六仿此。六爻皆動(dòng)、有群龍象。陽皆變陰、不以剛為物。先剛而能柔、有群龍無首象。龍未嘗無首而首不可見、善藏其用者、吉之道也。六爻皆不言吉、獨(dú)此言吉、圣人不恃剛也如此。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
彖即文王所系元亨利貞之辭。彖曰以下謂之彖傳、孔子所以釋彖辭也。
彖、獸名、豕形而有六牙。卦有六爻、彖則總六爻之義、故以為名焉。彖傳以天道明乾義、又析元亨利貞四德而言圣人之法天。此一節(jié)首釋元義也。
卦以陽為大、陰為小。六爻純陽、故曰大哉、贊嘆之也。元字兼大始二義。
大者、無所不包、物莫有外者。始者、無所不達(dá)、物莫有先者。元之為德不可見也??梢娬摺⑽镏Y始而已。天以生物為心、而物之生必有所始、乾元實(shí)能資之。既資以始、即資以終。自始而終、終而復(fù)始、皆一元生意貫徹其間、是能統(tǒng)乎天也。資始者、無物不有。統(tǒng)天者、無時(shí)不然。此乾元之所以大也。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釋乾之亨也。既資其始、自然亨通。元?dú)廪拐?、油然云行。淋漓布獲、沛然雨施。資始之初、渾淪未辨、故曰萬物。此則形質(zhì)可別、故曰品物。流者、川流不息。形者、明白不紊。所謂亨也。經(jīng)未言亨字。然云行雨施氣之亨、品物流形物之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shí)成、時(shí)乘六龍以御天。
此言圣人體天之元亨也。始即元、終即貞。不貞無以為元、不終無以為始。故曰終始。來注以終為上爻、始為初爻、引繫辭原始要終。亦可兼用、蓋六爻即有元貞之義也。大明之者、深知其所以然之故也。六位即六爻潛見惕躍飛亢之位。位隨其時(shí)、皆有一定而不可易、故曰時(shí)成。成者、位自成。垂者、圣人垂之。既曰六位、又言六龍者。位有一定、因時(shí)變化、與之咸宜者、圣人也、故曰時(shí)垂六龍。不曰行天道、而曰御天者。與時(shí)偕宜、造化在我、猶控御之也。言圣人大明乾道之終始、見卦之六位各以時(shí)成、而能因時(shí)變化以合乎天、則圣人即天矣。六位已兼利貞、而謂圣人之元亨者。言其功業(yè)作用、未及其究竟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此釋利貞之義也。乾道即乾元之道。變者、化之漸?;?、變之成。
萬物由變而化也。各正者、不相混淆、無偏也。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保者、存而不失。合者、聚而不散。太和、陰陽會(huì)合、沖和之氣也。
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萬物各具一元也。保合者、全于有生之后、萬物統(tǒng)會(huì)一元也。乾道由變而化、萬物華者向?qū)?、生理各足無偏、此利也。太和元?dú)?、保全凝合、又含將來生意、此貞也。各正性命言理、而氣在其中?br /> 保合太和言氣、而理在其中。然皆元之所為、此元之所以統(tǒng)天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此言圣人體天之利貞也。首出庶物、聰明睿智出乎庶物之上。以君臨天下、猶乾道之變化也。乃恭已無為、而四海各遂其生、各復(fù)其性、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此圣人功業(yè)成就究竟、故謂之利貞。又按、古本大明終始節(jié)在利貞之下、首出庶物之前。則圣人體天之元亨、與體天之利貞、不必分屬、尤為渾融。大抵彖傳以乾備四德、而要以元?dú)饬餍袩o間、發(fā)生萬物。圣人備四德、亦體元出治、以致太平。此圣人得天位、行天道、致太平之占。而占者得之、亦隨其所處時(shí)位論之、不必拘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圣人立象以盡意。卦之上下兩象、伏羲所取。
六爻之象、周公所繫也。此節(jié)謂之大象、孔子作傳、以釋伏羲所取之象也。
潛龍以下、謂之小象、孔子作傳、以釋周公所取之象也。上下卦有重義、天則一而已。但言天之行、則今日一周、明日又一周、至健之象也。以、用也。君子體易而用之、常存天理。不以人欲害其天德之剛、則自強(qiáng)不息。
若間以一念之私則息矣。凡大象之傳、皆夫子所自取、故與卦爻不相屬。
行健者、在天之乾。不息者、在我之乾。上句以卦言、下句以人事言。他卦仿此。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自此至用九、夫子小象之傳、以釋周公取象之意也。陽謂九。初爻在下、陽氣在下。君子處微、未可以有為也。圣人于乾之初、憂其在下。于坤之初、慮其始凝。已有扶陽抑陰之意。
見龍?jiān)谔?、德施普也?br /> 德即剛健中正之德。二雖未得位、而德化足以及物、所施普矣。
終日乾乾、反復(fù)道也。
反復(fù)、往來進(jìn)退動(dòng)止必合乎道也。下乾已盡、上乾復(fù)來。乾而復(fù)乾、無他途轍。猶云反反復(fù)復(fù)、只在這條路也。二德及于人。三惟道修于己、以所處危地也。
或躍在淵、進(jìn)無咎也。
量可而進(jìn)、適其時(shí)則無咎。增一進(jìn)字、以斷其疑也。
飛龍?jiān)谔?、大人造也?br /> 造、作也。圣人興起、在天子位也。此釋飛龍?jiān)谔?。至同聲相?yīng)節(jié)、乃言利見大人。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乾之上九、陽之盈也。盈則必消不可久、致悔之由。人知其不可久、防于未亢之先、則有悔者無悔矣。防其亢者、復(fù)返于潛而已。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天德即乾道。陽剛天德、不可為物先。群龍無首、用九之象。不可為首、為人之用九者言也。然惟其不可為首、所以能首出庶物。蓋乾本為萬物之所資始、已具首出之德。而物極必變、善體乾者、剛而能柔、謙卑遜順、不為天下先、故曰不可為首。非于乾有所不足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huì)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
他卦彖象、作傳而已。獨(dú)乾坤為諸卦之父母、故夫子更設(shè)文言、以畫二卦之蘊(yùn)。依文以言其理、故曰文言、又為有文之言詞也。此乃釋元亨利貞為四德者字也。字、夫子悠然有會(huì)于其妙而贊嘆之、非詮解之詞。元者、生物之始。天地之德、渾涵于此。於時(shí)為春、於人為仁。四時(shí)之運(yùn)、皆此元?dú)庵芰?。義禮智之善、皆從此生生、惻怛之心發(fā)端、故曰善之長也。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於時(shí)為夏、於人為禮。萬物至夏發(fā)生暢茂。一物如此、萬物無不如此。眾美之物無不會(huì)聚、故曰嘉之會(huì)也。利者、生物之遂。物各得宜、不相妨害。於時(shí)為秋、秋於人為義。秋氣嚴(yán)肅、義也。然無此氣、不能各遂其生。人人親其親長其長、義也。即此便和、所以為利。若不親其親而親他人之親、至於不和、又安有利。不於利上求利、義之和處便是利。蓋處置得宜、不逆于物、利莫大焉者也。貞者、生物之成。實(shí)理具備、隨在各足。於時(shí)為冬、於人為智。萬物至冬收斂完固、實(shí)理充足。故貞下起元、來歲復(fù)能發(fā)生。人之有知、見理既明。知而弗去、靈明內(nèi)涵、萬變由我。猶木之有干、枝葉從此以生也。此節(jié)發(fā)明乾之四德、天理之自然也。下節(jié)乃言君子體乾之學(xué)、人事之當(dāng)然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huì)、足以合體。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
體仁、以身法天地生物之心。所存所發(fā)無不在是。全體皆仁、無一物不在所愛。有君長之道、故足以長人。嘉會(huì)、本義曰嘉其所會(huì)。謂眾美畢集、動(dòng)容周旋、無不盡善。不失之過、不失之不及、故曰合禮。義、體嚴(yán)而用和。君子使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得所利。情既相安、分乃不凟、故義無不和。貞固者、真知理之正而固守之。凡事從此立矣、故曰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天行健而四德備。君子亦體天之健以行四德。君子之乾也。四德、人所同具。唯君子能自強(qiáng)不息以法乎乾、乃能行之。故言元亨利貞、必先以乾也。自元者善之長至此、皆以申明彖傳之意。然下文申明彖傳皆繫以子曰、此則否者。疑古人已有其辭、故左傳穆姜嘗稱引之、夫子亦有取焉者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自此至乃見天則、夫子申言彖傳之意。而此節(jié)六爻設(shè)為問答之辭。龍德、圣人之德也。圣人神明不測、故曰龍德。初九陽在下、圣人之在側(cè)陋也。不易乎世、謂自守其道、不因世而變易。不成乎名、謂自晦其跡、不求其名之成。行與世違、遯世矣。而道足自樂、故無悶。已不求名、不見是于人矣。而心可自信、故無悶。時(shí)當(dāng)可樂、則不私其有、以同乎人。時(shí)當(dāng)可憂、則不失吾已、違而去之。憂與悶不同。為一身起見為悶、為天下起見為憂。此六句皆言龍德確乎其不可拔、隱也。然確乃的確之確、非堅(jiān)確之確、蓋非意專于退也。憂樂一隨乎時(shí)、行違一準(zhǔn)乎道、非一己之私。
所謂用舍無與于已、行藏安于所遇。富貴不淫、貧賤不移。所見真確者也。
六爻皆以圣人言之、有隱顯而無淺深。
九二曰、見龍?jiān)谔?、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jǐn)。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jiān)谔?、利見大人、君德也?br /> 正中、正當(dāng)下卦之中也。蓋上下卦以二五為中也。德而曰龍、似神奇不可測矣、不知圣人只修其庸言庸行而已。庸常之言亦信、庸常之行亦謹(jǐn)。
則無不信與謹(jǐn)、盛德之至矣。猶且閑邪存誠、猶詩所謂無斁亦保、雖無厭斁而常自保守也。邪自外入、故言閑。誠本我有、故言存。邪閑則誠自存。
蓋妄去則真全、非別求所謂誠者而存之也。乾二畫實(shí)、故言誠。坤二畫虛、故言敬。誠敬者、圣學(xué)之源。見于乾卦坤卦、實(shí)天地自然之理也。去其不謹(jǐn)信之邪、存其謹(jǐn)信之誠。由是上可格君、下可善俗。則善不徒在一身、而及于一世矣。不見為己之善、而見為世人之善、何伐之有乎。善被于一世、德之博也。已既不伐、人亦不知其所以然。正己而物正、化也。自誠之純粹言之曰善、自其及人者言之曰德。二非五、未居之君之位、而正中已有君之德、故稱大人也。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jìn)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shí)而惕、雖危無咎矣。
本義謂六爻者以圣人言之、有隱顯而無淺深。言所處時(shí)位有不同、非自初而上有積漸也。三爻爻辭稱君子、亦君子而求至于圣人者也。進(jìn)德就存諸心言、修業(yè)就見諸事言。忠信、存諸心者無一念之不誠也。德欲進(jìn)而不已。然使無真實(shí)之心、德安能進(jìn)。故忠信、所以進(jìn)德也。修辭立其誠、見于事者無一言之不實(shí)也。人之不實(shí)多在于言。若口不擇言、雖有忠信之心不能立。立其誠、即立此忠信。隨事檢點(diǎn)、不敢妄言。雖不言制行、而制行在其中矣。業(yè)既言修、又言居者。修者治而弗怠、居者守而勿失。如屋之既修、居之乃為我有也。修辭立誠、業(yè)為我有、故曰所以居業(yè)也。忠信修辭、言所以進(jìn)德修業(yè)之道。知至知終、又詳其始終用功之序。知至至之、進(jìn)德之事。理無加于忠信、故曰至。至之、則進(jìn)而不已也。誠偽微茫之判曰幾。與、許也。人惟所見未真、故不敢進(jìn)。疑似之際、不能自主。
知至則實(shí)見是非端的。知德之極至在是、而以實(shí)心必欲赴之。則凡意念所動(dòng)、微茫之際、不差此幾之動(dòng)、乃可許之、而德日進(jìn)矣。知終終之、居業(yè)之事。萬事究竟歸于一誠、故為終。終之則居而不失也。事物有裁制之宜為義。義與幾非二。在心之初動(dòng)為幾、然幾尚有善惡。所動(dòng)皆善、見之于事、則為義矣。存之即居之也。人不知究竟所在、則不知所終。知之而不務(wù)至乎其極、雖所行偶有合宜、亦不能存。知終則深知萬事歸於一誠、而以修辭立誠終之。則凡事之裁制合宜而為義者皆無不存、而業(yè)自修矣。知開其始、行要其終。內(nèi)實(shí)其心、外實(shí)其事。以此居上居下、安往不宜。所以終日乾乾、夕猶惕若、無一息之間也。三在內(nèi)卦為上、合外卦為下。不驕不憂、所謂無咎、進(jìn)德修業(yè)之效也。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jìn)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欲及時(shí)也。故無咎。
或之為言、可上可下可進(jìn)可退。上下無常、疑為邪矣。然欲及時(shí)而上、故有時(shí)或下、非為邪枉也。進(jìn)退無恒、疑于離群矣。然欲及時(shí)而進(jìn)、故有時(shí)或退、非離群類也。四處危疑之地、進(jìn)德修業(yè)與九三同。三因時(shí)、四欲及時(shí)。無常乃所以為常、無恒乃所以為恒、故無咎也。
九五曰、飛龍?jiān)谔臁⒗姶笕?、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
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覩。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此言凡物各從其類。圣人、人類之首、故為人所歸。以釋利見之義也。
鶴鳴子和、雄嗚雌應(yīng)、同聲相應(yīng)也。取火於日、取水於月、同氣相求也。
下濕易潤、水先趨之。乾燥易焚、火先燃之。龍、陽物。薰蒸之氣為云。
虎、陰物。肅殺之氣為風(fēng)。凡此皆以類相感者也。圣人、人類之首、故為人之利見亦然。作者首出于上、覩者下觀而化也。又以物之親上親下、以見人之于圣人亦然。本乎天、日月星辰輕清成象者皆親之。本乎地、蟲獸草木重濁成形者皆親之。蓋屬陽者從上、屬陰者從下也。類各有本、本各有親。圣人萬物一體、利見又何疑乎。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dòng)而有悔也。
九為龍、貴矣。而陽不得陽位、位在于五、是無位也。上而亢、高矣。
而純陽無陰、是無民也。九三之賢在下、而敵體不應(yīng)、是無輔。是以動(dòng)而有悔。然致悔在動(dòng)。不動(dòng)而復(fù)于潛、則悔可無矣。
潛龍勿用、下也。
陽在下也。釋潛龍以氣言、此釋勿用以人言。言在下未可用也。
見龍?jiān)谔铩r(shí)舍也。
舍作舍止之舍。見止在田、尚未大用。時(shí)舍者、暫止于此、勢非久安也。
終日乾乾、行事也。
進(jìn)德修業(yè)、行所當(dāng)行也。即行健不息之意。
或躍在淵、自試也。
自試、斟酌之意。試其時(shí)之可否而不輕進(jìn)、非中無所主而漫以嘗試也。
飛龍?jiān)谔臁⒅我病?br /> 得位而行、居上以治下也。
亢龍有悔、窮之災(zāi)也。
陰陽一氣無窮、而時(shí)位有窮。窮極則災(zāi)生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言乾元用九、見與他卦不同。蓋一百九十二陽爻皆用九、各有所指。
獨(dú)乾之用九為剛而能柔、人君治天下之道也。元者、仁也、足以長人者也。
人君體乾之元、用乾之九。至誠惻怛之意、行于剛果之中。寬猛得宜、天下自無不治矣。四德獨(dú)言元、元可包四德也??褐笱栽?、貞下起元也。
天下自無不治、一元之運(yùn)、無為之化也。自潛龍勿用下也至此、申言象傳之意。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
陽氣潛藏、君子亦當(dāng)悔隱。初一潛而天下陽之屬皆宜潛也。曰下曰隱曰藏、反復(fù)發(fā)明示人、不必強(qiáng)立分別。
見龍?jiān)谔?、天下文明?br /> 文者、經(jīng)緯成章。明者、光顯不昧。二雖不在上位、天下已被文明之化。如孔子是也。此爻變離、有文明象。
終日乾乾、與時(shí)偕行。
兼無時(shí)不然、隨時(shí)加謹(jǐn)二意。天行健、無息時(shí)。與天時(shí)俱不息、法天之學(xué)也。時(shí)當(dāng)危厲、理宜乾惕、處危之道也。
或躍在淵、乾道乃革。
離下內(nèi)卦而上外卦。時(shí)當(dāng)變革、勢不得輕。
飛龍?jiān)谔?、乃位乎天德?br /> 六爻皆天德。而五乃天位、天德之得位者。唯有是德、乃宜居是位也。
亢龍有悔、與時(shí)偕極。
此窮極之極、非至極之謂也。時(shí)既極、而我不能變通、則與時(shí)運(yùn)俱極、故言偕。偕極有悔、非德也。故初曰德之隱。二曰正中。三四曰進(jìn)德。五曰天德。獨(dú)上不言德。知進(jìn)退存亡之圣人、則雖偕極、而有窮變通久之道矣。
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則者、理之有節(jié)限而無過不及者也。剛?cè)徇m中、天之則也。用九剛而能柔、乃合乎天之則也。言用九而冠以乾元、有統(tǒng)天之德、而后九可用也。
自潛龍勿用下也至此、皆反復(fù)申言象傳之意?;蜓云鋾r(shí)、或言其位、或言其用、不必強(qiáng)有所分。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
彼此至天下平也、又申彖傳之意。承上言乾元用九、又嘆乾元之妙。
前以元亨利貞析為四德、至此又若以元亨利貞分言之、而統(tǒng)歸于一元。因贊乾德之妙、唯圣人能體元以法天也。他解有謂自此至天下平、申言乾元用九天下治者、非。蓋用九六爻皆變、取其剛而能柔。此言剛健中正、六爻發(fā)揮、則以純乾之德言之。蓋夫子因言乾元、因申彖傳未盡之意也。始即資始之始。而始則必亨。蓋有息則不能亨、不息則理勢必亨。增而字、有漸次而無斷續(xù)。天地生生之氣、自微而著。始而亨、則亨而利、利而貞、皆可知矣。
利貞者、性情也。
收斂歸藏、乃見性情之實(shí)。元亨時(shí)、乾之發(fā)見。利貞則各有成就。如草木之種。春時(shí)發(fā)芽、夏則千枝萬葉。至秋漸收斂、冬乃堅(jiān)實(shí)。前此發(fā)見時(shí)、共一性情。至此則各一性情、猶前言各正性命也。遡性之本言之、則曰性情。情又可發(fā)生、貞下又起元矣。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乾始、乾元之始也。乾始之道、能使庶類生成、天下蒙其美利、能以美利利天下也。坤利牝馬、他卦利建侯、涉川、皆有所指。乾始無所不利、非可指名、故言利、不言所利也。乾之始即元而亨者、元可包亨也。利天下者、利不言所利者、貞不言貞者、利可包貞也。然乾始能以之、則亨利貞皆在元之中矣、故贊其大。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四德一元、元一乾也、故曰大哉乾乎。其體堅(jiān)強(qiáng)、不可屈撓、剛也。
其用循環(huán)、無少間斷、健也。其行若有所限、而無過不及、中也。其立君若有所專、而不偏不倚、正也。剛健之極、不雜于陰柔、純也。中正之極、不入于邪惡、粹也。純粹至于至極、無有形容、精也。乾屬剛、而又言中正者。蓋分乾坤而言、則有陰陽剛?cè)釀?dòng)靜之不同。自一元之氣周流無間之本體言之、則無所不包也。
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
乾德之精、不容言矣。可言者其情耳。故圣人以六爻發(fā)揮、曲盡其情、而乾之道在易矣。
時(shí)垂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六爻曲盡易之道、而唯九五有德位之大人能體備乎乾之蘊(yùn)、故獨(dú)以有天下之圣人言之。六龍即六爻。時(shí)垂句增也字、與上不同。上重垂龍、此重御天。言垂龍者將以御天也。六爻不外一時(shí)。圣人以時(shí)垂此六龍、將以御天下也。云行雨施、就圣人言之。政教如云之行。德澤如雨之施、天下自無不平也。御天而云行雨施、圣人之以美利利天下也。天下皆平、圣人之不言所利也。至此而乾之道在圣人矣。又按、彖以元亨利貞言乾、文言即以元亨利貞屬之君子。乾之德在君子躬行之中也。彖以云行雨施言乾、文言即以屬之圣人。乾之功即在圣人運(yùn)用之內(nèi)也。此天人之合。君子自強(qiáng)不息以法乎天、不可以已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
是以君子弗用也。
德、得于心者也。行、見于事者也。日可見、猶指日可待之意。理得于心、可以見之行事矣。但當(dāng)隱而未見之時(shí)、德雖可行、而時(shí)位未能成其所行。君子知其時(shí)位之未可、是以弗用。此以下又申象傳未盡之意。
君子學(xué)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jiān)谔?、利見大人、君德也?br /> 九二有正中之龍德。然所以成德者、亦由學(xué)問之功。之、指正中之理。
言理之得于天者、雖我所固有、然散見于事物、不學(xué)則聞見者寡、無以聚于吾心也。聚矣而不問、則不知所擇。故問所以辨其是非同異也。聚矣辨矣、狹隘其心、則此理非我有。故必有涵養(yǎng)寬裕之意、優(yōu)游厭飫、勿忘勿助、而所聚所辨者、庶融會(huì)貫通、與心為一矣。至于仁者、吾心之全德、即天之元。吾之所學(xué)所問者此也。既聚既辨之后、既居于心、即見之于行事。亦猶天之行健、無或一息之間。則莫非天理、無一毫私欲之間。而乾元之德全。雖未居君之位、而已具君之德矣。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shí)而惕、雖危無咎矣。
重剛、陽爻位也。按、來注三居下卦之上、四居上卦之下、以剛按剛、故皆曰重。此解亦可參。不中、非二五也。不在天、非上之中。不在田、非下之中。時(shí)本可危、因時(shí)而惕以防危、故雖危無咎。
九四、重剛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蛑?、疑之也。故無咎。
重字衍。三四皆人位、而四居人之上而近君、故曰不在人。重剛不中之中、二五之中也。中不在人之中、六爻中間之中也。下以二為中、三則過。上以五為中、四則不及。過則憂、不及則疑。然憂所當(dāng)憂、卒于無憂。
疑所當(dāng)疑、卒于無疑。故皆可以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shí)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shí)。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前同聲相應(yīng)節(jié)言利見之意。此專就大人言、而利見之意在其中。九五之為大人、大以道也。天地者、道之原。大人無私、以道為體、則合于天地易簡之德矣。天地之有象、而照臨者為日月、循序而運(yùn)行者為四時(shí)、屈伸往來生成萬物者為鬼神。名雖殊、道則一也。大人既與天地合德、故其明目達(dá)聰合乎日月之照臨、刑賞慘舒合乎四時(shí)之代禪、遏揚(yáng)彰癉合乎鬼神之福善禍淫。先天弗違、如先王未有之禮可以義起。蓋雖天之所未有、而吾意默與道契、雖天不能違也。后天奉時(shí)、如天秩天序天理所有、吾奉而行之耳。蓋人與天地鬼神本無二理、特蔽于有我之私而不能相通。大人與道為一、即與天為一、原無彼此先后之可言。其曰先天后天者、亦極言或先或后、皆與天合也。
亢之為言也、知進(jìn)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
進(jìn)退以身言。窮上反下、退矣。存亡以位言。過五居上、亡矣。得喪以物言。無輔無民、喪矣。是之謂亢、所以動(dòng)而有悔。
其唯圣人乎。知進(jìn)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知進(jìn)退存亡、則無得喪矣、故不復(fù)言得喪。不失其正、處之以道、非計(jì)私以避害也。正即貞也。乾元?dú)w于一貞、圣人法天體元?dú)w于一正。隨其時(shí)、不失其正、非圣人不能也、故再言其唯圣人乎。此卦六爻、周公皆取象于龍、夫子文言皆屬之于圣。非圣人固不能體天、然易非專為圣人言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自圣賢以至于愚不肖、皆可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而以圣人為法耳。蓋人生天地之間、吉兇悔吝無一息之停、圣人隨其時(shí)所值、而皆有以處之、使得其正。此不獨(dú)乾卦之義、而實(shí)全易之義。易之所以開物成務(wù)、圣人所以為天下后世法者、此也。
坤歸藏首坤、其義未知所取。周易以坤繼乾、以地承天、萬物之父母也。
全卦以柔順得正為地道臣道妻道之宜。六爻唯二五言吉利、而五不如二之正。他則皆有扶陽抑陰之微旨焉。坤卦之大略也。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
東北喪朋。安貞吉。
三偶為陰、其卦為坤、其象為地。陰之成形、莫大乎地。地勢卑順、故名為坤。六畫皆陰、內(nèi)外皆坤。陰之純、順之至也。純陰至順、一承乎陽。循物無違、居心順應(yīng)。理無不通、故占亦可大亨。然必守此順德、久而不變、故曰利牝馬之貞。牝馬、柔順而健行者。馬為乾象。曰牝馬、明配乾也。陽得其全、陰得其半。以柔順得正為利、則其他有所不利矣。陽先陰后。君子占比、欲有所往、率先首事、必至于迷。居后順從、乃得其當(dāng)。故曰先迷后得。主利、本義謂陽主義而陰主利。大全謂占此卦便主利此事、非坤道主利萬物也。時(shí)解皆從之。今按、蘇傳來注皆以后得主為句。
謂陽為陰主、乾為坤主。居后從乾、得其所主、所以為利也。此雖與本義不合、然觀后文言后得主而有常句、似非遺去利字、且于理義甚順、宜存之。西南、陰方。東北、陽方。西南致養(yǎng)之地、與坤同道、故得朋。東北反乎西南、故喪朋。陰體柔而躁、妄作以求全、則非矣。必安于正乃吉、故曰安貞吉。蓋陰之德減于陽之半。故體乾之君子、可先亦可后。而體坤之君子、但為后不可為先。所遇雖得喪之不同、而要以安于正則吉、此地道臣道妻道也。此三句本義解如此、時(shí)解皆從之。今按、蘇傳及來注皆謂文王圓圖、西南、兌離巽三女所居、坤之朋也。東北、震坎艮三男所居、非朋也。陰以從陽為正、去其三女之朋、求主于東北、則為安貞之吉矣。
此雖與本義悖、而說可存。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義、而首言元也。至、極也。乾曰大、無所不包也。
坤曰至、無所不盡也。乾之大無方。坤則未離乎方也、故但曰至。元非別有一元。乾施坤受、一氣而已。資始者有其氣、資生則有其形。然非坤自為、順天氣而承之以生。不先不后、所以為至也。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此言亨也。坤之德厚、持載萬物、合于乾之無疆。無疆即乾之不息也。
不息則可久、無疆則可大矣。其靜也翕、故曰含弘。含言無所不容、弘言無所不有。其動(dòng)也闢、故曰光大。光言無所不著、大言無所不被。所以德合無疆。而品物之流形者、咸暢茂條達(dá)、無不亨矣。
牝馬地類、行地?zé)o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此言利貞也。馬、乾象。而曰地類者、馬行地之物、牝則陰之類也。
行地?zé)o疆、則順而健矣。地承天施、柔順也。生物有終、利貞也。坤之德如此、君子所行如之、則有先迷后得之慶矣。
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居先則迷惑而失坤之道、居后則順利而得地之常。西南、與陰之類行、故得朋。東北、非其類、故喪朋。然反而與類行、亦終有得朋之慶矣。本義所解如此。程傳謂東北從陽、成生物之功、曰有慶。蘇傳來注同之。今按、獨(dú)陰不生、從陽有慶為是。
安貞之吉、應(yīng)地?zé)o疆。
安而且貞、地之德也。彖有三無疆。德合無疆、坤配乾之無疆。行地?zé)o疆、坤之德無疆也。應(yīng)地?zé)o疆、人法地之無疆也。無疆本天德。唯地能合天之無疆、則地亦無疆。君子能法地之無疆、君子亦無疆。君子法地、地法天、一天德之無疆已矣。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以氣運(yùn)故曰行、地以形載故曰勢。上下卦皆地、然其象一而已、故不言重、而但言其勢之順。蓋地非以平為順。高下相因、正見其順也。高下相因無窮。地勢之順、以地德之厚也。厚、故萬物皆載焉。君子以之法地德之厚、而民物皆在所載矣。至乾之大象不言乾而言健、地則不言順而言坤、朱子謂用字偶有不同、不必穿鑿。
初六。履霜堅(jiān)冰至。
陰爻言六者、凡揲筮得三偶、則所余二十四策、合四六之?dāng)?shù)為老陰。
得二奇一偶、則所余三十二策、合四八之?dāng)?shù)為少陰。老變而少不變、故陰爻稱六。又按、兩地之義合河圖、地二地四而為六。取地之生數(shù)、不取成數(shù)、則亦為六也。霜、一陰之象。冰、六陰之象。霜、陰氣所結(jié)、其勢猶微、及其既盛、則水凍而為冰。初陰有霜象、六陰有冰象、陰有冰象。陰爻雖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勢必盛。故圣人示人以戒辭、當(dāng)履霜?jiǎng)t知堅(jiān)冰之將至也。蓋陰陽、造化之本、不能相無。而消長有常、亦非人所能損益。然其類則陽生陰殺、陽善陰惡、陽君子而陰小人。故圣人于易、每致扶陽抑陰之旨、亦參贊天地之微權(quán)也。
象曰。履霜堅(jiān)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jiān)冰也。
本義謂魏志作初六履霜、當(dāng)從之。馴、順習(xí)也。道、即小人道長之道。
經(jīng)言堅(jiān)冰至、要其終也。象傳至堅(jiān)冰、原其始也。當(dāng)其履霜、不過陰之始凝耳。乃至于堅(jiān)冰、則惟其因循順習(xí)以致之耳。戒占者當(dāng)豫防、不可自我致之也。始于微而終于著、陰陽均也。而陰之為物、弱而易入。易以陷入、故戒其馴習(xí)而致之。即子產(chǎn)水弱民玩之意。
六二。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
乾五爻皆取象、獨(dú)九三指其性體剛健者言之。坤五爻皆取象、獨(dú)六二指其性體柔順者言之。初三五柔順而不正、非陰位也。四上柔順而不中、非上下卦之中也。唯六二柔順而中正、得坤道之純者也。正則無私曲而內(nèi)直、中則無偏黨而外方。內(nèi)直外方、其德自然盛大。不假修習(xí)、而自無不利也。不揉而直、不矩而方、不廓而大、故曰不習(xí)。不待學(xué)習(xí)、自然直方大、故曰無不利。蓋習(xí)而利、則利止于所習(xí)矣。唯不習(xí)、故無不利。言以乾之德為德也。乾、其動(dòng)也直、坤亦直。乾圓而坤則方。乾不息而坤德合無疆、則與乾並大矣。占者有是德、則其占如是。初六占在象中、此則象在占中。
象曰。六二之動(dòng)、直以方也。不習(xí)無不利、地道光也。
地之直方、于其動(dòng)觀之、即生物之無屈撓。見其直、即賦形之無變易。
見其方、蓋唯承天而動(dòng)故也。直方則大也、故不言大。地道之光、自然而然。無所勉強(qiáng)、不可揜蔽也。
六三。含章可貞?;驈耐跏?。無成有終。
坤為吝嗇又為文。六三陰居陽位、剛?cè)嵯嚯s、內(nèi)含章美之象。體純陰、可貞以守之象。居下卦之上、有位者也。有或出而從王事、不終含藏之象。
三居下卦之終、有終之象。三居陽不正、故不曰貞曰可貞。不欲輕進(jìn)、故曰或。不敢造始、故曰從。人臣之道、凡事不最居其成功、唯奉事以守終、故曰無成有終也。本義謂始雖無成、后必有終、意似不同。然全卦有先迷后得之象、而三爻多兇。凡占者得此、即如所占可也。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shí)發(fā)也?;驈耐跏?、知光大也。
處下之道、必能含其美、乃為得正。然義所當(dāng)為、則以時(shí)而發(fā)、非有所隱而不盡也。或從王事、乃能無成有終、以其知之光大故也。蓋天下唯能含者乃能發(fā)。圭角淺露、不可有為矣。唯知光大者乃能含暗昧不明、妄自炫耀矣。大知光明者不事匿名晦跡、而驕矜不形。涵養(yǎng)深沉者不用見事風(fēng)生、而事業(yè)自遠(yuǎn)。此即象傳所謂含弘光大也。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yù)。
陰虛能受、故坤有囊象。重陰凝閉、有括囊之象。三以陰居陽、猶或可出。四以陰居陰、逼近于君、唯有謹(jǐn)密晦藏而已。不但言語之簡然、凡一切動(dòng)止皆然。如此則無僨事之咎、亦無成事之譽(yù)。蓋四近君、譽(yù)則逼上、譽(yù)即咎之招。無咎者、以無譽(yù)也。求譽(yù)、則不能括囊矣。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能慎、則不害也。君子當(dāng)否塞之時(shí)、不求有功、當(dāng)思遠(yuǎn)害。
六五。黃裳。元吉。
黃、中色、地之色也。裳、下飾、坤為裳也。然不于二言之、獨(dú)于五言之者、蓋六二陰而在下、柔順中正、自然無不利。六五以陰居尊、必中順之德充于內(nèi)而見于外、乃得大善之吉、否則兇矣。程傳以羿莽武氏臣妾居尊位者言之。先儒或病其拘。蓋卦本臣道妻道、而五居尊位。然易之為占皆因人立教。為臣妾者得此、則宜忠信卑順、以盡其道。為君得此、則宜居中謙遜、以下賢也。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坤為文、又居五之中。文生于相錯(cuò)、陰陽專一則無文。陰有陽德、則黃中之文充于中而見諸外也。
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
陰宜從陽者也。純陰在上、盛于陽矣、故與陽皆有龍象。盛則必爭、故有戰(zhàn)象。上動(dòng)不已、進(jìn)至于外、故有戰(zhàn)于野之象。陰雖極盛、豈能獨(dú)傷陽哉、故有兩敗俱傷之象。氣陽血陰、陽衰于陰、故與陰皆有血象。象如此、不言兇而兇可知矣。乾上但言亢、而坤則言戰(zhàn)者。蓋陰陽不可相無、然乾尊則無對待。坤卑而盛極、必至侵傷也。初曰堅(jiān)冰至者、防龍戰(zhàn)之禍于始。上曰龍戰(zhàn)野、則著堅(jiān)冰之禍于終也。余意文言詳之。
象曰。龍戰(zhàn)于野、其道窮也。
陰盛窮極、勢必爭而傷也。然道豈驟窮、由初之馴致也。
用六。利永貞。
坤之用六、以凡筮得陰爻六變而八不變也。然凡陰爻皆用六。獨(dú)坤以純陰而皆變?yōu)殛?、則得稱用六也。陰柔不能固守、變而為陽、則能永貞矣。
不牽于私欲、不惑于常變、固守其順、所以利也。坤本有元亨、此獨(dú)言永貞者。蓋乾以元資始、坤以貞大終。六爻皆變、則其德減半、故不言元亨也。前言安貞之德、而此言永貞者。蓋安者順而不動(dòng)、永者健而不息。變而為乾、故言永也。乾吉在于無首、坤利在于永貞。蓋以剛健居人之首、則物之所不與也。以柔順而為不正、則佞邪之道也。乾變坤、剛而能柔。
坤變乾、雖柔必強(qiáng)。變化氣質(zhì)之道、陽本先于陰、而陽之極不為首。陰本小于陽、而陰之極以大終。審時(shí)觀變之學(xué)也。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陰小陽大、先陰而后陽、始小而終大也。小者、小人之道。大者、君子之道。美其善變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dòng)也剛。至靜而德方。
此釋牝馬之貞也。動(dòng)者、生物所動(dòng)之機(jī)。德者、生物所得之質(zhì)。坤不專成、本至柔也。而承天發(fā)生、勃不可禦、動(dòng)之剛也。坤不造始、本至靜也。而生物賦形、一定不易、德之方也。乾剛健而中正、所以為大。坤柔靜中有剛方、所以為至。不必于柔靜之外別求剛方也。
后得主而有常。
按、本義主下當(dāng)有利字、即彖傳后順得常之意。今按、蘇來二說、后乎乾、得乾為之主、坤道之常也。觀其文勢、主下無利字為是。
含萬物而化光。
復(fù)明亨義。即彖傳含弘光大之意。靜翕則含生意於中、動(dòng)則有闢光輝也。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shí)行。
承天之健、順天之時(shí)以行。即彖傳順承天之意。自坤至柔至此、皆以申言彖傳之意。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易曰、履霜堅(jiān)冰至、蓋言順也。
順、本義作慎。凡事皆由積漸所致、宜辨之于微而加慎也?;蛟豁樇瘩Z。即馴致其道、言因循以致之也。更通。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何以謂直。言其心之本體無邪、正也。何以謂方、言其心之妙用合宜、義也。此六二直方之所由名也。下則言求直方之功。君子惟主敬、則其內(nèi)自直。兢兢業(yè)業(yè)、主一無適。一私不擾、直矣。惟守義、則其外自方。凡所施行、因時(shí)制宜。一定不易、方矣。敬義既立、事君則忠、事親則悅、交友則順、所謂不孤。至此、不期大而自大矣。蘇氏謂直內(nèi)方外、如碩[蘇氏易傳“碩”作“名”]師良友之在吾側(cè)、是以特立而不孤也。此說較勝。
凡事必有所疑、故習(xí)而后利。體全用備如此、無施不可。坦然行之而無疑、復(fù)何假于習(xí)乎。乾于二言誠、于二言敬。乾于二言仁、坤于二言義。先儒以誠敬屬乾坤、仁義分陰陽、蓋本于此。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三以陰居陽、雖有美而含之。非其才有所不足、分有所不敢也、以從王事、不敢專其成功。蓋以地成天、即以妻承夫、以臣從君之道也。地道不敢專成功、不過代天而終所未終、況妻道臣道乎。以數(shù)言之。天數(shù)終于九、亦以地十終之。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yù)、蓋言謹(jǐn)也。
天地二句引起下文之辭。天地交感、則變化萬物、雖草木亦蕃。若重陰閉塞、雖賢人亦隱。初言慎、母縱夫微陰之長也。四言謹(jǐn)、母衒于重陰時(shí)也。
君子黃中通理。
此釋黃字之義、中德在內(nèi)。曲鬯旁通、無私欲之滯塞。條理分明、無私欲之混淆。中德在內(nèi)不可見、即通理二字形容其蘊(yùn)、所謂文在中也。本爻既變、坎為通通[“通通”疑為“中通”]之象。本爻未變、坤為文理之象。
正位居體。
此釋裳字之義。雖在尊位、而居下體。
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
德之美者既在其中、由是暢于四支、而和順在一身。發(fā)于事業(yè)、而順治者在天下。內(nèi)外融貫、乃為美之至。此贊嘆之、以見元吉之故。
陰疑于陽必戰(zhàn)。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三雖有美含之、猶知有陽也。上則均敵、無小大之差。疑于陽矣、其勢必戰(zhàn)。十月純陰、古人稱曰陽月、亦以天道不可一日無陽。故稱龍于盛陰之時(shí)、以存陽也。氣陽血陰、未離乎陰、故曰類。玄黃、天地之正色、言陰陽皆傷也。全卦唯二五居中、為坤德之美。二居中得正、故不習(xí)而利。
五以柔中居尊、必中順而吉。三以陰居陽、貴乎含。四以陰居陰、在乎括。
初勢猶微、宜辨于始。上勢已極、必兇于終矣。蓋陰陽二氣、天地不能相無。而因時(shí)有扶陽抑陰之妙、又圣人裁成輔相之功、所以參贊天地者也。
屯屯卦、震下坎上。震一陰動(dòng)于二陰之下、故其德為動(dòng)、其象為雷??惨魂栂萦诙幹g、故其德為陷為險(xiǎn)、其象為云為雨為水。有天地、而后萬物生焉。屯者、難也。物之始生、郁結(jié)未通。故其為字、象草穿地始出未申。此屯所以次乾坤之后也。其卦以震遇坎、乾坤始交而遇坎陷、故其名為屯也。六爻二陽四陰。凡卦爻中陰陽以少者為主。故二陽為四陰之主。
然五坎體、陷而失勢。初震體、動(dòng)而得時(shí)。屯難之世、陽剛善下、可以有為、故初為全卦之主也。五但小貞吉而已。余四爻皆因初起義。四應(yīng)初則往吉。三不應(yīng)初則往吝。二乘初則不進(jìn)。上遠(yuǎn)初則道窮。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乾坤始交而遇險(xiǎn)陷、世界草昧之時(shí)。震動(dòng)在下、坎險(xiǎn)在上。在險(xiǎn)中有震動(dòng)之才、可以大亨。但出險(xiǎn)有機(jī)、利于守正、未可妄進(jìn)。震性好動(dòng)、故戒以勿輕往也。三四五互為艮止、勿用攸往之象。震一君二民、又為長子、震驚百里、有侯象。初九陽居陰下、為成卦之主。是以賢下人、得民而可君、故利于建侯。筮立君者遇之則吉也。蓋盈天地之間者萬物、萬物以人為首、人道以君為尊。草昧之時(shí)、震動(dòng)出險(xiǎn)、立君得正、乃以繼天立極。
此屯所以具四德而繼乾坤也。
彖曰。屯、剛?cè)崾冀欢y生。
乾坤之后、一索得震為始交、再索得坎為難生。此正昏冥雜亂之時(shí)、此以二體釋屯之名義也。
動(dòng)乎險(xiǎn)中、大亨貞。
動(dòng)乎險(xiǎn)中、未遽出險(xiǎn)。震體能動(dòng)、故可大亨。坎在險(xiǎn)中、故宜正。自此以下釋元亨利貞、皆不言四德、用文王本意。此以二體之德釋卦辭也。
雷雨之動(dòng)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此以二體之象釋卦辭也、雷、震象。雨、坎象。物之生未有不待雷雨者、然必霽而后見其功。當(dāng)其方動(dòng)、充滿凟亂、不知所從、則氣運(yùn)郁塞之時(shí)也??鬃蛹创艘匝允赖馈⒀源四颂煸熘菝?。草者、如草不齊。震為蕃草之象。昧者、如天未明。坎為月、天尚未明。又坎水外暗內(nèi)明、亦昧之象。此時(shí)、天使之然、如天所造。天下未定、名分未明、雜亂晦冥之際、宜立君以統(tǒng)治之。然君初立、治理猶疎、日夜不遑寧處、乃可成撥亂反正之功。如更始既立、日夜縱情聲色、非不寧者矣。蓋惟侯心不寧、方可求天下之寧也。自屯卦以下、彖傳皆先釋卦之名義、后釋卦辭。而釋卦辭又各有所取?;蜇泽w、或卦象、或卦德、或卦變、而彖之旨盡矣。此皆先儒所未及。說似拘、而分疏清析、不可易也。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
坎不言水而言云者、在雷之上。郁而未通、雨而未成也??苍谡鹣?、則為雷雨之解矣。彖言雷雨、象言云雷。彖言其動(dòng)、象著其體也。經(jīng)綸、治絲之事。君子治世、猶治亂絲、解其紛結(jié)。經(jīng)者、理其緒而分之。猶雷自斂而發(fā)。綸者、比其類而合之。猶云自散而聚。屯難之世、人皆惶懼沮喪、不知正君子經(jīng)綸之時(shí)也。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磐桓、難進(jìn)之貌。陽剛動(dòng)體、才足濟(jì)屯。但初在下無勢、應(yīng)四柔無援。
當(dāng)險(xiǎn)陷之交、故有磐桓之象。然陽居陽位為得正、故利于居貞。又初、成卦之主。以陽下陰、為民所歸、有君之象。故占者如是、則利建以為侯。
此爻為卦之主、大意與彖同。磐桓即勿用有攸往。利居貞即利貞。利建侯雖同、而合全卦言之、則侯指人。自初爻言之、則侯指己。占者得之、則隨所處以為占、不必泥也。
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磐桓、非晏安棄務(wù)、志在行正也。正為濟(jì)屯之本、居之將以行之也。
陽貴陰賤、初爻陽在陰下。屯難之世、人皆思主。貴能為賤下、所以大得民心、可以為君也。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屯如以時(shí)言、郁塞而未通也。邅如以遇屯之時(shí)者言、遲回而未進(jìn)也。
班、分布不進(jìn)之貌。震于馬為足為作足、班如之象。女子許嫁、笄而字。六二變兌為少女、女子之象。三四五互為艮止、不字之象。三三四互為坤、坤數(shù)十、十年之象。六二陰柔中正、上應(yīng)于五、然以乘初之剛、故為所難而邅回不進(jìn)。然初非為寇也、乃求與已為婚媾耳。但二與五為正應(yīng)、二貞于五。異于五者皆寇矣、焉知其德哉、故守正而不之許。至于十年、則妄求者去、正應(yīng)者合。數(shù)窮理極而可許、故不字于初、終字于五也。爻象如此、占者得之、則宜如是。蓋全卦雖以屯初為主、而各爻又各以所處之位論其吉兇。唯二乘初剛、故為所難。二之質(zhì)柔、故受人所制。欲應(yīng)五不得、故屯邅不字。所應(yīng)者正、故終有可字之時(shí)也。易爻有己正、而他爻視之為邪者。有己兇、而他爻得之為吉者。屯之初、正也、而二視之、則為寇。旅之上、兇也、而五承之、則有譽(yù)命。蓋皆以所處之時(shí)位論之、不可泥也。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乘剛、居初之上。為初所迫、失其常也。然理之所在、十年必反。守正不變、不悖常矣。終獲正應(yīng)、復(fù)其常也。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六三、下卦六陰而居三之陽位、以求上六。不安于陰、而又貪求陽。
不中不正、無正應(yīng)而妄行、取困者也。鹿、陽物。虞、虞人。無虞、無應(yīng)也。陽在五而不在上。求陽不獲、即鹿無虞之象。林、陰象。在六二六四之間、入于林中之象。卦下體震、動(dòng)也?;ンw有艮、止也。圣人于其震之動(dòng)、庶幾其艮之止。曰君子見幾、不如舍去。若往逐不舍、心致羞吝矣。
象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妄動(dòng)由于多欲。無虞而即鹿、以有貪禽之心。君子見幾則必舍。若往、則羞吝而至困窮矣。經(jīng)曰不如舍、辨之明也。傳曰舍之、去之決也。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坎為下首薄蹄之馬。陰柔居屯、不能上進(jìn)、故有乘馬班如之象。然初九守正于下、以應(yīng)于己、故初來求四、四往應(yīng)之、則吉也。本義謂下求婚媾。蓋以初求四為以陽求陰。往者、適人之意也。時(shí)解以四近五為大臣、初剛為賢。四求賢輔君、乃以濟(jì)屯。然以陰求陽、有害婚媾之義。且初為卦主、有可君之德。如湯之于伊尹、昭烈之于孔明。皆以君下臣、以求濟(jì)屯。然后往而應(yīng)之、正不必復(fù)言輔五。又剛?cè)嵯酀?jì)、亦以濟(jì)屯、亦不必專以則為濟(jì)屯之賢也。
象曰。求而往、明也。
初來求我而后往應(yīng)、非明理知幾者不能。觀象傳意、更與本義合。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
九五雖以陽剛中正居尊位、然當(dāng)屯之時(shí)、陷于險(xiǎn)中。六二雖為正應(yīng)、而陰柔才弱不足以濟(jì)。初九為眾所歸、則人心已他屬??搀w雖有膏潤、而不得施、故為屯其膏之象。以處小事、則守正猶可獲吉。以處大事、則雖正亦兇矣。初與五皆陽、而五以中居尊、反遜于初者。初在下而動(dòng)、為眾所歸、時(shí)之方來者也。五在上而陷于險(xiǎn)、人心他屬、時(shí)之已去者也。六爻獨(dú)二五言屯者。二在下而柔、遇時(shí)之屯者也。五在上、以剛而陷于柔、自屯者也。守貞不字、無濟(jì)變之才。屯膏吝賞、非大君之道。皆不能濟(jì)屯者也。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光、陽德也。陷于二陰之間、人君澤不下及、所施未光大也。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坎為血卦又為水、有泣血漣如之象。陰柔無應(yīng)、處屯之終。進(jìn)無所之、唯有憂懼、遂至于泣血漣如而已。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屯難窮極、莫知所為。顛沛如此、何能久乎。全卦當(dāng)屯難之世、居上陷險(xiǎn)、而下方震動(dòng)。陽剛奮發(fā)而能下人、則可以為君。柔順待求而應(yīng)、則可以為輔。居上而澤不下究、則僅可小安。居下而應(yīng)遠(yuǎn)被迫、則但當(dāng)守正。
若貪欲妄行、勢必取困。窮極憂懼、理難久長。知此、可以處世變矣。
蒙蒙卦、下坎上艮。艮一陽止于二陰之上、故其德為止、其象為山??矠樗疄殡U(xiǎn)。內(nèi)既險(xiǎn)陷不安、外又行之不可、蒙之象也。水、必行之物、遇山而止、莫知所之、亦蒙之象。蒙次于屯。蓋屯者物之始生。物生必蒙。
蒙者、物之穉。蒙昧未明、蒙所以次屯也。乾坤之后、屯主在震之初九、蒙主在坎之九二。此長子代父、長兄次弟之象。艮為少男、方有待于開發(fā)者也。此屯蒙次乾坤之義也。又屯之建侯、有君道焉。蒙之養(yǎng)正、有師道焉。天地既位、君師乃立。此又乾坤屯蒙之序也。六爻二陽四陰、亦以陽爻為主。然九二剛而得中、故能為蒙之主。上九過剛不中、則但可擊蒙禦寇而已。上下四陰爻皆因二以起義。五應(yīng)二、則為童蒙之吉。初承二、則為發(fā)蒙之利。四遠(yuǎn)二不明、則為困蒙之吝。三乘二不順、則不以蒙待之、故獨(dú)此爻不言蒙。此六爻之大略也。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凟。凟則不告。利貞。
物生之初、蒙昧不明。然蒙者不終于蒙、則有亨道。而卦之九二以剛居中、與六五陰陽相應(yīng)、能發(fā)人之蒙、亦有亨道也。我、指二。童蒙、幼穉而蒙昧、謂五也。禮無往教、故非我往求童蒙、必待童蒙之求我也。其所以必待童蒙之求我者、何也。凡求教者、必其心精專而吾之言易入、故童蒙來求我則告之。若再三、則以我求蒙為褻凟。凟則雖告之無當(dāng)、與不告同矣。凡若此者、蓋以蒙者為物所蔽、其中之正未亡也。俟其求發(fā)而告之、使歸于正、所以利也。若求蒙至再三褻凟、彼終不得其正、何利何亨之有乎。本義以初筮再筮為喻言。初筮指問者之精專、凟指問者之煩凟。
于理固順、但易皆取象、不必作喻言。觀彖傳以剛中及凟蒙二語、似非指問者言。來注以初筮指二、再三指三四。說又近鑿。今按、蒙有九二之發(fā)蒙、則不終于蒙、有亨象。二不求五而五求二、有不求童蒙、童蒙求我之象??惨魂枮閮?nèi)卦、初筮所得、初筮告之象。艮一陽止于上、再三則不告之象。九居二、六居五、似非正矣。然二以剛中為正、五以應(yīng)二為正、利貞之象。
彖曰。蒙、山下有險(xiǎn)。險(xiǎn)而止、蒙。
山下有險(xiǎn)。上峻而難升、下險(xiǎn)而莫測。以卦象釋蒙之義也。內(nèi)險(xiǎn)則危殆不安、外止則窒礙難往。以卦德釋蒙之義也。
蒙、亨、以亨行時(shí)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yīng)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凟、凟則不告、凟蒙也。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
此以卦之體釋卦辭也。卦以九二當(dāng)發(fā)蒙之任者。以亨行時(shí)中、謂九二以可亨之道、發(fā)人之蒙、所行皆得其時(shí)之中也。時(shí)者、當(dāng)其可之謂。五之志未與二應(yīng)而告之、非時(shí)也。再三而凟、亦非時(shí)也。蒙當(dāng)養(yǎng)正、過此而后養(yǎng)、亦非時(shí)也。故下文皆言行時(shí)中之事。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志自相應(yīng)也。初筮得九二、以剛居中、故告之、有節(jié)也。凟蒙則與不告同、以蒙不可凟也。人皆學(xué)為圣人、而圣學(xué)不外于養(yǎng)正。人惟當(dāng)蒙之時(shí)、因時(shí)而告、則有以養(yǎng)之使正、即為作圣之功。甚言蒙之不可不養(yǎng)、而養(yǎng)之必以時(shí)、乃亨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泉、水之始出者。出而遇險(xiǎn)、未有所之、故有[文瀾本“故有”作“故為”]蒙象。然泉之既出、勢有必行。君子體坎之剛中、以果決其行。水尚在山、涵蓄深沉。君子體艮之靜止、以養(yǎng)育其德。
初六。發(fā)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初六以陰居下、蒙之甚也。欲發(fā)其蒙、利用刑人、謂痛加懲責(zé)、使知敬學(xué)也。用說桎梏、謂暫去拘束、以待自新。坎為刑為桎梏、故有其象。
然坎初變?yōu)閮?、則為毀折、又有脫之之象。桎梏用之未刑、刑時(shí)未有不脫桎梏者。若既刑又桎梏、一住而不舍、拘束太苦、則失敷教在寬之義、必致羞吝矣。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發(fā)蒙之初、法不正則人玩。故懲戒之、以正教之之法、蓋明刑以弼教也。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此一爻而具三象也。包蒙對上下四陰言、納婦克家皆對六五言。九二以陽剛統(tǒng)治群陰、當(dāng)發(fā)蒙之任。然物性不齊、不可一概取必。唯剛而得中、故能有所包容而吉也。坎中陽而五陰、以陰應(yīng)陽、二能納之、納婦之象也。
五位尊、有父之象。二居下位而能任上事、又為子克家之象也。時(shí)解謂大臣能敷教以寬、以無負(fù)君之委任。善教之良臣、猶克家之肖子也。亦通。
象曰。子克家、剛?cè)峤右病?br /> 程傳謂子而克治其家者、父之信任專也。二能主蒙之功者、五之信任專也。此重五之能接二也。本義但言指二五之應(yīng)、謂剛?cè)嵬鶃硐嘟右?。二說本義為優(yōu)、全卦不重在五也。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三變?yōu)橘銥殚L女、有女象。九二陽剛得乾金之中爻、有金夫象。六而居三、陰柔而不中正、女之見有金之夫、而不有其躬以從之者也。取女得如是之人、何所利乎、故戒占者以勿取也。王注謂三應(yīng)在上、有男女之義。
三之動(dòng)為女先求男、故有此象。不如大全合屯六二參觀、而以三趨二取象為優(yōu)。蓋屯之六二、近初九之陽而正應(yīng)在五。然震之性動(dòng)而趨上、而所居又中正、故曰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蒙之六三、近九二之陽而正應(yīng)在上。
然坎之性陷而趨下、而所居又不中正、故曰見金夫不有躬。六五中正、故為可納之婦。三不中正、故為淫奔之女。六四質(zhì)柔、雖困猶可教、故得稱為蒙。三狥欲趨利而忘身、併不得言蒙矣。故言勿用以拒之、亦不屑之教也。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順亦作慎。按、程傳作邪僻不順。亦可。舍正應(yīng)之夫而從金夫、是不順也。
六四。困蒙吝。
六四以陰居陰、既遠(yuǎn)于陽、無正應(yīng)又在二陰之間、為困于蒙之象。蓋氯質(zhì)既昏、錮蔽又甚、可羞吝之甚也。然能尊師取友、困而學(xué)之、猶或可免。終焉、則真吝矣。
象曰。困蒙之吝、獨(dú)遠(yuǎn)實(shí)也。
陽實(shí)陰虛。唯剛明有實(shí)德者能發(fā)蒙、四獨(dú)遠(yuǎn)之。欲從九二則隔三、欲從上九則隔五。又乏正應(yīng)。異于初與五也。言獨(dú)、使反而知恥也。
六五。童蒙吉。
艮為少男、有童象。所謂童蒙者、不失赤子之心。純一未發(fā)以聽于人、非幼穉之謂也。五以柔中居尊、下應(yīng)九二、所謂童蒙求我、有可亨之道者。
故吉。時(shí)解作幼主任賢。亦近之、勿拘。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中爻為坤順、變則為巽。順以爻之柔言之。舍己從人、順也。巽以志之應(yīng)言之。降志下求、巽也。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艮為手、有擊之象。以剛居上、治蒙過剛、有擊蒙之象。艮止于上、不利為寇之象。應(yīng)爻坎為盜賊、利禦寇之象。本義取必太過、攻治太深、則必反為之害。是猶為寇者矣、故不利。惟捍其外誘、以全其真純、則雖過于嚴(yán)密、乃為得宜。猶禦寇者也、故利。全卦取象以誨人言。程傳以用兵言。唯本義謂凡事皆然、不止為誨人也得周易立象以盡意之旨。占者隨事以思其義可也。今以此爻合之彖辭。卦中二陽爻。二、初筮之告者也。
上之擊蒙、近于再三之凟者也。敷教在寬、非徒取于擊者。然如三之縱欲忘身、猶之寇也。擊之、禦寇之道。若一概施之他爻則凟、是上自為寇矣、又何利乎。禦寇、貞也。為寇、則非貞矣。如此解、則與彖意更相發(fā)明。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上陽爻、擊蒙者。下四陰、皆蒙也。上之剛不為暴、止之順也。下得擊去其蒙、下之順也。全卦有作師之道。大抵正蒙者、貴有剛中之德、而有所包容。不必過暴以為之害。此二之包蒙所以吉。而止之擊蒙、但利于御寇、不宜凟而至于為寇也。為蒙者、貴于柔順中正以聽于人。不宜自遠(yuǎn)于剛明之德、尤不可縱欲以忘其身。此童蒙所以吉、困蒙所以吝。而見金夫不有躬者、併不得數(shù)于蒙也。初亦陰爻、宜言蒙而言發(fā)蒙之道宜痛懲而暫舍者。蓋亦因其材質(zhì)之陰柔卑下、故正蒙之道宜如此。若能為五之童蒙、則刑可不用矣。六爻于正蒙之道、最為明白詳盡。然而圣人立象以盡意、不必專為一事而言。凡治己教人、一切應(yīng)事接物、皆可推其意而悟之也。
需需卦、下乾上坎。以卦象言。水在天上、未遽下地。必待陰陽之交、薰蒸而后成雨。需之象也。以卦德言。乾健坎險(xiǎn)、以剛遇險(xiǎn)、而不遽進(jìn)以陷于險(xiǎn)。需之義也。需次于蒙。按、序卦、蒙、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養(yǎng)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物之幼穉、必需飲食長養(yǎng)。云上于天、有蒸潤之象。飲食所以潤益萬物、故需為飲食之道、所以次蒙也。卦之大意取須待之義。序卦取所需之大者耳。按、左傳云、需、事之賊。言猶豫不決之害事也。易需非不決之謂。見險(xiǎn)而不動(dòng)、能動(dòng)而不輕動(dòng)者也。
內(nèi)三爻以見險(xiǎn)不輕進(jìn)為需、外三爻以入險(xiǎn)而待人以共進(jìn)為需。六爻初九九五之吉不待言。余四爻雖有悔吝、然終歸于吉。如二曰終吉、三曰敬慎不敗。蓋有剛健之德、而能相機(jī)度勢、從容少待、鮮有敗者。四曰順以聽、上曰敬之終吉。蓋雖入險(xiǎn)中、而待陽剛之德以共進(jìn)、故亦吉也。卦雖四陽二陰。然三陽不輕進(jìn)、坎五居尊有孚。二陰非卦義所重、故不得為卦之主。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需坎水在前、乾健臨之、將涉水而不輕進(jìn)之象。乃事所當(dāng)待、非不當(dāng)待而待者也。九五坎體中實(shí)、陽剛中正而居尊位、為有孚得正之象。三四五互為離、光明之象??矠橥?、亨通之象。乾濟(jì)乎坎、有涉大川之象。乾陽在下、皆有所需。九五坎陽在上、又為眾所需。需之道貴于實(shí)心、又貴于實(shí)心、又貴于得正。人之需有出于不得已者、需而無實(shí)、無光而且亨之時(shí)。必實(shí)有有守能待之心、則無私計(jì)較而光明、不恤得失而亨通矣。然世有心雖誠實(shí)而處事、未正者。需而非正無吉、而且利之理、必所為皆合于義、不圖行險(xiǎn)僥倖。則居常凡事皆吉、而濟(jì)險(xiǎn)歷難亦利矣。蓋有孚以善其需、貞又所以善其孚。孚貞者、盡所需之道。光亨吉利、則得所需之效也。
彖曰。需、須也、險(xiǎn)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需者、須也。理勢所在、不得不待也。剛健者、多以輕躁而陷于險(xiǎn)。
剛健而能不陷、故善其不至困窮也??蚕荻撇幌莺我病P枞缓筮M(jìn)、所以不陷。不陷、則終能出險(xiǎn)、故不因窮。乾三陽進(jìn)而迫乎險(xiǎn)、遇險(xiǎn)而能需者也??惨魂柧又惺卣?、處險(xiǎn)而能需者也。遇險(xiǎn)而能需、則不至犯險(xiǎn)。處險(xiǎn)而能需則又將出險(xiǎn)矣。故曰不陷。此以卦德釋卦名義也。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正中與中正同、指五也。正則規(guī)模宏遠(yuǎn)、無欲速之為。中則中心寧靜、無喜功之念。唯以中正居天位、故雖險(xiǎn)在前、而終必克濟(jì)。非若蹇之見險(xiǎn)而止。雖坎居上、而剛健不陷。非若困之剛揜。人知奮發(fā)者能有功。不知以剛健之德、能臨事而懼、從容整暇、氣定神全。不往則已、往必有功。
此以卦象釋卦辭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云氣上蒸于天、必待陰陽之和而自成雨、無所作為也。事之當(dāng)需者亦然。內(nèi)有孚、外守正。但飲食宴樂、俟其自至。飲食以養(yǎng)其氣體、宴樂以和其心志。所謂居易以俟命。非若后世麴蘗之托、昏冥之逃者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
郊、曠遠(yuǎn)之地。用恒、守其常也。初遠(yuǎn)于險(xiǎn)、有需郊之象。而九陽剛居陽位、有恒于其所之象。同人于門于宗、而后于郊、處近而遠(yuǎn)也。需由郊、而沙而泥、自遠(yuǎn)而近也。既能需于郊、又戒以利用恒者。人需于始、或不能需于終。唯以義命自安、身既遠(yuǎn)險(xiǎn)、又心不妄動(dòng)、乃無咎也。
象曰。需于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恒無咎、未失常也。
險(xiǎn)難由人自犯、于郊則不冒險(xiǎn)而行矣。恒即彖之孚也貞也。貞者、乾之常。利用恒、未失處需之常道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水近則有沙、二近險(xiǎn)、有需于沙之象。二三四互得兌為口舌、有言語相傷之象。剛中能需、有終吉之象。既近于險(xiǎn)、雖未陷患害、羣小從而訾議之。然言語之傷、災(zāi)之小者。初以剛居剛、雖遠(yuǎn)于陷、猶有戒辭。二以剛居柔、守中寬裕。故雖近險(xiǎn)、可斷其終之吉也。爻多以相應(yīng)為吉、此又不然者。見險(xiǎn)在前、有待而進(jìn)、故無取于相應(yīng)也。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衍、寬也。以寬居中、不急于進(jìn)。蓋剛居柔位、故謂剛為衍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水涯有泥。三將陷于險(xiǎn)、有需于泥之象??矠楸I賊、有寇之象。三過剛不中、有自我致寇之象。
象曰。需于沙、災(zāi)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外謂坎在外卦。謂之外、則禍不自已作。但以過則妄動(dòng)、以近于險(xiǎn)、則寇乃我致之也。然卦為需、能敬慎、猶可不至于敗。此則象中本無此意、本義所謂發(fā)明占外之占。使人之逼近于險(xiǎn)者、思所以善處之道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內(nèi)卦三陽以見險(xiǎn)不輕進(jìn)為需。外卦入險(xiǎn)矣、以待人共進(jìn)為需。血者、殺傷之地。穴者、險(xiǎn)陷之所。四入乎險(xiǎn)、坎為血卦、故有需于血之象。然以陰居柔得正。初為正應(yīng)。所居得正、又待正應(yīng)之陽剛為援、可以不終陷于穴矣、故有出自穴之象。
象曰。需于血、順以聽也。
陰柔入險(xiǎn)中、疑不能出矣。然能順以聽初之陽剛、則不冒險(xiǎn)以進(jìn)、是以能出穴也。三能敬、則雖迫坎之險(xiǎn)而不敗。四能順、則雖陷坎之險(xiǎn)而得出。敬與順、固處險(xiǎn)之道也。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坎有酒食之象。九五為需之主。以一陽處二陰之間、以待三陽同德之援、需于酒食之象。居中得正、三陽自來、陽彚進(jìn)而陰退、則坎可平而險(xiǎn)可夷、貞吉之象。人君位乎中正之天位、與天下相安于日用飲食之常、無為而治者也。然又必正乃吉、非可宴酣無度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屯蒙多言男女、需言飲食。蓋云上于天、物資雨澤以為養(yǎng)。需于酒食、人亦藉飲食以為養(yǎng)故也。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五居中得正、是以貞則吉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六居上、陰居險(xiǎn)極、無所復(fù)需。變巽為入、有入穴之象。下應(yīng)九三、而三下二陽連類并進(jìn)、有不速之客三人來之象。居柔得正、以待陽剛、變巽亦為順、有敬之之象。然陰動(dòng)于上、三陽至健知險(xiǎn)、可以拯溺、待以共濟(jì)、亦將出險(xiǎn)矣、故有終吉之象。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dāng)位、未大失也。
六居上、陰之當(dāng)位者、曰不當(dāng)位、以應(yīng)爻言。三與上正應(yīng)。當(dāng)位者也。
今三陽同來而敬之、非其位、似有失矣。然入穴之時(shí)、三陽能援我。猶論位之當(dāng)否而敬之、失權(quán)變矣。故初二雖不當(dāng)位、亦敬以待之以出險(xiǎn)、則亦未大失[文瀾本“未大失”作“未為大失”]也。全卦以遇險(xiǎn)不遽進(jìn)為義。
內(nèi)卦乾健知險(xiǎn)、有所須而不輕進(jìn)。外卦坎險(xiǎn)、待剛健之材以共濟(jì)險(xiǎn)。九五孚貞、需之適當(dāng)其時(shí)。其他或近或遠(yuǎn)、要于須而不輕進(jìn)。需于泥、已迫險(xiǎn)矣。然能敬、猶不至敗。入穴、已陷險(xiǎn)矣。然能敬、猶可終吉。敬者、處險(xiǎn)之學(xué)。敬則無不貞、無不孚矣。此象傳又發(fā)彖外之旨也。
訟訟卦、下坎上乾。以二象言之。天陽上行、水性就下、其行相違。以二體言之。上剛陵下、下險(xiǎn)伺上、剛險(xiǎn)相接。又以一人言、內(nèi)險(xiǎn)而外健。
以二人言、此險(xiǎn)而彼健。所以訟也。訟卦次需。按、序卦、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人所須者飲食、既有所須、訟端以起、訟所以次需也。六爻不外彖傳訟不可成一言。九五居尊中正、為聽訟之主、故吉。余五爻皆訟者。大抵剛者能訟、柔者不能訟。初與三柔、故皆終吉。二四上皆剛。而二與五對、顧勢不敵。四與初對、知理不可、亦以居柔、故得無眚而安貞也。獨(dú)上處卦之窮、三柔不敵、故雖暫勝而不足敬。此全卦六爻之大旨也。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天水違行。乾剛在上以制下、坎險(xiǎn)在下以伺上。又為內(nèi)險(xiǎn)外健、己險(xiǎn)彼健。皆訟之象。九二中實(shí)而沉二陰之中、上無應(yīng)與、有有孚而見窒之象。
坎卦為加憂、剛居二在下卦之中、為惕而得中之象。上九過剛、有終極其訟之象。九五剛健中正、有大人之象。三陽在坎上、以剛乘險(xiǎn)、以實(shí)履陷、有不利涉大川之象。蓋訟非得已。必理直受誣、有孚見窒而后可。又必憂惕存心、適中即止。不可終極其訟以取兇。又利見中正之大人以取直、不可冒險(xiǎn)以求勝。圣人欲人無訟、故不言元亨貞。言吉兼言兇、言利即言不利。蓋至于訟必?zé)o全吉、所以貴謀始以絕訟端也。此卦與需反對。與需卦皆言有孚、以中實(shí)皆同也。但坎在上則為光亨、坎在下則為窒惕。乾在坎下、剛健不陷、故利涉大川。乾在坎上、為健無所施、故涉川不利。
彖曰。訟、上剛下險(xiǎn)。險(xiǎn)而健、訟。
此以卦德釋卦名義。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剛來得中。按、本義以卦變言。易言卦變者始于此。自上而反下為來、自下而升上為往為進(jìn)。此自遯卦艮體九三來而居二、在下卦之中也。今按、卦變之說、本于虞翻、先儒亦多異同。義多牽強(qiáng)。今俱以綜卦論之。需訟相綜、需上之坎來居下卦。坎中剛居柔位、剛中為有孚。與五敵而不相應(yīng)為窒。窒塞而坎體常懷惕懼之心、不過于訟為吉。皆以剛來而得中也。得中則吉、終之則兇。故以不可成戒之。此皆以綜卦言也。二得中、五居中得正。中則其心不偏、正則所斷合理。窒者可伸矣。此以卦體言之也。以乾剛臨坎水之上、欲訟以陷人、反自陷于淵。此以卦象言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天上水下、相背而行、所以致訟。違而后謀、則無及矣。欲絕訟端、必謀之于始。天為三才之始、水為五行之始。君子法之以謀始。又乾陽生于坎水、坎水生于天一。乾坎始本同氣、其后至于違行、有天淵之隔。故其幾之萌不可不謹(jǐn)。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好訟者多剛。初六質(zhì)柔、不能與人訟者、故有不永所事之象。然不曰不永所訟、而曰所事者。訟端初起、猶冀其不成訟也。初變?yōu)閮?、有小有言之象。此小有言與需不同。需二在人有言語之傷、此則在我有爭辨之語也。有事不永則易收、有言而小則易釋。所以終吉、以其質(zhì)柔在下故也。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辨明也。
訟不可成、長則成矣。不可長、不欲其成也。小有言語、因辨得明、所以終吉也。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九二陽剛為險(xiǎn)之主、本欲訟者。然以剛居柔、得下之中、而九五陽剛居尊、勢不可敵、故有不克訟之象??矠殡[伏、有逃之象。坤為國土、二變坤有邑象。二三四互為離、離數(shù)三、三百戶之象。坎為眚、二變坤無眚之象。歸而逋二句。本義謂自處卑約以免災(zāi)患。蓋邑過三百、非為竄也。
竄而據(jù)強(qiáng)、災(zāi)未免也。退處卑小、故得無眚。按、此二句王注本義皆同。
而于邑人句終覺牽強(qiáng)。今按、蘇氏作一句讀。逋其邑人三百戶者、猶曰亡其邑人三百戶去爾。失眾知懼、猶可少安、故曰無眚。蓋以下訟上而不勝、故其私邑之人亦懼而逋逃也。然居柔知儆、災(zāi)眚或可免耳。此說較順。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掇、拾取也。以下訟上、則禍患自取。邑人之逋、自掇之患也。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或從王事。無成。
食舊德、如祖宗有世德、子孫得食其報(bào)之類。六三本陰也、變而為陽、則陰柔為舊德矣。然守其陰柔、不欲爭訟、故有食舊德之象。不改其素為貞。然所居剛位、故有貞厲之象。守舊居剛、雖見侵凌、終不罹禍、有終吉之象。然三雖不欲訟、而與上應(yīng)。上九方剛、其勢必訟、故有或從王事之象。此與坤從王事無成有終不同。從王事、即訟事也。上位高、將訟之于天子也。無與毋同、作戒辭。訟不可成。即不得已而或至于從王之事、亦守舊以待、無使訟之成也。六爻獨(dú)三與上辭無訟字。然三主于讓、上主于爭?;驈耐跏?、不得已而訟者也。錫之鞶帶、則由訟而得也。此爻程傳本義蘇氏來注所解各不同。注疏雖對上九一爻言之、而意未盡。姑出臆見、以待就正。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守其柔貞、以從上九、故得吉也。此亦與本義不同。
九四。不克訟。復(fù)即命。渝。安貞吉。
即、就也。命、正理也。渝、變也。九四剛而不中、故有訟象。以其居柔、故又為不克而復(fù)就正理、能變易其心以安于正之象。占者如是則吉也。二與五訟、四與初訟、而皆曰不克者、二四皆以剛居柔也。然二以下訟上、不克者勢也。四以上訟下、不克者理也。九二坎體、其心本險(xiǎn)。見勢之不敵而逃、無眚而已。九四乾體、其性至健。知理之不可而渝、故遂可獲吉。圣人不責(zé)人以無過、而望人改過。欲人審勢、尤欲人知命也如此。
象曰。復(fù)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始不免于有失、能改則不失矣。
九五。訟。元吉。
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聽訟而得其平者也。占者遇之、孚窒者可伸矣、故為大善之吉也。然圣人貴無訟、乃以元吉與五何也。蓋上有中正聽訟之君、下乃有無訟之化。初之不永、三之無成、二四不克、即上亦終褫、以有五之中正故也。故曰利見大人也。朱子謂刑獄之官皆足以當(dāng)之、不必專言人君。然五實(shí)君位、大抵必有德位之大人耳。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中則聽不偏、正則斷合理。謂以九居五也。
上九?;蝈a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鞶帶、命服之飾。褫、奪也。乾為衣為圜、有帶象。上以剛居訟極、三柔而不抗、故能勝之、有錫命受服之象。曰或者、亦未必然之辭也。變兌為毀折、過剛不中、以訟得之、豈能安久、故又有終朝三褫之象。蓋好訟不已、以無理而取勝、其所得、終亦必失也。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受服尚不足敬、況三褫隨之乎。甚言以愧之也。全卦以九五為聽訟之大人、余皆訟者。聽訟者、欲其有中正之德、化天下于無訟。訟者、欲其有孚惕之心、不可成其訟。初三質(zhì)柔而不欲成訟、四知理而不欲成訟、所以皆吉。二知?jiǎng)荻桓页稍A、所以無眚。獨(dú)上終訟、故雖訟而不足敬也。
師下坎上坤。二體為地中有水、聚眾之象。二卦之義、內(nèi)險(xiǎn)外順。險(xiǎn)道而以順行、有師之義。六爻以一陽統(tǒng)眾陰、有大將率師之象。二剛居下、五柔居上任之、人君命將出師之象。故名為師。師次于訟。按、序卦、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旅之興、由于有爭、所以次訟也。出師貴乎得正、而用將在乎得人。此全彖之大旨也。九二以陽剛在下卦之中、為老成之將。六五相應(yīng)、為任將之君。三四亦皆將兵之臣。二以居中持重而吉。
三以躁妄而兇。四以柔自守、僅可無咎。初為出師之始、貴其紀(jì)律之明。
上為行師之終、尤欲論功行賞之當(dāng)。蓋六爻而行師之道備矣。又師與比反對。皆以一陽統(tǒng)眾陰、而義各有所取。蓋先王之制民、居則為比閭族黨。
故比則眾在內(nèi)、而一陽在上為之主、君象也。行則為伍兩卒旅。故師則眾在外、而一陽在下為之統(tǒng)、將帥象也。此又二卦取義之意也。
師。貞。丈人吉。無咎。
師兵眾也。下坎上坤。以卦象言、地中水聚。猶師之聚。以卦德言、坎險(xiǎn)坤順。古者寓兵于農(nóng)、伏至險(xiǎn)于大順、藏不測于至靜之中。卦唯九二一陽在下卦之中、為將之象。上下五陰從之、為眾之象。又九二以剛在下統(tǒng)眾、六五以柔在上而應(yīng)之、為人君命將出師之象。貞、正也。所謂仁義之師、師出有名者也。丈人、老成持重、眾所畏服者也。言行師之道、當(dāng)以貞為本。而用將、又必得老成持重之人。乃有全師戰(zhàn)勝之吉、無窮兵黷武之咎。言吉而又曰無咎者、蓋動(dòng)眾而無功、罪也。有功而貽患、亦非善也。故必吉乃無咎、而吉又貴于無咎也。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
此以卦體釋師貞之義。以、能左右之也??惨砸魂柖芙y(tǒng)上下五陰、皆歸於正道。則順天應(yīng)人、可以為王者之師矣。以之正則為王、微有不正則為霸。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所謂以眾正、而為王者之師也。
剛中而應(yīng)、行險(xiǎn)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以卦體言之、九二剛中而六五應(yīng)之。剛而得中、恩威并濟(jì)。五與為應(yīng)、則君之信任專矣。以卦德言之、坎險(xiǎn)坤順、雖行危道而順人心。以此興師、雖勞民傷財(cái)、不無毒于天下、而民悅而從、則有吉而無咎矣。此釋丈人吉無咎之義也。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地中有水、有包容畜聚之象。古者兵出于民。容保其民、即以畜聚其眾。水不外于地、兵不外于民也。容民則無流民、畜眾則無叛眾。容之畜之于無事之時(shí)、而用之于有事之日。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
律即紀(jì)律。否臧謂不善。即無紀(jì)律之謂也。初、出師之始。出師之道當(dāng)謹(jǐn)于始。以律則吉、不善則兇。蓋以初六才柔、故有否臧之戒。然以律不言吉、否臧則兇者。律令謹(jǐn)嚴(yán)、出師之常、勝負(fù)猶未可知。若失律、則兇立見矣。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按、程傳釋臧為勝、謂失律雖勝亦兇也。今按、象傳似竟以否臧為失律為是。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九二以剛居柔、在下卦之中、有在師中吉無咎之象。上應(yīng)六五之柔、為君所寵任者也、有王三錫命之象。在師中吉無咎、竟作在師而得中、不必又云在師之中。蓋剛?cè)峒鏉?jì)、故有克敵全師之吉、無躁妄逗撓之咎。此即彖之所謂丈人也、錫命至于三、言極其寵。故權(quán)無中制、所向得有功也。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爻就二之剛中得吉、兼由上之寵任言。象傳專重人君任將之道言。言二之中而得吉、以承天之寵故也。人君三錫命于將、亦非徒私于一將也。
蓋將以綏懷萬邦、必專其事權(quán)、以責(zé)其成功也。
六三。師或輿尸。兇。
六三眾陰在上、有積尸之象。坤為輿、坎為輪、有輿尸象。六三以陰居陽、不中不正、才弱志剛、輕躁以進(jìn)。師徒覆敗、輿尸以歸也。此按、本義如此。又按、程傳蘇傳皆以輿為眾。尸、主也小人掣肘、號令不一、必至敗也。今觀下文弟子輿尸、則程蘇之說為順。
象曰。師或輿尸、大無功也。
本欲躁妄以圖功、而至于大無功、非徒小挫而已。
六四。師左次。無咎。
軍尚右。左次、退舍也。陰柔不中而居陰得正、故有左次之象。全師以退、賢于六三、故無咎。
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恐人以退為怯、故云。知難而退師之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執(zhí)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
六五用師之主。柔順而中、不為兵端者也。然敵加于己、不得已而應(yīng)之。應(yīng)坎為豕、為田中有禽害稼之象。言、語辭。利于摶執(zhí)之、無窮黷之咎也。長子、九二也。弟子、三四也。長子即丈人。自眾尊之曰丈人、自爻象之曰長子。二互三四為震、長子之象。五獨(dú)與二為應(yīng)、故有使長子帥師之象。又因以戒之。言任將在審且專。設(shè)若任君子而使小人參、則使之輿尸以歸。出師之名義雖正、不免覆敗之辱矣。此彖既言貞、而又言必用丈人乃吉之意也。按、本義弟子輿尸句其解如此、未免弟子下費(fèi)一轉(zhuǎn)折。
不如程蘇二傳、任長子而使眾弟子參之。雖正亦兇、于文義尤順也。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尸、使不當(dāng)也。
長子所以可帥師者、以剛中之德行之也。弟子非不可使。使叅長子之權(quán)、則不當(dāng)矣。眾之死生、國之存亡、在君之使、可不審哉。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上、師之終、論功行賞之時(shí)。坤為土、有開國承家之象。陽大陰小、陰爻重疊、小人之象。變艮為止、勿用之象。按、本義、小人雖有功、不可使有國土、但優(yōu)以金帛可也。蓋以兵多詭道、立功不必皆君子。故小人之賞雖不可無、而用之使有國有家則不可。此說雖順、然論功封爵土、必?zé)o但賞以金帛以金帛之理。不如來注以用為任之以政事為是。蓋小人功大開國、功小承家。使之享有爵土、不必任以政事。如光武云臺之將、鄧禹賈復(fù)外不任以政是也。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論功行賞以正其功、君子小人皆在所錄也。但用之使豫國家之事、則邦必亂矣。出師本以綏懷萬邦、豈復(fù)容小人亂之哉。錫命于行師之始、專在丈人。有命于行師之終、戒在小人。用將不可不知人也。全卦于用師之道最為詳盡。王者之師在于得正、尤貴于擇人。專任君子而不以小人叅之、此人君御將之道也。行師者貴有剛中之德、而又得君之委任。師之出必紀(jì)律嚴(yán)明而后可以制勝。其或敵強(qiáng)我弱、則當(dāng)知難而退。寧為四之左次、勿為三之輿尸。此為將之道也。至于論功行賞、則有開國承家茅土之封、而小人必不可豫家國之事。此圣人之垂戒深遠(yuǎn)、非若后世權(quán)謀茍且之事。凡命將出師之道盡于斯矣。
周易淺述卷一欽定四庫全書周易淺述卷二翰林院編修陳夢雷撰比比卦。下坤上坎。以二體言之。水之在地上、親切無間、有比之象。
又卦以九五一陽為上下五陰所親附、亦比之義。故曰比也。比卦次師。按、序卦、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人類既多、必相親附而后能安、比所以次師也。卦以九五為君象、陽剛中正、為眾所歸、相親相輔。但當(dāng)自審于先、不可失之于后。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五為比之王、五陰皆求比之。
初以先而吉。上以后而兇。二以應(yīng)五為自內(nèi)。四以承五為外比。故皆吉。
唯三失其所比、離五既遠(yuǎn)、而應(yīng)于無位之上、所以傷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比、親輔也。卦以九五一陰為上下眾陰所歸、以一人而撫萬邦、以四海而仰一人、故有親輔而吉之象。原筮、再筮也。蒙卦坎一陽在下曰初筮、比坎一陽在上曰原筮。比本坤卦、以再筮得乾之五。具乾之與坤之永貞、故有原筮元永貞無咎之象。水性流動(dòng)、終有所歸、有不寧方來之象。九五一陽已為眾所歸、上后來以陰變陽、兩雄不并棲、有后夫兇之象。占者得此、則我當(dāng)為人所親輔而吉。然人之歸我、歸于德也。必我有元善永長正固之德、然后可以當(dāng)眾之歸而無咎。其未比于我而有所未安者、亦將來歸。
若彼遲而后至、則此交已固、彼來已晚而得兇矣。卦就人比我言之。本義謂我比人、以是反觀。然玩彖意、則比人之占已在其中。蓋卦以坎五為比之主、故我有元永貞之德、則人自當(dāng)速比于我、而彼之后至者兇矣。若我無其德、則必求有是德者比之、我不可自取后夫之兇。蓋卦具此象、筮者各隨所問以為占、不可執(zhí)一而論也。
彖曰。比、吉也。
本義謂三字皆衍。大全謂衍也字、今從之。
比、輔也、下順從也。
比之所以吉者、以比有輔之義、臣下皆順從之、所以吉也。順者、情不容己。從者、分不可逃。謂陽居尊而陰在下也。此以卦體釋卦名及比吉之義。
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yīng)也。后夫兇、其道窮也。
此亦以卦體釋卦辭也。剛謂五。以者、因也。因剛中則私無所留、所以為元。剛中則健而不息、所以為永。剛中則正固不偏、所以為貞。上下謂五陰。凡卦皆以剛?cè)醿韶诚鄳?yīng)、此則以五陰應(yīng)五之一陽、又為一例。然師亦一陽五陰、以專以五為應(yīng)者。師以君任將、則其任專。比以君臨下、則其分嚴(yán)也。既曰上下應(yīng)、又曰其道窮者。五陰皆有當(dāng)應(yīng)之道。獨(dú)上以一陰在最后、勢處于窮、所以兇也。乾上九曰窮之災(zāi)、坤比上六皆曰道窮、皆以處上極窮故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水比于地、不容有間。先王畫疆分國[文瀾本“國”作“野”]、使連屬相親。則諸侯知尊君親上、而天下從之矣。本義謂彖意人來比我、此取我往比人。然封建以治天下、使天下親于諸侯、即使諸侯親于天子、亦人來比我之意也。井田封建、先王治天下之大者也。于師得井田之法、使民自相合而無間。于比得封建之法、使君與民相合而無間。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易六爻皆歸正應(yīng)、獨(dú)比諸多皆以比五為義。他卦陽爻皆言有孚、此陰爻亦言有孚。程子所謂中實(shí)者信之質(zhì)、中虛者信之本也。當(dāng)比之始、虛中求比、意無他適、有有孚比之無咎之象。坤為土。缶、土器。以陰變陽、又為仰盂??菜铝?、初變?yōu)橥?。屯者、盈也。有水流盈缶之象。不與五應(yīng)、而終比于五、有終來有他吉之象。言凡比之初、貴乎有信、則可以無咎。若誠信之心既充、則在我無他向之心。不但無咎、終且有他吉之來也。
時(shí)解就人臣始仕者言、亦不必拘。凡事君交友有所資于人、皆從其占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言他吉、即于其初而信之、不待其終而見之也。
六二。比之自內(nèi)、貞吉。
內(nèi)外卦之分始見于此。以二應(yīng)五、故曰比之自內(nèi)。謂之自內(nèi)、則涵養(yǎng)有素。道可格君、學(xué)可匡時(shí)。非以名求、以偽應(yīng)者也。柔順而中正、故曰貞吉。
象曰。比之自內(nèi)、不自失也。
陰柔恐自失其身、得正則不自失矣。已無所失、然后可以比人也。
六三。比之匪人。
六陰柔而居三、不中不正。承四乘二應(yīng)上皆陰、所比皆非其人、不言兇而兇可知矣。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比以求安也。上無首而三應(yīng)之、所以傷也。承乘應(yīng)皆陰。所應(yīng)非人、尤重所應(yīng)、如所事非人。所承所乘、如居之有鄰、學(xué)之有友、仕之有同寮皆是也。二、四皆吉、然皆陰爻、故統(tǒng)謂之匪人。
六四。外比之、貞吉。
以柔居柔、外比九五為得其正、吉之道也。初不係四而比五曰他。四不係初而比五曰外。二曰自內(nèi)、有以心許國之意。四曰外比、有公爾忘私之意。陰柔近君近于媚、故皆戒以貞吉。
象曰。外比于賢、以從上也。
五以剛明中正之賢、又居君位。四外比之、豈徒以其賢哉。正以上下之分、有所必從、無所逃也。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qū)。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五以一陽居尊、為眾陰所附、陽明光顯、有顯比之象。比為師之反。
陽在上而統(tǒng)眾、有王用三驅(qū)之象。四陰皆順乎五。獨(dú)上背之、而五無容心、有失前禽之象。坤為土為邑為眾。五下四陰皆比、聽上之背去、邑人不誡之象。三驅(qū)宜從舊解、三度逐禽而射之也。失前禽者。古田獵之禮。置旃以為門、刈草以為圍。獵者三面合圍、開其前門。天子自門驅(qū)而入、車三發(fā)、徒三刺謂之三驅(qū)。禽獸由門而出者皆免、惟在圍之中者殺之。圍三面而空其門、所謂天子不合圍、開一面之綱者此也。從門出者為前、故曰失前禽也。王用三驅(qū)句、不過言天子之田。失前禽句、中自有三面不合圍之意。若以三驅(qū)為三面驅(qū)禽以待射、則非矣。邑人不誡者、天子聽其去而不問。既無必得之心、則邑中之人亦無警備之意也。師比之五皆取禽象。然師之田有禽、害物之禽也。在師則執(zhí)之、王者之義也。比之前禽、遠(yuǎn)我之禽也。在比則失之、王者之仁也。然使邑人不喻上意、有唯恐失之之心、則禽無遺類、其仁不廣矣。故失前禽而邑人不誡、乃為吉也。此爻取象極得帝王之用心。蓋王者未嘗不欲萬國皆在綏懷之中、然惟順我撫而親之、其叛去者亦姑舍之。在內(nèi)者安之、在外聽之。其心光明正大、在下亦相忘其化、王道所以隆也。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位在正中、心無偏黨、比之所以顯而得吉也。舍逆取順者。古人之獵、喜其向我而縱、惡其背我而殺之、似縱其順而殺其逆。今借以為喻。但取往者不追、來者不拒之意。故以向我出圍者為逆、以縱之為舍。以背我入圍者為順、以殺之為取。舍逆取去、取其順者。順逆兩忘、德怨不任也。
上使中者。王心無取舍、邑人亦無得失。共化于中、若上使之也。
上六。比之無首。兇。
按、王注云、乾剛惡首、比吉惡后。五君元首之象、上六居五之后、比之不先、無首之象。即卦所謂后夫兇者也。本義謂陰柔居上、無以比下、為無首之象。蓋以卦畫之序言之、則上為后而初為先。以上下之體言之、則上為首而初為足。其才既不足以高人而為人之首、又不能自卑以后人而失其首。二意亦相貫也。乾以純剛盡變?yōu)槿嵩粺o首、比以陰居上亦曰無首。
而吉兇各異者。乾之無首、剛而能柔、不為首者也、故吉。比之無首、陰柔不足為首者也、故兇。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其德不足以為首、則其效不能以有終矣。全卦以一陽統(tǒng)眾陰、有君臨萬邦之象。故五陰皆以比五為義、而不論爻位之相應(yīng)。五為人所比。貴于顯、顯則正大光明。取內(nèi)四陰之比、而舍上之后比、不以為嫌。余五爻皆比人者。惡其后、后則無始無終。故三以應(yīng)上而傷。初以能比于先而吉。
二以中正內(nèi)比。四以得正外比。故皆有貞吉之占也。卦爻大意、取象于事君交友。而得此卦者、亦隨事以為占、不必泥也。
小畜小畜乾下巽上。巽一陰伏于二陽之下、故其德為巽為入、其象為木為風(fēng)。畜、止之也。畜止剛鍵、莫如巽順。乾在上之物、乃居巽下、為巽所畜、故為畜也。然以陰畜陽、能係而不能固。以柔順柔其剛健、非能力止之也。所畜者小之義也。又卦唯六四一陰得位、上下五陽說之、皆為所畜。
陰小陽大、以小畜大之義也。故為小畜。彖傳不及二體、但言六四畜諸陽、蓋舉其重言之也。小畜次比。按、序卦、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相比附則為畜聚、又相親比則志相畜、小畜所以次比也。全彖內(nèi)健外巽、二五剛中、其志得行、有可亨之道。然其畜未極、則施亦未行。占者得此、能亨而未可大有所為。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上三爻巽為畜者也、下三爻受畜者也。初與四為正應(yīng)、二近初而剛中、故初復(fù)自道、而二亦以牽復(fù)而吉也。三近四而非正應(yīng)、故為反目。四以一陰畜眾陽、在憂懼之中、故有孚而血去惕出也。五助四以畜乾、四得五為合志。五合志于四、為以鄰也。
至上則畜極而成。然以陰畜陽、圣人憂之、故危詞示戒。此六爻之大略也。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卦以巽陰畜乾陽、爻以一陰畜五陽、皆以小畜大、畜而不固、小畜之義也。以卦德言之、內(nèi)健外巽。有可為之才。以卦體言之、二五皆以陽剛居中。有得為之勢。其道有可亨也。陰在天上、有云象。云雖密而陽多、足以制之。又坎為雨。三四五互為離、坎之反也、故為不雨象。互體得兌為西方、有西郊象。四為主。四互成兌在外卦。又為巽風(fēng)。云氣雖密、遇巽風(fēng)。云自西而東、陰倡而陽不和、不能成雨。故有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之象。占者得此、其道可亨、而不能大有所為。或以臣畜君。則臣道雖盛、未能得君以施其澤?;蛞孕∪诵缶印t雖受其拘縻、而守道不為所困。
或以應(yīng)事。則大事未有所成、而為小事所阻。不必執(zhí)一以論也。本義以為文王與紂之事、似亦不必拘。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yīng)之曰小畜。
柔得位、六居四也。上下應(yīng)、五陽也。卦為一陰、則四為主。故獨(dú)言其得位。四得位而不能大有所畜者、陰柔故也。此以卦體釋卦名義也。
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
剛健果決、則能秉正嫉邪。巽順舒徐、則非用壯用罔。五剛中正、二與合德。君子居中用事、正氣得伸、志可行也、乃亨。乃者、亦難之之詞。
陽為陰畜、宜不亨矣。以健巽剛中志行、乃亨也。此以卦德卦體而言、見陽道猶可亨也。
密云不雨、尚住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尚往、陽也。指二五兩陽而言。陽升而陰不能固止之、陽以得行為亨也。施未行、陰也。指六四一陰而言。陰不能固諸陽、未能郁蒸成雨、所施未得行也。然曰未行、則非終不行。上九既雨既處、則畜極而雨、陰施亦行矣。蓋上九論一爻之德、則有畜極而施之理。彖論全卦之體、則有密云不雨之象。夫子彖傳于陽則曰志行、于陰則曰未行、則又扶陽仰陰之微旨也。
象曰。風(fēng)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陰陽和、則畜極而為雨。陽氣盛而畜之不固、則散而為風(fēng)。雨則澤施。
風(fēng)則號令雖布、所施猶未行。此風(fēng)行天上、所以為小畜也。本義謂風(fēng)有氣無質(zhì)、能畜而不能久。蓋對大畜言之。謂山體剛而風(fēng)質(zhì)柔、然不必泥。懿、美也。大畜多識前言往行、所畜者大。道德經(jīng)論之事也。小畜未能厚積遠(yuǎn)施、所畜者小。但美其文德、如文章才藝之末而已。
初九。復(fù)自道。何其咎。吉。
下卦乾體純陽、本在上之物、故自下升上。曰復(fù)自道、言由其故道也。
本義謂初九居下得正、前遠(yuǎn)于陰。雖與四為正應(yīng)、而能自守以正、不為所畜。故有進(jìn)復(fù)自道之象。今時(shí)解皆從之、謂如君子不援小人以進(jìn)也。然爻義雖取進(jìn)復(fù)、全卦則取畜止。四以一陰畜眾陽、初適與應(yīng)、自有畜象。但九居初、自處以正、而所應(yīng)又正。雖為所畜而其進(jìn)以道、則不受其拘縻。
所以為小畜也。此與本義不為所畜意稍異、然于卦義為順。以人事言之、則如孔子之于季桓子。雖為所召而墮其都、亦復(fù)自道之義也。如此、則無咎而吉可必矣。
象曰。復(fù)自道、其義吉也。
吉斷以義、不待事后始知也。
九二。牽復(fù)吉。
王注程傳皆以二五同志為牽復(fù)、本義以連初為牽復(fù)。今從本義。蓋五與四鄰、主畜者也、不得牽二。下卦三陽、同志上進(jìn)者也。二漸近陰、似不能復(fù)矣。然以剛居中、故能與初九牽連而復(fù)。譬則君子同道彙征。亦吉道也。
象曰。牽復(fù)在中、亦不自失也。
初復(fù)自道、固不失已。二有剛中之德、亦可同道、不至自失也。
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
按、來注、乾錯(cuò)坤、有輿象。今按、坤為輿、取其能載。然乾亦可為輿、取其健行。如震為龍、乾亦為龍。不必從錯(cuò)卦取象也。輻、車、所以利輪之轉(zhuǎn)也。輻無脫理、必輪破轂裂而后可脫。三與四本非正應(yīng)也、志從上進(jìn)而迫近于陰。見制于四、為陰所畜、不能自進(jìn)。互四得兌為毀折、有輿脫輻之象。以陽遇陰、受其畜而不能平。乾為夫。巽長女為妻。有夫妻象?;ニ膬队譃榭谏??;ニ奈宓秒x為目。有夫妻不和、反轉(zhuǎn)其目、不相對視之象。重剛非正、故不能如初之自道。不中、故不能如二之牽復(fù)。
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夫不能正其室家、由自處不以道也。三剛而不中、四為卦主、自制于四。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外卦主為畜者、四又畜之主也。以一陰畜眾陽、本有傷害憂懼。以其柔順得正、虛中巽體、而五上二陽助之、有有孚之象??矠檠?、又為加憂。
四互三五為離。離、坎之反、有血去惕出之象。血去、身可無傷。惕出、心可無憂。得以無咎矣。占者必誠信感人、乃可遠(yuǎn)害。若不然、則兇咎也。
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上合志、謂二陽與四同心畜乾也。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五上同為巽體、與四合志畜乾者也。而九五居中處尊、勢能有為以兼乎上下。四中虛、五中實(shí)、皆言有孚。中虛者、信之本。中實(shí)者、信之質(zhì)也。攣與牽、皆有相連之義。二連初以上進(jìn)、有牽引之象。五合四上以畜乾、非攣固不可。然唯五居尊、能使之?dāng)伻缫?。上比上、下比四、有鄰象?br /> 四陰虛乏而五陽實(shí)、又巽為利市三倍、有富象。推其富以助六四而畜之、是為以其鄰之象。以陰畜陽、雖能有所畜、終非圣人之所與也。故初二皆有吉占、而四五則否。
象曰。有孚攣如、不獨(dú)富也。
言助四以畜乾也。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
上九變巽為坎、為雨為月之象。畜極而成、陰陽和矣。不雨者既雨矣。
尚往者既處矣。尚、尊之也。載、積而滿載也。猶詩言厥聲載路也。陰不盛不能畜陽。今既雨既處、由于尊尚陰德至于積滿而然也。婦德如此、雖正亦厲。蓋陰盛抗陽、如月之將望。君子不可以有行矣。婦雖貞亦厲、戒陰不得加陽。君子有征必兇、戒陽不可失道、以受制于陰也。
象曰。既雨既處、德積載也。君子征兇、也有所疑也。
由積載而雨處、則陰之積當(dāng)防其漸矣。巽為畜者、必有孚而后可畜。
而乾上進(jìn)者、必有疑而后免兇。蓋陰疑于陽必戰(zhàn)、有兇象。有所疑而豫制之、或可免于兇也。陽為君子。上與三應(yīng)。上畜已極、三進(jìn)不已。至于反目、所謂征兇也。全卦為小畜、其象不雨、故陽道可亨。上爻變?yōu)樾?、則云上于天而雨。則向之尚往者、至此而征兇矣。易之大旨扶陽抑陰、而此卦最重此意。乾受畜者、以尚往而不受所畜為善。故初得正應(yīng)。而二以剛中。皆得吉占。獨(dú)三以不中而非正應(yīng)、為反目。巽為畜者、以合志同力為善。然主畜者有防患之危、而僅免于咎。以鄰者有攣如之固、而未得吉占。
至于畜極而成、猶云雖正亦厲。雖戒君子之征、實(shí)畏陰德之盛也。占者得此、當(dāng)各從其類以為占。大抵陽為君子為夫?yàn)榇笫聻樯啤㈥帪槌紴樾∪藶殒獘D為小事為惡。又論我之所處。主于畜人或受人所畜、隨事以求其吉兇、不可執(zhí)一以論也。又按、來注以五上二爻不宜作同力畜乾、宜作與陽同德。
引陽尚往。蓋謂陽為君子、陰為小人。五上不宜佐小人以防君子。又以彖有剛中志行為陽之亨、故以德積載為載三陽俱上也。不知陽雖可亨而卦本取于畜、原不必拘君子小人之解。即以君子小人論之。小人之畜君子、非盡害之也、正欲引用之耳。如季桓子之于孔子、蔡京之于楊龜山。乃可為小畜、蓋牢籠羈縻之而已。君子雖為所引、不受其牢籠。故陽德猶可往、所以為小畜。彖就全卦言之、故以五為剛中志行。若單就五一爻而言、自宜主畜乾之說。蓋五變則為大畜。君子不家食、引正小人引用君子之時(shí)也。
若上變?yōu)樾琛t畜極而陰已盛矣。故戒君子之往、非能載三陽以上也。
履履卦、下兌上乾。兌一陰見于二陽之上、其德為說、其象為澤。天在上而澤居下。上下之分、尊卑之義、理之常也。禮之本也常、履之道也。
又內(nèi)和悅而外尊嚴(yán)、禮之象也、故為履。履卦次小畜。按序卦、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物既畜聚、則有大小之別、高下之等、美惡之差、而禮起、履所以次小畜也。人之所履、和悅卑遜。斯為有禮。全彖以和柔躡剛強(qiáng)之后、處危而不見傷。九五陽剛居尊、所履中正。其道光明、有亨之象。在上陽剛中正、在下和柔卑順、禮也。人之所履當(dāng)如是也。此全彖之大旨也。又禮主謙柔。陽爻處陰位、謙也。故六爻以剛履柔者吉、以柔履剛者兇、以剛履剛者厲。初言往、上言旋、一進(jìn)一反、有踐履之義。初陽履剛、以在下而無咎。九二之幽人、九四之愬愬、上九之考祥、皆以剛履柔。能行而不輕于行、所以吉也。六三之跛履、以柔履剛。不能行而強(qiáng)于行、所以兇也。九五之夬履、能行而決于行、所以厲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履虎尾、不咥人、亨。
程傳以履為承藉之義。謂乾上而兌下、乾乘兌而兌承之也。本義以履為躡后之義。謂乾前而兌后、剛在前而兌以柔和踵其后也。今按、虎尾字則躡之意為是。乾剛強(qiáng)有虎象。兌以和躡之、有履虎尾不見傷之象。人之入世、多近危機(jī)。不為所傷、乃見所履以柔應(yīng)剛。謙以自處、其道自亨。
惟禮可以免禍也。按、來注以兌錯(cuò)艮為虎象、遂以履作踐履之履。不知震為龍、乾亦為龍、取其陽也。艮為虎、乾亦為虎、取其剛也。若必作踐履、于彖傳履剛句不通矣。
彖曰。履、柔履剛也。
以柔弱躡剛強(qiáng)之后、此以二體釋卦名義也。
說而應(yīng)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
此以卦德釋彖辭也。以兌說應(yīng)乎乾剛、則和而不激、順而不拂、可以亨矣。
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上文釋彖已畢、此又專就九五一爻推廣其義。二三四互為離、有光明象。以剛居尊位而得正、所履之無咎者也。德盛輝光、功業(yè)顯著、豈不亨乎。此又發(fā)彖辭言外之意。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立卦之義取乎踐履。人之所履禮而已矣。禮者、所以辨上下、定民志。
古人位必稱德、終身居之、得其分而志安焉。位或未稱、則君進(jìn)之。士修其學(xué)、學(xué)至而君求之、已無所慕也。農(nóng)工商賈各勤其業(yè)、所享亦有定限、無所貪也。此上下之志定、而天下之治定也。后世位不稱德、則上下不辨。
不辨則公卿妄意尊榮、士庶僥倖求利。分不明則志不定、治所以難也。此君子觀履之象而分別上下、使各當(dāng)其分以定民志也。
初九。素履往。無咎。
初九以陽在下、居履之初。未為物遷、率其素履以往。所謂素位而行。
可無咎也。六爻皆以陽居陰為善。初雖陽位而在下、在下能安其素、不變所守、雖未得吉、咎可無矣。
象曰。素履之往、獨(dú)行愿也。
初無應(yīng)故曰獨(dú)。獨(dú)行其志愿、不為紛華所奪。即所謂不愿乎其外也。
民有志、必辨分而始定。士有愿、則能獨(dú)行其素矣。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二變震為大涂、履道坦坦之象。剛中在下、無應(yīng)于上、幽獨(dú)守貞之象。
人之所履、未有不合道而吉者。以剛居中、道也。剛而居柔、坦也。在下無應(yīng)、幽也。坦則平易而無險(xiǎn)阻、幽則恬靜而不炫耀。又幽獨(dú)之人、多賢者之過、坦坦則不索隱行怪以驚世駭俗、宜其貞吉矣。以陽居陰、不得言正。而曰貞吉者、戒辭??制溆撵o難久、剛化為柔、故戒以惟貞吉也。此卦二五皆剛中、二貞吉而五貞厲者。二以剛居柔、五以剛居剛也。以剛居柔、所履謙下、禮之本也。故六爻唯九二盡履之道。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二有中德、在幽而貞、外物不得而亂之也。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
視不正曰眇。行不中曰跛。六三互二四為離有目象。互四五為巽有股象。兌為毀折、有眇跛之象。逼近于乾、有履虎尾之象。獨(dú)與上應(yīng)、履其尾而首應(yīng)之、有咥人象。陽主寬和、陰主肅殺。六三以一陰成卦之主、欲統(tǒng)五陽、又以兌陰變?yōu)殛枮榧兦⒂形淙藶榇缶?。六三不中不正、柔而志剛以履乾、必見傷害、故占為兇。又如剛武之人得志肆暴、必不能久也?br />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兇、位不當(dāng)也。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自以為能視、明實(shí)不足。自以為能履、行實(shí)不足。爻柔故不足、位剛故自以為能。不中不正、位之不當(dāng)。以柔居三、其志務(wù)剛。皆兇道也。
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
愬愬、畏懼之意。九四亦以不中不正履九五之剛。然以剛居柔、故有履危知戒而終得吉之象。全卦以乾為虎、此爻又以五為虎。唯五以剛居剛也。卦彖爻之三言履虎尾、而吉兇不同者。全卦以和說履乾剛之后、故不咥人亨。三以柔居剛、故咥人而兇。四以剛居柔、故畏懼而吉也。二與四皆以剛居柔、而二有坦坦之安、四有之愬愬危者。二得中而四不得中也。
象曰。愬愬終吉、志行也。
以剛居柔、謙志得行、所以終吉。志剛者不足與行、愬愬者其志得行、而人可審所履矣。時(shí)解以此爻作大臣畏慎、得君行志言。蓋初曰獨(dú)行、遠(yuǎn)君也。四曰志行、近君也。柔順以事剛決之君、得行其志也。亦是、但不必拘。
九五。夬履。貞厲。
九五以陽剛中正履帝位、而下以兌說應(yīng)之。凡事必行、無所疑礙、故有夬決其履之象。然在上者純?nèi)纹鋭?、在下者一主于悅。君驕臣諂之漸也、故雖貞亦厲。蓋在下者不患其不憂、患其不能樂。故二之履坦曰貞吉、喜之也。在上者不患其不樂?;计洳荒軕n。故五之夬履曰貞厲、戒之也。然彖辭剛中正光明、而爻辭則厲、何也。蓋以全卦言。六爻未動(dòng)、剛中正所以為善。此就九五一爻言之。且變乾為離、自恃其明、愈過于夬決。在本卦上決下說、變又上下成睽、此所以厲也。
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dāng)也。
以剛居五、正當(dāng)尊位、傷于所恃故也。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履上與小畜上皆不取本爻義。小畜取畜之極、從六四一陰來、以陰盛為兇。履取履之終、合諸爻而觀其始終、故以其旋為元吉。旋謂周旋無虧欠也。吉事有祥。祥非外來、視吾所履、則祥可考。若以此往、此旋皆無虧欠、則得大善之吉矣。又按、來注以視履為句、其旋為句。言周旋中規(guī)、折旋中矩、則履之盡善者、可以大吉也。意同本義、而解旋字更順。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人心難于有終。元吉在上、是所履至終大善、故福慶亦大也。全卦以履為禮、又取踐履為義。大抵危而能亨、乃見所履之善。剛而居柔、乃獲所履之吉。觀履之吉兇、而處世可悟矣。
泰泰卦、乾下坤上。內(nèi)陽外陰、天地氯交、萬物生成。君子進(jìn)用、世道方亨。故為泰。泰次于履。按、序卦、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蓋履得其所、乃得安舒、履所以次之以泰也。泰以中為善。故二為輔泰之臣。
五為保泰之君。皆得吉占。初為君子進(jìn)用之始。四則過中欲否之時(shí)矣。三為消長之會(huì)、猶可有為。上則極盛而衰、不免于吝矣。自有天地人物以來、蒙以教之、需以養(yǎng)之、訟以平之、師以衛(wèi)之、比以附之、畜以聚之、履以辨之、而后得泰。乃過中而否之幾伏矣。甚矣、致泰之難、保泰之不易。
雖曰天數(shù)、不可無人事也。
泰。小往大來、吉亨。
泰、通也、天地交而二氣通、故為泰。內(nèi)卦三陽、正月之卦也。陰小陽大。坤往居外、乾來居內(nèi)。以綜卦言之、有小往大來之象。占者有陽剛之德、則吉而亨也。蓋坤本在下之物、自下而上故曰往。陽本在上之物、自外而內(nèi)故曰來。往者去而來者當(dāng)時(shí)用事、故為吉亨。
彖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內(nèi)陽而外陰、內(nèi)鍵而外順、內(nèi)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天地高卑之形不可交而氣可交、交則萬物化生。君臣上下之分不可交而心可交、交則君臣同德。陰陽以氣言、順健以德言。此二句、造化之小往大來也。君子小人以類言。此三句、人事之小往大來也。內(nèi)外釋往來之義。陰陽、健順、君子小人、釋大小之義。蓋陰陽不能相無者、天地之氣。
而欲天下皆君子而無小人者、圣人之心。泰否之機(jī)歸宿于君子小人之消長、主持世運(yùn)者所當(dāng)知也。然小人必不能盡去。但使君子居中、而制其命。小人在外、不為無措。君子之氣已伸、天下已泰矣。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cái)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天地之道、以形氣全體言。財(cái)成、在在其過也。如氣化流行相續(xù)、圣人分之以春夏秋冬。地形廣邈交錯(cuò)、圣人限之以東西南北之類是也。天地之宜、以時(shí)勢所適言。輔相、以補(bǔ)其不及也。如春生秋殺、圣人使春耕秋斂。高燥下濕、圣人使高黍下稻之類是也。裁成輔相、皆所以左右輔助乎民。自乾坤以后、陰陽各三十畫而為泰。而泰之陰陽各三、是泰由陰陽無過不及而成。故既泰之后、裁其過、補(bǔ)其不及、所以保泰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彚。征吉。
乾初變巽、坤初變震、皆屬木。三陰三陽皆相連以上、故泰否初爻皆有拔茅茹之象。茹、根之牽連者。三陽在下、初動(dòng)則相連以進(jìn)。眾君子同德以升、泰運(yùn)初開之時(shí)。占者有陽剛之德、則往而得吉矣。初曰以其彚。
三陽欲進(jìn)而以之者在初、君子與君子為類也。四曰以其鄰。三陰欲復(fù)而以之者在四、小人與小人為類也。初曰征吉、四則否者、易為君子謀也。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君子之志在天下、不為一身。故當(dāng)泰之時(shí)、志欲上進(jìn)也。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卦內(nèi)君子而外小人。三陰在外荒穢、小人之象。九二當(dāng)保泰之任、有宜包容荒穢之象。以九合五、成坎河象。健臨之、有馮河之象。五陰在外、隔三與四、遐遠(yuǎn)之象。二應(yīng)之、不遺遐遠(yuǎn)之象。三陽朋象。二居中不偏、上應(yīng)乎五。專意事君、不立朋黨、有朋亡之象。泰欲得中。二、大臣輔泰者、當(dāng)使君子小人皆得其所。不能包荒、使小人無所容、則非中。然能包荒而無果斷、亦非中也。二以中上應(yīng)乎五、有包容之德。以剛應(yīng)柔、又有馮河之勇。遺棄疎遠(yuǎn)、使小人不得效其力、固非中。然能不遺遠(yuǎn)、而君子在近自成朋黨、亦非中也。二遠(yuǎn)應(yīng)乎五、遠(yuǎn)人在所懷。居中不倚、近者亦無可昵。剛?cè)嵯酀?jì)、無偏無黨。合四者言之、合中行之道也。然二居中、固為中行。今曰尚、則中行又指五也。五之象曰中以行愿。蓋泰欲得中、上有中行之君、下非有中行之臣、不能上輔乎五而保泰矣。故二曰尚、五曰歸、所謂上下交而志同。曰得尚、喜之之辭也。以陰爻言、五取小人。
以位言、又取君。此又不可為典要者也。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二變?yōu)殡x、有光大象。人惟心胸光明正大、故能兼容果斷、不至遺遠(yuǎn)而昵近。獨(dú)言包荒、舉一以該其余也。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fù)。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九三將過于中、泰將極而否欲來之時(shí)也。陽居內(nèi)為平、往外則為陂。
陰出外為往、返內(nèi)則為復(fù)。乾三朝乾夕惕、有艱貞象。變兌為口、食象。
天下無常平而不陂者、無常往而不反者。唯艱危其思慮、正固其施為、則可以無咎。恤、憂也。孚、理之信然者也。食、享之也。平陂往復(fù)、天運(yùn)之必至而信然者也。若以此動(dòng)其心、則不能艱貞矣。唯盡其處泰之道、而不以此為憂恤、則可以食享其福也。蓋平陂往復(fù)者、天運(yùn)所不能無。艱貞勿恤者、人事所當(dāng)自盡也。
象曰。無往不復(fù)、天地際也。
古本有無平不陂。天地際、謂陰陽交會(huì)消長之際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六四已過乎中、有泰極為否之漸。六四一陰既動(dòng)、則五上二陰同類、有翩然而下、不約而同之象。陽實(shí)陰虛、故曰不富。鄰指五上。以、四以之也。小人合謀、自外而內(nèi)。不待戒令、自然相信。君子所當(dāng)戒也。陽之升曰拔茅。以自下而上、升之難也。陰之復(fù)曰翩翩。以自上而下、復(fù)之易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shí)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失實(shí)謂陰虛也。以失實(shí)、恐不容于君子。欲傷正勢、必結(jié)于小人、乃中心所愿也。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三四五互為雷、二三四互為澤、有歸妹象。史謂湯為天乙、左傳謂紂父帝乙。姑兩存之。程傳謂帝乙始制王姬下嫁之禮、本義謂帝乙歸妹時(shí)占得此爻。今從程傳。蓋以陰居尊為泰之主、柔中虛已下應(yīng)九二。以柔中之君、倚任剛明之臣、可以保泰獲福、有帝女之貴下從其夫而受福之象。全卦三陰皆為小人。以五一爻言之、則保泰之君。不可執(zhí)一論也。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居中應(yīng)二、行其志愿、非勉強(qiáng)也。
上六。城復(fù)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坤土復(fù)反于下、有城復(fù)于隍之象。掘隍土積累以成城、如治道積累以成泰。及泰之終、將反于否如城土頹圯、復(fù)反于隍也。坤上為泰、坤下為否、以陰陽之氣言也。若言其質(zhì)、則坤土本在下之物、在上有必頹之理。
曰復(fù)者、反其初也。坤為眾、有師象。又為國土、有邑象。泰極而否、眾心已散、難以力爭。勞民傷財(cái)、必至散亂。窮守一邑、罪已下詔、收拾人心可也。然不能保邦未危、而播告之修不能及遠(yuǎn)、雖正亦可羞矣。
象曰。城復(fù)于隍、其命亂也。
命、政令也。其命先亂、故至于否、不盡關(guān)天運(yùn)也。告命、乃盡人事以治之、非付之不可為也。全卦以小往大來為義。故內(nèi)三陽屬泰、外三陰屬否。初為泰運(yùn)方開、君子并進(jìn)。二為保泰之臣。三則陰陽消長之會(huì)也。
四為過中將否之時(shí)。五為保泰之君。上則泰極為否之日也。泰以方中為幸、故二五皆能保泰。初陽始進(jìn)則可幸。四陰方動(dòng)則可憂。三陽已極則艱貞、猶可有為。上陰已復(fù)則命亂、已難于治。唯圣人保于方泰之時(shí)、而不敢自弛于泰極之日。雖天運(yùn)有所必然、而人事無時(shí)不宜自盡也。
否否卦、坤下乾上、天地不交、萬物不通、隔絕閉塞、故為否。否卦次泰。按、序卦、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通極必塞、氣化之常、否所以次泰也。否與泰反。故全彖之辭皆與泰反、而六爻大意亦然。內(nèi)三爻為否、而外三爻漸極而為泰。初為小人用事之始。二則小人得志之時(shí)。三則小人有知羞之意。四則否過中、有將泰之極。五則人君休否之事。而上則否傾為泰矣。天運(yùn)無終泰、亦無終否。此天人所以常相勝、而主持世道者、當(dāng)盡人事以回天心也。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閉塞也。三陰在內(nèi)、七月之卦也。匪人、非人道也。天地交而萬物生、萬物唯人最靈。不交則不生、人道絕矣。其占不利于君子之正道。
貞有何不利。但此時(shí)小人用事、不利于君子之貞。大往小來、謂陽生往居外、陰來居內(nèi)也。泰先言小往大來。而后言吉亨。否先言不利君子貞、而后言大往小來。圣人以泰歸之天、否責(zé)之人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nèi)陰而外陽、內(nèi)柔而外剛、內(nèi)小人而外君子。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無邦、謂上下隔絕、雖有邦與無邦同也。陰陽以天道言、剛?cè)嵋缘氐姥?。君子小人以人道言。泰言健順、此言剛?cè)嵴?。泰天地之氣交、故言其德。否氣既不交、則言其質(zhì)而已。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收斂其德、不形于外、以免小人之忌。象坤陰之吝、收斂于內(nèi)也。德既斂藏、人不知我、故不得以祿位榮之。象乾德之剛、遠(yuǎn)避于外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彚。貞。吉亨。
三陰在下、當(dāng)否之時(shí)、小人連類而進(jìn)、亦有拔茅茹以其彚之象。然初之惡未形、故許以貞則吉亨、欲其變?yōu)榫右?。小人茍得、故戒之以貞也?br /> 然君子小人有何定名、能貞則君子矣。易為君子謀。否乃不利君子貞之時(shí)、乃戒小人以貞。為小人謀、正為君子謀也。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泰初九應(yīng)六四。六、陰也民也。初陽志在澤民、不獨(dú)善其身、故曰志在外。否初六應(yīng)九四。九、陽也君也。初六志在愛君、不自植其黨、故曰志在君。小人以愛君為念、則不計(jì)其私、變?yōu)榫右?。大抵小人初進(jìn)、猶有君國之念。其后乃患得患失之心日勝、彌縫奔競?cè)展?。故此爻為始進(jìn)者戒之。小人君子之分、視其志而已。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否包承與泰包荒同。否對外卦三陽言。六二為得位之小人、有欲包羅群陽、而以承順取之之象。小人能如是在小人為吉道也。然大人處此、則當(dāng)身安于否而道可亨。不可以彼包承于我、而失其所守、妄意出否以求亨也。初惡未形、故不曰小人。二則直以小人稱矣。初曰吉亨、猶望反否為泰。二則否亨、遂成否矣。小人不安于否、求亨何所不至。故否亨者、大人之事、非小人之所能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三陰、小人之群也。大人妄意出否以求亨、則入于小人之群矣。身否道亨、乃不亂于其羣也。
六三。包羞。
以陰居陽、不中不正。欲包群陽、故有包羞之象。三、否之極、小人之在高位者。故亦欲包群陽。然二居柔、猶知承順乎君子。所居中正、故吉。三居剛、故不言承。所居不中正、則取羞而已。包承如彌子之于孔子、包羞則丁謂之拂鬚是也。三否已極矣。然世雖極亂、必?zé)o善類盡滅之理。
君子有否亨之道、小人亦不能盡肆其惡、猶有所包藏。且君子終有有命之時(shí)、小人亦不能無愧于心、故猶懷羞恥。以其惡未肆而知羞也、故不言兇咎之戒。
象曰。包羞、位不當(dāng)也。
小人所以包而取羞者、豈心之所甘哉。但以不中不正、所處之位不當(dāng)故耳。開小人以悔過也。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程傳以命為君命。謂九四近君、凡事必由君命、以圖濟(jì)否也。本義以命為天命。泰極而否、否極泰來。天之所命、即泰三平陂往復(fù)之義也。今從本義為優(yōu)。九四以陽居陰、不極其剛。否過中而將泰之時(shí)、有有命自天、我不致咎、疇類三陽皆可獲福之象。蓋否泰之運(yùn)皆天命也。泰變否易、故于內(nèi)卦言之。否轉(zhuǎn)為泰難、故于外卦言之。泰之三必?zé)o咎而后有福、否之四必?zé)o咎而后離祉。蓋乾坤交接之會(huì)、陰陽消長之際、必我自立于無過、而后可為福、而后可為疇類之福也。泰三平陂往復(fù)、冀其艱貞。勉君子也。
否四有命無咎、喜其獲祉。戒小人也。君子有命自天、當(dāng)否有可亨之道、否極有泰來之祉。小人之欲包君子者、不誠可羞哉。彌子謂孔子主我、孔子亦曰有命、即此意也。
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有命自天又必?zé)o咎者。人與天合、轉(zhuǎn)否為泰之志始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時(shí)之否、大人之事。占此爻者、大人遇之則吉也。然方欲休之、否未盡傾、故必常存危亡之心、乃有苞桑之固。
桑根深固。苞、叢生者、其固尤甚也。三四五互為巽木、苞桑象。巽又為繩、繫之之象。二五皆以大人言。二有德無位、故守其否而道亨。五有德有位、則能休時(shí)之否矣。二時(shí)方否、故與小人並言。五否已過、則大人獨(dú)居其位矣。然非有戒懼之心、不能為休否之事、未可盡聽之天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dāng)也。
唯有位故能休否。與二之大人否亨者、德同而位不同也。無位時(shí)不能否亨、得位未有能休否者。
上九。傾否。先否后喜。
以陽剛居否極、能傾時(shí)之否者也。不曰否傾而曰傾否、不恃天運(yùn)而貴人事也。變兌為悅、有喜象。先否后喜、先有其亡之懼、則終有傾否之喜也。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天下無終否之時(shí)、必有陽剛之才以傾之也。全卦以大往小來之義。內(nèi)三陰皆屬否、外三陽則漸為泰。初小人之惡未形、猶可不至于否。二則小人得志、否之成。三則小人知羞、否之極矣。四之有命、否已過中、有欲泰之極。五之休否、則有轉(zhuǎn)泰之事。至傾否、則否極為泰矣。泰以三陰在外為小人、而六五居尊應(yīng)二、又為保泰之主。否以三陰在內(nèi)為小人、而六二中正、可言否亨之大人。則因爻起義、不可執(zhí)一也。
同人同人、離下乾上。離一陰麗于二陽之間、其德為麗為文明、其象為火為日為電。天在上而火炎上、有同之象。上乾為天為君。下離六二一爻在離之中、居人之位。卦中上下五陽同欲二之一陰、而二五又以中正相應(yīng)、有以天同人、以君同人之義、故曰同人。同人次否。按、序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天地不交則為否、上下相同則為同人。又世既否、必與人同力乃濟(jì)、同人所以次否也。同人取其大公、不欲其狹小。大公至正、乃可以有為。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雖以二為成卦之主、然以私係而吝。反不如初之無私、猶無所咎也。三四與五爭二而不克同者。然三怯于力、不如四之反于理為得吉也。五雖為三四所隔、然終以正應(yīng)而得同。上雖免於三四之爭、然以遠(yuǎn)而終未遂同之志。合六爻而論之。欲與人同、貴于公正、又可見矣。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天火性同。二五中正德同。五陽喜陰情同。天與火、其性光明正大、其勢曠遠(yuǎn)無私、有同人于野而得亨通之象。乾性健行、同則可以濟(jì)險(xiǎn)、有利涉大川之象。內(nèi)文明而外剛健、中正有應(yīng)、君子之正道也。有利君子貞之象。同人于野、其同也大。利君子貞、其同也正。人能大同有亨之道、故大川可涉。然有所同大而未必正者矣、故又戒以正為本。占者能大公至正、則可亨而大有所為矣。又按、夫子言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卦名取比與同者何也。蓋比以一陽為眾陰所比。獨(dú)坎五一陽得正、故彖有元永貞。則其比所以為君子之周也。同人以一陰為五陽所同。唯二五之應(yīng)以正、故彖言利君子貞。其同所以為君子之和也。至兩卦六爻之中、兼正不正言之。唯正則為君子。此夫子贊易之外、又有周而不比、和而不同之說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yīng)乎乾曰同人。
柔謂六二。乾指五。此以卦體釋卦名義。
同人[文瀾本“同人”作“同人曰”]。
舊作衍文。來注謂敘述卦辭而釋之語氣。謂六二應(yīng)乾、固名同人矣。
然卦辭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者何也。起下乾行句為是。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yīng)、君子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乾行句、釋利涉大川之由。二為同人之主、應(yīng)乾固亨矣。至于利涉大川、非二所能。乃乾以剛健之天德、同乎人以涉險(xiǎn)、故曰乾行也。文明以健二句、合二體言之、釋利君子貞之意。內(nèi)文明則能燭理、明乎大同之義。
外剛健則能克己、盡乎大同之道。二五皆居中得正、內(nèi)無私心而外合天德。
凡此四者、皆君子之正道也。正者、人心所同。然君子唯以正、而天下之志已在吾心、所以利君子貞也。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天在上而火炎上、同而異、異而同也。類族者、天之生物各族殊分。
法乾之無私者。于殊分之族、而類聚其所同。異中之同也。辨物者?;鹬?、凡物畢照。法離之有辨者、于均照之物、而辨析其異。同中之異也。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兩戶為門。初變艮為門、有門象。同于門外、雖非野之可比、然亦所同者廣而無私。同人之初、未有私主。以剛在下、上無係應(yīng)。占可無咎。
象曰。出門同人、以誰咎也。
門以內(nèi)、家人也、于宗是也。門以外、天下之人也。雖未至于野、而非私昵矣。必出門而所同乃大、人自無咎之者。他卦又誰咎、有在我取禍無所歸咎者。此則謂其無私、人不得而咎之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宗、黨也。乾為諸卦之祖。離中變?yōu)榍?、有同于宗之象。六二中正、有?yīng)于上。在一卦為同之主、宜得吉占。然同之道、貴乎大公。二既專有所應(yīng)、則不能大同矣。又以陰從陽、臣妾順從之道也、故吝。易之悔自兇趨吉、吝則自吉趨兇。本以相應(yīng)為善、反以過于私暱而得吝、蓋全卦取大同之義、于爻義又示阿黨之戒也。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狹而不公、有可吝之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離為戈兵、有戎象。二三四互為巽木、有莽象。二與五為正應(yīng)。三剛而不中、欲同于二、懼五見攻。伏于下以伺五之隙、有伏戎于莽之象。三變陰互為[文瀾本“為”作“”得“]艮、有高陵象。三居下卦之上、下窺二之動(dòng)、有升其高陵之象。自三至上三爻、上無正應(yīng)、有三歲不興之象。
三欲同二、而二非正應(yīng)、則理不直。五居尊位、勢又不敵。故三年之久不敢動(dòng)。此強(qiáng)同而不得者也。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敵剛指五。安行、言上無應(yīng)必不可行。至于三歲之久、又安能行乎。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四則不中正、欲同六二而為三所隔。自三欲下取二、故有乘墉以攻之象。然以剛居柔、知二非正應(yīng)、故有自反不克攻之象。能改過可以得吉、則賢于三矣。蓋三伏于莽、自下而伺五也。四之乘墉、乘三以攻二也。三惡五之親二、故有犯上之心。四惡二之比三、故有陵下之志。然三以剛居剛。懼五之攻、屈于勢也。四以剛居柔。終不克攻、反于義也。反義、得吉道矣。此始強(qiáng)同而終能改過者也。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已乘其墉、則力非不足也、斷以義而弗克攻耳。義者、天則不可逾。
志欲攻而知義不可攻、困于心而反于法則。能改過者、所以吉也。與人同、善事也。乃三四皆有爭奪之象。四乘墉有其意、三伏莽則已見其形矣。四惡二三、所欲攻者臣。三敵五、則欲攻其君矣。涉世者不可不知。而三四有吉否之不同、又好剛強(qiáng)同者所宜戒也。
九五。同人先號咷而后笑。大師克相遇。
五剛中正、二柔中正、本正應(yīng)也。而為三四所隔、不得其同。然正應(yīng)者終不得而問也。隔于三四、號咷之象。五變?yōu)殡x。互三四又為兌說。又火無定體。故有先號咷而后笑之象。離為戈兵、有大師象。三四剛強(qiáng)、九五以陽剛之德勝之、故有大師以克之象。二五終為正應(yīng)、相遇之象。九五大君。三四以臣隔君、大逆也。故興大師以克強(qiáng)暴、而后遇正應(yīng)也。然人君宜與天下相孚于大同、乃不免于先號后笑。用師以克、如敵國之爭、何也。蓋以全卦言之、以大同為亨。而就二五一爻言之、終未免于私吝。故不得言吉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中、理直。故不勝其忿、先至于號咷也。直、即君子之正也。相遇必由于中直乃克。非至正、無以通天下之志也。
上九。同人于郊。無悔。
乾有郊象。居外無應(yīng)、去陰已遠(yuǎn)、物莫與同、故有同人于郊之象。野遠(yuǎn)而郊近。但野遠(yuǎn)而郊近。但野乃大眾往來之道、無人不同。郊在郭外荒僻之處、無人可同也。然無所爭、可以無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爻曰無悔、以其無爭于人喜之。夫子則以不能同于人病之。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今無人可同、則于同人之志、亦未得遂也。易卦有以此爻為主、而吉兇與彖同者。如屯之初比之五是也。有成卦在此爻而不得為主、吉兇與彖異者。則此卦之二五是也。蓋論全卦。以五陽同一陰、又二五皆中正、故有曠遠(yuǎn)無私之象。若就一爻論。則所應(yīng)既專、在我有私暱之嫌、在人有忿爭之事矣。故二吝而五不免于號咷。三四皆爭。上以遠(yuǎn)而忘志不遂。初亦以比二而僅免咎。六爻之義皆不及全彖之德。君子欲通天下之志、非大公至正不能也。
大有大有、乾下離上?;鹪谔焐稀⑵涿骷斑h(yuǎn)。萬物畢照、有盛大豐有之象。
又一陰居尊位、眾陽并應(yīng)。易以陽為大有、所有者大之義。故曰大有。大有次同人。按、序卦、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眾物所歸、所有乃大、大有所以次同人也。小畜亦一陰五陽、而曰小、此則稱大者。
小畜陰居四、欲統(tǒng)諸陽、其勢逆。大有陰居五、則位尊、以統(tǒng)諸陽、則勢順。故小畜之亨、不在六四而在上下五陽。大有之元亨、不在上下五陽而六五。五以柔居尊、而為上下所應(yīng)。合全卦、又有內(nèi)剛健外文明之德。自可大亨。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皆從五起義。初遠(yuǎn)五而有艱。二應(yīng)五而無咎。三以公而亨于五。四以謙而能承五。上以近五而獲天祐。此六爻之大略也。
大有。元亨。
大有、所有之大也?;鹪谔焐稀o所不照。一陰居尊得中、五陽宗之。
乾健離明、居尊應(yīng)天。尊位能柔、物情所與。諸爻之有、皆六五之有、豈不大哉。所有者大、則其亨亦大矣。皆治世極盛之象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yīng)之曰大有。
同人大有、一柔五剛均也。柔在下、曰得位得中曰應(yīng)乎乾而為同人。
我同乎彼、卑附于尊之辭也。柔在上、曰尊位曰大中曰上下應(yīng)而為大有。
我有其大、上統(tǒng)乎下之義也。此以卦體釋卦名義也。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yīng)乎天而時(shí)行、是以元亨。
上節(jié)自柔得尊位以下、專主六五一爻以論人君之位、能有眾陽之大。
自其德剛健以下、兼上下兩體以論人君之德、能致元亨之治也。內(nèi)剛健則克勝其私、外文明則灼見其理。上下應(yīng)之者、眾陽應(yīng)乎六五也。應(yīng)天時(shí)行者、五以柔應(yīng)乾二之剛也。天之道不外乎時(shí)而已。憲天出治、順時(shí)而行、是以大亨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yáng)善、順天休命。
凡物未見、則有無不可知。火在天上、無物不照、始見其有之大。所有既大、不可無以治之也。天命有善而無惡。君子于惡之未著者遏絕之、使不復(fù)作。善之隱者顯揚(yáng)之、使樂于為。去惡歸善、所以順天休美之命也。
謂之順者。天討有罪、吾遏之以天。天命有德、吾揚(yáng)之以天。于我無與也。
君子在上則以此治世、在下則以此治身。故本義云、反之于身、亦若是而已矣。
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害者、害我之大有也。富者怨之府。故當(dāng)大有之時(shí)、最易有害。初居下位、凡民而享大有。家肥屋潤、人或害之。離為戈兵、又以離火克乾金、有惡人傷害之象。而初陽在下、上無繫應(yīng)。未與物接、去離尚遠(yuǎn)。未涉乎害、何咎之有。然自以為匪咎、而以易心處之、反有咎矣。故必艱難其志、慎終如始、乃得無咎。蓋匪咎者、此爻之義。艱則無咎、則處此爻之道也。
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交則有害。處卑無應(yīng)、未有驕盈之失、得以無害故也。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坤為太[文瀾本“太”作“大”]輿。九二體乾而曰大車者。輿指軫之方而能載者言、車則以其全體而言。引之以馬之健、行之以輪之圜、皆乾象也。況九二以剛居柔。柔則其虛足以受、剛則其健足以行。有大車象。
上應(yīng)乎五、載上之象。如是而有所往、可以無咎、可以任重而致遠(yuǎn)也。不言吉者、處大有之時(shí)、任天下之重。分所當(dāng)然、得以無咎而已。此大臣才德兼全、足以任重者也。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車大足以任重。雖多積于中而車行不至于敗也。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亨作享。按、本義作享獻(xiàn)之享。時(shí)解因之、取大臣獻(xiàn)替之義。今按、左傳卜偃戰(zhàn)克而王享之言、作宴享之享為優(yōu)。三四五互兌為口、三變六為坎、有飲食象。九三居下之上剛而得正、有公侯之象。上有六五之居、虛中下賢、有亨于天子之象。然三變六為陰為小、又有小人弗克之象。占者得此、有剛正之德、則足以受天子之寵榮。若不然、則雖有享宴之榮、亦負(fù)素餐之愧也。此與本義稍殊、然于卦爻較切。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小人妄叨君寵、反為害也。乾金三變?yōu)閮?、亦金也。迫近離火、與初無交害者不同、故有害。
九四。匪其彭。無咎。
彭、鼓聲、以盛多之貌。即大有之大也。四變中互為震。震為鼓、有彭象。大有皆六五之有也。然以柔中居尊、而九四以剛近之。且居四陽之首、率諸陽以進(jìn)。盛多蓋彭矣。近君、聲勢不宜太盛。唯以剛居柔、雖盛大而不有其大、故有匪其彭之象。占者如是、則無咎也。
象曰。匪其彭無咎、明辨皙也。
四為離之初、有明皙之象。有盛大之勢、而無燭理之明。僭逼震主、則柔中之君有所不安矣。當(dāng)大有之時(shí)、不自有其大。非明皙者不能、故曰明辨。辨其所居之地、乃別嫌多懼之地。辨其所遇之時(shí)、乃盛極將衰之時(shí)、凡事貶損以處之、斯皙然明理見幾者矣。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六五為大有之主。離體中虛、有厥孚之象。柔中以應(yīng)九二、上下歸之、有交如之象。一變純乾、有威如之象。當(dāng)大有之時(shí)、柔中居尊、上下孚信。
然太柔、則人心玩矣。濟(jì)之以威、所以吉也。初曰交害、五曰交如者。臣有交則私、故害。君有交則虛、故吉也。三有戒辭。初二四僅得無咎。獨(dú)五言吉者。當(dāng)大有之世、盡臣道之常、僅可免咎。而君能剛?cè)醽K用、使上下泰交、則可常保其大有矣、故曰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fā)志也。
一人之信、以發(fā)上下孚信之志、所謂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恐人心慢易、至于無備、故威不可無也。
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大有唯六五一陰、而上下五陽從之。上九能下從六五、以陽從陰。處盛時(shí)、居高位、享自然之福、有自天祐之之象。曰天[祐曰吉曰無不利、其為福多矣。象及傳皆不言所以致福之由、故繫辭謂履信思順尚賢。蓋五之交孚、信之也。上能履之。謙退不居、思順也。志從于五、尚賢也。天助順、人助信、有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之象。時(shí)解作人君信順下賢以保有。
照繫辭傳大意而歸重于君也。大全作功成身退之耆舊賓師。就六爻合論、對五而言之也。然皆不必拘。占者得之、亦隨其所處之位以為占。大抵有剛明之德、居崇高之位、得天之祐者。而以人事言之、唯履信思順尚賢則吉也。
象曰。大有之吉、自天祐也。
上居君上、有自天象。曰自天祐之、言其非倖致也。全卦為盛世至治之象。以六五之君為主。初之無交、盛世之逸民也。上之順五、功成身退之耆舊、或在賓師之位者也。中爻三位為臣。二大臣、當(dāng)大有之任者也。
三外臣也、以公侯而受寵者也。以不中、故有戒辭。四近臣也、近于君而自抑損者也。以剛居柔、臣道之宜、故與初同無咎。五以中虛之信、孚乎上下。又一變純乾、剛以濟(jì)之。上下交應(yīng)、剛?cè)醽K用。君明臣良、故能長保其大有之盛治也。
謙謙卦、艮下坤上。內(nèi)止外順、為謙之意。山高地卑、屈而處其下、為謙之象。故曰謙也。謙次大有。按、序卦、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大則易于滿盈、道在謙損、謙所以次大有也。全彖極言謙德之亨。六爻雖以九三一陽為主、然內(nèi)三爻皆吉、外三爻皆利。蓋靜則多吉、順則多利。
六十四卦未有如謙之盡善者、君子可以知所處矣。
謙。亨。君子有終。
謙者、有而不居之義。止乎內(nèi)而順乎外、山高而處乎地之下、皆有而不居者也。他卦或有待而亨、謙則即亨。他卦始亨而未易保其終、唯謙則始雖卑而終益尊、始雖晦而終益光。蓋謙者人情所樂與、故必亨。始雖不居、終有成就、故有終。艮終萬物、亦有有終之象。程傳謂小人雖暫謙、未必能久。唯君子終身不易、是謂謙之有終也。本義謂先屈而后伸、是謂亨之有終也。然二意宜兼。蓋君子唯始終能謙、所以始終能亨。若暫時(shí)勉為謙恭、偶然倖獲通泰、皆非君子也。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jì)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天氣下降、以濟(jì)萬物、天之謙也?;饷髦?、則謙之亨也。
地勢卑順、處物之下、地之謙也。其氣上行以交于天、則謙之亨也。天地猶不敢以自滿、況于人與鬼神乎。此以天地言謙之必亨。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
虧盈益謙以氣言、日中則昃、月滿則缺是也。變盈流謙以形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是也。害盈福謙以理言、滿則招損、謙則受益是也。惡盈好謙以情言、滿盈取忌、退巽見推是也。四者皆出于自然而非有心、故曰道也。蓋太極之中、本無一物。事業(yè)功勞、于我何有。天地生萬物而不言所利、此天地人鬼所以皆有取于謙也。然六爻皆以三為主。三居下卦之上、有尊象。光、艮體也。三居上卦之下、有卑象、不可踰、德莫之過也。蓋人居尊而不光者有矣。謙者處尊而能下人。其德愈光。人處卑則皆得而踰之。謙者處卑、所謂我自卑而人莫我高、又孰得而踰之。君子之終、言此所以為君子有終也。不于其終觀之、則爭而得、謙而失者、蓋有之矣。惟要于究竟、然后知謙之終必亨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不言山在地中而言地中有山、言卑下之中蘊(yùn)其崇高也。外卑下而內(nèi)蘊(yùn)崇高、謙之象也。山之在地、高者降而下、卑者升而上。一升一降、高卑適平矣。物之多者裒取而使之寡、猶降山之高使之卑也。寡者增益而使之多、猶升地之卑而使之高也。一裒一益、而多寡適平矣。稱物平施、謂稱物之多寡而損益之、然后所施均平、而多者不偏多、寡者不偏寡也。蓋謙之為名、生于過也。物過然后知有謙。謙者使物不過、期得中而已。圣人即謙之名、使一切返于中、善用謙者也。凡大象皆於卦外教人用易之理。
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俾小大長短各得其平。非君子謙德之象、乃君子治一世、使歸于謙之象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以柔處下、有謙而又謙之象。三四五互為震木、二三四互為坎水。木在水上、涉川之象。用涉與利涉稍殊。利涉者無往不利、用涉者涉川不可爭先。用謙謙之道以涉則吉。人當(dāng)險(xiǎn)難之時(shí)、非深自屈折不足以濟(jì)、故必用謙謙以涉也。全卦以三為主、故與彖同言君子。初亦得稱君子者、蓋三在下卦之上、有勞而謙、在上之君子、尊而光者也。初在下卦之下、謙而又謙、在下之君子、卑而不可踰者也。用以涉川、則雖濟(jì)患難可矣、況平居乎。占者有其德、則常變皆吉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牧、如牛羊使之馴服也。養(yǎng)德之地、未有不基于至卑者養(yǎng)者至、則愈卑而不可踰矣。
六二。鳴謙。貞吉。
陰陽唱和為鳴。卦以三為主。三互四五為震、善鳴者也。易凡與震相應(yīng)者皆言鳴、豫初中孚二是也。故此卦二上皆言鳴謙。蓋三以勞而能謙。
故凡聞其風(fēng)者皆相從于謙、和之而鳴。言論稱述、皆自處于卑下、所謂鳴其謙也。二與三比、柔順中正、謙出于性、故有貞吉之象。此爻本義謂以謙有聞。解鳴字亦可通。但此卦[文瀾本“卦”以下有“之義當(dāng)”三字]以三為主。諸爻所解與三無涉、于取象又未見確解、意義稍淺。今按、蘇傳解之、覺于三爻意義融貫。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二所居中正、謙本于中心所自得、非由勉強(qiáng)、正與上爻對。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一陽居下之上、剛而得正、上下所歸、有勞而能謙者也。廉非難、勞而能謙為難。一陽為成卦之主、勞矣。乃不處上而處下、故有勞而能謙之象。上不疑而下不忌、自能保終而吉也。艮終萬物。三居艮之終、得其正位、故以彖辭君子有終歸之。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卦中五陰有民象。非服其勞、服其勞而能謙。所謂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duì)幑?。萬民服即有終也。
六四。無不利。撝謙。
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其占無不利矣。然功不及三而居其上、必當(dāng)發(fā)揮其謙、以示不敢自安之意。蓋勞謙者雖無忮害之心、而在四則亦有自盡之道也。
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理之當(dāng)然、非過于法則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
陰柔、不富之象。以柔居尊五、謙皆為之用、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
坤為眾、五變互三為離為戈兵、又有行師之象。五君位。君德不必以謙見、且謙柔之過、或不能以自立矣、故不言謙。然不自用而用人、謙之大者。
謙者不爭。然居君位而使人有不服、非稱物平施之謂矣。故為君、茍不自用而能用人、雖以之侵伐、亦無不利。蓋無害于為謙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言其侵伐非得已、非外謙而內(nèi)好勝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上與三應(yīng)、亦有鳴謙之象。坤為地為眾、有國邑征伐之象。僅可征己之邑國、不能如五之無不利也。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捎眯袔?、征邑國也。
二柔順中正故貞吉。上所居不中、特以與三應(yīng)、故亦鳴其謙、謙之實(shí)有不足矣。謙實(shí)不足、故己之邑國或叛之。然上鳴在于謙、則叛者不利。
叛者不利、則征之者利矣。以謙得人心、故利用行師。非五之位、故不能無不利、非二之中、故不能貞吉。是以鳴謙雖與二同、而未得遂其志也。
全卦以九三一陽爻為主。而五陰所處、雖有尊卑廣狹常變之不同、而由艮體之靜、皆得吉占。由坤德之順、皆得利占。則甚矣、謙德之可貴也豫豫卦、下坤上震。九四一陽為卦之主、上下群陰應(yīng)之。內(nèi)順外動(dòng)、由順以動(dòng)。無不和悅、有豫之義。又雷閉地中、動(dòng)而出地。通暢和豫、豫之象也。豫卦次謙。按、序卦、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大而能謙、則有豫樂、豫所以次謙也。然豫有三義、曰備豫曰和豫曰逸豫。知備豫、則和豫隨之。然和豫之過、則逸豫生矣。繫辭傳、重門擊檄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此備豫之意。彖象所未及也。然建侯行師、雖主人心和豫、而建藩禦侮、備豫之意隱寓其中矣。六爻唯九四之豫以和樂言。他則皆有心求豫、失豫之正而流于逸豫也。唯二以中正不溺于豫、然有先幾之識、則其知備豫可知。然則凡事宜豫而豫不可溺。此全卦之六爻之大旨也。
豫。利建侯行師。
豫兼三義。本義但以和樂言之。蓋備豫者、所以致和樂之由。而逸豫者、又和樂之過。故正解專取和樂、蓋彖意尚未他及也。震動(dòng)坤上、長子主器、有建國治民象。坤順震下、一陽統(tǒng)眾陰、有行師動(dòng)眾象。屯有震無坤、故不及行師。謙有坤無震、故不及建侯。豫兼二卦、故有此象。建侯必百姓歸心、行師必三軍用命。人心和樂、則二者利矣。
彖曰。豫、剛應(yīng)而志行。順以動(dòng)、豫。
九四一陽、上下應(yīng)之、其志得行。此以卦體言其豫也。以坤遇震、為順以動(dòng)。此以卦德言其所以致豫也。
豫、順以動(dòng)、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順理以動(dòng)、人心悅服、建侯天地而不??梢?。
天地以順動(dòng)、故日月不過而四時(shí)不忒。圣人以順動(dòng)、則刑罰清而民服。
豫之時(shí)義大矣哉。
日月之行、景長不過南陸、短不過北陸。故分至啟閉、不差其序。以順陰陽之氣而動(dòng)也。刑必當(dāng)罪、順乎民心。非一己喜怒之私、民所以服也。
時(shí)義、此時(shí)之義也。此極言而贊其大。使人涵泳言中、而推其意于言外也。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陽閉地中、奮震出地、則通暢和豫矣。先王作樂、象雷之聲、又取其和之義。殷、盛也。樂無所不用。薦上帝、配以祖考、盛之至也。周祀稷于南郊、配以祖也。祀文王于明堂、配以考也。
初六。鳴豫。兇。
陰柔在下、獨(dú)與四應(yīng)。四震善鳴、欲與倡和、有鳴象。然四大臣近君、其志大行之時(shí)。初位卑、所居不中正。小人在下、上得強(qiáng)援。當(dāng)時(shí)用事、不勝其豫??浯笞詮?、故有兇象。卦以樂豫為義、取眾心之樂也。六爻自四外皆自樂者、則逸豫之過矣、故有吉兇之異。初爻、謙上之反對。皆與震應(yīng)、故皆以鳴言。然謙者卑下自處、以聞?dòng)谌苏摺⒐湿q有利。豫者妄自張大、因人為樂者、故兇。
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兇也。
窮謂滿極。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二三四互為艮、有石象。二變互三四為離、不終日而作之象。樂豫易以溺人、溺則憂矣。六爻獨(dú)二中而得正、自守之安靜、堅(jiān)確如石。靜之至、故其思慮明審、不俟終日而見事理之幾微、是不溺于逸豫而知備豫者也。
蓋此卦當(dāng)逸豫、以無所係應(yīng)為善。初應(yīng)四而三五比之、皆有係而溺于豫者、故為兇為悔為疾。二特立于眾陰之中、而無遲戀之意。故靜則如石之堅(jiān)、動(dòng)則有不終日之速、不失其正而得吉也。
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中正者、處豫之道也。
六三。盱豫。悔。遲有悔。
盱、上視也。陰不中正而近于四。四為豫主。六三不中不正、希其逸樂而上視之、有盱豫致悔之象。故占者事當(dāng)速悔。若悔之遲、必至于有悔也。三質(zhì)柔而位剛、猶有能悔之象故戒之、恐其悔之遲也。蓋盱豫者溺于逸豫、遲悔則又失于猶豫矣。圣人兩言悔、始則示人以致悔之端、終則勉人以悔過之勇也。
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dāng)也。
言所處不中正、與六二反也。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
九四、卦所由以致豫者。眾陰應(yīng)之、有大有得之象。以陽居陰、不能無疑、故戒之。德陽而位陰、故五陰亦有朋象。盍、合也。簪以貫髪者。
一陽貫五陰之中、有以簪貫髪之象。四、大臣以陽剛?cè)紊鲜?、致君澤民、合天下以為豫。大有得矣。又必開誠布公。使朋類之賢俱進(jìn)、合志和衷、則可常保其豫也。
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由已致天下于豫、可謂大行其志矣。
六五。貞疾。恒不死。
貞疾猶言痼疾。不得言正、蓋六五非正也。三四五互為坎為心病、貞疾之象。當(dāng)豫之時(shí)、以柔居尊、沈溺于豫。又乘九四之剛、事權(quán)歸四、眾心不附、處勢危矣。然以其得中、故又為恒不死之象。二五皆不言豫。六二貞吉、以中且正。當(dāng)豫之時(shí)而不為豫者、所以吉也。六五貞疾、中而不正。當(dāng)豫之時(shí)而不得豫者、雖未至于兇、亦僅矣。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以五之得中而僅得不死、則過中者、豈生道哉。以君象言之、周末之共主是也。使剛而不中、則魏之曹髦。柔而不中、則唐之僖昭矣??刹唤湓铡?br />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乘剛、故權(quán)下移。得中、故位號猶可保也。
上六。冥豫。成有渝。無咎。
以陰柔居豫極、有昏冥于豫之象。然以其動(dòng)體、又有事雖成而能有渝之象。能改過則可無咎矣。勉人以遷善也。又豫上六變則為晉。明出地上、不終昏冥。樂極哀生、有悔心之萌者、所以無咎也。然初鳴豫、即斷其兇、嚴(yán)于初以遏其惡也。上冥豫開之以無咎、恕于終以引其善也。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豫至昏冥、不可久矣、言當(dāng)速改也。全卦以九四一陽為主、與彖之樂豫同義。其他皆過于豫而至于逸豫者。爻之吉兇皆從四起義。二遠(yuǎn)于四而中正、所以吉。上雖遠(yuǎn)于四而處豫之極、又與四同震體、故為冥。初則應(yīng)四而鳴豫者也。三以比四而盱豫者也。五又以乘四而溺于豫、究不得豫者也??傊⒃ヒ吮姴灰怂?。故世道不可無豫、人心不可有豫。初兇而五疾、三悔而上渝。為國者當(dāng)如四之勿疑、守己者則當(dāng)如二之介石矣。
隨隨卦、下震上兌、震動(dòng)兌說、此動(dòng)而彼說、隨之義也。以少女從長男、隨之象也。隨卦次豫。按、序卦、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悅豫之極、物之所隨、隨所以次豫也。全彖以物隨為義。此感彼隨、可以大通、而要之于正、則隨人之意亦在其中矣。爻兼隨物為義。此動(dòng)彼說而至于隨、易于自失其身。大抵陽爻則人隨我、陰爻則我隨人。而隨人者、宜隨上、不宜隨下、爻陰位剛者猶知所隨。此三隨四所以有得、二係初則失、上無所隨則不言隨也。居上者宜為人所隨。五君位為二所隨、故貞吉。四臣位為三所隨、故貞兇。初雖陽爻而在下、故不言隨言係、而言交。此六爻之大略也隨。元亨利貞。無咎。
隨、從也、隨者、我有以致物、而物自隨乎我。故占當(dāng)?shù)么蠛?、然必利於正、乃得無咎。若不正、則雖亨而不免于咎矣。按、左傳穆姜之言、以隨四德與乾同。雖非本旨、然所論深合利貞無咎大意[文瀾本“意”作“義”]。諸卦中屯臨無妄革皆言元亨利貞。獨(dú)隨係以無咎。蓋動(dòng)而說、易至于不正而有咎、故示戒辭。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dòng)而說、隨。
按、本義謂以卦變卦體釋卦名義。謂自困卦九來居初、自噬嗑九來居五、自未濟(jì)來兼此二變。皆剛來下柔也。今按、來注但以綜卦言之。隨蠱相綜、雜卦原對言之。隨以蠱之艮反兌居上、巽反震居下、是剛來下柔也。
以后凡言卦變者、皆從綜卦。
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shí)。
王注程傳皆作隨時(shí)。謂隨時(shí)得正、則天下皆隨其時(shí)也。本義作隨之。
意尤順。蓋論全卦之義、重我有以致物之隨也。
隨時(shí)之義大矣哉。
依本義作隨之時(shí)義。尤順。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雷二月出地、八月入地。澤亦地也。又兌正秋、八月正兌之時(shí)。震下兌上、有雷入地中之象。君子取之。及向昏晦、則居內(nèi)休息。造化有晝有夜、人生有作有息。人心有感有寂、有動(dòng)有靜。此造化之自然、亦人事之當(dāng)然也。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初九以陽為震之主、有官守之象。居下無隨我者、剛體非隨人者。然初動(dòng)體、則改其常矣。故為有渝之象。陽居陽位得正、有貞吉之象。前臨陰偶、二三四互為艮、有出門之象。與四同德、不言隨而言交、有交有功之象。初九、卦之所以為隨者。雖人無隨我、我未隨人、而震動(dòng)之體體已渝其常矣。然居正得吉。出門交四同德、不繫私暱正。不必言隨人、而自有功也。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交不失其正、則有功也。人雖未隨我、我亦不隨人、以陽剛得正故也。
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初陽在下而近、以在下有小子象。五陽正應(yīng)而遠(yuǎn)、以君位有丈夫象。
二與五正應(yīng)、宜得所隨矣。然當(dāng)隨之時(shí)、以陰爻陰位為過于柔。不能自守以待正應(yīng)、而係于初、有係小子失丈夫之象。人隨我為隨、我隨人為係。
曰失、惜之也。
象曰。係小子、弗兼與也。
係此失彼、不能兼也。
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九四陽爻、亦有丈夫之象。小子亦謂初也。三近係四而遠(yuǎn)于初、有係丈夫失小子之象。四陽當(dāng)任、三則以陰隨之、有求而必得之象。三言係又言隨者、三有得、猶可言隨也。三不中正、宜失所隨矣。然以居剛稍知自主、勝于二之過柔、故猶知係四而不係初、而有得也。然六居三不正、九居四亦不正也。以不正相比、至于求而有得、不可言矣、故戒之居貞則利。
初九以陽居陽、故得貞吉。六三以陰居陽、故示以居貞而不得言吉也。
象曰。係丈夫、志舍下也。
舍初之在下者也。
九四。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四以剛居上之下、與五同德而三係之、有得人之隨之象。然勢陵于五、有雖正亦兇之象。變則為坎、有有孚之象?;ト轸?、有光明之象。
卦中三陰三陽、陰宜隨陽。初以在下不足為人所隨、故但言交。四與五同德、故人隨之。然四大臣之位、上有剛德之君。雖君信民歸、隨皆有獲。
然使恩威不自五出、雖正亦有震偪之兇矣。故必中有孚誠、動(dòng)皆合道、使心跡光明、君民共諒、乃得無咎也。豫隨九四皆大臣之位、豫有得不言兇、而隨四之有獲言兇者。蓋豫卦一陽五陰、卦之所以隨者在四。五又以柔居其上、四志可行。故戒不在臣而在君、五之所以貞疾也。隨卦三陰三陽、卦能得隨之中正者在五。四偪于五而得人心、未必上安而下從之也。故戒不在君而在臣、四之所以貞兇也。然豫四曰勿疑、隨四曰有孚。居危疑之地、無論其吉與兇、宜以至誠自將則一也。
象曰。隨有獲、其義兇也。有孚在道、明功也。
有獲豈必皆兇。有致兇之理、故曰其義兇也。有孚在道、以有明哲之功也。爻曰以明、言以此明其心跡也。傳曰明功、言有明哲之功、則不為利欲所昏、而心跡自光明也。
九五。孚于嘉。吉。
九五陽剛中正、得眾爻之隨、隨之主也。然所應(yīng)唯在中正之二、是信于善者也、故有孚于嘉之象。而占則吉也。四五皆以陽居三上二陰之中。
陽內(nèi)陰外、有中實(shí)之象、故皆曰孚。然四之孕、戒之也、欲其孚于五也。
五之孚、喜之也、喜其孚于二也。大亨貞無咎而天下從之、五足當(dāng)之矣。
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五與二皆正中、故謂孚于嘉也。然以二之正中、在五謂之嘉、在二反有失者。蓋隨之為義、貴我致人之隨、而不欲徒隨于人。隨人者有陽剛之德、猶可自主。若一于陰柔、則係于近而失正應(yīng)之可隨者矣。故五孚于二、則有君臣同德之象。而二之係初、則有背公植黨之戒也。
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上六以柔居柔、處隨之極、有拘係又維之之象。兌為西為巫。二三四互為艮為山。一變純乾為王、有王亨于西山之象。程傳以王為太王、亨作亨通之亨、指太王遷岐之事。謂其得民心也。本義以亨為祭享之享。今從本義、而王宜作太王。蓋六爻之義、陰宜隨陽、下宜隨上。上勢居最上無所隨、而質(zhì)柔又不足以致人之隨。居五之上而非天子之位、與三非正應(yīng)而兩陰同德、有固結(jié)于幽陰之象。太王避狄、去豳遷岐、我非隨人、而人之隨我者亦未廣。然誠敬以享于山川、有固結(jié)維係之意。人心從此而集、天命從此而基。占者得此、則其象亦如是也。
象曰。拘係之、上窮也。
處隨之極故也。全卦物來隨我、我往隨物、皆貴于正。然此動(dòng)彼說而至于隨、易于失身、尤以陽剛為貴。故諸爻吉兇得失別為一例、唯陽爻能為物所隨。五有陽剛之德、又居君位、當(dāng)為物所隨者、故吉。四居三之上、有大臣之象、故三係之有得。而在四有偪五之嫌、竟受人之隨、則又不免于貞兇矣。初雖陽爻、為隨之主而在下位、以在下則不應(yīng)為人所隨。然以陽爻為隨之主、則不肯上係于人、又不能安靜以處、故不言隨不言係、而言交。陽居陽位、故交而有功也。三陰爻皆隨物者、則不言隨而言係。然隨居陰位者柔而無主、故二以舍五係初而失。陰居陽位稍知自立、故三以舍初係四而得。至上以隨之極、陰爻陰位、所應(yīng)又陰、則固結(jié)之極。然不可以人道言矣、故為享于鬼神之象。蓋他卦六爻以相應(yīng)為善、此則又貴其自處之能剛。他卦陰爻亦以得正為善、此則又不欲其過柔而失主。蓋當(dāng)隨之時(shí)、義當(dāng)如是。隨之喜剛、亦猶履之善柔、故曰觀彖辭則思過半矣。
蠱蠱卦、巽下艮上。按、左氏、風(fēng)落山、女惑男。以長女下于少男、惑亂其情、蠱之象也。風(fēng)遇山而回、物皆撓亂、亦有事之象。本義謂上茍止而下卑巽、彼此怠緩、積弊致蠱。謂之蠱者、壞極而有事也。文從蟲從皿。
聚蟲皿中、使自壞爛、蠱之義也。然卦中兼治蠱意。治蠱而曰蠱、猶治亂而曰亂也。蠱卦次隨。按、序卦、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喜悅隨人、過中失正、則蠱惑壞亂之事自此起、蠱所以次隨也。全彖謂蠱治則亂極復(fù)治。而治蠱之道、有取于更新丁寧。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五為治蠱之君、下四爻為治蠱之臣、而上則為事外之臣。事外者、理亂不關(guān)、故不言蠱。
余皆治蠱者。而蠱為前人已壞之緒、故又以子道言之。治蠱以剛?cè)嵯酀?jì)為善。
初爻柔位剛故無咎。二爻剛位柔故得中。三爻位俱剛故有悔。四爻位俱柔故未得。五亦以爻柔位剛、居中有應(yīng)、故用譽(yù)。而五之一爻、自處則為子、二視之為母、上視之又為君。則其取象屢遷、不可為典要者也。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蠱、本義謂壞極而有事也。壞極為蠱、有事則兼治蠱意。亂極當(dāng)治、有元亨象。治蠱必勇往以求必濟(jì)、中互震木在兌澤之上、有利涉大川象。
然治蠱宜勇、亦須有道以治之。甲、日之始、事之端。先甲三日為辛。后甲三日為丁。前事已壞、取先甲三日之辛以更新之、不使至于大壞。后事方新、取后甲三日之丁以丁寧之、不使至于速壞。此治蠱而致亨之道也。
先甲后甲、按、本義及舊解皆同、于理固順。而蠱取甲、巽取庚、未見著落。來注照圓圖、但取艮巽二卦之義、亦未見的確。今按、蘇傳所解與本義異、而似可存。按、蘇傳、蠱之與巽。一也。上下相順與下順而上止為媮、一也。而巽之所以不為蠱者、有九五以干之、而蠱無是也。故蠱之彖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終則有始。而巽之九五曰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陽生于子盡于巳、陰生于午盡于亥。陽為君子、君子為治。
陰為小人、小人為亂。夫一日十二干、相值支五干六而后終[蘇氏易傳“終”作“復(fù)”]、世未有不知者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世所謂六甲也。先庚三日、后庚三日、世所謂六庚也。甲庚之先后、陰陽相反、故易取此以寄治亂之勢也。先甲三日、子戌申也。申盡于巳而陽盈。盈將生陰、治將生亂、故受之以后甲。后甲三日、午辰寅。寅盡于亥、然后陰極陽生。蠱無九五以干之、則其治亂、皆極其自然之勢。勢窮而后變、故曰終則有始、天行也。巽則不然。雖失之、后必有以起之。譬之于庚。先庚三日、午辰寅也。后庚三日、子戌申也。庚之所后、甲之所先。故先庚三日盡于亥、后庚三日盡于巳。先陰后陽、先亂后治、故曰無初有終、曰吉。不言于彖而言于九五、明此九五之功、非巽之功也。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剛上柔下以卦體言、艮剛居上、巽柔居下也。以卦綜言、反隨之震上為艮、兌下為巽也。上太剛則情不下接、下太柔則情難上達(dá)。上下不交以致蠱也。巽而止以卦德言、則下卑巽而上茍止、皆積弊以致蠱者也。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他解以巽而止為治蠱者、非。蓋下卑巽而上茍止、乃致蠱之由、非所以治蠱。治蠱意當(dāng)于此節(jié)言之。既蠱又言元亨、亂極復(fù)治之象也。曰往有事而不言有功者。當(dāng)蠱之時(shí)、宜有事以濟(jì)險(xiǎn)、不可以無事視之。若巽懦而止、則終蠱而不能元亨矣。甲者十日之始。亂之終、治之始、天運(yùn)之行如是。治蠱者終前事、始后事。一番更新、一番丁寧、亦如天之行也。
象曰。山下有風(fēng)、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山下有風(fēng)、物壞而有事矣。治己治人事之大者。風(fēng)在內(nèi)而能振動(dòng)外物、則象之以振動(dòng)其民。山在外而能涵育內(nèi)氣、則象之以涵育其德。振者、作興人之善、新民之事。育者、培養(yǎng)己之善、明德之事。易言育德、多取于山、故蒙亦言育德。而巽之申命行事、亦振民之意。當(dāng)蠱之時(shí)、風(fēng)俗敗壞、由民之不新、民之不新、由己德之不明。故必有以振作聳動(dòng)其民、而在己宜進(jìn)德不已。此皆所以治蠱也。
初六。干父之蠱。有子考無咎。厲終吉。
干、木之干、枝葉所附以立者。以身任其事而不敢避、故曰干。中互震木、下巽木、有干之象。蠱之災(zāi)非一日之故、必世而后見、故皆以父子言之。明父養(yǎng)其疾、至子而發(fā)也。子能干之、克蓋前愆、則振飭而興起矣。
初六以陰在下、所應(yīng)又柔、似不足以治蠱者。然以其時(shí)言之。在蠱之初、蠱未深而事易濟(jì)。且質(zhì)柔而位剛。故有子能治蠱、考得無咎之象。質(zhì)柔位剛、子專父事、有厲象。知危而戒、終承己志、有終吉之象。
象曰。干父之蠱、意承考也。
不承其事而承其意、所謂善繼人之志者也。
九二。干母之蠱、不可貞。
母指六五也。艮止于上、巽順于下。無為而尊于上者、父道也。服勞而順于下者、子道也。故五爻皆言干父之蠱、取艮之上爻為父也。二獨(dú)與五應(yīng)。五雖艮體而質(zhì)柔、故有母象。在五自處亦為子、自二親五則為母。
此又取象之變、不可為典要者也。九二剛中上應(yīng)六五、有子干母蠱則得中之象。以剛承柔而治其壞、故又戒以不可堅(jiān)貞、言當(dāng)巽以入之也。貞者事之干。而曰不可貞、非不可正也、不可固執(zhí)以為正也。母性多柔暗。以二之剛承[文瀾本“承”作“成”]五之柔、固守其正、或至傷恩害義。必巽以入之、乃得中也。若以君臣論、則周公之事成王、成王有過遇撻伯禽、亦此意也。
象曰。干母之蠱、得中道也。
九二以剛居柔、在下卦之中、有中道之象。得中道而以柔濟(jì)剛、善于干母之蠱者也。
九三。干父之蠱。小有晦。無大咎。
過則不中、故有小悔。巽體得正、故無大咎。
象曰。干父之蠱、終無咎也。
爻言無大咎、宜不免于小咎。而傳謂終無咎者、幸之也。以九居三剛之至、君之諍臣、父之諍子、不使君父陷于不義者也。蓋干蠱之道、以剛?cè)嵯酀?jì)為善。故初六六五之柔而居剛、九二之剛而居柔、皆可干蠱。不則與其為六四之裕而吝、不若九三之悔而無咎。裕而吝者、由吉而趨兇。悔而無咎、則自兇而趨吉也。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以陰居陰、不能有為、有寬裕以治蠱之象。如是則蠱將日深、往則見吝矣。蓋目前雖可茍安、如是以往、必致吝也。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目前以為得矣、循此以往、未為得也。欲人急于改圖也。
六五。干父之蠱。用譽(yù)。
二以五為母、謂以柔居尊也。然五之上有上、則五又有子道、若繼世之君也。用譽(yù)、用陽剛之臣以致譽(yù)也。五柔中居尊、九二承之以德、能用陽剛之臣以干父之蠱者、可以致聞譽(yù)矣。譬若周宣王之用仲山甫召穆公、能用良臣而干蠱有譽(yù)者也。
象曰。干父用譽(yù)、承以德也。
二承以剛中之德。德在臣、譽(yù)在君、上下一德矣。故不見前人之蠱。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陽剛居上、在事之外、有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之象。初至五皆言蠱、此不言蠱者。上九蠱之終。事之壞者、六五干之已畢、則亂極而治之時(shí)矣。
故不言蠱也。初至五皆言父子、不及君臣者。臣之事君、猶子事父母。當(dāng)蠱之時(shí)、身在事中、必視國事如家事乃可。故言父子、而君臣之道在其中矣。上九言不事王侯、又不言父子者。于父母無可諉之事、無一日可離之時(shí)。君臣以義合者也、則當(dāng)以其位與時(shí)論之。身在其位則盡力以干、如子事父母、不以為汙。不在其位、則超然遠(yuǎn)引。不事王侯、而不以為傲。時(shí)當(dāng)艱難則鞠躬盡瘁、不避險(xiǎn)患、不以為勞。世已昇平則功成身退、辭榮謝寵而不以為矯。上九者、無位之逸民、功成身退之耆舊也。
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潔身高尚如子陵、功成身退如范蠡。其事高、其志可為法則矣。全卦名蠱而皆言治蠱。蠱之可亨、猶否極則泰。雖天運(yùn)自然、而人事宜盡。所以有取于更新丁寧、以為致亨之道。家事國事皆有蠱、為子為臣無異道、總以剛?cè)嵯酀?jì)為善。然與其柔而致吝、又不若剛而免咎、圣人望人之意切矣。
周易淺述卷二欽定四庫全書周易淺述卷三翰林院編修陳夢雷撰臨臨卦、兌下坤上。澤上有地、岸臨于水、相臨最切。又有進(jìn)而侵凌之義。二陽侵其長以逼于陰。故曰臨也。臨卦次蠱。按、序卦、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可大之業(yè)、由事而生。二陽方長、陰小陽大、陽氣將盛。是謂可大。臨所以次蠱也、全彖以陽長為亨、而以陰生為戒、亦扶陽抑陰之意。六爻以二陽偏臨四陰。二當(dāng)任而初不當(dāng)任、故以二為臨之主。上四陰皆受陽之臨者。三不中正、迫陽而應(yīng)非正之上、故無利。
四五皆應(yīng)陽、上附五而厚于二、故皆吉也。而三曰甘臨、四至臨、五知臨、上敦臨、又有上臨下、柔凌剛之義。雜卦云、臨觀之義、或與或求、言彼此相與為臨也。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兇。
臨、本義謂進(jìn)而凌逼于物。言凡逼近者為臨、不專居上臨下之意也。
二陽侵長以逼于陰、故為臨。而卦中上下彼此又互有相臨之象。于一歲中為十二月之卦也。下說上順、九二剛中、上應(yīng)六五、故占者大亨而利于正也。又按、元亨利貞者、乾道之變化。陽長之卦、獨(dú)臨與乾同者。易道貴中。二陽方主于中、乾之體用全備于此。故四德咸歸之也。八月有兇、戒辭。何氏以建子至建未為八月。褚氏以建寅至建酉為八月??资蠐?jù)王注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以建申為八月。按、大全不言建申。隆山李氏主建酉為觀卦。謂當(dāng)自臨數(shù)、不當(dāng)自復(fù)數(shù)也。本義主建未為遯卦。謂文王作卦時(shí)、只就周正紀(jì)之也。今按、文王作卦在紂之時(shí)、未用周正、正朔之說可不必拘。以陰陽消長之?dāng)?shù)論之、當(dāng)自復(fù)數(shù)至遯為是。蓋否卦陰陽各半、觀卦四陰勝陽、其兇不待言矣。今曰有兇者、亦將盛之辭也。于二陽方盛之時(shí)、即為二陰方盛之慮、圣人防微杜漸之意也。不然則凡陽盛之卦、八月皆有陰盛之時(shí)、何獨(dú)于臨言有兇哉。又按、復(fù)言亨而此言元亨、復(fù)不言利貞而此言利貞。蓋復(fù)初陽未盛、至臨則大矣。復(fù)陽之萌、無有不善。臨則陽盛、易于肆矣。此圣人所以于臨獨(dú)有戒辭也。
彖曰。臨、剛浸而長。
此以卦體釋卦名也。爻辭上下皆有相臨之意、此獨(dú)取以陽臨陰。浸長內(nèi)兼二意、有漸長不驟之意、又有方來未艾之意。
說而順、剛中而應(yīng)。
內(nèi)卦說、則陽之進(jìn)也不逼內(nèi)、不激于意氣矣。外卦順、則陰之從也不逆外、皆中于機(jī)宜矣。此以卦德言卦之善也。九二剛中、在我有強(qiáng)毅之才。
應(yīng)五柔中、在上有知人之主。此以卦體言卦之善也。
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剛長而說順、大亨也。剛中應(yīng)柔中、以正也。剛長之時(shí)其善如此。以之臨人臨事臨天下、莫不大亨。而必以正者、天道宜然也。天道扶陽而抑陰、黜邪而崇正者也。
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言二陽方盛之時(shí)、然至八月為遯、則陽之消亦不久矣。此雖天運(yùn)之自然、而君子所當(dāng)戒也。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不曰地下有澤、而曰澤上有地、主澤之二陽而言也。地臨于澤、上臨下也。二者皆臨下之事。教思無窮、澤潤地之象也。容保民無疆、地容澤之象也。不徒曰教、而曰教思、其意念如澤之深。不徒曰保、而曰容保、其度量如地之廣。
初九。咸臨。貞吉。
按、王注及程傳皆以咸作感之義。本義以咸臨作徧臨、謂以二陽徧臨四陰也。從王注程傳為順、而徧臨意可兼。蓋咸者無心之感。二陽在上、無為而天下化、所以為觀。二陽在下、無心而天下應(yīng)、所以為咸。初以正、二以中、我中正而天下自應(yīng)、故皆曰咸。初二兩爻與四五正應(yīng)、皆有咸臨之象。初以剛居初得正、有貞吉之象。四、大臣之位。無所感而臨、則不獲乎上。然自處不正、所應(yīng)非正、亦枉道狥人者矣。唯剛而得正、所應(yīng)又正、故曰咸臨貞吉也。
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自處以正、所應(yīng)又正、則得以行其正道矣。時(shí)解以此爻作君子臨小人以正。陰雖小人、然爻中未有此象。
九二。咸臨。吉無不利。
二應(yīng)于五、上有中正之君。既見信任、得行其志、故有吉無不利之象。
此爻為臨之主。蓋陽在初猶微、至此乃盛。初之咸臨、謂與二協(xié)力以為臨也。二之咸臨、謂率初同往以為臨也。
象曰。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九二以剛居柔、非茍且以取悅于上者、有未順命之象。五順體而二說之、疑以茍從取悅矣。然剛而得中、以此為五所信任、非茍將順君命以取容者也。本義于此爻傳云未詳。今從此解、得圣人教人以道事君之意、然爻中亦實(shí)有此象也。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
卦以陰陽相臨為臨。三陰柔說體、逼近二陽、而與上非正應(yīng)。坤土味甘、變兌為口舌、無實(shí)心相接、但以甘說臨人之象。不中不正、下乘二陽、上無正應(yīng)、有無攸利之象。二陽上逼、互卦得震、有憂懼之象。一變?yōu)榍樘?、有無咎之象。蓋在上以甘說臨人、固無所利、然知憂懼自改、則咎可無。若小人在上、知君子非可以甘言要結(jié)、能改過以合乎剛正、則咎自可無矣。
象曰。甘臨、位不當(dāng)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位不當(dāng)、不中正也。始雖有咎而后可無、其咎不長也。
六四。至臨無咎。
以陰居陰、處得其位、與三之不當(dāng)者異。下應(yīng)初九、應(yīng)得其正、與三之乘陽者異。又坤兌之交、地澤相比、相臨之切至者也。至、非至極之謂、言誠意以相與也。故無咎。
象曰。至臨無咎、位當(dāng)也。
言位之當(dāng)、而正應(yīng)之意在其中矣。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五變坎為通、知之象。以柔居中、下應(yīng)九二、不自用而用人、知之事也。自用其知者其知小、不自用而用人者其知大。以此臨下、乃大君之所宜、吉之道也。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中者、天理之當(dāng)然、非出于矯飾也。
上六。敦臨。吉無咎。
上六居地之上畫、爻本坤土、又變艮土、有積累至于極厚之象。舊說以上最遠(yuǎn)于陽、不敢以柔臨剛、厚之至也。以厚接物、未有不安者。故厚敦[文瀾本“厚敦”作“敦厚”]于臨、乃吉而無咎之道也。然按、象傳、志在內(nèi)、則非不敢臨之意。按、蘇傳、六五既已應(yīng)九二矣、上六又從而附益之、謂之敦臨。復(fù)之六四已應(yīng)初九矣、六五又從而附益之、謂之敦復(fù)。
此說解敦字為切。言附五以加厚于二也。
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nèi)也。
上六與九二非正應(yīng)、而志在于九二之陽。附五以相臨、厚之至也。上以志在陽為吉、三以志在上而無利可知矣。卦義以陽臨陰、而六爻自三以上陰亦臨陽。陽氣方升、陽臨陰、在所宜、故皆吉。陰上陽下、雖有以上臨下之勢、而嫌其逼于陽、故獨(dú)于三爻無利。上以遠(yuǎn)于陽而志在陽、反得吉。至四之無咎、五之吉、則又皆應(yīng)于陽者。陽氣方盛、勢正上進(jìn)、吉多兇少、圣人言外扶陽抑陰之意又可見矣。
觀觀卦、下坤上巽。風(fēng)行地上、徧觸乎物、有自上觀下之義、則為去聲之觀。二陽在上、四陰所仰、有自下觀上之義、則為平聲之觀。全彖取以上示下之義、故卦名取去聲之觀也。觀卦次臨。按、序卦、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觀所以次臨也。彖取上觀下之義。在上者致其潔清、不輕自用、民自信而仰之。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四陰自下仰觀二陽。然上不得位、故以五為觀之主。而下四陰則近者吉而遠(yuǎn)者兇。四觀光而三進(jìn)退、二利女而初則吝矣。蓋臨卦二陽在下、進(jìn)而凌陰、故陰欲遠(yuǎn)陽。觀卦二陽在上、陰自下仰、故陰欲近陽。此又扶陽抑陰之微意也。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觀者、以中正示人、為人所仰也。盥者、將祭而潔手。薦奉酒食以祭也。顒若、尊敬之貌。盥者無不薦。盥時(shí)誠意精專、薦亦未至于懈。今云盥而不薦者、風(fēng)行地上、萬物肅清、然無形可見、有盥而不薦之象。然氣之所至、自然鼓動(dòng)萬物、有孚而顒若之象。圣人潔清自治、恭己無為。不待政教號令之行、而羣下信而仰之、莫不整肅。猶祭者方盥手於洗、誠意精專。不待牲牢酒食之陳、而精誠使人皆肅然生敬也。又按、大壯則取四陽之盛、觀則不言四陰之盛、反取二陽在上為四陰所仰、則又圣人扶陽抑陰之意也。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
陽為大、故曰大觀。在上以位言。順巽中正以德言。中正指九五也。
有位無德、有德無位、皆不足以觀天下。順則心于理無所乖、巽則事于理無所拂。具順巽之德[文瀾本“順巽之德”作“巽順之美德”]、以我之中正、觀天下之不中正者。此節(jié)以卦體卦德釋名義也。
觀、盥而不薦、有孚颙若、下觀而化也。
非有意于感人、而觀者自化也。此釋卦辭也。
觀天之神道、而四時(shí)不忒。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
神者、無形與聲、而妙不可測。天運(yùn)自然、四時(shí)不忒。天之所以為觀、神道也。圣人亦不俟號令政教之煩、使天下自服。圣人之所以為觀、以天之神道設(shè)教也。不薦之孚、圣人之神道也。猶中庸之篤恭而天下平、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也。此因卦辭而極言之。
象曰。風(fēng)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shè)教。
風(fēng)行地上、徧觸萬物、有周觀之象。先王體之、省方以觀民風(fēng)而設(shè)教。
如國奢示儉、國儉示禮之類是也。坤為土、有土有民。省方觀民坤之象。
巽以申命。設(shè)教巽之象。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
卦以觀示為義、據(jù)九五為主也。爻以觀瞻為義、皆觀乎九五也。初六陽位而陰爻、陽則男而陰則稚、又居卦之下。如未有知識之童子、不能遠(yuǎn)見、有童觀之象。小人無咎而君子則吝者。蓋下民日用而不知、乃其常也。
君子不著不察、則可羞矣。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小人之常也。
六二。闚觀。利女貞。
六二質(zhì)柔位陰、女子之象、自內(nèi)窺外。雖與五為應(yīng)、而為三四所隔。
三四五互為艮、有自門內(nèi)闚視、所見者小、不見其全之象。此女子之正道也。
象曰。闚觀女貞、亦可丑也。
在丈夫則可丑矣。
六三。觀我生。進(jìn)退。
諸爻皆觀乎五、故三上不取相應(yīng)之義。我生、我之所行也。六三隔四、不能觀國。居下之上、可進(jìn)可退。故不觀九五、而觀己之所行、可否何如、以為進(jìn)退、量己而后入官者也。他卦居中多吉、三不中多兇。此獨(dú)以觀之遠(yuǎn)近取義、故四最善而三次之。
象曰。觀我生進(jìn)退、未失道也。
進(jìn)退合宜、未失其常道也。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六四下互坤土、有國象?;ノ鍨轸?、近陽爻、有光明象。五為君王象。
四承五最近、而柔順得正、賓于王之象。其占利于朝覲仕進(jìn)也。
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
士不茍進(jìn)、君以賓禮待臣、有非常之遇矣、故其志尚樂于進(jìn)用也。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
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下四陰仰而觀之、君子之道也。然必返而自觀我之所行、果合于君子、乃得無咎。蓋觀本四陰侵陽之卦、故有危詞。
茍我之所行不足以觀示四方、反有咎矣。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人君有臨民之責(zé)。而曰觀我生、非置民而不問也。王者通天下為一身。
觀我所行之善否、即可以知民之善否矣。觀我、正所以觀民也。本義又當(dāng)觀民德之善否。似作言外補(bǔ)意、稍緩。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
上九以陽剛居尊位之上、亦為下所觀瞻、若賓師之位也。故亦當(dāng)反觀己之所行、求免于咎也。曰其生者、上無位、不當(dāng)事任。避九五、不得稱我也。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自省其身、未得自安、故曰未平、不敢以不居其位而晏然不自省也。
觀為陰盛之卦。而九五陽剛得位、故有可以觀示下民之象。然高位為眾所仰、非可易居、而陰盛亦多戒懼、故五僅無咎而上志未平也。四陰觀在上之陽。位高則所觀者大、卑下則所觀者狹。此四觀光、三進(jìn)退、而初二則羞吝也。
噬嗑噬嗑、下震上離。噬、齧也。嗑、合也。口中有物間之、必齧而后合。
卦上下兩陽而中虛、頤口之象。九四一陽間于其中、必齧之而后合、故為噬嗑。噬嗑次觀。按、序卦、可觀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既有可觀、然后有來合者、噬嗑所以次觀也??谟形镩g之、必噬而后合。天下有強(qiáng)梗讒邪間之、亦必治之以法而后治成。又火為明、雷為震、皆有當(dāng)于治獄之道、故全卦皆以治獄之事言之。六爻則初上無位、為受刑之人。中四爻為用刑之官。大抵以爻位之剛?cè)嵴撌芍y易、要?dú)w于能謹(jǐn)。
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噬嗑。亨。利用獄。
上下兩陽而中虛、口之象。天下之物、中有所間則不通。齧之而合則通矣、故有亨象。此概論天下之事、用獄則噬嗑中之一事也。天地生物、有為造物之梗者、必用雷電擊搏之。圣人治天下、有為民之梗者、必用刑獄懲治之。上離電之明、所以察獄也。下震雷之威、所以決獄也。六五以柔居中、有威與明而得中者也、故有利用獄之象。又相噬以求合、教化之衰也、故但利用獄。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上下兩陽頤象、中一陽有物象。此以卦體釋卦名義、所謂近取諸身者也。
噬嗑而亨、剛?cè)岱?、?dòng)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dāng)位、利用獄也。
噬之而嗑、乃得亨通。以治道論、寇盜作梗。以倫紀(jì)論、讒邪作梗。
治而去之則合矣。彖傳增而字、所謂以卦名釋卦辭也。三陰三陽、剛?cè)峋帧⒋艘载泽w釋卦辭也。下動(dòng)而上明、言夫嗑以前、以噬而致亨。雷震電耀相須並見、曰合而章。言既噬之后、以嗑而致亨。所謂以卦德二象釋卦辭也。此以上皆釋噬嗑之亨也。柔得中句。本義謂爻變自益卦六四上行于五而得其中。然與得中上行不合。今依卦綜、賁之離二本得中、今上行于五、為是以柔居五、為不當(dāng)位。然剛?cè)嵯酀?jì)、治獄所宜、此以卦綜釋卦辭也。此二語釋利用獄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勅法。
雷電當(dāng)作電雷。明者、辨別精審之意。象電之明、所以示民而使之知避也。勅者、整飭嚴(yán)整之意。象雷之威、所以防民而使之知畏也。罰者、一時(shí)所用之法。法者、平日所定之罰。明罰勅法猶不知戒、不得已乃有豐之折獄致刑。
初九。履校滅趾。無咎。
初上受刑之象、中四爻用刑之象。校、足械也。屨校者、校其足如納屨然。趾所以行。滅其趾、遮沒其趾使不得行、受刑之小者也。震為足、初應(yīng)四。三四五互為坎為桎梏。初爻最下、故有屨校之象。震變坤、不見其足、滅趾之象。罪小而受薄刑、小懲可以大誡、故無咎也。
象曰。履校滅趾、不行也。
震主動(dòng)、變坤則靜。不敢妄動(dòng)、不進(jìn)于惡矣。
六二。噬膚滅鼻。無咎。
中四爻言用刑之人、皆取食物為象。膚、豕腹下柔軟無骨之肉、噬而易嗑者、滅鼻、深入至沒其鼻也。六二陰柔中正、聽斷得理、噬之最易合者。二三四互艮為鼻。二變則為離、故有深沒其鼻之象。蓋以乘初之剛、以柔治剛、深痛治之、不至于有咎也。此解照程傳。按、本義謂傷滅其鼻、占者雖傷而終無咎。然噬膚無傷鼻之理、不如程傳之順。
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噬膚至于滅鼻、疑于深矣。所以無咎者、以乘剛故也。蓋在下有強(qiáng)梗之人、恐過柔以治之則廢。故深嚴(yán)而得宜、乃得其中也。
六三。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
臘肉、小獸全體骨而乾之者、堅(jiān)韌之物也。六三柔中有剛、有臘肉象。
互坎、有遇毒象。六三陰柔不中正、治久年疑獄而人不服者也、故占小吝。
然時(shí)當(dāng)噬嗑、于義亦無咎也。
象曰。遇毒、位不當(dāng)也。
以柔弱居剛強(qiáng)之位故也。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乾胏、肉之帶骨者、至堅(jiān)而難噬者也。金矢、本義謂入鈞金束矢而后聽之。然周禮束矢鈞金、所以禁民訟獄。使瑣屑之事不敢妄興訟、非聽訟之正道也。不如程傳以金剛矢直為得治獄之宜。九四離體、離為乾、乾胏之象。三四五互坎、坎得乾之中爻、有金象??灿譃槭浮⒌媒鹗钢?。九四以剛居柔、居大臣之位。所斷之獄、又非若膚臘之易者。必如金之剛則不撓、如矢之直則無私。然剛直非易行、恐瞻顧而不果矣、故必艱難正固則吉。
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離有光明之象。四離體而居下、大臣之位、不便威福自已。治此大獄、雖以剛直為主、未免艱難戒懼、故曰未光。
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
乾肉、難于膚而易于臘胏者也。六五君位。小事不至于君、故所噬非膚之易。君威無所不加、故不至如臘胏之難。黃金、本義謂指鈞金。蓋周禮小事束矢、大事鈞金。大臣大小兼聽、唯鈞金則以聞之君者也。今從程傳作剛中之德為優(yōu)。離中變乾為金、黃金之象。蓋大臣貴其不撓、尤貴于無私。君則無可私矣、唯恐其優(yōu)柔不斷而已。黃中色而金剛德。六五柔順居尊、剛?cè)嵯酀?jì)、得其中矣。然刑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不可無戒懼之心也。故雖貞亦厲、但于義則無咎也。五位與二同。而五能噬乾肉、二但能噬膚者。二以柔居柔而五以柔居剛、五之才勝乎二也。五之才與三同。
而五得黃金、三不免遇毒者。三之柔不中、五之柔得中、五之位勝乎三之位也。六五之才之位勝二三、而爻辭但言無咎、不及九四之吉者。五之柔不如四之剛也。蓋九四以剛噬者、有司執(zhí)法之公。六五以柔噬者、人君不忍之仁。然治獄本有司之事、而有司雖威照並行、必以剛直為主。故論治獄之道、必以九四為則也。
象曰。貞厲無咎、得當(dāng)也。
得當(dāng)、謂處剛而得中也。彖言不當(dāng)位、以位言也。爻言得當(dāng)、以事言也。四爻言吉而傳曰未光、五爻僅無咎而傳言得當(dāng)者。九四臣位、必艱貞而后吉。權(quán)難自主、所以未光。五君位、用刑人無不服、而以艱貞危厲為心。蓋欽恤之道當(dāng)然、故在五為得其當(dāng)也。
上九。何校滅耳。兇。
何、負(fù)也。本爻離為槁木。三四五互坎為耳為桎梏??捕谙隆⒂泻涡6鴾缙涠?。居卦之極、怙終不悛。罪之大者、故兇。
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罪其聽之不聰、怙終而陷于大罪也。九未變?yōu)殡x之明。今變不成離、故不明也。全卦以物由噬而得合、莫甚于用獄以懲奸、故所論皆用獄之事。
初上無位、為受刑之人。初過小而在下、為治獄之始。上惡極而怙終、為用刑之終。中四爻皆治獄之人。然卦才之剛?cè)岵煌?、故所噬之難易亦異。
六二以柔居柔故噬膚、最易者也。六五以柔居剛為得中者、故噬乾肉、然比膚則難矣。六三柔中有剛則噬臘肉、然比膚則難矣。六三柔中有剛則噬臘肉、比乾肉難矣。九四剛中有柔、則噬乾胏、噬之最難者也。難易雖有不同、而四艱貞、三亦遇毒、五貞厲、而二亦滅鼻。則治獄之道、期于敬謹(jǐn)一也。
賁賁卦、下離上艮。山下有火。山者、草木百物所聚。火照之其上、百物皆被光彩、有賁飾之象。又卦綜剛?cè)峤诲e(cuò)、卦德文明以止、皆有賁飾之義。故為賁。賁次噬嗑。按、序卦、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人物合聚、必有次序行列、威儀上下、而文飾生焉。賁所以次噬嗑也。賁雖尚文、必以質(zhì)為本。凡事無本不立、無文不行、故全彖以賁有可亨之道。然本大而文小、故不過小利于所往。六爻初四以相應(yīng)為賁、而二與三、五與上則以相比為賁。三爻在內(nèi)者離體、則以文明為賁、故賁趾賁須濡如皆有所設(shè)飾。三爻在外者艮體、則又以篤實(shí)為賁、故皤如丘園白賁皆取于質(zhì)素。然內(nèi)三爻雖以文明為賁、二之賁須既出于自然、初之舍車則取其高隱、三之濡如即戒其永貞。于賁飾之時(shí)、皆以不賁為賁。此又圣人返樸還淳之妙用、維持世道之深意。此六爻之大略也。
賁。亨。小利有所往。
賁、飾也。凡事無文不行。有賁之文、文以輔質(zhì)、此賁所以亨。然文勝又恐滅質(zhì)。內(nèi)文明而艮止于外、收斂其文、不欲盡發(fā)、故小利有攸往。
蓋凡事以本為大、而文則小也。又按、小利有攸往、固所利者小之意、亦有唯小則利之意。蓋陰小陽大、小利往而大不宜往矣。故以下六爻、陰爻皆宜動(dòng)而陽爻多有戒辭。此又賁而剝之漸也。
彖曰。賁、亨。
亨字疑衍。
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柔來二句以卦綜言。蓋噬嗑以初五兩爻為主爻、此二上兩爻為主爻。
噬嗑五柔來為賁二、居初三兩剛之中。所謂黃離元吉得中道者也。文在其中、是以謂之賁亨。噬嗑初上而為賁上、居四五兩爻之終。所謂敦良之吉以厚終者也。文成其終、是以小利有攸往。柔來不言分、離反為離、中偶不動(dòng)也。剛上言分者、震反為艮、下畫移居上畫也。天文也上有剛?cè)峤诲e(cuò)四字。日月五星之運(yùn)行、不過剛?cè)嵋煌粊矶选⒐试惶煳摹?br /> 文明以止、人文也。
此以卦德言之。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燦然有禮以相接、文之明也。截然有分以相守、文之止也。
觀乎天文、以察時(shí)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圣人觀日月之次、昏旦之星、以察四時(shí)寒署之變。觀于君臣父子之間、有禮有分。而導(dǎo)之以禮樂詩書、列之以來章服物、化舊為新而風(fēng)俗成于天下。占此卦者雖小利于所往、而賁之為用又大如此。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山下有火、明不及遠(yuǎn)。明庶政、事之小者、離明在內(nèi)之象。折獄、事之大者、艮止于外之象。又山在上、法有所必守?;鹁酉?、明有所不矜。
君子體此、于錢穀簿書之小、必精審之、以成文明之治。至折獄則無敢。
無敢非不折也、蓋獄貴詳審得情。若自恃明察、深文緣飾、沒其實(shí)、是之謂敢。敢則民命不可問矣。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
初在下為趾象。二三四互為坎為車象。初雖與四應(yīng)而在最下、艮止于上、故以剛德明體自賁于下、為舍非道之車而安于徒步之象。蓋君子以義為榮、不以徒行為辱故也。初四相應(yīng)。四求初為貴德、初求四則為趨勢、故以徒行為賁。壯初剛居剛而健體、故壯于趾。賁初剛居剛而明體、故賁其趾。車馬幣帛主于文飾、故賁六爻取象及之。
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君子取舍決于義、每于在下之時(shí)、發(fā)足之初觀之。徒義而車非義、故弗乘、非惡寶貴而逃之也。
六二。賁其須。
須鬚同。在頤曰須、在口曰髭、在頰曰髯。三至上有頤體。二在頤下須之象。須亦人身之有文飾者、故以須言之。二以陰柔居中正、三以陽剛而得正、皆無應(yīng)與。然須附頤以成其文、二爻相比以為賁者。故二附三而動(dòng)、有賁須之象。蓋須生面美、非外飾者。六二柔麗乎中正、固有其美須之賁、非待于外也。然陰柔不能自動(dòng)、必附麗于陽、如須雖美必附于頤。
占者宜資人共濟(jì)、從上之陽剛而動(dòng)、則可有為也。
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不能自興、隨上而動(dòng)也。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
三互坎一陽居二陰之間、得其賁而潤澤者也、故有濡如之象。然坎體有濡象、亦有陷溺之象。九三非不貞也。能永其貞而不溺于所安、則二陰于我有潤澤之濡、而我無陷溺之悔矣、故吉。此爻與二以相比為賁。然小利往、故二隨上而三則宜永貞也。
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陵生于狎。以正自持、顰笑不假、誰能陵之。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
皤、髪之白者。四變、互二三為巽為白。不變、互為坎為馬。四與初以相應(yīng)為賁。乃為三所隔、心雖合而跡暌、不得所賁、為皤如之象。然本正應(yīng)、不肯他從、往求之心如飛翰之疾、有白馬翰如之象。九三剛正、非為寇者也、乃求婚媾耳。此與屯六二相似。屯剛?cè)崾冀弧①S剛?cè)嵯嘁S、皆有婚媾象。然屯之乘馬班如意甚緩、賁白馬翰如意獨(dú)急者。屯二以下求上、難進(jìn)易退。賁四以上求下、虛己求助也。此爻與初以相應(yīng)為賁。然小利往、故初賁趾而四則翰如也。
象曰。六四當(dāng)位、疑也。匪寇婚媾、終無尤也。
四與初遠(yuǎn)、為三所隔、所當(dāng)之位有可疑也。然位雖近三、心實(shí)在初。
守正不與、理直義勝、三不得而尤之也。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
六五柔中為賁之主。離之文明至艮而有所止、漸近敦本而尚實(shí)。上九艮體有丘象。五互三四震木有園象。五比上以成賁者。人君虛己以求山林隱逸之賢、故有不賁于朝市而賁于丘園之象。陰性吝嗇、淺小薄物可以自將、故有束帛戔戔之象。如此雖可羞吝、然禮奢寧儉、禮賢貴質(zhì)實(shí)、不事虛文、故得終吉。蓋賁以文飾成卦、過則流于靡矣。自五與上皆有敦本返始之象。
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方逐末之時(shí)、人君崇儉反本、人心世道之幸也。
上九。白賁。無咎。
居賁之極、反本復(fù)于無色、有白賁之象。如此則善補(bǔ)過矣、故占為無咎。此爻與五相比以成賁。五君以束帛相加、上則遂其高隱之志。唯以樸質(zhì)為本、唯小利往、故五可賁于丘園、而上但宜守其白賁也。
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居卦之上、在事之外。不假文飾而有自然之文、可謂優(yōu)游自得矣。以人事言、則六五以束帛聘、而上高尚自守以成其志、亦得志也。全卦以賁飾為義。華美外飾、世趨所必至也。然無所止、則奢而至于偽。故文明而有所止、乃可以為賁也。內(nèi)卦文明漸盛、故由趾而須。至于濡如則極矣故、戒以貞。文明而知永貞、則返本之漸也。故四之皤如猶求相應(yīng)以成賁也。
五之丘園則返樸、上之白賁則無色矣。由文返質(zhì)、所謂有所止也。六爻以三陰三陽剛?cè)峤诲e(cuò)而為賁、如錦繍藻繪、間雜成章。凡物有以相應(yīng)而成賁者、則初四是也。有相比而成賁者、則二三是也。有相比而漸歸淡樸以為賁者、則五上是也。蓋文質(zhì)相須者、天地自然之?dāng)?shù)、賁之所以成卦。而質(zhì)為本文為末、質(zhì)為主文為輔。務(wù)使返樸還淳、則圣人所以繫之辭、而維持世道之心也。至于初應(yīng)四而四翰如、二比三而二與上興、五比上而五賁丘園、三陰爻多利于往。此又陰盛之漸、所以賁之后為剝也。
剝剝卦、下坤上艮。山高于地而附著于地、有傾頹之象。又卦五陰自下漸長、消剝一陽、故為剝。剝卦次賁。按、序卦、賁者、飾也。致飾然后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文飾之極、反而剝落、剝所以次賁也。全彖取順時(shí)而止之義、故君子不可有所往。六爻以上九為主、故于上爻幸一陽之存。
而下五爻、凡有與于陽者吉、無與于陽者兇。五以承陽故無不利。三以應(yīng)陽故無咎。初二遠(yuǎn)陽而剝未盡、故皆蔑貞兇。獨(dú)六四以迫于陽而剝極、故直言兇也。此全卦六爻之大略也。
剝。不利有攸往。
剝、落也。五陰盛而一陽將消、九月之卦。陰盛陽衰、小人壯而君子病。又內(nèi)坤而外艮止、有順時(shí)而止之象。故占者不利于有所往也。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
自姤而遯否而觀而剝、皆以柔而變其剛。至此則欲以五陰變上之一陽也。此以卦體釋卦之名義也。
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五陰剝陽、小人之長也。此以卦體言也。卦有順而止之象、君子觀之。
陽消陰息、陰盈陽虛。天運(yùn)之行如是、君子尚之。順時(shí)而止、所以合乎天之行也。知天行之方剝、則不至不量力以取禍。知?jiǎng)冎赜袕?fù)、亦不至怨天尤人而變其所守矣。
象曰。山附地上。剝。上以厚下安宅。
山附于地、下基不厚則上不安、高者有剝落之象。為君子者、以此制田里、教樹畜、以厚下民、即以自安其居也。卦以下剝上取義。小人剝君子、所以成剝也。象以上厚下取義、人君厚下民、所以治剝也。不以陰陽消長為論、而以上厚薄為言。于極危之卦、得極安之道。此圣人用卦之微權(quán)也。
初六。剝牀以足、蔑貞兇。
蔑、滅也。牀者、人之所安其體、上實(shí)下虛。剝一陽下五陰、有牀象。
坤土艮山本至安、剝則危矣、故卦有剝牀象。初在下有足象。剝自下起、侵蔑正道、其占兇也。方剝足而即言蔑貞、如履霜而知堅(jiān)氷至也。
象曰。:剝牀以足、以滅下也。
侵滅正道、自下而上也。
六二。剝牀以辨、蔑貞兇。
辨、牀干也、牀身與足上下分辨之處也。二陰侵上、占與初同。
象曰。剝牀以辨、未有與也。
二陰徒與未大盛、危之中有幸之之意。
六三。剝之無咎。
眾陰方剝陽而三獨(dú)與上應(yīng)、去邪黨而從正者也、咎可無矣。剝之三同復(fù)之四。復(fù)四與初應(yīng)而不許以吉、剝?nèi)c上應(yīng)而許以無咎、何也。復(fù)、君子之事、不言其吉、明道不計(jì)功者也。剝、小人之事、許以無咎、欲人遷善改過也。剝以近陽者為善、應(yīng)陽者次之、故五利而此無咎。
象曰。剝之無咎、失上下也。
上下、四陰也。居四陰之中而獨(dú)與陽、所失者陰。其失也乃所以為得也。
六四。剝牀以膚。兇。
四在下卦之上、猶人臥處、有剝牀及肌膚之象。故不復(fù)言蔑貞、而直兇也。
象曰。剝牀以膚、切近災(zāi)也。
陰禍已迫其身也。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
魚、陰物。宮人、陰之美、望寵于陽者也。五變巽、有魚象。巽為繩、貫之之象。以者、后妃以之也。六五柔中居尊、率羣陰以從陽、故有后妃之象。卦德內(nèi)順外止、猶后妃以宮人備數(shù)循序以進(jìn)御于君、后德之美者也。
故占無不利。蓋剝至于五極矣。陰不可以再長、陽不可以終消也。故不取剝義。自初至四以陰剝陽、此則循序而以陰從陽。圣人示之戒。若曰、與其以坎剝陽而至兇、孰若以次從陽之無不利乎。故彖言不利有攸往、為君子謀也。此言無不利、為小人勉也。此圣人欲人悔過之心也。然六三應(yīng)上九而寧失羣陰之心、六五率羣陰而上求一陽之寵。則天道之不可一日無陽、世道之不可一日無君子也。又按、遯剝皆陰長之卦。遯陰微可制、故授權(quán)于陽。于九三曰畜臣妾吉、陽制陰之道也。剝陰盛難制矣、故示教于陰。
于六五曰以宮人寵、陰人陽之道也。陰陽消長出于自然、爻中自有此象。
而扶陽抑陰不可無人事之功、此圣人繫辭之深心也。
象曰。以宮人寵、終無尤也。
眾陰逼陽、疑有尤也。循序以從、尤終可無也。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艮為果蓏。一陽獨(dú)存于上、如碩大之果不為人所食、獨(dú)留木末之象。
果不食必爛、核墮地又復(fù)生仁。窮上反下、陽將復(fù)生也。坤為輿。五陰載上九之一陽、有君子得輿之象。上九變?nèi)嵊行∪讼?。一陽覆五陰有廬象。
變偶則破敗矣、有剝廬象。一陽未盡猶可復(fù)生。君子得此、則為小人所載。
小人居之、則剝極于上、自失所覆、如剝其廬。蓋君子能存陽德、能覆小人。小人陰屬、勢必欲害君子。然自古未有君子亡而小人能自容其身者。
廬剝、則小人亦無所容矣。象如是、而占因君子小人而分也。
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民指眾陰。剝極思治。陽剛君子、民所共載。小人至此欲剝盡諸陽、不知其終不可用也。全卦當(dāng)陰盛陽衰之時(shí)、故君子不利于所往。然能以陰承陽者無所不利、而應(yīng)陽者亦得無咎、唯遠(yuǎn)陽而剝陽者兇。雖圣人之戒辭、亦陰陽消長之定理也。
復(fù)復(fù)卦、下震上坤。一陽生于五陰之下、陰極而陽復(fù)。君子之道消而復(fù)長、有返于善之義。故為復(fù)。復(fù)卦次剝。按、序卦、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fù)。陽剝極于上、復(fù)生于下、復(fù)所以次剝也。全彖以陽剛來反、理勢必亨。又震動(dòng)坤順、所往皆利。天地以生物為心。天地之一陽初動(dòng)、猶人善念之萌、圣人所最重。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以初爻為主、故凡有得于初陽者吉、無則否。二比初曰下仁、四應(yīng)初曰從道。此皆得于陽者也。余三皆無得于陽者。獨(dú)五以得中而無悔。三不中則頻失頻復(fù)而厲。
上則去初最遠(yuǎn)、居卦之窮、迷而不復(fù)、宜其兇也。此六爻之大略也。
復(fù)。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利有攸往。
復(fù)、陽復(fù)生于下也。剝盡則為純坤、十月之卦。陽氯漸生、至十一月、一陽之體始成、其卦為復(fù)。陽往而復(fù)反有亨象。內(nèi)震外坤、陽動(dòng)于下、順而上行。反下為入、上行為出、皆以順行、有出入無疾之象。先出后入、于語順也。諸陽自此可亨、有朋類之來皆得無咎之象。又自五月姤卦一陰始生、至此七月而一陽來復(fù)、乃天運(yùn)自然反復(fù)之道。此時(shí)剛德既長、君子可以有為、故于占利有攸往也。不言月而言日、猶詩言一之日、二之日也。
臨卦于陰之長則曰八月、欲陰長之緩也。此于陽之長則曰七日、欲陽之速也。又七為陽數(shù)、日為陽物、故于陽長之卦言之。八為陰數(shù)、月為陰物、故于陰長之卦言之。
彖曰。復(fù)亨、剛反。
剛德復(fù)反、有可亨也。
動(dòng)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
剝以順而止、復(fù)以順而行。道消之極、道長之初、未有不順而能免咎者。出入朋來、陽之動(dòng)。無疾無咎、以順行故也。
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天行也。
陰陽消長、天運(yùn)之自然也。
利有攸往、剛長也。
既生則漸長、故利于往。自內(nèi)出為往。動(dòng)而順行以下、以卦德言。反復(fù)其道以下、以卦體言。
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
天地以生物為心。積陰之下、天地生物之心幾息。一陽來復(fù)、而天地之心可見。在人、則惡極而善念萌動(dòng)之時(shí)也。先儒以靜為天地之心、程傳以動(dòng)為天地之心。然陰陽分動(dòng)靜善惡、不可太拘。蓋天地之氣、純陰寂靜之中未嘗無陽。然必一陽之動(dòng)、而后生物之心可見。在人、則所動(dòng)之念有善有惡、必其善端之動(dòng)、乃可謂見天地之心也。
象曰。雷在地中。復(fù)。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閉關(guān)、休息安靜以養(yǎng)微陽也。在人心、則善端之萌甚微、亦必莊敬以養(yǎng)之、不然復(fù)亡之矣。卦辭言出入無疾、而象言閉關(guān)息事。蓋動(dòng)者天地生物之心、而靜者圣人裁成之道也。
初九。不遠(yuǎn)復(fù)。無只悔。元吉。
一陽復(fù)生于下、復(fù)之生也。只、至也。居事之初、失之未遠(yuǎn)。復(fù)于善而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之道也。人有過失、或至于微色發(fā)聲、困心衡慮。
此則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也。
象曰。不遠(yuǎn)之復(fù)、以修身也。
修身之道無他、知不善而速改而已。
六二。休復(fù)。吉。
柔順中正、近于初九之仁人。能比而下之、取友以輔仁者。復(fù)之休美、吉之道也。
象曰。休復(fù)之吉、以下仁也。
克己復(fù)禮為仁。初、剛德之復(fù)仁者也。二能親而下之、故吉。
六三。頻復(fù)。厲無咎。
不中不正、處動(dòng)之極。復(fù)而不固、有頻失而頻復(fù)之象。頻失則厲、復(fù)則無咎。蓋三爻在上下進(jìn)退之間。巽以柔為主。巽九三剛而不中以比柔、故頻巽而吝。復(fù)以剛為主。復(fù)三柔而不中以比柔而位剛、故頻得、雖厲而無咎。
象曰。頻復(fù)之厲、義無咎也。
得補(bǔ)過之義。
六四。中行獨(dú)復(fù)。
四在上下四陰之中、有中行之象。不比羣陰而與初應(yīng)、有與眾俱行、獨(dú)能從善之象。此時(shí)陽氣甚微、未足有為、故不言吉。然理所當(dāng)然、吉兇非所論、吉兇非所論、所謂明其道不計(jì)其功者也。
象曰。中行獨(dú)復(fù)、以從道也。
以其從陽剛、君子之善道也。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與道、皆所以修身也。
六五。敦復(fù)。無悔。
坤土有敦厚之象。四以應(yīng)初而復(fù)。五雖與初無應(yīng)、然以柔中居尊、因四之獨(dú)復(fù)而能篤其行、厚其養(yǎng)、以復(fù)于善者、猶臨之有敦臨也。故可無悔。
按、來注謂不遠(yuǎn)復(fù)者、善心之萌。敦復(fù)者、善行之固。無只悔者、入德之事。無悔者、成德之事。是以五勝于初也。然初曰元吉、五僅曰無悔、不得以五勝初。竊意此乃困知勉行、所謂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百倍其功者。
能如是、悔亦可無也。
象曰。敦復(fù)無悔、中以自考也。
五居中、中即天地之心??肌⒊梢?。以中道自成也。二四待初而復(fù)、學(xué)知利行者也、故曰下仁曰從道。五與初非比非應(yīng)而復(fù)、困知勉行者也、故曰自考。自即人一己百之意。蓋五本遠(yuǎn)于陽、但以居中能順、困四自返、加厚其功、故能自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