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部分

周易淺述 作者:清·陳夢(mèng)雷


  三得四順以相保、四從三順以得安。順則不拂、巽則不迫。故雖乘剛而又可以自安、與禦寇意相近。蓋三四非應(yīng)。以夫婦之道言之、則為邪。
  若相比以圖安、猶庶幾也。
  九五。鴻漸于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陵、高阜也。九五居尊、在艮山之上、有鴻漸于陵之象。二以陰應(yīng)五、有婦象?;ルx大腹而中虛、不孕之象。自二至五歷三爻、三四間隔其中、又離居三、有三歲不孕之象。然二五皆居中得正而相應(yīng)、女歸之貞而以漸者也。三四終莫能勝之之象、宜其吉矣。卦以上為女、下為男。爻則以五為男、二為女、蓋就陰陽相應(yīng)言之。易之取象不可為典要者也。
  象曰。終莫之勝吉、得所愿也。
  中正相應(yīng)、二五之愿也。時(shí)解以明良終合成治言之。亦可、但不必拘耳。
  上九。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陸作逵、云路也。儀、羽毛之飾也。上九至高、有鴻漸于逵之象。上九無位。然漸進(jìn)至此已極其高、猶賢達(dá)君子高蹈遠(yuǎn)去。而其進(jìn)退去就、可為當(dāng)世儀表、非無用者也。故有其羽可用為儀之象。占者如是則吉矣。
  象曰。其羽可用為儀吉、不可亂也。
  立志卓然、不可得其亂也。全彖以漸進(jìn)取女歸之象、而要之正士君子之出處亦如之。二五明良遇合。初始進(jìn)無援者也。三躁進(jìn)而四取容。若上則達(dá)人之高致乎。
  歸妹歸妹、上兌上震。雷震而澤動(dòng)、有相從之象。女之長者曰姊、少者曰妹。兌以少女從震之長男、亦為女歸之象、故曰歸妹。歸妹次漸。按、序卦、漸者、進(jìn)也。進(jìn)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漸有女歸之義。歸妹女之歸也。歸妹所以次漸也。全彖以少女從長男、以悅而動(dòng)非正。六爻自二至五皆不當(dāng)位。三五皆以柔乘剛。初上雖得正而陽下陰上、故所往皆兇而無利。六爻唯五取帝女下嫁、尚德而不尚飾為最吉。二雖有女德之貞、而不得良配、亦不能成內(nèi)助之功。初以安分為美、四以愆期為憾。蓋陽爻雖無應(yīng)、猶喜其有女德也。若三以不正反歸、上以無應(yīng)不終。蓋陰爻無應(yīng)、則女之失德者、亦以說而動(dòng)、必致兇矣。此全卦六爻之大畧也。
  歸妹。征兇。無攸利。
  妹、少女也。漸曰女歸、自彼歸我娶婦之家也。此曰歸妹、自我歸彼嫁女之家也。兌以少女從震之長男、故曰歸妹。男女相從以正則吉。今上動(dòng)下悅、以說而動(dòng)、恣情縱欲者也。自二至五皆不得正、三五又以柔乘剛、初上得位、亦柔上而剛下、皆非室家之宜、故征則必兇。凡占得此皆無所利。夫婦、人道之本。女說男動(dòng)、位皆不正、何所不至。故諸卦之兇、未有如此之甚者。圣人垂戒之意深切矣。
  彖曰。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
  歸、女之終。生育者、人之始。此釋卦之名義而贊其大也。
  說以動(dòng)、所歸妹也。
  說以動(dòng)、以卦德言之。所歸者妹、女子不由禮也。
  征兇、位不當(dāng)也。無攸利、柔乘剛也。
  諸爻皆不當(dāng)位、所處不正、故動(dòng)必兇。以柔乘剛、失尊卑之序、故無所利。
  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
  雷動(dòng)澤隨、男動(dòng)女從之義。男女之道欲其永遠(yuǎn)有終、必有以豫知其不終之敝。女子從人以說而動(dòng)、后必不永其終。當(dāng)說動(dòng)之時(shí)知其敝、則可以永其終、與君子偕老矣。
  初九。歸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初九居下而無正應(yīng)、有娣之象。然以剛居剛、女子有賢正之德、能承助其君者。以震為足、兌為毀折、有跛能履之象。以全卦言、為說以動(dòng)則征兇。以此爻言、得娣之正、故其征吉。
  象曰。歸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恒、常久之德。有嫡有妾、人道之常。謂以九居初也。相承、能承助其君也。以恒、以分言。相承、以德言。
  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
  九二陽剛得中、妹之賢者。上有正應(yīng)而反陰柔不正、所配不良而內(nèi)助之功不能大顯。二互三四為離為目、陽明而當(dāng)兌之毀折、故有眇能視之象。
  幽人、抱道守正而不偶者。以男女之象言、則五為二之配。以上下之位言、則五為二之君。二以陽居陰位、居下卦之中、有幽人之象。以九二之剛中上應(yīng)六五之陰柔、女之賢不遇其夫。猶臣之賢不遇其君也[文瀾本“也”作“者”]。以其所居非正、故又戒之利貞、宜固守其正也。
  象曰。利幽人之貞、未變常也。
  幽靜自守、女子之常。
  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
  須、或作待、或作斯須、皆未當(dāng)。按、天官、織女貴而須女賤、今從之。初九在下為娣。六三居下之上、非娣也。然陰柔而不中正、為說之主、女之賤者也。以此于歸、人莫之取、有反歸為娣之象。
  象曰。歸妹以須、未當(dāng)也。
  六居三、賤居貴、柔乘剛、皆未當(dāng)也。
  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shí)。
  九四有陽剛之德而無正應(yīng)、有賢女不輕從人、愆期以待時(shí)之象。愆期者數(shù)、有時(shí)者理。非終不歸者也。三四皆失位而三反四遲者、澤善淫而雷動(dòng)有時(shí)也。
  象曰。愆期之志、有待而行也。
  志有所待、女德之剛也。
  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幾望。吉。
  卦以歸妹為名、故在九二言上配於五、在六五又言下嫁於二。帝乙、始制帝女下嫁之禮者。六五柔中居尊、下應(yīng)九二、故有帝乙歸妹之象。五尊、女君之象。初在下、娣之象。袂、臂之飾。陽爻有外飾華美之觀。五六而初九、有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之象。尚德而不貴飾、女德之盛也、有月幾望之象。小畜中孚之月幾望以位言、陰盛足以抗陽也。此以德言、陰盛足以配陽也。占者如是則吉矣。
  象曰。帝乙歸妹、不如其娣之袂良也。其位在中、以貴行也。
  有中德之可貴而行、故不尚飾。
  上六。女承筐無實(shí)。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夫婦共承宗廟祭祀者也。女當(dāng)承筐篚而無實(shí)、士刲羊而無血、皆無以承宗廟之祭矣。震有虛筐之象。兌有羊象??矠檠浴=裆献?yōu)殡x、無血之象。上六以陰柔居歸妹之終、與三無應(yīng)、約婚而不終者、故有承筐無實(shí)、刲羊無血之象。占無所利矣。
  象曰。上六無實(shí)、承虛筐也。
  卦為歸妹言、故象傳不及刲羊無血也。合全卦而論之。以說而動(dòng)、爻位不正、故皆兇。分六爻而占之。則得中而應(yīng)剛德者皆吉。二五有應(yīng)者也。
  五以得中為尚德、二以得中為守貞。然二應(yīng)柔而五應(yīng)剛、故二又不如五也。
  余四爻無應(yīng)、則以本爻有剛德者吉而陰柔者兇。故初以安分而征吉。四雖遲而有時(shí)。三以越分而反歸。上以無實(shí)而不終。蓋女德能剛則貞也。
  豐豐卦、下離上震。以明而動(dòng)。動(dòng)而能明、皆有豐大之意、故為豐。豐次歸妹。按、序卦、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物所歸聚勢(shì)必盛大、豐所以次歸妹也。全彖當(dāng)豐盛之時(shí)、宜守中不使至於過盛。蓋豐則多故、故有戒辭也。六爻以六五為豐之主。五柔暗、故欲得二四剛明之臣。二應(yīng)五而四比五。初遠(yuǎn)五、亦偕四同往以輔乎五。此四爻所以吉也。獨(dú)三不從五而遠(yuǎn)應(yīng)上、故至於折肱。至上則處豐之時(shí)、自蔽已甚、宜其兇也。此全卦六爻之大畧也。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豐、大也。以明而動(dòng)、盛大之勢(shì)。大則有亨道、理勢(shì)然也。假、至也。
  豐盛非王者車書一統(tǒng)不能至此。未至此固無可憂、至此則似可憂。然圣人以為徒憂無益也、當(dāng)守常不使於過盛、如日之方中可矣。全卦上震下離、有日出東方光明盛大之勢(shì)、故有亨象。日之在東、其象非王者不能當(dāng)、故有王假之之象??矠榧討n。離卦坎之反、有勿憂之象。日自東至中、其勢(shì)皆盛、過此則昃矣、故有宜日中之象。日之不能常中者、勢(shì)也。宜日中者、圣人持盈虛豐之道也。
  彖曰。豐、大也。明以動(dòng)、故豐。
  明則風(fēng)微、動(dòng)則成務(wù)、故能致治盛大。以卦德釋卦名義也。
  王假之、尚大也。勿憂宜日中、宜照天下也。
  尚大、當(dāng)豐之時(shí)、所尚自大。猶不期而自侈、所以可憂也。如日之常普天下、則可以保其豐。不然徒憂無益也。
  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shí)消息。而況人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日中有必昃之勢(shì)。故當(dāng)豐之時(shí)者、不可有過中之心。
  象曰。雷電皆至。豐。君子以折獄致刑。
  折獄、象電之照。致刑、象雷之威。噬嗑明罰勅法、詳審立法、使人不敢犯也。折獄致刑、明察下情、使人有所懲也。
  初九。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凡卦爻取剛?cè)嵯鄳?yīng)、此則取明動(dòng)相資。蓋全卦以五為豐之主、五方柔暗、欲得剛明之臣以自輔。初遠(yuǎn)於五而與四應(yīng)。四、初之配也。故有遇其配主之象。旬、均也。初四皆陽、均敵非應(yīng)之正。然同有陽剛之德、明動(dòng)相資、故雖旬而無咎。同德共事、往以輔五、必有功矣、故曰往有尚。
  象曰。雖旬無咎、過旬災(zāi)也。
  旬則與配均、可以相濟(jì)。初在下僚、道宜如此。當(dāng)豐之時(shí)、求勝其配則有災(zāi)。此雖爻辭外之意、亦即不過中之義也。
  六二。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fā)若。吉。
  蔀、障蔽也。來注作草名。今按、宜作亂草障蔽為是。震為蕃草、故以取象。南北斗形皆如量、故名斗。震亦有斗象。大其障蔽、日中而昏、則斗可見矣。六二當(dāng)豐之時(shí)、離明之主而上應(yīng)六五柔暗之君、故有豐其蔀、日中見斗之象。二以陰居而五又陰、故有往得猜疑疾惡之象。然二有文明之德、中虛之誠。人皆信之、終當(dāng)有以發(fā)其蔀而行其志、故有有孚發(fā)若之象。占者如是則吉矣。
  象曰。有孚發(fā)若、信以發(fā)志也。
  取信於君、可以發(fā)其心志矣。
  九三。豐其沛。日中見沬。折其右肱。無咎。
  沛、作旆、幡幔也。蔽甚於蔀矣。沬、小星也。三與上應(yīng)。上柔暗失中、蔽甚於五。則三之所見甚於斗。故有豐沛見沬之象。三欲應(yīng)上、而上之陰柔無位不可有為。又此爻變?yōu)轸?、艮為手。未變陽爻為右。三四五互為兌為毀折。有折其右肱之象。以有用之才、置無用之地。上之不可有為、非三之咎也。
  象曰。豐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終不可用也。
  保豐大事、非柔暗者所能。人作事在右肱。上以三為右、則上為左。
  右折、則左亦不可用。
  九四。豐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
  九四上承六五之暗主、己又居陰、剛明不足、故象與六二同。夷、等夷也、指初九。初以下偶上、視四為配。四以上就下、視初為夷。九四剛而明不足。初剛在下、離體至明。資以輔五、則豐盛之治可保、宜其吉也。
  象曰。豐其蔀、位不當(dāng)也。日中見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吉行也。
  不中不正、不當(dāng)也。比陰居陰、不明也。六二中正、不得言不當(dāng)。以應(yīng)五、故豐蔀耳。六二以陰居陰、幽不待言。九四以陽居陰、幽與二同。
  故象傳不釋於六二而於此釋之。下求於初為行。震性動(dòng)、有行象。得人以事君、行則吉矣。
  六五。來章。有慶譽(yù)。吉。
  六五質(zhì)雖柔暗、若能來致天下之明、則有慶譽(yù)而吉矣。章指二。而初與四亦在所來。二雖質(zhì)柔致疑、然離體文明、亦章也。自二之五曰往、自五之二曰來。初與四雖非應(yīng)、然保豐盛之治、非有剛明之才不能。四比五而初應(yīng)四。四以位柔不足、求初共輔之、皆可以保豐。然使五非柔中虛己以來之、則慶譽(yù)無由致矣。慶集於身、譽(yù)流天下、所以吉也。
  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言慶則譽(yù)可兼。
  上六。豐其屋。蔀其家。闚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兇。
  以陰柔居豐之極、動(dòng)之終。所處既高、有豐其屋之象。質(zhì)本柔暗、有蔀其家之象。變離中虛、又陰質(zhì)空虛、有闚其戶闃其無人之象。九三正應(yīng)、以上九障蔽之深、莫與為用。相去三爻、又離居三、有三歲不覿之象。全卦宜日中。二五日中之位。初四未及乎中。三上皆過乎中者也。而上又以動(dòng)體之終處豐之極、故兇最甚也。
  象曰。豐其屋、天際翔也。闚其戶闃其無人、自藏也。
  上六之豐其屋者、不過欲以自高、如飛翔於天際而己不知、適以自蔽其家而空其門?;杳磷愿摺⑷私詶壷?。非人之遠(yuǎn)己、乃己之遠(yuǎn)人、是自藏也。全卦以明動(dòng)相資而成豐。彖有王假之言、唯有天下者可當(dāng)此象。故六爻以五為主。而他爻皆宜輔五以保其豐、故不拘爻位之相應(yīng)也。保豐之道宜於日中。三與上皆過中、故三折肱而上無人。獨(dú)取於初二與四也。五既陰柔、輔五者貴有陽剛之德。二雖正應(yīng)而質(zhì)柔、必孚而后能發(fā)。四雖材剛而位柔、必遇初乃可共濟(jì)。初雖陽剛得正、猶必待配主之遇、又凜過旬之戒。國家當(dāng)全盛之日、持盈保泰之道不出於廟堂、而賴於疎遠(yuǎn)之小臣、而遭遇之不偶又如此。欲天下之常豐、豈易言哉。
  旅旅卦、下艮上離。山止於下、火炎於上。去其所止而不處、為旅之象。
  又入而麗乎內(nèi)則為家人、出而麗乎外則為旅。旅卦次豐。按、序卦、豐、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失居遂至覊旅、旅所以次豐也。全彖以處旅本無大通、雖亨亦小。然道無不在、不可以暫時(shí)而茍且、故必守正乃吉也。六爻則旅之道以得中為善。卑則取辱、高則召禍。初卑、故有瑣瑣之災(zāi)。三居下之上、焚次喪仆。上居上之上、焚巢喪牛。皆高之過也。
  四雖無太高太卑之失而未得中、故心亦不快。唯二以得中而懷資得仆。五以得中而譽(yù)命。然五不當(dāng)位、猶不免於矢亡。然則居旅之善、唯六二乎。
  旅。小亨。旅貞吉。
  按、本義、山止于下、火炎于上。為去其所止而不去之象、故為旅。
  按、大全、山止而不動(dòng)、旅館之象?;饎?dòng)而不止、旅人之象。二說皆通。
  六五得中而順上下之二陽、艮止而麗于明、占有亨道。但在旅、則雖亨亦小耳。六爻唯六二居中得正為最善。蓋道無不在、不可以偶然覊旅而茍且、必守正則吉也。
  彖曰。旅、小亨、柔得中乎外而順乎剛。止而麗乎明、是以小亨旅貞吉也。
  以卦綜言之。豐下卦之離得中于外卦、順乎二剛。覊旅之人得托援、雖在覊旅可小亨矣。以卦德言之。下艮止而上離麗乎明。非賢不主、非善不與、所謂于止知其所止者、貞而得吉矣。
  旅之時(shí)義大矣哉。
  旅之亨小、而其時(shí)義則大。義莫大于貞。高則取禍、卑則取辱。唯貞則吉。時(shí)義之大如此、人未可忽之也。
  象曰。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慎刑如山、不留如火。取其止以為慎、取其火以為明也。此于旅之義無與、但取火在山上之象耳。
  初六。旅瑣瑣。斯其所取災(zāi)。
  當(dāng)旅之時(shí)、陰柔居下。不務(wù)遠(yuǎn)大、局于瑣屑。有瑣瑣取災(zāi)之象。
  象曰。旅瑣瑣、志窮災(zāi)也。
  其志猥陋窮迫、自取災(zāi)也。
  六二。旅即次。懷其資。得童仆貞。
  六二以陰居陰得正。又艮為門、二居其中。有即次得安之象。陰主利而二居中、互巽為利市三倍、有懷其資之象。艮為少男而二居中得正、有得童仆貞之象。即次則安、懷資則裕。得童仆之貞、則無欺而有賴。旅之最吉者也。
  象曰。得童仆貞、終無尤也。
  童仆之貞最難、故象傳獨(dú)言之。
  九三。旅焚其次。喪其童仆。貞厲。
  九三與六二相反。二柔而中正、故即次。三過剛不中、上近于離、故有棼次之象。二居中乘柔、故得仆。三過剛無徒、又下之柔已為二所得、有喪仆之象。九居三、于爻雖貞、于旅則厲也。
  象曰。旅焚其次、亦以傷矣。以旅與下、其義喪也。
  在旅與下過剛、義當(dāng)喪仆。
  九四。旅于處。得其資斧。我心不快。
  九四以陽居陰、在上之下、用柔而能上[文瀾本“能上”作“能下”]者、故有旅于處之象。非其正位、故不曰次而曰處。非其次舍、暫時(shí)棲息者也。得資足以自利、得斧足以自防。四互巽為資財(cái)、又離為戈兵、有得其資斧之象。然旅雖有處、勝于三之焚次、終不若二之即次也。得資斧、勝于三之喪仆、亦不若二之得童仆貞也。九以剛明之才、處近君之地、不能得位以有為、而在覊旅之中、所以心不快也。
  象曰。旅于處、未得位也。得其資斧、心未快也。
  九居四、非所安之位。
  六五。射雉。一矢亡。終以譽(yù)命。
  六五處離之中。文明得中、有射雉之象。矢、剛物。六居五失剛。又坎有矢象。離、坎之反。有一矢亡之象。然柔順文明、又得中道?;痼w光明、其性炎上?;サ脙顿?。兌為口為譽(yù)、巽為命令、有譽(yù)聞外著、寵命自上之象。其始不無亡矢之費(fèi)而所喪不多、終有譽(yù)命也。時(shí)解或作人君居文明之位、使賢者旅進(jìn)。雖不無弓旌之費(fèi)、而有得賢之譽(yù)、上承天命。或作士人覊旅以取功名、雖不無資斧之費(fèi)而終得眾譽(yù)、膺君命令。按、二說皆不必拘。大抵人君無旅、旅則失位[文瀾本“位”作“國”]。故不取人君之義、唯以覊旅言之。占者則或君或臣、隨事為占。要之始雖小失、終有所獲也。
  象曰。終以譽(yù)命、上逮也。
  火性炎上、有上逮之象。自人臣言、上逮為得君。人君言之、自人君言之、上逮為得天、皆不必拘。
  上九。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hào)咷。喪牛于易。兇。
  離為飛鳥又為科上槁、而火性炎上、有鳥焚巢之象?;鹩新暋⒂行μ?hào)之象。又應(yīng)三為兌說、先笑之象。上變?yōu)檎饎?dòng)、號(hào)咷之象。離為牝牛、上九驕而不順、又震為大涂、有喪牛于易之象。上九過剛、處旅之上、離之極、故象如此。三與上應(yīng)、皆以剛居上。三承九四之離、他人焚之也。上居離極、自焚也。同人親也、故先號(hào)咷后笑。旅親寡、故先笑后號(hào)咷。三焚次、巢尚在、猶可歸也。喪仆、牛尚存、猶可行也。今巢焚則欲歸無所、牛喪則欲行無資、兇之甚矣。
  象曰。以旅在上、其義焚也。喪牛于易、終莫之聞也。
  旅而過高、豈能安居、義有焚巢之事矣。驕亢不順、禍生所忽而不自覺、故曰莫之聞也。全卦當(dāng)旅之時(shí)、不宜用剛、故陽爻三皆不利。而柔又貴于得中。故初不及乎中、亦不免於災(zāi)。柔順中正、唯二得貞吉之義。而五之居剛、亦不免于亡矢。則旅道之難言也。
  巽巽卦、一陰在二陽之下。順于陽而善入、故名為巽。巽卦次旅。按、序卦、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于巽。巽者、入也。覊旅親寡、非巽順無以取容、巽所以次旅也。全彖以陰為主、故所亨者小。而以陰從陽、故利有所往而利見大人。六爻雖以二柔為主、而必以居中得位為善。初不如四。四得位、初不得位也。然初上位與中俱失。三四雖得位而失中。二得中而又失位。唯九五居中得位、所以為申命之大人。此全彖六爻之大畧也。
  巽。小亨。利攸往。利見大人。
  一陰伏于二陽之下、其性巽以入。于象為風(fēng)、亦委曲善入者也。順則能亨、陰為主、故所亨者小。蓋卑巽、則才智不足以識(shí)遠(yuǎn)任重矣。以陰從陽、有利有攸往之象。蓋巽以從人、人無不說也。然失其所從、未必利往。
  必利見大德之人。此則因其從陽、教之以所從之人也。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有利見大人之象。
  彖曰。重巽以申命。
  風(fēng)者、天之號(hào)令。柔順善入、有命令之象。申命、叮嚀反復(fù)之意。此釋卦之義也。
  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利有攸往利見大人。
  論成卦則以初四之柔為主。論爻之吉兇則以二五之剛為重。二中而不正。巽乎中正、其志大行、指九五也。柔指初四也。
  象曰。隨風(fēng)。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隨、相繼之義。命、風(fēng)象。申命、隨風(fēng)象。行事、即行其所命。三復(fù)申戒、然后見之行事、則民曉然于吾意之所在而易從也。
  初六。進(jìn)退。利武人之貞。
  巽為進(jìn)退為不果。初六重巽之下柔之過、故有進(jìn)退不決之象。然以柔居剛、為巽之主。若臨事以武人之貞處之、則有以濟(jì)其不及而得利矣。此與履六三皆以陰居陽、變純乾、有武人之象。然履宜謙而三居下之上、故危之。巽不果、初又居下之下、故以武人勉之。
  象曰。進(jìn)退、志疑也。利武人之貞、志治也。
  過疑則志亂、不武之甚。武而得正則志治矣。治、謂修立也。履志剛故兇、此志治故利。
  九二。巽在牀下。用史巫紛若。吉無咎。
  古之尊者坐于牀上。卑者拜于牀下。九二以剛居陰、不能自安、過于卑巽、有巽在牀下之象。史、作策告神。巫、歌舞事神。九五陽剛居尊而非應(yīng)之正。當(dāng)巽之時(shí)。二居臣位、非丁寧煩悉其辭不能自達(dá)。又二互三四為兌為巫為口舌、三四五互為離為文明、有用史巫紛若之象。然二居中、卑巽不至已甚。九五同德、三四雖間于上、藉之為史為巫以上達(dá)于五、故占得吉而無咎也。
  象曰。紛若之吉、得中也。
  中則不亢不諂。
  九三。頻巽。吝。
  過剛不中、居下之上、非能巽者。然下既乘剛、上又臨之以巽、不得不勉而為之、而屢巽失、故有吝道也。復(fù)之六三頻復(fù)曰無咎、此則吝者。
  圣人不貴無過、而貴改過。屢失屢復(fù)、復(fù)在失后、故雖厲無咎。頻巽頻失、失則巽后、故吝。又巽與復(fù)不同。復(fù)則天心之來。心本難純、故以頻復(fù)為無咎。巽不過卑巽之一節(jié)而已。乃不出于中心、失而復(fù)改、改而復(fù)失、故為可吝。
  象曰。頻巽之吝、志窮也。
  前倨后恭、窮盛不安。
  六四。悔亡。田獲三品。
  陰柔無應(yīng)、承乘皆剛、宜有悔也。然以陰居陰、居上之下、其悔可亡。
  三品者、一為乾豆、二為賓客、三為君庖。初六利武人之貞、田亦武事。
  初以陰居陽、故勉之以利貞。四得位不為無悔、且于武事有功。中互離為戈兵、故有田獲三品之象。三雖得陽之正而過剛、非能巽以入者、故吝。
  四得陰之正、能巽以入、故無失而有得也。
  象曰。田獲三品、有功也。
  武人之功成也九五。貞吉?;谕?。無不利。無初有終。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有貞而得吉之象。當(dāng)巽時(shí)而剛、疑有悔矣。
  然中而得正、故悔可亡而無不利。有悔、是無初也?;谕?、則有終矣。庚、更也。取變更之義。十干以戊己為中。凡事過中則變、故庚有變更之義。
  巽不欲其過、故二陰爻皆以武事勉之。五君位、尤不宜過于巽。命出于君。
  必有所更改、乃為申命。但更新之事不可輕。必取先庚三日之丁、以丁寧于先。又取后庚三日之癸、以揆度于后。乃得吉也。巽五變蠱、亦亂極更治。此曰先庚、蠱曰先甲。此曰無初有終、蠱曰終則有始。蓋此乃事過中而更之于后、蠱則事已壞而圖之始。甲為十干之始、故曰有始。庚過十干之中、故曰有終。大抵有所變更、得此爻則吉也。
  象曰。九五之吉、位正中也。
  中則不過于巽。
  上九。巽在牀下。喪其資斧。貞兇。
  上九至高、而曰牀下者。居巽之極、又以陽居陰故也。故與二爻同象。
  旅九四以陽居陰、得其資斧。此上九亦以剛居柔、喪其資斧。何也。旅道宜柔、故剛居柔者得。巽戒過柔、巽之極而居柔、失所斷矣。又旅四離體為戈兵。巽上九在互離之外、故有喪資斧之象。雖貞亦兇、況不負(fù)乎。此資斧、本義專就斷言。資與齎同、不義[“不義”義字衍、從文瀾本]作資財(cái)。
  象曰。巽在牀下、上窮也。喪其資斧、正乎兇也。
  上窮、巽至於窮極也。正乎兇、程傳作問答之辭、本義以為必兇。今從本義。全卦以巽名而不欲過于巽、故彖言亨而僅得小亨。巽之道、可以有所往而見大人。若過于巽則不能。六爻五在上以剛中為巽而言吉。二在下以柔中為巽而吉。此巽之得其宜者也。二陰爻、卦之所以為巽者。初居下之下而失位、故進(jìn)退。四居上之下而得位、故有功。然皆未得中、故不言吉也。若三居下之上而以過剛失中。上居上而以窮極失正。宜其吝且兇矣。
  兌兌卦、坎體而塞其下流、其象為澤。一陰進(jìn)乎二陰之上、喜見乎外、故其德為說。兌卦次巽。按、序卦、巽者、入也。入而后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物相入則相說、兌所以次巽也。全彖以卦體柔外有亨之道、而剛中利于正。此全彖之大指也。六爻以二陰為說之主、四陽皆為陰所說者。三為下兌之主。以柔居剛、動(dòng)而求陽之說者。其惡易見、故兇。
  上為上兌之主。以柔居柔、靜而誘陽之說者。其惡難知、故不言兇咎。四陽爻則在下多吉、在上多兇。初與陰無係、故吉。二已近三、入說猶淺、故悔亡。四入上兌、處三五之間而莫決畧、故未寧。五與上比、說之將極、則厲矣。此六爻之大畧也。
  兌。亨利貞。
  按、本義亨利貞有二義。卦體剛中而柔外。剛中故說而亨、柔外故利于貞。此一義也。又柔外故為說亨、剛中故利于貞。亦一義也。后說卦中自然之象、前說以利貞作戒辭。亦相通。大抵說有亨道、而妄說不可不戒。
  卦辭與咸同。咸以艮陽下兌陰則相感、感則亨矣、而相感易至于不正。兌以二陽下一陰則相說、說則亨矣、而相說亦易流于不正。故皆言利貞也。
  又三男之卦皆不言利貞、蓋陽剛即貞也。三女之卦多以利貞戒之、陰柔之質(zhì)、易至于不正也。
  彖曰。兌、說也。
  釋卦名義。圣人謂說人以心不以言、故去言稱兌。
  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
  說以犯難、民忘其死。說之大、民勸矣哉。
  三上柔外、二五剛中。柔外而不剛中、則違道干譽(yù)、非貞也。
  象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xí)。
  兩澤相麗、互相滋益。朋友講習(xí)、其象如此。天下之說不可極。惟朋友講習(xí)、過說無害。然天下至可說者、亦莫如朋友講習(xí)。講者、資友講之、以究其理。習(xí)者、我自習(xí)之、以踐其事。習(xí)而不講、則精義不出、昏而無得。講而不習(xí)、則至理不入、殆而不安。朋友講習(xí)之余、心與理洽。天下之說、莫過于此。
  初九。和兌吉。
  爻位皆剛、處說之初。不比于柔、又無係應(yīng)。和而不流之象。故吉。
  象曰。和兌之吉、行未疑也。
  鄰于陰則疑、說之過。二四疑于三、五疑于上。初去陰遠(yuǎn)、故曰未疑。
  九二。孚兌吉?;谕?。
  剛中為孚象。居陰比陰、與五未應(yīng)為悔。以剛中與五同德、不係于三之陰、則吉而悔亡之象。
  象曰。孚兌之吉、信志也。
  跡比三若可疑、志剛中則可信。
  六三。來兌兇。
  陰柔不中正、為兌之主。上無所應(yīng)、有來就二陽以求說之象。然初剛而正、二剛而中、必不從也、其兇可知。
  象曰。來兌之兇、位不當(dāng)也。
  不中正故也。
  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九四上承九五、下比六三。以所居位柔、未能自決。又互巽為進(jìn)退不果。故有商度所兌、未能安寧之象。上下兌之間、介象。質(zhì)本陽剛、故有介然自守、疾惡柔邪而有喜之象。
  象曰。九四之喜、有慶也。
  大臣無私交、天下之福慶也。
  九五。孚于剝。有厲。
  剝指上六、陰能剝陽者也。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而近于上六。
  上六為說之主。虛說之極、他無係應(yīng)。專附乎五、妄說以剝陽。九五信之。
  有孚于剝而致危厲之象。恃一己之剛明、值國家之宴安。以小人為不足畏而過信之、則蠱惑心志、紊亂是非、無所不至矣。二比于三而能孚于五而悔。五比六乃不孚于二而致厲者。二臣位、猶能剛中以事君。五君位、易狃于所說而不戒。三在下而來兌、其側(cè)媚之態(tài)易見。上居高而引兌、其彌縫之術(shù)最工。又二居陰不過剛、而志上孚于五。五居剛自謂剛明、不下接乎二、則上得而引之矣。
  象曰。孚于剝、位正當(dāng)也。
  居剛比上、適當(dāng)其位也。此與履五意同。履五當(dāng)君位而凡事決之已、雖正亦危。此則居君位而昵于小人、其危甚矣。
  上六。引兌。
  以陰居說之極、引下五陽而剝之者也。故九五當(dāng)戒、而此爻不言吉兇者。九五陽剛、或能知戒、未必從之也。
  象曰。上六引兌、未光也。
  三居剛而來兌、媚說之私見矣。上居柔、方以柔道牽引、使人不覺、其跡未光顯也。全卦以說雖有亨道而利于得正、故以遠(yuǎn)于說為貴。二陰爻為說之主、皆所不取。說至上而極。五以近之而厲。四介于二說之間而未寧。二近三、以上孚于五而吉、然始猶未免于悔。唯初剛而得正、遠(yuǎn)于陰柔、故得和兌之吉。乃知陰柔說人、君子所宜深遠(yuǎn)。古人所以有美疢藥石之喻、而易事難說、所以為君子也。
  渙渙卦、下坎上巽。取風(fēng)行水上、離披解散之象、故名渙。渙卦次兌。
  按、序卦、兌者、說也。說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渙。人心憂則結(jié)聚、說則舒散。渙所以次兌也。卦以渙為名。彖辭取聚渙濟(jì)渙為義。故六爻之中、以剛?cè)嵘舷孪啾群险吣四軡?jì)渙。初柔二剛、相合以任濟(jì)渙之責(zé)、故初吉而二得愿。四柔五剛、相合以成濟(jì)渙之功、故四元吉而五無咎。三上相應(yīng)、反以遠(yuǎn)而不能相及、故三但渙其躬之難、上不過渙血以遠(yuǎn)害而已。此六爻吉兇之例、又與他卦不同者也。
  渙。亨。王假有廟。利涉大川。利貞。
  渙取風(fēng)行水上、解散之象。亨就卦綜言、詳彖傳。爻辭多以渙為吉、取解散險(xiǎn)難之義。彖兼聚渙濟(jì)渙二義。下卦坎為鬼神、中互艮為門闕、九五居尊位、有王假有廟之象。巽木在坎水之上、有利涉大川之象。人心渙散、圣人思所以聚之。假廟者、聚一己之精神以聚祖考之精神。使天下知報(bào)本返始、則渙者可聚矣。此因散而聚之義也。天下之難、非陽剛得位無以解散之。木在水上、大川可涉。此解散患難之義也。然祭祀或以媚神、涉川或以行險(xiǎn)僥倖、則非正矣、故又戒以利貞。九五居尊得正、為濟(jì)渙之主、亦貞之義也。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此卦程朱所論卦變各異、皆牽強(qiáng)。今以卦綜論之、甚合。此卦綜節(jié)。
  節(jié)外卦之坎來居內(nèi)卦。二剛在下卦之中、不至困窮。節(jié)下卦之兌在此卦居外為巽。以陰居四得其正位、上同于五也。剛來不窮、英雄遷而得所、有其地矣。四上輔五、剛?cè)嵯酀?jì)、有其輔矣。此其所以亨也。
  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
  九五互艮。上畫為廟。九居五、王在廟中。
  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取乘舟濟(jì)川之義。此二節(jié)承上。有此卦綜之德、所以王假有廟、所以繫天下之心。乘木有功、可以濟(jì)天下之難也。
  象曰。風(fēng)行水上。渙。先王以享于帝立廟。
  風(fēng)行水上、天神之象。享帝于郊、象巽之高。水在地下、人鬼之象。
  立廟于宮、象坎之隱。皆所以合其散。
  初六。用拯馬壯吉。
  居渙之初、拯之為易。初陰柔、非能拯渙者也。然坎為美脊亟心之馬、二有剛中之才。能順九二、事必有濟(jì)。故有用拯馬壯之象、故吉也。
  象曰。初六之吉、順也。
  能順二也。
  九二。渙奔其機(jī)?;谕?。
  以卦綜言、坎剛自外來?;フ馂樽銥閯?dòng)、有奔象。二居中、互震為本位、有奔其機(jī)而得所安之象。以陽居陰、有悔矣。然居中而得所安、悔可亡矣。當(dāng)渙之時(shí)、播遷而得所安、則不至于困窮而渙可濟(jì)矣。
  象曰。渙奔其機(jī)、得愿也。
  濟(jì)渙之愿可成。
  六三。渙其躬。無悔。
  此后四爻皆以渙為吉、蓋因渙以濟(jì)渙也。陰柔而不中正、有私于己之象。然居陽位以應(yīng)乎上、志在散其私以濟(jì)時(shí)、人臣之致身事主者也。無可悔矣、悔亡者、有悔而亡。無悔者、無可致悔也。
  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
  外與上應(yīng)、志在天下而不為私。
  六四。渙其羣。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
  居陰得正、上承九五、當(dāng)濟(jì)渙之任者。下無應(yīng)與、有能散其朋黨之象。
  高則為丘、平等為夷?;ヴ逓樯角?。小羣既散、大羣自合。眾正盈朝若丘山。然初三二陰皆與四等夷者、思慮不能及此。故有渙有丘匪夷所思之象。
  六爻唯此最善而吉。蓋初二三上皆不得正。唯九五以剛陽得正、為濟(jì)渙之主。四則以陰柔得正、為輔君以濟(jì)渙之臣也。
  象曰。渙其羣元吉、光大也。
  去朋黨以事君、光明正大。
  九五。渙汗其大號(hào)。渙王居。無咎。
  坎水、渙象。巽風(fēng)、號(hào)令之象。令出必行、如汗之出而不反居畜積也。
  渙王居、猶散小儲(chǔ)以成大儲(chǔ)也。九五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能散號(hào)令、由中及外。如汗之浹于四體。又能散其居積、以聚天下之人心。此濟(jì)渙之主也、可以無咎矣。
  象曰。王居無咎、正位也。
  舊說以有德居尊位、故能渙也。又按、來注以王居為帝都。五變?yōu)槔?、有國都之象。謂當(dāng)渙散之時(shí)、遷都正位。如光武之都洛陽、宋高宗之即位、應(yīng)天以聚人心之渙也。今觀象傳王居無咎上去渙字、釋之曰正位、意甚合。
  姑存之。
  上九。渙其血去逖出。無咎。
  下卦坎為血為加憂。上與三應(yīng)。有傷害畏懼之象。上九以陽居渙之極、能出乎渙者。有渙之使血去逖出之象。如是則無咎矣。然三以應(yīng)上為美、上不以應(yīng)三為美、何也。蓋易爻大都以陰應(yīng)陽者、為柔得剛之援。以陽應(yīng)陰者、為剛受柔之累。又三在險(xiǎn)中、則欲得上援以出險(xiǎn)。上在險(xiǎn)外、則必欲離下以遠(yuǎn)害也。
  象曰。渙其血、遠(yuǎn)害也。
  血去則惕亦出、皆所以遠(yuǎn)害也。全彖兼聚渙濟(jì)渙二義、而皆要之于正。
  初與二皆欲聚渙者也。然人心國勢(shì)不可渙、而私意朋黨不可不渙。號(hào)令居積不可不渙、患害尤所當(dāng)急渙者也。故三四五上四爻、皆因渙以濟(jì)渙者也。
  五為濟(jì)渙之君、四為輔君濟(jì)渙之臣。六爻獨(dú)四五得正故也。亦即利貞之義乎。
  節(jié)下兌上坎。澤中有水、所受有限、為節(jié)之象。節(jié)卦次渙。按、序卦、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jié)。物既離散、必須節(jié)止、節(jié)所以次渙也。全彖以二五得中、剛?cè)岣靼?。有亨通之道、但不可過中而至于苦。
  彖傳又推而極言之。六爻大抵當(dāng)位者吉、不當(dāng)者兇。初四五當(dāng)位而吉者也。
  二三不當(dāng)位而兇者也。上雖當(dāng)位而亦兇、則以處于窮極故也。此全卦六爻之大畧也。
  節(jié)。亨??喙?jié)。不可貞。
  節(jié)、有限而止也。凡事有節(jié)、自有亨道。然至于太甚則苦、不可守以為貞也。卦中陰陽各半而二五皆陽、節(jié)貴于得中也。
  彖曰。節(jié)亨、剛?cè)岱侄鴦偟弥小?br />  剛?cè)徇m均而剛得中。節(jié)所以亨、以能得中故也。以卦體釋節(jié)之亨也。
  苦節(jié)不可貞、其道窮也。
  甘節(jié)為吉、苦則窮矣。
  說以行險(xiǎn)、當(dāng)位以節(jié)、中正以通。
  以卦德言之。內(nèi)說欲進(jìn)者矣。說則易流而行于坎險(xiǎn)、則止說而不流、乃為有節(jié)。以卦體言之。九五當(dāng)位、有能節(jié)之勢(shì)。居中得正、又坎為通。
  蓋節(jié)而中正、則可以通行、所以亨而不至于苦也。
  天地節(jié)而四時(shí)成。節(jié)以制度、不傷財(cái)、不害民。
  極言節(jié)道。天地四時(shí)、自然之節(jié)。圣人則因其自然者、立制度以節(jié)之。
  如九賦九式之類。財(cái)不至于匱乏、民不苦于誅求。
  象曰。澤上有水。節(jié)。君子以制數(shù)度、議德行。
  數(shù)度、所以為節(jié)。議德行、商度以求其中節(jié)也。制數(shù)度、節(jié)民于中。
  議德行、節(jié)身于中也。
  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戶庭、戶外之庭也。初前九二。九陽奇、有戶象。初四有應(yīng)、宜出者也。然九二以陽爻蔽于前。又四為坎體、出則入于坎窞。又以剛在下而無位。皆不可出。初九陽剛得正、當(dāng)節(jié)之初。宜止而止、故有不出戶庭無咎之象。
  象曰。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通則出、塞則止。
  九二。不出門庭。兇。
  門庭、門內(nèi)之庭也。九二前遇六三。六耦、有門象。九二居中、有可行之時(shí)。六三非有所窒塞、時(shí)可行矣。乃失剛不正、又以上無應(yīng)與、止而不行、知節(jié)而不知通者也。故有不出戶庭兇之象。又按、初九來兌始。兌于時(shí)為酉、闔戶之象。九二互體震。震于時(shí)為卯、闢戶之象。初九時(shí)當(dāng)止、位雖有應(yīng)、其行非時(shí)。九二于時(shí)當(dāng)行、位雖無應(yīng)、其止非其時(shí)。是故節(jié)而止者易、節(jié)而通者難。
  象曰。不出門庭兇、失時(shí)極也。
  九五剛中同德、可出以共成節(jié)亨之功。九二時(shí)可出而失之、故兇。
  六三。不節(jié)若。則嗟若。無咎。
  陰柔而不中正、當(dāng)節(jié)而不節(jié)若之象。兌為口、有嗟若之象。無咎、與他處可同、言無所歸咎也。
  象曰。不節(jié)之嗟、又誰咎也。
  嗟乃自取、無所歸咎。
  六四。安節(jié)。亨。
  九五當(dāng)位以節(jié)、能節(jié)以制度者。四承君之節(jié)、順而行之、有安節(jié)之象。
  柔順得正、上承九五、有亨道矣。
  象曰。安節(jié)之亨、承上道也。
  安于臣節(jié)、承上之道也。
  九五。甘節(jié)。吉。往有尚。
  甘者、味之中。節(jié)以中為貴、中則人說之而不至于苦。九五居中得正、所謂當(dāng)位以節(jié)中正以通者、故有甘節(jié)之象。其占則吉。往則有可嘉尚、謂立法于今、可垂于后也。他爻之節(jié)、節(jié)其在我者。九五當(dāng)位以節(jié)、節(jié)天下者也。節(jié)天下而使天下甘之、其功夫矣。甘在臨之三、以我求說于人、故無利。在此、則人自說于我、故有尚。
  象曰。甘節(jié)之吉、居位中也。
  中則不過而不至于苦??杉嬲?、故止言中。
  上六。苦節(jié)。貞兇。悔亡。
  居節(jié)之極、過乎中矣、故有苦節(jié)之象。雖正而不免于兇矣。兇則有悔。
  然禮奢寧儉、故雖有悔而終得亡之矣。蓋苦節(jié)之悔、猶勝于不節(jié)之嗟也。
  上六得正為貞、窮極故兇。兇故悔、貞故悔亡。
  象曰??喙?jié)貞兇、其道窮也。
  節(jié)、道也。至于苦則窮、不可通行于世也。今卦以節(jié)為名。在學(xué)為不陵節(jié)、在禮為節(jié)文、在財(cái)為樽節(jié)、在物為符節(jié)、在臣為名節(jié)、在君師為節(jié)制。隨其事皆可為占。全彖節(jié)有可亨之道而貴于中正。六爻在他卦中可兼正、在此卦則雖中而不正亦兇。蓋不正不可為節(jié)、但恐其過中而至于苦耳。
  九五居中得正、故得甘節(jié)之吉。六三不中不正、故兇咎不待言。余四爻則必以得正為善。初九得陽剛之正而無咎。六四得柔順之正而吉。上六雖以卦極致兇、亦以得正而無咎。九二雖居中、反至于兇、則以陽居陰、失正之故也。天下未有不貞亦[文瀾本“亦”作“而”]可謂之節(jié)者。故彖不必言利貞、而爻則必正乃吉也。
  中孚中孚卦、下兌上巽。風(fēng)行澤上、感于水中、中孚之象。以卦畫言之。
  內(nèi)外皆實(shí)而中虛、中孚之義。二五皆陽為中實(shí)、亦中孚之義。蓋中虛者、信之本。中實(shí)者、信之質(zhì)。卦所以稱中孚也。中孚次節(jié)。按、序卦、節(jié)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節(jié)制使人不越、上下信從。中孚所以次節(jié)也。全彖以誠信之極、雖無知之物可感、雖患難可涉、而皆利于以正也。六爻以孚之道在剛中、故獨(dú)二五為孚之至。初之應(yīng)四、初實(shí)而四虛。至三之應(yīng)上、三虛而上實(shí)。故皆未能盡孚之道。蓋他卦皆以陰陽相應(yīng)為吉、此則獨(dú)以剛中同德為孚。此全彖六爻之大畧也。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孚心可相信也。以一卦言為中虛、以二體言為中實(shí)、皆孚之象。又上巽以順下、下說以應(yīng)上、亦相孚之義。豚魚、江豚。至則有風(fēng)、信之可必者。澤上有風(fēng)、有豚魚之象。木在澤上、外實(shí)內(nèi)虛、舟楫之象。誠信之至如豚魚則吉、以涉險(xiǎn)難亦利。然必利于正固乃可、不則硜硜匹夫之諒矣、以為信可感豚魚、于義亦優(yōu)。然不如以象言為當(dāng)。
  彖曰。中孚、柔在內(nèi)而剛得中。說而巽、孚乃化邦也。
  以卦體言之。六三六四在內(nèi)、則中虛無私主矣。九二九五剛而得中、事皆不妄矣。以卦德言之。下說以孚乎上、上巽以孚乎下、可以感化乎萬邦矣。
  豚魚吉、信及豚魚也。利涉大川、乘木舟虛也。
  以卦象言。
  中孚以利貞、乃應(yīng)乎天也。
  天者、理之正而已。
  象曰。澤上有風(fēng)。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議獄、兌象。緩死、巽象。風(fēng)無形而能震川澤、誠也。議獄緩死、求之以誠也。如舜之好生洽民、舜之中孚。不犯有司、天下之中孚也。
  初九。虞吉。有他不燕。
  中孚之初上應(yīng)六四、度其可信而信之則吉。若有他則失所安、戒之也。
  卦中二柔。四得正、三不正。初宜應(yīng)四而間于三、故有此象。
  象曰。初九虞吉、志未變也。
  志定于始、恐變于終。
  九二。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縻之。
  兌為正秋為口舌。鶴、感秋而鳴者。二為陰。有鳴鶴在陰之象。二五以上下位言之、則五為君二為臣。以先后之序言之、則二可為父而五可為子。二中孚之實(shí)、而五亦以中孚之實(shí)應(yīng)之、有鶴鳴子和之象。好爵爾縻。
  按、大全張氏謂我爵指五。五為君位、故以爵言。吾亦五也。爾指二。縻、二係于五也。今按、好爵諸家皆以為爵祿、獨(dú)本義以為懿德。蓋謂二五剛而得中、皆能修其天爵者也。如此則我吾仍指二、爾指五為順。蓋懿德之實(shí)可以相感。二之所有、吾亦繫戀之也。
  象曰。其子和之。中心愿也。
  九二以實(shí)感、九五以實(shí)應(yīng)也。
  六三。得敵?;蚬幕蛄T?;蚱蚋?。
  敵謂上九、信之窮者也。三陰柔不中正、居說之極。與不中正之上九為應(yīng)、而不能自主?;ザ臑檎稹⒒蚬闹??;ニ奈鍨轸?、或罷之象。兌澤之流、或泣之象。兌口之開、或歌之象。
  象曰??晒幕蛄T、位不當(dāng)也。
  不中不正故也。
  六四。月幾望。馬匹亡。無咎。
  六四居陰得正、位近于君。有月無光、借日之光以為光、而幾于望之象。又下卦兌互震、震東兌西、日月相望之象。又震為馬。倆馬一色為匹、猶對(duì)也。初與四為匹、四乃絕之以上信于五、有馬匹亡之象。此大臣能杜私交以事主者也、故無咎。
  象曰。馬匹亡、絕類上也。
  下絕初九之類而上從于五也。
  九五。有孚攣如。無咎。
  九五剛健中正、而居尊位、孚之主也。下應(yīng)九二、與之同德、故為有孚攣如之象。此彖所謂孕乃化邦者也。故無咎。
  象曰。有孚攣如、位正當(dāng)也。
  有德有位、乃為正當(dāng)。
  上九。翰音登于天。貞兇。
  雞鳴必先振羽、故曰翰音。巽為雞、又雞之鳴有信、故于中孚言之。
  上九居卦之最上。雞非登天之物、以居卦之極。信非所信而不知變、又有翰音登天之象。雖貞亦兇也、況不貞乎。
  象曰。翰音登于天、何可長也。
  九而不變則兇也。全卦以誠信在中、則可以涉險(xiǎn)難、然皆利于得正。
  六爻在他卦皆取陰陽相應(yīng)、此獨(dú)取二五中實(shí)之同德為孚。蓋中可兼正。即卦之貞也。四亦以正而無咎。初以正而吉而戒其有他。至三上則不中不正、失所謂貞。即失所謂孚矣。
  小過小過、下艮上震。山上有雷、其聲小過。為卦四陰二陽、陰多于陽。
  又陰居尊位、陽失位而不中。小者過其常也、故為小過。小過次中孚。按、序卦、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人之所信必行、行則有過、小過所以次中孚也。全彖以陰小過于陽亦可以亨、但利于守正、宜于小事而不宜于大事。此全彖之大旨也。六爻四陰二陽、陰過于陽。初爻上爻、陰之不中而過者也、故皆兇。二五兩爻、中而不過者也、故無兇咎。若三四兩陽爻、當(dāng)四陰方過之時(shí)。四居柔在下、不過危厲。若三居剛在上、必致兇戕矣。大抵陰過則陽多傷、而陰又不宜至于太過、又圣人扶陽抑陰之微旨乎。
  小過。亨利貞??尚∈隆2豢纱笫?。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
  小謂陰也。四陰在外、二陽在內(nèi)。陰多于陽、小者過也。以事言之有三義。小有所過、一也。大者不可過而小者可過、二也。所過者小、三也。
  既過于陽則可以亨矣、然必利于守正。蓋不正、則所過不小矣。二五以柔得中、有可小事之象。三四以陽剛失位不中、有不可大事之象。此卦錯(cuò)中孚。中孚大象離、有飛鳥之象。今錯(cuò)變?yōu)樾∵^大象坎不見離、有鳥飛已過但遺音之象。本卦中二陽爻、有鳥身之象。上下四陰爻有鳥翼之象。三四五互為兌口、有遺音之象。陽上陰下宜順其性、有不宜上宜下而大吉之象。
  過非美名。大過陽多于陰、易猶許其往。小過陰多于陽、則圣人多戒辭。
  此時(shí)非可以吉。然能善于自處小事而不為大事、處下而不處上、則可以大吉矣。
  彖曰。小過、小者過而亨也。
  陰多陽寡、小者過也。過而亨。時(shí)當(dāng)小過、不順時(shí)豈能亨。惟小者過、所以亨也。此以卦體釋卦名義與卦辭也。
  過以利貞、與時(shí)行也。柔得中、是以小事吉也。
  時(shí)當(dāng)小過而不失其正、乃可謂與時(shí)行。失正、則非與時(shí)偕行之義矣。
  柔得中、以二五言。柔順得中、則處一身之小事能與時(shí)行矣、所以小事吉。
  剛失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也。
  以三四言。凡大事、必以剛健中正君子為之。今失位不中、陽剛不得志矣、所以不可大事。
  有飛鳥之象焉。飛鳥遺之音、不宜上宜下。大吉、上逆而下順也。
  以卦體言、飛鳥遺音、不宜上宜下。上逆下順者。上卦乘陽、四五失位、逆也。下卦乘陽[文瀾本“下卦乘陽”作“下卦承陽”]、二三得位、順也。故占此者、凡事不宜上而宜下也。
  象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
  雷在天上為大壯。出于地而上于山、其聲小過而已。三者之過、皆小者之過。本義謂可過于小而不可過于大。蓋可過乎恭、不可過乎傲??蛇^乎哀、不可過乎易??蛇^乎儉、不可過乎奢也。又謂可以小過、而不可甚過。蓋恐其恭之甚為足恭。哀之甚而為喪明。儉之甚而為豚肩不掩豆也。
  初六。飛鳥以兇。
  大全以初上為鳥翼、故于初上言飛鳥。然初二五上皆翼、取象未確。
  竊按、全卦有飛鳥之象。而上卦震二三四互巽、亦有鳥象。小過之時(shí)、不宜上宜下。初在下者也、乃陰柔不正、上應(yīng)于四。則上而不下、猶小人附權(quán)貴以取禍者。故有飛鳥以兇之象。曰以者、初躁動(dòng)援四而四以之也。洞林占謂致羽蟲之孽、亦此意。
  象曰。飛鳥以兇、不可如何也。
  初不安于下、兇乃自取、無可如何。
  六二。過其祖。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無咎。
  三陽在二之上、有父象。四在三上、有祖象。五以陰居尊、有妣象。
  然五尊而初二卑、又有君臣之象。二越三四而上應(yīng)于五、是過其祖矣。然五陰非正應(yīng)、是所遇乃妣也。然以爻位言之、五又君也。過祖、有繼世之譽(yù)。過君、則有犯分之嫌。當(dāng)小過時(shí)、上逆而下順。二柔順中正、過而不過。下與初比。故有不及其君而遇其臣之象。如是則無咎矣。過祖非敢抗祖、乃遇其妣。君不敢過而與臣遇。正所謂可小事而不可大事、不宜上宜下者。故無咎也。
  象曰。不及其君、臣不可過也。
  臣過其君、非小過之義矣。
  九三。弗過。防之。從或戕之。兇。
  本義以弗過防之謂不能過于防陰、然于四爻異同。今依胡氏以弗過為句。小過陰過之時(shí)。二陽皆稱弗過、謂陽不能過陰也。從、隨也。柔過之時(shí)、眾陰害陽。三雖得位而弗能過乎陰、則當(dāng)離之。若不防則隨有戕之者至矣、故兇。蓋此卦不宜上。三居下卦之上、眾陰勢(shì)方上進(jìn)故也。
  象曰。從或戕之、兇如何也。
  如何、言其甚也。
  九四。無咎。弗過。遇之。往厲必戒。勿用永貞。
  九四以剛居柔、似有咎矣。然當(dāng)過之時(shí)、以剛居柔。小過乎恭者、無咎之道也。弗過遇之、亦宜從胡氏之說、弗過絕句與九三同。遇之、前遇乎陰也。三之陰在下。艮性止、故惟防之而已。四之陰在上。震性動(dòng)、陽性上行、故往遇之。然小過之時(shí)、不宜上宜下。三居二陰之上而自恃其剛、故陰或戕之。四居二陰之下而以剛遇柔、未必致戕、而往則亦厲、故必在所當(dāng)戒也。然往固非、固守而不能隨乎時(shí)宜亦非也、故又曰勿用永貞。蓋小過九四變而為謙、又有終吉之象矣。
  象曰。弗過遇之、位不當(dāng)也。往厲必戒、終不可長也。
  以剛居柔、前與柔遇。故曰不當(dāng)、不可長。他卦多于上爻言之、此言于四。故程傳以長為上聲。謂當(dāng)陰過之時(shí)、陽不能長而盛也。然于終字義有未安。蓋陰陽消長、理勢(shì)自然。竊意此句即勿用永貞之意。言往厲雖在所戒、而陰之過終不可長。是以當(dāng)隨時(shí)變通、不可固執(zhí)也。長字如字、未知是否。
  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全卦有坎體。而三四五互為兌為西。六五以陰居尊、以陰過乎陽、不能和而為雨。有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之象??矠楣?、有弋象。二陰在陽之下、有在穴象。六五當(dāng)陰過之時(shí)、雖居尊不能有為。下取六二以為助、兩陰相得。不能大事、所取者下、有公弋取彼自穴之象。
  象曰。密云不雨、已上也。
  己上、太高也。陰陽和則雨。小畜一陰不能固陽、陽尚往故不雨。此則四陰過陽、陰太高亦不能與陽和而為雨矣。
  上六。弗遇過之。飛鳥離之。是謂災(zāi)眚。
  此爻與九四正相反。四前遇陰。上六已高、不復(fù)遇陽矣。動(dòng)體之極、又陰過之極。震有飛鳥象。變離為網(wǎng)罟、有飛鳥離之象。陰柔過高、天災(zāi)人眚皆所自取、兇之甚也。
  象曰。弗遇過之、已亢也。
  卦不宜上。上則過亢、必取兇也。全卦陰過乎陽、占者宜小事不宜大事、凡事宜下而不宜上。六爻唯二最吉。以在下卦之中、不至太過。而所居得正、又合利貞之義也。五不正不能有為。若初之不正而援上、上之動(dòng)極而過高、皆兇之甚者。二陽爻則四以居柔而無咎、三以恃剛而致兇、與時(shí)行之難也。
  既濟(jì)既濟(jì)、下離上坎。水在火上、相交為用、天下事已濟(jì)之時(shí)也。又涉川曰濟(jì)。既濟(jì)未濟(jì)二卦皆有坎體??苍趦?nèi)有險(xiǎn)為未濟(jì)、坎在外則無險(xiǎn)為既濟(jì)也。又以卦畫言之。六爻皆應(yīng)、剛?cè)峤援?dāng)其位。至此無不濟(jì)矣、故為既濟(jì)。
  既濟(jì)次小過。按、序卦、有過物者必濟(jì)、故受之以既濟(jì)也。全彖當(dāng)既濟(jì)之時(shí)、自有可亨。然六爻陽在陰下、故亨者小。剛?cè)峤援?dāng)、故利于貞。然事之既濟(jì)、則圣人憂盛危明之心正于此始。蓋治亂相因、理勢(shì)自然也。六爻皆有戒辭。內(nèi)三爻皆既濟(jì)之象、即彖之初吉也。外三爻漸入于未濟(jì)、即彖之終亂也。此全彖六爻之大旨也。
  既濟(jì)。亨小。利貞。初吉終亂。
  既濟(jì)、事之既成也。水火相交各得其用、六爻相應(yīng)各得其正、故為既濟(jì)。亨小。按、本義作小亨。既濟(jì)之終未濟(jì)之始、猶日中則昃之意、故亨亦小也。六爻皆正、所以利于貞也。既濟(jì)故初吉。終為未濟(jì)故亂。此雖圣人警戒之辭、亦理數(shù)之自然。又內(nèi)卦離明、外卦坎險(xiǎn)、亦初吉終亂之象也。
  彖傳柔得中終止、又推文王言外之意。
  彖曰。既濟(jì)亨、小者亨也。
  按、本義謂者下脫小字。小者亨、蓋爻有三陰得位而三陽下之、故曰小者亨也。然按彖辭、似以事之既濟(jì)則泰否相仍、所亨亦小。夫子彖傳又推言外之意、大旨亦並行不悖也。
  利貞、剛?cè)嵴划?dāng)也。
  以卦體言。六十四卦六爻皆應(yīng)而得位者、獨(dú)此而已。
  初吉、柔得中也。
  指六二也。
  終止則亂、其道窮也。
  文王初吉終亂之占。就理數(shù)自然言之、如泰極為否之類。夫子彖傳則又于言外而推之于人事也。蓋未濟(jì)則圖其濟(jì)、既濟(jì)宜保其濟(jì)。柔在二則吉、在上則亂。蓋柔順得中則善、處濟(jì)之初所以吉也。然天下治亂相乘、終極必變。終以優(yōu)柔自處則有止心、止而不挽救、亂之所由生也。然則當(dāng)既濟(jì)之時(shí)者、始則柔順文明、終必貴于剛健振作。庶幾知窮變通久之道、而具撥亂反正之才者乎。
  象曰。水在火上。既濟(jì)。君子以思患而豫之。
  思患、坎離象。豫防、離明象。按、大全項(xiàng)氏謂人之用莫大于火、而火常生患。善濟(jì)火者莫如水。常儲(chǔ)水以防火、則其患亡矣。此說似近而意未備。竊按、水在火上則水火有相濟(jì)之功、而其終也有相克之患。蓋水能滅火、火亦能干水。思其患而豫防、則相為用而不相為害。以此推之天下事、莫不皆然也。
  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
  初應(yīng)六四、坎有輪象。輪所以行、曳之則不行矣。初九當(dāng)濟(jì)之初、守正而不輕進(jìn)、有曳其輪之象。坎為狐。初在一卦之后、又有尾象。狐必揭其尾而后濟(jì)。濡尾則不掉、不速濟(jì)也。以剛在下、有濡其尾之象。徐進(jìn)而不躐等、無咎之道也。
  象曰。曳其輪、義無咎也。
  得慎始之義。
  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
  茀、車之蔽也。離為中女。二柔婦象。上應(yīng)九五、坎為輿。離又中虛。
  茀象。二五本正應(yīng)、以當(dāng)既濟(jì)之時(shí)。九五剛中之君反有中滿之勢(shì)、不能下賢以行其道。又坎為盜。故有婦喪其茀之象。言失其所以行也。卦歷六爻復(fù)于二、為七位。中正之道不可終廢。二歷七數(shù)、中正自在、與五必有合也。故有勿逐七日得之象。
  象曰。七日得、以中道也。
  不失其中、則濟(jì)世之具在我。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
  九三應(yīng)上坎體、坎居北、有鬼方之象。離為甲胄為戈兵、九三以剛居剛、有高宗伐鬼方之象。自四至上歷三爻、又離居三、有三年克之之象。
  必三年而后克、言其不輕濟(jì)也。然既克之后而用小人、則除一亂又生一亂矣、故戒以勿用。既濟(jì)之后、常存未濟(jì)之虞也。
  象曰。三年克之、憊也。
  師至三年、師老財(cái)匱矣。兵不可輕用也。
  六四。繻有衣袽。終日戒。
  繻作濡。衣袽、以塞舟之罅漏者。四坎體之下、有漏舟之象。當(dāng)既濟(jì)之時(shí)、以柔居柔、以豫而知戒者。故有衣袽已備、終日不忘戒懼之象。
  象曰。終日戒、有所疑也。
  亂生于治、疑禍患之將至也。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shí)受其福。
  五陽、東鄰之象。二陰、西鄰之象。離有牛象。五坎水能滅火、有殺牛象。禴、夏祭。離為夏、禴祭之象。九五居尊而時(shí)已過、不如六二之在下適當(dāng)其時(shí)、故有東鄰殺牛之大祭、反不如西鄰之禴祭受福之象。
  象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shí)也。實(shí)受其福、吉大來也。
  方來之吉猶未艾、二之所以勝五也。
  上六。濡其首。厲。
  既濟(jì)之極、坎險(xiǎn)之上。而以陰柔處之、故有狐涉水而濡其首之象、危厲可知。
  象曰。濡其首厲、何可久也。
  危亡不久。既濟(jì)全彖六爻、皆有警戒之詞。蓋天道否泰循環(huán)、固理勢(shì)之自然。亦圣人治不忘亂、安不忘危之深心也。
  未濟(jì)未濟(jì)、下坎上離?;鹪谒?、不相為用。又六爻皆不得位。故為未濟(jì)。
  未濟(jì)次既濟(jì)。按、序卦、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jì)終焉。既濟(jì)物之窮。
  窮無不變易者、變易不窮。未濟(jì)則未窮也。未窮則生生不絕矣。又后天八卦以坎離、居先天乾坤之位。蓋天以一生水、地以二生火。故坎得乾之中畫、離得坤之中畫。上經(jīng)首乾坤而終坎離、后天首咸恒而終既濟(jì)未濟(jì)。既濟(jì)水火之交、六爻皆當(dāng)、萬物之終也。未濟(jì)水火不交、六爻皆反、終則有始也。此未濟(jì)所以次既濟(jì)、而為全易之終也。全彖卦雖未濟(jì)、終有可亨之道。幾濟(jì)而猶未濟(jì)、故無所利。而彖傳又以剛?cè)嶂畱?yīng)以見其亨、蓋未濟(jì)固終濟(jì)也。六爻下三爻在坎險(xiǎn)之中、皆未濟(jì)之象。上三爻離明、則未濟(jì)者終濟(jì)矣。此全卦六爻之大畧也。
  未濟(jì)。亨。小狐汔濟(jì)。濡其尾。無攸利。
  未濟(jì)、事未成也。水火不相交、不相為用。卦之六爻皆失其位。故曰未濟(jì)。未濟(jì)有終濟(jì)之理、故亨。既濟(jì)已然之亨、又陽居陰下、故曰小。未濟(jì)方來之亨、又陽在陰上、故但曰亨。彖傳柔得中、則又就卦體而推之人事也??灿泻蟆?苍谙隆⑿『?。狐老者多疑、小者輕于濟(jì)。狐尾大、涉必揭其尾。汔、幾也。幾濟(jì)而濡其尾、則未能濟(jì)矣、何所利乎。蓋未濟(jì)雖終有可亨之道、使如小狐之濡尾、則亦無所利。戒占者之辭也。
  彖曰。未濟(jì)、亨、柔得中也。
  彖未濟(jì)之亨、就天運(yùn)之自然言之。夫子又專指六五一爻、言人事有致亨之道也。柔而得中、則既非柔弱無能、又不剛猛僨事。小心慎密、處置得宜。未濟(jì)者終濟(jì)、此其所以亨也。
  小狐汔濟(jì)、未出中也。濡其尾、無攸利。不續(xù)終也。雖不當(dāng)位、剛?cè)釕?yīng)也。
  未出中、指二也。九二在坎險(xiǎn)之中、未能出也。不續(xù)終、指初也。初在下為尾。二所以不能出險(xiǎn)、以初陰柔力微、故首濟(jì)而尾不濟(jì)、不能續(xù)其后也。雖不當(dāng)位而剛?cè)峤詰?yīng)、則彼此相輔、終成濟(jì)險(xiǎn)之功。此二語又覆解亨之義。蓋柔既得中、又與剛應(yīng)、故能亨也。二五固剛?cè)釕?yīng)、然全卦剛?cè)峤詰?yīng)、故于此覆言之。
  象曰?;鹪谒稀N礉?jì)。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辨物如火之明、居方如水之聚。又水火異物、故以之辨物、使物以羣分。水火各居其所、故以之居方、使方以類聚也。
  初六。濡其尾。吝。
  以陰居下、當(dāng)未濟(jì)之初、未能自進(jìn)、故有濡尾之象而至吝也。既濟(jì)濡尾無咎、此則吝者、既濟(jì)陽剛得正、離明之體。當(dāng)既濟(jì)之時(shí)、知緩急而不輕進(jìn)。故無咎。此則才柔不正、坎險(xiǎn)之下。又當(dāng)未濟(jì)之時(shí)、冒險(xiǎn)躁進(jìn)。則至于濡尾而不能濟(jì)矣。故吝。然彖言無攸利而此但言吝、則以卦之初、失尚未遠(yuǎn)也。
  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極也。
  程傳作不知之極、從之。坎之初不如離之初明知也。
  九二。曳其輪。貞吉。
  坎有輪象。九二上應(yīng)六五、有陽剛之才、可以濟(jì)矣。而居柔得中、自止而不進(jìn)、有曳其輪之象。九居二非正。而得為下之宜、正也、故曰貞吉。
  既濟(jì)初兩象、此分初二兩爻。初欲進(jìn)不能而吝、才柔故也。二可進(jìn)而不輕進(jìn)而吉、才剛與既濟(jì)初九同故也。
  象曰。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九居二非正、以中故得正也。
  六三。未濟(jì)征兇。利涉大川。
  陰柔不中正、居未濟(jì)之時(shí)、以征則兇。利涉大川。本義謂將出乎坎、有利涉之象。蓋行者可以水浮、而不可以陸走也。又曰、或疑利字上當(dāng)有不字。今從后說為優(yōu)。蓋二陽剛猶以守貞為吉、三陰柔非利涉可知矣。
  象曰。未濟(jì)征兇、位不當(dāng)也。
  未濟(jì)六爻皆不當(dāng)、獨(dú)于三言之者、陰柔居險(xiǎn)極也。
  九四。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
  九居四不正而有悔、勉而貞則吉而悔亡、戒之也。未濟(jì)之四即既濟(jì)之三。三以上為鬼方、四以初為鬼方??脖狈?、有鬼方象。離為甲胄戈兵、有伐之之象。既濟(jì)九三以剛居剛、故言高宗。此以剛居柔、則大國諸侯出征者也。四變互震、震懼也。臨事而懼、可以勝矣。在既濟(jì)言憊、此則受賞。蓋既濟(jì)之世利用靜、未濟(jì)之世利用動(dòng)。當(dāng)未濟(jì)之時(shí)、以剛居柔、上承六五、以克初陰。雖隔初三爻、有三年之久。而有剛健之才、有承有應(yīng)、故有代[“代”當(dāng)作“伐”、從文瀾本]伐鬼方而終受賞之象。
  象曰。貞吉悔亡志行也。
  已出其險(xiǎn)、則伐亂之志可行也。
  六五。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以六居五、非貞也。然文明之主、居中應(yīng)剛、虛心以求下之助、故得貞而吉。離體光明、虛以應(yīng)九二之實(shí)、故又有君子之光而有孚之象、其吉可知。
  象曰。君子之光、其暉吉也。
  日光曰暉。言如日光之盛也。六五乘承應(yīng)皆陽剛、君子相助為理、故曰其暉吉。
  上九。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上與三應(yīng)。三坎為酒食、又以征兇而安于未濟(jì)、有飲酒之象。上應(yīng)之、有孚于飲酒之象。然上在五之上、有首之象。時(shí)雖未濟(jì)、至五則濟(jì)矣。上九陽剛、可以有為。乃過于逸樂自縱、以信于三。有飲酒而濡其首、雖有孚而亦失之象。蓋時(shí)在需、則酒食而吉。若未濟(jì)之極即濟(jì)之初、安可昵其私人、飲酒濡首以厲階兆亂乎。本義大意亦同、但未及六三之應(yīng)耳。
  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jié)也。
  知節(jié)、則能隨時(shí)以取中矣。全彖當(dāng)未濟(jì)之時(shí)、終有可濟(jì)之理、故有亨道。但輕于濟(jì)、則無所利耳。六爻吉多兇少、較勝于既濟(jì)、然亦皆有戒辭。
  蓋既濟(jì)者固宜保于既濟(jì)之后、未濟(jì)者亦宜慎于方濟(jì)之初也。合全易而論之。
  天地之道、不外于陰陽。五行之用、莫先于水火。上篇首天地、陰陽之正也、故以水火之正終焉。下篇首夫婦、陰陽之交也、故以水火之交終焉。
  乾上坤下、離東坎西。此先天之易、天地日月之四象也。故居上經(jīng)之始終、以立造化之體。水火相逮、雷風(fēng)不相悖、山澤通氣。此后天之易、六子之用也。故居下經(jīng)之始終、以致造化之用。既濟(jì)之后猶有未濟(jì)者、示造化之用、終必有始也。
  周易淺述卷六欽定四庫全書周易淺述卷七翰林院編修陳夢(mèng)雷撰繫辭上傳上下經(jīng)卦爻之下、文王周公所作、謂之繫辭。此傳則孔子之言、以發(fā)明繫辭中之大意也。以其統(tǒng)論全經(jīng)之大體凡例、故不與彖傳象傳同附于經(jīng)、而自分上下云。
  第一章首節(jié)、以造化之實(shí)、明作易之原。是故以下至坤以簡能、言易理之見于造化者。易則易知以下、則言人之當(dāng)體易也。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dòng)靜有常、剛?cè)釘嘁印?br />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天地者、陰陽形氣之實(shí)體。乾坤者、易中純陰純陽之卦名也。天尊地卑、陰陽固有自然尊卑之象。在易、則即太極之生兩儀四象見之。太極動(dòng)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已居先矣。至陽儀之上生一陽一陰、以陽為先。而陰儀之上生一陽一陰、亦以陽儀居先。以至六畫、莫不先陽后陰。故首乾終坤、尊陽卑陰。非圣人之私意、乃畫卦[文瀾本“畫卦”作“卦畫”]自然之象、實(shí)造化自然之位也。卑高者、天地萬物上下之位。貴賤者、易中卦爻上下之位也。不言高卑而言卑高者。高以下為基、人先見卑而后見高。
  畫卦亦自下而始。卦之六位、上貴下賤。如五為君、二為臣之類是也。動(dòng)者陽之常、靜者陰之常。剛?cè)嵴摺⒁字胸载酬庩栔Q。斷者、自然分判、不俟人力也。天圓而動(dòng)、地方而靜。男外而動(dòng)、女內(nèi)而靜。雄嗚而動(dòng)、雌伏而靜。皆有常者。以卦爻言之。初三五為剛、二四六為柔。以卦畫言之。
  奇為剛、偶為柔。天地之動(dòng)靜有常、卦畫爻位陽動(dòng)陰靜、陽剛陰柔、剛?cè)岜咀耘腥灰病7?、事情所向。以類聚、善與善聚、惡與惡聚也。善有善之羣、惡有惡之羣。各有羣、則善惡不得不分。此天下事物之情、而易之吉兇即從此生。善以致吉、惡以召兇也。象者、形之精華發(fā)于上者、日月星辰之屬。形者、象之體質(zhì)留于下者、山川動(dòng)植之屬。變化者、卦爻陰變?yōu)殛枴㈥栕優(yōu)殛幰?。有形象者、皆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易之變化非因形象而后有、即形象而易中之變化可見也。此?jié)即造化之所有、以明易之原。
  然非因有天地而始定乾坤、非因卑高始定爻之貴賤。蓋卦爻未起之先、觀天尊地卑而易之乾坤已定、觀卑高之陳而易中卦爻之貴賤已位。余皆仿此、所謂畫前之易也。
  是故剛?cè)嵯嗄?、八卦相盪。
  自此至坤以簡能、皆言易理之見于造化者。此節(jié)言易卦之變化也。畫卦之初、以一剛一柔與第二畫之剛?cè)嵯嗄Χ鵀樗南?、又以二剛二柔與第三畫之剛?cè)嵯嗄Χ砂素?。八卦已成、又各以八悔卦盪于八貞卦之上。而一卦為八卦、八卦為六十四卦也。摩盪、即上文所謂變化。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fēng)雨、日月運(yùn)行、一寒一暑。
  六十四卦之中有雷霆風(fēng)雨日月寒暑。此變化之成象者、易中有之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男女、兼人物而言。動(dòng)物有牝牡雌雄。即植物如竹亦有雌雄、麻亦有牝牡。六十四卦之中、自有男女。此變化之成形者、易中文[“文”當(dāng)作“又”、從文瀾本]有之也。此兩節(jié)又明易之見于造化者。大抵易之未畫、卦爻之變化在天地中。易之既畫、天地萬物之變化又在卦爻中。在天地者、未畫之易。在易者、已畫之天地也。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此承上文男女而言。成男雖屬乾道、而男女所受之氯皆乾以始之。成女雖屬坤道、而男女所生之形皆坤以成之。知、知此也。作、能此也。大始、無所不始也。大始未有形、故曰知。成物、則流形而有為、故曰作。
  大抵物不離乎陰陽。陽先陰后、陽施陰受。陽之輕清未形、而陰之重濁有質(zhì)也。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乾健而動(dòng)、即其所知、便能始物而無所離、故以為易而知大始。坤順而靜、凡其所能、皆從乎陽而不自作、故以為簡而能成物。以草木之生觀之。天之陽氣一到、萌芽盡發(fā)、何其易也。坤不必別有作為、承受而長養(yǎng)之、即其能也、何其簡也。此承上文而言易中乾坤之德如此、下文乃言人當(dāng)體乾坤之德也。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jiǎng)t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删脛t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
  此節(jié)言人當(dāng)法乾坤之道、乃可以為賢也。易簡之易、以簡易言。易知之易、以難易言。天地間凡物皆有乾坤、而人心尤自具一乾坤。人之所為、如乾之易、則其心明白而人易知。如坤之簡、則其事要約而人易從。易知、則非深險(xiǎn)而不可測(cè)、與之同心者多、故有親。易從、則事無艱阻、與之協(xié)力者眾、故有功。有親自然可以長久。有功自然可以廣大。德以所存主、言得于已者。業(yè)以所發(fā)見、言成于事者??删谜?、日新而不已、賢人之德也。可大者、富有而無疆、賢人之業(yè)也。不言圣而言賢、蓋圣人者、自然之事。言賢人以見乾坤之德業(yè)、人皆可勉而至也。且可久可大、僅曰可而已、非其至也。至成位乎中、則圣矣。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成位、成人之位。其中、謂天地之中。至此、則體道之極功、圣人之能事、可以與天地參矣。此章首言天地有自然之易、中言易中有自然之天地、末言天地與易不外乎自然之理。理至易則至簡。人能易簡、則人心有易、人心有天地矣。
  右第一章第二章自章首至三極之道也、言圣人作易之事。以下言君子學(xué)易之功。
  圣人設(shè)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
  圣人既作、觀卦爻之象而繫之以辭、非得已也??趾笕酥蛔阋约按?、而明示吉兇也。
  剛?cè)嵯嗤贫兓?br />  吉兇以辭而明、辭因象而出。卦爻陰陽迭相推盪、而陰或變陽、陽或變陰。此圣人所以觀象而繫辭、眾人所以因蓍而求卦者也。
  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诹哒?、憂虞之象也。
  圣人觀卦爻之中有得失、因繫之以吉兇。有憂虞、則繫之以悔吝。得則吉、失則兇。憂則悔、虞則吝。吉兇相對(duì)、而悔者自兇而趨吉、吝自吉而趨兇。蓋憂在心、虞在物。在心方有端而無患、為悔而已。心每有之而不忘、積之所以成吉。在物則有形可虞、非悔可及可成[文瀾本“可成”作“故成”]吝。吝者、口以為是、文過不改、積之以成兇矣。此節(jié)明上文繫辭焉而明吉兇之義。
  變化者、進(jìn)退之象也。剛?cè)嵴?、晝夜之象也。六爻之?dòng)、三極之道也。
  變化剛?cè)?、以卦畫言。進(jìn)退晝夜、以造化言。進(jìn)者息而盈、退者消而虛。陰進(jìn)則陽退、陽進(jìn)則陰退。剛方變?nèi)?、柔方變剛。剛?cè)嵛闯蔀樽兓?、即造化或進(jìn)或退之象也。剛屬陽、明晝之象。柔屬陰、暗夜之象。變化已成而為剛?cè)?、即造化晝?yōu)殛?、夜為陰之象也。極、至也。不極則不動(dòng)。三極即三才六爻之位。初二為地、三四為人、五上為天、三才之位。陽極則動(dòng)為陰、陰極則動(dòng)為陽。六爻所以變動(dòng)、三才極至之道也。此節(jié)明上文剛?cè)嵯嗤贫兓x。然則剛?cè)嵯嗤贫兓⒍兓畼O復(fù)為剛?cè)?、以流行于一卦六爻之間。占者遂各因所值以斷吉兇也。自此以上皆言圣人之作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居、就身之所處而言。安者、隨分而安也。序、以卦言、如剝復(fù)否泰是也。以爻言、如潛見飛躍是也。能循其序、則居之安矣。玩者觀之祥、樂有契于心也。玩味知其理之無窮、則可樂、愈可玩矣。居而安、君子之安分也。樂而玩、君子之窮理也。安分則窮理愈精、窮理則安分愈固。此及下節(jié)皆言君子學(xué)易之功也。
  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dòng)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居字與上文微分。以靜對(duì)動(dòng)、就平居學(xué)易言之也。動(dòng)則揲蓍求卦、就臨事用易言之也。未卜筮時(shí)、易但有象與辭。方卜筮時(shí)、易乃有變與占。
  八卦六爻皆有象辭、則各因象而指其吉兇。此就全經(jīng)言之、在理而未形于事者也。變則揲筮得老陰老陽之變、占則所值卦爻之吉兇。此就揲筮所得卦爻言之、以吾所問之事合所得之辭而斷之者也。言君子平居學(xué)易、既觀象矣、又玩辭以考其所處之當(dāng)否。動(dòng)而諏筮、既觀變矣、又玩占以考其所值之吉兇。吉?jiǎng)t行、兇則止。動(dòng)靜之間無非易、即無非天。靜與天俱、動(dòng)與天游。冥冥之中若或助之、故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人在天地之中、吉兇悔吝無一息之停。然吉一而已、兇悔吝有三焉。故上文示人以吉兇悔吝、以見圣人作易之事。此獨(dú)言吉而無兇悔吝、則君子學(xué)易之功也。
  右第二章第三章釋卦爻辭之通例、而后教人體卦爻辭之功。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彖、文王所作卦辭。象、指全體而言。爻、周公所作爻辭。變、指一節(jié)而言。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诹哒?、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bǔ)過也。
  盡善為得、不盡善為失。小不善為疵、不明于善而悞為不善為過。覺其不善而欲改為悔、覺其不善而未能改或不肯改為吝?;谖醇q有小疵、吝未兇而已有小疵。善補(bǔ)過、嘉其能改也。有過當(dāng)有咎、能補(bǔ)則無。圣人不貴無過而貴改過、望人自新之意切矣。此皆卦爻辭之通例也。彖爻中吉兇悔吝無咎之辭皆備。吉兇者、卦爻中之得失。悔吝者、言卦爻中之小疵。
  無咎者、善卦爻中之能補(bǔ)過。此釋彖爻之名義。又釋吉兇悔吝無咎之名義也。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兇者存乎辭。
  上文已釋卦爻吉兇悔吝之名義、此則教人體卦爻吉兇悔吝無咎之功也。六爻之位、二四則四貴而二賤、五三則五貴而三賤、初上則上貴而初賤。上雖無位、然在所貴。以君言、為天子父、天子師。以世人言、物外清高不與事者。所以貴也。小陰大陽。小大不可齊、猶辨別而定之也。如泰大否小之類。陰陽雖有小大、必假卦象而后顯也。此承上節(jié)而言。爻固言其變矣。若列貴賤、則存乎所變之位、貴賤不可淆也。彖固言其象矣。
  若齊小大、則存乎所象之卦、小大不可亂也。吉兇言乎失得矣。若辨吉兇、則存平其辭、吉?jiǎng)t趨、兇則宜避之也。
  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
  介謂辨別之端、美惡已動(dòng)而未形之時(shí)也?;诹呶粗劣诩獌?。乃初萌動(dòng)、可以向吉兇之微處。介又悔吝之微處。于此憂之、不至于悔吝矣。震、動(dòng)也。不曰動(dòng)而曰震、有所震動(dòng)以求其無咎者。在乎深有所愧悔、以堅(jiān)其補(bǔ)過之心、則不至于有咎矣。此亦承上而言?;诹吖萄杂谄湫〈靡?。然當(dāng)謹(jǐn)于其微、不可以小疵而自恕也。無咎固善其能補(bǔ)過矣。然欲動(dòng)其補(bǔ)過之心、必自悔中來也。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xiǎn)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大卦辭易、謙復(fù)之類。小卦辭險(xiǎn)、睽剝之類。所之、所向也。各字、兼吉兇悔吝無咎五者。讀謙復(fù)之辭如行坦途、如逢春陽。氣象和樂、其辭平易、示人以所之之得且吉也。讀睽剝之辭如涉風(fēng)濤、如履雪霜。氣象凜慄、其辭艱險(xiǎn)、示人以所之之失且兇也。本兇而悔所之則吉、本吉而吝所之則兇。無咎本有過而能補(bǔ)過、則所之之于得不之于失、之于吉不之于兇矣。合前二章論之。第一章論伏羲畫卦、望賢人之體易。第二章論文王周公所係辭、望君子之用易。此則專論彖爻辭之例、示眾人之用易也。
  右第三章第四章言易道之大、圣人用之而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易與天地準(zhǔn)、作易圣人亦與天地準(zhǔn)也。
  易與天地準(zhǔn)、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此節(jié)言易道之大也。易、指易之書而言。易書卦爻具有天地之道、與之齊準(zhǔn)、故于天地之道能彌也。彌者、彌縫。合萬為一、使渾然而無欠。
  又能綸之。綸者、絲綸。一中有萬、使?fàn)N然而有條。彌而不綸則空疎無物、綸而不彌則判然不屬。彌如大德之敦化、綸如小德之川流也。
  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逰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此窮理之事也。以者、圣人以易之書也。易者、陰陽而已。幽明死生鬼神、皆陰陽之變、天地之道也。天文地理、本義謂天文有晝夜上下、地理有南北高深。大全謂晝明夜幽、上明下幽、觀此見天文幽明之所以然。
  南明北幽、高明深幽、察此見地理幽明之所以然。此亦不過粗舉大凡、亦不盡此也。天文顯而在上、觀之可見。地理隱而下、必察其詳。又天文遠(yuǎn)而成象、難于細(xì)察。地理近而有形、又非觀之所可盡也。就天文地理分言之、似天文明而地理幽。而天文地理中又各有幽明、如日月雷風(fēng)見于象者為明、其藏而不見處即為幽。山澤水火之隱藏未見者為幽、其有形可見即為明。以易之陰陽、知天文地理之有幽明。以易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知天文地理中之幽中有明明中有幽。陽極陰生則漸幽、陰極陽生則漸明。終古天地皆如此。知其所以然之理、所謂知幽明之故也。原者、推之于前。
  反者、要之于后。天地之化、雖生生不窮。然有聚必有散、有生必有死。
  以易中陰陽二氯之聚、推其所以始、則可以知生之說。說謂言其理也。耳目之聰明為精、口鼻之噓吸為氣。人之生也。精與氣合而有物、故為神。
  精滅則魄墮于地、氣絕則魂逰于天。人之死也?;昱c魄離而為變、故為鬼。
  蓋在生謂之精氣、在死謂之魂魄。離合聚散、屈伸往來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然要不出于易之陰陽可知也。蓋精也魄也、皆陰之屬也。氣也魂也、皆陽之屬也。精氣為物、陰陽二氣聚而為神也。而神又陽之屬、則精氣者陽中之陰陽也、游魂為變、陰陽二氣散而為鬼。而鬼又陰之屬、則魂魄者陰中之陰陽也。人生謂之氣、死謂之魂。乃夢(mèng)中不謂之氣而謂之魂者、蓋當(dāng)其睡夢(mèng)、生而有死之形。氣雖未絕而精不用事、故魂與魄離而有夢(mèng)、此又陽中之陰也。人生謂之神、死謂之鬼。乃正人君子死不謂之鬼又謂之神者、蓋浩然之氣死而全生之理。精雖已滅而氣猶不散、故魂能舉魄而為神。
  此又陰中之陽也。正人君子之死、游魂之變而為神。伯有為厲之屬、游魂之變而為鬼。鬼者、歸也。亦漸歸于澌滅而已。神者、伸也。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正氣常伸。此又圣人之所以貴陽賤陰、扶陽抑陰之意乎。而要其聚散以近、則陰陽之變化而不可窮詰。而其自無之有、自有之無則無極。太極而生陰陽、陰陽仍歸于無極、此鬼神之情狀可以易知之者也。大全楊氏曰、禍盈福謙、鬼神之情。如在其上、如在左右、鬼神之狀。于義亦通、但未盡其所以然之故耳。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jì)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
  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上文言易與天地準(zhǔn)、故可即易以窮天下之理。此言圣人之道似天地。
  而所以似天地者、用易道以盡其性而已。天地之功大矣。準(zhǔn)之者易、似之者圣人。易本無體故言準(zhǔn)。如平準(zhǔn)之準(zhǔn)、均一無間。圣涉有為故言似。如形似之似、順適乎自然。天地圣人本無二道、列之為三、則相似而已。唯相似、故先天后天而不違也。此句統(tǒng)言之。以下不過不憂能愛皆不違之事。
  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萬物者、知同乎天也。道濟(jì)天下者、仁同乎地也。后以知仁分天地、以動(dòng)靜言之、此以清濁言之。知之所及猶虛、故以屬天。道之所濟(jì)則實(shí)、故以屬地。不過與下文不同。不過言天下莫能過、即不違也。旁行而不流。本義謂旁行者行權(quán)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
  大全朱子又云、細(xì)分之有知仁、其實(shí)皆知之事。對(duì)下安土敦乎仁一句。蓋朱子因兩故字而改之也、今從之。知之旁行而流、則不能樂天知命而不憂。
  故此句詳言之。天以理言、仁義忠信是也。命以氣言、吉兇禍福是也。雖有旁行行權(quán)之知、而不流于邪曲之為。蓋所樂者天理之正、無一念之雜。
  又知天命之有定、不以利害禍福殀壽貳其心、所以能不憂也。如是而其知益深、似乎天矣。安土、隨處而安也。所處不安、則何暇及于人。隨處皆安、無不息之不仁。私欲盡凈、天理充滿。愈加敦厚、不忘其濟(jì)物之心。
  所以能愛也。如是則其仁益篤、似乎地矣。此圣人體易以盡性之事、而上下與天地同流者也。又按、來注知仁不分。不過不憂能愛皆指天地言。天地至大無外、不過者也。圣人知周萬物道濟(jì)天下、故同其不過。天地鼓萬物、不與圣人同憂者也。圣人樂天知命、故同其不憂。天地以生物為心、能愛者也。圣人安土敦仁、同其能愛。此說更渾。
  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此圣人體易而至于命之事。如鑄金之有模范。圍匡郭也。天地之化無窮、圣人范圍之、不使過于中道。以天道言。如一歲分四時(shí)、生長收藏。
  以人身言、如欲動(dòng)情勝、為之禮義檢制皆是也。曲成不遺、又隨萬物之分量形質(zhì)、使大小方圓各有成就也。范圍、即大德之敦化、上文之所謂彌。
  曲成、即小德之川流、上文之所謂綸也。幽明死生鬼神、即一晝一夜之理通達(dá)之也。知有晝即有夜之理、則古今一晝夜也。幽明死生鬼神、無不可知矣。以此見至神之妙無有方所、易之變化無有形體也。使范圍有過、曲成有遺、通晝不通夜、通夜不通晝、則神有方易有體矣。蓋天地之化、陰陽之氣。萬物、陰陽之形。晝夜、陰陽之理。此三者不外乎陰陽者也。神、則陰陽不測(cè)。在陰忽而在陽、在陽忽而在陰、本無方所可定。易、則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亦無體質(zhì)可定。圣人盡乎易、即合乎神、所以能范圍曲成而通知之也。上文言圣人之知不過、此則能使天地之化不過。上言知周乎萬物、此則曲成之而不遺。上言仰觀俯察原始要終而知幽明死生鬼神、此則通乎晝夜之道而知。蓋窮理盡性之極、至于命之事。圣人即易也、即神也、即天地也[文瀾本“即天地也”作“則亦天地”]而已矣。按、來注不言窮理盡性至命。但謂易與天地準(zhǔn)、圣人亦與天地準(zhǔn)。此節(jié)承上文。易能彌天地之道、圣人范圍不過亦能彌之。易能綸天地之道。圣人曲成不遺亦能綸之。易所具不過幽明死生鬼神之理、圣人通乎晝夜亦有以知之。其說雖與注小異而意更渾、可參。
  右第四章第五章言道不外乎陰陽。繼之者善以下二節(jié)、言其在人者。顯仁藏用二節(jié)、言其在造化者。自生生之謂易以下、言其在易書者。而總以陰陽不測(cè)結(jié)之。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迭運(yùn)者、氣也。所以陰陽之理、則道也。按、來注、理乘氣機(jī)以出入。一陰一陽、氣之散殊、即太極之理各足而富有者也。氣之迭運(yùn)、即太極之理流行而日新者也。故謂之道。此解亦精。中庸率性之謂道、就道之在人者言。此則就道之在天者言。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繼善、就斯道之發(fā)育賦予者言之。以其天命之本體、不雜于形氣之私。
  所謂元者善之長、故曰善也。成性、就人物所稟受而言之。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物、物各得一太極。無妄之理不相假借、故曰性也。繼善、陽之事。
  成性、陰之事也。蓋道即所謂太極。繼善則動(dòng)而生陽、成性則靜而生陰也。
  此節(jié)就天人賦受之界言之也。孟子之言性善、蓋出于此。夫子之言性相近也、蓋自成性之后兼于氣質(zhì)者言之。孟子之言性善、則自成之先、純乎繼善者而言之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曰善曰性具于人身、渾然一理不可名狀。唯仁者發(fā)見于惻隱、則謂之仁。知者發(fā)見于是非、則謂之知。而后所謂善與性方有名狀。百姓同此善性。而氣稟所拘、物欲所蔽、故知之者鮮。上章言圣人之知仁、合而為一者也。此言仁者知者、分而為二者也。自天命之流行于人物者言之。則繼善為陽、成性為陰。此就所成之德言之。則仁屬陽、知屬陰。上章以知屬天、仁屬地。此則仁屬陽、知屬陰者、彼以清濁言、此以動(dòng)靜言也。夫子言仁靜知?jiǎng)印⒍擞忠詣?dòng)屬仁、靜屬知者。論語就成德之后言、此從其稟性所近言。仁者得陽之發(fā)生流動(dòng)、以為仁而德成。能安于理、則見其靜。
  知者得陰之凝定不易、以為知而德成。周通于理、則見其動(dòng)。此又陰中之陽、陽中之陰、不可拘也。仁知各得道之一隅、隨其所見而目為全體。百姓則日用之間習(xí)而不察。此君子之道所以鮮也。君子之道、即一陰一陽之道。係之君子者、君子有體道之功也。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yè)至矣哉。
  顯、自內(nèi)而外也。運(yùn)動(dòng)之跡、生育之功。顯諸仁也、德之發(fā)也。藏、自外而內(nèi)也。神妙無方、變化無跡。藏諸用也、業(yè)之本也。圣人之與天地可同者、顯仁藏用之德業(yè)也。不可同者、天地?zé)o心、圣人有心也。圣人仁萬物而獨(dú)任其憂、天地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其憂。蓋天地?zé)o心而成化、圣人有心而無為也。
  富有之謂大業(yè)、日新之謂盛德。
  富有者、大而無外。天高地下、萬物散殊是也。日新者、久而無窮。
  陰陽升降、變化不窮是也。此雖言天地、然圣人亦然。生物無窮、天地之大業(yè)。功及萬世、圣人之大業(yè)也。運(yùn)行不息、天地之盛德。終始日新、圣人之盛德也。繼善成性二節(jié)、言陰陽之道在天人賦受之界者。顯仁藏用二節(jié)、言陰陽之道在天地造化者。
  生生之謂易。
  陰生陽、陽生陰、其變無窮。易之理如是、故其書亦如是。此以下就陰陽之在易書者言之。
  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
  象者、法之未定。法者、象之已形。乾主氣、故曰成象。坤主形、故曰效法。乾本陽而名為乾、以其健而成象也。坤本陰而名為坤、以其順而效法也。此一陽一陰之道在卦者也。
  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
  數(shù)、蓍數(shù)也。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cái)?shù)三十。極天地之?dāng)?shù)而吉兇可以前知、此之謂占。通變、即所占之卦變而通之。事、行事。通其變而行之也。極數(shù)知來、所以通事之變。曰占、則事之未定者、屬乎陽。曰事、則占之已決者、又屬乎陰也。按、來注云極數(shù)者、方卜筮之時(shí)、究極其陰陽七八九六之?dāng)?shù)。觀其所值何卦、所值何爻、以斷天下之疑、故曰占。通變、既卜筮之后、詳通其陰陽老少之變。吉?jiǎng)t趨之、兇則避之、以定天下之業(yè)、故曰事。此一陰一陽之道在卜筮者也。
  陰陽不測(cè)之謂神。
  此句總結(jié)上文。三百八十四爻陰中陽在、陽中陰在、故不測(cè)也。上章言易無體、此言生生生之謂易。唯其生生、所以無體也。上章言神無方、此言不測(cè)之謂神。唯其不測(cè)、所以無方也。言易、繼以乾坤。乾坤毀則無以見易也。言神、先以占事、占事則神所托而顯者也。此章大抵以道不外乎陰陽、而陰陽終不可測(cè)。以其在人者言之、則繼善、成性、仁者、知者皆陰陽之所為也。就其中而分之、則繼善陽、成性陰、仁陽、知陰。而究之繼成之妙、陰陽之在人者不可測(cè)也。以其在天地者言之、則盛德大業(yè)皆陰陽之所為也。就其中而分之、則顯仁陽、藏用陰。而要之盛德大業(yè)之妙、陰陽之在天地者不可測(cè)也。以其在易者之、為乾、為坤、為占、為事、皆陰陽之所為也。就其中而分之、則乾陽、坤陰、占陽、事陰。而究之生生之妙、陰陽之在易者不可測(cè)也。不可測(cè)者、神也。以其理之當(dāng)然而言、謂之道。以其道之不測(cè)而言、謂之神。非道外有神也。圣人假易書以明道、假卜筮以顯其神。使人體易、即以法乎天地。易也、天地也、圣人也一而已矣。
  右第五章第六章贊易之廣大而原于乾坤之二卦也。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yuǎn)則不禦、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上章言易與天地準(zhǔn)、贊易之書。此言廣大、贊易之理也。廣、言其中之所含。大、言其外之所包。下三句皆言廣大不禦。言其無遠(yuǎn)不到、莫之能止。即所謂天下莫能載也。靜而正、言未動(dòng)之先、即物而理存、無安排布置之?dāng)_。即所謂天下莫能破也。盈天地之間惟萬物、而易之理無不備、其廣大如此。
  夫乾、其靜也專、其動(dòng)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dòng)也闢、是以廣生焉。
  乾坤各有動(dòng)靜。靜體而動(dòng)用、靜別而動(dòng)交也。直專翕闢、其德性功用如是、以卦畫觀之亦然。乾性健、其畫奇。不變則其靜專一不他、變則其動(dòng)直遂不撓。以其一而實(shí)、故以質(zhì)言曰大、言無所不包也。坤性順、其畫偶。不變故其靜翕受無遺、變則其動(dòng)開闢無壅。以其二而虛、故以量言曰廣、言無所不容也。蓋天雖包于地之外、而其氣常行于地之中。易不過寫乾坤之理、乾坤之德性如是。易之所以廣大者以此。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shí)。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配、相似之意。廣大配天地、承上文言之、非配合也。易之廣大得于乾坤、則其廣大亦如天地矣。變通者、陽變而通乎陰、陰變而通乎陽。老陽老陰變化往來、配四時(shí)之流行不息也。義者、名義也。卦爻中剛者稱陽、柔者爾陰、故曰義。陰陽對(duì)待、配乎日月也。易簡即順健。至德即仁義禮智。天所賦于人之理、而人得之者也。仁禮屬健、義智屬順。是易所言易簡之善、與圣人之至德相似也。天地之間、至大者天地、至變者四時(shí)、至精者日月、至善者至德。易之書具此四者、豈不謂之備乎。
  右第六章第七章贊易道之至、圣人所以崇德廣業(yè)而參天地也。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廣業(yè)也。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
  德業(yè)以圣人為至。而圣人之德所以崇、業(yè)所以廣者。易也。德由于知、知識(shí)貴其高明。圣人以易窮理、則知之崇如天而德崇矣。業(yè)由于禮、踐履貴其著實(shí)。圣人以易踐履、則禮之卑如地而業(yè)廣矣。所見高于上、所行實(shí)于下。則道義從此生生不窮、猶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承上天地言之。言圣人非勉強(qiáng)效法乎天地也。蓋天地設(shè)位而易行、所以成性之存而道義出也。易不外陰陽。陰陽升降、所謂易行乎其中也。成性與成之者性稍異。彼乃成就之意、此則已成之性。渾然天成、非有所造作也。性同、唯圣人能存之。存存者、存而又存。知崇禮卑、則成性存存矣。在造化謂之易、易在人謂之道義。性者所得于天、道義世所共由。能知崇禮卑、則成性存而不失、道義從此而出。道義之得于心為德、見于事為業(yè)。自然日新月盛、不期崇而自崇、不期廣而自廣矣。圣人作易、固教人存性、以由道義之門。而德之崇、業(yè)之廣皆以此。此易之所以至也。
  右第七章第八章言卦爻之用。自中孚初爻以下、夫子擬議其辭。示人以學(xué)易之變化、以為三百八十四爻之例也。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賾、繁多也。擬諸形容、如乾為圜、坤為大輿之類。象其物宜、如乾稱龍、坤稱牝馬之類。象、卦爻中之象也。
  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dòng)、而觀其會(huì)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會(huì)、以物之所聚言通、以事之所宜言。觀其會(huì)不觀其通、或窒塞而不可行。觀其通而不觀其會(huì)、則不知其中之條件曲折。典禮、猶常禮常法。
  堯舜揖讓、湯武征誅是也。全卦中自有會(huì)通、一爻中又各有一爻之會(huì)通。
  繫辭以明其吉兇、使人皆由于典禮也。
  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dòng)而不可亂也。
  繁多者使人易厭。然皆理中所有、則不可惡也。動(dòng)則紛紛致亂。然其中各自有理、則不可亂矣。
  擬之而后言、議之而后動(dòng)。擬議以成其變化。
  圣人之于象、擬之而后成。學(xué)易者亦擬其所立之象以出言、則言之淺深詳略、必各當(dāng)其理。圣人之于爻、必觀其會(huì)通、以行典禮。學(xué)易者亦必議其所合之爻以制動(dòng)、則動(dòng)之行止久速、必各當(dāng)于時(shí)。易之變化無窮、學(xué)易者能擬議之如此、而易之變化成于吾身矣。故下文皆言擬議以成變化之事。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yīng)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fā)乎邇見乎遠(yuǎn)。言行、君子之樞機(jī)。樞機(jī)之發(fā)、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dòng)天地也、可不慎乎。
  釋中孚九二爻義。爻言感通之理、夫子專以言行論之。蓋誠信感通莫大于言行也。居室、在陰之象。出言、鶴鳴之象、千里應(yīng)之、子和之象。
  出身加民、發(fā)邇見遠(yuǎn)、好爵爾靡之象。樞動(dòng)而戶之開有大小、機(jī)動(dòng)而弩之發(fā)有中否。猶言行之出有榮辱。應(yīng)在人而感之在我、故曰榮辱之主也。言行和則致祥、乘則致異。所謂動(dòng)天地也。學(xué)易必?cái)M議至此。乃不為爻象所拘也。
  同人先號(hào)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虺龌蛱?、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釋同人九五爻義。爻言君子之道始雖岐而終實(shí)無間??鬃俞屩?。言始異而終同者、由于跡異而心同也。斷金、物莫能間。如蘭、其言有味也。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子曰。茍錯(cuò)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shù)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釋大過初六爻義。置物者不過求其安、錯(cuò)諸地可以安矣。又承之以茅、則益有所藉、又安有傾覆之咎。茅為物至薄、用之以得無咎。則其用重矣、此慎之至也。天下事過則有失、唯過慎則無咎。
  勞謙君子有終吉。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釋謙九三爻義。德言盛、禮言恭、言德欲其盛、禮欲其恭也。人之謙與傲、視其德之厚與薄。德厚者無盈色、德薄者無卑詞。如鐘磬焉。愈厚者聲愈緣、薄則反是。故有勞有功而不伐不德、唯至厚者能之。德盛禮恭、本君子修身之事、非有心以保錄位。然天下莫與爭勞爭功、自永保斯位矣。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dòng)而有悔也。
  釋乾上九、已入文言。
  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釋節(jié)初九爻義。爻義就出處言、夫子推及言語之節(jié)。蓋兌有口舌象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fù)且乘、致寇至。負(fù)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fù)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釋解六三爻義。按、上慢下暴、大全作慢其上而暴其下、恐未的。竊意小人而乘君子句以德言、上下以位言。小人在上、驕慢不戒。小人在下、暴竊非據(jù)。皆盜所伐也。作易者不歸罪于盜而咎招盜之人、所以為知盜也。
  自中孚二爻至此、皆夫子擬議、示人以變化者。蓋爻義非辭不明。而天下事之變化、非辭可盡。故即諸爻以示三百八十四爻之例、蓋學(xué)者當(dāng)觸類以及其余也。
  右第八章第九章論天地大衍之?dāng)?shù)、揲筮求卦之法。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此言天地之?dāng)?shù)陽奇陰偶、即所謂河圖也。人知河圖之?dāng)?shù)、不知天地之?dāng)?shù)、故孔子分屬之。其位一六居下為水。二七居上為火。三八居左為木。
  四九居右為金。五十居中為土。五行本五而有十、五行中又各有陰陽。如木有甲乙、火有丙丁、土有戊已、金有庚辛、水有壬癸故十也。數(shù)十而卦八者。十、五行之?dāng)?shù)。卦但取陰陽之象也。即一二三四得卦畫老少陰陽之象、即六七八九得揲筮老少陰陽之象。即中五為衍母、次十為衍子。而得揲筮求卦之原。至于因圖而畫卦、與先后天配合河圖之位、于河洛圖說詳之。此節(jié)所舉天地自然之?dāng)?shù)、以見大衍用五十之由耳。
  天數(shù)五、地?cái)?shù)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shù)二十有五、地?cái)?shù)三十。凡天地之?dāng)?shù)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天數(shù)五者、一三五七九皆奇也。地?cái)?shù)五者、二四六八十皆偶也。相得、本義謂一與二、三與四、五與六、七與八、九與十、各以奇偶為類而自相得。有合、謂一與六、二與七、三與八、四與九、五與十皆兩相合。今就五位二字思之、此句頗有疑。竊意五位者、五行之位也。五行之位、北水、南火、東木、西金而中土。一與六皆水而居北。二與七皆火而居南。木金土亦然。水得水之位、火得火之位。所謂五位相得也。若一與二、三與四彼此相對(duì)、非五位之相得者矣。所謂有合者、固以一六、二七為合。而各字所包者廣。竊意皆與五數(shù)又有合也。蓋一二三四五者、生數(shù)也。六七八九十者、成數(shù)也。然行止五、大衍之?dāng)?shù)亦取五。一與五合而得六。二與五合而七。以至八、九、十皆然。又十干之中、甲與己合、乙與庚合、丙與辛合、丁與壬合、戊與癸合皆隔五位、所謂各有合也。二十有五、五奇之積、然亦五其五也。三十、五偶之積、然亦六其五也。河圖畫卦意義所取非一、此節(jié)敘大衍之?dāng)?shù)。所以獨(dú)取五十之原、故獨(dú)于此詳之耳。變化本義謂。一變生水而六化成之、二化生火而七成之、三變生木而八化成之、四化生金而九變成之、五變生土而十化成之。此處亦覺未合。蓋五行之生成在變化之前。此所謂變化、疑在五行生成之后。又以變字化字分屬、亦未得其解。竊意水體陽而用陰而質(zhì)最清、故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痼w陰而用陽而質(zhì)次清、故地以二生火、天以七成之。木為少陽而質(zhì)漸濁、故天以三生木、地以八成之。金為太陰而質(zhì)更濁、故地以四生金而天以九成之。土中宮而質(zhì)最濁、故天以五生土而地以十成之。五行各位其方、而四方即為四象。蓋自有天地而即有之、此五行之生成在未有變化之先也。及五行既具。二氣運(yùn)行、錯(cuò)綜不一。所謂四象變化而庶類繁。圣人畫卦則由此而定先后天之位。而揲筮以求陰陽之?dāng)?shù)不外此。自一至十之?dāng)?shù)千變?nèi)f化皆從此出、故此所謂變化宜在五行生成之后。不必復(fù)以五行之生成分配變化也。鬼神、本義謂凡奇偶生成之屈伸往來者。蓋鬼神流行之妙、要不外于陰陽而已。此節(jié)未詳言本河圖以畫卦之原、不過言天地之?dāng)?shù)之原。以起下文大衍用五十之意也。
  大衍之?dāng)?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shí)、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
  河圖五十有五者、天地自然之?dāng)?shù)也。大衍之?dāng)?shù)五十、圣人又即河圖中宮天乘地十而得之者也。河圖洛書、皆五居中而為數(shù)。故在天為五星、在地為五行、在人為五常。五者、數(shù)之祖也。數(shù)始于一、備于五。小衍之成十、大衍之而成五十。五十、數(shù)之成也。成則不動(dòng)、故虛天一不用而取四十有九。此皆理數(shù)之自然、非人力所能損益也。兩、兩儀。天地也。掛、縣其一于左手小指之間也。三、三才也。揲、數(shù)之也。奇、所扐四數(shù)之余也。扐、勒于左手中三指之兩間也。閏、積月之余日而成月者也。象閏者、以其所歸之余策而象日之余也。五歲再閏者、一年十二月氣盈六日、朔虛六日、共余十二日。三年則余三十六日。分三十日為一月、又以六日為后閏之積。其第四、第五年又各余十二日。以此二十四日湊前六日。又成一閏。此是五歲再閏也。掛一當(dāng)一歲。揲左當(dāng)二歲。扐左則三歲一閏矣。又揲右當(dāng)四歲。扐右則五歲再閏矣。再扐而后掛者。再扐之后復(fù)以所余之蓍合而為一。為第二變?cè)俜衷賿煸俎橐病*?dú)言掛者。分二揲四皆在其中矣。
  此則象再閏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dāng)期之日。
  凡此策數(shù)在生于四象。蓋河圖四面。太陽居一而連九。少陰居二而連八。少陽居三而連七。太陰居四而連六。揲筮之法則通計(jì)三變之余、去其初掛之一。凡四為奇、凡八為偶。奇圓圍三、偶方為四。三用其全則三奇為九。四用其半則三偶為六。如三揲掛扐通十三策去初掛之一為十二、是三奇為九矣。而其揲亦九策、亦四九三十六、是為居一之霉老陽。三揲掛扐通十七策去初掛之一為十六、是二奇一偶則為八矣。而其揲亦八策、亦四八三十二、是為居二之少陰。三揲掛扐二十一策去初掛之一為二十、是二偶一奇則為七矣。而其揲亦七策、亦四七二十八、是為居三之少陽。三揲掛扐二十五策去初掛之一為二十四、是三偶為六矣。而其揲亦六策、亦四六二十四、是為居四之老陰。此言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者。專以乾坤之六爻老陰老陽言之。蓋少陰退而未極乎虛、少陽進(jìn)而未極乎盈、故獨(dú)以老陰老陽為言也。然得乾者未必皆老陽、得坤者亦未必皆老陰。但以乾坤有老陰老陽之象、六子有少陰少陽之象、故以老陰老陽計(jì)乾坤六爻之策數(shù)而其余可推也。至于三百六十則陰陽之合、其數(shù)必齊。
  若乾坤之爻皆得于少陰少陽。則乾之策六其二十八而為百六十八、坤之策六其三十二而為百九十二、其合亦為三百六十也。期、周一歲也。一歲凡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此特舉成數(shù)言之耳。當(dāng)者、適相當(dāng)。非以彼準(zhǔn)此也。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dāng)萬物之?dāng)?shù)也。
  二篇、上下經(jīng)也。老陽爻百九十二得六千九百一十二策。老陰爻百九十二得四千六百八策。合之得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以當(dāng)萬物之?dāng)?shù)。非謂物止此數(shù)、亦極言其多耳。若兩篇皆少陰少陽之?dāng)?shù)、合之亦為萬一千五百二十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
  四營、分二掛一揲四歸奇也。易謂一變也。三變成爻、十有八變成六爻也。
  八卦而小成。
  謂九變成三畫、得內(nèi)卦也。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此又就六爻大成之后視其變與否。則一卦可變?yōu)榱呢砸远獌?、凡四千九十六卦也。能事、即下文顯道神德行、酬酢、佑神也。
  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道隱、而無形者也。因辭而顯其吉兇、以示乎人。德行、人之所為者也。因數(shù)而決其行止、則皆神之所為矣。隱者顯之以示人、顯者神之以合天。則明可以酬酢事物之宜、而幽可以輔助鬼神之功矣。受命如嚮。如賔主之應(yīng)對(duì)、故曰酬酢。神不能言吉兇以示人。蓍卦有辭代鬼神言之、是佑助鬼神所不及也。此又極言因筮求卦之妙也。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
  此復(fù)加子曰、以別上文也。變化、即上文大衍之?dāng)?shù)與揲筮求卦之法也。
  陽變?yōu)殛庩幾優(yōu)殛?、皆非人之所能為。故曰神。道者、本然之妙。神者、所以然之故也。全章論天地之?dāng)?shù)、次論蓍之策之?dāng)?shù)、末論卦畫之?dāng)?shù)、而終贊因筮求卦之妙也。
  右第九章第十章承上章而言易中之用有四者、皆神之所為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dòng)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以、用之也。尚、取也。指其所之者、易之辭也。以言者為尚之、則言無不不當(dāng)矣?;弥?、易之變也。以動(dòng)者尚之、則動(dòng)無不時(shí)矣。象其物宜者、易之象也。制器者尚之、則可以盡創(chuàng)物之智矣。極數(shù)知來者、易之占也。卜筮者尚之、則可以窮先知之神矣。辭與占為類、觀其辭乃可知其占。故下文至精、合辭與占言之。變與象為類。變者、事之方始。象者、事之已成。故下文至變、合變與象言之。四者唯變難知。變雖在辭象占之外、實(shí)不出乎辭象占之間也。
  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無有遠(yuǎn)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此節(jié)言尚辭尚占之事。問焉而以言。按、本義謂以言與以言者尚其辭之以言同。謂以之發(fā)言處事也。今按、經(jīng)文上已有有為有行、此又補(bǔ)以言、語氣未順。又按、大全朱子又云言是命龜。受命是龜受命。此說較順、今從之。至精、窮理于精微也。
  參伍以變、錯(cuò)綜其數(shù)。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shù)、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
  按、本義謂尚象之事。變、謂事之未定者也。要之此節(jié)總承上尚變尚象言之。參伍以變、交互參考之意。然按筮法。每爻三揲為三變。而每揲之中象兩、象三、象四時(shí)、象閏、象再閏。雖曰四營、實(shí)五小變。所謂參伍以變也。錯(cuò)、謂分而配之。三奇為老陽、三偶為老陰、兩奇一偶為少陰、兩偶一奇為少陽是也。綜、謂合而總之??傆涀笥沂种叩盟牧?、四七、四八、四九之?dāng)?shù)是也。此二語止論一爻之法也。通其變、謂通六爻十有八變而成初二三四五上剛?cè)嵯嚯s之文也。極其數(shù)、謂極六爻七八九六而得內(nèi)外兩卦天地雷風(fēng)水火山澤之象也。此二句論成卦之法也。三變而成爻、十有八變而成卦。易之有象、天下之至變者無以加之矣。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dòng)、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此四者、易之體所以立而用之、所以行者也。易、指蓍卦。無思無為、蓍策本無心者也。寂然者其體、感通者其用。此專就蓍卦而言。然而人心動(dòng)靜之妙亦如此、唯圣人能之耳。
  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極深承至精、研幾承至變。如幽明之故、死生之說、易中之至精者本深也、圣人即此以極其深。如吉兇悔吝之萌、人不自覺、易中之至變者其幾也、圣人即此以研其幾。極深、大學(xué)之所謂知止。研幾、大學(xué)之所謂能慮。上文至精至變至神、易之體也。下文惟深惟幾惟神、易之用也。此句承上起下。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wù)。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唯易之能極深也、故以辭為占。則可以前知、而開通天下人之心志。
  唯易之能研幾也、故以變得象。則可以制作、而完成天下人之事務(wù)。然辭占變象所以能如此者、皆妙不可測(cè)之神為之。唯其妙不可測(cè)、故不待疾之而自速、不待行之而自至。謂自然而然、非人所能為也。天下之理、唯疾故速、唯行故至。未有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蓋不如是、不足以為神也。
  神莫神于心。此所謂神、亦就易書言之。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觀變玩占、可見其精。觀象玩辭、可知其變。然非有寂然感通之神、何以為精何以為變?cè)?。變化之道皆神所為。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無非變化之道而已矣。
  右第十章
  第十一章專言卜筮之事。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wù)、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yè)、以斷天下之疑。
  開物、謂人所未知者開發(fā)之。成務(wù)、謂人所欲為者成全之。冒天下之道、謂卦爻既設(shè)而天下之道皆包括于其中也。易之道本如此。而圣人以之教人卜筮、以知吉兇。易能開物、則于人所未知者開發(fā)之、而通天下之志矣。能成務(wù)、則于人所欲為者成全之、而定天下之業(yè)矣。能冒天下之道、則于萬事萬物之得失莫遁其情、有以斷天下之疑矣。卜筮之妙如此。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圓神、謂變化無方。方知、謂事有定理。易以貢、謂變易以告人。蓋蓍以七為數(shù)、七七四十九而屬陽。分掛揲扐、陰陽老少變化無方、圓而神也。卦以八為數(shù)、八八六十四而屬陰。吉兇得失一定不易、方以知也。貢、猶告也。三百八十四爻剛?cè)岬?、九六相推。其理變易以告人、易以貢也?br />  此以上皆承上節(jié)言易之妙也。圣人以下就畫前之易、易理在圣人之心者言之。洗心者、心純乎理、別無所累。非有私而洗之也。退藏于密者、寂然未動(dòng)、人莫能窺。非有意藏之也。吉兇民同患者、既得吉矣又患其兇。兇固民之所患、吉亦民之所患。圣人之心與民同之也。神以知來、承上圓而神。知以藏往、承上方以知。蓍未有定數(shù)、故曰知來。卦已有定體、故能藏往。圣心之神知亦然也。言圣人之心體具三者之德。故當(dāng)無事之時(shí)、心之體虛靈寂靜、人莫能窺、所謂洗心退藏于密也。及其有事之時(shí)、心之用隨感輒應(yīng)、終始畢照、所謂吉兇同患、知來藏往也。此節(jié)即上章所謂寂然不動(dòng)感而遂通者、而此特就易之在圣心者言之也。神武不殺。按、本義謂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謂無卜筮而知吉兇也。據(jù)此則神武不殺作取譬之詞、以文義求之有疑。按、王注言服萬物不以威則刑也。竊按、王注近是。
  蓋此二句設(shè)為問答贊嘆之辭、以起下文與神物前民用之意。蓋指伏羲氏也。
  神足以開物、知足以成務(wù)、聰明睿知也。吉兇之?dāng)唷⑸裎渲疀Q也。與民同患、不殺之仁也。故下文遂言圣人建立卜筮之事。蓋惟圣人體備全易之理、乃有易之書也。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天之道、陰陽寒暑之運(yùn)行皆是也。民之故、倫常日用之云為皆是也。
  明天之道、則知神物之可興。察民之故、則知民用之不可無以開其先。神物、即蓍龜也。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圣人明于天人之故、而作為卜筮以教人。而于此齋戒、以考其占。使其心神明不測(cè)、如鬼神之知來、故曰神明其德。上言圣人以此洗心者、此心至靜而易體具也。此言以此齋戒者、此心至敬而易之用行也。
  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此節(jié)言揲卦布爻之事。闔戶謂之坤、言畫偶爻也。凡偶皆屬陰為坤。
  闢戶謂之乾、言畫奇爻也。凡奇皆屬陽為乾。先言坤者、由靜而動(dòng)。猶言陰陽也。一闔一闢謂之變者、六畫既成、剛?cè)嵯嚯s、言成卦也。往來不窮謂之通者、九六之動(dòng)、爻相往來、謂之通也。見于蓍策、有陰陽老少、謂之象也。形于卦爻、有剛?cè)釀?dòng)靜、謂之器也。制揲蓍以教人、使知分掛揲扐、謂之法也。一出一入、審其吉兇以為趨避、謂之神也。按、此節(jié)本義謂乾坤變通者、化育之功也。見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法者、圣人修道之所為。而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此似泛論天下之事理、大全平庵項(xiàng)氏專就卜筮解之。今從項(xiàng)氏為切。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此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畫卦揲蓍、其序皆然。自此以下皆言圣人制作之本。
  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
  吉兇既定、以之建功立事、則大業(yè)自此生矣。此二節(jié)言爻象之所由生。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sh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賾索隱、鉤深致遠(yuǎn)、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寶貴、謂有天下。亹亹、猶勉勉也。疑則怠、決則勉。此六者之功用皆大。圣人即五者之大、以形蓍龜功用之大。易占用蓍不用龜。然龜亦具此理、故每並言之。此節(jié)言成器之所由立。
  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此節(jié)言易書之所由作。神物謂蓍。則之而四十九之?dāng)?shù)以行。變化謂陰陽。天變化、寒暑晝夜之類。地變化、山川動(dòng)植之類。效之而卦爻之動(dòng)靜以出。象謂日月星辰。循度失度而吉兇見、象之而卦爻有以斷吉兇。圖書則金木水火土生成克制之?dāng)?shù)。則之而卦畫方位以定。皆作易之本也。河圖洛書、別詳于圖說。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四象、謂陰陽老少。示、示以所值之卦爻。示、使人有所見。告、使人有所知。斷、使人無所疑。此又總卜筮之大意而言之也。
  右第十一章第十二章言圣人作易之意。其散在六十四卦之爻象、其聚在乾坤之二卦。圣人用易之道。其散在天下之事業(yè)、其聚在一身之德行也。
  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
  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
  釋大有上九爻義。大有惟六五一陰、而上下五陽應(yīng)之。上九以剛居上而能下從六五、是能履信思順而尚賢也。五之交孚信也、而上能履之。五得位而上從之、謙退不居、思順也。志從于五、尚賢也。此節(jié)疑在第八章之末、錯(cuò)簡在此耳。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設(shè)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言之所傳有盡、象之所示無窮。立象盡意、指伏羲所畫之卦爻、包含變化無有窮盡。雖無言而吉兇同患之意悉具于中、所謂盡意也。設(shè)卦、謂文王所設(shè)六十四卦之名義也。本乎性而善者為情、拂乎性而不善者為偽。
  六十四卦之中、美惡真妄無所不具、所謂以盡情偽也。繫辭則文王周公彖爻之辭、吉兇悔吝之言盡矣。此三句皆言作易之事。答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語。而設(shè)卦在立象之后繫辭之前、蓋竟盡意之緒、啟盡言之端也。盡意盡情偽盡言、皆所以為天下利也。又恐其利有所未盡、于是作揲蓍十有八變之法。使往來相通、一卦可為六十四。則其用愈廣、足以盡利矣。因變得占吉兇。知所趨避、心無所疑。如以鼓聲作舞容。鼓聲愈疾、舞容亦愈疾。鼓聲不息、舞容亦不息。成天下之亹亹而不自知其所以然、所謂盡神也。此二者言用易之事。立象設(shè)卦、即上章所謂象也。繫辭、辭也。變通、變也。鼓舞、占也。
  乾坤其易之緼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緼、即包畜也。易之所有、不外陰陽。凡陽奇皆乾、陰偶皆坤。畫卦定位、則二者成列而易之體立矣。成列舉乾坤、而諸卦皆在其中。乾坤毀無以見易、謂卦爻不列則易道無由而著也。易不可見則乾坤息、謂易道不顯則卦畫之變化不能自行也。易未嘗無乾坤、亦未嘗息。特以畫卦不立、無以見其變易之理。而乾坤之功用、併不可得而見也。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弥^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cuò)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
  卦爻陰陽皆形于下者、其理則道也。道超乎形而非離乎形、故不曰有形無形、而曰形上形下也。所變所通所措者皆道、然皆宜就揲蓍言之。本義謂變通二字上章以天言、此章以人言。蓋上章言闔闢往來、蓍策中所本有之理。此言化裁推行、則圣人筮卦用易之事也。易道無窮。圣人化而裁之為六畫為上下為內(nèi)外、故謂之變。推而行、推其變而行之也。如乾初變宜潛則潛為通、乾二變宜見則見為通、故謂之通也。事者、業(yè)之未成。業(yè)者、事之已就。定天下之吉兇以成天下之亹亹、則天下從此立矣。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動(dòng)、而觀其會(huì)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重出以起下文。
  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dòng)者、存乎辭。
  按、本義。卦即象也、辭即爻也。此解頗有可疑。竊意天地萬物之形象至多。六十四卦之中陰陽奇偶無所不備、是能極天下之賾也。辭則有彖辭有爻辭、皆示人以吉兇悔吝。使人曉然知所趨避、是能鼓天下之動(dòng)也。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上文變通就揲筮而言、此就用易以行事而言。化卦爻所示之理而得其裁制、存乎人之能變、不可拘也。推卦爻所決之事而善于施行、存乎人之旁通、不可執(zhí)也。變與通、所謂神明之也。存乎其人、而辭變象占皆不可泥也。此皆因筮得卦之后、用易而見于事者也。至于平居、尤貴體易道于心身、不在書與言之跡。所謂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也。成者、我自成。信者、他人信之。得于心為德、履于自為行。前言變通而措之事業(yè)、推易道于民。此言變通而歸之德行、存易道于己也。上文五謂者、圣人作易之用。此六存者、圣人之用夫易也。自章首至此乾坤或幾乎息、言圣人作易。散為六十四卦之爻象、而緼于乾坤之二卦。自形而上者謂之道以下、言圣人用易。散為天下之事業(yè)、而要?dú)w于人之德行也。
  繫辭下傳
  第一章言卦爻吉兇造化功業(yè)。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成列、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及先后天之方位皆是也。象、即卦之形體。大全謂乾兌離震之象未及天地雷風(fēng)也。重之、謂八卦之上各加八卦、以成六十四卦也。爻、六爻。既重卦、則六爻皆在其中矣。然八卦所以成列、乃從太極兩儀四象漸次而生。畫成之后、方見有三才之象。非圣人因見三才、遂以己意連畫三爻以象之也。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亦以下卦為太極。生兩儀則十有六、生四象則三十有二、生八卦則六十四。畫成之后、然后見其可盡天下之變。非圣人見下三畫不足以盡天下之變、又增三爻以益之也。
  剛?cè)嵯嗤啤⒆冊(cè)谄渲幸?。繫辭焉而命之、動(dòng)在其中矣。
  剛?cè)嵯嗤贫鶃斫诲e(cuò)、卦爻見矣。圣人因其有變、隨爻皆繫之辭。占者一二爻變、則一二爻動(dòng)。四五爻變、則不變者為動(dòng)。三爻變、則二彖皆動(dòng)。純變、則之卦為動(dòng)。皆觀其所繫之辭也。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dòng)者也。
  吉兇悔吝在辭、因變動(dòng)而占乃見。
  剛?cè)嵴?、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shí)者也。
  一剛一柔、各有定位。自此而彼、變以從時(shí)。立本者、天地之常經(jīng)。
  趣時(shí)者、古今之通義。上繫曰剛?cè)嵴邥円怪蟆⒓创怂^立本。變化者進(jìn)退之象、即此所謂趣時(shí)。
  吉兇者、貞勝者也。
  貞、正也、常也。天下事非吉?jiǎng)t兇非兇則吉、常相勝而不已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dòng)、貞夫一者也。
  觀、示也。天地常垂象以示人、故曰貞觀。日月常明而不息、故曰貞明。天下之動(dòng)無窮、然順理則吉、逆理則兇。其正而常者、亦一而已矣。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確然、健貌。隤然、順貌。所謂貞觀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效此者、效健順之理。像此者、像奇耦之畫。
  爻象動(dòng)乎內(nèi)、吉兇見乎外。功業(yè)見乎變、圣人之情見乎辭。
  內(nèi)、謂分蓍揲卦之時(shí)。外、成卦之后。吉兇悔吝生乎動(dòng)。不變則功業(yè)無自而成、故曰功業(yè)見乎變。辭、則彖辭象辭。圣人示人以吉兇者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cái)。
  理財(cái)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此以上言作易之圣人、以憂世之心發(fā)明卦爻之辭。此節(jié)則言用易之圣人、有御世之位而行仁義之道也。天地以生物為心、德之大莫過乎此。圣人有德無位、亦不能相天地而遂人物之生、故以位為大寶。非圣人自寶之。
  蓋天下賴圣人之有位、得蒙其澤、故天下以為寶也。曰仁之仁、仍作人。
  人君能得天下之心、位乃可守。財(cái)、可養(yǎng)萬人之生、故人可聚。理財(cái)、使各得其分、養(yǎng)之也。正辭、則分別是非、教之也。禁民為非、明憲勅法以齊其不率、刑之也。養(yǎng)之教之、而后齊之以刑、圣人不忍人之政盡此三者。
  皆出于理之當(dāng)然而不可易、所謂義也。戎在易。則理財(cái)即易之備物致用也。
  正辭即易之辨物正言也。禁民為非、易之?dāng)嗉獌?、明失得、?nèi)外使知懼也。
  此章論卦爻吉兇、推之造化功業(yè)。而以有德有位之圣人、能體易而參贊天地者終之。蓋天地之德在乎生、作易之圣人情見乎辭、用易之圣人仁守其位、無非以為其人而已矣。
  右第一章
  第二章言圣人制器尚象之事。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象以氣言、屬陽。以形言、屬陰。鳥獸之文、謂天產(chǎn)之物、飛陽而走陰也。土地所宜、謂地產(chǎn)之物、草陽而木陰也。神明之德、不外乎健順動(dòng)止陷入麗說之德。萬物之情、則不止天地雷風(fēng)山澤水火之情。本義云俯仰遠(yuǎn)近所取不一、然不過以驗(yàn)陰陽消息兩端而已。蓋萬物不外于八卦、八卦不外乎陰陽。陰陽雖二、而實(shí)一氣之消息也。
  作結(jié)繩而為網(wǎng)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離有二義。曰象曰理。理謂麗也、禽獸魚鱉麗乎綱罟也。象謂虛中、綱罟之目虛也。取之離者、言為綱罟有離之象、非睹離乃有此也、他卦倣此。
  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蓋取諸益。
  二體皆木、中互坤土。木入土中、上入下動(dòng)、風(fēng)雷之象也。粒食之利自此而始、益之義也。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日中為市。上明下動(dòng)、火雷之象。中爻坎水艮山、羣珍所出、聚貨之象。艮止、退而得所之象。貨不同皆合于市。借噬為市、嗑為合、噬嗑之義。
  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陽極變陰、陰極變陽、變也。陽變陰不至于亢、陰變陽不至于伏、通也。陰陽循環(huán)無端、久也。上衣色玄象天、下裳色黃象地。食貨既足、禮義當(dāng)興。變草昧而文明、又取乾坤變化而無為之義也。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jì)不通。致遠(yuǎn)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刳木使中虛、剡木使末銳。木在水上故渙、有利涉大川之占。
  服牛乘馬、引重致遠(yuǎn)、以利天下。蓋取諸隨。
  下動(dòng)上說、澤雷之象。各因其性、動(dòng)止隨人、有隨之義。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雷震乎外、有聲之木。以互艮為門闕、以取其象。先事警戒、又豫備之意。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杵臼之利、萬民以濟(jì)。蓋取諸小過。
  下止上動(dòng)、雷山象。民既粒食、又治使精、小過之義。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睽乖然后服之以威、取睽之義。又離為戈兵、兌金為矢為毀折、互坎為弓輪、亦有其象。
  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fēng)雨、蓋取諸大壯。
  棟、屋脊承而上者。宇、椽也、垂而下者。故曰上棟下宇。風(fēng)雨動(dòng)于上、棟宇覆于下。雷天之象、又取壯固之意。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shù)。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
  送死大事而過于厚、大過之義。又大過全卦象坎為隱伏、殯葬之象。
  中爻乾為衣、內(nèi)巽為木、入土之象。養(yǎng)生不足以當(dāng)大事、故杵臼小過。送死可以當(dāng)大事、故取諸大過也。
  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言有不能記者、書識(shí)之。事有不能信者、契驗(yàn)之。取明決之義。夬之義。蓋夬乃君子決小人之卦、造書契亦所以決小人之偽而防其欺也。此章十三卦取象、見上古未有易之書而先有易之理。人見圣人備物致用、立成器以利天下。以為此出圣人之心思、不知皆因乎理所固有也。
  右第二章
  第三章言卦象、彖爻之用。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圣人立象以盡意。由八卦以及六十四卦、內(nèi)外互變、皆象也。知此、則易書所有、不獨(dú)天地雷風(fēng)為象、即其言君臣政教無非象也。占者因象而變通以相觀、則于其辭有所不必泥矣。
  彖者、材也。
  言一卦剛?cè)嶂?、即卦德也?br />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dòng)者也。
  天下之動(dòng)甚微、有同德、同事而所當(dāng)之位各有不同而吉兇生。爻則倣所動(dòng)之吉兇以示人也。
  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
  吉兇在事本顯、故曰生。悔吝在心尚微、故曰著?;谟懈倪^之意。至于吉、則悔之著也。吝有文過之意。至于兇、則吝之著也。原其始而言、吉兇生于悔吝。要其終而言、則悔吝著而為吉兇也。此章言卦象彖爻之設(shè)、無非明得失以示人。使觀象玩辭觀變玩占者、知有悔心而不吝于改過、庶幾有吉而無兇耳。
  右第三章
  第四章專以陰陽卦畫、分君子小人之道。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震坎艮為陽卦、皆一陽二陰。巽離兌為陰卦、皆一陰二陽。
  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偶。
  陽卦雖一奇二偶而以奇為主、陰卦雖一偶二奇而以偶為主也。陰二畫止當(dāng)陽一畫、不必云陽卦五畫陰卦四畫。
  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德行以美惡言。君為陽、民為陰。一陽二陰則一君二民。尊無二上、道大而公、君子之道。二陽一陰則二君一民。政出多門、道小而私、小人之道。然凡陽卦未必皆言君子、陰卦未必皆言小人。特借陰陽卦體以明有君子小人之不同耳。陽奇陰偶、卦畫固有一定。而即此推之。則陽為君、陰為民。陽為君子、陰為小人、易之扶陽抑陰又如此。
  右第四章
  第五章錯(cuò)舉九卦十一爻發(fā)明其義、與上繫之七卦皆象傳之文言。欲學(xué)易者、觸類以及其余也。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此引咸九四爻辭而釋之。思者心之用、慮者謀度其事也。事之未來、寂然不動(dòng)、何思之有。既與物接、各有定理、何慮之有。同歸殊途、天下無二理也。一致百慮、天下無二心也。若憧憧往來而僅其朋類從之、所從者亦狹矣。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此承上文憧憧往來而言。往來屈信、皆天道自然感應(yīng)之常理。憧憧然則入于私矣。日月往來而明生、寒暑相代而歲成。往者之屈感來者之信、來者之信又感往者之屈、而有明生歲成之利。此天道往來自然之感也。若九四之憧憧、豈如是乎。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按、此節(jié)本義云因言屈信往來之理、而以推以言學(xué)亦有自然之機(jī)也。
  精研其義至于入神、屈之至也。然乃所以為出而致用之本。利其施用、無適不安、信之極也。然勝出所以為入而崇德之資。內(nèi)外交相養(yǎng)互相發(fā)也。
  今時(shí)解皆從之。蓋本義以屈信交互言之、以明學(xué)問內(nèi)外相資之功。未為不可。然細(xì)按上文之意、似以屈信相感發(fā)明何思何慮之一言。大抵人情但知信之為利、不知屈之為利。所以思慮愈多、卒求信而不得。故此節(jié)發(fā)明屈即為信之理。而教人以素位而行之學(xué)、不出其位之思也。尺蠖之行、不屈則不能伸、伸而再行則又屈、是屈乃以求伸也。龍蛇至冬不蟄、則來歲不能奮、故蛇冬見者多死、是龍蛇之蟄正所以藏身也。此四句猶詩之興體、精義四句即應(yīng)上言。物理如此、人之學(xué)問亦宜然。精義二句以知言、利用二句以行言。人惟不安于屈、妄意求伸。是以思慮百出、究皆無當(dāng)。不知天下之理屈即為伸、隨時(shí)隨地有我之所宜知宜行者。如精義至于入神、吾方屈以求其所宜知也。而可以致用則伸矣。利用只求安身、吾方屈以求其所宜行也。而德之崇則伸矣。況乎知盡行至、過此以往、窮神知化不可得。
  而知屈而伸至于如此、人又何以思慮為乎。竊思如此解、此方與上文何思句相應(yīng)。義者宜而已。精義者、精密其宜與不宜、皆得其分定而不可易。
  至于入神、則經(jīng)權(quán)常變、惟我所為。以此致用、用無不利矣。致用由知而行、利用則專言行事矣。人身不安、德何由崇。故無論處常處變、處順處逆、凡所施用、且自安其身。似未嘗大有所作為、然此身既安、則一切事業(yè)皆由此起。是雖不過自安其身、實(shí)德所由崇也。精義入神、利用安身、豈必盡無思慮。然思其所宜思。所謂同歸殊途、一致百慮者。非憧憧之思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此、指上精義利用、下學(xué)之事。至此過此以往、則無所用其力。未之或知、則不止于致用崇德而已。窮神之神、即入神之神。唯有入神之功、乃有窮神之效。德盛之德、即崇德之德。唯積而日崇、則德自愈盛也。由致用崇德而至于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自致、非人力所能為。至此則信之極矣。按、本義、不知者往而屈也、自致者來而伸也。竊意此節(jié)不必又分屈伸、宜承上節(jié)而言。屈之必伸、非特致用崇德而已。過此以往、乃有不可知之妙。即至于窮神知化、盛德之極。而其始不過精義入神、利用安身而已。又何必以憧憧之思慮為哉。竊意此節(jié)之解與本義不合、然于經(jīng)文較為明順、以待高明參酌。
  易曰。困于石、據(jù)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jù)而據(jù)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
  非所因而因、不可為而強(qiáng)為之也。非所據(jù)而據(jù)、宜去而不去之也。君子有不幸之因、而我無致困之道。則不辱陳蔡匡人是已。君子無非年據(jù)之據(jù)、而所據(jù)必正則不危。不立巖墻之下是已。此釋困六三爻義。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shí)而動(dòng)、何不利之有。動(dòng)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dòng)者也。
  此釋解上六爻義。夫子又推言外之意也。括、結(jié)礙也。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屨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此釋噬嗑初九爻義。小懲大誡猶為小人之福、況其知義者乎。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
  何校滅耳、兇。
  此釋噬嗑上九爻義。言懲惡在初、改過在小也。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
  此釋否九五爻義。能常存危亂與亡之意、則可以安其位、保其存、有其治也。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少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此釋鼎九四爻義。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凟。其知幾乎。幾者、動(dòng)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shí)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jiǎng)?、萬夫之望。
  此釋豫六二爻義。上交宜恭而近諂、下交宜和而近凟。所分甚微、所謂幾也。介于石、則至靜而無欲、至重而難動(dòng)。所以能見幾而不溺于豫。
  故知微又知彰、知柔又知?jiǎng)傄病V獛讋t有吉而無兇、故曰吉之先見。
  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也。
  易曰。不遠(yuǎn)復(fù)、無祗悔、無吉。
  此釋復(fù)初九爻義。庶幾、言近于也。
  天地絪緼、萬物化醇。男女構(gòu)精、萬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言致一也。
  此釋損六三爻義。天地氣化、男女形化皆以兩、故專一也。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動(dòng)、易其心而后語、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dòng)、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yīng)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此釋益上九爻義。易、平易也。易其心而后語、心平氣和故能言也。
  危以動(dòng)則民不與、黨與之與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取與之與也。安其身、易其心、定其交、皆非立心有恒者不能。動(dòng)而與、語而應(yīng)、求而與者、物我一心而無間之者也。益之上九專利自益、故不徒無益而反有傷之者也。
  上傳七卦、下傳九卦十一爻皆夫子隨其意之所欲言、發(fā)明其義、以為學(xué)易者之法。學(xué)者觸類以及其余、則易之道思過半矣。
  右第五章
  第六章言乾坤為六十四卦之所從出、其究無非斷吉兇以決民疑也。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耶。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cè)嵊畜w。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六十四卦不外陰陽闔闢而成、故乾坤為易之門。有形質(zhì)曰物。有奇有偶、則有形有質(zhì)矣。以二物之德言。則陽與陰合、陰與陽合、而其情相得。
  以二體言。則剛自剛、柔自柔、而其質(zhì)不同。撰、猶事也。雷風(fēng)山澤之類也、可得見者也??梢娬咭源硕矬w之德、順健動(dòng)止之類也、不可測(cè)者也。
  不可測(cè)者以此二物通之。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
  萬物雖多、無不出于陰陽之變。故卦爻之義、雖雜出而無差謬。衰世、本義謂指文王與紂之時(shí)。蓋伏羲畫卦之時(shí)、理雖無所不具。然人心淳質(zhì)、未有歷其事者世衰道微、情偽滋多。至文王與紂之時(shí)、則經(jīng)歷崎嶇險(xiǎn)阻、故其言曲盡偽艱險(xiǎn)。蓋圣人憂世之心、有不得已焉者也。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dāng)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而微顯當(dāng)作微顯而。開而之而亦有悞。彰往、謂陰陽消長卦畫已具也。
  察來、謂事之未來吉兇因卦爻以斷也。微顯、謂即人事推之天道。顯者微之、使求其原也。闡幽、謂本天道驗(yàn)之人事。幽者闡之、使求其端也。當(dāng)名、謂父子君臣之分、上下貴賤之等、各當(dāng)其位也。辨物、如乾馬坤牛離火坎水、悉辨其類也。正言、如元亨利貞、直方大之言。正其言以曉人也。
  斷辭、如利涉大川、不利涉大川、可小事、不可大事。以決人之疑也。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yuǎn)、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jì)民行、以明失得之報(bào)。
  此節(jié)上六句抑揚(yáng)其辭、而總以因貳以濟(jì)民行二語結(jié)之。負(fù)乘往來、事之小。茅棘雞豕、物之小。然取類皆本于陰陽、則大矣。其旨皆陰陽道德性命之秘、遠(yuǎn)而難窺。其辭則經(jīng)緯錯(cuò)綜有文、燦然可見矣。委曲其辭者、未必皆中乎理。易則委曲而無不合理。敷陳其事者、無有隱而不彰。易則事雖畢陳、而理之所以然未嘗不隱也。貳、疑也。報(bào)、應(yīng)也。承上言凡若此者。無非因民之疑貳而決之。以濟(jì)其所行、而明得失吉兇之應(yīng)也。大全吳氏謂專指彖辭。其實(shí)彖爻皆然、宜兼言之。
  右第六章
  第七章三陳九卦以明處憂患之道。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易指文王所繫之辭。伏羲畫卦、夏商雖以占卜、未有其辭。自文王拘于羑里、身經(jīng)患難而係彖辭、教人以反身修德。故曰其有憂患乎。下文舉九卦之名、以見其憂患之意、因即此示人以處憂患之道也。
  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fù)、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
  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九卦皆反身修德以處憂患之事也?;粤ⅰB?、禮也。上天下澤定分不易。必謹(jǐn)乎此、然后其德以有基而立也。柄所以持。謙者自卑以尊人、為禮者之所當(dāng)執(zhí)持而不可失者也。復(fù)為反善之義。人性本善、蔽于物欲則流于惡。能于念慮之萌人所不知己所獨(dú)知之處、審其幾而復(fù)于善。則火然泉達(dá)、萬善從此推廣。是德有其本也。所守游移則德不固、恒則守不變而常且久矣。損者懲念窒欲、所以修其身也。益者遷善改過、使善日長而充裕也。人處困窮、出處語默取予辭受可以觀德。明辨于此、以自驗(yàn)其學(xué)問之力。又困而能通則可辨其是、困而不通則可辨其非矣。井有本、故澤及于物而井未嘗動(dòng)。如人之有德而所施及人、德性初未嘗動(dòng)。故曰德之地也。
  巽為資斧、有斷制之象。蓋巽不止于順。以一陰入二陽之下、順而能入。
  故曰德之制也。比皆修德之具、不必言功夫次第。
  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fù)小而辨于物。恒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后易。
  益長裕而不設(shè)。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
  此如書之言九德也。禮本人情、和也。和則或疑非其至。然各得其所而不亂、則至極無以加矣。自尊者、雖尊而不光。唯謙則己雖卑、而人尊之且益光也。復(fù)一陽之微、而不亂于羣陰。猶善端之萌、非眾惡所能遏也。
  恒既歷久、豈能無雜。然其德有常、雖歷煩雜而不厭也。損如懲忿窒欲。
  其始雖難、純熟之后乃易矣。益但充長其本然、而初無所造作。困者身困道亨、故通。井不動(dòng)而及物。所施不窮、所謂遷也。巽能順理因時(shí)、稱物之宜。而性入而伏、形跡不露。猶風(fēng)之動(dòng)、物不見其形、所謂隱也。此正言九卦才德之善、以見能為修德之具。如履和而至、所以為修德之基。若和而不至、則不可為基矣。余倣此。
  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fù)以自知。恒以一德。損以遠(yuǎn)害。益以興利。
  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quán)。
  人之所行不由禮則乖、故履所以和其行也。謙主卑下。禮以謙為主、所以制乎禮也。復(fù)則良知不為欲蔽、以自知也。恒則有始有終、所以一德也。損以遠(yuǎn)忿欲之害。益以興遷改之利、知守其困、處之有道、則少有所怨尤。遷徙于義、非辨安能遷。而井靜而生明、故于義能辨之。巽則義精仁熟、精微委曲、無所不入。所謂可與權(quán)也。始于守禮、終于達(dá)權(quán)、先后亦有其序也。此章凡三陳九卦。首言九卦為修德之具。次言九卦之善、所以可為修德之具。終乃言用九卦以處憂患之道。然九卦非專以處憂患。易言處憂患者、亦不止于九卦。夫子偶舉其近似者言之、以為學(xué)者之法而已。
  右第七章
  第八章言易之不可離、而深有望于率辭揆方之人也。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yuǎn)、為道也屢遷。變動(dòng)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cè)嵯嘁?。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按、本義、遠(yuǎn)猶忘。大全林氏謂人生日用不可須臾離者道、即一陰一陽之道。變動(dòng)、卦爻之變動(dòng)也。屢遷不居、非一定也。六虛、即六爻。六爻剛?cè)嵬鶃砣缂?、非?shí)有也、故曰虛。典、常也。要、約也。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所貴變易以從時(shí)而已。
  其出入以度、外內(nèi)使知懼。
  此句疑有脫誤。大要謂易雖不可為典要、然或出或入、在內(nèi)在外、皆有一定之法度、無非使人知戒懼而已。
  又明于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
  所以然曰故。明于憂患、且知其所以然之故。憂患之來、茍不明其故、則人有茍免之心。易明憂患而明其所以致之故、故人知自反也。蓋易本圣人吉兇與民同患之書。雖無師保、而常若父母臨之。則不徒教之誨之、且使人有所怙恃、有所瞻依。此極言易之切于人、而戒懼之不可以已。此易所以不可遠(yuǎn)也。
  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茍非其人、道不虛行。
  方、向也。初對(duì)既言。初、始也。既、終也。始由其辭以度其意之所向。則其書雖不可為典要、而其辭終則有典可循、有??蓜t也。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視其率辭揆方何如耳。茍非其人、道又何以行哉。此章總論易書之不可遠(yuǎn)、變動(dòng)不拘而終有典常。而后以非其人不行結(jié)之、深有望于學(xué)易者也。
  右第八章
  第九章專論爻畫以示人也。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zhì)也。六爻相雜、唯其時(shí)物也。
  質(zhì)謂卦體。時(shí)謂六位之時(shí)。物謂陰陽二物。凡八卦及六十四卦所取龍馬豕雞之類、皆物也。卦有定體、故曰質(zhì)。爻無定用、故曰時(shí)。言圣人之畫卦、必原其事之始、要其事之終、以為一卦之體質(zhì)。六爻則剛?cè)嵯噱e(cuò)雜、隨其時(shí)而辨其物。占者吉兇各因其所值、無一定也。此節(jié)總言圣人作易立卦生爻之義、下文乃因分諸爻之為用而詳言之。
  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
  此承上文原始要終、而言初上二爻也。原其始、則初爻為本。本質(zhì)未明、故難知。要其終、則上爻為末。末質(zhì)已著、故易知。難知者、所繫之辭、必?cái)M議之而后得。易知者、但卒其卦之辭、以成其卦之終而已。
  若夫雜物撰德、辯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
  按、本義此謂卦中四爻。按、大全吳氏謂論正體。則二為內(nèi)卦之中、五為外卦之中。論互體。則三為內(nèi)卦之中、四為外卦之中。故皆謂之中爻。
  今按、中爻之義宜從本義、以全卦之中言之。而經(jīng)文備字宜兼正互體為言。
  物者、爻之陰陽。德、即健順動(dòng)止之德。爻有中不中正不正有應(yīng)無應(yīng)、則皆有是與非矣。有內(nèi)外卦之物與德、有互卦之物與德。故備。
  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上文既分言初上二爻及中四爻、此又總六爻言之。而歸重于彖、以結(jié)章首原始要終之意也。存亡者、陰陽之消息。吉兇者、事情之得失。一卦所言不一、要其存亡吉兇之所歸、則六爻之義居然見矣。然知者見事于未形。雖不觀六爻之義、但觀其彖辭已得十之五六矣。蓋彖者原始要終以為質(zhì)?;蛘摱w、或論主爻、或論綜卦、相易之爻大意已該。知者觀之、無待于爻也。觀此、則爻辭有疑義、宜求之彖可知矣。
  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yù)、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yuǎn)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此以下論中爻。同功、謂皆陰位。異位、謂遠(yuǎn)近不同。四近君、有僭逼之嫌、雖在上而多懼。二遠(yuǎn)君、陰柔遠(yuǎn)則難援。雖若不利而歸于無咎者、以二居下體之中也。爻尚中正而中可兼正。四雖得正、猶有不中之累、況不得正者乎。二雖不正、猶有得中之美、況兼得正者乎。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耶。
  三五同陽位而貴賤不同。三以臣之賤而居下卦之上、故多兇。五以君之貴而居上卦之中、故多功。柔危剛勝、宜兼五三兩爻言之。五、君位也。
  柔居之則危、剛能勝之。故六居五多危、九居五多吉也。九居四不言其剛危、六居三則曰柔危者。蓋九居四、猶為剛而能柔。六居三則才柔志剛、所以危也。耶字、疑詞。蓋卦爻之大凡如此。若乾之九三履之九五、則剛亦間有危者矣。
  右第九章
  第十章論六爻備天地人之道。而不外陰陽二物錯(cuò)雜成文、以為得失吉兇之象。摠以見易書之廣大悉備也。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
  才者、能也。天能覆、地能載、人能參天地。故曰才。三畫已具、三才重之。以上二爻為天、中二爻為人、下二爻為地。蓋一而不兩、則專而無對(duì)。天獨(dú)陽無陰、地獨(dú)陰無陽。人之陰陽、亦孤而無偶、不生不成。必皆兼而兩之、天地人各有陰陽、然后其道全而不偏若、各以所近而析其名。
  則在天為陰陽、五陽而上陰在地為剛?cè)?、初剛而二柔。在人為仁義、三仁而四義。皆兩之。道本如是、非圣人強(qiáng)安排之也。易之為書、所以廣大悉備也。至其位之上下取義、又有不可拘者。一卦中陰或居上、則地或?yàn)樘臁?br />  陽或居下、則天或?yàn)榈?。五為君位、則天道為人道。二為臣道、則地道為人道。是又變通取義、不可為典要者也。
  道有變動(dòng)、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dāng)、故吉兇生焉。
  道有變動(dòng)、指卦之全體自初至上各有不同。如乾之初潛二見三惕四躍、始終先后不同、非陰陽老少之變也。爻有等、謂高下遠(yuǎn)近貴賤之差。物、即陰陽二物。有剛?cè)嵝〈笾帧⒓次镆病N锵嚯s、指陰爻陽爻之相間。有陰無陽、有陽無陰、則無所雜而文不見。自乾坤二卦之外、皆陰陽錯(cuò)雜以成文者也。文有當(dāng)否。陽居陽位當(dāng)、居陰則不當(dāng)。陰居陰位當(dāng)也、居陽則不當(dāng)。當(dāng)者多吉、不當(dāng)者多兇。然陽居二、或以剛中而吉。居四居上、或以剛而能柔為吉。陰居初、或以在下而吉。在五、或以柔中而吉。陽居初三五、或以過剛而兇。陰居二四上、又或以過柔而兇。則又因卦義所取、間有不同、未可執(zhí)一為論也。此章上節(jié)言全卦兼三才之道、以見易道之大。
  此節(jié)則即六爻而言吉兇之所由著、亦以見廣大之悉備也。
  右第十章
  第十一章明文王所以作易之意。欲人懼以終始、歸于無咎而已。
  易之興也。其當(dāng)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dāng)文王與紂之事耶。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
  此之謂易之道也。
  前章已言易興於中古、作于憂患。此則明以屬之文王。蓋非末世、則情偽不如是之熾。非盛德、則易道無自而傳。以紂之末世遇文王之盛德、易之所由演也。危者有憂患之心、故辭多危懼也。其辭危懼、故凡人之知危懼者、使之安平。慢易者、使之傾覆。非易有意使之。蓋殖有禮、覆昏暴、天道之自然也。百物不廢、本義作萬物之理無不具。與上文不相接。
  來注、廢字即傾字也。謂此道甚大。近而一身、遠(yuǎn)而天下國家。若常以危懼為心、皆不至于傾廢也。此說較勝。懼即憂危之意。憂懼于始者易、終而猶始者難。憂懼以終始、其要不過欲無咎而已。易之為道如此、學(xué)易者可以悟矣。
  右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首論乾坤二卦之德、因及全卦之功用。自八卦以象告以下、又總作易繫辭之大略。而末以人情立言不同、以明繫辭之不同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xiǎn)。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阻。
  至健則所行無難、故易。至順則所行不煩、故簡。然皆本于憂患之心、皆知其難而不敢易以處之之意。下危曰險(xiǎn)、乾體在上。自高臨下、知下之險(xiǎn)而不敢進(jìn)。健而知險(xiǎn)、則不陷于險(xiǎn)矣。上難曰阻、坤體在下。自下趨上、知上之阻而不敢越。順而知阻、則不困于阻矣。全易皆由乾坤二卦而生。
  乾坤二卦之德如此、則全易之貴于危懼可知。
  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
  侯之二字衍文。說諸心、本義屬乾之事。蓋心與理會(huì)、有自然之妙、故以屬陽也。研諸慮、本義屬坤之事。蓋理因慮審、涉于作為、故以屬陰也。又事之未定者屬乎陽、故本義謂說諸心有以定吉兇。事之已定者屬乎陰、故本義謂研諸慮有以成亹亹。分屬亦是、亦不必過拘。
  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
  變化者、陰陽之所為。云為者、人事之所作。人事與天道相符、則吉事有祥。如見乎蓍龜之類。言吉事則兇事在其中矣。變化云為、明也。吉事有祥、幽也。于變化云為、則象之而有以知器。凡有形之實(shí)事、皆器也。
  于吉事有祥、則占之而有以知來。凡未形之吉兇悔吝、皆來也。此節(jié)言易之為書、具天道之變化、人事之云為。又吉兇皆有休祥之應(yīng)。所以象事于此而知器、占事于此而知來也。
  天地設(shè)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
  天地設(shè)位而變化云為、吉事之祥已具。然此理不能以告人、圣人作易以成其功。使明則謀諸人、幽則謀諸鬼。而至愚之百姓亦因卜筮知所趨避、是百姓亦與其能也。蓋健順易簡知險(xiǎn)知阻、天地之能也。說心研慮定吉兇成亹亹、圣人成天地所不及成之能也。云為之祥、象占之知。則百姓之能、得與于圣人已成之能也。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剛?cè)犭s居、而吉兇可見矣。
  象謂卦畫。八卦成列、象在其中、以象告也。至錯(cuò)綜為六十四卦、爻彖所趨各異、則曲盡其情實(shí)而言之。上古觀象已告。后世情偽既多、非以情言不可也。爻彖之辭、因剛?cè)犭s居有得有失。故吉兇于此見焉。此后乃詳言圣人爻彖所繫之辭、吉兇悔吝之所由著、以示學(xué)易者也。
  變動(dòng)以利言、吉兇以情遷。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兇生、遠(yuǎn)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兇、或害之、悔且吝。
  此承上文剛?cè)犭s居吉兇可見、而詳言繫辭吉兇悔吝之凡例也。易道變動(dòng)、開物成務(wù)、以利言也。而卦爻之辭有吉有兇、則其情之有所遷耳。以下皆詳言吉兇以情遷之說。而以吉兇悔吝利害之三辭、由于相攻相取相感之三情。末復(fù)總以相近不相得之一情、使人推觀之也。命辭之法、必各象其爻之情。易之繫辭、不止言吉兇。蓋吉兇者、事之已成者也。吉兇之尚微而未成者、則曰悔吝。而其事之始商度其可否、則曰利不利、不利則害。
  是易之辭有吉兇悔吝利害三者也。而其故、由于爻之情有相取相攻相感三者。相感者情之始交、故以利害言之。相取則有事矣、故以悔吝言之。相攻則其事極矣、故以吉兇言之。愛惡遠(yuǎn)近情偽、姑就淺深言之。若錯(cuò)綜言之。則相攻相取相感之情、其居皆有遠(yuǎn)近、其行皆有情偽、其情皆有愛惡也。故總以相近一條明之。近而不相得、則以惡相攻而兇生矣、以偽相感而害生矣、不以近相取而悔吝生矣。是一近之中備此三條。然不相得則惡相攻、偽相感、近不相取。則相得為愛相攻、情相感、近相取。可知不相得為兇害悔吝、則相得為吉利、悔亡、無悔無咎??芍蜃右蜒哉呷?、其未言者三、其條例有六也。然凡爻有此爻、有應(yīng)爻、有一卦之主爻、皆情之欲相得者。今稱近者、但即比爻言之。反以三隅、則主爻及應(yīng)爻亦備此六條。以此十八條合之爻辭、則吉兇悔吝之大凡可知。如頤上九之于六五、蹇上六之于九五、比爻之以愛相攻而吉者也。離之九三、九四、比爻之以惡相攻而兇者也。漸六四之于九三、賁上九之于六五、皆比爻之近相取而無咎悔者也。咸九三之于六二、小畜九三之于六四、皆比爻之近不相取而悔吝者也。賁六二之于九三、震六三之于六二、皆比爻之以情相感而有利者也。蒙六三之于九二、艮六二之于九三、皆比爻之以偽相感而有害者也。
  蒙九二之于六五、臨六五之于九二、皆應(yīng)爻之以愛相攻而吉者也。大過九三之于上六、恒九三之于上六、皆應(yīng)爻之以惡相攻而兇者也、損初九之于六四、睽九二之于六五、皆應(yīng)爻之相取而無咎悔者也。屯六三之于上六、蒙六四之于初六、皆應(yīng)爻之不相取而悔吝者也。蠱九二之于六五、賁六四之于初九、皆應(yīng)爻之以情相感而有利者也。萃六三之于上六、歸妹六三之于上六、皆應(yīng)爻之以偽相感而無利者也。比九五之于六二、六四、主爻之以愛相攻而吉者也。其于六三、上六、則以惡相攻而兇者也。大有六五之于九二、九四、主爻之以相取而無咎悔者也。蒙六四之于九二、豫六三之于九四、主爻之不相取而悔吝者也。復(fù)六四之于初九、剝六三之于上九、主爻之以情相感而有利者也。隨六三之于九五、觀六二之于九五、主爻之以偽相感而無利者也。易卦就主爻應(yīng)爻論吉兇者多、就比爻論吉兇者不數(shù)。
  故夫子獨(dú)舉比爻以例其余。又按、六爻有比有承有乘。先儒謂初與二比、三與四比、五與上比。而二三與四五則以承與乘言之。今曰近而不相得、則承與乘皆在其中。分之則比中又有承與乘、合之統(tǒng)謂比亦可。
  將叛者其辭慙、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此又即人情之情偽其見于辭者不同如此、以見易之繫辭不同、亦猶是也。叛非叛逆、背實(shí)失信皆是。言與實(shí)背故慙。心疑則可否難決。如木之有枝、分為兩岐。誣善為惡、則言語不實(shí)。如物在水上、浮游不定。失守者見理不真、操持不固、故辭多屈而不伸。六者皆反對(duì)。叛者無信、疑者不自信。吉者靜、躁者動(dòng)。誣者敗人、失守者自敗。然吉一而已。叛疑躁誣失居其五。人情之變盡于此矣。猶卦爻之情有相攻相取相感、而吉兇悔吝利害由此而生也。自八卦以象告至此、又發(fā)卦爻繫辭之凡例、以示學(xué)易者也。
  右第十二章
  周易淺述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周易淺述卷八
  翰林院編修陳夢(mèng)雷撰說卦傳第一章言圣人因理數(shù)之自然而立揲蓍求卦之法、使學(xué)者安於義命也。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蓍。
  幽贊神明、猶言贊化育也。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生長丈、其叢滿百莖。伏羲非因有蓍而后畫卦、蓋因生蓍而用之以求卦也。
  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
  天圓地方。圓者徑一圍三、三各一奇。陽道常饒、故天用其全、參天而為三。方者徑一而圍四、四合二偶。陰道常乏、故地用其半、兩地而為二。數(shù)皆倚此而起。故揲蓍三變之末其余三奇、則三三而九。三偶、則三二而六。兩二一三則為七。兩三一二則為八。三奇為乾、為老陽。三偶為坤、為老陰。二奇一偶為巽離兌、為少陰。二偶一奇為震坎艮、為少陽。
  此立卦之生爻之本。是數(shù)倚此而起也。
  觀變於陽而立卦、發(fā)揮於剛?cè)岫场?br />  揲蓍先有爻而后有卦。此先言卦而后言爻、就圣人作易言之也。在造化曰陰陽、就人事曰剛?cè)?。?shù)既形矣、卦斯立焉。圣人因其變之或九或七而為陽、因其變之或六或八而為陰。變至十有八而成卦。圣人無與也、特觀其變而立之爾。卦既立矣、爻斯生焉。圣人因其數(shù)之陽、而發(fā)明其為爻之剛。因其數(shù)之陰、而發(fā)明其為爻之柔。圣人無與也、特發(fā)揮其義爾。
  和順於道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此言圣人作易之極功也。吉兇消長之道。易皆和順從容、無所乖逆、默契其本原之謂也。理於義、又就其細(xì)者析言之。隨事皆得其條理、應(yīng)變合宜之謂也。和順於道德、體也。理於義、用也。窮理、以知言。盡性、以行言。易書於天下之理無所不備、而能盡人物之性而自合於天道也。理必窮之、性必盡之。天命但可言至、則自然之謂也。易之妙皆因天地之自然如此。
  右第一章
  第二章言易具三才之道、故有取於六爻。而因筮求卦者、當(dāng)盡人道以合乎天地也。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理在人為性、在天地為命。天無陰陽則氣機(jī)息、地?zé)o剛?cè)釀t地維墜、人無仁義則人道滅而禽獸矣。故曰立天立地立人。陰陽以氣言、剛?cè)嵋再|(zhì)言、仁義以理言。仁、體剛而用柔、屬乎陽。義、體柔而用剛、屬乎陰。
  兼三才而兩之。以全體言。則上兩畫為天、五陽而上陰。中兩畫為人、三仁而四義。下兩畫為地、初剛而二柔。以兩卦分言。則上與三為天、三陽而上陰。五與二為仁、五仁而二義。四與初為地、四柔而初剛。分陰分陽以位言。初三五為陽、二四上為陰。陰陽各半故曰分。迭用柔剛以爻言、柔六剛九也。陽位剛爻居、柔爻亦居。陰位柔爻居、剛爻亦居。經(jīng)緯錯(cuò)綜、粲然有文。所謂成章也。人負(fù)陰陽之氣以有生、肖剛?cè)嶂|(zhì)以有形、具仁義之理以成性、亦具三才之道。分陰陽用柔剛以斷吉兇、成亹亹而盡仁義之道。則性命之理在天地者、皆在吾心矣。
  右第二章
  第三章就伏羲先天圓圖而言其對(duì)待之體、復(fù)即卦氣之流行而分其左右之順逆也。
  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fēng)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cuò)。
  此伏羲先天圓圖八卦之位也。乾南坤北、天居上地居下、兩儀之位也。
  艮為山居西北、兌為澤居?xùn)|南。通氣者。澤氣升於山、為云為雨。山氣通於澤、為水為泉也。震為雷居?xùn)|北、巽為風(fēng)居西南。相薄者、勢(shì)相迫也。
  雷迅而風(fēng)益烈、風(fēng)激而雷益迅也。離為日居?xùn)|、坎為月居西。不相射者。
  水得火以濟(jì)其寒、火得水以濟(jì)其熱、不相滅息也。先天八卦之位如此。皆陰陽相對(duì)而居、故曰八卦相錯(cuò)也。重為六十四卦。為圓圖、其位亦然。其左以震離兌乾為主。與八卦相錯(cuò)、為自復(fù)至乾三十二陽卦。其右以巽坎艮坤為主。與八卦相錯(cuò)、為自姤至坤三十二陰卦也。
  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shù)也。
  此就圓圖卦氣之行。準(zhǔn)之橫圖、卦畫之序、從中而分其左右之順逆也。
  覆數(shù)已生之卦為順、豫推未生之卦為逆。天道運(yùn)行為四時(shí)八節(jié)、以冬至夏至為樞紐。圓圖配八節(jié)之運(yùn)行、以姤復(fù)二卦為樞紐。天道左旋、故圓圖配八節(jié)皆左旋。萬事出於心、故圖自中起。天開於子、故卦始終復(fù)。天道運(yùn)行始於陽、陽生於極陰。故坤生復(fù)為陽始、冬至配之。盡震宮八卦至明夷、立春配之。盡離宮八卦至於臨、春分配之。盡兌宮八卦至於泰、立夏配之。
  盡乾宮八卦至於乾、陽極陰生得姤卦、夏至配之。盡巽宮八卦至於訟、立秋配之。盡坎宮八卦至於遯、秋分配之。盡艮宮八卦至於否、立冬配之。
  盡坤宮八卦至於坤、陰極陽生又為復(fù)卦。復(fù)至乾、由震四而離三而兌二而乾一、皆得已生之卦。如從今日計(jì)往日、順而易知也。自姤至坤、由巽五而坎六而坤八。如今日預(yù)推明日、逆而難知也。然以橫圖觀之。則自乾一而兌二而離三而震四而巽五而坎六而艮七而坤八、皆預(yù)推之、是皆逆也。
  逆所以知來、故易皆逆數(shù)也。以其位言之、則對(duì)待有順有逆。以其數(shù)論之、則皆逆而可以知來。先天圓圖之妙如此。
  右第三章
  第四章言先天方圖之位、六子之用統(tǒng)於乾坤、而造化流行有生長收藏之功也。
  雷以動(dòng)之、風(fēng)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
  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動(dòng)則物萌、散則物解。二者生物之功。潤則物滋、晅則物舒。二者長物之功。止則物成、說則物遂。二者收物之功。君則物有所歸、藏則物有所息。二者藏物之功。雷動(dòng)風(fēng)散、乾坤初爻相易為震巽也。雨潤日晅、中爻相易為坎離也。止之說之、終爻相易為艮兌也。此六子、生物之序也。
  然六子致用、主於乾而動(dòng)、歸於坤而藏。此又父母之功也、故以乾坤終之。
  自動(dòng)至?xí)t、物之出機(jī)。自止至藏、物之終極。出無於有、氣之行也。故以象言。入有於無、質(zhì)之具也。故以卦言。先天方圖中始震巽而始終於乾坤。
  蓋陽生於北而極於南、陰生於南而極於北、天之道也。圓圖法天、故乾南坤北也。陽始於東北而盛於西北、陰始於西南而盛于東南、地之道也。方圖法地、故乾西北而坤東南也。乾坤初爻相易而為震巽。故震巽居中、為物之始生。中爻相易為坎離。故次外坎離、為物之方長。終爻相易為艮兌。
  故次外艮兌、為物之所收。終則乾居西北、坤居?xùn)|南以藏之。以其位之尊卑而言、則宜先乾坤而后六子。以造化之流行而言、故先言六子而統(tǒng)於乾坤、此方圖之位具造化流行之妙也。
  右第四章
  第五章言文王后天八卦之位。
  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此文王后天八卦之位。此節(jié)言八卦之流行也。帝者、天之主宰。出者、發(fā)露之謂。震居?xùn)|方、於時(shí)為春。三陽開泰、萬物從此發(fā)生、則帝即從此出矣。齊、相見、致役以下皆帝也。齊者、畢達(dá)之謂。巽居?xùn)|南、春夏之交、萬物畢達(dá)矣。尚有未盡生者、彼此未得相見也。離居南方、於時(shí)為夏、則明盛可見矣、致、猶委也。委役於萬物、無不養(yǎng)也。坤居西南、夏秋之交。萬物皆養(yǎng)於土、得向?qū)嵰病Uf者、物形至此充足而說。兌居西方、於時(shí)為秋、物至此充足可說也。戰(zhàn)者、陰極陽剝、疑而戰(zhàn)也。乾居西北、秋冬之交。戰(zhàn)乎乾、非與乾戰(zhàn)、言陰陽戰(zhàn)於乾之方也。勞、去聲、慰勞之意。
  坎居北方、於時(shí)為冬、萬物歸藏於內(nèi)而未息也。成言者、陽氣至此成終而成始。艮居?xùn)|北、冬春之交、止乎此矣。復(fù)出乎震、不終止也。此皆萬物生成之序。然生之成之、必有主宰之者、故謂之帝。此就八卦之流行言之也。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嚮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yǎng)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上言帝、此節(jié)言萬物之隨帝以出入。蓋帝之出入不可見、而為物者可見、故又以物言之。以見八卦流行生物之功也。離明以德言、八卦之德可推。坤地坎水以象言、八卦之象可推。兌秋以時(shí)言、八卦之時(shí)可推。圣人象八卦之義以治天下、不獨(dú)取諸離。亦舉一可通其余也。坤於方不言西南、坤土之用不止於西南也。上言致役乎坤、此言致養(yǎng)者。蓋上言帝。坤、臣也。帝、君也。君之於臣、役之而已。此言萬物。則坤、母也。萬物、子也。母之於于、則無所不養(yǎng)也。乾曰陰陽相薄者。九十月之交、陰盛陽微。
  陰疑於陽必戰(zhàn)。坤之上六亦言龍戰(zhàn)於野者、此也。上言帝之所乘、此言萬物之所主。觀此而后天八卦之義可見矣。蓋以其方位言之。則坎離者、天地之大用、得乾坤之中氣。故離火居南、坎水居北也。震、動(dòng)也。物生之初、故居?xùn)|。兌、說也。物成之后、故居西。此四者居於四正也。震木、巽亦木、震陽木而巽陰木。故巽居?xùn)|南、巳之位也。兌金、乾亦金、兌陰金而乾陽金。故乾居西北、亥之方也。坤艮皆土、坤陰土、艮陽土。坤居西南、艮居?xùn)|北者。所以均旺於四時(shí)也。此四者居於四隅也。以其流行之序言之、則以震巽離坤兌乾坎艮為次。蓋春為木、震巽屬木。木生火。夏為火、故離次之。夏而秋、火克金者也。火金之交、有坤土焉。則火生土、土生金??苏哂猪樢韵嗌?。秋為金、兌乾屬金。金生水。冬為水、故坎次之。冬而春水生木者也。水木之交、有艮土焉。木克土、土克水。生者又逆以相克。土金順以相生、所以為秋之克。水土逆以相克、所以為春之生。
  生生克克、變化無窮、而皆有帝以宰之、此后天之妙也。
  右第五章
  第六章去乾坤而專言六子、以見神之所為。前即文王卦次、以明四時(shí)之序。后即伏羲卦次、以明對(duì)待之偶。蓋總先后天二圖言之、以見不可偏廢也。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動(dòng)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fēng)。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
  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風(fēng)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此去乾坤專言六子。由后天流行之用、而推本於先天對(duì)待之體也。以主宰言曰帝、以功用言曰神。八卦各有所在、神無在無不在、故曰妙萬物。
  乾坤合而為神、言神則乾坤皆在其中。去乾坤而專言六子、見六子之為皆乾坤之為也。五卦皆言象、艮獨(dú)不言者。終始萬物、不係於山也。文王后天卦次順?biāo)臅r(shí)之序而兌震以長男合少女、艮巽以長女合少男、則非其偶。
  陰陽不相對(duì)待、則無由生成萬物矣。故此章先欲言神運(yùn)萬物之妙、即文王卦次、以明四時(shí)之流行。后則推原其體、必由陰陽對(duì)待、各得其偶。故又本於先天之卦、以見陰陽交合之妙、而后有此變化之神。蓋合先天后天之妙總言之也。
  右第六章
  第七章言八卦之性情。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dòng)也。巽、入也???、陷也。離、麗也。
  艮、止也。兌、說也。
  此節(jié)言八卦之性情。因下文欲言其象、先別其性情如此。蓋象者其似、性情者其眞也。性者其本體、情者其作用也。乾純陽剛故健、坤純陰柔故順。震一陽生二陰之下、剛而進(jìn)故動(dòng)??惨魂栐诙幹?、剛為陰所掩故陷。艮一陽出於二陰之上、無所往矣故止。巽一陰藏于二陽之下、順而伏故入。離一陰在二陽之中、順而附故麗。兌一陰在二陽之上、順而見故說。
  然乾健坤順。震坎艮三陽卦皆從健、巽離兌三陰卦皆從順。健則能動(dòng)、順則能入。此震巽所以為動(dòng)為入也。健遇上下皆順則必溺而陷、順遇上下皆健則必附而麗。此坎離所以為陷為麗也。健極於上、前無所往必止。順見於外、情有所發(fā)必說。此章以八字?jǐn)喟素灾?、下章乃依類而分言之。自此以下乃以陰陽純卦及初中終為序、不用先天后天之序也。
  右第七章
  第八章遠(yuǎn)取諸物之象。
  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矠轷埂kx為雉。艮為狗。兌為羊。
  此章言遠(yuǎn)取諸物者如此。馬健行而不息、其蹄圓、故乾為馬。牛順而載重、其蹄析、故坤為牛。龍潛於淵在重陰之下、與地雷同其動(dòng)奮、故震為龍。雞、羽屬、能飛。其性則入而伏。知時(shí)而善應(yīng)、鳴於丑半重陽之時(shí)。
  又其行則首動(dòng)於前、足動(dòng)於中、身不動(dòng)而隨其后。能動(dòng)象二陽在前、不動(dòng)象一陰在后。故巽為雞。豕主污濕、其性趨下。前后污濁、中心剛躁。故坎為豕。雉性耿介。中心柔懦而外文明。故離為雉。狗外剛內(nèi)媚。止於人而能止人。故艮為狗。羊外柔說羣而中剛狠、故兌為羊。此章取象於經(jīng)有不盡合者。周公以乾為龍、夫子以為馬。文王以坤為牝馬、夫子以為牛。
  變通以觀、可悟而不可執(zhí)。八者之中、乾馬、兌羊、巽雞、離雉、坎豕、與卦爻間有合者。如大畜乾爻稱馬、大壯似兌稱羊、中孚巽爻稱雞、鼎三應(yīng)離稱雉、睽互坎稱豕是也。至坤牛、震龍、艮狗、畢夫子所自取。善觀之、則萬物無非卦也。
  右第八章
  第九章言近取諸身之象。
  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矠槎kx為目。艮為手。兌為口。
  此言近取諸身者。首會(huì)諸陽、尊而在上。腹藏諸陰、大而容物。足在下而動(dòng)。股兩垂而下。耳輪內(nèi)陷、陽在內(nèi)而聰。目睛附外、陽在外而明。
  手動(dòng)在前。口開於上。此一身之合於八卦者也。近取諸身者、六子皆反對(duì)。
  遠(yuǎn)取諸物者、六子皆以序?qū)?。四者易而坎離不易也。首以君之、腹以藏之。
  足履於下為動(dòng)、手持於上為止。股下岐而伏、口上竅而見。耳外虛、目內(nèi)虛。各以反對(duì)也。在物。乾坤與二少皆取走。二長二中一走一飛。龍者走之飛、雞者飛之走。各以序?qū)σ病7蜃哟苏氯∠?。坤為腹與明夷六四同、巽為股與咸九三互體同、兌為口與咸上六同。余亦多自取、鮮所合者。其取義本先儒所解如此。而有可疑者。既言足、又言股。於面獨(dú)不言鼻。按麻衣易謂艮為鼻、巽為手。鼻者面之山。風(fēng)能鼓舞萬物、手之所以舞也。
  其說似亦可叅。
  右第九章
  第十章又即八卦而見其有父母男女之義也。蓋文王有父母六子之說、故孔子發(fā)明之也。
  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苍偎鞫?、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索、求也。本義、揲蓍以求爻。后朱子語錄謂不當(dāng)作揲蓍。大概陽先求陰、則陽入陰中而為男。陰先求陽、則陰入陽中而為女。乾求於坤而得震坎艮坤求於乾而得巽離兌。一二三者、以其畫之次序言。以初中終三畫取長中少之序也。三男本坤體、各得乾之一陽而成男、陽根於陰也。三女本乾體、各得坤之一陰而成女、陰根於陽也。天地生萬物而人為貴、故以父母男女言之。然萬物亦皆有牝牡雌雄長少之分、則言人而物亦在其中矣。
  此卦畫已成之后。見有此象。猶之前后取象。不可以謂之二字。謂畫此卦以象人也。
  右第十章
  第十一章廣八卦之象。不必盡合於經(jīng)、多夫子所自取也。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純陽至健天。陽體動(dòng)為圜。又天之體也居上覆下、尊無不統(tǒng)君也。乾知大始、又生六子、父也。其德至粹、爻剛而位以柔相濟(jì)、玉也。純剛、金也。金故寒、而位西北、卦氣又立冬也、冬水始?xì)辍:?、陰之變而剛者也。盛陽之色、又四月在夏、故為大赤。坎一陽在中為赤。乾純陽、故赤曰大。別於坎也。馬曰良老瘠駁、純陽無陰、異於震坎陰陽相雜之馬也。良、健之善者。老、健之久者。瘠、多骨少肉、健之堅(jiān)強(qiáng)者。駁、鋸牙食虎豹、健威猛者。又駁馬之色不純、純極而駁生也。圓而在上、以實(shí)承實(shí)、故為木果。異於艮之果蓏剛下有柔也。
  又荀爽九家易解此下有為龍、為直、為衣、為言。言字宜作玄。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嗇、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眾、為柄、其於地也為黑。
  積陰於下故為地。物資以生故為母。動(dòng)闢而廣、旁有邊幅而中寬平、故為布。又地南北經(jīng)而東西緯、亦布象也。釜虛而容物、金質(zhì)生於土、受模冶而成、有效法之義、故為釜。靜翕而不拖。陰性吝嗇、女子小人未有不吝嗇者也。吝嗇者翕之守。均者闢之敷。其勢(shì)均平而無偏陂、其德則生萬物而無私均也。順之極而生物相繼、故為子母牛。厚而載物為大輿??捕嬏摗檩浂淮?。坤三畫虛、言大以別於坎也。坤畫偶、又物生於地至雜、故為文。偶畫多故為眾。有形可執(zhí)、持成物之權(quán)、故為柄。又在下而承物於上。凡執(zhí)持之物、其本著地者、柄也。地之土色有五。黑者、極陰之色也。
  又荀九家有為牝、為迷、為方、為囊、為裳、為黃、為帛、為漿。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為大涂、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陰閉而陽奮於下為雷。陽在下動(dòng)為龍。乾坤始交生震、故兼天地之色。
  得乾初盡為玄、得坤中畫上畫為黃、雜而成蒼色也。陽氣始施為。又花蔕下連而上分為花也。一奇動(dòng)於內(nèi)、二偶開通。前無壅塞、萬物畢出。
  故為大涂也。一索得男、長子也。陽生於下、上進(jìn)決陰而躁動(dòng)也。蒼、深青色。、竹之美者。竹之筠也。萑、荻。葦、蘆。竹與蘆葦、皆下本實(shí)而上虛也。上畫偶開出聲、又陽氣始亨、故馬善鳴也。左足白曰。震居左也。足超健曰作。下畫一陽動(dòng)也。的顙、額有旋毛中虛、射者之的。言上畫之虛也。稼、諸榖之類。萌芽自下而生、反勾而上、陽剛動(dòng)於下也。
  陽長必終於乾、故究為健。蕃、生。鮮、美。春生之草、下一根而開葉於上也。按荀易下有為玉、為鵠、為鼓。
  巽為木、為風(fēng)、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jìn)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髮、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
  其究為躁卦。
  木、干陽而根陰。又物之善入者莫如木也。陰凝於下、陽發(fā)於外。周旋不舍則為風(fēng)。又氣之善入者莫如風(fēng)也。坤始交於乾而得巽、長女也。繩、糾木之曲而取直者。工、引繩之直而制木者。巽德之制、故為繩直、為工也。巽少陰、故於色為白。木下入而上升、故為長、為高。又長者風(fēng)之行、高者木之性也。陰性多疑、盤旋於二陽之下。又風(fēng)行無常、或東或西。故為進(jìn)退不果也。陰伏二陽之下、氣郁不散、故為臭。陽盛於上、陰血不升、故為寡髮。二陽在上、陽氣上盛。故為廣顙。眼白為陽黑為陰、反離之黑在下而白居中、故多白眼也。陽義陰利。陰主於內(nèi)、近利之至、如賈之得利三倍也。三爻皆變、則為震之決躁、故究為躁卦也。然震變乾、變上二畫而已。巽不言中上之變?yōu)槔?、而以三畫盡變?yōu)闉檎鹫摺Iw陰欲變?yōu)殛?、陽又欲變?yōu)榧冴?。此又圣人扶陽抑陰之意也。荀易有為楊、為鸛。
  坎為水、為溝瀆、為隱伏、為矯輮、為弓輪。其於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於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於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於木也為堅(jiān)多心。
  一陽在內(nèi)而明、二陰在外而陷、故為水。溝瀆所以行水、水流而不盈。
  陽畫為水、二陰夾之、故曰溝瀆。陽居中而無陰以蔽之、則見而不隱。陽在陰下得時(shí)、則起而不伏???、陽陷陰中而包之、故為隱伏。水勢(shì)曲直方圓唯勢(shì)之利、因人所導(dǎo)、故為矯輮、弓蓋二十八、蔽車之上。輪輻三十六、運(yùn)車以行。皆矯輮所成也。陽陷陰中、心危慮深、故加憂。心耳皆以虛為體??仓袑?shí)、故為病為痛。離火在身為氣、坎水在身為血。血運(yùn)於身、猶水之行於天地間也。得乾中畫之陽、故為赤而不大也??仓挟嬯柟蕿轳R為美脊。剛在內(nèi)而躁、故馬亟心上柔、故首下而不昂。下柔、故蹄薄而不厚也。曳亦下之弱者。柔不任重、故在輿馬多眚。坤輿行於平地則安??捕嚯U(xiǎn)陷阻礙也。通者水之性、坎維心亨也。月者水之精。盜者隱伏而險(xiǎn)。剛在中、故在木為堅(jiān)多心也。
  按荀易又有為宮、為律、為可、為棟、為叢棘、為狐、為蒺藜、為桎梏。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其於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鱉、為蠏、為蠃、為蚌、為龜。其於木也為科上槁。
  離者、麗也?;瘥惸径?、又內(nèi)暗外明、故為火。日、火之精也。陰麗陽而明、又有火光、故為電。坤再交於乾、故為中女。剛畫在外為甲胄。
  火銳於上為戈兵。中虛有容為大腹、又得坤之中爻也?;馃咴锕蕿榍?。
  外剛內(nèi)柔、故為鱉蠏蠃蚌龜。又鱉性靜、取中畫之柔。蠏性躁、取上下二畫之剛。蠃取善麗之象。蚌取中虛之象。龜取文明之象??粕祥?、一作科空也。本中空、上必枯槁。一曰科非木???、巢之附於木上者??浦刑撚须x象。上槁者、科上之木乾燥、如花鵲巢以木枝結(jié)構(gòu)而成者。二說雖不同、皆於離象可通。按荀易有為牝牛。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闕、為果蓏、為閽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其於木也為堅(jiān)多節(jié)。
  靜以止者、山也。徑者、路之小。艮為震之反體。高山之上成蹊、非如平地之大涂也。剛在坤土之上、象山頂高處之小石。若坎剛在坤土之中、則平地土中之大石矣。闕者、門之出入處。上畫連亙、中二畫雙峙而虛、似門闕也。果、木實(shí)蓏、草實(shí)。乾純剛為木果、艮一剛二柔故為果蓏。震為、草木之始。艮為果蓏、草木之終。果蓏能終又能始、故於果蓏為切。閽、掌王宮之中門之禁、止物之不應(yīng)入者。寺、掌王之內(nèi)人及宮女之戒令、止物之不得出者。手以止物、而用以止者在指。又諸物之末、骨之外見者也。鼠黔喙、皆前剛也。黔鉗通。山居之獸、齒牙如鐵能食生物。
  又鳥亦善以喙止物者也。緊多節(jié)、亦剛在外也。按荀易有為鼻、為虎、為狐。麻衣易亦以艮為鼻。朱子曰鼻者、面之山。管輅嘗言之。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jīng)Q。其於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澤者水之聚。二陽沉於下、一陰見於上、坎壅成澤也。巫、以言語說神者。兌上折、口象、故為巫、為口舌。金氣始?xì)ⅰl枯實(shí)落、故為毀折。
  柔附於剛、剛乃決柔、故為附?jīng)Q。陰在上皆有決義。震陽動(dòng)故躁、兌陰說故附?jīng)Q。躁者有所去、以達(dá)其怒。附?jīng)Q者始雖親、而動(dòng)不免於去也。陽在下為剛、陰在上為鹵。剛鹵之地不生物。鹵者、水之死氣也??菜^於下而澤見於上則為鹵。鹵暫熯而乾、乾而復(fù)潤、天下之潤者莫久焉。然不生物、以氣之在外也。少女從娣故為妾。內(nèi)狠外說故為羊。
  按荀易有為常、為輔頰。前章以八卦象八物、此章又推廣以盡萬物之情。其中有相對(duì)取象者。如乾天、坤地之類是也。上文乾為馬、此則為良馬老馬瘠馬駁馬。良取其德、老取其知、瘠取其骨、駁取其力、皆取其健也。上文坤為牛、此則為子母牛。取其生生有繼、兼取其順也。乾為木果、結(jié)於上而圓。坤為大輿、載於下而方。震為決躁、巽為進(jìn)退、為不果。剛?cè)嶂砸?。震巽?dú)以其究言剛?cè)嶂家???矁?nèi)陽外陰、水與月則內(nèi)明外暗。離內(nèi)陰外陽、火與日則內(nèi)暗外明??仓袑?shí)、故於人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離中虛、故於人為大腹。艮為閽寺為指、陽之止也。兌為巫為口舌、陰之說也。有相反取象者。震為大涂、反而艮則為徑路。大涂、陽闢乎陰、無險(xiǎn)阻也。徑路、陽阻而下陰、不能闢也。巽為長為高、反而兌則為毀折。長且高者、陽之上達(dá)。毀而折者、陰之上窮也。有相因取象者。
  乾為馬。震得乾之初之馬、故於馬為善鳴足作足的顙。震陽下而陰上也。
  坎得乾中爻之馬、故馬美瘠亟心下首薄蹄曳。坎陽中而陰外也。善鳴似乾馬之良、美瘠似乾馬之瘠。作足、陽下而健。薄蹄者、陰下而弱也。坤為大輿、坎為輿為多眚。坤中虛而力能載、坎中滿而下無力也。巽為木、干陽而根陰也。坎中陽、故於木為堅(jiān)多心。艮上陽、故於木為堅(jiān)多節(jié)。離中虛、故於木為科上槁。震為。乾為木果、艮為果蓏。震之一陽花之敷。
  乾之三陽果之結(jié)。果蓏則陽上而陰下也。有一卦之中自相因取象者??矠殡[伏、因而為盜。巽為繩直。因而為工。艮為門闕、因而為閽寺。兌為口舌、因而為巫。有不言而互見者。乾為君以見坤之為臣。乾為圜以見坤之為方。吝嗇者、陰之翕也、以見陰之闢。均者、地之平也、以見天之高。
  為文者、物生於地離而可見也、知其始於天者不可見矣。為柄者、有形之可執(zhí)也、乾之氣不可執(zhí)矣。離為乾卦、以見坎之為濕??矠檠浴⒁砸婋x之為氣。巽為臭、以見震之為聲。巽離兌三女、震為長子而坎艮不言者。
  尊嫡也、於陽之長者尊之也。兌少女為妾而巽離不言者。少女從墑為娣、於陰之少者卑之也。乾為馬、震坎得乾之陽皆言馬而艮獨(dú)不言者。艮、止也、止之性非馬也。其大畧如此、他可觸類而通。至於卦象之中有與卦爻相符者、如乾天坤地之類是也。有不與卦爻相符者、如乾坤稱龍而不必在震、坤屯稱馬而不必在乾之類是也。有見於卦爻而此不載者、如漸之鴻中孚之豚魚之類是也。有見於此而卦爻無之者、如為釜為布為蠃為蚌之類是也。若夫大琴謂之離、小罍謂之坎。此見於他書、而易與說卦又可以類推也。至若自坤而降、或曰其於地、其於人、其於馬、於輿、於稼、於木、唯乾不言者、蓋物不足以盡卦、則正言為天為地之類。卦不足以盡物、則言其於人、其於馬之類。至乾之為物無不周遍、萬物不足以盡之、故無所言焉。要之天地之物、大而天地山川、微而草木禽蟲、君臣父子之倫、毛發(fā)爪甲之細(xì)、無一不備於卦。即無一不本於太極、無一不在於吾心。知此可與言八卦之象矣。
  右第十一章以上說卦傳十一章備言卦象卦位。疑古者若八索之書、所載有此。夫子因筆削之、以為傳也。
  序卦傳
  按、序卦、韓康伯謂非圣人之蘊(yùn)、沙隨程氏謂非圣人之書、朱子辨其不然。謂此中事事夾雜、無所不有。雖非圣人之精、不可謂非圣人之蘊(yùn)也。
  今從程傳、分析其辭、見於六十四卦之首。則在此注釋可畧、附諸儒別論於后。
  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養(yǎng)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
  有事而后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后可觀、故受之以觀。
  可觀而后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茍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后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fù)。復(fù)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有無妄然后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后可養(yǎng)、故受之以頤。頤者、養(yǎng)也。
  不養(yǎng)則不可動(dòng)、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
  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序卦之意。有以相因?yàn)樾?、乾坤屯蒙是也。有以相反為序、泰否剝?fù)是也。天地間不出相因相反二者。始則相因、極必相反也。
  右上篇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
  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cuò)。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遯。遯者、退也。物不可終遯、故受之以大壯。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晉者、進(jìn)也。進(jìn)必有所傷、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傷於外者必反其家、故受之以家人。家道窮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乖必有難、故受之以蹇。蹇者、難也。物不可終難、故受之以解。解者、緩也。緩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損。損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決、故受之以夬。夬者、決也。決必有所遇、故受之以姤。姤者、遇也。物相遇而后聚、故受之以萃。萃者、聚也。聚而上者謂之升、故受之以升。升而不已、必困、故受之以困。困乎上者必反下、故受之以井。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
  主器者莫若長子、故受之以震。震者、動(dòng)也。物不可以終動(dòng)、止之、故受之以艮。艮者、止也。物不可以終止、故受之以漸。漸者、進(jìn)也。進(jìn)必有所歸、故受之以歸妹。得其所歸者必大、故受之以豐。豐者、大也。窮大者必失其居、故受之以旅。旅而無所容、故受之以巽。巽者、入也。入而后說之、故受之以兌。兌者、說也。說而后散之、故受之以渙。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jié)。節(jié)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有過物者必濟(jì)、故受之既濟(jì)。物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jì)終焉。
  右下篇或問、易上經(jīng)三十卦、下經(jīng)三十四卦、多寡不均何也。曰。卦有正對(duì)、有反對(duì)。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八卦、正對(duì)也。正對(duì)不變、故反復(fù)觀之止成八卦。其余五十六卦、反對(duì)也。反對(duì)者皆變、故反復(fù)觀之共二十八卦。
  以正對(duì)卦合反對(duì)卦觀之、總而為三十六卦。其在上經(jīng)、不變卦凡六、乾坤坎離頤大過是也。自屯蒙而下二十四卦、反之則為十二卦。以十二而加六、則十八也。其在下經(jīng)、不變卦凡二、中孚小過是也。自咸恒而下三十二、反之則為十六。以十六而加二、亦十八也。其多寡之?dāng)?shù)未嘗不均也。
  雙湖胡氏曰、文王序卦大抵本先天圖。以東西南北四方正卦乾坤坎離、為上經(jīng)之始終。以西北隅艮、東南隅兌合而為咸。西南隅巽、東北隅震合而為恒。四隅反卦為下經(jīng)之始。而終之以既未濟(jì)、則亦坎離之交不交也。
  故乾坤坎離四純卦皆居上經(jīng)。震巽艮兌四純卦皆居下經(jīng)、又以反對(duì)為次。
  離非伏羲之舊、而先天之圖大旨則備見焉。夫子序卦、直以卦名發(fā)其次第之義、而他則未暇及耳。又按、呂氏要指曰、易、變易也。天下有可變之理、圣人有能變之道。反需為訟、泰為否、隨為蠱、晉為明夷、家人為睽。
  此不善變者也。反剝?yōu)閺?fù)、遯為壯、蹇為解、損為益、困為井。此善變者也。文王示人以可變之幾、則??砂病y可治。特一轉(zhuǎn)移間耳。后天之學(xué)其以人事贊天地之妙歟。又嘗合上下經(jīng)始終而論之。乾坤、天地也??搽x、水火也。以體言也。咸恒、夫婦也。既未濟(jì)、水火之交不交也。以用言也。
  上經(jīng)以天道為主、具人道於其中。下經(jīng)以人道為主、具天道於其內(nèi)。三才之間、坎離最為切用。日月不運(yùn)、寒暑不成矣。民非水火不生活矣。心火炎燥而不降、腎水涸竭而不升、百病侵陵矣。故上下經(jīng)皆以坎離為終焉。
  按、沙隨程氏謂序卦非圣人之書、韓康伯謂序卦非圣人之精蘊(yùn)、朱子辨之曰、謂序卦非圣人之精則可、非圣人之蘊(yùn)則不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此易之精也。序卦無所不有、此易之蘊(yùn)也。今按、橫圖圓圖方圖之序、伏羲所由以畫卦也。先天之學(xué)、不待語言文字者也。序卦所云、文王所由以作易也。后天之學(xué)、得語言文字而明者也。伏羲之后、連山首艮、歸藏首坤。則六十四卦之序、在夏商已不一。文王憂患作易、曲盡天道人事之變。皆從卦之名義?;蛉∠嘁?、或取相反而為之序。故序卦所云、謂非先天之精蘊(yùn)則可、謂非后天之精蘊(yùn)則不可。后人或即麻衣反對(duì)之言以明序卦之偽、則尤一偏之論。夫屯之與蒙、需之與訟、其為綜卦何疑。坤后繼屯、蒙后次師、於卦畫非有所據(jù)。自當(dāng)如序卦所云、由卦名以思其義。
  程氏疑其非圣人之書、得無過乎。
  雜卦傳
  序卦、所以言易道之常。雜卦、所以言易道變。雜卦但要取反對(duì)之義。
  反覆其卦、則吉兇禍福、動(dòng)靜剛?cè)峤韵喾匆病P蜇宰郧ざ氯?、咸恒而下三十四、雜卦亦然。序卦反對(duì)、雜卦亦然。序卦反對(duì)、雜卦亦多反對(duì)、此其所同也。序卦以乾坤頤大過坎離在上篇、中孚小過在下篇、故二篇反對(duì)皆成十八卦。雜卦但以乾坤在上篇、余盡在下篇、又自大過以下不復(fù)反對(duì)、此其所異也。以其序次錯(cuò)綜、故謂之雜。然自乾至困當(dāng)上經(jīng)三十卦、實(shí)雜下經(jīng)十二卦於其中。咸至夬當(dāng)下經(jīng)三十四卦、又雜上經(jīng)十二卦於其中。則雜之中、又有不雜者存焉。又卦以乾為首而終之以夬。蓋夬以五陽決一陰、次去則又為純乾矣。故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是又圣人扶陽抑陰之意也。又按、春秋傳有屯固比入坤安震殺之語、疑古筮書以一字?jǐn)嘭粤x者多有之。夫子雜採其辭為經(jīng)羽翼、本非創(chuàng)作。故謂之雜、未可知也。
  乾剛坤柔、比樂師憂。
  剛?cè)?、以德言。憂樂、以事言。剛皆屬乾、而純乾為至剛。柔皆屬坤、而純坤為至柔。然二卦之二五皆得中、爻位剛?cè)嵊指饔邢酀?jì)、非倚於一偏者。就其德之各見者、則分為剛?cè)岫?。比九五居上而得眾、故樂。師九二居下而任重、故憂。又順在內(nèi)故樂、險(xiǎn)在內(nèi)故憂。
  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以我臨物曰與、物來觀我曰求。臨卦以二陽在下徧臨四陰、而六五上六又若以上臨下。觀卦九五觀示乎下、而四陰又相率以觀乎上互有求與之意?;蛘?、疑詞。無求與而若有求與。見為與又疑於求、見為求又疑於與也。
  屯見而不失其居。蒙雜而著。
  屯、震遇坎。震動(dòng)故見。坎險(xiǎn)不行、居也。又以初爻言之。物始生為見。未得位居貞、居也。又合初五二爻言。九五陽在上卦之天位而顯、見也。一陽動(dòng)坎險(xiǎn)之下而固守。居也。蒙、坎遇艮。坎幽昧為雜。艮光明著也。又以二爻言。全卦蒙然而生、故雜二能治之使明、著也。又合九二上九二爻言之。九二陽在下卦之中而位幽、雜也。上九一陽止坎險(xiǎn)之外而光明、著也。本義就卦義論、大全兼取爻義。宜兼之始備。時(shí)解謂屯以事功言。才有余而遇不足、當(dāng)養(yǎng)晦以俟時(shí)。蒙以學(xué)問言。質(zhì)不足而學(xué)有余、宜親師以取益。意亦是、但不必拘。
  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
  震艮以天道言、損益以人事言。損者人所憂、乃為盛之始。益者人所喜、乃為衰之始。倚伏之機(jī)可畏也。
  大畜、時(shí)也。無妄、災(zāi)也。
  剛難畜而畜之、時(shí)有適然、意外之得也。無有妄而得災(zāi)、災(zāi)自外至者也、意外之禍也。
  萃聚、而升不來也。謙輕、而豫怠也。
  萃、三陰聚於下。升、三陰升於上。不來、謂升而不降也。時(shí)解以萃言君之用賢、升言臣之遇主。亦近之、不必拘舊說。輕者、一陽居下之上。
  不自尊大、自卑而輕。豫者、一陽居上之下。其志滿足、自肆而怠也。然豫四爻無怠意。按、來注、謙之上六即豫之初六、故二爻皆言嗚。謙心虛、故自輕。豫志滿、故自肆。此說為勝。
  噬嗑、食也、賁、無色也。
  順中有物、故曰食。賁以白賁無咎、無色而天下之賁莫尚焉。食色、人之大欲。色至賁則過、故欲返本也。
  兌見、而巽伏也。
  兌、陰外見。巽、陰內(nèi)伏也。
  隨、無故也。蠱、則飭也。
  隨時(shí)行止、前無故也。蠱壞已極、后當(dāng)飭也。
  剝、爛也。復(fù)、反也。
  五陰潰於內(nèi)、爛也。一陽生於下、反也。
  晉、晝也。明夷、誅也。
  二卦、朝暮生殺之義。日出地上為晝、則入地下為夜也。明在下為誅傷、則明升上為生長矣。
  井通、而困相遇也。
  往來井井、則其道通。剛為柔揜、所遇之困。自乾至此三十卦、適與上經(jīng)之?dāng)?shù)相當(dāng)。
  咸、速也。恒、久也。
  有感必通、故速。速則夫婦及時(shí)。其道有常、故久。久則夫婦偕老。
  渙、離也。節(jié)、止也。解、緩也。蹇、難也。睽、外也。家人、內(nèi)也。
  否泰、反其類也。
  渙節(jié)與井困相反。井、以木出水、居塞而能通。渙、以水浮木、則通極而致散矣。節(jié)、澤上之水為有制。困、澤下之水則枯竭矣。解難既散、多失於怠緩。蹇險(xiǎn)在前、則知阻難。睽疎而外、家人親而內(nèi)。否泰則君子小人、其類每相反也。
  大壯則止、遯則退也。
  慮后陽之恃壯、故不欲九四之進(jìn)而欲其止。恐前陽之不及、故不欲六二之進(jìn)欲其退也。陽進(jìn)而消、陰者慎之。陰進(jìn)而消、陽者抑之也。
  大有、眾也。同人、親也。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小過、過也。
  中孚、信也。豐、多故。親寡、旅也。
  明且動(dòng)、故多故。旅寓則所親自寡矣。此句卦名在下、變文以葉韻也。
  離上、而坎下也。
  炎上、潤下。
  小畜、寡也。履、不處也。
  一陰畜陽、寡不敵眾。說隨陽進(jìn)、柔能制剛也。
  需、不進(jìn)也。訟、不親也。大過、顛也。姤、遇也、柔遇剛也。漸、女歸待男行也。頤、養(yǎng)正也。既濟(jì)、定也。歸妹、女之終也。未濟(jì)、男之窮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需訟、皆主乾言。止坎之下為不進(jìn)、背坎而去為不親。大過本末弱、故顛。女待男而行、所以為漸。頤以上養(yǎng)下、養(yǎng)得其正。既濟(jì)六位皆當(dāng)、故定。女者、未嫁之稱。歸則女之事終也。未濟(jì)陰陽皆失位而陰不足言也、故曰男之窮。始乾終夬、則喜陽之長也。本義謂自大過以下卦不反對(duì)、或疑其錯(cuò)簡。然以韻協(xié)之又似非誤、未詳其義。按、蘇氏蔡氏皆有改正之文。
  而蔡氏所改、類從而韻亦協(xié)。附錄於后兼載胡氏之論、以備參考。
  大過、顛也。頤、養(yǎng)正也。既濟(jì)、定也。未濟(jì)、男之窮也。歸妹、女之終也。漸、女歸待男行也。姤、遇也、柔遇剛也。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
  云峰胡氏曰、易終於雜卦、而交易變易之義愈可見矣。每一卦反復(fù)為兩卦、而剛?cè)峒獌疵棵肯喾?。此變易之義也。自乾至困三十卦、與上經(jīng)之?dāng)?shù)相當(dāng)。而雜下經(jīng)十二卦於其中。自咸至夬三十四卦、與下經(jīng)之?dāng)?shù)相當(dāng)。
  而雜上經(jīng)十二卦於其中。此交易之義也。或曰、此偶然爾。愚曰、非偶然也、皆理之自然也??搽x交之中者、本居上經(jīng)三十卦內(nèi)、今附於下三十四卦。震艮巽兌交之偏者、本居下經(jīng)三十四卦內(nèi)、今附於上三十卦。至若無反對(duì)者。上經(jīng)六卦、下經(jīng)二卦。今附於上者二卦、附於下者六卦。皆交易之義也。十二月卦氣。除乾坤外、上經(jīng)泰否臨觀剝復(fù)、陰之多於陽者十二。
  下經(jīng)遯壯姤夬、陽之多於陰者十二。今雜卦移否泰於三十四卦之中、而陰陽之多少復(fù)如之。特在上經(jīng)者三十六畫、在下經(jīng)者二十四畫。今附於上者二十四畫、附於下者三十六畫。愈見其交易之妙爾。若合六十四卦論之。
  上經(jīng)三十卦、陰爻之多於陽者八。下經(jīng)三十四卦、陽爻之多於陰者亦八。
  今則附於三十卦者。陽爻七十二、陰爻一百八。而陰多於陽者三十六。附於三十四卦者。陽爻一百二十、陰爻八十四。而陽爻多於陰者亦三十六。
  以反對(duì)論。上經(jīng)陰之多於陽者四、下經(jīng)陽之多於陰者亦四。今則附於上者。
  陽爻二十九、陰爻五十七。而陰爻多於陽者十八。附於下者。陽爻六十九、陰爻五十七。而陽爻之多於陰者亦十八?;蛉蚴?、互為多少。非特見陰陽交易之妙、而三十六宮之妙愈可見矣。是豈圣人之心思智慮之所為哉。愚故曰、伏羲之畫、文王周公孔子之言、皆天也。本義謂自大過以下卦不反對(duì)、或疑其錯(cuò)簡。今以韻協(xié)之又似非誤、未詳何義。愚竊為雜物撰德、非其中爻不備。此蓋指中四爻互體而言也。先天圖之左互復(fù)頤既濟(jì)家人歸妹睽夬乾八卦、右互姤大過未濟(jì)解漸蹇剝坤八卦。此則於右取姤大過未濟(jì)漸四卦、於左取頤既濟(jì)歸妹夬四卦。各舉其半、可兼其余矣。是雖所取不能無雜。蓋此謂雜卦、而互體又其最雜者也。上三十卦終之以困、柔掩剛也。下三十四卦終之以夬、剛?cè)嵋?。柔掩剛、君子不失其所亨。剛決柔、君子道長、小人道憂矣。然則天地間剛?cè)崦肯嚯s。至若君子之為剛、小人之為柔、決不可使相雜也。雜卦之末、特分別君子小人之道言之。圣人贊化育、扶世變之意微矣。
  周易淺述卷八周易淺述圖
  河圖圖說
  按易繫辭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此即所謂河圖、理數(shù)之大原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地以二生火、天以七成之。天以三生木、地以八成之。地以四生金、天以九成之。
  天以五生土、地以十成之。此河圖五行生成之?dāng)?shù)也。一為太陽、居北。二為少陰、居南。三為少陽、居?xùn)|。四為老陰、居西。東北陽分、故一三皆位陽。西南陰方、故二四皆位陰。東南物之始生、故二少位于東南。西北物之收成、故二老位于西北。此河圖四象之位也。一六為水居北。左旋而東、則水生木。又旋而南、則木生火。又旋而中、則火生土。又旋而西、則土生金。又旋而北、則金生水。此以其運(yùn)行之序言之、左旋而相生也。
  北方一六之水尅南方二十之火、西方四九之金、又尅東方三八之木。此以其對(duì)待之位言之、又未嘗不相尅也。要而論之、理數(shù)之原一而已矣。一者、太極也。二之則為兩儀。四之則為四象。四象變化而庶類繁生、數(shù)至四而備矣。一合四即為五、為五行。故五者、數(shù)之中也。自五以后、生數(shù)皆合五以為成數(shù)。一合五為六、二合五為七、三合五為八、四合五為九、成數(shù)至九而備矣。而五備五則為十。小衍之為十、大衍之為五十、即為蓍策之?dāng)?shù)所起。故十者、數(shù)之終也。五為數(shù)之中、故于成數(shù)之中減其生數(shù)皆得五。
  十為數(shù)之終、故以生數(shù)合成數(shù)又皆得十。蓋太陽居一而連九、太陰居四而連六、少陰居二而連八、少陰居三而連七。就其三居[“三居”當(dāng)作“所居”、從文瀾本]之位言之。則生數(shù)太陽、成數(shù)配以太極。生數(shù)太極、成數(shù)配以太陽。生數(shù)少陽、成數(shù)配以少陰。生數(shù)少陰、成數(shù)配以少陽。而就陰陽老少各分計(jì)之、皆得十焉。此皆天地之自然、非人力所能損益也。萬、物統(tǒng)乎天數(shù)、始乎一。乃以一二三四分屬于天地何也。天地之大、不外乎陰陽。陽奇陰偶分之、自各有所屬也。五行皆生于天地。乃或天生而地成之、或地生而天成之何也。萬物皆陰陽合而有生、而所以又各自有陰陽、皆由得氣之初、陰陽或先或后。水先天陽而后天陰、故體陽而用陰?;鹣忍礻幎筇礻?、故體陰而用陽。木由滋潤而后焦枯、先天同水而后天同火也。金由煅煉而后融液、先天同火而后天同水也。以至人道有男女、飛走之有雌雄、牝牡、其先后天皆可類推也。五行之生有先后、數(shù)有多寡何也。
  凡物之生皆自微而著、由清而濁、數(shù)之生皆自少而多。五行、水最輕清火次之、故一六水而二七火也。木則形堅(jiān)、金則質(zhì)重、土則最大而最濁矣。
  故三八木、四九金、而五十土也。太陽以一為生數(shù)最少、以九為成數(shù)則最多。太陰以四為生數(shù)最多、而以六為成數(shù)又最少。少陽以三為生數(shù)多[“數(shù)多”當(dāng)作“數(shù)次多”、從文瀾本]]、以七為成數(shù)又次少。少陰以二為生數(shù)次少、以八為成數(shù)又次多。何也。蓋生數(shù)主氣、成數(shù)主形。生數(shù)先天、而成數(shù)后天。論氣、則太陽清輕而太陰重濁、故太陽一而太陰四。論形、則太陽有余而太陰不足、故太陰六而太陽九也。論先天、則少陽強(qiáng)而少陰弱、故少陽三而少陰二。論后天、則少陽主洩而少陰主收、故少陽七而少陰八也。老少陰陽之位、從一二三四而不論六七八九何也。由太極生兩儀、由兩儀生四象、皆先天之事也、故當(dāng)從生數(shù)也。揲筮老少陰陽之?dāng)?shù)、取六七八九而不取一二三四又何也。由分二而掛一而揲四、皆后天之事也。故當(dāng)從成數(shù)也。揲筮老陽取九而不取七、而老陰則取六不取八又何也。即太陽有余太陰不足之說也。而不止此也。凡陽屬天、天形圓。圓者、徑一而圍三。凡陰屬地、地形方。方者、徑一而圍四。揲筮以四為數(shù)。所扐之?dāng)?shù)、以四為奇以象天、以八為偶以象地。如三扐皆奇、取徑一圍三之義。則三三為九、為天矣。天用其全、故不用七而用九也。如三扐皆偶、取徑一圍四之義。則三四為十二、為地矣。地用其半故不用八而用六也。且所扐者九、而過揲之?dāng)?shù)亦為四九三十六。所扐者六、而過揲之?dāng)?shù)亦為四六二十四。
  是揲筮老陽老陰、不必皆因河圖、而自與河圖暗合、此所以為理數(shù)之自然也。至若河圖言五行、而伏羲因之以畫八卦。河圖五方、而先后天之八卦分為八方。皆與河圖各有所合。又當(dāng)即橫圖圓圖方圖、詳析兮。疏、其義始見、故姑總其大略如此。而諸圖仍即楊子道聲圖卦闡義所分、備列于后云。
  洛書圖說
  楊子道聲洛書別論曰。洛書之?dāng)?shù)起于一、中于五、窮于九。五建極于中、為眾數(shù)所取法。自五為以下皆為生數(shù)、為一為二為三為四。自五以上皆為成數(shù)、為九為八為七為六。生數(shù)與成數(shù)相間而立、以成右轉(zhuǎn)之形。夫數(shù)始于一、一合中五而生六、六合一而生七、七合中五去十而生二、二合七而生九、九合中五去十而生四、四合九去十而生三、三合中五為八、八合三去十而復(fù)生一、運(yùn)行無窮焉。而其相合相生之法、凡奇數(shù)則合中五以生下數(shù)、耦則合前位之奇以生下數(shù)。耦從奇、奇不從耦也。奇必生耦、耦必生奇、陰陽互根也。中五建極、奇耦相生而自右至左、法自然之運(yùn)。此不同于河圖之不奇耦[文瀾本“不奇耦”作“不生奇耦”]、耦之合中五而為數(shù)也。至其對(duì)待之法、更有大異于河圖者。河圖奇耦重列以相對(duì)、洛書則單列以相對(duì)。奇對(duì)必奇、耦對(duì)必耦。以中五為之綱、而余數(shù)相伍以列。
  及計(jì)其對(duì)待之共數(shù)、莫不各倍中五以成十、而十已默寓于眾數(shù)之中矣。楊子道聲之論如此。今按、易繫辭傳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是圖書相為表里、夫子之言可據(jù)。后人以洛書至禹始出、其訛固不俟辨。至若天一地二章、所言皆河圖而不及洛書、蓋緣蓍數(shù)取于五十、故獨(dú)引河圖為言。至由兩儀四象而生八卦、則圖書皆其根本。而先后天八卦之位配之洛書、尤其易見者也。洛書自北之西、一六之水尅二七之火?;鹉闲?、尅四九之金。金東行、尅三八之木。木轉(zhuǎn)中、尅中英[“英”當(dāng)作“央”、從文瀾本]之土。土北行、又尅一六之水。此洛書之右轉(zhuǎn)相尅、異于河圖之左旋相生者也。至以其相對(duì)待言之、則東南四九之金、生西北一六之水。而東北三八之木、生西南二七之火。是洛書之對(duì)[“對(duì)”當(dāng)作“之”從文瀾本]對(duì)待相生、又異于河圖之對(duì)待相尅者也。要之、生之中有尅、尅之中有生。十之?dāng)?shù)、不外九之用。九之用、已備十之體。四正已備乎四隅、四隅不外乎四正。四正四隅皆本于中宮、兩儀四象皆根于太極。此則河圖洛書之所同、而實(shí)未嘗異者。要之、言乎理則一、言乎氣則二、言乎象則四、言乎行則五。由是即一奇一耦、以生八卦六十四卦、而先天后天、為方為圓、皆從此起焉。是又當(dāng)即諸圖分析求之、以詳其義者也。
  八卦小成圖說
  河圖以十為數(shù)、洛書以九為數(shù)。河圖列四正五十居中、洛書列四正四隅而五居中。于八卦似各異、要之本太極而為陰陽奇偶、則一而已矣。陽大陰小、則陽先陰后。故伏羲先畫一奇以陽、畫一偶以象陰而兩儀具。兩儀各生一陽一陰而四象形。四象又各生一陽一陰而八卦列。卦既成、見其具天地人三才之象、非有取于三才強(qiáng)畫之也。卦既列、而乾一兌二至坤八有自然之序、非有意于先后強(qiáng)分之也。卦備于八、是謂小成。
  六十四卦衡圖說
  八卦未畫之先、則太極生八卦。八卦既畫之后、則八卦皆可以為太極。
  所謂物物各具一太極者、此也。由是而兩儀得十有六。由是而四象得三十有二。由是而八卦得六十有四。六畫之上無可加、六十四卦之外亦無可益、此理數(shù)之自然也。六十四卦之中、八卦各居其本位。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分陰分陽、萬變畢具。陽生于復(fù)而極于乾、陰生于姤而極于坤。論卦體之相生、則自乾而復(fù)為順、自姤而坤為逆。論陰陽之升降、則自姤而坤為順、自乾而復(fù)為逆。奇偶順逆循環(huán)、而圓圖方圖皆自此出矣。
  楊道聲先天卦配河圖圖說理、一而已矣。一而二、則為乾坤。二而四、則乾得離而坤得坎。四而八、則乾得兌離震、坤得艮坎巽。乾坤動(dòng)乎一者也。離坎繼乾坤而代之者也。兌震艮巽妙坎離之用者也。乾坤之位正而離坎正矣。離坎之位正而八卦正矣。坤之居北而配一六者何、一為數(shù)始而生物之始、六所以成之也。
  則所重在一。一、陽也。乾象而非坤象。然坤不能自生而生于乾、是以居北。乾之居南而配二七者何。二為一之匹、而亦生物之?dāng)?shù)。則所重在二。
  二、陰也。坤象而非乾象。然乾亦不能自生而生于坤、是以居南。乾南坤北、亦所以法天、天陽南而陰北也。離居?xùn)|而配三八何、天三生木、地八成之、火生于木也??簿游鞫渌木耪吆巍5厮纳?、天九成之、水生于金也。四卦正位、一經(jīng)一緯。不居其位而位乎其所自生、故曰先天也。震兌艮巽之居四維者何。以乾坤離坎之定位位之也。陽之運(yùn)自南而北、陰之運(yùn)自北而南。南為老陽乾居之。乾之上爻變而為兌、居?xùn)|南。中爻變而為離、居?xùn)|。兩爻俱變而震、居?xùn)|北。以極于北。則乾爻盡變矣。北為老陰坤居之。坤之上爻變而為艮、居西北。中爻變而為坎、居西。兩爻俱變而為巽、居西南。以極于南。則坤爻盡變矣。陰陽相摩、迭為終始。八卦正位、萬象森列。故曰乾坤離坎正而八卦正矣。
  楊道聲后天卦配河圖圖說易逆數(shù)也而順以行之、圣人所以善法天也。說卦、帝出乎震、成言乎艮、后天之卦位也。先天乾坤為經(jīng)、離坎為緯。今則離坎進(jìn)而為經(jīng)、震兌繼而為緯。一六為水故坎在北、二七為火故離在南。三八為木。四九為金。
  故震東而兌西。水火金木、各正其位。經(jīng)正則緯正、緯正則八卦亦靡不正。
  夫震為木為春。離為火為夏。帝出乎震、歲之始也。春夏之交、百物暢茂。
  巽為木為風(fēng)。振動(dòng)而長養(yǎng)之、以相見乎離。繼之兌為金為秋、方受夏制伏而不起。交中央土、土以生金、坤卦當(dāng)之、厥象為母。逮入北坎。西北之野、龍以戰(zhàn)焉、此天地之尊嚴(yán)氣也、乾卦當(dāng)之、為君為父。冬之卦坎、百物告成。貞以起元、冬之季也、故艮以成之。艮、止也。歲聿云暮、功用止矣。正離坎以正發(fā)斂。正離坎震兌以正四時(shí)。正震巽離坤兌乾坎艮以正八節(jié)。天時(shí)以行、人事以遂、王者治平之道以弘。彌綸天地、各正性命、所謂后天而奉天時(shí)者乎。
  楊道聲先天卦配洛書圖說
  洛書之?dāng)?shù)、奇者居正、耦者居隅、尊陽也。卦以配之、各從其類。乾為純陽而配九。九、陽之極也。于河圖之位為二七。二合七非九乎、故乾稱用九。坤匹乾為純陰。厥配為一、陽饒而陰乏也。亦河圖天一之本位也。
  以九一截?cái)?shù)之終始、以乾坤定卦之陰陽、則六子均可計(jì)焉。乾一交于坤得震、故次乾曰震、次九曰八。再交于坤得坎、故次震曰坎、次八曰七。三交于坤得艮、故次坎曰艮、次七曰六。而三男之位定矣。坤一交于乾得巽、故次坤曰巽、次一曰二。再交于乾得離、故次巽曰離、次二曰三。三交于乾得兌、故次離曰兌、次三曰四。而三女之位亦定矣。是以論其位、則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論其數(shù)、則乾九震八坎七艮六坤一巽二離三兌四。以卦之生得其數(shù)、以數(shù)之位序其卦云爾。
  楊道聲后天卦配洛書圖說先天乾坤為父母、以生六子之用。后天坎離為繼體、共生四子以還歸乎大父母之用。此卦位之所以異也。乾坤之體、體純陰純陽。相交而生、生之用已弘。離坎之體、襍陽襍陰。必互異而生、生之用乃顯。此尤卦位之所以異也。夫離陽儀所生、繼乾故居南而當(dāng)九。坎陰儀所生、繼坤故居北而當(dāng)一。離坎即父母也??仓踟骋缀蹼x、則中女生男。故離之次艮、九之次八。即以離之初爻易乎坎、則中男生女。故艮之次兌、八之次七。
  及坎之中爻易乎離、則中女之用還歸乎大父。故兌之次乾、七之次六。而乾兌艮之位定矣。即以離之中爻易位坎、則中男之用還歸乎大母。故坎之次坤、一之次二。坎之上爻易乎離、則中女又生男。故坤之次震、二之次三。即以離之上爻易乎坎、則中男更生女。故震之次巽、三之次四、而坤震巽之位定矣。先天正乾坤而八卦正。后天正離坎而八卦亦正。至八卦正乎離坎、而乾坤垂拱無為以董厥成則又乾坤之妙其用、而離坎之神其能也。
  學(xué)后天者、亦正其離坎而已。
  先天主生后天主尅圖說
  南北為經(jīng)、東西為緯、夫人而知之矣。而八卦之經(jīng)緯更有異焉。先天以震巽為經(jīng)、后天以坤艮為經(jīng)、而諸卦皆為緯。先天者、天地之生氣也。
  后天者、天地之成氣也。震巽為木為春為發(fā)生、一氣互干東北西南、而凡緯于其間皆主生。于是乾生坎、艮生兌、離生坤、以成先天之位。坤艮為土為季氣為收藏、一氣互于東北西南、而凡緯乎其間者皆主尅。于是坎尅離、兌尅震、乾克巽、以成后天之位。先天主生、故人之飲食、衣服、醫(yī)藥之屬咸取法焉。后天主尅、故人之祭祀、棺槨之屬咸取法焉。有后天而無先天則無本、有先天而無后天則不成。至生之中未嘗無尅、尅之中未嘗無生。觸類而長之可耳。
  楊道聲圜圖左旋配節(jié)氣圖說
  圜、天象也。卦之有圜圖、法天也。天之可見者、莫如陰陽。陰陽之可見者、莫如四時(shí)。天之陰極于冬、陰極陽生為冬至。天之陽極于夏、陽極生為夏至。故二至為陰陽之樞紐。卦之陽極于乾、陽極陰生而為姤。卦之陰極于坤、陰極陽生而為復(fù)。故乾坤姤復(fù)亦為陰陽之樞紐。知此可與言圜圖矣。歲一而已、二之為冬夏、四之為春夏秋冬、八之為八節(jié)者、陰陽迭運(yùn)以成其寒暑也。卦各一而已、倍之十六、再倍之三十二、又倍之六十四者、陰陽迭運(yùn)以成其貞悔也。夫天道流行始乎陽、而陽之初生又始之始也。陽則生于極陰、坤爰生復(fù)為陽始、冬至配焉。盡震宮八卦至明夷、離為貞卦。一陰又生于三爻、立春配焉。盡離宮八卦至于臨、兌為貞卦。一陽又生于二爻、春分配焉。盡兌宮八卦至于泰、貞卦三陽、立夏配焉。盡乾宮八卦至于乾、貞悔皆陽。陽極陰生得姤卦、夏至配焉。盡巽宮八卦至于訟、坎為貞卦。一陰又生于三爻、立秋配焉。盡坎宮八卦至于遯、艮為貞卦。一陰又生于二爻、秋分配焉。盡艮宮八卦至于否、貞卦三陰、立冬配焉。盡坤宮八卦至于坤、貞悔皆陰。陰極陽生、又得復(fù)卦配冬至。卦氣相配、循環(huán)無端。蓋天道左旋而卦則之。以陰陽之升降言、則復(fù)至乾姤至坤皆順。以卦體之初生言、則復(fù)至乾姤至坤皆逆。以衡圖相配言、則姤至坤為順、復(fù)至乾為逆。運(yùn)行無窮而乾南坤北離東坎西之位不失。先天之八卦、得此益彰矣。
  按、此篇以衡圖相配之順逆與說卦傳所稱順逆不同。說卦傳以豫推未生之卦為逆、數(shù)已生之卦為順。以合衡圖之序?yàn)轫?、逆衡圖之序?yàn)槟嬉病?br />  楊道聲圜圖右轉(zhuǎn)以生六十四卦圖說
  天左旋、日月星辰右轉(zhuǎn)。一順一逆、變化見矣。圜圖陰陽之升降則左旋以法天、六十四卦之相生則右轉(zhuǎn)以法七政。乾卦生兌離震、坤卦生巽坎艮。六子之所生、皆乾坤之所生也。故生卦之本、惟乾坤云。乾坤而六十四卦之位以正、三百八十四爻之變以章章焉。夬至坤皆生于乾、剝至乾皆生于坤。貞卦以宰之、悔卦以動(dòng)之?;谪灾円恢芏懾砸蛔?、貞悔之變一周而乾坤一變、六十四卦所以全乾坤之用也。貞悔六陽為乾、其變也自悔始。上九變則得夬、九五變得大有、五與上變得大壯、九四變則得小畜、四與上變則得需、四與五變得大畜、以及乎泰、則悔卦之變一周矣?;谪灾円恢?、則貞卦九三變而得履、乃乾艮而兌進(jìn)矣。兌之變一周而離退、離之變一周而震進(jìn)、震之變一周而坤進(jìn)、然后貞悔之變一周而消息視之。
  貞悔六陰為坤、其變也亦自悔始。上六變則得剝、六五變得比、五與上變得觀、六四變則得豫、四與上變得晉、四與五變得萃、以及否、則悔卦之變一周矣?;谪灾円恢?、則貞卦六三變而得謙、乃坤退而艮進(jìn)矣。艮之變一周而坎退、坎之變一周而巽進(jìn)、巽之變一周而乾進(jìn)、然后貞悔之變又一周而消息亦視之。陰陽相易、貞悔相濟(jì)。六爻感應(yīng)、若日月之往來而靡間也。若五緯之各得其道而不紊也。此其包括宇宙而無遺也。
  楊道聲圜圖陰陽對(duì)待圖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無陽不成其為陰、陽無陰不成其為陽。陰陽相須、故圜圖有對(duì)待之象焉。乾生兌離震為陽卦。凡乾兌離震之所生、皆陽卦也。
  乾至復(fù)三十二卦、是以居左。坤生艮坎巽為陰卦。凡坤艮坎巽之所生、皆陰卦也。坤至姤三十二卦、是以居右。陽左陰右、兩儀對(duì)待也。然陽卦之中亦有陰、陰卦之中亦有陽、又莫不自相對(duì)待。如一陽五陰之復(fù)剝比豫謙師、則對(duì)一陰五陽之姤夬大有小畜履同人也。二陰四陽之無妄家人離革中孚睽兌大畜需大壯大過鼎巽訟遯。則對(duì)二陽四陰之升解坎蒙小過蹇艮萃晉觀頤屯震明夷臨也。若泰歸妹節(jié)損豐既濟(jì)賁隨噬嗑益之對(duì)否漸旅咸渙未濟(jì)困蠱井恒、則陰陽半焉者也。乾之與坤、則以純陽而對(duì)純陽也。多寡相配、上下相求。東西成列一陰一陽、而開物成務(wù)之事畢矣。
  楊道聲圜圖卦次圖說
  孔子之說卦也、則曰八卦成列、因而重之。邵子之說卦也、則曰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二說蓋不類云、及詳夫圜圖、而知邵子固已摻孔子左券也。卦次運(yùn)行以中為界。乾姤為首、坤復(fù)為尾、六十四卦若翼之垂。左右分行、起首而止乎尾。故貞卦兌二次乾一、繼而離三、繼而震四、左行及尾止焉。
  巽五亦次乾一、繼而坎六、繼而艮七、繼而坤八、右行極尾止焉?;趧t八卦一周、當(dāng)貞之一卦、亦起首而止乎尾。左起乾一次二三、向左疊行、終而復(fù)始、乾至復(fù)是也。右亦起乾一次二三、向右疊行、終而復(fù)始。姤至坤是也??鬃铀^因而重之者此卦、邵子所謂遽而者即此卦也。邵子則言其相生之漸、孔子則言其已成之象。非邵子則孔子之言不明、非孔子則邵子之言不全、后之人執(zhí)一而失之、亦重可慨夫。
  楊道聲圜圖初爻圖說
  兩儀既判、極天下之至變、若非兩儀之妙也。則極天下之至變、莫不有兩儀之之象也。圜圖初爻三十二陽居左、三十二陰居右、合而則一陰一陽也。乾至復(fù)坤至姤之卦備而兩儀立矣。
  楊道聲圜圖二爻圖說
  兩儀生四象、則極天下之至變、莫非四象之妙也。極天下之至變、莫不有四象之象也。圜圖二爻乾至臨十六陽、而間同人至復(fù)十六陰。坤至遯十六陰、而間師至姤十六陽。合之則二陽二陰、四象之象也。又合南三十二皆陽、北三十二皆陰、非即兩儀哉。
  楊道聲圜圖三爻圖說
  四象生八卦、則天下之至變、莫非八卦之妙也。極天下之至變莫非有八卦之象也。圜圖三爻乾至泰八陽、而間履至臨八陰。坤至否八陰、而間謙至遯八陽。姤至升復(fù)至無妄、而間訟至師明夷至同人、八卦之象也。合之則四陽四陰、八卦而即四象也。
  楊道聲圜圖四爻圖說
  八而倍之、十六所自起也。極天下之至變、莫不有八卦之象、則亦莫不有十六之象也。圜圖四爻乾至大壯四陽也、而間小畜至泰四陰。履至歸妹、同人至豐、無妄至震之間中孚至臨、家人至明夷、益至復(fù)、法皆仝矣。
  坤至觀四陰也、而間豫至否四陽。謙至漸、師至渙、升至巽之間小過至遯、解至訟、恒至姤、法皆同矣。合之則八陰八陽、十六之象即八卦之象也。
  而以四相間、又非四象乎。
  楊道聲圜圖五爻圖說
  十六又倍之、三十二所自起也。則有十六之象也。莫不有三十二之象也。圜圖五爻履兌二陽而間二陰之睽歸妹、謙艮二陰而間二陽之蹇漸。余五十六卦之相間、莫不皆然。合之則十六陽十六陰、十六之象即三十二之象也。而相間以二、亦即兩儀之象也。
  楊道聲圜圖上爻圖說
  卦之有六十四、生于三十二也。推而上之、生于一。一與二、三十二與六十四、卦之終始也。圜圖上爻一陰一陽相間而列。合之則三十二陽、三十二陰、六十四之象即三十二之象也。而陰陽相間以一為率、兩儀之象即太極之象也。
  楊道聲圜圖雜撰圖說
  周易始于乾坤、終于既濟(jì)未濟(jì)、一經(jīng)之終始也。上經(jīng)始于乾坤、終于坎離。下經(jīng)始于咸恒、終既濟(jì)未濟(jì)。一分為二而各有終始也。始於乾坤、中于泰否、終于坎離、為上經(jīng)。始于咸恒、中于損益、終于既濟(jì)未濟(jì)、為下經(jīng)。上下經(jīng)之各有始各有中各有終、所以成一經(jīng)之始于乾坤終于既濟(jì)未濟(jì)也。而始于乾坤終于既濟(jì)未濟(jì)者何也。上經(jīng)言乾坤坎離、實(shí)則乾為主坎用事、宗陽也。下經(jīng)言震巽艮兌、實(shí)則坤為主離用事、宗陰也。乾坤坎離、萬象之樞也。故始于乾坤而終于既濟(jì)未濟(jì)、即始于乾坤而終于坎離也。然不終于坎離而終于既濟(jì)未濟(jì)何也。乾坤立坎離之體、坎離妙乾坤之用。因乾坤之交不交以生坎離之用、因坎離之交不交以章乾坤之體??搽x一乾坤也。乾坤得坎離、則每於不交者正其位??搽x繼乾坤、則必于交其[文瀾本“其”作“者”]呈其能。未言離坎坎[文瀾本“離坎坎”作“坎離首言”]乾坤、曰乾曰坤曰坎曰離、乾坤坎離之不交者也。乾坤之不交、即坎離之不交也。既言泰否、終言既濟(jì)未濟(jì)。曰泰曰否曰既濟(jì)曰未濟(jì)、乾坤坎離之交者也。坎離之交、即乾坤之交也。周易雖分上下經(jīng)、雖各有終始。實(shí)則始于乾坤、中于坎離、終于既濟(jì)未濟(jì)。坎離不交即乾坤、而交即既濟(jì)未濟(jì)。
  凡震巽艮兌錯(cuò)行於其間、以成乾坤既濟(jì)未濟(jì)之終始。乾坤既濟(jì)未濟(jì)、誠萬象之樞也。盍觀乎圜圖之互卦乎。以六十四卦互得三十二卦。左右八分列、實(shí)得一十六卦。曰乾曰夬曰睽曰歸妹曰家人曰既濟(jì)曰頤曰復(fù)曰姤曰大過曰未濟(jì)曰解曰漸曰蹇曰剝?cè)焕?。兩卦而互一卦、亦四卦而互一卦也。又以其三十二卦互之得十六卦。左右重列、?shí)得四卦。曰乾曰既濟(jì)曰未濟(jì)曰坤。
  兩卦而互一卦、亦四卦而互一卦、且八卦而互一卦也。推之六十四卦。則四卦而互一卦、亦八卦而互一卦、且一十六卦而互一卦也?;ブ劣谇ぜ葷?jì)未濟(jì)而窮、蓋互之而仍得乾坤既濟(jì)未濟(jì)也。以四卦而畫六十四卦、故乾坤既濟(jì)未濟(jì)為萬象之樞也。故周易始于乾坤終于既濟(jì)未濟(jì)也。既濟(jì)未濟(jì)一坎離也、坎離一乾坤也。周易之始于乾坤、終于既濟(jì)未濟(jì)。即始于乾坤、終于乾坤也。至[“至”當(dāng)作“互”、從文瀾本]卦云者、即孔子之所謂雜物撰德也。
  楊道聲方圖總論
  乾坤、大父母也。乾坤正而八卦正矣、六十四卦俱正矣。陽生于北而極于南、陰生于南而極于北、天之道也。圜圖法天、故乾南而坤北。陽始于東北而盛于西北、陰始于西南而盛于東南、地之道也、方圖法地、故乾西北而坤東南。乾坤運(yùn)卦體于無窮、圜圖之義也。乾坤交卦體以變化、方圖之義也。此其所異也。由是次乾坤而兌艮、次兌艮而離坎、次離坎而震巽、八卦之位不既正乎。由是一一統(tǒng)八、八其八而六十四卦之位、不俱正乎。
  方圖縱橫八卦圖說
  六十四卦成列、相交變化而八卦各居其本位、以為卦主。從計(jì)之則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不少紊也。衡計(jì)之、則亦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不少紊也。以從衡之間斜計(jì)之、仍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不少紊也。此其為卦之正、以統(tǒng)夫眾卦也。
  方圖經(jīng)緯圖說
  卦有經(jīng)、必有緯。經(jīng)正則緯正、緯正則經(jīng)緯之間無弗正。圜圖以南北為經(jīng)、則東西為緯。方圖以西北東南為經(jīng)、則東北西南為緯。乾坤交得否泰、繼而兌艮交得咸損、故次否泰。繼而離坎交得未既濟(jì)、故又次咸損。
  繼而震巽交得恒益、故又次未既濟(jì)。皆為緯。緯合經(jīng)而一十六、邵子所謂四象相交成十六事也。而各卦之交咸取諸此矣。
  楊道聲方圖六十四卦相交圖說
  六十四卦生于八卦之相交、而八卦之相交其法有七。有隔六交者、有比肩交者、乃至隔一、隔二、隔三、四、五交者。其隔六、則乾坤相交是也。隔五、則乾艮、坤兌相交是也。隔四、則乾坎、艮離、兌艮相交是也。
  乾巽、兌坎相交、坤震、艮離相交、則隔三也。乾震、兌巽相交、則隔二也。交以離乾、兌震、交以離巽、震坎、交以巽艮、坎坤、非隔一乎。交以乾兌、兌離、交以離震、震巽、交以巽坎、坎艮及艮坤、非比肩乎。剛?cè)嵬鶃?、貞悔變易盡之矣。
  方圖縱衡貞悔圖說
  方圖之形衡八而從八。計(jì)其衡、則自下而上、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皆居貞卦之位。計(jì)其從、則自右而左、一乾二兌三離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皆居悔卦之位。各以一卦為主而從有八悔、衡有八貞。縱衡貞悔、犬牙相錯(cuò)。分之而其體成八。八縱八衡、卦各據(jù)其一行也。合之而其用有九??v二衡二、虛中而得九也。先王九州別壤、九井均田蓋取諸此。
  方圖陽貞陰悔圖說
  兩儀既判、陰固不可無陽、陽亦不可無陰。實(shí)則陰施而陰受、陽信而陰屈、陽尊而陰卑。此相輔以為用、而圣人所以垂教萬世也。乾兌離震陽卦也、合所生之二十八卦而得陽卦三十二。坤艮坎巽陰卦也、合所生二十八卦而得陰卦三十二。於衡圖、則陽卦皆居前而陰卦皆居后。于圜圖、則陽卦居左而陰卦皆居右。於方圖、則陽卦皆居內(nèi)而陰卦居外。尊陽也。故觀方圖者、分之則六十四卦、合之則一卦也。三十二卦為貞、三十二卦為悔。一貞一悔、非一卦之象乎。以六十四卦觀之、則其文燦然而有章也、以一卦觀之、則其體寂然而不動(dòng)也。陰陽變化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shí)識(shí)、其斯之謂歟。若乃各爻之相對(duì)相間、不少異于圜圖、知圜圖而方圖有可知者。按、祝氏曰。初爻內(nèi)三十二陽、外三十二陰。二爻內(nèi)外皆可六陽間十六陰。三爻內(nèi)外各八陰八陽相間。四爻內(nèi)外各四陰四陽相間。五爻內(nèi)外各二陰二陽相間。上爻內(nèi)外各一陰一陽相間。今按、初二三爻相配如祝氏說。
  其各悔卦左右中分之。則四爻右三十二陽、左三十二陰。五爻左右各十六陰間十六陽。上爻左右各八陰八陽相間。蓋貞卦分內(nèi)外、悔卦分左右以配陰陽。此異于圜圖、祝氏諸家所未悉也。
  方圖分內(nèi)外圖說
  先王定城郭宮室甸服之制、以辨內(nèi)外、朝聘以時(shí)、至寒暑不怨咨、叛亂備而民生遂。何其慎邪。庖羲氏之方圖、誘厥矣。夫乾坤視八卦、故凡與乾坤並列者皆居外。次乾坤而為兌艮、故凡與兌艮並列者皆居次外。
  次兌艮為離坎、故凡與離坎並列者皆居次內(nèi)。次離坎為震巽、故凡與震巽並列者皆居內(nèi)。內(nèi)以應(yīng)外、外以衛(wèi)內(nèi)。內(nèi)外之辨不亦詳且密哉。
  方圖天地相交之圖說
  天氣上升、地氣下降、則不交而物不生。地氣上升、天氣下降、則相交而物生。相交者、天交乎地、地交乎天也。其不交者、天與天交而地與地交也。不交乎此、則交乎彼矣。不交、則天地或幾乎息矣。相交而生物者、天地之用也。不交而不生物者、天地之體也。有體而后有用、故有貞而后有元、有不生物而后有生物。天之卦乾兌離震、自相交而生無妄大壯十二卦、天交天也。即為天之體。地之坤卦艮巽坎自相交而生觀升十二卦、地交地也。即為地之體。天之卦而交坤艮坎巽得恒否豫姤十六卦、天交乎地也。地之卦而交乾兌離震得泰益復(fù)小畜十六卦、地交乎天也。即為天地之用。于是、即此得聲音色味與夫飛走草木情性形體之變、此邵子前知之學(xué)也。
  楊道聲方圜合圖說
  天何依乎、依乎地也。地何附乎、附乎天也。天地相依附、而天地之內(nèi)千變?nèi)f化。所謂不貳不測(cè)者、不外乎一經(jīng)一緯、一方一圓、一動(dòng)一靜間也。先天圖圜乎外方乎內(nèi)。夫子欲取方圖于外以別地、而虛圜圖之內(nèi)以象天。實(shí)不若天包地外、地居天中、有依附之勢(shì)為不易也。天圜于外、圜則運(yùn)行而不息。地方于內(nèi)、方以相交而成功。于是陰陽之妙用大無外小無內(nèi)、悉包舉於斯而莫之或遺矣。
  三十六卦錯(cuò)綜圖說
  麻衣易謂卦有反對(duì)。反者、即綜卦之謂也。正則為屯、倒則為蒙。正則為需、倒則為訟。諸卦相綜悉視此。其不得綜者凡八。曰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麻衣所謂對(duì)卦、即錯(cuò)卦也。合錯(cuò)綜而言得三十六卦、邵子所謂三十六宮也。以此言之也、方圖圓圖橫圖之外、不可不知錯(cuò)綜之圖。十翼之有雜卦傳、固專為錯(cuò)綜卦言之也。彖傳本義以卦變言者十有五卦、曰訟隨蠱噬嗑賁無妄大畜晉睽蹇解升鼎漸渙是也。程傳論卦變、多本于乾坤。
  本義但取兩爻相比為變。渙卦柔得位乎外則不合、朱子自亦疑之。今照咸恒二卦剛上柔下柔上剛下之例、皆以卦綜言之、于十五卦皆合。然兩卦雖有錯(cuò)綜、至錯(cuò)綜之或先或后、自當(dāng)因名以求其義。如序卦所云、不可易也。
  周易淺述圖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