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部分

周易禪解 作者:明·釋智旭


周易禪解

    周易禪解序

  蕅益子結(jié)冬于月臺。禪誦之余。手持韋編而箋釋之?;騿栐?。子所解者是易耶。余應(yīng)之曰。然。復(fù)有視而問曰。子所解者非易耶。余亦應(yīng)之曰。然。又有視而問曰。子所解者亦易亦非易耶。余亦應(yīng)之曰。然。更有視而問曰。子所解者非易非非易耶。余亦應(yīng)之曰。然。侍者聞而笑曰。若是乎墮在四句中也。余曰。汝不聞四句皆不可說。有因緣故四句皆可說乎。因緣者。四悉檀也。人謂我釋子也。而亦通儒。能解易。則生歡喜焉。故謂是易者。吾然之。世界悉檀也?;蛑^我釋子也。奈何解易。以同俗儒。知所解之非易。則善心生焉。故謂非易者。吾然之。為人悉檀也。或謂儒釋殆無分也。若知易與非易必有差別。雖異而同。雖同而異。則儱侗之病不得作焉。故謂亦易亦非易者。吾然之。對治悉檀也。或謂儒釋必有實(shí)法也。若知非易。則儒非定儒。知非非易。則釋非定釋。但有名字。而無實(shí)性。頓見不思議理焉。故謂非易非非易者。吾然之。第一義悉檀也。侍者曰。不然。若所解是易。則人將謂易可助出世法。成增益謗。若所解非易。則人將謂師自說禪。何嘗知易。成減損謗。若所解亦易亦非易。則人將謂儒原非禪。禪亦非儒。成相違謗。若所解非易非非易。則人將謂儒不成儒。禪不成禪。成戲論謗。烏見其為四悉檀也。余曰。是固然。汝獨(dú)不聞人參善補(bǔ)人。而氣喘者服之立斃乎。抑不聞大黃最損人。而中滿者服之立瘥乎。春之生育萬物也。物固有遇春而爛壞者。夏之長養(yǎng)庶品也。草亦有夏枯者。秋之肅殺也。而菊有黃花。冬之閉藏也。而松柏青青。梅英馥馥。如必?fù)衿溆欣麩o害者而后為之。天地恐亦不能無憾矣。且佛以慈眼視大千。知群機(jī)已熟。然后示生。猶有魔波旬?dāng)_亂之。九十五種嫉妒之。提婆達(dá)多思中害之。豈惟堯舜稱猶病哉。吾所由解易者。無他。以禪入儒。務(wù)誘儒以知禪耳。縱令不得四益而起四謗。如從地倒。還從地起。置毒乳中。轉(zhuǎn)至醍醐。厥毒仍在。遍行為外道師。薩遮為尼犍主。意在斯也。侍者再拜而謝曰。此非弟子所及也。請得筆而存之。

    崇禎辛巳仲冬旭道人書于溫陵之毫余樓

    周易禪解目錄

  序
  卷一(上經(jīng)之一)  坤
  卷二(上經(jīng)之二) 屯 蒙 需 訟 師 比 小畜 履
  卷三(上經(jīng)之三) 泰 否 同人 大有 謙 豫 隨 蠱 臨 觀
  卷四(上經(jīng)之四) 噬嗑 賁 剝 復(fù) 無妄 大畜 頤 大過 坎 離
  卷五(下經(jīng)之一) 咸 恒 遁 大壯 晉 明夷 家人 睽 蹇 解 損 益
  卷六(下經(jīng)之二) 夬 姤 萃 升 困 井 革 鼎 震 艮 漸 歸妹
  卷七(下經(jīng)之三) 豐 旅 巽 兌 渙 節(jié) 中孚 小過 既濟(jì) 未濟(jì)
  卷八 系辭上傳
  卷九 系辭下傳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卷十 河圖說 洛書說 伏羲八卦次序說 伏羲八卦方位說 六十四卦次序說 六十四卦方位說 文王八卦次序說 文王八卦方位說

    周易禪解卷第一

                             北天目道人蕅益智旭著

    上經(jīng)之一

  六十四卦皆伏羲所畫。夏經(jīng)以艮居首。名曰連山。商經(jīng)以坤居首。名曰歸藏。各有繇辭以斷吉兇。文王囚羑里時。系今彖辭。以乾坤二卦居首。名之曰易。周公被流言時。復(fù)系爻辭??鬃佑譃橹畟饕暂o翊之。故名周易。古本文王周公彖爻二辭。自分上下兩經(jīng)??鬃觿t有上經(jīng)彖傳。下經(jīng)彖傳。上經(jīng)象傳。下經(jīng)象傳。乾坤二卦文言。系辭上傳。系辭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名十翼。后人以孔子前之五傳。會入上下兩經(jīng)。而系辭等五傳不可會入。附后別行。即今經(jīng)也。
  可上可下。可內(nèi)可外。易地皆然。初無死局。故名交易。能動能靜。能柔能剛。陰陽不測。初無死法。故名變易。雖無死局。而就事論事。則上下內(nèi)外仍自歷然。雖無死法。而即象言象。則動靜剛?cè)崛宰誀N然。此所謂萬古不易之常經(jīng)也。若以事物言之??梢砸皇乱晃锔鲗σ回砸回?。亦可于一事一物之中。具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若以卦爻言之??梢砸回砸回掣鲗σ皇乱晃?。亦可于一卦一爻之中。具斷萬事萬物。乃至世出世間一切事物。又一切事物即一事一物。一事一物即一切事物。一切卦爻即一卦一爻。一卦一爻即一切卦爻。故名交易變易。實(shí)即不變隨緣。隨緣不變?;ゾ呋ピ??;ト牖ト谥ń缍?。
  伏羲但有畫而無辭。設(shè)陰陽之象。隨人作何等解。世界悉檀也。文王彖辭。吉多而兇少。舉大綱以生善。為人悉檀也。周公爻辭。誡多而吉少。盡變態(tài)以勸懲。對治悉檀也??鬃邮畟?。會歸內(nèi)圣外王之學(xué)。第一義悉檀也。偏說如此??藢?shí)論之。四圣各具前三悉檀。開權(quán)顯實(shí)。則各四悉。

(乾下 乾上)

    乾。元亨利貞。

  六畫皆陽。故名為乾。乾者。健也。在天為陽。在地為剛。在人為智為義。在性為照。在修為觀。又在器界為覆。在根身。為首。為天君。在家為主。在國為王。在天下為帝?;蛴幸蕴斓泪?。或有以王道釋者。皆偏舉一隅耳。健則所行無礙。故元亨。然須視其所健者何事。利貞之誡。圣人開示學(xué)者切要在此。所謂修道之教也。夫健于上品十惡者必墮地獄。健于中品十惡者必墮畜生。健于下品十惡者必墮鬼趣。健于下品十善者必成修羅。健于中品十善者必生人道。健于上品十善者必生天上。健于上品十善。兼修禪定者。必生色無色界。健于上品十善。兼修四諦十二因緣觀者。必獲二乘果證。健于上上品十善。能自利利他者。即名菩薩。健于上上品十善。了知十善即是法界即是佛性者。必圓無上菩提。故十界皆元亨也。三惡為邪。三善為正。六道有漏為邪。二乘無漏為正。二乘偏真為邪。菩薩度人為正。權(quán)乘二諦為邪。佛界中道為正。分別中邊不同為邪。一切無非中道為正。此利貞之誡所以當(dāng)為健行者設(shè)也。

    初九。潛龍勿用。
  龍之為物也。能大能小。能屈能申。故以喻乾德焉。初未嘗非龍。特以在下。則宜潛而勿用耳。此如大舜耕歷山時。亦如顏?zhàn)泳勇锖?。其靜為復(fù)。其變?yōu)閵?。?fù)則后不省方以自養(yǎng)。姤則施命誥四方以養(yǎng)眾。皆潛之義也。

    九二。見龍?jiān)谔?。利見大人?
  初如淵。二如田。時位之不同耳。龍何嘗有異哉。二五曰大人。三曰君子。皆人而能龍者也。此如大舜征庸時。亦如孔子遑遑求仕乎。其靜為臨為師。其變?yōu)橥?。皆有利見之義焉。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在下之上則地危。純剛之德則望重。故必終日乾乾。雖至于夕。而猶惕若。所謂安而不忘危。危者。安其位者也。此如大舜攝政時。亦如王臣蹇蹇匪躬者乎。其靜為泰為謙。其變?yōu)槁?。皆有乾乾惕厲之義焉。

    九四?;蜍S在淵。無咎。
  初之勿用。必于深淵。四亦在淵。何也。初則潛。四則躍。時勢不同。而跡暫同。此如大舜避位時。亦如大臣之休休有容者乎。其靜為大壯為豫。其變?yōu)樾⌒蟆=杂袑w未飛。以退成進(jìn)之義焉。

    九五。飛龍?jiān)谔臁@姶笕恕?
  今之飛者。即昔之或躍或惕或見或潛者也。不如此。安所稱大人哉。我為大人。則所見無非大人矣。此如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亦如一切圣王之御極者乎。其靜為夬為比。其變?yōu)榇笥?。皆有利見之義焉。

    上九??糊堄谢?。
  亢者。時勢之窮。悔者。處亢之道也。此如大舜遇有苗弗格。舞乾羽于兩階乎。否則不為秦皇漢武者幾希矣。其靜為乾為剝。其動為夬。皆亢而須悔者也。王陽明曰。乾六爻作一人看。有顯晦。無優(yōu)劣。作六人看。有貴賤。無優(yōu)劣。
  統(tǒng)論六爻表法。通乎世出世間。若約三才。則上二爻為天。中二爻為人。下二爻為地。若約天時。則冬至后為初爻。立春后為二爻。清明后為三爻。夏為四爻。秋為五爻。九月后為上爻。又乾坤二卦合論者。十一月為乾初爻。十二月為二爻。正月為三爻。二月為四爻。三月為五爻。四月為上爻。五月為坤初爻。乃至十月為坤上爻也。若約欲天。則初爻為四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化樂。上他化。若約三界。則初欲界。二三四五色界。上無色界。若約地理。則初為淵底。二為田。三為高原。四為山谷。五為山之正基。上為山頂。若約方位。則初為東。三為南。四為西。六為北。二五為中。若約家。則初為門外。上為后園。中四爻為家庭。若約國。則初上為郊野。中四爻為城內(nèi)。若約人類。則初民。二士。三官長。四宰輔。五君主。上太皇。或祖廟。若約一身。則初為足。二為腓。三為股為限。四為胸為身。五為口為脢。上為首亦為口。若約一世。則初為孩童。二少。三壯。四強(qiáng)。五艾。上老。若約六道。則如次可配六爻。又約十界。則初為四惡道。二為人天。三為色無色界。四為二乘。五為菩薩。上為佛。若約六即。則初理。二名字。三觀行。四相似。五分證。上究竟。以要言之。世出世法。若大若小。若依若正。若善若惡。皆可以六爻作表法。有何一爻不攝一切法。有何一法不攝一切六爻哉。
  佛法釋乾六爻者。龍乃神通變化之物。喻佛性也。理即位中。佛性為煩惱所覆故勿用。名字位中。宜參見師友。故利見大人。觀行位中。宜精進(jìn)不息。故日乾夕惕。相似位中。不著似道法愛。故或躍在淵。分證位中。八相成道。利益群品。故為人所利見。究竟位中。不入涅槃。同流九界。故云有悔。此原始要終。兼性與修而言之也。若單約修德者。陽為智德。即是慧行。初心乾慧。宜以定水濟(jì)之。不宜偏用。二居陰位。定慧調(diào)適。能見佛性。故云利見大人。三以慧性遍觀諸法。四以定水善養(yǎng)其機(jī)。五則中道正慧證實(shí)相理。上則覓智慧相了不可得。又約通塞而言之者。初是淺慧。故不可用。上是慧過于定。故不可用。中之四爻皆是妙慧。二如開佛知見。三如示佛知見。四如悟佛知見。五如入佛知見也。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六十四卦。共計(jì)三百八十四爻。陰陽各半。則陽爻共有百九十二。此周公總明一切陽爻所以用九而不用七之旨也。蓋七為少陽。靜而不變。九為老陽。動而變陰。今若筮得乾卦。六爻皆九。則變?yōu)槔へ?。不惟可知大始。亦且可作成物。而六龍不作六龍用。其變化妙無端倪矣。此如大舜薦禹于天。不以位傳其子。亦如堯舜之猶病。文王之望道未見??鬃又ト守M敢乎。若約佛法釋者。用九。是用有變化之慧。不用七之無變化慧也。陽動。即變?yōu)殛?。喻妙慧必與定俱。華嚴(yán)云。智慧了境同三昧。大慧云。一悟之后。穩(wěn)貼貼地。皆是此意。群龍者。因中三觀。果上三智也。觀之與智。離四句。絕百非。不可以相求。不可以識識。故無首而吉。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
  此孔子彖傳。所以釋文王之彖辭者也。釋彖之法。或闡明文王言中之奧。或點(diǎn)示文王言外之旨?;蚪栉耐跹跃涠猿鍪盅邸e申妙義。事非一概。今乾坤二卦。皆是自出手眼?;蛞辔耐跹酝庵?。此一節(jié)是釋元亨二字。以顯性德法爾之妙。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也。蓋乾之德不可勝言。而惟元能統(tǒng)之。元之德不可名狀。惟于萬物資始處驗(yàn)之。始者。對終而言。不始不足以致終。不終不足名資始。即始而終。故曰統(tǒng)天。舉凡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莫非元之德用。所謂始則必亨者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此一節(jié)。是顯圣人以修合性。而自利功圓也。圣人見萬物之資始。便能即始見終。知其由終有始。始終止是一理。但約時節(jié)因緣假分六位。達(dá)此六位無非一理。則位位皆具龍德。而可以御天矣。天即性德也。修德有功。性德方顯。故名御天。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此一節(jié)。是釋利貞二字。以顯性德本來融遍。所謂無不還歸此法界也。蓋一切萬物既皆資始于乾元。則罔非乾道之變化。既皆乾道變化。則必各得乾道之全體大用。非是乾道少分功能。故能各正性命。物物具乾道全體。又能保合太和。物物具乾元資始大用。乃所謂利貞也。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此一節(jié)。是顯圣人修德功圓。而利他自在也。
  統(tǒng)論一傳宗旨。乃孔子借釋彖爻之辭。而深明性修。不二之學(xué)。以乾表雄猛不可沮壞之佛性。以元亨利貞表佛性本具常樂我凈之四德。佛性必常。常必備乎四德。豎窮橫遍。當(dāng)體絕待。故曰大哉乾元。試觀世間萬物。何一不從真常佛性建立。設(shè)無佛性。則亦無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故舉一常住佛性。而世間果報天。方便凈天。實(shí)報義天。寂光大涅槃天。無不統(tǒng)攝之矣。依此佛性常住法身。遂有應(yīng)身之云。八教之雨。能令三草二木各稱種性而得生長。而圣人則于諸法實(shí)相究盡明了。所謂實(shí)相非始非終。但約究竟徹證名之為終。眾生理本名之為始。知其始亦佛性。終亦佛性。不過因于迷悟時節(jié)因緣。假立六位之殊。位雖分六。位位皆龍。所謂理即佛。乃至究竟即佛。乘此即而常六之修德。以顯六而常即之性德。故名乘六龍以御天也。此常住佛性之乾道。雖亙古亙今不變不壞。而具足一切變化功用。故能使三草二木各隨其位而證佛性。既證佛性。則位位皆是法界。統(tǒng)一切法無有不盡。而保合太和矣。所以如來成道。首出九界之表。而剎海眾生。皆得安住于佛性中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
  六十四卦大象傳。皆是約觀心釋。所謂無有一事一物而不會歸于即心自性也。本由法性不息。所以天行常健。今法天行之健而自強(qiáng)不息。則以修合性矣。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jiān)谔?。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fù)道也?;蜍S在淵。進(jìn)無咎也。飛龍?jiān)谔?。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文并可知。佛法釋者。法身流轉(zhuǎn)五道名日眾生。故為潛龍。理即法身。不可用也。具縛凡夫。能知如來秘密之藏。故德施普。十乘妙觀。念念熏修。故反復(fù)道。不住相似中道法愛。故進(jìn)無咎。八相成道。廣度眾生。故是大人之事。無住大般涅槃。亦不畢竟入于滅度。盡未來時。同流九界。故盈不可久。但恃性德。便廢修德。全以修德而為教門。故天德不可為首。馮文所曰。其潛藏者。非謂有時而發(fā)用也。即發(fā)用而常潛藏也。其在下者。非謂有時而上也。其上者不離乎下也。乾卦所謂勿用之潛龍。即大衍所謂勿用之一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乾也。
  六十四卦不出陰陽二爻。陰陽之純。則為乾坤二卦。乾坤二義明。則一切卦義明矣。故特作文言一傳以申暢之。此一節(jié)先明性德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乾事。
  此一節(jié)明修德也。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此一節(jié)結(jié)顯以修合性也。非君子之妙修。何能顯乾健之本性哉。
  統(tǒng)論乾坤二義。約性則寂照之體。約修則明靜之德。約因則止觀之功。約果則定慧之嚴(yán)也。若性若修。若因若果。無非常樂我凈。常樂我凈之慧名一切種智。常樂我凈之定名首楞嚴(yán)定。所以乾坤各明元亨利貞四德也。今以儒理言之。則為仁義。禮智。若一往對釋者。仁是常德。體無遷故。禮是樂德。具莊嚴(yán)故。義是我德裁制自在故。智是凈德。無昏翳故。若互攝互含者。仁禮義智性恒故常。仁禮義智以為受用故樂。仁禮義智自在滿足故我。仁禮義智無雜無垢故凈。又四德無雜故為仁。四德周備故為禮。四德相攝故為義。四德為一切法本故為智也。

    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約圣德釋。如文可解。若約理即釋者。龍德而隱。即所謂隱名如來藏也。昏迷倒惑。其理常存。故不易乎世。佛性之名未彰。故不成乎名。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然畢竟在凡不減。故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而行者亦是佛性。憂則違之。而違者亦是佛性。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故確乎其不可拔也。

    九二曰。見龍?jiān)谔铩@姶笕?。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jǐn)。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jiān)谔铩@姶笕?。君德也?
  文亦可解。若約名字即佛釋者。庸言庸行。只是身口七支。以知法性無染污故。隨順修行尸波羅密。從此閑九界之邪。而存佛性之誠。初心一念圓解善根。已超三乘權(quán)學(xué)塵劫功德。而不自滿假。故其德雖博。亦不存德博之想。以成我慢也。發(fā)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故雖名字初心。已具佛知佛見而為君德。

    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忠信所以進(jìn)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yè)也。知至至之??膳c幾也。知終終之??膳c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忠信是存心之要。而正所以進(jìn)德。修辭立誠。是進(jìn)修之功。而正所以居業(yè)。此合外內(nèi)之道也??赏鶆t往是其幾。可止則止是其義。進(jìn)退不失其道。故上下無不宜矣。若約佛法六即釋者。正觀行位中圓妙功夫也。直心正念真如。名為忠信。所以進(jìn)德而為正行也。隨說法凈。則智慧凈。導(dǎo)利前人。化功歸己。名為修辭立誠。所以居業(yè)而為助行也。知至至之是妙觀。知終終之是妙止。止觀雙行。定慧具足。則能上合諸佛慈力而不驕。下合眾生悲仰而不憂矣。

    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jìn)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jìn)德修業(yè)。欲及時也。故無咎。
  此正闡明舜禹避位。仍即登位之心事也。若約佛法者。直觀不思議境為上。用余九法助成為下。心心欲趨薩婆若海為進(jìn)。深觀六即不起上慢為退。欲及時者。欲于此生了辦大事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設(shè)不證入圓住正位。不名度二死海。

    九五曰。飛龍?jiān)谔?。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此明圣人垂衣裳而天下治。初非有意有造作也。佛法釋者。如來成正覺時。悉見一切眾生成正覺。初地離異生性。入同生性。大樂歡喜。悉是此意。乃至證法身已。入普現(xiàn)色身三昧。在天同天。在人同人。皆所謂利見大人。法界六道所同仰也。

    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李衷一曰。從來說圣人無亢。卻都從履滿招損上看。夫子乃以無位無民無輔表之。此堯舜有天下而不與之心也。非位喪民叛賢人離去之謂也。動字下得妙。無停思。無貳慮。天下極重難反之局。止在圣人一反掌間。致悔之由。止在一動。處亢之術(shù)。止在一悔。佛法釋者。法身不墮諸數(shù)。故貴而無位。佛果出九界表。故高而無民。寂光非等覺以下境界。故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究竟位中。必逆流而出。示同九界。還現(xiàn)嬰兒行及病行也。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jiān)谔?。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jiān)谔?。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zāi)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此以時位重釋六爻之義也用九而曰乾元。正顯乾卦全體大用。亦顯潛見惕躍飛亢。皆無首而皆吉。佛法釋者。理即佛為貶之極。故下。名字即佛。未有功夫。故時舍。五品位正修觀行。故行事。相似位擬欲證真。故自試。分證位八相成道故上治。究竟位不住涅槃。故窮之災(zāi)。用九。則以修合性。故天下治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jiān)谔?。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蜍S在淵。乾道乃革。飛龍?jiān)谔?。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此兼約德之與時。再釋六爻之義也。與時偕極。對與時偕行看。皆所謂時乘御天者也。乃見天則。則潛而勿用亦天則。乃至亢而有悔亦天則也。佛法釋者。佛性隱在眾生身中。故潛藏。一聞佛性。則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天下文明。念念與觀慧相應(yīng)無間。故與時偕行。舍凡夫性。入圣人性。故乾道乃革。由證三德。方坐道場。故位乎天德。天德者。天然之性德也。極則必返。證佛果者。必當(dāng)同流九界。性必具修。全性起修。乃見性修不二之則。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前約仁禮義智四德。以釋元亨利貞。今更申明四德一以貫之。統(tǒng)惟屬乾。而非判然四物也。舉一乾字。必具元德。舉一元字。必統(tǒng)四德。元之大。即乾之大矣。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fā)揮旁通情也。
  乾具四德。而非定四。故大。故復(fù)以剛健等七字而深贊之。卦言其體。爻言其用。卦據(jù)其定。爻據(jù)其變。體大則用亦大。體剛健中正純粹精。則用亦剛健中正純粹精矣。

    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上明乾德體必具用。此明圣人因用以得體也。佛法釋者。此章申明性必具修。修全在性也。佛性常住之理名為乾元。無一法不從此法界而始。無一法不由此法界而建立生長。亦無有一法而不即以此法界為其性情。所以佛性常住之理。遍能出生成就百界千如之法。而實(shí)無能生所生。能利所利。以要言之。即不變而隨緣。即隨緣而不變。豎窮橫遍。絕待難思。但可強(qiáng)名之曰大耳。其性雄猛物莫能壞。故名剛。依此性而發(fā)菩提心。能動無邊生死大海。故名健。非有無真俗之二邊。故名中。非斷??占僦?。故名正。佛性更無少法相雜。故名純。是萬法之體要。故名粹。無有一微塵處。而非佛性之充遍貫徹者。故名精。所以只此佛性乾體。法爾具足六爻始終修證之相。以旁通乎十界迷悟之情。此所謂性必具修也。圣人乘此即而常六之龍。以御合于六而常即之天。自既以修合性。遂能稱性起于身云。施于法雨。悉使一切眾生同成正覺而天下平。此所謂全修在性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此下六爻。皆但約修德。兼約通塞言之。佛法釋者。成德為行。謂依本自天成之性德而起行也。既全以性德為行。則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故為日可見之行也。然猶云潛者。以其雖則開悟。習(xí)漏未除。故佛性猶為虛妄煩惱所隱而未現(xiàn)。而正助二行。尚在觀行相似。未成般若解脫二德。是以君子必以修德成之。而弗專用此虛解也。

    君子學(xué)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jiān)谔?。利見大人。君德也?
  學(xué)問是聞慧。寬居是思慧。仁行是修慧。從三慧而入圓住。開佛知見。即名為佛。故云君德。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重剛者。自強(qiáng)不息。有進(jìn)而無退也。不中者。不著中道而匆匆取證也。上不在天者。未登十地。入佛知見也。下不在田者。已超十住。開佛知見。因時而惕。正是不思議十行法門。遍入法界。而能行于非道。通達(dá)佛道。故雖危無咎。

    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蛑?。疑之也。故無咎。
  重剛不中。亦如上說。中不在人。謂已超十行。示佛知見也?;蛑??;厥孪蚶?。回因向果?;刈韵蛩?。和融法界而無所偏倚。有似乎疑之也。疑者。擬議以成變化之謂。故雖似有修證之事。而實(shí)無事也。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十地入佛知見。如天普覆。如地普載。如日照晝。如月照夜。如四時次序之始終萬物。如鬼神吉兇之折攝群機(jī)。根本妙智。窮法界無始之始。差別妙智。建法界無時之時。理既相契弗違。則凡人與鬼神??傕蟆S谝焕碚?。安得不相順而利見哉。

    亢之為言也。知進(jìn)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jìn)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凡有慧無定者。惟知佛性之可尚。而不知法身之能流轉(zhuǎn)五道也。惟知佛性之無所不在。而不知背覺合塵之不亡而亡也。惟知高談理性之為得。而不知撥無修證之為喪也。惟圣人能知進(jìn)退存亡。之差別。而進(jìn)亦佛性。退亦佛性。存亦佛性亡亦佛性。進(jìn)退存亡不曾增減佛性。佛性不礙進(jìn)退存亡故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而不失其正也。若徒恃佛性。不幾亢而非龍乎。又約究竟位中解者。示現(xiàn)成佛是知進(jìn)。示現(xiàn)九界是知退。示現(xiàn)圣行梵行嬰兒行是知存。示現(xiàn)病行是知亡。而于佛果智斷無所缺減。是不失其正也。

(坤下 坤上)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
  六畫皆陰。故名為坤。坤者。順也。在天為陰。在地為柔。在人為仁。在性為寂。在修為止。又在器界為載。在根身為腹為腑臟。在家為妻。在國為臣。順則所行無逆。故亦元亨。然必利牝馬之貞。隨順牡馬而不亂。其在君子之體坤德以修道也。必先用乾智以開圓解。然后用此坤行以卒成之。若未有智解。先修定行。則必成暗證之迷。惟隨智后用之。則得主而有利。如目足并運(yùn)。安穩(wěn)入清涼池。亦如巧力并具。能中于百步之外也。若往西南。則但得陰之朋類。如水濟(jì)水。不堪成事。若往東北。則喪其陰之朋黨。而與智慧相應(yīng)。方安于定慧均平之貞而吉也。

    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強(qiáng)。舍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馬地類。行地?zé)o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yīng)地?zé)o強(qiáng)。
  此傳詳釋彖辭。先約地道明坤四德。次明君子體坤德而應(yīng)地道也。資始所以稟氣。資生所以成形。由稟氣故。方得成形。故名順承天也。德合無強(qiáng)。言其與天合德。西南。則兌離以及于于巽。皆陰之類。東北。則震艮以至坎乾??少囍越K吉矣。佛法釋者。以坤表多所舍蓄而無積聚之如來藏性。約智名乾。約理名坤。約照名乾。約寂名坤。又可約性名乾。約修名坤。又可修中慧行名乾。行行名坤。乾坤實(shí)無先后。以喻理智一如。寂照不二。性修交徹。?;刍?yán)。今于無先后中說先后者。由智故顯理。由照故顯寂。由性故起修。由慧故導(dǎo)福。而理與智冥。寂與照一。修與性合。福與慧融。故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也。稱理之行。自利利他。一行一切行。故德合于無疆之智而含弘光大也。牝馬行地。雖順而健。三昧隨智慧行。所以為佛之三昧也。夫五度如盲。般若如導(dǎo)。若以福行為先。則佛知見未開。未免落于旁蹊曲徑而失道。惟以智導(dǎo)行。行順于智。則智常而行亦常。故西南得朋。不過與類俱行而已惟東北喪朋。則于一一行中具見佛性。而行行無非法界。當(dāng)體絕待。終有慶矣。所以安貞之吉。定慧均平。乃可應(yīng)如來藏性之無疆也。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性德本厚。所以地勢亦厚。今法地勢以厚積其德。荷載群品。正以修合性之真學(xué)也。

    初六。履霜堅(jiān)冰至。象曰。履霜堅(jiān)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jiān)冰也。
  此爻其靜為垢。其變?yōu)閺?fù)。垢則必至于坤。復(fù)則必至于乾。皆所謂馴致其道者也。問曰。乾坤之初爻。等耳。乾胡誡以勿用。坤胡決其必至乎。答曰。陽性動。妄動??制湫挂?。故誡之。陰性靜。安靜則有成也。故決之。積善積惡。皆如履霜。余慶余殃。皆如堅(jiān)冰。陽亦有剛善剛惡。陰亦有柔善柔惡。不當(dāng)偏作陰柔邪惡釋之。說統(tǒng)云。善乾惡坤。此晉魏大謬處。九家易曰。霜者。乾之命。堅(jiān)冰者。陰功成也。京氏曰。陰雖柔順。氣則堅(jiān)剛。為無邪氣也。陰中有陽。氣積萬象。孫聞斯曰。隤霜不殺菽。冬無冰。春秋皆為記異。然時霜而霜。時冰而冰。正令正道。以堅(jiān)冰為至。而至之自初也。如是謂凝謂順。冰畢竟是陰之所結(jié)。然惟陽伏于內(nèi)。故陰氣外冱而為冰。圣人于乾曰為冰。明是此處注腳。馴致二字。正表坤德之順處。腳跟無霜。不秋而凋。面孔無血。見敵輒走。若約佛法釋者。乾之六爻。兼性修而言之。坤之六爻。皆約修德定行而言。初上二爻。表世間味禪之始終。中間四爻。表禪波羅密具四種也。二即世間凈禪。而達(dá)實(shí)相。三即亦世間亦出世禪。四即出世間禪。五即非世間非出世禪。又借乾爻對釋。初九有慧無定。故勿用。欲以養(yǎng)成其定。初六以定含慧。故如履霜若馴致之。則為堅(jiān)冰之乾德。九二中道妙慧。故利見大人。六二中道妙定。故無不利。九三慧過于定。故惕厲而無咎。六三定有其慧。故舍章而可貞。九四慧與定俱。故或躍而可進(jìn)。六四定過于慧。故括囊而無譽(yù)。九五大慧中正。故在天而利見。六五大定即慧。故黃裳而元吉??阂曰塾卸ǘ凇?zhàn)則定無慧而道窮也。又約乾為正行。坤為助行者。坤之六爻即表六度。布施如履霜。馴之可致堅(jiān)冰。冰者。乾德之象。故云乾為冰也。持戒則直方大。攝律儀故直。攝善法故方。攝眾生故大。忍辱為含章。力中最故。精進(jìn)如括囊。于法無遺失故。禪定如黃裳。中道妙定遍法界故。智慧如龍戰(zhàn)。破煩惱賊故。

    六二。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xí)無不利。地道光也。
  純?nèi)嶂姓m樦烈?。順理故直。依理而動故方。既直且方。則必大矣。此地道本具之德。非關(guān)習(xí)也。佛法釋者。世間凈禪即是實(shí)相。故直方大。正念真如為直。定之體也。善法無缺為方。定之相也。功德廣博為大。定之用也。世間凈禪法爾本具實(shí)相三德。能于根本禪中通達(dá)實(shí)相。故不習(xí)而無不利也。向凈禪中。覷實(shí)相理。名之為動。動則三德之理現(xiàn)前。于禪開秘密藏。故地道光。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fā)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蘇眉山曰。三有陽德。茍用其陽。則非所以為坤也。故有章而含之。有章則可以為正矣。然以其可正而遂專之。亦非所以為坤也。故從事而不造事。無成而代有終。佛法釋者。亦世間亦出世禪。亦愛亦策。故含章而可貞或從一乘無上王三昧事。則借此可發(fā)出世上上妙智而有終。不復(fù)成次第禪矣。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yù)。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得陰之正。而處于上卦之下。位高任重。故括囊以自慎焉。吳幼清曰。坤體虛而容物。囊之象也。四變?yōu)槠?。塞壓其上。猶括結(jié)囊之上口。人之謹(jǐn)閉其口而不言。亦猶是也。蘇眉山曰。咎與譽(yù)。人之所不能免也。出乎咎。必入乎譽(yù)。脫乎譽(yù)。必罹乎咎。咎所以致罪。而譽(yù)所以致疑也。甚矣。無譽(yù)之難也。佛法釋者。出世間禪切忌取證。取證則墮聲聞辟支佛地。雖無生死之咎。亦無利他之譽(yù)矣。若能慎其誓愿。不取小證。則不為大乘之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黃者。中色。君之德也。裳者。下飾。臣之職也。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斯之謂乎。佛法釋者。非世間非出世禪。禪即中道實(shí)相。故黃。不起滅定?,F(xiàn)諸威儀。同流九界。故如裳。此真無上菩提法門。故元吉定慧莊嚴(yán)。名之曰文。全修在性。名文在中。

    上六。龍戰(zhàn)于野。其血玄黃。象曰。龍戰(zhàn)于野。其道窮也。
  其靜為夬。其變?yōu)閯?。皆有?zhàn)之義焉。善極則斷惡必盡。惡極則斷善必盡。故窮則必戰(zhàn)。戰(zhàn)則必有一傷也。陳旻昭曰。此天地既已定位。而震龍欲出。故戰(zhàn)于野也。震為龍。為玄黃。氣已盛故為血。窮乎上者必反下。故為屯卦之初爻。夫乾坤立而有君。故次之以屯。有君則有師。故次之以蒙。屯明君道。蒙明師道。乾坤即天地父母。合而言之。天地君親師也。佛法釋者。無想天灰凝五百劫而墮落。非非想天八萬大劫而還作飛貍牛蟲。乃至四禪無聞比丘墮阿鼻獄。皆偏用定。而不知以慧濟(jì)之。故至于如此之窮。

    用六。利永貞。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此總明百九十二陰爻所以用六而不用八之旨也。八為少陰。靜而不變。六為老陰。動而變陽。今筮得坤卦。六爻皆六。則變?yōu)榍?。不惟順承乎天。亦且為天行之健矣。佛法釋者。用八如不發(fā)慧之定。用六如發(fā)慧之定。發(fā)慧之定。一切皆應(yīng)久修習(xí)之。禪波羅密至佛方究竟?jié)M。故曰大終。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此仍以地道申贊坤之德也。贊乾。則自元而亨而利而貞。贊坤。則自貞而利而亨而元。乾之始必徹終。而坤之終必徹始也。文并可知。佛法釋者。即是直贊禪波羅密。以其住寂滅地。故至柔至靜。以其能起神通變化。普應(yīng)群機(jī)。感而遂通。故動剛德方。由般若為導(dǎo)而成。故后得主而有常。所謂般若常故禪亦常也。于禪中具足萬行。一一妙行與智相應(yīng)。導(dǎo)利含識。故含萬物而化光。非智不禪。故坤道為順。非禪不智。故承天時行也。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jiān)冰至。蓋言順也。
  順。即馴致其道之謂。洪化昭曰。臣而順。必不弒君。子而順。必不弒父。此正所謂辯之于早者。不作慎字解。陳非白問曰。何故積善余慶積惡余殃。不發(fā)實(shí)相之美。但含而未發(fā)。以此為王三昧之助。弗宜偏修以至成也。蓋禪定隨智慧行。如地承天。如妻隨夫。如臣輔君。然智慧不得禪定。則不能終其自利利他之事。故禪定能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易曰括囊無咎無譽(yù)。蓋言謹(jǐn)也。
  能謹(jǐn)則可以成變化。變化則草木亦蕃。不謹(jǐn)則天地必閉。閉則雖賢人亦隱矣。安得不括囊哉。佛法釋者。定慧變化。則三草二木各得潤澤生長。若入于出世果證。則灰身泯智。而無利生之事矣。故修此法門者不可以不謹(jǐn)也。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fā)于事業(yè)。美之至也。
  黃是中色。即表中德。德雖在中。而通乎腠理。故雖屬正位。仍居四體。此釋黃裳義也。美在其中等。重牒上義以釋元吉之義。佛法釋者。以黃中三昧。而通達(dá)實(shí)相之理。實(shí)相雖名正位。遍入一切諸法而居眾體。蓋惟深證非世間非出世上上之禪。故能暢于四支。發(fā)于事業(yè)。而三輪不思議化。普利法界。乃為美之至也。
  明于乾之初爻。而明于坤之初爻耶。答曰。乾是智巧。坤是圣力。非智巧則不能知善知惡。非圣力則不能積善積惡。故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佛法釋者。十善為善。十惡為不善。無漏為善。有漏為不善。利他為善。自利為不善。中道為善。二邊為不善。圓中為善。但中為不善。善即君父之義。不善即臣子之義以善統(tǒng)御不善。則不善即善之臣子。以不善妨礙于善。則善遂為不善所障。如君父之被弒矣。所以千里之行。始于一步。必宜辯之于早也。
  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xí)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惟正故直。惟義故方。直方皆本具之德。而敬之一字。乃君子修道之要術(shù)也。敬即至順。順則必直且方。而德不孤。可謂大矣。佛法釋者。正念真如。是定之內(nèi)體。具一切義。而無減缺。是定之外相。既具內(nèi)體外相。則必大用現(xiàn)前而德不孤。所以于禪開秘密藏。了了見于佛性而無疑也。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文義可知佛法釋者。亦世間亦出世禪。雖即具足陰疑于陽必戰(zhàn)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夫陰陽皆本于太極。則本于體。何至相疑而戰(zhàn)哉。陽者見之謂之陽。不知與陰同體。故疑陰而必戰(zhàn)。陰者見之謂之陰。不知與陽同體。故亦疑陽而必戰(zhàn)。方陰之盛而戰(zhàn)陽。則有似乎無陽。故稱龍。以明陽本未嘗無焉。逮陰之動而變陽。則似離乎陰類。故稱血。以明陰仍未離類焉。夫惟動而將變。故玄黃相雜耳。變定之后。天玄地黃。豈可雜哉。子韶風(fēng)草頌云。君子何嘗去小人。小人如草去還生但令鼓舞心歸化。不必區(qū)區(qū)務(wù)力爭。得此旨者。可以立消朋黨之禍。不然。君子疑嫌小人。小人亦疑嫌君子。不至于兩敗俱傷者幾希矣。佛法釋者。始則誤認(rèn)四禪為四果。及至后陰相現(xiàn)。則反疑四果不受后有之說為虛。而起謗佛之心。是必戰(zhàn)也。然世間豈無真證四果智德者耶。故稱龍。以顯四果之非虛焉。彼雖自謂四果。止是暗證味禪實(shí)未離于生死之類。故稱血。以定其類焉。夫玄黃者。定慧俱傷之象也。以定傷慧?;蹅ㄒ鄠H淮司慵s修德。故言傷耳。若本有寂照之性。則玄自玄。黃自黃。雖闡提亦不能斷性善。雖昏迷倒惑。其理常存。豈可得而雜哉。又觀心釋者。陰陽各論善惡。今且以陰為惡。以陽為善。善惡無性。同一如來藏性。何疑何戰(zhàn)。惟不達(dá)性善性惡者。則有無相傾。起輪回見而必戰(zhàn)。戰(zhàn)則埋沒無性之妙性。似乎無陽。故稱龍以顯性善之不斷焉。既以善惡相抗則二俱有漏。故稱血以顯未離生死類焉。夫善惡想傾奪者。由未達(dá)妙性體一。而徒見幻妄事相之相雜也。實(shí)則天玄地黃。性不可改。何嫌何疑。何法可相戰(zhàn)耶。善惡不同。而同是一性。如玄黃不同。而同是眼識相分。天地不同。而同一太極。又如妍媸影像不同。而同在一鏡也。若知不同而同。則決不敵對相除而成戰(zhàn)。若知同而不同。則決應(yīng)熏習(xí)無漏善種以轉(zhuǎn)惡矣。

    周易禪解卷第一

    周易禪解卷第二

                             北天目道人蕅益智旭著

    上經(jīng)之二

(震下 坎上)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乾坤始立。震一索而得男。為動。為雷。坎再索而得男。為陷。為險。為云。為雨。乃萬物始生之時。出而未申之象也。始則必亨。始或不正。則終于不正矣。故元亨而利于正焉。此元亨利貞。即乾坤之元亨利貞也。乾坤全體太極。則屯亦全體太極也。而或謂乾坤二卦大。余卦小。不亦惑乎。夫世既屯矣。儻務(wù)往以求功。只益其亂。唯隨地建侯。俾人人各歸其主。各安其生。則天下不難平定耳。楊慈湖曰。理屯如理絲。固自有其緒。建侯。其理之緒也。佛法釋者。有一劫初成之屯。有一世初生之屯。有一事初難之屯。有一念初動之屯。初成。初生。初難。姑置弗論。一念初動之屯。今當(dāng)說之。蓋乾坤二卦。表妙明明妙之性覺。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所謂真如不守自性。無明初動。動則必至因明立所而生妄能。成異立同。紛然難起。故名為屯。然不因妄動。何有修德。故曰。無明動而種智生。妄想興而涅槃現(xiàn)。此所以元亨而利貞也。但一念初生。既為流轉(zhuǎn)根本。故勿用有所往。有所往。則是順無明而背法性矣。惟利即于此處用智慧深觀察之。名為建侯。若以智慧觀察。則知念無生相。而當(dāng)下得太平矣。觀心妙訣孰過于此。

    彖曰。屯。剛?cè)崾冀欢y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乾坤立而剛?cè)峤?。一索得震為雷。再索得坎為雨。非難生乎。由動故大亨。由在險中故宜貞。夫雷雨之動。本天地所以生成萬物。然方其盈滿交作時。則天運(yùn)尚自草亂昧暝。諸侯之建。本圣王所以安撫萬民。然方其初建。又豈可遽謂寧貼哉。佛法釋者。無明初動為剛。因明立所為柔。既有能所。便為三種相續(xù)之因。是難生也。然此一念妄動。既是流轉(zhuǎn)初門。又即還滅關(guān)竅。惟視其所動何如耳。當(dāng)此際也。三細(xì)方生。六粗頓具。故為雷雨滿盈天造草昧之象。宜急以妙觀察智重重推簡。不可坐在滅相無明窠臼之中。蓋凡做功夫人。若見雜念暫時不起。便妄認(rèn)為得力。不知滅是生之窟宅。故不可守此境界。還須推破之也。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經(jīng)綸。
  在器界。則有云雷以生草木。在君子。則有經(jīng)綸以自新新民。約新民論經(jīng)綸。古人言之詳矣。約自新論經(jīng)綸者。豎觀此心不在過現(xiàn)未來。出入無時。名為經(jīng)。橫觀此心不在內(nèi)外中間。莫知其鄉(xiāng)。名為綸也。佛法釋者。迷于妙明明妙真性。一念無明動相即為雷。所現(xiàn)晦昧境界之相即為云。從此便有三種相續(xù)。名之為屯。然善修圓頓止觀者。只須就路還家。當(dāng)知一念動相即了因智慧性。其境界相即緣因福德性。于此緣了二因。豎論三止三觀名經(jīng)。橫論十界百界千如名綸也。此是第一觀不思議境。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有君德而無君位。故磐桓而利居貞。其德既盛??蔀槊衲?。故利建侯以濟(jì)屯也。佛法釋者一念初動。一動便覺。不隨動轉(zhuǎn)。名為磐桓。所謂不遠(yuǎn)之復(fù)。乃善于修證者也。由其正慧為主。故如頓悟法門。

    象曰。雖磐桓。志行正也。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磐桓不進(jìn)。似無意于救世。然斯世決非強(qiáng)往求功者所能救。則居貞乃所以行正耳。世之屯也。由上下之情隔絕。今能以貴下賤。故雖不希望為侯。而大得民心。不得不建之矣。佛法釋者。不隨生死流。乃其隨順法性流而行于正者也。雖復(fù)頓悟法性之貴。又能不廢事功之賤。所謂以中道妙觀遍入因緣事境。故正助法門并得成就。而大得民。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柔德中正。上應(yīng)九五。乃乘初九得民之侯。故邅如班如而不能進(jìn)也。初本非寇。而二視之則以為寇矣。吾豈與寇為婚媾哉。寧守貞而不字。至于十年之久。乃能字于正應(yīng)耳。吳幼清曰。二三四在坤為數(shù)十。過坤十?dāng)?shù)。則逢五正應(yīng)而許嫁矣。佛法釋者。此如從次第禪門修證功夫。蓋以六居二。本是中正定法。但不能頓超。必備歷觀練熏修諸禪方見佛性。故為十年乃字。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十年乃字。反常也。
  乘剛故自成難。非初九難之也。數(shù)窮時極。乃反于常。明其不失女子之貞。佛法釋者。乘剛即是煩惱障重。故非次第深修諸禪。不足以斷惑而反歸法性之常。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欲取天下。須得賢才。譬如逐鹿須藉虞人。六三自既不中不正。又無應(yīng)與。以此濟(jì)屯。屯不可濟(jì)。徒取羞耳。佛法釋者。欲修禪定。須假智慧。自無正智。又無明師良友。瞎煉盲修。則墮坑落塹不待言矣。君子知幾。寧舍蒲團(tuán)之功。訪求知識為妙。若自信自恃。一味盲往。必為無聞比丘。反招墮落之吝。

    象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堯舜揖讓。固是有天下而不與。湯武征誅。亦是萬不得已。為救斯民。非富天下。今六三不中不正。居下之上。假言濟(jì)屯。實(shí)貪富貴。故曰以從禽也。從禽已非圣賢安世之心。況無無應(yīng)與。安得不吝且窮哉。佛法釋者。貪著味禪。名為從禽。本無菩提大志愿故。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柔而得正。居坎之下。近于九五。進(jìn)退不能自決。故乘馬而班如也。夫五雖君位。不能以貴下賤。方屯其膏。初九得民于下。實(shí)我正應(yīng)。奈何不急往乎。故以吉無不利策之。佛法釋者。六四正而不中。以此定法而修。則其路迂遠(yuǎn)難進(jìn)。惟求初九之明師良友以往。則吉無不利矣。

    象曰。求而往。明也。
  佛法釋者。不恃禪定功夫。而求智慧師友。此真有決擇之明者也。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
  屯難之世。惟以貴下賤。乃能得民。今尊居正位。專應(yīng)六二。膏澤何由普及乎。夫小者患不貞一。大者患不廣博。故在二則吉。在五則兇也。佛法釋者。中正之慧固可斷惑。由其早取正位。則墮聲聞辟支佛地。所以四弘膏澤不復(fù)能下于民。在小乘則速出生死而吉。在大乘則違遠(yuǎn)菩提而兇。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非無小施。特不合于大道耳。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以陰居陰。處險之上。當(dāng)屯之終。三非其應(yīng)。五不足歸。而初九又甚相遠(yuǎn)。進(jìn)退無據(jù)。將安歸哉。佛法釋者。一味修于禪定。而無慧以濟(jì)之。雖高居三界之頂。不免窮空輪轉(zhuǎn)之殃。決不能斷惑出生死。故乘馬班如。八萬大劫。仍落空亡。故泣血漣如。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佛法釋者。八萬大劫。究竟亦是無常。

(坎下 艮上)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再索得坎。既為險為水。三索得艮。復(fù)為止為山。遇險而止。水涵于山。皆蒙昧未開發(fā)之象也。蒙雖有蔽于物。物豈能蔽性哉。故亨。但發(fā)蒙之道。不可以我求蒙。必待童蒙求我。求者誠。則告之必達(dá)。求者瀆。則告者亦瀆矣。瀆豈發(fā)蒙之正耶。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鬃诱嫔朴谟?xùn)蒙者也。佛法釋者。夫心不動則已。動必有險。遇險必止。止則有反本還源之機(jī)。蒙所以有亨道也。蒙而欲亨。須賴明師良友。故凡為師友者。雖念念以教育成就為懷。然須待其求我。方成機(jī)感。又必初筮則告。方顯法之尊重。其所以告之者。又必契理契機(jī)而貞。然后可使人人為圣為佛矣。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yīng)也。初筮告。以剛中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瀆蒙也。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
  山下有險。即是遇。險而止。故名為蒙。蒙之所以可亨者。由有能亨人之師。善以時中行教故也。雖有善教。必待童蒙求我者。彼有感通之志然后可應(yīng)。如水清方可印月也。初筮即告者。以剛而得中。故應(yīng)不失機(jī)也。瀆則不告者。非是恐其瀆我。正恐瀆蒙而有損無益也。及其蒙時。即以正道養(yǎng)之。此圣人教化之功。令彼亦得成圣者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溪澗不能留。故為果行之象。盈科而后進(jìn)。故為育德之象。自既果行育德。便可為師作范矣。佛法釋者。此依不思議境而發(fā)真正菩提心也。菩提之心不可沮壞。如泉之必行。四弘廣被。如泉之潤物。

    初六。發(fā)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以九二上九二陽為師道。以余四陰爻為弟子。初六以陰居下。厥蒙雖甚。而居陽位。又近九二。故有可發(fā)之機(jī)。夫蒙昧既甚。須用折伏法門。故利用刑人。所謂撲作教刑也。然既說桎梏之后。當(dāng)羞愧懲艾而不出。若遽有所往。則吝矣。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以正法而撲作教刑。豈嗔打之謂哉。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以九居二。知及之。仁能守之。師之德也。蘇眉山曰。童蒙若無能為。然容之則足為助。拒之則所喪多矣。明不可以無蒙。猶子不可以無婦。子而無婦。不能家矣。佛法釋者。定慧平等。自利已成。故可以包容覆育群蒙而吉。以此教授群蒙修行妙定。名納婦吉。定能生慧?;勰芙B隆佛種。為子克家。婦是定。子是慧也。

    象曰。子克家。剛?cè)峤右病?
  明納婦而云子克家者。以定必發(fā)慧。慧必與定平等。而非偏也。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以陰居陽。不中不正。乃駁雜之質(zhì)。宜從上九正應(yīng)處。求其擊蒙之大鉗錘。方可治病。今貪九二之包容慈攝。殆如女見金夫而失節(jié)者乎。佛法釋者。不中不正。則定慧俱劣。而居陽位。又是好弄小聰明者。且在坎體之上。機(jī)械已深。若使更修禪定。必于禪中發(fā)起利使邪見。利使一發(fā)。則善根斷盡矣。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行不順。故須惡辣鉗錘以煆煉之。不可使其修定。

    六四。困蒙吝。
  陰爻皆蒙象也。初可發(fā)。三可擊。五可包。惟四絕無明師良友。則終于蒙而已。可恥孰甚焉。

    象曰。困蒙之吝。獨(dú)遠(yuǎn)實(shí)也。
  非實(shí)德之師友遠(yuǎn)我。我自獨(dú)遠(yuǎn)于師友耳。師友且奈之何哉。

    六五。童蒙吉。
  以六居五。雖大人而不失其赤子之心。故為童蒙而吉。蓋上親上九之嚴(yán)師。下應(yīng)九二之良友故也。蘇眉山曰。六五之位尊矣。恐其不安于童蒙之分。而自強(qiáng)于明。故教之曰童蒙吉。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學(xué)道之法。順則能入。設(shè)行不順。則入道無從矣。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御寇。
  陽居陰位。剛而不過。能以定慧之力。擊破蒙昧之關(guān)者也。然訓(xùn)蒙之道。原無實(shí)法系綴于人。所謂但有去翳法。別無與明法。若欲以我法授設(shè)。則是為寇。若應(yīng)病與藥。為其解粘去縛。則是御寇也。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順也。
  無實(shí)法系綴于人。則三根普接。契理契機(jī)。故上下皆順。

(乾下 坎上)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養(yǎng)蒙之法。不可欲速。類彼助苗。故必需其時節(jié)因緣。時節(jié)若到。其理自彰。但貴因真果正。故有孚則光亨而貞吉也。始雖云需。究竟能度生死大川。登于大般涅槃彼岸矣。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險在前而知須。乃是剛健之德。不妄動以自陷耳。坎何嘗拒乾哉。且坎得乾之中爻。與乾合德。今九五位乎天位。素與乾孚。則乾之利涉。往必有功??蔁o疑矣。佛法釋者。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名險在前。智慧之力不被煩惱所陷。故終能度脫而不困窮??仓幸魂枴1炯辞w。喻煩惱險道之性本如來藏。以此不生不滅之性為本修因。則從始至終。無非稱性天行之位。從正因性。中中流入薩婆若海。故利涉大川。從凡至圣而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果行育德之后。更無余事。但飲食宴樂。任夫云行雨施而已。佛法釋者。助道行行為飲。正道慧行為食。以稱性所起緣了二因莊嚴(yán)一性。如云上于天之象。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不藉劬勞肯綮修證。故名宴樂。此是善巧安心止觀。止觀不二。如飲食調(diào)適。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
  溫陵郭氏云。此如顏?zhàn)又琛7鸱ㄡ屨?。理即位中。不足以言需。名字位中。且宜恒以聞熏之力資其慧性。未與煩惱魔軍相戰(zhàn)也。

    象曰。需于郊。不犯難行也。利用恒無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郭氏云。此如孔子之需。佛法釋者。觀行位中。既已伏惑。則魔軍動矣。故小有言。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郭氏云。此如周公之需。佛法釋者。相似位中。將渡生死大河。故有以致魔軍之來而后降之。

    象曰。需于泥。災(zāi)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災(zāi)既在外。故主人不迷客不得便。但以愿力使其來戰(zhàn)。以顯降魔成道之力。而三觀之功。敬而且慎。決無敗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郭氏云。此如文王之需。佛法釋者。魔軍敗衄。超然從三界穴出而成正覺矣。

    象曰。需于血。順以聽也。
  未嘗用力降魔。止是慈心三昧之力。魔軍自退。而菩提自成耳。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郭氏云,此如帝堯館甥之需。佛法釋者。魔界如即佛界如。惟以定慧力莊嚴(yán)而度眾生。故為需于酒食。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郭氏曰。此如仁杰之結(jié)交五虎。佛法釋者。不惟入佛境界。亦可入魔境界。還來三界。廣度眾生。觀三界依正因果諸法。無不現(xiàn)現(xiàn)成成即是一心三觀。故常為三界不請之友。而三界眾生有敬之者必終吉也。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雖不當(dāng)位。未大失也。
  既同流三界。雖不當(dāng)佛祖之位。而隨類可以度生。設(shè)眾生有不知而不敬者。亦與遠(yuǎn)作得度因緣。而未大失也。

(坎下 乾上)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天在上而水就下。上下之情不通。所以成訟。然坎本得乾中爻以為體。則跡雖違。而性未嘗非一也。惕中則復(fù)性而吉。終訟則違性而兇。利見大人。所以復(fù)性也。不利涉大川。誡其逐流而違性也。佛法釋者。夫善養(yǎng)蒙之道。以圓頓止觀需之而已。若煩惱習(xí)強(qiáng)。不能無自訟之功。訟者。懺悔克責(zé)。改過遷善之謂也。有信心而被煩惱惡業(yè)所障窒。當(dāng)以慚愧自惕其中而吉。若悔之不已。無善方便。則成悔蓋而終兇。宜見大人以決擇開發(fā)斷除疑悔。不利涉于煩惱生死大川而終致陷沒也。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終兇。訟不可成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剛而無險。則不必自訟。險而無剛。則不能自訟。今處煩惱險惡窟中。而慧性勇健。所以有自訟改過之心也。所謂有孚窒惕中吉者。以剛德來復(fù)于無過之體。僅取滅罪即止。不過悔以成蓋也。所謂終兇者?;诩胄摹t成大失。故不可使其成也。所謂利見大人者。中正之德有以決疑而出罪也。所謂不利涉大川者。心垢未凈。而入生死海中。必至墮落而不出也。約觀心者。修慧行名見大人。修禪定名涉大川。需約無過之人。故可習(xí)定。訟約有過之人。習(xí)定則發(fā)魔事也。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君子以作事謀始。
  天亦太極。水亦太極。性本無違。天一生水。亦未嘗違。而今隨虛妄相。則一上一下。其行相違。所謂意欲潔而偏染者也。只因介爾一念不能慎始。致使從性所起煩惱。其習(xí)漸強(qiáng)而違于性。故君子必慎其獨(dú)。謹(jǐn)于一事一念之始。而不使其滋延難治。夫是之謂善于自訟者也。佛法釋者。是破法遍。謂四性簡責(zé)。知本無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大凡善貴剛進(jìn)。惡宜柔退。初六柔退。故為惡未成。改悔亦易。不過小有言而已。此如佛法中作法懺也。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剛而不正。不能自克以至于訟。然犯過既重。何能無損。但可逋逃。處于卑約。庶免災(zāi)耳。此如佛法中。比丘犯戒。退作與學(xué)沙彌者也。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佛法釋者。自既犯戒而居下流。欲以小小懺悔而復(fù)上位。罪必不滅。且亂法門矣。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驈耐跏隆o成。
  六三陰柔。不敢為惡。但謹(jǐn)守常規(guī)。小心翼翼。故得終吉。然是硁硁之士。恐不足以成大事也。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自立則不能。附人則仍吉。所謂倚松之葛。上聳千尋也。佛法釋者。雖非大乘法門。若開權(quán)顯實(shí)。則彼所行亦即是菩薩道。故必從上乘圓頓之解方吉。

    九四。不克訟。復(fù)即命。渝安貞。吉。
  九四亦是不正之剛。故不能自克以至于訟。然居乾體。則改悔力強(qiáng)。故能復(fù)歸無過。而悟性命淵微之體。是則反常合道。猶佛法中因取相懺而悟無生者也。

    象曰。復(fù)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九五。訟元吉
  剛健中正。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乃至小罪。恒懷大懼而不敢犯。大善而吉之道也。佛法。則性業(yè)遮業(yè)。三千八萬。無不清凈者矣。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上九?;蝈a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過極之剛。不中不正。數(shù)數(shù)犯過。數(shù)數(shù)改悔。就改悔處。薄有慚愧之衣。猶如鞶帶。就屢犯處。更無一日清凈。猶如三褫也。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有過而改。名為慚愧。已不若無過之足敬矣。又何必至三褫而后為恥哉。此甚誡人不可輒犯過也。

(坎下 坤上)

    師。貞。丈人吉。無咎。
  夫能自訟。則不至于相訟矣。相訟而不得其平則亂。亂則必至于用師。勢之不得不然。亦撥亂之正道也。但兵兇戰(zhàn)危。非老成有德之丈人何以行之。佛法釋者。蒙而無過。則需以養(yǎng)之。蒙而有過。則訟以改之。但眾生煩惱過患無量。故對破法門亦復(fù)無量。無量對破之法名之為師。亦必以正治邪也。然須深知藥病因緣。應(yīng)病與藥。猶如老將。善知方略。善知通塞。方可吉而無咎。不然。法不逗機(jī)。藥不治病。未有不反為害者也。

    彖曰。師。眾也。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yīng)。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用眾以正。謂六五專任九二為將。統(tǒng)御群陰。此王者之道也。兵者不得已而用之。猶藥治病。故名為毒天下。佛法釋者。師是眾多法門。貞是出世正印也能以眾多法門正無量邪惑。則自利利他。可以為法王而統(tǒng)治法界矣。剛中則定慧莊嚴(yán)。隨感而應(yīng)。雖行于生死險道。而未嘗不順涅槃。以此圓頓妙藥。如毒鼓毒乳。毒于天下。而九界之民皆悉從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
  地中有水。水載地也。君子之德猶如水。故能容陰民而畜坤眾。容民即所以畜眾。未有(片*戈)民以養(yǎng)兵者也。為君將者奈何弗深思哉。佛法釋者。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亦悉具對治法。如地中有水之象。故君子了知八萬四千塵勞門。即是八萬四千法門。而不執(zhí)一法。不廢一法也。此是善識通塞。如撫之則即民即兵。失之則為賊為寇。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
  大司馬九伐之法名之為律。師出茍不以律。縱令徼幸成功。然其利近。其禍遠(yuǎn)。其獲小。其喪大。故兇。孟子所謂一戰(zhàn)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也。佛法釋者。初機(jī)對治之法。無過大小乘律。若違律制。則身口意皆悉不善而兇矣。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王三錫命。
  以大將才德。膺賢主專任。故但有吉而無咎也。陳旻昭曰。九二以一陽。而五陰皆為所用。不幾為權(quán)臣乎。故曰在師中吉。以見在朝則不可也。佛法釋者。有定之慧。遍用一切法門自治治他。故吉且無咎。而法王授記之矣。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自古未有無主于內(nèi)。而大將能立功于外者。九二之吉。承六五之寵故也。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故三錫命于賢將。即所以懷萬邦。佛法釋者。承天行而為圣行梵行等。所謂一心中五行。故為法王所寵。而授記。以廣化萬邦也。

    六三。師或輿尸。兇。
  不中不正。才弱志剛。每戰(zhàn)必?cái)?。不言可知。佛法釋者。不知四悉因緣。而妄用對治。反致?lián)p傷自他慧命。

    象曰。師或輿尸。大無功也。

    六四。師左次。無咎。
  雖柔弱而得正。不敢行險徼幸以自取敗。故無咎也。佛法釋者。此如宣律師不敢妄號大乘。

    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六五。田有禽。利執(zhí)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尸。貞兇。
  柔中之主。當(dāng)此用師之時。仗義執(zhí)言以討有罪。固無過也。但恐其多疑。而不專任九二之長子。故誡以弟子輿尸。雖正亦兇。佛法釋者。田中有禽。妨害良禾。喻心有煩惱。妨害道芽也。利執(zhí)言者。宜看經(jīng)教以照了之也。然看經(jīng)之法。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若能深求經(jīng)中義理。隨文入觀。則如長子帥師。若但著文字。不依實(shí)義。則如弟子輿尸。雖貞亦兇。此如今時教家。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弟子輿尸。使不當(dāng)也。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方師之始。即以失律兇為誡矣。今師終定功。又誡小人勿用。夫小人必徼幸以取功者耳。蘇氏云。圣人用師。其始不求茍勝。故其終可以正功。佛法釋者。正當(dāng)用對治時?;蝽樦?。或逆治。于通起塞。即塞成通。事非一概。今對治功畢。入第一義悉檀。將欲開國承家。設(shè)大小兩乘教法以化眾生。止用善法。不用惡法。儻不簡邪存正。簡愛見而示三印一印。則佛法與外道幾無辨矣。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坤下 坎上)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用師既畢。踐天位而天下歸之。名比。比未有不吉者也。然圣人用師之初心。但為救民于水火。非貪天下之富貴。今功成眾服。原須細(xì)自筮審。果與元初心相合而永貞。乃無咎耳。夫如是。則萬國歸化。而不寧方來。彼負(fù)固不服者。但自取其兇矣。佛法釋者。善用對破法門。則成佛作祖。九界歸依。名比。又觀心釋者。既知對破通塞。要須道品調(diào)適。七科三十七品相屬相連名比。仍須觀所修行。要與不生不滅本性相應(yīng)。名原筮元永貞無咎。所謂圓四念處。全修在性者也。一切正勤根力等。無不次第相從。名不寧方來。一切愛見煩惱不順正法門者。則永被摧壞而兇矣。

    彖曰。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yīng)也。后夫兇。其道窮也。
  比則必吉。故非衍文。余皆可知。佛法釋者。約人。則九界為下。順從佛界為輔。約法。則行行為下。順從慧行為輔。剛中。故能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上下應(yīng)者。約人。則十界同稟道化。約法。則七科皆會圓慧也。其道窮者。約人。則魔外不順佛化而墮落。約法。則愛見不順正法而被簡也。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建萬國親諸侯。即所謂開國承家者也。佛法釋者。地如境諦。水如觀慧。地如寂光。水如三土差別。皆比之象也。約化他。則建三土剎網(wǎng)。令諸菩薩轉(zhuǎn)相傳化。約觀心。則立陰界入等一切境以為發(fā)起觀慧之地。觀慧名諸侯也。此是道品調(diào)適。謂七科三十七品相比無間。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柔順之民。率先歸附。有孚而無咎矣。下賤之位。雖如缶器。而居陽位。有君子之德焉。故為有孚盈缶。將來必得征庸。有他吉也。約佛法者。初六如人道。六二如欲天。六三如魔天。六四如禪天。九五如佛為法王。上六如無想及非非想天。今人道易趣菩提。故有他吉。約觀心者。初六如藏教法門。六二如通教法門。六三如愛見法門。六四如別教法門。九五如圓教真正法門。上六如撥無因果邪空法門。今藏教正因緣境。開之即是妙諦。故有他吉。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也。

    六二。比之自內(nèi)。貞吉。
  柔順中正之臣。上應(yīng)陽剛中正之君。中心比之。故正而吉也。佛法釋者。欲天有福。亦復(fù)有慧。但須內(nèi)修深定。又通教界內(nèi)巧度。與圓教全事即理相同。但須以內(nèi)通外。

    象曰。比之自內(nèi)。不自失也。

    六三。比之匪人。
  不中不正。居下之上。又無陽剛師友以諫諍之。故曰比之匪人。佛法釋者。魔波旬無一念之善。又愛見決不與佛法相應(yīng)。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六四。外比之。貞吉。
  柔而得正。近于圣君。吉之道也。但非其應(yīng)。故名外比。誡之以貞。佛法釋者。色界具諸禪定。但須發(fā)菩提心。外修一切差別智門。又別教為界外拙度。宜以圓融正觀接之。

    象曰。外比于賢。以從上也。
  九五既有賢德。又居君位。四外比之。理所當(dāng)然。亦分所當(dāng)然矣。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qū)。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陽剛中正。為天下之共主。故名顯比。而圣人初無意于要結(jié)人心也。如成湯于四面之網(wǎng)解其三面。任彼禽獸驅(qū)走。雖失前禽。邑人亦知王意而不警誡。此所謂有天下而不與。吉之道也。佛法釋者。法王出世。如果日當(dāng)空。名顯比。三輪施化。又初中后三語誘度。又令種熟脫三世得益。名王用三驅(qū)。于無緣人善用大舍三昧。即諸佛弟子。亦不強(qiáng)化無緣之人。名失前禽邑人不誡。觀心釋者。實(shí)慧開發(fā)。如赫日麗天。名顯比。一心三觀。又轉(zhuǎn)接會前三教。名王用三驅(qū)。覺意三昧。隨起隨觀。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一覺則歸于正念。不以前念之非介懷。名失前禽邑人不誡。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上六。比之無首。兇。
  陰柔無德。反據(jù)圣主之上。眾叛親離。不足以為人首矣。佛法釋者。窮空輪轉(zhuǎn)。不能見佛聞法。假饒八萬劫。不免落空亡。觀心釋者?;磉_(dá)空。撥因果。自謂毗盧頂上行。悟得威音王那畔又那畔。實(shí)不與真實(shí)宗乘相應(yīng)。業(yè)識茫茫。無本可據(jù)。生死到來。便如落湯螃蟹也。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從屯至此六卦。皆有坎焉??驳们胸场Iw中道妙慧也。其德為陷為險。夫煩惱大海。與薩婆若海。豈真有二性哉。且從古及今。無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故四諦以苦居初。佛稱八苦為師??鄤t悚惕而不安。悚惕不安。則煩惱海動。而種智現(xiàn)前矣。圣人序卦之旨。不亦甚深也與。

(乾下 巽上)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畜阻滯也。又讀如蓄。養(yǎng)也。遇阻滯之境。不怨不尤。惟自養(yǎng)以消之。故亨。然不可求速效也。約世法。則如垂衣裳而天下治。有苗弗格。約佛法。則如大集會中魔王未順。約觀心。則如道品調(diào)適之后。無始事障偏強(qiáng)。阻滯觀慧。不能克證。然圣人御世。不忌頑民。如來化度。不嫌魔侶。觀心勝進(jìn)。豈畏夙障。譬諸拳石。不礙車輪。又譬鐘擊則鳴。刀磨則利。豬揩金山。益其光彩。霜雪相加。松柏增秀。故亨也。然當(dāng)此時雖不足畏。亦不可輕于取功。須如密云不雨自我西郊。直俟陰陽之和而后雨耳。蓋凡云起于東者易雨。起于西者難雨。今不貴取功之易。而貴奏效之遲也。楊慈湖曰。畜有包畜之義。故云畜君何尤。此卦六四以柔得近君之位。而上下諸陽皆應(yīng)之。是以小畜大。以臣畜君。故曰小畜。其理亦通。其六爻皆約臣畜君說亦妙。陳旻昭曰。小畜者。以臣畜君。如文王之畜紂也。亨者。冀紂改過自新。望之之辭也。密云不雨自我西郊者。言只因自我西郊故不能雨。怨己之德不能格君。乃自責(zé)之辭。猶所云。臣罪當(dāng)誅。天王圣明也。六四則是出羑里時。九五則是三分天下有二以服事殷之時。上九則是武王伐紂之時。故施已行而既雨。然以臣伐君。冒萬古不韙之名。故曰君子征兇。

    彖曰。小畜。柔得位。而上下應(yīng)之。曰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密云不雨。尚往也。自我西郊。施未行也。
  既畜矣。而云小者。以在我之柔德既正。又有上下之剛應(yīng)之。所以一切外難不足擾我鎮(zhèn)定剛決之德。反藉此以小自養(yǎng)也。健則無物欲之邪。巽則無躁動之失。剛中則慧與定俱。故其志得行而亨也。云雖密而尚往。則修德不妨益進(jìn)。自西郊而施未行。則取效不可欲速。

    象曰。風(fēng)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鼓萬物者莫妙于風(fēng)。懿文德。猶所謂遠(yuǎn)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舞千羽于兩階而有苗格。即是其驗(yàn)。故曰君子之德風(fēng)也。觀心。則遍用事六度等對治助開。名懿文德。

    初九。復(fù)自道。何其咎。吉。象曰。復(fù)自道。其義吉也。

    九二。牽復(fù)。吉。象曰。牽復(fù)在中。亦不自失也。

    九三。輿說輻。夫妻反目。象曰。夫妻反目。不能正室也。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象曰。有孚惕出。上合志也。

    九五。有孚孿如。富以其鄰。象曰。有孚孿如。不獨(dú)富也。

    上九。既雨既處。尚德載。婦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象曰。既雨既處。德積載也。君子征兇。有所疑也。
  時當(dāng)小畜。六爻皆有修文德以來遠(yuǎn)人之任者也。初九剛而得正。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之。故吉。九二剛中。與初同復(fù)。故亦得吉。九三過剛不中。恃力服人。人偏不服。故輿說輻而不能行。尚不可以齊家。況可服遠(yuǎn)人乎。六四柔而得正。能用上賢以成其功。故惕出而無咎。九五陽剛中正?;粺o疆。故能富以其鄰。上九剛而不過。又居小畜之終。如密云之久而既雨。遠(yuǎn)近皆得安處太平。此乃懿尚文德。至于積滿故能如此。然在彼臣婦。宜守貞而時時自危。不可恃君有優(yōu)容之德而失其分。世道至此。如月幾望??芍^圓滿無缺矣。其在君子。更不宜窮兵黷武以取兇也?!鸱鸱ㄓ^心釋者。修正道時。或有事障力強(qiáng)。須用對治助開。雖用助開。仍以正道觀慧為主。初九正智力強(qiáng)。故事障不能為害。而復(fù)自道。九二定慧得中。故能化彼事障反為我助而不自失。九三恃其乾慧。故為事障所礙。而定慧兩傷。六四善用正定以發(fā)巧慧。故血去而惕出。九五中正妙慧。體障即德。故能富以其鄰。上九定慧平等。故事障釋然解脫。如既雨既處而修德有功。夫事障因?qū)χ琶?。必有一番輕安境界現(xiàn)前。名之為婦。而此輕安不可味著。味著則生上慢。自謂上同極圣。為月幾望。若信此以往。則反成大妄語之兇矣??刹唤浜?。

(兌下 乾上)

    履虎尾。不咥人亨。
  約世道。則頑民既格。上下定而為履。以說應(yīng)乾。故不咥人。約佛法。則魔王歸順。化道行而可履。以慈攝暴。故不咥人。約觀心。則對治之后。須明識次位。而成真造實(shí)履。觀心即佛。如履虎尾。不起上慢。如不咥人亨也。

    彖曰。履。柔履剛也。說而應(yīng)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亨。剛中上。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
  履之道莫善于柔。柔能勝剛。弱能勝強(qiáng)。故善履者。雖履虎尾。亦不咥人。不善履者。雖履平地。猶傷其足。此卦以說應(yīng)乾。說即柔順之謂臣有柔順之德。乃能使彼剛健之主。中正光明。履帝位而不疚。否則不免于夬履貞厲矣。佛法釋者。以定發(fā)慧。以修合性。以始覺而欲上契本覺。以凡學(xué)圣。皆名為柔履剛。得法喜名說。悟理性名應(yīng)乾不起上慢。進(jìn)趣正位。則能以修合性。處于法王尊位如九五也。

    象曰。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
  佛法釋者。深知即而常六。道不浪階。是為辯上下定民志。

    初九。素履。往無咎。象曰。素履之往。獨(dú)行愿也。
  此如伯夷叔齊之履。佛法釋者。以正慧力。深知無位次之位次。以此而往。則不起上慢矣。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此如柳下惠蘧伯玉之履。佛法釋者。中道定慧進(jìn)趣佛果。而不自滿足。潛修密證。不求人知。故吉。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咥人之兇。位不當(dāng)也。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此如項(xiàng)羽董卓之履。佛法釋者。知性德而不知修德。如眇其一目。尚慧行而不尚行行。如跛其一足。自謂能視。而實(shí)不見正法身也。自謂能履。而實(shí)不能到彼岸也。高談佛性。反被佛性二字所害。本是鹵莽武人。妄稱祖師。其不至于墮地獄者鮮矣。問。六三為悅之主。彖辭贊其應(yīng)乾而亨。爻胡貶之甚也。答。彖約兌之全體而言。爻約六三不與初二相合。自信自任而言。

    九四。履虎尾。愬愬終吉。象曰。愬愬終吉。志行也。
  此如周公吐握勤勞之履。佛法釋者。定慧相濟(jì)。雖未即證中道。然有進(jìn)而無退矣。

    九五。夬履貞厲。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dāng)也。
  此如湯武反身之履。亦如堯舜危微允執(zhí)之履。或云。此是誡辭??制錇闈h武也。須虛心以應(yīng)柔悅之臣。乃不疚而光明耳。佛法釋者。剛健中正。決定證于佛性。從此增道損生。出沒化物。不取涅槃以自安穩(wěn)矣。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此如堯舜既薦舜禹于天。舜禹攝政。堯舜端拱無為之履。佛法釋者。果徹因源。萬善圓滿。復(fù)吾本有之性。稱吾發(fā)覺初心。故大吉也。

    周易禪解卷第二

    周易禪解卷第三

                             北天目道人蕅益智旭著

    上經(jīng)之三

(乾下 坤上)

    泰。小往大來。吉亨。
  夫?yàn)橄抡呙侩y于上達(dá)。而為上者每難于下交。今小往而達(dá)于上。大來而交于下。此所以為泰而吉亨也。約世道。則上下分定之后。情得相通。而天下泰寧。約佛法。則化道已行。而法門通泰。約觀心。則深明六即。不起上慢。而修證可期。又是安忍強(qiáng)軟二魔。則魔退而道亨也。強(qiáng)軟二魔不能為患是小往。忍力成就是大來。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nèi)陽而外陰。內(nèi)健而外順。內(nèi)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約四時則如春。天地之氣交而萬物咸通。約世道如初治。上下之情交而志同為善。約體質(zhì)。則內(nèi)陽而外陰。陽剛為主。約德性。則內(nèi)健而外順。無私合理。約取舍。則內(nèi)君子而外小人。見賢思齊。見惡自省。故君子道長。則六爻皆有君子之道。小人道消。則六爻皆有保泰防否之功也。佛法釋者。若得小往大來。則性德之天與修德之地相交。而萬行俱通也。向上玄悟與向下操履相交。而解行不分作兩橛也。內(nèi)具陽剛之德。而外示陰柔之忍。內(nèi)具健行不息之力。而外有隨順世間方便。內(nèi)合佛道之君子。而外同流于九界之小人。能化九界俱成佛界。故君子道長而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財(cái)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佛法釋者。天地之道。即性具定慧。天地之宜。即定慧有適用之宜。財(cái)成輔相。即以修裨性也。左右民者。不被強(qiáng)軟二魔所壞。則能用此二魔為侍者也。

    初九。拔茅茹。以其匯。征吉。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陽剛之德。當(dāng)泰之初。豈應(yīng)終其身于下位哉。連彼同類以進(jìn)。志不在于身家。故可保天下之終泰矣。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剛中而應(yīng)六五。此得時行道之賢臣也。故宜休休有容?;亩鵁o用者包之。有才能馮河者用之。遐者亦不遺之。勿但以二陽為朋。乃得尚合六五中正之道而光大耳。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復(fù)。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曰。無往不復(fù)。天地際也。
  世固未有久泰而不否者。顧所以持之者何如耳。九三剛正。故能艱貞而有福。挽回此天地之際。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shí)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柔正之德。處泰已過中之時。雖無致治真實(shí)才力。而賴有同志以防禍亂。則不約而相信。故猶可保持此泰也。俞玉吾曰。泰之時。三陰陽皆應(yīng)。上下交而志同。不獨(dú)二五也。乾之初爻。即拔茅連茹以上交。四為坤之初爻。亦翩然連類而下交。三交乎上。既勿恤其孚。故四交于下。亦不戒以孚。上下一心。陰陽調(diào)和。此大道為公之盛。所以為泰。季彭己曰。失實(shí)。言三陰從陽而不為主也。陽實(shí)則能為主。陰虛則但順承乎陽而已。不有其富之義也。中心愿者。言其出于本心也。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柔中居尊。下應(yīng)九二。虛心用賢。而不以君道自專。如帝乙歸妹。盡其婦道而順乎夫子。夫如是。則賢人樂為之用。而泰可永保矣。

    上六。城復(fù)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象曰。城復(fù)于隍。其命亂也。
  泰極必否。時勢固然。陰柔又無撥亂之才。故誡以勿復(fù)用師。上既失權(quán)。下必擅命。故有自邑告命者。邑非出命之所。而今妄自出命。亦可羞矣。然上六只是無才。而以陰居陰。仍得其正。非是全無德也。但遇此時勢。故命亂而出自邑人耳。
  約佛法釋六爻者。夫欲安忍強(qiáng)軟二魔。須藉定慧之力。初九剛正。故內(nèi)魔既降。外魔亦伏。似拔茅而連匯。九二剛中。故外魔既化。內(nèi)魔不起。尚中行而光大。九三過剛。故須艱貞。方得無咎。以其本是正慧。必能取定。故為天地相際。六四正定孚于正慧。故雖不富而能以鄰。知魔無實(shí)。則魔反為吾侍而如鄰。六五定有其慧。故能即魔界為佛界。具足?;鄱N莊嚴(yán)。如帝乙歸妹而有祉元吉。上六守其劣定。故魔發(fā)而成亂。

(坤下 乾上)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約世道。則承平日久。君民逸德。而氣運(yùn)衰頹。約佛法。則化道流行。出家者多。而有漏法起。約觀心。則安忍二魔之后。得相似證。每每起于似道法愛而不前進(jìn)。若起法愛。則非出世正忍正智法門。故為匪人。而不利君子貞。以其背大乘道。退墮權(quán)小境界故也。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內(nèi)陰而外陽。內(nèi)柔而外剛。內(nèi)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佛法釋者。若起似道法愛。則修德不合性德之天。而萬行俱不通也。向上不與向下合一。而不能從寂光垂三土之邦國也。內(nèi)證陰柔順忍。而置陽剛佛性于分外。內(nèi)同二乘之小人。而置佛果君子于分外。自不成佛。不能化他成佛。故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強(qiáng)軟二魔。人每畏懼。故泰傳極慶快之辭以安慰之。令無退怯。順道法愛。人每貪戀。故否傳極嗟嘆之辭以警策之。令無取著。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佛法釋者。觀此順道法愛。猶如險坑之難。而不取其味。是謂不可榮以祿也。

    初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六爻皆有救否之任。皆論救否之方。不可以下三爻為匪人也。初六柔順而居陽位。且有同志可以相濟(jì)。故拔茅連匯而吉亨。但時當(dāng)否初。尤宜思患豫防。故誡以貞也。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柔順中正上應(yīng)九五陽剛中正之君。惟以仁慈培植人心。挽回天運(yùn)。故小人得其包承而吉。然在六二大人分中。見天下之未平。心猶否塞不安。不安乃可以致亨。而非小人所能亂矣。

    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dāng)也。
  以陰居陽在下之上。內(nèi)剛外柔。茍可以救否者。無不為之。豈顧小名小節(jié)。諺云。包羞忍恥是男兒。時位使然。何損于坤順之德哉。易因曰。此正處否之法。所謂唾面自乾。褫裘縱博者也。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剛而不正。以居上位。宜有咎也。但當(dāng)否極泰來之時。又得疇類共離于祉。故救否之志得行。離者。附麗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dāng)也。
  陽剛中正。居于君位。下應(yīng)柔順中正之臣。故可以休否而吉。然患每伏于未然。亂每生于所忽。故必念念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如系物于苞桑之上。使其堅(jiān)不可拔。此非大人。其孰能之。

    上九。傾否。先否后喜。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剛不中正。居卦之外。先有否也。但否終則傾。決無長否之理。故得后有喜耳。
  佛法釋者。順道法愛。非陽剛智德不能拔之。初六法愛未深。而居陽位。若能從此一拔。則一切俱拔。故勉以貞則吉亨。勸其志在于君。君即指法身實(shí)證也。六二法愛漸深。故小人則吉。大人正宜于此作否塞想。乃得進(jìn)道而亨。六三法愛最深。又具小慧。妄認(rèn)似道為真。故名包羞。九四剛而不正。雖暫起法愛。終能自拔而志行。九五剛健中正。故直入正位而吉。然尚有四十一品無明未斷。所以位位皆不肯住。名其亡其亡。從此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證念不退。名系于苞桑。上九陽居陰位。始亦未免法愛。后則智慧力強(qiáng)。故能傾之。

(離下 乾上)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約世道。則傾否必與人同心協(xié)力。約佛法。則因犯結(jié)制之后。同法者同受持。約觀心。則既離順道法愛。初入同生性。上合諸佛慈力。下同眾生悲仰。故曰同人。蘇眉山曰。野者。無求之地。立于無求之地。則凡從我者皆誠同也。彼非誠同。而能從我于野哉。同人而不得其誠同。可謂同人乎。故天與火同人。物之能同于天者蓋寡矣。天非同于物。非求不同于物也。立乎上。而能同者自至焉。其不能者不至也。至者非我援之。不至者非我拒之。不拒不援。是以得其誠同而可以涉川也。茍不得其誠同。與之居安則合。與之涉川則潰矣。觀心釋者。野是三界之外。又寂光無障礙境也。既出生死。宜還涉生死大川以度眾生。惟以佛知佛見示悟眾生。名為利君子貞。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yīng)乎乾。曰同人。(蘇眉山曰。此專言二。)同人曰。同人于野亨。(蘇眉山曰。此言五也。故別之。)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應(yīng)。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觀心釋者。本在凡夫。未證法身。名之為柔。今得入正位。得證中道。遂與諸佛法身乾健之體相應(yīng)。故曰同人。此直以同證佛性為同人也。既證佛體。必行佛德以度眾生。名為乾行。文明以健。中正而應(yīng)。如日月麗天。清水則影自印現(xiàn)。乃君子之正也。惟君子已斷無明。得法身中道。應(yīng)本具二十五王三昧。故能通天下之志。而下合一切眾生。與諸眾生同悲仰耳。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不有其異。安顯其同。使異者不失其為異。則同乃得安于大同矣。佛法釋者。如天之與火。同而不同。不同而同。十法界各有其族。各為一物。而惟是一心。一心具足十界。十界互具。便有百界千如之異。而百界千如究竟元只一心。此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極致也。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同人之道。宜公而不宜私。初九剛正。上無系應(yīng)。出門則可以至于野矣。故無咎。

    六二。同人于宗。吝。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六二得位得中以應(yīng)乎乾。卦之所以為同人者也。然以陰柔不能遠(yuǎn)達(dá)。恐其近匿于初九九三之宗。則吝矣。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三歲不興。安行也。
  夫二應(yīng)于五。非九三所得強(qiáng)同也。三乃妄冀其同。故伏戎以邀之。升高陵以伺之。然九五陽剛中正。名義俱順。豈九三非理之剛所能敵哉。其。即指三。高陵指五。五遠(yuǎn)于三。如高陵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離象為墉。四亦妄冀同于六二。故欲乘九三之墉以下攻之。但以義揆。知必取困。故能反則而弗攻耳。

    九五。同人先號啕而后笑。大師克相遇。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六二陰柔中正。為離之主。應(yīng)于九五。此所謂不同而同。乃其誠同者也。誠同而為三四所隔。能弗號啕而用大師相克哉。中故與二相契。而不疑其跡。直。故號啕用師而不以為諱。鄭孩如曰。大師之克。非克三四也。克吾心之三四也。私意一起于中。君子隔九閽矣。甚矣??思褐y也。非用大師。其將能乎。楊誠齋曰。師莫大于君心。而兵革為小。

    上九。同人于郊。無悔。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蘇眉山曰。無所茍同。故無悔。莫與共立。故志未得。觀心釋者。六爻皆重明欲證同人之功夫也。夫欲證入同人法性。須藉定慧之力。又復(fù)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所謂時節(jié)若到。其理自彰。此修心者勿忘勿助之要訣也。初九正慧現(xiàn)前。不勞功力。便能出生死門。六二雖有正定。慧力太微。未免被禪所牽。不出三界舊宗。九三偏用其慧。雖云得正。而居離之上。毫無定水所資。故如升于高陵。而為頂墮菩薩。三歲不興。九四定慧均調(diào)。始雖有期必之心。后乃知期必之不能合道。卒以無心契入而吉。九五剛健中正。而定力不足。雖見佛性。而不了了。所以先須具修眾行。積集菩提資糧。藉萬善之力。而后開發(fā)正道。蓋是直緣中道佛性。以為回出二諦之外。所以先號啕而后笑也。上九定慧雖復(fù)平等。而居乾體之上。僅取涅槃空證。不能入廛垂手。故志未得。

(乾下 離上)

    大有。元亨。
  約世道。則同心傾否之后。富有四海。約佛法。則結(jié)戒說戒之后?;来笮小<s觀心。則證入同體法性之后。功德智慧以自莊嚴(yán)。皆元亨之道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yīng)之。曰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yīng)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佛法釋者。從凡夫地直入佛果尊位。證于統(tǒng)一切法之中道。而十界皆應(yīng)順之。名為大有。剛健文明,圣行梵行皆已成也。應(yīng)乎天而時行。證一心中五行。以天行為體。而起嬰兒行病行之用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yáng)善。順天休命。
  佛法釋者。修惡須斷盡。修善須滿足。方是隨順法性第一義天之休命也。休命者。十界皆是性具性造。但九界為咎。佛界為休。九界為逆。佛界為順。

    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夫有大者。患其多交而致害也。艱則終亦如初矣。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大車。謂六五虛而能容也。雖有能容之圣君。然非九二積中之賢臣以應(yīng)之。何能無敗。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剛正而居大臣之位。可通于圣君矣。豈小人所能哉。

    九四。匪其彭。無咎。象曰。匪其彭無咎。明辯晰也。
  彭。盛也。壯也。九四剛而不過。又居離體。明辯晰而匪彭??梢允率ゾ印?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fā)志也。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柔中居尊。專信九二。而天下信之。不怒而民威于鈇銊。不俟安排造作以為威也。蘇眉山曰。以其無備。知其有余也。夫備生于不足。不足之形現(xiàn)于外。則威削。

    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蘇眉山曰。曰祐。曰吉。曰無不利。其為福也多矣。而終不言其所以致福之由。豈真無說也哉。蓋其所以致福者遠(yuǎn)矣??鬃釉?。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信也。順也。尚賢也。此三者。皆六五之德也。易而無備。六五之順也。厥孚交如。六五之信也。群陽歸之。六五之尚賢也。上九特履之爾。我之能履者。能順且信。又以尚賢。則天人之助將安歸哉。故曰圣人無功。神人無名。
  約佛法釋六爻。又有二義。一約果后垂化。二約秉教進(jìn)修。一約果后垂化者。初九垂形四惡趣中。而不染四趣煩惱。但是大悲。與民同患。故無交害而恒艱。九二垂形人道。能以大乘廣度一切。故有攸往而不敗。九三現(xiàn)行天道。不染諸天欲樂。及與禪定。故非小人所能。設(shè)小人而入天趣。未有不被欲樂禪定所害者也。九四現(xiàn)二乘相。故匪其彭。不與二乘同取涅槃偏證。故明辯晰。言有大乘智慧辯才也。六五現(xiàn)菩薩相。應(yīng)攝受者而攝受之。故厥孚交如。應(yīng)折伏者而折伏之。故威如吉。信以發(fā)志。是接引善根眾生。易而無備。是折伏惡機(jī)眾生也。上九現(xiàn)如來形。故自天祐之吉無不利。所謂依第一義天。亦現(xiàn)為天人師也。二約秉教進(jìn)修者。初九秉增上戒學(xué)。故不與煩惱相交。九二秉增上心學(xué)。故于禪中具一切法而不敗。九三秉增上慧學(xué)。故能亨于天子。然此慧學(xué)。坐斷凡圣情解。掃空蕩有。每為惡取空者之所借口。所以毫厘有差。天地懸隔。小人弗克用之。用則反為大害。九四秉通教法。但是大乘初門。故匪其彭。雖與二乘同觀無生。而不與二乘同證。故明辯晰。六五秉別教法。仰信中道。故厥孚交如。別修緣了。故威如而吉。上九秉圓教法。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艮下 坤上)

    謙亨。君子有終。約世道。則地平天成。不自滿假。約佛化。則法道大行之后。仍等視眾生。先意問訊。不輕一切。約觀心。則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凡此皆亨道也。君子以此而終如其始??芍^果徹因源矣。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jì)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儒則文王視民如傷。堯舜其猶病諸。佛則十種不可盡。我愿不可盡。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不取滅度。所以世出世法。從來無有盈滿之日。茍有盈滿之心。則天虧之。地變之。鬼神害之。人惡之矣。以此謙德現(xiàn)形十界。則示居佛位之尊固有光??v示居地獄之卑。亦無人能逾勝之也。
  吳幼清曰。謙者。尊崇他人以居己上。而己亦光顯。卑抑自己以居人下。而人亦不可逾越之。此君子之所以有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山過乎高。故多者裒之。地過乎卑。故寡者益之。趣得其平。皆所以為謙也。佛法釋者。裒佛果無邊功德之山。以益眾生之地。了知大地眾生皆具佛果功德山王。稱物機(jī)宜。而平等施以佛樂。不令一人獨(dú)得滅度。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蘇眉山曰。此最處下。是謙之過也。是道也。無所用之。用于涉川而已。有大難。不深自屈折。則不足以致其用。牧者。養(yǎng)之以待用云爾。

    六二。鳴謙。貞吉。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蘇眉山曰。謙之所以為謙者。三也。其謙也以勞。故聞其風(fēng)被其澤者。莫不相從于謙。六二其鄰也。上六其配也。故皆和之而鳴于謙。而六二又以陰處內(nèi)卦之中。雖微九三。其有不謙乎。故曰鳴謙貞吉。鳴以言其和于三。貞以見其出于性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蘇眉山曰。勞。功也。艮之制在三。而三親以艮下坤。其謙至矣。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是得謙之全者也。故彖曰君子有終。而三亦云。

    六四。無不利。撝謙。象曰。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
  雖居九三勞謙之上。而柔順得正。故無不利而為撝謙。夫以謙撝謙。此真不違其則者也。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無不利。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蘇眉山曰。直者。曲之矯也。謙者。驕之反也。皆非德之至也。故兩直不相容。兩謙不相使。九三以勞謙。而上下皆謙以應(yīng)之。內(nèi)則鳴謙。外則撝謙。其甚者則謙謙。相追于無窮。相益不已。則所謂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者。將使誰為之。若夫六五則不然。以為謙乎。則所據(jù)者剛也。以為驕乎。則所處者中也。惟不可得而謂之謙。不可得而謂之驕。故五謙莫不為之使也。求其所以能使此五謙者而無所有。故曰不富以其鄰。至于侵伐而不害為謙。故曰利用侵伐。莫不為之用者。故曰無不利。蕅益曰。征不服正是裒多名謙。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象曰。鳴謙。志未得也??捎眯袔?。征邑國也。
  蘇眉山曰。鳴謙一也。六二自得于心。而上六志未得者。以其所居非安于謙者也。特以其配之勞謙而強(qiáng)應(yīng)焉。貌謙而實(shí)不至。則所服者寡矣。故雖有邑國。而猶叛之。夫?qū)嶋m不足。而名在于謙。則叛者不利。叛者不利。則征者利矣。
  佛法釋此六爻者。亦約二義。一約佛果八相。二約內(nèi)外四眾。一約佛果八相者。初六即示現(xiàn)降神入胎。及初生相。久證無生。復(fù)示更生。故為卑以自牧。六二即示現(xiàn)出家。久度生死。自言為生死故出家。是為鳴謙。九三即示現(xiàn)降魔成道。久超魔界。證大菩提。而為眾生現(xiàn)此勞事。使觀者心服。六四即示現(xiàn)三七思惟。久已鑒機(jī)。而不違設(shè)化儀則。六五即示現(xiàn)轉(zhuǎn)大法輪。本無實(shí)法。皆是善巧權(quán)現(xiàn)。故為不富。能令十方諸佛同為證明。故為以鄰。破眾生三惑。令歸順于性具三德。故為利用侵伐。上六即示現(xiàn)滅度。以眾生機(jī)盡。應(yīng)火云亡。為志未得。即以滅度而作佛事。令諸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已種者熟。已熟者脫。為征邑國也。二約內(nèi)外四眾者。初六是沙彌小眾。故為卑以自牧。六二是守法比丘眾。故為鳴謙貞吉。九三是弘法比丘。宰任玄綱。故為勞謙君子。六四是外護(hù)人中優(yōu)婆塞等。故恒謙讓一切出家大小乘眾而為撝謙。乃不違則。六五是護(hù)法欲界諸天。故能摧邪以顯正。而征不服。上六是色無色天。雖亦護(hù)正摧邪。而禪定中無嗔恚相。不能作大折伏法門。故志未得。

(坤下 震上)

    豫。利建侯行師。
  約世道。則圣德之君。以謙臨民。而上下胥悅。約佛化。則道法流行。而人天胥慶。約觀心。則證無相法。受無相之法樂也。世道既豫。不可忘于文事武備。故宜建侯以宣德化。行師以備不虞。道法既行。不可失于訓(xùn)導(dǎo)警策。故宜建侯以主道化。行師以防弊端。自證法喜。不可不行化導(dǎo)。故宜建侯以攝受眾生。行師以折伏眾生也。又慧行如建侯。行行如行師。又生善如建侯。滅惡如行師。初得法喜樂者。皆應(yīng)為之。

    彖曰。豫。剛應(yīng)而志行。順以動。豫。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圣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
  順以動。雖豫之德。實(shí)所以明保豫之道也。夫六十四卦皆時耳。時必有義。義則必大。何獨(dú)豫為然哉。豫則易于怠忽。故特言之。佛法釋者。惟順以動。故動而恒順。所謂稱性所起之修。全修還在性也。時義豈不大哉。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佛法釋者。作樂。如經(jīng)所謂梵唄詠歌自然敷奏也。崇德。以修嚴(yán)性也。殷薦上帝。即名本源自性為上帝。祖考。謂過去諸佛也。

    初六。鳴豫。兇。象曰。初六鳴豫。志窮兇也。
  夫盛極必衰。樂極必苦。豫不可以不慎也。故六爻多設(shè)警策之辭。亦即彖中建侯行師之旨耳。初六上和九四而為豫。自無實(shí)德。志在恃人而已。能弗窮乎。

    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蘇眉山曰。以陰居陰。而處二陰之間?;拗畼O。靜之至也。以晦觀明。以靜觀動。則凡吉兇禍福之至。如長短黑白陳于吾前。是以動靜如此之果也。介于石。果于靜也。不終日。果于動也。是故孔子以為知機(jī)也。

    六三。盱豫?;凇_t有悔。象曰。盱豫有悔。位不當(dāng)也。
  六三亦無實(shí)德。上視四以為豫。急改悔之可也。若遲。則有悔矣。夫視人者豈能久哉。

    九四。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象曰。由豫大有得。志大行也。
  為豫之主。故名由豫。夫初與三與六。皆由我而為豫矣。二五各守其貞。慎勿疑之。不疑。則吾朋益固結(jié)也。

    六五。貞疾。恒不死。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二五皆得中。故皆不溺于豫而為貞也。但二遠(yuǎn)于四。又得其正。故動靜不失其宜。五乘九四之剛。又不得正。安得不成疾乎。然猶愈于中喪其守而外求豫者也。

    上六。冥豫。成有淪。無咎。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豫至于冥。時當(dāng)息矣。勢至于成。必應(yīng)變矣。因其變而通之。因其冥而息之。庶可以免咎耳。
  佛法釋者。九四為代佛揚(yáng)化之人。余皆法門弟子也。初六不中不正。恃大人福庇。而忘修證之功。故兇。六二柔順中正。能于介爾心中。徹悟事造理具兩重三千。其理決定不可變易。頓悟頓觀。不俟終日之久。此善于修心。得其真正法門者也。故吉。六三亦不中正。但以近于嚴(yán)師。故雖盱豫。而稍知改悔。但無決斷勇猛之心。故誡以悔遲則必有悔。九四為卦之主。定慧和平。自利利他。法皆成就。故朋堅(jiān)信而志大行。六五柔質(zhì)不正。反居明師良友之上??芍^病入膏盲。故名貞疾。但以居中。則一點(diǎn)信心猶在。善根不斷。故恒不死。上六柔而得正。處豫之終。未免沈空取證。但本有愿力。亦不畢竟入于涅槃。終能回小向大。而有渝無咎。死水不藏龍。故曰何可長也。若約位象人者。初六是破戒僧。六二是菩薩圣僧。六三是凡夫僧。九四是紹祖位人。六五是生年上座。上六是法性上座也。

(震下 兌上)

    隨。元亨。利貞。無咎。
  約世道。則上下相悅。必相隨順。約佛化。則人天胥悅。受化者多。約觀心。則既得法喜。便能隨順諸法實(shí)相。皆元亨之道也。然必利于貞。乃得無咎。不然。將為蠱矣。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大亨貞無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
  震為剛。兌為柔。今震反居兌下。故名剛來下柔也。內(nèi)動外悅。與時偕行。故為天下隨時。猶儒者所謂時習(xí)時中。亦佛法中所謂時節(jié)若到。其理自彰。機(jī)感相合。名為一時。故隨時之義稱大。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觀心釋者。既合本源自性。上同往古諸佛。則必冥乎三德秘藏而入大涅槃也。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官者。物之正主。九五為六二正主。則六二乃官物也。而陰柔不能遠(yuǎn)達(dá)。乃變其節(jié)以隨初。初宜守正。不受其隨則吉。蓋交六二于門內(nèi)。則得二而失五。不如交九五于門外。雖失二而有功。君子以為不失也。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象曰。系小子。弗兼與也。
  系初必失五。安有兩全者哉。所以為二誡也。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象曰。系丈夫。志舍下也。
  四為丈夫。初為小子。三近于四。而遠(yuǎn)于初。然皆非正應(yīng)也。但從上則順。系近則固。故周公誡以居貞。而孔子贊其志。

    九四。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象曰。隨有獲。
  其義兇也。有孚在道。明功也。六二欲往隨九五。必歷四而后至。四固可以獲之。獲則得罪于五而兇矣。惟深信隨之正道。則心跡可明而無咎。亦且同初九之有功也。

    九五。孚于嘉。吉。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六二陰柔中正。五之嘉偶也。近于初而歷于四。跡甚可疑。九五陽剛中正。深信而不疑之。得二之心。亦得初與四之心而吉矣。

    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象曰。拘系之。上窮也。
  陰柔得正。居隨之極。專信九五。而固結(jié)不解者也。故可亨于神明。然窮極而不足以有為矣。
  佛法釋者。三陽皆為物所隨。故明隨機(jī)之義。三陰皆隨順乎陽。故明隨師之道。初九剛正居下。始似不欲利生者。故必有渝乃吉。出門乃為有功。九四剛而不正。又居上位。雖膺弘法之任。有似夾帶名利之心。故有獲而貞兇。惟須篤信出世正道。則心事終可明白。九五剛健中正。自利利他。故孚于嘉而吉。六二柔順中正。而無慧力。未免棄大取小。六三不中不正而有慧力。則能棄小從大。然雖云棄小從大。豈可藐視小簡而不居貞哉。上六陰柔得正。亦無慧力。專修禪悅以自娛。乃必窮之道也。惟以此篤信之力?;叵蛭鞣健t萬修萬人去耳。

(巽下 艮上)

    蠱。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蠱者。器久不用而蟲生。人久宴溺而疾生。天下久安無為而弊生之謂也。約世道。則君臣悅隨。而無違弼吁咈之風(fēng)。故成弊。約佛法。則天人胥悅舉世隨化。必有邪因出家者。貪圖利養(yǎng)。混入緇林。故成弊。約觀心究竟隨者。則示現(xiàn)病行而為蠱。約觀心初得小隨順者。既未斷惑?;蚱痦樀婪◥??;蛴诙U中發(fā)起夙習(xí)而為蠱。然治既為亂階。亂亦可以致治。故有元亨之理。但非發(fā)大勇猛如涉大川。決不足以救弊而起衰也。故須先甲三日以自新。后甲三日以丁寧。方可挽回積弊。而終保其善圖耳。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艮剛在上。止于上而無下濟(jì)之光。巽柔在下。安于下而無上行之德。上下互相偷安。惟以目前無事為快。曾不知遠(yuǎn)憂之漸釀也。惟知此積弊之漸。則能設(shè)拯救之方。而天下可治。然豈當(dāng)袖手無為而聽其治哉。必須往有事如涉大川。又必體天行之有終有始然后可耳。世法佛法。垂化觀心。無不皆然。

    象曰。山下有風(fēng)。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振民如風(fēng)。育德如山。非育德不足以振民。非振民不足以育德。上求下化。悲智雙運(yùn)之謂也。

    初六。乾父之蠱。有子??紵o咎厲。終吉。象曰。乾父之蠱。意承考也。
  蠱非一日之故。必歷世而后見。故諸爻皆以父子言之。初六居蠱之始。壞猶未深。如有賢子。則考可免咎也。然必惕厲乃得終吉。而乾蠱之道。但可以意承考。不可承考之事。

    九二。乾母之蠱。不可貞。象曰。乾母之蠱。得中道也。
  蘇眉山曰。陰性安無事而惡有為。故母之蠱乾之尤難。正之則傷愛不正則傷義。非九二不能任也。二以陽居陰。有剛之實(shí)。而無剛之跡??梢悦庖印?

    九三。乾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象曰。乾父之蠱。終無咎也。
  蘇眉山曰。九三之德與二無異。特不知所以用之。二用之以陰。而三用之以陽。故小有悔而無大咎。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陰柔無德。故能益父之蠱。裕。益也。

    六五。乾父之蠱。用譽(yù)。象曰。乾父用譽(yù)。承以德也。
  柔中得位。善于乾蠱。此以中興之德而承先緒者也。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曰。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下五爻皆在事內(nèi)。如同室有斗。故以父子明之。上爻獨(dú)在事外。如鄉(xiāng)鄰有斗。故以王侯言之。尚志即是士之實(shí)事。可則即是廉頑起懦高節(jié)。即所以挽回斯世之蠱者也。
  統(tǒng)論六爻。約世道。則初如賢士。二如文臣。三如賢將。四如便嬖近臣。五如賢王。六如夷齊之類。約佛化。則下三爻如外護(hù)。上三爻如內(nèi)護(hù)。初六柔居下位。竭檀施之力以。承順三寶者也。九二剛中。以慈心法門屏翰正法者也。九三過剛。兼威折之用。護(hù)持佛教者也。六四柔正。但能自守。不能訓(xùn)導(dǎo)于人。六五柔中。善能化導(dǎo)一切。上九行頭陀遠(yuǎn)離行。似無意于化人。然佛法全賴此人以作榜樣。故志可則也。約觀心。則初六本是定勝。為父之蠱。但居陽位。則仍有慧子。而無咎。然必精厲一番。方使慧與定等而終吉。九二本是慧勝。為母之蠱。但居陰位。則仍有定。然所以取定者。為欲助慧而已。豈可終守此定哉。九三過剛不中?;鄯闯尚M。故小有悔。然出世救弊之要。終藉慧力。故無大咎。六四過于柔弱。不能發(fā)慧。以此而往。未免隨味禪生上慢。所以可羞。六五柔而得中。定有其慧。必能見道。上九慧有其定。頓入無功用道。故為不事王侯而高尚其事之象。所謂佛祖位中留不住者。故志可則。

(兌下 坤上)

    臨。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兇。
  約世道。則乾蠱之后。可以臨民。約佛法。則弊端既革?;缽?fù)行。約觀心。則去其禪病。進(jìn)斷諸惑。故元亨也。世法。佛法。觀心之法。始終須利于貞。若乘勢而不知返。直至八月。則盛極必衰。決有兇矣。八月為遁。與臨相反。謂不宜任其至于相反。而不早為防閑也。

    彖曰。臨。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yīng)。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于八月有兇。消不久也。
  剛浸而長。故名為臨。說而順。剛中而應(yīng)。故為大亨。以正與乾之元亨利貞同道。此乃性德之本然也。若一任其至于八月。而不早為防閑。則必有兇。以有長有消。乃自然之勢。惟以修合性者。乃能御天道。而不被天道所消長耳。

    象曰。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
  澤。謂四大海也。地以載物。海以載地。此無窮之容保也。佛法釋者。教思無窮猶如澤。故為三界大師。容保無疆猶如地。故為四生慈父。

    初九。咸臨。貞吉。象曰。咸臨貞吉。志行正也。
  約世道。則乾蠱貴剛勇。臨民貴仁柔。約佛法。則除弊宜威折?;瘜?dǎo)宜慈攝。約觀心。則去惡宜用慧力入理宜用定力。初九剛浸而長。故為咸臨??制淙蝿傔^進(jìn)。故誡以貞則吉。

    九二。咸臨吉。無不利。象曰。咸臨吉無不利。未順命也。
  二亦居陽剛浸長之勢。然此時尚宜靜守。不宜乘勢取進(jìn)。故必吉乃無不利。若非吉便有不利矣。蓋乘勢取進(jìn)。則未順于大亨以正之天命故也。

    六三。甘臨。無攸利。既憂之。無咎。象曰。甘臨。位不當(dāng)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柔而志剛。味著取進(jìn)。以臨為甘。而不知其無所利也。然既有柔德。又有慧性。必能反觀憂改。則無咎矣。

    六四。至臨。無咎。象曰。至臨無咎。位當(dāng)也。
  佛法釋者。以正定而應(yīng)初九之正慧。故為至臨。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佛法釋者。有慧之定。而應(yīng)九二有定之慧。此所謂王三昧也。中道統(tǒng)一切法。名為大君之宜。

    上六。敦臨吉。無咎。象曰。敦臨之吉。志在內(nèi)也。
  柔順得正。居臨之終。如圣靈在天。默祐子孫臣民者矣。佛法釋者。妙定既深。自發(fā)真慧。了知心外無法。不于心外別求一法。故為志在內(nèi)而志無咎。

(坤下 巽上)

    觀。盥而不薦。有孚颙若。
  約世道。則以德臨民。為民之所瞻仰。約佛法。則正化利物。舉世之所歸憑。約觀心。則進(jìn)修斷惑。必假妙觀也。但使吾之精神意志。常如盥而不薦之時。則世法佛法。自利利他。皆有孚而颙然可尊仰矣。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颙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而天下服矣。
  陽剛在上。示天下以中正之德。順而不逆。巽而不忤。故如祭之盥手未薦物時。孚誠積于中。而形于外。不言而人自喻之也。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天何言哉。四時行焉。不可測知。故名神道。圣人設(shè)為綱常禮樂之教。民皆由之。而莫知其所以然。獨(dú)非神道乎哉。神者。誠也。誠者。孚也。孚者。人之心也。人心本順本巽本中本正。以心印心。所以不假薦物而自服矣。
  佛法釋。大觀者。絕待妙觀也。在上者。高超九界也。順者。不與性相違也。巽者。遍于九界一切諸法也。中者。不墮生死涅槃二邊也。正者。雙照二諦。無減缺也。以觀天下者。十界所朝宗也。世法則臣民為下。佛法則九界為下。觀心則一切助道法門等為下。天之神道即是性德。性德具有常樂我凈四德而不忒。以神道設(shè)教。即為稱性圓教。故十界同歸服也。

    象曰。風(fēng)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shè)教。
  佛法釋者。古佛省四土之方。觀十界之民。設(shè)八教之網(wǎng)以羅之。如風(fēng)行地上。無不周遍也。

    初六。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陰柔居下。不能遠(yuǎn)觀。故如童幼之無知也。小人如童幼。則不為惡。君子如童幼。則無以治國平天下矣。

    六二。窺觀。利女貞。象曰。窺觀女貞。亦可丑也。
  柔順中正以應(yīng)九五。女之正位乎內(nèi)。從內(nèi)而觀者也。士則丑矣。

    六三。觀我生進(jìn)退。象曰。觀我生進(jìn)退。未失道也。
  進(jìn)以行道。退以修道。能觀我生。則進(jìn)退咸不失道。

    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柔而得正。密邇圣君。無忝賓師之任矣。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修己以敬。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此君子之道也。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處師保之位。天下誰不觀之。非君子能無咎乎。既為天下人所觀。則其為觀于天下之心。亦自不能稍懈。故志未平。
  約佛法釋六爻者。初是外道。為童觀。有邪慧故。二是凡夫。為窺觀。耽味禪故。三是藏教之機(jī)。進(jìn)為事度。退為二乘。四是通教大乘初門??梢越尤雱e圓。故利用賓于王。五是圓教之機(jī)。故觀我即是觀民。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上是別教之機(jī)。以中道出二諦外。真如高居果頭。不達(dá)平等法性。故志未平。又約觀心釋六爻者。初是理即。如童無所知。二是名字即。如女無實(shí)慧。三是觀行即。但觀自心。四是相似即。鄰于真位。五是分證即。自利利他。六是究竟即。不取涅槃。遍觀法界眾生。示現(xiàn)病行。及嬰兒行。

    周易禪解卷第三

    周易禪解卷第四

                             北天目道人蕅益智旭著

    上經(jīng)之四

(震下 離上)

    噬嗑。亨。利用獄。
  約世道。則大觀在上。萬國朝宗。有不順者。噬而嗑之。舜伐有苗。禹戮防風(fēng)之類是也。約佛法。則僧輪光顯之時。有犯戒者治之。約觀心。則妙觀現(xiàn)前。隨其所發(fā)煩惱業(yè)病魔禪慢見等境。即以妙觀治之。皆所謂亨而利用獄也。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剛?cè)岱?。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dāng)位。利用獄也。
  王道以正法養(yǎng)天下。佛法以正教養(yǎng)僧伽。觀心以妙慧養(yǎng)法身。皆頤之象也。頑民?;氈?。比丘破戒而須治。止觀境發(fā)而須觀。皆有物之象也。剛?cè)岱?。則定慧平等。動而明。則振作而智照不昏。雷電合而章。則說默互資。雷如說法。電如入定放光也。二五皆柔。故柔得中。即中道妙定也。上行者。震有奮發(fā)之象。離有麗天之象。雖不當(dāng)位者。六五以陰居陽。如未入菩薩正位之象。然觀行中定慧得所。故于所發(fā)之境。善用不思議觀以治之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敕法。
  明罰即所以敕法。如破境即所以顯德也。

    初九。屨校滅趾。無咎。象曰。屨校滅趾。不行也。
  夫噬嗑者。不論世法佛法。自噬噬他。皆須制之于早。不可釀至于深。又須得剛克柔克之宜。不可重輕失準(zhǔn)。今初九在卦之下。其過未深。以陽居陽。又得其正。故但如屨校滅趾。即能懲惡不行而無咎也。滅趾。謂校掩其趾。

    六二。噬膚滅鼻。無咎。象曰。噬膚滅鼻。乘剛也。
  陰柔中正。其過易改。故如噬膚。下乘初九之剛。故如滅鼻。滅鼻。謂膚掩其鼻。

    六三。噬臘肉。遇毒。小吝。無咎。象曰。遇毒。位不當(dāng)也。
  在下之上。過漸深矣。以陰居陽。又有邪慧。如毒。吝可知也。然當(dāng)噬嗑之時。決不至于怙終。故得無咎。

    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田獵射獸。矢鋒入骨而未拔出。今噬乾胏時。方乃得之。亦可畏矣。此喻積過已久也。然剛而不過。必能自克。故利于艱貞則吉。

    六五。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象曰。貞厲無咎。得當(dāng)也。
  柔雖如肉。而過成已久。如肉已乾矣。賴有中德可貴。如得黃金。守此中德之貞。兢兢惕厲。庶可復(fù)于無過耳。

    上九。何校滅耳。兇。象曰。何校滅耳。聰不明也。
  過惡既盈。不可復(fù)救。如荷厚枷。掩滅其耳。蓋由聰聽不明。不知悔過遷善以至此也。
  觀心釋者。初九境界一發(fā)。即以正慧治之。如滅趾而令其不行。六二境發(fā)未深。即以正定治之。所噬雖不堅(jiān)硬。未免打失巴鼻。六三境發(fā)漸甚。定慧又不純正。未免為境擾亂。但不至于墮落。九四境發(fā)夾雜善惡。定慧亦不純正。縱得小小法利。未證深法。六五純發(fā)善境。所得法利亦大。然猶未入正位。仍須貞厲乃得無咎。上九境發(fā)極深。似有定慧。實(shí)則不中不正。反取邪事而作圣解。永墮無聞之禍也。

(離下 艮上)

    賁。亨。小利有攸往。
  約世道。則所噬既嗑之后。偃武修文。約佛法。則治罰惡僧之后。增設(shè)規(guī)約。約觀心。則境發(fā)觀成之后。定慧莊嚴(yán)。凡此皆亨道也。然世法佛法。當(dāng)此之時。皆不必大有作為。但須小加整飭而已。

    彖曰。賁。亨。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賁則必亨。以其下卦本乾。而六二以柔來文之。則是質(zhì)有其文。亦是慧有其定。故亨也。上卦本坤。而上九分剛以文之。則是文有其質(zhì)。亦是定有其慧。故小利有攸往也。文質(zhì)互資。定慧相濟(jì)。性德固然。非屬強(qiáng)設(shè)。名為天文。體其有定之慧寂而常照。為文明。體其有慧之定。照而常寂。為止。是謂以修合性。名為人文。性德則具造十界。故觀之可察時變。修德則十界全歸一心。故觀之可化成天下。

    象曰。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
  賁非折獄之時也。庶政茍明。則可以使民無訟矣。佛法釋者。山下有火。外止內(nèi)明。故于三千性相之庶政。一一明之。了知一切法正一切法邪。終不妄于其中判斷一是一非。而生取舍情見。如無敢折獄也。

    初九。賁其趾。舍車而徒。象曰。舍車而徒。義弗乘也。
  卦雖以剛?cè)嵯辔?。得名為賁。而實(shí)非有事于矯飾也。故六爻皆取本色自賁。而終極于曰賁。正猶詩所謂素以為絢。蓋天下之真色。固莫有勝于白者。今初九抱德隱居。晚食以當(dāng)肉。安步以當(dāng)車。乃以義自賁者也。

    六二。賁其須。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柔順中正。虛心以取益乎上下之賢。乃以師友自賁者也。

    九三。賁如濡如。永貞吉。象曰。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
  剛正而居明體之上。足以潤及于六二六四。而使之同為圣賢。乃以師道自賁者也。

    六四。賁如皤如。白馬翰如。匪寇婚媾。象曰。六四。當(dāng)位疑也。匪寇婚媾。終無尤也。
  柔而得正。知白賁之可貴。故求賢無厭倦心。近則親乎九三。俯則應(yīng)乎初九。仰則宗乎上九。無一非我明師良友。即六二六五。亦皆我同德相輔之朋。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安有寇哉。蓋由居上卦之下。則是上而能下。不敢自信自專。乃以虛心自賁者也。

    六五。賁于丘園。束帛戔戔。吝。終吉。象曰。六五之吉。有喜也。
  柔中而有陽剛之志。能知道德之樂。而不以勢位自驕。視天位之尊與丘園等。如大禹之菲飲食。惡衣服。卑宮室。為束帛戔戔吝惜之象。實(shí)則吾無間然而終吉。蓋以盛德自賁者也。

    上九。白賁。無咎。象曰。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以剛居艮止之極。又在卦終。而居陰位。則非過剛。年彌高。德彌邵。純凈無疵。如武公之盛德至善以自賁者也。
  佛法釋者。初九以施自賁。六二以戒自賁。九三以忍自賁。六四以進(jìn)自賁。六五以定自賁。上九以慧自賁。又初九為理賁。不以性德濫修德故。六二為名字賁。從此發(fā)心向上故。九三為觀行賁。不可暫忘故。六四為相似賁。不住法愛故。六五為分證賁。于三諦不漏失故。上九為究竟賁。復(fù)于本性。無纖瑕故。

(坤下 艮上)

    剝。不利有攸往。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長也。順而止之。觀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約世道。則偃武修文之后。人情侈樂。國家元?dú)獗貜拇藙?。約佛法。則規(guī)約繁興之后。真修必從此剝。約觀心有二義。一約得邊。則定慧莊嚴(yán)之后。皮膚脫盡。真實(shí)獨(dú)存。名之為剝。一約失邊。則世間相似定慧。能發(fā)世間辯才文彩。而于真修之要反受剝矣。約得別是一途。今且約失而論。則世出世法皆不利有攸往。所謂不利有攸往者。非謂坐聽其剝。正示挽回之妙用也。往必受剝。不往。則順而止之。所以挽回其消息盈虛之?dāng)?shù)。而合于天行也。

    象曰。山附于地。剝。上以厚下安宅。
  山附于地。所謂得乎丘民而為天子也。百姓足君孰與不足。故厚下乃可安宅。此救剝之妙策也。觀心釋者。向上事。須從腳跟下會取。正是此意。

    六爻約世道。則朝野無非陰柔小人。惟一君子高居塵外。約佛化。則在家出家。皆以名利相縻。惟一圣賢遠(yuǎn)在蘭若。約觀心。則修善斷盡。惟一性善從來不斷。

    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兇。象曰。剝床以足。以滅下也。
  床者所以棲身。剝床則身無所棲矣。初在最下。故如剝足。于世法為惡民。于佛法為惡伽藍(lán)民。于觀心為剝損戒足也。別約得者。是剝?nèi)ニ膼喝ひ颉H辉O(shè)無四惡趣。則大悲無所緣境。故誡以蔑貞兇。

    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兇。象曰。剝床以辨。未有與也。
  于世法為惡臣。于佛法為惡檀越。于觀心為剝損禪定。無定。則散亂不能辨理。故未有與。別約得者。是剝?nèi)ト颂焐⑸?。然設(shè)無人天散善。則無以攝化眾生。故亦誡以蔑貞兇。

    六三。剝之無咎。象曰。剝之無咎。失上下也。
  于世法。為混跡小人之君子。于佛法。為有正見之外護(hù)。于觀心。為剝損智慧。剝慧則不著于慧。故能因敗致功。坐斷兩頭而失上下。又別約得者。是剝?nèi)ド珶o色界味禪暗定。故得無咎。

    六四。剝床以膚。兇。象曰。剝床以膚。切近災(zāi)也。
  下卦如床。上卦如身。今剝及身膚。不可救矣。于世法為惡宰輔。于佛法為惡比丘。于觀心為剝無一切因果。別約得者。是剝?nèi)ザ巳胝娣ㄩT。然設(shè)無真諦。則無以出生死而不染世間過患。故誡以切近于災(zāi)。所謂毫厘有差。天地懸隔也。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無不利。象曰。以宮人寵。終無尤也。
  于世法。為柔君以在君位。又居陽而得中。能師事上九高賢。挽回天下之亂。如文王之師呂尚。于佛法。為福德比丘作叢林主。率眾僧以師事圣賢。于觀心。為即修惡以達(dá)性惡。性惡融通。任運(yùn)攝得佛地性善功德。故無不利。又別約得者。從空入假。剝二邊以歸中道。故須達(dá)中道統(tǒng)一切法。如貫魚以宮人寵。使法法皆成摩訶衍道。則無不利。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于世法為事外高賢。如呂尚箕子之類。于佛法為出世高流。人間福田。于觀心為性善終不可剝。故如碩果不食。君子悟之以成道。小人恃之而生濫圣之慢者也。別約得者。亦指性德從來不變不壞。能悟性德。則當(dāng)下滿足一切佛法。故君子得輿。執(zhí)性廢修。則墮落惡趣。故小人剝廬。

(震下 坤上)

    復(fù)。亨。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利有攸往。
  約世道。則衰剝之后。必有明主中興而為復(fù)。約佛化。則淪替之后。必有圣賢應(yīng)現(xiàn)。重振作之而為復(fù)。約觀心又二義。一者承上卦約失言之。剝而必復(fù)。如平旦之氣。好惡與人相近。又如調(diào)達(dá)得無根信也。二者承上卦約得言之。剝是蕩一切情執(zhí)。復(fù)是立一切法體也。若依第三觀。則從假入空名剝。從空入假名復(fù)。若一心三觀。則以修吻性名剝。稱性垂化名復(fù)。復(fù)則必亨。陽剛之德為主。故出入可以無疾。以善化惡。故朋來可以無咎。一復(fù)便當(dāng)使之永復(fù)。故反復(fù)其道。至于七日之久。則有始有終??梢宰岳胸?。

    彖曰。復(fù)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出入無疾。朋來無咎。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
  觀心釋者。佛性名為天地之心。雖闡提終不能斷。但被惡所覆而不能自見耳??嗪o邊。回頭是岸。一念菩提心。能動無邊生死大海。復(fù)之所以得亨者。以剛德稱性而發(fā)。遂有逆反生死之勢故也。此菩提心一動。則是順修。依此行去。則出入皆無疾。朋來皆無咎矣。然必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者。體天行之健而為自強(qiáng)不息之功當(dāng)如是也。充此一念菩提之心。則便利有攸往。以剛雖至微。而增長之勢已自不可御也。故從此可以見吾本具之佛性矣。又出謂從空出假。入謂從假入空。既順中道法性。則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能游戲于生死涅槃。故無疾也。朋謂九界性相。開九界之性相。咸成佛界性相。故無咎也。

    象曰。雷在地中。復(fù)。先王以至日閉關(guān)。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楊慈湖曰。舜禹十有一月朔巡狩。但于冬至日則不行耳。觀心釋者。復(fù)雖有剛長之勢。而利有攸往,

     1278812789

    然必靜以養(yǎng)其機(jī)。故觀行即佛之先王。既大悟藏性之至日。必關(guān)閉六根。脫粘內(nèi)伏。暫止六度萬行商旅之事。但觀現(xiàn)前一念之心。而未可遍歷陰界入等諸境以省觀也。

    初九。不遠(yuǎn)復(fù)。無祇悔。元吉。象曰。不遠(yuǎn)之復(fù)。以修身也。
  此如顏?zhàn)?。約佛法者。正慧了了。頓見佛性。頓具諸行。所以元吉。如圓教初住。又約六度。即是般若正道。

    六二。休復(fù)。吉。象曰。休復(fù)之吉。以下仁也。
  此如曾子。約佛法者。正定得中。鄰真近圣。如圓教十信。又約六度。即是正定與慧相連。

    六三。頻復(fù)。厲。無咎。象曰。頻復(fù)之厲。義無咎也。
  此如子路。約佛法者。有定有慧。而不中正。故須先空次假后中。名為頻。復(fù)勤勞修證而得無咎。又約六度。即是精進(jìn)勤策相續(xù)。

    六四。中行獨(dú)復(fù)。象曰。中行獨(dú)復(fù)。以從道也。
  此如蘧伯玉。約佛法者。正定而與初應(yīng)。如通教利根接入于圓。又約六度。即是忍辱。由與初應(yīng)。則生法二忍。便成第一義忍。

    六五。敦復(fù)。無悔。象曰。敦復(fù)無悔。中以自考也。
  此如周宣。漢文。宋仁。約佛法者。定慧調(diào)勻。亦且得中。但與陽太遠(yuǎn)。故必?cái)嗷笞C真之后。俟開顯而會入圓位。如藏通二乘。又約六度。即是持戒。雖遠(yuǎn)于初。但自考三業(yè)無失。自然合理而得無悔。

    上六。迷復(fù)。兇。有災(zāi)眚。用行師。終有大敗。以其國君兇。至于十年不克征。象曰。迷復(fù)之兇。反君道也。
  此如王安石方孝孺等。生今反古。名為迷復(fù)。非昏迷不復(fù)之謂。約佛法者。不中不正。恃世間小定小慧以為極則。因復(fù)成迷。故不惟兇。且有災(zāi)眚。若以此設(shè)化教人。必大敗法門。損如來之正法。至于十年而弗克征。以其似佛法而實(shí)非佛法。反于圓頓大乘之君道。如今世高談圓頓向上者是也。又約六度。即是布施。而遠(yuǎn)于智慧。著相。著果報。起慢。起愛,亦能起見。故雖是善因。反招惡果。良由不達(dá)佛法之君道故耳。

(震下 乾上)

    無妄。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約世道。則中興之治。合于天道而無妄。約佛法。則中興之化。同于正法而無妄。約觀心。則復(fù)其本性。真窮惑盡而無妄。皆元亨而利于正者也。然世出世法。自利利他。皆須深自省察。不可夾一念之邪。不可有一言一行之眚。儻內(nèi)匪正而外有眚。則決不可行矣。圣人持滿之戒如此。

    彖曰。無妄。剛自外來。而為主于內(nèi)。動而健。剛中而應(yīng)。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震之初爻。全攬乾德為體。故曰自外來為主于內(nèi)也。性德雖人人本具。然在迷情。反為分外。今從性起修。了知性德是我固有。故名為主于內(nèi)。夫既稱性起修。必須事事隨順法性。儻三業(yè)未純??v有妙悟。不可自利利他。既不合于性德。則十方諸佛不護(hù)念之。安能有所行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佛法釋者。師子奮迅。三世益物。名茂對時。番番種熟脫。使三草二木任運(yùn)增長而歸一實(shí)。名育萬物。

    初九。無妄往吉。象曰。無妄之往。得志也。
  彖云無妄之往何之矣。乃指匪正有眚。出于無妄而往于妄也。此云無妄往吉。乃依此真誠無妄而往應(yīng)一切事也。所以得志而吉。

    六二。不耕獲。不災(zāi)畬。則利有攸往。象曰。不耕獲。未富也。
  田一歲曰災(zāi)。三歲曰畬。世未有不耕而獲。不災(zāi)而畬者。夫不耕不災(zāi)。此絕無望于獲畬者也。然能獲能畬。此何以致之乎。孔子云。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dá)其道。又云。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六二以陰柔中正。上應(yīng)九五陽剛中正之君。惟以求志達(dá)道為心。而毫不以富貴利祿為念。乃利有攸往而不變其塞耳。

    六三。無妄之災(zāi)。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zāi)。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zāi)也。
  不中不正。居震之上。此執(zhí)無妄之理而成災(zāi)者也。夫行人得牛。何乃執(zhí)理而求償于邑人。豈非禍及無辜者乎。
  吳幼清曰。無妄之善有三。剛也。當(dāng)位也。無應(yīng)也。剛者。實(shí)也。當(dāng)位者。正也。無應(yīng)者。無私累也。諸爻或有其三?;蛴衅涠;蛴衅湟弧3蹙湃匀?。其最善也。九五九四有其二。九五剛而中正。九四剛而無應(yīng)。是其次也。六二上九有其一。六二中正。上九剛實(shí)。是又其次也。唯六三于三者咸無焉。而亦得為無妄。何也。下比中正之六二。上比剛實(shí)無私之九四。譬如有人。在己雖無一善。而上有嚴(yán)師。下有良友。親近切磨。夾持薰染。亦不至于為惡。上六三之所以亦得為無妄也。
  陳旻昭曰。世固有忠臣孝子。遇不得已之時勢。竟冒不忠不孝之名。而萬古不能自白者。因?yàn)?zāi)而息其欲自陳白之妄心。是為無妄之災(zāi)。如系牛于邑。而行人得之。彼行人決不可查考。而邑人決無以自白。惟有吞聲忍氣。陪償其牛而已。忠臣孝子之蒙怨者亦復(fù)如是。

    九四??韶憽o咎。象曰??韶憻o咎。固有之也。
  以陽居陰。不好剛以自任。蓋其德性然也。

    九五。無妄之疾。勿藥有喜。象曰。無妄之藥。不可試也。
  剛健中正。此無妄之至者也。夫立身于無過之地者。未免責(zé)人太過。所謂執(zhí)藥反成病矣。故勿藥而有喜。蓋以己律人。則天下孰能從之。

    上九。無妄。行有眚。無攸利。象曰。無妄之行。窮之災(zāi)也。
  以陽居陰。雖非過剛。而居無妄之極。則是守常而不知變通者也。既無善權(quán)方便。其何以行之哉。
  佛法釋者。六爻皆悟無妄之理而為修證者也。初九正慧直進(jìn)。故現(xiàn)生克果而得志。六二正定治習(xí)。故須于禪法不取不證。則可以借路還家。六三不中不正。雖有小小定慧能開示人。令其得道得果。如行人得牛。而自己反成減損。久滯凡地。如邑人之災(zāi)。九四慧而有定。自利有余。乃是達(dá)其性具定慧。非是修而后有。九五剛健中正。自利已圓。為眾生故。示現(xiàn)病行。豈更須對治之藥。即初心修觀亦復(fù)如是。一切境界無非性德。體障即德。無可對治也。上九不中不正。恃性德而不事修德。躬行多眚。何利之有。蓋由一味高談向上。以至于窮,故成災(zāi)也。

(乾下 艮上)

    大畜。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畜。蓄積也。蓄積其無妄之道以養(yǎng)育天下者也。約世道。則中興之主。復(fù)于無妄之道。而厚蓄國家元?dú)?。約佛化。則四依大士。復(fù)其正法之統(tǒng)。而深養(yǎng)法門龍象。約觀心。則從迷得悟。復(fù)于無妄之性。而廣積菩提資糧。皆所謂大畜也。世出世法。弘化進(jìn)修。皆必以正為利。以物我同養(yǎng)為公。以歷境練心為要。故不家食吉。而利涉大川也。

    彖曰。大畜。剛健篤實(shí)輝光。日新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yǎng)賢也。利涉大川。應(yīng)乎天也。
  乾之剛健。艮之篤實(shí)。皆有輝光之義焉。以此日新其德。則蓄積深厚廣大。故名大畜。然所謂利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者。非是性外別立修德。乃稱性所起之修。全修在性者也。試觀乾德之剛。上行居卦之終。而六五能尊尚之。且卦體外止內(nèi)健。豈非本性大正之道乎。六五以柔中之德。上則養(yǎng)賢師以風(fēng)天下。下則養(yǎng)賢士以儲國用。豈非不家食吉之正道乎。且以柔中之德。應(yīng)九二天德之剛。剛?cè)嵯酀?jì)。何遠(yuǎn)不通。豈非利涉大川之正道乎。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一山之中具有天之全體。一念心中具攝十世古今。攬五時八教之前言。該六度萬德之往行。以成我自心之德。以此自畜。即以此畜天下矣。
  吳幼清曰。識。謂記之于心。德大于前言往行。猶天之大于山也。以外之所聞所見。而涵養(yǎng)其中至大之德。猶山在外。而藏畜至大之天于中也。前言往行。象山中寶藏之多。德象天之大。

    初九。有厲。利己。象曰。有厲利己。不犯災(zāi)也。
  六爻皆具剛健篤實(shí)輝光之義。而自新新民者也初九陽剛在下。正宜隱居求志。故有惕厲之功。而先利自己。己利既成。任運(yùn)可以利人。若己躬下事未辦。而先欲度人。則犯災(zāi)矣。

    九二。輿說輹。象曰。輿說輹。中無尤也。
  剛而得中。專修定慧。似無意于得時行道者。然自利正是利他之本。故中無尤。

    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wèi)。利有攸往。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剛而得正。居乾之上。不患不能度生也。患其欲速喜進(jìn)。失于防閑耳。故必利于艱貞。閑其輿衛(wèi)。乃利攸往。亦以上有六四之良友。六五之賢君。上九之明師。與之合志。必能互相警勵。故可往也。

    六四。童牛之牿。元吉。象曰。六四元吉。有喜也。
  柔而得正。下則應(yīng)初九剛正之良友。親九三剛正之畏友。上則近六五柔中之圣君。過端未形。而潛消默化。如童牛未角。先施以牿。更無抵觸之患。以此自養(yǎng)。以此為天下式。大善而吉。悅而且樂者矣。

    六五。豮豕之牙。吉。象曰。六五之吉。有慶也。
  豮。犗也。犗則不暴。而牙仍堅(jiān)利也。柔得中位。尊上賢而應(yīng)下乾。性德既無偏頗。所養(yǎng)又復(fù)周足。自利成就??梢跃R天下。舉天下之善惡眾庶。無不入吾陶冶。故如豮豕之牙。

    上九。何天之衢。亨。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以剛?cè)嵯酀?jì)之德。當(dāng)圣君師保之任。隱居所求之志。至此大行無壅。蓋不啻行于天衢也。

(震下 艮上)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shí)。
  約世道。則畜德以養(yǎng)天下。約佛化。則畜德以利群生。約觀心。則菩提資糧既積。而長養(yǎng)圣胎也。自利利他。皆正則吉。皆須視從來圣賢之所為頤者何如。皆須自視其所以為口實(shí)者何如。

    彖曰。頤。貞吉。養(yǎng)正則吉也。觀頤。觀其所養(yǎng)也。自求口實(shí)。觀其自養(yǎng)也。天地養(yǎng)萬物。圣人養(yǎng)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
  養(yǎng)正則吉。明養(yǎng)而非正。正而不養(yǎng)。皆非吉道也。不觀圣賢之所養(yǎng)。則無以取法思齊。不觀自養(yǎng)之口實(shí)。則無以匹休媲美。且如天地全體太極之德以自養(yǎng)。即能普養(yǎng)萬物。圣人養(yǎng)賢輔成己德。即可以及萬民。誰謂養(yǎng)正之外別有利人之方。故正自養(yǎng)時。即全具位育功能而稱大也。

    象曰。山下有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jié)飲食。
  言語飲食。皆動之象也。慎之節(jié)之。不失其止也。故知養(yǎng)正莫善于知止。

    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象曰。觀我朵頤。亦不足貴也。
  陽剛為自養(yǎng)養(yǎng)他之具。知止為自養(yǎng)養(yǎng)他之貞。初九陽剛足以自養(yǎng)。如靈龜服氣??刹磺笫场6觿芋w。上應(yīng)六四。觀彼口實(shí)。反為朵頤。失其貴而兇矣。此如躁進(jìn)之君子。于佛法中。則如乾慧外凡。不宜利物。

    六二。顛頤。拂經(jīng)。于丘頤。征兇。象曰。六二征兇。行失類也。
  以上養(yǎng)下。乃理之常。六二陰柔。反藉初九之養(yǎng)。拂其經(jīng)矣。又居動體??只虿豢献园?。將求頤于六五之丘。五雖與二為應(yīng)。然亦陰柔。不能自養(yǎng)。何能養(yǎng)人。征則徒得兇耳兩。陰無相濟(jì)之功。故為失類。此如無用之庸臣。于佛法中。則如時證盲禪。進(jìn)退失措。

    六三。拂頤。貞兇。十年勿用。無攸利。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陰柔不能自養(yǎng)。又不中正。以居動極。拂于頤矣。雖有上九正應(yīng)。何能救之。終于無用而已。此如邪僻之宰官。于佛法中。則如六群亂眾。大失軌范。

    六四。顛頤。吉?;⒁暤⒌?。其欲逐逐。無咎。象曰。顛頤之吉。上施光也。
  陰柔得正。而居止體。雖無養(yǎng)具。得養(yǎng)之貞者也。下應(yīng)初九。賴其養(yǎng)以自養(yǎng)養(yǎng)人。此如休休有容之大臣。吉之道也。初方觀我而朵頤我隨其視之耽耽。欲之逐逐。以禮而優(yōu)待之。在初則不足貴。在我則養(yǎng)賢以及萬民??芍^上施光矣。于佛法中。則如賢良營事。善為外護(hù)。

    六五。拂經(jīng)。居貞吉。不可涉大川。象曰。居貞之吉。順以從上也。
  陰柔無養(yǎng)人之具??站泳弧9拭鹘?jīng)。居止之中。順從上九。此亦養(yǎng)賢以及萬民。為得其正者也。但可處常。不可處變。宜守成。不宜創(chuàng)業(yè)耳。此如虛己之賢君。于佛法中。則如柔和同行?;ハ嗝悖ㄗ钣?力)。

    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象曰。由頤厲吉。大有慶也。
  以陽剛居止極。卦之所以為頤者此也。此如望隆之師保??梢哉鼭?jì)天下者矣。于佛法中。則如證道教授。宰任玄綱。

(巽下 兌上)

    大過。棟撓。利有攸往。亨。
  約世道。則賢君以道養(yǎng)天下。而治平日久。約佛化。則四依以道化群生。而佛法大行。約觀心。則功夫勝進(jìn)而將破無明也。夫治平既久。則亂階必萌。所宜防微杜漸?;兰仁?。則有漏易生。所宜陳規(guī)立矩。功夫既進(jìn)。則無明將破。所宜善巧用心也。

    彖曰。大過。大者過也。棟撓。本末弱也。剛過而中。巽而說行。利有攸往。乃亨。大過之時大矣哉。
  大者既過。所以必當(dāng)思患豫防。初上皆弱。所以剛中。不宜恃勢令撓。剛雖過而得中。又以巽順而悅行之所以猶有挽回匡濟(jì)之術(shù)。乃得亨也。永保無虞亦在此時。盛極忽衰亦在此時。其關(guān)系豈不大哉。

    象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dú)立不懼。遁世無悶。
  澤本養(yǎng)木。而反滅木。大過之象也。惟以獨(dú)立不懼遁世無悶之力持之。庶學(xué)有本而養(yǎng)有素。可以砥柱中流耳。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世法佛法。當(dāng)大過時。皆以剛?cè)嵯酀?jì)為得。過剛過柔為失。今初六以柔居巽體之下。而在陽位。無功名富貴以累其心。唯庸德庸言下學(xué)上達(dá)以為其務(wù)者也。約佛法者。定有其慧。兼以戒德精嚴(yán)。故無咎。

    九二??輻钌?。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象曰。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
  剛而得中。又居陰位。陽得陰助。如枯楊生稊老夫女妻之象。蓋過于下賢者也。約佛法者?;叟c定俱。如先見道。后修事禪。故無不利。

    九三。棟撓。兇。象曰。棟撓之兇。不可以有輔也。
  過剛不中。任其剛愎。以此自修。則德必?cái)?。以此治世。則亂必生。故棟撓而兇。約佛法者。純用邪慧。故不可有輔。

    九四。棟隆。吉。有它吝。象曰。棟隆之吉。不撓乎下也。
  剛而不過。足以自立立人。但居悅體??制浜么笙补Χ话彩?。故誡以有它則吝。約佛法者。亦是慧與定俱。但恐夾雜名利之心。則自利利他未必究竟。故誡以有宅則吝。

    九五??輻钌A。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yù)。象曰??輻钌A。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丑也。
  雖云陽剛中正。然在大過之時。則是恃其聰明才智者也。享成平之樂。不知民事艱難。且不知下用賢臣。惟與上六陰柔無用之老臣相得。何能久哉。約佛法者。慧力太過。無禪定以持之。何能發(fā)生勝果。

    上六。過涉滅頂。兇。無咎。象曰。過涉之兇。不可咎也。
  居過極之地。惟有柔正之德。而無濟(jì)難之才。故不免于兇。而實(shí)非其咎也。約佛法者。正定無慧。終為頂墮。

(坎下 坎上)

    習(xí)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約世道。則太平久而放逸生。放逸生而患難洊至。約佛法。則從化多而有漏起。有漏起而魔事必作。約觀心。則慧力勝而夙習(xí)動。夙習(xí)動而境發(fā)必強(qiáng)。皆習(xí)坎之象也。然世出世法。不患有重沓之險難。但患無出險之良圖。誠能如此卦之中實(shí)有孚。深信一切境界皆唯心所現(xiàn)。則亨而行有尚矣。又何險之不可濟(jì)哉。

    彖曰。習(xí)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維心亨。乃以剛中也。行有尚。往有功也。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shè)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善觀心者。每即塞以成通。夫習(xí)坎雖云重險。然流而不盈潮不失限。何非吾人修道之要術(shù)。所貴深信維心之亨。猶如坎卦之剛中一般。則以此而往。必有功矣。且險之名雖似不美。而險之義實(shí)未嘗不美。天不可升。天非險乎。山川丘陵。地不險乎。城池之險以守其國。王公何嘗不用險乎。惟在吾人善用險。而不為險所用。則以此治世。以此出世以此觀心。無不可矣。

    象曰。水洊至。習(xí)坎。君子以常德行。習(xí)教事。
  常德行。即學(xué)而不厭也。習(xí)教事。即誨人不倦也。習(xí)坎之象。乃萬古圣賢心法。奚險之可畏哉。此正合臺宗善識通塞。即塞成通之法。亦是巧用性惡法門。

    初六。習(xí)坎。入于坎窞。兇。象曰。習(xí)坎入坎。失道兇也。
  在險之時。不論自利利他。唯貴有孚而定慧相濟(jì)。今初六以陰居下。毫無孚信之德。乃汨沒于惡習(xí)而不能自出者也。

    九二??灿须U。求小得。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剛中有孚。但居下卦。則夙習(xí)尚深。未能頓達(dá)圣境。僅可小得而已。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窞。勿用。象曰。來之坎坎。終無功也。
  不中不正。柔而志剛。自謂出險。不知前險之正來。此如邪見增上慢人。故終無功。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終無咎。象曰。樽酒簋貳。剛?cè)犭H也。
  柔而得正。與九五之中正剛德相與。所謂因定發(fā)慧。正出險之妙道也。正觀如酒。助道如簋。誠樸如缶。方便道如牖。從此可發(fā)真而無咎矣。

    九五??膊挥V患绕?。無咎。象曰??膊挥?。中未大也。
  陽剛中正。已得出世真慧現(xiàn)前。如坎之不盈。而風(fēng)恬浪靜也。但初破無明。余惑未盡。故中未大。此勉其速趣極圣而已。

    上六。系用徽纆。置于叢棘。三歲不得。兇。象曰。上六失道。兇三歲也。
  陰居險極。有定無慧。如凡外癡定。極至非想。終不脫三界系縛。而見取既深。猶如置于叢棘。永不得免離也。

(離下 離上)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火性無我。麗附草木而后可見。故名為離。約世道。則重險之時。必麗正法以御世。約佛法。則魔擾之時。必麗正教以除邪。約觀心。則境發(fā)之時。必麗正觀以銷陰。故皆利貞則亨也。牝牛柔順而多力。又能生育犢子。喻正定能生妙慧。

    彖曰。離。麗也。日月麗乎天。百榖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如日月必麗天。如百榖草木必麗土。吾人重明智慧。亦必麗乎性德之正。則自利既成。便可以化天下矣。夫智慧光明。必依禪定而發(fā)。禪定又依理性而成。今六五六二。麗乎中正之位。故有亨道。如牝牛能生智慧犢子而吉也。吳幼清曰。上卦為重明。下卦三爻皆麗乎正。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明而又明。相續(xù)不息。自既克明其德。便足以照四方矣。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用觀之始。雖有正慧。而行履未純。故常若錯然之象。惟兢兢業(yè)業(yè)。不敢自安。則德日進(jìn)而習(xí)日除??杀倬桃?。豈俟咎之生而后除哉。

    六二。黃離。元吉。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中正妙定。稱性所成。以此照一切法。使一切法皆成中道。乃絕待圓融之妙止也。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過用其慧而無定以濟(jì)之。有時歡喜太甚。則鼓缶而歌。有時憂慮太切。則大耋之嗟。悲歡亂其衷曲。乾慧不能自持。其退失也必矣。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象曰。突如其來如。無無所容也。
  雖似有慧有定。而實(shí)不中不正。不能調(diào)適道品。故時或精進(jìn)。則失于太速。而突如其來如。時或懈怠。則置諸罔覺。而焚如死如棄如也。夫進(jìn)銳者退必速。其來既突。則決無所容矣。又何俟于焚死棄。而后知其非善終之道哉。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得中之定。能發(fā)實(shí)慧。進(jìn)德固無疑矣。然堯舜其猶病諸。文王望道未見。伯玉寡過未能??鬃邮ト守M敢。從來圣賢之學(xué)皆如是也。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丑。無咎。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剛而不過。又居明極。自利已成?;行g(shù)。人自歸慕而折首。非有丑惡而須伐也。身正則邦正。邦正。則六合歸心。重譯奉命矣。是之謂王用出征。豈以奮武揚(yáng)威為出征哉。

    周易禪解卷第四

    周易禪解卷第五

                             北天目道人蕅益智旭著

    下經(jīng)之一

   上經(jīng)始乾坤而終坎離。乃天地日月之象。又寂照定慧之德也。是約性德之始終。下經(jīng)始咸恒而終既濟(jì)未濟(jì)。乃感應(yīng)窮通之象。又機(jī)教相叩。三世益物之象也。是約修德之始終。又上經(jīng)始于乾坤之性德。終于坎離之修德。為自行因果具足。下經(jīng)始于咸恒之機(jī)教。終于既濟(jì)未濟(jì)之無窮。為化他能所具足。此二篇之大旨也。

(艮下 兌上)

     咸。亨。利貞。取女吉。
   艮得乾之上爻而為少男。如初心有定之慧?;鄄皇Фㄕ咭?。兌得坤之上爻而為少女。如初心有慧之定。定不失慧者也?;槟芩;楦袘?yīng)。故名為咸。約世道。則上下之相交。約佛法。則眾生諸佛之相叩。約觀心。則境智之相發(fā)。夫有感應(yīng)。必有所通。但感之與應(yīng)皆必以正。如世之取女。必以其禮。則正而吉矣。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咸何以為感哉。下卦坤體之柔。上于六而成兌。上卦乾體之剛。下于三而成艮。乃天地之二氣感應(yīng)以相與也。又艮止而兌說。以男而下女。此感應(yīng)之正。所以吉也。約佛法者。艮為生。兌為佛。眾生感佛既專。則佛說法應(yīng)之。約觀心者。艮為觀。兌為境。觀智研境既專。則境諦開發(fā)而得悅矣。世出世法。皆以感而成事。故可以見天地萬物之情。

     象曰。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
   慢如高山。法水不停。今山上有澤。豈非以其虛而能受哉。

     初六。咸其拇。象曰。咸其拇。志在外也。
   咸雖感而遂通。須不違其寂然不動之體。又須善識時位之宜。儻因感而搖其主宰。則反失能應(yīng)之本矣。大概感應(yīng)之道?;槟芩H幌氯臣染又贵w。且在下位。故皆不宜妄應(yīng)于他。上三爻既居悅體。且在上位。故皆宜善應(yīng)于物。今初六以陰居下。而為九四所感。未免腳指先動。夫用行舍藏原無定局。時止則止。時行則行。行得其當(dāng)則吉。不得其當(dāng)則兇。故未可判定是非。即所謂志在外者亦自不同。若志在天下。不顧身家。則吉。若志在利名。不顧心性。則可羞矣。

     六二。咸其腓。兇。居吉。象曰。雖兇居吉。順不害也。
   陰柔中正。而為九五所感。儻躁妄欲進(jìn)則兇。惟安居自守則吉。蓋安居自守。乃順乎柔中之道而不害也。

     九三。咸其股。執(zhí)其隨。往吝。象曰。咸其股。亦不處也。志在隨人。所執(zhí)下也。
   以剛正居止極。而為上六所感。未免亟亟以利生為務(wù)。不知欲利他者。先須自利成就。若一被順境所牽。則頓失生平所養(yǎng)。亦可羞也。

     九四。貞吉?;谕?。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憧憧往來。未光大也。
   剛而不過。定慧齊平。得感應(yīng)之正道。故吉而悔亡。見其己心他心?;ズz。有憧憧往來之象。既以心為感應(yīng)之本。則凡有血?dú)饽蛔鹩H。有朋從爾思之象。惟其得感應(yīng)之正。雖終日感而不違其寂然不動之體。故未感害也。惟其悟一心之往來。雖知本自何思何慮。而還須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身以崇德。窮神知化以深造于不可知之域。故未肯遽以現(xiàn)前所證為光大也。

     九五。咸其脢。無悔。象曰。咸其脢。志末也。
   陽剛中正而居悅體。如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之象。乃允合于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妙。故得毫無過失可悔。而善始善終。證于究竟。名為志末。末。猶終也。

     上六。咸其輔頰舌。象曰。咸其輔頰舌。滕口說也。
   柔而得正為兌之主。內(nèi)依止德。外宣四辯。為咸其輔頰舌之象。說法無盡。誨人不倦。故曰滕口說也。然初之咸拇。上之咸舌。皆不言吉兇者。以初心初步。有邪有正。事非一概。說法利生。亦有邪有正。轍非一途故也。觀于彖辭亨及利貞之誡。則思過半矣。

(巽下 震上)

     恒。亨。無咎。利貞。利有攸往。
   夫感應(yīng)之機(jī)。不可一息有差。而感應(yīng)之理。則亙古不變者也。依常然之理而為感應(yīng)。故澤山得名為咸。依逗機(jī)之妙而論常理。故雷風(fēng)得名為恒。澤山名咸。則常即無常。雷風(fēng)名恒。則無常即常。又咸是澤山。則無常本常。恒是雷風(fēng)。則常本無常。二鳥雙游之喻。于此亦可悟矣。理既有常。常則必亨。亦必?zé)o咎。但常非一定死執(zhí)之常。須知有體有用。體則非常非無常。用則雙照常與無常。悟非常非無常之體。名為利貞。起能常能無常之用。名利有攸往也。

     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fēng)相與。巽而動。剛?cè)嵯鄳?yīng)恒。恒亨無咎利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恒何以名久。以其道之可久也。震體本坤。則剛上而主之。巽體本乾。則柔下而主之。此剛?cè)嵯酀?jì)之常道也。雷以動之。風(fēng)以鼓之。此造物生成之常道也。巽于其內(nèi)。動于其外。此人事物理之常道也。剛?cè)嵯鄳?yīng)。此安立對待之常道也。久于其道。即名為貞。便可亨而無咎。天地之道亦若是而已矣。始既必終。終亦必始。始終相代故非常。始終相續(xù)故非斷。非斷非常。故常與無常二義俱成。天地則有成住壞空。日月則有晝夜出沒。四時則有乘除代謝。圣道則有始終體用。皆常與無常二義雙存。而體則非常非無常。強(qiáng)名為恒者也。

     象曰。雷風(fēng)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方者。至定而至變。至變而至定者也。東看則西。南觀成北。不亦變乎。南決非北。東決非西。不亦定乎。立不易方。亦立于至變至定至定至變之道而已。

     初六??:?。貞兇。無攸利。象曰。浚恒之兇。始求深也。
   夫居咸者。每患無主靜之操持。而居恒者。每患無變通之學(xué)問。今初六以陰居下。知死守而不知變通。求之愈深。愈失亨貞攸往之利。故兇。

     九二。悔亡。象曰。九二悔亡。能久中也。
   以剛居柔。且在中位。不偏不倚。無適無莫。乃久于中道。非固執(zhí)不通之恒。故悔亡也。

     九三。不恒其德?;虺兄?。貞吝。象曰。不恒其德。無所容也。
   過剛不中。以應(yīng)上六。未免宜久而不肯久。正與初六相反。然過猶不及。且陽剛而反不恒。尤可羞矣。張慎甫曰。三之不恒。借口圓融變通而失之者也。

     九四。田無禽。象曰。久非其位。安得禽也。
   四為震主。恒于動者也。動非可久之位。安能得禽。蓋靜方能有獲耳。

     六五。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象曰。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夫子制義。從婦兇也。
   柔中而應(yīng)九二之賢。似得恒之正者。然大君宰化導(dǎo)之權(quán)。乃絕無變通闔辟之用。不幾為婦道乎。

     上六。振恒。兇。象曰。振恒在上。大無功也。
   陰居動極。志大而才小。位尊而德薄。且下應(yīng)九三不恒之友。其何以濟(jì)天下哉。王安石方孝孺似之。

(艮下 乾上)

     遁。亨。小利貞。
   夫世間之道。久則必變而后通。進(jìn)則必退而后久。此卦剛而能止。是不以進(jìn)為進(jìn)。而正以退為進(jìn)者也。故亨。然說一退字。便有似于自利之小道矣。若充此小道。不幾失立人達(dá)人之弘規(guī)乎。故誡以小利貞。言雖示同小道。而終利于大人之貞也。

     彖曰。遁。亨。遁而亨也。剛當(dāng)位而應(yīng)。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遁之時義大矣哉。
   尺蠖尚屈而后申。龍蛇亦蟄而后震。君子之學(xué)。欲自利利他者。豈不以遁而得亨哉。且九五剛當(dāng)其位。以應(yīng)六二之賢。乃與時偕行之道。所以亨也。所言小利貞者。慮其陰柔自守之志。漸漸浸而長也。夫善遁者。則退正所以為進(jìn)。不善遁者。則退竟終于不進(jìn)矣。所關(guān)顧不大哉。

     象曰。天下有山。遁,君子以遠(yuǎn)小人不惡而嚴(yán)。
   外健內(nèi)止。未嘗有意于遠(yuǎn)小人。而小人自不能媚也。以小人為用。故不惡。小不能擅權(quán)。故而嚴(yán)。約圣學(xué)者。天君為主。百骸聽命。耳目口腹之欲不能為亂也。

     初六。遁尾厲。勿用有攸往。象曰。遁尾之厲。不往何災(zāi)也。
   處遁之時。須隨其德位以為進(jìn)退。方不失亨貞之道。今初六陰柔居下。才位俱卑。惟固守為宜。不可妄往以取災(zāi)也。此如樂正裘牧仲。

     六二。執(zhí)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象曰。執(zhí)用黃牛。固志也。
   柔順中正。非榮名利祿之所能牽。上應(yīng)九五剛健中正之君以行其志。國有道。不變?nèi)?。故象以?zhí)用黃牛之革。此如伊尹。

     九三。系遁。有疾厲畜臣妾吉。象曰。系遁之厲。有疾憊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剛而得正。可以有為。而居止極。則未免為遁之一字所系。此絕人忘世之道。君子之疾也。然雖不能大有所為。亦須厲勉其精神以畜臣妾則吉。所謂不能治國。亦且齊家以為天下風(fēng)可也。丈人現(xiàn)二子于子路。亦是此意。但無援天下之大手段耳。

     九四。好遁。君子吉。小人否。象曰。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以剛居柔。上輔九五。下應(yīng)初六。承天子之德。撫天下之民。休休有容。君子之吉道。非小人所能學(xué)也。此如衛(wèi)武公。(否本音)

     九五。嘉遁。貞吉。象曰。嘉遁貞吉。以正志也。
   剛健中正。下應(yīng)六二陰柔中正之賢。當(dāng)此遁時。雖有英明神武作略。不自露其才華。遁之嘉美。貞而且吉者也。此如湯王。

     上九。肥遁。無不利。象曰。肥遁無不利。無所疑也。
   剛而不過。尊居師保之位。望隆于天下。而不自伐其德。故為肥遁而無不利。此如太公。

(乾下 震上)

     大壯。利貞。
   夫退養(yǎng)之功愈密。則精神道德益壯。然大者既壯。不患不能致用。特患恃才德而妄動耳。利貞之誡。深為持盈處滿者設(shè)也。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剛以動。故壯。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夫人一體之中。有大者。有小者。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今言大壯。乃是大者壯也。剛則非情欲所能撓。動則非舊習(xí)所能囿。所以壯也。言利貞者。以大者本自正也。不正何以稱大。故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約佛法者。天地即表理智。亦表定慧。

     象曰。雷在天上。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
   非禮弗履。正佛法中所謂悲體戒雷震也。

     初九。壯于趾。征兇有孚。象曰。壯于趾。其孚窮也。
   雖云大者必正。須知正者乃大。若恃其大以為正。正便成邪。恃其壯以為大。大必不久。恃其正以為壯。壯必有衰。洪范所以有高明柔克之訓(xùn)。正為此耳。今初九過剛不中。故往則必兇。以其自信自恃。乃必窮之道也。

     九二。貞吉。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
   陽居陰位。剛而不過。又得其中。得中即得正矣。

     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氐+氏)羊觸藩。羸其角。象曰。小人用壯。君子罔也。
   雖本君子。但好剛?cè)螇选N疵馔冢湃?任)金革蹈白刃暴虎馮河之小人。適足取困而已。何能決斯世之藩哉。若真是君子。則勢雖壯盛。而不自恃。慊然似罔也已。

     九四。貞吉悔亡。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象曰。藩決不羸。尚往也。
   陽居陰位。以柔濟(jì)剛。得大壯之貞者。所以削平禍亂而不損其神。以此運(yùn)載天下。無往而不得也。

     六五。喪羊于易。無悔。象曰。喪羊于易。位不當(dāng)也。
   柔而得中。故絕無剛壯喜觸之態(tài)而無悔也。位不當(dāng)。猶所謂有天下而不與。

     上六。(羝氐+氏)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艱則吉。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難則吉。咎不長也。
   質(zhì)位俱柔。但有壯名。而無壯義。故無攸利。然善用柔者。正不必慕大壯之虛名。惟艱守其柔克之道。則柔能勝剛。反得吉矣。此勸其不能遂則須退也。

(坤下 離上)

     晉??岛钣缅a馬蕃庶。晝?nèi)杖印?
   大壯而能貞。則可進(jìn)于自利利他之域矣。當(dāng)此平康之世。賢侯得寵于圣君。錫馬蕃庶。錫之厚也。晝?nèi)杖?。接之勤也。觀心釋者。妙觀察智為康侯。增長稱性功德為錫馬蕃庶。證見法身理體為晝?nèi)杖印?

     彖曰。晉。進(jìn)也。明出地上。順而麗乎大明。柔進(jìn)而上行。是以康侯用錫馬蕃庶。晝?nèi)杖右病?
   明若未出。不名平康之晉時。不順不麗。不名晉世之賢侯。不柔不進(jìn)。不得錫接之蕃數(shù)。蓋六五之柔即坤全體。坤與合德。故進(jìn)而上行以麗之也。觀心釋者。根本實(shí)智光明。破無明住地而出。故云明出地上。定與慧俱。止觀不二。故云順而麗乎大明。無明實(shí)性即佛性。無明轉(zhuǎn)。即變?yōu)槊?。故柔進(jìn)而上行。是以功德智慧重重增勝也。

     象曰。明出地上。晉。君子以自昭明德。
   本覺之性名為明德。始覺之功名之為昭。心外無法名之為自。自昭明德。則新民止至善在其中矣。

     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象曰。晉如摧如。獨(dú)行正也。裕無咎。未受命也。
   晉之六爻。皆應(yīng)自昭明德以新民者也。而時位不同。所養(yǎng)亦異。故吉兇悔吝分焉。初六以陰居陽。定有其慧。且居順體。故可進(jìn)而晉如。然在卦下。又與鼫?zhǔn)鬄閼?yīng)。非我良朋。則斷不宜欲速。故有阻而摧如。夫晉與摧皆外境耳。何與于我。但當(dāng)守正則吉。縱令一時不足取信。惟寬裕以待之。終無咎矣。言獨(dú)行正者。自信自肯不求人知之意。言未受命者。猶孟子所謂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之意。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象曰。受茲介福。以中正也。
   柔順中正。自昭明德。常切望道未見之愁。正而且吉者也。上與六五王母合德?!″a以本分應(yīng)得之福。故名介福。縱令貴極人臣。非分外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