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部揭開六壬奧秘的新著

大六壬揭秘與現(xiàn)代應用研究 作者:


一部揭開六壬奧秘的新著

張志春
  1999年4月,我研究傳統(tǒng)數(shù)術(shù)學“三式”之一奇門遁甲的專著《神奇之門》出版之后,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讀者紛紛來信給予評說,其中第一封有真知灼見的來信就是1999年7月1日江蘇常熟市徐偉剛先生的來信(見《奇門應用實例評析》第三集)。

  他在信中說:“從六壬、遁甲、太乙向上追索,當然會歸于《易經(jīng)》,《易經(jīng)》的理論思想觀點是否等同于愛因斯坦這樣一段話‘要尋找一個宇宙方程式甚為困難,因為這個議程式實際要等同于宇宙本身一樣?!?《易經(jīng)》的普遍性、原理性,從‘宇宙方程式’此一線索上去思索,肯定是一條線索?!?br />
  他告知:“我一直致力于大六壬的研究”,“我曾經(jīng)對《神奇之門》一書中一些特殊卦例起六壬課應測,驚人地契合,不可思議。無庸諱言,在三式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六壬最為流行,測占古人稱之‘最驗’,遁甲相對高深而曲高和寡,其在明清時代更被六壬占盡了風頭,但它并不能從根本上動搖‘帝王之學’的地位。”

  他又說:“大六壬與奇門遁甲的血緣性,較之太乙更為緊密,古人謂之‘壬遁之學’。從大六壬、奇門遁甲的相互印證中,我發(fā)現(xiàn),奇門遁甲實際上是天干學……大六壬實際上是地支學……”。

  從此,我與徐偉剛先生就成了書信來往的“神交”朋友。開始。從其語言的老辣、易理和數(shù)術(shù)功底的深厚和見解的中肯公允等方面,誤以為他是一位年高資深、研易多年的長者,后來才得知他原來是一個同我第二個小孩(1971年生)年齡一般大小的后生。

  孔子說:“后生可畏”。我卻要說:“后生可喜”。喜的是如此年齡已經(jīng)對易學理論和各種數(shù)術(shù)有了相當深入的研究,而且能夠站在現(xiàn)代科學的高度上對古人的學術(shù)成就實事求是地去偽存真、批判地繼承,這種正確的研易思路,尤為可貴。

  鑒于當今易學界對大六壬從理論和應用兩個方面真正有研究的人稀少,我鼓勵他把研究六壬的心得體會寫成書,于是他列出提綱,開始動筆寫起來,在寫作過程中又不斷征求我的意見。

  一年后,也就是庚辰年歲末,他把一部40萬字的《袖里乾坤--大六壬新探》和一部20萬字的《〈大六壬指南〉導讀》兩部書稿一齊擺上了我的案頭,同時我倆才第一次面對面,認識對方的“廬山真面目”。

  辛巳年春節(jié)后,我抽時間閱讀了他這兩部書稿,感到無論從理論還是從應用上,都是迄今為止,我所見到的研究大六壬最具突破價值的著作。為了宏揚民族文化,批判地繼承發(fā)揚易學數(shù)術(shù)中的精華,我建議他以這兩部書稿為基礎(chǔ),先寫出一部不超過十萬字的普及性的教材,使廣大易愛好者都能步入六壬的大門,于是就有了這部《大六壬揭秘與現(xiàn)代應用研究》的論著。

  這本新著略去了從古代天文學、易學和現(xiàn)代科學理論上對大六壬的種種探索,直接從應用技術(shù)入手,將揭秘貫穿于實踐操作技術(shù)之中,并收錄了十五個類別的古今占測實例四十三個,而且進行了比較詳細的分析解說,旨在使研習者很快就能入門,并登堂入室。無疑,它是迄今為止,研習大六壬最簡明易懂、實用有效的教材。

  太乙、奇門、六壬,古稱“三式”,幾千年流傳下來,無一不是精華和糟粕共存。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者紀曉嵐等人的見解頗值得我們借鑒。紀氏等人認為《太乙金鏡式經(jīng)》“乃秦、漢間緯書之遺,吉祥小數(shù)之曲說,不衷于正,宜為圣人所必斥”,遁甲“于方技中最有理數(shù)”,“而六壬其傳尤古”,“究之遁通于壬,壬于人事為節(jié),遁于天文為優(yōu),實亦未有以軒輊也?!彼囊馑际?,太乙雖稱為“三式”之首,但實不可信,應予否定,遁甲和六壬既合易理又有應用價值,而且二者相通,不分高低。

  我在研究奇門遁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不少六壬的內(nèi)容,而六壬中也有遁甲的知識。因此,我認為,要想提高奇門遁甲的水平,也應該研究精通大六壬;同樣,研六壬的易友,要想提高六壬的水平,也應該研究奇門遁甲。不僅如此,正如清代紀曉嵐所講“六壬其傳尤古”,不僅早于奇門遁甲,而且早于納甲筮法和四柱八字學,納甲筮法和四柱在創(chuàng)制與流傳過程中均吸收了不少大六壬的知識,如納甲筮法中的六親知識,四柱中的神煞和格局等知識,無一不是六壬中常用必用的知識??上М斀褚讓W界,研習納甲筮法和四柱的人既多又普及。相反,追根溯源研習大六壬的人卻是鳳毛麟角,這種現(xiàn)象也應扭轉(zhuǎn)。我認為研習納甲筮法和四柱的易友,要想提高水平和層次,也必須下功夫研習大六壬。還有,當今研習六壬金口訣的也不在少數(shù),殊不知金口訣只是大六壬簡化的一個變種,要想提高金口訣的水平,也需要研習大六壬。無論從象數(shù)理模型的完整性,還是從信息的豐富程度上,特別是應驗準確率上,金口訣與大六壬相比,也只能是小巫見大巫。

  總之,我認為,當今易學界無論是研究易理的,還是研究數(shù)術(shù)的,要想探求思維科學的精華,使傳統(tǒng)文化古為今用,以至于發(fā)揚光大,就必須下大力氣研究奇門遁甲和大六壬這兩門學術(shù)。如此,研易的層次和水平就會逐步提高,無論你原來是研究哪一門的,都會有新的收獲,新的成果。

  為此,我向易友推薦徐偉剛的新著《大六壬揭秘與現(xiàn)代應用研究》,是為序。

  2001年6月25日于石家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