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占行人
壬占關鍵是要認定干支在占法中的定位。干支分不明,則占驗無從談起。大凡支為干之所寄,為日干所履之境,因此,在行人占中,當以日干為行人,以地支為行人所在之地。一般六壬書竟以地支為家宅,以日干為行人,實取象不當也。萬事萬物皆要有立足活動之處(即都要在一定地盤之上),故干可類萬物,支在干下,干立支上,真萬物立足地盤之上正象,按此理推占分定支干真實意義,可無誤矣!另外,支干相互依偎,不可絕然分開,干支相連,凡事物與事物有必然聯(lián)系者,悉當以此意象取例,比如干為男、夫,支為女、妻類。夫離不開妻,妻離不開夫,故由干支來代表夫妻男女,實理所當然也。
占測行人,以干為行人,支為行人所在地。以三馬、魁罡、傳送、白虎為動象,以三傳為路途:初傳彼鄉(xiāng)、中傳為中途、末傳為近鄉(xiāng)。又以末傳為足象。不同行人占測兼看類神年命。
支干年命發(fā)用處見動神、類神,行人必動。貴人逆治,三傳傳逆,支干相加相克,游子課,斬關課,年命類神入傳逆轉,皆主行人有回轉之象。行人歸期專以類神加臨地盤字面和用神墓絕死之日來定。
課傳中類神年命三馬空亡,三位傳進,三馬臨克戀生,支干相加三六合,關神、墓神、華蓋覆日,發(fā)用空亡,伏吟課無馬者,昴星課,河魁度亥,類神年命不入課傳空亡者,皆主行人難歸。
行人不歸必有原因,類神臨地盤生合者,必被人稽留,各依地盤象意占言何人留。類神并病符喪吊,年命上見白虎鬼爻病符,必因病而不得歸。類神作戲神游神者,在外奔走不休而不愿歸。財神臨干支作墓者,皆主生意折本而難歸。財爻父爻臨干支年命上空亡無氣者,必主無資金行李而不歸。魁度天門,關神發(fā)用,中傳空亡,天罡加四種入課傳,初中空亡者,剛日昴星課,皆主路途有阻。未寅、丑酉相加臨刑害支干者,必主風雨阻程。
無論測占行人與出行,皆依課傳中的朱雀、天雞、信神為信函之象。此三神入課傳主有信來,入課傳空亡或不入課傳者,則主無信。
測行人走失,專視類神和本命,尤以本命為主。以本命、類神加臨地盤言其停留所以。本命旺相乘吉將吉神加臨地盤生旺之方,必在外得意逍遙。本命旺相乘兇將入兇殺之地,目前尚平安,但恐不久必有兇厄,最要速尋。本命為三馬、戲神、游神,必東奔西走,不會長久停留于此處。本命休囚又乘兇將卻坐旺相之方,有外漸有興旺之象。又以本命所乘天將來言其在外情狀。
至于出走之人能否找回或自回,專視課傳中的類神年命,。三者入于課傳中,皆主可尋回。三者不入課傳乾,皆主難回,或一時回不來。類神年命三傳傳到四課之上,主自回。類神年命現(xiàn)初傳,速回?,F(xiàn)中末傳,遲回?,F(xiàn)干支上最快。即日而回。類神年命刑克日干,不想回歸。類神年命生合日辰,必想回轉?;剞D時日,專以類神年命生合日辰或作三六合時定之。
例1、2000年7月27日晨,因父母暑假將近一個月,尚未來常熟,遂初占一課看父母近日是否會來常熟。
庚辰六月丙戌日壬辰日午將,重審、勵德。
鬼 子 后
父 寅 玄
子 辰 虎
勾 雀 后 玄
未 酉 子 寅
丙 未 戌 子
未申酉戌
午 亥
巳 子
辰卯寅丑
斷象:父母之占,以干為父,以支為母。又以干為外,支為家。今干上空亡脫氣,父親目前無意前來,支為母為家,支上發(fā)用子水天后作初傳,子水天后為母親,征示母親將動從家中出發(fā),三傳向陽傳向東南,恰為來常熟方向之象。又中傳長生為陽爻,示父親。初傳之后傳中父親,表母親先來,父親隨后會來。
后引:過了幾天,筆者到長兄家,果然母親在兄長家里,問她是28號來的。一個禮拜之后,母親回家,到8月7號,筆者估計父親已來,到兄長家里去吃中飯,一到看果然人在。原來父親是在母親回家之后接連來的,是在昨日6號。
例2、2000年10月29日晚,因跟鄰居閑聊姨父到聊城辦事已一段時間,遂袖傳一課看其何日回轉。庚辰歲九月庚申日丙戌時辰將,返吟、賊克。
財 寅 虎
兄 申 蛇
財 寅 虎
虎 蛇 虎 蛇
寅 申 寅 申
庚 寅 申 寅
亥子丑寅
戌 卯
酉 辰
申未午巳
斷象:返吟卦主行人動回之象。今支干上逢驛馬又發(fā)用,回來必速。回來時日,不在今天就是后天癸亥日。就今日者,驛馬發(fā)用絕日也。應癸亥日者,亥為筆者本命合起驛馬與姨父行年申相會也。
后引:當天晚上,姨父未回。到第三天下午申時,果然姨父從聊城回轉了。
例3、庚寅年四月乙酉日辛巳時,灣子街二人來占子逃,看何方找尋,何日得見。元首、潤下。
官 申 勾
父 子 貴
財 辰 常
勾 貴 后 虎
申 子 丑 巳
乙 申 酉 丑
酉戌亥子
申 丑
未 寅
午巳辰卯
斷曰:此子逃于西南四十八里親戚之家。其家近水樓房,門前有羊二只,柳數(shù)株。爾子與金山僧往來,尋之丙丁日可見。蓋申為金,加辰為山,又水局圍繞,豈非金山乎?玄卯居亥,即近水樓房。亥支居未,上下相乘即西南四十八里,玄陰未加卯,門內有鬼柳二宿,故言門前有羊有柳。后四日其子方自金山回,于所云處見之。
壬占關鍵是要認定干支在占法中的定位。干支分不明,則占驗無從談起。大凡支為干之所寄,為日干所履之境,因此,在行人占中,當以日干為行人,以地支為行人所在之地。一般六壬書竟以地支為家宅,以日干為行人,實取象不當也。萬事萬物皆要有立足活動之處(即都要在一定地盤之上),故干可類萬物,支在干下,干立支上,真萬物立足地盤之上正象,按此理推占分定支干真實意義,可無誤矣!另外,支干相互依偎,不可絕然分開,干支相連,凡事物與事物有必然聯(lián)系者,悉當以此意象取例,比如干為男、夫,支為女、妻類。夫離不開妻,妻離不開夫,故由干支來代表夫妻男女,實理所當然也。
占測行人,以干為行人,支為行人所在地。以三馬、魁罡、傳送、白虎為動象,以三傳為路途:初傳彼鄉(xiāng)、中傳為中途、末傳為近鄉(xiāng)。又以末傳為足象。不同行人占測兼看類神年命。
支干年命發(fā)用處見動神、類神,行人必動。貴人逆治,三傳傳逆,支干相加相克,游子課,斬關課,年命類神入傳逆轉,皆主行人有回轉之象。行人歸期專以類神加臨地盤字面和用神墓絕死之日來定。
課傳中類神年命三馬空亡,三位傳進,三馬臨克戀生,支干相加三六合,關神、墓神、華蓋覆日,發(fā)用空亡,伏吟課無馬者,昴星課,河魁度亥,類神年命不入課傳空亡者,皆主行人難歸。
行人不歸必有原因,類神臨地盤生合者,必被人稽留,各依地盤象意占言何人留。類神并病符喪吊,年命上見白虎鬼爻病符,必因病而不得歸。類神作戲神游神者,在外奔走不休而不愿歸。財神臨干支作墓者,皆主生意折本而難歸。財爻父爻臨干支年命上空亡無氣者,必主無資金行李而不歸。魁度天門,關神發(fā)用,中傳空亡,天罡加四種入課傳,初中空亡者,剛日昴星課,皆主路途有阻。未寅、丑酉相加臨刑害支干者,必主風雨阻程。
無論測占行人與出行,皆依課傳中的朱雀、天雞、信神為信函之象。此三神入課傳主有信來,入課傳空亡或不入課傳者,則主無信。
測行人走失,專視類神和本命,尤以本命為主。以本命、類神加臨地盤言其停留所以。本命旺相乘吉將吉神加臨地盤生旺之方,必在外得意逍遙。本命旺相乘兇將入兇殺之地,目前尚平安,但恐不久必有兇厄,最要速尋。本命為三馬、戲神、游神,必東奔西走,不會長久停留于此處。本命休囚又乘兇將卻坐旺相之方,有外漸有興旺之象。又以本命所乘天將來言其在外情狀。
至于出走之人能否找回或自回,專視課傳中的類神年命,。三者入于課傳中,皆主可尋回。三者不入課傳乾,皆主難回,或一時回不來。類神年命三傳傳到四課之上,主自回。類神年命現(xiàn)初傳,速回?,F(xiàn)中末傳,遲回?,F(xiàn)干支上最快。即日而回。類神年命刑克日干,不想回歸。類神年命生合日辰,必想回轉?;剞D時日,專以類神年命生合日辰或作三六合時定之。
例1、2000年7月27日晨,因父母暑假將近一個月,尚未來常熟,遂初占一課看父母近日是否會來常熟。
庚辰六月丙戌日壬辰日午將,重審、勵德。
鬼 子 后
父 寅 玄
子 辰 虎
勾 雀 后 玄
未 酉 子 寅
丙 未 戌 子
未申酉戌
午 亥
巳 子
辰卯寅丑
斷象:父母之占,以干為父,以支為母。又以干為外,支為家。今干上空亡脫氣,父親目前無意前來,支為母為家,支上發(fā)用子水天后作初傳,子水天后為母親,征示母親將動從家中出發(fā),三傳向陽傳向東南,恰為來常熟方向之象。又中傳長生為陽爻,示父親。初傳之后傳中父親,表母親先來,父親隨后會來。
后引:過了幾天,筆者到長兄家,果然母親在兄長家里,問她是28號來的。一個禮拜之后,母親回家,到8月7號,筆者估計父親已來,到兄長家里去吃中飯,一到看果然人在。原來父親是在母親回家之后接連來的,是在昨日6號。
例2、2000年10月29日晚,因跟鄰居閑聊姨父到聊城辦事已一段時間,遂袖傳一課看其何日回轉。庚辰歲九月庚申日丙戌時辰將,返吟、賊克。
財 寅 虎
兄 申 蛇
財 寅 虎
虎 蛇 虎 蛇
寅 申 寅 申
庚 寅 申 寅
亥子丑寅
戌 卯
酉 辰
申未午巳
斷象:返吟卦主行人動回之象。今支干上逢驛馬又發(fā)用,回來必速。回來時日,不在今天就是后天癸亥日。就今日者,驛馬發(fā)用絕日也。應癸亥日者,亥為筆者本命合起驛馬與姨父行年申相會也。
后引:當天晚上,姨父未回。到第三天下午申時,果然姨父從聊城回轉了。
例3、庚寅年四月乙酉日辛巳時,灣子街二人來占子逃,看何方找尋,何日得見。元首、潤下。
官 申 勾
父 子 貴
財 辰 常
勾 貴 后 虎
申 子 丑 巳
乙 申 酉 丑
酉戌亥子
申 丑
未 寅
午巳辰卯
斷曰:此子逃于西南四十八里親戚之家。其家近水樓房,門前有羊二只,柳數(shù)株。爾子與金山僧往來,尋之丙丁日可見。蓋申為金,加辰為山,又水局圍繞,豈非金山乎?玄卯居亥,即近水樓房。亥支居未,上下相乘即西南四十八里,玄陰未加卯,門內有鬼柳二宿,故言門前有羊有柳。后四日其子方自金山回,于所云處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