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比卦

易經(jīng)證釋 作者:


宣圣講義

孔子

  師之反為比。亦五陰一陽卦也。而陽在上。與師殊。則位之差。事之異耳。上坎下坤。水在地上。以象言之。相聚而朋處之意。以情言之。相洽而同流之意。故曰比。比并也。相親昵也。相匹也。相輔頰也。水也。地也。水流而地澤。地博水廣。能涵濡也。而坎險坤厚。險外而厚中。是朋此而不和。交昵而不節(jié)。如眾相聚居。羼然以群。如浮波逐浪。盈焉以合。剛于外而無主柔于中而失從。此在平時大眾燕集之際。歡笑雜陳之景。與師之以律相率。以正相莊者恰反。故在師為憂。在比為樂。憂則有功。樂則怠事。圣人垂誡。重師薄比。良有以也。

  然比之為比。非不可用。乃不易用。非不當(dāng)取。乃不宜輕取。則以有其眾。有其親其勢不可侮。其德不可限。唯在于善用之。善處之。則功自弘。業(yè)自大。故稱比為樂。乃言其大用也。果因其樂而平成之。則長樂。若以其樂而自怠荒。則反樂為憂。師反為比。比反成師。二者憂樂之機(jī)。亦憂樂之兆。如應(yīng)憂而憂。則成師之功。此君子有終身之憂也。如應(yīng)樂而樂。則致比之業(yè)此圣人與民同樂也。故恒視其德業(yè)焉。憂樂者。德業(yè)之所始所終。成敗由之。禍福隨之可不慎哉。

  按比卦象。亦含此義。在上為坎。一陽居中位。在下之坤均為陰爻。群陰奉一陽。即大眾歸于一主之象。而坎險坤厚。陽剛陰柔。險以馭厚。剛以長柔。以一下眾。以權(quán)約民則比之于一國之君。天下之主。已有其眾。已得其輔。其時實(shí)易。其位實(shí)宜。唯在有德以副之。有政以成之。有其道以安享之。有其威譽(yù)以振作之。庶乎克統(tǒng)其眾。克致其用。固非僥幸可冀?;栌箍傻谩1╈逅鶌Z。巧譎所取者也。故必視其所造。而后長樂永康。此比之異于師者也。師以憂而有功。是在下位之事。比以樂而立業(yè)。是居上位之人。二者處境不同。心懷乃異。所事不類。致用亦殊。得比之正者。君主王侯之業(yè)。失其正。則盜匪魁渠之類也。故反師為比。而比自有其正道焉。圣人述比之象。以與師較。則可見夫治平之道矣。比之對為大有。大有亦相得有合之卦。天火同類也。地水同類也。大有之反為同人。亦如師也。皆有其同情。得其合作。用之而當(dāng)。則帝主之業(yè)。不當(dāng)、則反害其身家。此雖天數(shù)使然。要亦人謀所致。學(xué)者勿以彼誤此也。故一卦之中。吉兇互見。一爻之內(nèi)。主客不同。人事之所為。則存乎順逆。天數(shù)之所見。則關(guān)乎推移。茍合而觀之。當(dāng)?shù)闷渲家印?br />
宏救附注

  今講此卦、此為師之反。亦物窮則變之意。事常有始于此。而終于彼。發(fā)于東、而止于西。其所以然者。不外極則變。窮則反。天地有限,歲時有度。欲求進(jìn)而不止。不循環(huán)不得也。故變與反。亦常道也。正道也。不過在一方看、則有變反耳。自大造言。初無殊異。如一人回旋斗室?;騺砘蛉???倢儆谛?。不以來為常為正。亦不以去為變?yōu)榉础H蛔允已灾?。則有東西之向。上下之分。而合之時位。則有順逆之途。吉兇之判。故數(shù)者。為人言也。非為天也。人有宜否。天無之。人有利害。天無之。此為吉為兇。舍人事外。固不足以定論。而人事又可以趨避吉兇。以挽其數(shù)。則數(shù)雖為人定。亦不足以定人。唯在人之自致之耳。賢智所以勝天。愚不肖所以逐數(shù)。其間相去。如霄與壞。則吉兇又豈易言哉。世人執(zhí)一不通。恒以此吉彼兇。此順彼逆呶呶爭論。而忽其大者遠(yuǎn)者。是雖日言數(shù)。仍不能逢數(shù)之用。抑奚益哉。今以易之各卦。反正相間。順逆相乘。以指明天數(shù)自然。俾人得夫吉兇真象。此夫子之微意也。

  又曰。比相比也。必有同類。如甲比乙。此比彼。至少在兩個以上。方得謂之比。故曰朋比?;蛟槐葦M。而古文一字?jǐn)?shù)用。去聲則為比附。有昆畀之意。皆曰比。師者以一正眾。故曰師。比者以眾比接。故曰比。二者皆眾也。而用不同。師則有畏而自警飭。比則偕樂而易怠荒。故師多功。而比多過。今師已講過。諸人于講比之時。仍宜回溯師之用。一正一反。相比自明。

  比卦辭義。本卦象而生。名比者。以象眾人比并之意。水與地并居。其性近而情宜。故曰比。而隱含爭競之意。雖近而易背。雖從而易睽。則以其失于和。離于德也。在五行水土相克。雖比而不易合。雖眾而恒乖離。勢使然也。故比宇異于。為順行。比為背立。是形近而懷遠(yuǎn)志。外親而內(nèi)自疏也。故曰處狎昵。一旦相違。則同仇讐。聚居歡樂。一事啟隙。則生怨恨。小人之恒情也。唯君子戒之。故和而不同。親而不侮。近而不褻。好而不淫。久居而敬如初。長處而交不渝。無朝夕之殊。冷暖之異。無終始之判。利害之乖違。則其守也正。信也堅。待人以公恕。自待以貞潔。故如水土同類而不害也。若夫小人之志。樂則極淫。怨則深恨。利則與共。害則遺人。以情欲為愛憎。以勢利為去就。故比之為禍。不可旋踵。狎怨昵仇。毀交敗節(jié)。天下所由亂。國家所由敗亡??刹簧髟?。故比之君子。益友也。比之小人。損友也。正人而比。國之福也。匪人而比。天下亂也。能識此理。治道備矣。人道明矣。故讀比辭而得易教焉。生不得離群。居不得無家。行不得無國。聚族以長育。合眾以經(jīng)營。此人之不可避者。而必自審于比之道焉。有國與天下者。尤為要矣。易教先其大者。乃舉治道以概其余。順人之情。而利用之。因民之好惡。而導(dǎo)之以正。決民之利害。而致之于中。就其親近而久要之。本其歡樂而長保之。此觀比而得其義。察辭而著其旨矣。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宣圣講義

孔子

  此比卦彖辭。言卦用吉兇之大概也。比以相近之樂。其德以坤之厚。合坎之險。外剛內(nèi)順。故占吉。此大體也。原筮者舊辭。亦先天末變之象也。原筮與今異者。取用不同也。今以乾為先。以動為用。原以坤為主。以靜為德。原筮為元永貞。秉坤之德也。坤備四德。元亨利牝馬之貞。比則曰元永貞以有別也。坤德純陰。比則有陽。故雖具坤體。而殊坤用也。元者善之長。貞者性之正。而曰元永貞者。以坤之德。為坎先天??苍诤筇齑ぁ6忍靹t純坤之用以貞而永。可見其不得離貞也。有其元善而能永貞。則德凝而用靜。其吉可知。吉矣。自無咎矣。而比在今筮。因時之殊。位之異固有咎。茍保其永貞即免。故曰無咎。不寧方來。含數(shù)義。不安寧。一也。無寧如此。二也。不則寧矣。三也。方來者。正來也。言不寧而正來。其勢甚危。其趨甚急。以坤而動。入于坎窞其險在前。而其行不可自止。則不寧方來。明其后不利。有禁戒之意。若作無寧解。則以勢之逼迫。不得自止。無寧為將來計耳。而方字有指位者。有指時者。各有意義。若曰不則寧者。以比之動有咎。果永貞而不行。自安寧而無險。其來亦有方矣。辭雖賅數(shù)義。究以不安寧之行正來為主解。以比雖吉無咎。為取坤之靜也。茍至于動。而行坎之險。其難久安可知。圣人為人道言。以長治久安為本今知比之難安則求其所以安之方。此示戒而垂訓(xùn)也。明比之象。乃暫安之時。前途危殆。正不可測。若以其安,而忘于危。以其暫而忽于久。則比之所謂樂。及巢幕之燕。所謂吉。乃塞翁之馬。禍以為福。失以為得。則其所至。必不堪告。故彖辭指所包藏之甚兇。雖吉無咎。不可恃也。事有始樂終憂。初好而后仇者。比之謂也。能酣于宴安。而醉于鴆毒哉。故有國天下者。不得不速圖之。后夫兇者。亦謂后來之不吉。比者相親而昵。相樂以嬉。比于男女而非正配。故曰后夫兇。以失其自貞。則必趨于險也。夫男女之合必以義。人之所守必以貞。今貪樂而好色。忘義而失貞。則所比者。必非嘉偶。其兇也宜矣。以女子而嫁二夫。不貞可知。以男子而娶再醮。不義可知。不貞不義??v情徇欲。雖不兇亦非吉。何況不免于兇。此以比諸失節(jié)之臣。背盟之國。喪守之人。忘信之友。不獨(dú)后夫也,而日后夫者。本比之象也。人之最近昵者。莫夫妻若。而比之近昵。不以正。不能久。因喻以再婚之夫妻也。

  比卦既以眾同集。其相得必有道。以親相近。其相應(yīng)必有故。是其初可以利用。其力已大。其勢已成。則其致功有可為。作業(yè)有可期。引而揆于正。則建設(shè)之基。納而歸于一。則平安之肇。此先王所以能建邦國。固疆宇。莫不資于比也。有競進(jìn)之心。則業(yè)易精。有爭勝之勇。則功必振。天下之大。興王之道。撫萬方而朝諸侯。建中極而威四海者。其所本。在能運(yùn)其民而一之。致其力而大之。良莠不殊其用。親疏不異其仁。為能安內(nèi)攘外。使其下不生心。懷德畏刑。使其民不相背。則比之大用。在此不在彼。故彖辭明述其義。而揭其吉兇之?dāng)?shù)。辨其利害之因。俾后人知所法。而毋自敗其基也。故不寧方來者。明夫安之必遠(yuǎn)。后夫兇者。明夫時之不可失也。

  彖: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yīng)也,后夫兇,其道窮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彖辭之義。以盡其旨也。所謂比吉也。比輔也。下順從也。以比之初可用也。猶自筑室者。不如用人之垣。自建山者。不如因地之陵。彼已具其勢。我則從其方。是事半牛而功倍矣。比之相比。已有其眾。已有其力。如聚族之群。部落之長。其下已順。其輔已明。則因而合之。其舉至易也。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謂剛中則柔見于外。以坤能涵坎。靜能節(jié)動。則孚元貞而占無咎。以剛中也。謂剛中則柔見于外。以坤能涵坎。靜能節(jié)動。則孚元貞而占無咎。此數(shù)之所合。時之所宜也。不寧方來。上下應(yīng)也。此句亦備數(shù)義。言上下相應(yīng)則安。為天下而能定其藩邦。此因應(yīng)而安。而四方來朝也。反之則外寇末至。內(nèi)亂已生。民心已離。遠(yuǎn)憂方見。上下之應(yīng)。而不安之方來。所謂危亡立待者也。欲轉(zhuǎn)禍為福者。當(dāng)先從此辭而致力焉。后夫兇。其道窮也。此與前講義同。道不可窮。時不可失。因比之誤于比。使先時者變?yōu)楹髸r。其窮可知。其兇可見。反之、則前夫吉矣。陰陽之合。在得其正。一也。上下不應(yīng)。則不安。二也。上下之應(yīng)。由于能用比而安之。三也。因上下之應(yīng)。而不預(yù)為其道。使將來不安。四也。蓋在卦象。上剛下柔。其體固相應(yīng)。而其德乃相害。如以水浸土。先天母子。固相從以濡。若以土投水。后天克勝。反相違以陷。此體用之異。動靜之殊也在體則為應(yīng)而安。在用則為克而不安。其實(shí)皆相應(yīng)也。故不寧方來。備數(shù)解焉。為國而能撫其民者。時之宜。位之當(dāng)。乖時出位。皆不正也。猶乾之上九??糊堄谢谑且?。故君子貴知幾。

  又上下相應(yīng)一語。后人多誤解其義。指為群陰與陽應(yīng)。夫應(yīng)者。必相得而有合。所謂一陰一陽之道是也。若偏多偏少。則非正應(yīng)。比以群陰在下。與上之陽遠(yuǎn)隔。是不能相得有合。欲其相應(yīng)。必求所以能合之道。此吉兇在人事也。不寧方來。吉也。亦兇也。視時與位耳。則所謂上下應(yīng)者。亦含吉兇二解。合則應(yīng)其吉。否則應(yīng)其兇。不得以一應(yīng)字而斷為有合也。凡卦辭之有應(yīng)字。其義皆如是。言卦爻之應(yīng)。非必卦用之應(yīng)。言應(yīng)之或吉或兇。非必應(yīng)之為吉。讀者宜細(xì)審之。比之為用。在比而不為邪。比而不至于背比而能久。比而克歸于一。則比之吉也。樂也。若陡比而不能免于邪。兇于終。隙于末。各阿所好。自以為是。則吉反為兇。樂反為苦。所謂無咎者。不免于咎。后兇者。誠屬于兇。則人事之責(zé)也。蓋比與師反。其德亦與師異。情感之所役。易失其正。偏激之所為。易流為害。此君子所以慎也。道窮一語。足垂鑒戒。有其時而坐誤。當(dāng)其位而不為。雖欲不窮得乎。故占比之象。用比之道。實(shí)大有為之時。師上六開國承家。將于比見其事業(yè)也。

宗主附注

  易經(jīng)自文王周公制定卦序爻辭之后。凡前連山歸藏原有辭文。亦錄輯兼戰(zhàn).以明一卦有眾用。一爻有多羲。雖周易采取不同前書。而卦爻仍前。則致用自包括各易。故辭中恒有分列原辭與今辭睹。原辭既連歸原定之辭。亦可稱為舊辭。而連歸以次序之殊。象意均異。所指吉兇利害。亦自不同。以主客異形。前后異勢。此之謂吉。彼或?yàn)閮础O戎^利。后或?yàn)楹?,乃時位所關(guān)。人事所感。各不類也。如同一地。敵我殊情。攻守殊略。非數(shù)之差。事勢之別也。而在同者、必有其共同之理。異者、必具其獨(dú)異之因。此不僅卦爻為然。卦爻尤明著耳。連山歸藏。既異周易。其辭亦大殊。而其有所同者。則亦與周易近。此周易所以仍錄連歸之辭也。此之所謂原筮。即此例也,以比卦本無所異。因序異而用遂異。然比與師為反。則仍

  同。其所不同者。遠(yuǎn)近之情。間甚之理。略有差耳。故比吉。周易之辭。而元永貞無咎。則原筮之文也。吉較無咎。所差一間,如以動定之異。主賓之分。進(jìn)守之殊。升降之別。則或吉、或無咎。亦以人事為主。故并載為。大凡所謂原者。言有先天之意。三易對伏羲卦言。皆后天易。歸藏于連山、成周易于連歸。則可視作先天。蓋由所出也。如母與子。子在母后。則先有者為先天。此非全易之先天也。故稱原焉。其辭則夏商之遺。其筮則周易之語。著一原字。明所自來也。比之全辭。皆合原筮。不僅彖也。讀者識之。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宣圣講義

孔子

  此釋全卦象辭。明告后人知其大義。言雖畧而指遠(yuǎn)。文雖簡而道廣。所謂成治平之德。開太平之世。垂久遠(yuǎn)之業(yè)。致天下之治者。不獨(dú)一方之政。一世之功已也。而稱先王者。為言比之大用。貴先時也。先王所為。百世之師。規(guī)模所具。天下咸服。故因比之時。達(dá)比之道。成比之業(yè)。唯先王之尚也。后人惡能望哉。夫圣人著此辭也。固為表章先王盛德。追述古圣開國苦心。以勖后世之君子。而在位者。亦當(dāng)勉繼承之志。圖丕紹之功也。而在易教言。則重在用時濟(jì)世之事。蓋人人不必皆有位也。亦不必皆遇其封建之時。則卦辭豈無用哉。圣人不限于用。不迷于道。古者重封建。則立國之所亟也。若時易勢改。而猶拘執(zhí)古人之制。必至抜格無成。則唯有審時作為。臨幾順應(yīng)。以奉時為本。以先時為務(wù)。則因于比之辭??删贡戎馈2恢谅母F之兇也。故時者事業(yè)成敗之關(guān)。人之窮通。物之生殺。莫不由焉。以比而能及時自為。何患乎窮。何憂乎兇。上有其位。下有其輔。而能孚元貞之德。成剛中之用。則無大小皆有功。又不獨(dú)建國之事也。凡易措辭。莫不舉其大者。以一概百可矣。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病,有他吉。

宣圣講義

孔子

  此比初六爻辭也。比卦六爻。下坤上坎。五陰一陽。與師相反。而其行也異途。其動殊歸。升降各違次。動靜各違情。順而悖。應(yīng)而忤。相偕而不相識。相連而不相得。以其內(nèi)外殊位。進(jìn)退異時。故自初爻至上爻。吉兇不同。利害相反。此勢也。數(shù)也。初六在內(nèi)卦之始。當(dāng)坤爻之位。為陰氣初啟。坤道始應(yīng)。以厚載物。以貞立信。得地道之始。履坤德之吉。故辭合乎象。義同于彖。蓋言比之初爻。本坤厚之用。行地載之功。而有其利貞之德。以應(yīng)萬物。以安以生。以成其博厚之一也。夫坤者。應(yīng)乾者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坤之所以為用也。比亦從之。有孚者。利貞之應(yīng)者。孚。信也。地以載物。守貞而利盡群生。此所以有孚于外也。比之外卦為坎。四爻為陰??矠楹筇齑ぶ?。又得乾之陽。初六與之相應(yīng)。故曰有孚。言如鳥之孵其雛也。其氣相感。其情相通。其生相依。其用相成者。皆曰孚。言以其誠相信也。如銅山之應(yīng)洛鐘。琥珀之吸芥草。情性之契。氣脈之投。不期而合也。凡曰孚者。皆如是講。而比初六以全卦之始。合水地之用。其孚尤明。水地皆最信者。信以感物。無不信矣。如水之潤下。地之博厚。其德永不易也。故孚。而在比則稱其用而有孚焉。言或孚或不孚。將視其所致用也。如用而克充之。則為永孚。如用而或從之。或違之。則或孚或否。故曰有孚。明其德之可孚。而必視其用之真孚否。比之所比。初合終離。易契而難固。易從而時違。永孚與否。全在人之致用也。初六者用而末彰。動而末著。故不能全知之。然比之初固甚善也。先天之用。體坤立極。其道主靜。其德為全。故占為無咎。言比之無咎。其本來無可咎也。有孚盈缶者。體坤之德。成地之道。載物而物歸之。育物而物聚焉。其誠信相爭而無不至。此所謂有孚盈缶也。缶者器也。盈其器者。孚之所感也。如以缶取水。水隨缶而盈。是水信乎缶而不渝也。坤上合坎之喻也。且盈缶者。以初爻之漸動。事之初舉。器有限也。而亦如其器以盈。豈非孚之所利哉。重言有孚。明其集也。必以誠信。必依仁義。必達(dá)性情。而后能比也。非偶爾烏合之類也。故比之初吉。乃其德也。終來有他吉者。地道無成。代終之象。以坤之用。重在終也。終者始之對。來者往之對。他者我之對。有者無之對。吉者兇之對。比之為用。皆取相對論也。言非全如是也。以比初爻。事之方始。行之方舉。而在象言。則其所宜者。在終來有他吉耳外此則相反矣。故不言始往而稱終來。不言自我而稱有他也。凡卦用吉兇。皆有主客兩面之異。比之所吉。在他在來在終者。則以比之易變也。其吉兇恒難定也。終來者因卦上下之應(yīng)。內(nèi)外之殊。而重視之。凡言有他者。必非一途之可循。比者相比也。必非一類之可稱。故爻辭如此。

  夫比之為比。以其有眾也。以其有類也。其相比也。必其近也。必其似也。故此與此比。彼與彼比。各比其所比。而后見其德。致其用也。不必皆吉也。能孚則吉。不必皆兇也。相悖則兇。此比之所異于師也。天之生物也。原不一類。必有其族。地之載物也。原不一方。必有其宜。仁者廣大無垠之道。此其同也。義者辨析入微之道。此其異也。比者合仁與義。故同而異之。異而同之。故一國之內(nèi)有封建焉。一家之中有昭穆焉。此先王所以制醴也。體者。定仁義之分。次同異之級。別親疏之道。明尊卑之序者也。而必有所孚。以孚眾情而諧同氣。以調(diào)異類而歸大同。此理之極則。斯治道之軌范也。故禮運(yùn)有小康之世。有大同之世。其治不同。其所以為治則皆同。蓋將以順人情。準(zhǔn)物理。而致之于平也。賢者思其大。次者思其細(xì)。不肖者則混而亂之。擾而離之。此天下之不免有治亂也。故比卦所以象其同異。而辭則求致其平治。人道之所宜也。圣人不外乎情性。不背乎人己。一準(zhǔn)于中和。而不拘拘于一人之利害。故比者從眾者也。初六一爻。重在他吉。即此意也。以克孚于外也。孚而不渝。內(nèi)外同應(yīng)。則他吉即我吉。人之所利。即吾之所利。故以天下公諸人。以位均諸眾。建國而裂土。封俟而錫爵。名器不以自私。財物不以自富。位不己踞。權(quán)不獨(dú)攬。故能得眾之心。服眾之志。而以長保其位。久享其利。此所謂無為而無不為。不威而畏。不嚴(yán)而勸。天下咸被其惠。人民咸沾其澤。而己亦與其安榮。此所以辭稱有他吉。即以應(yīng)彖之吉也。稱有孚盈缶。即以應(yīng)彖元永貞之占也。

  象曰:比之初六,有他吉。

宣圣講義

孔子

  此釋爻辭之義。言其吉之自他至也。吉非己有。而致之自他。其吉更大矣。佛所謂自利利他。仁者立人達(dá)人。即為自立自達(dá)。此他吉之旨也。此孚之所以盈缶。此永貞之所以終來也。雖然。人事尚矣。世末有無人而得治其國者。堯舜之治。堯舜之德也。文武之治。文武之功也。堯舜文武。不自私其位。自富其財。乃能永居其位。久享其用。桀紂私之。而反失之。富之而反亡之。其為己者。只見其兇。末占其吉。則尤可證明比辭之所取義也。此爻辭旨系明為治之道。亦為人之道也。后人多末達(dá)其義。遂使易教不明??煽矚e。大學(xué)末章。全本此意。而傅中何以守位一節(jié)。為比卦含義說明。世之讀者。要當(dāng)會通而推擴(kuò)之。則治平之道可于此中得其究竟。更能引證禮運(yùn)之言。小康大同之說。及春秋三世之語。則于唐虞已往之政。將來大順之世。均可了于掌中矣。

宗主附注

  此文為明治道。實(shí)古人治平心法??偛煌獗救饲橐詾檎?。大公無我以為治之則耳。易中凡言孚者。皆有效用。如中孚是也。同聲相應(yīng)。同氣相求。此孚也。必以我之誠信感召之。末有以詐力服人者。人末服也。己之誠信未孚。是己之咎也。焉能責(zé)人哉。比之初六?;诶ぶ?。以成乾之元亨。實(shí)始于孚。而其功、則為有他吉。其果、則為盈缶終來。因果分明。感應(yīng)至捷。人人之所同具者。此情此性。推而充之。草木猶化。則誠信以至治平。乃本末一致工夫。為國者。其留意焉。

  又曰比卦六爻各有用。不獨(dú)上下卦不同也。而最要者、卦以陽為主。五陰一陽。陽貴陰盡。比卦陽居九五。正與乾同。此為得位。而與師反。以上下不同用也。然比雖以陽正位。卻非如乾之剛。則一陽處群陰之間。恒易受蒙蔽之害。故名曰比。貴在能比也。此者、相比而有爭競之心。相比而懷背叛之志。故得位雖正。而處時嫌孤。以人事一言。必善用其長。方可杜其患。否則將自失其勢。而為群小所構(gòu)難之秋。故治亂在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何以守位曰人。何以聚人日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此易傳有鑒于比而立其教。儒者袓述之。以為治國平天下之則也。人者、所以守位者也。人不得。則位不保。此人字。指治人與受治之人二者而言。而何以知其孰為得失。則在乎比。比然后知其得失也。有賢者比。則知其最賢。

  有善者比。則知其最善。因此而知其人。因人而知其治。此比為成治之本也。夫人民眾矣。心思雜笑。而此以正之。以類之。以一之。則家者歸于大同。雜者底于至中。此比之功也。故上下肯用此以成其治安。而后國天下不愎變亂。此有位者所當(dāng)知也。不然。上有位而自驕。下有眾而自恣。驕以失其民。恣以究其法。上下相賊。而比于亂。入各有離心。事各有二制。則眾者助莊為暴。勢者縱其行陰。則上下皆失。更以保其位哉。此不克自比。而徒求其用之過也。故比之大用。不外于人。不外于仁義。不常其位。不失其財。不失其政。乃不失其眾。以克治其國天下。而趨于大同至中。而后比之道以達(dá)。易之教以成。儒者之治功以見。其所關(guān)不亦大乎。故讀此辭。貴通比用。此固兼善惡。賅禍福者也。唯人自擇焉耳。

  六二:比之自內(nèi),貞吉

宣圣講義

孔子

  此比六二爻辭也。言比內(nèi)卦六二居正位。已有其守。而坤德在貞。能正位而守以貞。其吉可知。故爻辭如此。夫比之為用。類以相乘。順以相接。同道而有合。不至中離。則吉。反之則兇。此比卦全體之旨。不獨(dú)六二一爻。而六二以處內(nèi)之正。能守其正。不失其貞。則所比者。必能同心同德。合以永久。至誠至信。孚以不渝。乃君子之交。信義之契。厚德醇情。靜居安作。如處女之相守。潔士之自愛。純乎天性。本乎至德。不誘于外。不搖其中。長保太和。悠然天真。乃以貞吉。而順乎道行。此所以稱為比之自內(nèi)也。自內(nèi)者以地位言。則其本位。以時日言。則其至中。以所交言則至親。以所行言則至順。以比而相得。猶夫婦之好。兄弟之愛。無間于物。不違其情。故曰自內(nèi)。猶曰其本親也。天性使然。道義所合。則和樂永久。如地之博厚廣載。無棄于物也。而內(nèi)字尤示其至親至近。本來同德。雖曰比。實(shí)則一也。坤之德。凝一而靜。六二效之。以位應(yīng)時。以德應(yīng)占。此自內(nèi)貞吉。乃一貫者也。非二義也。不以貞吉。安云自內(nèi)。不孚自內(nèi)。安保貞吉。如人之誠。必先契乎心意。心意未孚。誠于何有。故自內(nèi)者。猶人之誠能合其心也。心身同誠。內(nèi)外同貞。此六二之象。而占者自獲其吉。以不失其本德也。

  象曰:比之自內(nèi),不自失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明其為貞吉者。必先自保其內(nèi)心之潔。自守其內(nèi)體之真。自樂其性。自安其天。始能孚于永貞。應(yīng)于坤元。故曰不自失。言此貞德。人所自有。藏于身內(nèi)。時不自失。即足召其吉矣。推之待人接物。何非以我之誠。致我之貞乎。故其吉無不應(yīng)也。以內(nèi)外卦言。六二上應(yīng)九五。陰陽合德。大如天地。小如夫婦。亦莫不以貞為吉。以順為正也。

  六三:比之匪人。

宣圣講義

孔子

  此比六三爻辭也。本爻異于六二。以位不正。時不宜。則所比不當(dāng)。匪人不正之人也。失其自守者曰匪人。猶言非人也。人固有其自守之道。亦曰人道。傳所謂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者人之正道也。猶天之有陰陽。地之有柔剛。本來固有。非由外所傳也。曰人道。人人所必遵之道路。亦舍此不能行。若失之。則舉足荊棘。舉步陷阱。非艱即危。其害大矣。人道不可一時離。而離之則非人。故曰匪人。中庸日道也者。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此與比之匪人相證。非道猶匪道。亦即非人道也。言其不正而肆行焉。所謂盜賊是也。匪人者盜賊之流。其所集合也。以利之相與。其利一盡。反面成仇。無信羲可言。無仁慈之念。則其乖戾之德。所使然也。感于正者曰良。感于邪者日戾。戾氣所集曰厲。戾德所合曰劫。皆淫暴殺害之所為。而為人類之毒。故曰匪人。言失其所以生之道。則唯有胥歸殺亡之慘劫。故匪人不可比也。今六三非內(nèi)非外。不剛不柔。失陰陽之和。違天地之正。而乃相比。則可喻之于盜賊之結(jié)合。盜賊以圖害他人。殺傷良善。亦自有其類。以相濟(jì)其惡。此六三之所比也。夫否曰否之匪人。比曰。比之匪人。其義正同。皆當(dāng)天地否塞之時。陰陽乖戾之際。上失綱紀(jì)。無以正萬民。下失順從。無以事長上。相怨以利害。相責(zé)以恩仇。相執(zhí)以兵相示以戾。不顧名器。不恤廉恥。不計利害之大。不問得失之終。遂驅(qū)而相殺。從而相殘。乃末劫之年。離亂之紀(jì)。人類至此苦矣。比之六三。雖一爻之所為。有異于否。而其勢已比之匪人。其情已介于盜賊。欲免于禍。誠難矣哉。

  象曰:比之匪人,不亦傷乎。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六三之吉兇。非尋常所同。故以嘅嘆之語。示其禍害之然而已。傷有傷害意。有悲傷意。有創(chuàng)傷意。有悼傷蠢。皆事所必至。以匪人而相比。舉國家而畀之盜賊。連國內(nèi)而窟宅盜徒。率人民而追逐匪眾。則其傷可知矣。蓋六三之時。實(shí)自致之。內(nèi)既不和。外又不適。內(nèi)憂外患。紛至沓來。紀(jì)綱以隳。強(qiáng)暴以肆。良善莫保。禍亂安止。此辭所以稱為傷也。

  六四:外比之,貞吉

宣圣講義

孔子

  此比六四爻辭也。六四已屬外卦。陽氣接陰。外德交內(nèi)。處相交之間。當(dāng)陽動之始。雖為陰爻陰位。而以上為九五。剛?cè)嵯嗟?。乃相從以順。故其辭曰。六四外比之貞吉。外比。言其由內(nèi)之外而相比也。貞吉者與六二同德。二與四同功異位。皆以純陰為用。故皆有貞吉之占。陰本乎坤。德本乎貞。唯能自貞。始能外從。貞見于內(nèi)。德推于外。有諸內(nèi)。始形諸外。六四之能外比者。以有六二也。故以貞吉相應(yīng)。所謂誠信相孚者也。誠以致之。雖遠(yuǎn)亦服。是貞者、必能用于外。內(nèi)有其德者。必能建其功。此內(nèi)外相倚。體用相協(xié)。克孚貞吉之占矣。且所謂外比之者。有其人也。人者指國之賢言。內(nèi)本其貞以自比者。則能外推其德以比于賢。所謂近者悅而遠(yuǎn)者來。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者也。

  象曰:.外比于賢,以從上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明比之有用。非徒比也。內(nèi)比于親。以推化及外。猶文王太姒之化行南國也。外比于賢。以推忠從上。猶文王之三分有二。以服事殷也。皆能自貞不失其正。故能相比以成其德。辭特舉圣人用比以濟(jì)時。因比以成教。德澤日遠(yuǎn)。功業(yè)日隆。誠信昭于天下。譽(yù)望系于諸侯。此周代開國之功。而文王濟(jì)時之志也。夫文王當(dāng)紂之暴。有比匪之患。人民受其荼毒。實(shí)可傷之秋。而文王乃因之以廣其仁。施其德。以比而克成其大用。圣人用時之道。于此可見。故吉兇在人事也。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qū)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宣圣講義

孔子

  此比卦九五爻辭也。九五在外卦之中。當(dāng)全卦之正。乃得時位之爻也。以一爻御五陰。其勢尊。其德溥。有非他象可比。蓋彖辭已喻之天子。當(dāng)封建之政。為諸侯之主。此與乾九五爻有相近之義。故稱之為王。明其主天下。臨眾民。置侯國。行征伐。有取于師而用兵。有擬于大有而舉政。有仿于同人而聯(lián)合邦國。制作典章。歸于一統(tǒng)。威儀文物。趨于大同。此時勢所宜。地位所適。居之不疑。行之有耀者也。爻辭明示九五之尊貴。與其光大。德備而功彰。治成而時裕。故曰顯比。顯者。昭明也。光耀也。以比而無所蔽。光大高明。臨于尊嚴(yán)。上下左右。服事周章。以拱中極。遠(yuǎn)近內(nèi)外。聽從和協(xié)。以勤王命。此有應(yīng)于師之上六。而克效先王之德業(yè)者也。故顯比者。示于萬國而咸服。昭于有眾而克順。無所隱蔽而達(dá)四聰。無所隔閡而協(xié)萬邦。政令不嚴(yán)而威。德教不專而化。有擬于明明上帝。昭昭在天。斯名顯比。卦爻亦象之。一陽獨(dú)明。眾陰同照。如日中天。萬物同光之謂也。在前各爻?;騼?nèi)比?;蛲獗取;虮荣t?;虮确?。皆廉隅之事。隱晦末去。臣下之位。德澤末光。故難稱顯比。而不得指為王用也。王用者天子之事也。天子以之。王用三驅(qū)失前禽者。天子于政治之余。從田獵之事。春秋蒷狩。以供祭祀。而勵武術(shù)。訓(xùn)彼有眾而勤兵。教以禮儀而重勇。與師六五之義同。師六五曰田有禽。而比九五曰三驅(qū)失前禽。以與師反。故師曰有禽。此曰失禽。師以師為主。故貴有獲。以見其功。此以王為主。故重好生。以見其德。三驅(qū)有所制。.以示毋作田荒。失禽以開網(wǎng)。則明仁慈及物。此所以為盛德也。前禽者。指可得而弗得。在前者易獲。而猶舍之。故曰失也。且與師應(yīng)耳。此禽即師六五之禽。師則取之。此則舍之。舍之猶失之也。王無私得。故不自貪功也前者。不逆取也。前來為逆。后去為順。舍逆取順以失之。實(shí)天子之德。猶網(wǎng)開三面也。邑人不誠者。王行不戒嚴(yán)也。王者、眾之主也。德之所及。仁之所布。人人皆其衛(wèi)也。故不必戒嚴(yán)。而自無虜也。且王親賢近民。人人欲見其顏色。又田獵之事。與民同樂者也。故不戒途以警蹕。而予平民以瞻仰。此萬眾聞鼓樂而歡歌。見羽旄而舞蹈。誠圣王之治。亦顥比之孚也。故其為吉大矣。本節(jié)含義尚多。此其最要者。讀者毋忽之。

  象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舍逆取順,失前禽也;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九五之用。貴在位正而時中。既正則能大。既中則能遠(yuǎn)。斯為明明德于天下之王而稱顯也。詩日。不顯唯德。百辟其刑之德之已顯。天下是依。兆民是托。則中庸所謂有位有德者。故能君天下。子萬民。而為封建之主諸侯之尊。此在昔時二帝三王。均孚是占。而后人有未逮也。非位之不及。乃德之未明。是雖貴而不尊。比而不克顯。此世不克上治也。故顯比者。天所畀也。天與之。人歸之。其吉至矣。而辭者。釋象者也。其顯比之象。由于九五之正中。故釋文曰。顯比之吉。位正中也。而失前禽。則由王者田獵。貴仁不貴物。以生為先。故不逆取。舍逆取順。不使禽之痛苦驚悸。亦仁術(shù)也。雖田猶寓仁德之念。非失也。舍之也。邑人不誠。固由王德之寬。王威之溫。而人民久化其政。自不警惕。亦由取順之義所推。人民不自戒飭。而官上亦不罪之。則其上下之和。相得之深。非能與民同樂者。不可致也。而九五辭如此。則以得位之王。明德之君。能以大中致民也。故釋文曰。上使中也。言上能以中和之德使民。而民亦化于中和也。情者偏激。而發(fā)中節(jié)。則中和矣。中和者。無大喜盛怒。過哀極樂。故無驚惕之心。擾攘之念。無畏避之志。忽遽之行。用能悠然自在。恰然無駭。雖臨君王之前。一若家人父子之側(cè)。雖際禮儀之盛。一同平居談笑之時。固不復(fù)誠。亦不足誠也??梢娭泻椭N挥?,譬諸天威。而無懾于一時。譬諸神德。而無駭于頃刻者。習(xí)于聞見。飲于耳目。不覺而然。所以為化也。故釋文上使中也一語。為至精弘之義。此中字乃天下之大本。性之體也。能以中行。天下無不悅服。而比九五之德.即在此中字。而能推之。天下同中。更何患乎兇。有比之中。以孚中孚。則大小過可以免矣。大哉中乎。為夭下國家者。其善用諸。

  上六:比之無首,兇。

宣圣講義

孔子

  此比上六爻辭也。比之上六。為數(shù)之窮。乃氣之盡。以比而無主。成群陰相構(gòu)之時。此數(shù)之極也。故爻辭曰比之無首兇。在乾上九之后。亦以數(shù)之盡。而有群龍無首之象。然此異乎乾。乾以純陽之極。比則眾陰之窮。有不同也。其占兇者。處眾陰競亂之日。而失乾綱獨(dú)振之人。則亂將靡已。故曰兇。在易之用。皆以一陰一陽之道為正。若偏則有災(zāi)。今比卦陽少陰多。而上六又值陰之盛。陰極無陽其害必烈。故為兇。彖辭釋之曰。后夫兇。即此意也。言己過九五。陰不逮陽而獨(dú)用。雖為無成。雖進(jìn)無地。是無可用也。比之為婦不配其夫。而獨(dú)往來。則其不得終也。乃氣使之耳。

  象曰:比之無首無所終也

宣圣講義

孔子

  此申釋爻辭之義也。言極于其位。進(jìn)退俱。而為無首。首終一也。有始有終。今無首。將何以終乎。蓋比之用。貴得主也。上六無主。亂將用長。此無終之為兇也。總觀比卦六爻。吉兇互見。則以比之陰陽。一往一來。一逆一順各不同也。而在人事之自擇耳。舍逆取順。守貞用中。為全卦主旨。亦易教大義。讀者當(dāng)于此細(xì)求之。比與師反。而用相引照。故辭有相關(guān)合處??梢娖渫鶃眄樐嬷酪?。

宗主疏述

  此爻之辭。吉兇亙見。而相差太殊。則以比之為用。包吉兇二者。非他卦比也。而比之內(nèi)外卦亦不同。正由陰陽升降異道也。凡卦皆從下爻而上。而陰陽之氣,則有異。陽順陰逆。陽卦為順者。陰卦則為逆。反之則陰為順者。在陽為逆。如比與師反。雖皆屬陽卦。比乃陽中之陰。蓋師為陽。比為陰。以相繼而成循環(huán)。此易卦之例也,故比之氣與卦逆。其行亦相迕。此六爻辭之不同也。上坎為陽。下坤為陰。陽升而陰降。其道如否。故逆者永逆。順者暫順也。其辭在六三曰。比之匪人。與否之匪人意義正同。既由否之乾坤不交。陰陽各殊。其道與比之逆同,故雖配而不和。隨而不親。順少而逆多也。觀此可知比之用矣。

  易自屯蒙以下。至比為一段。上應(yīng)乾坤。下啟泰否。如屯蒙。如需訟。如師此。兩兩相繼。一往一來。為數(shù)之起伏。氣之消息。升降有次。動靜有序。而所象天地造化。人物生死。與夫國家興敗。事業(yè)始終。皆有一段因果。相與推嬗以迄無盡。猶一歲之四時。一日之晝夜。各為節(jié)候。自成刻度。積則為一。散則為眾。分而愎合。合而又分以應(yīng)天地生育之情,人物交遞之狀。大小不異。遠(yuǎn)近不殊。皆以此卦象之。爻效之。而猶稱為比類。以眾而后有類。類而后有比。天地人物。生化日繁。不有比類。無可紀(jì)識。比者相此也。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此比類之為用。乃生化之大則也。比之于人。其關(guān)尤切。以人類自古迄今。愈衍愈多。愈趨愈分。設(shè)無所比類。必不能全其生存之道。故有族、有鄉(xiāng)。有邑。有國。有部分。有派

  別。有種、有系。有色。有體殊。有言語文字之不同。有宗教習(xí)俗之不一。而皆自成其類。自相為比。而后長保其土??讼砥淅?。各安其生。以樂其業(yè)。此比之用、所以為大矣。序卦曰此樂。象辭曰比吉。皆極贊其效。明其功。此誠人類不可不知者也。故有比之道焉。有比之情焉。有比之識焉。有比之規(guī)矩焉。而莫不存乎六爻。見乎辭義。特世人或熟睹而末察?;蜇桀櫠┬??;驕\測而未深?;蜉p繹而末達(dá)。邃使圣人制易卦之旨不明。垂易教之意不顯耳。寧非可慨也耶。

  比卦最要之旨。為明易內(nèi)外之義。序卦以一家人主內(nèi)。睽主外。而比爻六二。則稱內(nèi)比。六四、則稱外比。凡眾所集團(tuán)。無大小、皆有內(nèi)外之交。既至夫婦。亦有內(nèi)外之別。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nèi)。內(nèi)外皆定。則國家安治。故齊家治國。莫不先求內(nèi)外之定。有一末定。遑言齊治。此比卦必以內(nèi)外之比。為致用之本也。夫內(nèi)比者。親親也。外比者。尊賢也。在人言之。則入孝弟。出敬老親仁。亦修身之道。故比卦六爻。直包修齊治平之道。而中庸九經(jīng)一章所舉。莫出比卦之用。不獨(dú)建國封侯已也。有家者。必齊其家。而齊家本于修身。有天下國家者、必求平治。而平治本于修齊。此比之封建之功。必自內(nèi)外之比始也。內(nèi)親其親。仁之用也。外尊其賢。義之用也。仁義。人道也。二者備而禮生焉。此大同之治也。不外于比卦之用焉。封建之制。禮之文也。治之成也。禮立而治明。內(nèi)安而外定。天下歸服。萬民聽從。則唐虞之世。二帝三王之所尚也。而猶憂亂國之民。違命之?dāng)吃?。故天下不足平。國家不足治。其功至矣。其道大矣。而溯本探源。則由于用師之反。師者兵也。圣人備而不用。故先德而后兵。以仁義懷柔萬邦。而不貴武功。以爵賞勞來天下。而不尚詐力。此內(nèi)外能成其比也。親親則九族以和。而無怨言。尊賢則萬邦以服。而無遠(yuǎn)志。此誠信之所孚也。中和之所化也。故能卒成其樂。永占其吉矣。大哉比乎。大學(xué)中庸之義。咸備于此。讀者其識之哉。從之則泰。違之則否。泰否之分。此德之成否所致。故比卦六爻。賅順逆之行。概吉兇之?dāng)?shù)。唯人自履之。而大有同人。正其驗(yàn)也。

  又曰。比卦辭講解極詳。而最要者。既吉兇由時定。先時者吉。后時者兇。莫非人事也。古時封建之制。實(shí)本于比卦。大小有眾。莫不有主。此既以陽統(tǒng)陰。使上下相從。而無違背也。今封建雖廢。而比之用末改。果率之以正。則仍統(tǒng)于一。若比之匪人。則民早離心。豈獨(dú)失時之兇巳哉。讀比而念及國家者。當(dāng)思所以挽救之方乎。

  比字古文亦二人。如從字。言二人相比并也。并字為二立宇。古文作。亦二人相并立之意。比古文作。而眾作建。皆非一人也。皆以二人以上、相集合而成。眾則有大小之分。此則為匹敵之義。故師卦象。而比卦象。以比卦兩兩相對。非如師之統(tǒng)于一正也。然卦亦五陰一陽。何以不為而名比。則從師之反也。故比二人字作反背形。言其末能和輯也。雖有一陽。孤立高標(biāo)。勢不下接。上與下暌。眾志不一。故為比。各相比也。此正與師反。而勢易亂。故圣人因之制卦。建設(shè)諸候。利其相比。而各自為邦。假其同比。而間接其眾。則不屬者屬。不親者親。比而免于亂矣。此人事所以濟(jì)時之窮。若不然。時已非師。勢已階亂。各昵所好。而不能大同。各背其主。而不克定一。則嫉妬之情必?zé)?。仇殺之害不免。以樂生悲。反整為散。將何以領(lǐng)其民。而安其國哉。故比卦示其戒。比辭垂其義。以取則于師。取證于同人。取譬于大有。皆先人事而建其極。立候國而辨其方。此周官所稱維王建國。辨方定位一節(jié)之義也。而最近則見于師之上六爻辭焉。師上六已極將變。與比無多殊。故垂訓(xùn)曰。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此十二字。足抵禮儀三百篇。蓋治平之道。巳盡于此。讀者其留意耳。夫大有同人。既禮稱大同之象。春秋太平之世也。而其對面則師比之勢。致用之得失。成治之大小。全系乎人。細(xì)審此數(shù)卦之辭。必了然于指掌矣。

  此卦義例。為周易六十四卦中最復(fù)雜者之一。蓋古卦、先天后天各異。而其關(guān)于乾坤離坎四卦者。尤為難明。以后天離坎。既先天乾坤之位也、故皆有先后天之異。雖異于辭,不異于象。故卦辭位互釋先后天。以明其體用動靜各不同也,此為坎坤。先后天同位。而后天在先天上。與師相反先后倒置,則占者必逆而推之。此一例也。先后既以異而同。占者必分合細(xì)推之。此二例也。先后天有陰陽之殊。坤陰而坎陽。則逆順互異。占者亦當(dāng)互推其逆順。此三例也,先后天有母子之分。坎為子而坤為母。則有相生成之義。占者必兩求之。此四例也。故卦辭最為難解。而吉兇至不一?;蚣鴥础;騼炊=杂善漤樐嬷?。陰陽之情。剛?cè)嶂?。各不同也。古來釋者。多不得?jīng)旨。勉強(qiáng)附會。實(shí)乖原意。在六十四卦。此例尚多。而于比卦先為揭出。讀者應(yīng)留意及之。勿以辭之矛盾為怪也。事之利害兼至者。亦多矣。則比之吉兇相隨。又何奇哉。何以必釋之成一貫哉。故辭之半屬吉。半屬兇者。正其數(shù)之所成也。此固吉。而人朋比則為奸。比固樂。而事相比則為害。此天數(shù)不可嘗試也。何況比之六爻。已吉兇互見者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