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邵子全書·皇極經(jīng)世書(中)

皇極經(jīng)世書 作者:


郭彧 整理
  以《道藏》本為主,參以《四庫全書》本

  經(jīng)世之寅二千二百一十一

  甲子 周桓王三年。晉翼侯自隨入于鄂,是謂鄂侯。

  乙丑 晉曲沃莊伯卒,子稱繼,是謂武公。

  丙寅 宋、齊、衛(wèi)之君盟于瓦屋。

  丁卯 秦自沠渭之間徙居郿。

  戊辰 齊會魯、鄭之師伐宋。

  己巳 魯亂,公子翚殺其君隱公,立惠公之子,是謂桓公,翚為之輔。

  庚午

  辛未 宋亂,太宰華督殺司馬孔父及弒其君殤公,迎穆公子馮于鄭而立之,是謂莊公。

  壬申 晉曲沃武公敗晉師于汾旁,獲哀侯。晉人立其子,是謂小子侯。

  癸酉 晉曲沃武公弒其君哀侯于曲沃。

  甲戌 周桓王以蔡、衛(wèi)、陳之師伐鄭,不利,矢中王肩。

  乙亥 蔡人殺陳佗。北戎伐齊,鄭使公子忽救之,有功。楚伐隨,俾請王之號于周。

  丙子 晉曲沃武公入翼,殺小子侯。王使虢仲伐稱,稱復歸曲沃。虢仲立哀侯弟緡。

  丁丑 秦亂,寧公卒,三父廢世子而庚立出子。是年,楚熊通伐隨,東開地至濮上,遂稱王,是謂武王。

  戊寅

  己卯

  庚辰 鄭莊公卒,世子忽繼。宋執(zhí)鄭祭仲,立突,是謂歷公,忽奔衛(wèi),祭仲專政。衛(wèi)宣公殺其二子伋、壽。

  辛巳 衛(wèi)宣公卒,子朔立,是謂惠公。

  壬午 齊會宋、衛(wèi)、燕伐魯,不利。

  癸未 秦三父殺出子,而立世子,是謂武公。齊厘公卒,世子諸兒繼,是謂襄公。宋會齊、蔡、衛(wèi)、陳伐鄭。

  注:癸未為公元前698年?!俺鲎印保兜啦亍繁咀鳌八印?,從《四庫全書》本改。“宋會齊、蔡、衛(wèi)、陳伐鄭”,《四庫全書》本缺“衛(wèi)”?!妒酚洝で乇炯o》:“出子六年,三父等復共令人賊殺出子。出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三父等乃復立故太子武公?!薄洞呵铩坊腹哪辏骸岸卸露∷龋R侯祿父卒。宋人以齊人、蔡人、衛(wèi)人、陳人伐鄭?!薄妒酚洝なT侯年表》于甲申(公元前697年)記“齊襄公諸兒元年”?!洞呵铩酚诨腹迥辏咨辏┯洝霸猃R僖公”。

  甲申 周桓王崩,太子佗嗣立,是謂莊王。鄭祭仲殺雍糾而逐歷公,迎忽反政,是謂昭公。秦伐彭戲氏于華山。齊襄公削公子無知祿。宋會魯、衛(wèi)、陳伐鄭。

  注:甲申為公元前697年?!洞呵铩坊腹迥?,記“三月乙未,天王崩”、“五月,鄭伯突出奔蔡。鄭世子忽復歸于鄭”、“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衛(wèi)侯、陳侯于裠,伐鄭”?!蹲髠鳌坊腹迥辏骸凹乐賹?,鄭伯患之,使其婿雍糾殺之。將享諸郊,雍姬知之……祭仲殺雍糾……夏,厲公出奔蔡。六月乙亥,昭公入。”《竹書紀年》記“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莊王,名佗”?!妒酚洝ぶ鼙炯o》:“二十三年,桓王崩,子莊王佗立?!薄妒酚洝で乇炯o》:“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于華山下,居平陽封宮。”《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周桓王二十三年,記“秦武公元年,伐彭,至華山”,記齊襄公“貶毋知秩服,毋知怨”。壬戌至甲申(公元前719年-697年),周桓王在位23年。

  乙酉 衛(wèi)公子伋、壽傅逐惠公,立伋之弟黔牟,公出奔齊。宋會魯、衛(wèi)、陳、蔡伐鄭。

  注:乙酉為公元前696年?!洞呵铩坊腹辏骸按赫拢珪喂?、蔡侯、衛(wèi)侯于曹。夏四月,公會宋公、衛(wèi)侯、陳侯、蔡侯伐鄭……十有一月,衛(wèi)侯朔出奔齊?!薄蹲髠鳌坊腹辏骸笆辉?,左公子洩、右公子職立公子黔牟?;莨箭R?!薄妒酚洝なT侯年表》莊王元年,記“衛(wèi)黔牟元年”。

  丙戌 秦夷三父族。鄭高渠彌弒其君昭公,立其弟子亹,渠彌專政。

  注:丙戌為公元前695年?!扒泴U?,《四庫全書》本無“渠”字。《史記·秦本紀》:武公“三年,誅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殺出子也。鄭高渠瞇殺其君昭公?!薄蹲髠鳌坊腹吣辏骸俺?,鄭伯將以高渠彌為卿,昭公惡之,固諫不聽。昭公立,懼其殺己也。辛卯,弒昭公而立公子亹?!?br />
  丁亥 周有黑肩之難。齊襄公殺魯桓公于濼,立其子同,是謂莊公,又會諸侯于首止,殺鄭子亹。高渠彌逃歸,與祭仲迎公子嬰于陳,立之。

  注:丁亥為公元前694年?!洞呵铩坊腹四辏骸巴跽?,公會齊侯于濼。公與夫人姜氏遂如齊。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齊?!薄蹲髠鳌坊腹四辏骸肮珪R侯于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車。秋,齊侯師于首止,子亹會之,高渠彌相。七月齊人殺子亹而辳高渠彌。祭仲逆鄭子于陳而立之……周公欲弒莊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與王殺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史記·周本紀》:“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王殺周公,王子克奔燕。”《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記王誅周公事,亦在周莊王四年。

  戊子 周王姬下降于齊。

  注:戊子為公元前693年?!跋陆怠?,《四庫全書》本作“下嫁”?!洞呵铩非f公元年:“夏,單伯送王姬。秋,筑王姬之館于外?!?br />
  己丑 周葬桓王。

  注:己丑為公元前692年,為周莊王五年?!洞呵铩酚洝拔逶拢峄竿酢笔略隰斍f公三年(庚寅),《竹書紀年》亦記周莊王“六年五月,葬桓王”。

  庚寅

  辛卯 周伐隨,責尊楚也。齊伐紀,紀侯大去其國。楚王帥師伐隨,子繼,是謂文王,始都郢。

  壬辰 齊會宋、魯、陳、蔡伐衛(wèi),入惠公。

  癸巳 衛(wèi)惠公復入,殺二公子傅,黔牟奔周。

  經(jīng)世之卯二千二百一十二

  甲午 周莊王十年。秦滅小虢。

  乙未 齊公子無知以葵丘之戍卒入弒襄公,代立。公子糾奔魯,小白奔莒。

  丙申 齊人殺無知,公子小白入,是謂桓公。糾后入,不克。齊伐魯,殺糾,其傅召忽死之,管仲請囚,又相桓公。

  丁酉 魯敗齊師于長勺,敗宋師于乘丘。楚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自是江漢之國皆服于楚。

  戊戌

  己亥 周莊王崩,太子胡齊嗣位,是謂厘王。宋亂,南宮萬弒其君閔公及其大夫仇牧、太宰華督,立公子游。群公子奔蕭,復以蕭(闕)及殺游,立公弟御說,是謂桓公。

  庚子 齊會宋、陳、蔡、邾之師伐魯,三敗之,取遂。又會魯于柯,遂復其侵地,曹沫劫盟故也。

  辛丑 齊會陳、曹及王人伐宋。楚師入蔡。

  壬寅 齊桓公會宋、陳、衛(wèi)、鄭之君盟于鄄。晉曲沃武公滅翼,以重寶入周,得請為諸侯。

  癸卯 齊桓公會宋、陳、魯、衛(wèi)、鄭、許、滑、滕之君盟于幽。秦武公卒,弟德公立。楚滅鄧。

  甲辰 周厘王崩,太子閬踐位,是謂惠王。晉武公卒,子獻公詭諸繼。秦徙居雍。楚文王卒,世子囏繼,是謂杜敖。

  乙巳 秦德公卒,子宣公繼。

  丙午

  丁未 周有五大夫之難,邊伯、石速、蒵國以蔡、衛(wèi)之師攻王,立弟頹,王出居鄭之櫟。

  戊申 鄭歷公及虢叔入王于成周,殺頹而執(zhí)仲父及五大夫,難遂平。

  己酉 秦作密畤,敗晉師于河。晉伐驪,獲女以為姬。陳公子完奔齊。楚亂,弟惲殺其君囏,代立,是謂成王。

  庚戌 楚修好于周及諸侯。

  辛亥 衛(wèi)惠公卒,子懿公繼。

  壬子 晉有驪姬之難,殺群公子,自翼徙居絳。

  癸丑 晉伐虢,責納群公子也。

  甲寅 周惠王錫齊桓公,命為伯。

  乙卯 晉城曲沃及浦。楚伐鄭。

  丙辰

  丁巳 齊伐山戎,至于孤竹,以救燕,俾修貢天子。秦宣公卒,弟成公立。楚殺令尹子元,以斗谷于菟為令尹。

  戊午

  己未 魯難,叔牙弒其君莊公,開立,是謂湣公。季友立世子班,不克,奔陳。

  庚申 晉滅霍、魏、耿,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

  辛酉 魯亂,慶父以莊姜弒湣公,代立,季友逐慶父而立公子申,是謂僖公。狄滅衛(wèi),殺懿公。齊桓公攘戎狄,而立戴公,東徙渡河,野處漕邑。戴公卒,弟爏立,是謂文公,自漕邑徙居楚丘。晉伐東山舦落氏。秦成公卒,弟任好立,是謂穆公。

  壬戌 秦伐茅津。齊會宋、鄭、魯、曹、邾之君于檉。

  癸亥 齊城楚丘以居衛(wèi),又會江、黃之君于貫。晉滅虢。

  經(jīng)世之辰二千二百一十三

  甲子 周惠王二十年。齊會江、黃之君于陽谷。

  乙丑 齊會宋、魯、衛(wèi)、鄭、許、曹之師伐蔡,遂入楚,盟于召陵,執(zhí)陳轅濤涂。晉殺世子申生,公子重耳走浦,夷吾奔屈。秦娶晉女為夫人。

  丙寅 齊桓公會陳、宋、魯、衛(wèi)、鄭、許、曹之君及王世子,盟于首止。晉伐浦,重耳奔翟,又伐虞及虢,虢君奔周。是年,秦始得志于諸侯,百里奚、蹇叔為之輔。楚滅弦。

  丁卯 齊伐鄭。晉伐屈,夷吾奔梁。

  戊辰

  己巳 周惠王崩,太子鄭嗣位,是謂襄王。太叔作難。齊師宋、衛(wèi)、許、曹、陳會王人于洮。晉伐翟,不利于齧桑。

  庚午 齊桓公會宰孔周公及宋、衛(wèi)、鄭、許、曹之君于葵丘。宋襄公立。晉獻公卒,公子奚齊立,大夫里克及丕鄭殺之,大夫荀息立其弟卓子。

  辛未 晉里克殺其君卓子及大夫荀息而納夷吾,夷吾入,是謂惠公?;莨攘?,殺里克而絕秦。

  壬申 周亂,叔帶以戍伐周,秦、晉來救。

  癸酉 齊使管仲平周難。楚滅黃。

  甲戌 齊桓公會宋、陳、魯、衛(wèi)、鄭、許、曹之君,盟于鹵。晉饑,秦輸之粟。

   公卒,五公子爭國,公子無詭立,易牙專政。世子昭出奔宋。

  己卯 宋會曹、衛(wèi)、邾伐齊無詭子,敗四公子,立世子昭,是謂孝侯。狄伐衛(wèi)。

  庚辰 秦滅梁。

  辛巳

  壬午 宋襄公會楚、陳、蔡、鄭、許、曹六國之君于盂,楚成王執(zhí)宋襄公于會以伐宋,盟而釋之。

  癸未 齊入王叔帶于周。秦、晉徙陸渾之戎于伊川。宋會衛(wèi)、許、滕伐鄭,不利。晉公子圉自秦逃歸。楚救鄭,大敗宋師于泓。

  甲申 周頹叔、桃子以狄?guī)煼ム?,遂以狄女隗氏為后。宋襄公卒,子成公壬臣繼。齊伐宋。楚伐陳。

  乙酉 周襄王廢狄后,頹叔、桃子以狄?guī)煿ブ埽醭鼍余嵵?,叔帶代立,與狄后居于溫。晉有鄐芮之難,惠公卒,世子圉繼,是謂懷公。秦穆公使人殺之,而入公子重耳,是謂文公。趙衰為原大夫,專政。

  丙戌 秦、晉之師滅王叔帶于溫,而納王于成周。王享晉文公于鄍,而命益之河內(nèi)地。衛(wèi)文公卒,世子成公鄭繼。楚圍陳,以入頓子。

  丁亥 宋背楚親晉。楚滅夔,伐宋又伐齊。

  戊子 齊孝公卒,弟潘父殺世子,代立,是謂昭公。晉救宋,作三軍,楚使子玉伐宋。

  己丑 周襄王狩于河陽。晉會齊、宋、蔡、秦之師伐衛(wèi),大敗楚師于城濮,遂會齊、宋、蔡、鄭、魯、衛(wèi)之君,盟于踐土。楚救鄭,不利,殺令尹子玉得臣。

  庚寅 晉會王人及諸侯于翟泉。

  辛卯 衛(wèi)成公自陳如周,周請晉納成公子于衛(wèi),而誅大夫元唅及公子瑕。秦、晉圍鄭。

  壬辰 魯取濟西田。衛(wèi)徙居帝丘。

  癸巳 晉文公卒,世子歡繼,是謂襄公。

  經(jīng)世之巳二千二百一十四

  甲午 周襄王二十五年。秦穆公伐鄭,晉敗秦師于殽,獲其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魯僖公卒,世子興繼,是謂文公。

  乙未 晉歸秦三帥。楚亂,世子商臣殺其君惲,代立,是謂穆王。

  丙申 秦伐晉,不利于彭衙。

  丁酉 秦伐晉,取王官。楚伐江,晉師來救。

  戊戌 秦伐西戎,破國十二。楚滅江。

  己亥 晉趙成子衰卒,子盾繼事。楚滅六。

  庚子 秦穆公卒,世子罃繼,是謂康公,葬穆公三良為殉。晉襄公卒。

  辛丑 晉世子夷舦繼,是謂靈公。宋成公卒,國亂,弟御殺世子,代立,國人殺御,立子杵臼,是謂昭公。齊率宋、衛(wèi)、陳、鄭、許、曹之君會趙盾于扈。

  壬寅 周襄王崩,太子壬臣嗣位,是謂頃王。

  癸卯 周葬襄王。晉會諸侯人救鄭。秦伐晉,取武遂。

  甲辰 晉伐秦,取少梁。秦伐晉,取比徵。

  乙巳 魯敗狄于鹵,獲其帥喬如。

  丙午 秦伐晉,取羈馬。

  丁未 楚穆王卒,世子莒繼,是謂莊王。

  戊申 周頃王崩,國亂,公卿爭權,晉趙盾平周亂,而立王子班,是謂匡王。宋及諸侯盟于新城。齊昭公卒,國亂,公子商人殺世子舍,代立,是謂懿公。

  己酉 秦伐蔡。齊伐魯。

  庚戌 齊修鄓丘之盟。宋人弒其君昭公,弟鮑立,是謂文公。楚滅庸。

  辛亥 晉會衛(wèi)、陳、鄭伐宋。

  壬子 魯文公卒于臺下,襄仲殺世子惡而立公子倭,是謂宣公,三桓專政。秦康公卒,世子稻繼,是謂共公。齊亂,大夫丙歜弒其君懿公,立公子元,是謂惠公。宋亂,群公子作難。

  癸丑 齊取魯濟西田。晉伐鄭。楚侵陳及宋。

  甲寅 周匡王崩,弟瑜立,是謂定王。鄭敗宋師于大棘,獲其太宰華元。晉伐鄭。秦伐晉。晉趙盾弒其君靈公,迎襄公弟黑臀于周,立之,是謂成公。

  乙卯 周葬匡王。楚伐陸渾之戎,遂觀兵于周郊。

  丙辰 鄭亂,公子作難。

  丁巳 晉伐陳,以救鄭。秦共公卒,世子稻繼,是謂桓公。

  戊午 晉趙盾、衛(wèi)孫免侵陳。

  己未 晉會諸侯于黑壤。

  庚申 晉伐秦。楚滅舒、蓼。

  辛酉 晉侯會宋、衛(wèi)、陳、鄭于扈,陳不至,遂伐陳。晉成公卒于扈,公子據(jù)立,是謂景公。趙盾卒,子朔繼事。

  壬戌 齊歸魯濟西田。齊惠公卒,公子無野立,是謂頃公,大夫崔杼奔衛(wèi)。陳亂,夏徵舒弒其君靈公。晉伐鄭,楚師來救。楚伐鄭,晉師來救。

  癸亥 楚伐陳,誅夏徵舒,納公孫寧、儀行父于陳。

  經(jīng)世之午二千二百一十五

  甲子 周定王十年。楚伐鄭,大敗晉師于河上。晉屠岸賈作難于下宮,殺趙朔及其族,朔妻匿于公宮,生武。

  乙丑 楚伐宋。

  丙寅 楚圍宋。

  丁卯 周定王殺二伯。晉滅赤狄及潞氏。

  戊辰 成周宣榭火。晉滅甲氏,又平王室之亂。

  己巳 晉會諸侯之君于斷道。

  庚午 魯宣公卒,世子黑肱繼,是謂成公。晉伐齊。楚莊王卒,世子審繼,是謂共王。

  辛未 周伐茅戎,不利。

  壬申 齊伐衛(wèi),敗魯、衛(wèi)之師于新筑。晉會諸侯之師救衛(wèi),大敗齊師于鞌。宋文公卒,子瑕繼,是謂共公,華元專國,兩盟于晉。楚會十國之人于蜀。

  癸酉 晉會宋、衛(wèi)、魯、曹伐鄭。鄭兩伐許。

  甲戌 晉伐楚,救鄭。

  乙亥 周定王崩,太子夷嗣位,是謂簡王。晉會齊、宋、衛(wèi)、魯、鄭、曹、邾、杞八國之君,盟于蟲牢。楚伐鄭。

  丙子 楚伐鄭,晉救鄭。是年壽夢稱王于吳。

  丁丑 晉會齊、宋、魯、衛(wèi)、曹、邾、莒、杞八國之君于馬陵以救鄭。吳王壽夢始通好中國。

  戊寅 晉殺大夫趙同、趙括。

  己卯 晉會齊、宋、魯、衛(wèi)、鄭、曹、邾、杞八國之君,盟于浦。齊頃公卒,子環(huán)繼,是謂靈公。晉伐鄭。秦伐晉。楚伐莒,入鄆。

  庚辰 晉景公有疾,授世子州浦位,是謂歷公。景公卒,程嬰攻屠岸賈于公宮,滅其族,復趙武、趙朔之封邑。程嬰請死。

  辛巳 秦、晉修夾河之盟。

  壬午 晉、楚同盟于宋。晉敗狄于交剛。

  癸未 魯成公朝于周。晉會齊、宋、魯、衛(wèi)、鄭、曹、邾、滕八國之師,伐秦,敗之麻隧。

  甲申 秦桓公卒,子景公繼。

  乙酉 晉會諸侯之君于戚。宋共公卒,國亂,大司馬唐山殺世子肥,右?guī)熑A元、左師魚石誅唐山,而立公子成,是謂平公。楚遷許于葉。吳大會諸侯之君于鍾離。

  丙戌 晉伐鄭,大敗楚師于鄢陵。楚救鄭,不克,矢中王目,誅令尹側(cè)。

  丁亥 晉會諸侯,盟于柯陵。是年,晉殺三鄐。

  戊子 晉亂,欒書弒其君歷公,迎公子周于周,立之,是謂悼公。魯成公卒,子午繼,是謂襄公。楚會鄭伐宋入彭城。晉侯會宋公、魯仲孫蔑、衛(wèi)侯、邾子、齊崔杼同盟于虛朾。

  己丑 周簡王崩,太子泄心嗣位,是謂靈王。晉會諸侯之師伐宋,圍彭城。

  庚寅 周葬簡王。晉伐鄭,會諸侯之師于戚,以成虎牢。

  辛卯 晉會八國之君,盟于雞澤。楚伐吳,至于衡山。

  壬辰 晉用魏絳。楚伐陳。

  癸巳 晉會諸侯之師于戚城,又救陳。吳會魯、衛(wèi)之君于善道。

  經(jīng)世之未二千二百一十六

  甲午 周靈王五年。

  乙未 晉會七國之君于鄬。

  丙申 晉會諸國之君于邢丘。鄭子駟殺群公子。

  丁酉 秦伐晉。晉會十一國之君伐鄭,楚亦伐鄭。兩盟晉、楚。

  戊戌 晉率十一國之君會吳壽夢于柤,以滅逼陽。又會十一國之師伐鄭,又伐秦。楚伐宋,又救鄭。

  己亥 晉兩會十一國之師伐鄭。賜魏絳食采安邑。秦伐晉,救鄭。魯三桓分軍。楚伐鄭,又伐宋。

  庚子 楚會秦伐宋。吳壽夢卒,長子諸樊繼。

  辛丑 楚共王卒,子昭廢世子,代立,是謂康王。吳伐楚,不利。

  壬寅 晉率齊、宋、魯、衛(wèi)、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二國之君會吳諸樊于向,又會諸侯之師伐秦。衛(wèi)亂,孫林父、寧殖作難,衛(wèi)侯出奔齊。楚伐吳,有功。

  癸卯 晉悼公卒,子彪繼,是謂平公。

  甲辰 晉侯會宋、魯、衛(wèi)、鄭、曹、莒、邾、薛、杞、小邾十國之君,盟于湨梁。執(zhí)莒子、邾子以歸。又伐楚,至于方城。

  乙巳

  丙午 晉用范、中行。會宋、衛(wèi)、魯、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一國之師伐齊,敗之于靡下,進圍臨淄,齊靈公奔莒。

  丁未 齊廢世子光,以公子牙為世子,崔杼復廢牙,立光為世子。靈公卒,光繼,是謂莊公,崔杼當國。鄭簡公誅大夫子孔,以子產(chǎn)當國。

  戊申 晉侯會十二國之君,盟于澶淵。

  己酉 晉侯會八國諸侯,盟于商壬。欒盈奔楚。

  庚戌 晉會十一國之君,盟于沙隨。楚殺令尹子南。晉欒盈自楚適齊。

  辛亥 欒盈自齊復入于晉,不可,死。范、中行滅欒氏之族。齊伐晉,取朝歌。

  壬子 晉會十一國之君于夷儀。楚伐吳,又會諸侯伐鄭。

  癸丑 齊亂,崔杼弒其君莊公,立異母弟杵臼,是謂景公。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晉敗齊師于高堂。楚會陳伐鄭及滅舒鳩。吳伐楚,不利,諸樊死,弟余祭立,封季札于延陵。

  甲寅 衛(wèi)亂,寧喜、孫林父爭權,林父不勝,奔晉,寧喜弒其君剽。晉執(zhí)寧喜,求衛(wèi)獻公于齊而納之,封林父于宿。齊慶封夷崔杼族而專國。鄭封子產(chǎn)六邑。楚會陳、蔡伐鄭。

  乙卯 晉用趙武為正卿,是為文子,與韓宣子起、魏武子絳同執(zhí)國命,會諸侯之大夫于宋。衛(wèi)誅寧喜。晉、楚、齊、秦同會于宋,從向戌之請,將弭兵也。

  丙辰 周靈王崩,太子貴嗣位,是謂景王。齊慶封弛政,其子舍及陳、鮑、高、欒之徒逐之,慶封奔魯,又適吳。楚康王卒,世子麋繼,是謂鄍敖。

  丁巳 晉智伯會十國諸侯人城杞。楚用叔圍為令尹。吳亂,余祭遇弒,弟余昧立,季札使魯、齊、鄭、晉。

  戊午 蔡亂,世子弒其君,代立。鄭亂,群公子爭寵。宋災。晉會諸侯人于澶淵。

  己未 魯襄公卒,世子又卒,國人立齊歸之子裯,是謂昭公,季武子專政。

  庚申 晉趙武會諸侯之大夫于虢。楚亂,令尹圍弒其君麋,代立,是謂靈王,公子比奔晉,薳罷為令尹。辛酉 晉韓宣子起使魯。

  壬戌 魯昭公朝晉。齊晏嬰使晉。鄭伯朝晉,又朝楚。

  癸亥 楚會十一國之君于申,執(zhí)徐子于會,又會七國諸侯師伐吳之朱方,以誅齊慶封。吳拔楚三邑。

  經(jīng)世之申二千二百一十七

  甲子 周景王八年。楚會諸侯伐吳。秦景公卒,世子繼,是謂哀公。

  乙丑 齊北伐燕。楚東伐吳,吳敗楚師于乾豨。

  丙寅 楚起章華臺。

  丁卯 楚滅陳,執(zhí)其公子招,放之于越。

  戊辰

  己巳 晉平公卒,世子夷繼,是謂昭公。齊陳、鮑逐欒、高氏于魯,分其室。

  庚午 晉韓起會齊、宋、魯、衛(wèi)、鄭、曹、杞之大夫于厥慭。楚誘蔡侯于申,殺之,公子棄疾滅蔡,守之,執(zhí)其世子有歸,用之。

  辛未 魯朝晉。楚伐徐。

  壬申 晉昭公會齊、衛(wèi)、鄭、魯、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之君,盟于平丘,魯不得與,執(zhí)季孫意如以歸。楚公子比自晉歸,弒其君于乾豨。公子棄疾自蔡入,殺比代立,是謂平王。釋陳、蔡二君歸國。吳滅州來。

  癸酉 楚復諸侯侵地,觀從用政。

  甲戌 晉伐鮮虞。楚費無忌為太子建逆婦于秦。吳余眛卒,季札逃,國人立余眛子僚。

  乙亥 晉昭公卒,子去疾立,是謂頃公。楚誘戎蠻子,殺之。

  丙子 晉滅陸渾之戎。吳伐楚。

  丁丑 周鑄大錢。宋、衛(wèi)、陳、鄭災。楚遷許于白羽。

  戊寅 楚用費無忌專政,放太子建于城父。

  己卯 齊景公與大夫晏嬰入魯,問禮。宋有華氏之難,大夫華亥、華定、向?qū)幈缄悺3雷咏ㄗ猿歉副妓?,又適鄭,又適晉,楚殺其傅伍奢及其子尚,伍員奔吳。

  庚辰 宋華亥、華定、向?qū)幦胨?,南里叛?br />
  辛巳 周景王崩,葬景王,王室亂,三王子爭國,國人立猛,是謂悼王,王子朝殺猛,代立,晉逐朝而入丐,是謂敬王。宋華亥、華定、向?qū)幈汲?。楚世子建及晉師襲鄭,不克,死,其子勝奔吳。

  壬午 召氏、尹氏入王子朝于成周,單子、劉子以王出奔狄泉。楚徙都鄂,囊瓦子常為令尹。吳伐楚,敗陳、蔡、頓、胡、沈之師于雞父,滅胡、沈,獲陳夏齧。楚建之子勝啟之也。

  癸未 楚城郢。吳公子光伐楚,拔巢及鍾離,二女爭桑故也。

  甲申 魯有三桓之難,昭公奔齊,齊景公唁之于野井。晉趙鞅會宋、魯、衛(wèi)、曹、邾、滕、薛、小邾之人于黃父。

  乙酉 晉趙鞅會諸侯之師,入王于成周,召、尹二氏之族以王子朝奔楚。楚平王卒,世子珍繼,是謂昭王。

  丙戌 晉韓、趙、魏三家大滅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地。楚令尹子常殺費無忌。吳季札使晉,公子光弒其君僚,代立,是謂闔廬,專諸、伍員為相。

  丁亥 魯昭公自鄆如晉,次于乾侯。楚大夫伯嚭奔吳。

  戊子

  己丑 晉頃公卒,世子午繼,是謂定公。吳滅徐以侵楚。

  庚寅 晉定公使大夫荀躒納魯昭公,不克。吳伐楚,拔舒。

  辛卯 晉韓不信會齊、宋、魯、鄭、莒、薛、杞、小邾之師,城成周。魯昭公卒于乾侯,三桓立其弟宋,是謂定公。吳伐越。

  壬辰 晉人執(zhí)宋仲幾于京師。楚令尹子常敗吳師于豫章。

  癸巳 吳敗楚師于豫章。

  經(jīng)世之酉二千二百一十八

  甲午 周敬王十三年。

  乙未 晉定公會劉子、宋、蔡、魯、衛(wèi)、陳、鄭、許、曹、莒、邾、頓、胡、滕、薛、杞、小邾之君及齊大夫于召陵,以伐楚。楚昭王北伐蔡。吳師入郢,令尹子常奔鄭,昭王奔鄖,又奔隨,使申包胥求救于秦。許徙居容城。吳子闔廬敗楚師于柏舉,五戰(zhàn)及郢,遂入其國,燒其宮,平其墓,伍子胥啟之也。

  丙申 魯陽貨囚季桓子。秦救楚,敗吳師于稷。楚昭王自鄖復歸于郢,封吳夫概于堂豨。越乘虛破吳,入其國。吳王弟夫概自堂豨亡歸,代立,闔廬逐夫概,概奔楚。

  丁酉 周有儋翩之難,王出居姑蕕。楚去郢復都鄀。鄭滅許。

  戊戌 晉師入周敬王于成周。齊歸鄆為陽虎邑。

  己亥 魯有陽虎之難,攻三桓,不克,竊寶玉、大弓走陽關。

  庚子 秦哀公卒,子惠公繼。

  辛丑 魯以孔丘為司寇,從定公會齊景公于夾谷。齊復魯侵地,晏嬰在會。

  壬寅 宋公之弟辰及大夫仲陀、石彄、公子地自陳入于蕭以叛。鄭子產(chǎn)卒。

  癸卯 孔子去魯適衛(wèi)。

  甲辰 魯孔子在衛(wèi)。晉六卿相攻。

  乙巳 衛(wèi)世子蒯聵奔宋。魯孔子自衛(wèi)之宋,又如陳。楚會吳伐陳,滅頓。吳王闔廬伐越,不利,死,子夫差立,以伯嚭為太宰。是年於越勾踐敗吳師于檇李,稱王于會稽。

  丙午 魯定公卒,子蔣繼,是謂哀公。楚滅胡。

  丁未 晉趙鞅圍范、中行氏于朝歌,中行走邯鄲。楚會陳、隨、許圍蔡。吳敗越于夫椒,伏而釋之。越王勾踐伐吳不利,使大夫文種行成,委質(zhì)以臣妾,遂棲于會稽。

  戊申 衛(wèi)靈公卒,其孫輒立。晉趙鞅會陽虎,以師入衛(wèi)世子蒯聵,不克,居之于戚城。魯孔子復過宋。楚伐蔡。吳徙蔡于州來。放越范蠡歸國。

  己酉 秦惠公卒,子悼公繼。魯孔子在陳。

  庚戌 魯孔子之蔡。

  辛亥 齊伐宋。晉伐衛(wèi)。齊景公卒,子荼繼,是謂孺子。晉韓、趙、魏敗范、中行氏于邯鄲。

  壬子 齊亂,田乞弒其君孺子,迎公子陽生于魯,而立之,是謂悼公。高昭子死,國惠子奔莒??鬃訌椭陵?。楚昭王救陳,軍于城父,卒于師,世子章繼,是謂惠王。吳伐陳。魯伐邾。宋伐曹。

  癸丑 吳會魯于鄫,以伐齊,征百牢于魯。

  甲寅 宋滅曹。楚令尹子西召平王世子建之子勝于吳,以為巢大夫,號白公。吳伐魯,盟于城下而還。

  乙卯 宋伐鄭。楚伐陳。吳伐齊。

  丙辰 齊田乞卒,子常繼事,是謂成子。齊亂,鮑子弒其君悼公,立其子壬,是謂簡公,田常專國。魯孔子自陳復至于衛(wèi)。楚伐陳。吳會魯伐齊,以救陳,殺大夫伍員。

  丁巳 孔子自衛(wèi)返魯,子貢使齊及吳、越、晉。齊伐魯,吳救魯,敗齊師于艾陵。越伐吳。

  戊午 楚白公勝復奔吳,子西復召之。吳會魯、衛(wèi)之君于橐皐,移兵攻晉。

  己未 晉定公及諸侯會吳夫差于黃池。越伐吳,入其郛,執(zhí)其世子友而還。

  庚申 魯西狩獲麟。齊田常殺相闞止及弒其君簡公于舒州,立其弟驁,是謂平公,割安平以東自為封邑??鬃佑隰斦堄?,不克。秦悼公卒,子歷公繼。晉伐鄭,宋桓魋出奔衛(wèi),又奔齊。楚巢大夫白公勝殺令尹子西,逐其君,代立。

  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孫氏車子鉯商獲獸,以為不祥。仲尼視之,曰:‘麟也。’取之。“《史記·楚世家》:“八年,晉伐鄭,鄭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鄭,受賂而去。白公勝怒,乃遂與勇力死士石乞等襲殺令尹子西、子綦于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欲弒之?;萃鯊恼咔特撏踝哒淹醴蛉藢m。白公自立為王。月余,會葉公來救楚,楚惠王之徒與共攻白公,殺之?;萃跄藦臀?。是歲也,滅陳而縣之?!薄洞呵锝?jīng)傳集解》“春秋二十國年表”起公元前722年-481年。共242年。《史記》則迄公元前469年。

  辛酉 魯使子服景伯使齊,子貢為介,齊歸魯侵地。衛(wèi)士子蒯聵自戚入,是謂莊公。輒出奔魯。楚葉公以兵入誅白公,而迎章復位,滅陳而縣之。

  壬戌 魯孔子卒。

  癸亥 晉伐衛(wèi),莊公出奔,國人立公子班師。齊伐衛(wèi),執(zhí)班師而立公子起。越敗吳師于笠澤。

  經(jīng)世之戌二千二百一十九

  甲子 周敬王四十三年。衛(wèi)石圃逐其君起,而迎輒復位,起奔齊。

  乙丑 周敬王崩,太子嗣位,是謂元王。齊田常卒,子盤繼事,是謂襄子。吳會齊、晉之師伐楚。越伐吳。

  丙寅 晉定公卒,子鑿繼之。知伯伐鄭,取九邑。越人伐吳。

  丁卯 越伐吳,圍其國。

  戊辰 越滅吳,破姑蘇,殺其王并其大夫,北會諸侯于徐州,致貢于周,太宰范蠡辭祿游五湖,殺大夫文種,遂兼有吳地。

  己巳

  庚午

  辛未 周元王崩,太子介嗣位,是謂貞定王。

  壬申

  癸酉 魯季康子卒,三桓作難,弒其君哀公,立其子寧,是謂悼公。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晉伐鄭。

  戊寅

  己卯

  庚辰 秦伐大荔。

  辛巳

  壬午

  癸未 晉趙簡子鞅卒,子毋恤繼,是謂襄子,同智伯、韓康子、魏桓子滅范、中行氏,分其地及逐其君,立公孫驕,是謂哀公。秦取晉武城。

  甲申 晉伐秦,復武城。

  乙酉 齊平公卒,子積繼,是謂靈公。晉智伯及韓、魏二家兵攻趙襄子于晉陽。

  丙戌 晉三家兵圍晉陽。

  丁亥 晉韓康子、魏桓子復合趙襄子兵攻智伯,滅之于晉陽,三分其地。齊田盤卒,子白繼事,是謂莊子。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經(jīng)世之亥二千二百二十

  甲午 周貞定王二十三年。楚滅蔡。

  乙未 秦歷公卒,子躁公繼。

  丙申 秦伐義渠,獲其王以歸。楚滅杞,東開地至泗上。

  丁酉

  戊戌

  己亥 周貞定王崩,太子去疾嗣位,是謂哀王,王叔襲殺哀王,代立,是謂思王。

  庚子 周亂,少弟嵬殺其王叔,代立,是謂考王。

  辛丑 晉哀公疾,子柳繼,是謂幽公,室止有絳及曲沃。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秦躁公卒,弟懷王立。楚惠王卒,子中繼,是謂簡王。

  庚戌 魯?shù)抗洌釉^。楚滅莒。

  辛亥

  壬子

  癸丑 秦庶長鼂弒其君懷公,立躁公孫,是謂靈公。

  甲寅

  乙卯 周考王崩,太子午嗣位,是謂威烈王。河南惠公封其少子于鞏,稱東周君。

  丙辰 晉趙襄子卒,兄之子浣繼事,是謂獻子,治中牟。襄子弟桓子逐獻子,代立。韓康子卒,子武子繼事。魏桓子卒,子斯繼事,是謂文侯。

  丁巳 趙桓子卒,國人殺其子而迎獻子復位。

  戊午 秦攻魏少梁。

  己未 秦作上下畤。

  庚申

  辛酉 魏文侯殺晉幽公,立其弟止,是謂烈公。

  壬戌

  癸亥

  皇極經(jīng)世書卷六上

  觀物篇三十一 以運經(jīng)世七

  經(jīng)元之甲一

  經(jīng)會之午七

   經(jīng)運之己一百八十六

   經(jīng)世之子二千二百二十一

  甲子 周威烈王九年。魏城少梁。

  乙丑 秦靈公卒,季父立,是謂簡公。

  丙寅

  丁卯 魏伐秦。韓伐鄭。

  戊辰 齊伐晉。魏伐中山。

  己巳

  庚午 齊田莊子卒,子太公和繼。趙城平邑。

  辛未 魯元公卒,子顯繼,是謂穆公。

  壬申 晉韓武子卒,子景侯虔繼。趙獻子卒,子烈侯籍繼。魏伐秦。

  癸酉 韓伐鄭,取雍丘。魏滅中山。楚簡王卒,子當繼,是謂聲王。

  甲戌 鄭伐韓,取負黍。

  乙亥 宋昭公卒,子悼公購繼。趙以田公仲為相。

  丙子 齊宣公卒,子康公貸繼,田惠以廩丘叛。

  丁丑

  戊寅 晉韓、趙、魏求為諸侯于周。

  己卯 周威烈王崩,太子驕嗣位,是謂安王。楚聲王遇盜卒,子類立,是謂悼王。

  庚辰 秦攻魏陽狐。

  辛巳 秦簡公卒,子惠公繼。韓景侯卒,子烈侯繼。趙烈侯卒,弟武侯立。魏文侯以卜子夏、叚干木為師,西門豹為將守鄴,吳起為將守西河,田成子為相、樂羊為將,同韓、趙伐楚,至于乘丘。

  壬午

  癸未

  甲申 韓,盜殺相俠累。

  乙酉

  丙戌 晉烈公卒,子孝公繼。

  丁亥

  戊子 魏伐鄭,取酸棗,又敗秦軍于注。楚伐韓,取負黍。

  己丑

  庚寅 齊田和徙其君康公于海上,食一城。秦伐韓宜陽,拔六城。韓、趙大敗楚師于大梁。

  辛卯 魯敗齊于平陸。齊伐魏,取襄陵。

  壬辰 秦伐魏陰晉。

  癸巳 齊田和會魏文侯于濁澤,求為諸侯,魏請于周及諸侯,皆許之。

  經(jīng)世之丑二千二百二十二

  甲午 周安王十五年。秦惠公卒,子出公繼。韓烈侯卒,子文侯繼。魏文侯卒,子武侯繼。趙武侯卒,烈侯子敬繼。

  乙未 田和稱諸侯于齊,列于周紀。魏攻趙邯鄲。

  丙申 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zhí)宋公于彭城。魏城安邑及王垣。趙師破齊于靈丘。齊太公和卒,子桓公午繼。秦庶長改殺出公及其母,迎靈公之子于河西,立之,是謂獻公。

  丁酉 趙破齊師于廩丘。

  戊戌 魏敗趙師于兔臺。

  己亥 齊、魏以衛(wèi)伐趙,取剛平。

  庚子 趙會楚伐魏,取棘浦。楚悼王卒,宗室作亂,殺吳起。王子繼,是謂肅王,誅害吳起者七十余家。

  辛丑 齊伐燕,取桑丘。

  壬寅 齊康公死于海上,齊桓侯卒,子因齊立,是謂威王。

  癸卯 晉孝公卒,子靜公俱酒繼。韓、趙、魏伐齊,至于靈丘。

  甲辰 韓文侯卒,子哀侯繼。趙攻中山,戰(zhàn)于房子。魯穆公卒,子共公繼。

  乙巳 周安王崩,太子喜嗣位,是謂烈王。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同滅晉而三分其地,以靜公為家人,食端氏一城。

  丙午 韓滅鄭,徙都之。趙敬侯卒,子成侯繼。宋休公卒,子辟公繼。

  丁未

  戊申 魯伐齊,入陽關。趙伐齊,至博陵。

  己酉 衛(wèi)拔齊薛陵。攻趙北藺。趙拔衛(wèi)郷邑七十三。宋辟公卒,子剔成繼。

  庚戌 韓嚴弒其君哀侯,立其子懿侯。魏武侯卒,公子爭國,趙伐魏,立公子罃,是謂惠王。趙敗秦軍于鄗安。

  辛亥 趙伐齊至鄄,魏敗趙師于覃懷。齊威王烹阿大夫,封即墨大夫萬家。楚肅王卒,弟良夫繼,是謂宣王。

  壬子 周烈王崩,弟扁嗣位,是謂顯王。齊西敗趙、魏之師于濁澤,趙輸長城,魏入觀齊。魏敗韓于馬陵。

  癸丑 韓、魏及周

  甲寅 趙、韓分周為二。

  乙卯 魏會韓攻秦,不利于洛陰。

  丙辰 齊攻秦,不利于石門。魏伐宋,取儀臺。

  丁巳 周顯王西賀秦獻公。魏與秦會于杜平。

  戊午

  己未 秦獻公卒,子孝公繼,敗魏師于少梁。魏敗韓師、趙師于澮。

  庚申 魏拔趙皮牢。

  辛酉 致文武胙于秦孝公。東周君惠公卒,子傑繼。韓、趙、魏伐齊。

  壬戌 秦用衛(wèi)鞅。韓懿侯卒,子昭侯繼。

  癸亥

  經(jīng)世之寅二千二百二十三

  甲子 周顯王十二年。宋取韓黃池。齊封鄒忌為成侯。

  乙丑 趙會燕于河上,會齊于平陸。魯、衛(wèi)、宋、鄭朝魏。

  丙寅 魯共公卒,子康公繼。齊會趙于郊,會魏于平陸,會秦于杜平。

  丁卯 秦攻魏師于元里,取少梁。魏圍趙邯鄲。

  戊辰 韓攻東周君,取陵觀及邢丘。齊田忌、孫臏救趙,敗魏師于桂陵。是年,齊始稱王。

  己巳 秦大良造衛(wèi)鞅會韓、趙之師圍魏襄陵。

  庚午 韓用申不害為相。秦、趙伐魏,魏歸趙邯鄲,盟于漳水之上。

  辛未 趙成侯卒,世子繼,是謂肅侯。秦開阡陌,大筑冀闕于咸陽,自雍徙都之。

  壬申

  癸酉 趙奪晉君端氏,徙之屯留。秦初為賦。

  甲戌

  乙亥魯康公卒,子景公繼。

  丙子

  丁丑

  戊寅 周顯王錫秦孝公,命為伯。齊威王卒,子宣王辟強繼。

  己卯 諸侯西賀秦。

  庚辰 齊救韓,田忌、田嬰、孫臏大敗魏師于馬陵,獲將龐涓及世子申。

  辛巳 楚宣王卒,子威王繼。秦奪魏河西七百里。魏去安邑,徙都大梁。

  壬午

  癸未 秦孝公卒,子惠文君繼,是謂惠文王,商鞅奔魏,魏不受,復入于秦。

  甲申 秦惠文王夷商鞅族。蘇秦入秦,不受。

  乙酉 周顯王西賀秦。孟軻為魏卿。

  丙戌 秦拔韓宜陽。魏惠王卒,子襄王繼。齊宣王會魏襄王于鄄。

  丁亥 蘇秦會趙、燕、韓、魏、齊、楚六國之師于洹水之上,以攻秦至于函谷。韓作高門。

  是年,楚滅越,獲王無彊,盡取其地,東開地至浙江。魏始稱王。齊田嬰為相。

  戊子 燕文公卒,子易王立。韓昭侯卒,子宣惠王立。楚敗齊師于徐州,齊田嬰詐楚,故不利。

  己丑 齊會魏伐趙,又伐燕,取十城。

  庚寅 秦伐魏。

  辛卯 宋亂,公弟偃弒其君,代立,是謂元王。

  壬辰 楚威王卒,子懷王槐繼。魏伐楚,取陘山。秦伐魏,取汾陰。

  癸巳 秦用張儀為相。陳軫適楚。楚滅蜀。魏輸秦上郡。

  經(jīng)世之卯二千二百二十四

  甲午 周顯王四十二年。齊會魏攻韓之桑丘。

  乙未 趙肅侯卒,子定繼,是謂武靈王。齊用孟軻為上卿。

  丙申 孟軻去齊。

  丁酉 秦始稱王。齊宣王卒,子湣王地繼。秦筑上郡塞。

  戊戌 韓、燕稱王。楚破魏襄陵,入城,移兵攻齊。秦張儀會齊、楚,執(zhí)政于齧桑。

  己亥 秦張儀出相魏,趙會韓、魏二君于區(qū)鼠。

  庚子 周顯王崩,子定嗣位,是謂慎靚王。是年,趙始稱王。齊封田嬰于薛。盜殺蘇秦于齊,蘇代復相燕。燕王卒,子噲繼,子之專國,蘇代使齊。

  辛丑 宋伐楚,取地三百里,始稱王。秦齊交婚。

  壬寅 魏襄王卒,子哀王繼。張儀復相秦。

  癸卯 楚會齊、趙、韓、魏、燕攻秦,不利,齊獨后,秦樗里疾大敗六國之師,獲將申差及韓、魏二公子。

  甲辰 齊敗魏師于觀津,與秦爭雄雌。魯景公卒,子平公繼。秦敗韓師于濁澤,韓請割名都一,以助伐楚,既而背之,秦又伐韓,敗韓師于岸門,楚救不至。燕王噲以國屬子之。

  乙巳 齊伐燕。秦伐趙,拔中都及西陽。

  丙午 周慎靚王崩,子延繼,是謂赧王,稱西周。秦拔義渠二十五城,又取韓之石章。

  丁未 楚、齊和親。燕亂,將市被攻子之不克,返攻世子,又不克,死。

  戊申 楚攻秦,不利。秦伐齊,楚救不至。秦張儀絟楚。樗里疾攻趙。

  己酉 楚懷王大伐秦,不利,又伐,又不利。秦庶長魏章會齊、韓之師大敗楚師于藍田,又敗之于丹水之陽,獲其將屈丐,遂取漢中地,置黔中郡。韓宣王卒,世子蒼繼,是謂襄王。齊以五都兵攻燕,燕亂,國人立太`子平,是謂昭王。

  庚戌 楚屈原使齊。秦張儀使楚,會楚、齊、韓、趙、魏、燕六國西事秦,至咸陽而秦惠王卒,子武繼。燕起金臺,以禮郭槐,樂毅自魏至,鄒衍自齊至,劇辛自趙至。

  辛亥 秦會魏于臨晉,張儀、魏章適魏,樗里疾、甘茂為相。

  壬子 楚合齊以善韓。

  癸丑 秦武王會魏哀王于應,會韓襄王于臨晉。

  甲寅 東、西二周君相攻。楚圍韓之雍氏。秦甘茂拔韓之宜陽,武王舉周鼎,絕臏而死,國人迎母弟稷于趙而立之,是謂昭襄王,太后臨朝稱制,魏冉專政。趙武靈王改用胡服。

  乙卯 秦復韓武遂,嚴君疾、向壽為相,甘茂適魏。

  丙辰 楚絕齊以善秦。

  丁巳 秦昭王與楚懷王會于黃棘,復之上庸。

  戊午 齊、韓、魏攻楚,楚求救于秦。魯平公卒,子文公賈繼。秦取韓武遂,拔魏蒲坂。

  己未 秦復魏蒲坂,會韓于武遂。

  庚申 楚伐秦,不利。秦昭襄王會齊、韓、魏伐楚,敗之于重丘。

  辛酉 齊孟嘗君入秦為質(zhì)。

  壬戌 楚懷王放大夫屈原于江濱,與秦昭襄王會于武關,不復,國人迎太子橫于齊而立之,是謂頃襄王,其弟子蘭為令尹。齊歸秦涇陽君,孟嘗君自秦逃歸。秦會齊、魏伐楚,取八城。趙拔燕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九源。

  癸亥 齊會韓、魏伐秦,至于函谷。秦伐楚,取十六城。趙武靈王稱主父,會群臣于東宮,廢太子章而授庶子何位,是謂惠文王,以肥義為之相。北略地,南入秦,稱使者。

  經(jīng)世之辰二千二百二十五

  甲子 周赧王十八年。楚懷王于秦逃歸,不克。

  乙丑 楚懷王死于秦,楚遂絕秦。魏哀王卒,子昭王繼。齊會韓、魏、趙、宋五國之兵攻秦,至鹽氏而還。秦與韓、魏河北及封陵以和。韓襄王卒,子厘王繼。趙主父滅中山,徙其王于膚施,封廢太子章于代,號安陽君,使田不禮為之相。

  丙寅 秦免樓緩相,穰侯魏冉復相,率師攻魏。趙安陽君及田不禮作難,公子成及大夫李兌平之,主父死于沙丘宮。

  丁卯 秦向壽伐韓,拔武始。

  戊辰 楚與秦復和。韓伐秦,不利。秦左庶長白起大敗韓及諸侯之師于伊闕,取城五,坑軍二十四萬,獲將公孫喜。

  己巳 楚逆婦于秦。秦魏冉免相,大良造白起伐魏取垣,攻楚拔宛。

  庚午 秦魏冉復相,封陶邑,司馬錯伐韓軹及鄧。

  辛未 齊有田甲之難,免孟嘗君相。魏獻河東地方四百里入秦。韓獻武遂二百里入秦。趙會齊伐韓。

  壬申 齊復孟嘗君相。秦伐韓,拔六十一城。

  癸酉 齊、秦約稱東、西帝,復罷。

  甲戌 齊孟嘗君謝病。秦昭襄王巡漢中及上郡、河北,拔魏新垣及曲陽。

  乙亥 齊滅宋,至于泗上,十二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南取楚之淮北,西侵韓、趙、 魏。 魏 獻秦安邑,秦伐魏之河內(nèi),攻韓之夏山。

  丙子 齊孟嘗君以薛屬魏。秦昭襄王會楚頃襄王于宛,會趙惠文王于中陽,伐齊拔九城。

  丁丑 燕樂毅會秦、楚、韓、趙、魏五國之師伐齊,大敗齊師于濟西,遂入臨葘,拔城七十,拜樂毅為上卿,封昌國君,留圍齊即墨及莒。齊湣王保莒。楚使淖齒救齊,殺齊湣王于莒,莒人立其子法章,是謂襄王。荀卿行祭酒。

  戊寅 楚頃襄王會秦昭襄王于鄢。秦穰侯伐魏至于國。

  己卯 秦昭襄王會韓厘王于新城,會魏昭王于新名,伐趙拔二城,伐韓取六邑。

  庚辰 楚會魏、趙伐秦,秦伐楚。魏冉復相。趙使藺相如入秦獻寶。

  辛巳 楚割上庸及漢中,請和于秦。秦白起拔趙二城,司馬錯拔楚上庸。燕昭王卒,子惠王繼,以騎劫代樂毅將,樂毅奔趙。趙惠文王與秦昭襄王會于澠池,藺相如相。

  壬午 齊田單大敗燕軍于即墨,獲將騎劫,復城七十,迎襄王自莒入臨菑,封田單安平君。秦白起拔楚西陵。

  癸未 楚頃襄王出奔陳,郢陷于秦。大良造白起破楚入郢,燒夷陵,以郢為南郡,封起武安君。

  甲申 秦拔楚巫及黔中,作黔中郡。魏昭王卒,子安厘王繼。

  乙酉 楚東取江旁十五邑以抜秦。秦拔魏二城,封無忌信陵君。

  丙戌 秦兵圍大梁,魏入溫請和。秦以穰侯為相國。韓暴鴖救魏,不利。趙廉頗拔魏房子、安陽。

  丁亥 魏芒卯攻韓不利,秦師救韓,敗趙、魏之師十五萬于華陽,魏入南陽請和,以其地為南陽郡。

  戊子 韓厘王卒,子桓惠王繼。趙取東胡地。

  己丑 楚黃歇奉太子完入秦為質(zhì)求平,又助韓、魏伐燕。齊田單拔燕中陽。秦會楚、韓、趙、魏伐燕。燕惠王卒,子武成王繼。趙藺相如伐齊。

  庚寅 秦穰侯伐齊,取剛、壽,以廣陶邑。范雎自魏入秦。

  辛卯 秦師伐韓,以逼周。

  壬辰 秦中更胡傷攻趙閼與,趙奢擊之,有功封馬服君,與廉頗同位,秦人為之少懼。

  癸巳 秦拔魏懷城。

  經(jīng)世之巳二千二百二十六

  甲午 周赧王四十八年。秦太子卒于魏。

  乙未 秦拔魏鄓丘,罷穰侯相國及宣太后權,以客卿范雎為相,封應侯,魏冉就國。趙惠文王卒,子丹繼,是謂孝成王,太后專政。,

  丙申 齊襄王卒,子建繼。田單救趙。秦以安國君為太子,宣太后卒,拔趙三城,進圍邯鄲。趙出長安君為質(zhì)于齊,求救。趙勝為相,封平原君。

  丁酉 齊用田單為相。秦白起伐韓,拔九城。

  戊戌 楚頃襄王卒,太子完自秦亡歸,繼,是謂考烈王,以左徒黃歇為令尹,號春申君,封于吳,食淮北地。秦白起拔韓南郡。

  己亥 楚獻地于秦乞和。秦五大夫賁伐韓,拔十城,以絕太行路。韓馮亭以上黨入于趙,趙受韓上黨,廉頗軍長平。

  庚子 楚伐魯,取徐州。秦白起攻趙長平。

  辛丑 秦武安君大敗趙軍于長平,進圍邯鄲。趙以趙括代廉頗將,長平遂陷,兵四十萬為秦所坑。

  壬寅 秦分軍為三,罷武安君白起將,以王龁代攻趙,拔趙武安及皮牢,司馬梗北定上黨。趙使蘇代使秦。

  癸卯 秦加范雎相國,王龁圍邯鄲,張?zhí)乒ノ?。燕武成王卒,子孝王繼。趙平原君求救于楚、魏。

  甲辰 楚春申君、魏信陵君救趙。秦武安君白起不克,殺之于杜郵。

  乙巳 周赧王會齊、韓、趙、魏兵出伊闕,攻秦不利,西奔秦,秦昭襄王滅周,盡入其地三十六城,徙其王于憚狐。楚滅魯,以齊荀卿為蘭陵令。

  丙午 秦徙周民及九鼎于咸陽。蔡澤自燕入秦,代范雎相。燕孝王卒,子喜繼。

  丁未 楚、齊、韓、燕、趙皆服命于秦,魏獨后,秦使將軍樛伐之,取吳城。

  戊申 秦郊上帝于雍丘。趙徙都鉅鹿。

  己酉 趙平原君卒。

  庚戌 秦昭襄王卒,太子安國繼,是謂孝文王,立三日又卒,子楚立,是謂莊襄王,以華陽夫人為后,子政為太子,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十萬戶。楚春申君入吊于秦。燕將栗腹攻趙不利,趙廉頗破燕軍于鄗,封頗信平侯。

  辛亥 東周君會諸侯攻秦不利,沒于秦。秦丞相呂不韋平東周,盡入其地,置三川郡,徙其君于陽人。趙廉頗伐燕,圍其國。

  壬子 秦蒙驁拔趙太原,拔韓滎陽及成皐。

  癸丑 秦蒙驁拔魏高都,又舉趙三十七城。楚、齊、魏、韓、燕、趙攻秦,不利。

  甲寅 秦莊襄王卒,太子政繼,是謂始皇帝,以呂不韋為相國,號仲父,同太后專政,李斯為舍人。齊田單屠聊城。魏無忌自趙歸國,率楚、齊、韓、趙、燕五國之師,敗秦軍于河外,走蒙驁,追至函谷。

  乙卯 秦蒙驁平晉陽。

  丙辰 趙孝成王卒,子偃繼,是謂悼襄王,以樂乘代廉頗將,頗奔魏。。

  丁巳 秦蒙驁攻魏拔二城,攻韓拔十二城。

  戊午 魏厘王卒,子景湣王繼,信陵君亦卒。趙將李牧拔燕二城。

  己未 秦拔魏二十城,置東郡。趙伐燕,獲將劇辛。

  庚申 楚考烈王會齊、韓、趙、魏、燕五國之兵伐秦,至于函谷,不利,東徙都壽春,春申君就國于吳。

  辛酉 秦拔魏之汲,趙拔魏之鄴。

  壬戌 秦封嫪毐長信侯,關政于內(nèi)。韓桓惠王卒,子安繼。

  癸亥 長信侯嫪毐作難,攻鄿年宮,不克伏誅,徙太后于雍,流蜀者四千家。楚考烈王卒,子幽王悍繼。

  經(jīng)世之午二千二百二十七

  甲子 秦始皇帝十年。呂不韋坐嫪毐事免相,李斯為相。齊、趙來,置酒。復華陽太后于甘泉宮。

  乙丑 秦王翦、桓齮拔趙九城。趙悼襄王卒,子遷繼。秦兵攻鄴。

  丙寅 秦會魏伐楚及韓,文信侯呂不韋自殺。

  丁卯 秦桓齮大敗趙軍十萬于平陽。韓公子非使秦,不還。

  戊辰 秦桓齮破趙宜安及赤麗。韓王安朝秦。

  己巳 秦伐趙,一軍攻鄴,一軍攻狼孟。燕太子丹自秦逃歸。李牧抜秦有功。

  庚午 魏獻秦麗邑。

  辛未 秦內(nèi)史騰滅韓,獲其王,以其地為潁川郡。

  壬申 秦王翦下井陘,大破趙軍,進圍鉅鹿。趙以趙蔥代李牧,顏聚代司馬尚將。

  癸酉 秦王翦滅趙,獲其王,以其地為趙郡。楚幽王卒,母弟猶立,庶兄負芻殺猶,代立。魏景湣王卒,子假繼。趙亡太子嘉稱王于代,會燕軍于上谷。

  甲戌 秦王翦破燕軍于易水。燕荊軻使秦,不還。

  乙亥 秦王翦、王賁滅燕,獲其太子丹,翦謝病還。拔楚十城。

  丙子 秦王賁滅魏,決河灌大梁,獲其王。

  丁丑 秦王翦破楚,殺其將項燕。楚喪師于蘨,走壽春。

  戊寅 秦王翦、蒙武滅楚,獲其王,以其地為楚郡。

  己卯 秦王賁平遼東,獲燕王,平代,獲趙太子。王翦定越,以其地為會稽郡。

  庚辰 秦王翦滅齊,獲其王,以其地為齊郡。東至海及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嚮戶,北至陰山、遼東。分天下地為三十六郡,罷侯置守。鑄天下兵為十二金人。徙天下豪富十二萬戶于咸陽。大建宮室,作阿房。為萬世業(yè),稱始皇帝,更以建亥月為歲首。

  辛巳 西巡狩至于隴右、北地,及回中乃復。

  壬午 東巡狩至于鄒嶧,封泰山,禪梁甫,登瑯邪。丞相隗林、王緐、卿士李斯、王戊、五大夫趙嬰、將軍楊樛及九侯,勒帝功于金石,表于海上,遂南至于衡山,浮江,自南郡由武關乃復。

  癸未 東巡狩,至博浪沙中遇盜。遂登之罘,刻石紀功。北由上當乃復。

  甲申

  乙酉

  丙戌 北巡狩至于碣石,由上郡乃復。使蒙恬擊胡,取河南地。

  丁亥 南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又北斥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為三十四縣。 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陶山、北假中,以筑亭障。

  戊子 置酒咸陽宮,聚天下書,焚之。

  己丑 聚天下學士于驪山,坑之。廣阿房宮,自咸陽達于渭南。

  庚寅

  辛卯 南巡狩至于云夢,左丞相馮去疾留守,右丞相李斯從行,少子胡亥請行,至九疑浮江,東至于會稽,又北至于瑯邪,由平原達沙丘,崩。左丞相李斯、宦氏趙高矯帝書,更立少子胡亥,賜上郡太子、將軍蒙恬死。遂還咸陽,胡亥立,是謂二世皇帝。葬始皇帝驪山。

  壬辰 宦氏趙高為中郎令,專政。東巡狩至于會稽北,又至于遼東乃復。大殺王族及群臣。復廣阿房,征天下材士。以五萬人為屯衛(wèi),咸陽三百里不得食其谷。戍卒陳勝稱王于楚。關東郡邑皆殺其令長,以應陳勝而西攻秦。陳勝將武臣稱王于趙,魏咎稱王于魏,狄人田儋稱王于齊。楚人項梁舉兵會稽,徐人劉季稱兵豐沛。陳勝兵西攻秦,至于戲。

  癸巳 秦殺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及囚左丞相李斯,諫罷阿房故也。將軍章邯滅陳勝于城父,破項梁于定陶,平田儋于臨濟,渡河北攻趙。田儋死,其弟榮立儋子市為王。陳勝將秦嘉立勝子景駒為王,項梁殺景駒,求楚懷王孫心,立之,保盱臺項梁死,其子羽軍彭城,其將劉季軍碭山,楚王心收項梁軍,自盱臺徙彭城,以劉季為碭郡長,封武安侯,俾南略地而西攻秦,以項羽為魯國公,封長安侯,俾北救趙而西攻秦,約先入關者王。

  經(jīng)世之未二千二百二十八

  甲午 秦二世三年。中郎令趙高稱丞相,殺李斯及弒其君胡亥于望夷宮,代立不可,立二世兄之子嬰為王。嬰立,夷趙高三族。沛公兵十萬由武關入,至咸陽,秦子嬰降于軹道,收圖籍,封宮室府庫,示眾人以約法三章,還軍灞上,以待東諸侯。項羽北救趙,殺大將軍宋義,至鉅鹿大敗章邯于洹水,秦軍降者二十萬,悉坑之于新安,合齊、趙、魏、韓、燕五國之兵四十萬,由函谷而入,會沛公于戲,而屠咸陽,殺子嬰,收子女玉帛,焚宮室府庫。

  乙未 項羽渝約自封建。立楚王心為義帝,徙之江南,都郴。封沛公季為漢王,遷之漢中,都南鄭。分秦關中為三,一封降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一封降將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一封降將董翳為翟王,都高奴。分齊為三,一封齊將田都為臨菑王,都臨菑;一封齊將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一封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徙即墨。分楚為三,一封楚將英布為九江王,都六;一封楚將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一封番君吳芮為衡山王,徙邾。分趙為二,一封楚將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一封趙王歇為代王,徙雁門。分韓為二,一封楚將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一封韓成為韓王,都陽翟。分魏為二,一封趙將司馬卯為殷王,都朝歌;一封魏王豹為魏王,徙平陽。分燕為二,一封燕將臧荼為燕王,都薊;一封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徙無終。封吳芮將梅鋗十萬戶侯,趙歇將陳余環(huán)三縣,田市將田榮不及封。羽自稱西楚霸王,王梁地九郡,都彭城。諸王之在戲下者,咸遣罷兵就國。羽亦東出,使人殺義帝于江上,殺韓王成,以鄭昌代之。臧荼殺韓廣于燕,并有其地,田榮殺田都、田安、田市于齊,并有其地,稱齊王。彭越受榮符,以覆梁地,陳余受榮兵,以破常山。趙王歇自代遷都鉅鹿,張耳走漢。項羽北破田榮于齊。榮死,弟橫立榮子廣,復保城陽。

  丙申 漢王自南鄭東收三秦、二韓五侯兵,合三河士五十六萬東伐楚。入彭城,取重寶美女,為置酒高會。項羽至自伐齊,大敗漢軍于雎水,殺十余萬,并獲漢王父母妻子。漢王退保滎陽,筑甬道以通敖倉粟。使將韓信、張耳攻魏、趙。丞相蕭何兵至自關中。自此日戰(zhàn)于京、索間。

  丁酉 楚圍漢于滎陽,拔之。紀信、周苛、樅公死之。漢退師保成皐。九江王英布降于漢。彭越破楚軍于下邳。韓信、張耳平魏、趙,還軍修武。漢王自成皐北渡河至修武。使張耳收兵趙地。韓信伐齊。盧緐、劉賈南渡白馬津,會彭越攻楚。楚又拔漢成皐。

  戊戌 漢復取成皐,與楚對兵廣武。韓信平齊,乞封假王。項羽請和,約分天下于鴻溝。歸漢王父母妻子。還軍至陽夏,漢軍復至,楚復敗漢軍。漢又大會韓信、彭越、英布及諸侯兵于垓下。

  己亥 漢滅楚。項羽死于東城,漢王以魯國公禮葬羽于谷城。楚之諸侯而王者并降封侯。封齊王韓信楚王,治下邳。建成侯彭越為梁王,治定陶。九江王英布為淮南王,治廣陵。韓王信為韓王,治陽翟。衡山王吳芮為長沙王,治臨湘。肇帝位于汜水之陽,西都長安。大建宮室。燕王臧荼不恭命,攻下代郡,往平之,獲臧荼。以太尉盧緐為燕王。齊王田廣卒,叔橫立,入于海。

  庚子 帝游云夢,會諸侯于陳。執(zhí)楚王韓信歸,降為淮陰侯。分其地為二,一封劉賈為荊王,治淮東;一封弟交為楚王,治淮西。別封子肥為齊王。徙韓王信為太原王。匈奴寇馬邑,韓王信以眾叛。帝尊父太公為太上皇。

  辛丑 帝北征韓王信于銅韑,信走匈奴,遂及匈奴,至于平城。匈奴圍帝于平城七日。樊噲北定代。以兄仲為代王。

  壬寅 建未央宮。代王劉仲自雁門逃歸,廢為合陽侯,以陳豨為代王。

  癸卯 大朝諸侯于未央宮。趙相貫高事覺。

  甲辰 太上皇及太上后崩。陳豨以雁門叛,帝北征。誅淮陰侯韓信并夷三族。以蕭何為相國。

  乙巳 梁王彭越以定陶叛。平之,夷三族。淮南王英布以廣陵叛,兼有淮東西地。

  丙午 帝征淮南,平之,夷英補三族。周勃平代,獲陳豨于當城。帝崩,太子盈踐位,是謂惠帝,太后呂氏臨朝稱制,蕭何、曹參、陳平、周勃輔政,葬高祖于長陵。盧緐以燕叛。

  丁未 太后殺趙王如意及其母夫人戚氏。齊王肥獻陽城,為魯元公主湯沐邑。

  戊申 相國蕭何卒,曹參為相國。

  己酉 城長安。

  庚戌 除挾書律。

  辛亥 相國曹參卒,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

  壬子 太尉樊噲卒,周勃為太尉。

  癸丑 惠帝崩,立無名子為帝,葬惠帝于安陵,封呂氏四人為王,六人為侯,罷王陵相,進陳平右丞相,以審食其為左丞相,關政于內(nèi),太后專制,名雉。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幽無名子于永巷,殺之,立恒山王義為帝。

  戊午 尉佗稱帝南越。

  己未 匈奴寇狄道。

  庚申 太后殺趙王友,以梁王呂產(chǎn)為相國,趙王呂祿為上將軍,分統(tǒng)南北軍。

  辛酉 太后呂氏崩,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曲周侯酈商及子寄誅呂祿、呂產(chǎn),獲南北軍,夷呂氏三族,廢恒山王義,迎高祖中子代王恒于雁門,立之,是謂文帝,以宋昌為衛(wèi)將軍,專南北軍,丞相陳平讓周勃右丞相,而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張武為中郎。

  壬戌 以皇子啟為皇太子,周勃免相,陳平兼左右丞相。

  癸亥 丞相陳平卒,周勃復相,始作銅虎符。

  經(jīng)世之申二千二百二十九

  甲子 漢孝文皇帝三年。免周勃相,以灌嬰為相,王興居以濟北叛,平之,匈奴寇北地。

  乙丑 絳侯周勃下廷尉。

  丙寅

  丁卯 王長以淮南叛,徙之蜀,放賈宜于長沙。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除肉刑。

  乙亥

  丙子 祀上帝。

  丁丑

  戊寅 改稱元年,是謂后元。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匈奴寇云中上郡,命六將屯備,周亞夫軍細柳。

  甲申 文帝崩,太子啟踐位,是謂孝景皇帝,葬太宗于灞陵。

  乙酉 與匈奴約和親。

  丙戌

  丁亥 吳王濞、膠西王卯、楚王戊、趙王遂、濟南王辟光、菑川王賢、膠東王雄渠七國連叛,誅御史大夫晁錯,七國平,梁孝王霸有東土。

  戊子 以皇子榮為皇太子。

  己丑 以公主嬪于匈奴。

  庚寅

  辛卯 廢皇太子榮,以膠東王徹為皇太子,太尉周亞夫為丞相。

  壬辰 改稱元年,是謂中元。

  癸巳

  經(jīng)世之酉二千二百三十

  甲午 漢孝景皇帝十年。周亞夫免相。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再改元,是謂后元。周亞夫下獄,死。

  己亥

  庚子 景帝崩,太子徹踐位,是謂孝武皇帝,葬景帝于陽陵。

  辛丑 改建元元年。

  壬寅 竇嬰免相,田蚡免太尉。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改元元光,始令郡國貢,孝廉董仲舒起焉。

  戊申 命將兵三十萬大伐匈奴,不利。

  己酉

  庚戌 竇嬰棄市,田蚡卒。

  辛亥 廢皇后陳氏,以衛(wèi)夫人為皇后,弟青為將軍。

  壬子 命將四大伐匈奴,無功。

  癸丑 改元元朔。

  甲寅 衛(wèi)青伐匈奴,有功,收河南,置朔方、五原郡。

  乙卯

  丙辰 匈奴寇上郡。

  丁巳 匈奴寇雁門,衛(wèi)青伐之,有功拜大將軍。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戊午 衛(wèi)青征匈奴,大有功,霍去病為驃姚校尉。張騫通西域,有功封博望侯。

  己未 改元元狩,獲白麟故也?;茨贤醢?、衡山王賜二國叛,平之,冊據(jù)為皇太子。

  庚申 霍去病征匈奴至于居延,拜驃騎將軍。李廣征匈奴,無功,謫為庶人。

  辛酉

  壬戌 衛(wèi)青、霍去病、李廣大伐匈奴,李廣自殺。

  癸亥 丞相李蔡自殺。

  經(jīng)世之戌二千二百三十一

  甲子 漢孝武皇帝二十四年。大司馬霍去病卒。

  乙丑 改元元鼎。

  丙寅 丞相翟青下獄,死。

  丁卯 徙函谷關于新安。

  戊辰 封方士欒大為樂通侯。

  己巳 南越王相呂嘉叛,諸侯坐酎金輕,奪爵者一百六十人,丞相趙周下獄死。樂通侯欒大坐誣罔棄市。西羌及匈奴寇五原。

  庚午 南寇平,東越王余善叛,卜式為御史大夫。

  辛未 改元元封,帝征匈奴至于北海,東越殺余善降。有事于東、西、中三岳及禪梁甫,東巡狩至于碣石,西歷九原,歸于甘泉。

  壬申 復巡狩泰山,作瓠子堤。朝鮮寇遼東。

  癸酉 朝鮮殺其王右渠以降。祀汾陰后土。

  甲戌

  乙亥 南巡狩至于盛唐。大司馬衛(wèi)青卒。

  丙子 西幸回中及祀汾陰后土。

  丁丑 改元太初,東巡狩泰山。以建寅月為歲首,西伐大宛,起建章。

  戊寅 北幸河東,祀后土。騎二萬征匈奴,不復。

  己卯 東巡狩海上。匈奴寇張掖、酒泉。

  庚辰 李廣利平大宛,獲其王及汗血馬。

  辛巳 改元天漢。中郎將蘇武使匈奴。北幸河東。

  壬午 東巡狩至于海上,又西幸回中。將軍李陵征匈奴,不還。

  癸未 東巡泰山,又北幸常山。匈奴寇雁門。

  甲申 大伐匈奴,不利。朝諸侯于甘泉宮。

  乙酉 改元太始。

  丙戌 西幸回中。

  丁亥 東巡海上。

  戊子 東巡泰山。

  己丑 改元征和,巫蠱事起。

  庚寅 太子殺江充,丞相劉屈氂攻太子,戰(zhàn)于長安,太子敗死,皇后自殺,諸邑公主皆坐巫蠱死。

  辛卯 大伐匈奴。巫蠱事覺,誅丞相劉屈氂。

  壬辰 東巡海上。天下疲于兵革。

  癸巳 改元后元,重合侯馬通叛。

  經(jīng)世之亥二千二百三十二

  甲午 漢孝武皇帝五十四年。冊皇子弗陵為皇太子。帝幸眛厔五柞宮,崩,大司馬霍光受顧命,太子弗陵嗣皇帝位,是謂昭帝。葬世宗于茂陵,大將軍霍光專政。

  乙未 改元始元。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改元元鳳,誅鄂邑長公主及燕王旦,左將軍上官桀謀害霍光,事覺故也。

  壬寅

  癸卯

  甲辰 丞相田千秋卒。

  乙巳 丞相王詃卒。

  丙午

  丁未 改元元平,帝崩,昌邑王賀立。葬昭帝于平陵。賀立不明,大將軍霍光廢之,迎戾太子孫詢,立之,是謂孝宣皇帝,丙吉為相。

  戊申 改元本始。

  己酉 命將五兵十五萬大伐匈奴。

  庚戌

  辛亥 皇后許氏遇毒崩,霍光以女上皇后。

  壬子 改元地節(jié)。

  癸丑 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卒,子禹繼事。

  甲寅 冊皇子奭為皇太子。

  乙卯 大司馬霍禹謀逆事覺,夷三族,廢皇后霍氏。

  丙辰 改元元康。

  丁巳 冊王氏為皇后。

  戊午 太子太傅疏廣、太子少傅疏受謝病歸東海。

  己未

  庚申 改元神雀,趙充國伐西羌。

  辛酉

  壬戌 蕭望之為御史大夫。

  癸亥 潁川太守黃霸賜爵關內(nèi)侯,河南太守嚴延年棄市。

  觀物篇三十二 以運經(jīng)世八

  經(jīng)元之甲一

  經(jīng)會之午七

  經(jīng)運之庚一百八十七

  經(jīng)世之子二千二百三十三

  甲子 漢孝宣皇帝十七年。改元五鳳。左馮翊太守韓延壽棄市,蕭望之為太子太傅,坐慢丞相丙吉也。平通侯楊惲棄市,坐怨望也。

  乙丑

  丙寅 丞相丙吉卒,黃霸為相。

  丁卯

  戊辰 改元甘露。

  己巳

  庚午 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于定國為相。

  辛未

  壬申 改元黃龍。宣帝崩于未央宮,皇太子奭踐位,是謂孝元皇帝。

  癸酉 改元初元,葬中宗于杜陵。

  甲戌 冊皇子驁為皇太子。盜殺蕭望之。

  乙亥

  丙子 幸河東。

  丁丑

  戊寅 改元永光。

  己卯

  庚辰 西羌平。

  辛巳

  壬午

  癸未 改元建昭。

  甲申

  乙酉 匡衡為相。

  丙戌

  丁亥

  戊子 改元竟寧。帝崩,皇太子驁即位,是謂孝成皇帝。葬高宗于渭陵。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專政。

  己丑 改元建始。

  庚寅

  辛卯 王商以誣免相匡衡為庶人。

  壬辰 河大決。王商為相。

  癸巳 改元河平。

  經(jīng)世之丑二千二百三十四

  甲午 漢孝成皇帝六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改元陽朔。京兆尹王章下獄死。張禹為相。

  戊戌 王音為御史大夫。

  己亥 大司馬王鳳卒,弟音繼事。

  庚子

  辛丑 改元鴻嘉。

  壬寅 幸云陽。

  癸卯 廢皇后許氏。

  甲辰

  乙巳 改元永始。封王莽新都侯。冊趙飛燕為皇后。

  丙午 大司馬王音卒,王商為大司馬,翟方進為相,孔黃為御史大夫。

  丁未

  戊申 大司馬王商免,王根為大司馬。

  己酉 改元元延。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改元綏和。

  甲寅 成帝崩,皇太子欣踐位,是謂孝哀皇帝。太后王氏臨朝稱制。大司馬王根專政。葬成帝于延陵。王根罪免,丁明為司馬,孔光為丞相。

  乙卯 改元建平。冊傅氏為皇后,傅喜為大司馬,朱博為大司空。

  丙辰 傅喜免,丁明復為大司馬。孔光免,朱博自殺。

  丁巳 相平黨薨,王嘉為相

  戊午 息夫躬下獄死。

  己未 改元元壽。王嘉以下獄死,大司馬丁明免。

  庚申 哀帝崩,元帝孫中山王子衍即位,是謂孝平皇帝,年方九歲,太后衛(wèi)姬臨朝,以王莽為太傅輔政王室。元始五年立莽女為皇后。

  辛酉 改元元始。封大司馬王莽安漢公。

  壬戌

  癸亥

  經(jīng)世之寅二千二百三十五

  甲子 漢孝平皇帝四年。王莽以女上皇后。

  乙丑 王莽弒帝于未央宮,立元帝孫孺子嬰,莽加九錫。

  丙寅 王莽改元居攝。

  丁卯 王莽稱假皇帝。翟義立嚴鄉(xiāng)侯信于東都,莽將王邑滅之。

  戊辰 王莽改元初始。

  己巳 王莽竊國命,改國為新室,元曰建國,降孺子嬰為安定公。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王莽改元天鳳。四夷交侵中國。

  乙亥

  丙子

  丁丑 群盜起。

  戊寅

  己卯 校書郎揚雄卒。

  庚辰 王莽改元地皇。兵起綠林。

  辛巳

  壬午 劉玄稱兵宛業(yè),劉秀及兄伯升稱兵舂陵。

  癸未 劉玄稱帝,元曰更始,以劉伯升為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將軍。是年大破莽將王尋、王邑軍于昆陽三輔,遂滅莽于漸臺。劉玄拜劉秀破虜大將軍,行大司馬事,使持節(jié)巡撫河北。王郎子林稱帝邯鄲。

  甲申 劉玄西入長安,殺漢孺子嬰。大將軍劉秀北徇薊,還拔邯鄲,誅王郎,受劉玄蕭王,又號為銅馬帝,破赤眉大彤于射犬。赤眉西入函關攻更始。李憲自立稱王?;茨锨刎S自號楚黎王。董憲起東海。延岑稱兵漢中。

  乙酉 蕭王肇位于河朔之鄗,國曰漢,元曰建武。南次洛陽都之赤眉陷長安,稱帝,殺劉玄。公孫述稱帝成都,元曰龍興。劉永稱帝睢陽。隗囂稱兵壟右。盧芳稱兵安定。彭寵稱王薊門。

  丙戌 赤眉焚長安宮室陵寢,銅馬、青犢、尤來立孫登為帝于上郡,其將樂方殺之。

  丁亥 赤眉降漢于宜陽,長安平。蓋延平劉永于睢陽,隗囂以西州格命。李憲稱帝淮南。

  戊子

  己丑 彭寵為家奴所殺,來安撫,封不義侯,薊門平。朱佑平秦豐于黎丘,滅張步于臨淄。

  盧芳稱帝五原。帝征嚴光,不起。

  庚寅 馬成平李憲于淮南。吳漢平董憲于東海。隗囂以西州入于蜀。

  辛卯

  壬辰 西征。馮異、竇融破隗囂于壟右。

  癸巳 隗囂死,子純立。來歙、馮異伐蜀,入天水。

  經(jīng)世之卯二千二百三十六

  甲午 漢光武皇帝十年。西征,滅隗純于壟右。

  乙未 西征蜀至于南陽。吳漢、岑彭大破蜀軍于荊門。

  丙申 吳漢拔成都,誅公孫述及將田戎、岑延。

  丁酉 盧芳自五原亡入匈奴。

  戊戌 天下平。

  己亥 大司徒歐陽歙下獄死。

  庚子 交阯女徵側(cè)叛。青、徐、幽、冀盜起。

  辛丑 南巡。廢皇后郭氏為中山太后,冊貴人陰氏為皇后。

  壬寅 西巡。史歆以成都叛,吳漢復平之。馬援伐交阯。幸長安。

  癸卯 南巡。馬援平交阯,封新息侯。廢皇太子強為東海王,以東海王莊為皇太子。

  甲辰 大司徒戴涉下獄死。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馬援破武陵蠻。

  庚戌 作壽陵。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東巡狩。

  乙卯

  丙辰 東封太山,禪梁甫。改元中元。西幸長安。馮房為司空。

  丁巳 帝崩。皇太子莊踐位,是謂孝明皇帝。葬世祖于原陵。

  戊午 改元永平。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北巡至于鄴。

  癸亥 東巡至于岱。

  經(jīng)世之辰二千二百三十七

  甲子 漢孝明皇帝七年。

  乙丑

  丙寅

  丁卯 南巡狩。

  戊辰

  己巳 牟融為司空。

  庚午 河大決。

  辛未

  壬申 東巡狩。

  癸酉 司徒邢穆、駙馬都尉韓光下獄死。

  甲戌

  乙亥 帝崩?;侍訛刿`位,是謂孝章皇帝。葬顯宗于節(jié)陵。

  丙子 改元建初。

  丁丑

  戊寅

  己卯 鮑昱為太尉,桓虞為司徒。詔于白虎觀議五經(jīng)異同。

  庚辰

  辛巳

  壬午 廢皇太子慶為清河王,立皇子肇為皇太子。北幸鄴,西幸長安。

  癸未 東巡狩。

  甲申 改元元和。南巡狩。鄧彪為太尉。

  乙酉 東巡狩。

  丙戌 北巡狩。

  丁亥 改元章和。南巡狩。

  戊子 帝崩?;侍诱刿`位,是謂孝和皇帝。太后竇氏臨朝稱制。竇憲為車騎將軍,專政。葬肅宗于敬陵。以鄧彪為太尉錄尚書事。

  己丑 改元永元。竇憲敗匈奴于稽落山,以竇憲為大將軍。

  庚寅

  辛卯 帝加元服。班超平西域。

  壬辰 竇憲作逆,事覺,伏誅。帝始親萬機。

  癸巳

  經(jīng)世之巳二千二百三十八

  甲午 漢孝和皇帝六年。

  乙未

  丙申

  丁酉 司徒劉方有罪自殺。

  戊戌

  己亥

  庚子 張醫(yī)罷太尉,張禹為太尉。

  辛丑 魯恭為司徒。

  壬寅 廢皇后陰氏,冊貴人鄧氏為皇后。徐防為司空。

  癸卯 南巡。

  甲辰 司徒魯恭罷免,徐防為司徒,陳寵為司空。

  乙巳 改元元興。帝崩?;首勇×?,是謂殤帝。太后鄧氏臨朝稱制,車騎將軍鄧騭專政。

  丙午 改元延平。葬穆宗于慎陵。帝又崩,鄧騭迎章帝孫祜立之,是謂孝安皇帝。葬殤帝于康陵。尹勤為司空。

  丁未 改元永初。魯恭為司徒,張禹為太尉,張敏為司空。周章謀廢立不克,自殺。

  戊申 鄧騭為大將軍。

  己酉 帝加元服。

  庚戌 ??軄y。

  辛亥 西羌入寇。張禹免太尉。

  壬子 太后鄧氏有事于太廟。劉愷為司空。

  癸丑

  甲寅 改元元初。司馬苞為太尉。

  乙卯 冊閻氏為皇后。劉愷為司徒,袁敞為司空。

  丙辰 李咸為司空。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改元永寧。楊震為司徒。

  辛酉 改元建光。太后鄧氏崩,帝始親政事,特進鄧騭、渡遼將軍鄧遵下獄死。

  壬戌 改元延光。

  癸亥 司徒楊震為太尉。

  經(jīng)世之午二千二百三十九

  甲子 漢孝安皇帝十八年。東巡。廢皇太子保為濟陰王。楊震罷太尉,馮石為太尉。

  乙丑 帝南巡,崩于葉。太后閻氏臨朝稱制,閻顯為車騎將軍,專政。立章帝玄孫北鄉(xiāng)侯懿。誅大將軍耿寶。葬恭宗于恭陵。懿又卒,車騎將軍閻顯及大長秋江京閉宮門,擇立他子,中黃門孫程十九人殺江京,迎濟陰侯立之,是謂孝順皇帝。顯兵入北宮,不勝,孫程取閻顯及江京之黨,殺之,亂乃定。以王禮葬北鄉(xiāng)侯。馮石為太傅,劉喜為太尉,李郺為司徒。

  丙寅 改元永建?;侍箝愂媳??;秆蔀樘?,朱寵為太尉,朱倀為司徒。

  丁卯

  戊辰

  己巳 帝加元服。龐參為太尉,王龔為司空,劉崎為司徒。

  庚午 班始棄市。

  辛未

  壬申 改元陽嘉。冊梁氏為皇后。

  癸酉 施延為太尉。

  甲戌 黃尚為司徒,王卓為司空。

  乙亥

  丙子 改元永和。王龔為太尉。

  丁丑 郭虔為司空。

  戊寅 劉壽為司徒。

  己卯 誅中常侍張逵。

  庚辰

  辛巳 趙戒為司空,梁冀為大將軍。

  壬午 改元漢安。遣張綱等八使持節(jié)巡天下。廣陵寇亂。趙峻為太尉,胡廣為司徒。

  癸未 彭門寇亂。

  甲申 改元建康。帝崩?;侍颖`位,是謂沖帝。太后梁氏臨朝稱制,大將軍梁冀專政。

  葬敬宗于憲陵??馨l(fā)憲陵。免尚書欒巴為庶人。

  乙酉 改元永嘉。帝崩。太后梁氏、大將軍梁冀迎肅宗玄孫纘立之,是為質(zhì)帝。葬沖帝于懷陵。江淮寇亂,九江賊稱黃帝,歷陽賊稱黑帝。

  丙戌 改元本初。梁冀弒帝,迎肅宗曾孫志立之,是謂桓帝。李固罷免。梁冀專政。

  丁亥 改元建和。梁冀以女上皇后。杜喬為太尉,胡廣罷免。李固、杜喬下獄死。

  戊子 帝加元服。趙戒為太尉,袁湯為司徒。

  己丑

  庚寅 改元和平。太后梁氏崩。

  辛卯 改元元嘉。黃瓊為司空,尋罷免。

  壬辰

  癸巳 改元永興。袁成、逢隗為三公。

  經(jīng)世之未二千二百四十

  甲午 漢孝桓皇帝八年。黃瓊為太尉,尹頌為司徒。

  乙未 改元永壽。韓縯為司空。

  丙申

  丁酉

  戊戌 改元延熹。

  己亥 皇太后梁氏崩。大將軍梁翼謀逆事覺,夷三族。黃門單超擅令,胡廣、韓縯減死。

  庚子 白馬令李云直諫死于獄。太山及長沙寇亂。

  辛丑 武庫火。

  壬寅

  癸卯

  甲辰 南巡。楊秉為太尉。

  乙巳 廢皇后鄧氏,冊貴人竇氏為皇后。陳蕃為太尉,竇武為大將軍。

  丙午 黨錮事起,司隸李膺等三百人下獄。

  丁未 改元永康。帝崩。太后竇氏臨朝稱制。

  戊申 竇武迎肅宗玄孫解瀆亭侯宏立之,是謂靈帝。竇武隸尚書事,專政。改元建寧。葬威宗于宣陵。中常侍曹節(jié)、王甫殺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及尚書尹勛、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夷其族,徙太后竇氏于南宮,謀誅宦氏不克故也。胡廣為太尉,劉寵為司徒。

  己酉 朋黨事復起,殺李膺等百人。

  庚戌

  辛亥 帝加元服,冊宋氏為皇后。

  壬子 改元熹平。太后竇氏崩。誣搆事大起。

  癸丑 段熲為太尉,楊賜為司空。

  甲寅 李咸為太尉。

  乙卯 五經(jīng)文皆刻石于太學。袁隗為司徒。

  丙辰 劉寬為太尉,楊賜為司徒。

  丁巳 大伐鮮卑。孟戫為太尉,陳耽為司空。

  戊午 改元光和。合浦交阯內(nèi)寇。廢皇后宋氏。大鬻爵至三公。袁滂為司徒。

  己未 諸貴臣下獄,死者相繼,宦氏誣故也。劉郺為司徒,段飃為太尉,張濟為司空。

  庚申 陳耽為司徒。冊何氏為皇后。

  辛酉 作宮市,帝游以驢為駕。

  壬戌

  癸亥

  經(jīng)世之申二千二百四十一

  甲子 改元中平。漢孝靈皇帝十七年。黃巾寇起。鄧盛為太尉,張溫為司空。侍中向栩、

  張鈞下獄死。閹人大起誣搆。黃巾平。

  乙丑 黑山賊起。崔烈為司空,張延為太尉,許相為司空。三輔寇亂。陳耽、劉陶坐直言死。

  丙寅 張溫為太尉。江夏兵起。前太尉張延下獄死。

  丁卯 賣官至關內(nèi)侯。曹嵩為太尉。三輔盜起,漁陽賊稱帝。

  戊辰 天下群盜起,黃巾賊復寇郡國稱帝。置八校尉,以捕天下群盜。馬日磾為太尉,曹操為典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董重為驃騎將軍。

  己巳 帝崩?;侍愚q踐位。皇太后何氏臨朝稱制,大將軍何進專政。改元光熹。封皇弟協(xié)為渤海王。殺上軍校尉蹇碩、驃騎將軍董重及太皇太后董氏,議立協(xié)故也。徙協(xié)為陳留王。中常侍張讓、段珪殺大將軍何進,中郎將袁術以兵攻東宮,張讓、段珪以帝及陳留王走北宮,何苗攻北宮,司隸校尉袁紹兵入,大殺閹豎。讓、珪以帝及陳留王出走小平津,尚書盧植兵追及之,讓、珪投于河死,盧植以帝及陳留王還宮。改元昭寧。董卓自太原入,廢帝為弘農(nóng)王,立陳留王協(xié),是謂獻帝。徙太后何氏于永安宮。改元永漢。卓殺太后何氏及弘農(nóng)王辯于永安宮,稱相國,專制。黃琬為太尉,楊彪為司徒,荀爽為司空。袁紹入冀州。

  庚午 改元初平。天下兵起,群校尉推袁紹為主,同攻董卓。卓大殺宗室及官屬,遷帝西都長安。孫堅起兵荊州。白波賊寇東郡。劉虞為太傅,種拂為司空。

  辛未 董卓稱太師,大焚洛陽宮闕及徙居民于長安。孫堅敗董卓兵于陽人,入洛,修完諸帝陵寢,引軍還魯陽。黑山賊寇常山,黃巾賊擾太山。

  壬申 董卓將王允、呂布誅卓于長安,夷三族。卓將李榷、郭汜陷長安,殺王允。呂布走袁紹。榷、汜擅政。以皇甫嵩為太尉,淳于嘉為司徒。曹操破黃巾于壽張。孫堅卒,子策代總其眾。

  癸酉 李榷、郭汜屠三輔。朱儁為太尉,趙溫為司空。袁紹、袁術交兵東方。

  甲戌 改元興平。帝加元服。楊彪為太尉。孫策據(jù)有江南。

  乙亥 李榷、郭汜爭權,相攻于長安。楊定、楊奉、董丞以帝東還。曹操破呂布于定陶,遂有兗州。布走劉備。

  丙子 帝還洛陽,改元建安。曹操徙帝都許昌。

  丁丑 袁術稱帝九江,拜袁紹大將軍。曹操破袁術于揚州。呂布襲劉備于下邳。劉備走曹操。

  戊寅 曹操平呂布于下邳,兼有徐州。

  己卯 袁術死。曹操將公孫瓚屯于易水。孫策破劉勛于廬江。

  庚辰 曹操大敗袁紹于官渡。劉備去曹操奔劉表于荊州。江南孫策卒,弟權繼事。

  辛巳

  壬午 袁紹卒,子尚繼事,以弟譚為將軍。

  癸未 袁尚、袁譚相攻,譚敗奔曹操。

  甲申 曹操破袁尚于鄴,兼有冀州。尚走青州,譚復奔尚。

  乙酉 曹操滅袁氏于青州,譚死,尚走烏丸。

  丙戌 曹操破高幹于太原,幹走荊州。

  丁亥 曹操破烏丸于柳城,袁尚走遼東,死。

  戊子 曹操殺太中大夫孔融,遂領丞相。荊州劉表卒,子琮繼事。劉備起諸葛亮于南陽。亮以吳周瑜兵大破曹操于赤壁,遂有荊州,稱牧,治公安。

  己丑 孫權會劉備于京口,劉備表孫權為徐州牧,孫權表劉備為荊州牧。

  庚寅 曹操起銅爵臺于鄴。孫權南牧交州。

  辛卯 曹操平關中。益州劉璋會劉備于葭萌。孫權自京口徙治秣陵。

  壬辰 曹操割河以北屬鄴。孫權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yè)。

  癸巳 曹操以冀之十郡稱魏國公,加九錫。劉備攻劉璋于成都。孫權捍曹操于濡須。

  經(jīng)世之酉二千二百四十二

  甲午 漢獻帝二十六年。曹操弒皇后伏氏及二皇子,又破張魯米賊于漢中。劉備克成都,

  據(jù)有巴蜀。孫權取劉備三郡。

  乙未 曹操以女上皇后,又平張魯于漢中。孫權、劉備連兵攻曹操。

  丙申 曹操進爵為魏王,南伐吳。

  丁酉 曹操用天子服器。孫權稱表曹操,報以婚禮。

  戊戌 少府耿紀、司直韋晃殺曹操不克,伏誅。操攻劉備,進攻漢中。

  己亥 劉備取曹操漢中,稱王。孫權取劉備荊州,稱牧。關羽死之。

  庚子 改元延康。曹操卒,子丕繼事。是年丕代漢命于鄴,是謂文帝,改國曰魏,元曰黃初,降帝為山陽公,葬太祖曹操于西陵,自鄴徙都洛陽。

  辛丑 魏郊祀天地。是年劉備稱帝成都,建國曰蜀,元曰章武,諸葛亮為相。孫權自建業(yè)徙都鄂,改鄂為武昌。

  壬寅 魏加兵于吳。蜀伐吳,不利,敗于虢亭。是年孫權稱王武昌,是謂文帝,建國曰吳,元曰黃武,通使于蜀,以修前好。

  癸卯 蜀主備卒于白帝城,太子禪繼,是謂后主,改元建興。魏與蜀和親。

  甲辰 魏伐吳。

  乙巳 魏伐吳,始兵廣陵。蜀諸葛亮平四郡蠻。

  丙午 魏帝丕終,太子叡嗣位,是謂明帝,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

  丁未 魏改元太和,有事于南郊及明堂。蜀諸葛亮出師漢中。

  戊申 諸葛亮圍魏陳倉。吳破魏石亭。

  己酉 蜀克魏武都。孫權稱帝,改元黃龍,自武昌徙都建業(yè)。

  庚戌 魏伐蜀。假司馬懿黃鉞。諸葛亮攻魏天水。

  辛亥 蜀圍魏祁山。

  壬子 蜀息軍黃沙。吳改元嘉禾。

  癸丑 魏改元青龍。蜀伐魏,師出褒斜。

  甲寅 魏南伐吳至于壽春,西伐蜀至于渭南。諸葛亮卒于師。吳伐魏師出合肥。是年漢山陽公卒。

  乙卯 魏大起洛陽宮室,司馬懿為太尉。蜀以蔣琬為大將軍,專國事。

  丙辰

  丁巳 魏改元景初。公孫淵以遼東叛,稱王。

  戊午 魏司馬懿平遼東。蜀改元延熙。吳改元赤烏。

  己未 魏明帝叡終,齊王芳繼。司馬懿及曹爽輔政。

  庚申 魏改元正始。

  壬戌 蜀姜維伐魏,軍出漢中。

  癸亥 魏帝加元服。司馬懿伐吳至于舒。蜀蔣琬伐魏,軍出漢中。吳伐魏,軍出六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