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雪園古方選注 王子接
魏序
夫士君子立言,不有實學(xué),焉能附于古圣賢之末;非有卓識,又安能窺夫古圣賢之心。
余嘗言可上契一百化生其要十年三者相之暇選注,又覺珠玉之在前矣,殆仲景之功臣,古昔圣賢之羽翼也。以之砭俗學(xué)而示來茲,流之一壺也。夫余髦矣,一官去守,匆匆北歸,不能更與王子把臂朝夕,疑義相晰,不然。書此為序,兼志別焉。
時雍正辛亥季春年家弟 鄉(xiāng)魏荔彤念庭氏題。
自序
嘗讀《周禮》,疾醫(yī)掌養(yǎng)萬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藥養(yǎng)其病,以五聲、五氣、五色視準(zhǔn)乎其于《脈尚軒岐著《靈》、《素》,伊芳尹巫咸作《湯液》,扁鵲解《八十一難》,皆醫(yī)中上圣,莫或儷至東漢張仲景著書一十六卷,其《傷寒論》申明六經(jīng)治病,采擇祖方,化成百十三方、九十七法,處方則一成而不易,用法則萬變而不滯,上紹軒黃,下開來哲,猶馬遷之于子美之于詩,平原之于書,可謂兼先圣之長,其醫(yī)學(xué)之集大成者乎?厥后唐王冰始有注宋錢仲陽發(fā)議論,迨成無己有方解,吳鶴皋有方考,柯韻伯有《名醫(yī)方論》,國朝汪集眾說而成注,遞相祖述,輔翼前人,厥功偉矣。獨于方之有矩,法之有規(guī),猶鮮有旁通之者。夫用藥之道,等于用兵,廢孫吳之法,而曰我善為陣、我善為戰(zhàn),烏合之眾,足為節(jié)制之師也明矣。然車戰(zhàn)之制,房 用之而卒以致敗,則神明變化之用,終有未盡余不敏,竊選古方之合于三方四制十劑者,為之顯微闡幽,申明其方之中矩,法之中規(guī)柔有變,約制有道,治三焦則分大小之制,處銖兩則分多寡之?dāng)?shù),其間辨五行之生化,時之溫嚴(yán),審人事之陰陽虛實,與夫藥性之君臣佐使,無不調(diào)而劑焉,所謂運用之妙,一心,皆古人未發(fā)之蘊,而猶不敢參以臆說也。蓋醫(yī)之精義,皆具于書,顧世人習(xí)焉而耳,因厘為三卷。上卷獨明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中下二卷發(fā)明內(nèi)科、女瘍科、幼科、眼科及各科之方,末附雜方藥性,名曰《古方選注》。雖不敢謂有當(dāng)于立業(yè),然古人之書本可以不朽,而余得疏通推闡于后,則質(zhì)之古人,或不至以余言為繆戾于《周禮》疾醫(yī)之旨,殆亦有合也夫?遂書之以為序,雍正十年九月望后六日古吳王子三序并書,時年七十有五。
絳雪園古方選注條目
?。ㄖ倬啊秱摗繁媪?jīng)為病,非辨風(fēng)寒也,其方亦以上下表里寒熱為治,非專治傷寒也。
或變,寒論桂枝湯,和劑祖方也。
白虎湯,寒劑祖方也。
四逆湯,溫劑祖方也。
麻黃湯,汗劑祖方也。
梔豉湯,吐劑祖方也。
承氣湯,下劑祖方也。
梔豉湯、瓜蒂散,宣可決壅也。
五苓散、十棗湯,通可行滯也。
附子湯、理中丸,補可扶弱也。
陷胸湯、承氣湯,抵當(dāng)湯,泄可去閉也。
麻黃湯、葛根湯,輕可散實也。
龍骨牡蠣湯,重可鎮(zhèn)怯也。
石脂丸、桃花湯,澀可去脫也。
豬膽導(dǎo)、蜜煎導(dǎo),滑可去著也。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燥可去濕也。
黃連阿膠湯,潤可去枯也。
白虎湯,寒能勝熱也。
白通湯、四逆湯,熱可制寒也。
桂枝湯,解肌表之汗,是宣發(fā)形肉之陽氣也。
麻黃湯,發(fā)經(jīng)絡(luò)之汗,是疏通血脈之陰氣也。
葛根湯,解肌肉之汗,是升提津液之清氣也。
大青龍湯,泄胸中之汗,清內(nèi)擾之陽氣也。
小青龍湯,發(fā)心中之汗,滌內(nèi)蓄之水氣也。
麻黃湯,邪傷營而不傷形者,竟發(fā)汗以散邪也。
桂枝湯,邪傷衛(wèi)而已傷形者,服之 粥漬形以為汗也。
麻黃細(xì)辛湯,用附子升腎液以為汗也。
附子湯,用人參固腎液以止汗也。
柴胡湯,重用寒涼,陽經(jīng)之邪不欲其太升也。
烏梅丸,重用辛熱,陰經(jīng)之邪不欲其太收也。
麻黃湯,病從外之內(nèi)者,仍治其外也。
梔豉湯,病從內(nèi)之外者,仍調(diào)其內(nèi)也。
桂枝湯,病雖入里而表癥仍在者,當(dāng)先和其表也。
調(diào)胃承氣湯,癥雖有表而里癥甚者,當(dāng)先調(diào)其內(nèi)也。
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從半表半里者,當(dāng)和其內(nèi)外也。
小柴胡湯,治輕邪在腠理。
大柴胡湯,治濁邪入募原。
桂枝湯,僅解太陽初感之邪。
柴胡湯,可調(diào)三陽半表之癥。
麻黃附子湯,治邪從陽分注經(jīng)之癥。
附子湯,治邪從陰分內(nèi)注于骨之癥。
小青龍湯,治表熱里寒。
大青龍湯,治表寒里熱。
四逆散,解少陰里熱。
當(dāng)歸四逆湯,散厥陰表寒。
通脈四逆湯,救少陰亡陽。
茯苓四逆湯,救太陽亡陰。
白虎湯、承氣湯,存中焦之陰,以和胃氣。
白頭翁湯、四逆散,救下焦之陰,以清脾氣。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黃連阿膠湯、甘草湯、桔梗湯、豬膚湯、半夏湯、苦酒湯,治陽邪傷少陰桃花湯、豬苓湯,治陽邪傷少陰之陰。
附子湯、吳茱萸湯,治陰邪傷少陰之陽。
通脈四逆湯、茯苓四逆湯、干姜四逆湯,治陰邪傷少陰之陰。
附子督麻黃,從少陰出太陽。
大承氣不設(shè)監(jiān)制,從太陰入陽明。
麻黃湯,發(fā)營中熱汗。
瓜蒂散、梔豉湯,吐胸中寒飲。
瓜蒂散,吐上焦之重劑。
梔豉湯,吐中焦之輕劑。
十棗湯、大陷胸丸,治中焦之水,瀉之于內(nèi)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術(shù),治下焦之水,引而竭之也。
小青龍湯,治動而逆上之水。
五苓散,治靜而不行之水。
十棗湯,治彌漫之水。
大陷胸,治痞滿之水。
真武湯,治沉著之水。
小青龍,治寒邪未解之水,故溫以汗之。
十棗湯,治陽邪未解之水,故引而竭之。
小青龍,入太陽治陽水,功兼外散。
真武湯,入少陰治陰水,功專下滲。
烏梅丸,治陰經(jīng)厥利,故兼溫補。
白頭翁湯,治陽邪熱利,故專涼散。
十棗湯、五苓散,下太陽水道之邪。
大柴胡湯,下少陽氣分之邪。
三承氣湯,下陽明谷道之邪。
桂枝加大黃湯,下太陰轉(zhuǎn)陽明之邪。
桂枝加芍藥湯,和太陽轉(zhuǎn)太陰之邪。
柴胡湯加芒硝,下少陰轉(zhuǎn)陽明之邪。
大柴胡湯,下少陽無形之邪。
柴胡湯加芒硝,下少陽有形之邪。
桂枝加芍藥湯,下太陰無形之邪。
三物白散,下太陰有形之邪。
四逆散,下少陰無形之邪。
大、小承氣湯,下諸經(jīng)有形之邪。
桂枝湯,太陽表劑,多從是湯加減。
梔豉湯,陽明表劑,多從是湯加減。
小青龍湯,義重半里,故加減中麻黃可刪。
小柴胡湯,義重半表,故加減中柴胡必存。
桂枝湯,加附子,加大黃,是方外隨癥可復(fù)。
青龍湯加減,真武湯加減,即于方內(nèi)求義損益。
附子湯、吳茱萸湯,加人參從陽固陽。
白虎湯、瀉心湯,加人參從陰濟(jì)陰。
當(dāng)歸四逆湯,不去芍藥,和肝陰也。
白頭翁湯,重用芩連,泄肝熱也。
烏梅丸,黃連一斤,黃柏六兩,重瀉肝熱也。
復(fù)脈湯,生地一斤,麥冬八兩,急救肝陰也。
柴胡湯,有加減法者,少陽有變動之用。
烏梅丸,無加減法者,厥陰為止靜之體。
桂枝湯,有疑似癥;柴胡湯,亦有疑似癥。
柴胡湯,有壞??;桂枝湯,亦有壞病。
桂枝湯癥罷,桂枝不中與,隨癥治之,仍不離桂枝。
柴胡湯不中與,設(shè)法救逆,仍不出柴胡。
桂枝一味,外邪未離營衛(wèi),六經(jīng)皆可用。
柴胡一味,邪留腠理半表,三陽皆可用。
桂枝湯、麻黃湯,主治太陽營衛(wèi),亦可治陽明營衛(wèi)之邪。
真武湯,主治少陰水氣,亦可治太陽汗后亡陽。
四逆湯,主治太陰下利清谷,亦可治太陽脈反沉者。
五苓散,主治太陽消谷水逆,亦可治陽明飲水多者。
豬苓湯,主治少陰下利,亦可治陽明小便不利。
抵當(dāng)湯,主治太陽瘀血在里,亦可治陽明蓄血。
瓜蒂散,主治陽明胸中痞硬,亦可治少陰溫溫欲吐。
大青龍湯,脈微汗出惡風(fēng)者,不可與。
白虎湯,脈浮發(fā)熱無汗者,不可與。
瓜蒂散,諸亡血虛者,不可與。
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
豬苓湯,陽明病汗出多者,不可與。
承氣湯,表邪未解,熱不潮者,未可與。
建中湯,嘔家不可與。
桂枝湯,酒家、亡血虛家不可與。
上卷 和劑
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法〕,適寒溫,服一升〔法〕。
服令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癥猶在者,更作服〔法〕。若汗不出者,乃服二、三劑〔法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桂枝湯,和方之祖,故列于首?!短柶吩疲鹬Ρ緸榻饧?,明非發(fā)汗也。桂枝甘草辛甘棗解足
上卷 和劑
桂枝甘草湯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法〕頓服〔法〕。
桂枝湯中采取二味成方,便另有精蘊,勿以平淡而忽之。桂枝復(fù)甘草,是辛從甘化,為陽中一里
上卷 和劑
芍藥甘草湯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
上二味, 咀〔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法〕,分溫再服〔法〕。
此亦桂枝湯之變,偏于營分,純一不雜之方。
讀《傷寒論》反煩、更煩、心悸而煩,皆用芍芍,惟許弘《方議》、《圣惠方》是赤芍。今里氣不草,酸甘化陰止煩。觀其去姜棗,恐生姜散表,大
上卷 和劑
桂枝加桂湯
桂枝五兩(去皮) 白芍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
桂枝湯,太陽經(jīng)藥也。奔豚,腎邪上逆也。用太陽經(jīng)藥治少陰病者,水邪上逆,由于外召寒?dāng)?shù),四分
上卷 和劑
桂枝加芍藥湯
芍藥六兩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法〕,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
桂枝加芍藥湯,此用陰和陽法也。其妙即以太陽之方,求治太陰之病,腹?jié)M時痛,陰道虛也監(jiān)桂留滯
上卷 和劑
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四兩 生姜四兩(切)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 咀四味〔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
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一絲不亂,桂枝生姜和衛(wèi),芍藥大棗和營。今祖桂枝人參湯法,則偏于仍
上卷 和劑
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法〕,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桂枝加葛根湯,治邪從太陽來,才及陽明,即于方中加葛根,先于其所往,以伐陽明之邪。
又可
上卷 和劑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上六味, 咀〔法〕,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
桂枝加附子,治外亡陽而內(nèi)脫液。熟附雖能補陽,終屬燥液,四肢難以屈伸,其為液燥,骨外
上卷 和劑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茯苓三兩 白術(shù)三兩上六味, 咀〔法〕,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小便利即愈。
苓術(shù)芍甘,治太陽里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變癥,是非解肌者矣,當(dāng)去桂枝,甘
上卷 和劑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 咀〔法〕,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
芍藥專益陰氣。桂枝湯去芍藥者,誤下陽虛,濁陰必僭于中焦,故去芍藥之酸寒,存一片陽
上卷 和劑
茯苓甘草湯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法〕,分溫三服〔法〕。
茯苓甘草湯,治汗出不渴,其義行陽以統(tǒng)陰,而有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妙。甘草佐茯苓,滲里緩中并虞。
上卷 和劑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八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法〕,先煮茯苓減二升〔法〕,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nèi),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腎氣奔豚,治宜泄之制之。茯苓、桂枝通陽滲泄,保心氣以御水凌,甘草、大棗補脾土以制草湯
上卷 和劑
苓桂術(shù)甘湯
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法〕,分溫三服〔法〕。
此太陽、太陰方也,膀胱氣鈍則水蓄,脾不行津液則飲聚。白術(shù)、甘草和脾以運津液,茯苓
上卷 和劑
小建中湯
芍藥六兩 甘草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法〕,納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建中者,建中氣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緩中,僅能建中焦?fàn)I氣也。前桂枝湯是芍藥佐桂枝,膠飴柔陽
上卷 和劑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蜀漆三兩(洗去腥)
牡蠣五兩(熬) 龍骨四兩上為末〔法〕,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法〕,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法〕,火迫心經(jīng)之陽,非酸收可安,故去芍藥,而用龍、牡鎮(zhèn)攝,藉桂枝、蜀漆疾趨陽位,以救卒從陽
上卷 和劑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上四味,為末〔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法〕,溫服八合〔法〕,日三服〔法桂枝、甘草、龍骨、牡蠣,其義取重于龍、牡之固澀。仍標(biāo)之曰桂甘者,蓋陰鈍之藥,不佐越之
上卷 和劑
甘草湯
甘草二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法〕,溫服七合〔法〕,日三服〔法〕。
一藥治病,是曰奇方。甘草為九土之精,生用則涼,故可伐腎泄熱。治咽痛者,功在緩腎急
上卷 和劑
桔梗湯
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法〕,分溫再服〔法〕。
桔梗味苦辛,苦主于降,辛主于散,功專開提足少陰之熱邪,佐以甘草,載之于上,則能從舟載
上卷 和劑
半夏散及湯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法〕,白飲和服方寸匕〔法〕,日三服〔法〕。若不能散服咽之〔法〕。
半夏散,咽痛能咽者,用散;不能咽者,用湯。少陰之邪,逆于經(jīng)脈,不得由樞而出,用半夏治
上卷 和劑
苦酒湯
半夏(洗,破如棗核大)十四枚 雞子一枚(去黃,納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上二味,納半夏著苦酒中〔法〕,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法〕,少少苦酒湯,治少陰水虧,不能上濟(jì)君火,而咽生瘡聲不出者。瘡者,疳也。半夏之辛滑,佐以劫涎斂瘡,即陰火沸騰,亦可因苦酒而降矣,故以名其湯。
上卷 和劑
小柴胡湯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三兩 半夏八兩(洗) 生姜三兩(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法〕,再煎,取三升〔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柴胡湯,不從表里立方者,仲景曰:少陽病汗之則譫語,吐下則悸而驚,故不治表里,而以清氣氣,自解治在
上卷 和劑
柴胡桂枝湯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五錢 人參一兩五錢 半夏二合半(洗) 甘草二兩(炙) 桂枝一兩五錢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
桂枝湯重于解肌,柴胡湯重于和里,仲景用此二方最多,可為表里之權(quán)衡,隨機(jī)應(yīng)用,無往桂枝參、
上卷 和劑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八兩 桂枝二兩(去皮) 干姜二兩 黃芩三兩 栝蔞根四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法〕,再煮取三升〔法〕,溫服一升〔法〕。
初揭出三陽經(jīng)藥以名湯者,病在太陽,稍涉厥陰,非但少陽不得轉(zhuǎn)樞外出,而陽明亦窒而不降結(jié),皆從
上卷 和劑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四兩 大黃二兩 人參一兩五錢 半夏二合(洗) 生姜一兩五錢(切) 大棗六枚龍骨錢茯苓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法〕,納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法〕,溫足經(jīng)方治手經(jīng)病者,參、苓、龍、牡、鉛丹,入足經(jīng)而可轉(zhuǎn)行于手經(jīng)者也。手少陰煩驚,從升少也之
上卷 和劑
生姜瀉心湯
生姜四兩(切) 干姜一兩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大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法〕,再煮取三升〔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瀉心湯有五,總不離乎開結(jié)、導(dǎo)熱、益胃,然其或虛或?qū)?,有邪無邪,處方之變,則各有微干宰
上卷 和劑
甘草瀉心湯
甘草四兩 干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法〕,再煮取三升〔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甘草瀉心,非瀉結(jié)熱,因胃虛不能調(diào)劑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熱不得下降,結(jié)為痞。故君以將已
上卷 和劑
附子瀉心湯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用) 黃芩一兩 黃連一兩 大黃二兩上四味, 咀三味〔法〕,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法〕,納附子汁〔法〕,分溫附子非瀉心之藥,見不得已而用寒涼瀉心,故以附子名其湯。蓋氣痞惡寒,陽氣外撤,此際再用氣
上卷 和劑
半夏瀉心湯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法〕,再煮取三升〔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方名半夏,非因嘔也。病發(fā)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是少陰表證誤下之,寒反入里,阻君半夏
上卷 和劑
梔子干姜湯
梔子十四枚(擘) 干姜二兩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法〕,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法〕,得吐者止后服煩皆由熱,而寒證亦有煩,但微耳。干姜和太陰在里之傷陽,而表熱亦去,梔子清心中之微
上卷 和劑
黃芩湯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再夜一服〔法〕。
黃芩湯,太少合病,自利,邪熱不從少陽之樞外出,反從樞內(nèi)陷,故舍陽而治陰也。芍藥、
上卷 和劑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三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
太少合病,獨治陽明者,熱邪入里僭逆,當(dāng)從樞轉(zhuǎn)出陽明。用甘草、大棗和太陰之陽,黃芩容著
上卷 和劑
黃芩人參湯
黃芩二兩 人參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干姜一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法〕,分溫再服〔法〕。
黃芩人參湯,《傷寒論》中有方而無癥。此太陽才入少陽,故仿小柴胡湯之和解,用桂枝之守中
上卷 和劑
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
干姜三兩 黃連三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法〕,分溫再服〔法〕。
厥陰寒格吐逆者,陰格于內(nèi),拒陽于外而為吐,用芩、連大苦,泄去陽熱,而以干姜為之向轉(zhuǎn),
上卷 和劑
黃連湯
黃連三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三夜二服〔法〕。
黃連湯,和劑也。即柴胡湯變法,以桂枝易柴胡,以黃連易黃芩,以干姜易生姜。胸中熱欲專和從上
上卷 和劑
黃連阿膠湯
黃連四兩 黃芩一兩 芍藥一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法〕,納膠烊盡小冷〔法〕,納雞子黃攪令芩、連,瀉心也;阿膠、雞子黃養(yǎng)陰也;各舉一味以名其湯者,當(dāng)相須為用也。少陰病煩,少陰者沉
上卷 和劑
濃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濃樸八兩(去皮炙) 生姜八兩(切) 半夏半升(洗)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太陰病,當(dāng)腹?jié)M,是傷中也,與吐下后邪氣入里腹脹治法不同。濃樸寬脹下氣,生姜散滿升陰結(jié)
上卷 和劑
旋復(fù)代赭石湯
旋復(fù)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生姜五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法〕,再煮取三升〔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旋復(fù)代赭石湯,鎮(zhèn)陰宣陽方也,以之治噫。噫者,上焦病聲也。脾失升度,肺失降度,陰盛姜、中二
上卷 和劑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脂一斤(碎) 禹余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法〕,日三服〔法〕。
仲景治下焦利,重用固澀者,是殆以陽明不闔,太陰獨開,下焦關(guān)閘盡撤耳。若以理中與之直其
上卷 和劑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法〕,分溫三服〔法〕。
芍藥甘草附子湯,太陽少陰方也。太陽致亡陽,本由少陰不內(nèi)守,少陰表惡寒,實由太陽不散失
上卷 和劑
炙甘草湯(一名復(fù)脈湯)
甘草四兩(炙)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麻子仁半升 生地一斤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法〕,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法〕,納膠烊消盡〔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炙甘草湯,仲景治心悸,王燾治肺痿,孫思邈治虛勞,三者皆是津涸燥淫之證?!吨琳嬉笃⒁灾梯d引津液門戶相交
上卷 和劑
當(dāng)歸四逆湯
當(dāng)歸三兩 桂枝三兩 白芍三兩 細(xì)辛三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上七味, 咀〔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當(dāng)歸四逆,不用姜附者,陰血虛微,恐重劫其陰也。且四逆雖寒,而不至于冷,亦惟有調(diào)和得行陰,之絡(luò)
上卷 和劑
當(dāng)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dāng)歸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細(xì)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木通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
上九味, 咀〔法〕,以水四升,清酒四升〔法〕,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厥陰四逆,證有屬絡(luò)虛不能貫于四末而為厥者,當(dāng)用歸芍以和營血。若久有內(nèi)寒者,無陽化發(fā)表
上卷 和劑
烏梅丸
烏梅三百個 人參六兩 當(dāng)歸四兩 黃連一斤 黃柏六兩 桂枝六兩 干姜十兩 蜀椒四兩上十味,各搗篩,合治之〔法〕,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日烏梅漬醋,益其酸,急瀉厥陰,不欲其緩也。桂、椒、辛、附、姜,重用辛熱,升達(dá)諸陽,生陽法矣至肝之
上卷 和劑
燒散
取婦人中 近隱處,剪燒灰〔法〕,以水和服方寸匕〔法〕,日三服〔法〕。小便即利,陰褲襠穿之日久者良。陰陽易本無客邪,惟病患愈后,蘊蓄之熱,乘虛襲人,溷逆三焦,仍取
上卷 寒劑
白虎湯
石膏一斤(碎,綿裹)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白虎湯,治陽明經(jīng)表里俱熱,與調(diào)胃承氣湯為對峙,調(diào)胃承氣導(dǎo)陽明腑中熱邪,白虎泄陽明母性陽明自解
上卷 寒劑
白虎加人參湯
石膏一斤(碎,綿裹)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人參三兩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陽明熱病化燥,用白虎加人參者,何也?石膏辛寒,僅能散表熱,知母甘苦,僅能降里熱,而
上卷 寒劑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兩(炙)
粳米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法〕,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竹葉石膏湯,分走手足二經(jīng),而不悖于理者,以胃居中焦,分行津液于各臟,補胃瀉肺,有于
上卷 寒劑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八兩 甘草二兩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法〕,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法〕,分溫再服〔是方即瀉心湯之變,治表寒里熱,其義重在芩連整肅里熱,雖以葛根為君,再為先煎,無非定,
上卷 寒劑
梔子柏皮湯
梔子十五個(擘) 甘草一兩(炙) 黃柏二兩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法〕,分溫再服〔法〕。
梔子、柏皮,表劑也。以寒勝熱,以苦燥濕,已得治黃之要矣,而乃緩以甘草者,黃必內(nèi)合使則在表也。
上卷 寒劑
白頭翁湯
白頭翁二兩 秦皮三兩 黃連三兩 黃柏皮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
白頭翁湯,治厥陰熱利后重者,太、少二陰下利屬寒,惟厥陰下利主熱,以厥陰司相火也。
者皆乃于胡之如是
上卷 寒劑
文蛤散
文蛤五兩上一味,為散〔法〕,以沸湯和一錢匕服〔法〕,湯用五合〔法〕。
蛤稟天一之剛氣而生,故能獨用建功,味咸性燥,咸寒足以勝熱,寒燥足以滲濕。大陷胸湯斯畢
上卷 寒劑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法〕,分溫再服〔法〕。
痞有不因下而成者,君火亢盛,不得下交于陰而為痞,按之虛者,非有形之痞,獨用苦寒,即寓傷正
上卷 寒劑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法〕,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法〕,分溫三服〔茵陳散肌表之濕,得大黃則兼瀉中焦之郁熱,山梔逐肉理之濕,得大黃則兼瀉上焦之郁熱。
同義
上卷 寒劑
豬膚湯
豬膚一斤(用白皮,去其內(nèi)肥,刮令如紙?。?br />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法〕,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法〕,溫分六服〔法〕。
腎應(yīng)彘,而肺主膚,腎液下泄,不能上蒸于肺,致絡(luò)燥而為咽痛者,又非甘草所能治矣,當(dāng)循
上卷 溫劑
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法〕,分溫再服〔法〕。強(qiáng)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四逆者,四肢逆冷,因證以名方也。凡三陰一陽證中,有厥者皆用之。故少陰用以救元海之者開故可緩制留中,而為外召陽氣之良法。
上卷 溫劑
通脈四逆湯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兩(強(qiáng)人可用四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法〕,分溫再服〔法〕。其脈即出者愈。后加減通脈四逆,少陰格陽,面赤陽越欲亡,急用干姜、生附奪門而入,驅(qū)散陰霾,甘草監(jiān)制姜附其脈太陰方之
上卷 溫劑
人參四逆湯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生,去皮,切八片)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法〕,分溫再服〔法〕。
四逆加人參,治亡陰利止之方。蓋陰亡則陽氣亦與之俱去,故不當(dāng)獨治其陰,而以干姜、附
上卷 溫劑
茯苓四逆湯
茯苓六兩 干姜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生)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一兩上五味, 咀〔法〕,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法〕,分溫再服〔法〕。
茯苓四逆湯,即真武湯之變方。《太陽篇》中汗出煩躁,禁用大青龍,即以真武湯救之,何參逆
上卷 溫劑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干姜三兩(強(qiáng)人四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豬膽汁四合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法〕,納豬膽汁〔法〕,分溫再服〔法〕。
四逆加膽汁,為陽虛陰甚從治之方,津液內(nèi)竭,脈微欲絕,是亡陰亡陽。由于吐已下后,用膽
上卷 溫劑
白通湯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臍,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法〕,分溫再服〔法〕。
白通者,姜、附性燥,腎之所苦,須藉蔥白之潤,以通于腎,故名。若夫《金匱》云,面赤之陽由胃
上卷 溫劑
白通加豬膽汁湯
人尿五合 豬膽汁一合 蔥白四莖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法〕,納膽汁、人尿,和令相得〔法〕,分溫再服白通湯,陽藥也。少陰下利,寒氣太甚,內(nèi)為格拒,陽氣逆亂,當(dāng)用監(jiān)制之法。人尿之咸,陰,
上卷 溫劑
附子湯
附子二枚(生用,去皮) 茯苓三兩 白芍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shù)四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附子湯,少陰固本御邪之劑,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陰之重任,故以名方。其佐以太、厥開生君其
上卷 溫劑
術(shù)附湯
白術(shù)四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生姜二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法〕,分溫三服〔法〕。初服其人覺身如痹,半日許使?jié)駝儆陲L(fēng)者,用術(shù)附湯。以濕之中人也,太陰受之,白術(shù)健脾去濕,熟附溫經(jīng)去濕,佐以姜
上卷 溫劑
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去皮) 熟附子三枚(炮,去皮臍,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法〕,分溫三服〔法〕。
桂枝附子湯,兩見篇中,一治亡陽,一治風(fēng)濕。治風(fēng)濕者,以風(fēng)為天之陽邪,桂枝、甘草辛固心用之
上卷 溫劑
甘草附子湯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白術(shù)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甘草附子湯,兩表兩里之偶方。風(fēng)淫于表,濕流關(guān)節(jié),陽衰陰勝,治宜兩顧。白術(shù)、附子顧解也
上卷 溫劑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五味, 咀〔法〕,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惡寒止,停后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者,下后微惡寒,顯然陽氣渙散于中下矣,當(dāng)急救其陽,毋暇顧戀陰氣之策
上卷 溫劑
甘草干姜湯
甘草四兩(炙) 干姜二兩上二味, 咀〔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法〕,分溫再服〔法〕。
甘草干姜湯,桂枝甘草湯,同為辛甘化陽,而有分頭異治之道;桂枝走表,治太陽表虛;干二為
上卷 溫劑
干姜附子湯
干姜一兩 附子一枚(去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法〕,頓服之〔法〕。
干姜附子湯,救太陽壞病轉(zhuǎn)屬少陰者,由于下后復(fù)汗,一誤再誤,而亡其陽,致陰躁而見于勢力
上卷 溫劑
理中丸及湯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炙) 白術(shù)三兩 干姜三兩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子黃大〔法〕,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法〕,日三四服,夜二服〔法〕。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法〕,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根據(jù)兩切〔法〕,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加減法理中者,理中焦之氣,以交于陰陽也。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為陰陽相偶之處。
仲皆不及于湯,恐湯性易輸易化,無留戀之能,少致和之功耳。人參、甘草甘以和陰也,白術(shù)、干姜辛以和陽也。辛甘相輔以處中,則陰陽自然和順矣。
上卷 溫劑
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 甘草四兩(炙) 人參三兩 白術(shù)三兩 干姜三兩上五味,以水九升,煮四味,取四升,去滓〔法〕,納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理中加人參,桂枝去芍藥,不曰理中,而曰桂枝人參者,言桂枝與理中,表里分頭建功也。
后納
上卷 溫劑
吳茱萸湯
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法〕,溫服七合〔法〕,日三服〔法〕。
吳茱萸湯,厥陰陽明藥也。厥陰為兩陰交盡,而一陽生氣實寓于中,故仲景治厥陰以護(hù)生氣故以則參
上卷 溫劑
真武湯
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白術(shù)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七合〔法〕,日三服〔法〕,后加減。
術(shù)、苓、芍、姜,脾胃藥也。太陽少陰,水臟也。用崇土法鎮(zhèn)攝兩經(jīng)水邪,從氣化而出,故名真武。茯苓淡以勝白術(shù)之苦,則苦從淡化,便能入腎勝濕;生姜辛以勝白芍之酸,則酸從辛化,便能入膀胱以攝陽。然命名雖因崇土,其出化之機(jī),畢竟重在坎中無陽,假使腎關(guān)不利,不由膀胱氣化,焉能出諸小便,故從上不寧之水,全賴附子直走下焦以啟其陽,則少陰水邪必從陽部注于經(jīng)而出矣,非但里鎮(zhèn)少陰水泛,并可外御太陽亡陽。
上卷 溫劑
桃花湯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法〕,溫服七合〔法〕,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法〕。若一服愈,余勿服。
桃花湯,非名其色也,腎臟陽虛用之,一若寒谷有陽和之致,故名。石脂入手陽明經(jīng),干姜盡撤納石
上卷 汗劑
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杏仁七十粒(去皮尖)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法〕,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法〕,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法〕,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麻黃湯,破營方也。試觀立方大義,麻黃輕清入肺,杏仁重濁入心,仲景治太陽初病,必從內(nèi)攘其大表,戢
上卷 汗劑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 杏仁五十個(泡,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八兩(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法〕,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法〕,溫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樸杏子,治寒喘也。今以麻黃石膏加杏子,治熱喘也。麻黃開毛竅,杏雖治法仍有營衛(wèi)分途之義。
上卷 汗劑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二兩(去節(jié)) 附子一枚(炮,去皮,切八片) 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法〕,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法〕,溫少陰無里癥,欲發(fā)汗者,當(dāng)以熟附固腎,不使麻黃深入腎經(jīng)劫液為汗。更妙在甘草緩麻黃,
上卷 汗劑
麻黃附子細(xì)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jié)) 細(xì)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法〕,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少陰得太陽之熱而病者,用麻黃發(fā)太陽之表汗,細(xì)辛散少陰之浮熱,相須為用。欲其引麻黃腎根
上卷 汗劑
麻黃升麻湯
麻黃二兩半(去節(jié)) 升麻一兩一分 當(dāng)歸一兩一分 知母十八銖 黃芩十八銖 葳蕤十八銖芍藥 干姜桂枝各六銖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法〕,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法〕,分溫三服〔法〕。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法〕,汗出愈。
麻黃升麻湯,方中升散、寒潤、收緩、滲泄諸法具備,推其所重,在陰中升陽,故以麻黃升甘淡分熱陰氣
上卷 汗劑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二兩(去節(jié)) 連軺二兩(連軺,即連翹根。弘景曰:方藥不用,無人識者。蘇恭亦退入草二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法〕,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法〕,納諸藥,煮取三升〔法〕,分溫三服〔法〕,半日服盡〔法〕。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表里分解法,或太陽之熱,或陽明之熱,內(nèi)合太陰之濕,乃成瘀熱發(fā)黃白皮從小也。
上卷 汗劑
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法〕,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法〕,溫麻黃、桂枝、越脾互復(fù)成方,取名于龍者,辛熱之劑,復(fù)以石膏,變?yōu)樾翛?,正如龍為陽體用石達(dá)下《
上卷 汗劑
小青龍湯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三兩 干姜三兩 細(xì)辛三兩 五味子半升 甘草三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法〕,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
小青龍湯,治太陽表里俱寒,方義迥異于大青龍之治里熱也。蓋水寒上逆,即涉少陰,腎虛芍藥綱藥以斂
上卷 汗劑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麻黃一兩(去節(jié)) 芍藥一兩 杏仁二十四粒(去皮尖) 甘草一兩(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法〕,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法〕,溫服六合〔法〕。
桂枝、麻黃互復(fù),注解者皆為兩解法,是以淺陋之見測仲圣之深心,良可慨也。曷不觀其法陰陽為小
上卷 汗劑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甘草一兩二銖(炙) 麻黃十六銖(去節(jié)) 杏仁十六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法〕,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法〕,溫桂枝銖兩多,麻黃銖數(shù)少,即啜粥助汗之變法。桂枝湯減用四分之二,麻黃湯減用四分之一第十之向
上卷 汗劑
桂枝二越脾一湯
桂枝十八銖(去皮) 芍藥十八銖 甘草十八銖 生姜一兩二銖 大棗四枚(擘) 麻黃十八銖上七味, 咀〔法〕,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法〕,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本方當(dāng)裁為越脾湯、桂枝湯合飲一升〔法〕,今合為一方,桂二越脾一。
桂枝二越脾一湯,治脈微無陽。無陽者,陽分亡津之謂,故于桂枝湯照原方用四分之二以和脈復(fù)
上卷 汗劑
葛根湯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白芍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上七味, 咀〔法〕,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法〕,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覆取微似汗〔法〕,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葛根湯,即桂枝湯加麻黃、倍葛根,以去營實,小變麻桂之法也。獨是葛根麻黃治營衛(wèi)實,則者經(jīng)
上卷 汗劑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jié),湯泡,去黃汁,焙干)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法〕,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法葛根湯,升劑也。半夏辛滑,芍藥收陰,降藥也。太陽、陽明兩經(jīng)皆病,開闔失機(jī),故以升奠安
上卷 吐劑
梔子豉湯
梔子十四枚(擘,生用)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法〕,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法〕,分為二服梔子豉湯為輕劑,以吐上焦虛熱者也。第梔子本非吐藥,以此二者生熟互用,涌泄同行,而既欲其宣,又欲其降,兩者氣爭于陽分,自必從宣而越于上矣。余以生升熟降為論,柯韻伯以梔子之性屈曲下行,淡豉腐氣上蒸而為吐,引證瓜蒂散之吐,亦在于豉汁。吾恐瓜蒂亦是上涌之品,吐由瓜蒂,非豉汁也。存之以俟君子教我。
上卷 吐劑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十四枚(生用) 甘草二兩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得二升半〔法〕,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法〕,分梔子豉湯,吐胸中熱郁之劑。加甘草一味,能治少氣,而諸家注釋皆謂益中,非理也。
蓋少之熱
上卷 吐劑
梔子生姜豉湯
梔子十四枚(生用) 生姜五兩 香豉四合(綿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生姜得二升半〔法〕,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法〕,分梔子豉湯加生姜,則又何說也?蓋梔豉為輕劑,以吐胸中之熱,若嘔則熱更在脾,窒于胃矣此章
上卷 吐劑
梔子濃樸湯
梔子十四枚(生用) 濃樸四兩(姜炙) 枳實四兩(湯浸,去穣,炒)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法〕,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法〕。得吐,止后服梔子濃樸湯,下后遺熱心煩,起臥不安,腹?jié)M,是三焦病矣,故以上涌下泄為治。凡用梔子
上卷 吐劑
瓜蒂散
瓜蒂一分(熬黃) 赤小豆一分 香豉一合上三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不可與瓜蒂散。(赤小豆,按本草用細(xì)粒赤豆,今人用半紅半黑者,恐非)
瓜蒂散乃酸苦涌泄重劑,以吐胸寒者,邪結(jié)于胸,不涉太陽表實,只以三物為散,煮作稀糜即能
上卷 下劑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去皮) 濃樸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法〕,分溫二服〔法〕。初服湯當(dāng)更衣,不爾承氣者,以下承上也,取法乎地,蓋地以受制為資生之道,故胃以酸苦為涌泄之機(jī),若陽明辛氣
上卷 下劑
大承氣湯
芒硝三兩 大黃四兩(去皮,酒洗) 濃樸八兩(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法〕,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法〕,納芒硝入腎,破泄陰氣,用以承氣者,何也?當(dāng)知奪陰者芒硝,而通陰者亦芒硝。蓋陽明燥結(jié)實制勝之法,以攻陽明,安能使下焦燥結(jié)急去,以存陰氣,故用假途滅虢之策,借芒硝直入下焦下
上卷 下劑
調(diào)胃承氣湯
大黃四兩(清酒浸)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上三味, 咀〔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法〕,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法〕,少少溫服之。
調(diào)胃承氣者,以甘草緩大黃芒硝留中泄熱,故曰調(diào)胃,非惡硝、黃傷胃而用甘草也。泄盡胃芒硝
上卷 下劑
桃仁承氣湯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桂枝二兩(去皮) 大黃四兩(去皮) 芒硝二兩 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法〕納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法〕,溫服桃仁承氣,治太陽熱結(jié)解而血復(fù)結(jié)于少陽樞紐間者,必攻血通陰,乃得陰氣上承,大黃、芒熱
上卷 下劑
小陷胸湯
栝蔞實大者一枚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法〕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法〕,分溫三服〔法〕。
結(jié)胸,按之始痛者,邪在脈絡(luò)也。故小陷胸止陷脈絡(luò)之邪,從無形之氣而散。
栝蔞生于蔓草趨少陰,陷脈故名小。
上卷 下劑
大陷胸湯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法〕納芒硝一二沸〔法〕,納甘遂末〔法〕,溫服一升〔法〕。得快利,止后服。
大陷胸湯,陷胸膈間與腸胃有形之垢并解,邪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邪不在一經(jīng)矣陷。
處,
上卷 下劑
〔又〕大陷胸湯
栝蔞實一枚(去皮) 甘遂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人參四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胸中無堅,勿與之。
大陷胸湯有二方者,一陷中下二焦之邪,此陷上中二焦之邪也。栝蔞陷胸中之痰,甘遂陷經(jīng)清化
上卷 下劑
大陷胸丸
葶藶半升(熬)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大黃八兩(去皮) 芒硝半升上四味,搗篩大黃、葶藶二味〔法〕,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法〕,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法〕,溫頓服之〔法〕。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法〕,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大陷胸丸,從高陷下,三焦并攻。結(jié)胸項強(qiáng),邪據(jù)太陽之高位矣,故用葶藶、杏仁以陷上焦之。
水煮熱
上卷 下劑
大柴胡湯
柴胡八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 生姜五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三兩 枳實四枚(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法〕,溫服一升〔法〕,日三服〔法〕。
一申大柴胡湯,下也。前章言少陽證不可下,而此復(fù)出下法者,以熱邪從少陽而來,結(jié)于陽明,加生二
上卷 下劑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半夏五枚 大棗四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法〕,分二服〔法〕。以解為瘥,不解,更作服。
芒硝治久熱胃閉,少陽熱已入胃而猶潮熱、脅滿者,則熱在胃而證未離少陽,治亦仍用柴胡,但加芒硝以滌胃熱,仍從少陽之樞外出,使其中外蕩滌無遺,乃為合法。錢塘張錫駒云:應(yīng)以大柴胡加芒硝,其理亦通,姑志之。
上卷 下劑
柴胡加大黃芒硝桑螵蛸湯
柴胡二兩 黃芩十八銖 人參十八銖 甘草十八銖(炙) 生姜十八銖(切) 半夏五枚(洗)
上前七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法〕,下芒硝大黃桑螵蛸,煮取一升半,去滓〔法柴胡加桑螵蛸湯,此亦有方而無證。大都用柴胡湯,其邪必從少陽而來,熱及于陽明者,加芒硝。熱實于陽明者,加大黃。其邪入陽明,而后可議下。然里虛之應(yīng)下者,加芒硝當(dāng)佐人參以安中,若加大黃,當(dāng)佐桑螵蛸固陰續(xù)絕以安下,此少陽而有陽明癥者,下之之方也。
上卷 下劑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
上六味, 咀〔法〕,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
大黃入于桂枝湯中,欲其破脾實而不傷陰也。大黃非治太陰之藥,脾實腹痛是腸中燥矢不去陰之雙解
上卷 下劑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煎,取四升〔法〕,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法〕,納豉,更煮五六枚。
枳實梔子豉湯,微汗、微下方也。大都瘥復(fù)必虛實相兼,故汗之不欲其大汗,下之不欲其大梔、枳實
上卷 下劑
四逆散
柴胡十分 枳實十分(炙) 芍藥十分 甘草十分(炙)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法〕,白飲和服方寸匕〔法〕,日三服〔法〕。
四逆散,與四逆湯藥品皆異者,此四逆由于熱深而厥也?!端貑枴へ收摗吩疲宏帤馓搫t陽氣微熱芍藥此藥
上卷 下劑
白散
桔梗三分 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上三味,為末〔法〕,納巴豆,更于臼中杵之〔法〕,以白飲和服〔法〕。強(qiáng)人半錢匕,羸一杯〔法〕。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dāng)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白散,結(jié)胸者亦可服。其義仍在, 水灌水,外寒實表,熱卻于內(nèi),故用桔梗、貝母開提破本
上卷 下劑
麻仁丸
麻子仁二升 杏仁一斤(去皮尖) 白芍八兩 大黃一斤(去皮) 濃樸一尺(炙去皮)
枳實八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法〕,飲服十丸〔法〕,日二服〔法〕。漸加,以利為度下法不曰承氣,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約為脾土過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潤脾燥,白芍安遂脾
上卷 下劑
抵當(dāng)湯
水蛭三十個(熬) 虻蟲三十個(熬,去翅足) 桃仁三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去皮,酒浸)
上四味,為末〔法〕,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法〕,溫服一升〔法〕。不下,再服〔抵當(dāng)者,至當(dāng)也。蓄血者,死陰之屬,真氣營運而不入者也,故草木不能獨治其邪,務(wù)必以之血
上卷 下劑
抵當(dāng)丸
水蛭二十個 虻蟲二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個 大黃三兩(去皮)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法〕,取七合服之〔法〕。 時當(dāng)下血,若不下血蓄少腹中者,亦必以水蛭虻蟲攻之,乃為至當(dāng),總非桃仁承氣等足以動其血,故仲景云:
上卷 下劑
五苓散
豬苓十八銖(去皮) 茯苓十八銖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shù)十八銖 桂五錢(去皮)
上五味,為末〔法〕,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法〕,日三服〔法〕。多服暖水〔法〕,汗出愈苓,臣藥也。二苓相輔,則五者之中,可為君藥矣,故曰五苓。豬苓、澤瀉相須,藉澤瀉之咸以潤下,茯苓、白術(shù)相須,藉白術(shù)之燥以升精。脾精升則濕熱散,而小便利,即東垣欲降先升之理也。然欲小便利者,又難越膀胱一腑,故以肉桂熱因熱用,內(nèi)通陽道,使太陽里水引而竭之,當(dāng)知是湯專治留著之水,滲于肌肉而為腫滿。若水腫與足太陰無涉者,又之方。
上卷 下劑
豬苓湯
豬苓一兩(去皮) 茯苓一兩 阿膠一兩 滑石一兩 澤瀉一兩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法〕,納下阿膠烊消〔法〕,溫服七合〔法〕,日三服〔法〕。
五者皆利水藥,標(biāo)其性之最利者名之,故曰豬苓湯,與五苓之用,其義天淵。五苓散治太陽是取阿膠即從利水中育陰,是滋養(yǎng)無形以行有形也,故仲景云:汗多胃燥,雖渴而里無熱者,不可與也。
上卷 下劑
十棗湯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大棗十枚(擘)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法〕,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法〕,納藥末,強(qiáng)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法〕,溫服之〔法〕,平旦服〔法〕。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法〕,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yǎng)〔法〕。
攻飲湯劑,每以大棗緩甘遂、大戟之性者,欲其循行經(jīng)隧,不欲其竟走腸胃也,故不名其方佐
上卷 下劑
牡蠣澤瀉散
牡蠣(熬) 澤瀉 海藻(洗去鹽) 蜀漆(洗去腥) 葶藶(熬) 商陸根(熬) 栝蔞根以上各等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法〕,更入臼中治之〔法〕,白飲和服方寸匕〔法〕。小便利,止后服〔法〕。日二服〔法〕。
牡蠣、澤瀉名其散者,治濕取重咸也。蓋逐水宜苦,消腫宜咸,牡蠣、澤瀉、海藻之咸,蜀之
上卷 下劑
蜜煎導(dǎo)法(附)
蜜七合上一味,納銅器中,微火煎如飴,勿令焦。俟可丸,捻作挺,如指許長二寸,當(dāng)熱作令頭銳蜜煎外導(dǎo)者,胃無實邪,津液枯涸,氣道結(jié)澀,燥尿不下,乃用蜜煎導(dǎo)之。雖曰外潤魄門,
上卷 下劑
豬膽導(dǎo)法(附)
大豬膽一枚上瀉汁,和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dāng)大便出。
豬膽導(dǎo)者,熱結(jié)于下,腸滿胃虛,承氣等湯恐重傷胃氣,乃用豬膽之寒,苦酒之酸,收引
中卷 內(nèi)科
秫米半夏湯
秫米一升 半夏五合上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入升,揚之萬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葦薪,火沸置秫、半,徐炊令出則秫米半夏湯,非治奇經(jīng) 絡(luò)方也。按《二十六難》曰:經(jīng)有十二,絡(luò)有十五,余三絡(luò),陽陽不環(huán)只用北地之膏粱茹粟也。甘酸入胃經(jīng)血分。千里水揚之萬遍,與甘瀾水同義,取其輕揚,不助陰邪,炊以葦薪,武火也,火沸入藥,仍徐炊令減,寓升降之法。升以半夏,從陽分通衛(wèi)泄邪,降以秫米,入陰分通營補虛,陰陽通,臥立至,汗自出,故曰汗出則已矣。
中卷 內(nèi)科
馬膏生桑桂酒方
馬膏( 項上脂) 生?;遥ㄉVΤ椿遥?桂(用桂枝) 白酒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靈樞》云:季春痹者,北地之真中風(fēng)也。春三月陽氣清明,其風(fēng)之中人也,不能深入,中故外用和陽潤燥涂熨之法。邪中左頰則口 于右,邪中右頰則口 于左。無邪者,筋急引頰移口,皮膚頑痹,故用馬膏甘辛柔緩以摩其急,潤其血脈,通其痹。中邪者,筋弛縱,緩不勝收,故用桂之辛熱,酒之活絡(luò),急以涂其緩,和其營衛(wèi),通其血絡(luò)。以桑鉤鉤之,鉤其頰也???,頰間之坎陷也。即以生?;艺?,生者,活也,隨時采活桑枝炒灰,取其性銳力足,通節(jié)竅,祛風(fēng)痹。高下以坐等者,以?;抑弥仓?,務(wù)使高下濃薄相等,然后以膏熨急頰,令桑性入絡(luò),調(diào)勻馬膏舒筋潤痹。三拊者,輕手拊拍其三次也。飲以美酒,病在上者,酒以行之。啖美炙肉,助胃氣上升于絡(luò)也。若夫燔針劫刺,俟明者釋之。
中卷 內(nèi)科
生鐵洛飲
生鐵洛以清水浸一伏,研澄,飲水。按《甲乙經(jīng)》鐵洛為飲,作為后飯。
生鐵洛,未經(jīng)鍛煉,是爐冶間初槌生鐵,飛出如蛾者,治夏令之時邪。以夏氣在臟,所惡于大筋氣所故以花,能論》又云:奪其食則已,是谷氣又在禁例。或者以麥?zhǔn)碁楹箫?,并可?zhèn)肝,存之以俟君子。
中卷 內(nèi)科
澤術(shù)麋銜散
澤瀉十分 白術(shù)十分 麋銜五分上合以三指撮為后飯。
澤術(shù)麋銜,岐伯治酒風(fēng),即《風(fēng)論》曰:飲酒中風(fēng),則為漏風(fēng)。其傷在脾胃,病身熱解惰,留肌在表以去
中卷 內(nèi)科
藥熨法
醇酒二十升 蜀椒一升 生干姜一斤 桂心一斤凡四種,皆 咀,漬酒中,用綿絮一斤,細(xì)白布四丈,并納酒中,置酒馬矢 中,蓋封涂,渣與至于藥熨大人之寒痹。大人者,富貴之人也。寒痹者,時痛而皮膚不仁也。其血脈筋骨雖痹,而氣盡亦
中卷 內(nèi)科
角發(fā)酒
左角發(fā)(方一寸左之長發(fā))
刺厥不已,以竹管吹其兩耳(陶隱居云:吹其左耳極三度,復(fù)吹其右耳三度)。再剃其左角之邪客于四臟一腑之絡(luò),乃為尸厥者,以心腎為水火絡(luò),肺脾為天地絡(luò),胃為中土絡(luò),此五絡(luò)五絡(luò)以通醒。
犀角腑之
中卷 內(nèi)科
蘭草湯
蘭草水煎服。
蘭草,《綱目》曰省頭草。朱震亨曰:花葉俱香,燥濕不變。《內(nèi)經(jīng)》:脾癉口甘。岐伯曰自味之
中卷 內(nèi)科
四君子湯
人參二錢 白術(shù)二錢(炒) 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生姜三片 大棗二枚上水煎,溫服。
湯以君子名,功專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氣,而輸布于四臟,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
入草廣
中卷 內(nèi)科
十全大補湯
人參二錢 白術(shù)二錢(土炒) 茯苓二錢 炙甘草一錢 當(dāng)歸三錢 川芎一錢 生地三錢白上水二鐘,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四君四物,加黃 、肉桂,是剛?cè)釓?fù)法。蓋脾為柔臟,制以四君剛藥,恐過剛損柔,乃復(fù)黃是謂法天柔互
中卷 內(nèi)科
歸脾湯
人參二錢 白術(shù)二錢(土炒) 茯神二錢 炙甘草五分 黃 二錢 當(dāng)歸一錢 棗仁二錢(炒水二盞,煎七分,食遠(yuǎn)服。
歸脾者,調(diào)四臟之神志魂魄,皆歸向于脾也。蓋五味入胃,必藉脾與胃行其津液,以轉(zhuǎn)輸于博濃者生中州腎,氣灌與遠(yuǎn)湯用
中卷 內(nèi)科
補中益氣湯
人參三分(嗽者去之) 白術(shù)三分(土炒) 黃 一錢(蜜炙) 當(dāng)歸五分(酒焙) 柴胡二分或三上件藥 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yuǎn)稍熱服。
氣者,專言后天之氣,出于胃,即所謂清氣、衛(wèi)氣、谷氣、營氣、運氣、生氣、陽氣、春升溫之以暢下而麻柴
中卷 內(nèi)科
人參養(yǎng)營湯
人參一錢 白術(shù)一錢(土炒) 茯苓七分 廣皮一錢 甘草一錢(炙) 熟地七分 當(dāng)歸一錢上水二鐘,加生姜三片,大棗二枚,煎八分,食遠(yuǎn)溫服。
養(yǎng)營者,調(diào)養(yǎng)營氣循衛(wèi)而行,不使其行之度數(shù)疾于衛(wèi)也。故于十全大補湯中減川芎行血之品觀主《古今錄驗》續(xù)命湯麻黃三錢(去節(jié),泡,去沫,炒) 桂枝三錢 杏仁三十枚(去皮尖) 石膏二錢 甘草三錢(上九味,水煎溫服,當(dāng)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dāng)風(fēng)。
《古今錄驗》者,其方錄于竹簡,從古至漢,始刊于《金匱》附方中。續(xù)命者,有卻病延年命絲以治不宜熱,
中卷 內(nèi)科
二陳湯
半夏二錢(姜礬制) 陳皮一錢(去白) 茯苓一錢 甘草五分上水一鐘五分,加生姜一片,煎八分,溫服。
二陳湯,古之祖方也。汪 庵謂其專走脾胃二經(jīng),豁痰去濕。余細(xì)繹之,其功在利三焦之竅以前陳者陰,
中卷 內(nèi)科
平胃散
茅山蒼術(shù)(去粗皮,米泔浸)五兩 紫濃樸(去皮,姜汁炒)三兩二錢 廣陳皮三兩二錢(去白)
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同煎七分,溫服。
胃為水土之臟,長生于申。水谷之入于胃也,分為三隧,其糟粕一隧下入小腸,傳于大腸,下焦發(fā)谷腸處
中卷 內(nèi)科
栝蔞根桂枝湯
栝蔞根三錢 桂枝一錢五分 芍藥二錢 甘草一錢五分 生姜三片 大棗二枚上六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溫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食熱粥發(fā)之。(分兩遵喻《金匱》諸篇,每多合論,其間或邪異而病在一經(jīng),或邪同而病在各經(jīng)者,分證論治,悉相選又告耳。即如太陽痙濕病,非但發(fā)熱無汗惡寒,更加身體強(qiáng)KT KT ,脈反沉遲,明是風(fēng)濕混擾于太陽,陽氣為濕邪所滯,不得宣通,非寒邪之沉遲脈也。治以栝蔞根桂枝湯者,風(fēng)則用桂枝湯成法,濕則君以栝蔞根,酸苦入陰,內(nèi)走經(jīng)絡(luò),解天行時熱以降濕,合之桂枝和營衛(wèi)而治痙,
中卷 內(nèi)科
防己黃湯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術(shù)七錢半 黃 一兩一分(去蘆)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xì)辛三分。
中卷 內(nèi)科
防己茯苓湯
防己三兩 黃 三兩 桂枝三兩 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漢防己,太陽經(jīng)入里之藥,泄腠理,療風(fēng)水,通治風(fēng)濕、皮水二證?!督饏T》汗出惡風(fēng)者,蓋陽方其應(yīng)桴,并識之。
中卷 內(nèi)科
百合知母湯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兩(切)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
中卷 內(nèi)科
滑石代赭湯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如彈丸大一枚(碎,綿裹)
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
中卷 內(nèi)科
百合雞子湯
百合七枚(擘) 雞子黃一枚上先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雞子黃
中卷 內(nèi)科
百合地黃湯
百合七枚(擘) 生地黃汁一升上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dāng)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納生地汁煎通章言百合病,百脈一宗,不但主于營衛(wèi),而手足六經(jīng)悉能致其病,汗吐下皆非所宜。
本文各經(jīng)六若僅屬厥陰、陽明二經(jīng)為病,期以二十日愈。讀第四章未經(jīng)汗吐下者,治以百合地黃湯,中病勿更服。大便如漆,熱邪已泄,再服恐變癥也。論癥以溺時頭痛為辨,蓋百脈之所重在少陰太陽,以太陽統(tǒng)六經(jīng)之氣,其經(jīng)上循巔頂,下通水道,氣化不行,乃下溺而上頭痛,少陰為生水之源,開闔澀乃溺而淅然。若誤汗傷太陽者,溺時頭痛,以知母救肺之陰,使膀胱水藏知有母氣,救肺即所以救膀胱,是陽病救陰之法也。誤下傷少陰者,溺時淅然,以滑石上通泄陰引伸諸方,總不外乎補陰補陽之理,舉此可以類推,學(xué)人宜自得之。
中卷 內(nèi)科
升麻鱉甲湯
升麻二兩 當(dāng)歸二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甘草二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金匱》原文,陰毒去蜀椒、升麻入陽明、太陰二經(jīng),升清逐穢,辟百邪,解百毒,統(tǒng)治溫厲陰陽二病。如陽毒為病,面走烈《
中卷 內(nèi)科
白虎加桂枝湯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上銼,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
《內(nèi)經(jīng)》論瘧,以先熱后寒,邪藏于骨髓者,為溫、癉二瘧。仲景以但熱不寒,邪藏于心者經(jīng)》膏知瘧雖清降,
中卷 內(nèi)科
蜀漆散
蜀漆(洗去腥) 云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上三味,杵為散,未發(fā)前以漿水服半錢。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fā)時服一錢匕。(按:漿水乃《金匱》云牡瘧,《外臺》曰牝瘧,皆言心經(jīng)之瘧也。心為陰中之陽,邪氣結(jié)伏于心下,心而故鎮(zhèn)
中卷 內(nèi)科
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
柴胡八兩 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二服。
正瘧,寒熱相間,邪發(fā)于少陽,與傷寒邪發(fā)于少陽者稍異?!秲?nèi)經(jīng)》言:夏傷于大暑,秋傷久伏深且故乎
中卷 內(nèi)科
柴胡桂姜湯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干姜二兩 黃芩三兩 栝蔞根四兩 牡蠣三兩(熬) 甘草二兩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fù)夏月,暑邪先傷在內(nèi)之伏陰,至秋復(fù)感涼風(fēng),更傷衛(wèi)陽,其瘧寒多微有熱,顯然陰陽無爭,柴胡即用藥獨
中卷 內(nèi)科
達(dá)原飲
常山一錢 檳榔二錢 草果一錢 濃樸一錢 黃芩一錢五分 知母二錢 石菖蒲七分青皮上水二鐘,煎八分,露一宿,發(fā)后溫服。
瘧發(fā)間日者,《內(nèi)經(jīng)》言:邪氣內(nèi)薄五臟,橫連募原(全元起本“募”作“膜”),其道遠(yuǎn),《圣表,《胃濃樸溫除腸胃之濁邪,黃芩、知母清理腸胃之熱邪,復(fù)以菖蒲透膜,青皮達(dá)下,甘草和中,而瘧自解。
中卷 內(nèi)科
侯氏黑散
菊花四十分 白術(shù)十分 細(xì)辛三分 茯苓三分 左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fēng)十分 人參三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初服二十日,用溫酒調(diào)服。禁一切魚、肉、大蒜程云來云:《金匱》候氏黑散,系宋人較正附入唐人之方,因逸之,其辨論頗詳。而喻嘉言冷服誠藥多炒黑,不從氣而從味,取其苦澀以走于空竅耳。再讀方下云,初服二十日,用溫酒調(diào),是不欲其遽填也;后服六十日,并禁熱食,則一任填空竅矣。夫填竅本之《內(nèi)經(jīng)》久塞其空,是謂良工之語,煞有來歷,余故選之。
中卷 內(nèi)科
射干麻黃湯
射干三兩 麻黃四兩 紫菀三兩 款冬花三兩 北細(xì)辛三兩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生姜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射干湯,以苦辛溫入肺者,為復(fù)方。喉中水雞聲者,痰氣出入而 咯也。由肺中冷,陽氣不之品瀉之肺經(jīng)致,
中卷 內(nèi)科
濃樸麻黃湯
濃樸五兩 麻黃四兩 石膏(如雞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二兩 細(xì)辛二兩小麥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麥?zhǔn)?,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濃樸麻黃湯,大、小青龍之變方也;咳而上氣作聲,脈浮者,是屬外邪鼓動下焦之水氣上逆,與桂枝、芍藥、甘草和營衛(wèi)無涉,故加濃樸以降胃氣上逆,小麥以降心氣來乘,麻杏石膏仍從肺經(jīng)泄熱存陰,細(xì)辛、半夏深入陰分,祛散水寒,干姜、五味攝太陽而監(jiān)制其逆,一舉而泄熱下氣、散邪固本之功皆備,則肺經(jīng)清肅之令自行,何患咳逆上氣作聲有不寧謐者耶?
中卷 內(nèi)科
麥門冬湯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麥門冬湯,從胃生津救燥,治虛火上氣之方?!督饏T》云: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故病冷于棗上火
中卷 內(nèi)科
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
葶藶泄水下行,與甘相反,妙在大棗甘而泄中氣,故用其甘以載引葶藶上行,瀉肺用其泄,舟楫
中卷 內(nèi)科
《千金》葦莖湯
葦莖二斤 薏苡仁半斤 桃仁五十枚 瓜瓣半斤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葦莖得五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當(dāng)吐如膿。
葦,蘆之大者;莖,干也。是方也,推作者之意,病在膈上,越之使吐也。蓋肺癰由于氣血混一,營衛(wèi)不分,以二味涼其氣,二味行其血,厘清營衛(wèi)之氣,因勢涌越,誠為先著。
其瓜瓣當(dāng)用絲瓜者良。時珍曰:絲瓜經(jīng)絡(luò)貫串,房隔聯(lián)屬,能通人脈絡(luò)臟腑,消腫化痰,治諸血病,與桃仁有相須之理。薏仁下氣,葦莖上升,一升一降,激而行其氣血,則肉之未敗者,不致成膿,癰之已潰者,能令吐出矣。今時用嫩葦根,性寒滌熱,冬瓜瓣性急趨下,合之二仁,變成潤下之方,借以治肺癰,其義頗善。
中卷 內(nèi)科
賁豚湯
甘草二兩 芎 二兩 當(dāng)歸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兩 芍藥二兩 生姜四兩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賁,與“憤”同,俗讀奔;豚,尾后竅;又,小豕也。病從腹中氣攻于上,一如江豕以臀憤退芎欲欲
中卷 內(nèi)科
栝蔞薤白白酒湯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中卷 內(nèi)科
栝蔞薤白半夏湯
栝蔞實一枚(搗) 薤白三兩 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中卷 內(nèi)科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四枚 濃樸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栝蔞實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濃樸取二升,去滓,納諸藥,煮數(shù)沸,分溫三服。
胸痹三方,皆用栝蔞實、薤白,按其治法卻微分三焦?!秲?nèi)經(jīng)》言:淫氣喘息,痹聚在肺。
喘息之氣和胃無足較
中卷 內(nèi)科
附子粳米湯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斤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附子粳米湯,溫胃通陽于腎之劑。本論云: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是邪高也。治可溫經(jīng)也。
中卷 內(nèi)科
當(dāng)歸生姜羊肉湯
當(dāng)歸三兩 生姜五兩 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嘔者寒疝為沉寒在下,由陰虛得之,陰虛則不得用辛熱燥烈之藥重劫其陰。故仲景另立一法,以入氣
中卷 內(nèi)科
甘遂半夏湯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一本作無)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甘遂反甘草。反者,此欲下而彼欲上也。乃以白芍約之,白蜜潤之,則雖反而甘遂仍得下滲?!鹅`樞》有言:約方約囊是也。甘遂、半夏逐留飲彌漫于腸胃之間,雖利而續(xù)堅滿,茍非以甘草、白蜜與甘遂大相反者激而行之,焉能去其留著之根。相反為方,全賴芍藥酸可勝甘,
中卷 內(nèi)科
小半夏湯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中卷 內(nèi)科
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中卷 內(nèi)科
《外臺》茯苓飲
茯苓 人參 白術(shù)各三兩 枳實二兩 橘皮二兩半 生姜四兩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jìn)之。
三者皆小制之方,從脾胃二經(jīng)分痰飲立治法。蓋胃之支脈有飲,則胃逆為嘔而不渴,主之以漫于若《外臺》茯苓飲,取四君子有調(diào)元贊化之功,加枳實陳皮下氣消痰,專治脾經(jīng),功兼及胃。
后一方是痰飲兼治之法也。舉此三者,治痰飲可以類推。
中卷 內(nèi)科
大半夏湯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大半夏湯,通補胃腑之藥,以人參、白蜜之甘,濃于半夏之辛,則能兼補脾臟,故名其方曰者,參扶胃氣
中卷 內(nèi)科
橘皮湯
橘皮四兩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中卷 內(nèi)科
橘皮竹茹湯
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橘皮湯治嘔噦,橘皮竹茹湯治噦逆。嘔者,張口有物有聲;噦者,撮口有聲無物。若嘔噦四止。
中虛謂病
中卷 內(nèi)科
黃土湯
甘草 白術(shù) 附子(炮) 干地黃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中卷 內(nèi)科
赤小豆當(dāng)歸散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當(dāng)歸十兩上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匱》云: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dāng)歸散主之。明指脾絡(luò)受傷,血滲腸間,血,以灶脾以
中卷 內(nèi)科
蜘蛛散
蜘蛛十四枚 桂半兩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蜘蛛性陰而厲,隱見莫測,可定幽暗之風(fēng),其功在殼,能泄下焦結(jié)氣。肉桂芳香入肝,專散滑為。
年
中卷 內(nèi)科
生脈散
人參五錢 麥門冬三錢 五味子三錢上水二鐘,煎八分,隨時服。
凡曰散者,留藥于胃,徐行其性也;脈者,主于心,而發(fā)原于肺;然脈中之氣,所賴以生者味收露降
中卷 內(nèi)科
玉屏風(fēng)散
黃 一兩(炙) 防風(fēng)一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鐘,煎八分,隨時服亦可。
黃 畏防風(fēng)。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氣皆柔,皆主乎表,故雖畏而仍可相使。不過黃性曰玉
中卷 內(nèi)科
瀉白散
桑白皮一錢 地骨皮一錢 甘草五分 白粳米百粒上為末,開水調(diào)服,水一鐘,煎八分,溫服亦可。
肺氣本辛,以辛瀉之,遂其欲也。遂其欲當(dāng)謂之補,而仍云瀉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氣逆氣粳
中卷 內(nèi)科
益黃散
人參一錢 黃 二錢 炙甘草五分 陳皮一錢(去白) 黃連少許 芍藥七分 生甘草五分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水一杯,煎五分,食遠(yuǎn)服。
土色黃,脾胃應(yīng)之,不直補土,而從土中瀉火、清金、制木,以遠(yuǎn)客邪,故曰益黃。此東垣令肝中瀉言:熱淫于內(nèi),以酸收之。芍藥酸寒,能瀉肝而收肺陰,黃連甘草入心而瀉脾熱,金旺火衰,而肝風(fēng)自熄,脾胃受益矣。東垣以之治小兒慢脾風(fēng),真神品也。
中卷 內(nèi)科
導(dǎo)赤散
生地 甘草梢 淡竹葉 木通 各等分上水二鐘,煎八分,溫服。
導(dǎo),引也。小腸一名赤腸,為形臟四器之一,稟氣于三焦,故小腸失化,上為口糜,下為淋品,令氣
中卷 內(nèi)科
漿水散
桂枝五錢 干姜五錢 熟附子五錢 炙甘草五錢 良姜一錢 半夏二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三五錢,先用土漿二盞,煎一盞,和渣服,甚者三四服,微者三服。
土漿水,功專去暑濕,解渴熱,故以名方。夏月暴瀉亡陽,汗多腹冷,氣少脈微,君以桂枝附,元神
中卷 內(nèi)科
溫膽湯
茯苓七錢 半夏一兩 廣皮一兩五錢 甘草四錢(炙) 竹茹一兩 枳實一兩每服四五錢,加生姜七片,大棗一枚,水一鐘五分,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
溫膽湯,膈腑求治之方也。熱入足少陽之本,膽氣橫逆,移于胃而為嘔,苦不眠,乃治手少和中從出
中卷 內(nèi)科
酸棗仁湯
酸棗仁二升(炒黑,勿研)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川芎二兩上五味,以水八升,先煮酸棗仁得六升,后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虛煩、胃不和、膽液不足,三者之不寐,是皆虛陽溷擾中宮,心火炎而神不定也,故用補母苓泄而寐矣
中卷 內(nèi)科
溫脾湯
干姜二兩 肉桂心二兩 熟附子二兩 炙甘草二兩 枳實二兩 濃樸二兩 大黃四錢上 咀,用一兩,水二碗,煎六分,頓服。
脾寒泄瀉腹痛者,許叔微制溫脾湯,仿仲景溫下之法,以下腸胃之冷積。夫脾既寒矣,腸既通用芍藥大黃
中卷 內(nèi)科
涼膈散
薄荷五錢 連翹五錢 芒硝二錢五分 甘草一兩五錢 黃芩五錢 山梔五錢 大黃五錢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碗半,煎一碗,去滓,入白蜜一匙,微煎溫服。
膈者,膜之橫蔽心下,周遭相著,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者也,不主十二經(jīng)。凡傷寒蘊熱厥陰貫膈小歷絡(luò)下,胃而虛
中卷 內(nèi)科
益元散
桂林滑石六兩 甘草一兩上為粉,水飛,每服三錢,溫水下或新汲水下。
滲泄之劑,不損元氣,故名益元。分兩六一,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故又名天水?;镀湎峦ǘ?br />
中卷 內(nèi)科
大順散
甘草三兩 干姜四兩 杏仁四兩(去皮尖) 肉桂四兩上先將甘草同白砂炒微黃,次入生干姜同炒,令姜裂,又入杏仁同炒,令杏仁不作聲為度,大順散,《局方》祖仲景大青龍湯,以肉桂易桂枝,而變?yōu)槔锓āV伪苁钣趶V廈,餐生冷,快脾復(fù)皆
中卷 內(nèi)科
冷香飲子
附子(炮)一錢 陳皮一錢 炙甘草一錢五分 草果(同吳茱萸炒黃黑) 生姜十片水一鐘,煎滾即濾,井水頓冷服。
冷香飲子,治霍亂陰陽暌隔,煩躁脈伏者。草果、陳皮溫脾去濕定嘔,炙草、生姜奠安脾經(jīng)
中卷 內(nèi)科
清暑益氣湯
人參五分 麥門冬二分 五味子九粒 黃 五分 甘草二分(炙) 茅山蒼術(shù)一錢 白術(shù)五分二分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去滓,大溫服。
清暑益氣湯,東垣治脾胃虛衰所生受病之方也。夏月襲涼飲冷,內(nèi)傷脾胃,抑遏真陽,而外元氣分消俾柏飲食房勞,避暑而為暑所中者,當(dāng)清解與補益兼施。
中卷 內(nèi)科
桂苓甘露飲
茯苓一兩 豬苓五錢 澤瀉一兩 甘草二兩 白術(shù)五錢 肉桂五錢(去皮) 滑石四兩石膏上為末,每服三錢,溫湯調(diào)下,新水亦得,生姜湯尤良。
消暑在于消濕去熱,故用五苓去濕,三石解熱。濕熱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氣潛消矣。
又之為鹽之精,故能涼血滌熱,從小便而出。子和亦有桂苓甘露飲,本方加人參、木香,再加干葛、藿香,雖兼補虛散邪,然濕家忌汗,不若河間之專也。
中卷 內(nèi)科
清脾飲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廣皮八分 半夏一錢 甘草三分 白術(shù)(炒)七分 濃樸一錢 青皮七上水一鐘,生姜一片,棗一枚,煎八分,熱減時服。忌生冷油膩?!稘?jì)生方》有草果一錢。
脾不曰健而曰清者,太陰受病,清少陽所勝之邪也。蓋少陽太陰為順乘之臟腑,太陰瘧寒熱胡湯草果
中卷 內(nèi)科
生津甘露湯
升麻五分 防風(fēng)五分 羌活一錢 柴胡一錢 石膏一錢五分 黃芩一錢(酒炒) 黃一錢柏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酒炒) 龍膽草一錢半(酒炒) 炙甘草一錢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盞,酒一匙,煎一盞,熱食遠(yuǎn)服。
消渴門中,生津甘露湯一名清涼飲子。東垣治心火亢甚,乘于脾胃,亦是至而不至乃為不及恐左氣膽用
中卷 內(nèi)科
竹葉黃湯
竹葉二錢(淡) 石膏( ) 麥門冬 人參 黃 甘草 半夏 生地 當(dāng)歸 白芍 川芎上水二鐘,煎八分,食遠(yuǎn)服。
四方互復(fù),獨以竹葉、黃 標(biāo)而出之者,明其方專治肺經(jīng)熱消,非概治二陽結(jié)之消渴者也。
劑,復(fù)以火。
補
中卷 內(nèi)科
清燥救肺湯
經(jīng)霜桑葉三錢(去筋) 杏仁七分(去皮尖,炒黃) 麥門冬一錢二分(去心) 石膏二錢五分水一碗,煎六分,食遠(yuǎn)服。
燥曰清者,傷于天之燥氣,當(dāng)清以化之,非比內(nèi)傷血燥,宜于潤也。肺曰救者,燥從金,石膏之辛,麥門之甘,杏仁之苦,整肅肺經(jīng)之氣,人參、甘草生津補土,培肺之母氣,桑葉入肺雖言論
中卷 內(nèi)科
升陽益胃湯
羌活五錢 防風(fēng)五錢 柴胡二錢 獨活五錢 川黃連二錢 白芍五錢 黃 二兩 甘草一兩上 咀,每服三錢,生姜五片,棗二枚,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早飯午飯之間。
升陽益胃湯,東垣治所生受病肺經(jīng)之方也。蓋脾胃虛衰,肺先受病,金令不能清肅下行,則白健藉泄
中卷 內(nèi)科
《外臺》杏仁煎
杏仁一斤(去皮尖,搗,熬作酪) 白蜜五合 酥油五合(以牛乳煎成者) 生姜汁三合上四味,以水三升,納杏仁酪煎攪可減半,納姜汁煎如稀糖,納酥蜜煎令如稠糖。每服一匙七小杏仁煎,潤劑也。治勞役表 ,寒襲于肺,上氣干咳,肺痿聲啞,群復(fù)滑潤之品,仍無腸泄同氣地黃
中卷 內(nèi)科
調(diào)中散
桂枝一兩五錢 生干姜 五味子 人參 白術(shù) 赤茯苓 炙甘草 當(dāng)歸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溫服去渣,夜再服。
一陽發(fā)病,少陰嗽泄,三焦不利,上咳下瀉,心火不寧,其動若掣,明是咳瀉,屬三焦不利守真佐以高出
中卷 內(nèi)科
硝石礬石散
硝石(芒硝之底,沉凝者準(zhǔn)) 礬石(燒)等分上二味為散,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候也硝石礬石散,悍劑也。女勞黑疸腹?jié)M者,死證也。讀仲景原文,當(dāng)急奪下焦之瘀血,庶可斡迨不于直除匱》另有酒疸之黑,乃是濕熱瘀而不行,營血腐憊之色,又非硝石散之所治矣。
中卷 內(nèi)科
豬膏發(fā)煎
豬膏半斤 亂發(fā)(如雞子大,洗潔)三枚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fā)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金匱》云:諸黃,豬膏發(fā)煎主之。時珍曰:釋者為膏?!抖Y·內(nèi)則》云:以水潤釋而煎之之實因使虛胃婦吹
中卷 內(nèi)科
補肝湯
桃仁三兩 桂心三兩 柏子仁三兩 山萸肉三兩 茯苓三兩 甘草一兩二錢 細(xì)辛八錢防上 咀,水九升,煮五升,去滓,分三服。
《舉痛論》厥痛計一十三條,只有二條為熱,余皆為寒。其寒熱厥氣犯胃而痛,惟肝藏為最以辛曰:肝邪胃,導(dǎo)之
中卷 內(nèi)科
二妙散
茅山蒼術(shù)(生用) 川黃柏(炒焦)
上為末,搗生姜煎沸湯調(diào)服。即《集要方》二神湯各錢五分,水煎,空心服。
二妙散,偶方之小制也。蒼術(shù)生用入陽明經(jīng),能發(fā)二陽之汗,黃柏炒黑入太陰經(jīng),能除至陰
中卷 內(nèi)科
觀音應(yīng)夢散
人參三錢 紫衣胡桃肉一兩(連皮鬲)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食遠(yuǎn)服。
《日華子本草》云:食酸齒 ,細(xì)嚼胡桃即解。病有多食梅子,斂痰飲于膈,酸寒之性搏激散之氣授以此
中卷 內(nèi)科
三生飲
烏頭三錢 附子三錢 虎掌三錢 木香八分上水二鐘,煎一鐘,或溫服,或冷服。
三生者,一本而用其三,不炮不制,故名。即《肘后方》名三建湯者是也?!洞竺鞅静荨吩屏π怪鄙现毕?,為斬關(guān)奪門之劑。茍非寒痰氣厥,昏不知人,證偏于實者,不可輕用。但后人方中,虎掌皆用南星,以南星亦名虎掌,乃相沿之誤,實非南星也。
中卷 內(nèi)科
王荊公妙香散
人參一兩 益智仁一兩 五花龍骨一兩 茯神五錢(去木) 茯苓五錢 遠(yuǎn)志肉五錢(甘草制)
上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溫酒調(diào)服。水煎服亦可?!读挤健芳幽鞠愣X五分,麝香一錢。
妙香散,治有夢之遺精,經(jīng)言手、足少陰之厥,令人妄夢。《良方》加以木香、麝香,通其神明,使人不夢淫邪泮釋,自無精泄之患。其妙在于二香,而荊公之方,無此二味,亦名妙香,其意何居?抑或傳流日久而脫文耳。夫精之藏蓄在腎,統(tǒng)攝在脾,至疏泄之時,則惟聽命于心,故用茯苓、遠(yuǎn)志通腎以泄邪火,人參、益智固脾以攝真精。茯神安神,朱砂定氣,龍骨秘精,三者皆安鎮(zhèn)心經(jīng)之藥,炙甘草調(diào)和陰陽,則心有所主而精不搖矣。二香能清夢寐,
中卷 內(nèi)科
金鈴子散
川楝子(去核)一兩 延胡索一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diào)服。水煎服亦可。
金鈴子散,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独坠谥苏摗吩疲盒耐从?,速覓延胡。
潔古去小方
中卷 內(nèi)科
茯神湯
茯神(去木) 羚羊角(鎊) 北沙參 棗仁(炒) 葳蕤 遠(yuǎn)志肉(去心) 五味子各三兩龍骨上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取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圣濟(jì)總錄》列《素問》病機(jī)六十二證,每證各載數(shù)方,河間選其可因者,嘗錄于《宣明方張大氣張益陰以視腎精汨乎又言:肝氣當(dāng)治而未能,乃為煎厥,詳在后論丸方中。
中卷 內(nèi)科
赤茯苓湯
赤茯苓(去皮)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 麥冬(去心)五錢 桔梗一兩 人參一兩 芍藥五錢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生氣通天論》又曰:大怒則形氣絕,血郁于上,使人薄厥。薄者,氣血相薄也。怒則氣上厥。
郁,行。
元素曰:檳榔之性下行,如鐵石之沉重,能墜諸藥至于下極,方義清肺之郁而墜其逆,其厥
中卷 內(nèi)科
大川芎丸
川芎一斤 天麻四兩(用鄆州者)
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xì)嚼食后,茶酒下。
中卷 內(nèi)科
秘方茶酒調(diào)散
石膏(另為細(xì)末) 菊花 細(xì)辛(去苗) 香附子(去須)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溫茶酒調(diào)下,食后,每日三服。
新沐中風(fēng),則為首風(fēng)。沐,濯發(fā)也?!督?jīng)》言:頭面多汗惡風(fēng),當(dāng)先風(fēng)一日,頭痛不可以出女多用大辛痛,
中卷 內(nèi)科
白術(shù)散
牡蠣(焙赤)二錢 白術(shù)一兩一分 防風(fēng)二兩五錢上為末,每服一錢,溫水調(diào)下,不計時。如惡風(fēng)倍防風(fēng)白術(shù),如汗多面腫倍牡蠣。
飲酒中風(fēng),則為漏風(fēng)。漏,滲也?!督?jīng)》言:食則汗出,甚則自汗,喘息惡風(fēng),口渴不能勞治皮咸寒必為
中卷 內(nèi)科
地黃飲子
熟地八錢 熟附子一錢二分 官桂八分 石菖蒲一錢 遠(yuǎn)志肉一錢(甘草制) 淡肉蓯蓉干一川石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薄荷五分,同煎至八分,不計時候服。
飲,清水也。方名飲子者,言其煎有法也。喑啡之證,機(jī)竅不靈,升降失度,乃用一派重濁交陰白茯肺腎自解
中卷 內(nèi)科
鱉甲湯
鱉甲(去欄,醋炙)一兩 生地黃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白芍一兩 柴胡(去苗)一兩 官桂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入生姜、木香五分,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鱉甲湯,治伏梁。伏,匿藏也。梁,石絕水為梁,喻其郁氣阻于腹中也。張子和曰:伏梁,伯曰動亟奪子皮攻亦能破湯。
中卷 內(nèi)科
白術(shù)湯
白術(shù)一兩 濃樸(生姜汁炒)一兩 當(dāng)歸(去苗)一兩 龍骨( )一兩 艾葉(炒熟)
五錢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
白術(shù)湯治飧泄,食不化而出清谷,用溫固升清之法?!督?jīng)》言: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義。
和,
中卷 內(nèi)科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淘,炒)二兩 官桂(去皮)二兩 干姜(炮)二兩 蜀椒(出子,炒去汗)
五錢 陳皮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空心去滓,溫服。
吳茱萸湯,治濁氣上升而生 脹,用溫散降濁之法?!督?jīng)》言:寒氣生濁,濁氣在上,則生中健輕,
中卷 內(nèi)科
犀角湯
犀角(鎊)五錢 升麻三錢 元參五錢 連翹五錢 射干一分(去毛) 麥門冬一兩(去心)
沉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同煎至八分,食前,去滓溫服。
結(jié)陽者腫四肢,陽別于陰,雖非死病,亦危證也;本論云: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于陽以木
中卷 內(nèi)科
地榆湯
地榆四兩 甘草三兩(半生半炙)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三盞,納縮砂仁七枚,每服可加,炒用亦可,煎至一半,去滓溫服。
結(jié)陰者,陰氣自結(jié)不和于陽也。結(jié)則下瘀血,若瘀血去盡,而再結(jié)再下,三結(jié)三下,斷續(xù)不之入之征
中卷 內(nèi)科
《圣濟(jì)》大建中湯
人參二兩 黃 三兩 當(dāng)歸三兩 白芍二兩 炙甘草二兩 遠(yuǎn)志(去心)三兩 龍骨二兩澤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風(fēng)邪從肺乘勝至脾,脾風(fēng)傳腎,燥土之氣,腎之所惡,真精不守,乃冤熱腹痛而出白液,病矣?!妒?jì)方》治以人參、黃 、當(dāng)歸、白芍、炙草柔脾之陽,以化燥氣,佐以遠(yuǎn)志強(qiáng)志益腎,
中卷 內(nèi)科
建中加減湯
人參一兩 黃 四兩 當(dāng)歸一兩 白芍四兩 炙甘草一兩 生地四兩 麥冬四兩 龍骨四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一枚,餳少許,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腎風(fēng)傳心,亦用建中法者,以心主營而出中焦,故病則筋脈相引搐搦,名曰螈。當(dāng)此之時,更甚保護(hù)
中卷 內(nèi)科
黃湯
黃 二兩(姜汁炒) 人參二兩 五味子二兩 枸杞子一兩 熟地一兩 生干姜一兩(新改)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原方有桑皮、麥冬,無干姜、桂枝。
心移寒于肺,飲一溲二,謂之死陰,不治三日而死?!妒?jì)方》治之以黃 湯。余考其證與統(tǒng)歸于中用人肺二經(jīng)陽,干
中卷 內(nèi)科
麥冬飲子
麥冬二兩(去心) 知母一兩 人參一兩 炙甘草一兩 生地一兩 茯神一兩 栝蔞實一兩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葉數(shù)片,同煎至一盞,去滓,食后溫服。
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是亦死陰也。雖不若移寒之三日而死,然熱久消渴,煩心短氣,津葛
中卷 內(nèi)科
雞屎醴散
大黃一錢 桃仁一錢 雞屎醴一錢上為末,每服一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湯調(diào)下,食后臨臥服。(臘月干雞屎白半斤,袋醴,甜酒也。少曲多米,釀之一宿而成,僅有酒香者佳。水氣鼓脹,用雞屎白者,雞無前陰于脈一劑
中卷 內(nèi)科
柴胡地骨皮湯
柴胡(去苗) 地骨皮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煎至八分,去滓,細(xì)含咽之,食后服。如有病患大便實者,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者,手足太陽熱結(jié)也。胃之水谷不得轉(zhuǎn)輸于下,則令內(nèi)開而行
中卷 內(nèi)科
蠲痹湯
黃 二錢五分 防風(fēng)一錢二分(去蘆) 當(dāng)歸二錢五分(酒洗) 羌活一錢二分 赤芍一錢二分上水二鐘,生姜五片,大棗二枚,煎一鐘,食前服。
蠲,去之疾速也。痹,濕病也,又言痛也。痹分三氣雜至,風(fēng)勝為行痹,寒勝為痛痹,濕勝抑藥
中卷 內(nèi)科
木香散
木香一兩 良姜五錢 干姜五錢 草豆蔻三兩 陳皮一兩 枳實五錢 川芎三兩 赤芍五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岐伯以心脈急為心疝,是寒傷營也。心不受邪,乃傳于小腸,而又不能為之散邪,故小腹有氣,分之有殊熱之
中卷 內(nèi)科
柏子仁散
柏子仁三兩 當(dāng)歸五錢 防風(fēng)三兩 細(xì)辛三兩 川芎三兩 枳殼三兩 白術(shù)三兩 茯苓三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二枚,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柏子仁散治疹筋。疹者,初病即可得而診見也?!督?jīng)》言:尺脈數(shù)甚,筋急而見,是人腹必虛,病也白術(shù)標(biāo)之
中卷 內(nèi)科
益膽湯
苦參一兩五錢 黃芩二兩(去朽) 官桂一兩 人參二兩 茯神一兩五錢 炙甘草二兩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滓,隨時溫服。
益膽者,益膽汁也?!秲?nèi)經(jīng)》膽?zhàn)阒沃躁柫耆?,針刺法也,前賢旁通其義,變易湯藥之治官甘苦疸已
中卷 內(nèi)科
通腎湯
菖蒲(銼)二兩 五加皮(銼)一兩 生干地黃(焙)二兩 羚羊角二兩 赤芍藥二兩 甘草(炙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通腎湯,治解亦。解,舒緩也;亦者,疑也,不可必之辭。病有脊脈痛,少氣,安臥不欲言內(nèi)滯通竅當(dāng)
中卷 內(nèi)科
豆蔻散
肉豆蔻五個(面裹煨) 炙甘草三錢 濃樸五錢上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一盞調(diào)下,食前,白湯亦得。
歲水不及,濕乃大行,長氣反用,民病濡泄。濡,潤也。楊子曰:泄,歇也。謂洞泄下水,陰之之。
可治
中卷 內(nèi)科
越桃散
大山梔子三錢 高良姜三錢上和勻,每服三錢,或米飲,或酒調(diào)下,痛立止。
越桃,山梔也,產(chǎn)于南陽山上者佳,故名。痢后小便利者,下焦有寒也,若腹中虛痛不可忍瀉其
中卷 內(nèi)科
中滿分消湯
川烏二分 柴胡二分 升麻三分 麻黃二分 干姜二分 半夏三分 草果五分 益智三分茄二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盞,煎至一盞,食前熱服。
分消者,上下分消其邪也,謂以辛熱散之,苦熱泄之,淡滲利之,使其陰陽自然分化,不必陽之姜、黃中,其氣中滿吸門
中卷 內(nèi)科
五膈湯
杏仁(去皮尖) 香豉(熬) 曲 干姜 吳茱萸 蜀椒(炒去汗)各等分上六味,搗篩蜜丸,飲服七丸,日三服,忌冷。
膈病,非獨三陽結(jié),猶有憂、氣、恚、食、寒之證。夫憂、氣二膈,結(jié)氣于胸,以杏仁、香之不驗,得以流傳。又有飲膈、熱膈,非結(jié)氣所致,茲不具贅。
中卷 內(nèi)科
進(jìn)退黃連湯
川黃連(姜汁炒)一錢半 干姜(炮)一錢五分 人參(人乳拌蒸)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半夏(上進(jìn)法:用本方三味不制,水三茶鐘,煎減半,溫服。退法:桂枝不用,黃連減半,或加肉黃連湯,仲景治胃有邪,胸有熱,腹有寒,喻嘉言旁通其旨,加進(jìn)退之法,以治關(guān)格,獨超則進(jìn)黃連先通
中卷 內(nèi)科
蒼術(shù)石膏湯
蒼術(shù)五錢 石膏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上銼細(xì),和勻,都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蒼術(shù)石膏湯,太陰陽明經(jīng)降劑,治濕淫者?!督?jīng)》言:濕上甚為熱,仲景云:濕邪以寒戰(zhàn)而身知母佐石膏,剛?cè)嵯嗯洌粋K腑之正氣,可謂詳審精密矣,雖與白虎湯相似,其義各有微妙。
中卷 內(nèi)科
回陽返本湯
熟附子(上) 干姜(中) 甘草(下) 人參(中) 麥門冬(中) 五味子(下) 臘茶(中)
陳皮上用澄清土漿水一鐘,煎六分,臨服入白蜜五匙,隔冷水頓冷服,取汗為度。
節(jié)庵變易仲景之白通湯,而為回陽補虛之制。蔥白、干姜、附子借以通陽溫經(jīng),人參、麥冬心化大
中卷 內(nèi)科
羊肉湯
左牡蠣三錢 龍骨二錢 川桂枝一錢 大白芍一錢五分 熟附子一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生姜上都作一服,水二盞,煎八分,溫服不計時。
羊肉湯,救逆湯之復(fù)方也。韓 和曰:救逆不應(yīng),當(dāng)復(fù)羊肉,為效甚速。蓋以陽盛于上而衰上失
中卷 內(nèi)科
安胃湯(新制)
川椒五分(炒去汗) 安吉烏梅一錢(去核) 川黃連一錢 人參三錢 枳實一錢五分 生淡干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鐘,煎八分,溫服。
安胃者,毋使乘勝之氣犯胃也。倦不思食,無不由于脾胃為病,然揆其寒熱虛實,卻有盛衰之論行陽氣,
中卷 內(nèi)科
犀角地黃湯(新改)
暹羅犀角三錢 生地五錢 連翹三錢 生甘草五分(原方有丹皮、赤芍,無連翹、甘草。)
上水二鐘,武火煎八分,溫服,無時候。
《局方》犀角地黃湯,厥陰陽明藥也。溫?zé)崛虢j(luò),舌絳煩熱,八九日不解,醫(yī)反治經(jīng),寒之《本甘草
中卷 內(nèi)科
治桃仁湯
槐角子一兩(碎) 桃仁一兩(碎) 艾葉一兩 大棗十五枚上水煎服。
蟲蝕謂之 ,三尸蟲最靈異,分處三焦,能上下接應(yīng),每藏于腸胃卑濕處,以蝕外來之五味味五五木能出復(fù)以
中卷 內(nèi)科
鼠糞湯
韭根一大把 鼠糞十四粒(兩頭尖者)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渣再煎三沸,溫服盡。必有粘汗出為效,未效再作服。
鼠糞韭根,皆厥陰藥也。陰易是婦人病溫后,毒移男子而病也。蓋婦人以肝為先天,冬不周以韭如
中卷 內(nèi)科
香港腳雞鳴散
紫蘇葉一兩 木瓜一兩 生姜(連皮)二兩 桔梗五錢 廣皮一兩 吳茱萸一兩 檳榔七個。
上為粗末,分作八服,每服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碗半,去滓,再用水二碗,煎滓取一小碗,去滓,兩次煎汁相和,安頓床頭,次早五更分二、三服,只是冷服,冬月略溫,服后《經(jīng)》以香港腳名厥,漢名緩風(fēng),宋齊后始名香港腳。按前賢論,皆由風(fēng)寒暑濕乘虛襲于三陰經(jīng),宜急為重劑以治之?!锻馀_》療香港腳,惟唐侍中方為最驗。至明,周文采《醫(yī)方選要》雞鳴散,藥品相同,惟多桔梗一味,取義于五更服,故曰雞鳴散。紫蘇色赤氣香,通行氣血,專散風(fēng)毒,同生姜則去寒,同木瓜則收濕,佐以桔梗開上焦之氣,廣皮開中焦之氣,妙在吳茱萸泄降下逆,更妙在檳榔沉重性墜,諸藥直達(dá)下焦,開之散之,泄之收之,俾毒邪不得上壅入腹沖心,而成危候。雞鳴時服者,從陽注于陰也。服藥須冷者,從陰以解邪也。東垣分南北二方治法,各隨其所勝者而偏調(diào)之,證相宜者而倍用之,是亦發(fā)前人之未發(fā),在圓機(jī)者,斟酌變通,斯為善矣。
中卷 內(nèi)科
神效散
白浮石 蛤粉 蟬蛻上為細(xì)末,用大鯽魚膽七個,調(diào)三錢服,不拘時,神效。
膈消,《圣濟(jì)總錄》治以麥冬飲子,河間因之。余再讀《本事方》用神效散,其識見之高遠(yuǎn)復(fù)移熱于膈,熾若燎原,故渴而求救于水,飲如長鯨之吸川,雖補水降火無及也。妙在即以更輕浮能利成中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腎氣丸
熟地八兩 山萸肉四兩 山藥四兩 澤瀉三兩 丹皮三兩 白茯苓三兩 肉桂一兩 熟川附上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鹽湯送,或臨臥溫酒下,每服當(dāng)以美膳腎氣丸者,納氣歸腎也。地黃、萸肉、山藥補足三陰經(jīng),澤瀉、丹皮、茯苓補足三陽經(jīng)。
臟從分頭導(dǎo)納,絲絲不亂。獨取名腎氣者,雖曰乙癸同源,意尤重于腎也。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六味地黃丸
熟地八兩 山萸四兩(去核) 山藥四兩 澤瀉三兩 丹皮三兩 茯苓三兩上法制,共搗爛,烘燥入磨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淡鹽湯下,冬用酒六味者,苦、酸、甘、咸、辛、淡也?!蛾庩枒?yīng)象論》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五臟之精氣化氣,者補附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扁鵲玉壺丸
硫黃八兩上法制,服食具載注中。
玉壺,指人身而言。道書曰:金精滿鼎氣歸根,玉液盈壺神入室。玄壽先生曰:硫是礬之液今以凡硫黃八兩,配真麻油八兩,以硫打碎,入冷油內(nèi)燉爐上,炭火宜微勿烈,以桑條徐調(diào),候若再六中字配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天王補心丹(其方有四,惟此《道藏》者通)
人參五錢 當(dāng)歸一兩 柏子仁一兩 丹參五錢 茯神五錢 棗仁一兩 天門冬一兩 麥門冬上法制為末,蜜丸彈子大,朱砂為衣,燈心湯服一丸;或噙化。
補心者,補心之用也。心藏神,而神之所用者,魂、魄、意、智、精與志也,補其用而心能心而以則精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四神丸
補骨脂四兩 肉豆蔻二兩 吳茱萸一兩 五味子三兩上為末,用大棗百枚,生姜八兩,切片同煮棗爛,去姜,取棗搗丸,每服二錢,臨臥鹽湯送四神者,四種之藥,治腎泄有神功也。補骨脂通癸水之真陽,肉豆蔻保戊土之真氣,俾戊癸相輔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斑龍丸
鹿角霜八兩 鹿角膠八兩 菟絲子八兩 補骨脂四兩 柏子仁八兩 熟地八兩 白茯苓四兩上將膠溶化,量入無灰酒,打糊為丸,每服六七十丸,淡鹽湯下。
《干寧記》云:鹿與游龍相戲,必生異角,故得稱龍;鹿有紋故稱斑,用其角為方,故名斑以氣運精之血燥,而功士酣寮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天真丸
精羊肉七斤(去筋膜脂皮,批開,入后藥) 當(dāng)歸十二兩(洗,去蘆) 鮮山藥十兩(去皮)
肉蓯蓉十兩(去甲,清水浸淡,曬干) 天門冬(去心,焙干)一斤上四味,共搗烘燥磨末,安羊肉內(nèi)裹縛,用無灰酒四瓶,煮令酒盡,再入水二升煮,候羊肉糯米飯焙干焙形不足者,補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養(yǎng)形補精以全神,故名天真。人參、黃 、白肺陰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大造丸
紫河車一具(用米泔水浸,超時輕輕擺開,換水洗潔,凈白如楊妃色者佳,用竹器盛于長流汁入絹袋清水浸蓯蓉七凈) 生杜上法制為末,河車搗為丸,量加煉蜜,每服三錢,侵晨百滾湯送。
大造者,其功之大,有如再造,故名。括蒼吳球宗丹溪之旨,創(chuàng)立大造丸,世咸遵之。
第藥潛陰九,歸、肺,量宏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固精丸
鹿茸一具 鹿角霜(分兩同茸) 陽起石五錢 韭菜子一兩 淡肉蓯蓉一兩 五味子五錢茯上為細(xì)末,酒煮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固精丸,治無夢之滑精。夫房勞過度,則精竭陽虛,陽虛則無氣以制其精,故寐則陽陷而精獨用去淫行陽而成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葶藶丸
葶藶(隔紙炒) 杏仁(麩炒,去皮尖) 桑根白皮(銼) 豬苓(去黑皮) 澤瀉 椒目以上各五錢上搗羅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蔥白湯下,病不知,加至三十丸。
《圣濟(jì)葶藶丸治涌水。涌或作涌。按《經(jīng)》義,肺移寒于腎為涌水者,無形之邪移于肺之子也。
按郁下目之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檳榔丸
檳榔(銼) 大黃(銼炒) 枳殼(去瓤,麩炒)各二兩 桃仁(去皮尖,麩炒) 大麻仁(炒)
木香各一兩《圣濟(jì)方》有青皮(湯浸,去白)一兩,蜜丸,每服十丸,溫酒下。
檳榔丸,與潤腸、通幽二方同義,和劑也。治小腸移熱于大腸之 瘕證。夫大腸為傳導(dǎo)之腑伏麻仁潤下大腸之熱,治在腑者,宣而通之,病在下者,因而奪之。河間減去青皮,勿雜肝膽之藥也。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左金丸
吳茱萸(去閉口,鹽水浸一伏)一兩 川黃連六兩(鹽水炒)
上為末,水法為丸,或粥糊丸,每服三十丸,開水送。
經(jīng)脈循行,左升右降,藥用苦辛肅降,行于升道,故曰左金。吳茱萸入肝散氣,降下甚捷,其氣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礞石滾痰丸
青礞石一兩(以焰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jì),曬干,火 石色如金為度,無金星者不用)
上為細(xì)末,水法為丸,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強(qiáng)弱加減。
礞石性寒下降,陰也。焰硝性熱上升,陽也。用以同 ,不特取焰硝有化石之能,并與礞石相及重,之熱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威喜丸
云茯苓四兩(去皮,作匱以豬苓四錢半入內(nèi),煮二十余沸,日干,揀去豬苓,曬干為度)
黃蠟四兩(溶化)
上即以蠟丸彈子大,空心細(xì)嚼,滿口生津,徐徐咽下,以小便清為度。忌米醋,尤忌怒氣勞《抱樸子》云:茯苓千萬歲,其上生小木,狀似蓮花,名威喜芝。今以名方者,須擇云茯苓有續(xù)痰火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鱉甲煎丸
鱉甲十一分(炙) 阿膠三分(炙) 蜣螂六分(熬) 蜂房四分(炙) 蟲五分(熬)
鼠婦三分威三分三分上二十三味為末,取鍛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于中,煮令泛鱉甲煎丸,都用異類靈動之物,若水陸,若飛潛,升者降者、走者伏者咸備焉。但恐諸蟲擾鱉甲血閉退熱其熱血。
截之攻補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虎潛丸
龜甲四兩(炙) 虎脛骨一兩(炙) 熟地三兩 當(dāng)歸一兩五錢(酒洗) 白芍二兩(酒炒)
牛膝陽一兩五錢上為末,羯羊肉酒煮爛,搗丸,鹽湯下。冬加干姜一兩。
虎,陰獸。潛,伏藏也。臟陰不藏,內(nèi)熱生痿者,就本臟分理以伏藏其陰也。故用龜甲為君戀失知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黑地黃丸
白術(shù)一兩六錢(炒黑) 熟地一兩六錢(炒黑) 五味子八錢(蒸熟) 生淡干姜(清水浸淡)
春七上為末,棗肉為丸,每服百丸,清米飲湯送下。
地黃丸,名之以黑者,白術(shù)、熟地皆須炒黑也?!督?jīng)》言:脾寒則濕,腎熱則燥,故治脾惡乃后五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來復(fù)丹
太陰玄精石一兩 舶上硫黃一兩 橘紅二錢 硝石一兩(用硫黃為末,微火炒,結(jié)砂子大)
上為末,醋糊丸,豌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易》言:一陽來復(fù)于下。在人則為少陽生氣所出之臟,病上盛下虛,則陽氣去,生氣竭,陰石膽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至寶丹
暹羅犀角(鎊) 朱砂(研,水飛,觀音面者佳) 雄黃(研,水飛) 琥珀(研) 玳瑁(鎊)
各一灰酒熬成上將犀玳為細(xì)末,入余藥研勻,將安息膏重湯煮,入諸藥搜和,分作百丸,蠟護(hù),臨服剖用至寶丹,治心臟神昏,從表透里之方也。犀角、牛黃、玳瑁、琥珀以有靈之品,內(nèi)通心竅,李杲為圣陽,蠣救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萬氏牛黃清心丸
西牛黃二分五厘 鏡面朱砂一錢五分 生黃連五錢 黃芩三錢 山梔三錢 郁金二錢上為末,蒸餅為糊丸,如黍大,每服七八丸。
喻嘉言《治中風(fēng)門》云:熱阻關(guān)竅,湯劑中調(diào)入牛黃清心丸。但古有數(shù)方,其義各別,若治達(dá)表宜。
丸調(diào)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蘇合香丸
蘇合香(白者良,研)二兩 安息香(無灰酒煮,去砂)二兩 暹羅犀角(鎊,研) 龍腦冰片(研極細(xì))
丁上十一味為末,逐一配勻,量加煉蜜和劑,分作五十丸。另以朱砂一兩,水飛為衣,蠟護(hù),方蘇合香能通十二經(jīng)絡(luò)、三百六十五竅,故君之以名其方,與安息香相須,能內(nèi)通臟腑。
龍腦附入脾,不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木香砂煎丸
木香一分 砂(醋內(nèi)化,濾凈炒)五錢 京三棱(生用)一分 巴豆(去膜,勿去油,研)
一分分肉桂(去上一十二味,將京三棱、巴豆、大黃三味各搗研為末,同置銀石器內(nèi),用醋一升,煎一兩沸每服牛羊小砂方出自唐宋,癥癖痼疾,推之不移者,非此不化。木香專走三焦, 砂亦能化三焦之痼載砂桂通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天真丹
沉香一兩 琥珀一兩 巴戟天(酒浸,去心)一兩 葫蘆巴(炒香)一兩 茴香(鹽炒香,去鹽一兩牽牛上十味為細(xì)末,用元浸藥酒,打面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空心溫酒下天真丹,治下焦陽虛,臍腹痼冷,腿腫如斗,囊腫如升,肌肉堅硬,按之不 ,是皆形氣不當(dāng)破補去其積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資生丸
白扁豆一兩 山藥一兩五錢 人參三兩 白術(shù)(土炒)三兩 蓮肉一兩 芡實一兩五錢橘紅三錢上為末,煉蜜丸,每丸二錢重,每服一丸,醉飽后二丸,細(xì)嚼,淡姜湯下。
《易》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取以名方者,因三焦五臟生生之氣,全資脾胃而輸化也。
山豆蔻運上焦之氣而使之輸也,麥芽、苡仁、茯苓、澤瀉理下焦之氣而使之化也。三焦氣行,五臟氣充,而生氣勃然矣。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伐木丸
茅山蒼術(shù)(米泔水浸二宿,去皮毛)二斤 黃酒面曲(造法另載本草)四兩同蒼術(shù)炒赤色皂礬上法制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湯任下,日二三服。
伐木丸出《張三豐仙傳方》。三豐云:此乃上清金蓬頭祖師所傳,治黃腫如土色,其效如神及。
安太陰,仙品也。李時珍云:以皂礬加入平胃散,胡桃、棗子為丸,又以皂礬、當(dāng)歸、百草霜為劑,總不及此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寧肺散
御米囊(醋炒)一兩六錢 烏梅肉四錢上為末,每服二錢,沸湯點服。
寧,甸安也。嗽久則勞于肺,氣散不收,肺脹病劇者,始用以安肺。河間云:嗽久不已,諸也粟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禹功散
黑牽牛頭末(入磨一次,不復(fù)再磨)四兩 大茴香(炒)一兩上為細(xì)末,以生姜自然汁調(diào)一二錢,臨臥服。
禹功者,脾濕腫脹肉堅,攻之如神禹決水。牽牛苦熱,入脾瀉濕,欲其下走大腸,當(dāng)以舶茴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神香散
丁香七粒 白豆蔻七粒上為末,清湯調(diào)下,如小腹痛者,加砂仁七粒。
神香散,景岳之新方也。以之治干霍亂痧脹腹痛,屬于寒濕凝滯脈絡(luò)者,殊有神功,與辰砂于脈氣逆以油之非另戒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霹靂散
雄黃五分 雌黃五分 人言四分 冰片五分 生山梔二十枚 牛黃五分 急性子一錢生綠先將綠豆冷水洗,去皮,同余藥各生曬干為末。大人用七分,十五六歲者用四分,或粉面糕霹靂者,破泄陰霾也。是方治陽狂,殊為不合,若治癡癲,頗有批卻導(dǎo) 之妙。按《內(nèi)經(jīng)·臟病熱,又必梔子牛黃必倒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小金丹
辰砂二兩 水摩雄黃一兩 葉子雌黃一兩 紫金(煉熟,金箔)五錢上藥同入合中,外固了埋地一尺,筑地實,不用爐,不須藥制,用炭二十斤, 之七日終,大,小金丹為辟疫之方,全用金石者,取天地五行自然之氣也。辰砂生稟青陽,受氣于丙,有木土埋精氣然方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獺肝丸
獺肝一具(陰干)
為末,水服二錢,日三服,以瘥為度。
獺肝丸,奇方也,葛稚川治尸疰鬼疰,仲景治冷勞皆取用之。按獺肝性溫,能驅(qū)陰邪而鎮(zhèn)肝邪與一月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吐蠱散(新制)
白礬 建茶 土常山 馬兜鈴根 雄黃 刺 皮灰 桑枝汁 蒜汁 雞翅下血(赤雄)
敗鼓上等分為末,每服五分,以吐為度。
按《周禮》有秋官庶民掌除毒蠱者,蠱之為害,由來久矣。其名有五:所謂蛇蠱、蜥蜴蠱、其毒于妄圖福國中吐蠱蜈蚣而敗,能令病患自言造蠱者之名,土常山出天臺,性涼味甘如蜜,嶺南人呼為三百頭牛,馬兜鈴白建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雪羹
大荸薺四個 海蜇(漂去鍛石礬性)一兩上二味,水二鐘,煎八分服。
羹,食物之味調(diào)和也;雪,喻其淡而無奇,有清涼內(nèi)沁之妙。荸薺味甘,海蜇味咸,性皆寒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煉真丸
茅術(shù)(去皮,米泔浸,麻油炒)三兩 茯苓三兩 黃柏三兩(童便、人乳、鹽水各制一兩) 澤瀉一兩 蛇床子一兩(酒炒) 淫羊藿(去刺,羊脂拌蒸)一兩 白蓮須(酒洗)一兩 五味子一兩沉香(另末,勿見火)一兩 人參三兩 鹿茸大者一對(酥炙) 大茴香(去子)一兩 鳳眼草一兩(即樗莢) 金鈴子(酒蒸,去皮核)三兩 大檳榔七兩(童便浸切)
上為末,用干山藥末為糊丸,空心鹽湯送四錢,臨臥溫酒再服二錢。
煉真者,煉本身之精氣神,不為陰邪所蔽,常使虛靈不昧,以復(fù)天真也。世有膏粱之人,再熱不滲羊,五味子收五臟之陰,功專攝金氣以生真水,二者兼固精氣神,以寓生生不息之機(jī)也。沉香入腎壯陽暖精,大茴香開上下之經(jīng)氣,內(nèi)接丹田,二者芳香走竄,諸藥雖具補瀉之功,借其芳香乃能內(nèi)入也。人參升舉五臟之陽,鹿茸督率奇經(jīng)之陽,二者宣發(fā)真陽以迎合精氣神也。
金鈴子泄氣分之熱,引相火下行,鳳眼草清血中之熱,使真陰內(nèi)守,二者又為諸藥之向?qū)б病?br />
取其迅墜諸藥至于下極之功,且佐術(shù)、苓、澤瀉、黃柏、金鈴等掃除清道,不致茸、茴、蛇、藿反助素蘊之濕熱,亦種玉之一則也。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菟絲子丸(《濟(jì)生》)
菟絲子(酒拌生用)二兩 鹿茸(酒炙)二兩 淡肉蓯蓉(酒拌)二兩 淡附子一兩(炮)
五味子上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鹽湯下。
小便失禁,古方多用固澀,或兼通太陽,究非尋源探本之治。蓋小便癃閉,則用附子等獨開諸陽丸稍類,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豬肚丸
牡蠣四兩( ,另研極細(xì)) 白色苦參三兩 白術(shù)四兩 豬肚一具(洗潔,砂罐煮爛,石臼搗上藥同豬肚搗令極勻,如藥干,量增肚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送下,日劉松石豬肚丸,治肥貴人濕熱遺精之方也。即仲景黃連豬肚丸之義。蓋肥貴之人,嗜鮮美,胃泄固澀不越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大補陰丸
黃柏(鹽酒炒褐色)四兩 知母(酒炒)四兩 熟地(酒蒸)六兩 敗龜板(去衣墻,雄者,酥炙)
上為末,豬脊髓和蜜丸,每服七十丸,淡鹽湯下。治虛呃用參術(shù)湯送下。
丹溪補陰立法,義專重于黃柏,主治腎虛勞熱,水虧火炎,以之治虛火呃逆,亦為至當(dāng)。
《巨之上板胃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通關(guān)丸(一名滋腎丸)
黃柏(去皮,銼,酒洗,焙) 知母(銼,酒洗,焙干)各一兩 肉桂五分上為細(xì)末,熟水為丸,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頓兩足,令藥易下行。如小便利,前陰中東垣滋腎丸,原名通關(guān)丸?!峨y經(jīng)》關(guān)格論云:關(guān)則不得小便??诓豢识”悴煌?,乃下焦氣,治以所主亦能陰中之亦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大黃蟲丸
大黃(蒸)十分 黃芩二兩 杏仁一升 桃仁一升 干地黃十兩 干漆一兩 虻蟲一升,水蛭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如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金匱》血痹虛勞脈證九條,首條是汗出而風(fēng)吹之,血凝于膚而為痹,然痹未至于干血,后五勞飲食于肺房勞喘息者,痹血本文之血者幾清性功,舒潤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又〕大黃蟲丸
蟲二十枚(去足) 桃仁二十粒 大黃三兩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丸,每以一丸,酒一升,煮一丸,取八合,頻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金匱》云:產(chǎn)婦腹痛,內(nèi)有干血著臍下,用三味為方。蓋因瘀積未久,榮衛(wèi)經(jīng)絡(luò)血亦未必固勞之用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百勞丸
當(dāng)歸一錢 乳香一錢(去油) 沒藥一錢(去油) 虻蟲十四個 人參二錢 大黃四錢 水蛭十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都作一服,可百丸,五更用百勞水下,取惡物為度,服白粥百勞丸,許州陳大夫流傳,出自仲景方。治一切癆瘵積滯,未經(jīng)藥壞證者。細(xì)繹是方,無非用百良治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禹余糧丸
蛇含石(本草名蛇黃,大者三兩,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蛇黃與銚子一般紅,用鉗取蛇如蒲黃子同二以上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藥。(喻嘉言曰:治水多取轉(zhuǎn),推此方三物,既非大羌活 川芎 京三棱(炮) 蓬莪術(shù) 白豆蔻 白蒺藜 陳皮 青皮 木香 大茴香(炒)
牛上為末,入前藥拌勻,以湯浸神曲,捩去水,為糊和藥,再杵極勻。丸如桐子大,食前溫酒于小便禹余糧丸用三物治肝脾胃之藥為主者,以水病莫不本之于三臟也;蛇黃得蛇性之走竄靈異,之氣青皮三占使之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小溫中丸
白術(shù)二兩 茯苓一兩 陳皮一兩 半夏(湯泡,去皮臍)一兩 甘草三錢 神曲(炒)
一兩香一兩五錢上為末,醋水各一盞,打神曲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術(shù)六錢,陳皮一錢,生七小溫中丸,太陰氣脹,土郁奪之之法也?!督?jīng)脈篇》曰:太陰虛則臌脹。又曰:脾氣實則腹熱矣西北于坤立下導(dǎo)去濕熱也。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四神丸
甘枸杞子(揀紅潤者八兩,煮酒一杯,清水一杯和勻,以杞子浸三時,漉出,曬干,分為四以青焙水制)
一兩五錢 茯苓九錢 女貞子(淘漂蒸至極黑,酒浸六時,布袋擦去皮)九錢目有赤脈者,加白蒺藜。
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開水送下。
四神丸,奇方也?!侗静荨费裕鸿坭阶游陡蕷馄剑颂摕?,補精髓,治目昏云翳。按孫思邈神效服之者之刪去斟酌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毓麟丸
木棉子(取當(dāng)年者,去殼,其仁白如糯米色者佳。每斤棉子用真秋石一兩六錢,和水溶化,入酒修合干,再法,研末,仍是大紅色者佳)八兩 線魚鰾(用黃麻切,炒炭,拌入,炒成珠)六兩 沙苑蒺藜六兩補骨脂(胡桃肉拌蒸,鹽酒同炒)二兩四錢 柏子仁(去油者)三兩二錢 當(dāng)歸(酒洗,曬干,焙)三兩二錢 生杜仲粉(去皮切片,另磨粉,篩去綿)三兩二錢 生牛膝(酒拌,曬干)
三兩二錢 楮實子(酒浸十二時,蒸六時)二兩四錢 云茯苓五兩 川萆 (酒浸曬)四兩 麥門冬(去心)四兩 五味子二兩四錢上法制,共搗爛,遠(yuǎn)火焙干,磨為末,用羊內(nèi)外腎四件兩副,鹽酒拌,蒸爛搗膏,量加煉蜜婦皆去浮精氣神,命曰人。男女相媾,功在陰陽氣交,交則神合,合則化形,如露珠之一滴,升于丹方,有至熟地臟腑子仁膝通味攝上焦之熱,使熱藥不傷肺氣。丸以羊腎血肉有情之品,俾能留戀五內(nèi)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備急丸
巴豆(去皮心膜,研如脂,出油,用霜)一兩 大黃一兩 生干姜二兩上藥各須精新,先搗大黃干姜為末,研巴豆綱中,合治一千杵,用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未瘥備,先具以待用也;急,及也,謂臨事之迫也?!督饏T》以備急丸救中惡客忤神昏口噤者,蕩監(jiān)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控涎丹
白芥子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各等分上為末,糊丸,每服五七丸至十丸,臨臥姜湯服。
控,引也;涎,讀作羨,湎涎也,水流貌,引三焦之水湎涎流出于水道也;白芥子色白入肺飲,甘當(dāng)審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玉真丸
硫黃二兩 硝石(原方作一分,配硫四分之一也。《準(zhǔn)繩》作一兩,即焰硝) 石膏(通赤上為細(xì)末,研勻,生姜汁糊丸,如梧子大,陰干,每服二十丸,姜湯或米飲下,更灸關(guān)元穴玉真丸,治腎厥頭痛之圣藥也。頭以配天,三陰三陽、五臟六腑之氣皆會于此,故六淫七情少玉神如惟東璧能知之,乃曰硫黃與硝石同用,配合二氣,調(diào)燮陰陽,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熱緩急頭痛,旨哉言乎!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紫金丹
信白砒五分 豆豉膏二錢(用水略潤少時,以紙挹干,研膏)
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極勻,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用臘茶清極冷吞下,臨臥服,以知信,白砒,有大毒,須 煉得法,庶不傷人。凡白砒一錢,用石膏一兩同研勻,貯熔銀罐中余威象,丸,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驚氣丸
白花蛇肉(去頭尾)一尺及骨五錢 干蝎一錢二分 白附子五錢 白僵蠶五錢 麻黃五錢天砂一錢上為末,入研腦、麝少許,同研極勻,煉蜜拌丸,如龍眼大,每服一粒,金銀花薄荷湯化下《本事方》論云:驚憂積氣,心受風(fēng)邪,發(fā)則牙關(guān)緊急,涎潮昏塞,醒則精神若癡,俗呼為氣,循明行以化氣沉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麋茸丸
麋茸一兩(治如鹿茸) 菟絲子一兩(生取末) 舶茴香五錢上為末,以羊腎四只,酒煮爛,去膜,研如泥,和丸如梧子大,陰干如腎膏,少加酒糊丸少陰寒濕腰痛,不用姜、桂、術(shù)、附,而用麋茸、羊腎,足征許學(xué)士之深心,善于護(hù)陽者也腎之府鋒陷陣粹之品陽良圖。
中卷 內(nèi)科丸方
姜桂湯(附)
老生姜汁三錢(沖) 肉桂二錢四分(去皮) 人參三錢 當(dāng)歸二錢四分 南棗三枚上水二鐘,煎八分,沖入姜汁,分三服,隨時服。
傷寒臟結(jié)證,舌上白苔滑者難治,戒之不可攻,而《舌鑒》論白苔十九證,皆用汗下辛熱之三因水復(fù)尋思郁蒸之正
下卷 女科
四物湯
生地三兩 當(dāng)歸三兩(酒洗) 芎 一兩五錢 芍藥二兩上 咀,每服四錢,水二盞,煎八分,去滓溫服。
四物湯,物、類也,四者相類,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并行不悖。芎歸入少陽主升,芍血
下卷 女科
逍遙散
柴胡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白芍一錢 甘草五分 白術(shù)一錢 茯苓一錢上水二鐘,加煨姜一片,薄荷五分,煎八分,食遠(yuǎn)溫服。薛立齋加丹皮一錢,山梔炒黑一錢逍遙,《說文》與“消搖”通,《莊子·逍遙游》注云:如陽動冰消,雖耗不竭其本,舟行志索苦用薄甚
下卷 女科
旋復(fù)花湯
旋復(fù)花三兩 蔥十四莖 新絳尺許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
旋復(fù)花湯,通劑也。治半產(chǎn)漏下,乃通因通用法。仲景云:婦人三十六病,千變?nèi)f端,無不胎氣攝之中,
下卷 女科
甘草小麥大棗湯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小麥,苦谷也?!督?jīng)》言心病宜食麥者,以苦補之也。心系急則悲,甘草大棗甘以緩其急也
下卷 女科
定巖散
鼠糞三錢(兩頭尖) 土楝實三錢(經(jīng)霜有核者佳,不用川楝) 露蜂房三錢上 存性,各取凈末三錢,和勻,每服三錢,酒下,間兩日一服。
定,止也,潰巖服之,痛定而爛止也。 鼠糞性主走陰,專入厥陰血分,通經(jīng)下乳。楝實用驅(qū)肝內(nèi)膜
下卷 女科
安胎飲子
建蓮子(去心)三錢 臺州青苧三錢(洗去膠) 白糯米三錢上用水一鐘,煎五分,每日清晨服。自懷妊兩月服起,至六個月,無墮胎之虞。
小產(chǎn),由于房勞傷損足三陰,腎傷則精氣不固,肝傷則血熱妄行,脾傷則胎元自墮。建蓮子能
下卷 女科
達(dá)生散
人參一錢 白術(shù)一錢(炒) 甘草二錢(炙) 廣皮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白芍一錢(酒炒)
大腹皮上水二鐘,煎八分,隨時服。
《葩經(jīng)》注云:達(dá),小羊也。羊子易生,無留難也。昔湖陽公主體肥難產(chǎn),方士進(jìn)瘦胎飲有白術(shù)補
下卷 女科
《千金》神造湯
蟹爪一升 生甘草二尺 阿膠三兩上煎藥作東向灶炊,以葦薪煮之,東流水一斗,煮至二升,濾去滓,入真阿膠令烊頓服,或神造者,制方之妙,一若神仙所作者也。蟹爪尖專下死胎,甘草奠安中氣,不使尸氣上乘,生氣生氣
下卷 女科
補脬飲
生黃絲絹一尺(剪碎) 白丹皮根木 白芨各一錢上水一碗,煮至絹爛如餳,空心服,咽時不得作聲。
脬,婦之膀胱也。臨產(chǎn)為穩(wěn)婆傷破,小水淋漓無度,觀其補法,有不可思議之妙。生絲造者外竅五臟門泌州大
下卷 女科丸方
烏骨丸
烏 魚骨四分 茹 一分上以雀卵為丸,如綠豆,以五丸為后飯,飲以鮑魚汁。
烏 骨丸,皆血肉之品。蓋血枯氣去,茍非有情之物,焉能留戀氣血,而使之生長。烏魚通經(jīng)每也按《素問》用 茹,《農(nóng)經(jīng)》言有毒,蝕惡肉,排膿血。茹 無毒,亦能通經(jīng)脈,治六極傷藥
下卷 女科丸方
聚精丸(附內(nèi)科方)
黃魚鰾一斤(切碎,蛤粉炒) 沙苑蒺藜八兩(馬乳浸,隔湯蒸一炷香)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八十丸,白湯下。
震,一索而得長男,長男,盛陽也。震始于寅,在人屬少陽,初關(guān)精氣,動念在茲,有勇猛面長精全固精知巽
下卷 女科丸方
加味香附丸
金華香附一斤(四兩煮酒浸兩宿,搗碎焙干,磨為末;四兩米醋浸,同上法;四兩童便浸,洗)
海螵蛸六兩(搗稍碎,炒) 當(dāng)歸四兩(酒洗) 川芎三兩 白芍四兩(酒炒) 懷熟地八兩(搗膏,焙干)
上為末,用浮小麥粉酒醋水打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日早晚服兩次。忌食萊菔及牛肉生冷。
震,陽也,其動也厲;巽,陰也,其正也貞。巽陰從陽,非泛從也,陰不失柔順從容中正之者,內(nèi)肝傷
下卷 女科丸方
坎氣丹(附內(nèi)科方)
坎氣二十四條(男者良) 人乳粉二兩四錢 熟地八兩(砂仁一兩五錢陳煮酒八兩制久曬者良)
上法制烘燥,入磨為末,用酒釀四兩,白蜜四兩,同煉搗為丸,每服五錢,清米飲湯送。
坎,再索而得中男,在人為腎中之陽,陽險乎中,得子非易;若少陰男人,耳薄鼻尖,毛悴精寒者,尤難種子?!兑住吩唬河墟诰S心,亨行有尚,必得少女之心,有孚于夫,剛中得正,孕雖險亦可求而得男,承上文說言乎兌之義?!兑住吩唬簞诤蹩舱?,腎雖為作強(qiáng)之官,陽熟地、
下卷 女科丸方
斑龍丸(方見內(nèi)科丸方中)
艮,三索而得少男,得其所止之陽也?!断蟆吩唬呼奁湎揸枠O于上,不能退聽于陰,索而不之候氣。
陽,子宮
下卷 女科丸方
疏肝清胃丸
夏枯草 蒲公英 金銀花 漏蘆 橘葉 甘菊 鼠糞 紫花地丁 貝母 連翹 白芷山上法制,等分為末,另用夏枯草煎膏為丸,每服五錢,開水送。
乳巖發(fā)于乳中,按《胃經(jīng)循乳穴歌》云:乳中正在乳頭心,次有乳根出乳下;又《肝經(jīng)循乳兩經(jīng)淡無明,入陰連消痛實其用意遠(yuǎn)矣。
下卷 女科丸方
椿皮丸
椿根白皮一兩五錢 白芍藥五錢 良姜(炒成灰)三錢 黃柏(炒成灰)二錢上為末,粥漿丸,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椿皮丸,治瘦人帶下,熱勝于濕,又弱而不禁攻者,瘦人多血熱,故以椿皮苦澀入血,清熱陽,成不
下卷 女科丸方
白蘞丸
白蘞八兩 狗脊(KT 去毛)一兩 鹿茸(酒蒸焙)二兩上為細(xì)末,用艾煎醋汁打糯米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酒送下。
室女沖、任虛寒,及嫁,房勞帶下,陰中腫痛,陽虛之體,而得火證,當(dāng)以白蘞殺火消腫為本治
下卷 女科丸方
固陽丸(新制)
黃 (酒炒)三兩 當(dāng)歸(酒凈)三兩 干姜一兩六錢 赤石脂一兩二錢(泥罐中 赤,研水飛)
一兩二錢二錢肉上法制為末,酒糊丸,每服五十丸,溫酒下。
治帶諸方,燥濕清熱者居多。若夫久曠失志,心陽內(nèi)耗而命門失守,或內(nèi)勞無度,液脫陽離散之不白
下卷 女科丸方
兔腦丸
母丁香六粒 明乳香(去油)六分 麝香六厘上為細(xì)末,選八月臘月天醫(yī)日修合,臨時活劈兔腦為丸六粒,朱砂為衣,陰干,蠟丸收藏。
老兔腦丸,四味單用,皆能催生,非特復(fù)用為方也。兔性善走,用其腦者,神在精髓也。
蓋孕通氣皆有其功必故并贅之。
下卷 女科丸方
《千金》吉祥丸(應(yīng)在斑龍丸后)
天麻(煨)一兩 芎 一兩 桂心一兩 桃仁一百枚 牡丹皮一兩 桃花瓣一兩 柳絮一兩實子一上為末,蜜丸如豆大,每服五丸,空心苦酒下,日三服。
吉祥者,《詩》言吉夢熊羆,男子之祥也。婦人血積胞門,或寒凝子宮,致任脈不榮,積年品。
血海瘀,足以之品方
下卷 女科丸方
回生丹
大黑豆三升(用水浸取殼,用絹袋盛殼,同豆煮熟,去豆不用,將殼曬干,其汁留用) 紅花斤(為末)
上將大黃末一斤,入凈鍋,下米醋三斤,文火熬之,以長木箸不住手?jǐn)囍?,成膏,再加醋熬成大黃膏,取入瓦盆盛之,大黃鍋焦亦鏟下,入后藥同磨:人參二兩 當(dāng)歸一兩 川芎一兩(酒洗) 香附一兩(醋炒) 延胡索一兩(醋炒) 蒼術(shù)一兩(米泔浸,炒) 蒲黃一兩(隔紙炒) 茯苓一兩 桃仁一兩(去皮尖油) 川牛膝五錢(酒洗)
甘草(炙)五錢 地榆五錢(酒洗) 川羌活五錢 廣橘紅五錢 白芍五錢(酒炒) 木瓜三錢青皮三錢(去穣炒) 白術(shù)三錢(米泔浸,炒) 烏藥二兩半(去皮) 良姜四錢 木香四錢乳制就)
?。ň平?,搗上三十味,并前黑豆殼共曬干為末,入石臼內(nèi),下大黃膏勻,再下煉熟蜜一斤,共搗千槌,二錢回生丹,催難產(chǎn),破血暈,卻有神功。難產(chǎn)皆由氣滯不宣,血暈每多惡露瘀塞,下氣行血,制,胞衣牛膝通衛(wèi)氣,因
下卷 外科
薏苡附子敗醬散
薏苡仁十分 敗醬五分 附子二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盒飯下。
小腸癰,仲景詳言腹無積聚,昭然是氣結(jié)而成,奈諸家以方中附子為據(jù),紛紛注釋是小腸寒之頭苡開胱之
下卷 外科
大黃牡丹湯
大黃四兩 芒硝三合 丹皮 桃仁五十個 瓜子半升(當(dāng)是甜瓜子)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dāng)下,如無膿,當(dāng)下《金匱》上章用附子,后人硬派小腸癰是寒結(jié),此湯用大黃、芒硝,又妄派大腸癰是熱結(jié),肺氣硝開下未也。
下卷 外科
排膿散
枳實十六枚 芍藥六分 桔梗二分上三味,杵為散,取雞子黃一枚,以藥散與雞子黃相等,揉和令相得,飲和服之,日一服。
下卷 外科
排膿湯
甘草二兩 桔梗三兩 生姜一兩 大棗十枚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日再服。
排,斥也。膿,血肉所化也。前方枳實、赤芍佐以桔梗,直從大腸泄氣破血,斥逐其膿。
后自
下卷 外科
茄蒂湯
鮮茄蒂七個 鮮何首烏(量癤輕重等分)
水二鐘,煎八分,一服出膿,再服收口。
對口癤生于啞門空處,或由濕毒上壅,或由腎虛火熾,患者每多潰不收口,或爛延纏頸,甚何
下卷 外科
真人活命飲
白芷一錢 防風(fēng)七分 陳皮一錢五分 皂角刺五分 穿山甲三片(切,蛤粉炒) 土貝母一錢銀花三上酒水各半,煎數(shù)十沸,即服。
瘍科之方最繁,初無深義,難以類選,茲取其通用者繹之。如活命飲,行衛(wèi)消腫,和營止痛之閉之壅遏乳香、沒首方。
下卷 外科
柴胡連翹湯
柴胡五錢 連翹五錢 瞿麥穗六錢 黍粘子二錢 生地三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黃芩五錢(炒)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后服。
柴胡連翹湯,和劑也。馬刀挾癭,邪走手足少陽經(jīng)而來,結(jié)于耳下,治以柴胡,散少陽之結(jié)和手硬,
下卷
痘疹科
按痘喜流通氣血,清涼攻毒,此常法也。若補益辛熱,處其變也。余所選痘科方,補益居多
下卷 痘疹科
清涼攻毒散
石膏三錢至一兩 黃連一錢至三錢 牛蒡子一錢五分 荊芥穗四分 青皮七分 細(xì)木通四分分即瀉黃散,毒重者加大黃。
上 咀,水二鐘,煎八分,去滓,溫服。
石膏味辛性寒,痘中每用兩許以及數(shù)兩,更有始終不徹用及數(shù)斤者,然必確系肺經(jīng)火毒,壯火黑口空之地丁、丹皮涼血攻毒以行漿。服石膏之后,服瀉用之而反實,血滯用之而色紅活,氣伏用之而精神煥發(fā),斯為至當(dāng)。茍非氣分火毒,妄用大劑石膏,必有亡陽惡寒之禍。
下卷 痘疹科
紫草承氣湯
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 枳實一兩 紫草一兩上 咀,為粗末,每服五錢,水半盞,煎二三分,溫服,以利為度。如未利,加芒硝一字。
紫草承氣湯,大黃功專蕩滌,為斬關(guān)奪門之將,痘科用之,蓋為毒滯脾經(jīng)而設(shè)。痘從命門出紫而急急實,壅者重者
下卷 痘疹科
保元湯
人參二錢 黃 三錢 甘草一錢 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 咀,水二鐘,煎六分,去滓,溫服。
元氣者,未生之前所固有之氣也。不用升降固澀疏泄,但維持調(diào)護(hù)之,故曰保元。魏桂巖分薄發(fā)血推不用恐以
下卷 痘疹科
參歸鹿茸湯
鹿茸(酒炙,去毛)三錢 人參一錢二分 綿黃 (蜜炙)一錢五分 當(dāng)歸身(酒洗)
一錢五分上用水煎,去滓,入醇酒一杯,溫服。
鹿茸湯,提漿之方也;形呈乎氣,毒載乎血,痘漿之成,必賴氣足,乃能領(lǐng)血載毒而出,化暈草足?!督痃R錄》有言,頭面蒼蠟,見之切莫慌張,其斯之謂與?若未服是湯,周身痘色 白根無紅暈,而頭面之漿漸呈蠟黃者,此或毒重冰伏,即宜詳審,切勿輕用。蓋參、 、鹿茸亦可提毒于胸,以致氣高而殞,不可忽也。
下卷 痘疹科
十一味木香散
木香 丁香 桂心 訶子 人參 半夏 青皮 甘草 前胡 大腹皮 赤茯苓各等分每服五錢,姜三片,水一大鐘,煎六分,溫服。
木香散,手太陰陽明之方也。肺氣表虛,變?yōu)楹?,毒陷泄瀉,里虛表白,白必灰,灰必陷故君青藥不
下卷 痘疹科
十二味異功散
人參七分 白術(shù)七分 官桂七分 附子五分 半夏五分 丁香七分 木香七分 當(dāng)歸七分每服五錢,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一大鐘,煎六分,溫服。
異功散,治脾腎里虛之方也。脾不升漿,變?yōu)楹疂瘢锾撔篂a,毒因陷伏,頭雖溫,足乃冷和胃收戰(zhàn)溫脾
下卷 痘疹科
雞鳴散
牛蒡子(炒香研細(xì),臨服加入雄雞血五匙,狀元紅少許,調(diào)勻,以炒荊芥三分,煎湯送)
雞屬巽風(fēng),其性應(yīng)日而動,當(dāng)其引頸長鳴,陽升于頂之候,剪取冠上之血,故曰雞鳴。
痘發(fā)頭面佐乍提血桑
下卷 痘疹科
雞屎丸
雞屎一堆(溏而有尖,白色者良) 六一散三匙 冰片少許(為衣)
上丸,如綠豆大,燈心湯送下。(按:岐伯治臌方,用醴去屎,今痘家用屎者,取濁陰也。
治痘用濁陰方甚多,如人中黃、人中白、童便、金汁,皆不足為異。至于人糞、牛糞、犬糞用起語,陰中衣,毒之
下卷 〔附〕痧疹
防風(fēng)解毒湯
防風(fēng)八分 荊芥八分 薄荷七分 牛蒡子(炒,研)一錢 石膏一錢 知母八分 連翹一錢上水一鐘,煎八分,不拘時服。
痧疹初發(fā),以肺經(jīng)藥主之,風(fēng)溫雖分,逐年歲氣雜至,要皆輕清之邪;或從口鼻,或襲三焦防殼出
下卷 〔附〕痧疹
竹葉石膏湯
竹葉三十片 石膏五錢 西河柳葉五錢 牛蒡子(炒,研)一錢五分 荊芥穗一錢 蟬蛻一錢草一錢上水一鐘五分,煎八分,不拘時服。
痧疹熱邪壅于肺,逆?zhèn)饔谛陌j(luò),喘咳煩悶,躁亂狂越者,非西河柳不能解。仲淳間嘗獨用神秘表者結(jié)
下卷 〔附〕痧疹
麻黃散
麻黃(蜜酒拌炒) 升麻(酒炒) 人中黃 牛蒡(炒,研) 蟬蛻(去頭足)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三錢,水煎服。
嚴(yán)寒之時,風(fēng)邪襲肺,玄竅為寒所閉,目微紅,淚汪汪,鼻塞喘嗽咽腫,此痧疹不得出也。
蒡蟬
下卷 〔附〕痧疹
豬尾膏(痘科方)
小公豬尾尖刺血,或半盞,或一盞,入生腦子少許,辰砂一錢,同研成膏,木香湯化下。
豬破受風(fēng)變腳
下卷 〔附〕幼科
抱龍丸
琥珀五錢 辰砂三錢 雄黃七錢(香麻油煎十二時,再用水蘿卜汁煮) 膽星二兩一錢僵蠶文火上上法制,各為末,蒸餅為丸,金箔為衣,燈心薄荷湯送下。
抱,保也;龍者,肝臟也。肝臟受驚則魂升,搐搦不語,用以熄風(fēng)化痰,鎮(zhèn)驚發(fā)音,保守肝鎮(zhèn)聲以祛風(fēng)
下卷 〔附〕幼科
五疳保童丸
大干蟾蜍一個(五月五日收,風(fēng)干,燒存性) 皂角(去皮弦,燒存性)一錢 海蛤粉(水飛)三上為末,陳神曲為稀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米飲下,日二服。
兒童面黃肌瘦,疳積腹膨,皆由寒痰食積,治以蟾蜍,其性靈異,穴土食蟲,主殺疳蟲,散頑熱按:錢仲陽如圣丸方,白蕪荑、川黃連、胡黃連各二兩五錢,使君子一兩,麝香五分,以干蟾蜍酒煮成膏,為丸,亦一法也。治肝脾疳熱,津液干涸,熱甚者宜之。
下卷 眼科
洗肝散
薄荷葉一錢 甘草五分 羌活一錢 防風(fēng)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川芎五分 山梔仁(炒黑)
一錢上為末,每服二三錢,食遠(yuǎn)沸湯調(diào)下。
天行時熱,目赤胞腫,怕日羞明。風(fēng)則散表,熱則瀉里,風(fēng)熱相兼則用洗肝散表里兼治之。薄荷、甘草清利上焦,開泄肝氣,以肝開竅于目也。羌活、防風(fēng)升發(fā)太陽之氣,以太陽經(jīng)有目赤矣。
下卷 眼科
普濟(jì)消毒飲
黃連 黃芩各五錢(俱酒炒) 白僵蠶一錢(炒) 連翹一錢 黑元參二錢 鼠粘子一錢柴胡上為末,半用沸湯調(diào),時時服之,半用煉蜜為丸,噙化。
時行疫癘,目赤腫痛胞爛者屬濕熱;憎寒壯熱,頭面脹者屬風(fēng)熱,此皆邪發(fā)于手三陰者也。
翹正毒下
下卷 眼科
消障救睛散
石蟹一錢五分(生研) 羚羊角一錢(鎊) 草決明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白蒺藜一錢 龍膽草水二鐘,煎八分,食遠(yuǎn)服。
白睛 肉,狀若魚胞浮鰾,世人咸用外點鉤割,殊非正治。余因制消 湯方,功勝鉤割。
用熄肝風(fēng),散惡血,草決明療青盲,去白膜,連翹瀉客熱,散結(jié)氣,專泄大小 之熱,酒炒龍膽退濕熱之翳,白蒺藜散風(fēng)破血,木賊防己療風(fēng)勝濕,甘菊化風(fēng),茺蔚行血,諸藥皆入肝經(jīng),仍能上行于肺,用之屢驗,故敢質(zhì)諸當(dāng)世。
下卷 眼科
磁朱丸
磁石 朱砂 神曲先以磁石置巨火中 赤,醋淬七次,曬干另研極細(xì)二兩,辰砂另研極細(xì)一兩,生陳神曲研極丸,瞳仁散大,孫思邈、倪微德、李東垣皆言心火乘肺,上入腦灼髓,以火性散溢,故瞳子散大精,《火配
下卷 〔附〕耳鼻科
桂星散
辣桂 川芎 當(dāng)歸 石菖蒲 細(xì)辛 木通 木香 白蒺藜(炒去刺) 麻黃(去節(jié)) 甘草(炙)
水二鐘,煎至一鐘,食后服。一方加全蝎(去毒)一錢。
下卷 〔附〕耳鼻科
犀角飲子
犀角(鎊) 木通 石菖蒲 甘菊花(去蒂) 玄參 赤芍 赤小豆(炒)各二錢 甘草(炙)
一錢水二鐘,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下卷 〔附〕耳鼻科
益腎散
磁石(制) 巴戟 川椒各一兩(去閉口者) 石菖蒲 沉香各五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二錢,用豬腎一只,細(xì)切,和以蔥白小鹽,并藥濕紙十層裹,煨令香熟,空合論桂星散,犀角飲子、益腎散三方,治風(fēng)虛、風(fēng)熱、腎氣厥三者,皆屬耳之暴聾,雖各有其之利從規(guī)玄寄閉塞不聰,此即《經(jīng)》言地氣冒明也,由于腎經(jīng)濁陰上逆,蒙蔽其陽,治以益腎散,辛熱發(fā)其陽,重墜鎮(zhèn)其逆。然亦不可久服。河間、潔古二老論曰:耳目不可以溫補也。喻嘉言曰:凡治年高腎氣逆上而耳不聰者,當(dāng)以磁石鎮(zhèn)之,但性主下吸,不能制肝木之上吸,須佐以地黃、山藥等群陰之藥輔之,令陰氣自王于本宮,不上觸于陽竅,自然空曠無礙而能聽矣,是亦治腎虛耳聾之良圖也。至于精髓告竭,宗脈耗損者,即有填補之方,終難復(fù)聰,不復(fù)多贅。
下卷 〔附〕耳鼻科
芷辛散
白芷一兩 辛荑仁五錢 蒼耳仁(炒去皮)二錢半 薄荷葉五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一錢,蔥湯或茶清調(diào)服。
《準(zhǔn)繩》芷辛散,專治鼻淵?!度蚍健芬酌n耳散,又謂其統(tǒng)治鼻中之病。按《靈樞》云陰則能入里托散鼻中之病矣。蒼耳仁善通頂腦,去鼻中惡肉死肌,薄荷葉氣味俱薄,能清至高之風(fēng)熱。合而言之,風(fēng)火在上,非辛散不能愈也。再按,《經(jīng)》言:膽移熱于腦,則為鼻淵,是膽熱為病之本矣。余謂前方與黃芩、鮮生地、天麥冬同用,以清膽熱,亦治本之理歟?
下卷 咽喉科(內(nèi)附口齒)
玄參升麻湯
玄參一錢 升麻八分 白僵蠶一錢 鼠粘子一錢 連翹一錢 防風(fēng)五分 黃芩六分 川黃連上 咀,作一服,水二鐘,煎八分,稍熱噙漱,時時細(xì)咽之。仲淳治喉癬,有貝母、花粉、咽喉諸證,歷考湯方,皆辛散咸軟,去風(fēng)痰,解熱毒,每用噙化咽津法,急于治標(biāo)而緩于治陰,風(fēng)之風(fēng)蓋
下卷 咽喉科(內(nèi)附口齒)
《圣濟(jì)》透關(guān)散
雄黃 豬牙皂莢(去皮并子) 藜蘆(去皮用仁)各等分上三味,搗研為散,先含水一口,用藥一字許,吹入鼻中,即吐去水,少時涎出立愈。
《備纏喉風(fēng),喉者,氣之門戶也。上通肺氣,熱閉于喉,腫繞于外而頸大,或麻或癢,滴水不入生花之毒加去
下卷 咽喉科(內(nèi)附口齒)
玉鑰匙
馬牙硝一兩五錢 白僵蠶二錢五分 硼砂五錢 片腦一字上為末,以紙管吹五分入喉中,即愈。
鑰匙者,喻治咽喉功效之神也。自其風(fēng)邪客于喉間,氣郁為熱,壅遏而為咽痛;自其火邪生于肺胃,風(fēng)毒結(jié)腫而為喉疼;自其腎虛于下,陽越于上而為咽痛;自其飲酒濕熱,脾胃濕熱上攻而為咽痛,所因之邪不同,至其乘肺則一也;用馬牙硝,為樸硝之精結(jié)于上,輕清而味咸,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白僵蠶感清化之氣,以去風(fēng)痰,硼砂味苦咸,消上焦熱痰,清喉中腫痛,蘇頌贊硼砂為治咽喉之要藥。片腦大辛,入肺善走,散熱破結(jié),是藥吹入喉中,火散風(fēng)消,立時痛緩。惟云治標(biāo),未及其本,亦救急之良法。
下卷 咽喉科(內(nèi)附口齒)
《圣濟(jì)》蜂房湯
露蜂房(炒) 豬牙皂莢(炙去皮子) 川椒(去目并含口、炒) 北細(xì)辛(去苗)各等分 一方有蛇床子(炒)
上搗羅為散,每服一錢匕,水一盞煎沸,熱渫冷吐。
齒牙之病,不越乎風(fēng)火濕 、腎虛二者之因。蜂房湯風(fēng)火濕 蛀 之方也。蜂房、川椒去風(fēng)渫漱含渫,
下卷 咽喉科(內(nèi)附口齒)
東垣神功丸
蘭香葉(俗名省頭草) 藿香葉 木香 以上各一錢 升麻二錢 縮砂仁五錢 生地(酒洗)三上為細(xì)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加至二百丸止,白湯下,食遠(yuǎn)服。
神功丸,治濕 齦爛之方也。腎為胃關(guān),膏粱酒色之人,腎虛則水道不利,酒肉太過,則濕脫,佐反之
下卷 咽喉科(內(nèi)附口齒)
《良方》安腎丸
桃仁(麩炒) 肉蓯蓉(酒浸,焙) 補骨脂(炒) 干山藥 川石斛 白蒺藜(炒,去刺) 川萆上為細(xì)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鹽湯送下。
《五味論》曰:齒為骨之所終,故齒痛有屬于腎者,腎虛則齒豁,精固則齒堅。至其為病,而上桃仁龍雷以安
下卷 折傷科
接骨丹
七氣罌口(古屋上廣漢前上層生瓶,年深者良,用純鋼銼生銼末,研之無聲,水飛)一錢古文錢(約五百年者良,火 ,醋淬七次,研之無聲,如塵者佳)五分上和勻,每服七厘,先用甜瓜子仁(去殼,三錢)嚼爛,吐出拌藥,再服下,清酒過口。
下卷 折傷科
〔附錄〕烏古散(邵以正真人方)
用路上、墻腳下、往來人便溺處久浸烏碎瓦一塊,洗潔,火 ,米醋淬五次,黃色為度,刀罌,小口瓶也。七氣者,日月風(fēng)雨露霜雪也。火土結(jié)成,堅剛性利,復(fù)借天之七氣,能透骨專腐因后
下卷 折傷科
里東丸
五靈脂(炒醬色為度)九兩五錢五分 番木鱉(用麻油在銅灼內(nèi)煎滾,放在內(nèi)約二沉二浮即好)
不干在火三兩文五銖錢(去尾上鉤)
二錢五分上酒糊為丸,朱砂為衣,蠟丸,永久不壞,每丸一錢五分重,好酒開送下,清晨服時須先略里東丸,少陵僧所傳,細(xì)繹是方,都用血肉靈動之藥,蓋草木具無形之氣,不足以治形傷也腫則入陽更血心肌用以逐敗惡之血。六者去瘀生新,安神定痛,分兩次之者,治傷之條目也。草烏,外風(fēng)襲入破傷之處,即為破傷風(fēng),用以祛經(jīng)絡(luò)之風(fēng),從表而出。全蝎,外風(fēng)襲入,內(nèi)風(fēng)必從,用以直攻破損之處,消散內(nèi)風(fēng)。二者非防微杜漸,亦折傷中所必有之證也。當(dāng)歸補營血,用以去瘀生新。京墨灰,澀能固衛(wèi)氣,用以生肌膚,合傷縫,二者各具收成之理。統(tǒng)論全方,雖非控經(jīng)定證,然其調(diào)治折傷之法,井井有條。先退腫,后定痛,腐其壞肉,去其惡血,祛其風(fēng),活其血,俾經(jīng)脈流通,則氣血條暢,脂膏流著于傷處,其骨自接。
下卷 折傷科
敗蒲煎
敗蒲席(一握)三寸 久用炊單布一尺(燒灰) 緋帛如手大(燒灰) 亂發(fā)如雞子大(燒灰)
大上七味,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湯成納酒一大盞,次下大黃,去滓,分溫三服。先銼敗蒲《金匱》敗蒲煎,治馬墜傷者。馳騁之時,陽鼓于上,卒然而墜,傷在于首,病頭脹頸粗,敗瘀傷逐
下卷 金簇科
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 細(xì)葉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東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草十八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
小瘡金刃傷處,封固不密,中于風(fēng)則倉卒無汁,中于水則出青黃汁,風(fēng)則發(fā)痙,水則濕爛成瘡。
王不留行疾行脈絡(luò)之血,灌溉周身,不使其湍激于傷處,桑根皮泄肌肉之風(fēng)水,蒴 葉釋名燥刀生肌
下卷 金簇科
地榆絹煎
地榆八兩(洗凈,搗為細(xì)末) 絹一疋(小薄者)
上用清水洗凈絹,糊以炭灰,淋清汁二斗,煮絹,候灰汁盡為度,絹已爛熟,擘得成片段,入心飯而絹能接腸補囊及一切臟腑傷殘者,得乎桑之力也。以桑受日出之生氣,又為箕星之精,故稱金八以桑線縫之,桑膏涂之,是亦取生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