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之源不一∶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熱者,有因氣而生者,有因風而生者,有因寒而有立五飲之名,而痰飲居其一。龐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氣而順矣?!稖世K》云∶痰之生由于脾氣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補脾,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是無火之痰,痰清而稀。陰虛火動,又
[除痰之劑第十五] 二陳湯
?。ā毒址健罚┲我磺刑碉嫗椴。人悦洕M,嘔吐惡心,頭眩心悸(脾虛不能健運,則生痰飲,稠者為痰,稀者為飲。水濕其本也,得火則結(jié)為痰,隨氣升降,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半夏(姜制,二錢)陳皮(去白)茯苓(一錢)甘草(五分。)加姜煎(姜能制半夏之毒。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無燥散之患,故名二陳)。治痰通用二陳。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濕痰加蒼術、白術,燥痰加栝蔞、杏仁,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氣痰加香附、枳殼,脅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橘紅利氣;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貝母、栝蔞。吳鶴皋曰∶渴而喜飲水者,易之;渴而不能飲水者,雖渴猶宜半夏也;此濕為本,熱為標,濕極而兼勝己之化,非真象也。按∶貝母寒潤,主肺家燥痰,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雖俱化痰,而寒溫燥潤各異,脫或誤施,貽害非淺,用者宜審之。有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受火傷,整肅之令不得下行,由是津液混濁,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當用潤劑,如地黃、門冬、枸杞之類,滋陰降火,而痰自清,若投二陳,立見危殆;有痰飲流入四肢,肩背酸痛,手足罷軟,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姜黃。大凡痰飲變生諸證,當以治飲為先,飲消則諸證自愈。如頭風眉棱骨痛,投以風藥不效,投以痰藥見功;又如眼赤羞明,與之涼藥不瘳,畀以痰劑獲愈;凡此之類,不一而足。有人坐處吐痰滿地,不甚稠粘,只是沫多,此氣虛不能攝涎,不可用利藥,宜六君子加益智仁一錢以攝之)。
本方加人參、白術,名六君子湯∶治氣虛有痰。本方去茯苓、甘草,名陳皮半夏湯;再加桔梗,名桔梗半夏湯;本方去陳皮、甘草,名半夏茯苓湯;再加生姜,名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并治水氣嘔惡。本方加黃芩,名茯苓半夏湯(《宣明》)∶治熱痰。本方加黃連、梔子、生姜,名二陳加梔連生姜湯∶治膈上熱痰,令人嘔吐。去生姜,治嘈雜。本方加砂仁、枳殼,名砂枳二陳湯∶行痰利氣。本方加膽星、枳實,名導痰湯∶治頑痰膠固,非二陳所能除者(加膽星以助半夏,加枳實以成沖墻倒壁之功)。再加菖蒲,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
導痰湯加木香、香附,名順氣導痰湯∶治痰結(jié)胸滿,喘咳上氣。本方加枳實、栝蔞、菔子、山楂、神曲∶治食積痰嗽發(fā)熱。本方加蒼術、枳殼、片子姜黃,名加味二陳湯仁齋∶治痰攻眼腫,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本方除甘草,加干姜,姜汁糊丸,名溫中化痰丸(《寶鑒》)∶治胸膈寒痰不快。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黃連,面糊丸,姜湯下,名三圣丸∶治痰火嘈雜,心懸如饑。單用陳皮、生姜,名橘皮湯《金匱》∶治干嘔噦,及手足厥者。單用半夏、姜汁,名生姜半夏湯(《金匱》)∶治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無奈者。本方半夏醋煮,除陳
[除痰之劑第十五] 潤下丸
?。炊t散)治膈中痰飲。
廣陳皮(去白,八兩,鹽水浸洗)甘草(二兩,蜜炙。)蒸餅糊丸。或?qū)㈥惼}水煮爛此足太陰、陽明藥也。陳皮燥濕而利氣,濕去則痰涸,氣順則痰行;食鹽潤下而軟堅,潤下則痰
[除痰之劑第十五] 桂苓甘術湯
?。ā督饏T》)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稀者為飲,稠者為痰。痰飲積于厥陰心包,則胸脅支滿茯苓(四兩)桂枝白術(三兩)甘草(二兩。)此足太陰藥也。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飲,伐腎邪,滲水道∶桂枝通陽氣,開經(jīng)絡,和營衛(wèi);白術燥痰水,除脹滿,治風眩;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jié)M,故《本草》曰∶甘草能下氣當從
[除痰之劑第十五] 清氣化痰丸
治痰熱(熱痰者,痰因火盛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痰隨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橫行;變生諸證,不可紀極?;鸾铓庥谖迮K,痰借液于五味;氣有余則為火,液有余則為痰;故半夏(姜制)膽星(半兩)橘紅枳實(麩炒)杏仁(去皮尖)栝蔞仁(去油)黃芩(此手足太陰之藥,治痰火之通劑也。氣能發(fā)火,火能役痰,半夏、南星以燥濕氣;黃芩、栝蔞樓以平熱氣;陳皮以順里氣,杏仁以降逆氣,枳實以破積氣,茯苓以行水氣,水濕火熱,皆生痰之本也。蓋氣之亢則為火,猶民之反而為賊,賊平則還為良民,而復其業(yè)矣,水退則還
[除痰之劑第十五] 順氣消食化痰丸
?。ā度鹬裉谩罚┲尉剖成?,胸膈膨悶,五更咳嗽(過飲則脾濕;多食辛熱油膩之物,皆能生痰;壅于胸半夏(姜制)膽星(一斤)青皮陳皮(去白)萊菔子(生用)蘇子(沉水者,炒)山一兩。)姜汁和,蒸星無白點為度,去皂角、姜,切,同曬干用。
此手足太陰藥也。痰由濕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濕;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麥芽燥脾逆者
[除痰之劑第十五] 清肺飲
治痰濕氣逆而咳嗽(肺受火傷,則氣逆而為咳;脾有停濕,則生痰而作嗽。病有五臟六腑之殊,而其要皆歸于肺,以肺為五臟華蓋,下通膀胱,外達皮毛,為氣之主而出聲也。大法新嗽以致五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有自外得者,肺主皮毛,風寒暑濕之邪,自皮毛入,內(nèi)傳臟腑而為咳也;有自內(nèi)發(fā)者,七情饑飽,內(nèi)有所傷,則邪氣上逆,肺為氣出入之道,故五臟之邪,上蒸于肺而為嗽也。然風寒暑濕有不為嗽者,蓋所感者重,不留于皮毛,徑傷臟腑,而成傷寒溫熱諸?。黄咔橐嘤胁粸樗哉?,蓋病尚淺,只在本臟,未傳入肺;所以傷寒以有嗽為輕,而七情饑飽之嗽必久而后發(fā)也)。
杏仁(去皮尖)貝母茯苓(一錢)桔梗甘草五味子橘紅(五分。)加姜煎,食遠清降,加桑皮、梔、芩;冬多風栝蔞、海石;食天冬;午前嗽地、知、柏子斂而降之久嗽肺虛此手太陰之藥,治肺之通劑也。杏仁解肌散寒,降氣潤燥;貝母清火散結(jié),潤肺化痰;五味能開
[除痰之劑第十五] 金沸草散
(《活人》)治肺經(jīng)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風盛則氣壅,氣壅則痰生,故頭目昏痛而咳嗽?!吨敝阜健吩啤每人愿酗L者,鼻塞聲重;傷冷者,凄清怯寒;挾熱為焦煩;受濕為纏滯;瘀血則膈間旋復花(即金沸草)前胡細辛(一錢)荊芥(錢半)赤茯苓(六分)半夏(五分)甘曰∶《局方》辛平,《活人》辛溫)。如滿悶,加枳殼、桔梗;有熱加柴胡、黃芩;頭痛加川芎。
此手太陰藥也。風熱上壅,荊芥辛輕發(fā)汗而散風;痰涎內(nèi)結(jié),前胡、旋復消痰而降氣,半夏燥痰而散逆,甘草發(fā)散而緩中,茯苓行水,細辛溫經(jīng),蓋痰必挾火而兼濕,故下氣利濕而證自平。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瀉丙丁也(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度蚍健吩啤靡粙D人牙痛,治療不效,口頰皆腫,以金沸草散大劑煎湯熏漱而愈)。
[除痰之劑第十五] 百花膏
?。ā稘罚┲未炔灰眩蛱抵杏醒?,虛人尤宜。
百合款冬花,等分。蜜丸,龍眼大。食后臨臥姜湯下,或噙化。加紫菀、百部、烏梅,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亦可。
此手太陰藥也??疃瑸a熱下氣,清血除痰;百合潤肺寧心,補中益氣,并為理嗽要藥。
[除痰之劑第十五] 三仙丹
(《百一方》)治中脘氣滯,痰涎不利按∶氣滯不通為氣痰,走注攻刺亦曰氣痰。
南星曲半夏曲(四兩)香附(二兩。)糊丸。姜湯下。
此足陽明、手足太陰藥也。星夏以燥肺胃之痰,香附以快三焦之氣,使氣行則痰行也(《玉機痰自不分痰而宜也
[除痰之劑第十五] 半夏天麻白術湯
?。|垣)治脾胃內(nèi)傷,眼黑頭眩,頭痛如裂,身重如山,惡心煩悶,四肢厥冷,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痰厥者,濕痰厥逆而上也。痰逆則上實,故令頭痛、目眩、眼前見黑色也。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太陰、少陰二經(jīng)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于膈中半夏(姜制)麥芽(錢半)神曲(炒)白術(炒,一錢)蒼術(泔浸)人參黃(蜜服五錢。
此足太陰藥也。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半夏燥痰而能和胃);頭旋眼黑,虛風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定(天麻有風不動,名定風草);黃、人參甘溫,可以瀉火,亦可以補中;二術甘苦而溫,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氣(去濕故除痰,健脾故益氣);苓、瀉瀉熱導水;陳皮調(diào)氣升陽;神曲消食,蕩胃中滯氣;麥芽化結(jié),助戊己營運(胃為戊土,脾為己土);干姜辛熱,以滌中寒;黃柏苦寒,酒洗,以療少火在泉發(fā)燥也(李東垣曰∶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令人頭痛,身重惡寒,此傷寒頭痛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心煩頭痛者,病在手太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下虛上實也,病在足太陽、少陰,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如頭半邊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次取足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nèi)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jié),死不治。頭痛每以風藥治之者,高巔之上,唯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乃自地升天者也。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羌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黃芩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fā)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白芷、石膏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術、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jīng)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厥陰頭頂痛,或吐涎沫,厥冷,脈沉緩,吳茱萸湯主之;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補中益氣湯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清空膏,風濕頭痛藥也;白術半夏天麻湯,痰厥頭痛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逆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zhí)方而治。昂按∶以苦吐之,瓜蒂散
[除痰之劑第十五] 茯苓丸
?。ā吨该苑健罚┲翁低V须?,兩臂疼痛(飲伏于內(nèi),停滯中脘,脾主四肢,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
半夏曲(二兩)茯苓(一兩,乳拌)枳殼(五錢,麩炒)風化硝(二錢半。如一時未易成,但以樸硝撒于盤中,少時成水,置當風處即干,如芒硝,刮取亦可用)。姜汁糊丸,姜湯下。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半夏燥濕,茯苓滲水,枳殼行氣,化硝軟堅去堅痰,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氣通,臂痛自止矣(喻嘉言曰∶痰藥雖多,此方甚效。痰飲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兩手罷軟,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姜黃各五分,輕者指迷茯苓丸
[除痰之劑第十五] 控涎丹
?。ㄒ幻顟琛!度蚍健罚┲稳撕龌夹乇呈肿阊椊罟菭恳仆?,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誤認癱瘓,非也。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為末,糊丸。臨臥姜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甲、延胡索此手足太陽、太陰藥也(十棗湯加減,行水例藥,亦厲劑)。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成癲癇,入肺則塞竅為喘咳背冷,入肝則膈痛干嘔、寒熱往來;入經(jīng)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灼痛,入皮肉則瘰癰疽,陳無擇《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結(jié)為痰,大戟能泄臟腑水濕,甘遂能行經(jīng)隧水濕(直達水氣所結(jié)之處),以攻決為用,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痰氣,唯善用者
[除痰之劑第十五] 三子養(yǎng)親湯
?。n)治老人氣實痰盛,喘滿懶食(痰不自動,因火而動。氣有余便是火。氣盛上涌故喘,痰火紫蘇子(沉水者)白芥子萊菔子。各微炒、研,煎服?;虻确?,或看病所主為君。
此手足太陰藥也。白芥子除痰,紫蘇子降氣,萊菔子消食,然皆行氣豁痰之藥,氣行則火降而痰消矣(吳鶴皋曰∶治痰先理氣,此治標耳,終不若二陳能健脾去濕,有治本之功也。
李士氣虛
[除痰之劑第十五] 滌痰湯
?。▏朗希┲沃酗L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心在竅為舌,心別脈系舌根,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腎脈俠舌本,三脈虛則痰涎乘虛閉其脈道,故舌不能轉(zhuǎn)運言語也;若三脈亡血,不能榮養(yǎng)而喑者,又當加補血藥。風痰塞其經(jīng)絡,舌強不能言,其證為重;若壅熱上攻,舌腫不能轉(zhuǎn)者,其證為半夏(姜制)膽星(三錢五分)橘紅枳實茯苓(二錢)人參菖蒲(一錢)竹茹(此手少陰、足太陰藥也。心脾不足,風邪乘之,而痰與火塞其經(jīng)絡,故舌本強而難語也。人枳實破痰利膈;竹茹清燥開郁,使痰消火降,則經(jīng)通而舌柔矣(喻嘉言曰∶此證最急,此藥最緩,有兩不相當之勢。審其屬實,用此湯調(diào)下牛黃丸;審其屬虛,用此湯調(diào)下二丹丸,庶足開痰(附∶二丹丸∶丹參熟地天冬(兩半)麥冬茯神甘草(一兩)丹砂人參菖蒲遠志(五錢。蜜丸)。安神養(yǎng)血,清熱息風,服之得睡。有風中心脾者,有痰塞心竅者,有風寒壅滯者,致舌本木強;又有氣虛、血虛、腎虛,及老人暴不能言者,宜十全大補湯加菖蒲、遠志)。
[除痰之劑第十五] 礞石滾痰丸
?。ㄍ蹼[君)治實熱老痰。怪證百病(風木太過,克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回青礞石(一兩)沉香(五錢)大黃(酒蒸)黃芩(八兩。)先將礞石打碎,用樸硝一兩,服之,姜湯送下。服后仰臥,令藥在胸膈之間,除逐上焦痰滯,不宜飲水行動(昂按∶凡藥必先入胃,然后能分布于若云膈藥必須在膈,將隨下,故為利痰圣藥。
此手足太陰、陽明藥也。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陳積伏歷之痰;大黃蕩熱去實,以開下行之路也。然乃峻劑,非體實者不可輕投(王隱君曰∶痰證古今未詳,方書雖有五飲諸飲之異,而究莫知似疼咯或夢寐奇怪之狀;或足腕酸軟,腰背骨節(jié)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難以名狀,并無常處,以致手臂麻痛,狀如風濕;或脊上一條如線之寒起者;或渾身習習如臥芒刺者;或眼粘濕癢,口糜、舌爛、喉痹等證;或繞項結(jié)核,狀若瘰;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息煩悶,有如煙火上沖,頭面烘熱;或為失志癲癇;或中風癱瘓;或勞瘵荏苒之疾;或風毒香港腳;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嗽嘔吐;或嘔冷涎綠水黑汁;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內(nèi)外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狀不同,難以盡述,蓋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潤三焦,故口燥咽干,大便閉結(jié),面如枯骨,毛發(fā)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余用滾痰丸以愈諸疾,不可勝數(shù),特相傳于世云)。
本方加玄明粉一兩,朱砂為衣∶治同。本方減大黃、黃芩各六兩,加橘紅、半夏各二兩,甘名
[除痰之劑第十五] 牛黃丸
治風癇迷悶,涎潮抽掣(風癇,或因母腹中受驚,或因大驚而得。蓋小兒神氣尚弱,驚則神不守舍,舍空則痰涎歸之,以致痰迷心竅。或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jié),逆于臟氣,郁而生涎,閉塞諸經(jīng),厥而乃成,或數(shù)日一發(fā),或一日數(shù)發(fā),發(fā)則眩仆倒地,昏不知人,螈抽掣,膽星全蝎(去足,焙)蟬蛻(二錢五分)牛黃白附子僵蠶(洗、焙)防風天麻此手少陰、足太陰、厥陰藥也。牛黃清心解熱,開竅利痰;天麻、防風、南星、全蝎辛散之味,僵蠶、蟬蛻清化之品,白附頭面之藥(去頭面之游風),皆能搜肝風而散痰結(jié);麝香通竅,水銀劫痰,引以姜、芥者,亦以逐風而行痰也(按∶牛黃丸之方頗多,互有異同,然大要在于搜風化痰、寧心通竅,多用冰、麝、牛、雄、金、珠、犀、珀。若中臟者宜之,如中腑、中血脈者,反能引風入骨。此方藥味頗簡,故姑錄之以概其余也。喻嘉言曰∶牛黃丸與蘇合丸異治∶熱阻關竅宜牛黃丸;寒阻關竅宜蘇合丸。若手撒口開遺尿等死證,急用參附峻補,間
[除痰之劑第十五] 辰砂散
?。ā鹅`苑》)治風痰諸癇,癲狂心疾(諸癇因驚恐憂怒,火盛于心,痰塞心竅。發(fā)時卒倒,抽掣叫吼,吐涎難辰砂(光明者,一兩)乳香(光瑩者)棗仁(五錢,炒。)溫酒調(diào)下,恣飲沉醉,聽睡一此手少陰藥也。辰砂鎮(zhèn)心瀉心火,乳香入心散瘀血,棗仁補肝膽而寧心。
本方加人參一兩,蜜丸,彈丸大,名寧志膏(《本事》),每服一丸,薄荷湯下∶治同。
[除痰之劑第十五] 白金丸
治癲狂失心(癲多喜笑,尚知畏懼,證屬不足;狂多忿怒,人不能制,證屬有余。此病多因驚憂、痰血塞于心竅所致。《難經(jīng)》曰∶諸陽為狂,諸陰為癲。喜屬心,怒屬肝,二經(jīng)皆火有白礬(三兩)郁金(七兩。)薄荷糊丸。
此手太陰藥也。白礬酸咸,能軟頑痰;郁金苦辛,能去惡血;痰血去則心竅開而痰已矣
[除痰之劑第十五] 青州白丸子
治風痰涌盛,嘔吐涎沫,口眼斜,手足癱瘓,小兒驚風(皆風痰壅塞經(jīng)絡;及痰盛泄瀉肥人滑泄,多屬之痰;脈滑責之痰,不食不饑責之痰)。
白附子(生用)南星(生用。二兩)半夏(水浸生衣,生用。七兩)川烏(去皮臍,生暴夜露癱瘓,酒下;驚風,此足厥陰、太陰藥也。痰之生也,由風由寒由濕,故用半夏、南星之辛溫以燥濕散寒,川烏、白附子辛熱以溫經(jīng)逐風,浸而暴之者,殺其毒也(喻嘉言曰∶此治風痰之上藥也,然熱痰迷
[除痰之劑第十五] 星香散
治中風痰盛,體肥不渴者。
膽星(八錢)木香(二錢。)為末,服?;蚣尤?。
此足厥陰藥也。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膽,以殺其毒,且膽有益肝膽之功(肝膽之經(jīng)屬風木);佐以木香,取其行氣以利痰也(木香能疏肝氣,和脾氣)。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蝎者,以
[除痰之劑第十五] 常山飲
?。ā毒址健罚┋懢貌灰颜撸么私刂ǒ懗跗鸩灰薻t,kt則邪氣未盡,變生他證,發(fā)久則可截之)。
常山(燒酒炒。二錢)草果(煨)檳榔知母貝母(一錢)烏梅(二個。)姜(三片)、棗(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溫服。渣用酒浸煎,待瘧將發(fā)時先服。一方有良姜、甘此足少陰、太陰藥也。古云無痰不作瘧,常山引吐行水,祛老痰積飲;檳榔下氣破積,能消食行痰。陰陽不和則瘧作(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知母滋陰,能治陽明獨勝之火;草果辛熱,能治太陰獨勝之寒;貝母清火散結(jié),瀉熱除痰;烏梅酸斂澀收,生津退熱(斂陰故退熱);合為截瘧之劑也(趙以德曰∶嘗究本草,知母、草果、常山、甘草、烏梅、檳榔、穿山甲皆云治瘧。集以成方者,為知母性寒,入足陽明,治獨勝之熱,使退就太陰;草果溫燥,治足太陰獨勝之寒,使退就陽明,二經(jīng)和則無陰陽交錯之變,是為君藥。常山主寒熱瘧,吐胸中痰結(jié),是為臣藥。甘草和諸藥,烏梅去痰,檳榔除痰癖,破滯氣,是為佐藥。穿山甲穴山而居,遇水而入,則是出入陰陽,貫穿經(jīng)絡于滎分,以破暑結(jié)之邪,為使藥也。惟脾胃有郁痰者,用之收效。李士材曰∶常山生用多用則吐,與甘草同用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錢許,每見奇功,未見其或吐也,世人泥于老人久病忌服之說,使良藥見疑,沉難起,抑何愚耶。李時珍曰∶常山、蜀漆劫痰截瘧,須在發(fā)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后,用之得宜;得甘草則吐,得大黃則利,得烏梅、穿山甲則入肝,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入脾。蓋無痰不作瘧,一物之功,亦在驅(qū)逐痰水而已)。
[除痰之劑第十五] 截瘧七寶飲
?。ā兑缀啞罚┲螌嵂懢冒l(fā)不止,寸口脈弦滑(浮大者脈弦為肝風,滑為痰,浮為在表,大為陽。若脈沉澀微細者禁用),不問鬼瘧、食瘧,并皆治之瘧(有經(jīng)瘧、臟瘧、寒瘧、風瘧、溫瘧、暑瘧、濕瘧、常山(酒炒)草果(煨)檳榔青皮濃樸陳皮甘草,等分。用酒水各一鐘,煎熟,絲棉蓋其已發(fā),為其氣發(fā)而服藥,反能助寒助熱)。
此足少陽、太陰藥也。常山能吐老痰積飲,檳榔能下食積痰結(jié),草果能消太陰膏梁之痰,陳痰也(《玉機微義》曰∶上方乃溫脾燥烈之藥,蓋作脾寒治也。用之亦效者,值病患陰陽相并,脾氣郁結(jié),濁液凝痰,閉塞中脘,因得燥熱,亦以暫開,所以氣通而痰止;若中氣虛弱,內(nèi)有郁火之人,復用燥熱,愈劫愈虛,咎將誰執(zhí)。楊仁齋曰∶瘧有水有血,惟水飲所以作寒熱,惟瘀血所以憎寒熱。常山能逐水固也,若是血證,當加五靈脂、桃仁為佐,入生姜、蜜同煎;茍無行血之品,何以收十全之功耶?!侗C吩?,瘧夜發(fā)者,乃邪氣深遠而入血分,為陰
釋意:
◎方名:二陳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濕痰
編號:001
組成: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主治:治一切痰飲為病,欬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
加減:1.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2.寒痰:加半夏、姜汁。3.火痰:加石膏、青黛。4.濕痰:加蒼杧、白杧。5.燥痰:加栝蔞、杏仁6.食痰:加山查、麥芽、神曲。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8.氣痰:加香附、枳殼。9.?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10.四肢痰:加竹瀝。
歸經(jīng):此足太陽明藥也。
方義:1.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2.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橘紅利氣。3.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4.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
變化方:1.六君子湯:本方加人參、白杧。治氣虛有痰。2.陳皮半夏湯:本方去茯苓、甘草。3.桔梗半夏湯:上方加桔梗。4.半夏茯苓湯:本方去陳皮、甘草。5.小半夏加茯苓湯:上方加生姜。并治水氣嘔惡。6.茯苓半夏湯:本方加黃芩。治熱痰。7.二陳加梔連生姜湯:本方加黃連、梔子、生姜。治膈上熱痰,令人嘔吐。8.砂枳二陳湯:本方加砂仁、枳殼。行痰利氣。9.導痰湯:本方加?星、枳實。治頑痰膠固。非二陳湯所能除者,再加菖蒲,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10.順氣導痰飲:導痰湯加木香、香附。治痰結(jié)胸滿,喘欬上氣。11.本方加枳實、菔子、山查、神曲、栝蔞。治食積痰嗽發(fā)熱。12.加味二陳湯:本方加蒼杧、枳殼、片子姜黃。治痰攻眼腫,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13.溫中化痰丸:本方除甘草,加干姜、姜汁糊丸。治胸膈寒痰不快。14.三圣丸: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黃連、曲糊丸,姜湯下治痰火嘈雜,心懸如饑。15.橘皮湯:單用陳皮生姜。治干嘔噦,及手足厥者。16.生姜半夏湯:單用半夏、姜汁治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無奈者。17.消暑丸:本方半夏醋煮,除陳皮,姜汁丸。
煎服法:加姜煎。
來源:局方
◎方名:潤下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膈痰
編號:002
組成:廣陳皮、甘草
主治:治膈中痰飲。
加減:(1)濕勝加星、夏。(2)火盛加芩、連。
歸經(jīng):足太陰陽明藥。
方義:(1)陳皮燥濕而利氣,濕去而痰涸,氣順而痰行。(2)食鹽潤下而軟堅,潤下則痰降,軟堅則痰消。(3)痰在膈中,故用甘草引之入胃,甘草經(jīng)蜜炙能健脾調(diào)胃,脾胃健則痰自行矣。
煎服法:(1)蒸餅糊丸。(2)或?qū)㈥惼}水煮爛,曬干,同甘草為末,名“二賢散”,姜湯下。
禁忌:虛弱人慎用。
備注:即二賢散
◎方名:桂苓甘杧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飲
編號:003
組成:茯苓、桂枝、白杧、甘草
主治: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歸經(jīng):足太陰藥。
方義: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飲,伐腎邪,滲水道。桂枝通陽氣,開經(jīng)絡,和營衛(wèi)。白杧燥痰水,除脹滿,治風眩。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jié)M,故本草曰:『甘草能下氣,除煩滿?!淮俗C為痰飲阻抑其陽,故用陽藥以升陽而化氣也。”
來源:金匱
◎方名:清氣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熱痰
編號:004
組成:半夏、橘紅、茯苓、黃芩、栝蔞仁、枳實、膽星、苦杏仁
主治:治熱痰。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1)治痰火之通劑也。氣能發(fā)火,火能役痰。(2)半夏、南星以燥濕氣,瓜蔞、黃芩以平濕氣,陳皮以順里氣,杏仁以降逆氣,枳實以破積氣,茯苓以行水氣。(3)水濕火熱,皆生痰之本也。蓋氣之亢而為火,猶民之反而為賊,賊反則還為良民,而復其業(yè)矣?;鹜藙t還為正氣,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氣為先也。
煎服法:姜汁糊丸,淡姜湯下。
◎方名:順氣消食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食痰
編號:005
組成:半夏、膽星、杏仁、蘇子、萊菔子、青皮、陳皮去白、香附、葛根、神曲、山楂、麥芽
主治:治酒食生痰,胸膈膨悶,五更咳嗽。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1)痰由濕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濕。(2)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3)痰由氣滯,青皮、陳皮、香附,所以導滯。(4)痰因于酒食,葛根、神曲,所以解酒;山楂、麥芽,所以化食。(5)濕去食消,則痰不生。氣順則咳嗽止,痰滯既去,滿悶自除也。
煎服法:姜汁和蒸餅糊丸。
來源:瑞竹堂
◎方名:清肺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嗽
編號:006
組成:五味子、桔梗、橘紅、茯苓、貝母、杏仁、甘草
主治:治痰濕氣逆而咳嗽。
加減:(1)若春時傷風咳嗽,鼻流清涕,宜清解,加薄荷、防風、紫蘇、炒芩。(2)夏多火熱,宜清降,加桑皮、麥冬、黃芩、知母、石膏。(3)秋多濕熱,宜清熱利濕,加蒼杧、桑皮、防風、梔、芩。(4)冬多風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黃、桂枝、干姜、生姜、半夏、防風。(5)火嗽加清黛、栝蔞、海石。(6)食積痰加香附、山楂、枳實。(7)濕痰除貝母,加半夏、南星。(8)燥談痰加栝蔞、知母、天冬。(9)午前嗽屬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黃連。(10)午后嗽屬陰虛,宜滋陰降水,加芎、歸、芍、地、知、柏、二冬、竹瀝、姜汁傳送。(11)黃昏嗽為火浮于肺,不可用涼藥,宜五倍、五味、訶子、,斂而降之。(12)勞嗽見血,多是肺受熱邪,宜加歸、芍、阿膠、天冬、知母、款冬、紫苑之類。(13)久嗽肺虛,加參、耆。如肺熱,去人參,用沙參可也。
歸經(jīng):此手太陰之藥,治肺之通劑。
方義:(1)杏仁解肌散寒,降氣潤燥。(2)貝母清火散結(jié),潤肺化痰。(3)五味斂肺而寧嗽。(4)茯苓除濕而理脾。(5)橘紅行氣。(6)甘草和中。(7)桔梗清肺利膈,載藥上浮,而又能開壅發(fā)表也。
煎服法:加姜煎。食遠服。
◎方名:金沸草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傷風欬嗽
編號:007
組成:旋覆花、前胡、細辛、荊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主治:治肺經(jīng)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
加減:(1)如滿悶,加枳殼、桔梗。(2)有熱加柴胡、黃芩。(3)頭痛加川芎。
歸經(jīng):手太陰藥。
方義:(1)痰涎內(nèi)結(jié),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氣。(2)半夏燥痰而散逆。(3)風熱上壅,荊芥辛輕發(fā)汗而散風。(4)甘草發(fā)散而和中。(5)茯苓行水。(6)細辛溫經(jīng)。(7)蓋痰必挾火而兼濕,故下氣利濕而證自平。(8)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瀉丙丁也。
又附方:局方加麻黃、赤芍,無赤茯、細辛。
煎服法:加姜、棗煎。
來源:活人
◎方名:百花膏(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嗽
編號:008
組成:百合、款冬花
主治: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虛人尤宜。
歸經(jīng):手太陰藥。
方義:款冬瀉熱下氣,清血除痰。百花潤肺寧心,補中益氣。并為理嗽要藥。
變化方:加紫苑、百部、烏梅,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亦可。
煎服法:等分,蜜丸,龍眼大,食后臨臥姜湯下。或噙化。
來源:濟生
◎方名:三仙丹(除痰之劑)
總結(jié):氣痰
編號:009
組成:半夏曲、南星曲、香附。
主治:治中脘氣滯,痰涎不利。
歸經(jīng):足陽明、手足太陰藥。
方義:(1)星、夏以燥肺胃之痰。(2)香附以快三焦之氣,使氣行則痰行也。
煎服法:糊丸,姜湯下。
來源:百一方
◎方名:半夏天麻白杧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厥頭痛
編號:010
組成:半夏、天麻、人參、黃耆、蒼杧、白杧、茯苓、澤瀉、神曲、麥芽、陳皮、黃蘺、干姜
主治:治脾胃內(nèi)傷,眼黑頭眩,頭痛如裂,身重如山,惡心煩悶,四肢厥冷,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
歸經(jīng):足太陰藥。
方義:(1)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2)頭眩眼黑,虛風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3)二杧甘苦而溫,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氣。(4)黃耆、人參甘溫,可以瀉火,亦可以補中。(5)苓、瀉瀉熱導水。(6)陳皮調(diào)氣升陽。(7)神曲消食,蕩胃中滯氣。(8)麥芽化結(jié),助戊己運行。(9)干姜辛熱,以滌中寒。(10)黃柏苦寒,酒洗,以療少火在泉發(fā)躁也。
煎服法:每服五錢。
來源:東垣
◎方名:茯苓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停痰臂痛
編號:011
組成:茯苓、風化硝、枳殼、半夏曲
主治:治痰停中脘,兩臂疼痛。
歸經(jīng):足太陰、陽明藥。
方義:(1)茯苓滲水。(2)化硝?監(jiān)。(3)枳殼行氣。(4)半夏燥濕。(5)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氣通,臂通自止矣。
煎服法:姜汁糊丸,姜湯下。
來源:指迷
◎方名:控涎丹(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涎
編號:012
組成:白芥子、甘遂、大戟
主治:1.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2.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誤認癱瘓,非也。
加減:(1)寒厥加胡椒、丁香、姜、桂。(2)腳氣加檳榔、木瓜、松脂、卷柏。(3)驚痰加朱砂、全蝎。(4)熱痰加盆硝。(5)驚氣成塊加穿山甲、?甲、延胡索、蓬杧。
歸經(jīng):足太陽太陰藥。
煎服法:等分,為末糊丸。臨臥姜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shù)。
備注:一名妙應丸
來源:三因方
◎方名:三子養(yǎng)親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氣痰
編號:013
組成:紫蘇子、白芥子、萊服子
主治:治老人氣實痰盛,喘滿懶食。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白芥子除痰,紫蘇子行氣,萊服子消食。然皆行氣豁痰之藥,氣行則火降而痰消矣。
煎服法:各微炒研。煎服?;虻确?,或看病所主為君。
來源:韓?
◎方名:滌痰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痰
編號:014
組成:茯苓、人參、甘草、橘紅、膽星、半夏、竹如、枳實、菖蒲
主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歸經(jīng):手少陰、足太陰藥。
方義:(1)心脾不足,風邪乘之,而痰與火塞其經(jīng)絡,故舌本強而難語也。(2)1.人參、茯苓、甘草─補心益脾而瀉火。2.陳皮、南星、半夏─利熱燥而袪痰。3.竹茹清燥開郁。4.枳實破痰利膈。5.菖蒲開竅通心。6.使痰消火降,則經(jīng)通而舌柔矣。
煎服法:加姜煎。
來源:嚴氏
◎方名:礞石滾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頑病怪病
編號:015
組成:青礞石、大黃、沉香、黃芩
主治:治實熱老痰,怪證百病。
歸經(jīng):手足太陰、陽明藥。
方義:(1)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陳積伏歷之痰。(2)大黃蕩熱去實,以開下行之路。(3)沉香能升降諸氣,上至天而下至泉,以導諸藥為使也。(4)黃芩瀉肺涼心,以平上僭之火。
變化方:(1)本方加玄明粉一兩,朱砂為衣,治同。(2)本方減大黃、黃芩各六兩,加橘紅、半夏各二兩,甘草一兩,竹瀝、姜汁為丸,名“竹瀝達痰丸”,治同。力稍和緩。(3)單用礞石一味,治如前法,名“奪命丹”。薄荷自然汁,蜜調(diào)溫服。治小兒急慢驚風,痰涎壅盛,藥不得下,命在須臾。
煎服法:上將礞石打碎,用樸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曬干,火鍛,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水丸。量人虛實服之,姜湯送下。服后仰臥,令藥在胸膈之間,除逐上焦痰滯,不宜飲水行動。
禁忌:然皆峻劑,非體實者不可輕投。
來源:王隱君
◎方名:牛黃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驚痰
編號:016
組成:牛黃、防風、天麻、殭蠶、蟬蛻、白附子、膽星、金蝎、麝香
主治:治風癇迷悶,涎潮抽掣。
歸經(jīng):手少陰、足太陰、厥陰藥。
方義:牛黃清心,解熱開竅利痰。天麻、防風、南星、全蝎辛散之味;殭蠶、蟬蛻清化之品;白附頭面之藥;皆能搜肝風而散痰結(jié)。麝香通竅。水銀劫痰。引以姜、芥者,亦以逐風而行痰也。
煎服法:煮棗肉和水銀五分,細研,入藥末為丸。荊芥姜湯下。
◎方名:辰砂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痰癲癇
編號:017
組成:辰砂、棗仁、乳香
主治:治風痰諸癇,癲狂心疾。
歸經(jīng):手少陰藥。
方義:(1)辰砂鎮(zhèn)心瀉心火。(2)棗仁補肝膽而寧心。(3)乳香入心散瘀血。
變化方:本方加人參一兩,蜜丸,彈丸大,名“寧志膏”,每服一丸,薄荷湯下,治同。
煎服法:溫酒調(diào)下,恣飲沉醉,聽睡一、二日勿動,萬一驚寤,不可復治。
來源:靈苑
◎方名:白金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血迷心
編號:018
組成:白礬、郁金。
主治:治癲狂失心。
歸經(jīng):手少陰藥。
方義:白礬酸咸,能?頑痰。郁金苦辛,能去惡血。痰血去則心竅開而疾已矣。
煎服法:薄荷糊丸。
◎方名:青州白丸子(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痰
編號:019
組成:川烏、白附子、半夏、南星
主治:1.治風痰涌盛,嘔吐涎沫,口眼喎邪,手足癱瘓,小兒驚風。2.及痰盛泄瀉。
歸經(jīng):足厥陰、太陰藥。
方義:痰之生也,由風由寒由濕,故用:(1)川烏、白附之辛熱,以溫經(jīng)逐風。(2)半夏、南星之辛溫,以燥濕散寒。浸而暴之者,殺其毒也。
煎服法:為末,絹袋盛之,水擺出粉,未盡,再搖再擺,以盡為度。貯磁盆,日暴夜露,春五日,夏三,秋七,冬十日,曬干,糯米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癱瘓酒下。驚風薄荷湯下三、五丸。
◎方名:星香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痰
編號:020
組成:膽星、木香
主治:治中風痰盛,體肥不渴者。
歸經(jīng):足厥陰藥。
方義:(1)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膽,以殺其毒,且膽有益肝膽之功。(2)佐以木香,取其行氣以利痰也。(3)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蝎者,以散肝風也。
又附方:或加全蝎。
煎服法:為末服。
◎方名:常山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劫痰截瘧
編號:021
組成:常山、烏梅、草果、貝母、檳榔、知母
主治: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
歸經(jīng):足少陰、太陰藥。
方義:(1)古云:“無痰不作瘧?!背I揭滦兴?,袪老痰積飲。檳榔下氣破積,能消食行痰。(2)陰陽不和則瘧作。知母滋陰,能治陽明獨勝之火。草果辛熱,能治太陰獨勝之寒。(3)貝母清火散結(jié),瀉熱除痰。烏梅酸斂濇收,生津退熱。(4)合為截瘧之劑也。
又附方:(1)一方有良姜、甘草,無檳榔。(2)一方加穿山甲、甘草。
煎服法:姜三片,棗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溫服。渣用酒浸煎,待瘧將發(fā)時,先服。
來源:局方
◎方名:截瘧七寶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瘧痰
編號:022
組成:草果、檳榔、陳皮、青皮、厚樸、常山、甘草
主治:1.治實瘧久發(fā)不止,寸口脈弦滑浮大者。2.不問鬼瘧食瘧,并皆治之。
歸經(jīng):足少陰、太陰藥。
方義:(1)1.草果─能消太陰膏梁之痰。2.檳榔─能下食積痰結(jié)。3.陳皮─利氣。(2)加甘草入胃,佐常山以吐瘧痰也。
煎服法:等分,用酒、水各一鐘,煎熟,絲綿蓋之,露一宿,于當發(fā)之早,面東溫服。
來源:易簡
[除痰之劑第十五] 二陳湯
?。ā毒址健罚┲我磺刑碉嫗椴。人悦洕M,嘔吐惡心,頭眩心悸(脾虛不能健運,則生痰飲,稠者為痰,稀者為飲。水濕其本也,得火則結(jié)為痰,隨氣升降,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半夏(姜制,二錢)陳皮(去白)茯苓(一錢)甘草(五分。)加姜煎(姜能制半夏之毒。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無燥散之患,故名二陳)。治痰通用二陳。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濕痰加蒼術、白術,燥痰加栝蔞、杏仁,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氣痰加香附、枳殼,脅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橘紅利氣;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貝母、栝蔞。吳鶴皋曰∶渴而喜飲水者,易之;渴而不能飲水者,雖渴猶宜半夏也;此濕為本,熱為標,濕極而兼勝己之化,非真象也。按∶貝母寒潤,主肺家燥痰,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雖俱化痰,而寒溫燥潤各異,脫或誤施,貽害非淺,用者宜審之。有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受火傷,整肅之令不得下行,由是津液混濁,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當用潤劑,如地黃、門冬、枸杞之類,滋陰降火,而痰自清,若投二陳,立見危殆;有痰飲流入四肢,肩背酸痛,手足罷軟,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姜黃。大凡痰飲變生諸證,當以治飲為先,飲消則諸證自愈。如頭風眉棱骨痛,投以風藥不效,投以痰藥見功;又如眼赤羞明,與之涼藥不瘳,畀以痰劑獲愈;凡此之類,不一而足。有人坐處吐痰滿地,不甚稠粘,只是沫多,此氣虛不能攝涎,不可用利藥,宜六君子加益智仁一錢以攝之)。
本方加人參、白術,名六君子湯∶治氣虛有痰。本方去茯苓、甘草,名陳皮半夏湯;再加桔梗,名桔梗半夏湯;本方去陳皮、甘草,名半夏茯苓湯;再加生姜,名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并治水氣嘔惡。本方加黃芩,名茯苓半夏湯(《宣明》)∶治熱痰。本方加黃連、梔子、生姜,名二陳加梔連生姜湯∶治膈上熱痰,令人嘔吐。去生姜,治嘈雜。本方加砂仁、枳殼,名砂枳二陳湯∶行痰利氣。本方加膽星、枳實,名導痰湯∶治頑痰膠固,非二陳所能除者(加膽星以助半夏,加枳實以成沖墻倒壁之功)。再加菖蒲,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
導痰湯加木香、香附,名順氣導痰湯∶治痰結(jié)胸滿,喘咳上氣。本方加枳實、栝蔞、菔子、山楂、神曲∶治食積痰嗽發(fā)熱。本方加蒼術、枳殼、片子姜黃,名加味二陳湯仁齋∶治痰攻眼腫,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本方除甘草,加干姜,姜汁糊丸,名溫中化痰丸(《寶鑒》)∶治胸膈寒痰不快。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黃連,面糊丸,姜湯下,名三圣丸∶治痰火嘈雜,心懸如饑。單用陳皮、生姜,名橘皮湯《金匱》∶治干嘔噦,及手足厥者。單用半夏、姜汁,名生姜半夏湯(《金匱》)∶治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無奈者。本方半夏醋煮,除陳
[除痰之劑第十五] 潤下丸
?。炊t散)治膈中痰飲。
廣陳皮(去白,八兩,鹽水浸洗)甘草(二兩,蜜炙。)蒸餅糊丸。或?qū)㈥惼}水煮爛此足太陰、陽明藥也。陳皮燥濕而利氣,濕去則痰涸,氣順則痰行;食鹽潤下而軟堅,潤下則痰
[除痰之劑第十五] 桂苓甘術湯
?。ā督饏T》)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稀者為飲,稠者為痰。痰飲積于厥陰心包,則胸脅支滿茯苓(四兩)桂枝白術(三兩)甘草(二兩。)此足太陰藥也。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飲,伐腎邪,滲水道∶桂枝通陽氣,開經(jīng)絡,和營衛(wèi);白術燥痰水,除脹滿,治風眩;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jié)M,故《本草》曰∶甘草能下氣當從
[除痰之劑第十五] 清氣化痰丸
治痰熱(熱痰者,痰因火盛也。痰即有形之火,火即無形之痰;痰隨火而升降,火引痰而橫行;變生諸證,不可紀極?;鸾铓庥谖迮K,痰借液于五味;氣有余則為火,液有余則為痰;故半夏(姜制)膽星(半兩)橘紅枳實(麩炒)杏仁(去皮尖)栝蔞仁(去油)黃芩(此手足太陰之藥,治痰火之通劑也。氣能發(fā)火,火能役痰,半夏、南星以燥濕氣;黃芩、栝蔞樓以平熱氣;陳皮以順里氣,杏仁以降逆氣,枳實以破積氣,茯苓以行水氣,水濕火熱,皆生痰之本也。蓋氣之亢則為火,猶民之反而為賊,賊平則還為良民,而復其業(yè)矣,水退則還
[除痰之劑第十五] 順氣消食化痰丸
?。ā度鹬裉谩罚┲尉剖成?,胸膈膨悶,五更咳嗽(過飲則脾濕;多食辛熱油膩之物,皆能生痰;壅于胸半夏(姜制)膽星(一斤)青皮陳皮(去白)萊菔子(生用)蘇子(沉水者,炒)山一兩。)姜汁和,蒸星無白點為度,去皂角、姜,切,同曬干用。
此手足太陰藥也。痰由濕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濕;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麥芽燥脾逆者
[除痰之劑第十五] 清肺飲
治痰濕氣逆而咳嗽(肺受火傷,則氣逆而為咳;脾有停濕,則生痰而作嗽。病有五臟六腑之殊,而其要皆歸于肺,以肺為五臟華蓋,下通膀胱,外達皮毛,為氣之主而出聲也。大法新嗽以致五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有自外得者,肺主皮毛,風寒暑濕之邪,自皮毛入,內(nèi)傳臟腑而為咳也;有自內(nèi)發(fā)者,七情饑飽,內(nèi)有所傷,則邪氣上逆,肺為氣出入之道,故五臟之邪,上蒸于肺而為嗽也。然風寒暑濕有不為嗽者,蓋所感者重,不留于皮毛,徑傷臟腑,而成傷寒溫熱諸?。黄咔橐嘤胁粸樗哉?,蓋病尚淺,只在本臟,未傳入肺;所以傷寒以有嗽為輕,而七情饑飽之嗽必久而后發(fā)也)。
杏仁(去皮尖)貝母茯苓(一錢)桔梗甘草五味子橘紅(五分。)加姜煎,食遠清降,加桑皮、梔、芩;冬多風栝蔞、海石;食天冬;午前嗽地、知、柏子斂而降之久嗽肺虛此手太陰之藥,治肺之通劑也。杏仁解肌散寒,降氣潤燥;貝母清火散結(jié),潤肺化痰;五味能開
[除痰之劑第十五] 金沸草散
(《活人》)治肺經(jīng)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風盛則氣壅,氣壅則痰生,故頭目昏痛而咳嗽?!吨敝阜健吩啤每人愿酗L者,鼻塞聲重;傷冷者,凄清怯寒;挾熱為焦煩;受濕為纏滯;瘀血則膈間旋復花(即金沸草)前胡細辛(一錢)荊芥(錢半)赤茯苓(六分)半夏(五分)甘曰∶《局方》辛平,《活人》辛溫)。如滿悶,加枳殼、桔梗;有熱加柴胡、黃芩;頭痛加川芎。
此手太陰藥也。風熱上壅,荊芥辛輕發(fā)汗而散風;痰涎內(nèi)結(jié),前胡、旋復消痰而降氣,半夏燥痰而散逆,甘草發(fā)散而緩中,茯苓行水,細辛溫經(jīng),蓋痰必挾火而兼濕,故下氣利濕而證自平。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瀉丙丁也(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度蚍健吩啤靡粙D人牙痛,治療不效,口頰皆腫,以金沸草散大劑煎湯熏漱而愈)。
[除痰之劑第十五] 百花膏
?。ā稘罚┲未炔灰眩蛱抵杏醒?,虛人尤宜。
百合款冬花,等分。蜜丸,龍眼大。食后臨臥姜湯下,或噙化。加紫菀、百部、烏梅,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亦可。
此手太陰藥也??疃瑸a熱下氣,清血除痰;百合潤肺寧心,補中益氣,并為理嗽要藥。
[除痰之劑第十五] 三仙丹
(《百一方》)治中脘氣滯,痰涎不利按∶氣滯不通為氣痰,走注攻刺亦曰氣痰。
南星曲半夏曲(四兩)香附(二兩。)糊丸。姜湯下。
此足陽明、手足太陰藥也。星夏以燥肺胃之痰,香附以快三焦之氣,使氣行則痰行也(《玉機痰自不分痰而宜也
[除痰之劑第十五] 半夏天麻白術湯
?。|垣)治脾胃內(nèi)傷,眼黑頭眩,頭痛如裂,身重如山,惡心煩悶,四肢厥冷,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痰厥者,濕痰厥逆而上也。痰逆則上實,故令頭痛、目眩、眼前見黑色也。東垣曰∶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太陰、少陰二經(jīng)雖不上頭,然痰與氣逆壅于膈中半夏(姜制)麥芽(錢半)神曲(炒)白術(炒,一錢)蒼術(泔浸)人參黃(蜜服五錢。
此足太陰藥也。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半夏燥痰而能和胃);頭旋眼黑,虛風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定(天麻有風不動,名定風草);黃、人參甘溫,可以瀉火,亦可以補中;二術甘苦而溫,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氣(去濕故除痰,健脾故益氣);苓、瀉瀉熱導水;陳皮調(diào)氣升陽;神曲消食,蕩胃中滯氣;麥芽化結(jié),助戊己營運(胃為戊土,脾為己土);干姜辛熱,以滌中寒;黃柏苦寒,酒洗,以療少火在泉發(fā)燥也(李東垣曰∶夫風從上受之,風寒傷上,邪從外入,令人頭痛,身重惡寒,此傷寒頭痛也;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乃氣虛頭痛也;心煩頭痛者,病在手太陽、少陰,乃濕熱頭痛也;如氣上不下,頭痛巔疾者,下虛上實也,病在足太陽、少陰,甚則入腎,寒濕頭痛也;如頭半邊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次取足少陽、陽明,此偏頭痛也。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nèi)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有真頭痛者,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jié),死不治。頭痛每以風藥治之者,高巔之上,唯風可到,味之薄者,陰中之陽,乃自地升天者也。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川芎、羌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黃芩為主;陽明頭痛,自汗,發(fā)熱惡寒,脈浮緩長實者,升麻、葛根、白芷、石膏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蒼術、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jīng)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厥陰頭頂痛,或吐涎沫,厥冷,脈沉緩,吳茱萸湯主之;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氣虛頭痛,人參、黃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補中益氣湯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清空膏,風濕頭痛藥也;白術半夏天麻湯,痰厥頭痛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逆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不可執(zhí)方而治。昂按∶以苦吐之,瓜蒂散
[除痰之劑第十五] 茯苓丸
?。ā吨该苑健罚┲翁低V须?,兩臂疼痛(飲伏于內(nèi),停滯中脘,脾主四肢,脾滯而氣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脈沉細者是也)。
半夏曲(二兩)茯苓(一兩,乳拌)枳殼(五錢,麩炒)風化硝(二錢半。如一時未易成,但以樸硝撒于盤中,少時成水,置當風處即干,如芒硝,刮取亦可用)。姜汁糊丸,姜湯下。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半夏燥濕,茯苓滲水,枳殼行氣,化硝軟堅去堅痰,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氣通,臂痛自止矣(喻嘉言曰∶痰藥雖多,此方甚效。痰飲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兩手罷軟,誤以為風,則非其治,宜導痰湯加木香、姜黃各五分,輕者指迷茯苓丸
[除痰之劑第十五] 控涎丹
?。ㄒ幻顟琛!度蚍健罚┲稳撕龌夹乇呈肿阊椊罟菭恳仆?,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誤認癱瘓,非也。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為末,糊丸。臨臥姜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甲、延胡索此手足太陽、太陰藥也(十棗湯加減,行水例藥,亦厲劑)。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成癲癇,入肺則塞竅為喘咳背冷,入肝則膈痛干嘔、寒熱往來;入經(jīng)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灼痛,入皮肉則瘰癰疽,陳無擇《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結(jié)為痰,大戟能泄臟腑水濕,甘遂能行經(jīng)隧水濕(直達水氣所結(jié)之處),以攻決為用,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痰氣,唯善用者
[除痰之劑第十五] 三子養(yǎng)親湯
?。n)治老人氣實痰盛,喘滿懶食(痰不自動,因火而動。氣有余便是火。氣盛上涌故喘,痰火紫蘇子(沉水者)白芥子萊菔子。各微炒、研,煎服?;虻确?,或看病所主為君。
此手足太陰藥也。白芥子除痰,紫蘇子降氣,萊菔子消食,然皆行氣豁痰之藥,氣行則火降而痰消矣(吳鶴皋曰∶治痰先理氣,此治標耳,終不若二陳能健脾去濕,有治本之功也。
李士氣虛
[除痰之劑第十五] 滌痰湯
?。▏朗希┲沃酗L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心在竅為舌,心別脈系舌根,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腎脈俠舌本,三脈虛則痰涎乘虛閉其脈道,故舌不能轉(zhuǎn)運言語也;若三脈亡血,不能榮養(yǎng)而喑者,又當加補血藥。風痰塞其經(jīng)絡,舌強不能言,其證為重;若壅熱上攻,舌腫不能轉(zhuǎn)者,其證為半夏(姜制)膽星(三錢五分)橘紅枳實茯苓(二錢)人參菖蒲(一錢)竹茹(此手少陰、足太陰藥也。心脾不足,風邪乘之,而痰與火塞其經(jīng)絡,故舌本強而難語也。人枳實破痰利膈;竹茹清燥開郁,使痰消火降,則經(jīng)通而舌柔矣(喻嘉言曰∶此證最急,此藥最緩,有兩不相當之勢。審其屬實,用此湯調(diào)下牛黃丸;審其屬虛,用此湯調(diào)下二丹丸,庶足開痰(附∶二丹丸∶丹參熟地天冬(兩半)麥冬茯神甘草(一兩)丹砂人參菖蒲遠志(五錢。蜜丸)。安神養(yǎng)血,清熱息風,服之得睡。有風中心脾者,有痰塞心竅者,有風寒壅滯者,致舌本木強;又有氣虛、血虛、腎虛,及老人暴不能言者,宜十全大補湯加菖蒲、遠志)。
[除痰之劑第十五] 礞石滾痰丸
?。ㄍ蹼[君)治實熱老痰。怪證百病(風木太過,克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壅塞上中二焦,回青礞石(一兩)沉香(五錢)大黃(酒蒸)黃芩(八兩。)先將礞石打碎,用樸硝一兩,服之,姜湯送下。服后仰臥,令藥在胸膈之間,除逐上焦痰滯,不宜飲水行動(昂按∶凡藥必先入胃,然后能分布于若云膈藥必須在膈,將隨下,故為利痰圣藥。
此手足太陰、陽明藥也。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陳積伏歷之痰;大黃蕩熱去實,以開下行之路也。然乃峻劑,非體實者不可輕投(王隱君曰∶痰證古今未詳,方書雖有五飲諸飲之異,而究莫知似疼咯或夢寐奇怪之狀;或足腕酸軟,腰背骨節(jié)卒痛;或四肢筋骨疼痛,難以名狀,并無常處,以致手臂麻痛,狀如風濕;或脊上一條如線之寒起者;或渾身習習如臥芒刺者;或眼粘濕癢,口糜、舌爛、喉痹等證;或繞項結(jié)核,狀若瘰;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息煩悶,有如煙火上沖,頭面烘熱;或為失志癲癇;或中風癱瘓;或勞瘵荏苒之疾;或風毒香港腳;或心下怔忡,如畏人捕;或喘嗽嘔吐;或嘔冷涎綠水黑汁;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內(nèi)外為病百端,皆痰所致,其狀不同,難以盡述,蓋津液既凝為痰,不復周潤三焦,故口燥咽干,大便閉結(jié),面如枯骨,毛發(fā)焦槁,婦人則因此月水不通,若能逐去敗痰,自然服餌有效,余用滾痰丸以愈諸疾,不可勝數(shù),特相傳于世云)。
本方加玄明粉一兩,朱砂為衣∶治同。本方減大黃、黃芩各六兩,加橘紅、半夏各二兩,甘名
[除痰之劑第十五] 牛黃丸
治風癇迷悶,涎潮抽掣(風癇,或因母腹中受驚,或因大驚而得。蓋小兒神氣尚弱,驚則神不守舍,舍空則痰涎歸之,以致痰迷心竅。或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jié),逆于臟氣,郁而生涎,閉塞諸經(jīng),厥而乃成,或數(shù)日一發(fā),或一日數(shù)發(fā),發(fā)則眩仆倒地,昏不知人,螈抽掣,膽星全蝎(去足,焙)蟬蛻(二錢五分)牛黃白附子僵蠶(洗、焙)防風天麻此手少陰、足太陰、厥陰藥也。牛黃清心解熱,開竅利痰;天麻、防風、南星、全蝎辛散之味,僵蠶、蟬蛻清化之品,白附頭面之藥(去頭面之游風),皆能搜肝風而散痰結(jié);麝香通竅,水銀劫痰,引以姜、芥者,亦以逐風而行痰也(按∶牛黃丸之方頗多,互有異同,然大要在于搜風化痰、寧心通竅,多用冰、麝、牛、雄、金、珠、犀、珀。若中臟者宜之,如中腑、中血脈者,反能引風入骨。此方藥味頗簡,故姑錄之以概其余也。喻嘉言曰∶牛黃丸與蘇合丸異治∶熱阻關竅宜牛黃丸;寒阻關竅宜蘇合丸。若手撒口開遺尿等死證,急用參附峻補,間
[除痰之劑第十五] 辰砂散
?。ā鹅`苑》)治風痰諸癇,癲狂心疾(諸癇因驚恐憂怒,火盛于心,痰塞心竅。發(fā)時卒倒,抽掣叫吼,吐涎難辰砂(光明者,一兩)乳香(光瑩者)棗仁(五錢,炒。)溫酒調(diào)下,恣飲沉醉,聽睡一此手少陰藥也。辰砂鎮(zhèn)心瀉心火,乳香入心散瘀血,棗仁補肝膽而寧心。
本方加人參一兩,蜜丸,彈丸大,名寧志膏(《本事》),每服一丸,薄荷湯下∶治同。
[除痰之劑第十五] 白金丸
治癲狂失心(癲多喜笑,尚知畏懼,證屬不足;狂多忿怒,人不能制,證屬有余。此病多因驚憂、痰血塞于心竅所致。《難經(jīng)》曰∶諸陽為狂,諸陰為癲。喜屬心,怒屬肝,二經(jīng)皆火有白礬(三兩)郁金(七兩。)薄荷糊丸。
此手太陰藥也。白礬酸咸,能軟頑痰;郁金苦辛,能去惡血;痰血去則心竅開而痰已矣
[除痰之劑第十五] 青州白丸子
治風痰涌盛,嘔吐涎沫,口眼斜,手足癱瘓,小兒驚風(皆風痰壅塞經(jīng)絡;及痰盛泄瀉肥人滑泄,多屬之痰;脈滑責之痰,不食不饑責之痰)。
白附子(生用)南星(生用。二兩)半夏(水浸生衣,生用。七兩)川烏(去皮臍,生暴夜露癱瘓,酒下;驚風,此足厥陰、太陰藥也。痰之生也,由風由寒由濕,故用半夏、南星之辛溫以燥濕散寒,川烏、白附子辛熱以溫經(jīng)逐風,浸而暴之者,殺其毒也(喻嘉言曰∶此治風痰之上藥也,然熱痰迷
[除痰之劑第十五] 星香散
治中風痰盛,體肥不渴者。
膽星(八錢)木香(二錢。)為末,服?;蚣尤?。
此足厥陰藥也。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膽,以殺其毒,且膽有益肝膽之功(肝膽之經(jīng)屬風木);佐以木香,取其行氣以利痰也(木香能疏肝氣,和脾氣)。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蝎者,以
[除痰之劑第十五] 常山飲
?。ā毒址健罚┋懢貌灰颜撸么私刂ǒ懗跗鸩灰薻t,kt則邪氣未盡,變生他證,發(fā)久則可截之)。
常山(燒酒炒。二錢)草果(煨)檳榔知母貝母(一錢)烏梅(二個。)姜(三片)、棗(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溫服。渣用酒浸煎,待瘧將發(fā)時先服。一方有良姜、甘此足少陰、太陰藥也。古云無痰不作瘧,常山引吐行水,祛老痰積飲;檳榔下氣破積,能消食行痰。陰陽不和則瘧作(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知母滋陰,能治陽明獨勝之火;草果辛熱,能治太陰獨勝之寒;貝母清火散結(jié),瀉熱除痰;烏梅酸斂澀收,生津退熱(斂陰故退熱);合為截瘧之劑也(趙以德曰∶嘗究本草,知母、草果、常山、甘草、烏梅、檳榔、穿山甲皆云治瘧。集以成方者,為知母性寒,入足陽明,治獨勝之熱,使退就太陰;草果溫燥,治足太陰獨勝之寒,使退就陽明,二經(jīng)和則無陰陽交錯之變,是為君藥。常山主寒熱瘧,吐胸中痰結(jié),是為臣藥。甘草和諸藥,烏梅去痰,檳榔除痰癖,破滯氣,是為佐藥。穿山甲穴山而居,遇水而入,則是出入陰陽,貫穿經(jīng)絡于滎分,以破暑結(jié)之邪,為使藥也。惟脾胃有郁痰者,用之收效。李士材曰∶常山生用多用則吐,與甘草同用亦必吐,若酒浸炒透,但用錢許,每見奇功,未見其或吐也,世人泥于老人久病忌服之說,使良藥見疑,沉難起,抑何愚耶。李時珍曰∶常山、蜀漆劫痰截瘧,須在發(fā)散表邪及提出陽分之后,用之得宜;得甘草則吐,得大黃則利,得烏梅、穿山甲則入肝,得小麥、竹葉則入心,得秫米、麻黃則入肺,得龍骨、附子則入腎,得草果、檳榔則入脾。蓋無痰不作瘧,一物之功,亦在驅(qū)逐痰水而已)。
[除痰之劑第十五] 截瘧七寶飲
?。ā兑缀啞罚┲螌嵂懢冒l(fā)不止,寸口脈弦滑(浮大者脈弦為肝風,滑為痰,浮為在表,大為陽。若脈沉澀微細者禁用),不問鬼瘧、食瘧,并皆治之瘧(有經(jīng)瘧、臟瘧、寒瘧、風瘧、溫瘧、暑瘧、濕瘧、常山(酒炒)草果(煨)檳榔青皮濃樸陳皮甘草,等分。用酒水各一鐘,煎熟,絲棉蓋其已發(fā),為其氣發(fā)而服藥,反能助寒助熱)。
此足少陽、太陰藥也。常山能吐老痰積飲,檳榔能下食積痰結(jié),草果能消太陰膏梁之痰,陳痰也(《玉機微義》曰∶上方乃溫脾燥烈之藥,蓋作脾寒治也。用之亦效者,值病患陰陽相并,脾氣郁結(jié),濁液凝痰,閉塞中脘,因得燥熱,亦以暫開,所以氣通而痰止;若中氣虛弱,內(nèi)有郁火之人,復用燥熱,愈劫愈虛,咎將誰執(zhí)。楊仁齋曰∶瘧有水有血,惟水飲所以作寒熱,惟瘀血所以憎寒熱。常山能逐水固也,若是血證,當加五靈脂、桃仁為佐,入生姜、蜜同煎;茍無行血之品,何以收十全之功耶?!侗C吩?,瘧夜發(fā)者,乃邪氣深遠而入血分,為陰
釋意:
◎方名:二陳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濕痰
編號:001
組成:半夏、陳皮、茯苓、甘草。
主治:治一切痰飲為病,欬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
加減:1.風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2.寒痰:加半夏、姜汁。3.火痰:加石膏、青黛。4.濕痰:加蒼杧、白杧。5.燥痰:加栝蔞、杏仁6.食痰:加山查、麥芽、神曲。7.老痰:加枳實、海石、芒硝。8.氣痰:加香附、枳殼。9.?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10.四肢痰:加竹瀝。
歸經(jīng):此足太陽明藥也。
方義:1.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2.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橘紅利氣。3.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4.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
變化方:1.六君子湯:本方加人參、白杧。治氣虛有痰。2.陳皮半夏湯:本方去茯苓、甘草。3.桔梗半夏湯:上方加桔梗。4.半夏茯苓湯:本方去陳皮、甘草。5.小半夏加茯苓湯:上方加生姜。并治水氣嘔惡。6.茯苓半夏湯:本方加黃芩。治熱痰。7.二陳加梔連生姜湯:本方加黃連、梔子、生姜。治膈上熱痰,令人嘔吐。8.砂枳二陳湯:本方加砂仁、枳殼。行痰利氣。9.導痰湯:本方加?星、枳實。治頑痰膠固。非二陳湯所能除者,再加菖蒲,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10.順氣導痰飲:導痰湯加木香、香附。治痰結(jié)胸滿,喘欬上氣。11.本方加枳實、菔子、山查、神曲、栝蔞。治食積痰嗽發(fā)熱。12.加味二陳湯:本方加蒼杧、枳殼、片子姜黃。治痰攻眼腫,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13.溫中化痰丸:本方除甘草,加干姜、姜汁糊丸。治胸膈寒痰不快。14.三圣丸: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黃連、曲糊丸,姜湯下治痰火嘈雜,心懸如饑。15.橘皮湯:單用陳皮生姜。治干嘔噦,及手足厥者。16.生姜半夏湯:單用半夏、姜汁治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無奈者。17.消暑丸:本方半夏醋煮,除陳皮,姜汁丸。
煎服法:加姜煎。
來源:局方
◎方名:潤下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膈痰
編號:002
組成:廣陳皮、甘草
主治:治膈中痰飲。
加減:(1)濕勝加星、夏。(2)火盛加芩、連。
歸經(jīng):足太陰陽明藥。
方義:(1)陳皮燥濕而利氣,濕去而痰涸,氣順而痰行。(2)食鹽潤下而軟堅,潤下則痰降,軟堅則痰消。(3)痰在膈中,故用甘草引之入胃,甘草經(jīng)蜜炙能健脾調(diào)胃,脾胃健則痰自行矣。
煎服法:(1)蒸餅糊丸。(2)或?qū)㈥惼}水煮爛,曬干,同甘草為末,名“二賢散”,姜湯下。
禁忌:虛弱人慎用。
備注:即二賢散
◎方名:桂苓甘杧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飲
編號:003
組成:茯苓、桂枝、白杧、甘草
主治: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
歸經(jīng):足太陰藥。
方義:喻嘉言曰:“茯苓治痰飲,伐腎邪,滲水道。桂枝通陽氣,開經(jīng)絡,和營衛(wèi)。白杧燥痰水,除脹滿,治風眩。甘草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jié)M,故本草曰:『甘草能下氣,除煩滿?!淮俗C為痰飲阻抑其陽,故用陽藥以升陽而化氣也。”
來源:金匱
◎方名:清氣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熱痰
編號:004
組成:半夏、橘紅、茯苓、黃芩、栝蔞仁、枳實、膽星、苦杏仁
主治:治熱痰。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1)治痰火之通劑也。氣能發(fā)火,火能役痰。(2)半夏、南星以燥濕氣,瓜蔞、黃芩以平濕氣,陳皮以順里氣,杏仁以降逆氣,枳實以破積氣,茯苓以行水氣。(3)水濕火熱,皆生痰之本也。蓋氣之亢而為火,猶民之反而為賊,賊反則還為良民,而復其業(yè)矣?;鹜藙t還為正氣,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氣為先也。
煎服法:姜汁糊丸,淡姜湯下。
◎方名:順氣消食化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食痰
編號:005
組成:半夏、膽星、杏仁、蘇子、萊菔子、青皮、陳皮去白、香附、葛根、神曲、山楂、麥芽
主治:治酒食生痰,胸膈膨悶,五更咳嗽。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1)痰由濕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濕。(2)痰由氣升,蘇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氣。(3)痰由氣滯,青皮、陳皮、香附,所以導滯。(4)痰因于酒食,葛根、神曲,所以解酒;山楂、麥芽,所以化食。(5)濕去食消,則痰不生。氣順則咳嗽止,痰滯既去,滿悶自除也。
煎服法:姜汁和蒸餅糊丸。
來源:瑞竹堂
◎方名:清肺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嗽
編號:006
組成:五味子、桔梗、橘紅、茯苓、貝母、杏仁、甘草
主治:治痰濕氣逆而咳嗽。
加減:(1)若春時傷風咳嗽,鼻流清涕,宜清解,加薄荷、防風、紫蘇、炒芩。(2)夏多火熱,宜清降,加桑皮、麥冬、黃芩、知母、石膏。(3)秋多濕熱,宜清熱利濕,加蒼杧、桑皮、防風、梔、芩。(4)冬多風寒,宜解表行痰,加麻黃、桂枝、干姜、生姜、半夏、防風。(5)火嗽加清黛、栝蔞、海石。(6)食積痰加香附、山楂、枳實。(7)濕痰除貝母,加半夏、南星。(8)燥談痰加栝蔞、知母、天冬。(9)午前嗽屬胃火,宜清胃,加石膏、黃連。(10)午后嗽屬陰虛,宜滋陰降水,加芎、歸、芍、地、知、柏、二冬、竹瀝、姜汁傳送。(11)黃昏嗽為火浮于肺,不可用涼藥,宜五倍、五味、訶子、,斂而降之。(12)勞嗽見血,多是肺受熱邪,宜加歸、芍、阿膠、天冬、知母、款冬、紫苑之類。(13)久嗽肺虛,加參、耆。如肺熱,去人參,用沙參可也。
歸經(jīng):此手太陰之藥,治肺之通劑。
方義:(1)杏仁解肌散寒,降氣潤燥。(2)貝母清火散結(jié),潤肺化痰。(3)五味斂肺而寧嗽。(4)茯苓除濕而理脾。(5)橘紅行氣。(6)甘草和中。(7)桔梗清肺利膈,載藥上浮,而又能開壅發(fā)表也。
煎服法:加姜煎。食遠服。
◎方名:金沸草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傷風欬嗽
編號:007
組成:旋覆花、前胡、細辛、荊芥、赤茯苓、半夏、炙甘草
主治:治肺經(jīng)傷風,頭目昏痛,咳嗽多痰。
加減:(1)如滿悶,加枳殼、桔梗。(2)有熱加柴胡、黃芩。(3)頭痛加川芎。
歸經(jīng):手太陰藥。
方義:(1)痰涎內(nèi)結(jié),前胡、旋覆消痰而降氣。(2)半夏燥痰而散逆。(3)風熱上壅,荊芥辛輕發(fā)汗而散風。(4)甘草發(fā)散而和中。(5)茯苓行水。(6)細辛溫經(jīng)。(7)蓋痰必挾火而兼濕,故下氣利濕而證自平。(8)茯苓用赤者,入血分而瀉丙丁也。
又附方:局方加麻黃、赤芍,無赤茯、細辛。
煎服法:加姜、棗煎。
來源:活人
◎方名:百花膏(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嗽
編號:008
組成:百合、款冬花
主治:治喘咳不已,或痰中有血,虛人尤宜。
歸經(jīng):手太陰藥。
方義:款冬瀉熱下氣,清血除痰。百花潤肺寧心,補中益氣。并為理嗽要藥。
變化方:加紫苑、百部、烏梅,名“加味百花膏”。治同,煎服亦可。
煎服法:等分,蜜丸,龍眼大,食后臨臥姜湯下。或噙化。
來源:濟生
◎方名:三仙丹(除痰之劑)
總結(jié):氣痰
編號:009
組成:半夏曲、南星曲、香附。
主治:治中脘氣滯,痰涎不利。
歸經(jīng):足陽明、手足太陰藥。
方義:(1)星、夏以燥肺胃之痰。(2)香附以快三焦之氣,使氣行則痰行也。
煎服法:糊丸,姜湯下。
來源:百一方
◎方名:半夏天麻白杧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厥頭痛
編號:010
組成:半夏、天麻、人參、黃耆、蒼杧、白杧、茯苓、澤瀉、神曲、麥芽、陳皮、黃蘺、干姜
主治:治脾胃內(nèi)傷,眼黑頭眩,頭痛如裂,身重如山,惡心煩悶,四肢厥冷,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
歸經(jīng):足太陰藥。
方義:(1)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2)頭眩眼黑,虛風內(nèi)作,非天麻不能除。(3)二杧甘苦而溫,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氣。(4)黃耆、人參甘溫,可以瀉火,亦可以補中。(5)苓、瀉瀉熱導水。(6)陳皮調(diào)氣升陽。(7)神曲消食,蕩胃中滯氣。(8)麥芽化結(jié),助戊己運行。(9)干姜辛熱,以滌中寒。(10)黃柏苦寒,酒洗,以療少火在泉發(fā)躁也。
煎服法:每服五錢。
來源:東垣
◎方名:茯苓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停痰臂痛
編號:011
組成:茯苓、風化硝、枳殼、半夏曲
主治:治痰停中脘,兩臂疼痛。
歸經(jīng):足太陰、陽明藥。
方義:(1)茯苓滲水。(2)化硝?監(jiān)。(3)枳殼行氣。(4)半夏燥濕。(5)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氣通,臂通自止矣。
煎服法:姜汁糊丸,姜湯下。
來源:指迷
◎方名:控涎丹(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涎
編號:012
組成:白芥子、甘遂、大戟
主治:1.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2.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誤認癱瘓,非也。
加減:(1)寒厥加胡椒、丁香、姜、桂。(2)腳氣加檳榔、木瓜、松脂、卷柏。(3)驚痰加朱砂、全蝎。(4)熱痰加盆硝。(5)驚氣成塊加穿山甲、?甲、延胡索、蓬杧。
歸經(jīng):足太陽太陰藥。
煎服法:等分,為末糊丸。臨臥姜湯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丸數(shù)。
備注:一名妙應丸
來源:三因方
◎方名:三子養(yǎng)親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氣痰
編號:013
組成:紫蘇子、白芥子、萊服子
主治:治老人氣實痰盛,喘滿懶食。
歸經(jīng):手足太陰藥。
方義:白芥子除痰,紫蘇子行氣,萊服子消食。然皆行氣豁痰之藥,氣行則火降而痰消矣。
煎服法:各微炒研。煎服?;虻确?,或看病所主為君。
來源:韓?
◎方名:滌痰湯(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痰
編號:014
組成:茯苓、人參、甘草、橘紅、膽星、半夏、竹如、枳實、菖蒲
主治: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歸經(jīng):手少陰、足太陰藥。
方義:(1)心脾不足,風邪乘之,而痰與火塞其經(jīng)絡,故舌本強而難語也。(2)1.人參、茯苓、甘草─補心益脾而瀉火。2.陳皮、南星、半夏─利熱燥而袪痰。3.竹茹清燥開郁。4.枳實破痰利膈。5.菖蒲開竅通心。6.使痰消火降,則經(jīng)通而舌柔矣。
煎服法:加姜煎。
來源:嚴氏
◎方名:礞石滾痰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頑病怪病
編號:015
組成:青礞石、大黃、沉香、黃芩
主治:治實熱老痰,怪證百病。
歸經(jīng):手足太陰、陽明藥。
方義:(1)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陳積伏歷之痰。(2)大黃蕩熱去實,以開下行之路。(3)沉香能升降諸氣,上至天而下至泉,以導諸藥為使也。(4)黃芩瀉肺涼心,以平上僭之火。
變化方:(1)本方加玄明粉一兩,朱砂為衣,治同。(2)本方減大黃、黃芩各六兩,加橘紅、半夏各二兩,甘草一兩,竹瀝、姜汁為丸,名“竹瀝達痰丸”,治同。力稍和緩。(3)單用礞石一味,治如前法,名“奪命丹”。薄荷自然汁,蜜調(diào)溫服。治小兒急慢驚風,痰涎壅盛,藥不得下,命在須臾。
煎服法:上將礞石打碎,用樸硝一兩,同入瓦罐,鹽泥固濟,曬干,火鍛,石色如金為度,研末和諸藥水丸。量人虛實服之,姜湯送下。服后仰臥,令藥在胸膈之間,除逐上焦痰滯,不宜飲水行動。
禁忌:然皆峻劑,非體實者不可輕投。
來源:王隱君
◎方名:牛黃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驚痰
編號:016
組成:牛黃、防風、天麻、殭蠶、蟬蛻、白附子、膽星、金蝎、麝香
主治:治風癇迷悶,涎潮抽掣。
歸經(jīng):手少陰、足太陰、厥陰藥。
方義:牛黃清心,解熱開竅利痰。天麻、防風、南星、全蝎辛散之味;殭蠶、蟬蛻清化之品;白附頭面之藥;皆能搜肝風而散痰結(jié)。麝香通竅。水銀劫痰。引以姜、芥者,亦以逐風而行痰也。
煎服法:煮棗肉和水銀五分,細研,入藥末為丸。荊芥姜湯下。
◎方名:辰砂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痰癲癇
編號:017
組成:辰砂、棗仁、乳香
主治:治風痰諸癇,癲狂心疾。
歸經(jīng):手少陰藥。
方義:(1)辰砂鎮(zhèn)心瀉心火。(2)棗仁補肝膽而寧心。(3)乳香入心散瘀血。
變化方:本方加人參一兩,蜜丸,彈丸大,名“寧志膏”,每服一丸,薄荷湯下,治同。
煎服法:溫酒調(diào)下,恣飲沉醉,聽睡一、二日勿動,萬一驚寤,不可復治。
來源:靈苑
◎方名:白金丸(除痰之劑)
總結(jié):痰血迷心
編號:018
組成:白礬、郁金。
主治:治癲狂失心。
歸經(jīng):手少陰藥。
方義:白礬酸咸,能?頑痰。郁金苦辛,能去惡血。痰血去則心竅開而疾已矣。
煎服法:薄荷糊丸。
◎方名:青州白丸子(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痰
編號:019
組成:川烏、白附子、半夏、南星
主治:1.治風痰涌盛,嘔吐涎沫,口眼喎邪,手足癱瘓,小兒驚風。2.及痰盛泄瀉。
歸經(jīng):足厥陰、太陰藥。
方義:痰之生也,由風由寒由濕,故用:(1)川烏、白附之辛熱,以溫經(jīng)逐風。(2)半夏、南星之辛溫,以燥濕散寒。浸而暴之者,殺其毒也。
煎服法:為末,絹袋盛之,水擺出粉,未盡,再搖再擺,以盡為度。貯磁盆,日暴夜露,春五日,夏三,秋七,冬十日,曬干,糯米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姜湯下。癱瘓酒下。驚風薄荷湯下三、五丸。
◎方名:星香散(除痰之劑)
總結(jié):風痰
編號:020
組成:膽星、木香
主治:治中風痰盛,體肥不渴者。
歸經(jīng):足厥陰藥。
方義:(1)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膽,以殺其毒,且膽有益肝膽之功。(2)佐以木香,取其行氣以利痰也。(3)肥而不渴,宜燥可知,加全蝎者,以散肝風也。
又附方:或加全蝎。
煎服法:為末服。
◎方名:常山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劫痰截瘧
編號:021
組成:常山、烏梅、草果、貝母、檳榔、知母
主治:瘧久不已者,用此截之。
歸經(jīng):足少陰、太陰藥。
方義:(1)古云:“無痰不作瘧?!背I揭滦兴?,袪老痰積飲。檳榔下氣破積,能消食行痰。(2)陰陽不和則瘧作。知母滋陰,能治陽明獨勝之火。草果辛熱,能治太陰獨勝之寒。(3)貝母清火散結(jié),瀉熱除痰。烏梅酸斂濇收,生津退熱。(4)合為截瘧之劑也。
又附方:(1)一方有良姜、甘草,無檳榔。(2)一方加穿山甲、甘草。
煎服法:姜三片,棗一枚,半酒半水煎。露一宿,日未出時,面東空心溫服。渣用酒浸煎,待瘧將發(fā)時,先服。
來源:局方
◎方名:截瘧七寶飲(除痰之劑)
總結(jié):瘧痰
編號:022
組成:草果、檳榔、陳皮、青皮、厚樸、常山、甘草
主治:1.治實瘧久發(fā)不止,寸口脈弦滑浮大者。2.不問鬼瘧食瘧,并皆治之。
歸經(jīng):足少陰、太陰藥。
方義:(1)1.草果─能消太陰膏梁之痰。2.檳榔─能下食積痰結(jié)。3.陳皮─利氣。(2)加甘草入胃,佐常山以吐瘧痰也。
煎服法:等分,用酒、水各一鐘,煎熟,絲綿蓋之,露一宿,于當發(fā)之早,面東溫服。
來源:易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