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十 傷寒方下

千金要方 作者:


  <篇名>卷十傷寒方下

  屬性:(凡七類)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

  <篇名>傷寒雜治第十

  屬性:(論一首 方五十一首 灸法一首)

  論曰∶凡除熱解毒無過苦酸之物,故多用苦參、青葙、艾、梔子、葶藶、苦酒、烏梅之屬,是其要也,夫熱盛非苦酸之物不解也。熱在身中,既不時治,治之又不用苦酸之藥,此如救火不以水也,必不可得脫免也。又曰,今諸療多用辛甘,姜、桂、人參之屬,此皆貴價難得,常有比行求之,轉(zhuǎn)以失時。而苦參、葶藶、青葙、艾之屬,所在盡有,除熱解毒最良,勝于向之貴價藥也。前后數(shù)參并用之,得病內(nèi)熱者,不必按藥次也,便以青葙、苦參、艾、苦酒療之,但稍與促其間,無不解也。扁鵲曰∶病在腠理,湯熨之所及。病在血脈,針石之所及。病在骨髓,無可奈何。而凡醫(yī)治病或言且待使病成乃頓去之,此為妄矣,當(dāng)預(yù)約束家中及所部曲,具語解此意,使有病者知之為要。

  治溫氣病欲死方∶

  苦參一兩,以酒二升煮取一升,盡飲之,當(dāng)吐,則除諸毒病,服之覆取汗皆愈(張文仲及《肘后》云,治熱毒瓦斯垂死,破棺千金湯。)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雜治第十

  <篇名>苦參湯

  屬性:治熱病五六日以上方。

  苦參(三兩) 黃芩(二兩) 生地黃(八兩)

  上三味 咀,以水八升煎取二升,適寒溫服一升,日再。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雜治第十

  <篇名>凝雪湯

  屬性:治時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聚胸中煩亂欲死,起死人拓湯方。

  芫花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敷胸上,不過三敷,熱即除,當(dāng)溫暖四肢護厥逆也。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雜治第十

  <篇名>栝蔞湯

  屬性:治傷寒中風(fēng)五六日以上,但胸中煩,干嘔方。

  栝蔞實(一枚) 黃芩 甘草(各三兩) 生姜(四兩) 大棗(十二枚) 柴胡(八兩)

  上六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日三。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雜治第十

  <篇名>蘆根飲子

  屬性: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及干嘔不下食方。

  生蘆根(切) 青竹茹(各一升) 生姜(三兩) 粳米(三合)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一只,取五升澄清,下藥煮取二升半,隨便飲,不瘥,重作取瘥。

  治傷寒后嘔噦方∶通草(三兩) 生蘆根(切,一升) 橘皮(一兩) 粳米(三合)

  上四味 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隨便稍飲,不瘥更作,取瘥止。

  治傷寒后虛羸少氣嘔吐方∶

  石膏 麥冬 半夏(各一升) 竹葉(二把) 人參(二兩)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一升,米熟湯成,飲一升,日二服。

  一方加生姜五兩。(此方是仲景竹葉湯方,前卷汗后門中已有,但少甘草,分兩小別。)

  治毒熱攻手足赤腫 熱疼痛欲脫方∶

  煮馬屎若羊屎汁漬之,日三度。

  又方 濃煮虎杖根,適寒溫以漬手足令至踝上一尺止。

  又方 稻穣灰汁漬之。

  又方 取好酒煮苦參漬之。

  又方 豬膏和羊屎涂之亦佳。

  又方 取常思草絞取汁漬之(一名蒼耳。)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雜治第十

  <篇名>漏蘆連翹湯

  屬性:治時行熱毒變作赤色癰疽丹疹、熱毒赤腫及眼赤痛生障翳方。

  漏蘆 連翹 黃芩 麻黃 白蘞 甘草(各二兩) 枳實 大黃(各三兩)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五里久,更服。熱盛者可加芒硝二兩。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雜治第十

  <篇名>豬膽湯

  屬性:治傷寒五六日斑出方。

  豬膽 苦酒(各三合) 雞子(一枚)

  上三味合煎三沸,強者盡服之,羸者須煎六七沸,分為二服,汗出即愈。

  治人及六畜時氣熱病豌豆瘡方∶

  濃煮黍穣汁洗之。一莖是 穣,即不瘥,瘡若黑者,搗蒜封之。

  又方 煮蕓苔洗之。

  治熱病后豌豆瘡方∶

  黃連三兩,以水二升煮取八合,頓服之。

  又方 真波斯青黛大如棗,水服之瘥。

  又方 青木香二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愈。

  又方 小豆末、雞子白和敷之。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雜治第十

  <篇名>木香湯

  屬性:治瘡出煩疼者方。

  青木香(二兩) 薰陸香 礬石 丁香(各一兩) 麝香(半兩)

  上五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熱毒盛者加犀角一兩,無犀角以升麻代之。

  病輕者去礬石,神驗。

  又方 芒硝和豬膽涂上勿動,痂落無痕,仍臥黃土末上良。此病小便澀有血者,內(nèi)壞

  瘡皆黑靨,不出膿者死,不治也。

  治內(nèi)發(fā)瘡盛方∶

  ?。ㄋ暮希?大豬膽(一具)

  上二味合煎三沸,服一合,日五,服之良。

  治豌豆瘡初發(fā)覺欲作者方∶

  煮大黃五兩,服之愈。

  治時行病發(fā)瘡方∶

  取好蜜遍身摩瘡上,亦可以蜜煎升麻摩之并數(shù)數(shù)食之。

  又方 灸兩手腕研子骨尖上三壯,男左女右。

  治傷寒鼻衄肺間有余熱故也,熱因血自上不止,用此方∶

  牡蠣(一兩半) 石膏(一兩六銖)

  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四。亦可蜜丸如梧子大,用治大病瘥后小勞便鼻衄者。

  治傷寒熱病喉中痛閉塞不通方∶

  生烏扇(一斤,切) 豬脂(一斤)

  上二味合煎,藥成去滓,取如半雞子大,薄綿裹之,納喉中稍稍咽之取瘥。

  又方 升麻 芍藥 羚羊角(各三兩) 通草(四兩) 射干(二兩) 生蘆根(切,一升)

  上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作三服。

  治熱病口中苦下氣除熱喉中鳴煎方∶

  石膏(半升) 蜜(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石膏取二升,次納蜜復(fù)煎取如餳,含如棗核許,盡復(fù)含之大良。

  治傷寒熱病后口干喜唾咽痛方∶

  大棗(二十枚) 烏梅(十枚)

  上二味合搗蜜和,含如杏核大,咽其汁甚驗。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雜治第十

  <篇名>赤石脂禹余糧湯

  屬性:傷寒服湯藥而下利不止,心下痞堅,服瀉心湯。竟復(fù)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yī)以理中與之而利益甚,理中治中焦,此利在下焦治之方∶

  禹余糧 赤石脂(各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復(fù)利不止者,當(dāng)利其小便。

  治傷寒后下利膿血方∶

  阿膠(一兩) 黃柏(二兩) 黃連(四兩) 梔子仁(十四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阿膠更煎,令消,分為三服。(《甲乙》方無黃柏,有黃芩。)

  治赤白下膿,小兒得之三日皆死,此有 蟲在下部方∶

  麝香 礬石 巴豆 附子 真珠 雄黃(等分)

  上六味治合,取桑條如箭竿長三寸,以綿纏頭二寸,唾濡綿展,取藥著綿上,納谷道中半日,復(fù)易之,日再,神效。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雜治第十

  <篇名>麻黃升麻湯

  屬性:治傷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者方。

  麻黃 知母 葳蕤(亦作菖蒲) 黃芩(各三兩) 升麻 芍藥 當(dāng)歸 干姜 石膏 茯苓白術(shù) 桂心 甘草 麥冬(各二兩《傷寒論》作天門冬)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服一升,微取汗愈。

  治溫毒及傷寒內(nèi)虛外熱攻胃,下黃赤汁及爛肉汁赤滯下,伏氣腹痛諸熱毒方∶

  梔子(二十枚) 豉(一升) 薤白(一握)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薤白令熟,次納豉煮取二升半,分三服,頻服取瘥。

  治病后虛腫方∶

  豉五升 醇酒一斗

  上二味煮三沸,及熱頓服。不耐酒者隨性覆取汗。

  治汗不止方∶

  地黃三斤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又方 白術(shù)葉作飲飲之。

  又方 白術(shù)方寸匕,以飲服之。

  治卒得汗不止方∶

  以溫酒服牛羊脂愈。(一云服牛羊屎亦止。)

  治盜汗及汗無時方∶

  以韭根四十九枚,水二升煮一升,頓服之。

  又方 豉一升,以酒二升漬三日,服不瘥,更合服,不過三劑即止。

  止汗方∶

  杜仲 牡蠣(等分)

  上二味治下篩,臨夜臥,以水服五錢匕。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雜治第十

  <篇名>牡蠣散

  屬性:治臥即盜汗,風(fēng)虛頭痛方。

  牡蠣 白術(shù) 防風(fēng)(各三兩)

  上三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此方一切泄汗,服之三日皆愈。

  又方 牡蠣 雷丸 麻黃根(各三兩) 干姜 甘草(各一兩) 米粉(二升)

  上六味治,下篩,隨汗處粉之。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

  <篇名>勞復(fù)第十一

  屬性:(論二首 方十八首 食忌九條)

  論曰∶凡熱病新瘥及大病之后,食豬肉及羊血肥魚油膩等必當(dāng)大下利,醫(yī)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餅餌粢黍飴哺膾炙棗栗諸果物。脯 及堅實難消之物,胃氣尚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jié)熱。適以藥下之,則胃氣虛冷,大利難禁,不下之必死,下之復(fù)危,皆難救也。熱病及大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也。

  病新瘥后,但得食糜粥,寧少食令饑慎勿飽,不得他有所食,雖思之,勿與之也,引日轉(zhuǎn)久,可漸食羊肉白糜若羹汁雉兔鹿肉,不可食豬狗肉也。新瘥后當(dāng)靜臥,慎勿早起。梳頭洗面,非但體勞,亦不可多言語用心使意勞煩,凡此皆令人勞復(fù),故督郵顧子獻得病已瘥未健,請華佗視脈,曰,雖瘥尚虛未得復(fù),陽氣不足,慎勿勞事,余勞尚可,女勞則死,當(dāng)吐舌數(shù)寸。其婦聞其夫瘥,從百余里來省之,經(jīng)宿交接,中間三日發(fā)熱口噤,臨死舌出數(shù)寸。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fù),而犯房室略無不死。有士蓋正者,疾愈后六十日已能行射獵,犯房室即吐涎而死。及熱病房室名為陰陽易之病,皆難治多死。近者有一士大夫小得傷寒瘥已十余日,能乘馬往來,自謂平復(fù),犯房室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而死。

  時病瘥后未滿五日,食一切肉面者,病更發(fā)大困。

  時病瘥后新起飲酒及韭菜,病更發(fā)。

  時病新瘥食生魚 ,下利必不止。

  時病新瘥食生菜,令顏色終身不平復(fù)。

  時病新瘥汗解飲冷水者,損心包,令人虛不復(fù)。

  時病新瘥食生棗及羊肉者,必膈上作熱蒸。

  時病新瘥食羊犬等肉者,必作骨中蒸熱。

  時病新瘥食魚肉與瓜生菜令人身熱。(一本作腫。

  時病新瘥食蒜膾者,病發(fā)必致大困。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勞復(fù)第十一

  <篇名>黃龍湯

  屬性:治傷寒瘥后更頭痛壯熱煩悶方。(仲景名小柴胡湯。

  柴胡(一斤) 半夏(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 生姜(四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服五合,日三。不嘔而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四兩。

  補大病后不足虛勞方(萬病虛勞同用)∶

  取七歲以下五歲以上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體溫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服不絕為佳。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勞復(fù)第十一

  <篇名>枳實梔子湯

  屬性:治大病瘥后勞復(fù)者方。

  枳實(三枚) 梔子(十四枚) 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 咀,以酢漿七升,先煎減三升,次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次納豉煮五六沸,去滓,分再服,覆取汗。如有宿食者納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

  治傷寒溫病后勞復(fù)或食或飲或動作方∶

  梔子仁(三七枚) 石膏(五兩) 香豉(一升) 鼠屎(尖頭大者二十枚)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食大飽不消、勞復(fù)、脈實者方∶

  豉(一升) 鼠屎(二十枚) 梔子(七枚) 大黃(三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微取汗,應(yīng)小鴨溏者止,不溏者復(fù)作。

  治新瘥早起及食多勞復(fù)方∶

  豉(五合) 鼠屎(尖頭者二十一枚)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盡服之,溫臥令小汗愈。崔氏加梔子七枚尤良。(《肘后》有麻子仁一升,加水一升。亦可納枳實三枚,蔥白一虎口)

  治重病新瘥,早起勞及飲食多致發(fā)欲死方∶

  燒鱉甲末飲服方寸匕。

  治病新瘥,遇美飲食食過多,食復(fù)者方∶

  取所食余燒為末,飲調(diào)服二錢匕,日三服。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勞復(fù)第十一

  <篇名>麥門冬湯

  屬性:治勞復(fù)氣欲絕起死人方。

  麥門冬(一兩) 甘草(二兩) 京棗(二十枚) 竹葉(切,一升)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粳米一升令熟去米,納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不能服者綿滴湯納口中用之有效。

  治食勞方∶

  面二升煮取汁服之。

  又方 杏仁五十枚,以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

  欲令病患不復(fù)方∶

  燒頭垢如梧桐子大,服之。

  治傷寒瘥后一年,心下停水不能食者方∶

  生地黃(五斤) 白術(shù)(一斤) 好曲(二斤)

  上三味合搗,令相得,曝干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二匕。

  論曰∶婦人溫病雖瘥,若未平復(fù)、血脈未和、尚有熱毒而與之交接,得病者名為陰易病。其人身體重,熱上沖胸,頭重不能舉,眼中生眵 (一作膜來),四肢(一云膝脛)拘急、小解離,經(jīng)脈緩弱血氣虛,骨髓竭便噓噓吸吸,氣力轉(zhuǎn)少,著床不能動搖,起止仰人或引歲月方死。醫(yī)者張苗說,有婢得病瘥后數(shù)十日,有六人奸之皆死。

  治婦人得病易丈夫,丈夫得病易婦人方∶

  取女人中 近隱處燒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女人病可取男,一如此法。

  治交接勞復(fù),陰卵腫縮,腹中絞痛便欲死方∶

  取所交接婦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

  令病患不復(fù)方∶

  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中衣帶一尺燒,以酒若米飲汁服之。

  治男子新病起近房內(nèi)復(fù)者方∶

  取女人月經(jīng)赤帛燒服方寸匕,亦治陰卵腫縮入腹絞痛欲死。

  治病后發(fā)亂不可理,通頭法∶

  生麻油二斤,將頭發(fā)解開安銅沙羅中,用油淹漬之,細將釵子理發(fā)斯須并自通矣。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

  <篇名>百合第十二

  屬性:(論二首 方七首)

  論曰∶百合病者,謂無經(jīng)絡(luò)百脈一宗悉致病也。皆因傷寒虛勞,大病已后不平復(fù),變成斯病。其狀惡寒而嘔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當(dāng)愈。其狀腹?jié)M、微喘、大便堅,三四日一大便,時復(fù)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當(dāng)愈。其狀小便淋瀝難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當(dāng)愈。各隨其證以治之。百合之為病令人意欲食,復(fù)不能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飲食臭時,如有寒其實無寒,如有熱其實無熱,常默默欲臥復(fù)不得眠,至朝口苦小便赤澀,欲行復(fù)不能行,諸藥不能治,治之即劇吐利,如有神靈所為也。百合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shù),其候每溺時即覺頭痛者,六十日乃愈。百合病候之溺時頭不覺痛,淅淅然寒者四十日愈。百合病候之溺時覺快,然但覺頭眩者二十日愈。百合病證,其人或未病而預(yù)見其候者,或已病四五日而出,或一月二十日后見其候者,治之善誤也,根據(jù)證治之。

  論曰∶百合病見在于陰而攻其陽,則陰不得解也,復(fù)發(fā)其汗為逆也。見在于陽而攻其陰,則陽不能解也,復(fù)下之其病不愈。(《要略》云,見于陽者以陽法救之,見于陰者以陰法解之。見陽攻陰復(fù)發(fā)其汗,此為逆其病,難治。見陰攻陽乃復(fù)下之,此亦為逆其病難治。)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百合第十二

  <篇名>百合知母湯

  屬性:治百合病已經(jīng)發(fā)汗后更發(fā)之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兩)

  上二味,以泉水先洗漬百合一宿,當(dāng)沫出水中,明旦去水。取百合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置之。復(fù)取知母切,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汁合和百合汁中,復(fù)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不瘥更根據(jù)法合服。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百合第十二

  <篇名>百合滑石代赭湯

  屬性:治百合病下后更發(fā)者方。

  百合(七枚,擘) 滑石(三兩) 代赭(一兩)

  上三味,先以泉水漬百合一宿,明旦去水,更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又以水二升煮余二味,取一升,納百合汁,如前法復(fù)煎取一升半,分再服。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百合第十二

  <篇名>百合雞子湯

  屬性:治百合病已經(jīng)吐后更發(fā)者方。

  以百合七枚擘漬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取雞子黃一枚納汁中,攪令調(diào),分再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百合第十二

  <篇名>百合地黃湯

  屬性:治百合病始不經(jīng)發(fā)汗吐下,其病如初者方。

  以百合七枚擘,漬一宿去汁,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納生地黃汁一升,復(fù)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大盒飯去惡沫為驗也。

  治百合病經(jīng)月不解變成渴者方∶

  百合根一升,以水一斗漬一宿,以汁先洗病患身,后食白湯餅,勿與鹽豉也,渴不瘥,可用栝蔞根并牡蠣等分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

  治百合病變而發(fā)熱者方∶

  百合根(一兩,干) 滑石(三兩)

  上二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日三,當(dāng)微利,利止勿復(fù)服,熱即除。(一本云治百合病)

  治百合病變腹中滿痛者方∶

  但取百合根隨多少,熬令黃色,搗篩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滿消痛止。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

  <篇名>傷寒不發(fā)汗變成狐惑第十三

  屬性:(論一首 方三首)

  論曰∶狐惑之病,其氣如傷寒默默然欲眠目不得閉,起臥不安。其毒在咽喉為惑病,在陰肛為狐病,狐惑之病并惡飲食聞食臭,其面目翕赤、翕白、翕黑,毒食于上者則聲喝也(喝一作嗄),毒食下部者則干咽也,此由溫毒瓦斯所為。食于上者瀉心湯主之,食于下者苦參湯淹洗之,食于肛外者熏之,并用雄黃三片稍置瓦瓶中,炭火燒,向肛熏之并服湯也。

  治狐惑湯方∶

  黃連(四兩) 薰草(四兩)

  上二味 咀,白酢漿一斗漬一宿,煮取二升,分三服。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不發(fā)汗變成狐惑第十三

  <篇名>赤小豆當(dāng)歸散

  屬性:其人脈數(shù),無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眼,得之七八日其四 黃黑,能食者膿已成也,治之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漬之,令生牙足,乃復(fù)干之,加當(dāng)歸三兩為末,漿水服方寸匕,日三,即愈。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不發(fā)汗變成狐惑第十三

  <篇名>瀉心湯

  屬性:其病形不可攻,不可灸。因火為邪,血散脈中,傷脈尚可,傷臟則劇,井輸益腫黃汁出,經(jīng)合外爛,肉腐為癰膿,此為火疽,醫(yī)所傷也。夫脈數(shù)者不可灸,因火為邪,即為煩,因虛逐實血走脈中,火氣雖微,內(nèi)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fù)也,應(yīng)在瀉心。瀉心湯兼治下痢不止,腹中 堅而嘔吐,腸鳴者方。

  半夏(半升) 黃芩 人參 干姜(各三兩) 黃連(一兩) 甘草(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服一升,日三。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

  <篇名>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屬性:(論三首 證五首)

  方三十四首 針灸圖

  論曰∶黃有五種,有黃汗、黃膽、谷疸、酒疸、女勞疸。黃汗者,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渴、汗出如黃柏汁,良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黃膽者,一身面目悉黃,如橘由暴得熱以冷水洗之,熱因留胃中,食生黃瓜熏上所致,若成黑疸者多死。谷疸者,食畢頭眩,心忪怫發(fā)赤斑黃黑,由大醉當(dāng)風(fēng)八水所致。女勞疸者,身目皆黃,發(fā)熱惡寒,小腹?jié)M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而交接,竟入水所致,但根據(jù)后方治之。

  黃汗之為病,身體浮腫發(fā)熱,汗出不渴,狀如風(fēng)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其脈自沉,從何得之?此病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黃芍藥桂酒湯

  屬性:治黃汗方。

  黃 (五兩) 芍藥(三兩) 桂心(三兩)

  上三味 咀,以苦酒一升、水七升合煎取三升,飲一升,當(dāng)心煩也,至六七日稍稍自除。心煩者苦酒阻故也。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桂枝黃湯

  屬性:治諸病黃膽宜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dāng)以汗解方。

  桂枝 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黃 (五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微火煎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汗。須臾不汗者,飲稀熱粥以助湯,若不汗更服湯。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麻黃醇酒湯方

  屬性:治傷寒熱出表發(fā)黃膽方,麻黃三兩,以醇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覆汗出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

  治黃膽方∶

  瓜蒂 秫米 赤小豆(各二七枚)

  上三味治,下篩,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納注鼻孔中痛縮鼻,須臾當(dāng)出黃汁或從口中出汁升余則愈。病輕者如一豆,不瘥,間日復(fù)用。又下里間,以筒使人極吹鼻中,無不死,大慎之。(《刪繁》療天行毒熱通貫臟腑沉伏骨髓之間,或為黃膽、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馬黃等病,喘息須臾不絕。)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大黃丸

  屬性:治同前。

  大黃 葶藶子(各二兩)

  上二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未食每服十丸,日三,病瘥止。

  又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 黃芩(各一兩) 曲衣(五合)

  上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加至五丸。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茵陳湯

  屬性:治黃膽身體面目盡黃方。

  茵陳 黃連(各三兩) 黃芩(二兩) 大黃 甘草 人參(各一兩) 梔子(二七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亦治酒疸、酒癖。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三黃散

  屬性:治同前。

  大黃 黃連 黃芩(各四兩)

  上三味治,下篩,先食服方寸匕,日三。亦可為丸。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五苓散

  屬性:治黃膽利小便方。

  豬苓 茯苓 澤瀉 白術(shù) 桂心(各三十銖)

  上五味,搗篩為散,渴時水服方寸匕,極飲水即利小便,及汗出愈(此方與第九卷方相同)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秦椒散

  屬性:治黃膽飲少溺多方。

  秦椒(六銖) 瓜蒂(半兩)

  上二味治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小半夏湯

  屬性:治黃膽小便色不異,欲自利腹?jié)M而喘者,不可除熱,熱除必噦方。

  半夏 生姜(各半斤)

  上二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有人常積氣結(jié)而死,其心上暖,以此湯少許汁入口遂活。

  治黃膽方∶

  取生小麥苗搗絞取汁,飲六七合,晝夜三四飲,三四日便愈。無小麥, 麥亦得用之。

  治黃膽變成黑疸,醫(yī)所不能治者方∶

  土瓜根搗汁一小升,頓服,日一,平旦服至食時,病從小便出,先須量病患氣力,不得多服,力衰則起不得。

  治發(fā)黃身面目悉黃如金色,小便如濃煮柏汁,眾醫(yī)不能療者方∶

  茵陳 梔子(各二兩) 黃芩 大黃 柴胡 升麻(各三兩) 龍膽(二兩)

  上七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體羸去大黃加梔子仁五六兩,生地黃一升。(《延年秘錄》無茵陳,有梔子四兩、栝蔞三兩、芒硝二兩,《近效方》加枳實二兩。)夫黃發(fā)已久變作桃皮色,心下有堅,嘔逆不下飲食,小便極赤少,四肢逆冷,脈深沉極微細遲者,不宜服此方,得下必變 也。宜與大茵陳湯除大黃,加生地黃五兩,服盡湯,消息看脈小浮出形小見,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脈浮見者,黃當(dāng)明,不復(fù)作桃皮色,心下自寬也。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大茵陳湯

  屬性:治內(nèi)實熱盛發(fā)黃,黃如金色,脈浮大滑實緊數(shù)者。夫發(fā)黃多是酒客勞熱,食少胃中熱,或溫毒內(nèi)熱者,故黃如金色方。

  茵陳 黃柏(各一兩半) 大黃 白術(shù)(各三兩) 黃芩 甘草 茯苓 栝蔞根 前胡 枳實(各一兩) 梔子(二十枚)

  上十一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之。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苦參散

  屬性:治人無漸忽然振寒發(fā)黃,皮膚黃曲塵出,小便赤少,大便時閉,氣力無異,飲食不妨,已服諸湯散余熱不除,久黃者宜吐下方。

  苦參 黃連 瓜蒂 黃柏 大黃(各一兩) 葶藶(二兩)

  上六味治,下篩,飲服方寸匕,當(dāng)大吐,吐者日一服,不吐日再,亦得下服,五日知可消息,不覺退更服之,小折便消息之。

  治發(fā)黃方∶

  茵陳 黃柏 梔子 大黃(各三兩) 黃連(二兩)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先服湯后服丸。

  大黃(五兩) 茵陳 梔子(各三兩) 黃芩 黃柏(各二兩)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丸,令微利。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屬性:治傷寒瘀熱在里,身體必發(fā)黃方。

  麻黃 連翹 甘草(各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杏仁(三十枚) 赤小豆(一升)生梓白皮(二升,切)

  上八味 咀,以勞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次納諸藥,煎取三升,分三服。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茵陳湯

  屬性:治傷寒七八日內(nèi)實瘀熱結(jié),身黃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脹滿,宜下之方。

  茵陳(六兩) 大黃(三兩) 梔子(十四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取五升,去滓,次納梔子、大黃煎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小盒飯利如皂莢沫狀,色正赤,當(dāng)腹減,黃悉隨小便去也。(范汪用療谷疸,《短劇方》用石膏一斤)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

  屬性:治發(fā)黃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dāng)下之方。

  大黃(三兩) 黃柏 芒硝(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緩煎取一升,先食頓服之。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茵陳丸

  屬性:治時行病急黃,并瘴癘疫氣及 瘧方。

  茵陳 梔子 芒硝 杏仁(各三兩) 巴豆(半兩) 恒山 鱉甲(各二兩) 豉(五合) 大黃(五兩)

  上九味為末,以餳和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以吐利為佳。不知加一丸。初覺體氣有異,急服之即瘥,神效。

  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方∶

  芒硝(一兩) 大黃(一兩半末) 生地黃汁(八合)

  上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為度,不須二服。

  治風(fēng)疸小便或黃或白,灑灑寒熱,好臥不欲動方∶

  三月艾(一束搗,取汁銅器中煎如漆,密封之) 苦參 大黃 黃連 凝水石 栝蔞根 葶藶(各六銖)

  上七味以六味為末,艾煎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二,可加至二十丸。有熱加苦參,渴加栝蔞,小便澀加葶藶,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黃連,大便難加大黃。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fēng),緩則為痹。痹非中風(fēng),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趺陽脈緊而數(shù),數(shù)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則滿也。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fēng)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塞,熱流膀胱,身故盡黃,名曰谷疸。

  治勞疸、谷疸丸∶

  苦參(三兩) 龍膽(一兩)

  上二味為末,牛膽和為丸,如梧子大,先食以麥粥飲服五丸,日三,不知稍加之,(《刪繁方》加梔子仁三七枚,以豬膽和為丸。)

  夫人病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jié)M欲吐嘔者,宜吐之方,前苦參散七味者是酒疸,必小便不利,其候當(dāng)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夫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薤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枳實大黃梔子豉湯

  屬性:治傷寒飲酒,食少飲多,痰結(jié)發(fā)黃,酒疸心中懊惱,而不甚熱或干嘔方。

  枳實(五枚) 大黃(三兩) 豆豉(半升) 梔子(七枚)

  上四味 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心中熱疼懊惱皆主之。

  凝水石散 治肉疸,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從酒方。

  凝水石 白石脂 栝蔞根 桂心(各三十銖) 菟絲子 知母(各十八銖)

  上六味治,下篩,麥粥飲服五分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茯苓丸

  屬性:治心下縱橫堅而小便赤是酒疸者方。

  茯苓 茵陳 干姜(各一兩) 白術(shù)(熬) 枳實(各三十銖) 半夏 杏仁(各十八銖) 甘

  上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以小便利為度。(《翼方》加黃連一兩,大黃十八銖,名茵陳丸,治黑疸,身體暗黑小便澀。)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半夏湯

  屬性:治酒 蔭,胸心脹滿,骨肉沉重,逆害飲食,乃至小便赤黃,此根本虛勞風(fēng)冷,飲食沖心,由脾胃內(nèi)痰所致方。

  半夏(一升) 生姜 黃芩 當(dāng)歸 茵陳(各一兩) 前胡 枳實 甘草 大戟(二兩)茯苓白術(shù)(各三兩)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牛膽丸

  屬性:治酒疸身黃曲塵出方。

  牛膽(一枚) 芫花(一升) 蕘花(半升) 瓜蒂(三兩) 大黃(八兩)

  上五味四味 咀,以清酒一斗漬一宿,煮減半,去滓,納牛膽微火煎,令可丸,如豆大,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復(fù)服一丸至八丸,膈上吐,膈下下,或不吐而自愈。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茵陳丸

  屬性:治氣淋臚脹腹大,身體面目悉黃,及酒疸短氣不得息方。

  茵陳 天門冬 梔子(各四兩) 大黃 桂心(各三兩) 通草 石膏(各二兩) 半夏(半升)

  上八味蒸,大黃、通草、天冬、梔子、半夏曝令干,合搗篩,蜜丸如大豆,服三丸,日三。忌生魚,以豆羹服,不得用酒。(一方去石膏,納滑石二兩,)不知加至十丸。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硝石礬石散

  屬性:治女勞疸方。

  硝石 礬石(各半兩)

  上二味治,下篩,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重衣覆取汗,病隨大小便出,小便正黃,大便正黑。

  濕疸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fā)熱面色黑黃,七八日后壯熱,熱在里有血,當(dāng)下去之如豚肝狀,其小腹?jié)M者,礬石滑石散急下之,亦治一身盡黃目黃,腹?jié)M小便不利方∶

  礬石 滑石(各五兩)

  上二味治,下篩,以大麥粥汁服方寸匕,先食服之日三,便利如血者已當(dāng)汗出瘥。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滑石石膏散

  屬性:滑石 石膏(等分

  上二味治,下篩,大麥粥汁服方寸匕,日三,小便極利則瘥。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傷寒發(fā)黃第十四

  <篇名>針灸黃膽法

  屬性:正面圖第一

  (寅門 上齦里 上 挾人中 挾承漿 舌下 唇里 顳 巨闕 上脘 陰縫)寅病。

  上齦里穴 正當(dāng)人中及唇,針三 ,治馬黃黃膽等病。

  上 穴 入口里邊在上縫赤白脈是,針三 ,治馬黃黃膽四時等病。

  舌下穴 挾舌兩邊,針治黃膽等病。

  唇里穴 正當(dāng)承漿里邊逼齒齦,針三 ,治馬黃黃膽寒暑溫疫等病。

  顳 穴 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luò)脈是。針灸之,治四時寒暑所苦疸氣溫病等。

  挾人中穴 火針治馬黃黃膽疫通身并黃語音已不轉(zhuǎn)者。

  挾承漿穴 去承漿兩邊各一寸,治馬黃急疫等病。

  巨闕穴 在心下一寸,灸七壯,治馬黃黃膽急疫等病。

  上脘穴 在心下二寸,灸七壯,治馬黃黃膽等病。

  男陰縫穴 撥陰反向上灸,治馬黃黃膽等病。若女人玉門頭門頭是穴,男女針灸無灸無在。

  覆面圖第二

 ?。L(fēng)府 熱府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腎俞 腳后跟)

  風(fēng)府穴 在項后入發(fā)際一寸,去上骨一寸針之,治頭中百病馬黃黃膽等病。

  熱府穴 在第一節(jié)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灸無在,治馬黃黃膽等病。

  肺俞穴 從大椎數(shù)第三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主黃膽,通治百毒病。

  心俞穴 從肺俞數(shù)第二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肝俞穴 從心俞數(shù)第四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脾俞穴 從肝俞數(shù)第二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腎俞穴 從脾俞數(shù)第三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腳后跟穴 在白肉后際針灸隨便,治馬黃黃膽寒暑諸毒等病。

  側(cè)面圖第三

 ?。ǘ?頰里 手太陽 臂石子頭 錢孔 太沖)

  耳中穴 在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治馬黃黃膽寒暑疫毒等病。

  頰里穴 從口吻邊入往對頰里去口一寸針,主治馬黃黃膽寒暑溫疫等病,頰兩邊同法手太陽穴 手小指端,灸,隨年壯,治黃膽。

  臂石子頭穴 還取病患手自捉臂,從腕中太澤(澤當(dāng)作淵)紋向上一夫接白肉際,灸七壯,治馬黃黃膽等病。

  錢孔穴 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灸百壯,治黃膽。

  太沖穴 針灸隨便,治馬黃黃膽溫疫毒等病。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

  <篇名>溫瘧第十五

  屬性:(論一首 方三十一首 灸刺法十九首 禳瘧法一首 符二首)

  論曰∶夫瘧者皆生于風(fēng),夏傷于暑,秋為 瘧也。問曰∶瘧先寒而后熱者何也?對曰∶夫寒者陰氣也,風(fēng)者陽氣也,先傷于寒而后傷于風(fēng),故先寒而后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問曰∶先熱而后寒者何也?對曰∶先傷于風(fēng)而后傷于寒,故先熱而后寒也,亦以時傷,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fā),則少氣煩悶,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問曰∶夫病溫瘧與寒瘧,而皆安舍,舍于何臟?對曰∶溫瘧者,得之冬中于風(fēng)寒,氣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獨發(fā),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腠理發(fā)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邪氣先藏于腎,其氣先從內(nèi)出之于外也。如是則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衰則氣復(fù)反入,入則陽虛,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后寒,名曰溫瘧。問曰∶癉瘧何如?對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于身,厥逆上沖,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fēng)寒舍于皮膚之內(nèi)分肉之間,發(fā)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于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nèi)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夫瘧之旦發(fā)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肢始也。陽已傷陰從之,故氣未并,先其時一食頃用細左索緊束其手足十指,令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過時乃解。

  夫瘧脈自弦也,弦數(shù)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可下之,弦遲者可溫之。若脈緊數(shù)者可發(fā)汗,針灸之。脈浮大者吐之瘥。脈弦數(shù)者風(fēng)發(fā)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瘧歲歲發(fā)至三歲,或連月發(fā)不解者,以脅下有痞也。治之不得攻其痞,但得虛其津液。

  先其時發(fā)其汗,服湯已,先小寒者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即愈。瘧者,病患形瘦,皮上必粟起也。病瘧以月一日發(fā),當(dāng)以十五日愈。設(shè)不瘥當(dāng)月盡解也,今不愈當(dāng)云何?師曰∶此病結(jié)為瘕名曰瘧母,急當(dāng)治之。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鱉甲煎丸

  屬性:主治方。

  成死鱉(十二斤治如食法,《要略》作鱉甲三兩) 半夏 人參 大戟(各八銖) 瞿麥阿膠 紫葳(一作紫菀) 牡丹皮 石葦 干姜 大黃 濃樸 桂心 海藻(《要略》作赤硝)葶藶 蜣螂(各十二銖) 蜂窩 桃仁 芍藥(各一兩) 烏羽(燒,一作烏扇) 黃芩(各十八銖) 蟲 虻蟲(各三十銖《要略》作鼠婦) 柴胡(一兩半)

  上二十四味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以酒漬灰,取酒煮鱉甲盡爛泯泯如漆,絞去滓,下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未食服七丸,日三。(仲景方無大戟海藻多赤硝。)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柴胡栝蔞根湯

  屬性:治瘧而發(fā)渴者方。

  柴胡(八兩)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姜(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栝蔞根(四兩)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蜀漆散

  屬性:多寒者牡瘧也,治之方。

  蜀漆 云母 龍骨(等分)

  上三味治,下篩,先未發(fā)一炊頃,以酢漿服半錢,臨發(fā)服一錢。溫瘧加蜀漆半分。云母燒三晝夜。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牡蠣湯

  屬性:牡瘧者多寒治之方。

  牡蠣 麻黃(各四兩) 甘草(二兩) 蜀漆(三兩,無以恒山代之)。

  上四味先洗蜀漆三過去腥, 咀,以水八升煮蜀漆、麻黃得六升,去沫,乃納余藥煮取三升,飲一升,即吐出,勿復(fù)飲之。

  有癉瘧者,陰氣孤絕,陽氣獨發(fā)而脈微,其候必少氣煩滿,手足熱欲嘔,但熱而不寒。

  邪氣內(nèi)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也。

  有溫瘧者,其脈平無寒時,病六七日,但見熱也,其候骨節(jié)疼煩時嘔,朝發(fā)暮解,暮發(fā)朝解,名溫瘧。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白虎加桂湯

  屬性:治之方。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爛去滓,加桂心三兩煎取三升,分三服,覆令汗,先寒發(fā)熱汗出者愈。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麻黃湯

  屬性:治瘧須發(fā)汗方。

  麻黃 栝蔞根 大黃(各四兩) 甘草(一兩)

  上四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未發(fā)前食頃一服,臨發(fā)一服,服后皆濃覆服汗。

  治瘧或間日發(fā)者或夜發(fā)者方∶

  恒山 竹葉(各一兩) 秫米(一百粒) 石膏(八兩)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銅器中漬藥,露置星月下高凈處,橫刀其上,明日取藥,于病患房中以銅器緩火煎取三升,分三服,清旦一服,未發(fā)前食頃一服,臨發(fā)一服,三服訖,靜室中臥,莫共人語,當(dāng)一日勿洗面手及漱口,勿進食,取過時不發(fā)乃澡洗進食,并用藥汁涂五心胸前頭面,藥滓置頭邊,曾用神效。(《救急方》用烏梅二七枚)

  又方 先作羊肉 面餅飽食之,并進少酒隨所能,令欣欣有酒氣入密室中,燃炭火濃覆取大汗即瘥。

  又方 燒黑牛尾頭毛作灰,酒服方寸匕,日三。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恒山丸

  屬性:治 瘧說不可具方。

  恒山 知母 甘草 大黃(各十八銖) 麻黃(一兩)

  上五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未食服五丸,日二,不知漸增,以瘥為度。《肘后》無大黃。

  又方 治瘧經(jīng)數(shù)年所不瘥者,兩劑瘥,一月以來一劑瘥方。

  恒山三兩為末,為雞子白和,并手丸如梧子大,置銅器中。于湯中煮令熟殺腥氣則止,以竹葉飲服二十丸,欲吐但吐至發(fā)令得三服,時早可斷食,而晚不可斷食,可竹葉汁煮糜少食之。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梔子湯

  屬性:治同前。

  梔子(十四枚) 秫米(十四粒) 恒山(三兩) 車前葉(二七枚,炙干)

  上四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未發(fā)一服,發(fā)時一服,發(fā)后一服,以吐利四五行為度,不止,冷飯止之。

  又方 恒山(三兩) 烏賊骨 升麻 鱉甲 附子(各一兩)

  上五味 咀,絹袋盛,以酒六升漬之,小令近火轉(zhuǎn)之,一宿成一服,一合比發(fā)可數(shù)服或吐下。

  治瘧方∶ 鱉甲(方寸,炙) 烏賊骨(二寸) 附子(炮) 甘草(各一兩) 恒山(二兩)

  上五味 咀,以酒二升半漬之,露一宿,明日涂五心手足過發(fā)時,瘧斷。若不斷可飲一合許瘥。

  治瘧無問新久者方∶

  小便(一升半) 蜜(三匕)

  上二味煮三沸,頓服,每發(fā)日平旦時服,自至發(fā)勿食,重者漸退不過三服瘥。

  又方 車前子 鼠尾草(各一虎口)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未發(fā)前服盡。

  又方 馬鞭草汁五合,酒三合,分三服。

  又方 搗莨菪根燒為灰,和水服一合,量人大小強弱用之。

  又方 瓜蒂二七枚,搗水漬一宿服之。

  又方 常以七月上寅日采麻花為末,酒服方寸匕。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蜀漆丸

  屬性:治勞瘧并積勞寒熱發(fā)有時似瘧方。

  蜀漆 麥冬 知母 白薇 地骨皮 升麻(各三十銖) 甘草 鱉甲 烏梅肉 葳蕤(各一兩) 恒山(一兩半) 石膏(二兩) 豉(一合)

  上十三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再,服之稍稍加至二三十丸,此神驗,無不瘥也。(一方加光明砂一兩)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烏梅丸

  屬性:治寒熱勞瘧,形體羸瘦,痰結(jié)胸中,食飲減少,或因行遠,久經(jīng)勞役,患之積年不瘥方。

  烏梅肉 豆豉(各一合) 升麻 地骨皮 柴胡 前胡 鱉甲 恒山(各一兩) 元參 肉蓯蓉 百合 蜀漆 人參 知母 桂心(各半兩) 桃仁(八十一枚)

  上十六味為末,蜜丸,空心煎細茶下三十丸,日二服,老少孩童量力通用無所忌。

  治勞瘧積時不斷,眾治無效方∶

  生長大牛膝一握,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第一服取未發(fā)前食頃,第二服取臨發(fā)時。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大五補湯

  屬性:治時行后變成瘴瘧方。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干地黃 黃 當(dāng)歸 芍藥(各三兩) 芎 遠志 桔梗(各二兩) 桂心(三十銖) 竹葉(五兩) 大棗(二十枚) 生枸杞根 生姜(各一斤) 半夏麥冬(各一升)

  上十八味 咀,以水三斗煮竹葉、枸杞取二斗,次納諸藥煎取六升,分六服,一日一夜令盡。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鯪鯉湯

  屬性:治乍寒乍熱,乍有乍無,山瘴瘧方。

  鯪鯉甲(十四枚) 鱉甲 烏賊骨(各一兩) 恒山(三兩) 附子(一枚)

  上五味 咀,以酒三升漬一夕,發(fā)前稍稍啜飲勿絕吐之,兼以涂身,斷食,過時乃食飲。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烏梅丸

  屬性:治肝邪熱為瘧,令人顏色蒼蒼,氣息喘悶,戰(zhàn)掉狀如死者,或久熱勞微動如瘧,積年不瘥方。

  烏梅肉 蜀漆 鱉甲 葳蕤 知母 苦參(各一兩) 恒山(一兩半) 石膏(二兩) 香豉(一合) 甘草 細辛(各十八銖)

  上十一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十丸,日再,飲服亦佳。

  治心熱為瘧不止,或止后熱不歇,乍來乍去,令人心煩,甚欲飲清水反寒,多不甚熱者方∶

  甘草(一兩) 蜀漆(三兩) 恒山 鱉甲(各四兩) 石膏(五兩) 香豉(一合) 梔子烏梅(各三十枚) 竹葉(切,二升)

  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恒山丸

  屬性:治脾熱為瘧,或渴或不渴,熱氣內(nèi)傷不泄,令人病寒,腹中痛,腸中鳴,汗恒山(三兩) 甘草(半兩) 知母 鱉甲(各一兩)

  上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未發(fā)前酒服十丸,臨發(fā)時一服,正發(fā)時一服。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恒山湯

  屬性:治肺熱痰聚胸中,來去不定轉(zhuǎn)而為瘧其狀令人心寒,甚則發(fā)熱,熱間則善驚,如有所見者方。

  恒山(三兩) 甘草(半兩) 秫米(三百二十粒)

  上三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fā)時令三服盡。

  又方 治腎熱發(fā)為瘧,令人凄凄然,腰脊痛宛轉(zhuǎn),大便難,目 然,身掉不定,手足寒方。

  恒山(三兩) 烏梅(三七枚) 竹葉(切,一升) 香豉(八合) 蔥白(一握)

  上五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至發(fā)令盡。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藜蘆丸

  屬性:五臟并有瘧候,六腑則無,獨胃腑有之。胃腑瘧者,令人且病也,善饑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治之方。

  藜蘆 恒山 皂莢 牛膝(各一兩) 巴豆(三十枚)

  上五味,先熬藜蘆、皂莢、色黃合搗為末,蜜和丸,如小豆大,旦服一丸,正發(fā)時一丸,一日勿飽食。(《肘后》無恒山、牛膝)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刺灸法

  屬性:肝瘧刺足厥陰見血。心瘧刺手少陰。脾瘧刺足太陰。肺瘧刺手太陰陽明。腎瘧刺足少陰太陽。胃瘧刺足太陰陽明,橫脈出血。凡灸瘧必先問其病之所先發(fā)者,先灸之,從頭項發(fā)者,于未發(fā)前預(yù)灸大椎尖頭,漸灸過時止。從腰脊發(fā)者灸腎俞百壯。從手臂發(fā)者灸三間。瘧灸上星及大椎至發(fā)時令滿百壯,灸艾柱如黍米粒,俗人不解,取穴務(wù)大柱也。覺小異即灸百會七壯,若后更發(fā)又七壯,極難愈者不過三灸,以足踏地,以線圍足一匝,中折,從大椎向百會灸,線頭三七壯,炷如小豆?fàn)?。又灸風(fēng)池二穴三壯。凡一切瘧無問遠近,正仰臥以線量兩乳間,中屈,從乳向下灸,度頭隨年壯,男左女右。五臟一切諸瘧灸尺澤七壯,穴在肘中約上動脈是也。諸瘧而脈不見者,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瘧刺足少陰血出愈。 瘧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發(fā)際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壯,先取 ,后取天牖、風(fēng)池。瘧日西而發(fā)者臨泣主之,穴在目 上入發(fā)際五分陷者,灸七壯。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飛揚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壯。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昆侖主之,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灸三壯。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禳瘧法

  屬性:未發(fā)前抱大雄雞一頭著懷中,時時驚動令雞作聲立瘥。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溫瘧第十五

  <篇名>治瘧符

  屬性:瘧小兒父字石拔,母字石錘,某甲(著患瘧人姓名,)患瘧人竊讀之曰,一切天地山水城隍、日月五星皆敬灶君,今有一瘧鬼小兒罵灶君作黑面奴,若當(dāng)不信,看文書急急如律令。

  上件符必須真書,前后各留白紙一行,擬著灶君額上,瓦石壓之,不得壓字上,勿令人近符。若得專遣一人看符大好,亦勿令灰土敷符上,致使字不分明出見,著符次第如后。若明日日出后發(fā),須令人夜掃灶君前及額上,令凈至發(fā),日旦,令患人整衣帽立灶前讀符,使人自讀必須分明,讀符勿錯一字,每一遍若別人讀一遍,患人跪一拜,又以手捉患人一度。若患人自讀,自捉衣振云人姓某甲,如此是凡三遍讀三拜了,以凈瓦石壓兩角,字向上著灶額上,勿令壓字上。若瘧日西發(fā)具如上法三遍讀符,至午時更三遍,讀如上法。如夜發(fā),日暮更三遍讀并如上法,其灶作食亦得,勿使動此符。若有兩灶,大灶上著符,若有露地灶,屋里灶上著,只有露灶根據(jù)法著之,仍須手捉符,其符法如后。若有客患會須客經(jīng)停過三度發(fā)三度委曲著符如上法,符亦云客姓名患瘧,乞拘錄瘧鬼小兒如下。凡治久患者,一著符一漸瘥,亦可五度著符,如始可全瘥,又須手把符如下。

  王良符,張季伯書之,急急如律令。

  上王良符根據(jù)法長卷兩手握,念佛端坐,如須行動檢校插著胸前,字頭向上。

  上二符各根據(jù)法一時用,不得闕一符。萬一不瘥,但得一發(fā)輕,后發(fā)日更讀即瘥,一一仔細根據(jù)法,若字參差即不瘥。

  <目錄>卷十傷寒方下

  <篇名>診溪毒證第十六

  屬性:江東江南諸溪,源間有蟲,名短狐溪毒,亦名射工,其蟲無目,而利耳能聽,在山源溪水中聞人聲,便以口中毒射人,故謂射工也。其蟲小毒輕者及相逐者,射著人影者,皆不即作瘡,先病寒熱,身不喜冷,體強筋急,頭痛目疼,張口欠咳嗽,呼吸悶亂,朝旦少蘇醒,晡夕輒復(fù)寒熱。或似傷寒發(fā)石散動,亦如中尸便不能語,病候如此,自非其土地人不常數(shù)行山水中,不知其證,便謂是傷寒發(fā)石散動,作治乖僻毒盛發(fā)瘡,復(fù)疑是瘭疽,乃至吐下去血。復(fù)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