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此名。成本。玉函。作名曰。千金翼。何下。有也字。名。作為。)〔成〕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則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則既吐且利。
以飲食不節(jié)。寒熱不調。清濁相干。陰陽乖隔。遂成霍亂。輕者止曰吐利。重者揮霍撩亂。名曰霍亂?!插a〕霍者。忽也。謂邪氣忽然而至。防備不及。正氣為之倉忙錯亂也。胃居中土。為萬物之所歸。故必傷胃。邪氣與水谷之氣。交亂于中。故上嘔吐而下利也。吐利齊作。正邪紛爭。是名霍亂。
病源候論曰?;魜y者。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于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
發(fā)則心腹絞痛。其有先心痛者。先吐。先腹痛者。則先痢。心腹并痛者。則吐痢俱發(fā)。霍亂。言其病揮霍之間。
便致撩亂也。
千金方曰。原夫霍亂之為病也。皆因食飲。非關鬼神。飽食肫膾。復餐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啖。眠臥冷席。多飲寒漿。胃中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擁而反戾。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乖隔。變成吐利。
頭痛如破。百節(jié)如解。遍體諸筋。皆為回轉。論證雖小。卒病之中。最為可畏。
外臺秘要。必效方云。上吐下利者。名為濕霍亂。
案文選蜀都賦。翕響揮霍。劉曰。奄忽之間也。濟曰。沸亂貌。文賦。紛紜揮霍。善曰。揮霍。疾貌。
唐惠琳藏經音義云。轉霍。呼郭反。按霍倏。急疾之貌也?;羧弧:龌?。皆是也。又霍然。倏忽速疾之貌也。
由是考之。成氏云。揮霍撩亂。錫駒云。忽也。錢云。大約是倏忽間。吐瀉擾亂之意耳。其義并同。方氏云?;?。吐也。亂。雜亂也。
其說不通。
問曰。病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魜y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fā)熱也。
?。ǔ杀尽o下霍亂二字。玉函。寒下。有不復二字。此名。作當為。無自字。又字。千金翼。寒下。有而復二字。)〔鑒〕此承上條。以詳出其證也。頭痛身疼。發(fā)熱惡寒。在表之風寒暑熱為病也。嘔吐瀉利。在里之飲食生冷為病也。具此證者。名曰霍亂。若自嘔吐已。又瀉利止。仍有頭痛身疼惡寒。更復發(fā)熱。是里解而表不解也。沈明宗曰。吐利已止。復更發(fā)熱。乃里氣和。而表邪未解。當從解表之法。或無表證。但有腹痛吐利。此為里邪未解。當以和里為主?!卜健嘲l(fā)熱頭痛。身疼惡寒。外感也。吐利。內傷也。上以病名求病證。此以病證實病名。反復詳明之意?!插a〕夫但曰利止。而不曰吐止者。省文也。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后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成本。
玉函。方氏諸本。并以下利后當便硬以下。別為一條。玉函。本上。有素字。欲似。玉函。及錢本。作似欲。
成本。屬上無此字。)〔鑒〕此承上條。辨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等證。為類傷寒之義也。若有前證。而脈浮緊。是傷寒也。
今脈微澀。本是霍亂也。然霍亂初病。即有吐利。傷寒吐利。卻在四五日后。邪傳入陰經之時。始吐利也。此本是霍亂之即嘔吐。即下利。故不可作傷寒治之。俟之自止也。若止后。似欲大便。而去空氣。仍不大便。此屬陽明也。然屬陽明者。大便必硬。雖大便硬。乃傷津液之硬。未可下也。當俟至十三日經盡。胃和津回。便利自可愈矣。若過十三日。大便不利。為之過經不解。下之可也。下利后。腸胃空虛。津液匱乏。當大便硬。硬則能食者。是為胃氣復。至十三日。津回便利。自當愈也。今反不能食。是為未復。俟到十三日后。過經之日。若頗食。亦當愈也。如其不愈。是為當愈不愈也。當愈不愈者。則可知不屬十三日過經便硬之陽明。當屬吐利后。胃中虛寒。不食之陽明?;驅偻吕蟆N钢刑撛镏柮饕?。此則非藥不可。俟之終不能自愈也。理中脾約。擇而用之可矣。
惡寒。脈微(【原注】一作□)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成〕惡寒脈微。而利者。陽虛陰勝也。利止則津液內竭。故云亡血。金匱玉函曰。水竭則無血。與四逆湯。溫經助陽。加人參。生津液益血。
案金鑒曰。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熱補藥。利止。當是利不止。亡血。當是亡陽。錢氏亦疑亡血之為亡陽。
然徐大椿曰。案亡陰。即為亡血。不必真脫血也。此說似是。
四逆加人參湯方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兩半)人參(一兩)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千金。外臺。用人參三兩。利甚者。加龍骨二兩。短劇。名四順湯。)〔魏〕于溫中之中。佐以補虛生津之品。凡病后亡血津枯者。皆可用也。不止霍亂也。不止傷寒吐下后也。
〔徐〕今利雖止。而惡寒脈微如故。則知其非陽回。而利止。乃津液內竭。而利止也。故曰亡血。又當加人參。
以生津益血矣。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用字。方氏。作欲飲二字。丸。成本。作員。玉函。作湯。千金翼同。)〔魏〕傷寒者。外感病?;魜y者。內傷病也。傷寒之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風寒在營衛(wèi)?;魜y之頭痛身疼惡寒。必兼吐下。風寒在胃腑也。風寒外邪。何以遽入于胃腑。則平日中氣虛歉。暴感風寒。透表入里。為病于內。因其為風寒客邪。故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與傷寒同。因其暴感胃腑。故兼行吐利。與傷寒異。此二病分關之源頭也。其所以吐利時不熱。利止復熱者。則亦因中氣虛弱。當吐利行時。邪雖在胃。而氣散熱不能發(fā)。
利止氣收方發(fā)耳。亦異于傷寒之熱發(fā)在表。無作息時也。既明霍亂致病之由。為病與傷寒之異。而治法方可就其人之寒熱施之。熱多者。胃雖虛自熱。多虛熱者。吐利行必大飲水。五苓散主之。導濕清熱滋干。所必用也。
寒多者。胃素虛且寒。多虛寒者。吐利行。必不用水。理中丸主之。溫中燥濕補虛。所必用也。
傷寒類方曰。案霍亂之癥。皆由寒熱之氣不和。陰陽拒格。上下不通。水火不濟之所致。五苓。所以分其清濁。理中。所以壯其陽氣。皆中焦之治法也。
醫(yī)史。戴良撰呂滄洲翁傳云。內子王病傷寒。乃陰隔陽。面赤足蜷。而下利躁擾不得眠。論者有主寒主溫之不一。余不能決。翁以紫雪匱理中丸進。徐以水漬甘草干姜湯飲之愈。且告之曰。下利足蜷。四逆證也。茍用常法。則上焦之熱彌甚。今以紫雪折之。徐引辛甘以溫里。此熱因寒用也。聞者皆嘆服。
理中丸方(【原注】下有作湯加減?!鹩窈M?。作圓。)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各三兩)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根據(jù)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视盟?。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腹?jié)M者。
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成本。玉函。篩下。有為末二字。無子許二字。若臍上上。有加減法三字。日三四。瘥后病篇。玉函。成本。作日三服。)〔方〕理。治也。料理之謂。中。里也。里陰之謂。參術之甘。溫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熱。
散寒也?!渤獭酬栔畡邮加跍?。溫氣得而谷精運。谷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蓋謂陽虛。即中氣失守。膻中無發(fā)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猶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臟凌奪。諸證所由來也。參術炙甘。所以守中州。干姜辛以溫中。必假之以燃釜薪。而騰陽氣。是以谷入于陰。
長氣于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插X〕后加減方。文理背謬。量非仲景之法。
傷寒類方曰。桂枝湯之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外散。此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內溫。
金匱要略。胸痹。心中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人參湯主之。程林注。此即理中湯也。中氣強。
則痞氣能散。胸滿能消。脅氣能下。人參白術。所以益脾。甘草干姜。所以溫胃。脾胃得其和。則上焦之氣開發(fā)。而胸痹亦愈。
千金方。治中湯。治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化。心腹痛。即本方。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頻服三劑。遠行防霍亂。根據(jù)前作丸。如梧子大。
服三十丸。如作散服方寸匕。酒服亦得。若轉筋者。加石膏三兩。又四理順中丸。已產訖可服此方。新生臟虛。
此所以養(yǎng)臟氣也。(即本方)外臺秘要。崔氏理中丸。療三焦不通。嘔吐不食。并霍亂吐逆下痢。及不得痢。(即本方)及延年理中丸。療霍亂吐利。宿食不消。
于本方。加大麥。
又廣濟。療冷熱不調?;魜y吐利。宿食不消。理中丸。
于本方。加良姜桂心。
又范汪茯苓理中湯。療霍亂臍上筑而悸。
于本方。加茯苓木瓜。
又范汪理中加二味湯。療霍亂胸滿。腹痛吐下。
于本方。加當歸芍藥。
又延年增損理中丸。主霍亂。下氣能食。止泄痢。
于本方。加濃樸茯苓?!鹬敝?。水煎。亦名理中湯。
又短劇扶老理中散。療羸老冷氣。惡心食飲不化。腹虛滿。拘急短氣。及霍亂嘔逆。四肢厥冷。心煩氣悶流汗。
于本方。加麥門冬附子茯苓。
活人書?;蛩闹屑?。腹?jié)M下利?;蜣D筋者。去白術。加附子一枚生用。
三因方。病者因飲食過度傷胃。或胃虛不能消化。致翻嘔吐逆。物與氣上沖蹙胃口。決裂所傷吐出。其色鮮紅。心腹絞痛。白汗自流。名曰傷胃吐血。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方證廣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證。學人當自知之?;蛑恢蟾山什轀嬛?。亦妙。見養(yǎng)生必用。
又加味理中丸。治飲酒過多。及啖炙爆熱食動血。發(fā)為鼻衄。
于本方中。加干葛川芎各等分。(濟生方。不用川芎。直指方。于本方加木香。治飲食傷胃失血諸證。)又附子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不語。
于本方。加大附子。各等分。
施氏續(xù)易簡方。有中寒氣虛。陰陽不相守。血乃妄行者。經所謂陽虛陰必走。是也??┭卵t阊?。皆有此證。理中湯。加官桂治之。人皆知此藥能理中脘。不知其有分利陰陽。安定血脈之功也。
又理中湯。治傷寒時氣。里寒外熱。加五味子阿膠末等分。名順味丸。治寒邪作嗽甚妙。老人吐瀉不止。
去甘草。加白茯苓一兩。名溫中湯。
直指方。理中丸。補肺止寒嗽。
于本方。加炒阿膠五味子。
又加味理中湯。治肺胃俱寒咳嗽。
于本方。加半夏。茯苓。橘紅。細辛。五味子。姜棗煎。
又婦人妊娠胎動。腹脅腰痛。下血水者。以真料理中湯。加縮砂佐之。
體仁匯編。三建湯。此必審真房勞。及冬月真?zhèn)?。方可用。本方。加川烏鹿茸?br />
醫(yī)匯。腹痛全然不思飲食。其人本體素弱。而腹冷痛。以手按之則不痛。此亦虛也。本方。如良姜吳茱萸。
陰證略例。寒證不能食。理中建中各半湯。為二中湯。
醫(yī)經會解。本方。倍白術人參。加豬苓澤瀉茯苓肉桂。名理苓湯。吃忒。加丁香柿蒂。
張氏醫(yī)通。衄血。六脈弦細而澀。按之空虛。色白不澤者。脫血也。此大寒證。理中湯加黃。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成〕吐利止。里和也。身痛不休。表未解也。與桂枝湯小和之。外臺云。里和表病。汗之則愈。〔方〕消息。猶斟酌也。小和。言少少與服。不令過度之意也。
傷寒直格。消息。謂損益多少也。
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志〕吐利汗出。乃中焦津液外泄。發(fā)熱惡寒。表氣虛也。四肢拘急。津液竭也。手足厥冷者。生陽之氣。
不達于四肢。故主四逆湯。啟下焦之生陽。溫中焦之土氣。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內。玉函。作里。)〔錢〕吐利。則寒邪在里。小便復利。無熱可知。而大汗出者。真陽虛衰。而衛(wèi)氣不密。陽虛汗出也。下利清谷。胃寒不能殺谷也。內寒外熱。非表邪發(fā)熱。乃寒盛于里。格陽于外也。陰寒太甚。陽氣微。故脈幾欲絕也。急當挽救真陽。故以四逆湯主之。
案據(jù)少陰篇厥陰篇之例。此條所主。當是通脈四逆湯。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主之。(成本。玉函。膽下。有汁字。外臺。不用豬膽汁。千金同。)〔錫〕吐已下斷者。陰陽氣血俱虛。水谷津液俱竭。無有可吐而自已。無有可下而自斷也。故汗出而厥。
四肢拘急之亡陰證。與脈微欲絕之亡陽證。仍然不解。更宜通脈四逆加豬膽。啟下焦之生陽。而助中焦之津液。〔志〕霍亂之證。至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乃惟陰無陽。
用四逆湯。不必言矣。又加膽汁人尿者。津液竭而陰血并虛。不當?shù)潢?。更當滋益其陰之意?br />
案志聰錫駒注。本方更加人尿。然原文中無所考。蓋據(jù)白通加豬膽汁湯。而有此說耳。錫駒云。每見夏月霍亂之證。四肢厥逆。脈微欲絕。投以理中四逆。不能取效。反以明礬少許。和涼水服之。而即愈。亦即膽汁人尿之意。先賢立法??芍^周遍詳明矣?;魜y用礬石。原見于華佗危病方。與膽汁人尿。蓋其意迥別。
通脈四逆加豬膽湯方甘草(二兩炙)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豬膽汁(半合○玉函。作四合。肘后。作一合。)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納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吳〕汗出而厥。陽微欲絕。而四肢拘急。全然不解。又兼無血以柔其筋。脈微欲絕。固為陽之欲亡。亦兼陰氣虧損。故用通脈四逆以回陽。而加豬膽汁以益陰。庶幾將絕之陰。不致為陽藥所劫奪也。注認陽極虛。
陰極盛。故用反佐之法。以通其格拒。誤矣。(案成氏。方氏。錢氏。金鑒。并同。)程云。吐已下斷。猶陰邪堅結。陽氣難伸。所以證則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則微而欲絕。此湯主之。于回陽救急中。交通其氣。善后猶難為力如此。敢不慎厥初哉。○案此亦一說。故附存于此。
吐利發(fā)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發(fā)汗吐下后篇。汗下。有后字。)〔魏〕吐利發(fā)汗后。脈遂就平。病遂瘥可。此尤為素日胃氣有余。而病邪輕微之效也。但余小煩。乃胃氣暴為吐下所虛。非素虛乃新虛也。胃既新虛。仍與以舊日之谷數(shù)。則谷氣多于胃氣。所以不勝谷氣。而作小煩也。仲景不言治法。蓋損其谷則愈之治。見于大病瘥后之條矣。
故不復贅此。凡病可云然也。
[卷七] 辨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
?。ā驹ⅰ炕?。一作眵。)膝脛拘急者。燒散主之。(花下。玉函。有眼胞赤三字。千金翼。作痂胞赤花。
巢源。作瞇。)〔成〕大病新瘥。血氣未復。余熱未盡。強合陰陽得病者。名曰易。男子新病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得病。名曰陽易。婦人新病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得病。名曰陰易。(案以上。出巢源。)以陰陽相感動。其余毒相染著。如換易也。其人病身體重。少氣者。損動真氣也。少腹里急。引陰中拘攣。膝脛拘急。陰氣極也。
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者。感動之毒。所易之氣。熏蒸于上也。與燒散。以道陰氣。〔錢〕男女一交之后。自然元氣空虛。余邪錯雜于精氣之中。走入精隧。溢入經絡。乘其交后虛隙之中。入而浸淫于臟腑筋骨脈絡俞穴之間。則正氣因邪而益虛。邪氣因虛而益盛。故有此陰盛陽衰之諸證也。邪入陰經。身體必重。
真陽虧損。三焦不運。宗氣不行。所以少氣。邪從陰竅。而溜入少陰厥陰。故少腹里急。若里急之甚?;蛞幹芯袛?。皆陰邪之所致也。陰邪在下。而虛陽上走。故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下焦虛冷。所以膝脛拘急也。此真所謂陰陽之患。故以燒散主之。
肘后方。兩男兩女。并不自相易。則易之為名。陰陽交換之謂也。
方云。傷寒。包中風而言也。易猶交易變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氣未復。強合陰陽。則二氣交感?;ハ鄵Q易。而為病也。
燒散方婦人中近隱處。取燒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燒服。(成本。玉函。
作上取婦人中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剪當燒灰。)〔錢〕男女之交媾。易所謂二氣感應。以相與也。以未凈之邪。隨交合之情。精神魂魄。無不動搖。翕然而感。感而遂通。混入于少陰之里。故以近隱處之襠。引出其陰中之邪。所謂物從其類。同氣相求之義也。
〔鑒〕男女襠。濁敗之物也。燒灰用者。取其通散。亦同氣相求之義耳。服后或汗出?;蛐”憷麆t愈。陰頭微腫者。是所易之毒。從陰竅而出。故腫也。
傷寒蘊要曰。陰陽易。仲景治以燒散?;钊藭R允笫簻?。栝蔞根竹茹湯。竹皮湯。當歸白術散之類主之。易老分寒熱而治。若傷在少陰腎經。有寒無熱者。以附子湯。調下燒散。若傷在厥陰肝經者。以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附子。送下燒散主之。如有熱者。以鼠屎竹茹湯之類。送下燒散主之。要在審察脈癥。
分其冷熱而治矣。
陰證略例曰。若陰陽易。果得陰脈。當隨證用之。若脈在厥陰。當歸四逆湯。送下燒散。若脈在少陰。
通脈四逆湯。送下燒散。若脈在太陰。四順理中丸。送下燒散。
證治準繩曰。嘗治傷寒病未平復。犯房室。命在須臾。用獨參湯。調燒散。凡服參一二斤余。得愈者三四人。
信哉。用藥不可執(zhí)一也。
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錢〕凡大病新瘥。真元大虛。氣血未復。精神倦怠。余熱未盡。但宜安養(yǎng)。避風節(jié)食。清虛無欲。則元氣日長。少壯之人。豈惟復舊而已哉。若不知節(jié)養(yǎng)。必犯所禁忌。而有勞復女勞復食復飲酒復劇諸證矣。夫勞復者。如多言多慮。多怒多哀。則勞其神。梳洗澡浴。早坐早行。則勞其力。皆可令人重復發(fā)熱。如死灰之復燃。為重復之復。故謂之復。但勞復之熱。乃虛熱之從內發(fā)者。雖亦從汗解。然不比外感之邪。可從辛溫發(fā)散取汗也。故以枳實梔子豉湯主之。惟女勞復。雖為勞復之一。而其見證危險。治法迥別。多死不救。所以吳綬謂前人有大病新瘥。如大水浸墻。水退墻蘇。不可輕犯之喻也?!灿鳌硠趶汀D似鹁幼鲃?。復生余熱之病。方注作女勞復。大謬。
病源候論曰。傷寒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若勞動早。更復成病。故云復也。若言語思慮。則勞神。
梳頭澡洗則勞力。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故復病也。又大病之后。脾胃尚虛。谷氣未復。若食豬肉腸血肥魚。及久膩物。必大下利。醫(yī)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餅kt黍飴炙膾棗栗諸果脯物。及牢強難消之物。胃氣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虛冷。大利難禁。不可下之。必死。下之亦危。
皆難救也。
枳實梔子湯方。(○成本。玉函。子下。有豉字。)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擘)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罩笕∷纳?。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納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ㄇ鍧{水。千金。作酢漿。千金翼同??罩笕∷纳S窈?。作空煎減三升。納大黃。成本。作加大黃。子下。
成本。有大字。無服之愈三字。五六枚。千金。外臺。作一枚。)〔成〕勞復。則熱氣浮越。與枳實梔子豉湯以解之。食復則胃有宿積。加大黃以下之。〔汪〕勞復證。以勞則氣上。熱氣浮越于胸中也。故用枳實為君。以寬中下氣。梔子為臣。以除虛煩。香豉為佐。以解勞熱。煮以清漿水者。以瘥后復病。宜助胃氣也。〔周〕如果虛勞而復。當用補矣。乃立此湯。雖曰勞復。實食復也。
何也。新瘥未必大勞?;蚺疾簧髌鹁?。致食不能消化者有之。若有宿食。竟自過飽矣。故枳實寬中破結。梔子散熱除煩。香豉解虛熱微汗。合三物之苦寒。主勞傷之復熱也。如多食停滯。因生熱者。必按之痛。宜加大黃去之。快愈之速。使不大耗胃液也。設不知者。以病后不可用。所損多矣。
傷寒類方曰。漿水。即淘米泔水。久貯味酸。為佳。本草蒙筌曰。漿水造法。炊粟米。熱投冷水中。浸五六日。生白花。色類漿者。醫(yī)方祖劑曰。漿水。乃ht米和曲釀成。如酢而淡。字匯曰。漿。米汁也。吳云。清漿水。一名酸漿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類漿。故名。若浸至敗者。害人。其性涼善走。能調中宣氣。通關開胃。解煩渴。化滯物。○案李時珍引嘉謨云。漿水。酢也。誤。
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又服食門。博棋子。長二寸。方一寸。
傷寒蘊要。枳實梔子湯。治食復勞復。身熱心下痞悶。如有宿食不下。大便秘實。脈中有力者??杉哟簏S。內外傷辨惑論。食膏粱之物過多。煩熱悶亂者。亦宜服之。
傷寒瘥以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原注】一作緊)者。以下解之。
?。ǔ杀尽S窈?。熱下有者字。)〔錢〕傷寒既瘥以后。更發(fā)熱者。若病后余氣作虛熱。固當以柴胡黃芩。清解余熱。以人參補其病后之虛。
而以姜棗和之。若復感外邪。而發(fā)熱。亦屬病后新虛。理宜和解。但察其脈證之有類于半表半里之少陽者。以小柴胡湯主之。若脈浮則邪盛于表。必有可汗之表證。仍當以汗解之。但病后新虛。不宜用麻黃過汗。使傷衛(wèi)亡陽。若脈沉實者。沉為在里。實則胃實。仍當用下法解之。但衛(wèi)氣已虛。不宜用承氣峻下。宜消息其虛實。
或小承氣?;蛘{胃。或如博棋子之法。隨其輕重。以為進止??梢??!卜健趁}浮。有所重感也。沉脈。飲食失節(jié)也。
案喻云。汗下之法。即互上條。汗用枳實梔豉微汗。下用枳實梔豉加大黃微下也。此恐非是。
千金方。黃龍湯。治傷寒瘥后。更頭痛壯熱煩悶方。仲景名小柴胡湯。
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錢〕大病后。若氣虛。則頭面皆浮。脾虛則胸腹脹滿。此因大病之后。下焦之氣化失常。濕熱壅滯。膀胱不瀉。水性下流。故但從腰以下。水氣壅積。膝脛足跗。皆腫重也。以未犯中上二焦。中氣未虛。為有余之邪。脈必沉數(shù)有力。故但用排決之法。而以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牡蠣(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栝蔞根(各等分)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成本。葶藶下。無子字。于臼。作入臼。錢本。金鑒。葶藶上有苦字。)〔錢〕牡蠣咸而走腎。同滲利。則下走水道。澤瀉利水入腎。瀉膀胱之火。為滲濕熱之要藥。栝蔞根。
解煩渴。而行津液。導腫氣。蜀漆。能破其。為驅痰逐水。必用之藥??噍闼?。泄氣導腫。去十腫水氣。商陸。苦寒。專于行水。治腫滿。小便不利。海藻。咸能潤下。使邪氣自小便出也?!茶b〕此方。施之于形氣實者。其腫可隨愈也。若病后土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則又當別論。慎不可服也。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玉函。成本。胸上。作胃上。玉函。
無以丸藥三字。)〔方〕唾。口液也。寒以飲言。〔錫〕大病瘥后喜唾者。脾氣虛寒也。脾之津為唾。而開竅于口。脾虛不能攝津。故反喜從外竅而出也。久不了了者。氣不清爽也。所以然者。以胃上有寒。故津唾上溢。而不了了也?!插X〕胃上者。胃之上口。賁門也。不用理中湯。而用理中丸者。非取其緩也。因病后余癥。不必用大劑力救。但欲其常服耳。〔周〕理中者。理中焦。利在下焦。已為非治。今寒在胃上。何宜理中乎。不知痰積膈上者??偽柑摬荒芙∵\也。設復以逐飲破滯之藥與之。痰即出矣。獨不虞今日之痰雖去。而明日之痰復積乎。
惟溫補其胃。自使陽氣得以展布。而積者去。去者不復積已。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成本。吐下。有者字。)〔汪〕傷寒。本是熱病。熱邪所耗。則精液銷鑠。元氣虧損。故其人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氣虛不能消飲。胸中停蓄。故上逆而欲作吐也。與竹葉石膏湯。以調胃氣散熱逆〔錢〕仲景雖未言脈。若察其脈虛數(shù)。
而渴者。當以竹葉石膏湯主之。虛寒者。別當消息也。
竹葉石膏湯方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玉函。成本。作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鑒〕是方也。即白虎湯。去知母。加人參麥門冬半夏竹葉。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此仲景白虎變方也?!插X〕竹葉性寒。而止煩熱。石膏入陽明。而清胃熱。半夏蠲飲而止嘔吐。人參補病后之虛。同麥冬。
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涼損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氣也。
本草序例云。凡云一把者。二兩為正。
千金方。本方。用生姜四兩。外臺秘要。文仲療天行表里虛煩。不可攻者。竹葉湯。本方。用石膏一升。
人參二兩粳米一升。方后云。此仲景方。
千金竹葉湯。治產后虛渴。少氣力。
于本方。去石膏粳米。加茯苓大棗小麥。
千金月令。主風毒香港腳。多睡心中悸。石發(fā)攻心??诟煞?。
于本方。去半夏粳米甘草。加茯苓生姜。
外臺。崔氏。療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飲水。止渴。竹葉飲。
于本方。去石膏。加生姜大棗。
王氏易簡方。既濟湯。治發(fā)熱下利者。
于本方。去石膏。加熟附子。
和劑局方。竹葉石膏湯。治傷寒時氣。表里俱虛。遍身發(fā)熱。心胸煩悶?;虻煤挂呀狻葻o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并宜服之。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亦不痛。脈不緊數(shù)。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藥。(即本方)總病論。竹葉湯。治虛煩病。兼治中渴吐逆。而脈滑數(shù)者。(即本方)直指方。本方。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
傷寒選錄。竹葉湯。陽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后渴。即本方。湯成去滓。入生姜自然汁三匙。
再煎一沸服。神效。
證治要訣。熱嗽諸藥不效。竹葉石膏湯。去竹葉。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審是伏熱。在上焦心肺間者可用。
張氏醫(yī)通。上半日嗽多。屬胃中有火。竹葉石膏湯。降泄之。
又唇青有二。若唇與爪甲俱青。而煩渴引飲者。為熱伏厥陰。竹葉石膏湯。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為寒犯少陰。真武湯。
又夏月感冒吐瀉霍亂。甚則手足厥逆。少氣。唇面爪甲皆青。六脈俱伏。而吐出酸穢。瀉下臭惡。便溺黃赤者。此火伏于厥陰也。為熱極似陰之候。急作地漿。煎竹葉石膏湯。誤作寒治必死。
夷堅志。袁州天慶觀主首王自正病傷寒。旬余。四肢乍冷乍熱。頭重氣塞。唇寒面青。累日不能食。勢已甚殆。醫(yī)徐生診之曰。脈極虛。是為陰證。必服桂枝湯乃可。留藥而歸。未及煮。若有語之。曰何故不服竹葉石膏湯。王回顧不見。如是者三。遂買見成藥兩帖。付童使煎。即盡其半。先時頭不能舉。若戴物千斤。倏爾輕清。唇亦漸暖。咽膈通暢。
無所礙。悉服之。少頃。汗出如洗。徑就睡。及平旦脫然如常時。自正為人謹飭。常茹素。與人齋醮盡誠。故為神所如此。
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病患。
玉函。作傷寒。)〔喻〕脈已解者。陰陽和適。其無表里之邪可知也。日暮微煩者。日中衛(wèi)氣行陽。其不煩可知也。乃因脾胃氣弱。不能消谷所致。損谷則脾胃漸趨于旺。而自愈矣。注家牽扯日暮為陽明之王時。故以損谷為當小下。
?。ǔ勺ⅲ┎恢苏擆笾C。非論六經轉陽明之證也。(方注)日暮。即內經日西而陽氣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谷也。損谷。當是減損谷食。以休養(yǎng)脾胃。不可引前條宿食例。輕用大黃。重傷脾胃也?!参骸硴p其谷數(shù)。
每食一升者。食七合。食五合者。食三合。俟胃脾漸壯。谷漸增益。亦節(jié)飲食防病復之一道也。
玉函經。病后勞復。發(fā)熱者。麥門冬湯主之。方與金匱要略咳嗽篇所載同?!鸫藯l今本遺脫。當是仲景舊文。
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此名。成本。玉函。作名曰。千金翼。何下。有也字。名。作為。)〔成〕三焦者。水谷之道路。邪在上焦。則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則利而不吐。邪在中焦。則既吐且利。
以飲食不節(jié)。寒熱不調。清濁相干。陰陽乖隔。遂成霍亂。輕者止曰吐利。重者揮霍撩亂。名曰霍亂?!插a〕霍者。忽也。謂邪氣忽然而至。防備不及。正氣為之倉忙錯亂也。胃居中土。為萬物之所歸。故必傷胃。邪氣與水谷之氣。交亂于中。故上嘔吐而下利也。吐利齊作。正邪紛爭。是名霍亂。
病源候論曰?;魜y者。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于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
發(fā)則心腹絞痛。其有先心痛者。先吐。先腹痛者。則先痢。心腹并痛者。則吐痢俱發(fā)。霍亂。言其病揮霍之間。
便致撩亂也。
千金方曰。原夫霍亂之為病也。皆因食飲。非關鬼神。飽食肫膾。復餐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啖。眠臥冷席。多飲寒漿。胃中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擁而反戾。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乖隔。變成吐利。
頭痛如破。百節(jié)如解。遍體諸筋。皆為回轉。論證雖小。卒病之中。最為可畏。
外臺秘要。必效方云。上吐下利者。名為濕霍亂。
案文選蜀都賦。翕響揮霍。劉曰。奄忽之間也。濟曰。沸亂貌。文賦。紛紜揮霍。善曰。揮霍。疾貌。
唐惠琳藏經音義云。轉霍。呼郭反。按霍倏。急疾之貌也?;羧弧:龌?。皆是也。又霍然。倏忽速疾之貌也。
由是考之。成氏云。揮霍撩亂。錫駒云。忽也。錢云。大約是倏忽間。吐瀉擾亂之意耳。其義并同。方氏云?;?。吐也。亂。雜亂也。
其說不通。
問曰。病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魜y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fā)熱也。
?。ǔ杀尽o下霍亂二字。玉函。寒下。有不復二字。此名。作當為。無自字。又字。千金翼。寒下。有而復二字。)〔鑒〕此承上條。以詳出其證也。頭痛身疼。發(fā)熱惡寒。在表之風寒暑熱為病也。嘔吐瀉利。在里之飲食生冷為病也。具此證者。名曰霍亂。若自嘔吐已。又瀉利止。仍有頭痛身疼惡寒。更復發(fā)熱。是里解而表不解也。沈明宗曰。吐利已止。復更發(fā)熱。乃里氣和。而表邪未解。當從解表之法。或無表證。但有腹痛吐利。此為里邪未解。當以和里為主?!卜健嘲l(fā)熱頭痛。身疼惡寒。外感也。吐利。內傷也。上以病名求病證。此以病證實病名。反復詳明之意?!插a〕夫但曰利止。而不曰吐止者。省文也。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
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下利后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成本。
玉函。方氏諸本。并以下利后當便硬以下。別為一條。玉函。本上。有素字。欲似。玉函。及錢本。作似欲。
成本。屬上無此字。)〔鑒〕此承上條。辨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等證。為類傷寒之義也。若有前證。而脈浮緊。是傷寒也。
今脈微澀。本是霍亂也。然霍亂初病。即有吐利。傷寒吐利。卻在四五日后。邪傳入陰經之時。始吐利也。此本是霍亂之即嘔吐。即下利。故不可作傷寒治之。俟之自止也。若止后。似欲大便。而去空氣。仍不大便。此屬陽明也。然屬陽明者。大便必硬。雖大便硬。乃傷津液之硬。未可下也。當俟至十三日經盡。胃和津回。便利自可愈矣。若過十三日。大便不利。為之過經不解。下之可也。下利后。腸胃空虛。津液匱乏。當大便硬。硬則能食者。是為胃氣復。至十三日。津回便利。自當愈也。今反不能食。是為未復。俟到十三日后。過經之日。若頗食。亦當愈也。如其不愈。是為當愈不愈也。當愈不愈者。則可知不屬十三日過經便硬之陽明。當屬吐利后。胃中虛寒。不食之陽明?;驅偻吕蟆N钢刑撛镏柮饕?。此則非藥不可。俟之終不能自愈也。理中脾約。擇而用之可矣。
惡寒。脈微(【原注】一作□)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成〕惡寒脈微。而利者。陽虛陰勝也。利止則津液內竭。故云亡血。金匱玉函曰。水竭則無血。與四逆湯。溫經助陽。加人參。生津液益血。
案金鑒曰。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熱補藥。利止。當是利不止。亡血。當是亡陽。錢氏亦疑亡血之為亡陽。
然徐大椿曰。案亡陰。即為亡血。不必真脫血也。此說似是。
四逆加人參湯方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干姜(一兩半)人參(一兩)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千金。外臺。用人參三兩。利甚者。加龍骨二兩。短劇。名四順湯。)〔魏〕于溫中之中。佐以補虛生津之品。凡病后亡血津枯者。皆可用也。不止霍亂也。不止傷寒吐下后也。
〔徐〕今利雖止。而惡寒脈微如故。則知其非陽回。而利止。乃津液內竭。而利止也。故曰亡血。又當加人參。
以生津益血矣。
霍亂頭痛。發(fā)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用字。方氏。作欲飲二字。丸。成本。作員。玉函。作湯。千金翼同。)〔魏〕傷寒者。外感病?;魜y者。內傷病也。傷寒之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風寒在營衛(wèi)?;魜y之頭痛身疼惡寒。必兼吐下。風寒在胃腑也。風寒外邪。何以遽入于胃腑。則平日中氣虛歉。暴感風寒。透表入里。為病于內。因其為風寒客邪。故發(fā)熱頭痛。身疼惡寒。與傷寒同。因其暴感胃腑。故兼行吐利。與傷寒異。此二病分關之源頭也。其所以吐利時不熱。利止復熱者。則亦因中氣虛弱。當吐利行時。邪雖在胃。而氣散熱不能發(fā)。
利止氣收方發(fā)耳。亦異于傷寒之熱發(fā)在表。無作息時也。既明霍亂致病之由。為病與傷寒之異。而治法方可就其人之寒熱施之。熱多者。胃雖虛自熱。多虛熱者。吐利行必大飲水。五苓散主之。導濕清熱滋干。所必用也。
寒多者。胃素虛且寒。多虛寒者。吐利行。必不用水。理中丸主之。溫中燥濕補虛。所必用也。
傷寒類方曰。案霍亂之癥。皆由寒熱之氣不和。陰陽拒格。上下不通。水火不濟之所致。五苓。所以分其清濁。理中。所以壯其陽氣。皆中焦之治法也。
醫(yī)史。戴良撰呂滄洲翁傳云。內子王病傷寒。乃陰隔陽。面赤足蜷。而下利躁擾不得眠。論者有主寒主溫之不一。余不能決。翁以紫雪匱理中丸進。徐以水漬甘草干姜湯飲之愈。且告之曰。下利足蜷。四逆證也。茍用常法。則上焦之熱彌甚。今以紫雪折之。徐引辛甘以溫里。此熱因寒用也。聞者皆嘆服。
理中丸方(【原注】下有作湯加減?!鹩窈M?。作圓。)人參干姜甘草(炙)白術(各三兩)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shù)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根據(jù)兩數(shù)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筑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姜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视盟?。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兩半。腹?jié)M者。
去術。加附子一枚。服湯后。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fā)揭衣被。(成本。玉函。篩下。有為末二字。無子許二字。若臍上上。有加減法三字。日三四。瘥后病篇。玉函。成本。作日三服。)〔方〕理。治也。料理之謂。中。里也。里陰之謂。參術之甘。溫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熱。
散寒也?!渤獭酬栔畡邮加跍?。溫氣得而谷精運。谷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蓋謂陽虛。即中氣失守。膻中無發(fā)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猶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臟凌奪。諸證所由來也。參術炙甘。所以守中州。干姜辛以溫中。必假之以燃釜薪。而騰陽氣。是以谷入于陰。
長氣于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插X〕后加減方。文理背謬。量非仲景之法。
傷寒類方曰。桂枝湯之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外散。此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內溫。
金匱要略。胸痹。心中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人參湯主之。程林注。此即理中湯也。中氣強。
則痞氣能散。胸滿能消。脅氣能下。人參白術。所以益脾。甘草干姜。所以溫胃。脾胃得其和。則上焦之氣開發(fā)。而胸痹亦愈。
千金方。治中湯。治霍亂吐下。脹滿。食不消化。心腹痛。即本方。四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頻服三劑。遠行防霍亂。根據(jù)前作丸。如梧子大。
服三十丸。如作散服方寸匕。酒服亦得。若轉筋者。加石膏三兩。又四理順中丸。已產訖可服此方。新生臟虛。
此所以養(yǎng)臟氣也。(即本方)外臺秘要。崔氏理中丸。療三焦不通。嘔吐不食。并霍亂吐逆下痢。及不得痢。(即本方)及延年理中丸。療霍亂吐利。宿食不消。
于本方。加大麥。
又廣濟。療冷熱不調?;魜y吐利。宿食不消。理中丸。
于本方。加良姜桂心。
又范汪茯苓理中湯。療霍亂臍上筑而悸。
于本方。加茯苓木瓜。
又范汪理中加二味湯。療霍亂胸滿。腹痛吐下。
于本方。加當歸芍藥。
又延年增損理中丸。主霍亂。下氣能食。止泄痢。
于本方。加濃樸茯苓?!鹬敝?。水煎。亦名理中湯。
又短劇扶老理中散。療羸老冷氣。惡心食飲不化。腹虛滿。拘急短氣。及霍亂嘔逆。四肢厥冷。心煩氣悶流汗。
于本方。加麥門冬附子茯苓。
活人書?;蛩闹屑?。腹?jié)M下利?;蜣D筋者。去白術。加附子一枚生用。
三因方。病者因飲食過度傷胃。或胃虛不能消化。致翻嘔吐逆。物與氣上沖蹙胃口。決裂所傷吐出。其色鮮紅。心腹絞痛。白汗自流。名曰傷胃吐血。理中湯。能止傷胃吐血者。以其功最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方證廣如局方。但不出吐血證。學人當自知之?;蛑恢蟾山什轀嬛?。亦妙。見養(yǎng)生必用。
又加味理中丸。治飲酒過多。及啖炙爆熱食動血。發(fā)為鼻衄。
于本方中。加干葛川芎各等分。(濟生方。不用川芎。直指方。于本方加木香。治飲食傷胃失血諸證。)又附子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四肢強直。不語。
于本方。加大附子。各等分。
施氏續(xù)易簡方。有中寒氣虛。陰陽不相守。血乃妄行者。經所謂陽虛陰必走。是也??┭卵t阊?。皆有此證。理中湯。加官桂治之。人皆知此藥能理中脘。不知其有分利陰陽。安定血脈之功也。
又理中湯。治傷寒時氣。里寒外熱。加五味子阿膠末等分。名順味丸。治寒邪作嗽甚妙。老人吐瀉不止。
去甘草。加白茯苓一兩。名溫中湯。
直指方。理中丸。補肺止寒嗽。
于本方。加炒阿膠五味子。
又加味理中湯。治肺胃俱寒咳嗽。
于本方。加半夏。茯苓。橘紅。細辛。五味子。姜棗煎。
又婦人妊娠胎動。腹脅腰痛。下血水者。以真料理中湯。加縮砂佐之。
體仁匯編。三建湯。此必審真房勞。及冬月真?zhèn)?。方可用。本方。加川烏鹿茸?br />
醫(yī)匯。腹痛全然不思飲食。其人本體素弱。而腹冷痛。以手按之則不痛。此亦虛也。本方。如良姜吳茱萸。
陰證略例。寒證不能食。理中建中各半湯。為二中湯。
醫(yī)經會解。本方。倍白術人參。加豬苓澤瀉茯苓肉桂。名理苓湯。吃忒。加丁香柿蒂。
張氏醫(yī)通。衄血。六脈弦細而澀。按之空虛。色白不澤者。脫血也。此大寒證。理中湯加黃。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成〕吐利止。里和也。身痛不休。表未解也。與桂枝湯小和之。外臺云。里和表病。汗之則愈。〔方〕消息。猶斟酌也。小和。言少少與服。不令過度之意也。
傷寒直格。消息。謂損益多少也。
吐利汗出。發(fā)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志〕吐利汗出。乃中焦津液外泄。發(fā)熱惡寒。表氣虛也。四肢拘急。津液竭也。手足厥冷者。生陽之氣。
不達于四肢。故主四逆湯。啟下焦之生陽。溫中焦之土氣。
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內。玉函。作里。)〔錢〕吐利。則寒邪在里。小便復利。無熱可知。而大汗出者。真陽虛衰。而衛(wèi)氣不密。陽虛汗出也。下利清谷。胃寒不能殺谷也。內寒外熱。非表邪發(fā)熱。乃寒盛于里。格陽于外也。陰寒太甚。陽氣微。故脈幾欲絕也。急當挽救真陽。故以四逆湯主之。
案據(jù)少陰篇厥陰篇之例。此條所主。當是通脈四逆湯。
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湯主之。(成本。玉函。膽下。有汁字。外臺。不用豬膽汁。千金同。)〔錫〕吐已下斷者。陰陽氣血俱虛。水谷津液俱竭。無有可吐而自已。無有可下而自斷也。故汗出而厥。
四肢拘急之亡陰證。與脈微欲絕之亡陽證。仍然不解。更宜通脈四逆加豬膽。啟下焦之生陽。而助中焦之津液。〔志〕霍亂之證。至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乃惟陰無陽。
用四逆湯。不必言矣。又加膽汁人尿者。津液竭而陰血并虛。不當?shù)潢?。更當滋益其陰之意?br />
案志聰錫駒注。本方更加人尿。然原文中無所考。蓋據(jù)白通加豬膽汁湯。而有此說耳。錫駒云。每見夏月霍亂之證。四肢厥逆。脈微欲絕。投以理中四逆。不能取效。反以明礬少許。和涼水服之。而即愈。亦即膽汁人尿之意。先賢立法??芍^周遍詳明矣?;魜y用礬石。原見于華佗危病方。與膽汁人尿。蓋其意迥別。
通脈四逆加豬膽湯方甘草(二兩炙)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豬膽汁(半合○玉函。作四合。肘后。作一合。)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納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無豬膽。以羊膽代之。
〔吳〕汗出而厥。陽微欲絕。而四肢拘急。全然不解。又兼無血以柔其筋。脈微欲絕。固為陽之欲亡。亦兼陰氣虧損。故用通脈四逆以回陽。而加豬膽汁以益陰。庶幾將絕之陰。不致為陽藥所劫奪也。注認陽極虛。
陰極盛。故用反佐之法。以通其格拒。誤矣。(案成氏。方氏。錢氏。金鑒。并同。)程云。吐已下斷。猶陰邪堅結。陽氣難伸。所以證則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則微而欲絕。此湯主之。于回陽救急中。交通其氣。善后猶難為力如此。敢不慎厥初哉。○案此亦一說。故附存于此。
吐利發(fā)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發(fā)汗吐下后篇。汗下。有后字。)〔魏〕吐利發(fā)汗后。脈遂就平。病遂瘥可。此尤為素日胃氣有余。而病邪輕微之效也。但余小煩。乃胃氣暴為吐下所虛。非素虛乃新虛也。胃既新虛。仍與以舊日之谷數(shù)。則谷氣多于胃氣。所以不勝谷氣。而作小煩也。仲景不言治法。蓋損其谷則愈之治。見于大病瘥后之條矣。
故不復贅此。凡病可云然也。
[卷七] 辨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里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
?。ā驹ⅰ炕?。一作眵。)膝脛拘急者。燒散主之。(花下。玉函。有眼胞赤三字。千金翼。作痂胞赤花。
巢源。作瞇。)〔成〕大病新瘥。血氣未復。余熱未盡。強合陰陽得病者。名曰易。男子新病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得病。名曰陽易。婦人新病瘥未平復。男子與之交得病。名曰陰易。(案以上。出巢源。)以陰陽相感動。其余毒相染著。如換易也。其人病身體重。少氣者。損動真氣也。少腹里急。引陰中拘攣。膝脛拘急。陰氣極也。
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者。感動之毒。所易之氣。熏蒸于上也。與燒散。以道陰氣。〔錢〕男女一交之后。自然元氣空虛。余邪錯雜于精氣之中。走入精隧。溢入經絡。乘其交后虛隙之中。入而浸淫于臟腑筋骨脈絡俞穴之間。則正氣因邪而益虛。邪氣因虛而益盛。故有此陰盛陽衰之諸證也。邪入陰經。身體必重。
真陽虧損。三焦不運。宗氣不行。所以少氣。邪從陰竅。而溜入少陰厥陰。故少腹里急。若里急之甚?;蛞幹芯袛?。皆陰邪之所致也。陰邪在下。而虛陽上走。故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下焦虛冷。所以膝脛拘急也。此真所謂陰陽之患。故以燒散主之。
肘后方。兩男兩女。并不自相易。則易之為名。陰陽交換之謂也。
方云。傷寒。包中風而言也。易猶交易變易之易。言大病新瘥。血氣未復。強合陰陽。則二氣交感?;ハ鄵Q易。而為病也。
燒散方婦人中近隱處。取燒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燒服。(成本。玉函。
作上取婦人中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剪當燒灰。)〔錢〕男女之交媾。易所謂二氣感應。以相與也。以未凈之邪。隨交合之情。精神魂魄。無不動搖。翕然而感。感而遂通。混入于少陰之里。故以近隱處之襠。引出其陰中之邪。所謂物從其類。同氣相求之義也。
〔鑒〕男女襠。濁敗之物也。燒灰用者。取其通散。亦同氣相求之義耳。服后或汗出?;蛐”憷麆t愈。陰頭微腫者。是所易之毒。從陰竅而出。故腫也。
傷寒蘊要曰。陰陽易。仲景治以燒散?;钊藭R允笫簻?。栝蔞根竹茹湯。竹皮湯。當歸白術散之類主之。易老分寒熱而治。若傷在少陰腎經。有寒無熱者。以附子湯。調下燒散。若傷在厥陰肝經者。以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附子。送下燒散主之。如有熱者。以鼠屎竹茹湯之類。送下燒散主之。要在審察脈癥。
分其冷熱而治矣。
陰證略例曰。若陰陽易。果得陰脈。當隨證用之。若脈在厥陰。當歸四逆湯。送下燒散。若脈在少陰。
通脈四逆湯。送下燒散。若脈在太陰。四順理中丸。送下燒散。
證治準繩曰。嘗治傷寒病未平復。犯房室。命在須臾。用獨參湯。調燒散。凡服參一二斤余。得愈者三四人。
信哉。用藥不可執(zhí)一也。
大病瘥后。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錢〕凡大病新瘥。真元大虛。氣血未復。精神倦怠。余熱未盡。但宜安養(yǎng)。避風節(jié)食。清虛無欲。則元氣日長。少壯之人。豈惟復舊而已哉。若不知節(jié)養(yǎng)。必犯所禁忌。而有勞復女勞復食復飲酒復劇諸證矣。夫勞復者。如多言多慮。多怒多哀。則勞其神。梳洗澡浴。早坐早行。則勞其力。皆可令人重復發(fā)熱。如死灰之復燃。為重復之復。故謂之復。但勞復之熱。乃虛熱之從內發(fā)者。雖亦從汗解。然不比外感之邪。可從辛溫發(fā)散取汗也。故以枳實梔子豉湯主之。惟女勞復。雖為勞復之一。而其見證危險。治法迥別。多死不救。所以吳綬謂前人有大病新瘥。如大水浸墻。水退墻蘇。不可輕犯之喻也?!灿鳌硠趶汀D似鹁幼鲃?。復生余熱之病。方注作女勞復。大謬。
病源候論曰。傷寒病新瘥。津液未復。血氣尚虛。若勞動早。更復成病。故云復也。若言語思慮。則勞神。
梳頭澡洗則勞力。勞則生熱。熱氣乘虛。還入經絡。故復病也。又大病之后。脾胃尚虛。谷氣未復。若食豬肉腸血肥魚。及久膩物。必大下利。醫(yī)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餅kt黍飴炙膾棗栗諸果脯物。及牢強難消之物。胃氣虛弱。不能消化。必更結熱。適以藥下之。則胃虛冷。大利難禁。不可下之。必死。下之亦危。
皆難救也。
枳實梔子湯方。(○成本。玉函。子下。有豉字。)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擘)豉(一升綿裹)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罩笕∷纳?。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納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ㄇ鍧{水。千金。作酢漿。千金翼同??罩笕∷纳S窈?。作空煎減三升。納大黃。成本。作加大黃。子下。
成本。有大字。無服之愈三字。五六枚。千金。外臺。作一枚。)〔成〕勞復。則熱氣浮越。與枳實梔子豉湯以解之。食復則胃有宿積。加大黃以下之。〔汪〕勞復證。以勞則氣上。熱氣浮越于胸中也。故用枳實為君。以寬中下氣。梔子為臣。以除虛煩。香豉為佐。以解勞熱。煮以清漿水者。以瘥后復病。宜助胃氣也。〔周〕如果虛勞而復。當用補矣。乃立此湯。雖曰勞復。實食復也。
何也。新瘥未必大勞?;蚺疾簧髌鹁?。致食不能消化者有之。若有宿食。竟自過飽矣。故枳實寬中破結。梔子散熱除煩。香豉解虛熱微汗。合三物之苦寒。主勞傷之復熱也。如多食停滯。因生熱者。必按之痛。宜加大黃去之。快愈之速。使不大耗胃液也。設不知者。以病后不可用。所損多矣。
傷寒類方曰。漿水。即淘米泔水。久貯味酸。為佳。本草蒙筌曰。漿水造法。炊粟米。熱投冷水中。浸五六日。生白花。色類漿者。醫(yī)方祖劑曰。漿水。乃ht米和曲釀成。如酢而淡。字匯曰。漿。米汁也。吳云。清漿水。一名酸漿水。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類漿。故名。若浸至敗者。害人。其性涼善走。能調中宣氣。通關開胃。解煩渴。化滯物。○案李時珍引嘉謨云。漿水。酢也。誤。
千金方。羊脂煎方后云。棋子。大小如方寸匕。又服食門。博棋子。長二寸。方一寸。
傷寒蘊要。枳實梔子湯。治食復勞復。身熱心下痞悶。如有宿食不下。大便秘實。脈中有力者??杉哟簏S。內外傷辨惑論。食膏粱之物過多。煩熱悶亂者。亦宜服之。
傷寒瘥以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原注】一作緊)者。以下解之。
?。ǔ杀尽S窈?。熱下有者字。)〔錢〕傷寒既瘥以后。更發(fā)熱者。若病后余氣作虛熱。固當以柴胡黃芩。清解余熱。以人參補其病后之虛。
而以姜棗和之。若復感外邪。而發(fā)熱。亦屬病后新虛。理宜和解。但察其脈證之有類于半表半里之少陽者。以小柴胡湯主之。若脈浮則邪盛于表。必有可汗之表證。仍當以汗解之。但病后新虛。不宜用麻黃過汗。使傷衛(wèi)亡陽。若脈沉實者。沉為在里。實則胃實。仍當用下法解之。但衛(wèi)氣已虛。不宜用承氣峻下。宜消息其虛實。
或小承氣?;蛘{胃。或如博棋子之法。隨其輕重。以為進止??梢??!卜健趁}浮。有所重感也。沉脈。飲食失節(jié)也。
案喻云。汗下之法。即互上條。汗用枳實梔豉微汗。下用枳實梔豉加大黃微下也。此恐非是。
千金方。黃龍湯。治傷寒瘥后。更頭痛壯熱煩悶方。仲景名小柴胡湯。
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錢〕大病后。若氣虛。則頭面皆浮。脾虛則胸腹脹滿。此因大病之后。下焦之氣化失常。濕熱壅滯。膀胱不瀉。水性下流。故但從腰以下。水氣壅積。膝脛足跗。皆腫重也。以未犯中上二焦。中氣未虛。為有余之邪。脈必沉數(shù)有力。故但用排決之法。而以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牡蠣(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咸)栝蔞根(各等分)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后服。(成本。葶藶下。無子字。于臼。作入臼。錢本。金鑒。葶藶上有苦字。)〔錢〕牡蠣咸而走腎。同滲利。則下走水道。澤瀉利水入腎。瀉膀胱之火。為滲濕熱之要藥。栝蔞根。
解煩渴。而行津液。導腫氣。蜀漆。能破其。為驅痰逐水。必用之藥??噍闼?。泄氣導腫。去十腫水氣。商陸。苦寒。專于行水。治腫滿。小便不利。海藻。咸能潤下。使邪氣自小便出也?!茶b〕此方。施之于形氣實者。其腫可隨愈也。若病后土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則又當別論。慎不可服也。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玉函。成本。胸上。作胃上。玉函。
無以丸藥三字。)〔方〕唾。口液也。寒以飲言。〔錫〕大病瘥后喜唾者。脾氣虛寒也。脾之津為唾。而開竅于口。脾虛不能攝津。故反喜從外竅而出也。久不了了者。氣不清爽也。所以然者。以胃上有寒。故津唾上溢。而不了了也?!插X〕胃上者。胃之上口。賁門也。不用理中湯。而用理中丸者。非取其緩也。因病后余癥。不必用大劑力救。但欲其常服耳。〔周〕理中者。理中焦。利在下焦。已為非治。今寒在胃上。何宜理中乎。不知痰積膈上者??偽柑摬荒芙∵\也。設復以逐飲破滯之藥與之。痰即出矣。獨不虞今日之痰雖去。而明日之痰復積乎。
惟溫補其胃。自使陽氣得以展布。而積者去。去者不復積已。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成本。吐下。有者字。)〔汪〕傷寒。本是熱病。熱邪所耗。則精液銷鑠。元氣虧損。故其人必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氣虛不能消飲。胸中停蓄。故上逆而欲作吐也。與竹葉石膏湯。以調胃氣散熱逆〔錢〕仲景雖未言脈。若察其脈虛數(shù)。
而渴者。當以竹葉石膏湯主之。虛寒者。別當消息也。
竹葉石膏湯方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玉函。成本。作三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鑒〕是方也。即白虎湯。去知母。加人參麥門冬半夏竹葉。以大寒之劑。易為清補之方。此仲景白虎變方也?!插X〕竹葉性寒。而止煩熱。石膏入陽明。而清胃熱。半夏蠲飲而止嘔吐。人參補病后之虛。同麥冬。
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涼損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氣也。
本草序例云。凡云一把者。二兩為正。
千金方。本方。用生姜四兩。外臺秘要。文仲療天行表里虛煩。不可攻者。竹葉湯。本方。用石膏一升。
人參二兩粳米一升。方后云。此仲景方。
千金竹葉湯。治產后虛渴。少氣力。
于本方。去石膏粳米。加茯苓大棗小麥。
千金月令。主風毒香港腳。多睡心中悸。石發(fā)攻心??诟煞?。
于本方。去半夏粳米甘草。加茯苓生姜。
外臺。崔氏。療骨蒸。唇干口燥。欲得飲水。止渴。竹葉飲。
于本方。去石膏。加生姜大棗。
王氏易簡方。既濟湯。治發(fā)熱下利者。
于本方。去石膏。加熟附子。
和劑局方。竹葉石膏湯。治傷寒時氣。表里俱虛。遍身發(fā)熱。心胸煩悶?;虻煤挂呀狻葻o津液。虛羸少氣。胸中煩滿。氣逆欲吐。及諸虛煩熱。并宜服之。諸虛煩熱。與傷寒相似。但不惡寒。身不疼痛。頭亦不痛。脈不緊數(shù)。即不可汗下。宜服此藥。(即本方)總病論。竹葉湯。治虛煩病。兼治中渴吐逆。而脈滑數(shù)者。(即本方)直指方。本方。治伏暑內外熱熾。煩躁大渴。
傷寒選錄。竹葉湯。陽明汗多而渴。衄而渴欲水。水入即瘥后渴。即本方。湯成去滓。入生姜自然汁三匙。
再煎一沸服。神效。
證治要訣。熱嗽諸藥不效。竹葉石膏湯。去竹葉。入粳米。少加知母。多加五味杏仁。此必審是伏熱。在上焦心肺間者可用。
張氏醫(yī)通。上半日嗽多。屬胃中有火。竹葉石膏湯。降泄之。
又唇青有二。若唇與爪甲俱青。而煩渴引飲者。為熱伏厥陰。竹葉石膏湯。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為寒犯少陰。真武湯。
又夏月感冒吐瀉霍亂。甚則手足厥逆。少氣。唇面爪甲皆青。六脈俱伏。而吐出酸穢。瀉下臭惡。便溺黃赤者。此火伏于厥陰也。為熱極似陰之候。急作地漿。煎竹葉石膏湯。誤作寒治必死。
夷堅志。袁州天慶觀主首王自正病傷寒。旬余。四肢乍冷乍熱。頭重氣塞。唇寒面青。累日不能食。勢已甚殆。醫(yī)徐生診之曰。脈極虛。是為陰證。必服桂枝湯乃可。留藥而歸。未及煮。若有語之。曰何故不服竹葉石膏湯。王回顧不見。如是者三。遂買見成藥兩帖。付童使煎。即盡其半。先時頭不能舉。若戴物千斤。倏爾輕清。唇亦漸暖。咽膈通暢。
無所礙。悉服之。少頃。汗出如洗。徑就睡。及平旦脫然如常時。自正為人謹飭。常茹素。與人齋醮盡誠。故為神所如此。
病患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瘥。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病患。
玉函。作傷寒。)〔喻〕脈已解者。陰陽和適。其無表里之邪可知也。日暮微煩者。日中衛(wèi)氣行陽。其不煩可知也。乃因脾胃氣弱。不能消谷所致。損谷則脾胃漸趨于旺。而自愈矣。注家牽扯日暮為陽明之王時。故以損谷為當小下。
?。ǔ勺ⅲ┎恢苏擆笾C。非論六經轉陽明之證也。(方注)日暮。即內經日西而陽氣已衰之意。所以不能消谷也。損谷。當是減損谷食。以休養(yǎng)脾胃。不可引前條宿食例。輕用大黃。重傷脾胃也?!参骸硴p其谷數(shù)。
每食一升者。食七合。食五合者。食三合。俟胃脾漸壯。谷漸增益。亦節(jié)飲食防病復之一道也。
玉函經。病后勞復。發(fā)熱者。麥門冬湯主之。方與金匱要略咳嗽篇所載同?!鸫藯l今本遺脫。當是仲景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