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幼科發(fā)揮

幼科發(fā)揮 作者:宋·萬全


  幼科發(fā)揮 明 萬全

  敘萬氏幼科源流

  粵自先祖杏城翁。豫章人。以幼科鳴。第一世。蚤卒。先考菊軒翁孤。繼其志而述之。

  庚子客于羅,娶先妣陳氏。生不肖。乃家焉。其術(shù)大行。遠近聞而誦之萬氏小兒科云。為貳世。羅有鉅儒張玉泉、胡柳溪。講明律歷史綱之學。翁知全可教。命從游于夫子之門而學焉。頗得其傳。翁卒矣。顧其幼科之不明不行也。前無作者。雖美弗彰。后無述者。雖盛弗傳。不肖之責也。故予暇日。自求家世相傳之緒。散失者集之。缺略者補之。繁蕪者刪之。錯誤者訂之。書成。名育嬰家秘。以遺子孫。為三世。惜乎有子十人。未有能而行之者。其書已流傳于荊、襄、閩、洛、吳、越之間。莫不曰此萬氏家傳小兒科也。余切念之。治病者法也。主治者意也。擇法而不精。徒法也。語意而不詳。徒意也。法愈煩而意無補于世。不如無書。又著幼科發(fā)揮以明之者。發(fā)明育嬰家秘之遺意也。吾不明。后世君子必有明之者。不與諸子??制洳荒苊?。不能行。萬氏之澤。未及肆世而斬矣。極閘人者。茍能如尹公他得庾公之斯而教之。則授受得人。夫子之道不墜。若陳相雖周孔之道。亦失其傳也。諸賢勖之哉

  序

  造化大慈也。有所授之。于焉有晰于其微。而身皆傳之者。是帝之力臣。而軒岐氏嗣響慈父母涂阱陷設夏威。顧乃于意實嗜好而犢之。有形無形之別也。無形而汨天和。即慈父母之懷。猶然災疹之區(qū)。矧乎寒熱燥濕之微茫。而又以的為招乎?;蛘咧^彭殤有主。方書之奇也。 龍之代甘脆也。則參、術(shù)、芎、芩當不與山青并爛。其半為造物所蠹者。天與人不并至也。而不見夫蓬蓬者乎。塞向有方。指而勝之。 而勝之。南北海而 躅猶有及也。而不見乎豫章之木乎。鄧林之腴。青陽之德。然必七年。而后可覺。方芽而斫削是尋。其盡也斯須。柰何養(yǎng)赤子者。愛于一指一 。斧斫而還自賊也。其忽錙銖。其 什伯。蚤覺者反是。

  操寸帙而攻萬瘥。代冥冥力。故耳目遞貴于方輿之內(nèi)。所謂朝宓軒而參元宰者。萬氏于此道至焉哉。廣嗣者弓 皇皇焉。而幾得之。已痘者 治皇皇焉。而幾得之。其危而不可必者。

  屢屢也。斯書成人之命。所必欲得者。無不得之于萬氏。則非 龍之詭。而甘脆之可遞嘗也。

  手授其徒。命曰家秘。不佞奄有赤子之邦。不以廣而氏者。無以得之于天矣。不佞又不以歸萬氏。而歸

  卷之一

  形氣發(fā)微論

  大哉醫(yī)乎。其來遠矣。粵自混沌既判。洪荒始分。太陽之輕清者。以氣而上浮者為天。

  之重濁者。以形而下凝者為地。天確然而位乎上。地煥然而位乎下。于是陽之精者為日。東升而西墜。陰之精者為月。夜見而晝陰。兩儀立矣。二曜行焉。于是玄氣凝空。水始生也。

  赤氣炫空?;鹗忌病In氣浮空。木始生也。素氣橫空。金始生也。黃氣際空。土始生也。

  五行備。萬物生。三才之道著矣。是以人之生也。稟天地之陰陽。假父母之精血。交感凝結(jié)。以為胞胎也。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始自襁褓。以至齠齡。迨其成童。與夫壯年。豈易然哉。故一月之原。有白露之稱。三月之胚。有干桃花之譬。及其三月。則先生右腎而為男。

  陰包陽也。先生左腎而為女。陽包陰也。其次腎生脾。脾生肝。肝生肺。肺生心。以生其勝己者。腎屬水。故五臟由是為陰。其次心生小腸。小腸生大腸。大腸生膽。膽生胃。胃生膀胱。膀胱生三焦。以生其己勝也。小腸屬火。六腑由是為陽。其次三焦生八脈。八脈生十二經(jīng)。十二經(jīng)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絲絡。一百八十絲絡生一百八十纏絡。一百八十纏絡生三萬四千經(jīng)絡。三萬四千經(jīng)絡生三百六十五骨節(jié)。生三百六十五大穴。三百六十五大穴。

  生八萬四千毛竅。則耳目口鼻四肢百骸之身皆備矣。所謂四月形像具。五月筋骨成。六月毛發(fā)生。七月則游其魂兒能動其左手。八月游其魄。兒能動其右手。九月三轉(zhuǎn)身。十月滿足母子分。其中有延月生者。必生貴子。不足日月生者。必生貧賤之人。誕生之后,有變蒸之熱。

  長其精神。壯其筋骨。生其意志。變蒸已畢。一歲期焉。齒生發(fā)長。神志有異于前也。故曰。齒者腎之余也。爪者筋之余也。神者氣之余也。吁。人身之難得也如此哉。方其幼也。有如水面之泡。草頭之露。氣血未定。易寒易熱。腸胃軟脆,易饑易飽。為母者調(diào)攝不得其宜。必不免吐瀉驚疳之病矣。及其長也。嗜欲既開。不能修養(yǎng)。是以六氣逆侵于其外。七情交戰(zhàn)于其中。百憂累其心。萬事勞其神。一融之氣,安能無病焉。小兒之瘡疹。大人之傷寒。

  尤其甚也。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大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亦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

  卷之一

  原病論

  夫小兒者。幼科也。初生曰嬰兒。三歲曰小兒。十歲曰童子。兒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淺各異。觀形察色之殊。望聞問切之間。若能詳究于斯??山呱袷スで烧咭?。蓋望者鑒貌辨其色也。假如面部左腮屬肝。右腮屬肺。額屬心。鼻屬脾。顴屬腎。肝病則面青。肺病則面白。心病則面赤。脾病則面黃。腎病則面黑。是乃望而知之也。聞者聽聲知其證也。假如肝病則聲悲。肺病則聲促。心病則聲雄。脾病則聲緩。腎病則聲沉。此屬于臟。又大腸病則聲長。小腸病則聲短。胃病則聲速。膽病則聲清。膀胱病則聲微。此屬于腑。是乃聞而知之也。

  問者問病究其原也。假如好食酸則肝病。好食辛則肺病。好食苦則心病。好食甘則脾病。好食咸則腎病。好食熱則內(nèi)寒。好食冷則內(nèi)熱。是乃問而知之也。切者切脈察其病也。假如小兒三歲以下。有病。須看男左女右手虎口三關(guān)。從第二指側(cè)。第一節(jié)名風關(guān)。二節(jié)名氣關(guān)。

  三節(jié)名命關(guān)。辨其紋色。紫者屬熱。紅者屬寒。青者屬風。白者疳病。黑者中惡。黃者脾之困也。色見紅者可治。色黑則危矣。若見于風關(guān)為輕。氣關(guān)為重。過于命關(guān)。則難治矣。至三歲以上。乃以一指按寸關(guān)尺三部。常以沉實七至為率。添則為熱,減則為寒。浮洪風盛。

  數(shù)則多驚。沉遲為虛。沉實為積。是乃切而知之也。大抵小兒之病。大半胎毒。而小半于傷食也。其外感風寒之疾十一而已。蓋小兒之在胎也。母饑亦饑。母飽亦飽。辛辣適口。胎氣隨熱。情欲無節(jié)。或喜怒不常。皆能令其子受患。其為母者,胎前既不能謹節(jié)。產(chǎn)后尤不能調(diào)護。是以唯務姑息。不能防微杜漸?;蛭礉M百 。而遂與酸咸之味?;蛭醇爸軞q。而輒與肥甘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且小兒脾胃。本自嬌嫩。易于傷積。乳食傷胃。則為嘔吐。乳食傷脾。則為泄瀉。吐瀉既久。則變緩驚。或為肝病。食乳停積。則生濕痰。痰則生火。痰火變作。則為急驚?;虺珊肀?。痰火結(jié)滯?;虺赏吹酢;驗榇?。又如胎寒者,稟受有病也。臍風撮口者。胎元有病也。鵝口口瘡者。胃中有濕熱也。重舌木舌者。脾經(jīng)有實火也。走馬牙疳者。氣虛實熱也。愛吃泥土者。脾臟生疳也。胎驚夜啼者。邪熱乘心也。變蒸發(fā)熱者。胎毒將散也。丹毒者?;鹦杏谕庖病LN熱者?;鸱e于中也。中惡者。外邪乘也。睡驚者。

  內(nèi)火動也。喉痹者。熱毒也。眼痛者?;鹗⒁?。膿耳者。腎氣上沖也。鼻寒者。風邪在胃也。頭痛者。熱毒攻也。臍痛者。風濕中也。尾骨痛者。陰虛痰也。諸蟲痛者。胃氣腐也。陰腫疝氣者。寒所郁也。盤腸氣者。冷所搏也。脫肛者。大腸虛滑也。遺溺者。膀胱冷弱也。

  尿濁者。濕滯脾胃也。便血者。熱傳心肺也。下淋者。膀胱郁熱也。吐血者。榮衛(wèi)氣逆也。

  小便不通者。有陰有陽也。大便閉結(jié)者。有虛有實也。解顱鶴膝者。胎元不全也。行遲發(fā)逆者。氣血不充也。龜胸者。肺熱脹滿也。龜背者。邪風入脊也。語遲者。邪乘心也。齒遲者。腎不足也。瘧者。膈上痰結(jié)也。痢者。腹中食積也。咳嗽者。肺傷風也。喘急者。痰氣盛也。心痛者。蟲所嚙也。腹痛者。食所傷也。內(nèi)傷發(fā)熱。則口苦舌干也。外感發(fā)熱。則鼻塞聲重也。腹脹者。脾胃虛弱也。水腫者。土虛火旺也。黃膽者。脾胃濕熱也。斑疹者。陰陽毒瓦斯也。自汗者。氣虛也。積者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者無定位。無形之氣也。胃者主納受。脾者主運化。脾胃壯實。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故調(diào)理脾胃者。醫(yī)中之王道也。節(jié)戒飲食者。卻病之良方也。驚疳積熱者。小兒之常病也。望聞問切。醫(yī)家之大法也。

  若夫療病用藥。如箭中鵠心。則又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言傳也。孟子曰。梓匠輪輿。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斯言得之矣。

  卷之一

  入門審候歌

  觀形察色辨因由。陰弱陽強法硬柔。若是傷寒雙足冷。要知有熱肚皮求。鼻冷便知是瘡疹。耳冷應知風熱證。渾身全熱是風寒。上熱下冷傷食病。

  卷之一:入門審候歌

  觀面部五臟形歌

  心經(jīng)有冷目無光。面赤須知熱病當。赤在山根驚四足。積看虛空起陰陽。肝經(jīng)有冷青。有熱肩胞赤亦臨。發(fā)際白言驚風入。食倉黃是積果深。脾冷應知面色黃。三陽有白熱為殃。青居發(fā)際生驚候。唇口皆黃是積傷。肺經(jīng)面白冷為由。熱赤人中及嘴頭。青在山根驚四足。熱居發(fā)際積為仇。面黑應知腎腸寒。食倉紅是熱須看,風門黃可言風入。面目微沉于兩

  卷之一:入門審候歌

  觀面部五色歌

  面赤為風熱。面青驚可詳。心肝形見此。脈癥辨溫涼。脾怯黃疳積。虛寒 白光。

  若逢生黑氣。腎敗命虛亡。

  卷之一:入門審候歌

  三關(guān)脈紋變見歌

  魚刺驚風證莫疑。氣關(guān)疳病熱相隨。命關(guān)見此為難治。此是肝家傳到脾。初節(jié)懸針。氣關(guān)脈熱更堪疑。三關(guān)直透黃泉近。此癥須知是慢脾。水字生驚肺受風。氣關(guān)鳴嗽積痰攻。醫(yī)人仔細辨虛實。出命驚疳火癥兇。乙字驚風肝肺隨。氣關(guān)形見發(fā)無時。此形若直命關(guān)上。不久相將作慢脾。 曲蟲為候主生疳。若見氣關(guān)積穢肝。直到命關(guān)為不治。須知心臟已傳肝。雙環(huán)肝臟受疳深。入胃氣關(guān)吐逆臨。若是命關(guān)為死候。枉教醫(yī)人免(苦)勞(費)心。流珠形見死來侵。面上如斯亦不深。縱有神丹不可救。醫(yī)人仔細更叮嚀。

  卷之一

  小兒正訣指南賦

  小兒方術(shù)。號曰啞科??诓荒苎?。脈無所視。唯形色以為憑。竭心思而施治。故善養(yǎng)子似養(yǎng)龍以調(diào)護。不善養(yǎng)子者。如舐犢之愛惜。愛之愈深。害之愈切。乍頭溫而足冷。忽多啼而亂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此無脈之風門。以補造化之不及。腸胃脆薄兮。飲食易傷。

  筋骨柔弱兮。風寒易襲。父母何知??闯刑?。重綿濃褥。反助陽以耗陰。流 放飯??倲∑⒍鴵p胃。聞異聲。見異物。失以提防。深其居。簡其出。固于周密。未期而行立兮。喜其長成。無事而喜笑兮。謂其聰明。一旦病生。而人心戚。不信醫(yī)而信巫。不求藥而求鬼。此人事之不修。謂天命之如此。欲觀氣色。先分部位。左頰青龍屬肝。右頰白虎屬肺。天庭高而離陽心火。地閣低而坎陰腎水。鼻在中而脾土為通氣。觀乎色之所見。知乎病之所起。又況脾應乎唇。肺通于鼻。舌乃心苗。淚為肝液。胃流注于雙頤。腎開竅于兩耳。爪則筋之余。而脾為之運。發(fā)則血之余。而腎為之主。脾司手足。腎運齒牙。茍五臟之或衰。即所屬之先斃。凡觀乎外。必知其內(nèi)。紅氣現(xiàn)而熱蒸。青色露而驚悸。如煤之黑兮。中惡之因。似橘之黃兮。脾虛之謂。白乃疳勞。紫為熱極。青遮口角難醫(yī)。黑掩太陽不治。年壽赤光。多生膿血。山根青黑。頻見災危。雖察色以知烏。豈按圖而索驥。朱雀貫于雙瞳?;鹑胨l(xiāng)。青龍達于四白。肝乘肺位。瀉痢而帶傷須防??人远纤{可忌。疼痛方殷。常面青而唇撮。驚風欲發(fā)。先顏赤而目直?;鸸庋嫜?。外感風寒。金氣浮浮。中藏癖積。乍黃乍白兮。疳熱連綿。又赤又青兮。風邪緊急。察之若精。治之得理。鴉聲魚口。枉費精神。肉折皮干??談谛牧?。氣色改移。形容變易。氣乏兮囟門成坑。血衰兮頭毛作穗。眼生眵淚兮肝風 目??诹魈迪奄?。脾冷滯積。面目虛浮。定腹脹而氣喘。眉毛頻蹙。則肚痛以多啼?;壮鲑馄⑽笇?。 瘡兮肛藏先虧。茍瞑眩而弗瘳??v神仙而何益。手如數(shù)物。肝風將發(fā)。面若涂朱。心火以熾。坐臥欲冷兮。煩熱之攻。伸縮就暖兮。風寒之畏。肚大腳細。脾欲困而成疳。眼瞪口張。熱已危而必斃。弄舌脾熱。解顱腎憊。重舌木舌。虛熱積于心脾。哽氣喘氣。實火浮于脾肺。齦宣臭露。必是牙疳,哺露丁奚。多緣食積。唇干作渴。腸鳴自利。夜啼分為四癥。變蒸周于一年。心熱欲言而不能。脾虛無時而好睡。病后失音腎怯??人允б舴尾 6峭炊逅鞒稣呦x。腹痛而大便酸穢者積??陬l欠而肝虛。舌長伸而火熾。龜背兮腎風入于骨髓。龜胸兮肺火脹于胸膈。鼻干黑燥?;鹗⒔鹚ァ6谴笄嘟?。木強土壞。丹瘤瘡疥。皆胎毒之流連。吐瀉瘧痢。乃食積之沾滯。不能吮乳者。熱在心脾。常欲俯臥者。熱蒸腸胃。喜視燈火。煩熱在心。愛吃泥土。疳熱在脾。腹痛寒侵??诏彑岱e。臍風忌一臘?;鸬の芬恢?。

  驚自熱來。癇因痰至。吐瀉而精神耗散則危。瘧痢而飲食減少心瘁。驚本心生。風因肝致。

  搐分左右。癥有順逆。藥分補瀉。病有虛實。急驚者。由于積熱之深。涼瀉便宜。慢驚者。

  得于大病之后。溫補為貴。頭搖目竄而氣喘兮。上工莫醫(yī)。口噤鼻張而足涼兮。靈丹何濟。

  閉目兮無魂??窠匈舛嗨睢2恢掏抡咚?。反加悶亂者危。既明癥候。須知調(diào)理。胎毒兮甘草黃連。食積兮白術(shù)枳殼。急掠搐掣。以導赤瀉青。慢驚螈 。以補中益氣。集圣治疳。備急去積。抱龍丸化痰鎮(zhèn)驚。胃苓丸補中開胃。夜啼兮退熱涼心。晡熱兮養(yǎng)血升提。理中主瀉。香連止痢。積熱不除。涼驚丸大有神功。沉寒難瘳。養(yǎng)脾丸最為秘密。痰火攻兮三黃丸。

  谷下兮一粒金。柴芩治瘧。月蟬消痞。潮熱金花??人杂褚?。瘡疥胡麻。丹瘤涼膈。吐瀉而渴兮。白術(shù)可投。煩熱而渴兮。益元為最。丹疹兮消毒。腹痛兮脾積。鼻衄咳血茅花。木舌重舌針刺??诏彶挥呦葱摹8姑洸皇痴咂轿?。五拗治啼。四苓利水。退黃消腫。胃苓加減以堪行。破積安蟲。集圣從容而可治。大抵小兒易為虛實。調(diào)理但取其平。補瀉無過其劑。

  尤忌巴牛。勿多金石。辛熱走氣以耗陰??嗪當£柖鴵p胃。如逢食積。解之不可或遲。若過虛羸。補之尤為至急。才少俄延。便成勞斃。

  卷之一

  胎疾

  小兒自初生至周歲有疾者。皆為胎疾。

  氣。陽也。血。陰也。人之有生。受氣于父。陽之變也。成形于母。陰之合也。陰陽變成其身。身之中形藏四。頭面一也。耳目口鼻二也。手足三也。皮肉筋骨四也。神藏五。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是也。凡九藏者。皆父母一體而分者也。形拘于一偏。而不能相通者。陰之靜也。神隨感而動者。陽之動也。兒之初生。只是一塊血肉耳。雖有形而無所用。雖有五臟。而無其神。猶空藏也。至于變蒸之后。皮肉筋骨。以漸而堅。聲色臭味。以漸而加。志意智能。以漸而發(fā)。知覺運動。而始成童。此天地生物之心。至誠不息也。有因父母稟受所生者。胎弱胎毒是也。胎弱者。稟受于氣之不足也。子于父母。一體而分。如受肺之氣為毛皮。肺氣不足。則皮脆薄怯寒。毛發(fā)不生。受心之氣為血脈。心氣不足。則血不華色,面無光彩。受脾之氣為肉。脾氣不足。則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氣為筋。肝氣不足。則筋不束骨。機關(guān)不利。受腎之氣為骨。腎氣不足。則骨軟。此胎稟之病。當隨其藏氣求之。肝腎心氣不足。宜六味地黃丸主之。脾肺不足者。宜參苓白術(shù)丸主之。

  子之羸弱。皆父母精血之弱也。所謂父強母弱。生女必羸。父弱母強。生男必弱者是也。故兒有頭破。顱解。神慢。氣少。項軟。頭傾。手足痿弱。齒生不齊。發(fā)生不黑。行走坐立。

  要人扶掖。皆胎稟不足也。并宜六味地黃丸主之。

  胎毒者。精血中之火毒。即命門相火之毒。命門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也。觀東瘤之論。丹溪胎毒之論。治法可見矣。古方有解毒之方。如黃連甘草法。又有育嬰解毒延齡丹。皆良方也。予新立一方。用丹溪三補丸方。苓連 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為末。雪水丸麻子大。朱砂雄黃為衣。名曰生熟解毒丸。小兒日與食之佳。

  有胎毒所生者。如蟲疥流丹。浸淫濕瘡。癰癤結(jié)核。重舌木舌。鵝口口瘡。與夫胎熱胎黃胎驚之類。兒之初生。有病多屬胎毒。如一臘之臍風。百 之痰嗽。難治。恰半歲而真搐者兇。未一歲而流丹者死。是也。況初生之兒。腸胃薄小。血氣未充。藥石則難進也。榮衛(wèi)微弱。筋脈未實。針灸則難用也。業(yè)幼科者。慎毋忽諸。

  一小兒丹發(fā)于臉。眼中紅腫。手不可近。三日死。

  一小兒生下一月后。遍身蟲疥浸淫濕爛。其皮如脫。日夜啼。忽一日。其瘡盡隱。發(fā)搐或問。胎稟不足之證。得于父母有生之初。如何醫(yī)得。予曰。諸器破損者。尚可補之。

  胎弱者。不可補之乎。貴得其要也。夫男女之生。受氣于父。成形于母。故父母強者。生子亦強。父母弱者。生子亦弱。所以肥瘦長短。大小妍媸。皆肖父母也。兒受父母之精血以生。凡五臟不足者。古人用地黃丸主之?;蛟弧N迮K不足。而專補腎何也。曰。太極初分。天一生水。精血妙合。先生兩腎。腎者五臟之根本。經(jīng)曰。植木者必培其根。此之謂也。

  或問胎毒之說。予曰。先賢論之詳矣。蓋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胎之欲也。

  火也。故思慮之妄?;鹕谛?。恚怒之發(fā)?;鹕诟?。悲哀之過?;鹕诜巍>迫庵?。火生于脾。淫佚之縱。火起于腎。五欲之火。隱于母血之中。即是毒也。男女交媾。精氣凝結(jié)。毒亦附焉。此胎毒之原也。如謂兒在母腹。饑則食母之血。渴則飲母之血。及其破胎而出??谟杏嘌J弥粌?。咽下腹中。是謂胎毒。斯言也。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未有辯之者。此書之不可盡信也。胚胎資始。父精所生。身體資生。母血所養(yǎng)。是水珠露花。男女漸分,毫發(fā)筋骨。形象斯具。誕彌厥月。氣足形全。乃破胎而生矣。初在母腹之時。如鳥之雛。

  伏于卵殼之中。何所飲食也。口內(nèi)之血。乃母臨產(chǎn)。惡露漬入口中。未必是母腹中所銜之血也。既云咽下腹中。則入于大腸界。從大便出矣。安得留一兒頸細。其父嘗問于予??绅B(yǎng)何如。予曰。頸者頭之莖也。頸細則不能任元。在父母調(diào)養(yǎng)之。八歲后再議。至五歲死。

  一兒解顱。未一歲認字念書。父母甚愛之。予曰。此兒胎稟不足。腎虛顱解。真陽弱矣。聰慧早發(fā)。真陽泄矣??诌z父母憂。未一歲而發(fā)搐死。

  一兒周歲后多笑。予曰。此兒難養(yǎng)。父問其故。予曰。腎為水。心為火。水陰火陽。陰常不。待人引之而笑者。此有情也。見人自笑者。此無情也。后以痘瘡而死。

  一兒頭縫四破。皮光而急。兩眼甚小。予曰。腦者髓之海也。腎主骨髓。中有伏火。故髓熱而頭破。額顱大而眼楞小也。宜服地黃丸。父母不信。至十四歲而死。

  一兒發(fā)搐。五日不醒。藥石難入。予針其三里合谷人中而醒。父母喜曰。吾兒未出痘疹。愿??杀o事。若在近年不敢許。次年果以痘疹死。

  一兒四歲。出痘時頸軟頭傾。不能自舉。予謂其父曰。此兒胎稟不足。瘡毒正發(fā)。壯火食氣。亟補元氣。使痘易發(fā)易壓。幸而保全。再補其陰。不然恐難出二八數(shù)也。乃大作調(diào)元湯。

  連服之獲安。

  有三因所生者。衣太濃則熱。太薄則冷。冷熱之傷。此外因也。乳多則飽。乳少則饑。

  之傷。此內(nèi)因也。客忤中惡。墜仆折傷。此不內(nèi)不外因也。若順乎天時。適其寒溫。則不傷冷傷熱矣。慎擇乳母。節(jié)其飲食。則不傷饑飽。調(diào)護之久。愛惜之深,必無縱弛之失也。慎勿使庸醫(yī)。妄投湯藥。誤兒性命。

  卷之一

  臍風

  治未病。臍在兩腎之間。任沖督脈之所系也。兒之初生。斷臍護臍。不可不慎。故斷臍。隔衣咬斷者。上也。以火燎而斷之。次也。以剪斷之。以火烙之。又其次也。護臍之法。

  臍既斷矣。用軟布纏裹。待干自落。勿使犯去也。三朝洗兒。當護其臍。勿使水漬入也。臍落之后。當換抱裙。勿使尿濕浸及臍中也。如此調(diào)護。則無臍風之病。所謂上工治未病。十得十全也。

  治初病。兒生旬日之后。臍風為惡病也。凡覺小兒噴嚏多啼。此臍風欲發(fā)之候。急抱小明處。審視口中上 。有泡如珠如米。或聚或散。此病根也。其色白者初起也。黃者久也??捎勉y挖耳。輕手刮出。煎甘草薄荷湯拭洗之。預取桑白皮汁涂之。自此日日視之。有則去之。不可因循。以貽后禍。所謂中工治初病。十全六七也。

  治已病。不知保護于未病之先。不知調(diào)護于初病之日。其泡子落入腹中。變?yōu)槿C。一曰撮口。二曰噤風。三曰鎖肚。證雖不同。皆臍風也。撮口證兒多啼。口頻撮者。此臍腹痛也。

  可用雄黃解毒丸。加乳香沒藥各五分。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竹瀝生姜自然汁送下。利去惡涎良。外用蘄艾炒熟杵爛。護其臍。頻換。使暖溫之氣不絕也。不乳者不治。

  噤風證。牙關(guān)緊急。不能吮乳。啼聲不出發(fā)搐者。不治。 鎖肚證。臍突青腫。肚腹脹青筋浮露。大便澀不通者。不治。 或問臍風三證。古人有方。何謂不治。予曰。一臘之內(nèi)。謂初生八日。草木方萌。稍有觸犯。即便折傷。經(jīng)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

  故噤風者。乳食不得入。則機廢于上矣。鎖肚者。便溺不得通。則機廢于下矣。所謂出入廢則神機化滅者。是也。神出機息。雖有神丹。不可為也。豈蜈蚣蠶蝎諸毒藥之可治耶。

  一小兒生后三日。啼哭不乳。予視其證非臍風。乃臍腹痛也。取蘄艾杵爛?;鹕虾鏌?。

  掩其臍上。以帛勒之。須臾吮乳而不啼矣。

  一小兒生八日。噴嚏多啼。請予視。予曰。此臍風也。視其上 果有泡。色變黃矣。乃挖耳刮去之。其父慘然。愛惜之心見于形色。故去之未盡也。有老嫗聞之。急使婢女告其父。當急去之。其言迫切。父益懼。自取銀挖耳刮之不惜也。遣人告予。予回書曰。旬日后當發(fā)驚風。后果病。迎予治之。許濃報。且泣曰。予三十六歲得此一子也。予曰。無傷。投以至圣保命丹而愈。

  卷之一

  變蒸

  變蒸非病也。乃兒長生之次第也。兒生之后。凡三十二日一變。變則發(fā)熱。昏睡不乳。

  非病也??秩瞬恢?。誤疑為熱而汗下之。誅罰無過。名曰大惑?;蛘`以變蒸得于胎病中者。

  或曰。兒之生也。初無變蒸。既生之后。當以三十二日一變。至于三百八十四日之后。又無變者。何也。曰。初無變蒸者藏諸用。陰之闔也。中有變者顯諸仁。陽之斗也。終無變者。

  陰陽闔辟之機成。故不復蒸也。故兒之初生。語其皮肉。則未實也。語其筋骨。則未堅也。

  語其腸胃。則谷氣未充也。語其神智。則未發(fā)開也。只是一塊血肉耳。至于三百八十四日。

  然后臟腑氣足。經(jīng)絡脈滿。谷肉果菜。以漸而食。方成人也。

  或曰。變蒸之日。必以三十二日者。何也。曰。易傳云。 之為易。易者。變易也。不易。不足以見天地生物之心。人有五臟六腑。以配手足十二經(jīng)絡。腑屬陽以配陽卦三十二。

  臟屬陰以配陰卦三十二。取其一臟一腑。各以三十二日一小變。六十四日一大變。陽卦之爻。一百九十二。合歲并閏月。凡三百八十四爻。所以變蒸一期之日。三百八十四。以應六十四卦爻之數(shù)也?;蛟弧H找恍∽?。六十四日一大變。所生者何物也。所生之物。亦有說歟。曰。形既生矣。復何生也。所生者。五臟之知覺運動也。故初生三十二日一變。生足少陰腎癸水。腎之精也。六十四日二變。生足太陽膀胱壬水。而腎與膀胱一臟一腑之氣成矣。此天一生水也。水之精為瞳子。此后始能認人矣。九十六日三變。生手少陰心丁火。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手太陽小腸丙火。而心與小腸一臟一腑之氣足矣。此地二生火也。火之精為神。此后能嬉笑矣。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足厥陰肝乙木。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足少陽膽甲木。而肝與膽一臟一腑。受氣足而神合矣。此天三生木也。木之精為筋。此后能坐矣。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手太陰肺辛金。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手陽明大腸庚金。而肺與太陽一臟一腑之氣足矣。此地四生金也。金之精為聲。此后始能習人語矣。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足太陰脾己土。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足陽明胃戊土。乃脾胃一臟一腑之氣足矣。此天五生土也。土之精為肉。脾胃主四肢。此后能匍匐矣。三百五十二日十一變。生手厥陰心包絡。三百八十四日十二變。生手少陽三焦配腎。腎主骨髓。自此能坐能立能行矣。變蒸已足。形神俱全矣。正如蠶之眠。不如是不足成人矣。凡一變之過。則筋骨手足以漸而堅。知覺運動以漸而發(fā)。日異而月不同。曰變者。變易也。曰蒸者。發(fā)熱也。祖訓云。變蒸雖是胎病。非胎熱胎毒可比矣。此少陰生長之氣。發(fā)育萬物者。兒之強者。雖有是病不覺。氣弱者始見。如變后形體漸長。知識漸增。反為無病兒也。故無治也。古方黑子散。姑置之可也。其間或有未及期而發(fā)熱者?;蛴凶冞^熱留而不除者。抑有他故。須詳察之。如昏睡不乳。則不須治。

  待其自退。

  卷之一

  變蒸兼證

  變蒸之時。有外感風寒者。宜發(fā)散。惺惺散主之。按摩法亦可用也。有內(nèi)傷乳食者。宜導。胃苓丸生之。輕則節(jié)之可也。有被驚嚇及客忤者。安神丸至圣保命丹。如變蒸而后發(fā)病。以治病為主。慎勿犯其胃氣??人浴8什萁酃影⒛z。吐瀉。理中湯加藿香葉。驚風。

  琥珀抱龍丸。瀉青丸。導赤散。如受病后而變蒸。以養(yǎng)正補脾為主。錢氏異功散加對病之藥。惺惺散。四君子湯加蘇葉。加防風。

  湖廣按察司憲長。有子九月發(fā)熱。恐是痘疹。差人來取予。往視之。非痘。是變蒸也。

  。何以辨之。予曰。以日計之。有當變蒸之期。以證察之。亦無痘疹之癥。公問。痘何證也。予曰。痘者五臟之液毒也。故五臟各見一證。呵欠驚悸心也。項急頓悶肝也??人試娞绶我病M聻a昏睡脾也。身體皆涼腎也。今公子無之。知非痘。乃變蒸將退也。次日果安。公喜曰。汝術(shù)甚精。贈以白金五兩。應付而歸。

  本縣胡正瞿。有子二月。發(fā)熱不乳。予見之。雖似變蒸非變蒸。時乳母皆肥健。必因傷乳發(fā)熱也。令損之。次日熱退而安矣。

  卷之一

  幼疾

  (兒生一歲后。至七歲后。變蒸已足。脈雖難診??趧t能言。病多傷食之證。八歲以后。有脈可診。證與大人同。但用劑小耳。)有因氣動而病生于內(nèi)者。如盤腸內(nèi)吊蛔蟲癖塊之類。有因氣動而病生于外者。重舌木舌口口瘡。癰疽瘡癬之類。有不因氣動而病生內(nèi)者。如傷飲食生冷之類。有不因氣動而病生于外者。如四時感冒。金刃湯火傷之類。

  上四因之病。治見各證之下。

  一小兒周歲。因初食雞肉太早。自此成積。日漸羸瘦。不思乳食。其父以詳告予。予取之。養(yǎng)脾消積丸先服。三日后服丁香脾積丸。雞肉湯下。取下雞肉一片。猶未化也。再進養(yǎng)脾丸而愈。

  家傳養(yǎng)脾消積丸

  消宿食。去陳積。神效。

  白術(shù)(一兩) 陳皮(七錢五分) 蒼術(shù)(五錢) 濃樸(姜汁炒五錢) 枳殼(面炒五錢) 半(五錢) 青皮(五錢) 神曲(五錢) 麥芽(五錢) 山楂(五錢) 炙甘草(三錢) 上為細末。

  蒸餅為丸黍米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送下。

  育嬰延齡解毒丸

  能解胎毒。初生小兒宜服。

  兒斷臍帶連胞。不拘長短。剪取新瓦上焙干。每一錢加生甘草末二錢。黃連末一錢。朱半錢。共和勻。生白砂糖調(diào)和。瓷罐收貯。每服一豆許。納兒口中。以乳送下。一日一次。

  藥盡而止。

  卷之一

  五臟諸證

  此因五臟氣動所生之病。乃病生于內(nèi)者也。

  卷之一

  肝經(jīng)主病

  肝主風 實則目直視。呵欠大叫哭。項急頓悶。虛則切牙呵欠。氣溫則內(nèi)生。氣熱則外生也。氣謂口中氣也。

  實則瀉青丸。當歸龍薈丸瀉之。虛則地黃丸補之。

  瀉青丸

  治急驚搐搦。主肝熱。

  羌活 防風 當歸 川芎 山梔仁 龍膽草 大黃(酒浸紙煨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葉湯砂糖化下。

  當歸龍薈丸

  治腎肝陰虛。風熱蘊結(jié)。發(fā)驚悸。搐搦躁擾。

  當歸(一兩) 龍膽草(一兩) 黃連(五錢) 黃柏(一兩) 大黃(五錢) 山梔子(一兩) 蘆薈(五錢) 青黛(五錢) 木香(一錢) 麝香(五分) 黃芩(一兩) 上為細末。蜜丸麻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五丸。竹葉湯下。

  地黃丸

  治小兒胎稟不足。腎怯不言。解顱。兒大不能行。又治肝疳。白膜遮睛。溲血失音。身瘦瘡疥。

  熟地黃(八兩焙取末) 山茱萸(焙四兩) 山藥(四兩) 白茯苓(三兩) 牡丹皮(二兩)澤瀉(二兩)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一歲兒服一丸。二歲以上。加至三丸??招臏厮隆?br />
  卷之一

  肝經(jīng)兼證

 ?。ㄖT風搐搦。牽引 斜。皆肝之病也。宜瀉青丸主之。)一小兒七月。發(fā)搐無時?;杷恍?。不哭不乳。掐之扎之不痛。 之鼻不嚏。灌藥不入。予曰。此真搐也。不可治矣。

  兼見心證。則發(fā)熱而搐。予曰。肝有風。則目連札不搐。得心熱則搐。肝有熱。則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瀉肝瀉青丸。瀉心導赤散。 方見肝心下。

  兼見脾證。輕則昏睡。不嗜飲食。當視其大便何如。大便秘者。宜蜜導法。慎勿下之。

  恐下后脾虛。反為篤疾。大便潤者。宜琥珀抱龍丸主之。

  兼見肺證。喘急悶亂。痰涎壅塞。須從大小便以利之。如喘息有聲。肩聳胸高。喉中痰響者。不治。宜清寧散主之。

  清寧散

  驚熱出于心肺。須從小便利之。

  桑白皮(蜜水炒) 赤茯苓 車前子 甜葶藶(炒) 山梔仁(各等分) 炙甘草(減半) 上為末。每服半錢。姜棗水煎服。肝熱則大小便難。加煨大黃下。

  一小兒痰壅而發(fā)搐。氣促而喘。予用礞石滾痰丸。桑白皮煎湯。研碎調(diào)服之。喘定痰下。搐亦止矣。

  兼見腎證。暴喑失音。手足強直。此從風治。輕者地黃丸主之。重則為廢疾而不可治矣

  卷之一

  肝所生病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脈訣云。熱則風生是也。

  卷之一

  急慢驚風

  急驚風者。肝風甚而心火從之。木生火。從前來為實邪。實則瀉之。宜用瀉青丸以瀉肝之風。導赤散以瀉心之火。

  慢驚風。錢氏云。脾虛則土瀉生風。此脾土敗而肝木乘之。肝屬木而脾屬土。從所不勝為賊邪。故慢驚為難也。脾虛生風。虛則補之,東垣用調(diào)元湯加白芍藥主之。此以黃 人參補脾之虛。白芍藥甘草以瀉肝之實。誠千古不傳之秘法也。予加桂在內(nèi)。乃黃 建中湯。木得桂而枯。古方治慢驚者。如醒脾散。觀音散。皆良法也??捎弥?br />
  醒脾散

  人參 陳皮 甘草 白術(shù) 白茯苓 全蝎 半夏曲 木香(各三錢五分) 白附子(四個)南星(一個姜湯泡) 陳倉米(一百粒) 上為末。每服一錢。棗三枚。姜三片。水煎。

  觀音散

  全蝎(十個去毒炒) 天麻(煨) 防風 白芷 黃 甘草 白茯苓(各二錢五分) 人參(二錢) 扁豆(一錢五分姜汁炒) 上為末棗湯下。

  或問曰。上工治未病。急慢驚風。何以預治之。曰。方其熱甚之時。腮赤面黑。兩目如視不轉(zhuǎn)者。此急驚風之候也。宜服河間當歸龍薈丸。以瀉肝膽之火。則不成急驚風也。當吐瀉不止之時。見其手足冷。睡露睛??诒菤饫湔摺4寺@欲成之候也。急用參苓白術(shù)散以補脾。琥珀抱龍丸。去枳殼枳實。加黃 以平肝。則慢驚風不能成矣。此吾家傳秘法。

  參苓白術(shù)散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山藥 扁豆(去殼姜汁浸炒各一兩五錢) 甘草 桔梗 薏苡仁蓮肉(各一兩) 上為細末。棗湯送下。

  琥珀抱龍丸

  治小兒諸驚。四時感冒。寒溫風暑。瘟疫邪熱。躁煩不寧。痰嗽氣急。及瘡疹欲出發(fā)搐。并宜服之。此予家傳常用之方。

  真琥珀(一兩五錢) 天竺黃(一兩五錢) 白檀香(一兩五錢) 人參(一兩五錢) 朱砂(白茯苓(一兩五錢) 粉草(去筋三兩) 南枳實(一兩) 枳殼(麩炒一兩) 牛膽南星(一兩)淮山藥(一兩) 金箔(大者一百片為衣。) 上各制取末和勻。用臘雪溶水。如無雪。取新汲或長流水。杵為丸。如芡實大。約重五分。陰干。每服一丸。煎薄荷湯下。 此方內(nèi)有補益之藥。人皆喜而用之。但有枳殼枳實能散滯氣。無滯氣者。損胸中至高之氣。如慢驚風及元氣弱者。減此二味。用當歸川芎各二兩代之。

  至圣保命丹

  一名紫金錠子。

  膽星(一錢) 僵蠶(一錢) 白附子(一錢) 全蝎(十四枚) 天麻(一錢) 防風(一錢)(一錢半水飛) 麝香(一分) 珍珠(五分) 琥珀(三分) 金箔(二十片) 上碾為末。粟米和為丸。分為二十錠。金箔為衣。每一錠薄荷葉煎湯磨服。

  礞石滾痰丸

  降火墜痰之要藥。方見大方脈科。

  涼驚丸

  諸熱通用。此吾家傳之方。又名金花丸。

  黃柏 黃連 黃芩 山梔仁(各等分) 朱砂(水飛減半) 一本有龍膽草等分。上為細末。臘雪水為丸麻子大。薄菏湯送下。

  三黃瀉心丸

  一名三黃五色丸。利諸驚熱如神。

  黃連 黃芩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雪水為丸。麻子大。溫水送下。均分作五分用衣。一分朱砂衣。一分青黛衣。一分雄黃衣。一分輕粉衣。一分蘆薈衣。

  木通散

  能瀉肝風。降心火。最利驚熱。

  山梔仁 大黃(煨) 赤茯苓 羌活 木通 甘草(以上各等分)上為末。每服一字。紫蘇葉煎湯送下。

  豬膽汁導方

  定志丸

  治驚久成癇。

  人參 白茯神 遠志 石菖蒲(炒) 酸棗仁(炒) 柏子仁(各一錢半) 琥珀 珍珠 膽鐵花粉(各一錢) 朱砂(飛) 麝香(各一字) 上為末。水煮山藥粉為丸。黍米大。每服十五丸。燈心煎湯下。更煎豬心與兒食之。以助藥力。

  急驚風屬陽。病在六腑易治。宜用涼瀉。

  慢驚風屬陰。病在五臟難治。宜用溫補。

  或問。病有急慢陰陽者。何也。曰。肝主風。木也。飄驟急疾。莫甚于風。心主驚?;鸨┝绎w揚。莫甚于火。木火陽也。故病在于心肝者。謂之急而屬陽。脾胃者土也。沉重遲滯。莫甚于土。脾土者至陰之屬也。故病在于脾者。謂之慢而屬陰。肝常有余。有余則瀉而損之。脾常不足。不足則補而益之。至于心主驚。肝主風。似宜前論。然火資風勢。風資火威。風火相扇而發(fā)搐。故不可別論也。驚風之病。有兼證者。有類證者。不可不辨也。

  卷之一

  急驚風有三因

  有外因者。如感冒風寒溫濕之氣而發(fā)熱者。宜即發(fā)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熱可也。茍失而不治。熱甚發(fā)搐。此外因之病也。宜導赤散瀉青丸主之。

  有內(nèi)因者。如傷飲食發(fā)熱者。即宜消導之下之。如保和丸三黃枳術(shù)丸之類。以除其熱可茍失而不治。熱甚發(fā)搐。此內(nèi)因之病也。當視大小便如何。如大便不通。先去其宿食。宜木香檳榔丸及膽導法。大便潤。以辰砂五苓散琥珀抱龍丸主之。

  有不內(nèi)外因者。如有驚恐。或客忤中惡得之。蓋心藏神。驚有傷神。腎藏志與精??钟小=?jīng)云。隨神往來謂之魂。并精出入謂之魄。故神傷則魂離。精傷則魄散。小兒神志怯弱。

  猝有驚恐。所以精神潰亂?;昶秋w揚。氣逆痰聚。乃發(fā)搐也。客忤中惡。出其不意。大人且驚。況小兒乎。宜先去其痰。辰砂膏主之。后安其神。琥珀抱龍丸主之。有熱者。東垣安神丸。下痰之藥慎勿用輕粉巴豆之類??謧獨?。損脾胃。誤殺小兒。

  錢氏抱龍丸

  治小兒風痰。熱甚昏睡。急驚。

  雄黃(飛四錢) 天竺黃(四錢) 膽星(八錢) 朱砂(水飛凈四錢) 麝香(三分) 上為末。煮甘草膏為丸。芡實大。薄荷湯化下。

  辰砂膏

  以通心氣。

  朱砂(飛一錢) 牙硝(二錢五分) 雄黃(飛二錢五分) 麝香(二字) 金箔(十五片) 銀十五片) 白附子(三錢) 枳殼(炒三錢) 川芎(四錢) 白茯苓(四錢) 人參(二錢) 黃連(二錢) 遠志(二錢) 除前六味另碾。后七味共為末和勻。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麥門冬煎湯化下。此朱砂膏加減。

  或問。熱甚則生痰。痰甚則發(fā)搐。錢氏有利驚丸以下其痰。陳氏有芎蝎散以吐其痰。皆否。予曰。藥不執(zhí)方。合宜而可用也。兒壯實者。吐之下之病則止。兒弱怯者。不可孟浪。

  反傷元氣。大抵痰在咽喉之中。壅塞沾滯。藥食不能入者。則宜吐而去之。此在上者越而治之法也。宜用僵蠶牙皂炙焦等分研末。每服少許。以土牛膝根自然汁灌之即吐。吐后卻進下痰藥。如五色三黃丸。礞石滾痰丸。辰砂膏。皆可用之。

  辰砂膏

  下痰甚妙。

  飛辰砂(三錢) 硼砂(一錢半) 馬牙硝(一錢半) 玄明粉(二錢) 全蝎(去毒一錢) 珍(一錢) 麝香(一字) 上為末和勻。用好油單紙包起。自然成膏。每用一粒許。治諸驚薄荷湯下。治胎驚乳汁調(diào)棗湯下。

  予初習醫(yī)。治一兒二歲發(fā)搐而死。請予至。舉家痛哭。乃阻之。告其父曰。此兒面色未手足未冷。乃氣結(jié)痰壅而悶絕。非真死也。取艾作小炷。灸兩手中沖穴。火方及肉而醒。大哭。父母皆喜。遂用家傳治驚方。以雄黃解毒丸十五丸利其痰。涼驚丸二十五丸去其熱。合之薄荷煎湯送下。須臾利下黃涎。搐止矣。予歸。父問用何藥。如是速效。全具以告父。父語母曰。吾有子矣。

  一兒發(fā)搐痰壅。有醫(yī)用白餅子下之。不退。凡三下。病益深。合目昏睡。不哭不乳。喉鳴。上氣喘促。大便時下。予曰。五臟氣絕。病不可治。轉(zhuǎn)下之過也。彼醫(yī)曰。白餅子錢氏下痰神方也。予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錢氏小兒。皆出于門人附會之說也。蓋人之有痰。

  猶木之有津。時令大熱。草木流津。痰自熱生。此明驗也。痰猶水也。附氣自行。過顙在山。豈水之性哉。乃搏激使之也。今痰隨火上。不知降火。而反下之。損其胃氣。胃氣既敗。

  五臟俱損。故目不開者。肝絕也。昏睡不乳者。脾絕也。啼聲不出者。心絕也。喘促痰響者。肺絕也。便溺遺失者。腎絕也。果不可治而死。

  邑中有儒醫(yī)。治病有奇方。唯性太執(zhí)。不知通變。時有小兒發(fā)搐。予謂急驚。當用涼瀉赤散瀉青丸是也。彼謂驚風者。肝火郁遏而成也?;鹩魟t發(fā)之。小續(xù)命湯是也。人不能決。

  兩從之。予所治者一日而安。彼治者死?;诓恍盼嵫?。無及矣。

  一兒發(fā)搐。先取善推法推之止。向后發(fā)病益危甚。予曰。推法者。乃針灸摩按之遺意也曰。無刺大虛人。推搐之法。壯實者可用之。如怯弱者其氣不行。推則有汗。反傷元氣也。

  其家不信予言。予曰。不死必成癇疾。半月后果死。

  一兒發(fā)搐。因用推法暫退。一月后如期復發(fā)。又推之?;蛞辉乱话l(fā)?;蛞辉略侔l(fā)。予曰成癇矣。推法者乃發(fā)表之意。痰聚在心。不得出也。幸初成癇者尚可治。若久則為終身痼疾。不可治也。因立方用四色斷癇丸。

  黃連(五錢) 飛朱砂(二錢五分) 膽星(一錢) 白甘遂(三分) 為末。粟米糊丸。兼豬心血杵勻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燈草煎湯化下。夜服三次。日服一次。遂安。

  癸亥二月。英山縣大尹前縣吳公。一子發(fā)搐。彼醫(yī)以二陳湯姜汁竹瀝治之。不退。公初過羅。與全有識。承差人請之。全往視。其外候三關(guān)青氣。兩頰赤色。目常直視。指如捻物。曰。此得之外感。未與發(fā)散。熱入于里。錢氏曰。肝有熱。則目直視。得心熱則發(fā)搐。又曰。兩頰赤而目直視。必作驚風。小兒肝常有余。又乘木旺之時。當與瀉肝。若二陳湯陳皮半夏生姜之辛。皆助肝之物。經(jīng)曰。以辛補之。所以無效。乃用瀉青丸。以瀉肝之有余。導赤散以瀉心之火。一服而搐即止。公喜謂其下曰。所見不同。用藥即效。真良醫(yī)也。彼到時吾心有主。今果無憂矣。全見其胎稟素怯。脾胃自弱??趾笞鞔ぁ1愠砂B矣。又作琥珀丸與之常服而安。

  蘄水沙 徐淑道。一子患驚風。先求醫(yī)張姓者治之。數(shù)日不效。請予往。痰喘正急。驚發(fā)。予先治其痰。次治其搐。以次而定。唯身熱猶熾。張姓者欲用解毒湯竹葉湯小柴胡湯。

  予皆不可。謂之曰。小兒肝嘗有余。脾嘗不足。病發(fā)于肝。風木太旺。脾土受傷。此乃虛熱。勿用寒涼。致?lián)p中氣也。乃用四君子湯加炙黃 炒黑干姜。一服而安。

  一小兒年五歲。夢中驚哭。抱其母叫怕。此因被驚嚇得之。予制一方。用人參麥門冬白黃連酸棗仁柏子仁炙甘草朱砂各等分。一半水煎。一半入地黃加炙甘草為末。山藥粉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五丸。燈草煎湯下。未盡劑而安。

  一小兒周歲。發(fā)熱而搐。以瀉青丸投之不效。乃問其發(fā)搐之狀。其母曰。搐過后則好睡乳與之則飲。不與乳則不思乳。醒時則戲作貓兒聲。見人則笑。不發(fā)搐便是好了。予曰。醫(yī)要識證。藥要對證。怪底前藥之不效也。以導赤散服之。一劑而安。其父問是何故。予曰。

  心臟屬火。其聲為笑?;鹕谝鷮倩ⅰX堈呋⒅愐?。貓聲而笑。知非肝病。乃心病也。故以導赤散瀉其心火而安。聞者嘆服。

  卷之二

  急驚風證

  臍風發(fā)搐者難治。

  初生月內(nèi)。非臍風證。發(fā)搐者。此胎驚也。宜至圣保命丹。金銀磨水送下。

  或用全蝎一枚。薄荷葉包。炙為末。朱砂末三分和勻。豬乳調(diào)服。

  常發(fā)者。名胎癇。不可治也。如變蒸發(fā)熱甚。發(fā)搐者。只用導赤散瀉青丸主之。效。

  瘡疹未出發(fā)搐者。此吉兆也。宜用導赤散煎調(diào)朱砂服之。效?;?qū)㈧v發(fā)搐者。兇兆也。

  氣攻心。宜急解救之。用真牛黃腦子各一分朱砂末五分和勻。豬尾尖血和丸小粟粒大。每一丸。燈草煎湯化下。

  丹瘤發(fā)搐。視其先后何如。先發(fā)丹后發(fā)搐者不治。此胎毒自外入里也。先發(fā)搐后發(fā)丹。

  此名驚丹可治。此胎毒自內(nèi)而外也。宜用大連翹飲主之。

  連翹(一錢) 瞿麥(一錢) 滑石(一錢) 車前子(一錢) 大力子(一錢炒) 赤芍(一錢)木二錢) 荊芥穗(一錢) 蟬蛻(一錢) 上為細末。再加大黃。燈心水煎。

  蟲疥浸淫瘡入腹。發(fā)搐。難治。急用雄黃解毒丸。升麻煎湯下。瘡再發(fā)。兒搐止者吉。

  發(fā)搐。視其病之新久。如初咳嗽時。痰盛氣促。連聲不止。而不能治。發(fā)搐者。宜葶藶丸。

  蘇葉煎湯下。利去其痰??戎勾ひ嘀挂?。如久嗽不止者難治。宜用小阿膠散。服五分至一錢。煎去渣灌下。如發(fā)搐后變嗽者。此風邪入肺也。宜人參荊芥散再發(fā)之。

  陳皮(去白) 荊芥穗 桔梗 半夏 桂枝 細辛 木通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 上各等分。水煎姜引。

  泄痢發(fā)搐。如先吐瀉。或痢疾久不止。以致脾胃虛弱者。此慢驚風也。難治。如先發(fā)搐發(fā)泄痢者。此因發(fā)搐之時。多用利驚下痰之藥?;蚨嘤煤疀鲋帯湮笟?。泄痢不止。宜補澀之。錢氏異功散。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訶子肉為末。山藥粉糊丸。米飲水調(diào)之。

  瘧疾發(fā)搐。瘧作熱時發(fā)搐者。此宜截去其瘧。瘧止搐亦止矣。小柴胡湯加常山檳榔烏梅日服。以截其瘧。發(fā)過服辰砂五苓散。以定其搐。神效。如發(fā)搐后變瘧者。此脾風之證也。

  宜平瘧?zhàn)B脾丸主之。

  蘄水李中庵。吾婿也。一兒未周歲。因傷食發(fā)瘧。間一日一發(fā)。在子丑時。瘧發(fā)搐亦發(fā)發(fā)時切牙呻喚。大便黃綠。努黃而出。用口吮母口。得乳即止。瘧后汗出心下跳。腹中鳴。

  退后頂上有小熱。其父母愛惜之心。瘧退搐退。則喜而稱愈。瘧搐俱發(fā)。則憂懼不勝。其母又不禁口。病未十日成疳矣。面色 白。囟陷發(fā)疏。兒漸羸瘦,請予治之。予曰。此兒先受暑濕。暑則為瘧。濕則為痰。又傷飲食。助其暑濕之邪。暑則傷心。濕則傷脾。暑生熱。濕生痰。脾土一衰。肝木隨旺。瘧曰食瘧。疳曰食疳。當從虛治。且大哭手撤。皆肝膽之病。

  子時屬膽。切牙者心肝俱熱也。肝木心火。子母病也。大叫哭者。肝病也。呻喚者。腎病也。腎水肝木。母以子病也。肝者厥陰風木也。心跳者。少陰君火也。水火相搏。則內(nèi)作搐。

  故大便努黃而出。用口吮母之口。此內(nèi)熱作渴也。兒口不能言。得乳自解。汗出者。初發(fā)之時。邪氣拂郁。及其退而有汗。此真氣外泄也。故治瘧之法。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有汗要無汗。養(yǎng)正為主。此兒汗泄于外。便泄于內(nèi)。心下跳。腹中鳴。皆火盛證也。肝膽從火治。此其法也。退后頂熱。兒頂出顛。亦厥陰肝經(jīng)之脈也。予制一方兩治之。于平疳止搐方中加治疳之藥。于補脾消瘧方中。加止搐之藥。調(diào)理五日。瘧搐俱止。兒亦漸肥。而疳瘦除矣。附其方于下。其平疳止搐加減于當歸龍薈丸。用歸身人參炙甘草柴胡川芎各一錢。青皮蘆薈木香各七分。膽草酒洗梔仁各五分。半夏大者三個。一本有黃芩陳皮神曲糊丸黍米大。

  每服二十五丸。寅卯時竹葉煎湯下。治瘧補脾。加味參苓白術(shù)散。人參黃 蜜炙歸身九肋鱉甲使君子白芍藥酒炒各一錢。炙甘草青皮去白各八分。濃桂澤瀉木香夜明砂柴胡各五分。陳皮七分。一本有干蟾蓮肉共碾末。山藥糊丸粟米大。每服三十丸。巳戌二時服。炒米湯下。

  乳母服加味四物湯。當歸川芎赤芍藥生地黃柴胡升麻麥門冬木通黃芩酒炒桔梗各五分。薄荷葉七分。燈草水煎服。

  卷之二

  急驚風變證

  急驚風變成癇者。此心病也。心主驚。驚久成癇。蓋由驚風既平之后。父母玩忽。不以。使急痰停聚。迷其心竅?;蛞辉乱话l(fā)?;虬肽暌话l(fā)。或一年一發(fā)。發(fā)過如常。近年可治。

  久則不可治矣。宜服如神斷癇丸治之。

  黃連(五錢) 白茯苓(三錢) 石菖蒲(三錢) 膽星(一錢) 珍珠(一錢) 鐵花粉(一錢)朱砂(飛三錢) 甘遂(五分) 上為細末。粟米粉煮糊。入 豬心血三枚同杵勻。為丸如彈子大。每一丸。取 心一枚。切開兩片。入藥在內(nèi)。線扎定。水煮熟。分三服。本湯送下。

  一兒三歲。病驚風后。未服豁痰安神之藥。自后成癇。每發(fā)之時。面色青黑。兩目連札如嚼物。涎出于口?;柩F偷?。當欲發(fā)之狀。即以手探其口中。以吐其涎。如此調(diào)理。至七歲不作矣。

  一兒四歲。病驚已絕。予用針刺其涌泉一穴而醒。自此驚已不發(fā)。予謂其父曰。此驚雖。未服豁痰之藥。若不早治??职l(fā)癇也。父母不信。未及半年。兒似痰迷。飲食便溺。皆不知也。時復昏倒。果然成癇病。其父來訴曰。不信先生之言。誠有今日之病。愿乞醫(yī)治。不敢忘報。予乃問其子。爾病發(fā)時。能自知乎。子曰。欲昏則發(fā)。乃作錢氏安神丸加膽草服之。教其父曰。爾子病將發(fā)時。急掐兩手合谷穴。如此調(diào)治。一月而安。

  急驚風成癱者。肝主風。風淫末疾。故驚風之后。有手足癱瘓而不能舉者。此血虛不能養(yǎng)筋故也。宜地黃丸加當歸牛膝川獨活肉桂為丸服之。

  一女子十四歲。病驚風后。右手大指次指。屈而不能伸。醫(yī)用羌活防風天麻全蝎僵蠶蟬諸風藥治之。病益甚。予嘆曰。彼庸醫(yī)也。不知手足不隨。血虛也。伸而不能屈者。筋弛長也。屈而不能伸者。筋短縮也。皆血虛不能養(yǎng)筋之證也。手大指者。太陰肺經(jīng)之所主。手次指者。陽明大腸之所主。肺與大腸皆屬燥金。此血燥之象也。一切風藥助風生燥。故血轉(zhuǎn)虛而病轉(zhuǎn)盛??谑谝环?。用黃 人參天麥門冬生熟地黃當歸各等分。官桂減半為引經(jīng)。橫行手指之端。共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一丸。食后湯化下。

  一小兒驚風后。右手僵硬。五指拳曲。不能舉物。兼口角流涎。語言謇澀。予曰。此脾有濕痰。脾不足而肝木乘之。不可治也。

  卷之二:急驚風類證

  天釣似癇

  天釣者。壯熱驚悸。眼目翻騰。手足指掣?;蛱浠蛐?。喜怒不常。甚者爪甲皆青。

  如祟之狀。故宜和解風熱。

  鉤藤散

  主之。

  鉤藤(一兩五錢) 白茯苓(一兩五錢) 防風(二錢) 朱砂(飛二錢) 大黃(酒濕紙煨二錢五煎服。此瀉青丸變化加減也。

  卷之二:急驚風類證

  病似天釣

  病項背強直。腰身反張。搖頭掣 。噤口不語。發(fā)熱腹痛。鎮(zhèn)日不醒。其狀可畏受病與天釣不同。中風自汗。不可再汗。汗多則發(fā) 。中濕宜微汗。不可大汗。大汗過則發(fā)。有剛?cè)岫?。無汗曰剛 。宜麻黃葛根湯。有汗曰柔 。宜桂枝葛根湯。二 并宜人參敗毒散加防風主之。

  麻黃葛根湯

  麻黃(去節(jié)一兩五錢) 赤芍藥(一兩五錢) 葛根(一兩半) 蔥白(二莖) 豉(半合) 上銼散。每服二字煎服。

  桂枝葛根湯

  桂枝 白芍藥 甘草(各二錢七分半) 葛根(一兩半) 生姜(一兩) 大棗(四枚) 上銼散。每服三字。煎服。

  卷之二:急驚風類證

  內(nèi)釣似癇

  內(nèi)釣腹痛多啼。唇黑囊腫。傴僂反張。眼內(nèi)有紅筋斑血者是也。此寒氣壅結(jié)。只宜沒藥 木香 沉香 舶上茴香(炒) 鉤藤(各等分) 乳香 全蝎(減半) 上為末。取大蒜研爛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丸。鉤藤湯化下。

  卷之二:急驚風類證

  盤腸似內(nèi)釣

  盤腸氣痛干啼。額上有汗。是小腸為冷氣所搏也。宜金鈴子散主之。

  金鈴子(二錢) 舶上茴香(鹽拌炒) 木香(各一錢) 上為末。每服五分至一錢。調(diào)酒服

  當歸散

  治寒邪入腎經(jīng)。小腹急痛。面青手足冷者。

  歸身 木香 肉桂 人參 炙甘草 加破故紙(炒) 小茴香(炒) 上各等分為末。姜棗湯調(diào)服。棗為丸亦可。

  或問。天釣內(nèi)釣。病 盤腸。屬何臟。何以辨之。曰。經(jīng)云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故天釣在上。生于風熱。宜發(fā)之。內(nèi)釣在下。生于寒。宜溫之。二釣者。皆足厥陰肝病也。足厥陰之脈。外則與督脈同行。循脊而上。入于顛之頂。所以病則目上翻。背后仰。如角弓之反張也。內(nèi)則循陰器。而入于小腹。所以病則小腹切痛。為囊腫也。諸風掉眩。皆屬肝木。故二釣皆有搐掣似驚。但天釣或哭或笑。內(nèi)釣則多啼為異耳。 病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上起兩目。上頭循項而下。行于背。循腰而下。于是與厥陰之脈下行者同。所以角弓反張之證。亦相似也。但天釣有搐掣。而 病無搐掣也。盤腸痛屬手太陽小腸經(jīng)。內(nèi)行于小腹。與厥陰之脈內(nèi)行者不同。所以小腹忽痛也。但內(nèi)釣有螈 。而盤腸痛無螈 ??杀嬉?br />
  卷之二:急驚風類證

  客忤似癇

  客忤者??谥型虑帱S白沫。水谷鮮雜。面色變異。喘息腹痛。反側(cè)螈 。狀似驚癇。但眼不上竄耳。治法宜辟邪正氣。散驚安神。蘇合丸至圣保命丹主之。

  客忤者。謂客氣忤犯主氣之病也。如五氣之邪。自鼻而入。則忤其心肝。五味之邪。自入。則忤其脾胃。有所驚恐。則忤其神。有所拂逆。則忤其意。當博求之。故曰。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詳見育嬰家秘。

  一兒半歲。忽日慘然不樂?;杷蝗?。予曰。形色無病。將謂外感風寒。則無外感之證。將謂內(nèi)傷乳食。則無內(nèi)傷乳食之證。此兒莫非有所思。思則傷脾。乃昏睡不乳也。其父母悟云。有一小 相伴者。吾使他往。今三日矣。乳母亦云。自小 去后。便不欣喜。不吃乳。父急命呼之歸。兒見其童嘻笑。父曰。非翁之妙術(shù)。不能知也。

  一兒一歲。啼哭不止。予審察之。非病也。其父母曰。無病何以啼哭異常。予問其乳母。此兒平日戲玩者何物。乳母曰。馬鞭子。即以取至。兒見大笑。擊人而哭止。

  一兒九月。吐乳便黃。身有微熱。予曰。此傷熱乳也。吐作腥氣。今已成積。母曰。未物。予密語其父曰。必傷交奶得之。父問何謂交奶。予曰。父母交感之后。以乳哺兒。此淫火之邪。忤脾胃正氣也。不治之必成癖矣。何以致。曰。淫火者。肝火也。病則發(fā)搐。癖者脾病也。積不消則為癖。父問何以治之。曰瀉肝補脾。乃以瀉火胃苓丸服之。

  卷之二:急驚風類證

  中惡似癇

  中惡小兒之危惡也。其病有二。如中惡毒之氣者。病自外至。其證眩仆。四肢厥冷。兩手握拳。不能喘息。先用

  霹靂散。

  躑躅花(一分半) 雄黃(三分) 麝香(少許) 上為末。用燈心三寸長。蘸藥少許。插入鼻孔。得嚏即醒。蘇合丸灌之。或攝生飲。

  南星(煨一錢半) 半夏(洗一錢半) 木香(一錢半) 生蒼術(shù)(一錢) 生甘草(一錢) 石菖蒲(一錢) 上銼入生姜。用水煎服。盡一劑以平為期。

  如內(nèi)生中惡毒之物。病自內(nèi)生。其證心腹刺痛。腹皮青黑。悶亂欲死。宜急攻之。雄黃解毒丸主之。

  卷之二:急驚風類證

  白虎證似癇

  白虎證乃流年白虎歲前九位之神。兒觸犯之。則不精爽。而目視不轉(zhuǎn)。手如數(shù)物。

  宜服至圣保命丹。取太陽真土。伏龍肝杵碎。煎湯送下。取龍虎相制之義。

  或問??外柚袗喊谆⑷C。何氣使然。曰。皆客氣也??蜌獠徽畾庖?。兒之所稟。謂氣。為之忤者。謂之客氣。經(jīng)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兒之主氣強者。雖有客氣。不能忤也。主氣弱者。稍有所忤。則成病矣??外枵卟≈偯?。中惡則客忤之重者。白虎則客忤之輕者。治法皆以辟邪養(yǎng)正。安神和胃為主。蘇合香丸治三病之圣藥也。

  卷之二:急驚風類證

  蟲病似癇

  蟲病乃蛔蟲攻其心痛也。發(fā)則目直視??卩洳谎浴;虼蠼锌?。口中流沫涎水。面色或青或白。手足強直。宜急攻之。雄黃解毒丸??嚅ぜ鍦?。

  卷之二:急驚風類證

  馬脾風似癇

  馬脾風者。肺脹也。上氣喘急。兩脅扇動。鼻張悶亂。喘喝聲嗄。痰涎壅塞。其證危惡。宜急攻之。牛黃散主之。

  黑白牽牛頭末(一兩) 大黃(二兩) 檳榔(五錢) 木香(三錢) 輕粉(少許) 上為末和勻。每服用冷水?;驖{水調(diào)服。

  或問何以謂之馬脾風。曰。午屬馬。為少陰君火。心主熱。脾主虛。心火乘肺。脾之痰升。故肺脹而喘。謂之馬脾風也。

  一兒四歲。忽作喘。氣逆痰壅。鼻孔開張。予曰。此馬脾風也。如胸高肩聳。汗出發(fā)潤不可治。須急治之。以葶藶丸。去防己。加大黃。除肺之熱。合小陷胸湯。除肺之痰。碾為細末。竹瀝調(diào)服而愈。

  卷之二

  慢驚有三因

  因病后或吐瀉。脾胃虛損。遍身冷??诒且嗬洹J肿銜r螈 。昏睡露睛。此無陽也。宜未發(fā)而治之。調(diào)元湯合小建中湯主之。如見上證。雖有神丹。不可治也?;騿?。吐瀉何以生風。而不可治者何也。曰。五行之理。氣有余則乘其所勝。不足則所勝乘之。吐瀉損脾。脾者土也。風者肝木所生也。脾土不足。則肝木乘之。木勝土也。其病不可治。人身之中。以谷為本。吐多則水谷不入。瀉多則水谷不藏。吐則傷氣。泄則傷血。水谷已絕。血氣又敗。

  如之何不死也。

  或問風從風治。何以所立之方。不用風藥。何也。曰。內(nèi)經(jīng)云。肝苦急。以甘緩之。以之。以辛散之。又云。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調(diào)元湯。參 甘草之甘。甘可以緩肝之急。

  為治風之圣藥也。而又可以補脾。芍藥桂枝??嘈翞閺摹?梢越ㄖ?。二方合而用之治慢驚風者。此東垣老人之秘傳也。

  因得驚風。醫(yī)用利驚之藥太多。致傷脾胃。元氣益虛。變?yōu)槁@者。此外風未退。中虛又生。風虛相搏。正去邪存。大命隨傾。此慢驚風證。尤慎于始也。

  一兒五歲。病痢。醫(yī)用藥治之。痢轉(zhuǎn)甚。其脾胃中氣下陷也。予用參苓白術(shù)散調(diào)之。十止。予辭歸。有惑者謂其父曰。無積不成痢。富家之子。多有肉積。吾有阿魏。嘗用治痢有效。父惑而聽之。乃以阿魏作丸。如小豆大。連服三丸。其子昏睡。適予又至。以服阿魏丸告。予驚曰。阿魏雖去肉積。大損元氣。令郎脾胃已弱。豈可服之。父曰。病安而喜睡未醒也。予謂乳母叫之。則目露睛。氣已絕矣。

  有兒脾胃素弱。一日病瀉。以理中丸服之。瀉未止??趦?nèi)生瘡。謂兒前藥性熱助火。復藥投之。身微熱。睡則揚睛。予見之曰。此兒發(fā)慢驚風。脾胃本虛。瀉則益虛??谥猩徴?。脾虛熱也。誤服冷藥。則中氣益損?;杷蝗椤L摀p之極也。當急作調(diào)元湯。加倍人參服之。調(diào)理半月而愈。

  一女子五個月內(nèi)發(fā)搐。予以瀉青丸投之。三四服。搐不止轉(zhuǎn)甚。予思痰壅氣郁。乃發(fā)搐丸散頗粗。與痰粘滯于咽喉之間。致氣不通。而搐愈甚也。用竹葉煎作湯。取綿紙濾去其渣滓。澄清服之。搐止。其父嘆曰。醫(yī)之貴于變通也如是夫。

  一小兒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請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兒護痛。目瞪口動。一家盡喜。

  兒斜視。彼曰看娘。兒口開張。彼曰尋娘乳吃。予嘆曰。誤矣。睹子轉(zhuǎn)睛。謂之看娘。急口開張。謂之尋乳。皆死證也。其夜兒果死。

  肝主風。急驚風。搐搦振掉。肝之本經(jīng)氣動所生也。當急治之。得心熱則發(fā)。宜瀉青丸導赤散煎湯送下而愈。初發(fā)搐昏睡不醒?;蚱酥小;蚱罅辍;蚓闹袥_。待其醒而藥之。

  或用白僵蠶豬牙皂角細辛川芎藜蘆等分為末。吹鼻中。嚏者可治。不嚏者不可治。

  如頑涎壅塞者。用僵蠶末吐之?;蝽媸瘽L痰丸吐之。家傳三黃五色丸下之。

  小兒發(fā)搐。如法治之。搐止者吉也。如時發(fā)時止。昏睡不醒。不乳者死。

  兒一歲發(fā)搐不止??诒菤獬鰷卣摺4苏娲ひ?。不可治。搐后易醒。口鼻氣出熱者。此假??芍?。錢氏云。氣溫則內(nèi)生。謂肝之真臟病見者。故曰真。氣熱者。病自外生者也。故曰先翁治一兒。盈月后發(fā)搐。以至圣保命丹治之。安。

  祖訓治急驚風。只用瀉青丸導赤散。

  舊縣張月山長子。病急驚風。十七日不醒。待請予到。舌色黑矣。予嘗見父念玉函經(jīng)。

  舌黑洗不紅。藥洗分明見吉兇。全問曰。用何藥洗之。父曰。薄荷湯。乃根據(jù)法急取薄荷湯洗之。舌變紅色。予曰??芍我病S脼a青丸二錢。煎湯服之。一飲而盡??谠锟室阎挂?。其夜搐止熱退而安。此子不遇予幾死。

  汪元津幼子。七月間因傷食病瘧。七日發(fā)搐。予見之。肝風雖甚。脾未至困。當瀉其肝補其脾可也。乃以瀉肝散。三服而搐止。后用調(diào)元湯。以補其脾。琥珀抱龍丸。以平其肝。

  喜睡。二目不能開。予思喜睡者。非脾困也。乃神昏欠惺惺也。目屬肝。而胞屬脾。合目不開者。非亡魂也。乃神倦也。今兒目欲開欲合可知也。只用前方。又二日。令其家中平日相與嬉戲者。取其小鼓小鈸之物。在房中床前。唱舞以娛之。未半日。目開而平復也。凡十日而安。

  胡鳳崖有子痘瘡后傷食疳。饑瘦發(fā)穗。有醫(yī)童一冊見之曰。不是疳證。乃血虛也。其家。始效。則生一病。如癇非癇。晝則安靜。夜則夢寐。抱其乳母叫云。我怕我怕。如人捕之狀。詢其病原。此兒性不食藥。一冊來喂藥。必將針火以恐嚇之。而得斯疾也。蓋胃為戊土。腎為癸水。合而化為火。腎主恐??謩t傷腎。此因脾胃虛弱。不能生肺。腎無化原。亦從而虛也。腎藏志。腎虛則神志不寧。而生驚恐也。寤則神棲于心。寐則神棲于腎。脾志往來出入之門戶也。必以補脾為主。安神次之。補脾肥兒丸。安神錢氏安神丸。調(diào)理半年而安。

  天釣內(nèi)釣。足厥陰肝經(jīng)之脈起足大指。而上環(huán)陰器。左交右。右交左。上入小腹。下會。循脊膂過而上至于顛。如風傷肝則發(fā)天釣。其狀眼上翻。頭頂向后。仰身反折。渾如角弓之狀。錢氏云。肝有風甚。則角弓反張者是也。天釣屬木宜發(fā)散。瀉青丸中去大黃加天麻全蝎僵蠶鉤藤。

  內(nèi)釣者。肝受寒。則小腹痛。大叫哭。目直視。但不搐耳。宜急溫其內(nèi)。當歸茱萸湯。

  及木香丸。

  當歸茱萸湯

  當歸 吳茱萸(炮焙干) 小茴香(炒) 甘草 木香

  木香丸

  方見驚風類證。

  小兒腸痛。亦在小腹腰屈??仗錈o淚。此名盤腸痛。證似內(nèi)釣。但不直視也。金錠子散。見類證主之。

  疝此厥陰肝經(jīng)痛也。與腎無干。皆寒所致。有腫而不痛者名 。痛而不腫者名疝。有腫又痛。名 疝。茱萸內(nèi)消丸主之。

  本縣大尹梁公子病疝。右邊睪丸。腫大如雞卵。長約五寸。上絡臍傍。下抵陰囊。直直。大小便不通。急召全。全立方。用當歸川芎木香青皮去瓤山梔仁山楂子小茴香川楝子澤瀉。二劑而安。

  卵腫。小兒性急多哭者有之。予曾治小兒。立方用香附子川芎木香青皮山梔子麥芽等分。作丸服之。

  又小兒腸痛。予用諸證辨疑內(nèi)一方。五苓散加川楝子小茴香。入鹽一捻煎。神效。

  肝之竅在目。目赤痛者。肝熱也。宜瀉青丸加黃連。作丸服之。

  目中白膜遮睛者。肝虛也。宜瀉青丸。去大黃梔子。加干菊花木賊蟬蛻。作丸服之。

  經(jīng)曰。肝有熱者。則小便先赤。導赤散加梔子條芩膽草甘草梢主之。

  本府三守小姐。溺出如青水。著肉處潰爛成瘡。夫人憂之。守問全云。莫非女之臟腑壞答云。膀胱受五臟之液以藏之。是為溺也。各隨本藏之色。青者。肝之色也。著處成瘡。

  肝火盛也?;鹬苿t潰爛矣。全獨治之以前治小便赤方。更加黃柏為丸。調(diào)理五日而安。

  夫人大喜。命小姐出而拜之。

  治陰臭神效方

  當歸 膽草 山梔子 木通 車前子 澤瀉 甘草梢 條芩 水煎服。

  肝有病。則大便難。瀉青丸木通散主之。

  錢氏云肝熱者。手循衣領及亂捻物?;蚯醒?。

  一小兒五十日。晝夜啼哭不止。予用瀉青丸五厘。竹葉煎湯。入砂糖少許調(diào)服。立止。

  咳嗽不止。作搐者。此肺衰而肝木侮之也。當先補肺。阿膠散。后瀉肝。瀉青丸。搐止治。不止者不治。水寡乎畏也。錢氏所謂三補肺而咳嗽不除。三瀉肝而肝搐不止者是也。

  蘄水舉人蔡沙江。有子病咳久不止。請予治。予往。見其連聲不止。咳時面青。右手常動。謂沙江曰。令郎不可治也。沙江問何故。曰。嗽者肺病也。肺屬金。面青者。肝之色也。肝屬木。手擺者。肝風欲發(fā)之狀也。木來侮金。寡乎畏也。維今十月。金病木生之時。四時之序。將來者進。成功者退。木生而進。金病而退。發(fā)搐不可治也。甲乙日劇。果甲乙日搐而死。

  黃州府甘秀才女。驚后右手大指。屈而不能伸。醫(yī)用全蝎僵蠶治之不效。問予求治法。肝。筋賴血養(yǎng)。故曰掌得血而能屈也。血燥則筋枯。屈而不能伸也。手大指。手太陰之脈所出也。金本性燥。復用風藥以治之。燥益甚矣。劉宗濃云。休治風。休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乃授一方。用人參固本丸加黃芩黃柏知母。作丸服之。

  百日內(nèi)兒搐最惡。謂之胎驚。錢氏論詳。

  卷之二

  驚風后余證

  搐后成癱瘓者。左氏謂風淫末疾是也。肝主筋。肝熱則筋弛而長。長則軟弱。手足伸而屈矣。肝寒則筋縮而短。短則拘攣。手足屈而不能伸矣。并宜六味地黃丸主之。拘攣者。加附子肉桂。軟弱者。加黃柏知母當歸牛膝續(xù)斷蜜丸服之。

  驚風后喑不能言。宜六味地黃丸。加巴戟遠志石菖蒲。

  本縣一尹吳。子生四個月。病驚風。搐過則昏迷不醒。發(fā)搐則醒。眼邪視。右手搐搦。

  請予。予曰。此真搐不可治。乃辭退。

  卷之二

  心經(jīng)主病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fā)熱飲食而搐。虛則困臥。悸動不安。

  實則導赤散瀉心湯。虛則二安神丸服之。

  導赤散

  治心熱。及小便赤夜啼。

  生地黃 木通 甘草梢(炙) 各等分銼。加竹葉。水煎。食前服。加黃芩名火府散。

  瀉心湯

  治驚熱神效。

  黃連(去須一錢) 為細末。每服一字至五分。臨臥溫水調(diào)服。

  錢氏安神丸

  治邪熱驚啼。心疳面黃。頰赤壯熱。

  麥門冬 馬牙硝 白茯苓 山藥 寒水石( 飛) 甘草(各五錢) 朱砂(一兩飛) 腦子(一字)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每半丸。砂糖水化下。無時。

  東垣安神丸 經(jīng)云。熱淫所勝。治以甘寒。以苦瀉之。以黃連之苦寒去心煩除濕熱為君甘草生地黃之甘寒瀉火補氣滋生陰血為臣。以當歸身補其血之不足。朱砂約浮游之火。以安甘草(五錢半) 黃連(六錢酒炒) 當歸身(二錢半) 生地黃(一錢半) 朱砂(五錢水飛為末) 上為末。蒸餅丸。黍米大。朱砂為衣。每服十丸至三十丸。溫水送下。

  卷之二

  心經(jīng)兼證

  諸熱驚悸不安多啼。此心臟本病也。宜導赤散加朱砂主之。甚者涼驚丸。三黃瀉心丸。

  兼見肝證。則發(fā)熱而搐。宜木通散主之。

  兼見脾證。則嗜臥夢中切牙多驚。宜錢氏安神丸主之。

  兼見肺證。則發(fā)熱作搐而喘。宜清寧散主之。

  兼見腎證為驚癇。發(fā)則忽然臥仆。切牙搐搦。手足逆冷。發(fā)過即醒。精神恍惚。

  蓋心藏神。驚則傷神。腎藏志??謩t傷志。小兒神志怯弱。有所驚恐。則神志失守。而矣。如書傳所謂請僧寄名。僧為摩頂誦咒。兒被嚇而成癇。后見穿皂衣人即發(fā)是也。亦有驚久成癇者。初起即可治。定志丸主之。父母怠忽。久而不治。遂成終身之患。

  一小兒驚后成癇。予制一方。天水散一料。研為細末。分作三劑。二兩三錢。入真青黛碾勻。名清魂散。寅卯時煎竹葉湯調(diào)服一錢。以平肝火。一劑二兩三錢。入朱砂末水飛五錢。名安神散。巳午時煎燈草湯調(diào)服。以鎮(zhèn)其神。一劑二兩三錢。入真輕粉二錢研勻。名定魂散。申酉時煎淡姜湯服。以去其痰。旬日而安。

  一小兒十歲。久得癇疾。予視兩目渾白。無有睛光。語言謇澀。舉動癡迷。乃語其父曰。不可治矣。后請醫(yī)治之。竟無功。

  驚久成癇。乃痰迷心竅之病。最為難治?;蚍治灏B。以牛馬狗豬羊名之者。未見其方。

  拘也。錢氏五癇丸。祖訓未用。予亦不敢輕用也。兒有者。當先觀其狀貌。而后治之可也。

  如伶俐聰明者可治之。若成癡呆。言語錯亂。不必治之。如強治之。終無成功。間有聰明伶俐。治之無效。非真癇也。此宜琥珀抱龍丸主之?;蛐料阏?。不如抱龍丸猶穩(wěn)。

  蘄水周維峰。有子病癇。予見神氣昏滯。語言含糊。狀類癡呆。告其父曰。不能治也。

  黃州府萬魯庵。有子病癇。予見容貌俊偉。性格聰明。告其父曰??芍?。乃與琥珀抱龍丸方。使自制服之。

  本縣汪前川兒驚病。一月之間。嘗發(fā)二三次。予曰。不治必成癇也。求治于予。乃立一用枳實黃連半夏白茯苓各等分。折半。朱砂飛又折半。同前碾末。神曲糊丸。芡實大。朱砂衣。每服一丸。用 豬心一個。劈開入藥在內(nèi)。線扎定。放瓦罐中煮熟。取出豬心。和藥食之。以湯送下。后竟不發(fā)。名曰斷癇丸。

  卷之二

  心所生病

  經(jīng)曰。諸痛癢瘡疾。皆屬心火。

  卷之二:心所生病

  諸瘡

  發(fā)揮云。心火者。君火也。君務德而不為毒。為癢痛瘡瘍者。乃命門相火之所為也兒諸瘡。皆胎毒也。命門者。右腎也。雖云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父母命門之中。原有伏火。胚胎之始。兒則受之。既生之后。其火必發(fā)為癰疽丹疹癬一切惡瘡。名曰胎毒者。是也。古人立法。于兒初生之時。有拭口法。有黃連甘草朱密法。無非以解毒而設也。后人因之。合上三法。取臍帶合藥。名曰育嬰延齡解毒丹。方備載在前幼疾條內(nèi)。

  東垣之治紅絲瘤。丹溪之治小便淋。皆有解毒之法。見格致余論。請博求。

  予立一方。以丹溪三補丸半生用半酒炒。甘草半生半炙。各等分為末。雪水丸。麻子大砂雄黃各二分之一。水飛為衣。淡豆豉湯送下。初生二臘內(nèi)服之良。天行痘疹之歲。尤宜服小兒初生。有育嬰延齡解毒丹。服之能解其胎毒。其有發(fā)瘡瘍者。有溯源解毒湯。乳母丹瘤。此胎毒之最酷者。即紅絲瘤也。名龍纏火帶也。乃小兒之惡疾。二歲以上兒可治周歲者難治。百無一二也。發(fā)處腫硬一塊。其色甚赤。手不可近。如火炙流銅。往下HT 走。

  自頭上起至心即死。自足下起至腎即死。古方治法。無可取者。唯家傳蜞針法砭法。出其惡氣。以泄其火毒。十治六七。誠良法也。經(jīng)云血食者決之是也。切不可用寒冷之藥敷之。使火毒郁而不得泄。入腹為腹脹。為腹痛。為喘。為驚狂。為搐搦者。必死。宜用通圣散全料。銼細入酒中浸濕曬干炒。碾為極細末。蜜水調(diào)服。外以通圣散加金銀花藤葉煎湯浴之。此水漬法。亦火郁則發(fā)之也。先發(fā)驚后發(fā)丹者??芍?。通圣散主之?;蛴脤С嗌⒓舆B翹玄參防風荊芥穗瀉青丸。先發(fā)丹后發(fā)驚者不治。

  疥癬。干者可治。胡麻丸主之。若浸淫潰爛。內(nèi)無完膚。日夜啼哭者。不可治。切不可用砒硫粉汞為藥搽之。使毒瓦斯乘虛入腹。發(fā)搐發(fā)喘者皆死。

  胡麻丸

  胡麻仁(炒) 苦參 甘菊花 大力子(炒) 石菖蒲 何首烏 威靈仙 蔓荊子 烏梢蛇(酒。竹葉湯下。此祖?zhèn)魇揭病?br />
  治小兒瘡疥。宜調(diào)乳母。溯源解毒湯主之。

  人參 歸身 赤芍藥 川芎 黃連(酒炒) 連翹 木通 生地黃 陳皮 甘草 水煎服。以少許喂兒佳。一本有竹瀝。

  小兒生下。遍身蟲疥干癢。喜人摩拍。予制一方。用烏蛇酒浸焙干取肉一錢??鄥⒕平X。胡麻仁(炒) 白蒺藜(炒去刺) 各一錢五分共為末。用浸蛇與苦參酒糊為丸。甘草湯下愈。

  一兒五歲。每至春時。則遍身生膿胞瘡。此胎毒也。予戒用搽藥??址叟蛑尽3颂撊敫?。以胡麻服之而愈。更灸風池血海曲池三里。自此再不發(fā)矣。

  兒瘡入腹。腹脹。大小便不通?;虼蜃鞔ふ?。先用雄黃解毒丸治之。

  雞冠雄黃(飛二錢) 真郁金 莊大黃(各二錢) 巴豆霜(一錢) 一本無大黃 上共碾勻。水糊丸。小豆大。每服一二丸。茶清下。 此祖?zhèn)魇揭病?br />
  黃州李四守。生子五個月。遍身濕疥。一旦盡干。召全問之。全曰。瘡出驚止無憂也。

  連更數(shù)醫(yī)不能治。

  小兒生癰毒者。不可輕針??謧罟恰I髦?。

  一子盈月后。血盆中發(fā)一癰。請外科胡長官針之。斷其骨。竟不可救。

  小兒頸下或耳前后有結(jié)核者。此熱也。切不可作瘰 治之。內(nèi)服蟹螯。外施針灸及爛藥。必殺兒也。戒之。予家傳消結(jié)神應丸。乃新立。真神方也。

  黃芩(酒炒) 黃連(炒) 山梔仁 生貝母 海昆布(酒炒) 海藻(洗) 桔梗 麥 (炒各一糊丸。芡實大。每服一丸。酒下。

  蘄水朱震三子。結(jié)喉上生一核如李。問予求治。予謂病原式云。結(jié)核者。熱也。又考本結(jié)喉之藥。立一方與之。遂買藥制成。碾末。溫湯調(diào)服。效。病此者服之。無不應驗。乃名之曰神應丹。

  團風帥碧泉。致仕在家。唯一公子。項下生一結(jié)核?;笥卺t(yī)作 治。用藥破爛。轉(zhuǎn)加腫大。此任脈所過之路。元氣受傷。致成疳證。醫(yī)無識其證者。及請予往。勢不可為矣。

  王思泉一女四歲。耳后側(cè)有結(jié)核。問予。予曰。非 瘡。乃痰核也。不必治。亦不為害他醫(yī)所惑作 治之。用斑蝥內(nèi)消之藥過多。脾胃受傷。致成疳癆而死。哀哉。馬刀多生于耳前后。腫硬赤痛。俗名 腮。用散毒散敷之。神效。

  主方用生綠豆。碾為細末。釅醋調(diào)如膏。敷之再換。神效。

  又方。治結(jié)核用五倍子研為細末。醋調(diào)服之皆效。此皆家傳之方也。

  肥瘡膿血堆久不愈。用熟皮灶上煙膠松香共研。清油調(diào)搽。如蟲多不絕。用水銀鉛制入鐘內(nèi)。指揉唾調(diào)搽上。蟲盡斃矣。

  軟癤不愈。只用紫金丹水磨搽之。膿盡干而自效也。又苦參研末敷之。

  耳前后?;虮窍??;蛎奸g。生瘡赤爛。用爐甘石海螵蛸研末。入輕粉三分之一。和勻敷腳背上生瘡。癢痛不常。久不愈。俗呼牛頸癬。用雞子黃熬油搽之。

  舌上生瘡。此心脾二經(jīng)有熱也。用柏連散搽之。

  生黃柏 生黃連 生地黃(各等分) 白檳榔(減半) 研細末搽之。

  滿口舌生瘡。乳食不得者。宜洗心散服之。

  大黃 麻黃 白術(shù) 當歸 芍藥 荊芥穗 甘草 薄荷葉(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更用柏連散搽之。

  滿口生白雪瘡。又名鵝口瘡。先翁用朱砂白礬。研末涂口舌效。又用鵝公一只。以糯米于口中喂食盡。取水洗之。

  一兒患口舌生瘡。醫(yī)用藥服之搽之者。皆芩連知柏類無效。予曰。心熱所為??嗳胄亩粗錈?。宜無效。乃作洗心散與之。一服而安。

  予外甥。李中庵子也。滿口生瘡。咽喉唇舌皆是。令人取藥。予制一方。用柏連一錢。

  朱砂白礬五分。鼠婦焙干三分。共研細。敷之立效。乃奇方也。

  兒有重舌重齦者。宜用三棱針。刺去血。內(nèi)服東垣涼膈散。凡口內(nèi)諸病。唯針最捷。

  舒舌者。心熱也。導赤散。弄舌者。脾熱也。瀉黃散主之。

  錢氏云。心主驚。心藏神。兒心氣怯弱?;蚵劥舐暋R姰愇锂惾?。未有不動其神也。謂之客忤。

  驚后其氣不散。郁而生痰。痰生熱。熱生風。如此而發(fā)搐者。錢氏所謂氣逆而作搐而發(fā)驚者是也。此驚風二字。所以不同。

  凡因驚而發(fā)搐者。此心火旺而肝木乘之。宜先止其搐。導赤散作湯吞下河間當歸龍薈丸安其神。錢氏安神丸主之。有痰涎壅塞者。先降其痰。辰砂膏主之。次止其搐。后安其神。

  辰砂膏。下痰甚妙。

  辰砂(飛三錢) 硼砂 馬牙硝(各錢半) 玄明粉(二錢) 全蝎(去毒) 珍珠(各一錢)麝香治胎驚。乳汁和棗湯下。

  先翁治驚風至圣保命丹 方見肝部。此但加蟬蛻(一錢) 使君子(一錢五分)英山縣大尹吳清溪子病驚風。諸醫(yī)作風治之不效。急差人請予。予往見尹曰。非風也。乃因驚得之。風從肝治。驚從心治。不識病原。如何有效。乃取至圣保命丹治之。搐止。次日邑中僚屬士夫皆來問之。尹曰。名不虛傳。果良醫(yī)也。彼一見自有主意。不似他人費力。留住數(shù)日。濃待而歸。

  心屬火惡熱。心熱則煩。多夜啼。宜導赤散主之?;蛉找固?。皆宜服之。

  本縣大尹張鼎石公子。生四月無乳。取一名壯婦人乳之。一夜大啼。取醫(yī)甘大用治之。

  初所治者。呼為腹痛。用理中湯不效。又呼為傷食。用益黃散。又不效。夜更啼哭。急請予視之。甘語其故。意欲我扶同其言也。心本惡熱。藥中又犯干姜丁香。如何不助火而增益其病也。乃請公子看之。尹曰。夜啼四日矣。全曰。夜啼有四。心煩一也。尹曰。傷食乎。腹痛乎。余曰。腹痛則面多青。傷食則面多 白。今面多赤。心煩證的也。大用趨出。予用導赤散加麥冬燈心進一服。次早往問。大用自內(nèi)出云。昨夜到天明不止。予嘆之。彼喜其藥不中病也。不知病退矣。余入問。尹曰。昨夜哭猶甚也。予告之曰。公子病安矣。公子貴體違和。

  四日夜未乳。昨夜病退思乳。乳母在外。故知往夜之哭。病哭也。昨夜之哭。饑哭也。尹喜曰。怪哉乳母來后。再不復啼矣。病果退矣。

  心熱。有喜面合臥者。有喜仰臥者。宜導赤散。三黃瀉心丸主之。

  兒性執(zhí)拗。凡平日親愛之人。玩弄之物。不可失也。失則心思。思則傷脾?;杷皇?。

  不得則怒。怒則傷肝。啼哭不止。此忤其心也。謂客忤成病也。平日未親愛之人。未見之物。不可使之見。見則驚。驚則傷心。凡未見之人。不可使之近。迫近則恐。恐則傷腎。令兒成癇。此皆客忤病也。今之為父母者。則稱所畏者以止之。如長老止夜啼之故事。為醫(yī)者因兒不服藥。則持針摶灸以迫之。令兒生病。

  楚府典儀胡西序渤。三溪翁之伯子也。幼多疾。托予調(diào)養(yǎng)。至丁酉七月七夕周歲。三溪。請予作乞巧會。日沒后。哭不止。予視之無疾。復即席。初更哭猶甚。母促再視。果無疾。曰。無疾何以黃昏哭。一更不止。予思外候無證。但見兒左右顧盼其當值之人。如有所失者??诓荒苎浴5淇?。此拗哭也。猛詢問。其當值曰。此兒今日所戲者。是玉印子也。已收拾矣。急命取與之。兒笑而哭止。三溪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善哉。添酒歡醉而歸。

  卷之二:心所生病

  諸汗

  汗者心之液也。唯頭汗不必治。小兒純陽之體。頭者諸陽之會。心屬火。頭汗者。

  炎上之象也。故頭汗者。乃清陽發(fā)越之象。不必治也。

  自汗者。晝夜出不止。此血氣俱熱。榮衛(wèi)虛也。宜當歸六黃湯主之。其方用黃 以補其當歸生地黃以補其榮。芩連柏以瀉其血氣之火。用浮小麥為引。入肺以瀉其皮毛之熱。此治諸汗之神方也。

  盜汗者。夢中自出。醒則干也。其病在腎。宜當歸六黃湯加止汗散主之。

  錢氏止汗散 敗蒲扇。燒存性。研末。入煎藥內(nèi)。假物象形之理也。

  本縣江蘭峰。其子七歲。頭面出汗如流。用人參當歸二味。同 豬心煮湯服之安。

  卷之二:心所生病

  諸熱

  小兒病則有熱。熱則生風。不可不調(diào)理也。

  肝熱者。目中青。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瀉青丸。當歸龍薈丸主之。

  有身熱??谥袣鉄?。濕風溫證者。謂之風熱。亦肝熱也。宜生犀散脫甲散主之。

  心熱者。目中赤。視其睡。口中氣溫。合面睡?;蜓鏊I细Z切牙。宜導赤散黃連安神丸主之。

  有一向熱不已。亦心熱也。甚則發(fā)驚癇。宜黃連安神丸主之。

  如目中熱。心虛也。宜錢氏安神丸主之。

  脾熱者。目中黃。弄舌。瀉黃散茵陳五苓散主之。

  有但溫而不熱。亦謂之溫熱。亦脾熱也。宜人參白虎湯主之。

  肺熱者。目中混白。手掐眉目面鼻。甘桔湯木通散主之。

  有時間發(fā)熱。過后卻退。次日根據(jù)時發(fā)熱。謂之潮熱。此亦肺熱。宜地骨皮散主之。

  腎熱者。目無精光。畏明。脊骨重。目中白睛多。其顱即解。地黃丸主之。

  卷之二:心所生病

  熱有表里

  表熱者。多因傷風寒之故。喜人懷抱。畏縮惡風寒。不欲露頭面。面有慘色。不渴。清便自調(diào)者。此熱在表也。宜發(fā)散。惺惺散。敗毒散。升陽散?;饻?。十神湯。選而用之。

  里熱者。喜露頂面而臥。揚手擲足。揭去衣被??曙嬂渌盒〔荒苎?。吮乳不休者是小便赤。大便秘。此熱在里也。宜解利之。涼驚丸。三黃丸。四順清涼飲。涼膈散。錢氏抱龍丸。牛黃涼膈丸。黃芩湯。選而用之。

  有表里俱熱者。宜通圣散。柴芩湯。人參白虎湯。選用。

  卷之二:心所生病

  熱有虛實

  虛熱者。多在大病之后。或溫熱。兼潮熱?;蚩驶虿豢省4笮”闳绯?。宜調(diào)之。竹葉湯調(diào)元湯地骨皮散主之。

  實熱者。面赤腮燥。鼻干焦。喜就冷?;蚝厦媾P?;蜓雠P。露出手足。掀去衣被。大渴飲水。大小便秘。宜瀉之。神芎丸。大金花丸。大便不通者。用膽導法。

  或問治熱以寒。治寒以熱。良工不能廢其繩墨也。今治虛熱。乃用溫藥者。亦有說乎。

  。說見內(nèi)經(jīng)。實熱者。邪火也??梢运?。可以實折。故以寒治熱者。逆治法也。虛熱者。

  真火也。水不能制。寒不能折。唯甘溫之劑??梢詣僦?。故以溫治虛熱者。從治法也。逆之從之。不離乎正。

  按錢氏書中。有潮熱發(fā)搐似驚者。附會之說也。蓋熱則生風。諸熱不退。皆能發(fā)搐。不特潮熱也。其以十二時分五臟者固是。愚竊有疑焉。人身之氣。晝則行陽二十五度。故晝則發(fā)熱。夜則明了者。此熱在氣分。宜小柴胡湯白虎湯主之。夜則行陰二十五度。故夜則發(fā)熱。晝則明了者。此熱在血分。宜四物合桂枝湯主之。如晝夜發(fā)熱者。此氣血俱虛也。宜如前法。

  分表里虛實治之。如日晡潮熱。乃胃中有宿食也。宜下之。小承氣湯。三黃枳術(shù)丸主之。

  如傷風發(fā)熱。傷飲食發(fā)熱。變蒸瘡疹發(fā)熱。胎熱疳熱。各隨其類治之。

  生犀散

  治風熱。

  地骨皮 赤芍藥 北柴胡 干姜(各一兩) 甘草(半兩) 生犀角(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

  脫甲散

  治夾驚傷寒。煩躁口渴。

  柴胡 當歸 龍膽草 甘草炙 知母(各三錢) 白茯苓(二錢五分) 人參 川芎(各錢) 麻黃(連根節(jié)二錢) 熱甚。加升麻葛根。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入連須蔥白煎服。

  黃連安神丸

  治心熱。

  朱砂(飛四錢) 黃連(五錢) 甘草(五分) 上為末。餅丸。黍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燈草湯下。

  木通散

  治心肺熱。

  生地黃 木通 荊芥 地骨皮 桑白皮(炒) 炙甘草 桔梗(各等分) 上銼細。入生姜水煎服。

  地骨皮散

  治夜熱及潮熱虛熱。病后余熱。

  知母 柴胡 甘草(炙) 人參 地骨皮(初采者) 半夏 赤茯苓(各等分) 上為末。量人大小加減。入生姜水煎。

  升陽散火湯

  治諸熱在表者。宜發(fā)散之。乃火郁則發(fā)之也。

  升麻 葛根 獨活 羌活 人參 白芍藥(各五分) 防風(二錢五分) 柴胡(八分) 甘草(炙二分) 甘草(生二分) 上用水煎。

  牛黃涼膈丸

  治上焦壅熱??诟裳释础T餆┫殉?。

  馬牙硝 寒水石 石膏(各二兩) 甘草(微炙一兩) 膽星(三錢) 紫石英(五錢飛) 牛黃腦子 麝香 上為末。煉蜜丸。每一兩分二十四丸。每一丸薄荷湯化下。

  神芎丸

  治一切諸熱。實者服之。虛者禁用。

  大黃 黃芩(各二兩) 牽牛頭末 滑石(各四兩) 黃連 薄荷葉 川芎(各半兩) 上為末。水丸。隨大小加減。溫水下。

  黃芩湯

  治心肺蘊熱。口瘡痛。淋濁不利。

  澤泄 梔子仁 黃芩 麥門冬 木通 生地黃 甘草 黃連(各等分) 上銼入生姜一片竹葉湯治虛熱。

  竹葉 石膏 半夏 麥門冬 人參 甘草(炙) 粳米 上銼。除粳米外。先煎眾藥成。

  去渣入米再煎。米熟去米服。

  柴苓湯

  小柴胡合五苓散 通圣散 大金花丸 敗毒散 涼膈散 河間涼膈散。用硝磺。東垣涼膈散。去硝磺。加桔梗。 四順清涼飲十神湯 茵陳五苓散(五苓散加茵陳)一兒生下。便有目赤口瘡之癥。自是頭常熱。山根青筋橫截。幼疾甚多。予曰。此胎熱其治在肝。小兒者純陽之體。頭者諸陽之會。肝為乙木旺于春。乃少陽發(fā)生之氣。經(jīng)云。春氣者病在頭。故頭常熱也。肝之色青。故青筋浮露也。肝常有余。不治。恐發(fā)驚風。乃用瀉青丸去大黃加黃芩為末。煉蜜為丸服之。自此頭涼。青筋泯沒。亦少病矣。

  一兒發(fā)熱。至日晡尤甚。其醫(yī)作瘧治。不效。又作潮熱治。亦不效。予曰。此胃虛有宿。謂瘧疾則寒熱有發(fā)有止。謂潮熱則發(fā)有時。如水之潮過即退。次日根據(jù)時復發(fā)。此兒身常溫熱。至申酉時則甚。故知是宿食發(fā)熱也。彼曰。有所據(jù)乎。曰。出仲景傷寒正理論陽明病證云。潮熱者。實也。宜下之。以三化丸下之愈。

  一兒驚風后熱不退。群醫(yī)有議用小柴胡者。有欲用竹葉湯者。有欲用涼驚丸者。予曰。

  驚之后。脾胃已虛。宜溫補之。三藥寒涼。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湯用炒干姜。一劑熱除。

  已未冬十月。本府三守張公子。于初三日發(fā)熱。初五日熱益甚。目上直視??诙嗤?。眾醫(yī)作風治。無效。時代巡在府。所屬州縣官各舉其醫(yī)。皆莫治。吾縣大尹云閣朱公以全薦。張公亟召之。全往。此二十七日也。診其外證。稟曰。公子病勢將退。但肺熱未除耳。公曰。

  何如。全曰。三關(guān)黃潤。兩目精明。此病當愈。惟正面載陽。喘氣上息。此肺虛熱也。公喜曰。予正憂其氣喘。汝謂無妨。當用何藥。全曰。小阿膠散。眾醫(yī)嗾而阻之。公不聽。竟服一劑。其夕喘止熱退。始求微食。二十八日早。公謂眾醫(yī)曰。汝等作風治誤矣。昨聽汝等之言。則無此效。早請汝來。此兒不受苦也。眾慚而退。二十九日。賜金馳驛而歸。

  卷之三

  脾經(jīng)主病

  脾主困。實則日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

  實則瀉黃散三黃丸瀉之。虛則益黃散異功散小建中湯調(diào)元湯肥兒丸補之。

  瀉黃散

  治脾熱弄舌。

  藿香葉(七錢) 山梔仁(二兩) 石膏(五錢) 防風(四兩) 上銼。蜜酒炒微香。碾為末。水煎溫服。

  益黃散

  治脾胃虛冷。

  陳皮(一兩) 青皮 訶子 炙甘草 丁香(各二錢) 上為末。水煎服。量大小加減。

  治脾胃寒濕太甚。神品之藥也。以補脾胃之虛誤矣。病非嘔吐瀉痢清白。不可服也。

  東垣云。丁香辛熱助火?;鹜劣撘?。青橘皮瀉肝。丁香大瀉肺與大腸。脾胃實當瀉子。今脾胃虛。更瀉子而助火。重虛其土。殺人無疑。故以異攻散代之。

  錢氏異功散

  溫中和氣。治吐瀉不思食。及脾胃虛冷痛。

  人參 白茯苓 白術(shù) 甘草(炙) 陳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半至二錢。水煎服。即四君子加陳皮。

  調(diào)元湯

  補脾胃。扶元氣之圣方。益脾土。瀉火邪。補元氣之要藥。

  黃 (蜜炙) 人參(各等分) 炙甘草(減半) 上水煎。不拘時服。

  小建中湯

  治脾胃中氣虛損。加黃 名黃 建中湯。

  白芍藥(酒炒) 炙甘草(各等分) 肉桂(減半) 上銼末。水煎成劑。去渣滓入白餳一匙。再煎一沸溫服。

  肥兒丸

  小兒脾胃素弱。食少而瘦?;驓鈴妷?。偶因傷食?;蛞虼蟛『笫荨4思覀髅胤饺藚?白術(shù) 白茯苓 山藥(蒸) 蓮肉 當歸(酒洗各五錢) 陳皮(二錢) 青皮 木香砂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二十五丸。三十五丸。四十五丸。至五十丸。米飲送下。

  卷之三

  脾經(jīng)兼證

  諸困睡。不嗜食。吐瀉。皆脾臟之本病也。昏睡身熱。宜胃苓丸琥珀抱龍丸主之。吐瀉有冷有熱。冷者不渴。理中丸主之。熱者渴飲冷水。五苓散合天水散主之。

  兼見肝證。初傷風吐瀉。惡風發(fā)熱。煩急頓悶。此宜發(fā)散。惺惺散主之。如先吐瀉。后變慢驚風者不治。

  五苓散

  能分陰陽。止吐瀉。利小便。定驚悸。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赤茯苓(各等分) 桂(減半) 上銼或為末。水煎。加朱砂名朱砂五苓散。加茵陳名茵陳五苓散。

  天水散一名六一散。除熱止渴。化涎痰。利小便。

  滑石(飛過六兩) 甘草炙(一兩) 上末碾勻。水調(diào)服。

  惺惺散

  治傷寒時氣風熱。痰涎咳嗽。

  四君子加桔梗 細辛 栝蔞根 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小者每服一錢。大者二錢。入薄荷葉五片。水煎至七分。溫服。銼亦可。

  兼見心證。發(fā)熱昏睡。夢中驚悸。宜東垣安神丸主之??曙嬎?。辰砂五苓散。

  兼見肺證。發(fā)熱昏睡。氣促而喘者。宜葶藶丸主之。

  葶藶丸

  治傷食沖脾。傷風喘嗽。痰涎喘促者。

  甜葶藶(去皮隔紙炒) 黑牽牛(炒取頭末) 防己 杏仁(去皮尖研為膏各等分) 上研和勻。

  弱加減。予今家傳去黑牽牛加蘿卜子真蘇子炒入尤妙。

  兼見腎證。羸瘦痿弱。嗜臥不能起者。宜脾腎兼補。補腎宜地黃丸。補脾宜養(yǎng)脾丸。如瀉久便膿血者死。

  補腎丸

  此家傳補脾之圣方。小兒脾常不足。宜此補之。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炙) 粉草 白芍(酒炒) 黃 (蜜炒) 陳皮 當歸身 山藥 蓮肉(各一女嗜臥。發(fā)熱項軟。頭傾倒不能舉。諸醫(yī)作風治。而遲疑不決。予至見之。謂諸醫(yī)曰陽虛病也。蓋頭者諸陽之首。胃者諸陽之會。此女必乳食傷胃。胃氣不足。故清陽不升。而項軟不能任元也??煞{(diào)元湯。一劑而安。人皆嘆服。

  卷之三

  脾所生病

  經(jīng)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土。

  卷之三:脾所生病

  腫病

  腫有二。經(jīng)云。面腫曰風。足腫曰水。凡腫自上起者。皆因于風。治在肺。宜發(fā)散之。所謂開鬼門者是也。鬼門。汗孔也。參蘇飲合五皮湯主之。

  腫自下起者。因于腎虛。宜滲利之。所謂潔凈府。是利其小便也。故仲景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檳榔主之。

  有一身盡腫者。宜胃苓五皮湯主之。經(jīng)郁則折之。謂上下分消。以去其濕。發(fā)汗利小便。此方是小兒者。胃苓丸煎五皮湯送下。

  胃苓丸

  此家傳十三方也。

  蒼術(shù)(泔浸) 濃樸 陳皮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茯苓(各一兩) 甘草 官桂 草果仁(各三錢) 上為末。水面丸麻子大。米飲下。此小兒常用之藥。隨病換引。

  先翁治小兒腫。只用胃苓丸正方。順收長流水。入燈心煎湯送下。每日午時。用五加皮煎湯未有不效者。

  五皮湯

  桑白皮 陳皮 生姜皮 茯苓皮 大腹皮 水煎。

  經(jīng)紀萬邦瑞女。二十七歲。病腫甚異。寅后午前。上半身腫。午后丑前。下半身腫。上下盡消。

  濕之法。唯半夜陰戶腫。不得小便。此又當從肝經(jīng)求之。蓋厥陰肝經(jīng)之脈。丑時起于足上。

  環(huán)陰器。又肝病者。則大小便難。用胃苓五皮湯。發(fā)汗利小便也。內(nèi)有茯苓。所以伐腎肝之邪。木得桂而枯。又以辛散其肝經(jīng)之水。以溫腎之真寒濕也。連服十一劑。而腫盡消去矣。

  予奉先翁之教。凡腫微者。只用胃苓丸本方治之。如面腫甚者。胃苓丸本方內(nèi)。加紫蘇錢。苦葶藶一錢隔紙炒。以去肺經(jīng)之風。足腫甚者。本方內(nèi)加漢防己二錢。牽牛炒取頭末一錢。共為丸。燈心煎湯下。吾有一二門人。不守先訓。專用葶藶牽牛為治腫之藥。隨消隨腫。殺兒甚多。累吾之德。雖禁之不能阻也。

  湖廣右布政使孫。隆慶丁卯。入場監(jiān)試。為書經(jīng)禮記總裁。有小姐病。留全司中調(diào)理。

  誤食菱角傷脾。面腫而喘。夫人憂之。命余進藥。余立一方。用錢氏異功散。加藿香葉以去脾經(jīng)之濕。紫蘇葉以去肺經(jīng)之風。一劑而安。場罷后公出。見其方。謂全曰。此方甚好。取筆札令舍人孫環(huán)書記之。

  小兒病嗽病瘧病瘡后腫者。皆虛腫也。

  如受風雨水濕之氣而腫者。實腫也。通用胃苓丸主之。此家傳之法也。

  小兒諸腫。不問虛實。并用胃苓丸五皮湯主之。此家傳也。

  如因喘嗽面目浮腫者。宜消腫。葶藶丸主之。

  如瘧后遍身浮腫者。此因瘧發(fā)之后。外中風邪。內(nèi)傷冷水得之。宜胃苓丸。用長流水順取。入燈心煎湯送下。更于日午浴之。法如前。

  如無他病浮腫者。視其腫起之處治之。如自面起。上半身先腫者。此風腫也。宜五皮湯加紫蘇葉防風主之。如從足起。下半身先腫者。此濕腫也。宜五苓散加防己木通主之。

  如腫久不消。氣實能食者。宜利其水。商陸胃苓丸主之。腎者水之根。濕則傷腎。小兒久坐濕地者多此疾。

  如氣弱食少者。只以補脾為主。脾屬土。土能勝水。脾強則水去。而腫消矣。宜參苓平胃散。加藿香葉紫蘇葉木香砂仁為丸服之。

  有腎虛者。安腎丸服之。

  有面目俱黃。遍身俱黃且腫者。此黃腫也。宜胃苓丸加茵陳服之。

  如黃而不腫者。此疸證也。觀其色之明黯。如黃而色鮮明。小便色黃且澀者。此熱也。

  宜三黃金花丸主之。如黃色昏黯。小便不利者。此濕也。宜茵陳五苓散主之。

  安腎丸

  大腫不消。腎虛不納也。

  川烏(炮去皮尖) 桂心(各一兩) 白茯苓 白術(shù) 石斛(酒炒) 白蒺藜(炒去刺) 巴戟天蓯蓉(酒洗焙) 故紙(炒) 桃仁(微炒去皮尖) 萆 (各三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芡實大。

  每一丸鹽湯下。

  胃苓五皮湯

  治腫要藥。平胃 五苓(方見前) 上銼。取長流水。燈心煎服。

  商陸胃苓丸 病腫氣壯能食者。宜此治之。謂去菀陳 潔凈府也。上共為末。水煮面丸。麻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止。大便后快。又服。衰其半而止。

  一兒瘧后腫。用胃苓丸。長流水煎燈心湯下。又用浴法。調(diào)理二十日而安。

  一兒病腫。有庸醫(yī)假專門之名。不守家傳之法。嘗稱得異人之術(shù)。用牽牛葶藶為治腫方藥。作散服之。元氣下陷。肚大坐不得臥。陰囊腫大。莖長而卷。予見之嘆曰。脾土已敗。

  肝木獨旺。乃賊邪也。不可治矣。果死。

  一兒病腫。腹大。彼有庸醫(yī)妄談。五日消一分。乃取繩子圍其腹量之。投以牽牛葶藶服利下數(shù)行。腫減十分之三。父母甚喜。約至五日再消三分。未三日又大腫。較大于前。庸醫(yī)聞之走去。病勢益甚而死。

  一義子十五歲病疸。面目俱黃。予問之。對曰。傷食起。腹中大熱又痛。乃立一方。用黃柏梔積。茵陳蒿倍用以去其黃。共為細末。酒糊丸。車前子煎湯下。三日后吐去黃水一碗許。胃中不熱。又二日泄三行。腹中不痛。十日以后。小便漸清。黃亦減矣。(此一段在疸門)

  卷之三:脾所生病

  脹病

  脹病有二。屬虛者多。實者少。東垣錢氏等從虛治。內(nèi)經(jīng)云。太陰從濕。謂寒濕也熱治者誤矣。當以脈證辨之。實脹者?;蛞蚴撤e?;蛞蝰眽K。先有物在胃腸中。而后脹形于外也。按之則堅。宜消導以去之。不可攻之。攻之愈虛。不可治矣。宜胃苓丸主之。

  虛脹者?;蛞蛲聻a瘧痢之后。脾胃久傷而病。此虛氣在于膜肓之外。其外雖脹。其中無。按之則濡??壑新?。不可用攻。攻之即死。宜用溫補。錢氏加減異功散。作丸服之。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炙各一錢) 陳皮 青皮 枳實(炒) 濃樸(炒) 半夏曲 黃連(姜汁炒口干飲水。神識不清。無時譫妄。宜三黃丸。河間涼膈散。仍作膽導法。

  河間涼膈散

  連翹(一錢) 黃芩(二分五厘) 薄荷葉(二分) 梔子仁(三分) 甘草 大黃 樸硝(各五分) 上用水一鐘。竹葉五片。煎臨熟入蜜一匙。去渣溫服。

  因于宿食者。必惡食吞酸。腹中時痛。宜三黃枳術(shù)丸。方見后。木香檳榔丸主之。

  因于積者。腹中陣痛。丁香脾積丸主之。

  小兒腹脹。與大人不同。多因傷食得之。宜胃苓丸合丹溪保和丸主之。

  如果傷食。腹脹或痛。吞酸惡食。大便不利者。宜木香承氣丸主之。

  木香承氣丸

  枳實(炒) 濃樸(姜汁炒) 檳榔(酒浸各等分) 木香(減半) 大黃(酒浸分兩同上三味)上為末。酒糊丸麻子大。白湯下。

  木香檳榔丸

  治傷一切熱積。兼治痢疾腹痛。

  木香 檳榔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 莪術(shù)(煨) 黃連 黃柏 香附子 枳殼(麩炒各一為末。水杵為丸。麻子大。姜湯下。

  加減塌氣湯

  治腹脹。

  蓽茇 砂仁 青皮 陳皮 丁香 全蝎(炒) 萊菔子(炒各等分) 上為末。神曲糊丸。

  麻子大。濃樸湯送下。

  予外甥女。有食積脾虛病。出痘后又傷食。腹脹不喜食。予用胃苓丸方。加枳實炒神曲麥青皮作丸服之。

  予孫。邦子也。先病瘧。傷食成疳。又傷食。甚瘦。腹脹大而堅。見人則哭。予立一方人參白術(shù)白茯苓甘草半夏曲枳實炒濃樸黃連木香莪術(shù)砂仁使君子神曲麥芽鱉甲夜明砂當歸川芎等藥。

  一小兒瀉后腹脹。予用加減塌氣丸服之愈。

  一小兒瘧久不退。腹大而堅。予用化癖丸服之愈。

  一小兒五歲。腹大善食。予見之。謂其父母曰。乳多必損胃。食壅即傷脾。令郎腹大如是。又不知節(jié)??v其口腹。吾恐腸胃受傷,不成腸癖。必成疳也。后果成疳。肚大青筋。請予治。以集圣丸調(diào)理而愈。

  一兒善食腹大。予用保和丸胃苓丸二方。相間調(diào)理而愈。

  一兒因傷食腹痛脹。醫(yī)用藥下之愈。又傷食腹脹。醫(yī)再下之。予聞之曰。非其治也。誤殺此脾虛不能消食。食飽則脹者。此宜補脾。以助其傳化可也。豈可下乎。此兒初脹。食飽傷脾也。不行消導。乃下之。誤矣。后又腹脹。則脾虛之病也。再三下之。不大誤乎。屢下屢脹。故令腹大無紋。臍突背平而死。雖醫(yī)之誤。不聽吾言。父母之過也。

  腹中有癖。瘧后多有之。兒有癖者。常作寒熱似瘧。不可作瘧治也。癖去則寒熱自止。

  家傳消癖丸甚效。

  人參 陳皮 三棱 莪術(shù) 木香 黃連 砂仁 鱉甲 枳實 夜明砂 使君子 干蟾半夏曲 麥芽 海昆布 上為末。酒糊丸。麻子大。米飲下。

  先翁治癖只用香蟾丸。此家傳十三方也。

  木香 人參 黃 當歸 桔梗 三棱 莪術(shù) 鱉甲 綠礬 枳實 使君子 楝根皮訶子 干蟾(七錢五分) 黃連(一兩) 上為末。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

  卷之三:脾所生病

  腹痛

 ?。ㄓ邢x有積)蟲痛發(fā)作無時。隨痛隨止。發(fā)則面色 白??谕孪涯8怪型醋鞲泶?。脈洪大。目似癇。宜下之。用木香檳榔丸。苦楝根白皮煎湯送下。先翁用雄黃解毒丸下之。小兒體弱者。不可下也。用安蟲丸以漸去之。

  莪術(shù)(醋煨) 木香 黃連 青皮 檳榔 使君子 白蕪荑仁 白雷丸 苦楝根皮(白者可用。赤者有毒。各等分。) 上為末。醋面丸。麻子大。白湯下。

  家訓云。凡欲取蟲。須于每月上弦前取之。蟲頭向上。若望后頭向下。不可取也。

  王小亭子善食。嘗苦蟲痛。予用安神丸服之。三日后取下一蟲甚異。約長一尺。身赤色。大如鱔令人手持其兩頭牽之。長二三尺。形如小線。放下依舊短縮。此蟲母也。

  胡泮西弟蚤卒。遺子。乃泮西夫人養(yǎng)之。嘗苦腹中蟲痛。請先翁治之。再三不效。復治之。予問先翁。曾用何藥。翁曰。雄黃解毒丸。予問翁。再有別方否。翁曰。只此一方。

  用之屢效。予告翁云。此蟲有靈。當設法取之。擇定除破日。在每月初旬取之。勿令兒知也。隔夜煎下苦楝根湯。次日五更與其伯母議。用清油煎雞子餅一個。先食之。后服藥。故不與食。兒聞其香味。急欲食之。腹中如有物涌上心口。取藥與服之。少頃心口之物墜下。以蛋食之不食也。巳時腹中大鳴而瀉。下一蟲甚異。約小指長。有頭有手足。狀如嬰兒。予見之驚曰。此云傳癆蟲也。泮西云。彼父癆死。母亦癆死。今此兒。正三傳也。幸去之矣。令一婢用鐵鉗夾之河中。以火焚之。有煙撲入婢口中。其婢亦病癆死。此男無恙。至今誦之。

  翁曰。汝用何藥。如此神效。余曰。雄黃解毒丸??直究h戶房吏閻姓者。麻城人也。子有蟲痛。黃瘦。腹中時痛??陴挕H缬腥馐硠t痛不發(fā)日無肉。則痛發(fā)也。請先翁治之。翁命予往。見其子甚弱。不敢下。乃思一計。只用苦楝根皮。放肉汁中煮食之。單服三日。下蟲如蝌蚪者一盆。色黃黑。后以養(yǎng)脾丸調(diào)理而安。閻濃謝。先翁謂先母曰。吾有子矣。往吾教他讀書。醫(yī)出于儒。先母聞之喜。

  一兒七歲善食肉。嘗病腹痛。其父問曰。積痛蟲痛何如。予曰。積痛發(fā)有常處。手不可按。惡食而口干。蟲痛無常處。喜手按摩??陴挾虑逅?。此兒乃蟲痛也。以藥取之。下蟲大者十余條而痛止。未一月又痛。予曰。不可再取矣。如不去其蟲。則痛不除。積不除。則蟲又生。茍再取之。恐傷胃氣不可也。乃立一方。用黃連木香檳榔去積為主。陳皮青皮三棱莪術(shù)枳實山楂。專去其積。使君子白蕪荑川楝子苦楝根皮。專去其蟲。等分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米飲下。常服之。時下小蟲。及下大蟲如指或問。人腹中皆有蛔蟲。何兒之蟲獨多也。予曰。小兒食傷成積。積化為蟲。嘗觀草腐螢。木腐而生蠹。人脾虛而蟲集。其理一也。或又問。蟲之狀有不同者。何也。曰。各從其臟變化也。如心屬火化為羽蟲。肝屬木化為毛蟲。肺屬金化為介蟲。腎屬水化為鱗蟲。脾屬土化為 蟲。故蛔蟲 蟲出于脾。為土化也。

  卷之三:脾所生病

  積痛

  小兒腹痛。屬食積者多。食積之痛。屬寒者多。蓋天地之化。熱則發(fā)散而流通。寒聚而壅塞。飲食下咽之后。腸胃之陽。不能行其變化轉(zhuǎn)輸之令。使谷肉果菜之物。留戀腸胃之中。故隨其所在之處。而作痛也。

  如在胃中猶是完物。在當心而痛。宜吐之。所謂高者越之也。瓜蒂散主之。

  其在小腸中。雖變化猶是糟粕。其痛在心之下臍之上。宜辛溫之藥利下之。宜丁香脾積丸主之。

  一兒周歲。食肉太早。自此成積,日漸羸瘦。不思乳食。其父沙溪告予。請醫(yī)治之。予脾去積丸。先服三日。后用脾積丸。雞肉湯下。取下雞肉一片。猶未化也。再服養(yǎng)脾丸調(diào)理而愈。

  其在大腸者。水谷已分。傳送廣腸為疾也。其痛在臍之上。宜苦寒之藥下之。木香檳榔丸主之。

  如可吐者。不如鹽湯探吐之法尤妙。如飲食之后更有胃口痛者。此宜吐之。如因舊日之積作痛者。不可吐之??謧笟?。宜小陷胸丸主之。

  枳實(麩炒二錢) 半夏 黃連(姜汁炒各二錢) 草豆蔻(炒五分) 上為末。神曲糊丸。

  麻子大。姜湯下。

  王小亭一日胃腕當心而痛。請予治之。七日不止。予以手摸其胸腹。問在何處。惟心之手不可近。予曰。吾差矣。何怪其藥之不效也。凡腹痛手可按者。虛痛也。手不可按者。實痛也。實痛。非積則痰。故不可按也。乃立一方。于枳實導滯丸控涎丹二方內(nèi)。擇取枳實黃連半夏各二錢。木香黑牽牛頭末白芥子炒甘草等分。搗羅為末。用生姜自然汁和神曲作丸。

  麻子大。以沉香木香檳榔磨水下?;蚪獪嗫?。初服二十一丸。少頃痛移下中脘。又服七丸。至臍下。又服五丸。利下清水而止。乃知是脾痛也。復作枳術(shù)丸加青皮陳皮木香砂仁神曲麥芽山楂。調(diào)理而安。治痛者。其可忽諸。

  凡腹中積痛者。只在腸胃之中。蓋腸胃為市。物之聚也。脾主腐化。而無所受故也。非客所犯必不為痛。如有脾痛者。宜祖?zhèn)?br />
  三圣散

  主之。

  蒼術(shù)(鹽炒) 香附子(鹽炒) 良姜(清油炒) 上為細末。熱酒調(diào)下。

  卷之三:脾所生病

  吐瀉

  吐出上焦。瀉出下焦。乃腸胃之病也。脾在中焦。管攝乎上下之間。吐瀉互作者。

  乃脾之病也。

  夫人身之中。足陽明胃脈之氣。自上而下。足太陰脾脈之氣。自下而上。上下循環(huán)。陰接。謂之順而無病也。故胃氣逆而為上。則為嘔吐。脾氣逆而為下。則為泄瀉。吐瀉之病。

  脾胃為之總司也。

  發(fā)揮云。胃在上焦主內(nèi)而不出。嘔吐則不納矣。腸在下焦。主出而不入。有積泄瀉。出積矣。觀李知先活人書括云。胃家有熱難留食。胃冷無緣納水漿。則吐瀉之出于上焦也明矣。又張長沙傷寒論云。下利服理中不止。理中者。理中焦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苓散主之。不止者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則泄瀉出于下焦也明矣。

  赤石脂(一斤) 禹余糧(一斤) 上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三服。

  又按治泄利者。有四法焉。有用理中湯。以治其中氣者。有用五苓散。以利其小便者。

  真武湯。以溫其腎者。有用赤石脂禹余糧。以固澀其大腸者。不可不知其要也。蓋腎開竅于二陰。主蟄藏者也。如門戶然。泄瀉不止。門戶不固也。故用姜附以溫之。閉其門戶也。腸胃者。容受水谷之氣。猶倉廩然。脾司出納。乃倉廩之官也。吐瀉不止。乃倉廩之不藏。官之失其職也。故用參術(shù)以補之。封其倉廩也。下焦者。水谷注下之路。如溝瀆然。小便不利者。溝瀆之不能別也。故用豬苓澤瀉以利之。疏通其水瀆也。大

  故用赤石脂禹余糧以澀之。塞其決也。

  真武湯

  茯苓 芍藥 生姜(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破八片) 白術(shù)(二兩) 上用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

  祖訓治吐瀉者。只用胃苓丸。吐以煨生姜湯。泄以一粒丹和之。炒米湯下。

  一粒丹(亦名白玉丹) 此家傳十三方也。

  寒水石( 二兩) 白礬(枯一兩) 上為末。水糊丸。小豆大。每一丸米湯下。

  錢氏曰。脾主困。謂疲憊也。非嗜臥也。吐瀉久則生風。飲食傷則成疳。易至疲憊也。此與腎主虛同。

  論腎者。元氣之主。腎虛則為稟賦不足之病。脾者谷氣之主。脾虛則為津液不足之病。故小兒五臟之病。脾腎最多。肝心次之。肺又次之。小兒吐瀉。多因傷乳食得之。如吐瀉時不啼哭。不喜飲食。此傷乳食也。初得之不可遽止。宿食未盡去也。宜換乳食。勿令重傷。吐瀉益甚。非醫(yī)之咎也。益黃散主之。

  有熱者胃苓丸。用東向陳壁土。和生姜少許炒焦。入水煎湯。澄清吞下。瀉不止。以胃苓丸一粒丹合而服之。煎湯下效。如吐瀉時不惡風寒。喜人懷抱。此傷風吐瀉也。宜發(fā)散。惺惺散。如吐瀉時啼哭。其身俯仰不安者。必腹中有痛。此藿亂也。內(nèi)傷乳食。外感風寒得之。先治其里。宜理中湯加藿香。后治其表。桂枝湯。表里通治。藿香正氣散。

  一兒周歲。吐瀉并作。時天大寒。醫(yī)用理中胃苓丸。服之不效。予曰。此表里有寒邪。未得發(fā)散也。取益黃散與之。其夜得大汗而止。

  一女歲半。與前兒同癥。吐瀉。此傷食也。前有外感風邪。故用益黃散。溫其表里之寒。此只是傷食。用胃苓丸一粒丹陳壁土湯下。調(diào)其脾胃。消其食積。而吐瀉俱止。

  一兒暴吐瀉。上下所出皆乳不化。用理中丸服之效。

  一兒暴吐瀉。上下所出皆黃水。中有乳片不化者。用二陳湯。加黃連姜汁炒煎服效。

  或問。二病同。而治之異者。何也。曰。所出之乳不化者。胃有寒也。故以理中丸急溫之。所出乳片不化者。胃有熱邪。熱不殺谷。宜半夏黃連以解之。此同病異治法也。

  卷之三:脾所生病

  嘔吐

  小兒嘔吐。多因乳食之傷得之。非若大人有寒有熱也。然因于寒者亦有之。

  嘔乳。溢乳。 乳。當分作三證治之。

  嘔乳者。初生小兒。胃小而脆。容乳不多。為乳母者。量饑而與之。勿令其太飽可也。

  胃小而脆。母之乳多而急。子縱飲之則胃不能容。大嘔而出。嘔有聲。而乳多出。如瓶注水。滿而溢也。

  溢乳者。小兒初生筋骨弱。左傾右側(cè)。前俯后仰。在人懷抱扶持之也。乳后太飽。兒身不正。必溢出二三口也。如瓶注水。傾而出也。

  乳者。小兒無時乳常流出??诮谴竭叧R姟H缙恐?。而水滲出也。即哺露。

  嘔乳者。節(jié)之可也。溢乳者。正抱其身可也。皆不必治。 乳者。胃病虛也。宜補之。

  理中湯丸。加藿香木瓜主之。

  先翁治小兒嘔吐。只用胃苓丸研碎。以生姜煨熱煎湯調(diào)下。即止。

  理中湯治嘔吐?;蛴胁恢拐摺I家不喜甘故也。必去甘草加藿香之辛。木瓜之酸。用之傷冷乳者。所出清冷。面 白者是也。宜益黃散。煨生姜煎湯調(diào)服。

  傷熱乳者。物出熱。面赤唇燥者是也。宜六一散。煨生姜煎湯調(diào)服。

  傷乳食。物出作餿酸氣者是也。宜胃苓丸。煨生姜煎湯研碎調(diào)服。

  本縣儒學教官陶。有一子生八月病吐。諸醫(yī)治之不止。湯丸入口即吐。諸醫(yī)云。食入即是有火也。欲作火治。用瀉火藥又不效。眾醫(yī)不能治。其吐益劇。即請予至議治。予曰。理中湯。師曰。服此方不得入也。予曰。用法不同。時有生員蔡一山。素與吾不睦。在傍笑云。不必多言。且看汝法何如也。予曰。汝亦不必多言。明早來問。始見吾之能也。此非試宏詞博學科。何相忌耶。作理中湯劑。用 豬膽汁童便各半。拌之炒焦。以水煎服。藥入立止。次早蔡生來問。師曰。果效。問是何方。曰理中湯。蔡子又問何法。予曰。此在傷寒論中豬膽人溺白通湯方下。兄歸讀之。自理會出來。師又問予曰。吾聞蔡子常妒汝。今信之。請言其法。予曰。吐本寒邪。當用理中湯熱藥以止之。內(nèi)寒已甚。格拒其陽。故熱藥入喉。被寒所拒。不得入也。今膽汁之苦寒。童便之咸寒。下喉之后。兩寒相得。故不復出。須臾之間。陰氣漸消。陽氣乃發(fā)。此熱藥須冷服。以主治格拒之寒。以止嘔噦者是也。宋理宗嘔吐不止。召醫(yī)楊吉老治之。問用何方。曰辛熱藥也。帝曰。服之不效。吉老奏曰。熱藥冷服。藥成放井中良久。澄冷進服。一啜而吐止。即此法也。師聞而喜之。后以六君子湯作丸調(diào)之王少峰次子。三個月病吐。請醫(yī)治之。藥乳不納。予見其兒在乳母懷中。以身伸弩。上竄。呃呃作聲。有發(fā)驚之意。乃取理中湯丸末子一分。用豬膽汁童便各半匙。調(diào)分三服。初一次少停。略以乳喂一二口即止。又進一次。又乳之。其兒睡一覺。醒則嘔止。不伸弩。不呃呃作聲矣。予以是法教諸子止吐?;钊松醵唷D肆挤ㄒ?。

  英山鄭孔韶一女。辛丑三月患嘔吐。請予往。視其證。乃傷食吐乳也。家人云無。乃用湯。去甘草加丁香藿香不效。又作膽汁童便法。亦不效。四日后吐出飯半碗。予謂家人曰。

  此女數(shù)日不食。何以有此完飯也。吾言傷食。汝固曰無。勞吾心力。不得見效。遂取脾積丸投之。取下惡糞如靛。詢之。果五日前外翁王宅歸。所吐出之飯。即所食之飯也。壅塞腸胃。格拒飲食。所以作吐。下之即愈。

  予思小兒嘔噦不止。多是肝膽二經(jīng)之病。故仲景豬膽人溺白通。方在厥陰病中。新制一方。治嘔吐不止之病。

  吳茱萸 黃連(各等分銼) 上用向東壁土一塊。杵碎。用藥放在銚中炒焦。入水煎一二沸。澄清服之。

  凡治小兒嘔吐。止后不可便與乳。其吐復作。非醫(yī)之咎也。吐后多渴。禁與湯水。須使忍一時??首灾挂?。若與湯水。轉(zhuǎn)渴轉(zhuǎn)吐不可止也。大人同。

  有吐蛔者。胃寒甚也。宜理中丸。用烏梅與椒煎湯。調(diào)服神效。

  寒水石( 飛二兩) 半夏(泡七次七錢五分) 白枯礬(五錢) 上為末。水糊為丸。麻子大。姜湯下。此家傳十三方也。

  因于寒者。食久則吐。其乳不化。宜理中湯加藿香砂仁主之。

  因于熱者。食入則吐。其乳成片。宜理中湯加黃連竹茹主之。

  因于食積者。吐出餿酸氣味。惡食。宜養(yǎng)脾消積丸。甚者丁香脾積丸主之。吐止后。胃苓丸主之。

  因于蟲者。吐多清水。腹痛多啼。宜理中湯加木香檳榔丸主之。

  嘔吐藥食不得入者。此胃中有寒。陰盛格陽也。宜理中湯入童便豬膽汁主之。

  一兒初生即吐。醫(yī)欲用錢氏木瓜丸。予阻之曰。不可。小兒初生。胃氣甚微。初飲乳或多過飽而吐者。當令乳母緩緩與之。或因浴時客寒犯胃而吐者。當取其乳汁一杯。用姜蔥同煎。少與服之?;蛞驉郝渡嫠?。停在腹中而吐者。宜以炙甘草煎湯而吐去之。如何敢用木瓜丸。以鐵粉檳榔之劑。重犯其胃中初生中和之氣耶。故常語人曰。錢氏小兒方。非先生親筆。乃門人附會說也。

  一兒自盈月后常吐乳。父母憂之。諸醫(yī)不能止。一日問予。予曰。嘔吐者。非常有之病今常吐乳。非病也。然孩兒賴乳以生。頻吐乳者。非所宜也??謧麣狻2豢刹磺笃涔?。有母氣壯乳多者。唯恐兒饑??v兒飽足。飽則傷胃。所食之乳涌而出。此名嘔乳。如瓶之注水。滿而溢也。宜損節(jié)之。更服肥兒丸。兒之初生。筋骨軟弱。為乳母者。常懷抱護持可也。不然則左右傾側(cè)。其乳流出。此名溢乳。如瓶之側(cè)。其水流出也。能緊護持。則不吐也。有胃弱者。不能受乳而變化之。無時吐出。所吐不多。此名哺露。如瓶之漏。不能容受也。當補其脾胃。助其變化可也。亦以肥兒丸主治。

  卷之三:脾所生病

  泄瀉

  泄瀉有三。寒熱積也。

  寒瀉者不渴。宜理中丸主之。

  熱瀉者有渴。宜五苓散合六一散主之。

  積瀉者面黃。所下酸臭食也。宜丁香脾積丸下之。積不去。瀉不止也。

  三棱(煨) 莪術(shù)(煨) 良姜(醋煮) 青皮(去白醋煮各五分) 丁香(去蒂三錢五分) 木香

  胡三溪子病瀉不止。三溪自與甘大用同醫(yī)。皆吾所傳也。不效。其兄元溪云。今有璞玉于此結(jié)拜我。吾聞之即歸。問其所用之方。皆不對證。觀其外候。面色黃。所下酸臭。此積瀉。宜下之。積去瀉斯止矣。乃取丁香脾積丸。一服而安。其父問云。吾聞濕多成五瀉。未聞所謂積瀉也。予曰。難經(jīng)有所謂大瘕瀉者是也。濕成五瀉者。有內(nèi)因者。有外因者。有不內(nèi)外因者。如因于風者。水谷不分。謂之飧泄。因于熱者。水谷暴泄。謂之洞泄。因于寒者。水谷不化。謂之溏瀉。因于濕者。水谷稠粘。謂之濡瀉。此四瀉者。外因之病。濕自外生者也。因于積者。膿血交雜。腸鳴腹痛。所下腥臭。謂之瘕瀉。瘕者。宿食積滯之名。乃食癥也。此內(nèi)因之病。濕自內(nèi)生者也。有不內(nèi)外因者。乃誤下之病。有挾熱挾寒之分。所謂腸垢溏者是也。又問。脾積丸乃取下之劑。何以能止瀉也。曰。胃者。水谷之海。腸者。水谷流行之道路也。泄瀉者。腸胃之病也。腸胃無邪。則水谷變化。便溺流行。是為無病兒矣。今有宿食不化。陳腐之物。菀積于腸胃之中。變?yōu)樾沽?。如源泉之水。停積于中。流出于外。茍不溯其源而出之。則泄痢終不止也。故以脾積丸去其陳腐。此拔本塞源之法。按本草云。巴豆未泄能令人泄。已泄能令人止。脾積丸之治積泄。祖訓當遵守也。余教諸子治泄瀉。始終三法。

  初用理中丸一服。不止。次用五苓散。一二服分利。不止。三用白術(shù)散服之良。又不止。用參苓白術(shù)散調(diào)理。未有不效。再不止。用參苓白術(shù)散二分。豆蔻一分。

  發(fā)揮云。難經(jīng)五瀉之論甚詳。予論大腸瀉。小腸瀉。大瘕瀉。則易明。予論脾瀉腎瀉。則難藏之舍。無有所受。豈有所出哉。其脾瀉者。即胃瀉也。謂脾不能約束其胃。胃不能藏而瀉也。故瀉有屬脾者。有屬腎者。但自胃來者。水谷注下而多。自脾來者。則成黃糜。瀉無度而少也。觀仲景傷寒論中。大便不通者。用脾約丸。其意明矣。腎亦臟也。謂之腎瀉者。腎開竅于二陰。為閉藏之主。腎虛則不能主閉藏。而水谷自下。且下焦如瀆。有所受則有所出也。但瀉不同。難經(jīng)云。其瀉下重者。即腎瀉也。觀東垣先生脾胃論。補中益氣湯方。凡大便弩責者。加當歸身紅花。弩責者即下重。當歸紅花以潤血。蓋腎惡燥。故用二物以潤之。

  腎瀉亦與大瘕瀉同。瀉者痢也。乃積滯之物。故痢曰滯下。況痢則腹痛。有腸鳴。有里急。

  有赤白。若腎瀉。則便時略難。卻無里急后重之證。故云。痢則下重也。古人立方治腎瀉。

  有用破故紙者。補其腎也。有用吳茱萸者。補其肝也。皆苦以堅之辛以潤之之法。今吾立方治脾瀉者。只用參苓白術(shù)丸。治腎瀉者。只用六味地黃丸加破故紙。甚效。

  胃瀉。大腸泄。小腸泄。三者不同。蓋自胃來者。水谷注下而不分。所下者皆完谷也。

  此寒。治宜理中丸主之。自小腸來者。亦水谷注下而不分。則成糟粕而非完谷。且小腸為受氣之府。水谷到此。已變化而未盡變化也。治宜分別水谷。以五苓散主之。使水谷分利。則瀉止矣。自大腸來者。則變化盡而成屎。但不結(jié)聚。而所下皆酸臭也。宜用傷寒論中禹余糧湯。

  陳文中痘疹方中肉豆蔻丸主之。此澀可以去滑之法也。

  叔和云。濕多五瀉。此本內(nèi)經(jīng)濕勝則濡瀉之論。所謂五瀉。則與難經(jīng)之論不同。素問以臟腑分五瀉。叔和以風寒濕熱食分五瀉。

  如泄時有發(fā)熱惡寒。水谷不分者。此風濕證也。謂飧泄。經(jīng)云。春傷于風。夏生飧泄者是也。宜小建中湯加防風主之。若兼膿血者。胃風湯主之。

  如瀉時有腹痛?;蛲禄虿煌隆K鶠a者多完谷未化。此寒濕證也。宜理中湯主之。

  如瀉時有腹痛?;蛲椿虿煌?。所下亦有完谷而未盡化者。此邪熱不殺谷也。有成糟粕者。皆屬熱濕。以傷寒論中豬苓湯主之。寒濕熱濕宜詳辨之。屬寒者不渴。屬熱者渴也。

  如瀉時水谷混下。小便少而大便多者。此濕瀉也。有溏瀉無度者。此久濕也。并宜五苓散主之。

  如瀉時有腹痛腹鳴之證。惡食。所下酸臭之物。此因宿食停滯于中而成濕。此食化為濕也。宜下之。積去泄自止也。丁香脾積丸主之。

  泄瀉二字。亦當辨之。泄者。謂水谷之物泄出也。瀉者。謂腸胃之氣下陷也。

  豬苓湯

  豬苓 澤瀉 阿膠 滑石 茯苓(各一錢) 水煎。

  春月得之名傷風。其證發(fā)熱而渴。小便短少。宜先清熱后補脾。清熱薷苓湯。補脾白術(shù)

  夏至后得之瀉者。有寒有熱??视嬎摺釣a也。先服玉露散以清暑止渴。后服白術(shù)散以補脾。

  如不渴者。寒瀉也。先服理中丸以溫中補脾。后服五苓散。以清暑。此祖?zhèn)髦钜病?br />
  夏月水瀉。其詳在因五邪之氣所生病條內(nèi)有案。

  秋月得之。傷濕瀉也。其證體重。所下溏糞。謂之濡瀉。宜滲濕補脾利小便。胃苓湯主之。或升麻除濕湯。

  冬月得之。傷寒瀉也。其證腹痛。所下清水。宜溫。理中丸或理中湯加熟附子少許主之。不止宜豆蔻丸。

  四時之中。有積瀉者。面黃善腫。腹中時痛。所下酸臭者是也。宜先去積。后調(diào)脾胃。

  去積丁香脾積丸。調(diào)理脾胃胃苓丸。

  治瀉大法。不問寒熱。先服理中丸。理中者。理中氣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主之。更不止。胃氣下陷也。補中益氣湯。清氣上升則不瀉矣。又不止者。此滑瀉也。宜澀之。豆蔻丸主之。此祖傅之秘法也。

  小兒泄瀉。根據(jù)法治之不效者。脾胃已衰。不能轉(zhuǎn)運藥性以施變化。只以補脾為主。脾胃既健。藥自效也。白術(shù)散主之。常與無間。此予先父之秘授也。

  久瀉不止。津液消耗。脾胃倒敗。下之谷亡。必成慢驚。所謂脾虛則吐瀉生風者是也。

  補脾胃于將衰之先。宜用白術(shù)散補之。補之不效。宜用調(diào)元湯加建中湯急救。否則慢風已成。雖使仲陽復生。不可為也。(詳見慢驚內(nèi)。)小兒泄瀉。大渴不止者。勿與湯水飲之。水入則愈加渴而病益甚。宜生脾胃之津液。白術(shù)散主之。

  久瀉不止。發(fā)熱者。此津液不足。乃虛熱也。勿投以涼藥。反耗津液。宜白術(shù)散主之。如熱更甚。黃連丸主之。

  白術(shù)散

  治小兒泄瀉煩渴者。

  四君子加木香 藿香(各等分) 葛根(加一倍) 上作大劑。水煎常服。以代湯水。

  黃連丸

  治久瀉發(fā)熱。此虛熱也。

  黃連 干蟾(炙各二錢) 木香(一錢) 使君子(一錢) 蘆薈 夜明砂(各七分) 上為末。山藥研粉。水糊丸。麻子大。米水下。

  升麻除濕湯

  治風濕作瀉。自下而上者。引而竭之。如脾胃甚弱。不思飲食。腸鳴腹痛。泄瀉無度。小便赤澀。四肢困倦。

  升麻 柴胡 防風 神曲 澤瀉 豬苓(各五分) 蒼術(shù)(一錢) 陳皮 甘草(炙) 麥(各三分) 為末。水煎熱服。

  玉露散

  治傷熱瀉黃。(方見前) 與五苓散合勻。名桂苓甘露飲。治熱瀉。此予心得之。

  一兒有病。一日夜三五行。或瀉或止。連年不愈。此脾瀉也。胃苓丸加人參主之。

  一兒無病。時值盛夏。醫(yī)以天水散與之。謂其能解暑毒也。服后暴瀉。醫(yī)悔。用作理中連進三劑。瀉變痢疾。日夜無度。膿血相雜。兒益困頓。皮燥無汗。發(fā)聚成穗。請予治之。

  予曰。挾熱而痢者。其腸必垢。瀉久不止。則成疳瀉。此兒初瀉。本時行之病。非干天水散也。醫(yī)當用天水散調(diào)五苓散服之可也。反以理中湯熱劑投之。遂成挾熱腸垢之病。皮燥發(fā)穗者。表有熱甚也。下痢窘迫者。里有熱甚也。表里俱熱。津液亦衰。事急矣。因制一方。用黃連 干蟾(炙各一錢) 木香 青皮 白茯苓 當歸身 訶子肉(各一錢五分)共為末。粟米粉作糊為丸。每服三十丸。炒陳米湯下。十日后滿頭出小癤。身上發(fā)痱如粟。熱平痢止而愈。噫。此子非吾無生矣。

  一兒病瀉。大渴不止。醫(yī)以五苓散玉露散皆不效。病益困。腮妍唇紅。予見之曰。不可泄瀉大渴者。水去谷少。津液不足故也。法當用白術(shù)散。補其津液可也。乃服五苓散玉露散滲利之劑。重亡津液。脾胃轉(zhuǎn)虛。訣云。大渴不止。止而又渴者死。泄瀉不止。精神好者死。父母不信。三日后。發(fā)搐而死。

  壬子經(jīng)魁萬賓蘭。石泉翁之伯子也。翁得子晚。始生賓蘭。愛如珠玉。周歲得水瀉。一十余行。翁善醫(yī)。自作理中湯加訶子肉豆蔻與之。不效。乃急請予至。敘其用藥不效。予曰。正理論云。理中者。理中氣也。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遂用五苓散去桂加甘草。一服瀉止。三日后遍身發(fā)出赤斑。石泉懼。予曰。無妨?;钊藭?。傷寒病下之太早。熱氣乘虛入胃發(fā)斑。今夏月熱盛之時。瀉久里虛。熱氣乘虛而入。且多服理中辛甘之劑。熱留胃中。今發(fā)赤斑。熱自里而出于表也。宜作化斑湯必易愈。翁曰。石膏性寒。非瀉所宜。曰。有是病則投是藥。在夏月白虎猶宜用也。一服而斑沒熱退。

  本縣大尹朱云閣。公子病泄。十日不止。眾醫(yī)或用理中五苓益元白術(shù)散等。皆不效。瀉甚。公亟召余至。視其外侯。啟曰??侍醍斚戎箍?。公曰當先止瀉。余曰。病本濕熱。水谷不分。更飲水多。則濕傷脾胃。水積腸胃。所瀉之水。乃所飲之水也。故當先止其渴??手篂a亦止矣。公曰。當用何方。曰。白術(shù)散。尹曰。已服過多。余曰。用之不同也。尹曰。用之更有別法乎。余曰。本方在常與服之。此常字便是法也。蓋白術(shù)散。乃治瀉作渴之神方。此方有二法。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藿香木香六味各一錢。葛根倍二錢者。泄瀉久不止。胃中津液下陷也。故葛根倍用之。以升胃中之津液。此一法也。今人不知倍用之法。與六味等分同。故效少也。兒病渴者。湯水不離。今人不知常服之法。以藥常代湯飲之也。故所用之方雖是。所用之法不同。藥劑少而湯水猶多。藥少湯多。猶以一杯之水。救一車薪之火。水不勝火。如何有效。當作大劑煎湯以代湯水飲之??手伙嫳痉?。一切湯水禁之勿與。則胃氣上升。津液自生??蕿a止矣。尹聞而是之。果一劑治矣。不問泄瀉痢疾。并宜服此。多多益善。不唯泄瀉可止。亦不至脾虛生風也。真神妙方也。謹詳述之。公子脾胃素弱。常傷食。一醫(yī)枳術(shù)丸。保和丸。其意常用枳術(shù)丸補脾。至傷食則服保和丸。不效。公以問予。予曰。此法固好。但專用枳術(shù)丸。則無消導之藥。初不能制其飲食之傷。專服保和丸。則脾胃之虛。不能勝其消導。而反損中和之氣。當立一方。七分補養(yǎng)。三分消導。則脾胃自強。不能再傷矣。公曰。甚善。汝作一方來看。余乃制用人參白術(shù)青皮陳皮甘草木香縮砂仁山藥蓮肉使君子神曲麥芽為末。荷葉煨飯搗爛為丸。米飲送下。名之曰養(yǎng)脾消食肥兒丸。服后精采頓異。飲食無傷。公益喜。錄其方常久用之。親書儒醫(yī)二字。作匾賜之。

  庠生胡逸泉。東郊翁之伯子也。周歲時得水泄。先請醫(yī)甘大用。治之不效。復請予至。則肌肉消削。面色 白。時盛夏。凝汗不潤。皮膚干燥。發(fā)豎。所下頻并。略帶后重。此氣血俱虛也。按治法之。補中氣。利小便。升舉其陽。固澀其滑。次第調(diào)之。略無寸效?;蛟弧:稳?。予曰。術(shù)將窮矣。唯有一法未用耳。乃作疳瀉治之。用人參白術(shù)白茯苓甘草陳皮山藥當歸蓮肉砂仁訶子肉豆蔻黃連木香干蟾為末。神曲糊丸。煎四君子湯下。服未二日。膚潤有微汗。再一日頭上見出紅瘡。小便漸多。五日而瀉止。后更以參苓白術(shù)散作丸服之。調(diào)理而安。

  汪望峰長子城南。生一子。寄姊夫南河胡家養(yǎng)。南河嘗語人曰。萬老先生好小兒科。今作聰明。兒有病??烧垙堊嫘轴t(yī)之。乃先生親傳。予亦與人會藥。不執(zhí)方合宜而用。吾之活人多矣。試舉其一二驗者實之。城南一子病瀉。十余日不止。一向是張用藥。以胃苓丸一粒丹服之。皆無效。請予治之。望峰知其故??钟璨豢嫌眯摹H“捉鸲勺骼?。予嘆曰。不在利市。只在信我也。我之治病。敢作聰明。皆先人之舊方。顧用之不同耳。蓋治大病以重劑。治小病以輕劑。彼胃苓丸一粒丹。豈治此重病哉。乃取豆蔻丸五十。胃苓丸五十。陳倉米煎湯下。語南河云。只此一劑而止。不再下也。南河初不聽。泄止大悟曰。良工不示人以樸信乎。

  湖廣右布政孫小姐。五月病瀉。至七月猶未止。諸醫(yī)治之皆不效。差人召余。余至見其。乃知津液不足也。不止其渴。瀉亦不止。熱亦不除也。公問余曰。數(shù)日可安。曰。三日止渴。五日止瀉。十日熱退。計十八日可安。公曰。病久矣。一月而安幸也。乃進白術(shù)散作大劑以代湯。須臾飲盡。予見其渴甚。再加制過天花粉二劑。其夜渴止。瀉亦微止。次日又進一劑??蕿a俱止。三日熱亦漸退。四日公又問余曰。小姐病未安柰何。余告曰。初來時曾許三日止渴。五日止瀉。十日退熱。今日來五日渴瀉俱止。熱亦漸退。耕當問農(nóng)。織當問女。小姐貴體。余以身任之。唯足下寬量數(shù)日可也。公稱謝。再用白術(shù)散減干葛加陳皮。調(diào)治半月而效。公大喜。給札付冠帶儒醫(yī)匾。白金一十兩。此萬歷元年九月初四日也。本縣大尹唐百峰行之。

  卷之三:脾所生病

  痢疾

  痢不問赤白。皆從積治。濕熱者。食積之所生也。痢初得之。其法宜下。積不去。

  止也。如吐泄后痢者。其積已下。不可再下。復傷胃氣??上抡?。木香導滯丸主之。不可下。宜去積。保和丸主之。

  陳皮(五錢) 枳殼(炒三錢) 黃連(姜汁炒五錢) 神曲 山楂肉 麥 (各三錢) 萊服子(炒三錢) 檳榔(三錢) 上為末。水糊丸。麻子大。白湯下。

  木香導滯丸

  枳實(炒) 濃樸(姜汁炒) 檳榔(各五錢) 黃連 黃芩 黃柏 大黃(各七錢半) 木香(二錢五分) 黑牽牛(半生半炒取頭末二錢半) 上為末。酒糊丸。小豆大。白湯下。

  祖訓只用

  香連丸。

  黃連(一兩。凈銼,用吳茱萸半兩。水拌濕同炒。去萸不用。) 木香(五錢) 石蓮肉(一錢) 上為末。酒糊丸。麻子大。陳倉米煎湯下。此家傳十三方也。

  予教諸子。治痢只用保和丸香連丸同服。萬無一失。

  鄖陽撫臺都御史孫小姐。自五月病痢。至七月未愈。差荊襄承差取鄖陽醫(yī)官治之不效。差王加宜取予。予往。病亟矣。用人參白茯苓甘草當歸白芍黃苓車前子陳皮各等分。炒干姜少許。煎服略差。五日大安。公晚飲間。問予云。諸醫(yī)皆用木香黃連。今汝不用。所用皆非治痢之藥。而效者何也。余曰。此乃河間黃芩芍藥湯方也。所謂調(diào)其氣則后重除。養(yǎng)其血而痢止之法也。臺云。小女前年在湖廣病泄。今年在此病痢。皆五六月間。幸遇汝之良醫(yī)而安。然小女之遇汝。爾之遇我。非偶然。余叩首謝。

  本縣祝道士長子。七歲病痢。半年不愈。求予治之。予與一方。用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陳藥黃 桔梗木香黃連訶子肉豆蔻車前子干姜炒澤瀉神曲當歸麥芽白芍為末。水面丸。米飲下。一月安。名和中丸。

  一女十歲患痢。久不止。脈洪數(shù)。或曰。下痢脈宜小。今脈洪數(shù)恐難治。予曰無妨。玉曰。欲識童男并童女。決在寸關(guān)并尺里。自然緊數(shù)甚分明。都緣未散精華氣。此童女脈宜如是。胃氣當強。不久自愈。果數(shù)日痢漸止。

  本縣張大尹。有公子半歲。病赤白痢甚苦。用黃連一錢。木香五分。石蓮肉五分。陳皮七分。干姜炒二分。為末。神曲丸。黍米大。陳米飲下。

  痢疾渴者。七味白術(shù)散去干葛。加炒干姜黃連阿膠烏梅主之。

  痢苦噤口者。宜參苓白術(shù)散加石菖蒲為末。陳倉米湯下。

  痢疾脫肛者。只止其痢。痢止肛自不下矣。

  瀉后變痢后重者。胃氣之下陷也。赤白者。腸垢之下溜也。水谷盡而腸胃敗。故死。

  痢后變?yōu)a。后重止者。濕熱之氣去也。赤白止者。陳腐之物盡也。腸胃通而水谷行。故凡下痢鮮血者。黑如屋漏水者。氣促者。大孔如竹筒者。嘔噦不食者。足趺腫者。身熱脈大者。渴欲飲水者。只大渴者。面嬌面青者。皆死證也。

  初病痢者。腹中急痛。大便窘迫。小便赤澀。身熱飲水。宜急下之。輕者三黃枳術(shù)丸。

  木香檳榔丸。去其陳垢其痢自止。此時邪氣未動。正氣未傷。故宜下之。若喜補惡攻。使邪氣日強。正氣日弱。不下之則積熱不除。下之則脾胃俱弱。釀成大病。醫(yī)之過也。

  初病泄瀉。漸變痢者。此時宿垢已去。不可再下。如有腹痛里急后重之證。乃未盡之余邪也。宜去積止痢。去積保和去滯丸。止痢香連丸。痢久不止者。名休息痢。家傳和中丸。

  或問。赤痢為熱。白痢為寒何如。曰。原病式論之詳矣。痢下赤白。皆濕熱也。赤者自來。小腸者心之腑。心屬火故其色赤。白者自大腸來。大腸者肺之腑也。肺屬金故其色白。

  赤者屬熱。白者屬濕。濕亦熱也。經(jīng)云。濕盛而熱也。若初痢下鮮血者。非赤也。此風熱之毒。宜剪紅丸主之。如痢下瘀血?;蛉缍怪?。此濕氣下血也。宜胃風湯主之。

  或問。河間云。行氣則后重除。養(yǎng)血則痢止。此千古不易之法也。今幼科治痢之方。不法何也。曰。痢者。素云腸 。難云大瘕泄。古云滯下。腸 者。因于飽食也。大瘕泄者。食癥也。滯下者。積滯之物下出也。故云無積不成痢。治法以攻積為先務也。積不去則氣不行。去積所以行其氣。而不里急后重也。熱則傷血。痢久則傷血。去熱止泄。所以養(yǎng)其血也。法雖不同。意則合也。

  或問。丹溪云。先瀉后變痢者脾傳腎也難治。先痢后變?yōu)a者腎傳脾也易治。何以言之。

  脾主濕。濕勝則濡瀉。瀉者脾之病也。瀉久不止。又變成痢。痢下后重腎病也。如痢非真痢也。故后重者。胃氣之下陷也。膿血者。腸垢之下溜也。真氣敗而谷氣絕。是謂難治。腎惡濕。小兒久坐濕地則傷腎。里急后重。便膿血者。腎之病也。痢久不止。忽變成瀉。濕去而脾病在也。故里不急痛者。濕熱之毒除也。便無膿血者。陳 之穢盡也。腸胃通而水谷行。

  故易治。

  或問。痢疾身涼脈靜者生。身熱脈躁者死。其然乎。曰。初病時。邪氣方盛。身熱脈躁。不可呼為死證也。邪氣盛則實。可急下之。邪去脈自衰身自涼也。痢久而身熱脈躁。則不可治也。脈靜身涼。久痢之后。真氣已虛之脈也。身宜溫。不可太涼。脈宜靜不可太弱。經(jīng)云。瀉痢五虛者死。脈細一也。皮寒二也。少氣三也。泄痢不止四也。飲食不入五也。此脈靜身涼之言。不可執(zhí)著也。

  痢久不能食?;蛴惺橙爰赐抡呙淇诹?。即經(jīng)所謂五虛者死。古方雖多。無甚效者。大痢日久。津液已竭。脾胃虛弱。不能食也。宜以補脾為主。白術(shù)散去干葛加炒干姜主之。能食者生矣。不能食者死。

  痢久脫肛者。氣血虛也。素云下陷者虛也。難云出者為虛。古方多用澀劑。如 皮木賊。此治其標也。當用河間行氣養(yǎng)血之法。痢止后重除。肛腸自不脫出矣。加減八珍丸主之。

  有痢下赤白青黑者。名野雞痢。用阿膠梅連丸主之。

  有痢兩膝腫大者。名曰鶴膝風。加味地黃丸主之。

  保和去滯丸

  治痢疾。有積胃弱。不可重下。

  陳皮(五錢) 半夏曲 白茯苓 枳實(麩炒) 濃樸(姜汁炒) 檳榔(各五錢) 萊菔子(炒二錢半) 木香 上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陳米湯下。

  三黃枳樸丸

  治濕熱成痢。并有食積者。

  黃連 黃芩 黃柏(皆酒炒各三錢) 大黃(酒煨五錢) 枳實(麩炒) 濃樸(姜汁炒) 檳榔(各二錢) 上為末。酒糊丸。麻子大。姜湯下。

  胃風湯

  八珍湯去地黃甘草。加桂等分。入粟米同煎。本方去桂。加連等分。吳茱萸減半。同炒為末。酒糊丸。可治遠近血痢。

  阿膠梅連丸

  治痢無分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證。

  阿膠(草灰炒成珠) 赤茯苓 烏梅(去核炒) 赤芍 黃柏(炒) 黃連(炒) 干姜(炒)當歸(各等分) 上為末。入阿膠和勻水丸。麻子大。陳米飲下。

  家傳和中丸

  專治休息痢。

  人參 甘草 當歸身 川芎 車前子(略炒) 豬苓 澤瀉 神曲 黃連(炒各三錢) 麥面三錢) 上為末。酒糊丸。麻子大。陳米飲下。

  加味地黃丸

  治痢后鶴膝風。

  地黃丸加牛膝。虎脛骨酥炙。白茯苓。共為末。蜜丸服。

  加味八珍丸

  治久痢脫肛。

  八珍湯去川芎白術(shù)加黃連(炒) 阿膠(上炒各三分) 木香(三分之二減半) 上共為末。

  水丸麻子大。炒米湯下。多服佳。

  剪紅丸

  治痢血神效。

  當歸身 黃連(炒) 槐角子(炒) 側(cè)柏葉(炒) 荊芥穗 枳殼(炒各等分) 上為末。酒煮面糊丸。麻子大。陳米湯下。

  卷之四

  瘧

  瘧疾不問新舊。并宜服平瘧?zhàn)B脾丸。此家傳秘方。

  治有三方 初截 中和 末補

  初治法 初起有外因者。不問風寒暑濕之邪。并宜香蘇散加紫蘇香附陳皮甘草。外加常榔烏梅。于發(fā)日五更時服。得吐為善。蓋吐中即有發(fā)散之義。不復作矣。有內(nèi)因飲食不化。

  積而成痰。痰變?yōu)榀憽R似轿干⒓映I綖趺窓壚?。臨發(fā)日五更服。或吐或下。痰積悉除。不復作矣。有不內(nèi)外因者??外柚袗?。夢寐顛倒成瘧者。此邪瘧也。宜四圣丸加家傳斬鬼丹主之。人身榮衛(wèi)之氣。晝則行陽二十五度。夜則行陰二十五度。故瘧之晝發(fā)者。邪在陽分易治。宜用前法截之。夜發(fā)者不可截也。宜桂枝湯加當歸生地黃桃仁發(fā)出血中之邪自已。不已者必須提至陽分。然后截也。升提宜柴胡四物湯加升麻葛根。截宜柴胡湯加常山檳榔烏梅主之中治法 邪氣漸強。正氣漸衰。宜以養(yǎng)正去邪和解為主。柴苓湯主之。此和解之圣方也。服三劑后。加常山烏梅以去其邪。二補一攻。常與調(diào)理。以瘥為度。

  如有熱多寒少。宜用柴胡白虎湯。寒多熱少者。柴胡桂枝湯主之。二劑之后。間截藥一熱多者。用常山知母草果檳榔各一錢。寒多者。用常山錢半。丁香五分。烏梅一個為劑。各用酒一盞浸一夕。發(fā)日五更服。如神。

  末治法 瘧久不退。謂之 瘧。(老瘧也。)邪氣未盡。正氣已衰。專以養(yǎng)正為主。使正。邪氣自盡也。十全大補湯加陳皮半夏柴胡主之。食少者。去地黃加神曲。有瘧母者。本方加青皮神曲九肋鱉甲醋服。

  小兒瘧久不退。腹中或左或右有塊者。此名瘧母。即癖也。瘧后有此。經(jīng)年不愈。常為潮熱。其狀似瘧。面黃腹大。乃其候也。宜消去之。祖方。用月蟾丸。今予立消癖丸。

  小兒久瘧成疳勞者。集圣丸主之。

  瘧后浮腫者。胃苓丸主之。

  瘧后與泄痢并作者。宜柴苓加檳榔烏梅主之。蓋小柴胡湯治瘧。五苓散治瀉痢。檳榔烏梅痢瘧必用之藥也。

  平瘧?zhàn)B脾丸。 此吾家傳治瘧之神方也。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甘草(炙) 當歸 川芎 陳皮 半夏曲 蒼術(shù)(米泔浸炒) 濃樸汁炒) 柴胡 黃芩 豬苓 澤瀉 草果 常山 青皮 辣桂 九肋鱉甲(酥炙各等分) 上一十九味。共研末。于五月五日。及三元八節(jié)天月德。要安普護福生除開破日修合。酒煮曲糊丸。麻子大。陳米湯下。

  消癖丸

  專治瘧母食癥痰癖。五飲成癖并治。

  三棱(即魚形者) 莪術(shù)(各醋浸炒) 陳皮 枳殼(麩炒) 濃樸(姜汁炒) 山茱萸 使君夜明砂 黃連(炒) 木香 干姜(炒各二兩) 海藻(洗凈半兩) 神曲 麥 半夏曲(二錢)干蟾(炙) 九肋鱉甲(醋炒各三錢) 上為末。酒煮面糊丸。麻子大。米飲下。

  家傳斬鬼丹

  截瘧神效。

  黃丹(研) 獨頭大蒜(研爛如泥) 上于五月五日午時。至誠修合。用蒜泥和丹同杵。眾手為丸。隨人大小。發(fā)日五更取長流水面東下。

  四圣丸

  治瘧有效。

  穿山甲(去筋膜兩半灰炒拌) 雞骨常山 烏梅(去核焙) 檳榔(各一兩) 上為末。糯米糊丸。隨人大小。黃丹為衣。每服二十五丸至三十丸。臨發(fā)日五更面東溫酒送下。

  柴胡桂枝湯

  治瘧疾寒多熱少者。

  用小柴胡湯 柴胡(二錢五分) 黃芩 半夏(各一錢) 人參(錢半) 甘草(五分) 合桂枝湯。桂枝芍藥。加栝蔞根牡蠣干姜(炮)姜棗同煎。

  柴胡白虎湯

  治熱多寒少者。

  用小柴胡湯合白虎湯。 石膏(五錢) 知母(二錢) 甘草(一錢) 入粳米生姜同煎。

  一兒歲半病瘧。二日一發(fā)。久不愈。其兒黃瘦面浮腹脹。予用平瘧?zhàn)B脾丸治之。愈。

  一兒病瘧。醫(yī)以柴苓湯投之。調(diào)理二三日。不效。予用平瘧?zhàn)B脾丸治之。效。

  一兒病瘧。醫(yī)用截藥。內(nèi)有砒丹。三截之。遂成疳瘧。其父懊恨前藥之誤也。予用平瘧?zhàn)B脾丸治瘧。集圣丸治疳。調(diào)理一月而愈。

  一女先驚后瘧。瘧久成疳。予用集圣丸調(diào)理。一月而安。

  一兒先瘧后驚。予用調(diào)元湯。琥珀抱龍丸治之。安。

  一兒病瘧。一日一發(fā)。予用家傳斬鬼丹截之。止三日。后又發(fā)。再截之。凡三截俱三四發(fā)。其父怪問之。時六七月棗熟。予疑其必啖生棗。故止而復發(fā)也。問之果然。乃禁之。先用胃苓丸。調(diào)理三日。更以斬鬼丹截之。遂愈。

  汪南汀季子七歲。病瘧三年。諸醫(yī)治之無效。乃請予治之。予視其外候。面色黃白。山青。腹大而堅。曰。此久瘧成癖。癖在潮熱。當與補脾消癖。瘧熱自除。恨無九肋鱉甲耳。南汀求得之。因制一方。用人參白術(shù)陳皮青皮三棱莪術(shù)木香砂仁當歸川芎黃連柴胡鱉甲為末。神曲糊丸。炒米煎水。日三服。調(diào)理五十余日安。

  陸陳巷李宅一女七歲。戊戌秋先患外感。后變瘧。因用截藥。變作痢。至冬痢雖止。瘧。請予往。視其外侯。大骨高起。大肉陷下。發(fā)稀目陷。面黃鼻燥。不思飲食。唯啖蓮肉。乃內(nèi)傷脾虛疳癆證也。時有江西醫(yī)人萬鼎在彼。謂不可治。予曰無慮。吾能治之。至春必愈。用集圣丸一料。次年二月果安。

  一兒病瘧。間日一發(fā)。予根據(jù)祖訓。當用胃苓丸補之。發(fā)日以斬鬼丹截之。調(diào)理半月已漸。適有麻城丁醫(yī)至。見兒未大好。謂其父曰。我秘方只一劑而愈。其父惑之。不知其所用者何方也。初進一劑。瘧即大作矣。更甚于前。予笑其醫(yī)云。只用秘方。令吾前功盡廢。又勞調(diào)理也。其父悔。且怨醫(yī)。辭去之。予調(diào)理一月愈。

  一兒久瘧成癖。因癖生熱?;蛉迦找话l(fā)。發(fā)則十余日不止。常在申酉時。但不寒顫。惡寒即發(fā)熱。熱亦不甚。發(fā)過不渴。不頭痛。予用消癖丸平瘧?zhàn)B脾丸相間服之。半年而愈。一兒瘧后腹脹。用加減塌氣丸服之愈。

  卷之四

  疳

  疳證。此小兒科之極病也。雖有五臟之不同。其實皆脾胃之病也。幼科書論諸疳。

  太多。法無經(jīng)驗。無可取者。唯錢氏分肥瘦冷熱四者。庶為近理。而以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似有虛實之分。不知疳為虛證。曾有實者乎。至于治瘦冷疳。方上有續(xù)隨子。未免虛實之失。故予嘗曰。錢氏方論。非先生之親筆。乃門人附會之說也。今乃推先生之意以補之。曰兒太飽則傷胃。太饑則傷脾。肥熱疳。其食多太飽之病乎。瘦冷疳。其食少太饑之病乎。如審其食少者肥兒丸。食多者集圣丸主之。

  小兒乳少者。父母常以他物飼之。兒之性只求一飽?;蚴程唷;蚴程佟K云⑽甘軅?。生此疳病也。

  蘄水陸陳巷李廣之妻。程希南之女也。新寡。止有一女。初病瘧又病痢。瘦。發(fā)熱少食啖蓮肉五六枚。請予往治之。予與集圣丸。時有江西一醫(yī)萬鼎在彼。曰難治。鼎嘗問予運氣之說。予詳教之。彼本不知。唯唯耳。予謂鼎曰。明年二三月。來看此女之長大也。次年三月半。其母在程氏宅。請予謝之。命其女拜。云。小女服后。一日改變一日。非昔日比也。庠生王閑一子周歲。因食豬肉受傷。肢體瘦削。使人求藥。予問其詳。乃食積疳。似有余。取脾積丸五粒與之。教以豬肉湯吞下。果下一塊如小指頭大。涎沫夾裹。其子頓安。

  集圣丸

  治疳通用。丹溪心法。黃連干蟾三錢。余味皆二錢。

  黃連 干蟾(炙存性) 青皮 陳皮 莪術(shù) 使君子 砂仁(各一錢八分) 蘆薈 夜明砂五靈脂(各二錢三分) 歸身(疳癆加) 川芎(各三錢) 木香(一錢八分)又集圣丸方。使君子 干蟾 黃連 前胡 莪薈 木香 青皮 靈脂 夜明砂 縮砂二錢) 當歸(錢半) 川芎(一錢二分) 增膽汁 粟米糊丸。米飲吞。脾弱加肥兒丸并為末。粟米粉作糊丸。入豬膽汁。丸如粟米大。米飲下。

  王三峰長子患疳瘦。請予治之。見之曰。此乳少病也。父曰。乳極多。予即辭退。歸謂胡三溪云。王子病疳。乃乳少也。彼云乳多。不聽吾言。今成疳矣。時胡會川在座。聞言而退。后三溪云。病者會川之婿。聞兄之言。不悅而歸。予曰。非也。必往邀三峰兄同來也。少頃果同至。三峰自訴云。我南監(jiān)坐監(jiān)時。一子病疳死。今此子病。我心甚慮。今特來登問。此兒討個乳母養(yǎng)。有乳無乳。實不知也。今夜歸家看子細。明日來報。果無乳也。日則嚼飯喂。夜則一壺冷米湯灌之。柰何。予曰。不易乳母。治之無功。易之則兒戀其乳母之愛。

  母根據(jù)其兒衣食之計。請權(quán)擇乳母佐之。晝則抱之。夜則乳之。自然日久情熟。事兩全矣。乃作肥兒丸一料服之。兩月而安。

  肥兒丸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炙甘草 陳皮 青皮 山藥 蓮肉 當歸 川芎 使君子 為末。神曲糊丸。米飲下。

  胡鳳崖子病疳。但多食則腹痛。請予治之。予曰。人以谷為本。谷入作痛。豈新谷作痛必有舊谷為積。未能消去。故與新谷相持也。豈有絕谷食之理。乃作養(yǎng)脾消積丸服之。安。

  養(yǎng)脾消積丸

  錢氏異功散

  (即四君子湯加陳皮)加木香 青皮 砂仁 使君子 枳實(炒) 黃連(炒)上共為末。神曲糊丸。米飲下。

  卷之四

  疸

  疸有二證 有因天地濕熱之氣而發(fā)之者。有因水谷之濕熱而發(fā)之者。

  小兒之病。多因濕熱食積。與大人不同。宜茵陳胃苓丸主之。

  胃苓丸(末一兩) 茵陳(末五錢) 碾勻。神曲糊丸。燈心煎湯下。

  一兒十四歲病疸。面目俱黃。用:

  黃連 黃柏 梔子仁 茵陳 豬苓 澤瀉 枳實 濃樸(各二錢) 大黃(一錢) 上為末。神曲糊丸。陳米湯下。初服二日。吐宿冷黃水二三碗。又二日利三行。五日退。

  卷之四

  調(diào)理脾胃

  人以脾胃為本。所當調(diào)理。小兒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調(diào)理也。調(diào)理之法。不專在醫(yī)。唯調(diào)乳母。節(jié)飲食。慎醫(yī)藥。使脾胃無傷。則根本常固矣。

  脾喜溫而惡寒。胃喜清而惡熱。故用藥者。偏寒則傷脾。偏熱則傷胃也。制方之法。宜相濟。四氣俱備可也。故積溫則成熱。積涼則成寒。偏熱偏寒。食也。食多則飽。飽傷胃。

  食少則饑。饑傷脾。故調(diào)脾胃。宜節(jié)飲食。適寒溫也。今之調(diào)脾胃者。不知中和之道。偏之為害。喜補而惡攻。害于攻者大。害于補者豈小小哉。

  兒有少食而易飽者。此胃之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陽。養(yǎng)脾之陰。宜錢氏異功散合小建中湯主之。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炙甘草 陳皮 白芍 當歸 桂皮(各等分) 木香 砂仁(各減半)上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米飲下。兒有多食而易饑者。此脾胃之邪熱甚也。宜瀉脾胃之火。三黃枳實丸主之。

  枳實 白術(shù) 黃連 黃芩 大黃(煨各等分) 上共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白湯下。

  本縣大尹朱云閣公子。常有脾胃病。向是韓醫(yī)生調(diào)治。平時服養(yǎng)脾丸。傷食服保和丸。

  日。一旦問余云。聞汝小兒甚精。小官人脾胃久虛。汝可治之。余曰。當攻補兼用。不可偏補偏攻。韓醫(yī)云。密齋非所長也。如專補脾胃。則飲食難化。如專消導。則中氣易耗。尹不聽曰。汝進一方來。乃進養(yǎng)脾肥兒丸。用: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陳皮 枳實 木香 茯苓 砂仁 山藥 蓮肉 麥芽 神曲 山楂

  乃相信賜匾。乳母者。兒之所根據(jù)為命者也。如母壯則乳多而子肥。母弱則乳少而子瘠。母安則子安。母病食熱則乳亦熱。母食冷則乳亦冷。故兒傷熱乳者則瀉黃色。黃芩芍藥湯加黃連主之。傷冷乳則瀉青色。理中丸主之。乳多者則絕之。不爾令兒吐乳也。乳少者。宜調(diào)其乳母。使乳常足。不可令兒饑。以他物飼之。為害甚大。調(diào)乳母宜加減四物湯。豬蹄湯主之。乳母忌酒面生冷。次及一切辛熱之物。常作豬蹄湯與之甚良。乳母經(jīng)閉經(jīng)漏。宜請醫(yī)治之??秩樯僖?。

  一小兒食肉早。得脾胃病。或泄痢。腹大而堅。肌肉消瘦。已成疳矣。其母日憂兒病益深。

  半夏曲木香砂仁枳實濃樸神曲麥 面以消積。三棱莪術(shù)煨九肋鱉甲醋煮以消癖。黃干蟾燒灰存性使君子夜明砂以除疳熱。共二十三味碾末。粟米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五丸。炒米湯下。調(diào)理而安。

  乳食。兒之賴以養(yǎng)命者也。養(yǎng)子歌云。乳多終損胃。食壅即傷脾。甚矣乳食之不可不節(jié)也。

  熱則傷胃。寒則傷脾。今之養(yǎng)子者。谷肉菜果。順其自欲。唯恐兒之饑也。兒不知節(jié)。必至飽方足。富貴之兒。脾胃之病。多傷飲食也。貧賤之子無所嗜。而脾胃中和之氣不損也。傷之輕者。損谷自愈。傷之重者。則消導之。宜胃苓保和丸養(yǎng)脾消積丸主之。傷之甚者。則推去之。審其所傷之物。如傷熱食者。宜三化丸三黃枳術(shù)丸木香檳榔丸。傷冷物。宜三棱消積丸丁香脾積丸主之。如脾胃素弱食少。但過食則傷者。補脾進食。肥兒丸要藥也。

  一富家生子甚弱。結(jié)義予為家公。予重其義。朝夕戒其乳母。乳食不可太飽。或煮以爛粥嚼

  。亦無大疾。今氣實力壯。飲食多而不傷。寒暑不能侵。南北奔走不為勞。嘗語人曰。生我者父母也。養(yǎng)我者萬家公也。

  一兒生二月。忽昏睡不乳。予以日計之。非變蒸也。視有二乳母。皆年少氣壯者。其乳必多。更代與之。必傷乳也。戒以今且損之。令饑一日自愈。后宜絕之。只用一乳母可也。次日果安。父母如其教。亦無傷食之病。

  醫(yī)藥者。兒之所以保命者也。無病之時。不可服藥。一旦有病。必請專門之良。老誠忠濃者之。不可過下亡其陰也。小兒易虛易實。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藥必對證中病。勿過劑也。

  病有可攻者急攻之。不可喜補惡攻。以夭兒命。雖有可攻者。猶不可犯其胃氣也。小兒用藥。貴用和平。偏熱偏寒之劑。不可多服。如輕粉之去痰。 砂之消積。硫黃之回陽。有毒之藥。皆宜遠之。故發(fā)散者宜惺惺散。消導者宜保和丸。虛實補瀉。按錢氏五臟補瀉之方加減用之。誤服熱藥者。宜大豆卷散主之。誤服寒藥者。宜益胃散主之。汗下太過者。宜黃 建中湯主之。

  小兒久病。只以補脾胃為主。補其正氣。則病自愈。宜養(yǎng)脾丸。加所病之藥一二味在內(nèi)服之。

  或問脾胃補瀉之味。予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者。寒熱溫涼平也。五味者以辛補酸瀉。氣以溫補涼瀉。心屬火。味以咸補苦瀉。氣以熱補寒瀉。肺屬金。味以酸補辛瀉。氣以涼補溫瀉。腎屬水。味以苦補咸瀉。氣以寒補熱瀉。是四臟者。各屬一季。味則逆之。氣則從之。以補以瀉也。至于脾胃屬土。寄于四季。無定位。無從逆也。故于五味相濟。四季均平。以中和為主。補瀉亦無偏勝也。況脾喜溫而惡寒。胃喜清而惡熱。偏寒偏熱之氣。固不可以專用。而積溫成熱。積涼成寒。雖溫平?jīng)銎街帯R嗖豢梢匀壕劬梅?。?jīng)云。治熱以寒。溫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斯為善矣。

  一人自知醫(yī)。生一男。謂小兒脾不足。作補丸服之。至于有疾。不肯請醫(yī)。亦自治之。

  予曰害。病必請醫(yī)。如耕當問農(nóng)??棶攩柵庖病at(yī)不三世。不服其藥。自非專門之術(shù)。而病之虛實。藥之良毒。吾恐必誤也。

  一兒八歲。形氣甚弱。其父責令讀書。予見之。謂其父曰。令郎形氣弱當懷保之。不可一于

  。用一粒金丹服之。病乃劇。請予。予曰。前與養(yǎng)脾丸肥兒丸服盡乎。曰。未服也。又問曰。今服者何方也。曰一粒金丹。予辭曰。不可治矣。一粒金丹內(nèi)有草烏巴豆大毒之藥。豈可常服者乎。此兒脾胃素弱怯。食少而瘦。故以肥兒丸調(diào)理。應服而不服。一粒金丹大傷犯胃氣。此不應服而服。傷之重傷。謂之虛。死在旦夕。后果死。

  一庸醫(yī)狂悖。借父祖專門之名。自稱得異人之傳。妄立方法。變亂繩墨。嘗語人曰。吾人之臟腑。有病而去之。知其所傷之物。而取下之。知其疾之順逆而預解之。言大而誕。人皆信之。時有富家楊姓者。生二子。聞其名而交結(jié)之。禮意懇至。蓋為其子之未出痘也。后一子出痘。因熱以湯蒸汗而死。小子因服附子毒發(fā)癰。亦死于醫(yī)之手。惜哉。

  監(jiān)生胡篤庵咳久不止。汗之不可。下之不可。因于表里之邪俱甚也。自制一方。用蘇葉葉桑白皮末杏霜栝蔞霜桔梗末甘草末各等分。虛者加阿膠。蜜丸。白湯下?;蚩谥朽摺N迦斩?。后以此方治人屢效。

  黃芩芍藥湯

  治傷熱乳而瀉黃。

  條芩 白芍藥(各等分) 甘草(減半) 加黃連(等分) 上水煎服。

  加減四物湯

  治婦人乳少。

  當歸身 川芎 生地 麥門冬 桔梗 人參 生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服。更用 豬

  蹄新汲水煮爛。和汁食之。

  三化丸

  去胸中宿食菀 之熱。

  枳實(麩炒) 濃樸(姜汁炒) 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每服量大小虛實。溫水下。

  家傳保和丸

  補脾胃。進飲食。治一切食積。

  白術(shù) 陳皮 半夏曲 白茯苓 神曲(各三錢) 枳實(炒) 濃樸(姜汁炒) 香附子(酒山楂 麥 曲(各二錢半) 黃連(姜汁炒) 連翹(去子) 萊菔子(各二錢) 上為末。荷葉浸水煮粳米糊丸。麻子大。姜湯下。

  三黃枳術(shù)丸

  治傷肉食面餅。并辛辣肥濃一切熱物。

  黃芩 黃連(酒炒) 大黃(酒煨) 神曲 陳皮 白術(shù)(各一兩) 枳實(五錢) 上為末。荷葉浸水煮粳米糊丸。麻子大。白湯下。

  三棱消積丸

  治傷生冷一切硬物冷積。

  三棱(炮) 莪術(shù)(炮) 神曲(各一錢) 青皮 陳皮 小茴香 巴豆(和米炒焦黑去米各五錢) 益智仁 丁香(各三錢) 上醋面糊為丸。麻子大。量人加減。生姜湯下。

  益胃散

  治誤服寒藥過多傷其脾胃者。

  陳皮 黃 (蜜炙各七錢) 益智仁 白豆蔻 澤瀉 干姜(炒) 砂仁 甘草(炙) 藿香葉濃

  大豆黃卷散

  治誤服熱藥。此解之。

  貫眾 板藍根 甘草 大豆卷(以無根水浸生卷是也日干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井泉水煎飲。

  卷之四

  肺臟主病

  肺主喘 實則悶亂喘促。好飲水。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

  實則瀉白散。葶藶丸瀉之。虛則阿膠散。生脈散合甘桔湯補之。

  瀉白散

  治咳嗽而微喘。面腫身熱。

  桑白皮(蜜炒) 地骨皮(各等分) 甘草(減半) 入粳米。水煎服。

  阿膠散

  治久嗽肺無津液。

  阿膠(兩半粉炒) 大力子(二錢五分) 馬兜鈴(半兩) 甘草(錢半) 杏仁(七個去皮尖)

  粳米 上為末。每服量加減。水煎服。

  生脈散合甘桔湯

  久嗽肺虛。

  人參(一錢) 麥門冬(二錢) 五味子(十粒) 苦梗(一錢) 上銼分五劑。每劑入阿膠五

  分。水煎。

  卷之四

  肺臟兼證

  諸氣喘促。上氣咳嗽。面腫。皆肺臟之本病也。加味瀉白散主之。桔梗防風各二錢。甘草一錢。地骨皮一錢二分。

  兼見肝證。由中風得之。鼻流清涕。惡風喘嗽。宜發(fā)散。加減參蘇飲主之。

  如久咳嗽變風疾不治。如錢氏所謂三瀉肝而肝病不退。三補肺而肺證尤虛。是也。

  一小兒二歲久病嗽。時十月初。請予治之。予曰。不可治矣。父問其故。予曰。嗽者。也。四時之病。將來者進。成功者退。十月建亥。金氣已衰。木氣始生。吾觀令郎面色 白。肺之衰也。頭搖手擺。肝之風也。肺衰風生。作搐而死。果不治。

  兼見心證。發(fā)熱飲水。喘嗽悶亂。此心火勝也。宜涼膈散加知母石膏主之。

  久嗽不止。黃連阿膠丸 黃連赤茯苓能抑心火。肝得其清。

  兼見脾證??葎t吐。此傷乳食。而喘嗽不安。宜葶藶丸。小陷胸加大黃主之。

  一兒泄瀉后。病咳而喘。上氣急。予用芎蝎散。效。

  一女子脾胃素弱。一日啖生棗。病腹脹而喘。其母憂甚??址蛑骋陨湟?。予曰勿憂

  。乃作錢氏異功散加藿香葉以去脾經(jīng)之濕。紫蘇葉以去肺經(jīng)之風。一大劑而脹消喘止。

  一女子素有喘病。發(fā)則多痰。予用補腎地黃丸服之?;蚬侄鴨栐弧4叻胃?。今補腎

  。予曰。肺生氣。腎則納而藏之。痰涎者。腎之津液所生也。哮喘吐涎。乃氣不歸元。津液

  無所受也。果服此丸而安。

  加味瀉白散

  古瀉白散。加蘇葉桔梗是也。

  參蘇飲

  治傷風咳嗽。

  古參蘇飲紫蘇葉陳皮前胡枳殼桔梗半夏茯苓干葛甘草人參木香眾藥皆等分。甘草減半。

  東垣涼膈散

  治心肺熱。

  甘草 梔子 薄荷 桔梗 連翹。乃河間涼膈散去硝黃加桔梗是也。

  黃連阿膠丸

  治肺熱或咯唾血。

  黃連(三錢) 赤茯苓(二錢) 阿膠(炒一錢) 上以蓮肉為末。水調(diào)膠和。眾手丸。麻子大。米飲下。

  小陷胸加大黃湯

  治痰壅喘促。以代葶藶丸。

  黃連 半夏 枳實 栝蔞(和皮用) 甜葶藶 大黃(各等分) 上銼。先以水煎栝蔞一沸。入藥煎七分。食后服。

  芎蝎散

  治脾虛上氣喘促急。嘔吐痰涎。足脛冷者。

  川芎 蓽茇(各一錢) 蝎梢(去毒三分) 半夏(酒浸一宿水洗七次焙干) 細辛(各二分)上為極細末。熱湯調(diào)。稍熱服。

  卷之四

  肺所生病

  諸氣上逆喘逆。皆屬于肺。

  咳嗽有二 風寒外感者。痰飲者。

  如因感冒得之者。必灑灑惡寒。鼻流清涕?;虮侨R税l(fā)散。加減五拗湯主之。

  麻黃(連根節(jié)) 杏仁(留皮尖) 紫蘇葉 苦梗 甘草(各等分) 上銼。水煎。姜引。服得微汗止。

  如發(fā)散不退??视嬎?。宜瀉白散主之。如不熱不渴。甘桔湯主之。

  桔梗 甘草(各等分) 紫蘇葉(減半) 烏梅肉(少許) 上用水煎去渣。入阿膠化服。

  因于痰者。或母乳多涌出。兒小吞咽不及。嗆出而成痰嗽者。或因兒啼聲未息。氣未平。強以乳哺。氣逆而嗽者。此乳夾痰而嗽也。宜玉液丸主之。

  有痰甚氣弱不可下。宜潤下丸主之。

  陳皮(去白淡鹽水浸泡括銼炒) 枳殼(炒) 桔梗 大半夏(姜湯泡七次) 甘草 蘇子(炒) 萊菔子(炒) 白茯苓(各一錢) 上為末。神曲糊丸,黍米大。白湯下。

  發(fā)揮云。經(jīng)曰。秋傷于濕。冬生咳嗽。乃太陰濕土之病也。凡咳嗽有痰有氣。痰出于脾出于肝。皆飲食之所化。脾總司之也。飲食入胃。脾為傳化。水谷之精氣為榮悍氣為衛(wèi)。周流一身。晝夜不息。虛則不能運化精悍之氣以成榮衛(wèi)。其糟粕之清者為飲。濁者為痰。留于胸中。滯于咽嗌。其氣相搏。浮澀作癢。介作聲。而發(fā)為咳嗽也。故治痰咳。先化其痰。欲化其痰者。先理其氣。陳皮枳殼以理肺中之氣。半夏茯苓以理脾中之痰。此治咳之大略也。

  若夫虛則補之阿膠散。實則瀉之葶藶丸。祖?zhèn)饔褚和琛?br />
  小阿膠散

  阿膠(粉炒錢半) 蘇葉(一錢) 烏梅(少許) 每服四字。水煎服。

  監(jiān)生胡篤庵滋。元溪翁之子也。辛丑方四歲。二月間患咳嗽。因與吾不合。請醫(yī)張鵬素用者。以葶藶治之。隨止隨作。四月間咳甚。又請醫(yī)甘大用。治以五拗湯。暫止復作。更迭用藥??炔坏弥?。秋益甚。咳百十聲。痰血并來。至九月加重。事急矣。不得已。欲請予治。乃筮之。得蹇之漸。其辭曰。大蹇朋來。遂請予往。予以活人為心。不記宿怨。視其外候。兩頰微赤。山根青。準頭紅。視其內(nèi)證。果咳聲連至百十。氣促面赤。痰先出而血隨之。痰血既來。其咳方定。問其所起之時。曰自二月有之。問其所服之藥。曰某用葶藶丸。某用五拗湯。予細思之。此病起于春初。春多上升之氣。木旺金衰。法當抑肝補脾。以資肺之化源。以葶藶瀉肺。此一逆也。夏多火熱?;鹜饠?。法當清心養(yǎng)肺。治以寒涼。反用五拗湯甘熱之藥。犯用熱遠熱之戒。此再逆也。今秋氣宜降矣。而上氣急者。春升之令未退也。氣宜斂矣。而痰血并出者。夏火之氣未退也。必與清金降火潤肺涼血。非三五十劑不效也。乃告之曰。令郎之病肺有虛火。幸過秋深。金旺可治。吾能愈之。假以一月成功。元溪曰。何太遲也。曰。病經(jīng)八月無效。公不曰遲。而以一月為遲何哉。又思予雖用心。彼終不安。乃語元溪云。請置一簿。自初服藥日起。某日服某藥。某日加減某藥。彼聞之喜。終有疑心。因制一方。天麥門冬知貝母桔梗生甘草陳皮去白枳殼阿膠片芩蘇葉水煎。(一本無枳殼蘇葉

  。有瓜霜花粉前胡)取茆根自然汁和飲之。五劑后??葴p十分之七??诒侵挂?。元溪終不釋疑。又請醫(yī)萬紹治之。或謂予曰。他不要爾。爾可去矣。予曰。彼只一子。非吾不能治也。吾去彼再不復請也。誤了此兒。非吾殺之。亦吾過也。雖然且看萬紹用何方。用之有理吾去之。如又誤。必力阻之。阻之不得。去未遲也。乃語元溪云。令郎之病。吾今治之。將好一半矣。如何又請他人。彼云。有病眾人醫(yī)。恐一人之見有限也。予曰。然。紹立一方。以防風百部杏仁桑白皮之類。予謂紹曰。王好古湯液本草。風升生例。防風居先。此兒肺不降。肺散不收。防風百部。豈可并用耶。紹云。防風百部。治咳嗽之神藥也。元溪從旁和之云。他是秘方。予曰。吾為此子憂。非相妒也。故撫其子之頭曰。且少吃些。可憐疾之復作奈何。囑畢不辭而退。元溪略不介意。是日服紹藥。才一小杯??葟妥鳉鈴痛傺獜蛠砣绯?。其子泣曰。吾吃萬先生藥好些。爺請這人來。要毒殺我。其妻且怒且罵。元溪始悔。親至大用之家。予被酒困。坐待夜半方醒。元溪拜謝。祈請之心甚切。予嘆曰。早聽吾言。不有此悔。要我調(diào)治。必去嫌疑之心。專付托之任。以一月為期。至家。鄧夫人取白金五兩。權(quán)作利市。小兒好時。再補五兩。不敢少。望先生用心。予曰。只要專信我用我。使我治好了。不在謝之多少也。至此專心聽信。依舊照日立方。血止后。去芩梔。加冬花五味。咳止后。以參芩白術(shù)散調(diào)之。凡十七日而安如舊。謝歸。因名其方曰。潤肺降火茆根湯。今吾子等用之皆效。

  黃州府省祭許成仁。有子病咳血。醫(yī)用吾茆根湯治之。不效。吾見之。與其醫(yī)云。病不。彼乃肺中有火。氣逆而嗽。此則肺虛嗽血矣。乃立方與之。用阿膠珠天門冬麥門冬桑白皮蜜炒桔梗甘草蘇葉烏梅柿霜煎服。五日效。

  麻城曾蕓塘喻長州之妹婿也。病咳。半夜甚。其子年九歲。乃胎稟之不足。腎虛嗽也。

  用人參固本丸加阿膠桑白皮蜜丸服。盡劑而安。

  本縣汪元津。一子病腎虛嗽。與上證同。請予治。用人參固本丸加白茯苓知母貝母山藥各等分為末蜜丸。服之。安。

  凡小兒百日內(nèi)嗽不止者。名百 嗽難治。宜甘桔湯加阿膠主之。

  小兒素有哮喘。遇天雨則發(fā)者。蘇陳九寶湯主之。如吐痰多者。六味地黃丸主之。

  發(fā)揮云。腎者水臟也。受五臟六腑之津液而藏之。入心為汗。入肺為涕。入脾為涎。入腎為鹽水炒。肉蓯蓉酒洗去甲。小茴香炒。破故紙炒。研末蜜丸。煎麥門冬湯下。

  本縣胡三溪長女。素有喘痰。發(fā)則多吐痰涎。用上補腎地黃丸。人初不知。有笑之者。后喘止痰止乃信之。

  凡小兒久嗽不止。面目浮腫者。此肺氣逆也。宜五皮湯加蘇葉最妙。一富室小兒瀉泄后病喘急。予思此脾虛也。寒濕之氣上升也。用陳氏芎蝎散。一服而止一兒三歲病嗽血。醫(yī)用茆根湯主治。予阻之。彼有后言。予笑曰。此吾家方也。不信。子之道。反議夫子乎。因制一方。用阿膠珠桑白皮蜜炒杏仁桔梗甘草紫蘇葉各等分為末。蜜丸芡實大。每一丸陳皮湯下。五日而安。

  卷之四:肺所生病

  喘嗽

  肺主喘嗽。喘有順逆。嗽有新舊。須辨明之。

  喘順者?;蛞蝻L寒而發(fā)。不然則無是病也。此屬外感。宜發(fā)散。五虎湯主之。

  或有喘病。遇寒冷而發(fā)。發(fā)則連綿不已。發(fā)過如常。有時復發(fā)。此為宿疾。不可除也。

  之時。且勿治之。待其少衰。宜蘇陳九寶湯主之。慎勿用砒霜輕粉諸毒藥攻之。與其巧而無益。不若拙而行其所無事也。

  逆者。大病與諸危篤病。但氣喘急。痰涎有音。皆惡候也。不治。惟腫脹之病。常有喘者。宜蘇子降氣湯主之。

  嗽新者。因風寒中于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肺受風寒之邪。則發(fā)為咳嗽。其證或鼻流清涕?;虮侨呤且?。宜發(fā)散。華蓋散作丸服之。即三拗湯加減法也。

  或因乳得之。凡兒啼哭未定。不可以乳強入口。乳氣相搏而逆。必嗆出也。胃氣既逆。肺氣不和。發(fā)為痰嗽??葎t吐乳是也。宜順氣和胃。加減大安丸主之。

  初傷乳者。未得順氣化痰。以致脾胃俱虛。乃成虛嗽。宜健脾補肺消乳化痰。三奇湯主久嗽者。初得病時。因于風者。未得發(fā)散。以漸而入于里。肺氣益虛。遂成虛嗽。宜潤肺兼發(fā)散。人參潤肺散主之。

  久嗽不已。服上諸藥不效者。宜神應散主之。氣弱者。必用之劑也。如氣實者不可服。宜家傳葶藶丸主之。

  久嗽不已。嗽而有血者。此肺損也。宜茆花湯主之。

  久嗽不已。胸高起如龜殼。此名龜胸。難治。宜家傳葶藶丸主之。咳止者吉。不止者發(fā)搐必死。

  久嗽不已。日漸羸弱。又發(fā)搐者。此慢驚風不治。如不發(fā)搐。但羸瘦者。此名疳瘦。宜人參款花膏合阿膠丸。主之。

  久嗽不已而浮腫者。五皮湯加紫蘇葉主之。

  久嗽咯唾膿血者。此肺癰也。宜桔梗湯主之。復嗽不止發(fā)搐者死。

  小兒初生至百日內(nèi)嗽者。謂之百 內(nèi)嗽。痰多者。宜玉液丸。肺虛者阿膠散主之。此名胎嗽。最為難治。如喘嗽氣逆。連聲不止。以致發(fā)搐必死。

  華蓋散

  治肺感風寒。痰壅咳嗽。

  麻黃(去節(jié)) 杏仁(去皮尖) 蘇子(炒) 橘紅(去白) 桑白皮(蜜炒) 茯苓(各等分)甘草(減半)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姜棗煎水服。

  人參款花膏

  治久咳肺虛。

  款冬花 百合 桑白皮(蜜炙) 五味子 人參(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芡實大。每一丸。紫蘇葉煎湯下。

  加減三奇湯

  治傷乳嗽。痰涌吐乳。

  桔梗 陳皮(去白) 白茯苓 青皮 蘇子(炒) 人參 桑白皮(炒各五錢) 半夏(面炒七錢)

  白水下

  九寶湯

  陳皮 麻黃 薄荷(各一錢) 桂枝 蘇葉 杏仁 大腹皮 桑白皮 甘草(各二錢) 烏梅(一枚) 生姜(三片) 上用水煎。一本有桔梗入童便。

  五虎湯

  治肺喘。

  麻黃(七分) 杏仁(一錢) 甘草(四分) 臘茶葉(八分) 石膏(一錢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本方去茶石膏。加紫蘇葉桑皮等分。名家傳五拗湯。

  家傳葶藶丸

  葶藶丸去防己牽牛。加蘇子炒。陳皮去白等分。棗肉丸是也。

  加減大安丸

  治傷乳喘嗽。此保和丸加減法也。

  陳皮(去白) 半夏 白茯苓 白術(shù) 枳實(炒) 桔梗(各等分) 蘇子(炒) 甘草(炙)萊菔子(炒各減半) 上為末。姜汁煮神曲糊丸。麻子大。淡姜湯下。

  桔梗湯

  治肺癰。

  桔梗 生貝母 當歸 栝蔞仁 枳殼(炒) 薏苡仁(炒) 桑白皮 防己(各二分) 黃(分半) 甘草節(jié)(生用) 杏仁(去皮尖) 百合(各一分) 上銼。生姜水煎。

  神應散

  治一切虛嗽。

  粟殼(去筋蒂酒炒) 杏仁(去皮尖炒) 白膠香 人參 阿膠 麻黃(去根節(jié)) 烏梅(去核各一女子四歲。嗽久不止。胸高起狀如龜殼。嗽則其骨扇動。母之父知醫(yī)。治之不效。問予何

  不止。發(fā)搐而死。

  卷之四

  腎臟主病

  腎主虛無實。地黃丸主之。

  唯瘡疹腎實則黑陷。此非錢氏之語。乃記者之誤焉而不詳者也。以啟后人之疑。有瀉腎。如百祥丸之類。有補腎瀉腎之論。令兒夭折。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蓋人之一身。肺主皮毛。心主血脈。脾主肌肉。肝主筋。腎主骨髓。五臟之有腎。猶四時之有冬也。瘡疹之毒。

  乃自骨髓出現(xiàn)于筋肉血脈皮膚之外。如品物之翕聚于冬者。發(fā)散而為春之生。夏之長。秋之收也。變黑歸腎則不能發(fā)散于外。而反陷于內(nèi)。此腎中真氣之虛。邪氣之實。所以立百祥丸牛李膏以瀉腎中之邪氣。非瀉腎之真氣也。況腎中之水。潤澤光壯。由津液之充滿也。瘡疹黑陷者。正腎主虛。水不勝火。津

  良法。詳見痘疹心要。

  卷之四

  腎臟兼證

  諸虛不足。胎稟怯弱者。皆腎之本臟病也。

  五臟病后成腎虛者。各用地黃丸加減隨證。惟瘡疹歸腎有補有瀉。變黑倒陷者。宜百祥丸牛李膏瀉之。泄瀉灰白癢塌者。宜陳氏異功散補之。(詳見痘疹心要。)

  兼見肝證。驚風及手足癰者。宜地黃丸加牛膝當歸續(xù)斷各二兩肉桂一兩為末蜜丸服。

  兼見心證。驚風及失音不語者。宜地黃丸加石菖蒲柏子仁遠志各二兩為末蜜丸服。

  兼見脾證。吐瀉及變痢疾者。宜地黃丸加黃連黃柏各酒炒二兩干姜炒車前子肉豆蔻面煨各一兩為末蜜丸服。

  兼見肺證??人蕴抵杏醒R说攸S丸。加天門冬麥門冬焙知母黃柏蜜水炒阿膠炒各二兩蜜丸服。

  陳氏異功散

  木香 人參 當歸 陳皮 肉豆蔻(煨) 丁香 濃樸(各錢半) 肉桂 茯苓 白術(shù)(各二錢) 半夏 附子(炮各一錢) 上銼。姜二片。棗二枚。煎服。

  卷之四

  腎所生病

  錢氏曰。腎主虛。即胎稟不足之病也。

  按經(jīng)云。腎主骨。骨會大杼。大杼以上喉骨也。項者頭之莖。莖弱則頭傾矣。大杼以下也。脊者身之柱。脊弱則身曲矣。脊之下尻骨也。尻骨不成。則兒坐遲矣。尻骨之下。則胯骨也。胯骨弱。則不能立矣??柚孪ス且?。膝骨弱。則不能行矣。齒者骨之余。骨氣不足。則齒生遲矣。發(fā)者血之余。腎之主血。血不足則發(fā)不生矣。皆胎稟不足之病也。謂之五軟。此兒難養(yǎng)。并宜六味丸加當歸杜仲牛膝川續(xù)斷主之。

  腎肝在下。母子也。腎主骨。肝主筋。骨屬于筋。筋束乎骨。二者相為根據(jù)附也。肝虛筋弱者。亦宜地黃丸主之。乃虛則補其母也。

  腎主骨髓。脊者髓之路。腦者髓之海也。肝之脈與腎脈內(nèi)行于脊骨之中。上會于腦。故頭破解顱脊疳之病。乃肝腎之風熱。子傳于母之病也。

  解顱者有二?;蛏轮蟆n^縫四破。頭皮光急。日漸長大。眼楞緊小。此髓熱也。

  又有生下五六個月后。囟門已合而復開者。此等小兒。大數(shù)難養(yǎng)。腎肝風熱之病。宜加味瀉青丸主之。所謂實則瀉其子也。蘆薈瀉青丸加黃柏黃芩黃連等分碾末蜜丸服。

  肝疳者。小兒生后。生瘡成餅。狀如復盤。此風熱也。宜加味瀉青丸加蔓荊子白蒺藜炒脊疳者小兒疳瘦。脊如鋸齒。肋骨高起。拍之有聲。宜集圣丸加龍膽草梔子仁黃柏同為丸服。

  齒根黑爛。臭息出血者。名走馬疳。橡斗散主之。

  櫟橡子殼。不拘多少。入鹽填滿。二斗相合。放火中燒過。研末搽牙。

  予有一族孫無父。周歲生走馬疳。予用尿桶底白 刮下。瓦上焙干。五分。五倍子內(nèi)分。鼠婦焙干三分??莅椎\一錢。共研末。先用臘茶葉浸。米泔水洗凈。以藥付之神效。名曰不二散。

  兒有大病。暴喑失聲者。此腎怯也。宜地黃丸加石菖蒲主之。

  痘后小兒。有平時大便常難者。后重者。此腎虛血不足病也。難經(jīng)云。利如下重是也。

  不可聽信庸醫(yī)。妄用下劑。宜地黃丸加當歸二兩火麻仁二兩主之。

  卷之四

  五臟虛實補瀉之法

  按五臟虛實補瀉之法。引經(jīng)解之。經(jīng)云。邪氣盛則實。真氣奪則虛。所謂實則瀉之者。

  邪氣也。虛則補之者。補其真氣也。如真氣實則為無病兒矣。豈有瀉之者乎。云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者。此卻是本臟之氣也。蓋肝乃少陽之氣。兒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陽生長之氣。以漸而壯。故有余也。腸胃脆薄。谷氣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

  小兒五色修明。聲音清響。此心肺之氣足也。乳食能進。大小便調(diào)。此腸胃之氣足也。手足和暖。筋骨剛健。此皆腎肝之氣足也。是謂無病易養(yǎng)。不宜妄投藥餌。誅罰無過也。

  如面色 白。聲音微小。此心肺不足也。乳食減少。吐痢頻并。此腸胃不足也。顱解項手足痿弱。此肝腎不足也。是兒多病難養(yǎng)。此以形體之虛實。辨五臟之強弱也。有病者。各宜隨五臟之虛實。按方治之。

  小兒熱證有七 面腮紅 大便秘 小便黃 渴不止 上氣急 脈弦急 足脛熱(以上不宜服熱藥)

  小兒冷證有七 面 白 糞青色 腹虛脹 眼珠青 嘔奶乳 脈微沉 足脛冷(以上不宜服寒藥)

  此熱證者。邪氣實也。宜用寒涼瀉之。如服熱藥謂之實實。寒證者。真氣虛也。宜用溫熱補之。如服寒藥。謂之虛虛。經(jīng)云。毋實實。毋虛虛。毋夭人長命。此之謂也。

  卷之四

  因五邪之氣所生病

  經(jīng)云。春傷于風。夏生飧泄。飧泄者。謂飧食不化也。

  發(fā)揮云。難經(jīng)有五瀉之辨。脈訣云。濕多成五瀉。又有胃風湯證。雖大小不同。間亦有之。不可不知也。

  如傷風吐瀉者。風屬木。脾胃屬土。土虛故木乘之。水谷不化。謂之完谷也。此從胃中不化。若自小腸來。則半腐化。出來成糟粕矣。自大腸來水谷已別。谷多水少矣。故傷風飧瀉。有惡風表證者。宜發(fā)散之。桂枝湯加羌活黃芩防風。或瀉青丸去大黃。加炙甘草?;蚣訙p敗毒散。無表證者神術(shù)散。風瘧柴苓湯。

  加減敗毒散去獨活枳殼加當歸。(各等分。姜棗引。)神術(shù)散治春傷于風。夏生飧泄。

  蒼術(shù)(一錢半) 本 川芎(各六分) 羌活(四分) 甘草(炙六分) 細辛(二分) 上為末。分二服。姜水煎。

  如下鮮血者。此風熱也。胃風湯主之。

  傷風咳嗽。此風入肺也。宜發(fā)散。人參荊芥散主之。(見驚風條內(nèi)。)

  夏月傷暑作吐瀉者。宜加味五苓散主之。

  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白茯苓 桂枝 藿香葉 砂仁(各等分) 為末。白湯化下。

  夏月泄瀉。小兒極多。治有三法。清暑一也。利小便二也。溫中三也。以涼藥止之。治壞病也。

  發(fā)揮云。初瀉有發(fā)熱口渴者。此宜以清暑氣為先。不可便用理中湯丸。恐內(nèi)有熱。干姜犯時禁。加減香薷飲主之。

  香薷 黃連 炙甘草(各等分) 上煎湯熱服。

  或理中湯冷服之?;蛄簧ⅰI獪{(diào)服。

  如初水瀉無熱無渴者。不可服玉露散太多。恐犯胃氣也。宜理中湯加藿香煎成湯。澄冷服?;蚶碇型栌美渌_服之。

  玉露散

  寒水石( 三兩) 滑石(三兩) 甘草(末一兩) 共研勻。冷水調(diào)服。

  如上法不止者。宜利小便。有熱有渴者。六一散同服。無熱無渴者。入理中丸化開服之。此吾家傳治夏月瀉泄之良方也。從吾法者有發(fā)有降。違吾教者得少失多。詳見前。

  予甘外家初生男未周歲。六月病瀉。外家兄甘大用吾所傳者。治之不效。反加大熱大渴。予。曰所服者理中丸。吾蓋料其不知用熱遠熱之戒。犯時禁也。乃制玉露散以解時令之熱。冷水調(diào)服。一劑而安。玉露散自此收入小兒方也。

  本縣一屠家徐姓者。有兒十二歲。六月病瀉。請大用。用因前失。以玉露散服之。不知即止恐犯胃氣之戒。又失之。此兒初服藥后瀉渴俱止。再服之瀉益甚。又服之大熱大渴。面赤如火。張口喘呼。用見事急。自邀我同看。予問所服者何藥也。云前所制玉露散也。又問服幾次。其父母應云。初服一次效。后連服三日。越服越不好。望相公救之。予教用理中湯加熟附子一片服之。又教云。服藥后若安靜即止。藥后若煩躁。再與一劑。用受教往治。果加煩躁。連進二服而安。用獲濃謝。特至吾家。拜曰。以報日前之教。因問予。二子病證相同。治法各別何也。予曰。夏至后瀉者。七分熱。三分寒。治此瀉者。當七分寒藥。三分熱藥。前證因汝多服理中湯。犯用熱遠熱之戒。故用玉露散。以解火令之熱。后證因汝過服玉露散。傷其中氣。故用理中湯加附子以救里也。用曰。何以安靜者不治。煩躁者反可治也。曰。夏至后垢卦用事。伏陰在內(nèi)。六月建未。其位在坤。坤為腹而生土。土愛暖而惡寒。玉露性寒。傷其脾土。陰盛于內(nèi)。陽脫于外。故用理中附子之辛熱。所以收斂欲脫之陽。勝其方長之陰。服藥安靜者。脾氣敗絕。投藥不知。故不可治。如煩躁者。寒熱相搏。脾有生意。故再投藥。使勝其寒也。用曰。如此神妙。予初何以知之。下次治此熱瀉。當如之何。予??雌洳∽C何如。瀉多熱渴少者。急以溫中為主。先進理中湯。后以玉露散微解之。不渴者不可用也。先大熱大渴瀉少者。此里熱甚也。急解其暑毒。以玉露散解之。熱渴略止后。用理中湯補其中氣。泄止不可再服也。如渴不止。只用白術(shù)散治之。理中玉露皆不可服也。切記吾言。再勿誤也。白術(shù)散治瀉渴不止要藥也。如服白術(shù)散渴瀉不止者。此水壅以犯腎。腎得水而反燥。故轉(zhuǎn)渴瀉。宜白術(shù)散去干葛加炒干姜等分服之。辛以潤燥。致津液。用自此后醫(yī)術(shù)漸通。家道頗昌。

  暑瘧者。柴胡白虎湯。即小柴胡合白虎湯。

  暑咳者。甘桔湯合黃連阿膠丸。

  經(jīng)云。夏傷于暑。秋發(fā) 瘧。予謂瘧之為病。不唯中暑有之。凡風寒暑濕飲食勞倦。皆病也。大抵民病瘧痢者多。蓋四時之氣。太陰濕土之令。手太陰肺經(jīng)。受風寒暑濕之氣。病瘧多。足太陰脾經(jīng)。受飲食水谷之邪。則病痢多。二經(jīng)俱受邪則瘧又病痢也。病瘧者。平瘧?zhàn)B脾丸主之。病痢者。和中丸主之。此家傳不易之秘法也。寶之重之。勿輕示人也。難云。

  形寒飲冷則傷肺。肺主皮毛。秋冬病宜攻者多。因傷寒得之。鼻塞聲重。宜發(fā)散。麻黃湯主之。

  麻黃(連根水泡去沫) 杏仁(去皮尖炒) 生甘草(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熱甚者加生石膏末。臘茶葉。名五虎湯神效。

  濕傷腎。利而下重。秋月病痢者。皆腎病也。宜地黃丸去丹皮。加黃柏酒炒。破故紙炒。小茴香炒。各二兩。干姜炒黑五錢。研末丸服。

  經(jīng)云。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溫熱之病也。況冬月暄熱令行。則陽氣暴泄。不能閉藏

  寒所折。至春則發(fā)為熱病也。小兒得之。則發(fā)瘡疹病者。亦溫熱之類也。如有此氣。宜預服代天宣化解毒丸。甚有良驗。

  卷之四

  附:湯方

  一、天保采薇湯

  羌活 前胡 半夏 陳皮 柴胡 赤芍 白茯苓 川芎 枳殼 濃樸 桔梗 蒼術(shù) 升

  麻葛根 藿香 獨活 甘草

  二、犀角解毒湯(治胎熱丹毒)

  犀角 赤芍 生地黃 白芷 甘草 連翹 荊芥 防風 牡丹皮 木通

  三、導赤散(治夜啼)

  木通 生地 甘草 竹葉 黃芩

  四、大連翹飲(治胎熱等癥)

  連翹 赤芍 歸尾 木通 甘草 防風 荊芥

  五、理中湯(治胎寒等癥)

  干姜 白術(shù) 甘草 人參(若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六、鉤藤膏(治內(nèi)釣吐痛)

  乳香 沒藥 木香 僵蠶(共為丸鉤藤湯下)

  七、地黃茵陳湯(治疸黃)

  生地 歸尾 豬苓 天花粉 赤芍 赤苓 茵陳 澤瀉 甘草

  八、芍藥湯(治夜啼泄瀉)

  白芍 澤瀉 甘草 大茴 薄荷 木香 茱萸 生姜

  九、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寒等癥)

  陳皮 半夏 人參 白術(shù) 甘草 白茯 生姜大棗引。

  十、固真湯(治慢驚四肢冷不省人事)

  附子 甘草 人參 山藥 黃 肉桂 白術(shù) 白茯姜棗引。

  十一、保元湯(治汗多變慢驚)

  黃 人參 甘草 生姜(三片) 大棗(一枚) 水煎服。

  十二、姜半散(治吐不止將成慢驚)

  半夏 生姜 肉桂

  十三、調(diào)脾湯(治脾疳)

  陳皮 白術(shù) 丁香 人參 訶子 青皮 甘草

  十四、六味地黃丸(治骨疳)

  牡丹皮 熟地黃 白茯苓 山萸肉(酒蒸去核) 白澤瀉 懷山藥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招臐L水送下。

  十五、蘆薈丸(治丁奚哺露)

  蘆薈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山藥 木香 陳皮 青皮 麥芽 神曲 當歸(各三錢) 檳榔(兩個) 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豬膽打面糊為丸。如麻子大。清水湯送下。

  十六、小異功散(治先瀉后吐脾胃虛冷)

  人參 白術(shù) 橘皮 白茯 姜棗為引。煎服。

  十七、黃連芍藥湯(治先吐后瀉)

  黃連 芍藥 豬苓 澤瀉 白茯 白術(shù) 甘草

  十八、五苓散(治吐瀉)

  豬苓 白術(shù) 白茯 澤瀉 肉桂

  十九、消導二陳湯(導痰消食健脾)

  陳皮 半夏 白茯 白術(shù) 蒼術(shù) 神曲 香附 砂仁 甘草

  二十、六和湯(治暑瀉)

  陳皮 半夏 白茯 甘草 黃連 濃樸 藿香 香茹 加扁豆 木瓜

  二十一、胃苓湯(治長夏暑)

  澤瀉 陳皮 白茯 豬苓 濃樸 白術(shù) 蒼術(shù) 甘草

  二十二、助胃膏(治胃氣虛寒嘔吐)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甘草 山藥 木香 丁香 藿香 砂仁

  二十三、訶附丸(治飧泄)

  訶子肉 灶心土 黑附子 為末。米糊丸如粟米大。用米湯下。

  二十四、十六味肥兒丸(治脾胃虛弱)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山藥 薏仁米 芡實 蓮肉 甘草 陳皮 山楂 麥芽 砂仁 黃連澤瀉 芍藥 連翹 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米湯下。

  二十五、承氣湯(治里急后重腹痛痢疾)

  樸硝 大黃 枳實 濃樸

  二十六、木香檳榔丸(治食積)

  黑丑 檳榔 木香 神曲 大黃 上為末。生姜汁糊丸。如粟大。米湯下。

  二十七、補中益氣湯

  黃 人參 甘草 陳皮 白術(shù) 升麻 柴胡 當歸

  二十八、四順清涼飲(治中焦熱)

  白芍 當歸 生地 甘草 柴胡

  二十九、人參敗毒散(治積毒嘔惡)

  柴胡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白茯苓 枳殼 桔梗 甘草 人參 生姜引。

  三十、四君子湯(治脾胃不調(diào)等證)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 甘草 姜棗引。

  三十一、姜茶飲(治赤白?。?br />
  陳茶 生姜 黃蠟 鹽 車前葉

  三十二、四獸飲(治虛瘧)

  白術(shù) 人參 白茯 草果 半夏 甘草 陳皮 烏梅 姜棗引。

  三十三、人參養(yǎng)胃湯(治瘧寒多熱少)

  陳皮 半夏 茯苓 人參 蒼術(shù) 濃樸 草果 藿香 姜引。

  三十四、清瘧飲

  柴胡 枳殼 青皮 半夏 白術(shù) 黃芩 濃樸 豬苓 白茯苓 澤瀉 陳皮 甘草 貝母知母 前胡

  三十五、隨用截方(加常山草果檳榔姜引系加在前方煎服)

  三十六、參蘇飲

  人參 蘇梗 桔梗 前胡 半夏 干葛 陳皮 枳殼 杏仁 木香 甘草 茯苓 用姜

  三十七、五子五皮飲(治腫脹)

  蘇子 山楂子 萊菔子 葶藶子 香附子 桑皮 橘皮 大腹皮 茯苓皮 生姜皮

  三十八、瀉黃散(治濕熱腫脹)

  赤茯 黃連 黃柏 黃芩 山梔 澤瀉 茵陳

  三十九、瀉白散(治肺熱)

  甘草 桔梗 陳皮 桑皮 地骨皮

  四十、四物湯(調(diào)益榮衛(wèi))

  川芎 當歸 熟地 白芍

  四十一、麥門冬飲(治吐血久不止)

  麥冬 黃 當歸 人參 生地 五味子

  四十二、清胃湯(治糞后見血)

  山梔子 生地 牡丹皮 黃連 當歸

  四十三、茵陳湯(治黃膽)

  茵陳 梔子 黃柏

  四十四、祛風散(治天柱骨倒)

  防風 甘草 羌活 細辛 黃芩 白芷 薄荷 當歸 川芎

  四十五、滋陰降火湯(治陰虛痰結(jié))

  當歸 地黃 白芍 黃連 白茯苓 知母 天花粉 蓮子 黑玄參 甘草 麥冬(燈心四十六、五淋散(治血淋)

  赤苓 赤芍 山梔仁 條黃芩 當歸 甘草 燈心一團引。

  四十七、清脾飲(治熱瘧或熱多寒少)

  青皮 半夏 黃芩 甘草 白術(shù) 白茯苓 柴胡 陳皮 草果 濃樸 姜棗引。

  四十八、人參安神湯(治心血不足驚悸不眠)

  麥冬 人參 當歸 黃連 棗仁 生地 茯神

  四十九、安神湯(治心血不足驚悸)

  人參 半夏 棗仁 茯神 當歸 橘紅 赤芍 五味子 甘草 姜引。

  五十、寧心丸

  麥冬(五錢去心) 寒水石(一兩) 白茯苓 甘草 牙硝 山藥(各五錢) 朱砂(一兩)龍腦汁化下。

  五十一、肝疳丸

  五靈脂 夜明砂 龍膽草 天麻 干蟾頭 全蝎(二個) 蟬蛻 川芎 蘆薈 黃連 青黛防風 上為細末。豬膽汁浸為丸。麻子大。每十丸。薄荷湯下。

  五十二、化 丸(治肝疳)

  蕪荑 青黛 蘆薈 川芎 白芷 胡連 川連 蝦蟆灰各等分為末。豬膽汁浸糊為丸。

  麻子大。每服二個。臨臥杏仁湯送下。

  五十三、褐丸子(治疳脹)

  蘿卜子(一兩) 青皮 陳皮 檳榔 赤茯苓 黑牽牛 莪術(shù) 五靈脂(各五錢) 木香(減半) 上為末。面糊如綠豆大。每五十丸。桑皮紫蘇煎湯?;蛱}卜湯下。

  五十四、加味二陳湯(治夾暑傷寒吐瀉)

  陳皮 半夏 白茯苓 甘草 濃樸 香茹 黃連 山楂 麥芽 神曲 木通 澤瀉

  五十五、香茹飲(治暑熱)

  香茹 濃樸 扁豆 黃連

  五十六、清心蓮子飲(治溺血)

  麥冬 地骨皮 黃芩 甘草 白茯苓 黃 柴胡 人參 石蓮肉

  五十七、瀉青湯(治囟填)

  羌活 川芎 梔仁 龍膽草 當歸 防風(各等分) 大黃(減半) 竹葉引。

  五十八、清金飲(治傷風嗽吐)

  前胡 杏仁 桔梗 桑皮 半夏 甘草 旋復花 薄荷 陳皮 水煎。

  五十九、小續(xù)命湯(治剛?cè)岑d?。?br />
  麻黃 人參 黃芩 川芎 芍藥 甘草 杏仁 防風 防己 肉桂 附子(水煎)

  六十、芎蘇飲

  川芎 蘇葉 陳皮 半夏 前胡 桔梗 枳殼 干葛 白茯苓 甘草

  六十一、瀉肝湯

  車前 木通 生地 歸尾 山梔 黃芩 龍膽草 甘草(各等分)

  六十二、松蕊丹(治龜背)

  松花 枳殼 防風 獨活(各一兩) 麻黃 前胡 大黃 桂心(各五錢) 為末。蜜丸。

  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粥飲下。

  六十三、寬氣化痰丸(治龜胸)

  大黃(三分) 杏仁 百合 木通 桑皮 甜葶藶 天門冬 石膏(各五錢) 為末。煉蜜丸。綠豆大。食后臨臥。白熱水化下。

  六十四、柴胡梔子飲

  柴胡 山梔 白茯苓 川芎 白芍 當歸 丹皮 牛蒡 甘草 等分水煎。子母并服。

  六十五、固腸飲(治久痢不止)

  木香 黃連 當歸 白芍 人參 白術(shù) 白茯苓 甘草 訶子肉 水煎。

  六十六、屈膝散(治鶴膝)

  防風 薏苡仁 牛膝 苦參(女便浸曬) 何首烏(男便浸曬各一兩) 僵蠶 天花粉 荊芥穗

  錢。粘米綠豆各一撮。水四碗。煎至二碗。分作二次。溫服。

  六十七、豬乳膏(治胎風胎驚)

  牛黃 朱砂(各少許) 取豬乳調(diào)。抹兒口中。

  六十八

  黃 升麻 人參 白術(shù) 陳皮 神曲 澤瀉 黃柏 當歸 青皮 干葛 五味 甘草

  水煎服。

  六十九、八珍湯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川芎 當歸 熟地 白芍 姜棗引。

  七十、藿香正氣散(治傷脾胃外感寒邪)

  藿香 紫蘇 大腹皮 陳皮 桔梗 甘草 茯苓 半夏 神曲 濃樸 白芷 姜棗引。

  七十一、疏風順氣湯(治風寒發(fā)喘)

  紫蘇 干葛 桑皮 前胡 麻黃 杏仁 甘草 水煎服。

  七十二、清肺湯

  白術(shù) 茯苓 陳皮 薄荷 南星 桑皮 細辛 甘草 桔梗

  七十三、備急方(治夜啼內(nèi)吊)

  煎蔥湯淋洗其腹。又用艾絨烘熱。包圍其腹。十數(shù)次其痛漸止。

  七十四、蓮花飲

  甘草 知母 蓮花須 川蓮仁 栝蔞根 五味 人參 干葛 白茯苓 生地 竹葉

  七十五、參竹湯

  麥冬 人參 竹葉 甘草 半夏 小麥 粳米 陳皮 生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