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四

脈因證治 作者:


  [卷四] 三十八、乳癰
  【證】

  乳房為陽明所經(jīng),乳頭為厥陰所屬。

  【因】

  濃味濕熱之痰,停蓄膈間,與滯乳相搏而成。

  滯乳,因兒口氣吹噓而成;有怒氣激其滯乳而成。凡病皆陽明經(jīng)也,淺者,為癰;深者,為巖,不治。

  【治】

  宜疏厥陰之滯,清陽明之熱,行污血,散腫結(jié)。

  方

  石膏(清陽明)橘皮栝蔞子(消腫)甘草節(jié)(行血)蜂房臺芎香附(二味郁氣加之)青皮(疏厥陰)葛根酒、姜汁飲。

  又方

  大黃天花粉當(dāng)歸(一兩)甘草節(jié)(已下一錢五分)栝蔞子穿山甲(陳壁土炒)酒丸服。

  [卷四] 三十九、瘰

  【因】

  大抵食味之過,郁氣之積,曰毒,曰風(fēng),曰熱,皆此三端,變化引換。

  須分虛實,實者易治,虛者可慮。夫初發(fā)于少陽一經(jīng),不守禁戒,延及陽明。蓋膽經(jīng)至主決斷,有相火,而且氣多血少。

  神效方

  牡蠣粉五錢,和雞膽為膏,貼之。又,用活石一兩,肉桂五錢,調(diào)湯服之好。

  【證】

  外有蝦蟆瘰,無核但腫。瘰在陽明、少陽經(jīng),結(jié)核按之走痛。癭或隱僻處。勞瘵結(jié)核,連數(shù)個在耳邊,或聚或散也。瘤等亦同。

  【治】

  宜瀉火散結(jié)。虛則補元氣,實則瀉陰火。補則十全散,下則玉燭散、化堅湯。

  升麻(一錢)葛根(五分)漏蘆(足陽明)牡丹皮(三錢,去留血)當(dāng)歸地黃(生熟各三錢)連翹(一錢,生血脈)黃(一錢,護(hù)皮)白芍(收散,三錢)肉桂(散結(jié),寒因熱用,三錢)柴胡(八錢)黍粘(消腫)羌活(一錢)防風(fēng)獨活(各五分,散結(jié))昆布(軟堅)三棱(削堅)廣術(shù)人參濃樸(腹脹加)黃連陳皮木香(氣不順加)大黃(便秘加)。

  大黃湯

  大黃(煨)皂角甘草(炙)煎服。以麝香、栝蔞仁敷之。

  法

  未破核者,用火針針其上,即用追毒膏,點苧線頭,內(nèi)針孔中。

  又用杜牛膝搗敷,縛其上,一日一易。如膿將盡,又用生玄參、地榆、滑石、寒水石、大黃等末敷,縛其瘡。又用白厄菜、墨草,同縛其瘡。以寒水石、大黃、硝、龍骨、木香、檳榔末、收口。后又用竹茹,亦能長肉,白膏藥收后。紅不退,用北窠敷。如已潰久不收口,須用香附,燈燒鐵烙,烙其腐處,盡后,根據(jù)前治之。

  治

  耳接耳邊項上生塊核是。

  方

  五味子香白芷為末,蜜調(diào)敷。

  鼠糞,以黃泥爐。

  去瘰毒

  皂角子(五兩)大黑豆(一斤)甘草(一兩)冬青葉汁(一斤)上煮汁干為度,常食,不過兩料。

  [卷四] 四十、發(fā)斑

  【因治】

  屬表者,因風(fēng)挾熱痰。通經(jīng)微汗之,下之亦可。

  屬里者,因胃熱,助手少陰心火,入于手太陰肺也。故紅點如斑,生于皮毛之間耳。白虎、瀉心,調(diào)胃承氣,從長而用之。

  [卷四] 四十一、丹疹

  【因】

  熱與痰、血熱也。夫斑、痘、疹、丹,皆惡毒血熱蘊蓄于命門,遇相火合起則發(fā)也。

  外有赤游風(fēng)、天蛇漠、丹疹、癮斑,其狀不同,因則一也。

  【治】

  張歸之少陽相火。如遇熱之時,以通經(jīng)辛涼解之;如在寒之時,以葛根、升麻,辛溫解之。如遇瘡癰黑陷,腹內(nèi)喘滿者,熱而氣虛也,急以白虎解之。熱加參,參主喘也。主之,全以涼膈調(diào)之。

  消毒湯

  升麻根羌活本細(xì)辛柴胡葛根黃芩(酒炒)生地黃黃連黃柏連翹紅花當(dāng)歸蘇木白術(shù)蒼術(shù)陳皮吳茱萸防風(fēng)甘草

  又方

  紫草紅花子白芍胡荽當(dāng)歸

  附方

  剪刀草汁調(diào)原蠶砂,敷之。

  龍腦丸

  治斑瘡倒靨。

  豬心血調(diào)腦子成膏,以紫茸湯化,無腦用辰砂。

  [卷四] 四十二、金瘡

  (附油火刀犬等傷)

  【脈】

  金瘡出血太多,脈沉細(xì)者生,浮數(shù)實大者死。

  【治】

  沒藥散治刀箭傷,止血住痛。

  定粉

  風(fēng)化灰(各一兩)枯白礬(三錢)乳香(五分,另研)沒藥一字,(即二分半也,一銅錢有四字之故。)另研和勻糝之。

  圣愈湯

  治出血太多。

  四物湯人參黃煎服。

  金瘡刀傷見血方

  降真香末細(xì)貼之;鍛石和人血作餅,旋干貼之;煨大黃、石膏,細(xì)研,桐油二分,水一分,拌,抹上;又淹灰搽敷亦良。

  救苦散

  治熱油、刀斧傷、火傷、犬咬傷。

  寒水石油調(diào)涂上

  [卷四] 四十三、傾仆

  【脈】

  傾仆,內(nèi)有血,腹脹滿,脈堅強者生,小弱者死。

  【證】

  瘀血為病,或痰涎發(fā)于上。

  【治】

  同中風(fēng)證。惡血歸內(nèi),留于肝經(jīng),脅痛自汗,治宜破血行經(jīng)。

  張論

  墜墮使生心恙,痰涎發(fā)于上也。治宜補之。凡杖打、閃肭疼痛,皆血滯證,可下之。忍痛則傷血。

  神應(yīng)散

  治瘀血,大便不通。

  大黃(酒浸,一兩)桃仁紅花(二錢)當(dāng)歸(三錢)栝蔞根(二錢)炮穿山甲(二錢)柴胡(引經(jīng))麝香(透)熱酒下。

  紫金丹

  治骨節(jié)折傷疼痛。

  炮川烏炮草烏(各一兩)五靈(五錢)木鱉子(去殼)黑牽牛(各五錢)威靈仙金毛狗脊骨碎補沒藥麝香紅娘子(各二錢五分)地龍烏藥青皮陳皮茴香(各五分)防風(fēng)自然銅(四兩,燒淬)禹余糧(四兩,淬)醋糊丸,梧子大,每十丸酒下。

  三圣散

  吐之,治痰壅。

  [卷四] 四十四、百藥中傷

  【脈】

  浮澀而疾者生,微細(xì)者死。洪大而遲者亦生。

  【治法】

  在上吐之。

  解毒丸

  治食毒物,救人于必死。

  干板藍(lán)根(四兩)貫仲(一兩,去土)青黛甘草蜜丸。青黛良。

  秘傳方

  續(xù)隨子甘草五味子茶清下一二碗。

  [卷四] 四十五、癲狂

  【脈】

  大堅疾者,癲病。脈大滑者,自已;脈小急實者死,循衣縫者死,虛而弦急者死。脈虛弦為驚,脈沉數(shù)為痰熱。

  【因】

  痰、火、驚。

  血氣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夫血氣俱虛,痰客中焦,妨礙不得運用,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職,神聽言動,皆有虛妄,宜吐之而安。

  肺入火為譫語。肺主諸氣,為氣所鼓舞,火傳于肺,為之尋衣撮空;胃中大實熱,熏于心肺,亦能譫語。宜降火之藥。

  驚其神,血不得寧也。痰積郁熱,隨動而迷亂,心神無主,有似邪鬼??上韧轮笠园采裢柚髦?,佐以平肝之藥,膽主驚故也。

  【證】

  狂言、譫語、鄭聲辨。

  狂者,開目與人語,語所未嘗見之事,為狂也。

  譫語者,合目自言日用常行之事,為譫也。

  鄭聲者,身動無力,不相接續(xù),造語出于喉中,為鄭聲也。

  又蓄血證,則重復(fù)語之。

  【治】

  痰者吐之,三圣散;火者下之,承氣湯;驚者平之,安神丸。

  方

  總治∶黃連、辰砂二味降火,栝蔞、南星、半夏三味行痰,青黛、柴胡、川芎三味平肝。

  桃仁承氣湯

  治熱入血室,發(fā)狂。

  犀角地黃湯

  治瘀血狂妄。因汗不徹,吐衄不盡,瘀血在內(nèi),面黃唇白,便黑,腳弱氣喘,甚則狂悶。

  犀角(一兩)生地(八兩)白芍(三兩)丹皮大黃(二兩)脈大遲,腹不滿,為無熱,減之。煎服。

  洪、長、伏三脈,諸癇發(fā)狂,以《局方》妙香丸,以針透眼子,冷水浸服之。

  弦、細(xì)、緩三脈并癇,李和尚五生丸。

  治癇方

  黃丹、白礬(等分)研細(xì),用楊樹火過,曲丸。

  又方

  川芎(二兩)防風(fēng)(一兩)皂角郁金(各一兩)明礬(一兩)黃、赤腳蜈蚣(各一條)細(xì)末,蒸餅,丸梧子大,空心茶清下十五丸。

  [卷四] 四十六、驚悸

  【脈】

  寸口脈動而弱,動為驚,弱為悸。趺陽脈微而浮,浮為胃氣虛,微則不能食,此恐懼之脈,憂迫所作也。寸口脈緊,趺陽脈浮,胃氣則虛,是以悸。肝脈暴,有所驚駭。

  【證】

  悸有三,驚、悸、忪悸。痰飲閉于中脘,其證短氣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悸,心筑然而動。

  【治】

  因血虛。肝主血,無血養(yǎng)則木盛,故易驚。心神忤亂,氣與涎結(jié),遂使驚悸。血虛,治宜朱砂安神丸。氣涎相結(jié),宜溫膽湯,在心膽經(jīng)。小兒驚搐,涎潮如死,乃母胎時受怖。為腹中積熱,可墜其涎,鎮(zhèn)火清心等是也。

  悸因失志氣郁,涎聚在心脾經(jīng),治宜定志丸。失志者,或事不如意,久思所愛。

  少陰心悸,乃邪入于腎,水乘心,唯腎欺心,火懼水也。治在于水,以茯苓導(dǎo)其濕,四逆散調(diào)之。枳實、柴胡、芍藥、甘草是也。與驚悸不同,名亦謂之悸,故書以別之。

  發(fā)搐痰飲為證,脈必弦澀,皆用下之。

  外有肝痹、心肺瘧,言虛寒,皆驚。

  朱砂安神丸

  治血虛驚悸。

  朱砂(一兩,另研)黃連(一錢二分)當(dāng)歸(五分)甘草(五分)生地(三錢)炊餅丸。

  溫膽湯

  治心膽性易驚。

  半夏竹茹枳實(二兩)茯苓(一兩五錢)陳皮(三兩)甘草(一兩)

  寒水石散

  治因驚心氣不行,郁而生痰,結(jié)為飲。

  寒水石()滑石(水飛,各一兩)甘草(一兩)龍腦(少許)熱則水下,寒姜下。

  [卷四] 四十七、疝

  【脈】

  寸口弦緊,為寒疝。弦則衛(wèi)氣不行,衛(wèi)氣不行則惡寒,緊則不欲食。寸口遲緩,遲則為寒,緩為氣之虛,虛寒相搏而痛。脈沉緊豁大者,為虛。脈滑為疝,急為疝,搏為疝,見于何部而知其何臟。

  【因證】

  蓋全在肝經(jīng)。因濕熱在經(jīng),抑遏至久,又感外寒,濕被郁而作痛;或大勞則火起于筋,醉飽則火起于胃,房則火起于腎,大怒則火起于本經(jīng)。

  火郁之甚,濕熱便盛,濁液凝聚,并入血隧,流于肝經(jīng),為寒所束,宜其痛甚。因痰飲積流入厥陰,聚結(jié)成核。因瘀結(jié)其本經(jīng),因虛而感,或內(nèi)火外寒郁之。肝經(jīng)與沖、任、督所會,聚于陰器,傷于寒則陰縮入,傷于熱縱挺不收。屬木,性速急,火性暴而痛亦暴矣。

  張論七疝∶

  寒疝

  因濕地、雨水、風(fēng)冷處,使內(nèi)過多。其狀囊結(jié)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水疝

  因醉過內(nèi),汗出遇風(fēng)濕之氣聚于囊中。其狀腎囊腫痛如水晶,或癢搔出黃水,小腹或按之作水聲,陰汗,治宜逐水。

  筋疝

  因房勞及邪術(shù)所使。陰莖腫或潰膿,或痛而里急,筋速縮,或挺不收,或白物如精,或莖痛之極則癢,宜降火下之。

  血疝

  因使內(nèi)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jié)成癰膿。多血,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約中,俗云便癰,治宜和血。

  氣疝

  因號哭忿怒,氣郁而脹,哭怒罷則散。其狀上連腎區(qū),下及陰囊,宜以散氣藥下之。小兒有此,因父精怯,故不治。

  狐疝

  與氣疝大同小異。狀如仰瓦,臥則入小腹,行之則出入囊中,宜逐氣流經(jīng)之劑下之。

  疝

  因地卑濕,江淮間所生。其狀如升、斗,不癢不痛,宜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相類,乃熱不禁固也。

  《三因》有四∶

  腸

  因房室過度,元臟虛冷,腸邊系不收,墜入中,上下無定,此難治。

  氣

  因七情臟氣下墜,陰腫脹急痛,易治。

  水

  因濕氣得之,則腫脹其陰,易治之。

  卵

  因勞役坐馬,致卵核腫脹,或偏有大小,上下無常,此難治也。

  外有婦人陰門挺出,亦名病。

  丁香楝實丸

  已下出李。

  當(dāng)歸(酒制,去蘆)炮附川楝茴香(以上各一兩)銼,好酒三升,同煮。酒盡焙干作末,入下藥∶丁香木香(各五分)全蝎(十三個)玄胡索(五錢)上同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百丸,溫酒下。

  參術(shù)湯

  治虛疝脈豁大者是。

  人參白術(shù)山梔香附

  倉卒散

  治寒疝入腹卒痛,小腸膀胱氣絞,腹冷重如石,出白汗。

  山梔(四十九個,燒半過)生附子酒煎二錢。

  又一方

  烏代附。

  神應(yīng)散

  治諸疝心腹絞痛不忍,此方能散氣開結(jié)。

  玄胡索胡椒或加茴香。酒煎二錢。

  牡丹丸

  治寒疝心腹刺痛及血。

  川烏(炮,去皮尖)牡丹皮(四兩)桃仁(炒,去皮尖)桂(各五兩)青皮(一兩)蜜丸,酒下。

  桃仁湯

  治疝。

  大桃仁(如法)茱萸桂枝蒺藜青皮白茯苓檳榔木香海藻三棱莪術(shù)(任意加減)張用導(dǎo)水、禹功、豬腎、通經(jīng)等散下之。

  秘方

  治諸疝。

  枳實(治痛)山梔茱萸橘子山楂(去核積)桃仁(瘀血加之)川烏(劫痛同梔)桂枝(不定必用)荔枝核(濕則加之)青皮

  守丸

  治要藥,不痛。

  蒼術(shù)南星半夏白芷(散水)川芎枳實山楂

  應(yīng)痛丸

  治敗精惡物不出,結(jié)成疝,痛不忍。

  阿魏二兩,醋和蕎麥面裹,火煨熟;檳榔大者二個,刮空,滴乳香滿盛,將刮下末,用蕎麥拌作餅,慢火煨。上細(xì)末,入砂一錢,赤芍一兩,同為末,面糊搜和,丸如梧子大,鹽酒下。

  雄黃散

  治陰腫大如斗,核痛不治。

  雄黃(一兩)明礬(五錢)甘草(五錢)煎洗。

  又方

  天蘿筋燒灰,治疝妙。

  [卷四] 四十八、腳氣

  【脈】

  浮弦者風(fēng),濡弱者濕,洪數(shù)者熱,遲澀者寒,微滑者虛,牢堅者實,結(jié)則因氣,緊則因怒,細(xì)則因悲。

  入心則恍惚妄謬,嘔吐,食不入,眠不安,左寸脈乍大乍小者死。

  入腎則腰腳俱腫,小便不通,呻吟,目額皆黑,沖胸而喘,左尺脈絕者死。

  【因】

  濕之病。南方之人,自外而感;北方之人,自內(nèi)而致。南方之人,當(dāng)風(fēng)取涼,醉房,久坐濕地,或履風(fēng)濕毒瓦斯,血氣虛弱,邪氣并行虛腠,邪氣盛,正氣少,故血氣澀,澀則脾虛,虛則弱,病發(fā)熱。四肢酸痛煩悶者,因暑月冷濕得之;四肢結(jié)持弱者,因寒月冷濕得之。北方之人,因酪醇酒之濕熱下注,積久而成腫滿瘀痛也。治宜下藥,泄越其邪。

  【證治】

  因病脛腫,小腹不仁,頭痛煩心,痰壅吐逆,時寒熱,便泄不通,甚至攻心而勢迫,治之不可后也。此壅之痰壅未成,當(dāng)宜通之,調(diào)以黃柏、蒼術(shù)類;壅既成,當(dāng)砭惡血,而后以藥治之。

  攻心香港腳,乃血虛而有濕熱也,治宜四物加柏。筋動轉(zhuǎn)而痛者,乃血受實熱也,治加桃仁、芩、連;有痰流注,加竹瀝、姜汁、南星是也。

  李曰∶濕淫所勝,治以苦溫。以苦辛發(fā)之,透關(guān)節(jié)勝濕為佐;以苦寒泄之,流濕清熱為臣。故主當(dāng)歸拈痛湯一方治之。

  中腳膝論

  自內(nèi),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注于腳膝,狀類諸風(fēng),謂之香港腳也。自外,風(fēng)、寒、暑、濕,皆有不正之氣,中于腳膝,謂之香港腳也。實者利之,虛者益之,六淫隨六法以治之,七情隨六氣以散之。

  《三因》論

  乃風(fēng)、寒、暑毒瓦斯襲之也。風(fēng)則脈浮,寒則脈緊,濕則脈細(xì),表則脈浮,里則脈沉;寒則痛,濕則重,暑則煩,風(fēng)則行,隨其所中經(jīng)絡(luò)而治之。

  太陽經(jīng)則頭項腰脊背痛,六淫中之論同前,宜以麻黃左金湯。

  麻黃干葛細(xì)辛白術(shù)茯苓防風(fēng)防己羌活桂枝甘草陽明則寒熱呻欠,鼻干腹脹,膝臏賽中腹外皆痛,六淫亦然,宜大黃左金湯。

  大黃細(xì)辛茯苓防風(fēng)防己羌活黃芩前胡枳殼濃樸杏仁。

  少陽則口苦脅痛面垢,體無膏澤,頭目頷銳痛,六淫亦同,宜半夏左金湯。

  半夏干葛細(xì)辛白術(shù)茯苓桂枝柴胡麥冬三陽合病,寒熱,關(guān)節(jié)重痛,手足拘攣,冷痹,上氣,嘔吐,下利,脈必浮弦緊數(shù),合前三方以發(fā)之。

  太陰腹?jié)M,咽連舌急,胸膈痞滿,骨節(jié)煩疼,四肢拘急,浮腫,宜六物附湯。

  炮附桂枝(各四兩)甘草(二兩)茯苓(三兩)防己(四兩)白術(shù)(三兩)少陰上氣喘急,小腹不仁,腰脊足心皆痛,六淫亦然,宜八味丸主之。

  牡丹皮澤瀉茯苓桂枝香附山藥山茱萸熟地黃厥陰脅腰偏疼,陰器抵小腹夾臍諸處脹痛,一如中風(fēng),宜神應(yīng)養(yǎng)真丹。

  當(dāng)歸天麻川芎羌活木瓜熟地芍藥《三因》元并臟腑不同故也。

  當(dāng)歸拈痛湯

  治濕熱肢節(jié)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身痛腫。

  羌活炙甘草黃芩(酒炒)茵陳葉(酒炒)當(dāng)歸(各五錢)人參苦參(酒洗)升麻葛根蒼術(shù)(各二錢)知母(酒洗)防風(fēng)澤瀉(各三錢)豬苓白冬術(shù)(各五分)煎服。

  羌活導(dǎo)滯湯

  治前證便溺阻隔,先以藥導(dǎo)之,服前方及此方。

  羌活獨活(各五錢)防己(三錢)大黃(酒煨,一兩)當(dāng)歸(三錢)麩炒枳實(三錢)檳榔甘遂赤芍威靈仙葶藶澤瀉(各一兩)乳香(另研)沒藥(各五錢)黑丑(炒,三錢)大戟(一兩半,炒)陳皮(二兩)。

  香港腳方

  治濕熱。

  生地黃柏(酒炒)蒼術(shù)(鹽、酒炒)白術(shù)川芎防己檳榔犀角甘草木通黃連黃芩(二味熱加之)竹瀝姜汁(二味痰加之)石膏(熱時加)桃仁(便實加)牛膝(溺澀加)

  食積流注方

  蒼術(shù)黃柏防己南星川芎白芷犀角檳榔龜板(血虛加)

  血積轉(zhuǎn)筋方

 ?。ㄒ娬摚┲喂バ南愀勰_。

  阮氏方

  治膝痛腳骨熱,或赤腫行步難。

  蒼術(shù)四兩,泔浸一日夜;鹽炒黃柏四兩,酒浸一日夜。炙焦,咀服。

  [卷四] 四十九、蟲

 ?。ǜ胶螅?br />
  【脈】

  匿蟲蝕陰肛,脈虛小者生,急緊者死。

  【因證】

  濕熱之生,臟腑虛則侵蝕。腹內(nèi)熱,腸胃虛,蟲行求食。上唇有瘡曰惑,蟲食其臟;下有瘡曰狐,蟲蝕其肛。亦有口瘡,非狐惑也。

  【治】

  《集效方》木香鶴虱(炒)檳榔訶子(煨)蕪荑(炒)炮附干姜(各七錢)大黃(一兩五錢)烏梅或加連、柏。上蜜丸。陳皮湯、醋湯任下。

  化蟲丸

  治蟲即化水。

  硫黃(一兩)木香(五錢)密陀僧(三錢)炮附(一個)上先附末,醋一升,熬膏,入藥和丸,綠豆大。荊芥、茶清下二十丸。

  秘方

  治吐蟲。

  黑錫(炒成灰)檳榔末,茶飲下。

  又方

  川椒,酒糊丸,治蟲。

  又方

  炒雞子、白蠟塵,治寸白蟲,酒糊丸妙。

  瀉心湯,治惑;苦參湯洗之,治狐。

  [卷四] 五十、喉痹

  【因】

  熱內(nèi)結(jié)。雖有蛾閉、木舌、纏喉、走馬之名,火則一也。論咽與喉,會厭與舌,同在一門,而用各異,喉以候氣,故通于天;咽以納食,故通于地;會厭管乎其上,以司開闔。掩其咽,其食下;不掩之,其喉錯;必舌抵上,則會厭能閉其咽矣。四者相交為用,缺一則飲食廢而死矣。及其為病,皆火也。夫手少陰君火心主之脈,手少陽相火三焦之脈,二火皆主脈并絡(luò)于喉,氣熱則內(nèi)結(jié),結(jié)甚則腫脹,腫脹甚則痹甚,痹甚則不通而死矣。

  至如嗌干痛、咽頷腫、舌本強,皆君火之為也。唯喉痹急速,相火之為也。

  【證】

  咽,咽物之處。咽腫則不能咽,或嘔吐咯傷,或多飲啖,痰熱皆至,咽系干枯也。

  喉,聲音出入之處。臟熱則腫,其發(fā)暴腫閉塞?;蛐奶摵?,有懸癰生在上,俗名鵝也??榷曀缓砥疲酌暽⒁?。

  【治法】

  微以咸軟之,甚以辛散之,痰結(jié)以苦吐之,否則砭出血。人火以涼治之,龍火以火逐之,涼劑以熱服之是也。宜刺少商出血。

  秘方

  樸硝牙硝(各研)青魚膽上以膽放二硝上,干方研為末,竹管吹入喉中,痰出即愈。

  五匙散

  治風(fēng)熱喉痹,及纏喉風(fēng)。

  樸硝(一兩五錢)硼砂(五錢)腦子(三錢)僵蠶以竹管吹末入喉中。

  神效散

  治熱腫語聲不出。

  荊芥穗蓖麻(生,去皮另研,各一兩)蜜丸,皂角子大,嚼含化。

  雄黃解毒丸

  治纏喉風(fēng)及喉痹,倒仆失音,牙關(guān)緊急,不省人事。

  雄黃(一錢,飛)郁金(一錢)巴豆(去皮、油,十四個)醋糊丸,綠豆大。熱茶清下一丸,吐則止。

  蜜附子治腑寒咽門閉,不能咽。大附去皮臍,切大片,蜜涂炙黃,含咽津。

  又方

  龍膽、礬,包烏梅肉內(nèi),以綿裹含。

  龍火拔毒散

  治纏喉急證。先以針出血為上策,緩以丹敷。

  陽起石()伏龍肝(各三錢)新水埽之。

  又方

  白瑞香花根,研水灌之。

  秘方

  治痰。其證皆因痰也。以鵝毛刷桐油探吐之。皂莢灰亦可吐。僵蠶研姜服亦可。生艾汁亦可。

  [卷四] 五十一、口

  【因證】

  脾熱則甘;膽熱則苦??诳嘁嘤懈翁摵?。

  【治】

  三黃丸治甘。柴胡湯治口苦,及謀慮不決。

  柴胡湯加麥冬、棗仁、地骨皮、遠(yuǎn)志。

  [卷四] 五十二、舌

  【脈】

  心脈系舌根,脾脈系舌旁,肝脈、腎脈絡(luò)舌本。

  【因證】

  因風(fēng)寒所中,則舌卷縮而不言。七情所郁,則舌腫滿不得息。肝壅則血上涌,心熱則裂而瘡。脾熱則滑苔,是虛熱,心經(jīng)飛揚上竄;脾閉則白苔如雪;脾熱則舌強。舌卷而卵縮者,厥陰絕也,死。

  【治】

  金沸草散治風(fēng)寒傷心脾,令人寒熱、齒浮、舌腫。

  金沸草荊芥(四兩)前胡麻黃(各三兩)甘草半夏(一兩)

  升麻柴胡湯

  治心脾虛熱上攻,舌上生瘡,舌本強,兩頰腫痛。

  升麻柴胡白芍梔子木通(一兩)杏子大青黃芩(三錢)石膏(二兩)

  舌腫破

  鍋底煤,即鍋底煙,醋鹽敷。

  出血如泉

  白膠香、五倍子、牡蠣,末糝。

  白胎語澀

  薄荷汁、白蜜,姜片揩,敷之。

  [卷四] 五十三、目

  【因】

  風(fēng)熱血少。經(jīng)曰∶目得血而能視。肝血不上榮也,神勞。目者,神氣之主,勞則魂魄散,不能相得。腎虛,水精不上奉也。

  【證治】

  在腑則為表,當(dāng)除風(fēng)散熱。在臟則為里,宜養(yǎng)血安神。如暴失明,昏澀翳膜,眵淚斑入眼,皆表也,風(fēng)熱也,宜發(fā)散以去之。如昏弱不欲視物,內(nèi)障見黑花,瞳散,皆里也,血少神勞腎虛也,宜養(yǎng)血補水安神以調(diào)之。

  斑入眼,此肝氣盛而發(fā)在表;瞳子散大,皆辛熱之為也。辛主散,熱乘之,當(dāng)除風(fēng)熱,涼血益血,以收耗散之氣。以芩連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歸身、地黃養(yǎng)血涼血為臣,五味酸寒體浮收瞳散,地骨皮、天冬瀉熱補氣。

  凡目暴赤腫,以防風(fēng)、黃芩為君以瀉火,黃連、當(dāng)歸為佐以和血。

  凡目疾暴赤腫,以防風(fēng)、羌活、柴胡、升麻、白芷、芩、連、甘草、當(dāng)歸,白睛紅加白豆蔻少許。

  凡目久病昏暗,以熟地、歸根為君,在羌活、防風(fēng)、甘菊之類雜佐之。

  撥云湯

  羌活防風(fēng)(一錢半)木川芎荊芥(一錢)葛根細(xì)辛柴胡升麻(五分)知母歸身川柏甘草黃(各一兩)內(nèi)障,是脾虛火盛上,加下藥,人參、五味、白芍、茯苓、白術(shù);濕熱,加下藥∶黃連(炒)、黃芩、生地;睛痛加歸、地黃;胸中不利,加槐子;赤翳,加羚角;腑秘,加大黃。

  上熬滴水不散,加蜜少許點之。蔓荊、椒眼、地黃、甘草、荊芥、麻黃、升麻,隨所長加之。

  春雪膏

  點眼。

  樸硝置生腐上蒸,待流下,瓦器接之。

  地黃丸

  治不能遠(yuǎn)視、近視,此大除風(fēng)熱。

  生地天門冬(各四兩)炒枳殼甘菊(各二兩)蜜丸,茶酒任下。

  《局方》定志丸

  治不能近視,反能遠(yuǎn)視。

  人參遠(yuǎn)志菖蒲白茯苓蜜丸。

  瀉青丸

  治風(fēng)熱。

  熟干地黃丸治血少安神。

  駐景丸

  補腎水。

  車前子菟絲子熟地黃(各五兩)

  槐子散

  治體肥氣盛,風(fēng)熱上行,目昏澀。

  槐子黃芩木賊蒼術(shù)末之,茶下。

  桔梗丸

  治太陽衛(wèi)虛血實,瞳人腫痛,眼黑肝風(fēng)盛。

  桔梗(一斤)牽牛頭末(三兩)蜜丸,水下。

  神仙退翳丸

  治一切翳暈,內(nèi)外障昏無睛,累效。

  當(dāng)歸(酒洗)川芎犀角屑枳實川連蟬蛻栝蔞根薄荷(六錢)甘菊蛇蛻密蒙花荊芥(與甘草煎三味)地骨皮(三錢,洗)炒白蒺藜羌活地黃(用干,酒浸,一兩)木賊(一兩半,去節(jié),童便浸一宿,火干)上末,煉蜜丸,米飲下。婦人氣旺者,木香湯下之。

  家珍方

  治眼梢赤。

  川連白礬(三錢)銅綠(五分)密陀僧(一錢)輕粉(少許)末,貼之。

  又方

  黃丹白礬(等分)

  驗方

  治痘后目上翳。

  谷精草蛇殼綠豆殼天花粉上等分末,粟米泔浸,煮蜜柿干為度,食之。

  羊肝丸

  治一切目病,不問障盲。

  白乳羊肝(一具,竹刀刮去膜)黃連(一兩)甘菊防風(fēng)薄荷(去梗)荊芥羌活當(dāng)歸川芎(各三錢)上為末,羊肝搗丸,漿水下。

  爛翳驗方

  茜根燒灰,燈草點之,須臾大痛,以百節(jié)草刮去之。

  七寶膏

  珍珠珊瑚甘石(三味,以連水淬七次)石沙腦子麝香蕤仁(去殼,各一錢)研細(xì)點之。

  [卷四] 五十四、耳

  【因】

  風(fēng)熱、氣虛火升。腎寄竅于耳。

  【證治】

  風(fēng)毒耳痛。全蝎一兩、生姜二兩,切作四框,同炒,去姜末之,湯點耳。

  耳膿出,用桑螵蛸(一個,火炙)麝香(二分五厘)糝之。又加枯礬吹之良。

  蟲入耳中,麻油灌。又,貓尿灌耳內(nèi)好。

  [卷四] 五十五、鼻

  【因證】

  鼻為肺之竅,同心肺,上病而不利也。有寒、有熱。寒邪傷于皮毛,氣不利而壅塞,熱壅清道。酒渣鼻,乃血熱入肺;鼻息肉,乃肺氣盛;鼻淵,膽移熱于腦,則辛鼻淵。

  【治】

  寒邪傷者,宜先散寒邪,后補衛(wèi)氣,使心肺之氣交通,宜以通氣湯。

  羌活獨活防風(fēng)葛根升麻(各三錢)川芎(一錢)蒼術(shù)炙草(各三錢)黃(四錢)白芷(一錢)黃連黃柏

  酒渣鼻方

  四物湯黃芩(酒炒)紅花水煎服。

  又方

  乳香硫黃(以蘿卜內(nèi)煨)輕粉烏頭尖酥調(diào)敷。

  又方

  鴨嘴、膽礬,敷。

  鼻息肉

  枯礬研為面脂,綿裹塞鼻,數(shù)目自消。

  又方

  瓜蒂末,綿囊裹塞亦可。木通、細(xì)辛、炮附子,蜜和,綿裹內(nèi)鼻中,亦可。

  防風(fēng)通圣散

  加好三棱、山萸肉、海藻,并用酒浸,炒末,每一錢五分。

  鼻淵薄荷黃連(二錢半)通圣散(一兩)孩兒茶服。

  [卷四] 五十六、齒

  【因證】

  夫齒乃腎之標(biāo),骨之余。

  上齦隸于坤土,足陽明之貫絡(luò)也;下齦隸于庚金,手陽明之貫絡(luò)也。

  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足陽明喜寒飲而惡熱。腎衰則豁,腎固則堅。大腸壅,齒乃為之?。淮竽c虛,齒為之宣露。熱甚則齒動齦脫,作痛不已;寒邪、風(fēng)邪客于腦,則腦痛、項筋急粗露;疼痛餌則缺,少而色變癢痛。

  【治】

  羌活散麻黃(去根、節(jié))羌活(一錢半)防風(fēng)(三錢半)細(xì)辛(五分)升麻柴胡(五分)當(dāng)歸蒼術(shù)(五分)白芷(三錢)桂枝黃連骨灰(三錢)上先以湯漱口凈擦之。

  牙疼方

  土蒺藜(半兩)青鹽(三錢)漿水二碗,煎熱服。

  又方

  烏頭熟艾蔥(三株)川椒(十?dāng)?shù)粒)上濃煎漱,有膿痰出而安。

  治蟲散氣

  草蓽撥末木鱉肉上同研,搐鼻。

  治風(fēng)氣走疰痛

  本剪草細(xì)辛熱漱愈。

  治骨槽風(fēng)

  皂角(不,去子)杏仁(燒,存性)上每味一兩,入青鹽一錢,揩用。

  治風(fēng)牙

  以北棗一枚,去核,入巴豆一粒,合成。文武火炙如炭,放地上良久,研細(xì),以紙捻入孔十次。

  [卷四] 五十七、結(jié)燥

  【因】

  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夫腎主大便。腎主津液,液潤則大便如常

  【證】

  小腸移熱于大腸,為瘕,為沉。瘕,是便澀閉也。

  【脈治】

  燥熱有云∶脾脈沉數(shù),下連于尺,臟中有熱。亦有吐瀉后腸胃虛,服燥熱藥多者,宜承氣湯下之。

  風(fēng)燥

  有云,右尺浮也,內(nèi)肺受風(fēng),傳入腸中,宜麻仁丸。

  陽結(jié)

  脈數(shù)大而實,宜苦寒類治。

  陰結(jié)

  陰燥欲坐井中,二腎脈搐之必虛,或沉細(xì)而遲者是也。

  如有陰證煩躁,脈堅實,陽藥中少加苦寒,以去熱燥。

  有年老氣弱津液不足而結(jié);有產(chǎn)婦內(nèi)亡津液而結(jié)。二證并宜地黃丸。

  大便閉,小便澀數(shù),謂之脾約。約者,脾血耗燥,肺金受火無所攝,脾津液故竭。理宜養(yǎng)血潤燥。

  有產(chǎn)婦便秘,脈沉細(xì),服柏、知母、附子而愈。

  外有香港腳、虛寒、氣實,皆相似,亦大便不通。

  腎惡燥,急食辛以調(diào)之,結(jié)者散之。如少陰不得大便,以辛潤之;太陰不得大便,以苦瀉之。如食傷腹?jié)M,腹響是也。陽結(jié)者散之,陰結(jié)者熱之。

  潤腸丸

  麻仁桃仁(去皮、尖,各一兩)羌活歸尾大黃(煨,各半兩)除二仁別研,余味共搗,火枯,蜜丸,梧子大,湯下。如不大便,邪氣盛急,加大黃酒制;如血燥而大便干燥,加桃仁、大黃酒制;如風(fēng)結(jié)燥,大便不行,加麻仁、大黃;如風(fēng)澀,加皂角仁、秦艽、大黃;如脈澀,身覺有短氣,加郁李仁、大黃;如陰結(jié)寒證,加干姜、附子。

  有云,大便不通有五證,熱、冷、氣、風(fēng)、濕,尺脈伏也,宜溫補之。

  風(fēng),老人、產(chǎn)婦,秘有虛實。能飲食,小便赤為實。實者,秘物也。麻仁、七宣等主之。(見前。)不能飲食,小便清為虛。虛者,秘氣也。濃樸湯主之。

  濃樸半夏神曲甘草(三兩)白術(shù)(五兩)枳實陳皮(一兩)

  [卷四] 五十八、痔漏

  【因證】

  因蟲就燥也。乃木乘火勢而侮燥金,歸于大腸為病,皆風(fēng)、熱、燥、濕為之也。

  蓋腸風(fēng)、痔漏總辭也,分之則異。若破者則謂之漏。大便秘澀,必作大痛。此由風(fēng)熱乘食飽不通,氣逼大腸而作也。受病者,燥氣也;為病者,胃濕也。胃刑大腸則化燥,化以乘燥熱之實,勝風(fēng)附熱而來,是風(fēng)、燥、濕、熱四氣而合。故大腸頭成塊,濕也;大痛者,風(fēng)也;結(jié)燥者,主病兼受火邪也;不通者,熱也。

  【治】

  以苦寒瀉火,辛溫和血潤燥、疏風(fēng)止痛。

  秘方

  涼血為主。

  四君子四物黃芩(涼大腸)枳殼(寬大腸)槐角(涼血生血)升麻

  秦艽白術(shù)丸

  秦艽(去蘆)皂角(各一兩,去皮,燒存性)白術(shù)(五錢)當(dāng)歸(半兩,酒洗)桃仁(一兩,去皮尖)地榆(三錢,破血)枳殼(麩炒,泄胃)澤瀉(各半兩,滲濕)大黃(四錢)面糊丸,米湯下百丸??招姆陨艍褐?。氣滯,加檳榔、木香;濕熱勝,加柏。

  一云,凡痔漏,蒼術(shù)、防風(fēng)為君;甘草、白芍為佐。

  蒼術(shù)澤瀉丸

  蒼術(shù)(四兩)枳子澤瀉(各二兩)地榆皂角飯丸。

  淋洗用

  天仙子荊芥穗川椒蔓荊子

  煎洗秘方

  五味子樸硝蓮房桑寄枝先熏后洗。

  敷腫

  木鱉子五味子為末,調(diào)敷。

  腸風(fēng)塞藥

  爐甘石()牡蠣粉

  痔漏方

  好臘茶腦子同研津調(diào),紙花粘貼。除根用后方。

  又方

  白礬(枯二錢,生二錢)乳香(三錢)真香油同研為膏,紙花貼。如便秘,枳實,當(dāng)歸湯下三黃丸。

  皂角散

  治痔漏脫肛。

  黃牛角(一個,切)蛇蛻(一條)皂角(小,五個)穿山甲上并切,入瓷瓶,泥固濟(jì),候干。先以火燒煙出,方以大火紅,出冷,研細(xì),胡桃酒下。臨臥引出蟲,五更卻以酒下二錢。

  脈痔方

  血自肛門邊另作竅。

  烏頭(炮,去皮尖)黃連(各一兩)又方亦妙槐花荊芥石菖蒲(各一兩)

  酒痔連丸

  黃連一味,酒浸、酒煮,酒丸,飲下。

  腐痔核即為水

  硼砂()輕粉爐甘石()上以樸硝淬洗辰砂,或加信,敷外四圍,點核上。

  貼痔麝香、樟腦、朱砂,研,入山田螺內(nèi),待成水,抹頭,不拘遍數(shù),以干為度。

  治酒痔下血不止

  干絲瓜一枚,連皮子燒,存性,為末,酒下二錢。

  痔血不止

  檢漆根灰,空心下。

  木槿散

  治痔專封口,能干。木槿花八九月采,陰干。用葉杵敷亦可。

  又方

  當(dāng)歸(一兩)黃連(二兩)烏龜(一個)酒煮干,日干為末,蜜丸皂子大。

  治脫肛方

  理省藤桑白皮白礬煎洗自收。因治玉莖挺長,亦濕熱,小柴胡加黃連。有塊加青皮;外用熱絲瓜汁調(diào)五味子敷。

  [卷四] 五十九、婦人產(chǎn)胎

  【脈】

  平而虛者,乳子。陰搏陽別者,妊子。搏者近于下,別者出于上,血氣和調(diào),陽施陰化也。

  少陰脈動甚者妊。少陰,心脈也。尺中按之不絕者妊;三部脈浮沉正等,按之無絕者妊。妊娠初時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脈數(shù)。脈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蓋三月也;脈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寸微關(guān)滑尺帶數(shù),流利往來并雀啄,是妊。左沉實疾大,皆為男,縱者主雙;右沉實疾大,皆為女,橫者主雙。脈浮腹痛,痛引腰脊,為欲生也;脈一呼三至曰離經(jīng),沉細(xì)而滑亦同;尺脈轉(zhuǎn)急如切繩者,皆便生也。妊三月而渴,脈反遲,欲為水分;復(fù)腹痛者,必墮。妊五月六月脈數(shù),必壞;脈緊,必胞滿;脈遲,必水壞為腫。妊六七月脈弦,發(fā)熱惡寒,其胎愈腹,腹痛,小腹如扇,子臟開故也。當(dāng)溫之以附子。妊六七月,暴下斗余水,必倚而墮。妊七八月,脈實大牢強,弦者生,沉細(xì)者死。妊十月,足身熱脈亂者吉。少陰脈浮而緊,緊則疝瘕,腹中痛,半產(chǎn)而墮傷,浮則亡血,絕產(chǎn)惡寒。脈微澀為無子,脈弦大為無子,血氣虛不足之故也。新產(chǎn)脈沉小滑者生,實大強急者死;沉細(xì)附骨者生,數(shù)疾不調(diào)死。新產(chǎn)因得熱病,脈懸小,四肢溫者生,寒清者死。新產(chǎn)因傷寒、中風(fēng),脈實大浮緩者生,小急者死。脈得浮緊,當(dāng)身痛;不痛,腹鳴者,當(dāng)陰吹。寸口浮而弱,浮為虛,弱無血;浮短氣弱有熱。趺陽浮而澀,浮氣喘,澀有寒。少陰微而弱,微少血,弱生風(fēng),微弱相搏,陰中惡寒。胃氣不泄,吹而正喧,此谷氣之寒也,膏發(fā)導(dǎo)之。少陰滑而數(shù),陰中必瘡;少陰脈弦,白腸必挺核;少陰浮而動,浮虛,動痛、脫下。

  【因證治】

  胎墜因虛而熱;轉(zhuǎn)胞乃血虛有痰;胎漏逼胞,致小便不利;溺出不知時因痰,胎避而下,因血氣不能升,四物加貝母、滑石;痰加二陳。惡阻因痰血相搏,半夏湯主之。

  妊娠腹脹,乃氣不利而虛有熱。炒枳殼、黃芩、白術(shù)。妊娠寒熱,小柴胡去半夏。胎痛乃血少,四物、香附紫蘇湯安胎大妙。

  胎衣不下,或子死胎中,或血沖上昏悶,或暴下血,胞干不生。

  半夏(一兩半)肉桂(七錢半)大黃(五錢)桃仁(三十,去皮尖)先服四物三兩,次服煎湯,姜煎。不效,再服。又半夏、白蘞丸之。

  下死胎

  肉桂(二錢)麝香(五分,同下)又方,樸硝半兩,童便下。

  欲墮方

  肉桂(一兩)栝蔞(一兩二錢)牛膝(一兩)瞿麥(半兩)

  絕產(chǎn)方

  蠶種紙一尺,燒灰,醋湯調(diào)服,永不孕產(chǎn)。

  難產(chǎn),乃敗血裹其子。麝香(一錢)、鹽豉(一兩),青布裹,燒令紅,捶為末。秤錘燒紅,淬酒下一錢。

  又

  百草霜香白芷伏龍肝(單用)童便、醋調(diào)下,未下再服。

  貝母、白蒺藜、活石、葵子,并治之。

  產(chǎn)后陰脫,乃氣血下溜。四物、皮(各,半兩)、牡蠣()、黃芩(二兩)或加升麻飲下;蛇床子布裹熨妙;烏賊骨、硫黃、五味子,共末,糝患處。

  產(chǎn)后血暈因暴虛,素有痰飲,瘀血隨氣上攻。

  芎歸湯

  治暴虛,童便下;治瘀血,荊芥下。

  清魂散

  治虛。

  澤蘭葉人參(一兩)荊芥(一兩)川芎當(dāng)歸(半兩)溫酒灌下。

  五靈脂、荊芥,童便下;鹿角灰,酒下。

  半夏茯苓湯

  治痰飲。

  牡丹散

  牡丹皮大黃(蒸)芒硝(一兩)冬瓜子(半合)桃仁(二十個)水煎服。

  浮腫,是胎前宿有寒濕。茯苓白術(shù)白芍當(dāng)歸陳鯉魚。如法。

  又名胎水,俗名子腫,如腫滿狀。產(chǎn)后因敗血化水,或血虛氣滯。

  喘急。因營血暴竭,衛(wèi)氣無主,獨聚于肺,此名孤陽絕陰,必死。因敗血上熏于肺,奪命丹主之;因傷風(fēng)寒者,旋復(fù)花湯主之。

  產(chǎn)后不語,因敗血迷心竅。產(chǎn)后口鼻黑氣起及衄,因胃氣絕肺敗,氣消血散,亂入諸經(jīng),卻還不得,死矣。

  子煩,二火為之。病則苦煩悶。麥門冬、茯苓、黃芩、防風(fēng)、竹葉。

  心痛,因宿寒搏血,血凝其氣。五靈脂、蒲黃。醋下。

  子癇(佚)漏阻。因事下血,胎干不動,奔上搶心,腹中急迫。返魂丹、達(dá)生散、天仙方。

  產(chǎn)婦臨月未涎者,凡有病先以黃芩、白術(shù)安胎,然后用治病藥。肌熱者,黃芩、黃連、黃、人參;腹痛者,白芍藥、甘草。感冒根據(jù)解利。

  產(chǎn)后諸病,忌用白芍,以黃芩、柴胡主之。內(nèi)惡物,上沖胸脅痛者,大黃、桃仁;血刺痛者,當(dāng)歸。內(nèi)傷發(fā)熱者,黃連;渴者,茯苓。一切諸病,皆根據(jù)前法。唯渴者,去半夏;喘咳去參;腹脹忌甘草。產(chǎn)后身熱血證,一同傷寒。若傷寒內(nèi)有痛處,脈弦而健,宜解傷寒,血虛無疼,脈弱而澀,宜補其血。

  [卷四] 六十、帶下

  【脈因】

  濕熱結(jié)于肺,津液涌溢,入小腸為赤,入大腸為白。然任脈自胞上過,帶脈貫于臍上,沖、任、督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歧,皆絡(luò)帶脈,統(tǒng)于篡戶。因余經(jīng)往來,遺熱于帶脈之間。熱者,血也。血積多日不流,從金之化,即為白淫。治法同濕證,以十棗、禹功降火流濕之劑良矣。

  因痰積下流,滲入膀胱,肥人多有之。二陳湯,加升提為主。

  【證治】

  三陽其氣俱欲竭,血海將枯,滑物下流。其有一切虛寒之證,脈洪大而澀,按之全無,宜以溫養(yǎng)之。

  李先生之酒煮當(dāng)歸丸,治此證。血虛多加四物;氣虛多加參、術(shù);滑甚者,以龍骨、赤石脂澀之。

  外有蟲唇瘡,亦淋露白汁。

  小胸丸

  治濕熱帶下,下之;苦楝丸調(diào)之。

  苦楝(酒浸)茴香(炒)當(dāng)歸(等分)酒糊丸,梧子大,酒下。腰腿痛,加四物四兩、羌活、防風(fēng)各一兩。虛加參、、甘草,或加白芍。

  酒煮當(dāng)歸丸

  治一切虛證。上中下元氣俱竭,噦嘔不止,胃虛之極,脈洪大無力,按之空虛或不鼓,皆中寒之證。

  當(dāng)歸(一兩)茴香(半兩)黑附(炮)良姜(各七錢)上四味銼細(xì),以酒一升半,煮至酒盡,焙干炒黃。

  鹽丁香苦楝(生)甘草(炙,各半兩)全蝎(三錢)柴胡(二錢)升麻(一錢)木香(一錢)玄胡(四錢)上九味,同前酒煮四味,俱末,酒煮面糊丸,空心淡醋湯送下。

  固真丸

  治臍腹冷痛,目中溜火,此皆寒濕乘其胞內(nèi),汁輕伏火。

  白石脂(一錢,以火燒赤,水飛,研細(xì)末)白龍骨(一錢,二味以枯以濕)干姜(炮,四錢,瀉寒水)黃柏(半錢,因用引導(dǎo))柴胡(《本經(jīng)》使一錢)當(dāng)歸(一錢,和血脈)白芍(半錢,導(dǎo)之)人參黃(虛甚加之)上白石、龍骨水飛研細(xì)外,余同極細(xì),水煮面丸雞頭大,日干,空心湯下,以膳壓之。

  忌生冷、油膩、濕面。血海將枯,加白葵花(七朵)、郁李仁(潤燥而滋津液);不思飲食,加五味子。

  《衍義》方

  治白膿帶下,此腸胃有膿也。去盡膿自安。

  紅葵根白芷赤芍藥白礬蠟丸,米飲下。

  又方

  治白帶、白濁,以黃荊子炒焦為末,酒下。

  張用瓜蒂散吐寒痰升氣;導(dǎo)水丸下濕熱;甘露散調(diào)之,利濕熱。

  燥濕痰方

  治肥人。

  海石半夏南星(治痰)黃柏(治濕痰)蒼術(shù)(燥濕痰)川芎(升之)椿皮香附(調(diào)氣)牛膝(風(fēng)痛加之)

  刮熱方

  治瘦人。

  黃柏(相火)滑石椿皮川芎黃連(性躁)滑者,加龍骨,加石脂;滯者,加葵花;血虛,加四物。甚用吐下。吐用二陳加蒼術(shù);下用白術(shù);調(diào)治,神丸。

  [卷四] 六十一、經(jīng)候

  【脈】

  經(jīng)脈不行者。血生于心,因憂愁思慮則傷心,心氣停結(jié),故血閉不行。

  左寸沉結(jié),宜調(diào)心氣、通心經(jīng),使血生而自通?;蛞驂櫶?,或產(chǎn)多,共血先少而后不通。

  此為血枯,脈兩尺弱小,宜生血。

  【因證】

  血隨氣行,結(jié)為塊,日漸長,宜散之。

  久發(fā)盜汗,致血脈干枯而經(jīng)不通,宜補血。是汗出于心,血生于心,血與汗出也。

  久患潮熱,則血枯燥。蓋血為熱所消,寒熱去則血自生。脾胃不和,飲食減少,則血不生。血者,飲食所化。經(jīng)云∶二陽之病發(fā)心脾,女子不月。

  血為氣引而行。血之來而先有病,皆氣之患也;來而后有病者,皆血之虛也;病出意外,皆血之熱也。

  【治】

  將來作痛,乃氣實也,桃仁、紅花、香附、枳殼、川連。

  不及期者,乃血熱也,四物加川連。

  過期有二,乃血少與痰多也。血少,芎、歸、參,紫黑成塊加連;痰多,色淡也,肥人多有,二陳加蒼術(shù)、香附、川芎。

  閉而不行,乃虛而熱;來成塊,乃氣之滯;錯經(jīng)妄行,乃氣之亂。

  [卷四] 六十二、崩漏

  【脈】

  洪數(shù)而疾。漏血下赤白,日下數(shù)升。脈急疾者死,遲者生;緊大者死,虛小者生。

  【因治】

  熱,血熱則流;虛,虛則下溜。蓋陰虛陽搏謂之崩。由脾胃有虧,氣下陷于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脈洪而疾,先見寒熱往來,心煩不得眠,治宜大補脾胃而升其血氣。

  蓋心氣不足,其火大熾,在于血脈之中,致脾胃有虧,火乘其中,形容似不病者,此心病也。治法同前,微加鎮(zhèn)墜心火之藥,補陰瀉陽,經(jīng)自止矣。

  蓋腎心真陰虛,不能鎮(zhèn)守包絡(luò)相火,故血走而崩也,是氣血俱虛,為大寒之證;輕手其脈數(shù)疾,舉指弦緊或澀,皆陽脫也;陰火亦云或渴,此皆陰燥。宜溫之、補之、升之。

  脾胃者,血氣之根本,周榮滋身;心者,血之府;脈者,人之神。俱不足,則生火故也。

  【治】

  升陽散火除濕。羌活、防風(fēng)、升麻、柴胡、川芎;涼血瀉相火,生地、黃連、黃柏、黃芩、知母;和血補血,酒洗當(dāng)歸、黃。胃口客寒,當(dāng)心痛,加草豆蔻、炒曲;氣短,加參、術(shù);冬寒,加麻黃、桂枝;血氣俱脫,大寒證,加附子、肉桂;不止,加阿膠、艾葉,或加丁香、干姜。

  四物加荊芥穗、發(fā)灰,治血不止如神。單味蒲黃炒黑,亦妙。

  治標(biāo)方

  急則治其標(biāo)。凡藥須炒黑,血見黑則止。白芷湯調(diào)棕櫚灰,后用四物湯加姜調(diào)治;五靈脂末亦可;凌霄花末,酒下。

  治本方

  四物湯。黃連,熱則加之;參、,虛加之;干姜,寒則加之;黃芩,熱則加之。

  胎漏方

  血虛有熱。

  地黃(生一半,熟一半)白術(shù)(一兩)黃芩(炒)枳殼(各半兩)煎湯,調(diào)下地黃末。

  [卷四] 六十三、小兒證

  【脈】

  八至者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緊為風(fēng)癇,沉為乳不消,弦急客忤氣;沉而數(shù)者,骨間有熱。脈小,大便赤青飧泄,手足溫者生,寒者難已。

  【證】

  有四,曰驚、疳、吐、瀉。

  病,其頭毛皆上逆者死;汗出如珠,著身不流者死。

  【因治】

  有二∶曰飽、暖。

  小兒十六歲前,稟純陽氣,為熱多也。

  小兒腸胃常脆,飽食難化,食則生積為痰。肝則有余,腎尚不足,肝病亦多也。

  張,皆歸之濕熱。常以牽牛、大黃、木通為丸,以治諸病。

  驚,因熱痰,主急,當(dāng)瀉,降火痰丸,養(yǎng)血湯下;因脾虛,主慢,當(dāng)補,朱砂安神丸,參術(shù)湯下。

  疳,因土熱也。川連(去熱,二錢)胡黃連(去果子積,半錢)阿魏(去肉積,醋浸)神曲(各一錢)丸如米大。

  啼,因肝熱。姜汁炒川連、甘草、竹葉。煎服。

  吐瀉脾虛。

  斑疹是火,與前丹疹條下同。

  夫惡血留于命門,伏于一隅,待氣虛、血虛、脾損,相火生焉。二火交熾,煎熬太陰,其證呵欠,寒熱噴嚏,手足梢冷,睡驚,俱屬少陽相火、少陰君火顯證。自吐、吐瀉者,邪出也,即吉。宜消毒解火;大便不利,當(dāng)微利之。身溫者順,身涼者逆。

  痘同疹論,切忌熱藥(亦勿泥)。

  宜分氣血

  虛則補之。氣虛四君,血虛四物。吐瀉少食,為里虛;陷白倒靨,面灰白,為表虛。不吐瀉能食,為實,宜解毒,芩、連等是也。實則更補,必結(jié)癰膿也。

  解毒方

  絲瓜升麻白芍(酒炒)甘草糖球黑豆犀角朱砂單用絲瓜煮湯亦可。

  血痢三黃湯

  食積利用。

  炒曲蒼術(shù)白芍黃芩白術(shù)甘草陳皮茯苓下保和丸。

  治小兒蟲用

  胡黃連川連蕪荑山楂神曲青陳皮蘆薈和丸。

  急、慢驚風(fēng)辰砂一顆、全蝎一枚,生犬血,快研,服。

  [卷四] 六十四、雜證

  濕熱,相火病多,土火病多。氣常有余,血常不足。肥人血多、濕多;瘦人氣實、熱多。白者,肺氣弱,血不足;黑者,腎氣有余,忌黃。熱傷血,不能養(yǎng)筋,故為拘攣;濕傷筋,不能束骨,故為痿弱。

  氣屬陽,無寒之理,下用補相間;勞病忌寒藥,此東垣之旨也。寒不得熱,是無火也;熱不得寒,是無水也。肺癰,非吐不可。

  辛苦、饑飽,疼痛皆傷血。服藥之力峻,須用酸收。指甲卷,是血少不養(yǎng)筋。身如被打,濕傷血也;亦有血虛而痛。腑病責(zé)臟用,臟病責(zé)腑用。氣血弱,遠(yuǎn)枳殼,以其損氣也;血盛忌丁香,以其益氣也。

  治病先調(diào)氣。病分氣血陰陽。晝增夜靜,是陽氣病,而血不病;夜增晝靜,是陰血病,而氣不病。夜靜日惡寒,是陰上溢于陽;日夜并惡寒,是陰部大盛,兼有其陽,當(dāng)瀉其寒、峻補其陽。夜靜日熱,是陽盛于本部;日靜夜惡寒,是陰盛于本部。日安夜躁煩,是陽氣下溜于陰中,當(dāng)瀉其陽,峻補其虛;日惡寒夜煩躁,為陰陽交,飲食不入,必死。傷寒、中暑,與傷飲食一般。人火正治,諸龍火反治。

  諸病有郁,治之可開。惡心,有熱,有痰,有虛。悲者,火乘金。陽絕則陰虧,陰氣若盛,陽無暴絕之理。虛勞,不受補者死。諸病發(fā)熱者,風(fēng)、寒、暑、濕、燥、火七情,皆能發(fā)熱。寒濕同性,火燥同途,非也。寒宜溫之,濕宜燥之,火宜降之、涼之,燥宜潤之。諸病尋痰火,痰火生異證。

  診脈、觀形、察證,三者殊途,不可執(zhí)一。

  諸病先睹胃氣。

  [卷四] 六十五、雜治

  惡寒

  有濕痰積中,脈沉緩,抑遏陽氣,不得外泄,身必惡寒。宜江茶入香油、姜汁吐其痰,以通經(jīng)散去麻、硝、黃,加歸、地黃。伏脈,有熱甚而血虛,亦惡寒。脈沉而澀,宜四物倍地黃、術(shù)、、柏、參、甘草。

  戰(zhàn)栗有熱

  一陽發(fā)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掣,動也。子母傳故泄,理中主之。

  勞風(fēng)

  法在肺下,使人強上冥視。勞生熱,唾出若涕;感風(fēng),惡風(fēng)而振寒。肺主皮毛,宜通經(jīng)散加半夏、歸。

  痹氣

  乃陰氣盛而血不榮,故身寒如水中,皆虛寒之證,宜姜、附。

  五實五虛

  脈盛、脈細(xì),心;皮熱、皮寒,肺;腹脹、飲食不入,脾;悶瞀、氣少,肝;前后不通、泄利前后,腎。

  陰滯于陽

  有作勞而冷,飲酒醉,次日膈痛似饑,過飽,遂成左脅痛有塊,脈細(xì)澀沉數(shù),服韭汁、桃仁、童便等安。又有如前,左乳痛有核,服石膏、白芷、干葛、栝蔞、蜂房等。

  陽滯于陰

  有事不如意、衄如注,脈浮數(shù),重而大且芤,四物加萱草、姜汁飲之。有逃難飲食下血,脈沉澀似數(shù),以郁金、芎、芷、蒼、芍、葛、香附。右腎屬火,補之以巴戟、杜仲之類;左腎屬水,補之以地黃、山茱、黃柏之類。

  [卷四] 六十六、臟證

  肝

  胃脘當(dāng)心而痛,上支兩脅,肝經(jīng)。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土衰病。甚則耳鳴眩轉(zhuǎn),目不視人,善僵嗌仆,里急戾,脅痛嘔泄,令人善怒也。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心

  胸中熱,嗌干滿,皮膚痛,寒熱咳喘,驚或狂妄,一切血證,胸中痛,脅支滿,膺背肩胛間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背相引而痛。

  脾

  跗腫骨痛,陰痹腰脊頭項痛,大便難,積飲痞膈,霍亂吐下,飧泄腸鳴,脾熱之主虛。

  肺

  骨節(jié)內(nèi)變,右脅痛,寒侵于中,溏,心脅滿引小腹,不可反側(cè),嗌干,面塵脫色,丈夫癲疝,婦人小腹痛。實則咳逆肩背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

  腎

  腰腿痛,大關(guān)節(jié)不利,屈身不便,腹?jié)M痞堅,寐汗。實則腹、脛腫身重;虛則胸中滿,大小腹痛,清厥。

  [卷四] 六十七、七情證

  怒

  為嘔血,飧泄,煎厥,薄厥,胸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脾肥氣,目暴盲,耳暴閉,筋緩。怒傷肝,為氣逆,悲治怒。

  喜

  為笑,毛革焦傷,氣不收,甚則狂。喜傷心,為氣緩,恐治喜。

  悲

  為陰縮筋攣,肌痹脈痿,男為數(shù)溲,女為血崩,酸鼻辛,泣則臂麻。悲傷肺,為氣消,喜治悲。

  驚

  為痰涎,目ht吐,癡癇不省人事。驚傷神,為氣亂,思治驚。

  勞

  為咽噎喘促,嗽血唾血,腰重痛,骨痿,男少精,女不月。勞傷血氣耗,逸治勞。

  思

  為不眠,好臥昏瞀,三焦痞塞,咽喉不利,嘔苦筋痿,白淫,不嗜飲食。思傷脾,為氣結(jié),怒治思。

  恐

  傷腎,為氣不行,思治恐。

  [卷四] 六十八、雜脈

  寸口脈但實者,心勞。寸口脈沉,胸中氣短,浮而絕者,氣辟;大而滑,中有短氣。數(shù)而不加六至者,為滑;微弱者少氣。尺脈沉滑者,寸白蟲。男女皆當(dāng)以左手尺脈常弱,右手尺脈常盛,為平。陽盛陰虛,下之安;二寸實大,尺短少,此傷寒之邪,乘其里虛而入于腑者是也。如尺脈弱寸強,則陰不足陽往乘之,下之安,汗之死。余以類推。脈俱弦,指下又虛,脾胃虛弱證。食少而渴,痞。腹中痛窄狹,二便不調(diào),脈俱沉緊,按之不鼓,膀胱勝小腸也?;驗a利不止而腹脹,或純白赤,或雜血便多,不渴,精神少,或面白脫色,此失血之故。或面黃而氣短,此元氣損少之故。是丙火小腸為壬膀胱所克而外走也,屯火投于水,大寒之證,宜溫之則愈。姜、附(各半兩)、赤石脂(四錢半,飛)、朱砂(一兩,研。)茯苓湯下二三十丸。

  脈,諸按之不鼓為虛寒。二寸短少,謂之陽不足,病在下。脈,諸搏手,為寒涼或寒藥治之,脈虛,亦姜、附。脈二手相似而右為盛,皆胃氣虛;二寸求之脾胃,當(dāng)從陰引陽。脈中少有力,盛甚則似止,胸中元氣不及。脈貴有神。神者,不問遲數(shù)之病,中外有力者,為神也。脈,諸短為虛。二關(guān)脈實,上不至,發(fā)汗。下不至,利大便。脈,諸大為虛。二關(guān)脈沉細(xì),純虛也,宜補之。脈澀與弦而大,按之有力為實,無力為虛。脈沉遲,寸微滑者為實。

  二尺不見,或短少,乃食塞,當(dāng)吐之。凡脈盛大以澀,外有寒證,名寒中。乃寒獨留,血脈泣,故大也。脈大而實,不可益氣?;}關(guān)以上見,為大熱;關(guān)以下見,為大寒。火并于上,以丙火化;火并于下,以壬水化。雜病脈沉者,多屬痰,宜吐。傷寒寸脈浮滑者,有痰、宜吐。勞熱,脈沉細(xì)無火者死。陽脈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凡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假令脈浮則為陽盛陰虛,脈沉則為陰盛陽虛,此有則彼無,彼有則此無。又如弦則木實、金虧、土虛。浮診見者,為腑,為上部,為陽;按之見者,為臟,為下部,為陰。脈來者,為陽,為氣;去者,為陰,為血。假如脈來疾去遲,為陽有余而陰不足也,故曰外實內(nèi)虛是也。出以候外,疾為實;入以候內(nèi),遲為虛。寸微尺緊為虛損,陰盛陽微之故也。諸浮脈無根死,臟腑無根故也。

  長病脈

  虛而澀、虛而滑、虛而緩、微而伏、浮而結(jié)、浮而滑、實而大、實而滑、細(xì)而軟,如蛛絲、羹上肥,如屋漏,如雀啄,如霹靂,如貫珠,如水淹。以上此脈,得之則生,反之則死(一本如水淹之下,注曰皆死脈也。無以上此脈,得之則生,反之則死三句。有識者詳之)卒病與長病條下,反之則死。人病甚,脈不調(diào)難差,脈洪者易已。

  形脈相應(yīng)

  肥人,脈細(xì)欲絕者死。瘦人脈躁者死。身溫,脈滑者死。身滑,脈澀者死。身小,脈大者死。身大脈小者死,身短脈長者死。身長脈短者死。

  [卷四] 六十九、察視

  黑氣起于耳目鼻上,漸入口者死。白色者亦然。赤色見于耳目上,五日死。張口如魚,出氣不反者死。循衣摸縫者死。無熱妄語者死。遺尿不知者死。爪甲青者死。爪甲肉黑者死。

  舌卷卵縮者死。眉傾發(fā)直者死。唇反人中滿者死。陰陽俱閉,失聲者死。神氣不守,聲嘶者死。汗出不流者死??诔舨豢山咚??;啬恐币暎缦⒄咚?。齒忽黑色,面青目黑,面青目黃,面青目白,面青唇黑者,皆死。面白目黑,面白目白,皆死。面赤目黃,面赤目白死。

  而黑目白死。面黑脅滿,不能反側(cè)者死。面黑唇青死。面黑目青死。面黃目白,面黃目青,面黃目黑死。以上黑如燃,白如枯骨,赤似血,青似草,方為死候。

  心絕肩息,回盼目直,一日死。肺絕氣去不快,口如魚,三日死。骨絕,腰脊痛,不可反側(cè),五日死。脾絕口冷,足腫,脹泄,十二日死。腎絕大便赤澀下血,耳干,腳浮,舌腫者,六日死。筋絕魂驚虛恐,手足爪甲青,善呼,罵不休,九日死。腸絕發(fā)直,汗出不止,不得屈伸,六日死。肝絕恐俱伏臥,目直面青,八日死。又實時死。胃絕齒落,目黃者,七日死。

  [卷四] 七十、汗

  脈,沉微、細(xì)弱不可汗。沉細(xì)為在里,微弱氣血虛。浮而緊,法當(dāng)身痛,當(dāng)以汗解。假令尺脈遲者,不可汗,此血微少故也。陰病脈細(xì)沉數(shù)不可汗,病在里之故也。傷寒風(fēng)濕。素傷于風(fēng),復(fù)傷于熱,四肢不收,頭痛身熱,常汗不解,治在少陰、厥陰,不可汗。汗之譫語內(nèi)煩,不得臥,善驚,目亂無精光。傷寒濕溫,素傷于寒,因而中,若兩脛冷腹?jié)M,頭目痛妄言,治在足太陰,不可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聾,不知痛所在,身青面變死。傷寒頭痛。形象中風(fēng),常微汗出,又自嘔者,心懊,發(fā)汗則痙。傷寒脈弦細(xì)頭痛,而反熱,此屬少陽,不可汗。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強痛,或眩冒,心下痞堅,不可汗。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此強汗之故也。咽中閉塞不可汗,汗之則吐血。厥陰不可汗,汗之聲亂咽嘶。亡血家不可汗,汗之則寒栗。衄不可汗,汗之必額陷直視。淋家不可汗,汗之必便血。瘡家不可汗,汗之則痙。汗家不可重汗,汗之必恍惚,脈短者死。冬時發(fā)其汗,必吐利口瘡。下利清谷不可汗,汗之必脹滿??榷”憷?,或誤汗之,則厥逆。諸逆發(fā)汗,微者難愈;劇者言亂,睛眩者死。動氣在,不問左右上下,一切不可汗。

  脈,浮大可汗。問病者,設(shè)利,為虛而不可汗也。浮而緊可汗。太陽病,脈浮弱,可汗。浮而數(shù)者,亦可汗。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未解,可汗。熱如瘧,此為陽明,脈浮虛,可汗。身痛,清便自調(diào),可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