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心臟歌
心藏身之精。
內(nèi)經(jīng)決氣篇云。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即此謂也。戴氏亦知乎此。而復(fù)誤精字為有形之精。改為君字何哉。
按陰陽應(yīng)象大論。南方生熱。熱生火?;鹕???嗌?。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征。
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
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色赤。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yīng)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征。其數(shù)七。其臭焦。
小腸為弟兄。
小腸屬丙而剛。心屬丁而柔。剛在先而為兄。柔在后而為弟。二俱屬火。
同氣連枝。故曰弟兄。戴起宗云。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非也。何以言之夫丁與壬合。心之夫。膀胱是也。丙與辛合。小腸之婦。肺金是也??`謂不可以言弟兄非也象離隨夏旺。屬火向南生。
張世賢曰。離之為卦。其中空虛。心臟屬火。亦猶是也?;鹜谙?。所以隨夏而旺相也。經(jīng)云。南方生熱。熱生火?;鹕唷?嗌摹9试粚倩?。向南生也??`改作明字。甚無謂也。
任物無纖巨。多謀最有靈。
張世賢曰。任物者。住親萬物也。纖。小也。巨。大也。人心之應(yīng)物。隨其大小。
無不任親也。朱子曰。人心之靈。莫不有之。所以多謀而有靈也。
內(nèi)行于血海。外應(yīng)舌將榮。
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又云在竅為舌。五臟生成篇云。諸血者。皆屬于心。
七孔多聰慧。三毛上智英。
多聰慧者。心有七竅上智英者。心有三毛。其次則不全矣。
反時憂不解。順候脈洪驚。
張世賢曰。心屬火而旺夏。反得冬脈沉濡而滑。此乃腎邪干心。水來克火。謂之賊邪。是可憂也。順候。診得夏脈也。驚者大而散也。其脈洪大而散。謂之順候。張世賢之言固是。但憂字與驚字。義俱未透。愚謂心屬火主夏。脈宜洪大而散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征。
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今當(dāng)夏月。反見沉細(xì)之脈。是為反四時。脈既反時。其人當(dāng)憂愁不能自解之疾。洪大也。驚起。意言夏月診得其脈洪大。
而驚起。則謂之順?biāo)臅r矣。戴起宗誤認(rèn)為驚恐之驚。易作平字。非也不知驚之一字。王氏脈經(jīng)。已曾有其名矣。如妊娠論中云。呼則為數(shù)。吸則不驚。又如云。肝脈驚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己之類是也。戴氏可謂少所見。多所怪矣。大抵古人以一字命脈之名。在學(xué)人當(dāng)會意于神情。毋凝滯于字句。只如張長沙曰。寸口衛(wèi)氣勝。名曰高。榮氣勝。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wèi)氣弱。名曰。榮氣弱。名曰卑。卑相搏。名曰損。若執(zhí)字義。則高章卑。是何義理。亦在學(xué)人會意于精神冥寞而已。
豈亦將以字義之不切。而遽改之可乎??靶袷乐?。不于指下求其神情。專于字上求其似是。其去道不亦遠(yuǎn)乎。
按玉機真藏論云。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按人鏡經(jīng)曰。心脈浮大而散。心合血脈。循血脈而行。持脈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粗者為大。又稍加力。脈道闊軟者。為散也。
液汗通皮潤。聲言爽氣清。
張世賢曰。腎主液。入心為汗。肺主聲。入心為言。水能克火。汗通則腎水平。而皮潤火不受水賊矣。火能克金。言爽則肺金平而氣清金。不受火侵矣。
伏梁秋得積如臂在臍縈。
五十六難曰。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火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傳心。心當(dāng)傳肺。肺秋適旺。旺者不受邪心復(fù)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順視雞冠色。兇看瘀血凝。
五臟生成篇云。赤如雞冠者生。赤如血者死。言察病患之色赤如雞冠。謂赤而明潤。故曰生。察病患之色赤如血。謂赤而慘暗。故曰死。
診時須審委。細(xì)察在叮嚀。
凡醫(yī)者。必須望聞問切。上文既已察其色。聞其聲。切其脈。至此復(fù)須審委細(xì)察以問之。庶可萬全。叔和之所以叮嚀戒告者。欲以儆后人也。下四藏仿此。
實夢憂驚怪。虛翻煙火明。
靈樞云。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厥氣客于心。則夢見丘山煙火。所謂心氣盛者。實之謂也。所謂厥氣客者。虛之謂也。張世賢曰。心臟有余。則夢或憂或驚?;蚬之愔?。心臟不足。則夢煙火光明?;叨姳疽印?br />
秤之十二兩。大小與常平。
四十二難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卷二] 心脈見于三部歌
三部俱數(shù)心家熱。舌上生瘡唇破裂??裱詽M目見鬼神。飲水百杯終不歇。
數(shù)則為熱。三部俱數(shù)。則心火熾盛。而成燎原之勢矣。舌者心之外應(yīng)。唇者脾之外應(yīng)?;鹧讋t土燥。故舌上生瘡。而唇為之破裂矣。心藏神。心熱盛則神昏。而滿目見鬼神也?;鹗t水衰。乃欲飲水以自救。故飲百杯而終不歇也。
[卷二] 心脈歌
心脈芤陽氣作聲?;驎r血痢吐交橫。
芤為陽火。火之發(fā)也有聲。芤主失血。心脈見芤。則火逼血而錯經(jīng)妄行。
故吐血之時。哮哮有聲也?;騻饔诟?。而作血痢之證。
溢關(guān)骨痛心煩躁。更兼頭面赤。
溢上出魚際也。關(guān)下入關(guān)中也。煩出于肺。躁出于腎。診得左寸上出于魚。而下入于關(guān)。則為心火熾盛。而成燎原之勢。上出于魚。則炎上而灼肺。下入于關(guān)。則風(fēng)火交加。炎上灼肺。故面赤而煩。風(fēng)火交加。則水涸而躁矣。
按醫(yī)說云。王叔和脈訣論曰。溢關(guān)骨痛心煩躁。通真子解云。心脈盛而溢。關(guān)則筋緊而骨束。是以骨痛。師曰。筋緊有筋攣之疾。豈得骨痛。所以心脈盛而骨痛者。心屬火。骨屬腎水。心脈溢關(guān)。則水不勝火。煎熬得骨痛。非筋緊也。
大實由來面赤風(fēng)。燥痛面色與心同。
心屬火。在色為赤。心脈而見實。則為心經(jīng)實火。心之華在面。肺合皮毛。
火盛則傷金。故皮膚燥痛而面色赤也。
微寒虛惕心寒熱。
心不足則人驚惕。心脈見微。則為心火不足。然少陰為標(biāo)寒本熱。故虛惕而有寒熱交作之證矣。
急則腸中痛不通。
心脈急為心邪干于小腸也。急為風(fēng)熱傳于小腸。故不通而作痛矣。經(jīng)云。心脈急。名曰心疝。少腹當(dāng)有形。又舉痛論云。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
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按大奇篇云。心脈搏滑急為心疝。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dāng)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牝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dāng)有形也。
實大相堅并有滑。舌強心驚語話難。
大。心脈也?;O嗷鹈}也。君火以寧。則相火以位。今心脈實大而滑。則君相二火交煽于上舌乃心之苗。故舌強心驚。而語言謇澀矣。
單滑心熱別無病。
滑為水中之火。相火脈也。今見于心部。別無兼見之證。則為君臣道合。
不過為之心熱而已。
澀無心力不多言。
心主血脈又主言語。上文云。心脈平則聲言爽氣清矣。澀為血少。心部而見澀脈。則為心血不足。而懶于言語。
沉緊心中逆冷痛。
沉緊為太陽寒水。心部面見沉緊。則為寒水之氣。厥逆于上而心中冷痛矣。所謂心中者。胃之上也。
弦時心急又心懸。
心主血脈。弦為寒。為收引。心脈弦。則經(jīng)脈收引而急矣。經(jīng)云。心脈弦。心下有水氣。故曰又心懸。
[卷二] 肝臟歌
肝臟應(yīng)春陽。連枝膽共房。色青形象木。位列在東方。
四十一難曰。獨肝有兩葉。以何應(yīng)也。然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萬物之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去太陰尚近。離太陽不遠(yuǎn)。猶有兩心。故今有兩葉。亦應(yīng)木葉也。四十二難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故曰連枝膽共房也。又金匱真言曰。東方色青。入通于肝。
按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東方生風(fēng)。風(fēng)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心。肝主目。
在天為元。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元生神。神在天為風(fēng)。
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fēng)傷筋。燥勝風(fēng)。酸傷筋。辛勝酸。
按金匱真言論云。帝曰。五臟應(yīng)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東方色青。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fā)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yīng)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shù)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含血榮于目。牽筋爪運將。
肝藏血。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故曰含血榮于目。五臟生成篇云。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故曰牽筋爪運將。
逆時生恚怒。順候脈弦長。
逆時生恚怒。何為逆時。謂春脈當(dāng)弦細(xì)而長。今反得浮澀而短。是為反四時。肝在志為怒。故其人恚怒不休也。若診得弦細(xì)而長。則為順候矣。
或問曰。醫(yī)者每云惱怒傷肝。然怒發(fā)于心。何以獨傷肝也。予讀楞嚴(yán)會解而見其說焉。夫肝者木也。主血肺者金也。主氣頑金不能克木。必待心經(jīng)之嗔火一發(fā)。則鑄氣成金。為斧為鋸。而木斯克矣。今訣云。逆時生恚怒者。是浮澀短之脈。見于肝部也。浮澀短。肺脈也。肺主氣。肝部而見肺脈。是為賊邪來侵。未有不傷者矣。
按玉機真藏論云。春脈何如而弦。岐伯曰。春木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始生也。故其氣來。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又云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zé)責(zé)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按人鏡經(jīng)云。肝脈弦而長。肝合筋脈。循筋而行。持脈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而脈道如箏弦。相以為弦。次稍加力。脈道迢迢者為長。
泣下為之液。聲呼是本鄉(xiāng)。
四十九難曰。腎主液。入肝為泣。肺主聲。入肝為呼。泣與呼。皆屬于肝。故曰是本鄉(xiāng)。
味酸宜所納。
宣明五氣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
麻谷應(yīng)隨糧。
他本釋謂麻字有誤。當(dāng)云麥谷。不知生氣通天論。及金匱真言論。皆云其谷麥。惟五常政大論曰。其谷麻。以其色蒼故也。非脈訣之誤。
實夢山林樹。虛看細(xì)草芒。
淫邪發(fā)夢篇云。肝氣勝則夢怒。逆氣客于肝。則夢山林樹木。潔古曰。甲剛為木。故實夢山林樹。乙柔為草。故虛看細(xì)草芒也。
按中歲經(jīng)云。虛則夢化草茸茸。實則夢山林茂盛。
積因肥氣得。杯覆脅隅傍。
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fā)咳逆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dāng)傳脾。脾季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肝復(fù)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翠羽身將吉。顏同枯草殃。
五臟生成篇云。青如草茲者死。青如翠羽者生。言察病患之色青如翠羽。謂青而明潤也。故曰生。察病患之色。青如草茲。謂青而慘暗也。故曰死。
四斤余四兩。七葉兩分行。
四十二難曰。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
[卷二] 肝脈見于三部歌
三部俱弦肝有余。目中疼痛若虛。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如珠。
張世賢曰。。少腹下病也。弦脈見于三部。乃肝家有余。目乃肝之竅。有余主目中疼痛。其經(jīng)還繞陰器。而抵少腹。故苦虛也。愚謂當(dāng)作眩。
夫弦。肝之本脈也。今三部俱弦。是木不務(wù)其德。肝開竅于目。故目中疼痛。經(jīng)云。木太過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者。是也。夫既曰肝有余。而又曰虛者何也。所謂有余者。邪氣有余。所謂虛者。乃亢則害。承乃制。反自傷而虛也。怒則氣上逆。故氣滿胸膛。常欲叫也。瞳子屬肝。肝氣盛則翳障疼痛。而淚出也。凡眼科諸書。動言目有五輸。乃以黑睛屬肝。瞳子屬腎非也。愚謂當(dāng)以黑睛屬腎。瞳子屬肝。何也以黑睛色黑。當(dāng)屬腎。瞳子色青。當(dāng)屬肝。況水能生木。正以黑睛之水在外。方能養(yǎng)其瞳子之木在內(nèi)。而常清浮光明。斯千載以來。窺其竅者。叔和一人耳。
[卷二] 肝脈歌
肝軟井弦本沒邪。
經(jīng)云。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故云沒邪也。
緊因筋急有些些。
緊為寒。肝主筋。寒則筋攣。故緊因筋急有些些也。
細(xì)看浮大更兼實。赤痛昏昏似物遮。
浮為風(fēng)實。大為火。風(fēng)火相煽。上為目疾。
溢關(guān)過寸口相應(yīng)。目眩頭重與筋疼。
肝脈本弦長。然但當(dāng)守其本位。今溢關(guān)而過于寸口。則木盛矣。木盛則生風(fēng)。諺曰樹大招風(fēng)。故為目眩頭重之疾矣。
芤時眼暗或吐血。四肢癱瘓不能行。
肝藏血者也。芤為失血之脈。目得血而能視。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肝脈而見芤。故或為眼暗。并四肢癱瘓之證作矣。
澀則緣虛血散之。肋脹脅滿自應(yīng)知。
肝為血多氣少之臟。澀乃氣多血少之脈。肝脈而見澀。則知肝虛而血散矣。肋與脅肝。經(jīng)之所布也。肝不藏血。故氣乘其虛而居之。是以肋脹而脅滿矣。
滑因肝熱連頭目。緊實弦沉癖基。
肝開竅于目。肝部而脈見滑。是為肝經(jīng)有火?;鹦匝咨瞎薀徇B頭目也。
按醫(yī)學(xué)云。沉弦緊實四脈。主腎水不能生木以致肝虛結(jié)成癖積。或近臍或兩肋間作痛。基者言其病有根基。而難拔也。
微弱浮散氣作難。目暗生花不耐看。
肝為血多氣少之臟。微弱浮散。乃肺脈也。為氣多血少之脈。今四脈見于肝部。乃血不足。而氣居之。故曰氣作難也。肝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今血既不足。故目暗生花。而不耐看矣。
甚浮筋弱身無力。遇此還須四體癱。
肝主筋。取之當(dāng)于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今甚浮則浮而無力矣。浮而無力為虛。虛則無血以榮其筋。筋不得其養(yǎng)。則難以束骨。故四肢癱瘓矣。
[卷二] 腎臟歌
腎臟對分之。膀胱其合宜。
四十二難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志。血氣形志論云。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謂腎與膀胱為表里也。
按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骨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謧I。
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金匱真言論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
其應(yīng)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shù)六。其臭腐。
旺冬身屬水。位北定無欺。
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北方生寒。塞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
兩耳通為竅。
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腎主耳。又云在竅為耳。
三附在斯。
古之言三焦者不一。其說或云無狀有名?;蛟朴袪钣忻?。諸論紛然。千載莫決。所謂無狀有名者。其說起于秦越人。所謂有狀有名者。其說起于三因方。不知三焦。原自有二。皆本之于內(nèi)經(jīng)。奈后之學(xué)人。執(zhí)一不分。
隨成疑案。至以手少陽之三?;於鵀樯现邢轮?。何其謬也。特未取內(nèi)經(jīng)諸篇。反復(fù)之耳。其一見于內(nèi)經(jīng)營衛(wèi)生會篇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觀其如霧。如漚。如瀆。而且判之以上中下。則其為無狀有名可知矣。其二見于內(nèi)經(jīng)本藏篇曰。密理濃皮者。三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膀胱薄。疏腠理者。三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膀胱直。稀毫毛者。三膀胱結(jié)也。觀其與膀胱同其濃薄。同其緩急。同其直結(jié)。則其為有狀有名。又可知矣。要知營衛(wèi)生會篇所云。乃無狀有名之三焦。主營氣衛(wèi)氣宗氣者也。本藏篇所云。乃有狀有名之三。與手厥陰為表里。配十二經(jīng)絡(luò)者也。若云手少陽之三。即上中下之三焦。則是五臟五腑。皆在手少陽之中矣。假令手少陽有病為熱。當(dāng)治之以寒。俾十二經(jīng)俱寒之可乎。又令手少陽有病為寒。當(dāng)治之以熱。俾十二經(jīng)俱熱之可乎。若云自有手少陽引經(jīng)之藥。不犯他經(jīng)。則非上中下之三焦。不辨而自明矣。大抵無狀有名之焦字。無有月傍。當(dāng)以平聲讀。有狀有名之字。從以月傍。當(dāng)以去聲讀。或曰三既與手厥陰為表里。而又曰附于腎者何也。以靈樞本藏篇有曰。腎合三膀胱。本輸篇亦曰。少陽屬腎。故訣曰。三附在斯也。戴起宗不玩本藏本輸二篇之旨。謂三非腎所附。而據(jù)改為二陰竅附。何其也。
按三十一難曰。三焦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納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雨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上腐熟水谷。其治在臍傍。下焦者。在臍下。當(dāng)膀胱上口出。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nèi)。以傳導(dǎo)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
其府在氣街。一本云沖字。
味咸歸藿豆。
潔古曰。腎象水而味咸。藿與豆皆咸。故歸之也。藏氣法時論云。脾色黃。
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而此謂歸腎者。何也。王冰注云。乃謂利關(guān)機之義也。腎為胃關(guān)。脾與胃合。故假咸柔以利其關(guān)。關(guān)利而胃氣乃行。胃行而脾氣方化。故應(yīng)脾宜味與眾不同也。
精志自相隨。
三十四難曰。腎藏精與志也。
沉滑當(dāng)時本。
腎脈當(dāng)沉實而滑。平人氣象論云。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
曰腎平。按之而堅者。沉而實也。喘喘累累者?;?。
按人鏡經(jīng)云。腎脈沉而軟滑。腎合骨。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為沉。次重以按之。脈道無力而濡。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
浮攤厄在脾。
攤。緩也。云岐子曰。腎旺冬。其脈當(dāng)沉而滑。今反浮而緩。是土來乘水。故云厄在脾。
色同烏羽吉。形似炭煤危。
五臟生成篇云。黑如烏羽者生。謂黑而明潤也。又云黑如者死。謂黑而慘暗也。
按玉機真藏論云。真腎脈至。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冷即多成唾。焦煩水易虧。
四十九難曰。腎主液。自入為唾。張世賢曰。水盛則火滅?;饻鐒t氣冷。氣冷。則水溢于上而多唾?;鹗t水干于內(nèi)而煩躁。煩躁則津液衰而好飲也。
奔豚臍下積。究竟骨將痿。
五十六難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fā)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
無時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病傳心。心以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腎復(fù)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實夢腰難解。虛行溺水湄。
淫邪發(fā)夢篇云。腎氣盛則夢腰春雨解。不屬厥氣??陀谀I。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按中藏經(jīng)云。腎虛夢船溺。人得其時。夢伏水中。盛實則夢臨淵投水中。
一斤余二兩。脅下對相垂。
說見首節(jié)。
[卷二] 腎脈見于三部歌
三部俱遲腎藏寒。皮膚燥澀發(fā)毛干。夢見神魂時入水。覺來情思即無歡。
腎主水。水之性也。寒遲脈為寒。三部俱遲。則知其為腎藏寒也。腎主五液。腎病則無津液以榮養(yǎng)皮毛。故皮膚燥澀。發(fā)毛干也。水陰寒之物也。
夢入水。從其類也。經(jīng)云。腎病者虛。則意不樂。故覺來情思即無歡也。
[卷二] 腎脈歌
腎散腰間氣。
腎主藏。其脈當(dāng)沉而實。今脈見散。是為腎氣不藏。腰者。腎之府。故腰間生氣也。他釋皆以此屬下文。非也。
尿多澀?;ⅰF渲杏芯凵?。聚散且無憑。實滑小便澀。淋痛澀苦。脈澀精頻漏?;秀眽艋甓?。小腸疝氣逐。夢里涉江河。
此言尿。多之證。當(dāng)細(xì)察其寒熱虛實而治之也。倘診得其人腎病澀而且滑。則當(dāng)斷之曰。必尿多也。雖然。凡脈可以兼見?;c澀。其狀相反。安可以一部之中。而兼見也。要知澀脈為陰。當(dāng)于沉中取。滑脈為陽。當(dāng)于浮中得。診得其人輕手取之。其脈皆聚而滑。及乎重手取之。其脈復(fù)聚而澀。浮之中聚而滑。則為火有余。沉之中散而澀。則為水不足。水不足而火有余。故為小便頻數(shù)之證也。然所謂其中有聚散。聚散且無憑者。
何也。言當(dāng)診脈之時。須于浮沉中細(xì)心審察。不可以浮中見脈道之聚。
而盡憑之為滑。亦不可以沉中見脈道之散。而盡憑之為澀也。然余何以作如是之釋也。試觀下文所云。即知之矣。假令其人脈實而滑。則是浮沉俱滑。此為實火。故當(dāng)病小便澀而淋痛。若診得其人脈浮沉俱澀。
則為傷精敗血。多夢紛紜之證作矣。又腎脈而見澀。為金寒水冷。丙火受傷。故為小腸疝氣也。腎為水藏。澀為陰脈。水為陰物。故夢涉江河大水。
實大膀胱熱。小便難往通。
實大為火。為陽。腎脈見實。則為府病。為熱結(jié)膀胱。故小便難往通也。
滑弦腰腳重。沉緊痛還同。
弦為寒。緊則為寒之甚?;瑸樗枴3翞樗?。經(jīng)云。北風(fēng)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寒氣在腎。故腰腳重也。至于沉而緊。則寒之甚矣。故腰腳不止于重。而更痛也。按經(jīng)脈篇云。腎所生病者。脊股內(nèi)廉痛是矣。
單勻吉無病。浮緊耳應(yīng)聾。
池氏曰。腎脈浮緊。主腎有風(fēng)耳。乃腎之竅上攻于耳。是致耳聾也。
[卷二] 肺臟歌
肺臟最居先。大腸通道宣。
肺為華蓋。居各藏之上。故曰居先。肺與大腸相為表里。靈蘭秘典論云。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故云通道宣也。
按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
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其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鄤傩痢=饏T真言論云。西方色白。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yīng)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shù)九。其臭腥。
兌為八卦地。
肺主西方金氣。文王八卦。兌居于西。若以八卦言之。則肺居兌地也。戴起宗以地字改為說。不通。
金屬五行牽。
牽。合也。以五行言之。則肺合于金。
皮與毛相應(yīng)。
五臟生成篇云。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
魂將魄共連。
或難曰。肝藏魂。肺藏魄。保以不歌于肝。而并歌于肺也。不知五臟之神。
雖各有所屬。而其妙在于互融互攝。四十難中發(fā)明耳聞鼻臭之說。肝木雖屬東方。然受氣于申。培胎于酉。肺金雖屬西方。然受氣于寅。培胎于卯。故參同契云。舉東以合西?;昶亲韵嗑?。釋云。舉東以合西者。驅(qū)龍而就虎也。魂魄自相拘者。移情而合性也。
按參同契二八弦氣章云。偃月作鼎爐。白虎為熬樞。汞日為流珠。青龍與之俱。舉東以合西?;昶亲韵嗑?。釋云。今夫龍居于東。虎居于西。雖則各守方隅。卻有感通之理。故舉東方之魂。以合西方之魄。則龍虎自然交媾。相鈐相制。而大藥成矣。舉東以合西者。驅(qū)龍以就虎也?;昶亲韵嗑姓?。推情而合性也。
鼻聞香臭辨。壅塞氣相煎。
經(jīng)云。肺氣通于鼻。鼻和則知香臭。邪氣迫于肺。則鼻竅壅塞不通。而不聞香臭。
語過多成嗽。
肺主氣。語言太過。則氣傷矣。肺氣傷則發(fā)嗽矣。
瘡浮酒灌穿。
酒。濕熱之物也。瘡濕熱所生也。肺主皮毛。過于酒則肺經(jīng)受傷。而皮上生瘡矣。
豬膏凝者吉。枯骨命難全。
五臟生成篇云。白如豕膏者生言。白而明潤也。故曰生。白如枯骨者死。
言白而慘暗也。故曰死。
按玉機真藏論云。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羽毛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本積息奔患。乘春右脅邊。
五十六難曰。肺之積。名曰息奔。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
寒熱喘咳。發(fā)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以春適旺。旺者不受邪。肺復(fù)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息貴以春甲乙日得之。
順時浮澀短。
肺王于秋。肺主皮毛。故脈浮。肺為氣多血少之臟。故脈澀。秋屬金。五行之中。為金最少。故脈短。
按人鏡經(jīng)云。肺合皮毛。肺脈循皮毛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也。
反即大洪弦。
若秋時見大洪而弦之脈。謂之反四時。何也。洪大屬火。火來克金。又且兼弦。弦屬木。木能生火。今肺脈洪而且弦。是母挾子勢。而反來侮金。風(fēng)火相熾。而肺金受傷。故曰反也。
實夢兵戈競。虛行涉水田。
肺氣盛。則夢恐懼??奁w揚。淫邪發(fā)夢篇云。厥氣容于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陀诖竽c。則夢田野。今訣云。實夢兵戈競。虛行涉水田者。
謂肺屬秋金。主乎肅殺。肺實故夢兵戈爭競之事。北方屬水。乃庚金衰墓之鄉(xiāng)。金虛故夢涉于水田也。
三斤三兩重。六葉散分懸。
四十二難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卷二] 肺脈見于三部歌
三部俱浮肺藏風(fēng)。鼻中多水唾稠濃。壯熱惡寒皮肉痛。顙干雙目淚酸疼。
浮為風(fēng)三部俱浮。則肺為風(fēng)所傷。肺主氣。氣者衛(wèi)也。風(fēng)傷衛(wèi)。則衛(wèi)氣不得主于外。與風(fēng)邪之氣相角。循肺竅而出。是以鼻中多水。久則漸傳于肺之本臟。風(fēng)火相煽。煎熬津液。而成涕唾濃痰。衛(wèi)氣者。陽氣也。陽氣郁而不行。故壯熱而惡寒。肺主皮毛。肺傷故皮肉痛。顙者。肺之系也。風(fēng)火相煎。故干。張世賢曰。金衰不能制木。木火俱盛。故雙目流淚而酸疼也。
[卷二] 肺脈歌
肺脈浮兼實。咽門燥又傷。大便難且澀。鼻內(nèi)乏馨香。
肺脈本浮。今云浮兼實。蓋浮而有力也。浮而有力為風(fēng)。咽門。肺之道路也。今肺有風(fēng)邪。則咽門燥傷矣。藏病傳府。故大便難且結(jié)也。又肺開竅于鼻。上文云。鼻聞香臭辨。壅塞氣相煎。今肺脈浮而兼實。則肺為風(fēng)邪所壅。故鼻竅為之壅塞矣。
實大相兼滑。毛焦涕唾粘。更和咽有燥。秋盛夏宜砭。
夫脈之實大為火?;瑒t為痰。今實大見于肺部。則知火煎熬而成痰矣。
咽。肺之道路。肺既有火。則咽燥矣。但此證非暴疾。乃陳年之疾也。每遇秋則作。蓋以其肺家素有火邪。當(dāng)金旺之時。則乘時為虐。故秋盛也。治之者。宜于長夏。當(dāng)金沐浴之時。迎其氣而奪之。至秋則不再作矣。
沉緊相兼滑。仍聞咳嗽聲。
沉緊為寒。寒氣客于肺。則肺有寒痰。故脈相兼而滑也。肺之變動為咳。
肺有寒痰故見咳嗽聲也。
微浮兼有散。肺脈本家形。
微浮而散。秋之毛也。為肺之本脈。
溢出胸中滿。氣滯大腸鳴。
肺脈當(dāng)浮澀而短。所謂短者。重手按之縮入關(guān)中也。今云溢出。是溢出乎魚際。肺苦氣上逆。肺脈而溢。則是氣上逆。而胸為之滿矣。肺主氣。氣盛則傳于府。上盛則下虛。故氣下泄。而大腸鳴也。
弦冷腸中結(jié)。
肺主氣。大腸為傳送之官。然大腸之所以傳送者。蓋賴肺氣通暢。有力傳送而下也。張世賢曰。肺脈見弦。乃金不足。而妻乘之也。主大腸不溫。
而為病結(jié)。治用溫藥。其氣自通。
芤暴痛無成。
芤。失血脈也。肺為氣多。血少之臟。肺脈見芤。無血可失。然芤為陽火?;鹬l(fā)也暴。不過臨時暴痛。而不能成其大害也。
沉細(xì)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總澀。寒熱兩相承。
肺脈當(dāng)浮。今脈見沉。是為陽虛。陽虛則生外寒。及乎重手取之。其脈見細(xì)。是為陰虛。陰虛則生內(nèi)熱?;瑸樗兄?。從陽化則熱。從陰化則寒。
故知其為骨蒸勞熱之證。肺主皮毛。肺脈見沉細(xì)而滑。則其陰陽兩虛。
皮毛失養(yǎng)。而寒熱交作之證現(xiàn)矣。
[卷二] 脾臟歌
脾臟象中坤。安和對胃門。
五營運大論云。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又云。其性靜。其政為謐。皆安和之謂也。脈經(jīng)脾部第三云。脾象土與胃合為府。其經(jīng)足太陰。
與足陽明為表里。故曰安和對胃門也。
按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脾主口。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
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
濕傷肉。風(fēng)勝濕。甘傷肉。酸勝甘。金匱真言論云。中央色黃。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yīng)四時。上為鎮(zhèn)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shù)五其臭香。
旺時隨四季。自與土為根。
肝旺春。心旺夏。肺旺秋。腎旺冬。每臟各旺七十二日。惟脾則于辰戌丑未之月。土王用事之時。寄王十八日。亦共成七十二日。以終一歲。故太陰陽明論。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
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至?xí)r也。
磨谷能消食。榮身本在溫。
夫脾胃旺。則谷易消。而津液行。足以榮養(yǎng)一身。而溫暖肌肉。故東垣飲食傷脾論云。夫脾行胃津液。磨胃之谷。主五味也。又云。脾受胃稟。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也。故曰磨谷能消食也。經(jīng)云。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
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東垣脾胃論云。胃者十二經(jīng)之源。
水谷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則萬化危。五臟之氣。上通九竅。五臟稟受氣于六腑。六腑受氣于胃。六腑者。在天為風(fēng)寒暑濕燥火。此無形之氣也。胃氣和平。榮氣上行。始生溫?zé)?。溫?zé)嵴?。春夏也。故曰榮身本在溫也。
應(yīng)唇通口氣。連肉潤肌臀。
五臟生成篇云。其華在唇。四曰其充在肌。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故曰。應(yīng)唇通口氣。連肉潤肌臀也。
形扁方三五。膏凝散半斤。
四十二難曰。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
順時脈緩慢。
脾屬土。王于四季辰戌丑未之月。每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日。
是其候也。尤于六月長夏為之正旺。其脈當(dāng)如春風(fēng)中之楊柳。阿阿緩大。乃為順時也。
按人鏡云。脾脈大而緩。脾合肌肉。故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而得者。如微風(fēng)輕柳梢之狀為緩。又稍加力。脈道敦實為大也。
失則氣連吞。
熊宗立云。夏以胃氣為本。反得脈弦而急。如相連吞咽而來是。肝木克脾土。故為反脈。張世賢曰。氣謂脈氣也。脈氣如相連吞咽而來。即雀啄漏水之脈。脾衰乃見。故曰失矣。據(jù)二氏之說。俱以氣字為脈氣。然熊氏之說。本于李范。范曰。連吞者。所以形容緊數(shù)之狀??治幢厝?。何也。
若以脾脈之反時言。則弦而急矣。連吞是何脈。而足以盡弦急之狀也。
以愚觀之。氣字當(dāng)作口氣。
按內(nèi)經(jīng)宣明五氣篇云。五氣所病。脾為吞。又針經(jīng)云。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是以知吞為口氣言。非為脈狀言也。予嘗見一人脾病。其口常如連連吞咽之狀。至死方休。此之謂也。
按玉機真藏論云。真脾脈至弱。而乍數(shù)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實夢歌歡樂。虛爭飲食分。
淫邪發(fā)夢篇云。脾氣勝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厥氣客于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fēng)雨。又方盛衰論云。脾氣虛。故夢飲食不足。
按中藏經(jīng)云。脾實則夢筑墻蓋屋。盛則夢歌樂。虛則夢飲食。不足。厥邪客于脾。則夢大澤丘陵。風(fēng)雨壞室。
濕多成五泄。腸響若雷奔。
夫脾主濕。濕多則成泄矣。五十七難曰。泄凡有幾。皆有名否。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者。
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之法也。脈經(jīng)云。脾病者。虛則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取其足太陰陽明少陰血也。
痞氣冬為積。皮黃四體昏。
五十六難曰。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癉。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以冬適旺。旺者不受邪。脾復(fù)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二斤十四兩。三斗五升存。
四十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谷多少。各幾何。然。胃大一尺五寸。徑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又曰。
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張世賢曰。此歌言脾。今并及胃者。脾胃相連故耳。
[卷二] 脾脈見于三部歌
三部俱緩脾家熱??诔粑阜I逆。齒腫齦宣注氣纏。寒熱時時少心力。
緩脈屬土。三部俱緩。則為土太過矣。故曰。脾家熱。脾開竅于口。故口臭。
經(jīng)脈篇云。脾虛則吐。故胃翻常嘔逆也。脾與胃相連。胃之經(jīng)脈。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故曰齒腫齦宣。脾病有寒熱證。如少陰司天。四之氣主客。濕土寒熱是也。心脾之母也。子病則耗母氣。母亦因之而病。故寒熱時時少心力也。有所謂注氣者。如尸注。鬼注。勞注。及注夏。
注船之類。皆謂之注。其病注于陰陽氣血之內(nèi)。不可名狀。其人飲食懶進。面黃羸瘦寒熱時時。四肢無力。以月以年。纏綿不已。是皆注病之情狀也。土性緩。故其脈其病亦緩。
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緩者多熱。仲景曰。緩者陽氣長。又曰。緩則胃氣有余。王海藏曰。緩大而長為熱。張景岳曰。緩者縱緩之狀。非后世遲緩之謂。故凡縱緩之脈多中熱。而氣化從乎脾胃也。
[卷二] 脾脈歌
脾脈實并浮。消中脾胃虧??诟绅堬嬎?。多食亦肌虛。
阿阿緩弱春揚柳。乃脾之本脈也。經(jīng)云。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今脾脈實而且浮。是為土中有火。火炎則土燥。故為消中之病矣。諸脈以實為實。以虛為虛。惟脾脈則以實為虛。何也。以脾胃本和緩故也。經(jīng)脈別論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quán)衡。權(quán)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于胃。
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土中有火。則飲食易于焦熬。不能化行津液。上輸于肺。散精于脾。以榮養(yǎng)肌肉。故口干饒飲水。多食亦肌虛也。
按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瀉。
按儒門事親云。八卦之中。離能物。五行之中。惟火能焚物。六氣之中。
惟火能消物。故火之為用。燔木則消而為炭。焚土則消而為伏龍肝。煉金則消而為汁。石則消而為灰。煮水則消而為湯。煎海則消而為鹽。
干汞則消而為粉。熬錫則消而為丹。故澤中之潦。涸于炎暉。鼎中之水。
干。于壯火。蓋五臟心為君火正化。腎為君火對化。三焦為相火正化。膽為相火對化。得其平。則烹煉飲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則燔灼臟腑。而津液竭焉。故入水之物。無物不長。入火之物。無物不消。夫一身之心火。
甚于上。為膈膜之消。甚于中。為腸胃之消。甚于下。為膏液之消。甚于外。
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則消及于肺。中甚而不已。則消及于脾。下甚而不已。則消及于肝腎。外甚而不已。則消及于筋骨。四臟皆消盡。則心始自焚而死矣。故素問有消癉。消中。消渴。風(fēng)消。膈消。肺消之說。消之證不同。歸之火則一焉。故消癉者。眾消之總名。消中者。善饑之通稱。消渴者。
善飲之同謂。惟風(fēng)消。膈消。肺消。此三說不可不分。風(fēng)消者。二陽之病。二陽者。陽明也。陽明者。胃與大腸也。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胃不化。故男子少精。皆不能成隱曲之事。火伏于內(nèi)。久而不已。為風(fēng)所鼓。消渴腸胃。其狀口干。雖飲水而不咽。此風(fēng)熱格拒于賁門也??谡?。病之上源。故病如是。又經(jīng)曰。二陽結(jié)謂之消。此消乃腸胃之消也。其善食而瘦者。名曰食。此消。乃肌肉之消也。
單滑脾家熱??诔魵舛啻帧?br />
脾胃者。應(yīng)唇而通口氣者也。今脾脈見滑。則脾家有熱。而口氣臭矣。脾有火則上蒸于肺。而清肅之氣不行。肺葉舉而口氣粗矣。
澀即非多食。食不作肌膚。
夫脾主中州。而能攝血。故曰營出中焦。脾陰足則磨谷能消食。而連肉潤肌臀矣。澀為血少。今脾脈而見澀。則為脾虛血少。脾既虛。則飲食不甘美。故曰。即非多食也。縱強食之。亦不能作肌膚矣。熊氏謂脾脈見澀。
是心火虛。故令脾土無生氣。其說亦太轉(zhuǎn)折。張氏謂其澀為肺脈。見于土部。是子來母位。實邪為患。故能多食。不多食則肌肉消瘦矣。其說更悖。
微浮傷客熱。來去作微疏。
熊宗立云。脾部脈微而浮。是外之風(fēng)邪熱毒??蜕嵊谄⒁病9收嵴е?。
如客之往來。非本經(jīng)之正病。但安其脾胃。則自愈矣。
有緊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即不吐。沖沖未得疏。
經(jīng)脈別論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緊則為寒。脾胃而見緊脈。
是為內(nèi)傷生冷。木氣郁于土中。不得發(fā)越。故腹痛而筋急。欲吐不吐。即嘔逆也。嘔逆則氣擾亂于胸中。而沖沖未得疏泄。若能得一吐。則木氣條達(dá)而復(fù)伸。筋自不拘。腹痛自止矣。
若弦肝氣盛。妨食被機謀。
此為木來克土。必致妨礙飲食。而為賊邪所謀害矣。
大實心中痛。如邪勿帶符。
脾脈大實。則為脾有實邪。而為心中痛者。何也。按經(jīng)脈篇云。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入腹屬脾。絡(luò)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
復(fù)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又云。脾病為心下急痛。故曰。大實心中痛也。藏病則傳于府。足陽明胃經(jīng)是也。足陽明病。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故曰。
如邪勿帶符也。
溢關(guān)涎退場門。風(fēng)中見羈孤。
脾屬土。其性鎮(zhèn)靜。其畏風(fēng)木。開肌腠也。其液為涎。脾氣不足。則所勝侮之。脾土被克而起。致中州無權(quán)。風(fēng)木之邪肆虐。故風(fēng)痰壅塞于上。而涎液溢出于口。此為太陰中風(fēng)之證。太陰。脾土也。脾土主灌溉四傍。今既中風(fēng)。則如人之羈旅孤危。而一無所根據(jù)助也。
心藏身之精。
內(nèi)經(jīng)決氣篇云。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即此謂也。戴氏亦知乎此。而復(fù)誤精字為有形之精。改為君字何哉。
按陰陽應(yīng)象大論。南方生熱。熱生火?;鹕???嗌?。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征。
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
熱傷氣。寒勝熱。苦傷氣。咸勝苦。金匱真言論曰。南方色赤。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yīng)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征。其數(shù)七。其臭焦。
小腸為弟兄。
小腸屬丙而剛。心屬丁而柔。剛在先而為兄。柔在后而為弟。二俱屬火。
同氣連枝。故曰弟兄。戴起宗云。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非也。何以言之夫丁與壬合。心之夫。膀胱是也。丙與辛合。小腸之婦。肺金是也??`謂不可以言弟兄非也象離隨夏旺。屬火向南生。
張世賢曰。離之為卦。其中空虛。心臟屬火。亦猶是也?;鹜谙?。所以隨夏而旺相也。經(jīng)云。南方生熱。熱生火?;鹕唷?嗌摹9试粚倩?。向南生也??`改作明字。甚無謂也。
任物無纖巨。多謀最有靈。
張世賢曰。任物者。住親萬物也。纖。小也。巨。大也。人心之應(yīng)物。隨其大小。
無不任親也。朱子曰。人心之靈。莫不有之。所以多謀而有靈也。
內(nèi)行于血海。外應(yīng)舌將榮。
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又云在竅為舌。五臟生成篇云。諸血者。皆屬于心。
七孔多聰慧。三毛上智英。
多聰慧者。心有七竅上智英者。心有三毛。其次則不全矣。
反時憂不解。順候脈洪驚。
張世賢曰。心屬火而旺夏。反得冬脈沉濡而滑。此乃腎邪干心。水來克火。謂之賊邪。是可憂也。順候。診得夏脈也。驚者大而散也。其脈洪大而散。謂之順候。張世賢之言固是。但憂字與驚字。義俱未透。愚謂心屬火主夏。脈宜洪大而散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在臟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征。
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今當(dāng)夏月。反見沉細(xì)之脈。是為反四時。脈既反時。其人當(dāng)憂愁不能自解之疾。洪大也。驚起。意言夏月診得其脈洪大。
而驚起。則謂之順?biāo)臅r矣。戴起宗誤認(rèn)為驚恐之驚。易作平字。非也不知驚之一字。王氏脈經(jīng)。已曾有其名矣。如妊娠論中云。呼則為數(shù)。吸則不驚。又如云。肝脈驚暴。有所驚駭。脈不至若喑不治自己之類是也。戴氏可謂少所見。多所怪矣。大抵古人以一字命脈之名。在學(xué)人當(dāng)會意于神情。毋凝滯于字句。只如張長沙曰。寸口衛(wèi)氣勝。名曰高。榮氣勝。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wèi)氣弱。名曰。榮氣弱。名曰卑。卑相搏。名曰損。若執(zhí)字義。則高章卑。是何義理。亦在學(xué)人會意于精神冥寞而已。
豈亦將以字義之不切。而遽改之可乎??靶袷乐?。不于指下求其神情。專于字上求其似是。其去道不亦遠(yuǎn)乎。
按玉機真藏論云。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
按人鏡經(jīng)曰。心脈浮大而散。心合血脈。循血脈而行。持脈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粗者為大。又稍加力。脈道闊軟者。為散也。
液汗通皮潤。聲言爽氣清。
張世賢曰。腎主液。入心為汗。肺主聲。入心為言。水能克火。汗通則腎水平。而皮潤火不受水賊矣。火能克金。言爽則肺金平而氣清金。不受火侵矣。
伏梁秋得積如臂在臍縈。
五十六難曰。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火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傳心。心當(dāng)傳肺。肺秋適旺。旺者不受邪心復(fù)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順視雞冠色。兇看瘀血凝。
五臟生成篇云。赤如雞冠者生。赤如血者死。言察病患之色赤如雞冠。謂赤而明潤。故曰生。察病患之色赤如血。謂赤而慘暗。故曰死。
診時須審委。細(xì)察在叮嚀。
凡醫(yī)者。必須望聞問切。上文既已察其色。聞其聲。切其脈。至此復(fù)須審委細(xì)察以問之。庶可萬全。叔和之所以叮嚀戒告者。欲以儆后人也。下四藏仿此。
實夢憂驚怪。虛翻煙火明。
靈樞云。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厥氣客于心。則夢見丘山煙火。所謂心氣盛者。實之謂也。所謂厥氣客者。虛之謂也。張世賢曰。心臟有余。則夢或憂或驚?;蚬之愔?。心臟不足。則夢煙火光明?;叨姳疽印?br />
秤之十二兩。大小與常平。
四十二難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卷二] 心脈見于三部歌
三部俱數(shù)心家熱。舌上生瘡唇破裂??裱詽M目見鬼神。飲水百杯終不歇。
數(shù)則為熱。三部俱數(shù)。則心火熾盛。而成燎原之勢矣。舌者心之外應(yīng)。唇者脾之外應(yīng)?;鹧讋t土燥。故舌上生瘡。而唇為之破裂矣。心藏神。心熱盛則神昏。而滿目見鬼神也?;鹗t水衰。乃欲飲水以自救。故飲百杯而終不歇也。
[卷二] 心脈歌
心脈芤陽氣作聲?;驎r血痢吐交橫。
芤為陽火。火之發(fā)也有聲。芤主失血。心脈見芤。則火逼血而錯經(jīng)妄行。
故吐血之時。哮哮有聲也?;騻饔诟?。而作血痢之證。
溢關(guān)骨痛心煩躁。更兼頭面赤。
溢上出魚際也。關(guān)下入關(guān)中也。煩出于肺。躁出于腎。診得左寸上出于魚。而下入于關(guān)。則為心火熾盛。而成燎原之勢。上出于魚。則炎上而灼肺。下入于關(guān)。則風(fēng)火交加。炎上灼肺。故面赤而煩。風(fēng)火交加。則水涸而躁矣。
按醫(yī)說云。王叔和脈訣論曰。溢關(guān)骨痛心煩躁。通真子解云。心脈盛而溢。關(guān)則筋緊而骨束。是以骨痛。師曰。筋緊有筋攣之疾。豈得骨痛。所以心脈盛而骨痛者。心屬火。骨屬腎水。心脈溢關(guān)。則水不勝火。煎熬得骨痛。非筋緊也。
大實由來面赤風(fēng)。燥痛面色與心同。
心屬火。在色為赤。心脈而見實。則為心經(jīng)實火。心之華在面。肺合皮毛。
火盛則傷金。故皮膚燥痛而面色赤也。
微寒虛惕心寒熱。
心不足則人驚惕。心脈見微。則為心火不足。然少陰為標(biāo)寒本熱。故虛惕而有寒熱交作之證矣。
急則腸中痛不通。
心脈急為心邪干于小腸也。急為風(fēng)熱傳于小腸。故不通而作痛矣。經(jīng)云。心脈急。名曰心疝。少腹當(dāng)有形。又舉痛論云。熱氣留于小腸腸中痛。
癉熱焦渴。則堅干不得出。故痛而閉不通矣。
按大奇篇云。心脈搏滑急為心疝。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dāng)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牝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dāng)有形也。
實大相堅并有滑。舌強心驚語話難。
大。心脈也?;O嗷鹈}也。君火以寧。則相火以位。今心脈實大而滑。則君相二火交煽于上舌乃心之苗。故舌強心驚。而語言謇澀矣。
單滑心熱別無病。
滑為水中之火。相火脈也。今見于心部。別無兼見之證。則為君臣道合。
不過為之心熱而已。
澀無心力不多言。
心主血脈又主言語。上文云。心脈平則聲言爽氣清矣。澀為血少。心部而見澀脈。則為心血不足。而懶于言語。
沉緊心中逆冷痛。
沉緊為太陽寒水。心部面見沉緊。則為寒水之氣。厥逆于上而心中冷痛矣。所謂心中者。胃之上也。
弦時心急又心懸。
心主血脈。弦為寒。為收引。心脈弦。則經(jīng)脈收引而急矣。經(jīng)云。心脈弦。心下有水氣。故曰又心懸。
[卷二] 肝臟歌
肝臟應(yīng)春陽。連枝膽共房。色青形象木。位列在東方。
四十一難曰。獨肝有兩葉。以何應(yīng)也。然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萬物之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去太陰尚近。離太陽不遠(yuǎn)。猶有兩心。故今有兩葉。亦應(yīng)木葉也。四十二難曰。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故曰連枝膽共房也。又金匱真言曰。東方色青。入通于肝。
按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東方生風(fēng)。風(fēng)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心。肝主目。
在天為元。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元生神。神在天為風(fēng)。
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fēng)傷筋。燥勝風(fēng)。酸傷筋。辛勝酸。
按金匱真言論云。帝曰。五臟應(yīng)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東方色青。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fā)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yīng)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shù)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含血榮于目。牽筋爪運將。
肝藏血。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故曰含血榮于目。五臟生成篇云。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故曰牽筋爪運將。
逆時生恚怒。順候脈弦長。
逆時生恚怒。何為逆時。謂春脈當(dāng)弦細(xì)而長。今反得浮澀而短。是為反四時。肝在志為怒。故其人恚怒不休也。若診得弦細(xì)而長。則為順候矣。
或問曰。醫(yī)者每云惱怒傷肝。然怒發(fā)于心。何以獨傷肝也。予讀楞嚴(yán)會解而見其說焉。夫肝者木也。主血肺者金也。主氣頑金不能克木。必待心經(jīng)之嗔火一發(fā)。則鑄氣成金。為斧為鋸。而木斯克矣。今訣云。逆時生恚怒者。是浮澀短之脈。見于肝部也。浮澀短。肺脈也。肺主氣。肝部而見肺脈。是為賊邪來侵。未有不傷者矣。
按玉機真藏論云。春脈何如而弦。岐伯曰。春木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始生也。故其氣來。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又云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zé)責(zé)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澤。毛折乃死。
按人鏡經(jīng)云。肝脈弦而長。肝合筋脈。循筋而行。持脈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而脈道如箏弦。相以為弦。次稍加力。脈道迢迢者為長。
泣下為之液。聲呼是本鄉(xiāng)。
四十九難曰。腎主液。入肝為泣。肺主聲。入肝為呼。泣與呼。皆屬于肝。故曰是本鄉(xiāng)。
味酸宜所納。
宣明五氣篇云。五味所入。酸入肝。
麻谷應(yīng)隨糧。
他本釋謂麻字有誤。當(dāng)云麥谷。不知生氣通天論。及金匱真言論。皆云其谷麥。惟五常政大論曰。其谷麻。以其色蒼故也。非脈訣之誤。
實夢山林樹。虛看細(xì)草芒。
淫邪發(fā)夢篇云。肝氣勝則夢怒。逆氣客于肝。則夢山林樹木。潔古曰。甲剛為木。故實夢山林樹。乙柔為草。故虛看細(xì)草芒也。
按中歲經(jīng)云。虛則夢化草茸茸。實則夢山林茂盛。
積因肥氣得。杯覆脅隅傍。
五十六難曰。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fā)咳逆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dāng)傳脾。脾季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肝復(fù)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翠羽身將吉。顏同枯草殃。
五臟生成篇云。青如草茲者死。青如翠羽者生。言察病患之色青如翠羽。謂青而明潤也。故曰生。察病患之色。青如草茲。謂青而慘暗也。故曰死。
四斤余四兩。七葉兩分行。
四十二難曰。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
[卷二] 肝脈見于三部歌
三部俱弦肝有余。目中疼痛若虛。怒氣滿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淚如珠。
張世賢曰。。少腹下病也。弦脈見于三部。乃肝家有余。目乃肝之竅。有余主目中疼痛。其經(jīng)還繞陰器。而抵少腹。故苦虛也。愚謂當(dāng)作眩。
夫弦。肝之本脈也。今三部俱弦。是木不務(wù)其德。肝開竅于目。故目中疼痛。經(jīng)云。木太過甚。則忽忽善怒。眩冒巔疾者。是也。夫既曰肝有余。而又曰虛者何也。所謂有余者。邪氣有余。所謂虛者。乃亢則害。承乃制。反自傷而虛也。怒則氣上逆。故氣滿胸膛。常欲叫也。瞳子屬肝。肝氣盛則翳障疼痛。而淚出也。凡眼科諸書。動言目有五輸。乃以黑睛屬肝。瞳子屬腎非也。愚謂當(dāng)以黑睛屬腎。瞳子屬肝。何也以黑睛色黑。當(dāng)屬腎。瞳子色青。當(dāng)屬肝。況水能生木。正以黑睛之水在外。方能養(yǎng)其瞳子之木在內(nèi)。而常清浮光明。斯千載以來。窺其竅者。叔和一人耳。
[卷二] 肝脈歌
肝軟井弦本沒邪。
經(jīng)云。脈來軟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肝平。故云沒邪也。
緊因筋急有些些。
緊為寒。肝主筋。寒則筋攣。故緊因筋急有些些也。
細(xì)看浮大更兼實。赤痛昏昏似物遮。
浮為風(fēng)實。大為火。風(fēng)火相煽。上為目疾。
溢關(guān)過寸口相應(yīng)。目眩頭重與筋疼。
肝脈本弦長。然但當(dāng)守其本位。今溢關(guān)而過于寸口。則木盛矣。木盛則生風(fēng)。諺曰樹大招風(fēng)。故為目眩頭重之疾矣。
芤時眼暗或吐血。四肢癱瘓不能行。
肝藏血者也。芤為失血之脈。目得血而能視。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肝脈而見芤。故或為眼暗。并四肢癱瘓之證作矣。
澀則緣虛血散之。肋脹脅滿自應(yīng)知。
肝為血多氣少之臟。澀乃氣多血少之脈。肝脈而見澀。則知肝虛而血散矣。肋與脅肝。經(jīng)之所布也。肝不藏血。故氣乘其虛而居之。是以肋脹而脅滿矣。
滑因肝熱連頭目。緊實弦沉癖基。
肝開竅于目。肝部而脈見滑。是為肝經(jīng)有火?;鹦匝咨瞎薀徇B頭目也。
按醫(yī)學(xué)云。沉弦緊實四脈。主腎水不能生木以致肝虛結(jié)成癖積。或近臍或兩肋間作痛。基者言其病有根基。而難拔也。
微弱浮散氣作難。目暗生花不耐看。
肝為血多氣少之臟。微弱浮散。乃肺脈也。為氣多血少之脈。今四脈見于肝部。乃血不足。而氣居之。故曰氣作難也。肝開竅于目。目得血而能視。今血既不足。故目暗生花。而不耐看矣。
甚浮筋弱身無力。遇此還須四體癱。
肝主筋。取之當(dāng)于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今甚浮則浮而無力矣。浮而無力為虛。虛則無血以榮其筋。筋不得其養(yǎng)。則難以束骨。故四肢癱瘓矣。
[卷二] 腎臟歌
腎臟對分之。膀胱其合宜。
四十二難曰。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志。血氣形志論云。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謂腎與膀胱為表里也。
按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骨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臟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謧I。
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咸傷血。甘勝咸。金匱真言論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溪。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
其應(yīng)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shù)六。其臭腐。
旺冬身屬水。位北定無欺。
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北方生寒。塞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
兩耳通為竅。
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腎主耳。又云在竅為耳。
三附在斯。
古之言三焦者不一。其說或云無狀有名?;蛟朴袪钣忻?。諸論紛然。千載莫決。所謂無狀有名者。其說起于秦越人。所謂有狀有名者。其說起于三因方。不知三焦。原自有二。皆本之于內(nèi)經(jīng)。奈后之學(xué)人。執(zhí)一不分。
隨成疑案。至以手少陽之三?;於鵀樯现邢轮?。何其謬也。特未取內(nèi)經(jīng)諸篇。反復(fù)之耳。其一見于內(nèi)經(jīng)營衛(wèi)生會篇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觀其如霧。如漚。如瀆。而且判之以上中下。則其為無狀有名可知矣。其二見于內(nèi)經(jīng)本藏篇曰。密理濃皮者。三膀胱濃。粗理薄皮者。三膀胱薄。疏腠理者。三膀胱緩。皮急而無毫毛者。三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膀胱直。稀毫毛者。三膀胱結(jié)也。觀其與膀胱同其濃薄。同其緩急。同其直結(jié)。則其為有狀有名。又可知矣。要知營衛(wèi)生會篇所云。乃無狀有名之三焦。主營氣衛(wèi)氣宗氣者也。本藏篇所云。乃有狀有名之三。與手厥陰為表里。配十二經(jīng)絡(luò)者也。若云手少陽之三。即上中下之三焦。則是五臟五腑。皆在手少陽之中矣。假令手少陽有病為熱。當(dāng)治之以寒。俾十二經(jīng)俱寒之可乎。又令手少陽有病為寒。當(dāng)治之以熱。俾十二經(jīng)俱熱之可乎。若云自有手少陽引經(jīng)之藥。不犯他經(jīng)。則非上中下之三焦。不辨而自明矣。大抵無狀有名之焦字。無有月傍。當(dāng)以平聲讀。有狀有名之字。從以月傍。當(dāng)以去聲讀。或曰三既與手厥陰為表里。而又曰附于腎者何也。以靈樞本藏篇有曰。腎合三膀胱。本輸篇亦曰。少陽屬腎。故訣曰。三附在斯也。戴起宗不玩本藏本輸二篇之旨。謂三非腎所附。而據(jù)改為二陰竅附。何其也。
按三十一難曰。三焦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納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雨乳。間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上腐熟水谷。其治在臍傍。下焦者。在臍下。當(dāng)膀胱上口出。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nèi)。以傳導(dǎo)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
其府在氣街。一本云沖字。
味咸歸藿豆。
潔古曰。腎象水而味咸。藿與豆皆咸。故歸之也。藏氣法時論云。脾色黃。
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而此謂歸腎者。何也。王冰注云。乃謂利關(guān)機之義也。腎為胃關(guān)。脾與胃合。故假咸柔以利其關(guān)。關(guān)利而胃氣乃行。胃行而脾氣方化。故應(yīng)脾宜味與眾不同也。
精志自相隨。
三十四難曰。腎藏精與志也。
沉滑當(dāng)時本。
腎脈當(dāng)沉實而滑。平人氣象論云。平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
曰腎平。按之而堅者。沉而實也。喘喘累累者?;?。
按人鏡經(jīng)云。腎脈沉而軟滑。腎合骨。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為沉。次重以按之。脈道無力而濡。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
浮攤厄在脾。
攤。緩也。云岐子曰。腎旺冬。其脈當(dāng)沉而滑。今反浮而緩。是土來乘水。故云厄在脾。
色同烏羽吉。形似炭煤危。
五臟生成篇云。黑如烏羽者生。謂黑而明潤也。又云黑如者死。謂黑而慘暗也。
按玉機真藏論云。真腎脈至。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
冷即多成唾。焦煩水易虧。
四十九難曰。腎主液。自入為唾。張世賢曰。水盛則火滅?;饻鐒t氣冷。氣冷。則水溢于上而多唾?;鹗t水干于內(nèi)而煩躁。煩躁則津液衰而好飲也。
奔豚臍下積。究竟骨將痿。
五十六難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fā)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
無時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病傳心。心以夏適旺。旺者不受邪。腎復(fù)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實夢腰難解。虛行溺水湄。
淫邪發(fā)夢篇云。腎氣盛則夢腰春雨解。不屬厥氣??陀谀I。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按中藏經(jīng)云。腎虛夢船溺。人得其時。夢伏水中。盛實則夢臨淵投水中。
一斤余二兩。脅下對相垂。
說見首節(jié)。
[卷二] 腎脈見于三部歌
三部俱遲腎藏寒。皮膚燥澀發(fā)毛干。夢見神魂時入水。覺來情思即無歡。
腎主水。水之性也。寒遲脈為寒。三部俱遲。則知其為腎藏寒也。腎主五液。腎病則無津液以榮養(yǎng)皮毛。故皮膚燥澀。發(fā)毛干也。水陰寒之物也。
夢入水。從其類也。經(jīng)云。腎病者虛。則意不樂。故覺來情思即無歡也。
[卷二] 腎脈歌
腎散腰間氣。
腎主藏。其脈當(dāng)沉而實。今脈見散。是為腎氣不藏。腰者。腎之府。故腰間生氣也。他釋皆以此屬下文。非也。
尿多澀?;ⅰF渲杏芯凵?。聚散且無憑。實滑小便澀。淋痛澀苦。脈澀精頻漏?;秀眽艋甓?。小腸疝氣逐。夢里涉江河。
此言尿。多之證。當(dāng)細(xì)察其寒熱虛實而治之也。倘診得其人腎病澀而且滑。則當(dāng)斷之曰。必尿多也。雖然。凡脈可以兼見?;c澀。其狀相反。安可以一部之中。而兼見也。要知澀脈為陰。當(dāng)于沉中取。滑脈為陽。當(dāng)于浮中得。診得其人輕手取之。其脈皆聚而滑。及乎重手取之。其脈復(fù)聚而澀。浮之中聚而滑。則為火有余。沉之中散而澀。則為水不足。水不足而火有余。故為小便頻數(shù)之證也。然所謂其中有聚散。聚散且無憑者。
何也。言當(dāng)診脈之時。須于浮沉中細(xì)心審察。不可以浮中見脈道之聚。
而盡憑之為滑。亦不可以沉中見脈道之散。而盡憑之為澀也。然余何以作如是之釋也。試觀下文所云。即知之矣。假令其人脈實而滑。則是浮沉俱滑。此為實火。故當(dāng)病小便澀而淋痛。若診得其人脈浮沉俱澀。
則為傷精敗血。多夢紛紜之證作矣。又腎脈而見澀。為金寒水冷。丙火受傷。故為小腸疝氣也。腎為水藏。澀為陰脈。水為陰物。故夢涉江河大水。
實大膀胱熱。小便難往通。
實大為火。為陽。腎脈見實。則為府病。為熱結(jié)膀胱。故小便難往通也。
滑弦腰腳重。沉緊痛還同。
弦為寒。緊則為寒之甚?;瑸樗枴3翞樗?。經(jīng)云。北風(fēng)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寒氣在腎。故腰腳重也。至于沉而緊。則寒之甚矣。故腰腳不止于重。而更痛也。按經(jīng)脈篇云。腎所生病者。脊股內(nèi)廉痛是矣。
單勻吉無病。浮緊耳應(yīng)聾。
池氏曰。腎脈浮緊。主腎有風(fēng)耳。乃腎之竅上攻于耳。是致耳聾也。
[卷二] 肺臟歌
肺臟最居先。大腸通道宣。
肺為華蓋。居各藏之上。故曰居先。肺與大腸相為表里。靈蘭秘典論云。
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故云通道宣也。
按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在色為白。
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其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勝熱。辛傷皮毛??鄤傩痢=饏T真言論云。西方色白。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yīng)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shù)九。其臭腥。
兌為八卦地。
肺主西方金氣。文王八卦。兌居于西。若以八卦言之。則肺居兌地也。戴起宗以地字改為說。不通。
金屬五行牽。
牽。合也。以五行言之。則肺合于金。
皮與毛相應(yīng)。
五臟生成篇云。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
魂將魄共連。
或難曰。肝藏魂。肺藏魄。保以不歌于肝。而并歌于肺也。不知五臟之神。
雖各有所屬。而其妙在于互融互攝。四十難中發(fā)明耳聞鼻臭之說。肝木雖屬東方。然受氣于申。培胎于酉。肺金雖屬西方。然受氣于寅。培胎于卯。故參同契云。舉東以合西?;昶亲韵嗑?。釋云。舉東以合西者。驅(qū)龍而就虎也。魂魄自相拘者。移情而合性也。
按參同契二八弦氣章云。偃月作鼎爐。白虎為熬樞。汞日為流珠。青龍與之俱。舉東以合西?;昶亲韵嗑?。釋云。今夫龍居于東。虎居于西。雖則各守方隅。卻有感通之理。故舉東方之魂。以合西方之魄。則龍虎自然交媾。相鈐相制。而大藥成矣。舉東以合西者。驅(qū)龍以就虎也?;昶亲韵嗑姓?。推情而合性也。
鼻聞香臭辨。壅塞氣相煎。
經(jīng)云。肺氣通于鼻。鼻和則知香臭。邪氣迫于肺。則鼻竅壅塞不通。而不聞香臭。
語過多成嗽。
肺主氣。語言太過。則氣傷矣。肺氣傷則發(fā)嗽矣。
瘡浮酒灌穿。
酒。濕熱之物也。瘡濕熱所生也。肺主皮毛。過于酒則肺經(jīng)受傷。而皮上生瘡矣。
豬膏凝者吉。枯骨命難全。
五臟生成篇云。白如豕膏者生言。白而明潤也。故曰生。白如枯骨者死。
言白而慘暗也。故曰死。
按玉機真藏論云。真肺脈至大而虛。如以羽毛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
本積息奔患。乘春右脅邊。
五十六難曰。肺之積。名曰息奔。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
寒熱喘咳。發(fā)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病傳肝。肝以春適旺。旺者不受邪。肺復(fù)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息貴以春甲乙日得之。
順時浮澀短。
肺王于秋。肺主皮毛。故脈浮。肺為氣多血少之臟。故脈澀。秋屬金。五行之中。為金最少。故脈短。
按人鏡經(jīng)云。肺合皮毛。肺脈循皮毛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也。
反即大洪弦。
若秋時見大洪而弦之脈。謂之反四時。何也。洪大屬火。火來克金。又且兼弦。弦屬木。木能生火。今肺脈洪而且弦。是母挾子勢。而反來侮金。風(fēng)火相熾。而肺金受傷。故曰反也。
實夢兵戈競。虛行涉水田。
肺氣盛。則夢恐懼??奁w揚。淫邪發(fā)夢篇云。厥氣容于肺。則夢飛揚。見金鐵之奇物??陀诖竽c。則夢田野。今訣云。實夢兵戈競。虛行涉水田者。
謂肺屬秋金。主乎肅殺。肺實故夢兵戈爭競之事。北方屬水。乃庚金衰墓之鄉(xiāng)。金虛故夢涉于水田也。
三斤三兩重。六葉散分懸。
四十二難曰。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
[卷二] 肺脈見于三部歌
三部俱浮肺藏風(fēng)。鼻中多水唾稠濃。壯熱惡寒皮肉痛。顙干雙目淚酸疼。
浮為風(fēng)三部俱浮。則肺為風(fēng)所傷。肺主氣。氣者衛(wèi)也。風(fēng)傷衛(wèi)。則衛(wèi)氣不得主于外。與風(fēng)邪之氣相角。循肺竅而出。是以鼻中多水。久則漸傳于肺之本臟。風(fēng)火相煽。煎熬津液。而成涕唾濃痰。衛(wèi)氣者。陽氣也。陽氣郁而不行。故壯熱而惡寒。肺主皮毛。肺傷故皮肉痛。顙者。肺之系也。風(fēng)火相煎。故干。張世賢曰。金衰不能制木。木火俱盛。故雙目流淚而酸疼也。
[卷二] 肺脈歌
肺脈浮兼實。咽門燥又傷。大便難且澀。鼻內(nèi)乏馨香。
肺脈本浮。今云浮兼實。蓋浮而有力也。浮而有力為風(fēng)。咽門。肺之道路也。今肺有風(fēng)邪。則咽門燥傷矣。藏病傳府。故大便難且結(jié)也。又肺開竅于鼻。上文云。鼻聞香臭辨。壅塞氣相煎。今肺脈浮而兼實。則肺為風(fēng)邪所壅。故鼻竅為之壅塞矣。
實大相兼滑。毛焦涕唾粘。更和咽有燥。秋盛夏宜砭。
夫脈之實大為火?;瑒t為痰。今實大見于肺部。則知火煎熬而成痰矣。
咽。肺之道路。肺既有火。則咽燥矣。但此證非暴疾。乃陳年之疾也。每遇秋則作。蓋以其肺家素有火邪。當(dāng)金旺之時。則乘時為虐。故秋盛也。治之者。宜于長夏。當(dāng)金沐浴之時。迎其氣而奪之。至秋則不再作矣。
沉緊相兼滑。仍聞咳嗽聲。
沉緊為寒。寒氣客于肺。則肺有寒痰。故脈相兼而滑也。肺之變動為咳。
肺有寒痰故見咳嗽聲也。
微浮兼有散。肺脈本家形。
微浮而散。秋之毛也。為肺之本脈。
溢出胸中滿。氣滯大腸鳴。
肺脈當(dāng)浮澀而短。所謂短者。重手按之縮入關(guān)中也。今云溢出。是溢出乎魚際。肺苦氣上逆。肺脈而溢。則是氣上逆。而胸為之滿矣。肺主氣。氣盛則傳于府。上盛則下虛。故氣下泄。而大腸鳴也。
弦冷腸中結(jié)。
肺主氣。大腸為傳送之官。然大腸之所以傳送者。蓋賴肺氣通暢。有力傳送而下也。張世賢曰。肺脈見弦。乃金不足。而妻乘之也。主大腸不溫。
而為病結(jié)。治用溫藥。其氣自通。
芤暴痛無成。
芤。失血脈也。肺為氣多。血少之臟。肺脈見芤。無血可失。然芤為陽火?;鹬l(fā)也暴。不過臨時暴痛。而不能成其大害也。
沉細(xì)仍兼滑。因知是骨蒸。皮毛皆總澀。寒熱兩相承。
肺脈當(dāng)浮。今脈見沉。是為陽虛。陽虛則生外寒。及乎重手取之。其脈見細(xì)。是為陰虛。陰虛則生內(nèi)熱?;瑸樗兄?。從陽化則熱。從陰化則寒。
故知其為骨蒸勞熱之證。肺主皮毛。肺脈見沉細(xì)而滑。則其陰陽兩虛。
皮毛失養(yǎng)。而寒熱交作之證現(xiàn)矣。
[卷二] 脾臟歌
脾臟象中坤。安和對胃門。
五營運大論云。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又云。其性靜。其政為謐。皆安和之謂也。脈經(jīng)脾部第三云。脾象土與胃合為府。其經(jīng)足太陰。
與足陽明為表里。故曰安和對胃門也。
按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脾主口。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
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
濕傷肉。風(fēng)勝濕。甘傷肉。酸勝甘。金匱真言論云。中央色黃。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yīng)四時。上為鎮(zhèn)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shù)五其臭香。
旺時隨四季。自與土為根。
肝旺春。心旺夏。肺旺秋。腎旺冬。每臟各旺七十二日。惟脾則于辰戌丑未之月。土王用事之時。寄王十八日。亦共成七十二日。以終一歲。故太陰陽明論。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
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至?xí)r也。
磨谷能消食。榮身本在溫。
夫脾胃旺。則谷易消。而津液行。足以榮養(yǎng)一身。而溫暖肌肉。故東垣飲食傷脾論云。夫脾行胃津液。磨胃之谷。主五味也。又云。脾受胃稟。乃能熏蒸。腐熟五谷者也。故曰磨谷能消食也。經(jīng)云。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
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東垣脾胃論云。胃者十二經(jīng)之源。
水谷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則萬化危。五臟之氣。上通九竅。五臟稟受氣于六腑。六腑受氣于胃。六腑者。在天為風(fēng)寒暑濕燥火。此無形之氣也。胃氣和平。榮氣上行。始生溫?zé)?。溫?zé)嵴?。春夏也。故曰榮身本在溫也。
應(yīng)唇通口氣。連肉潤肌臀。
五臟生成篇云。其華在唇。四曰其充在肌。陰陽應(yīng)象大論云。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故曰。應(yīng)唇通口氣。連肉潤肌臀也。
形扁方三五。膏凝散半斤。
四十二難曰。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
順時脈緩慢。
脾屬土。王于四季辰戌丑未之月。每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日。
是其候也。尤于六月長夏為之正旺。其脈當(dāng)如春風(fēng)中之楊柳。阿阿緩大。乃為順時也。
按人鏡云。脾脈大而緩。脾合肌肉。故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而得者。如微風(fēng)輕柳梢之狀為緩。又稍加力。脈道敦實為大也。
失則氣連吞。
熊宗立云。夏以胃氣為本。反得脈弦而急。如相連吞咽而來是。肝木克脾土。故為反脈。張世賢曰。氣謂脈氣也。脈氣如相連吞咽而來。即雀啄漏水之脈。脾衰乃見。故曰失矣。據(jù)二氏之說。俱以氣字為脈氣。然熊氏之說。本于李范。范曰。連吞者。所以形容緊數(shù)之狀??治幢厝?。何也。
若以脾脈之反時言。則弦而急矣。連吞是何脈。而足以盡弦急之狀也。
以愚觀之。氣字當(dāng)作口氣。
按內(nèi)經(jīng)宣明五氣篇云。五氣所病。脾為吞。又針經(jīng)云。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是以知吞為口氣言。非為脈狀言也。予嘗見一人脾病。其口常如連連吞咽之狀。至死方休。此之謂也。
按玉機真藏論云。真脾脈至弱。而乍數(shù)乍疏。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
實夢歌歡樂。虛爭飲食分。
淫邪發(fā)夢篇云。脾氣勝則夢歌樂。身體重不舉。厥氣客于脾。則夢見丘陵大澤。壞屋風(fēng)雨。又方盛衰論云。脾氣虛。故夢飲食不足。
按中藏經(jīng)云。脾實則夢筑墻蓋屋。盛則夢歌樂。虛則夢飲食。不足。厥邪客于脾。則夢大澤丘陵。風(fēng)雨壞室。
濕多成五泄。腸響若雷奔。
夫脾主濕。濕多則成泄矣。五十七難曰。泄凡有幾。皆有名否。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者。
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之法也。脈經(jīng)云。脾病者。虛則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取其足太陰陽明少陰血也。
痞氣冬為積。皮黃四體昏。
五十六難曰。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癉。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病傳腎。腎以冬適旺。旺者不受邪。脾復(fù)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jié)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二斤十四兩。三斗五升存。
四十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谷多少。各幾何。然。胃大一尺五寸。徑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又曰。
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張世賢曰。此歌言脾。今并及胃者。脾胃相連故耳。
[卷二] 脾脈見于三部歌
三部俱緩脾家熱??诔粑阜I逆。齒腫齦宣注氣纏。寒熱時時少心力。
緩脈屬土。三部俱緩。則為土太過矣。故曰。脾家熱。脾開竅于口。故口臭。
經(jīng)脈篇云。脾虛則吐。故胃翻常嘔逆也。脾與胃相連。胃之經(jīng)脈。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huán)唇。下交承漿。故曰齒腫齦宣。脾病有寒熱證。如少陰司天。四之氣主客。濕土寒熱是也。心脾之母也。子病則耗母氣。母亦因之而病。故寒熱時時少心力也。有所謂注氣者。如尸注。鬼注。勞注。及注夏。
注船之類。皆謂之注。其病注于陰陽氣血之內(nèi)。不可名狀。其人飲食懶進。面黃羸瘦寒熱時時。四肢無力。以月以年。纏綿不已。是皆注病之情狀也。土性緩。故其脈其病亦緩。
按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緩者多熱。仲景曰。緩者陽氣長。又曰。緩則胃氣有余。王海藏曰。緩大而長為熱。張景岳曰。緩者縱緩之狀。非后世遲緩之謂。故凡縱緩之脈多中熱。而氣化從乎脾胃也。
[卷二] 脾脈歌
脾脈實并浮。消中脾胃虧??诟绅堬嬎?。多食亦肌虛。
阿阿緩弱春揚柳。乃脾之本脈也。經(jīng)云。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今脾脈實而且浮。是為土中有火。火炎則土燥。故為消中之病矣。諸脈以實為實。以虛為虛。惟脾脈則以實為虛。何也。以脾胃本和緩故也。經(jīng)脈別論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quán)衡。權(quán)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于胃。
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若土中有火。則飲食易于焦熬。不能化行津液。上輸于肺。散精于脾。以榮養(yǎng)肌肉。故口干饒飲水。多食亦肌虛也。
按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瀉。
按儒門事親云。八卦之中。離能物。五行之中。惟火能焚物。六氣之中。
惟火能消物。故火之為用。燔木則消而為炭。焚土則消而為伏龍肝。煉金則消而為汁。石則消而為灰。煮水則消而為湯。煎海則消而為鹽。
干汞則消而為粉。熬錫則消而為丹。故澤中之潦。涸于炎暉。鼎中之水。
干。于壯火。蓋五臟心為君火正化。腎為君火對化。三焦為相火正化。膽為相火對化。得其平。則烹煉飲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則燔灼臟腑。而津液竭焉。故入水之物。無物不長。入火之物。無物不消。夫一身之心火。
甚于上。為膈膜之消。甚于中。為腸胃之消。甚于下。為膏液之消。甚于外。
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則消及于肺。中甚而不已。則消及于脾。下甚而不已。則消及于肝腎。外甚而不已。則消及于筋骨。四臟皆消盡。則心始自焚而死矣。故素問有消癉。消中。消渴。風(fēng)消。膈消。肺消之說。消之證不同。歸之火則一焉。故消癉者。眾消之總名。消中者。善饑之通稱。消渴者。
善飲之同謂。惟風(fēng)消。膈消。肺消。此三說不可不分。風(fēng)消者。二陽之病。二陽者。陽明也。陽明者。胃與大腸也。心受之則血不流。故女子不月。脾受之。則胃不化。故男子少精。皆不能成隱曲之事。火伏于內(nèi)。久而不已。為風(fēng)所鼓。消渴腸胃。其狀口干。雖飲水而不咽。此風(fēng)熱格拒于賁門也??谡?。病之上源。故病如是。又經(jīng)曰。二陽結(jié)謂之消。此消乃腸胃之消也。其善食而瘦者。名曰食。此消。乃肌肉之消也。
單滑脾家熱??诔魵舛啻帧?br />
脾胃者。應(yīng)唇而通口氣者也。今脾脈見滑。則脾家有熱。而口氣臭矣。脾有火則上蒸于肺。而清肅之氣不行。肺葉舉而口氣粗矣。
澀即非多食。食不作肌膚。
夫脾主中州。而能攝血。故曰營出中焦。脾陰足則磨谷能消食。而連肉潤肌臀矣。澀為血少。今脾脈而見澀。則為脾虛血少。脾既虛。則飲食不甘美。故曰。即非多食也。縱強食之。亦不能作肌膚矣。熊氏謂脾脈見澀。
是心火虛。故令脾土無生氣。其說亦太轉(zhuǎn)折。張氏謂其澀為肺脈。見于土部。是子來母位。實邪為患。故能多食。不多食則肌肉消瘦矣。其說更悖。
微浮傷客熱。來去作微疏。
熊宗立云。脾部脈微而浮。是外之風(fēng)邪熱毒??蜕嵊谄⒁病9收嵴е?。
如客之往來。非本經(jīng)之正病。但安其脾胃。則自愈矣。
有緊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即不吐。沖沖未得疏。
經(jīng)脈別論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緊則為寒。脾胃而見緊脈。
是為內(nèi)傷生冷。木氣郁于土中。不得發(fā)越。故腹痛而筋急。欲吐不吐。即嘔逆也。嘔逆則氣擾亂于胸中。而沖沖未得疏泄。若能得一吐。則木氣條達(dá)而復(fù)伸。筋自不拘。腹痛自止矣。
若弦肝氣盛。妨食被機謀。
此為木來克土。必致妨礙飲食。而為賊邪所謀害矣。
大實心中痛。如邪勿帶符。
脾脈大實。則為脾有實邪。而為心中痛者。何也。按經(jīng)脈篇云。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入腹屬脾。絡(luò)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
復(fù)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又云。脾病為心下急痛。故曰。大實心中痛也。藏病則傳于府。足陽明胃經(jīng)是也。足陽明病。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故曰。
如邪勿帶符也。
溢關(guān)涎退場門。風(fēng)中見羈孤。
脾屬土。其性鎮(zhèn)靜。其畏風(fēng)木。開肌腠也。其液為涎。脾氣不足。則所勝侮之。脾土被克而起。致中州無權(quán)。風(fēng)木之邪肆虐。故風(fēng)痰壅塞于上。而涎液溢出于口。此為太陰中風(fēng)之證。太陰。脾土也。脾土主灌溉四傍。今既中風(fēng)。則如人之羈旅孤危。而一無所根據(jù)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