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是山人醫(yī)案

也是山人醫(yī)案 作者:清·也是山人


也是山人醫(yī)案

  中風(fēng)

  蘇(五一)肝腎久衰。內(nèi)風(fēng)襲絡(luò)。脈象緩大。肢體麻木。舌強言謇。此屬痱中之象。陰氣不主上承。當(dāng)重培其下。

  兼佐熄風(fēng)。

  熟地(四錢) 淡蓯蓉(三錢) 沙蒺藜(二錢) 清阿膠(二錢) 杞子(二錢) 黃甘菊(一錢) 茯神(二錢)

  鮑(五四)眩暈仆中???眼斜。舌強言謇。脈形浮散。此屬晚年肝腎氣衰。內(nèi)風(fēng)襲絡(luò)。陰液無以上供。擬滋陰熄風(fēng)方。

  制首烏(四錢) 白蒺藜(二錢) 淮牛膝(二錢) 歸身(一錢五分) 黃甘菊(一錢炒) 枸杞子(二錢) 明天麻(二錢煨)

  肝氣

  蘇(六三)夏令陽升。目昏頭暈。復(fù)遭嗔怒。肝氣大作。所以黎明跌仆。遂致神昏。脈形短數(shù)。舌苔黃濃。姑議滋清。

  羚羊角(一錢) 炒焦半曲(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 小生地(三錢) 橘紅(一錢) 石菖蒲根(三錢) 連翹心(一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

  蘇(六三)前議滋清方。服至兩劑。神識稍清。肝陽郁勃已解。臟陰虛損未復(fù)。今幸納谷加餐。腑陽無恙。高年明是肝腎氣餒。陰虛而陽無所附。陽神失守。致有目中妄見之象。非脫陽見鬼也。大忌祈禱。擾動陽神??株栍环?。

  再擬鎮(zhèn)陽法。以冀回春。

  人參(一錢) 清阿膠(二錢) 生左牡蠣(三錢) 五味子(五分) 龍骨(三錢) 茯神(二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眩暈

  時(六一)痰火上實。頭暈。

  桑葉(一錢) 炒焦半曲(一錢五分) 鉤藤(三錢) 羚羊角(一錢五分) 廣皮白(一錢) 白甘菊(一錢) 明天麻(二錢煨)

  馮(六三)肝風(fēng)內(nèi)動。眩暈。

  制首烏(四錢) 黃甘菊(一錢) 白蒺藜(一錢五分) 豆皮(三錢) 杞子(二錢) 云茯神(二錢) 霜桑葉(一錢)

  倪(四六)煩勞則陽氣張大。脈來寸急尺緩。為嘔逆眩暈。是厥陽變化。內(nèi)風(fēng)鼓動。而后上憑諸竅。病不在乎中上。

  經(jīng)云。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信斯言也。

  熟地(四錢) 杞子(二錢) 白蒺藜(一錢五分) 清阿膠(二錢) 菊花炭(一錢) 云茯神(二錢) 豆皮(三錢)

  頭風(fēng)

  趙(四五)右偏頭風(fēng)痛。目赤。少陽郁火未熄。

  霜桑葉(一錢) 丹皮(一錢) 白蒺藜(炒一錢五分) 豆皮(二錢) 黃甘菊(一錢) 云茯神(二錢) 制首烏(三錢) 杞子(二錢)

  衛(wèi)(五二)頭風(fēng)痛。嘔吐便秘。肝陽化風(fēng)上冒。擬柔緩和陽。復(fù)脈去參、姜、桂。加牡蠣。

  生左牡蠣(三錢) 細(xì)生地(三錢) 炙甘草(五分) 清阿膠(二錢) 麥冬(二錢) 南棗(三錢) 大麻仁(一錢五分)

  虛勞

  吳(五四)二氣交衰。怯冷。氣急妨食。且護陽。扶過一陽萌動再商。

  人參(一錢) 制淡川附子(一錢) 茯苓(三錢) 老姜汁(臨服沖入五分) 廣皮白(一錢) 炒焦半曲(一錢)

  陸(三二)經(jīng)病陰損未復(fù)。氣浮咳嗽。胃納頗減。兼有吞酸。此屬下焦元海已竭。生氣不至。假借太陰面目。非苦辛泄肺所宜。

  熟地炭(四錢) 遠(yuǎn)志(八分炒) 杞子(炒一錢五分) 五味子(一錢五分) 萸肉炭(二錢) 紫衣胡桃肉(一兩) 茯苓(三錢)

  戴(三四)二氣已偏。熱熾氣急。跗腫便溏。當(dāng)此夏令升泄。難望久延。

  人參(一錢) 河車膠(二錢) 胡桃肉(五錢) 熟地炭(三錢) 五味子(五分) 云茯神(二錢) 川斛(四錢)

  王(三六)胃氣方蘇。肺陰未復(fù)??饶姹忝亍7切狗嗡苤沃?。

  北沙參(二錢) 揀麥冬(一錢五分) 叭噠杏仁(三錢) 肥玉竹(二錢) 川貝(二錢) 南棗(三錢) 云茯神(二錢) 紫菀(一錢) 生甘草(三分) 上藥十帖熬膏。

  董 骨蒸潮熱。便溏。

  大生地(四錢) 真小清膠(二錢) 地骨皮(三錢) 炙鱉甲(五錢) 川連(三分) 玉竹(二錢) 釵石斛(三錢)

  王(十二)嗆逆。咽痛。便泄。

  霜桑葉(一錢) 叭噠杏仁(三錢) 苡仁(二錢) 象貝(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塊茯苓(三錢) 嫩元參(一錢五分) 炒焦建曲(一錢五分)

  又 溏泄已止。痰咳俱減。治宜扶土生金。

  蒸于術(shù)(二錢) 苡仁(二錢) 真川貝(一錢五分) 揀麥冬(去心,一錢五分) 新會皮(一錢) 塊茯苓(三錢) 南沙參(一錢五分) 黨參(一錢)

  咳嗽

  凌(十四)風(fēng)溫上受??人詯盒摹1侨}大。

  象貝母(一錢五分) 泡白杏仁(三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牛蒡子(炒研,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霜桑葉(一錢) 桔梗(一錢)

  陸(廿八)咳嗽痰多。初愈復(fù)發(fā)。

  霜桑葉(一錢)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五分) 象貝(二錢) 橘紅(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馬兜鈴(七分)

  吳(八歲)咳嗽嘔逆。中焦已痞。肺氣以下行為順。

  鮮枇杷葉(三錢) 郁金(一錢) 冬瓜子(三錢) 杏仁(三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川貝母(去心研,二錢) 橘紅(一錢)

  徐(十二)咳嗽嗆血。腹中鳴響。咳早甚。則知胃陰虛。所服驅(qū)風(fēng)降痰。徒傷其陽耳。

  白扁豆(三錢) 玉竹(二錢) 白粳米(三錢) 炒麥冬(二錢) 北沙參(三錢) 南棗(三錢) 川斛(三錢) 生甘草(三分)

  馮(四八)咳嗽哮喘。宜當(dāng)溫散。

  制麻黃(五分) 橘紅(一錢) 茯苓(三錢) 川桂枝(八分) 炙草(四分) 生姜(一錢) 杏仁(三錢)

  沈婦(廿一)寒熱頭痛。咳嗽。臥不著枕。嘔逆。此屬胃咳之狀。當(dāng)先制肝。

  旋復(fù)花(絹包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代赭石(三錢) 川貝(去心研,二錢) 郁金(一錢) 茯苓(三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泡白杏仁(三錢)

  鐘(二十)脈虛細(xì)。晨咳??葎蛹瓷頍帷>惺院?。腹中微痛。望色 白。病幾一月不痊。昨進辛寒不應(yīng)。諒非邪著于里。是營衛(wèi)二氣交怯。宗經(jīng)旨虛則補母之義。黃 建中湯去飴、姜。加牡蠣、五味、茯神。

  嫩黃 (三錢) 桂枝(八分) 南棗(三錢) 五味子(一錢) 炙草(五分) 茯神(二錢) 左牡蠣(三錢)

  大白芍(一錢五分)

  陳(四六)咳逆無痰已久。經(jīng)阻。少腹有形瘕聚。

  杜蘇子(炒研一錢) 草郁金(一錢) 炒楂炭(一錢五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炒桃仁(去尖一錢)

  歸須(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粉丹皮(一錢五分) 加降香末(三分)

  戴(二歲)面白無神??人?。肺胃陰衰。

  真川貝(去心研,一錢五分) 南沙參(一錢五分) 叭噠杏仁(研,三錢) 梨汁制陳皮(一錢) 茯神(二錢)

  川斛(一錢五分)

  吐血

  朱(三三)咳痰見血。肺胃久虛。

  桑葉(一錢) 杏仁(三錢) 川斛(三錢) 大沙參(二錢) 象貝(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玉竹(二錢)

  蔣(三六)吐血已止。脈象弦數(shù)。胃納不減。咳嗽氣沖。少陰久虛之象。防血復(fù)來。

  大淡菜(一兩) 牛膝炭(一錢五分) 白扁豆(五錢) 川斛(三錢) 參三七(五分) 糯稻根須(五錢) 白茯苓(三錢)

  徐(三二)嗔怒肝陽上升。胃絡(luò)血涌。諸氣皆以下行為順。擬降氣法。

  蘇子(炒研一錢) 郁金(一錢) 南楂肉(二錢) 桃仁(炒,一錢) 丹皮(炒,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降香末(沖入五分)

  魏(四八)心腎精血不充。痰中帶血。胃納頗佳。后天生氣甚好。不致?lián)p怯之虞。

  熟地(四兩) 遠(yuǎn)志(五錢) 山藥(二兩) 萸肉(二兩) 五味子(一兩) 茯苓(三兩) 芡實(二兩) 建蓮(三兩)

  雷(五四)脈左堅。肝腎陰傷失血。

  生地炭(三錢) 川斛(三錢) 山藥(二錢) 清阿膠(二錢) 麥冬(二錢) 茯苓(二錢) 左牡蠣(三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陸(五三)吐血已止??忍店紊?。暮熱氣喘。肺胃陰虛所致。兼以養(yǎng)陰和陽。

  川斛(四錢) 白扁豆(五錢) 炙草(四分) 生地炭(三錢) 麥冬(二錢) 茯神(二錢) 清阿膠(二錢)

  又 昨進養(yǎng)陰和陽。痰咳已緩。暮熱盜汗。寐醒即止。再當(dāng)鎮(zhèn)攝可安。

  生左牡蠣(三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清阿膠(三錢) 麥冬(二錢) 云茯神(二錢) 熟地炭(四錢) 遠(yuǎn)志(八分)

  戴 少陰久虧。陽不潛藏。肝腎之血。亦隨氣升。沖胃犯肺。震動絡(luò)脈。溢于其上。以致咯出。左關(guān)脈漸平。右關(guān)濡軟略旺。瘀行未盡。略有咳逆。前議熟地。又取壯水。乃陰旺陽乃復(fù)辟之意。即經(jīng)旨所謂陽在外。陰之使也。擬方候裁。

  熟地(四錢) 揀麥冬(二錢) 淮牛膝炭(一錢五分) 陳阿膠(另烊沖,二錢) 川貝母(去心研,一錢五分)

  左牡蠣( 研三錢) 云茯神(二錢) 北沙參(一錢五分) 苡仁(二錢)

  又熟地(四錢) 白蒺藜(一錢五分) 云茯神(二錢) 揀麥冬(二錢) 霞天曲(炒,三錢) 制女貞(一錢五分) 北沙參(三錢) 川貝(去心研,二錢)

  失音

  衛(wèi)(三十)失音已久。胃納頗佳。非其氣之餒。當(dāng)金匱金實無聲議治。

  麻黃(三分) 石膏(三錢) 杏仁(三錢) 生草(三分) 射干(五分) 苡仁(三錢)

  錢(四一)肺象空懸。其位最高。據(jù)述曾經(jīng)吐血之后。聲音出不揚。飲食少納。干咳頻多。此屬少陰水虧。不能濟火。致君相上騰。燔爍嬌臟。不無受傷。顧本是滋陰補虛為要。然歲氣當(dāng)深秋之際。肅化猶為最先。莫若暫用固金法。

  從金生水意。

  阿膠(二錢) 北沙參(一錢五分) 生地(三錢) 生雞子黃(一枚)

  麥冬(二錢) 川斛(四錢) 茯神(二錢) 生甘草(三分)

  戴 瘀咯將凈。痰咳亦緩。肺胃絡(luò)脈。乃肝陽潛伏。漸有寧靜之象。今診得左關(guān)弦形已退。右關(guān)脈已鼓指。而獨右寸軟弱。左尺虛細(xì)。右尺微小。六脈雖未調(diào)和。審體質(zhì)未始不為平脈。古人所謂未見病脈。即平脈也。仍擬養(yǎng)腎。佐以健脾。

  熟地(四錢) 北沙參(一錢五分) 淮山藥(炒,二錢) 陳阿膠(二錢) 揀麥冬(一錢五分)

  建蓮(去心,二錢) 云茯神(二錢) 川貝(二錢) 蒲黃(炒黑,五分)

  又 填納下焦。肝腎肺胃絡(luò)脈漸寧。痰咯雖未凈盡。而臟陰離絡(luò)之瘀已盡。然而頤養(yǎng)寧神。絡(luò)脈完固。不致貽患。

  仍擬肝腎定例。少佐清化。

  熟地(四錢) 揀麥冬(一錢五分) 建蓮(二錢) 陳阿膠(二錢) 川貝(一錢五分)

  淮山藥(炒,二錢) 左牡蠣(三錢) 沙蒺藜(二錢) 云茯神(二錢)

  又 自瘀盡以來。絡(luò)脈鞏固。肝腎根蒂亦基。痰咯亦少。形神頗安。脈右寸軟。尺小弱。余部中和。但此小雪節(jié)候。

  值少陰用事之時。只宜靜養(yǎng)。以待一陽來復(fù)。其調(diào)劑仍宗前議。聊以益氣佐之。

  熟地(四錢) 西黨參(二錢) 酸棗仁(炒焦,二錢) 陳阿膠(二錢) 揀麥冬(一錢五分)

  云茯神(二錢) 川貝(一錢五分) 建蓮(二錢) 炙草(四分)

  又 照前議參脾為生痰之源治。

  熟地(四錢) 炒焦冬術(shù)(一錢五分) 棗仁(炒黑,二錢) 陳阿膠(二錢) 新會皮(一錢)

  揀麥冬(一錢五分) 云茯神(二錢) 川貝(去心研,一錢五分) 人參(另煎沖,一錢)

  又熟地(四錢) 北沙參(三錢) 建蓮(去心,三錢) 陳阿膠(蛤粉炒,二錢) 川貝(去心研,二錢)

  淮牛膝炭(一錢五分) 揀麥冬(去心,一錢五分) 云茯神(二錢) 九孔石決明( 研三錢)

  肺痿

  蘇(四十)咳嗽音啞。防肺痿。

  川石斛(三錢) 炒扁豆(五錢) 茯神(二錢) 北沙參(一錢五分)

  麥冬(三錢) 南棗(三錢) 玉竹(二錢)

  魏 冬溫咳嗽。頻吐涎沫。不能多飲。胃納甚少。此屬肺痿。且擬甘緩。為邪少虛多治法。

  黃 (蜜炙三錢) 白芨(二錢) 白百合(三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南棗(三錢) 麥冬(二錢) 生苡仁(三錢) 炙草(四分)

  戴 絡(luò)凝不固。肝脈布脅。嗆逆凝瘀。左脈已靜。右脈未和。此即絡(luò)虛留滯之意。議益陰和陽。佐以宣絡(luò)。

  原熟地(四錢) 西黨參(二錢) 建蓮(去心二錢) 真川貝(二錢)

  陳阿膠(蛤粉炒,二錢) 米仁(二錢) 旋復(fù)花(一錢) 云茯神(二錢)

  又人參(另煎沖,五分) 陳阿膠(另烊沖,二錢) 棗仁(炒焦研,三錢) 原熟地(四錢)

  大白芍(一錢五分) 茯神(二錢) 揀麥冬(一錢五分)

  遺精

  蔣(廿三)精泄無夢。寤多寐少。少陰不司藏聚。

  熟地(四錢) 遠(yuǎn)志(五分) 山藥(二錢) 桑螵蛸(二錢)

  湖蓮(三錢) 茯苓(三錢) 柏子仁(三錢) 芡實(二錢)

  徐(四一)多夢紛紜。遺泄頻多。經(jīng)營之人。擾神動心。相火隨之。擬介屬以潛之。濃味以填之。

  熟地(四錢) 龜腹版(五錢) 遠(yuǎn)志(五分) 萸肉(二錢) 線膠(二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淡菜(二錢) 湖蓮(三錢) 芡實(二錢)

  張(十八)面色痿黃。無夢遺泄。左脈虛數(shù)。此屬濕熱下注。與固澀異政。

  川萆 (三錢) 湖蓮(三錢) 茯苓(三錢) 炒黃柏(一錢) 山藥(二錢) 澤瀉(一錢) 遠(yuǎn)志(一錢)

  小便不通

  陳(三十)脈細(xì)面白。小溲不通。此屬中氣不足所致。經(jīng)旨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倘投泄肺以展氣化。是實邪治法。決不效驗。

  生黃 (三錢) 炒焦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白術(shù)(二錢)

  廣皮白(一錢) 炙草(五分) 高麗參(一錢)

  小便不禁

  周(十八)沖年遺溺。知識太早。腎臟不司藏聚。非關(guān)足太陽腑經(jīng)。當(dāng)從心腎議治。亦腎與膀胱表里相應(yīng)之征也。

  熟地(四錢) 覆盆子(一錢) 芡實(一錢) 桑螵蛸(二錢) 龍骨(生打三錢)

  建蓮(三錢) 遠(yuǎn)志(八分) 五味子(一錢) 茯神(二錢)

  汗

  范(三二)脈細(xì)。形寒自汗。此屬衛(wèi)陽式微。

  人參(一錢) 制淡附子(一錢) 炙草(五分) 熟于術(shù)(二錢) 煨姜(八分) 南棗(三錢) 茯苓(三錢)

  龍(三十)衛(wèi)疏汗泄。

  生黃 (三錢) 煨姜(一錢) 南棗(三錢) 熟白術(shù)(二錢) 炙草(五分) 茯神(二錢) 防風(fēng)(六分)

  歸(三六)夜寐汗泄甚多。寐醒遍身如浴。此屬盜汗。是陰液所化。腎衰不能內(nèi)營使然。議鎮(zhèn)陽以理虛。

  生左牡蠣(三錢) 龍骨(三錢) 茯神(二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麥冬(三錢) 南棗(三錢) 防黨參(一錢)

  潘(四三)汗泄脈大。勞傷營衛(wèi)所致。

  嫩黃 (三錢) 白芍(一錢五分) 煨姜(一錢) 當(dāng)歸(一錢二分) 炙草(五分) 南棗(三錢) 桂枝木(四分)

  脫

  錢(三歲)喘急脈細(xì)。戴眼。已現(xiàn)脫象。無方。

  倪(一歲)襁褓寒熱旬余。肢腫腹脹。便溏。近加喘急。戴眼。是厥脫根萌。此屬太陽已絕。辰戌日期小心。無方。

  蘇(三一)中 螈 ??卩洳徽Z。法所不治。勉擬黃土湯。

  掘地尺余深。取新汲水。攪濁澄清。頻飲。

  洪(三四)陰寒格陽。脈獨疾而散。心胸?zé)釤?。面赤尤甚于兩顴。煩渴干嘔。胸悶。但欲寤。危期至速。勉擬熱因熱用之方。俾乃導(dǎo)火歸原。庶有生機之望。

  上肉桂(五分) 泡淡川附子(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淡干姜(八分)

  熟半夏(一錢五分) 炙草(四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邵(五八)昨脫癃閉。勢甚窘迫。欲解不通。脈如雀啄。想前陰利水。厥陰主之。少陰主二便。此屬肝腎氣逆。已萌陰脫之象。三日內(nèi)必有手足厥陰目盲等。疑不治之癥。無方。

  鄒(七一)邪陷已久。脘痹不納谷。心胸?zé)釤?。兩眼怕亮喜暗。自覺紅光耀目。脈按之細(xì)而兼沉??偸切跋荨ed蔽日深。清邪疏邪之法。均已無效。癥屬棘手。勉擬熱因熱用之方。補里托邪。俾乃導(dǎo)火歸原。庶有百中一幸之望。

  人參(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炮熟川附子(五分)

  去皮上桂(五分) 淡干姜(五分) 茯苓(三錢)

  又人參(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去白廣皮(一錢) 炮熟川附子(五分)

  去皮上桂(五分) 淡干姜(五分) 茯苓(三錢)

  沈(廿六)新產(chǎn)十朝。昨進育陰潛陽。腰痛帶淋稍減。兩顴赤色更甚。干嘔不除。竟夜少寐。右尺不起。脈形獨疾而散。而非數(shù)也。譬諸燈火。焚膏殆盡。往往有撲滅之虞。治此癥甚難。勉擬導(dǎo)火歸原一法。候諸高明正。

  人參(另煎沖,五分) 制淡川附子(五分) 炙草(五分) 原熟地(四錢) 炮姜(四分) 茯苓(三錢) 去皮上桂(三分)

  脾胃

  陸(六十)病后。食復(fù)令傷脾胃。不饑不食。潮熱口干。噯氣脹滿。胸脘填塞。是屬胃腑氣機少宣。即內(nèi)經(jīng)所謂谷入少而氣多者。邪在胃及肺也。

  川石斛(四錢) 炒焦半夏(一錢五分) 焦谷芽(一錢) 南花粉(一錢五分) 新會皮(一錢) 塊茯苓(三錢) 枳實皮(一錢)

  家(一五)正衰偏熱。便秘。納谷安適。良由肺胃陰液未復(fù)使然。

  川石斛(四錢) 炒焦半夏曲(一錢五分) 枳實皮(一錢) 炒麥冬(一錢五分)

  新會皮(一錢) 生谷芽(一錢) 塊茯苓(三錢) 大麻仁(一錢五分)

  錢(四三)身無寒熱。脈緩。便溏。納谷而少。胃氣方蘇。脾弱不司運化。病后頗有是癥也。

  生白術(shù)(二錢) 新會皮(一錢) 建澤瀉(一錢五分) 益智仁(煨研,八分)

  焦麥芽(一錢) 茯苓(三錢) 濃樸(一錢)

  柯(廿四)邪去正衰。驟不肯復(fù)。胃氣不振。不思納谷。宜養(yǎng)肺胃之陰。

  川石斛(四錢) 炒焦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皮(一錢) 炒麥冬(七分) 新會皮(一錢) 生谷芽(一錢) 塊云茯苓(三錢)

  姚(四三)冬溫月余。服藥數(shù)劑。但攻邪病。正氣大衰。余熱尚留于樞。陰傷未復(fù)。致有汗泄??诟?。饑不能食。

  皆攻病時苦寒所傷。胃氣未蘇之故。宜養(yǎng)肺胃除熱。

  川斛(三錢) 炒焦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皮(一錢) 淮小麥(三錢) 新會皮(一錢) 生谷芽(一錢) 茯神(二錢)

  王(十七)右寸脈數(shù)已退。大便已解。氣分尚怯。擬養(yǎng)肺胃。以理余邪。

  制洋參(八分) 炒焦半夏(一錢五分) 萆 (三錢) 揀麥冬(三錢)

  新會皮(一錢) 連翹殼(一錢) 塊茯苓(一錢) 釵斛(二錢)

  木乘土

  朱(五六)陽明胃衰。脈弦。嘔逆吞酸。少寐。此屬木邪侮土。擬制肝木。以無犯胃土則安。

  淡吳萸(七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淡干姜(一錢) 川楝子(二錢) 木瓜(一錢) 茯苓(三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生益智(八分)

  陳(四一)肝木犯胃。嘔逆吐酸。

  吳萸(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延胡(一錢) 淡干姜(一錢) 高良姜(一錢) 桂枝木(五分) 茯苓(三錢)

  烏(四八)病傷未復(fù)。面無華澤。左脈澀弱。寤而少寐。沖脈隸于肝腎。肝腎衰則沖脈動。心下漾漾。涎沫上溢于口。此屬腎氣少納。中無砥柱。與肝胃癥似是而非。擬甘酸攝陰。方亦塞因塞用之一法也。

  熟地炭(四錢) 炒黑梔子(一錢五分) 酸棗仁(三錢) 五味子(三分) 遠(yuǎn)志炭(四分)

  茯神(二錢) 淡蓯蓉(三錢) 紫石英(一兩) 煎湯代水蘇(三一)肝木乘犯陽明胃土。嘔酸食少。經(jīng)分不至。脈象弦數(shù)。擬制肝和胃。

  川楝子(二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茺蔚子(一錢五分) 炒延胡(一錢) 郁金(一錢) 生香附(三錢) 南楂炭(二錢)

  湯(十八)擬補太陰泄少陽方。

  焦白術(shù)(二錢) 炒焦半夏(一錢五分) 鉤藤(一錢五分) 粉丹皮(一錢五分) 廣皮白(一錢) 茯苓(三錢) 霜桑葉(一錢)

  又泡淡吳萸(六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川楝子(二錢)

  川郁金(八分) 茯苓(三錢) 生白芍(二錢) 制香附(三錢)

  又 后戊己湯。辛甘理陽。

  西黨參(二錢) 炙草(五分) 甜冬術(shù)(二錢) 廣皮(一錢) 茯苓(三錢) 生白芍(二錢)

  腫脹

  陳(五一)跗腫腹?jié)M。 脹。二便澀少。此屬脾胃陽虛。澹泊不堪所致。姑進通腑。少佐泄肝。

  生白術(shù)(二錢) 制淡附子(一錢) 吳萸(七分) 草果仁(八分) 淡干姜(一錢) 茯苓(三錢) 濃樸(一錢)

  曹(五四)昨進苦辛宣腑。酸澀泄肝。跗腫腹?jié)M未減。噫噯脹勢不消。二便皆秘。脈象沉伏。此屬血分聚水之象。

  再擬泄厥陰。通陽明法。

  川楝子(二錢) 制大黃(一錢) 歸尾(一錢五分) 郁李仁(去皮炙研,一錢五分)

  小茴香(三分) 紅花(五分) 桂枝(八分) 炒桃仁(一錢)

  楊(八歲)少腹水脹。兩足俱浮。小便不解。溫通太陽可效。

  川桂木(八分) 焦白術(shù)(二錢) 茯苓(三錢) 漢防己(一錢五分)

  木豬苓(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苡仁(二錢) 椒目(四分)

  積聚

  陳(十六)肝氣肆橫。腹痛。向有瘕聚。法當(dāng)疏泄。

  青皮(一錢) 歸須(一錢) 茺蔚子(一錢) 炒延胡(一錢) 郁金(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南山楂(一錢五分)

  褚(廿七)久患積聚。痛而不移。兼有腸 。未亟緩攻。

  青皮(一錢) 茅術(shù)炭(一錢) 歸須(一錢) 煨木香(五分) 炒地榆(一錢五分) 生香附(一錢五分) 檳榔(一錢) 濃樸(一錢)

  痞

  許(四六)昨用苦辛開痞。嘔逆已止。脈象稍清。但胸次按之而痛。此屬熱邪阻遏中焦。清氣為無形質(zhì)。是與食滯兩岐。

  川連(六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淡黃芩(一錢) 杏仁(三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戴(廿八)脈象短數(shù)。脘悶。舌白粘膩。得大便胸次稍舒。此屬熱結(jié)在上。為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況肺與大腸。

  亦是表里相應(yīng)。見癥擬梔豉湯以解其陳腐之邪。

  佩蘭葉(三錢) 郁金(一錢) 枳殼(一錢) 炒香淡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馬(二六)胃虛痞塞。擬辛以助陽。

  姜汁炒川連(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淡干姜(八分)

  黃芩(一錢) 鮮竹茹(三錢) 茯苓(三錢)

  噎膈反胃

  龔(四一)噎阻不舒。嘔吐涎沫。食物格拒。咽中總屬不爽。在上清陽日結(jié)。擬治肺以展氣化。勿與椒梅酸收閉塞可也。

  鮮枇杷葉(三錢) 郁金(一錢) 炒香豉(一錢五分) 杏仁(二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

  蔡(五一)陽明胃衰。納谷脘中痛。噯噦頻頻。氣不展舒。胸膈是清陽旋轉(zhuǎn)之處。失其下行為順之旨。必胃汁先枯。

  然后脾陽亦鈍。膈癥萌矣。擬甘寒生津。以存其陰液。無暇理胃脘之清陽。是亦膈癥治法川石斛(三錢) 鮮生地(五錢) 玉竹(一錢) 麥冬(一錢)

  淡天冬(二錢) 柿霜(一錢) 甜杏仁(三錢) 梨汁(半杯臨服沖入)

  田(二三)早食暮吐。大便不爽。病在中下。

  小川連(四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桃仁(一錢) 制大黃(五分) 郁金(一錢) 紅花(五分) 枳實(一錢)

  關(guān)格

  王(七二)脘痛不食。二便艱少。并不渴飲。此屬陽氣結(jié)于上。陰液衰于下。為關(guān)格。難治之癥。

  人參(一錢) 泡淡川附子(一錢) 枳實(五分) 淡干姜(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川連(四分) 茯苓(三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噯氣

  蔡(三五)胃衰。胸膈不爽。噯氣嘔惡。此屬清陽不升。濁氣不降。舍理胃陽無別法。

  人參(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淡干姜(一錢) 旋復(fù)花(一錢) 新會皮(一錢) 茯苓(三錢) 釘頭代赭(三錢)

  洪(四八)噯氣不舒。脈緩便溏。此屬胃陽虛。濁陰上干。

  釘頭代赭(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淡干姜(一錢) 旋復(fù)花(一錢) 新會皮(一錢) 茯苓(三錢) 制淡川附子(一錢)

  嘔吐

  姚(三八)昨進涼解方。身熱稍減。口渴已止。是大邪將解之象。但嘔吐妨食。是余邪仍伏于胃。擬溫膽湯去甘草。

  加川斛、茯苓。

  竹茹(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川石斛(三錢) 廣皮白(一錢) 姜汁(一匙臨服沖食) 茯苓(三錢)

  蔣(三四)腑氣熱不解。清氣漸退。蒸為痰。脘隔痰與氣阻。為痞悶。不饑。食即吐。是胃不下降。亦由熱邪深入于胃。擬溫膽湯佐以苦味。制其沖逆。

  鮮竹茹 橘紅 郁金 枳實 制半夏 杏仁 南花粉 川連張(三二)春深氣泄。陽氣方張。嘔惡吞酸。食入即吐。此屬肝木乘犯陽明。胃脘清陽少旋。擬苦辛泄降。

  吐蛔

  吳(三二)厥陰犯胃。吐蛔。

  川連(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焦烏梅肉(五分) 淡干姜(一錢) 黃芩(一錢) 炒黑川椒(三厘)

  生白芍(一錢五分)

  楊(四六)寒熱嘔吐。格拒食物。已經(jīng)吐蛔。厥陰之邪未達(dá)耳。

  川連(水炒,四分) 烏梅肉(一錢) 炒黑川椒(三厘) 淡干姜(一錢) 黃芩(一錢) 細(xì)辛(三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桂枝木(五分)

  腸痹

  趙(三三)溫濕囚郁。二便不通。納谷 脹。此屬腸痹。宗丹溪腑病治臟法。

  紫菀(一錢) 杏仁(三錢) 枳殼(一錢) 炒香淡豉(一錢五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

  韓(四九)溫濕阻其氣分。色痿少納。二便欲解不通。此屬腸痹之類。夫腸痹原系腑病。而腑病當(dāng)治其臟。每用開提肺竅。自能氣化。斯?jié)駵厣俳?。漸可減輕。倘執(zhí)體怯。不但治病不合。且味甘藥餌。妨礙中宮??盅泳d變患。不可度思矣。

  紫菀(一錢) 郁金(一錢) 枳殼(一錢) 炒香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鮮枇杷葉(三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便秘

  仲(八歲)據(jù)述平昔。每更衣努苦。糞堅若彈丸。加之病后。胃津干涸。腑火。傳導(dǎo)陰液愈耗。陽氣愈升。而大便愈秘。宜清潤以柔藥和陽。

  鮮生地 麥冬 柏子仁 清阿膠 大麻仁 茯神 川斛穆(三三)脈澀。下焦氣鈍血燥。便難。進通幽方。

  咸蓯蓉 細(xì)生地 郁李仁 柏子仁 大麻仁 牛膝 當(dāng)歸毛(六一)年高脈伏。瘀熱在營。血燥便難。進通幽法。

  歸尾(一錢五分) 柏子仁(二錢) 郁李仁(一錢) 桃仁(一錢) 松子仁(三錢) 大麻仁(一錢五分) 紅花(五分)

  肺痹

  陳(四三)溫邪內(nèi)郁。舌白脘悶。頻渴。脈大。二便不甚通利。此屬肺痹。致手太陰氣化失宰。宜苦辛泄降。

  霜桑葉(一錢)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象貝(二錢) 姜皮(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五分) 南花粉(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

  盧(三八)身熱脘悶。不饑不食。不大便。脈數(shù)。皆氣分窒塞??嘈磷阅苄菇怠?br />
  鮮枇杷葉(三錢) 郁金(一錢) 桔梗(一錢) 炒香淡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紫菀(一錢) 姜皮(一錢五分)

  胸痹

  唐(廿五)噯噦頻頻。胸次蔽塞。當(dāng)此大暑節(jié)候。太陰用事。此屬陰濁凝遏中陽。

  薤白(三錢) 制半夏(二錢) 枳實(一錢) 淡干姜(一錢) 郁金(一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臨服沖入白酒半小杯繆(六一)胸脘阻蔽。脈微而痛。肢厥得噯稍舒。此屬胸陽失其曠達(dá)使然。

  薤白(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桂枝(五分) 延胡(炒,一錢) 茯苓(三錢)

  哮

  楊(五六)久病痰哮。深秋復(fù)發(fā)。急宜溫通。

  川桂枝(一錢) 橘紅(一錢) 杏仁(一錢) 制麻黃(七分) 茯苓(二錢) 淡干姜(二錢) 炙草(四分)

  凌(六一)陽衰痰哮。氣喘背寒。擬溫通法。

  粗桂枝(一錢) 制麻黃(五分) 炙草(五分) 杏仁(三錢) 橘紅(一錢) 茯苓(三錢) 淡干姜(一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喘

  程(八歲)咳嗽氣喘。小溲亦稀。肺氣不降所致。

  桑皮(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豬苓(一錢) 甜葶藶(五分) 大腹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濃樸(一錢) 茯苓皮(一錢五分) 川通草(一錢)

  楊(七八)望八高年。吸音甚促。身動即喘。兼有痰嗽。暮劇。晨汗。小便短數(shù)。此屬腎液正枯。元海生氣亦少。

  氣散失納所致。

  熟地(四錢) 北五味(一錢) 芡實(二錢) 萸肉炭(二錢) 炙草(五分)

  山藥(二錢) 茯神(二錢) 紫衣胡桃肉(五錢) 補骨脂(八分)

  許(三九)腎不收納。陰虛喘嗆。

  熟地(四錢) 萸肉(二錢) 湖蓮(三錢) 清阿膠(二錢) 山藥(二錢) 芡實(二錢) 茯神(一錢) 淡菜膠(二錢)

  陳(五八)春陽萌動。在更余時氣逆上升。脈右寸滑軟。左脈細(xì)澀。緣喘癥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肺主出氣。腎主納氣。肺賢并衰。出納無權(quán)。痰色瘀紫。亦氣餒少液。擬方候裁。

  熟地(四錢) 北沙參(三錢) 紫石英( 研,三錢) 元武版(炙,三錢) 淮牛膝(鹽水炒,二錢)

  抱木茯神 揀麥冬(去心,一錢五分) 真川貝(去心研,二錢) 人參(另煎沖,五分)

  呃逆

  褚(五二)脈小舌白。呃逆氣沖。兩脈微澀。大便滑溏。此屬胃陽虛。濁陰上干。擬方候高明正。

  釘頭代赭 炒半夏 丁香皮 淡干姜 淡吳萸 柿蒂 茯苓 炒川椒蔡(四六)邪去正衰。呃聲異響。咽中總屬不爽。據(jù)服理中無益。必得清陽舒展。乃能曠達(dá)耳。

  枇杷葉(三錢) 炒川貝(二錢) 桔梗(一錢) 炒香豉(一錢五分) 栝蔞皮(一錢)

  川通草(一錢) 郁金(一錢) 杏仁(三錢) 紫菀(一錢)

  李(二五)閱服涼解方。身熱已止??诳室鄿p。是邪解之象。但胃陽衰憊。致脈微汗泄。呃逆便溏。火為重候。勉擬理中湯去甘術(shù)。加丁香、吳萸、川椒、茯苓。

  人參(一錢) 制川附子(一錢) 淡吳萸(八分) 淡干姜(一錢) 丁香(三厘) 炒川椒(五厘) 茯苓(三錢)

  黃膽

  徐(四二)濕熱內(nèi)聚。脘悶不饑。目黃溺赤。此屬黃膽。

  綿茵陳(三錢) 淡黃芩(一錢) 枳實(一錢) 白蔻仁(五分) 杏仁(去皮尖,二錢) 花粉(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川通草(一錢)

  張(四八)爪目皆黃。此屬黃膽。

  綿茵陳(三錢) 川黃柏(一錢) 豬苓(一錢) 海金砂(二錢) 赤小豆(三錢) 澤瀉(一錢五分) 赤苓(三錢)

  王(四○)濕熱留著于胃。嘔逆。爪目皆黃。溺赤。是陽黃之象。

  柴胡(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金鈴子(一錢) 黃芩(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延胡(一錢)

  康(十一)濕熱內(nèi)郁。爪目皆黃。腹脹。

  綿茵陳 大腹絨 赤苓 川黃柏 赤小豆 澤瀉 漢防己狄(三一)濕熱內(nèi)聚。腹脹。爪目皆黃。此屬黃膽。議用中下分消。

  綿茵陳蒿(一錢五分) 大腹皮(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五分) 漢防己(一錢五分) 赤小豆(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海金砂(二錢) 赤苓(三錢)

  又 前后分消。二便如血。爪目皆黃色略減。腹脹雖松。左少腹肝邪作痛。而有怯寒之象。此病傷未復(fù)。陽黃顯著。

  后泄少陽。厥陰主之。

  柴胡(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川萆 (二錢) 金鈴子(二錢) 黃芩(一錢) 漢防己(一錢五分) 延胡(一錢) 綿茵陳(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風(fēng)

  薛(廿二)寒熱。頭痛。脘悶。風(fēng)傷衛(wèi)陽。

  蘇梗(一錢) 杏仁(三錢) 枳殼(一錢) 淡豆豉(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寒

  莊(廿八)寒邪襲于肺衛(wèi)。寒熱。頭痛。脘悶。辛以散之。

  蘇梗(一錢) 杏仁(二錢) 枳殼(一錢) 淡豆豉(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連翹(一錢八分) 濃樸(二錢)

  徐(九歲)頭痛身熱。嘔吐面赤。寒邪內(nèi)侵。陽氣拂郁之象。擬陽旦法。

  桂枝(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淡黃芩(一錢) 杏仁(三錢) 生姜(六分) 濃樸(一錢)

  衛(wèi)(五六)陽虛感邪。形寒身熱。頭痛脘悶。背痛無汗。擬辛溫疏達(dá)。

  川桂枝(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生姜(一錢) 白杏仁(二錢) 廣皮(一錢) 茯苓皮(二錢) 濃樸(一錢)

  中寒

  陳(四五)脈伏口噤。神昏鼾睡。此寒熱直中陰經(jīng)。陽氣逆亂。癥屬棘手。勉擬辛溫達(dá)邪。

  烏藥(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枳殼(一錢) 川桂枝(一錢)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麻黃(制,五分) 炙草(五分) 炮姜(五分)

  風(fēng)溫

  陳(二二)風(fēng)溫外襲肺衛(wèi)。寸口脈大。身熱惡寒。頭暈且痛。擬輕劑宣通。

  牛蒡子(炒研,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連翹(一錢五分) 象貝(去心研,二錢) 桔梗(一錢) 枳殼(一錢) 霜桑葉(一錢)

  林(四一)頭旋脈大。身熱惡寒。風(fēng)溫外襲肺衛(wèi)所致。擬輕揚上焦。

  桑葉(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象貝母(二錢) 杏仁(三錢) 鉤藤(二錢) 牛蒡子(一錢五分)

  陳(十二)熱勢不減??诟尚貝?。邪入營絡(luò)。恐其見 。因體虛。未敢遵用開泄。

  羚羊角(一錢) 連翹心(一錢五分) 玄參(一錢五分) 象貝母(二錢) 丹皮(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霜桑葉(一錢) 生地炭(三錢)

  溫?zé)?br />
  馬(六六)溫邪自里而出。兩脈洪大。煩渴便溏。脘悶食少。舌苔中絳邊白。是肺大腸表里見癥相應(yīng)。姑擬清里。

  少佐以泄邪。

  桑葉(一錢) 杏仁(三錢) 連翹(二錢) 羚羊角(一錢) 桔梗(一錢) 川通草(一錢) 薄荷(一錢) 竹心(廿根)

  趙(六八)溫邪逆?zhèn)麟?。心陽受蒙不宣。為嘔逆。為神昏。為煩渴。脈數(shù)舌絳。高年五液皆涸。最有竅閉厥脫之虞。擬清營絡(luò)熱邪。

  犀角(一錢) 元參(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 鮮生地(五錢) 丹皮(一錢) 連翹心(二錢) 石菖蒲根(六分) 竹葉心(一錢五分) 至寶丹

  冬溫伏邪

  虞(三○)寒熱交作。頭痛口渴。夫寒傷營。風(fēng)傷衛(wèi)。表里邪踞兩日。時發(fā)腹痛。膝痛。脈浮自汗。此皆冬令寒暖不勻。感冒時邪。至春陽氣發(fā)泄。伏邪內(nèi)動。治與瘧病兩岐。

  蘇梗(一錢) 淡黃芩(一錢) 桔梗(一錢) 淡豆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陸(八歲)溫邪內(nèi)郁。寒熱如瘧。不與少陽同例。

  淡豆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濃樸(一錢)

  淡黃芩(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暑

  陳(廿七)擬清暑法。

  香薷 杏仁 滑石 淡黃芩 制半夏 栝蔞皮 濃樸顧(廿五)暑溫伏邪。頭痛脘悶。身熱吐蛔。

  香薷(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淡黃芩(一錢) 杏仁(三錢) 小川連(六分) 濃樸(一錢五分)

  蘇(廿六)暑濕未清。舌白脘悶。脈象濡弱??诳时沅纭?jù)述始由奔走氣亂。肺氣 郁。有升無降。繼則漫布三焦。

  所以身熱。不為汗衰。服苦寒辛寒方。法屬無益。想三焦為氣之父。是氣之郁。暑濕交阻。所藉在上。清陽舒展。濕邪自能趨下。溫去自然熱清耳。

  大豆卷(三錢) 郁金(一錢) 苡仁(二錢) 飛滑石(三錢) 杏仁(三錢) 川通草(一錢) 木防己(一錢五分)

  徐(八歲)泄瀉日旺。陷腹痛。此屬冒暑。

  藿香葉(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南楂炭(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陳皮(一錢) 赤苓(三錢) 炒濃樸(一錢)

  陸(六四)服清暑方。頭重舌黃如昔。軀痛咳痰皆緩。而大便不解??仕祭鋬鲲嬃?。不饑痞悶。噯氣頻頻。明是暑挾濕邪踞上焦氣分。致氣為所阻之象。但高年辛寒苦寒??址廖缚?。多所誤用。因擬辛溫。宣達(dá)通陽。

  香薷(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白蔻仁(七分)

  廣皮(一錢) 淡竹葉(一錢) 郁金(一錢)

  岑(四二)壯熱微寒。舌絳渴飲。脈右寸關(guān)空大。左細(xì)小。議景岳玉女煎。去牛膝、麥冬。加丹皮、竹葉、川貝。

  原熟地(四錢) 生石膏(四錢) 嫩竹葉(一錢五分) 川貝(去心研,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 生甘草(三分) 粉丹皮(一錢五分) 此方不應(yīng)又 舌絳口渴。已刻寒栗而后身熱。詢手肢麻木。足少陰、厥陰二臟。真陰殆盡。陽不肯潛伏。頻渴究不能救其焚燎。經(jīng)旨所謂入肝則麻痹。入腎為消渴。肝腎之邪。邪深逍遙。辛寒。辛涼??嘈埂>阄茨苋胗谥陵幹?。仿古濁藥輕投。不致因循貽變。

  濃熟地(四錢) 上清阿膠(另烊沖,二錢) 炙甘草(四分) 揀麥冬(一錢五分) 大麻仁(一錢五分) 淡天冬(一錢五分) 洋參(八分)

  董 右脈短數(shù)。左脈細(xì)數(shù)。寤而少寐。身涼而有寒熱。時作氣喘。脘悶舌白。此屬熱邪內(nèi)陷。大為重候。姑擬清泄少陰之里。與解少陽之表合方。候高明正。

  霜桑葉 鮮生地 黑山梔 香犀角 嫩元參 川貝 連翹心 粉丹皮 加茅根又 昨進清提方法。脈數(shù)已緩。氣急已退。得汗安寐。邪解之象。內(nèi)陷無從再慮。前方可以漸愈。

  香犀角(六分) 草郁金(一錢) 川貝(去心研,一錢五分) 鮮生地(五錢) 連翹心(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霜桑葉(一錢) 粉丹皮(一錢五分) 加茅根(五錢) 荷葉(一角)

  又 脘痹噫噯稍舒。擬疏肝泄肺。以理余邪。

  紫菀(一錢) 泡白杏仁(二錢) 草郁金(一錢) 炒香淡豉(一錢五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 桔梗(八分)

  濕

  鳳(四八)頭重若裹。胸悶不食。并不渴飲。脈小。便溏。此屬濕邪阻蔽氣分。

  白蔻仁(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赤苓(三錢) 綿茵陳(三錢) 杏仁(三錢) 飛滑石(三錢) 濃樸(一錢)

  王(四三)頭脹脘悶。便溏。肢節(jié)痛。目 黃。此屬濕邪阻閉氣分。郁而不宣。久則化熱。傳為癉瘧。

  綿茵陳(三錢) 制半夏(一錢一分) 飛滑石(三錢) 白蔻仁(五分) 杏仁(三錢) 茯苓皮(三錢) 濃樸(一錢)

  岑 仍議育陰清邪。

  原生地(四錢) 揀麥冬(一錢五分) 西洋參(八分) 豆皮(一錢五分) 上清一阿膠(二錢)

  云茯神(二錢) 川斛(一錢五分) 炙甘草(五分) 加九孔石決明( 研,三錢)

  又 舌絳已退??曙嫛I頍嵛闯?。

  川斛 原生地 連翹心 南花粉 西洋參 粉草 揀麥冬 豆皮又 身涼渴解。

  原生地(四錢) 洋參(四分) 白蒺藜(一錢五分) 揀麥冬(一錢五分) 粉草(三分) 塊茯苓(三錢) 川斛(一錢五分) 新會皮(鹽水炒,一錢)

  燥

  蘇(廿五)肺胃素虛。咽干唇裂。上 干痛。頻渴不多飲。脈偏大于右寸。此屬秋燥致傷。擬甘寒生津。

  霍石斛(一錢) 北沙參(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鮮生地(五錢) 玉竹(二錢) 生甘草(三分)

  曹(三一)右脈數(shù)搏。肺胃交衰。鼻頭脹。咽干??┭?。頻渴不多飲。此屬溫邪化燥。良由陰分不足所致。擬清氣中熱。未許速痊。

  霜桑葉 杏仁 連翹殼 大沙參 地骨皮 黑山梔 象貝母 南花粉沈婦(廿八)唇裂頻嘔??诟深^痛。不寐足冷。左脅向有瘕聚。便秘。胸腹熱熾。面色黃。脈左關(guān)弦大。右寸搏大。

  此屬溫燥內(nèi)郁。喉間呼吸有聲。是癥雖屬痰喘之象。但麻黃一味大謬。議喻嘉言清燥救肺湯合肺肝之治。

  霜桑葉(一錢) 生石膏(三錢) 白蒺藜(二錢) 鮮生地(五錢) 杏仁(三錢)

  石決明(三錢) 揀麥冬(三錢) 生甘草(二分) 大麻仁(一錢五分) 加鮮枇杷葉二張(去毛,蜜炙)

  又 嘔頻稍減。唇裂退。

  霜桑葉 炒石膏 揀麥冬 真阿膠 杏仁 白蒺藜 制洋參 鮮生地 生甘草 加枇杷葉(三錢)

  又 嘔大減。潤肺燥。益肝液。

  鮮枇杷葉 北沙參 紫石英 白蒺藜 真川貝 真阿膠 甜杏仁 揀麥冬 炙鱉甲 霍山石斛 黑芝麻又 嘔減。潮熱??饶嗣浲础8蚊}仍弦。大便秘。肺胃衰。肝陰虧。肝火上越。

  紫菀草(一錢) 揀麥冬(三錢) 白蒺藜(二錢) 甜杏仁(三錢) 紫石英(五錢) 郁李仁 真石斛(二錢)

  真阿膠(二錢) 咸蓯蓉(五錢) 鮮枇杷葉(三錢) 小川蓮(三分)

  疫

  凌(六八)溫疫自口鼻吸入。由肺葉干于心包絡(luò)。神識不清。左脈洪大。煩渴。鼾聲。胸背間赤疹隱約。溫邪郁遏。

  意有潰爛之形。是水谷之濕熱交蒸。蘊于皮膜。蘊濕釀熱而成毒。非清非散。熱邪無發(fā)泄之機。三焦交熾喉啞繼起。舌色如赭。此溫疫為化火化燥之因。勢防熱邪內(nèi)陷。原屬可慮。擬以滋清營分。兼佐泄邪。俾得絡(luò)熱稍清。庶幾轉(zhuǎn)機為幸。未識高明以為然否。

  犀角(一錢) 鮮生地(八錢) 郁金(一錢) 牛蒡子(三錢) 銀花(一錢)

  黑元參(一錢五分) 連翹心(二錢) 石菖蒲根(六分) 紫雪丹(三分)

  疹

  謝(三九)兩脈洪數(shù)。夜躁不寐。熱盛煩渴。 疹未透。擬清胃腑熱邪。兼以疏 。

  犀角 鮮生地 花粉 羚羊角 連翹心 銀花 牛蒡子 嫩元參錢(八歲)感冒時邪。身熱脈數(shù)。已經(jīng)見 。

  犀角(一錢) 郁金(一錢) 嫩元參(一錢五分) 牛蒡子(一錢五分) 花粉(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銀花(一錢) 加蘆根(一兩)

  戴(四八)時疫未經(jīng)宣透。邪已蘊結(jié)陽明。見癥煩渴?;枳d不寐。兩脈洪數(shù)。分明發(fā) 。閱方發(fā)散傷陽??嗪畵p胃。

  總非腑病所宜。擬涼膈疏 。請備參末議。

  犀角 郁金 嫩元參 牛蒡子 花粉 銀花 連翹心 石菖蒲根 紫雪丹(一分)

  雷(十三)溫邪發(fā)疹。煩渴少寐。兩脈獨大。

  牛蒡子(炒研,三錢) 杏仁(去尖研,三錢) 連翹殼(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 桔梗(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薄荷梗(一錢) 加蘆根(一兩) 茅根(五錢)

  楊(二八)疹邪胸背已齊。脈右軟短。煩渴熱頻。少寐。舌白?;棕省4蟊悴唤?。仍議清疏營絡(luò)透疹。

  香犀角 鮮生地 桔梗 牛蒡子 草郁金 嫩元參 薄荷葉 連翹心 黑山梔 小川連 加蘆根又 煩渴昏譫。便秘。疹隱太早。冒風(fēng)所致。

  牛蒡子(二錢) 蟬衣(二錢) 桔梗(一錢) 荊芥(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生石膏(四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杏霜(三錢) 加蘆根(一兩)

  又 熱勝渴煩。辛寒清徹。

  牛蒡子(二錢) 生石膏(四錢) 蟬衣(五分) 荊芥穗(一錢) 杏霜(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薄荷葉(八分) 連翹(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加蘆根(一兩)

  吳葛根(八分) 牛蒡子(二錢) 粉丹皮(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荊芥(一錢) 甜杏仁(二錢) 犀尖(八分) 加蘆根(五錢) 西河柳(二錢)

  痰

  田(六歲)驚邪內(nèi)熾。痰壅神昏。身熱脈大。兩眼蒙閉。寤不轉(zhuǎn)側(cè)。癥屬棘手。所喜舌苔津液未涸。尚有一線生機。

  小川連(四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 陳膽星(五分)

  橘紅(一錢) 石菖蒲根(六分) 川貝(去心研,二錢) 連翹心(一錢五分)

  痰飲

  凌(六三)背寒脅痛。咳暮劇。并不渴飲。此屬飲邪。

  粗桂枝(一錢) 杏仁(二錢) 五味子(三分) 淡干姜(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茯苓(三錢)

  管(四九)脈象沉弦。背寒肢冷??人阅簞?。并不飲渴。此屬飲邪。議溫藥和之。

  粗桂枝(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杏仁(二錢) 枳實(一錢) 茯苓(三錢) 淡干姜(五分)

  郁

  高(廿二)潮熱腹痛。經(jīng)事愆期。脈象沉弦。氣沖欲嘔。此屬肝郁。木不條達(dá)。宜泄少陽。補太陰。進逍遙方。

  柴胡(七分) 郁金(一錢) 制香附(三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嚴(yán)(三三)情志隱曲不伸。五心之陽皆燃。蒸痰阻咽。頻呃噯氣。納谷脘中不爽。在上清陽日結(jié)。擬治肺以展氣化。

  不致氣機郁痹。

  鮮枇杷葉(三錢) 郁金(一錢) 桔梗(一錢) 杏仁(三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

  蔡(三八)中懷郁勃。氣不展舒。脈數(shù)脘痹。頭目如蒙。胸脅隱痛。寤而少寐。此屬郁火。宜當(dāng)清散。

  桑葉 郁金 連翹殼 羚羊角 栝蔞皮 青菊葉 淡豆豉郭(四五)擬越鞠法。

  香附汁(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撫芎(八分) 橘紅(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南楂炭(一錢五分)

  肝火

  繆(三八)頭目如蒙。寤而不寐。胸膈隱痛。脘痹不饑。非關(guān)食滯。氣火有余。擬清散理上為宜。

  羚羊角(一錢) 郁金(一錢) 鮮生地(一兩) 淡豆豉(一錢一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霜桑葉(一錢)

  連翹(一錢) 青菊葉(四片)

  張(三六)肝陽犯胃。厥心痛。嘔吐妨食。肢冷脈弦。

  川楝子 制半夏 制香附 炒延胡 郁金 茯苓 生白芍 炒橘紅又 昨進苦辛方。嘔吐已止。諸痛皆減。肝陽雖平。而耳鳴。咽干頻渴。惡心脘痹。想六氣都從火化。所以頭面清空諸竅。皆為肝火蒙閉。再擬清散。亦為內(nèi)經(jīng)之其上可引。勿越之。之義也。

  青菊葉(三錢) 鮮生地(一兩) 郁金(一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霜桑葉(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不寐

  梅(三六)昨進涼解方。身熱已止??诳室鄿p。是邪解之象。但嘔吐妨食。寤而少寐。余邪未清于胃腑。經(jīng)云。胃不和則臥不安。擬溫膽湯。

  鮮竹茹(一錢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枳實(二錢) 橘紅(一錢) 姜汁(沖入,一錢)

  川石斛(三錢)

  車(三一)不寐多日。氣逆欲嘔。此屬肝陽上升。陽不下交于陰所致。進酸棗仁湯。

  酸棗仁(炒黑切研,三錢) 知母(四錢) 茯苓(一錢) 生甘草(三錢) 川芎(五分)

  潘(三五)脈細(xì)面白。寤不成寐。歸脾湯主之。

  嫩黃 (三錢) 焦于術(shù)(二錢) 遠(yuǎn)志(五分)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棗仁(三錢) 茯神(二錢) 龍眼肉(三錢)

  鐘(四五)痢久傷陰。痢止瀉減。脈象右微。瀉血一次。頗多。汗泄不寐、心、脾、肝、腎皆虧。陽氣不肯下交于陰。臟病散。難奏效。深慮反復(fù)。議養(yǎng)榮湯去桂、芍、遠(yuǎn)志、陳皮。加棗仁。

  人參(五分) 炙黃 (二錢) 炙草(五分) 炒松熟地(四錢) 五味子(三分)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茯神(二錢) 棗仁(炒焦研,二錢) 甜冬術(shù)(二錢) 加桂圓肉(二錢)

  又 議人參養(yǎng)榮湯去桂、姜、棗。

  人參(五分) 綿黃 (三錢) 炙草(五分) 甜冬術(shù)(二錢) 原熟地(四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五味子(三分) 陳皮(一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遠(yuǎn)志(去心研,四分) 加左牡蠣(二錢) 龍骨(研,一錢)

  又 兩顴赤色。陰火上升??诟珊剐?。少寐。下純血已止。此血由經(jīng)阻三月。心主血。肝藏血。脾統(tǒng)血。三陰大虧。

  經(jīng)斷瘀阻。乃溫補內(nèi)托。而始下此病根也。與痢癥下純血例于不治之條迥異。然前方已臻小效。脈右微已振。左脈稍濡。腹痛忽冷忽熱。踞于少腹。腹為陰是也。酸水涌溢不止。木邪何疑。當(dāng)此氣血交虧。無清火法。必得導(dǎo)火歸原。方是治病法程。仍議人參養(yǎng)營湯去當(dāng)歸、姜。

  人參(另煎沖,五分) 嫩黃 (三錢) 炙草(五分) 淮熟地(五錢) 五味子(三分) 炒焦白芍(一錢五分) 甜冬術(shù)(二錢) 遠(yuǎn)志(去心研,四分) 云茯神(二錢) 陳皮(一錢) 加大棗(二枚)

  嘈雜

  申(三○)胃虛嘈雜。

  川斛(三錢) 生地(三錢) 柏子仁(二錢) 豆皮(二錢) 麥冬(二錢) 茯神(二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馮(四一)經(jīng)半月一至。夜嘈痛。此屬肝陰久虧。肝陽化內(nèi)風(fēng)沖突所致。

  小生地(二錢) 麥冬(二錢) 柏子仁(二錢) 清阿膠(二錢) 丹參(一錢五分) 茯神(二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牡蠣(三錢)

  三消

  顧(四○)肺胃交熾。右脈數(shù)搏。消渴善饑。此屬中上消癥。擬甘寒方。

  鮮生地(一兩) 清阿膠(二錢) 粳米(二錢) 生石膏(五錢) 麥冬(二錢) 生甘草(三分) 知母(一錢)

  林(三六)熱勝渴飲。甘寒是用。

  川斛(三錢) 生石膏(五錢) 粳米(三錢) 清阿膠(二錢) 知母(一錢五分) 生甘草(三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金(三八)渴飲頻饑。小溲混濁。此屬腎消。元陽變動為患。非客熱臻此。

  熟地(四錢) 淡天冬(二錢) 山藥(二錢) 龜版膠(二錢) 牛膝(三錢) 茯苓(三錢) 萸肉(二錢) 知母(一錢) 麥冬(二錢)

  龔(五四)頻渴易饑。肌肉消瘦。小便淋瀝。此屬下消大病。

  熟地(四錢) 山藥(二錢) 茯苓(二錢) 萸肉(二錢) 牛膝(二錢) 澤瀉(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車前(一錢五分)

  葉(四八)肺胃交熾。頻渴易饑。玉女煎加引。

  鮮生地(一兩) 揀麥冬(三錢) 粳米(三錢) 生石膏(五錢) 牛膝(三錢) 生甘草(三分) 知母(一錢五分)

  脾痹

  吳(三二)形體豐肥。素嗜甘美。近起口甜。是脾胃伏熱未清。古稱脾痹。而不饑不食。多屬有諸。

  鮮竹茹(二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川連(六分) 枳實(一錢) 橘紅(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佩蘭葉(一錢五分)

  貝(三○)熱邪蘊結(jié)中焦。不饑不食??谔?。此屬脾痹。

  佩蘭葉(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枳實(一錢) 竹茹(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川連(四分) 塊茯苓(三錢)

  瘧

  李(十一)暑濕內(nèi)郁成瘧。前投涼解方。牙宣血溢已止。脈象稍平。而寒已減。熱未退。脘悶舌白。痰多溲赤。醫(yī)者一誤于升、柴、蘇、菖并用。過于升泄。復(fù)繆于鹿角霜溫理奇陽。非獨不能已疾。轉(zhuǎn)能益疾。致有前日血溢之恙。今雖小安。而在里之濕熱。尚未盡透。茲當(dāng)以梔豉湯以引里邪出之于表。是亦瘧癥驅(qū)邪之出路。

  淡豆豉(一錢五分) 杏仁(三錢) 草郁金(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五分) 滑石(三錢)

  連翹(一錢五分) 川貝(去心研,二錢) 栝蔞皮(一錢五分) 加嫩竹葉(十片)

  顧(三六)寒熱頭痛。脘悶頻渴。脈弦滑。從少陽開泄。

  柴胡(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草果仁(七分) 淡黃芩(一錢) 廣皮(一錢) 赤苓(三錢) 濃樸(一錢)

  王(三四)久瘧頻嘔。木邪傷土。陽明厥陰同治。

  川連 制半夏 草果仁 淡干姜 黃芩 茯苓 生白芍(一錢五分) 炒焦烏梅肉(五分)

  慕(九歲)昨進泄少陽方。瘧邪未止。寒少熱多??曙嫙o度。嘔吐脈數(shù)。神煩汗泄。面赤。大便四日未解。當(dāng)此深秋燥邪。內(nèi)投苦寒攻胃。冀其瘧緩。已屬非法。投是辛寒。佐以甘緩。恰符仲景陰氣先傷。陽氣獨發(fā)之旨。

  鮮生地(五錢) 麥冬(二錢) 粳米(三錢) 知母(一錢) 生石膏(三錢) 生甘草(四分) 卷心竹葉(一錢五分)

  蘇(三○)瘧來間日。頭痛渴飲。此屬暑瘧。

  香薷(七分) 杏仁(三錢) 飛滑石(三錢) 淡黃芩(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草果仁(八分) 濃樸(二錢) 赤苓(三錢)

  施(十八)寒熱已久。左脅瘕聚。邪入肝絡(luò)矣。

  生牡蠣(三錢) 歸須(一錢) 炒延胡(一錢) 炙鱉甲(一兩) 炒桃仁(一錢) 桂枝(八分) 柴胡(五分)

  虞(十一)面赤痹熱。惡心嘔吐。神煩汗泄。衄血。脈大。并不渴飲。此屬心經(jīng)熱瘧。熱邪迫于肺胃所致。清心熱。

  涼肺胃??刹汇R?。

  犀角(八分) 丹皮(一錢) 知母(一錢) 細(xì)生地(三錢) 元參(一錢五分) 生甘草(三分) 連翹心(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竹葉(一錢五分)

  錢(十二)寒多熱少。移早則邪達(dá)于陽。跗腫。腹脹。面浮。皆太陰病。宜緩治。

  草果仁(煨研,五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赤苓(三錢) 濃樸(一錢) 黃芩(一錢) 知母(一錢) 小青皮(一錢)

  錢(八歲)沖年三虐。寒熱俱重。邪深而入客于陰。即瘧來日遲之謂。非陰虛之謂也。然腹脹??诓粺┛?。胃納頗減。太陰見癥。當(dāng)溫疏里邪。

  草果仁(五分) 川桂枝(八分) 生姜(一錢) 知母(一錢) 杏仁(三錢) 茯苓(三錢) 濃樸(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泄瀉

  朱(三二)暑濕內(nèi)踞。脘悶泄瀉。議通三焦。

  藿香葉(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赤苓(三錢) 飛滑石(三錢) 木瓜(一錢) 南楂炭(一錢五分) 炒濃樸(二錢)

  姚(三五)暑邪內(nèi)郁。脾胃不和。泄瀉。

  藿香(一錢) 炒扁豆(三錢) 茯苓(三錢) 南楂炭(一錢五分) 木瓜(一錢) 澤瀉(一錢) 濃樸(一錢) 廣皮(一錢) 炒砂仁(五分)

  倪(十三)稟質(zhì)最薄?;共恢埂?br />
  焦白術(shù)(二錢) 炒焦谷芽(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益智仁(五分) 廣皮(一錢) 澤瀉(一錢) 濃樸(一錢) 姜炭(三分)

  徐(五歲)潮熱泄瀉。口渴已久。脫肛初愈。

  煨葛根(八分) 大神曲(一錢五分) 豬苓(一錢) 焦于術(shù)(一錢五分)

  淡芩(一錢) 澤瀉(一錢) 土炒白芍(一錢五分) 大麥芽(一錢)

  湯(六歲)泄瀉腹痛。嘔惡頭汗。在沖年總屬脾胃氣餒。從經(jīng)旨后泄腹痛例。擬建中滲濕方。

  焦白術(shù)(一錢五分) 炒扁豆(三錢) 茯苓(三錢) 苡仁(二錢) 木瓜(一錢) 澤瀉(一錢) 南楂炭(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又 泄瀉腹痛。嘔惡頭汗。全是脾胃病。前服建中滲濕之劑。瀉痛悉減。惡心汗泄仍在。經(jīng)云。諸嘔吐逆。皆屬于火??制髂I。而變焉滯下之患。仿仲景瀉心湯意。

  炒小川連(四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吳萸(七分) 炮淡黃芩(一錢) 木瓜(炒,一錢) 茯苓(二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葉(三八)脾腎兩衰。腹鳴晨泄。陽微所致。

  淡吳萸(七分) 淡補骨脂(一錢) 建蓮(三錢) 煨肉果(三分) 炒菟絲餅(一錢五分) 山藥(炒,二錢)

  茯苓(三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王(三八)前議扶胃疏瘀方。瘕瀉大減。少腹微痛。腰微酸楚。寤而少寐。惡露已凈。督虛背寒。總屬妊去液傷。

  絡(luò)脈空隙。投溫防燥。過潤恐清。均非產(chǎn)后至當(dāng)之法。然瘕泄已減。殆非溫下之品。無以入于至陰之地。擇其溫而不燥。

  潤而不清者。治之自有并行不悖之妙。

  鹿角霜(三錢) 炒香菟絲餅(一錢) 茯苓(三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杜仲(炒,二錢) 炙草(五分) 炒黑小茴(六分) 小生地炭(三錢) 遠(yuǎn)志(炒,四分)

  痢

  高(廿三)濕熱內(nèi)聚。腹痛。下痢初起。當(dāng)分消兼清里邪。

  青皮 煨木香 淡黃芩 炒濃樸川連 南楂炭 檳榔殷(七歲)腹痛。下痢無度??薀└貕?。議用分消。兼佐升提。

  青皮(一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煨升麻(五分) 炒濃樸(一錢) 炙草(五分) 醋炒柴胡(五分) 南楂炭(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又 下痢純血。氣陷肛墜。昨用升舉。原得小安。未能全退。想在里濕熱未清。再當(dāng)酸苦泄熱。

  小川連 炒焦白芍 炒當(dāng)歸 北蓁皮 炙甘草 石蓮肉 炒黃柏 烏梅肉陳(六三)濕熱內(nèi)聚。腹痛下痢。惡心眩暈。痞悶不饑。此屬高年肝陰久虧。肝陽乘陽明上胃。最有身熱之虞。擬苦辛宣通。佐以和陰。

  淡黃芩(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藿香葉(一錢) 川連(八分) 枳實(一錢) 飛滑石(三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淡干姜(五分)

  錢(廿八)暑濕內(nèi)伏。下痢腹痛。擬分消主之。

  青皮(一錢) 煨木香(六分) 藿香葉(一錢) 炒濃樸(一錢) 炒廣皮(一錢) 六一散(包,三錢) 南楂炭(三錢) 淡黃芩(一錢)

  馮(三二)赤痢月余。近日無度。因始病未經(jīng)清理。致溫?zé)嶙冞w。釀成厥陰下痢。今已身熱腹痛。后重里急。胸痞不食。嘔惡頻加。腑氣欲絕之驗。昔賢雖有通澀二法。憑癥難施。參仲景厥陰下痢篇。勉擬連芍苦辛之屬。假其降火制肝之義。使其木得條達(dá)。則土自敦阜。俾得安谷。再商治痢。

  吳萸炒川連(四分) 炒半夏(二錢) 川楝子(二錢) 淡干姜(一錢) 枳實(一錢) 茯苓(二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香粳米(三錢)

  桂(三二)昨進疏泄。得汗邪解。身涼咽痛亦愈。詢久臥濕地。蘊釀濕熱。致腹痛下痢。并不渴飲。述嗔怒未曾發(fā)泄。是肝陽郁勃于中。臟土早熱。治宜分消。

  青皮(一錢) 煨木香(五分) 赤苓(三錢) 炒濃樸(一錢) 淡黃芩(一錢) 澤瀉(一錢) 楂炭(一錢)

  加老姜(三分)

  便血

  楊(廿三)腸風(fēng)便血。腹痛。脈濡弱。脾胃氣餒。擬疏風(fēng)、涼血、和陰。

  荊芥穗 炒白芍 炒銀花 丹皮 炙草 地榆炭 炒當(dāng)歸高(三四)濕熱壅于脾絡(luò)。腑腸空隙。糞前先有血下。然脾屬柔臟。非剛不能蘇陽。

  茅術(shù)炭 新會皮 炒銀花 川黃柏 地榆炭 煨葛根 濃樸 炒焦荷蒂沈(四五)便后下血。屬遠(yuǎn)血也。

  細(xì)生地 炒黑槐花 酒炒黃芩 炒丹皮 柿餅灰 地榆炭曹(十六)春源氣泄。少陽木火。乘太陰脾陽愈竭。腹中微痛。便后始有血下。

  焦白術(shù) 桑葉 茯苓 當(dāng)歸 丹皮 澤瀉 地榆炭凌(四六)濕勝中虛。便紅已久。

  炒黑樗根皮(一錢) 炒黑地榆(三錢) 茯苓(二錢) 當(dāng)歸炭(一錢五分)

  炒焦丹皮(一錢五分) 炒澤瀉(一錢) 炒槐花(一錢)

  程(六歲)當(dāng)臍腹痛。晨泄數(shù)次便血。不嗜食飲。沖年脾胃氣滯。兼生冷內(nèi)停。當(dāng)和中、疏滯、驅(qū)寒。

  焦白術(shù)(二錢) 南山楂(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煨益智(五分) 當(dāng)歸(一錢) 炮姜(六分) 濃樸(一錢) 地榆炭(一錢五分)

  霍亂

  汪(十三)暑濕內(nèi)踞。上吐下瀉。擬宣達(dá)脾胃之陽。

  藿香葉(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赤苓(三錢) 飛滑石(三錢) 木瓜(一錢) 南楂炭(一錢五分) 濃樸(一錢)

  范(廿八)暑濕內(nèi)蘊。上嘔吐。下洞泄。擬宣通三焦。

  廣藿香(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六一散(三錢) 炒濃樸(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茯苓皮(三錢) 南楂炭(二錢)

  汪(十二)身熱腹痛。嘔逆便泄。

  鮮藿香葉(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赤苓(二錢) 朱砂六一散(三錢) 木瓜(一錢) 南楂炭(二錢) 炒濃樸(一錢五分) 淡黃芩(一錢)

  脫肛

  駱(八歲)稚年肛墜。擬升提法。

  焦白術(shù)(二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炒廣皮(一錢) 炒歸身(一錢) 炙草(四分) 烏梅肉(八分) 柴胡(醋炒六分) 升麻(醋炒五分)

  蘇(六八)肛挺翻出。痛墜窘迫。向暮之年。氣虛下陷。與沖子升柴可舉迥異。但是痛必有瘀熱蘊結(jié)于下。益氣攝陰之中。少佐苦泄。所謂臨癥權(quán)衡。當(dāng)以如盤走珠可也。

  熟地炭(三錢) 黨參(一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焦白術(shù)(二錢) 炙草(五分) 炒黃柏(一錢) 五味子(一錢五分)

  吳(五八)向衰肛墜。起于痢病初愈。非獨氣虛下陷。而痢必傷陰。議投溫補內(nèi)托。迥異升提。

  熟地炭(四錢) 補骨脂(一錢) 茯苓(三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五味子(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鹿角霜(三錢) 大茴香(四分)

  痿

  毛(六二)足跗軟。面乏華色。宗經(jīng)旨肺熱葉焦。則生痿 之義。

  霜桑葉(一錢) 甜杏仁(三錢) 地骨皮(一錢五分) 玉竹(二錢) 苦百合(五錢) 麥冬(三錢) 大沙參(一錢五分)

  湯(三二)痿 。左足偏枯。步履皆廢。兩脈澀弱。背脊喜捶。此屬腎虛。失于收納。藏聚少司。病根在下。當(dāng)與虎潛意。

  全當(dāng)歸(一錢五分) 金狗脊(三錢) 茯苓(三錢) 虎脛骨(三錢) 川斷(二錢) 萆 (三錢) 淡蓯蓉(三錢)

  許(三六)痿 足不任身。擬治痿取陽明之義。

  制茅術(shù)(二錢) 生杜仲(二錢) 萆 (二錢) 川黃柏(一錢) 淡蓯蓉(二錢) 茯苓(三錢) 牛膝(三錢)

  王 二氣交衰。擬溫里托邪。

  嫩毛鹿角(三錢) 枸杞子(三錢) 西黨參(二錢) 當(dāng)歸身(三錢) 新會皮(一錢) 炙草(五分) 淡蓯蓉(三錢) 遠(yuǎn)志(八分) 酸棗仁(炒焦研,三錢) 原熟地(四錢) 大白芍(二錢) 抱木茯神(二錢)

  痹

  褚(四八)痹痛。汗泄甚多。濕邪較風(fēng)寒二氣更勝。擬護陽法。從汗多亡陽例。仍佐驅(qū)邪。

  生黃 (三錢) 海桐皮(一錢) 粗桂枝(八分)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片姜黃(一錢) 生于術(shù)(二錢) 防風(fēng)根(六分) 川獨活(五分)

  沈(三七)風(fēng)濕相搏。歷節(jié)痛。四肢麻木。此屬周痹。

  粗桂枝(八分) 木防己(一錢五分) 海桐皮(一錢) 羚羊角(一錢) 晚蠶砂(一錢) 片姜黃(一錢) 川萆(二錢) 酒炒桑枝(一兩)

  又 風(fēng)濕麻痹。服苦溫方。痛勢已緩。所有入暮口干。當(dāng)兼佐以甘潤。

  羚羊角(一錢) 甜杏仁(三錢) 苡仁(二錢) 晚蠶砂(二錢) 南花粉(二錢) 木防己(一錢五分) 桂枝(五分)

  痙厥

  吳(廿八)面青汗泄。不寐。諸陽一并為厥之后。寒戰(zhàn)肢掣。牽引陽升。便秘。是肝腎內(nèi)衰之征。往往有驟脫之虞。

  此止厥甚難。勉擬經(jīng)旨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麥大棗湯加阿膠、牡蠣、棗仁、茯神。

  阿膠(二錢) 炙甘草(五分) 牡蠣(三錢) 淮小麥(一錢五分) 南棗(三錢) 棗仁(三錢) 茯神(二錢)

  癲癇

  顧(四六)神識如醉。厥陽上并。志意不樂。有時叫喊。凡動皆陽。諸靜為陰。此屬熱痰阻蔽靈機。經(jīng)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議降肝膽相火。

  羚羊角(一錢) 化橘紅(一錢) 陳膽星(五分) 龍膽草(一錢) 天竺黃(一錢) 石菖蒲(六分) 遠(yuǎn)志(七分)

  衄

  陶(廿四)陽升衄血。擬涼解肺胃法。

  犀角 連翹 元參 細(xì)生地 炒牛膝 黑山梔 丹皮 炒黑側(cè)柏葉曹(廿八)鼻衄已止。面白無神。脈細(xì)音嘶。血脫恐氣無所歸。安得不以陽氣為首務(wù)耶。

  炙黑黃 炒焦白芍 炒牛膝 洋參 炙草 炒山藥 茯神周(八歲)痘后衄血。肺胃余火尚熾。

  地骨皮 犀角 丹皮 川貝 生地炭 連翹 銀花戴(三三)議育陰。清氣熱。

  熟地炭 揀麥冬 淡菜 清阿膠 淡天冬 女貞子 云茯神(二錢) 龜腹版(五錢)

  戴 瘀咯初凈。肺胃陰液未充。值天時燥氣加臨。陽易旋動。清竅不司其肅。衄血乃因復(fù)發(fā)。脈右寸關(guān)搏而疾大。

  是陽明燥氣鼓舞之征。議滋清益陰肅上。候裁。

  原生地(四錢) 揀麥冬(一錢五分) 淮牛膝(炭) 龜腹版(酒炙,五錢) 陳阿膠(二錢) 連翹 豆皮(一錢五分) 真川貝(去心研,二錢) 炒黑側(cè)柏葉(一錢五分)

  又 脈左和靜。右動搏已減。衄血漸止??诟?。望色紫滯已退。凡動皆火易就燥。議益陰潛陽。佐清陽明燥熱。

  原熟地(四錢) 龜腹版(五錢) 揀麥冬(一錢五分) 陳阿膠(另烊沖,二錢) 淮牛膝(一錢五分) 真川貝(二錢) 霍石斛(一錢五分)

  又原熟地(四錢) 龜腹版(五錢) 揀麥冬(一錢五分) 阿膠(另烊沖,二錢) 淡天冬(一錢五分) 真川貝(二錢) 川斛(一錢五分) 制洋參(一錢五分)

  又原熟地(一錢) 真川貝(二錢) 川斛(一錢五分) 陳阿膠(二錢) 建蓮(二錢) 茯神(二錢) 揀麥冬(一錢五分) 西黨參(一錢五分) 九孔石決明( 研三錢)

  疝

  馬(廿五)肝絡(luò)久虛。少腹墜痛。此屬氣疝。宗子和方。

  川楝子(二錢) 歸須(一錢五分) 炒橘核(一錢五分) 延胡(炒,一錢) 青木香(八分) 青皮(一錢) 粗桂枝(一錢) 炒小茴香(七分)

  宗(十一)稚年陰囊腫大。小溲通利。此屬水疝。開太陽以驅(qū)邪。

  川桂木(五分) 桑白皮(一錢五分) 姜皮(四分) 漢防己(一錢五分) 苡仁(二錢) 茯苓皮(三錢) 濃樸(一錢)

  香港腳

  曾(廿五)濕傷于下。足脛浮腫。此屬香港腳。

  制茅術(shù)(一錢五分) 漢防己(一錢五分) 苡仁(二錢) 川黃柏(一錢)

  木瓜(一錢) 川萆 (二錢) 牛膝(二錢)

  田(十六)泄瀉初愈。足脛浮腫。宜溫通太陰。

  煨益智(八分) 苡仁(二錢) 姜炭(四分) 漢防己(一錢五分) 茯苓皮(三錢) 桂枝木(五分) 木瓜(一錢五分)

  沈(五二)寒濕內(nèi)郁。泄瀉腹痛。小便頻數(shù)。面痿跗腫。

  煨益智(八分) 漢防己(一錢五分) 炮姜炭(六分) 炒焦?jié)鈽悖ㄒ诲X) 木瓜(一錢五分) 苡仁(三錢) 桂枝木(八分)

  又 跗腫。泄瀉。腹痛。

  西黨參(二錢) 漢防己(一錢五分) 炮姜炭(六分) 淡吳萸(八分) 炒木瓜(一錢五分) 苡仁(三錢) 茯苓(三錢) 煨益智(八分) 桂枝(八分) 加臺藥(一錢)

  陳(五八)溏泄跗腫。晨起略爽。下午病劇。是脾腎陽憊殘。何疑。

  黨參(二錢) 淡吳萸(八分) 炒焦小茴香(八分) 胡蘆巴(一錢五分) 巴戟天(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制川烏(一錢五分)

  尚 昨進抑肝蠲痰。喘象寧靜。所謂急則治標(biāo)之方。而脾腎陽憊。是病之本。今咽痛肛墜。虛火未熄。且性情躁動。

  心陽肝火亦為跌仆之形。即屬上實下虛之驗。身有微熱。防其復(fù)喘。擬扶陽抑肝。以導(dǎo)浮火。再商。

  制洋參(二錢) 陳半曲(一錢五分) 釵石斛(一錢五分) 白蒺藜(去刺炒,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茯苓(三錢) 煨天麻(二錢)

  又 拘束已減。夜寤稍寐。肚墜便積。痰氣下降。跗腫全消。脈右搏大。今現(xiàn)于左部。痰積下墜。浮火已熄。總之。

  寧濕內(nèi)郁。蘊痰釀積。非溫經(jīng)通絡(luò)。焉克有濟。再擬通積消瘀痰。扶脾佐之。

  粗桂枝(八分) 炒黑蜀漆(一錢) 茯苓(三錢) 生白術(shù)(一錢) 炮黑川烏(一錢) 炙草(四分) 濃樸(八分)

  又 積滯已稀。痰哮不寐。陽衰竊發(fā)。

  制洋參(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石菖蒲根(四分) 濃樸(八分) 一劑后加豬膽汁一枚臨服沖入 茯苓(三錢) 蒸白術(shù)(二錢) 炮黑川烏(八分)

  又桂枝(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淡干姜(六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五味子(八分) 茯苓(三錢) 炙草(五分)

  又 議真武湯去白芍。加炙草。合大半夏湯。

  人參(五分) 制川附子(五分) 炙草(四分) 蒸白術(shù)(二錢) 炒焦陳半曲(一錢五分) 老姜汁(臨服沖入五分) 茯苓(二錢)

  又 陽衰痰飲竊踞。氣塞至咽。欲坐不臥。暫進微通胸中之陽。

  薤白頭(三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淡干姜(八分) 栝蔞皮(一錢五分) 草郁金(一錢) 茯苓(三錢) 桂枝(八分) 臨服沖入白酒半杯為導(dǎo)引

  頭痛

  徐(三四)暑風(fēng)熱頭痛。宜清散。

  鮮荷葉邊(三錢) 鮮菊葉(一錢) 木通(八分) 羚羊角(一錢) 連翹殼(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蔓荊子(一錢)

  楊(三三)陽浮頭痛。暮熱早涼。脈小音嘶。面赤肉 。此屬謀慮傷肝。肝陽挾內(nèi)風(fēng)上冒。致有巔頂之疾。是內(nèi)傷之癥。非清散所能治之。復(fù)脈去參、姜、桂。加雞子黃。白芍。

  生雞子黃(一枚) 細(xì)生地(三錢) 炙甘草(三分) 清阿膠(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南棗(三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大麻仁(一錢五分)

  戴(五九)左偏頭痛。目眶浮腫。肝陽挾內(nèi)風(fēng)。上冒所致。

  桑葉(一錢五分) 粉丹皮(一錢五分) 羚羊角(八分) 豆皮(一錢五分) 白甘菊(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大生地(三錢) 赤芍(一錢) 加九孔石決明( 研,三錢)

  心痛

  夏(廿八)肝厥心痛。嘔吐妨食。渴飲。進河間方。

  金鈴子(三錢) 制香附(三錢) 橘紅(炒,一錢) 炒延胡(一錢) 郁金(一錢) 炒小茴香(七分) 南楂炭(二錢)

  凌(四二)嗔怒動肝木。厥傷營絡(luò)。能食心痛。得噯稍舒。擬辛甘理陽方。

  粗桂枝(八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高良姜(一錢) 茯苓(三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馮(廿二)心痛如軋。經(jīng)來兩至。肝陰久虧。乃肝木陽化。內(nèi)風(fēng)不熄。擬以咸苦。佐以微辛。使從陰和陽。

  阿膠(二錢) 牡蠣(三錢) 川楝子(一錢) 當(dāng)歸(一錢) 川芎(三分) 小川連(四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胃脘痛

  蘇(廿八)胃痛嘔逆。此屬肝木侮土。進河間方。

  金鈴子(二錢) 郁金(一錢) 小茴香(一錢五分) 炒延胡(一錢)

  制香附(一錢五分) 南楂炭(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

  諸(四八)嗔怒動肝木。犯胃。為痛。為嘔。為消渴。肢冷。脈沉微。是木不條達(dá)。制肝木。理能取勝。

  延胡(一錢) 制香附(一錢五分) 歸須(一錢) 川楝子(二錢) 郁金(一錢) 青木香(八分) 桂枝(八分) 炒橘紅(七分)

  陳(廿三)營虛胃痛。議辛甘理陽。

  甜桂枝(八分) 炙草(五分) 煨姜(五分) 歸須(一錢五分) 南棗(三錢) 茯苓(三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脅痛

  曹(三六)左脅痛??忍?。邪入于絡(luò)。

  粗桂枝(八分) 歸須(一錢) 郁金(一錢) 炒桃仁(去尖研,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降香(末,五分) 炒白芥子(五個)

  趙(廿八)嗔怒動肝。左脅連少腹痛。

  川楝子(二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歸須(一錢) 炒延胡(一錢) 郁金(一錢) 炒桃仁(一錢) 青皮(一錢) 炒小茴(五分)

  夏(四五)寒熱脅痛。擬從少陽通絡(luò)。

  青蒿梗(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歸須(一錢) 郁金(一錢) 炒白芥子(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霜桑葉(一錢)

  吳(三六)形寒脅痛。半月不衰。面白足冷。此屬操勞損陽。謀慮傷肝之征。是非輕象。辛香剛燥。決不可進。

  旋復(fù)花(一錢) 柏子仁(二錢) 新絳(一錢) 歸肉(一錢五分)

  紅花(五分) 青蔥管(五分) 桃仁(一錢)

  又 脅痛病自肝起。漸歸及左。飲食少進。多夢紛紜。肝胃同病。勉擬甘緩和陽。

  人參(一錢) 炙草(五分) 棗仁(炒焦研,二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龍骨(三錢) 茯神(一錢) 柏子仁(二錢) 金箔(三片)

  腹痛

  張(六歲)肝水肆橫。腹痛脈弦。宜當(dāng)疏泄。

  青皮(一錢) 煨木香(六分) 生谷芽(一錢) 炒濃樸(一錢) 廣皮(一錢) 炮姜炭(三分) 南山楂(一錢五分)

  陸(六歲)腹痛數(shù)日。始由跌仆驚恐而得。經(jīng)旨謂驚則氣亂??謩t氣下。其氣漫無所歸。斯痛全在于氣。今若是危篤者。誤投下蛔。五味擾動厥陰肝絡(luò)。以致胃傷廢食。飲食不思。關(guān)脈遲緩。按之痛止。撫摩稍適。色現(xiàn)黑滯。倘加嘔逆。乃為順候。今因戊土殘憊。難以立方。勉擬戊己成法。望其百中一幸。戊己湯去參。加半曲、谷芽。

  焦白術(shù)(一錢五分) 炒焦半曲(一錢五分) 谷芽(一錢) 炙草(五分) 廣皮(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戴(十一)寒客于胃。腑陽不宣。腹痛脈弦。少食。然六腑屬陽。以通為用。古人謂痛則不通耳。

  生益智(七分) 炒焦神曲(一錢五分) 焦谷芽(一錢) 南山楂(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塊茯苓(二錢)

  制濃樸(一錢)

  陸(六歲)昨用戊己甘緩。痛勢略減。飲食稍進。幸之機也。但痛來汗泄。由驚則傷心。致心傷金。是臟氣之傷。

  前以蛔下。腑陽未復(fù)。茲當(dāng)培土泄肝。以扶其正。

  桂枝木(五分) 炒焦烏梅肉(七分) 煨木香(五分) 川楝子(一錢)

  土炒白芍(二錢) 淡黃芩(一錢) 延胡(一錢) 茯苓(一錢五分)

  朱(八歲)腹痛嘔逆。驚駭而起。例進辛香。其病可愈。

  延胡(一錢) 郁金(一錢) 青木香(五分) 金鈴子(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小茴(四分) 青皮(一錢) 橘核(炒,一錢)

  虞(五歲)身熱腹痛。前議疏泄得效。緣稚年體質(zhì)最薄。邪氣得以乘虛蔓延。腹痛復(fù)作。身熱不止。幼科但知治驚。

  不明內(nèi)經(jīng)諸痛之義。所用方劑。皆鎮(zhèn)驚化痛之劑。不惟腹痛不減。益且大便堅秘。少腹痹熱。四肢厥冷。釀成?;?。

  川桂木(五分) 南楂炭(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淡黃芩(一錢) 橘紅(一錢) 澤瀉(一錢) 苡仁(二錢) 生谷芽(一錢)

  肩痛

  夏(五四)陽明脈衰。肩胛痛。

  生黃 (三錢) 生于術(shù)(一錢) 茯苓(三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木防己(一錢五分) 萆 (一錢) 防風(fēng)根(六分) 桂枝(五分)

  背痛

  嚴(yán)(六○)背痛脊痛。此屬督脈虛。

  毛鹿角(三錢) 補骨脂(一錢) 茯苓(二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淡蓯蓉(二錢) 杞子(一錢五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沙蒺藜(二錢) 青鹽(調(diào)入三分)

  臂痛

  張(四八)臂痛難于屈伸。即屬風(fēng)、寒、濕、三氣居多。

  生黃 (三錢) 生于術(shù)(二錢) 海桐皮(一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木防己(一錢五分) 片姜黃(一錢) 防風(fēng)根(六分) 加酒炒桑枝(一兩)

  蘇(三五)左肢節(jié)痛。麻木夜甚。

  粗桂枝(八分) 木防己(一錢五分) 海桐皮(一錢) 晚蠶砂(二錢) 仙靈脾(一錢五分) 片姜黃(一錢)

  川萆 (二錢) 苡仁(一錢)

  腰痛

  章(五四)五旬余年。陽氣餒乏。交寒露節(jié)。為暴寒郁折生陽。所以暑年腰痛。每至深秋屢發(fā)。此屬勞傷挾濕所致。

  勞最能損陽氣。經(jīng)言。勞者溫之。

  川桂枝(八分) 濃杜仲(二錢) 茯苓(一錢) 晚蠶砂(二錢) 淮牛膝(二錢) 萆 苡仁(一錢)

  胡(四六)兩尺脈獨小。腰溶溶而痛。形寒。面乏華澤。腰者腎之府。此屬少陰久虛之象。理宜溫養(yǎng)。

  鹿角霜(三錢) 淡蓯蓉(二錢) 茯苓(三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補骨脂(二錢) 紫衣胡桃肉(五錢) 炒白芍(一錢五分) 炒小茴(四分)

  腿痛

  馬(四六)勞傷挾風(fēng)。腿骨疼痛。擬以辛熱。佐以苦溫。

  虎脛骨(四錢) 金毛脊(三錢) 油松節(jié)(三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五茄皮(二錢) 白茅根(二錢) 川獨活(一錢)

  曹(四六)右腿疼痛。肌肉不腫。

  炙山甲(二錢) 炒桃仁(一錢五分) 青皮(一錢五分) 歸身(一錢五分) 乳香(一錢) 沒藥(一錢) 川獨活(六分)

  足痛

  吳(三三)兩足皮膜。撫之刺痛。此屬厥陰乘犯陽明。治宜疏泄。

  川楝子(一錢) 延胡(一錢) 青皮(一錢) 歸須(一錢) 炒桃仁(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炒黑楂肉(二錢)

  陸(三○)足跗軟。脈微弱。

  虎脛骨(生打三錢) 生杜仲(二錢) 川萆 (二錢) 全當(dāng)歸(一錢五分) 淮牛膝(二錢) 茯苓(三錢) 川績斷(二錢) 淡蓯蓉(二錢)

  耳

  沈(五一)風(fēng)溫上受。耳 脹痛。膽脈絡(luò)于耳。議清少陽氣分之熱。

  桑葉(一錢) 杏仁(二錢) 連翹(去心,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 桔梗(一錢) 川通草(一錢) 薄荷梗(一錢) 馬勃(四分)

  韓(三八)暑風(fēng)襲于少陽。膽脈絡(luò)于耳。木火上炎。清竅失聰。

  青蒿梗(一錢) 鮮菊葉(一錢五分) 馬勃(三分) 鮮荷葉(三錢) 連翹殼(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苦丁茶(三分) 鮮生地(五錢)

  謝(四二)少陰久虧。耳鳴時閉。書云。腎開竅于耳。心亦寄竅于耳。凡外邪治少陽。內(nèi)傷從少陰為定例。

  熟地(三錢) 牡蠣(二錢) 麥冬(朱砂拌,三錢) 北五味(一錢五分) 磁石(一錢五分) 白芍(二錢) 茯神(二錢) 龜版(二錢)

  戴(六一)久患耳鳴。兼有鼻衄、牙宣等癥。衄血雖經(jīng)向愈。仍若是心腎素虧體質(zhì)。而肝陽上逆。清竅蒙蔽。擬方候裁。

  原熟地(鹽水炒,四錢) 揀麥冬(二錢) 牡蠣(二錢) 大白芍(刮凈酒炙,一錢五分) 龜腹版(四錢) 磁石(二錢) 云茯神(二錢) 北五味(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加沉香(三分) 滾水磨沖

  目

  吳(九歲)稚年目赤。障翳。勿取大辛大苦。轉(zhuǎn)傷氣分。

  桑葉 白菊花 黑梔皮 夏枯花 草決明 小生香附 赤芍 谷精草邱(一八)目赤淚多。腫而不痛。必用輕散。不致風(fēng)熱損傷瞳神。

  桑葉 谷精草 連翹 草決明 白甘菊 黑山梔 赤芍葉(三六)目赤腫痛。

  桑葉(一錢) 夏枯花(一錢) 生香附(二錢) 豆皮(一錢) 草決明(一錢五分) 白甘菊(一錢) 赤芍(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歐(五四)頭額脹。目赤痛。

  羚羊角(一錢) 草決明(一錢五分) 夏枯花(一錢) 生香附(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苦丁茶(三分) 白甘菊(一錢)

  陸(六二)肝腎久衰。目赤障翳。熱淚頻多?;璋禑o光。

  霜桑葉(一錢) 黃甘菊(一錢) 石決明(三錢) 制首烏(三錢) 杞子(一錢五分) 小胡麻(一錢五分)

  豆皮(二錢) 望月砂(二錢)

  鼻

  沈(四四)少陽風(fēng)熱未解。移熱于腦為辛。 液下注為鼻淵。

  羚羊角(一錢) 連翹殼 蒼耳子 薄荷梗 辛荑 黑山梔 苦丁茶(三分) 白芷(一分)

  錢(三七)面赤咳嗽。腦熱鼻淵。鼻屬肺竅。少陽風(fēng)熱上炎。熱逼清道為腦液下注。且議苦辛宣通。

  羚羊角(一錢) 泡白杏仁(三錢) 郁金(一錢) 夏枯花(一錢) 連翹殼(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 苦丁茶(三分) 薄荷梗(八分)

  沈(二一)鼻塞右甚。肺之竅也。有形高突。氣之阻也。清竅失司。心肺之火有余而水虧。則乘之矣。先擬辛通宣竅。從氣分治。

  薄荷(八分) 嫩元參(二錢) 蔓荊子(二錢) 羚羊角(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小生香附(四錢)

  真北細(xì)辛(五分) 白甘菊(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加鮮荷葉邊(一錢)

  舌

  朱(廿三)舌絳而腐。氣急痰涌。癥屬棘手。勉擬下方。

  犀角(磨沖,五分) 揀麥冬(一錢五分) 白扁豆(三錢) 小生地(三錢) 川貝(去心研,二錢)

  北沙參(一錢五分) 丹參(一錢五分) 草郁金(一錢) 綠豆皮(一錢五分)

  牙

  薛(廿八)兩尺脈獨大。瘧陷入少陰。當(dāng)血上溢。熱逼血升。氣散血隨散。往往有驟脫之虞。止此血甚難耳。擬方候高明主裁。

  熟地(五錢) 真百草霜(三錢) 龜腹版(五錢) 炒黃柏(一錢五分) 亂頭發(fā)灰(五錢) 黃芩(一錢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臨服沖入童便一小杯 一服后加人參(另煎沖,一錢)

  柯(三五)陽明風(fēng)熱上擾。牙齦腫痛。

  馬勃(三分) 嫩元參(一錢五分) 連翹殼(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 桔便(一錢) 生甘草(三分) 薄荷(八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陳(六一)齒痛連太陽。左關(guān)脈洪大。議景岳方法。

  防風(fēng)(一錢五分) 北細(xì)辛(五分) 龍膽草(七分) 生甘草(三分) 升麻(三分)

  賈(三八)懷妊五六月。值脾胃司胎。而病上牙齒痛。況偏于右。此屬肝陰不足。肝風(fēng)內(nèi)動。虛乘襲入陽明脈絡(luò)。

  宜當(dāng)熄風(fēng)。

  熟地(四錢) 炒杞子(二錢) 白蒺藜(二錢) 清阿膠(一錢五分) 菊花炭(一錢) 云茯神(二錢)

  豆皮(二錢) 九孔石決明(一具)

  瘡瘍

  虞(十二)兩目瘡瘍。綿延一載不痊。服羚羊角反劇。眼癖。

  川連(四分) 白甘菊(一錢) 生甘草(二錢) 夏枯花(一錢) 桑皮(一錢五分) 苡仁(一錢) 土貝(二錢) 連翹(一錢五分) 茯苓皮(二錢)

  又 前方已服三帖。略效。再擬。

  制軍(一錢五分) 銀花(一錢) 桑皮(一錢五分) 夏枯花(一錢) 丹皮(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大貝(二錢) 炒山楂(一錢五分) 川楝子皮(一錢)

  又 前方又服三帖大效。又?jǐn)M。

  制軍(二錢) 金銀花(一錢) 川楝子皮(一錢) 夏枯花(一錢) 桑皮(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大貝(二錢) 蓮翹(一錢五分)

  張(二)肺火。

  桑葉(一錢) 川貝(二錢) 銀花(一錢) 池菊(一錢) 杏仁(三錢) 連翹(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五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又 瘡色已潰。尚未結(jié)痂。系肺熱未清。

  桑皮(一錢五分) 大貝(二錢) 池菊(一錢) 夏枯花(一錢) 制天蟲(二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五分) 銀花(一錢) 地?。ㄒ诲X)

  彭(三一)乳癤。

  青皮(一錢) 全當(dāng)歸(一錢五分) 銀花(三錢) 栝蔞皮(二錢) 南花粉(二錢) 角針(三分) 橘葉(一錢) 生甘草(三分) 木通(五分)

  邱(三一)面目浮腫。左肢發(fā)瘡。此屬濕火。膚腠皆癢。

  桑皮(一錢五分) 草(二錢) 銀花(一錢) 制首烏(四錢) 漢防己(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米仁(三錢) 池菊(一錢)

  又 兩次。

  桑皮(一錢五分) 川黃柏(一錢) 池菊(一錢) 夏枯花(一錢) 漢防己(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米仁(三錢) 銀花(一錢)

  又 三次。

  大貝(一錢) 川萆 (二錢) 銀花(一錢) 夏枯花(一錢) 漢防己(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五分) 池菊(一錢) 米仁(二錢)

  王(十二)氣火上升。唇口生瘡。

  霜桑葉(二錢) 池菊(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南花粉(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生甘草(三分) 赤芍(一錢五分) 馬勃(五分)

  咽喉

  歸(十八)風(fēng)溫外襲肺衛(wèi)。咽痛。辛以散之。

  桑葉(一錢) 馬勃(三分) 連翹(一錢五分) 象貝(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黑元參(一錢五分) 牛蒡子(三錢)

  許(廿八)風(fēng)溫外襲肺衛(wèi)。鼻塞咽痛。

  牛蒡子(三錢) 杏仁(三錢) 嫩元參(一錢五分) 象貝母(一錢五分) 桔梗(一錢) 連翹(一錢五分) 霜桑葉(一錢) 馬勃(三分)

  沈(五八)咳嗽腰痛。咽喉如梗。想少陰之脈。循咽。厥陰之脈。循喉嚨。是肝腎內(nèi)衰之征。無暇理嗽。當(dāng)酸咸入陰。

  熟地(三錢) 龜版(五錢) 杞子(一錢五分) 萸肉(一錢五分) 阿膠(二錢) 茯苓(二錢) 淡菜(二錢) 青鹽(三分) 芡實(二錢)

  徐(四七)咽喉腫痛??┨怠R饲寤?。

  桑葉(一錢) 杏仁(三錢) 嫩元參(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 桔梗(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川貝(去心研,二錢) 馬勃(四分)

  曹(三○)損怯咽痛。潤劑為穩(wěn)。

  川斛(三錢) 北沙參(一錢五分) 糯稻根須(五錢) 炒麥冬(一錢五分) 生甘草(三分) 茯神(二錢) 細(xì)生地(三錢) 生雞子黃(一枚)

  調(diào)經(jīng)

  曹(廿三)肝臟衰微。腹痛而后經(jīng)至。納谷頗減。潮熱便溏。是氣血交滯。擬宣通瘀痹。

  延胡 制香附 郁金 南山楂 丹參 澤蘭 當(dāng)歸歸(一八)咳嗽失血。天癸不至。此屬經(jīng)例。肝膽氣火上升所致。

  蘇子 南楂炭 鉤藤 澤蘭 炒桃仁 黑山梔 郁金 丹皮

  經(jīng)閉

  陸(三二)經(jīng)閉數(shù)月。胸滿腹脹。寒熱消渴。大便燥結(jié)。脈微澀。兩寸脈獨大。此皆胃大腸之腑熱。漸侵于心脾之臟。即內(nèi)經(jīng)所謂二陽之病發(fā)心脾。不得隱曲。女子不月是也。蓋消渴者。胃大腸之熱也。胸滿者。心病上焦不利也。腹脹者。脾病中焦脹滿也。臟腑俱病。故寒熱也。考戴人治經(jīng)閉逾年者。每責(zé)于心受積熱為主。所有抑火升水。滲溫潤燥等方。不過謂胃以示其推陳致新而已。

  鮮生地(一兩) 炒桃仁(三錢) 郁李仁(一錢五分) 制軍(三錢) 杜牛膝(三錢) 老姜渣(五分) 潯桂心(四分) 麥紫管一兩煎湯代水五帖

  淋帶

  周(三五)淋帶起于產(chǎn)后。腰腹絞痛。是屬沖任交傷。而帶脈空隙。宜固其下。

  烏賊骨(三錢) 牡蠣(三錢) 生杜仲(二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炒白芍(二錢) 白薇(一錢) 蘄艾(一錢)

  鄂(三四)陽浮頭痛。身熱。帶下如注。

  熟地炭(三錢) 萸肉炭(一錢) 炒山藥(二錢) 清阿膠(二錢)

  建蓮肉(三錢) 芡實(二錢) 茯神(二錢)

  繆(三六)赤白帶下。頭暈。腰溶溶而痛。舌狀如刺。面赤嘈雜。肝陰久虧。肝陽化火風(fēng)上冒。致有產(chǎn)后淹纏之恙。

  想肝為剛臟。擬以熄風(fēng)法。以柔能濟剛。兼以堅陰佐之。

  生左牡蠣(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焦黃柏(一錢) 陳阿膠(二錢) 炒杞子(一錢五分) 炒黑樗根皮(三錢) 細(xì)生地(三錢)

  崩漏

  陸(四八)肝腎久損。沖任交傷。崩漏。暴下如注。

  龜甲心(五錢) 女貞實(一錢) 淡天冬(二錢) 清阿膠(三錢) 旱蓮(二錢) 柏子仁(二錢) 熟地炭(三錢)

  歸(五二)崩漏暴下不止。脈動。沖任交損。方議潛陽。

  龜甲心(五錢) 歸身(一錢五分) 阿膠(二錢) 川斷(二錢) 炙黑甘草(四分) 蘄艾(五分) 炒枯熟地(三錢)

  斯(廿六)脈左遲右濡。寒熱腰痛。脊酸楚。足緩腹痛。漏淋不止。肝陰雖屬久虧。而昨議益陰鎮(zhèn)肝之藥。未嘗不是。然淋瀝已久。而疏泄逐瘀之法。既不可進。于理必得血脫益氣之方。使其陽生陰長。冀其寒熱痛淋漸止。擬內(nèi)經(jīng)烏賊丸意。

  烏賊骨(四錢) 清阿膠(一錢五分) 女貞子(一錢五分) 茜草(一錢) 淡天冬(一錢五分) 旱蓮草(一錢五分) 人參(六分) 黃 (二錢) 如不用人參用黨參(二錢)

  斯(廿六)經(jīng)漏。皮膜刺痛。養(yǎng)肝陰。泄肝陽。

  生牡蠣(三錢) 小生地(三錢) 川楝子(一錢) 清阿膠(二錢五分)

  揀麥冬(三錢) 小川連(三分) 柏子仁(一錢)

  王(三○)經(jīng)漏半月一至。大便必兩日始通。此屬肝腎內(nèi)衰。八脈無氣擁護。經(jīng)旨有胞絡(luò)移熱于膀胱之論。議三才湯參入益肝陰。養(yǎng)心液。

  人參(另煎沖,四分) 原熟地(四錢) 柏子霜(二錢) 揀麥冬(二錢) 小清膠(二錢) 淡天冬(二錢) 云茯神(二錢) 制女貞(一錢五分)

  胎前

  吳(廿五)寒熱頭痛。渴飲不化,胸悶嘔惡。詢經(jīng)水三月未來。寸脈搏指。此屬妊象。

  細(xì)條芩(一錢五分) 炒焦半丑(一錢五分) 川芎(五分) 知母(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花粉(一錢五分) 嫩蘇梗(一錢)

  魏(廿八)妊娠暮熱早涼??诟尚貝?。

  桑皮(一錢) 條芩(一錢五分) 麥冬(二錢) 細(xì)生地(三錢) 知母(一錢五分) 花粉(一錢五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川斛(四錢)

  繆(廿二)胎氣上沖。干嘔不食。勢防小產(chǎn)則危。

  小生地 麥冬 焦白術(shù) 阿膠 知母 黃芩 生白芍 云茯神 炒焦砂仁末王(廿七)妊娠咳嗽。適有七月。太陰司胎。作子嗽治。

  桑根白皮 杏仁 鮮竹茹 淡天冬 桔梗 生甘草 紫菀(一錢) 加建蜜三匙臨服沖入王(廿六)妊娠已及彌月。噯酸 脹。議安胎飲去芎、歸、條芩。加茯苓。即戊己湯加香附。紫蘇。茯苓易茯神。

  西黨(二錢) 炙草(五分) 制香附(三錢) 甜冬術(shù)(二錢) 廣皮(一錢) 揀麥冬(四分) 抱木茯神(二錢) 大白芍(二錢) 紫蘇(六分)

  產(chǎn)后

  許(廿四)新產(chǎn)腹痛。姑議逐瘀。

  延胡(一錢) 制香附(三錢) 郁金(二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南山楂(三錢) 澤蘭(一錢五分) 赤芍(一錢)

  陳(廿六)新產(chǎn)頭暈。腹痛。先驅(qū)惡露。

  歸尾(一錢五分) 遠(yuǎn)志(四分) 制香附(三錢) 赤芍(一錢) 桃仁(一錢五分) 澤蘭(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琥珀(四分) 炒山楂(三錢)

  蘇(三一)新產(chǎn)十朝。陰氣下泄。陽從上冒。汗出煩渴。便難腰痛。每假寐。必魂魄飛越。是陰怯而陽無所附之征。

  即仲景之郁冒見端也。頗宜鎮(zhèn)陽。

  生牡蠣(三錢) 細(xì)生地(三錢) 大麻仁(一錢五分) 清阿膠(二錢五分) 麥冬(三錢) 炙甘草(五分) 茯神(二錢) 柏子仁(二錢)

  又 新產(chǎn)四朝。腹痛背痛。腰溶溶而痛。惡露淋漓。此屬督帶交傷。宜理奇脈。以逐瘀佐之。但不可驟用溫補。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南楂炭(三錢) 川斷(二錢) 澤蘭(一錢) 茯神(二錢)

  吳(三一)新產(chǎn)潮熱。腹痛汗泄。此屬郁冒。

  川斛(三錢) 丹參(一錢五分) 郁金(一錢) 淮小麥(一錢五分) 南楂炭(二錢) 澤蘭(一錢五分) 茯神(二錢)

  馬(三八)面色痿黃。形寒咳嗽。詢產(chǎn)后下虛。理宜溫養(yǎng)。

  鹿角霜(三錢) 鹿角膠(三錢) 杞子(一錢五分)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補骨脂(一錢) 熟地炭(三錢) 紫石英(三錢) 炒小茴(四分)

  蘇(三二)產(chǎn)后下虛。是沖任脈震而動。心痛形寒。最怕淹纏蓐損。宜議溫養(yǎng)。

  河車膠(三錢) 淡蓯蓉(二錢) 熟地炭(四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補骨膽(一錢) 茯苓(三錢) 紫石英( 研,三錢)

  王(三八)半產(chǎn)下虛。怯寒恍熱。惡露未凈。少腹仍痛。所喜瘕泄已減。胃思納食。陽明有漸振之義。再擬扶胃疏瘀。方保無虞。

  川斛(四錢) 半夏曲(炒,一錢五分) 茺蔚子(一錢五分) 小茴香拌炒當(dāng)歸(一錢五分) 炒香菟絲餅(二錢) 澤蘭(一錢) 新會皮(一錢) 粉丹皮(一錢)

  王(三六)陰氣下泄。陽從上冒。頭痛。巔頂尤甚。惡露已凈。脈象左部細(xì)澀。明是液虧不司留戀其陽。為上實下虛之癥。

  倘過用辛泄??謧枤狻nA(yù)為復(fù)熱之防。理議益陰。和陽熄風(fēng)。

  原生地(四錢) 河車膠(一錢五分) 生左牡蠣(三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豆皮(一錢五分) 清阿膠(另烊沖,一錢五分) 云茯神(二錢)

  又 頭痛已緩。畏寒食減。帶淋心痛。

  蘇葉(六分) 延胡(炒,一錢) 細(xì)生地(二錢) 豆皮(一錢五分) 丹參(一錢五分) 川芎(五分) 川斛(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蛤粉炒阿膠(一錢五分) 加姜皮(五分)

  又 液衰盜汗。少寐帶淋。

  川斛(一錢五分) 制首烏(三錢) 川芎(炒,七分) 淮小麥(一錢五分)

  丹參(一錢五分) 上清阿膠(蛤粉炒,一錢五分) 云茯神(二錢) 遠(yuǎn)志(去心研炒,四分)

  王(三二)新產(chǎn)四朝。潮熱腹痛。便難頭痛。惡露未凈。此屬郁冒。當(dāng)與逐瘀為務(wù)。

  歸尾(一錢五分) 制香附(三錢) 澤蘭(一錢) 赤芍(一錢五分) 桃仁(去尖炒,一錢五分) 茺蔚子(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 延胡(一錢) 琥珀末(臨服調(diào)入,四分)

  瘕

  朱(三六)經(jīng)閉半載。未有瘕聚。脹痛畏寒。是在小寒節(jié)。厥陰用事。肝膽木火上升??入S氣升而失血。然味辛易于入表。恐傷陽氣。姑議調(diào)暢氣血。再商通絡(luò)諸法。

  降香末(五分) 丹皮(一錢) 鉤藤(二錢) 郁金(一錢) 炒桃仁(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南楂炭(三錢)

  殷(三四)左脅瘕聚。少腹痛。

  延胡(一錢) 歸須(一錢) 郁金(一錢) 川楝子(二錢) 炒桃仁(一錢) 茺蔚子(一錢五分) 粗桂枝(一錢) 南楂炭(二錢)

  王(四一)胃脘脹痛。產(chǎn)后氣血凝聚成瘕。頭暈。骨脊痛。晨咳痰粘。胃納頗減。肝逆犯胃。莫如泄肝以救胃。

  生左牡蠣(炒,三錢) 歸須(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鱉甲(炙,五錢) 桃仁(炒,一錢) 白芥子(炒一錢五分) 延胡(炒,一錢) 川楝子(一錢) 香附(研,三錢)

  熱入血室

  徐(廿七)熱病初發(fā)。經(jīng)水適來。知饑少納。惡心噯氣。煩渴懊 。此屬熱邪乘虛內(nèi)陷血室。是不易治之癥。擬兩清氣血方法。

  鮮生地 麥冬 粳米 生石膏 牛膝 生草 知母 竹葉心又 昨進兩清氣血方。熱勢稍減。惡心已緩。邪解其半。但懊 煩渴未衰。腹痛便溏。仍宗仲景無犯胃氣及上下二焦之戒立方。

  細(xì)生地 麥冬 炙草 丹皮 知母 牛膝 生白芍 炒桃仁王(三八)昨議升泄少陽。為恐熱邪乘虛內(nèi)陷而設(shè)。今診脈左數(shù)右大。咽痛。舌苔灰色。大便不解。頭痛如昔。脘悶。欲嘔??诟?。鼻干。少寐。參色脈現(xiàn)癥。已屬熱邪內(nèi)陷血室。議景岳玉女煎加竹葉。

  生石膏(四錢) 淮牛膝(四錢) 淮熟地(四錢) 知母(一錢五分) 揀麥冬(二錢) 卷心竹葉(一錢五分)

  補前方柴胡(五分) 連翹(心,二錢) 知母(一錢五分) 丹皮(一錢五分) 嫩元參(一錢五分) 丹參(一錢五分) 川斛(三錢) 赤芍(一錢五分)

  臟躁悲傷

  吳(六三)肝陽亢為頭暈。腎陰虛則耳鳴。此晚年肝腎氣餒。下虛上實明甚。但忽驚悸。汗大泄。有時寤不肯寐。

  竟有悲傷欲哭之象。明系臟陰少藏。厥陽鼓動。內(nèi)風(fēng)上冒。舞于太陰。每有是癥。病自情志中生。所以清之攻之。均屬無益。議仲景婦人篇。參臟躁悲傷之旨。用藥自有準(zhǔn)繩。但王道未能速效。

  阿膠(三錢) 牡蠣(三錢) 磁石(二錢) 淮小麥(一錢五分) 炙草(五分) 大棗(三錢) 茯神(二錢)

  痧疹

  韓(十一)風(fēng)溫襲于肺衛(wèi)。身熱發(fā)痧。痰咳氣喘。煩躁少寐。頻渴脈大。且議清泄。

  牛蒡(三錢) 杏仁(三錢) 桑皮(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 桔梗(一錢) 連翹(二錢) 薄荷(八分)

  象貝母(一錢五分)

  又 痧痘巳回。目赤咽痛。余毒未清。宜涼解泄邪。

  犀角(一錢) 嫩元參(一錢五分) 銀花(一錢) 小生地(三錢) 桔梗(一錢) 霜桑葉(一錢) 連翹(二錢) 生甘草(三分) 黑山梔(一錢五分)

  痘

  曹(八歲)頭面堆沙回靨。毒瓦斯未盡??陴猃l血。稚年陽亢陰虛??钟斜┟撝畱]。

  地骨皮(三錢) 犀角(四分) 連翹(一錢五分) 川貝(二錢) 生地炭(三錢) 生草(三分) 銀花(一錢) 丹皮(一錢五分)

  穆(四歲)堆沙已經(jīng)回靨。毒瓦斯未盡??忍挡幻?。稚年陽亢陰虛。最怕慢驚之變。治從和脾胃。利濕方法。

  地骨皮(三錢) 川斛(三錢) 苡仁(二錢) 川貝(去心研,二錢) 炒麥冬(二錢) 茯苓(三錢) 銀花(一錢)

  驚

  陸(八歲)驚熱內(nèi)閉。躁煩不食。兩脈洪大。倘邪陷心包。痙厥至矣。

  羚羊角(一錢) 郁金(一錢) 嫩元參(一錢五分) 川貝(二錢) 化橘紅(一錢) 石菖蒲根(三分) 連翹(二錢五分) 竹葉心(一錢五分)

  高(三歲)壯熱不已。惡心未減。擬清絡(luò)熱。

  羚羊角(一錢) 郁金(一錢) 元參(一錢五分) 小川連(四分) 丹皮(一錢) 黑山梔(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 卷心竹葉(一錢五分)

  又 清絡(luò)得效。熱止神安。所有咳痰頻頻。再守前議。

  羚羊角(一錢) 杏仁(三錢) 苡仁(二錢) 川貝(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塊茯苓(二錢) 霜桑葉(一錢) 鮮枇杷葉(一錢五分)

  嚴(yán)(二歲)驚熱不解。便青神呆。躁煩不安。邪陷心包。將有螈 之象。

  羚羊角(一錢) 郁金(一錢) 元參(一錢五分) 川貝(一錢五分) 天竺黃(一錢) 細(xì)葉菖蒲根(三分)

  連翹(一錢五分) 橘紅(一錢)

  馮(四歲)風(fēng)溫內(nèi)郁。身熱咳嗽。脈大。

  桑葉(一錢) 杏仁(三錢) 桔梗(一錢) 羚羊角(一錢) 象貝(一錢五分) 連翹(一錢五分) 牛蒡子(炒研,一錢五分)

  吐瀉

  夏(五歲)暑熱內(nèi)踞。上吐下瀉。稚年脾胃氣弱。不振使然。

  藿香葉(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南山楂(一錢五分) 飛滑石(三錢) 木瓜(一錢) 茯苓塊(三錢)

  濃樸(一錢)

  諸(二歲)熱犯脾胃。嘔乳自利。最多變驚。

  鮮藿香葉(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六一散(二錢) 小川連(三分) 黃芩(一錢) 淡竹葉(一錢) 生白芍(一錢)

  吳(二歲)兩關(guān)脈數(shù)。吐乳洞泄。煩躁。睡喜覆臥。是腹痛按之痛止之象。據(jù)述跌仆之后。初瀉而嘔吐。乳食格拒。

  驚則氣亂明矣。此屬蛔厥之征。稚年脾胃。氣餒不振。四肢厥冷。經(jīng)旨謂蛔厥多從驚恐得之。是邪非邪。擬方候裁。

  吳萸炒川連(三分)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白粳米(一錢五分) 生白芍(一錢五分) 草郁金(一錢) 炒黑川椒(三厘) 姜汁(臨服,沖入二匙) 茯苓(一錢五分) 加石菖蒲根又 胃衰厥冷。吐瀉不止。

  參須條(五分) 煨姜(五分)

  疳

  曾(八歲)腹膨便瀉。羸瘦不食。潮熱目翳。癥屬難治。

  青蒿梗(一錢) 制半夏(一錢五分) 炒谷芽(一錢) 炒濃樸(一錢) 廣皮(一錢) 塊茯苓(三錢) 南楂炭(一錢五分) 雞肫皮(炙,一具)

  殷(六歲)腹膨便泄。面黃肢浮。此屬痹疳。

  焦白術(shù)(一錢五分) 廣皮(一錢) 茯苓(三錢) 苡仁(二錢) 大腹皮(一錢五分) 澤瀉(一錢) 南楂炭(一錢五分) 木瓜(一錢)

  徐(五歲)潮熱羸瘦??葎t嗆血。稚年陽亢陰虛。已屬童勞之象。暫服甘寒。清養(yǎng)肺胃陰液。

  地骨皮(三錢) 甜杏仁(三錢) 川斛(三錢) 川貝(去心研,二錢) 北沙參(一錢五分) 麥冬(一錢五分) 霜桑葉(一錢) 玉竹(二錢) 鮮枇杷葉(蜜炙三錢)

  徐(八歲)羸瘦嗆逆。骨蒸盜汗。擬潤肺以肅金。寧心以止汗。養(yǎng)陰平肝以退熱。

  川貝(一錢五分) 白蒺藜(去刺炒,一錢五分) 生地炭(三錢) 揀麥冬(一錢五分) 川貝(二錢) 杏仁(炒焦,二錢) 地骨皮(一錢五分) 北沙參(一錢五分) 云茯神(二錢) 加石決明( 研,三錢)

  癇痙厥

  沈(五歲)癇厥病來迅速。醒后兩脈皆洪。四肢搐搦。身熱。由陽氣拂逆。勢防絡(luò)閉。

  暹羅犀角(一錢) 陳膽星(三分) 嫩元參(一錢五分) 羚羊角(一錢) 橘絡(luò)(一錢) 石菖蒲根(四分) 連翹(一錢五分) 卷心竹葉(一錢五分)

  史(八歲)稚年痙厥。服清泄少愈。是在肝膽風(fēng)邪。將解之時。陰液尚屬餒怯。最多反復(fù)復(fù)熱。今又入暮。煩躁口渴。為熱深厥深。痙厥復(fù)至矣。然刻下忌用清火寒涼。所防胃汁苦涸。難以援救。今擬滋清營絡(luò)。退熱。兼須養(yǎng)正。錄法備參。

  川斛(三錢) 嫩元參(一錢五分) 遠(yuǎn)志(五分) 小生地(三錢) 麥冬(一錢五分) 茯神(二錢) 丹皮(一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蟲

  曲(八歲)生冷食物不化。腸腑停滯。脾弱運化失宰。腹膨便泄。已經(jīng)瀉蟲。此屬濕熱內(nèi)聚。治宜苦味勝濕。兼佐理疳化疳。

  土炒川連(四分) 土炒白術(shù)(二錢) 豬苓(一錢五分) 雞肫皮(炙,一錢) 川楝皮(一錢) 澤瀉(一錢)

  生白芍(一錢五分)

  全(七歲)濕熱內(nèi)聚。腹膨瀉蟲。擬用苦味勝濕。

  苦川楝皮(一錢) 土炒白術(shù)(一錢五分) 茯苓(三錢) 炒濃樸(一錢) 川黃柏(一錢) 澤瀉(一錢) 南山楂(一錢五分) 槐米(一錢)

  集方

  截三日瘧方立效檳榔(三錢) 川流麻(三錢) 丁香(七粒) 烏梅(七枚) 杏仁(七粒)

  瘡膏方銅綠(三錢) 淘丹(三錢) 白枯礬(六分) 輕粉(二錢) 菜油調(diào)撻于油紙上夾好。攢孔用。

  鎮(zhèn)驚丸制半夏(一錢) 制南星(三錢) 巴豆霜(一錢五分) 輕粉(一錢) 礞石(三錢) 姜汁為丸。如芥子。朱砂為衣。一用飛滑石為衣。

  眼癬撻藥 取其金能制木青黛(四分) 爐甘石(制四分) 銅綠( ,四分)

  朱黃散藥朱(三厘) 西牛黃(二厘) 當(dāng)門子(一厘)

  平胃散制茅術(shù)(一兩) 制香附(一兩) 南楂炭(一兩) 濃樸(五錢) 陳皮(一兩) 雞肫皮(五錢)

  必勝丹炒軍(一兩) 黑白丑(一兩) 檳榔(炒脆,二錢)

  清金丹礞石 大黃(一兩) 黃芩(五錢) 南星(五錢) 半夏(制,五錢)

  六一散飛滑石(六兩) 炙草(烘,一兩) 加雄黃(一兩) 即辰砂六一散聞痧藥牙皂(三分) 丁香(一分) 麝香(五厘) 雄黃(一錢) 朱砂(五厘)

  食痧藥茅術(shù)(炒脆,一錢) 雄黃(五分) 丁香(一分) 麝香(五厘) 蟾酥(二分) 燒酒浸爛研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